2024-11-12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物理治療
共找到
733
筆 文章
-
-
2024-11-08 養生.運動健身
95歲奶奶在家坐著鍛鍊大腿 短短10天就有三大驚人效果:不再漏尿了
上了年紀的人面臨肌肉流失的困境,很多還會罹患肌少症,然而鍛鍊肌肉何時都不嫌晚,一名95歲的老奶奶用了健身器材訓練大腿,不到一個月就對各方面健康有顯著改善。一名62歲退休女老師分享95歲婆婆進行腿部肌肉訓練效果驚人,她上月給婆婆買了一個訓練腿部力量的健身圈,放在大腿間往內夾,其阻力能有效鍛鍊大腿肌。婆婆一次做20~40下,有空就練,一天練上好幾回,目前用了快20天,雙腿練到幾乎快能閉合,她表示用了10天開始感到有效果,總共有以下三種情況:1.不再漏尿婆婆自稱95歲了老是憋不住尿,感到有尿意時常常邊走邊滴尿,還在想是不是該包尿布。用了健身圈十天後就能憋住尿了,這十幾天以來都沒有滴尿,這是感到最為顯著的效果。2.腿部肌肉更有勁以前婆婆行動依賴輪椅,現在不用輪椅也能走,走的時候覺得腿變得有力,也不太會跌倒,包括手臂也變有勁,甚至能端起花盆。3.坐在床上起立變輕鬆以前常常站都站不起來,現在能一下就從床上站起來,不需要人攙扶。奶奶表示現在年紀大了下樓困難,也無法曬到太陽,如今用這個器材在家健身是一大福音;最高興的還是想上廁所可以不再一路漏尿,現在仍積極鍛鍊,有時能一口氣做50下,連媳婦都叮嚀她別這麼累。老人強健腿部肌力4招如果不想購買運動器材,物理治療師簡文仁介紹四招強健腿部肌力運動,分別為「頂天立地.高低變身」、「大鵬展翅.上下飛翔」、「弓箭步法.前後湧動」、「交叉甩手.搖頭擺尾」,動作包含伸展、肌力、平衡感訓練等全身性綜合運動,需配合呼吸,但不一定全部動作都要做,可自行在方便時間,例如看電視時挑選其中的動作動一動,可以增強身體及腿部的肌力。
-
2024-11-07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長者身體功能評估用LINE也行得通 六大重點功能 長者輕鬆上手
隨著超高齡化浪潮來襲,臺灣預計於明(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到來,如何讓家中長輩的身體功能維持且健康的老化呢?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身心功能可以透過適當的介入策略而維持或回復,進而預防及延緩失能的發生,並明確點出「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情緒)」是維持生活品質不可或缺之六項能力。國民健康署提供「長者量六力」自我身體功能評估服務。為提升量六力服務的可近性,國民健康署已建置「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民眾透過手機就可以進行長輩居家自我評估,可早期發現異常,及早介入措施,鼓勵家屬協助長者自評,更能發揮預防及延緩失能的最大效益。「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為長輩關心的節慶提供健康訊息之圖片,讓長者輕鬆轉傳,並藉由設計互動遊戲,進行檢測身體之功能,實用又有趣。「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設計六大重點功能如下:一、一機多人註冊一支手機可註冊5名長者,若長輩無智慧型手機也不必擔心,可經由家屬協助註冊後,即可線上評估。二、多元語音評估有國語、台語、客語及英語,讓不識字及不方便閱讀的長者,選擇熟悉的語言進行評估。三、健康資訊分類依據長者六力進行健康資訊分類,有助於長輩輕鬆瀏覽,並定期推播健康資訊。四、資源地圖運用透過資源地圖的整合,方便查詢居家附近的功能評估及社區課程(活動)之服務據點。五、連結直播課程國民健康署與WaCare遠距健康合作,集結醫師、營養師、藥師、心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六力領域的專家直播授課,若自評結果異常,系統會主動推播近期的衛教與運動課程,也可以直接查詢相關課程。六、健康資料連結若評估發現異常,請點選資源地圖查詢居家附近有提供長者功能評估的醫療院所,請專業醫護人員協助長者檢視或評估異常的原因,並提供「長者量六力」註冊資料的個人代碼,將評估結果連結到個人的評測紀錄中,方便長者進行自我健康管理。【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健康署以提升健康識能,力行健康生活型態;普及預防保健服務,推廣有效預防及篩檢;提升健康照護品質,改善慢性病控制及預後;營造友善支持環境,增進健康選擇及公平等4大方向,規劃及推動生育健康、婦幼健康、兒童及青少年健康、中老年健康、菸品及檳榔等健康危害防制、癌症、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主要非傳染病防治、國民健康監測與研究發展及特殊健康議題等健康促進業務,協同地方政府衛生局所、各級醫療院所,並結合民間團體力量,共同實踐健康政策,為全民打造健康優質的生活環境。官方網站|粉絲專頁|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1-05 醫療.泌尿腎臟
咳嗽、打噴嚏⋯不小心就漏尿?更年期必做「口訣操」有效改善尿失禁
隨著年紀越大,膀胱越不聽使喚嗎?女性進入更年期後,由於賀爾蒙變化,泌尿道和陰道黏膜變薄,加上骨盆底肌肉無力,容易造成漏尿的情況,尤其在咳嗽、大笑、打噴嚏、提重物等腹部用力的時候更嚴重,甚至影響生活品質。想要避免此情況,可以從生活習慣開始進行調整,並練習「骨盆底肌肌肉訓練」從此向漏尿說再見!尿失禁是女性常見的泌尿道症狀,尤其是更年期後的婦女。根據國民健康署2021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40~59歲已停經女性自述,更年期因咳嗽、大笑、打噴嚏或腹部用力時,發生漏尿情形的比率為8.3%;而上廁所來不及導致漏尿的情形比率為4.2%,間接影響生活品質。50%更年期婦女會漏尿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婦女泌尿科主任劉蕙瑄指出,更年期的婦女由於女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可能會產生熱潮紅、盜汗、陰道乾澀等症狀;其中,超過50%的人會出現泌尿道問題,更有超過50%的人以尿失禁、膀胱過動症為主訴。劉蕙瑄指出,女性因先天尿道短,比男性更容易產生漏尿問題,且隨著年齡漸增,膀胱肌肉容易萎縮,進而出現頻尿、尿急、夜尿、漏尿、尿失禁等症狀,使得患者不方便外出或是不敢用力,深怕咳嗽、打噴嚏、跑步就會漏尿,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更年期漏尿5招改善尿失禁不僅是一種生理狀態,同時也涉及個人衛生及社交的問題,而尿失禁隨著年紀增長幾乎是不可逆的。國民健康署提供「5招」幫助更年期女性擺脫漏尿問題,可以從生活習慣開始進行調整,有效提升生活品質:控制體重:體重過重會增加漏尿風險,因此建議將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控制於18.5~24之間。肌力訓練:「骨盆底肌肌肉訓練」能夠強化骨盆底部肌肉群,預防漏尿的發生。適當飲水與排尿:建議每天喝水量達到1500~2000毫升,並養成定期排尿的習慣,切記不要憋尿。飲食控制:平常避免刺激性的食物,例如咖啡、酒精等攝取,才能減少膀胱刺激。保持清潔:分泌物多時請以溫水清洗,盡量保持會陰部乾燥。骨盆底肌肉訓練3步驟台灣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王子娟指出,「骨盆底肌肌肉訓練」是一種物理治療,藉由主動式的收縮運動,強化骨盆底肌肉,隨之加強尿道括約肌的力量,進而改善頻尿及尿失禁的情況,只要牢記「懂得收、收得住、動得好」的觀念,就能有效改善更年齡漏尿。骨盆底肌肌肉訓練怎麼做?首先找到舒服的坐姿,讓毛巾貼合陰道口,緩慢的收縮夾緊肛門,此時收縮的肌肉即是骨盆底肌肉;接著,運用枕頭或球夾在大腿中間,慢慢收縮骨盆底肌肉,感覺像把肌群向上提起。骨盆底肌的訓練頻率是每次收縮5秒鐘、放鬆5秒鐘,以10遍為1回合,每日做3回效果最好,也要記得勤勞做運動,也就是所謂「5510口訣操」:5510口訣操5:一次收縮5秒鐘5:再來放鬆5秒鐘10:以10遍當作1回合【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831.html】
-
2024-11-03 養生.樂齡保養
邊記動作邊活動 揪團運動促社交、防失智
運動是所有人最好的健康處方,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副教授林佩欣指出,不論團體運動或單人運動,都適合熟齡族參與,尤其團體運動可認識新朋友,促進社交、與社會連結,長期之下更可活化腦中海馬迴的神經元,防止失智症找上門。不管有氧或無氧運動,都能放鬆情緒、使人愉悅。運動可分為有氧運動、無氧運動。有氧運動也被稱為心肺運動,是指以氧氣為主要能量來源,包括健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等。由於有助於促進心肺能力,也能預防或改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疾病。無氧運動也被稱為抗阻力運動或重量訓練,通常指短暫而激烈的運動,以肌肉力量為主要能量來源,以高強度、短時間的爆發性動作為特點,包括舉重、高強度間歇訓練等,短跑衝刺、仰臥起坐、伏地挺身、舉啞鈴等,利於增肌。不過,運動不分有氧、無氧,都能促進情緒放鬆。林佩欣表示,運動可促進大腦釋放腦內啡、血清素等使人愉悅的物質,改善憂鬱、減緩壓力,其中有氧運動還可活化海馬迴的神經元,預防失智症。記憶舞蹈動作可練腦力,有氧運動有助控制慢性病。針對熟齡族,她建議從事舞蹈、太極拳等需邊記、邊動的有氧運動,或在各類有氧運動中增加一些訓練思考、敏捷度的元素,都利於延緩認知功能退化。有氧運動有助慢性病控制,林佩欣提到,尤其是糖尿病初期患者多出現胰島素阻抗,導致血糖持續偏高,此時患者若持續進行運動,不僅可增強心肺功能,還能促進胰島素作用,有機會不用吃藥,也能降低血糖,進而控制、改善病情。重量訓練務必找教練,運動前測量心跳血壓。避免肌少症,許多人開始重量訓練,林佩欣指出,對於講求爆發力的重量訓練,建議在教練或相關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如果沒有教練陪在旁邊,進行重量訓練時需自我評估個人情況,一旦覺得器材重量無法讓自己順利做完3至4組、每組10至12下的動作,就是超出能力所及,此時應適可而止,以免受傷。林佩欣也提醒,熟齡族進行重量訓練後,48小時內可能肌肉痠痛,可透過冰敷、舒緩噴霧減緩,但若超出承受範圍且持續痠痛時間過長,就要盡快就醫。她也提醒,熟齡族無論何種類型的運動,進行前都要測量心跳、血壓及評估生理情況,若舒張壓超過180毫米汞柱,就要等到數值平穩後再運動,運動中出現臉色發白、喘不過氣等不適,就要立即停止,對外求助。團體運動能交友、較持久,更適合熟齡族。針對熟齡族適合團體運動或單人運動,林佩欣說,兩者各有優點,單人運動能更專注在純粹的運動,講求個人更多的自律性。但許多熟齡族,可能因子女在外工作,退休後又較少出門參加活動,長期下來就容易導致社交退縮(social withdrawal)而孤僻,也有研究顯示,這類族群罹患失智症風險高。林佩欣推薦熟齡族進行團體運動,像三五成群一起打太極拳、健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比獨自一人的慢跑來得好,同時還能交朋友,維繫關係,而且「有個伴,運動的習慣也能比較持久」,並能降低認知退化的隱憂。不過,熟齡族若參加羽球、桌球、網球等運動,對體力、協調性要求較高,建議量力而為。避免身體受傷,熱身+緩和運動不可缺。保護自己,運動前一定要熱身,運動後則要做緩和運動。林佩欣指出,運動前不可或缺的就是足夠的熱身,有人筋骨較僵硬,在暖身操筋骨伸展前,還可進行一些輕有氧動作,例如原地快速踏步1到2分鐘,或快走3到5分鐘後,再開始暖身。運動後的緩和運動也很重要,林佩欣提醒,熟齡族進行緩和運動的時間也要加長,目的是為了讓心臟適應運動時、正常時的心跳頻率,避免意外。
-
2024-10-29 醫療.骨科.復健
大谷翔平肩關節受傷 醫師解析常見肩關節半脫位3原因
道奇隊的大谷翔平在美國大聯盟世界大賽因為盜壘受傷,媒體引述總教練羅伯茲(Dave Roberts)說法是「肩關節半脫臼」,大谷手部的力量還在,肩關節活動範圍也沒有大礙。對此傷勢,透過及時診斷、物理治療及訓練,大多可以有效地恢復肩膀的穩定性並避免重複受傷,讓選手最快時間回到球場。肩關節半脫位對棒球運動員來說是一種常見的運動傷害,這種傷害是肱骨頭部分或不完全地脫離肩胛盂,導致肩膀不穩定。棒球選手的肩關節長期進行劇烈運動,旋轉肌群和韌帶容易因過度使用、疲勞或創傷而變得鬆弛,較容易導致肩關節半脫位。肩關節半脫位症狀,包括肩關節不穩定感(鬆鬆的)、活動範圍受限,以及運動時肩部疼痛,長期下來會有肌肉萎縮的狀況。透過運動史、受傷史、身體理學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如X光和MRI)可以診斷肩膀是否半脫位,並評估嚴重程度。肩關節半脫位患者經過適當物理治療後,大多可以完全恢復肩部功能,即使手術,術後積極復健,強化肩關節及核心肌群的肌力,可以重新參加運動,預後良好。。常見肩關節半脫位3原因:1.創傷性:高速、劇烈的肩部活動如投球或擊球,可能導致瞬間撞擊或扭傷,讓肩膀脫位。2.非創傷性:長期重複的肩部動作,如頻繁投球,會使肌肉和韌帶疲勞,增加脫位風險。3.神經肌肉:神經損傷或肌肉無力,也會導致肩膀不穩。治療分非手術和手術兩種:1.非手術治療:剛受傷時,冰敷減少腫脹,避免容易脫位之危險姿勢,接受物理治療(包括肩胛穩定性訓練、旋轉肌群強化訓練、增強肩關節感覺的運動),能幫助恢復肩膀的動態穩定性,必要時適當使用止痛藥物。2.手術治療:當非手術方法無效時,手術治療可能是必要的,特別是對於重複性脫位或嚴重損傷的患者。
-
2024-10-26 焦點.健康知識+
你的生理年齡幾歲?單腳站立時間就能測 每少2.2秒增長10歲
除了各項數據指標,妙佑醫療機構(Mayo Clinic)的研究團隊表示,單腳站立就能測試生理年齡,根據團隊的統計數據,50歲的人平均可以維持平衡9秒,而80歲者平均能維持3秒。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根據妙佑醫療機構的數據,單腳站時50歲平均可維持9秒,60歲7秒、70歲4.5秒、80歲2.6秒。妙佑表示,單腳站需要身體在同一時間進行許多複雜的行為,耳朵裡有很多小器官保持平衡,眼睛提供視覺線索,身體和腿部的許多大肌群也參與其中。妙佑指出,單腳站可以測驗一個人骨骼、肌肉和神經的強壯程度,那些數據是衰弱症(frailty)的指標;衰弱會降低身體應對壓力和從疾病及跌倒中復原的能力,導致健康出問題。報導指出,妙佑診所團隊找了40位50歲至80歲的參與者進行一系列與運動相關的測試,受測者排除體重過重及患有會影響其平衡能力疾病者。在平衡測試中,受測者被要求單腳及雙腳站,雙腳站時向前看,一次睜眼一次閉眼,並將腳放在兩個測力板上,以測量腳對地面施加的力量;單腳測試時,物理治療師告訴參與者站直,雙臂以舒服的方式擺放,時間到了就用手抬起一條腿,看能維持多久。研究團隊發現,隨著年齡每增長十歲,一個人能單腳站立的時間會減少2.2秒,因此,若50歲的人能夠保持平衡15秒,那60歲的人能保持平衡12.8秒。除了平衡能力,受測者也進行力量和步履測試;測試結果顯示,走路方式不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有太大改變,但平衡能力、握力和膝蓋力量會隨時間流逝而有變化,隨著年齡變化最大的是單腳平衡。報導指出,這份研究的結論是研究結果能幫助優化相關訓練計劃,改善長者的平衡和力量,讓高齡的失能延後出現或得以避免。
-
2024-10-17 焦點.元氣新聞
支持小陽光揮灑畫筆 中醫大兒童醫院提供身心全方位照護
為了喚起社會對燒燙傷議題的關注,並鼓勵顏損兒從繪畫中獲得自信,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攜手陽光基金會、台灣輝瑞藥廠,共同舉辦「神彩輝陽,藝起有魔法」巡迴畫展,展期為113年10月14日~18日,希望讓更多人看見陽光孩子們的生命故事與堅韌精神,並支持臉部平權的社會價值,用愛攜手陪伴陽光孩子勇敢迎向未來。繪畫抒發小陽光感受,舉辦畫展放鬆緊繃身心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周宜卿行政副院長表示,燒傷及顏損兒需要的不只有外表上的重建,還有心靈上的支持協助,而藉由藝術創作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尤其是年紀尚幼的小陽光們,常無法清楚表達對疾病的看法,但卻可以透過繪畫抒發感受,達到雙向溝通的目的。此外,這次特別選在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舉辦畫展,也盼能夠營造舒適友善的環境,讓前來醫院就診的孩子放鬆身心,緩解緊張、害怕的負面情緒。跨專科團隊查房會診,提供傷友全方位照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醫師暨燒燙傷中心吳卓翰醫師指出,燒燙傷患者不只需要整形外科醫師做傷口重建,還需要各專科醫師一起多方位協助。中醫大附醫燒燙傷團隊每週都會舉行跨專科會議,包括整形外科、小兒科、感染科、復健科、精神科、營養師、藥師、物理治療師、呼吸治療師、護理師、社工師等各科專家一起查房,不只強調傷口照護,還提供全方位服務,照顧患者的身心,目標是協助傷患重返生活崗位。吳卓翰醫師補充,中醫大附醫和陽光基金會合作已久,陽光基金會不僅有專業的社工師提供傷友心理建設,還有多位物理治療師提供免費復健,幾乎所有在中醫大附醫診治的燒燙傷患者都會轉介到陽光基金會;很感謝陽光基金會在傷友出院後接續照顧,幫助他們為重返社會做準備,甚至還替不少傷友進行工作媒合,希望民眾可以給予更多同理與支持。如果我有魔法,藝起突破外表限制!陽光基金會中區中心翁禎穗主任說明,今年畫作主題是「如果我有魔法」。小陽光的畫作不僅是孩子創作力的展現,更是孩子們的生命故事。對於每個陽光孩子來講,要經歷數不清的手術和漫長的復健,甚至常因外表不同而遭受異樣眼光,成長歷程是非常辛苦的,但這些辛苦並不影響他們的創作天賦及無窮的想像力。透過他們的故事也告訴我們,不管遇到甚麼困難,都應該勇敢面對,並努力追尋自己的夢想。陽光一直在推廣臉部平權,主張不管顏面外觀如何,每個人都應該獲得平等的對待與公平的機會。邀請大家藉由這次畫展,更認識燒傷顏損朋友外,也一起創造友善平權的社會環境。響應臉部平權,助小陽光重拾信心台灣輝瑞藥廠劉鎧維營運長提到,醫院往來的病友及家屬很多,感謝院方無償提供場地展出畫作,希望藉由此次作品展出,可以讓更多人看見小陽光們無窮的生命力,進而了解這群與眾不同的孩子,帶給小陽光更多溫暖與希望。透過畫作展出,對小陽光來說是莫大的榮耀,能夠幫助他們重拾信心,更有勇氣面對外來的挑戰,誠摯邀請民眾一同響應臉部平權,營造多元友善的社會。
-
2024-09-29 醫療.骨科.復健
久坐時間越長越容易背痛 專家教你固定做1事就能有效舒緩疼痛
後下腰疼痛(或稱下背痛)很常見,研究指出2020年全球有6億患者受苦於此;有人吃成藥來治療、做物理療法或定期打針,但物理治療師告訴大家,固定走路這個生活習慣就能減輕下背痛,走愈勤,愈不會痛。「Parade.com」報導,研究預測全球苦於後下腰疼痛的人到2050年會來到8億4300萬人,而要對付這種病痛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走路。物理治療師格羅班斯基(Liam Globensk)表示,人走得愈勤,就愈不可能受到長期後腰疼痛折磨。「亞特蘭大運動健康」(Atlantic Sports Health)物理治療師皮格納提耶洛(Liz Pignatiello)表示,整體而言,走路對背部疼痛的人是很好的運動,容易又隨時可做,所以大家長期要做並不困難,持續走路,再進階到別的運動項目。「辛吉健康」(Hinge Health)的物理治療師海爾弗里奇(Christynne Helfrich)表示,大部分人一天太多時間坐著,背部肌肉及脊椎受到超多的壓力,因此容易背痛。她指出無論何時你起身走路,都有功效;走路讓人體處於垂直姿勢,臀部旋轉,血液打透肌肉,改善行動力。最近刊於「刺胳針」( The Lancet)期刊的一篇研究指出,規律走路有助於大幅減少背痛復發。有背痛史的成年人去走路,實驗期間比起研究控制組走的距離多一倍,背痛就沒復發。2019年有篇綜合研究指出,肢體活動與改善背痛有關。皮格納提耶洛指出,長期後下腰疼痛的人經常背部的生理結構、功能出現變化,骨盆及軀幹的協同功能變差;可能還會感受到肌肉萎縮、肌肉異常活動,想用肌肉時協調性很差,因此往往後下腰肌肉軟弱,容易疲勞。走路可以改善這些狀況,因為它提升肌肉耐力,有助於後下腰疼痛病患所見的缺陷。格羅班斯基指出,走路還能改善背痛相關的人體組織;走路的前後動作再加上旋轉,有助於肌肉穩定,長期下來能讓它們維持協調。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9 焦點.長期照護
可能造成跌倒的內外因素有這些 居家防跌網保護年長者免摔倒
老人家最怕摔,摔一次帶來的問題就一大堆。根據國外研究顯示,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的老人發生跌倒事件,在台灣發生率為五分之一;在長照機構或護理之家中,跌倒發生機率更高,超過一半的失能長者每年跌倒至少一次,且女性跌倒風險高於男性。跌倒已成為威脅老人健康安全的隱形殺手。老人自身疾病造成跌倒造成老人家跌倒原因,可分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是指老人自身疾病引起的問題所造成的跌倒,包括視力不好、手腳不靈活、糖尿病患神經病變,或罹患巴金森氏症後平衡感不佳等。家中環境不佳也會致禍影響跌倒的外在因素,主要來自環境與藥物,環境包括地板濕滑、雜物堆積、走道光線不足等,都容易導致老人家跌倒。藥物的影響不容小覷,尤其是安眠藥,研究顯示有服用安眠藥習慣的老人,跌倒風險比沒服用者高出許多。建議老年人應避免依賴藥物來改善睡眠;抗憂鬱、抗焦慮、抗癲癇等藥物,降血壓藥可能造成病人姿勢性低血壓,也都會增加跌倒機率,因此,在分析病人跌倒原因時,首先應詢問是否服用這些藥物。跌倒後可能導致輕微至嚴重的傷害,包括骨折、腦出血、甚至死亡。全球每30秒就有一人因跌倒而死亡,統計顯示,每100位跌倒者中有50人無恙,10人受輕微傷害,大約5至10%會受重傷害。就有80多歲長者原本很健康,卻因為更換家中燈泡不慎摔落,導致腦出血住院,長者實應避免危險活動。跌倒後要小心腦內出血一旦長者不小心跌倒後,應立即檢查有無受傷,若有受傷應立即送急診而非門診。急診能迅速緊急處理傷口,並評估是否需進一步安排檢查,尤其是在有撞擊頭部情況下,當下也許無外傷出血,但可能經過一兩個月後才發現腦內已有一大片血塊,這是種潛在危險,需早期發現及治療;如果老人家跌倒出現手腳無力、行走不穩、劇烈頭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避免延誤治療。預防長者跌倒要從源頭解決,首先應釐清發生跌倒的原因,除了詢問本人以外,也應向現場目擊者瞭解情況。此外,也要詢問長者的疾病史,看看是否有易引起昏倒跌倒的疾病,例如貧血、低血壓。腳無力應多訓練肌耐力對於站不穩或腳無力的老人,可以透過平衡與肌力訓練改善,尋求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的幫助,以提升平衡感與肌耐力;如果因白內障等視力問題造成跌倒,則應盡速就醫治療;老人家應增加攝取鈣及維生素D,並到戶外曬太陽,來增進骨力。外在因素方面,應檢視藥物使用狀況,避免使用易造成跌倒的藥物。家中環境安全也需檢視,例如清理地面雜物或雜線、自身鞋子止滑效果適當,太滑或太粗糙都容易造成跌倒;環境中增設扶手及無障礙設施,是預防老人跌倒好方法。其實不只是長者,只要家中有虛弱、行動不便的家人,都應該一起來來預防跌倒,共同建構一個防跌保護網,為家人提供一個更安全、更有保障的生活環境。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7 養生.運動健身
有椅子就能做的運動「椅子瑜伽」!教你方便在家或辦公室做的6個簡單動作
可改善肌少症的「椅子瑜伽」,一般被認為是給長者做的運動,不過一項研究指出,這運動也很適合患有膝骨關節炎的女性及久坐的上班族。椅子瑜珈的好處?誰適合做?做瑜珈有許多好處,包括促進血流、改善睡眠、改善呼吸、降低血壓、憂鬱和焦慮、慢性疼痛和發炎,及心理上的愉悅。瑜珈的招式相當多,椅子瑜珈則是坐在椅子上或使用椅子進行的傳統瑜珈,一般被認為是針對老年人的運動,許多被診斷出肌少症的長者,物理治療師會建議他們做椅子瑜珈。根據2023年哈佛學者統合分析結果顯示,65歲以上長者練習瑜伽,對行走速度、下肢肌力與平衡皆有助益。然而《CNN Health》報導,根據《醫療保健》雜誌2023年發表的一項小型研究指出,椅子瑜珈對 65 歲及以上患有膝骨關節炎的女性來說可以達到預防的效果,它可以幫助在日常活動提升體適能,降低骨關節炎發展為殘疾程度的風險。其實椅子瑜珈非常溫和,適合多數年齡階層做,尤其久坐的上班族更需要這種隨時可做的運動,不但能改善健康,提高身體靈活性、改善彎腰駝背等姿勢、腕隧道症候群等,也能減輕壓力,非常適合緩解緊張和肌肉酸痛。椅子瑜珈 每天做5分鐘勝過每週1次1小時許多人因為很難特別抽出一大段時間做運動,因而無法達到持續運動的目標。《CNN Health》訪問瑜伽教練則建議,最開始的目標只要設定每天五分鐘就好,「每天做五分鐘的椅子瑜珈比每週做1次1小時的瑜珈好。」每天5分鐘養成習慣後,之後可能慢慢的就會想做更久了。在家或辦公室方便簡易做的椅子瑜伽動作以下整理幾個招式,特別適合在家或辦公室方便做的動作,動作簡單,也適合初學者。一邊在做這些姿勢時,請透過鼻子吸氣和呼氣,充分調動橫膈膜 (主要呼吸肌肉),讓呼吸更深、更平靜。(瑜伽動作資料來源:台北慈濟醫院、資深藝人陳淑麗)先熱身:坐在座位旁,面向前方,雙手和雙腳一起或分開畫圈。也可以身體靠牆做簡單的伸展,重點是手臂內側要往外推,然後將兩隻手向上舉,維持腳跟向下踩,讓骨盆兩側一直向上延展,伸展過程中肋骨要放鬆,並且調整呼吸吐納。.貓牛式:坐在椅子前三分之一處,雙手輕放在膝蓋。吸氣時,肩膀向後張,脊椎向上延伸;吐氣時,背部向後拱起,腹部內收。.脊椎轉體:坐在椅子前三分之一處,單手放在另一個膝蓋外側,一手扶靠椅背。吸氣時,脊椎向上延伸並扭轉上身;吐氣時,維持原位。.女神式:坐在椅子二分之一處,雙腿打開,腳尖朝外側踮起。吸氣時,雙手向上畫圓;吐氣時,雙手向下畫圓並對掌於胸前。.戰神式:坐在椅子二分之一處,雙腳成弓箭步,眼睛正視前方。吸氣時,雙手向上伸展;吐氣時,雙手向前後打開。.側彎將右手舉在空中並向左傾斜,然後換邊將左手舉在空中並向右側傾斜。.扭曲扭轉到一側,保持姿勢三到五次呼吸,然後換邊。【參考資料】.《CNN Health》Chair yoga is not just for older people. It’s good for everyone, especially the desk-bound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9-03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免費課程】巴金森運動全攻略
主題:巴金森 運動全攻略 劉昕璇 博士 x 古沛昕 博士•拒絕巴金森無效運動•拳力反擊-巴金森拳擊臨床上,我們常遇到巴金森的病友,知道要做運動訓練延緩症狀,但不知從何著手?甚至找不到合適的運動,錯失延緩時機。巴金森的動作症狀並非單純的肌力不足,而是大腦難以控制肌肉。了解自己的『神經-動作連結』,切中要點進行訓練,才有機會延緩症狀表現。除此之外,巴金森個案不容易進行一般的高強度運動,帕金森拳擊不只是專門設計給巴友的訓練,也是讓病友們增添勇氣的一種方式!歡迎大家前來聆聽、交流!⭐️時間:2024.10.06 (週日) 下午2:00-3:50 (下午1:30 開始報到)加開場:11.03(日)下午2:00-3:50⭐️地點: 全星物理治療所 (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35號2樓)⭐️聯絡資訊:💬 Line: https://lin.ee/UybKwbr☎️ 電話:02-2599-4881⭐️交通資訊:搭乘捷運🚝 民權西路站10號出口 (步行3分鐘)停車場嘟嘟房天祥站、台灣聯通大同場⭐️費用: 公益回饋講座,名額有限,欲報從速🏃
-
2024-08-31 退休力.健康準備
百條退休力步道推薦!一圖看平易近人登山步道前20名,陽明山二子坪最受青睞
住在台北市的蔡小姐化療後,只要體力尚可,就會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到陽明山二子坪步道健行,除了風景秀麗,最重要的是沿途輕鬆好走,幫助她恢復健康,因此特別在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聯合徵求的「全台百條退休力步道路線」問卷中分享自己的經驗。這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三百廿五份,推薦步道逾二百五十條,推薦理由以「景色宜人」最多,但「步道平整與坡度平緩」和「具備無障礙設施」兩項合計超過六成,可見平易近人是民眾挑選步道的一大考量,對身體虛弱或行動不便者尤為重要。同時具備以上兩項特色且最多民眾推薦的就是陽明山二子坪步道,此外還有新北市三峽區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健行步道、台中市北屯區大坑九號步道、高雄市鼓山區柴山步道、新北市新莊區牡丹心步道(青年公園步道)、台北市信義區四獸山步道等。找條易親近步道 可說走就走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提倡「隨時隨地,快樂做運動」,他說,超高齡社會要擁有健康一定要超前部署,不是等到退休後才開始,而且作法上要很生活化,首先,找一條容易親近的步道,難度要符合體能狀況,而且對自己來說交通方便的路線,可以隨時說走就走,而不是規畫一條離家很遠的步道,好幾年才能走一趟。在民眾推薦步道中,台北的四獸山也是口袋名單,進可攻退可守,有腳力有時間可以走四小時,也可以走大約半個多小時就下山,其中他最推薦虎山,幾乎每天都去,因為坡度平緩最好走,走一趟大約七千多步,簡文仁通常清晨五點出發,跟一群喜歡運動的好友在山上會合,「沒有特別約,有空的人就上山,聚在一起先大喝十聲,練一下丹田,身心舒暢。」讓長輩放心出遊 享受大自然多扶事業專門提供無障礙接送及無障礙旅遊服務,創辦人許佐夫認為年邁或行動不便的長者不是不想出門,而是怕麻煩子女,長者當然希望能跟以前一樣,與家人一起享受大自然。在台灣的登山步道中,許佐夫特別推薦三條路線:烏來內洞觀瀑步道、淡蘭古道、草嶺古道。內洞步道多年前就已修整木棧道,無論是步伐緩慢、拄拐杖的長者,或是輪椅、代步車及娃娃車,都可來到距離瀑布最近的地方,內洞步道甚至帶動烏來老街全面無障礙,此外,台灣最大的無障礙立體停車場就設在烏來。走淡蘭古道可以跟石碇連結,他建議以石碇老街為起訖點,一天內徜徉山林,還能享用在地美食。至於推薦草嶺古道的原因是一望無際的大海,許多長輩看海後心情特別輕鬆,就會提高下次出門意願。除了登山步道,許佐夫額外推薦具備無障礙設施的「野柳女王頭」,他表示,每年國際沙雕節會鋪設無障礙木棧道,有輪椅或娃娃車的旅客不用排隊可以直接跟女王頭拍照,適合攜老帶幼的家庭出遊。時序入秋,天氣不再酷熱,就從民眾及專家推薦的步道名單中,挑選一條適合路線,安排一趟輕鬆愉快的登山旅行。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31 養生.運動健身
專家簡文仁推薦登山步道!走入山林享受健康生活
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提倡「隨時隨地,快樂做運動」,他說,超高齡社會要擁有健康一定要超前布署,不是等到退休後才開始,而且作法上要很生活化,首先,找一條容易親近的步道,難度要符合體能狀況,而且對自己來說交通方便的路線,可以隨時說走就走,而不是規畫一條離家很遠的步道,好幾年才能走一趟。在民眾推薦的步道名單中,台北近郊的四獸山也是其口袋名單,因為進可攻退可守,有腳力有時間可以走四小時,也可以走一段大約半個多小時就下山,其中他最推薦虎山,幾乎每天都去,因為坡度平緩最好走,走一趟大約七千多步,簡文仁通常清晨五點出發,跟一群喜歡運動的好友在山上會合,「沒有特別約,有空的人就上山,聚在一起先大喝十聲,練一下丹田,身心舒暢。」除了虎山以外,若以市區來說,台北市的南港公園是一個好去處,從昆陽捷運站步行十多分鐘可達,綠蔭環繞,還有木、石、氣三個能量廣場,園內寬敞、步道平緩,可散步也可快走。此外,台北盆地周圍的登山步道,像是汐止大尖山、內湖白石湖步道,以及每年五月盛開桐花的土城承天禪寺步道,都是他常去而且適合大眾的健走路線,若是住家附近有河濱公園也是絕佳的運動場域。他說,健走是最安全的運動,無須額外花費,也不用特別技巧,裝備上也很簡單,帶一壺水、擦汗毛巾,穿著輕便吸汗即可,但是「需要一雙適合的鞋子,最好是具備吸震、止滑、透氣三項功能」,畢竟運動是追求健康,不要因為不合腳的鞋子而受傷。即使只是在家裡超慢跑,也要穿適合的鞋來保護雙腳。此外,別忘了帶著愉悅的心情出發,如果只是強迫自己運動,效果不會好,「要享受走路的感覺,欣賞眼前風景,像夏天登山經常看到蝸牛,我最喜歡數一數今天看到幾隻。」讓登山充滿樂趣。他提醒,每個人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如果退化性關節炎很嚴重,就不要增加膝蓋負荷,不要再走難度高的登山步道,應進行一些和緩的運動。簡文仁於八月一日成為新任國策顧問,首先以「打造科技人文步道、推出台灣朝聖之旅」為目標,除了鼓勵國人多走路,賞景並認識關於步道的精彩歷史故事,也期待各縣市的特色步道吸引外國遊客,將台灣的登山步道視為一輩子必須朝聖一次的圓夢旅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5 癌症.抗癌新知
秀傳癌醫中心中西醫整合醫療 翻轉彰化癌症死亡率
醫療科技不斷進步,免疫治療、精準醫療讓癌症變成「可控制的慢性病」,全方位的照護更顯重要。癌症已42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五年存活率雖有逐漸提升,不過彰化縣癌症標準化死亡率略高於全國平均值,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院長張正雄表示,設定目標要翻轉這個情況,讓居民享有醫療平權。增加醫師陣容、優化照護,提升醫療量能。2020年,秀傳醫院把啟用21年的延平大樓改裝啟用,更名為「秀傳癌醫中心」,增加醫師陣容、優化照護流程,從前端的預防保健到術後康復的照顧,提供全程個別化服務。張正雄說,要把大彰化的醫療量能拉上來,一定要接軌全球精準醫療趨勢,協助醫師團隊進行更精準的臨床決策。除了秀傳癌醫中心,海線的彰濱癌症治療中心也一起建構守護網,張正雄提到,兩個中心在癌症的年度新診斷個案目前加總量約2000例,平均每年新診斷個案服務量的增加大約有100例。服務的量能拉上來,是藉著提升服務品質、增加服務項目,包括細胞治療、再生療法、幹細胞移植與中西醫整合醫療等,並且爭取最新醫療技術與臨床試驗案的引進。提升就醫可近性,更能維持整體生活品質。目前彰化院區設有NGS實驗室、微創中心、細胞治療實驗室、幹細胞移植室、正子電腦斷層造影、放射線與伽馬刀治療等,造福彰化縣的居民,特別是彰化濱海地區鄉鎮。張正雄強調,民眾可以安心留在家鄉接受高品質治療,不用舟車勞頓往返北中南都會區就醫,大幅提升癌症病患就醫的可近性、便利性,有利於維持整體健康與生活品質。細胞治療可分為兩類:再生醫學與癌症治療,秀傳醫療體系以全癌症治療為主軸,為此積極擴展與生技公司的合作,目前通過特管法核准於癌症治療的共有14案,再生醫學的3案。另外,與兩家國際大藥廠簽署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主要先導入癌症相關臨床試驗,讓彰化的病人有機會接受過去是都會醫院才會有的最新治療。張正雄也分享,進入精準醫療時代,彰濱院區從兩年前即籌設NGS實驗室,目前已能透過各種基因檢測,以擬定適合患者的治療策略,在地化的為病人尋求更多且精準的治療方案。導入中醫調理,個管師、營養師、心理師全程協助。在癌症治療這一塊,秀傳醫療一直致力推動中西醫整合醫療服務,強化癌症診療全人服務的實踐。以「秀傳癌醫中心」為例,學習全美排名第一的梅約診所(Mayo clinic)跨專科的全人中西醫整合醫療,是本於該院特色與優良傳統;於此,秀傳醫院再加入具國內特色的輔助療法,比如足浴、氣功、中藥茶包、雷射針灸與正念瑜伽等於癌症病人身心靈的照護。張正雄表示,精準治療癌症已成為主流,但術後的復原照護對病人的生活品質與長期存活都有正面實證,為能落實全人與全程的照護目標。為此增聘「個案管理師」,為每位癌友擬定最佳治療計畫與療程。除了導入了中醫調理,可以安排針灸、藥膏、足浴等療程,還有營養師、心理師、物理治療師等協助解決各種疑難雜症,提供患者診療上的一個休憩站。醫療亮點● 成立兩個癌症中心,大彰化地區癌患享有就醫便利性。● 癌症治療跨專科整合中西醫療,加入具國內特色的輔助療法,如足浴、氣功等。● 增聘個案管理師,協助癌友擬定最佳治療計畫。● 爭取最新醫療技術、導入癌症臨床試驗。
-
2024-08-11 醫療.骨科.復健
蹲下去,站不起來?現在開始努力 雙腿肌力仍可逆
「腳步有力、行走順暢」是許多人在人生下半場的心願,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在元氣講座「走起來!我的每一步,都是快樂的腳步!」分享,想要有健康的退休人生,具有行動力是最基本的,俗話說「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讓自己具備行動力,就得維持肌力、關節力,才能在人生下半場,走得健康、走得遠、走得輕快,享受健康人生。抬腿、綁沙包、彈力帶,在家隨時都能練肌力。簡文仁說,腳步健康要看三大重點,第一腳的韌性要好,走起路來要很Q彈,第二腿部要有足夠肌肉,第三走起路來要有力。一個人的步態決定他是否健康,小孩走路都跳著走,但沒有力的長輩,走路都拖著走,但只要好好保養行動力,長輩也能跟孩子一樣「跳著走路」沒有負擔。許多長輩常會有「蹲下去、起不來」的困擾,簡文仁說,蹲下去起不來的關鍵原因是「肌力不足」,如果是「蹲不下去」,則是關節出了問題,不是關節不夠滋潤導致僵硬,就是關節受傷引起疼痛。簡文仁強調,不要認為現在自己蹲不下去,未來的人生就一輩子「掉漆」,他強調「健康是可逆的」,下肢的行動力取決於肌力、關節力,肌力需要透過運動,特別是負重訓練獲得。很多長輩會說:「我怎麼可能去舉重!」簡文仁建議用日常隨手可得的椅子或是牆壁,增加下肢的肌力運動,如靠牆坐空中椅子,或是坐在椅子上,雙腳向上抬,還可以在腿上綁沙包、使用彈力帶等,都能有助鍛鍊大腿股四頭肌,強健的股四頭肌可以減少關節負擔,降低磨損風險。安全補充保健食品,必須含「該有的成分」。簡文仁說,保持關節健康除了需要強健的肌肉保護,還需保持關節內的潤滑液。隨著年齡增長,飲食不均衡會減少潤滑液的分泌。很多人會問「到底要不要吃保健食品,增加關節潤滑效果?」他說,年輕時,他一定建議不用,飲食均衡就好:但年長者胃口開始不好、吸收能力也欠佳,可以適時補充安全的保健食品。他說,安全的保健食品意指產品「含有該有的成分」,有些產品標榜含葡萄糖胺,裡頭卻加入止痛藥的成分,讓退化性關節炎引起膝蓋疼痛的民眾,誤以為吃了保健食品之後,膝蓋就不會痛,認為是仙丹妙藥。保持關節潤滑,營養攝取要多元,搭配運動事半功倍。當飲食攝取不足時,如果要保持關節潤滑,可考慮補充如葡萄糖胺、軟骨素等保健食品,這些成分有助於增加關節滑液的分泌,維持關節健康。膝蓋的滋養需要記住「營養攝取要多元」,例如選擇複方的葡萄糖胺產品。除了潤滑關節,很多人常忽略肌肉營養的重要性,長輩胃口不好,蛋白質等營養素自然也難吸收,建議可以攝取一種叫做「咪唑胜肽」的成分,咪唑胜肽是一種由兩、三個氨基酸結合而成的細小分子,能讓肌肉獲得所需養分,此時再搭配負重運動,可達到事半功倍效果。若關節已嚴重退化,務必就醫治療,別想靠運動改善。很多長者已出現關節炎,關節炎分為骨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和創傷性關節炎,適當運動可延後骨性關節炎的發生。但如果關節已經嚴重退化,「千萬別再問有哪一種運動可以改善」,盡快就醫透過手術等方式,讓疼痛或是已變形的關節獲得改善。簡文仁說,有關節炎的患者,一定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運動。曾有一位患者因退化性關節炎就醫,醫師建議他游泳,然而,游泳池離家太遠,需要騎機車半小時,他每次游泳半小時,來回騎車就花一小時,膝蓋長時間彎曲,結果加重了關節負擔,使退化狀況更嚴重。曬太陽做簡單運動,增肌力也攝取維生素D。除了做好肌力訓練、滋潤關節,骨頭本身也要兼顧「骨本」,可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平時可以趁太陽微微露臉時,外出對著太陽做簡單的運動。他也發明了一套「骨質疏鬆保鈣操」,單手繞頭一圈,單手結束後換另一手,再來兩手向上升直,先往左上方推、再往右上方推,雙腳在手向上推時微蹲,既可以做到伸展,也能做到腿部負重,又能曬到太陽,一兼二顧。簡文仁說,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適當的訓練和多元的營養補充,這樣才能確保我們在未來的生活中保持活動力和健康。通過及早介入、積極訓練和合理的營養補充,人們可以在任何年齡階段保持身體的最佳狀態,實現健康快樂的生活。
-
2024-08-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如何避免快速退化?新治療、藥物、症狀延緩一次看
罹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數年,已持續吃藥這麼久,行動卻不見起色,除了綁垃圾袋、繫鞋帶穿襪等日常生活愈來愈困難,還常因腿軟等症狀站不穩跌倒,家人嘮叨「要活就要動」,其實對罹病多年的病友來說,他們並非不想走動,而是動不了,既擔心病情惡化,又氣自己,好沮喪……巴金森病最新治療建議有哪些?擔心副作用怎麼辦?有哪些招式可以幫助症狀延緩,改善腳無力?病友三大困境一次看。在這篇文章你可以看到📍巴金森病吃什麼能有效改善症狀?有什麼最新治療建議?📍巴金森病吃藥擔心副作用,不能停藥嗎?📍巴金森病腳無力、走路不穩,可以改善嗎?📍回想罹病前,自身有哪些症狀,其實是巴金森病的前兆(前驅症狀)?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社群與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姐妹社團合作,發起全台第一份巴金森病友生活經驗大調查,並邀請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高雄市聰動成長協會、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等病友團體推廣。本次調查以線上填答的方式進行,總計回收1057份有效樣本,其中約七成五為巴金森病友、家屬或主要照顧者。受個資法保護與尊重病友隱私,或因巴金森病友行動不便等因素影響,調查以自願填答之巴金森病友與家屬為對象,且回覆對象偏向活躍於數位行為之病友及家屬。此外,本次調查結果,病友罹病期別多以早、中期為主,協助指導該調查的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吳瑞美推測,可能與中晚期病友對於線上調查的數位應用落差有關。吳瑞美表示,不同病程及罹病年份的巴金森病友,會出現的症狀及所需的治療都有所差異。每位病友對於藥物或手術治療的反應也不同,因此,在治療上需要配合病人的年紀、罹病期別與症狀表現、以及是否有其他共病等狀況全方位考量,量身打造治療方針。根據調查結果,吳瑞美期待以巴金森病友及照顧者常面對的疑問與困擾,提供大方向、原則性的參考指引,然而,不同期別的病友困擾各異,並非每個病友都會遇到一樣的狀況,透過規律回診,與醫師一同找出最適合的治療與照護方式,是延緩疾病退化最重要的觀念。本次調查反映巴金森病友常有外出行走障礙、藥物副作用、藥效減退等三大困擾,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綜合整理元氣網過去之相關報導,將巴金森病各專家分享重點一次看:【困擾一】巴金森病吃什麼能有效改善症狀?有什麼最新治療建議?有三成五的病友出現藥效時好時壞的情形,且僅有兩成病友做過「藥效減退自評表」巴金森病友可能曾在症狀相當輕微時,使用B型單胺氧化酵素抑制劑(MAO-B Inhibitors);隨著病情進展,腦內自體分泌的多巴胺會減少,藥效需求也就增加,多數病友使用的藥物,大致可分為兩類:以直接補充多巴胺的左旋多巴(Levodopa, L-dopa)及刺激多巴胺接收體的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s, DA)。根據2023最新發表的《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巴金森病治療建議》,早期巴金森病患者的用藥,在大於60歲至70歲以上病患因對副作用的耐受程度較低,建議優先使用左旋多巴;而在60歲(含)至70歲以下病患,則建議使用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台北神經醫學中心教學副院長葉篤學表示,雖然因應患者體質不一,部分患者使用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可能出現姿勢性低血壓、異常衝動等副作用,但也能避免過早出現如異動症等會為病友生活品質帶來影響的運動併發症。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神經內科首席主任巫錫霖表示,若藥效減退、波動或藥物副作用太強烈,影響病人行動能力或生活品質,就須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巴金森病的手術治療包含:深腦刺激術(DBS)及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又稱神波刀、醫薩刀,目前只核准本態性震顫以及以震顫為主的巴金森症)目前手術以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為主,透過植入細長的電極導線,產生電流調控腦內不正常的活動訊息,藉以改善動作障礙症狀,降低巴金森病用藥量,減少高劑量藥物使用下容易產生的副作用。但他補充,並不是所有巴金森病人都適合接受手術,需要接受醫師深入的評估,如非典型巴金森病、巴金森病合併失智或憂鬱症病人就不適合進行這類手術。「如何讓帕金森氏症患者腦中多巴胺濃度維持在穩定狀態,是重要治療目標。」陸教授神經科診所院長陸清松以「巴金森病管理策略」圖示說明,多巴胺如能在血中維持穩定濃度,病友就能正常生活,甚至重返職場。如國內引進新劑型左多巴合併速效和緩釋效果,短效、長效成分進入體內,有助於穩定血中濃度,減少藥效波動,讓電力不中斷,找回身體主控權。 【早期巴友點這裡了解更多】>>>確診了巴金森病 我會失能嗎!早期巴友注意「這些事」停下退化的腳步 【中期巴友點這裡了解更多】>>>副作用、合併症通通來!巴金森病中期病況複雜,與醫師並肩作戰更關鍵【困擾二】巴金森病吃藥擔心副作用,不能停藥嗎?三成病友曾自行停藥或加減藥,這些病友中,超過六成自行調藥的原因是出現副作用導致身體不適。葉篤學表示,病友用藥幾年、經過蜜月期後,可能出現運動方面的併發症,如藥效減退或因多巴胺不足而「斷電」無法控制肢體,行動固僵。他也補充,若年輕發病的病友使用藥效較強劑量較高的左旋多巴,約五成患者在五年內會出現異動症,即服藥後的半小時到一小時間,身體會因瞬間獲得大量「電力」而突然不自主地全身扭動。陸清松指出,傳統藥物一天需服用三至四次,每次藥效維持三至四小時,許多病友在接受傳統藥物治療五、六年後,若沒了藥效,會陷入「木頭人」窘境,就像是中了迪士尼艾莎公主的魔法,頓時僵住,動彈不得。不少中期巴金森病人受藥物副作用或是藥物反應的不穩定性所苦,甚至因此出現放棄用藥的念頭,巫錫霖說,面對以上類似狀況的病人,可透過記錄吃藥時間、藥效時長、用藥反應等,回診時可以提供醫師當作參考,更利於調整用藥,尋找最適合的用藥策略。葉篤學補充,醫師也會視病患作息、職業與生活作息需求調整用藥,「治療過程若有特殊的用藥需求,都可以提出與醫師討論」他有位在職場中擔任主管的病患,回診時反應開會時被同事或客戶看見症狀,十分尷尬,於是他透過調整藥物協助病友在工作期間能更好地控制症狀表現。他鼓勵病友,多與醫師討論、依照醫囑用藥,配合規律運動,延長蜜月期超過十年並非不可能。高雄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教授級主治醫師林祖功也形容,「一百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治療藥物搭配就有一百零一種方式。」當患者需長期用藥,有時藥物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此時就要重新調整用藥。「部分巴金森病病友常因服藥後,感覺治療效果不佳而到處就醫,如此一來成了藥物白老鼠。」林祖功曾收治一名70多歲巴金森病女患者,始終感覺藥物治療沒有效果而到處就醫,每位醫師都在嘗試最佳用藥,而病人就是一直使用不同的藥物,不斷受苦。他建議轉換醫師時,應要有前一位醫師的轉診資料,並找尋神經內科醫師追蹤,避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困擾三】巴金森病腳無力、走路不穩,可以改善嗎?病友及家屬最困擾的情境:第一名為出門怕跌倒有近五成、第二名為身體失去平衡後,漸漸哪兒也不想去則占四成。巴金森病雖無法治癒,但可以靠運動延緩疾病惡化,並避免身體肌肉過於僵硬導致跌倒受傷,物理治療師池悅表示,曾有巴友反應,身體僵硬動不了,沒有信心,或長期沒運動,一動就會累,因此建議先從居家運動開始,以安全、不痛為首要,躺姿、坐姿、站姿各分享3招簡易居家運動: 許多巴金森病友反映腳無力的現象,肌力體能教練鄧浩翔表示,病友可透過訓練提升肌肉量、骨質、運動協調與反應能力,有助於預防跌倒、提升生活品質。他提醒,巴友的訓練動作要能讓自己大力呼吸,甚至有點短促,才能算是訓練,但「先求有,再求好」,不須一步到位。【醫起運動巴!更多內容點這裡】>>>巴友如何運動?專家推薦8招減緩僵硬、提升神經功能此外,巴金森病牽涉到神經、肌肉控制等,為延緩病程進入中晚期,病人應配合醫囑服藥及規律運動,並從罹病初期就要開始訓練吞嚥功能。林祖功說,巴金森氏症患者用餐時,有可能出現吞嚥困難,家人須多給予時間、耐心,尤其病友吞嚥功能不佳,喝水、吃流質食物容易嗆咳,建議在流質食物中適時添加增稠劑。且病友進食時一定要專心,原因是大腦退化後,無法一心多用,此時家人不要和病友說話,避免嗆咳感染肺炎。台中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語言治療師黃瑄湄分享,巴友若出現吞嚥困難狀況,還可能減少病患喝水、進食意願,長久下來也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甚至罹患肌少症。後期,病友們可能會因為反覆的嗆咳,而將液體、食物以及口咽部的致病菌帶入肺部,抵抗力降低而造成吸入性肺炎,嚴重便會造成死亡。因此除了身體四肢等運動,日常也可透過吞嚥練習,避免吞嚥困難的狀況發生。 另口腔肌肉也與控制說話的發聲系統有關,也會同步影響呼吸系統的肺活量與喉嚨聲帶震動。一旦退化,病患就會出現說話小聲、難調整語速、感覺話堵在嘴裡或字擠在一起等狀況。也可透過發聲練習提早鍛鍊。【醫起運動巴!更多內容點這裡】>>>說話小聲 吃飯卡卡 巴金森病吞嚥障礙藏致命危機 專家建議2練習防肌肉退化【想解惑】回想罹病前,自身有哪些症狀,其實是巴金森病的前兆(前驅症狀)?近五成病友在確診前都曾看錯科:其中,第一名為骨科約佔四成五、第二名為復健科占三成五。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吳瑞美表示,巴金森病典型的症狀是動作障礙,部分民眾想到手抖就會與巴金森病連結,事實上,仍有三成巴金森病人不會產生顫抖的症狀,尤其是較年輕的病人。有時他們出現的症狀可能是酸痛,僵硬,動作略為遲緩會被誤以為因壓力大、作息不正常才出現的問題。這些看似要掛骨科、復健科、精神科等的症狀,其實都可能是巴金森病的症狀表現。根據台灣臨床統計,巴金森病人常發生的非動作障礙症狀中,逾50%會出現頻尿等泌尿系統障礙;30%的病人有睡眠障礙、記憶障礙、憂鬱焦慮等;約25%會出現消化系統、性功能障礙或心血管疾病;甚至有10%的病人,會出現幻覺或妄想。然而以上的非動作障礙並不一定在確診巴金森病後才會出現,許多巴金森病友回想罹病前幾年,就曾有上述情形,吳瑞美解釋,快速動眼期是睡眠中的做夢階段,此時四肢應該呈現無力狀態,而部分有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RBD)症狀的病人,會真實表現在夢中的狀況,常拳打腳踢或大聲吼叫,一旦出現此症狀,有20%-30%會在5年內轉變為巴金森病,她補充,若出現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也要同時留意非典型巴金森病及阿茲海默症等可能。這些前兆回想起來,當時並不容易發現,吳瑞美表示,由於巴金森病是神經退化引起的疾病,反映出的前兆也常因人而異,患者通常是發現關節僵硬、動作比以前緩慢、散步時的步伐總是落後同伴,才自覺異常,最後於神經內科確診。【原來這些都是巴金森病惹的禍】>>>半夜拳打腳踢 夢話講不停 當心5年內巴金森病找上門!除了大調查的主要困境,聯合報慢病好日子亦邀請巴金森病友留言分享自身困擾,並由全台各縣市11位神經內科醫師為巴友及家庭解惑:【巴金森病友疑難雜症大補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8-02 癌症.抗癌新知
別放棄人生!罹癌是一個重新檢視自我的機會 給乳癌鬥士小叮嚀:務必定期回診!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過去,許多經由癌症篩檢發現的乳癌病人,一旦得知罹癌後,即便是零期,第一反應就是把工作辭了、開始茹素、放棄人生。然而,近年來由於醫藥進步,大部分乳癌患者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往往都有很好的預後。因此,對於癌症存活者的照護,讓人人享有正向積極高品質生活,是國家重要的健康目標。定期癌症篩檢非常重要 早期發現治療癌症會隨著不同期程有不同的預後,尤其乳癌第一次就醫時間點與存活率高度相關。若能透過乳房攝影檢查發現病灶,並立刻就醫接受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99%。但許多人仍抱持鴕鳥心態,以為可以和癌細胞共存,結果反而使癌細胞擴散至淋巴、腦部、肝臟等,無法治療。因此,定期癌症篩檢非常重要,可讓病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無論病情如何,許多罹癌病人都要經歷辛苦的治療過程,例如: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或口服荷爾蒙治療等。術後也常有不適症狀出現,例如:淋巴水腫和傷口疼痛,而淋巴水腫可透過居家復健運動,或醫院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提供專業的協助。但常有很多乳癌病人誤信網路偏方,拒絕正規治療,導致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甚至受到感染造成死亡。乳癌患者治療成功後,建議病人應定期到乳房醫學中心或家醫科門診進行追蹤檢查。雖然醫學上有癌症5年存活率的研究,但終究只是大數據的結果,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不可拘泥在自己癌症的期程,關鍵在於個人的認知與心態更重要。研究顯示,曾罹癌的患者再度罹癌機率較高,因此需要每半年至一年定期回診,讓醫師安排必要的檢查,例如:血液檢查、肝功能、癌症指數、乳房攝影及乳房超音波檢查,甚至胸部X光、腹部及婦科超音波、更年期患者的骨密度檢查。家醫科醫師會細心安排五癌篩檢,確保健康無復發,因此定期回診非常重要。罹癌是一個重新檢視自我的機會罹癌並非世界末日,它可能是一個重新檢視自我的機會,不要避世離群,應該要漸漸恢復工作及正常生活,每天吃好睡飽,搭配適量的運動,認真對自己負責,珍惜得之不易的生命。當情緒低落時可以學習瑜伽、音樂、畫畫,參加支持團體或病友會,認識新朋友,或擔任志工轉移注意力,讓心情放鬆。無論有無宗教信仰,都可以透過閱讀、上心靈課程、聆聽演講等方式,療癒心情,獲得正向力量。寵愛自己,適量享受美食、接納不完美的身體,感恩生活,放下無謂的憂愁焦慮,讓生活過得更精彩。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29 焦點.長期照護
小中風不復健,恐錯失恢復機會!小中風出院照護4選擇
62歲蘇大哥假日在朋友家泡茶時,茶杯突然從手中滑落,朋友見狀驚覺可能是中風前兆,緊急撥打119盡速就醫,入院後診斷為「暫時性腦缺血」,也就是俗稱的「小中風」,很快獲得治療,預後狀況佳。小中風還好,自行休養即可?入院後大約2周,醫院通知可以辦理出院,因為肢體表現症狀輕微,日常生活不需要協助,但需要有人在旁看顧,曾經半夜起床如廁跌倒過,因此家屬陷入兩難,想回家,擔心沒人照護;想住院復健,又覺得不需要24小時待在醫院。由於小中風患者的受損功能不多,不少患者覺得休養即可,反而錯失許多功能性的恢復。事實上,小中風後一定要固定時間回診用藥、切勿聽信偏方,飲食控制、規律的運動、良好生活作息缺一不可。臨床上,小中風出院後,常見的照護有4種選擇,家屬可依照經濟能力、家中人力安排、身體功能性復原考量,再與醫療人員、個管師一起討論,如何讓患者運動訓練一段時間後,以恢復日常功能。小中風出院照護4選擇1.住院復健:在鄰近縣市尋找可收住院復健的醫院,患者不需要交通往返時間,療程中體力不佳或不舒服,也可以直接回病房休息。但是住院總天數需視收治醫院而定。2.門診復健:患者經醫療團隊評估後,可往返住家及醫療院所執行復健,居住環境較熟悉,復健成效易於模擬居家環境應用。但是交通時間增加,患者日常生活獨立性不足之前,照顧者負荷較高。3.長照2.0(出院銜接):可經由醫院出院準備服務小組個管師或家屬聯繫1966長照專員詢問,但往往小中風礙於年紀、功能表現,可以使用到此項服務的為數不多。4.居家復健:患者在居家生活、社區外出時,遇到的不方便可與治療師討論,可實地模擬、規畫運動,訓練功能性活動與日常環境直接結合,復健時間較為彈性。
-
2024-07-26 養生.運動健身
護理師、銷售員必看 給久站族的3大運動處方建議
不少人因為工作或生活所需,必須每天長時間站立,譬如 銷售員、護理師、服務員等。久站,往往會導致下肢靜脈曲張、增加腰椎和脊柱的壓力,進而引發腰部、頸部、肩膀痠痛或足底筋膜炎等不適症狀,通常這些不適可以經由運動改善。透過物理治療師指導,給予久站族「運動處方」,建立運動習慣,將可以逐漸改善其健康狀況,減輕站立引起的不適。運動處方 有計畫的運動所謂「運動」指的是以特殊活動方式,透過有組織、有計畫、有目的地維持或促進體適能的身體活動。而「運動處方」是依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FITT模式(頻率、強度、時間、種類)有計畫的運動,使運動更有效率,而不是想做就做地隨意草率行事。透過運動,可以預防慢性疾病、控制體重、改善體態、調適心情並減少焦慮、提升睡眠品質、增進社交互動,以及增強自信心,使身體更健康,提升整體生活品質及幸福感。長時間站立或保持固定姿勢的工作,容易導致肌肉不平衡,進而引起腰背或肩頸不適,建議這類型的從業者應該關注工作帶來的身體傷害。為及早預防這些問題,應定期從事各項心肺運動、肌力訓練和柔軟度運動,實現工作與健康兼顧的雙贏人生。久站族3大運動處方建議1.心肺適能運動:每周運動5天,每次至少半小時,強度以能輕鬆說話為宜。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以從10分鐘開始,逐漸增加時間。可依據個人喜好選擇不同的運動種類,例如跑步機、踏步機、腳踏車等有氧運動,重點希望能運動到身體大肌群、強度適中、重複性高、時間長的運動,每次總時間以超過半小時為佳。2.肌肉力量運動:先從大肌群開始訓練,例如下肢、上肢、肩膀及核心肌群。每周1至2次,強度由60%的1RM﹙One-repetition maximum,能做一下的最大重量﹚逐漸增加,每組8至12次,訓練3至5組,使用啞鈴或水瓶當阻力。訓練後肌肉需要充分休息1至2天。增強肌力有助於改善工作姿勢,減少不適感。如果要進行更進階的訓練活動,建議諮詢物理治療師協助。3.柔軟度運動:長時間站立的工作,站姿可能使肌肉變得緊繃,引起腰背或肩頸不適,建議要伸展下肢、腰椎、臀部、胸肌與肩部肌群,也可使用按摩球或滾筒對緊繃部位進行放鬆。進行脊椎的屈伸、側彎與旋轉活動,每個方向應重複10至20次;靜態伸展則每個位置停留15秒至30秒,重複10次。
-
2024-07-19 焦點.健康你我他
一年一度退休力今年是幾分?/練功改善健康 水豚變成獅子
又到檢測「六種動物測退休力」時刻了,檢測結果令我驚喜,竟從去年「暖男水豚」,今年進步為「王者獅子」,健康面向的提升是關鍵因素。去年,我為消化功能不彰與睡眠障礙所苦,醫師研判我自律神經失調。我從閱讀及觀看有關調整飲食、運動、作息,以及改變想法、放鬆心情的書籍與影片中尋找解方,這些建議都幫助我調整自律神經與促進身心健康。今年朋友鼓勵我練氣功,我因此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身心更舒暢。氣功強調呼吸與動作互相搭配,呼吸講究慢、綿、長,動作則求穩不求快。我自幼罹患小兒麻痺症,股四頭肌完全不聽使喚,沒上過體育課,不擅長也未養成運動習慣。日常作息更是以其他肌群「代償」方式,彌補患肢功能不足,常因姿勢不良而導致腰痠背痛,稍有不慎也易跌倒或造成運動傷害。每次想學新的運動,得先遵循復健科醫師的醫囑,或向物理治療師諮詢。自律神經是一種不受意志操控、獨立協調身體機能的神經系統。唯一能以意識影響的就屬呼吸了,氣功強調動作時姿勢正確,背脊打直,不左右傾斜,藉著深呼吸與伸展,增加身體柔軟度與放鬆心情。如今,每日清晨練功,開啟充滿活力的一天。在此,感謝教我練功的朋友帶來的健康快樂。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
2024-07-18 醫療.骨科.復健
骨刺壓迫舉步維艱 北榮微創手術病人福音
雙側下肢麻痛,導致間歇性跛行,走不到5分鐘、10分鐘就要休息,小心罹患「脊椎狹窄症」。熱愛高爾夫球的70歲李先生,近年感覺雙側下肢麻痛,舉步維艱,就醫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因第四、第五節神經狹窄,導致腦脊髓液循環不順暢,影響正常步行。接受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治療後,目前已恢復正常行走,走路變得又輕又快。台灣進入高齡社會,許多長者都有椎間盤退化、骨刺增生及脊椎狹窄等問題,台北榮總骨科部脊椎外科主任周伯鑫說,許多病人一聽到要進行腰椎手術,往往十分害怕,但在醫療科技進步下,手術治療已更微創、更精準。脊椎狹窄症主因為骨刺增生,造成脊椎狹窄,壓迫神經。台北榮總骨科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林希賢說,患者腰椎第四、第五節神經狹窄致病原因,包括腰椎小面關節、連接椎板的黃韌帶肥厚造成。40歲以上族群的盛行率可高達28%,尤其是長期腰部承重負擔大的工作,就容易造成「骨刺」增生。林希賢說,脊椎狹窄症可先考慮復健保守治療,如電療、熱敷、拉腰等物理治療,一旦神經空間狹窄超過耐受臨界點,保守治療方法就會失效,因而必須手術治療,以傳統手術治療一節段的脊椎狹窄傷口來說,約需要5到6公分,且脊突,椎板上的骨頭與肌肉交界處都需要破壞,新手甚至可能傷害到脊椎小面關節,術後還需要引流管排出瘀血,需住院3天以上。近十年醫療科技進步,脊椎微創內視鏡減壓手術為病人帶來福音。林希賢說,此手術包括椎間盤突出摘除術及脊椎狹窄內視鏡減壓手術等,傷口小於1公分,筋膜及肌肉組織破壞少,且術後恢復快,絕大多數不需引流管,病人大多可於隔天或當天出院,神經恢復效果相同,大幅減省醫療資源,目前台北榮總已施行近500例,治療成效佳。病患李先生說,未進行手術前,走路時,感覺是腰部非常緊繃、舉步維艱,檢查後,一聽到要進行腰椎手術,內心都十分恐懼,但聽完醫師解釋,脊椎微創手術非常溫和,應該沒有問題,術後恢復很好,感覺走路很輕、很快,過去的緊繃感已完全消失。
-
2024-07-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原來我的話語有醫治的力量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照顧」。一位退休醫師由對年老父母的照顧,領悟到「與長者溝通的能力」的重要。母親在父親病故之後,不願離開熟悉的家,當家人需要兩地奔波,他才深刻理解蠟燭兩頭燒的感覺與長照與喘息服務的必要。為了讓母親與外傭的互動能夠順利接軌,他做了許多努力,漸入佳況,而深深領悟到晨昏定省、陪侍在父母身旁是一種福氣,並呼籲隨著台灣人口老齡化,長者的照顧是刻不容緩、必須好好正視的問題。一位物理治療師細說自己在照顧一位中風後偏癱的病人,最初呈現失望沮喪而拒絕合作治療,但透過她與家屬的溝通,成功地幫助病人走向康復之路。由此她領悟「話語能醫人心」,使她瞭解身體損傷的經驗對不同社會處境的病人是不一樣的,她領悟到病人面對復健治療會有不同的心理需求。透過這樣的瞭解,她和家屬協調一個治療病人較少的時段,讓這位病人能更自在地執行復健治療計畫,終於成功地走向康復之路。 在一個陰雨綿綿的午後,一位中年女性無力的癱坐在輪椅上,被家屬推進來治療室。此病人被醫師診斷為因腦梗塞造成的半側癱瘓,為了後續的物理治療而來到了復健科。 相較於其他復健病人在治療室會自然的互動閒聊,分享個人的心路歷程,A女士總是默默的做著自己的活動,對於旁人的關心,總是顯得侷促不安。經由家屬口中得知,A女士在中風之前有不錯的專業,也在自己專業的領域中發展出一片天,但此次疾病嚴重影響她的專業發揮,也衝擊生活中重要的社會身分,讓她一時之間無法接受,也很在意別人的眼光,情緒和自我形象也變得很低落。 從家屬的說明中,幫助我更瞭解身體損傷的經驗對不同社會處境的病人是不一樣的。相對的,面對復健治療當然也就有不同的心理需求。有了這層的瞭解,我和家屬協調一個治療室病人較少的時段,期待讓A女士能更自在地執行復健治療計畫。 調整復健時段後,在後續的治療過程中,A女士的話語依然不多,但是對治療師設計的治療活動卻很努力配合,看得出她是很積極地想要重拾自主行動的能力。 隨著療程的進行,A女士從一開始只能坐輪椅,生活日常功能都需倚賴他人協助下才能完成的任務,到後來自己可以獨立行走。A女士的身體功能獲得明顯改善而且持續進步中,然而,她的臉上始終看不到發自內心的笑容。 我和A女士的關係經過一段時間的互動相處,建立不錯的專業信任感,彼此也較為熟悉,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我們的交談內容也會加入家常話題。有一天,我開口道:「A女士 我知道妳現在還沒辦法整理好自己的心情,但是有機會妳可以去樓上呼吸照護病房看看,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對我給出的建議,她一如往常默默地聽著,沒有做任何的回應。見她沒回應,我也就沒有繼續多說什麼。 經過一年多的復健治療後,A女士各項能力有所成長,雖然肢體動作無法完全恢復到中風前的功能,但是生活自理基本上是沒甚麼太大的問題,終於來到復健畢業的時刻。在A女士離開前對我說了一段話,這段話至今仍烙印我心,她說:「謝老師,謝謝妳當初對我說的那些話,我有放在心裡,妳不要看我這樣,我現在可是能開車載著家人到處去玩呢!」當下,她說話時的眼神散發出自信的光芒。 在一個陽光灑滿大地的午後,當A女士走出了復健科大門,也走出了自己的心和走向她的新生活。更要謝謝A女士的回饋,她讓我明白,在專業關係中對服務對象真誠地說出每一句話都帶著醫治的能力,原來話語能醫人心,我體會到了。這也使我瞭解,對病人說出的話語和應用在他們身上的專業技巧是一樣重要。以後,我要更加善用話語,對服務對象,真實同理他們的處境之後,再說出安慰、造就、鼓勵的話。
-
2024-07-1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長者的照顧,即使是資深的醫師,也需要學習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照顧」。一位退休醫師由對年老父母的照顧,領悟到「與長者溝通的能力」的重要。母親在父親病故之後,不願離開熟悉的家,當家人需要兩地奔波,他才深刻理解蠟燭兩頭燒的感覺與長照與喘息服務的必要。為了讓母親與外傭的互動能夠順利接軌,他做了許多努力,漸入佳況,而深深領悟到晨昏定省、陪侍在父母身旁是一種福氣,並呼籲隨著台灣人口老齡化,長者的照顧是刻不容緩、必須好好正視的問題。一位物理治療師細說自己在照顧一位中風後偏癱的病人,最初呈現失望沮喪而拒絕合作治療,但透過她與家屬的溝通,成功地幫助病人走向康復之路。由此她領悟「話語能醫人心」,使她瞭解身體損傷的經驗對不同社會處境的病人是不一樣的,她領悟到病人面對復健治療會有不同的心理需求。透過這樣的瞭解,她和家屬協調一個治療病人較少的時段,讓這位病人能更自在地執行復健治療計畫,終於成功地走向康復之路。在行醫的過程中,我一直覺得跟長者們特別有緣,無論是前輩或者是病人,因此對於長者的照顧也特別留意。老人醫學與長照,也一直是我感興趣的議題。十年前,家父因為跌倒、開了兩次刀,一年後辭世。其間,長輩對於聘僱外人照顧的排斥,讓我對自己「與長者溝通的能力」有所懷疑!原本希望能接父母北上、隨時陪侍一旁,獲得同意後才在居家附近、另外購置一屋,但父親過世後,始終未能如願。因為母親覺得跟家父最後一起生活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家,是她最喜歡的居所。於是我們夫婦倆只能定期回去探視,退休前是因為工作,近幾年則是因為疫情。前年農曆春節前後弟弟因病開刀,我們在台北跟中部兩地奔波,深刻理解蠟燭兩頭燒的感覺與長照與喘息服務的必要。畢竟我們也是進入古來稀階段的人。這種焦灼的狀況一直存在。去年底,家母意外於家中跌倒,因我們剛好都不在身邊,以致延遲送醫幾個小時,所幸並無大礙,終能化險為夷。至此家母這才瞭解我們數年以來的苦心、瞭解自己的脆弱,同意聘請外傭。透過同學的幫忙,終於找到合適的人選,解決了燃眉之急,自此峰迴路轉,凡事皆在一念之間。為了讓家母跟外傭的互動能夠順利接軌,有兩個月的時間,每個禮拜四天陪在母親的身邊,讓她與外傭間的適應做得更順暢。這期間,上菜市場採買,打掃環境、整理花園、處理垃圾,一切照表操課。有時候把舊照片拿出來請教家母,把許多過去沒搞清楚的事弄清楚,這是多年來最珍貴的。最難得的是陪家母一起去花園賞花看鳥、聊天敘舊。看她言行間多了笑顏,這是睽違已久的幸福時刻。過去,靠著一部裝了二十年的小型電梯搭配助行器,才能讓膝蓋退化、不良於行的她在這棟透天房子裡上下方便。如今加上輪椅,方能靠近桂花樹、七里香。看她聞著花香的愉悅神情,真有無限的欣慰!有一天陽光明媚,我們臨時起意,推著她到已經有120年歷史的國小母校,坐在樹下乘涼、聽她敘述八十多年前跟同學們一起澆水灑花的故事,一點都不顯得累的樣子。能晨昏定省、陪侍在父母身旁是福氣。以我的狀況,退休才能有如此機會,實在很珍惜這一切的歷程。回首過去種種,如今看她和外傭的互動,一切步入正軌,實在替她感到開心。隨著台灣人口老齡化,長者的照顧是刻不容緩、必須好好正視的問題,每個家庭都有不一樣的狀況,溝通需要學習。醫師也不能例外!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14 醫療.骨科.復健
起立、坐下、踮腳尖 簡文仁教你如何隨時隨地都能鍛鍊腳力
長壽四大關鍵要素:腳力、靈活度、平衡、精神力。「看著親友揪團出去玩,自己卻只能坐輪椅,即使活到70歲也不快樂。」剛過生日的陳姓男子,感嘆地向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說出自己失去行動力的心聲。簡文仁說,現代人普遍長壽,但卻沒有妥適地培養長壽的四大關鍵要素:「腳力、靈活度、平衡、精神力」,四大要素若都能兼具,就有足夠的「行動力」可以在晚年時好好享受人生。活得長壽更要健康,維持行動力是關鍵。簡文仁說,人瑞的時代來臨,未來人類的平均壽命有機會到100歲,不希望後半輩子臥床或坐輪椅,從年輕時就得開始養護「行動力」。想獲得如年輕人一般的行動力,可從腳力開始培養,下肢的行走能力需健全,如果關節「卡卡」連起身都有困難,要自在地遊山玩水根本是天方夜譚。避免關節運作不順暢,大腿的股四頭肌一定要做好訓練,強大的股四頭肌可避免關節負擔過大,降低關節磨耗。優質的關節,除了有強健的肌群保護,關節內的潤滑液也必須要維持,關節囊的內側具有滑膜細胞,可分泌具有潤滑效果的關節滑液,並提供關節軟骨營養,隨著年紀增長,牙口逐漸不佳,飲食難以達到均衡,也會使關節潤滑液分泌量變少。強化多種營養攝取,同時保養關節與腳力。簡文仁說,如果飲食攝取量已遠低於年輕時期,可以適度補充保健食品,想幫助增加分泌關節滑液,可補充葡萄糖胺、軟骨素、Ⅱ型膠原蛋白、蛋白聚醣,目前有產品可製作同時具有多種成分的「葡萄糖胺複方」營養品。若要幫助強化肌力,除了做股四頭肌的運動,也建議可以增加攝取蛋白質,長者的蛋白質攝取來源,可從肉類等攝取,如果牙口不好,可攝取分子較小的咪唑胜肽。簡文仁說,咪唑胜肽是由二種以上的胺基酸結合,屬於比較細的胺基酸,人體吸收快,而咪唑胜肽化合物存在於洄游魚類體內的肌肉中,是魚類活力來源之一,人體也有咪唑胜肽,但如果能透過營養品攝取,再搭配肌力訓練,能幫助事半功倍,除此之外若有添加「咪唑胜肽化合物及維生素D」更是能同時保養肌肉,讓行動不只靈活且更有力,關節好,需要靠肌力,而關節好,就會增加靈活力。運動並不難,除了找教練,日常生活也可鍛鍊好腳力。腳的肌力訓練千萬別想得太難,簡文仁說,他的建議都是利用「地心引力」,站著的時候,向上踮腳幾次,也是訓練腳力;坐在椅子上「起身、坐下」也是訓練腿部肌力的方式;進階一些可找尋教練,做一些阻力運動,平時腿綁沙包,或是拉彈力帶,都能幫助訓練腳力。平衡感的訓練也不用做到「金雞獨立」,而是可以維持原地踏步,或是以一個點為中心,可以往前後左右位移,再回到中心點,都是很好訓練平衡感的方式。追求行動力不嫌晚,因病臥床後,也能積極重拾健康人生。簡文仁說,腳力、靈活、平衡以及精神力是相輔相成的,當腳力、靈活、平衡的能力足夠的時候,精神就會跟著好起來,正向積極的人生價值觀,有助於後半輩子的生活有滿滿的活力。他也提到,建立起健康長壽的四大要素「永遠不嫌晚」,即使因病臥床,重拾健康人生絕對不是不可能。在臥床期間,也能做簡單的運動,躺在床上腳抬起再放下,又或是左右擺動,都是可以開始的運動,只要開始,就能逐漸擺脫臥床的不適感,以及抑鬱的生活。有了靈活強健的行動力,才能隨時隨地走起來,擁有快樂的步伐,也能開心與家人出遊不擔心拖累,輕鬆享受生活樂趣。
-
2024-07-12 失智.失智專題
培育優質失智症照顧的里程
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的最新資料,全球的失智症人口已經超過5500萬。當這個疾病無法治癒,失智者又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而急速增加時,在我們的周遭,自己的家庭、親朋好友與工作同仁或是他們的家人或者鄰居,都有可能已經走在照顧失智者的路上。但是並不見得大家對這個疾病都有覺察,甚至於正確的觀念與態度。尤其是網路平台上充斥太多對失智症是是而非或負面的評斷,讓失智者和其照顧者背負著疾病和社會排斥的壓力而辛苦的生活著。今年4月下旬的國際失智症大會,就有英國和加拿大,分享了他們在大學專業教育的多年培訓歷程。另外,澳洲則推動一項讓失智者和照顧者放鬆和學習的喘息計畫。英國的「關注失智症」關注失智症 (Time for Dementia) 是英國失智症協會針對大學生所推動的一項教育計劃(https://www.alzheimers.org.uk/get-involved/time-dementia-programme),目的在培養新一代醫療保健人員對失智症有更多認識和了解。從2014 年起,針對上述的專業的大學生先進行知識、態度和同理心培訓,然後啟動「失智時光」計畫。訪問和關注失智症患者及其照顧的家人,關鍵主題強調了關係學習、洞察力和理解、挑戰態度和恥辱。這些訪問是臨床環境之外的非正式互動和個人聯繫的結合,每次持續 90 分鐘,每三到四個月一次。在12個月-24個月之間,拜訪3-6次,它們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失智者日常現實生活的機會。另一方面,失智症患者及其照顧者可以教導學生關於失智者的生活、醫療保健經驗以及如何幫助他們在失智中過上有品質的生活。自從2014 年起,該計畫已融入 10 所大學中,從醫學、護理到物理治療和營養學的一系列醫療保健課程,幫助 8,000 多名學生深入了解失智症。至今,英格蘭南部有2,250個家庭參與該計劃,讓他們增進社交互動,而且感到能夠為學生提供學習和貢獻。這是一個成功的模式,讓失智症患者和照顧者及專業學生之間,彼此互惠互利。加拿大的失智症教育計畫麥基爾大學的失智症教育計畫在2017 創立,提供全面的免費資源、模擬教育及領先的教學和學習技術,給失智症患者、家人和非正式的照護合作夥伴、醫療保健專業人員、醫學生和廣大民眾。其中包括 12 種不同語言版本的失智症配套指南、100 多個教育網路研討會和播客、失智症活動手冊和 14 個雙語視訊膠囊,展示了多元吸引人們參與的活動。而且,對於年輕護理人員在內的護理合作夥伴,也提供虛擬支持小組以及線上教育軟體。自 2020 年起,計畫發起人克萊爾韋伯斯特女士 (Claire Webster),也是一位前失智症照顧者和大學的正式講師。她的講座「失智症的照顧歷程指引」( https://www.mcgill.ca/dementia/channels/event/understanding-and-navigating-journey-dementia-351238),已經成為所有一年級醫學生的必修課程,也開放給老人學、神經學、精神科、營養、護理、社工、職能及物理治療,甚至於牙醫等相關專業的共同學習。麥吉爾大學失智症教育計畫啟動僅 5 年,即獲得國際認可。證明當大學發揮了關鍵的支持作用時,可以在他們的機構內,將失智症照顧者的心路歷程納入醫學院的課程。並且在學術界和社區之間架起橋樑,以多面向的專業知識和實務的經驗,制定社區服務和外展計劃。澳洲的診斷後靜修計畫各國政府近年逐漸關注失智症診斷後的復能,而這些支持可以使失智者及其家人,能夠了解情況、維持或促進體能、減緩疾病的進展速度和提高日常活動的功能。其中,世界衛生組織「康復 2030」就倡議加強復健復能服務的重要性。澳洲的診斷後靜修計劃“Rementia Together ”,由研究人員和失智症患者及其照顧者共同設計,這是一個為期五天的住宿度假活動,由澳洲團屋之家 (www.grouphomes.com.au)執行。經費資助來自澳洲衛生和老年護理部。每天的學習活動自上午9點至下午3點,總共設計的課程包括:了解失智症;好好生活的工具和措施;創造認知區域;人性需求和如何受失智症影響;順暢的溝通;性和親密關係;自我照顧;尋找目的和意義;睡眠、飲食、情緒和運動;你的環境;社區支持;規劃未來;音樂、行動和冥想等內容。團屋的工作人員Krebs太太說:失智者可以選擇參加或不參加其中的主題,剩下的時間可以自由放鬆、社交或散步。3年中他們總共舉辦33次活動,每次支持5對失智者和其照顧者。他們都要經過事前的評選,活動結束後的6周和6個月,會以電話訪談主要照顧者,共2次。它解決了失智症及其支持夥伴的即時需求,賦予他們未來的能量。並為他們提供先進的、基於證據的認知復健方法和失智症患者良好生活的樣態。隨著失智症患者和照護者的數量不斷增加,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在生涯的某個階段與失智者及其照顧夥伴相遇。不論是透過失智症協會或大學,讓專業人員及早接受周延的培育,或者是由政府贊助,委託照顧機構辦理,讓民眾在確定診斷後和家人及早面對、學習和找到資源,都是通往優質失智症照顧的重要里程。
-
2024-07-11 養生.聰明飲食
陽明交大研究:運動後攝取高蛋白食物可降低食慾,還有2益處!
不少民眾想瘦身但又難以控制食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研究團隊發現,運動後再攝取高蛋白質食物,確實可以抑制食慾,並延緩肌肉衰減、改善心血管代謝。運動後攝取高蛋白食物,可降低食慾高蛋白飲食因具飽足感,一度是坊間流行的減重法之一。陽明交大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教授陳喬男研究團隊,對平均年齡近60歲的中年肥胖族群,實施持續三個月的高強度間歇飛輪運動。研究發現,即使運動後的食慾明顯增加,但只要在運動後30分鐘內補充高蛋白飲品,不僅會有較低的飢餓感,還會降低吃宵夜的機會。顯示在中高強度運動後攝取高蛋白飲品,是有效的體重控制策略。除了改善食慾 還有2益處研究團隊也發現,運動且配合高蛋白飲食,可改善中年肥胖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與預防肌少症。在連續三個月研究中,受測樣本採取高蛋白飲食再加上運動,可明顯降低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減少脂肪量,並且改善胰島素敏感性、葡萄糖耐受性和發炎反應,同時也增強了肌肉力量和運動能力。陳喬男表示,過去的資料建議每人每公斤每天蛋白質攝取量1.6公克以維持肌肉質量,研究團隊也以此做為實驗組的飲食目標,「心寬體胖」是中高年齡普遍性問題,衍生出來的則是心血管疾病,運動量減少也讓肌肉流失更加快速。研究成果為中高年齡肥胖的族群提供參考,也為肥胖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但陳喬男也提醒,研究是驗證高蛋白飲食在中高年齡族群的運動生理表現,但並非表示只吃高蛋白飲食就是良好的體重管理方法。運動還是一切根本,體力(活動能力)與心血管及代謝疾病風險的管控是比體重更值得注意的事。該研究已於今年初登上第273期《Physiology & Behavior》科學期刊。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25 醫療.骨科.復健
有效預防下背痛復發 研究指一項日常活動可降低疼痛發作頻率
下背痛是常見的身體病痛,很多人可能難忘腰痛時那種椎心刺骨的痛,因此如何避免疼痛復發對許多人來說相當重要。然而,一項刊登在《刺胳針》(The Lancet)期刊的研究表明,對於有下背痛病史的成年人來說,步行可能是一種簡單的治療方法。科學家發現,遵循簡易步行計畫的患者,其下背痛復發時間幾乎是未參加計畫者的兩倍長。 步行降低疼痛復發的風險在該項臨床試驗中,研究小組招募了701名最近從下背痛發作中恢復的成年人,隨機將參與者分配到由物理治療師協助的個人化步行計畫和為期六個月的教育課程,或分配到不干預的對照組。研究人員對所有受試者進行了一到三年的追踪,觀察他們的下背痛是否復發,並測量其他健康和生活品質因素。研究作者發現,步行可能會對下背痛的治療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介入措施降低28%因下背痛而限制日常活動的復發風險,同時導致參與者需尋求專業人員治療的下背痛復發風險則減少了43%。除此之外,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限制活動的疼痛發生次數較少,復發前的平均時間也較長,中位數時間為208天,而中位數時間為112天。為什麼步行有助緩解下背痛?研究人員承認,並不確切知道為什麼步行對於預防下背痛有效,但可能的原因包括溫和運動的結合,負荷和加強脊椎結構和肌肉。這也可能與放鬆和減壓有關,以及釋放「感覺良好」的內啡肽(也稱為腦內啡),這些物質可以阻斷身體與大腦之間的疼痛訊號,降低疼痛感。事實上,步行還可以帶來許多其他健康益處,包括更好的心臟健康、改善情緒和睡眠品質以及降低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不過,研究作者也意識到有一些限制需要考慮。例如大多數參與者都是女性,年齡在43歲至66歲之間,並且普遍受過良好教育。因此,在查看與一般人群相關的研究結果時,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步行和下背部疼痛的重要提示如果你想嘗試透過步行來預防下背痛復發,以下為研究人員的建議:1.逐漸增強從短距離步行開始,然後逐漸增加持續時間和頻率,這是養成習慣並降低過度使用受傷風險的最佳方法。2.不要害怕輕微的疼痛,開始新活動時有些疼痛是正常的。每次的步行會增強背部和周圍肌肉的結構,從而降低復發的可能性。3.與朋友、家人、同事甚至寵物一起步行,可以幫助你在動力不足時保持正軌。4.追蹤每日的步行計畫,例如增加每日步數或增強長途步行的耐力。5.即便定期步行,腰痛仍有可能復發。如果發生這種情況,保持活躍很重要,你可減少步行量但別停下來。【資料來源】.Walking to combat back pain: world-first study shows dramatic improvement.Walking Is a Powerful Way to Beat Back Pain.Walking can prevent low back pain, a new study shows
-
2024-06-21 養生.抗老養生
健康變老很重要!研究指在家常見「1行為」,讓健康衰老離你愈來愈遠
研究指出,每多坐2個小時看電視,健康衰老的機率就會降低12%;而增加2個小時的輕度體力活動,則會使健康老齡化的機率增加6%。醫師最推薦中老年長者作「阻抗運動」,它是強化肌力最好的運動,如打太極拳、健走、騎室內腳踏車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每多坐2個小時看電視 健康衰老的幾率降低12%有些人退休後驚覺,明明還在工作時身體似乎都還好,但退休後沒多久,一身病就來了,到底是為什麼呢?因為許多年長者平常少出外活動,沒事都在家看電視。但許多國內外研究早已明確指出,久坐不利身體健康,尤其增加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並且坐得越多,遇到的問題就越多,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更明顯。根據近期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指出,每多坐2個小時看電視,健康衰老的機率就會降低12%;而增加2個小時的輕度體力活動,則會使健康老齡化的機率增加6%。建議如能以1小時的輕度體能活動來取代坐著看電視,再退而求其次,看電視不要坐著,一邊看一邊做一點運動,或許會較有機會健康老化。健康老齡化被定義為至少活到70歲,並保持至少四個健康領域,例如沒有重大慢性疾病、沒有記憶障礙、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受損。預防肌力流失 年長者最適合「阻抗運動」如果不知道做什麼運動,衛福部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曾受訪指出,中老年人肌肉慢慢流失,最推薦作「阻抗運動」,它是強化肌力最好的運動,如游泳、打太極拳、騎自行車、慢跑和健走都算是阻抗運動。建議一周至少做二到三次,每次持續約半個小時,耐力不好者,則可視情況調整。但只有在有規律、長期持續地做,才能維持肌肉質量和肌耐力。而阻抗運動做到一個程度,對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也有幫助。如果真的不愛出門,騎室內的固定式腳踏車也不錯,這就很適合邊騎邊看電視或邊聽廣播,不會覺得無聊。桃園長庚體適能中心主任林瀛洲也曾受訪建議,平常若無運動習慣的長者,可從走路、伸展等輕度運動開始,累積體能與肌力,或與醫師討論適合的運動,慢慢培養運動習慣,讓身體年齡更年輕。銀髮族運動注意事項1. 根據健康與體能狀況,選擇適合的運動。2. 穿著防滑鞋子或選擇有扶手處活動,務必預防跌倒。3. 動作放慢、姿勢不要蹲太低、不要逞強,以免受傷。4. 適量喝水,勿喝太多造成頻尿。(資料來源/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參考資料】.《CNN Health》Why stop watching so much TV? It affects how you age, new study says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6-18 焦點.杏林.診間
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為母弟成資深長照家屬 婦癌權威王功亮感嘆不是一般人能負擔
每周三天在台北馬偕看診、二天至台東馬偕服務、二天時間留給家人,71歲的婦癌權威王功亮去年底卸任台東馬偕醫院院長後,仍心繫病患,目前台北、台東二地往返,不讓耕耘多年的東部醫療資源中斷。他回憶,2014年5月,時任馬偕醫院總院長的楊育正詢問他深耕外地的意願,內心反覆自問當醫師的初衷,決定接下這個重擔,一待就是3000多天。最初被派駐台東時,想起了母親日日帶著小弟上馬偕復健的辛苦背影,那一段家人生病求診的記憶,深深刻印腦海中。熬過危險 小弟開始復健路王功亮說,民國40至50年代,小兒麻痺症大流行,48年出生的小弟也感染了病毒。家中經營米店,小本生意還算過得去,但小弟出生後,父母親都把么子擔在心上,當時年僅6歲的王功亮,看到母親帶著幾個月大的稚兒到處求醫,有時候也要跟著幫忙,分擔舟車往返的行李。小弟燒了又退、退了又燒,家人的心跟著高燒起起落落。父親曾一度不捨妻兒受苦,在最危急時刻表示願意忍痛放棄,但母親非常堅持,幾經煎熬,終於度過危險期,那也是王功亮首度接觸到馬偕醫院。之後,又開始另一段復健之路,包括熱敷、物理治療、裝置輔具,需要極大的耐心及毅力。王功亮看到母親的堅毅,為了孩子,無怨無悔付出,無論如何奮戰到最後關頭。還好小弟活下來了,但手腳都留下重症痕跡,需要穿支架、拿拐杖,兄弟一起走路上學時,他會特意放慢腳步,到了學校背弟弟上下樓,真的很辛苦。但轉念一想,母親花費更多心力,只求孩子能平安長大,這分牽掛是世間最偉大的母愛。母親榜樣 體會以病人為重從小被外婆和媽媽交代:「你是大哥,一定要好好照顧弟弟。」王功亮無論是在專業還是經濟上,把照顧弟弟變成義務,除了負擔吃住,還請了一位看護協助生活起居。他從不諱言,有位罹患小兒麻痺的家人,心疼弟弟之餘,經常省思聖經所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這段馬太福音的敘述,意思是需要一顆願意付出的心,王功亮說,「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是醫學教育的基本,母親焦急的求醫心情、悉心照顧小弟的身影,讓他體會「醫者父母心」的涵義。自1982年進入馬偕醫院迄今,每回看診,總是用心感同身受對方的痛楚。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爆發,民眾的生活因此產生了劇烈變化,王功亮也失去了摯愛的小弟。「弟弟染疫後變重症,一個月就離開,家人心理壓力很大。」他說,弟弟活了60幾年,自己等於是資深「長照」家屬,看到許多機構的長輩無法挺過病毒襲擊,緊張氛圍深有同感。母親失能 勞心勞力又燒錢關於高齡化社會的長照議題,他提到,18年次的母親,20年前跌倒,這一摔就躺床二年,腦部受損呈現植物人狀態,幾乎住在醫院裡直到過世。王功亮感嘆,家中有長期臥床的病人,真的是一件勞心又勞力的事情,尤其是經濟負荷,光看護費一年就達百萬,不是一般人能夠負擔。照顧弟弟、母親的經驗,王功亮很早就成為長照中的照顧者,這門重要的生命課題讓他能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教導病人及其家屬懂得善用資源。對於看診、治療,他秉持「跟病人說話保守、跟家人實話溝通」原則,醫心跟醫病一樣重要,穩定患者的情緒,再確認後續可以進行的治療方式。外婆罹癌 讓他選擇婦產科投入醫學領域,王功亮認為是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忍媽媽勞累、小弟需要好的照顧,因此填了醫學系當第一志願。他是外婆帶大,在就讀高雄醫學院期間,這位生命中重要的女性得了卵巢癌,以當年的醫療水準根本束手無策,自此確立了走婦產科的人生方向,更鑽研腹腔鏡手術,協助婦癌病患重生。王功亮馬偕醫院婦產部榮譽主治醫師.照顧對象:弟弟、母親。.罹患疾病:弟弟小兒麻痺症、母親跌倒成植物人。.發病時間:弟弟出生幾個月罹病、母親75歲跌倒失能。.症狀:弟弟反覆發高燒,後來復健矯正行動能力;母親因摔倒而臥床。.治療:小兒麻痺症無特效藥,採支持性療法,進行長期復健治療。.陪病心得:生病的人,真的很可憐,看到家屬的辛苦,內心就會有一種衝擊。若沒有愛心,學醫、行醫都會覺得痛苦。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