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染疫
共找到
3200
筆 文章
-
-
2021-04-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缺乏運動者若染疫 重症及不治風險恐較高
根據一項涵蓋近5萬名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的研究,缺乏運動與較嚴重症狀和較高死亡風險息息相關。研究人員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的報導中表示,在疫情流行前至少兩年運動不足的人染疫後比較可能會住院,需要入住加護病房,甚至不治死亡。研究發現,缺乏運動是染疫出現重症的危險因子,危險性僅低於年老和有器官移植史兩項因素。作者總結,事實上,與例如吸菸、肥胖或高血壓等其他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相比,「缺乏運動是所有結果中最強的危險因素」。與染疫重症患者最有關的既有因素是高齡、男性以及罹患糖尿病、肥胖或心血管疾病。不過到目前為止,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還沒有包括在內。為了研究缺乏運動是否會增加出現重症、住院、進入加護病房(ICU)救治和不治的機率,研究人員比較2020年1月至10月間美國4萬8440名染疫成年人的這些結果。在考慮種族、年齡和基礎醫療條件造成的差異後,缺乏運動染疫病患住院的可能性是最積極運動患者的兩倍多。他們需要進入加護病房救治的可能性也高出73%,因染疫而死亡的風險更高達2.5倍。
-
2021-04-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美國被動免疫新藥 注入抗體可立即免疫新冠
生技公司雷傑納隆(Regeneron)12日表示,指出其抗體藥有效減少81%的有症狀的新冠肺炎感染,計畫向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申請為預防療法。雷傑納隆的抗體藥已獲得FDA緊急使用授權,治療症狀輕度至中度,以及12歲以下,或高風險的新冠患者。若獲得FDA授權,未接種疫苗的高風險病患,以及對疫苗反應不佳的民眾將得以受惠。此抗體藥為「被動免疫」,直接將抗體注入體內,與傳統疫苗注射後,幫助自體產生抗體的原理不同;因此,傳統疫苗耗時數周產生抗體,被動免疫能立即免疫。這項療法在去年為染疫的前總統川普治療而聞名,儘管如此,卻因須透過靜脈點滴注射較為耗時,未被醫院廣泛使用;因此,雷傑納隆將向FDA申請允許同試驗直接注射。這次與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院(NIAID)合作的臨床試驗共有1505位未確診,但與染病病患同住的民眾參與,試驗者隨機接種一劑抗體藥或安慰劑。29天後,接種1200毫克抗體藥的753人中,11位染病出現症狀;752位被注射安慰劑的試驗參與者中,則有59人出現症狀。抗體藥在接種第一周,就對有症狀感染產生72%保護力,第二周則提升至93%,不過研究尚未正式發布,或經過同儕審查。雷傑納隆還表示,接受抗體藥治療的患者,症狀在一周內消失;接種安慰劑的患者則需三周;抗體藥更能幫助患者快速根除病毒,過程中沒有參與者退出。接受療法的患者中,沒有人在29天內因染病住院或被送進急診室,相較之下安慰劑組則有四人;不過,在試驗中,抗體藥組與安慰劑組各有兩人死亡,但死因非新冠或藥物。雷傑納隆總裁兼首席科學官揚科普路斯(George Yancopoulos)發布聲明表示:「每天還是有超過6萬人染病,我們的抗體藥能幫助未接種疫苗,但暴露在病毒之下的大眾。我們也投入研究,了解藥物是否能幫助免疫不全,對疫苗反應不佳的民眾。」
-
2021-04-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全世界約1成死亡個案 指揮中心:因公出國者仍需打疫苗
面對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公布有關AZ疫苗與血栓事件的聲明,確立血栓應列為AZ疫苗之「極罕見副作用」,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則仍認定接種「利大於弊」繼續施打。但因為對疫苗的疑慮,我國「打氣」不佳。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對此表示,全世界都會遇到一至二成的重症個案;約一成的死亡個案。我國防疫工作做得好,染疫風險可能低於打疫苗,可能也影響民眾施打意願。李秉穎對此表示,「利大於弊」要看不同地區,長遠來講,全世界都會遇到一至二成的重症個案;約一成的死亡個案。以台灣近期來講,如因公旅行、出國洽商者都還是有需要。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表示,有可能繼續往下開放接種對象,還是會以民眾安全第一,隨時會關注安全議題。目前施打已開放到第三順位的高風險接觸者,而自費接種者排在第四順位,這就符合「利大於弊」的部分,因此有需要都會再開。但還是看疫苗準備、鋪貨到旅遊醫學門診等都需要時間。如果民眾決定要施打,則要和醫師討論風險與安全的問題。至於韓國宣布將對60歲以下民眾暫停施打,莊人祥則表示,該國是在歐洲藥物管理局發聲明前做的決定,因發現有三名血栓病例,但這和後來EMA觀察到發聲靜脈竇栓塞式不同的事情,韓國也已恢復60歲以下接種。
-
2021-04-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美CDC:近日染疫案例英國變種病毒株最多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主任瓦倫斯基今天表示,最初在英國發現的B.1.1.7變種病毒株,是目前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最常見的病毒株。瓦倫斯基(Rochelle Walensky)今天在白宮防疫記者會上指出,最新數據顯示,美國國內7天來平均新增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6.3萬例,較之前7天的平均值增加2.3%。此外,住院人數也以平均每日5000人持續增加中,較前7天增加2.7%。死亡人數則下降19.7%,過去7天平均每日病故人數為745人。瓦倫斯基指出,資料顯示,日托中心與青少年體育相關活動的群聚感染病例有所增加,醫院報告也顯示,30與40多歲年輕族群的重症病例有所增加。她表示,被稱為B.1.1.7變種病毒株是目前美國最常見的病毒株,全美已有52個轄區通報發現此種病例。B.1.1.7變種病毒株是在去年秋天於英國被確認,並被認為具有高度傳播性。瓦倫斯基呼籲民眾保持警戒,做好防疫工作,她也誓言持續加快疫苗接種進度,「社區傳播風險仍高」。
-
2021-04-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英國AZ疫苗19例死於血栓 建議30歲以下改用他牌
英國疫苗監管機構今天表示,由於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牛津-阿斯特捷利康公司(AZ)疫苗可能引發血栓,建議30歲以下成人可以施打其他疫苗。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英國國藥物及保健產品管理局(MHRA)評估發現,截至3月底,英國共有79例施打疫苗後出現罕見血栓通報,當中19人喪生。「金融時報」報導,19名死者中,有3人未滿30歲。英國國藥物及保健產品管理局表示,雖然這並不能證明疫苗引發血栓,但兩者關聯性越來越強烈。發生罕見血栓的案例中有2/3為女性,喪生者的年齡介於18歲至79歲之間。但這依舊無法證明發生血栓的機率會因性別或年齡而異。英國國藥物及保健產品管理局指出,AZ疫苗的效力已被證實,且出現血栓的狀況極為罕見,因此接種疫苗對絕大多數人而言依舊是利大於弊。不過,由於年輕人染疫風險較低,因此可以在施打疫苗時,可以採取較為平衡的作法。英國疫苗監管機構疫苗接種和免疫聯合委員會(JCVI)隨後表示,建議在有選擇的情況下,18至29歲年輕人可以改施打他牌疫苗。以英國目前狀況而言,除了AZ疫苗之外,有BioNTech/輝瑞(Pfizer)和莫德納(Moderna)疫苗可供選擇,但英國訂購多達1億劑AZ疫苗,遠超過輝瑞或莫德納疫苗。MHRA表示,已經施打第一劑AZ疫苗的民眾應該完成第2劑疫苗接種,只有出現血栓情形的民眾不該繼續施打。本身有血液疾病、可能有血栓風險的民眾,在施打疫苗之前應與醫師商討。
-
2021-04-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加州2000萬人接種疫苗 訂6月15日生活重返正常
加州接種疫苗人數迄今達到2000萬人,州長紐松宣布6月15日是加州重回正常生活的時間表。只要繼續打疫苗、染疫且住院治療病患維持低點,商業和學校均將重開,但要戴口罩。加州是全美第一個、也是最嚴格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採行居家防疫的州。紐松(Gavin Newsom)今天宣布6月15日「全面重新開放」,堅決承諾讓加州回到疫情之前的正常狀態。紐松說:「我們可以自信地說,到6月15日,我們可望開始正常生活,但要時時戴著口罩並保持警惕。」紐松今天在記者會上宣布的時間點,正值2000萬加州人至少已經接種過一劑疫苗的門檻,州政府預計在4月底達到3000萬人接種疫苗的目標。加州預計在4月15日開放16歲以上民眾施打疫苗,從那天起到6月15日百分之百重開加州社會,尚有兩個月的準備時間。過去一個月,統計加州平均染疫人數從超過4000人降到今天約2000人。加州政府衛生官員蓋里(Mark Ghaly)在記者會表示,重開加州的重大決定取決於兩個因素,除疫苗必須廣泛地供給外,醫院也要有足夠能量。加州政府官員將特別關注變種病毒,確保不會為已接種疫苗的民眾帶來嚴重疾病。蓋里說,屆時加州將允許餐廳、酒吧、商店、電影院、博物館等商業開放營業,不限制室內與戶外人數。不過,今年10月之前,加州政府仍禁止舉辦5000人以上的大型活動,大型音樂季開放日期也沒有時間表。加州政府計劃停用自去年夏天以來、通稱為「更安全的經濟藍圖」的防疫系統。經濟與社會重開的後疫情時代,最重要的規定依舊是戴口罩。
-
2021-04-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香港研究:嬰幼兒可能成冠狀病毒疾病隱形傳播者
香港一項研究指出,嬰幼兒極有可能是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隱形傳播者,建議家長盡早為他們檢測糞便。綜合本地媒體的報導,香港中文大學醫學研究院的團隊,去年3月開始推出嬰幼兒糞便新冠檢測計畫,過去一年收集到1萬7500個糞便樣本,它們主要來自6歲以下幼童。這項調查結果找到20個陽性個案,當中超過7成沒有症狀。研究團隊指出,嬰幼兒無論是病毒量及帶活性病毒的比例都偏高,其中一名兩歲確診幼童,呼吸道樣本病毒只持續一天,但糞便檢測就發現帶有的活性病毒長達36天。據指出,截至上月25日,本地有201宗新冠確診個案是3歲或以下嬰幼兒,當中沒有症狀的占4成3;研究團隊指幼童染疫後病毒量高,傳染性因而較高,極有可能成為社區的病毒隱形傳播者。無線電視台在報導中引述中大醫學院教授黃秀娟說,成年人很多時候有發燒、咳嗽等症狀,都會自行檢測,但如果兒童沒有症狀,家長就不會知道他們是否感染病毒。因此,研究團體建議家長為小孩檢測糞便,及早截斷傳播鏈。
-
2021-04-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專家:疫苗第二劑應該要打 接種後勿立刻旅行
輝瑞(Pfizer)及莫德納(Moderna)等二款疫苗,,出現少數接種第二劑後頭痛、發燒、或發冷等副作用案例,讓有人怯步;不過專家建議民眾,為了自身安全,仍應當接受第二劑疫苗以達到「完全接種」(Fully vaccinated),且接種後不建議即刻出遊旅行,應至少再等兩周,並持續做好防疫措施。史丹福大學傳染病專家劉安妮(Anne Liu,音譯)表示,目前已知的是,需要接種二次的疫苗,若只接種第一劑,可能只有「部分」抗疫效力;雖然也有「顯著」效力的案例,但是目前僅有接種後二個月內的短期數據。劉安妮表示:「目前尚未有針對只接種一劑疫苗的研究」,因此「我們並不清楚之後會發生什麼,可能需要接種第二劑才能有更長的效力。」劉安妮表示,目前反應副作用的案例以年輕人及女性居多,固然可以推測是相對於年長者,年輕人的免疫系統更容易對疫苗有所反應,但還得考慮到美國的文化讓男性更傾向於隱忍,因此副作用的確切原因依然不明;此外,免疫系統複雜,不能僅以副作用判讀自己的身體是否對疫苗有所反應。劉安妮指出,目前核准的疫苗對所有族群均有效力,如果還是擔心第二劑疫苗副作用的話,可接種只須單劑的嬌生(Johnson & Johnson)疫苗。另外,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傳染病科臨床主任薩克斯(Paul Sax)表示,疫苗接種完成後,接下來是等待身體產生抗體及免疫力,「這兩大因素對於抵抗新冠病毒至關重要」,這需要兩周的時間,這段期間內不應出遊旅行。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目前建議,包含已接種在內、「所有人」都應當「避免非必要旅行」,理由是目前的疫苗防護力還不是「100%」;芝加哥醫學大學傳染病專家蘭登(Emily Landon)還表示,就算疫苗防護力達95%,但另外5%染疫的話,也是「很大一群人」,因此仍應做好防疫措施。
-
2021-04-03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嘉義醫院黃元德 衝武漢接回台胞 抗疫用心不輸人
去年疫情初始,部立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搭包機赴武漢接回同袍,一句「你們終於來了」,讓他感動承諾「再一次還是會去武漢接機」。他始終充滿熱血,嘉醫是雲嘉地區主要公立醫院,院內從弱勢照護、防疫救災、政策推動,都比一般醫院更加辛苦,但他努力帶領嘉醫完成「公醫使命」。「你們院長好可愛喔!」衛福部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受訪當天,為了找一分資料進入院史館,剛好遇到院外某機構來賓到訪,滿頭白髮的他開心地打招呼、揮揮手,熱情的笑容感染了到訪者。坐不住的院長 四處傳遞笑容57歲的黃元德行醫滿30年,擔任嘉義醫院院長3年,個性開朗的他,直言坐不住,開會強調講重點,除了文字畫面計畫,更重視如何實踐,因個性外向、習慣走動式管理,院內員工常見到他穿梭各部門、診間處理公務的身影,並以笑容為同仁加油打氣。由於母親是護理師,黃元德從小就在醫院出入,對醫療環境不陌生,喜歡與患者互動。實習時發現外科患者都是愁容、痛苦,因此選擇充滿朝氣、祝福的婦產科行醫。滿頭銀髮的他幽默地拉起前額頭髮說,年輕時白了一撮,原以為可當「怪醫黑傑克」,沒想到白得太快「先老起來放」。選擇婦產科行醫 見證少子化黃元德回憶過往,民國81年到85年擔任住院醫師時,每月接生約150到200名嬰兒,那時候每天眼睛睜開就是接生,接生完就去睡,等護理師醒叫他再去接生,一晚接生多人稀鬆平常,升任總醫師時,5年已接生1000多名嬰兒,行醫迄今接生的孩子超過萬人。過去最忙時,他曾經一晚接生10多名嬰兒,年年都要接生元旦寶寶,今年卻「破功」、沒有元旦寶寶可接生,也是國內少子化,人口老化的見證者。心懷公醫使命 帶嘉醫拚轉型黃元德表示,許多人因為傳統刻板印象,不太重視嘉義醫院,直到去年疫情爆發,台灣防疫動員,部立醫院醫護人員衝第一線,他更代表國家到武漢接回台灣同胞,雖然辛苦、有染疫風險,卻是他當醫師擁有的最大成就感,也讓許多人看見嘉義醫院同仁的努力與付出。嘉義醫院是雲嘉地區主要的公立醫院,黃元德指出,醫院的養護機構內住民不僅是多重慢性疾病的老人,通常也是失能程度最嚴重的高齡者,院內從弱勢照護、防疫救災、政策推動,都比一般醫院更加辛苦。「嘉義醫院是這波疫情中,全國最用心團隊。」黃元德說明,院內針對疫情提供養護機構正確的防疫觀念、訪客管理及門禁管制措施,做好分倉分流、環境清消、積極防護,教育訓練中明確宣導通報及送醫原則,確保社區疫情爆發前完成整備,保全養護機構運作。近年黃元德帶著同仁通過一次次評鑑,完成「公醫使命」,去年度更榮獲國家品質標章認證肯定,看著嘉義醫院持續成長、茁壯,他知道還有許多轉型、社會責任實踐,都等著他和嘉醫人共同努力、實現。黃元德小檔案現職:部立嘉義醫院院長學歷: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博士候選人、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學碩士、中國醫藥學院醫學士經歷:部立台中醫院副院長、署立豐原醫院婦產科、急診科主治醫師、醫務秘書、台北市立忠孝醫院主治醫師專長:高危險妊娠、腹腔鏡手術、婦科腫瘤、更年期保健、難產處理、醫院管理、社區健康給病人的一句話全面滿足病人身心靈的需求,尊重生命,落實弱勢民眾的照護。
-
2021-04-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世衛批評歐洲疫苗推出緩慢 病例激增令人憂心
世界衛生組織今天強烈批評歐洲在疫苗的推出「令人無法接受地緩慢」,並且說,歐洲病例激增「令人憂心」。世衛歐洲區主任克魯格(Hans Kluge)在聲明中說,「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提供我們擺脫疫情的最好方法,但是(歐洲)疫苗的推出是令人無法接受地緩慢」,並且正「延長疫情流行時間」。克魯格指出:「我們必須加快這個過程,增加生產,減少接種疫苗障礙,並使用我們庫存的每一瓶疫苗。」世衛說,歐洲的疫情「比我們幾個月前看到的更加令人憂心」。世衛表示,歐洲5週前的單週新增確診病例已經降到100萬例以下,但是「我們看到疫情上週在世衛歐洲地區大多數國家中增加,單週新增染疫數已經來到160萬例」。它說,歐洲染疫死亡總數「正在快速接近100萬例,確診總數即將超過4500萬例」。世衛警告,疫情快速傳播可能會增加出現新變種病毒的風險。
-
2021-04-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專家:已接種COVID-19疫苗者 散播病毒風險低
專家表示,接種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後仍有可能散播病毒,但風險很低,專家仍在研究疫苗減少病毒傳播的成效有多好。目前的疫苗在預防染疫後病重的效果很高。但就算接種疫苗後不會生病,他們仍可能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卻沒有任何症狀。專家認為,疫苗也會降低這些人散播病毒的機率。馬里蘭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arylandSchool of Medicine)病毒專家蓋洛(Robert Gallo)說:「已接種疫苗者可更有效抑制病毒,因而傳播病毒的機率將大幅降低。」根據目前掌握的證據,研究顯示如果已接種疫苗者感染COVID-19,他們鼻腔中的冠狀病毒量會比未接種疫苗者少,更不容易散播病毒。鑑於不確定性以及出現傳染力更強的變種病毒株,專家表示,完全接種疫苗的人在公共場合以及造訪倘若感染後會有重症高風險的未接種疫苗者時,應該繼續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其他影響已接種疫苗者傳播病毒可能性的因素還包括,社區內疫苗接種率以及當地社區感染是否暴增等。
-
2021-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科學家:病毒正進化 打過疫苗又染疫是最糟情形
英國政府「新型與新興呼吸道病毒威脅顧問小組」(Nervtag)成員、倫敦帝國學院教授歐本肖30日示警,新冠病毒正在進化,並稱最糟情況是人們接種疫苗後再度染疫。他告訴BBC第4電台節目「今日」(Today)說:「我們真的很難預測的是,它在接下來幾個月以何種方式演化,尤其是接下來的冬天。」當被問到最糟情況是否為打過疫苗後再次染疫時,他回答說:「我認為有必要特別強調的是,我們所獲得的證據顯示,接種過疫苗或曾經染疫所產生的免疫力,在預防嚴重疾病上非常有效。」他並指出,有些人擔心某些變種病毒,恐在接種過疫苗者身上「複製並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所以人們必須要用最快速度研製新一代疫苗。
-
2021-03-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巴西布坦坦研究所製疫苗 將申請臨床試驗
巴西聖保羅州政府今天宣布,隸屬州衛生廳的布坦坦研究所獨自研發的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候選疫苗Butanvac,將向國家衛生監督局申請對志願者臨床試驗。布坦坦研究所(Instituto Butanta)所長柯瓦斯(Dimas Covas)今天在記者會中表示,Butanvac使用與研究所製造流感疫苗相同的滅活病毒和病毒載體技術,並考慮到巴西的變種病毒株P1,這款疫苗預期產生比現有疫苗更大的免疫反應。聖保羅州首府聖保羅市政府與聖保羅大學(USP)進行的一項研究指出,新變種病毒株P1在首府感染者中的比例已達64%,多數年齡介於20至54歲,其中發展成重症死亡的比例高達35%。布坦坦研究所指出,一經國家衛生監督局(Anvisa)通過,4月就可以開始對1800名志願者進行第1和第2階段試驗,評估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反應力。第3階段將有9000名志願者參加,以證實疫苗的有效性。柯瓦斯強調,Butanvac是新一代疫苗,可以縮短試驗時間,預計2個半月左右即可完成臨床評估,進入生產階段,使疫苗接種在最短期限內開始。巴西傳染病學家衛斯曼(Leonardo Waissmman)強調由布坦坦研究所獨自研發產製疫苗的重要性,將使巴西不再需要依賴進口活性藥物成分;目前巴西測試和應用的疫苗中使用的活性藥物成分,都是從中國進口。布坦坦研究所也參加一個國際性合作機制,將在巴西大量生產Butanvac;除滿足國家需求外,研究所也承諾向低收入國家提供新疫苗。布坦坦研究所目前負責與中國北京科興藥廠合作研發的抗新型冠狀病毒疫苗CoronaVac在巴西生產的最後階段。從今年下半年起,如果正在建造將用來生產CoronavVac的工廠完工後,布坦坦研究所就不再依賴進口中國原物料在巴西生產疫苗。研究所表示,Butanvac的研發不會影響CoronaVac在巴西的生產,兩款疫苗將在不同工廠生產。除Butanvac外,巴西目前還有至少11款抗新型冠狀病毒實驗性疫苗研發計畫在公立大學與研究機構進行。聖保羅州政府今天宣布建立一個用於治療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者的實驗性血漿輸血網(Hemorrede),由布坦坦研究所負責協調,將感染病毒後痊癒且產生抗體的人所捐的血漿,用來治療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約3天左右的老年人和免疫系統受損等,可能發展成重症的患者。2019冠狀病毒疾病在巴西肆虐,過去24小時有3600人染疫死亡,再創單日死亡人數新高,新增8萬2558例確診;自大流行以來,總計30萬7326人死亡,1240萬7323人確診。巴西人口約2億1000萬人,疫苗接種速度緩慢,自今年1月17日以來,只有1488萬3220人接受至少第1劑疫苗接種,相當於巴西人口的7.03%,其中9成使用CoronaVac。
-
2021-03-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3成患者染疫癒後留遺症 累、焦慮甚至掉髮
一份針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長期影響的研究綜述指出,每3名因染疫而住院的患者中,至少有一人苦於長期健康問題,包括多重器官疾病和心理健康惡化。這份綜述22日刊登在「自然醫學雜誌」(NatureMedicine)上,內容檢視了新型冠狀病毒長期後遺症患者出現症狀的頻繁程度,最常見的是疲累、呼吸急促、焦慮、沮喪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研究報告作者說,資料顯示,這是一種被忽視的緊急健康狀況,政府必須更詳細研究,找出因應辦法。研究主筆、美國波士頓的丹那法博癌症研究所(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醫學腫瘤專家賽格爾(Kartik Sehgal)表示:「基於全球有數以百萬計的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有關身體、認知和心理層面健康的長期成本,還有待觀察。」他說:「我們發現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研究顯示,嚴重的COVID-19不僅侵襲患者肺部,讓許多人留下長期呼吸問題,病毒還會攻擊其他器官,導致各種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發炎。法新社報導,賽格爾與同事檢視了歐洲、美國、中國的9項長期研究,發現多名患者在出院數月後,回報出現多重器官問題。整體來說,研究人員發現30%患者回報至少出現一種症狀,例如疲累、呼吸急促和精神問題。義大利一項涵蓋143人的研究發現,近90%患者回報,感染COVID-19康復後60天,仍有久久不癒的症狀。最常見的症狀是疲累,占53.1%;呼吸急促,占43.4%;關節疼痛,占27.3%;胸痛,占21.7%。總的來說,逾半數患者在出院兩個月後還有多種症狀。法國、英國、中國的3項研究結果也顯示,25%到30%的患者回報,自COVID-19病癒後數週出現睡眠障礙。此外,根據不同研究結果,約20%的患者說有掉髮問題。
-
2021-03-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透早打AZ疫苗 陳時中: 背有些痠痠的
AZ疫苗今天開打,衛福部長陳時中今陪同行政院長蘇貞昌於今天上午7時許赴台大醫院打AZ疫苗。陳時中下午出席記者會笑說,一切都很好,「只是背有些痠痠的」。對於該疫苗在歐洲發生血栓事件頻傳,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對此則表示,日前歐盟和世衛組織(WHO)已針對AZ疫苗,進行專家小組評估,結論顯示施打AZ疫苗,仍是利大於弊。張上淳表示,所有疫苗都有不良事件,大部分反應都很輕微,發生比例也可接受。對於疫苗不良事件的反應是很快可以恢復的,但比較擔心的是嚴重不良事件。這次歐盟和WHO針對大家關切的AZ血栓事件,認為沒有增加整體風險,也沒有證據顯示和特定批號或特定國家製造的疫苗特別相關。雖然歐盟專家小組仍不能完全排除疫苗是否和非常罕見的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少數合併出血狀況相關,目前還需要繼續搜集更多證據,但這部分發生的情況非常稀少。歐盟表示上周為止已經接種超過2000萬劑AZ疫苗,但只有18件無法百分百排除是否與疫苗相關,也提醒大家持續觀察監測,並了解是否有相關或無相關,因此認為AZ可以在各國繼續施打。陳時中強調,打疫苗利大於弊,2009年發生H1N1疫情時,台灣疫苗打了550萬劑,當時法國也買了8000萬劑左右,但因為早期有醫師接種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造成民眾緊張接種率降到7.8%導致法國310人死亡;而台灣接種率全球第五,只有49人染疫死亡,顯示沒有打疫苗對於人類的傷害仍是比較大的。莊人祥則表示,疫苗接種前有九大注意事項需要注意,包括若第一次施打有嚴重過敏反應,第二劑則不予施打;服用避孕藥或使用荷爾蒙治療者,也建議暫緩施打。
-
2021-03-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考量後遺症多 衛福部加碼!染新冠醫護可拿百萬補償金
我國確診案例昨突破一千例,新冠肺炎疫情至今,發生兩起院內群聚感染,前後有6名護理人員、2名醫師染疫;衛福部昨公告修訂「執行第五類傳染病防治工作致傷病或死亡補助辦法」,考量染疫後引發多種後遺症,且與染疫後造成身障的補償金額相差甚遠,因此將醫護染疫補償金從35萬提高至100萬,新制即日上路且溯及過往。根據衛福部修訂的「執行第五類傳染病防治工作致傷病或死亡補助辦法」規定,若因執行第五類傳染病防疫工作導致傷病,補助金上限從原本的35萬提升至100萬,而染疫後導致重度或極重度身障補償金為1000萬、中度身障500萬、輕度身障265萬,三項金額與過往相同,並未調整。規定中說明,醫護染疫補償金從35萬提升至100萬的原因有二,一為與染疫後導致傷病的補償金相差甚遠,二為考量染疫後,已有許多文獻顯示會導致後遺症,才進一步調整。依照文獻顯示,染疫後的患者,容易出現的後遺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肺功能異常、急性腎臟損傷、皮疹、脫髮、嗅覺和味覺功能障礙、睡眠失調、認知改變、記憶力減退、抑鬱、焦慮及情緒變化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黃高彬表示,新冠肺炎患者最常見的後遺症就是「肺纖維化」,特別是年長者,出現嚴重肺纖維化的機率比年輕人高,因此容易引起慢性組塞性肺炎(COPD),新冠肺炎屬於感染冠狀病毒的疾病,病毒會增加肝腎的負擔,而病毒本身為抗原,人體會產生抗體作用,免疫複合體跑到皮膚容易引發皮疹,至於睡眠障礙、認知功能改變、情緒變化等,則與罹患新冠的過程容易缺氧所致。對於衛福部調高補償金一事,林口某醫院回應,政府發給醫護的補償金,一定會讓醫護拿到,至於是否比照百萬補償金給予相對獎,則表示今為假日後續待收到衛福部通知後討論。
-
2021-03-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護照顧確診者染疫 衛福部最高補償100萬元
過去一年國內共爆發2起武漢肺炎院內群聚案,造成第一線醫護染疫。衛福部今天宣布,考量染疫後可能留下多種後遺症,決議將醫護染疫補償上限從35萬元調高至100萬元,且溯及既往。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年初爆發新冠肺炎(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院內群聚案,共造成2名醫師、4名護理師染疫,衛福部長陳時中允諾研議提高補償金額。衛福部昨天公告修正「執行第五類傳染病防治工作致傷病或死亡補助辦法」,考量感染武漢肺炎後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肺功能異常等後遺症,未來凡是因防疫工作不性染疫,補助金額將從過去35萬元提高到100萬元,回溯至去年1月15日實施。衛福部次長石崇良今天受訪時表示,這項規定是2003年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後才訂定的,根據先前規定,凡是因防疫工作染疫的醫護最多可領到35萬元補償。不過,石崇良說,隨疫情爆發,愈來愈多研究顯示,感染武漢肺炎過後可能造成許多後遺症,但依現行規定,因工作染疫的醫護即便曾併發重症、進入加護病房,「在鬼門關前走一遭」,康復後最多也只能領到35萬元補償,和社會大眾認知不同,因此決定調整補償金額。石崇良說,因應台灣過去一年共發生2起院內感染事件,為確保公平,這項新規定將溯及既往,確保因武漢肺炎疫情染疫的醫護都能獲得相同補償。
-
2021-03-20 新聞.元氣新聞
聯合國「世界快樂報告」出爐! 台灣排全球第24蟬聯東亞最佳
聯合國資助發表的年度「世界快樂報告」今天出爐,台灣一年來成功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排名從去年第25進步到第24名,為報告發表9年來最佳,蟬聯東亞最快樂國家。根據2021年版「世界快樂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依2018至2020年調查綜合評分,台灣獲6584分,在149個國家與地區中排名第24,持續保有東亞最快樂國家地位,中國則排在第84名。這份年度報告由聯合國資助的「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SDSN)發表。台灣並非聯合國會員國,報告排名列表在台灣後面加註「中國的一省」(Province ofChina)。排名前8都是歐洲國家,依序為芬蘭、丹麥、瑞士、冰島、荷蘭、挪威、瑞典、盧森堡。排在台灣前面的還包括德國、加拿大、英國、美國、法國等已開發國家。在2020年版報告中,台灣依2017至2019年調查獲得6455分,全球排名第25。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大流行使全球經濟與生活大亂,2021年版報告作者群表示,嘗試理解疫情對民眾身心健康的影響深具挑戰。他們發現,解釋各地染疫死亡率不一的最重要因素是民眾互信及對政府的信心。報告作者之一、韓國開發研究院(KDI)教授王順(Shun Wang,音譯)說:「東亞經驗顯示,嚴厲的政府政策不僅有效控制疫情,也能減輕感染與日俱增對民眾幸福感產生的負面影響。」報告指出,與中國大陸、香港、韓國、日本相比,台灣2019冠狀病毒疾病感染率最低。這與台灣吸取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經驗、防疫反應迅速、疫調扎實、旅客入境檢疫嚴格、個人防護裝備等資源分配得宜、政府訊息透明傳達、民眾自我防護意識高等因素相關。納入評分參考的因素還包括人口年齡、是否為島國、是否鄰近其他嚴重疫區。「世界快樂報告」2012年4月首度公布,主要參考蓋洛普(Gallup)全球民意調查。今天發表的是第9份報告,芬蘭以7842分居冠,連4年蟬聯全球最快樂國家。作者指出,芬蘭民眾互信高,在疫情期間有助維護彼此生活與生計。
-
2021-03-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替AZ疫苗背書 英相強生親身上陣接種
牛津大學與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合作研發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可能導致血栓引發爭議,英相強生今天親身上陣接種第一劑,鼓勵民眾接種。接種AZ疫苗後產生血栓的消息傳出後,有十多個國家中止使用此一疫苗。不過,歐盟藥品管理局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疫苗安全專家相繼表態,堅信阿斯特捷利康的疫苗(AZ疫苗)安全有效,好處大於風險,包括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等多國已經恢復施打。英國政府自始至終都持同一口徑,相信AZ疫苗有效,也沒有停止使用。強生(Boris Johnson)今天更是在倫敦的聖湯瑪斯醫院(St Thomas' Hospital)接種疫苗。強生去年染疫時也是在聖湯瑪斯醫院接受治療,一度入住加護病房。強生的臉書張貼他戴著黑色口罩、捲起袖子接種疫苗的照片。他表示:「我接種了第一劑牛津/AZ疫苗。感謝讓這一切實現的了不起科學家、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員工與志願者。接種疫苗是讓生活恢復常軌的最好方法,大家都接種疫苗吧。」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強生接種之後雙手高舉大拇指,表達對疫苗的強烈支持。他在離開醫院時回答記者:「基本上我根本沒感覺,過程非常、非常快,我很推薦。」他說:「大家收到通知書之後,拜託都去接種疫苗,這是對你們、對你們的家人、對每個人都最好的決定。」根據英國政府統計,英國目前有超過2600萬人接種第一劑,約200萬人已經接種第二劑。截至18日,英格蘭地區有2233萬7590人接種第一劑,占18歲以上民眾的50.5%。
-
2021-03-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芬蘭研究:10歲以下兒童確診新冠肺炎比例飆高
芬蘭國家廣播公司(Yle)報導,芬蘭健康與福利研究所(Finnish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Welfare)研究發現,與去年11月相比,今年2月10歲以下兒童確診率增加了250%。這個研究發現,所有年齡層的確診率都比去年11月多了約80%,唯有80歲以上的長者確診率增加幅度較小,原因除了疫苗的施打,也跟年長者較年輕人更注重防疫有關。10歲以下兒童確診率除了在芬蘭有顯著升高以外,在瑞典、英國與其他歐洲國家也發現類似趨勢。原因並不是十分明確,但赫爾辛基大學醫院(Helsinki University Hospital, HUS)感染科主任醫師雅爾民(Asko Järvinen)表示,具高度傳染性的英國變種病毒株很有可能是原因之一。芬蘭健康與福利研究所的報告顯示,10歲以下兒童最常見的感染途徑是在家中被父母傳染。根據英國「刺胳針」醫學期刊(The Lancet)的資料,這個年齡層的兒童傳染力不高,染疫了通常只有輕微症狀或是無症狀。期刊中也有研究指出,英國變種病毒株並沒有改變18歲以下兒童的輕症或無症狀情況。另一個使確診率飆高的原因也可能是近幾週,芬蘭衛生主管機關鼓勵無症狀者也接受病毒檢測。目前感染率最高的年齡層落在20至29歲的年輕族群。芬蘭日前因疫情告急而宣布3月封城,在傳染情形嚴重的15個區域實施關閉酒吧、餐廳、咖啡店、夜店等營業場所,7年級以下學生採遠距學習的措施,這個措施將延續到3月28日。
-
2021-03-19 科別.耳鼻喉
睡眠呼吸中止症工程師開車撞收費亭 醫:6症狀勿延誤就醫
近日發生「蘇花遊覽車撞山事件」,引發外界關心交通公共安全事件,醫師指出,之前有一工程師為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卻未察覺,直到開車不小心打盹,擦撞高速公路收費亭基座,才被妻子帶至門診檢查確診,經陽壓呼吸器治療,才改善白天精神;醫師呼籲,若有「打呼」、「中途呼吸停止」、「白天『閒暇時』精神不濟」等多種症狀者,恐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切莫因疫情而延誤至相關門診就醫。台灣睡眠呼吸中止症盛行率約5至10%,估計全台有數十到數百萬的患者 ,林口長庚睡眠中心主任莊立邦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影響情緒、精神及專注力,甚至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增加罹患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心臟衰竭、高血壓及腦中風的機率,疾病好發於中年肥胖男性,但女性仍需注意,以免白天精神不濟,發生交通意外致死的憾事。然疫情爆發,許多民眾敬「醫院」而遠之,莊立邦說,近日有一名台商為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受疫情影響而返台工作,除停止使用陽壓呼吸器,還因擔心染疫,不敢進醫院回診,導致每晚因呼吸中止驚醒多次,即便晚上很早就寢,白天仍感昏昏欲睡、無法集中精神,連帶影響日常工作表現,才至睡眠門診就診,改善日常生活品質。莊立邦說,去年疫情緊繃期,林口長庚睡眠門診就診人數最多約下降3至4成;雙和醫院睡眠中心主任劉文德也表示,疫情爆發時,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也接到許多民眾因擔心院內感染而取消預約的情況,人數最多下降6至7成。劉文德強調,切莫低估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危險性,除患者應照醫師醫囑控制疾病,一般民眾當有「打呼」、「中途呼吸停止」、「白天『閒暇時』精神不濟」、「起床覺得喉嚨乾」、「失眠」及「夜尿」等多種症狀者,可合理懷疑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建議至睡眠門診相關醫療院所就診詢問,若擔心頻繁出入醫院恐增染疫風險,可選擇居家睡眠檢測(HSAT),若檢測結果出現異常,應盡快前往醫院就診,以免影響身體健康。
-
2021-03-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80%染疫者至少半年免疫 年長者例外
今天公布的研究顯示,曾確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者,80%至少6個月不會再染疫,但65歲以上年齡層再感染風險高於年輕人。發表在「刺胳針」(Lancet)期刊的研究指出,在丹麥去年3至5月第1波疫情驗出陽性者,9至12月第2波疫情再感染率僅0.65%。若以65歲為分水嶺觀察,在第1波疫情期間感染的65歲以下族群,有80%機率可避免6個月內再次感染,但若為年紀較長族群,機率僅剩47%。丹麥國家血清研究所(Statens Serum Institut)研究員依瑟柏格(Steen Ethelberg)說:「我們的研究證實其他多項研究發現:較年輕、健康者鮮少有人再次感染COVID-19,但年長者再次染疫風險較大。」「由於較年長者症狀也可能較嚴重、較可能病故,我們的發現更凸顯疫情期間落實保護年長者的政策有多重要。」丹麥防疫的重要政策就是免費採檢,無論有無症狀,人人都可接受PCR採檢,這對控制疫情幫助甚大。2020年約有400萬人採檢,換言之,丹麥有超過2/3人口受檢。考量年齡、性別、染病歷經時間等差異後,採檢陽性與陰性比率可用以估算避免再感染的保護力。丹麥國家血清研究所這份研究指出,65歲以下年齡層有超過9000人在第1波疫情期間對COVID-19驗出陽性,但到了第2波疫情,這9000多人僅55人又驗出陽性,比率0.6%。65歲以下、第1波未染疫者,3.6%在第2波疫情期間採檢陽性。而65歲以上年齡層有1900多人在第1波疫情期間採檢陽性,這些人到了第2波疫情來襲時,17人(0.88%)又驗出陽性。65歲以上、第1波未染疫者,2%在第2波疫情期間採檢陽性。但這份研究並未估算對COVID-19變異病毒的保護力。
-
2021-03-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帛琉旅遊泡泡回國後確診就停辦? 陳時中:先展開疫調
台帛旅遊泡泡已敲定,規劃台灣前往帛琉前須先取得核酸檢驗陰性報告,返國後則不需要居家檢疫,只要進行五天加強自主健康管理和一般自主健康管理到第14天。但若返台第五天檢驗出陽性,幾例後會暫停旅遊泡泡?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並未說死,只說會先展開疫調,而且「如果真的有確診案例,參與的人就會變少」。陳時中說,如果返國後第五天確診,會先檢討在旅遊過程中是哪些地方導致染疫的,如果有特別多的案例,不排除停止台帛泡泡,但大概有幾例後參與的人就會減少,指揮中心會嚴加注意防止此類狀況發生。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交通部觀光局也會對旅行社有督導機制,旅行業也要落實團進團出。交通部次長祁文中則表示,不會讓旅客在機場裡閒逛,也不可以在機場就地解散,要直接帶到上車離開機場,相關防疫要求都會在履行契約裡明定。祁文中也說,希望民眾出國前可先購買相關醫療保險。他表示,買保險是一種風險管理,針對泡泡,只建議一般選擇旅遊保險產品之外,可以考慮增加含醫療專機後送、以及醫療住院這兩個項目。至於外來是否會增加航班,祁文中說,等初期很順利後,雙方再來訂定下一階段如何做,目前長榮和華航已有六班航班,後續帛琉是否要濕租飛機,則看後續滾動看實施成效決定。
-
2021-03-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印度COVID-19疫情回升 連6天新增確診破2萬例
印度今天通報新增2萬4492起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確診病例,這是印度連續第6天新增確診病例數突破2萬例,同時,境內確診病例激增的地區擴大實施防疫措施。路透社引述印度衛生部的數據指出,目前印度累計確診病例數達到1141萬例,在世界各國高居第3,僅次於美國與巴西。印度在過去24小時新增131起死亡病例,染疫死亡總數達到15萬8856人。印度從今年一月中旬展開疫苗接種行動,至今已有近2600萬人注射疫苗。印度總人口約13億5000萬,當局計畫在今年8月前,讓國內3億人完成接種。
-
2021-03-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研院發現 染疫難易與基因有關
國內昨新增五例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分別為菲律賓四例(案九八七、九八九、九九○、九九一),和法國入境一例(案九八八)。其中,案九八九為自菲律賓戒送回台的通緝犯,三月十二日回台後於看守所居家檢疫,並安排採檢後確診,為台灣第二例確診的國外通緝犯。至於案九八八為法國籍五十多歲男性,為案九八二同事,今年一月十二日來台工作,檢疫期滿及自主健康管理至二月三日後進入社區卅多天後,三月十三日通知為案九八二接觸者,採檢確診。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該案三月十二日自費採檢為陰性;確診的核酸檢測Ct值卅八,IgM和IgG皆陽性。而他與案九八二為工作搭擋,皆從法國來台工作,無法排除互相感染的可能性,但在台灣感染機率很低。此外,中研院院士、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李文雄的團隊,發現人體ACE2受體中的六個突變點,與新冠肺炎病毒的S蛋白相遇時,結合力特別差,有這些基因突變的人,不容易染上新冠肺炎,另外三個突變點,則讓人體特別容易被感染。相關研究已被國際期刊接受,尚未刊出,李文雄是在前天受邀到台南一中演講時作上述表示。李文雄說,ACE2在人體有穩定⾎壓與內分泌等功能,團隊是利用螢光素酶標記的方式,找出ACE2上的九個突變點,會影響與病毒S蛋白的接合,其中三個會讓人體細胞與病毒親合力增加一點四到一點八倍,也就是容易感染病毒,另外六個則讓親合力下降到只有一半,甚至趨近於零,不容易或不會感染。
-
2021-03-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中和抗體還不是有效指標 台疫苗缺臨床測試恐難獲認可
兩家疫苗廠正進行新冠肺炎疫苗臨床試驗,力拚今年六月後取得緊急授權。國產疫苗雖已參照國際緊急授權的要求,擴大試驗人數規模,但台灣無疫情,疫苗減少感染或重症的效果成謎,只能測試劑量、安全性、免疫生成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去年11月曾說,可看國產疫苗誘發的「中和抗體」濃度,若與國外大規模第三期臨床試驗的結果相當,保護力或許也相當。不過,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北區指揮官黃玉成今受訪提醒,國產疫苗能否加速開發,關鍵在於中和抗體濃度必須先成為公認的「疫苗有效指標」。若缺乏足以作為疫苗有效指標的抗體,國產疫苗勢必得到海外做臨床測試,才有可能受國際認可、通過緊急授權。黃玉成於疾管署3月5日舉辦之線上研討會指出,疫苗誘發出來的抗體很多,但不見得都可代表疫苗的保護力。以B肝疫苗為例,真正該測、可代表保護力的只有表面抗體;HIV也有抗體可以測,但不代表保護力,是顯示有無感染。「測一個有效的、真正帶來保護力的抗體是很重要的,」黃玉成表示,這種抗體可稱為「疫苗有效指標(correlate)」,但目前全世界都還不知道,到底哪個抗體與新冠肺炎的疫苗保護力有關。被大家寄予厚望的「中和抗體」,只是目前是大家認為有可能是,還沒有被證實,只能叫做「可能有效指標(surrogate)」。黃玉成表示,不是每個疫苗都找得到可視為有效指標的抗體,例如麻疹疫苗找得到,子宮頸癌疫苗就找不到。新冠肺炎疫苗有沒有指標?各國都在期待世界衛生組織能從現有實證、臨床試驗單位提供的資料歸納出結果。如何歸納?黃玉成今表示,如果打過疫苗者仍染疫者,測得某抗體濃度都在某數值以下,接種後未染疫者都在某數值以上,或許就能歸納這個抗體濃度就是疫苗有效指標。若能找到,世界衛生組織公布這個指標的同時,也會定義標準血清的比例,以及標準的檢測方法。黃玉成表示,新冠肺炎疫苗是否存在有效指標,對台灣疫苗研發格外重要,因為台灣沒有疫情,缺乏在臨床測試有效性的環境。如果有足以作為疫苗有效指標的抗體,國產疫苗可望加速在國內外取得緊急授權;若無,國產疫苗可能勢必得去國外做臨床試驗,有效性才能被認可,所需時間就很久了。
-
2021-03-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後疫情時代的虛擬實境全人醫療教學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應用高科技於醫療教學的努力」。我們非常高興慈濟醫院首先寄來他們在武漢肺炎的疫情下,如何以虛擬實境的科技進行人文主題的教學努力;接著我們邀請到台北醫學院分享不需要實際接觸到病人的「虛擬實境」之各種教學應用,並詳細說明其優缺點;以及台大醫學院介紹對醫學系五年級,小組試辦利用這種科技進行遠距教學性質的評核。我們很高興能有這三篇文章讓大家了解在疫情嚴峻情況下,台灣的醫學教育團隊用心良苦地利用科技化工具加強醫學生的臨床能力,也希望社會大眾能體會醫學教育團隊如此努力加強醫學生臨床能力的用心,讓病人與家屬可以放心讓醫學生參與病人的照護,這樣我們才能有源源不絕的有經驗的好醫師加入行列。近十年來,隨著頭戴式顯示器的規格持續提升與相關應用商品化,有越來越多的人得以高解析度、高沈浸感的方式來體驗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被廣泛應用在遊戲、商務、醫療跟教育,醫學教育也受到這類科技轉化。在解剖學、影像判讀、外科手術或各類臨床技術上,都能看到虛擬實境的開發應用。虛擬實境可搭配視覺、聽覺及震動回饋等,讓學員有不同以往的學習經驗,對能以360度呈現的解剖構造及技術操作有更快速的認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到全世界,在諸多國家一線臨床人力吃緊,很多教學活動不能如常舉行,且有防疫維持社交距離的考量。虛擬實境教學能讓學員可以彷彿身歷其境、重複地體驗學習,且不增加染疫風險,在醫學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更為提升。在台灣疫情狀況未明、仍有新冠肺炎本土病例的時候,台北慈濟醫院(以下稱本院)便與外部廠商合作,在國內率先引進讓學員模擬穿脫防護衣、為疑似新冠肺炎病人採檢的虛擬實境教學,學員可以先熟悉流程、有比較高的自信心來執行相關技術,便是一個虛擬實境應用於臨床教學很好的範例。不過,隨著虛擬實境教學在各大醫學院校逐漸普遍,無論是台灣或國際的臨床教師,都對虛擬實境這樣的科技應用在醫學教育時,過度偏重臨床技術的訓練卻缺少醫學人文的內涵,而有所反省。如果我們預期未來虛擬實境教學的比例會越來越高,甚至在疫情爆發時會取代更多臨床教學活動,在教案開發的方向上就需要有所調整,讓學員能夠從中學習到身為醫者該有的人文關懷與專業素養。早期我們就注意到虛擬實境教學有重技術、輕人文的現象,因此在教案題材的選取上便回歸到「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精神。這一年來,在本院教學部及院內合作單位的支持下,我們以全人醫療為主題,陸續製作了三個虛擬實境教案。這三個教案主題分別是:強化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認識的「預立醫療決定」、注重醫病溝通技巧養成的「溝通不要踩地雷」、展現全人關懷膚慰病家的「陪你走一段:遺體護理怎麼做」。以下我將逐一介紹這些教案內容有何特別之處。「預立醫療決定」是國內首個訓練醫護人員病主法核心識能的虛擬實境教案。病主法上路才剛要滿兩年,簽訂預立醫療決定的病人逐漸增加,也陸續有病人進到執行拒絕醫療的階段。然而,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對病主法普遍認識不深,在重要的臨床決策點上恐有未能依照法律及病人意願執行之虞。學員反應傳統上講解法條的課程與臨床實務有一段距離,因此我們設計了近乎真實的情境。在教案劇情的安排上,納入常見的急診跟病房場景,以及疾病末期、不可逆昏迷等特定臨床條件,讓學員能夠從中體驗緊急或重大狀況下,綜合醫學專業、法律倫理、病家期待等考量,練習做出最適切的判斷。學員若做出不適切的選擇,也會跳轉出錯誤劇情或解釋說明,加深學員對該學習要點的印象。第二部教案「溝通不要踩地雷」是以大家熟悉的臨床情境,也就是病患看完診領藥,來訓練藥師對民眾進行具同理心的溝通,並於面對衝突時能處置得宜。學員若未能辨識病人需求,善用溝通技巧,則可能引起更大的衝突。教案納入醫事人員不一定有機會遇到、逼真而有情緒張力的情境,如病人對櫃檯咆哮或投擲物品,讓學員學習到各項實用的溝通與應對原則。第三部教案「陪你走一段:遺體護理怎麼做」則是細膩呈現護理師與團隊成員在病人往生後,安撫哀傷的家屬,並為病人撤管、擦澡、更衣直到鞠躬送行。教案中提點學員一些照護上的貼心細節,包括言語關懷或肢體膚慰,讓病人在生命的最後一段能被有溫度的對待,對未曾有過遺體護理經驗的新進人員尤其有助益。這些教案都有考量到該教學主題學習機會的稀缺性、實作發生錯誤的高風險跟營造臨場感的必要性,讓虛擬實境成為格外合適且具成本考量的教學方法。比起單純操作醫療技術,要做虛擬實境的人文主題教學相對困難,因此我們納入各種教學理論來做設計,來確保學員在逼真的體驗中產生學習成效。這些教案執行後,初步評估的結果令人滿意。這三個教案,從以病人為中心做出臨床決策,對患者展現同理心及妥善溝通,到對往生者身體力行愛與關懷,在各面向上補足學員對人文與專業素養認識的不足,構成本院虛擬實境全人醫療教學的三部曲。期待這類教案的開發成功能對台灣醫學教育有拋磚引玉之效:各大院校投入資源開發虛擬實境教案時,能同時充實技術與人文的學習主題,讓未來的醫師、醫事人員能對實踐全人醫療有更明確而深刻的認識。
-
2021-03-15 科別.精神.身心
醫病天地/憂染疫罹患焦慮症 55歲女穿雨衣就診
新竹55歲陳小姐擔心染上新冠肺炎,堅持出門身穿雨衣、戴安全帽與手套,就醫時也不願坐在診間椅子,她表示自己長期失眠且容易心悸、喘不過氣、頭暈、胸悶,情緒持續緊繃,無法專注連帶影響工作,醫師問診後確認她罹患焦慮症。東元綜合醫院精神科醫師張夢涵說,面對疫情變化的不確定感、人際被迫減少互動,也減少休閒娛樂,甚至有人失去工作,長期且巨大壓力下,使罹患焦慮症和情緒疾患個案也迅速增加,提醒民眾防疫時,也要防範「心靈病毒」。他建議5字訣「安、靜、能、繫、望」降低焦慮感;張夢涵指出,「安」是指促進安全,戴口罩、勤洗手與自我健康監控和環境衛生注意,適當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靜」是平靜鎮定,調適情緒與正向思考,可多深呼吸、冥想、瑜伽、聽音樂、閱讀、睡覺、運動等。「能」是提升效能感,在隔離下掌握自己能做的事,建立規律作息,找回自我控制感;「繫」是促進聯繫,利用網路與社群媒體注意疫情正確訊息,也透過視訊或電話維持與他人溝通,獲得心理支持;「望」是灌注希望,避免過度關注疫情負面資訊,善用1922防疫諮詢專線、安心專線(1925)。張夢涵表示,民眾若覺有焦慮情緒,可利用「廣泛性焦慮症篩檢量表」自我評估;有不明原因的身體症狀如頭痛、頭暈、持續緊張、肌肉緊繃、易怒易煩躁、無法專心、睡眠障礙等,影響生活或工作,甚至出現情緒低落、快樂不起來、持續負面想法、死亡意念等,就該及早就診諮詢。
-
2021-03-14 科別.精神.身心
憂心染疫 55歲女罹患焦慮症穿雨衣就診
新竹一名55歲的陳小姐,長期失眠且容易心悸、喘不過氣、頭暈、胸悶,情緒持續緊繃無法放鬆,甚至無法專注連帶影響工作,就診精神科時因擔心被傳染新冠肺炎,堅持身穿雨衣、戴著安全帽和手套,甚至不願坐在診間椅子上,醫師問診後確認陳女罹患焦慮症,經過藥物治療、醫師問診及生活調整後,已恢復穩定的情緒和正常生活。東元綜合醫院精神科醫師張夢涵表示,在面對宛如「世紀瘟疫」般的新冠肺炎,對疫情變化的不確定感、人際間被迫減少互動、減少休閒娛樂、失去工作等長期且巨大的壓力之下,罹患「焦慮症」及「情緒疾患」的個案也迅速增加,提醒民眾防疫時代,也要防範「心靈的病毒」。為了協助大家減低在疫情之下的焦慮感,可利用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推廣的五字訣「安、靜、能、繫、望」。張夢涵指出,安是指促進安全,平時養成戴口罩、勤洗手,自我健康監控與環境衛生注意,適當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靜是促進平靜鎮定,調適自己的情緒與正向思考,可嘗試深呼吸、冥想、瑜珈、聽音樂、閱讀、睡覺、運動等。能則是提升效能感,即使在隔離之下,掌握自己能做的事情,建立規律的作息,找回自我控制感;繫是促進聯繫,可利用網路與社群媒體等,注意各種關於疫情的正確訊息,也透過視訊或電話,維持與他人的溝通,獲得心理上的支持,也要記得多多關心周遭的親友。望也就是灌注希望,避免過度關注疫情的負面資訊,善用1922防疫諮詢專線、安心專線(1925)等。張夢涵也提醒民眾可多加利用「廣泛性焦慮症篩檢量表」自我評估,若察覺自己或周遭親友開始出現難以控制的焦慮,或找不出原因的身體症狀,如頭痛、頭暈、持續緊張、肌肉緊繃、易怒易煩躁、無法專心、睡眠障礙等,已影響生活或工作;甚至出現情緒低落、快樂不起來、持續的負面想法、死亡意念等,建議及早就診精神科(身心科)諮詢,由專業的醫師與心理師協助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