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9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治療
共找到
14119
筆 文章
-
-
2020-09-09 科別.耳鼻喉
耳鳴怎麼辦?需要接受腦部影像檢查嗎
臨床上常常會碰到病人因為惱人的耳鳴至耳鼻喉科或是神經內科就診;有時病人會擔心腦部有沒有什麼問題,而要求腦部影像檢查,但通常醫師會跟病人解釋不需要。為什麼不需要呢?到底耳鳴有沒有可能是腦部問題?那耳鳴又是什麼時候需要做腦部影像檢查呢? 耳鳴耳鳴是一種在外界沒有聲音刺激的情況下仍然會聽到聲音的症狀,病人大多會表示在安靜的時候會聽到機機機…、轟轟轟…或是像血管跳動蹦蹦…蹦蹦…的聲音,嚴重的話不只安靜的時候才會聽到,甚至可能會持續一整天,造成睡眠不佳、情緒不穩等症狀。臨床上耳鳴主要可以區分,成非脈動性及脈動性耳鳴兩種類型。至於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讓我們娓娓道來。非脈動性耳鳴非脈動性耳鳴代表聽到的不是像脈搏跳動的聲音,這類病人佔耳鳴病患的大多數。臨床上病人會表示聽到像工廠機器運轉,比較高頻(機機機…)或是比較低頻的聲音(轟轟轟…),也有可能是其他頻率的聲音,或是混合多種頻率的聲音。造成非脈動性耳鳴的原因,絕大多數跟聽力受損有關,耳鼻喉科醫師通常會檢查外耳有沒有耳屎、中耳腔有沒有發炎或是積水,接著再安排聽力檢查看看是否有聽力受損的狀況;藥物方面如果有服用一些利尿劑或抗生素也有可能會造成非脈動性耳鳴的情形,如果有服用類似藥物也可以向醫師反應。醫師也會詢問耳鳴是單側還是雙側,如果是雙側非脈動性耳鳴通常還是聽力損傷造成;通常這種情形並不需要安排腦部影像檢查,除非聽力檢查顯示有單側異常或是病人有合併其他症狀,才會安排進一步的檢查;如果是單側耳鳴且有其他症狀如急性聽力惡化、頭痛及眩暈等等,也會安排進一步的檢查。治療方面如果有找到其他的原因,會針對各別原因治療;針對單純非脈動性耳鳴的治療,則包含藥物治療及耳鳴減敏療法等,如有較嚴重的聽力衰退也會建議配戴助聽器。除此之外,也會給予衛教,建議病人避免前往吵雜地方,避免更嚴重的聽力損傷;如工作場所需要,可考慮配戴防噪音耳塞。脈動性耳鳴脈動性耳鳴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會聽到跳動性的耳鳴聲,臨床上病人會表示聽到跟心跳或脈搏一樣蹦蹦跳或是咻咻咻的聲音。造成脈動性耳鳴的原因大多數都是跟血管異常有關,其他原因則包含了動脈硬化、高血壓及肌肉異常跳動等等,如果有脈動性耳鳴的病人,耳鼻喉科醫師會建議病人可以考慮至神經內科就診,由神經內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安排血管超音波或是腦部的影像檢查,看看有沒有一些血管異常等等原因。通常這些血管異常不一定需要治療,除非病情嚴重或是合併有一些腦部症狀如頭痛等等才會建議治療。什麼樣的耳鳴病人需要接受腦部影像檢查回過頭來看什麼樣的病人才需要腦部影像檢查呢?根據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指引,如果是雙側非脈動性耳鳴的病人,聽力檢查又沒有單側異常,那麼腦部影像檢查不僅對於治療沒有幫助,反而會造成額外的輻射線暴露,對身體造成危害。如果是單側非脈動性耳鳴的病人合併有其他症狀,或是脈動性耳鳴的病人,則會建議病人接受進一步的檢查,在這類的病人,腦部檢查才會比較有幫助喔!
-
2020-09-09 癌症.大腸直腸癌
婦人愛吃炸物 大腸鏡查出可能癌變的鋸齒狀腺瘤
台中一名39歲婦人平時愛吃炸物,近期因腹部悶脹、排便不順及排血便前來就醫,經大腸鏡檢查後在大腸處發現有一鋸齒狀腺瘤,於是立即在手術中切除,避免日後癌化風險,讓她放下心中大石。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曾晟恩說,患者平時喜愛吃臭豆腐,偶爾也會吃炸雞、烤肉,雖然知道對身體不好,但總是改不了口,直到出現上述狀況,才趕緊就醫檢查,但她過去曾剖腹產兩次,聽到要做大腸鏡,一度相當緊張,所幸全程順利,也提高大腸鏡檢查影像的清晰度。他說,大腸癌是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3名,其中大腸息肉根據癌變機制,可分為增生性息肉、無蒂鋸齒狀腺瘤和傳統鋸齒狀腺瘤,後兩者有癌變的可能性。根據患者的病理報告,顯示為「無蒂鋸齒狀腺瘤」,位於大腸近端,在內視鏡影像上呈現平坦且顏色較接近腸背景色,因出現在腸壁褶皺,經常被黏液層覆蓋,可能貌似未清腸乾淨的糞便渣,使息肉界線不清楚,容易因忽略而未切除,再加上許多人重複篩檢的意願低,故時間一久,很容易產生大腸間隔癌。曾晟恩指出,新式「免麻醉減痛大腸鏡」以水代替原本的空氣,將大腸撐開,改善充氣造成乙狀結腸變彎的情況,有助於減輕大腸鏡通過轉彎處時的疼痛,並由醫師單人操作內視鏡。此外,使用用藍、綠光照射組織,使黏膜表層細微的血管型態對比更強烈的特性,透過偵測棕色病變區域,可揪出早期病灶。他提醒,當出現間斷性血便、腹部悶脹、腹痛、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時應特別留意,有可能為腸息肉所致,應即時赴醫接受大腸鏡檢查,並遵守醫囑治療,並定期追蹤,才能降低息肉癌變的可能性。
-
2020-09-09 癌症.肺癌
影/婦人罹肺腺癌 標靶治療後不需再坐輪椅
66歲的羅姓婦人今年2月初因為腳痛、爬樓梯容易喘、心跳加快到醫院心臟內科就診後,意外發現自己罹患肺腺癌,導致呼吸困難情形發生,經基因檢測並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後,原本還要坐輪椅就診的她,現在已經可以自己走路。羅婦表示,未治療前,爬樓梯很容易喘,心跳常常100下以上,當時以為是心臟出了問題,沒想到是罹患肺腺癌,幸好符合標靶藥物治療的條件,經標靶治療及電療28次,一個多月後,體力慢慢恢復、已經可以自己走路不用別人攙扶。衛福部豐原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邱振峰表示,羅女初期看診時都是坐輪椅到門診,當時的她身體非常虛弱、食慾也不好、整個人非常瘦弱無力,現在吃得好、體重增加、體力恢復,也慢慢回到以往正常生活起居。豐原醫院精準實驗室主任姜淑芬博士表示,目前有很多癌症治療都有標靶藥物,如果沒有先檢測患者身上哪個基因產生變異,即便使用標靶治療也是無效。初次治療後,產生基因抗藥突變或是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仍需要做後續精準基因檢測,相關的檢測費用需要患者自費,目前健保給付癌症患者一生僅給付一次檢測費用,希望政府未來能增加給付次數。
-
2020-09-08 科別.消化系統
82歲翁腹部不適查出6.7公分肝腫瘤 苗醫進行首例肝切
苗栗縣82歲謝姓老翁腹部不適在診所看診服藥近1個月仍未見改善,日前到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肝膽腸胃科內科求診,醫師詳細問診並抽血、超音波檢查,不僅發現他有C型肝炎,還有一顆6.7公分大的肝臟腫瘤,經協助轉至外科,院方與病人、家屬充份溝通後決定進行肝切除手術,術後恢復良好出院,後續將做C肝治療及定期追蹤檢查,這也是苗栗醫院首次進行的肝臟腫瘤切除手術。部立苗栗醫院外科醫師蔡家揚指出,肝切手術與肝臟移植是根除性療法,一般而言,腫瘤超過3公分就不適合做肝癌消融術及酒精注射治療,因考慮到患者年紀較大,也不適合做肝臟移植,因此決定採取肝切手術,若是病人不考慮手術,腫瘤可做動脈栓塞治療。蔡家揚說,肝臟是沉默的器官,一旦出現明顯徵兆,通常已經是肝癌末期,因此,如有B、C肝炎及酒精性肝硬化,最重要的是每3到4個月要定期檢查,這樣才能在腫瘤小的時候及早治療,如果等到有症狀時才就診,有些腫瘤已經9到10公分,甚至破裂,這種情況通常治療效果都不好。他指出,有肝硬化或長過腫瘤的病人分為高危險群、超高危險群,開刀順利恢復後也是超高危險群,須每3到4個月回診定期做超音波及抽血檢查,一般切除成功如在2年內沒有復發,5年存活機會約是七成。蔡家揚提醒民眾,有長期喝酒、肝功能異常、BC型肝炎、肝硬化病史,建議3至6個月要到肝膽腸胃內科定期抽血及超音波追蹤,才能達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效果好的目標。此外,健保自去年1月起全面給付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治療,苗栗醫院配合政策積極推動C肝篩檢與治療,去年有115人申請C肝新藥治療,且已完治,今年至8月底也有69人申請治療,其中52人已完成用藥療程,持續進行後續追蹤照護,成效良好,鼓勵鄉親如有任何關於BC型肝炎自我照護或C肝全新口服藥治療相關疑問,都可與苗醫衛教室肝炎個管師聯繫,洽詢專線037-261920轉2103或2104。
-
2020-09-08 科別.感染科
漢他病毒出血熱創史上最高 5旬婦在家遭鼠咬成我第八例
衛福部疾管署今公布,國內新增1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為屏東縣50多歲女性,近期無出國史,活動地以住家為主,住家有發現鼠跡,一個月前曾被老鼠咬傷,不幸成我國新確診漢他病毒出血熱個案,今年截至目前已累積八人感染,創下自1995年有紀錄以來最高確診數。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蘇家彬表示,該婦8月17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症狀,當日就醫,因症狀未改善,8月19日再次就醫住院,陸續通報登革熱、屈公病、茲卡病毒感染症、鉤端螺旋體病、漢他病毒出血熱及恙蟲病等,檢驗確診為漢他病毒出血熱。蘇家彬說,目前個案已出院,同住家人無疑似症狀。今年確診個案居住地為高雄市4例、屏東縣2例、新北市及基隆市各1例;自2010年以來累計22例,性別以男性13例(佔59.1%)為多;年齡則以40歲以上18例(佔81.8%)為多。據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9月7日累計8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創史上最高紀錄,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自1995年後,每年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約為0至4人,研判與今年初個案突增,醫師警覺性高,今年人數多達107人,通報量比去年30人增加多倍,確診人數也隨之增加。蘇家彬說,人類吸入或接觸遭鼠糞尿污染帶有漢他病毒飛揚的塵土、物體,或被帶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咬傷,就有感染風險。人類感染漢他病毒後,依臨床症狀及病程可區分為「漢他病毒出血熱」及「漢他病毒肺症候群」兩種,國內無漢他病毒肺症候群確診個案,以漢他出血熱為主。感染後潛伏期為數天至兩個月,主要症狀為突然且持續性發燒、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等,約第3至6天出現出血症狀,隨後出現蛋白尿、低血壓或少尿,部分患者會出現休克或輕微腎病變,並可能進展成急性腎衰竭,經治療後病況可改善。蘇家彬再次提醒,「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是預防漢他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民眾平時應留意環境中老鼠可能入侵的路徑,家中廚餘或動物飼料應妥善處理,並清除家中老鼠可能躲藏的死角。另外,餐飲業、市場攤販、食品工廠等應落實環境衛生,如發現鼠類排泄物時,請佩戴口罩、橡膠手套及打開門窗,並以稀釋漂白水(100cc市售漂白水+1公升清水)潑灑於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待消毒作用30分鐘後再清理。
-
2020-09-08 科別.骨科.復健
車禍肋骨骨折還主動脈破裂 男大生術後一個月可打籃球
台中潘姓男大學生車禍重傷,主動脈破裂也有多處骨折,醫師進行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阻斷主動脈繼續出血,再由外科醫師進行腹部橫膈膜修補手術,和肋骨復位與骨釘固定等手術後,減緩傷者疼痛,快速復原,不到一個月,男大學生已出院且和朋友相約打籃球。20歲潘姓男大生下雨天騎機車遇車禍,人被撞飛昏迷,緊急送到童綜合醫院急診室,人送到醫院時意識模糊,緊急氣管插管及左側胸管置放後,隨即進行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患者左胸主動脈破裂、腹部橫膈膜破裂併氣腹、左側肋骨多處骨折併血胸,生命危在旦夕。經外傷小組評估及緊急處理後,立即送至手術室,由心臟外科主任吳清文進行胸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即時阻斷主動脈出血;隔天再由一般外科羅鳴高醫師進行剖腹探查,胸腔外科張凱惟醫師接手進行腹部橫膈膜修補手術,避免日後造成腹腔器官位移至胸腔。術後病人清醒,但左側胸壁劇烈疼痛導致左手不敢活動,經討論後再進行左側肋骨開放性復位併鈦合金骨板及骨釘內固定手術,大幅減緩患者呼吸或動作時的疼痛,復原快速,受傷住院14天後即可返家休養,不到一個月就可與朋友相約打籃球。張凱惟醫師表示,患者是左側第4、5、6、7根肋骨骨折,傳統治療方式是藉由服用止痛藥等肋骨自行癒合,依病人年紀及骨折位移程度通常需要一至三個月,修復期間連呼吸或任何身體的動作都可能牽引胸廓而造成疼痛,因此當患者不敢用力呼吸或咳嗽時,恐造成痰液滯積在肺部而導致肺炎發生,另外還可能出現氣胸、血胸甚至膿胸等。肋骨骨折雖然是胸部外傷或鈍傷中常見的情況,但其斷裂處的疼痛非常劇烈,雖然肋骨會自行癒合,但急性復原期間因無法正常呼吸與咳痰,容易出現危及生命的併發症,若肋骨錯位嚴重或多處骨折的病人,其癒合期恐更久而留下長久慢性疼痛的問題。張凱惟醫師呼籲,針對年輕或有需要負重工作的肋骨骨折患者,接受肋骨骨折開放性復位及內固定手術,可以大減患急、慢性疼痛,也可幫助患者早日回到正常的運動及工作。
-
2020-09-08 癌症.抗癌新知
三陰性乳癌標靶藥有健保了!多項新藥給付預計11月生效
乳癌是女性十大癌症之首,2017年就有1萬3965人被診斷出乳癌,當中大約2000人是屬於最難治的「三陰性乳癌」,以往沒有健保給付的藥物可用,只能化療。健保署今宣布首次納入三陰性乳癌的標靶藥,口服PARA抑制劑(Olaparib), 預計今年11月生效。預計五年內有150名病患受惠,每人每年平均藥費將近233萬元由健保負擔,總計2.89億元。健保署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定會議在8月20日通過多項新要納入給付,包括三陰性乳癌及卵巢癌、濾泡淋巴瘤、甲狀腺髓質癌,以及中重度尋常性天疱瘡等相關藥品,預計11月1日生效。三陰性乳癌是只荷爾蒙受體ER、PR、HER2三者全部陰性的患者,約佔乳癌患者的15%,因無法用荷爾蒙治療,過去只能化療,近年才有標靶藥問世。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黃兆杰表示,這是健保首次將三陰性乳癌標靶藥納入給付,英國、加拿大、澳洲目前都還在評估階段,尚未納入給付。一顆150mg劑量的Olaparib健保核價為1600元,每人每年一次療程用藥天數中位數為28天,一年要吃13次療程,總藥費大約為232萬9600元。目前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中,濾泡性淋巴瘤約占二至三成,這類腫瘤生長很緩慢,但還是需要治療,現有新機轉藥物Copanlisib,現有實證顯示療效優於傳統治療,故健保也納入給付,預計五年內113 人受惠。黃兆杰表示,此藥為注射劑,支付價為5萬6千多元,預估每人年度藥費大約是110萬,五年健保負擔6900萬。甲狀腺癌當中的髓質癌,佔甲狀腺癌的比例少於5%,目前治療以手術為主,但若病人發生疑細胞轉移,不適合手術或放射治療,也需要用藥。黃兆杰表示,健保署將vandetanib成分新藥納入給付,每人每日口服300mg劑量,一劑核價4793元,預計五年內有22人受惠,財務影響大約3360萬元。黃兆杰表示,另針對「尋常天皰瘡」這種自體免疫皮膚水泡病,過去都是用類固醇治療,但是如果用了無效,或是不適合,過去並沒有別的藥可用。後來健保署同意廠商申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rituximab生物製劑新增適應症,一劑500mg核價大約3萬8109元,預計五年內615人受惠,健保負擔4002萬元,實證顯示病人追蹤到兩年有89%可以緩解並且停止治療。
-
2020-09-08 性愛.性愛後遺症
七夕深夜陰莖折慘叫 醫師:要特別避免這些姿勢
七夕濃情密意,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卻接到一名因為性交過於激烈,造成陰莖折斷的病例,讓竊喜的夜晚以慘叫及疼痛收場,醫師提醒,要特別避免某些性交的姿勢,像是女上男下的騎乘姿勢,最容易發生類似的意外。安南醫院泌尿科醫師董聖雍表示,陰莖勃起靠的是海綿體組織充血,海綿體外包覆一層相當緻密的纖維組織稱之為白膜,陰莖勃起時血管充血就好比輪胎充氣一般,白膜則充當類似胎壁的功能,將血液侷限在白膜內側,從而達到膨脹變硬的效果。董聖雍説,人類陰莖內並沒有骨頭,所謂的陰莖骨折是一種通俗的說法,其實是白膜因為外力撞擊破裂,造成血液從破口流出,就如同輪胎漏氣一般,海綿體的壓力便瞬間下降。臨床上白膜破裂幾乎都是性交所引起,特別是一些特殊體位如騎乘式等女上男下的姿勢,若不小心撞擊力道過大壓力集中在陰莖上,便可能發生慘劇,通常病人會聽到清脆的破裂聲,緊接著伴隨劇烈疼痛、勃起消軟,並伴隨皮下瘀血及陰莖彎曲向受傷的對側,形狀就如同茄子一般。董聖雍表示,若是發生白膜破裂,最重要的便是及早前往醫院就醫,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緊急進行手術修補,千萬不要因為害羞而錯過治療時機。受傷後需至少6周嚴格禁止任何性行為,使受傷的陰莖組織得以修復,經過治療後大部分的病人都可以重享魚水之歡。常見的併發症則包括勃起硬度不足,白膜組織纖維鈣化形成斑塊造成疼痛,以及陰莖彎曲以致行房困難等,需要保持追蹤以便日後進一步治療。董聖雍提醒,性愛雖然美好而刺激,仍應保持適度的節制,減少嘗試粗暴的行為以及特殊的體位,以避免憾事的發生。
-
2020-09-08 科別.婦科
更年期後出血是回春還是癌症?婦醫:多為子宮病變,3族群高風險
女性隨著歲月增長,到了更年期伴隨了大半輩子的月經便會在此道別。不過有些女性到了更年期不但沒有停經的現象,有些人反而出現了大量出血的情況,遇到這樣的情況可別高興得太早,這可不是「回春」,而是可能身體機能出了問題。究竟更年期出血是身體那部分出了問題?對身體又會有什麼樣的影響?遇到了該怎麼辦?來看鍾馨診所的曾郁文婦科醫師怎麼說。正常的更年期是從幾歲開始?曾郁文醫師表示,更年期是一種正常的老化現象,台灣女性在45~50歲之間進入更年期皆屬正常,而平均值大約落在50歲左右,前後血量就會開始因荷爾蒙的影響月經血量逐漸減少。但也有許多女性會在40歲之前就開始出現血量不穩的情況,曾郁文醫師表示這有可能就是出現了所謂的「卵巢早衰」的情況,需多加留意,其狀況可能會先以月經週期縮短呈現,如從原本28天為一週期漸漸縮短成21天甚至更短;其後可能就轉變成週期延長,如可能3~4個月都沒有月經。影響更年期的因素有哪些?而每個人的更年期的時間、卵巢老化的時間都有所不同,曾郁文醫師表示其最主要的影響因素為遺傳,若母親的更年期較早、卵巢較早老化,相對的女兒也可能會是如此。其他像是因疾病所作的手術治療也會影響卵巢老化,例如當健檢發現癌症、巧克力囊腫等,為了健康將其去除,在手術過程當中無可避免的也會破壞到卵巢組織,也就會影響到卵巢的老化情況,而影響程度則因人而異。另外環境荷爾蒙等外界不良因子也是常見的影響因素,環境荷爾蒙一般民眾較為熟悉,其他不良因子如輻射、化學藥劑等也都包含在內。雖較不常見,但也需要多加留意。除此之外癌症也是影響因素之一,雖然影響程度相較前幾項而言機率非常小,但也還是有可能會影響到,例如卵巢癌。曾郁文醫師表示,癌症雖然對於卵巢會有影響,但其也可能會轉移,而相較之下卵巢癌對身體其他部位健康的影響比對卵巢的影響還高,若卵巢癌真的嚴重到會影響卵巢時,身體的健康狀況可能已經到了非常危急時候;換句話說,若更年期提早到來,民眾可以不必太過恐慌是否為因癌症而起。更年期後異常出血,可能是出了什麼問題?正如前述所提到的,女性在約45~50歲前後就會開始漸漸進入更年期,血量慢慢減少後逐漸進入停經的狀態。但若是在更年期後又見紅,就需要特別留意是否身體狀況出現了問題,最常見的主要問題就是子宮相關病變、癌症,如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曾郁文醫師表示,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都是相當常見引起更年期後異常出血的因素之一。現在醫學發達且方便,子宮頸癌有抹片檢查,通常在出現對身體的影響之前就得以被發現並作相關處理。相較之下子宮內膜癌就必須要特別留意,其較少有疼痛等不適症狀,最常出現的就是以異常出血表現,而子宮內膜癌常見的危險因子當中肥胖也包含在其中,機率為一般人的2倍,因此若有肥胖情況的民眾更應留意。而許多女性在停經荷爾蒙減少後,試圖自行補充荷爾蒙以達健康的目的,對此曾郁文醫師表示,若是在補充的時候只有補充到雌激素,這樣的行為也相當有可能刺激到子宮內膜,也就有可能提升子宮內膜癌風險,便可能出現異常出血的情況。因此不論是任何營養品、保健品、藥物,在使用之前還是需經過專業醫師、藥師的指示為佳。另外若本身就有糖尿病的患者也需要特別注意,此可說是讓全身充滿自由基的慢性疾病,身體各處都有可能癌症病變的可能,子宮也不例外,其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4倍之多。而經檢查確認排除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等相關病變後,就可以比較放心了,其可能純粹為一般荷爾蒙影響,才導致更年期後異常出血的現象。因此不論如何發現異常出血先別慌張,但也別置之不理,先進行相關檢查,若有疾病便可即早處理,若沒有相關疾病也可以讓自己放心。發現更年期後異常出血該怎麼辦?當自己發現有更年期後異常出血的情況時,曾郁文醫師建議就及早前往檢查,若是正處於異常出血的情況則會先開藥進行停血,在停血或降至不會影響檢查後便會進行相關檢查,看是否有癌症的可能,而如有需求可至婦科、婦產科作相關檢查。而許多女性朋友偏好中醫治療、調理,曾郁文醫師表示,雖然中醫、西醫在許多治療方面概念大致相同,不過若有異常出血的情況還是建議先以西醫進行檢查為佳,後續若想再作調理也不遲,優先排除癌症的可能再作後續規劃,如此也是個良好的選擇。(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9-08 科別.耳鼻喉
喉嚨卡卡!竟不是胃食道逆流作祟,而是這問題擾人
現代人普遍壓力大,常常會有喉嚨有異物感、卡卡的、有痰感、常要清痰等,讓人好擔心喉嚨是不是有長了腫瘤,才會造成有東西卡在喉嚨裡面,因此,就醫求診,尋求進一步檢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上官瑋娟表示,遇到上述情形,一般人都會直覺想到是不是「胃食道逆流」惹禍,因為胃酸持續湧上,造成聲音沙啞、喉嚨異物感、吞嚥困難、呼吸不順、吞藥喝水困難等。但,有時候喉嚨有異物感,可能與「胃食道逆流」無關,而是「咽喉逆流症」作祟。上官瑋娟解釋,相較於胃食道逆流症狀,躺著症狀才較明顯,咽喉逆流症患者通常是坐著就會有咽喉逆流感受。咽喉逆流症不一定有類似胃食道逆流的溢胃酸與火燒心的感覺,而容易被忽略。咽喉逆流約佔耳鼻喉科門診病患1成。造成咽喉逆流症的原因,部分學者認為是「上食道括約肌」問題,加上有時生活作息或飲食的不正常,造成大量的胃部內含物跑到咽喉造成刺激。食道有上、下兩個括約肌,下食道括約肌出問題,導致胃食道逆流;若上食道括約肌功能異常,就是咽喉逆流。上官瑋娟說,咽喉逆流症主要影響咽喉(咽喉在食道上方),胃食道逆流則是影響食道(食道比較接近胃部),而咽喉的保護力遠遠比不上食道,所以,咽喉逆流症的患部轉變為癌症的機率比胃食道逆流還高,值得重視!胃酸逆流通常是含酸性物質,除了鹽酸、酶(特別是胃蛋白酶)、食物殘渣、膽酸和細菌。診斷上,大多數患者是根據臨床症狀、內視鏡檢查進行診斷輔以消化道酸鹼值監測(pH monitor)。門診上,則可用軟式或硬式喉鏡檢查喉咽,常會有喉咽部位有紅斑、水腫,甚至出現肉芽組織等,若長期放任不管,可能出現病變。並使用咽喉逆流症狀評量分數Reflux Symptom Index (RSI)大於13以上,及咽喉逆流內視鏡檢查評量分數Reflux Finding Score (RFS)大於7分以上,亦可以輔助臨床醫師進行診斷。上官瑋娟建議,咽喉逆流症的治療,是以生活及飲食型態改變為首選,戒菸、減少酒精攝取、避免碳酸飲料、減少咖啡飲用、減少高脂肪食物攝取、睡覺時可讓床頭抬高、減重、餐後三小時內避免躺下來,有助改善症狀。經由生活和飲食習慣改變後,再評估是否要合併藥物治療。藥物治療,用以減少逆流的次數以及改善食道功能,可用質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藻酸鹽(Alginate)。若藥物無效時才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
2020-09-08 科別.精神.身心
失眠好痛苦 做對2件事找回好眠
台灣平均每十人就有一人飽受睡眠障礙困擾,許多失眠者習慣吞顆安眠藥,有些民眾則會從國外採購褪黑激素,希望一夜好眠。醫師表示,藥物雖有幫助,但最好的方式仍是運動和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表示,失眠是一種症狀,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偶爾一兩天或一個月內的短暫失眠為急性失眠,多半因壓力、時差或日夜顛倒引起;若是連續失眠一個月以上,則為慢性失眠,通常伴隨精神疾病、長期病痛、藥物成癮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問題,需要詳細問診、找出病因,再對症治療。安眠藥不可轉贈售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黃名琪指出,常有患者一到診間就要求醫師開立安眠藥,或是以「藥」交友,因自己的親朋好友也有失眠情形,而頻頻詢問「可以把藥分他吃嗎?」然而安眠鎮靜藥屬於第三、四級管制藥品,須有處方箋才可領藥,有些藥品還必須憑身分證簽名才能領取,不可轉贈轉售,以免觸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黃名琪表示,除非每周失眠三晚以上、持續超過三個月,在醫學上認定為「睡眠障礙症」,才有需要用藥。若長期濫用安眠鎮靜藥物,可能使注意力、記憶力、判斷力、警醒能力下降,長期使用未經調整,可能對藥物的反應變差,尤其會影響手術麻醉藥物使用。除了安眠藥,有些人也會服用褪黑激素或鎂片、鈣片來幫助睡眠。林嘉謨解釋,褪黑激素對於輪班者、因時差或是年長者褪黑激素分泌較少而引起的失眠,確實會有輕微想睡的作用,具輔助效果;但對於因焦慮、緊張引起的失眠則沒有效果,且長期服用恐反讓生理時鐘紊亂。而因關節炎或神經不穩定引起的失眠者,白天給予口服維生素B群,也有助於夜間入眠;至於鎂片與鈣片,林嘉謨則表示,學理上並無特別的助眠效果。晚間避免劇烈運動黃名琪說,失眠主要分成三種類型,包括上床後超過30分鐘無法入睡的「入睡困難型」、入睡後易醒來但就難以再入睡的「續睡困難型」,以及清晨容易醒來後無法再入睡的「早醒型」。通常「入睡困難型」和緊張、焦慮,或身體不舒服有關;「續睡困難型」和「早醒型」則和憂鬱等心理疾病有關。因此改善失眠,應先處理核心問題,如焦慮、憂慮,並調整作息,養成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例如即便前一天沒睡好,隔天也避免過度補眠,才能夜夜好眠。飲食方面,黃名琪指出,許多人認為酒精可幫助入睡,事實上,當酒精被代謝完會產生戒斷現象,反更容易破壞睡眠結構,造成多夢、早醒、記憶片段,讓失眠情形陷入惡性循環。林嘉謨建議,白天多接觸陽光、多運動,可以調整日夜節奏,且能舒緩緊張壓力,有助於夜間睡眠。但他提醒,晚間盡量避免劇烈運動,最好以散步、瑜伽等較靜態的運動替代,以免精神變好,反有礙睡眠。
-
2020-09-08 橘世代.健康橘
睡不好有很多原因-及早就醫,才能及早找出病因
熟齡者小心,你有失眠、睡覺打呼、精神差的情況嗎,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所引起。55歲的老趙(化名)本身有高血壓,晚上睡覺常打呼睡不好,使白天精神差、沒動力,更出現憂鬱情形,而家人發現他睡覺會打呼外,有時更像停止呼吸般沒了氣息。經就醫檢查後發現,老趙患有嚴重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在醫師建議下配戴正壓呼吸器與藥物輔助後,症狀獲得改善。收治老趙的萬芳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黃志善表示,失眠為睡眠障礙的一種,已像是文明病般讓許多民眾困擾;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統計,台灣民眾每五個人就有一人有睡眠障礙問題,如何改善已成為民眾課題。黃志善說,引起睡眠障礙的原因很多,包括精神疾病,如焦慮、憂鬱引起失眠;睡眠呼吸中止症所引起的打呼和日間嗜睡症狀;神經方面如不寧腿症候群,病患常感到下肢有痠、麻、癢、痛等不適感,特別是晚上睡前最為嚴重,患者會想移動下肢、按摩來緩解症狀而影響入睡。而睡眠障礙患者現已分佈在各年齡層,年輕者大多因睡眠習慣差、晚睡晚起、壓力等導致;年長者則多因生理性疾病如心血管、高血壓等相關,而腦部退化,也會引起快速動眼期的睡眠行為障礙。他表示,若以會來檢查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來說,臨床上仍以45歲以上的熟齡族較多。而在治療上,黃志善說得先確認引起的原因,如因焦慮、憂鬱引起的入睡困難或夜間提早醒來,可先透過抗焦慮憂鬱等藥物改善,若未果或情況嚴重者,則搭配心理師的認知行為治療,經面談建立合適的睡眠模式,養成良好正確睡眠習慣。但通常需三到六個月,患者治療要有耐心。不寧腿症候群則可透過抽血檢查、找出病因,年長者大多是因缺鐵性貧血,或糖尿病、腎臟病等疾病所致,確認後再使用藥物控制。至於睡眠呼吸中止症,他說可經醫師評估安排後,接受睡眠中心的睡眠檢查,來確認每小時的呼吸中止指數(AHI)次數作為依據,並分為輕中重度;輕度的AHI介於5至15之間、且白天不會打瞌睡,中度介於15到30之間,重度AHI則大於30次以上。黃志善說,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若狀況輕微可先不治療,中度者可考慮睡前配戴正壓呼吸器,保持呼吸道順暢,改善缺氧與睡眠問題。若重度者除正壓呼吸器外,也可以外科手術方式,矯正呼吸道結構,如下頜骨較後縮、舌骨位置偏低等問題,避免呼吸中止症候群發生。如老趙就診時的AHI為51,經治療與藥物輔助後,AHI改善至30,精神也變好、血壓也平穩了。他呼籲民眾,若有長期睡眠障礙,應及早就醫檢查;若是心理性的睡眠障礙,也可透過自費諮詢門診,由心理師進行睡眠評估與諮詢,以便及早治療。更多精選延伸閱讀↘↘↘追求健康更聰明-智慧手環助你熟睡、教你呼吸你一周失眠3天嗎?醫師建議:趕快就診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9-08 科別.腦部.神經
導致殘疾、認知退化…4特徵辨別高度活躍型多發性硬化症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種慢性的神經系統免疫疾病,就病理而言,就是大腦與脊髓因免疫系統失調導致神經的髓鞘受到攻擊,髓鞘受到損壞之後會進行修補及形成疤痕,所謂硬化,就是一塊一塊的疤痕組織,這就是多發性硬化症的命名由來。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 楊智超提醒,疾病在整個中樞神經系統隨機及反覆的出現,所以每個人發作情況差異很大,每個人所表現的症狀也非常多樣化。大部分多發性硬化症都都會反覆發作,進而造成逐漸的失能及殘障。臨床上,疾病的活性在病人之間差異性很大。有一部分患者的病程較快,儘管使用了一種或多種「改變病程之治療」(disease modifying therapy, DMT),但仍快速累積身體之殘疾和認知能力的退化。這種疾病的表型被稱為高度活躍型MS(highly active multiple sclerosis, HAMS)。由於這種表現型較嚴重,其治療可能必須要採取不同的策略。對於高度活躍型多發性硬化症,目前有許多種不同的定義。有專家提出,如果具有下面其中一種或更多特徵的話。就屬於高度活躍型多發性硬化症:1. 發病5年EDSS已達到4分。2. 一年中有多次復發(兩次或更多次)。3. 超過2次腦磁共振造影(MRI)出現新的病變或T2中病變增大,或在治療下仍出現顯影增強的病變。4. 對一種或一種以上DMT的治療一年以上仍無反應。那麼,有哪些病人比較有可能發展為高度活躍型多發性硬化症呢?研究發現的危險因子包括:男性、40歲以上、非裔或拉丁裔的病人,過去有較嚴重的發作、發作後無法完全恢復、每次發作的時間間距較短、發作影響較大(如影響到運動功能、小腦、括約肌、認知功能等)、及失能快速惡化。具有這些特性的病人比較容易成為高度活躍型多發性硬化症。在磁振造影(MRI)影像中,病灶(白點) 數量與體積(lesion load) 較大,或是追蹤檢查時出現新病灶的病人,也代表疾病的活性較高。 對於高度活躍型多發性硬化症,治療目標和所有的多發性硬化症病人一樣,我們都希望能儘量達到所謂的NEDA (no evidence disease activity),也就是沒有疾病活性的跡證。由於病人的疾病較活躍,第一線的注射藥物對於這類患者來說通常是不足夠的,必需要儘早使用較強效的藥物。在療效與藥物帶來的風險之間做取捨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對病人來說,調整藥物是一個重大的抉擇,然而,多發性硬化症的每一次發作都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最終影響生活功能。隨著科技進步,藥物治療推陳出新,多發性硬化症已不再像過去那樣令人束手無策。積極面對疾病,與醫師充分討論後選擇適合個人的最佳治療,才能更有效的控制多發性硬化症。參考資料:1. 漫談神經醫學 https://jesseneuro.com/2. Mellen Center Approaches: Highly Active Multiple Sclerosis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scassets/files/org/neurological/multiple-sclerosis/14-neu-528-highly-active-ms.ashx?la=en3. Mult Scler Relat Disord. 2017 Oct;17:75-83. doi: 10.1016/j.msard.2017.07.003.原文:
-
2020-09-08 橘世代.健康橘
入秋白露!每天這樣動,保持體態還能防寒冬
時序來到秋日,老祖先的節氣智慧搭配動一動身體,就能夠保持體態與健康!「健康橘」社團整理健身專家達人的運動建議,打造每個節氣適合的運動貼圖,歡迎讀者加入會員後,下載節氣圖卡喔!九月 秋日養生儲蓄身體能量掌握秋季養生,關鍵在於白露與秋分時節,日夜溫差大,夜晚氣溫下降速度快,水氣凝結成晶瑩剔透的白色露珠,故稱白露。想要儲存抵禦寒冬的能量,從秋天就要開始保養!萬芳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歐陽進翰建議,熟齡族若覺得肩頸腰部等部位單純麻、痛,可透過熱療、電療等方式改善,或做伸展運動來保健,如肩頸不適時就旋轉頸、胸,腰部痠痛則扭扭腰,應持之以恆外、每個部位應持續1分鐘以上,才有伸展效果。八月 季節溫度變化 掌握養生契機時序進入立秋,是炎熱轉涼的交接期,要多注溫度與濕度上的差異變化,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受秋燥影響,容易脾氣爆躁、心緒不佳,若想多得心靜恬然,可好好按摩與伸展身體,瑜珈運動正適宜。慢老教主作家黃惠如建議,每天早上10 分鐘,練習完瑜伽體位,以「雨刷式 放鬆髖關節、下犬式強化手臂和大腿、平板式(或稱棒式)強化核心」後,再靜坐調勻呼吸,回到身體,就能神清氣爽一整天。7月 以平常心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暑,炎熱的意思。節氣進入小暑、大暑期間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因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熱在三伏」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只要掌握「春夏養陽」原則,心靜下來就能自我養護。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建議,要練腹肌,平日可找點空檔練習仰臥起坐,邊看電視邊坐在椅子上將雙腳平行舉高與放下,邊看電視邊坐在椅子上讓雙腳踩腳踏車般轉動,入睡前躺在床上將雙腳平行舉高與放下,「最簡單的就是走路縮小腹、隨時縮小腹,不僅練到腹肌,還能修飾體態!」節氣動一動 貼圖免費下載加入「橘世代會員」登入就送「10-12月節氣動一動」貼圖!一年12步驟跟著做,還可以參加抽獎喔!立即加入>>>https://bit.ly/3aAXCJ1熟齡精選「慢運動」↘↘↘。「棒式運動」立即學!10分鐘教練課 增強你的核心肌群。5招「慢運動」! 每日15分鐘,幫身體減壓顧老本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9-08 科別.感染科
桃園又增1例本土登革熱 與長安里群聚有關
疾管署今天公布,國內新增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為桃園市桃園區10多歲男性,住院治療中,研判與先前長安里群聚有關。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下午公布,國內新增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為居住桃園市桃園區中聖里10多歲男性,8月29日因出現發燒及肌肉痠痛等症狀至診所就醫,因反覆發燒且高燒40度,在31日再次就醫並收治住院。個案住院期間出現紅疹,經登革熱NS1快篩陽性,由醫院採檢通報後,確診為登革熱第一型;目前住院治療中。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下午表示,個案可被感染期間主要活動地為桃園市桃園區住家及補習班等地,與8月30日公布第15例本土個案的住家與活動地相距約200公尺。初步研判本案感染地為桃園市桃園區,可能與桃園區本土群聚事件有關,也不排除社區中可能存在不顯性感染者。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例本土登革熱病例,15例居住桃園市,1例居住新北市,多為桃園市桃園區長安里群聚個案。長安里群聚案持續有散發病例,莊人祥說,目前有散發個案,因人是活動的,可能社區有不顯性感染,雖有針對群聚病例擴大採檢,但也可能漏掉或當地還有一些帶毒的蚊子還沒有清除,兩種可能性都有。疫調發現,個案住家附近查到8個積水容器,其中4個有孓孑。已開單要求改善。疾管署呼籲,近期國內仍屬高溫多雨的天氣型態,民眾雨後應落實「巡、倒、清、刷」,積極清消環境及清除病媒蚊孳生源。另外,民眾如出現疑似登革熱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活動史;同時,醫療院所也應提高警覺,加強詢問就診者的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並搭配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
-
2020-09-07 科別.一般外科
男子草藥偏方治痔瘡 沒好轉反腫脹像芒果
新竹一名60歲男性長痔瘡,大便腫痛流血已長達10年,因害怕手術會造成肛門受損或是失禁等問題,遲遲不敢接受治療,反而尋找草藥偏方,導致痔瘡腫脹成約10公分芒果,甚至表面發生潰爛情形,疼痛難忍才求醫,經醫師以減痛痔瘡微創手術開刀治療,疼痛問題馬上獲得改善,痔瘡病兆都切除乾淨,男子隔天就出院。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沈名吟也提到另一個案,一名30歲婦女懷孕約20周,罹患痔瘡造成貧血,長達5年頭暈目眩,體力變差,經檢測,孕婦血紅素只有3g/dL,低於一般正常女性的12g/dL,若不緊急開刀,可能影響胎兒。一般醫師對孕婦比較不建議侵入性治療高風險手術,但基於母嬰安全,沈名吟以減痛微創手術治療後,不只解決孕婦貧血問題,在手術過程,也發現病患的痔瘡長出原位癌,藉由手術切除腫瘤避免變成癌細胞,一次手術解決孕婦貧血和腫瘤2大問題,之後小寶寶也順利健康出生。沈名吟指出,痔瘡是良性組織,讓肛門緊密不會漏氣、漏糞水,但是過度擠壓會造成鬆弛甚至脱出,一旦脱出會出現流血腫痛等症狀,甚至會導致貧血。排便時出現鮮紅色的血,肛門處有腫大異物感,觸痛或持續性疼痛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建議盡速就醫,不要聽信偏方拖延,變成「玫瑰花盛開」的肛門。沈名吟強調,傳統痔瘡手術創傷大,須半身麻醉,術後疼痛期及住院期較長,且肛門傷口不易平滑美觀;減痛微創痔瘡手術,病患接受舒眠麻醉以降低手術時的焦慮,傷口小且藏在肛門內,再精緻縫合,出血少、恢復快、疼痛減低,擺脫痔瘡的糾纏困擾。
-
2020-09-07 新聞.生命智慧
安寧病房、安寧共照、居家安寧有什麼不同?專家解析你必須知道的6個問題
謝過母恩,平靜嚥下最後一口氣罹患乳癌的阿芳(化名)選擇居家安寧,在母親節前一天過世,臨走之前,躁動不安,所幸家人在安寧團隊的指引及協助之外,讓阿芳圓了謝母恩的心願,沒有遺憾的走了。◎癌末姊無法言語,妹代她說出口48歲罹患乳癌多年的阿芳,離世前正逢母親節前一天,她開始躁動不安,妹妹阿楀偕母親探視,她同時牽起姊姊與媽媽的手,代姊姊向媽媽說完最後一句話:「母親節快樂,謝謝妳照顧我。」話才說完,阿芳不再躁動,了卻心願的她,安然離世。◎居家安寧─恆基提供醫療協助阿芳外型亮麗,是大家眼中的漂亮女生,不幸在10年前發現乳房變硬,進而確診罹患乳癌。為了不讓家人有負擔,她未雨綢繆,將保險一一備好。今年過年前,她的癌症已轉移到腹部,又接續罹患帶狀皰疹,吃不下也睡不著,體重只剩30幾公斤,由於病情已無法再有起色,家屬為她安排居家安寧,由恆春基督教醫院協助她好好走完人生最後旅程。少進食,家人準備的營養品一罐也吃不完,癌症的疼痛令她日夜混亂,睡眠品質相當差,醫護人員為她貼上疼痛貼片,並協助她補充營養,離世前的最後幾天,她開始呼吸困難,並依靠氧氣製造機度日。◎痛失親人,所幸善終稍獲慰藉就在母親節前一天的半夜11 點多,恆春基督教醫院居家護理所所長高美鐶的手機響起,話筒另一邊傳來阿芳妹妹阿楀慌張的聲音說,姊姊突然變喘、變熱,好像想說什麼話,一直吃力地揮手。高美鐶突然想起再過幾個小時、隔天就是母親節,也許阿芳想和媽媽說話,便請阿楀握著姊姊的手,放在媽媽的手上,代替她向媽媽道謝。阿楀照著做,並說出「母親節快樂,謝謝妳照顧我」,這一句話圓了阿芳最後的心願,話才說完,阿芳的躁動便慢慢緩解,過了12點便安然離世。至今,阿芳的母親迄今仍未走出喪女之痛,總是心疼女兒沒有結過婚、生過子。阿楀坦言,面對親人在自己身邊離世,當下相當害怕,不知可以做什麼,所幸有居家安寧團隊的幫助,讓姊姊能夠善終。未來她也會簽署放棄急救,一切後事從簡,把骨灰撒在土裡,不增加下一代的負擔。Q.何時該考慮安寧緩和醫療照顧,哪些人適合居家安寧?居家安寧的優點?到底該繼續拚,救到底?還是應該放手讓他好好走?病情究竟惡化到什麼地步,可以開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照顧,是許多家屬共同的問題。醫師建議,若患者同時罹患多種疾病時,例如同時有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還需洗腎,或是加上失智症、癌症等共病,這些疾病治療起來效果並不理想,且預期壽命有限,此時就可以考慮減少侵入性治療,選擇安寧緩和醫療照顧。而選擇居家安寧,最重要的是病人的意願,因與在醫院安寧病房相比,回家的醫療設備不若醫院,因此首先要尊重患者意願,只要病人想回家,且病況較為穩定,基本上都可以。但如果還想要「積極」治療者就不適合,例如因糖尿病,或是藥物造成的腎臟損傷等,因還需要洗腎就不適合居家安寧。國外有許多研究統計發現,「家」能夠提供患者較為放鬆與安心的環境,因此存活時間往往都比在待在醫院照護還要久,且對於照顧者來說,也不必在家中與醫院兩邊疲於奔命。以台北市聯合醫院統計,曾有病患原被宣判只剩半年可活,但回到家中居家安寧,延長了4年的壽命。當然居家安寧最重要的是有「照顧人力」,能協助病患翻身、上下床、以及餵藥、餵食等照護工作,除非有請本、外籍看護,若沒有,親屬中若擔任照顧者需要上班,因負擔不小,恐怕不適合。另外,若是「老老照顧」同樣也不適合,因照顧患者往往需要極大的體力,在沒有看護的協助下,獨自擔任照護者,常常也容易導致意外發生,同樣不建議。 (諮詢對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孫文榮、鄭郁蓁整理)Q.安寧病房、安寧共照、居家安寧有什麼不同?安寧緩和醫療照顧也是治療的一種,只是目標不同,不再以「治癒」(cure)為目的,而是以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care)為目的。安寧病房場所為醫院,和一般病房的差異為提供全人、全家、全程照顧,以症狀控制為主,護理人力較多。為了控制症狀,可以給予低劑量放射治療、輸血、點滴、各式檢查和藥物,並保有基礎的維生設備,例如尿管、鼻胃管等,但若會拖延瀕死期的如洗腎、化療就不再施作。安寧共照場所也是醫院,但是在一般病房內,不改變原本治療,並加入安寧醫療團隊共同照顧,以減低病人不舒適,提升生活品質,同時可讓共照護理師和病人以及家屬討論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居家安寧場所則在家中,由居家醫療團隊到家中協助施行安寧緩和醫療照顧,醫療團隊定期到家中訪查,現在有些居家護理所、診所也都有提供居家安寧的照顧。不過,基本上會儘量撤除所有維生的設備,包含鼻胃管、尿管、氣管等,有別於在醫院都還插著管子,希望病患彷彿「就像在睡夢中離開」。(諮詢對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孫文榮、鄭郁蓁整理) Q.如何評估是否一定要裝設鼻胃管?居家安寧最常見的醫療設備就是鼻胃管,提供無法由口進食、吞嚥功能異常及特定腸胃道疾病病人,適當的營養及藥物治療。雖然胃造廔管照顧較簡單,不過亞洲風俗一向不喜身體不完整,因此較少見。裝設鼻胃管和手工餵食相比,可以減少餵食時間,照護上較為方便。不過對許多患者來說,臨終前最大的快樂,往往只剩下「吃」的喜悅,為了協助患者能以口就食,享受食物的美味,包含台大、台北市聯合醫院、奇美醫院等不少醫院都有組成「吞嚥小組」,由牙科、復健科、耳鼻喉科、營養科等醫師共同評估,協助患者移除鼻胃管,訓練患者慢慢由口進食,同時指導家屬如何調配適合的食物以及餵食技巧,也有許多市售的黏稠食品可選擇。雖然改由手工餵食平均需要1個小時以上,但可藉此促進與親人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患者不必忍受裝設鼻胃管的不適感,能找回生的喜悅。不過,是否裝設或是移除鼻胃管,仍有待家屬和醫療團隊溝通,如何在病人意識清楚下尊重病人意見想法、照顧者能不能勝任餵食工作。以及患者本身的意願都是醫療團隊評估重點,應盡量取得共識,要強調的是,不裝鼻胃管絕對不代表「要讓病人餓死」,事實上家屬應了解,最後階段往往不需要那麼多營養。(諮詢對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孫文榮、鄭郁蓁整理)Q.居家安寧能得到哪些醫療服務?符合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對象,都可以接受安寧緩和醫療照護,目前包含癌症、漸凍人及8 類非癌症末期重症病患,分別是「老年期及初老期器官質性精神病態」、「其他大腦變質」、「心臟衰竭」、「慢性氣道阻塞、他處未歸類者」、「肺部其他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急性腎衰竭、未明示者」,以及「慢性腎衰竭,及腎衰竭未明示者」。居家安寧療護服務內容,是由西醫師定期到患者家中訪視,評估患者需求開立醫療照護醫囑。特別的是,2019年起,居家醫療擴大服務內容,若患者有牙科醫師、中醫師以及特殊用藥需求,就能經由居家主治醫師先整體評估後,連結中醫、牙醫以及藥師等治療服務,此外醫療團隊還包含護理師、呼吸治療人員其他醫事人員等。基於安全考量,牙醫師可以提供牙周病緊急處理、簡單拔牙、蛀牙填補以及牙結石清除等。而中醫師則能提供患者針灸、中藥和指導家屬傷科照料方法,讓患者在西醫之外,也能有其他選擇。至於看診內容,經由主治醫師評估後,可提供給藥、換藥、拆線、靜脈注射,以及氣切管、導尿管、鼻胃管等三管護理及更換等,此外還包括病患自控式止痛幫浦以及呼吸器使用等,各照護內容都能根據病人病情實際需求提供。除了醫師能定期到宅訪視外,一旦患者有緊急需求或是夜間、假日需要醫療服務,家屬同樣能和醫療團隊聯繫,約定時間到宅提供醫療服務,讓患者和家屬即使在家,也不必擔心醫療到不了成為醫療孤兒。(諮詢對象/健保署醫務管理組、鄭郁蓁整理)Q.若患者已經走到了最後一步,該怎麼辦?居家醫療,最終不免要迎來最後一個階段,家屬同樣不必憂心,居家醫療有提供病患臨終時訪視服務,當家屬察覺,患者時間所剩無幾時,可以聯絡主治醫師,由居家療護小組再次前往確認,給予家屬哀傷輔導,並協助病患家人能團聚在一起,暸解病程發展,為善終做準備。此外,患者若在家中死亡,居家醫療小組可開立死亡診斷書開立,不必再回到醫院。而藉由醫療小組訪視,一方面給予家屬心理準備及情感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能了解病人心願,在最後階段協助完成家屬和患者最後的囑託與心願,得以圓滿。(諮詢對象/健保署醫務管理組、鄭郁蓁整理)Q.居家安寧還能使用長照2.0的資源嗎?可以。家是最好的病房,然而單單把醫療送到家中,仍無法把病患留在社區生活,還需要長期照顧的服務,過去醫護人員發現病患一旦有長期照顧需求,或是長期照顧居家服務人員發現個案有醫療需求,僅能透過電話或是傳真方式轉介個案,為了方便長期照護管理中心及健保特約醫事服務機構能雙向轉介,減少重複評估個案時間, 健保署2017年10月開始建置電子轉介平台, 都能提供雙向服務。也就是說,長期照護需求的患者若需要居家醫療服務,或是原本僅是居家安寧的患者需要長照2.0的相關需求,居家醫療和照管中心都能互相連結,例如發現個案不能出門就醫,就可以轉給居家醫師。居家醫師若評估患者需要照管專員、居服員、或是輔具需求,也能轉給照管專員,讓醫療和生活照護無縫接軌。(諮詢對象/健保署醫務管理組、鄭郁蓁整理)書籍介紹書名:樂活一生:有尊嚴又快樂的活一輩子作者:魏怡嘉, 黃子明等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05/05編者簡介/中國時報《中國時報》創刊於1950年10月2日,是台灣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報紙之一,成立以來稟持專業報導、公允立論,推動台灣成長發展。《中國時報》現隸屬於「旺旺中時媒體集團」,以「真道理性,真愛台灣」的理念,致力增進兩岸的互信互諒互解,希望兩岸華人的未來更加美好。延伸閱讀: 天天吃,容易得大腸癌!醫師點名:早餐店裡最NG的2種食物
-
2020-09-07 科別.精神.身心
吃了安眠藥仍會失眠?可能是與這疾病有關
「就是這一兩年反反覆覆還住了好多次院,晚上都不能睡,而且那個時候人變得認不得我們,還說看到鬼還是什麼的,怎麼會有那麼奇怪的失眠呢?」郭小姐代替郭老先生回答。「怎麼會反反覆覆還住了好多次院呢?」事件的因果順序,需要澄清一下,才能釐清究竟是什麼問題。「就是我父親有很多病啊,像是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胃潰瘍,還有…」郭小姐看著手中的藥袋,細數著父親這幾年來所受的病痛,「常常有一個病控制不好,醫師就安排住院,然後就失眠了,一直加安眠藥也沒用,反而更不好…」聽到這裡,似乎約略可以知道怎麼回事了。經過仔細的確認,原來這不是常見的失眠,而是「譫妄症」。這是一種急性意識混亂的狀態,大多有伴隨認知或知覺功能異常、行為激躁與睡眠障礙,雖然看起來是一副精神失常的樣子,但事實上卻意味著背後潛藏著許多生理上的問題。這些生理病症沒有被適當的處理,進而導致大腦功能的異常,而發生所謂的「譫妄症」。通常在這種情形下的「失眠」,如果沒有經過適切的評估便給予安眠藥,往往反而會惡化原本腦功能的障礙。除了讓臨床症狀更嚴重外,甚至可能忽略去處理背後的生理病因。就老年人而言,常常因為合併許多生理疾病,會用到許多藥物,而過多的藥物也常是「譫妄症」的生理病因之一,因此,除了治療可能的生理疾病外,還要注意治療的藥物是否也造成了疾病的惡化。我看著郭老先生的藥袋,發現他一天就需要吃15種藥,多達二三十顆的藥丸。在我跟郭老先生和郭小姐解釋我的判斷後,替他簡化了精神科的用藥,並且建議他們與內科的醫師商量看看精簡藥物的可能性。此外,也從睡醒週期的評估中,建議應如何安排一天的活動,好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其實找到問題的癥結,臨床症狀就會慢慢穩定下來。經過一兩週的治療,郭老先生睡眠障礙已改善很多,也很高興自己不用吃這麼多藥物。「原來吃那麼多安眠藥才會失眠哩!」郭老先生自嘲。「是啊,幫你省了些藥費,也省了對肝腎的傷害,藥物本來就是要吃的準,不是要吃的多呀!更重要的是你有照我的建議建立好的睡眠習慣啊!」我再次從幾個角度讓他們理解整個治療過程,也鼓勵郭老先生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安眠藥的使用要十分小心,否則,吃安眠藥,真的會失眠!
-
2020-09-07 科別.精神.身心
憂鬱症吃對食物能緩解? 醫師建議可多攝取堅果類
一名陳姓女病患過去幾個月因工作輪調到新單位,近期出現心情低落、失眠、食慾不振等情形,甚至有輕生念頭,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一般精神科醫師洪育遠指出,多攝取堅果類食物可提高腦中血清素濃度,進而改善焦慮症狀。洪育遠表示,該名陳姓女病患因工作和適應新環境的雙重壓力下,感到相當無助,加上最近疫情影響、美豬爭議等,導致社會氛圍混亂,更加重病情所幸在朋友的提醒下,才知道自己可能罹患憂鬱症,於是在陪同下到精神科就診。就醫後院方利用藥物治療及醫師的心理支持,在治療兩個月後陳姓女病患的症狀已經改善許多。洪育遠說,憂鬱症病人容易受到負面消息的暗示,導致心情低落,若心情已受影響,這時候不妨做個深呼吸、伸展一下肢體,讓心情逐漸平復。洪育遠建議,堅果類富含色胺酸是製造血清素的前驅原料,憂鬱症患者多攝取可提高腦中血清素濃度,進而改善憂鬱、焦慮等症狀,或攝取富含Omega-3脂肪酸,如PEA、DHA的魚類,像鮭魚、鯖魚也對改善憂鬱症狀有所幫助。不過桃園療養院藥劑科主任鄭淑文提醒,服用某些抗憂鬱藥物,如fluvoxamine的病患,要應要避免吃葡萄柚,以免影響藥物代謝。
-
2020-09-07 科別.呼吸胸腔
呼吸有哮鳴聲 老菸槍肺阻塞
年近80的周先生氣喘吁吁地走進診間,開頭直呼「最近不知為什麼呼吸愈來愈喘,以前都沒這樣的感覺,去看了心臟科醫師,都說心臟功能沒問題,到底是怎麼回事?」經問診及身體理學檢查,原來周老先生從20歲當兵後開始抽菸,平均一天一包,近十年每天都咳濃痰;觀察他外觀,乾癟身材,胸腔卻格外的前後往外突出,形成一圓桶狀,呼吸音在吐氣尾端有輕微的哮鳴聲,這些狀況很接近肺阻塞疾病的臨床表徵。進一步安排肺功能檢查,周先生用力呼氣一秒量只有39%,再比上肺活量只有45%(正常值為70%以上),已達到重度肺阻塞標準。肺阻塞,過去被稱為慢性阻塞肺疾病。依國際最新指引定義,指的是在吸入有毒的氣體或空氣微粒之後,對肺部造成傷害且對呼吸道引發發炎現象,而造成的不可逆反應,所以此疾病無法痊癒,但可以預防並治療已控制的慢性疾病。過去抽菸往往是肺阻塞的頭號危險因子,但隨著世界工業化的進步和開發,以及人類對於環境的破壞,愈來愈多的有毒氣體及對肺部有危害的懸浮微粒充斥在生活中,因此肺阻塞不單單是吸菸者的專利。肺阻塞是一種全身性系統的疾病,不僅影響肺部,還有多種共病症,包括心血管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骨質疏鬆、焦慮與憂鬱、肺癌及支氣管擴張症等。此外,今年襲擊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如果發生在肺阻塞患者身上,病情嚴重程度會增加,死亡率也會上升。咳嗽、咳痰及慢性且漸進性的呼吸困難是肺阻塞的典型症狀,和一般認知的感冒或許多呼吸道疾病,均難以輕易區分。建議有抽菸習慣的民眾,請盡早戒菸;若是工作環境中有接觸有毒氣體和微粒的機會,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室內烹飪更要做好防護,並維持良好通風,也盡可能減少過多的油煙。若是發現自己或家人有久咳不癒,甚至開始出現呼吸困難的狀況,請盡早至胸腔科就醫,早期診斷治療。確診後的治療,則包括吸入劑的使用、個人專業化的衛教,以及適當的呼吸復健等,過程不會有太多的生理上痛苦,可以控制並穩定肺阻塞的機會就能更高。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9-07 癌症.大腸直腸癌
愈年輕治療過程愈易復發!5成患者可透過飲食、運動預防大腸癌
漫威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主角查維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因大腸癌症病逝,享年43歲,震驚全球粉絲。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資料,大腸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每14人就有1人終其一生可能罹患大腸癌,但有5成大腸癌患者可透過飲食習慣、運動與避免肥胖來預防罹病。「黑豹」一邊治療一邊工作 查維克博斯曼於2016年發現結腸有惡性腫瘤,經診斷大腸癌第三期,2017年正式拍攝「黑豹」,演活了瓦甘達國王帝查拉,螢幕上的「黑豹」肌肉健美,難以相信他是一名正在接受化療的抗癌鬥士。國內的大腸直腸外科權威醫師表示,現行大腸癌治療,想要兼顧工作,並非不可能。台大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梁金銅解釋,大腸癌治療進步,藥物副作用低,例如罹患大腸癌第四期的藝人豬哥亮,當時也是一邊治療一邊工作;高醫附醫胃腸內科主治醫師吳登強說,癌友接受化療期間,只要有足夠體力,就能繼續工作,甚至保持好身材。但目前癌症治療普遍遇到一個難題,就是愈年輕的患者,治療過程愈容易復發。梁金銅說,40歲以下的大腸癌患者占6%,年輕人免疫力強,卻出現沒能殺死的癌細胞,「這代表癌細胞特別凶惡,攻擊會又快又猛。」如廁後別忘多看一眼糞便吳登強推測,「黑豹」可能因為年輕,忽略身體警訊,提醒大家如廁後別忘了多看一眼糞便形狀,如大便異常變細、出現血絲,就要留意,也呼籲有家族史民眾應提前接受大腸癌篩檢;梁金銅建議,有家族史者可於45歲起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106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已12年蟬聯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美國癌症研究機構指出,大腸癌是最可以預防的癌症之一,有5成大腸癌患者可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避免肥胖達到預防目的。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至3成。若經由篩檢發現大腸癌,大多為癌前病變或第0期及第1期,在大腸鏡檢查發現時就能摘除病灶,5年存活率高達90%以上。若沒定期篩檢,出現症狀再檢查的話,可能已是第3期或第4期,此時必須透過較複雜的外科手術或化療及放療等進行治療。逾50歲 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今年上半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降低民眾篩檢的意願,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呼籲,趁現在疫情趨緩期間,民眾可至醫療院所接受篩檢,其實在無症狀時,篩檢多數找到的是早期病變或早期癌症,早篩檢早治療。
-
2020-09-0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尊重文化,敏銳感知:診間的醫療民族誌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不同背景醫師的不同看法」。一位深具歷史社會專業背景的家醫科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對醫病關係的獨特見解,希望強化原有的醫學教育,讓「民族誌」成為營造「醫生緣,病人福」的重要工具。麻醉科醫師在說出他對各種不同專科醫師的看法之後,歸納出一句頗富哲理的話:「醫病雙方是一體兩面,彼此的態度才是真正決定雙方是否有『緣份』的最重要因素。」精神科醫師對時下似乎最夯的診斷「自律神經失調」做出饒富創意的詮釋,並道出目前尚有某些精神科診斷仍很難讓病人或家屬接受的現實。我是家醫科專科醫師,但主要在大學服務,只有在收案時到門診,進行教學與研究,這些年下來有些觀察與感觸。這樣說,門診是建立醫師與病人相遇,建立醫病關係的場合,但在機構性醫療的框架下討論不多,或者著重在概念式理解,在現場不見得能充分發揮。雖然醫病關係是醫學的核心課題,但認真說來,對於沒有第一線經驗的一、二年級學生來說,同理病人不容易,要同理面對不同文化與社會背景病人的醫療人員更加困難。對他們來說醫療首重基礎知識與臨床應用,對病人是否全盤接受、不接受時要如何同理與協調,常被認為是非專業問題。老師找不到切入點,學生也學得不起勁。在我當醫學生的時代,醫師往往是在畢業後,在幫老師代診的狀況下匆促上陣,跌跌撞撞學習門診技巧。即便現在有PGY設計,訓練期間有機會到門診學習,但由於病房工作繁重,大多數年輕醫師還是要等到總醫師或者是研究員階段才有機會固定看門診,甚至要到自己出來開業,扛起經營責任後,才慢慢學習建立穩定的醫病關係。事實上,以家醫科來說,醫生需要的不只是迅速找出臨床問題,也要立刻與病人建立信任關係,掌握他們的社會需求,以規劃後續的處置方案。以初診來說,雖說「視病如親」是我們對醫病關係的期許,但從病人角度看,要馬上對如同陌生人的醫師掏心掏肺,講出擔心的病痛或治療考慮(比方說時常出國不方便拿藥,或者工作太忙不想追蹤)其實很難。以上溝通問題並非醫療所獨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也時常有進入田野但不得其門而入,受訪者不願受訪或不坦誠以告的狀況,發展出一些因應方式。但相較這些領域的細火慢燉,門診中醫師要在短短時間消化許多病人,本來就沒有太多時間與誘因應付初診,更遑論建立信賴關係,是目前醫病教育的盲點。對此,我認為醫師固然要重視修養,從前輩的經驗中學習,但也可試著用社會學的方式同理病人。務實地說,病人來就診就代表有需求,醫師如果能以「跨文化」的方式,跳出自身的生活經驗去理解他們,會更有效率地掌握其就醫脈絡,提供建議,建立積極的醫病關係。2006年PLoS Medicine的「21世紀的社會醫學」專輯中,任教哈佛大學的凱博文(Arthur Kleinman)醫師與醫療人類學家Peter Benson發表「診間的人類學:文化能力的問題與解方」專文,對建立跨文化的醫病關係頗有啟發之處。對熟悉精神醫學與醫學人文的讀者凱博文不用介紹。他研究漢人社會,長年關注病痛的跨文化呈現與理解,更積極參與醫學人文教育,提倡以病人為中心的「解釋模式」(Explanatory Models Approach),已經成為醫病溝通的經典。這篇文章可說是「解釋模式」的強化版。作者認可醫學院這些年開始重視非西方文化與移民病人,將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y)納入臨床教育,但卻因為缺乏活用,對改善醫病溝通成效有限。對此,一個關鍵因素是對文化差異的刻板認識。醫師往往將看到的身分特徵(外貌、穿著與腔調)投射到某種族群,並以此解釋病人的行為或與其互動,造成治療判斷的誤差。如其所提醒的,「文化預設可能妨礙診間的實務理解」。對於這個現象,凱博文與Benson教授除了強調文化不是標籤,而是過程,也主張「診間的民族誌」(ethnography),讓醫師同理病人的生活。與之前的文化能力相比,民族誌取向更重視醫病動態,裝備醫師對文化與社會的敏銳度,而不是將這些差異死背起來,助長既有的偏見與汙名。他們繼續提出在診間關照文化的具體步驟,從看到族群差異開始,一步步地推敲病情與病人可能的文化考慮與社會支持,反省介入的必要性與妥適性。除了常問「這個治療是否真對病人有效」,他們希望醫師想想就診過程中是否過度簡化文化,或誇大文化差異的重要性。如其所提醒的,貼近文化,了解病人,不代表醫療問題就此迎刃而解。相反的,這些認知能帶出以病人為中心(what Is at stake for the patient),兼顧全人、全家與全社區,更有意義的提問。簡單說,診間民族誌不是讓醫師變成人類學家,曲高和寡地癱瘓繁忙不堪的臨床現場。相反的,作者希望強化原有的醫學教育,讓民族誌成為營造「醫生緣,病人福」的重要工具。有人說身在公門好修行,醫業其實也是,特別是在獨自面對病人,陪伴他面對病痛,理出對策的診間。在這個意義上,民族誌的方法加上人文的敏銳,或許可以為躊躇於績效壓力,徘徊在職場現實的醫療工作者們,指出一條定位病人與自身,承擔生命的道德課題,兼顧專業與世故,健康的醫業之路。
-
2020-09-06 科別.眼部
枕邊人變鬼影 濕性黃斑部病變 把握注射黃金期
農曆七月鬼門開,夜半醒來枕邊人竟成了五官模糊的斷頭鬼影。一位七十多歲先生害怕自己成了電影「鬼影實錄」男主角,急忙向眼科權威、基隆長庚醫院院長賴旗俊求診。賴旗俊說,這是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典型症狀之一,當察覺視力模糊、中心點不清楚、扭曲、辨色力變差、精細的閱讀能力受限,就算戴眼鏡也無法改善時,就要及早就醫、及早治療。每天晨起 花三秒自我檢查黃斑部對視力有多重要?賴旗俊解釋說,眼睛如同照相機,視網膜就是底片,用來成像,我們所看見的世界必須透過視網膜的視神經傳達到大腦,而黃斑部就位於視網膜中心,也是最重要的組織,想要擁有精確的視力、辨別顏色的能力,就必須保持黃斑部的健康狀態。但隨年齡增長,罹患黃斑部病變的機率增加,因用眼習慣不同,導致民眾不見得在第一時間能覺察視力悄悄惡化。賴旗俊舉出三個不容錯漏之處:第一是一般人用眼習慣分成主視眼和副視眼,除非經常使用的主視眼發生黃斑部病變,或者某一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看事物,才會發現視覺異常。由於非主視眼,如果症狀輕微,可能比較不容易察覺,因此每天早晨起床花個三秒鐘「睜隻眼、閉隻眼」自我檢查是值得的。第二是民眾長期視力模糊,但誤以為是老化或是用眼疲勞所致,有些人因平常不需要太精細的視力,直到已經嚴重影響生活,才想到就醫;第三種情況是和白內障混淆,甚至有些人開白內障手術之後,視力進步不多,才發現還有黃斑部病變。針劑治療 健保已放寬給付黃斑部病變有乾、濕之分,其中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要掌握治療先機。賴旗俊表示,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因脈絡膜病變,產生新生血管,而新生血管因脆弱、受傷出血,滲漏蛋白質,導致黃斑部水腫,因此藉由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以延緩視力惡化。今年六月起,健保給付放寬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針數,從原本的一隻眼睛可注射7針,放寬到14針,賴旗俊表示,通常病患需連續施打3針,評估藥物反應之後,視個案情況決定施打的間隔時間,最長可間隔至四個月,或者每月回診視需要時再施打。八成的病患可以維持或延緩病程惡化。中斷治療 失明率大幅提高由於今年新冠肺炎改變民眾回診的習慣,賴旗俊叮嚀,濕性黃斑部病變一旦中斷治療,視力下降難以挽回,再重啟治療等於是倒退起跑點好幾步。根據研究,不治療的人兩年內失明的比率高達95%,增加跌倒、車禍等風險,往後將增加家人的照顧負荷,因此千萬別拿視力開玩笑。而基隆長庚醫院在院長賴旗俊的領導下,希望以病人為中心,給病人最好、最方便的照顧與醫療,例如他認為黃斑部病變形同慢性病,必須長期追蹤治療,因此他會轉診讓社區醫師共同照顧病患,也方便民眾持續回診,以維繫病患持續治療的信心。
-
2020-09-06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針灸可治療身體不適 中醫師教你按穴位緩解頭痛
頭痛是臨床上很常見的症狀,治療上常會使用止痛藥治療,效果不錯,不過其實以針灸治療頭痛效果也很顯著,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中醫師廖述禮指出,中醫臨床上以針灸治療疼痛的方式已被WHO認證。針灸能治療身體上不同的疼痛,而頭痛就是其中之一,廖述禮表示,中醫將頭痛根據發生部位,分成不同類型,並採取不一樣的治療方式,民眾可上網搜尋穴位圖並遵循以下方式按壓緩解症狀,或請專業醫師診治。廖述禮解釋,如頭頂痛,頭頂為厥陰經循行所過,若疼痛部位在頭頂處,可以按壓足背部的太衝穴來緩解;顳側頭痛,則是少陽經所循行的部位,若此處發生疼痛,可藉由按壓耳上率谷穴或手背的中渚穴來減輕頭痛。若是前頭痛,廖述禮說明,頭部前側屬陽明經,疼痛時可按壓手部的合谷穴來減緩;後頭痛則為後太陽所過,大多外感風邪時發生頭痛,或肩頸肌肉緊繃時發生,此時可按壓眉頭的攢竹穴或時後頭部的風池穴來舒緩。廖述禮表示,針灸療程一般為期兩周,約1、2天按壓一次,且建議民眾在治療前不要空腹,至於不適合針灸的對象,包括懷孕的女性、針灸部位如有傷口也不適合。廖述禮說,頭痛是現代人常見的症狀,希望以上的簡便方式,可以幫助需要的人在疼痛時稍做舒緩,但許多疾病通常會伴隨頭痛,了解頭痛所代表的真正意義相當重要,如症狀無法緩解,應到醫療院所做詳細檢查治療。
-
2020-09-06 科別.泌尿腎臟
健康醫點靈/預防憋尿發炎 多喝水多上廁所
上班族常因工作忙而憋尿,容易導致尿道發炎,雙和醫院泌尿科主任吳佳璋表示,女性因生理構造關係,求診病患比例遠大於男性,除了透過藥物治療,他建議改善飲食跟生活習慣,多喝水多上廁所,讓尿液排掉細菌,減少感染的機率。吳佳璋說,就診病患10名病患中僅1名男性,女性因身體構造差異,尿道只有4公分;男性尿道有18公分,細菌進入時間較慢,透過排尿就排出細菌,憋尿發炎的機率也因此降低。另外,出門在外女性較不容易找到廁所,也會因公廁環境髒或排隊等太久憋尿,容易被細菌感染,導致膀胱發炎,症狀包含下腹部疼痛、小便灼熱、血尿等,有類似症狀要以抗生素殺菌,7到10天的療程可痊癒。吳佳璋建議,除以藥物治療,更要搭配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多吃維他命C含量多的蔬菜水果,可以減少細菌產生;蔓越莓果乾、蔓越莓錠等可讓膀胱內壁平滑,減少細菌附著,適合服用。衣著部分,不要穿太緊、太悶熱的褲子,最好穿較寬鬆的衣服;想增強免疫力要睡眠充足、多運動,讓代謝變好,就可減少感染機會。吳佳璋也提醒,性行為也可能造成女性泌尿道感染,肛門的細菌會透過性行為感染尿道,不論性行為前後都要先沐浴,多喝水增加排尿,可減少一半以上的發炎機會。
-
2020-09-06 科別.消化系統
健康醫點靈/常腹痛、腹瀉 注意腸道發炎警訊
花蓮一名30歲陳姓小姐常腹瀉、腹痛,向門諾醫院求診,擔心是大腸發炎。腸胃內科主治醫師戎伯岩表示,潰瘍性大腸炎屬腸道慢性疾病,不易根治,也易誤判為其他腸胃疾病,並增加罹患大腸癌機率,民眾若出現持續性腹痛,及長時間慢性腹瀉等,應就醫檢查治療。戎伯岩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中,以「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最令人耳熟能詳,雖屬於罕見疾病,但隨著飲食西化,比率有逐漸升高趨勢,尤其好發於20歲到40歲間,西方人患病比率高於東方人。戎醫師說,發炎性腸道疾病顧名思義,就是大腸小腸因某些原因引起發炎相關症狀,民眾若出現持續腹痛、大便次數增加、大便質變稀、軟或水瀉、血便、發燒、莫名原因貧血等警訊,就要特別注意。然而,這些症狀易和腸道其他疾病搞混,民眾有疑似症狀還是到醫院檢查為佳。戎伯岩提醒,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確會增加大腸癌的機率,特別是「全大腸型發炎」的潰瘍性結腸炎,若罹患逾15年,發生大腸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且每隔5年危險性會倍增。他建議有發炎性腸道病史超過10年的民眾,應每年做大腸鏡檢查,也要注意其他如淋巴癌發生的可能性。目前醫界認為,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因與免疫系統、腸道內細菌、環境及遺傳因子有關。醫師建議,患者除配合使用藥物、定期追蹤病情,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適時地放鬆並減少不必要的壓力,也能有效降低病情惡化。
-
2020-09-06 新聞.生命智慧
患不治症被拒安樂死 法男直播死亡過程
法國57歲男子柯克(Alain Cocq)罹患罕見絕症,寫信要求總統馬克宏批准他安樂死被拒之後,宣布從5日凌晨起停止進食、飲水和一切治療,從5日上午起直播自己的死亡過程,預計會在4-5天內死去。柯克4日晚間貼出影片,說已經吃了最後一餐,又說:「解脫之路開始了,相信我,我很快樂。我已經做了決定,我很平靜。」他還貼了一張自己在法國東部第戎市自家病床上的照片。他曾寫信給馬克宏,要求讓他接受一種鎮靜劑,平靜地結束生命,但馬克宏回信說,法國現行法律不容許這麼做。馬克宏說:「由於我並不凌駕於法律之上,因此不能答應你的要求。我不能要求任何人超越我們現時的法律架構。你希望有人協助結束你的生命,但我國現在不容許這樣做。」馬克宏在信末附上一行手寫字:「我個人支持你,而且深深尊重你。」柯克把馬克宏的回信貼在自己的臉書上。柯克罹患退化性疾病長達34年,無法進食,靠點滴補充營養,消化系統連接到人工造口(人工肛門),腦部有動脈瘤,他若不吃藥就會抽搐。他曾說,一直覺得痛。柯克希望藉自己的遭遇,讓多些人關注臨終病人的處境和願望,也希望能促使法國終有一天制訂法例,容許安樂死。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9-06 科別.消化系統
便便顏色看健康 紅黑白便要注意!
便便顏色常會受到食材顏色而改變,但弘森診所吳書毅醫師提醒,若出現黑色、紅色、白色糞便時恐為健康警訊,宜及早就診接受檢查。 根據美國兒科學會指出,正常的糞便顏色大多為棕色、深咖啡色、黃色或綠色,若為紅色、黑色或白色則恐為疾病警訊,宜多加留意並及早就診! 1.紅色糞便:紅色糞便最擔心就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問題,部分紅色糞便也可能是因為藥物作用而引起,如 Amoxicillin 或 Omnicef。吳書毅醫師補充,最常見的紅色糞便原因仍是因食物所引起,像是紅色火龍果、甜菜根、甜椒、番茄汁等,因此提醒民眾發現孩子糞便異狀時,不妨先回想最近幾日的飲食內容,若初步排除為飲食所致,建議及早就診為佳。 2.黑色糞便:黑色糞便可能是因為上消化道出血所致,像是胃出血時,血液受到胃酸影響會使顏色變深,故看起來會像是深色、黑色糞便,這類問題一定要及早就診檢查。但吳書毅醫師也提醒,糞便黑色也可能是受到食物影響,如食用墨魚、烏賊、黑色餅乾、葡萄汁等,都會造成糞便顏色偏深色;此外,糞便受到鐵質或膽汁影響也可能出現深綠的顏色,通常在光線良好的環境下較好辨別。 3.白色糞便:白色、灰白色、淺黃色都屬於異常糞便的顏色,尤其是新生兒宜留意因為膽管阻塞導致膽汁無法進入消化道而使糞便顏色較淺,這類的肝臟疾病一定要及早接受治療,以免對寶寶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此外,部分藥物也可能造成寶寶糞便顏色較淺,若有用藥治療者不妨先諮詢醫師意見。 糞便異常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小兒科」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弘森診所 吳書毅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9-0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洗肝機短暫維生 活命要靠肝移植
警察:「你為何印假鈔?」犯人:「因為不會印真鈔,所以只好印假鈔。」目前假的東西很多,而且愈來愈如假包換,功能也與真的愈來愈接近,例如假牙、假花等。醫學上,許多器官壞了,例如心臟壞了,無法造一個新的心臟出來,只能靠移植,使人的心臟獲得新「生」。又如腎臟壞掉了,只能靠人工腎臟,俗稱「洗腎機」維持腎臟部分的機能。又如膝蓋壞掉了,可以靠人工關節取而代之,功能逼近正常人的關節。又如肝臟壞了,雖然有洗肝機可以取代肝臟部分功能,例如清除人體代謝產物(如氨等毒素),但肝臟合成蛋白質的功能、解毒功能、凝血功能等等,在洗肝機均付之闕如。因此目前洗肝機只能維持生命1至2星期,最終還是要靠肝臟移植才能活命。目前實驗室已經可以製造出如洋芋片那樣大小的的肝臟,但距離天然的人體肝臟還差一大截,還有待醫學界的努力。總之,印真鈔固然難度重重,製造人體真正的器官更是難上加難,唯有生命的奧祕逐一解密突破,目前許多不能醫治的疾病才能迎刃而解,延長人類的壽命。●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1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