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9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毛巾
共找到
496
筆 文章
-
-
2025-10-27 養生.生活智慧王
毛巾晾乾仍散發臭味是沒洗乾淨嗎?防止「異味回潮」3個關鍵習慣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擾,明明剛洗好的毛巾,晾乾後卻散發出一股濕悶的異味。其實,問題並不在「洗得不乾淨」,而在於「乾得太慢」。日本清潔洗衣專家おかみ指出,只要掌握乾燥時間與環境管理的關鍵,就能讓毛巾長久保持柔軟與清新。早上拿起看似乾爽的毛巾,卻聞到一股淡淡的臭味,即使不是梅雨季節,冬天也會出現這種情況。若換了洗衣精仍未改善,重點應該放在「乾燥速度」。毛巾越厚、織得越密,內部越容易殘留水分,提供細菌繁殖的溫床。尤其在室內晾曬或潮濕的浴室裡,即使表面乾燥,內層仍可能悶著濕氣。此外,洗衣完成後若放著不晾,洗衣槽內高濕度的環境會促進細菌活化,進一步導致臭味。細菌滋生的機制與溫度條件當水分與皮脂殘留時,細菌會在乾燥過程中再次繁殖。特別是常溫20~40度,是臭味菌最活躍的區間。洗衣槽或排水管內附著的「生物膜」會成為細菌的溫床,反覆轉移至毛巾上。專家指出,「多數異味回潮的原因,來自洗衣槽環境未徹底清潔」。即使表面乾淨,洗衣槽背面仍殘留洗劑殘渣與皮脂膜,只要濕度與溫度合適,細菌就會迅速繁殖。即使使用洗槽清潔劑,若未完全去除黏滑層,臭味仍會復發。建議每1〜2個月進行一次定期深層清潔,才能有效抑制臭味菌。毛巾材質、晾曬方式與收納也影響氣味要防止異味回潮,不僅要「洗」,更要重視「乾」。厚重或高絨毛的毛巾較難乾透,建議在通風良好的地方晾曬,並適時翻面,確保內外層均勻乾燥。洗完後立即晾曬,可縮短細菌繁殖的濕潤時間。乾燥後的收納同樣重要。若毛巾未完全乾就密封收納,殘餘的濕氣會在密閉空間內聚集,使細菌再次活化。與其依賴芳香劑或除臭噴霧,不如徹底「乾透」與「保持通風」,這才是根本的防臭之道。防止異味回潮的三個關鍵習慣・每1〜2個月進行洗衣槽深層清潔・使用約40度溫水清洗,或搭配氧系漂白劑・脫水後立即晾曬,並確保風流通以加速乾燥只要在洗後「立即通風」這個小動作上多用點心,就能大幅降低細菌繁殖速度。使用排風扇或循環扇加快乾燥時間,異味發生率會顯著下降。從「洗」到「環境管理」的思維轉換若只追求「如何洗得更乾淨」,往往無法徹底解決問題。真正的關鍵在於洗後的乾燥環境。只要改變幾個小習慣,毛巾不僅更柔軟潔淨,也能長久保持那份「剛曬完太陽的清爽香氣」。
-
2025-10-16 養生.生活智慧王
白色襪子穿久變色發黃?家事達人傳授這樣洗就能潔白如新
白色襪子穿久洗久了容易因為汗水、身體上的油脂等發黃變色;專家表示,只要在清洗前先用溫水稀釋結晶蘇打(soda crystal),將襪子浸泡30分鐘後再丟入洗衣機清洗,洗後的襪子潔白如新,簡單又快速就讓襪子回到原本的白色。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報導,白色襪子和衣物會因為很多因素變色,例如汗水、人體油脂、髒汙或清潔劑殘留物,時間久了白襪子可能變黃或變灰,汙漬怎麼洗也洗不掉,毛巾也容易有這樣的狀況。專門撰寫清潔技巧、烘焙方法內容的資深專欄作家蘇菲(Sophie Harris)說,很多人都推薦用醋和小蘇打洗襪子,但她選擇用結晶蘇打,也叫碳酸鈉(Sodium Carbonate),結晶蘇打的用途很廣,衣物清洗也可以用。蘇菲說,所有布料都能用結晶蘇打清洗,加到洗滌劑中還能讓水質軟化,不過她沒有這樣使用,而是在洗前先浸泡。蘇菲先取一容器盛裝沸水,再加入冷水,調成溫水後加一些結晶蘇打,使其變成不透明的溶液,將襪子放入浸泡約半小時後再沖洗,接著她把襪子和其他白色衣物一起放到洗衣機中清洗,洗完後她發現襪子變白了,曬乾後的襪子潔白如新,沒有任何痕跡和汙漬。蘇菲說,如果不想預泡襪子,可以在洗衣機的洗劑盛載抽屜中加入一匙結晶蘇打,或直接加到洗衣機中;結晶蘇打在家事上的用途很多,還可用於疏通阻塞的水管、洗去平底鍋和牛奶鍋的油垢,也可以去除露台上的藻類。
-
2025-10-14 養生.生活智慧王
洗完頭用毛巾來回擦是錯的?整形醫:傷髮質又增加掉髮風險
洗頭吹頭是許多人每天都會做的事情,但你知道如果擦拭和吹乾的方法錯誤,可能會傷害髮質,甚至增加掉頭髮的風險。日本美容整形醫師近藤惣一郎就在文章中跟大家分享洗完頭後的護理知識。洗完頭別再大力用毛巾擦了醫師解釋,從醫學和科學上來看,用毛巾大力摩擦會對頭髮和頭皮造成傷害:1.對頭髮的危害頭髮的表面覆蓋著一層叫做「角質層」的鱗片,有保護頭髮內部的重要作用,洗頭因為接觸到水,角質層會張開,此時頭髮非常脆弱,如果用毛巾大力去搓揉,可能導致角質層脫落或受損,而角質層一旦受損就無法自行修復,頭髮內部結構也失去保護,容易乾燥、失去光澤、分叉、斷裂和褪色。2.對頭皮的危害醫師也提醒千萬別用指甲搓洗頭皮,也避免用毛巾摩擦頭皮,否則輕微的刮痕容易引起皮膚發炎、搔癢和頭皮屑,嚴重的話還會導致掉髮和頭髮稀疏。正確的擦頭髮方式關鍵在於應該用毛巾輕輕吸乾水分,而不是搓揉。首先,先用手輕輕擠壓髮根到髮尾,去除大部分的水份,減少頭髮乾燥的時間,接著再用毛巾蓋住頭皮,手指輕輕按摩或拍打,這樣不用摩擦就能將髮根部分弄乾,還有利於頭皮的血液循環。要注意不要用夾住頭髮的方式滑動毛巾擦乾髮絲,這樣會造成毛鱗片受損,掌握用毛巾輕輕拍打的原則吸收水分,吸水性強的材質有助於事半功倍。吹乾頭髮的準備工作吹頭髮也有技巧,頭髮中段到末端部位建議塗抹免沖洗的護髮油或護髮乳,防止吹風機的熱風造成角質層受損,並用寬齒梳或手指梳開髮絲打結的部分。長時間暴露在高溫下會傷害頭髮,所以縮短吹頭髮的時間非常重要,應從頭皮和髮根開始吹乾,過程中吹風機應保持約15~20公分的距離,同時持續小幅度搖晃,這樣熱量就不會集中在一個地方,減少頭髮和頭皮的傷害。吹髮梢部分時,應該順著毛鱗片的方向從上往下吹,等到頭髮乾燥約八九成時,將吹風機調整成冷風,這步驟能幫助收緊毛鱗片,鎖住頭髮的水分和營養。那可以讓頭髮自然乾燥嗎?有些人可能會問,那如果讓頭髮自然乾燥,是不是就能保護頭髮不受傷害呢?醫師就表示這是錯誤觀念,頭髮角質層會隨著水分蒸發而閉合,但是自然晾乾需要很長的時間,降低角質層的閉合程度,保護功能也大打折扣。而且過程中頭髮內部所需要的水分也會流失,髮絲會變得乾燥易斷,如果又受到摩擦或紫外線刺激,將造成角質層不可逆的脫落。另外,頭皮如果長時間處於濕潤的環境,容易滋生皮脂和細菌(皮屑芽孢菌),嚴重時會讓頭皮產生難聞的異味,或造成搔癢、頭皮屑、發紅等症狀,甚至增加脂漏性皮膚炎等皮膚病風險。潮濕也會導致頭皮血液循環不良,使得頭髮所需的氧氣和營養素難以到達毛囊,導致頭髮失去彈性和強度,並增加掉頭髮的機率。
-
2025-10-13 焦點.元氣新聞
長榮座艙長發7點聲明「說我害空服員往生太沉重」 民航局要查
長榮航空一名空服員近日在執行航班時身體不適,返台後住院離世,有其他空服員指控,當班座艙長未及時給予協助,下機時也忽視該組員身體狀況。該座艙長今於公司內部發出7點聲明澄清,事發過程持續關心組員,也沒有請該組員做事,針對不實指控將保留法律追訴權;交通部民航局表示,已與長榮航空聯繫、了解,目前正在調查中。有空服員在社群平台Threads發文指出, 長榮航空一名空服員近日在執行航班時身體不適,但當班座艙長並沒有即時協助聯絡機上衛星醫療系統(medlink),下機時甚至忽視她的身體狀況及需求。該組員返台後住院,最終不幸離世。本事件從昨天起不斷延燒,外界指責座艙長多有疏失,該座艙長發給公司內部聲明指出,事發當趟去程就已看到該組員吃藥,她曾主動上前關心,並提醒對方到飯店要好好休息,而該組員到飯店後均沒有要求看醫生。座艙長表示,回程時曾主動關心組員狀況是否好轉,對方表示筋骨酸痛,不好蹲下去發餐,她便協調讓該組員改發飲料,當時組員也未要求PNC(以乘客身份搭乘飛機,到另一個機場後再將飛機飛回)。座艙長說,由於該組員在返台班機看起來非常不適,她便與對方討論下機後的就醫流程,更表示可以先協助醫藥費,過程中也完全沒有再要求該組員起來做事。座艙長指出,下機前該組員有提到要叫救護車,她當時有答應,但再度確認時,組員又說決定先在機邊看醫生;當時看到組員披著毛毯,她也有關心是否還會冷,對方說已經不會冷才移除毛毯。座艙長說,事發後她也檢討自己有不夠體貼的地方,沒及時要組員PNC或主動要撥打Medlink。返台後她有持續關心組員是否出院,並尋求公司對家屬做最大的協助。對此,交通部民航局表示,已與長榮航空積極聯繫、了解,目前正在調查中。座艙長聲明內容全文:本來覺得謠言止於智者,會有很多人知道,我不是個不關心組員的人,更不想急著說明,造成組員間的對立…但事情似乎越傳越離譜,讓我身心俱疲,好像我才是讓她生病的那個人…這二天我無法吃、無法睡,一直自責,是不是我再多做一點,她就不會離開?內心更多的壓力是恐懼,要怎麼做好這份工作….但我是這麼不堪嗎?有人刻意抹黑進行人身攻擊,這樣對我的霸凌,公平嗎?是要讓我被流言淹沒賠上一條命事情才算結束嗎?哭過後,我還是要澄清一些事情。1. 當趟去程,我看到學妹吃藥,主動關心身體狀況,學妹說已經吃了一個月的抗生素了,目前吃的是過敏藥,不吃藥會造成蕁麻疹、喉嚨不舒服。當時我也提醒,到飯店不要再出門,要好好休息。2.到飯店後,學妹有去吃飯店早餐,吃完上去休息一直到Pick up前,沒有Team +我,或打電話給我說要在當地看醫生。這些都有team plus 可查證。3. pick up時,我有問他狀況好點嗎?學妹說睡覺之後有比較好,但覺得有點筋骨酸痛(學妹並沒有要求要PNC回去)。4.在飛機上,學妹問我有肌肉鬆弛劑嗎?因我會落枕所以有自備藥品。作餐時,學妹說因骨頭酸痛不好蹲下去發餐,我協調L4讓她發飲料,當時學妹也沒有表示身體不適,要求PNC。他是一個敬業的人,回程是day flight且航班幾乎全滿,或許他不想造成其他組員的困擾。5. patrol時,我到E Y去看到他坐在椅子上在捏著腿,我關心詢問身體狀況,並到RL準備毛巾做了熱敷墊,讓他敷腿減緩酸痛,有提醒他回去要去看醫生和趕快掛號。我們還在討論要看哪一科的醫生,之後我請她他拿起手機,利用機上網路先掛號,但因為都滿診,我建議下機後直接去看急診,學妹說沒有帶錢也沒有帶健保卡,我說不用擔心錢,我有帶錢。學妹考慮過後,表示想先回家拿健保卡,再去診所拿轉診單。我們則討論,拿了健保卡之後,再直接坐計程車去看急診,若怕塞車的話,可以坐機捷到A8再去長庚,或坐到A9站,我可以回家開車載她去。學妹猶豫後,告知決定先回家。當時看她筋骨酸痛,詢問要不要現在吃個藥?她說等一下休息前再吃。在patrol 時,我完全沒有請她起來做事。6. 回程第二段餐時,我忙完RL後,到後面去看到她在走飲料,我請她到後面去休息,接著頂替她的位置繼續發飲料。7.下機前,學妹有提到要叫救護車,我回覆好,再度確實,學妹又說不然先不要叫救護車,先在機邊看醫生(我還提醒她要記得拿轉診單比較快可以報長庚就診)。學妹有表示坐輪椅,我考量早班回來等傷患車需要等一陣子,跟學妹討論後,詢問可以慢慢走下去再坐輪椅嗎?行李我們可以幫忙拿。學妹說好,就先這樣比較快。下機時我請機邊的大哥幫忙拿行李下去,我則先將自己的行李拿上車,就出來樓梯上協助學妹下樓。此時已有2位行李放好的組員,攙扶她下來,我有請機務大哥背她,但她怕摔就說不用。我有看到她披著毛毯,關心詢問還會冷嗎?學妹就說,現在不會冷了就移除毛毯。若她說冷,我ㄧ定會讓她披著。之後到站就交給地勤來陪她。我檢討我自己,有不夠體貼的地方,沒及時要她PNC或主動要撥打Medlink (但這樣組員會不會有壓力?)當天,組員到長庚看完醫生後還回家了,是隔天又去看急診住院的。我回家後也是掛心著組員的狀況,而持續team plus關心她,卻被說是假關心,我的心有多痛!這是我第一次跟該組員飛,我完全不知道她之前發生什麼事休息幾天後,10/1我還惦記著,關心問她出院了嗎?她回覆還沒,因為一直無法確認病因。這些在我和她的對話中都有紀錄。在她姊姊問我勞保保險的事,我才知道她病重,還跟當班另一位組員討論要去看她和她的病情。我也尋求公司,對家屬做做最大的協助,聯絡幾個人後,最後由管理課回覆我,會再了解情況跟後續幫忙。我只是一個小小的cp,工作上要考慮各個面向,組員對我批評、說我做不好的地方,我完全接受。但不能無限上綱,說我害她往生,真的太難過,太沈重了。在眾多同事的鼓勵下,我不得不保護我自己,此後還有不實的指控,或持續的霸凌,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
-
2025-10-11 養生.生活智慧王
不必用到清潔劑!只需水龍頭一滴水 就能讓浴室鏡子閃亮潔淨
日本曾出版《家事常規化,無腦整理術》的ぴょこぴょこぴ是整理收納師和清潔規劃師,致力於推廣如何用輕鬆省事的方法做家務,她就在文章分享,只要1步驟,不需清潔劑,也能讓浴室中的鏡子保持潔淨光亮。保持鏡子乾淨的原則ぴょこぴょこぴ表示,其實東西會變得難清潔,是因為污漬累積太久,所以維持鏡子乾淨的最佳方法是:一發現髒污就立即擦掉,這樣就不需要使用清潔劑費力擦拭陳年水漬。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樣會增加打擾的次數,太麻煩了!別擔心,只要掌握一些小技巧,擦拭鏡子也能變成能隨手執行的簡單任務。首先,在浴室水槽旁準備一條擦拭布,工具越是放在方便拿取的地方,著手打掃的機率就越大。ぴょこぴょこぴ就在洗手台旁的櫃子側面裝上毛巾架,並掛著一條超細纖維專用清潔布,方便自己隨時擦拭,如果覺得清洗布太麻煩,可以用舊毛巾或衣服製成「一次性抹布」,髒了直接丟棄就好。一滴水就能擦拭頑固污漬需要用清潔劑去除,但如果保持立即擦拭的習慣,那麼清潔劑其實派不上用場。清潔鏡子時用乾布擦不乾淨,但也不適合將整塊布都弄濕,除了容易留下水痕外,濕透的布也容易產生異味或細菌。ぴょこぴょこぴ推薦大家,將布貼在水龍頭的出水口,讓水龍頭裡殘留的水稍微沾濕布後進行擦拭,這樣的濕度清潔起來剛剛好,而且一下子就能晾乾,比濕布更衛生。以上就是專家分享保持家中鏡面亮晶晶的方法,擦拭鏡子的同時也不妨擦拭一下水龍頭和把手,只要一個小動作,環境就會看起來整潔乾淨,心情也會跟著美麗起來。
-
2025-10-10 醫療.骨科.復健
元氣最愛問/當心不是體力差!醫師破解肌少症、逆轉肌肉流失
年長者容易出現提不動重物、步行速度緩慢、行動困難的狀況,不一定是老化,而是「肌少症」。臺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詹鼎正在節目「元氣最愛問」中指出,肌少症在醫學上已正式被認定為一種疾病,若不治療,可能會增加跌倒、臥床、照護需求等更嚴重的健康危機。他也分享三種日常評估方式,若懷疑有肌少症,可多補充蛋白質和運動改善,並建議就醫診斷、治療。當日常生活中出現:穿越馬路時走得過慢、轉不開瓶蓋或擰不乾毛巾、上下樓梯感到困難、從椅子上站起來費力、提不動重物等表現時,都可能是肌少症的警訊。簡單自測肌少症風險詹鼎正分享進一步的判斷方式,可以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圈成一個環,圈住小腿最粗的地方。若能完全圈住,甚至還有空隙,就代表肌肉量可能不足。或用皮尺測量小腿最粗處的周長。若男性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就可能要擔心有肌少症風險。此外,也可以從椅子上站起來再坐下,重複五次,計算所需時間。若無法在12秒內完成,代表下肢肌力與體能可能較差。也可以測量行走5公尺的速度。如果每秒走不到1公尺,也屬於行動能力變差的警訊。不只是老年人,許多人都可能有肌少症風險。詹鼎正分析,體型偏瘦者,尤其是小較瘦或肌肉量不足的人、中風或需要長期臥床的病人、年長者、營養不良或身體虛弱的人,因為活動量減少、年齡增長、蛋白質等營養攝取不足等原因,容易導致肌肉流失,皆可能是高風險族群。補蛋白質加上重量訓練,才是增肌關鍵改善肌少症的主要方式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和重量訓練。詹鼎正強調,蛋白質一天要吃三個拳頭大的份量,並平均分配在三餐中,因為單吃太多不易全部吸收。在運動方面,重量訓練是增肌的重要方法,例如負重運動、對抗地心引力的運動或深蹲、抬腿等動作。他也特別提醒,單純的走路對增肌效果有限。此外,運動應該在專業教練的指導下進行,尤其是年長者。教練可以安排適合個人體能的訓練計畫,並確保動作正確,以避免運動傷害。詹鼎正建議,初學者或年長者可以從較為溫和的健康操開始。補充品非捷徑 需搭配運動才增肌許多人好奇能否藉由營養補充品幫助肌肉生長。詹鼎正解釋,大部分營養品都是補充胺基酸,需要搭配運動才能有效增長肌肉。且研究顯示,「運動搭配營養品」的增肌效果最好;「單純運動」次之;而「只吃營養品不運動」,效果幾乎為零,吃進的營養只會轉化為肥肉而非肌肉。另外,詹鼎正說明,有一種HMB(β-羥基β-甲基丁酸)補充品,經研究發現可在沒有搭配運動的情況下,幫助增長少量肌肉,且不會增加肥肉。要注意的是,市售的HMB產品多為配方完整的罐裝營養品,通常含有熱量。他提醒,若飲用後,當天的飯量也應要相對減少,以免總熱量超標。專科門診整合檢測,早期治療避免失能不管是懷疑有肌少症、或調整飲食及運動後症狀仍未改善,詹鼎正建議可以到老年醫學科或復健科看診。老年科可協助找出導致肌少症的根本疾病原因,並進行治療。復健科的物理治療師則能提供專業的運動指導,加強訓練效果。部分醫院也設有整合性的門診,例如台大醫院北護分院的「骨鬆肌少衰弱門診」,提供包含握力、走路速度、身體組成分析等一系列完整的檢測與評估。詹鼎正呼籲,勿輕忽肌少症,及早發現、治療可避免後續的不健康問題。
-
2025-10-06 焦點.健康知識+
走路姿勢也能反映大腦健康 日研究:步幅短的人失智風險高3倍
失智症是大腦功能退化的疾病,當提到大腦功能時,我們會認為與思考、記憶和運算等能力有關,然而,科學研究卻提醒大家,「身體運動」其實也需要動用大腦智力,好比說日常走路,就得仰賴大腦進行高階資訊處理,因此若大腦出現異常,很可能反映在我們的行走姿勢上。步伐短的人認知功能衰退風險多3倍《大步走,不失智!:步幅加大5公分的走路革命》中,日本長壽科學研究專家谷口優指出,走路步幅短的人,認知能力下降的機率是步幅長的人的三倍。行走功能是大腦健康狀況的指標,而行走功能包括:速度、身體姿勢、足部運動等項目,而步行速度由步幅和節奏的乘積來決定,谷口優的研究分別針對這兩個因素進行分析,發現步幅與大腦功能密切相關,步幅越短,失智症增加的風險就越高。另外,步幅較大,但步態(走路節奏)突然不穩、改變的人,也要當心可能是認知功能出問題,影響了大腦和腳之間的神經迴路。走路幅度之所以與失智症有關,可以從幾個方面解釋:1.研究者發現,當大腦頂葉部位萎縮時,走路的步幅就會變窄,步行速度也會減慢。2.步行幅度也與大腦血流量有關,當流向大腦額葉、枕葉以及後扣帶皮層的血流量減少時,步幅會變短,步行速度也會減慢。而如果是更嚴重的血栓堵塞,更要小心腦梗塞的風險。3.堆積在大腦的「β澱粉樣蛋白」等廢物被認為是阿茲海默症的原因,發生這種情況時,步行速度也會減慢。理想的「步幅」要多寬?谷口優表示,「步幅」的精準定義是:一腳的腳跟到另一腳腳跟之間的距離,不論男女,都應以65公分的步幅為目標,有一個簡易的測試方法是,你是否能在斑馬線上的兩道枕木紋之間輕鬆跨越?如果一時間無法達到也沒關係,可以從加大1~3公分慢慢練習。有些人會疑問,雖然數據顯示步幅短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高,但是否能代表加大步幅就能有效降低這種風險?谷口優表示,現在無法確認兩者之間的關聯究竟孰為因孰為果,但是,他曾與NHK合作過一個節目,他們找了12位老年人進行認知功能測試,並給予走路相關的建議,提醒這些老年人在日常中盡量邁大步走,1個月之後,12人中就有8人的認知功能停止了退化,甚至得到了改善。透過肌力訓練來行走能力想要踏大步走路,肌肉力量和身體柔軟度至關重要,谷口優推薦可以做「快速深蹲」來鍛鍊肌肉,和一般深蹲略有不同的是,膝蓋彎曲的角度可以不用太大,關鍵在於不要中途休息站起來,並以10次為一組。過程中要注意膝蓋不超過腳尖,如果覺得有些吃力或身體不穩定,也可以扶著椅子練習。另一個運動是透過「坐姿前彎伸展」來提升身體的柔軟度,抓不到腳底的人,可以將毛巾穿過腳底,透過抓住毛巾來伸展。走路時,要注意身體姿勢,練習收緊肛門、保持骨盆與軀幹挺直,目光平視前方,雙臂用力擺動,要像獅子一樣抬頭挺胸地往前走,有助於活化肌肉與大腦,吸入更多氧氣,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環。
-
2025-10-02 養生.生活智慧王
果汁機染色很難清?專家授正確清洗方式 :別加太多洗碗精
不論是想製作一杯營養果昔或綜合果汁,或是為寶寶準備副食品,有一台果汁機都非常方便,但事後也會留下很多需要清理的食物殘渣。Simply Recipes報導訪問果汁機品牌Vitamix的烹飪教育資深經理威爾森(Adam Wilson),分享清洗果汁機的正確方法。威爾森說,首先用流動的溫水沖掉果汁機上黏住的食物,溫水通常最適合移除杯壁上的殘渣,有些人可能會想用滾燙熱水沖洗,但用溫水才不會損壞機器。接著倒入一半的溫水,並滴下一兩滴洗碗精再蓋上蓋子,切記不要加太多洗碗精,果汁機的威力足以將少量的洗碗精攪拌成大量泡沫。有些果汁機自帶清潔模式,但如果沒有這項功能,以最低轉速啟動機器,慢慢加速攪拌30秒,或轉到攪拌杯裡充滿泡沫為止。接著再用流動溫水將清潔劑沖乾淨,倒放在毛巾上的烘焙冷卻架或碗盤瀝水架完全風乾。將果汁機杯子放進洗碗機清洗聽起來一勞永逸,但最好別冒風險這麼做。高溫會損壞機器組件,舊型號更是如此。不過威爾森說,Vitamix的經典款和最新型果汁機攪拌杯都能用洗碗機洗,建議放進洗碗機前,先查看自家果汁機的保養須知。威爾森說,某些香草與薑黃、咖哩、丁香、肉桂和番紅花等香料含有會讓果汁機染色的揮發油,此時推薦倒入等量的水和白醋,讓攪拌杯直立浸泡在白醋溶液裡數小時,再倒出溶液,並用軟毛洗鍋刷清理攪拌杯內部,清理刀片周圍時要小心。注意有可能要反覆沖洗多次才能清乾淨汙漬。而果汁機上的薄膜只是蔬果纖維和礦物質堆積而成,不用擔心,如果在意可以用上述方法清理。威爾森說,果汁機使用完後立刻清理會更輕鬆,但有些食物殘渣可以善加利用,不一定要馬上用水與洗碗精洗掉,例如剩下的堅果奶油可以做成湯,不僅清掉攪拌杯裡的油脂,還能為菜餚增添風味。
-
2025-10-02 焦點.健康知識+
側睡左右還有分?醫解密「左邊側睡」好處多 助眠、護胃還能防失智
許多人希望透過高品質睡眠來消除日常疲勞。除了飲食與運動之外,醫師提醒,「睡覺姿勢」也是影響睡眠與健康的重要關鍵。尤其是「左側睡姿」,近年來被研究指出具有多重保健功效。睡姿影響睡眠品質與健康根據國際心臟睡眠診所院長末松義弘指出,越來越多人因淺眠、半夜驚醒、嚴重打鼾或睡眠呼吸中止症而求診。這些問題,往往和睡姿有關。「仰睡時,舌根容易往後掉,堵住氣道,造成打鼾或呼吸不順。但只要改成側睡,就能讓氣道保持暢通,不少患者因此改善了睡眠問題。」末松醫師建議,想嘗試改善睡眠品質的人,可以先從改變睡姿開始。為什麼要左側睡?東長崎站前內科診所院長吉良文孝表示,左側睡對於「胃食道逆流」特別有幫助。「左側睡時,胃和食道交界會位於較高的位置,胃酸不易逆流到食道。尤其是容易夜間咳嗽、胸口灼熱的病人,或是懷孕後期因子宮壓迫而胃酸逆流的孕婦,都很適合採取左側睡。」此外,末松醫師補充,左側睡還能促進血液回流,減輕心臟負擔,讓呼吸更順暢。同時,左側睡姿也能幫助淋巴液循環,帶走腦內廢物,有助於預防阿茲海默症。那右側睡呢?其實右側睡也有好處。因為胃出口在右側,右側睡能幫助食物更快進入腸道,促進消化、改善便秘。醫師建議,根據自身狀況選擇方向,或是兩邊交替,都能發揮健康效益。側睡的注意事項不論左側或右側,想讓側睡更舒適,醫師建議:選對枕頭:側睡需要高度足夠的枕頭,才能保持脊椎平直,減少肩頸壓力。挑選合適床墊:過硬的床墊容易造成手臂壓迫與麻木,建議使用有彈性的材質,讓身體適度下沉。避免單一姿勢:長時間固定同一方向會增加身體壓力,睡眠中適度翻身同樣重要。養成習慣:習慣仰睡的人,可以在背後墊毛巾或背小包包入睡,幫助保持側睡姿勢。醫師提醒,趴睡容易壓迫頸椎與胸腔,反而會降低睡眠品質。若想獲得深層睡眠與健康好處,側睡才是最值得嘗試的姿勢。
-
2025-09-23 養生.聰明飲食
你真的需要洗米嗎?這個小動作可能影響健康與米飯品質
如果你也一樣經常下廚,可能也曾經問過自己,「我真的需要洗米嗎?如果需要,那到底該怎麼洗?」這篇文章就是要幫你解答這兩個問題。根據雅虎新聞網(Yahoo)的報導,你不僅會知道煮飯前是否該洗米,還會了解這麼做的原因。有了這些資訊,你就能煮出更好吃的米飯。為什麼煮飯前要洗米?簡單來說:是的,建議你煮飯前要洗米,理由如下:1.去除雜質洗米可以沖掉米粒上的灰塵、沙粒、碎屑、化學物質,甚至是看不見的小蟲卵。只要快速沖洗幾次,就能有效清潔。2.改善口感米在加工、運送過程中會產生摩擦,形成一層多餘的澱粉粉末,這些會讓煮出來的飯變得黏膩甚至糊爛。洗米可以沖掉這些多餘澱粉,煮出來的飯會更蓬鬆、更好吃。只要多花一分鐘,就能大幅提升米飯品質。(順帶一提:洗米水還可以拿來護膚或護髮)哪些米和穀物應該洗?建議沖洗的品項:.白米(包含長米、短米、茉莉香米、印度香米、壽司米等).各種糙米.做米布丁用的米.其他穀物:如法羅麥(Farro)、大麥、藜麥(Quinoa)不建議沖洗的品項:.義大利燉飯米(Arborio Rice):這類米的高澱粉量是燉飯濃稠口感的關鍵,不要洗!.即食快煮米(Minute Rice):這類半熟米洗過後口感會變得怪怪的、過黏。洗米(濾網法):簡單4步驟1.將米倒入大碗中,加冷水蓋過米面約幾公分,用手攪拌,讓米粒間摩擦,釋出澱粉。2.用細濾網將混濁的水濾掉,再把米倒回碗中。3.重複「加水,攪拌,濾水」的步驟2~3次。4.如果第二次濾出的水已經相對清澈,就可以開始煮飯了;若還是很濁,就再洗一次。小提示:市面上有販售附濾網的洗米專用碗,洗起來更方便,也可以用來泡其他食材,非常實用。沒有濾網怎麼辦?用「碗法」濾網雖方便,但不是必需。以下是幾個替代方式:.用紗布、咖啡濾紙或乾淨的廚房毛巾代替濾網.或者,用一般碗來洗米也沒問題。最後倒水時,用手掌擋在碗邊,防止米粒流出即可。關於白米中的砷(Arsenic)你該知道的事無機砷是一種已知的致癌物,可能微量存在於各種食物中,包括白米。根據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2012年的調查,吃米的人尿液中的砷含量比不吃米的人高出44%。美國 FDA 在 2016 年發表的風險評估指出:徹底洗米(換水約4~6次)可降低米中砷含量28%~60%。不過,過度清洗也可能流失部分營養,因此洗米時可根據需求做平衡。
-
2025-09-23 焦點.健康知識+
枕頭套一周沒洗「像每晚睡在馬桶蓋上」冬天沒流汗照樣細菌爆棚
有人每天都要洗頭,那接觸頭的枕頭套的清洗頻率是多久一次?由於枕頭套直接接觸汗水與皮脂,如何維持清潔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日本清潔專家おかみ揭露相關專家的科學解釋和建議。生活中的不同聲音・每天都洗派有人認為,睡覺時會流汗,臉與頭髮直接接觸,如果不洗就會有異味或造成肌膚問題。特別是在夏天或是易流汗的體質,睡眠中滲出的皮脂與汗水很容易轉移到枕頭套上。有人早上起床摸到枕頭套時,會感覺黏膩或有異味,因此選擇每天清洗以獲得安心感。・一周一次派準備多個替換的枕頭套很麻煩,而且每天的洗衣量若再加上枕頭套,會增加不少工作量,因此許多家庭選擇「周末集中洗」。特別是有小孩的家庭,會把枕頭套和床單、睡衣一起清洗,效率更高。保持清潔 縮短清洗周期皮膚科醫師指出,枕頭套在一晚之間就可能附著數萬個細菌與塵蟎衍生的過敏原,臉部與頭皮分泌的皮脂與汗水,隨著時間會氧化,成為細菌與黴菌的養分。睡眠衛生專家也表示,皮脂與汗水氧化後,會成為細菌的溫床,可能導致肌膚過敏、痘痘與過敏症狀惡化。特別是敏感肌或異位性皮膚炎體質的人,即使只放置幾天,也可能加重症狀。因此,雖然不一定需要「每天清洗」,但專家強調「保持清潔,縮短清洗週期」是比較理想的做法。影響周期因素最佳的清洗頻率會因季節與家庭狀況而不同。夏天因為汗水與皮脂分泌較多,建議增加清洗頻率;冬天雖然流汗較少,但若因暖氣或加濕器造成室內潮濕,也容易滋生細菌。家中若有小孩或敏感肌體質的人,更需要頻繁清洗。與寵物同睡時,因毛髮與塵蟎附著風險高,也建議增加清洗次數。而對於單身或生活繁忙的家庭來說,「一周一次」則是現實可行的折衷方案。重點在於找到一個能持續執行的清潔標準。枕頭套清潔的輔助技巧準備2~3個枕頭套輪流使用,即使來不及洗也能保持清潔。若不想多買枕頭套,可在枕頭套上鋪一條毛巾,每天更換清洗。毛巾容易洗與晾乾,搭配一周一次的枕頭套清洗很方便。洗完後務必在陽光下或用高溫烘乾,避免潮濕使用,以免滋生黴菌與異味。無論是每天還是一周一次,重點在於有意識地保持清潔。依照自己與家人的體質、季節環境進行調整,就能養成安心入睡的習慣。一周沒洗的枕頭套比馬桶還髒皮膚科醫師徐常捷在《醫師好辣》節目中表示,研究顯示一周未清洗的枕頭套上,細菌量竟比馬桶座多出1.7萬倍,就像每晚都「睡在馬桶蓋上」。由於人體每天都會產生皮屑、頭皮屑,加上汗液、唾液、油脂分泌物,以及殘留的化妝品等,為細菌提供了豐富的營養來源,不常洗的枕頭套就成為細菌的溫床。徐常捷建議枕頭套每周至少清洗一次,特別是對於臉部容易出油、經常使用護膚品或化妝的人來說,更應該養成定期更換和清洗枕頭套的習慣。這不僅能維持睡眠環境的衛生,也能預防因細菌滋生而引發的皮膚問題。
-
2025-09-22 焦點.元氣新聞
名醫說坐公廁馬桶得HPV幾無案例!專家解析染HPV多無感,但持續得有1致命危險
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交保回家後,其妻陳佩琪透露,柯文哲疑似在看守所因馬桶衛生不佳感染HPV(人類乳突病毒)。很多人對HPV的既定印象是感染性病的病毒,更一直有傳言指上公廁、泡溫泉不注意會感染菜花?不過根據知名婦產科醫師蘇怡寧在臉書發文指出,生殖器型HPV主要仍透過性接觸傳染,靠泡溫泉或坐馬桶傳染幾乎不可能。《元氣網》以下整理帶你了解HPV是怎麼感染的?有什麼症狀?什麼是HPV?HPV((Human Papillomavirus)為人類乳突病毒,會感染人體的表皮與黏膜組織,造成「六癌一病」,包括:HPV會造成「六癌一病」.六癌: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口咽癌(男性居多)、肛門癌、陰莖癌.一病:生殖器疣(菜花)。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衛教資料指出,HPV病毒共有有200多種型別,分為低危險型與高危險型,是男性及女性重要的傳染病原之一。HPV第16、18型是最常見的高危險人類乳突病毒,與子宮頸癌前病變、子宮頸癌以及男女外生殖器癌的發生有關,子宮頸癌有超過70%是由HPV第16、18型所引起的;HPV第6、11型是最常見的低危險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可能會引起生殖器疣(俗稱菜花),致癌機率相對小。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每人一生中約有50至90%機會感染HPV,約90%的感染會在1年內由身體免疫系統自動清除,但仍有少數人會因為持續感染而導致細胞病變,甚至發展成癌症。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常務監事黃玉成指出,HPV感染者一般沒有明顯症狀,且多數在1年內消失,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有感染。台大醫院副院長、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曾在《元氣醫聲》Podcast節目解釋,HPV會感染人類生殖器並致癌的約40多型,一旦感染HPV後,若沒有產生自然抗體,持續感染10到20年後就可能引起相關癌症。HPV與HIV不一樣!感染HPV有什麼症狀?人類乳突病毒(HPV)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在性行為過程中,透過接觸皮膚、黏膜或體液而感染。有時,外部生殖器接觸帶有HPV的物品,也可能造成HPV感染。許多人對HPV有錯誤的迷思,認為HPV僅與女性相關。實際上男女皆會感染HPV,男性也會經由性行為感染HPV,感染後大多不會有明顯症狀或不適,所以不易發現。當感染到第6、11型HPV,部分男性感染後會出現菜花或其他生殖器病變。而有些人的認知以為HPV是跟愛滋病一樣的性病,但HPV是由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引起,愛滋病是由愛滋病毒(HIV)引起。雖兩者主要都是透過性行為傳播,且可同時感染,但HPV與愛滋病是兩種不同的疾病。HPV感染者一般沒有明顯症狀,通常9成的HPV感染會在1年內消失。若感染者出現菜花或其他生殖器病變,建議儘速就醫。HPV感染超過1年不消失就稱為持續性感染,女性未來罹患子宮頸癌的機會較高。另外,HPV感染也會造成男性陰莖癌、男女兩性肛門、扁桃腺、舌咽、口咽及舌頭等癌症。HPV致子宮頸癌發生數逐年降 男性口咽癌應警覺HPV感染致癌,以女性而言,發生率較高的就是子宮頸癌,新竹台大分院婦產部醫師王彥涵曾受訪指出,子宮頸癌是一種源自於子宮頸部位的癌症,大部分的傳染途徑是經由性接觸傳染的,而超過80%的女性一生中都會感染HPV,但並非感染HPV病毒就會罹患子宮頸癌,絕大部分都會被人體免疫系統清除,只有少數高危險型HPV會造成持續性感染,才有可能惡化為子宮頸癌。也因為國健署從84年開始推動30歲以上女性每年做子宮頸抹片,女性罹患子宮頸癌人數已逐年下降,到110年降幅超過七成。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台北馬偕醫學研究部主任張志隆曾在「2022癌症高峰論壇」提醒,更要注意的反而是HPV引起的口咽癌已占頭頸癌3成的比例,從2018年口咽癌發生率每10萬8.37人,早已超過子宮頸癌的每10萬7.67人。而大家很關注的生殖器疣「菜花」,主要侵犯肛門及會陰部的皮膚,外觀上,看起來如同花椰菜一般,大小可從筆頭至豆子般不等。這種病毒的傳染方式是藉由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傳染,如性交或肛交。上公廁、泡溫泉容易感染菜花?比起癌症,一般人更關注的應該是上公廁坐馬桶、泡溫泉、公共泳池,真的會容易感染菜花嗎?蘇怡寧在臉書發文解釋,包含足底疣手部疣青春期疣扁平疣等,都是HPV感染造成,型別屬於皮膚型,例如HPV1 2 4 27 57型等;常見的長法是手指腳底膝蓋甚至臉部,依據感染的型別不同,外觀可以是粗糙隆起,也可以是小顆平平的。皮膚型HPV確實可以透過皮膚接觸傳染,但它需要直接而且有微小破皮的皮膚接觸才比較容易感染。蘇怡寧說,理論上馬桶座的表面乾燥光滑,病毒在這樣的環境存活時間短,而且多數人正常而言皮膚通常是完整的,就算曾經有罹患皮膚疣的人坐過,但能在馬桶上留下足以感染下一個人的病毒量其實非常低,臨床上幾乎沒有靠坐馬桶得到皮膚疣的案例。相較之下,如果在游泳池浴室溫泉更衣室,赤腳踩在潮濕粗糙的地面,皮膚摩擦產生微小破口,才比較有機會感染,但其實也不算非常常見,而且多半只是良性增生,不會導致癌症。蘇怡寧強調,生殖器型HPV也幾乎不可能靠泡溫泉或坐馬桶傳染,這類主要還是透過性接觸傳染,包含陰道性交肛交口交,偶爾有母嬰產道垂直傳染,間接傳染例如共用毛巾刮鬍刀等,理論上可能但也幾乎沒有明確案例。感染HPV有藥醫嗎?如何預防HPV?國健署提醒,安全性行為及單一性伴侶可以減少感染HPV的機會。此外,藉由維持良好生活作息以及充足營養,可維持較佳的免疫力,可使身體自動清除病毒,避免反覆受到感染。目前並無特定藥物可治療HPV感染,但接種HPV疫苗能有效預防70%以上的HPV感染。以往HPV疫苗多被認為是預防女性子宮頸癌,但HPV其實也會引起頭頸癌,與口咽癌的關聯性最為明確,而口咽癌又已男性患者居多。目前全球40多個國家施打HPV疫苗已經納進男性,台灣自今年起同步接軌國際,從114年9月起,擴大公費HPV疫苗接種,國中男生納入接種對象,不分性別男女一起施打。【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蘇怡寧醫師愛碎念》臉書粉絲專頁.元氣網疾病資料庫.聯合報系資料庫
-
2025-09-21 焦點.元氣新聞
柯文哲遭爆疑染 HPV!醫師揭「公廁傳染菜花」真相
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遭羈押近1年,日前以7000萬元交保,並配戴電子腳環接受行蹤管控,其妻陳佩琪抱怨交保後每日清晨被查行蹤,還爆料柯遭羈押期間疑似感染HPV病毒(人類乳突病毒)。開業婦產科醫師蘇怡寧在臉書發文指出,HPV病毒有130多種,每一種都有偏好的感染部位,但是在公廁感染的風險不高。蘇怡寧分享,近日HPV突然變得很紅,但大眾還是有一些誤會,尤其是「多數公廁有菜花病毒」的說法。首先,HPV是人類乳突病毒的總稱,已知型別超過130種,主要感染表皮、黏膜組織,但每一種都有偏好的感染部位,例如手腳皮膚、生殖器黏膜,全部都叫HPV,但名字一樣不代表性質一樣。以平常說的皮膚疣為例,包含足底疣、手部疣、青春期疣、扁平疣等,其實都是HPV感染造成,只是型別屬於皮膚型,病毒為HPV 1、2、4、27、57型等。蘇怡寧指出,皮膚疣常見的症狀是長在手指、腳底、膝蓋甚至臉部,依據感染的型別不同,外觀有些粗糙隆起,或是表面光滑的細小顆粒狀。「皮膚型HPV確實可以透過皮膚接觸傳染。」蘇怡寧強調,其傳染途徑需要直接而且有微小破皮的皮膚接觸,才比較容易感染。坐馬桶或是在公眾浴室光腳會被傳染嗎?理論上,馬桶座的表面乾燥光滑,病毒在這樣的環境存活時間短,且臀部、大腿皮膚通常是完整的,即使前面的使用者曾經有人罹患皮膚疣,但留下足以感染下一個人的病毒量非常低,臨床上幾乎沒有靠坐馬桶得到皮膚疣的案例。另外,游泳池、浴室、溫泉更衣室等公共場合,赤腳踩在潮濕粗糙的地面時,若皮膚摩擦產生微小破口才比較有機會感染HPV,但這種情況也不常見,就算被感染了,多半症狀只是良性增生,不會導致癌症。蘇怡寧呼籲,不要再誤信坐馬桶會容易得到皮膚疣。除了皮膚型的感染,生殖器型HPV也幾乎不可能靠泡溫泉或坐馬桶傳染,HPV主要仍透過性接觸或黏膜傳染,包含陰道性交、肛交、口交,偶爾有母嬰產道垂直傳染;間接傳染則是共用毛巾、刮鬍刀。從傳染途徑來看,理論上可能在公廁、公共浴池,但幾乎沒有明確案例。而生殖器型HPV又有高危險型及低危險型,HPV 6型和11型屬於「低危險型」,是引起菜花(尖性濕疣)的常見病毒株,約90%的菜花個案由這兩種病毒引起。但是病毒只在表皮增殖,不會整合到DNA,幾乎不會導致癌症。高危險型包含16、18、31、33、45、52、58型等,這些型別具有致癌性,潛伏期可以長達10年以上。蘇怡寧提醒,HPV 9價疫苗是目前保護範圍最廣的疫苗,同時涵蓋高危險型和低危險型,可以預防子宮頸癌相關型別也能預防菜花。完整接種疫苗、安全性行為及良好衛生習慣能有效降低HPV傳播風險,維持良好的免疫力也能幫助身體清除病毒。
-
2025-09-20 養生.生活智慧王
前空服員籲「牙刷放保險箱上鎖」揭露住飯店該做的防護措施清單
西班牙籍前空服員Barbiebac La Azafata,退役後熱衷經營社群網站,在IG擁有87萬粉絲。她因工作關係長年在外地住宿過夜,累積出一套獨特的「住旅館防護清單」,提醒大家提高警覺。牙刷要上鎖保管許多旅客習慣把牙刷放在浴室,但Barbiebac認為這是錯誤做法。她說:「我們不是只怕被偷,而是聽過太多恐怖故事,有員工會用房客的牙刷做噁心的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把牙刷、藥品和衛生用品鎖進飯店保險箱。我們不會冒任何跟口腔有關的風險。」檢查鏡子是否為單面鏡另一個提醒是檢查房間的鏡子。Barbiebac指出市面上存在雙向鏡,就像審訊室用的那種。她會做指尖測試:如果手指與鏡中倒影之間有空隙,那就是普通鏡子;如果直接相貼,就有可能是問題。」入住時的安全巡檢在真正放鬆之前,她一定會完成幾個檢查步驟:‧拉開窗簾檢查‧查看床下與床單是否有床蝨‧打開衣櫥‧檢查通風口、煙霧偵測器、鬧鐘有些機組人員甚至會帶便攜裝置來偵測隱藏攝影機或異常訊號。睡覺時,還會額外加強防護,才能安心入睡:‧攜帶可加固的便攜鎖鎖住房門‧使用門擋警報器,一旦有人強行闖入就會發出尖銳聲響避免使用未封裝的備品Barbiebac提醒旅客最好別使用飯店房間裡那些看似便利的「小確幸」:‧沒有密封的浴室杯子,通常只是被沖洗過,沒有消毒‧棉被與裝飾枕很少清洗‧壁掛式洗髮精或沐浴乳瓶可能被補充,甚至被惡意汙染‧毛巾、枕套有時會被重複使用‧廁紙也可能沒更換至於熱水壺,她說「千萬別用」,因為有人拿來煮麵、燙香腸,甚至清洗內衣或衛生用品。因此她與同事出差時,都自備小型熱水壺、枕套與小毛巾。她最後提醒旅客,下次入住飯店時,不妨問自己:「空服員會怎麼做?」她強調自己不是偏執也不是多疑,而是長年的經驗累積所做的安心防護措施。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Barbiebac 🇦🇷 La azafata argentina(@barbiebac)分享的貼文
-
2025-09-17 養生.生活智慧王
飯店毛巾用過該放哪?日本連鎖飯店建議放「2地方」,亂丟易發黴!
到飯店旅館住宿,浴室裡都會提供好幾條毛巾。而有不少人困惑,用過的毛巾應該放哪裡比較適當?日本知名連鎖舨店給答案。外出旅行住飯店,如果是連續住好幾天,有時會希望隔日讓清潔人員進來打掃。用過的毛巾該放哪?飯店浴室裡都會提供好幾條毛巾,有時一晚只用了其中幾條,這時就會想到,用過的毛巾應該放哪,清潔人員才會收去清洗。另一個問題是,有些飯店房間的空間較小、浴室也很小,用過的毛巾濕濕的,不能再放到沒用過的毛巾上面,有時真的不知該放哪好,有人還會丟地上。另有些人則會拿出浴室,往床鋪或房間桌上椅子上隨意放。根據日本生活家事網站《grape》訪問知名連鎖舨店《東橫INN》指出,建議房客可將用過的濕毛巾掛在浴缸中,便於讓清潔人員容易看到及收集毛巾。並要避免放在床、書桌和椅子上,因為較容易導致黴菌生長。不過也不是只能放那一個地方,根據《grape》之前也問過日本連鎖飯店品牌《SUPER HOTEL》相關議題,《SUPER HOTEL》則建議房客,可將用完的毛巾放在浴室洗手台。用飯店的毛巾安全嗎?而提到飯店毛巾,更有不少人其實根本不敢用,因為之前就有新聞報導指出,疑似有人使用飯店毛巾長菜花、得性病、感染陰虱等,用飯店毛巾真的有這麼危險嗎?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陳鵬曾受訪表示,大多數性病仍是透過性行為感染,不過仍有少數患者是因為游泳、泡湯或入住飯店旅館時,接觸到清潔不完全的毛巾所致,患者不小心沾染上一位使用者的分泌物、或皮屑上的病原體,該名使用者又恰好患有性病,因而染病。不過這真的是少數案例,正常而言,若毛巾被單有確實清潔,其實不用過度擔憂。因此不妨在選擇飯店酒店時,先查詢評價,找口碑好、乾淨整潔的飯店住,安心使用。若仍有疑慮,再考慮自備毛巾,私密部位用自帶的毛巾。毛巾上有黑點洗不掉,怎麼辦?而飯店旅館的毛巾有專業清潔,但家裡使用的毛巾,反而經常沒那麼常清洗,或洗了仍有異味或有黑點,該如何處理?長庚醫院毒物實驗室兼任護理師譚敦慈曾受訪建議,毛巾如有黑點出現,代表長黴菌了,建議直接丟掉。如果毛巾用到有點黏滑,可先泡稀釋漂白水10∼15分鐘,或用熱水煮,煮完之後再用肥皂水洗乾淨,再放到戶外晾乾。毛巾先洗過一次後,將毛巾噴水至微濕狀態,放入微波爐加熱三至五分鐘,可有效控制黴菌滋生。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曾在臉書整理關於毛巾使用的外國研究,專家們建議毛巾應該每使用2~3次就要清洗一次,每周至少清洗一次。清洗時,可以用熱水或肥皂水浸泡10分鐘,然後用手揉搓或用洗衣機脫水,再於通風良好的地方晾乾。【資料來源】.日本生活家事網站《grape》 .《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資料庫
-
2025-09-16 養生.生活智慧王
每天洗曬衣+摺疊心好累?三寶媽分享撇步「激省20分鐘」例行公事變輕鬆
每天洗一家大小的衣服,包括晾曬、摺疊、收納,對主婦來說是一大負擔,育有3個孩子的日本收納整理顧問高岡麻里惠分享,過去也曾為此困擾不已。但她著手進行一連串的分類規則後,不僅每天的洗衣時間大幅縮短,也讓孩子們能自然地參與整理,省去不少心力。高岡回憶過去,覺得洗衣是一大壓力來源。沒有固定的晾曬位置、必須來回好幾趟,耗時又費力,收衣時要逐一分辨衣物屬於誰,摺疊起來也很麻煩;另外孩子從不自己收衣服,最後全都落在媽媽頭上。尤其在傍晚,還要兼顧工作和接送孩子上課,時間非常緊湊。光看到成堆的洗衣物,心情就沉重,無形中形成了一種壓力。高崗意識到,若要改善這樣的狀況,不能只是手腳加快,而是必須重新調整洗衣動線與整體機制。減輕洗衣作業負擔的3大改變1.按家人分類設置收納位置依照孩子、大人、丈夫等身分,設置專屬的收納架或籃子。這樣一來,收衣物時就能立刻歸位,摺疊的手續也能大幅減少。2.依衣物種類制定分類規則將衣物分成「需要摺疊」「掛上衣架」「不摺疊」三大類,家務立刻輕鬆許多。例如,睡衣或居家服就歸入「不摺疊」類,洗好後直接放進籃子即可;襪子則兩隻一組摺好;制服與襯衫則直接上衣架。制定這樣的規則後,分類變得快速順暢。孩子也能自然地參與:「睡衣放這裡」「襪子放這裡」,逐漸養成全家一起收納的習慣。3.晾曬位置固定化事先規劃好「什麼衣物曬在哪裡」,讓早晨或傍晚的家務時間更有餘裕。例如曬衣夾右側掛襪子,中間掛毛巾,左側掛孩子的衣物;陽台前側掛大人的衣物,後側掛床單或大型布料;室內曬衣桿則依「家人」劃分區域。如此一來,晾曬時不必再猶豫「該掛哪裡」,收衣時也因為分組完成,分類更省力;摺衣服時同樣因已經分好類,效率自然提升。洗衣時間縮短 家人也主動參與經過這些調整後,從晾曬、收衣到摺疊的流程變得順暢許多,比以前整整節省了20~30分鐘。而且因為收納方式更清楚明確,全家人都能主動整理自己的衣物,讓主婦的負擔大幅減輕。高崗表示,洗衣的壓力減輕了,傍晚心境更輕鬆,也更能與家人共度愉快的時光。
-
2025-09-05 焦點.健康知識+
無法站著穿襪子要當心了!骨科醫教11個習慣強化腿腰肌力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會開始感覺膝蓋、髖關節、腰部出現痠痛。這些不適往往不是單純「老化」所致,而可能與日常的走路姿勢與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帝京科學大學醫學教育中心特任教授、骨科專科醫師渡會公治指出,像是變形性膝關節症、下肢與腰椎的疼痛,常常源於「骨骼排列不正確」。例如O型腿、X型腿,會導致膝關節軟骨與韌帶長期受力不均,疼痛甚至可能從腿一路延伸至髖關節與腰背部。正確走路,從「重心」開始「走路時要有意識地把體重放在膝蓋正中,腳跟先著地,再讓全腳掌滾動到腳尖離地,並感覺股關節也在出力,才能避免膝關節磨損。」渡會醫師強調。此外,日常搬東西也要注意重心平衡。他建議避免單肩背包,最好選擇雙肩背或平均分配在雙手。如果只能拿一邊,也應該每30分鐘換邊,以減少身體歪斜。你能站著穿襪子嗎?檢視下肢力量的小測驗「如果無法單腳站立穿鞋或穿襪子,那就是下肢肌力與平衡感下降的訊號。」渡會醫師提醒。這時候,可以透過簡單的日常運動來補強,像是「毛巾抓取運動」,把毛巾平放在地上,用腳趾不斷把毛巾往自己方向拉,可以鍛鍊足底肌肉,增進足踝柔軟度。再來也可以用「腳踝雨刷運動」,趴下後彎曲膝蓋,雙腳像雨刷一樣左右擺動,一天三組,每組五次,可強化腰椎周圍的關節,預防變形性腰椎症。他解釋,腰部疼痛若讓人不敢動,反而會加速肌力流失與關節變形,形成惡性循環;適度運動才是保持活動力的關鍵。11個習慣學起來,強化腿與腰部1. 走路時把重心放在膝蓋正中,避免關節偏磨。2. 行李分散拿或背雙肩包,減少身體歪斜。3. 上樓梯時像滑冰一樣「八字腳」,增加穩定。4. 下樓梯時像滑雪一樣側身,降低膝蓋衝擊。5. 每天做3次毛巾抓取運動,強化足底。6. 單腳站立穿鞋襪,訓練平衡與股關節靈活度。7. 盤腿時雙腳掌相對,加強髖關節伸展。8. 彎腰剪腳趾甲,其實也是股關節伸展。9. 搬重物時用腿,不要用腰,避免腰部拉傷。10. 睡硬一點的床墊,可防止腰部過度下陷。11. 每天做足踝雨刷運動,維持腰背柔軟度。專家提醒:養成習慣,勝過一次治療渡會醫師表示,許多中老年人的膝腰疼痛,其實可以透過「正確姿勢+日常小練習」來改善與預防。比起等到疼痛惡化才就醫,平時養成良好習慣,才是保持行動自如、能長久走路的關鍵。
-
2025-09-04 養生.生活智慧王
保冷劑該放在食物保鮮盒上面還下面?業者透露最有效保鮮的位置
日常外出帶食物或便當,天氣熱最怕食物壞掉,因此最好能放個冰袋或保冷劑保冷,以防食物變質,業者並建議冰袋應放在食物上方,保冷效果最佳。常溫放超過1至2小時 食物就容易變質平常我們要帶食物或便當出門,最怕食物壞掉,例如許多上班族帶便當當午餐,但有時中午要吃時卻發現便當裡面的食物餿掉了。因為食物只要放置在常溫超過1至2小時,就容易變質,產生毒素、細菌孳生等問題,天氣熱時食物變質的速度更快。因此出門時最好將食物放在保冷袋裡,裡面再放個保冷劑或冰袋(冰塊)保冷,以防食物變質。而有些人習慣將冰袋/保冷劑放在食物保鮮盒下面,有些人則放側邊,也有人會放上面,但冰袋放哪裡有差別嗎?其實冰袋放的位置,還真會影響保冷成效。如何讓保冷袋發揮最佳保冷效果?根據日媒《grapee》訪問冰袋製作的業者指出,如果只用一個冰袋/保冷劑,建議將其放在食物盒上面。因為冷空氣的流動是從上到下,因此將冰袋放在上面最能有效地冷卻食物,讓食物均勻冷卻。如能放1個以上的冰袋更好,除了放上面,其他的就放側邊。而如果袋子還有空間的話,建議在裡面放一條毛巾,冷空氣比較不會跑出來,可讓冷藏環境更穩定。此外,如果記得的話,也可事先將保冷袋、冷藏袋放在冰箱預冷,等到要出門使用時再從冰箱拿出來裝食物,這樣可讓袋子裡的冷藏環境保持更長時間。露營食材多 生熟食分開放不同冰桶或保溫袋現在也有許多人喜歡露營,露營所需帶的食物就更多了,可能有生食也有熟食、蔬果等。食藥署提醒,各種生肉、海鮮、奶類,以及切好的蔬果或熟食,都需要低溫保存,建議露營需帶較多食材時,應準備小冰箱、冰桶或保溫袋分開存放食材,生食與熟食分開存放,因為生食可能含有微生物或寄生蟲,若將熟食與生食共同存放,可能會遭受污染。而如果只用一個隔熱袋或冰桶,就比較不建議攜帶生鮮類。此外,容易出水的食材應放底層,乾鬆的食材放在最上層,冰桶或冰箱應置放於陰涼處,並減少打開次數。【資料來源】.《grapee》 .《食藥署》 .聯合報系資料庫
-
2025-09-03 養生.生活智慧王
烘衣機暗藏危機,油漬毛巾恐「自燃」釀火警!使用烘衣機注意5件事
消防署提醒,毛巾與抹布若沾有按摩油、亞麻仁油等乾性油,放入烘衣機後恐因高溫氧化自燃。專家建議,烘前務必清洗油漬,烘後立即取出攤開,避免堆疊悶熱;聞到焦味要立刻停機檢查。小小動作可防大火,民眾須提高警覺。消防署近期通報一起特殊火警案例:一間SPA館將擦拭過按摩油、亞麻仁油的毛巾直接放入烘衣機烘乾,未料因油漬在高溫下發生氧化反應,熱度持續蓄積,最終毛巾竟自行冒煙起火,所幸及時發現,未釀成更大災害。家用烘衣機同樣有風險消防署提醒,不僅商業場所,民眾在家中使用烘衣機時,若將沾有油漬的毛巾或抹布直接烘乾,同樣存在火災風險。尤其乾性油類(如亞麻仁油)特別容易因高溫累積而自燃,須格外小心。使用烘衣機注意事項專家建議,日常使用烘衣機時應注意以下幾點:.徹底清洗油漬:烘前務必將毛巾或抹布上的油漬洗乾淨。.立即取出攤開:烘乾後應馬上取出衣物,避免堆疊悶熱。.避免過量烘衣:不要一次放入過多衣物,以利熱氣流通。.警覺異味:若聞到焦味,應立即停機並檢查狀況。.乾性油布料要通風:沾有亞麻仁油等乾性油的布料,烘後必須立刻攤開通風。消防署強調,看似小小的疏忽,可能引發嚴重火警,建議民眾提醒家人與朋友共同注意烘衣機使用安全,養成正確習慣,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
2025-09-03 養生.生活智慧王
不是馬桶、水龍頭及牙刷架 醫師曝浴室最容易暗藏病菌之處
浴室中含有大量細菌並不令人意外,不過醫師提醒,最容易藏菌的地方除了馬桶、水龍頭把手及牙刷架,浴巾和擦手巾更是容易滋生細菌的溫床。曼哈頓醫療中心醫師金醫師指出,許多人並未頻繁清洗毛巾,而且還每天多次重複使用,甚至會用來擦拭水槽,導致毛巾長時間保持潮濕。德州皮膚科醫師陳醫師表示,這種潮濕環境有利於病原體繁殖,加上若與皮膚的長時間接觸,更容易助長細菌滋生。根據2023年「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顯示,毛巾上形成的微生物群落與衣物不同。由於人體攜帶各種細菌與真菌,使用毛巾時會將這些微生物轉移至其上,使其快速繁殖。陳醫師指出,毛巾上最常見的細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可能含有耐甲氧西林金黃葡菌MRSA)、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念珠菌以及黴菌孢子。這些細菌若經由皮膚上的小傷口進入人體,可能導致腸胃不適、皮膚感染或過敏性紅疹。金醫師補充說,也可能引發黴菌感染、痤瘡,甚至加重濕疹等皮膚問題。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資料,若用毛巾擦拭身體下半部,會殘留糞便微粒或其他體液,重複使用後再度接觸皮膚,可能引發結膜炎、MRSA、諾羅病毒及大腸桿菌感染,進而導致疣、股癬、香港腳等多種疾病。專家建議,保持毛巾清潔的最佳方式就是定期清洗:使用熱水清洗水溫至少應達華氏140度(約攝氏60度),若洗衣機有毛巾設定可直接使用。搭配消毒洗潔劑選擇具消毒功能的洗潔劑,若出現異味可加入漂白水或白醋以增強殺菌效果。徹底烘乾毛巾建議使用高溫模式或烘衣機的毛巾設定,避免潮濕環境助長細菌繁殖。
-
2025-08-27 養生.生活智慧王
看似乾淨卻可能越用越髒 專家揭沐浴球潛藏的細菌與皮膚風險
洗澡時我們都想能徹底清潔肌膚,很多人會習慣性使用沐浴球來搓洗身體,覺得這樣才有洗乾淨。但你是否想過,每天使用的沐浴工具,有可能正把細菌抹到你身上?專家指出,無論是天然的絲瓜絡製成,還是聚酯纖維材質的沐浴球,都極容易滋生細菌與黴菌,對皮膚健康構成風險。為什麼沐浴球容易藏汙納垢?沐浴球的結構多孔又粗糙,能有效去除角質,但也正因如此,死皮細胞、油脂與汙垢很容易卡在裡面。加上它經常處於潮濕的浴室中,使用後也難以完全乾燥,這樣的環境就成了細菌與黴菌的溫床。常見會在沐浴球上孳生的微生物包括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和綠膿桿菌等。這些細菌一旦接觸到有微小傷口的皮膚,可能引發毛囊炎、皮膚潰爛,甚至真菌感染。有些人還會在剃毛後馬上使用沐浴球,這更提高了細菌入侵的機率。怎麼降低沐浴球使用風險?專家表示,並不主張大家完全不用沐浴球,而是建議要正確使用與清潔。例如使用後要立刻用清水沖乾淨,再充分甩乾,不要把它繼續掛在濕熱的浴室裡,最好是放在通風處晾乾。此外,建議每週至少清潔一次,可以使用稀釋的漂白水泡五分鐘後徹底沖洗,或放進洗碗機清洗。另外,沐浴球不建議天天使用,一週兩次已經足夠,而且不應用在臉部或私密部位這類敏感區域。剃毛後的皮膚也應避開沐浴球,給皮膚幾天修復的時間。至於多久要換一次?專家建議天然沐浴球最好每三到四週更換一次,聚酯纖維材質的浴球可以撐到兩個月。但如果你發現它有黴味、變色或出現霉斑,就要立刻丟掉。有沒有更安全的沐浴球替代品?如果你開始懷疑沐浴球的衛生安全,其實有不少替代選擇。最簡單的是使用毛巾或洗臉巾,它們不像沐浴球那樣多孔,較不容易卡髒東西,而且你很可能已經習慣定期丟進洗衣機清洗與更換。另一個好選擇是矽膠製的沐浴刷,材質本身抗菌、不易發霉,清洗方便,晾乾速度也快。天然海綿則是較溫和的洗浴用品,有一定的抗菌特性,適合敏感肌,但仍需注意乾燥與更換頻率。【資料來源】.Doctor reveals the common shower product she'd NEVER use: 'It's filled with bacteria'.Is Your Loofah Full of Bacteria?
-
2025-08-25 焦點.元氣新聞
夏天冷氣吹不涼?家電達人曝家中3大隱形熱源 這5招學起來降溫又省電
夏季高溫難耐,不少民眾一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立刻打開冷氣,但長時間使用往往讓人心疼電費,甚至有時冷氣開得再強,室內仍舊感覺悶熱。家電達人486提醒,關鍵不在於冷氣強度,而是要搭配正確的使用方式與生活小技巧,不僅體感溫度更舒適,也能有效降低用電量。486指出,許多人裝設冷氣後仍覺得不涼,常見原因之一是「氣流分布不均」。建議在冷氣運轉時搭配循環扇,並朝對角方向吹向房間中央,讓冷空氣快速擴散,提升降溫效率,減少冷氣長時間運轉的負擔。除了氣流,486也提醒「地板」往往是被忽略的潛在熱源。尤其西曬方位或高樓層住宅,磁磚與木質地板在白天吸收大量熱能後,晚間仍會持續釋放,導致冷氣難以降溫。他建議傍晚可濕拖地板,利用水氣蒸發帶走熱度,或在風扇前掛一條濕毛巾,製造局部冷風,加強體感降溫效果。第3大隱形熱源則來自「燈具與家電」,像是高瓦數燈泡、電鍋、吹風機、電腦及長時間待機設備,都會在無形中增加室內溫度,讓冷氣越吹越不涼。建議可更換為LED燈泡,並在白天高溫時段減少使用發熱家電。他強調,多數冷氣已具備變頻與節能模式,但仍需正確操作才能發揮最大效果。建議室內溫度設定於26度左右,並善用定時與睡眠模式,搭配定期清潔濾網,不僅降溫更快,也能有效控制電費。搭配降低家中3大隱形熱源影響,才是夏天保持清涼與節能省電的關鍵。
-
2025-08-24 養生.運動健身
促進血液循環、還能幫助入睡!「腿靠牆」什麼時候做最合適?
在社群媒體上,「腿靠牆」(legs-up-the-wall pose)成為近年最受歡迎的舒緩動作之一,無論是瑜伽老師還是健身網紅,都爭相推薦這個動作能促進血液循環、紓壓、改善水腫。然而,這個動作真的有那麼神奇嗎?根據美國專家的說法,這個簡單的姿勢確實對大多數人有益處,但也不是人人適合。什麼是「腿靠牆」動作?這個姿勢的做法如其名:將雙腿抬高靠在牆上,身體平躺在地板上。根據美國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瑜伽與健康教授Lori Rubenstein Fazzio的說法,這個動作其實是傳統瑜伽中「肩立式」的簡化版,並非經典體位法中的正式體式。正確做法是:臀部靠近牆面,雙腿向上抬起貼在牆上,慢慢平躺並維持姿勢數分鐘。若是腿後肌較緊的人,可略為將臀部與牆面保持距離。若有下背問題,建議可在腰部墊上毛巾或毯子支撐。若在過程中感到明顯刺痛或麻木,則應視情況調整姿勢或改做其他動作。有什麼好處?1.促進血液循環與淋巴回流UPMC整合醫學中心的瑜伽與冥想導師Dezza Pastor指出,「腿靠牆」是一種被動倒立,讓雙腿高於心臟,有助於血液與淋巴液回流至身體中樞。這對長時間站立或久坐造成的腿部腫脹、水腫有明顯幫助。Fazzio補充,對於曾因癌症手術切除淋巴腺、容易發生淋巴水腫的人,「腿靠牆」是日常自我照護的好方法,也常與穿著壓力襪並行。2.緩解腿部與後側筋膜緊繃這個姿勢還能溫和拉伸後側肌群,從腳底、腿後肌、大腿、臀部到背部和頸部,特別適合長時間坐辦公桌或經常維持同一姿勢的人。3.幫助身心放鬆、進入副交感神經狀態Pastor指出,這個動作讓人靜止幾分鐘,有助放慢呼吸、降低心率,啟動身體的「修復模式」——副交感神經系統,對紓壓與助眠效果明顯。他建議初學者可先從維持3至5分鐘開始練習。什麼時候做最合適?由於這個動作能舒緩一天下來的直立壓力,Fazzio認為最好的時間是睡前,有助於進入放鬆狀態,為一夜好眠鋪路。誰不適合做?儘管這個動作對多數健康成人都有益,但以下族群應避免或先諮詢醫師:●椎間盤突出、下背痛患者:部分人會因脊椎壓力增加而不適。●青光眼患者:倒立姿勢可能使眼壓升高。●近期接受重大手術(如心臟、腦部)者:需等醫師評估恢復情況再練習。Pastor提醒,若尚未獲得醫師許可,就先暫停這個姿勢,待完全康復再開始練習也不遲。
-
2025-08-21 焦點.健康知識+
習慣側睡卻常腰痠頸痛?專家曝「枕頭這樣擺」更快入睡、更舒服
對於無法仰睡、習慣側睡的人來說,枕頭不僅是睡眠的輔助工具,更是脊椎健康的守護者。枕頭的主要功能,是支撐頭部與頸部,讓脊椎從頸椎到尾椎能維持在一條直線上。側睡時,因肩膀與床面之間存在高度差,若枕頭高度不夠,頭會往下塌,造成頸椎壓力;若過高,則會讓頭被頂起,導致脖子過度彎曲。 枕頭的位置 支撐頭部與頸椎的關鍵 營養學專家洪泰雄指出,理想的枕頭高度,應該剛好填補「耳朵到肩膀」之間的空隙,使頭部保持與背部水平。材質方面,可選用記憶枕、乳膠枕或蝶形側睡枕,這些枕頭能夠貼合頸部曲線,提供適當支撐而不壓迫耳朵。整體而言,枕頭應該放在緊貼頸部與肩膀的地方,並讓整個側臉躺穩於中央位置,才能達到穩定與放鬆的效果。 抱枕放在雙腿之間 穩定骨盆、減少腰椎壓力 側睡時,骨盆容易因為上腿自然下垂而旋轉,使腰椎受力不均,導致下背痠痛。這時,將一個抱枕放在雙膝之間是一個簡單但非常有效的方法。這個動作能夠讓骨盆保持水平,髖關節放鬆,脊椎也能維持自然彎曲的狀態。對於有骨盆歪斜、下背不適、脊椎側彎或孕婦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實踐的姿勢調整技巧。夾膝抱枕的厚度建議為8至12公分,材質以柔軟可壓縮者為佳,不需要太硬。一般棉花枕、長型抱枕、或折疊毛巾也都可以作為替代品。 抱枕放在胸前 釋放肩膀與手臂壓力 除了雙腿之間,胸前也是抱枕可以發揮功能的地方。將抱枕摟在胸前,可以讓手臂不會懸空或壓在身體下方,避免肩膀前側拉扯或麻木。對於容易胸悶、焦慮、手臂疲勞的人來說,這個做法特別有效,能夠讓胸腔放鬆,有助於深呼吸與放鬆情緒。胸前抱枕不需太大,柔軟為主,可依照個人習慣選用長型枕、圓筒枕或小抱枕。若搭配緩慢呼吸與睡前放鬆活動,效果會更佳。 三點支撐 打造最舒適的側睡體驗 若你習慣側睡並希望改善睡眠品質,洪泰雄建議,同時注意三個部位的枕頭使用方式: 1、頭部使用高度合宜、支撐頸部的主枕2、雙膝之間放一個柔軟的抱枕穩定骨盆3、胸前摟抱一個小抱枕釋放肩膀與手臂壓力 這樣的睡姿能讓脊椎自然對齊,減少壓迫與緊繃,幫助更快入睡並提升睡眠深度。若能進一步根據個人身形、枕頭材質與床墊軟硬度微調,就能打造屬於自己的「黃金側睡姿勢」。今晚不妨試試這三步驟,給身體一個真正放鬆的夜晚吧。 【延伸閱讀】 ·睡覺常高舉雙手舉過頭? 醫示警「小心釀2種病」:常左躺也NG ·睡覺打呼「9個簡單方法」有效改善! 不要仰睡、睡前洗熱水澡都有幫助
-
2025-08-17 焦點.健康知識+
別把喉嚨不舒服、多痰當感冒!更年期女性要特別注意5種症狀
喉嚨癢、頻繁清痰常被認為是感冒或是年齡問題,但實際上可能是身體正在發出警訊,日本漢方醫學專家碇純子就在文章指出,喉嚨不適的症狀可能與更年期身體失調有關。更年期出現喉嚨不適、多痰的原因1.荷爾蒙失調進入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雌激素」會急劇下降,使得喉嚨的黏膜變得乾燥,容易出現喉嚨搔癢、異物感和痰滯留的症狀。2.自主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當自主神經系統因壓力或睡眠不足而失調時,喉嚨會變得高度敏感,並刺激咳嗽反射作用,即使沒有感冒生病,也會覺得喉嚨一直很緊繃。3.腸胃功能退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消化功能會下降,許多人會出現胃腸道問題,和胃食道逆流的症狀,這會連帶造成喉嚨不適與痰液滯留。出現這些症狀別輕忽如果喉嚨不舒服或多痰的狀況長期沒有緩解,就要小心可能不是單純的感冒而已,除了前面提到的荷爾蒙失調、神經系統失調、腸胃問題,還要考慮可能是喉部過敏、咽喉癌或食道癌等因素,如果出現以下任何症狀應盡快就醫:1.持續感覺喉嚨不適2.持續聲音沙啞3.痰中帶血4.進食後喉嚨痛5.異物感,像有一塊東西卡在喉嚨更年期女性如何保養喉嚨1.注意喉嚨和上半身的保暖空調的冷空氣和早晚溫差會在不知不覺中對喉嚨黏膜造成傷害,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要注意頸部和胸部的保暖,可以配戴輕薄的圍巾或防寒內衣,或者喝溫熱的涼茶。2.保持環境濕潤過度乾燥的空氣會刺激喉嚨黏膜,可以使用加濕器或在室內懸掛濕毛巾來保持環境濕度,睡前和白天都要補充水分,防止喉嚨乾燥。3.吃容易消化的食物 胃食道逆流會引發喉嚨問題,平日建議避免生冷、油膩和辛辣的食物,減少胃部負擔,推薦以日式料理為主的均衡飲食,或者選擇易消化的食物。4.嘗試中藥改善體質漢方醫學會根據個人體質進行調整,不論是偏頭痛、血液循環不良或喉嚨不適,不妨試試看中醫療法,並結合健康的日常生活習慣來保養身體。
-
2025-08-16 養生.生活智慧王
移除電視和電視櫃「空蕩蕩的客廳最棒」30歲媽分享五項斷捨離事物
有些東西和事情被認為理所當然該擁有或去做,事實上捨棄後更輕鬆自在。日本30多歲的整理收納顧問,同時也透過SNS分享極簡生活的ぴーこ(Pico)。現與丈夫與女兒三人同住,她的家簡潔到令人驚豔,她分享了五項覺得放下後,感覺很好的東西與事情。1:客廳的電視與電視櫃Pico以前總認為「家裡有大電視與電視櫃的客廳」才算是一個家庭的樣子。直到有次去朋友家,看見「什麼都沒有的客廳」,才發現自己被固定觀念綁住了。那位朋友家裡用投影機取代電視,效果讓人印象深刻。之後Pico開始嚮往清爽的客廳,於是先把電視櫃移除;電視因為尊重先生的意見,還沒有真正丟掉,但已經悄悄移到二樓房間,而且也幾乎沒用過,可能遲早也會處理掉。現在客廳少了大件物品,不但完全不困擾,反而更加寬敞舒適。2:烤麵包機烤麵包機清潔麻煩,Pico常常偷懶不清,髒了也就將就著用。後來才知道原來用魚烤爐也能烤麵包,於是立刻決定放下烤麵包機。少了烤麵包機一點也不覺得不方便。更何況Pico家原本的烤麵包機是鮮紅色,放在廚房裡很突兀,也和整體氛圍不搭。放下之後,廚房的色調統一為黑白灰,看起來更乾淨,空間也舒適了許多。3:過度的囤物剛開始嘗試極簡生活時,Pico抗拒丟掉「還能用的東西」。例如破舊的毛巾,總想著還能當抹布用而留下。但有人提醒:「這麼多真的需要嗎?」後來乾脆一次清掉,結果發現根本不會有困擾。這讓Pico體會到,囤積過多其實毫無意義,不用的東西再多也沒有價值。「總有一天會用到」的那一天,往往不會來。4:染頭髮在極簡生活之前,Pico心裡背負著許多「應該要做」的想法,然而這些其實只是無形的壓力。隨著減物,她也學會放下心中的「應該」,這對她來說是巨大的改變。其中之一就是「頭髮一定要染」。以前單身時,幾乎每兩個月就去一次美容院染髮。但生小孩後,去美容院意味著要先安排托育,非常麻煩。若無法及時染髮,髮根明顯長出來,讓她很在意。Pico後來乾脆想不如不要染,反而省心又省時間。現在的她還沒有白髮,所以根本不用擔心髮根問題,只剪髮就能維持清爽。想要變化時,就嘗試在髮內層做些隱藏挑染,也很有趣。5:勉強的人際關係疫情期間很少能與朋友見面,彼此常說「等情況穩定再聚」。但後來情況已經穩定,還有人這麼說時,Pico才意識到:「這或許只是客套話吧?」因為如果真的想見面,應該會直接約時間。於是Pico決定,自己寶貴的時間只留給真正想見的人。這樣一來,不必再勉強自己,也能更專心對待珍惜的人。
-
2025-08-15 醫療.眼部
揉眼睛竟是視力殺手?眼科醫揭為何該停止和安全止癢方式
揉眼睛是許多人每天都會不自覺做的動作。當眼睛癢、乾、疲倦,或只是感覺壓力大時,手就會情不自禁地伸向眼睛。然而眼科醫師提醒,這個看似無害的動作,實際上可能對眼睛造成長期,甚至是不可逆的傷害。為什麼我們會想揉眼睛?揉眼睛之所以會讓人感覺舒服,並不是錯覺。當我們用手施加壓力於眼睛時,會刺激淚腺分泌淚液,短暫緩解乾澀與異物感。此外,這樣的壓力也會觸發一種名為「眼心反射」(Oculocardiac Reflex)的生理反應,透過迷走神經降低心跳與血壓,使我們產生一種放鬆、釋放壓力的感覺。因此,在緊張、焦慮、疲倦或情緒激動時,我們會下意識地揉眼。然而,這種自我安撫的行為,可能伴隨著嚴重的副作用。長期揉眼睛的7大危害長期揉眼可能導致多種眼部問題:1.圓錐角膜(Keratoconus)角膜因持續壓力而變薄、向外凸出,導致視力扭曲,嚴重者可能需要角膜移植。2.角膜刮傷與睫毛錯位不小心用指甲刮傷角膜或揉歪睫毛,可能引發慢性刺痛與角膜損傷。3.加重過敏與發炎手上常帶有花粉、灰塵、毛屑等過敏原,揉眼反而讓症狀惡化,還會促進組織胺釋放。4.眼部感染(如結膜炎、麥粒腫)手上細菌病毒容易藉此進入眼睛,導致紅腫、分泌物等症狀。5.眼周皮膚老化眼周肌膚極為脆弱,頻繁摩擦會造成鬆弛與皺紋。6.乾眼與瞼板腺問題長時間盯螢幕會降低眨眼頻率,揉眼只是短暫舒緩,無法解決根本問題。7.視網膜撕裂或脫落(極少數)需要非常劇烈與長期的揉壓才會發生,但一旦發生需緊急處理,風險高。更安全的替代方法當眼睛感到不適時,不一定非得用手去揉。眼科醫師建議,若真的感覺癢或壓力,可嘗試輕壓眼眶周圍的骨頭,而非直接按壓眼球。這樣仍可獲得一些緩解感,但對眼球的損傷較小。另外,冷敷是一個安全且有效的方式。可以用乾淨的濕毛巾冷敷雙眼,有助於減緩紅腫與刺激感。使用人工淚液也是常見做法,特別是選擇不含防腐劑的類型,甚至可稍微冰過再使用,以增添舒適感。若癢感來自過敏問題,則應使用適當的抗過敏眼藥水,或尋求醫師開立藥物。長期保養習慣除了即時的舒緩方法,建立良好的眼部保養習慣同樣重要。每天使用螢幕時,應遵守「20-20-20法則」,也就是每使用螢幕20分鐘,就遠望20英尺(約6公尺)至少20秒,讓眼睛獲得休息。加濕器可以改善室內乾燥的環境,特別在冷氣房或冬季環境中對眼睛有幫助。保持手部清潔是基本,但若你常常忍不住揉眼,不妨試著透過戴手套、使用小物件(如指尖按壓球或抗壓玩具)來分散注意力。出門時配戴太陽眼鏡能有效減少風沙、紫外線與過敏原的刺激,而使用濾藍光眼鏡則有助於減輕長時間看螢幕造成的視覺疲勞。如果你經常揉眼且已出現視力模糊、眼睛紅腫、乾澀不適,或懷疑自己可能有圓錐角膜、乾眼症或眼瞼問題,應盡早就醫檢查。部分眼疾的早期症狀不明顯,但一旦惡化處理難度高,也可能對生活品質造成長遠影響。【資料來源】.Doctor's urgent warning about the huge mistake everyone is making with their eyes: 'You need to stop'.The Dangers of Rubbing Itchy Eyes
-
2025-08-07 養生.生活智慧王
不只用來包烤肉食材!業者曝鋁箔紙還有6妙用 保冰、防臭還能幫身體降溫
鋁箔紙是很多人日常經常使用的物品,大部份人最有印象的用途應該是烤肉時包食材用,再者用烤箱烤麵包或其他食物時也會用到。但其實不只烤東西包食材,鋁箔紙另有一些其他的功用。日媒《grapee》訪問東洋鋁Echo產品株式會社介紹鋁箔使用的技巧,指出由於鋁箔具有絕緣、防潮、阻隔氣體水分等多重特性,因此來鋁箔紙其實還有許多我們沒想到的妙用。鋁箔紙6妙用1.「冰塊」功用夏天天氣熱,外出想帶一些食物卻又怕懷掉。如果有保冷袋可用,可將食物放進保冷袋,但有些保冷袋效果沒那麼好。可事先拿一條乾淨毛巾捲成長筒狀,用鋁箔紙包起來,放進冷凍庫。外出時再拿來當冰塊用,將之放在保冷袋食物旁,讓食物保冷效果更佳。2.「降溫」功用鋁箔具有防潮功能,可長時間保持毛巾中的水分、不容易乾燥。因此當食物吃完,捲在鋁箔紙裡的毛巾還可拿出來用涼手帕用。夏天在外面真的很熱,這時如果有條冰涼毛巾可擦擦手腳,會讓身體瞬間降溫不少。3.「保鮮盒」功用鋁箔能阻隔氣體、水分,若在外面要帶生鮮食材回家,可先用鋁箔紙包裹好,就能防止氣體、水分散失,有一點保鮮的功用。4.「防臭」功用鋁箔具有很高的絕緣性能,有些食物氣味較濃烈,用鋁箔紙包裹就能鎖住氣味。或是很多人都覺得家裡冰箱一打開總會聞到一股難聞的味道,經常就是因為冰箱裡放了一些味道較重的食物,例如生鮮食材、特殊氣味的蔬果。因此你可在魚處理好要冰時,先用鋁箔紙包裹好再放進去冷藏,可以防止冰箱中食材的氣味轉移到其他食物上,就不會一打開冰箱就聞到魚腥味。5.「隔絕」功用我們也常會發現,冰箱裡食物的汁液、油水滲漏,把冰箱隔板層弄得很髒,久不清就成污垢。有些人會在隔板上鋪廚房紙巾,但紙巾被滴個幾次仍容易破損,之後一樣會滲透下去。建議改鋪鋁箔紙,較不會滲透而弄髒冰箱隔板。6.加速冷凍鋁箔還具有較高的導熱性,可以加快冷凍速度。用鋁箔紙保存要冷凍的食材,可加快冷凍與解凍的速度,也可有效防止食材冷凍燒傷。冷凍燒傷是指冷凍保存的食品表面因乾燥而變色或質地改變的現象。使用鋁箔紙注意 酸性物質會侵蝕最後要提醒,雖然鋁箔紙有很多功用,但因其無法達到完全密閉的效果,它沒有黏著性,不能完全貼合表面,所以仍要注意微生物滋生的問題。此外,大家最常用來包食材烘烤或加熱,食藥署提醒,若使用鋁箔紙煮熟食材,建議將食材加熱後,再添加具酸性調味料,如醋、檸檬、番茄醬等,若同步使用,酸性物質恐怕會侵蝕鋁箔紙。【資料來源】.《grapee》 .聯合報系資料庫
-
2025-08-05 焦點.健康知識+
身體真正老化是幾歲?30歲就開始、急速惡化的年齡比你想的早
許多人以為老化是60歲以後才開始的事,但最新研究指出,其實早在30歲,人體就已經出現明顯變化,而到了50歲,更會進入老化的加速期。來自中國的研究團隊透過分析人體器官樣本,首次揭示了「身體真正開始老化的年齡」,並點出關鍵器官與影響蛋白質,對健康老化提供全新觀點。從30歲開始,身體悄悄出現衰老變化該研究分析了76位年齡介於14至68歲的器官捐贈者,共516份器官組織樣本。結果顯示,雖然外表可能還未明顯變化,但從30歲起,身體某些重要器官內的蛋白質就開始出現與老化相關的變化。尤其是腎上腺,這個位於腎臟上方、負責調節荷爾蒙與生理功能的重要腺體,在30歲就能觀察到蛋白質組成的異動。50歲是老化進入「急轉直下」的關鍵時刻雖然變化從30歲就開始,但研究發現,真正明顯的老化徵兆會在45至55歲之間快速浮現。研究團隊指出,到了50歲左右,多個器官系統的老化蛋白質會急遽增加,代表身體進入了生理功能全面下降的階段。其中受影響最明顯的是主動脈,也就是心臟將含氧血液送往全身的最大血管。這些血管系統中的變化,與一種名為GAS6的蛋白質密切相關。GAS6與細胞生長、生存與遷移有關,當其濃度升高時,可能會加速老化進程。「器官年齡」不一定一致,血液蛋白可測老化速度研究團隊也指出,人體不同器官的老化速度其實不盡相同。有些人可能心臟狀態很好,但肺部、肝臟或腦部卻已出現年齡提早老化的現象。透過測量血液中的蛋白質結構,科學家能夠推估各器官的「生理年齡」。如果器官生理年齡遠高於實際年齡,罹患心臟衰竭、肺阻塞、第二型糖尿病或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也會增加。相對地,維持「年輕的大腦」則能有效延緩認知退化。健康的生活習慣有助延緩器官老化這項研究也佐證了生活型態與老化息息相關。規律運動、攝取富含油脂魚類與家禽的飲食、持續學習與刺激大腦活動等習慣,能幫助身體維持更年輕的狀態。反之,抽菸、酗酒、長期攝取加工肉品、睡眠不足,甚至居住在資源匱乏的地區,則會加速器官老化。「未老先衰」不只感覺,簡單測試檢視老化程度一位英國健身教練近期也分享五個簡易自我檢測動作,幫助民眾評估自己是否已「未老先衰」:包括單腳站立、平板支撐、從椅子上站起、徒手深蹲、扭毛巾等,分別檢視身體的平衡力、核心穩定、柔軟度與肌力表現。如果起身時總是「唉一聲」、感到吃力,可能就是該開始保養身體、逆轉老化的時候了。了解老化節奏,才能真正「延緩老化」老化雖是自然過程,但研究提醒我們——衰老從30歲起就默默啟動,50歲之後更會快速進展。提早認識身體的變化,搭配正確的生活習慣與飲食管理,不僅能延緩器官老化,更能預防多種慢性疾病與失能,讓人生後半段走得更長遠、更健康。資料來源 / 每日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