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0 科別.腦部.神經
搜尋
核磁共振
共找到
377
筆 文章
-
-
2021-01-0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提醒肝臟檢查 「你今年超了沒?」
病人做了腦部核磁共振。「醫生,我腦袋有問題嗎?」醫生:「你腦袋看起來滿好的,好像全新的,沒有什麼用過!」上了年紀最怕腦中風,最怕腦長腫瘤,最怕帕金森氏症,最怕……,腦袋是人的中樞控制系統,好像電腦的CPU,CPU壞了,電腦也就跑不動了。許多坐輪椅的病人,除了脊髓損傷之外,大多是腦中風或腦部其他問題所引起的。會引起腦中風最主要的原因是高血壓或腦血管動脈硬化,血管塞住了。天氣冷,腦血管容易收縮,因此腦中風病友也多起來。血壓高的一個常見症狀就是頭痛,尤其後腦杓緊緊的,如果劇烈頭痛,通常是血壓很高,或腦血管瘤破裂,或腦袋長了腫瘤,會頭痛的原因是因為頭殼是固定的體積,當腦內容物增加時,腦壓增加,頭就痛了起來。比起腦袋來,肝臟是柔軟的,外面沒有硬殼包住,因此肝臟內長了腫瘤,不會劇痛,但肝臟外面有一層包膜,包膜上有神經,當肝腫瘤很大、破裂了,血流到腹腔內刺激腹膜,就會引起劇痛,這時候肝腫瘤通常很大了。因此,肝的部分不痛,並不表示肝臟內部沒有長腫瘤。肝好不好,有沒有長腫瘤,就要靠檢查,尤其是腹部超音波檢查。新年新希望,凡我國人每年至少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新年口號 ──「你今年超了沒?」是給朋友最好的新年禮物!●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2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1-08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身歷其境才真的體會病人苦痛…當泌尿科名醫成了攝護腺癌患
回想這三個月,從自我檢查,確診攝護腺癌,到住院手術。讓我覺得好像經歷了一場奇幻的旅程。不論是心裡上和身體上的感受,都是我這一生永難忘懷,這也是我人生之一場美麗的意外。這一次的攝護腺癌,其實是我自己診斷出來的。因為長期使用波斯卡治療掉頭髮,我也定期的檢查自己的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PSA)的變化。沒想到在今年PSA稍微上升,引起我的注意。隨後檢查游離性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竟然小於百分之十。我在隨後的連續兩個月,檢查PSA都發現指數略為上升,因此立即做了核磁共振(MRI),並且找到病灶。在九月三日經直腸切片檢查確診,雖然病理報告是個低惡性度的攝護腺癌,但考慮到未來自己工作,還有生活秩序的安排,不能讓一個癌症一直存在我的身體裡面,讓我無法有明確的生活中心和方向。所以我決定開刀,將它拿掉。十月十日,我接受了達文西機器手臂攝護腺癌根治手術。主刀醫師歐宴泉從台中特地前來幫我進行手術。科內的同仁以及我的學生廖俊厚、蔡曜州等人,也都在旁為我加油打氣。其實在這之前,有些醫師朋友建議我,不妨考慮放射線治療,或是只要定期追蹤,等到有一天需要手術時再來做。但是身為外科醫師的我,卻很難下決心不將它移除。因為一個癌細胞在身體裡面,究竟它侵犯程度有多深,是否有其它更加惡性度的癌細胞存在裡面,尚不得而知。以我的個性,是沒有辦法忍受這種不確定的事情。十月九日從台中和台北來的醫師們都聚集到花蓮。我們晚上一起在傑米料理用餐。老闆傑米是我們家的好朋友,他精心幫我們製作了精美的無菜單料理,並且讓大家在他的餐廳裡面包場言歡,十足像個手術前的派對一樣,開心的氣氛讓手術前應有的擔心與焦慮消失無踪。十月十日上午,醫院的護理部同仁們一早就來關心。我最親愛的太太,孩子家穎,女兒姿廷一起送我到手術房。在手術房裡,麻醉科醫師黃顯哲與陸翔寧兩位醫師,幫我插管麻醉,從頭到尾全程幫我麻醉監控。在歐宴泉醫師靈活的手指撥弄之間,如行雲流水般使用機械手臂在我的腹腔內廻旋切割。就在很短的時間裡,完美地將我的攝護腺拿得非常乾淨,並且保留了必要的神經血管。在現場看刀的人都說技術真棒,十分精準流暢,正是大師示範,讓手術房裡面其他的泌尿科醫師也上了一堂課。直到手術縫完最後一針,歐醫師離開達文西手術台,宣告手術成功,圍觀的醫師們無不擊掌稱讚。歐醫師犧牲假日,從台中飛越千里來到花蓮,幫我進行這個手術,其實是相當辛苦的。但他說,幫老朋友開刀是他最大的榮幸,這份無價的情誼,更令人感動。手術第一天,身體復原的很快。傷口稍有不適,麻醉退了之後,尿液轉黃,隨即排氣,並且可以下床稍微活動。手術後第二天,窗外花蓮的大山,因為大雨過後水氣濃,竟然出現美麗的彩虹。映照著初升的亮麗陽光。似乎在告訴著我們,這個手術完全成功,而我將會有一個美好健康的身體。手術後第三天,病理報告證實這是個3加4分的攝護腺癌。有點侵犯到攝護腺被膜。出院之後,如果PSA還不能降至最低,應該還要再接受放射線治療,來確保癌細胞完全治癒。不過手術的邊緣是乾淨,而且沒有淋巴腺轉移。當初決定要做手術還是正確的選擇。歐醫師能把攝護腺周圍的組織清得乾淨更是重要。過去我們在照顧接受攝護腺癌手術的病人,總是會問他們,有沒有問題?身體有沒有疼痛不舒服?其實這是因為我們不懂病人身體的感受。現在自己當了病人,才知道那種微妙的感覺,不是當醫師的人所能體會的。因為攝護腺是位於直腸的上方,平常從肛門指診就摸得到。因此攝護腺手術全部拿掉,這一部分的直腸一定會有因為組織剝離和燒灼後產生的發炎。那種老是覺得有大便在肛門上面的感覺,不是痛,也不是壓力,而是一種脹的感覺。尤其是當要排氣前,會陰部的膨脹感更是沉重。導尿管帶來的不舒服,反而不是很重要。因為它放在尿道裡面,雖然會有一些想要解小便的感覺,可是只要多喝水,淡化尿液的濃度,這種感覺就會漸漸改善。有時候服用膀胱放鬆的藥物也有幫助。腹腔鏡造成的傷口疼痛,平常沒有感覺,只有在咳嗽及打噴嚏的時候,才會有劇痛感。總之,以達文西腹腔鏡手術做攝護腺根除手術並不痛苦,手術後的復原也是很快。這一次的生病開刀,對我的人生啟發很大,也可以說是在我行醫生涯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確診得到攝護腺癌之前,我正好把我下一本書「與苦難同行」裡面的醫病故事寫完。我在寫的時候,雖然講到病人的苦痛,好像我真的能夠體會一般。現在我身歷其境,遭受到打針、住院,進開刀房、接受麻醉、手術、以及術後種種痛苦的考驗,我才能夠真正體會到,原來生病的苦痛是多麼的痛苦。對於我所描寫的醫生與病人之間那些苦難相連、生命共同體的故事,到現在才真正有新的體會。我心裡想,如果能重來一次,我應該會對於那些我所照顧過的病人更好才是。開刀的時候會更加細心,傷口更小。唯有醫生親切的問候,護理人員溫柔的照顧,才能讓病人心靈和身體的苦痛減輕一些。在癌症手術之後,確實會讓人認真地思考未來。因為當你變成一個癌症的患者,未來按照標準流程去做治療,究竟治療的結果如何?癌細胞是否會轉變成為抗藥性?這些都不得而知。想太多也沒有用,重要的就是把自己乖乖的當成一個病人,找一個可靠的主治醫師,讓他來治療你。我則盡量想些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做些想做還沒做的事情,多把自己的時間留給家人。雖然已經開完刀了,可是有時候還是會覺得不那麼真實。然而,它卻已經是個事實,無可逃避,只能面對。我不知道未來還有多少年可以做事?不管是五年、十年、或是更長,應該要趕緊擬定計劃,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做滿。生病之後,反而會對人生態度更加積極。想要把這剩下的一段人生旅程精彩的走完。醫學辭典/攝護腺癌攝護腺癌是男性特有的癌症,攝護腺癌位居國人癌症十大死因第六位,每年新增5千多名攝護腺癌患者。早期攝護腺癌的10年存活率將近95%,甚至有很高治癒機率。早期攝護腺癌多半沒症狀「無感」,多數患者都是因腫瘤侵犯尿道、膀胱頸,出現解尿不順、尿液難以排空的不適感,才有警覺。早期攝護腺癌治療以手術為主,「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的治癒率高達9成以上,尿失禁也低於2%,年輕患者可保留神經血管叢,維持原有性功能。郭漢崇小檔案現職:●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主任●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副執行長年齡:66歲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專長:●婦女泌尿學●尿路動力學●臨床醫學●泌尿生理學經歷:●台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副教授●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
-
2021-01-07 科別.骨科.復健
手腕無力、扭力變差!骨科醫師提醒:可能是三角纖維軟骨撕裂所致!
47歲的張先生,日前因車禍「犁田」,當下用右手撐地,因無太大的傷勢,而直接返家。回家後發現,連擰毛巾、開門把或做伏地挺身,手腕都會出現劇痛、無力,讓熱愛健身的他感到沮喪。 經過藥物、復健治療均不見效,由骨科醫師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張先生右手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建議採取腕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術後症狀明顯改善,外觀也無疤痕,經過復健治療後,預計半年後即可重返健身房。 收治個案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賴禹呈指出,根據臨床經驗,約有兩成急診患者,是因為車禍、運動傷害、負重工作或跌倒,造成手腕外傷。 但部分患者在事發當下手腕並沒有明顯痛覺,直到手腕疼痛持續兩週以上,且出現酸脹、無力感、握力減低、手腕扭力變差等,以致日常生活受限,如無法擰毛巾、轉開瓶蓋,甚至不能打球等,才會赴醫接受進一步檢查。 賴禹呈表示,三角纖維軟骨是穩定腕關節的重要結構,位於腕關節的尺側,是由一群韌帶及纖維軟骨所組成,猶如一張彈簧床墊支撐起腕骨,確保手腕旋轉時尺骨不會滑脫。 他進一步說明,但因為韌帶和軟骨的結構無法顯現於X光影像,需要進一步安排核磁共振檢查,才能確實診斷,因此,較容易發生延遲診斷,以及延誤治療的情形。 賴禹呈提到,治療三角纖維軟骨撕裂,是透過傳統開放性手術,採取由外而內的方式,打開8至10公分的傷口,將關節囊與韌帶分離後,再處理關節內患處,但此舉恐延長韌帶癒合時間,也增加感染與關節沾黏機會。 相較於膝關節與肩關節,腕關節的空間更狹小且結構複雜,可藉由腕關節鏡微創手術,透過4至5個精準定位之0.2公分傷口,將內視鏡與器械經肌腱韌帶間的縫隙進入關節腔。 賴禹呈說明,相較傳統開放性手術,可大幅降低軟組織的破壞與沾黏。術後,需要用護具保護固定4至6週,並搭配復健治療,可大幅縮短癒合與復健時間。 他提醒,手腕外傷無論骨折與否,常合併三角纖維軟骨受傷,當手腕靠近小指頭處感到疼痛,就需提高警覺,以免錯過3個月的治療黃金期,可能造成手腕活動角度受限、疼痛無力或創傷後關節炎等後遺症。
-
2021-01-03 科別.骨科.復健
神經阻斷術配合脈衝射頻治療 免開刀治好坐骨神經痛
新竹一名60歲的李先生大、小腿至腳底及腳趾酸麻痛好幾個月,經診斷為椎間盤突出,原本擔心要開刀治療,到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骨科求診,醫師用神經阻斷術精確診斷出他左側第三、四、五腰椎及第一薦椎三條坐骨神經受壓迫,再以藥物和脈衝射頻式高頻熱凝術止痛,最後針對第四腰椎坐骨神經疼痛,以脊椎微創內視鏡進行單節減壓,讓他免開刀就回復正常生活。骨科醫師黃鼎鈞表示,坐骨神經痛的嚴重性,可分成第一種是吃止神經痛的藥就會好的,第2種吃藥沒效需要靠打針,打針指的就是神經阻斷術及脈衝射頻式高頻熱凝術,第3種是打針沒效需要開刀;這3種沒辦法直接判斷,一定要吃過藥、打過針都沒效,才知道自己是非開刀不可的。黃鼎鈞指出,核磁共振對脊椎過於敏感,容易產生偽陽性,造成很多節都有骨刺而需要手術的情況,因此須使用神經阻斷術來分辨哪些是真的需要手術的位置。神經阻斷術是透過神經刺激針去刺激病人,確定是哪條坐骨神經被壓迫後,在可能被壓迫的地方,再以藥物去阻斷神經的痛覺,但藥效最長至兩到三周,若同時輔以脈衝射頻式高頻熱凝術,就可將效果延長至半年,如果脈衝射頻效果很短,則代表壓迫可能嚴重到要接受手術。黃鼎鈞說,透過神經阻斷術加上脈衝射頻式高頻熱凝術治療,就算最後必須動手術,也可以精準的針對確定壓迫的地方來手術,因開刀帶來的後遺症與副作用往往是不可回復的,為減少不必要的傷害及後遺症,若夠微創拿骨刺,就不需要巨創的多節手術,讓患者能快速恢復工作與生活。
-
2021-01-0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肝腫瘤不自覺 定期檢查防惡化
僑胞回國,描述當地醫療情形。「有一個外科醫師,病人很多!」「一天開了十個病人,死了九個,有一個還活著!」「因為他逃跑了!」雖然有點誇張,卻也說明了某些落後地區醫療水準還差強人意。醫療的進步,使以前不能治療的病可以治療,以前不能開的刀可以開。以肝癌為例,幾十年前因為沒有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因此肝臟長了腫瘤都是等到肚子大了起來,眼睛黃了或人瘦了下去,才去求醫,這時肝癌都很大了,通常不能開刀,即使勉強開了刀也很容易復發或轉移,或發生肝衰竭,因此開刀成功率很低,就很可能發生開刀十個死九個的情形。近幾十年來,由於超音波掃描的普遍及發達,只要定期追蹤,即使肝臟不幸長了腫瘤,通常體積都不大,大都可以切除,預後結果也大為進步,這時就成了開十個九個成功,只有一個死亡的狀況,死的就是體積太大了,勉強開刀手術失敗的例子。目前科技發達,有各種偵測系統可以發現火警、可偵測空氣品質欠佳,但對於人的肉身,當初造物者設計時欠缺考慮,也不知肝臟這個器官容易感染B、C肝,而變成肝硬化及肝癌,在轉變時,人體內沒有偵測系統,因為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加上只要四分之一的正常肝臟還在,就可以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機能,因此等到症狀出現大都為時已晚。為了彌補先天造物者這些缺陷,挽救自己的生命,只能靠後天的偵測系統,即定期抽血驗胎兒蛋白及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如此一來,萬一肝臟長了腫瘤也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挽救寶貴的生命。●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2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12-18 醫療.整形美容
準備好了嗎?隆乳該知道的十件事
雖然近年隆乳更加普及,但隆乳是醫療行為,而非消費行為,在面對隆乳手術時仍應該嚴肅以對。整形外科專科醫師洪至正指出,包含術前及術後都有許多注意事項,想隆乳的人對於選擇醫師、植入物到術後保養都需要詳細了解,謹慎看待。而代理乳房植入物超過四十年的蓓蕾莉生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胡鴻渝認為,升級美波最佳的守則,就是同時比較植入物的安全可靠和美感外型。隨著科技的進步,記憶果凍矽膠愈來愈仿真,像最近引進台灣的新一代美人魚水滴,不僅尺寸多手感佳,外型也更符合平胸者理想的自然感,還擁有美國FDA長達10年的臨床追蹤報告。為此,我們整理出十大提醒事項,讓有意隆乳者可以自我檢視。第一件事:術前先進行乳癌篩檢安全隆乳是首要之務,在隆乳前必需先進行乳癌篩檢,年輕患者以乳房超音波為主。洪至正醫師指出,35歲以上的患者或有乳癌家屬史的人,他建議加做乳房攝影,目的是要有先前乳房的健康情況當基準,術後若有改變可以進行比對。第二件事:需要麻醉科醫師當守護神手術的風險還包含麻醉狀況,「醒不來」是最令人擔心的事。因此,術前必需確認麻醉科醫師全程在場,並事先做完麻醉前諮詢,在麻醉同意書上,必需載明麻醉醫師證照號碼,讓麻醉專科醫師全程守護手術過程。第三件事:第二意見很重要一定要親自與執刀醫師進行諮詢,以了解醫師經驗和專業建議。洪至正醫師指出,雖然很多人在看診前都在網路上搜尋過相關資料,但訊息天花亂墜,因此,確實的面對面諮詢非常重要,另外,也建議民眾可以再找尋第二意見,接受多方建議後才下決定。第四件事:安全醫材很重要胡鴻渝則認為,植入物有無經過嚴謹的審查很重要,例如美國FDA的許可就必須在當地進行至少5年100位使用者的臨床試驗。且患者都會好奇植入後5年甚至10年的未來狀況,植入物若能提供長期的追蹤報告,對隆乳者不僅有保障,對醫師而言也有可靠的文獻佐證。而植入物的追蹤卡片就像是隆乳手術的身份證,必須妥善保存,至於植入物中置入晶片掃碼的新嘗試,胡鴻渝則認為人體和家電不同,無需把紙本能簡單記錄的基本資料植入體內,徒增風險。第五件事:選適合自己的植入物目前植入物有圓形和水滴型。洪至正醫師指出,圓形中的光滑面是歐美隆乳的主流,觸感最柔軟,需要適當的術後照護,如按摩或拉筋;而台灣目前的水滴型產品是新一代的細緻霧面,不需要按摩,術後較輕鬆,且外型設計模擬乳房外觀,就算是紙片人或瘦小身材,也能得到自然的外觀。第六件事:手術費過低要小心價格是考量,但絕對不能是唯一考量!隆乳是醫療行為,最需要著眼於醫師的專業度,目前雙側隆乳約為20-30萬元,視各醫療院所的規格及醫師的技術費用而有高低。若有過低的價格,則更要小心的確認植入物來源,及醫師經驗和手術規格。第七件事:手術切口依人而異目前切口主要有腋下、乳下、乳暈等,得因各人狀況而定,若未來沒有哺餵母乳需求者,就可考慮乳暈切口,畢竟從此乳腺仍然多少會受損,有影響哺乳的風險。而多數女性選擇腋下切口,看中的則是不想讓乳房上有傷疤,若腋下切口復原良好會隱藏於腋下的天然皺折中。這也是台灣最盛行的切口位置,加上搭配內視鏡技術,醫師更能仔細控制剝離範圍,因此雖然隆乳的路徑最遠,但復原期也不至於太長。而乳下緣切口,是國外最風行的方式,疤痕將會隱藏在豐滿乳房的下緣接縫。第八件事:術後按摩沒有一定標準光滑類型的植入物,需要確保植入物的移動空間,因此視醫師的手術技法,需要搭配適度的按摩。但洪至正醫師表示,需不需要按摩,該怎麼按摩,範圍和力道其實都需要與執刀醫師確認。許多隆乳者會心急想要自行按摩,甚至找按摩師用力推,因此破壞原先設計的隆乳空間,反而引發出血或植入物破裂都大有人在。術後如何保養是根據手術狀況和體質而定,有些醫療診所會提供按摩服務,這是可以考慮的。另外,隨著醫材的進步,圓形絨毛面以及水滴型植入物的表面設計較為貼合組織,因此術後不太需要按摩。第九件事:隆乳後定期追蹤雖然目前果凍矽膠植入物的隆乳安全性極高,洪至正醫師仍建議,每2年內除了固定回診追蹤隆乳狀況外,第3年可以做MRI核磁共振,檢查植入物有無破損,若一切正常,就可每2年追蹤1次即可。第十件事:尋求家人支持隆乳手術、抽脂等高風險整形手術,依規定得滿20歲才能進行,18歲以上未滿20歲則須由法定代理人同意。洪至正醫師曾遇到一名媽媽帶著未成年女兒前來諮詢,由於女兒胸部太小、自卑,媽媽覺得很慚愧,想讓女兒隆乳,但因未達法定手術年齡,還是須等小孩滿18歲才能動刀。醫師建議,重大整形手術仍有存在風險,手術仍應與家人討論,有家人支持,不僅心理上有依靠,術後休養期也有人照應,在情感面及生活支援上都有更好的因應。
-
2020-12-17 科別.精神.身心
壓力慢性病的邪惡聯盟 WHO認證使人傷殘的2種疾病
【文、圖/摘自方言文化《哈佛醫學院的SMART壓力管理訓練》,作者王芳】交感神經亢進,心律不整找上門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面對的壓力源(例如失業、孩子生病、夫妻失和等)皆會刺激腦心連結;大腦深處的情緒區域邊緣系統也會跟著活絡。當邊緣系統因威脅、挑戰或大量壓力反應而變得興奮之後,內側前額葉皮質會開始調節壓力反應的程度和時間,這是邊緣系統和前額葉皮質之間的一種負向回饋環路(Negative feedback loop):當邊緣系統反應過大時,前額葉皮質便會加以抑制,如同精密恆溫器的調節作用。然而,如果壓力成了持續狀態,超出前額葉皮質的抑制能力,兩者之間的關係就會失衡,使人們感到不舒服、焦慮和恐懼,這就是所謂「自主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正常情況下,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處於平衡狀態,痛苦情緒導致的壓力反應,是由交感神經增強(亢進),或副交感神經減弱引起,一旦交感神經反應過度,心臟就可能出現心律不整。在神經影像學研究中,心臟病患者的杏仁核對恐懼和焦慮過度反應,進一步造成了心血管功能的負擔。在冠心病患者中,與非壓力相關心臟病患者相比,那些壓力誘發的無痛性心臟病患者,其內側前額葉皮質部位將被刺激得更強烈,這反映了內側前額葉皮質對邊緣系統(杏仁核)的興奮抑制作用降低。那麼,心臟疼痛對大腦又有何影響?對心絞痛患者的大腦進行核磁共振攝影後發現,他們的大腦活性增加了。意即心臟所經歷的疼痛,會具體表現在視丘(Thalamus,大腦中心的雙側感覺核)被刺激,並向前傳導感覺資訊到大腦。當人感到疼痛之後,前額葉皮質區域中的腦島皮質就會被刺激。在壓力之下,心臟病患者流向前額葉皮質區域和邊緣系統區域的血液明顯增加。前文提過,邊緣系統區域和情緒、記憶以及壓力調節相關,可在疼痛訊號發出的過程中合成情緒與認知資訊。換句話說,用來調節恐懼和焦慮的大腦區域,足以影響心臟功能:沒有心臟病的大腦在認知方面更加活躍;有心臟病的大腦則是情緒中樞較活躍。憂鬱症+心臟病,壓力慢性病的邪惡聯盟憂鬱症與心臟病組成了一對邪惡聯盟,這兩種因壓力而起的慢性病,將增加人體的易感性(致病性),因此現代人經常共病。世界衛生組織更將冠心病和憂鬱症,列為使人傷殘最大的兩種疾病。身心訓練能夠增加身心彈性,提高人們處理壓力(尤其當杏仁核發生反應)的能力。當身體以健康的方式工作,腦心連結的前額區域就能有效地調節杏仁核的狀況。具體而言,冥想能改善與壓力相關的神經系統失衡、控制血壓,增加胰島素受體敏感性;減少脂質過氧化,延緩細胞衰老,藉此減少壓力相關代謝症候群,同時降低心臟疾病和心肌梗塞的易感性。壓力可透過壓力仲介物的作用,轉化成代謝過度啟動,對細胞產生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反應。氧化壓力會造成細胞粒線體代謝過度(氧氣和糖分)、引發有毒物質累積。促炎症轉錄因子(NF-kB)是壓力和氧化壓力之間的潛在重要橋梁,更是引發各種心血管疾病的關鍵。在壓力的作用下,NF-kB 會產生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當這種反應的結果直接作用於冠狀動脈血管內壁時,便會增加心血管病患者的致命風險。當壓力移除後,NF-kB 通常可在六分鐘內回到正常水準。然而一些人會恢復得慢一點,出現延長的NF-kB啟動。這種對壓力刺激的不同反應,可能是每個人對壓力的感受不同所引起,也可能是不同基因導致的結果。在一項針對兩千三百二十名男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研究中發現,當這些男性有較高的生活壓力或被社會隔離時,有可能在三年內死於心肌梗塞。換句話說,當他們既有高壓力又缺乏社會支持時,就會有非常高的死亡率。這些心臟病患者通常都有嚴重抑鬱和焦慮,且容易在壓力的影響下,進一步出現更多心臟問題。但當他們學會SMART壓力管理訓練後,大部分患者都有明顯進步,這是因為身心訓練能夠抑制基因反應、增加免疫力與疾病抵抗力。時至今日,大多數人已注意到壓力對心臟有害。心臟病是壓力疾病與大腦相關最具說服力的例子,只要控制心臟病風險,大腦和心臟就能相互協調並維持健康。
-
2020-12-1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受傷經驗談「中西合璧」的好處!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當醫師變成病人時」,我們收集了三位醫師的生病經驗。一位老醫師因為不小心摔倒而肩部受傷,才有機會由病人的立場體會醫師的同理心是多麼重要,是醫病之間的尊重與信任的基石;一位西醫醫師在受傷之後,發現「中西合璧」的治療有時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而希望自己的經驗能促進西醫的專業人員重視中醫,彼此合作,並尊重病人選擇中醫治療的決定,但她也不忘提醒讀者,要謹慎挑選中醫從業人員,不為江湖郎中所騙;一位中年醫師分享自己年輕時為「重症肌無力」所苦,中年以後又因兩側髖關節骨折的延誤診斷,經歷了一段痛苦的煎熬。相信由這些文章間也可以感受到「生過病的醫生可能會是更好的醫生」。七月下旬某天晚上,我欲將一幅畫掛在餐桌旁的牆壁,於是爬了上去。我沒注意到桌子只有中間一隻腳,所以當我踩在桌緣時,它就開始傾斜。眼見厚重的餐桌要翻覆的同時,我趕緊跳下來,左腳先著地。頓時感覺一股強大的力量從腳底傳到膝蓋下方外側,聽到「啪」的一聲,然後我的身體就摔落到地上。那一剎那我體會到武俠小說裡描述的「得內傷」是怎麼一回事,因為我的內臟器官被重重地震了一下。等我回過神來,發現左腳除了膝蓋外側十分疼痛,並沒有腫脹或變型。既然沒有骨折,我就放心地冰敷患處,等隔天再到醫院檢查。第二天早上膝蓋依舊十分疼痛、無法施力,但還是沒有腫。到了醫院,先做X光檢查,結果的確沒有骨折,不過骨科醫師從理學檢查懷疑膝關節裡的半月板受傷,於是開一週的止痛藥,並安排核磁共振檢查。原本我期待骨科醫師能幫我固定患處,因為一動就會痛,但是他說不需要,只囑咐我回家冰敷,並指導正確使用拐杖。我覺得我的傷並沒有被完全處理,於是向一位中醫師朋友請教,他推薦我去找幫忙治療他背部受傷的推拿師。起初,家人反對,因為不清楚急性受傷期是否能推拿,也擔心病情會越弄越糟。我想起以前同事腳踝扭傷,經推拿後患處的腫脹在半小時後消退,於是決定放手一試。果然在那位「整復推拿」的劉師傅幫我將扭傷時錯位的組織復原後,我就能夠站起來並自己行走。之後我定期去找劉師傅,調整我在期間因行動不便或背重物所造成的不良姿勢,並讓復健科友人幫我用儀器減輕疼痛。一個月後核磁共振的檢查結果為前十字韌帶斷裂,骨科醫師考量我的年齡和日常活動形態,認為不需要開刀,所以我就到住家附近的復健科診所做復健,減少疼痛並訓練肌肉的力量。一些朋友知道我同時在復健並看推拿師,擔心我如近日網路流傳的一句話:「西醫治標,中醫治本,中西合醫,治成標本。」會有不良的後果。我倒是覺得可以各取其長處,讓兩個醫療系統互補。以我這次膝蓋受傷為例,西醫的放射線檢查可清楚顯示受傷的部位,中醫的推拿手法能讓「筋骨」歸位,兩者互補加速復原。當初若我只聽從骨科醫師的建議,服用止痛藥及冰敷,大概須在家休息一兩週。這對一般須工作或照顧家裡老幼的成人影響蠻大的,特別對經濟不好者,更是沈重的負擔。事後我詢問劉師傅,剛受傷時是否能推拿?他回答說,若確定沒骨折是可以在急性期推拿,將骨頭、肌肉、肌腱和韌帶等歸位,不用等到消腫後再讓患者忍受第二次的疼痛。他告訴我當他看到我持拐杖走進他的診間,以他多年推拿整骨的經驗,已經知道我沒骨折,所以才敢幫我推拿和敷藥。我想起國中時,有次踢到桌腳,某腳趾後來一直感覺「卡卡」的。我嘗試自己將趾頭拉一拉,但是無法緩解。忍了兩星期,情況沒好轉,我只好告訴母親。她不知道去哪裡打聽到有位老中醫,於是某天放學後我們就搭了很遠的車子去找他。記得那裡病人很多,我們等了很久。輪到我時,老中醫不問診,只叫我將雙手伸出給他觀察指甲,就立即知道問題在我左腳的第四腳趾。他將我腳趾轉幾圈後拉了一下,我馬上感到很舒服,腳趾也不再卡住了。那次短短幾秒鐘的治療,花了母親不少錢與時間,但讓我見識到中醫的知識和技術何等高明。雖然我國實施中醫認證制度已有一段時間,可是坊間整復推拿師的程度及功力良莠不齊,病人就醫前須自行篩選。當然我也有朋友某天早上睡覺起來,發現大拇指的關節卡住,看了幾個中醫師,經過敷藥和針灸都沒效。後來經人介紹,找到一位推拿師,對方將他的肩膀旋轉、運動幾下,他自己聽到「咔」的一聲,後來推拿師將他手臂的筋絡,從肩膀到拇指一一地調整,其傷處便完全好了。現在資訊普及,中西醫療專業人員其實都可跨其領域學習,彼此互相吸收對方的精華。像劉師傅曾修過一些解剖課,讓他很了解人體的構造。而我所認識的許多復健科醫師,也使用中醫的方法幫助病人,如耳針、遠距按壓等,以輔助治療運動傷害。以前實習時,遇到一些中醫系後來選擇走西醫的住院醫師(台灣的中醫系學生都須雙修西醫,畢業後可選擇走中醫或西醫),有些學長就從各腸胃藥所引起的腹瀉或便秘現象,以中醫的寒熱屬性方法歸類,看病時再透過把脈和看舌苔了解病人的體質後開藥,減少藥物所產生的副作用。我也聽說有些骨科或家醫科醫師,對於那些慢性疼痛病人須肌肉注射藥物止痛時,利用中醫的「阿是穴」原理,在疼痛點上打針,可延長藥的效果。更有些醫院的安寧緩和病房與中醫部門合作,用中藥和其它中醫治療方法減緩末期病人的種種不適。希望本文能促進西醫的專業人員重視中醫,彼此合作,並尊重病人選擇中醫治療的決定。另外也要提醒讀者,要謹慎挑選中醫從業人員,避免被一些江湖郎中騙了還繼續受苦,那真的可能造成「中西合醫,治成標本」!(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6/11/18)
-
2020-12-16 科別.骨科.復健
坐骨神經痛就是長骨刺?要開刀嗎? 初期症狀像腰痛!日常5個動作要少做
診間常見60、70歲的老人家,一進來就喊:「我的腰痛、腿又麻,晚上還會一抽一抽的痠麻痛,整晚睡不好,很折騰!」經過醫師診斷之後,多半發現有坐骨神經痛的問題。 坐骨神經分布廣 脊椎老化影響大骨科醫師劉大永表示,因為坐骨神經的分布範圍很廣,在腰椎部分,只要椎間盤突出壓到其中一條神經,或是老人家的脊椎隨著年老而退化狹窄,或是長骨刺壓迫到坐骨神經,都會感覺疼痛。歸納起來,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常見脊椎退化或長年骨刺造成坐骨神經痛,年輕族群的坐骨神經痛,則多半因為姿勢不正確、運動不當、搬重物或是外傷導致椎間盤突出而造成。 坐骨神經痛初期症狀像腰痛 痛麻感從腰部往下肢延伸 劉大永指出,坐骨神經痛的初期症狀很像腰痛,不過,隨著神經壓迫的程度加重,疼痛感會循序漸進往下肢延伸,像是臀部、大腿外側與後側、小腿外側、腳底板等部位,都會開始有疼痛感,大部分的病人都是當疼痛範圍擴大、坐立難安時,才會來就診。 此外,有些坐骨神經痛的患者初期會以為是「閃到腰」而不去理會,但是,閃到腰是腰椎附近肌肉拉傷,通常休息幾天就會好轉,但坐骨神經痛則不同,會以反覆腰痛或痠麻症狀來表現,若不積極處理,即使休息個幾天也不會好轉,反而會越來越嚴重。 坐骨神經痛開刀與否 需視個別病況而定要確認是否為坐骨神經痛,可藉由詢問病史、檢查神經傳導、照X光確診,然而,「醫生,我的坐骨神經痛到底要不要開刀?」這是坐骨神經痛的患者一定會詢問的問題。神經科醫師陳龍表示,要視病人的病況而定,目前常見的治療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口服藥物治療:口服消炎止痛藥物、肌肉鬆弛劑、抗憂鬱劑或抗顛癇藥物等,都能緩解病人的疼痛不適。2、注射藥物治療:局部注射類固醇,可以有效止痛,但不能長期使用。3、復健治療:局部熱療、電療、骨盆牽引、運動治療、針灸、推拿、拔罐、徒手整背、按摩等。4、調整生活習慣:如果不調整生活習慣,包括站姿、坐姿、睡姿、搬東西的姿勢、工作姿勢等,那麼不管是口服或是注射治療的效果不會好。另外,一些增強腹肌及背肌肌力的運動要加強,尤其是老人家,緩和持續的運動,或許可以擺脫坐骨神經痛。5、手術治療:若症狀持續惡化,使用藥物及復健等保守療法仍無法緩解疼痛症狀時,就需專業的神經外科醫師評估神經學檢查與進一步核磁共振檢查,當神經根有明顯被壓迫時,例如已出現下肢無力、大小便失禁等症狀,就應考慮開刀處理,以免發生併發症。 長骨刺不等於坐骨神經痛 骨刺並不限於脊椎 「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骨刺」這三種病名,常被混為一談,三者雖然密切相關,但不完全相等。很多原因會造成坐骨神經痛,而椎間盤突出只是其中一種,另外,也並非所有的椎間盤突出都等於骨刺,只有少數人因時間久了,椎間盤鈣化才形成骨刺,那麼骨刺和坐骨神經痛有什麼關係呢?長骨刺就是坐骨神經痛嗎? 劉大永提及,民間常說的「長骨刺」,其實並不是正式的醫學名稱,不論是骨頭增生、骨頭週圍的贅生物、椎間盤突出等,只要壓到神經的物體就統稱為骨刺。骨刺分為「軟骨刺」和「硬骨刺」,軟骨刺即是椎間盤突出,硬骨刺就是骨頭增生物,像是有些運動員長期投球、手肘的施力點就會長骨刺,骨刺並不限於脊椎部位,只要有骨頭的地方、使力不當,就可能增生小骨刺。 脊椎退化膝蓋也受影響注意 這些族群要小心為了避免脊椎提早退化,引發坐骨神經痛、膝蓋發炎等問題,陳龍提醒,坐著的時候腰椎與臀部呈90度,腰椎容易遭受擠壓,所以,坐著時腰椎的負荷比站著的時候來得大,若坐著且背又往前傾的話,腰椎的負荷會更大。 因此,坐著時應該使用靠背支撐住腰椎,才能減緩壓力,打電腦、坐著工作的人,每隔50分鐘至少要起身活動5分鐘,不管是拉拉筋、伸個懶腰,站起來走動走動都可以。 此外,搬重物的人,如搬家工、搬運工、建築工人等,因工作常需要扛重物,腰椎受力非常大,椎間盤容易突出、長骨刺而壓迫到坐骨神經;所以,常搬重物的人要注意正確的搬重物法,要蹲下去搬而不要彎腰去搬,或要穿著護腰工作,以減少腰椎的傷害。 而體重過重的胖胖一族,腰椎的負荷大,坐著的時候對坐骨神經的壓迫也較強,所以,維持適當的體重,對脊椎會比較好。值得一提的是,平常沒運動的人,腰椎週圍的肌耐力不足,如果遇到不當外力或運動姿勢不正確的話,椎間盤就容易突出,久了長骨刺壓到坐骨神經,就會疼痛。所以,平日要靠運動來強化核心肌群,強化腰椎的保護力,才能間接保護坐骨神經的健康。 另外,還有嚴重的骨鬆症患者只要咳嗽或用力不當如提重物,就可能發生脊椎的壓迫性骨折,可能會壓迫到坐骨神經,甚至會影響行動力,造成臥床的嚴重後果,都得特別當心。 延伸閱讀: 現代人通病!腰痠背痛應冰敷還是熱敷? 復健科醫師揭「正確使用時機」 腰痠背痛都是睡姿不良害的! 仰睡、臥睡、趴睡哪一種好?
-
2020-12-1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生過病的醫生會是更好的醫生!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當醫師變成病人時」,我們收集了三位醫師的生病經驗。一位老醫師因為不小心摔倒而肩部受傷,才有機會由病人的立場體會醫師的同理心是多麼重要,是醫病之間的尊重與信任的基石;一位西醫醫師在受傷之後,發現「中西合璧」的治療有時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而希望自己的經驗能促進西醫的專業人員重視中醫,彼此合作,並尊重病人選擇中醫治療的決定,但她也不忘提醒讀者,要謹慎挑選中醫從業人員,不為江湖郎中所騙;一位中年醫師分享自己年輕時為「重症肌無力」所苦,中年以後又因兩側髖關節骨折的延誤診斷,經歷了一段痛苦的煎熬。相信由這些文章間也可以感受到「生過病的醫生可能會是更好的醫生」。兩年多前在書房不小心被堆積的書本絆倒,撞傷了右肩,發生「肩旋轉袖斷裂」。在醫師照顧下漸漸恢復到可以游泳,每次游罷全身舒暢時,都會打從心內感激當初照顧自己的骨科醫師。此時常自問,這位醫師可曾想過,對他說來可能是一個骨科常見的「小病」,但卻有病人過了這麼久,還念念不忘感激他。我想在此以醫師變成病人時的切身感受,以「野人獻曝」之心,探討這位醫生怎麼贏得我這位病人的尊敬與信任。當時肩痛加劇,又擔心傷勢將影響兩天後即將出國開會的既定行程,情急之下打電話給我的骨科同事,想不到他正在休假。轉而請教相知甚深的他院外科醫師朋友推薦,到他所服務的醫院急診處,而有幸見到這位骨科良醫。他在仔細的問診與身體診察之後,認為應該不是嚴重的問題,建議先做個肩膀的 X光檢查,證實沒有骨折的話,就很可能是「肩旋轉袖斷裂」,隔天早上再做超音波檢查,確認肌腱是否斷裂。他特別問了我一句話,「你現在最擔心的是什麼?」 我實在有點不好意思地實說,因為自己兩天後要出國開會,勢必要提行李,不知道這肩痛將如何以對。 他當場很簡單扼要地指導我,避免某些動作、姿勢,並切忌右手提重物,可能就會慢慢康復。這幾句話就有如定心丸, 肩膀的 X光檢查證實沒有骨折,他開了消炎止痛藥,並告訴我應該可以照原計畫出國開會。回到家才發現自己的心情與要去看醫師時判若兩人。也是醫生的內人與我才領會到,急診病人與家屬多半因突發的變化,以為事態嚴重,需要醫療人員的緊急診治,而一旦了解診斷與治療的方向,尤其是知道以後可能的發展(醫學上稱之為「預後」),雖然肩痛還是難耐,但我與內人不再疑惑而豁然開朗。隔天的超音波檢查,發現一條肌腱完全斷裂,另一條部分斷裂。醫師確認我可以照原定計畫出國開會,回國後再回診,以決定是否需要開刀。碰到度假歸來的骨科同事,認為我隔天要出國一星期,還是在肩關節打一針類固醇比較放心。當時擔心肩痛又擔心類固醇的可能副作用,加上前晚醫師並沒建議關節注射類固醇,我一開始遲疑不決,最後仍為追求「速效」的心情下,一針下去,痛感幾乎完全消失,在國外期間也都不再劇痛。幾個星期後我接受追蹤檢查、核磁共振。這位骨科醫師告訴我,由復原的程度看來可以不須考慮開刀。這兩年來,除了偶而因為忘了「避免用右手提重物」的醫囑,而感到不適以外,已經很久沒有肩部劇痛。今天「痛定思痛」,決定在這「醫病平台」寫出我的「病人心得」,也由衷希望能因此促成醫病雙方更多了解。一、 如何做好醫師與好病人:這是我在寫作、演講、上課經常討論的話題,但透過這次的就醫經驗,才親身體會,真正的「好醫師」是能在病人求診時,看得出病人擔心的關鍵問題,而及時地以其專業經驗贏取病人的信任。同時我也深知做個「好病人」,一定要老實告訴醫師自己所接受的一切治療,這樣醫師才能提供最適合他的醫療照護。因此儘管很難啟齒,我向骨科醫師坦承自己因為擔心肩痛影響出國開會,隔天接受同事建議的類固醇關節注射;而做個「好醫師」,像這位醫師一樣,了解病人病痛纏身的心情,而有那雅量告訴我,這注射的確是可以達到速效,但當時他不認爲我痛的程度需要用到那種程度的治療,但看來這治療也的確帶給我在國外平安無痛的一星期。二、病人所關心的問題:在急診時,才發現自己以病人的身分想問的問題,許多是不好意思出口的「笨問題」。當我問他「我可以開始游泳嗎?」,這位醫師仍一本正經地回答我,「你要自己衡量,慢慢開始恢復運動,如果痛了,就不要再游下去,慢慢地,可以找到自己能做多少。要有耐心,不要太勉強。」他誠懇回答的態度,突然使我意識到自己還想問下去的問題,幾乎都是以一般常識就可以回答的「笨問題」。我才意識到當自己披上白袍,聽病人與家屬問我類似的「笨問題」時,我更能夠瞭解他們的心情。也使我想起,1975年初到美國接受訓練時,印象深刻的一句話,主治醫師鼓勵病人、家屬或醫學生發問時,常說:「沒有所謂的『笨問題』,只有所謂的『笨回答』」。但話說回來,這些出自醫師的「笨回答」雖說很多是「一般常識」,但出自醫師之口,卻帶給病人與家屬莫大的慰藉與安心。這使我深感醫師的話語帶來的權威性,並由此更體會其責任的重大。同時更提醒自己,只要是病人關心的問題就是醫師應該好好用心回答的「好問題」。三、病人與家屬還有「生病」以外的考量: 與骨科醫師第一次見面,他問我「你現在最擔心的是什麼?」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相信醫師沒有意料到我的回答竟是我即將出國開會的「時間點」。這使我想到過去自己有時為病人努力找時間、找同事幫忙他們,卻碰到病人或家屬因為工作或其他因素無法配合,而感到失望。但在自己受傷時才深深體會,沒有一個人會在自己的時間表,預留「可能生病需要看醫生」的時程,也因此醫師也需要體恤,有時病人或家屬無法配合醫療團隊所安排的時間。一場小病使我發現醫病之間尚需努力的空間,百尺竿頭,再進一步,才能建立彼此的尊重與信任,而得到理想的醫療效果。也難怪有人說,「生過病的醫生會是更好的醫生。」(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6/7/8)
-
2020-12-14 科別.耳鼻喉
醫病天地/眩暈又手腳無力 36歲女腦瘤
一名36歲女子常眩暈,每回發作僅短短數分鐘,還合併動暈、右側聽力減退,醫師初步診斷為內耳的迷路炎。但就在等候回診做電腦斷層檢查過程中,女子逐漸出現右手腳無力、麻木、吞嚥困難、尿失禁,緊急檢查,才發現腦部右側顳葉腫瘤已壓迫腦室和腦幹。有眩暈的人不少,來襲時有如天旋地轉,甚至伴隨噁心、嘔吐症狀,和頭暈的頭昏昏、頭重腳輕不一樣。常見的眩暈中,有一種是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常在姿勢變動時出現,有可能是耳石脫落或梅尼爾氏症等,暈眩時間可能從數分鐘到幾個小時,還常伴隨有耳鳴、聽力改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余育霖說,眩暈病人中,良性約占6到8成,又以耳石脫落症占大宗,原因多為內耳半規管的耳石脫落,可以藥物、耳石復位術治療。不過,眩暈有「良性」也有「惡性」。余育霖說,「惡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又稱「中樞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可能是腦部腫瘤、出血或梗塞的初期表現,症狀和良性極為相似,也可能為姿勢性眩暈,並合併聽力改變、耳鳴。余育霖說,患者不一定有四肢無力、共濟失調和非典型眼震等中樞神經病灶的證據。若是腦部腫瘤、腦出血,電腦斷層還偵測得出來,但初期的腦梗塞,則要靠核磁共振檢查。余育霖提醒,暈眩患者若初步治療效果不佳,或合併出現看到兩個影子、眼歪嘴斜、吞嚥困難、四肢無力或手腳麻木等症狀,就要懷疑是否有腦部病灶,建議趕快出就醫。
-
2020-12-1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腫瘤患者病歷寫OK 醫師難言之隱
老友來看病。「X醫師,上次我去看X醫師,我由電腦偷瞄了他寫的病歷,上面寫了『OK』兩個字,明明腫瘤都還在,怎麼還認為我OK呢?」我仔細看了他的病歷,他肝臟長了一顆小腫瘤,一直遍尋名醫,一直要醫師幫他做各種檢查,醫師不耐煩,最後只好寫「OK」兩個字,事實上,就是「奧客」之意,怕病人看到了反感,故意寫成「OK」。肝臟長了腫瘤,每個人都怕,因為得肝癌的人太多了。超音波的普遍化,讓人們可以就近隨時隨地做超音波檢查,是台灣肝癌死亡率可以逐漸降低的主因。問題是有良性肝腫瘤的人也不少,尤其超音波普遍之後,發現肝臟內部長了各式各樣腫瘤的人比比皆是。肝臟內良性腫瘤最多的是血管瘤,是由肝臟內的血管增生而來,其次是局部增生結節或腺瘤,最近幾年隨著國人肥胖增多,脂肪肝普遍化,但也有不少人脂肪分布不均勻,比較黑或比較白的地方看起來好像腫瘤,這些腫瘤的判斷除了找有經驗的醫師判斷外,就是做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大多可以鑑別,但有些時候還是模稜兩可,那就要做切片,但有些人不敢做切片,這時只好定期追蹤了。有些病友影像檢查已做了,但不願做切片,心理疙瘩一直在,一直纏醫師排密切檢查,醫師檢查開太多又怕健保核刪寫報告,但病人為難,只好暗註病人是「OK」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2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12-11 科別.骨科.復健
遊走各大醫院求助不明髖關節疼痛 竟是轉移性骨腫瘤
1名60歲大學女老師平時喜歡爬山運動,近1年來因下背部疼痛延伸到雙側大腿,在多家大醫院看病,初步診斷脊椎狹窄及神經根壓迫,持續藥物及復健治療,始終無法改善症狀,最後求助嘉義長庚醫院骨科醫師楊典育,發現脊椎體有不正常腫瘤病變,手術切除腫瘤重建,病人開心感謝醫療團隊為她找到原因治療,讓她的痛可以真相大白。楊典育說,病人到院時雙側大腿疼痛到無法行走,初步X光檢查並無脊椎或髖關節的病變,安排脊椎核磁共振檢查,脊椎神經部分也無明顯壓迫神經,卻意外發現脊椎體有不正常腫瘤病變,近一步做全身骨頭掃描及雙側髖關節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她脊椎、右側骨盆及雙側近端大腿骨都有腫瘤病兆。手術切除雙側大腿及骨盆處腫瘤並重建,術中病理報告顯示為癌症轉移性腫瘤,病人手術後疼痛得以緩解,使用輔具行走,手術傷口復原後由腫瘤科醫師接續化療治療。楊典育指出,近年環境及飲食習慣改變,國健署資料顯示國人罹癌發生年紀年輕化趨勢,大腸癌最多,其次肺癌及女性乳癌,其中以肺癌、乳癌、攝護腺癌及腎細胞癌等,最容易造成轉移性骨腫瘤。轉移性骨腫瘤好發於骨盆、脊椎、大腿骨及肱骨,初期症狀會以局部痠痛為主,睡前會覺得局部骨頭疼痛會加劇,後期嚴重者會以骨折表現,病人大多表示未遭受明顯外力。早期轉移性骨腫瘤可利用全身性化療或局部性放射線治療,針對晚期轉移性骨腫瘤因為骨頭結構破壞(尤其下肢骨骼),加上需要負重行走導致骨頭結構無法支撐,會產生病理性骨折,這時就需要手術的介入,楊典育提醒民眾若有類似不明原因疼痛等症狀,及早到醫院詳細檢查、治療,讓生命及生活品質更有保障。
-
2020-12-11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壓力引起泌乳素過高 醫師:「妳根本不是女人」
大二準備升大三那年,時常頭痛,以為是課業壓力及活動太多導致,直到某天乳房溢出乳汁,驚覺不對趕緊就醫,初診是濕疹,但藥怎麼抹都沒用,擔心是乳癌,又換醫院就診,才發現是泌乳素過高,數值達到175ng/ml,而正常值為20ng/ml。到底發生什麼事了?當時僅知道導致泌乳素過高,可能與腦下垂體腫瘤有關,但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都看不出問題,尋覓原因都不得其解,乳房的乳汁仍持續分泌,「到底發生什麼事?」我不斷反覆問自己。高泌乳素血症可能會帶來不孕,那時我才20多歲,不孕的消息震懾了自己平凡的生活,面對泌乳素的問題,當時有點半逃避心態,家人問及「該怎麼辦」時,我也慌得不知道該怎麼回應。媽媽每天燉冬蟲夏草、枸杞、黃耆給我喝,幾個月後,媽媽看我氣色變好,隨意問了一句「要不要乾脆走中醫看看」,卻意外開啟這一趟中醫自我藥療之路。看了許多資料,發現走中醫對自己實在是「高CP值」的一條路,取消原本出國念書計畫,考上學士後中醫。後中三年級那年,檢驗泌乳素仍然很高,當時還加驗女性激素「雌二醇」,指數卻低得嚇人,僅有0.01pg/mL,還記得當時看報告的醫師告訴我「妳根本不是女人」,那一刻只有傻眼可以形容。醫師:妳根本不是女人既然想透過中醫瞭解自己的身體,就此開始去想有什麼中藥可以調理荷爾蒙?每天上課後,就抱著藥罐子煎藥、把脈,自尋藥材煎藥,感受身體及脈象有什麼變化,對應書籍的說法慢慢應證,後中畢業後也已經28歲,泌乳素終於降低,但對於是否已經解決不孕這件事仍舊沒有把握。那時曾與男友也是現在的先生說「我可能不孕」,若沒有考慮生育再討論結婚,他沒有特別在意,兩人年紀到了後就順理成章地結婚。不過,嘴巴上再怎麼說不在意,內心仍渴望有個孩子,30歲結婚後,各項檢查都做了,泌乳素、雌激素等統統沒問題,婚後半年肚皮卻一點消息也沒有,家人接連而來的偏方及人工試管等建議,讓自己也急了。調整步調時間不再排滿想知道透過多年的調理,與不孕的距離有多近,我辭掉台中的工作,北上與先生同住三個月,因為讓自己的步調緩慢降低壓力,同住的期間就有了孩子。我自知是因為「壓力」引起泌乳素過高,藥物雖然可以快速降低指數,但根本的原因仍要靠我自己去克服。念中醫期間就發現是壓力所致,除了每天神農嘗百草外,也逐步調整自己的步調,不再把時間排這麼滿,也開始接觸瑜伽、手工藝,煩心的事情就先暫時擱置在一旁。備孕最好讓身體放鬆經過這些年及接觸許多不孕症的夫妻,心得是「生育是人生中投報率最差的一件事」,有時候生育不能急,也不能有壓力,當急的時候反而釋放更多具毒素的荷爾蒙,不利於生育,讓生活回歸正常,與人正常接觸,讓身體放鬆,慢慢調理作息以及身體機能,才是備孕最好的方式。陳玉娟小檔案現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婦科主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專任主治醫師年齡:47歲出生地:彰化縣學歷: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畢業專長:中醫婦科炎症子宮內膜異位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男女不孕不育興趣:瑜伽、美食、電影經歷:彰化秀傳紀念醫院住院醫師中醫婦科醫學會理事佑康產後護理之家駐診醫師
-
2020-12-08 科別.消化系統
長期腹痛、腹瀉要小心 5大警訊可能是克隆氏症
腹痛、腹瀉是相當常見的症狀,但如果經常出現這種情況,甚至是合併其他症狀,要特別小心,可別以為只是一時緊張或吃壞肚子,因為這很有可能是克隆氏症。 腹痛、腹瀉合併3症狀 當心可能為克隆氏症 長庚紀念醫院腸胃肝膽科系李柏賢醫師表示,腹痛、腹瀉一般而言最常直接聯想到的就是腸胃炎,時間較為長期的也會想到腸躁症,但若合併出現了血便、貧血、體重減輕3大症狀,並且持續了3個月時,就應特別留意可能是自體免疫失常造成發炎的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兩種,兩者侵犯的範圍不同,前者只侵犯大腸;後者是從嘴巴到肛門都有可能侵犯,臨床控制、治療都會相較困難些。兩者原因目前還有待研究,根據目前的研究推測可能跟基因、飲食、食品添加劑有關。這些因素可能造成腸道長期反覆性發炎,造成廔管、穿孔等情況,也因此患者常見需要反覆接受治療的情況。 李柏賢醫師分享,日前就有一名38歲男性的克隆氏症案例,起初被認為是盲腸炎開刀治療,但後來又出現了腸子通到皮膚的廔管及肛門附近的廔管,前前後後開了七次刀,最後甚至小腸破洞,身心俱疲,一度放棄治療。好在後續嘗試了生物製劑進行治療,把疾病控制了下來。 常見合併腸道外症狀 克隆氏症應盡早改善 馬偕紀年醫院腸胃肝膽科章振旺醫師指出,克隆氏症是一種免疫性的疾病,症狀不僅出現於腸道引起相關不適,腸道外也常見合併出現關節炎、虹彩炎、結節性紅斑等症狀。且值得注意的是,克隆氏症的症狀和嚴重程度未必成正相關,並非情況較嚴重時才可能出現腸道外症狀。章振旺醫師就表示,臨床上有3/4的案例是在確診克隆氏症後,陸續開始有相關的腸道症狀出現,但有1/4的案例卻是在診斷之前就有,民眾不可大意。 許多患者會因為自己有相關不適症狀進行大腸鏡檢查,但卻也在沒有發現異狀後輕忽。李柏賢醫師指出,克隆氏症最常出現的部位是在大腸銜接小腸的末端迴腸,大腸鏡需進入到此部位才檢查得到;另一方面,克隆氏症從口到肛門都可能侵犯,因此胃鏡檢查也是必要的。其他視情況也可能需要進行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重組的腸道攝影,以利清楚觀測小腸是否有發炎的情況,並以膠囊內視鏡、氣囊輔助式小腸鏡確認小腸發炎的情況。 如何治療急性克隆氏症?確實確認黏膜癒合是重點 章振旺醫師表示,克隆氏症急性期的治療重點會先放在緩解患者的症狀,此階段可能就會以類固醇藥物進行治療。在患者得到緩解後,腸道黏膜癒合則是治療目標,疾病控制得宜的情況下,將來便有利改變病程,甚至可以減免產生廔管、腸道切除後產生副作用的可能。 在患者症狀緩解後,接下來常見則會運用到免疫製劑,以此延長治療效果。而當疾病出現惡化的情況時,治療的方式也會有所提升,就有可能使用到生物製劑。章振旺醫師表示,每種生物製劑都會有不同的優缺點,在進行治療之前醫師會詳細跟患者多做討論,患者可以放心治療。 黏膜癒合是克隆氏症的治療目標,但值得注意的是,沒有症狀並不代表目標達成。李柏賢醫師指出,克隆氏症的臨床症狀和黏膜癒合並非正相關,臨床上許多病人已經沒有出現任何症狀,但經檢查還是發現潰瘍,此情況後續復發甚至需要接受手術的比例高。醫師表示,唯有治療到內視鏡檢查沒有發炎及潰瘍等情況,才能助改變患者的預後,後續也才不用進入到需要切腸的地步。呼籲患者應定做內視鏡追蹤檢查,確實確認是否達到黏膜癒合的目標。 避免克隆氏症及復發 留意3大誘發因子 李柏賢醫師表示,壓力、感染、飲食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最常見的誘發因子,因此若要避免克隆氏症及復發,應盡可能保持生活作息正常,多運動、早睡早起、適當紓壓、避免不潔的飲食等。 除了良好的生活作息外,正如前述所提到,克隆氏症雖然目前確切還有待研究,但目前推估可能和飲食及食品添加物有關,因此醫師也建議飲食方面應盡量避免食品添加物,並也避免高油、高糖的飲食習慣,以及不必要的保健食品。 克隆氏症在妥善的治療下,患者是可以回歸正常生活的,因此章振旺醫師也呼籲,除了注意3大誘發因子外,民眾若持續腹痛、腹瀉一段時間,並且合併前述相關症狀時一定要盡早前往檢查,以利及早治療。 《延伸閱讀》 .腹瀉原因不明?當心發炎性腸道疾病來攪局 .沒有腹瀉就不是腸胃炎?諾羅病毒&急性腸胃炎10大迷思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26 癌症.頭頸癌
老農忽失聲 醫師懷疑兩大習慣害他二期喉癌
彰化縣埔鹽鄉林姓鄉民半年前聲音沙啞,3個月前只剩氣聲,喉嚨不痛,令他困擾的是別人幾乎聽不見他說話,求醫檢查竟然已經二期喉癌,不願全切除喉頭和聲帶的他求助衛福部彰化醫院,接受放射線與化療,目前可正常說話,需定期追蹤。林姓鄉民種稻為生,菸齡30年,每周喝酒幾天,也喝了30年,至於檳榔是以前偶而嚼,沒養成習慣。最近半年他先聲音沙啞,大概3個月後,剩下氣聲,無疼痛感,只是說話時別人聽不到,難以溝通。他為了治療「失聲」,連跑兩家醫院,都得到同樣答案「喉癌」。衛福部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指出,林姓病患就診時只有氣聲,外人很難聽得懂患者說什麼,經內視鏡檢查,發現聲帶有腫瘤,進一步用核磁共振攝影及病理切片確診是第二期喉癌。因林姓鄉民希望保留講話功能,不要切除喉頭一併摘除帶聲,決定在彰化醫院進行放射線及化學治療。彰化醫院放射腫瘤中心主任宋時雨說,患者接受每周5次,合計共35次的放射線治療加上化療,熬過療程中的喉嚨痛及皮膚紅腫等副作用,現在內視鏡檢查已看不到腫瘤,未來需定期追蹤。宋時雨又說,喉癌的治療方式有切除部分喉頭或全切除治療,全切除喉頭會失去聲帶,無法說話,需用人工發聲器發聲,還需要做氣管造口,生活品質比較差又造口引人注意,患者希望可以保留說話功能,經過評估,醫病達成放射線及化學治療的共識。宋時雨指出,部彰今年引進最新的高精準度放射治療儀器,在放射線治療時,能夠精準瞄準患部,快速完成360度全體積弧形放射治療,5至10分鐘即可完成一次療程,減少長時間治療產生的不適,不會因患者吞口水等因素而失準。許嘉方和宋時雨都表示,喉癌好發在40至60歲,以男性居多,臨床上造成聲音沙啞的原因很多,感冒、胃酸逆流、職業傷害或癌症等都有可能,最初病徵常是聲音沙啞,如果聲音沙啞持續一周以上,就應該儘速就醫找出原因;臨床上觀察,喉癌最可能的成因是習慣性抽菸、喝酒,檳榔則和口腔癌的關連性比較大。這起個案的林先生菸酒30年,很難說和罹患喉癌沒有關係。
-
2020-11-22 科別.腦部.神經
下肢麻木不一定是腰椎退化 小心脊椎腫瘤找上你
新竹50歲陳姓婦人近半年來感覺下肢麻木,她曾接受復健及保守治療,但症狀並無緩解且無法長時間行走,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外科求診。經檢查發現,陳麻木的範圍與腰椎退化表現並不相同,下肢本體感覺與肌腱反射皆有異常,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胸椎有腫瘤壓迫脊髓,造成麻木與難以行走的症狀。所幸經顯微脊椎腫瘤切除手術,陳恢復良好,麻木情形大幅改善,走路也正常許多。台大新竹分院神經外科醫師何孟穎說明,脊椎有各式各樣的腫瘤可造成脊髓壓迫,進而導致四肢癱瘓、麻木等症狀,陳婦的胸椎腦膜瘤屬於硬腦膜內脊髓外腫瘤的類別,該類別常見的還有許旺細胞瘤,一樣會造成脊髓或神經根壓迫,兩者大部分都是良性腫瘤,只是病理機轉不同。何孟穎表示,脊椎腦膜瘤九成為良性腫瘤,八成發生於50至60歲的女性,又以胸椎最常見。大部分病患都是偶發之單一腫瘤,少部分病人會有多發性腫瘤,而這些病人通常為第二型神經纖維瘤患者或是有家族遺傳基因,一般病人不用過度擔心,只要手術後定期追蹤即可。何孟穎說,造成下肢麻木的原因有很多,雖然大部分是腰椎退化造成,但其他可能性也不容忽略,假設病患症狀越演越烈,甚至無力且不良於行,還是建議到神經內科或神經外科門診,尋求更進一步的檢查與協助。
-
2020-11-20 醫療.整形美容
擁有「大、自然」系性感美波 女醫師解惑隆乳5大迷思
隆乳是讓胸部變大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加上現在的手術普遍使用內視鏡,技術更加精密,恢復期更短,許多女生早就趁著假期偷偷升級。而台灣已經默默使用超過10年的經典植入物「記憶果凍矽膠」和剛上市的新一代水滴,也都在美國完成了10年臨床追蹤報告,女性想要變大,也不必當新醫材的白老鼠,可以更加安全的擁有「大、自然」系美波。我們邀請整形外科專科醫師蕭奕君,整理出變身之前,必看的隆乳5大迷思。迷思一:隆乳會影響餵母奶嗎?答:隆乳就像穿高跟鞋一樣,是把胸部墊高,所用的記憶果凍矽膠會放在乳腺下方或胸大肌下方,無論放在哪裡都不會影響到乳腺。通常只有一個狀況會影響哺乳,就是手術切口在乳暈的情形下,因為乳暈最下方佈滿了乳腺,當懷孕時乳汁開始分泌匯集至乳頭處噴出,因此,利用手術從乳暈當切口時,哺乳功能大概只剩5成左右。迷思二:隆乳後會影響乳癌的判斷嗎?答:隆乳手術年紀愈來愈輕,約有六七成患者都沒進行過乳癌篩檢,因此隆乳手術前先做乳癌篩檢,在確定乳房是健康的情形下隆乳,蕭奕君醫師每年會因此找到一到兩名早期乳癌患者。而隆乳後的乳癌篩檢,以超音波方式不會受植入物影響。而乳房攝影,因為要用力夾住乳房,在隆乳後較不建議,且乳房外緣會與植入物的影像重疊,就有可能影響到乳癌的判斷。因此,當篩檢報告有疑問時,要立刻就醫進行核磁共振檢查(MRI)確認,以確保診斷正確。迷思三:乳房植入物的壽命是永久的嗎?答:早年鹽水袋每年會有1%的滲透機率,因此大約10到20年就必需更換植入物;但隨著科技進步,記憶果凍矽膠植入物幾乎可以永久,除非受到尖物刺入否則不易破掉,因此,術後最好不要針灸,蕭奕君一年做一兩百例,只有一至兩個會破掉。由於現在的植入物都屬於高凝聚型的記憶果凍式矽膠,內容宛如軟糖般,破掉也不會像早期的液態矽膠像蜂蜜一樣流遍組織的棘手狀況。但「內餡」流出,仍會讓身體產生免疫反應,可能術後2-3年發生延遲性莢膜攣縮。由於破裂不易馬上發現,因此當熟悉的觸感消失,胸部變得軟綿或走形,就得懷疑是否破裂,盡快回診檢查。迷思四:隆乳後會有明顯疤痕嗎?答:手術切口因每個醫師的喜好及技術而定,各有優缺點。以前隆乳手術,民眾很喜歡看明星腋下是否有「異樣」,但隨著內視鏡隆乳手術技術發達,即使腋下當切口,經過半年到一年,就成為自然的縐褶,即使穿無袖也不容易看出來,但缺點是手術時間較長。至於近年流行的乳緣下切口,因被雙乳給遮住,穿清涼衣服絕對看不出來,但當躺在床上時,因乳房皮膚完整白皙,左右兩條縫線就會顯像出來,好處是路徑短,手術時間也很短,又稱便捷式隆乳。至於乳暈切口,雖然乳暈為棕紅色,傷口疤痕初期也為棕紅色,但時間久了,當傷口慢慢好轉顏色變白後,在乳暈仍有可能呈現一條白線;適合乳暈較淡和乳暈較大的患者,因有可能影響哺乳,不建議未來有生育計劃的女性。迷思五:任何年紀都可以做隆乳手術嗎?答:依目前的技術,任何年紀想要隆乳都沒問題,年輕女性當然要是成年人,醫師也會了解來隆乳的原因,蕭奕君醫師表示,有6成女性來隆乳是準備好資料來諮詢,但有2成是屬於衝動型,有些只是因為要挽回婚姻,想做得比小三還要大,通常在跟醫師理性溝通後,有些就會取消隆乳念頭。另外,也有產後還在哺乳期的女性想隆乳,蕭醫師建議在哺乳後半年,斷奶乾淨後再隆乳會比較安全。
-
2020-11-14 新聞.科普好健康
什麼是「淋巴結」?會得癌症嗎?檢查4指標、常發生位置在這裡
● 檢查4指標:摸起來平整、會動、會痛、不會繼續長大,良性機率較高● 淋巴結腫大常發生在頸部、腋下、腹股溝● 1%淋巴結腫大是因惡性腫瘤所引起;頸部淋巴結不正常腫大,留意鼻咽病變血液腫瘤科聽起來就很可怕,想到要去看血液腫瘤科門診著實讓人不安。而不明原因的淋巴結腫大,則是血液腫瘤科門診常遇到的情況。「什麼是淋巴結?淋巴結為何會腫大?會不會是癌症?」「在診所吃了一個禮拜的抗生素,為什麼還沒好?要做電腦斷層嗎?」這些都是血液腫瘤科醫師在門診常被病患詢問的問題。一般人身上大約有600個淋巴結,我們比較容易摸到的淋巴結常是在頸部、腋下與腹股溝。根據過去的研究,每年約莫有0.6%的人會有不明原因的淋巴結腫大,其中只有約1%的淋巴結腫大是因為惡性腫瘤所引起,而病史與理學檢查往往是最容易也最迅速能區別良性或是惡性的方法。如果淋巴結摸起來平整的、會動的、會痛的、不會繼續長大的,良性的機會比較高,這類的淋巴結腫大常是感染所造成。我們可以把淋巴結想成古時候打仗的烽火台,一旦前方發生戰事,烽火台就會點火,一旦感染了,淋巴結就容易發炎腫大,自然會有腫痛的情形,因此許多病患都會先吃抗生素治療。病毒感染機會 遠大於細菌然而,病毒感染的機會遠遠大於細菌感染,這就是抗生素治療常常不會有效的原因,畢竟抗生素是殺細菌,不殺病毒的。這類的淋巴結腫大一般3至4周會自己消失,臨床上會請病患先觀察3至4周,如果淋巴結變小甚至消失,就沒問題。持續腫大 要考慮切片檢查如果淋巴結不大不小,會再觀察3至4周,如果淋巴結持續腫大,就要考慮做切片檢查;若摸起來不平整、不會動、不會痛,則要考慮直接切片檢查,而切片檢查不會造成癌症轉移。其他像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或是正子射影等影像學的檢查,則對於提供病因診斷的幫助不大,也有些病患會先利用細針抽吸去做細胞學檢查,但這樣的檢查方法在診斷淋巴結腫大的原因上,往往無法提供充足的資訊。淋巴結 腫大位置也要注意淋巴結的位置也很重要,頸部淋巴結不正常腫大,要特別留意鼻咽方面的病變;左側鎖骨上淋巴結腫大,則要小心是否是腸胃道惡性腫瘤的轉移;前縱膈腔淋巴結腫大,必須考慮胸腺瘤、畸胎瘤或是惡性淋巴瘤的可能性。
-
2020-11-14 癌症.乳癌
乳房攝影檢查不舒服 只做乳房超音波可以嗎?醫師圖解
超音波的技術原本都掌握在海軍手上,或運用於工業技術發展,大概於1950年代開始,醫學開始採取超音波的技術來做各種檢查。現在準媽媽們做產檢時,總會從超音波影像中看到貝比的頭部、小手手,並存留下各種可愛的影像。如果吃完大餐後容易右上腹痛,醫師會安排腹部超音波看看是否膽結石正在作祟。另外一個女性朋友們應該要定期做的超音波檢查就是「乳房超音波」,而且是從30歲以上就應該定期檢查。目前國健局有補助45歲以上的婦女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攝影檢查」,而非超音波,因此很多民眾並不知道乳房超音波的重要性。然而,多數台灣女性的乳房較緻密的,會影響到乳房攝影的判斷率,所以,並不是攝影說沒事就沒事。還有,乳癌是發生率最高的女性癌症,甚至台灣女性的乳癌發生時間還比外國人都還來得早,最好別等到45歲以後才開始檢查,而要在「三十而已」的年紀,就開始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 乳房超音波檢查大概是怎樣做的呢?當要做定期檢查時,大家最怕「這個檢查不舒服」!讓人打消一年報到一次的念頭。做乳房攝影時,技術師會用壓克力板夾住患者的乳房,左右夾一次,上下夾一次,被夾過的人常覺得痛得不得了而超有陰影。不過,好消息來了,做乳房超音波不會那麼不舒服!患者躺在檢測床上,醫師會擠上一些凝膠,拿超音波探頭微微壓迫乳房,並從不同方向滑過,以確保了解每個位置的乳房狀況。若看到有疑慮的東西,醫師可操控探頭,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用多個平面的影像得出空間感,了解腫瘤的型態。○ 做乳房超音波,要怎麼知道什麼是正常,什麼是不正常呢?乳房超音波是可以用來區辨腫瘤的。像一開始乳房超音波發明後,就是先用來區辨乳房裡的纖維囊腫與其他實心腫瘤的。■ 纖維囊腫纖維囊腫是發生率很高的乳房良性變化,代表乳腺裡有液體蓄積,就像一顆顆水球一樣,也有人會稱此為水瘤、水泡,大概都是類似的意思。在超音波下,乳房纖維囊腫會呈現為一顆有明確的範圍的腫塊,壁很薄,內容物沒有回音,這顆看起來都是均質的黑色,但腫塊後方有很亮白的回音。假使這些條件都符合,就可以認定為纖維囊腫。假使乳房超音波發現患者只有水泡的話,不管是有一顆,還是有五顆、六顆,這些人就與檢查起來完全正常、沒有腫瘤的人一樣,一年追蹤一次乳房超音波即可。然而,有的纖維囊腫會被稱為複雜性的水泡,例如是超音波下發現很多微小水泡聚集在一起的區域,或水泡裡有分隔,這類型的變化就會帶些許惡性機會,即使惡性機會很低,醫師很可能會請患者約半年就要追蹤一次。■ 良性實心腫瘤的特徵假使在超音波下,腫瘤看起來不是水泡,而是實心的樣貌,就要更注意是否有惡性的樣貌。如果我們在乳房超音波下,發覺這個腫瘤是個漂亮的橢圓形,而且扁扁長長,也就是寬度比高度來的長,與周邊有明確清楚的界線,超音波迴聲紋理顯示內容物呈現很均質,就會讓人比較放心。當具備這樣的特質,其最有可能是纖維腺瘤,無論摸得到或摸不到,應該可以先用追蹤的方式,三到六個月後再看腫瘤是否有變化即可。如果腫瘤長大、形狀變了、裡面內容物性質變了、或長的很快速,就要考慮進一步的檢查方式。■ 惡性實心腫瘤的特徵那哪些是我們不喜歡的腫瘤模樣呢?假使在乳房超音波下,腫瘤形狀長的尖尖刺刺,看起來並不圓滑,反而像長角出來,且腫瘤長的比較「高」,或說高度大於寬度,或腫瘤後方拖了一條長長的黑影尾巴,代表腫瘤很實心,讓音波難以穿過,都是不好的特徵。講白一點,就是「這個有可能是乳癌」。這時醫師會建議較短的時間就追蹤一次,或直接換方法檢查(像是加做個乳房攝影),或直接做個切片,取出一小部分的腫瘤組織化驗。○ 每次看完醫師都跟我說再追蹤,那是什麼意思?其實不可能我們做了一次乳房超音波檢查沒事後,就確保以後的四十年、五十年,都不會得到乳癌吧!事實上,隨著我們身體的組織在退化、老化,與體脂肪的堆積、酒精的攝取,再加上本身的基因,都可能增加罹患乳癌的機會。所以,就算是一次乳房超音波檢查的結果是正常,完全沒長什麼嚇人的東東,隔年還是要繼續保持定期檢查,一年檢查一次乳房超音波的好習慣。當部分的人因為過去檢查結果正常而掉以輕心時,有另一部份的則會為長了東西而非常、非常地擔心,在診間我們常聽到這樣的主訴:「有位醫師說我乳房有長東西,可是應該是良性的水泡、纖維囊腫,一年後再檢查就好,但這樣講讓我好緊張,我想到乳房裡面有東西就覺得坐立難安,難道不能三個月就檢查一次嗎?我想要今天就確定我長了什麼!」我們前面已經解釋過乳房超音波是如何判斷腫瘤特性的,而經過這樣的判斷後,醫師會做出超音波的結果分級。第一級代表沒有任何問題。第二級代表僅有良性發現,如果全是乳房纖維囊腫的結果就會屬於第二級。無論結果是第一級或第二級,大約都是一年再追蹤一次乳房超音波即可。分在第三級的話,代表有些發現,但應該屬於良性變化,在此階段發展成乳癌的機會較低,但建議患者仍要比較密集性地追蹤,約三到六個月就要再做乳房超音波,看看腫瘤的生長與變化。如果分在第四級的話,就會建議要直接做切片檢查了,才能確診知道腫瘤是否為惡性。第五級則是在影像上就已經高度懷疑為惡性的案例。第六級則是已經經過切片證實為惡性腫瘤的案例。還有另外一個分級則是第0級,這代表在超音波下有些問題需要其他影像檢查的輔助才能做出正確判斷,通常得到這樣結果的人需要去加做個乳房攝影。○ 對於乳房超音波,你該知道的幾件事◆ 如果你覺得乳房痛,或自己摸到乳房硬硬的,感覺不太對勁兒,不確定是否是不好的東西,這時檢查首選就是乳房超音波。不過,如果你的乳房到處都痛,或是週期性的乳房疼痛,請先不用太緊張,這類型的乳房痛大概不是腫瘤引發的,可以先參照「乳房痛和乳癌有關嗎?醫師圖文分析」一文。◆ 如果本身正在哺乳,或剛好處於懷孕中的狀態,而有摸到任何乳房硬塊感,或乳房某處感到疼痛,其檢查首選也是乳房超音波。哺乳時,媽媽們的乳房會出現一些因乳汁積存而導致的併發症,像是乳囊腫、乳房膿瘍等麻煩的問題,務必及早發覺,及早處理。◆ 如果發現乳頭出現分泌物,尤其是單邊、單孔冒出來的,還帶有血色、咖啡色,或非常透明的話,就無法單純僅靠作乳房超音波找到答案,需要乳管攝影檢查或核磁共振的輔助,了解是否為乳突瘤在作怪。可以參照「乳頭出現分泌物,到底正不正常?」一文。◆ 如果第一次乳房檢查就發現有讓人感到疑慮的腫瘤,請先別驚慌,一步步接著檢查。通常醫師會建議在短期內追蹤,或加做乳房攝影等其他檢查,或是直接在超音波的導引下做抽吸或切片,取得組織後於顯微鏡下檢驗。可以參照「摸到乳房腫塊,怎麼辦?」一文。◆ 想確定自己對乳癌的觀念對不對,你可以看看「破解乳癌八大迷思」一文!女性務必要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我們的身體會退化老化,組織都會持續地改變,即使是原本良性的纖維腺瘤,也是帶有些許機會變化成惡性。惡性腫瘤也常常是突如其來,不通知一聲就猛然冒出來的,固定規律地檢查才有助於我們早日發現任何不好的東西,並即時接受治療。原文:
-
2020-11-12 科別.腦部.神經
科技公司主管動脈瘤壓迫第3對腦神經 一物件看成兩個
一名科技公司主管視覺出現疊影複視的現象,聯新國際醫院醫師安排核磁共振,確認顱內動脈瘤壓迫第三對腦神經(管視覺影像),手術後過3個月動脈瘤萎縮至原來的三分之一,視覺改善。聯新國際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執行院長陳啟仁醫師表示,動脈瘤是一顆不定時炸彈,危及健康,發生率3.2%,每百人有3.2人發生比率相當高,通常動脈瘤不容易發現,可能要等到動脈瘤破掉才顯現,但是到這程度致死率相當高。如今可以透過核磁共振,與血管攝影檢查是否有動脈瘤。這名科技公司主管,主要症狀為眼睛出現複視,一個物體看成兩個而且不清楚,到聯新國際醫院接受核磁共振檢查,結果是顱內動脈瘤壓迫第三對腦神經影響視覺影像。陳啟仁醫師説,因為個案已經危及健康,和當事人討論,決定採以導流支架(密網支架)手術,3個月後再用核磁共振追蹤動脈瘤,已經萎縮至原來的三分之一,複視情形大幅改善。 陳啟仁提醒和建議40歲以上民眾,接受核磁共振與血管攝影檢查,預防動脈瘤壓迫第三對腦神這種不定時炸彈,及早檢查發現症狀,有利於及早提出對策維護健康。
-
2020-11-10 新聞.生命智慧
「生命只有10年」 4歲女童患罕病 漸漸失明且遺忘家人 媽:想聽她說愛我
如果你的女兒只有10的生命,你會如何與她度過?如果孩子的壽命中有10年,且隨著她長大,會漸漸失明,並且忘記父母,你會以怎樣的心情去調適及面對?這樣殘忍的問題,光是設想就已經心酸,然而在英國卻是真人真事發生。根據《每日郵報》報導,當地一名4歲小女孩克拉克(Adelei Clarke)被診斷出患有罕見的巴登氏症(Batten disease),這個疾病將導致她失明,並可能遺忘自己的爸媽是誰,甚至壽命不超過10歲。原以為是發展遲緩,直到癲癇發作才知道罹病克拉克爸爸大衛(David)表示,一剛開始只覺得女兒動作有些遲緩,後來因為語言遲緩帶去諮商,當時語言治療師認為「等她長大就會好轉了」,家人便不再多想,直到今年5月,克拉克第一次癲癇發作,停止呼吸長達30秒,而大衛立刻幫女兒進行哈姆立克法,才化解危機。暑假時,癲癇的情況更加頻繁,最後送往醫院住院10天,並在一天癲癇發作17次。巴登氏症,克拉克7歲左右會變成植物人在醫院透過核磁共振成像等檢查,醫師確認克拉克得到罕見疾病巴登氏症,並向她的父母告知,7歲時克拉克可能會變成植物人,並在10歲左右死亡,目前尚未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他們一家人聽到這個消息,瞬間感覺「靈魂被掏空,非常不真實。」大衛說,克拉克出生後,自己唯一的夢想就是牽著女兒散步,他們並不要克拉克多聰明,只希望她快樂和健康。但確診的那一刻,爸媽所有的夢想都粉碎了,腦海浮現的是:「為什麼自己的女兒會得到這種疾病?」因為女兒的疾病,他們沒有聽過女兒說過「我愛你」爸爸媽媽受訪時表示,只聽過克拉克說她自己的名字2次,且因為她的詞彙量大概只有30個字,他們沒有跟她對話過,更別說「爸爸媽媽,我愛你」這樣的語句,夫妻倆傷心的說,像這種一般父母習以為常的片刻,都不可能實現了。目前,他們一家人正為克拉克籌募他們往返倫敦就醫的資金,夫妻倆也決定為了女兒成為全職照護者。希望克拉克的病情,能再父母用心的照料下,出現奇蹟。※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我的生命只有10年」4歲女童罹罕見疾病,漸漸失明且遺忘父母。媽媽:好想聽見女兒說她愛我。
-
2020-11-05 科別.骨科.復健
手腕受傷無力擰毛巾 醫師建議這手術讓他重新有力
一名47歲男性愛健身,日前因車禍右手撐地,返家後竟連擰毛巾、開門手腕都會劇痛無力,吃藥復健均不見效,經骨科醫師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右手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建議採取腕關節鏡微創手術。術後症狀明顯改善,外觀也無明顯疤痕,預計經過復健治療半年後重返健身房。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醫師賴禹呈指出,根據臨床經驗,約有兩成急診患者因車禍、運動傷害、負重工作或跌倒造成手腕外傷,但部分患者在事發當下手腕並沒有明顯痛覺,直到手腕疼痛持續兩周以上,且出現酸脹、無力感、握力減低、手腕扭力變差等,以致擰毛巾、轉開瓶蓋、打球都感覺受限,才會赴醫接受進一步檢查。他說,三角纖維軟骨是穩定腕關節的重要結構,位於腕關節的尺側,是由一群韌帶及纖維軟骨所組成,猶如一張彈簧床墊支撐起腕骨,確保手腕旋轉時尺骨不會滑脫,但因韌帶與軟骨的結構無法顯現於X光影像,需要進一步透過核磁共振檢查,故容易發生延遲診斷與治療的情形。賴禹呈說,過去治療三角纖維軟骨撕裂,是透過傳統開放性手術,採取由外而內的方式,打開8至10公分的傷口,將關節囊與韌帶分離後,再處理關節內患處,但此舉恐延長韌帶癒合時間,也增加感染與關節沾黏機會。因相較於膝關節與肩關節,腕關節的空間更狹小且結構複雜,經由腕關節鏡微創手術,透過4至5個精準定位之0.2公分傷口,將內視鏡與器械經肌腱韌帶間的縫隙進入關節腔,可大幅降低軟組織的破壞與沾黏,術後需要護具保護固定4至6周,並搭配復健治療。相較傳統開放性手術,大幅縮短癒合與復健時間。賴禹呈提醒,手腕外傷無論骨折與否,常合併三角纖維軟骨受傷,當手腕靠近小指頭處感到疼痛,就需提高警覺,以免錯過3個月的治療黃金期,可能造成手腕活動角度受限、疼痛無力或創傷後關節炎等後遺症。
-
2020-11-04 科別.一般外科
女工雙腳癱瘓 竟是胸椎脊髓長腫瘤作祟
南投60歲林姓婦人最近為雙腿無力四處求醫治不好,到南投醫院治療,醫師發現她的胸椎脊髓內竟長出4公分腫瘤,經手術清除腫瘤後,女病患已經恢復行走能力。神經外科醫師蔡佳勳說,林姓婦人從事鋼筋綁紮工作,有一天左腳開始麻木,她以為是年紀大關係,買雨傘當拐杖來協助行走。她曾經求醫,診斷糖尿病引起神經病變,但控制血糖後麻木感沒改善,反而雙腿都無力,無法走路也無法工作,連下床都有困難。她到南投醫師治療,經神經學理學檢查發現並非單純糖尿病神經病變,進一步以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發現林女胸椎第九至十節脊髓內長近4公分脊髓內腫瘤。蔡佳勳醫師以顯微手術取出脊髓腫瘤,解除下肢麻痺癱瘓之症狀,數天後開始可下床活動,經復健後已恢復行走能力。蔡佳勳說,病患肩頸背痛手腳麻木無力,大部分為退化性脊椎疾病,脊椎腫瘤容易被輕忽。良性腫瘤在手術移除後再復發機率極低,而當神經組織被減壓後,神經功能有機會逐漸改善。林姓婦人定期追蹤,證實胸椎第九第十節脊髓內腫瘤已完整移除,神經組織已被減壓,而且腫瘤並無復發。林姓婦女術後恢復良好,穿戴背架下可行走,也可以自己洗澡,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林婦也說生活能夠自理感覺真好,不用仰賴看護或他人的照顧與協助,可以自主決定是件相當美好的事。蔡佳勳說,若出現持續神經脊髓症狀時,建議盡早尋求專業意見,接受進一步檢查及治療,以免錯失早期治療的時機。
-
2020-11-02 科別.腦部.神經
眼睛黑矇、暈眩…頸動脈狹窄恐造成中風,這個族群是高風險群
「老伴,你怎麼啦?」老太太與老先生說著話,突然老先生用手撐著頭,反應有點異常。「剛剛眼前黑矇一片,頭暈暈的。最近爾偶會這樣。可能只是用眼過度,或是最近比較疲勞吧!」老先生回過神回答。「會不會是中風前兆啊?趕快去醫院檢查看看!」老太太警覺地說。 臺中榮民總醫院介入性腦血管外科主任崔源生醫師表示,「有許多患者認為暈眩、眼睛黑矇是過度疲勞或眼睛不好所造成而拖延就醫;其實主因是頸動脈狹窄,而眼動脈是頸動脈的分支之一,當頸動脈變得狹窄、血流減少,最常以眼睛黑曚來表現。」頸動脈狹窄造成中風?兩者關係密切崔源生醫師解釋,頸動脈是負責供應頭頸部血液最主要的動脈,在我們頸部的兩側各有一條頸動脈。若是因為斑塊鈣化堆積在頸動脈血管內,就像水管堵塞一樣,水流量減少如同血流量減少,使得腦部無法獲得足量的含氧血供應,只要短短幾分鐘,腦細胞就會缺氧壞死,這就是所謂的「缺血性中風」。頸動脈狹窄的初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然而,頸動脈狹窄會導致長期血流量下降,而讓大腦缺血。隨著腦部缺血愈來愈嚴重,患者會感到暈眩、反應差、注意力不集中。接著會出現各種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腦中風的症狀,像是突然肢體麻木無力、說不出話或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單眼或雙眼看不見、失去平衡等。你是頸動脈狹窄高風險族群嗎?「頸動脈狹窄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顯著關聯,因此年紀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通常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年紀都在60歲以上。」崔源生主任說明:「另外,男性佔了頸動脈狹窄患者約八成的比率,因為女性荷爾蒙能對血管內皮細胞提供一些保護作用,讓女性較不容易產生血管粥狀硬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問題的患者,比較容易罹患頸動脈狹窄,因為高血壓對血管造成過大的壓力,血管較容易受傷;高血糖則會弱化身體代謝脂肪的能力;高血脂患者往往有更多膽固醇聚集成斑塊,這些都增加血管粥狀硬化及狹窄的可能性。抽菸亦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危險因子,香菸裡的有害物質會傷害血管內層組織,使血管問題更加惡化。 還有一類患者因為罹患頭頸部癌症,接受大劑量的放射治療,進而導致頸部血管的狹窄。先天性遺傳疾病也可能會增加血管病變的機會。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方便且安全崔源生醫師指出,頸動脈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可以檢驗出是否有頸動脈狹窄。其中,頸部超音波是最方便、實用的篩檢工具,因為不具侵入性,也沒有放射線,可以每年固定篩檢。接受超音波檢查之後,若是發現有頸動脈狹窄的可能,建議需要進一步接受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了解血管狹窄的程度,並看看是否已有腦中風的跡象。在考慮進行治療時,還會安排血管攝影。治療頸動脈狹窄 提前預防中風發生當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60%,且有頸動脈狹窄造成的視力黑矇、暈眩等症狀;或沒有症狀但頸動脈狹窄超過70%,可以選擇傳統內膜剝離手術或微創頸動脈支架進行治療,預防中風的發生。 內膜剝離術是國際上治療頸動脈狹窄的主要方式,外科醫師利用一個頸部的切口找到頸動脈,切開頸動脈,移除堆積於頸動脈的斑塊後再縫合血管。至於微創頸動脈支架的原理就與心臟的冠狀動脈支架非常類似,醫師從患者鼠蹊部放入導線,一路延伸到頸動脈,直到導線穿過頸動脈狹窄的地方,再順著導線展開頸動脈支架,接著可以用氣球做局部擴張,將斑塊撐開,回復頸動脈的血流暢通。 「微創頸動脈支架治療時間短,約半小時到一小時,且不需麻醉,在患者清醒的狀況下施行,對年紀大的患者來說較能負荷。」崔源生主任解釋。放置頸動脈支架 配合保護裝置 在放置支架時,為了預防在操作過程中的血塊掉落,醫師會運用更精細的導管設計。其中一種方法稱為「遠端濾網」,是在導管的遠端打開一個網孔很密的保護傘,讓血液流得過去,但是當斑塊剝落掉下,這個遠端濾網就能及時攔截,不讓剝落的斑塊往大腦流過去。待頸動脈支架操作完畢後,再回收遠端濾網即可。另外一種保護設計是「頸動脈近端防護氣球裝置」,在頸動脈近端展開氣球,能夠暫時堵住血流,當血流暫停,再將頸動脈支架展開,此時如有脫落的斑塊不會隨著血液漂流而引發中風;待頸動脈支架操作完畢後可吸出少量血液及脫落的斑塊,再將防護氣球裝置消氣放掉,讓血流恢復流動。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如果本身不具有危險因子,可以在60歲之後每年固定進行頸動脈超音波篩檢。」崔源生主任一再提醒:「如果本身有三高、又有抽菸習慣,建議從50歲就開始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看看是否有頸動脈狹窄的狀況;若曾出現眼睛黑曚、視力模糊、暈眩等症狀,要盡快就醫,才能及早治療,降低中風的機率。」原文:
-
2020-10-26 癌症.淋巴癌
誤以為裝病!女童8次送急診查不出問題 最後竟確診為淋巴癌
英國媒體《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當地6歲小女孩伊莉莎白(Elizabeth)曾因屁股、腿劇痛被送到急診室8次,血液跟X光檢查卻一直沒發現問題,有名醫生甚至認為伊莉莎白是裝病,「以獲取看診獎品」。但最後伊莉莎白被確診為淋巴癌。伊莉莎白的母親奧絲本(Emma Osborne)說女兒出現徵狀7個月以來都沒人當真,「實在很氣。沒有父母該經歷這一切。」伊莉莎白三月因髖關節劇痛從睡夢中哭喊著醒來,奧絲本按摩無效後將女兒送到醫院接受檢查,院方發現伊莉莎白血液跟X光檢查都正常,斷定她只是短暫疼痛。六星期後,伊莉莎白因左腿疼痛從夢中驚醒,再度入院檢查,院方認為只是生長痛並無大礙。伊莉莎白在後來幾個月間又因類似症狀出入醫院,一名醫生甚至覺得伊莉莎白只是假裝不舒服,「知道爸爸媽媽會在她看醫生後給她獎賞。」六月時伊莉莎白臉頰上出現一顆無痛腫塊,起先院方以為是牙齒問題,將她轉診至口腔顎面外科。十月初,院方終於透過核磁共振成像發現伊莉莎白膝蓋5公分下的腿部骨骼異常,頭骨跟下頷骨都有腫瘤,旋即開始為期兩年半化學治療。奧絲本知道結果後反而覺得如釋重負:「我的第六感告訴我,孩子一定是哪裡出問題。」她提醒父母要相信孩子跟自己的直覺,還要在察覺事情不對勁時諮詢其他意見。
-
2020-10-26 科別.心臟血管
她睡醒肩頸僵硬以為落枕 醫生臉色大變令「馬上住院」
一名婦人午睡起來感到脖頸僵硬,到醫院檢查無異常以為是落枕,事後因未好轉再度就醫,被神經外科醫生檢查出是腦出血、動脈瘤破裂的重症,緊急入院手術才撿回一命。錢江晚報報導,寧波一名王姓婦人前陣子在家午睡,醒來後感到脖子僵硬,伴隨頭痛、發冷、噁心等症狀,他到醫院做斷層檢查,但沒有異常,她想說可能是落枕,就到中醫去推拿治療。隔天王婦還是不放心,又到醫院去做核磁共振,仍未見異常。過了四五天症狀未緩解,她又換了一家醫院的神經內科檢查,醫生會診神經外科,竟被要求「馬上住院」,原因是很可能腦出血。王婦半信半疑,說要回家和家人商量,傍晚醫生還直接打電話到她家要求趕快就醫,不然會有危險。王婦被嚇得趕到醫院,醫生安排急診,她被確診為「左側後交通動脈瘤破裂,蜘蛛網膜下腔出血」,馬上進行手術,才保住一命。醫生解釋,像王婦這種屬於動脈瘤破裂後微量出血,斷層檢查難以診斷,若症狀和體態屬於該疾病典型患者,需要進一步做腦血管方面的檢查,否則易發生二次破裂出血,死亡率極高。醫生指出,蜘網膜下腔出血具有高致殘率、高致死率和高再發率,少數患者發病前兩週有頭痛、頭暈、視力改變或頸部僵直,一般年輕人比老人更多見,常被臨床誤診為偏頭痛或頸椎病。該病發有幾個高危險群,包括40~60歲、停經婦女、高血壓患者、有抽煙酗酒習慣之人等等,另外天氣冷也容易引發蜘網膜下腔出血,因此冬天和春天最易發病。
-
2020-10-15 科別.腦部.神經
面對失智症 如何去做一個更聰明更健康的老人
台灣現在65歲以上的人口到2020年5月底已達368萬,佔所有人口的15.6%,因為老人的人口不斷地上升,導致老人疾病不斷的增加,據統計,2019年台灣失智老人已達28萬餘人,全球大概每三秒就有一名失智症患者產生,全球大概估計有五千萬人患有失智症。每年花費在失智症照顧上大約八千多億美金。而且三分之二花在照顧身上。2017年LACENT雜誌的全世界宣言裡面,發現一個狀況,高收入已開發國家的患有失智症的比率慢慢持平。奇怪的是低收入開發中的國家失智症的病人越來越增加。這個發現也代表了多受教育及多動腦的老人患有失智症比率比較少,不讀書不動腦的人比較容易失智。一般人們為什麼會患有阿茲海默症,為什麼會腦部退化,我們一直以來都認為是腦部類澱異常沈澱所致,但是後來才發現藥物溶解腦部的類澱粉後並沒有辦法中止腦部不退化或知能的不減退。過16年全世界已經再沒有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藥物出來,所有研究阿茲海默症的藥物第一期、第二期成功,第三期全部失敗,所以很多國內外的藥廠,已經準備退出阿茲海默症的藥物研發,這是我們最大的隱憂。連世界衛生組織對失智症的宣言也提出採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有助於降低失智症的風險的。失智症症狀 ◎記憶力減退並影響到生活◎無法很好處理原本熟悉的事務◎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能力下降◎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言語表達或書寫困難◎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判斷力變差或減弱◎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情緒和個性的改變失智症檢查詳細病史、 物理檢查、智能、功能、精神狀況評估、照顧者/家屬狀況評估, 實驗室檢查、神經影像檢查,是否符合失智症之診斷標準、是否有運動系 統病變或憂鬱症症狀;找出可逆病因,尋找其他原因引起之失智症以對症下藥。失智症醫療照護這是一件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的照護工作,隨著病程的發展,必須提供不同的服務模式,才能滿足失智症病人及家屬的需要。研究發現由基層醫師與有護理專業的個案管理師合作,在失智症專業人員「神經內科醫師、(老年 ) 精神科醫師及心理師等」的支持下,可以有效執行失智症臨床照護指引的工作,病人的症狀與照顧者的壓力亦明顯改善。延緩失智的六大主軸1.多動腦2.多運動3.增加日常生活社交網絡4.健康飲食5.充足睡眠6.減少壓力 以上六點已成為現在延緩失智的六大主軸,所以多存腦本、減少腦部受傷、減少腦部發炎這個是在2017年Lacent所提出來的延緩失智新的策略。多存腦本,平常就是要多動腦。但多動腦的前提之下要先保存聽力、視力、增加社交網絡減少憂鬱。平常多運動除了能延緩失能也能延緩失智。地中海飲食也是減少腦部及心血管病變的一個很好的方法。減少我們腦部受傷的部分,就是要治療好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戒菸減少肥胖等等。曾經在2011年美國的梅約中心做一個研究報告發現原來運動可以延緩腦部退化及改善失智症,研究中顯示中年人開始運動訓練,有效降低老年期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維持一年的有氧運動,腦部的海馬迴皮質不但不萎縮還會增厚及可以減少腦部因為年齡相關的灰質減退,另外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攝影顯示人類經過6-12個月的運動,可以讓大腦的網絡連結性有明顯的改善,同時增加腦部的神經可塑性及改善學習成果,誘導出腦神經營養因子,因為經常運動,增加腦部循環減少腦部血管病變的機會。所有延緩失智體能訓練是不可以被忽視的。建議國人每天要進行30分鐘的活動,每星期最好要進行150分鐘為理想,假如一天做30分鐘會比較累,可分成三次,每次至少十分鐘。以一個60歲的長輩來說運動後心跳起碼要在110下以上,運動完以後有微喘流汗,這樣就能達到運動生理學的概念。假如是年輕人是40多歲,心跳要130下;假如是70幾歲,心跳在100下就夠了,運動要根據個人的需求、興趣、技能與能力來設計不同的運動,哪怕只是在國外的鏟雪、掃落葉都是一個適當運動,平常的人可能快走、買菜、拿個食物快走也是運動。研究報告指出年長時不單止要存老本來養老,還要多存腦本來活得健康。臨床上有不少個案証明熟齡後多動腦、退而不休可延緩腦部退化的症狀出現,「認知悠能」蒙特梭利式失智照顧模式早已在國外及加拿大等運用多年,有效利用治療可治療的概念,不要在乎失智老人己失去的記憶力,應在乎他還保有的能力,儘量發揮他還保有的才能,來讓長輩生活在有意義、有目的、有成就感的生命裡。
-
2020-10-14 養生.聰明飲食
減重忌碰碳水化合物? 沒有這回事!不吃恐胖更快
現代人常常因為生活節奏快速,導致三餐無法如理想中一般規律,你吃早餐嗎?除了工作忙碌來不及吃外,不少人因為怕胖,也會選擇省略早餐,直到中午才進食,少吃一餐既減肥又省錢,始得常常一天只吃一餐或兩餐,而但對於吃早餐才有助減重、不吃早會更胖等理論眾說紛紜。吃早餐具控制食慾效果 不易在非進餐時間吃零食對此,美國密蘇里大學特別進行研究,看不吃早餐是否有助減重。研究中將學生分成2組,一組不吃早餐,另一組早餐中吃進500大卡熱量,但早餐的組成以穀片加牛奶或優格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研究長達3週,除問卷調查外並合併腦部核磁共振檢查。 結果發現,腦部掃描顯示吃早餐組的學生不僅有飽足感,且腦部控制食慾動機與獎賞的反應減少,具有控制1天食慾的作用,不易在非進餐時間吃不健康的零食。含碳水化合物 助加快新陳代謝、抑制飢餓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追蹤調查10000名中國民眾飲食習慣長達5年半,發現每天平均攝取5公克味精的人,發胖機率較每日攝取不到0.5公克味精者增加30;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校區人類營養中心收集4431人的減重研究則發現,減重效果最好的人,是攝取碳水化合物最高組,攝取最少組反而最胖。該研究結果刊登於來自於《肥胖期刊》、《美國臨床營養期刊》。 另外,研究人員分析,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有助加快新陳代謝,並能抑制肌餓感,來源最好是香蕉、燕麥片、糙米與馬鈴薯等食物。延伸閱讀: 減重失敗都是澱粉的錯? 誤會大了!是「它」在扯你後腿 減肥到底要不要吃早餐? 營養師的答案可能跟你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