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7 退休力.社會連結
搜尋
父母
共找到
2037
筆 文章
-
-
2024-05-25 養生.人生智慧
父母跟家都女兒照顧,想跟兒子平分遺產不妥?呂秋遠:遺產與感情不是一分耕耘就一分收穫
台灣早期重男輕女的觀念深植人心,導致普遍有財產僅傳給兒子的現象。但現今依民法規定,子女皆有平等繼承權。呂秋遠律師表示,無論性別,子女在父母過世時均依法享有平分應繼分遺產的權利。然而,照顧父母的女兒往往心生不平,認為自己付出更多卻未獲認同。呂秋遠建議,付出應源於心甘情願,而非期待回報,且應尊重自己與法律賦予的權利,不因他人的不公而放棄。遺產不僅是金錢,更是對自我價值的尊重。家跟父母都女兒照顧,想跟兒子平分遺產不妥?針對兒子女兒的遺產分配,呂麗絲小姐請教呂秋遠律師對女兒繼承遺產的看法。她表示父母和家裡幾乎都是女兒在照應,那最後女兒和兒子平分家產有不妥嗎?「既然這麼辛苦照顧父母與家裡,我能不能卑微的享有與兒子分配遺產的資格?」 呂秋遠提醒,依法來說,只要沒有遺囑,每位子女,不分男女,在父母過世時,都可以依法取得一份遺產。因此,這個問題依法沒有任何彈性可言,你當然可以理直氣壯、理所當然的跟兄弟一起平分遺產。但他認為,呂小姐應該應該不單單只是想要瞭解法律問題,而是她自己心裡過不去,覺得內心不平衡?心理不平衡一:為什麼女兒得要照顧父母與家裡?呂秋遠表示沒有為什麼,因為你「覺得」自己應該要做,可是這種「覺得」又讓你很不甘願。像是,為什麼爸爸生病就是我得照顧?其他兄弟就像是死了一樣,只會來病床前指點應該要怎麼做,很快就不見人影。為什麼家裡開銷不夠,爸媽只會跟我要錢,但是哥哥卻可以明目張膽的繼續跟爸媽拿錢?為什麼家裡出事,就是我得要想辦法處理,但是其他兄弟就像沒事一樣?.不要透過付出來證明,身為女兒存在的意義呂秋遠認為這不為什麼,而且當然不是因為愛,而是自虐。對呂小姐而言,她給了自己虛幻的任務,過於在意別人,包括父母的看法,或者是希望他們會認為「沒有你這個家就完了」,甚至可能希望透過這些行為可以證明他們是在乎你、愛你的。到最後恨就變成太俗氣的事,你只會從眼裡流下謝謝兩個字。這位姊妹,如果是這樣,從來就不是他們需要你,而是你需要他們,來證明你這個女兒存在的意義,這樣是不是太悲傷了?.付出請不要有對價的想法,想做就去做呂秋遠提醒,正解應該是「你想做就去做,不為什麼,只為了你想做」。你可以因為爸爸曾經幫你繳過學費,所以你現在幫他繳掛號費;你可以因為媽媽曾經幫你買衣服,所以你現在幫她換尿布;你可以因為即使他們什麼都沒做,你還是覺得照顧爸媽就是要對號入座。但是,請你不要有對價的想法,因為那只會讓你的心有座灰色的監牢,關著一票黑色念頭在吼叫。當然,如果你不想做,那也沒什麼不可以。你大可只給基本扶養費,按照各縣市的最低生活水平支出,平均計算也就幾千元而已,剩下什麼都不管,法律其實也管不著你。真的不需要有「我不管、誰管」的想法,因為你不管自然就會有人管,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不用這麼雞婆,然後再來怨嘆自己,為何要多做這麼多事情。心理不平衡二:為什麼即便這麼做,還是得不到父母與兄弟的認同?如果你做了那麼多,還得不到認可,讓你笑到最後一秒為止,才發現自己胸口插了一把刀子。呂秋遠表示,關於第二點就比較簡單了。如果掏心掏肺,最後他們還是不願意公平分配,你應該怎麼做?再說一次,法律保障你的基本持份,也就是每位子女都可以擁有平分的權利。他們要你拋棄繼承,你大可拒絕。如果父母在生前就要你拋棄,你就大膽的寫一百份給他們,反正生前拋棄無效,免得他們還要覺得你不孝,生前就把所有財產過戶給兒子。遺產這件事,向來都不只是錢而已至於他們死後,那就是你自己的權利,你想拋棄、想留著,都可以。這時候,你應該考慮的不會是錢,而是尊重,尊重自己與他們。哥哥不想給你與爸媽不想給你,是兩件事。如果是哥哥,你當然可以考慮爭取到底,但如果爸媽也希望你不要拿遺產,要不要爭取到底,那就是一口氣,你自己可以考慮要不要放棄法律給你的權利。遺產這件事,向來都不只是錢而已,可是與誰照顧爸媽,真的無關。這世界上大多數的事情,雖然沒有耕耘就不會有收穫,但肯定不是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穫,遺產與感情都是一樣!延伸閱讀:.夫妻無子女,遺產要分兄弟姊妹?呂秋遠:提前做5件事財產免讓他繼承.避免子女爭產想寫遺囑,卻被罵觸霉頭!律師:注意特留分繼承.不讓家人繼承上億遺產!呂秋遠提醒「預立遺囑」注意10件事
-
2024-05-24 養生.家庭婚姻
最不能忍受老公的媽寶行為有哪些?網友公認「這句口頭禪」最雷,婚前必做「1事」避雷
有媽媽的孩子像個寶,但被父母照顧太過頭、過度保護,可能會讓孩子長大成了「媽寶」大男孩。而許多大男孩在結婚後,依舊改不了依賴媽媽的行為而不自知,這就苦了跟她相守一輩子的老婆。對此,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詢問大家意見,調查老婆們最不能忍受老公的媽寶行為有哪些?你最不能忍受的媽寶行為有哪些?「你最不能忍受的媽寶行為有哪些?」元氣網的臉書貼文引起大批網友留言,列舉自己老公的媽寶行為。「常常說我問我媽一下,我媽說不行」、「很愛說『我媽說』,什麼都要問媽媽,結婚後還會把薪水全部交給媽媽,出個門也要跟媽媽報備」、「只要是媽寶就沒救了!因爲還沒斷奶要喝母奶呀」、「婆媳之間的矛盾 永遠都是『忍耐一下』,這種的真的沒辦法接受」、「婆婆長期不洗澡,身上都已經臭到不行,連自己的房間也是臭的,也不打掃,媽寶只說有換衣服就好了」、「什麼都順從家人,連離婚也是」、「重點,你媽一直找麻煩….如何不計較」、「一日媽寶終身媽寶~64歲的老媽寶,我說:你媽怎麼又拿過期(有的已經發霉了)的食物給我們吃,你為什麼都不敢拒絕還是照吃再來拉肚子(有次送急診),這是我媽的愛心卻被妳講得那麼難聽,被我媽知道了她會很傷心難過的,這不是身為媳婦及老婆,該說的話要跟我媽道歉」。會想把自家鑰匙也給婆婆一把嗎?而有的老公會想把自家鑰匙給自己的媽媽,對老婆說「別跟我媽計較、媽媽不是外人可以給家裡鑰匙」,是否把鑰匙給婆婆,網友們有不同的見解。媳婦表示:「不給鑰匙更好,落得輕鬆」、「距離產生美,偶而聚在一起吃飯對彼此都好,這樣兒子也不會為難」、「最恐怖的是,有的婆婆會自行打一副鑰匙,高興就把自家冰箱裡放一年以上的粽子、月餅、臘肉拿到兒子媳婦家借冰箱冰起來,還要媳婦把食物熱一熱做給兒子吃...原來不止媳婦是外人,連兒子也是外人喔」。婆婆表示:「兒子家就是我家,媳婦是可以換的...」、「要是長輩跟晚輩都會互相尊重的話,怎不可以給家裡鑰匙呢!我兩個媳婦都很大器,有房子後就給我們一副鑰匙了,她們說,歡迎爸爸媽媽隨時來玩,只是事先說一聲更好,怕屋子沒整理嚇到我們老人家。婚姻要經營~從對待家人互重做起哦」、「我們只要在他們上班時間剛好有事到附近又想去媳婦家裡小憩一下,雖然自己有把鑰匙,但還是要打個電話以示尊重對方,連孩子邀請到家裡聚聚,我們還是會按電鈴一下,怕開門恰巧見到小倆口正親密不好意思啦」。對於上述的媽寶行為與婆媳關係,網友紛紛勸一定要在結婚前多觀察。「天真幼稚才昏了頭,很多年輕女性朋友們,婚前一定多觀察一下,不要只看男人外表,有時候會看走眼,因為外表可以偽裝,只要相處時間會看清楚一切,選男人重點是人品,還有家庭關係,都可以了解很多,才不會遇到錯的人」、「問題不在媽寶男,問題是自己婚前沒搞清楚就急著嫁。」媽寶老公導致婆媳問題,5方法助改善自古以來,媳婦與婆婆的相處是許多女性婚後的最大課題。而有一部分的婆媳問題,是來自於豬隊友老公沒當好中間的橋樑!而媽寶老公可能會導致婆媳問題,建議通過幾個關鍵方法來改善夫妻關係和家庭氛圍:1.開誠布公地溝通:坦誠地與老公溝通,表達你的感受和困擾。讓他理解你在婆媳關係中的壓力和不安,並共同尋找解決方案。強調你並不是要他與母親斷絕關係,而是希望他能夠在你們的婚姻中承擔更多責任和主動性。2.制定清晰的界限:與老公一起設定與婆婆相處的界限,確保婆婆不會過度干涉你們的生活。例如,不把家裡的鑰匙交給婆婆,避免她隨意進出你們的住所。這些界限應該是雙方都同意的,並且需要老公的支持和執行。3.培養夫妻獨立性:鼓勵老公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並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子。這樣可以減少他對母親的依賴。同時也應該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並與老公共同培養一些屬於你們兩人的興趣和活動,以增進你們之間的感情。4.建立和婆婆的良好關係:表現出你的善意和關心,讓婆婆感受到你對這個家庭的重視。嘗試理解和尊重婆婆,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這樣可以減少摩擦,讓婆婆更願意尊重你們的界限。5.尋求第三方幫助:如果問題嚴重且無法自行解決,可以考慮尋求婚姻諮詢師或家庭治療師的幫助。專業人士可以提供中立的建議和解決方案,幫助你們更好地應對問題。這可以讓老公更清晰地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且可能更加願意改變。通過這些建設性建議,你可以逐步改善與媽寶老公及婆婆之間的關係,建立更加平衡和諧的家庭氛圍。關鍵在於耐心、理解和有效的溝通。總結來說,媽寶老公可能會導致婆媳問題,但可通過有效溝通、制定清晰界限、培養夫妻獨立性及共同興趣來改善夫妻關係和家庭氛圍。同時,建立和婆婆的良好關係,表現出尊重和關心,也能減少摩擦。如果問題嚴重,尋求專業諮詢幫助也是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這些方法有助於更加和諧的家庭生活,讓婚姻更加穩固幸福。延伸閱讀:.媽寶四大特質你中幾項? 網一致:不要再「我媽說...」.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媳婦永遠不會變女兒」婚前被準婆婆下馬威!律師給婆媳的10點相處攻略
-
2024-05-21 失智.大腦健康
擁有這種基因晚年失智風險高 研究顯示症狀可能提早10年出現
研究人員首度發現,具兩個載脂蛋白ε4等位基因(APOE4)的人(擁有此基因為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年過65歲後不只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較高,而且症狀可能比其他同齡患者早7到10年出現。西班牙巴塞隆納聖保羅研究所(Sant Pau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員佛替亞(Juan Fortea)等人6日發表研究報告說,APOE4基因是失智風險因素,科學界已有論斷,但對天生具有不只一個,而是兩個這種基因的人,就不只是風險因素,而是「病因」。他說,約15%阿茲海默患者有兩個APOE4基因,這表示,基因本身就是病因。過去,醫學界認為基因問題,是很年輕就失智的患者才有的狀況,占所有阿茲海默病例不到1%。如今。關於APOE4基因的新發現,醫學界必須要盡快研究出治療方法。本報告的共同作者、波士頓布瑞格翰與女性醫院的史柏林(Reisa Sperling)教授說,醫師不能光給帶有APOE4基因的患者服用Leqembi;雖然Leqembi是目前為止唯一能夠稍微延緩阿茲海默症狀惡化的藥物,但對APOE4基因患者卻有危險的副作用。西班牙巴塞隆納聖保羅研究所研究員佛替亞醫師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具兩個APOE4基因的人,年過65歲後不只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較高,而且症狀可能比其他同齡患者早7到10年出現。(Sant Pau Research Institute)然而史柏林並不建議有阿茲海默症家族病史的人,急著去檢驗自己是否帶有APOE4基因,畢竟大多數病例不是由這種基因所引起。全美有600多萬阿茲海默症患者,少數經過家族遺傳的基因,已知是50歲之前發病的原因。唐氏症(Down syndrome)也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APOE基因會影響人體處理脂肪的效率,65歲以後罹患阿茲海默症者,多少和這基因有關。它主要有三型:APOE2能保護人體,不受阿茲海默症襲擊;APOE3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罹患的風險;APOE4則是晚年罹患的一大風險因素。全球約2%人口會從父母其中一方遺傳到一個APOE4基因。具有兩個APOE4基因,風險更大。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19 焦點.長期照護
高齡手機成癮1/靠玩俄羅斯方塊健腦 長者竟手機成癮
在「人手一機」的現代社會,3C成癮不止出現在青少年族群,近年也開始往高齡的光譜移動,有長輩為了「動腦」而下載了手機板俄羅斯方塊,整天坐著、食欲與活動力減退,原來已成癮,而孤單、憂鬱、認知功能下降,正是這些「銀髮網癮族」背後的縮影,其中又以孤單最為顯著,甚至可能被詐騙集團盯上。衛福部「111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指出,65歲以上者有使用網路比率,在5年間由26.52%增至50.36%,每天或幾乎每天使用網路者中,高達96.98%會用LINE及臉書和親友聊天、視訊;46.64%會玩線上遊戲、聽音樂、觀看影片,除使用社群軟體外,其餘如休閒活動、查詢資訊、網購、行動支付等,均低於55至64歲者。手機成癮不是單純成癮,背後可能代表孤單、憂鬱、認知功能下降,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銀光學苑主任袁瑋指出,患者到門診就醫的原因,往往是因為焦慮、身體不適等症狀,他們長期將重心放在兒孫身上,卻容易因為「嘮叨」而和家人疏離、變得更孤單。常常是合併認知退化跟憂鬱情形,袁瑋表示,像這樣因為身心症狀就醫的高齡病患中,約有一成會過度使用手機,而「成癮」看的不是使用時間,而是對生活的影響程度,例如整天都不動、不和家人交流、不吃飯一直滑手機,甚至因為家人不喜歡而躲起來滑、被發現時隱瞞使用事實等。滿多長輩因為孤單開始用手機,就像年輕人,滑手機也容易耗掉很多時間,很容易就變成一個行為,袁瑋指出,能邊看邊動手做的影片,如做菜、繪畫等教學影片,因為不是單方面接收資訊,所以不算「成癮」。袁瑋分享,有名近70歲奶奶被女兒帶來就醫,不只食欲、活動力減退,視力也退化,一問之下才知道,是為了動腦,所以整天都在用手機在玩俄羅斯方塊,幾乎不太動,但「戒癮」並不是直接移除或禁止,而是要用其他豐富的生活、人際交流等,建立新的生活重心,像這位長輩,後來就參加「銀光學苑」的活動,同時合併藥物治療,就不再那麼沉迷手機遊戲了。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說,老人家跟晚輩之間相處不好的案例很多,治療上絕對不只藥物,還要討論很多現實因素,比起網路成癮,數位落差也許是長輩更常面臨的困境,有些人可能受限於眼睛不好、不會打字、不認得注音符號等,以80歲以上族群很常見。張家銘指出,疫情期間,到處都需要掃描QR-Code、使用相關APP等,很多老人不太會用,以他自己的父母親為例,就不太會使用使用外送平台,不過計程車軟體倒是沒有什麼問題,「能跟上最好」,畢竟現在很多資訊都在網路上,接觸得多就比較不會和社會隔得這麼遠,鼓勵長者持續學習,參加社區大學或日照中心的活動,多接觸人群絕對有幫助。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說,使用過度可能影響生理,所以建議每用每半小時就要休息,原本就有退化疾病的頸椎造成傷害,建議在使用這些產品時,可以搭配支架、留意使用角度、椅子要有靠背和支撐,「要盡可能符合人體工學」,出現痠痛情形時,也可以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如果還是不舒服,建議搭配藥物改善。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理事長吳玉琴說,目前尚未觀察到長輩「網路成癮」的現象,而戰後嬰兒潮的「壯世代」和80歲以上長者,面臨的數位落差不太一樣,前者屬於不陌生,卻又不像年輕族群熟悉,面對進步快速的AI科技等,需要花時間跟上。吳玉琴表示,數位落差可透過課程協助,因為長輩常抱怨,孩子沒耐心教他們,所以透過課程,長者可學習如何使用手機、LINE、臉書等,熟悉3C產品,更上手之後,也許就能自己拍影片、掌握話語權,從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開始。
-
2024-05-19 焦點.長期照護
高齡手機成癮2/別把「顧孫」當唯一選項 恐喪失社交機會
戰後嬰兒潮世代陸續到了退休階段,有些人想遊山玩水,有的人幫子女照顧孫子,但愈來愈多人倡議,離開職場後開啟「第三人生」,不過男性在這方面碰到的挑戰較大,專家認為,可能是因為對唱跳活動不感興趣,或者拉不下臉參與等,建議可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參加活動;但也提醒中生代,不要只是把退休的父母當作免費保姆,卻又不允許對方干涉自己對孩子的教養,否則「顧孫」10年,可能就此錯失結交同齡好友的良機。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111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65 歲以上者有 5.34% 「做事時提不起勁或沒有樂趣」,4.78% 「無法停止或控制憂鬱」 ,隨著年齡增加,憂鬱傾向跟著增加,以「做事時提不起勁或沒有樂趣」增加幅度最大,有2.07%。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理事長吳玉琴觀察,女性比較願意走到據點、長青學苑、樂齡學習中心等地參加活動、學習新知,但男性僅約一成,會是比較擔心的,推測可能是因為,男性長者對於唱跳類活動興趣不大,所以應該要找有共同興趣的夥伴,一起從事喜歡的活動。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銀光學苑主任袁瑋分析,老一輩的男性,本來就比較少做人際有意義連結,很多時候也是工作取向,或者覺得自己曾經是大老闆,會拉不下臉;有些男性長者會一起喝酒、打牌、打球,但體力漸漸變差,人也會變得更孤單,「我覺得孤單是最大的議題」。吳玉琴指出,有些人規畫退休要到處玩,但不可能玩20年,還是要有生活重心和步調,邁向第三人生時,就要重新思考生活重心,建立「退而不休」的壯世代的概念,「年齡不是重點,而是你們怎麼過你的生活」;袁瑋則說,離開職場後的工作重心沒了,會轉向嘮叨晚輩而變得疏離,袁瑋說,長輩們不妨想想,這些都是必經的過程,對於世代間的差異,可以思考看這麼做對晚輩會不會比較有幫助。袁瑋表示,現在很多中生代,會把小孩丟給父母照顧,卻又不願對方干涉教養,可能會讓長輩覺得被利用,「如果長輩花時間照顧小孩,就少一個拓展人際的關鍵」,本來在65歲退休時,有機會交到很多年齡與興趣相仿的朋友;一但付出10年照顧孫子,很可能讓長輩錯失一段學習科技的黃金時間,繼續陷入數位落差的流沙。 袁瑋提醒,晚輩除了協助長輩適應AI等數位技術,更需要成為「詐騙守門員」,畢竟現在的詐騙手法更新快速,例如冒充理財專員等,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員,甚至曾有詐騙份子假冒在國外的退休醫師,透過臉書交友,騙取老太太的存款。人都有情感需求,尤其是情緒上龜毛、易怒的長輩,往往很難和家人相處融洽,容易變得封閉,只好將自己的情感需求寄託在網路,這些「專業」詐欺犯,往往就會帶著目的、順著長輩的脾氣,例如一起抱怨家人、附和「你真的很辛苦」等等,進一步取得信任。除了冒用身份外,科技發達的現代,甚至出現「深偽技術」(Deepfake)的詐騙手法,袁瑋表示,晚輩要多提醒長輩,這些是很常出現的手法,幫助他們建立警覺心,尤其任何金錢轉移,一定要讓家人知道。針對高齡族群的憂鬱情形,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亮妤說,去年篩檢65萬人,有4000人轉介治療、3000多人轉介到社福資源介入,但老人不太適合和年輕人一樣推三次免費心理諮商,因為要叫他們坐著,講出自己的「百轉千迴,難度比較高」,但他們會去診所或衛生所等地,也會去社區據點,由社工篩檢、個管師協助轉介,力拚今年再公布新的老人憂鬱症方案,但確切時間要等新部長上任,看過後才會對外說明。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4-05-1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李經維空閒時冥想散步,調息轉念紓壓「想想高山、想想大海」
成大醫院是一家擁有近5000名員工的醫學中心,成大醫院院長李經維說,醫院有許多狀況得處理,工作非常忙碌、壓力沉重,但他仍看似一派輕鬆,持續看診、手術,不願荒廢一身的本事。李經維從小奉行「濟弱扶傾」、「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理念,和國父孫中山一樣立志當醫師行醫濟世,熱愛閱讀的他,認為「助人的快樂,比起人間桂冠榮耀來得更真實」,希望讓自己更有能力助人。立志當外科醫師的李經維,當兵抽到澎湖海軍醫院分科時卻選了內科,近兩年役期則刻意反其道而行,他認為「外科醫師不應像屠夫,應該要有內科的sense,才會平衡,尤其愈難碰觸的學問,愈要了解,未來才不會碰上成為罩門」。李經維養生祕訣:空閒時冥想散步 調息轉念紓壓李經維養生沒獨家祕訣,就是規律生活、減少欲望,飲食均衡不過量,有空看書、玩樂器、爬山。出國旅遊首選是日本,因為日本環境整潔,國民有禮、自律,有文化與漢學底蘊,重視維護傳統保存物質與精神文物。壓力大時,李經維會用調息來放鬆,有空多冥想、散步,常提醒自己轉念,「想想高山、想想大海」,察覺人的渺小,壓力就不會大到不成比例。他也坦承,因為花在工作的時間、力氣太多,難以兼顧家庭,他只能讓家人「自由發揮」,還好大家都能相互體諒。專精顱顏面手術 患者重獲新生李經維是整形外科醫師,他決定踏入這專科領域,無關所得發展,而是有感外貌損害對人的自信心及生活影響甚巨,所造成的身心痛苦,非當事人很難體會。有一雙巧手、心思細膩的他,專精於顱顏面手術,總以作戰計畫般詳細先期思考設計,讓「異於常人」的患者因為外貌的改善,內心世界甚至命運也跟著改變。李經維憶及曾經醫治一名從小「只剩半邊臉」、痛恨父母而誤入歧途的年輕人,幫他外觀恢復正常後,他的內心竟不再扭曲,與家人關係獲得改善,命運也從此改觀、重獲新生。李經維精於五官手術,尤其眼神與眼睛功能連動,深入研究眼眶周邊區域體積變化估算、如何有效手術改善有獨特心得,發表於國際期刊成為國內外同業參考依據。處理外傷、先天缺陷或腫瘤等外型缺陷是大工程,他不故步自封,利用新式數位影像科技預先模擬治療,採用導航系統讓手術更精確完成,達到病人希望的外觀且大幅降低風險。「我決定、我負責」 部屬風行草偃對於成醫的經營,李經維期許做到「我決定、我負責」。凡事不推托,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好的領導人應先自我管理,管得好就成功一半,接著才是與上級、平輩溝通,真正需要「管」的不過5%,「上行下效,主管做得好、部屬自然風行草偃。」成醫推動ESG、細胞治療、免疫治療、基因檢測、精準醫療、大數據、微創手術等。李經維認為,硬體功能要極大化,但軟體能力與服務也須兼顧,員工要數位轉型、智慧化,多學習增進戰鬥力、生產力,軟硬體有效配置,才能平衡發展,也才能說服各界拿出資源投資成醫。讓李經維最難忘的是接外科部主任時,招不到住院醫師。主治要兼住院醫師苦不堪言,他鼓勵大家一同面對,製作「對內招生」影片宣傳、自己帶的學生要當顧客好好對待,「自家的都跑掉留不住,一定有問題,別家醫院培養的人才何苦來當砲灰?」李經維常引用美國教育家杜威名言「生活即教育」,一旦理論與實務脫節即了無價值。不能光說不練、說一套作一套。「多年來,我都固定早上七點查房,有人以為太老派;但這是一種身教示範、行為藝術。」盡早查房,才能發掘病患問題、及時處理,也可騰出更多時間,完成更多任務。李經維小檔案年齡:65歲專長:整形、顱顏面外科現職:成大醫院院長、外科主治醫師學歷:台大醫學系、成大EMBA畢業經歷:成大醫院醫療副院長、外科部主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附設醫院研究員、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醫師跟病人都是人,是夥伴關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7 醫聲.Podcast
🎧|男性乾癬好發年齡較晚 鄭運鵬深受其擾且有5%機率遺傳帥兒「德德」
前民進黨立委鄭運鵬過去自爆自己年輕時飽受乾癬折磨,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蔡呈芳表示,下一代出現乾癬的機率大約5%,因此有機率遺傳給神似韓星車銀優的帥兒子「德德」。乾癬發病的時間,與異位性皮膚炎不太一樣,只要兩年內積極治療,不復發機會大大增加。🎧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蔡呈芳分析,乾癬是「皮膚免疫系統部分失衡的一種疾病」,也是一種發炎性疾病,病患的皮膚會大量、迅速增生,引發皮膚發紅、皮屑迅速產生等症狀。據研究統計,若父母都有乾癬,小孩有近三成機率也會有乾癬問題,但若只有父親有乾癬,下一代產生疾病的機率只有約5%,但若雙胞胎中有一人有乾癬,另一人出現的機率就高達75%。台灣也有統計發現,乾癬病患中,20%的人在三等親中有人罹患乾癬。乾癬和異位性皮膚炎 是不一樣的疾病「乾癬和異位性皮膚炎不一樣。」蔡呈芳指出,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通常在一歲左右就會發病,所以父母通常了解這種疾病和先天體質、遺傳有關,但乾癬的好發年齡比較晚,女性多為17、18歲發病,男性大多在25歲左右發病,因此常有家長誤解,以為乾癬是孩子熬夜、常打電動、不運動、常宅在家裡等因素造成,進而引發親子衝突。另外,蔡呈芳也發現,有些乾癬病患因家人、長輩「過度關心」,常燉補或要求孩子「補東、補西」,導致疾病惡化。這種現象的背後原因在於,乾癬是一種發炎性疾病,當病患常吃燉補藥膳、料理,容易火上加油,促使身體發炎更厲害,症狀也隨之加重。在蔡呈芳門診中,就有病患因順從家人指示而吃太補,症狀加重後到其他地方求救,其他地方的人說這是「排毒」,後來拖到病情十分嚴重才就醫,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發病一、兩年內積極治療 不復發機會大大增加蔡呈芳提醒,乾癬病患若在發病一、兩年內積極治療,約三分之一的病患不會復發,治療通常在四到六周就能產生效果,以最有效的生物製劑來說,約三分之一的病患可以逐漸把回診時間拉長,藥物劑量也可以逐步調降,不見得要終生用藥。此外,在生活上,也要留意壓力不要太大,且要好好睡覺、避免不必要外傷,像如果皮膚癢,又一直摳,便容易產生傷口,乾癬也會更嚴重。在乾癬控制上,最重要的是,一旦出現乾癬,病患一定要接受正規、專業治療,遵守醫師建議、指示,情況才會好轉,皮膚外觀也才有機會恢復正常,生活品質也才比較好。蔡呈芳小檔案現職: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台大醫院一般及皮膚過敏免疫科主任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蘇湘雲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蔡呈芳理事長
-
2024-05-17 癌症.大腸直腸癌
整形天后顧婕直腸癌切除腫瘤仍擴散到肝臟!不可不知的10大警訊與6大好發族群
罹患直腸癌的57歲「整形天后」顧婕,上個月開刀切除腫瘤,昨日卻驚傳癌細胞擴散至肝臟,病情惡化。大腸直腸癌曾連續15年位居台灣10大癌症發生率首位,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肥胖、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致癌因子,是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居高不下的主因,應多留意10種常見症狀。整形天后飽受便祕之苦,近期發現竟是直腸癌顧婕過去20年飽受便祕之苦,脹氣達30年、血便1年,又愛吃烤肉、燒肉,近期因排便都要1小時,還要擠壓腹部才能解便,做大腸鏡檢查才在直腸與乙狀結腸處發現5公分惡性腫瘤,證實罹癌第二期,上個月底手術切除腫瘤,未料昨日傳出癌細胞轉移至肝臟,後續治療將延長,於日前進行肝電燒手術。大腸直腸癌的警訊有哪些?那些是高危險群?糠榮誠表示,大腸直腸癌被稱為「無聲殺手」,患者易出現便血及慢性貧血症狀,或是腹部隱隱作痛、體重減輕等現象,也可能因腸阻塞而引起便祕、腹脹,甚至腹痛情形。大腸直腸癌症狀易被誤以為是痔瘡而忽略,但當出現便血、便祕和排便異常就是重要警訊,應進一步就醫檢查診斷。一般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90%是從大腸瘜肉產生,瘜肉的黏膜易質變產生腫瘤,因此做大腸鏡檢查時,一發現瘜肉必須立即切除,以免瘜肉在5至10年後癌變成惡性腫瘤。糠榮誠說,發生腸癌的危險因子很多,除了患者帶有致癌基因外,如果經常暴飲暴食、嗜吃燒烤食物、高油脂飲食的人,缺乏運動的人、肥胖者等,是容易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大腸直腸癌如何治療?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癒率非常高。糠榮誠表示,若父母親是癌症患者或兄弟姊妹有大腸瘜肉的人,得到大腸直腸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到4倍,建議年過50歲的人都需要進行篩檢,包括肛門指診、糞便濳血檢查、大腸鏡檢查、下消化道X光攝影等檢查,才能確診是否罹患大腸癌,治療則以手術切除為主。有家族史的人,建議40歲以後就應做相關檢查。預防罹患大腸直腸癌,糠榮誠強調,飲食要均衡,不要暴飲暴食,三餐熱量也不要太高,要控制油脂的攝取量,「天天五蔬果」,多吃高纖低脂食物,少吃煎、炒、炸的食物,少碰刺激性食物,不菸不酒,少喝咖啡,多運動,就能腸保健康。台灣癌症基金會列出常見直腸癌10種症狀,一旦出現這些症狀,應盡速就醫:1.排便習慣改變:突然發生慢性腹瀉、便祕。這常是腸道的腫瘤引起狹窄,或有不正常的分泌物。2.糞便形狀改變:當糞便漸漸變細,常是腸道發生了狹窄,有了病變。3.排泄黏液:腹瀉,腸炎時常會產生一些黏液,而在腸癌、瘜肉也會發生。4.便血或糞便帶血。5.裡急後重:是指常有便意,肛門裡老是有東西的感覺,常要上廁所,又解不大出來,常是直腸癌的症狀之一。6.腹痛。7.貧血:臨床上許多大腸癌的初始症狀就是貧血,尤其是在右側大腸病灶。不易以肉眼從糞便發現出血,常須靠潛血反應檢查。8.食欲不振體重減輕。9.腹部腫瘤:少數的大腸直腸癌以腹部腫瘤表現,有些是腫瘤太大,或轉移至其他臟器的表現,有些是因腸阻塞大便堆積於腸內,腹部可觸診到腫瘤狀病灶。10.轉移至其他器官:少數病人發現有腫瘤時已是末期,因為一些臟器轉移症狀就診才診斷出來,例如轉移至肝臟引起黃疸,轉移至骨頭而導致疼痛。哪些人是容易得大腸癌的高危險群?●有大腸瘜肉者●大腸癌家族史者●癌症家族史者●慢性腸發炎者●肥胖者●長期攝取高油脂、高熱量飲食者→想了解更多 大腸(直腸癌)衛教資訊:元氣百科 大腸(直腸癌) 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16 養生.人生智慧
如果回到20年前,你會給當時的自己什麼建議?網友都勸快做3件事!
小時候總盼著要趕快長大,總覺得長大了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殊不知,多數人長大後面臨了各種考驗與壓力,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開始後悔年輕時沒有做好正確的決定。「如果回到20年前,你會給當時的自己什麼建議」,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團詢問網友們意見,貼文引起廣大網友們踴躍留言,有些人後悔踏入婚姻、後悔入錯行、後悔沒多陪陪家人、後悔沒有多讀點書、後悔沒有多存點錢、後悔沒有買xx股票....,一起來看看大家會給20年的自己什麼樣的建議。如果回到20年前,你會想給當時的自己什麼建議?每個人的人生只有一次!人生沒有彩排也沒有後悔藥,但「如果能跟20年前的自己對話,你會給當時的自己什麼建議?」,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大部分網友勸年輕的自己,一定要趁早做好xx事情。「記得買台積電、存股、買房,別買儲蓄險」、「All in國巨台積電緯創」、「好好充實自己,人生的路要靠自己走」、「勇敢走自己想走的路」、「好好孝順父母,好好陪他們,帶家人旅遊,也要注意父母的身體狀況」、「多要存買房買黃金,好好陪爸媽」、「台積電買下去就對了」、「把身上所有的錢+貸款,都拿去買0050還有黃金」、「好好愛自己書要多讀,注意身體」、「一定要多買幾間房子!」、「好好賺錢存錢!選對象和朋友眼睛睜亮點」、「記得去結紮別生小孩」、「趕快趁早買保險」、「為自己好好活,過好每一天」、「把自己活的漂亮一點吧!」、「好好管理體重,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認真考大學,別亂填選志願,選自己想要的科系,把英文學好」、「All in買房等政府炒」、「出去闖⋯⋯哪怕傷撞破頭!」、「不要浪費時間!多愛自己、多去旅行和好好讀書」、「把家人放在第一位!好好珍惜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拼命和帥哥談戀愛」。多數人留言勸年輕的自己,千萬不要再做xx事情。「不要相信男人的嘴!」、「不要愚孝,會害死你的」、「不要愛人愛到沒了自己」、「不要吃太多白飯,要開始養成運動的習慣」、「不要當任何人的保證人,就算是父母也不行」、「不要入錯行」、「千萬不要嫁給現在的男友,是我這輩子最後悔的事」、「不要簽志願役」、「別太相信人,包括親哥親姐」、「不再借錢給一堆不還錢的同事朋友」、「做所有事別衝動」、「遠離爛人爛事,不用想改變對方」、「別再追妳喜歡的女生了,她會讓你改變個性」、「不能仁慈,結婚後重大開銷要計帳簽名核銷」、「少管閒事!該學了兩耳不聞窗外事,心狠一點別心太軟多管閒事免受災殃」。部分網友表示後悔步入婚姻。「單身就好~凡事靠自己愛自己,開開心心過每一天」、「別踏入婚姻!享受一個人的生活,好好愛自己 ,好好孝順父母」、「勇敢離婚」、「別嫁了,好好愛自己就好」、「不要結婚,不要輕易愛上人」、「多存錢,別結婚!自己出去玩」、「好好珍惜家人,不要結婚」、「我會認真考慮要不要嫁給我老公」、「不婚,做個快樂單純修行者」。也有網友有其他留言,「我需要倒轉40年才夠⋯」、「把到現在所知道的樂透都簽起來給自己知道」、「我希望,把這個二十年給我的父母親」、「我會把握時時刻刻跟媽媽在一起的時間,雖然我們每天都在一起,但我還是覺得不夠。」、「做的很好,繼續維持」、「我的人生從小順心所為,過得很好,重來一次也沒有需要更改」、「直接(躺平),反正也就這樣了」、「回到20年前不夠,我要30年,跟親人多多相處,人就是失去了才學會懂得失去的痛苦」。如果回到20年前,你會給當時的自己什麼建議?跟元氣網說你想對當時的自己說什麼?人生沒有彩排,也沒有後悔藥,一旦留下了遺憾,便只能抱憾終生,與其等到將來後悔,不如好好把握當下。請感謝經歷珍惜當下,才是歲月贈與最好的禮物。所以,從現在起好好思考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做你想做而又正確的事吧,不要讓未來的自己後悔現在沒有做好的決定,請讓未來的你感謝現在的自己!
-
2024-05-15 失智.Podcast
【Podcast】EP7.失智照護左右為難? 從失智旅人看照顧者的困境
將失智家人送至安養院的孝順難題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探討人生多面向議題,劇中女主角林依晨的母親被診斷出罹患失智症,姑嫂間就為了是否要將母親送至安養院而爭論不休。嫂嫂蔡淑臻的一句:「 還是把媽交給你?」更引起許多照顧者的共鳴。家人確診失智症後,首要面臨的問題即是「誰來照顧、怎麼照顧?」離職照顧家人或送家人至安養院?無論最終的決定是什麼,都必定會有左右為難的情況發生。照顧的選擇沒有對與錯,只有適不適合現況,唯有心態的調整才能應對與解決往後的照顧難題。最新一集Podcast 邀請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簡稱失智旅人)主編陳韻如,從失智旅人的真實故事中分析與討論照顧者在面臨照護選擇時的心路歷程、情緒挑戰,以及身邊的家人應如何建立支持系統,讓他們不再感到孤單與無助。主持人Carrie分享一段失智旅人粉絲周小姐的真實心聲「 爸爸,我希望您能理解我們全家人所面臨的狀況,我並非不想照顧您,但兄弟姊妹都必須外出工作賺取生活費,而您原來的居住環境並不安全且缺乏專業照顧人員。24小時的全天候照顧,是現在的我們無法親自提供的,但我向您保證,只要有空,一定會去安養院陪伴您、為您準備喜歡的食物。」(完整故事內容,敬請收聽本集Podcast節目)從照顧者個人條件 評估與選擇適合的照顧模式陳韻如分享,可以將照顧這件事情看作一個歷程,家人確診失智症後,第一個要討論、決定的事情即為「用什麼方式照顧?」 但這件事,除了要平衡家人間的不同觀點,還要放下個人對於兩全其美的執著。陳韻如認為,照護的選擇還是要從主要照顧者的個人、家庭狀況、經濟等條件來評估。此外,取得家人間的共識也非常重要,如以尊重彼此觀點為前提開啟與家人間的開放對話,並從中找出共同目標、制定明確的計畫和協議及接受彼此的限制和能力。翻傳傳統社會觀念 減少不必要傷害陳韻如強調,亞洲社會對於「送父母至安養機構」普遍存在「不孝」的刻板印象,是因爲這樣的舉動像「拋棄」,但無論是照顧者還是家人,都需要翻轉這樣的觀念,有時候「交給專業」,才是不讓雙方都倒下的方法。許多人認為親自照顧可以顯現對家人的愛與關懷,但事實上照顧者因爲沒有專業背景,導致自己或家人受傷的案例比比皆是。陳韻如提醒照顧者一定要學會利用社會資源並與現況互相搭配,助自己一臂之力,如長照2.0、日照中心、失智據點等,也提醒照顧者的家人,撇除個人能力與經濟條件,「溫暖、尊重與關懷」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事,可以透過自身力量建立與家人更親密的連結,讓彼此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本集重點:✎照顧者左右為難真實故事分享:送失智家人至安養院就是不孝嗎?✎照顧者在面臨照護選擇時的心路歷程、情緒挑戰分析。✎從失智旅人的故事討論「如何和家人共同制定照護的目標與協議?」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reurl.cc/lQgXQl🎧Spotify:https://reurl.cc/jW3pWL🎧KKBOX:https://reurl.cc/Aj4DjZ🎧Apple:https://reurl.cc/r9rX9b⭐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5-15 焦點.健康你我他
老夫老妻還需性愛?/在家各有私人空間 主臥室溫馨相守
我和外子結縭超過30年,今年初他過完60歲生日,也就是我生命中近三分之二的日子都是和這個人在一起。孩子們長大了,各自朝歐美發展,身為父母的我們,除了守護家園,更重要的是好好照料自己的生活及健康,避免日後成為年輕人的負擔。每天吃完晚飯,我們會到公園散步,假日也會到處走走,冬天去墾丁、夏天往山上跑,或相偕去逛百貨公司,兩人焦孟不離,雖偶有爭吵,但一下子就雲淡風輕了。夫妻兩人出門從來不會牽手,總是並肩同行或一前一後,因為我知道他就在身旁,那是信任帶來的安全感,不必從彼此的手心感受熱情,而熱情卻常在我心。步入中年後,行周公之禮次數減少,但感情不減,每天晚上只要聽到他的打呼聲,就感到安心。30多年來一成不變的生活模式並不覺得單調,反而是孩子們離巢後,感覺我倆已是生命共同體,更要一起健康的變老。每天除了工作職場上的溝通,也會一起計畫出國探親事宜及退休後的財務規畫。在家裡,除了公領域外,我們有各自的生活空間,互不干擾。在主臥室裡,我特別購置了高級彈簧床及鮮麗的床罩組,一進臥房即感受嘴角奼紫嫣紅開遍的幸福氛圍。在這張床上睡得安穩、自在,整個空間裡有夫妻相守的溫馨氣息。沒錯!我們要一同快樂舞出生命的下半場。
-
2024-05-15 焦點.長期照護
再怎麼捨不得不願意,終須面對將重度失智丈夫送入機構!那一天,是我們母女刻在心頭的痛
七十二歲的我,一方面非常不想、更不捨把先生送走,一方面則終於必須面對「我還可以承擔多久在家照顧」的現實……二○二二年十月十七日,終於到了送伏波進入長照機構那日的前夕。不知從何時開始,日子變得他也艱苦,我也艱苦。他不能理解、不再開口、不肯配合,我悲傷焦慮、憂心如焚、束手無策。身為病人的伏波,心智日漸離去,外界的一切彷彿都不再有什麼意義。身為照顧者的我帶著外傭,光是要維持他的作息、個人衛生及營養均衡,已幾乎沒有喘息時間,長期失眠、腹瀉、暴瘦又精疲力盡。他對任何活動都不再有興趣,從無所事事、任由電視機的光影閃動、在躺椅上打盹,到不分日夜,毫無目標地走來踱去。在家也不識客廳、廚房、書房與臥房的差別及功能,不知何時開始還日夜不分,經常終夜不眠。他隨時都會問:「怎麼還不吃飯?」或是和衣躺在床上。也會在半夜時,戴好帽子、背著包包,啪的一聲打開我書房的燈,對著在地鋪上好不容易入睡又忽然被刺眼燈光驚醒的我說:「我出去散個步。」也不記得從何時開始,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以是他躺下或如廁的場所,家中的窗簾、地毯、地面及床上總是又見便溺的痕跡。我早已無法熟睡,每每夜半驚醒察看,或見他絲毫不以為意地趴在書桌上打呼,或見他裸露著身體蜷縮成嬰兒狀,睡在浴室的磁磚地上,甚至會坐在馬桶上東倒西歪地睡去。當怎麼提醒他刷牙、洗臉、剃鬚都不再奏效後,早晚舉著擠好牙膏的牙刷和面巾,柔聲規勸和追著他走變成日常,是否刷了牙、洗了臉成了重大的生活目標。完成不了會讓我憂心如焚;一旦完成,新的一天又馬上再度開始。越來越艱鉅後,我開始對自己說:「好吧,一天沒刷牙應該沒什麼關係。」到後來變成一頓飯沒吃,或是三天沒刷牙時,我不免急得跟在他身後團團轉,而且越急越焦慮,就越來越無法達成。洗澡更成了一天、兩天、三天、四天都不能完成的任務!到後來,每日的刷牙、洗臉、淋浴、洗澡、更衣、如廁等,全部都已是不可能達成的任務。隨後吃飯也一樣,雖然每天定時準備營養均衡的三餐,但他能吃多少、願意吃多少,都再也不可預期。擺好了飯菜,他會說「我吃過了」或「我等一會兒再吃」;飯點未到,他會說「為什麼還不開飯呢?」。比吃飯和吃甜點更加困難的是吃藥。正如〈吃藥〉一篇寫道,如何讓他在飯後和睡前合作地張口,把那麼多顆藥片、膠囊加上水劑乖乖地吞下去,比吃飯更困難。「這是什麼東西?」「這是你的藥。」「開玩笑,我好好的,為什麼要吃藥?」「好,這是維他命。」「吃維他命幹什麼?」「每日補充營養啊!我們每天的supplement(補給品)。」「我吃過了。」原本規律的生活,變成他想吃才吃,想睡就睡。而我則已是吃不下、睡不了,終日委靡又焦慮地硬撐著度日,規律的生活已成往日記憶。二○二二年五月時,一位老同事來問候,知道情況後,很慎重地對我說她的親戚負責一個長照機構多年,她深知重度失智病患的照顧,已不宜由家人承擔,建議我把伏波交給機構,由專業人員集體照顧。當時已經七十二歲的我,一方面非常不想、更不捨把他送走,一方面則終於必須面對「我還可以承擔多久在家照顧」的現實。於是,我開始與在美工作、定居的獨生女嵐嵐商量。嵐嵐多年前在美完成學業後,留在美國工作,每年至少回家探親一次。她從小個性開朗又獨立,自信而理智,遇事從容,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與父母一向溝通無礙。嵐嵐自求學期間開始,總是每逢週末便連續兩日來電,與我們無限暢談。週六是我固定探望老母親的日子,也是她與父親談話的日子。伏波話少,但聽傭人描述,他接聽嵐嵐的電話總是立刻綻放笑顏,連聲呵呵地與女兒談心。週日女兒來電時,他會說:「妳跟媽媽說吧!」然後坐在我旁邊,滿面笑容地聽著我們母女談心。曾幾何時,伏波已不再能與女兒通電話,只能一再重複同樣的幾句話。而每週日與嵐嵐通話成為我心靈的慰藉。心情焦慮而束手無策的我,有如一葉扁舟在驚濤駭浪中即將翻覆,嵐嵐溫和又堅定的話語,則有如她向我拋出的繩索和錨。聽到我在電話中猶豫不捨,充滿不忍與自責的求助信號,嵐嵐說:「媽媽,我知道妳一心要照顧爸爸,怎麼也捨不得和不願意把他送走。可是妳已經撐不下去了!只有妳身心健康,爸爸才能繼續依靠妳。若繼續把爸爸留在家裡,妳一定會病倒。只有把爸爸送走,妳才能開始照顧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經過數次反覆這樣的肯定後,我決定把伏波送入長照機構,開始了申請作業。八月時接到通知,伏波可以在十月以後入住。此時由於新冠疫情,嵐嵐已近三年未曾返家,我於是通知女兒,打算在十月送爸爸進入長照機構,要她在爸爸離家前回家一趟,再過幾天一家三口團聚的日子。她立刻訂機票並安排防疫旅館,在九月底抵台。嵐嵐返家時,伏波已不識女兒了。嵐嵐在防疫旅館住滿七天後,第二週的白天可以請假外出辦事,於是我們約在南港區公所前見面,好讓已被除籍的嵐嵐恢復戶籍。嵐嵐見到我們時,立刻對著爸爸喊:「Daddy!」但伏波沒有反應。辦完事後,我們一起離開區公所,下樓梯時,嵐嵐一如往常地伸出手打算挽住爸爸,但是伏波露出尷尬的表情,輕輕地把心愛的女兒推開。嵐嵐說那是因為她近三年未曾返家,又戴著遮陽帽、墨鏡和口罩,爸爸要辨識太困難了。於是從第二天起,她每日返家吃午飯時,一進門便低頭取下帽子、墨鏡與口罩,再抬起頭來面對著伏波打招呼。幾天後當她進門時,伏波一看到她就眼睛發光,咧開嘴笑。每當我看到他們父女對視而笑的溫馨畫面,就用手機拍下照片,並立刻到便利商店沖洗出來,準備讓伏波入照顧機構時一併帶去。但伏波在家那最後幾日的照顧,光是便溺滿身的清理,就到了傾我、女兒加上傭人三人之力,也無法移動他一步的地步。原來當一個人不理解、也聽不懂要做什麼時,為了自衛而產生的抗拒,會讓他變得力大無比,不動如山。試想我們三個女性圍著他,一定要把他下身的衣物拉下來時,他有多麼不解與不悅。而我們因為拉不下來的挫折感更是與日俱增。於是只能由兩個人死死地拉住他,另一個人用剪刀把他的衣物剪開並剪碎,直到可以從他身上拉下或扒下。這個拉住而剪開的場面,雖早已是我與傭人的日常,但對於至此境地才加入照顧的嵐嵐,這是何等地令她震驚又椎心。原來她心愛的、從不大聲說話或疾言厲色的父親,在母親和傭人每天為他穿脫從裡到外的衣物時,已變成有如綠巨人浩克般再也推不動了。沒照顧過失智患者的好心朋友總是提醒和建議:為什麼不讓他使用成人尿褲?但他們不知道的是,此時失智的親人已無法聽從指令,完全不能配合,無論是躺著或站著,都因為他雙手推開、身體扭動地極力拒絕,是無論如何也包不上的。我們誰也沒料到,伏波離家前的最後一夜,是集所有照顧難度最高的一夜,四個人都徹夜未眠!伏波一整夜亢奮不已,腸胃不適而一再地便溺,一再地需要替換衣物。下午打仗般給他洗了澡的努力,又一次付諸東流!最後當天光已大亮時,我們才剛又剪下他的下身衣物,站著的他又再排出糞便。以往每逢這種時刻,我都會盡量伸手接住,以免他又汙了一腿或踩了一腳而不好清理。這次我還沒來得及伸出手,就看到從未經歷過這種場面的嵐嵐,已經像我一樣,本能且毫不猶豫地伸手接住。當下我立刻淚水奔下,模糊的淚眼中,看到女兒對她爸爸的愛。最後因為伏波已睏倦至極,搖搖欲墜,我們三人終於能扛住他,推他靠在浴室的透明隔屏上,由我用熱水把他的下半身洗淨。這時已經接近早上九點,我們把下身裸露的伏波攙扶到躺椅上躺下,蓋上薄被。他漸漸睡去時,我飛奔到住家附近買了內褲型的成人紙尿褲,為他穿上。這是他第一次使用成人尿褲,我心中慶幸,午飯後送他入機構的途中,應不會發生便溺在車上的意外了。照顧機構說入住時間可以是上午十點或下午兩點,我怕早上塞車,所以選了下午。又怕他在途中有狀況,所以不敢自己開車,也不敢搭計程車,請了一位年輕又體貼的友人開車送我們過去。因害怕自己提著大包小包,出門時不能專心牽著他,因此也預先整理了他的衣物郵寄至機構。午飯後,朋友依約而來,可能是因為嵐嵐和我都在身邊,伏波順從地讓我們領著上車,一路無語地到了機構。這也是我女嵐嵐第一次看到她父親將長住的地點。她對寬廣的山林、遍地的樹木很是滿意,對陳舊的房舍則毫不在意,說爸爸喜愛戶外空曠,可以散步很好,房舍只要寬敞、乾淨,住著舒適即可。交接完畢後,我們準備離開。工作人員將伏波領去隔離房間,他順從地跟隨著,不曾回頭看我們一眼。他的短程記憶已衰退到不記得自己已離家,不記得妻女將離去,這只不過是他不復記憶的一日。但這一天其實是我的生日。對嵐嵐和我,這一日是我們母女永遠記得,刻在心頭的痛。(本文摘錄自寶瓶文化出版《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
-
2024-05-12 醫療.懷孕育兒
新手媽媽最真切的告白:不需為母則強,你可以很堅韌勇敢,也能偶爾脆弱敏感!
媽媽的心情真的一下子講不完,不過媽媽是最棒的,一定要記得愛自己!身為媽媽的心情,只有當過媽媽的人才會懂!經過十個月孕程,以為最艱難的已經過去,殊不知育兒生活才是考驗的開始!身為一個新手媽媽,經過一陣子的手忙腳亂後,真的會開始懷疑人生,甚至到懷疑自己,這樣的生活日復一日,媽媽們能不憂鬱嗎,好難! 一位新手媽咪就在社團中發文,一字一句真的讀起來超有感,直接說了初為人母的擔心、焦慮、害怕,甚至是徬徨、躁鬱與犧牲,所有的情緒都在育兒的輪迴中排山倒海而來。文一出,幾乎所有的媽媽都深有同感啊!新手媽咪的感性告白產後到兩個多月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我也會憂鬱,人生第一次這樣,低潮的時間不長,只是說出媽媽的心裡話,或許也有人跟我一樣。剛生產完對於未來的焦慮,怕自己只看過書本內容沒有實戰經驗,會帶不好寶寶,過了這段時間上手了,我以為就過了,結果開始到另一個階段,心裡不平衡。為什麼我要犧牲我的外在,妊娠紋、肚皮鬆垮、體重卡關、駝背、爆痘、脫髮...等,我是多麼愛漂亮的一個女生…為什麼要辭去喜歡的工作,還有好不容易起步的新領域,我對工作無比認真和享受快樂…為什麼我的存款一下就沒了,從來沒靠過任何人,現在卻得仰賴另一伴…為什麼要關在家裡,每天面對的都是大便吐奶,和睡不安穩的每個夜晚…..為什麼每一天都過得跟昨天一樣,明天還要再重複…還有更多十萬個為什麼不斷在腦子徘徊。半夜抱著小孩就莫名落淚,很躁鬱但沒得發洩就捶自己,覺得自己很廢很沒用,我怎麼會讓自己變成這樣?你說有這麼誇張嗎?有,我特別愛自己,做每件事對自己都很要求,對錯誤容忍度極低,想努力做完美的媽媽,卻忘了妳也是個人呀!意識到一直在往裡面鑽,知道不能再這樣下去,對自己和身邊的人都沒有好處,所以不斷告訴自己,既然決定的事情已經做了選擇,沒有什麼好鑽牛角尖的。不要認為是犧牲,一旦往這個方向去只會沒完沒了…..當初選擇生下來,是期待參與一個孩子的成長,想看看我和愛人的縮小版,扶持一個生命所獲得的成就快樂,想去愛一個跟你有幾分相似卻獨一無二的人類幼崽,想讓他看看這世界的閃耀星空和鳥語花香。並沒有犧牲這麼偉大,因為沒有人逼你,單純只是因為愛,不喜歡麻煩別人,但開始放手尋求父母幫忙,讓自己有空出去放放風,做做保養跟姊妹聊聊天;思考未來就算要配合小孩時間,我也能做得愉快的工作,光是用想也覺得開心。因為打算自己帶,勢必得犧牲掉一部分原本的生活,那也沒關係,換一種方式而已,一個家庭裡,爸爸媽媽都很重要,不管誰賺錢誰顧小孩,兩個人的責任是一樣的。老公早早就回上海工作,而我好像明明也是第一次當媽媽,卻被迫要得心應手才行,羨慕他有工作有薪水有休假,他的生活沒有任何改變,而我什麼都變了還什麼都沒有了,因為這些導致心態開始扭曲,但其實我們只是都各自在為這個家這個孩子撐起不同的天地而已。媽媽這個詞很沉重,孩子呱呱墜地起,你得馬上學會所有技能,那一瞬間開始便不再只有自己,是一輩子的軟肋;但是媽媽,孩子的一個笑容就能讓你嘴角上揚,他也是你的鎧甲。媽媽很偉大,但記得不需要一直放大自己,你所做的一切,只是出自於你願意你愛他,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就感;人都有情緒,好的壞的都是健康的,不需要為母則強,你可以很堅韌勇敢,也可以偶爾脆弱敏感。很感謝我的隊友,不會認為我做的一切是應該的,在我暴躁的每個時候讓我宣洩安撫我,也因為對象是他,所以我才願意生小孩,現在就是使勁花老公的錢保養自己的外在和身體!也還好我兒子算天使寶寶了~媽媽的心情真的一下子講不完,可能詞不達意,或許會有人跟我產生共鳴,或許你還在水深火熱之中,我想說「媽媽們加油!」不管選擇回職場還是專心帶小孩,沒有人可以左右你,你永遠都是最棒的,記得愛自己~允許自己低潮,低潮後繼續堅強不少同溫層媽媽都紛紛感性留言,就有網友回應,「我也一度陷入自我懷疑,尤其產後2個月的時候,遇上搗亂我生活的人,我真的厭惡到很希望這一切歸零,但還好我撐過來了。」除此之外,也有媽媽以過來人身分說到,「現在我遇到孩子哭鬧、煩惱的事,我都會對自己笑一笑!沒事的!再累都會過去~時間沒辦法倒退,只會繼續往前走!孩子不會永遠在可愛的嬰兒時期,等孩子長大之後,會覺得這些都是美好的回憶!」當然,也有媽媽玩笑說到:「我要向妳學習『使勁花老公的錢』~」也引起新手媽媽們的認同,最後媽媽們互相鼓勵,「女人要懂得好好愛自己,畢竟有個快樂的媽媽,也才能有個快樂的孩子。」給新手媽媽們3個貼心建議新手媽咪之所以憂鬱,就是面對新生兒有太多的不確定,如果沒有做好心理建設,和事前準備就直接上陣,就像是手無寸鐵就上戰場一樣,真的會快樂不起來啊,不過從懷孕起就開始調適絕對是必要的過程。1.勇敢面對每一個階段事實上,每個階段本來就都有各自的難題,一定會有需要重新調整的地方,也一定會伴隨著迷惘、不安和焦慮的心情,這都是必經的過程!不過,在有所犧牲的同時,我們往往也會有所獲得的。 2.別人的意見參考就好這世界上,沒有當一個好媽媽的教課書,雖然有很多準則告訴我們該怎麼做才是對的,但「為人父母」這件事上並沒有絕對的好壞,只要最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方式就是最棒的,旁人的建議僅供參考。3.愛孩子有要愛自己想要在忙碌的育兒生活中,找回原本的自己,真的不容易!但是,我們還是可以選擇畫上喜歡的口紅顏色,穿上喜歡的衣服,透過這些變化讓自己明白,你還是你自己。所以,在愛孩子的同時,也多保留一點空間給自己,因為你也值得被用心對待!※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5-11 養生.抗老養生
110歲日裔人瑞分享長壽秘訣:每天吃「這食物」,保持好心情切勿沈緬於過去
第二代日裔美國人三輪芳子(Yoshiko Miwa,暫譯)今年2月迎來110歲生日,也是全美最高壽的日裔,三輪強調保持好心情以及每天吃麵,是她能夠健康高壽的秘訣。根據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報導,三輪出生後經歷西班牙流感、禁酒令、黑色星期二、二次世界大戰以及父母、兄弟姐妹與朋友先後離世的傷痛,但這位超級人瑞堅持一大原則:「切勿沈緬於過去」。長壽原則:「切勿沈緬於過去」三輪兒子艾倫(Alan Miwa)表示,母親擁有日本傳統人格特質「gaman」:「以耐心與尊嚴忍受一些看似難以忍受的事情。」並強調這種堅韌個性讓許多二代日裔得以走過人生苦難。三輪原名田中芳子(Yoshiko Tanaka)父母是日本移民,1914年2月28日出生在加州瓜達盧佩(Guadalupe),家中七名子女排行第五。 不過1919年母親與年幼弟弟先後去世,父親努力經營自家農場以養活孩子, 並將三輪和兄弟姐妹送到瓜達盧佩佛教道場(Guadalupe Buddhist Church)設立的兒童之家居住。三輪1936年自柏克萊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商科畢業;1939年與同為日裔的亨利(Henry Miwa)結婚並改為夫姓。不過二戰期間,三輪夫婦與家人全被關進亞利桑納州鮑斯頓(Poston)監禁營,直到二戰結束後獲釋,定居加州霍桑(Hawthorne),不過當時日裔就業困難,丈夫自營植物苗圃,三輪在1963年也考取護理執照,婚後育有三子,如今更多了10個孫子、20個曾孫和1個曾曾孫,名符其實的五代同堂。110歲日裔人瑞分享長壽秘訣三輪退休後,每天早上步行4哩,1990年,年屆76歲的她還參加步行馬拉松完成20K的比賽,平時熱愛閱讀、插花、日本水墨畫等,興趣廣泛,不過如今坦承最大樂趣是睡覺。三輪參加寫作課,親手寫下自傳,描述在兒童之家的成長並從佛教信仰獲得精神力量,將過去旅行世界各地的經驗與大家分享。 至於每天必備的食物,三輪指出:「我在兒童之家時,廚師經常做麵條,我一直很喜歡吃麵,如今我依然喜歡吃義大利麵、烏龍麵、拉麵、蕎麥麵等任何一種麵條。」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早睡增死亡風險?胸腔重症科醫曝真相!每天「睡滿x小時」更長壽.研究長壽之道20年!長壽專家培養出5健康習慣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1 性愛.性福教戰
子女不小心撞見父母性愛好尷尬!專家:想性福到老,子女態度關鍵
十八歲女孩問:「做愛的最老年齡是幾歲?」面對青春少女提問,年逾八旬的老奶奶滿面春風:「這我不知道,妳應該去問年紀更大的人。」這是婦產科名醫鄭丞傑說明熟齡性愛的開場白,人們平均壽命增加,使享有性福的年齡也延長,人類到底可以性福到幾歲?來看專家的說法。性是人之大欲,但人到了一定年紀,似乎就變成了「無性」之人。熟齡性愛常因傳統觀念與社會刻板印象,被視而不見,甚至不被贊同。但熟齡對親密和性活動仍有需要,不該是羞恥或禁忌,透過國內少見的熟齡性調查,大家從正視需求開始。人類可以性福到幾歲?調查顯示,熟齡性愛的阻礙包括傳統刻板印象、缺乏伴侶,但性治療師發現,子女的反應與態度也是關鍵。性治療師童嵩珍表示,熟齡性欲受身體狀況影響,也常因心理、社會壓力被壓抑,覺得提到性很羞恥,尤其老年女性自覺完成生兒育女任務、性器官內隱不易受刺激,認為不需要性。子女也是影響主因之一,曾有七旬丈夫攜著二婚的卅歲妻子就醫,想恢復性生活,兩人一同學習性技巧後盡享魚水之歡,但子女擔心父親可能會馬上風猝死。整型外科名醫林靜芸提及朋友發現高齡父母仍有性事的經驗,不是震驚得不知該如何思考,就是不小心目睹現況後,「希望自己立刻從地球消失。」她感嘆,性在我們的文化中屬於年輕、衝動,與「老」不相連。孩童半夜醒來看見父母作愛,頂多害羞好奇,年輕人發現年過花甲的父母居然有性生活,卻驚嚇與失措。最好給予尊重 保留隱私空間童嵩珍表示,子女撞見父母抒發性欲的場景,如同子女被父母撞見一樣,彼此皆感到尷尬,因此最好是給予尊重,保留隱私空間,若對方沒有主動提起,也不刻意過度反應。不過,童嵩珍表示,多數人不知如何面對父母性事,有人則擔心父母的新對象瓜分財產,或剝奪屬於親生父母的愛。她建議,在情感上,子女應建立溝通管道,若無法開口討論,則可考慮接受家庭諮商;若擔心財產問題,子女應認知父母具所有權,也可冷靜理性,先找律師公證處理。童嵩珍分享,曾有對七旬二婚夫妻的太太,連牽手都感到害羞,甚至限制子女不要公開曬恩愛,但經過引導後,認知親密接觸也是一種愛的表達,才比較放得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0 醫聲.高齡社會
熟齡返校3/62歲前中醫藥司長挑戰考美術系 鼓勵長輩重返大學
「只要有心,任何人都可以讀大學!」前中醫藥司長、衛福部基隆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黃林煌說道。今年他已62歲,憑著高中懷揣至今的藝術夢,重新考學測申請北藝大美術系,雖僅通過一階筆試,但不後悔做自己,希望能讓退休生活更精彩。攤開黃林煌的學經歷,可看見他自學士後中醫系畢業後,陸續得到杜蘭大學熱帶醫學與公共衛生碩士、陽明交通大學傳統醫學博士學位,也曾到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進修,擔任過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及駐史瓦帝尼大使館參事。黃林煌自然組的生涯看似與藝術八竿子打不著,藝術種子卻是從他高中就埋下。某次翹課時他偶然被美展感動到,「原來美是會影響感覺。」加上老師經常公開展示其作品,稱讚漂亮、極富細節,並鼓勵他往藝術精進,但當時父母以為未來會擔任遺體美容師而勸阻,最終黃林煌走上中醫之路,將藝術夢擱置於心中。他花甲年後轉換跑道 籲政策鼓勵長輩終身學習然而,藝術種子終究迸出嫩芽,只要黃林煌一得空,便到國內外欣賞美展,同時不追隨主流,培養自己對藝術的一套標準。走過千山萬水,任職不同工作,讓黃林煌對事物來去相當坦然,他引用作家蔣勳的文章〈致 郭熙〉,暗喻世道變化「都只是遠遠山下的傳言,既然上山,就與國家興亡無關⋯⋯」既已不受世俗限制,且待在中醫領域許久,黃林煌決定一圓藝術夢,以62歲之姿報考學測,申請北藝大美術系理論組;他表示,報考大學一來是因沒有要做研究,二來是可跟具創意、活力的大學生互相學習,且大學最長可念6年,「我不在乎有沒有那個文憑,只希望能盡情享受過程的樂趣。」他也坦言,自己備考只買考古題臨時抱佛腳,緊急報名畫室學幾招繪畫技巧,在連兒子都不看好的情況下,黃林煌竟有驚無險通過一階考試,「我都能通過一階考試,包含年輕人在內的大家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足以回答、解決問題,不要慌。」雖最終沒有通過二階面試,黃林煌仍非常支持屆退、已退休的人持續學習,甚至重返大學,「不僅避免老人癡呆,也可多與社會互動,才能走更遠的路,看更大的世界。」而面對少子化帶來的大學倒閉潮,他也認為,政策端可繼續補助樂齡大學計畫,或另外增額錄取中高齡學生,以鼓勵長輩持續學習,推動世代交流。
-
2024-05-10 醫聲.高齡社會
熟齡返校1/緩解大學倒閉潮 第三人生大學成解方
少子化的衝擊,已使許多大學承受巨大壓力,有些甚至面臨倒閉的命運。在人口紅利消退的今日,隨著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的臨界點,鼓勵高齡者重返大學校園,或許是條可行之路。國立台北大學社工系教授兼高齡社區研究中心主任曾敏傑指出,大學對於高齡化的敏感度不足,常將高齡化視為純粹的社會問題,而忽略了高齡人口中健康或亞健康者占大多數的事實。他認為,教育部需重新思考大學的定位,不應侷限於傳統的教學和研究,更應考慮創新教學模式。自1990年代以來,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張,當初的大學畢業生現已步入中高齡階段,這意味著未來的高齡人口不僅數量龐大,其教育程度和學習需求也遠超過去,目前社會和媒體討論的焦點,往往集中在需要長照的老年人,而這一群體實際上只佔高齡人口的13%。因此,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引導,和滿足那87%的健康老年人的學習和生活需求。推廣青銀共學,解套超高齡社會現況曾敏傑指出,青銀共學的推廣,是對這一趨勢的具體解套。透過讓年輕學生與高齡學習者在教室內外共同學習和互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也有助於建立跨世代的理解和尊重。目前臺北大學進行了一系列的青銀共學實驗,結果顯示這種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改變年輕人對老年人的態度,並增進世代間的交流和協作。同時,還推出了《學老誌》,一本陪伴全年齡層認識老化,並健康學老的雜誌。近期更舉辦「爸媽學老,我抽電腦」活動,鼓勵大學生將「學老」觀念推廣給家中長輩(如父母、祖父母、親友等),並透過跨世代共同閱讀雜誌,一起「學習變老」,進而擴散至社會大眾。「第三人生大學」只聞聲響,未見相關政策被提出面對老化的社會,教育部應推動大學轉型,讓大學不再只是青年學生的學習場域,而是所有年齡層的學習場域。過去由於平均壽命較短,人們生活僅分為兩個人生:第一人生為20歲以前的成長和學習;第二人生則是步入社會工作,直至40、50歲退休後。然而,隨著現代人壽命延長,退休後的生活至少還有20至30年,這就是「第三人生」。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三人生大學」的概念應運而生,目的是將這些中高齡者重新引入學習環境,提供退休後再就業的培訓課程,或是特定興趣和專業發展的繼續教育課程,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延續對知識和技能的追求。教育部與大學端原地踏步,「終生學習」須再次進化曾敏傑強調,台灣的高等教育必須進行深度改革,從課程設計、學習模式到校園環境的優化,都應考慮老年學習者的特殊需求,特別是那些有能力且有學習需求的中高齡人口。這樣的轉型不僅能為大學注入新的活力,也將真正實現「終生學習」的理念。對此,教育部終身學習司回應:「目前教育部推廣的是樂齡大學。」事實上,樂齡大學的課程多集中在休閒、健康與藝術文化領域,讓中高齡人士透過終身學習找到人生價值,同時結交朋友,建立社會聯繫。然而,樂齡大學並未提供學位課程或專業技能培訓,而是創造輕鬆友好的學習氛圍為主。國立政治大學教務長林啓屏也指出,儘管社會大眾期待大學能開放給更多年齡層,但目前大學的教學資源,仍然優先滿足正常升學的學生。為了進一步開放教育資源,政大已建立「政大數位知識城」網站,提供多樣化的數位課程,供社會大眾自主學習。面對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未來不該僅關注長照和高齡產業的挑戰,台灣須關注高等教育角色的轉變,以應對台灣少子化帶來的挑戰與社會變遷。
-
2024-05-10 養生.家庭婚姻
「如果能重新選擇,妳願意再次成為母親嗎?」網友勸世:老公要選對人,想重選精子供應商
這周日就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5/12),是個感謝母親辛勞與家人團聚的大節日。許多女性在當媽媽之後,經歷懷胎、育兒、身材變化...,才體認到媽媽的偉大、辛勞,原來媽媽這個職業並不好當!對此,元氣網在母親節前夕於臉書粉絲專頁詢問媽媽們意見,「如果能重新選擇,妳願意再一次成為母親嗎?」,引起廣大媽媽們回響,表達自身想法。如果能重新選擇,妳願意再一次成為母親嗎?媽媽真的很偉大!在成為一名母親後,為了懷孕育兒與照顧家庭,往往會犧牲掉很多自己的時間與人際關係。美國曾做過一項研究,對1,300多名母親進行了調查,發現其中80% 的人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朋友,58% 的人感到孤單。許多人成為父母之後產生憂鬱傾向,雖然朋友不一定能阻止或緩解生活中的不如意,但失去友誼肯定加劇憂鬱狀況。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詢問媽媽們意見,「如果能重新選擇,妳願意再一次成為母親嗎?」,有許多媽媽們來留言自身的想法,表示是否想再一次成為母親。一部分媽媽們表示,如果能重新選擇,願意再一次成為母親。「會啊!孩子是我的寶貝&全部」、「雖然犧牲了自我和工作,但是孩子們都很可愛也很貼心,不後悔!」、「會,但是老公要選對人」、「會,只要能夠重選那位精子供應商」、「若可以許願有貼心的孩子,我會願意」、「非常願意,因我有3個貼心懂事又孝順的孩子」、「一定會!而且想早點生小孩」、「願意,而且我只願意當我兒子的母親」、「如果可以買精子做媽媽,我願意」、「願意再一次把屁孩生出來,但老公就要重新選擇了」、「會想再成為母親,而且未婚更美好」。另一部分媽媽們表示,如果能重新選擇,不願意再一次成為母親。「不會,因為養兒育女太累,懷孕更累」、「不願意!一輩子的操心」、「打死都要永遠單身!」、「不會~自己都照顧不好了,無法對別人負責任」、「一點都不想當母親!無法把小孩子教好」、「不願意!孩子、老公都不要」、「算了吧!自己一個人還比較好!」、「不願意因為我不是好媽媽」、「不要了!我和孩子們約定,來生再相聚時,我們要當兄弟姊妹,因為當媽媽太辛苦了」。也有媽媽們表示其他看法。「不要太累過自己生活最重要」、「願意再當一次媽,但不願意當老婆,好苦」、「人生沒有『如果』人生劇本投胎前都已看過。歡喜做,甘願受,總有可取之處!」、「這個時代,應該問:孩子,你想不想再被生下來。」、「在我那女性沒有身體自主權的年代,再一次選擇,還是身不由己」。當媽媽前,請先思考好6件事媽媽是人生中極具挑戰性和美好的角色之一,成為母親是一項重大的生活決定,需要深思熟慮。在進入這個新的生活階段前,建議你先思考好6件事情,準備好後再迎接新生命的到來,才不會覺得成為媽媽後讓你後悔莫及。1.需要時間和精力投入:育兒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你是否準備好犧牲自己的時間和興趣,全心投入照顧孩子?2.規劃好的財務準備:育兒會帶來額外的財務負擔,包括醫療開支、教育費用、日常開支等。你是否有穩定的財務計劃來應對這些開支?3.是否有外援可以協助:有一個支持系統在身邊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家人、朋友還是社區資源。你是否有可靠的人可以幫助你應對挑戰和壓力?4.請思考好生涯規劃:成為媽媽後,你的生活可能會有所改變,包括職業生涯和個人目標。你是否已經考慮了這些變化,並做好了應對的準備?5.情感上的準備:育兒是一段充滿情感波動的旅程,其中包括喜悅、挑戰、焦慮和愛。你是否準備好面對這些情感上的起伏?6.是否能照顧好自己:成為媽媽後,容易忽略自己的需求。但照顧好自己是成為一位健康、幸福的母親的關鍵。你是否有計劃如何在照顧孩子的同時照顧好自己?以上問題可能會幫助你,能更好地準備迎接成為一位母親的挑戰和喜悅,「如果能重新選擇,妳願意再一次成為母親嗎?」,跟元氣網說說你的想法。全天下的媽媽們辛苦了!元氣網祝福媽媽們「母親節快樂」,在照顧好小孩跟家庭的同時,也別忘了照顧好自己,偶爾犒賞自己一下,當回那個年輕時開心的自己!延伸閱讀:.母親節蛋糕怎麼挑最健康?營養師曝6種蛋糕竟超肥,「健康挑選5秘訣」一次看.《不夠善良的我們》28句人生金句:身為老婆、媳婦與媽媽的妳必看.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
-
2024-05-09 養生.人生智慧
不讓家人繼承上億遺產!邱瓈寬恩師被判剝奪繼承權無效 呂秋遠提醒「預立遺囑」注意10件事
過去的觀念,談「死」是很多人的忌諱,分財產、立遺囑更被認為是大忌,但隨著時代改變,愈來愈多人開始主動規畫身後事,有許多人會在生前規畫遺囑,甚至在臥病在床時請別人代筆遺囑,但預立遺囑一定具有法律效益嗎?律師呂秋遠提醒,預立遺囑要注意的10個超重要的細節!邱瓈寬與恩師裴祥泉的遺囑事件呂秋遠舉前一陣子演藝圈發生的時事說明:演藝圈知名製作人邱瓈寬,恩師裴祥泉9年前以73歲之齡病逝,留下一億多遺產,他在病榻前請公司員工三名做代筆遺囑,一個人寫,兩個人見證。裴祥泉請人代筆遺囑表示,希望遺產分配方式為「公司的帳處理完了之後,剩下的分給楊胖30%,阿寬(邱瓈寬)30%,漢星公司員工20%,剩下的20%,就給那些需要照顧的人,還有平日善款也不要漏。」並補充「我孤家寡人,沒家庭,也沒什麼好留戀的,家裡人一毛錢都不給」,強調要剝奪三個兄弟姊妹的繼承權。對於此代筆遺囑,胞妹提告確認遺囑無效。一審認以遺囑欠缺3名適格見證人,代筆人也不適格,判邱瓈寬敗訴遺囑無效;二審、三審台灣高等法院逆轉認遺囑有效,最高法院駁回手足上訴。但法官認為剝奪繼承權無效,所以最後的結論是,邱瓈寬他們取得三分之二,兄弟姐妹取得特留分三分之一。法院判決結果說明為什麼法官會這樣判?原因出在「代筆遺囑」,必須要與遺囑沒有利害關係的三個人,由被繼承人口述遺囑內容,一個證人筆記,另外兩個負責見證跟簽名。在裴祥泉的遺囑裡,見證人是漢星公司員工,原本可以當證人,但是要命在於遺囑裡說,要給漢星公司員工20%,他們頓時就變成利害關係人,原本不能當證人,這也是一審認為遺囑無效的原因。但是後來再進一步確認後,發現裴祥泉在寫遺囑時,就已經提醒這幾個人不可以當見證人,而這幾個員工當場同意不拿任何公司分到的遺產。所以二審與三審才會認為,既然見證人不是利害關係人,遺囑就有效了。針對剝奪繼承權,二審法官認為遺囑有效,但是剝奪繼承權的部分沒有效力。原因是,裴祥泉雖然在遺囑說,「家裡人一毛錢都不給」,應該有剝奪繼承權的意思,但是剝奪繼承權必須要是,繼承人曾經對被繼承人有重大侮辱或虐待,法官並不認為兄弟姐妹曾經對他有這樣的行為,頂多是感情不好而已,因此,法官認為,兄弟姐妹還是有繼承權,只是剩下特留分,是全部的三分之一。預立遺囑要注意的10件事1.遺囑一定要寫,這超級重要!可以自書、代筆、公證,但是一定要寫。2.自己會寫字就自已手寫,只要記名年月日,親自簽名就有效。不想或不會寫就口述,請三個人來作證跟撰寫。不然就是請公證人幫忙,但還是要帶兩個證人去。3.證人不可以是利害關係人,只要跟遺囑有關聯,例如有收到遺贈,或是可以繼承的人,都不能當證人,不然遺囑會無效。4.要記得留特留分,小孩、配偶、爸媽是二分之一;兄弟姐妹跟祖父母是三分之一,算好才不會有爭執,不然就會像張榮發的遺產一樣,到現在還不能結束。5.被繼承人還沒過世,拋棄繼承都是無效的。所以如果有人重男輕女,要女兒拋棄繼承,先給女兒一筆錢,那麼不妨笑著收下簽給他,反正事實上,就算女兒拋棄繼承也是無效的。6.剝奪繼承權可以在遺囑裡載明,一旦剝奪繼承權,繼承人就沒有繼承權。7.剝奪繼承權有很多原因,最常見的一種,就是對被繼承人有重大侮辱或虐待,其他還有竄改遺囑、謀害被繼承人或繼承人等等。8.重大侮辱或虐待,要有相關敘述或證據,不能只是在遺囑上寫這幾個字。例如某人曾經怎麼對我,讓我覺得很羞辱,或是曾經有保護令核發之類的狀況。9.長期跟父母沒見面,最高法院認為符合重大侮辱,所以不想見爸媽,卻想要拿爸媽的遺產,如果遺囑上有寫,原則上法官會認定這可以剝奪繼承權。10.「天地萬物,朕賜給你,才是你的,朕不給,你不能搶。」我知道,很多人只是想要公平。不過不是自己賺的其實就沒有公平可言。我們沒緣份,這樣想就好。延伸閱讀:.夫妻無子女,遺產要分兄弟姊妹?呂秋遠:提前做5件事財產免讓他繼承.避免子女爭產想寫遺囑,卻被罵觸霉頭!律師:注意特留分繼承.單身妹罹癌財產不想給哥哥,該怎麼辦?律師傳授4招法律妙招
-
2024-05-08 養生.人生智慧
《不夠善良的我們》28句最真實的人生金句:身為老婆、媳婦與媽媽的妳必看!
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職場、感情金句連發,就算沒追劇也心有同感,身為媽媽與老婆的更是必看。將林依晨、許瑋甯、賀軍翔三位主角的愛情從年輕演到中年,開播以來熱度不減。以擅長女性視角出發的導演暨編劇徐譽庭,透過這部劇情將屬於女人的「小心思」表露無疑,而林依晨在劇中更是以第一視角金句連發,讓人欲罷不能。兩女一男的感情糾葛,議題跨越親情、愛情與夫妻、婚姻,真實展演了我們最真切的人生,讓人心有戚戚焉。《不夠善良的我們》28句最真實的人生金句以下細膩又揪心的金句,深深讓劇迷感動不已,一起來看看你最觸動的是哪一句。《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1:「我跟何瑞之的婚姻生活,沒有不好,就只是,太平凡了」多年婚姻讓簡慶芬深深感覺,好像她的存在,只是老婆、孩子的媽,夫妻之間沒有激情,而且太過平淡。《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2:「我還以為40歲真的不惑,原來只是煩惱變另一種。」人到四十,依舊有許多徬徨與困境,這也讓許多觀眾追劇時,忍不住對照自己的生活,強烈共情角色,看著他們,好像也看到自己的故事。《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3:「你們不是跟我說,只要認錯,就會被原諒嗎?」何瑞之兒子因為不解父母為何分居,開口問了爸爸:「你們不是跟我說,只要認錯,就會被原諒嗎?」他想知道為什麼爸爸不願意原諒「做錯事」的媽媽?《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4:「我真的很努力的,放大了那些小小的幸福。」結婚多年的簡慶芳說到,「我真的很努力的,放大了那些小小的幸福,但是我知道,它其實只是千篇一律,日復一日。所以我該幫我的日復一日,找個假想敵。」《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5:「我好像已經很久,都沒有那種『好快樂』的感覺了。」「我好像已經很久,都沒有那種『好快樂』的感覺了,大概是因為我不知道還可以追求什麼?」這大概是婚姻生活中大家心裡的疑問吧!《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6:「我們以為我們正在追求快樂,但其實,我們真正熱愛的很可能是痛苦。」「快樂其實是用痛苦累積來的。有沒有可能我們以為我們正在追求快樂,但其實,我們真正熱愛的很可能是痛苦。」這樣的人生感嘆,妳也有嘛!《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7:「四十歲沒有權利去想你喜歡的事,四十歲只能去想未雨綢繆的事。」單身未婚的Rebecca計算著到底要存多少錢才足夠退休,結果越細算月心累,仔細一算才發現自己根本不可能50歲退休。只能說每個人都過得好不容易。《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8:「我真的已經累到⋯⋯你們懂我的意思吧。」林依晨的第一視角讓人感受她生活中的無奈!「我每天要做別人的,老婆、媽媽、女兒、媳婦、員工、一個愛地球的好人。我真的已經累到⋯⋯你們懂我的意思吧。」《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9:「你手上有什麼牌全部攤給人家看,這樣不輸才怪。」「人性就是這麼犯賤,所以我們要保持一點神秘感,這樣子才能讓人有掌握不住的感覺,你手上有什麼牌全部攤給人家看,這樣不輸才怪。」這樣的人生哲理妳參透了嘛?《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10:「你確定五十歲前能存到兩千萬,然後退休?」「你有沒有想過,你會活到幾歲?那你五十到八十的錢存夠了嗎?我告訴你,起碼兩千萬。你確定五十歲前能存到兩千萬,然後退休?」還是認真工作吧!《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11:「我一定要過得比她好,這樣子日子過起來是不是就會有目標、有痛苦?」林依晨飾演的簡慶芬,將許瑋甯飾演的Rebecca視為假想敵,暗中比較著自己與對方誰更成功,卻也因此陷入了執著。或許這樣的比較,平凡的生活才能泛起連漪。《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12,「這裡就是你的家,以後不許你再搬家」何瑞之想給漂泊的Rebecca一個家,兩人一起去看房子時,他遞出了房子鑰匙,希望兩人可以固定生活下來,但兩人的愛情不被何媽媽祝福,最後無緣分開。《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13:「放棄就沒有贏的可能了」何瑞之與 Rebecca分分合合,簡慶芬則在一旁試圖插足兩人之間,一開始何瑞之是有保持界限的,他不願意放棄這段感情,沒想到簡慶芬卻執著要贏得他的心。《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14:「遠香近臭,到手的怎麼樣都不順眼。」沒結婚前,何媽媽是很喜歡簡慶芬的,不過經歷婆媳關係的長期磨合,兩人也開始心生嫌隙!《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15:「跟我分手是對的,這樣你才會是我心裡『永遠的微笑』」感情中往往都是這樣!到底要當男人心中那個遺憾,還是留在他身邊卻不開心呢?這問題真的考驗夫妻間的感情啊!《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16:「我不想被困在這個屋子裡日復一日。」厭倦在家的無聊日子,簡慶芬不想離職說道,「我不想被困在這個屋子裡日復一日,我也想去跟同事聊聊八卦,然後穿得很漂亮去見客戶,我也需要證明我不只是你何瑞之的老婆。」《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17:「很多事你不面對,就不會成為過去。」Rebecca只要提起與何瑞之的一段情,Rebecca就會避而不談,因為這段感情,始終影響著她,並沒有成為過去式。《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18:「我根本沒有贏,這一切只是因為我的敵人棄權了。」當「情敵」主動放棄時,身為最後贏家的自己,似乎也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樂。《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19:「你到現在都沒有發現,自由業是沒有自由的。」「自由工作者」看似自由自在,可以隨時掌握自己的時間,但其實自由業才是最需要24小時待命的,凡事都必須要自己按部就班完成。《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20:「這世界上的不放棄有兩種:一種是主角的,一種是配角的。」「這世界上的不放棄有兩種:一種是主角的,通常被讚譽為深情、堅毅,又感人肺腑;一種是配角的不放棄,觀者稱之為壞,死皮賴臉。」我們都「不夠善良」也「不夠完美」,也都會做出別人認為「自私」的不智選擇。《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21:「到底為什麼我要為了自己只是一個人,而覺得自卑、覺得抱歉?」單身的「大齡女子」連吃飯都被歧視,甚至感到自卑或抱歉?從劇中不難看出,社會給單身女子的不友善態度,Rebecca就深深感受到。《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22:「剛剛才知道我的人生是負面教材。」「我這麼努力耶!連一個問我今天好不好的人都沒有,我又不投機不取巧,靠自己的實力忙到沒有朋友,剛剛才知道我的人生是負面教材。」原來單身大齡成了真的讓人感到無奈!《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23:「快樂一個人,難過一個人,生病還是一個人,我就很害怕這種寂寞。」一個人的時候最怕寂寞,不論你是單身或是正值失戀,一定心有戚戚焉,唯有透過忙碌的節奏,才能暫時忘掉孤獨感。 《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24:「以後不要再隨便把應該得到的東西讓給別人,不然你一定會非常後悔。」失去後才深感體悟,輕易把已經握在手中的「機會」讓給別人,多年後才發現妳併不快樂,而且內心的悲傷怎麼樣也無法痊癒!《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25:「一個人只要解決『孤單』這一題就好,兩個人就會生出一大堆的麻煩。」婚姻生活中最有感,結婚後不只柴米油鹽的小事,還包括家人工作等大事,比起一個人吃飽全家飽,一個人真的簡單多了。《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26:「人性是不是很滑稽,沒有得到的,永遠更迷人。」事實就是如此,得不到的永遠都是最好、最值得想念的。但是試想,當初如果是Rebrcca跟何潤之的話,結局就不一樣了嘛?《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27:「為了抵達目標,必須先經歷多少痛苦,你計算過嗎?」這就是人生,有時候只是短暫的快樂,妳卻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不論是身材、工作,甚至是人與人的關係。《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28:「明天一定很幸福」何瑞之與Rebecca兩人還是把彼此藏在心底,兩人做了一場夢,夢裏他們組成家庭,有了孩子,何瑞之責怪Rebecca加班晚歸,Rebecca則保證隔天不加班會煮五菜一湯給老公孩子,而何瑞之一句「明天一定很幸福」,睜開雙眼眼後,眼淚落下來,現實中躺在身邊的人,卻不是夢中人。延伸閱讀:.不幫忙洗衣煮飯帶孫,死前把所有財產花光!呂秋遠教如何當受歡迎婆婆.婆婆要求媳婦負責拜夫家祖先!網友:結婚一家人,分遺產變外人.媳婦不煮年夜飯,婆婆碎念以前都做到死!網友:多年媳婦熬成婆抓交替?※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5-07 醫療.精神.身心
研究證實頑固型憂鬱症會遺傳!「x等親」罹病風險增9倍
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情緒精準醫療中心李正達主任團隊研究發現,頑固型憂鬱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簡稱TRD)患者的1等親,大幅增加9.16倍罹患頑固型憂鬱症的風險,也增加了2至3倍得到其他精神疾病的機會,為首篇證實頑固型憂鬱症有基因遺傳風險的研究,於今(113)年4月獲得精神領域頂尖國際期刊《JAMA Psychiatry》接受刊登。逾30%憂鬱症患者抗鬱藥物治療效果不佳 研究發現可能與這原因有關李正達主任表示,憂鬱症對於社會的影響愈來愈大,全世界皆然,持續未得到控制的憂鬱狀態,將大幅影響生活品質、增加自殺風險,以及加速大腦退化。然而,有超過30%的憂鬱症患者對於抗鬱藥物的治療效果不佳,研究發現,此類頑固型憂鬱症比一般憂鬱症患者有著更明顯的大腦功能缺損。以下圖為例,同年紀但對於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TRD頑固型憂鬱症患者(下圖左),其大腦皮質活性下降的情況較一般憂鬱症患者(下圖右)更為顯著,當然也解釋了,此類患者的認知功能表現下降,以及社會職業功能的減損。早期的研究發現,若憂鬱個案對於特定種類抗鬱劑的治療反應良好,則其家族中另一憂鬱成員對於同一種類抗鬱劑的治療反應大多也會不錯;此外,近來基因的研究也發現,頑固型憂鬱症可能與突觸、神經可塑性、腦部滋養因子等相關基因的變異性有關,雖然目前研究的結果並不一致,這些發現已暗示了頑固型憂鬱症可能與遺傳有高度關聯性。頑固型憂鬱症具高度遺傳性 應及早選擇其他抗鬱治療恢復健康李正達說明,本研究分析我國人民就診資料,在串接不同資料庫後找出患者的1等親,包括父母、手足、子女後結果發現,頑固型憂鬱症患者的1等親,不但大幅增加9.16倍頑固型憂鬱症的風險,也增加了2至3倍得到其他精神疾病的機會,像是焦慮症、強迫症、憂鬱症、躁鬱症、甚至思覺失調症等。本研究證實了頑固型憂鬱症,在家族間有著高度的遺傳性,也間接支持了頑固型憂鬱症有著高度的生物性致因,也就是有更明顯的腦部異常,更提醒在臨床上若遇到對於抗鬱劑治療療效不佳的患者,應更早期積極的開立更有效的藥物或非藥物治療方式,例如:非侵入性腦神經刺激——重覆經顱磁刺激(rTMS),來治療其顯著的大腦功能異常。此外,李正達強調,抗鬱劑治療頑固型憂鬱狀態,反應了當下大腦及生理上存在著更多的異常,此最新研究結果暗示,遺傳在此生理異常背後的機轉上伴演一定角色,然而,對於抗鬱劑治療效果不佳、並不代表對其他藥物或是非藥物的治療方式就沒有效,早期且正確地選擇對的抗鬱治療方式,合併健康的生活型態,就能使憂鬱情緒快速改善,並恢復健康穩定的生活。★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05 醫療.婦產科
更年期情緒波動比症狀更難解 醫:學習適時放手饒過自己
女性邁入50歲後,陸續走入人生新階段「更年期」。台北、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婦科主治醫師高銘偵說,她去年也正式成為更年期的一員。不過早在50歲前,她就開始做準備,開立中藥調理身體,面對更年期的到來,出現種種身體反應,就從「改變自己」下手,調整作息因應,現在靠著跳舞爬山等興趣調整狀態,逐漸適應新人生。 更年期情緒波動最難解,還會影響家人。黃帝內經記載「女子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七七是指49歲,卵巢功能慢慢走向枯竭,進入更年期。高銘偵表示,每位女性都會面臨更年期,但不少人光聽到「更年期」三個字就嚇得無法自處,曾有患者一到診間就詢問她:「有沒有辦法延緩更年期發生?」她笑說:「秦始皇也想長生不老啊,人不可能真正不老。」而女性懼怕更年期,背後最大的原因常常是不敢也不想面對衰老,即所謂中年危機。 高銘偵說,更年期的症狀雖變化多端,如熱潮紅、盜汗、心悸、陰道及眼睛乾澀等,都有辦法透過藥物或是調整作息改善;但更年期最麻煩的症狀是情緒波動,如果女性還沒準備好面對衰老,常讓情緒問題雪上加霜,甚至易掉入更年期憂鬱症的漩渦中,進而影響家庭其他成員。 面對睡眠障礙,早上四點自然醒,乾脆九點就入睡。特別是現代邁入50歲的女性,常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時期」,如果又碰到孩子青春期,青春期風暴對上更年期風暴,讓現代女性比起過去更難面對更年期情緒課題。 高銘偵說,自己育有三個孩子,去年正式邁入更年期時,加上醫院行政壓力、長庚大學中醫系備課、父母身體狀況及照顧問題、親子溝通等等壓力,時常睡不好,一開始也沒搞清楚是情緒壓力導致的睡眠障礙?還是更年期?但很快地開始調整睡眠時間,既然每天都被生理時鐘在清晨四點叫醒,那就不再拖延睡眠,改成九點入睡、清晨四點起床,既可以睡滿七小時,也能保養自己的肝膽經(夜間11點到凌晨3點)。降低做事標準,讓家人分擔責任,適時放手饒過自己。她也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起伏變化大,著手降低會讓自己產生焦慮的事情,如,做事的標準降低一點。高銘偵笑說,家事永遠是給「看不下去」的人做的,她是職業婦女,不可能工作、家務、養育孩子全部一把抓,她也會勸來看診的媽媽們「要適時放手,愛自己的方式就是饒過自己」。 高銘偵說,台灣的女性焦慮程度比男性還高,中醫所說的女性容易肝氣鬱結,肝鬱脈象表徵為「脈弦」,脈弦就是指像弓弦一樣緊繃,即壓力過大,但多數女性對於自我覺察情緒的能力不高,即使從外人來看壓力已經快壓垮她,她卻還不自知。她們有著共同人格特質,自我要求高,責任心非常重,她常對蠟燭多頭燒的女性說:「全部放下這些責任對妳而言很難,但也要試著讓家人分擔一些。」 學習覺察自我的情緒,逐步理解「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她學習「覺察情緒」,發現自己長時間處於「高壓」的身心狀態,也將這樣的狀態移情到孩子身上。她開始找尋紓壓的方式,並且逐步理解「能改變的只有自己」,漸漸地也找到家庭親人關係上的盲點,自己改變了,家庭的互動也才能慢慢出現變化。至於其他更年期的症狀,如睡眠障礙、心悸、熱潮紅等,除了調整生活作息以外,會使用中藥幫自己改善症狀。 找到喜愛的運動,持續做下去。「女性邁入更年期前,就得開始保養身心。」高銘偵建議,要找到自己喜歡的興趣,特別是喜愛的運動,否則很難持之以恆。她在大學時期就很喜歡爬山,目前有15座百岳紀錄,成功挑戰山頭是一種成就感,過程中除了能強健筋骨,還能欣賞蟲鳴鳥叫,放鬆心情,一舉數得。若更年期後發現情緒困擾嚴重影響生活,建議可使用「更年期量表」中「情緒量表」做自我檢測,後續再找尋醫師協助,一步步改善。高銘偵說,全球走進高齡化社會,停經後的女性還有30幾年的人生要過,大家都知道車輛都要保養,其實人也得保養,才有助於活得開心、活出自己。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愛自己」。高銘偵醫師小檔案● 年齡:51歲● 現職:台北、林口長庚中醫婦科主治醫師長庚大學中醫系中醫婦科課程負責人● 經歷:中國附醫中醫婦科主治醫師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婦科主任中華民國中醫婦科醫學會理事● 給患者的一句話:無論是身心靈都好好善待自己。
-
2024-05-05 醫療.婦產科
避免高齡備孕辛苦 醫呼籲未生育女性最佳凍卵年齡為30至34歲
女性肩負生育責任,獨特的生理結構,一生中需面對不同階段的生理變化。在育齡期喜悅迎接生命,也會在中年時失去荷爾蒙保護,面臨各種健康威脅。下周就是母親節,我們請六位婦科女醫師分享自己的保養方式。剛升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的張懿芬,今年31歲、育有一女。過了而立之年,邁向更成熟的階段,她對愛自己有一套見解,會嘗試「輕醫美」來維持肌膚狀態,隨時保持好心情。避免高齡備孕過程辛苦,建議凍卵預做準備。女人年過30,除了身體上的變化,心理衝擊壓力也愈來愈大,尤其是「生小孩」。張懿芬說,30歲是一個很複雜的人生轉捩點,許多人事業開始穩定起步,面臨工作升遷機會,同年齡的男性正在衝刺事業,女人卻不斷被提醒該結婚及生育,背負婚姻、懷孕、育兒等重擔。根據內政部110年報告,67%的女性30歲以上才生第一胎,其中有6%的女性生第一胎的年齡超過40歲。雖然難孕、不孕可以靠醫療幫忙,但殘酷的現實是卵子品質與庫存量會隨著年紀增長而下降。張懿芬建議,女性可以自費抽血檢測卵巢庫存量,如果還無法決定備孕,可以先凍卵,等到想懷孕時,不用再經歷多次取卵、反覆吃藥和打針的辛苦過程。一般來說,30至34歲是進行凍卵的理想年齡,34歲後,染色體異常比率逐年上升。職場女性別追求100分,讓另一半發揮功能。女性懷孕,在職場上相對比較辛苦,張懿芬分享,曾遇過需要輪班的病患,做試管成功後,怕被主管知道無法加入輪夜班,影響同事觀感,即便身體不適也強忍著。她以自己為例,醫師通常會在30歲左右升上主治醫師,好不容易熬過最困難的住院醫師訓練,此時懷孕勢必會影響值班、開刀、門診。婚姻跟生小孩,絕對是影響女性一輩子的大事,沒有最適合結婚的年齡、只有最適合結婚的對象。張懿芬鼓勵女性,經濟獨立的人才有話語權,再苦再累也要扛下去。回想生完小孩的那一年,人生很失控,每天跟不睡覺的嬰兒搏鬥(本以為值班的訓練應該很能熬夜),工作落後同事,懷孕期間的肥肉還掛在身上,值完班還要回家當周末父母,花了一年才讓身體跟生活回到正軌。張懿芬看診時,觀察到職場女性下了班還沒吃飯,撥空就醫還要趕回去照顧小孩,讓人心疼。踏入家庭後,覺得生活很難平衡,只能取捨放下,不追求什麼都要一百分,她認為「失能一點的媽媽,會換得比較有功能的老公。」靠運動維持最佳狀態,私密問題應積極就醫。女性生完小孩或接近40歲,常因家務腰痠背痛、缺乏運動肌力不足、產後輕微漏尿、營養素不均衡、月經不規則、性生活不協調……諸多問題讓情緒容易起伏,建議靠運動維持身材與健康。產後受荷爾蒙影響,陰道容易乾澀,張懿芬表示,可藉由陰道雷射手術治療,刺激黏膜組織的膠原蛋白增生。若有漏尿問題,除了勤練凱格爾運動,可選擇高強度聚焦電磁技術,恢復神經肌肉控制能力。女性私密問題,不要因害羞而難以啟齒,這也是女性健康與自信的指標。張懿芬靠運動維持最佳狀態,只要持之以恆,都是增加腦內啡的理想運動。她喜愛壁球、重訓,與另一半共同培養規律運動習慣,鍛鍊身體還能增進感情。避免停經後骨質流失,30歲達顛峰趁早存下骨本。骨質疏鬆因為沒有明顯的症狀,常常被忽略,張懿芬呼籲,30歲是骨質達到巔峰的時候,要趁早多存一些骨本。且女性停經後缺乏荷爾蒙保護,骨質會快速流失,要保持體重、避免菸酒、預防跌倒,以及每日攝取足量鈣加維他命D。定期健康檢查很重要,尤其許多疾病年輕化,應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家族史,並採取必要的飲食或運動計畫。政府免費補助乳房攝影、子宮頸癌及大腸癌、口腔癌篩檢,可自費施打HPV疫苗、做骨質疏鬆檢測,珍惜健康,就是愛自己。張懿芬醫師小檔案● 年齡:31歲● 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 經歷:北市聯醫婦幼院區婦產科總醫師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外訓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專科醫師美國瑜伽聯盟85小時孕婦瑜伽師資認證通過● 給患者的一句話:現代女性常需要在許多角色中快速轉換,先有能力擁抱自己,才有餘力照顧別人。
-
2024-05-03 醫療.感染科
摸狗沒洗手就碰嘴 他感染沙門氏菌 黑泥便1天10幾次
高雄一名2歲半男童摸狗後沒洗手就接觸嘴巴,事後發燒腹痛,腹瀉黑泥便一天10幾次,拉到虛脫無力,父母帶他掛門診就醫,住院後的發炎指數仍高達100多,糞便培養確定感染沙門氏菌,以第三代頭孢子抗生素與益生菌治療,一周後終於康復。無獨有偶,另名3歲男童吃過半熟蛋後高燒腹痛,腹瀉泥便有血絲,掛急診就醫,住院初期仍在每次腹瀉前腸絞痛,高燒攝氏40度,糞便培養檢驗確認是沙門氏菌感染,經使用第三代頭孢子抗生素及點滴補充水分和電解質,5天後才完全退燒、糞便正常,痊癒出院。阮綜合兒科醫師楊岱璟說,食源性及水源性疾病中有三分之一是由沙門桿菌引起,以夏季、大雨淹水後病例最多見,氣象預測今年梅雨季即將到來,5歲以下嬰幼童是高危險群,需做好防範和照顧。沙門氏菌「容易病從口入的疾病」楊岱璟指出,沙門氏菌是人畜共通疾病,尤其在35℃至37℃氣溫下,容易在生水、生蛋、奶製品及沒煮熟的魚肉類中大量繁殖。傳染途徑是接觸或糞口傳染,最可能的是上完廁所、接觸貓狗家禽家畜後,沒洗手或沒擦乾淨,手上的沙門氏菌透過飲食,或握手、烹調造成自己或他人感染,「是容易病從口入的疾病」。楊岱璟表示,5歲以下幼童與體弱老人是高危險群,初期症狀噁心嘔吐、腹痛下痢像急性腸胃炎,接著會呈現持續高燒不退,腹絞痛瀉泥便,糞便呈現墨綠色或帶有黏液、血絲,嚴重者往往脫水,免疫力較弱者可能引發腸穿孔,菌血症導致腹膜炎、腦膜炎等。治療方式以採取症狀及抗生素治療,並補充水分和電解質。5招預防感染沙門氏菌楊岱璟說,預防感染沙門氏菌,務必注意以下幾件事,才可降低感染風險。1.如廁後、換尿布或觸摸動物後,以及進食前、烹調食材時,確實清潔並擦乾雙手,以避免吃進病菌或擴散傳染給家人。2.沙門氏菌在60℃加熱20分鐘或煮沸5分鐘才會被殺滅,因此盡量不吃生蛋、破蛋。3.不喝過期牛奶或乳製品、冰淇淋、沙拉,少吃冰品冷飲。4.食用煮熟食物,喝煮沸開水。5.不要生熟食混吃。
-
2024-04-30 養生.家庭婚姻
為什麼男人外遇時會覺得「只要不被發現就好」?心理師解密男人感情出軌11大原因
透過諮商經驗中發現,多數男性認為情感出軌的時候,多半會認為只要不被發現就好,在心理上,有些男性會覺得純粹是個意外,或只是一次性的紓解,加上自己並沒有投入太多感情,所以是可以被原諒的。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其新書《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中, 男性情感出軌的時候,無論是在工作或生活上受到的干擾都比較低,他們可以公私分明、性愛分開,這就是許多男性雖然跟伴侶的關係很好,卻會有外遇的原因。男性外遇會開始出現煩惱,原因多半是因為第三者對他們的要求越來越多,對方渴望親密與承諾的壓力越來越大,對方想要改變彼此互動的遊戲規則,這個時候,男性就被迫要跟對方溝通,不能單純地享受快樂的關係。男性感情出軌的11大原因就像到不同的城市觀光,可以欣賞不同的情調景緻,攀爬不同的山岳,可以領略不同的自然風光,追求不同的女人,可以得到不同的人生樂趣,喜歡征服各種難度的情人,不只感受自己的存在價值,更能體會多樣化的經驗與快樂。看多了男性各種情感出軌的行為後,大略可以歸納出下面幾種類型。1.用「性征服」來提升「自我觀感」的人許多人透過挑戰更高難度的工作或幫助他人解決問題來提升自我觀感,完成任務或看到他人克服困難後,會感到自豪。然而,有些人選擇透過「性征服」來增強自我形象,他們通過性愛展現自己的男子氣概,並努力讓情人深陷愛河。一旦確認對方已經完全臣服,他們可能會殘忍地提出分手,從對方的痛苦中感受到自己的強大。這類男性享受征服的感覺,喜愛展示自己的戰利品,並在他人的羨慕和忌妒中找到滿足感。2.外遇重建男性雄風國外曾有研究調查發現,賺的錢比伴侶少,或是在經濟上依靠伴侶支助的男性外遇比例最高,機率高達百分之十五,原因是跟另一半拿錢,會威脅到潛在的「男性形象」,為了重振男性雄風,外遇就是其中一個方法。3.把情人當玩具的人把情人當玩具的人最大的特徵是,只要有新玩具出現,就要想辦法弄一個來玩玩看,好玩的話,就玩久一點,不好玩的話,就換另一個遊戲玩。對他們來說,情人既然是玩具,當然類型越多種越好,玩法越刺激越好。抱著玩物或購物的心態與情人交往,反映在行為上,自然就會喜新厭舊,見一個愛一個,很難期望他們會珍惜別人的感情,顧慮別人的感受。4.罹患「性愛成癮症」的人「成癮症」通常具有一系列共同的症狀:不斷地想著成癮的事物、隱瞞家人朋友、感受到強迫性的需求、以及隨著時間耐受性的增加,類似於吸毒或酗酒者需逐漸增加劑量。這些症狀會對個人的人際關係產生嚴重影響,並在試圖戒除時帶來極大的痛苦。許多患有「性愛成癮症」的人甚至不自知,更不明白自己為何會形成這樣的行為模式。5.處於中年危機、心理叛逆的人不少男性感情出軌都發生在心理危機的時候,突然在人生某個時刻,受到某個事件的刺激或啟發,覺得自己前半輩子為別人而活,現在自己該盡的責任都盡了,決定追求自己的渴望與慾望,中年叛逆的能量是很強大的,往往會摧毀家庭,甚至拋下一切過去的努力。6.習慣分散「感情風險」的人對於那些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他們在交友和戀愛上總是傾向於分散風險,避免將所有的依賴放在同一個人身上。例如,我有一位朋友,在入伍前,他同時交往了六位女朋友,以此來確保即便其中一位變心,他依然有其他的情人可以依靠。他的想法是,六個女朋友不太可能在同一時間都改變心意。然而,當他退伍後,這六個穩定的關係讓他感到壓力倍增,因為他需要同時維持與這些女朋友的關係,這使他感到緊張和困擾。7.不懂拒絕的人還有一種人不是故意要花心,只因不懂得如何拒絕別人的感情,使得情人越積越多,最後不曉得該怎麼處理。有個朋友的處境就是這樣,開頭只是有個女生跟他告白,受寵若驚之餘,他決定先跟對方做個朋友再慢慢想辦法。不料對方越陷越深,而他也覺得和對方很談得來,可是原來的女友對他也非常溫柔體貼,實在沒有藉口提分手,成天苦思該如何處理才好,他曾經因為不敢拒絕別人的感情,最高紀錄同時收留九個女朋友,讓他幾乎瀕臨崩潰的邊緣。8.報復對方的人另一半不配合或不願意發生親密關係,有些人會選擇用感情出軌來平衡自己的慾望與需求。也有些人是因為另一半做錯事情,企圖用外遇出軌來懲罰對方。9.經常交際應酬的人一開始或許是因為頻繁交際應酬、逢場作戲,但慢慢的假戲真做,跟交際場合的對象發展出感情。10.有「戀母情結」或「肛門期過度縱慾」的人佛洛伊德認為,我們每個人的「性態度」都與童年時期的肛門期發展有關。如果在這個階段,父母的教養方式過於放縱,孩子日後很容易陷入過度縱慾的困境。此外,個人在幼年階段與父母的三角關係中所產生的「戀母情結」也會影響他們日後的「性態度」。這種無法被滿足的潛意識情結,可能導致男性日後產生外遇行為。認識的女性朋友曾經歷一段摧毀心靈的外遇事件,在沒有做好準備的狀況下,無意間發現自己的母親與先生外遇,先生還很得意的表示,自己是幫她滿足媽媽的性需求,要是先生不滿足媽媽的性慾望,媽媽一樣會外遇。11.極度渴望受人歡迎的人自戀型男性常認為所有女性都會不由自主地愛上他們,因此會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打扮自己以吸引異性注意。他們的焦點主要放在「自我表現」和「被愛慕」上,很少考慮他人的感受,不會體恤他人。因此,在他們腳踏多條船時,不會覺得這會對他人造成傷害;在他們看來,男女交往本是自然的吸引過程,一但吸引了對方,便可隨時結束關係。表面上看似熱情親切,實則只愛自己。他們需要他人的接納和喜愛來確認自我價值,只有在受到他人歡迎和喝采時,才能感到自我肯定。本文節錄:《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一書延伸閱讀:.婚姻幸福男比女易出軌!比利時兩性專家:我們對外遇誤解,遠比想像的多.《淚之女王》糖衣包裹的殘酷婚姻真相:為什麼相愛的人結婚後反而不愛了?.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8 養生.家庭婚姻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三代同遊」是個好主意嗎?
去年夏天,蘿拉·亨生(Laura Hinson)和老公帶著10個月大的女兒,和婆婆、老公的哥哥和嫂嫂及三個孩子,以及叔叔嬸嬸堂兄弟姊妹,總共一大家子17個人,去澳洲度假三個星期,而且同住在一棟透過Airbnb預定的大房子裡。這趟三代同遊的旅行體驗,結果出乎她意料之外的好。「三代同遊」是個好主意嗎?「最棒的地方就是隨時隨地都有許多成年親戚幫忙照顧小孩,」這位來自華府的千禧世代新手媽媽對Yahoo Life表示,「無論你到哪裡,都可以找到祖母、叔叔或嬸嬸幫忙帶一下孩子,讓父母能夠放鬆一下。」但是年輕夫妻和自己的父母以及年幼子女一起出遊,可不能以為是帶了免費保母或廚師隨行;這種旅行安排有其好處﹑但也有許多地雷,甚至會導致災難性後果。臨床心理學家梅琳達·布利澤(Melinda Blitzer)表示,三代同行可以增進家族的親密程度,或者緩和上兩代的緊張關係,彌補裂痕。布利澤告訴千禧世代的父母,「即使你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的關係並不是很好,但藉由觀察祖孫之間的互動,並表現出你對他們的愛,也可以治癒你和父母的關係。」 布利澤表示,「事實上有研究證實,祖父母與孫子的關係往往比他們和自己的孩子更正向、更融洽,因為他們不再感到責任那麼重大,或緊張感被淡化了。」不過,這種情況並不適用於遭遇虐待或創傷歷史的個人和家庭。話雖如此,布利澤還是警告說,「有些人和原生家庭共度時光的時候,尤其是與父母近距離接觸的成年子女,可能會發生『某種程度的退化』。」 她解釋說:「會發現過去的相處模式可能不再適用,可能會使化解緊張或衝突的談判或強調你的需求時,變得更加複雜。」建議行前建立共同遵守原則 許多專業人士都表示,如果行前能夠建立一些共同遵守的原則,三代同遊或大家族旅行其實可以為家庭成員帶來樂趣和獲益,例如:1.事先設定切合實際的期望2.不要操之過急,保留獨處的時間3. 勇敢說出自己的需要,但保持開放態度和溝通,以及一些幽默感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早睡增死亡風險?胸腔重症科醫曝真相!每天「睡滿x小時」更長壽.研究長壽之道20年!長壽專家培養出5健康習慣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7 退休力.健康準備
熟齡重訓!愛上健康的自己 大汗淋漓超解壓,練出線條比少女時期好看
早上九點,健身房剛開門,六十一歲的陳初青就來報到,在教練黃理騏指導下進行重量訓練,動作熟稔,舉槓鈴的手臂有著明顯肌肉線條,採訪當天現場測量體脂率百分之十五,很難想像一年半前她的體脂率還超過百分之卅三,而且嘗試過各種運動項目卻屢戰屢敗,六十歲之前都找不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直到她開始重訓。「我一直對健康很有危機意識。」身為獨生女,面對父母衰老生病,她先是照顧失智母親,後來年邁的父親也失智,照顧雙親長達十三年,「父親曾經有一次泡澡後無法從浴缸站起來,努力一小時好不容易才爬出來,很明顯的肌少症。」她希望自己的老後自由自在,不因身體狀況影響生活,而運動就是最好的解方。疫期到健身房 甩照顧壓力但她自嘲各種球類都打不好,排球無法發過網,籃球投不進,瑜伽課永遠被老師說不用勉強,筋骨很硬,很容易扭到、拉傷,跳舞跟不上韻律。疫情期間,原本的運動場地關閉,因緣際會來到以重訓為主的「夢想健身」健身房。剛開始她想減脂減重,也想從照顧者的身分中喘口氣。父親病情進入重度失智後,經常認不得女兒,疫情嚴峻期間無法外出,半夜經常在家裡大吼大叫,吵著要報警抓不讓他出門的陳初青,各種狀況層出不窮。扛著照顧壓力,她格外重視心理健康,嘗試各式各樣方法讓自己抽離照顧者的情緒,後來發現最有效的是重訓,無論多忙都要擠出時間,每周兩次、每次一小時專注訓練,「重訓就像一帖良藥,沮喪疲倦的時候,如果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反而更累,流汗後心情反而輕鬆,不會一直想著長照的責任」。練出線條 比少女時期好看重訓不到兩個月,體脂肪就減少百分之七,教練黃理騏稱讚她是進步速度最快的學生,甚至超越許多年輕人。陳初青課後認真執行教練給的功課,每天只要天氣允許就會慢跑,三餐按照營養師建議自己準備,「從開始重訓到現在,非常享受不斷進化的過程,運動後大汗淋漓,身心舒暢極了,愛上自己愈來愈健康的樣子」。練出一身漂亮的肌肉線條,現在的她比少女時期更好看,旁人稱讚並請教她作法。影響所及,十多位熟齡親友也加入重訓行列,先生是最早跟進的,訓練出肌肉之後也愛上重訓,她強調,每個人都要運動,但不一定要複製她的模式,應多方嘗試找出適合自己的作法。被貼胖子標籤 重訓解心結擔任家庭照顧者多年,總是把自己放在最後,家人都排在前面,自己的需求是零。即使是長照失智父母期間,也未曾減少對公婆及先生孩子的照顧,沒有自己的生活。「以前的我很沒有自信,我能馬上講出每一位家人的優點,卻想不出來自己的優點,覺得做什麼都不行」。從小被同學貼上胖子標籤,在六十歲時終於透過重訓解開心結,每天照鏡子愈看愈開心,以前走在路上被人多看一眼,會以為是衣服穿反了,現在被多看一眼,會知道是因為自己很漂亮,「現在的我充滿自信,覺得只要想做的事情,沒有做不到的」。去年出版《給自己60歲的禮物:用健康餐盤和重訓改變人生》,她說,以前絕對不敢把餐盤照、健身照公開,但她想鼓勵熟齡族,「不要覺得人生都走過大半,就認為算了就這樣吧下輩子再說」,更提醒像她一樣的家庭照顧者:「一定要放愛在自己身上。」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6 醫療.皮膚
蟹足腫是什麼?怎麼消除?蟹足腫體質判斷、治療5方法及預防一次整理
癢到像螞蟻在咬傷口?疤痕凸起+3症狀,當心是「蟹足腫」!一表看懂蟹足腫治療5方式、5招預防蟹足腫(keloid)是因為皮膚受傷後,在修復過程中,細胞及組織過度增生而形成的增生性疤痕組織,不僅會影響外觀,還可能引起紅、腫、癢和疼痛。女星關穎就曾在社群透露自己有蟹足腫體質,剖腹產兩胎後留下的疤痕形成蟹足腫,她表示不舒服到可以感覺有很多隻螞蟻在肚皮裡咬著傷口,因此在剖腹生第三胎前,醫師先幫她切除疤痕再進行剖腹,生完小孩縫合後直接施打類固醇,持續以類固醇治療1年才逐漸恢復。蟹足腫會好嗎?怎麼判斷是否有蟹足腫體質?蟹足腫消除方法有哪些?怎麼治療?本文一次整理。蟹足腫是什麼?常見的疤痕類型可分為表淺性、萎縮性、肥厚性以及蟹足腫。蟹足腫(keloid)是一種疤痕組織,外觀呈紅色或粉紅色的肉質腫塊,與肥厚性疤痕相似,兩者的差異點在於,肥厚性疤痕的疤痕增生只會在原本傷口範圍內;而蟹足腫則是因皮膚傷口在修復過程中,纖維母細胞增生,產生過量的膠原蛋白而形成的疤痕組織增生,會侵犯到周圍正常的皮膚組織且有擴大現象,如同螃蟹的腳往外伸長的樣子。亞東醫院整形外科醫師游彥辰表示,疤痕組織在傷口癒合後,會有半年至一年的疤痕成熟期,正常的成熟疤痕應是柔軟、顏色接近膚色或是比膚色淡、無特別凸起且無明顯搔癢或疼痛感,若疤痕凸起並伴有紅、癢、痛等疤痕增生現象,就有可能是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腫。蟹足腫體質判斷根據健保資料庫數據分析,台灣蟹足腫年發生率約為0.15%,男女發生比率相當,以女性略多於男性,比例為 1.33。研究指出,蟹足腫常見於10~30歲、A型血、有色人種,與家族遺傳、體質及受傷部位有關,若父母有蟹足腫體質,其子女發生蟹足腫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大約5%~10%患者其家族有此病史。游彥辰表示,有蟹足腫體質者,傷口疤痕增生並不會立即出現,有時會事隔數週、數個月或數年才會發生,好發於前胸、腹部、肩膀、上背部、頭頸處、耳朵等皮膚張力較大的部位,若是蟹足腫體質者,可能長青春痘處、穿耳洞處、蚊子叮咬處甚至是打疫苗處都會發生疤痕增生。至於,要如何判斷蟹足腫體質?嘉義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葉亘耕說明,判斷蟹足腫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卡介苗注射處或是其他受過傷的部位,若沒有出現疤痕增生就可以初步排除掉蟹足腫體質。蟹足腫怎麼消除?5治療方式治療蟹足腫以改善痛癢、讓難以活動的關節提高活動度、改善外觀及減少疤痕體積為目標。目前消除蟹足腫的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冷凍治療、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及壓迫法,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謝忱希表示,蟹足腫手術及放射治療皆有健保給付,建議治療後搭配自費的矽膠貼片,有助於疤痕成熟。 蟹足腫治療方式 說明 藥物治療 適用範圍較小的蟹足腫,以注射類固醇和其他局部應用藥物,減來疤痕增生。 冷凍治療 用於範圍較小的蟹足腫,體積較大的蟹足腫不適用。以零下196度的液態氮,讓蟹足腫內的微血管被凍傷、壞死,使病灶萎縮,治療時會有刺痛感。 手術治療 大多在保守治療無效後才會進行手術切除,但手術治療會造成細胞損傷,所以可能會引起蟹足腫再次形成。 放射線治療 以高能量的電子射束,破壞異常生長的細胞並阻止疤痕組織生成的一種局部治療。單獨使用放射線治療對於體積較大的蟹足腫的效果有效,通常在手術後使用,以防止蟹足腫再次形成,術後24~48小時內接受放射線治療,可降低22%復發率。 壓迫法 線性或小型的蟹足腫,可考慮使用矽膠凝膠、矽膠貼片,利用壓迫降低局部血液循環,減少疤痕養分供給,有助減少膠原蛋白的合成,對傷口也有保濕和防曬的作用;手術後使用壓力墊或彈性繃,也可減少疤痕組織生成。 (表格參考資料:新北市仁愛醫院、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預防蟹足腫5要點想要預防蟹足腫形成,傷口照護相當重要。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李秉勳提醒,預防蟹足腫應保持傷口清潔和濕潤、避免過度拉扯傷口、正確使用疤痕治療產品以及避免陽光暴曬。以下整理預防蟹足腫5要點 : 保持傷口清潔和濕潤 :使用溫水和溫和清潔劑清洗傷口,並輕輕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以及使用膠帶、凝膠或膏狀產品等適合的傷口護理產品,以保持傷口適當濕潤。 避免過度拉扯和壓力 :避免過度拉扯傷口,或對傷口及周圍皮膚施加壓力,建議避免激烈或過度運動、提重物及穿著緊身衣物。 正確使用疤痕治療產品 : 適當使用除疤藥膏、矽膠貼、保濕霜等,建議使用前,先諮詢醫師。(推薦閱讀:不想留疤,「矽膠凝膠」vs.「矽膠貼片」哪個好?藥師:「除疤產品」迷思大解析) 避免陽光暴曬 : 陽光暴曬可能會使疤痕更明顯,並增加色素沉澱風險,建議傷口完全癒合前,應避免陽光直射、戴帽子或穿著寬鬆長袖長褲衣物讓傷口周圍的皮膚遠離紫外線 。 避免非必要手術:有蟹足腫體質者,應避免刺青、打耳洞、霧眉及割雙眼皮等醫美整型手術。Q1、蟹足腫不能吃什麼?預防疤痕增生的關鍵就是照護好傷口,建議在傷口未痊癒之前,應避免菸、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血管擴張,刺激疤痕組織增生。【延伸閱讀】蟹足腫醜疤癢 這樣做可避免復發受傷如何不留疤?擦傷、燙傷...5種傷口的照顧方式,除疤凝膠和凡士林哪個效果好?外科醫師一次解析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李秉勳醫師、長庚診所、新北市仁愛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亞東紀念醫院、彭賢禮皮膚科診所責任編輯:林勻熙核稿編輯:陳宛欣延伸閱讀: 3月星座運勢排行》天蠍有偏財運、牡羊投資「2產業」有收穫!12星座「財運、職場、戀愛運勢」前3名是... 肝受傷,低頭看手就知道!中醫師吳明珠教你:發現肝的求救訊號
-
2024-04-26 醫聲.高齡社會
銀髮族家暴事件日漸增多,「這節慶」是高峰!目前長照殺人判決難緩刑
虐老逐年增 逾半是晚輩施暴衛福部去年接獲22540老人保護案件,平均每天至少61名老年人通報家暴,幾乎都在家內受虐,而超過一半的施暴者為其子女、孫子女。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同住家人易與長者在照顧問題上起爭執,一時忍不住動手施虐,建議適時對外求救,透過長照政策獲得喘息,宣洩壓力。統計資料顯示,老年人保護通報件數逐年增加,民國107至112年間成長幅度達52%,立法委員王正旭昨在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質詢時建議衛福部,應分析老人受虐的原因,提出防制措施。薛瑞元指出大部分老人家暴受虐場域均發生在家裡,55%施暴者為子女、孫子女等直系血親卑親屬,26%為伴侶、親密關係對象,剩餘14%為其他家庭成員,非家庭成員僅占5%。統計資料也顯示,年節全家團圓,卻是老年人被家暴高峰。薛瑞元表示,直系卑親屬、親密關係伴侶作為主要照顧者,如果老年人失能、失智,生活上無法配合照顧者的要求,就容易發生衝突,如果情緒失控,就可能出手傷人。台灣自立支援照顧專業協會名譽理事長林金立表示,最近協會處理一件銀髮家暴典型個案,一位男性照顧者因不堪照顧壓力,日前父親執意外出,兩人發生拉扯,不料父親因此跌倒,大腿骨折。林金立強調,長照不能單槍匹馬,家人間需妥善分工,或尋求外籍看護等分擔照顧重任,或將失能長者送至日照中心、安養機構,千萬不要獨自承受壓力。長照殺人難緩刑 平均判刑4年10月長照殺人事件頻傳,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中心2023年度「家庭照顧者殺人」判決書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因殺人罪法定刑高,大部分加害人難達到緩刑門檻,平均宣告刑為4年10月。司法官學院研究員張瓊文說,研究發現,犯罪特徵與背景上男性被告占%65.4,秋冬季節占67.4%,夜間時段53.8%,進行犯罪預防風險評估時值得注意。張瓊文說,依判決書敘述,32%家庭處於經濟困境,且只有23.1%個案尋求過外部支援;除應關注如何讓長照或其他社福資源進入不符合低收入風險家庭外,也要建立有效機制,鼓勵這類家庭向外求援。在照顧者殺人案件中,40%上被照顧者無法正常溝通,也沒有生活自理能力,73%照顧者同時患有身心疾病或處於身心狀態不佳狀態,有57.7%被告持續照顧被害人長達十年以上;研究說明,大部分照顧者最後走上絕路,與身心長期承載巨大壓力有關。照顧身分類型上,以父母照顧重度失能子女占比最高,共42.3%;重度身心障礙者生理老化速度較一般人提早,如父母為主要照顧者,需同時面對「雙重老化」壓力,照顧者所承受身心痛苦,更難獲得紓解。判決結果觀察,多數案件成立殺人罪,超過一半案件符合獲二次法定減刑,考量有八成犯罪動機集中在「難以負荷壓力」,法官量刑上已盡可能放低刑度。責任編輯 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