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6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毒藥
共找到
763
筆 文章
-
-
2025-07-29 焦點.元氣新聞
B肝疫苗斷層世代 4地雷恐成肝癌防線破口
你是「B肝疫苗斷層世代」嗎? 國健署估計,全台有200萬B肝帶原者,四大地雷恐成肝癌防線破口。為避免步入「肝病三部曲」、降低肝癌發生率,國健署將自8月1日起擴大B、C型肝炎篩檢,年滿39歲者即可接受終身一次免費B、C肝篩檢。B型肝炎曾被視為國病,透過母嬰垂直感染,帶原率非常高,對國人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因此,台灣從1986年對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有效降低新生代B肝帶原率。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這項政策被視為全球第一個國家型B肝防治計畫,進而逐步展開高風險B、C型肝炎病人的抗病毒藥物治療計畫。降低肝癌 防治B、C肝是關鍵目前全球有超過3億人口患有B型或C型肝炎,每30秒就有1人死於肝炎相關疾病,而肝癌也長年位居我國十大癌症死因第二位。吳昭軍說,台灣的肝炎、肝硬化及肝癌,高達8成與B型、C型肝炎有關。「預防及治療B、C型肝炎是降低肝癌發生率的關鍵,除了新生兒接種疫苗,更擴大篩檢、提供藥物治療。」衛福部統計,每年約1萬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B型肝炎帶原者如持續有肝炎發作,15%至20%會有肝硬化的風險,而肝硬化者每年約有5%變成肝癌,形成肝病三部曲。錯誤傳染觀念 讓預防走錯方向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現行國健署提供45歲至79歲的民眾終身一次的B、C型肝炎篩檢,原住民篩檢年齡為40至79歲,符合資格者約1097萬人。為了涵蓋1986年前出生者,在B肝疫苗政策加強「疫苗斷層世代」約有200萬B肝帶原者,將自8月1日起,擴大年滿39歲者可以接受終身一次免費B、C肝篩檢。台癌基金會調查針對40歲以上民眾進行B型肝炎認知調查結果,揭示B肝疫苗斷層世代在防治上遭遇的四大認知危機與迷思,包含傳染迷思、知識缺口、追蹤落差、治療中斷等。有46%受訪者不清楚感染途徑,40%誤以為共食或飛沫會傳染,基金會強調,錯誤的傳染觀念,讓民眾在預防走錯方向。3成3帶原者 以為沒症狀就沒事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張家崙表示,肝臟是沉默的器官,有3成3帶原者以為沒症狀就沒事,可能錯過早期控制的黃金期,病程演變成慢性肝病、肝硬化,甚至肝癌。「透過篩檢早期發現,提供適當治療,能有效阻斷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張家崙呼籲,如果確認為B肝帶原,千萬不要緊張、逃避,其實不到三分之一的人需要治療,可與醫師討論後續追蹤計畫,積極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另外,指數正常不等於可以斷藥,如果藥吃一半就停,病毒可能全回來,因為有些病毒潛伏在肝細胞內,可能對肝臟細胞造成破壞,服用抗病毒藥物要長期抗戰。
-
2025-07-29 醫聲.肝病清除
2025消除C肝/簡榮南:十年努力,台C肝消除達WHO「計畫性標準」
肝病是我國的國病,七月廿八日是世界肝炎日,衛福部國健署B、C型肝炎辦公室臨床醫療組召集人簡榮南表示,今年世界肝炎日主題訂為「清除肝炎、打擊肝癌」,國內最新數據顯示,癌症仍是國內十大死因首位仍是癌症,而十大癌症死因中,肝癌仍排名第二,我國C肝防治雖已經接近清除,但多項目標「仍有一段路要走。」簡榮南細數國內消除C型肝炎歷史,二〇一六年六月,已故中研院士陳定信、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等人,開會討論如何消滅B、C型肝炎,因口服抗病毒藥物上市,C型肝炎治療比過去干擾素治療容易,前副總統陳建仁著手推動,二〇一六年底即成立「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繼任部長的衛福部前部長陳時中,將口服抗病毒藥物納入健保,二〇一七年一月起,首位病人在接受健保口服藥治療。簡榮南表示,二〇一八年政府宣示二〇二五年要清除C肝,後續將B、C型肝炎納入公費成人健檢項目,四十五至七十九歲民眾終身可篩檢一次,二〇二一年開放不分科別醫師,均可開立C肝抗病毒藥物,並建立雲端資訊系統整合資料,後續畫出首張C肝盛行率地圖,讓國內送至WHO認證消除C肝的資料能更精準;過去相對困難的矯正機關,也因為法務部與衛福部合作,逐漸完成C肝消除目標。「台灣肝炎消除在高所得國家中領先,對國家形象有所幫助。」簡榮南表示,從二〇一六年開始,歷經十年努力,國內C型肝炎消除已達WHO「計畫性標準」,C型肝炎病人診斷率超過九成,已被診斷的C型肝炎接受治療比率也超過九成,且不論篩檢、治療,除提供一般族群足夠資源,矯正機關、藥癮者也未被犧牲,逐漸朝WHO降低C肝感染率、藥癮者罹病率目標邁進。
-
2025-07-29 醫聲.肝病清除
2025消除C肝/蒲若芳:投資B肝新藥治療,投報率最高達30倍
專家推估發現,當政府將預算投資於C肝治療等疾病治療領域,投報率往往十分驚人。輔仁大學數據科學中心執行長蒲若芳在「看見台灣─台灣正走在消除C肝的路上」專家會議上,運用不同模型數據與健康經濟學評估方法推估,政府每投資1元在C肝新藥預算,投資報酬率達20到31倍之多,效益非常顯著。蒲若芳以「從重點投資到可觀效益:台灣C肝消除的政策啟示」為題進行演講,她分析,在2018年,行政院擬訂「國家消除C肝政策綱領」,原規劃健保署新藥預算達504億元,但實際執行至2024年底,總共投入 287.4億元。從2017-2024年,大約有17萬人接受健保給付C肝全口服新藥治療。當17萬名患者接受治療,可增加90多萬人年的壽命,以及60萬具健康品質的生命年。C肝全口服新藥治療,帶來多大健康效益C肝全口服新藥又稱為DAA(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雖然藥價昂貴,但對於C肝病人的健康、生命延續,扮演重要角色,因此,當時衛福部煞費苦心籌措健保經費來源,對於各種治療可行性,也都有多方考量。根據2021年6月30日所計算的「C肝全口服新藥治療效益分析」數據與模型推估,若有25萬人接受C肝全口服新藥的治療,與沒有進行任何治療策略相比,多增506417人年(Person-years),生活品質調整後存活年數(QALYs)則增加了519639年,如果與干擾素治療策略進行比較,則可增加320965人年,因此若將預算投資於C肝全口服新藥治療,相較於沒有任何治療策略,或僅使用干擾素治療,可能帶來更多健康效益。消除C肝計畫,是健康投資典範蒲若芳進一步分析,以2023年台灣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約一百萬元為例,若以人年來算,實際上有17萬名患者的健康生命得以延續,換算成現金,總價約9245億元,以60萬具健康品質的生命年推算,折現後,則大約為6100億元,代表投資287.4億元,可獲得6100至9245億元的健康價值,投資報酬率介於20比1至31比1之間,這代表每投資一元,便可能有20到31倍的報酬。蒲若芳補充,上述金額僅是「健康獲益」,若加上後續健保醫療支出的減少、疾病傳染風險的降低、整體工作生產力的提升與家庭、社會負擔減輕等好處,整體獲益更大幅增加,由此可知,「消除C肝計畫」是值得台灣驕傲的健康投資典範。
-
2025-07-29 醫聲.肝病清除
2025消除C肝/陳亮妤:五大政策支持,消除C肝更有效率
台灣在C肝消除的道路上,曾面臨許多挑戰,目前正朝WHO達標之路前進。健保署副署長陳亮妤分析,從過去到現在,由於DAA(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藥物給付條件逐步放寬,加上「C肝個案管理系統的建置」、「開放跨科別醫師也能開立藥物處方箋」與「推動慢病共篩計畫」等政策的支持,讓更多病患可以及時獲得有效治療,對於癌症風險的降低與疾病預後的改善,也帶來諸多助益。放寬藥物健保給付條件,更多病患獲得治療陳亮妤指出,2017年起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納入健保給付,C型肝炎的治療人數從2003年的7萬人增至2019年的20.5萬人,在DAA(直接抗病毒藥物)納入健保給付前,90%以上健保費用用於治療C肝相關併發症;給付後,大幅減少併發症治療費用,顯示直接抗病毒藥物治療的重要性與後續經濟效益。以健保DAA給付政策的演進為例,初期給付條件較嚴格,到了2019年,開放全面給付,2021年則從單基因型擴展至全基因型治療新藥給付,目前較多病患使用全基因型藥物,用藥可近性提升不少。而C肝個案管理系統的建置,更能有效追蹤病患治療成效,並累積真實世界數據,讓往後政策制訂更具實證的基礎。不同族群病患,也有機會受惠在2021年,衛福部開放跨科別醫師也能開立C肝口服抗病毒藥物等處方箋,陳亮妤強調,這項政策具有重大意義。以成癮患者常使用的美沙冬療法為例,成癮治療科、成癮醫學科的醫師每日往往需照護60-80位病患,且醫病間的信任關係建立不易,當跨科別醫師也能開立上述處方箋,病患接受治療的意願,以及治癒率等指標便大幅提升。另外,陳亮妤表示,糖尿病病患若同時感染C肝,兩種疾病常互相影響,不僅疾病發生率會增加,病情也可能惡化,而共病的患者通常預後較差、藥物反應也較差,且治療更複雜。因此,自2014年起,衛福部推動「慢病共篩計畫」,將慢性病照護網也逐漸納入B、C肝炎篩檢,符合篩檢條件的糖尿病患者達78萬人,實際接受篩檢的人數也明顯增加,這樣的作法,可成為往後政策重要參考。B、C肝個案追蹤方案,未來持續精進談到未來政策展望,陳亮妤表示,根據過去觀察,透過「B、C肝個案追蹤方案」的推行,可幫助B、C肝病患及早發現肝癌病灶,未來,在該方案的精進上,將全面擴大治療、追蹤範圍,除了納入主、次診斷符合條件的病患、追蹤期間從6個月延長至12個月,也預計將納入酒精性肝炎、代謝性脂肪肝與晚期肝纖維化個案,追蹤頻率也將從6個月改為3個月,並調整支付獎勵、提升品質指標與獎勵費用。此外,健保署正與相關學協會研擬新增「肝癌篩檢指標」(AFP),期待透過全方位政策的精進,達到「改變肝癌診斷期別、早期發現、及早治療」目標。
-
2025-07-29 醫聲.肝病清除
2025消除C肝/廖運範:B肝治療兩、三年停藥,反遠離肝癌致命威脅
當台灣C肝消除戰役逐步邁向WHO達標之際,B型肝炎診治策略與肝癌、肝硬化防治成效,已成專家聚焦重點。中研院院士廖運範以B肝為例表示,B肝不像C肝有可治癒藥物,且復發風險很高,治療更複雜,不過據最新研究顯示,B肝病患若用藥兩、三年後停藥,且規律回診,肝癌發生率、死亡率不升反降。廖運範指出,B肝病毒嵌於肝臟細胞核,因多數藥物無法侵入細胞核,只能壓制病毒生長,所以治療成效不僅靠藥,也與病患的免疫狀態息息相關。目前,健保給付的 B 肝抗病毒藥物多可有效抑制病毒複製、生長,病患接受治療兩、三年後,九成以上的病患,體內病毒量可降至檢測不到程度。不過這類藥物主要是在抑制病毒複製,而非根除、完全殲滅體內病毒。B肝治療遠程目標:減少嚴重併發症傷害事實上,面對B肝病毒的反覆糾纏,當B肝病患經長期治療,十年的B 肝表面抗原(HBsAg)消失率僅有百分之二,遠不及C肝治癒率,這代表B肝的治療更艱難,也需要花更多時間。而治療目標除了希望帶原者的體內病毒量、病毒活動量降到最低,且血液中驗不到病毒,在遠程目標上更期待可以讓病患的肝纖維化逐漸復原,同時也須預防代謝不全、肝硬化、肝癌等併發症所帶來的重大傷害。在2024年,廖運範與衛福部「B、C型肝炎防治辦公室」臨床醫療組召集人簡榮南於國際「肝臟學」期刊(Hepatology)發表一份研究,研究顯示,已經出現肝硬化的B肝病患,若在用藥兩、三年後停藥,十年後B肝表面抗原(HBsAg)消失率達百分之二十三,與未停藥組的百分之三相比,差距甚多,且肝癌發生率下降約百分之五十,肝臟疾病相關死亡率與整體死亡率則減少百分之六十七、百分之五十四,而這與停藥後免疫系統的恢復有關。廖運範強調,肝硬化是 B肝病患出現肝癌、肝衰竭,乃至引發死亡的最主要原因,「這也是這項研究的重要之處」!如果是沒有肝硬化的B肝病患,停藥越久,B肝表面抗原消失率越高,五年達10-15%,十年可達40-50%,與一直用藥、持續十年組的2%相比,更高出許多。用藥兩、三年停藥,更符合人性需求基於「多數人不喜歡長期用藥」等人性考量,加上新加坡有研究認為,有耐心長期用藥者不及五成,廖運範認為,醫師若讓病患在用藥兩、三年後停藥,不僅較符合「人性」,或許也能多爭取一些表面抗原消失機會 而提升病患對疾病的認知度,並願意配合治療、回診,更是B肝防治中不可或缺一環。 廖運範也叮嚀,不少民眾、潛在B肝病患對於疾病的認知、自我健康意識明顯不足,也不了解篩檢的重要性,特別是南臺灣地區,更有高達四成的潛在病患不了解自己可能正承受B肝病毒的傷害,也沒有接受篩檢、醫療照護服務。因此,除了需要改善民眾、潛在病患的疾病認知率,鼓勵四十歲以上族群接受B肝篩檢,如果是B肝表面抗原陽性的年輕病患,由於治療效果更好,更須積極治療。此外,廖運範補充,目前的健保B肝給付規定,尚稱合理,因此也需要加強對醫師、病患的教育,每當思考停藥、用藥時機,都要以研究實證證據做基礎, 並鼓勵病患規律回診、接受檢查,如此,病患與整體醫療環境才能真正受益,病患也才能進一步減少肝癌、肝硬化威脅。
-
2025-07-29 醫聲.肝病清除
2025消除C肝/陳培哲:C型肝炎防治挑戰在「黑數」,需精準掌握感染現況
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大醫院內科部暨醫學研究部主治醫師陳培哲指出,C型肝炎防治面臨的最大挑戰來自「黑數」,即尚未被發現的感染者。首先,台灣現有C肝病人總數仍無法準確掌握,不同調查導致估算落差,影響治癒率的評估與政策制定。其次,高風險族群如靜脈藥癮者、MSM、多重性伴侶者的新感染率偏高。精準掌握總數才能提升防治可信度陳培哲表示,2022年時曾有研究預估,只要再治療6.8萬人即可在2025年達成C肝消除目標,當時距離2025年剩下40個月,每月至少應治療1,700人,但實際上每月治療人數僅約1,000人,與預期進度明顯落差。但後來治療的總數開始進行較準確性評估,對應需治療人數的估算從29.2萬人下降至23.7萬人,甚至更低,使得治療的比例提高,達到消除C肝的目標。這也顯示「患者總數估計的準確性」至關重要,才能提升防疫公信力。目前,依據健保資料統計已有約24萬人接受C肝治療,推估其中約21萬人已治癒,但陳培哲提醒,數字雖可作參考,仍需進一步釐清實際感染規模。以中研院Biobank 2023年資料為例,台灣30歲以上約有40多萬人呈HCV抗體陽性,若RNA陽性率為50%至70%,則實際需治療人數約在21萬至31萬人之間。此外,彰化縣曾進行85%人口的全面篩檢,至今已治療約1.5萬名C肝患者,彰化縣人口約120萬人,以此推估,全台應有28至29萬名患者,與Biobank推估的數字較為接近。陳培哲認為,假設以30萬人來看,若持續落實治療,2030年達成C肝消除目標應無懸念,但2025年能否提前達標仍需審慎評估。急性C肝個案數高於B肝 呼籲推動急診全面篩檢目前台灣每年通報的急性C肝個案已超過400例,遠高於急性B肝的百餘例,反映高危險群的再感染或新感染問題亟待重視。陳培哲指出,急診篩檢已被證實為有效識別潛在個案的管道,建議可比照美國實施「急診全面篩檢」,對未曾接受過檢測的病患進行普遍篩檢,主動發掘更多黑數,防止疫情持續擴散。至於C型肝炎未來的治之道,因目前無疫苗問世,陳培哲提及,或許可參考HIV防治經驗,導入長效抗病毒藥物作為預防工具。他提到,目前已有HIV預防藥物,每半年施打一劑,已在非洲及歐美試驗中展現96%至100%的預防效果。未來此類長效抗病毒藥物有望應用於C肝高風險族群,作為新的防疫手段。治癒非終點 須強化預後追蹤機制陳培哲提醒,即使C肝已治癒,部分患者仍有肝硬化或纖維化風險。為改善長期預後,台灣已建置追蹤網絡,針對治癒患者進行長期健康管理。他指出,治療的最終目的是降低肝病相關死亡率,因此如何管理治癒後的慢性肝病風險,是下一階段重要課題。
-
2025-07-28 醫聲.肝病清除
世界肝炎日/高嘉宏:調整B肝健保用藥規定,接軌國際治療趨勢
WHO(世界衛生組織)期待在2030年消除B、C肝等病毒性肝炎,雖然台灣C肝防治成績十分亮眼,預計今年達標,B肝卻面臨許多挑戰,距WHO目標仍有差距。臺大醫院副院長、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高嘉宏認為,台灣健保對於B肝治療的給付條件,相對嚴格,與國際治療指引有些許差距,期待給付條件逐步與國際接軌,讓更多需要治療的病人能及時用藥。 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2030年消除B、C肝等病毒性肝炎目標,包括減少90%新發病例、達到90%診斷率、80%病人接受有效抗病毒治療,以及減少65%肝病死亡率,尤其是肝癌死亡率,更值得關注。台灣在C肝防治上,預計今(2025)年達標,而B肝在台灣的診斷率約60%,治療率則約30%,與WHO設定目標尚有落差。B肝病毒很頑強,治療深具挑戰性 高嘉宏指出,當病人感染慢性C型肝炎,透過服用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約2到3個月,可達到98%治癒率,病人很有機會完全停藥。而B肝病毒會進入肝細胞的細胞核,並與肝細胞DNA嵌合在一起,因此很難徹底根除,即使使用現有B肝抗病毒藥物,也僅能壓制病毒複製,無法像C肝一樣完全治癒。 基於上述原因,B肝病人通常需要長期用藥,才能抑制病毒活性,若要達到國際醫界公認的「功能性治癒」,也就是B肝表面抗原消失,非常不容易,在持續用藥的病人中,每年達到功能性治癒者不到1%。這種根本性差異,導致B肝治療更複雜,也更困難。 B肝病患一停藥,免疫反應是關鍵 根據健保規定,若是無肝硬化的B肝病人,持續使用B肝抗病毒藥物的時間僅限3年,3年後,若要繼續用藥,則必須自費。 事實上,有些國內研究發現,B肝病人停藥後,約20-30%不會復發,若長期用藥病人的B肝表面抗原定量檢測數值小於100,以及核心相關抗原檢測不到,可考慮停藥,不過病人仍需規律回診與密切追蹤。 高嘉宏解釋,病患停藥後,身體可能產生免疫反應,而適當的免疫反應,確實可壓抑病毒生長,同時不損及肝臟細胞,但一旦免疫反應過度激烈,可能造成肝臟嚴重受損,甚至導致器官衰竭。由於目前臨床上無法精確掌握免疫反應的方向,一產生免疫過度反應現象,可能就會造成悲劇。這也代表病患穩定用藥與規律回診、密切追蹤的重要性。 談到台灣健保的B肝用藥規定,高嘉宏指出,相較於國際治療指引,台灣健保對於B肝治療條件相對嚴格。WHO與日本等其他國家的B肝治療條件較寬鬆,建議健保署可逐步放寬健保治療給付條件,以符合國際趨勢。 新藥進入第三期試驗,帶來新希望 目前,已有B肝抗病毒新藥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階段,高嘉宏指出,有些仍在研發階段的新藥,達到功能性治癒的成功率約10%,未來的新藥研究,至少應有30%的病人在固定期間用藥後可達到功能性治癒,方有臨床價值。 高嘉宏強調,B肝感染者應定期追蹤,其中,肝功能異常、病毒量較高、有明顯纖維化或肝癌家族史的病人,更是肝癌的中高風險族群,要密切監控病毒和病情的變化。台灣消化系醫學會也期待透過新穎的病毒和生物指標、大數據分析,甚至AI技術等,找出風險較高而目前未被健保給付涵蓋的病人族群。以此為依據,提供政府參考,並期待更多病人受惠。延伸閱讀:世界肝炎日/預防肝癌 B肝達功能性治癒有3關鍵世界肝炎日/B肝功能性治癒後 未持續追蹤!健康帶原5年長出15公分腫瘤
-
2025-07-28 醫聲.肝病清除
世界肝炎日/黃釧峰:B肝病患擅自做「這兩件事」,易讓病毒敗部復活
「有B肝,千萬不要亂吃來路不明中草藥!」財團法人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秘書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主任黃釧峰提醒,B肝治療是一場長期抗戰,需要壓制病毒量、病毒活性,若能達到功能性治癒目標,更為理想。未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患者,一旦亂吃來路不明的中草藥,有些可能含類固醇,長期服用容易抑制身體免疫系統,造成B肝病毒複製及活動。此外,治療中患者若不依醫囑貿然自行中斷抗病毒藥物,除了導致治療前功盡棄,B 肝病毒敗部復活,再度囂張、活躍,甚至有猛爆肝炎的風險。在B肝治療的過程中,若達到「功能性治癒」目標,代表B肝表面抗原(HBsAg)從陽性轉陰性,國際治療指引認為,這是可考慮停止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的時機點。但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非常不容易,若使用現有的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平均需用藥30多年才有機會達標。即使達標,因為病毒仍可能潛伏於肝臟細胞核當中,免疫力一下降,便可能重新活化。黃釧峰指出,雖然功能性治癒目標不易達成,現今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壓抑病毒的效果非常好,且幾乎無副作用。配合專科醫師醫囑長期服用,可顯著降低B肝患者產生肝癌的風險。停藥後3到9個月,為復發高峰期目前對於B肝治療,有些研究顯示,當病患用藥一段時間後停藥,病毒若反彈,可刺激免疫系統,部分病患因此而達到功能性治癒目標,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停藥策略可能引發猛爆性肝炎風險,特別是肝硬化病患,更是危險。因此對於B肝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的病患是否適合停藥、何時停藥,皆需病患密切與專科醫師討論與配合。由於台灣健保對於B肝用藥給付條件對於部分患者有三年限制,代表病患若用藥而病情受到控制,持續三年後,想繼續用藥,便必須自費,有些病患選擇停藥。為了降低停藥後B肝復發導致急性肝炎風險,黃釧峰強調,病患在停藥後3到9個月內是復發高峰期,務必於停藥後每1-2個月回診密切追蹤,後續追蹤頻率雖可視病毒活化情形調整,仍是不可或缺。擅自停藥、沒定期回診,可能付出慘痛代價在黃釧峰的印象中,曾有病患因擅自停藥,且沒有定期回診、追蹤,導致再出現時已猛爆性肝炎、肝衰竭,甚至因此失去生命,這對整個家庭來說,是「100%的損失」,因此病患千萬不要自行停藥,即使停藥,也需要定期追蹤。黃釧峰也建議,無論病患是否停藥,都需要每半年到一年接受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肝功能檢測與病毒量評估。即使初步被歸類為「病毒不活動的帶原者」,仍然有病毒再度活化,或罹患肝癌風險。由於肝細胞可能受病毒影響而產生突變,進而形成肝癌,所以若能早一點發現異常,便能及早展開處置、避免情況惡化。近年來,已有B肝皮下注射抗病毒藥物正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根據第二期試驗結果,新藥有機會大幅提升功能性治癒機率,從目前的不到1%提升到20%。唯此試驗仍在進行中,而且長期療效仍然未知。醫界多希冀新藥發展順利,期待在不久的將來為B肝病患帶來新治療選項,同時,也讓更多患者有機會達到功能性治癒目標,進而可安全停藥,不需終身用藥。把握B、C肝篩檢機會,多掌握肝臟健康目前,針對40歲以上民眾,政府提供終身一次的免費B、C肝篩檢服務,現在的篩檢率已達六成以上,但仍有三到四成民眾未接受篩檢,建議符合資格民眾可盡快接受篩檢。黃釧峰提醒,特別是肝病家族史族群、不明原因肝功能異常者、醫療人員與靜脈藥物使用者等,都是肝病高風險族群,更須接受檢驗。若確診為B肝病患,則應找肝膽胃腸專科醫師進行病毒量檢測及肝纖維化評估,決定是否使用抗病毒藥物以降低肝病進展風險。延伸閱讀:世界肝炎日/預防肝癌 B肝達功能性治癒有3關鍵世界肝炎日/B肝功能性治癒後 未持續追蹤!健康帶原5年長出15公分腫瘤
-
2025-07-28 醫聲.肝病清除
世界肝炎日/楊培銘:即使B肝治療達標、停藥,仍不可輕忽肝癌風險
「只要曾有B肝帶原,一定要定期、長期追蹤!」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表示,臨床上曾遇到一名B肝病患,他從中壯年就長期、穩定接受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的治療,直到60歲,終於達到功能性治癒目標,也就是B肝表面抗原(HBsAg)消失、由陽轉陰,結果他從此不再回診,5年後,因上腹部不舒服就醫,醫師照超音波發現,這名病患的肝臟已長出15公分大的肝癌腫瘤,治療十分棘手。楊培銘說,這名病患是「健康帶原」,沒有肝硬化、也沒有肝纖維,在短短5年內便長出腫瘤,若定期追蹤,一發現腫瘤病灶就趕快切除,情況就不會那麼嚴重。而過去也曾遇到病患,在達到功能性治癒目標後一段時間罹癌,經過化療,因免疫力低下,B肝表面抗原又恢復陽性,B肝病毒再度活躍,由此可知,縱使達到功能性治癒目標,也不可輕忽回診的重要性。當免疫力下降,病毒就會捲土重來針對B肝治療,許多醫學指引皆建議,應達到功能性治癒目標,才能考慮停藥。不過,楊培銘認為,「雖然達到功能性治癒境界是最理想狀態,但實際達成比率非常低。」過去沒有特殊藥物的年代,達到功能性治癒機率每年僅千分之五,即使有了抗病毒藥物或干擾素,機率也僅能提升至每年1-2%。更重要的是,功能性治癒並非真正痊癒,病毒仍潛藏體內,一旦免疫力下降,如上述病患情況,仍可能復發,因此,B肝治療重點,應放在「病情、病毒的控制」。楊培銘進一步解釋,當病患感染B肝病毒,B肝病毒會侵入肝細胞的細胞核,並與染色體嵌合,此時,病毒很難去除,且隨時可能捲土重來。此外,當B肝病毒進入肝細胞的細胞核,可能誘發癌症相關基因表現,進而造成肝癌風險增加,這也解釋了為什麼B肝帶原者即使病毒量很低,仍比一般未感染者更容易罹患肝癌,所以病患終生都需要規律回診、追蹤。B肝帶原沒症狀,病患對致命威脅「無感」由於B肝帶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對於B肝可能帶來的肝硬化、肝癌威脅,多數病患根本「無感」,而猛爆性肝炎的發生機率也很低,致使病患常忽視定期追蹤的重要性,導致醫護人員也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病患溝通、衛教,才能讓病患稍微有點警覺性,這也成為B肝防治最困難的環節。根據健保署的統計, B、C肝病患中,「B、C肝防治計畫」的參與率不到40%,參與者當中,又至少有一半未能定期回診、就醫,真正規律追蹤的病患僅約15%。這樣的低追蹤率直接影響早期發現肝癌機會,規律追蹤者,若發現肝癌,80%-90%都在早期階段,治療相對單純,且可根治,而沒有規律追蹤者,只有約半數可早期發現肝癌,其餘罹患肝癌者,治療就會比較複雜、困難。定期追蹤,是B肝管理核心策略楊培銘強調,定期追蹤是B肝管理的核心策略。若是健康帶原者,也就是沒有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等跡象、建議每半年追蹤一次,曾有肝功能異常者則需更頻繁追蹤,以免病情惡化而不自知,情況越拖越棘手,甚至引發肝衰竭、死亡等風險。延伸閱讀:世界肝炎日/預防肝癌 B肝達功能性治癒有3關鍵世界肝炎日/B肝功能性治癒後 未持續追蹤!健康帶原5年長出15公分腫瘤
-
2025-07-28 醫聲.肝病清除
世界肝炎日/戴嘉言:B肝治療不中斷,偏鄉、經濟弱勢病患需更多支持
「B肝用藥,讓血液中的病毒消失,並不是終點,而是要到B肝表面抗原消失,也就是達到功能性治癒,才考慮停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教授指出,病患若要達到功能性治癒目標,多數需要長時間用藥,有些病患須治療3到6年,有的甚至須服藥10年以上,不過由於「偏鄉就醫、拿藥不方便」、「健保用藥有期限規定」等因素,導致不少病患無法持續接受治療,離功能性治癒目標,恐怕不易達到。 戴嘉言分析,目前健保對於非肝硬化的B肝病患,抗病毒藥物的給付時間,僅限三年,之後可能須自費治療,而自費藥物費用每月約數千元,對經濟弱勢的病患來說,也造成很大的經濟負擔。雖然停藥後若復發,可再申請健保給付用藥,且次數不限,但經濟因素仍可能會影響治療持續性。 此外,居住在城市的B肝病患,取用藥物相對比較方便,但偏遠地區的病患,因交通不便或醫療資源不足,治療很容易中斷。這是城鄉病患在追求功能性治癒目標時所面臨的主要差異,因此,偏鄉的B肝病患更需完善的醫療支持系統,用藥可近性也須要進一步提升。 B肝病患一停藥,可能走向兩條不同道路 戴嘉言強調,B肝病患只要停藥,可能面臨兩種情況:病毒可能復發、再度活躍,或者病毒也可能因體內免疫功能發揮作用而真正遭到清除。如果病患走上復發之路,復發時間因人而異,有些在半年內復發,也有病患在數年後才復發。復發強度也不盡相同,有的病毒快速複製、生長,很快就飆升到很高濃度,也有些病患,體內病毒複製緩慢,之後的肝功能指數是否上升,或是上升速度與程度也都不同。 事實上,所有情況中,較危險、致命的問題,除了肝癌,猛爆性肝炎也是絕對不可輕忽,一旦出現猛爆性肝炎,往往病情來得又急又快,嚴重可能導致肝衰竭,甚至導致需要肝移植,甚至死亡。因此病患停藥後,必須密切追蹤,前半年建議1-2個月回診一次,之後可延長為2-3個月一次,以免錯失治療黃金時機。 B肝病患的母親、兄弟姊妹,更需進行B肝篩檢 「你現在是B肝帶原,有吃藥控制,有兄弟姊妹的話,記得請他們和母親也要做B肝篩檢!」戴嘉言的診間,或者他在支援偏鄉醫療的過程中,只有遇到B肝帶原病患,他也一定會反覆叮嚀,鼓勵病患的母親與兄弟姊妹也務必要做B肝篩檢,在他的臨床經驗中,曾有病患是B肝帶原,雖然沒有肝硬化、肝癌,但哥哥、姐姐因不曾接受篩檢,所以即使有B肝也不知道,等演變成肝癌,治療更棘手。 戴嘉言解釋,在B肝病患中,不少是母嬰傳染引起,因此如果兄弟姊妹當中,有人有B肝帶原,其他兄弟姊妹也有B肝帶原的機率,往往比一般人來得高,而B肝帶原者需要遵照醫囑用藥、定期回診,若沒有及早接受篩檢,B肝病毒不斷傷害肝臟細胞,很容易步入「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命運。 因此,戴嘉言也鼓勵有B肝家族史族群,以及40歲以上,過去沒有接受過B肝疫苗的民眾,都要接受B肝篩檢,而政府針對45歲至79歲以上族群,由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終生一次免費B、C肝篩檢服務,沒接受過篩檢的民眾,一定要多加運用,以充分掌握肝臟健康狀況。延伸閱讀:世界肝炎日/預防肝癌 B肝達功能性治癒有3關鍵世界肝炎日/B肝功能性治癒後 未持續追蹤!健康帶原5年長出15公分腫瘤
-
2025-07-28 醫聲.肝病清除
世界肝炎日/簡榮南:研究顯示,B肝用藥三年停藥,反助治療達標
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簡榮南團隊於2024年3月所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B肝相關肝硬化,且B肝病毒e抗原呈陰性(HBeAg)的病患若在用藥約三年後停藥,反而比持續用藥族群更容易達到功能性治癒目標,且肝癌發生率、肝疾相關死亡率、換肝率與整體死亡率都比較低。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肝臟學」期刊(Hepatology)。簡榮南分析,研究結果代表兩項可能性:首先,病患停藥後,可能因身體免疫功能發揮作用,促使B肝病毒進一步受到清除。另外,在長期服藥組,也可能是因為病患雖然有拿藥,卻沒有按醫囑持續用藥,也沒有定期回診、追蹤,等發現肝臟出現病變,常為時已晚,因此呼籲B肝病患務必規律用藥、回診,以免錯失治療時機、徒增遺憾。B肝治療邁向功能性治癒,可降肝癌風險醫界很早就發現,B肝病毒為DNA病毒,很容易入侵人體肝細胞內細胞核,並嵌入染色體當中,不斷複製、增生,宛如「病毒工廠」,若要完全根治,難度頗高。簡榮南解釋,B肝治療的短期目標為迅速抑制病毒活性、減少病毒量,並讓肝功能恢復正常。至於「功能性治癒」,是指除了血液中驗不到病毒,長期目標是要減緩肝纖維化歷程,降低肝硬化、肝癌發生率,延長病患生命。而B肝表面抗原(HBsAg)消失,則是治療的終極目標。研究顯示,B肝病患若達功能性治癒目標,肝癌發生率可降到每年不到0.5%,與血液中測不到病毒,但B肝表面抗原還是陽性族群相比,可降低肝癌風險7倍之多。靠免疫細胞之力,有助殲滅病毒目前B型肝炎的抗病毒藥物,如貝樂克(Baraclude)、惠立妥(Vemlidy/TDF)或韋立得(TAF)等,主要功能是抑制病毒複製,而非徹底清除病毒。這就好比將樹幹鋸掉,但樹根仍留在泥土裡。當病人一停止用藥,病毒很可能復發、再度活躍,導致肝功能再次異常。由於現有藥物無法清除肝細胞內潛藏的病毒基因組,只有靠病患自身的免疫系統,尤其是「毒殺型T細胞」,才有能力從根源上清除病毒。因此,抗病毒藥物治療雖能有效控制病情,卻非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B肝帶原者縱使停藥,還是要定期追蹤、接受詳細檢查。簡榮南也認為,用藥遵從性對於B肝的治療效果,至關重要。即使是健保給付、效果良好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在現實生活中,病患也常無法達到100%的用藥遵從性。當肝功能指數上升,千萬要保持冷靜另有研究指出,台灣B肝病患在嚴格監控下,三年用藥遵從率仍不到九成。如果服藥遵從性不佳,例如每周少吃一到兩次藥,肝硬化、肝癌及死亡的風險便顯著增加2到22倍。由於肝臟沒有神經,即使肝功能發炎指數升高,多數患者也沒有明顯症狀,這使得病患漏藥、用藥不穩定等問題更難被察覺,並導致病情惡化。因此,醫生應不斷提醒病患按時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簡榮南強調,當B肝帶原者的肝功能指數持續攀升,病患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冷靜,並立即尋求醫師協助,而非自行尋求偏方或來路不明的中草藥。雖然民間有「吃草藥退肝火」等說法,但這些未經科學驗證的不明中草藥,不僅無法有效治療B肝,反而可能對已經發炎的肝臟造成傷害,火上加油,甚至導致肝衰竭,遵守醫師建議回診、用藥,才能真正幫助解決問題、維持肝臟健康。延伸閱讀:世界肝炎日/預防肝癌 B肝達功能性治癒有3關鍵世界肝炎日/B肝功能性治癒後 未持續追蹤!健康帶原5年長出15公分腫瘤
-
2025-07-28 醫聲.肝病清除
世界肝炎日/B肝功能性治癒後 未持續追蹤…健康帶原5年長出15公分腫瘤
「只要曾有B肝帶原,一定要定期、長期追蹤!」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表示,曾遇到一名B肝病患,從中壯年就長期接受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直到六十歲,終於達到功能性治癒目標,也就是B肝表面抗原(HBsAg)消失,結果從此不再回診,五年後因上腹部不舒服就醫,醫師照超音波發現,這名病患的肝臟已長出十五公分大的肝癌腫瘤。楊培銘說,這名病患是「健康帶原」,沒有肝硬化、也沒有肝纖維化,卻在短短五年內便長出腫瘤,若定期追蹤,一發現病灶就切除,就不會那麼嚴重。過去也曾遇到病患,在達到功能性治癒目標後一段時間罹癌,經化療,因免疫力低下,B肝表面抗原又恢復陽性,B肝病毒再度活躍,由此可知,縱使達到功能性治癒目標,也不可輕忽回診的重要性。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簡榮南團隊於2024年3月所發表的研究顯示,B肝相關肝硬化,且B肝病毒e抗原呈陰性(HBeAg)的病患若在用藥約三年後停藥,反而比持續用藥者更易達到功能性治癒目標,且肝癌發生率、肝疾相關死亡率、換肝率與整體死亡率都比較低。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肝臟學」期刊(Hepatology)。簡榮南分析,研究結果代表兩項可能性:首先,病患停藥後,可能因免疫功能發揮作用,促使B肝病毒進一步受清除。在長期服藥組,也可能是因為病患雖有拿藥,卻未按醫囑持續用藥,也沒有定期回診、追蹤,當發現肝臟出現病變,常為時已晚,呼籲病患務必規律用藥、回診,以免錯失治療時機。延伸閱讀:世界肝炎日/預防肝癌 B肝達功能性治癒有3關鍵簡榮南:研究顯示,B肝用藥三年停藥,反助治療達標楊培銘:即使B肝治療達標、停藥,仍不可輕忽肝癌風險
-
2025-07-28 醫聲.肝病清除
世界肝炎日/預防肝癌 B肝達功能性治癒有3關鍵
每年七月二十八日是世界肝炎日,WHO(世界衛生組織)公告將在2030年消除B、C肝等病毒性肝炎,台灣C肝消除計畫今年達標後,下個目標就是極具挑戰的B肝,不過,目前B肝在台灣的診斷率約只有六成,治療率僅約百分之三十,與WHO設定的百分之九十診斷率、百分之八十治療率等目標尚有落差。醫界期待,B肝治療能以「功能性治癒」為目標,進而減少肝癌等風險,也有助於達標。B肝病毒侵細胞核 難全消除據醫界觀察,由於B肝病毒常侵入肝細胞的細胞核,並與細胞DNA嵌合,難以完全消除,病患要達「功能性治癒」目標,恐非一蹴可幾。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簡榮南解釋,「功能性治癒」是指除了血液中驗不到病毒,長期目標是要減緩肝纖維化歷程,降低肝硬化、肝癌發生率,延長病患生命。而B肝表面抗原(HBsAg)消失,則是治療的終極目標。若達標,肝癌發生率可降到每年不到百分之零點五,與血液中測不到病毒,但B肝表面抗原還是陽性族群相比,可降低肝癌風險七倍之多。事實上,不少醫師指出,B肝病患若要達到「功能性治癒」目標,有些病患在用藥兩、三年後依醫師建議停藥,靠自身免疫力即可達標,但部分病患則須用藥十年、廿年以上,醫療團隊要讓病患長期、穩定用藥,且規律回診,是一大挑戰,多數醫師擔憂,當病患不聽醫囑而自行停藥,也不規律回診、做檢查,可能病情復發或已有肝癌而不自知,錯失黃金治療時機。為了改善上述困境,有專家建議,可從「放寬健保B肝治療給付條件」、「提升偏鄉醫療、取藥可近性」與「勤做衛教」等三策略著手,以減少B肝失控所帶來的悲劇、遺憾。對於台灣健保的B肝用藥規定,臺大醫院副院長、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高嘉宏指出,相較於國際治療指引,台灣健保對於B肝治療條件相對嚴格。WHO與日本等其他國家的B肝治療條件較寬鬆,符合治療條件的病患比率約達六成,台灣僅約三成。建議可逐步放寬健保治療給付條件,以符合國際趨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也觀察到,偏遠地區病患,因交通不便或醫療資源不足,治療容易中斷。由此可知,偏鄉的B肝病患更需完善的醫療支持系統,用藥可近性也須進一步提升。功能性治癒 病毒仍潛藏體內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強調,過去沒有特殊藥物,達到功能性治癒機率每年僅千分之五,即使有了抗病毒藥物或干擾素,機率也僅能提升至每年百分之一到二。更重要的是,功能性治癒並非真正痊癒,病毒仍潛藏體內,免疫力一下降,仍可能復發,因此治療重點應放在病情、病毒的控制,須讓病患了解B肝病毒所帶來的致命威脅與長期追蹤治療的重要性。不過,好消息是,近年已有B肝抗病毒藥物正第三期臨床試驗,財團法人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秘書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主任黃釧峰說,根據第二期試驗結果,新藥有機會大幅提升功能性治癒機率,從目前不到百分之一提升到百分之二。唯此試驗仍在進行,長期療效未知。希冀新藥發展順利,期待在不久的將來為B肝病患帶來新治療選項。延伸閱讀:B肝功能性治癒後未持續追蹤!5年長腫瘤簡榮南:研究顯示,B肝用藥三年停藥,反助治療達標高嘉宏:調整B肝健保用藥規定,接軌國際治療趨勢戴嘉言:B肝治療不中斷,偏鄉、經濟弱勢病患需更多支持楊培銘:即使B肝治療達標、停藥,仍不可輕忽肝癌風險黃釧峰:B肝病患擅自做「這兩件事」,易讓病毒敗部復活
-
2025-07-23 醫聲.肝病清除
2025消除C肝/消除C肝可望達標 國健署:肝癌擬納第7癌公費篩檢
消除C肝!台灣今年可望達標。台灣肝臟研究暨教育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部於22日舉辦「看見台灣─ 台灣正走在消除C肝的路上」專家會議,三位肝病權威院士中研院士廖運範、陳建仁及陳培哲與多位專家齊聚,共同宣布台灣已提前達到消除C肝目標。衛福部國健署長吳昭軍承諾,下半年將放寬成人健檢B、C肝篩檢年齡至39歲,同時研擬將肝癌篩檢納為第7癌篩檢。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出「2030消除病毒性肝炎」,「計畫性目標」為超過9成慢性C肝病人被診斷、超過8成被診斷為C肝病人接受治療等,台灣已於今年2025年達標,預計今年10月申請認證;至於「影響性目標」,即一般族群C肝感染率每10萬人小於5人,注射藥癮者罹C肝比率低於2%,及B、C肝導致肝癌及肝硬化死亡率每10萬人低於5人,雖已取得未達標者中成果較佳的「金牌獎」,但部分仍待努力,B肝防治更是未來重中之重。陳建仁:衛福部推動全面篩檢 我可望達成WHO消除C肝目標 「C肝消除路上,我國雖走得穩健,但有許多待努力之處。」陳建仁表示,歸功於衛福部推動全面篩檢政策,且篩檢率達到7成,且提昇C肝疾病認知與治療,我國可望達成WHO消除C肝的計畫性目標;至於影響性目標,因癌症登記等資料有兩三年時間落差,2027年可望達標。國內B肝盛行率高,B肝防治必須認真看待,更加努力。游美月:消除C肝 聯合報十年來共同倡議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表示,自2016年起,聯合報即作為持續與官方、學界、醫界等重要意見領袖,共同參與研討消除C肝策略的資深夥伴,善盡媒體關懷社會的力量,很榮幸成為一路堅持走來的參與者和倡議者,期待消除C肝,繼續走向消除B肝的目標。簡榮南:國內C型肝炎消除已達WHO「計畫性標準」「台灣肝炎消除在高所得國家中領先,對國家形象有所幫助。」B、C型肝炎防治辦公室臨床醫療組召集人簡榮南表示,從2016年開始,歷經9年努力,國內C型肝炎消除已達WHO「計畫性標準」,C型肝炎病人診斷率超過9成,已被診斷的C型肝炎接受治療比率也超過9成,且不論篩檢、治療,除提供一般族群足夠資源,矯正機關、藥癮者也未被犧牲,逐漸朝WHO降低C肝感染率、藥癮者罹病率目標邁進。吳昭軍:推動國家級公費肝癌篩檢計畫吳昭軍表示,肝癌是10大癌症發生率第5名,但死亡率仍是第2名,如何降低肝癌死亡率,對癌症防治非常重要。我國現行五癌篩檢分別為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口腔癌、肺癌,國健署已宣布將胃癌納為第6癌篩檢,但肝癌尚無國家級篩檢計畫,「應該將肝癌納為第7癌篩檢,推動國家級公費篩檢計畫,才有望降低肝癌死亡率。」陳亮妤:擴大B、C肝個案追蹤方案衛福部健保署副署長陳亮妤表示,B肝治療人數從2003年16萬人增至目前逾60萬人,C肝治療人數則從2003年7萬人增至2019年的20.5萬人。2019年是重要分水嶺,在DAA(直接抗病毒藥物)納入健保給付前,相關健保費用90%用於治療C肝併發症;給付後,大幅減少併發症治療費用,顯示直接抗病毒藥物的重要性與後續經濟效益。陳亮妤指出,透過「B、C肝個案追蹤方案」,可幫助B、C肝病患及早發現肝癌病灶,計畫擴大治療、追蹤範圍,除了納入主、次診斷符合條件患者、追蹤期間從6個月延長至12個月,已納入酒精性肝炎、代謝性脂肪肝與晚期肝纖維化個案,追蹤頻率也從6個月改為3個月,並調整支付獎勵、提升品質指標與獎勵費用。戴嘉言:偏鄉高盛行地區居民也是防治重點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指出,目前透析病人、HIV 感染者、美沙冬替代治療者、矯正機關收容人等特殊族群的C肝治療率均超過九成。此外,高醫外展團隊更深入全台最大精神照護機構「玉里醫院」,持續完成重度精神疾病患者的C肝清除。除上述定義的「特殊族群」,偏鄉高盛行地區的居民也應視為防治重點。戴嘉言以高雄市桃源區為例,以節慶時機篩檢返鄉者,發現感染率僅3.1%,顯示偏鄉固定居住者為高風險重點。目前外展團隊在高雄桃源、阿里山、卓溪鄉、秀林鄉等四山地高盛行區,推動以社區為基礎的照護模式,整體篩檢與治療率皆達94%。莊人祥:國內急性C型肝炎疫情逐年下降衛福部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國內急性C型肝炎疫情逐年下降,但高風險族群再感染率持續上升,其中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以25至44歲青壯年族群為主;合併HIV感染比率雖略有下降,但2024年仍高達38.2%,顯示不安全性行為和注射藥物族群(PWID)仍是急性C型肝炎的主要感染對象。莊人祥指出,2006年起推動的藥癮愛滋減害計畫,也取得成效,透過衛教諮詢站及針具自動服務機,2024年發放約338萬支清潔針具,回收率達96%以上,每位藥癮者平均年使用419支,符合WHO消除C肝認證標準;2024年4月起,疾管署於13家醫院推行一站式HIV匿名篩檢,同時納入C型肝炎抗體快篩,截至2025年6月,篩檢27896人次,初篩陽性率0.2%,95%當日確診,通報時間大幅縮短至1天內。王聲昌:未來20年注射藥物族群可能成為C肝主要群體國家衛生研究院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王聲昌指出,全球約有1400萬名注射藥物族群(PWID),其中約690萬人罹患C型肝炎。台灣監所內和社區美沙冬治療機構,其中感染C肝比率更高達80至90%,是C肝「重災區」;尤其PWID族群通常為多人共用稀釋液,直接將針具插入同一容器抽取藥物,大幅增加C肝傳播風險。王聲昌表示,雖然口服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DAA)有效提升PWID治療意願,但實務推廣面臨跨單位合作,與社區外展的巨大挑戰。他更表示,未來20年PWID可能成為C肝主要群體,呼籲持續提升相關防治知能與有效的社區推廣模式。盧勝男:代謝性肝病死亡率未來恐成肝癌主要死因高雄長庚醫院顧問級主治醫師盧勝男以國內癌症登記數據分析推估,C肝引發肝癌發生率,2025年為每10萬人5.97人,2030年為每10萬人2.67人;B肝引發肝癌發生率,2025年每10萬人14.22人,2030年為每10萬人13.51人;預期「非B非C」代謝性肝病死亡率,未來將超過病毒性肝炎,成為肝癌主要死因。盧勝男表示,我國已達成2025年消除C肝計畫性目標,但要達成2030年影響性目標,慢性B、C型肝炎後遺症是最艱難任務,若僅考慮流行病學趨勢,C肝相關後遺症減少,有望達到目標,但B肝後遺症漸少幅度尚待努力。考量防治效應,建議提高C型肝炎診斷率、治療率,增加達標機會,未接種B肝疫苗世代仍為肝癌及肝硬化高危險群時,防治需要更大的努力。蒲若芳:健保給付C肝用藥 「健康獲益」增加輔仁大學數據科學中心執行長蒲若芳指出,在2018年,行政院擬訂「國家消除C肝政策綱領」,原規畫健保署新藥預算達504億元,但實際執行至2024年底,總共投入287.4億元,八年來共給付治療17萬人。以日本研究團隊模型數據、國際標準健康經濟學評估方法推估,換算為投資報酬率達31:1至20:1之間,投資效益為20到31倍。蒲若芳指出,這還只是「健康獲益」,若加入減少後續健保支出、提高整體工作生產力等,整體獲益更會上升,由此可知,「消除C肝計畫」是值得台灣驕傲的健康投資典範。陳培哲:C型肝炎防治挑戰在「黑數」中研院士陳培哲指出,C 肝防治最大挑戰在於「黑數」,即尚未被發現的感染者,台灣 C 肝總人數估算落差大,不同的研究調查會導致不同的估計人數,官方評估可治療人數約21萬,但依彰化縣政府及中研院的數據,可能多達30萬人,因此,若無準確感染數據,就無法合理評估是否達標。另外,目前台灣每年通報的急性C肝個案,已遠高於急性B肝,反映高危險群的再感染或新感染問題亟待重視,可比照美國實施「急診全面篩檢」,對未曾接受過檢測的病患進行普遍篩檢,主動發掘更多黑數,防止疫情持續擴散。廖運範:B肝治療是更大的挑戰台灣在B型肝炎的研究與治療,也是國際醫界重要參考指標。中研院院士廖運範指出,B、C 肝病毒有明顯差異,B肝病毒存在於細胞核內,其治療成效,與病患免疫狀態息息相關,病毒獲得控制是與免疫功能形成「恐怖平衡」。雖然自 2000年有抗病毒藥物,但B肝不像C肝有可直接治癒的藥物,使B肝治療更為複雜。廖運範進一步解釋,在B肝治療過程中,研究數據顯示,符合特定條件病患在停藥後,表面抗原消失率反而更高,肝癌發生率、死亡風險下降。主要是停藥後,患者免疫系統獲得恢復,能夠更有效地清除病毒。有人主張長期用藥,廖運範說,部分病患無法,甚至不願意用藥,有人偷偷停藥,不再回診,這些行為容易導致病毒捲土重來,或產生肝癌而不自知。因此用藥使病情穩定控制後,停藥是重要策略,讓患者自身免疫力發揮作用,且須鼓勵病患定期回診、追蹤,才能真正減少復發機率、降低肝癌死亡風險。清除C肝 國健署預計10月申請認證為防治B、C型肝炎,國健署推動45至79歲民眾,終身一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已有近7成民眾完成檢查,原住民則提前至40歲。吳昭軍表示,B、C型肝炎累計檢查人數超過734萬人,轉介率近8成,預計今年下半年將B、C肝篩檢年齡下修至39歲;而我國C型肝炎診斷、治療比率,分別達93.5%、92.9%,達世界衛生組織清除C肝標準,預計今年10月將申請認證。
-
2025-07-15 養生.生活智慧王
先別急著放誘餌!滅蟻必先阻斷費洛蒙蹤跡 這些天然方法有效驅蟻
家裡最惱人的害蟲,除了蟑螂之外,其次應該就是螞蟻了。《EatingWell》訪問專業臭蟲防治公司及昆蟲學家教大家如何有效驅蟻。要消滅家中的螞蟻光放誘餌不一定有效,必先阻斷其費洛蒙蹤跡,不妨試試用醋水、肥皂水、檸檬汁等徹底清潔擦拭環境,是天然又有效的方法。螞蟻只愛甜食?任何食物碎屑、水源、油漬都會吸引它們我們刻板印象的認知是螞蟻愛甜食,糖果和烘焙食品是它們的最愛沒錯,但事實上,只要有食物碎屑的地方都可能吸引螞蟻。因此廚房算是螞蟻最愛的場所,不只因為食物碎屑殘渣最多,廚房的油漬、水龍頭附近的水滴,一旦螞蟻找到食物或水源,就會沿路留下氣味,也就是費洛蒙蹤跡,讓其他螞蟻可以順著氣味找食物。螞蟻透過觸角辨識氣味,對於氣味有強大的辨識度。也因此我們常困擾為什麼突然出現很多螞蟻?就是因為不小心掉了一塊食物在沒清除,只要一隻螞蟻找到食物,就會留下一條踪跡,讓它的同伴們循跡而來,一陣子後就會引來一大群螞蟻。螞蟻趕不完?先了解螞蟻怕什麼味道根據環境部資料指出,家居蟻類一般築巢在住宅牆壁四周、庭院草坪、盆栽下方、浴室或廚房之壁縫、地板下、廚房流理台、砧板和潮氣較大之書堆內。很多人會去買殺蟻堡等誘餌,但總會發現似乎一開始有效,過一陣子好像又開始出現一堆螞蟻。專家建議要有效滅蟻,需先徹底清潔環境,目的在於清除螞蟻留下的費洛蒙痕跡。至於要如何消除螞蟻費洛蒙蹤跡?專家建議用白醋和水約各半的比例混合,將居家環境徹底擦拭一遍,尤其廚房可多擦幾次。螞蟻討厭醋的味道,因此用阻斷其行走路線,安全又天然,而且效果不錯。 此外,網路上也有不少人分享,用肥皂水、檸檬汁等,也能有效破壞螞蟻的足跡。至於在清潔居家環境時,特別要著重在廚房、餐廳等處,例如烤麵包機下面、垃圾桶後面、冰箱下面以及任何容易堆積碎屑,還有有油脂的地方,都要清理乾淨。食物則應放在密封容器裡,尤其是螞蟻喜歡的糖果和烘焙食品。並且螞蟻喜歡容易取水的通道和水源,所以要想辦法堵住漏水和地方使其不會潮溼。 滅蟻誘餌 挑選含硼砂或硼酸將螞蟻的費洛蒙蹤跡破壞、環境也清潔後,接著就可以放滅蟻誘餌了。誘餌要挑選含硼砂或硼酸成分的,ACE認證昆蟲學家Scot Hodges指出,硼酸是害蟲防治行業常用的殺蟲劑,雖然硼酸對昆蟲有毒,但按照指示使用,對人類和寵物來說是安全的。用法是將餌劑放在外面至少7天,硼酸效果發揮緩慢,需要約48到72小時才能消滅螞蟻。並要注意先不要殺死在餌劑附近的螞蟻,因為它能幫你把毒藥帶回蟻窩,達到連鎖滅蟻的目的。而最後還有一件事要做,用矽膠、樹脂填縫劑,將外牆裂縫、窗戶、門框的縫隙填補起來,讓螞蟻無法從縫隙爬進屋內。如何消滅螞蟻?.用醋水、肥皂水、檸檬汁等擦拭居家環境。.食品妥善保存於冰箱內或密封於密封罐內。.地面、桌面保持清潔,不留食物殘屑。.室內地板、牆壁之縫隙應以矽膠、樹脂糊堵塞。.經常檢查盆栽附近有無螞蟻群活動。 【資料來源】.《EatingWell》 .《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 .《Daily Express》
-
2025-07-02 養生.聰明飲食
富含硝酸鹽助降血壓!為何甜菜根該在你的餐盤裡?教授這麼說
我在2025-6-21發表西芹汁降血壓,讀者Meara很快就回應:請問老師,甜菜根(汁)是不是也對降血壓有一點幫助?Meara寄來的文章是一位大陸的營養師發表的,他說:甜菜根的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就是——其中的硝酸鹽含量非常豐富。硝酸鹽有什麼作用呢?膳食攝入的硝酸鹽可以在我們體內通過一系列途徑轉化為一氧化氮,而一氧化氮有助於擴張血管、降低血壓。在台灣,硝酸鹽是被視如毒藥。電視上常可以看到「專家」「苦口婆心」地在宣導硝酸鹽是如何如何可怕。例如請看我發表的:2023-9-25:中秋烤肉致癌,健康2.0主播散播錯誤健康資訊2024-8-25:「無毒教母」表示,一顆芭樂可以解18根香腸的毒性事實上早在2017年我就發表華視:年菜回鍋恐致癌,駁斥「硝酸鹽致癌」的謬論。在2019年發表的亞硝酸鹽致癌?誤會大了,我進一步指出:1.我們的口水裡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而這對我們的健康是至關重要2.來自食物的「硝酸鹽」及「亞硝酸鹽」被認為是有益健康的。(註:「硝酸鹽」和「亞硝酸鹽」會通過氧化還原互相轉化)3.有研究顯示,「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可以被用來治療心衰竭。也就是說,傳言中的毒藥卻可能是良藥,可笑的是,2022年台灣的新聞媒體竟然競相報導所謂的「逆轉性發現」,殊不知,比陽明交大早了3年我就已經發表「逆轉性發現」。請看亞硝酸鹽, 可防心血管疾病,陽明交大逆轉性發現?。不管如何,有關甜菜根汁所含的硝酸鹽能降血壓,是早在2008年就已經有科學報導。志願者喝了500cc甜菜根汁後約3 小時後,血壓降低約10.毫米汞柱,而這個效應是與血漿亞硝酸鹽濃度的峰值增加有關。請看Acute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vasoprotective, and antiplatelet properties of dietary nitrate via bioconversion to nitrite(膳食硝酸鹽經由生物轉化為亞硝酸鹽,具有急性降血壓、血管保護和抗血小板特性)。一篇2013年發表的系統性回顧論文做出這樣的結論:「無機硝酸鹽和甜菜根汁的攝取與收縮壓顯著降低有關。」請看Inorganic nitrate and beetroot juice supplementation reduces blood pressure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無機硝酸鹽和甜菜根汁補充劑可降低成人血壓:系統性回顧和統合分析)。一篇2018年發表的系統性回顧論文也做出這樣的結論:「應推廣甜菜根汁作為健康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控制高血壓患者的血壓。」請看Dietary Nitrate from Beetroot Juice for Hypertension: A Systematic Review(甜菜根汁中的膳食硝酸鹽對高血壓的影響:系統性評價)後續的研究發現,除了硝酸鹽之外,甜菜根還含有可以幫助降血壓的植化物(phytochemicals),例如甜菜苷(betanin), 皂苷(saponins), 和多酚(polyphenols)。請看2020年發表的Beetroot, a Remarkable Vegetable: Its Nitrate and Phytochemical Contents Can be Adjusted in Novel Formulations to Benefit Health and Suppor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rapies(甜菜根,一種了不起的蔬菜:其硝酸鹽和植化物含量可透過新配方進行調整,以有益於健康並支持心血管疾病治療)。一篇2022年發表的系統性回顧論文發現甜菜根汁能降低收縮壓,但不能降低舒張壓。請看Nitrate Derived From Beetroot Juice Lowers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Arterial Hyperten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源自甜菜根汁的硝酸鹽可降低動脈高血壓患者的血壓: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美國心臟協會在2023-2-22發表Give me a beet: Why this root vegetable should be on your plate(給我一顆甜菜:為什麼這種根莖類蔬菜應該在你的餐盤裡)。它說:1.甜菜富含硝酸鹽,研究顯示它可以從多個方面改善心血管健康。2.甜菜還含有抗氧化劑,這種食物中的化合物有助於修復 DNA 和維持良好的細胞健康,並且具有抗發炎特性,可降低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3.甜菜是低脂高纖維。半杯煮熟的甜菜含有0.15克脂肪和1.7克纖維。甜菜富含維他命C、A和K,有助於骨骼健康,此外還富含B群維他命,可以透過改善腦部血液循環來預防失智症和記憶力減退。4.甜菜還富含葉酸,這對健康細胞生長和紅血球形成至關重要。半杯煮熟的甜菜含有68微克葉酸,可提供每日所需的17%。最後,我再提供另一個硝酸鹽的健康益處,那就是,攝取自蔬菜的硝酸鹽除了有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之外,也似乎能降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風險。請看硝酸鹽攝入量與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關聯。原文:甜菜根汁降血壓,平反硝酸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5-06-19 焦點.健康你我他
陪病看護經驗/好漢也怕病來磨 身心健康最有福
衛福部疾管署宣布,新冠就診人次居高不下,尤其中高齡的中重症患者增加。沒想到我也在這一波疫情中感染住院,五天後才解除隔離。端午節那天,因頻繁進出市場,準備過節食材,到了晚上全身出現關節痠痛,以為是太累所致。豈料,隔天咽喉劇痛、鼻涕流不停,胸腔有壓迫感,晚上開始氣喘,趕緊快篩,竟然兩條線,我確診了。捱到天亮,外子載我到醫院就診。周一的醫院,人群熙來攘往,我已全身疲軟,醫師問診結束,開始一些檢查,之後考量我的年齡及檢查報告,強烈要求我盡快住院治療。因為害怕飛沫傳染他人,我選擇入住單人病房,也謝絕看護及家人來探視。進了病房,手臂埋了靜脈針管,一瓶接一瓶的點滴注射著,抗生素、抗病毒藥物、類固醇、抗組織胺、止瀉等藥物輪流吞下。護理師進進出出,白天班、小夜、大夜,量血壓、清痰不斷,三天後各種不適才慢慢緩解。言談間才知道護理師的護病比很高,常耽誤用餐或下班時間,站在第一線,對病人還是輕聲細語的,非常親切,感覺她們真是天使一般。佛法有云:「人生八苦,病苦為最。」就算你是政商名流,一旦病痛來磨,也是痛苦不堪,無人代為受罪。俗話說得好:「好漢也怕病來磨。」所以身心健康才最有福,這是我這次生病住院最深刻的體認。
-
2025-06-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高風險族群 專家籲下修至50歲
衛福部疾管署十日公布新冠疫情統計,上周(六月一日至七日)新冠就診人次較前一周上升百分之九點三,增幅趨緩,但五十至六十四歲住院人次增加百分之五十一點一,顯示中高齡族群面臨新冠中重症風險。專家表示,從數據觀察及鄰近國家做法皆建議,新冠高風險年齡應下修至五十到六十歲,一旦染疫可接受公費篩治,降低重症與死亡率。王復德:與病毒共存 言之過早新冠疫情連續九周就診人數上升,衛福部積極與醫療團體開會檢討、研商防疫策略。受邀專家之一、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現在談論與新冠病毒共存言之過早,尤其中高齡族群重症、死亡率居高不下,目前新冠高風險年齡定義以六十五歲為界,不符實際情況與其他國家作法。疾管署統計,近八個月五十至五十四歲民眾感染新冠的重症倍數,是廿五至廿九歲的三點八倍,並隨年齡增加,五十五至五十九歲為八點八倍,六十至六十四歲為十一倍,六十五至六十九歲為十五點三倍。港、日、星等地一開始便將新冠高風險年齡訂為六十歲,韓國去年跟進,美國直接訂為五十歲。王復德說,五十歲以上中壯年族群為我國重要勞動人口,同時面臨新冠重症風險,卻不被納入高風險族群,不僅影響該族群防疫意識,抗病毒藥物自費兩萬多元,也將降低篩檢意願,恐延誤篩治時機,增加長新冠症狀與疾病傳播機率。他指出,疫情爆發至今,台灣應有足夠統計數據,政府應依此適度調整高風險年齡定義。新冠病毒在台灣未曾消失,卻頻傳基層缺乏快篩等防疫物資,王復德表示,自己遇過不少疑似染疫者遍尋不著家用快篩而求診,無形中增加病毒傳播機率,建議將疫苗、快篩、藥物等防疫物資視為戰備物資,常規儲備,「及時中斷疫情傳播鏈比物資過期更重要。」汙水監測 疾病流行預警工具亞洲與美國新冠流行變異株不同,可能導致變異株交叉感染,延長疫情。王復德表示,汙水監測已成疾病流行預警重要工具,須在機場、交通樞紐及都會區等人潮密集之處,設置汙水監測點,及早示警並因應即將升溫的變異株疫情。監測系統可搭配既有抗藥性細菌監測基礎,未來更能延伸共同掌握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等傳染病活動趨勢。
-
2025-06-10 癌症.乳癌
早期HER2乳癌治療再升級! 新型標靶藥物、提升生活品質
乳癌高居女性癌症之首,是威脅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根據最新出爐的111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乳癌持續蟬聯女性癌症第一名,一年新增1萬7000名癌友,相當每30分鐘就有一人確診乳癌。雖然早期乳癌可以治癒,但是面對惡名昭彰的HER2陽性乳癌,治療還是相當棘手。隨著標靶藥物進步,現在甚至有健保給付的雙標靶藥物助陣,不僅幫助對抗復發風險,朝向治癒更多早期乳癌病患的方向邁進。三軍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戴明燊解釋, 乳癌依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情況可分為一~四期,只要癌細胞還沒有擴散到遠處淋巴結或其他的器官,可經由手術切除治療的乳癌即為早期乳癌,通常是指零期到第三期。HER2基因突變有如猛獸易擴散特別「貪吃」然而,即使是早期乳癌,若遇上兇狠的HER2基因突變,復發或是轉移風險仍然很高,即使是第一期。HER2陽性乳癌約占所有乳癌的四分之一,這類癌細胞因HER2抗原過度表現,讓細胞變得特別惡性,在過去被視為預後較差的乳癌類型。戴明燊形容,HER2陽性乳癌是癌細胞上帶有HER2的接受器,「一般的癌細胞可能只有一、兩個嘴巴,但HER2陽性癌細胞可能有數十個嘴巴,特別會『吃』,因此長得快、擴散快,也更容易對藥物產生抗藥性。」早期HER2陽性乳癌治療好消息!雙標靶助6成癌友消除癌細胞在標靶藥物問世前,HER2陽性乳癌只能化療,癌友面臨高復發風險。然而,隨著標靶藥物的發展,治療效果已大幅改善,加上健保開放給付,早期HER2陽性乳癌復發機會已經大幅降低達到治癒目標。戴明燊進一步說明,目前早期HER2陽性乳癌的治療策略,主要分為兩種情況:1.腫瘤小於1.5~2公分且無淋巴結轉移:先進行手術,術後再接受標靶藥物及化療,以預防復發和轉移。2.腫瘤大於1.5~2公分或有淋巴結轉移:先接受化療與標靶藥物合併治療,待腫瘤縮小後再進行手術。術前輔助治療的成效顯著,戴明燊指出,化療合併標靶藥物治療,約有50%的癌友在手術時達到病理完全緩解,即癌細胞完全消失。而採用「雙標靶」合併化療藥物治療,病理完全緩解的比例提升至六~七成,大幅降低復發風險。手術後,繼續接受雙標靶治療至一年,復發風險可降到非常低。術後未達病理完全緩解 換抗體藥物複合體ADC上場殺敵若術後未達到病理完全緩解,雖然已經手術接受完全切除,代表先前的治療有部分抗藥性,如果體內仍有看不到的殘存癌細胞,未來復發風險會增加。此時可以改用抗體藥物複合體ADC藥物,這是一種標靶式化療,藉由標靶精準攜帶化療藥物,進入體內鎖定腫瘤後直接攻擊癌細胞。戴明燊形容:「就像把毒藥灌進癌細胞的肚子裡」,可有效殲滅癌細胞,將復發風險再降一半。HER2標靶治療藥物有單標靶與雙標靶兩種方式。單標靶藥物能與HER2結合,阻止癌細胞生長並使其凋亡;雙標靶則是加強阻斷HER2訊息傳導,迫使癌細胞停止生長甚至死亡,對復發風險較高的早期HER2癌友尤為有效。戴明燊比喻,「單標靶就像打一拳讓癌細胞昏倒,雙標靶是打兩拳,讓它徹底倒地不起。」對於復發風險較高的癌友,雙標靶的治療優勢更加明顯;但對於風險較低者,復發率差異不大,可不需要使用雙標靶藥物治療。皮下注射標靶藥物 注射僅需5分鐘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過去標靶藥物需透過靜脈注射,每次治療靜脈注射需耗時約兩小時,現在已有皮下注射的標靶藥物,除了第一次注射時間需八分鐘,後續皆僅需五分鐘,大大縮短治療時間。皮下注射標靶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讓更多癌友受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定期篩檢、戰勝乳癌戴明燊提醒,40歲至74歲女性,每兩年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乳癌篩檢 ,只要早期發現並配合治療,可以獲得很好的療效及徹底治癒乳癌。
-
2025-06-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過期快篩可以用嗎?前台大醫師這樣建議
新冠疫情又起,疾管署日前指出,預估6月疫情仍會呈現上升趨勢,高峰落在6月底、7月初。不少民眾去買新的快篩,有的人使用家中之前買的但過期的快篩。過期快篩可以用嗎?前台大醫師、日旅達人林氏璧在「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臉書粉專分享自己使過期快篩的經驗,他指出,別急著丟過期快篩,他還是會用。如果陽性可以參考,但陰性不能安心的說沒有。林氏璧指出,他前天早上起床喉嚨明顯刺痛。心想是不是確診了?用了家中快篩,一次測三牌,多半都已經過期一年多了,結果都測不出來。過期快篩可以用嗎?過期快篩可以用嗎?林氏璧建議「別急著丟過期快篩,我還是會用。如果陽性可以參考,但陰性不能安心的說沒有。」很多人擔心現在台灣流行的新冠病毒變異到了Omicron亞型病毒新分支NB.1.8.1,已經改頭換面,是否原本的快篩還驗得出來?林氏璧說,請各位放心,家用抗原快篩是針對新冠病毒的核殼蛋白(N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蛋白不是新冠病毒常見的變異點,主要是變異在S蛋白上。但抗原快篩都沒有失效過,還是可用。快篩品C線沒有出現任何線 代表質有問題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說,以官方立場,不呼籲民眾使用過期快篩。不過我國對於新冠快篩效期把關較嚴謹,生產後1.5到2年即認定過期失效,但美國等其他國家已將快篩有效期限延後至2到3年。林氏璧說,言下之意,應該是還可以有一定效用。羅一鈞也提醒,快篩有C、T兩條線的檢驗,如果C線沒有出現任何線,就代表快篩品質有問題了。林氏璧提醒,重症高風險族群如65歲以上長者、肥胖、慢性病患者、免疫低下等,請記得搶48小時內的黃金時間,在有症狀的2天內做到快篩,若陽性請盡速就醫,可取得公費的抗新冠病毒藥物,預防之後變成重症。就算是陰性,如果症狀沒有明顯改善或是更嚴重,也請就醫。
-
2025-06-08 養生.聰明飲食
抱怨身體差的老人飲食有5大共通點 營養師:有些吃法已經過時了
隨著時代改變和科學研究的進步,民眾對於健康飲食的概念也應該與時俱進,日本營養師大柳珠美就在《如何避免醣類變成身體毒藥的飲食法》書中指出,營養學的知識相較於過去已經很不一樣,十幾年前被認為有益的食物或飲食方針有些已經被推翻,如果年長者沒有更新資訊,不當的飲食就會繼續對健康造成傷害。健康狀況不佳的老年人5大常見飲食模式大柳珠美注意到那些體力較不好、容易生病的長者在飲食上有以下共同點:1. 沒有吃一頓好早餐理想上,白天的早餐午餐應該要吃得飽一些,晚上則不應吃太多,並以清淡為主,然而現代生活卻讓大多數人反其道而行,白天因為忙碌往往隨意解決,到了晚上卻喜歡聚餐、大魚大肉。2.吃太多麵包或麥片如前所述,大多數人早晨沒空準備一頓均衡豐富的早餐,而麵包或穀類食品不需要烹調,保存和採買上又方便,卻忽略經常把麵包或麥片當成一餐容易導致營養失衡。3.僅吃麵條當作主食不只是麵包或麥片,你是否也常看到身邊人中午用一碗麵解決?不論是義大利麵、烏龍麵、蕎麥麵等家常麵條,基本上都是碳水化合物,無法滿足身體所需的其他營養素。4.傾向於吃單一食物單一化的飲食由於沒有配菜,容易缺乏蛋白質和膳食纖維,營養師提醒盡量避免只吃麵包、一碗麵或是一顆飯糰的飲食習慣。5.飲食習慣不規則不規律的用餐時間,或者經常不吃正餐會擾亂自主神經系統,導致健康出現問題,建議從小養成三餐定時定量的習慣,必要時可以透過餐間點心來補充營養。熱愛美食的老年人吃得更營養大柳珠美指出,會有上述五種不良飲食習慣的人通常認為食物只是用來「填飽肚子」,只要不會餓到,吃什麼都好。相反的,健康的年長者往往是美食愛好者,喜歡各式各樣的菜餚,尤其是烤肉或是牛排等高蛋白食物,不太會用一塊麵包或是一碗麵來當作正餐。年輕的時候,腸胃機能跟代謝尚未退化,就算吃得不健康,身體也可能不會出現問題,然而一旦過了60歲,每天吃的每一餐都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影響,因此年長者更要好好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擺脫過時的飲食方針大柳珠美提醒,上一代接收到的飲食方針很可能都已經過時了,包括:一天要吃30種食材、補充蛋白質只能靠吃肉、只有蔬菜含有膳食纖維等等,這些資訊容易限制飲食的選擇,並且增加烹飪上的負擔。蛋白質來源不僅是肉類,還可以從魚類、蛋和大豆製品中取得,而肉類在備料和後續清潔上又是最難處理的,生活忙碌的民眾應該考慮更加方便的生魚片、豆腐或雞蛋,甚至有許多蛋或豆腐食品都是現成的。大家也都知道,膳食纖維能幫助消化排便,調節腸道環境,除了蔬菜之外,蘑菇、海藻也含有膳食纖維,卻經常被民眾忽略。而且乾燥的菇類和海藻保存期限長,營養成分也經過濃縮,膳食纖維含量甚至比生食豐富。至於過去提倡應均衡攝取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營養素,這項觀念也要改變了,新的營養素指南應是:「足夠的蛋白質、健康的脂肪、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舉例來說,主食為納豆和雞蛋,並搭配豆腐海帶味噌湯、小菜,就是一份營養師理想的飲食菜單,推薦給民眾參考。
-
2025-06-06 醫療.眼部
眼睛乾澀 亂點藥水恐乾眼症變嚴重
眼睛好乾,痠澀不舒服,點一下眼藥水就沒事了?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理事長孫啟欽表示,眼睛痠乾澀恐是乾眼症,台灣約有183萬人飽受乾眼症困擾,提醒千萬不能亂點眼藥水,尤其是有清涼效果的成分,只是讓血管收縮,短暫舒服後,問題仍存在。乾眼症在全球盛行率不斷上升,推估銀髮族每3人就有1人有乾眼症,台灣全人口盛行率達7.85%。孫啟欽說,除了年齡、生活習慣,白內障手術等眼部手術也可能誘發或加劇乾眼症狀。60歲的張小姐,從事補教業,長時間用眼,因有自體免疫系統問題,10年前生病出現乾眼症。剛開始眼睛有乾澀、灼熱、刺痛感,屬於急性期,經檢查發現角膜破皮,像「沒有清洗的魚缸玻璃」,非常髒,每天都很難忍受,早上起床最辛苦,眼睛痛到張不開。治療後,每2至3個月回診,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已降低眼表發炎、緩解不適症狀。「乾眼症已是文明病,現代人3C不離手,加上長時間待在室內空調環境,濕度降低,讓眼睛會更乾。」孫啟欽指出,女性因為停經,減少荷爾蒙分泌,乾眼症盛行率明顯高於男性,女性盛行率10.49%、男性盛行率4.92%。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理事徐旭亮表示,台灣每年進行約24萬例白內障手術,手術中所使用的消毒藥水、手術燈光、器械等,都可能損傷眼表上皮組織、影響神經傳導功能,進而導致淚液分泌減少、淚膜穩定性下降。而術後使用的抗菌眼藥水,也容易導致眼睛乾澀、發炎等副作用。白內障有年輕化現象,徐旭亮說,55歲以下接受白內障手術者,以每年30%速率增加。據統計,10名患者中有1至4位會在白內障術後出現乾眼症,若乾眼症狀惡化,可能導致角膜損傷與不適,降低整體治療滿意度與視覺品質。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副秘書長梁章敏提醒,不少患者會自行購買有涼感的眼藥水,但這些產品常含有防腐劑或血管收縮劑,不適合乾眼症患者使用。嚴重的乾眼症因此會引發角膜受損、發炎或破皮,長期下來恐造成視力傷害。
-
2025-06-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升溫 醫籲定期打疫苗防重症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上周就診人次達6萬2755人,新增132例重症,創下今年單周新高。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方科智表示,從這一波的疫情來看,民眾對於防疫的警戒心已經下降,雖然多數確診者為輕症或無症狀,但病程仍有可能發展為中重症,必須慎防。方科智說,近期許多民眾身體不適掛急診,快篩陽性轉至胸腔內科治療,有些人服用抗病毒藥物後緩解病情,但也有少數人接受治療時惡化,或出現新的症狀。現在是與「病毒共存」的後疫情世代,病毒不會消失,且隨著疫情變化起伏,若全民疫苗接種率低,自然達不到群體免疫。許多人好奇已接種3、4劑疫苗,也曾經感染過,為什麼還要補打?方科智指出,接種疫苗產生的抗體會隨著時間下降,一般免疫力正常的人,可能僅有輕症或無症狀,但高風險族群有重症風險,可能出現呼吸困難並進展至嚴重肺炎、多重器官衰竭、休克等。方科智強調,醫護人員已經打好、打滿7劑疫苗,民眾也不要對防疫掉以輕心,疫苗的保護力一定會下降,甚至「歸零」,年輕族群往往自恃健康,忽略了病毒隨時產生變異的風險,包括將病毒傳播給其他家人。「新冠病毒弱化了,但也強化了傳染力」,會讓疫情一發不可收拾。新冠肺炎已經調降防疫等級,但病毒引起的症狀大同小異,包括發燒不退、肌肉痠痛、腹瀉、惡心、嘔吐等。方科智說,經過3、4年前的大流行,民眾可能記憶模糊,所以鬆懈了防疫及施打疫苗的重要性。他提醒,每年仍應固定施打新冠疫苗,防範當季的病毒,就像預防流感的態度一樣。不少人認為反正都會得,所以疫苗不需要認真打。方科智強調,身體不會隨時都保持在最佳狀態,施打疫苗是預防重症,且年輕力壯的患者可能本身沒影響,但病毒傳染給其他家人,會讓疫情如滾雪球般擴大。民眾不想施打疫苗的原因,主要是害怕副作用,方科智說,無論是否選擇接種皆予以尊重,但65歲以上長輩及慢病性患者是新冠併發重症的高風險族群,若有症狀應立即就醫,服用抗病毒藥物有助於縮短病程、防止病程變嚴重。
-
2025-06-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升溫 藥師:備好居家5類防疫物資
新冠疫情升溫,衛福部疾管署預估,染疫人數將在6月底7月初達高峰,8月底累計確診人數將達180萬人,醫療量能壅塞恐再現。藥師公會提醒,民眾應盡快備妥常備藥品,快篩試劑、醫用口罩、酒精、乾洗手液、體溫計及血氧計等5大類防疫物資,且應適量備用,切勿囤積。藥師公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民眾家中應準備快篩試劑,出現咳嗽、喉嚨痛、發燒等疑似症狀時即時檢測,若確診才能及早隔離、就醫;家中有年長者、慢性病患、免疫低下族群,更應備妥快篩試劑,第一時間確認染疫與否,預防重症發生。黃金舜指出,民眾外出時應配戴口罩,尤其進出醫療院所、搭乘大眾運輸、出入人潮稠密場所時應配戴口罩,保護自己及他人,高風險族群更應戴好口罩;維持手部清潔是預防病毒接觸傳播關鍵,建議民眾使用70%至75%酒精,避免使用含香精成分產品。高風險族群染疫後,可使用抗病毒藥物。黃金舜表示,一般民眾染疫後,僅需使用症狀緩解藥品,建議民眾預備乙醯胺酚或布洛芬成分退燒止痛藥、止咳化痰藥、腸胃不適用藥,以及電解質補充液等防疫必備藥品。另外,慢性病患則要留意手邊處方藥是否充足,多多利用社區藥局領藥,避免至大醫院就醫時反遭感染。「新興變異株仍可能對高齡、慢性病患與免疫低下族群造成威脅。」黃金舜表示,高風險族群家中也應準備血氧機、體溫計,監測生理數值,若出現缺氧等重症資訊,血氧持續低於94%,或高燒不退,應立刻就醫。黃金舜呼籲,政府應穩定快篩與藥品供應,也鼓勵民眾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社區藥局庫存,循正當管道預備防疫物資。
-
2025-06-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不確定是新冠還是流感,要做哪一種快篩?醫曝新冠夏季變嚴重原因
新冠疫情升溫,大台中診所協會理事長陳俊宏說,患者中新冠和流感占比很大,且兩者又各占一半,相互穿插,快篩時都得同時擢一次但滴入兩個盤內,才能真正得知罹患的是哪一種病,疫情真的嚴重,民眾應慎重看待。新冠為何在夏季變嚴重?可能因病毒株變異他說,按理說,疫情應該會在冬天比較嚴重,卻在夏季嚴重起來,可能和病毒株變異有關。尤其是新冠肺炎後,很多人有錯誤觀念,以為這個病已經遠離了,或以為不必再打疫苗了,所以接種的人也少,殊不知病毒會變異,而且變得感染性更強。陳俊宏說,他的診所一上午就看了160人,其中至少有20多人是感染新冠。患者到了就先篩,若是65歲以上或有重大疾病就立即施給抗病毒藥物。他呼籲,民眾還是該多洗手並少去人多的地方,避免被感染。診所醫師施勝桓說,這波疫情的病毒株NB.1.8.1傳染力強,因此常常是一人感染,全家都感染,還曾見全家一起就診。端午連假期間,交通流動和群聚增加,又是疫情上升期,可想而知疫情會快速傳播,診所患者也都持續增多。台中醫院說,醫院的新冠特別門診今天營運,因新冠就診人數確實多了,來看急診的人也多了。若是高風險族群,感覺自己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不適症狀,可以直接到醫院就診,由醫院快篩,若確定是罹患新冠肺炎,可以施用新冠的抗病毒藥物。台中市衛生局表示,據疾管署統計今年累計重症病例432例,其中66例死亡,主要集中在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且近9成未接種JN.1疫苗。 因此,65歲以上長者應該施打疫苗保護自己,目前疫苗充足,施打後兩周可以產生抵抗力。加上疫情高峰可能落在6月中下旬至7月初,現在打,都還來得及。
-
2025-05-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染新冠不吃藥可更新病毒碼,靠自癒增免疫?台大醫說話了
新冠疫情已經連續超過1個月持續升溫,預估六月中下旬達到高峰,屆時預估單周病例恐超過10萬例,近期有愈來愈多民眾感染出現症狀。有部分網友認為,既然已經感染新冠病毒,就不該壓抑症狀,讓身體更新病毒碼,反而可以抵抗力。台大感染科權威黃立民解析感染原則破除迷思,並提醒高風險族群應盡速就醫取得抗病毒藥物。身體被病毒或細菌感染時 免疫反應已啟動黃立民說明「感染基本原則」,他指出,不論是流感或是新冠等類流感症狀,只要民眾發現身體被病毒或細菌感染時,免疫反應就已經啟動,當下要做的事,是把病毒「盡量壓下來」,讓身體免疫系統可以較輕鬆解決病菌,此舉不止較容易讓身體康復,也能讓免疫反應變得完整。黃立民說,民眾一旦發現自己感染新冠,特別是年紀大、免疫力差、有共病等新冠感染高危險族群,應盡速找就醫,並服用抗病毒藥物,減少體內的病毒量,使其獲得控制。若患者的條件不符合開立抗病毒藥物,則可尋求症狀治療,如發燒可服用具有解熱鎮痛效果的乙醯氨酚、改善流鼻水的抗組織胺等,能緩解身體的不適,不過症狀改善藥物,無法減少人體內的病毒繁殖量,需靠人體的免疫系統打擊病毒,但症狀改善後,人體更有體力讓免疫功能發揮效果。留意新冠7大症狀衛福部疾管署監測,此次新冠疫情來得又急又猛,估計會延燒到7月底,提醒民眾如果出現以下七大症狀,為染疫後的重症症狀,一旦有任一症狀就應立即就醫,如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及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收縮壓小於90mmHg或無發燒之情形下心跳大於每分鐘100次。疾管署強調,65歲以上長者、孕產婦或具慢性病史等具重症風險因子對象,為感染新冠後可能導致併發症的高風險對象,呼籲應提高警覺注意。
-
2025-05-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發燒、喉嚨痛怎麼辦?對照表教你精準判斷是新冠、流感還是感冒
根據疾病管制署指出,新冠肺炎就診數連續6周上升,疫情預計在六月中下旬達高峰。忽冷忽熱的天氣,也讓近期國內感冒、流感患者增加。而不管是新冠病毒、流感、還是感冒,一般人最初可能都從流鼻水、咳嗽、發燒等症狀慢慢發展,常讓人搞不清楚到底得的是哪一種?元氣網以下整理新冠、流感、感冒症狀比較,讓大家在就醫前先初步判斷。新冠病毒變異株 造成疫情迅速上升此波COVID-19疫情又急又猛,有倍增趨勢,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說,近期流行變異株轉換,原本是以XEC為主流,近5周「NB.1.8.1」竄升,免疫逃脫力較強,雖重症率、致死率為明顯提高,但仍造成疫情迅速上升。新光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建賢受訪指出,此波新冠病毒感染症狀,雖然與流感相似,但仍有不同。兩者相似之處,包括喉嚨痛、咳嗽、發燒、流鼻水、疲倦等;不同之處為流感常有肌肉痠痛,感染新冠病毒則是喉嚨異常疼痛,也有人出現腸胃道症狀。但當感染新冠症狀輕微時,並不會出現發燒症狀,讓人更難察覺。雖然現在新冠病毒感染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但病程仍有機會發展為中重症。新冠、流感兩種病毒感染都會引發重症,治療方式也不相同,進行診斷時,最好還是以快篩診斷是那一種感染,針對不同的病毒,給予不同的藥物治療,降低重症機會。流感症狀發作較突然 留意重症4大警訊而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最明顯症狀是全身性肌肉痠痛、高燒。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粘曉菁曾受訪指出,病毒感染大多以「輕微發燒」及「上呼吸道症狀」為主,若伴隨全身性肌肉痠痛、高燒等,就要注意是否感染流感。之前許多人可能對於流感的認知也僅止於「比感冒嚴重一點」,但藝人大S因流感併發肺炎猝死後,大家才愈發重視流感重症的嚴重性。流感重症4大警訊包括:發燒加重超過39℃,且服用退燒藥後體溫仍降不下來;全身倦怠無力;出現呼吸不順、胸悶症狀,甚至血氧濃度降低;從流鼻水、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狀,轉移至頸部以下症狀,如咳痰困難、講話或爬樓梯費力、呼吸急促、無法平躺睡覺等,代表病情已達危險程度,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一般而言,流感症狀較一般感冒嚴重,通常症狀發作較突然,痊癒的時間也比一般感冒長,但兩者的致病原是不同的病毒,所以其實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但同時,也不能說得過流感就不會感冒,反之亦然。感冒通常3至4天好轉,不易重症最普遍的感冒,致病原包含多達數百種不同的病毒,與流感是由感染流感病毒引起不同。感冒又稱「上呼吸道感染」,會出現鼻塞、鼻涕、咳嗽、喉嚨痛等症狀,有時會合併頭痛、發燒、肌肉及關節痠痛、腹瀉等,通常3至4天就會明顯好轉,病程約持續一周左右痊癒。新冠病毒的症狀跟感冒非常相似,包括發燒、頭痛、流鼻涕、喉嚨痛、咳嗽、打噴嚏以及呼吸困難等。雙和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張德宇曾受訪指出,老年人若有慢性疾病、免疫力低下,建議使用抗病毒藥物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一般民眾也應盡速未完成基礎劑及接種追加劑,保護自己也保護同住的家人。感冒、流感、新冠肺炎三者比較 病名 症狀 高危險群 重症警示 🤧 感冒 鼻塞、流鼻涕、咳嗽、喉嚨痛 偶有發燒、頭痛、肌肉痠痛 年長者 免疫力較弱者 通常3–7天痊癒,較不會致重症 若合併細菌感染需注意 😷 流感 高燒(超過38.3℃) 全身肌肉痠痛、頭痛、倦怠 病程較長、症狀突然出現 65歲以上長者 嬰幼兒、孕婦 免疫不全者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心肺肝腎等) BMI≥30者 高燒不退(服藥仍降不下來) 呼吸困難、血氧低 症狀惡化或併發其他疾病 轉為胸悶、咳痰困難、無法平躺 🦠 新冠肺炎 喉嚨劇痛、倦怠、微燒 聲音沙啞、咳嗽、鼻涕 全身痠痛、腸胃不適 65歲以上 孕產婦 慢性病患者 免疫力低下者 胸口悶痛、呼吸喘咳 持續體力下降 出現呼吸困難 參考資料.衛福部疾管署.聯合報系資料庫
-
2025-05-19 醫療.呼吸胸腔
疫苗、運動、飲食 遠離肺炎威脅
根據統計,2023年有1.7萬人死於肺炎,成為國人十大死因第三位。男性死亡率為女性1.5倍,65歲以上染病後更易惡化,增加死亡風險,顯示肺炎對男性及老年人威脅尤為嚴重。若要遠離肺炎,必須疫苗、運動、飲食三管齊下著手。肺炎是指肺部遭受病原菌感染引起發炎,常見病原,包括細菌、病毒、黴菌及結核菌等。主要症狀為咳嗽、濃痰、氣促、胸痛,並可能伴隨發燒、寒顫、頭痛、食欲不振等。部分患者會感到極度疲倦,胸部X光則可見肺部浸潤。高風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或5歲以下、患有慢性病,如心臟病、肝病、慢性肺阻塞病、糖尿病等、有嗆食問題、服用胃酸抑制劑、免疫力低下和認知障礙者,以及有不健康行為如抽菸和過量飲酒的人。此外,秋冬季節也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診斷肺炎需要詳細詢問病史和症狀,包括旅遊史、職業、接觸史及是否有群聚感染等。醫師會進行身體評估如聽診,並進行抽血檢查、血液培養和痰液培養等,同時安排胸部X光作為鑑別診斷,有需要也會以胸腔超音波作為輔助診斷。如果懷疑是病毒性肺炎,還需進行流感快篩和COVID-19快篩。治療方式,包含抗生素、化痰劑、支氣管擴張劑、止痛退燒藥等。一般抗生素療程5至7天,嚴重病例則需7天以上。若為病毒感染,則使用抗病毒藥物。醫師亦可能提供氧氣治療,並協助患者以深呼吸、咳嗽、蒸氣吸入、姿位引流等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治療期間需定期追蹤胸部X光及血液檢查。居家照護時,應注意手部衛生,勤洗手、避免觸碰口鼻;外出戴口罩,減少與有呼吸道症狀者接觸;若有咳嗽或打噴嚏,應以紙巾或手肘遮擋。戒菸、遠離二手菸及空汙,有助於降低肺炎風險。吞嚥困難者應注意進食姿勢,避免嗆咳,並維持良好口腔衛生。均衡飲食、攝取足夠蛋白質及規律運動,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每天散步20至30分鐘,或進行簡易床上運動,皆可增強體力。流感季節,高風險族群應盡早接種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落實預防措施,才能有效降低肺炎發病率,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
2025-05-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1個月男嬰重症哮吼 新冠就診連5周上升 下月恐達高峰
第7波Omicron疫情持續升溫,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指出,新冠就診人次已連續5周上升,上周就醫人數逼近萬人,預估6月就將達高峰,呼籲滿6個月以上民眾儘速接種新冠JN.1疫苗,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另,上周重症確診病例中包含一名未滿1歲男童,曾收治加護病房治療。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上升,第19周(5月4日至5月10日)新冠門急診就診計9978人次,較前一周上升,但仍低於去年同期2萬3324人次。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說,上周新增34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6例死亡病例;今年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237例,其中43例死亡,以65歲以上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9成以上未接種本季新冠JN.1疫苗。延伸閱讀:上周新冠就診較前周增6成 下月恐達高峰11個月大男嬰重症 哮吼、發燒、低血氧 加護病房一周後出院重症個案中包含一名年僅11個月大南部男嬰,防疫醫師林詠青說,該個案沒有特殊病史也沒有接種過新冠疫苗,今年5月初發燒,隔天到診所就醫認為是感冒,但返家休養後症狀沒有改善,並且有咳嗽、聲音沙啞、呼吸喘且費力等,因此3天後再度到診所就醫,此次被診斷為哮吼,建議轉到急診。林詠青表示,男童在急診發現有低血氧,且經PCR檢測後,確診感染新冠肺炎,有哮吼及重症症狀,收治加護病房治療,住院約一周後出院。疫調發現男嬰同住接觸者有輕微呼吸道症狀,並且有到診所就醫,但治療後已經痊癒,並且沒有檢驗。林詠青提醒,雖然新冠病毒感染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但病程仍有機會發展為中重症,民眾如快篩陽性,且出現急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收縮壓100次/分鐘等警示症狀,就應立即就醫。兒童若高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退燒後持續或活動力不佳、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胸悶胸痛、持續性嘔吐、頭痛或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解尿,請家長務必立刻送醫,以防重症發展。此外,65歲以上長者、孕產婦或具慢性病史等具重症風險因子對象,為感染新冠後可能導致併發症之高風險對象,於快篩陽性後請儘速就醫,以利醫師及早診治並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降低感染後引發併發症或導致死亡之風險。延伸閱讀:新冠就診增9978人 連續5周上升…11個月男嬰重症哮吼JN.1疫苗最能預防新冠 6個月以上民眾應接種、高風險對象再接種第2劑預防新冠中重症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種新冠JN.1疫苗,截至今年5月11日,國內新冠JN.1疫苗累計接種209.9萬人次,全國接種率8.75%,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為18.2%、0.33%。上周新冠JN.1疫苗接種1萬400人次,為兩個月以來單周最高,顯示疫苗打氣提升。羅一鈞建議,滿6個月以上民眾儘速接種,65歲以上長者等高風險族群,若已接種首劑且滿6個月,也應再接種第2劑,以提升保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