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7 科別.耳鼻喉
搜尋
木耳
共找到
398
筆 文章
-
-
2020-07-1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三伏天貼三伏貼 讓你冬病夏治
酷暑逼人,氣溫節節升高,許多中醫診所開始提醒有過敏體質的人,又到了貼三伏貼的日子,要趁此時期「冬病夏治」。中醫師表示,三伏天最重要的是別將寒氣引入體內,台灣人會在三伏天貼三伏貼,並多吃生薑、木耳、山藥、鰻魚等發汗或滋陰的食材。三伏貼原理 台日韓皆有除了台灣人在三伏天時會使用三伏貼來「冬病夏治」外,韓國人則會吃參雞湯「以熱治熱」,日本人是吃鰻魚飯補充精力,都希望藉此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說,「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期間,並以夏日後的第三、第四個庚日和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分為初伏、中伏、末伏;今年的時間分別為7月16日、7月25日及8月15日。三伏貼 並非人人適合貼從中醫的觀點來看,三伏貼是利用這段陽氣最旺盛的時節,利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生薑等辛溫的藥材做成藥餅,敷在背部,如大俞、定喘、肺俞、風門等特定穴位,把沉積體內的寒氣散出體外。並非所有人都合適貼三伏貼,有感冒症狀、皮膚過敏者皆不適合。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說,三伏貼療法源自於清朝,清代張潞的《張氏醫通》便曾記載:「諸氣門下·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應。」因此在三伏天貼三伏貼,連續使用三年,可提升免疫力,治療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和反覆性感冒等。但孕婦和一歲以下的嬰孩不宜使用。瞿瑞瑩表示,三伏貼的基礎主要是貼於肺系的穴位,因此主要是治療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疾病。寒性體質者若有痛經或是腸胃虛寒問題,也可在三伏天時,將這些藥材貼在治療痛經或腸胃的穴位。由於這些藥材都是辛溫的藥材,適合寒症的人使用,但若屬熱性體質者體內沒有寒氣或是正在感冒者,並不建議貼三伏貼。尤其白芥子、甘遂是藉由皮膚發泡,把體內寒濕氣引導至表皮散出的藥材,因此皮膚過敏者也不適合貼三伏貼,否則皮膚容易發紅、過敏。參雞湯補水 鰻魚補精力此外,韓國人對於三伏天也很重視,到了這三天便會吃參雞湯「以熱治熱」,不僅參雞湯店大排長龍,超商雞肉也都大特價。日本則將三伏稱為「土用丑日」,會在這時節吃鰻魚飯,而鰻魚具有滋陰作用,可補充夏日流失的精力。瞿瑞瑩解釋,吃參雞湯「以熱治熱」的概念和台灣使用三伏貼用熱性的藥將體內寒氣逼出的原理類似。參雞湯使用糯米和雞一起煨煮,糯米有滋陰的效果,可深層地為身體「補水」,補充因夏熱散失的水分。天熱灌冰水 犯中醫大忌夏天天氣熱,許多人會不自覺吃很多冰冷的食物,或因為口渴而大量灌冰水,瞿瑞瑩期期以為不可,如此作為將變成「寒包火」,到了冬天,反而容易出現反覆感冒、打噴嚏等症狀。建議趁三伏天時,可多喝一些薑茶發汗,或是食用木耳、山藥、鰻魚等滋陰的食材,以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
2020-07-1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三伏天「以熱治熱」 有感冒症狀、皮膚過敏者不適用
酷暑逼人,氣溫節節升高,許多中醫診所也開始提醒有過敏體質的人,最近又到了貼三伏貼的日子,要趁此時期「冬病夏治」。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表示,三伏貼並非所有人都合適,有感冒症狀、皮膚過敏者皆不適合,而三伏天最重要的是別將寒氣引入體內,並可多吃生薑、木耳、山藥、鰻魚等發汗或滋陰的食材。瞿瑞瑩表示,「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期間,並以夏至後的三個庚日分為初伏、中伏、末伏。今年的時間分別為7月16日、7月25日及8月15日。在中醫的觀點裡,三伏貼則是利用這段陽氣最旺盛的時節,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的時間,利用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生薑等辛溫的藥材做成藥餅,敷在背部,如大俞、定喘、肺俞、風門等特定穴位,把沉積體內的寒氣散出體外。瞿瑞瑩說,三伏貼的基礎主要是貼於肺系的穴位,因此主要是治療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疾病,有些醫師則會擴大延伸,若是寒性體質者有痛經或是腸胃虛寒的問題,也會將在三伏天時,將這些藥材貼在有些醫師治療痛經或腸胃的穴位。但因為這些藥材都是辛溫的藥材,適合寒症的人,體內沒有寒氣、熱性體質者或是正在感冒者貼三伏貼不但沒有好處,還可能不舒服。尤其白芥子、甘遂是藉由皮膚發泡,把體內寒濕氣引導至表皮散出的藥材,因此皮膚過敏者也不適合貼三伏貼。除了台灣在三伏天時會使用三伏貼來「冬病夏治」外,事實上韓國人也很重視三伏天。在韓國人的觀念裡,三伏天必須「以熱治熱」,因此到了這三天會吃參雞湯,不僅參雞湯店大排長龍,超商雞肉也都大特價。除了韓國吃參雞湯外,瞿瑞瑩表示,也曾聽聞日本將三伏叫做土用丑日,會在這時候吃鰻魚。她解釋,蔘雞湯「以熱治熱」的概念和台灣使用三伏貼用熱性的藥將體內寒氣逼出的原理類似。另外,蔘雞湯使用糯米和雞一起煨煮,糯米和鰻魚都有滋陰的效果,可深層地為身體「補水」,補充因夏熱散失的水分。瞿瑞瑩表示,三伏貼不一定必要,最重要的是這段時間不要將寒氣引入體內,尤其因為這段時間因為天氣熱,許多人會不自覺吃很多冰冷的食物,或因為口渴而大量灌冰水,反而變成「寒包火」,到了冬天反容易反覆感冒、打噴嚏。因此趁三伏天時,除了三伏貼外,也可多喝一些薑茶發汗或是木耳、山藥、鰻魚等一些滋陰的食材,以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
2020-07-11 養生.聰明飲食
天熱火氣大? 多吃4類食物幫身體消暑、退火
提到降火氣,多數人一定都是想到用「吃」的來退火。的確,中醫觀點中,任何事情都是一體兩面,就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吃到對的食物確實有降火氣的效果,但吃錯了食物,也是會增加火氣的,所以,可千萬不能隨便亂吃喔!怕上火而這個不吃,那個不吃,似乎對於人生匆匆數十載來說太過苛刻,究竟哪些食物是退火的大功臣呢?1、退火水果:以水分多的水果為主,包括香蕉、西瓜、甘蔗、水梨、楊桃、番茄、奇異果、桑椹、火龍果、香瓜、哈密瓜、檸檬、柑橘、木瓜、蓮霧等。《 特別推薦 》◎香蕉:具清熱止渴、清胃涼血、潤腸通便、降壓利尿的作用。口渴、便祕的陰虛腸燥、血熱氣滯的患者可多吃香蕉;若體質屬於脾胃素虛、陽氣不足的人,吃香蕉則會使虛火更旺,不宜多吃。◎西瓜:中醫流傳一句話:「吃上兩塊瓜,藥物不用抓」,西瓜有除煩止渴、養心安神的作用,但脾胃虛寒、寒積冷痛、便溏尿清的人不可以吃西瓜。 2、退火蔬菜:空心菜、菠菜、高麗菜、豆芽菜、白蘿蔔、冬瓜、苦瓜、大黃瓜、小黃瓜、絲瓜、蓮藕、芹菜、蘆筍、冬筍、百合、木耳、扁豆、荸薺等。 《 特別推薦 》◎空心菜:具有健胃整腸、清胃解毒、潤腸通便的作用,且可防止夏天人體受到細菌、病毒的侵害。而且一年四季都吃得到,是好吃又易買的退火蔬菜。 ◎菠菜:具有滋陰潤燥、舒肝養血的作用,可以幫助排毒,適合有口臭、大便乾硬、便祕的上火症狀患者食用。 ◎豆芽菜:清熱、健脾和胃的作用。綠豆芽適合口乾、口渴、小便赤熱、便祕、眼睛充血的上火患者食用;黃豆芽則可預防口舌生瘡、嘴破。 ◎白蘿蔔:生食白蘿蔔可以幫助止渴、清熱、健胃整腸的作用;煮熟的白蘿蔔則對利尿、排便有益處。 3、退火飲品:綠豆湯、冬瓜茶、苦茶、青草茶、甘蔗汁、蘆筍汁、檸檬汁、烏梅汁、椰子汁、蘆薈汁、薄荷茶、茉莉花茶、洛神花茶、玫瑰花茶、菊花茶、仙草蜜、蓮子薏仁湯、石蓮花茶、白木耳蓮子湯、蓮藕汁、菊花枸杞茶等。 《 特別推薦 》◎甘蔗汁:味甘性平的甘蔗具有解熱、止渴、生津、利尿的功效,口乾舌燥、消化不良、發燒的人可以喝甘蔗汁清熱、助消化。 ◎白木耳蓮子湯:白木耳富含膠質、果膠和多醣體,有美白、潤腸通便、潤肺生津、降低膽固醇的效果;蓮子則可健脾胃、清心安神,是上火的人止渴解熱不錯的甜品選擇。 ◎青草茶:常用鳳尾草、車前草、薄荷、咸豐草熬煮而成的青草茶,具有清涼退火、解熱消炎、利尿作用,但手腳冰冷、體質虛寒、腎功能低下的人不宜飲用。 4、退火中藥方劑:五汁飲、玉女煎、甘露飲、清心蓮子飲、黃連解毒湯、人參茶、生脈飲、金銀花茶、決明子茶等。 《 特別推薦 》◎決明子:清肝明目、潤腸通便,能瀉肝火。 ◎金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清心胃熱毒。 ◎菊花:疏風清熱、明目解毒。 特別注意:中草藥需由專業中醫師調配,一般民眾千萬不要自己購買,以免食用錯誤。延伸閱讀: 瓶裝水放高溫車內會溶出塑化劑? 實測解答是...... 比吃冰還管用! 7種天然食材吃了火氣馬上降一半
-
2020-07-09 養生.抗老養生
中醫養生就是不能喝冰水?凍齡女中醫彭溫雅 公開抗老回春靠這3招
身為中醫師,「我覺得我必須用自己做過的養生法,且覺得不錯才會分享給大家。」彭溫雅笑說,「兒子2歲時發燒,我拿薑片貼在他的額頭,試著退燒,最後的結局,燒沒退成,還過敏!當然也免不了被西醫老公唸了一頓。」記者聽了忍不住大笑,可是她又說,「試了才會知道。」彷彿是說,他的方法都來自自身的經驗,也多了一份安心。擁有中西醫背景的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院長彭溫雅回憶起懷孕當年,「靠著中醫的養胎法,坐月子調養,根治自幼的異位性皮膚炎,自此擺脫西藥。」他就此頭也不回地走上中醫師這條路近20年。 很多人總是把中醫養生想得太認真、太複雜,例如,不能喝冰水似乎是一項最基本的原則。 彭溫雅說,能不能喝冰水是得要看情況,在使用熱性藥材階段,不能喝冰水、避免寒性食物是對的,因為會降低藥效,但就此禁止,似乎有點不合邏輯,「平時,我也會喝冰水。」他大笑。 就像老祖宗常說的,「冬吃蘿蔔,夏吃薑,」讓五臟六腑的陰陽五行處於平衡的狀態,一旦中心軸抓穩了,身心就可以自然地生氣勃勃。 40歲後超愛穿布鞋,勤走路當運動 忙著看診、寫書、節目錄影、家事等,平日似乎沒有時間去運動,「走路是很好的運動,過了40歲我脫掉高跟鞋,改穿起布鞋,如果是2個捷運站能到達的距離我一定用走的。」 說起布鞋的選擇,彭溫雅竟也說得頭頭是道,他說:底部不要選太薄會傷腳根,也不要穿有增高的鞋墊或底太厚的,走太快會不小心扭傷腳踝,也不要選擇尖頭鞋,「好穿外,還要能避震,當然也不能太重。」 曾經有病人跟他說:「要穿重一點的鞋,這樣可以鍛鍊肌肉,就好像舉啞鈴一樣。」 這根本沒有道理啊,彭溫雅說得用力:如果要運動,應該要先暖身,再去穿所謂很重的鞋,鍛鍊完肌肉當然要把鞋脫掉,讓腳放鬆,否則長期下來這可是會受傷的! 42歲拉警報!善用食療調理更年期 「老是生命必經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雌激素慢慢降低是必然的趨勢,也是身體的自然的現象,別怕更年期。」 彭溫雅說,如今他也44歲了,他認為,女性生理逢7的倍數是個關鍵,六七四十二,42歲時就要做好面對更年期的保養。 「中醫的婦科與肝經、脾經、腎經相關,肝脾腎調理好,身體就會很舒服,而中醫有五色入五臟的食養法(註:五臟是「肝、心、脾、肺、腎」,分別代表「青、赤、黃、白、黑」),我喜歡用顏色教大家養生,因為我自己就這麼做。」 他不諱言,難免也會腎虛精神差,這時候會吃些黑色的香菇、黑木耳,「昨天煮了黑木耳瘦肉湯,效果還不錯。」如果晚上睡不好,隔天早上會吃些綠色食物養肝,讓自己的精神好一點。 抗老養生3重點:早餐、喝水、秒睡 駐顏有術的彭溫雅,談起自己的養生,「我每天一定會在7~9點吃早餐,吃粥品,補中氣,讓白天充滿了精氣神,脾胃好,皮膚也有光澤,人也顯得漂亮。」 《本草綱目‧粥記》載:「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胃腸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也。」 彭溫雅偷偷說,口渴跟飢餓的感覺很像,不太容易分清楚,下次想吃零食,先喝水,你會發現,怎麼會愈喝愈渴,這就是表示身體在缺水。 人體有70%以上是由水組成,補充水分是相當重要的事,「比起中藥飲,我更重視喝白開水,每天2000 cc,一口一口慢慢的喝。」說著說著,他忍不住地又提醒記者,要不要喝水。 要看起來年輕,當然還要有睡覺養生法,每天一定讓自己在晚上11點到半夜1點間就寢,彭溫雅笑道:「我滿喜歡睡覺,還可以秒睡,兒子也是唷!」 要如何「秒睡」?這是體質吧,他說,首先要放寬心,而這是需要特別學習。 「你覺得什麼環境舒服就往那裡去,像我們全家很喜歡爬山,上週的天氣超好,我們去了一趟七星山,有一種被加滿油的感覺,面對下週的工作,屆時,做就是了!」 在這社會,難免會遇到很瞎的人事物,心難免會有壓力,蔡康永在書裡面曾提到,「世界充滿了與我們無關的事,但『心』的每件事,都與我們有關。世界永遠不會屬於我們,但『心』永遠屬於我們。」 「我們要有正能量外,更要學會釋放自己的壓力。」彭溫雅溫柔的提醒著。 彭溫雅小檔案 出生:1975年現職: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院長嗜好:散步、瑜伽、做家事每日必做: 1.每天喝2000cc水 2.合谷穴敲擊:合谷穴位於手掌虎口凹陷處,雙手放鬆把虎口手背相對並敲擊3分鐘,透過敲打來幫助排毒,可以達到養顏美容、預防感冒的作用用。 3.穴位按摩:小指對應的是腎經,有空時不妨按摩小指第一指節中部的腎穴、第二指節中部的命門穴,治療婦科疾病特別有效,可以改善經痛及更年期症狀。 4.每天按摩小指50次。 包包裡必備:電腦、筆 ●原文刊載網址,原刊載日期2019年12月22日 ●延伸閱讀:.不婚主義變天作之合!50歲婚姻更圓滿:用心經營感情,夫妻要當對方最好的鏡子.再怎麼吵也會記得和好!她們中年後的母女關係:全世界沒有誰比你更重要.辭職照顧母親,媽媽卻把親手燉的雞湯留給手足 她感慨:難道您覺得我不累嗎?
-
2020-07-07 科別.骨科.復健
還在喝大骨湯補鈣?骨科醫教你3招預防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堪稱我國老年人的頭號隱形殺手,平時沒有明顯病徵,但是一旦發生骨鬆性骨折,這種好發於手腕、髖部、脊椎的嚴重併發症,就會導致嚴重疼痛不適,以及自我照顧能力下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主治醫師林心畬表示,骨質疏鬆症不易自我察覺,病患常因骨折就醫,經由醫師建議進行骨密度檢查後才發現罹患嚴重骨鬆而不自知。而老年人一旦發生髖部骨鬆性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女性達11%,男性達18%,簡直與某些癌症不相上下。近期研究發現,台灣髖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第一,可知此病症在台灣盛行率之高;因此,預防勝於治療,如何預防骨質疏鬆是現今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一、安全的運動每周運動3-5次,每次30分鐘以上,例如健走、健身操、交際舞、肌力訓練等,均可以有效刺激骨細胞活性,促進合成骨基質。二、正確的補鈣。每日攝取3-5份高鈣食材,達到每日攝取鈣質1000mg(毫克)以上,例如奶製品、豆製品、帶骨魚蝦、綠色蔬菜、黑芝麻等食材,確保骨細胞有足夠的骨骼原料。此外,鈣質在一般烹調過程不易溶解釋出,故大骨湯幾乎沒有鈣質,湯頭雖美,但多食無益;含鈣食材食用後須借助胃酸溶解方能為人體所吸收,因此若長期服用胃藥,也會陷入缺鈣的危險。三、適當曬太陽。每周曬太陽3-5次,每次15分鐘。穿著短袖短褲暴露手腳,藉由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身體可自行合成維生素D。台灣陽光充足,建議冬天可選擇中午前後之時段,夏天宜選擇早晨或傍晚之時段以免曬傷,在梅雨季等缺乏陽光的日子,則可藉由飲食稍作補充,例如鯖魚、鮭魚、秋刀魚、香菇、黑木耳等食材,均富含維生素D。若身體缺乏維生素D,在腸道會出現鈣質吸收困難,在骨骼會出現骨細胞活性下降,誘發骨基質溶解,骨骼空洞化,最終導致骨質疏鬆。林心畬說,骨骼系統由骨細胞合成骨基質形成,骨基質則由膠原蛋白及磷酸鈣共同構成,維持骨骼健康的根本就是活化骨細胞,攝取充足營養素建構骨基質。延伸閱讀: 喝拿鐵就不怕鈣流失? 真相恐怕恰好相反 長期補鈣卻不見效果? 忽略這1件事等於白吃了
-
2020-07-05 新聞.健康知識+
西醫除濕/通風不良最怕室內中暑 冷氣吹久也會肌肉痠痛
夏季天氣燠熱,中醫認為夏天是身體容易產生濕氣的季節;而從西醫觀點來看,並沒有「濕氣」的觀念,主要是天氣太熱,引發熱衰竭、中暑,頭痛、頭暈、惡心。流汗過度 電解質易失衡「中西醫的名詞有些容易混淆。」屏東基督教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梁子安說,西醫所謂「濕」就是指流汗,環境濕度上升造成不適。梁子安說,中醫有分陰中暑、陽中暑,冷氣造成的是陰中暑,大太陽底下則是陽中暑。就西醫來看,中暑、熱衰竭這些名詞是從英文翻譯,熱衰竭前會頭暈、嘔吐、食欲不佳,腳感覺要抽筋等,這時如果還有濕濕的汗,就是熱衰竭。等到嚴重時發不出汗,暈眩休克,就是中暑了。西醫從這個角度探討,夏天要多喝水,補充水分,避免電解質流失。夏天容易感到沉悶、不舒服,梁子安說,因為「熱」影響到肌肉,肌肉間接影響到身體,出現沉悶、暈眩與嘔吐等症狀。他說,流汗過度,電解質不平衡,要適時補充水分、電解質,建議運動減量或移到室內。失智患者 最怕中暑還無感濕氣如何去除?梁子安說,「最重要的是通風良好。」很多人不知道在家也會中暑,有些老人為了省電費,忍著不開冷氣,尤其若住頂樓或鐵皮屋,室內溫度太高又通風不良,很容易就造成中暑。更危險的是,很多失智老人自主神經系統不敏感,身體有些症狀分辨不出來,中暑不自覺也無法提醒家人注意。梁子安說,長照照護員在居家照護時,對自主神經系統不敏感個案,如糖尿病患、失智老人等,都會特別注意室內環境,重點要「通風」。另外,夏日頻繁進出冷氣房,梁子安說,冷熱進出溫差大,一下子太冷,血管收縮,太熱,血管擴張,糖尿病、高血壓與失智患者都要特別注意。尿尿顏色 透露身體缺水「待在冷氣房時間太長,會造成肌肉痠痛。」梁子安說,電解質或冷熱溫度變化,都會引起肌肉痠痛,肌肉一繃緊,肩膀僵硬,就會接連造成暈眩、耳鳴、眼睛模糊、胸悶、昏昏欲睡。梁子安說,夏天吹冷氣時,不要直接對風口吹。建議溫度調高一點,大約在26、27度,每個人體質不同,但標準是溫度不要與室外相差太大。如何知道水喝得夠不夠?梁子安說,「看尿尿的顏色。」尿尿顏色很黃,代表水分不夠,但他提醒,水也不能喝太多,會灌到變成水腫。綠豆薏仁 取代珍珠奶茶至於夏日飲食,屏基營養師吳曉智說,民眾大多忍不住飲料的誘惑,她建議選擇「無糖飲品」。有些人喜歡吃「有料」的點心飲品,她建議以綠豆、薏仁等有排水利尿功能的食材,取代珍珠奶茶。天氣太熱,影響食欲,吳曉智建議搭配酸酸甜甜口感的食材,以梅子、鳳梨、奇異果、番茄等入菜,例如,番茄炒蛋會比一般蔥花炒蛋更開胃。洛神花也可當成飲品或入菜,「酸味會促進食欲」,建議搭配涼拌小菜,例如木耳拌金針等。吳曉智觀察,天氣熱,有些人三餐吃不下,會將芒果、西瓜當正餐,造成飲食不均衡。水果當正餐,三酸甘油脂、血糖都易升高,建議正餐還是要有澱粉類、肉、魚、蔬菜搭配。酵素水果 幫助腸胃消化夏天容易消化不良,吳曉智說,可以搭配奇異果、木瓜或鳳梨這類有天然酵素、易消化的水果。也可將當季水果用在前菜沙拉,做成優格蔬果沙拉,清爽開胃。水果份量建議一餐搭配一個拳頭大小,不要過量。吳曉智說,夏天補充水分,不要一次灌太多,身體在短時間沒辦法吸收,喝水要慢慢喝,喝到足量。她建議,夏天飲食減少油炸品攝取,避免上火、燥熱。至於夏天點心選擇,豆花、鮮奶、豆漿、小條地瓜也是不錯選擇,地瓜是天然根莖類,可幫助排便,「冰地瓜」有抗性澱粉,其中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澱粉,身體不會吸收,因此有「吃冰地瓜可減重」的說法。
-
2020-07-04 科別.骨科.復健
預防骨質疏鬆症?骨科醫師傳授強筋健骨3要素
骨質疏鬆症可說是老年人的頭號殺手,平時沒有明顯病徵,但是若因此發生併發症,例如,好發於手腕、髖部、脊椎等的骨鬆性骨折,即會導致嚴重疼痛不適,以及自我照顧能力下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主治醫師林心畬表示,骨質疏鬆症不易自我察覺,病患常因跌倒而骨折就醫,經醫師建議進行骨密度檢查後,才發現罹患嚴重骨鬆而不自知。老年人因跌倒而發生的骨折中,以髖關節的骨折最為常見,女性的發生率約為男性的二至三倍。老年人一旦發生髖部骨鬆性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女性達11%,男性達18%,簡直與某些癌症不相上下。林心畬指出,近期研究發現,台灣髖部骨折發生率為亞洲第一,可知此病症在台灣盛行率之高,顯示如何預防骨質疏鬆,避免髖部骨鬆性骨折發生,是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強筋健骨要素1 安全運動每周運動3~5次,每次30分鐘以上!例如健走、健身操、交際舞、肌力訓練等,均可以有效刺激骨細胞活性,促進合成骨基質。根據體育署統計,有達到上述規律運動習慣的成人僅約33%,國人對於運動習慣養成尚有進步空間。強筋健骨要素2 正確補鈣國健署普查發現,成人每日約攝取鈣質約500mg,與每日建議攝取量遠遠不足。林心畬提醒,每天應攝取3~5份高鈣食材,以達到每日攝取鈣質1000mg(毫克)以上。可從奶製品、豆製品、帶骨魚蝦、綠色蔬菜、黑芝麻等食材攝取,確保骨細胞有足夠的骨骼原料。他說,對於補鈣,許多人以為多喝大骨湯就有用,事實上,鈣質在一般烹調過程不易溶解釋出,故大骨湯幾乎沒有鈣質,多食無益。此外,含鈣食材食用後,須借助胃酸溶解方能為人體所吸收,若長期服用胃藥,也會陷入缺鈣的危險。強筋健骨要素3 要曬太陽林心畬說,骨骼系統由骨細胞合成骨基質形成,骨基質則由膠原蛋白及磷酸鈣共同構成,維持骨骼健康的根本就是活化骨細胞,攝取充足營養素建構骨基質。若身體缺乏維生素D,使腸道出現鈣質吸收困難,骨骼出現骨細胞活性下降,誘發骨基質溶解,骨骼空洞化,最終導致骨質疏鬆。建議每周曬太陽3~5次,每次15分鐘,讓身體自行合成維生素D。林心畬指出,台灣陽光充足,建議冬天可選擇中午前後之時段,夏天宜選擇早晨或傍晚之時段,穿著短袖短褲暴露手腳,藉由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促使維生素D合成,也不怕曬傷。而在梅雨季、颱風天等缺乏陽光的日子,不妨藉由飲食稍作補充,多吃鯖魚、鮭魚、秋刀魚、香菇、黑木耳等富含維生素D的食材。高鈣食譜設計參考
共
1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