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5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毛巾
共找到
497
筆 文章
-
-
2025-08-05 醫療.腦部.神經
軀體扭曲像麻花 深腦刺激術治難症
升上大二的江同學,12歲時因軀幹彎曲、身體站不直就醫,檢查發現罹患「肌張力不全」。2019年1月經由台大醫院團隊利用高精確度且高難度的「雙側蒼白球內側核深腦刺激植入手術」治療,恢復行動自如,如今江同學住學校宿舍可自理生活,與一般年輕人無異。肌肉異常收縮 影響作息學業「肌張力不全」是神經系統、也是運動異常疾病,因肌肉不自主過度收縮,導致持續扭轉的姿勢或體位,軀幹肢體扭曲「像扭毛巾」或是「麻花」。江爸爸表示,兒子在國小四年級時,手部就有異常彎曲動作、打不開瓶蓋、寫字異常,直到小六嚴重發病,肌肉異常持續收縮而造成怪異姿勢,畏懼校園學習與社交活動。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戴春暉表示,「肌張力不全」在過去被認為是不治之症,雖然有口服藥物,但療效有限。另一種治療方式是注射肉毒桿菌素,但只能用在病灶範圍不大的局部型肌張力不全,因為肉毒桿菌素只能施予局部,施打過多會造成呼吸困難,程度較嚴重的患者有使用限制。未把握黃金治療期 可能惡化戴春暉指出,「肌張力不全」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前者多與遺傳、基因有關;後者則多因腦傷、腦部感染或藥物副作用所致。原發性患者大多在幼童、青春期發病,這段時間因為正在發育,如果沒有把握黃金治療期,可能會在發育過程急速惡化,出現關節僵硬、肌肉疼痛,合併顫抖等,嚴重影響行走、活動及日常功能。戴春暉強調,「肌張力不全」症狀表現多元,有些患者出現脊椎側彎,或是俗稱「歪脖子」的斜頸症;愈年輕的病人,愈容易出現手部、腿部症狀。江同學就是典型的例子,發病之後,身體歪曲、站不直,接受「雙側蒼白球內側核深腦刺激植入手術」,術後6個月可正常行走,並逐漸恢復正常作息與學業。納入健保 估1年50病友受惠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鄭建興表示,過去因「肌張力不全」的深腦刺激術尚未被納入健保,高昂的醫材及手術費用是讓病人卻步接受治療的主因。健保於2015年納入巴金森氏症給付,於2024年擴大涵蓋肌張力不全症,估計目前一年可以接受治療而受益的病友約50人。戴春暉說,「雙側蒼白球內側核深腦刺激植入手術」非常困難,利用裝置在大腦深部腦核的電極進行電流刺激。位置必須深入8到10公分深,鎖定僅0.3到0.5公分大的核區,需要精準性來達到安全性。深腦刺激術可以有效改善包括巴金森病、肌張力不全、原發性顫抖症及癲癇症等大腦疾病,目前台大已經完成400例個案。這項手術術前需要仔細評估病人是否適合,接著利用高科技監測定位的精確電極植入手術,以及術後繁複的電刺激參數調整,在深部腦核進行「大腦節律治療」。許多患者在接受深腦刺激治療後,透過晶片控制放電調整神經迴路的異常,終於可以控制身體,生活功能均有顯著改善。
-
2025-08-01 養生.生活智慧王
大晴天曬衣服易乾卻有副作用?專家教「夏日洗衣術」和泛黃汗臭說掰掰
夏日艷陽高照,很多人認為是適合洗曬衣服的季節。但高溫與強光也可能成為衣物損耗與異味的隱形殺手。具備「清潔專家一級認證」的日本整理收納達人瀨尾愛(せのお愛),分享幾個簡單卻實用的夏天正確洗衣術,幫助衣物有效除汙除臭。強烈日照會傷衣 夏日曝曬要有技巧夏季日照強烈、紫外線高,雖然洗衣容易乾,但過度曝曬會讓纖維劣化,特別是黑色、深藍色等深色衣物,以及印花圖案的衣服更容易褪色。瀨尾建議,最好選擇通風良好的陰涼處曬衣,或改採室內晾曬。在高溫季節,只要打開窗戶讓空氣流通,或輔以電風扇,室內也能快速晾乾。此外,晾衣時的技巧也很重要:‧衣物之間留一個拳頭寬的間距‧厚重衣物翻面晾曬‧毛巾錯開兩端晾掛若堅持要享受陽光曬衣的清爽感,也限於上午短時間內曝曬,並及早收衣,以減少纖維傷害。夏日汗汙重 2次清水漂洗最關鍵夏天人體排汗與皮脂分泌量大,衣物上的汙漬自然也變得難以清除,若洗不乾淨容易產生黃斑或異味。洗衣時應注意以下兩點:1.洗衣機內的衣物量控制在7~8成滿為宜,還能看得見內槽為準,才能確保洗劑充分溶解、清洗均勻。2.漂洗請務必進行2次,可徹底沖除洗劑殘留與汗汙,有效防止衣物變黃及產生臭味。去除黃斑異味 氧系漂白+溫水浸泡處理最有效針對汗漬明顯或有室內晾曬異味的衣物,瀨尾建議洗前可以先做「浸泡處理」。方法如下:‧準備40~50℃的溫水‧加入氧系漂白劑溶解‧將衣物浸泡30分鐘~1小時‧接著稍微沖洗後,再放入洗衣機清洗這樣可讓頑強的皮脂與汗漬軟化、脫落更容易。若是局部重點汙漬,例如腋下、領口處,也可使用液體洗劑或固體皂先塗抹輕搓,再進行一般洗衣流程。
-
2025-07-31 養生.生活智慧王
每天使用卻比想像還髒 專家告訴你為什麼毛巾需要經常清洗
你可能會覺得毛巾不會那麼髒,但事實並非如此。專家指出,很多人清洗毛巾的頻率太低,這可能會對皮膚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以下是對不同種類毛巾的清洗建議:浴巾:每兩至三次使用就該清洗浴巾是最常使用的毛巾之一,因此清潔它尤其重要。當你用浴巾擦乾身體時,它會接觸到皮膚的死皮細胞、油脂及其他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大多無害,但也可能沾染一些有害病原體,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甚至是引發足癬和體癬的黴菌。當毛巾在潮濕環境中長時間未清洗時,這些病原體可能會繁殖,並且當你再次使用毛巾時,可能會將這些細菌傳回到皮膚上,尤其是如果皮膚上有傷口或痘痘的情況,更容易受到感染。專家建議,毛巾應該用攝氏40至60度的水來清洗,這有助於徹底去除細菌並抑制某些病毒。若使用較低溫的水清洗,可加入酵素清潔劑來幫助對抗毛巾上的微生物,或使用抗菌洗衣劑提高清潔效果。臉部毛巾:每次使用後都應更換使用專用的臉部毛巾,而不是將身體毛巾用於臉部。如果將曾接觸過身體其他部位的毛巾用來擦臉,等於將細菌和油脂轉移到敏感的面部肌膚上,可能導致痘痘或其他皮膚問題。專家建議,用過一次後就丟進洗衣籃,並換上乾淨的毛巾。為了方便,可以準備多條超細纖維毛巾以便每天更換。海灘巾:每次使用後都應清洗游泳後,特別是在公共泳池中,海灘巾應該每次使用後都洗乾淨。泳池水中含有氯和各種微生物,可能會通過毛巾傳播,進而感染綠膿桿菌毛囊炎。這些細菌在潮濕的毛巾上容易繁殖,並且可能在你下一次使用時再次接觸皮膚。專家提醒,在公共場所使用毛巾時,還可能接觸到不希望接觸的細菌和過敏原。曬在外面的毛巾也可能吸附空氣中的過敏原,對過敏體質的人來說,尤其需要注意。健身房毛巾:每次使用後必須清洗健身房是一個公共場所,毛巾可能會與其他人使用過的設備接觸,這增加了交叉污染的風險。此外,健身時出汗會讓毛巾變得潮濕,這樣有利於細菌和真菌的繁殖,增加感染風險,例如香港腳、股癬或疣等。專家建議,每次使用後就將毛巾清洗,並避免將濕毛巾放入背包或袋子中,這樣可以減少細菌滋生的機會。如何判斷毛巾是否讓你生病?如果你發現皮膚上出現白頭、紅疹、癢疹或其他不明的病變,這可能是由於毛巾上的細菌或真菌引起的。專家指出,這些問題有時與毛巾上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有關,這種細菌會引發膿腫等問題,可能需要醫生的治療。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最好儘早就醫,並調整毛巾的清洗習慣,這樣可能會有助於改善你的皮膚狀況。毛巾選擇與清潔策略1.選擇合適的毛巾順滑、具有高纖維密度的毛巾雖然感覺更舒服,但它們乾得比較慢,這可能會增加細菌滋生的風險。市面上有更多快速乾燥的毛巾選擇,這些毛巾由不同的材料製成,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乾燥,有助於保持乾淨和衛生。2.毛巾有異味時要換掉如果毛巾經常發出異味,即使清洗後也無法消除,這表示它已經無法再保持清潔,該考慮更換。3.病中使用的毛巾如果你生病了,或有皮膚受損,例如割傷、手術傷口、疹子等,毛巾應該更頻繁地清洗,以避免再度感染。【資料來源】.How Often Should You Wash Your Towels?.Why you probably aren't washing your towels often enough .How Often Should You Wash Your Bath Towels?
-
2025-07-30 醫療.耳鼻喉
用棉花棒掏耳垢反而幫倒忙 醫師教你如何正確清潔耳朵
耳朵裡生成耳垢,是不可避免的事;因為我們需要耳垢來保護我們的內耳並潤滑耳道,但過多的耳垢,也確實很煩人。這不僅會讓我們聽不清楚,而且沒人喜歡在自己的耳機上發現黏著耳垢。定期清潔耳朵是維持個人衛生的重要一部分,而你清潔耳朵的方式,也將會影響到你耳朵清潔得程度;如果你重視你的聽力,那就千萬不能弄錯清潔耳朵的方法。用棉花棒清耳朵的真相棉花棒是很多人選來清潔耳朵的工具,但面花棒的缺點,也恰好顯現出用這類工具清潔耳朵會造成的問題。棉花棒細長的形狀,可以讓它輕易將耳垢推到耳內,而不是將耳垢弄出來;當你選擇用棉花棒來清潔耳道時,你反可能會把耳垢壓實並造成堵塞,並因此導致聽力下降。更糟的是,如果如果你不小心太用力,或是把棉花棒推得太深入耳道,那你就有可能會不小心刺破耳膜。我們的耳道深度大概只有約1英吋長,容錯的空間很小;一般來說,棉花棒或者是紙巾或乾淨的濕毛巾等工具,最好是用來清潔耳道的外部。耳朵清潔入門雖然有些人覺得耳垢很噁心,但耳垢其實對我們耳朵的健康,至關重要。根據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研究,耳垢不僅能潤滑耳道、保護耳膜,還具有抗細菌和抗真菌的功效;同時,而在我們耳垢向外耳移動的過程中,還能將死皮細胞和污垢聚集在一起,防止有害物質在耳內的堆積。換句話說,耳垢是你耳朵自我清潔的機制;而在多數情況下,你其實並不需要去挖你的耳朵或做什麼來清潔它,耳朵本身會自己清潔自己。話雖如此,有些人的耳垢分泌量,的確是比其他人多,而這可能會導致耳垢過度堆積,並因此造成不適或聽力問題。助聽器佩戴者尤其容易因耳朵內額外的振動,導致出現耳垢過度堆積的情況。但無論原因是什麼,如果你有耳垢問題,請務必去看醫師並讓醫師來評估最佳治療方案。如果取得醫師同意,以下是一些安全且有效的耳朵清潔方式:1.用濕毛巾擦拭:最安全且最好的方法;用濕毛巾輕輕擦拭耳道外部即可。2.沖洗耳道:將棉球浸泡在溫水、生理食鹽水、礦物油或雙氧水(hydrogen peroxide)中,將棉球其放在耳道入口,然後頭倒向另一隻耳朵的方向。讓棉球內的液體滴入耳朵並浸泡耳垢約一分鐘,然後將頭倒另一側,讓軟化的耳垢自行流出。3.使用非處方滴耳液:用法與上述「沖洗耳道」大致相同,但可能會配有滴管或注射器。醫師建議,若耳膜受損,請避免使用注射器。
-
2025-07-28 養生.生活智慧王
浴巾多久該洗一次?微生物學家解答「比你想的更頻繁」洗錯成細菌溫床
我們每天洗澡完,都會使用毛巾或浴巾擦乾身體,大家可能以為剛清潔完的身體是乾淨的,所以毛巾不用每天洗也沒關係,然而,微生物專家卻要告訴你,毛巾絕對比你想像中的更需要經常清洗。毛巾該多久洗一次?根據《每日郵報》報導,英國萊斯特大學的臨床微生物學博士Primrose Freestone指出,毛巾清洗頻率的標準應該是「每使用兩次就進行清洗」,免疫系統低弱或是生病患者,甚至每次用完就該清洗。當我們用浴巾、毛巾擦乾身體時,毛巾會沾染數千個皮膚細胞以及數百萬微生物,有研究透過顯微鏡觀察,發現用過的毛巾中含有大量細菌,其中包括有害的: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芽孢桿菌和克雷伯氏菌,可能會導致發燒、氣喘、過敏、皮膚刺激等其他感染症狀。 氧氣、溫暖的溫度、水份、殘留的洗劑、人體細胞......都是微生物最愛的「糧食」,用過的毛巾不會馬上乾燥,而且質料較厚又容易吸水,這種營養、潮濕和溫暖的環境使得細菌、黴菌非常容易滋生。每一次重複使用毛巾,接觸到的汗水、體液、皮膚細胞和微生物都會逐次累積,用久的毛巾如果聞起來有霉味、悶臭味,就是細菌與真菌群產生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散發出來的。該如何正確清洗用過的毛巾?想要避免細菌傳播感染,除了禁止共用毛巾、浴巾、手帕之外,更要定期清洗它們。建議使用60°C的溫熱水加入洗衣液清洗,熱水清洗可以殺死大多數細菌和真菌,並防止毛巾產生難聞的異味,洗完毛巾之後,也要儘速將它們拿去曬太陽晾乾或烘乾,處理好的毛巾應該要散發清新乾淨如棉花般的氣味。也提醒,如果剛用完的濕毛巾沒有要馬上清洗,就不要直接丟進洗衣籃,沒有攤開的濕毛巾水分不易蒸發,潮濕的狀態讓細菌加劇繁殖,不僅可能造成難以洗去的異味,甚至會污染其他衣物,建議先掛起來在通風處晾乾,等有時間再丟進洗衣機清洗。
-
2025-07-22 醫療.骨科.復健
睡覺小腿抽筋跟血壓高有關嗎?教授告訴你如何緩解及減少發作
我在2025-6-21發表西芹汁降血壓,讀者KwokTai Choy當天就回應:我69歲了,晚上睡覺小腿也經常抽筋。請問這和血壓高有關嗎?我現時每天服用AMLODIPINE (BESYLATE) TABLET 10mg。中西醫對睡覺小腿經常抽筋有什麼睇法,建議?這位讀者之所以會提起小腿抽筋,是因為我在西芹汁降血壓這篇的結尾有加註說:「我的那位朋友說喝了西芹汁後,晚上睡覺小腿抽筋的問題就沒再發生」。晚上睡覺小腿抽筋是一個相當普遍的問題,而它是被歸類為一種「夜間腿抽筋」(Nocturnal leg cramps,NLCs),所以,在接下來的討論裡,我就用NLCs這個英文簡寫來代表「晚上睡覺小腿抽筋」。關於讀者問的「睡覺小腿抽筋跟血壓高有關嗎」,醫學文獻是有提起,但證據並不堅強。請看2017年發表的論文Nocturnal leg cramps: 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s with demographics, sleep disturbance symptoms, medical conditions,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夜間腿抽筋:盛行率及其與人口統計、睡眠障礙症狀、醫療狀況和心臟代謝危險因子的關聯)。在這篇論文的討論(Discussion)裡有這麼一句話:心血管症狀和疾病與頻繁NLC之間的關係十分複雜。在未調整的模型中,高血壓、心臟衰竭和心絞痛均與更頻繁的NLC相關。(註:「未調整的模型」比「調整的模型」出現偏差的程度較大)事實上,醫學文獻裡是有列舉非常多NLCs的可能病因,但沒有任何一個是可以被確定的。請看2016年發表的A review of nocturnal leg cramps in older people(老年人夜間腿抽筋的回顧)。這篇論文說:雖然已報告了大量潛在的病因,但解讀它們的關聯性並不總是那麼容易:許多系列研究對痙攣的定義不明確,並且可能與其他引起腿部症狀的疾病混淆;鑑於痙攣的患病率很高,與其他常見疾病的關聯可能是偶然發生的。另外一篇在2022年發表的論文乾脆就說:「大多數夜間腿抽筋是特發性的,目前病因尚無共識。除非病史和身體檢查提示潛在病因,否則無需對夜間腿抽筋進行檢查。」請Primary care approach to calf cramps(小腿抽筋的初級護理)。至於讀者提起的AMLODIPINE,那是一種降血壓藥,而它也有被懷疑可能跟NLCs有關。請看1998年發表的Severe neuromuscular complications possibly associated with amlodipine(可能與氨氯地平有關的嚴重神經肌肉併發症)。雖然這篇論文所提起的神經肌肉併發症裡並沒有NLCs這一項,但是網路上的確是有人說服用AMLODIPINE後出現NLCs。請看2014-3-24:Muscle cramp with Amlodipine(服用氨氯地平後肌肉痙攣)2022-1-7:Blood pressure med caused terrible leg cramps(降血壓藥導致嚴重的腿抽筋)有一個叫做SingleCare的醫療資訊網站也 說AMLODIPINE跟NLCs是有關聯。請看2022-9-27發表的Amlodipine side effects and how to avoid them(氨氯地平的副作用以及如何避免)。這篇文章說,少數人(不到 2%)可能會出現肌肉疼痛和肌肉痙攣,這是AMLODIPINE的副作用。所以,讀者KwokTai Choy也許應該跟醫師商量,看是不是可以改用其他降血壓藥。至於NLCs的治療,當正在發生時,要用手把腳尖往膝蓋的方向拉,目的是要把正在緊縮的小腿肚拉長。如果要加強拉的力道,那就用毛巾套住腳尖雙手拉。至於NLCs的長期性治療或預防,可以考慮每天有空時就做幾分鐘的拉筋。此外,平常時候也要做一些溫和的運動。例如走路、原地跑,這樣才能加強小腿的肌肉,從而減少NLCs的發作。有一篇今年5月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的論文說,每天服用180微克的維他命K2能顯著降低 NLC 的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請看Vitamin K2 in Managing Nocturnal Leg Cramps(維他命 K2 治療夜間腿抽筋)。不過,由於這篇論文才剛發表兩個月,目前我還沒看到有任何醫療機構採納或建議這個治療方法。至於讀者所問的中醫有什麼睇法,以後有機會再談吧。原文:小腿抽筋:藥物關聯與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5-07-20 醫療.皮膚
曬傷急擦美白乳液?醫師提醒用含酸類產品當心更刺激皮膚
時值盛夏,全台氣溫屢創新高,戶外常是高溫難耐,但不少民眾覺得防曬沒必要或麻煩,總認為「有風吹很涼啊」、「太陽沒有很大」,或者「只是走路一下而已,應該沒關係吧?」其實,若沒有做好防曬工作,恐怕已暴露在嚴重紫外線曬傷範圍。海拔3000公尺以上,紫外線強度比平地高出40%。陽光紫外線的傷害威脅,不只是皮膚曬黑,更會加速老化,甚至增加皮膚癌風險,也會引發眼疾。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方心禹說,「曬傷」指的是皮膚發炎反應,輕則發紅發癢、腫脹疼痛,嚴重的話,會形成水泡,引起發燒、畏寒,休克等全身性不適,甚至會變異成皮膚癌,造成永久性傷害。方心禹特別提醒,夏天民眾常會嚮往登山避暑,其實,高山地區雖然涼快,但因空氣稀薄,過濾紫外線的效果較差,更容易曬傷。根據研究,海拔每上升300公尺,紫外線強度平均增加4%,若以海拔3000公尺的高山為例,紫外線強度比平地高出40%,若無適當防護,短時間內就可能嚴重曬傷。曬傷切勿用偏方,塗牙膏、擦美白乳液造成二度刺激。無論是高山或平地,方心禹建議,民眾外出時,務必準備好帽子、陽傘及輕薄長袖、長褲,這四項物品可以大幅降低曬傷風險。同時依據每人膚質敏感度需求,選擇防曬乳液產品,台灣常見的標示SPF、PA,分別指的是能延長被曬傷及曬黑的時間,防曬係數並非越高越好,可依日曬時間長短、地點和個人膚質選購。方心禹指出,萬一不幸曬傷,可先使用具鎮定及保濕效果的保養品、毛巾冰敷及補充水分應急,切忌戳破水泡或誤信塗牙膏等偏方,也不能急著擦含酸類的美白乳液等,以免二度刺激皮膚,造成患部惡化或病變。物理性防曬乳不刺激但厚重,化學性防曬乳較不黏膩。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防曬產品,該如何選擇?童綜合醫院皮膚科醫師李俊諒說,防曬乳主要分為「物理性」防曬與「化學性」防曬兩種:物理性防曬乳:利用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或氧化鋅(Zinc Oxide)等礦物成分,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透過反射和散射的方式來阻擋紫外線。其質地通常較厚重,但成分溫和、不易引起過敏。李俊諒說,物理性防曬適合敏感肌、嬰幼兒和孕婦等皮膚較敏感的族群。化學性防曬乳:透過化學成分吸收紫外線,並將其轉化為熱能釋放,以降低對皮膚的傷害。其質地通常較清爽、不黏膩。化學性防曬適合一般膚質,不想塗抹後有厚重感的人。物理性遮蔽效果好,黑色陽傘最能抗紫外線。除了擦防曬乳,善用物理性遮蔽防曬,能更有效地阻擋紫外線。李俊諒指出,防曬傘、抗UV衣物和帽子,是有效降低紫外線傷害的重要方法。挑選時,應注意傘布密度、顏色、材質、編織方式及UPF值(紫外線防護係數)等,選擇能有效阻擋陽光和紫外線的產品。陽傘該挑什麼顏色,防曬效果較好?相關研究指出,黑色最能防曬、抗紫外線。陽傘傘面可以為淺色,但傘面內層的顏色應該為黑色,以防紫外線穿過傘面。紫外線過度曝曬,也會增加白內障等眼疾的風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主任林耿弘表示,太陽光會對眼睛健康造成影響,因為強烈的紫外線會增加罹患白內障的風險,白內障是眼睛晶狀體混濁,進而影響視力。其他如角膜炎、眼部灼傷及眼翳(生長覆蓋於角膜上的纖維血管組織)等問題,也與紫外線有關,這些眼疾都可能進一步損害視力,如果沒有做好防護措施,對視力會有嚴重的影響。防曬乳係數挑選日常通勤/室內活動SPF30、PA++的防曬產品足夠應對日常紫外線的照射。戶外活動/長時間日曬選擇SPF50、PA+++或PA++++的產品,並注意定時補擦。游泳/海邊活動應選擇具有防水、防汗功能的SPF50、PA+++或PA++++的產品,並建議每2小時補擦一次。夏天怎麼曬?增加維生素D,又不曬傷的原則。防曬很重要,但適度日曬是人體合成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李俊諒建議,夏天補充維生素D,可以選擇上午10時前或下午3時後,避開紫外線最強的中午時段,曬10至15分鐘,讓手臂、腿部等部位多接受陽光照射,但也要注意避免曬傷。● 上午10:00前● 下午3:00後● 露出手臂、腿部曬10至15分鐘
-
2025-07-20 醫療.心臟血管
夏天喝水是預防心肌梗塞一大關鍵 發生熱傷害時4步驟助降溫
當氣溫屢創新高,人類正步入一個高溫常態化的氣候時代,「熱」不再只是體感的不適,更成為健康警訊。從熱衰竭、紫外線傷害到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極端高溫正挑戰我們的身體極限。如何跟與日俱增的酷熱和平共處?今天「高溫酷暑生活攻略」,助你平安度過每一個炎夏。一般認為,心血管疾病在嚴寒冬季較容易發生,但近年夏季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例數增加,許多民眾常忽略夏季高溫及溫差,對慢性病患、高齡長者帶來的威脅。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羅皓允說,高溫會導致出汗、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等臨床疾病,誘發心律不整等症狀,或導致心臟、腎臟損傷,夏季如何補充水分是關鍵,喝太多、太少都可能帶來危險,嚴重時恐需洗腎。高溫下心臟更耗氧,流汗致脫水引發危險。羅皓允說,夏季高溫情境下,人體心臟對氧氣需求量增加,導致心臟負荷上升,容易誘發心臟相關疾病,若民眾本身就有心臟功能不佳,或因慢性病服用相關藥物者,恐會陷入危險。例如服用降血壓藥物病人,在夏天高溫下,血壓可能變得更低;服用利尿劑的病人,因高溫出汗、脫水,造成電解質不平衡,引發心律不整或腎臟損傷。雖然冬季才是心肌梗塞好發季節,各大醫院急診室經常因心肌梗塞病人暴增,一床難求。不過,羅皓允提醒,夏天高溫及室內外溫差,加上心臟需氧量增加,導致體內氧氣量「供需不平衡」,也會導致心肌梗塞發生。為預防夏季心臟疾病,「適量喝水」是一大關鍵,可避免水分過度蒸散,導致體內水分、電解質失衡。羅皓允說,根據臨床觀察,有些民眾夏季忘記補水,同時因流汗失去水分,導致脫水情況發生;有些民眾則是為了消暑,喝下太多飲料,導致體內水分過多、心臟腫脹,增加心臟負荷。針對心臟衰竭的病人,醫師會要求在夏季嚴加監控體重,避免體內水分過多。 在家這樣也會中暑!1分鐘風險評估➤ 進出室內外溫差過大,也會引發心肌梗塞。夏季熱傷害常見病症包括熱衰竭、熱痙攣等。羅皓允表示,熱衰竭症狀為頭暈、疲累、全身無力,若嚴重到發生抽筋症狀,如肌肉痙攣等,表示疾病已經演變為熱痙攣,如又合併意識改變、體溫過高等危險徵兆,建議立刻撥打119專線,由救護車將病人送至醫院救治。高齡長者本身體溫調節能力不佳,慢性病、腎臟、心臟相關疾病患者,都是熱傷害高危險群。夏季天氣炎熱,室內空間多會開冷氣維持溫度涼爽。不過,羅皓允提醒,民眾進出室內外,導致溫差太大,容易出現胸悶、胸痛症狀,嚴重時也會引發心肌梗塞,不可輕忽。室內中暑常見於長輩,多因省電而發生。另外,中暑不只發生於室外,常見「室內中暑」情況,多發生於長輩基於節省心態,即使天氣炎熱 也捨不得開冷氣,室內溫度高、密不透風,長時間處於悶熱狀態,一旦開始出現頭暈無力等情形,此時恐已發生熱衰竭。羅皓允建議,民眾夏天若都待在室內,建議打開冷氣保持涼爽,即使自認炎熱程度還不需要開冷氣,也要開窗、開電扇,保持室內通風,避免悶熱。在戶外活動時,則建議適時至陰涼通風處休息,才能避免不幸事件發生。熱傷害最怕器官損傷,常見腎臟傷害。羅皓允表示,如發現患者開始出現熱衰竭症狀,如體溫升高至39、40度以上,或發生意識改變、昏厥等情況,除盡快就醫外,也建議先將病人移動至陰涼通風處休息,可利用扇子、電扇協助患者降低體溫,同時以濕毛巾敷在病人腋下及鼠蹊部,加速降溫。熱傷害病人送至醫院,醫療團隊通常會先檢視病人是否發生器官損傷。羅皓允表示,熱傷害最常受到影響的器官為腎臟,如病人本身腎功能已經不佳,又在炎熱天氣下發生脫水、熱傷害,很容易出現腎臟損傷,偶有零星案例,因熱傷害必須洗腎。若患者全身器官沒有因為體溫過高而出現異狀,臨床上會採保守治療,即給予病人適量水分,增加身體循環代謝,並設法協助降低體溫。發生熱傷害的處置1. 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處。2. 利用扇子、電扇協助降低體溫。3. 以濕毛巾敷在病人腋下及鼠蹊部,加速降溫。4. 若發生意識改變、昏厥等情況,盡快送醫。天氣炎熱,上班族整天待在辦公室吹冷氣,出門買飯卻發現頭痛難耐。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柳朋馳提醒,為適應外在環境、氣溫出現劇烈變動,血管會急劇收縮,導致血流加快,造成頭痛,還恐導致血管中斑塊剝落,造成血流阻塞,若發生於腦部,有可能導致腦中風,發生於心臟,則增加心肌梗塞風險,面對夏季溫差,民眾不可不慎。夏季易發生「溫差疾病」,血管脆弱族群最危險。柳朋馳說,根據流行病學研究,若溫度持續偏低,民眾會多穿衣服自我保暖,或選擇待在溫暖空間,因溫差導致的疾病反而較不容易發生。而在天氣炎熱時,民眾從極高溫環境進入較低的室溫、冷氣放送場所,穿著卻未配合溫度增加,還是穿著在戶外穿的清涼裝扮,反而容易造成溫差相關傷害,對血管脆弱、三高、高齡族群特別危險,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死亡率都會增加。柳朋馳說,劇烈溫差導致血管收縮,也會引起較不致命的症狀,例如嚴重頭痛,還有血液灌流不足導致胸悶、腸胃道症狀,也可能在嚴重溫差情況下發生。他呼籲民眾面對室內外溫差,應適度調節,避免讓身體在短時間內出現嚴重溫差變化,尤其天氣炎熱時,若在戶外活動,應設法防曬,減少體溫上升幅度。漸進式進入室內,避免頭暈、頭痛等辦公室中暑現象。寒冷的冬季民眾會採取「洋蔥式」穿著,低溫時多加衣物,進入室內則脫去外套;但反觀夏天,民眾經常是一套衣服穿到底。柳朋馳建議,夏季外出時,建議可在短袖之外,再搭一件較薄材質的長袖外套,在戶外可用於防曬,進到室內也可減少溫差,避免皮膚直接暴露在室內冷氣低溫環境,否則一旦周邊血管收縮,血液灌流至中央血管,容易發生頭暈、頭痛的「辦公室中暑現象。」若在戶外穿不住長袖,柳朋馳建議,可在辦公地點放一件薄外套,從戶外進入冷氣環境時,立刻將外套披上減少溫差。另外,也可採取「漸進式進入」,從炎熱的戶外環境,先進到建築物陰涼處稍待一會,間隔約5至10分鐘,讓身體適應環境溫度後,再進入冷氣空間。至於家中布置,建議裝設窗簾避免曝曬,材質選擇,坊間各有說法,實際使用時只要以民眾預算、空間適合即可。 夏天也會腦中風!1分鐘風險評估➤ 冷氣搭風扇、循環扇,省電又能平均室溫。家中冷氣裝設也有學問。柳朋馳表示,建議民眾可使用電風扇、循環扇搭配冷氣使用,原因不只是省電,而是兩者互相搭配之下,冷氣溫度不用調得太低,且風扇吹送可讓全室分布溫度較為均勻,不會發生風口處溫度很低,距離冷氣設備較遠處溫度較高的問題,減少溫差變異時,對民眾身體狀況造成的衝擊。 夏季電費暴增?這些NG耗電地雷快避開➤ 進出廁所溫差大,喝溫水維持中心體溫。辦公室冷氣環境,時常是中央空調,民眾無法任意改動或關閉冷氣。柳朋馳表示,冷氣具有蒸散水分效果,長期待在冷氣環境,容易在不知不覺間陷入脫水情況,建議民眾留意水分補充;若辦公室環境允許,建議稍微打開窗戶通風,確保整體環境不要完全閉密閉。要提醒的是,有些辦公大樓洗手間位於樓梯間沒有冷氣處,溫差可能達到5至10度,容易釀成溫差傷害,建議多加留意,盡量別讓冷氣溫度開太低,回到室內時,可喝溫水維持中心體溫。戶外工作者可佩戴頸掛式風扇、準備冰冷帶。對於戶外工作者,如外送員、勞動工作者,柳朋馳建議,穿著配件應把握防曬、通風涼爽兩大原則,衣著可選擇有抗紫外線效果的布料,或擦防曬乳避免皮膚直接曝曬。為維持通風,建議可攜帶小風扇,或方便工作的頸掛式風扇等。工作期間,建議持續補充水分,若炎熱難耐,可在鼠蹊部、腋下放置「冰冷帶」幫助降溫,但必須考量自身耐受性、切忌求快,且應該先從周邊降溫,除非已感覺快熱衰竭,再採取放置冰袋的中央降溫方法。夏季高溫與溫差應對策略● 經常進出室內外穿薄外套減溫差、逐步進入冷氣空間,避免溫差過大。● 冷氣房久待勤補水、偶爾開窗通風、喝溫水維持體溫。● 進出樓梯間或無空調廁所注意行走緩慢,喝溫水保持體溫。● 家中冷氣使用搭配循環扇、風扇調整氣流,窗簾遮陽降低室內溫度。● 高齡者/三高族群溫差控制更嚴謹、穿脫方便衣物、避免長時間戶外活動。● 戶外工作者防曬衣、防曬乳、小風扇、頸掛扇、補水、利用冰冷帶幫鼠蹊部降溫。
-
2025-07-19 醫療.婦產科
【破解更年期】熟女,記得出去一下重享單身
彭菊仙在孩子離家,更年期、空巢期夾殺的那幾年,將照養三個男孩的心力,轉為陪伴、探索自己的歷程寫成《五十歲後我出去一下:不當媽媽、太太、媳婦之空巢熟女好好愛自己》,書中不少篇幅描述她從更年期泥淖中,如何走出困境。新書出版後,她成了「前往更年期路上的學姊」,許多讀者和朋友私訊她討論關於更年期的事,彭菊仙總會提醒,更年期是身心在敲警鐘,她的建議如下:一、身體不適必須「每科都去看」先別妄自判斷是因為更年期才如此,還是要視症狀就醫,找出不舒服的具體原因,若經詳細檢查排除了各種疾病,大概跟就與更年期有關。二、培養運動習慣找到喜歡的運動,並享受其中。彭菊仙初期透過持續運動(如凱蒂瑜伽、毛巾操、太極拳、爬山等),明顯改善睡眠品質,減少了抗憂鬱和抗焦慮藥物的用量。開始跳排舞之後,排舞成為她的最愛,是現階段的她享受生活的重要管道。三、找到個人興趣,去做喜歡的事情她這幾年因為好奇去學習程式設計、也重新開始彈鋼琴,豐富了自己的生活。四、為自己的快樂負責不要覺得子女是你的全部,也別期待另一半為你做什麼、回到「單身」的人生狀態,尋求自己的心靈精神各方面的獨立。
-
2025-07-16 養生.生活智慧王
大熱天如何幫車內快速散熱降溫?掌握5技巧 冷氣設定也有學問
隨著夏季氣溫越來越高,停戶外的車子在陽光直射下往往使車內溫度高達30度以上,讓人彷彿進去一座烤箱,儀表板燙到簡直可以煎雞蛋了。日本Bestcarweb就分享讓車子溫度快速降溫的技巧。根據日本汽車聯盟(JAF)的實驗,室外溫度35°C的環境下,在無空調的密閉車內30分鐘後溫度就會升到50~55°C,儀表板表面溫度甚至會超過70°C,如此高溫不僅會降低乘車舒適度,引起中暑意外,甚至可能損壞車內設備。5個技巧讓車子迅速降溫1.打開車窗車門上車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車窗通風,如果可以最好連前後車門也打開,有一個能加速將熱氣排出的方法是:打開副駕駛座的車窗,並開關駕駛座車門約10次。2.空調設定車子空調的基本設定是「外部進風+強風」,上車後,務必立即將空調設定為「外部進風模式」的最大風量,加速排出熱空氣,等溫度下降時,再切換到「內部空氣循環」模式,這樣能幫助減輕空調壓縮機的負荷,並提高燃油效率。3.車子行經時也保持車窗開啟啟動車輛和空調後,先別急著把車窗關上,行駛中的風也有助於排出車內熱空氣,建議車輛開始行駛後2~3分鐘內,前後車窗先保持稍微打開,留一點縫隙讓殘留的熱氣散去。4.使用遮陽板停車時在擋風玻璃上使用遮陽板可阻擋陽光直射,防止儀表板和方向盤溫度過高燙傷駕駛。不過,遮陽板的降溫效果有限,只能使車內溫度降低約2度,如果想要加強整體隔熱效果,建議同時使用後窗和側窗遮陽板。5.使用專用隔熱配件黑色座椅和真皮材質的座椅特別容易吸熱,不妨使用專用座椅套和方向盤套,或者拿毛巾包住也能達到隔熱效果。比起灑水更有效的降溫小物日本汽車聯盟對各種降溫方法進行測試,發現向車身灑水、使用降溫噴霧、拍打車門等方法,都無法讓車內溫度明顯降下來。不過近年來市面上出現了許多小物可以有效防止車內溫度升高,像是網路上可以購買到的太陽能換氣扇、車用磁吸遮陽簾,以及可以貼在玻璃上的隔熱膜等產品。許多車子現在也都有配備智慧功能,像是駕駛能用手機App遠端啟動空調,這樣上車前就能先讓內部降溫。以上技巧都是從「隔熱」、「通風」、「降溫」三個重點出發,建議民眾多管齊下,停車時使用隔熱設備、上車前打開車窗通風並開啟空調降溫,相信能大大提升夏季時坐車的舒適度。
-
2025-07-12 養生.生活智慧王
旅遊回家整理行李超心累?達人教「事前3個準備」讓你負擔少一大半
旅行令人期待又愉快,但一想到打包行李與回家後的整理麻煩,總讓人感到些許疲憊與抗拒。日媒ESSE Online專欄作家小林ユリ分享了一些實用小技巧,透過簡單的準備與習慣,讓旅行後的「收尾工作」變得輕鬆又高效。1. 衣物分日打包 直接用洗衣袋分類小林建議,出發前就將每日的換洗衣物分裝到不同的洗衣網袋中。每日換洗時,將穿過的衣物直接放回該天的洗衣袋中,回家後便能整袋丟入洗衣機清洗,完全省去分類的手續。這樣的做法不僅簡化了回家的洗衣流程,也能避免旅行時打開行李箱卻忘了自己當初怎麼搭配衣服的窘境。此外,貼身衣物、毛巾、襪子等小物也可用小型洗衣袋事先分類,回家後不僅方便清洗,還能一目了然地決定清洗方式(例如一般洗或 脫水模式)。2. 一次性小包裝+丟棄式小物 減輕行李負擔洗髮精、沐浴乳等瓶裝品,可以善用藥妝店或便利商店的試用包,省去另外分裝的麻煩。也可以使用百元商店販售的可拋棄式小瓶容器,用完當場丟棄,回程不需帶回空瓶,省事又省空間。此外,夏季常備的手帕、毛巾,小林也改用「拋棄式紙巾」做替代。她指出,以前總要準備2~3條手帕,但現在透過搭配紙巾,只需帶1~2條即可,大大減少隨身負擔,也省去了回家後大量手洗晾乾的麻煩。3. 藥品、充電器:建立「拿出就能放回」的系統旅行時常用的藥品(如胃藥、止痛藥、OK繃等),小林平時就集中收納在防災備品包中,旅行時直接整包取出使用,回家後再補齊用掉的藥品後原封放回,不需重新分類,節省許多整理工夫。這樣做也能定期檢查藥品的有效期限,避免過期卻沒發現的損失。另外,她還會將行李箱內部分為兩區:左側為回家後馬上需要整理的物品(如洗衣物)、右側為可稍後處理的物品(如紀念品或備用物品),讓疲憊的自己也能依序慢慢整理,不會一回家就陷入混亂。這些微小的準備,能讓行前打包更省時,回家整理更省力。與其在旅後苦惱堆積如山的行李,不如出發前就設計好「善後系統」,讓每次旅行從開始到結束都能落實輕鬆愉快。
-
2025-07-11 焦點.元氣新聞
老年衰弱症增失智風險 5徵兆是警訊
「醫師,我最近胃口不好,什麼事都提不起勁,我是不是生病了?」這是許多長者在診間常提出的疑問。三軍總醫院汀州院區院長謝嘉娟在「元氣最愛問」節目中指出,這些看似常見的症狀,可能是「老年衰弱症」的早期徵兆,若未及時介入,將大幅提高失能、失智的風險。★是健忘還是失智?點我👉極早期失智篩檢測驗謝嘉娟強調,老年衰弱不是病,而是一種「老年症候群」,類似現代慢性病─代謝症候群的概念,是身體功能失調的警訊,是由幾個指標組合而來。老年症候群的臨床表現有五項指標:非預期性的體重減輕、自述疲憊感、肌力下降、行走速度變慢及體能活動減少。由於症狀與老年憂鬱症部分重疊,常被民眾混淆,建議應至老年醫學科、老年精神科或神經內科等專科就診,由醫師進行診斷與分辨。女性與偏瘦者 屬高風險族群老年衰弱症的盛行率約為1%至15%,且隨年齡增長而顯著提升,80歲以上的比率可能高達兩成,女性及體重偏輕者屬於高風險族群。謝嘉娟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年應進行一次健康檢查,目前多數醫院的健檢項目已納入衰弱症的篩檢,包含步態評估、下肢肌力測試等。若在家自行評估,可嘗試於15秒內不倚靠扶手從椅子站起5次,家屬亦可初步評估,例如長者未刻意減重,一年內體重卻減少超過3公斤或5%,經常感到疲倦、步伐變慢、握力明顯下降,如開寶特瓶或擰毛巾困難,都是值得注意的警訊。延緩衰弱 補足營養適當運動謝嘉娟提醒,許多長者在看似健康的狀況下,若不慎跌倒,往往迅速喪失自理能力,因此衰弱發生前應積極預防。營養攝取是關鍵,建議每日補充足夠的蛋白質與熱量,並攝取適量的維生素D與鈣質。例如體重50公斤的長者,每天應攝取約60克蛋白質;鈣質建議每日攝取1000至1500毫克,維生素D約800國際單位(IU)。適當運動同樣能延緩衰弱進程。可選擇適合年長者的運動類型,例如打太極可提升平衡能力、超慢跑與阻力訓練則增強肌耐力,相較之下,馬拉松長跑或騎單車等高強度運動,除非長期維持訓練,否則不建議貿然嘗試。此外,若長者曾發生心絞痛或有糖尿病等慢性病,應先諮詢專科醫師是否可以運動或適合的運動。整合用藥 避免藥物交互作用多數長者同時罹患多種慢性疾病,若未妥善整合用藥,恐造成藥物交互作用或劑量過重,增加肝腎負擔。謝嘉娟建議,若醫院設有老年醫學科或整合醫學科,可由醫師協助整合用藥,以減少重複開立與潛在副作用。若就醫院所資源有限,也可由主要照護科別協調整合,例如糖尿病患者可由新陳代謝科主責,心臟疾病則由心臟科統籌,以降低用藥風險。長者量六力 助居家自行檢測為協助長者進行自我健康管理,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推出「長者量六力」LINE工具,從認知、情緒、視力、聽力、營養與活動力六大面向進行評估,只需透過Google搜尋,或是LINE ID搜尋「@hpaicope」,加入好友並註冊,即可開始進行檢測。謝嘉娟強調,老年衰弱並非無法逆轉,只要及早覺察,就能從營養、運動、用藥管理到心理照護多方面著手,幫助長者維持良好生活品質,邁向健康老化。
-
2025-07-11 焦點.健康知識+
用隨身風扇狂吹其實沒效?急診醫曝防高溫中暑最有感對策
全球氣候暖化,夏季一年比一年炎熱,中暑的風險也與日俱增。面對這樣的酷暑,除了基本的水分補給,還有哪些容易忽略的防中暑要點?日本新百合丘綜合醫院急診中心主任伊藤敏孝醫師提供防中暑實用建議,幫助健康平安度過炎炎夏日。伊藤醫師指出,人體會藉由出汗並透過汗水蒸發時所產生的氣化熱來散熱,維持體溫平衡。然而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汗水蒸發變得困難,不僅水分,連電解質(如鹽分)也會大量流失,導致脫水,體溫調節機能隨之惡化,進而引發中暑。例如氣溫32℃、濕度40%與氣溫28℃、濕度80%,在中暑風險上幾乎不相上下,因為濕度過高會使汗水難以蒸發,身體熱氣便無法釋放出去。哪些人特別容易中暑?不吃早餐的人也中招戶外運動或長時間勞動者,中暑風險自然較高。不過,體溫調節能力較差的嬰幼兒與年長者,也屬於高危險族群。特別是長者常認為「冷氣對身體不好」而選擇不開冷氣,反而更容易導致中暑。此外,伊藤醫師還提出另一個盲點:沒吃早餐也容易中暑。他解釋人在睡覺時無法補充水分,又會流汗,起床後其實處於輕微脫水狀態。如果空腹出門,又遭遇高溫高濕環境,非常容易中暑。即使只是抹上奶油的吐司和一杯咖啡,也有助於降低風險。中暑對策的誤區 只補水不夠伊藤醫師提醒,只補充水分,反而可能導致體內鈉濃度過低,使汗腺停止運作,體內熱無法排出,造成症狀惡化。運動飲料雖能補充能量,但糖分高、鹽分不足,仍可能導致糖分攝取過多與鹽分攝取不足的雙重風險。最理想的方式是同時補充水與鹽分,例如:鹽昆布茶便是一種不錯的選擇。特別是在汗液偏黏、含鹽量高的梅雨時期,更需要積極補水補鹽。若懷疑已有脫水症狀,建議飲用「口服補水液」。另外,也可透過觀察排尿次數來了解體內水分狀態:若排尿次數明顯減少,就可能是身體缺水的警訊。隨身風扇有效嗎?搭配濕毛巾或冰塊才有感伊藤醫師提到,市面上流行的隨身風扇,在高溫時只是吹著熱風,實際降溫效果有限。他建議,可選擇能吹出冷風的隨身風扇,或搭配濕紙巾、濕毛巾、冰毛巾等一起使用,效果更佳。擦汗時使用濕毛巾能讓水分在皮膚表面產生氣化作用,達到降溫效果。反之,使用乾毛巾反而讓身體熱氣更不易散發。若在戶外感到不適,還可以利用便利商店購買的袋裝或杯裝冰塊,直接敷在頸部大動脈處降溫,也可用毛巾包住冰塊繞在脖子上。冰塊溶解後的水也能拿來濕潤毛巾,達到冷卻效果,是簡單又有效的急救對策。中暑警訊與叫救護車的時機若身體出現頭暈、暈眩、無力、噁心等症狀,就很可能是初期的中暑。當出現肌肉痠痛、嘔吐、站不穩等進一步症狀時,已接近中度甚至重度,應立即就醫。特別是若腿腳無力、無法行動,可以毫不猶豫地叫救護車。
-
2025-07-09 養生.生活智慧王
夏天在家沒辦法吹冷氣或電扇怎麼辦?家政顧問教3個降溫撇步
炎熱的夏天許多人家裡都會開冷氣,但如果發生停電或是冷氣突然故障該怎麼辦?日本家政顧問矢野菊乃(Kikuno Yano)就在文章中教大家如何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保持涼爽。三個技巧幫助您輕鬆降溫1.使用冰袋並減少活動在不能使用空調的情況下,人即使待在室內仍會感到滿頭大汗,出現身體不適,有時甚至感覺癱軟無力,彷彿做了許多家務事。想要緩解炎熱,第一個方法是使用薄毛巾將冷凍食物附的「冰袋」包起來,然後放在脖子、腋下和腹股溝等部位,如果沒有冰袋,也可以使用冷凍濕毛巾。2.陽台灑水降溫在陽台上灑水有助於帶走房子的熱量,達到降溫的目的,但是需要注意時間。應在夜間而非白天灑水,另外也可以鋪上保水性好的墊子。3.改變穿著天氣熱時應避免穿緊身的衣服,選擇透氣的材質更能保持身體涼爽,矢野女士推薦「洋裝」和「甚平」(傳統日式便服)。如果在白天,可以去圖書館、咖啡廳或百貨商場享受免費冷氣,至於晚上睡覺時如果沒有空調,就要更注意房間的通風良好,並使用具有降溫效果的寢具,例如涼感枕頭,或者是用毛巾包裹的冰枕。平時如何做好準備建議民眾在家裡冰箱裡隨時常備一個「冷凍塑膠瓶」,最好使用冷凍專用的容器,以利安全並重複使用。從防災角度來看,家中最好準備一個行動電源或緊急發電機,當空調發生故障無法開啟時,冰箱、空氣循環機等電器就能派上用場。不論透過什麼方式消暑,要注意的是,溫度突然驟變可能會引發健康問題,尤其是兒童、老年人更要特別注意。像是洗冷水澡雖有助於降溫,但別一下子讓冷水淋到全身,請先從手腳尖開始接觸冷水,讓身體適應水溫後再進行全身淋浴,又或者用冰毛巾或布擦拭臉部和身體即可。
-
2025-07-04 養生.生活智慧王
末日預言/防災包裡面要有什麼?防災食物挑選4原則 飲水這樣存放才喝得到
7月5日的大災難預言將至,到底會不會有大地震發生?中央氣象署強調,地震機率僅為科學推估,無法精確預測發生日期,實在毋須過度恐慌。並且與其擔憂預言,不如備妥緊急避難包,儲備至少3至7天的食物與飲水。日媒也建議居家飲水要分散存放,以防受困在不同地方可就近取用。大地震真有可能發生?日本漫畫家竜樹諒在《我所看見的未來》書中預言今年7月5日將有大地震、大海嘯的大災難;日本氣象廳今年初也公布南海區域在未來30年內發生大地震的機率上升至80%。即使你不相信漫畫家的預言,但對於氣象單位的預估,是否也開始令人對於即將來臨的預言感到憂心?針對南海海槽是否真有可能發生大地震,中央氣象署臉書粉專「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日前發文解釋,地震周期只是分析地震發生可能有規律的切入點之一,不代表大地震會在預估的當年發生。地震機率也只是個預估值。氣象署強調,面對大地震不需過度緊張,我們不能阻止地震發生,但是可以積極做好防災準備,像是固定家具、建物抗震的檢查、演練地震避難等,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平安。防災包要準備哪些東西?確實,與其擔心會不會及何時來的不確定災難,不如預好萬一災難真的來臨的準備。最近就有很多人在準備「防災包」,防災包裡需要準備哪些東西呢?消防署日前在臉書粉絲專頁建議,防災避難包大致分「基本裝備」、及進階版的「專屬緊急避難包」。基本版的內容物是普遍需要的,而專屬版的則視家中成員而定,例如家中有長者,得準備銀髮友善食品、手杖等;家中如有小孩,就得備妥奶粉、尿布等。備好緊急避難包,也別忘了標記儲存日期及定期檢查日期,建議每半年檢查一次緊急避難包,以確保物品無損壞、遺漏或已屆使用期限需替換的情形。緊急避難包-基本裝備版.飲食:飲用水、餅乾、巧克力、防災食品、真空速食食品等簡單的糧食。.急救小物:OK繃、優碘、棉花棒、紗布等急救用品、溫度計、濕紙巾,及常用藥、居家常備藥。.保暖物:外套、毛巾、手套、雨衣、暖暖包。.重要證件影本:身分證、健保卡影本。.現金:備少許現以防萬一,例如手機沒電、販賣機只吃錢的窘境!.鞋子:萬一需要撤離。.多功能工具箱:哨子、收音機、手電筒、電池、打火機、瑞士刀、行動電源等。.APP:可下載「消防防災e點通APP」掌握災難最新訊息。緊急避難包-分齡進階版.小孩: 奶瓶、奶粉、尿布、濕紙巾、揹巾、安撫奶嘴或小玩具等。.樂齡長輩:營養果凍、銀髮友善食品、紙尿褲、手杖、假牙、助聽器、老花眼鏡等。.毛孩:寵物糧食、藥品、保暖用品、牽繩等。.女性貼心小物:衛生綿等生理用品。防災食物大概要準備幾日份?上述「飲食」項目提到防災食物,在份量的準備上,可先評估平常居家食物儲存狀況,家庭人數、營養均衡、個別喜好、慢性病或過敏禁忌,進而決定準備食物項目及數量。考量家中每位成員之需求及營養,以家庭為單位,消防署建議,最少準備「3日份以上」的防災食物。食物的挑選更是重要,優先以可常溫保存、不需加熱的即食品為主。防災食物挑選4原則1.可以常溫保存的食物(最好可以保存半年以上)。2.方便攜帶的食品(有外包裝的食品)。3.最好可以不需加熱或加熱水即可食用的品項。4.符合家庭日常飲食習慣的品項。日防災建議 備7天食物、水分散儲存而日本也是地震多的國家,此次預言的災難地也正是日本,因此日本各媒體也對日本居民提出防災建議。《ESSE online》指出,如果發生災害,若在城市地區,只要家裡沒有危險,仍可先在家中避難。日本幅員較廣,萬一需在家避難多日,政府的餐食送到每個家庭大約需要一周時間,因此建議需要儲備7天的家居用量。也提醒在顯眼處寫有效期,將經常使用的食物存放在廚房,可將每種類型食物分別放入一個抽屜或儲存盒,以便一目了然看到裡面的東西。最重要的是水源的存放。災難時,水是很重要的補給物。但水又很難大量儲存,建議可在家中每個地方擺放幾瓶水,例如臥室、客廳、廚房各放一些,以防被困在某處無法移動時可就近取得水。除了備好防災包,氣象署也提醒,還要確認住家附近的避難地點、規劃避難路線。我們無法知道災難會不會及何時來,與其擔心預言會不會發生,不如確實做好防災行動更重要。參考資料.《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臉書粉絲專頁.《消防署》臉書粉絲專頁.內政部消防署《消防防災館》.《ESSE online》
-
2025-06-25 焦點.健康知識+
熱到受不了!譚敦慈教1妙招瞬降室溫 戶外隨時補充水分
「夏至」剛過,全台持續高溫酷熱。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表示,悶熱的室內環境可能引發中暑,尤其是通風不良的房間、頻繁進出冷氣房,易導致身體調節能力失衡。若熱到受不了,出現惡心、嘔吐、大量流汗、倦怠、無力、頭暈等不適症狀,就可能發生熱傷害,應立即降溫。夏天真的好熱,未來氣溫可能天天破36℃,要慎防熱傷害,衛福部提醒,避免非必要的戶外活動、勞動及運動,外出時注意防曬、多補充水分。用濕布擦地板、開循環扇 降溫超有感譚敦慈分享,她的住家坐東朝西,俗稱的「西曬屋」,所以白天一定會拉上窗簾阻擋陽光,減少熱能進入室內;傍晚再打開窗簾,讓室內熱氣散發,改善悶熱感。另外,她會在一回到家時,先用濕布擦地板,「這招非常有用,濕布輕輕擦拭磁磚或木地板表面,同時打開循環扇,降溫、降燥熱有感。」室溫超過28℃開冷氣 濕度高於60%開除濕機台灣夏天非常炎熱,如果下雨,會讓人感到悶熱和不舒服。譚敦慈指出,濕度會影響汗水蒸發,使人體無法有效散熱,尤其是當濕度超過60%,容易孳生黴菌誘發過敏問題,建議室內應加裝溫濕度計,當室溫超過28℃就開冷氣、濕度高於60%開除濕機,多管齊下維持最為舒適的範圍。善用涼感科技產品 隨時補充水分譚敦慈認為,應該善用科技產品,涼感衣、涼感床單真的可以有效降溫,通過物理降溫原理提升舒適感。「我每天一定會出門運動,除了避開早上10點至傍晚4點太陽最毒辣的時間,穿上涼感衣就不會濕濕黏黏,再把沾水的毛巾放在頸部,可以幫助身體散熱。」「另一個降溫的方法,是隨時補充水分。」譚敦慈說,喝水最好以白開水為主,固定時間、水量飲用,千萬不要等到口渴才狂灌。她個人除了起床喝一杯溫咖啡外,其他時間都是飲用常溫開水,幫助促進新陳代謝,也不會過度刺激腸胃道,溫開水接近人體的核心溫度,更能幫助身體維持恆定溫度。
-
2025-06-23 焦點.健康知識+
洗臉不要搓揉!美容專家教「最佳潔面方式」很多人原來都做錯了
你每天都是怎麼洗臉的呢?要知道的是,日常洗臉流程不只是要確實清除臉部髒污,還會影響臉部的膚質,日本美容專欄記者小田Yuiko就分享洗臉時應該注意的細節,幫助大家培養正確的洗臉習慣。洗面乳的用量千萬別省Yuiko提醒,洗面乳或卸妝產品的用量如果不夠,搓洗臉部時容易導致皮膚問題或老化,不同質地的產品使用的量各有所異,通常為直徑1.5~2.5公分的圓形大小,洗臉時應該要感覺滑動順暢,如果手指直接摩擦到肌膚,就代表用量可能太少。洗臉不要搓揉,手部動作應是塗抹、按壓現在的洗臉產品通常不需用力搓揉,就能達到卸妝、清潔的效果,所以洗臉時只要將潔面產品在手掌混合均勻,用掌心緊緊按壓在肌膚上即可。洗面產品於掌心搓出泡沫後,先後塗抹在額頭和兩頰皮膚30秒到1分鐘,鼻翼、眼周、嘴角等細節部位則可以用指腹輕輕來回按壓,以防止產生皺紋。正確的沖洗和擦乾方法使用洗臉產品清潔完後,接下來進入沖洗流程,Yuiko建議用「低於體溫的溫水」沖洗,因為水溫過高會帶走皮膚水分,過低又可能使彩妝和皮脂殘留,殘留的髒污會氧化並引起發炎,理想的沖洗水溫是攝氏32到36度,用掌心盛滿水並輕輕搓洗至少20次,髮際線、下巴下方、鼻子周圍和耳朵後面也別忘了沖洗乾淨。洗臉完畢後許多人會用毛巾擦乾,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毛巾沒有經常清洗容易滋生細菌,若久久才換一次毛巾,擦臉時最好還是使用一次性的紙巾,選用柔軟親膚的材質更能守護臉部肌膚。參考資料:BAILA
-
2025-06-20 癌症.其他癌症
50歲作家下體出血「以為更年期月經回歸」竟是癌症!和年輕感染一病毒有關
美國作家茱莉亞德維勒斯(Julia DeVillers)因反覆出現不明原因的出血,原以為是更年期症狀,直到進一步檢查後才發現罹患的是第三期肛門癌,且病因與她年輕時感染的人類乳突病毒(HPV)有關。這起案例也凸顯了HPV潛伏與癌變的風險,以及對相關症狀辨識的困難。「我以為是月經回來了」:異常出血的開始德維勒斯今年50多歲,某日坐在泳池邊時,發現毛巾被血染紅。她當時以為是月經復發,並未立即警覺。直到持續出現「像經血一樣突然湧出的出血」,她才意識到血源來自肛門,而非陰道。誤以為是痔瘡,竟然是肛門癌初步檢查時,醫師判斷可能是痔瘡,安排手術切除。然而手術過程中,醫療團隊意外發現兩個腫瘤,進一步確診為第三期肛門癌,癌細胞已擴散至淋巴結。年輕時感染HPV,數十年後成癌德維勒斯回憶,自己曾在大學時期被診斷出感染HPV,但醫師當時告訴她「這種病毒很常見,通常會自行痊癒」,因此未特別在意。她後來才意識到,HPV與包括子宮頸癌、口咽癌、以及她所罹患的肛門癌都有密切關聯。據美國疾管中心(CDC)統計,美國每年約新增1萬多例肛門癌,約2千人因此死亡。肛門癌與其他腸胃道癌症不同,主要與HPV感染有關,而HPV本身可透過性接觸傳播,許多感染者並無明顯症狀。歷經化療與住進加護病房,幸運康復德維勒斯隨後接受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治療過程艱辛。第二次化療後,她出現腸道扭結與急性嘔吐,住進加護病房長達五週,病情一度危急,甚至一度啟動安寧照護程序。然而,經過輸血與一連串治療後,她逐漸恢復,癌症最終獲得控制。籲正視HPV風險與疫苗保護力治療結束約半年後,她接受的檢查顯示無癌症跡象,目前已經康復三年。她現已加入美國HPV癌症聯盟(HPV Cancer Alliance)董事會,致力於提升HPV疫苗接種率與相關癌症的早期識別。「我一開始不想說自己得的是『肛門癌』,總開玩笑說是『屁股癌』。但後來我發現,我必須講出真相,因為這是一個很多人不了解、但可能改變生命的疾病」,德維勒斯說。醫師指出,雖然HPV多數會在體內自行清除,但仍有機率導致癌變。接種HPV疫苗能有效預防90%以上與該病毒相關的癌症,目前建議9歲至26歲族群施打,成人也可諮詢醫師接種可能性。資料來源 / 每日郵報
-
2025-06-19 醫療.皮膚
7旬男皮膚紅疹 竟是千隻疥蟲作怪
一名70歲男性,過去3個月出現嚴重搔癢性皮疹,夜間症狀加劇,曾自行使用市售濕疹藥膏治療,但症狀未見改善,只得至醫院皮膚科就醫。經問診發現,患者同住家人也出現類似紅疹與搔癢情況,確診為「結痂型疥瘡感染」,且因患者為高齡長者又有明顯厚痂,研判他身上帶有上千隻疥蟲,傳染力極高,需積極治療。台北榮總皮膚部主治醫師馬聖翔說,疥瘡是種由疥蟲感染引起的皮膚病,透過密切接觸傳播,容易在家庭、養護機構及監所造成群聚感染。感染疥蟲後,潛伏期2至6周,患者通常不會立即出現症狀,其症狀主要來自人體對疥蟲及其排泄物所產生的延遲性過敏反應,一旦出現過敏反應,便有劇烈搔癢,在夜間特別明顯,嚴重影響患者睡眠與生活品質。疥蟲引起的皮疹,多以紅色陳舊性丘疹或結節表現,常分布於皮膚皺摺及較柔軟的區域,包括手腕、指縫、腋下、肚臍周圍、乳頭周圍、臀部及生殖器等部位,頭頸部則較少被侵犯,有時可在病灶區觀察到「蟲隧道」,此為疥蟲於皮膚表層鑽行所留下的細小通道,為診斷的重要依據之一。典型疥瘡患者皮膚上約有10至15隻疥蟲,該名患者全身有多處抓痕與紅色丘疹,指縫及手腕等部位也出現脫屑與紅疹,手掌有明顯的厚痂,馬聖翔說,透過皮膚鏡檢查可見典型蟲隧道,在皮膚刮屑中發現疥蟲,診斷為「結痂型疥瘡感染」。醫學研究顯示,在免疫功能低下或年長個案,每公克皮屑中會帶有3、4千隻疥蟲,傳染力高,因此研判患者身上可能帶有上千隻疥蟲。馬聖翔說,疥瘡的治療以使用滅疥藥物為主,除治療患者外,尚未出現症狀的同住家人也建議一併接受預防性治療,而該名患者經藥物治療一個月後,搔癢明顯改善。為防治疥蟲傳播,馬聖翔提醒,患者貼身衣物、床被單與毛巾等,建議用60℃以上熱水浸泡超過10分鐘後清洗,或使用烘乾機高溫處理。如衣物不適合用高溫處理,則可密封於塑膠袋中置放一周。若個案居住於養護機構,則需進行適當接觸隔離措施,以防止機構內的交互感染。
-
2025-06-16 養生.生活智慧王
洗完衣服還有臭味?可能洗之前就出錯!多1步驟能輕鬆解決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明明剛洗完的衣服,卻還是有股怪味?特別是毛巾或運動服,就算曬乾也聞得到淡淡的悶臭味。其實,這些異味很可能早在洗衣前就悄悄開始了!洗之前先讓濕衣物透透氣如果你習慣把衣服累積多天一起洗,這個時候濕衣物還沒洗就堆在洗衣籃、袋子裡好幾個小時,甚至一整天。這種情況很容易讓細菌有機可乘。簡單預防的方法是:.不要直接把濕毛巾、流汗的衣服塞進洗衣籃.改成先掛起來晾一晾,通個風、讓濕氣散去.例如在洗衣機上方裝根伸縮桿,晾個幾件也不佔空間這樣等你真正要洗的時候,就不會有濕衣物悶太久而產生異味。衣物異味的真正原因和細菌有關其實大多數洗完還臭的衣服,都是因為一種叫做「莫拉氏菌」的細菌過度繁殖。它特別喜歡潮濕又溫暖的環境,只要濕衣物放超過 4~5 小時,就會開始大量滋生。這些細菌會釋放出讓人不舒服的氣味,而一般的洗衣流程可能還洗不掉。若還是有味道可加「氧系漂白劑」萬一衣物已經有味道,也不用太擔心,可以這樣處理:.在洗衣時加點氧系漂白劑(像是過碳酸鈉).它可以幫助殺菌除臭,又不會像氯系那樣造成褪色只要按照用量加入,不需額外步驟,就能提升洗淨力和除味效果。重點整理:日常預防異味,從「洗之前」開始!. 濕衣物不要悶著,先晾一晾. 儲衣時保持通風,避免長時間堆積. 有異味時,洗衣時加點氧系漂白劑【資料來源】.じつは洗う前が大事!元家政婦が洗濯物のニオイを防ぐためにやっている「小ワザ」
-
2025-06-10 醫療.耳鼻喉
明明沒拔智齒為何臉頰腫脹?腮腺炎常見4個症狀,讓你痛到沒辦法側睡
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腮腺炎會讓臉頰腫脹,但其實這個疾病還有很多症狀,很多人感染了腮腺炎好一陣子才發現自己生病了。輔大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胡皓淳談腮腺炎常見4個症狀。1.不只臉頰腫脹,還有潛藏的發燒警訊很多人只注意腮腺腫大的明顯表徵,卻忽略了腮腺炎通常伴隨38°C以上的發燒症狀!這種發燒可能在腮腺腫脹前2-3天就已出現,是身體對病毒入侵的早期反應。我要提醒,若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燒,特別是已知周圍有人患腮腺炎,應立即就醫評估。2.吞嚥困難與食慾不振的雙重打擊腮腺炎患者常因腮腺腫脹而感到吞嚥時疼痛,這導致許多患者不願進食!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腫脹嚴重,甚至會影響唾液分泌,使口腔乾燥,更加重吞嚥不適感。我建議,患病期間可以選擇流質或軟質食物,並保持充分水分攝取來緩解不適。3.耳朵深處的隱藏疼痛 .不只下巴,連耳朵也會痛:腮腺位於耳朵下方,因此炎症可能導致耳朵深處疼痛,甚至聽力暫時下降!這種症狀特別容易被誤認為普通耳痛或中耳炎。 .張嘴時疼痛加劇特別危險:說話、咀嚼、甚至打哈欠時,都可能使疼痛加劇,這是腮腺炎的典型特徵。我建議,若有這種情況,應避免進食酸性或需大力咀嚼的食物!.對痛處冰敷可緩解不適:我會強烈建議,使用冰袋包裹毛巾輕敷腫脹處,可以減輕疼痛與發炎。4.男性睪丸腫痛,女性卵巢炎症這是腮腺炎最容易被忽視但可能最嚴重的併發症!約30%感染腮腺炎的青春期後男性可能出現睪丸炎,表現為陰囊腫脹、疼痛和發熱。女性則可能出現卵巢炎,表現為下腹部疼痛。我建議,若出現這類症狀,應立即就醫。如果你出現上述任何症狀,尤其是已知自己接觸過腮腺炎患者,不要輕忽,可以先諮詢醫師,確認是否需要進行診斷檢測!(本文出自陳鈺泓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
2025-06-08 醫療.骨科.復健
錯誤姿勢讓骨盆傾斜、骨刺形成 復健科醫授1口訣維持正確坐姿
根據調查,台灣超過七成上班族每天坐超過六小時,尤以辦公室族群如金融、科技與行政從業人員最為明顯。久坐除了對腰椎造成壓力,還可能提高心血管疾病、癌症及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耕莘醫院安康院區復健科醫師陳佩岑指出,脊椎長期負荷不當,嚴重者甚至需手術治療,影響生活品質與家庭經濟。因此,學習正確坐姿與養成間歇活動習慣,對健康維持格外重要。椎間盤長時間受壓,可能導致疼痛與行動困難。現代人工作型態,「久坐」已成常態,但人類的脊椎原本是為活動而設計,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會帶來相當負擔,支撐脊椎的核心肌群容易無力,血液循環也隨之降低,進一步影響椎間盤的健康。陳佩岑說,當核心無法有效穩定脊椎,椎間盤受壓時間一長,容易出現突出而壓迫神經,造成下背痛與下肢麻木、無力,進一步可能演變成慢性疼痛或行動困難。這些脊椎問題不僅影響個人生活與工作能力,嚴重時還需負擔高額醫療費用。傷害累積多年、症狀出現,需投入長時間復健。許多民眾習慣性彎腰駝背、翹腳、身體歪斜,卻未察覺其危害。陳佩岑提醒,這些錯誤姿勢會讓骨盆傾斜,脊椎長期處於非自然彎曲狀態,導致肌肉不平衡、慢性痠痛,甚至造成脊椎滑脫、骨刺形成。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肩頸僵硬、偏頭痛及手腳麻木。她強調「許多患者發現症狀時,問題早已累積多年,復健治療需投入相當時間與耐心。」因此,提早養成良好坐姿習慣,才能避免慢性脊椎病變悄悄找上門。脊椎有依靠、肩膀放輕鬆、雙腳平放地。正確坐姿與適當活動,有助減少椎間盤長時間受壓,降低久坐對脊椎造成的負擔,正確坐姿的關鍵,在於讓身體各部位保持平衡穩定。陳佩岑建議,上班族坐著時應讓背部完整貼靠椅背,讓脊椎有良好支撐;髖關節、膝關節及手肘保持約90度彎曲,雙腳平穩踩地或踩踏墊,避免吊腳或翹腳。肩膀自然下垂、手肘放鬆,有助減少肩頸肌肉緊繃。她提醒,可以記住口訣「脊椎有依靠、肩膀放輕鬆、雙腳平放地」,幫助自己在每天工作時隨時自我檢查姿勢。螢幕中央略低於視線15-20度,避免拉扯頸部。除了坐姿,電腦螢幕與滑鼠擺放位置也攸關上半身負擔。陳佩岑指出,螢幕應置於正前方,距離眼睛約50至70公分,螢幕中央略低於視線15至20度,避免因低頭或歪頭觀看而拉扯頸部肌肉。滑鼠與鍵盤建議與手肘齊高,前臂自然平放桌面,手腕呈中立姿勢,避免懸空與過度彎曲,減少滑鼠手、肩頸痠痛的風險。她提醒:「工作空間小小調整,就能大幅降低慢性疼痛的發生。」筆電外接鍵盤、螢幕最佳,或配合支架使用。對使用筆電工作的族群來說,螢幕與鍵盤合併設計常使人無法兼顧頸部與手部姿勢。陳佩岑建議,若條件允許,可外接鍵盤、滑鼠與獨立螢幕,筆電本體則可墊高至視線適當高度。若無法外接設備,也可利用簡易筆電支架或書本墊高螢幕,配合外接滑鼠鍵盤,減輕頸肩負擔。她說:「長時間低頭使用筆電,對頸椎負擔非常大,是許多年輕上班族提早出現肩頸僵硬的元凶。」準備小靠墊或毛巾捲,善用工具改善坐姿。辦公室若無法提供專業人體工學椅,仍可透過簡易工具進行輔助。陳佩岑表示,可在腰部後方放置小型靠墊或毛巾捲,強化腰椎支撐,減輕腰部壓力;腳底則可放置穩定腳踏墊,幫助雙腳自然平放、骨盆穩定。此外,她建議每30至60分鐘起身活動三至五分鐘,進行肩頸轉動、背部伸展、腿部活動,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疲勞積累。她強調「固定久坐」才是最大殺手,間歇性活動是簡單有效的自救法。矯正坐姿卻越坐越痠?搭配拉筋伸展或復健。不少人初期矯正坐姿時,會出現「越坐越痠」現象。陳佩岑說,長期不良姿勢讓部分肌肉已經緊繃、萎縮或代償使用,短時間內調整,反而讓身體覺得吃力。此時建議搭配拉筋伸展、核心肌群訓練,必要時也可尋求復健科專業介入,進行物理治療或儀器治療,幫助身體重新建立正確姿勢記憶。同時,適當營養補充與充足水分攝取,有助於肌肉關節維持彈性,為長期脊椎健康打下基礎。
-
2025-06-07 養生.生活智慧王
室內外10個意想不到的蚊子藏身處!被蚊子咬如何快速止癢?試試蘆薈、燕麥片
夏天最惱人的事,莫過於討厭的蚊子大軍出沒。有些人以為,把戶外積水清掉就沒蚊子了,不過清潔專家提醒,室內外都有可能讓蚊子產卵的地方,要杜絕蚊子,就得仔細檢查房子的每個角落,有些你根本沒注意到的地方,像是陽台的傘架、浴室排水管、室內植物的水盤等,都不能放過。蚊子會在哪裡產卵?蚊子繁殖的首要條件是積水,淺而不流動的水蚊子最喜歡,即使是1釐米深的淺水坑,也能讓蚊子產卵並孵化幼蟲。尤其台灣的夏天高溫潮濕,正是蚊子繁殖的最佳環境。夏天多雨,雨水往往會在各種意想不到的地方積聚,如塑膠瓶蓋、空罐、花盆底盤、玩具、輪胎等容器中積水,都可能成為蚊子繁殖的溫床。更有許多人以為蚊子只在戶外繁殖,但事實上,室內同樣存在蚊子孳生的風險。根據《Hint-Pot》報導,整理與清潔專家提醒,如室內植物的水盤、廚房和浴室的排水口、臉盆、冷氣機、除濕機等家用電器的水箱,都可能積水並成為蚊子的產卵點。室外常見的蚊子溫床而通常我們對於室外環境比較有警覺,大多知道一些容易積水的地方要清除,但還是會忽略一些陰暗遮蔽的小角落,最適合蚊子躲藏和繁殖。大家還要知道,並不是有水的地方才會有蚊子,例如許多人家裡陽臺堆滿雜物,像花盆、傘架、雨衣、雨鞋、廢棄的玩具等。這些物品若長時間堆放且未清理,不僅可能積水,也會提供陰涼處讓蚊子躲藏與產卵。因此要定期清除雜物,或將這些物品妥善遮蔽,並保持空氣流通,減少濕氣累積。現在這個季節也經常下大雨,記得雨後一定要巡視一下室外,千萬別讓積水停留超過3天,因為蚊子卵在2~3天內就可能孵化。.花盆底積水.落葉堆、枯草堆.陽臺屋頂的排水孔、雨水槽堵塞處.冷氣機排水軟管末端.塑膠袋、空瓶罐、廢棄玩具、雜物堆潛在的室內產卵點更有些人以為蚊子都是從外面飛進來的,對於室內孳生蚊子這件事完全沒防備,其實室內許多角落也都可能是蚊子的藏身處,一定要定期檢查與清洗所有可能積水的位置,並保持乾燥通風。.室內植物的水盤.廚房水槽.浴室地板排水孔、洗臉盆下方積水.加濕器、除濕機、冷氣的積水槽.寵物飲水碗日常防蚊5招蚊子不僅令人煩惱,更是如登革熱、茲卡病毒等多種疾病的傳播媒介。雖然現在有各種不同防蚊產品,如防蚊液、防蚊貼片、電蚊拍、捕蚊燈……等,雖然短期內能減少蚊子叮咬,但從根本上消滅蚊子生長的環境,才能真正防蚊。1.保持通風乾燥:蚊子喜歡潮濕悶熱的環境,保持室內通風,減少濕度,有助於驅趕蚊子。2.使用蚊帳與防蚊網:睡覺時使用蚊帳,門窗安裝防蚊網,阻止蚊子進入室內。3.植物選擇與擺放:避免在室內擺放容易積水的植物,選擇不易積水的花盆設計。4.定期清理家中積水容器:每週檢查一次家中及周圍是否有積水容器,及時清理。5.使用天然防蚊劑:如檸檬桉油、薰衣草油等天然植物精油,可用於驅蚊。被蚊子咬如何快速止癢?如果還是免不了被蚊子咬了,要怎麼快速止癢?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也提供了除了蚊蟲藥膏的其他幾種天然物品,例如蘆薈、燕麥片都有助止癢。1.抗組織胺藥膏:抗組織胺是治療蚊蟲叮咬的常用藥物,使用含抗組胺成分的藥膏或薄荷油,可以讓你快速舒緩癢感。2.冰敷:如果已被蚊子咬到有點腫脹,這時可嘗試冰敷,用薄毛巾包裹冰袋敷在患處至少10分鐘,能減輕發炎、疼痛、腫脹和搔癢感。3.蘆薈:蘆薈葉子中的凝膠含有水楊酸,可以緩解瘙癢和疼痛,可將蘆薈凝膠直接塗抹在蚊蟲叮咬處。4.洋甘菊茶:洋甘菊茶裡的乾洋甘菊花富含萜類化合物和黃酮類化合物,也具有抗組織胺功效。將洋甘菊茶包浸泡水中至少20分鐘,直至水變成棕色。取出茶包,擠壓去除多餘的水分後,將茶包敷在蚊蟲叮咬處至少10分鐘,然後用乾淨的毛巾擦拭叮咬處。5.蜂蜜:蜂蜜具有多種止癢止痛的功效。蜂蜜中含有一種叫做過氧化氫酶的酶,可以緩解輕微的發炎。沾一些蜂蜜輕輕覆蓋在蚊蟲叮咬處,並貼上OK蹦,才不會沾黏。6.燕麥片:燕麥片含有麩質,可以緩解蚊蟲叮咬引起的搔癢。用攪拌機或食物處理機將其磨成細粉,再與溫水混合直到變成濃稠的糊狀。將燕麥糊塗抹在蚊蟲叮咬處至少10分鐘後,再用乾淨的毛巾擦掉。參考資料.《Hint-Pot》.《Hint-Pot》.《Cleveland Clinic》
-
2025-06-02 焦點.健康知識+
坐姿決定你70歲的身體健康 整脊師揭必須改掉的三種錯誤坐法
現代人習慣久坐,不論是唸書、辦公、看電視、用電腦等等,有些族群一天甚至坐著超過10個小時,日本「Perfect整體促進協會」的整脊師片平悦子就指出,不少人會透過整復按摩、物理治療或是運動來調整或訓練體格,然而要矯正骨盆的關鍵仍在於日常坐姿,她列出常見的3種錯誤坐法,以及教大家如何採取正確的坐姿。坐姿不良當心未來腰痠背痛片平悦子表示除了減少久坐以及保持運動習慣之外,每一天的坐姿也會對未來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有些人會認為只要每週去找脊椎按摩師整復一下,平常就不用太注意自己的姿勢,這樣的觀念可以說是大錯特錯。身為整脊師,片平悦子看過許多病人到了70歲開始全身酸痛,正是因為他們忽略了身體也有所謂的「正確使用方法」,錯誤的姿勢或動作會對各部位造成壓力,包括:頸部、肩胛骨、骨盆、脊椎、四肢等關節,長期下來很可能導致行動困難,甚至是疼痛。為了健康必須改掉這三種坐姿習慣!1.交叉雙腿、翹腳坐。2.側身坐。3.盤腿坐。在《Ourage》網站中,片平悅子列出三種應避免的坐姿,尤其翹腳或是側坐的姿勢會導致骨盆和脊椎出現歪斜,容易引發慢性疼痛。而盤腿坐之所以不健康,是因為盤腿時臀部會向後傾斜,造成髖關節承受巨大壓力,而身體為了維持骨盆穩定可能出現歪曲失衡,進一步出現肩膀僵硬、腰痛、五十肩甚至頭痛等症狀。另外,片平悦子也經常看到年輕人坐火車時雙腿往前伸直、將身體重心全放在尾骨上,每次她都默默擔心他們上了年紀後會背痛,因為這種上半身後傾的姿勢會造成腰部懸空,大大增加脊椎的壓力。坐下時,確保肛門和尾骨在正確的位置而要如何採取正確的坐姿呢?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坐骨位置」,坐骨是臀部的硬骨,位於肛門的正下方,當我們正確坐下時,坐骨需貼在椅子上,但是肛門的位置應該稍微抬高,身體重心應放在臀部坐骨與腿部,而非肛門上方的尾骨(脊椎末端)。當我們坐下時,可以先將坐骨貼在椅子前端,背部自然挺直,然後坐骨沿著椅面慢慢往後退,直到背部能靠到椅背,這樣就能確保坐著時骨盆直立,至於膝蓋則注意要在腳踝正上方。駝背時坐姿矯正方式然而,如果民眾有駝背的症狀,坐下時腰椎可能無法順利靠到椅背,這時可以採取一個簡單的小步驟:將腳趾縮起來並握緊拳頭,這會使肚臍出力將腰椎向後推,幫助下背部貼緊座椅。用毛巾矯正盤腿姿勢雖說盤腿坐不健康,然而有時候還是會出現必須坐在地板上的情況,這時建議在屁股下方墊上有厚度的摺疊毛巾,或是使用地板正坐椅,讓臀部的位置高於膝蓋,這樣有助於讓我們的腰背保持中立。而如果是無法改掉翹腳、雙腳交叉習慣的民眾,也建議透過外在工具來約束姿勢,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坐在椅子上時,用毛巾或束帶將雙膝固定在一起,這樣能幫助自己維持在良好的坐姿。
-
2025-05-26 養生.生活智慧王
家裡其實不用買書桌書櫃!連搬五次家40歲媽曝可果斷捨棄的居家物品
你是否曾想過,家中有些被視為理所當然該存在的家具與日用品,其實可能是生活雜亂與家務繁忙的根源?透過斷捨離,許多人發現生活變得更輕鬆。日本40多歲的古董店老闆、育有一子的家居博主Kana(かな),在經歷丈夫工作調動的5次搬家後,逐漸轉向極簡生活主義,在《ESSE Online》分享她發現「其實沒有也沒關係」的4樣物品。書櫃其實不需要 沒有大型家具的舒適與安心感Kana表示自己一家人是常常搬家的「轉勤族」,大約每兩年就要搬一次家。由於搬家地點的房間大小與收納空間每次都不盡相同,開始有意識地減少占空間的大型家具。每次搬家時,我們都會捨棄如微波爐架、書架等占空間的家具。取而代之,改用可堆疊的木箱等小型且可靈活運用的收納道具取代書櫃。這樣一來,不僅節省空間,從防災的角度來看,減少高大的家具也更安心。書桌不用急著買 孩子在客廳做功課邊互動更有效率當兒子即將上小學時,Kana曾考慮過要不要購買學習書桌。不過,我們住的是兩房一廳的小家庭,實在擠不出一個合適的空間擺放書桌,最後決定暫時不買。現在兒子已經是小學三年級,平常都在客廳的暖桌上寫作業。由於孩子就在父母眼前學習,家長也更容易陪他一起檢查、指導,反而營造出更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放棄大浴巾 洗衣的壓力大減以前習慣使用大浴巾,但每次洗衣時佔空間又難乾,尤其遇到天氣不好時更是令人煩躁。後來決定改用比一般毛巾稍大一點的中型毛巾,大大減輕了洗衣的壓力。晴天時很快就乾,即使使用烘衣機也不會有悶臭味,而且收納空間也省下不少,優點多多。「總有一天」永遠不會到 不穿的衣服果斷丟棄吧過去Kana家的衣服堆得滿滿的,有些衣服當初花不少錢買的,或是才穿過幾次,因而捨不得丟,於是衣服越積越多。但經過一段時間我發現,那些掛在衣櫥裡一年、甚至兩年都沒穿的衣服,從來都不會被選中。最後Kana下定決心,大量捨棄那些「看起來好像有價值,但實際不會穿」的衣服。也因此她才明白,那些「總有一天要穿」的衣服之所以一直被晾著,是因為穿上後其實不合身、款式已過時,或者根本不再喜歡它了。放下「理所當然」 讓生活煥然一新許多生活中「應該要有」的東西,當勇敢地放手後,才會發現生活變得更輕鬆、更順心。把物品減到只剩「真正需要」的那些,不僅讓空間更整潔,也讓日常事務更有效率。
-
2025-05-24 焦點.元氣新聞
【照顧未來】中年投身長照 他們重啟人生
高齡化浪潮來勢洶洶,長照不只是社會的挑戰,更是職涯的機會。有人在照顧中重啟人生,有人把彈性工時做出職場第二春,當市場穩定成長,這個工作也不再只是備案,而是未來。中午十二點,居服員王如萍拎著便當走進個案家,動作熟稔地將飯菜剪細,耐心餵食,餐後她正清理掉落地面的飯粒,一陣水聲傳來,個案已經站在沙發上小便,她立刻拿毛巾善後、為對方換上乾淨褲子,原本手足無措的個案,情緒穩定下來。這是王如萍在長照第一線的日常,今年五十八歲的她,擔任居服員六年多,她說,「我唯一會的,就是照顧人。」王如萍過去從事財務工作,因公婆罹病辭職返家,一照顧就是十五年。孝順的她,假日常陪先生帶著兩老遊遍雙北各大景點,但日復一日的照顧生活逐漸耗損身心,最終讓她病倒,「身為照顧者,我知道每個景點的無障礙廁所在哪裡,卻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為了喘口氣,她替公婆申請長照,居服員反倒鼓勵她,何不發揮「照顧強項」重回職場?衛福部統計一一二年一至十月,居服員達五點六萬人,其中女性居服員以中高齡婦女為主,像王如萍這樣的二度就業者不在少數。規模逾五百四十名居服員的「台灣居護」執行長張宏庠說,五十多歲仍具備良好的工作能力,距離國人平均壽命的八十歲尚有廿多年,這個年紀層多半經歷家庭與社會歷練,這時轉職或再就業,會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方向。當初為王如萍面試的主管陳木基,就是另一個例子。排班有彈性 兼顧工作家庭現年五十九歲的陳木基,目前在台灣居護擔任處長一職。他原為軍職,中校退伍後,回南投照顧罹患胃癌的父親近一年,再次投入職場,做過中央餐廚幫廚,擔任過領隊,每月出團廿多天,也做過月休四天的公車駕駛,然而,他必須經常往返台北和南投,加上年幼子女需要陪伴,工作與家庭難以兼顧,剛好軍中同袍在台灣居護做居服員,「他說時間彈性,假日可以不排班,很適合我當時的狀況。」有些女性個案會拒絕男性居服員,陳木基的第一個個案是中風多次的阿嬤,原本也不要他,但其他女性居服員都被阿嬤打退票,只好勉為其難接受,沒想到他成為服務阿嬤最久的居服員,「阿嬤比較喜歡碎碎念,我媽也很會念,我習慣了,所以我們相處融洽。」陳木基一做就是六年多,曾有個案要自己兒子辭職,跟著他做居服員,後來連女兒、女婿都加入行列,而他從居服員一路受提拔為組長、督導、區主任,如今已是處長,現在負責新北市新莊、板橋、土城一帶的業務,管理二百多名居服員。當初只想要一份時間彈性的工作,沒想到長照卻成為陳木基退伍後嶄露頭角的新舞台。公婆的禮物 助她主控人生對二度就業的王如萍來說也是如此,目前每月服務時數超過平均的一四○到一五○小時,忙得不亦樂乎。她說,以前只能仰賴先生給家用,伸手要錢就覺得人生掌握在別人手上,現在她把主控權找回來了,憶及過往,她充滿感激,「我能從事這一行,是公婆給的禮物,他們用自己生命衰弱的過程,讓我學習何謂照顧。」如今,照顧不再只是責任,而是她重新出發的力量與價值所在。數位版看這裡中年轉職 照顧變職志唯一會的是照顧人 財務、中校50歲轉行居服員重啟人生從家庭照顧者到專業居服員,二度就業的王如萍與軍職退伍的陳木基,都在五十來歲的年紀讓人生轉個彎,走進長照現場。來看他們如何用一雙手、一份心,把照顧變成職志,也為自己的人生下半場找到新的方向。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以工作和年齡為界線的退休觀念受到挑戰,面對比想像中還要長的人生下半場,必須及早準備。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退休力」,透過AI演算,整理出六種退休準備的樣態,並提出對應代表動物。歡迎填寫作答,評量您的退休準備是哪一種代表動物,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為退休準備和老後打算是持續的過程,建議至少每年檢驗一次,為人生下半場超前部署。
-
2025-05-21 養生.生活智慧王
氣炸鍋放錯位置可能引發火災 達人教你擺一處最安全
氣炸鍋簡單易用又方便,可以輕鬆做出許多美味料理,但如果不當使用或放置也會造成危險。The Takeout報導,號稱「氣炸鍋女王」的凱西(Cathy Yoder)分享使用氣炸鍋要注意的事項,避免引發火災或觸電意外。凱西說,基本上,不要將氣炸鍋放在任何凹凸不平的表面和易燃材質物品上,或緊貼著牆面,避免意外。最好也不要將氣炸鍋放在櫥櫃下或瓦斯爐上,以避免火災風險;並且遠離水槽,因為水氣結合電流很容易導致觸電。凱西表示,安全位置應該是找一個平坦且不易燃的平面,並讓氣炸鍋與其他平面距離至少5英寸。使用過程中,廚房毛巾、食用油、塑膠製品等易燃物與氣炸鍋排氣口應保持安全距離。凱西說,氣炸鍋使用時與牆面也要保持一定距離,確保通風良好,才不會讓電器過熱而起火。如果廚房有抽油煙機或窗戶,可以打開並將氣炸鍋放在附近運轉,增加空氣流動。凱西說,很多製造商警告,高功率電器不應該插在延長線插座上,因為有可能過熱而電線走火;最好將插頭直接插入牆上插座使用。使用前先翻閱說明書也是個好辦法,畢竟安全與美味料理都很重要。
-
2025-05-21 養生.生活智慧王
為何洗完衣服還有臭味?問題不在柔軟精,而是你忽略5關鍵!
很多人在洗完衣服後,仍會聞到一股悶悶的潮濕味,於是直覺地加重柔軟精用量,試圖掩蓋異味。但事實上,柔軟精本身並沒有除臭功能,過量使用反而可能殘留在衣物纖維中,不僅讓味道更濃重,還會降低衣物的吸水性。如果想真正解決異味問題,改善洗衣習慣與定期清潔洗衣機才是關鍵所在。1.洗完衣服30分鐘內晾乾:避免細菌滋生衣服洗完後若長時間悶在洗衣機中,是造成潮濕悶味最常見的原因。當衣物濕潤、溫暖又封閉,細菌與黴菌就會迅速滋長,尤其在濕度高的氣候下更為嚴重。建議在洗衣結束後30分鐘內將衣物取出晾曬,能大幅減少異味產生。如果無法立即晾衣,也可以考慮設定延遲洗衣時間,讓洗完的時間更接近你能處理的時段。2.衣物別塞太滿:分批洗才能洗得乾淨許多人為了節省時間與水電,會將衣物塞滿洗衣機一次清洗。但其實這樣會導致洗劑與水無法均勻分布,汗水、皮脂和污垢容易殘留,影響清潔效果,也會加重洗衣機負擔。建議洗衣量控制在洗衣機容量的七至八成,不僅能讓衣物清洗更徹底,還能延長機器壽命。如果衣物量真的太多,分兩次清洗反而更有效率。3.重的衣物先放:有助洗衣機正確判斷水位現代許多洗衣機具有重量感測功能,會根據衣物重量自動判斷所需水位與洗劑用量。如果先放入較輕的衣物,可能導致洗衣機低估實際所需水量,影響洗淨效果。因此,建議優先將毛巾、牛仔褲等重衣物放入洗衣槽底部,再放入輕薄衣物,有助洗衣機做出更準確的判斷。不過,如果你使用的是較舊型機種或感測功能不佳,也可考慮手動設定水位,以確保清潔效果。4.每1~2個月清洗洗衣槽:消除異味根源即使洗衣方式正確,如果洗衣機內槽髒污累積,依然會讓衣物帶有異味。長期使用下來,洗劑殘留、衣物纖維、皮屑與黴菌容易附著在內槽,這些污垢不易用清水沖洗乾淨。建議每1到2個月使用專用洗衣槽清潔劑清洗一次,並搭配洗衣機的「槽洗淨模式」,讓內槽充分浸泡與清潔。如果仍持續有異味,可能是外槽積垢,此時建議請專業技師進行拆機深層清洗。5.洗完衣服後:讓洗衣機保持通風乾燥許多人洗完衣服後會立刻關上洗衣機蓋,讓濕氣悶在裡面,這正是黴菌滋生的理想環境。洗完衣服後應打開洗衣機蓋,讓內部自然風乾,保持通風。建議同時用乾布擦拭洗衣機門蓋膠圈、邊緣與內槽壁,這些地方常是黴菌與異味的溫床。這些簡單的日常清潔習慣,可以有效預防異味回潮。整體而言,柔軟精的主要功能是讓衣物觸感柔順、減少靜電,不是用來除臭或殺菌的產品。過量使用柔軟精除了可能殘留在衣物上造成異味,還會讓毛巾等吸水性織品變得滑膩、不吸水。建議依產品說明適量使用,並選擇無香或低殘留配方,對肌膚與機器都更友善。因此,與其不斷增加柔軟精掩蓋臭味,不如從源頭改善洗衣習慣與機器保養。掌握正確晾衣時間、控制洗衣量、維持洗衣機清潔與通風,才能真正洗出乾淨、無異味的衣物。讓每一次洗衣都變得更有效率,也更健康。【資料來源】.洗濯してもなくならない雑菌臭 メーカーが答える原因と対策に「だからか」
-
2025-05-20 活動.活動最前線
「2025臺北健走趣」 走出健康新生活 超過30萬元好禮等你來挑戰!
為打造運動之都,臺北市積極跨域合作營造全場域健康環境,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自114年5月19日起至10月19日推出為期5個月的「2025臺北健走趣」系列活動,結合智慧載具完成指定任務及上傳健走軌跡,即可抽獎換好禮,獎品總價值超過30萬元!5月19日將由健康知識「問答挑戰賽」及體能加倍「加碼挑戰趣」率先開跑;6月中接續開放健走任務及分組競賽等關卡,讓臺北市民越走越健康,還有機會得大獎!健康起步走 走出健康新生活!根據教育部體育署113年運動現況調查,近十年來臺北市僅約四成的市民擁有規律運動習慣。世界衛生組織(WHO)2022年報告指出,缺乏足夠的身體活動及不健康飲食習慣,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生。健走是WHO推薦最容易實踐的身體活動,也是臺灣民眾最常參與的運動(占57.4%,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113年運動現況調查)。衛生局黃建華局長呼籲市民朋友可將健走融入日常生活,從每次10分鐘累積做起,只要走到有點出汗、有點喘,就已經達到健身目的,預防慢性疾病及舒緩壓力!不論是上、下班的通勤快走,假日與親友一同外出健走,都能從日常生活輕鬆做起!臺北健走趣 四大任務關卡及特色挑戰接棒開跑臺北市衛生局結合智慧科技及集點賽制,推出「2025臺北健走趣」系列活動,設計四大任務關卡:●問答挑戰賽:為增加市民健康知能,完成健康體位、身體活動及均衡飲食等知識問答,即可獲得集點。●加碼挑戰趣:結合臺北市「臺北大縱走」及「環騎臺北」活動,上傳參賽證明,可加碼獲得點數。●輕鬆趴趴走:運用活動APP或截圖上傳健走軌跡累積里程數,每月達標30公里,即可參加月月抽獎。鼓勵全家一起動起來,每月再加碼獎勵成人、兒童及青少年組及團體組前3名。●臺北尋寶趣:市民朋友於臺北市指定49條健走路線跟著軌跡尋找穀物寶寶,即可獲得點數;新增「臺北走透透挑戰賽」,完成12行政區至少1條健走路線,即可獲得限量版「榖物寶寶」毛巾1條。民眾於活動期間登入活動平台、完成任務集點,就能兌換超值商品禮券!每月還有健走專屬抽獎和分組競賽等您挑戰!走愈多、賺愈多,獎品拿不停!讓健走成為您的健康新日常!邁開健康生活步伐 30萬好禮等你拿!「2025臺北健走趣」系列活動自5月19日起為期5個月,由「問答挑戰賽」及「加碼挑戰趣」兩大任務率先開跑,6月中邀您在臺北市49條健走路線尋寶趴趴走;各項活動皆持續至10月19日,月月有驚喜,抽獎不間斷!獎品包含Apple Watch、Dyson造型器、健身環、AirPods等超過數百份總價值30萬好禮!相關訊息可上活動網站(https://www.walkintaipei.com.tw )查詢,亦可電洽活動客服專線(02-29125566分機8114)或撥打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分機1860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