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道逆流
當胃的內容物(胃酸、食物、膽汁等)倒流進入食道、咽喉、口腔,或呼吸道等部位所引起的不適症狀,就稱為胃食道逆流。目前可用藥物、及改變生活方式,進一步控制病情。
- 症狀: 溢酸 打嗝 噁心 胸痛 胸部灼熱感 心口灼熱感 胸悶 嘔酸水 咳嗽 腹脹 咽喉痛 聲音沙啞 喉部異物感 呼吸困難 氣喘 口臭 耳痛
- 併發症: 食道糜爛 食道潰瘍 食道炎 咽喉炎 氣管炎 巴雷特氏食道 瀰漫性食道痙攣 食道癌 消化性潰瘍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當胃的內容物(胃酸、食物、膽汁等)倒流進入食道、咽喉、口腔,或呼吸道等部位所引起的不適症狀,就稱為胃食道逆流。目前可用藥物、及改變生活方式,進一步控制病情。
萊姆病是由一種名為伯氏疏螺旋體 (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lato) 的微生物感染而引起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此微生物主要生長在硬蜱(tick)屬的壁蝨或其餘吸血昆蟲的腸道內。當叮咬人或動物時,會藉由唾液進入體內,會造成人體或動物關節及神經相關的症狀。 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感冒,有頭痛、輕微發燒、全身疲勞、寒顫等。被壁蝨叮咬後3至30天中,超過半數的人會出現圓環狀的皮膚症狀,稱作慢性遊走性紅斑 (erythema migrans),可能會有局部灼熱感。約在3至4周消退。未受治療則可能引發關節炎、神經系統或心肌、肌肉的病變。
人體組織基本上都不透光,因為全身的皮膚會將大部分的光擋在體外,唯獨眼球會引導部分的光進入器官,以辨識物體形狀、顏色和距離,也就是視覺功能,但如果接收能量較高的光如紫外線,會傷害眼角膜細胞,導致「光害性角膜炎」。常伴隨眼睛針扎般疼痛感及大量流淚,患者甚至無法睜開雙眼,且可能有視力下降情形。經常白天工作或遊玩時沒有症狀,卻在半夜睡眠中痛醒。
酒糟性皮膚炎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多與體質有關,天氣悶熱病發的人數會增加約兩成。初期的症狀為臉部泛紅,在兩頰和鼻子間就像曬傷似的起斑,感覺也像喝了酒一樣發紅,而且帶有熱熱或刺刺的感覺,過一陣子暫時消退,但是還會反覆出現,久而久之可能繼發紅疹、膿皰等較嚴重的症狀。依照臨床診斷又可分為四型: ●紅斑血管擴張型:臉部持續泛紅數小時到數天,並可能出現血絲。 ●丘疹膿皰型:除了臉部持續性泛紅之外,尚合併有類似痘痘症狀的紅色丘疹及膿皰,易被誤認為長青春痘;差異處在於,酒糟性皮膚炎的膿皰沒有粉刺,青春痘有粉刺。 ●鼻瘤型:皮膚與皮脂腺增厚而形成局部腫瘤,例如酒糟鼻。 ●眼部型:酒糟性皮膚炎的患者過半數還伴隨了眼睛乾澀、流淚、刺激灼熱感、眼皮紅腫發炎等過敏症狀。
尿道炎是指細菌感染尿道,造成尿道發炎。
尿道感染是指泌尿系統的任何一組織器官受到細菌感染,尿液中出現細菌反應,並有發炎情形,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尿道感染是幼兒常見疾病,常會反覆發生,嚴重時會對腎臟造成傷害,須終生洗腎。
因胃黏膜被破壞,黏膜的再生能力下降,使胃黏膜有發炎、充血、局部糜爛等現象, 導致急性胃炎。急性胃炎經過治療後,症狀會改善或消失,但有時也會變成慢性胃炎。
胃炎是因胃黏膜對酸的抵抗力降低,造成胃黏膜發炎或糜爛出血的現象。慢性胃炎則是胃黏膜反覆發炎,長期有胃部不適、灼熱的症狀。
「梨狀肌(piriformis muscle)」是一條位在我們雙側臀部後方的橫向肌肉, 位於臀大肌的深層,倘若長時間久坐、或者座椅太硬,會使得梨狀肌受到壓迫而變得過於緊繃;梨狀肌主要負責協助大腿做往外轉的動作,愛翹二郎腿、常站三七步的人等於過度使用梨狀肌,在運動中頻繁地使用到髖和臀部也有可能造成梨狀肌拉傷。上述狀況可能引起梨狀肌的腫脹與發炎,在屁股、髖部附近產生明顯痛點。 急性期的治療有:冰敷、休息、避免長時間引發疼痛的動作;慢性期治療則有短波、超音波、電療、按摩及梨狀肌牽拉伸展運動。 改善不良姿勢,勿久坐、久蹲、翹腳,選擇適當的座墊才能預防梨狀肌症候群發生。
單純皰疹是一種傳染性的皮膚病,由單純皰疹病毒(HSV,Herpes simplex virus)所引起,主要透過飛沫、及直接接觸患者傷口或分泌物所傳染。一般潛伏期約二到十天,主要症狀為出現一群小水泡,接著水泡破裂、潰瘍、結痂,病程約二十天。可分為原發性感染及復發性感染,原發性僅少部份患者會出現水泡或潰瘍及疼痛的症狀。水泡裡有病毒,除了無法避免的外力,不要刻意去擠破,水泡破了將使病毒到處散播。 依病毒侵犯人體部位之不同,又可分為兩型: 第一型單純皰疹(HSV -1),病灶主要出現在口腔、唇、眼、耳、頰等處的黏膜和皮膚,常見於嬰幼兒或兒童期的小孩,由家人或朋友的親吻、共用食器、毛巾所傳染,症狀為水泡或潰瘍及輕微疼痛感。此種皰疹也可能感染皮膚傷口,如在手指上的傷口即稱皰疹性膿指症。 第二型單純皰疹(HSV -2),病灶多為生殖器附近的黏膜和皮膚,也稱為生殖器皰疹,傳染途徑大部分是藉由性行為直接接觸,或新生兒經由母體產道感染。第二型的臨床症狀初次不明顯,不易追溯感染來源,二度復發時則有顯著的皮膚起水泡、潰瘍、刺痛,還可能產生排尿困難、尿尿有灼熱疼痛感、發燒、肌肉痠痛等。
十二指腸潰瘍是因為十二指腸黏膜被胃液侵蝕,造成黏膜受損,產生糜爛的現象,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
坐骨神經痛是指疼痛感沿著坐骨神經的分佈區域,通常始於下背部與臀部,沿伸至大腿、小腿與足踝。典型坐骨神經痛的症狀為下肢刺痛、灼痛、麻木或感覺異常,患者在咳嗽、打噴嚏、舉重物等使腹壓增高的動作時,會使疼痛的症狀加劇,此有別於一般的腰酸背痛。坐骨神經痛多是因為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所引起。
腎臟是主管體內代謝濾過排出廢物的器官,並可促進新陳代謝、調節水份及電解質平衡。不管是哪種因素引起腎臟發炎反應,損害腎臟功能與結構,就稱為腎炎。較常見的腎炎有急性腎盂腎炎、急性腎絲球腎炎、急性腎小管間質性腎炎及慢性腎炎。
褥瘡即俗稱的壓瘡,指的是皮膚或皮下組織同一患部長時間受到壓迫或摩擦,血液循環受阻而產生的壞死現象。全身各處只要會與外物產生接觸面的,長期下來都可能引發褥瘡,一開始局部組織往往會先傳達一些異常警訊,像是某部位的皮膚經壓迫過久發紅,而這塊紅斑印過了三十分鐘也還沒消,即可能就是第一期的褥瘡。此時如果不馬上改變施壓點,如翻身、按摩等,以改善血液循環問題,皮膚患部就會開始出現水泡、表皮破損,不長毛髮,真皮裸露,潰爛的周圍會滲出組織液,此進入第二期。到第三期,皮膚的潰瘍會逐漸深入侵犯皮下組織,產生大量的化膿漿液。第四期的褥瘡,潰瘍會更深及肌肉和骨頭處,甚至形成廔管,同時有壞死組織的滲液出現,發黑發臭。 整個病程發展極快,等到最嚴重的褥瘡傷口形成,短期內要想治癒也很難,還容易併發敗血症、截肢、甚至致死,所以最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免病情惡化。
口瘡即俗稱的嘴破,是一種很普遍的口腔內黏膜疾病,患部可見於口腔內各處黏膜,諸如唇、頰內、舌、牙齦等,一開始是圓點型的紅腫,很快就發展成潰瘍瘡,表面凹下呈白色,周圍充血,略滲體液,有時潰瘍成簇冒發,因傷口開放,表皮神經裸露在外,因此對口中的各種刺激物很敏感,碰觸均會引來灼熱或疼痛若嚴重到影響進食和交談,可用口內膏、抗菌漱口水或止痛藥來舒緩症狀。口瘡一般約七天左右可痊癒,根本治療還是需靠飲食及調整作息來改善,否則容易一再復發,若持續三週以上都還沒好,就要注意可能是身體免疫失調的前兆。 有些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一開始也會有口腔潰瘍的症狀,如果還合併了眼睛、生殖器等其他地方的潰瘍,便可能是罹患貝歇氏病。類似的還有口腔扁平苔癬症,病灶除了在口腔裡,也會出現在皮膚上,口內潰瘍可長達五年甚至終生。另外還有感冒皰瘡,皰瘡是發生在口外而非口內。以上均容易和口瘡混淆,看診時最好詳細告知病史讓醫師了解,包含發病時間、頻率、持續多久、是否有其他患部出現病症等,以利對症下藥。
陰道是女性外生殖器和子宮之間的通道,陰道炎是指陰道發炎,90%是因病菌感染引起,是婦科最常見的疾病。常見的陰道炎類型主要有三種:細菌性陰道炎、念珠菌陰道炎、滴蟲感染陰道炎。陰道炎在診斷上,通常是根據陰道分泌物,俗稱白帶來判斷,包括分泌量是否增加、分泌物濃稠度變化、呈現的顏色、氣味,以及是否伴隨陰部搔癢或疼痛、尿道刺激等症狀。
胃炎是指胃黏膜發炎或糜爛出血的症狀。可分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