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4 退休力.理財準備
搜尋
林育如
共找到
7
筆 文章
-
-
2023-08-0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兒童安寧照顧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兒童安寧緩和療護」,分別由這團隊的小兒科醫師、專科護理師以及社工師分享這專科中的專科所提供的種種療護。→小兒科醫師的分享→專科護理師的分享在這科技日新月異、醫學越分越細的環境下,希望讀者由這三篇文章可以了解兒童面臨生命末期,病人本身以及父母、家屬所需要的療護有些並不是只有科技面的進步,而是更人性化的同理與了解,可以為每個病人或家庭找到適合他們的最佳治療與照顧方式。某天和病童家長在討論高額自費化療補助申請時,忍不住問出口:「是什麼原因讓你們頂著巨大的壓力,毅然決然決定要嘗試這個治療的?」家長告訴我:「雖然他才幼稚園,因為都在化療,抵抗力不好也沒上過幾天學,但有一次他似懂非懂地哭著跟我們說,拜託救救我,我會很聽話,配合打針,我不要死掉,我想要長大,我不要跟爸爸、媽媽分開……所以,即使醫療費超出我們的經濟能力範圍,只要有一點點希望或機會我們都想要盡全力試試,錢可以以後再賺。」說完,我們都紅了眼眶:「謝謝你願意告訴我,這真是一個不容易的決定,我也不知道能幫什麼,我們一起來想辦法。」在疾病惡化時,常面臨要不要使用自費化療的抉擇,很多時候家庭成員的意見不盡相同,討論決策的過程,吵到要離婚、婆媳失和或是揚言乾脆分家產的場面都曾遇過,身為社工師的我常負責要去安撫情緒,結束會談前,我總是不厭其煩地耳提面命:下次千萬記得不要再口出惡言,失控時寧願先分開冷靜一下,情緒過後再溝通。其實,不是不願意出錢的家人就是不愛孩子,有些家人反而是不捨小孩要承受治療副作用,心疼小小年紀的他們要忍受這麼多身體病痛的苦,或是長輩心疼自己的子女(病童父母親)要花光積蓄、賣房又背上負債,每個人有不同的立場和考量罷了。我總是希望,陪伴病童治療的路上很艱辛,勞身又勞心,一家人牽手一起走,才不會孤單。在兒科的這幾年我常笑說自己心臟越練越大顆,遇事不能慌,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會被分派到什麼緊急任務。冷颼颼的冬天裡,一個忙碌的工作日下午,突然接到加護病房的電話,一位病情複雜的先天性心臟病童家長想錄下病童的心跳聲,醫療團隊詢問社工師是否可以幫忙想辦法完成家長的小小心願,時間很趕;毫無頭緒的我靈光一閃,鼓起勇氣打給兒童心臟病基金會的護理師請益,驚喜得知他們手邊的研究計畫正好有一台新型的機器適用,輾轉聯繫後得知廠商同意無償借用,資訊工程師也願意立刻幫忙後製轉檔,很快我們就拿到音訊檔,我不禁遐想,這應該也是小病童想留給父母親的聖誕節禮物吧!所以過程有如神助般順利。幾天後,得知才幾個月大的小病童過世了,辦後事的這段時間對家長而言內心十萬分煎熬,媽媽說難過和失眠時聽聽心跳聲,會覺得寶貝其實還在,只是換了不同的形式,當下我才意識到心跳聲不僅是滿滿回憶的見證,也是親子之間愛的連結,他們彼此緊緊相依偎著。如同英國繪本《爺爺的天堂島》裡的作者Benji Davies:「死亡與愛從不相互牴觸,死亡看似帶走了生命,愛卻依然存在。有愛在,親愛的人便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裡,不曾離開。」 瑞瑞是雙胞胎裡的哥哥,弟弟體重達標出院後,交由爸爸和祖父母照顧,媽媽則是主動表示要留在北部陪伴瑞瑞。護理師說每天加護病房探視時間都會看到媽媽風雨無阻的準時出現,抱著瑞瑞唱兒歌、講繪本或是拍照片跟其他家人分享翔翔的近況。在準備撤管前,我們開了幾次的家庭會議,請攝影師來幫瑞瑞拍寫真,上網看影片學作手模,希望能留下一些值得紀念的小物。我還記得那是一個下雨的早晨,瑞瑞意外地在原本約定的撤管時間前停止了呼吸心跳,父母親流著淚幫忙擦澡並換上親子裝,媽媽抱著瑞瑞走到了窗邊,想讓他看看外面的世界,因為他從出生就一直待在加護病房。我遠遠聽著媽媽跟瑞瑞介紹著每天來醫院經過的路口,告訴他媽媽每天都很期待見到瑞瑞,雖然只有短短三個月,但他們永遠不會忘記瑞瑞,等雙胞胎弟弟長大,他們會告訴他,他其實有一個超級勇敢的哥哥。最後我們找了一個安靜溫馨的空間幫忙拍了全家福,媽媽說瑞瑞終於有了一張沒有管路的照片,得要好好珍藏。在兒科要做安寧療護有時很難,因為會有角色衝突,醫護人員肩負的職責是盡力搶救每一個孩子的健康與生命,我們不會輕言放棄,然而,我們也深知醫療並非萬能,在疾病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死亡威脅時,我們必須勇敢面對,陪伴家屬預作準備。因為,在生死面前,沒有人是強者,我們必須學會謙卑。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0-09-03 科別.精神.身心
開學了.... 哪些人可能較容易有「開學症候群」?
從輕鬆、沒有壓力,要過度到結構、壓力的生活,考驗每個孩子與家庭的調適能力。有些孩子開開心心的迎接上學,有些則需要父母與老師耗費一些精力來協助。剛開學總是兵荒馬亂,可能面臨與家人的分離焦慮、暑假作業未完成、學用品未準備妥當、生理時鐘調不回來、與心愛的電腦遊戲難捨難分、對未來的課業壓力、人際關係問題的預期性焦慮等等壓力事件。開學的適應狀態隨孩子的個人特質、在校適應能力、人際關係與家庭支持而有不同。「開學症候群」有哪些症狀「開學症候群」並不是一個正式的診斷,常是指稱因學期開始、假期結束而造成的情緒行為變化,繼而造成的困擾,臨床上可能較接近因開學而引發的調適障礙,以下簡述相關的特徵:怎樣的表現可能是有開學症候群?●心理症狀:輕則緊張、不安、煩惱學校相關事務,重責恐慌、擔憂,甚至憂鬱●行為症狀:輕則逃避學校相關事務、注意力變得短暫、健忘,重則會抗拒上學、失眠、食慾下降、等,小小孩可能會變得容易哭泣、易怒、不想離開大人(分離焦慮)、出現退化行為等,大小孩可能會用易怒、缺乏耐性、對立行為來表現。●生理症狀:胸悶、心悸、頭痛、肚子痛、拉肚子、手抖等哪些人可能較容易有開學症候群?●過往有拒/懼學史●個人特質:個性敏感、易擔憂、焦慮緊張、悲觀、虛無、遇壓力傾向逃避、害怕挑戰等●環境因素:如課業壓力、人際關係問題、霸凌問題、在校沒有成就感●特定心智診斷:如注意力不足過動、自閉類群障礙症、焦慮症、憂鬱症、網路遊戲成癮症等一般來說,如果症狀不嚴重,在大人溫和堅定的鼓勵並協助建立生活常軌下,經過一、兩個星期的調適,大多孩子能夠逐漸步上軌道,若孩子持續無法調適,甚至症狀演變得越來越嚴重,導致嚴重的情緒困擾、明顯影響學校學習、無法規律完成學校時程,就需要到醫院兒童心智(精神)科來諮詢、評估是否有其他心理疾患或困難、討論治療策略與協助方案。
-
2020-08-25 新聞.用藥停看聽
常見3款止痛藥該怎麼選?藥師教你5大正確用法懶人包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止痛藥是許多人的常備藥品,但吃多了怕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或上癮,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藥師林育如說明,市面上止痛藥的正確使用方式。目前市面上有3大類常見止痛藥,分別為:(1)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2)中樞止痛藥、(3)麻醉止痛藥。▲止痛藥分類比較表。(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圖/NOW健康製作)除了止痛藥的分類,用藥方式也是會影響身體,藥師提供「3大迷思」及「5不原則」,讓民眾能注意使用方式,避免造成身體的傷害。止痛用藥3大迷思 專家來解答迷思1:痛到受不了再吃?疼痛屬於主觀感受,只要感到疼痛、有需要時,即可服用止痛藥,但應注意服用劑量,不可超過最大建議劑量,避免提高副作用發生。迷思2:1顆藥殘留5年?市面上一般止痛只要不過量,平均1天即可排出體外,不用擔心會有藥物成癮或體內累積的擔憂,但若連續3天用藥症狀仍未改善,建議就醫諮詢專業醫師。迷思3:止痛藥與外用痠痛藥不能同時使用?實際上使用不同類型的止痛藥物是可行的,只要注意使用時請勿過量,否則會提升副作用的風險,進而影響肝腎功能,甚至是慢性病的控制。正確使用止痛藥 堅守5不原則林育如建議使用止痛藥時,應堅守5大使用原則如下:原則1:不亂買如有需求應至有藥師職業的合法藥局,請勿輕信其他未經核准的不知名藥物。原則2:不喝酒使用止痛藥時因避免飲酒,避免傷肝。原則3:不併用應避免同時服用同類型的止痛藥,避免傷及肝臟及腎臟。原則4:不空腹若長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建議與食物併服或飯後服用,減少出現腸胃不適或腸胃出血的狀況發生。原則5:不過量不使用超過建議劑量的止痛藥。(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止痛藥治百病痛 但9種情況吃了也無效 止痛藥含tramadol不是人人都能吃! 4大高風險群服用後恐致呼吸困難
-
2020-08-09 新聞.用藥停看聽
止痛藥傷腎,要忍痛到受不了再吃嗎?藥師替你解開對「止痛藥」的迷思
很多人怕吃止痛藥會上癮或傷身,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地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林育如藥師,說明市售三大類止痛藥品的正確用法,分別為:(1)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2)中樞止痛藥、(3)麻醉止痛藥。痛到受不了再吃?疼痛是主觀感受,只要感到疼痛,有需要使用時即可服用止痛藥,但要注意不可服用超過最大建議劑量,以免提高副作用發生的機會。1顆藥殘留5年? 一般止痛藥平均1天即可排出體外,只要不過量,不必擔心成癮或藥物積累,但若持續用藥3天後未改善,就要回診請醫師評估。止痛藥傷腎? 「我在藥局買的止痛藥/止痛貼布/噴霧,可以一起用嗎?」其實併用不同類型的止痛藥物並非不合理用藥,只要注意不要過量使用,否則可能使副作用的風險升高,影響肝腎功能,甚至是慢性病的控制。正確用藥「五不」!1.不亂買►不聽、不信、不買、不吃、不推薦。►不買來歷不明的藥品,如需購買應至有藥師執業之合法藥局購買。2.不喝酒►使用止痛藥物應避免飲酒,以免傷肝。3.不併用►應避免併用兩種以上之同類型的止痛藥,避免傷肝、腎。4.不空腹►長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可能出現腸胃不適或腸胃出血,建議與食物併服或飯後使用。5.不過量►不要過量使用止痛藥。舉例 乙醯酚胺(acetaminophen)使用建議:˙成人(12歲以上適用)24小時內不應服用超過4000毫克˙6歲以上未滿12歲適用成人劑量的二分之一˙3歲以上未滿6歲適用成人劑量的四分之一˙3歲以下嬰幼兒應由醫師診治不可自行使用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7-25 橘世代.好學橘
學員實拍東眼山 抓住林間光線之美!
漫步系列攝影課從去年10月開辦以來,已建立起好口碑,本月舉辦的「東滿步道」行程,開放報名一周內就額滿。每一次課程所走的登山步道,都是由擁有30年攝影與登山經驗的講師祥哥精挑細選,這次更是開課以來首度離開台北郊山,驅車到桃園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炎炎夏日走入山林,學員戲稱吹著「天然冷氣」。雖然午後一場大雨突襲,無法攻上海拔1212公尺的山頂,但雨後走在高聳的柳杉林間,陽光映照水珠,也讓學員捕捉到不少好照片。漫步攝影系列課程下半年預計每個月規畫一場,8月5日將前往魚路古道,是陽明山國家公園內最熱門的明星古道。楊林豪(會員,退休族)退休前就把「登山」列為退休生活之一,「退休不能一點目標都沒有,會很可怕。」楊林豪說,去年參加聯合報有行旅舉辦的登頂富士山遊程,是他第一次挑戰登山。之前就想爬東眼山但沒機會,所以看到報紙訊息就立刻報名。雖然被雨打亂行程未能攻頂,但從活動中也學到攝影技巧,「不會像過去隨便抓來就拍」。陳其鍾、王特芬(夫妻,會員,退休族)73歲的陳其鍾平時就喜愛爬山,並用單眼相機拍風景,便邀妻子一起來爬山學攝影。王特芬說,她喜歡拍照打卡,但被嫌技術不好,從這次活動學到很多,「以前別人說照片好,但自己感覺不出來好在哪,老師解說後就知道了。」陳其鍾說,雖然下雨不能攻頂,但走進森林感覺洗淨心靈,雨後的光線更有機會拍出好照片。張詠漪(右)、何碧華(左)(朋友,退休族)喜歡親近大自然的張詠漪說,她報名時已排入候補,確認候補上後非常希望能邀請朋友一起爬山,詢問後得知有人取消報名,友人何碧華也順利候補上。步道沿路自然景觀豐富,兩人拿出手機拍了許多照片。何碧華認為聽完課後攝影功力大增,還秀出自己的作品;陽光穿透葉子,浮現葉脈光影層次,她覺得很美。戶外攝影5技巧光線陰影:觀察雲、樹影與被拍攝者站的位置是否合適,避免被拍攝者站在雜亂光線下。畫面構圖:主角不一定要占據構圖中央,攝影者也不一定總在被攝影者正對面拍照,從不同位置拍攝,可避免照片一成不變。手機測光:拍照前試著點擊螢幕,調整畫面亮部、暗部,尋找自己喜歡的氛圍。前景後景:仔細觀察,運用前後景鋪陳,創造不一樣的感覺。拍攝角度:拍攝人物從低角度往上拍,可拍出高䠷感與修長的腿。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1-05 養生.健康瘦身
冬天減肥最有效?營養師教你減掉肥肉又不減掉健康
冬天節慶聚會很多,從聖誕節、尾牙、年終、進補、團圓飯,一路吃到元宵節,親友相聚、美食當前,體重問題遠遠拋在腦後,加上氣溫低,「吃多動少」,不知不覺就會發胖。尤其冬天衣物厚重,會把贅肉遮住,一個不留心忽略體重增加的事實,等到春天來臨,換上短袖衣褲後,才會驚覺怎麼變得這麼胖,「望肉興嘆」!不過,雖然冬天容易攝取過多熱量,但能量的消耗卻相對比夏天高,因此冬天是去除脂肪的好季節。「冬天減肥最有效!」大概顛覆很多人的印象,但這是事實。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營養師林育如解釋,這與「基礎代謝率」有關,天氣越冷,基礎代謝率會較高,冬天的基礎代謝率會比夏天高5%。因此建議想減重者「反其道而行」,在越不想動、越想吃的冬天,克制食慾、多多運動,等到春暖花開就可以「驗收成果」,開心甩掉厚重衣裳。肥胖與熱量堆積有關,相反的,消耗熱量就可以減重。熱量消耗分為三個部分:基礎代謝率約占人體總熱量消耗的65~70%;身體活動約占總熱量消耗的15~30%;食物的熱效應占比最少,約10%。林育如表示,提高及運用基礎代謝率是體重控制的重點,這也是冬天減重比夏天容易見效的緣故。此外,掌握12減肥秘訣,就可以輕鬆瘦,在減掉肥肉的同時,也不會減掉健康:1、增加纖維質攝取增加飽足感:每餐至少1份的蔬菜類(相當於半碗煮熟的葉菜類),且把蔬菜類當作每一餐的開端。早餐無法吃到蔬菜的人,可考慮改吃麥片、南瓜、地瓜等含纖維的全穀根莖類。2、喝湯前先撈浮油:天氣冷愛喝湯,記得喝燉品或補湯(麻辣鍋、薑母鴨、燒酒雞)前先撈浮油,可大大減少熱量熱取。3、減少油炸食物:如果非吃不可,不妨去炸皮減少油脂攝取。但需注意控制油脂攝取,或是每餐食物都用燙的,不能完全不吃油脂類,適當添加油脂是必要的,能夠延緩飢餓感。4、控制堅果類:三五好友聊天,堅果容易一把又一把下肚,尤其過年最愛吃的花生、開心果,建議每天以吃一份(一湯匙)原味堅果為佳。5、避免過多精緻澱粉類:麵包、餅乾、零食及糕餅類等,應選擇未精緻過的全穀根莖類(例如地瓜、芋頭、馬鈴薯、糙米、全麥)。體重控制時,一定要攝取適當全穀根莖類,才能避免過度飢餓造成減重失敗,且全穀根莖類含色胺酸,可維持心情愉悅。6、攝取充足的蛋白質:以攝取優質蛋白質為佳,來源包括低脂瘦肉、海鮮、黃豆及其加工品、毛豆等。一般體重控制應搭配中高強度運動,但為避免肌肉流失,就必須攝取充足蛋白質(每公斤0.8~ 1克),可協助肌肉訓練與修復,且充足蛋白質有助維持好氣色。7、餐間可吃點水果或優質蛋白質:兩餐間感到饑餓時,可吃一份新鮮水果(相當於一個拳頭大或一碗的份量)、蔬菜、一份堅果類或一杯豆漿(260ml)、一杯低脂奶(240ml),降低饑餓感。8、少吃加工品、少沾醬料:加工品和醬料鈉含量高,增加水腫機率,因此需減少攝取,盡量吃食物的原味,例如:豬絞肉比香腸好、烤地瓜比炸地瓜沾醬好。另外,醬料中尤其是沙茶醬,混雜許多油脂,相對熱量也會提高。9、減少含糖飲料及含酒精飲料:這些飲料只是增加熱量攝取。10、水分要充足:每天至少要喝2000c.c.的水。11、不宜快速減重:建議每週減少0.5kg為目標,如果每天少吃500大卡,即可達到每週減輕0.5kg的效果。12、不建議用飢餓的方式控制體重:這種減肥方式不健康且易復胖,靠飢餓的方式控制體重,只會讓身上的脂肪越多,肌肉越少,相對基礎代謝率會降更低,更不容易控制體重。飲食控制外,搭配運動控制,減重更有效。林育如分享,減重最佳運動是「全身性運動」,藉由大肌肉的運動消耗能量,初期可以從走路開始,進階到快走、慢跑、游泳、水中走路、騎腳踏車、有氧舞蹈等;要注意的是,運動前20分鐘消耗的能量來源以醣類為主,20分鐘以後能量來源以脂肪為主,因此若能持續運動,對於消耗脂肪更有幫助。延伸閱讀: 湯底決定你的胖瘦! 照著6個SOP吃不怕體重暴走 吃菜減重卻變胖? 那是因為這1類蔬菜比肉還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