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6 養生.人生智慧
搜尋
父母
共找到
2037
筆 文章
-
-
2023-12-03 醫療.骨科.復健
35歲後骨質開始流失 別讓自己變骨鬆預備軍
骨頭的健康與否密切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品質,尤其是老年人若骨質疏鬆,肌肉又不斷流失、缺乏肌力訓練,不僅肌肉乏力容易失去平衡跌倒,一旦跌倒也容易骨折。過了35歲以後,骨質便開始流失;到了65歲,每年更是骨質流失急行軍,要做好骨質保衛戰,必須擁有正確的觀念。聯合報元氣健康講座邀請骨科醫師,面對面與民眾衛教,做好觀念備戰。最怕骨折臥床!骨鬆居長者「常見慢性病」的第四位。根據國健署統計,骨質疏鬆症已成為65歲以上長者「常見慢性病」的第四位,千萬不可輕忽。全台將近700萬人口有骨鬆的問題,更多時候自己「並不自知」,直到跌倒、骨折發生後,復原時程漫長,最終演變成需要長期臥床、需要人照料的窘境。元氣健康講座「保骨補鈣有一套骨質優化無煩憂」邀請慈民骨科院長、宏恩醫院骨科、中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盧異光,向民眾說明「骨科學」。盧異光說,每個人的骨骼是透過「成骨細胞」、「破骨細胞」來進行新陳代謝,因此不同部位骨折復原時間都不同,平均手指4周、手腕6周,若是大腿、小腿等大部位骨骼則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時間復原,全身的骨骼大約3年會「煥然一新」一次。男女一到更年期,成骨細胞居劣勢,骨鬆開始發生。骨骼受損的復原期間並不算短,若要保持健康的骨骼,就更得瞭解到自己的骨密度健康狀況,尤其許多人並不了解自己其實已經是「骨鬆預備軍」。盧異光指出,成骨細胞會讓骨骼變強壯,但到了30歲左右便開始逐漸走下坡,通常30至35歲成人的骨量最好,後續便以每年0.2%的速度流失骨質;65歲以後更以每年2%至5%速度加速流失,不可不慎。「成骨細胞一旦少於破骨細胞,就容易骨鬆。」盧異光說,女性荷爾蒙有抑制破骨細胞的功效,男性的睪固酮也同樣能夠減少破骨細胞,因此一旦到了更年期,成骨細胞就會逐漸屈居劣勢,骨鬆便容易發生。九成民眾鈣質不足,需長期補充足夠鈣質。除了成骨細胞、破骨細胞的功能外,鈣質攝取對於骨密度影響也是相當重要,但調查顯示,全台其實高達97.6%的國人都鈣質不足,因此,市面上有許多鈣營養補充品,也名列國人最常攝取的保健品第二名。盧異光說,常見大致有幾類,碳酸鈣類吸收率約27%,檸檬酸鈣類吸收率約35%,但碳酸鈣易有脹氣、便祕等副作用,導致民眾無法長期使用,補鈣效益也不顯著。目前市面上有較新型的非晶鈣(ACC),研究顯示溶解度、吸收率都很高,可有效的提供鈣質,讓骨骼利用,減少副作用的產生;更可同步刺激成骨細胞增生,臨床應用上已有改善骨密度、縮短骨折病患復原期的多起案例。30多歲骨質巔峰建議作檢查,可當日後監測基準。盧異光說,生活中種種因素都會影響骨質,長期服用類固醇、更年期後、酗酒、抽菸、熬夜、缺乏運動、營養不均衡都是造成骨質疏鬆的原因之一。特別是父母兄弟姊妹有骨質疏鬆、身高開始變矮、體態明顯愈來愈駝背的人,更是高風險族群。目前骨科中一致認定的「黃金標準」即為「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DEXA)」檢查,放射量很低,符合條件下也有健保給付,建議民眾在30多歲骨質巔峰時,就可以開始檢查骨密度,作為後續監測的基準。預防骨鬆兩大原則1.營養補充要留意,增加鈣質吸收率。影響鈣質吸收的食物、藥品相當多,抗憂鬱劑、碳酸飲料,菠菜由於含有草酸,讓鈣不容易被吸收,建議與鈣片間隔一個小時再食用。腎功能不好的民眾則不建議吃檸檬酸鈣,恐造成腎臟過大負擔。盧異光建議,每天可喝兩大杯牛奶補充鈣量,或是透過營養補充品,每天可曬曬太陽20分鐘取得維生素D。2.骨骼肌肉不可分,要做有效運動。運動對骨質來說至關重要,但重要的是「有效運動」。盧異光說,骨骼跟肌肉密不可分,因為骨骼的強壯得與肌肉在「拮抗作用」中訓練,若是經常臥床的人骨質疏鬆,補充再多營養品也都無法改善,是典型的「失用型骨質疏鬆」。訓練骨質的運動基準要以「肌肉有收縮、拉扯骨頭」且時間不低於30分鐘。平時上班族久坐,則建議每小時做各30秒的「手指、手腕、手肘」轉動,腳部踢一踢、扭一扭,打斷工作的連續性,讓肌肉放鬆一下,避免肌肉問題影響到骨骼健康。
-
2023-12-03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東京物語談長途旅行對健康的影響
機器貓小叮噹(哆啦A夢)陪伴許多人的童年時光,口袋裡的「道具」奇幻莫測。如果真能得到小叮噹來自未來世界的道具,您最希望擁有哪一項呢?能夠穿越時空的「時光機」,相信是很多人的選項。「時光機」畢竟是幻想,但是透過老電影,真的能讓我們彷彿置身於過去的時空。1953年(民國42年)的電影《東京物語》,是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生涯代表作,被評論家認為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導演的鏡頭,讓觀眾在兩個多小時觀影過程中靜靜回到七十多年前,二戰剛剛結束的日本東京。沒有高鐵的年代,搭火車從台北到高雄要多久?「站站停」的慢車可能要超過八個小時!在《東京物語》中,一對老夫婦在遲暮之年,從廣島的鄉下搭乘火車前往東京探望他們的兒女。1953年的日本,搭乘沒有對號座的三等艙,擁擠的車廂,污濁的空氣,在不舒適的狀況下過夜,這對老夫婦而言是多大的挑戰。好不容易見到久違的兒女,表面上雖然禮貌客氣,行為舉止難免流露出對鄉下來的父母的嫌棄與厭煩。唯一熱忱招待他們的反而是在二戰後八年音訊全無,推斷已經死亡的小兒子之妻,那一絲溫暖,些許滋潤老夫婦的心靈。經歷了長途旅程的疲憊與失望,返鄉後沒幾天,老母親就因病過世了。旅行,讓我們脫離一成不變的生活,拓展視野,增廣見聞,然而長途旅行對身心還是可能造成一定的壓力。英國廣播公司BBC 報導了長途旅行對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1.脫水:因為在機艙中濕度比較低,飛行時間越長,越可能造成脫水。2.機艙壓力變化:會影響身體的平衡還有腸道問題 。3.血栓:長時間坐在座位上不動,有可能會造成血栓。例如腿部的深部靜脈血栓(DVT)。4.時差:影響睡眠品質,同時影響健康。在跨越3和4個時差時區的時候會更嚴重。5.感染:在密閉的交通工具與陌生人相處,增加感染機會。《東京物語》在我學生時代就已經如雷貫耳,在只有錄影帶的年代曾經朝聖,卻覺得沉悶乏味,只看了三分之一就宣告放棄。如今再看這部作品,卻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可以深刻感受到鏡頭下那種沉靜、含蓄的美。《東京物語》就像一條看似平靜,沒有太大起伏,卻有豐富生命力的河流。我注意到在小津安二郎鏡頭下的人物,從善良溫和的老夫婦,到丈夫生死未卜、內心被痛苦折磨的小媳婦臉上,都可以看到淡淡的微笑。或許導演想展現的那一抹笑容並非虛假,而是看透世間不圓滿,豁達以對的從容。電影末尾,兒女們在鄉下參加完母親的葬禮,又快速離去。還未出嫁的小女兒為兄姐的冷漠自私忿忿不平。導演透過小媳婦說:「孩子們終究會離開父母越來越遠的,孩子會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顧自己的生活,真的,他們並沒有惡意。」《東京物語》劇中飾演父母的角色設定出生於距今140年前。透過這樣的老電影,我們彷彿乘坐了「時光機」,那個世代父母的感觸,於21世紀的今天看來,還是令人深思。
-
2023-12-01 養生.家庭婚姻
媽媽想放風獨自東京遊被拒絕!老公說:「人家歐陽靖可一打一帶小孩去迪士尼,妳為什麼不行?」
為人母是一種幸福,卻也有著太多的犧牲,箇中滋味只有自己點滴在心頭。想想自己當媽後,有多久沒自己和朋友們大唱KTV、逛街、弄頭髮做指甲,甚至是出國玩?有時候,我們只是想要一點與自己的獨處時間,某個下午就可以......人家可以,妳為什麼不行?歐陽靖時常陪著兒子新醬到處旅遊、體驗生活,並在臉書粉專分享心得,日前更一打一、獨自帶新醬到東京,不僅體力毅力驚人,也帶給眾人滿滿的正能量。但有網友私下和她抱怨,自從當媽媽後就沒有出過國,最近在計畫去東京旅行,但因為真的需要好好放鬆,不想帶著3歲孩子,希望托給親戚或保母照顧幾天,所以尋求老公跟夫家的意見。結果她老公跟婆婆說:「人家歐陽靖都可以一打一帶小孩去迪士尼了,妳為什麼不行帶小孩?」帶小孩不是媽媽一個人責任「那你們怎麼不自己把小孩帶走?反正帶小孩不難嘛,歐陽靖都可以一打一了。」歐陽靖喊話,照顧小孩並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偏偏這個重擔80%就是會落到媽媽身上,在對孩子母親說風涼話的同時,怎麼不想想自己在育兒上能幫助些什麼?然後大家好像誤會她很喜歡帶小孩?歐陽靖坦言:「其實是不得已的好嗎......如果我有強力後援,現在應該也不會有『新醬出去玩』這個粉專了!我可能會投入更多心力在自己的事業、獨旅、寫作......而我跟新醬之間會有截然不同的親子關係。」歐陽靖鼓勵媽媽適當擺爛「沒有好壞,當人生只剩下一條路可以走的時候,就必須走得抬頭挺胸。」我必須獨力照顧小孩,但我也不想因此捨棄熱愛的海外旅遊,所以我必須讓自己有一打一的能力,完全捨棄所謂的Me Time跟放鬆、只求身心越來越強壯,並在旅行過程中跟孩子互相磨合、找到彼此的最大快樂公約數。生命的際遇讓我得到了一個史上最好、最貼心、最投緣的旅伴,但在此之前所承擔的育兒壓力也曾差一點壓垮我。「如果有選擇,沒有任何一個媽媽必須承受壓力。」我常常鼓勵媽媽友「擺爛」(笑),就是不當媽媽幾天,出去旅行、遠走高飛,讓隊友分擔責任。(但這也只是精神上的鼓勵,因為母性使然,媽媽總是無法自由自在......)帶幼兒出國旅行不是天堂就是災難,只要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大概就知道在這小孩懂事以前值不值得把他帶出去了!若有能力也有膽量,的確可以試試看,但如果大人旅遊的目的是純粹放鬆,托育才是上策!希望這篇文章那位網友的先生跟婆婆可以看到:「你的老婆(媳婦)是單親媽媽嗎?不是吧?那家人到底為什麼不能幫幫忙,讓她去放鬆一下?」孩子會懂的歐陽靖表示自己運氣很好,早早找到了跟孩子的相處模式,現在自己反而對獨旅、或只有成年人的旅遊毫無興趣。「我到哪裡都想帶著新醬,因為我想跟他共享旅途中的所有笑容。」即使妳還沒跟孩子做好磨合,想暫時逃離也沒關係。人生很長,每個孩子都是追著他所選擇的父母而來到這個世界上,他會懂的!她也附上一打一和新醬到東京迪士尼玩的照片:「玩了7個設施,直到晚上9點才離開,媽媽全身痠痛到好像被卡車輾過!但新醬超乖、超開心,而且擁有美好的回憶......那一切都值得了!」網友:講到心坎裡!網友們留言:「真的,當媽後都沒自己的生活了,凡事已孩子為優先」、「媽媽也是人不是鐵打的機器」、「願意跟被迫差很多」、「媽媽才懂媽媽們的辛苦」、「沒有人天生就喜歡帶小孩,這和沒有人天生喜歡做家事一樣。」「從新醬媽的身上學到:對於沒辦法逃避的事情,如果能讓心境轉個彎,也可以是一件快樂的事」、「我喜歡帶著孩子一起旅行,但偶爾也會想自己一個人跟姐妹的旅行......」「媽媽們真的需要一點自己的空間」、「適時擺爛可帶來無比......的放鬆喔」、「勸出差文!」有些話,我們沒有勇氣或無法直說,感謝,靖能幫我們說出來;儘管只是看著文,都瞬間被治癒了一些。媽媽們,記得給自己一點時間,媽媽快樂了、情緒穩定,孩子才會快樂。延伸閱讀:.天使婆婆!媳婦顧孩崩潰line求救,婆婆秒回:很開心找我幫忙,現在搭車趕去.媳婦最想要的婆婆人選!尹汝貞:「不喜歡就不見面,幹嘛製造問題」.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11-30 焦點.杏林.診間
家醫科醫師吳欣潔溫柔傾聽 陪我安心變老
在十月小陽春和煦的天氣中,我想對守護我健康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政大門診部吳欣潔醫師説:「醫師:謝謝您。有您真好。」邁入高齡獨居的我,總有一些頭疼腦熱、三高、胸悶、心悸、胃脹、嘔吐、腹瀉、關節疼痛、皮膚紅疹等大小毛病,我沒有年輕時凌晨為父母到大醫院排隊掛名醫診號的衝勁,目前則是看基層診所家醫科醫師的門診。當我不舒服時,可以及時至北市聯醫政大門診部看診,不必預約等待。吳欣潔醫師溫柔有耐心,讓我很自在的敘述身體的不適。有時是我想多了,經過醫師傾聽及寬慰的表情,不必開藥,「病情」已緩解一大半;當我對藥物、疫苗,或健康有疑慮時,醫師會為我解惑。有時她會言簡意賅地衛教:「消化功能弱時,要少吃甜食、咖啡、茶、辣椒等刺激品。」教導我培養正確的飲食、運動習慣,以維護健康;定期為我安排健康檢查,並根據健檢報告提醒我應注意事項;有必要以藥物治療時,為我開立藥物;當醫師判斷我需到大醫院請專科醫師治療時,協助我轉診。就醫的可及性,同性別醫病間的自在溝通、家醫科全人關懷照顧,完善的轉診制度,適時地衛教提醒、定期健康檢查等,謝謝吳欣潔醫師全方位的照顧,陪伴我安心地慢慢變老。
-
2023-11-29 焦點.元氣新聞
疫苗猶豫威脅口罩世代幼兒!專家揭住院主因:半數驗出感染RSV
近兩年出生的寶寶被喻為口罩世代,受新冠疫情影響,出生後幾乎口罩不離身,這也承受「免疫負債」之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公布「後疫情時代健康大調查」,分析發現,口罩幼兒世代家庭中,除了常規疫苗、新冠與流感疫苗,僅八點三八%的家長讓寶寶接種其他種類疫苗,「疫苗猶豫」比率偏高,讓孩子身陷感染危機。該網路調查於九月廿六日至十月廿二日進行,有效樣本二一六七份,受訪者居住地遍布全國廿二縣市,其中口罩幼兒世代家庭(育有二歲以下嬰幼兒)一七二一份,占七十九%。分析幼兒家長對於預防接種的態度,結果顯示,七成五對於預防接種的種類或接種時程、方式感到疑惑。五成一認為,預防接種的地點太遠,造成阻礙。三成六表示,接種前需要預約,無法隨到即打,影響接種意願。二成一則是擔心副作用。後疫情時代健康大調查 不到一成家長讓寶寶接種常規、新冠、流感以外的疫苗調查另發現,在一一八二位曾自費打疫苗的口罩幼兒世代家庭中,只有不到一成的家庭,會為家中嬰幼兒施打常規疫苗、新冠肺炎疫苗、流感疫苗以外的其他種類疫苗提升保護力。如有新的預防接種方式,願自掏腰包五千元以下預防接種者占所有家庭的八成。「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已成為重要的公衛議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二○一九年將其列入全球十大健康威脅,這項調查發現,九成六口罩幼兒世代的家庭認同,自身施打疫苗意願,會影響家中嬰幼兒、長輩的接種與否。RSV難預期 連兩年高峰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表示,從各大健康網站觀察,疫後民眾對疫情、疫情等新聞感到疲乏,從調查中也看出,在健康決策上,國人也和其他國家一樣,出現「疫苗猶豫」。近來新冠病毒、流感病毒仍潛伏於社區,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腺病毒、腸病毒則蠢蠢欲動,趁虛而入,身處「免疫負債」、感染風險極高的口罩幼兒世代原已危機四伏,現又面臨「疫苗猶豫」,更易陷入多種感染風暴。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台中榮總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伯彥發表「嬰幼兒多重呼吸道感染急重症防治以RSV為例」專題演說,他表示,台灣連續兩年都出現一波RSV感染高峰,感染對象不再侷限兩歲以下幼兒,擴及三、四歲幼兒,這群大孩子們出生後幾乎與口罩為伍,保護得太好,對於RSV等呼吸道病毒,幾無抵禦能力,而這就是所謂的免疫負債。RSV疾病負擔重 專家籲建監測通報系統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院長陳家玉提醒近期觀察到嬰幼兒的疾病負擔,九月起兒科診間患者明顯增加,實驗室分析,病童感染病毒種類眾多,包括流感、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等,其中感染RSV是嬰幼兒住院的主因,會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併發細支氣管炎和肺炎等,該院實驗室檢驗五三五個檢體,超過一半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延伸閱讀: 秋冬RSV疫情升溫 九成兩歲以下嬰幼兒曾被感染 家長留意5大病徵新生兒RSV感染目前只有支持療法,但是可以預防,國際已針對新生兒、老人等脆弱族群積極開發預防方式。兒科、感染科醫師呼籲政府將呼吸道融合病毒免疫接種方式納入公費,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我國疫苗政策係由專家主導,必須精算接種成本效益,目前肺炎鏈球菌疫苗、輪狀病毒疫苗為「建議接種名單」的前兩名。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委員於上半年討論多種嬰幼兒預防接種納入公費的可能性,建議呼吸道融合病毒免疫接種比照辦理,提出申請,交由專家審議。中榮、彰基等醫院監測系統警示,RSV等多種呼吸道病毒已於社區流行,且愈來愈不可預期,專家建議,擴大監測、通報系統,提高第一線醫師與民眾警戒。延伸閱讀: 早上像感冒下午就命危 美疾管署籲嬰兒接種RSV新預防治療中部預防接種意識高 逾6成盼公費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後疫情時代健康大調查」發現,中部地區縣市在預防接種、公衛宣導上表現優異,在縣市官方衛教宣導平台上,台中市「智慧育兒小幫手」官方LINE優於全台平均。南投縣則有九成七受訪者願意接種流感疫苗,而彰化縣民相當仰賴當地衛生單位所提供的衛教訊息。該調查報告顯示,醫院、診所等醫療服務機構為口罩幼兒世代的家庭最重要的衛教訊息來源,比率達七成五,其次是從衛生局、衛生所等地方衛生單位,比率為三成四。在預防接種政策上,六成三受訪者希望公費支持疫苗政策,六成二受訪者期待預防保健宣導更完善,兩成七希望預防接種服務據點愈多愈好,以提高疫苗可近性。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副局長陳麗娟表示,安全有效的疫苗被視為預防疾病的關鍵,但重點還在於經費,因為資源有限,必須做最好的分配。擬定施打優先順序,讓高風險族群優先施打。因財政狀況不同,各縣市疫苗接種政策不一,南投縣政府衛生局局長陳南松建議衛福部可事先徵詢地方採購某些疫苗意願,透過中央合作降低採購成本。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表示,這項報告調查了家庭願意為自費疫苗付出的費用,可作為成本效益分析的參考。與會專家則一致認為,中央、地方、媒體、藥廠之間應建立機制,創造合作模式。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經疫情洗禮,口罩幼兒世代的父母在看待預防接種時,重視「為何要打」、「為誰而打」,且多做比較,因此需要更充足的訊息。
-
2023-11-26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教育孩子最好的距離
這段日子困擾我最多的,是孩子的教育與親子關係,與其說是對課業表現生氣,倒不如說是心急。替他們著急,替他們的漫不經心著急,有時候甚至會把家裡的氣氛弄得很低迷。每天的功課時間,免不了都有衝突。我們嫌孩子不上心、沒有效率,孩子對我們也有抱怨,覺得我們管太多、要求太多。每回家中低氣壓時,我都會回想起前幾年的快樂時光。下班回家,我只要陪兩個小鬼踢球、騎腳踏車、偶爾去百貨公司逛逛買玩具,然後父子╱父女很開心地一起回家拆玩具玩玩具。這樣的時光,隨著孩子年紀漸長、功課漸重,而越來越不復在。孩子功課很重,做父母的我們都知道。這個時代的孩子,也不是只有學校功課而已,還有各種各樣的才藝課、補習班,每一樣都要花時間準備、花時間練習。大大小小的考試不少,有考試就要準備,有考試就有分數,即便對分數不需要斤斤計較,但考不好就是會在意。我自己小時候功課也不怎麼好,也會在課本裡夾帶武俠小說,在寫功課的時候偷看閒書,趁父母不在的時候把嚴格禁止的電視遊樂器拿出來玩。現在孩子大了,各種娛樂越來越多,外在的誘惑也越來越多,我們當年會玩的花樣,他們現在一樣也沒少。但現在看到孩子在做自己以前也會做的事,卻沒辦法當做很自然地輕輕放下。曾經很認真地檢討自己,在醫學裡算是稱職的老師,教學口碑不錯,怎麼回到家就不能用同樣的方法教孩子?後來我發現問題所在:面對其他人的孩子,我不需要負擔學習成效。對於醫學生或年輕醫師,我只要認真教賣力教,學生學不會或不想學,是他自己的選擇與該負責的事;然而對自己的孩子,學不會還是父母的事,我沒辦法兩手一攤就這麼不管。朋友總是勸我不要太操煩,也有人覺得我是管太多的父親,可是就因為自己是父親,怎麼可能不操煩、怎麼可能不管?總是在各種生氣、吵架的輪迴中冷靜下來時,我跟妻子偶有感慨:「我再也不要理他們了!他們的事關我什麼事?」可是氣話歸氣話,一家人沒有隔夜仇,孩子示好跟我道歉,我不到一秒鐘就原諒他們。在對孩子只想玩樂不在乎功課時,我認真地決定:「家裡的網路完全切斷!我要禁止一切電視時間、電動時間、網路時間!」但當孩子很辛苦地完成某些事情,央求能否輕鬆一下時,我又會心軟地答應。我擔任非常多的角色:醫師、作家、部落客、老師、人夫、人子、人父……大部份的時候,我都能夠勝任愉快,而且做越久越得心應手。唯獨為人父母,即使我已經擔任這個角色十多年,只覺得越來越難,並沒有「熟練」的感覺。天下父母心,真的是當了父母之後,才能體會當年我的父母對孩子的操心。或許「放下」、「放寬心」是每個人給我的建議,在這之前,我還在摸索。
-
2023-11-24 退休力.理財準備
送小孩出國留學花光積蓄,孩子長大會孝順?網:養兒防老等喝西北風,請準備6件事為老後打算
許多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會投入大量心血栽培自己的子女。有一對中產階級夫妻,為了送小孩出國留學花光退休金,並表示栽培孩子的錢,等長大會好好回報;對於此行為他的友人感到相當不解,認為了小孩犧牲相當不值得。為了送小孩出國留學花所有積蓄,值不值得?一對60歲老夫妻,因老來得子對兒子十分寵溺,投入大量心血栽培,冀望他長大後能有所成就。為了讓兒子能喝洋墨水出國留學,他們花光退休金及存款,並安慰自己表示「等孩子回國後有成就,定會好好報答」,把畢生積蓄都給了去美國留學的兒子,自己則在家省吃儉用。對於老夫妻的行為,友人表示無法理解,他在網路上詢問大家意見引起廣大網友回覆,表示千萬不要用老本賭未來。這年代不流行養兒防老 要多為自己老後生活著想「為了送小孩出國留學花所有積蓄,值不值得?」網友持支持與反對意見。大部分網友表示用動用到養老金真的不行。「非常不值得,這年代不流行養兒防老」、「不要想不開,以後小孩不回來、錢也回不來了,兩頭空空」、「不值得,要多為自己老年後的生活著想」、「對待孩子真的要有救急不救窮的觀念」、「如果真的要花掉養老金,要慎重考慮為自己老後的生活著想」、「當然不值得,現在没所謂的養兒防老了,身邊有扣扣,才不會被抛棄。」、「當然不值得,飛得越高的孩子回來孝順機率越低」、「不值得,孩子住國外住久,思想和我們格格不入,有年纪了錢一定要守住,有錢才有安全感,我們來日不長,好好過下輩子吧!」、「不是有個在學校當保全的父親送女兒出國留學,結果女兒一直要錢,老爸已經供應好幾百萬,無力再一直資助她,最後竟然還聯合男友將老父處理了」。也有人表示支持花積蓄栽培小孩,「小孩成材就值得」、「小孩子有能力當然要支持!」、「好多人都說不值。可是,如果是我,我願意。能讓孩子有更好的發展,貢獻自己良知良能,回饋社會,我一點退休金算什麼呢?什麼孝順不孝順,我不在意。那是他們的事,也是我自己福報的問題」。也有人表示不同看法,「顧好自己,等於替小孩省下很多麻煩,所以顧好自己就好」、「出國留學不一定要花很多錢」、「小孩值不值得讓父母親,掏盡家產培養,父母親最知道。」請準備6件事為老後做打算為了老後做打算是每個人都應該考慮的重要議題。這裡提供了一些方法,以確保在老年時有足夠的資源和安全感:1.制定退休計劃:制定明確的退休計劃,包括確定退休時的預期支出和儲蓄目標。了解自己的退休金來源,並確保這些資金足夠支持退休生活。2.投資理財:學習理財知識,考慮將部分資金投資以實現長期增值。合理的投資組合可以幫助增加財富,提高資金的增值潛力。3.購買長期護理保險:考慮提早購買醫療險、長照險,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健康挑戰,這有助於減輕長期護理的財務壓力。4.多元化收入來源:不要依賴單一來源的收入,考慮開發其他收入來源,如投資、副業或兼職工作。5.控制支出:審慎管理日常開支,確保花費不超過預算。這有助於節省資金,以應對突發狀況或未來的醫療支出。6.為子女教育做理性規劃: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責任,但也應該在可承受的範圍內進行。不必將全部積蓄用於子女的教育,而應該在為子女提供良好教育的同時,保留足夠的資金為自己的老後生活做打算。綜合考慮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平衡為子女付出和為自己老後生活做打算之間的關係。重要的是在這些方面找到適合自己和家庭的平衡點,確保在老年時擁有安穩的生活。立即免費預約 一對一RFA理財顧問專業諮詢https://bit.ly/3RsE15O延伸閱讀:.離婚無子,想賣房環遊世界引戰 專家授經驗:存夠4帳戶不買房「想住哪就住哪」.醫盤點「人在臨終前最後悔5件事」你符合幾項?做好4件事活出無憾人生.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3-11-22 焦點.生死議題
人死前會不會有預兆?送走2千名末期病患 安寧醫師透露臨終一跡象及最遺憾的事
人死前會不會有預兆?一位20年照顧了大約2000名末期病患的安寧療護醫師說,人臨終前,通常會述說看到已故的親人來到他們身邊。而對死亡最大的遺憾,通常是沒有花足夠的時間陪伴家人。臨終病人談的不是上帝 而是看到已故親人來到身邊莎拉威爾斯(Sarah Wells)是一位安寧療護醫師,近日她在《電訊報》(《The Telegraph》)撰寫她長達20年的安寧照護心得,及對生死的看法。她所任職的瑪麗·居里臨終關懷醫院(Marie Curie Hospice)是一間由 10 名醫師組成的安寧團隊,他們一次照顧多達20名包括心臟衰竭、器官衰竭、失智症或運動神經元疾病等晚期疾病,且只剩下幾週生命患者的安寧中心。許多患者都是老年人,但其實也有不少年輕人,但臨終關懷床位通是為情況複雜的患者保留的,例如有年幼孩子的父母,他們不想看到他們死去在家裡。Sarah Wells表示,20年來,她照顧了大約2000名末期病患。她觀察到臨終病人一個特別的跡象,「病人跟我談的不是上帝,而是他們看到已故的親人來到他們身邊。」當他們告訴我他們看到了媽媽、失踪多年的孩子、已經死掉的寵物…時,這時我大概知道他們只剩幾個小時或幾天的時間了。Sarah Wells表示雖然她不信教,但這些經歷讓她更相信來世。任何事都不能阻止遺憾 他們最大的遺憾是…Sarah Wells認為,人們的最後幾個小時是一個特殊的、令人謙卑的時刻。死亡是公平的,當一個人臨終時,你過去多輝煌,你是否曾擔任過重要職位,這些都不重要。然而所有人對未知的事情都會感到害怕,尤其是當目睹親人與艱難的死亡鬥爭時。這時,她會跟家屬說,「死亡通常是一個平靜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人們會變得更加困倦,因為他們的器官減慢速度,他們陷入昏迷,能夠聽到和感覺到手的觸摸,儘管他們無法交流。」當你明白,恐懼就會消失。不過生死不由人,任何事都不能阻止遺憾,其中臨終病人最大的遺憾常是,沒有花足夠的時間陪伴家人。Sarah Wells說,人們後悔的不是他們做了什麼,而是他們沒有做什麼他們錯過了生日慶祝活動,錯過了機會,錯過了替孩子們寫卡片、錯過了替自己立遺囑,但他們已經沒有精力了。但Sarah Wells會跟患者傳達,「即使只剩下很短的時間,每一天都很寶貴」。不同的病人在最後幾天的優先事項都有所不同,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力滿足他們所有的要求。時間多麼寶貴 別浪費一分鐘擔心陌生人對你的看法Sarah Wells說,這份工作教會了她,我們與他人的聯繫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每天她都會告訴家人,我一直愛他們,因為我不想有任何遺憾,「我不會浪費一分鐘擔心陌生人對我的看法。」因為她知道時間是多麼寶貴,因為她和那些時間已經不多了的人一起工作了超過20年。認識安寧療護末期病人的定義,是指存活期六個月以內。WHO對安寧療護的定義包括「積極」這兩字,但是將治療的目標從疾病轉向症狀,積極的控制症狀、緩解不適並增加生活品質。不再做的是無效醫療,和疾病無謂地搏鬥。安寧療護包括五全照顧,即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及全社區照顧,以病人為主、家屬為輔,醫療人員則是協助者的角色,協助患者安祥、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除了適當、必要的醫療,末期病患往往有嚴重的不適、疼痛,緩解這些痛苦也是安寧的重要工作。【資料來源】.《The Telegraph》What I know about life – from watching 2,000 people die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1-20 癌症.肺癌
肺癌成為台灣最新癌王!9大篩檢步驟教你預防肺癌
11月是肺癌篩檢月,衛福部國健署上周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肺癌新發個案人數超過大腸癌,成為台灣新癌王。去年起,國健署針對肺癌高危險群,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免費篩檢(LDCT)計畫,台灣是全球第一個針對不抽菸肺癌進行篩檢的國家。誰是肺癌高危險群?誰符合免費篩檢條件?以下帶您了解LDCT檢查怎麼做,以及發現早期肺癌的重要性。第1站 高危險群Q:我是肺癌高危險群嗎?若不是高危險群,也需要做篩檢嗎?111年起,國健署對特定族群提供「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補助,免費篩檢對象包括:1.具有肺癌家族史:50歲到74歲的男性或45歲到74歲的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有重度吸菸史者:50歲到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不符合LDCT篩檢的民眾,若有健檢計畫,建議自費加做LDCT,頻率二年一次即可,費用約為5千元。一旦自費民眾檢出異常,後續治療費用則會由健保接手,民眾不必擔心。第2站 早期發現Q:國內的LDCT篩檢,為什麼特別針對有肺癌家族史者?目前篩檢成效如何?衛福部國健署自去年7月1日起,提供重度菸癮者(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及有肺癌家族病史的民眾LDCT篩檢至今超過一年。截至今年6月30日,已完成篩檢4萬9千餘人,找出531位肺癌病人,其中85%都是第0期、第1期患者,這些患者經過手術切除,就能恢復正常,因為篩檢,得以治癒疾病。台灣肺癌特性與國際不同,只有三分之一患者有抽菸。台灣在1990年代就開始施行菸害防制法,成人吸菸比率顯著下降,但肺癌發生情況卻不減反升,尤其肺腺癌更是直線上升,與抽菸關聯性較高的肺鱗癌,罹癌人數則有下降,所以國健署肺癌篩檢策略,一定要針對不抽菸高危險族群進行篩檢,其中最明確的危險因子就是家族史。根據研究,若家族中有直系血親罹患肺癌,其後代累積10年內罹患肺癌的比率是4.5%。LDCT篩檢推動是奠基於肺癌家族史研究,除上述追蹤研究以外,亦根據「台灣肺癌篩檢計畫(TALENT)」,2015年起針對不抽菸,但有家族史、環境暴露、廚房油煙者進行篩檢,結果發現家族史是導致肺癌的重要原因,故將重度吸菸、肺癌家族史列為兩大篩檢對象。肺癌已知的環境致癌因子,包括空氣汙染、石棉等裝潢材料、二手菸、廚房油煙等,但就國內而言,環境因素導致肺癌的機會,仍不如家族史高。目前已知20至30個基因與不抽菸肺癌有關,然而,因為肺癌是多基因影響,個別基因貢獻度並不高,只是累積起來很高,足見肺癌是多基因影響的癌症,具有基因變異的患者,比較容易受到環境致癌因子影響,導致癌症發生。觀察一年後,確實發現LDCT列入癌症篩檢後,找出的家族史肺癌病人,遠比吸菸者高。LDCT篩檢篩出肺癌患者的比率是1.1%,但具家族史的病人比率為1.5%,重度吸菸者比率僅為0.6%,同時具有重度菸癮、肺癌家族史雙重危險因子者,檢出肺癌比率為0.9%,可見家族史仍是肺癌最重要的風險因子。由於罹癌者逐年上升,國家透過健保預算編列,支應肺癌治療的費用占比也逐漸提升,用掉國家最多資源。細究原因,是因為半數以上肺癌患者,診斷確立時,期別已是第四期,晚期肺癌存活率更是剩下12.6%。若能翻轉肺癌罹癌期別分布曲線,讓多數比人在第一期就被診斷出來,因早期肺癌五年存活率可達八成以上,治療效果較佳。新藥新科技引進雖能改善晚期病人存活率,但早期診斷是翻轉肺癌死亡曲線的重要方式,能夠減少醫療資源浪費,病人也不必活得痛苦。備註:包-年: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吸30年,則為30包-年)第3站 認識LDCTQ:什麼是低劑量電腦斷層?跟肺功能檢查一樣嗎?肺癌篩檢方式,早年靠X光,但人體胸腔不只有肺臟,尚有肌肉、肋骨、心臟、大血管、氣管等組織,在重疊投影下,病灶易被遮蔽;LDCT可偵測小到0.3公分的肺部病變,據國際實證,可早期發現肺癌。LDCT對早期肺癌篩檢是有效的,X光只能在有明顯病兆的病人或晚期才看得到,無法取代LDCT。以肺癌第四期病患一年一百萬元的醫療費計算,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醫療經濟效益是划算的。低劑量電腦斷層只能用於肺部檢查,由於肺部內都是肺泡,空氣較多、穿透性佳,低劑量的放射線就能取得足夠清晰的影像,找出肺部結節或其他異常病變。另外,隨著台灣人口高齡化、吸菸、氣候潮濕及空汙等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阻塞)、氣喘、間質性肺病、肺纖維化等肺部疾病也逐漸受國人重視,若民眾出現喘、咳等呼吸道症狀,鼓勵進行肺功能檢查,以利及早發現肺阻塞、氣喘、肺纖維化及肺炎等肺病。第4站 到哪篩檢Q:我要去哪裡做肺癌篩檢?政府有補助嗎?什麼層級的醫療院所可以做肺癌篩檢?國健署未限定篩檢醫院層級,民眾符合受檢資格,可至網站查詢「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排檢。自去年7月至今年9月底,已補助約6.4萬人受檢。若有家族史者,應攜帶肺癌家屬診斷證明及親屬關係證明文件,若無證明可備罹患肺癌家屬之姓名、身分證字號、出生年月日填列聲明書。如受檢者目前有吸菸,則檢查前須接受戒菸治療或衛教。符合肺癌早期偵測計畫補助資格者,無需支付任何費用。如受檢者使用戒菸服務或篩檢結果疑似異常須回診,須支付掛號費等費用,自費篩檢費用依各醫院規範收取。第5站 篩檢風險Q:肺癌篩檢會有輻射或其他風險嗎?有沒有可能發生過度診斷的情形?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有其好處,同時也有風險。就吸菸高風險族群來說,肺癌篩檢的好處和風險如下:肺癌篩檢好處1.降低死亡率:美國試驗結果顯示,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可降低肺癌死亡率達20%;歐洲試驗結果顯示,男性肺癌死亡率降低達24%,女性降低更多。2.早期發現肺癌:肺癌篩檢能減少晚期肺癌的比例,連帶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3.早期診斷其他疾病:可同時發現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冠狀動脈鈣化等。4.輻射量暴露較低:低劑量電腦斷層輻射量暴露低於常規的斷層掃描。肺癌篩檢風險1.過度診斷:少數惡化緩慢的肺癌,就算不接受篩檢,可能終其一生不會出現症狀或提早死亡,因此會有少數的比例屬於多診斷、多治療。2.產生焦慮:若篩檢出陽性,於確認後續檢查結果前,會帶來等待的焦慮。3.陽性率結果:約95%篩檢出的肺部結節是良性,陽性率問題會造成心理壓力,衍生後續追蹤、侵入性診斷,與相關併發症。4.偽陰性結果:並非所有肺癌都可以藉由肺癌篩檢而及早診斷。5.仍有低輻射量暴露: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平均一次的輻射線暴露約為1.5毫西弗,約為在台灣一年的天然背景輻射量。第6站 報告異常Q:篩檢後多久可看到報告?顯示異常怎麼做?怎麼避免偽陽性問題?推動肺癌普篩,陽性率問題曾引發專家擔憂。LDCT看到結節,未必是惡性腫瘤,要視結節是否會成長。若LDCT檢測出肺部結節,放射科訂有判讀條件,會依照結節大小判斷,加上醫師雙重確認,就能降低偽陽性率。篩檢後約一周後可以收到檢查報告,重點是拿到報告後,若顯示異常,建議回到受檢醫院找胸腔內外科醫師依病兆態樣專業判讀、診斷、期別判定等。若檢查無異常,建議多久追蹤一次?國內研究發現,具肺癌家族史罹肺癌機率約為一般人的3倍,多發性(一次長很多地方)高達17%,女性遺傳機率更高。因此建議,具肺癌家族史可依衛福部建議,每兩年做一次LDCT篩檢。第7站 結節追蹤Q:什麼是結節?結節怎麼分辨好壞?需要多久追蹤一次?根據「台灣肺結節處置共識」指引,小於0.6公分的結節不需要馬上手術,建議可6至12個月追蹤1次,而0.6至0.8公分建議3至6個月要追蹤1次,0.8公分視為惡性處置。常聽到「小結節定期追蹤就好」,但有的受檢者想開刀一勞永逸,又擔心挨了不必要的刀,怎麼辦?目前臨床上會以AI輔助檢視毛玻璃樣病灶的腫瘤密度、亂度,對於非常焦慮的受檢者3個月回診追蹤,清楚判斷結節有無形態變化,若無變化可拉長到半年追蹤一次,再來就可拉長到一年一次。第8站 公費篩檢追蹤Q:符合國健署補助肺癌篩檢對象,檢查結果有小結節後續要如何追蹤?衛福部國健署自去年7月1日起,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篩檢。而健保署依「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醫院執行LDCT篩檢後,後續檢查追蹤或確診程序,相關費用由健保給付。今年度醫院總額也新增「因應肺癌篩檢疑似陽性個案後續健保費用擴增」專款項目10億元,用於支應肺癌篩檢後,疑似陽性個案後續確診費用。依健保署統計,罹患肺癌人數自107年6.6萬人,上升至111年8.7萬人,醫療費用也從107年149.81億點,上升至111年223.73億點。依國健署資料顯示,肺癌個案存活率低,主要與診斷期別有關,109年肺癌確診個案,高達51.1%被診斷為4期,若延誤治療到第四期才就醫,5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健保署與國健署共同合作推動「全民健保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並於今年6月1日開啟主動追陽模式。自6月至7月止,參與醫療院所數及服務人數分別為137家、3194人。至於自費進行LDCT篩檢的民眾,雖然健保署鼓勵各醫院即時上傳醫療影像包括電腦斷層攝影(CT)、核磁共振造影(MRI)、胃鏡等,提供其他院所調閱,但目前並未強制規定醫院一定要上傳,若醫院主動將自費檢查結果上傳,或是民眾主動請醫事機構上傳自費健檢資料,有需要時就可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第9站 自費篩檢追蹤Q:我是自費篩檢陽性,沒有政府協助追蹤,後續該怎麼辦?符合國健署免費LDCT篩檢對象,若篩檢出腫瘤,個管師將介入;自費篩檢若檢查出腫瘤,醫師就是患者的個管師,會協助治療並給予方針。一般而言,自費做LDCT可以分兩種,一是到門診,自訴有高風險病史,可自費做LDCT,等待檢查報告出爐後,回診看報告;另一種是自費做健康檢查,其中包含LDCT的項目,同樣會在一定時間內提供檢查報告,如果自費篩檢醫院沒有給予肺癌篩檢標準化報告(Lung-RADS),也會有建議治療的報告,可主動向醫院詢問。肺癌篩檢標準化報告(Lung-RADS)該檢測分為0到4級,其中第4級又分為4A、4B、4X,如果報告結果在3級以上,顯示需要緊急追蹤與介入治療,民眾可持健康檢查報告到任一醫院就醫,醫療費用則是依健保規定支付。【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3-11-19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你家有大不出來的孩子嗎?
曾經應邀寫過一本繪本,這是國民健康署因為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二十四條「提供兒童具有充分營養價值的食物」,因此請我扣著這個主題寫的故事。在構思故事的主題時,剛好看到一則社會新聞報導小學生便祕事件,後來查了資料,發現這是很普遍的問題,因為許多孩子不喜歡吃蔬菜水果,只吃炸雞漢堡飲料,父母親似乎也不以為意。因此我就以一個常常為「大不出來」而煩惱的孩子為主角,藉此談如何選擇健康的食物。大人可能很難想像,孩子在學校吃營養午餐時,水果都是拿來玩,很少人吃。台北醫學大學曾經調查發現,營養午餐裡的水果,有70%的孩子沒有吃,甚至將近三成的學童沒有每天吃水果,將近四成的學童水果攝取量不足。我很喜歡吃蔬菜水果,尤其台灣的水果種類多又非常好吃,所以很訝異有人不喜歡吃水果。住在台灣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一年四季都有非常多樣且豐富的蔬菜與水果,可以用非常合理的價格買到。尤其在夏季許多水果盛產時,可以在不心疼荷包的情況下,吃水果吃到飽,簡直奢侈得如同帝王。但是若從整體熱量來源來看,現代人「原型」食物吃的量並不多,因為在各種廣告商業行銷之下,養成吃加工過的各類「食品」的習慣,這些加工品中,除了含有許多對人體健康有疑慮的添加物之外,也缺乏纖維素。長庚兒童醫院的研究發現,到醫院求診的兒童中,四分之一有便祕問題;而且因便祕而求診的兒童中有三分之一出現體重過輕、生長遲滯或肥胖等生長異常的情況。因此,一個人大不出來,通常也意味著他們的營養狀況出了問題。纖維素主要來自於蔬菜與水果,它本身雖然不是建構我們身體組成的營養成分,但是它可以幫助我們順利排便,將身體有毒的廢物排泄出,維持腸道的健康。或許也是因為現代人的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改變,便祕已成了很普遍的現象,因此大腸癌早已取代肝癌成國病。纖維素除了可以幫助消化,讓食物順利通過我們的消化道之外,它還可以減緩葡萄糖的吸收,避免過量飲食,同時帶走多餘的膽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它也可以滋養腸道內數十億對健康有益的好菌,讓這些好的細菌發揮保護我們的功效。養成固定的大便時間也非常重要,尤其在進食後半小時至一小時,自然地大腸蠕動會較強,也就是我們感覺到的「便意」,這時候排便效果最好。只可惜很多家庭早餐後都匆匆忙忙趕上學上班,錯失了飯後大號的機會。因此,或許可以在大家忙完一天下班下課回家後、晚餐前,準備全穀類的點心再加上一些水果,然後在輕鬆自在的心情下,養成固定排便的好習慣。孩子的飲食習慣絕對是父母親的責任。只要父母親自己吃健康的食物,也只提供孩子健康的食物,就會形塑孩子的飲食習慣。首先把家裡垃圾食物扔掉,只要孩子生活的環境中,沒有這些我們不希望孩子接觸的東西,那麼他們接觸的機會就會少很多。良好的飲食是生活中最容易做到也最有效益的習慣,只要稍微注意一下,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免除往後很多的疾病,也能擁有活躍身體與精神,真的不可忽視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15 焦點.杏林.診間
手臂骨頭痛,忍2個月檢查出淋巴癌!醫陪我度過8次化療、10次電療
我沒有三高,也沒有慢性病,不抽菸,不酗酒,生活作息正常,也經常運動,算是很注重養生,職場環境是校園,每天接觸活潑可愛的青少年,唯一的壓力就是如何提升學生的成績,能考上好大學;家族沒有不良遺傳因子,父母晚年生活也很健康,超過80歲離開我們,算高壽了,我卻在十年前得到了癌症。那一年五月,我的左手臂骨頭有點不舒服,以為是勞動過度,不以為意,後來愈來愈痛,痛到舉不起來,看過附近骨科診所,照X光說是五十肩,打針和復健,還是沒有改善,忍痛過了兩個月,突然無緣無故發燒到38度。到高雄榮總掛感染科和骨科,骨科醫師問診後,馬上要我照X光,看完報告,醫師默默的抬起頭嚴肅地告訴我,「怎麼到現在才來看病,左手臂上半段的骨頭,有像蛋殼一樣的裂痕,這是癌症引起的。」我流下傷心不安的眼淚,一片茫然,醫師要我第二天住院檢查,經過電腦斷層和骨頭掃描之後,發現肝臟有7公分的腫瘤,切片檢查結果是淋巴癌,轉診到血液腫瘤科,由林世哲醫師團隊治療。經過8次化療和10次骨頭手臂電療,終於痊癒,化療期間的不舒服和心裡的恐懼難以言喻,謝謝高雄榮總完善醫療設備和林世哲醫師帶領的醫療團隊,給我身心最好的治療。
-
2023-11-12 名人.黃斌洋
保護口腔健康的重點是以不拔牙為優先嗎?牙科醫師這麼說
偶爾有朋友會問「我的牙齒缺了一塊,為什麼醫師建議要磨掉外層好牙齒,再包上假牙冠呢?」孟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但口腔治療中,偶爾會有「先破壞再重建」的概念。這些破壞值不值得?什麼才是口腔保護的優先排序?首先看看我們每顆牙齒。門牙切斷食物,犬牙撕裂肉塊,以及臼齒的磨碎食團等,咀嚼功能各有不同。如果缺角地方剛好就是牙齒主要受力點,好比廚師菜刀的刀鋒出現斷裂。如果修補材質不夠強壯且維持用刀峰斷點切菜,後續會有斷痕延伸,甚至菜刀整片斷裂風險。以抽過神經且邊緣薄脆的牙齒為例,由於養分傳輸的神經管已被移除,好比沒有生命的枯木般,雖然外觀維持原樣,但較脆且彈性不再。如果不慎咬到硬物,抽過神經牙齒斷裂風險比健康牙齒高。將此種牙齒用局部或全覆蓋補綴物保護起來,頗有「騎機車戴安全帽」預防保護概念在其中。這樣說來,似乎「保護脆弱牙齒的牙冠」就是口腔保健王道嗎?不然!由於固定牙套包含:有無內含金屬、金屬防鏽程度、牙套密合度、甚至剩餘牙齒結構都可能影響牙套壽命。品質不佳的牙套如果藏汙納垢,反而造成下面牙齒蛀牙,得不償失。因此如果固定牙冠邊緣出現增大黑縫,以及出現臭味等,盡快請醫師評估是否牙套出問題。既然一切都是為保存牙齒,那「牙齒不拔」就是王道囉?沒有人喜歡被拔牙。如果把牙齒比喻成一棵樹,牙齒周邊好比森林土壤。當樹木健壯時,強調「環保愛地球不濫砍濫伐」絕對正確。但若某棵樹木嚴重染病,有造成森林蟲害大感染風險時,趕緊將病株移除會是拯救森林首要步驟。對於牙齒而言,這個所謂「病蟲害」就是牙周病。早期牙周病可以透過醫療挽救或重建。但如果未積極治療,只為了不想拔牙而拖延,後續面臨的可能是整體牙周崩壞。也有人會想:「沒關係,反正牙齒搖到自己掉了後,再請醫師做骨質重建不就好了?」遺憾的是,無論醫學重建技術如何進步,上天給我們的天然完美牙周組織,永遠是人類無法創造出來的。那麼「牙周保存」總該是口腔健康的治療王道了吧?還是非也。當嚴重牙周病必須把牙齒拔掉後,如果沒有經過後續咬合重建,剩餘牙齒可能會因缺牙而導致傾斜混亂。也更容易因為排列不整牙齒間的碰撞產生咬合干擾。我們把下顎關節想像成懸吊在上顎的盪鞦韆關節。當缺牙造成齒列不整,就好比盪鞦韆的軌跡最低點,地面剛好有個不平凸點。結果每次盪下來都產生的撞擊,透過反作用力結果造成長期下來鞦韆關節受損。比對到顳顎關節,就是產生退化、開口出現喀拉聲響、張口受限甚至關節軟骨磨損等。顳顎關節嚴重受損時,除了減痛治療,有時甚至需要換人工關節,非常麻煩。所以從治療複雜型來看,似乎維持「顳顎關節健康」才是口腔保健重中之重。當你再看到生鏽不密合的「假牙冠」,覺得換掉可惜時,請想想包覆下面的「剩餘牙齒」,才是需要珍惜部分。當面臨嚴重牙周疾病捨不得拔牙時,請記得「健康牙周」才是後百年大鎮重建的精實基礎。當為了牙周病將牙齒拔掉,懶得重建時,請小心「顳顎關節」疾病,會讓您耗費更多心力面對。所以口腔保健還真不是只有牙齒說了算。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11 焦點.杏林.診間
社區健康守護神鄧榮傑醫師!視病如親 、樂於助人救人
30多年前,鄧榮傑醫師從軍醫退役後,選擇在社區開業,「鄧內科診所」成為社區第一家診所。台中市北屯區屬於邊陲地帶,距離市區的大型醫院較遠,老弱婦孺就醫較為不便,從此鄧醫師成了居民的家庭醫師。鄧醫師的夫人黃思蒂是藥師,夫妻倆親切友善,視病如親,對老人家噓寒問暖,居民深深感受他們愛人如己的溫暖。老公的腸胃不好,又習慣大吃大喝,胃病就上身。鄧醫師常鼓勵病人,生活要放輕鬆、作息規律、飲食節制,不可輕忽腸胃的小毛病,多攝取可以幫助腸道蠕動及增加腸內好菌的食物。他在胃腸科的專業領域,守護著家人的健康,讓人相當感謝。前陣子去看病,才知道鄧醫師又到中國醫藥大學中醫部進修針灸,並以榜首畢業。現在除了西醫外,也提供中醫針灸的醫療照護,讓社區長者的身體健康得到更好的調養。當年鄧醫師為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放棄第一志願,選讀公費的國防醫學院,因而在行醫生涯中,特別關懷經濟弱勢家庭,有許多家庭得到他的醫療和照顧,對他的感謝和感激,可想而知。從醫30多年來,鄧醫師樂於助人救人,推動各項保健措施,診所成為健康、樂活、養生的園區,他是我們的好鄰居和社區守護神。
-
2023-11-11 退休力.健康準備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化速度更勝日本!不斷學習、維持社交、注意健康...邁向長壽人生
台北大學最近出版一本新刊物,名為「學老誌」,創辦人、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曾敏傑說起創刊的起心動念,五年前,他正照顧年邁父母,看到八十多歲的雙親飽受病痛所苦,非常不捨。但同時,他看到也是八十多歲的福邦證券前董事長丁桐源健步如飛、耳聰目明,對比之下,讓他思考如何提前做好準備,持續人生最好的狀態。根據國發會推估,再過兩年,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這代表我們跨過了高齡人口達百分之廿的門檻,每五個人就有一人六十五歲以上。目前已是超高齡社會的國家,包括日本、義大利、芬蘭、荷蘭、瑞典、德國、法國與加拿大等,南韓和台灣同樣於二○二五年「升格」為超高齡社會,快過美國和英國,真正超英趕美。日本在二○○五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但台灣老的速度比日本更快,日本從六十五歲以上占比達百分之十四的高齡社會進入超高齡社會,花了十一年,台灣卻只有七年;預估日本邁向極高齡社會,即高齡人口占百分之廿八約需十六年,但台灣只需要十年。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台灣面臨的挑戰不只是高齡化,而是快速高齡化。推薦閱讀:「什麼都不敢,是要在家裡等死嗎?」韓柏檉10年前胸腔內發現17公分腫瘤,傳授退休準備經驗超高齡列車 台灣疾駛中台灣搭上疾駛的超高齡社會列車之後,預估二○二八年,十五到至六十四歲工作年齡人口占比低於三分之二,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不若以往充沛。工作年齡人口結構將更趨高齡化,未來將近一半為中高齡者;幼年與老年人口將於二○六○年超過工作年齡人口,扶養比逾一百,且預估這個時程還可能再提前。當熟齡人口變多,占工作年齡人口比率愈來愈高的情況下,曾敏傑認為,我們要為熟齡與老後做準備,賦權培力個人面對老化,不但要「提前做好各項準備,以因應老年生活的到來」,更要保持健康與活力,熟齡人士健康、有活力,攸關台灣社會競爭力。只是容顏改 腦袋仍靈光別再以「銀髮海嘯」等負面標籤來看對高齡化,現代的七十歲,可能等同於過去的六十歲,甚至更年輕。老年定義翻轉,即使成為六十五歲的法定老人,依然充滿無限可能。神經醫學權威、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劉秀枝今年七十五歲,她說:「我是容顏不再、動作遲緩,但腦細胞依然活躍的銀髮族。」劉秀枝最近出書,書中提到美國老年學期刊於二○二○年回顧七十五年來,社會對老年看法的改變。一九四六年創刊號指出,「老年是人類社會的問題」,認為老人生產力低,體弱多病,需要照顧;一九六九年甚至出現老年岐視,給老人貼上負面標籤,讓人恐老。一九七四年開始有學者發現,七十五歲以前的年輕老人依然健康有活力;一九九七年,有人提倡成功的老年, 鼓勵維持社交能力,年老而不衰老。劉秀枝指出,如今的「老人」與過去完全不同,使用3C產品是活力老年指標之一,別小看老人,許多人非常擅長使用3C,使用3C的能力與年齡無關。曾敏傑與台北大學歷史系教授辛法春共同推動青銀共學課程,內容程包羅萬象,例如規畫食物森林,鼓勵師生與社區長者一起栽種咖啡豆、香蕉與香草植物,也有共唱、共學課程、成立「閱讀健康書庫」等。他提醒,老的過程需要學習,中壯年時期就開始準備,所有人都必須有這樣的自覺與覺醒。推薦閱讀:我留給自己十年準備退休!連桂慧退休目標「老後不麻煩別人,自己照顧自己」,未來要幸福現在就得開始改變「以防萬一,活到100歲」2023退休力論壇 歡迎報名參加聯合國報告指出,一九九○年,全球只有九萬二千人能活到百歲,但二○二一年百歲人口逾六十二萬人,到了二○三○年,人數更將超過一百萬。「山中長有千年樹,世上難得百歲人」已是過去式,百歲世代來臨,每個人都要「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了解長壽是現在進行式,面對比想像更長的人生,我們一定要做好準備,超前部署。聯合報自二○二○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供大家填寫後檢視退休準備的優勢與不足,並主張理財、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自在獨立是準備退休最需要的五種核心能力。今年聯合報進一步付諸行動,將於十二月二日(周六)舉辦退休力論壇,請到「勞退教母」前金管會主委、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等專家分享最新退休準備趨勢,現場還有博覽會,提供「一日退休練習生」體驗,歡迎揪團報名參加。.洽詢:02-8692-5588轉5616、2070.報名網址:https://reurl.cc/V42xEb●來測退休力 https://pse.is/3uraub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05 養生.營養食譜
說食依舊/豬頭肉 肥與瘦的天作之合
豬頭肉,是一道上不了大場面的小菜,卻是庶民美味,飽含人間煙火氣,尤其在這乍寒還暖時節,信步找間小麵攤,點份滷豬頭肉,小酌一下,光用想的就讓人心曠神怡。豬頭肉是個通稱,除了俗稱的豬頭皮、豬耳朵、豬舌、嘴邊(臉頰)肉,骨仔肉也是豬頭骨剝切來的細肉,可見豬頭有大用,別再罵人「豬頭」了。中國人吃豬頭肉由來以久,但很少被納入宮廷料理,也鮮被文人雅士吟詠,大概只有率真的北宋饕客蘇東坡以〈豬肉頌〉歌詠:「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還曾在寫給堂兄蘇不疑的信裡說「常親自煮豬頭……宛有太安風味」,太安位於四川重慶,以麻辣風味的「太安魚」聞名,看來蘇大學士是麻辣豬頭肉的愛好者。江蘇揚州名菜「三頭宴」則是拜鹽商敢吃愛吃之賜,讓豬頭揚眉吐氣,三頭宴是扒燒整豬頭、拆燴鰱魚頭、蟹粉獅子頭,作家周芬娜曾專程到揚州品嘗,她形容「肥而不膩、入口即化又甜鹹適中」,讓人心嚮往之。川菜也有道豆渣豬頭,食家陳茂君說最初應是窮人的食品,但有錢人添加干貝、火腿等,卻讓豬頭翻身。唐魯孫提過一道冰糖煨豬頭,也是功夫菜,把豬頭整治後反覆水煮6、7次到熟爛,再以干貝、淡菜、冬筍等鋪底,加入醬油、黃酒和香料等小火煨4、5個小時,撒上冰糖再煨1個小時,「豬皮明如殷紅琥珀,筷子一撥已嫩如豆腐」,甚至曾入鮑魚同煮,名為「小吃大會鈔」。清朝應是最講究豬頭肉烹調的時代,乾隆時期李化楠父子的飲食專著「醒園錄」,就有兩種蒸豬頭之法。袁枚在《隨園食單》也載了「豬頭二法」,一煨一蒸,鹽商童岳荐所撰《調鼎集》,更記載了15種豬頭肉作法。不管哪種做法,要讓豬頭華麗變身,重點在「火候」,小說《金瓶梅》裡,西門慶家僕媳婦宋蕙蓮善燒豬頭,說她「只用一根長柴……把個豬頭燒得皮脫肉化,香噴噴五味俱全」,讓人口水直流。《金瓶梅》,不少人愛看卻不喜談;豬頭肉,不少人愛吃也不喜說。難怪兩者在蘭陵笑笑生的手中融為一體。還有一種特色豬頭肉是雲南大薄片,我最早在南投清境農場見晴山莊吃到。後來在友人帶領下赴屏東里港定遠社區的逸采居品嘗,老闆是當年滇緬異域孤軍後裔,她說豬頭先用火烤過,再用刀刮除焦面、漂洗後,冷凍一夜,再以刀切成薄片,過去考驗廚師刀工,如今則以機器代勞。豬頭肉薄片再淋上以醬油、醋、薑末、蒜末、蔥末、洋蔥等調製的醬汁,佐以香菜、芝麻等,焦桐曾形容「透露淡淡的煙熏焦味,口感彈勁飽滿,有肉感又不是肉;脂白的色澤,卻非肥油」。回家查了孤軍資料,原來1961年國民政府撤回滇緬孤軍與眷屬後,分別安置到桃園、南投清境、高雄美濃及屏東里港。里港,正是他們來台的第一站,從此,他鄉變故鄉,一盤大薄片,訴說著顛沛流離的酸辣鹹甜。大陸詩人兼美食家二毛曾整治過一桌「豬頭宴」,他形容豬頭肉是肥肉和瘦肉的天作之合,妙在肥瘦相間,「是一端上桌就有喊酒保拿酒來的衝動」。作家胡竹峰則說,古人以《漢書》下酒,他借《水滸》吃豬頭,並說施耐庵沒有安排魯智深吃豬頭肉,讓他深以為憾。想要不遺憾,備盤豬頭肉,再拿本《水滸》或《笑傲江湖》,就著魯智深或令狐沖的任俠之氣下酒。台灣傳統禮俗中,父母去世要準備豬頭做祭拜的大牲禮,衍生出諺語「在生一粒豆,較贏死了拜豬頭」,勸人孝順父母要及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生短短幾個秋,貴適意爾,莫留遺憾在人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05 名人.林靜芸
學成歸國、接棒事業卻不交談的兒子 是不懂父母的愛還是世代間出問題?
民國38年次的阿隆出身農家,當年鄉下上學不方便,阿隆很用功,讀到醫學院牙科畢業。阿隆的父親是種荔枝及柑橘的果農。果樹長大成熟前不會有收入,收成之前如遇颱風來襲,全部心血付諸流水。揹著貸款的父親,整天板著臉,家裡每個人都敬畏他。阿隆在醫學中心當到主治醫師,為了讓家人有較好的生活,選擇自己出來執業。他的個性敦厚,學養豐富,技術精湛,病人很多。阿隆持續進修,專攻牙周病、植牙,成為一方權威。阿隆的太太是他的學妹,在事業上幫他很多忙,兩人育有一男一女。阿隆想讓孩子受好的教育,花大錢送兒女出國讀書,孩子初中時期,阿隆拜託母親前去照顧他們。孩子替阿嬤取綽號「Stupid」(英語:笨蛋),阿嬤不懂英文,得意地向他人轉述說自己有英文名字。阿隆知道以後,非常生氣,把孩子送去嚴格的住宿學校。兩個孩子總算平穩長大,兒子考取牙醫師資格,還自願表達願回台陪伴父母,阿隆為此高興了一陣子。這時的阿隆已經成立牙醫連鎖體系,擁有數十位加盟牙醫師。兒子回來接棒,阿隆從臨床退下來,只負責行政督導。阿隆早就把父母迎來台北,他在同棟大樓另買一戶給兒子。兒子8月住進新家,從國外帶回來十多箱行李始終沒有整理,房子雜亂無章。舊曆年前,阿隆太太花了許多時間把物品一件一件歸位,並作了室內佈置。沒想到除夕夜,全家聚餐時,兒子竟公開警告母親不可以動他的私物。阿隆不忍妻子被冤枉,一時暴怒,口出三字經指責兒子。父子之後在診所也有些磨擦,兒子嫌父親用人老派,投資保守。父親怨兒子凡事求新,不懂成本。有一次兒子用美國的方式治療病人,引起誤會差點變成醫療糾紛。阿隆心疼兒子,親自出面收拾。事後他勸告兒子:「年輕人有理想很好,但是要記住『人和』的重要。」兒子卻回他:「台灣牙科會變這樣,就是你這一代人造成的,不要以為我喜歡這份工作,你根本就是慣老闆。」阿隆聽完兒子一連串指責後楞了好久。幸而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兒子漸漸融入團隊,他帶回來的新知識確實也促成醫療水準提升。但是父子倆很少聊私事,公事也靠秘書聯絡,隔閡愈來愈大。阿隆夫妻生活始終儉省,兒子在國外求學時結交一群朋友只穿名牌,只吃名店。有一天兒子買了上等內衣內褲給阿隆,阿隆很感動,可是兒子說:「你的內褲洗成那個樣子,你還穿,很噁耶。」一句話讓阿隆渾身不舒服。接下來女兒回娘家,阿隆在家庭群組的LINE公告全家聚餐,兒子已讀不回,吃飯時不見人影。女兒去探門,卻發現兒子請了一堆朋友在開趴,阿隆很生氣,從此不跟兒子說話。長年不跟兒子說話的阿隆很不快樂。他試著接近集團裡的年輕醫師,大方傳承經驗。也融入年輕人的生活。阿隆發現年輕人懂很多事情,他們努力在過日子,只是大環境不好,年輕人有許多困擾,需要上一代包容。阿隆總算想通了,兒子當年選擇當牙醫師,決定回台灣,已充分表達對父母的愛。相對的,接納兒子,引導兒子是自己為人父親的責任,阿隆決心勇敢面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05 醫聲.醫聲要聞
太想念車禍身亡爸爸 女兒也簽器捐!器官移植等腎臟的最多
疫情期間,器捐人數直直落,二○二一年僅二九四人,創史上新低,今年為疫後第一年,累計至昨天已有三一五人完成器捐,可望逐步回升;今年七月不幸因車禍離世的高先生,將眼角膜、肝、腎捐給等待患者,北榮昨舉辦器捐感恩會,高先生的女兒在今年父親節時完成器捐簽署,盼能延續父親的愛。逾1.1萬人等待器官移植 等腎臟最多、眼角膜次之根據器捐病主中心統計,全台目前有一萬一三五一名患者等待器官移植,以腎臟等待人數最多、眼角膜次之。今年器官捐贈人數逐漸回到疫情前的人數,累計至昨天為止,捐贈者有三一五人、受贈者八八八人。台北榮總移植外科主任林釀呈說,事故造成腦傷是器捐的大宗,受疫情影響,最嚴峻時最低僅個位數,是往常的三分之一。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理事長江仰仁表示,今年每個月平均約有卅人完成器捐,顯示器捐人數已逐步回溫。太想念車禍身亡爸爸 自己也決定簽器捐國內對於器官捐贈的討論,不再像過去那般保守。六十四歲的高先生今年七月車禍身亡,生前並未簽署器官捐贈卡,但家屬於車禍後廿四小時內,決定將其器官,捐給正在等候移植的患者。高先生的女兒說,爸爸離世後,感受到生命無常,離世後不到一個月,就是父親節,因為太過想念爸爸,自己也決定簽署器官捐贈,希望可以幫助更多人,也藉此懷念爸爸。器官捐贈者家屬鄭小姐說,父母先前發生車禍、分送不同醫院急救,父親送醫時已無呼吸心跳、頸椎脊髓嚴重損傷,搶救後呈現腦死狀態;鄭太太則因腿部嚴重開放性骨折,於醫院接受骨骼移植及重建手術。鄭小姐說,爸爸過去會將汰舊機體中的好零件保存下來,再安裝到另一個需要替換修繕的機體內,再加上他認為人生就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最後捐出肝臟、腎臟、胰臟、眼角膜、皮膚、骨骼、肌腱、韌帶,「知道他無法重生,但有其他人可以」,相信父親也會支持。二○一七年,台灣通過無心跳器捐,每年約增加十多例大愛器捐。江仰仁表示,台灣不斷找尋可以增加器官捐贈來源的方式,期待未來有機會能採取如西班牙的「默許制」,不過,如何協助醫師與病患溝通,仍然需要努力。
-
2023-11-04 退休力.社會連結
小麟老師:增強社會連結,培養多元專長!盡早退休準備但要時時調整
「退休規畫要有時時調整的韌性,像我就太早規畫,現在發現變數挺多。」智樂活社群共同創辦人小麟老師日常工作是教導樂齡長者使用手機,她發現「社會連結」在老後生活非常重要,年輕時擔心孤老終身,和閨密相約置產,一切安頓完畢她卻結婚生子,人生計畫也跟著轉向。小麟老師:增強社會連結 培養多元專長四十六歲的小麟老師過去從事行銷工作,在媒體業任職。四十歲那年,與兩位朋友創立智樂活社群服務樂齡長者,工作對象最年輕的六十五歲,最高齡者不乏百歲人瑞。她表示,與高齡者相處,和過去充滿商業競爭的生活不同,感覺自己特別年輕、每天生活更有意義。智樂活在雙北、基隆、桃園及台中地區與超過四百個長照據點合作,服務超過六萬人次長者。小麟老師觀察,有些長者退休後仍有人際連結,另一群長者則多待在家中「看電視或被電視看」,且存在性別差異,男性比女性更不容易走出家門。智樂活因此推出空拍機、單眼攝影等課程,吸引大哥們出門上課。中年創業,讓小麟老師深感六十五歲退休「實在太早了」。她的雙親都已超過七十歲,至今未有退休念頭;隨社會型態改變,長者體力、智力等至七十歲都還能有所貢獻,退休定義應有所轉變,不該再以年齡,而是「能做到什麼時候,就做到什麼時候。」推薦閱讀:長壽時代該怎麼有理想的老後?提早培養新嗜好,把握退休後黃金20年盡早退休準備 但要時時調整即便如此,「退休準備」仍要盡早開始。小麟老師表示,自己卅多歲就開始安排老後生活,因為一直單身,擔心無依靠,和身邊幾位單身女性朋友共商對策,決定若大家都沒有結婚,老了以後要住在一起、彼此照顧。她們在新店一處酒店式公寓置產,該社區有完善的健身房、電影院及電梯等設備,能滿足老後運動、育樂等需求,加上好友就住在樓上、樓下,不會彼此干擾卻能保有人際連結。正當老後生活安排妥當之際,小麟老師與先生相戀、結婚,並生下孩子,於是她將新店房產出租,與先生同住。她表示,有了家庭後,退休計畫必須重新考量,不變的是「人際連結的重要性」。因孩子目前仍在幼稚園就讀,未來教育、是否出國讀書等計畫變數太多、無法預知,但一切安排會以家人意見為主。「退休後『重現自我價值』相當重要,不少人選擇擔任志工,就是不錯的管道。」小麟老師建議,民眾年輕時就開始多方嘗試不同興趣、培養多元專長,讓自己保持學習動機,老後才不會受限自身能力,導致活動選項變少。以自身經驗為例,因為在台北生活,不會騎車、開車,老後考慮移民國外,就必須重新學習。推薦閱讀:退休是人生必經歷程,也是重要生命課程!黃斌洋:保險應趁早,保持健康不停診小麟老師填答「六種動物測驗退休力」發現,原以為年輕時已置產,老後經濟應高枕無憂,但填寫時發現自己仍有盲點,例如不曾認真思考退休後每月要保留多少生活花費,現在光是育兒、小孩求學就花費不少;至於老後健康,最近身邊朋友陸續罹病,她覺得健檢超級重要,已為自己與父母定期安排健檢。●「以防萬一,活到100歲」2023退休力論壇 歡迎報名參加聯合國報告指出,一九九○年,全球只有九萬二千人能活到百歲,但二○二一年百歲人口逾六十二萬人,到了二○三○年,人數更將超過一百萬。「山中長有千年樹,世上難得百歲人」已是過去式,百歲世代來臨,每個人都要「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了解長壽是現在進行式,面對比想像更長的人生,我們一定要做好準備,超前部署。聯合報自二○二○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供大家填寫後檢視退休準備的優勢與不足,並主張理財、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自在獨立是準備退休最需要的五種核心能力。今年聯合報進一步付諸行動,將於十二月二日(周六)舉辦退休力論壇,請到「勞退教母」前金管會主委、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等專家分享最新退休準備趨勢,現場還有博覽會,提供「一日退休練習生」體驗,歡迎揪團報名參加。.洽詢:02-8692-5588轉5616、2070.報名網址:https://reurl.cc/V42xEb●來測退休力 https://pse.is/3uraub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01 醫療.精神.身心
生病的爸爸退化成小孩!看著他這麼痛苦卻幫不上忙 「只要一轉身踏出病房,我就立刻崩潰」
照顧好自己的心情和身心狀態,才有足夠的心理空間與內在資源照顧病人。生病的爸爸退化成小孩剛步入而立之年的小芬來到癌症醫院的心理諮詢門診掛號。初次見面,她便明確地表達出需求:「我想知道,要怎麼讓正在接受癌症治療的爸爸擺脫消沉的意志,變得積極、樂觀?」小芬的爸爸多年前罹患癌症,幸運的是在手術完成後,只需要固定回醫院追蹤即可,其他方面一切如常。爸爸也把康復後的生活安排得豐富而精采,完全不需要家人操心。可是大約半年前,癌細胞轉移了。一向樂觀的爸爸似乎遭受很大的打擊,整個人變得沮喪又依賴。孝順的小芬擔心患有慢性病的媽媽一個人照顧不來,自告奮勇跟公司請假,每週都從外縣市趕回家,分擔媽媽的照顧壓力。她紅著眼眶說,這次住院,爸爸的行為舉止退化成像個小孩,讓她簡直難以置信。強烈的疼痛與不適,讓過去溫文儒雅、風度翩翩的爸爸彷彿失去理智,好幾次在病房裡激動地大吵大鬧,吼著覺得自己快要不行了,呼喊著世界上沒有人能了解他的痛苦。偏偏每一次主治醫師前來查房時,爸爸就突然恢復正常。這更讓她不知如何是好,不禁這麼想:難道爸爸是故意的嗎?面對爸爸的失態和退化,小芬總是強迫自己在爸爸面前維持著鎮定、可靠的樣子。「但只要一轉身踏出病房,我就立刻崩潰。」她哽咽地說。經過整整七天在病房密切陪病後,她的腦海充斥著爸爸鬧脾氣的模樣,以及病床邊二十四小時不間斷播放的佛經聲。一向最討厭上班的她,現在竟然只有在離開醫院、返回工作崗位的那一刻,才能感受到一絲放鬆和平靜。家屬也承受著莫大的身心壓力聽小芬談到這裡,我聯想到一個臨床上常見的現象:家屬所承受的身心壓力,並不亞於病人。在安寧病房工作時,經常聽家屬無奈地嘆著氣形容承擔的照顧壓力:「可能病人還沒走,我就先走了。」從家屬身上,我看到的不僅僅是對於病人身體照顧與事務的照料和付出,他們同時還常嚴格地要求自己,應該比病人更堅強、樂觀、強壯,要包容病人的一切情緒與行為。常聽家屬這麼說:「生病的人才最辛苦。身為家屬的我們沒有資格喊累和抱怨。」可是他們忽略了,在面對病人的病況變化時,更需要關照的其實是身為家屬的內在需求。家屬要過得好,病人的狀態才會平穩,也才可能維持好的生活品質。身為照顧者的你,有哪些感受和想法?所以當小芬茫然地看著我,問道:「我到底該怎麼鼓勵爸爸,才能讓他變得更堅強、更配合治療呢?」我請她先緩一緩,回過頭去思考一下:.當她一心一意想著要為爸爸好、想改變爸爸的言行和積極度時,她心中的聲音是什麼?她有哪些感受和念頭?小芬想了想,說:「我其實很生氣,為什麼爸爸不能好好當個乖巧的病人?為什麼他就不能為身邊的人想一下?」她也很擔心要是爸爸再這樣無理取鬧,和她一起輪流照顧爸爸的媽媽也會承受不了。「我媽媽其實身體也不太好,如果連她也倒下去,該怎麼辦?」這是小芬心中最深的恐懼,她沒辦法想像同時失去兩個家人。「看著爸爸脆弱的樣子,他一直大喊『不想活了』,真的讓我很難受。」她眼眶泛著淚說:「我總是告訴自己,一定是因為爸爸太軟弱、不夠堅強,才被復發嚇得自我放棄。多希望有人可以告訴我,他只是被心理影響到生理,其實他的癌症並沒有那麼嚴重……」停頓了一會兒後,她不安地說:「但是,萬一爸爸講的是真的,他真的很痛、很不舒服,我們卻把他當成無理取鬧,該怎麼辦?我曾有幾次大聲斥責爸爸,制止他不理性的言行,但是每次兇完他,又有很深的罪惡感。」她擔心自己忽略了爸爸真實的感受,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同理爸爸,沒有在他最需要的時候,和他站在一起。「眼睜睜看著他這麼痛苦,我卻幫不上忙。我真的很害怕失去爸爸,也怕自己有遺憾。」豆大的淚珠從她的臉龐滑落下來。你把所有責任都攬在身上嗎?隨著小芬逐漸覺察到面對爸爸病況惡化,自己心裡累積的挫折感與無力感,會談的主軸逐漸從幫助爸爸,轉向她的自我照顧和內在探索。談了幾次下來,我觀察到一點,好奇地問:「你好像把所有責任都攬在身上,對父母的期待和要求使命必達,似乎想做個聽話的乖小孩?」她停頓了一下,說:「過去其實不是這樣的。」爸爸生病以前,小芬和家人的感情一直很疏離,童年的她在家裡總是感到被父母忽視,在家中格格不入。成年後的她終於可以遠離家裡,並靠著自己的努力,在外縣市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安全堡壘,安穩地過生活。可是一得知爸爸的癌細胞轉移,她卻毅然決然地一肩扛下照顧責任。「或許,我是想證明自己比其他兄弟姊妹更值得爸媽的愛吧。」小芬喃喃說道。但也許是這半年以來突然和父母靠得太近,讓她一下子想起太多童年的沉重回憶,憶起兒時他們對她的疏忽和失職。這讓她在承擔照顧壓力之餘,還同時經歷到許多不舒服的複雜感受,卻難以說出口。因此,我們的會談花了很多時間討論原生家庭的議題,一起試著釐清小芬與家人之間的連結、糾葛及各種複雜的情感,討論該怎麼建立和父母之間的「心理界限」: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哪些話要聽進去到什麼程度?小芬也思考著:自己究竟需不需要一味地去滿足父母的期待?持續保有自己喜歡的事情某天小芬參加公司的部門聚餐,和同事邊吃邊聊得很開心時,她卻冒出一個很強烈的念頭責備自己:「我這樣是不是不應該?父母在受苦,我卻在玩樂。」她發現心裡有一個不太理性的想法:如果沒有完全燃燒自己,就是不足夠。因此,只要沒有陪在爸媽身邊,只要她過著自己的生活,內心就有很強烈的罪惡感,認為自己太自私。在她心中,「全力奉獻」與「照顧自己」就好像非黑即白的兩種對立狀態。我告訴她,重視自己的需求、照顧好自己的心情和身心狀態,才會有足夠的心理空間和內在資源,好好陪伴爸爸、處理爸爸的事情。我也鼓勵她,持續保有自己喜歡的事情,讓日常不只是剩下疾病和照顧,生活中保有不同的管道獲得正向感受和成就感,「照顧」的這條路才有辦法走得長久,細水長流。【療心錦囊】探索生命課題,進而增加照顧能量在癌症照顧的領域中,我們往往傾向聚焦在「疾病調適」的議題。但是與小芬的對話提醒了我:疾病調適很可能只是海面上的冰山一角,海平面下的那一大塊──那些我們人生在世經年累月形成的課題,例如:自我概念和童年經驗、家庭關係、教養、價值觀、人際之間的愛恨情仇等,其實始終存在,只是通常風平浪靜下,我們不容易去正視。這些生命議題常常在家中有人罹患重大疾病、需要照顧時浮現出來,對我們造成的影響超乎想像。因此,如果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好好地整理每個人的人生課題,消化、處理錯綜複雜的心情,稍微鬆動某些卡住的結,或許家屬就更有機會在承受照顧壓力的同時,比較清明地看待自己的狀態,有餘裕騰出更多心力,提供有品質的良好照顧和陪伴。延伸閱讀:.幫20歲癌末女辦生前同樂會!最後親自跟每個人說說話,與親友不留遺憾的告別.父母心疼20歲肝癌女兒,不知怎開口如知病情!心理師:家屬思考4件事.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怎麼好好說再見」,祝福彼此將有新旅途本文節錄: 寶瓶文化《癌症心理師的療心錦囊》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9 癌症.肺癌
降低肺癌死亡率兩大關鍵 如何早期發現及避免風險因子
根據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統計,「肺癌」已連續13年排名第一,堪稱為「第一名中的第一名」。值得注意的是,吸菸仍是導致肺癌的最主要原因,約占所有病例的85%,但不吸菸的肺癌患者,卻占全球癌症死因的第七位,因此如何迎戰無聲的肺癌,已是全民關注的議題。元氣講座邀請三位專家教導民眾如何避免致病風險因子,以及透過篩檢及早治療,積極對抗肺癌。隨人口老化,因癌症死亡的人數逐漸增加。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吳玉琮說,肺癌死亡的人數最多,主要是因為大多是「晚期」才被診斷出來,因此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有機會提高存活率。也因此肺癌預防的方針都著重在「如何早期發現」以及「避免風險因子」。台灣女性肺癌患者,多數不吸菸,引學界積極研究。臨床上肺癌被粗分為二類:「有吸菸」與「沒有吸菸」。吳玉琮說,國際上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研究,如果從吸菸與不吸菸的肺癌患者,分析占全球癌症死因的比例,結果發現吸菸的肺癌患者,占全球癌症死因的第一位、不吸菸的肺癌患者則是占全球癌症死因的第七位。在台灣,女性肺癌的患者,大多是不吸菸的肺癌,也是台灣學界積極研究的目標。9種基因突變與肺腺癌相關,成為治療關鍵鑰匙。早期的肺腺癌,若尚未轉移,可以手術切除,但晚期幾乎沒辦法透過開刀治療。不過隨著基因解碼,截至2023年底,醫學界總計發現9種與肺腺癌相關,而且可以治療的基因突變類型。台北癌症中心副院長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邱昭華說,「這完全是上天送給肺腺癌患者的禮物」,找到對應的基因幫助藥物研發,也等於是找到對抗基因突變肺腺癌的治療關鍵鑰匙。9種肺腺癌的基因分型中,最大宗的肺腺癌基因突變類型為「EGFR」基因突變,占整體的40%到55%;其次是「KRAS」基因突變,占8%到12%;第三位是「ALK基因突變」,占5%到7%。邱昭華表示,具基因突變的肺腺癌類型,如果有對應的標靶藥物可以選擇,治療效果會相當好。多專科團隊合作,醫病共決,找出最適合的治療計畫。此外,肺癌的治療透過多專科團隊的合作,為病人發展出最適合且完善的治療策略與照護也逐步成為趨勢。邱昭華表示,以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為例,肺癌多專科團隊除包含臨床與支援團隊外,院內更獨特設有「領航師」,幫助初確診病患更快熟悉院內系統。另外,「個管師」則是密切與病患及家屬溝通的橋梁,協助患者與不同科別醫師溝通,以討論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針,不再僅侷限病人聽從醫師的建議,而是讓患者徹底了解各種方案後,與醫療團隊討論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法。透過基因檢測,精準醫療大大提升治療成功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研發副院長周德盈表示,精準醫療已成為現今醫療的新標準模式,提供病人量身打造的治療設計,大大提高治療成功率。想得知自己的腫瘤是哪一種基因突變,可以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等精準醫學檢測,找出患者腫瘤是否有特殊基因突變,若有則可以給予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例如,亞洲人的肺腺癌大多有EGFR基因突變,歐美則大多有KRAS基因突變。周德盈表示,目前腫瘤基因檢測可以採取組套的方式檢測,不需要做到「全基因篩檢」,且如果符合健保的條件,也有部分檢測健保能夠給付。通常第一次被診斷有腫瘤,醫師評估用藥時,就會建議做基因檢測。目前次世代基因定序這一類的精準醫學檢測,主要使用在癌症患者身上,目的是更精準的使用藥物,尚未足夠成熟到可以當做健康人的癌症篩檢工具。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助高風險族群及早發現病灶。吳玉琮說,針對健康人的肺癌篩檢,現在以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為主,它是一種胸部電腦斷層,可作為肺癌早期篩檢的工具,可以偵測1公分以下的肺部結節,及早揪出、及早治療,等到肺癌出現症狀後才被診斷,通常已經是晚期。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衛福部從111年7月起,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每兩年一次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符合資格之民眾可就近到醫療院所受檢。高風險族群是指:● 家中具有肺癌家族史:50歲到74歲的男性或45歲到74歲的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 有重度吸菸史者:50歲到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
-
2023-10-27 退休力.理財準備
她離婚無子,想賣房環遊世界引論戰!熟齡部落客授親身經驗:存夠4帳戶不買房「想住哪就住哪」
台灣單身人口逐年提高,有些人即使進入婚姻,也難保會走到最後,如何規劃好一個人的生活更重要。有位網友在網路論壇發文表示自己43歲、離婚沒小孩,由於母親已經離世,因此想把名下房子賣掉改租房,價金一部份給爸爸養老,一部份拿來投資,其餘將用來環遊世界,卻意外引發兩派論戰。許多網友都勸別賣房,以免老後租不到房子住,真的是這樣嗎? 有位女網友在「爆料公社」發文表示,自己今年43歲,離婚沒有小孩,離婚後淨身出戶,靠擺地攤存到開店資本,後來也加入電商,打拼11年後有車有房,過著經濟獨立的生活。 由於不願再婚,女網友前後交往2位男友都因婚姻問題而告分手,如今原PO表示不想再談感情,於是思考是不是該好好享受生活?「把房子賣掉,租房子住,反正我賺的錢死後也帶不走!」 原PO說,父母的婚姻也是離異收場,如今媽媽過世、父親也未盡過扶養責任,還有一個成天惹禍的姐姐,加上自己工作壓力很大,又需要體力,因此思考是否把房子賣掉,租一個還不錯的房子住。 她規劃,賣房款項除了用來償還剩餘貸款,剩下的錢一部份留給父親養老,一部份環遊世界,其他的作為投資,詢問網友:「我這個想法會不會太天真?」 單身更需要理財規劃,好好善待自己 對此,網友看法兩極,一派建議原PO千萬別賣掉房子,因為台灣仍有許多房東不願租屋給銀髮族,「房貸就當是在繳房租,至少每個月付出去的貸款是繳在自己的房子,而不是幫別人繳房貸」、「長久之計還是把房留在身邊」。 也有人示警:「妳確定等妳老了年紀大的時候租得到房子?不要等到時人老了還沒死卻租不到房子,到處流浪求房東租給妳時就不好笑了!房東最怕老人和收入不穩定的人來租,才沒跟妳在那講感情!」 另一派人則認為原PO的想法很棒,「自己的錢自己規劃,照顧好自己開心快樂最重要」、「不天真,反倒是規劃可以,往後的生活好好善待自己。」 但不少網友仍勸原PO才40多歲不必太早侷限自己的未來,「有個伴可以互相照應」、「真要結婚也不是不行,婚前協議寫滿寫好就行,真的不行再離婚也沒什麼差別」、「隨著年齡增長陪伴彼此老去,不是很好嗎?」 粉圓妹:「有錢不怕沒地方住」,選擇更靈活 許多人對於女網友「賣房去環遊世界」的想法有疑慮,多半都是考量台灣銀髮族不易租屋這問題,擔心年輕時不買房,老了就沒房住流離失所。熟齡部落客「粉圓妹」曾對此分享觀點,單身的粉圓妹同樣沒有買房,理由是:「擁有現金流遠比房子重要」,空有老宅卻沒有錢進帳,一樣無法生存、無法安老、更無法樂活,甚至無法申請低收補助。 粉圓妹認為,「有錢不怕沒地方住」,反而因為沒有房貸牽絆,人生擁有更靈活的選擇權。對於許多專家、網友們說「老了租不到房,就知道有多慘」,即使年過70歲,只要有錢、有體力、夠健康,「揹著行囊、俐落的裝扮、用輕盈的腳步踏入飯店/旅店,會被拒絕入住的機率有多高呢?」 樂活退休 4大帳戶要存夠不過粉圓妹強調,要不買房又能擁有樂活退休人生,4大帳戶一定要存夠: 1、存財富:只要擁有足夠的現金流,無論想住飯店、旅店、養老村或安養中心都可以。 2、存體力:老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行動力,所以平常就要存好體力,上山下海通通行。 3、存健康: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也要培養興趣、持續學習,讓身心靈三方面都維持健康。 4、存能力:儲存獨立自處的技能、開放的思維、國際觀的眼界、適應環境的身體。如此一來,即使年紀增長也能接軌時代、不必倚靠他人,健康優雅的老去。●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陪伴癌末先生的體會: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好珍貴,一定要好好珍惜,活在當下.優雅「無關年紀」!不管幾歲都別放棄打扮自己…丁菱娟:「活出美麗」是一種生活態度 .日夜溫差大,提防「心血管疾病」上門!營養師圖解6大類「護心飲食」:這種每週至少吃2次
-
2023-10-2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當兒童疾病末期照護經驗遇見CALM(Managing Cancer and Living Meaningfully)照護模式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晚期癌症的身、心、社會、靈性照護模式:Managing Cancer and Living Meaningfully(CALM 模式)」,由安寧療護團隊的醫師、臨床心理師、護理師分別介紹這一般人比較陌生的領域。對CALM有多年經驗的醫師介紹他如何與首創CALM 的Dr. Rodin結緣,介紹CALM的四個面向:症狀處理與醫療團隊溝通、自己與重要他人關係的改變、靈性,生命意義與目的,面對死亡與保持希望,並分享在國內舉辦工作坊的心得。→想看本文臨床心理師發現使用CALM架構的會談,就像行進中有張地圖引領,有助於團隊與病人在龐大的情緒與訊息量中不至迷航,也能讓每次的談話都更聚焦討論的精要。→想看本文兒童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的護理師在與家屬貼近的生活和訪談,更深入的了解照顧者的需求與經驗,才發現家屬所經歷的遠比她過去在兒童病房工作中所想得更為艱辛,而發現Rodin的教學使她「驚呼連連,太多我不知道為什麼的事,找到了根據,這麼一來,才有機會在未來工作中發展出更多具個別性的照護」。一個研討會的際遇中遇見充滿關懷與熱忱的莊永毓主任,在主任的分享中參與這次CALM的工作坊,起初聽到此照顧模式以學習的心情,抱著跟老師們學習的想法完成報名,直到收到課程內容的講義,我在心裡不斷放著煙火,激動不已……這幾年加入兒童緩和醫療照護中,和家屬貼近的生活和訪談,更深入的了解照顧者的需求與經驗,才發現家屬所經歷的遠比我過去在兒童病房工作中所想得更為艱辛,這段日子猶如沒帶氧氣筒潛入深海的感受,對孩子和父母的敬畏也更重。近年因著撰寫論文,花了長時間反芻母親經歷喪子女的內心話與閱讀哀傷相關書籍,不斷反思臨床工作如何從結果來改善未來兒童安寧緩和醫療的照顧,一堆的「為什麼」在腦中盤旋:「為什麼要這麼做?」 「為什麼要同在?」內心很多個「為什麼」,知道做這些都很重要,但卻不理解背後的原因。尤其在教學上好像只能經驗分享的感覺,很多安寧緩和醫療相關的理論與知識與兒童暨家庭的照顧似乎又不完全貼近,畢竟兒童不是大人的縮影,照顧孩子與成人的照顧者負荷更是不同,但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親子的依附理論目前也開始運用在哀傷陪伴,開始摸索依附理論運用在重大傷病兒童及家庭的可能,但在解釋照顧者的身心反應,似乎又少了些什麼……直到參與了CALM工作坊,如同久旱逢甘霖,課程中Dr. Rodin的教學更是讓我驚呼連連,太多我不知道為什麼的事,找到了根據,這麼一來,才有機會在未來工作中發展出更多具個別性的照護。CALM關注四個面向:一、疾病症狀管理與醫病溝通:與兒童安寧緩和醫療重要的照護指引中醫病共享決策(SDM)以及預先照護計畫(Advance Care Planning)有相輔相成的部分。二、自我及與重要他人關係的改變: 兒童正值建立自我概念之際,遇到重大疾病突襲,將影響了這群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未來的自我照顧能力、親子建立依附關係期間,因治療產生的困境,也為安全依附帶來壓力,不僅於此,家庭中各角色因孩子住院之故需要彼此分工及協調等調整,也成為家庭中的挑戰,等等諸多的衝擊與改變。三、靈性、生命意義和目標:兒童的靈性發展及生命意義因年齡及認知發展有很多不同,如何了解兒童的需求外,照顧者及華人文化對兒童死亡,有著惋惜與不捨,我們也常聽父母親們嘆息孩子生命的短暫,只到這世界承受治療辛苦等,Dr. Rodin課程中說道提供支持性的積極傾聽,幫助個案更多的分享找出意義,與我們熟悉的敘事護理的精神也很類似。四、未來、希望與死亡:兒童面臨死亡威脅時,較大的孩子常常出很多點子讓大家一同與他完成;當然也會遇到無法接受此狀態的父母,我們也協助孩子完成,在未來留給爸媽;對父母來說,談論孩子面對死亡更是一難題,但透過正視及接納的態度,能幫助家庭保有更多積極生活經驗的空間。在課程中反思如何參考成人照護模式基礎,來調整成為兒童暨家庭照護好用的工具,正當我想破頭之際,課後很開心聽到Dr. Rodin正在發展適用兒童照護的相關架構,真是值得期待! 理論或架構都是幫助臨床工作者更有系統及更全面的提供醫療照護,不論何種模式,最重要的我想都是不違背身為醫療工作者的初心,陪伴經歷疾病困難的人一起走過這段曠野,成為彼此生命中的啦啦隊,我相信不論是助人或是受助者,在彼此的生命旅程中的相遇都能成為沿途美麗的風景。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27 醫療.心臟血管
高膽固醇竟是遺傳所引起!一次了解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症狀、遺傳與治療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是一種常見的遺傳疾病,病人會在年輕時就出現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偏高現象,也就是「高膽固醇」是由遺傳所引起。元氣網整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原因、遺傳、症狀、篩檢和治療的基本常識,了解此疾病的面貌。什麼是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是一種遺傳疾病,病人的血液中會出現高膽固醇的問題,主要是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數值過高,因為肝臟無法正常的移除低密度脂蛋白(LDL)。這類型的病人會隨著年齡成長,身體越來越無法代謝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造成低密度膽固醇數值會較正常人偏高,如果LDL-C在成年人超過5 mmol/L (190 mg/dL),或在兒童超過4.1mmol/L (160 mg/dL),通常醫師就會懷疑是否是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跟正常人相比,年輕時(此處定義為男性55歲以前,女性65歲以前)就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增加約20倍。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原因是什麼?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是一種常見且嚴重的遺傳疾病,根據學者推估,發生率介於1/200人〜1/500,全世界的病人數介於1400萬和3400萬人之間。低密度脂蛋白(LDL)中所包覆的膽固醇,常稱為「壞膽固醇」,因為此種脂蛋白容易在血管中沉積,長期下來就會堆積在血管內引發血管阻塞。LDL會在肝臟與肝臟細胞上的「LDL受體(receptor)」結合,低密度脂蛋白就會進入肝臟細胞進行分解與利用,所以LDL受體(receptor)具有調節血液中LDL濃度的作用。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病人大多是「LDL受體」發生突變,無法有效與血液中的LDL結合,也就無法將LDL在肝臟內進行分解,導致病人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的濃度會顯著上升。少數的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病人是LDL的結構發生突變,導致突變的LDL無法與「LDL受體」結合,同樣也就無法在肝臟內分解LDL,也會讓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的濃度顯著上升。血液中的LDL長期濃度偏高下,就會比正常人更容易發生血管阻塞的問題,因此導致後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如何遺傳?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有兩種類型:異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HeFH)和同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HoFH)。 ●異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HeFH):大多是從父母其中一位遺傳到異常基因,而另外一個則是正常基因。也就是說,病人會帶有一個正常的基因與一個異常的基因,在家族中觀察可以發現病人的家屬,包含:雙親、兄弟姊妹和孩子,會有一半的機率會罹患該疾病,而非所有人都會罹患。異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病人心血管疾病的平均年齡,男性大多落在42~46歲,女性則多落在51~52歲。●同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HoFH):這類型的病人極為罕見,病人從父母雙方都遺傳道變異的基因,因此基因變異的狀況更加嚴重,如果沒有進行治療,可能會在20歲前發生心血管問題。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症狀?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並不一定會發生明顯的症狀,部分病人會出現以下症狀後,經由醫師診斷後發現:●黃色瘤(xanthoma):在腳跟或背側的肌腱出現腫脹。●眼瞼黃斑瘤(xanthelasmata):在眼睛周圍的皮膚內,發現有黃色的沉澱物。●角膜老年環(Arcus senilis corneae):角膜周邊會出現環狀的脂質沉積現象,通常是白色或灰色不透明的物體,最終有可能形成一個環狀。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如何篩檢?醫師如果懷疑病人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會進行以下的檢查:●血脂相關檢測:檢查血液中不同類型的膽固醇(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量和三酸甘油脂。 ●基因檢測:了解是否帶有基因變異,並且確定診斷。●家族史研究:需要了解其他家庭成員是否也有心血管疾病,是否有過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家庭成員也需要進行基因檢測,確認是否有此病。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如何治療?飲食需要控制嗎?目前臨床上治療是採用多重管道的治療方式,重點治療方式還是以藥物治療與飲食為主:1.降血脂藥物: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兒童目前建議2歲後需要定期篩檢血脂數值,如果兒童的低密度脂蛋白高於160mg/dL時即應開始藥物治療。低密度脂蛋白的治療目標為低於100mg/dL,已有血管疾病的患者建議控制在70mg/dL。2.飲食控制:生長中的小孩每日熱量的攝取其中脂肪部分盡量小於30%,飲食可以透過少油來達成。飲食需要增加水解纖維素的攝取量,每天至少10克,水果和蔬菜有益降低血中膽固醇。3.良好的生活作息:如果有菸癮需要戒菸、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如果體重過重則需要減重。4.LDL分離術:當飲食和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時,需針對超高的血脂進行血液透析(LDL分離術),協助排除LDL,可改善皮膚的黃色瘤和心血管病變。但長期治療會讓小孩產生不舒服感。5.肝臟移植:移植正常肝臟組織,分泌酵素發揮排除LDL功能,缺點需要終身服用免疫控制劑。6.基因療法:未來或許可以會發展出有效的基因療法,將異常的基因替換出來的可行性。參考資料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指南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同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 Homozygous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
-
2023-10-26 醫療.精神.身心
妻子陪伴癌末先生的體悟: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好珍貴,一定要好好珍惜活在當下!
當無能為力湧現,讓那背後很深、很深的情感,能稍微浮現出來,被自己看見。怒氣沖沖的家屬在安寧病房工作時,護理站常接到民眾來電請教關於安寧療護的疑難雜症。有一次,護理師接到安寧門診病人的太太打電話來,表示對於醫師在看診過程中,沒有將病人腫瘤傷口處的包紮拆開來檢查感到很不滿。在電話中,她怒氣沖沖地質問:「就算你們認為我先生是末期,也應該要看看還有沒有什麼辦法幫他把傷口顧得更好吧?」儘管醫師已向太太解釋將包紮好的腫瘤傷口拆開檢查並非必要,她仍無法接受這樣的說法。一週後,這位病人因為疼痛日漸加劇,從家中住進安寧病房進行症狀控制。他的臉頰上有一道明顯的腫瘤傷口。五十多歲的他患了口腔癌,從發病到被醫師診斷為末期、建議尋求安寧緩和的管道,前後只有半年的時間。病人入院當天,主責護理師邀請太太到護理站坐下,一邊向她說明安寧病房的規定,一邊協助她填寫各式同意書與文件,其中包括一份了解「主要照顧者身心壓力狀況」的情緒篩檢量表。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太太在被問及她近來的心情與照顧壓力時,突然一陣鼻酸,哽咽說道:「我先生的個性很不愛麻煩別人,從診斷到現在,他都堅持不讓周圍的人和親友知道他生病的事。」但講到這裡,她又馬上收起眼淚,淡淡地說了句:「所以我也沒辦法跟其他人說這些事情。嗯,就這樣。」之後她便絕口不提自己的心情和感受。看著太太好不容易稍微打開的心門又硬生生地關上,我心中難免有些惋惜。等一切都結束了,我才能好好整理兩天後,護理師在病房的晨會上報告:「病人昨晚很躁動,一度爬下床要衝出病室。一旁的太太奮力阻止他下床,但似乎也被病人這個突如其來的舉動嚇到,不斷掉眼淚。」聽了這個情況,我決定主動出擊,試著去對太太表達關心,開門見山地問她是否願意和我談一談,或者有沒有我們可以協助她的部分。太太先是愣了一秒,接著回答:「我想先不用吧……這是我和他之間的約定。或許要等一切都結束了,我才能好好整理。」她含著眼淚婉拒這份邀請。「沒關係,我尊重你的想法。但是如果有需要,請你一定要主動讓我知道。」我說。縱使可以感受到太太的心裡有著很深的哀傷,我還是選擇尊重她當下的意願,以及她對先生的承諾。你們醫療團隊應該要更能同理家屬的狀況幾個星期後,輪到新來的實習醫師照顧這位病人,我一時興起,主動跟著他一起巡房。一踏進病室,太太對我們說的第一句話卻是:「心理師,你有空嗎?我想要和你談一談。」我克制住內心的好奇與激動,故作鎮靜地告訴她:「好啊,但我們先讓實習醫師問診,等了解病人的狀況後再說。」實習醫師開始詢問病人這兩天的身體症狀,太太描述,前一天下午他一度喘不過氣,隨後臉頰上的腫瘤傷口就大出血。突然間,她問我們:「你們是不是看過很多人大出血?」還沒等我們回應,她繼續說道:「我知道你們醫療團隊都很忙,處理出血的狀況對你們來說只是工作,可是對我們家屬而言,卻是第一次遇到。我會緊張,沒辦法像你們那樣處之泰然。」前一天下午,她先生的腫瘤傷口大出血,床單與枕頭都沾滿了血跡。當時她焦急地亂了手腳,一心一意只想盡快止血,但當下護理師卻要她離開現場,去外面拿乾淨的床單。她認為清理床單並非當務之急,趕快把血止住才是重點,於是和護理師起了衝突……她愈講愈激動,語氣也越發尖銳,最後流著眼淚,語帶憤怒地對我們說:「你們醫療團隊應該要更能同理家屬的狀況!」情緒高張的她接連又問了許多令實習醫師難以招架的問題,像是:「病人現在這個樣子,你覺得你們應該怎麼做?」眼看太太的情緒逐漸凌駕於理智之上,為了避免醫病之間產生更多不必要的誤會,我決定搶先實習醫師一步。我先同理太太對先生病況的擔憂、面對大出血時的驚嚇與心急,以及對醫療團隊處理方式的不滿,接著放慢速度,語氣和緩地請她想一想:.她的期待是什麼?.在反問醫師現在該怎麼辦之前,做為家屬的她,內心是否其實有什麼擔心與期望呢?「或許你可以試著先說說具體的想法,然後我們再一起討論,看怎麼做對先生最好,雖然沒有什麼是百分之百的好。」我告訴太太。聽了我的建議,她停頓一會兒後,哽咽地說:「我覺得每一個決定都好困難,好像是我在代替他決定生死。」我拍拍她的肩,告訴她:「先生現在雖然虛弱,但意識仍是清楚的,儘管他累得說不出話來,但我們用簡單的問句問他,他似乎還能點點頭、搖搖頭。」我請她先與先生討論一下本人的意願,看他是傾向即便身體可能出現突發狀況,仍希望維持清醒,與家人互動;或者只要能不感覺到不舒服,以藥物維持鎮靜沉睡的狀態也無妨。我告訴太太,晚一點我會再回來找她。隨後便退出病室,留給夫妻倆一段時間好好地溝通。一種委屈、無力又哀傷的感覺再次踏入病室之前,我心中沒有預設什麼目標,只希望能讓這個壓抑已久的太太抒發並覺察自己心裡那股哀傷、憤怒,甚至是無能為力的感受。雖然不確定太太還會說出多少對醫療、對團隊的不滿,但我在心中打定主意不追問她事件的細節,而是著重在詢問她的感受和想法,好讓那背後很深、很深的情感,能稍微浮現出來被她自己看見。果然,陪伴病人就醫這一路以來,太太累積了好多好多對醫療的怨言與不信任。「某某醫師告訴我們,直接去那邊找誰誰誰做檢查就可以,但是我好不容易推著輪椅到了那邊之後,誰誰誰又說我搞錯了,很不耐煩地把我們趕走。「住院過程中,每個班別、每一位護理師的做法都不同。有的人告訴我病人的傷口應該這樣照顧,我照做了之後,下一班的人又問我為什麼會這樣照顧,甚至用不屑的口氣質疑我。」最讓她在意的是:「上禮拜我幫先生清潔的時候,我不確定當時他頭腦清不清楚,他很生氣地對我說:『都是你隨便給我亂弄!』」聽到這裡,我緩緩地問她:「他們對你說的這些話,對你的影響、帶給你的感受是什麼?」太太想了一下,說:「委屈吧……」豆大的淚珠從她的臉頰滑落。「嗯,是那種你很用心、很想要幫助先生,也很努力學、很努力要做好,可是這些努力和用心,他們好像都沒有看到。這似乎是一種……無力又有點生氣的感覺?」我大膽地假設。「是……」太太點頭。只需要有人聽懂我們說的話病人躺在床上,不時呻吟著。太太在病床左邊,不斷地輕柔摸著先生的手心和手臂,安撫他,要他別去抓傷口。站在對側的我一面談話,一面和太太一樣輕握著病人的手,不時地摸摸他、安撫他。太太聊到他們夫妻倆一向截然不同的行事作風。「我先生就是濫好人,我都說他有病。他總是不想得罪或麻煩別人,所以所有事情都自己承擔,但我覺得他只是都積在心裡。就像到醫院,你們要幫他做什麼,他只會說好、好、好,從來沒有一句要求或抱怨。「可是我不一樣,我是那種看不慣就會直接說出來的個性。有問題就是要解決啊,我不怕衝突,所以也常常被他罵。」除了描述自己和先生的差異、過去共同的回憶,她還談起在先生生病以前,她是怎麼過自己的生活:每天出門上課、運動、和朋友喝下午茶。然而這半年來,她幾乎是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地陪在先生身邊。說著說著,她的表情不一樣了,臉上開始有笑容,病室內的氣氛也輕鬆多了。「其實昨天下午跟護理師發生衝突之後,我晚上都睡不好,一直在思考是不是該向誰反映。醫師嗎?護理長嗎?可是我不想像是打小報告,後來就想到也許可以跟你講,身為心理師的你或許有辦法理解我們雙方的為難。」「那我們談完這兩個小時後,你現在感覺怎麼樣?」我問她。「好多了,心情輕鬆多了!」她微笑著回答:「我覺得現在好多人都需要心理師。幾乎很少有人能聆聽別人說話,很多時候,其他人根本聽不下去我們在說什麼,只會一直給建議。但其實我們只需要有人可以聽懂我們說的話,好好思考之後,再給出一個真正符合我們的建議。」太太接著語重心長地與我分享這半年來陪伴先生的體會:「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好珍貴,一定要好好珍惜,活在當下。」「嗯!共勉之。」【療心錦囊】發揮「同理心」的力量回憶起那天和太太的互動,不禁感動於「同理心」的力量。當一個人有機會好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體會到被理解、被接納的感覺時,原本內心深處的那些孤單、痛苦和難受,似乎就可以一點一點被消化了。無論是情緒的覺察或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都能幫助一個人更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更有機會用不同的觀點看待困境,從中獲得新的體會,邁向自我成長。當負面情緒獲得緩解時,彼此間的信任關係也能隨之建立。在兩個小時的深度互動中,太太從原本充滿敵意與防備,到真情流露,再到注意力不再侷限在自己與醫療團隊做不好或不足之處。最重要的轉變是她開始有餘裕與彈性去思考:.在現在的情境下,她該如何做出對先生最合適的決策?.她要怎麼活在當下,讓自己和先生能好好把握生命中最後一段珍貴的相處時光?這無疑是太太最需要,也是醫療團隊最想幫忙她的事。延伸閱讀:.幫20歲癌末女辦生前同樂會!最後親自跟每個人說說話,與親友不留遺憾的告別.父母心疼20歲肝癌女兒,不知怎開口如實告知病情!心理師:「病情告知」家屬思考4件事.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怎麼好好說再見」,祝福彼此將有新旅途本文節錄: 寶瓶文化《癌症心理師的療心錦囊》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4 醫療.精神.身心
父母心疼20多歲肝癌女兒,不知怎麼開口如實告知病情!心理師:「病情告知」家屬需思考4件事
剛到癌症醫院工作不久時,我遇到一位罹患肝癌的二十多歲女孩。女孩一直都很努力地接受治療。有一回,原本預定入院做完幾天化療便返家,沒想到在這段過程中,她的疼痛更加難以控制,人也變得嗜睡。醫師告訴她的父母,這一次的狀況不是很樂觀,或許只剩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提醒他們要有心理準備,並建議:「可以開始思考『後面』的事情……」從彼此著想、避而不談,到開啟溝通女孩的父母非常焦慮。母親告訴熟識的護理師,之前他們刻意拜託醫師別讓女兒知道病情,希望她放寬心治療就好,彼此間從未觸碰過關於病情走向的話題。現在一時之間,家人們不曉得該怎麼和孩子談起這件事、了解她有沒有什麼心願或還想做的事情,以及該如何為她做準備。於是,護理師請我來協助這對無助的父母。我前往病室訪視時,虛弱的女孩疲憊地半靠在床上,雖然應答較簡短,但思緒仍清楚。寒暄之後,我決定直接切入正題,問她:「醫療團隊請我來看你,是有原因的。你記得前天主治醫師有來看你嗎?」她搖搖頭。她大部分的時間都處在昏睡狀態。我說:「沒關係。其實那天,主治醫師有向爸媽提到你的病情。」她睜大眼睛。我凝視著她,問:「你……會想知道醫師說了什麼嗎?」她愣了一下,然後點點頭。女孩靜靜地聽著我轉述醫師對她腫瘤進展的說明。最後,我問她:「這和你本來預期的有落差嗎?」她搖搖頭,接著告訴我,其實她每回住院都感覺到症狀比前一次更難處理,止痛藥的劑量也愈調愈高,身體愈來愈不舒服。她曾經想過是不是要主動詢問醫師病況,但因為父母始終寸步不離地陪在身邊,她擔心他們聽到醫師的回答會難以承受,因此心中的疑問遲遲沒有問出口。「但我的身體,我自己很清楚……」她輕聲說。我看著她,又轉頭看向病床旁一直迴避著我的眼神的父母,對他們說:「其實你們雙方都很害怕對方沒辦法承受這個事實,你們都好替彼此著想,擔心對方難過,都用著自己的方式在照顧對方。但同時,你們似乎也都比對方想像的更堅強。」女孩問母親:「醫師有講我還有多久嗎?」母親停頓了一會兒,低聲回答:「兩個月。」豆大的淚珠從女孩的臉龐滑落,她說:「跟我想的差不多……」病室陷入一片沉寂。爸媽對女兒「病情告知」的糾結過了一會兒,我主動打破沉默,對女孩說:「爸媽很重視你的感受,有一些事情,他們想和你討論,但是不知道該怎麼開口。」這一次,她的爸媽終於有勇氣接下我拋給他們的球。他們告訴女兒,家人們這陣子已經去看了幾個地方的塔位,還跟她分享每個選項的利弊。起初女孩似乎十分驚訝,沒想到家人已提前做了準備,竟然比她想像中更能面對病況惡化的事實。之後,他們與女兒平靜地討論對後事的想法,回味著一家人過去的相處點滴。聊著聊著,彼此在心裡設定了一個小小的期待:如果可以,還想一家三口一起,到熟悉的北海岸看看山、看看海。【療心錦囊】關於病情告知的四點思考臨床上,常見到家屬擔心病人在聽到病情惡化的消息後會大受打擊,而選擇刻意隱瞞病況,或善意「輕描淡寫」地回應病人的疑惑。之所以難向病人告知和溝通病況,背後至少隱含了三種可能的心情:.不捨與貼心:不忍心澆熄病人心裡的最後一絲希望。.焦慮與恐懼:不曉得該怎麼去面對、照顧病人在聽到真實病況後的反應。.失落與傷心:面對將失去至親的那份預期,身為情感連結最深的人,也有自己的哀傷需要消化及調適。我常試著與家屬聊聊他們的經驗和感受,試著去了解他們內心的不捨及糾結,聽聽他們預期中害怕的情況是什麼。許多時候,當原本紛亂的思緒和心情被聆聽、了解與接納,家屬就比較能從情緒的影響中跳脫出來,自然而然變得有勇氣,能客觀地思考更多可能性。感受到家屬的情緒較為緩和後,我會再進一步地引導家屬思考這四件事:1.病人過去的性格與自主需求例如:病人以往在家中或工作上,是否習慣自己掌握一切、決定事情?病人是否渴望自主?病人面對壓力的心理復原力如何?過去是怎麼面對困難的?是否真如他們所想的這麼不堪一擊?2.病人面對疾病與治療的態度例如:罹病至今,病人怎麼看待自己的疾病和治療?是否曾經表達過對於人生意義、生活品質或餘命期的態度和偏好?3.病人真的什麼都不知道嗎?根據病人的性格、敏感度與推理能力而言,他是真的什麼都不知道嗎?有沒有可能其實他心裡有數,只是不曾或不敢說出口?過去你們有過好好地、開放地溝通的經驗或習慣嗎?你們是否對於對方聽到病情後的反應不知所措呢?如果癥結點在於缺乏溝通習慣、不曉得如何因應對方的反應,我會鼓勵家屬勇敢向醫療團隊提出需求,請專業人員在場協助,一起開啟重要的溝通與對話。曾經有病人趁著我至病房與他討論關於病情的想法時,對身旁不斷迴避重要話題,一直要他「想像過去他有多勇敢,千萬不要放棄」的太太說:「老婆,我不是不勇敢,我只是想知道我還有多少時間準備。」4.大部分的病人都想要為自己做決定無論是繼續接受治療與否,或是關於未來餘命期和未盡事宜的安排、後事或財務方面的規劃等,當病人有機會為自己負責,才能盡量減少家屬的自責。延伸閱讀:.幫20歲癌末女辦生前同樂會!最後親自跟每個人說說話,與親友不留遺憾的告別.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怎麼好好說再見」,祝福彼此將有新旅途本文節錄: 寶瓶文化《癌症心理師的療心錦囊》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0 養生.人生智慧
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不知是否因年過七旬,深感時不我與,老朋友、老同學(小學、中學、大學)的聚會接踵而至,忙得很呢。相聚不只是歡樂敘舊與珍惜情誼,也有傷心,不捨幾位七十多歲的好友罹病多年後往生;還有感嘆,並替目前正與癌症奮鬥的同學打氣;更有欣慰,如聽到老友抗癌成功或順利植入冠狀動脈支架;也有人要照顧九十多歲的長輩而身心俱疲。聊到最後的話題幾乎都是──「健康最重要」。活到七十多歲,家庭、事業大都已定,能改變的不多。有人小時了了,長大更是一帆風順,青雲直上;有人小時課業不佳,後來卻成就非凡。這些都不用羨慕,更不用比較。如果真要比,就比誰活得長久、健康、自在而圓滿吧。七十歲的生活志願年過七十,仍可以如小學生般,認真地寫下「我的志願」──一、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再強調一次,「良好的生活習慣」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如:睡眠充足;盡量採用多蔬果、魚類等的地中海式飲食;喝少許酒,但不抽菸;多參加旅遊、健行、聚餐、聽演講等活動;獨處時,則可閱讀或寫回憶錄等。如此動腦、動身、動腳與人際互動,身心健康,遠離失智。二、遵循醫師的治療若有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需配合醫囑治療,避免有併發症。三、有症狀時不要輕忽年紀大了,身體難免有些小問題。若是觀察一陣子沒改善,或合併體重減輕等症狀,則不要自我臆測,請就醫。四、跟上數位科技的潮流善用社群軟體以分享訊息,並不吝按讚。或者與朋友及遠方的家人視訊,維繫感情,讓心情愉悅。五、做個有趣的老人幽默自嘲是最好的潤滑劑。我參加一個女性成長團體多年,某次的慶生會壽星剛好是一位高䠷的年輕美女與矮小而年長的我。兩人並列在台前切蛋糕時,有位社姐讚嘆道:「兩人看起來好像是戴安娜王妃與德蕾莎修女喔。」我脫口而出:「我不知道我長得像戴安娜王妃呢!」全堂爆笑。六、心態是最後的把關,正面思考是最有效的利器飾演電影《雷神索爾》主角的三十九歲澳洲演員克里斯.漢斯沃(Christopher Hemsworth),在二○二二年的實境影集《克里斯.漢斯沃的極限挑戰》中,聽到醫師告知他的基因檢測結果,「具有從父母各得一個載脂蛋白第四型的對偶基因(ApoEε4),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為一般人的八到十倍」時,臉部表情嚴肅,但繼而他心態一轉,眼睛一亮說:「這會給我動力,現在就積極地開始預防阿茲海默症。」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許下你的七旬志願我所參加的社區大學課程,有回老師帶領我們爬台中的小百岳「頭嵙山」,走大坑三號步道的圓木棧道,陡直上下,幸好兩旁有粗繩可拉。我步步為營地慢慢走,雖然無法攻頂,但欣賞夥伴們拍的攻頂照,也很滿足。尤其自己沿途悠哉地取景拍照,與過往遊客點頭、寒暄,也很快樂。我每次都提醒自己,就像吃到飽的豐盛自助餐,只取自己喜歡的或能消受的,不用每一樣都吃、每件事都要做到盡善盡美啊。有位一路「勇腳」的同學,卻在回程時踩空了最後一個階梯,左腳踝扭傷腫痛,難免懊惱。但她說:「生命總有起伏。幸虧有護法護佑,小災消業是很好的事啊!」我也替她感到慶幸,只是扭傷,而沒有骨折或其他更嚴重的傷害,而且是發生在最後一階,不是在山頂,否則怎麼下山回來呢。杜甫詩「人生七十古來稀」,孔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有同學說「人生七十才開始生大病」,也有人說「人生七十,歲月靜好」或「人生七十,自在滿足」……那麼,你呢?延伸閱讀:.態度積極有助長壽?外國研究:「這特質」與長壽的關係最大.想健康長壽到老嗎?研究:每周4次、每天走路15分鐘可延年益壽.好好走路就不會老!87歲金融退休董座推薦CP值最高銀髮運動本文節錄:《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9 養生.家庭婚姻
家裡窮從小吃不飽,長大被討孝親費!兒子:又沒拜託你們生我 養兒防老已過時,提早為老後做6點規劃
養育下一代實屬不易,許多老一輩心中「養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會生很多小孩把他們拉拔長大,等自己老了後再要求孩子替自己養老。這乍看之下沒什麼問題,但一名網友表示,自己出生在條件比較差的家庭,自幼常常三餐無法溫飽、也沒錢讀書,小小年紀就去打工賺生活費,長大後卻被父母以「辛苦養大你要回報」為由,要求上繳一半薪水當作孝親費,讓他無奈表示「又沒拜託你們生我!」。而現代許多年輕人也不認同養兒防老觀念,認為沒錢就不該生小孩,不要用舊時代觀念道德綁架下一代。你認同養兒防老嗎?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詢問大家意見,引起大批網友回覆看法。你認同養兒防老嗎?老一輩心中「養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有些長輩生小孩後雖然有辛苦扶養小孩長大,卻沒有替自己的老後做打算,把自己老後寄託全押在小孩身上,但若不幸遇到不孝子,可能養兒防老不成反被「養兒啃老」。對此許多網友表示沒錢就不該生小孩,除了養兒防老外,長輩也要多對自己的老後做打算。部分網友反對養兒防老。「台灣薪水那麼低,若是結婚再生個小孩,負擔很重怎麼給孝親費!」、「老一輩生孩子只是為了防老」、「優生學,自己苦就算了,不要製造麻煩,也苦了下一代」、「現在社會低薪自己都快死了,無奈」、「實話不好聽,但是卻是大實話,現在選擇不生的人為什麼多了,因為懂的選擇生子是父母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不是拿孝來壓榨下一代的人也多了,父母可以選擇要不要生,但小孩沒辦法選擇父母」。也有部分網友支持養兒防老。「人要感恩才有福報」、「有沒有錢是一回事,既然來到這個家庭,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長大後要學會感恩!並回報父母恩」、「以前父母再苦再累,都是想著兒女,反觀現在年輕人,自己吃大餐,和朋友聚餐,看電影,手機一支比一支好,吃喝玩樂,這都不是錢嗎?一說要奉養父母,就處處沒錢,斤斤計較,想想父母的不易吧」、「父母沒什麼功勞也有苦勞,自己心存感恩,就不會埋怨能力多少就給他們多少支費,那才是為人子女的榜樣!」、「家裡窮不是父母的錯?没有一個家長,願意讓自己小孩吃不飽飯!」、「做人要有感恩的心」、「父母生下你是讓你看見世間的美好」。有網友表示沒錢就生小孩是階級複製。「沒錢真的不要生,養小孩不是那麼簡單的」、「不要讓上一代的貧窮階級複製到下一代」、「窮人真的不應該生!小孩不是你的延續,也不是養老機器,他們應該擁有至少不要拖累自己的起跑線」、「自己已經過的很苦了,不要在生小孩讓小孩一起跟著苦,不然生了叫小孩一起苦,小孩還會埋怨你把他帶來這世上一起吃苦」、「經濟能力弱者避免製造包袱,經濟優渥者不妨增產報國一下」、「家窮還一直生孩子,生了才來出賣。說孩子能帶財,窮的鬼要拖去了。孩子國小畢,苦的是孩子的未來,吃頭路永遠是底層。」、「真的沒錢跟重男輕女的都別生,我就是受害的那類,父母只顧自己的自私要有兒子,女兒只給吃睡長大還要還債,別造孽了」、「雖然不是絕對,但窮人家的小孩用一生治癒童年的比例比有錢小孩高太多了」。提早為自己的老後生活做6點規劃退休規劃是一個重要的生活議題,不論是否認同「養兒防老」觀念,以下是一些建議,可以幫助個人提早對退休老後生活做計劃,減少對子女的負擔:1.個人財務規劃:提早開始儲蓄和投資,以建立退休基金。這可以包括投資個人退休帳戶、股票、債券、不動產等。諮詢專業理財顧問,確保你的財務計劃符合你的人生目標。2.適當的風險管理:購買適當的保險,包括健康保險、人壽保險和醫療保險,以減少醫療費用和長期照護的負擔。3.生活成本控制:維持節儉的生活方式,控制生活開銷,適應自己的財務能力,這有助於積累更多的儲蓄。4.規劃退休生活:想像退休後的生活,包括休閒活動、旅遊、社交生活等。預先列出退休後的費用,並做相應的儲蓄。5.了解社會安全網:研究國家的退休金制度、社會福利和其他可用資源,確保你充分利用這些機會。6.溝通和家庭共識:如果你有子女,及早與他們討論你的退休計劃,以確保家庭成員對彼此的期望達成共識。提醒您退休準備千萬別忘了要納入「醫療費用」,才不會老了不幸生病時,臨時需要大筆醫藥費卻無法支付。無論你是否認同「養兒防老」觀念,都應該明智地規劃自己的退休生活,以減少金融風險,並確保自己的經濟穩定,這也有助於減輕子女的負擔,讓他們更能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標。延伸閱讀:.年輕人為何不敢生小孩?眾人點破3原因:養兒防老觀念害慘年輕人.李安:「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孝順是一種情緒勒索? 面對情勒6方法解套.富養VS窮養,親眼見證階級複製!網友嘆:小孩不是你的養老機器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7 養生.健康瘦身
輕斷食減重,還可降血糖、改善糖尿病?專家提醒健康斷食最重要一原則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提到斷食能「一鍵重啟基因」,但專家表示,基因為先天性遺傳,表觀遺傳學才有後天行為「調節基因表達」的說法,傳言有誤導之嫌。 (2)肥胖醫學會公開在指引中表示,斷食可有效減重及改善代謝,但與傳統的低熱量減肥法效果相當。國健署則公開宣導,「斷食為不正確減肥方法」、「尚未有足夠的實證證明斷食能夠治療癌症」、「糖尿病患者貿然斷食可能導致低血糖、腎臟損傷 」。專家則提醒,飲食內容比飲食時間重要,斷食必須配合飲食內容的調整才能有促進健康的效果。網傳描述「輕斷食挨餓對人體重新調整」的影片,片中提及輕斷食的好處包括「一鍵重啟基因」、「對付各種症狀的金牌手段」、「看上去的年齡至少年輕 5 到 10 歲」。但台灣肥胖醫學會表示,間歇性斷食因為降低攝取的總熱量及胰島素因素,雖可有效減重及改善代謝參數,但與傳統的低熱量飲食法效果相當;營養師也表示,患有第一型糖尿病、脂肪代謝異常、胰臟炎、肝衰竭等各種疾病的病患不可進行斷食、以免發生危險,斷食必須搭配飲食內容的調整才能達到促進健康的效果,傳言只講求飲食的時間,卻不提飲食內容,恐使民眾誤導而貿然自行嘗試。 輕斷食能夠重啟基因? 原始謠傳版本: 輕斷食 挨餓對人體重新調整主要流傳這段影片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內容描述「我做整體自然健康療法這18年裡面,其中一個非常好的健康方法,那就是挨餓,當人體只有在挨餓的時候,我們的基因才可以重新再去啟動,所以我們的基因它都是為了挨餓存在,為了保護我們,那反而這近2、30年,為什麼那麼多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情況出現,其實更大原因是因為吃太多了,吃多了以後我們的基因就重新開始要去適應,過去我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多、你現在扔給我這麼多食物,我處理不完,所以在這個時候他就會形成高血糖、高血脂、血壓高或者是各種慢性疾病,都是因為胰島素而存在的。」 查證解釋: 官方專業指引:斷食的減重效果沒有更優 包括 168 斷食在內的各種斷食法近年引起注意,MyGoPen 實際查詢具有公信力的資料,衛福部國健署於 2023 年 1 月出版最新版的「成人肥胖防治實證指引」,該指引由國健署長吳昭軍、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共同掛名,在這本高達 205 頁、具有官方立場及專業效力的指引中,其中第 109 頁引證諸多研究出處,指出「間歇性斷食法可有效減重及改善代謝參數;但與傳統的低熱量飲食法相較則效果相當」、「機轉上常歸咎於降低的熱量攝取及胰島素」、「欠缺一年以上的長期研究 」,其最後結論為「間歇性熱量限制法或可替代傳統低熱量飲食法,但效果沒有更優」。 十大族群不適合斷食 MyGoPen 諮詢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副主任、營養師蔡一賢,她表示傳言在沒有提到任何前提之下,直接就說輕斷食可以有種種好處,但其實醫學上的「間歇性禁食」並不適合某些特殊族群,這是民眾在討論間接性禁食前,一定要先特別注意的,不適合間歇性進食的族群包括: (1)18歲以下的兒童跟青少年 (2)懷孕或哺乳的婦女 (3) 飲食失調症患者:例如吃東西會覺得噁心,或是吃太多之後會自己催吐等厭食症的患者。 (4)嚴重的低體重病人 (5)糖尿病的酮酸中毒症 (6)急性或慢性的胰臟炎 (7)急性或慢性的肝衰竭 (8)家族性脂肪代謝異常 (9)脂肪酸氧化作用缺陷疾病 (10)第一型糖尿病患:因為注射胰島素,若又進行間歇性禁食,恐增加低血糖等風險。 蔡一賢強調,不管是傳言提到的輕斷食、或是任何有關身體健康的行為,在得到好處之前,首先要先避免壞處,這是最基本的原則,上述族群因為有特殊的生理需求,傳言不能一窩蜂地轉傳而忽略提醒相關的危險性;此外,蔡一賢強調,除了這些特殊族群之外,一般人要進行間歇性進食,也一定要在醫師或營養師的飲食計畫跟監督下執行,而不是自己 DIY,蔡一賢以第二型糖尿病病患為例,糖尿病患通常合併有肥胖症、使用多種不同機轉的降血糖藥物控制血糖,這樣的病患如果能把體重控制下來、達到理想體重,事實上對糖尿病也有很大的幫助,醫師或營養師會依據專業幫病患計算藥物、食物怎樣搭配安排,才能夠達到效果、減少風險。 應由醫師、營養師指導 不能自行嘗試 蔡一賢表示,間歇性禁食最常被提到的包括 168 斷食法、52 禁食法等等,168 就是一天當中連續16 小時斷食、只集中在 8 小時內進食,52 禁食法則是正常吃 5 天、挑 2 天減少飲食,蔡一賢提醒,即使要進行間歇性禁食,也必須慢慢導入,而不是一下子就完全進入狀態,就像運動之前要熱身、結束後要做收操的回復運動一樣,不是一下子完全嚴格斷食、禁食。蔡一賢指出,她曾有一位年輕女性病例,雖然也不胖但是想要減重就自行節食少吃不吃,後來出現皮膚粗糙、掉頭髮、月經停止,這就是明顯的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的例子,蔡一賢強調,很多人其實不知道自己可能有一些還沒發現的疾病,貿然進行斷食可能短時間瘦下來、自己也覺得很開心,但其實瘦得非常不健康,甚至瘦的是肌肉量的流失而不是體脂,所以必須呼籲民眾,間接性禁食應在醫師或營養師的指導下依每個人狀況不同、以專業漸進的方式進行。 蔡一賢呼籲民眾「吃什麼,比什麼時間吃更重要」,健康飲食的原則其實應該注重的是飲食的內容,而不只是傳言提到的飲食時間,蔡一賢指出,飲食時間的問題其實是源自於現代人 24 小時都能活動、都能吃到東西的生活型態,任何時間都能工作、上街,任何時間也都能買到食物、叫到外送,以她從營養學的觀點而言,168 斷食法也不過是比較回到之前的正常生活狀態、比較符合以前人的飲食型態而已;而傳言只提到斷食,卻完全沒提吃什麼,如果輕斷食之後暴飲暴食高油脂、高糖份、高熱量的食物,不但營養價值低又會造成身體負擔,這樣輕斷食後報復性進食對身體反而更不好,傳言偏頗地只說斷食的好處,卻沒有提醒相關的配套措施及注意事項,可能使民眾誤解而貿然自行嘗試。 飲食內容比飲食時間更重要 傳言提及「挨餓可以讓基因重新啟動」,「輕斷食是對付各種症狀的金牌手段」,蔡一賢強調,能夠長期維持的飲食習慣才是符合人性的行為,例如強調多吃大量蔬果、魚肉禽肉、少紅肉加工肉品的「地中海飲食」就會比斷食更容易做到;傳言說斷食能「一鍵重啟」基因的說法不是改變基因,而應該說成「基因的表現」比較適當,就像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探討在不改變 DNA 序列的前提下、調節基因的表達,每個人從父母身上得到先天性的遺傳基因,但後天好的飲食或運動等生活習慣,使得某些疾病基因不被啟動,但若是高油、高加工食物以及菸、酒、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就會刺激相關的基因、造成細胞病變。 斷食不能治糖尿病、癌症 蔡一賢強調,從營養學的觀點來看,輕斷食是一種激進、不符合日常生活習慣的方式,輕斷食的科學實證目前大多都僅限於動物實驗,極少有人體實驗的研究,而且這些鼠類的輕斷食研究也同時操作包括飲食內容的調配,這也是要特別提醒民眾的地方,不要一昧迷信斷食的好處,而忽略飲食內容的優劣才是關鍵。 傳言還提到「無論什麼身體症狀,只要輕斷食,身體症狀都會有很大的改善」,MyGoPen 查詢其他具有代表性的資訊,其中國健署官網就曾於 2018 年發布「不正確減肥方法 」資訊,內容提到「斷食法可能造成各種重要營養素缺乏、體重掉落太快、肌肉流失,也可能造成腎臟及腦部的損傷」。而 2020 年保健闢謠專區的「斷食可以治療癌症嗎?」則公開宣導「目前尚未有足夠的實證證明斷食能夠治療癌症,雖有少數實驗研究和動物試驗結果顯示短期斷食可以幫助增強免疫系統、減緩特定癌症的生長和擴散速度等,但由於這些都是動物研究,因此尚不清楚人類是否有相同的結果」。而「斷食法可以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是真的嗎?」一文則強調,「糖尿病患者貿然採用此種斷食法,還可能因為熱量攝取不足,導致低血糖發生,甚而身體將脂肪分解燃燒產生酮體,造成腎臟損傷」。 結論 傳言強調輕斷食的好處,提出「輕斷食一鍵重啟基因」、「人體只有在挨餓的時候,基因才可以重新啟動」、「對付各種症狀的金牌手段」。但包括國健署、肥胖醫學會、營養師都指出,斷食無法治療糖尿病、癌症,而備受爭論的減肥效果則與傳統低熱量飲食法相當,傳言「斷食重啟基因」、「斷食治百病」為錯誤說法。 衛教資源: 國健署 - 不正確減肥方法 成人肥胖防治實證指引 諮詢專家: 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副主任 - 蔡一賢(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08/gene.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15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在旅行中陪孩子長大
疫情總算過去,照理說出國旅行應該再度成為休閒生活的常態,可惜很多事情隨著時間過去,也無法回頭。由於工作排班的特性,幾年前我很常出國,無論是公務行程或純旅遊,一年總會飛離台灣好幾次。那時候兩個孩子還小,行李收了說走就走,幼兒園或小學低年級的課程只要請個假,一點壓力也沒有。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的生活與工作模式沒什麼變,倒是孩子們改變不少:年級變高、考試變多、課業變重、補習班、才藝課……每回想安排旅行,顧慮的不再是自己,而是兩個孩子的每日課業與課程。利用雙十節連假,我帶著家人去東京短期旅行,這還是排開了各種才藝課多方妥協之後,硬擠出來的時間。我年輕時總不理解,寒暑假的機票既貴人潮又多,何苦一定要選這些熱門時段出國?現在總算知道,為人父母的為難。另一個衝擊,則是我在旅行的過程中,發現孩子長大了。過去的每次旅行,總是我們大人規畫行程,安排孩子們「可能」想去的地方,所謂的「可能」,就是從著名的親子景點與孩子目前喜歡的卡通人物當中去選擇。很小的時候去迪士尼;有一陣子兒子同學間流行妖怪手錶、女兒喜歡麵包超人,我們就在東京街頭探訪相關景點;又一陣子兩個小孩都喜歡寶可夢,我們又開始尋找寶可夢商店、寶可夢餐廳……因此在這趟出發之前,我也提出幾個可能會去的地方,他們似乎興趣缺缺,跟過往每次只要我說去哪裡,孩子總是歡呼與配合不太一樣。距離前次全家日本行,因為疫情的關係等了三年多,三年多是會出現些改變。這趟旅行,我讓已經半大不小的兩個孩子自己安排行程,自己找景點、交通與餐食配套,不再是由我們大人一手包辦與主導。他們也很盡責,這個世代的孩子收集資訊的能力不輸給大人。於是我去了秋葉原,一個以動漫為主題的區域,一個我雖然去過東京很多次,但從來沒有去過(也沒有想過)的地方。我在那邊認識了我很少接觸的動漫人物,看著兒子如數家珍地跟我介紹,拿起某個限量公仔時,眼神發亮愛不釋手的表情。我重新認識兒子,也在他的帶領中重新認識這個城市。旅行中我習慣寫下當時的心情,也會翻找著過去出遊的照片,同樣的城市,孩子們的年紀與樣貌不斷改變,我們做父母的角色,似乎也跟著轉換,我覺得自己的心態也在一次一次和孩子的旅行中,有些改變與成長。長大的孩子有自己的社交圈與生活,也有自己想去的景點,做父母的我們該把「帶孩子出去玩」的心態,調整成「陪孩子出去玩」,更進一步說,是「孩子陪我們去走走」,我相信再沒多久,就會變成「孩子帶我出去玩」。旅行,是一個彼此陪伴的過程,也是一個共同成長的過程。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