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6 醫療.精神.身心
搜尋
深度睡眠
共找到
67
筆 文章
-
-
2021-07-05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訓練Alpha腦波 帶來平靜的幸福感
腦神經元能夠產生極微小的電力,並且呈現在腦神經動作電位的傳遞之中。這些由腦神經元生成的電力在累積過後能形成電波,可以用儀器測量得到。根據大腦的電波種類,身體會呈現出良好或是糟糕的感覺,抑或是現在相當專心、創意十足或是感到龐大的壓力。身體的感覺完全受制於大腦神經元目前正處在哪一種電波之中而定。Beta波 一般狀態或壓力下會出現。處在這個腦波狀態的大腦被視為一般狀態。Beta波在人體睡醒時開始放射,但是身體處在壓力或恐懼狀態之下也會出現,人體的許多行為在這個狀態下會自動停止。人體在日常是不可能透過任何方式感受到這個電波範圍裡的感覺。多數的青少年在白天清醒活動的時間裡,大腦都是處在Beta波範圍之內。Alpha波 讓人平靜放鬆,專注並充滿創意。處在這個電波範圍內的人們都非常平靜、放鬆,同時也相當專注與充滿創意。在這個狀態中,不論大腦與身體有任何下意識的思緒與行為模式都會被察覺。多數人只有在半夢半清醒的過度期間才會經歷到。然而Alpha波是可以訓練的,它可以透過冥想繼續在大腦內釋放,只要透過一點訓練,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夠讓大腦繼續保持在這著狀態之中。只要大腦持續停留在Alpha波的範圍內,我們的工作能力與記憶力便會大幅提升,腦神經元也會同時釋放出更多令大腦覺得愉快的訊息傳導物質。兒童在白天清醒的狀態之下,多數時間就是處在Alpha波的狀態裡。Theta波 睡眠時出現,讓大腦深度放鬆。這個腦波頻率是典型出現在淺層睡眠或做夢時(快速動眼期)的腦波,這個波能讓大腦感到深度放鬆。嬰幼兒時期的大腦多數時間是處在Theta波的狀態。Delta波 出現在深度睡眠時期。Delta波是指活動較緩慢的腦波,這個頻率範圍的電波是典型出現在無夢階段的深度睡眠期。改變思考模式,突破自動化運作,人生可以不一樣。每個人在生命過程中都會自動發展出適合自己的行為模式,並且在平日生活中順暢地運作著。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在白天醒來時進入這個帶狀行為模式,一天結束時又會自動退出。多數人在必須與人群交談互動時,會完全展開自己的特定社交行為模式。所謂的個性特色,其實也只是一種透過學習而演變為自動化的行為模式而已。除此之外,我們的思考模式也屬於自動化運作流程的一種。幾乎世界上所有的人,腦袋裡的想法一輩子都是同一套模式,只是自己沒有發覺罷了。生活習慣養成的自動化機制決定了你一輩子對其他人會有什麼想法、對自己會有什麼想法。換句話說,自動化機制決定了你將如何經歷你的一生。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幸福,是時候拿出必要的勇氣改變自己看待自己、身邊的人、周遭正在發生的事的思考模式了。要改變自己的思考模式,首先要先察覺自己的自動化系統,並且有意識地更動它們。只要大腦能夠處在Alpha波裡,這一切就會變得非常簡單。實用建議 訓練Alpha波每一種訓練專注力的冥想都能達成擁有Alpha波的目的。下列練習都屬於專注力的冥想訓練:● 專注身體的感覺。● 觀察氣息的吸吐。● 感受自己越來越清晰的思緒,但是不試圖干預這些思緒。上述這些與其他類似的冥想訓練,只要在一段時間的練習過後,都能有效改善自己的注意力,讓感覺與思考越來越清晰楚並且有意識。唯有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感覺和思考模式,才能進一步改善它們。這能讓我們更容易掌握、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
-
2021-06-18 養生.運動天地
規律運動 有助改善睡眠及代謝
優質的睡眠與規律的運動,對人類健康有很大助益。近年睡眠不足引發的高胰島素阻抗(即糖尿病的早期),建議可以運動作為治療方法,可有效減緩糖尿病與相關代謝疾病。五分之一的中老年人好發「睡眠呼吸中止症」。他們的上呼吸道軟組織入睡後塌陷,易引發睡眠中反覆驚醒,交感神經興奮,6到7成的人會失眠,導致白天疲憊,使得病患對運動的能力與興致明顯下降。研究顯示,規律的有氧運動確實可以減少睡眠呼吸中止,並能緩解失眠、日間疲勞、高血壓、高血糖;長期則能減緩心血管疾病、中風及失眠相關的身心疾病。臨床治療上,睡眠呼吸中止患者要突破心理與生理的限制,積極從事有氧運動是非常重要的。值得一提的是,儘管運動可以降低呼吸障礙,但仍不如持續使用正壓呼吸輔助器(CPAP)的治療效果。反之,病患如果僅戴上輔助器而不加入規律有氧運動,雖能部分減緩代謝疾病及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但還是不如加上有規律的運動,更具療效。約有四分之一18歲以上的台灣人曾罹患失眠症。若患者長期服用鎮定安眠藥(Benzodiazepines, BZD),儘管能導入睡眠狀態,卻會減少深度睡眠期,無法使睡醒後腦力清新,自律神經功能回復,反而可能衍生反彈性失眠、憂鬱焦慮、認知障礙,甚至提高跌倒、罹癌或其他致命的危險。針對失眠族群的研究證實,有氧運動與阻力運動(如舉重),都能有效改善睡眠的質與量,並緩解憂鬱或心血管疾病。長期規律運動的療效遠超過安眠藥。癌症病患化療或放射治療後,常會引發嚴重失眠症,規律運動可減少不適感,改善睡眠狀況,尤其乳癌病患做有氧加重訓,確實可有效緩解壓力與疼痛。所有生物都有將近24小時日夜周期的表現,如同「動與靜」或「睡與醒」的反應。人類的生理時鐘是內建的晝夜節律,經由我們眼睛的視網膜去感知周遭環境明暗,進行調整,不僅影響整體腦中樞運作,更經由自律神經、荷爾蒙分泌,調控生理機制。占人類體重40%的肌肉,是糖與脂肪燃燒代謝最重要的器官。日夜及動靜節律牽動著胰島素分泌,影響醣類與脂肪代謝產能,以供肌肉收縮。不論短期或長期的睡眠剝奪,或睡眠品質低落如睡眠呼吸中止症,都會造成胰島素阻抗上升,血糖因而高升,導致肌纖維損傷、慢性全身發炎,甚至縮減壽命。因此,從全人醫療的角度,矯治睡眠障礙、減少其衍生的後遺症,包括心血管及代謝疾病、身心和免疫系統疾病,運動治療是現今標準治療外,不可或缺的一環。
-
2021-04-14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睡不好很傷身!規律運動、調整睡前吃點心習慣…專家提點「好眠10招」
雖然大家都知道睡眠對健康的重要性,但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所進行的「世界睡眠日睡眠習慣網路調查」發現,接近半數受訪者的睡眠品質不佳(46.0%),且平均睡眠時間不到7小時(6.67小時),低於專家建議的7~9小時。 若進一步檢測大眾睡眠習慣,竟然只有3.3%能完全做到「好眠好習慣」!而排名前三名的「好眠壞習慣」依序是:睡前使用手機、缺乏規律的運動習慣以及沒有規律的就寢與起床時間。 養成好眠好習慣 為健康儲存本錢 當大家都在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懂得積極運動、重視均衡飲食時,千萬別忽略睡眠的重要性。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表示,只要努力養成規律的生理時鐘與好的睡眠習慣,才能為健康儲存更多本錢。 該調查發現,84.4%受訪者習慣在睡前使用手機等3C用品,成為另一個重要議題。因研究已經證實,睡前使用手機會活化大腦的特定區域,從睡前持續到清醒,不僅讓入睡困難,造成淺眠,甚至影響記憶、認知等大腦功能。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李信謙指出,而調查中也發現,睡前有使用手機習慣的人,睡眠品質不佳的比率明顯高出沒有這個習慣的人許多,分別為48.0%:35.7%。 美國華盛頓大學睡眠專家得羅素醫師(Dr. Lourdes DelRosso)表示:「睡眠專科醫師不僅診療睡眠疾病,更有責任促進睡眠健康」。 因此,台灣睡眠醫學學會鼓勵大家依循世界睡眠學會所推廣的「好眠十招」(10 Tips for Better Sleep),養成規律的睡眠好習慣,讓一夜好眠來紓解疲勞、維持白天清晰的思緒,用健康與活力滋養人生。 好眠一招:規律的就寢與起床時間 該睡覺時就睡覺,該起床的時候就起床,養成規律生理時鐘。現實中,有許多人因為工作必須輪班等因素,導致生理時鐘紊亂,每天失眠成常態;更多的是夜晚打手遊、追劇等,破壞規律生理作息,導致睡眠障礙。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教授蔡宇哲表示,「規律」不麻煩,是可以有彈性的,大概1個半到2個小時之間的變動。如果一個人大約都在晚上10點半上床,那麼在10點半到12點之間上床睡覺,睡眠時間都可以算規律,起床時間也一樣。 好眠二招:檢視自己運動習慣 蔡宇哲指出,根據現在所有臨床科學的驗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運動。如果白天有多一點活動量,甚至有固定的運動習慣,對睡眠都會非常有幫助。他以自身經驗分享,從2年前養成運動習慣後,睡眠品質明顯變好。 然而,跟睡眠時間一樣,規律運動也是可以有彈性的,不一定要每天做,偶爾休息一下也沒關係。此外,建議在睡前2小時內應避免激烈運動,應該讓自己處於放鬆狀態,但千萬別滑手機。 好眠三招:勿在床上工作做事,床只用來進行睡眠及性生活 好夢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吳家碩提醒,謹記上床只做兩件事「Sleep」(睡覺)跟「Sex」(性行為),不要在床上進行跟兩S無關的行為。如果習慣在床上滑手機、追劇、看書、工作等,讓大腦不斷運轉,當然影響睡眠。 他提醒,與床的關係越單純,看到床就會直接連結睡覺,就會特別容易入睡。記得,上床後你是另外一個角色,不用擔心工作、不想煩人的事,快與舒服的床相擁在一起吧! 好眠四招:白天有小睡習慣也不超過45分鐘 也是與生理時鐘有關!白天小睡片刻已被認定能消除疲勞、抵消睡眠債帶來的負面影響。美國研究發現,午睡能促進大腦細胞修復,給大腦充電,激發創造力,提高工作效率。 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建議,白天睡15~30分鐘,可以改善心情、提升記憶等。千萬不能睡超過45分鐘,因為睡得過多,可能進入深度睡眠週期,如被叫醒,可能會陷入昏昏沉沉的狀態,也可能會擠壓主要睡眠時段的品質。 好眠五招:遠離酒精物質濫用,保持健康生活形態 許多人以為飲酒能幫助入眠!研究發現,酒精雖能使睡眠準備期減少,受試者也自覺易於入睡,但腦波顯示快速眼動期卻減少了。受試者常抱怨淺眠多夢、半夜醒來,總睡眠時數則與未喝酒時一樣,大大抵消好入睡的好處。 而喝酒助眠研究進行數週後,受試者睡眠準備期逐漸延長,換言之,開始睡不著了。當受試者當突然停酒時,會產生輕重不一的戒斷現象,比用酒助眠前更難以入睡,且中途常醒來,總睡眠時數因而大幅減少,可說得不償失。 臨床上,常見到失眠患者喝酒以助眠,卻因安眠作用的逐漸降低而增加飲酒量,停酒又有難受的戒斷症狀及快速眼動期反彈現象,導致失眠更嚴重。只好繼續喝、增量飲,因而染上了酒癮,對健康損害更大。 好眠六招:設定使用咖啡因的「截止時間」 許多人會抱怨某些日子睡眠變差,詳細詢問後發現,原來是當天過午後接觸到「含咖啡因飲料」,如茶類、咖啡等。當然,不是每個人對於咖啡因飲料都有相同反應,但如果體質會如此,請在中午以前喝吧,過午之後,請避免攝取! 咖啡因是一種能影響精神的中樞神經興奮劑,不僅能消除疲勞,還可提高人的警覺度、專注力和耐久力,並縮短反應時間。而咖啡因的半衰期長達6個小時,表示它存在體內的時間比想像中更久。為了好眠,時間太晚就別攝取。 好眠七招:調整睡前點心食用習慣 有人晚餐吃得早,所以在睡前會吃點心、宵夜,喜歡吃得飽飽入睡;而有人因工作晚餐吃得晚,不得不帶著飽腹感入眠。但,睡前吃點心、宵夜的習慣,對於好好入睡影響大。 胃的胃酸分泌尖峰是在半夜,所以,完全空腹上床睡覺不是件好事;但,吃得太多把胃裝滿後,躺下恐會發生胃食道逆流,反而破壞睡眠品質。建議睡前進食,以量少易消化為原則,飲食完畢之後最好隔半小時以上再上床。 好眠八招:舒適寢具,擁你入夢 該睡硬床還是軟床?枕頭材質、硬度、高度該怎麼選?都沒有標準答案,應該說適合你的寢具就是好寢具。建議花時間到專門販賣寢具的店家選購,躺好、躺滿再下手。但是,寢具不是決定睡眠品質的唯一條件,該就醫時別逃避。 好眠九招:睡眠時寢室維持舒適溫度,保持良好通風 吳家碩表示,溫度、通風,都是入眠的助攻工具。空氣不流通容易產生異味、悶熱感等,讓人無法好好入睡。寢室內空氣要盡量保持流暢,可開窗產生空氣對流,或利用空氣清淨機維持室內空氣清淨,對提升睡眠品質有幫助。 臥室溫度太熱或太冷都會影響到睡眠。太熱使人身心煩躁而不易入睡,或半夜因躁熱而醒來,嚴重影響睡眠的品質;太冷則讓人手腳感到冰冷難以入眠,也可能因為過冷而中斷睡眠。 夏季氣溫偏高時,可在入睡之前將室溫調降至約25°C左右,產生一個令人容易進入夢鄉的環境,然後利用舒眠功能將室溫逐漸回升至27°C左右,之後儘量保持恆溫。 好眠十招:維持臥室安靜,盡量遮蔽光源 一般而言,人在微暗的環境裡較容易入眠,所以,入睡時應儘量避免不必要的光線在寢室中出現。因為光線進入眼簾,會干擾大腦中睡眠運作的機制,並且使褪黑激素的分泌量減少,使睡意盡失。 聲音也是影響睡眠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超過70分貝的聲音,就有可能會讓人難以入睡。想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應維持寧靜的睡眠環境,或配戴耳塞來協助降低噪音,也有助於安眠。 世界睡眠日睡眠習慣網路調查.調查時間:2021.3.10-3.17.受訪人數:2,209人(男性25.7%,女性74.3%).年齡分佈:20歲以下(2.5%),20-50歲(82.9%),50歲以上(14.6%).睡眠習慣及比率 睡前有使用手機或其他3C產品習慣 84.4% 缺乏規律的運動習慣 56.3% 沒有規律的就寢與起床時間 44.9% 臥室遮光不佳 28.7% 睡前有用含咖啡因飲料習慣 20.2% 床墊棉被等寢具不舒適 16.7% 白天小睡過長 15.5% 臥室溫度濕度不適中 13.8% 睡前有吃大餐習慣 12.2% 睡前有喝酒或抽菸習慣 9.9% (諮詢專家/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李信謙、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教授蔡宇哲、好夢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吳家碩 )
-
2021-03-30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睡不好是失眠還是睡眠不足?專家:2者不是同件事
失眠問題普遍到令人難以置信「我變得暴躁不安,情緒非常低落。我真的很不想承認,但我有時會把我先生叫醒,近乎歇斯底里地大哭。他很貼心,會努力安撫我,他說的話總能讓我平靜下來,真的。折騰到凌晨,我可能會小睡一下,像做夢那樣淺淺地睡,每次醒來都有種心力交瘁的感覺。」克萊兒的狀況就這樣急轉直下,變得愈來愈糟。睡眠不足讓她更難在工作上達成目標,滿足自我期望,導致焦慮爆表,入眠難上加難。「然後我就崩潰了。」她說。失眠患者的寂寞感無可比擬。他們半夜獨自醒來,整個世界都在酣眠。克萊兒用日記記錄自己的睡眠情況,她寫道:「家裡其他人都睡著了。我真的很絕望。試過這麼多方法,每天晚上卻還是會下樓回到客廳,一個人坐在這裡。感覺好孤單,好像看不到盡頭,永遠不會結束。」事實上,她並不孤單。差得遠了。失眠問題普遍到令人難以置信。若你和克萊兒一樣發現自己無法入睡、難以入睡,或醒來時覺得沒睡好,只能說歡迎你加入會員眾多的失眠俱樂部。失眠是最主要也最常見的睡眠障礙,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成人都睡不好,十分之一左右的成人患有慢性失眠,以致長期睡眠品質不佳,白天還會出現疲勞、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和缺乏動力等情況。然而,失眠不只是一種身體病況,也是一種症狀,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或特定藥物治療都會引發失眠。此外,失眠也可能是精神疾病的特徵,比方說焦慮症、憂鬱症或躁鬱症等。事實上,百分之五十的失眠患者都患有精神疾病(但也表示有百分之五十沒有)。失眠是一種正式的醫學疾病,但在沒有其他潛在問題的情況下,這兩個字頂多算是概括的術語。失眠有很多種,雖然聽起來很奇怪,但不是每個失眠患者都有睡眠不足的困擾。有些人的「睡不好」屬於主觀認知,沒有客觀證據支持。我很少請失眠患者到睡眠實驗室進行研究,畢竟一個在家都睡不好的人要是全身覆滿電極貼片躺在陌生的床上,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被記錄下來仔細分析,肯定更難入眠。不過,若要進一步探究失眠的原因,檢測是否有其他睡眠障礙,我就會請病人到實驗室住一晚。睡眠研究結束後,我會問病人睡得怎麼樣,很多病人都會說「我睡得很不好」,可是一看到睡眠研究結果,才發現眼前這些堅稱自己只睡了一、兩個小時的人其實睡得很好,不僅睡了七個多小時, 深度睡眠也很足。這種類型的失眠稱為「 睡眠狀態錯覺」(sleep state misperception)或「矛盾性失眠」(paradoxical insomnia),而這種現象或可用來解釋為什麼不少失眠患者的睡眠研究結果都很正常,與病患本身的認知有落差。這類患者感受睡眠的方式不一樣,也許他們把重點放在睡眠品質,但睡眠品質無法用「睡眠多項生理檢查」這種標準測量技術來判定;又或者他們的大腦於短暫覺醒(此為正常睡眠的特徵之一)間活動,以致他們將之感知為清醒狀態,而非睡眠研究顯示的深度睡眠。其他失眠患者可能會有睡眠中斷的問題,每晚發作幾次,但總睡眠量正常。有些人就算總睡眠時間減少,深度睡眠量依舊處於正常範圍,這個階段的睡眠非常重要,是修復身體與養足精神的關鍵。失眠和睡眠不足經常被混為一談至於像克萊兒這樣的重度失眠患者,客觀證據在在顯示他們的睡眠時間很短,有時每晚只睡幾個小時。這類病患身上會出現攸關壓力的生物學特徵,即所謂的「過度醒覺」狀態(hyperarousal,或稱過度激發狀態),舉凡神經緊繃、心跳加速、高度警覺、興奮或警戒感等都是過度醒覺的徵狀。一旦遇上壓力,許多激素和神經傳導物質都會發揮作用,緊張或焦慮狀態也會刺激人體中多個系統,導致皮質醇、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濃度上升,尿液中這些激素的分解產物含量也會變多。「過度醒覺狀態」的特徵還包含夜間心率加速、耗氧量增加(表示代謝率更高)和瞳孔放大,反映出交感神經系統活動增強,而交感神經系統正是負責調節「驚嚇、戰鬥、逃跑」反應的主要機制。重點是,實際上睡眠量充足的失眠患者並不會出現這些反應。失眠和睡眠不足經常被混為一談。目前已有很多資料詳述睡眠不足對健康的危害,以及不好好睡覺會帶來什麼樣的負面影響,例如死亡率較高、體重增加、高血壓、糖尿病……不及備載。因此,失眠患者擔心這些問題是很自然的事。幾十年來都睡不好一定會打亂健康,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對吧?事實上,失眠與睡眠不足完全是兩回事。根據睡眠實驗室的研究經驗,睡眠不足的人很快就會開始打瞌睡,清醒時的警覺性測驗表現也不佳;相反地,睡眠時間短的失眠患者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入睡,清醒時也會更加警戒,形成強烈對比。睡眠時間短與睡眠時間正常這兩類失眠患者的大腦都比一般人還要活躍,因此區分失眠類型非常重要。透過造影技術和腦波監測,會發現兩組失眠患者的大腦活動在睡眠期間都有增加的現象,這個結果或可用來解釋為什麼睡眠狀態錯覺患者或睡眠時間還算正常的病人會將睡眠感知為清醒狀態,或一覺醒來依舊精神不濟。不過,只有睡眠時間短的患者才會出現全身活動增強的情況,並伴隨相應的化學和生理特徵(如心率變化等)。雖然從睡眠的主觀體驗來看,大腦活動所受的影響非常重要,但許多攸關失眠的健康問題似乎只有那些睡眠時間短、生理過度醒覺而影響全身(不只是大腦)的患者才會有。認知表現研究結果指出,那些宣稱自己失眠的人與睡眠正常的人在認知能力上並無顯著的差異,但若比較睡眠量正常、甚至睡眠品質差的人與睡眠時間短的人,會發現睡眠時間短的失眠患者有明顯的認知問題。睡眠不足但沒有失眠的人不會出現激素與神經傳導物質活化的現象,也沒有過度醒覺狀態所造成的心血管特徵和相同程度的認知問題。同樣地,分析失眠患者的高血壓與糖尿病風險時,會發現睡眠時間短的患者罹患這些疾病的機率較高,睡眠時間六小時以上的患者則否。此外,睡眠時間短的失眠患者死亡率也略高,但背後的原因似乎不同於睡眠不足的患者。我們知道,睡眠不足可能會導致體重增加,那睡眠時間短的失眠患者只是因為變胖所以才容易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及其他相關疾病嗎?事實上,睡眠時間短的慢性失眠症患者增加的體重和睡眠正常的人差不多。若要說的話,這些病人反而比一般人更不容易發胖,這可能與過度醒覺所造成的化學和生理影響有直接關聯。皮質醇是一種天然類固醇,長期濃度過高可能會誘發高血壓或糖尿病,服用類固醇以抑制免疫系統的自體免疫神經系統患者經常出現這種情況。交感神經系統活動增強與腎上腺素等相關化學物質活化會直接影響心臟和血管,導致血壓無法於夜間正常下降。總體來說,睡眠時間短的失眠會對身體造成影響,讓激素與心血管狀態出現物理變化,威脅個體的健康。睡眠時間合理的失眠患者雖然大腦活動異常,身體徵象卻比較接近睡眠正常的人。遺傳因素在失眠症狀扮演著重要角色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睡眠量少的嚴重失眠患者出現過度醒覺狀態?是因為睡眠時間短造成過度醒覺,還是過度醒覺引發失眠症狀?目前答案尚未明朗。不過,睡眠狀態錯覺患者(即主觀認為自己睡不好但總睡眠時間正常的人)以及沒有失眠但睡眠不足的人體內化學物質濃度上升或神經系統活化的現象相對較弱,表示過度醒覺狀態就是嚴重失眠的肇因。其中遺傳因素扮演著重要角色。很多失眠患者家中同樣有人失眠,雙胞胎研究也顯示有百分之五十七的失眠是遺傳所致,而最近一項研究更找出七個導致失眠的基因,因此,這種過度醒覺狀態可能具有遺傳傾向。新工作、感情問題、家人過世等壓力會讓人出現短暫失眠和過度醒覺狀態,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若有相關的基因,這種充滿壓力源的環境會讓人更容易處於興奮狀態,無論生物上或精神上都是,就算壓力源解除,這種高警戒或高醒覺狀態仍會持續下去,讓失眠成為一種長期的慢性病。除此之外,心理因素也有一定的影響。正如先前所述,大約一半的慢性失眠患者有潛在的精神疾病,其中又以焦慮症為多,而過度醒覺正是焦慮症的特徵。因此,焦慮本身可能會導致失眠。可是那些沒有焦慮症的人呢?另外百分之五十的患者不是沒有精神疾病嗎?以我的看診經驗來說,大多數失眠患者都沒有恐慌症,白天也不會憂心忡忡,但很多人都有同樣的感受,說自己白天沒事,晚上睡覺時卻開始擔憂,特別是入睡的過程。他們焦慮不安,擔心自己睡不著,整個晚上翻來覆去,掙扎不已,對漫長的夜深懷畏懼。只要一沾上枕頭,臥室在他們眼中就變成酷刑的刑具,是個充滿折磨的地方,完全無法把舒服的床和進入幸福睡眠的快樂聯想在一起。我常聽到病人說:「我一上床就筋疲力盡,可是燈一關,我的腦子就會飛快奔馳,覺得非常清醒。」他們就是在那一刻進入過度醒覺狀態,大腦開始神經緊張,睡眠瞬間變得遙不可及,就像薛西弗斯快要把石頭滾到山頂上,結果石頭從手中滑落,又一路滾下去一樣,他們好不容易快要睡著,機會卻猛然消逝。這種情況持續的時間愈長,他們與睡眠之間的關係就愈糟。不僅如此,這種心理和生理壓力反應增強的狀態還會讓人覺得很難受。除了睡不好之外,失眠患者也會有種瀕死的感覺,除非立刻意識到自己陷入焦慮、著手面對,否則失眠的情況只會更惡化,因為你會開始擔心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嚴重的問題。克萊兒就說:「我以前常上網搜尋失眠問題,因為我覺得自己一定得了什麼病。」我問她有沒有特別擔心什麼症候群?她的回答完全在意料之中,因為很多病人都這麼說。「致死性家族失眠症。我相信自己會在六個月內死掉。」致死性家族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是一種普里昂病(prion disorder),與庫賈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或俗稱的「狂牛症」有關,是由基因缺陷所引起的漸進性神經系統疾病,而且代代相傳,平均發病十八個月後就會死亡。患者會出現失眠問題,病情逐漸惡化,自主神經系統也會有所變異,除了血壓忽高忽低,無法維持正常波動外,還會有出汗和便祕的症狀,並出現譫妄伴隨幻覺和行為改變,到了後期,患者會經常在清醒與睡眠之間徘徊。不過這種病極為罕見,目前已知全世界只有四十個家庭患有此症。這種深信自己患有致命疾病的情況或許反映出失眠患者的焦慮程度及其內心的痛苦,所以有些人才會迅速跳到結論、自我診斷,說服自己得了這種病。※ 本文摘自《夜行大腦》。《夜行大腦》作者:蓋伊・萊施茨納譯者:郭庭瑄出版社:臉譜出版日期:2021/03/04圖/《夜行大腦》書封臉譜提供
-
2021-03-28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一天要睡多久才夠?睡眠專業醫師教你一招判斷
睡眠門診最常問的兩個問題我在睡眠門診最常聽到的兩個的問題是「要睡多久才夠?」和「你覺得我的睡眠追蹤器怎麼樣?」第一個問題我不回答,應該說不會給出一個具體的數字,因為真的沒辦法。這個問題就像問「十歲小孩身高多少才算正常」一樣,要是我看女兒的班級合照,會覺得孩子們身高差距很大,但都很正常。同樣地,每個人的睡眠需求都不一樣,端看個人的基因和睡眠品質。適當的睡眠量指的是起床後精神飽滿,白天不睏,而且睡覺時間規律,沒有入睡困難。若經常做到這些,能在鬧鐘響前自然醒,週末也不需要補眠,就表示睡眠量很夠,有睡好睡滿。至於第二個問題我通常都很小心,怕冒犯別人。我們生活在一個需要量測一切的時代,總覺得有必要把數據和度量衡應用到生活裡,看看自己採取了多少步驟、Instagram 有多少粉絲、賺了多少錢、消耗了多少卡路里,當然還有睡了多少覺。但我真的不知道追蹤睡眠量有沒有幫助。如果你符合上述標準,白天可以正常生活、沒有困倦感,就算睡眠充足;反之,如果你覺得很累、沒有精神,就是睡得不夠,不需要睡眠追蹤器也知道。再說,除了浪費一點錢外,這類裝置還有其他潛在的缺點。就目前的發展來看,追蹤裝置相對不準確,你在手臂上穿戴五種不一樣的追蹤器,會得到五個截然不同的睡眠時間估計值。這些儀器測量的是運動,不是睡眠,並根據演算法就不同程度的睡眠給出不精確的數字。如果這些裝置能證明你認為的失眠其實是睡眠狀態錯覺,不是因為晚上睡太少,那就有用,但前提是追蹤器能精準捕捉到你的睡眠狀態,給出可靠的數據。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如果你已經因為失眠而擔心自己的睡眠狀況,不斷追蹤只會深化這些擔憂,讓你緊抓不放,無時無刻都在關注自己的睡眠情形,反倒會讓問題變得更糟。這種現象現在甚至有一個專門術語叫「完美睡眠主義症」(orthosomnia),也就是根據睡眠追蹤器所顯示的不可靠數據來自我診斷,判定自己患有睡眠障礙。對大多數人來說,睡眠是一種主觀體驗,大部分自認失眠的人其實睡眠量都很正常。要是你期待深度睡眠,睡眠追蹤器卻說你很淺眠,就會影響到你對自己的睡眠感知。當然,我不是說這些裝置或程式完全沒價值。在睡眠受到干擾的情況下(例如進行失眠認知行為治療),這類設備可用來追蹤睡眠情況,看看問題是否有改善或惡化;另外最重要的功能大概是能為研究人員提供睡眠模式的「大數據」,由於目前睡眠量化技術還不完美,納入眾多個體樣本可以稀釋缺點,淡化數據雜訊。至於個人使用方面,尤其是那些來睡眠門診掛號、坐在我眼前的人,我還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執迷於臥床時間和仰賴不準確的測量方式很容易讓人忽略本書提到的重點:生物、心理、行為、環境等因素都會影響睡眠品質和睡眠量。睡眠障礙涵蓋範圍廣重要且值得強調的是,大部分關於睡眠與身心健康關係的研究都不盡完善。從我在書中分享的故事就看得出來,我們對自身睡眠情況的看法大多不可靠。我們對夜晚的感知與現實樣態往往天差地遠。這些研究其中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大部分都依賴受試者自陳,以他們的說法為參考。就目前可用的技術來看,要對所有人進行睡眠研究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而且執行成本太高。因此,我們觀察大量人群,將睡眠因素與高血壓、心臟病、阿茲海默症等聯繫起來,分類群體,貼上「失眠」或「睡眠不足」的標籤,然而事實上,這些群體可能非常混雜,無法一概而論。以失眠為例,有些人睡眠時間正常,有些睡眠時間短,有些是服藥導致失眠,有些則是因為疼痛或呼吸困難而失眠。儘管我們將睡眠量與死亡率相連結,試圖根據已知因素進行調整,依舊不可能顧及一切,也沒辦法確定那些聲稱自己睡眠時間超過七小時的人是否真的睡了那麼久。請不要誤會,我相信睡眠問題確實會對身心健康造成深遠的影響。我只是認為目前我們尚未完全洞察其中奧祕,還有些微妙的地方等待發掘。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或許將來真的可以長期追蹤睡眠,而不是運動,這些錯綜複雜的情況也會變得更清晰、更明朗。此外,這本書還有一個重要的訊息。我閉上眼睛就睡著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大多時候,只要我一躺上枕頭,腦袋就會高速旋轉,該完成的論文或講稿、還沒寫的信、聯絡病人、安排會議時間等諸如此類的想法一個個冒出來。可是,有時我會看到診間裡的猝睡症患者前一分鐘還在跟我聊病情,下一分鐘就睡著了;我抱小女兒上床睡覺,望著她瞬間入眠,就像切換電燈開關一樣簡單。看看她和我的病人,就會明白我們為什麼認為清醒和睡眠是完全不同、界限明確的存在狀態,就像鋼筋混凝土路障或柏林圍牆一樣,隔開西邊的清醒與東邊的睡眠。然而,這種看似明顯的分野只是表面的假象,大腦神經核、神經元與迴路在底下錯綜交錯,編出複雜的舞序,攜手合力又互相對抗,共同調節我們參與內在與外在世界的程度,決定我們的意識狀態。各個腦區彼此協調運作,設定晝夜節律,讓我們得以入眠,指引我們走完睡眠週期。隨著夜晚推移,這些迴路會調節睡眠階段,從淺度睡眠到深度的非快速動眼期睡眠,接著再進入快速動眼期睡眠,就這樣周而復始,循環四到五次。大家都知道,系統愈複雜,就愈有可能出現故障。當我遇到技術問題,看著醫院的電腦工程師與資訊系統噩夢搏鬥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學生時代那段要不停開開關關、好讓當機的計算機恢復運轉的日子真的過去了。我們的大腦比世界上任何一種人造系統都還要複雜,這麼複雜的機制出錯率居然這麼低,真的很不可思議。睡眠障礙涵蓋的範圍很廣,睡太多、睡太少,在錯誤的時間或用錯誤的方式睡覺都算。不同的睡眠障礙能讓我們深入了解大腦的運作模式,看看大腦如何影響睡眠,睡眠又是如何影響大腦。清醒的大腦有各式各樣的功能,但有時也會出現異常。我們白天體驗到正常的情緒、記憶、認知,以及所有身而為人與個體意識存在會經歷的事物。一旦過程出了錯,我們就會出現病症和失調現象,例如焦慮、憂鬱、失智、癲癇、偏頭痛等。很多人都認為大腦晚上會徹底休眠,呈現關機狀態,這些病患的情況卻說明了事實正好相反。夜晚的大腦就和白晝一樣有各種功能,也會出現異常,更會對清醒時的生活造成深遠的影響。儘管我們有很棒的進展,更了解日間與夜間生活的關係,我還是覺得我們只觸及了表面而已。很多問題依舊沒有解答,其中有些謎團大到難以想像,比方說做夢的功能,或是我們能否藉由改善睡眠來預防阿茲海默症;有些問題雖然沒那麼根本,但對特定疾病患者來說同樣重要,例如猝睡症患者的免疫系統要如何準確定位神經元、克萊恩-萊文症候群的病因到底是什麼,或是有沒有方法能治癒這些疾病。不過,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隨著遺傳學、神經科學與科技領域不斷向前邁進,睡眠研究技術也以驚人的速度飛快發展。若未來能長時間在家追蹤睡眠,不光是追蹤運動,一定會大有幫助。另外還有辨識與分析大量個體基因的方法、研究和影響大腦的新技術(例如運用磁場或電流刺激等)都能讓我們深入探究、發掘新的見解,而開發蒐集與分析「大數據」(如大量個體醫療數據和睡眠參數)的技術解決方案也很重要。我夢想在我有生之年,很多睡眠問題都能得到解答。我期待有一天坐在診間面對病人提問,不必再說「我不知道」。※ 本文摘自《夜行大腦》。《夜行大腦》作者:蓋伊・萊施茨納譯者:郭庭瑄出版社:臉譜出版日期:2021/03/04圖/《夜行大腦》書封臉譜提供
-
2021-03-02 科別.耳鼻喉
打呼易增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醫教側睡等6招助改善
打呼的問題以往許多人並不會積極改善,認為只是像放屁一樣是一種身體自然的機制。不過資訊發達的世代,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打呼和疾病息息相關的說法,最知名的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 為什麼會打呼?醫指常見6大原因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打呼主要是氣流通過震動到呼吸道所發出的聲響,通過之處越狹小,聲音就會越明顯。呼吸道之所以會有狹小的情況,主要就是因為軟顎、舌頭、會厭三處堵住了呼吸道,其主要成因就包括了,抽菸、喝酒、服用安眠藥等。有鼻塞情況的族群也相對容易發生打呼的情況,其中所包括的不只有過敏族群,也鼻、咽、喉構造異常等也包含在其中,即便構造異常未出現鼻塞,還是可能造成打呼。除此之外,脖子較粗的群眾,自然也容易壓迫到呼吸道,因此肥胖族群也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睡覺時正睡也是其中相當常見的成因。這些因素若含有兩個或以上,打呼的機率便會再提高。 打呼嚴重不處理 恐增心腦血管疾病等風險 洪暐傑醫師表示,打呼確實有可能是因為疾病而起,如鼻塞、過敏,不過大多都是因為生活習慣影響所致,但若放任不管,就有可能衍伸出其他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打呼對人體最主要的影響就是呼吸道暢通,其狀況較為嚴重時便可能真的完全堵住呼吸道,也就會出現人們常聽到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其打呼並非絕對關係,可說是打呼較嚴重時所進展的情況。當呼吸道在睡眠時受阻,或甚至真的堵住無法呼吸後,身體的反應機制會直接喚醒人體,雖然窒息而死的比例較低,但睡眠時全身所有系統也皆在休息階段,心跳也會合理的減緩,長期這般突然被急速喚醒、身體無法確實的進入休息的「保養狀態」情況下,健康自然容易出狀況,最常見直接影響的就是高血壓,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以及各種代謝疾病比例都可能增高,不可避免的體力、精神狀況也會大受影響。 不尋常高血壓 應合理懷疑睡眠呼吸中止症 上述情況不論是打呼或睡眠呼吸中止症都有可能發生,後者的機會、嚴重程度又會再更高。因此醫師也呼籲,若長期有不明高血壓或血壓無法控制者,應合理懷疑是否為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所影響,特別是20歲之前或50歲之後才出現的高血壓。 我有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嗎?醫:錄音有助觀察及診斷 若要知道自己是否會打呼、自己打呼的情況,洪暐傑醫師建議,除了多留意枕邊人、家人、室友等開玩笑或抱怨打呼,也可以在睡覺時開啟錄音機或手機APP的錄音筆,如此便有助觀察睡覺時打呼的情況,也有利就診時提供給醫師參考,這樣的方法即便是自己一個人住也可以使用。手機的APP因為多數會有音量波紋可以查看,又會比一般錄音機來得更加方便了解狀況,是較為推薦的選項。 洪暐傑醫師也提醒,不論是自己或家人發現較不尋常的打呼聲、呼吸節奏,應特別留意。睡眠呼吸中止症初步辨別相當容易,患者因呼吸受阻,常常會有打呼或呼氣突然完全停止,過些許時間又發出類似終於吸到空氣的節奏。這一點可多加觀察。 防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 醫教6招有助改善 改善打呼的方式也有很多種,最主要的自然便是先避開相關風險因子,如前述所提到的抽菸、喝酒等。若有鼻塞或是鼻、咽、喉結構異常也應積極治療,有肥胖問題者則應妥善的減重。除此之外,正躺容易使得軟顎、舌頭、會厭三處下墜堵住呼吸道,應此睡覺時可改為側睡為佳,若要正睡,可以將頭部稍微往上仰,形成類似CPR的壓額提下巴的狀態,便有利呼吸道暢通。 治療打呼、呼吸中止症 可尋求家醫科等協助 在尋求醫師治療方面,洪暐傑醫師表示,不少科別都有做相關檢查及治療,包括神經科、耳鼻喉科等,不過若不確定成因為何,可先至家醫科做初步評估再進行治療或轉診。治療上主要常見以牙套、手術治療、陽壓呼吸器為主,牙套戴上可避免舌頭等處墜落阻塞呼吸道,不過常引起患者睡眠不適。手術治療能改善問題,但復原的時間較長,且風險因素也可能再次復發。陽壓呼吸器可在睡眠時使用,直接改善、維持睡眠時的呼吸狀況。不過是否適合自己因人而異,應和專業醫師進行討論,包括睡眠狀態、生活型態等,詳細評估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為佳。 《延伸閱讀》 .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全身,打鼾合併3大症狀盡早檢查! .睡不好傷大腦記憶差?簡單方法幫助深度睡眠!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