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3 寵物.照顧指南
搜尋
殺蟲劑
共找到
108
筆 文章
-
-
2021-11-14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警訊/及早警覺憂鬱焦慮 不能忽略的巴金森病前兆
巴金森病(又稱巴金森氏症)平均好發年齡為60歲,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大腦基底核中的黑質細胞會分泌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稱為多巴胺,多巴胺的正常分泌與否將影響動作順暢程度,包括手腳不自主的抖動、四肢僵硬、行動遲緩和平衡障礙等動作障礙。此外,巴金森病病友也常有焦慮、憂鬱等問題,多半出現在病程早期或晚期階段,但容易被視為心情不佳、老年憂鬱,而相關症狀也易與老化、阿茲海默症混淆,為此耗費多年時間,遊走其他科別門診,耽誤治療。巴金森病病友及家屬常出現情緒障礙或照顧壓力,下列三個摘自「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FB社團」成員的案例顯現無疑。案例一:父親由於肢體僵硬難以行走,容易跌倒,即使想勸父親多做運動、寫字看書,但父親只想坐在沙發看電視,什麼都不想做,不知道怎麼與父親溝通。(張小姐)案例二:母親半夜睡覺時總是會一直發出「啊啊……」的叫喊聲,問她為什麼叫呢?母親說她是因為睡不著,然而母親半夜的叫喊聲會干擾鄰居作息,請問該怎麼做才能幫助母親。(羅小姐)案例三:父親自從得到巴金森病後,母親就一直陪伴在身邊照顧,長期以來母親承受生病父親的負面、憂鬱情緒,很擔心母親的心理狀況。(陳小姐)神經傳導物質分泌減少,引發憂鬱、焦慮。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睿蘋說,巴金森病廣義分為三型,包括原發型,病因為基因、老化及不明原因引起退化性腦疾病,其中包括年輕型及家族型,占比約七成屬最大宗;次發型為腦中風等腦血管問題、水腦症,或長期暴露殺蟲劑、重金屬環境等;非典型是罹患路易氏體失智症、脊髓小腦萎縮症、多系統退化症等,這類病友藥物治療效果不好。受到上述因素影響,在腦神經細胞老化過程,代謝退化性蛋白-路易氏體慢慢沉積在腦部等處,在巴金森病病友真正發病前十至二十年,路易氏體逐漸沉積在腦幹,造成正腎上腺素、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分泌減少,引發不自知的憂鬱、焦慮或失眠等自律神經失調。一旦路易氏體沉積至大腦皮質,即正式發病出現單側肢體僵硬、動作慢、手抖等巴金森病的運動症狀。憂鬱高峰期,多發生在剛確診及疾病後期。蔡睿蘋說,巴金森病病友可能出現不自知的憂鬱症前驅症狀,但憂鬱高峰期仍多發生在剛確診及動作功能變差的疾病後期,此疾病發展階段中,五成病友患有輕度憂鬱症,好發族群為女性、年輕型病友及有憂鬱症家族史等。巴金森病治療依不同致病原因給予治療,蔡睿蘋說,如多巴胺分泌不足,就用補充多巴胺藥物來治療。當病友出現憂鬱症狀時,則給予不影響巴金森病治療的抗憂鬱藥物為主。讓巴金森病病友不開心的三句話用對溝通技巧 才能舒緩憂鬱與巴金森病病友相處,溝通方式很重要,蔡睿蘋表示,溝通順利能幫助舒緩病友的憂鬱情緒 。以下是徵詢「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FB社團」成員後,整理出病友聽了最容易感到不開心的三句話。×不要總是面無表情扳著一張臉。○適當溝通技巧病友因腦部多巴胺分泌異常,容易導致臉部肌肉僵硬,沒有情緒反應,此時應讓病友按時服藥,可鼓勵病友練習做「臉部微笑操」,減緩臉部肌肉緊張讓說話放鬆。臉部微笑操:嘴角往上揚做微笑動作,將上揚動作做到最大,維持五秒,放鬆後回到原表情。×整天看起來悶悶不樂,你應該要想辦法讓自己開心一點。○適當溝通技巧病友容易有憂鬱表現,對生活沒有動機、興趣,此時除藥物控制病情外,應讓病友尋求心理支持及正面思考,或藉由病友團體的力量,多與人接觸互動。巴金森病症狀不可逆,長期對於照顧者的身心也造成壓力,除了尋求社會長照資源及喘息照顧協助,也可以透過心理諮商輔導或治療舒緩壓力。×吃飯變慢、連筷子和湯匙都拿不穩,如果不想吃飯就不要吃。○適當溝通技巧病友因手抖症狀,無法拿穩餐具吃飯,一旦步入中晚期病程,肌肉活動力變差,造成吞嚥困難,家人可以準備方便進食的輔具和軟爛好吞嚥的食物,讓吃飯更順利。此外,「陪伴用餐」也相當重要,不要把病友當作小孩子責備,應保持基本尊重,讓長輩心情愉悅、增加食欲。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
-
2021-09-12 養生.聰明飲食
為何廚餘不適合餵豬?加熱處理並不管用!最新研究顯示「朊毒體」有殘留危險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將廚餘用作動物飼料可以使食物浪費回到糧食系統當中。然而,廚餘作為動物飼料使用,在歷史上發生過不少嚴重的動物瘟疫,造成的主因來自於廚餘的處理不當,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選在2021年8月30日下令全面禁用廚餘養隻1個月,就是為了防堵非洲豬瘟的蔓延。不管是在大眾印象中或是豬農第一線養殖,豬吃廚餘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將廚餘作為動物飼料還能增加循環可持續性的糧食系統強度,解決人類長期以來大量浪費食物的問題。然而,豬吃廚餘在大型動物傳染疾病前卻顯得安全風險極高,因為處理不當會導致疾病擴散,進而擊潰整個養殖體系。這也是為什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2021年8月30號下令,全面禁用廚餘養豬1個月,目的就是為了防堵非洲豬瘟的擴散。廚餘成飼料,是為解決全球每年13億噸食物浪費為了跟上人類對食物需求日益增加的速度,大型動植物生產系統順應而生,但商業化規模養殖行為對環境所造成的問題相當嚴重,包含溫室氣體失衡、生物多樣性遭破壞以及水、土讓等自然資源競爭,全球每年的食物浪費更是高達13億噸,要解決這些問題,優化及改善食物系統的運作成為首要目標。所謂的優化循環系統,代表大型生產循環系統多出來的食物浪費需要重新被放回循環當中。而以目前食物浪費的結構來看,70%來自於家庭、餐廳等消費端,也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廚餘」。想要利用廚餘,餵養動物或作植物肥料是唯二解方,當廚餘有效地回到循環中,也就意味著更多的有價值產物(肉、蛋、蔬菜)會持續產出。雖然本是美意一樁,但廚餘卻造成了層出不窮的瘟疫事件。口蹄疫、非洲豬瘟、狂牛病,全來自廚餘廚餘作為動物飼料使用的初衷是要解決食物浪費的問題,但它最大的風險來自於多樣化的微生物以及朊毒體,這些物質可能會引起口蹄疫(FMD)、非洲豬瘟(ASF)、豬瘟(CSF)、沙門氏桿菌、弓形蟲病、狂牛病(BSE)等。朊毒體(又稱普利昂蛋白)是一種不含核酸的蛋白質,雖然沒有核酸但是它能夠大量自行複製,並具有高度的傳染力。從歷史角度來看,廚餘也確實曾引起嚴重動物疾病爆發,如1986年荷蘭的非洲豬瘟事件、2001年英國口蹄疫事件等,也因為這類事件層出不窮,歐盟從2002年開始全面禁止廚餘作為動物飼料使用,然而近年來卻發現食物浪費的問題沒有辦法解決,因此開始有重新使用廚餘作為動物飼料等討論的聲音出現,但根據過去經驗來看,不禁讓人擔憂廚餘的安全性,究竟怎麼處理才安全也就重新成為焦點。廚餘加熱無法完全滅活朊毒體從理論上來看,廚餘再經過適當的加熱處理條件下,微生物的安全性相當足夠,但僅是控制住微生物並不代表安全。根據《Future Foods》在2021年12月即將發表的期刊中提到,目前全世界在使用廚餘作為動物飼料時的現況與困難。在日本、韓國,經過熱處理的廚餘被證實能有效控制安全性,兩國目前將廚餘作為動物飼料的比例約有40~45%,儘管如此,只要加熱過程沒有好好控制仍可能造成瘟疫肆虐。另外,目前研究更發現,用牛、羊等廚餘來源加熱處理後,其DNA中的朊毒體沒有辦法完全破壞,也就是說即使加熱,廚餘也不是安全的。且不僅是朊毒體,生物汙染(細菌、病毒、寄生蟲)、化學汙染(重金屬、殺蟲劑)、物理性汙染(塑料、包裝廢棄物)等,都會讓整個生態體系的廚餘不斷交叉汙染,許多物質是沒有辦法靠現在的處理技術完全克服。克服風險,才能掌握安全在循環經濟的立場上來看,廚餘作為飼料用途使用確實可以讓大量的食物浪費有更好的去處,但在研究中也發現許多物質並沒有辦法仰賴現有的加熱技術去除。因此,要有建立出良好的廚餘回收再利用系統,需要更謹慎地去評估處理的方式,以及是否適用,才能真正的把廚餘良好且安全地歸納進糧食系統循環當中,進而解決食物浪費的初衷。延伸閱讀▶非洲豬瘟陽性豬肉製品新增1件,為防堵疫情請民眾勿網路購買含肉製品▶再度查獲廚餘餵養豬隻!災害應變中心近期將優先查核小規模豬場▶全力防堵非洲豬瘟進入台灣!回溯5年內使用違法廚餘最高罰300萬參考資料▶Microbial health hazards of recycling food waste as animal feed(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8-0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全民防疫運動 新冠疫情之省思
【編者按】在這全球籠罩於新冠疫情的困境下,特別感到興奮的是,醫學生時代所景仰的基礎醫學老師,居然在她仍然勤於研究與教學之餘,主動與我們分享她由「新冠疫情之省思」,進而引申到「全民防疫運動:從個人情緒免疫保健談起」的心得。更意想不到的是透過她的推薦,她的學生也是位名教授,不僅是科學家,也兼具豐沛的歷史與文學素養,巧妙地以古代流感與古籍瘴癘的「前世今生」、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臺灣近百年來流感的「編年紀實」、「疫情時代」衝擊下的「有守有為」,分段介紹他在疫情烽火下的一些看法。希望透過這兩位兼具科學專長與人文素養的學者精心撰寫的三篇文章,在疫情肆虐的無奈之下,我們找到一些還可以做的努力。一、前言 正當新冠(COVID-19)疫情時,全世界已有220多國及一億多人感染,約二百萬人致死的災難。感謝台灣努力防疫,大家同心協力,新冠感染率及致死率雖已偏高,但千萬不可心慌失措,防疫大事應確認為人類生活永不止息的災難。距SARS疫情約18年(2002),捲土重來的新冠病毒突變為傳染力更強、突變率更頻繁的品種,依此類推,這波過去,下波肯定會再來,我們應策畫永續防疫的措施。探究現今惡劣的局勢,似乎與人類互鬥、科技發達、破壞環境、破壞地球有關,導致無數生物間的生態失衡,尤其是人體內,細胞與細菌共存共好的關係失能,致使慢性病患增多,免疫力下降,因此我們務必省思,痛改前非。二、原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最近已有許多研究,顯示病毒及細菌的祖先與細胞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祖先(Common ancestor)。下列研究結果顯示細菌及病毒比人類細胞更具萬能的求生策略:1.人體細胞淪為病毒繁衍子孫的奴役 新冠病毒構造非常簡單,具有一條遺傳物質RNA及26種重要蛋白質,其中五種蛋白質的功能已知,最重要的一種為棘蛋白(Spike protein),此棘蛋白能像子彈精準打到人體細胞膜上一種重要蛋白轉酶(ACE2),由此入侵細胞內,脫下其RNA,命令人體細胞專職為其複製許多新的RNA及相關蛋白質,重新組裝成為更多新冠病毒子孫們,接著破壞人體細胞而釋放後,再重新侵入更多人體細胞,再繼續如上述步驟,繁殖無數的病毒子孫。 令人省思的問題之一,新冠病毒為何具有棘蛋白,能夠精準與其受體(ACE2)結合而進入人體細胞內?此密切結合體是否源自上古時代病毒與細胞原是兄弟般親近,因此病毒能記憶保留其最原始與人類細胞同源的棘蛋白-ACE2的精準配對?2.人體細胞與細菌共存共好的密切關係 人體細胞構造複雜,其中最重要的粒線體,專司合成能量物質(ATP)及抵禦外侵的細菌及病毒。當粒線體功能不正常時,人體許多疾病如失憶症、癌症、糖尿病、肥胖症等等就產生。因此,我們務必覺醒人類生存依賴細菌的重要性。另外,有一研究結果指出,人體腸道細菌一千多種,口腔內細菌七百多種,若經長期使用抗生素,致使腸道菌相變化,細菌種類嚴重減少的結果,可明顯增加肺部感染病毒致死率。不但如此,腸道菌相包括益生菌及壞菌種數及數量的多寡,可因飲食不均衡(缺纖維及蔬果)而失能,導致各種疾病如神經退化症(失憶症)、癌症、糖尿病、肥胖症、腸炎等等的產生,因此,人類體內菌相正常,對人體健康影響非常大。再經進一步研究,才了解很多細菌的代謝物質如丁酸鹽(Butyrate,具抗發炎、增加免疫)及西羅尼(Serotonin)是一種快樂因子,乃是促進人體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目前這些研究結果仍只是冰山一角,尚有許多未發掘的人菌奧秘關係,尚待研究。我想我們常說人是萬物之靈,潛力無窮,或許我們指的潛能,乃是共生的益菌默默地在發揮的潛在功能,因此,我們應感恩。最重要務必省思的事是一百多年來,人類無知濫用抗生素、殺菌劑,破壞人菌共好的生態平衡,造成人體最大的財富如健康受損。 大自然生物界無數益菌也一樣作了許多有益人類生存的事,去年(2020)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揭發細菌對入侵的病毒引發一套免疫系統,細菌能把一段入侵病毒的DNA嵌入其DNA作為記憶標誌,此後當有相同病毒入侵時,細菌由該記憶DNA的標誌,製造一套切割病毒DNA的機制(CRISPR/Cas 9),以解除入侵病毒的傷害,這種細菌擁有的超強免疫機制,保護自己的生命多麼奧妙,值得我們深思。我想諸如此類的奧妙應有更多,值得我們去發掘。最令我迫切想揭發的類似事件,思考人體內是否也有細菌對入侵人體內的病毒也具有類似CRISPR/Cas 9或更高明的切割病毒遺傳物質的免疫系統,我們想像的超級免疫力(潛能)是否應作如是觀?大自然中,各種生物間相剋相生的微妙關係,我們知道仍太少,然而人類無知殘酷的濫用農藥、殺菌劑、消毒劑、輻射性物質(核能發電)、燃煤、六輕工業、塑膠汙染等各種破壞環境,造成生態不平衡的結果,乃是立即可見的反效果。三、病毒教我們的事 許多研究證實病毒及細菌求生能力超越人類細胞,現已知有些品種是默默的在幫助人類創造優越的生存環境,因此,我們務必深刻反省:1.和敬謙卑 我們要感恩及尊敬所有生靈對人類的善待,而且要和諧相處,千萬不可互相殘殺,如濫用殺蟲劑、殺菌劑及消毒劑等等:人人務必謙卑,如上所述病毒及細菌的生存技巧,遠超越人類單獨的細胞。最大的啟示應是人人平等,不應在求學過程中,以學業考試成績分優劣生,這是極大的錯誤,敬請教育當局趕緊改正。2.生活教育 目前科技發達,追求經濟繁榮、奢侈浪費、飲食不均衡、生活習慣不規律、沉迷3C、不運動、熬夜等等,造成許多青少年未老先衰,罹患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的嚴重疾病,由這次新冠疫情所引發的嚴重症狀的族群中(包括年齡高及慢性病患者)發現,具有三高的病患,不但感受病毒傳染率大幅偏高,而且併發嚴重的症狀尤其高,因此,我們的國民教育,務必重視生活教育,重視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培養健康快樂有品德和敬謙卑及博愛的善良國民。 當今新冠疫情時,大家互爭病毒疫苗,其實與打疫苗同等重要的事,應是增加本身的免疫力、增強體力,培養快樂幸福感。四、結論及展望 綜合以上新冠病毒相關的研究,闡明病毒及細菌的求生機能比人體各自單獨的細胞強。人類自稱為萬物之靈,獨賴各已演化為專職的組織器官(腦、心、肺、腸、胃、腎、免疫系統、生殖系統及皮膚等等)的密切整合所能發揮的功能,尤其是體內無數龐大的微生物如細菌(估計其遺傳物質是人體內DNA總量的90%)與人體細胞共存共好的密切關係,對人類精神、心理行為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鄭重呼籲我們國民教育務必重視生活教育,傳授宇宙間所有生物間和諧共存共好的認知,這次新冠病毒教我們的事,綜合四則如下,敬請指教:
-
2021-08-01 癌症.攝護腺癌
常跑廁所就應多注意 攝護腺癌變多發生在50歲以上
攝護腺位在膀胱出口處、是男性特有器官,隨年紀變長、荷爾蒙日積月累刺激,會逐漸肥大,造成許多長者排尿困擾,甚至癌變,是許多大齡男性煩惱的「長壽病」。前期治癒率高,50歲以上男性務必定期篩檢。台灣攝護腺癌人數漸增,發現常是晚期。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謝昆霖表示,因早期症狀不明顯,多達三成患者發現時已是第四期,甚至有遠端轉移,死亡率也上升到癌症十大死因第五名。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董聖雍表示,攝護腺癌患者人數逐年上升,但因醫療進步、健康意識抬頭及健檢普及,死亡率逐年趨緩,五年存活率可達七成。尤其前期治癒率通常不錯,但因症狀與攝護腺肥大相似,高危險群要特別注意。泌尿問題常羞於開口,爸爸常跑廁所,家人應多注意。「泌尿問題,男性常不好意思開口,家人要多留意。」董聖雍表示,50歲以上男性過半數攝護腺肥大,70至80歲更超過八成,常有的症狀包括:尿速變慢、斷斷續續、需用力解尿、尿不乾淨、尿不出來、頻尿、尿急憋不住、尿失禁或夜尿等,即使無癌變,對生活品質、身心健康都大有影響。年過50的男性,攝護腺多少都會增大,而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初期症狀相似,都常見排尿問題,癌症患者常以為是自然老化現象,因而延誤治療。有些患者因肛門指診、超音波及攝護腺癌指數(PSA)篩檢發現,可及早治療;等到患者因骨頭疼痛、骨科發現異常轉介,多半已是晚期轉移。謝昆霖建議有長期發炎問題,尤其有家族史的人,要每半年定期檢查。攝護腺癌變多發生在50歲以上,超過六成患者65歲以上。董聖雍說,目前多數專家認為50歲以後可定期作攝護腺癌篩檢,有家族病史可提早到45歲,且如出現「下泌尿道症狀」,更應及早就醫完整檢查。基因、不良飲食、代謝疾病,都是攝護腺癌相關因素。關於攝護腺癌的成因,研究顯示除了基因,感染、飲食等外在因素都可能造成發炎反應,氧化壓力上升、致癌物質累積而造成癌變。董聖雍說,黃種人盛行率雖較白人或非裔低,但西式飲食盛行,發生率也逐年提高。他提醒,紅肉、高脂肪食物對攝護腺不利,建議適度食用;高溫烹調、油炸也會增加罹癌機率;充分攝取蔬果類食物可降低癌症發生率。董聖雍表示,把糖尿病、肥胖等新陳代謝疾病控制好,也能降低罹患攝護腺癌機率;抽菸則會顯著提升風險、惡化更快且更易復發。有研究指出,適量紅酒有保護效果,比滴酒不沾者攝護腺癌發生率低,可能和紅酒含多酚能抗氧化有關,不過過量則無好處。另外,性行為與結紮手術不會增加罹患攝護腺癌機率,定期射精可幫助攝護腺液排空,甚至有減少罹癌的效果;但淋病、菜花等性傳染病因常造成發炎,會增加罹癌機率,醫師提醒安全性行為非常重要。男性若因更年期荷爾蒙低下,補充荷爾蒙並不會增加攝護腺癌機率;不過如長期輪班作息不正常,或是長期暴露重金屬鎘、殺蟲劑環境,也可能使罹癌機率上升。大量蔬果的地中海飲食,可減少癌變機率。如何預防攝護腺疾病?均衡飲食、良好生活習慣、規律運動減重、減少暴露致癌物是不二法門。董聖雍說,近年流行的地中海飲食,大量蔬菜水果、橄欖油等植物性油脂、均衡五穀雜糧、魚肉家禽、並少量紅肉紅酒,因具抗發炎、抗氧化效果,可作為參考。而番茄的茄紅素、綠茶的兒茶素、大豆植物性雌激素大豆異黃酮可能有抑癌功能,綠花椰菜、石榴具有抗氧化能力,雖未經大規模實驗證實,仍可當作健康食品補充。適量日曬補充維生素D,也可降低癌症發生機率。目前並無任何單一藥物證實能預防攝護腺癌,醫界認為還是要從飲食或生活習慣調整,定期篩檢、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可減少攝護腺疾病造成的傷害,讓「長壽病」不再是男性長者的夢魘。
-
2021-07-12 養生.生活智慧王
朱慧芳/蟲蟲無處躲藏的廚房
打開廚房抽屜,看到兩根黑色的長鬚在飄動,不知受驚嚇的是我還是牠。這種瀕臨崩潰的畫面,應該不少人經歷過吧!在為新家設計廚房時,第一個念頭就是,我要一個蟑螂、蚊蟲、螞蟻……所有蟲蟲都無處躲藏的空間。跟設計團隊「風中之星」討論的結果是,何不來學阿嬤灶腳,把所有的抽屜門板,都用深綠色的烤漆鐵網做成仿古紗窗,搭配原木抽屜,讓整座流理台通透開放,不但可以一目了然裡面的物件,同時保持通風透氣,沒有異味,白天和燈亮時抽屜廚櫃內光明清亮,蟲蟲無處可藏。蟲蟲不友善設計的櫥櫃,靈感來自阿嬤灶腳。像紗窗一樣透明透氣的櫥櫃,好處多多,但有朋友到我家,看到我非常滿意的櫥櫃,卻杞人憂天的問我說「這樣不會有灰塵嗎?」嗯,灰塵是難免的,就像家裡裝了紗窗,還是有灰塵飄進來一樣。對我來說,灰塵是小事,反正廚房裡的鍋碗瓢盆經常使用、常常清洗,抽屜層板有空就順手擦擦,小事一樁。儘管是「蟲蟲不友善的設計」,還是要預防白目又不長眼睛的青仔叢(台語)誤入,所以,進入夏天我還是會準備一些餌劑放在角落,也會放些防蚊片在屋角、玄關,保持室內清零狀態。餌劑的目的是讓螞蟻或小強,把藥劑帶回窩裡,減少整體的族群數量。但是,如果發現現行犯,最方便的方式是準備一瓶肥皂水,直接噴灑在蟲蟲身上,挺有效的。在疫情之前,誰會想到簡單廉價的肥皂泡泡,既可以殺死病毒,又可以對付蟲子。使用除蟲菊驅蟲,真正天然的產品並不多。除蟲菊也是蟲子的天然剋星。除蟲菊是菊花的一種,主要產地在澳洲,用於有機農業。這種菊花,外觀跟瑪格麗特菊相似,若不是學名不一樣,我真以為它們是姐妹花。以前的人把除蟲菊曬乾之後,和木頭一起燃燒,燒出來的煙讓蟲蟲不敢靠近,就達到驅蟲的效果。日本人上山英一郎把乾燥除蟲菊和木頭研磨成粉,膠合固化後做成蚊香,就是大家現在熟悉的蚊香始祖。1920年代,科學家開始研究這種防蟲植物,發現除蟲菊的花朵和種子裡含有成份複雜的異構物,昆蟲難以辨識,無法解讀也就無法解毒,最後會因神經受傷而死。對昆蟲而言的神經毒,對人真的無害嗎?由於昆蟲體積跟人體相比差距頗大,且天然除蟲菊精容易被光分解,不會累積成害。不過,天然的產量少,市面銷售的殺蟲劑很多號稱含有天然除蟲菊精,不知真正從天然萃取的成分含量多少,又有多少是仿除蟲菊精的合成物。無論真假,除蟲菊精都是針對蟲蟲,不能對著人噴灑。即使是噴灑在環境中,人還是避開比較安全。至於燃燒蚊香,雖能驅蟲,卻也帶來空氣汙染,還是少用。幫我創造幾近滿分廚房的仲仁和代賢夫妻,本來就是很天然的人,他們自己的家跟大自然融為一體,幾乎不分內外。阿嬤灶腳原本只是發想時的討論,沒想到他們真的把我的夢想做出來。經過這麼多年,效果完全跟當初期待的一樣,讓我越用越滿意。每天晚上,當我按下洗碗機的啟動鍵,要跟廚房道晚安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在心裡說聲感謝。
-
2021-05-04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狗狗健康主人要顧!盤點12種常見疾病和如何預防
狗狗身為哺乳類動物也會有大小疾病,因其構造和習性,常罹患的病和人類有些差異;加上狗不會說話,有些生理的變化需要靠飼主細心觀察才能發現異狀。以下整理狗狗的12種常見疾病,帶您了解成因和預防方式,幫助毛小孩預防勝於治療,若得病也能盡早察覺,不耽誤治療時間!▲犬傳染性肝炎幼犬感染居多。主要是侵害肝細胞與內皮細胞,症狀為厭食、精神不振、發燒嘔吐、下痢和軟便,病情嚴重者會明顯腹痛和扁桃腺腫大,有些會在發病後12~24小時呈現藍眼症:眼睛結膜炎、分泌物增加,並有角膜水腫及混濁。△預防注射犬傳染性肝炎疫苗,幼犬若在12週齡以前注射疫苗,則需在14~15週齡時補強一次,方能獲得1年以上的免疫力。為維持其免疫性,成犬應每年補強注射一次。▲狂犬病狂犬病是最重要的人畜共通疾病之一,由病毒感染,病毒經傷口周遭神經抵達中樞神經遍布全身,可感染所有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犬、貓等,死亡率高。症狀主要是行為異常,瞳孔初期放大、後期縮小,咽喉逐漸麻痺,使得犬隻吠叫聲改變、下巴下垂、流涎,最後行動失調、麻痺、抽筋進而死亡。△預防注射狂犬病預防疫苗,健康犬隻年齡約4~5月時注射一劑不活化疫苗,之後依疫苗效能每隔半年到一年施打一次。▲犬瘟熱犬瘟熱俗稱麻疹,是死亡率很高的傳染病,病毒從感染犬隻的分泌物,經由空氣、直接或間接傳播。早期常見症狀為發燒、無食慾、精神不振、眼屎多、流鼻涕、咳嗽、肝炎、下痢、血便等,後期則會出現抽筋、麻痺、行動失調等精神症狀。目前無特效藥,傳統投藥(抗生素)無效,可使用 對症療法和支持療法等使死亡率降低。△預防注射犬瘟熱疫苗,可在幼犬6週大時,開始施打含犬瘟熱疫苗的幼犬第一劑預防針。接著再追加二劑,以後每年補強。▲犬疥癬蟲症疥癬蟲寄生於真皮內,傳染力強,最常發生的患部為跗關節、肘、眼周、口鼻、耳朵、腹胸和尾巴的基部。患部會出現脫毛、結痂、劇癢,常因搔癢而引發細菌感染致化膿、惡臭等情形。△預防避免和病原接觸,家犬須和來歷不明的寵物,尤其是街頭的流浪貓狗保持距離,避免直接接觸。▲毛囊蟲症健康皮膚即存在少量毛囊蟲,若犬隻虛弱或免疫不全時,毛囊蟲就會大量繁殖,侵佔毛囊導致禿毛,多好發於臉部和嘴角;若再受到細菌感染,會遍及全身,甚至惡化成毛囊炎和膿皮症,形成頑固皮膚炎,並發出惡臭。△預防1.毛囊蟲症被懷疑和遺傳有關,故曾病發的犬隻不建議繁殖。2.提高犬隻免疫功能可降低毛囊蟲感染之風險。3.使用預防寄生蟲感染的外用滴劑。▲犬冠狀病毒腸炎該病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腸道疾病,藉糞便、嘔吐物、被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器皿來傳播。常見症狀為間歇性嘔吐、下痢、厭食、輕微發燒、抑鬱、排便惡臭並為淡橘色,甚至為含黏膜和血液之噴射水樣痢,偶爾可見呼吸道症狀。△預防犬冠狀病毒最易和犬小病毒復合感染,造成高達89%的死亡率,所以最好能同時注射犬冠狀病毒疫苗及犬小病毒疫苗,則能同時預防犬冠狀病毒和犬小病毒出血性腸炎復合症。▲犬小病毒性腸炎犬小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直接或間接傳染給無抗體的犬隻,侵害其腸胃道,好發於6~20周的幼犬,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少數幼犬會被侵襲心肌。初期有發燒、食慾不振、精神不振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接著會持續性嘔吐下痢,腸管黏膜受損出血而拉出帶血惡臭的排泄物,若未即時送醫會脫水休克死亡。△預防於6~8週齡給予第一劑疫苗,之後每2~4週重複注射一劑,直到滿16週齡;於6月齡或1歲齡時補強注射一劑,之後每三年一次。▲犬傳染性支氣管炎又名哮喘或犬舍咳,屬呼吸道疾病,常與副流行感冒病毒一同感染。發病原因為環境因素包括濕度過高、寒流等氣候變化。該病潛伏期約5~10天,常見症狀為劇烈乾咳、反胃、嘔吐,嚴重者會嗜睡、發燒、食慾不振及肺炎,甚至死亡。病症一般持續10~20天,劇烈運動和興奮會使病情惡化。△預防1.避免犬隻與其他狗接觸,尤其是年輕的小狗。2.疫苗接種。3.以胸背袋取代頸圈,減少壓迫喉嚨及氣管引起患犬咳嗽。▲犬副流行性感冒由病毒引發呼吸道感染,大部分的病例發病於感染後2~9天,症狀輕微而不明顯,一般常見乾性、刺耳的咳嗽,持續約2~6天,伴隨數天的輕微發燒、黏液性鼻分泌物、咽頭炎與扁桃腺炎。△預防注射副流行性感冒疫苗。▲慢性腎衰竭腎臟組織損壞的疾病,導致尿毒症並影響生活品質。腎功能減弱使犬隻無法順利代謝血液中的廢物,產生食慾降低、口渴、頻尿或少尿、毛粗糙、倦怠、嘔吐等症狀。病因為漸進性的腎病,或是重複性、嚴重的非漸進性腎臟損傷(如重金屬、具腎毒性的藥物等),通常老狗的患病比例高過年輕犬隻。△預防1.不要讓寵物吃到會中毒的食物,例如葡萄、巧克力等,並確保寵物有清潔的飲用水;也要注意別讓寵物暴露在有毒物質的環境下,例如殺蟲劑、蚊香、消毒藥水等含有除蟲菊配方的化學物質。2.常常幫狗刷洗牙齒,牙齒疾病也是慢性腎衰竭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因此保持寵物良好的口腔健康非常重要。3.年度的血液和尿液生化健康檢查以及超音波檢測,及早發現防止腎衰竭。老齡犬應每年檢查一次血液、尿液以及超音波檢查,並監測寵物的食慾、飲水量和精神狀態等。▲鉤端螺旋體症帶菌的犬隻尿液排出病原體,進入食物飲水中,經口腔或受傷的皮膚感染。病原體分成兩型-黃疸型及出血型,黃疸型主要感染腎臟,引發間質性腎炎,約有15%病例引起嚴重肝損壞,產生黃疸;出血型有高燒、厭食、眼屎多、腸胃肝腎受損相關的症狀,有70%病例出現黃疸和黏膜出血。△預防1.犬隻10周大時給予第一劑預防針,之後3~4周追加一次;滿周歲後每年施打一針。2.避免狗隻於溪澗玩耍或飲用溪水,接近水道時用狗繩牽引狗隻,與狗隻散步時應自備食用水供狗隻飲用。▲心絲蟲症該病經蚊子叮咬傳播,心絲蟲有10~67%可能移入犬隻的眼球內,也可能會移行到身體其他部位,心絲幼蟲在犬隻體內發育4~6個月長為成蟲,隨後繁殖幼蟲於血液中。心絲蟲寄生於右心室及肺動脈引發功能衰竭,症狀為精神不振、呼吸困難、咳血、身體機能降低、充血性心衰竭,嚴重者會產生心血管疾病最終死亡。△預防1.幼犬6個月大後每半年定期健檢,適時給予投藥做預防或治療。2.外出時盡量避免長時間讓犬隻停留於蚊子眾多的水溝、池塘、草叢等環境,減少被病媒蚊叮咬的機會;留意家中環境清潔衛生、定期清空容器積水、疏通水管、安裝紗門等,減少病媒蚊孳生。
-
2021-04-06 新聞.食安拉警報
好市多蘋果連三周出包!兩萬多公斤遭退運銷毀
好市多蘋果又出包!已經連續兩周被抓到來自美國的蘋果被驗出殘留農藥超標遭退運,今食藥署公布邊境查驗不合格名單中,好市多進口的富士蘋果又再度被查到殘留農藥超標,共1029箱全遭退運。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科長陳慶裕,將對好市多的蘋果項目加強抽驗到百分之百。另有三批來自日本的草莓也被食藥署驗到農藥超標,慘遭退運銷毀。食藥署今公布邊境查驗不合格名單,共23項產品違規,包括斯里蘭卡的純錫蘭紅茶包、巴拿馬的生咖啡豆、義大利的鮮奇異果、中國大陸的凍三去旗魚等,有農藥或重金屬含量超標的情形。其中,好市多自美國進口的「美國富士蘋果」因檢出不得使用的農藥賽安勃0.02ppm,全數1029箱、共2萬580公斤,全數遭退運或銷毀。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科長陳慶裕表示,賽安勃常作為殺蟲劑的農藥使用,在國內只可使用於茶葉。而好市多不是第一次被抽到蘋果不合格,且這次是已提升抽檢率二至五成時被抽到,因此接下來將針對好市多的蘋果提高到最嚴格的逐批抽驗。陳慶裕說,好市多連續三周蘋果出問題,廠商應該在選購時和賣方確認農藥使用等相關事項再進口。食藥署也在上周要求好市多於30天內繳交改善措施,交下來將視廠商報告再做查驗調整。另外,許多民眾把握最後的草莓季大買草莓,但本次不合格名單中,有三批來自日本的草莓被驗出農藥不合格。包括一亨國際企業有限公司自日本福岡和熊本進口的「MATSUBU鮮草莓」分別驗出殘留農藥氟尼胺0.03 ppm和賽安勃0.01 ppm;以及農友農產行自日本熊本進口的「鮮草莓(熊本)」被驗出氟尼胺0.03 ppm。而氟尼胺定量極限為0.01ppm,賽安勃則是國內不准用於草莓的禁用農藥。陳慶裕說,查看去年整體的進口產品,便發現日本進口的草莓不合格率較高,因此年初便已加強抽驗率二至五成。而針對被查到不合格的廠商,接下來則會加強到逐批抽驗。
-
2021-03-24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飲食預防/不用就會喪失!專家教你一事訓練味覺防大腦老化
老年人的味覺 年歲增長最殘酷的,莫過於我們的嗅覺能力不可避免地衰退。六十五歲至八十歲的人中,有一半都喪失了部分的嗅覺;八十歲以上的人則有八成以上嗅覺都衰退了。我和薩拉索塔老年友誼中心的一群老人共進午餐,這是屬於一個非營利網路的機構,為年逾五十歲的人提供各種服務。我希望能和年紀較長的人談談,了解他們喪失嗅覺的體驗。一位老太太的回答教我很難過,她正逐漸喪失對進食的熱情,而這讓她感覺十分可怕。「我們究竟還剩下什麼?」她的話道出了像她這樣喪失飲食之樂老年人的心聲。「我們都在服用各種藥物, 所以不能喝酒;我們的老骨頭變得疏鬆脆弱,因此不能跳舞;我們愛飲食,連這也消失之時,實在教人喪氣。如今我吃東西,唯一的原因是我非得吃不可。這教我害怕。」 接著她伸手由皮包中拿出一粒橘子。「我可以嘗出這個味道。」她說。她握著這粒水果,彷彿這是她命之所繫。我教她好好利用它。我問她能不能享受她正在吃的黑豆雞肉飯味道,她說不能,「我只是機械式的嚼而已。」她說。於是我告訴她,下回她來吃午餐時,就可以請廚師幫她把橘子切成小塊,好讓她擠在飯菜上。如果你嘗得到某種味道,何不把它徹底發揮?這是我們所學到的教訓。想想哪些東西對你有用,對其探索,然後將之發揮,不要光坐在那裡承受你的損失。 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味覺和嗅覺 在佛羅里達大學巴托申克旗下工作的研究生史坦普斯專攻嗅覺和大腦的關係。幾年前,她的隔壁住了一名阿茲海默症初期的老人,一天她帶了一份賓州大學味覺辨識測驗﹝UPSIT﹞回家,請隔壁這位鄰居做測驗,他在四十分總分中,得到二十五分,這是開始喪失嗅覺的阿茲海默症病人的典型分數。大約六個月後,這位鄰居告訴史坦普斯說他覺得不對勁,食物在烹煮時,他可以聞到它的味道,但一旦把它吃進口中,味道卻不對。不論是什麼,吃起來都像鹹的紙板。史坦普斯又用UPSIT為他再做一次測驗,依舊在四十分總分中,得到二十五分。表面上一切都沒變,但UPSIT是刮開嗅聞的測驗,也就是你不用把食物放進口中品嘗,它測的只有鼻子的嗅聞能力而已。這位鄰居並沒有抱怨自己的嗅聞能力衰退,可能因為這是漸進式的,可是這六個月來卻有了不同的情況,他喪失了口腔嗅覺的能力。「他喪失鼻後嗅覺﹝口腔嗅覺﹞時,反應非常強烈,教他十分沮喪。他在三個月內馬上就減輕了三十磅﹝約十四公斤﹞,」史坦普斯說,「這對他有較嚴重的影響,影響他的健康、幸福感、生活的樂趣,一切。他非常頹喪,掉了不少體重,而他的認知能力衰退得更厲害,而且速度很快,他的健康一落千丈。」 史坦普斯十分困惑,她請教巴托申克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測驗未能測到這種嗅覺的喪失?有沒有可能測到?「你沒有測到它,是因為它是味覺」,史坦普斯記得巴托申克這對她說,意即她未能測得結果是因為她測的是錯誤知覺的功能。於是史坦普斯測驗她這位鄰居的味覺而非嗅覺,發現他的舌後已經沒有味覺,這意味著他的舌咽神經已經完全喪失功能。同樣喪失的是和鼓索顏面神經左側相連的舌頭部位,在他喪失部分味覺之時,他的口腔嗅覺能力也消失。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巴托申克那位舔罐頭內側而割破舌頭的病人。史坦普斯開始測驗和她鄰居一樣喪失部分味覺的人,她請他們以鼻子和口腔嗅覺為不同食物的濃度評分,化學合成味覺程度高的食物,也就是觸覺中的痛覺,諸如:咖哩、芥末、醋和大蒜,似乎最不容易喪失味道;沒有觸覺成分的食物,諸如:葡萄、奶油,和蘋果,則最容易喪失味道。如今史坦普斯正在運用這樣的知識,測驗如果把刺激味道添加到食物中,是否能協助喪失味覺的人感受到更多的氣味。她的祕密武器是番椒。她的假設是,添加量低到無法察覺的辣椒素,其痛覺可以提高口腔嗅覺,因此提升整體風味的知覺,讓人得以享受食物。番椒刺激觸覺神經,讓嗅覺系統能得到無法由味覺神經所得到的資訊。一名罹患帕金森氏症的婦女到佛羅里達大學記憶失調診所掛號,主訴她喪失了味覺。史坦普斯讓這名婦女做了全套的味覺和嗅覺測驗,結果顯示她有嚴重喪失嗅覺的情況。接著史坦普斯以她尚未經過測試證明的「療法」來治療病人,在葡萄果凍裡逐漸增加番椒,但其含量都在病人所能覺察的範圍以下。為了設定比較的基礎,史坦普斯也給病人嘗了原味的葡萄果凍,這位婦女說她只聞到一種發霉的味道,而當她品嘗第一種最低量的番椒和葡萄果凍的混合物時,病人的感覺還是一樣,霉味,僅此而已。當番椒含量更高時,她凝視著史坦普斯喊道:「葡萄!我聞到了葡萄!」她體驗的正是史坦普斯原先的期望。適量的觸覺刺激﹝來自番椒﹞促使這名婦女的味覺發揮了作用。「我們不知道它是怎麼運作,也不知道是為什麼—是不是它使三叉神經帶動了嗅覺資訊,亦或其他,」史坦普斯說,「雖然我們不明白原因,但它發揮了效果。」 這名帕金森氏症患者再一次嘗到葡萄果凍的味道,不由得熱淚盈眶,感動莫名。她在喪失味覺的漩渦裡感受到了一線希望。史坦普斯列了一些化學合成味覺程度高的食物,讓她回去在廚房裡試試看。這名婦女離開時,歡欣雀躍一如由玩具店回家的孩子一樣。 健康的口腔才能品嘗味道 口腔的健康也會影響老年人品嘗味道的能力。年老之時,唾液的分泌較年輕時少,因此較難潤濕食物。吃酥脆或乾澀的食物—椒鹽鹹餅、米餅和乾麵包塊就比較沒味道。當然,要吃這類食物,你必須要有健康的牙齒和牙床,不然咀嚼就會有困難。咀嚼得越多,感受到的滋味就越多—基本的味道、氣味、質地。康乃狄克﹝Connecticut﹞大學的薇樂麗.杜菲﹝Valerie Duffy﹞發現,戴假牙的老太太比牙齒和牙床健康的老太太更常抱怨無法完全嘗到食物的滋味。賓州大學醫學中心嗅覺和味覺中心主任理查.杜提﹝Richard Doty﹞說,先天遺傳就有阿茲海默症傾向的人如果也抱怨嗅覺有問題時,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就提高到九倍。另外,環境中的物質也可能進入鼻子,抵達大腦,誘發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和庫賈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避免鼻子接觸這些物質的最佳方式,就是避免造成傷害的毒素,杜提建議應該避免除草劑、殺蟲劑、重金屬。如果有感染,立即治療。這大體上是好的建議,只是我們對這些危害甚大的疾病所知實在不多。 不用就會喪失 如果你或者至親好友受嗅覺或味覺喪失所苦,那麼有些辦法可以試試。其實感官喪失的人很可能已經在食物中多加鹽,或者在咖啡中多放糖—這是最合乎邏輯的第一反應,要讓食物更有滋味,就多加鹽和糖,問題是大部分的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壓或糖尿病的人,不該再增加鈉或熱量的攝取。比起嗅覺來,味覺更有彈性,更容易恢復。老年人很有可能味覺並沒有問題,因此,與其添加基本味道的調味品,不如按我教薩拉索塔那位老太太的辦法,擠一點橘子或檸檬汁在食物上。他們渴望的是氣味,柑橘類的水果就含有這樣的氣味,而且這種作法也不致傷害老年人的健康,更不會增加熱量、鈉、糖分,帶來罪惡感。買一些新鮮檸檬,不論是已經拌了醬汁的沙拉,或是如馬鈴薯或米飯這樣的食物,都可以搭配食用。你也可以試試番椒或其他辣椒。要小心的是,許多辣醬也含有鈉,不過如果只用少量,鈉含量應該極小。試試煙燻胡椒﹝smoked pepper﹞,它幾乎不含鈉也不含熱量。你也可以在雜貨店找到墨西哥辣椒粉,或其他各式辣椒粉。史坦普斯未來想要針對專業廚師作研究。她提出的理論是,廚師比較不常罹患失智症,因為他們經常用他們的味覺和嗅覺,她認為尤其積極運用嗅覺能讓大腦保持活躍,就像肌肉一樣—不用它,它就會萎縮。她還認為每天吃同樣食物的人,比如她的祖父,不能開發新的嗅覺細胞,必須食用多樣化的食物,嘗試新食品,才能挑戰大腦,讓它保持青春。她祖父死於神經疾病,她一直認為與此有關。如果食用多樣化的飲食,追求刺激,可以阻止老化,那麼來一盤海狸鼠肉吧。※ 本文摘自《味覺獵人:舌尖上的科學與美食癡迷症指南》。《味覺獵人:舌尖上的科學與美食癡迷症指南》作者:芭柏.史塔基譯者:莊靖出版社:漫遊者文化出版日期:2020/05/11【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3-09 癌症.乳癌
2020年高達230萬名女性確診乳癌!醫曝「致癌環境賀爾蒙」:這些東西少用
年輕人不能再仗著擁有健康本錢,覺得癌症罹自己遙不可及!一名35歲吳姓女子時常覺得下背痠痛、伴隨下肢無力,至醫院求診,安排相關檢查之後發現是乳癌骨轉移;另有一名30歲蔡姓女子在換衣服的時候,摸到左乳有腫塊,就醫經過乳房攝影和超音波一系列的詳細檢查,腫瘤切片後發現罹患乳癌第二期。乳癌年輕化 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根據WHO最新的統計,女性乳癌已經成為全球最常被診斷出的癌症,首次超越肺癌,光2020年就有230萬名女性被診斷出罹患乳癌;平均每四位女性罹癌患者中,就有一位是乳癌。此外,在台灣,乳癌同樣地,位居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相較於歐美,近年來台灣乳癌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據統計,35歲以下的年輕型乳癌佔9%,是美國的4.5倍。外、內在干擾不可忽視  6大乳癌常見危險因子南投醫院放射腫瘤科陳韻之醫師指出,遺傳基因、遲生育/不生育、初經早、停經晚、肥胖和環境賀爾蒙都是乳癌的危險因子,其中,遺傳和環境賀爾蒙和年輕型乳癌息息相關。陳韻之補充說明,環境賀爾蒙,這些外源的化學物質因干擾了正常雌激素在體內的作用,而阻礙了正常乳腺的發育,進而衍生出癌症。生活中常隱藏在寶特瓶、塑膠飲料杯、香水、止汗劑、潤膚霜、指甲油、髮膠、殺蟲劑,甚至存於大型魚類中的重金屬也是;這些內分泌干擾物質若再加上現代人的不良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癌症可能無形中上身,不能輕忽。定期乳癌篩檢 符合資格每兩年一次免費乳癌預後其實非常好,陳韻之指出,國健署針對45歲至69歲女性和40歲至44歲有家族史女性,提供每兩年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期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於未滿40歲的女性,除了定期的自我乳房檢查,有家族史甚至有危險因子的女性,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檢查,就輕忽定期的乳癌篩檢。延伸閱讀: ·穿鋼圈胸罩易得乳癌?無鋼圈內衣會讓胸部下垂、外擴? 醫師解析「胸罩迷思」 ·男性乳癌症狀與女性相同? 早期幾乎無感!胸部有這些特徵要警惕
-
2021-03-05 癌症.乳癌
35歲女背酸痛竟是乳癌骨轉移 醫師提醒輕熟女注意
乳癌危害婦女健康,更有年輕化趨勢。南投縣30歲蔡小姐發現左乳有腫塊,經醫師檢查確診乳癌二期,35歲吳小姐時常下背痠痛、下肢無力,安排相關檢查後更發現是乳癌骨轉移。醫師提醒年輕女性要注意健康、定期健檢,發現胸部異常腫塊盡快就醫檢查,以免罹患乳癌還不自知。衛福部南投醫院表示,根據世衛組織最新統計,女性乳癌已經成為全球最常被診斷出的癌症,首次超越肺癌,光是2020年,就有230萬名女性罹患乳癌;平均每4名女性癌症患者,就有1人是乳癌。乳癌也是台灣女性癌症之首;患者更有年輕化趨勢。35歲以下的年輕型乳癌佔9%,是美國的4.5倍。這個熱情活力的年齡層,有的未婚,有的準備懷孕,更有初為人母者,一旦罹患乳癌,對自身和家庭都是嚴重衝擊。南投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陳韻之說,遺傳基因、遲生育、不生育、初經早、停經晚、肥胖和環境賀爾蒙都是乳癌危險因子,其中,遺傳和環境賀爾蒙和年輕型乳癌息息相關。她說,環境賀爾蒙等化學物質因干擾了正常雌激素作用,阻礙乳腺的發育,進而衍生出癌症。寶特瓶、塑膠飲料杯、香水、止汗劑、潤膚霜、指甲油、髮膠、殺蟲劑,甚至大型魚類中的重金屬也是。這些內分泌干擾物質再加上不良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癌症可能悄悄上身。乳癌預後其實非常好,國健署針對45歲至69歲女性和40歲至44歲有家族史女性,提供每2年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未滿40歲的女性,建議定期自我乳房檢查,有家族史甚至有危險因子的女性,也都可以自費至醫療院所尋求檢查和諮詢,不要因為害怕檢查,錯過及早篩檢乳癌時機。
-
2021-02-28 科別.呼吸胸腔
氣喘生活照護/冷凍殺蟎再清洗 氣喘兒也能抱絨毛娃娃
家有氣喘兒童,需要加倍照顧,但不准孩子抱絨毛娃娃,似乎有點說不過去。此外,氣喘兒可以吃冰品嗎?與同學玩耍奔跑有沒有關係?該不該接受類固醇治療?都是氣喘兒家長常見的疑問,醫師指出,家長只要花點心思,從旁指導,氣喘兒也能有健康快樂的童年。氣喘兒可以抱絨毛娃娃嗎?如何有效去除娃娃上的塵蟎?塵蟎是台灣最常見的過敏原,塵蟎濃度愈高,誘發氣喘機率愈高,小朋友喜愛的填充玩具易藏塵蟎,有些家長在娃娃外部套上一層塑膠套,有效阻絕塵蟎,但套上塑膠袋的絨毛毛失去溫暖的觸感,小朋友總哭訴不喜歡,該怎麼辦?小兒科診所醫師林應然表示,小朋友喜歡絨毛娃娃就是因其「毛毛」的觸感,很難接受塑膠袋包裹。他建議家長每隔一至兩周清洗娃娃一次,如果娃娃過於厚重,需用「熱」或「凍」,才能殺死塵蟎,而冷凍是最簡單的方式,清洗前先放進冷凍層過夜,塵蟎怕冷、會死掉,之後再進行清潔。至於平常建議不要抱著填充玩具睡覺,以免吸入塵蟎。類固醇副作用多,最好不要讓孩子使用?許多家長擔心孩子使用類固醇後,變胖、青光眼、白內障、高血壓、肌肉萎縮等,林應然說,「類固醇其實是治療氣喘機轉的重要藥物。」只要在醫師評估下用藥,就能有效減輕氣喘症狀,避免副作用。臨床顯示,口服、注射等劑型的類固醇不能久用,林應然指出,吸入性類固醇相對安全,因為類固醇含量很少,少到沒有必要談副作用,家長不要一提到類固醇就聯想到副作用。重要的是,避免誘發喘,家長應該注意家中環境,維持乾淨整潔,避免油漆、殺蟲劑、蚊香等刺激物質。氣喘兒絕對不可以碰冰品嗎?許多氣喘兒的家長擔心孩子吃冰誘發症狀,而不讓小朋友食用冰品,難道氣喘兒只能用眼睛吃冰淇淋嗎?林應然說「不盡然」,歐美地區普遍認為吃冰不會誘發氣喘;但亞洲人吃冰,較易咳嗽、誘發氣喘。若氣喘急性發作時,當然不能吃冰,但沒什麼狀況時,偶爾吃冰是沒關係,但不要吃太快、吃太多,一下子吞下大量冰品,冷卻食道,而食道跟氣管前端連接,恐連帶使氣管冷卻、收縮,類似氣喘發作。林應然建議,氣喘兒可以少量食用,先在口腔含一下,不要急著吞下去,如此一來,便可大幅降低氣喘發作風險。擔心誘發氣喘,氣喘兒最好不要運動?部分家長擔心運動誘發氣喘甚至嚴重併發症,而不讓小朋友上體育課。林應然說,「要讓小孩子過正常生活,運動是小孩生長很重要的一部分。」不能以為運動會誘發氣喘,就叫孩子不要運動。建議運動前先吸一些藥物,若做較劇烈運動,應採間歇性運動,「氣喘兒其實也可以過正常生活」。羅東博愛醫院醫療副院長邱國欽指出,病情控制良好的氣喘兒可多多運動,例如,游泳、瑜伽等,但運動前一定要暖身,減少刺激。至於運動時間及強度,以不超過各年齡層運動心跳為原則。計算方式為(220-年齡)×0.7。氣喘急性發作及溫差大或空汙嚴重時,均應避免運動,避免誘發氣喘。
-
2021-02-15 科別.泌尿腎臟
空氣清淨機擺哪最適合? 醫師教你不受環境毒害的排毒法
空氣清淨機最適合擺臥室 真菌毒素不同於肉眼可見的真菌,因為看不見,所以日常生活中沒有人會隨時隨地意識到它的存在。然而,要嚴防真菌毒素侵擾,除了守住飲食健康,避免病從口入,生活環境的把關也很重要。除了真菌毒素以外,我們還同時暴露在其他毒素的威脅之下。例如,有害化學物質等經由鼻子或皮膚進入體內。 有的孩子晚上不睡覺,惹得父母大發雷霆,天天嘮叨:「到底要摸到幾點才甘心?還不快去睡」、「就愛玩手遊,才會不想睡」、「不睡覺怎麼長高!」但是你可知,孩子不想睡也許是寢室環境有問題!孩子的寢室裡放了哪些東西呢?衣櫃裡該不會掛著從洗衣店拿回來的乾洗衣物,上面還原封不動的套著塑膠套? 洗衣店使用的乾洗清潔劑,主要成分是有機溶劑1-溴丙烷(1-bromopropane)。待在寢室裡,不自覺的呼吸著有機溶劑污染的空氣,很多孩子出現頭痛、疲勞症狀,因此導致失眠。即使緊閉衣櫃,衣櫃的門板之間還是有微小縫隙,從裡面持續釋放1-溴丙烷,造成孩子整晚呼吸著污染的空氣。 睡眠時間的環境衛生不可輕忽。任憑你如何嚴加把守飲食安全,如果睡眠八小時暴露在污染風險之下,就意味著一天的三分之一持續受到有害物質污染。孩子抱怨「頭痛」、「睡不著」,問題或許不在他的決心或毅力不足,也不是喜歡熬夜,何妨檢視家中是否遭到有機化合物的污染。 習慣把乾洗衣物放入衣櫃的家庭,最好在寢室使用空氣清淨機。許多家庭把空氣清淨機放在客廳,但其實放寢室更切合需求。乾洗衣物拿回家以後,應立刻去除塑膠套,掛在通風處,讓殘留衣物上的有機溶劑盡快揮發會更安全。當心除臭劑、染髮劑、化妝品裡的「經鼻毒」! 不只是乾洗衣物暗藏危機,廣告打得如火如荼的消臭劑、清潔劑、柔軟劑、殺蟲劑、化妝品、芳香劑等(化學物),還有抽菸、汽機車廢氣(鎘)、染劑或塗料(鉛、鎘)、窗簾或地毯的阻燃劑等,大環境裡充斥的毒素,多半是透過呼吸進入人體內的「經鼻毒」。 我們檢驗發現,很多發展遲緩的孩子體內都殘留高濃度的除蟲菊精類殺蟲劑。目前已知除蟲菊精會升高罹患自閉症的風險。家中如有除蟲需要,應慎選安全的芳香藥草。 此外,化學芳香劑也和過動症有關。筆者的門診有一位過動的孩子,原本狀況已經穩定,但是某次搭計程車對車內的芳香劑起反應,又開始出現過動症狀。 經鼻毒的可怕在於眼不可見,大家對吃進去的東西多少會有戒心,可是對飄散在空氣中的毒卻漫不經心。而且就算對家中環境嚴加把關,也難防外來危害。更可怕的在於,大氣環境中就含有水銀、鎘等有害人體的重金屬,僅只是呼吸空氣,即可能不斷把水銀吸入體內。 近來,建築空調設備越來越齊全,一般都有二十四小時換氣,室內空氣應該十分清潔衛生才對。然而,人工空調不比空氣清新的自然環境,無論如何換氣,也只是把污染的空氣換進換出罷了。 經鼻吸入的毒素,也和飲食一樣,必須交由肝臟解毒。這些毒素透過鼻黏膜裡的微血管,進入血液循環,最後送到肝臟處理。而隨著空氣進入肺部的毒素,也是經由肺泡細胞進到血液循環,由此流竄全身。 食物裡的毒素進入腸道,最後藉由糞便排出完成解毒,但是經鼻吸入的毒,無法像排便一樣直接捨棄,只能在體內到處跑。由此可知,「呼吸乾淨空氣」是何等大事。 認識防曬乳、面霜、洗髮精的「經皮毒」 有些化學物質會經由皮膚吸收。乾洗衣物的有機化學溶劑、柔軟劑、清潔劑,除了經鼻吸收以外,還會透過直接接觸皮膚危害人體。化妝品、洗髮精等直接使用於皮膚的化學物質也是如此。 現在還多了一項需要特別提防的,就是防曬乳。夏威夷已經發布公告,即將從二○二一年起,禁止流通和販賣有害珊瑚礁的化學物質,其中就包含防曬乳。連同在一般超商販售的防曬乳,都不得再販售。會毒死珊瑚的化學物質,我們竟直接塗抹在皮膚上,想來都令人頭皮發麻。 珊瑚並非植物,而是與海葵同屬的動物。造成這類動物死亡的防曬乳成分,為二苯甲酮(Oxybenzone)、甲氧基肉桂酸辛酯(Octinoxate)。這些化學成分不必直接塗抹於珊瑚,都能置珊瑚於死地,我們卻直接塗在皮膚上。 筆者的夫婿龍介一得知這個事實,便從此拒絕使用防曬乳,因為他判斷認為,這些化學成分對人體的危害比紫外線更大。 防曬乳塗抹面積大、附著時間長、遇水不脫落,最近還多了霜狀、膠狀等劑型,對皮膚的滲透力更強。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塗抹防曬乳的經驗,只用香皂根本清洗不掉,這些有害污染物就在我們不知不覺間蓄積體內。 防曬觀念如今已深入幼兒園、托兒所等兒童相關機構,讓很多父母堅持要幫孩子把防曬乳塗好塗滿。日曬過度會造成傷害,因此防曬確有其必要,最好利用帽子、衣物、陽傘遮陽,或檢討塗抹防曬乳的用量和使用時機。選用防曬乳,宜避免含有二苯甲酮、甲氧基肉桂酸辛酯的成分。早期那種塗了以後皮膚會發白,怎麼抹也抹不勻的防曬乳,反而比較安全3。現在立即可行的排毒習慣 在每天的生活中,一點一滴整備體內環境,成為能夠排毒的體質,是我們為身體健康所能做的必要努力。筆者推薦的家常排毒時間,就是沐浴。即使是夏天洗澡,也要避免採用淋浴式的戰鬥澡,最好是泡個溫水澡,讓身體確實出汗。別小看出汗,只是出個汗,對身體來說就是最佳的排毒。 最近的孩子都不容易流汗,而且越是體質差的孩子越不出汗。不但如此,身體本身竟然抗拒出汗。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出汗會流失礦物質,身體本能地知道繼續流失礦物質將會加重體質惡化。 但是,不流汗就無法排毒,所以必須一面補充礦物質,一面流汗,而泡澡正可以滿足這一條件要求。在紛繁忙碌的生活中,全家人至少在沐浴時刻,堅持泡個舒緩安適的溫水澡,痛快發汗。 重金屬、化學物質可以隨著大小便排出體外,但是有機溶劑(香水、甲醛等)就只能透過汗水排出。泡澡時,用不含鋁成分的碳酸氫鈉(NaHCO3₃,俗稱小蘇打)取代一般的泡澡劑,可促進發汗,還能夠增強美膚效果。 除了碳酸氫鈉,浴鹽(Epsom Salts)泡澡也值得推薦。浴鹽雖有「鹽」之名,卻不是鹽,而是天然礦物質硫酸鎂。歐美大約自三千年前,開始養成用浴鹽泡澡來排毒的習慣。這幾年,浴鹽受到演藝人員、名模的喜愛,而廣為日本人熟知,美容功效也深受矚目。 浴鹽不只促進發汗,其中的礦物質鎂經皮膚吸收,還可補充礦物質。泡浴鹽能夠舒緩神經緊繃,放鬆肌肉,讓人一夜好眠。浴鹽不傷浴缸,不造成設備鏽蝕,又是可處理的天然廢棄物,大型藥局或網路皆有販售。用排毒食材為身體排毒 平日飲食可適度攝取有助提升肝臟機能、促進解毒的食材。調味佐料、芳香蔬菜、芳香藥草、辛香料都具有解毒作用。包括青蔥、生薑、紫蘇、野薑(茗荷)等調味佐料,以及大蒜、洋蔥、巴西利、薄荷、羅勒、芫荽、鬱金等芳香藥草或辛香料皆屬之。 此外,有機硫化物可促進人體解毒路徑的運行,是身體解毒的重要推手。特殊刺鼻氣味是有機硫化物的一大特徵,除了大蒜、韭菜、洋蔥這類佐料,白蘿蔔、芥末、包心菜、珠蔥、蕗蕎(薤白)、青蔥等,也都是富含有機硫化物的好食材。有機硫化物成分還可吸附真菌毒素,對防治真菌毒素危害人體十分有效。 辛香料、芳香藥草同時也具有健腦作用。例如迷迭香、奧勒岡(牛至)、芫荽、薑黃、鼠尾草、百里香、黑胡椒、月桂葉、肉桂等,除了解毒功能,又可抑制腦部發炎,提高大腦的信息處理能力,並且穩定情緒4。 很多媽媽擔心孩子無法接受氣味強烈的佐料、辛香料、芳香藥草,筆者家裡則是想盡辦法拿這些食材入菜,做湯或熬咖哩,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烹調方式。 市售的現成咖哩塊雖然使用方便,但其中添加了很多麵粉(麩質蛋白)。不妨考慮炒咖哩粉,或是加了薑黃的咖哩醬,配上絞肉、洋蔥丁,再混合其他香草、辛香料調理成肉醬咖哩(Keema Curry),也很受小朋友歡迎。 具有解毒良效的食材還有檸檬和西瓜。小松菜、青花椰菜等黃綠色蔬菜富含抗氧化物,也有益肝臟健康。善用辛香料還可促進食慾,讓我們透過孩子喜愛的吃吃喝喝,養成他們「有排毒能力的體質」,保護下一代免於毒物危害。※本文摘自《孩子怎樣也講不聽?原因竟然是腎上腺疲勞!:有氣無力!過動沒定性!粗心大意!早上起不來!》。 《孩子怎樣也講不聽?原因竟然是腎上腺疲勞!:有氣無力!過動沒定性!粗心大意!早上起不來!》作者:本間良子、本間龍介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20/12/24
-
2021-01-09 養生.生活智慧王
傢俱上有白點會動!粉螨常見難根除,3招有助消滅
天氣潮濕,家裡各處容易發霉、長出塵螨,讓人鼻癢、打噴嚏、皮膚過敏等非常不舒服。不過除了發霉和塵螨以外,也有不少人發現家裡的傢俱上長出了如麵粉般大小的小點點,仔細一看,居然還會動!原來是非常小的白色小蟲子,且擦掉後又會再「長出來」,這讓不少民眾既驚訝又噁心且非常困擾。究竟這些小白點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又要怎麼根除? 看似髒污、灰塵卻會動?!家中悶熱潮濕現粉螨! 毒物專家招名威教授表示,傢俱上這些會動的白點點,一般而言非常有可能是粉螨。粉螨在台灣相當常見,其非常細小非常不起眼,不過肉眼還是看得見,大小約略如麵粉一般,許多人看到可能會因為牠們聚集的關係誤以為是灰塵或髒污而忽略,仔細一看才發現牠們正在爬動。 招名威教授指出,粉螨和塵螨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兩者並非同種生物。牠和塵螨一樣喜愛潮濕、悶熱的環境,這也是為什麼台灣有不少民眾家中常見有這樣的困擾。牠也一樣會以毛屑、皮屑等作為糧食,不過不同的是,牠們也會吃米、雜糧、餅乾、蔬果等糧食,因此它們除了常見在沙發、櫃子、水龍頭、沐浴乳罐等各種傢俱、物品上,在食物上也有可能發現牠們的存在。 粉螨雖不會像蚊子一樣主動攻擊人,但若放任未妥善處理,牠可是會持續繁殖的,不僅影響生活環境品質、讓人覺得噁心,也有可能像塵螨一樣造成人體過敏,途徑包括沾染到身上或是在食物中未被發現吃下肚造成不適甚至腹瀉。 粉螨擦掉又會長出來?!專家3招清除粉螨!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民眾會發現,粉螨即便是用抹布擦掉後,過沒多久又會再「長出來」。對此招名威教授表示,這通常不是粉螨又復活了,而是下一批又出現了。粉螨最麻煩的特點就是在於他的體積非常小,且會四處亂鑽,非常難以根除,即便是用抹布擦掉當下肉眼看得到的,也無法確保牠們是否已經完全被清除或是還有其他是躲在看不到的縫隙甚至物品內。因此光是用擦拭、水沖的方式清潔,恐怕效果有限,過沒多久物品又會佈滿小白點。 若想清除麻煩的粉螨,招名威教授建議可用安全高溫的方式進行消滅,例如若是生長在物品上,可將其置入高溫熱水中,或是將其放置到高陽光底下曝曬,不過也要注意牠們自然也會逃命,因此陽光曝曬也建議可轉換各種角度。 另外,使用除濕機有助大幅降低空間濕度,也是破壞牠們生存環境的方法。由於台灣下雨頻繁,沒下雨也濕熱,因此招名威教授建議,可以在出門家裡沒人時開啟除溼機,回到家後再關閉即可,一般冷氣附帶的除溼機就很足夠。 除此之外,使用酒精、殺蟲劑也有助於消滅粉螨,水煙式殺蟲劑也是個不錯的方法。不過在噴灑時,除了應留意避免在密閉空間下使用外等安全注意事項外,也還是要留意牠們可能也有部分躲在看不到的地方,建議使用後可再多做檢查確認。 若粉螨是出現在食物、食材上,前面所提到的方式一般而言是無法執行的,即便是用熱水煮,也不可能吃下肚。因此招名威教授建議,若是在食品、食物上發現,建議最好直接丟掉為佳,以避免吃下肚。 防範粉螨找上門 專家:環境除溼很重要! 最後招名威教授表示,粉螨喜歡潮濕、悶熱之處,空間物品越雜亂也越有可能建立出牠們的生長環境,長出粉螨而不自知。因此防範粉螨找上門,最重要的就是破壞牠們的生存環境,溫度不好掌握,那麼至少濕度平常控制好,做好除溼。此舉也有利避免發霉及塵螨。平常也要注意環境整潔,定期打掃,避免建立出對粉螨有利的生存空間卻不自知。特別注意食品、食物更應妥善保存。做好妥善的環境管理,以免後續除蟲的麻煩。 《延伸閱讀》 .平時打掃如何避免揚起灰塵?毒物專家譚敦慈:牢記「乾濕乾」原則。 .房間整潔間接影響健康 毒物專家:發霉有致癌風險,塵螨影響呼吸道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2-21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致癌、降生殖力!環境荷爾蒙無所不在,從2面向減少毒害
近年來,科技的進步,帶來生活舒適與便利,但相對地,農藥使用不減反增,塑膠餐具因外食而廣泛使用,環境荷爾蒙遍布於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所謂環境荷爾蒙並非特定種類的化學物質,它是一些與人體荷爾蒙結構相似的人造化學物質,有些在身體中會與性荷爾蒙的受體結合,引起類似性荷爾蒙的作用,有些則不直接與荷爾蒙受體結合,而是影響細胞內訊息傳遞的路徑,藉此產生特定的蛋白質,影響正常的生理機能運作。因此,它是可能影響內分泌系統作用的化學物質,又被稱為「內分泌干擾物質」(Endocrine Disrupting Substance,簡稱EDS)。長期接觸環境荷爾蒙 女誘發婦女病、男降生殖力簡單來說,環境荷爾蒙包含各種不同人造化學成分,經由空氣、水、土壤、食物等途徑進入人類或是動物體內。目前被認為對一些動物或人類造成多方面的影響,包括:影響鳥類和魚類的甲狀腺功能與發育、降低生殖力或孵化率;造成魚、鳥、爬蟲類的性別發育不正常;對於人類,環境荷爾蒙在女性身體中會與雌激素的受體結合,引起類似雌激素的作用,造成女性受孕能力降低。長期接觸容易誘發許多婦女疾病,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症、乳癌、子宮內膜癌,以及青少女發生性早熟。對於男性的影響則會降低男性生殖力,造成精蟲數每年以2%速度持續減少,精液品質下降,免疫功能降低,也會導致前列腺癌及睪丸癌。可見環境荷爾蒙的接觸與誤食,也是誘發癌症的因素之一,必須嚴肅看待。 常見的環境荷爾蒙與半衰期環境荷爾蒙大概可分為下列四大類:1.雙酚A:雙酚A已知會干擾荷爾蒙的平衡及功能,還好雙酚A在人體內之代謝較快,半衰期只有1天,大約7-10天就可以完全排出體外,但若長期而持續的攝入,仍是有害健康。2. 鄰苯二甲酸酯:在人體內的半衰期約為3-5天,被大量的用在各種產品,包括:兒童玩具、塑膠食物容器、添加於食物作為乳化劑和懸浮劑,個人護理用品也多含有鄰苯二甲酸酯,如:香水、眼影、潤膚霜、指甲油、液體肥皂、和髮膠。3. 多溴二苯醚:為脂溶性物質,容易被人體吸收與殘留,在人體內的半衰期約為14天,會干擾體內荷爾蒙,影響生長與生殖作用,也可能會損害肝臟與腎臟。目前大量運用於電子商品,如:3C產品外殼、電路板、變壓器等。一旦開啟電子用品,溫度上升到某個階段,就會聞到一股塑膠味,代表該環境荷爾蒙正在揮發中,使用時間越長,揮發越多,不只可能經由空氣進入體內,還可能變成粉塵掉落在工作或居家環境中,尤其嬰幼兒及小孩容易吃進帶有多溴二苯醚之灰塵,不可輕忽。4.戴奧辛:半衰期約7~8年,它包括75種的化合物,又叫「世紀之毒」,和多氯聯苯一樣是脂溶性的有害化學物質,主要透過燃燒廢棄物而產生。容易累積在動物脂肪裡,因此體內脂肪多的人,累積的量就會越多。如下表列出常見的環境荷爾蒙種類及其正確替代方式:用品種類環境賀爾蒙成分正確替代方式塑膠餐具、水壺雙酚A玻璃、陶瓷、不銹鋼製品保麗龍、紙杯、鋁箔包烷基酚自備餐具殺蟲劑、除草劑、殺菌劑對羥基苯甲酸酯、烷基酚食用有機蔬果石化類清潔劑烷基酚使用天然清潔劑化妝品、香水、衛生用品烷基酚、鄰苯二甲酸酯類儘量少用罐頭食品雙酚A新鮮蔬果玩具、嬰兒固齒器鄰苯二甲酸酯類乳膠品、PE(*)、pp(*)* PE(聚乙烯,聚乙烯)在制程中不需添加塑化劑及安定劑,使用上較安全。燃燒時不會產生戴奧辛,多氯聯苯等有毒的致癌物質。PE具有耐腐蝕,耐酸鹼之特性,也常被用製成塑料袋,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塑料瓶。* PP(聚丙烯,聚丙烯),材料成分佳,可抗酸鹼,耐熱(100-140 ℃ ),PP比PE更耐高溫且無口服毒性,也不會增加人類癌症的機會,因此在塑膠上容器中為較理想的食品容器材質。從2個面向減少環境荷爾蒙對人體影響從「食物途徑」著手:(1)食材多樣化,避免化學物質在體內累積。(2)做好資源回收,減少廢棄物中的化學物質流入環境造成污染。(3)不吃標示不明的食品。(4)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品。(5)吃新鮮、不經加工的食物。(6)多吃蔬菜、水果及補充綜合維他命,以強化身體抗氧化能力。(7) 海鮮是環境荷爾蒙的重要來源,食物鏈愈上層的魚如鯊魚、旗魚等大體積魚類,體內毒性多;反之,食物鏈下層的魚,體積較小,毒物累積較少。(8)深海、遠洋魚較養殖魚乾淨,某些養殖魚飼料中添加豬油,其中戴奧辛含量高。(9)魚的內臟、脂肪毒性含量比魚肉高,少吃魚腸、魚卵、魚肝。(10)挑選經認證的標準產品。(11)原始設計單次使用的塑膠餐具絕不可重複使用。從生活習慣設法排毒:(1)化學毒物雖為脂溶性,但並非完全不溶於水,只是隨水排出量低,多喝水對排毒仍有助益。(2)持續而規律運動排汗,加上適量喝水,會排出較高量的毒物。(3)乾洗衣物不要急著將乾洗衣物掛回衣櫥,最好放在戶外通風處,減少衣服殘留的化學物質。(4)愈新的建材,甲醛濃度愈高。裝潢期間若是通風情形不佳,會累積高濃度甲醛;住家愈通風,室內甲醛愈不易累積。(5)保持家中清潔:環境荷爾蒙會聚集於家中灰塵中。(6)乳液、沐浴乳或洗衣精減少香味需求。(7)保持每天排便習慣,避免便秘,讓毒素排出體外。(8)勤洗手,把殘留手上的化學物沖掉。(9)儘量減少使用塑膠用品,提倡「生活減塑」的健康意識。(10)減少保鮮膜使用,不吃罐頭食品,不用美耐皿餐具或塑膠袋盛40℃以上高溫食物或熱湯。至目前為止,已知有多達 70 種化學物質被列為環境荷爾蒙,其中40多種為農藥,如:除草劑、殺蟲劑、殺菌劑等,其他包括有機氯化物,如:戴奧辛、多氯聯苯、PCB、DDT等,清潔劑原料、塑膠原料…等。隨著人類文明愈進步,環境荷爾蒙的種類持續增加,這將對人類造成更多更大的傷害,所以每個人應該把「警覺意識」內化成「日常生活」,從「食物選擇」、「飲食習慣」、「生活方式」來避開有害環境荷爾蒙,才能營造對健康有利的環境。
-
2020-12-11 該看哪科.婦產科
姿勢有助受孕?五個祕訣提升自然受孕率!
有生育計劃的你一定希望能儘快懷孕,若你正在想要怎麼達成?這篇將提供幾個經醫學實證的具體做法。再次強調,這本書提供的課程內容,有兩個核心理念:1.提供給尚未進入「進階療程」、仍處於嘗試自然懷孕階段的你,若嘗試超過一年,或高齡者(大於三十五歲)超過半年,還是應該儘快就醫才是。2.我所有文章都是根據最新的「實證醫學證據」,其它各種無實證依據的做法並不在這本書籍中。當然,其他沒有西醫證據不等於沒效,但這本書僅提供有科學證據證明有效的做法。女性年齡一旦超過三十五歲,受孕力便節節下降根據統計,超過百分之八十的人,會在嘗試懷孕的前六個月內就順利懷孕。在所有影響因素中,女性年齡的影響是最大的。二字頭的婦女自然受孕率是超過三十五歲者的兩倍之多,自從「超過三十五歲」起,懷孕率就顯著地快速下降。而這個世界確實是那麼的不公平,男生在超過五十歲以前,生殖能力都沒有顯著改變。因此,美國生殖醫學會,早已將不孕症的定義更改為:1. 少於三十五歲:嘗試自然懷孕超過「一年」未成功者。2. 三十五歲以上:嘗試自然懷孕超過「半年」未成功者。3. 四十歲以上:有些專家認為,四十歲(含)以上者從決定要懷孕那天起,就該考慮就醫了。性行為頻率有關係?天天做最理想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到底是幾天做一次,還是一天做幾次,才是最理想的備孕方式呢?這樣的問題,目前有大量的研究在進行了解,大部分的研究是從男生的精蟲品質著手。禁慾「超過五天」者,男生的精蟲品質會顯著下降;禁慾「兩天以內」者,男生精蟲品質會處於最理想的狀態。一項針對超過一萬個男生的精蟲評估中發現,「天天」或者「隔天」射精的狀況下,精蟲品質能維持在最佳的狀況。反而是禁慾時間越長,超過五天甚至超過十天者,精蟲品質反而顯著地下降。嗯,很遺憾,目前尚沒有女生的研究。所以女生幾天一次,或一天幾次都是OK的,不會因為做太多而影響懷孕率。根據統計,一對完全正常的年輕男女,在正確的受孕期內同房,一個月的受孕率分別為:受孕期內天天做:百分之三十七;受孕期內隔天做:百分之三十三;受孕期內一週一次:百分之十五。因此,在正確的受孕期內,天天做或者隔天做都是合理的 (懷孕率百分之三十三至百分之三十七),依照你先生的體力負荷為主。當然最理想的狀況是跟先生天天同房,但如果先生體力有困難的話,建議也可以做一休一就好。哪一天最容易受孕?教你算出好孕日最佳的受孕時期,就是排卵日前五天到排卵日後一天,一共七天。如果你是月經不規則的人,在悲傷自己排卵期不容易抓的同時,我建議你:那就天天都當排卵期吧,恭喜你!可以從月經乾淨開始天天做或做一休一,直到下次月經來喔!(我有一位患者就是這樣懷孕的,我其實是滿佩服他先生。)當然啦,受孕機會最最最高的日子落在排卵日前三天內,比如說預計星期天排卵,最佳受孕機會落在週四到週六,其中以排卵日的兩天前為最高。根據提供順利受孕夫妻的受孕日迴歸分析發現,百分之十的人在排卵日當天受孕,百分之二十的人在排卵日前一天受孕,百分之三十的人在排卵日前兩天受孕,百分之二十的人在排卵日前三天受孕,百分之十五的人在排卵日前四天受孕。所以,很多人其實都在不對的時間做,不是拚命抓排卵試紙的強陽隔天,就是量體溫高溫的那天,這些都是錯的。為什麼呢?因為當你抓到強陽的隔天,已經是排卵日了,已錯過最佳的受孕時間(排卵日的前兩天)。如果是抓高溫期的更慘,抓到高溫期的那天其實已經是排完卵後一天了,那天才同房的懷孕率已非常低了。最理想的做法應該是「估計大概的排卵日」,在預計排卵日那天的「前一週」,或者是預計排卵日的「前三天」,開始天天做或者做一休一,才是較正確的方法。至於排卵日怎麼抓,相信有認真看前面幾個章節的人,應該都學會了。當然,還有很多觀察身體變化來抓排卵日的方法。但以下這些方法我都不太建議,因為不太準確,例如:子宮頸黏液、性慾、排卵痛、情緒變化等等。這些方法都曾被文獻舉例過可用來估計排卵期,但準確率都不高,而且太過主觀,有時太見仁見智。其中,我唯一推薦的是「性慾」。反正今天想做,管它是不是排卵期,做就對了。沒懷孕也沒關係,做開心的也很好囉!姿勢有助受孕?女性高潮或許更有效有許多的研究都試著去揣摩各式各樣的性行為方式,原理都是想儘可能提升精蟲進入體內的機會。不過,這些方法都沒辦法被證實。不同性行為的姿勢,無法改變懷孕率。事實上,研究發現,性行為結束之後,十五分鐘內精蟲就已經出現在輸卵管了。另一個運用螢光染色顆粒的研究中指出:精蟲在射精當下的兩分鐘內就進入了對方體內,因此,性行為完之後平躺、抬腳、甚至倒立,意義都不大。因為殘留在陰道內的精液流不流出來,都不會影響受孕了。有趣的是,女生在性高潮的時候會分泌催產素,這會刺激子宮跟輸卵管的收縮和運動,而把更多的精蟲運送到輸卵管。因此,盡量讓女性達到性高潮,或許是一個提升懷孕機會的方法。最後,美國生殖醫學會也再次確認了潤滑劑的重要性,其中,油性潤滑劑、橄欖油,以及人類的口水,都會負面地影響精子的游動。修正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好孕跟著來研究發現,太胖跟太瘦的女生都比較不容易懷孕,而且太瘦比太胖更不好。相對於正常體重的女生,那些很瘦的女生(BMI值小於十九)的懷孕率下降四倍,很胖的女生(BMI值大於三十五)的懷孕率僅下降兩倍。以台灣女生平均身高一百六十公分為例,BMI值小於十九,代表體重小於四十八公斤的瘦小女生,反而是最不容易懷孕的;另外,BMI值大於三十五,等同體重超過九十公斤的棉花糖女孩,懷孕能力也是會下降的。在飲食上,素食、低油飲食、維生素豐富的飲食、抗氧化劑豐富的飲食、或草藥的服用,都沒有辦法被證實能夠提高懷孕率。因此,飲食上依循一般的均衡飲食原則就可以了。另外,抽菸、喝酒、喝咖啡都被證實會對受孕有不良影響,抽菸(包括二手菸),會讓懷孕率下降百分之六十。喝酒(每天超過二十克的酒精,等同一瓶罐裝的台啤或一杯一百五十毫升紅酒),會讓懷孕率下降百分之六十;咖啡因(超過兩百毫克,約一杯半的咖啡)會讓懷孕率下降百分之四十五。因此,還是應該盡量避免香菸、酒精和咖啡因的使用。而其他一些生活習慣的調整上,泡湯(桑拿)不會影響懷孕率,不會下降,但也不會上升。避免一些環境汙染物也是重要的,如汞、鉛、殺蟲劑,這些重金屬都是被證實對生育能力有害,應儘可能避免。以上五點,就是美國生殖醫學會二○一七年對「如何提高自然受孕率」的結論。如果你已經完全了解,也嘗試了好幾個月都沒有成功,我想你還是應該儘快接受不孕症的完整評估,然後對症下藥,才是幫助懷孕最有效的做法。【參考資料】FertilSteril. 2017 Jan;107(1):52-58, Optimizing natural fertility : a committee opinion(本文選自三采文化《威廉氏後人的好孕課》)
-
2020-12-03 癌症.肺癌
增肺癌存活率/學者呼籲 制定國家級肺癌防治政策
「每天吸空汙,就像在吸低劑量的香菸。」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說,肺癌在台灣的特殊性包括空汙,而非歐美國家以抽菸為主,呼籲制定國家級肺癌防治政策,導入跨部會資源共同防治。台大公衛學院二○一四年一項針對國內空汙病死亡的研究顯示,近三萬四千人中,逾六千二百人死於PM2.5,其中肺癌就有近一千三百人。且雲嘉南高屏空汙嚴重,能見度低於北部,相關研究顯示,肺腺癌罹病人數增加。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表示,中南部夏天臭氧濃度高,尤其高雄四季都是空汙季,政府針對空汙排放產業的控管仍需加強。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發起人葉光芃說,台灣不像日本廣設空汙監測站,無法得知移動汙染源在哪兒,「就像高血壓沒有血壓計一樣難防治。」除了戶外空汙,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說,二手菸、廚房油煙、殺蟲劑、家具建材、室內裝潢、燒香等室內空汙也會危害人體。他強調居家通風,包括打掃生活環境和植栽種樹,有益改善空氣品質。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長蔡孟裕回應,將結合縣市政府成立空汙預防應變小組,進行滾動式檢討,以每年提高空汙品質百分之一為目標。交通部亦回應,將針對集中市區的空汙熱區提出因地制宜的政策。衛福部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當前醫院評鑑已納入氣候變遷指標,減少碳排負擔;詹長權建議,衛生部門應提出健康標準,讓環保部門來考量,國家的衛生政策應將空汙納入指標。
-
2020-11-12 新聞.健康知識+
為何用殺蟲劑殺蟑螂很快就沒效?一場勝負已定的戰爭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我的野蠻室友:細菌、真菌、節肢動物與人同居的奇妙自然史》,作者羅伯・唐恩】蟑螂的問題其實在我們身上你要避免常常與同一個敵人對戰,不然他會摸清楚你的戰略—拿破崙我現在(可說是要推翻自己的成見)幾乎確信:物種並非一成不變(這就好像在自首殺人)。—達爾文如果你學著認識周遭的昆蟲,你會發現大部分的節肢動物其實都很有趣,卻很少人研究,而且牠們不僅不太可能是害蟲,還更可能幫我們防治害蟲。當然你也可以選擇與牠們對抗,現代方法就是使用化學武器。但請注意,如果你決定發動化學戰,你要知道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甚至可說是勝負已定的戰爭。每次我們使用新的化學藥劑作為武器,被攻擊的昆蟲都能透過天擇機制演化出適應力;我們用的藥劑越毒,這個演化過程就會越快速。牠們演化的速度遠比我們研究牠們的速度更快,因此我們難以反擊。於是我們敗給害蟲的歷史不斷重演,尤其是那些最棘手的害蟲,例如德國姬蠊(Blattella germanica)。一九四八年時,氯丹這種殺蟲劑第一次在家庭中使用,彷如殺蟲劑界的神丹,效果超強,似乎所向無敵。然而到了一九五一年時,美國德州聖體市(Corpus Christi, Texas)的德國姬蠊開始出現了抗藥性,而且是實驗室蟑螂抗藥性的一百倍。到了一九六六年,有些德國姬蠊也出現對其他殺蟲劑的抗藥性,包括馬拉松(malathon)、大利松(diazinon)和芬殺松(fenthion)。很快地,人們發現連DDT都可能殺不死德國姬蠊了。每次有什麼新的殺蟲劑上市,德國姬蠊不出幾年、甚至只需幾個月的時間,就會產生具有抗藥性的族群,對既有殺蟲劑的抗藥性有時甚至可以直接用來對抗新的殺蟲劑。如果發生這樣的情況,戰爭還沒開始就可說已宣告結束了。而一旦具有抗藥性的蟑螂族群形成後,就能在我們繼續使用殺蟲劑的期間,恣意繁衍、擴散。蟑螂為了對抗毒惡化學武器所演化的獨特適應機制,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各種品系的蟑螂很快發展出完全不同的新方法,包括避開、消化,甚至利用這些毒物。不過這些比起最近在我辦公室隔壁大樓的現象,根本還只是雕蟲小技。這個現象其實老早在二十年前,就在美國另一端的加州發生了,主角有兩位,一位是昆蟲學家朱爾斯.西弗曼(Jules Silverman),另一位則是一支叫「T164」的德國姬蠊品系。朱爾斯當時的工作需要研究德國姬蠊,他在加州普萊森頓市(Pleasanton)的高樂氏公司科技中心(Clorox Company)上班。這間公司跟其他科技產業沒什麼差別,只是他們的所生產的不是一條條巧克力,而是殺動物的工具與化學藥品。朱爾斯專門研究怎麼殺死蟑螂,特別是德國姬蠊。事實上,德國姬蠊不過是隨著人類搬到屋內生活的眾多種蟑螂之一,曾有位蟑螂專家在某個會議上滔滔不絕地跟我分享:「其實蟑螂的種類很多,有美洲家蠊、東方蜚蠊、日本家蠊、黑褐家蠊、棕色家蠊、澳洲家蠊、棕帶姬蠊,嗯,還有好多種。」世界上高達上千種的蟑螂之中,大多數都無法在人類的居家環境中生活,然而,還是有幾十種特別汙穢的蟑螂具備這種能力,當中甚至有好幾種能夠孤雌生殖—也就是說,雌蟑螂不需要雄性的貢獻就能繁殖跟牠一樣的雌性後代。儘管生活在室內的蟑螂,一般都具備某幾種適應人類居家環境的能力,不過德國姬蠊特別是箇中翹楚。如果你把德國姬蠊放在野外,牠就成了弱雞,牠會被吃掉,或者餓死,而且牠的後代不易茁壯、難以自力更生,儼然註定失敗的魯蛇。因此放眼望去,我們幾乎找不到德國姬蠊的野外族群。德國姬蠊就是要跟我們一起生活在室內,才能茁壯且瓜瓞綿綿。可能正因如此,我們對德國姬蠊厭惡至極。牠們跟我們一樣喜歡溫暖、乾濕適中的環境;牠們喜歡跟我們一樣的食物;牠們也跟我們一樣可以忍受孤寂。無論我們不喜歡牠們的原因為何,我們並不需要太畏懼牠們。雖然德國姬蠊身上確實可能帶有病原體,但不會比你鄰居或你小孩身上的病原體多。而且目前還沒有紀錄顯示蟑螂會傳播什麼疾病,但人類卻時時刻刻因彼此接觸而傳染各種疾病。德國姬蠊最嚴重的問題,是當牠們數量變多時,會成為一種過敏原。基於這個真實罪狀和其他被強加的罪名,我們花費大把的力氣試圖殺死牠們。人類跟德國姬蠊纏鬥的歷史究竟是從何時開始,沒有人說得清楚,因為蟑螂屍體在考古遺址中很難保存(至少跟甲蟲屍體比起來是如此)。而且比起什麼「蟑螂的自然史」,大家還是比較有興趣知道怎麼殺死德國姬蠊。與德國姬蠊親緣關係最接近的是生活在野外的兩種亞洲蟑螂,牠們很會飛,通常以落葉殘渣或其他昆蟲為食,甚至在某些地區,牠們還被農夫與科學家視為有益農業的物種。原本德國姬蠊也很可能跟牠的野外親戚一樣,但自從牠們搬進屋內開始跟人類同居後,就放棄了原本的飛行能力,開始繁衍更多後代,並變得更傾向群居,如此更能適應人類偏好的居住環境。德國姬蠊就這樣在人類世界開枝散葉。
-
2020-11-04 養生.聰明飲食
喝牛奶能防骨折? 一次看懂乳製品7大迷思!
文/家醫科 盧泰潤醫師 前言 近年來每隔一段時間,新聞媒體或社群網站上就會流傳「喝牛奶恐致癌」、「喝牛奶有害健康」等標題聳動的文章,導致民眾搞不清楚到底喝牛奶是好是壞。今年年初,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雜誌」將過去幾年來針對牛奶和乳製品的研究做了一份詳細的整理,讓我們對牛奶有更全面的了解。 多喝牛奶可以長高嗎? 青少年多喝牛奶確實可以長得更高,學者推論可能是牛奶富含的支鏈胺基酸能刺激生長激素分泌,進而促進身高發育。 多喝牛奶可以預防骨折嗎? 這個問題可以再細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青少年時期多喝牛奶,可以存骨本預防老年時骨折嗎?」,另一個是「成年人多喝牛奶可以預防骨折嗎?」。 首先,青少年多喝牛奶,可以存骨本預防老年時骨折嗎?研究顯示,青少年時期多喝牛奶,老年時骨盆骨折的機會反而上升,這跟我們過去的認知恰好相反。不過,不是因為牛奶對骨骼有害,而是青少年多喝牛奶會促進身高發育,而身高較高者骨盆骨折的機會本來就比較高。 再來,成年人多喝牛奶可以預防骨折嗎?研究顯示,成年人多喝牛奶的確可以增加骨密度,但是這個效果十分微小且短暫,無法降低骨折機會。 牛奶、乳製品有減重功效嗎? 全脂牛奶、起司和體重變化沒有相關,而優格較不易增加體重,可能是因為優格富含益生菌的關係。另外,有些民眾為了控制體重會選擇低脂牛奶,然而低脂牛奶比全脂牛奶及其他乳製品更會增加體重,因此不建議民眾選擇低脂牛奶來控制體重。至於為何低脂牛奶反而更容易發胖,目前原因仍不得而知。 牛奶會導致糖尿病? 先前網路瘋傳某博士停止喝牛奶後糖尿病痊癒的文章,並指控牛奶是導致糖尿病的元兇,導致很多民眾不敢喝牛奶。然而,研究顯示牛奶不僅不會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甚至還可以些微降低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的機會,因此不要再相信沒有根據的農場文了。 牛奶會致癌嗎? 先前網路也曾瘋傳牛奶致癌的文章,導致很多民眾因此拒喝牛奶。確實多篇研究顯示攝取較多牛奶和乳製品的人,發生乳癌、前列腺癌和子宮內膜癌的機會較高。不過,牛奶和癌症之間的因果關係仍須審慎評估,目前也不認為牛奶是致癌物,所以無上述癌症病史之民眾無須因而不喝牛奶。另外,研究也發現攝取較多牛奶和乳製品的人,發生大腸癌的機會較低,可能和牛奶富含的鈣質有關。 牛奶會導致過敏嗎? 少數研究指出喝牛奶會增加孩童過敏的機會,包含濕疹、氣喘、食物過敏。最近有一篇大型研究也發現,父母有過敏病史的嬰兒,喝水解蛋白配方比喝牛奶未來發生過敏的機會較低。但是,目前僅建議食物過敏的嬰兒喝水解蛋白配方改善腸胃症狀,至於是否需要為了預防或改善嬰兒濕疹、氣喘而喝水解蛋白配方仍須審慎評估。 有機牛奶比較健康嗎? 一般牛奶可能殘留微量生長激素、抗生素或殺蟲劑,因此很多廠商以健康為訴求推出有機牛奶。然而,目前並沒有研究指出有機牛奶比一般牛奶健康。前陣子,加拿大與歐盟立法規範不可對牛隻使用生長激素,不過這是基於動保因素,而不是基於人類健康因素。 總結 牛奶可以促進身高發育、輕微降低糖尿病發生的機會,但和過敏、乳癌、前列腺癌、子宮內膜癌有關連性。我們應用中立的角度看待牛奶,不過度誇大牛奶的功效,但也不過度放大喝牛奶的風險。所有食物都應該適量攝取,過與不及對身體都不好。
-
2020-11-02 新聞.食安拉警報
逾四成蕈菇乾貨農藥超標 消基會籲設食安緊急處理平台
菇蕈類富含多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礦物質及維生素等,除了可供鮮食,其乾燥後濃郁的香氣更是深受消費者喜愛,是消費者經常食用的食材。消基會今天公布「市售菇蕈類乾貨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含量超標」結果,檢測市售的蕈菇乾貨商品25件樣品中,有逾四成農藥或重金屬超標,7件標示不合格、2件農藥殘留不合規定、9件重金屬含量超標。消基會表示,菇蕈類易受到蕈蚋、癭蚋、蚤蠅、菇蟎及跳蟲等病蟲危害,有些業者為了解決蟲害的問題,可能會使用農藥或殺蟲劑等,致使菇蕈類商品殘留化學藥劑。此外,菇蕈類易吸收環境中的鉛與鎘等重金屬,若生長環境如土壤及水受到汙染,將造成菇蕈類含高量重金屬,若消費者長期食用重金屬含量過高的菇類,恐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消基會表示,此次樣品是8月間於台北市及新北市的量販店、雜糧行、傳統市場、蔘藥行、食品行及網路等地購買,共計購得25件樣品,其中13件為乾香菇,12件為巴西蘑菇。25件中有12件為包裝食品,13件為散裝樣品。12件包裝樣品中有9件標示產地為台灣,其餘各有1件產地標示中國、巴西及韓國。消基會表示,此一檢測計畫自8月開始規劃、採樣,9月完成檢驗報告。委託檢測的新北市政府衛生局立即展開查察、下架工作。至10月上旬,發現許多商品的上游商家位於其他縣市,須跨縣查察。因此,消基會呼籲,在行政院下應設「食安緊急處理平台」,可以跨縣市、部門積極處理問題食品,保障消費者食的安全。消基會表示,國內生產的乾香菇業者已建立「產銷履歷」,建議民眾選購時看清標示,藉由完整的追溯機制,選購較安心的農產品。消基會也建議消費者食用菇類之前宜先沖洗泡水,因為大部分的農藥都屬於水溶性,泡過菇的水切記要倒掉,才能降低攝取的風險。
-
2020-10-20 新聞.食安拉警報
揪多款知名進口茶葉殘留農藥 食藥署要廠商退運銷毀
天冷想來杯熱茶注意了!衛福部食藥署公布最新一批邊境查驗不合格產品名單,發現多批進口茶葉出問題,包括下午茶最受歡迎的英式早餐茶以及和風紅茶,都驗出農藥殘留不合格,依規定得退運或銷毀,不得流入市面。食藥署今公布多達22項邊境查驗不合格的產品,包括哈密瓜、葡萄、咖啡豆,以及多項茶類產品都驗出農藥殘量不符規定。其中,知名茶品包括日本出口的「MINTONMINTON和風紅茶(京都)」檢出殘留農藥氟大滅4.88 ppm,共0.58公斤;英國出口的「RINGTONS英式早餐茶散茶包」則檢出殘留農藥賽果培0.08 ppm,共12公斤。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副主任林旭陽表示,氟大滅和賽果培都是殺蟲劑類的農藥,但根據食安法的「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規定,都不得在在茶類中被檢出。除此之外,印度出口的「SAN-CHA頂級阿薩姆紅茶葉」、印尼出口的「TEH HIJAU綠茶包」、越南出口的「紅茶」 和印度出口「ORGANIC INDIA聖羅勒健康草本茶(聖羅勒原味茶)」也都被驗出農藥殘留超標。對於近期許多茶類產品在邊境被檢驗不合格,林旭陽表示,並未針對茶類加強查驗,推估可能是近期廠商進口較多飲料類產品。這些不合格產品都將全數退運或銷毀,不會進到國內市場。
-
2020-10-10 新聞.食安拉警報
開放萊豬 楊志良: 蔡政府只信選票「這樣的人是爛人」
萊克多巴胺美豬安全性疑慮引起各界爭論,前衛生署長楊志良今在研討會中指出,萊劑過去在臨床人體試驗就是因產生嚴重副作用喊停,當年美國仗著國勢強盛,強迫世界動物組織做出萊劑Codex標準,萊劑是一個科學問題,蔡政府卻只相信選票,「這樣的人就是爛人。」台灣法學基金會及醫療法律研究中心共同舉行「食品安全的安與不安 萊克多巴胺的昨非今是」研討會,楊志良在會中指出,萊克多巴胺是科學問題,就像防治新冠肺炎需科學根據,台灣政策跟法律都是政治指導下產物,「選舉是感性的,科學是理性的,選票多不代表就是真理。」楊志良說,萊克多巴胺本是要治療氣喘,臨床試驗卻沒有通過,萊劑慢性病患和幼兒確實有較高風險,政府應驚覺這樣的問題, 但也不是說所有風險都不要承擔,如目前可允許在很低的安全量下使用殺蟲劑,不是說萊克多巴胺就不可以,「如可因此換到台美貿易,我是支持的。」前健保局副總經理、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兼任教授陳孝平說,自宣布開放萊劑美豬進口,從決策到民間反應都是不正常的,究竟為何執政者會這樣做決策,民間為何會如此淡然,他認為,答案就是目前台灣瀰漫著「虛無主義」,意味台灣社會已經不再在乎是非及真理。陳孝平表示,蔡政府以「昨非今是」為由開放萊劑美豬,不但沒有解釋也沒有為過去反對萊劑的種種行為道歉,養豬業及民眾反應都是零,雖了解吃萊劑不好,但仍不在意。講真相、辯是非,在虛無主義下不合時宜,但學者的本分就要在不合時宜的環境下,持續如公雞般喚醒社會。消基會董事長雷立芬說,自宣布開放萊劑美豬進口,目前未見任何豬肉進口商敢拍胸脯保證自己的產品沒有萊劑,商人是民眾很不放心的一環,痛批政府卻沒有作為。另外,雷立芬也將矛頭指向農委會,她說,農委會瀰漫弔詭氛圍,目前多達22個國家可以進口豬肉到台灣,過去農委會從來不會嗆羅打鼓地說越南豬肉是安全的,但如今農委會卻大張旗鼓四處用廣告宣傳美豬很安全,「我不禁要問,台灣的農委會到底是誰的農委會?」
-
2020-10-02 該看哪科.皮膚
合成的化妝品一定不好?專家直言:別上「有機」、「天然」的當!
日本「有機化妝品」的現況一聽到「有機」,大家都會覺得「有益皮膚又能愛護地球」。但是以科學的角度來看,有機化妝品對於皮膚並不一定就安全。理由很簡單,因為目前在日本並沒有化妝品相關的有機認證標準。原本所謂的「有機」,簡單說是意指不使用化學肥料以及化學農藥進行的有機栽培。4 4審定註:即使在臺灣,目前也沒有有機化妝品的官方相關認證標準。 而有機化妝品,主要定義就是產品內含物要有一定比例以上的「天然來源成分」,而且其中的天然來源成分要有一定比例以上為有機驗證成分。在外國如要販售有機化妝品,必須達到認證機關的嚴格標準。舉例來說,法國設有ECOCERT與Cosmébio、德國設有Demeter和BDIH、美國設有USDA等認證機關。但由於管理認證單位很多,於是在歐洲,法國、德國、義大利及英國,才決定共同創立COSMOS有機認證組織,要求商品皆須以環境永續為出發點,並嚴格審查原料來源、配方比例、生產過程、產品可追溯性、產品包裝、工廠環境、節能減碳等。想要成為獲得認證的有機化妝品,必須符合多項嚴格標準,例如使用的原料大部分須經有機栽培而成的植物萃取出來的成分。原料必須是未經重金屬、殺蟲劑、戴奧辛、基因改造和硝酸鹽汙染的,而且禁止使用合成染劑、合成香料與塑化劑,此外還有容器能否回收,流通過程以及流通方式是否有考量到環保等等。在外國只有通過這些嚴格審查的商品,才允許標示為「有機」。但在日本販售的有機化妝品,並沒有這類的認證標準。因此就算只有內含一種有機植物成分,也能標榜自己是「有機」。當然其中或許也有充分經國外機關認證的商品,然而實際上卻有很多產品只經廠商自行判斷後,想如何標示就如何標示。天然成分還是有其風險標示「採用天然成分」或是「植物萃取」之後,總會讓人自然而然放下心來,可惜這種感覺大錯特錯。因為「天然」也能換句話說,就是伴隨著「不知道裡面到底有什麼物質」,的風險其中有可能摻入了尚未完全分析出來的成分, 而且自然產物會受到天候及產地影響,品質也可能不一。還有千萬別忘了,植物中也可能會內含毒性,或是有導致發炎或引起過敏的物質。像是漆樹中就有物質可能會造成過敏、佛手柑中有物質可能會產生光敏感或是茶樹精油也可能會造成皮膚刺激甚至灼傷。所以「植物萃取成分適合每個人安心使用」,這句話絕非金科玉律。因此儘管產品標榜「天然」成分,還是請仔細評估是否真的適合自己。「合成」反而更單純反觀名字上看得到「合成」二字時,往往給人對皮膚不好的印象,事實上並沒有這回事。所謂合成成分,是經過特別規範與製程,經由化學方式製造出來的物質。由於是單獨針對一種成分進行生產,因此相較於「天然」成分可能內含相當複雜又無法確知的物質,「合成」成分反而會更單純。當然,我們不能全盤否定所有的植物來源成分。植物萃取有些具有獨特的功能及香氣,只要是適合自己又不會出現皮膚問題的話,其實都可以使用。只不過,天然成分所存在的風險,也希望大家要心裡有數。(本文節錄自方舟文化《保養常識9成都是騙人的:終極×最強肌膚保養法》)
-
2020-09-18 焦點.健康知識+
蟑螂原來有討厭的味道?薄荷、檸檬草...日本家事專家靠這9種氣味,讓家中6年看不見蟑螂
家裡出現1隻蟑螂,代表家裡還有千千萬萬隻!在台灣,不管是不是夏天,蟑螂總是無所不在,大的蟑螂、小的蟑螂、飛的蟑螂、母的蟑螂...不管哪一種都有頑固的生命力,怎麼殺都殺不死。蟑螂出現時,你會用什麼物品來滅蟑呢?噴霧殺蟲劑、水煙式殺蟲劑...但這些其實都有可能讓蟑螂體內產生抗藥性或者危害人體健康。網傳殺蟑方法硼酸加上麵粉、白砂糖,雖然的確是非常有效的殺蟑藥,但是若家中有小朋友、寵物,只要少少5g,就有可能中毒,因此也需要非常注意。但其實,不一定要用到殺蟲劑也可以殺蟑!有日本家事專家撰文指出,蟑螂也怕某一些「氣味」,自己也運用這些氣味讓家裡6年沒出現蟑螂!當家裡出現蟑螂、或是想防範未然時,可以試試:一般來說,要防蟑螂該怎麼做?1.密封廚餘2.沾上食物碎屑的包裝也同廚餘,密封後再丟棄。另外,食物包裝清洗後風乾,再丟入垃圾桶。3.沒吃完的食物也要密封,如昆布、白米、柴魚、麵粉、砂糖等等盡量放入密封罐、冰箱裡保存。4.因為蟑螂也常出現在有水、食物殘渣的流理臺、水槽,因此使用完畢就用報紙或抹布擦乾。但擦完水槽的抹布也要用肥皂洗淨、浸醋水後晾乾,之後再使用尤佳。5.馬鈴薯、紅蘿蔔、洋蔥等等常溫下保存的蔬菜類容易遭受蟲害,除了盡量早點料理完畢外,也可以放入冰箱裡保存。6.蟑螂常出沒的廚房、洗臉台周遭,可以使用摻有蟑螂不喜氣味的薄荷、迷迭香精油的清潔劑。7.蟑螂喜歡出沒、住在陰暗細長狹窄的空間內,因此要把這些空間填滿尤佳。8.因蟑螂會捕食塵螨,而塵螨喜愛高溫潮溼的環境,因此也要時時注意家中的溫度、濕度等等。蟑螂不喜歡的味道有哪些?●丁香●薄荷●檸檬草●迷迭香除上述氣味外,還有薰衣草、印度苦楝樹、尤加利、肉桂、澳洲茶樹等等。另外,除了以上氣味蟑螂不喜歡外,其實蟑螂除了鹽以外什麼都吃,日本家事專家要教大家,先準備小碟子等容器,在上面盛上鹽堆,再將薰香精油滴5~10滴在鹽上後,擺放在蟑螂常出沒的廚房、水槽下的櫥櫃裡等場所,可預防蟑螂的出現。若想預防飛進屋內的蟑螂屋內可以點燃蟑螂厭惡氣味的薰香、精油,另外洗澡時也可以在浴缸裡滴入數滴檸檬草、薄荷精油,不僅可以克蟑、還可以放鬆身心。但還是有蟑螂時,你可以...有聽說過可以用液態皂或中性洗劑淹死蟑螂,但其實用「油」也可以!用家裡有的沙拉油等油類裝入噴霧瓶後,噴灑蟑螂讓牠窒息而死,放置一段時間讓蟑螂徹底死透後,用小蘇打將油脂吸去,將蟑屍裝入塑膠袋後綁緊密封再丟棄。自製天然驅蟑薄荷水材料:薄荷油20滴、水90ml、無水酒精10ml作法:薄荷油和酒精先混合後加入水,再裝入噴霧瓶中即可。根據使用不同場所,你可以這樣用...1.廚房清潔完碗盤後在水槽邊噴上薄荷油噴霧也可有效防蟑。2.垃圾桶垃圾聚集的地方更是蟑螂的天堂,因此專家建議一天噴一次薄荷噴霧尤佳。但若嫌麻煩,也可以用以下方式進行:你需要茶包包裝或紗布、小蘇打粉,製作方法是先將茶包裡放進小蘇打粉2大匙、加入2~3滴薄荷油後混合均勻即完成。完成後放置於垃圾桶周遭就大功告成。3.冷氣冷氣也是蟑螂的喜愛地之一,因此可以使用薄荷噴霧噴冷氣扇葉,不僅除蟲外,開冷氣時還可以散發出清香~延伸閱讀: 40歲後,少爬樓梯!第一名骨科良醫教你「保骨3秘訣」,讓膝蓋用到100歲
-
2020-08-14 科別.腦部.神經
阿茲海默症可防,這19條建議請細讀!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團隊聯合該領域國內外知名學者組成的專家組,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了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國際指南,引發業內外的高度關注,不僅國內媒體廣泛跟進,多家國外媒體也做了大篇幅報導。究其原因,阿茲海默症已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之一,且全球尚無特效療法能阻止或逆轉病情的進展。那麼,這份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指南到底提出了哪些生活上可採納的建議?為什麼提出這些建議?鬱金泰臨床團隊集合相關專家的建議,對這版預防指南進行了解讀,主要用來回答:第一,推薦了什麼(What);第二,為什麼推薦(Why);第三,怎樣實施(How )。阿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癡呆」,隨著老齡化進程加速,患病群體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阿茲海默症是可以預防的,有效控制危險因素、合理利用保護因素可以顯著降低阿茲海默症的發病率和患病率。遺憾的是,尚無針對這一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腦重大疾病的國際循證醫學證據來指導臨床實踐。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臨床研究團隊聯合國內外知名學者,制定了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國際指南,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頂尖雜誌《英國醫學雜誌》子刊。研究人員根據循證醫學標準,最終形成瞭如下建議,希望對廣大讀者有所提示。1.體重管理推薦理由:65歲以下人群應維持正常體重指數(BMI),通過合理均衡體育鍛煉、熱量攝入及正規行為計劃,以期使BMI達到並保持在18.5-24.9公斤/平方米範圍內(比如,一個人身高1.6米,體重50公斤,那麼其BMI指數是50/1.6的平方=19.53,即在推薦範圍內);65歲以上人群則不宜太瘦,65歲以上人群若出現體重減輕趨勢,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中年超重和肥胖患者體內脂肪代謝產物可能造成腦Aβ沉積增多,還會引起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使阿茲海默症風險增高約64%。老年體重下降可能是腦內病理沉積的阿茲海默症臨床前期表現,體重變化更小的老年人,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降低約40%。措施建議:65歲以下超重和肥胖人群通過科學合理的飲食和運動將BMI控制在30以下,65歲以上人群增加優質蛋白攝入,保持BMI大於27,有可能降低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同時,老年人應定期監測體重、體脂率等指標,若出現較大波動,密切關注認知功能改變。2.體育鍛煉推薦理由:每個人尤其是65歲以上者,均應堅持定期體育鍛煉。原因分析:體育鍛煉能通過改善平衡、減少跌倒次數等提高老年人認知功能,也可促進神經再生、減少腦內Aβ沉積,長期堅持有氧運動還可以增加海馬體積。措施建議:特定範圍(0-2000 kcal/週或0-45 MET-h/週)內的體育鍛煉對阿茲海默症預防有益處,運動量每增加500 kcal/週或10 MET-h/週,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將降低約10%。建議中老年人多進行有氧運動,根據體檢結果及自身勞動能力,選擇合適的鍛煉方法,安排合理的運動強度。3.認知活動推薦理由:多從事刺激性腦力活動。原因分析:認知刺激活動能使癡呆發病風險降低50%,即使在有癡呆遺傳易感性的個體中也是如此。認知刺激活動參與得越多,腦儲備越高,癡呆風險越低。措施建議:多參與認知刺激活動,如閱讀、下棋、學習新技術、玩腦認知訓練遊戲等,不僅能有效預防癡呆,還可以提高總體生活質量和社會參與度。4.煙草推薦理由:不要吸煙,也要避免接觸環境中的煙草煙霧,對吸煙人群應向其提供諮詢服務、尼古丁替代治療及其他藥物治療來配合行為計劃或正規戒菸計劃。原因分析:煙草中含有神經毒素,可直接損傷神經元,造成認知功能下降,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40%。規範的戒菸管理與治療,可使阿茲海默症新發病例顯著降低。二手煙也增加患病風險。措施建議:對未吸煙人群,不要吸煙,要避免接觸環境中的二手煙。對吸煙人群,應鼓勵其戒菸,主動向醫務人員諮詢尋求幫助,制訂正規戒菸計劃。對有頑固煙癮者,可使用尼古丁替代治療及其他藥物治療來幫助其戒斷。5.睡眠推薦理由:保證充足良好的睡眠,出現睡眠障礙時要諮詢醫生或及時治療。原因分析:睡眠障礙會導致大腦無法有效清除腦內有毒代謝廢物(如Aβ和tau蛋白),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70%。睡眠時間與阿茲海默症呈U型關係,夜間睡眠不足(10小時)均可增加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失眠、日間功能障礙(如白天經常犯困)、在床時間過多等也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措施建議:保持日間精力充沛和適當的夜間睡眠時長(不少於4小時,不超過10小時),保證良好睡眠質量,積極治療失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等睡眠障礙疾病。6.糖尿病推薦理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罹患糖尿病,對糖尿病患者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減退情況。原因分析:糖尿病患者外周胰島素抵抗狀態會造成腦內胰島素含量減少,干擾Aβ清除,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70%。即使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水平異常也會增加癡呆風險,其中空腹血糖水平大於7.75mmol/L時,癡呆風險增加20%,規範的降糖治療有可能降低癡呆的發病風險。措施建議:早期篩查血糖異常的人群,對其進行生活方式乾預,積極預防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應遵醫囑服藥,將各項指標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同時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的改變。7.腦血管疾病推薦理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用藥,維持腦血管系統良好狀態,避免罹患動脈粥樣硬化、腦低灌注或其他腦血管疾病;對卒中患者,尤其是腦微出血患者,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改變,並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保護其認知功能。原因分析:腦血管疾病會造成腦內低灌注,引起神經元缺血損傷,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40%,其中腦微出血可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70%。措施建議:中老年易感人群應通過藥物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控制好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如吸煙、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腦血管病患者要積極防治。8.頭部外傷推薦理由:保護頭部,避免外傷。原因分析:65歲以後的頭部外傷會使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增加35%,且發生次數越多、損傷程度越重,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就越大。頭部外傷可直接損傷腦結構,還可通過氧化應激途徑介導腦損傷。措施建議:建議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跌倒和頭部撞擊,盡量避免危險性場景,如接觸類運動等,在高危情境下盡可能採取佩戴頭盔等保護措施。9.衰弱推薦理由:晚年保持健康強壯的體魄;對於越來越衰弱的人群,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衰弱是指由各種因素引起的與年齡相關的機體儲備和功能的下降,可造成機體對內外應激的反應能力下降,有可能引起阿茲海默症相關的蛋白沉積等,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39%。措施建議:75歲以上老年人應從飲食中充分攝取蛋白質、維生素以及多種礦物質,有規律進行有氧運動,定期檢查身體活動量和認知機能,預防感染,遵醫囑服藥。10.高血壓推薦理由:65歲以下人群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罹患高血壓。原因分析:中年時期(≤65歲)患有高血壓,阿茲海默症的發生風險增加38%。中年收縮壓/舒張壓分別超過130/90mmHg時,癡呆的風險顯著上升。高血壓可以導致動脈硬化、慢性腦灌注不足和微循環障礙,誘導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病理改變。措施建議:對中年血壓正常人群,建議定期監測血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戒菸限酒、減少鈉鹽攝入),避免情緒激動,積極預防高血壓。高血壓病人,按照醫生建議血壓控制水平,避免血壓波動過大。11.直立性低血壓推薦理由:對於直立性低血壓患者,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直立性低血壓表現為站立後收縮壓較平臥位時下降20mmHg或舒張壓下降10mmHg。患有直立性低血壓的老年人,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增加18%。體位性的血壓下降可以導致短暫的腦灌注不足,進而導致微循環障礙,誘發阿茲海默症的病理髮生。措施建議:直立性低血壓患者要積極尋找和去除導致直立性低血壓產生和惡化的原因,如藥物作用、脫水、感染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增加鹽和液體攝入,加用腹帶和壓力襪等措施幫助改善血壓。必要時,可使用短效升壓藥替代治療。12.抑鬱推薦理由: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對已有抑鬱症狀的患者,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抑鬱是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抑鬱可通過影響阿茲海默症病理、激素、神經生長因子、海馬體積等,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23%。措施建議:學會自我調節、合理傾訴來排解消極情緒和負性思維,建立積極的心理應對方法。抑鬱患者要積極求醫,可嘗試用正念冥想、有氧運動、心理治療等結合抗抑鬱藥物治療。13.心房顫動推薦理由:維持心血管系統的良好狀態,房顫患者需用藥物治療。原因分析:房顫可以導緻小動脈低灌注和毛細血管高壓狀態,引起腦灌注不足,使阿茲海默症的發病風險增加63%。以華法林為主的抗凝治療可以使癡呆風險降低29%。措施建議:房顫患者要積極地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凝藥物治療,而對於藥物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的選擇上,應當遵照醫囑執行,可以適當選擇新型口服抗凝藥。14.精神緊張推薦理由:放鬆心情,平時避免過度緊張。原因分析:精神緊張會引起體內激素水平升高,誘發腦內炎症、增加Aβ和tau蛋白沉積,導致海馬結構和功能損害,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56%。措施建議:保持積極向上、樂觀的心態。精神或軀體高度緊張或出現明顯焦慮症狀時,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自我調適、放鬆訓練、冥想訓練、認知行為治療、音樂療法、物理或藥物治療。15.教育推薦理由:早年應盡可能多地接受教育。原因分析:在30歲以前接受更高的學校教育能使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降低51%,受教育的年限每增加1年,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降低7%。提高教育水平可能通過改善個人生活方式、社會經濟水平、增加認知儲備等減少癡呆的風險。措施建議:建議在30歲以前接受更高水平的學校教育(>6-15年),至少接受中學教育,以預防和減少晚年癡呆的發生。終身教育也被證明能夠預防癡呆。1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推薦理由:定期檢測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對於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應用維生素B和/或葉酸治療,同時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3 mmol/L)可介導血管損傷,導致腦組織缺血,並通過促進Aβ和tau蛋白沉積,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67%。措施建議: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患者,可通過服用維生素B和/或葉酸治療,將同型半胱氨酸控制在5-15 mmol/L範圍內。17.維生素C推薦理由:飲食攝入或額外補充維生素C可能會有幫助。原因分析:維生素C作為一種抗氧化劑,可以對抗氧化應激損傷導致的阿茲海默症神經退行性改變。額外補充維生素C可以顯著降低16%的阿茲海默症風險發生。措施建議:建議中老年人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18.雌激素替代療法推薦理由:對絕經後婦女,不建議應用雌激素替代療法預防阿茲海默症。原因分析:綜合多項研究,雌激素替代療法並不能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反而可能會加劇阿茲海默症進展,特別是療程超過10年者,因此不推薦。19.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推薦理由:對於認知損害的患者,不建議應用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預防阿茲海默症。原因分析: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雖然可以改善阿茲海默症的臨床症狀,但是12項臨床研究匯總結果發現,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並不能降低阿茲海默症的發生風險,因此不推薦。專家組還對其他的阿茲海默症風險因素做了評價,包括社會關係、飲食模式(如地中海飲食、DASH飲食、MIND飲食等)、魚類攝入、非甾體類抗炎藥、骨質疏鬆症、心力衰竭、心肌梗塞、飲酒、飲茶、喝咖啡、殺蟲劑暴露、飲水中含矽過量等。雖然這些因素目前證據級別不夠高,並未作出推薦,但將來隨著阿茲海默症相關危險因素和預防臨床研究不斷進展,指南推薦的相關內容和級別還會不斷變化。(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7-26 癌症.頭頸癌
你我隨時都在碰! 「這樣東西」每天使用30分鐘就可能致癌
長期以來醫界對於手機對健康的影響意見分歧,但是世界衛生組織的顧問組織「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過去在國際會議中指出,使用手機可能致癌,並且提議將手機列為2B級的致癌物質,和殺蟲劑DDT、鉛和引擎廢氣同級。該研究刊登於「世界衛生組織」、《男性學期刊》。手機電磁波 被列為2B級致癌因子 長久以來,每當有研究機構發表手機可能和某些癌症有關的報告後,就馬上會有另外的機構提出證據不足的反對意見。國際癌症研究中心的專家在法國里昂舉行的會議,彙集13個國家的研究報告後,認為手機電磁波應被列為2B級,也就是「可能為致癌因子」的物質。每天使用30 分鐘 罹患惡性腦瘤機率增4成在彙集各國研究報告後顯示,使用手機和神經膠質瘤有關,此為一種極惡性的腦瘤,且愈重度使用手機者的風險愈高。專家指出,手機使用10年以上的罹患風險就倍增,若10年內每天平均使用達30分鐘,罹患腦神經膠質瘤的風險增加40%。此外,使用手機的風險不只有罹癌,男性「做人」也可能受影響。據加拿大和澳洲的研究發現,男性使用手機時,電磁波會使睪固酮濃度增加,但卻會抑制睪固酮在體內的作用,不只會干擾精蟲的製造,也會降低精蟲品質,而影響受孕機率。常使用智慧型手機 早發性老花發生率增1倍而在南韓的研究則發現,智慧型手機發展後,民眾出現早發性老花眼,也就是在36~40歲發生老花眼的人口不斷上升,從原本2006年的3,5年後的發生率則提高到7,發生率提高1倍以上。研究人員分析,人們使用智慧型手機不是上網查資料閱讀文字,就是玩遊戲看圖片,由於手機面板小,使用者必須集中注意力,因此,每分鐘眨眼次數從正常的15~20次降為5次,使得淚腺分泌減少,眼睛細胞容易缺氧老化。最後,專家建議,使用手機最好用擴音模式,距離15~20公分以上,電磁波的影響可降低9成,使用智慧型手機也要適時休息。延伸閱讀: 手機滑到手過勞? 肌腱炎會出現這些症狀 滑手機也會滑出雙下巴! 「這個動作」就是脂肪堆積主因
-
2020-07-18 新聞.科普好健康
「環境荷爾蒙」藏在想不到的地方 可能經由多種途徑入侵!
環境荷爾蒙充斥於日常生活的用品,如塑膠製品、保養化妝品、清潔劑原料、殺蟲滅菌劑甚至醫療器材。人們可能經由多種途徑接觸到環境荷爾蒙,食物、飲用水、空氣與家塵、個人用品(如乳液)等都是常見的來源。兒童的某些特質,可能增加暴露的風險。以每單位體重與成人相比,孩子喝較多的水,呼吸較多的空氣;再者,習慣把手放到嘴巴的行為,可能增加來自地毯、家塵或土壤中的毒物接觸。環境荷爾蒙大多可以通過胎盤或經由母乳傳給幼兒,但嬰幼兒的代謝系統發育較不成熟,且處於快速生長與發育的階段,這些精細的發展進程容易受到外來因子的干擾、破壞。科學研究證據指出,孕期或生命早期的環境暴露,不僅與嬰幼兒時期的健康發展相關,也可能增加成人期慢性疾患的風險。職場要防護 居家應定期清潔兒童日常生活中的環境暴露大多是低劑量的,卻可能混合多種汙染物,使得健康影響變得複雜。因此,採取預防措施以關照懷孕婦女和小孩的健康是必要的。釐清職業與環境的暴露史是首要工作,父母親在工作時正確地使用相關防護具,可避免經由衣物或其他用品將職場上的危害物質帶回家。為了防火安全之需求,阻燃劑多應用於建材或地毯及電子用品塑膠外殼,電器用品溫度升高時,可能釋放出溴化二苯醚等有害物質,應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多擦拭居家環境或用吸塵器定期清潔,以減少粉塵吸入。PVC地板、玩具 別讓兒童接觸由於塑化劑廣泛地應用於聚氯乙烯(PVC)地板,應避免讓兒童在塑膠地板上爬行、減少接觸這類玩具,最重要的是多洗手;各種塑膠容器會有1至7號的三角形標示,代表不同的化學組成,例如3號(Polyvinyl Chloride)是最常添加塑化劑的材質,1、2(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HDPE)、4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LDPE)、5(Polypropylene, PP)是比較安全的選擇,7號是其他物質需注意是否含雙酚A,嬰幼兒的奶嘴和奶瓶更應該確認其組成標示,當然若不使用塑膠食品包裝,更可減少一半的暴露。選用化妝品、乳液 應注意成分化妝品、乳液、指甲油等可能含有塑化劑,孕婦或嬰幼兒的產品建議慎選產品的成分;而有機食品也可大量降低殺蟲劑的接觸。預防是兒童環境健康的核心,了解成分並正確地使用各種生活用品,同時考量生態的平衡,才能享受科技發展帶來的生活便利,並減少各類環境汙染物的未知威脅。
-
2020-07-16 科別.皮膚
半夜突遇隱翅蟲大軍!打不死、不能摸 苦主叮嚀:要用熱水
夏天除了要對抗高溫,活躍的蟲類也讓很多人崩潰,其中隱翅蟲就是這個季節最需提防的昆蟲之一。一名網友某天半夜在家中突然遇上隱翅蟲大軍,讓他睡意全消,頂著發麻的頭皮將牠們一舉殲滅。他除了提醒大家要小心,也跟其他網友一起分享了數個解決這種難纏小蟲的方法。這名網友昨(14)日凌晨在臉書社團「爆廢公社」貼出一張照片,可見到衛生紙上排滿了17隻隱翅蟲的遺體。他在發文中表示,剛睡醒去廚房喝水,居然見到隱翅蟲「攜家帶眷來光顧」,讓他睡意全消、頭皮發麻。「聽說此物非常厲害,不只死不了,還不能用手碰」,他透露自己是用熱水送這些不速之客一一歸西,也提醒大家多小心,尤其要多注意草叢。看到照片的網友們紛紛驚呼「瞬間起雞皮疙瘩」、「祖宗八代都到齊了」、「這肯定被您抄家滅族」,不少人都點出牠最常出現的地方,「秧苗上超級多」、「現在不燒稻田,那蟲越來越多很正常,收稻期要多留意」、「小時候在田裡工作就超級多的,不要理牠、摸牠,不要用手揉其實就沒事,牠毒的是你揉死牠的體液」。隱翅蟲因為有毒,不能直接打死,所以很不好對付,「有一次抓到丟到馬桶,牠還不怕水自己又爬上來,很恐怖」、「原來要用熱水,上次抓到一隻怎麼打都打不死」。許多網友也分享其他解決牠的方式,「牠很怕洗碗精和沐浴乳喔」、「我都用火燒」、「打死牠怕會有毒液出來,拿膠帶黏住,再包起來,牠根本出不來」、「我都噴香水馬上死」、「用電蚊拍電死牠」、「我用殺蟲劑噴會死」。另有不少網友回憶受害的痛苦經歷,「我國中同學脖子被牠攻擊,至今疤痕還在」、「腿被爬過就爛了,留疤了」、「真的跟燒到一樣,沒在開玩笑」、「我也被咬過,傷口反覆感染,約5個多月才慢慢好」、「路過我的眼睛,有要瞎掉的感覺!」。醫師提醒,遇到隱翅蟲千萬不要用手打,最好把牠「吹走」,避免接觸到牠分泌出來的蟲液,若不慎沾染蟲液,須馬上用肥皂和大量清水沖洗並就醫。
-
2020-07-02 該看哪科.婦產科
懷孕憂食物汙染影響胎兒 孕媽咪瘦成38公斤紙片人
準媽媽別因過度擔心吃到不安全食物而恐懼進食。32歲的婷婷(化名)本身就瘦,懷孕前僅41公斤,懷孕後為了寶寶健康,變得過度注重食物安全,只要對食材有疑慮或添加化學成分的食品都不敢吃,僅只吃白飯和少量蔬果。結果懷孕24周產檢時,婷婷體重反瘦到38公斤,成「紙片人孕婦」,且胎兒體重也過低,恐造成營養不良與胎兒早產風險。經婦產科醫師溝通後,調整飲食方式跟補充營養素,婷婷體重增至50公斤,也順利產下2600公克重健康寶寶。 收治婷婷的台北中山醫院副院長暨生殖中心負責人李世明表示,以往有準媽媽是擔心體重過重而偏食,但據自己臨床門診發現,近來約2成孕婦因食安疑慮而有「懼食」現象,卻影響胎兒發育。李世明說,懷孕期間胎兒營養成分完全來自母體,若媽媽營養不良也會影響胎兒發展,早產比例偏高、神經系統發育、骨骼系統發育、整個發展會遲緩。如擔憂所攝取食物有農藥殘留或重金屬,可與醫師跟營養師討論,來攝取有機食物、奶粉、營養補充品。高師大生科系副教授許惇偉表示,研究發現,一般食物中的化學物質殘留物或重金屬,的確已證實不利胎兒健康。因動物和農作物會接觸到環境中的塑化劑、殺蟲劑、戴奧辛等化學物質,其環境荷爾蒙長期累積下,恐對影響胎兒的生殖系統發育異常,如出現尿道下裂等情形。建議孕期間,可盡量選擇有機食品,尤其是乳製品與蔬菜,相對可避免攝取環境荷爾蒙污染物。李世明建議,準媽媽懷孕期間,體重增加的幅度最好是原來體重的1/4、約10到12公斤,懷孕期間應避免過胖或過重、也不懼食或偏食,並充足攝取鐵、維生素C、D、DHA等營養素,才有適合胎兒發育的受孕環境。
-
2020-06-24 養生.抗老養生
婉拒國民黨補選徵召/徹夜開刀,隔天演講還元氣飽滿!「超人」陳肇隆這樣養體力
【2020/06/23編按】高雄市長補選,國民黨確定由李眉蓁出戰,不過傳出在此前,黨中央極積徵詢醫界重量級人物陳肇隆,但陳的太太反對,後來婉拒。陳肇隆是台灣及亞洲肝臟移植的開拓者,醫技自不在話下,而體力也是一流,歸因於他長久以來貫徹日行萬步,體能訓練的成果。名醫過人的毅力及獨特的養身之道,都值得我們學習。【2018-01-07 聯合報/記者李樹人/報導】你今年許下的健康承諾是什麼?減肥?戒菸?運動?醫界人士平時為促進全民的健康努力,卻往往忽略自己的身心狀態。忙碌的他們是怎麼照顧自己,你一定也很好奇,元氣周報開年專訪,看看閣員醫師們有沒有身體力行健康守則。想要健康、長壽,就應該善用科技。對於有「亞洲換肝之父」美名的高雄長庚名譽院長陳肇隆來說,手機及特殊APP正是他維持身材、檢視運動量的健康小幫手。每晚睡覺前,他總會打開手機APP,看看當天是否日行萬步,如果還不到一萬步,二話不說,套上運動衣、穿上球鞋,就在自家社區走了起來,陳肇隆說,「如果沒能走到一萬步,就不睡覺。」凌晨四點下刀 隔天演講元氣飽滿不管出現在哪個場合,陳肇隆總是神采奕奕,活力十足,高雄長庚移植團隊私下稱他「老大」、「超人」。明明徹夜開刀,一站就是7、8個小時,凌晨四點多才下刀,小睡之下,出席八點多活動,現場演講時,整個人還是充滿元氣,思緒清晰。現年67歲的陳肇隆,外表比實際年齡年輕,即使在手術台連續幾個小時開刀,仍不見疲態。他認為,這是長久以來貫徹日行萬步,體能訓練的成果,養成習慣後,除了體力變好,整個人心平氣和,遇到煩事、雜事時,也變得更有耐心。APP隨時計步 機場候機走不停每天走一萬步,看似簡單,但對行程滿檔的陳肇隆來說,可是充滿挑戰。為了保持這項紀錄,就算在機場候機,他也會繞著候機室不停行走。為了減少腳部壓力,他特地挑選了彈性佳的氣墊皮鞋,可以不費力的快走,出席正式場合時,也可上台。他說「晚上睡前打開APP,看看當天行走的總步數,超過萬步,呈現綠色,才會放心地睡覺。」最近一兩年高雄空汙嚴重,陳肇隆下載空氣品質監測APP,每天出門前打開手機,看看當天空氣品質,如果AQI超過100,他就會戴上口罩,抵禦空汙。如果AQI超過140,他盡量不在戶外,趁著空閒時,在院區兩棟大樓之間走路,一圈約一千步,花上半小時,走上幾圈,當天運動量就可達標。自種地瓜葉 力行地中海飲食最常出現在陳家餐桌上的菜餚,不是昂貴的餐點,而是新鮮翠綠的地瓜葉,這也是讓他充滿元氣的小祕訣。在手術室救人無數的靈活雙手,回到家之後,則成了綠手指,在自家庭園種植青菜、樹苗,而地瓜葉就是陳肇隆的最愛。陳肇隆說,地瓜葉生長速度快,較少蟲害,種植時不需使用殺蟲劑,相當適合居家種植,隨時可以吃到新鮮、含有豐富纖維的蔬菜。煮法簡單天然,用熱水汆燙,淋上一些蒜醬,就相當好吃。陳肇隆指出,越來越多研究證實,地中海飲食可以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及失智症,這些年來,他身體力行,盡量少吃紅肉,多吃海鮮及新鮮蔬果、堅果、大蒜,並以橄欖油取代其他油品。每天一萬步,加上地瓜葉等清淡飲食,這讓身高182公分的陳肇隆,始終維持好身材,體重介於70至75公斤之間,BMI低於24,如果自覺腰帶緊了一點,就增加運動量,減少熱量攝取。挖洞能紓壓熱中種樹 萬棵樹苗留後人●如何常保身心健康?除了運動、飲食,肝臟移植權威陳肇隆還喜歡種樹,從栽種小樹苗中,領悟出待人處事的真理,就是不藏私、大方與人分享,跟活體肝臟移植技術一樣,只要有人願意學,他就大公無私地傳授。陳肇隆指出,儘管卸下行政職務,但工作時間仍然超長,每周兩天門診、三天開刀,門診量動輒一兩百人,每年海內外演講接近百場,數十場示範開刀,生活如此忙碌,但他還是熱中於種樹,因為動手挖洞、培育及植栽樹苗,能讓他紓壓,徹底放鬆放空。陳肇隆十幾年前就在自家旁的空地種植樹苗圃,在他細心栽培下,現在隨時都有一萬棵以上的樹苗,只要長到可以移植的高度,他大方送人,或移植到高雄長庚醫院院區內空地,幾年下來,醫院充滿綠意,有如公園。「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陳肇隆說,這就是他人生的座右銘,任何小事,只要對環境、社會有些幫助,他就願意去做,在醫界如此,在日常生活也是如此。陳肇隆小檔案年齡:67歲現任:高雄長庚榮譽院長、中國大陸工程院院士自我健康期許:持續日行萬步,清淡飲食,嚴格控制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