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4 科別.腦部.神經
搜尋
核磁共振
共找到
351
筆 文章
-
-
2020-09-12 科別.腦部.神經
眼見白影誤為阿飄 原來腦長瘤
江姓中年男子有糖尿病史,2年前發現看數字出現重疊影像,以為疾病引起視力衰退,近來工作中竟從左眼不斷看到白影,以為看到「阿飄」受驚嚇,到大林慈濟就醫檢查發現是腦下垂體長一顆巨大腫瘤,經副院長腦神經外科醫師陳金城開刀後,順利擺脫「鬼影」糾纏。51歲江男前陣子因為左眼視力衰退,看東西變得很模糊,到鄰近的眼科檢查,醫師說是度數增加,配新眼鏡,幾天後狀況未改善,左眼視力無法看清近處,某天早晨專心工作,眼睛旁忽然出現白影,轉過去就又沒看到人,當下以為看到「阿飄」,嚇得趕緊到廟裡拜拜。陳金城說,江男表示除視力受影響,讓他難以啟齒的是性功能也有障礙,1年無法行房,從核磁共振檢查影像,確定腦下垂體腫瘤大小超過5公分,嚴重壓迫視神經,因腦下垂體位於腦部最底部的位置,位於掌管眼睛視覺的視神經交叉下方,為人體內分泌中樞,經鼻內視鏡手術移除腦下垂體腫瘤後,病人擺脫「阿飄」陰影,恢復正常性生活。陳金城指出,多數功能性腦下垂體腫瘤主要是內分泌不平衡及腫瘤引起,好發於成年人,若是泌乳激素分泌增加,女性恐會出現不孕、無生理期狀態,男性也可能會有女乳症、陽痿等症狀。
-
2020-09-11 科別.腦部.神經
男眼尾見白影誤為阿飄受驚 大林慈濟診斷腦部腫瘤惹禍
江姓中年男子有糖尿病史,2年前發現看數字出現重疊影像,以為疾病引起視力衰退,近來工作中竟從左眼不斷看到白影,以為看到「阿飄受驚嚇,到大林慈濟就醫檢查發現是腦下垂體長一顆巨大腫瘤,經腦神經外科醫師開刀後,順利擺脫「鬼影」糾纏。51歲江男前陣子因左眼視力衰退,看東西變很模糊,到鄰近眼科檢查,醫師說是度數增加,配新眼鏡,幾天後狀況未改善,左眼視力無法看清近處,只能看遠處,甚至某天早晨專心工作,眼睛旁忽然出現白影,轉過去就又沒看到人,當下以為看到「阿飄」,嚇得趕緊到廟裡拜拜。接續又到眼鏡行驗光,沒想到檢查儀器中的數字完全看不見,老闆說,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黃斑部病變,請他再到大醫院做詳細檢查。大林慈濟副院長陳金城說,江男主訴除視力受影響,讓他難以啟齒的是性功能也有障礙,1年無法行房,從核磁共振檢查影像,確定腦下垂體腫瘤大小超過5公分,嚴重壓迫視神經,因腦下垂體位於腦部最底部的位置,位於掌管眼睛視覺的視神經交叉下方,為人體內分泌中樞,經鼻內視鏡手術移除腦下垂體腫瘤後,病人擺脫「阿飄」陰影,恢復正常性生活。陳金城指出,多數功能性腦下垂體腫瘤主要是內分泌不平衡及腫瘤引起,好發於成年人,若是泌乳激素分泌增加,女性恐會出現不孕、無生理期狀態,男性也可能會有女乳症、陽痿等症狀。治療上,通常依照是否有分泌激素或壓迫視神經考慮不同治療,部分可單用藥物治療,但有些則需接受手術,或輔助電療等方式。
-
2020-09-09 科別.腦部.神經
顱內動脈瘤破裂開刀搶時間 醫師形容猶如「拆炸彈」
一名41歲婦人日前因突然的爆炸性頭痛、腦壓增加、意識開始嗜睡昏迷,被家人緊急送往急診,經診斷是「顱內動脈瘤破裂」,馬上為她進行「開顱夾除手術」,術後復原狀況良好。因顱內動脈瘤破裂95%事前無症狀,醫師呼籲超過30歲民眾,每年定期做健康檢查,早期發現腦部血管異常,以免不幸憾事發生。長安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李漢忠指出,顱內動脈瘤破裂是出血性腦中風的主因之一,因腦血管結構異常,長期受到血流不平均的壓力,造成動脈血管鼓出囊泡,形成血管瘤。通常一旦破裂,往往造成20%以上死亡率、50%以上的重殘,能走出醫院的患者,10位裡面不到3人。他強調,動脈瘤破裂初期,下視丘會分泌血管收縮素,讓破裂處隨血管收縮,醫師此時才得以利用時間進行血管攝影並進行搶救。搶時間對這樣的患者非常重要,也必須馬上執行高難度的開顱夾除手術預防再次破裂出血。李漢忠形容,手術過程有如拆炸彈般,因有7~10%會在手術中再爆掉,若放任不處理24小時內5%、14天內20~25%會再次破裂,每次破裂都是一次大出血,會有20%的死亡率,可說分秒必爭。長安醫院9月起成立神經醫學中心,由李漢忠帶領的神經外科團隊進駐下,腦瘤、腦中風、腦外傷等急重症都可以在本院獲得最佳治療,幫助有需要的社區民眾,把握黃金救援時間,就近救命治療。此外更結合骨科,引進新儀器,有關脊椎骨刺、椎間盤突出及脊柱滑脫等難治病症,也都可以透過脊椎微創手術治療。李漢忠指出,顱內動脈瘤破裂發生率萬分之一,台灣每年有2000人發生,但95%事前無症狀。呼籲女性超過30歲、男性超過35歲,尤其是有家族病史及三高患者,每年定期到醫院做健檢,一旦發現動脈瘤,建議住院接受腦部血管攝影檢查,以後更需每年追蹤一次腦部核磁共振造影,早期發現及治療。
-
2020-09-05 科別.骨科.復健
肩痛就是五十肩,忍忍就會自己好? 導致肩痛的最常見原因其實是它
肩關節有很多的肌腱和肌肉,可以做很多大範圍的動作,同時也最容易產生疾病。肩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筋骨疼痛被稱為肩痛。中老年人常有肩部疼痛的困擾,舉臂梳頭、脫上衣、沐浴等都會有困難,甚至睡覺翻身都會因為肩痛而驚醒。肩周炎又稱肩關節周圍炎,俗稱凝肩、五十肩。由於肩周炎這個概念在很多人的思想裡已經根深蒂固,所以絕大部分人都認為「肩痛」就是「肩周炎」,忍忍就過去了,有些人不到醫院而是自行按摩推拿,這樣的醫療常識導致很多患者病情加劇,並且頑固地認為「肩周炎就是治療不好的」。那麼,肩痛的原因就是肩周炎嗎?有研究數據表明,真正的肩周炎發病率很低,只佔肩痛患者的10%~15%,導致肩痛最常見的原因是肩袖損傷,其中60歲以上由於肩痛就診的老年人中,肩袖損傷的比例超過60%。我們來看以下兩個病例:病例1:蘇先生,66歲。平時肩部偶有不適,坐公交汽車遇急剎車,拉著拉環的右肩感到不適無力。到醫院經核磁共振檢查,診斷為肩袖岡上肌腱斷裂。病例2:金小姐,50歲。到超市買東西,因左手提重物,感左肩不適,到醫院經核磁檢查,診斷為肩袖岡上肌腱大部分撕裂。所謂「肩袖」,是由肩部四塊肌肉的肌腱組成的,分別稱作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圓肌,這四塊肌肉在肱骨頭前、上、後方像袖套一樣包裹著肱骨頭,呈袖口狀,故而得名,它對肩關節的活動、 穩定起主要作用。肩袖撕裂是肩袖損傷發展到晚期的結果。肩袖中最常見的損傷部位就是岡上肌腱(90%),肩胛下肌腱撕裂少見,岡下肌腱撕裂也很少見,單獨小圓肌腱撕裂罕見,但岡上肌腱可合併岡下肌腱或其他肌腱撕裂。肩袖損傷的發病機制分為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急性損傷常見於摔倒時肩部支撐、暴力牽拉、提拉重物;慢性損傷常見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另外,某些特殊工種,如油漆工、粉刷工等等,以及長期從事業餘羽毛球、網球、游泳等需要上肢過頂運動的人群也較多見。肩袖損傷的病因在醫學界尚有不同見解:撞擊學說認為,95%的肌腱斷裂是因為撞擊引起的。當肩關節外展時,肌腱袖受到喙肩弓的碰撞,發生充血、水腫、變性,導致肌腱斷裂。退變與外傷學說認為,肩袖撕裂最常發生在離岡上肌腱抵止點約1cm處,此區域血供較差,常被認為缺血危險區。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腱尤其是岡上肌腱的乏血管區增多,肌纖維壞死斷裂,當遇到輕微外傷時,即可出現明顯的肌腱斷裂。研究表明,除少部分肩袖損傷有急性外傷史,大部分是磨損改變及肌腱退變。肩袖撕裂的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50歲的無症狀患者約40%患有肩袖全層撕裂,>60歲的無症狀患者局部和全層撕裂的患病率均超過60%。肩袖損傷臨床症狀多表現為:急性外傷史、重複性或累積性損傷史;肩關節疼痛、活動障礙,其中最典型的是頸肩部夜間疼痛以及“過頂位”活動疼痛(即患肢高舉過自己頭頂),患者十分痛苦,無法患側臥位,嚴重影響睡眠。肩袖損傷的特殊體徵主要包括肩墜落試驗和疼痛弧徵。肩墜落試驗:被動抬高患臂至上舉90°~120°,撤除支持後,患臂不能自主支撐而發生臂墜落和疼痛即為陽性。疼痛弧徵:患臂上舉60°~120°範圍內出現肩前方或肩峰下疼痛即為陽性。重要的影像學檢查:首先是X光檢查,它作為肩峰撞擊症、肩袖撕裂的輔助檢查手段,可顯示肩峰形狀、肩峰下間隙的距離、肩峰下骨贅及異常鈣化等病理改變。核磁(MR)檢查,對於診斷肌腱及軟骨病變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與病理解剖的吻合度高。肩袖損傷中的部分撕裂和全層撕裂,以及損傷的撕裂程度,在核磁檢查中均可明確診斷,為臨床進一步治療提供可靠依據。治療建議:肩痛是中老年人常見疾病,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自我診治,以免加重病情。肩痛時,先到醫院請醫生診斷病因,經過MR檢查明確病因診斷後,再進行治療。肩袖部分撕裂可以非手術治療。根據醫生的囑託,休息制動、口服中藥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外用藥、封閉、牽引等。肩袖的全層撕裂為肌腱的連續性中斷、撕裂,從關節面延伸到滑囊面。此類患者需要手術治療。目前關節鏡微創手術技術日趨成熟,其視野開闊、創傷小、術後恢復快,已經在臨床廣泛採用。本文由東方醫院災難醫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王韜進行科學性把關。(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28 醫療.自體免疫
戒菸吧 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抽菸會加劇病情
一名大學生腰痛半年,且走路不方便,原本以為是打球扭傷,長期以來「對痛容忍」,經過核磁共振檢查才發現髖關節已經被侵犯,同時軟骨已經腐蝕、滑膜組織增生,並有積水,原來是僵直性脊椎炎上身,加上有抽菸習慣,讓病情更難以控制。根據國健署的資料,21歲到30歲的男性,大約每五個人就有一個人吸菸。吸菸人口在36歲到40歲年齡層達最高峰,每3個男性就有1個吸菸。奇美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陳宏安指出,在門診中,大約每三個僵直性脊椎炎的病患,就有一個有抽菸的習慣。菸品有上萬種化學物質,會造成身體發炎性影響,加重身體氧化壓力,造成發炎激素上升,讓發炎細胞增加。陳宏安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脊椎與下肢關節的發炎性疾病,病患體內因為發炎激素升高,不斷地侵犯脊椎與下肢關節,若是沒有良好控制,經過數年的時間,恐將發展到骨頭沾黏,傷害造成後就難以回復。在治療部分,第一線的口服消炎止痛藥若使用超過半年,仍然無法控制脊椎發炎情況的患者,可以健保申請給付抗腫瘤壞死因子及第17介白質抑制劑,這些都是生物製劑,可以阻斷疾病的進展 ,而達到抗發炎和調節免疫的效果。藉由調節發炎過程,抑制發炎,可減輕發炎症狀,進而改善病患的身體活動度。曾有本土研究發現,抽菸的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會產生更嚴重的全身性發炎反應、關節炎惡化、關節僵硬、心血管併發症。陳宏安說,若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有抽菸的習慣,對病患來說如同是「火上加油」,因此當務之急是戒菸,減少身體內不停發炎的刺激。這名大學生因為合併抽菸,所以口服藥物治療的效果不好,病情一直不穩定,除了改用生物製劑之外,病患也配合戒菸,兩相輔助之下,最後腰痛與髖關節病況改善,病患也終於可以回到籃球場。陳宏安小檔案專長:1.風濕病2.類風濕性關節炎3.乾癬性關節炎4.僵直性脊椎炎5.紅斑性狼瘡6.乾躁症7.過敏性皮膚病8.過敏性鼻炎9.蕁麻疹10.痛風及高尿酸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1.台北榮總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2.嘉義榮民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3.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4.國立陽明大學內科學系講師5.風濕病醫學會2005年優秀青年論文獎6.奇美醫學中心2011及2012年主治醫師論文獎
-
2020-08-21 科別.泌尿腎臟
爸爸們該進廠檢修了!7種中老年男性易罹患的疾病與檢查方式
八月是屬於父親的日子,我們對家中已步入中老年的父親的健康情形了解嗎?中老年男性會面臨的疾病很多,透過完整的健康檢查,大多可以讓疾病現形。提醒為人子女,甚至是您本人,可以朝以下介紹的中老年男性易罹患的疾病來做健康檢查,以期早期發現徵兆,提早預防,過個有品質的健康人生。1.攝護腺肥大「醫師啊,我最近尿尿都要用力,而且尿不乾淨。一天要跑好幾次廁所,晚上睡覺也要上二、三次廁所,這樣已經有半年了,每天睡眠都不足,我是不是攝護腺肥大啊?」一位年紀60歲的阿伯問我,我幫他檢查攝護腺及安排超音波後,確定有攝護腺肥大,馬上開藥給這位阿伯服用,一個禮拜後症狀緩解很多,解尿也比較順暢,重點是夜尿的次數減少,睡眠品質變好,整個人都變得有精神許多。以上是攝護腺肥大男性常見的表現症狀,有的人症狀甚至超過10年,都到快尿不出來才到醫院求診,多半需要放導尿管甚至開刀處理才尿得出來,所以早期發現可以早期治療,減少需要接受手術的風險。攝護腺是在膀胱開口及尿道間的一個器官,主要負責分泌攝護腺液組成精液。攝護腺會隨著年紀越大而變大,當阻塞到尿道的時候,小便就會不順暢,需要用力才能解乾淨。健康檢查項目針對攝護腺肥大,有泌尿外科專科醫師會診,針對排尿症狀做詳細解說,身體檢查也會從肛門指診,檢查攝護腺有無變大或長硬塊。另外有攝護腺超音波,可以更準確量測攝護腺大小。攝護腺檢查還包括抽血驗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PSA),若指數超過4,則需要到泌尿科門診就診及追蹤,指數持續升高則有罹患攝護腺癌症的風險。另外有攝護腺癌家族史的男性朋友,可以透過攝護腺核磁共振影像檢查,做更精準的偵測。2.男性更年期不只女性有更年期,男性的更年期症狀常常被忽略。根據統計,超過40歲以上的男性,每4個人中就有一人有睪固酮缺乏的問題,睪固酮就是男性賀爾蒙,缺乏都會產生更年期現象,常見的症狀包括:記憶力衰退、容易疲勞、失眠、易怒與憂鬱,體力也會降低,甚至性功能變差,有勃起功能障礙。除年紀越大睪固酮濃度越低,其他如:肥胖、抽菸、酗酒、壓力大、濫用藥物也會影響睪固酮濃度。睪固酮濃度過低也常同時併發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與冠狀動脈...等疾病。要如何知道自己的睪固酮濃度是否正常呢?只要在早上抽血檢驗睪固酮,濃度低於300ng/dL,就可以確認有睪固酮缺乏的問題,此時就必須到泌尿科門診就診,諮詢是否需要接受睪固酮補充治療,若接受治療後可以改善情緒和認知功能、增強肌肉的強度,改善同時罹患的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進一步可以改善性功能及勃起功能。3.腹股溝疝氣腹股溝疝氣也是男性常見的疾病,除了嬰兒期容易發生外,另一個時期就是中老年男性。腹股溝疝氣就是在腹股溝處有缺口,而腹腔內的腸子或組織容易掉到缺口產生疼痛。由於疝氣是需要手術才能治療好的疾病,所以在健康檢查時,醫師會用手放在受檢查者雙側腹股溝的下方,請受檢查者腹部用力,檢查是否有突出的組織,如果有摸到,則可以診斷為腹股溝疝氣;有的人甚至疝氣已經大到掉到陰囊仍不自知,檢查不需要腹部用力就可以摸到並看到。確定有腹股溝疝氣的男性,需要至門診安排治療。4.陰囊水腫陰囊水腫的表現常見一側陰囊較對側腫大,平時不會疼痛,但可能會有異物感。在健康檢查時,醫師會用手觸診兩側睪丸及陰囊,若有腫脹像水球觸感的囊腫,就可以懷疑有陰囊水腫。此時需要到泌尿科門診,安排陰囊超音波檢查,若發現有許多水在陰囊裡面,則確定診斷為陰囊水腫,必須接受手術切除才會痊癒。5.包皮過長包皮過長可能會合併反覆的包皮發炎,也會增加尿道感染的機率。在健康檢查時,醫師會視診包皮長度,若龜頭被包住又無法輕易的用手撥開包皮露出,則可以診斷為包皮過長。6.精索靜脈曲張靜脈曲張常見在小腿,但男性的精索靜脈曲張也不在少數。主要發生在連結睪丸的精索,精索裡有輸精管和許多血管,因為長期在悶熱環境或穿緊身褲,會讓精索靜脈曲張,曲張壓迫神經會有疼痛不舒服的感覺。在健康檢查時,醫師會視診陰囊外觀,若有明顯的血管團狀物,並在觸診時摸到睪丸旁也有團狀物,則可以診斷為精索靜脈曲張。若常有下腹及睪丸旁疼痛,則需要到泌尿科門診接受治療。7.腎結石男性比女性好發2-3倍以上,腎結石是可以沒有症狀的,但是發作起來會腰痛極度劇烈,並且有血尿症狀,所以在健康檢查時是必要檢查項目。醫師會用手敲診腰部檢查是否有疼痛外,腹部X光及超音波檢查也可以看是否有腎結石,另外尿液檢查若有發現血尿,也要進一步排除是否有腎結石的可能。腎結石的處理可以用體外震波碎石或內視鏡取石,端看結石的大小位置來做判斷,這需要泌尿科醫師的專業來處理。男性健康檢查特殊項目
-
2020-08-16 橘世代.健康橘
腰痛腳麻走不動,可能是「全身最長的神經」受傷了
新竹一名65歲的阿公,長期有腰痛問題,因疼痛感還在忍受範圍並未就醫,但在一次跌倒意外後,腰痛越來越嚴重,且疼痛範圍從左腰延伸到大腿及小腿、腳底麻木,甚至痛到無法行走。經醫師安排X光及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阿公脊椎第4、5節有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因原本年紀大脊椎退化又跌倒,將椎間盤擠出,才引起左腿疼痛,經醫師施以微創手術移除掉出來的椎間盤,改善阿公神經壓迫症狀,也恢復正常行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江忠穎表示,脊椎問題是許多長者的困擾之一,年紀大脊椎會有所變化,容易造成骨刺或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骨質疏鬆症都是常見退化性脊椎疾病。坐骨神經是全身最長的神經,匯集下背部神經分支,因此,當坐骨神經出問題時,痛的範圍可能從下背一路痛到屁股、大腿及小腿,甚至腳底,而容易有坐骨神經痛的危險因子,除了年紀外,因工作關係需長期背負重物或久坐不動,都較可能罹患了坐骨神經痛。江忠穎指出,一般患者症狀為麻痛時會使用藥物治療及復健,可以透過熱敷、電療緩解疼痛,患者也可以做拉腰的動作,把神經孔拉大,讓神經放鬆,神經不被壓迫,就不會麻痛,但有2到3成的患者仍無法透過上述方法解決,必須進入開刀階段。江忠穎說,若疼痛影響到功能就一定要開刀,如下肢無力無法行走、大小便失禁等,必須及早手術治療,否則拖太久再開刀也不一定能治療好,功能恢復較慢甚至無法恢復。骨質疏鬆症、肌肉缺少症也是長者常見的疾病,隨著身體老化,骨質和肌肉量會慢慢流失,且骨質疏鬆症本身並沒有任何病徵,但容易因輕微碰撞或跌倒而骨折,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的外觀變化。江忠穎說,適度的運動可以幫助減緩老化,維持肌力及柔軟度,改善身體控制能力,包括平衡感及敏捷度,讓長者降低跌倒風險,並多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3,如牛奶及乳製品、小魚乾及深綠色蔬菜等 。也提醒長者在生活習慣方面,下床或起身動作要緩慢,起床後可先在床邊坐一分鐘,以防發生姿態性低血壓而暈跌,少做高度太矮的小凳子,撿東西時也應盡量放緩動作,避免直接彎腰,而是改為蹲下再撿。精選延伸閱讀↘↘↘。銀齡練健身「慢慢來,身體狀態不退步就是進步」。腰痠背痛 小心肌肉痠痛或椎間盤病變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4 科別.骨科.復健
腰酸背痛別輕忽,有可能是椎間盤突出 8種方式可治療!
小廷是個有運動習慣的年輕男性,一次重量訓練後忽然感覺到腰酸背痛,起初認為只是訓練過量不以為意,認為只要休息自然會好轉,然而休息超過一個月不見改善,後續更有下肢無力、痠麻等症狀甚至影響正常生活作息,至醫院就診才發現竟是椎間盤突出...淺談椎間盤突出(HIVD)脊椎骨與脊椎骨之間有軟骨充當緩衝墊,這種軟骨就稱為椎間盤。椎間盤構造又分為內部的髓核與外圍的環狀纖維,當外圍環狀纖維產生破裂,造成髓核突出或者椎間盤變形、移位或破裂就會壓迫到附近的脊髓與脊神經,稱為椎間盤突出,可能就會造成患者症狀不適。突發性的椎間盤突出以青壯年者居多,有人統計20-50歲者達70%以上;男性多於女性(約4-6:1)。造成椎間盤突出的原因與危險因子 ●年紀:好發於20-50歲●姿勢不正確、彎腰駝背、滑手機頸椎前傾●肥胖:體重過重,腹部突出導致腰椎壓力承受增大●腹肌背肌肌力不足或健身姿勢不正確:肌肉無力導致椎間盤支撐力不足壓力過大,容易造成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的症狀下背疼痛是椎間盤病人來求診最常見主訴,然而並非有下背痛的患者皆有椎間盤突出,較常見的特徵症狀有●有明顯舒緩與加重因子:噴嚏、咳嗽、彎腰加劇、躺下舒服●合併有神經症狀:疼痛輻射至腿足、小腿、大腿後側有抽搐痛、患肢皮膚上發麻、感覺異常、下肢遲鈍、深部肌腱反射減弱、坐骨神經痛●長期症狀造成姿勢上的變異:向健側傾斜、站立時骨盆傾斜●如病程拉長則有晚期症狀:背後看起來扁平、腿部肌肉無力萎縮、反射消失。疾病如何診斷病人來求診後,診間內會理學檢查作初步診斷,常會發現有: ●坐骨神經上深部觸診會感壓痛●受影響神經根皮節之客觀性感覺喪失●仰臥直抬腿測試(Single leg raise test; SLRT):仰臥在床上將腿伸直,抬起其中一腳,抬起的過程中讓臀部緊貼在床上。正常抬起的角度可至70度以上,如果抬起角度於30-70度時出現明顯的疼痛加重,可能是椎間盤突出。●影像檢查包含: X光片、脊椎攝影、核磁共振攝影(MRI)、電腦斷層掃描(CT)等,醫師會依照病患之症狀與診斷安排適當的影像學檢查。 治療方式●保守治療:椎間盤突出的治療多從完整的非手術治療計畫下開始,如非手術治療的復原不佳或持續惡化則需要手術治療。約80%的椎間盤突出可在保守治療下有良好預後●休息:在急性期盡量臥床休息、減少平時活動量,減少患部承受負重的活動。藉著減少患部承受正常負重的活動所形成的壓力,來緩解疼痛,同時減少髓鞘內壓力,如此通常可使突出之椎間盤自刺激神經根的位置上離開。纖維環裂縫可能形成疤組織,因此可以防止椎間盤繼續突出。●藥物治療:適當止痛藥物可以緩解疼痛、鬆弛肌肉,減緩病患急性期不適。除了使用藥物外還可以配合深部超音波熱療法與局部熱敷來緩解疼痛、鬆弛肌肉●物理治療:在急性期疼痛緩減後,可進行適當的運動訓練背部肌肉、核心肌群等,如仰臥起坐、將骨盆抬高及膝胸運動等幫助椎間盤穩定脊椎穩定度●矯正姿勢:養成正確的姿勢(包括站姿、坐姿與行走姿勢),減少復發的機會●運動:動作應平穩緩慢,不可快速,持之以恆才有效。在做運動時,如果疼痛增加或症狀變明顯應馬上停止該運動●手術治療:當個案對保守療法不發生反應時,或是神經功能障礙日趨嚴重造成運動或感覺麻痺、括約肌控制能力喪失、垂足、疼痛嚴重,影響到個案之日常生活以及工作時,則必須採用手術治療來緩解病況。研究統計指出,手術治療有90%左右的成功率。●微創內視鏡脊椎手術: 隨著醫療進步與符合現代人生活需求,目前針對椎間盤突出使用微創內視鏡手術已經成為趨勢。相較傳統手術的優勢包含:傷口小破壞少、失血量少、住院與復健期縮短與併發症較低等好處。目前常用技術有單通道內視鏡手術與雙通道內視鏡手術,傷口約在1公分左右(一塊硬幣直徑約2公分),都能達到良好的手術效果。 小突出大影響多數病患可以保守治療治癒,然而對保守治療效果不彰或嚴重個案仍需要手術介入。本院脊椎骨科是台灣最早鑽研脊椎內視鏡手術的先驅之一,長期致力於發展微創脊椎手術,透過小傷口微破壞解決大問題、嘉惠病人。不僅於老年患者,椎間盤突出也是年輕人下背疼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小小的椎間盤突出就可能造成病患極大的症狀與生活困擾。各位朋友如有下背痛的問題或者擔心有椎間盤突出的情形,請洽專業醫師尋求完整的治療計畫,也歡迎到本院骨科部脊椎外科讓我們為您做進一步的診療與諮詢。
-
2020-08-13 癌症.抗癌新知
早期肝癌存活率 最新統計嘉基領先全國平均值
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統計,早期肝癌民國102年到106年平均治療存活率為59.87%,嘉義基督教醫院為63.84%,不僅領先全國平均值,也高於醫學中心,嘉基採「肝癌電燒」,降低治療危險性,一名劉姓男子利用電燒治療肝癌,當時住院僅4天,已5年未復發,許多朋友都不知道他得過肝癌,感謝嘉基讓他恢復健康身體。嘉基院長姚維仁、胃腸肝膽科醫師陳柏岳等人今天透過「嘉基早期肝癌存活率優於全國」記者會,慶祝近5年的亮眼成績,院方也以牛肝示範電燒狀況,被治癒的劉男也現身說法。劉男說,他是65歲的退休勞工,本身患有慢性C型肝炎數十年,過去由於沒有症狀,並未定期追蹤,5年前,他因稍感疲憊,前往嘉義基督教肝膽科求診,發現代表肝癌指數的胎兒蛋白暴增,於腹部超音波下發現3公分的肝癌,接受肝癌電燒治療,又服用C型肝炎的新式口服抗病毒藥,將困擾數十年的C肝病毒清除,如今都未復發。陳柏岳表示,過去的早期肝癌患者,多半只能接受開刀切肝或是風險更高的換肝手術,對於年紀較大、體能較差或是無法承受重大手術的患者而言,是高危險性治療,嘉基讓早期肝癌患者接受「電熱射頻燒灼術」,也就是俗稱的「肝癌電燒」,得到相當大的成效。陳柏岳說,肝癌電燒的最大好處,就是對於中小型的肝癌,可以達到與開刀或換肝相同的治療成功率,在患者身上只會留下微小的電燒針傷口,住院時間多半只有3到5日。陳柏岳表示,嘉基對較大型的肝癌,也能採取多針燒灼治療,2年前引進最新的肝癌微波治療,肝癌清除更迅速,也買入最新的腹部超音波機型,可以融合患者的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影像,搭配去年台灣剛引進的超音波顯影劑注射,幾乎可以讓所有肝臟內躲藏的腫瘤全部現形。
-
2020-08-04 科別.心臟血管
正值壯年反覆中風 當心是心臟這個問題造成
腦中風是非常嚴重的健康危害,多年來都在十大死因中名列前茅,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常讓人措手不及,還可能留下後遺症,千萬不可大意。中風徵兆包含臉部表情不對稱、一側手臂無力下垂、說話含糊不清,若發現這些徵兆,一定要立刻就醫。腦中風分成出血性腦中風、缺血性腦中風,出血性腦中風是腦部血管破裂,缺血性腦中風則是腦部血管阻塞,大約70-80%的中風屬於缺血性中風。發生缺血性腦中風時,醫師會安排一系列檢查,嘗試找出導致中風的原因,例如動脈粥狀硬化、心房顫動、凝血疾病、動脈炎等,不過仍有10-40%之缺血性中風找不到明確病因,被稱為「隱源性中風(cryptogenic stroke)」。「隱源性中風」在45歲以下族群的發生率較高 ,對患者、家人容易造成巨大衝擊。隱源性中風的可能原因相當多,其中又有50%隱源性中風患者合併有開放性卵圓孔(卵圓孔未閉)。中風徵兆刻不容緩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科陳業鵬醫師回憶道,曾經有位三十多歲的女性患者,本身沒有特別疾病史,有一天卻突然單側無力被送來醫院。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腦部有區域中風,比較像是血栓造成的缺血性中風。經檢查找不出中風原因,此稱隱源性中風,懷疑是否有卵圓孔未閉合,初步超音檢查未發現異常。但是進一步的經食道心臟超音波檢查中,果然在心房中隔找到未完全閉合的卵圓孔。經過評估,醫師建議患者將卵圓孔關閉並服用抗凝血劑,以預防二次中風,現病人癒後良好。什麼是卵圓孔未閉?陳業鵬醫師表示,每個人的心臟都有卵圓孔,在胎兒時期,我們的肺臟尚未發育完全、仍是塌陷狀態,回到右心房的血液主要會經由卵圓孔進入左心房,然後進入左心室,被送往全身。出生之後,氣體交換的工作由肺臟負責,回到右心房的血液會進入右心室,再送入肺臟循環,於是卵圓孔會漸漸關閉。一般而言,卵圓孔會在5到7個月左右關閉,若到了一歲之後還沒完全關閉,就叫做「卵圓孔閉鎖不全」、「卵圓孔未閉」或「開放性卵圓孔」。成年人約有25%的人有開放性卵圓孔。近年來,研究發現卵圓孔未閉也有可能導致腦中風,因為有一些血栓可能經由卵圓孔飄到左心,隨著血液送往全身,若血栓進入腦部,就會導致缺血性腦中風。所以在臨床上若遇到找不到明顯原因的中風,醫師便會安排病患進一步檢查,看看是否有卵圓孔未閉的狀況,進而接受進一步治療防止再次中風。關閉卵圓孔,減少二度中風的機會陳業鵬醫師解釋道,中風患者若檢查出卵圓孔未閉,目前的治療指引會建議關閉卵圓孔。過去要關閉卵圓孔得藉由外科手術,必須打開胸骨,接上體外循環機,讓心臟停止跳動,再打開心臟修補卵圓孔。補好卵圓孔後,外科醫師會縫合心臟,並讓心臟回復跳動。 隨著導管技術的進步,現在已可利用導管來進行卵圓孔關閉手術。醫師會由鼠蹊部靜脈放入導管,一路通往心臟,進入右心房。在X光的輔助下,將導管穿過卵圓孔進入左心房。確認位置後,放置卵圓孔關閉器,血栓便無法再經由卵圓孔進入左心房,病人可在清醒下完成治療,順利的話,手術可以在30分鐘內結束。醫師通常會安排患者於手術前一天住院,第二天進行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沒有問題的話,術後隔天便可以出院。因為是由靜脈插入導管,靜脈壓力低,較不會有腳部血腫的問題。和開心手術比較起來,經導管卵圓孔關閉的手術時間短、恢復期也快、安全性較高、疼痛較少、住院天數也較少,是現在醫療指引建議治療方式。臨床研究發現,與使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相比,接受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並使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可以減少97%再次中風的風險。目前大部分國家的指引都建議關閉卵圓孔,而美國神經內科學會與歐洲神經內科學會2020年治療指引都建議患者關閉卵圓孔以降低再次中風。在台灣對於曾經中風,且有卵圓孔未閉的患者,健保亦有給付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部分患者可能因為身體狀況、心臟結構的一些變異等,不適合接受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只能採用傳統開心手術,或者保持藥物控制,相對來講復發性中風的機會就會比較高。預防中風,保養重點陳業鵬醫師提醒道,接受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後,患者還是要記得規則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因為卵圓孔未閉僅是隱源性中風的可能原因之一,規則服藥有助於降低二次中風的機會。部分患者可能有出現心房顫動或心房撲動的機會,最好能定期回診追蹤。剛接受完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的患者,初期建議暫時不要進行太激烈的運動,經過一段時間後,內皮會包覆卵圓孔關閉器,脫落的機會很低,屆時便可恢復正常運動。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加留意血壓、血糖、血脂、膽固醇等狀況,務必好好控制,維持健康生活型態,才能降低腦中風的風險!原文:
-
2020-08-03 科別.耳鼻喉
美國病童罹乳突炎 跨國遠距醫療微創內視鏡手術治療
一名7歲的孩童從小就有反覆性中耳炎及聽力損失的問題,去年發生嚴重的抗藥性細菌感染,在美國接受治療以為病情已獲得控制,隨後跟隨父母來台居住,沒想到耳朵繼續流膿、耳後部分紅腫熱痛,頭痛甚至聽損加劇,就醫後透過純音聽力檢查,耳咽管功能檢查及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反覆性中耳炎合併難治性乳突炎」,經醫師施以「中耳微創內視鏡併上隱窩乳突鑿開手術」及「耳咽管微創內視鏡手術」,病童耳朵已沒有流膿紅腫等問題,聽力也從原本的中重度聽損提升到輕度聽損。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王堂權表示,由於此病童在美國長期就診,為了更深入了解病童的病史,在家屬的同意下,利用「聽覺輔具之智慧遠距系統」平台,同步掌握病童在美國的病史、處置、檢查參數、助聽器的數據等,透過跨國會議以及會同感染科討論後,進行精準的微創手術。王堂權指出,乳突炎屬於中耳炎的併發症之一,中耳炎治療未果、中耳腔感染化膿、耳咽管長期功能不良,都是促使發病的原因,因乳突腔與腦組織只有薄薄的一層骨板分開,一旦發生乳突炎,若沒有立即治療,細菌就有機會進入腦部引起腦膜炎、腦膿瘍或腦靜脈竇栓塞等,嚴重者甚至可能死亡。「中耳暨乳突腔微創內視鏡手術」是經由外耳道自然孔進行手術,清除乳突腔發炎性肉芽及壞死組織,不像過去傳統手術需要剃頭髮及耳後切開6公分傷口,此手術利用內視鏡克服外耳道狹窄彎曲容易遮蔽視野的問題,也無外在傷口,術後不必頭部壓迫包紮,大幅降低術後頭部悶脹不適,耳後也不會出現麻木及疼痛感;「耳咽管微創內視鏡手術」,也是經由鼻腔自然孔手術,進行耳咽管功能重建,改善中耳腔及乳突腔的壓力調節機制,以及引流中耳腔積膿等問題。王堂權說,在合併以上兩種手術,讓病童沾黏阻塞的耳咽管得以暢通,也清除中耳及乳突腔的肉芽和壞死組織,重建耳朵的正常通氣機制及同步改善乳突腔的引流功能,目前病童聽力慢慢改善中。
-
2020-08-02 養生.健康瘦身
「收小腹、保健康」褲腰超過35吋 內臟脂肪如未爆彈
很多爸爸都有一個又大又圓的肚腩,即使年輕時自詡有六塊肌的壯老爸,一過中年,歲月無情,硬是融成了一整塊油脂含量極高的鮪魚肚;有的爸爸則是自帶又圓又硬的啤酒肚,彷彿隨時可以取下來打籃球。或許老爸不計較大腹便便影響美觀,但大肚腩對健康的影響可不能不計較。肥胖、肚子大、腰圍粗……都會讓各種疾病風險增加。今年父親節,陪爸爸一起擬定健康計畫,「收小腹、保健康」。捏一捏爸爸圓滾滾的肚子,腹部肥胖讓腰圍變粗,代表著內臟脂肪愈積愈多,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影響身體代謝,這樣的中年「腹」爸爸,在台灣不是少數。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分析調查, 四十歲以上男性中,大概每三個人就有一個人有代謝症候群問題。肚腩硬或軟 與脂肪分布有關「啤酒肚」、「鮪魚肚」傻傻分不清楚,常有人說,啤酒肚摸起來硬邦邦,鮪魚肚摸起來鬆軟,但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說,其實大肚腩都一樣,只是形容的方式不一樣,肚子捏起來會有軟硬的差別,只是每個人的皮下組織構造不同。黃國晉說,在醫師眼中,通常會將圓滾滾的肚子分成長在皮膚底下的「皮下脂肪」,如胖胖的相撲選手,一層一層的肚腩都是皮下脂肪;另一種是長在內臟周圍的「內臟脂肪」,對於中年「腹」爸爸而言,因囤積「內臟脂肪」造成的腹部肥胖最常見,也對健康威脅最大。哪種脂肪 得靠儀器判別民眾能自己分辨圓圓的肚腩裡面,藏的是「皮下脂肪」或「內臟脂肪」嗎?黃國晉表示,最精準方式是透過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等影像儀器判斷。捏肚子只能作為減肥民眾自我監測,若捏一捏發現肚子肉沒有少,但體重明顯下降,意味內臟脂肪減少,體重控制出現成效。國健署規定的男性健康腰圍必須小於90公分,換句話說褲子腰圍尺寸超過35吋,就意味腰圍太粗。國健署慢性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提醒,「腹」爸爸注意飲食、運動、體重控制,必要時諮詢醫療健康照護人員,否則恐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影響代謝 三高慢性病上身「腰圍」代表脂肪分布,腰圍粗、腹部肥胖幾乎可以直接與「內臟脂肪多」畫上等號。黃國晉解釋,因為內臟脂肪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濃度及血糖升高,進一步演變成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腦中風和糖尿病風險。另外,肥肚腩也會造成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黃國晉說,這邊提到的腎相關疾病,可能是因為肥胖導致糖尿病、高血壓,罹病後又沒有接受妥善治療、控制血糖、血壓產生腎臟共病外,由於肥胖就是讓身體一直處於發炎狀態,也可能影響腎功能。細胞發炎 粗腰潛藏脂肪肝被人稱為「富貴病」的脂肪肝,也與粗腰圍脫離不了關係。對脂肪肝置之不理也可能讓「肝癌三部曲」步步逼近,當肝臟脂肪過多,身體會產生生理反應,導致細胞受傷、發炎,慢慢變成脂肪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最終可能導致死亡,最有效的預防及治療就是減重。「肥胖也是一種病。」吳建遠說,這個觀念雖然已普及於民眾心中,但民眾卻普遍沒有監測腰圍的習慣。107年健康促進業務推動現況與成果調查顯示,40至64歲族群超過半年沒量過腰圍的比率高達50.8%、65歲以上則有36.9%,更有不少人從未量過腰圍,40至64歲有13.8%。中年族群 多沒量腰圍習慣吳建遠說,正確腰圍測量方法其實很簡單,只要除去腰部覆蓋衣物,輕鬆站立,雙手自然下垂,以皮尺繞過腰部,調整高度使能通過左右兩側腸骨上緣至肋骨下緣中間點,同時注意皮尺與地面保持水平,並緊貼而不擠壓皮膚,維持正常呼吸,於吐氣結束時,量取腰圍即可。養成量腰圍、監測三高的習慣,才能更即時掌握自己身體的資訊,吳建遠也不忘呼籲,爸爸們應均衡飲食,少鹽、少糖、少油、定時定量,多吃蔬菜及補充水分,建議每星期3至4次,每次30分鐘以上運動,戒菸戒酒、充分睡眠,才能從「腹」爸爸行列畢業,遠離中老年病。
-
2020-08-01 橘世代.健康橘
喝豆漿會養大子宮肌瘤?手術摘除後是否會復發
妳曾受子宮肌瘤或子宮肌腺症之苦,擔心女兒也會出現症狀嗎?更年期前後該如何攝取豆漿、山藥等含雌激素食物才正確?過了更年期,肌瘤會消失嗎?婦科權威、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鄭丞傑首次與聯合報合作,於今日推出新書「子宮危機解密」,蒐集診間最常問的子宮肌瘤與子宮肌腺症100題切身困擾,尤其著重解說最新微創和無創手術,希望對徬徨無助的婦女朋友們提供最佳最實用參考書。Q:子宮肌瘤手術摘除後,肌瘤還有可能再復發嗎?有可能,所以如果妳的年齡45歲以上且已無生育需求,傳統都建議切除子宮。若保留子宮只切除肌瘤,要面對未來肌瘤復發的可能,也可能長出子宮內膜癌、子宮肌肉癌及子宮頸癌等。事實上,切除子宮肌瘤比切除子宮更麻煩,有時肌瘤一長就是數十顆,或同時合併其他毛病,使得手術的出血量反而更多。只是,如果沒有好的心理建設,醫師還是會讓女性只切肌瘤、不摘子宮,不讓手術成為女性心中永遠的痛。不過,接近更年期的婦女,單純只切除肌瘤,不切除子宮,日後再長出肌瘤且造成症狀的機率不高,因為接近更年期,女性荷爾蒙下降,比較不易長出新的肌瘤。Q:如果我選擇開刀來治療子宮肌腺症,有哪些手術方式能選擇呢?可以選擇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及經陰道手術摘除全子宮。現在患者也可選用高能聚焦超音波海扶刀(海芙刀)治療,可消融大部分的肌腺症組織,達到無創消融子宮肌腺症的目的,有助減輕症狀且不必動刀。另要注意的是,海扶刀(海芙刀)治療方式是肌肉消融而非切除病灶,沒有組織檢體可以送病理化驗。若經過核磁共振(MRI)而高度懷疑妳有惡性肌肉癌,就不宜採用海扶刀(海芙刀)治療。Q:子宮肌瘤患者應該避免進補?也不能吃豆漿等含雌激素食物?月經問題應先到婦產科就診,排除子宮肌瘤、卵巢病變或子宮內膜異位等問題,再尋求合格中醫師詢問中藥補方調理。此外,常有人說豆漿、山藥、當歸等食材含雌激素,許多女性認為吃了這些食物,會害子宮肌瘤產生或長大。但這些食物真的有影響嗎?事實上,這只是網路謠言。只要正常飲食,養成良好生活作息,就不需擔憂會養大肌瘤或對肌瘤有不好影響。Q:我有子宮肌腺症,我女兒未來會不會跟我有一樣的經歷?子宮肌腺症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種,其致病機轉至今還不完全確立,有人認為是生產或人工流產,損傷子宮壁加上腹壓太大,使內膜被擠向肌肉層內,但也很多人未懷孕或未曾有性經驗。子宮肌腺症可能也受一定的遺傳因素影響。如果妳有子宮肌腺症,女兒也很可能有此困擾,可於女兒初經來潮後多觀察多關心,協助維護子宮健康。(本文摘自婦科權威鄭丞傑醫師新書「子宮危機解密」)書名:名醫鄭丞傑的婦科聖經:子宮危機解密定價:380元,優惠價300元出版社:聯合報出版日期:即日起於誠品、博客來、金石堂等通路上市購書資訊劃撥帳號:19920764戶名: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請填妥書名、姓名、電話、地址、訂量)洽詢專線:02-8692-5588轉2698、2974(平日09:00~21:00,假日09:00~17:00)線上購書:udn買東西https://reurl.cc/pd7xq8【延伸閱讀↘↘↘】。6字頭男人注意!這個年紀貧血 可能是慢性病警訊。更年期症狀因人而異 50+女業務因熱潮紅「被辭職」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7-27 科別.腦部.神經
視力突模糊 竟是多發性硬化症
用眼過度是現代人的通病,常會感到眼睛痠痛、視力模糊,若視力模糊持續24小時以上,同時又出現肢體無力,特別是「女性」,千萬別以為這是正常的疲憊現象,恐是罕見疾病「多發性硬化症」纏身,得立即就醫。一位30多歲女性,一如往常按下手機鬧鈴準備起床上班,起身看一下手機螢幕卻是一片模糊,以為是忘了把眼鏡戴上,但掛上眼鏡後,其中一眼仍看不見。起初,以為是睡覺期間手壓在眼睛上導致視力模糊,由於單眼仍有正常視力,她暫時不理如常上班,不料症狀長達兩天沒有恢復,嚇得她趕緊就醫。免疫系統疾病 攻擊中樞神經收治患者的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腦神經內科主任徐榮隆表示,該名患者先到眼科就診,眼科醫師警覺性很高,懷疑是視神經發炎,馬上轉診至神經科門診,經核磁共振及多方問診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也是一種罕見疾病。免疫系統不明原因攻擊中樞神經系統中髓鞘及神經纖維,影響正常傳導功能,也因神經傳導負責多種行為模式,表現的症狀也相對多元。徐榮隆解釋,腦部的神經纖維負責傳導各種訊息,神經纖維外由髓鞘包裹著,就像一條包裹著塑膠皮的電線,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這條電線的塑膠皮,導致塑膠皮脫落,原本可以順利傳導訊息的神經系統,會出現類似「燒怕電」(短路)的現象。傳導能力受損後,會反映到身體不同的部位,最常見以視力模糊或消失、感覺異常、肢體無力、失去平衡、失禁等方式表現。台灣患者又以視力模糊、肢體無力兩種症狀表現最多。首次發病 多在20歲到40歲間多發性硬化症的表現症狀與一般疾病非常類似,臨床上定義為任一種症狀持續發生超過24小時,每次發作其症狀的嚴重程度會累進,或合併發生多種不同症狀,發生至少兩次以上。過去各科對於多發性硬化症的敏感度不高,導致確診時間較長,如今患者就診後幾乎能在一天內確診。多發性硬化症首次發病年齡介於20歲到40歲之間,如同其他的免疫疾病,女性患者多於男性,台灣的患者約有1100多人,此疾病西方比東方盛行,且多發生在氣候寒冷的國家,如冰島。規律服藥 才能維持正生活徐榮隆進一步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是「沒辦法治癒」但「可被控制」的疾病,此疾病最令人擔心的就是未妥善控制時,症狀逐漸累積,到最後影響正常生活。因此治療目的就是避免再次發作,規律服藥絕對是患者終身得遵循的法則,能夠維持正常生活就是藥物的效果。但在規律治療後,患者常以為疾病已被治癒,便自行減藥或停藥,曾有患者自行斷藥而再次發作,導致四肢無力而失能。徐榮隆呼籲患者千萬別自行停藥,應依醫師建議定期追蹤,即使疫情期間也不該掉以輕心。徐榮隆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是神經免疫疾病中最大宗的疾病,也是神經免疫學會最關注的疾病,如今土城醫院的成立,希望能免除新北市患者舟車勞頓之苦,就近就醫,增加患者醫囑遵從性,定期治療避免失能。此事也是林口長庚攜手土城醫院最大的任務,希望土城醫院的成立能造福新北市民眾,擁有更便利、更專業的醫療資源。(本衛教文章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
2020-07-27 科別.骨科.復健
痠痛復健 治標不治本
久坐不動,低頭緊盯螢幕,這使得台灣已成痠痛王國,平均每廿人就有一人背痛、頸痛。健保資料顯示,去年因肩頸背痠痛就醫人數高達一百○三點六萬人,一年就醫五百五十七點四萬人次,其中八成五接受傳統電療、熱療、牽引等物理治療,為此,健保就支付四十六點九億元。不過,國外相關醫學文獻證實,電療、熱療、牽引等物理治療,治療效果等於零、無效,或是僅能暫時緩解疼痛的項目,看診一次,可做六次復健,等於只是「做心酸的」,這也讓許多復健場所成中老年人社交場所。林先生就是典型「復健做心酸」個案,他在一年半前某次重訓後,下背不適,至地區醫院求診,X光檢查正常,又做了核磁共振,結果疑似椎間盤突出。為此,他每周回診做三次電療,熱敷、腰椎牽引、紅外線,三個月後,又至復健專科診所接著三個月電療,熱敷、腰椎牽引,治療半年期間,暫停所有運動,但背痛依舊。最後林先生求助醫學中心骨科,醫師建議開刀,他擔心後遺症,未簽下手術同意書,最後在朋友介紹下,至物理治療所自費做詳細評估,治療師認為,問題在於薦髂關節,徒手治療三次,症狀明顯改善,治療一年後恢復七、八成,可騎飛輪運動。想起前半年那段復健治療,不免懷疑走了冤枉路。長榮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副教授王劼去年九月在《物理治療》期刊發表兩篇研究,分析二○一一年健保資料,當時頸痛或背痛病人大都只接受簡單熱敷、電擊等物理治療,明顯與各國實證指引建議相抵觸。王劼表示,各國醫學會與政府單位歸納實證研究,制定頸痛和背痛物理治療臨床指引,大多建議,運用徒手治療或運動治療。至於牽引、熱療、電療等國內常見復健治療,則被認為證據不足、不建議做,僅有少數指引建議,可在急性期暫時緩解症狀,例如自行在家熱敷。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復健科醫師林頌凱表示,電熱療及牽引具有舒緩緊繃、減少疼痛、減少神經壓迫程度等效果,但舒緩之餘,無法治本和預防。「別以為復健儀器治療無害,有健保就不做白不做。」陽明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教授王子娟說,愈來愈多實證顯示,電療熱敷等被動儀器治療對病人可能有潛在危害,「保持適當活動」更重要。痠痛患者以為痛就是發炎,所以應該少動,透過儀器就能消炎,以致出現「恐懼迴避(fear avoidance)」惡性循環,愈不敢動,愈來愈沒力氣、功能愈來愈差,恢復進程延緩,醫療支出增加,許多患者因復健無效而被建議開刀。
-
2020-07-23 科別.心臟血管
動脈瘤破裂風險性高 血管攝影檢查及早防範
動脈瘤最怕破裂危及生命,卻有許多人不知道自己有動脈瘤。一位50多歲葉姓婦女有高血壓疾病,因多日頭痛、脖子痠痛求診,結果發現腦中有2顆動脈瘤,其中一顆已破裂,葉女相當幸運,大部分動脈瘤破裂時會導致昏迷,但她只有頭痛、脖子痛症狀。經過2次微創動脈瘤栓塞手術後,沒有留下後遺症,已康復出院。聯新國際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執行院長陳啟仁表示,動脈瘤的發生率約4%至7%,其中有2至3成以上還會有2顆以上的動脈瘤。什麼人較易形成多顆動脈瘤呢?根據文獻的報告,分別為抽菸、女性及年齡;其中有抽菸者有2.1倍罹患多顆動脈瘤,女性則有1.6 倍。由於動脈瘤在破裂前幾乎沒有明顯症狀,陳啟仁建議45歲以上民眾、有家族動脈瘤病史者,最好至少一次至醫院以核磁共振檢查頭頸部血管。葉女因持續一周的頭痛及頸部僵硬,經初步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無法確定有無出血,但因腦迴不對稱,再以核磁共振檢查確實有蜘蛛膜下腔出血現象,隨後透過磁振造影血管攝影檢查發現在左、右腦各有1顆大動脈瘤,其中左側9mm大的動脈瘤已破裂,造成蜘蛛膜下腔出血現象,隨即進行微創動脈瘤栓塞手術。右側7mm大的未破動脈瘤經健保事前審查通過後,進行微創栓塞手術,日前已順利康復出院。陳啟仁說,當動脈瘤破裂出血時,有1/3人會當場死亡、1/3可以健康出院、1/3則可能有癱瘓等後遺症,因此建議45歲以上民眾,尤其有家族動脈瘤病史者,可以至少做一次核磁共振血管攝影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另外,動脈瘤不是腫瘤,只是血管膨出血,所以無良性、惡性區分,動脈瘤的形成大部分與動脈硬化有關,陳啟仁說,動脈硬化的形成則與5大因子有關,包含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及遺傳,可能使動脈硬化會造成血管壁產生裂縫,血壓變高時,會讓血管壁突出,越突出,壁就變得越來越薄,最後導致破裂。目前醫院治療動脈瘤手術有健保給付,微創手術以微導管從腹股溝進入體內血管,透過可調式線圈填滿突出的動脈瘤。把動脈瘤用缐圈填滿,血液無法進入,就沒有破的機會;另一種方式是用密網支架來阻截或改變血液流入動脈瘤內,當血流入愈少及愈慢,動脈瘤就會變小,最後消失。
-
2020-07-13 科別.骨科.復健
坐骨神經痛只是一種症狀 醫師從3面向解釋究竟是哪裡在痛
坐骨神經痛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個症狀,在神經科門診常有病人自認為或被診斷為患有此症而來求診。其實坐骨神經痛只是一種症狀,如同我們說「肚子痛」一樣,必須找出肚子痛(坐骨神經痛)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坐骨神經是下肢一條很大的神經,它由第四、第五腰神經及前三條薦神經匯集而成, 經過我們的臀部,大腿後側,而在膝關節的後方分成腓總神經及脛神經。所謂坐骨神經痛,指的就是一種順著坐骨神經走向傳導而下的痛,通常由下背部或臀部沿大腿後部而下,有時會傳到小腿。 會造成坐骨神經痛的原因有許多種,以下就是一些最常見的原因:神經根病變神經根指的是我們神經從脊髓分出來的源頭處,它們會經過脊椎間的小洞,進而匯合成不同的神經。其實大部分的坐骨神經痛並不是坐骨神經本身的病變,而是神經根的病變。最常出問題的就是第五腰神經根及第一薦神經根。這些神經根可能因為椎間盤突出、腰椎退化症、脊椎管狹窄、腫瘤等原因受到壓迫而產生症狀。 神經根的病變除了會產生疼痛外,常會伴隨麻木、肌力減退,下肢肌腱反射降低等現象,這些都必須靠有經驗的醫師檢查出來。如果要較明確的知道原因,核磁共振檢查還是最佳的診斷工具。有些病人只做了X光檢查,就被認定為骨剌或椎間盤突出,而一直做牽引,其實弄清楚椎間盤突出的位置或程度,以及神經壓迫的性質,才可對治療的方法做規劃。坐骨神經本身的病變在骨盆中,坐骨神經可能因為腫瘤壓迫或是骨折而受到傷害,另外就是臀部注射時也可能損傷神經。而坐骨神經會經過一塊叫「梨狀肌」的肌肉,有時也會受到這塊肌肉的壓迫,稱為梨狀肌症候群。有些人習慣把皮夾放在後面的褲袋,在坐下時也可能擠壓到臀部肌肉進而影響到神經。比較瘦的人或是突然體重減輕比較多的人,因為臀部的脂肪較薄,在久坐後也可能造成坐骨神經的壓迫。 肌膜疼痛其實有一大部分懷疑自己有坐骨神經痛的病人,疼痛起源於臀部的肌肉,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臀小肌及臀中肌。這些肌肉可能因為跌跤、過度的運動或跑跳、走遠路、長久站立而激發起一些痛點,這些痛點所造成的一些牽引痛,十分類似坐骨神經痛。當我們觸壓這些痛點時,就會引發劇烈的疼痛,並使這些牽引痛更清楚的顯現出來。這群病人也常被當做神經的壓迫而做了腰部牽引。 造成坐骨神經痛的原因這麼多,而神經科醫師就是要做這種追「根」(神經根)究「 底」(臀部)的工作,也唯有正確的診斷,才能根據病因採用適切的治療方法。大部分椎間盤突出所引起的坐骨神經痛是不需要開刀的,復健治療及藥物是可以先使用的,但如果超過兩個月療效不佳,那就要看突出的位置及程度,與神經外科醫師討論手術的必要性。其它神經壓迫及病變就要看性質來決定要使用手術或物理治療。總之,該做的檢查還是要做,疼痛的治療也不是吃止痛藥而已,千萬不要花了冤枉錢,開了冤枉刀。【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健康雜誌》第51期(2020-01-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0-07-10 科別.婦科
乳頭濕疹久未癒 小心「柏哲氏病」上身
宜蘭一名65歲婦女因單側乳頭出現搔癢、發紅與潰瘍等症狀多月,藥物治療無效而前往羅東博愛醫院就醫,醫師診視後安排乳房攝影、乳房超音波及乳房核磁共振檢查均沒有發現明顯異常,經乳頭切片檢查確診為柏哲氏病。羅東博愛醫院乳房外科醫師覃紹殷表示,柏哲氏病實為皮膚裡面的腺癌,可能發生在腋下、乳房、會陰及肛門周圍,只有少數約百分之1到4.3的乳癌病人同時合併柏哲氏病,但絕大多數乳房柏哲氏病病人,就診後都被檢查出得了乳癌,因此與病人充分溝通後,該婦人採外科手術切除全部乳房,術後恢復良好,手術後病理化驗證實為乳房原位癌。羅東博愛醫院表示,炎炎夏日,隨著天氣越來越悶熱,相信很多女生都曾面臨類似的困擾,突然感覺乳頭乳暈癢癢的,突如其來的搔癢發生在如此私密的部位,讓人想抓也不是,不抓又難以忍受,但如果症狀持續2周以上,必須就醫檢查是否罹患「柏哲氏病」。覃紹殷指出,乳頭搔癢大部份的情況是良性問題,如有做好適當的皮膚清潔,偶爾出現乳頭搔癢,並無伴隨脫屑或發紅等表現,女性不需過度緊張,這種情況多是由於皮脂腺分泌物或衣物刺激所引起類似濕疹的反應,大部份可以自行痊癒,但若女生出現乳頭頻繁搔癢感,伴隨脫屑、發紅、滲出組織液等症狀,此時應就醫治療。羅東博愛醫院表示,通常使用藥物治療後,搔癢以及濕疹情形便會好轉,若用藥超過2周以上症狀仍無好轉,就需特別留意了,金種罕見乳房疾病「柏哲氏病」(Paget’s Disease),其存在代表著乳房可能已發生了癌症,主要病徵就是乳頭乳暈及周圍皮膚搔癢、脫屑、糜爛、分泌物及結痂等類似濕疹的症狀。博愛醫院表示,若及時檢查得知柏哲氏病,大多數病人可以在乳房原位癌階段時便被發現,並得到立即治療,而乳癌治療方式以外科手術為主,根據術後結果,再搭配荷爾蒙治療、化療、放療或者標靶治療。早期乳癌病人,經過適當治療後普遍預後良好。因此,院方提醒,女性朋友們留意自身的身體狀況,若發現單側乳頭乳暈長期搔癢、發紅,甚至出現糜爛或常有鱗屑狀痂皮附著,塗抹藥物後仍舊未改善,務必儘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
2020-07-07 科別.新陳代謝
28歲女未婚卻乳濕了內衣 醫師:罹患高泌乳激素血症
一位28歲未婚女性,半年來月經只來兩次,甚至發現雙乳有分泌乳汁現象,從婦產科轉診到陳代謝科才找出真相,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新陳代謝科醫師黃怡文抽血檢查她的泌乳激素濃度,發現竟高出正常值12倍,進一步又查出她的腦下垂體有一顆1.2公分的巨泌乳素瘤,原來是罹患「高泌乳激素血症」。黃怡文說,這位女患者已有結婚對象,但近半年來深受生理期不規和雙乳分泌乳汁困擾,不但不敢向男友啟口,也以為自己是生了難症,遲遲不敢訂出婚期;經求診婦產科確認不是婦科方面的疾病後,才轉診到新陳代謝科。黃怡文說,經抽血檢查泌乳激素的濃度,發現患者的泌乳激素濃度是正常者的12倍,確診為典型的高泌乳激素血症;這麼高的濃度可能還有病源頭,於是立刻安排了腦部的核磁共振造影,發現腦下垂體有一顆1.2公分的巨泌乳素瘤,是這顆巨泌乳素瘤導致泌乳激素的濃度遽升。她說,高泌乳激素血症前期會生理期不規則呈現,當泌乳激素濃度飆高到300 ng/ml以上,可能會出現「乳漏」情形,通常雙乳會分泌乳汁,浸濕內衣很不舒適,更因沒生孩子竟能分泌乳汁,增加病人的恐慌感,擔心是乳房出了什麼問題。其實高泌乳激素血症並不是罕見疾病,更不是惡性疾病。尤其,若核磁共振沒有看到巨泌乳素瘤,且泌乳激素只是輕度升高的患者,甚至不見得需要治療。如果需要處理,後續也以吃藥並門診追蹤即可。高泌乳素血症是年輕女性常見的腦下垂體疾病,在未經篩選的正常人當中,約0.4%有高泌乳激素血症。原發性無月經病患中,約10%∼25%存在高泌乳激素血症,而在無月經伴有乳漏的病患中,則高泌乳激素血症高達75%。黃怡文指出,高泌乳激素血症的患者,通常以月經異常來表現,除了腦下垂體疾病外,藥物影響、末期腎衰竭、肝硬化、原發性甲狀腺低下、腎上腺功能不足等病患,也有可能出現高泌乳激素血症。這位女性患者已持續接受藥物治療並定期追蹤,主要是讓她的腦下垂體巨泌乳素瘤變小,進而恢復正常泌乳素濃度、終止乳漏,以期讓生理期正常,就可以順利完成她的結婚大事。
-
2020-07-04 新聞.科普好健康
熟齡視力模糊 未必就是白內障
視力模糊就是白內障?55歲的王先生近半年因視力逐漸模糊,以為是白內障加劇,直到惡化程度嚴重,已影響日常生活後,才就醫尋求諮詢。王先生輾轉來就診,在門診初步檢查發現,發現雙眼都有一定程度的水晶體混濁,也就是俗稱的白內障,但右眼視力不佳的程度,評估後認為超出白內障可能帶來的影響,建議他接受進一步檢查,才確認診斷為視神經病變。動脈膨大、彎曲 壓迫視神經王先生接受眼底光學共軛斷層神經掃描後,發現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及視神經結構,存在著肉眼不易察覺之病變(圖1),加上自動視野儀檢測出的右眼有特別的視野缺損(圖2),因此高度懷疑有潛在腦內病灶影響到視神經。在王先生完成一系列抽血檢驗及腦部核磁共振造影後,果然在腦內視交叉前端,發現其供應腦部血流的動脈產生膨大、彎曲,將右側視神經推擠至顱底骨側,產生壓迫性病變。有些疾病影響視野 未必察覺人眼的光學成像原理猶如一台照相機,當外界物體的光線經過角膜及水晶體折射後,將匯聚在眼底由視網膜接收,並刺激神經細胞產生訊號,由視神經連結至大腦產生影像。在這一連串精密運作的神經系統中,任一處的結構若是生病,都可能使得視力模糊。眼底光學共軛斷層神經掃描,利用紅外線波長的光線對視網膜進行掃描,能夠提供高解析度黃斑部、視網膜、視神經多層構造的掃描切面。自動視野儀則是檢驗眼睛所看出去的範圍,是否與同年齡人有所差異,因為有些疾病未必先傷害到中心視力,而是影響視野,但由於雙眼視野互補,因此不一定能夠早期察覺異常。醫院視神經掃描 健保給付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中老年人白內障盛行率超過一半,也確實是常見導致視力模糊的原因。然而罹患白內障的同時,仍有可能有潛在性的視網膜或視神經病變,可能導致病人視力功能喪失,例如青光眼、遺傳性視網膜退化,或顱內枕葉病灶等。若醫師專業裁量認為,白內障的程度與視力不佳的比率超乎尋常,例如視力模糊外,同時伴隨辨別色彩的能力變差,視線狹窄、畏光,目前於醫院廣泛使用的眼底光學共軛斷層神經掃描及自動視野檢查儀,能夠迅速完成初步評估,判斷是否有視網膜與視神經病變。適用於疑有視網膜或視神經疾患的病人,健保也給付。治顱內病灶 比白內障急迫若能在白內障手術前,審慎做好基本的檢驗,對於病人接受白內障手術後所能帶來的視力進步程度能有較合理的推測。同時,有些顱內的病灶產生的問題較白內障更為急迫,此時治療的計畫就必須以腦內的病變為主,暫緩白內障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