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是大腦中最粗的一根神經,主管顏面感覺,分別位在額頭、鼻子下巴附近。通常會在眼周、耳周、牙齒周圍及臉部引起強烈疼痛、灼熱、電擊感,與隱隱作痛、或持續性的牙痛不一樣,經常發生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女性。
- 症狀: 臉部疼痛 咀嚼肌痙攣 臉部灼熱 臉部電擊感 單側頭痛
- 併發症: 顏面麻木 臉部肌肉抽搐 臉歪嘴斜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三叉神經是大腦中最粗的一根神經,主管顏面感覺,分別位在額頭、鼻子下巴附近。通常會在眼周、耳周、牙齒周圍及臉部引起強烈疼痛、灼熱、電擊感,與隱隱作痛、或持續性的牙痛不一樣,經常發生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女性。
所有關於皮膚的疾病統稱為皮膚病。皮膚病的種類繁多,醫學上正式定名的就達上千種,一般常見的有:手腳癬、雞眼、灰指甲、溼疹、過敏性皮膚炎、唇炎、富貴手、曬斑、痤瘡、水痘、麻疹、乾癬…等。其他如小兒尿布疹、痱子、異位性皮膚炎、紅斑狼瘡、病毒疣、帶狀疱疹、還有痲瘋及性病、節肢動物所引起的疥瘡等等,也都屬於皮膚病的範疇之內。幾乎人人都有過皮膚病的困擾,多數症狀比較輕微,治療率高,但少數嚴重的卻可能危及性命。
月經失調是指女性月經週期、經期、出血量異常,是常見的女性疾病。
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的惡性腫瘤之總稱,大部分屬鱗狀細胞癌,可出現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包括唇、舌、口腔底、頰黏膜、齒齦、硬腭部、臼齒後區及軟腭部。絕大多數的口腔癌是由黏膜上皮的鱗狀細胞惡化所形成。
老花眼是眼睛自然老化的現象,不管近視、遠視或散光的人都會發生,年輕時沒有近視眼的人會老花得較早,近視的人則老花得較晚。主要症狀是看近不清楚,近距離閱讀困難,眼睛也容易疲勞、痠澀。通常在40歲前後便會出現症狀。但現代人因3C等科技模式改變生活,使用眼習慣不佳,30幾歲就可能提早出現老花。 如果已有明顯老花症狀出現,配戴老花眼鏡是最佳治療方式。如一直不戴眼鏡矯正,會使症狀更加重,可能讓視力惡化更明顯。
疱疹性牙齦口腔炎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小兒口腔黏膜病,經常伴隨感冒或流感而來,其症狀輕重不等:起初口腔破皮,病童伴隨高燒、食慾不振、哭鬧,疑似感冒反應,服用退燒藥後發燒仍持續,少數會出現頸部下顎淋巴腺腫大。接著口鼻與下巴開始會起水泡,口內多處均患瘡腫,牙齦發炎,一碰就流血,最後可能導致嘴巴劇痛而無法進食、口臭、脫水。此病具傳染性,盛行於五歲以下,潛伏期三到五天,發燒可持續一週,水泡和潰瘍需十四天才會完全退去。 疱疹性牙齦口腔炎容易和腸病毒混淆,區分方法為前者的口腔潰瘍多集中在口腔前半部,也就是舌與頰內黏膜;而後者出現在口腔後半部,即咽喉與咽喉上方;此外,疱疹性牙齦口腔炎會有很明顯的牙齦腫脹、糜爛出血的問題。 一般治療投以鎮痛、退燒藥,或使用非處方藥用漱口水,較嚴重者可口服抗疱疹病毒特效藥以縮短病程,如果是發生在新生兒或免疫不全者身上,最好留院觀察,注意是否有脫水、無尿無便、乾哭、前囪門凹陷(前囪門指前額上方,因脫水造成凹陷)等症狀,以免導致死亡。
腦中風可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腦中風兩類。缺血性腦中風是國人最常見的中風,意指因血管阻塞,造成腦血液流量不足,使腦部組織缺血壞死和功能喪失,引起原因又以腦栓塞和腦血栓最為多見。缺血性腦中風發作之前,病患可能會有暫時性腦缺血(俗稱小中風)的症狀,包括突發性單邊手腳發麻無力、語言障礙、視野模糊、平衡感喪失等,發生時間短暫很快就恢復,卻是腦中風的重要前兆。腦頸動脈粥狀硬化斑塊、狹窄是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的重要因素,故除了中老年人,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病患及長期吸菸者,也都是好發族群。 >>【延伸閱讀】缺血性、出血性…腦中風症狀與危險性比較!劇烈頭痛恐是最嚴重的腦動脈瘤破裂
白內障是指原本清澈透明的水晶體變混濁,導致光線無法完全穿透而造成視覺模糊,而且是無法以眼鏡矯正的現象。白內障通常又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兩種情形,其中又以後天性的老年人白內障最為常見。 老年性白內障是種自然老化的現象,隨著年齡的增加,眼球內部的水晶體會慢慢發生硬化、以致於逐漸混濁不透明,導致視力慢慢減退,影響到日常生活及工作,老年性白內障可說是銀髮族最常見的疾病。 白內障主要發生在眼睛內部的水晶體,常見症狀包括視力不穩定、視力模糊、複視、畏光、夜間炫光、色彩感知異常等。如果不及時治療,白內障可能引發併發症,如青光眼和虹彩炎。 常見的白內障的前兆有以下6個,如果有以下的徵兆,務必進一步由眼科醫師診斷: 看遠視力減退,或有一眼呈現不穩定 看近老花眼度數加重,感覺不適 電腦驗光度數變化大,常須更換眼鏡 室內室外視力變化大,夜間視覺變差 若遮擋一眼,其一對比敏感度差,有時出現眩光及光暈 視覺像是玻璃變髒又變黃,嚴重者也會致盲 白內障的成因與種類有關,白內障的種類包括老年性、外傷性、併發性、先天性、代謝性、藥物性和後發性等。容易患白內障的高危險族群包括年齡55歲以上的人、遭受眼睛外傷、代謝性疾病患者、長期使用某些藥物、高度近視者等。 診斷白內障通常需要眼科醫師的評估,並包括裂隙燈檢查、眼壓檢查、眼底檢查等。白內障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手術通常包括水晶體乳化和人工水晶體植入。手術的時機取決於個人生活需要和視力受損程度。 手術後需要嚴格遵循照護細節,以避免感染和其他副作用。此外,預防白內障的措施包括避免日曬、禁煙、攝取特定營養素、避免眼部外傷等。在接受手術之前,患者需要處理任何基本健康問題,接受眼睛檢查,填寫同意書,並遵循飲食和藥物的指導。此外,手術前要服用鎮靜劑以減輕焦慮。
口瘡即俗稱的嘴破,是一種很普遍的口腔內黏膜疾病,患部可見於口腔內各處黏膜,諸如唇、頰內、舌、牙齦等,一開始是圓點型的紅腫,很快就發展成潰瘍瘡,表面凹下呈白色,周圍充血,略滲體液,有時潰瘍成簇冒發,因傷口開放,表皮神經裸露在外,因此對口中的各種刺激物很敏感,碰觸均會引來灼熱或疼痛若嚴重到影響進食和交談,可用口內膏、抗菌漱口水或止痛藥來舒緩症狀。口瘡一般約七天左右可痊癒,根本治療還是需靠飲食及調整作息來改善,否則容易一再復發,若持續三週以上都還沒好,就要注意可能是身體免疫失調的前兆。 有些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一開始也會有口腔潰瘍的症狀,如果還合併了眼睛、生殖器等其他地方的潰瘍,便可能是罹患貝歇氏病。類似的還有口腔扁平苔癬症,病灶除了在口腔裡,也會出現在皮膚上,口內潰瘍可長達五年甚至終生。另外還有感冒皰瘡,皰瘡是發生在口外而非口內。以上均容易和口瘡混淆,看診時最好詳細告知病史讓醫師了解,包含發病時間、頻率、持續多久、是否有其他患部出現病症等,以利對症下藥。
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是接受不孕症排卵針治療的患者身上常出現的併發症之一,卵巢在受到過多刺激後,引起一系列賀爾蒙反應,造成體液溢出血管,使患者出現腹脹、腹水及肋膜積水等症狀。腹水可使患者在約莫一週的時間內,體重增加達20公斤之多;而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一旦併發血栓,最嚴重甚至可能致死。
夜盲症是一種視覺障礙,特別是在暗處或光線較暗的地方看東西時,視力明顯下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夜盲症也稱為視網膜失氧或色素變性症,是一種由於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失去感光能力而導致的疾病。 夜盲症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後天獲得的,與營養不良、某些藥物、系統疾病遺傳等因素有關。在治療方面,如果夜盲症是由於營養不良引起的,則可以通過改變飲食習慣或服用維生素A等營養補充劑來治療。如果夜盲症是由於其他因素引起的,則需要尋求專業醫療幫助。
失智症是一種大腦功能漸進退化的智能障礙病症,好發於老年人,退化的速度不一定,依照病程進展可分為輕度知能障礙、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初期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特別是記不住日常、最近且立即的事物,其他像是語言、算術、空間感、時間概念、抽象思考、社交能力、判斷力等也會出現障礙,產生異常行為,過去熟悉的工作無法勝任,嚴重影響日常起居,伴隨這些行為的心態很可能變得疑心病重、被害妄想、憂鬱、焦慮、容易與他人起衝突。 失智症大致可分為退化性與血管性兩類。退化性包含: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亨廷頓氏症造成的失智。阿茲海默症屬中樞神經系統的退化,特別侵襲腦部對於記憶、認知、語言的部分,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額葉及顳葉失智症主要病症在於語言表達障礙和個性、情緒改變,路易氏體失智症則在於認知功能障礙、重複性的跌倒、出現幻覺等。而血管性失智症為腦血管疾病引起,較危險的病理發展是患者大腦可能持續萎縮,進一步引發腦部病變、二次中風、腦梗塞,致死率相當高。有時,退化性的阿茲海默症又會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發作,統稱為混合型失智症。
骨折是骨頭超過其可以承受的力量,造成其連續性受到破壞,產生部分或全部斷裂,如車禍、跌倒等外傷皆可能造成骨折。 一般根據斷骨頭是否穿透皮膚與外界接觸,可分為兩大類: 一是閉鎖性骨折,又稱簡單型骨折,骨折處仍被身體其他軟組織完整包覆,二是開放性骨折,又稱複雜性骨折,斷骨接觸與外界直接接觸,出現開放性傷口,嚴重時細菌有可能入侵骨髓腔,造成更嚴重的感染。
疝氣是部分內臟(最多是小腸)經腹壁肌肉或筋膜的破洞或缺損向外不正常凸出的現象。最常發生部位在鼠蹊部、肚臍、腹部等。其中以「腹股溝疝氣」最常見,有些人在幼兒時就被發現,有些人則到成年才發作,活動時會感覺腹部或腹股溝的疼痛及下墜感變明顯,平躺時腹部或腹股溝的凸起可能會消失,當疝氣突然變大或無法縮回腹部時,會導致劇烈疼痛,嚴重時可能造成腸子壞死。 疝氣種類不少,根據位置加以分類: 腹股溝疝氣(發生於腹股溝)、股疝氣(發生於大腿與腹部之間)、臍疝氣(發生在肚臍周遭)、切口性疝氣(發生在外科手術切口或疤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