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8 退休力.理財準備
搜尋
歌仔戲
共找到
29
筆 文章
-
-
2024-08-05 養生.生活智慧王
鬼月到!這個生肖最凶 命理老師提不看鬼片等16禁忌
八月四日鬼門開,命理老師譚秀珠表示,今年鬼月相當兇,出來散心的好兄弟人數比往年還要多,提醒生肖屬虎、狗、兔、羊、龍等五個生肖的民眾,運勢較低,盡量別在晚上外出。其中又以屬虎的民眾最需提高警覺,參與社區、公司普渡拜拜時,千萬不要站最前面,否則容易被煞到。譚秀珠表示,進入農曆七月,最好少穿全身黑、白、紅等衣服,女生則不要穿著清涼,露太多,以免招惹色鬼上身。另外,千萬不要化畫煙燻妝,或是眼線特黑,或是塗上黑色或鮮紅唇膏,以免被好兄弟認為是「自己人」。在禁忌方面,譚秀珠整理鬼月不要做的十六件事情:鬼月不要做的十六件事情一、指甲不要太尖,也不要塗上黑色指甲油,最好也不要剪指甲。二、不要修剪體毛、腳毛。三、晚上出門,穿著不要過於性感、清涼,以免引起色鬼遐想。四、頭髮、衣服應該保持乾燥,不要弄濕,因為身上潮濕、有水,就容易被鬼上身。五、千萬不要夜遊、夜衝,更不要去墓地、鬼屋。六、半夜凌晨不要拿手機自拍,也盡量不要照鏡子。七、晚上在戶外走動時,不要唱歌、吹口哨。八、也不可拍旁人的肩膀、後背,也不可直呼朋友名字。九、半夜不可曬衣服。十、室內不可撐傘。十一、吃飯時,不可將筷子插在碗上,盡量不吃生食、帶血的食物。十二、拜拜普渡時,不可拿旺旺、香蕉、榴槤、喜相逢(魚)當成供品。普渡食物容腐敗,務必盡快吃完。十三、鬼月不要電影院看鬼片。十四、盡量不要至醫院、太平間,如果至醫院就醫,千萬不要久站大門出入口。到醫院探病,不要坐或躺在空的病床。十五、海邊、溪邊、山洞、隧道容易聚陰,盡量少去,不要登山。十六、路邊或廟宇廣場搭戲棚,演出歌仔戲、布袋戲時,千萬不要站在最前面,破壞好兄弟的興致。至於生肖部分,以屬虎的民眾運勢最低,譚秀珠提醒,晚上少出門,參加社區、公司普渡時,千萬不要站在最前面,否則容易衝煞。另外,鬼月盡量修身養性,不要至聲色場所,以免煞到女鬼,或是引起感情糾紛。至於生肖屬狗者,因冲太歲,運勢也低,不可夜遊、夜衝、夜唱、看鬼片。另外,謹慎投資,接到陌生電話,提高警覺,以免遭到詐騙。生肖屬兔者,宜靜不宜動,也不隨意換工作,更換住處,盡量少跟朋友聚會,少去人多的場所,更不可到醫院或是水邊遊玩,否則容易生病、破財、遺失財物。生肖屬羊者,鬼月運勢也不好,容易有血光之災,發生車禍,而有外傷。再者夜裡別出門,少去人多之處,否則容易惹到好兄弟,或被詐騙集團盯上,人衰破財。生肖屬龍者,鬼月運勢較差,建議低調行事,少與朋友聚會,切記財不露白,最好多布施,例如、捐錢、捐米。此外,鬼月不宜至野外露營、戲水。
-
2024-01-1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們沒有那麼不同——「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以「寬闊的胸襟」討論宗教與照顧病人的看法。一位進入大學時才在某種機緣下,接觸到佛教經典,而後了解佛教所講的因緣果報,並不是宿命論,而是存在無限多的可能性,重點是要勇於與自己的習慣挑戰,只要堅持下去,未來是可以自己抉擇的。一位內科主治醫師分享個人從小受到一貫道的宗教熏陶,尊重各種儀式,而在行醫路上學會用更開闊的心胸去看待各種醫療方法,無論是民俗療法、中醫,還是那些在宗教儀式中禱告、祛病除魔、收驚制煞的儀式。由他所分享與病人的互動展現出醫師難得的胸襟。一位國立大學醫學院資深教授、護理界資深學者與台灣安寧緩和療護的推手,以本身出自佛教家庭,後來轉為天主教教徒的心路歷程,分享自己與各不同宗教領袖討論宗教信仰的經驗,得到喜悅,而能體會尊重不同宗教的信仰之美好。有幸拜讀盧俊義牧師與陳榮基教授的二篇大作「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讓我想到達賴喇嘛常常說的一句話:「所有的生命,都是想遠離痛苦追求快樂。」所以在這一點上,不論個人是何種宗教背景,都不應該是我們幫助別人消除痛苦、追求幸福快樂的阻礙。反而在生而為人,無法逃離生老病死的束縛中,宗教能夠提供給我們更寬闊的胸襟來包容一切。從小家中是一般的民間信仰,那時對宗教的印象就是村子裡的宮廟每年作醮的時候,都會請布袋戲、歌仔戲班來演出,當然更重要的是有免費的流水席可以吃。所以雖然說是酬神,但是在那個物資艱困的年代,這可是難得可以好好打牙祭的機會。我長大的鄉鎮,一所由天主教會所設立的醫院,除了軍醫院以外,是鎮民們重要的醫療場所。還記得那些和藹可親、會說臺語的外國神父修女們(以前以為都是美國人),親切的問診與照護的樣子。印象中神父修女們並沒有特別傳教,只有在聖誕節時醫院大廳跟旁邊的教會有應景的佈置。開始對佛教有興趣,是因為準備大學聯考時,有時候在圖書館讀累了,會起來翻翻書架上的書,偶然翻到一本「正信的佛教」,它的內容讓我覺得很新奇,因為印象中佛教不就是吃齋念佛求生淨土嗎?原來佛教還講道理,講人生是不圓滿的,甚至究竟來說是充滿痛苦的。佛陀跟菩薩竟然不是神的一種,佛陀的意思是「覺悟者」,佛經中滿滿的古文原來是教我們解脫痛苦的東西。這對於正因為準備大考苦惱的我,充滿了吸引力。因此上大學之後參加了佛學社團,開始有興趣想了解佛教的內容。慢慢才知道原來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的簡稱,粗略翻成白話中文的意思是「覺悟的勇士」。慢慢跟著學長以及指導老師,多少聽一點佛經的道理,當然不懂比懂的還多。不過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佛陀在覺悟時說的那句話,「奇哉奇哉,眾生皆有佛性,只是因為煩惱執著而不能解脫。」這句話讓我覺得人人都是平等的,而且都是有寶貴價值的。開始進入臨床工作後,好像離修行解脫越來越遠。但是因為看到人生百態,就會想到不管有些人是自己受苦,有些人是令別人受苦,不管是哪一種,造成這種現象都是因為各種因素聚集所造成的。有些人是天生的性格,有些人是後天的環境,更多的是這兩者加在一起造成影響。但是只要造成這個結果的這麼多的因素其中一個改變,結果就會不一樣。所以佛教所講的因緣果報,並不是宿命論,而是存在無限多的可能性,重點是要勇於跟自己的習慣挑戰,那麼未來是可以自己抉擇的。而這些事情根本無關乎宗教,不管是對上帝堅定的信仰,或是對各種神的虔誠祈禱,而願意做改變,或許在短期看不出有什麼不同,但是堅持下去一定會看到不同的結果。原本是想分享一些我在臨床上看到,不同宗教之間彼此的包容與惺惺相惜,例如原本信基督宗教的媳婦,為了祈求讓婆婆的病快點好起來,也幫忙摺紙蓮花燒給冤親債主。或是佛教的法師,在面對不同宗教信仰的病人時,一起跟病人向媽祖或是上帝祈禱。這些在臨床上遇到的真實狀況,都是很令人感動的。我想宗教的共通點,都是希望能夠幫助所有人解除煩惱、超脫生死的痛苦。但是也看過有一些病人與家屬,太過於堅持只有自己的宗教才是正確的,弄得反目成仇,到死的時候都不肯包容和解。我常想這樣的堅持是真的為了別人好,還是只是自己的私心罷了。地藏經中有一段話,提到佛跟菩薩有時候為了幫助眾生,會化現為國王、大臣、男子身、女人身、或現天龍身、或現神鬼身、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等等。只要是對人有利,能幫人解脫就好了,菩薩(覺悟勇士)們並不會自我設限要用甚麼形象來幫助人。所以即使面對是不同宗教的人們,只要能看到每個人都具有想要離苦得樂的共同點,我們就是彼此的貴人。當然在追尋生命的最終極意義,每個宗教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與目標,但是希望不再有痛苦,能得到永遠的幸福快樂,在這點上,我們都是一樣的。延伸閱讀:2023-11-20 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 2023-11-22 佛教徒的醫師如何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
-
2023-09-16 焦點.元氣新聞
陳亞蘭接金鐘主持,壓力大到心跳忽慢忽快!心跳幾下才正常?5症狀出現要當心
陳亞蘭之前因心臟急速跳動就醫裝上心臟追蹤器,檢查出是「心律不整」。而近日又接下電視金鐘獎主持人,陳亞蘭受訪表示壓力大到開始失眠,且發現心跳變慢,被醫生提醒除了吃藥之外,得再繼續戴追蹤器觀察狀況。工作滿檔累出「心律不整」 陳亞蘭期許放慢腳步57歲的陳亞蘭自拿下史上首位女性金鐘視帝後,舞台劇、演戲、主持工作滿檔,她累到心臟不適,就醫後還裝上心臟追蹤器,檢查結果是「心律不整」。經一段時間服藥控制後病況好轉,當時她還表示會調整工作行程,不能過於勞累,否則身體會吃不消。【延伸閱讀】疾病百科/心律不整 接金鐘獎主持壓力大 心跳忽慢忽快又繼續戴上追蹤器不過陳亞蘭最近又接下電視金鐘獎主持棒,她接受《三立新聞網》訪問透露壓力大到開始失眠。並且之前吃了一陣子藥後發現心跳變慢,甚至變得不太敢走路;但有時睡覺又聽到好像有人在敲門,原來是心跳又突然變快,她害怕「如果心肌梗塞或是怎麼樣、停掉了怎麼辦?」近期回診後被醫生提醒除了吃藥之外,得再繼續戴追蹤器觀察狀況。陳亞蘭過去演歌仔戲經常要吊鋼絲、拍武打,都沒有現在來得專業、安全,陳亞蘭因此一身傷:「身上的傷數都數不完。」曾吊鋼絲撞到腦震盪,騎馬摔了好幾次,甚至曾撞到骨盆歪掉,整條腿瘀青。骨盆的傷也影響至今,讓她沒辦法坐太久。陳亞蘭曾感嘆:「要當男主角,首先要付出青春,還有身體殘缺。」心跳幾下才正常?5症狀出現先量脈搏一般人心跳每分鐘60至100跳。心律不整就是心跳不正常,如休息超過100跳;或跳太慢,每分鐘低於50下;或心跳不規則,少一跳、多一跳,甚至停了幾跳等。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馮安寧曾在聯合報撰文指出,一般人在面臨緊張狀況、情緒、茶、咖啡的刺激,甚至發燒、疼痛、貧血或肺栓塞、心肌病變、藥物等,都可能使心臟節律改變,嚴重可能發生致命性心律不整。馮安寧提醒,當有頭昏、心悸、甚至會胸痛、呼吸困難、心絞痛等症狀,先量測脈搏是不是異常,若心跳不正常,建議到有心臟專科的醫療院所,請專業醫師診治。【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三立新聞網
-
2023-08-07 養生.抗老養生
名人養生/70幾歲看起來像4、50歲 楊麗花健康關鍵竟和權威期刊研究相符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歌仔戲國寶楊麗花今年(2023)已經79歲了,近幾年較少在媒體上公開亮相的她,去年(2022年)因獲頒第33屆傳藝金曲獎戲劇表演類特別獎現身,而今年則在公視、台視與國家影視聽中心三方聯合製作歌仔戲國寶楊麗花紀錄片「世紀初戀 楊麗花」的記者會上出席,已年過70歲卻仍保持年輕和有活力的狀態,到底她是怎麼做到的?前年(2022年)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前董事長藍祖蔚曾在臉書曬和楊麗花的合照,她被大家稱讚「70幾歲了看起還是很年輕」,當時陳亞蘭就透露楊麗花近期都很認真過生活,「身心靈都在進化」。陳亞蘭表示「她很easy,呈現在大家面前都是很好的狀態,每天早上起床就是聽音樂,過世外桃源的生活,沉澱心靈」。陳亞蘭更提到楊麗花除了心情放輕鬆過生活,身體都以食補居多,「她不挑,沒有要吃很貴的食材,菜脯也吃」。根據健康2.0報導,台安醫院內分泌科醫師林毅欣表示,維持體態是最好的保養方式,即便楊麗花看起來福相,但是在70歲長者一代,體態算是維持得很好,所以看起來年輕。想要和楊麗花一樣年輕,林毅欣建議最好要保持運動習慣。另外,楊麗花也以食補養生並且不挑食,林毅欣表示均衡飲食對外表的維持也很加分,加上生活優渥沒什麼需要操心的事,身心靈都健康是最好的保養品。事實上,2023年6月一項刊載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發現,壓力會加速免疫系統老化。即便如此,該研究也指出減緩免疫系統衰老是有潛在方法的。研究人員表示,在控制飲食和運動習慣等生活方式因素後,壓力與加速免疫系統衰老之間的聯繫顯得不那麼強烈。這些發現表明,改善長者的飲食和鍛煉行為可能有助於抵消與壓力相關的免疫老化。如何維持體態又吃得健康?一般人都知道運動的重要,卻沒有在生活中落實。義大醫院家醫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便建議,每天分次運動集滿30分鐘就有效。大家都知道運動原則「333」,每周運動三到五天、每次30分鐘,每次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很多人抽不出30分鐘,就覺得乾脆不要做,但其實美國運動醫學會早就更改建議,這個30分鐘可以分段完成。「有動」的定義是什麼呢?如果用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每個人感受到的吃力程度差異很大,對於心肺能力不佳的人來說,可能已經太吃力。其實不需要硬性要求心跳幾下,只要能達到「有點喘但還可以講話、不能唱歌」的程度就可以了。至於如何靠飲食吃出健康,亞東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欒家菁建議可採用「高齡飲食9妙招」改善營養問題:1.質量並重均衡飲食型態2.維持適當體位3.少量多餐4.適時調整食物質地5.多粗食、少精緻6.適時補充水分7.營養補鈣、活力日曬8.口味清淡、樂活得舒9.多蔬食、少紅肉參考資料:77歲楊麗花霸氣美顏看起來竟比5、60歲的人有精神!原來是靠這樣保養將運動融入生活較容易成功 專家:健康與體態是在比誰走得長遠如何吃得健康又長壽?營養師教9妙招Stress accelerates immune aging, study findsSocial stress contributes to accelerated aging of the immune system, study finds
-
2023-07-27 焦點.長期照護
前中視董事長鄭淑敏家中摔倒 腦出血昏迷驟逝!如何避免長者暴露在跌倒危機中?
【2023/07/27編註】前文建會主委、前中視董事長,曾擔任李登輝時期「兩岸密使」的鄭淑敏,淡出政壇多年移居美國,卻在昨天凌晨傳出在華盛頓家中的浴室摔倒,造成腦出血陷入昏迷,送醫急救無效,在醫生建議下拔管,享年78歲。根據《放言》報導,網友楊朵昨在臉書發文指出,鄭淑敏在華盛頓家中因為吃了安眠藥,早上如廁時不慎跌倒撞到頭而昏迷,但小女兒以為她回床上休息,而擔誤了就診時機。長者最怕跌倒,包括歌仔戲大師陳美雲、歌仔戲天王「小明明」、台泥董事長辜成允、資深台語歌手高向鵬…等,都是在家裡或在外面跌倒逝世。據統計,長者最常跌倒場所第1名就是自家住宅,臥室、客廳和浴室則是室內跌倒熱點。長者防跌9妙招跌倒是容易造成老人事故傷害的危險行為,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死因統計,跌倒是65歲以上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的第2位。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65歲以上長者約每6人就有1人曾經發生跌倒,且每12個長輩就有1個曾經因為跌倒而就醫。馬偕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簡定國表示,長者因跌倒送醫的常見受傷部位,包括頭部撕裂傷、胸部挫傷,以及手腕、髖部骨折等。他提醒,若長輩跌倒時,不要馬上扶他起來,避免造成二次傷害。國健署「長者防跌妙招手冊」提供9項建議,包括光線要明亮、電線靠牆收、地板保持乾燥、移除平日活動路線上的雜物、浴室加裝扶手、確保樓梯扶手穩固、選擇合適的鞋子及輔具、下床或起身要緩慢、就醫時將正在吃的藥單或藥袋帶給醫師看。》長者防跌妙招手冊【延伸閱讀:高向鵬跌倒昏迷1年後過世 名醫:跌倒後需注意兩大症狀】如何避免長者暴露在跌倒危機中?長者常見的跌傷地點,有52%發生在室內,其中尤以臥室、客廳和浴室為常見跌倒熱點。台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物理治療師游舒涵曾撰文建議,只要在居家環境做一些小改變,就可讓長者安全在家中活動:1.活動空間:保持走道寬敞,電線收納整齊並固定,地毯固定邊緣和底面。2.廚房空間:地板保持乾燥且沒油漬,物品放在伸手可拿的位置,避免過高需踮腳尖或過低需蹲下。3.浴室廁所:馬桶和洗手台加裝固定扶手、地面隨時保持乾燥,並使用防滑地磚或止滑墊。4.臥室空間:床頭放置床頭燈、床邊加裝扶手,以協助上下床。5.樓梯空間:階梯邊緣貼上反光貼條、階梯上貼防滑貼條,防止滑倒。6.光線照明:光線要充足,可在走道加裝感應式照明,並提醒長者夜間起床前要先打開床頭燈。》看更多長者防跌妙招如何改善長者動作功能及行走穩定度?想要安全地活動,就需要有足夠的肌力及平衡能力,可透過簡單的3招居家運動進行訓練,改善動作功能及行走穩定度。1.微蹲運動.腳趾朝前、與肩同寬站立,雙手輕扶桌面。.慢慢微蹲,讓膝蓋朝地面接近但不超過腳尖,直到腳跟感覺快要抬起,再慢慢站起來。2.腳跟-腳尖站立運動.腳趾朝前站立,一手輕扶桌面。.一腳往前踏,使腳跟和腳尖相接,並呈一直線,維持5-10秒鐘。.換腳,同樣腳跟和腳尖相接,並呈一直線,維持5-10秒鐘。3.墊腳尖運動.腳趾朝前、與肩同寬站立,一手輕扶桌面。.腳跟慢慢抬起,再慢慢放下。
-
2023-05-19 退休力.健康準備
72歲吳念真自曝跌倒2次換住電梯大樓!跌倒成熟齡第2大死因,7症狀自我檢測肌少症
據衛福部日前統計,2021年有1813名國人因跌倒死亡,在65歲以上長者死因中排名第2。名導演吳念真日前出席一場活動時就表示,自己之前住在山區透天,光是樓梯就50幾階,自己與老婆都曾在樓梯跌倒,現在年紀漸大,最近也買下台北市88坪的大樓住宅,讓他自嘲:「我今年72歲了,還在為房事煩惱!」,也驚訝北市房價非常高。 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吳念真上月受邀出席活動時,分享購屋經驗。他表示,過去20多年都是住在新店「青山鎮」獨棟別墅,「光是樓梯就有52階」,跟老婆都曾在樓梯跌倒過。 吳念真也因此認真考慮,是否該換無障礙的平面大樓,因此他將內科的商辦賣掉,買下位於北市88坪大樓當退休宅,據悉這間新房總價超過8000萬元。 吳念真表示,在換屋的過程中,被台北市的高房價嚇到,感嘆自己人生第1間房,當時在台北每坪單價8~9萬元,雖然利率有11%之多,但仍可在期限內繳清房。對照如今的高房價,年輕人若沒有親人幫忙,真的很辛苦。 彭淮南也從老公寓搬到新大樓 不僅是吳念真,過去《今周刊》也曾報導,央行前總裁彭淮南也自麗水街老公寓搬到電梯大樓,他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因為年紀大了才換有電梯的房子,換屋不是為了投資,是老公寓無法改建加裝電梯。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徐佳馨也曾表示,長者購屋除了把電梯列為必備,也會希望有24小時管理、不脫離原有生活圈,因此高齡長者成為蛋黃區購屋的中堅族群。 根據衛福部2021年公布的2020年最新十大死因統計,65歲以上長者10大死因,事故傷害排名第6位,每10萬人口就有56.4人因事故傷害死亡,有1813人因跌倒死亡。 高齡長者嚴重跌倒可能導致長期臥床,甚至骨折、顱內出血、死亡,過去也不乏名人因跌倒離世的案例,知名詩人管管2006年就是在家中不慎跌倒不治,而資深台語唱將高向鵬則是2021年過馬路時摔倒,昏迷1年仍在2022年10月辭世。此外,國寶歌仔戲大師、「陳美雲歌劇團」團長陳美雲日前也因步履失穩滑倒,就再沒醒過來。 中年後肌力下滑、易跌倒 對此,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楊育菱表示,因為老化導致身體的肌肉量減少、肌力減弱、容易跌倒,同時伴隨著身體活動量降低、活動功能變差、步行速度及耐力下降,會導致日常活動能力降低、失能,增加住院或死亡風險,是不能輕忽的。 肌少症症狀7個自評標準回答是的選項越多,越有可能有肌少症(台中榮總提供)□ 提不動菜籃或購物袋。□ 手沒力、打不開瓶罐。□ 走路變慢、不休息能走的距離變短。□ 走路不穩、容易腿軟常跌倒。□ 從床上坐起或椅子上站起來需要用手支撐。□ 無法一口氣走樓梯上樓。□ 需要柺杖或扶手才覺得比較安心。 至於要如何預防或治療肌少症?楊育菱說,第一招是重視營養。每天建議要攝取1.2-1.5g/kg蛋白質,最好能分在三餐攝取優質含有leucine(白胺酸)的蛋白質,例如牛奶、黃豆、花生、雞肉、瘦肉、魚等;而維他命D的補充也相當重要,可以多吃鮭魚、鮪魚、鯖魚或起司、蛋黃等;含抗氧化物質的蔬菜、水果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也需要攝取。 第二招則是運動。運動可以減緩肌肉流失與功能退化,特別是阻抗性運動,這也是目前預防肌少症最有效的方式,例如伏地挺身、仰臥起坐等運動,建議民眾每週至少做三次,每次至少30分鐘,包含暖身與有氧運動、肌肉訓練、緩和伸展及平衡協調運動。 最後是利用藥物。目前不建議使用生長激素、男性荷爾蒙、女性荷爾蒙,倒是有一種常用的降血壓藥(ACEIs),具有增加肌肉組織、改善生理功能的作用,且仍有一些新藥還在試驗中。楊育菱提醒,中年過後就要適度對於營養及運動更多所著力,才能預防老後發生肌少症,避免跌倒骨折等風險。●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在去旅遊車上腦出血,子孫決定不開刀、不急救!暖醫:想一想還有什麼事放不下?讓她安心善終 .抗癌的秘訣相當簡單!只要這樣吃「3大類全食物」就好了.給想預防泌尿道感染、失智症的你!每天食用這一小碗,就能降低感染、改善記憶力
-
2023-04-18 癌症.乳癌
乳癌治療後定期回診仍會復發?3關鍵因素易復發,醫建議做3件事
歌仔戲資深花旦兼製作人郭美珠,十多年前診斷乳癌並切除右乳,近期乳癌復發,需切除左乳,讓她十分崩潰。國內乳癌治療進步,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達八成以上,但許多復發患者抱怨,定期回診,為何還會復發?長庚醫院乳房外科顧問級主治醫師陳訓徹說,乳癌復發與三大因素有關,包別是期別、類型和治療態度。。【延伸閱讀】.郭美珠乳癌復發 !「雙乳全切除」崩潰:半條命快沒了定期回診為何乳癌還會復發?衛福部110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女性乳癌排名第四,當年死亡人數2913人。陳訓徹說,國內乳癌治療進步,零期、一期乳癌治療後5年存活率高達九成,二期乳癌5年存活率也達八成,但仍有部分乳癌患者復發,轉移至肺部、腦部等,臨床上遇到有許多復發患者抱怨,都有「定期回診」,為何乳癌還會復發?影響乳癌復發3因素陳訓徹說,影響乳癌復發三大因素:一、乳癌期別為二期以上,復發機會比零期、一期高,隨著愈接近晚期癌症,復發機會更高。二.乳癌類型如為三陰性,雖然化療效果好,但治療後二、三年的復發機會高;若是管腔A或管腔B類型,復發機會相對較低。三、患者若治療態度不積極,不願聽從醫囑進行必要的治療,也會增加乳癌復發機會。3招避免乳癌復發如何避免乳癌復發?陳訓徹建議做到以下三件事:一、首先要定期檢查,雖然乳癌會不會復發和有無定期回診關係不大,可是定期回診仍十分重要,不論是透過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檢查,一旦乳癌復發,可以早期發現、治療。二、隨時觀察自己乳房有無出現腫塊、分泌物或皮膚潰瘍等症狀,以利早期發現、治療。三,罹患乳癌後,一定要依醫囑進行治療,若是晚期乳癌可透過基因檢測,採用針對基因突變的藥物進行治療。回診除乳房攝影 必要時加做肺部、腦部影像檢查陳訓徹說,以往乳癌患者定期回診時,只進行乳房攝影檢查,但現在可經醫師評估,依患者病情進行必要的抽血或肺部、腦部等影像檢查,及早發現轉移病灶,立即加以治療,如以往乳癌復發或轉移治療後,五年存活率僅7至10%,但現在已提高至30%。陳訓徹曾收治一名乳癌女子出現頭暈、頭痛症狀,研判有可能腦部轉移情形,立即進行腦部檢查,確實發現癌細胞病灶,立即手術把病灶切除,患者因此延長存達廿年,過去如果發現較晚,病人可能活不過五年,但現在可透過手術、化療、標靶治療等,延長患者存活期。【延伸閱讀】.疾病百科/乳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1-17 焦點.元氣新聞
70歲歌仔戲演員連明月換肝後心臟積水逝世!名醫提醒別輕忽脂肪肝,4習慣避免肝臟危機
【2023/01/16編註】資深歌仔戲女星連明月去年12月初一度傳出病危,隨後接受兒子捐肝,這段時間雖仍住加護病房觀察,16日凌晨4點多卻因心臟積水,病情急轉直下,搶救1小時後宣告不治離世,享壽70歲。》詳細新聞連明月在去年10月曾上節目受訪,提到有次上廁所上到一半昏倒,醒來發現已經燒到40度,就醫檢查才發現已肝硬化,而且肝的旁邊還長了一顆腫瘤。據《中國時報》報導,連明月的乾弟弟表示,連明月的肝已無功能,只要進食就會拉,只能靠打點滴補充營養,因此醫生建議換肝。什麼情況必須換肝?肝病不能治療嗎,什麼程度會需要換肝?亞東醫院一般外科鄭國祥副院長曾於《亞東醫訊》撰文解釋換肝的情況:適合換肝:大多數有末期肝臟衰竭的病患都適合接受肝臟移植,包括先天性膽道閉鎖、先天性肝臟代謝疾病、B型肝炎或C型肝炎或酒精性肝炎引致失償性肝硬化、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自體免疫肝炎、原發性肝臟惡性腫瘤,但肝功能不適合腫瘤切除、Budd-Chiari症候群、猛爆性肝炎或藥物引起之急性肝衰竭、或其他末期肝臟疾病,無法以傳統方法治療者等等,均是移植的適應症。不適合換肝:禁忌症包括敗血症、有肝以外的惡性腫瘤治療後未達五年(原位癌不在此限)、重度的心肺疾病、酒精成癮而未戒酒半年以上或藥物濫用的人等等,這些就不宜考慮執行肝臟移植手術。此外,肝癌病患接受肝臟移植也有條件限制,如果3種情形者,才符合肝臟移植的條件:●癌細胞沒有轉移到肝臟以外的器官。●肝臟相關的大血管沒有癌細胞造成的侵犯或癌栓。●腫瘤如果為單顆,大小不得大於6.5公分;腫瘤如果為多顆,最多不能超過3顆,此情況下每顆大小也不能大於4.5公分,3顆腫瘤最大的直徑總和不得大於8公分。肝臟移植需評估等待換肝也不是說換就換,需經過評估後登錄等待。根據北榮移植外科「肝臟移植術前Q&A」衛教資料指出,待贈者由胃腸科醫師依病患病情轉介給肝臟移植外科醫師。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及綜合評估後,再將個案送至健保局審核,待審核通過後才進入待贈者名單。而醫院又是如何決定肝臟移植的受贈順序?這主要是取決在病患疾病的嚴重度以及與捐贈者比對血型時是否相同或相容。至於捐贈者器官的大小與受贈者體型大小是否適當,以及待贈時間的長短反而是次要的考慮因素。好不容易等到了受贈器官,肝臟移植也不一定成功,手術成功率約七到九成以上,成功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受贈者當時病情的穩定度。如何避免換肝危機?罹患肝癌的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也曾於2020換肝,當時次子顏仁賢配對捐肝,由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執刀,手術順利成功。陳肇隆曾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以往亟需肝臟移植才能存活的患者,以B、C等肝炎患者為主,但隨著B肝疫苗接種,C肝全口服新藥問世,最近一兩年則是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患者,或是兩者合併的個案激增。隨著肥胖人口的增加,未來因脂肪性肝炎而需肝臟移植患者將愈來愈多。陳肇隆提醒民眾應養成運動習慣,飲食均衡,並控制體重,且避免酗酒,才能避免「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危機。【資料來源】.什麼情況要接受「肝臟移植」手術呢?哪些人不適合?.北榮移植外科「肝臟移植術前Q&A」.衛福部公布:我肝移植成功率逾八成 高雄長庚雙冠王
-
2022-12-05 焦點.元氣新聞
受巴金森氏症所苦,范瑋琪父跌倒顱內出血逝!專家教「平衡運動套餐」防跌
藝人范瑋琪經紀公司證實,其父親於昨(4日)清晨跌倒後「顱內出血」,送醫搶救仍宣告不治。據了解,范范的父親這幾年受巴金森氏症所困。而該病症常見肢體僵硬、凍結步態等動作障礙,大幅增加跌倒風險。》詳細新聞媒體報導,范瑋琪(范范)父親本月20日才要過75歲生日,沒想到昨日驚傳父親跌倒傷及頭部「顱內出血」,送醫搶救不治。范范經紀公司表示:「范范的父親這幾年受巴金森氏病症所困,身體狀況大不如前,較為虛弱。」巴金森氏症常見動作障礙 大幅增加跌倒風險巴金森病是好發於55歲以上成人的腦部神經退化性疾病,部分病患會有憂鬱、便秘、睡眠障礙等非動作障礙;動作障礙則較為常見,包含平衡障礙、肢體僵硬、轉位困難及凍結步態等,大幅增加跌倒風險。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手指操」、巴金森自我評估量表進行檢測,協助早期發現疑似症狀。內在、外在因素致常跌倒 家中最危險2地方除了巴金森氏症患者有有動作障礙易跌倒,其實一般長輩也常跌倒,可分為兩種因素,首要就是自身內在因素,包含身體機能退化,肌力不足,平衡變差,服用藥物等;另一類為外在因素,包括照明不足、移動空間的障礙、缺乏扶手、地面濕滑等因素;及藥物的使用,如抗精神病藥物、麻醉止痛藥、抗憂鬱劑、抗焦慮藥、鎮定劑等,使用多種藥物可能增加暈眩、平衡失控等副作用。嚴重跌倒,可能造成長期臥床,甚至骨折、顱內出血、死亡等。而由於病患或長者待在家的時間長,因此家中起居環境的安全相當重要。衛福部國健署曾調查,長輩在家中最常跌倒的地方是在家具旁占24%,其次是廁所浴室跌倒(12%)。國健署提醒,應找出家中長輩容易跌倒之處加以改善,例如在浴室、床邊或椅子等附近加裝扶手,光線則最好靠近地板,裝潢則應避免太亮、反光的地磚、地面打蠟,以免影響老人視線。夜間長輩起床如廁也容易跌倒,在床邊放尿壺則可減少摸黑行走而跌倒的風險。平衡運動套餐改善肌耐力物理治療師吳琦淵則建議年長者培養運動習慣,改善肌耐力與平衡能力,進而減少跌倒風險,他還教導長輩一套簡單易學的「平衡運動套餐」,每日進行1到2回合,持之以恆達到強身健體作用、改善慢性疾病,也可以減少跌倒風險。》看「平衡運動套餐」步驟【資料來源】.老人跌倒率高 物理治療師兩招教你評估長輩跌倒風險.跌倒是老人第2大死因 醫示警「保命防跌」5撇步.歌仔戲天王「小明明」跌倒猝逝 專家建議家中這些地方要注意
-
2022-11-19 退休力.自在獨立
小時候遭父親家暴、打工賺學費!楊麗音:幼時傷痛成為改變人生的養分
拍了快40年電影,演員楊麗音今年以「一家子兒咕咕叫」入圍金馬獎最佳女配角,影迷都不敢相信這居然是她第一次被金馬提名,她的大銀幕處女作就是經典名片「兒子的大玩偶」,也因參與這部片,在踏進電影圈之初就跟著中影一大夥人出席過金馬獎頒獎典禮,看到熠熠星光而大開眼界,卻沒想到快40年之後,才終於輪到自己有機會「騎馬」。楊麗音從劇場演員、歌仔戲裡的丫鬟到侯孝賢、楊德昌等名導電影裡的熟面孔,最大的轉變莫過於加入綜藝節目「連環泡」成為短劇班底,首度嘗到走紅滋味。楊麗音自認不會演喜劇,直到演出李國修的舞台劇「沒有『我』的戲」,表現被王偉忠看到,說服她加入「連環泡」,隨著「連環泡」的走紅,節目班底也隨之紅遍全台,紅到她和許效舜、邰智源以「三口組」這個團體出了兩張唱片,演藝版圖更加擴大。小時被家暴 傷痕一直留身上在觀眾眼中,已有如「國民媽媽」的楊麗音,在開朗外表的背後,不諱言曾在成長過程遭父親家暴,自己還曾離家出走,過了一段辛苦的日子。如今過了好幾年,那些傷痛並未消失,仍會在不經意間出現,她形容:「就像有些按鈕被打開了,其實人的身體記憶了很多情緒,你自己都不知道原來這些一直留在身上。」楊麗音很年輕就打工賺學費,小時候會被酒醉的父親責打,後來父親因違反票據法被帶走,讓她有如在「類單親」的環境下生活,母親忙著工作養家,她就和妹妹把大毛巾當成披風、將身體裹住,開始自演自唱,就像是歌仔戲表演一般,長大後很自然地往戲劇方向走,逐漸成為台灣影視圈的演技派女星,幼時的傷痛,反倒成為改變人生的養分,如果可以,她很想告訴當年的自己:「妳真的很棒,真的很勇敢,這年紀的小孩沒有做到的事情,妳都做到了。」和父親和解 放下不想再受苦每個人在世上,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功課,而「父母」、「子女」常常是功課中很重要的部分。曾經因為雙親受到傷痛的小孩,總會在父母年長、自己亦成熟之後,面對「是否和解」這個難題,楊麗音坦言:「我們總是會在文化、傳統觀念的影響之下,覺得自己應該努力與父母和解,其實大家是要真心想和解才和解,若是有被迫的感覺,心裡的不甘願反而會讓和解這件事變得更困難。」她將心中背負的傷痛比擬為手上捏著石頭,時間久了,手會痠、會僵,何苦讓自己再繼續承受?就算沒辦法放下心中所有芥蒂、心甘情願與父母和解,至少不要再緊握著重擔不放,這樣會好過很多。照顧好自己 不造成家人負擔而她的母親現在年紀大了,失智又常常耍賴不運動,行動大不如前,讓她更體會到「把自己照顧好」的重要,她謹記如果能自己動手就自己動手,不要造成身旁人們的負擔,對彼此都好。至於她在孩子面前,則自認是個「開車有點迷糊、平常在家會要求他們、但似乎不太讓他們害怕的紙老虎媽媽。」她車子裡雖然有兩台GPS導航,卻仍常迷路,小孩都會反問她:「媽,妳確定是這裡嗎?」甚至還要幫她當人體導航,或許因此讓她始終沒辦法變得很威嚴。
-
2022-10-29 退休力.活躍好學
首位「女視帝」!陳亞蘭扮小生吃苦當吃補,賣房燒上億傳承歌仔戲
56歲的陳亞蘭是演員、歌手、主持人,在演藝圈相當多棲,但最特別的身分,是歌仔戲小生,也是她這幾年矢志不渝想要推廣、傳承的文化。今年金鐘獎,終於以「嘉慶君遊臺灣」一劇,破天荒以女演員身分奪下最佳男主角獎,造成不小話題。回憶起從年輕時就辛苦練功,恩師楊麗花曾對陳亞蘭說:「練小生要到40歲才穩定。」當時21歲才剛成為徒弟的陳亞蘭覺得還有19年要熬似乎遙遙無期,但如今一晃眼也已到爐火純青、獨當一面的年歲。著重細節 身段唱腔下苦功因為是女扮男裝,要讓觀眾信服,比起男生演男的角色,得要花更多精力訓練。陳亞蘭回憶,剛成為楊麗花徒弟時,每天清晨4、5點就開始跑圓場、練身段、蹲馬步;在造型上也很花功夫,束胸、墊肩都是基本,才能展現小生魁梧的樣貌,而根據角色的不同,還要呈現不同的氣質。練唱更是馬虎不得,陳亞蘭透露,她在配唱時,都是雙腿大開地唱,這樣才能從丹田發出有男子氣概的聲音。至於演小生最困難之處,陳亞蘭認為是眼神傳遞,「每一個細微的細節,都要很注意,尤其以前年輕的時候,很常不自覺露出女孩子的感覺。」也因此她很認同過去楊麗花說的,「超過40歲,真的有差。」反串小生 女粉絲著迷求嫁下過苦功的演出,陳亞蘭演的小生完全說服觀眾,以前資訊還不發達時,很多小朋友都以為她真的是男生,還有小女孩說要嫁給她;後來她以女生樣貌出唱片,上電台節目宣傳時,還有聽眾打電話進節目,直呼:「原來妳是女的!我小時候還想嫁給妳。」過去趕錄影時,因為剪短髮,又練習小生的肢體語言,坐計程車也曾被司機誤認是男生,司機還問她:「當兵了嗎?」她笑說:「我談過戀愛,真的是女的。」過去演歌仔戲要吊鋼絲、拍武打,都沒有現在來得專業、安全,陳亞蘭形容:「身上的傷數都數不完。」曾吊鋼絲撞到腦震盪,騎馬摔了好幾次,甚至曾撞到骨盆歪掉,整條腿瘀青,因為塗藥會看到私密處,她也不敢去看醫師,只好請資深歌仔戲演員吳梅芳幫她上藥。骨盆的傷也影響至今,陳亞蘭沒辦法坐太久,她感嘆:「要當男主角,首先要付出青春,還有身體殘缺,為了練就這身本領,除了花很多時間訓練,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辛酸,只能吃苦當吃補。」接軌時代 貼近年輕人思維陳亞蘭為歌仔戲不僅奉獻青春,甚至賣了3間房,旁人看了都罵她傻,她坦言也曾思考過自己為何要這樣做,但她形容,自己打從娘胎就開始聽歌仔戲,這個領域就像她的「家」,而且很迷人,「吃了這行飯,就不會想離開了。」自己的個性更是「做就要做到最好」,因此即使散盡家產,她也樂觀認為可以靠別的收入補足,比如最近開始演出8點檔、接下節目主持。為了讓更多人可以看到自己辛苦的成果,陳亞蘭每次推出一部新的歌仔戲都很拚命宣傳,這次「嘉」劇在2月底播出,她從農曆過年期間開始跑宣傳,除夕夜只吃了一口年夜飯,就趕往雲林西螺福興宮,疫情嚴峻時期,也跑遍台灣大大小小的市場掃街,但竟然還是有很多觀眾播完才驚訝沒追到劇。陳亞蘭感嘆,歌仔戲就是古裝劇,在台灣沒有場景、服裝、編劇的情況下,沒有辦法一直量產,最多兩、三年推出一部大型製作的歌仔戲,因此每次都是從頭做起,非常辛苦。她也絞盡腦汁,結合網紅、NFT(非同質化代幣)等年輕人喜歡的人事物宣傳,這次「嘉」劇就讓她很感動,「忠實觀眾沒有流失,還新增很多年輕的戲迷。」「文化傳承要靠大家」發起全民集資 帶動善循環提到下一步對歌仔戲傳承的規畫,陳亞蘭忍不住嘆口氣,感嘆最辛苦的不是拍攝、宣傳,而是製作費。陳亞蘭捫心自問,製作「嘉慶君遊臺灣」時「錢都用在刀口上」,但成本還是高得驚人,她對楊麗花說:「我很對不起妳,我房子都賣光了,沒辦法再持續這個理念(傳承歌仔戲)。」恩師也看在眼裡、疼在心裡,霸氣喊話,負責照顧陳亞蘭下半輩子,讓她感動不已。為了製作費,陳亞蘭也親自出馬向企業談贊助,她自認很不擅長這一塊,「臉皮太薄了,不敢跟人伸手。」每次要談的前一晚都睡不著,但是這些理念只有她自己講得清,無法假手他人,好在企業夥伴也都很「阿莎力」,看得到陳亞蘭的真誠,通常都是一口答應。但是只靠自己賣房、苦拚,也不是辦法,陳亞蘭感嘆:「台灣文化不是只有我一肩扛起,我的肩膀有點往下垂了。」她提出「全民支持」的辦法,靠募款等方式籌集資金,「保留台灣文化,需要一個善的循環。」不過這次「嘉」劇獲得好成績,又讓陳亞蘭一舉奪得最佳男主角,她也開玩笑稱:「有心動(繼續拍),害我又要跳入火坑了!」 她也感謝評審的評選角度「往時代尖端帶動」,並替楊麗花喊話:「最該拿獎的是她!」但恩師對她說:「妳的成就就是我的成就。」她也期盼能秉持楊麗花「人人都能唱歌仔戲」的理念,繼續堅守傳承的崗位。
-
2022-10-01 退休力.自在獨立
《台北物語》導演黃英雄授75歲長壽秘訣:隨興自在做自己,要活就要動,持續學習不懈怠
我們將邁入史上最長壽世代,每個人都希望不只活得久,也要活得健康快樂。活得健康,需要鍛鍊身體,那活得幸福快樂呢?10月1日是國際老人節,《橘世代》將陸續報導年逾70仍享受人生的可愛老人,請他們分享快樂祕訣。人生扮演過那麼多角色,最喜歡哪一個?「我像『水』一樣,水流到哪裡我就做什麼;機緣到了,命運自然就會成就那件事,並不強求。」黃英雄笑呵呵地說。75歲的黃英雄,有著一言難盡的人生經歷。他大半輩子都在寫電視劇本,從早期的劉伯溫傳奇、包青天、歌仔戲,到近期的布袋戲、兒童劇劇本,還曾經是玩具工廠的老闆,也是電影弁士(說電影的人)、民宿主人。多元身分 精采人生閱歷不只寫劇本,黃英雄也教劇本寫作、教打太極、演講生活唯識論;早年還將已經停止活動十多年的耕莘實驗劇團重新復團,現在,更有朋友找他在電影軋一角,身分多到很難用一句話來形容這位可愛的「資深國民」。讓黃英雄一戰成名的,是2017年由他編導的電影《台北物語》,被認為是「爛得有特色」的奇葩神片,也有人評為是台灣難得的另類電影,之後連續幾年都有粉絲包場回顧,在劇院內一起譙、一起笑。採訪當天見到導演本人,才理解這部電影最終想呈現的,是與黃英雄一樣隨興、不照牌理出牌、卻有著滿滿道理的人生閱歷。看透生死 穿著凸顯性格40多年前父親驟逝,生命無常的領悟讓黃英雄鑽研唯識論,並把唯識論的寓意應用在生活及作品當中,從此看透生死。「生命就是要詮釋,才能凸顯性格。」這從黃英雄的穿著打扮能略見一二;只要在鏡頭前,一定是標準的麻紗上衣、巴拿馬草帽及雷朋圓框眼鏡,這是加深印象的第一眼,也是自內心散發出來的自我認知,他說:「生活中的每個選擇都不能馬虎,」舉手投足都必須像創作,把創作融入生活,生命就有特殊呈現。他認為,對生命的看透與了悟,也是一種詮釋。他想起一個40歲的癌末女學生,在安寧病房內感嘆生命即將結束而無奈,向他尋求解答。「把身體交給醫生、把心靈交給自己。」他直言,人要看透生命中有永遠不死的存在,才能活出真自我。保持動力 做過就不放棄對黃英雄來說,創作力是生命中很重要的事,可以藉此保持生命的動力。他把人生起伏比喻成股票三波浪理論,認為人一生中大概每10年會有一次向上的生命周期,必須把握且超越那次的高峰,「不斷自我提升,才不會被打倒。」如果能造就生命中的3次上波,要活到90歲就不困難。他自己保持動力的方式是,「不勉強一定要做什麼,但只要做過的事情,都不會放棄。」比如寫作,至今每年仍至少會寫一套劇本,雖然不一定會演出或出版,卻是對自我的激盪。另外,看完電影後,也一定要用鋼筆在稿子上寫出3000字的導讀與感想,現在《黃英雄電影部落格》中已有超過1000多部電影解說,這是要讓後人快速查找並進入電影世界的通道。接著,他還想要拍一部關於「真我」的紀錄片,要從不同的宗教來看真我的意義;甚至希望能完成一本台語俚語書,教現代人認識台語的奧妙。資深國民養成記 要動更要學 不必在意批評不少長輩因為大半輩子投入家庭與社會,到年老時只想退休養老,黃英雄的想法則是:「老人不能待在家裡,要出門活動才行。」他認為人要活就必須要動,要持續學習不懈怠,做個資深的國民,而不是老人。年輕時曾有神父送給黃英雄一枚戒指,戒內刻著「此生都要與良善在一起」,他至今戴著並常用這句話勉勵自己;也因為看了黑澤明的電影,又思考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所以在作品上放了很多「永遠抱著關心別人的態度」的相關議題及素材,樂此不疲地分享人生閱歷。當被問到如何面對批評、克服困難時?他說:「不要被任何事情打倒,要養成一個不必在意批評的人。」他始終認為,這個世界沒有誰應該要對得起誰的道理,只需要對自己負責就好。人生遇到低潮與困難時,他便閱讀,而且是將內容一個字一個字念出聲,「心情平靜後自然就轉運了。」另外,看電影也很重要,「電影是被濃縮、最精粹的人生,可以從那裡快速找到答案,成為生命中的花朵。」歲月的淬鍊會讓人成長,歷經的挫折會成為生活的養分,看來黃英雄的人生不只精采,更像是一部勵志傳奇史。
-
2022-08-08 養生.人生智慧
獨/67歲歌仔戲天王6病纏身 悲癱瘓:下半身只剩骨頭
67歲女星黃香蓮過去憑著螢幕中的俊美扮相,擄獲當代不少少女心,被譽為「歌仔戲天王」,近期她因演出「媽,別鬧了!」的比莉昔日同窗「巫雅菊」一角,瞬間勾起網友滿滿回憶殺,近日她接受本報專訪,吐露當年打拚辛酸,因長年沒日沒夜拍戲,導致甲狀腺腫、頸椎痛、腦膜瘤、肺結核、白喉、幽閉恐懼症等6病纏身,一度還癱瘓躺床半年,「瘦到下半身只剩骨頭」。黃香蓮在當紅年代,不僅演歌仔戲,還參與8點檔、電影演出,為了趕拍戲,一天只睡1小時,結果因操勞過度,拍攝一場「空中一字馬」戲,雙腿一劈,竟是坐骨神經歪掉,當場動彈不得,之後還拍摔馬戲,重挫脊椎、頸椎,儘管如此,為了不耽誤拍攝,她咬牙苦撐,天天到醫院打類固醇,後來醫生警告她再不開刀就會癱瘓,但她仍為了拍戲,病急亂投醫誤信偏方,找來推拿師,雙腿一壓痛到她閃尿,最後還是開刀治療,病床一躺就是半年。黃香蓮形容自己是「九命怪貓」,22年前她發現罹患腦膜瘤,為休養生息,她淡出演藝圈,但從小到大.她劫難不斷,孩童時期就有肺結核、白喉等病,5歲時還曾不慎掉入魚池,在人煙稀少處,突然有人路過救了她,撿回一條命,還因拍戲頸椎受傷,「完全無法當低頭族」,她平日也愛登山健行,但前陣子爬山竟意外摔傷、膝蓋骨裂,幸虧無大礙,但每當眾人誇她凍齡、身材依舊窈窕時,她總苦笑:「五臟六腑都壞了」。在「媽,別鬧了!」中,黃香蓮飾演兩性作家,女強人形象最終在被拆穿遭家暴真相後瓦解,而真實的婚姻中,她2006年與大16歲中研院院士吳成文結婚,因為陪丈夫到世界各地開會,人生到了50歲才第一次出國,「我們到美國,我完全看不懂地圖,英文路名、街道也不知道,他就敢叫我開車,我也不想問,就自己學」,儘管彼此學歷、年紀相差大,但2人有共同興趣「看歌仔戲」,老公也是自己的粉絲,婚姻生活幸福美滿。
-
2022-06-24 養生.健康瘦身
90歲阿嬤減肥成網紅,YouTube衝出百萬點擊!抓住一重點,營養師孫幫糖尿病嬤健康瘦10公斤
90歲的台東阿嬤,因為太節儉吃出一身病,時常出入醫院,一年多前答應孫子營養師Sunny的減肥計畫,成功從75公斤瘦到65公斤;在紀錄短片中,自嘲身形像大象的阿嬤,聽話配合的真誠表現,感動不少人。對於祖孫一塊拍片拼健康的動機,Sunny說:「人會老會退化,懂吃、懂保養可以強健身體機能,讓精神矍鑠,減少病痛,這對資深高年級生的晚年來說最重要。」 網路上,一支「我幫阿嬤瘦下來」的YouTube影片創造了百萬點閱,影片創作者營養師Sunny黃君聖笑說:「其實這是第二次挑戰,第一次減肥是失敗了,輸給阿嬤的悲情牌。」 Sunny的阿嬤長年住在台東,有一塊菜園自給自足,非常獨立,不依賴兒孫。8、90歲的年紀,胃口還是很好,尤其愛包肉粽,一天可以吃3、4顆,因為節儉惜食,什麼都吃,臭酸也吃,拿東西給她吃也從不嫌不好吃,吃完還會跟你說:「謝謝喔」。 身高150公分的阿嬤,最胖曾胖到80公斤,有三高糖尿病、中風3次,北上就醫時就住在女兒「安媽」家裡。近年,孫子Sunny考上營養師執照,提議幫阿嬤減肥,阿嬤的反應是:「不可能啦!不可能會瘦啦!」她搞不懂,瘦下來怎麼會和健康有關?委曲地說:「別人肥沒代誌,我哪會按呢?」 聽信偏方血糖飆,乖孫出手幫減重 前年,阿嬤因為血糖過高,腳傷無法癒合,來台北就醫。Sunny趁阿嬤住在家中的3個禮拜,控制三餐份量,才減了4公斤,就被阿嬤溜了。「阿嬤看傷口好像復原了,一直吵要回台東,這裡沒有田地可以種,看她好像很可憐、很無聊的樣子,我只能順從。」 老人家的保養觀念是鄉土驚悚劇,回去後聽信偏方在傷口塗麻油,塗到蜂窩性組織炎,又沒定期吃血糖藥,一年後再送來台北,血糖值已飆到300,一度狀況危急,讓女兒安媽失眠,「那時覺得上帝要召回時不久矣。」 幸好14天後阿嬤平安出院,Sunny和安媽下定決心,「不能讓她就這樣回去,一定要幫她減重,不然又要住院了。」在半推半就下,被病體折磨到不成人形的阿嬤,總算答應配合。 熟齡減重就要「慢」,變瘦也改變心態 「理論上,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控制好熱量就會變瘦。阿嬤有糖尿病,減重要循序漸進,並監控血糖變化。」Sunny坦言,老人家年紀太大,一開始並沒把握會成功,但減重2、3個月後,醫囑血糖穩定、不用再打胰島素,後來還不用吃血糖藥,給了全家很大信心。 「減重是跑馬拉松,不是短距離衝刺,重點是長期維持。」Sunny強調,熟齡減肥要慢,要犒賞自己,因此設定每周日讓阿嬤放假,去吃火鍋、韓氏料理等她想吃的美食。 減重前,腳小小、肚子超大,自嘲像大象的阿嬤,瘦下來後讓親友驚訝讚美:「變了一個人!」 「阿嬤的改變豈止外表,還有心態。不願意接受新事物是老化的最大特徵,阿嬤變得精神好、更開朗。」像是試戴曾經反抗的助聽器,和媽媽去訂做塑身衣,「一次還訂兩件!」Sunny說。 祖孫三代當YouTuber,阿嬤出道成網紅 在安媽、Sunny安排下,祖孫三代一塊教營養當YouTuber,阿嬤的開場白是:「我是阿環小姐,又來上班了!」Sunny解釋,阿嬤年輕時開雜貨店,「阿環小姐」是客人對她的䁥稱。 雖然阿嬤知道有很多人看影片,但對「網紅」沒概念。對阿環小姐來說,拍片比較像是上班,做一件有意義的任務,才願意留在台北。 安媽透露,Sunny是阿嬤的開心果,「他拿東西給阿嬤吃時,一句歌仔戲『請了~』逗得阿嬤笑呵呵,他個性溫柔從不大小聲,反而是我當女兒的有時會大聲說話,難怪阿嬤現在說要跟他一輩子。」 「拼健康」的阿嬤如今是許多人的模範,也是Sunny的驕傲,「我常聽很多人說,我年紀大、代謝不好無法減重,我都會告訴他們,我阿嬤90歲都可以減肥成功,你還年輕,不要太快放棄。」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曾忙到要包紙尿褲上班、看到2同事暴斃立刻決定離職!意外躲過股災後,她決心過沒鬥志的生活… .一場沒有哭聲,只有爭吵聲的喪禮...4個兒子都啃老!壓垮親情的最後一根稻草:分家產.年紀愈大後才發現:過去曾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一廂情願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結果
-
2022-01-30 該看哪科.眼部
原來我用很差的視力在開車!當眼科醫師也患白內障:拖延病情絕對是自討苦吃
術後視力檢查過關 林惠朗開心領回駕照三重信林大學眼科醫師林惠朗,年輕時近視250度,年紀大了後,剛好抵消老花眼,自認視力不算差,每個星期到林口打兩次高爾夫球,小白球都看得見。直到年過75歲,去年到眼科醫學會和北區餐會,看不到螢幕上的字,才驚覺視力變差。他收到監理所的通知,要求75歲以上駕駛每三年要做視力檢測,結果測驗結果不佳,可能拿不到駕照。林惠朗說,「駕照對我來說太重要了!要上班、打球、帶太太出門登山郊遊都要開車,不能沒有駕照。」於是安排眼科檢查,並進行白內障手術。「身為眼科醫師,自己要開白內障手術還是會擔心。」林惠朗的手術,最後是由兒子林均昶醫師(三重信林大學眼科院長)及媳婦莊雅容醫師(龍潭大學眼科院長)共同完成。他心想,兒子和媳婦技術精湛,加上先進完善的設備,還有誰比他們更讓我放心,短短三天內把兩個眼睛都開完。術後第二天,他的視力變得相當清楚,第八天駕照檢測通過。林惠朗說,白內障手術除了仰賴醫師技術好,也感謝自己沒把白內障拖到又硬又熟才手術,不僅讓開刀時間縮短、恢復時間也加快。他奉勸白內障患者不要等到視力很差才開刀、病情拖延絕對是自討苦吃。開完刀之後,他更體會兩件事情,「原來我之前的視力真的很差,但都沒有自覺。」林惠朗說,白內障是慢慢退化,年紀大的人常不自覺,直到開完刀後才發現「自己用很差的視力到處開車趴趴走,隱藏很大危險。」48歲就霧茫茫 陳永泰擺脫眼鏡大放光明「我沒想過自己不到50歲就得白內障,比父母身體更糟。」台安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永泰說,他在43歲時,發現開會時螢幕看不太清楚,有次還看不到演講稿上的字,起初以為是老花眼,配了老花眼鏡稍有起色,但過一陣子又固態復萌。直到48歲檢查發現得了白內障,且症狀不輕要考慮手術。陳永泰說,當時想到要讓機器伸進眼睛挖洞,內心會有點恐懼。透過執刀醫師仔細檢查說明,下定決心動刀。陳永泰說,讓他下定決心最大的誘因,在於人工水晶體可以根據需求客製調整度數。平常需要高度用眼看手術螢幕、手機的他,最後選擇單焦鏡片,減少視野周邊出現曲度扭曲的機會,也額外搭配抗藍光、紫外線。執刀同仁是台安醫院王倫奕醫師,技術風評很好,十多分鐘即完成。「術後拿下眼罩還不太習慣,直到光線進入眼睛,覺得自己來到美麗新世界。」深受水晶體混濁之苦且光線暗淡的他,終於再度看到明亮柔和的嶄新視野。三年後再做另一眼手術。有了新眼睛不只探索新風景,也大大改變生活品質。陳永泰說,從前大近視,眼鏡不離身,眼鏡壓壞、弄丟了是家常便飯,加上熱愛運動的他,冒汗會使眼鏡起霧,「如今再也不用煩惱戴眼鏡!」陳永泰回想,是否手術時用X光操作定位,產生出的游離輻射加速眼睛惡化,又或者進行內視鏡手術長時間用眼導致。「出現白內障警訊,讓我更重視調整生活,不要操壞自己的眼睛。」醫師說再等兩年 林美照不拖延立刻手術67歲演員林美照早期是歌仔戲小旦,即使年過花甲,外型依舊保持亮麗。提起兩年多前動白內障手術,坦言:「我覺得不要再拖了,遲早都要動這一刀,不如就早點解決。」林美照擁有一雙明亮大眼,長期在鎂光燈下工作,導致畏光,還患有乾眼症,拍哭戲時,明明內心難過糾結,卻「哭不出來」,偶爾需要借助人工淚液。形容「和醫師有仇」的她,2019年已覺得視力模糊,開車時若被太陽光照射到眼睛,或夜晚碰到來車車燈刺眼,「眼前就會突然一片白」。她知道,不能再拖了,決定到眼科求診。「其實當時醫師說我還不到必須動手術的時候,還可以等個兩年,但我覺得不要再拖了,該開就開吧。」在醫師建議下,她換多焦抗老花、矯正散光的非球面水晶體,兩年前開右眼,原打算再開左眼,後來因調整兩眼視力平均達0.6,她認為狀況不錯,就未再動左眼。問到白內障手術後,醫師是否交代術後的護眼方法?林美照自嘲「不乖」,「動完手術後,醫師說可以離開,我就走了,完全沒問。」她熱愛表演,也愛追劇,未因動過手術而改變生活作息,尤其最愛在夜深人靜時捧著平板電腦、窩在被窩裡追劇,「昨晚我才追劇追到今天早上9點。」率性「做自己」的她,笑說多虧乾女兒是營養師,嚴格控管她的飲食,以往只要喜歡的食物總是吃到飽,導致血糖、膽固醇過高,「以前我不喝白開水,現在只喝煮過的過濾水,可樂也戒了。」就是希望身體健康,不想造成兒女負擔。
-
2022-01-20 養生.人生智慧
從《茶金》落魄茶葉大王到《解憂雜貨店》爺爺…75歲張復建不設限:年紀大不是干擾是優勢
「年齡也許是一種限制,內心卻可以海闊天空,而無論什麼年紀都該擁抱不完美的自己,將人生起伏、蜿蜒當成風景,在隨遇而安中等待天晴。」由果陀劇場推出、改編自日本作家東野圭吾作品的《解憂雜貨店》近日加演!飾演雜貨店爺爺的張復建,在劇中為眾多煩惱的提問人指點方向,戲外也用豐富閱歷為熟齡者解憂。 75歲的張復建從影近半世紀,他是舞台劇《婚外信行為》裡的外遇丈夫、公視人生劇展《面容》裡的失智老人,也是夯劇《茶金》裡落魄茶葉大王! 「我對角色生冷不忌,只要你們敢找,我就演!」50年來從古代演到現代、從帝王將相演到凡夫俗子,甚至曾在歌仔戲軋過一角,在錯綜複雜的劇情中看盡人生百態,近日他也在果陀劇場推出、改編日本作家東野圭吾作品的《解憂雜貨店》飾演雜貨店爺爺。 張復建9歲習京劇,是復興劇校第1期學生,7年坐科訓練紮實,10歲已能上台演出經典戲目《挑滑車》,15歲隨劇團赴美巡演,1年跑遍全美40幾個州,畢業時在菊壇已小有名氣。 但傳統戲劇演出收入不穩定,他後來轉進影視圈,重新適應寫實的肢體語言。剛進片場時不懂馬術,一上馬就摔下來,「我就再來一次,多騎多摔,OK了!」 奪金鐘後不挑戲,突破框架演到現在 能摔能打,騎馬、吊鋼絲難不倒他,甚至能3天3夜不摘頭套洗澡、睡覺,80年代成為電視台最受歡迎的「中生」。 只是瓊瑤時裝劇蔚為風潮後,「我們這一大票打仔幾乎沒有演出機會了。」他認為既是演員,文武戲都要能演,積極轉型改變戲路,也在此時因演出舞台劇《蝴蝶夢》,遇上知名導演胡金銓。 「我跟了胡導演1年多,台上他對演員這份職業的執著,台下他忠於導演工作,即使心裡不好,也強打起精神來,就是這部分感動了我。」他笑稱猶如「打通任督二脈」,「別人覺得我會演了!」 隔年,張復建便以《西施》夫差一角擒獲金鐘獎視帝,1993年二度憑時裝劇《意難忘》敲響金鐘。戲劇圈常有所謂「金獎魔咒」,但他得獎後不挑戲、不設限,反倒跨越戲路、年齡框架,一路演到了現在。 用感覺去活出來,年紀大是優勢 張復建說,演員年紀到了,外貌各方面一定受限制,但年齡不是問題,「用感覺去活出來,年紀大反而不是一個干擾,而是優勢。」如果什麼角色都能接受,就能拿掉心理障礙,「什麼角色我都能演,而且我演的很愉快!」 再說,只要心態不老,人就不會老。「你要是這個也不能、那個也不學,一點生活情趣也沒有,那才叫真的老了。」 像他每天花2~3個小時閱讀報章雜誌,觀念時時維新,看到好文、好句就做筆記,20多年來累積近20本手札。 從小練功也養成他運動筋骨的習慣,每天必動半小時,下午再慢走1個鐘頭、約3~4公里路程,「運動帶來心態上的安定,覺得可以大膽行動,就不會躡手躡腳。」加上打掃、做飯等家務,「沒演出的時候反而覺得時間過得好快,每天怎麼這麼忙啊!」他大笑。 這些日常看似平淡,卻是生活本來的面目,「我們在外面有再多頭銜、作品,都是虛擬的,真正回來面對的是家庭的一點一滴。」 放下執著不是認輸,而是善待自己 所以他從不自認為「明星」,兒子在校時也不准提起爸爸藝名,他對孩子一無所求,唯一看重是「面對生活的勇氣」。 「放下執著不是認輸,而是善待你自己,事情不是過不去,是你自己讓他過不去。」如同張復建在《解憂雜貨店》裡的台詞:「每個帶著煩惱來找我的人,他們的心裡都有答案。」 至於他自己則以「簡單、知足、勤勞」為人生箴言。「天地間,唯簡能看得到玄機,能嚐得到滋味,有煩惱就想得簡單一點。」知足能常樂,在喜悅情境中凡事都會往好的方向想,也會有感恩的心。 第3是勤勞,「當下勤、當下補拙,當下勞、當下就有收穫,」既勤且勞就能把握當下、珍惜現在。 不過,人生總有低潮時,張復建安慰:「心想事成不容易,做不到沒有關係,擁抱這個不完美,你才能原諒自己,不要再給自己製造壓力。」●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27歲打工討生活,被笑「明星竟然端盤子」...許傑輝:我不是最耀眼,但可以是最努力的.最好的友誼並非要聯繫頻繁!不以利益為目的的關心,對成年人來說很難得、要珍惜.98歲豐興林文貴辭世》365天只休息2天、天天騎車巡廠!堅信「別人教我兒子,比我教得好」
-
2021-10-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林俊龍:災難現場不缺席 推遠距智慧醫療
今年4月2日花蓮太魯閣號火車出軌,事故發生未久,一位高大的白髮白袍醫師隨即抵達清水隧道口現場,忙於搶救的年輕醫護如同吃了定心丸。他是佛教慈濟醫療法人的執行長林俊龍,以多次大型災難的醫療經驗,配合現場指揮官,協調大量傷患的檢傷與急救。不顧自己78歲之齡,從上午十點多至下午三、四點,確定已無生還者後,林俊龍方才離去。自費自假海外救人自美返回台灣26年,帶領台灣7家慈濟醫院的林俊龍,參與過無數場災難救助及貧病義診。台灣的921大地震、納莉風災、尼伯特風災、八八風災、阿里山森林火車翻覆、普悠瑪號列車脫軌,無役不與;海外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強震、南亞海嘯、緬甸風災、約旦敘利亞難民義診,他自費自假前往。本著「苦難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走進去」的精神,成為困頓者的救難菩薩。林俊龍專攻心臟內科,台大醫學系畢業後留美,一待25年。期間有次回台探親,偶然目睹慈濟證嚴法師的言行,解開「怎麼沒有佛教醫院」的疑問,決心追隨。1995年因緣俱足,在52歲的盛年返台,至遙遠的花蓮定居,進入慈濟醫療體系,開啟林俊龍的人生下半場。改善慈濟醫療流程花蓮地形狹長,從鄉下到市區不但搭車要兩、三個小時,大眾運輸又不便,很多病患得搭計程車到醫院看病,來回車費就要三千元左右。有些病患因為「路途遙遠、車資太貴負擔不起」,想要放棄治療,林俊龍於是設計「半日診」,改善醫療流程。「醫師必須把病人的福祉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這是林俊龍奉行的座右銘。他以半日診為例:「醫院只需要稍微改變作法,病人就有莫大好處。」固然治療疾病很重要,但醫師主要是醫人,他會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來思考,達成全人醫療。訓練「健康守門人」偏鄉長者較缺乏健康觀念,林俊龍開創「健康柑仔店」概念。帶著醫師深入社區、村落,以歌仔戲、手語等趣味方式,提醒低鹽、低糖、低油飲食等知識,培養鄉親照顧自己健康的識能。林俊龍曾承擔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的興建,並任創院院長。嘉義和花蓮幅員廣大,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林俊龍因地制宜,推動「遠距智慧醫療」,譬如以視訊會診、以資通訊科技強化日照中心的品質。還有一個「健康福祉整合照護示範場域推動計畫」,涵蓋花蓮和台東十多個鄉鎮,在各村里訓練「健康守門人」,到家戶為長輩量血壓、血糖;再與醫院、衛生所、長照據點串連,建構起家庭健康防護網。致力推廣科學素食林俊龍茹素超過30年,致力推廣「科學素食」觀念。他說,人的疾病受到遺傳基因、環境後天影響,後天因素中又以「吃」占最大宗。他請慈濟吃素和不吃素的志工幫忙,在年齡差不多的前提下,發現吃素者很少得糖尿病,白內障、尿道發炎和膽結石等疾病也幾乎沒有。這是從醫學研究與科學數據,佐證吃素好處。在林俊龍的執業經驗中,心血管疾病最可怕。要預防心血管疾病,非得從飲食、運動、戒菸酒著手,其中飲食是最重要的因子。像他茹素後,感覺生理機能改善不少,以前常有的胃腸不適也沒有了。檢傷分類協助搶救林俊龍強調,在大型災難現場,分秒必爭,檢傷分類非常重要,準確分配送往哪間醫院,才能讓醫療資源發揮最大功效,及時挽救更多生命。今年4月的太魯閣火車事故的檢傷分類處理,是一有傷患被消防隊抬出來,林俊龍迅速協助檢視傷勢及脈搏,分辨為輕傷、中傷還是重傷;重傷需開刀送加護病房者,請救護車送到慈濟醫院,中傷者送門諾醫院,輕傷則送國軍花蓮總醫院。林俊龍認為,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醫學是應用科學,自當以身作則改革醫院制度。只要能夠幫助病患,那份成就感的喜悅,即是支持他奉獻所學的動力來源。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林俊龍小檔案年齡:78歲出生地:新北市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現職:佛教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慈濟基金會國際慈濟人醫會總召集人、台灣健康醫院學會常務理事、台灣素食營養學會榮譽理事長、佛教慈濟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經歷:花蓮慈濟醫院院長、大林慈濟醫院院長、台灣健康醫院學會理事長、健康促進醫院與環境友善國際委員會主席、國際醫療無害組織亞洲區區域諮詢委員主要事蹟:●推動偏鄉遠距智慧醫療●參與國內外大小義診●推廣健康促進醫院提升民眾衛教知識
-
2021-07-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微解封新制…拍婚紗可露臉 酬神有條件開放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微解封」,昨又公布多項新制,從今天起,恢復移工調派工作場所,限同一雇主轉換,且前三日必須安排PCR檢驗;新人拍婚紗照時,可不戴口罩、親密舉動;全國已有十一處宗教場所提出「信眾入內參拜」申請,寺廟廣場有條件開放酬神。許多民眾搞不清楚新人拍攝婚紗照規範,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新人拍照時,可有親密舉動,這沒關係,若是婚禮預演示範,則需根據「劇組拍攝」規定進行。目前仍禁止大型婚禮宴客,但可舉辦十人以下小型儀式。在宗教祭祀方面,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全台已有十一間宗教場所完成申請,獲得許可,即日起有條件開放宗教酬神戲,包含布袋戲、歌仔戲和露天電影等,可在寺廟的室外廣場演出,但不得開放觀眾,表演團隊需全程戴口罩,若能附上七日前篩檢陰性證明,則可脫口罩表演。在機組人員入境防疫上,指揮中心則管控更嚴,自廿一日起,往來高風險七國家的機組人員返台後,需進行十四天居家檢疫,期滿再接受PCR採檢;其他航線入境機組員,如已完成接種兩劑疫苗,且滿兩周以上,已有抗體陽性者,調整為七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但第零天、第七天均需PCR檢驗。疫情三級警戒到七月廿六日,目前中央未明確公布之後解封程度,台中市長盧秀燕昨宣布第一波優先讓長照、教育、社福、身心障礙系統四大系統鬆綁。新北市前天宣布公有場館開放室內,昨天市長侯友宜昨再表示漫畫及光碟出租店採預約制,但不得進入營業場所。台北市長柯文哲認為解封應是「每天放一點」慢慢觀察,但強調不管如何,聚餐一定擺最後。
-
2021-07-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微解封廟口藝術被邊緣化? 不平之鳴轉貼蔡英文臉書
微解封後部分美術館等展場都恢復在控管人數下的展出,但廟口演藝界龐大的歌仔戲、布袋戲劇團都繼續放無薪假,在彰化縣校園教授歌仔戲名角李靜芳也在臉書感嘆「微解封的政策就是把歌仔戲、布袋戲等傳統藝術邊緣化,其實可以參考新加坡作法限定酬神戲演出人數,至少要給演藝人員有一口飯吃。「我們好想工作啊」國內三級警戒延長到7月26日,13日雖微解封,但對於在廟口演出的歌仔戲、布袋戲演藝人員卻仍是哀鴻遍野,因多數廟口演出劇團因許多廟宇都還未解封,劇團都無法正常演出,有人還請領不到紓困金,李靜芳說,業界幕前幕後相關工作人員有人轉行先去做水泥工,甚至聽到有找不到工作的歌仔戲老藝人去撿資源回收,這些資訊文化部有聽到?有看到嗎?李靜芳是南投縣李靜芳歌仔戲團團長,近年來也常受邀到新加坡演出,也因疫情已二年沒到新加坡演出,但關心她的新加坡戲迷傳給她新加坡目前廟口酬神戲的演出模式,以新加坡韮菜芭城隍廟為例,微解封的規定是一場戲台上幕前幕後演出人員20人,觀眾150人,台上台下總人數不得超過170人,新加坡在疫情期間為保有這些表演者的工作權益,甚至酬神戲不對外開放,只在宮廟用直播方式給觀眾欣賞。李靜芳說,目前「微解封的政策對歌仔戲就是最大的矛盾跟忽視」,台灣的廟口酬神戲也可比照新加坡這種方式微解封,人數可以再縮編,廟口歌仔戲演出人數可在11到15人內,布袋戲則3到6人,所謂「神得仙,人得戲」只要宮廟請主願意出資請戲,一來可敬神,二來讓傳統戲表演者有微薄收入可支撐生計,「這些反映絕不是在要飯,只是要自力更生」,希望別讓歌仔戲、布袋戲從業人員成為疫情下被遺棄的孤兒。李靜芳的po文也引起藝文界回響,明華園天字戲劇團當家小旦孫詩雯還把李靜芳的文章轉貼到總統蔡英文臉書及文化部,她說這篇「真是道出廟口人的心酸悲哀與生態」。故事工廠創辦人暨藝術總監黃致凱也留言說,近日有參與文化部長和幾位立委及民間藝文團體的線上會議,有傳統界代表廟口人出聲,表示沒有演出指引讓人無所適從,問題是廟宇歸內政部管,非文化部,部長已允諾會協助做跨部溝通,希望能很快有好的結果。
-
2021-07-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外籍人士持2證件登記疫苗意願 今年卻遇新、舊證號卡關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開放18歲以上民眾登記預約疫苗意願,是否也同步開放在台灣的外籍人士也可以申請。發言人莊人祥指出,外籍人士只要有居留證跟健保卡就可以視為本國國人,若符合18歲以上,就可上網進行登記意願。若外籍人士不識中文,可委託朋友或區公所、鄰里長等地方政府協助單位,進行上網預約,即便填寫行動電話也不一定要填寫本人,也可以別人代填。副指揮官陳宗彥指出,目前在台外籍人士灣在今年剛好會遇到居留證有「新、舊」證號等問題,目前移民署已協助處理,民眾不管便利商店或網站,新、舊證號都可用。「唯一還沒處理好,是健保快譯通,已請寫程式的關貿公司跟健保署來協助,儘速完成。」強調之後不管新舊就可使用。對於三級警戒適度鬆綁,但不開放戲劇等團體演出。在民間廟口前演出歌仔戲、陣頭等的「廟口人」表示,生活快撐不下去,對於「酬神演出」是表演給神明看、無須一般觀眾,是否也能一併鬆綁。陳宗彥也回應,三級期間所有宗教活動暫停,不會有寺廟酬神辦理,例如歌仔戲、布袋戲、掌中戲等,過去很多地方型表演團體,是登記藝術表演團體,會跟文化部了解,因應疫情需要做滾動檢討,「目前認為三級期間宗教暫停為宜。」
-
2020-11-17 養生.無退休時代
陳文茜8年來接連住院,去年又罹肺腺癌!一張「重大傷病卡」讓她悟出人生最後結局
編按:罹患肺腺癌後,讓她明白,生命輕如雲。生命的紙或許已褪白,但非純白,留下殘存的墨痕;紙也早已不平整,但留下一道道摺痕。我們的一生都是回不去的進行式,如果好好想著愛,就不用怕凋零。關於愛,關於生命,關於你,關於我,陳文茜畢生最深情的一次書寫。她說,盼有一天,回看往事,可以像目睹雲朶飄過般,輕輕地、慢慢地,終而散去。願我走的時候,心如星空疾病,是我一生的朋友。死亡,是我熟悉的路人,我和它擦肩而過已太多次。我不會奢望自己還有「十年」歲月,我的目送,是對自己生命旅程最後的目送。我想的不是如何布展我的喪禮,那已經與我無關。我明白歲月不斷加添我的疾病,過去我一次又一次從鬼門關前溜了。但總有一天,我會被它抓住,我不會一直那麼幸運。所有童話的結尾處,都布設了謎語。有的殘酷,有的令人迷醉。我自2013年起,年年住院,年年動大刀,康復愈來愈慢。我剩餘的人生,正如童話故事中的兩種結局。一個知道自己老了,修鍊靈魂,靜心等待死亡。另一個態度:我離插管、敗血、尿袋、昏迷的狀態還有很長的路,還很遠。是的,我年長了,老了,大病了,但我仍可以抓著一定的青春心態,逆襲人生。至少最後一夜前,我要活得如飛舞彩蝶,絕不哭倒在露濕台階。我本不是石塊,何必隨著時光沉落。小嫻,妳曾閱讀德裔美籍作家塞繆爾‧厄爾曼(Samuel Ullman)七十多年前寫了一篇只有四百多字的短文〈青春〉(Youth)嗎?它首次發表立即引起轟動,讀者們把它抄下來當座右銘收藏,喊著「老兵不死」的麥克阿瑟將軍在指揮太平洋戰爭期間,辦公桌上也始終擺著〈青春〉影本的鏡框。其中一段:青春,並非人生旅程的一段時光,也並非粉頰紅唇和體魄矯健。它是心靈的一種狀態,是頭腦的一個意念,是理性思維的創造潛力,是情感的勃勃朝氣,是人生春色深處的一縷東風。青春,意味著甘願放棄舒適去闖蕩生活,意味著超越羞澀、超越怯懦的膽識與氣質。所以六十歲的男人可能比二十歲的小夥子,更擁有這種膽識與氣質。沒有人僅僅因為時光的流逝,而變得衰老。人只是隨著理想的毀滅,才出現了老人。歲月可以在皮膚上留下皺紋,卻無法為靈魂刻上一絲痕跡。憂慮、恐懼、缺乏自信,才使人佝僂於時間的塵埃中。無論是六十歲還是十六歲,每個人都可以被未來所吸引,都可以對人生路途中的歡樂,懷著孩子般無窮無盡的渴望,奔跑。我喜歡這段話,因為它一語道破了組成「老」這個字的充分條件。它不是表面的年齡,它是對渴望勇敢地追求,對恐懼一腳踢開的魄力,它是回到孩子般的純真,並且具備膽識地與時光同行。既然我已看見生命之波最後的幾片玫瑰花瓣,我想告訴過往飛逝的年華:去吧!不斷地去吧!抱歉,我從此不再理你。過往,只是記憶。不是滄桑,不是傷痕,更非衰老!我在心頭種了一朵青春的鮮花,誰也別想摘掉!我不會否認歲月有灰燼,但我的靈魂還有火焰!我不會無視歲月殘痕,但我的心仍有等待!當我病了,老了,人世間所有的聚散離合難免會有一點感傷。它帶著一點滄涼,帶著一絲柔情,也帶著年輕時候不能明白的急切。就這樣嗎?我將帶著這些遺憾,筆直、冷靜、無聊地走向死亡嗎?親愛的小嫻,大病一年之後,領了什麼「重大傷病證明卡」,我更不願被感傷淹沒,不願向歲月折服。我告訴自己去愛吧,像沒有明天的去愛。去告白吧,丟掉渾身練就的武裝尊嚴,去告白吧。因為我的明年、我的後年……可能再也沒有機會這樣做。它當然可能毫無結局,但誰又要結局呢?因為人生真正的結局是死亡,是告別。在告別之前,塵世中,找一個人,或找幾個知心朋友相依相伴,終究是幸福的。小嫻,這是你的一段話:夢,很遠沒關係,仰望夢想也是幸福。我仰望滿天星斗,那裡有已經死亡的星球,它們是千年前捎來的問候,閃爍著,欲語還休。那裡還有今夜剛剛升起的明月,柔情眷戀大地,也眷顧大地之上無以計數的我們。只要抬頭仰望,月娘始終相伴。即使黑烏烏的雲朶遮住了她,我們也知道她永遠都在。李白的詩,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當我病了,老了,我比四十、 五十歲的我更相信青春。把哀嘆憂愁,留給不知生命時時刻刻逝去的中年人吧。當我病了,老了,我想在心裡保留一個地方,獨自待在那兒,讓我可以在那裡愛,即便不知道愛什麼,不知道愛誰,也不知道怎麼愛,愛多久。但我要學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而且唱著I Am Every Woman,我是每一個不同年齡女人的組合。我的心中永遠保留一個等待的地方,別人知不知道,領不領情,無所謂。至少我不是未死之前,已成僵屍,筆直地走向死亡的女人。我仍要等待愛,不是為了愛誰。因為我等的是它:愛,而不是一個特定的人。我不會虛度最後的年華,我的生命已經褪色,生命很快地就會拋棄我。不需要我自己多添柴火,加速它的燃燒滅亡。在我成為灰燼之前,我將擁抱一切,如擁抱滿天星斗。願我走的時候,往事如星空,心也如星空。最後我看到的光,不是一片黑暗,而是閃閃發亮的星斗。書籍介紹書名:終於,還是愛了作者:陳文茜出版社:有鹿文化出版日期:2020/06/05作者簡介/陳文茜曾經年輕,不認老去。曾經從政,瀟灑告別權力。曾經文藝,不躭溺文藝。她的書寫包含世界財經、國際政治、小品散文、女性與愛情、生活感悟及哲學思辯。人生橫跨學術、電視主持人、廣播主持人、作家、藝術策展人。曾授課台灣大學財經系教授「小人物的國際政治」,在政治大學文學院擔任講座教授,在東海美術研究所教授「儀式美學」,在亞洲大學擔任講座教授至今。李敖曾經笑她,除了沒唱歌仔戲什麼皆包辦。她回李敖:至少擔任過EMI唱片公司台灣總經理,而且主持一檔「文茜的音樂故事」。問文茜為什麼轉折如此多的人生,她的答案:我只有一生。問她為何活得和許多女人不同?她説:女人的責任就是悦己。成為公眾人物的她,只為自己打扮,不為他人眼光穿衣。文茜的座右銘:亂世中,老去時也要當佳人。延伸閱讀: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胃腸肝膽科醫師:早餐我絕不吃的4種食物
-
2020-11-15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臺北市失智友善 12區12個失智症資源特色
你也許曾在住家附近見過,某位鄰居長輩在巷口徘徊,不認得回家的路;在賣場或超商購物時,見到長者未結帳就將櫃上的物品取走,和店員發生爭執。這些因為失智症而引發的行為與現象,不時在生活中真實上演,但近幾年在臺北市於12行政區推動失智友善「一區一特色」後,有了一番全新的風貌。例如失智症者迷路時,能免除恐懼焦慮,讓他們在城市某個友善商店、賣場安心休憩、喝水,受到許多友善天使的幫助。 臺北市長者約49萬3,097人,推估約有3萬9,448名失智症者需要被守護,每一位失智症者背後都需要照顧人力支撐,但一位照顧者及一個照顧家庭的量能有限,仍需多元資源奧援。臺北市運用各行政區資源,由政府結合民間力量,擴張失智友善社區範圍,當失智症家庭的靠山。中正區/充滿文化氣息的 參訪式失智症課程充滿文化氣息的中正區是臺北市最早提倡高齡友善獲獎社區,也是衛福部推動失智友善社區政策的示範社區之一。轄區內博物館、美術館等藝術空間林立,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張惠美導入博物館特色,設計參訪式失智症課程,好鄰居信誼基金會則提供木作、樂器等課程,並邀有照顧經驗的導演規畫戲劇課,讓失智症者演出生命故事。「失智長者不一定是弱者」,健康服務中心還將失智咖啡館請進一樓門面,店長角色交給失智症者、志工和照顧者,除發揮失智症者所長,也用香醇咖啡款待需喘息的照顧家庭。大同區/讓時光隧道發光的失智友善街區走入迪化街,宛如來到舊時光隧道,一塊塊的商店招牌彷彿在歷史榮光中閃耀。但現在讓時光隧道發光的是「失智友善街區」,在大同區健康服務中心廖秀媛主任的構思下,迪化街商面門口閃爍著臺北市吉祥物「熊讚」失智友善五心服務招牌,小小的木作掛牌,向來往的行人訴說著:「如果你的長輩家人不小心走失了,我們會暫時安置、照顧。」有些商店甚至出借輪椅、鋪設無障礙設施,成為「安心補給站」,當失智症者與家人走累了,也能在失智友善商店得到幫助,繼續在臺北暢行。大安區/敲開連鎖賣場失智友善之門來到臺北市長者比例最高的大安區,失智友善場景又不同了。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楊明娟主任與同仁連結消防隊、環保隊、警察分局與鄰里長體系,納入失智友善組織範疇外,還敲開連鎖賣場之門,順利招募轄內11家全聯門市成為友善組織,提供員工失智症認識及對應技巧的教育訓練。而轄內擁有千戶的成功國宅也在里長支持下,形成高齡、失智友善的互助社區,透過舉辦多場健康促進活動及預防與延緩失智症的課程,讓社區居民彼此互動與聯繫,成為失智友善網絡之一。中山區/失智照護一條龍 友善組織最亮點商務星級飯店、公司行號密布在中山區,同時有醫院體系失智共照中心「失智照護一條龍」的奧援,讓中山區失智友善組織成為最亮點。健康服務中心主任林柳吟還細緻到發展一里一特色,更在里長協助下,找到復華里作為示範場域,結合當地咖啡公園及復華多機能中心,辦理「聞香~記憶的咖啡」活動,帶動失智症長者以觸摸咖啡樹、聞香咖啡豆等五感刺激與園藝療法,將延緩與照護模式延伸到其他里,如晴光里正準備接棒中,期待未來新冠肺炎疫情穩定後,能聯手星級飯店推廣地中海飲食等創新作法。內湖區/深入職場強化識能 打造失智友善氛圍科技公司總部、企業商辦大樓林立的內湖區失智友善資源,又是如何推動呢?內湖健康服務中心利用「健康職場」宣導推動之便,將失智友善及預防的內容融入講座,讓忙碌的職場人士認識失智症,在日常生活中若遇到失智症者時,能及時提供需要的協助。「失智症者需要的是友善的環境與支持」,除了大型公司集團加入友善組織,下一棒將邀請公車運輸業者加入,一起打造失智友善網絡。士林區/故宮文物、戲曲 融入失智延緩課程人文薈萃、景致宜人,吸引文人雅士居住的士林區,結合國立故宮博物院、臺灣戲曲中心資源,辦理系列延緩失智症活動及課程。在主任呂秀蓉的規畫下,以「動靜合一」的失智延緩課程,串接故宮8項古文物如翠玉白菜,融入靜態導覽與手做仿真品課程。更與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合作,開發動態「文物操」訓練長輩肌力。另外,加強長者營養與飲食的教育訓練,融入了臺灣戲曲中心的歌仔戲教學及共餐據點網絡,讓長者能在熟悉的生活脈絡中透過課程與表演,獲取失智預防及延緩訓練。南港區/廣邀里民擔任友善貴人 社區鄰里總動員來到新興發展的南港區,失智友善社區的做法,又是另一種景象。南港區健康服務中心率先北市其他行政區向中央申請長者健康促進計畫(預防及延緩失能計畫),透過課程鼓勵長者走出家門參與社區活動。另也針對失智症者及家庭照顧者辦理「憶起陪伴‧享舒壓」計畫,提供失智照護課程訓練、舒緩照護負荷,讓照顧者負荷程度及憂鬱程度皆降低至40.68%及74.83%,更廣邀轄區內里長擔任「失智友善桂(貴)人」,發放「失智友善錦囊」給居民,深化社區居民失智友善概念及相關識能。信義區/招募志工劇團巡演 宣傳失智症防治精品百貨、商場遍布的信義區如何打造失智友善氛圍?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將精品百貨超市、烹飪課程融入失智延緩課程場域,並透過社區與鄰里資源,培育失智友善社區種子,讓信義區失智友善社區成為一大亮點。由社區志工擔任的「笑義笑行動劇團」,定期在鄰里間舉辦失智症防治主題巡演,也邀請失智症家庭參與「記憶餐盒」失智延緩課程,讓失智症者及家屬間理解與良性互動,「憶」起幸福。萬華區/里民工作會報 佈建失智友善網坐落繁華、復古臺北老城區的萬華,運用緊密的里民網絡,將失智友善識能融入里民工作會報,並與國立臺北護理大學長照系合作實習課程,成為臺北市失智友善社區的特點。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還運用社區鄰里商家緊密的網絡,廣邀民眾成為友善天使,並與警政單位串聯,降低失智症者走失風險。未來,健康服務中心規畫結合鄰近學校資源,辦理「代間融合」為主軸的老幼共融課程,逐步打造慢老的幸福友善生活圈。文山區/憶起智齡列車 帶長者踏出戶外指南宮、貓空、動物園等周邊生態步道及學校資源豐沛的文山區,在健康服務中心的媒合下,將中國文化大學運動學系開發的健康安全科技,導入登山步道;並與社區發展協會合作,開發明星賞螢生態步道等,鼓勵長者多走出戶外、社會參與。在健康服務中心主任魏炆莉規畫下,辦理「憶起智齡巡迴列車」失智友善宣導,培養居民包容、接納失智症者,並與資生堂合作開設化妝療法課程,訓練長者肌力及手眼協調力,更進一步將觸角延伸至校園,與轄區內學校合作,以桌遊、大地遊戲、社團遊戲等方式宣導預防失智健康識能,鼓勵學生多方瞭解失智症。北投區/全人健康All in one 多元串聯自主行被稱為溫泉天堂的風華小鎮北投區,納入高齡長者營養、運動、口腔等實務性課程,推出「全人健康All in one多元串聯自主行」方案來預防與延緩失智症,更與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臺北榮總失智共照中心合作,舉辦教育訓練及失智症家屬座談會。同時發揮在地特色,整合關渡醫院北投石頭湯(長照社區整合服務)、臺北市溫泉協會資源,在新北投觀光商圈、石牌商圈成立友善組織,提供失智友善社區服務,全方面關懷、全人健康照顧。松山區/社區資源發展代間融合 保障失智症個案權益貼近基隆河、大臺北地區交通及產業發展重心的松山區,鏈結民防大隊、國小導護隊等志工群,實踐暖心協助失智症者「看、問、留、撥」技巧,給予失智症者、照顧者協助,並與渣打銀行合作,導入失智症公共識能,保護失智症個案的權益。在健康服務中心資源整合的努力下,串接地方首長如區長、議員、社區學校等,在祖父母節宣示以高齡友善為核心,營造友善失智社區,並與轄區內社區發展協會等,簽訂合作備忘錄,成為臺北市首創特色。
-
2020-10-30 養生.樂活人生
陳文茜:女人過了50恐慌,到了60像夕陽...為什麼「夕陽型女人」的愛情這麼難?
女人‧夕陽情再撕幾天日曆,新的一年就到了。這年頭,撕日曆的人已不多,我難得搭個老派作風,為自己留份日曆在桌上。我怕一整年的行事月曆,全列印一張紙上,好像人生一年就只值如此薄薄一張爛紙。女子,活到我這把年紀,到底是五十五、 六十、還是六十二歲,其實已經毫無差別。女人過了五十會恐慌,到了六十,就像夕陽緩緩下降。過了六十,已西沉,連最後一點夕陽之美也沒了。我性子急,等不及催促黃昏歲月,尤其中年女子的寂寞,日子已盤據到人受不了。每天老想撕日曆紙,歲數也盡量多推個一兩歲,不讓自己有年輕的期待,以致覺得落寞。這是中年女子的愛情之苦。有夢是苦,沒夢也是苦;我這幾年已到了無夢境界。我身邊有很多中年女子,無論她們的人生如何充滿自我詮釋的能力,常常找不到她們的愛。愛這個字,年輕女子渴望追尋,中年女子想愛往往說不出口,只能在永恆的匱乏與愛情的失落感中,叨叨絮絮、欲說還休。無形中,彷彿有種生命的最後渴望,催促我們全力投入失樂園中。中年女子多半覺得繁華如夢,往事如煙,對於流逝不再的過去,只有放在記憶的百寶盒子中;有時打開,照照裡頭的菱花小鏡,把往事憶個咯噹亂響;但就那麼一下下,才剛復活的過去,就得死了,趕快重新擱下,再蓋起來。大概沒幾個中年女子,願意像我這樣坦白,因為中年女子其實是害怕碰觸愛情事故的。中年女子過慣了自我清理的生活模式,突然要把自己交給一段愛情關係,與一名生命裡闖入的陌生客起起落落,實在太難。中年女子過起愛情日子,常常是遲來型的。往往千萬人中遇見妳所遇見的,時間無涯,荒野千年,但就是沒早到一步,沒趕上一步,遲了,已經遲了。中年再婚的女人,下場尤其慘。像張愛玲,二十四歲愛上胡蘭成,和他結婚苦了一輩子。到老赴美,總算遇到新任丈夫賴亞,結婚的時候三十六歲,四十七歲丈夫就死了,不到十一年,守寡終老至死。夕陽情的女人,其實比二十幾歲女人,愛得既怕又痴情。我小時候很難體會這一點,總想中年女子歷盡滄桑,還會把愛情當一回事嗎?可是觀察我身邊的女性朋友,如果失戀起來,想要死或真的會去死的,大概都是中年女子。年輕的少男少女,愛情對他們來說,好像剛吹出來的泡沫,漂漂亮亮,一下就破了,破了又接一個,每個破碎的後面,都接了個新的,再美也隨風飄走了,連記都來不及記。真正的中年女子,愛情觀表面冷靜,心頭裡卻已七上八下。碰上一位心動的男人,往往內心不同的盤算、害羞、掩飾,同時開唱,各吼各的,各吹各調,打成一片凌亂。中年女子的愛情像靜止的戲劇。它不是沒有劇,只是佯裝沒有戲。她有一種姿態,像櫥窗裡的模特兒,木人小小傾斜的臉,眼睛只看一方,卻期待四方的眼睛全望她。女人到了中年時期,往往比年輕女子更渴望尋找一種深刻愛情。像《失樂園》裡的女子,一個有丈夫的妻子,每天坐電車採買,下午和情人約會。她從情慾搜索到最後殉情,有點痴到一般人間男女難以理解的境界。過了六十,我多半時刻會告訴自己,愛情人生到此為止。回顧這一生,我的年輕歲月幾乎都埋葬在愛情中,起起伏伏,傷了別人也傷了自己。人生太苦了,有幾次我抱著陪伴我十幾年的老狗,毛茸茸的身體,暖暖地抱在懷中,我心想幾十年來,在我生命裡過客這麼多,只有牠始終沒有離開。中年女子和年輕女孩不一樣,有人表面上大剌剌,「幫我找個男人吧!」可男人真推到她眼前,她比一般女孩還害羞。她就是怕,怕真愛起來怎麼辦?她已經忘記扮演小女孩角色太久了。在女人的愛情扮演中,除了當婆娘,罵老不死的丈夫之外,唯一會的,就是躺在男人懷裡裝嬌柔小女生。中年女子的愛情觀,像疊影(double vision)。疊了一層女人的世故精幹,又疊了一層女孩的無救痴情;疊了一道中年女人才練出的耐性,又疊了一道中年才發慌的寂寞。怕傷到了,又怕老來人生太冷,就這麼疊影下去,雙重分裂的人生,表面沉靜,日曆一頁一頁撕去,心不免亂。尤其到了一定年齡,通常漫無目的地活著。平時工作忙著,到了假日,往往看看市景,聽聽人聲,望一眼花草,再瞧一下池魚。要不小心聽得側鄰情侶夫妻吵架,就更加會心一笑。中年女子的週末,多半看電視上網打發,悄然睏去,醒來只覺得人生色調有點灰藍了,像電影散場獨留座位的觀眾。寂寞地過了一段時間,一看錶,發現才過了半個時辰。有一場中年婦女聚會,六個女子兩個說:「那些男人太糟了,看不上。」其中一個則誠實說,她有自知之明,她是個痴情的人,只要跟了男人就完了,她的人生寧可殘缺也不要破滅。我的一位好朋友,是這群女子中最樂觀的。她把一切解釋為文化問題。她認為亞洲男人都不夠格,像我們這種女子就要找個西方男子,他們有足夠尊重女人的修養,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教養,不像台灣男子粗魯霸道又沒水準。她不改獅子座本性,相信人生到了一個段落飛去國外,幾天之內肯定找得到理想男人。女朋友陳玉慧,還真是這樣一個例子。她活到三十幾歲悶慌了,決定嫁人。哪裡嫁呢,她說好難呀,於是在報上刊登徵婚啟事。陳玉慧後來果真嫁了,徵婚啟事雖見了上百個男人,卻沒想過竟在德國戲院門口,一眼見到某人,直覺倆人上輩子鐵定認識,七天之後,就與德國人結婚了。我特別喜歡張愛玲《金鎖記》裡的七巧,嫁給一個行屍走肉般的二爺,忍受婆婆虐待、妯娌小姑乃至丫鬟們的譏諷,丟掉了當姑娘時代追求的情人,只為了等哪天二爺死了,大家庭分了家,提高她的社會地位。小叔三爺向她調情,她也只敢把愛壓在心裡。為了圓她的黃金夢,「多少日子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拚得全身筋骨與牙根都酸處了。」終於等到丈夫死了,大家庭分了家,分家那一幕中,七巧既耍賴、大哭兼潑婦罵街,不惜得罪族中長輩,終於讓二房家產全落入自己手中。有了錢後,她以為開始可以有愛有情有夢,又撞見了小叔。小叔與她敘舊情時,她的情慾再度復活,那時七巧從女人突又回少女時期,低著頭沐浴在光輝裡,細細地聽音樂,細細地喜悅……。這些年了,她說,她恨她迷藏似地近不得身,原來還有今天。等小叔多說話了,她才發現原來小叔現在對她示情,只為了哄她的錢。七巧氣瘋了,心想出賣一生換來的幾文錢,還得給眼前這負心漢騙走嗎?僅僅這一念間,七巧又爆怒了,又從女孩變回女人,她動手打了小叔,小叔夾著尾巴,衣衫不整地逃走了。當小叔真的走出大門,七巧匆匆忙忙跑上樓,跌跌絆絆不小心撞上了牆,只為了在窗戶中,再看小叔一眼。夕陽型的女人,可能就是這樣,太精明,又太脆弱了。她的愛情給的太快,但收的也快。拉拉扯扯中,這些夕陽型女子,日曆一天撕過一天,一年老過一年,日子過得安靜又騷動,直至匆匆人生,夕陽西沉時。快過年了,我問自己這樣好嗎?答案還是老套的精明,總好過挨在窗邊看小叔的七巧。乾脆斷念吧,從窗戶看人,還不如看好朋友國外尋愛的故事。期待她們,翻愛情日曆的那一天。書籍介紹書名:終於,還是愛了作者:陳文茜出版社:有鹿文化出版日期:2020/06/05作者簡介/陳文茜曾經年輕,不認老去。曾經從政,瀟灑告別權力。曾經文藝,不躭溺文藝。她的書寫包含世界財經、國際政治、小品散文、女性與愛情、生活感悟及哲學思辯。人生橫跨學術、電視主持人、廣播主持人、作家、藝術策展人。曾授課台灣大學財經系教授「小人物的國際政治」,在政治大學文學院擔任講座教授,在東海美術研究所教授「儀式美學」,在亞洲大學擔任講座教授至今。李敖曾經笑她,除了沒唱歌仔戲什麼皆包辦。她回李敖:至少擔任過EMI唱片公司台灣總經理,而且主持一檔「文茜的音樂故事」。問文茜為什麼轉折如此多的人生,她的答案:我只有一生。問她為何活得和許多女人不同?她説:女人的責任就是悦己。成為公眾人物的她,只為自己打扮,不為他人眼光穿衣。文茜的座右銘:亂世中,老去時也要當佳人。延伸閱讀: 感覺輕飄飄的暈眩...別以為只是太累了!日本醫學博士:當心「腦中風」4個最前兆
-
2020-08-04 橘世代.時尚橘
年輕拍戲傷壞身 48歲方馨很注重「保養」吃什麼?
方馨演出民視唐美雲歌仔戲「孟婆客棧」,日前才剛殺青,新潮又時髦的古裝造型下,包裹著她姣好身材、修長纖細美腿,每回只要她秀出白皙、零贅肉鉛筆腿,立刻就能引發網友熱議,讚她凍齡好體態。即將過48歲生日的她,今年24歲的女兒芊芊已踏入社會當個上班族,母女倆走在路上根本是姐妹花,她曾分享自己保養秘訣,透露「每餐只吃七分飽」,特別重視早餐的質與量,認為早餐一定要吃對的食物也要吃飽,每日喝足2000cc的水,此外,也保持固定運動習慣。過去方馨因拍戲日夜顛倒,導致身體循環不佳,睡眠太少、皮膚也出現狀況,為了改善身體狀況,她試過不少方法,直到找到最適合自己膚質的保養方式。除了擦保養品外,吃的也很重要,「膠原蛋白粉啊、玻尿酸、胎盤粉,都是可以幫你保養,這都是保持你好體力、好氣色的方式。」表示女人應該要多愛自己,不管幾歲都能亮麗登場。更多精選延伸特輯↘↘↘。王瞳「苦命女王」水裡來火裡去 自認凍齡要趁早。別人為減肥不吃晚餐 54歲方文琳卻只吃晚餐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7-11 橘世代.好學橘
讓自己重新誕生一次 風潮音樂楊錦聰:「我渴望80歲時站上伸展台。」
「如果我沒有在40歲有這些探索的話,我今天不可能有這麼寬廣的生命。」60歲這年回首過去20年的運動路,楊錦聰在白板上畫出了人生40出現的「分岔點」,讓他從「工作」的唯一道路,發展出向內探索的蘇菲旋轉和舞蹈、向外探險的身體活動,成為人生三足鼎立的支撐點,「如果有一天公司真的發生了什麼事、受了什麼影響,因為我的人生有很多隻腳,不會少一隻就被擊垮。當初會害怕失敗,是因為只要公司垮了,我的人生就完蛋了。那時候楊錦聰的價值建立在『我是風潮音樂老闆,我建立了它,大家都很肯定。』所以當公司倒了,我什麼人都不是。」曾經紛亂、曲折的歧路小徑,而今回頭望,成了道路清晰的人生花園。楊錦聰說,他40歲讓自己重新誕生一次,他發現,「身體律動」是他經驗人生最好的方式;他建議,每個人的人生都要找到兩種運動,一種是讓你全然投入、忘我、忘卻煩惱的;另一個是可以達到肌力訓練效果的。聽完楊錦聰的故事,問他未來20年的人生想像,他秀出一張同事們幫他合成的照片,是個體態精實的老先生,換上楊錦聰的臉:「我渴望80歲時站在伸展台上。」他想像自己走起路來是優雅、有風,身旁的朋友都為他鼓掌。他一邊描述一邊在辦公室微笑走起來。其實,60歲的楊錦聰,舉手投足的從容自信,已經像是站上伸展台了。風潮音樂 走不一樣的路風潮音樂創立於1988年,以出版傳統器樂、宗教、原住民、親子兒童、心靈、大自然等多元類型音樂為主。雖然沒有追求「大眾流行音樂」市場,風潮音樂卻創下百萬張銷售量,得過53座金曲獎,更6次入圍葛萊美獎等。在台灣音樂產業大受數位衝擊的年代,風潮音樂以多年來致力自產內容,獲得許多國外授權,近年更發展親子音樂劇、世界音樂節等實體活動,反而走出獨特的道路。目前最大活動是每年10月承辦的「世界音樂節@臺灣」(今年因疫情,許多國家音樂團體無法前來,因而取消),這是愛作夢的楊錦聰多年的夢想。鄉下長大的他,兒時最幸福的記憶是村莊建醮拜拜時,台上演著歌仔戲、布袋戲,台下小孩跑來跑去,玩玩紙牌打打彈珠,「那是我覺得鄉下最美的場景。」因此,他辦了世界音樂節,將音樂的、國際的元素帶入這個大型遊樂場中,有的是父母帶著孩子、有的是三代同遊,坐在草地上聽著音樂,逛逛攤位吃吃美食,體驗音樂的美,把他童年的美好場景復刻給下一世代的孩子。【延伸閱讀↘↘↘】。出生就和奧運很有緣!體育人的浪漫,要為奧運寫本書。若樹若魚楊錦聰 人生要找到的2種運動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4-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指揮中心研擬例外…准探病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全面禁止赴醫院、養護機構探病,疫情尚未解除,解禁時間也遙遙無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指出,已研議訂定部分例外情形,讓家屬可前往醫院與養護機構探視。醫療機構探病原則昨天已先公布,依指揮中心開設層級決定,目前為一級開設,除特殊情況,全數不得探病,後續降級開設後,將逐步解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為避免醫院及養護機構感染,原則上暫停家屬探病。指揮中心目前正研議,擬訂定部分例外情形,讓家屬可前往醫院與養護機構,例如住民嚴重身心不適且機構無法協助緩解,或其他經評估後認為有必要讓家屬探視的狀況,但草案仍在規畫中。跨專業長期照顧協會常務理事、貴族老人長期照顧中心主任桑予群說,機構內失智型長輩因見不著家人來,出現鬧情緒、自殘行為,權宜之計是讓他和家屬在公園、機構通風良好的地方,戴上口罩做好防護工作見面,安撫長者情緒。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則說,確實有感覺到家屬與患者在禁止探視政策下的不便,這陣子不少患者選擇出院或延後醫療,住院量大幅下降,視訊探病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若疫情逐漸趨緩,指揮中心應可視情況調整做法。住民長時間見不著家屬,對機構而言,長期下來也是壓力。桑予群不諱言,「目前看起來,確實有情緒快崩潰的現象,但勉強還是可以安撫」,因為醫師、營養師和復健師也無法進入機構,很多日常的活動都暫停,現在只能透過其他活動,如烹飪等,或讓長者看歌仔戲,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甚至有長者追劇,打發時間。醫護人員表示,若真的需要見面,醫生會評估讓家屬戴口罩探視,或在會議室由醫生向家屬說明病情。
-
2020-02-21 橘世代.好學橘
3歲到8旬都是她學生 黏土達人:肯學,年齡就無妨
基隆社區大學人型公仔黏土老師劉鳳珠,曾開過冰果室,當過珠寶飾品設計師、開過才藝班,她不斷自我學習,出國拿到日本、韓國捏塑證照,30多年來創作作品無數,成為人型公仔黏土達人,不管是傳統中國人物十八羅漢、濟公、西遊記,還是日韓公仔、卡通人物等都維妙維肖,活靈活現。 她常以自己的經驗教學,80多歲阿嬤也當她學生,「只要肯學習,年齡不是問題」。劉鳳珠的學生除3歲到10多歲小朋友,還有很多是退休或中老年人的「老學生」,她說,有一顆好學的心最重要,曾一名80歲阿嬤學了10年,她的作品讓家人朋友都非常驚奇,因為作品帶回家兒孫都驚呆了,她學黏土塑形是來療癒的,也讓她家客廳有了藝術的生命力,多了繽紛色彩。劉鳳珠的作品多樣,很能吸引人,有台灣傳統人物、廟會的風情,還融入日本人形雕塑、韓國捏塑的風格,經常受邀展出。因她有美術底子,各種人物、造型都信手拈來。非洲人像、中國古典造型人物,風格迥異的作品在她的工作坊都展現生命力。她在繪畫、黏土擁有多年實務經驗,除了指導學生專業有系統的繪畫課程外,致力黏土人形創作教學,學生以興趣為主而學習,或想準備各級術科考試以及各種專業證書課程,她都可幫忙訓練第二專長。「每一個感覺都不一樣,每一個我都很滿意」,她對自己作品很有信心,作品至今有數千件,數都數不清,全收藏在工作坊,每個房間都有她的創意,她說最難的就屬濟公,因為表情最豐富,十八羅漢各種喜怒哀樂表情都有,有擠眉弄眼,有面無表情。「表情一定要生動,讓人看得出喜怒哀樂!」她的工具很簡單,只有一把剪刀、一把刀子及一根塑膠棒。在她巧手之下,不管是何仙姑還是李鐵拐,都飄飄欲仙又逗趣。尤其Q版的媽祖紅紅的腮幫子及眼睛,更傳神。劉鳳珠小時候在桃園鄉下長大,田間泥土是她的玩伴,廟會活動是她的最愛,尤其歌仔戲多變的人物角色讓她著迷,每次都看到眼睛瞪得大大的,最讓她印像深刻的就是捏麵人的小攤販,無論是卡通還是動物,巧手的技藝,在她心中種下雕塑的種子。會走上美術這條路是因為老師的一句話,她說,國中有一次美術老師當著全班的面,稱讚她的作品畫得真的不錯,這句話讓她高興一整年,高中時毅然決然選了美工科。不過由於材料、畫材等花費實在太高,家境付不起,她靠靠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及夢想。劉鳳珠畢業後就在鶯歌當珠寶、飾物珠寶設計師,後來還開過冰果店賣熱食、冷飲,但嫁到基隆後開服飾店,每天搭配衣架模特兒的服飾也充實她的美學訓練。一路不斷學習,但真正改變她的,是有一次在台北看到老師傅做的黏土,塑形很快又千變萬化,尤其看到小叮噹真的是好巧又可愛,讓她決定改走黏土塑形這條路。沒想到,這一走就快走了30年,劉鳳珠說從年輕到現在中年,每天都不斷自我學習、充電,作品才會多樣化,她用這種觀念來教導學生,「想學東西永遠不嫌老」。【延伸閱讀 樂齡學習↘↘↘】。退休生活更好玩! 58歲黃芝蘭:我沒想過這輩子可以被叫老師。北市前體育局長鄭芳梵 對攝影「中毒」,退休不孤單!。從媒體人到「堡主」 楊基山:人生下半場,我就是個說故事的人。療癒沒有舞台的失落 退休校長陳今珍烘焙玩出成就感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2-01 橘世代.健康橘
從怕到愛 陳亞蘭多了「新家人」 甘願當毛孩奴
曾想過你身處的環境,有一天會出現「毛小孩」多過「真小孩」嗎?台灣在今年下半年就將進入這個世代!根據內政部與農委會的數據推估,台灣家貓與家犬的總數,在今年下半年將首度超過15歲以下孩童數。這個改變,使得「家人」有了新定義,「毛小孩」成為許多人的「新家人」,甚至是陪伴「共老」的「小情人」。知名藝人陳亞蘭,早期有點怕狗,因而對這層新關係有更深刻感受。為傳承歌仔戲不遺餘力的她,忙碌的生活因一隻小可愛西施犬「毛毛」意外的闖入,而有了心靈的慰藉。認養前夕 做了一場預知夢時間拉回2019年夏天,一位好友抱著4個月大的母狗毛毛,送給陳亞蘭養,當時陳亞蘭正為「忠孝節義」將開播忙得焦頭爛額,個性爽直的她,原本想回絕,但好友表示,白天可以幫忙照顧,加上楊麗花也很喜歡毛毛,暗示她可大家一起養。「毛毛也許是我前世的家人吧!」 陳亞蘭透露,接回毛毛的前一晚,她夢到自己養了一隻狗,醒來後將夢告訴楊麗花,沒多久友人就抱來毛毛。初養毛毛 忙到只當監護人楊麗花一直把陳亞蘭的「預知夢」放在心裡,一見到毛毛,就暗示性地問陳亞蘭:「妳看,可愛吧?」陳亞蘭便知楊麗花「心動」了,但她也知道,楊麗花不想再做為主要照顧人、承受失去愛犬的心痛,拗不過朋友心意,答應擔任毛毛的「監護人」。陳亞蘭笑稱,監護人的說法一點也不為過,這個階段的毛毛比較像「寄宿家庭」成員,因為她只有晚上收工時,才有空陪伴毛毛。楊麗花也很愛狗,之前養了十多年的愛犬「仔仔」去世,讓她相當難過,甚至在製作「忠孝節義」時,還把仔仔一些慣性動作加入到戲中動物身上。陳亞蘭透露,楊麗花很寵毛毛,為牠細心調配絞肉三餐,只要毛毛到身邊,楊麗花就說:「牠肚子餓了。」馬上拿東西給牠吃,寵溺程度有時候讓她也看傻眼。群狗狂吠 曾被嚇得喊救命毛毛不是陳亞蘭養的第一隻狗,甚至她還曾經怕狗。陳亞蘭說,十多年前,有次到陽明山擎天崗拍戲,她穿了古裝戲服,正準備上戲時,突然衝來一大群流浪狗朝她狂吠,她嚇到驚喊:「救命!」至今回想都心有餘悸,這次經驗讓她有陣子在路上看到狗都會急忙躲開。雖然知道毛小孩養個十多年終究會離開自己,但陳亞蘭這次「把握當下」養了毛毛,提到取名原因,她笑說:「因為牠實在太多毛了!」甚至剛修剪完毛髮,不到一個禮拜就又「披頭散髮」,因此後來都幫牠頭上綁個「沖天炮」,以免影響牠的視線。毛毛雖毛多又長,但陳亞蘭透露牠不太掉毛,且自己其實對狗毛過敏,如果有一點狗毛掉在家中,她全身就會開始癢,但養毛毛至今不太會有過敏現象。愛小情人 陪睡地板訓練牠「狗狗似乎也會幫自己取喜歡的名字」,陳亞蘭提到,當時大家在討論幫毛毛取名時,一講到「毛毛」,牠就立刻有反應回頭看。都說「什麼樣的人養什麼樣的寵物」,對於毛毛和自己相像的地方,陳亞蘭笑說:「歡歡(台語:很盧、講不聽之意)的吧!」隨後才補充,「精明、聰明」也和自己滿像的。提到毛毛的鬼靈精怪,陳亞蘭笑說,剛抱回家時是夏天,她「陪睡」毛毛,竟還遭到敷衍,一起睡個3、4分鐘,毛毛以為主人睡著了,就會嫌熱跑開,讓陳亞蘭好氣又好笑:「還不是因為牠自己毛太多!」一開始為了訓練毛毛不要跑到主人的床上睡、在床上尿尿,陳亞蘭會陪牠睡在地板上,怕翻身壓到狗,毛毛一動她就跟著醒來喬姿勢,笑稱毛毛就是自己的「小情人」;不過現在毛毛長大了,不太需要訓練也懂規矩,知道自己的床在哪裡,陳亞蘭笑說:「所以我們現在分床了。」心靈良藥 心繫「家人」在等門對於養了狗以後的改變,陳亞蘭說:「心裡會有牽掛,工作結束就想趕快回家,不會想待在外面,因為知道家裡有狗狗在等你」,前陣子為「忠孝節義」壓力大,陳亞蘭還夢到跟劇中角色一樣「吐血而亡」,驚醒後趕緊抱抱毛毛,成為她的心靈安慰。她也坦言,白天因忙於工作,大多將毛毛交給好友照顧,陳亞蘭自嘲有如「繼母」。不過,這樣毛毛白天也有伴,因好友把毛毛給陳亞蘭後,自己也養了另隻西施犬「安安」,陳亞蘭說,毛毛還會吃安安的醋,看到安安貼近主人身邊時,毛毛都會上前硬是把安安擠走。陳亞蘭雖平常忙於工作,但每天還是會抽空陪毛毛玩一會兒,最常玩的遊戲就是「咬圍巾」,陳亞蘭當天圍什麼圍巾,都會成為毛毛的玩具,但毛毛也很懂事,只是玩不會咬壞。陳亞蘭認為,毛毛好教的原因,可能跟牠的「出生背景」有關,毛毛的媽媽當時生了一窩小狗,而毛毛卻成為被送走的其中一隻,「牠可能會覺得自己是被拋棄的吧」,只要陳亞蘭發出「哼!」一聲,毛毛就會立刻變乖,「感覺牠會怕做錯事又被拋棄,有點寄人籬下的心酸。」不過這些都是主人自己的「小劇場」,陳亞蘭說沒有找過寵物溝通師,「而且我覺得毛毛還算是滿健康的啊!」更重要的是,毛毛不只有「監護人」陳亞蘭的愛,還有楊麗花「國寶級」的寵溺,是相當幸運的狗狗。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