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8 醫療.新陳代謝
搜尋
斷食
共找到
274
筆 文章
-
-
2024-11-10 醫療.新陳代謝
即便你吃得很健康也沒用?研究揭做不到一事讓糖尿病風險增
今年一項研究發現,即使你自認飲食健康,但若睡眠少於六小時,就可能增加罹患糖尿病風險。這項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上的研究,提供了更多證據,顯示充足的睡眠對預防第二型糖尿病非常重要。研究作者、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神經科學家Diana Aline Nôga博士表示:「過去的研究,包括像我們這樣的世代研究(cohort study)和實驗性研究,都發現睡眠時間過短與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有關。」而且,即使是飲食健康的族群,睡眠不足仍與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存在關聯。作者分析英國生物銀行(一個生物醫學資料庫)中,2006年至2010年間蒐集的24萬7000人數據。根據參與者的睡眠時間(七到八小時、六小時、五小時或三到四小時)分為幾組。研究人員也分析了這些人的飲食習慣,並從零(最不健康)到五(最健康)的等級進行排名,排名方式包括是否經常吃紅肉或加工肉類、水果、蔬菜和魚類。此研究追蹤時間達12.5年,最後發現,對於每天睡眠少於六小時的人來說,健康飲食無助降低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不過,研究人員也指出此研究的侷限性,包括研究對象只有白人,並且沒有研究特定的飲食計畫(如地中海飲食、限時進食法)與睡眠和糖尿病的關係。克利夫蘭診所睡眠障礙中心主任、神經病學教授Nancy Foldvary-Schaefer說,睡眠、飲食和運動共同構成健康的基礎,如果睡眠不足或品質差,光靠飲食和運動無法達到最佳效果。而且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和中樞系統疾病都與睡眠不佳有關。雖然許多人認為睡眠不足時可以發揮最佳狀態,但她說:「只有1%到2%的人天生需要較少的睡眠。」走路快一點 胰島素更能正常運作在步行時加快速度,可以降低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科學家說,這是因為運動強度會對胰島素產生影響。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的研究發現,以每小時四公里以上的速度行走,可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而且步行速度每增加一公里,風險就會降低9%。研究人員分析1999年到2022年間來自美國、日本和英國50萬8121名成年人的數據,發現走路速度每小時3-5公里的參與者,無論行走時間長短,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會降低15%;另外,相較於慢速步行,每小時走5-6公里的參與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更降低24%。為何更快的步行速度能降低糖尿病風險?主要與調節體內血糖的胰島素有關。哥倫比亞大學身體活動和流行病學博士後研究員Benjamin Boudreaux表示,增加身體活動的強度(例如加快步行速度)可以透過肌肉吸收血糖,而不是在血液中吸收,能避免血糖升高,幫助胰島素正常運作。另外,步行速度也可做為一個人整體健康狀況的指標。耶魯大學醫學院內分泌學教授Mireille Serlie說,「步行速度快,表示整體健康狀態良好,身體通常有更好的新陳代謝。」她建議每個人都記錄自己的步行速度,提高健康意識,無論是透過跑步機、智慧型手表或計步器,光是記錄自己走了多長時間或多遠,就是好的開始。早餐早點吃 降低糖尿病風險一項研究發現,早點吃早餐可能有助於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這項發表在《國際流行病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的研究指出,較早吃早餐(通常在上午8點前)的人,比在9點後才吃早餐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更低;研究同時也發現,晚餐吃得較晚的人(尤其晚上9點或10點之後),比晚餐吃得早的人更容易罹患糖尿病。研究由西班牙巴塞隆納全球健康研究所(ISGlobal)進行,作者Anna Palomar-Cros博士與團隊分析了法國大型研究103,312名成年人的數據,其中近80%是女性,平均年齡約43歲。研究他們前兩年的用餐時間和頻率,記錄在24小時飲食紀錄裡。經過平均七年的追蹤後,研究人員分析用餐時間、次數和隔夜禁食時間,是否與第二型糖尿病有關。研究過程中,963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這些人的飲食紀錄與其他未罹病者明顯不同。習慣在上午9點後吃早餐的人,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明顯較高;此外,早一點吃晚餐的人,罹患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略低。至於較長時間的夜間禁食(當天的最後一餐和隔天第一餐之間)對糖尿病風險的影響, Palomar-Cros說,夜間禁食要超過13小時,且早餐必須在8點以前吃,才能降低糖尿病發病率。這顯示有些人在進行間歇性斷食時,直到隔天近中午才進食,無助於糖尿病的預防。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0 退休力.退休力檢測
2024退休力論壇/「最好在離開前把錢花光」 施昇輝4大建議助善終
「別為了節遺產稅,在生前轉移財產,最好在離開前把錢花光光!」樂活大叔施昇輝今於退休力論壇中分享,自己與朋友間對於遺產的建議,千萬別在生前轉移財產,房屋土地不要讓親人持分共有,生前最好預立手寫醫囑並公證,同時生前就得花時間整理個人物品,先保障自己列出界線,才是最好的善終。施昇輝也分享自己與父母在家中道別,且全程「不送醫院急診」的歷程。他坦承,決定自己善終容易,決定要讓父母善終,事實上非常困難。他的父親去世時高齡91歲,母親88歲,父母生前沒有請外勞,也沒有坐過救護車,這一路走來所面臨的煎熬、自責,沒有經歷過的人可能很難理解。父母辭世過程,令施昇輝常自我反省、省思施昇輝的父親在2022年7月突然發燒40度,而當時新冠疫情嚴峻,由於擔心自己的父親一進入醫院急診可能就遭到隔離,甚至連最後一面也見不到,因此決定不送醫院,後來,雖證明不是新冠病毒引起,但由於他父親視力很差,也聽不到,牙齒只剩上排有兩顆牙,只能用鼻胃管喝營養飲品,生活品質並不好,遂決定讓父親在家安養,三天後,他父親便安詳辭世。施昇輝的母親有貧血問題,在父親去世前,他的母親曾跌倒,後來檢查發現,骨盆摔碎,因已高齡88歲,所以決定不動手術,在這段時間,他的母親疼痛到夜不成眠,無論如何翻身,都會感覺疼痛,也常必須輸血,由於母親病痛纏身,而施輝昇本身也承受很大壓力,導致衝突、爭執不斷。知道辭世時機點,或可幫助做好準備直到某一天,他演講完去父母家,那一天,母親把吃進去的食物都吐了出來,也開始陷入意識不清,終於脫離病痛、離開人世。對於這段歷程,施昇輝認為若能事先知道父母離開時日,也許就會減少一些遺憾。對於斷食善終,施昇輝認為,這種善終方式雖然很有爭議,但可以事先知道親人道別時間點、做好準備,也非一無可取,不過這還是需要許多共識、討論。
-
2024-11-04 養生.聰明飲食
一張表檢測是否缺乏蛋白質 醫師推「KetoFLEX 12/3進食法」提升吸收率
很多人都知道蛋白質的重要性,日本消化專門科的醫師平島徹朗、秋山祖久的新書中卻指出,實際上80%的日本人都缺乏蛋白質,原因在於就算吃進足夠的食物,腸道卻無法有效吸收營養。 書中有張表列出了10種症狀,如果符合其中三個或以上,就很可能是體內缺乏蛋白質。1.容易脹氣、腹瀉。2.放屁味道難聞。3.容易發胖,即使減肥也很難瘦下來。4.頭髮乾燥。5.肩頸僵硬和腰痛。6.容易累,疲勞難以消除。7.睡覺不好,白天感到睏倦。8.感冒的話很難治好。9.經常覺得煩躁。10.怎樣都覺得提不起勁。蛋白質是身體組成的重要元素,一旦缺乏很可能使老化、肥胖、慢性疾病的情況更加嚴重。對此,書中就建議民眾使用「KetoFLEX 12/3」飲食法,來增加蛋白質的吸收效率。美國醫學權威「KetoFLEX 12/3」輕酮飲食法 12小時斷食提高蛋白質吸收率 「KetoFLEX 12/3」飲食法是由美國醫學博士戴爾·布雷德森(Dale Bredesen)所提出,他同時也是研究阿茲海默症的權威。這種飲食法有一條原則,就是禁食 12 小時,睡前至少 3 小時不吃東西。在斷食的狀況下,身體會進入輕度酮症(ketosis)狀態,促使大腦以「酮體」作為能量來源,並且促進細胞自噬作用,這種機制會促進細胞更新並有效利用攝取的蛋白質。此外,KetoFLEX 12/3 飲食法還有助於清除大腦中導致阿茲海默症的「β-澱粉樣蛋白」,並擁有調節血糖值、抑制發炎等效果。醫師指出,執行「KetoFLEX 12/3」飲食法之外,也要搭配早睡早起的習慣,讓體內生長激素進行更有效的利用,生長激素有助於體內脂肪分解、肌肉合成和修復細胞,和斷食帶來的好處是相輔相成,只要身體和腸道環境改善了,蛋白質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就會跟著提升。
-
2024-11-02 養生.抗老養生
型男生理年齡不到17歲!擊敗富豪奪下「返老還童奧運冠軍」揭8個抗衰訣竅
人類為了對抗衰老,甚至為此舉辦凍齡大賽競技。美國矽谷富豪企業家約翰森(Bryan Johnson)於2023年舉辦「返老還童奧運會」(Rejuvenation Olympics),讓人們透過各種逆齡手段,看誰能將衰老速度放到最慢。約翰森致力於對抗死亡,他投資上百萬美元進行抗衰老自我實驗,包括吃藥、嘗試基因療法等盡力對抗衰老。而他不光是自我追求,甚至將其視為一項專業運動,並邀請有志之士一同參與,因此舉辦「返老還童奧運會」。約翰森規定只要參賽者完成特定的血液測試以測量他們的生物學老化速度就可以參與,多個線上動態排行榜於2023年1月發布,展示誰是最佳的抗衰老者。比賽競爭的關鍵指標之一是「老化速度」,指的是身體每年在生物學上老化的速度,管理比賽公司通過血液測試來測量。此外另一個排行榜將展示按器官系統排名最慢老化的人,比如誰的腎臟、肝臟和肺部在相對於實際年齡時最為年輕。這項比賽吸引上千人參與,參賽者透過改變飲食、運動計畫和睡眠習慣、使用補充劑、非標準藥物和其他醫學干預來降低他們的老化速度。身為創辦人的約翰森並沒有在自家比賽取得冠軍,真正的延壽高手為愛沙尼亞的男子蘭德(Siim Land),他於六月一度一舉登上排行榜榜首,29歲的他生理年齡不到17歲,每年衰老年齡僅0.65歲,擊敗投下巨資的富翁約翰森。蘭德說他每年花在長壽的費用為1.1萬美元(約新台幣35萬元),但自己並沒有太看重比賽結果,認為能夠參與已經很好了,並不會把它當作一個真正的頭銜。蘭德的8個抗衰訣竅訣竅1:早起曬太陽蘭德早上6點左右起床,帶狗去跑步並曬太陽,每周 2-3次,每次15-30分鐘,選擇早晨或黃昏陽光柔和的時候,曬腿部、腹部、背部等部位。陽光照射可促進體內5-羥色胺和內啡肽生成,有助於保持情緒、增強免疫力,對一些皮膚疾病也有緩解作用,還能合成人體所需維生素D。訣竅2:睡前防藍光蘭德晚上10點左右入睡,睡前1小時戴防藍光眼鏡。夜間電子設備螢幕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釋放,影響睡眠和生物鐘節律,戴防藍光眼鏡可提高睡眠質量、緩解疲勞。訣竅3:高蛋白質與高多酚攝入蘭德飲食結構類似地中海飲食,注重攝入魚雞胸肉、雞蛋等高蛋白食物,每天至少吃 120-140克蛋白質;同時食用堅果、橄欖油、咖啡、漿果、種子等富含多酚的食物,高多酚具有抗炎、抗氧化、改善菌群的作用,還能輔助清除衰老細胞。訣竅4:遵循168輕斷食蘭德一天中8小時進食,16小時禁食。斷食期間細胞進入「自噬」狀態,可清除衰老的細胞器,回收蛋白質廢物,緩解蛋白質堆積。訣竅5:多樣化運動組合蘭德每周進行兩次45分鐘的力量訓練,增強肌肉力量;每周兩次60分鐘的有氧運動,提高心肺功能;還有一天專門做高強度間歇性運動(HIIT),這種運動能持續消耗熱量,實現減脂增肌,幫助保持年輕的身體狀態。訣竅6:運動後紅外線理療蘭德運動完後,將自己包裹在紅外線毯子裡20 - 30分鐘。細胞受到紅光波長照射時,分子、原子振動加快,局部溫度升高,細胞的通透性、酶等會發生改變,還能增加熱量蛋白,加速新陳代謝,減少細胞損傷、緩解肌肉疲勞和關節疼痛。訣竅7:補充適量補劑蘭德每天會吃一些補劑,如Omega3、甘氨酸、肌酸、甘氨酸+Nac等,補充膠原蛋白改善胰島素抵抗、減少肌肉流失。訣竅8:保持低壓力生活蘭德強調低壓力生活,好心態是良藥。長期處於高壓環境會使人體產生過多自由基,攻擊粒線體,加速細胞老化。減輕壓力後,壓力導致的衰老可以逆轉。
-
2024-11-02 養生.抗老養生
40歲熟齡族常見的錯誤保養 抗老專家揭「5大NG習慣」小心造成反效果
隨著年齡增長,人會越來越注重各方面的保養,對於愛美的民眾來說,也會更加留意肌膚的狀態。日本的Shoko女士是髮型化妝和抗老護理的專家,在美容、髮妝產業活躍多年,並在50歲時開設自己的YouTube頻道「SHOKO Beauty Channel」。對於肌膚保養相當有一套的她,認為有些日常行為看似是在照顧自己,卻是可能造成反效果的負面習慣,她就針對40歲以上的熟齡人士提出5大NG保養方式,以及推薦的替代方法。NG習慣1:過度清潔、煥膚皮膚的新陳代謝速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慢,因此過度的去角質或清潔會導致肌膚乾燥甚至發炎。另外,含有化學成分的「煥膚」產品或療程雖然價格實惠又有效,但過度使用會導致皮膚變得更薄、更乾燥,長期下來反而造成反效果。Shoko建議的方法是,每週使用一次溫和的爽膚水濕紙巾或酵素洗面乳。比起去角質產品,酵素成分可以相對溫和地去除老廢細胞,推薦給敏感肌膚者使用,讓清潔後的皮膚少了緊繃的感覺,並保持水分及透亮感。 NG習慣2:極端的飲食限制不少民眾為了快速達到減重效果,會嘗試「節食」、「禁食」、「不吃碳水化合物」等,然而這些飲食方法卻會給40歲以後的身體帶來負擔,造成賀爾蒙失衡以及營養缺乏,雖然瘦了下來,卻可能出現「皮膚失去緊實度、頭髮變得乾燥、情緒不穩定」等情況。Shoko建議的飲食替代方案:迷你禁食(例如:12 小時禁食)和正念飲食。斷食可以讓消化系統休息並達到排毒的效果,但比起長時間的斷食,不妨縮短禁食時間,例如8點前吃完最後一餐。 此外,現下流行的「正念飲食」可以放慢進食的速度,利用五種感官品嚐食物的方式不但更能享受美食,還能增加飽足感,有助於減緩飲食管理的壓力。NG習慣3:使用年輕族群的平價保養品不同年齡層肌膚所需要的保養成分也不同,10、20多歲的族群的護膚主要以保濕、調節油脂分泌為目的,但40多歲以後的皮膚則重視「膠原蛋白、神經酰胺、視黃醇」等抗衰老成分。Shoko分享有名45歲的C女士使用與女兒相同的平價乳液,但她的皮膚變得非常乾燥,細紋也不減反增。因此,熟齡族群建議使用適合的抗衰老產品。特別是在夜間保養程序中加入含有「神經酰胺、透明質酸和視黃醇」的精華液,幫助保持皮膚緊緻並減緩乾燥。另外,早上可以使用含有維生素C衍生物的乳液,降低紫外線對皮膚造成的傷害,預防老年斑和暗沉。NG習慣4:經常使用含有矽的護髮產品有機矽可以在頭髮上形成保護膜,暫時達到鎖水保濕、讓髮絲變得柔順的效果。但對於40多歲以上的民眾,Shoko指出需要使用更輕盈的護髮產品,並著重在強化髮根。含有矽酮、矽靈的護髮素會阻塞髮根,長期下來會使頭髮失去蓬鬆豐盈的感覺,甚至開始扁塌、頭皮發癢。因此建議採用不含矽成分的修護方式,或是含有角蛋白和蛋白質的產品,像是「摩洛哥堅果油」或「荷荷巴油」就能幫助頭髮保持輕盈及光澤。NG習慣5:過度按摩臉部用力或過度按摩臉部會損傷皮膚,尤其是眼睛和臉頰周圍的皮膚較薄,很容易因此加深皺紋。有些人認為藉由按摩能讓臉頰達到「緊緻拉提」的效果,但用力過大反而破壞肌膚組織,使得細紋、下垂看起來更加明顯。Shoko建議按摩臉部時,要先塗抹眼霜確保肌膚在濕潤狀態,並用無名指輕輕按摩眼周、嘴巴周圍等區域,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淋巴按摩才有助於預防皺紋並促進血液循環。資料來源:女子spa
-
2024-10-21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靠間歇性斷食半年恐失效 研究:睡眠時長定成敗
擁有好身材,不僅是對美的嚮往,也是對健康的追求,以間歇性斷食通常能在短時間享受減重效果,但醫師提醒間歇性斷食的「魔力」多數在半年後失效,睡眠是長期體重控制的關鍵。瑞士日內瓦大學醫院內分泌學助理教授柯里特(Tinh-Hai Collet)今天出席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建構全人永續的體重管理策略」年會,他分享睡眠及生理節律在人體代謝所扮演的角色,過去50至60年間,睡眠時間縮短、品質下降成了全球趨勢。柯里特提到,從全球睡眠流行病學資料、不到6小時的睡眠比率分析,1975年短睡眠者僅占7.6%,2006年已增至9.3%,2010年至少1/3的美洲、歐洲和亞洲成年人睡眠時間少於7小時,與此同時,肥胖及其他代謝性疾病的患病率隨之上升。柯里特引用一份來自加拿大魁北克家族研究發現,經過長達6年的體重變化追蹤,不論是9小時的過長睡眠時間,或是過短的不到6小時睡眠,皆會對體重造成影響,增胖率偏高;但每天規律、充足7至8小時的睡眠,增胖率是最低,證明規律生理節律對於代謝非常重要。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台北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志彥說,睡眠是能量消耗最低模式,但睡太多增胖率上升的原因仍待進一步釐清;至於睡太少會增胖的理由,雖然短睡眠者活動時間多,代謝率較高,不過睡眠不足會驅動進食。陳志彥解釋,當一個人睡得太少,雖然會增加一點點代謝率,卻會造成大腦未適當休息,內分泌系統可能混亂,會透過不同食慾激素增加胃口,降低認知控制,改變獎勵機制,促進不健康的食物選擇,「就像得到小減號,又拿到大加號」,自然容易增重。陳志彥提醒,減重不可能一蹴可幾,常見的限制卡路里飲食方法,如間歇性斷食等,雖然短期效果顯著,但分析現有研究,執行斷食法減重者幾乎在超過6個月以上就沒有明顯效果,充足規律7至8小時睡眠,才是控制體重關鍵,大概維持半年以上可見效。
-
2024-10-12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7分靠飲食!網推TOP6飲食減重法讓你越吃越瘦
【文·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三個月內「飲食減重法」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飲食減重法排行。減重就像一場馬拉松,不是短期的衝刺,而是需要長時間的堅持。現代人對健康越來越重視,不再單純追求外表的纖瘦,更會透過飲食管理與適量運動,達到穩定持久的瘦身效果。其中,「飲食減重法」因不需激烈運動、易於融入日常生活,且效用也在多項研究中獲得證實,成為許多人的瘦身首選。接著就一起來了解更多飲食減重方式及它們的特點吧! 「低醣飲食」助擺脫飯後昏沉 網推「間歇性斷食」適合新手入門觀察近三個月內網友針對「飲食減重法」相關話題的討論,可以發現「低醣飲食」最受關注。低醣飲食又可稱為「低碳飲食」,實行關鍵就在於降低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等醣類的比例,正確的食物選擇不僅可以穩定血糖、延長飽足感,還能刺激燃脂,幫助瘦身。便有網友實測低醣飲食,表示「比較有感覺的是低碳時下午精神似乎變好了?沒有那種吃飽後昏昏欲睡的感覺」,其他網友也分享自己的減醣方式,如「我是改成一天兩餐。一餐不吃澱粉,一餐吃一個便當,會含白飯」、「現在飯每餐只吃半碗,盡量糙米五穀米,吃完都不會想睡」等,除了瘦身外,對精神的改善也十分明顯。還有廚師親測自己研發的減碳料理,並大方分享前後對照圖,吸引網友回覆「臉變尖,下巴脖子都出現了」、「有精神,變年輕」,認為正確的瘦身對身心靈都有幫助。而「中醫減肥」也受到不少網友推崇。中醫減肥主要是透過中藥促進代謝、改善體質,也可選擇搭配針灸、埋線等傳統療法幫助抑制食慾,加強減重效果。不過也有不少人對中醫減重抱持疑慮,對此有過來人分享「半年瘦了快20公斤超級滿意」、「最有感是內臟脂肪,從8.5到5.5」,並透露其原理就是「讓自己容易飽、不太餓到想吃零食餅乾,久而久之就會降體脂+食量變小」,進而達到「熱量赤字」。但網友也提醒「中醫減肥只是輔助+幫助,你還是要飲控跟運動,不然就是白花錢」,若過度依賴中醫,沒有養成正確的飲食與運動習慣,容易在停藥後「打回原形」。此外,168斷食、隔日斷食等「間歇性斷食」也十分受歡迎。常見的間歇性斷食通常是以日或週為單位分配「進食」與「空腹」的時間,以幫助降低熱量攝取並刺激燃脂,手法較溫和且容易入門。有不少網友分享「間歇性斷食一年半了⋯⋯效果非常好已經養成是生活習慣了」,更有人笑稱「少吃一餐,省很多錢」,認為間歇性斷食好處多多,成為許多減重新手的首選方式。減重是一場長期抗戰!急於求成往往事與願違,容易復胖。若你也正朝著理想的身材前行,不妨選擇一種能融入日常生活的飲食減重法,保持耐心與積極,讓減肥之路變得更輕鬆、有成效,取得理想的體態吧!《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調查方法:本排行係使用《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統計觀測條件之「飲食減重法」相關討論則數。觀測期間:2024/06/29~2024/09/29,共三個月。觀測來源:討論區、社群網站、新聞、部落格(排除抽獎文)快使用全台最全面的網路聲量工具——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帶您輕鬆用大數據看時事,了解民意風向、網友喜好!【熱門時事難掌握?超夯話題都在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花10秒鐘訂閱OpView電子報,從此話題、趨勢不漏接!《Social Scan 社群話題週報》:提供最新的熱門排行榜及熱門話題調查局,話題時事一把罩。《Social Watch 洞察報告》:每月兩期,內含深度產業分析、議題拆解等精彩內容等你來挖掘。想看更多排名主題?快快許願告訴我們吧提供題目► marketing@eland.com.tw
-
2024-09-04 養生.健康瘦身
小腹婆、大肚男易衰老!從每日減醣做起,飲食5原則消滅腹部肥胖
四肢瘦的腹部肥胖族群,健康風險高。腹部肥胖代表身體的脂肪都堆積在腹部內臟周圍,內臟脂肪的活性大,會釋放出各種游離脂肪酸,來刺激身體分泌各種發炎激素,人就容易衰老,得到慢性病等代謝症候群機率更是一般人的4倍之多。想要擺脫小腹婆、大肚男稱號?不妨試試5種飲食原則。避免吃精緻糖食物糖,是造成身體肥胖的主要凶手。精緻糖吃進身體裡,容易在肝臟囤積成脂肪,而造成高血脂症及高膽固醇血症,因此,必須減少精緻糖類的攝取。舉凡食物中有額外添加蔗糖、果糖、葡萄糖的飲料,以及乳製品、甜點、餅乾、蛋糕、果汁或是各種零食等,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盡量避免攝取。每日飲食減醣15%減糖飲食並不代表完全不吃醣,只要將目前攝取的一日醣量減少15%即可。例如,原本每餐吃一碗飯,只要減少吃一口,大約可以減少15%的醣量;或是改用小一號的碗來代替;外食時,就盡量少吃主食,或跟店家說飯(麵)少一點即可。攝取足量膳食纖維研究發現,每增加10克的水溶性纖維,就能減少3.7%的內臟脂肪堆積。因為水溶性纖維進到體內,會在腸道吸收水分而變成黏稠狀,過程中會一併抓取腸道多餘的油脂及膽固醇,從腸道排泄出去,而不會透過腸肝循環反覆堆積在肝臟內,如此一來,就能降低身體整體的脂肪及膽固醇濃度,進而連帶消除腹部脂肪。哪些食物水溶性纖維特別多?吃起來黏黏糊糊的蔬菜就對了。像木耳、菇類、秋葵、蓮藕、山藥、燕麥、黑豆、海帶、亞麻仁籽、洋菜、蘋果(含皮)、香蕉等,都屬於水溶性纖維高的蔬菜。尤其木耳只要吃一碗,就能提供約5-7克的水溶性纖維,CP值相當高。吃omega-3脂肪酸好油可以增加身體油脂的代謝,而壞油則傾向堆積在內臟脂肪。好油最推崇omega-3脂肪酸,研究證實,可以有效降低身體發炎反應,有助健腦、幫助視力的發展。只要一周吃到3次魚類,身體就可以得到足夠的omega-3脂肪酸。哪些魚類含量最多?小型的鮭魚、鯖魚、沙丁魚及秋刀魚等4種魚類,是omega-3脂肪酸含量最豐富的魚。不過,注意不要烹調過頭,一旦發現魚的皮有焦黑的現象,就代表脂肪酸已經變性,從好油變成壞的油脂了。另外,吃素的人則可以喝亞麻仁油,每餐約10㏄,可以得到保護的作用。間歇性斷食助代謝如果想要快速瘦下腹部脂肪,可以採用間歇性斷食。建議以168飲食法,也就是每天進食8小時,禁食16小時,大多數情況下,可以在下午3或4點後不吃東西,只喝水至第二天早晨再進食。透過16小時的空腹,可以讓身體腸胃等器官適度休息,達到淨化與啟動能量的代謝,能有效改善腹部脂肪。代謝症候群5指標1.男生腰圍≧90公分、女生腰圍≧80公分,或是BMI≧27kg/㎡2.三酸甘油脂≧150mg/dl3.高密度膽固醇男性<40mg/dl、女性<50mg/dl4.血壓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或是有使用降血壓藥物5.空腹血糖≧100mg/dl或是使用降血糖藥物★5項指標如果符合3項,就屬於代謝症候群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9 養生.健康瘦身
6大減肥迷思你中了嗎?醫揭露殘酷真相:為什麼會愈減愈肥?
在國人十大死因中,因肥胖而造成的慢性病就占了7項,有人把「減肥」當成一輩子的課題,因為不停在變胖、變瘦之間來回。家醫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黃致遠表示,一味追求瘦、想要快速減重,完全不運動只靠節食,反而容易復胖,用對方法才能避開減肥陷阱。根據國健署「健康促進統計年報」最新統計,18歲以上成年人過重及肥胖率50.3%,創8年新高。黃致遠整理出下列6大減重迷思:1.只計算攝取的熱量2.降低油脂攝取量3.斷食減重容易傷身4.不吃早餐會影響減肥成效5.少量多餐不會減緩飢餓感6.拼命運動就能成功首先,「只計算攝取的熱量」會忽略了食物的質量與營養密度,黃致遠舉例,200卡的堅果比同熱量的糖果更富含蛋白脂與健康脂肪,有助於提供飽足感和穩定血糖。當過度限制熱量攝取時,身體會自然進入「節能模式」,導致代謝速度下降,這時候就會出現「撞牆期」,體重停滯不前。民眾在減重時,常把油脂視為最大敵人,以為「降低油脂攝取量」比較健康,這是另一個普遍誤解。黃致遠強調,低脂餅乾、低脂冰淇淋吃起來少了滑順感,雖然健康卻可能添加更多精緻碳水化合物增加風味。適當攝取亞麻籽油、魚油等富含Omega-3的健康油脂,補充營養素也很重要。有些民眾認為「斷食減重易傷身」,黃致遠表示,在進行間歇性斷食的期間,人體會啟動脂肪燃燒和能量代謝的機制,有助胰島素的調節,胰島素水平下降,能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控制血糖並促使脂肪燃燒。斷食並非不進食,而是將不進食的時間延長,讓身體有更多機會刺激脂肪分解。有人會擔心,「不吃早餐會影響減肥成效」,黃致遠提到,早餐並非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減重的關鍵在於「每餐保持營養均衡」,攝取充足的蛋白質、健康脂肪和多樣化的蔬菜,以提供充足的營養與飽足感。至於透過少量多餐來減重,黃致遠說,「少量多餐不會減緩飢餓感」,而且可能適得其反。頻繁進食不僅會使消化系統一直處於工作狀態,進而增加腸胃道壓力,影響消化與吸收功能。另外,頻繁進食刺激胰島素分泌,會促使身體將多餘能量儲存為脂肪,導致肚子像「吹氣球」般變大。另一項「拼命運動就能成功」的迷思,黃致遠提醒,運動好處多,但減肥不能只靠運動,特別是腰圍肥胖者常伴有胰島素阻抗與代謝症候群,單靠運動或練肌肉效果相當有限,過度運動反而會增加食欲與心理壓力。俗話說:「7分靠飲食,3分靠運動」,減肥必須雙管齊下,另加上全面改變生活方式,才能達到持久不復胖的減重效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1 養生.聰明飲食
收到時已變冷還能安心吃嗎?外送食物的溫度不對時該怎麼辦?
哈芬登郵報(Huffpost)記者艾瑪紐利(Alexandra Emanuelli)表示,她點的外賣越來越常以不太美味的狀態送到門口,但因為已等了一個多小時,她只好屈就、把變冷的食物吃得一乾二淨。如果壽司送來時是溫的,不僅不好吃,可能會有危險。食品科學家黎國(音譯,Bryan Quoc Le)表示,當食物置於室溫或接近室溫時,污染的微生物會迅速繁殖;雖然速度取決於食物的鹹度、糖度、濕度與酸度,但大多數剛煮好的食物表面多少都會有孢子或細菌。食物放置在錯誤的溫度下會發生什麼?艾瑪紐利說,很多人都曾把買的菜放在悶熱的車裡載回家,或把剩菜剩飯忘在廚房檯面數小時的經驗;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多數食物在室溫下放置兩個小時左右就會對健康造成威脅。食品科學家史旺(Tiffany Swan)表示,由於不知道點的外賣食物在適當溫度下放了多長時間,所以送到時應盡快吃掉,或立即放入冰箱,在食用前加熱至華氏165度(約攝氏73度)。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食品安全專家舒梅克(Ellen Schumaker)表示,若天氣太熱(像最近的熱穹與最高溫頻頻破紀錄),兩小時可能縮短為一小時。她說,當室外溫度在華氏90度(約攝氏32度)或以上時,食物在冷藏前僅能放約一小時,以免細菌滋生。小心「危險區」「危險區」是指微生物開始生長的「甜蜜點」(sweet pot),通常是華氏90至140度(約攝氏32度至60度)間。黎國說,當食物冷卻或加熱至這些溫度時,會導致微生物在數小時內大量繁殖100至1000倍。黎國表示,如果肉類、乳製品、海鮮與家禽已經處於「危險區」,要特別小心,因為極有可能滋生病原。他提醒,食物中毒的來源並不一定會改變顏色或氣味,因此嗅覺不足以判斷食物是否安全。外賣送來時溫度不對,該怎麼辦?雖然不該浪費食物,但如果吃了會生病,最好還是把它扔掉。史旺表示,她相信自己的腸胃,如果食物聞起來、看起來有問題,或看來有點不對勁,而不僅是「不熱」而已,那就不要冒險,立刻扔掉它。她說,這種情況下,很可能是這道菜不是用最新鮮的食材製成,並在準備與配送過程中耗費太多時間。舒梅克指出,可向送餐平台提出申訴,或聯繫餐廳、說明發生的情況;每個州對食品外賣的運送都有不同的法規。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6 養生.聰明飲食
間歇性斷食和生酮也有機會降失智風險!醫揭「1因素」是關鍵
文/理查・瑞斯塔克 不少的研究人員指出,間歇性斷食法對阿茲海默症的患者有某些助益(稍後會更詳細討論),我們先將焦點擺在斷食過程中大腦所發生的變化。 在斷食十二至三十六個小時後,身體會進入「酮症」的生理狀態,血糖低、肝醣(又稱糖原)耗盡。肝醣是由肝臟生成的葡萄糖儲存體。斷食過程中,肝醣不斷分解出葡萄糖,數小時後,肝醣便會完全耗盡。為了回應此情況,身體其他部位的細胞會釋放出脂肪。脂肪隨著血液逆流向肝臟,在那裡被轉換成酮體,這是身體在沒有葡萄糖可用時的另一種能量來源。這種「代謝轉換」在斷食後十二小時會發生,之後酮體就會取代葡萄糖的功能。 雖然肝臟是生成酮體的主要部位,但腦部的星形膠質細胞也能產生酮體。在開始斷食的幾個小時後,酮體成為大腦最主要的能量來源,提供其百分之七十的能量需求。酮體在肌肉中是高效的能量來源,也能提升大腦細胞的生物能量和認知表現。根據生酮飲食法的原則:高脂肪、適量蛋白質、低碳水化合物,就能產生這樣的代謝轉換。 在動物實驗中,接受五天生酮飲食的老鼠,在空間學習和記憶方面的表現都變得較佳。阿茲海默症患者也需要提升神經細胞的生物能量、穩定葡萄糖代謝以及促進神經細胞的訊號傳遞。 生酮飲食法的效用類似斷食,所帶來的效果也大同小異,同時還能產生酮體。不過這種代謝轉換會為大腦帶來哪些影響? 許多人都說,進入「酮體狀態」會令人亢奮、心情愉快、心胸開闊。有些人還會覺得神智突然清醒。最重要的是,斷食可以增強思考力、學習力、記憶力和警覺性,因為這過程刺激了腦細胞中的一種蛋白質:「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這種化學物質對海馬迴的影響最大,有助於當中神經細胞的生成,因此能提升記憶力。斷食還會觸發「自噬」:摧毀或移除受損和功能異常的神經細胞。 直覺上來看,生酮飲食法對於治療阿茲海默症應該是有幫助的,因為患者的大腦比較不能吸收葡萄糖,但還能正常利用酮體。然而,迄今為止,還沒有足夠的研究來證實生酮飲食的好處。但有一項研究顯示,在進行為期十二周的生酮飲食後,十五名輕度至中度阿茲海默症患者表示,他們的認知能力有所改善。 不過,許多人的身體狀況並不適合進行斷食,所以練習前一定要先諮詢醫師的意見。總體來說,斷食也許可能成為降低罹患失智症風險的方法,就看看是否有更多研究能證明生酮飲食的正面效果。 《延伸閱讀》 .減醣、間歇性斷食哪個容易瘦?營養師教6招這樣吃更好瘦! .6大傷腦食物要少吃!營養師教麥得飲食護腦,腦袋更清晰。 以上內容由理查・瑞斯塔克著,時報出版《預防失智大作戰》提供。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4-07-16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為何沒辦法「一招打遍天下」?愈減愈重壞在3大生活習慣
據國健署調查,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率高達50.3%,難怪168斷食、低熱量減重、使用瘦瘦筆等減肥法盛行,只是不少人開始減重後,常會有「愈減愈重」,或朋友也用同樣的減肥法為何自己就是瘦不下來?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李佩芬表示,減重能否成功的關鍵,在於「生活習慣」是否正確。一位因減重失利的肥胖男子曾向李佩芬求助,他哀怨地說:「我整個月都在吃水煮餐,雞肉去皮,也多吃纖維,但體重完全沒有下降,調整食物熱量根本沒用。」一度想放棄減重這條路。仔細詢問該名男子的飲食時間,發現他幾乎都是消夜時間吃水煮餐,放假時更晚吃也更晚睡,甚至有一、兩次假日,忘了自己在減重吃了幾次油炸物。李佩芬強調,減重沒辦法「一招打遍天下」,每一個人肥胖的原因不盡相同,有些人晚睡晚吃、有些人愛喝含糖飲、有些人愛吃油炸物等。她觀察減重門診的患者,前3大的減重壞習慣,分別為晚吃晚睡、吃過油蛋白質、用熱量概念隨意替換飲食。1.晚吃晚睡 腹部有游泳圈人類的新陳代謝時間大多固定,晚間11點後尚未入睡,人體的「瘦素」分泌會開始減少,增加壓力荷爾蒙的分泌,大腦會釋放出「我好餓」的訊號,身體對食物的需求量大增,胰島素阻抗會使血糖浮動,此時吸收到的熱量變成脂肪後,容易囤積在腹部及臀部。李佩芬說,如果觀察一個人,腹部有明顯的游泳圈,可高度懷疑是「晚睡族」。改善「晚睡」這件事,為減重帶來的效果驚人。李佩芬說,曾有位50多歲開餐廳的老闆娘,每天都沒有按時吃晚餐,得等到關店回到家才吃晚餐,通常已是晚上10點多,入睡時大多已是凌晨1點到2點,經建議後,老闆娘改在晚間5點到6點間抽空吃飯,並調整12點以前入睡,才短短兩周,她的體脂肪就少了3.5公斤,且肌肉量上升。2.吃過油蛋白質 減重卡關坊間鼓吹增肌減脂就得多吃肉補充蛋白質,但往往都會挑到「過油的蛋白質」,如牛腩或是帶皮雞肉等,也有些人喜歡吃水煮蛋,李佩芬說,水煮蛋的脂肪量,約占整顆蛋的60%,最大宗的油脂來源為蛋黃,還有人為了攝取蛋白質,天天喝一杯拿鐵,牛奶的油脂量也很高。先前有一位35歲的女性,戒掉拿鐵後,兩周也掉了1.4公斤的脂肪。3.用熱量概念 亂替換飲食常有民眾會「亂替換飲食」,因為中午喝了一杯珍奶,或下午吃了一塊蛋糕,晚餐就不吃澱粉只吃菜,以為中午攝取過多的熱量,晚上可以用減少澱粉替代。李佩芬說,每一餐都應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如果中午多吃了一塊蛋糕,晚餐還是要吃澱粉,但應減少攝取「油質」食物,建議晚餐可改為低脂餐,但纖維則須提高。李佩芬說,民眾若在減重的路上卡關,建議可以先自我檢測,是否有錯誤的飲食或生活習慣,也建議可以尋求營養師協助,讓減重可事半功倍,增加減重路上的信心及成功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05 養生.聰明飲食
吃藥打胰島素,血糖還是降不下來!醫建議2個小改變抑制飯後血糖
許多糖尿病、腎臟病患不敢吃太多白飯,怕血糖飆高。腎臟科醫師指出,菜跟肉吃一半再吃飯,及在飯上滴一些檸檬汁,2個簡單動作可抑制飯後血糖。2個小改變抑制飯後血糖高血糖不僅是糖尿病的問題,與腎臟病也是息息相關。開業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在《健康好生活》YouTube頻道分享一位慢性腎病3期伴隨嚴重糖尿病患者案例,患者目前服用5種降血糖藥及注射胰島素。但即使他已服用多種降血糖藥物,糖化血色素仍在8.5%至8.8%間,因此前來求診。江守山建議患者做2件事,第一件事是,把菜與肉至少吃掉一半後,再開始吃飯;第二件則是,吃飯時在白飯上滴上幾滴檸檬汁。江守山分享,患者照指示做了這2個變動,成功將血糖降下來,糖化血色素值降至7.2%至7.3%之間。江守山指出,根據研究發現檸檬酸可抑制飯後血糖升高,此外,米飯往後面順序吃,也可以阻礙它被吸收速度,2個簡單的變動可以取代很多藥物。關於糖化血色素糖化血色素濃度反映一段時間(8-12週)內血糖濃度的平均值,一般正常值在4.0-5.6%之間;數值在5.7-6.4%之間,屬於偏高,有罹患糖尿病之風險;數值≥ 6.5%則確診為糖尿病。(資料來源/衛福部)「進食順序」的重要性已被許多研究證實。之前義大利的研究人員也發現,一開始吃蛋白質、脂肪或富含纖維的蔬菜,而不是會讓血糖迅速飆升的高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可以減緩消化過程;它能降低食物離開胃部進入小腸的速度,這一過程被稱為「胃排空」,可延長飽足感。研究也指出,先吃蔬菜能使身體分泌更多的GLP-1,這是一種飽足感激素,人體的腸道在進餐時會分泌這種激素。一些研究顯示,這種進食方式還有助於防止餐後血糖水平持續大幅升高。檸檬水斷食法控制血糖?不過之前也有網傳檸檬水斷食法有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衛福部國健署曾闢謠指出,血糖高低與攝食的醣類總量有關,「定時定量」有助血醣穩定變化,如果輕易採取斷食法,反而會造成低血糖,最嚴重恐有導致休克的危機。仍需以多樣化的食物選擇維持飲食均衡,才能幫助血糖穩定。最重要的是,任何疾病及症狀絕不是光靠單一偏方、單一食物就能解決的,再好也絕對不能吃多,尤其檸檬也算是高鉀水果,腎臟病患一定要謹慎控制食用量。 【參考資料】.《健康好生活》YouTube頻道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6-23 退休力.活躍好學
「信GPT的人有福了,信AI得永生!」許銀雄想要台東longstay,ChatGPT提供秘訣
「上個月來台東流浪幾天後,就喜歡上台東的山與海。」許銀雄在「東遊雜記」寫下自己的衝浪之旅,記錄他來到台東學衝浪,在小屋裡與六個打工換宿的小幫手,還有年輕有活力的瑜珈老師兼小管家,以及專業又帥氣的衝浪高手的相遇。這是許銀雄的日記,開始寫日記是ChatGPT給他的建議。經營人生下半場 探尋人生更多的可能性許銀雄是國內人工智慧、智慧醫療、大數據分析的專家,去年自宏碁智醫總經理一職退休,目前是陽明交大客座教授、華安醫學首席顧問,雖然身上仍「掛」著許多職務,且因為專長是現在當紅的AI,經常不得閒,但他認真想要開始經營人生下半場,在離開高強度的職場之後,探尋人生更多的可能性。身為在高科技業工作的學者,如何準備人生下半場的開始,許銀雄也充滿了研究精神,他先拜訪已經退休的「前輩」,看看他們現在怎麼過日子。運動保健和旅遊是退休後常見的日常,他也跟著健身房、斷食等活動,但還不到六十歲的他,有個想法持續在他內心深處迴旋,那就是到陌生的地方流浪longstay,台東就是他期待的第一站。裝了三根支架才撿回一命 決定提早退休像許銀雄這樣早就離開職場的,在科技業高層並不多見。為何決定退休? 許銀雄看似一身輕鬆,但指著胸口,「這裡頭有三根支架喔。」原來他五年前曾因突然的嚴重心絞痛住進加護病房,裝了三根支架才撿回一命,這個經驗讓他領悟許多。許銀雄有跑馬拉松的習慣,十年前因為工作壓力太大停跑,後來再跑,總覺得跑步不像之前順暢,有一種奇怪的感覺拖住腳步。一個假日午後,跑完覺得胸口悶不舒服,過去只要休息一下就好,但這次怪怪的感覺揮之不去。結果半夜他就痛到不對勁,馬上掛急診,做心導管檢查,三條冠狀動脈阻塞了百分之九十,緊急裝了心臟血管支架。這次經驗或多或少改變許銀雄對人生的想法,住在天母的他,開車去汐止宏碁辦公室時,某一天途中,看到指標有另一條路通往基隆,但多年來他從未想過轉個彎去基隆看看。他和基隆的距離很近,卻又如此遙遠,人生會不會有許多事情就如此錯過?工作之外會不會有更值得投注的事?心之所想,開始嚮往,於是決定離開每天固定的工作。許銀雄想要台東longstay,ChatGPT提供秘訣身為AI專家,除了把「信GPT的人有福了,信AI得永生!」掛在嘴邊外,許銀雄雖退休但還是每天和ChatGPT對話。愛上台東的他,雖然覺得一切都好,但卻也擔心沒有獨居過,在心理上是否可以活得好,於是發問:「如果想要移居偏避鄉下,對於面對孤獨有什麼建議?」ChatGPT建議他正常作息、規律生活,提醒他可以學習正念或冥想,還可以寫日記,紀錄心情。這次一回來就開始寫「東遊雜記」,正是ChatGPT給的建議。但ChatGPT也提醒許銀雄,就算是一個人生活,還是可以適度與人連結。在真正longstay之前,他這次去台東,發現這完全不成問題,那裏有來自各地愛山愛水愛衝浪,想要感受自然及不一樣生活的一群人,只要也愛山愛海樂生活,絕對可以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夥伴。成長於山林的許銀雄,只靠一個鋼杯和簡單器具就能野營生活,很想試試看「一個人」。孩子大了,太太願意一起,就兩人同行,太太想做自己的事情,留在台北也行。好爸爸和好先生在家人需要時出現,平時能各自安好。人生有許多可能,最近讀「跟沙特一起衝浪」的許銀雄,邀請大家跟著一起提倡「work-life balance」 ,大家一起來休閒救地球。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15 養生.聰明飲食
運動前要不要進食?2024巴黎奧運來襲!營養師教你運動前後吃什麼來提高運動表現
2024年法國巴黎奧運即將於七月底盛大舉行,全民運動熱潮也逐漸燃起。然而,除了將熱情與汗水投入其中外,我們更應該謹慎地思考運動前、中、後的飲食安排。今天《健康設計家》的品牌營養師Sean將與大家分享運動前、中、後的聰明飲食選擇,幫助你在運動場上能有最佳表現!運動前要不要進食?並不是所有運動都需要額外補充能量首先要給大家一個觀念,「並不是所有運動都需要額外補充能量」,有時候你只是散步15分鐘或是仰臥起坐20下這種低強度運動,可能都還沒有喘就已經完成了,那麼其實是不需要再額外補充能量的,因為有可能你吃進去的熱量一不小心就會大於運動時所消耗的熱量,反而給身體徒增負擔喔!所以,是否需要補充、補充什麼、補充多少其實主要是取決於你運動的強度以及時間,並不是絕對的喔!運動前吃什麼?營養師建議補充好吸收的醣類為主根據美國營養與飲食學會(AND)、加拿大營養師協會(DC)與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共同發表的一篇論文內提到,運動前補充營養有幾個目的: 將你的身體調整成準備運動的狀態(例如:原本在執行斷食,需要在運動前補充足夠的能量好應付運動所需) 避免運動中的腸胃不適 提供運動時所需的營養 運動前的補充主要是簡單好吸收的醣,如碳水化合物。肝醣是肌肉很重要的營養來源,當我們需要大量使用到肌肉的時候,體內肝醣的儲存量就會顯得特別重要。我們可以把身體想像成是一台汽車,要有足夠的燃料(肝醣)才能支撐它持續往前行駛,因此在運動前攝取足夠的醣類來將燃料加滿,可以提高運動的狀態以及體驗並減少疲勞感。不過就像前面所說,並不是所有的運動都需要額外補充能量,基本上如果低強度的運動持續超過1小時以上或中高強度的運動才需要補充喔!.運動前的補充原則:1-2小時進行補充。以醣類為主、蛋白質為輔,小份量且好吸收為原則。運動前30分鐘可以以好吸收的液體作補充。而補充的量則依照不同運動會消耗的熱量多寡來決定。.運動前營養師建議這樣吃:前1-2小時:可以吃饅頭、蛋等含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的食物 前30分鐘:果汁等好吸收的液體運動中要補充多少水分?運動中的補充著重在少量多次的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運動中補充的目的在於要補充流失的體液。我們在流汗的同時也會流失掉大量的水分及電解質,若沒有加以補充會導致身體脫水、出現疲乏、影響運動的耐力及表現等等。.補充原則:每15-20分鐘補充150-350 c.c.的水分。若是持續超過1小時的低強度運動或中高強度的運動則可以選擇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來補充。.營養師小提醒:運動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停下來喝水,千萬不要等到「覺得口渴了」才開始補充,因為到那個時候身體可能已經缺水一段時間了,體內的各個生理功能也已經開始受到影響囉~另外,大量流汗時除了補充水分,也別忘了要補充電解質才不會造成失衡喔!運動後怎麼吃?把握運動後的黃金30分鐘運動後把握黃金30分鐘補充黃金比例的醣類及蛋白質快速恢復肌肉。經過一段時間的運動之後肌肉會呈現疲勞的狀態,前面所提到的燃料(肝醣)也被耗盡,這時候若沒有立即補充能量的話很容易讓疲勞感延續,影響下一次的運動表現。所以運動後補充的重點在於能夠立即為肌肉補充能量,越快補充則吸收的效果會越好、肌肉恢復能力也會越佳。主要補充醣類來源的食物,再搭配適量的蛋白質攝取,很多人會認為要訓練肌肉只要補充大量蛋白質就可以了,但其實運動後缺乏足夠的醣類是會導致肌肉流失的喔!所以在運動後正確的時間補充正確比例的醣類及蛋白質能夠幫助修補耗損的肌肉並且減少脂肪的堆積。.補充原則:運動完的30分鐘內,以醣類:蛋白質=3:1的比例補充,可以吃正餐或點心;若為點心,則熱量控制在250-300大卡左右。. 運動後營養師建議這樣吃:建議組合1:地瓜搭配無糖或低糖豆漿。建議組合2:御飯糰搭配茶葉蛋。空腹運動會增加燃脂?常常會聽到:「空腹運動會增加燃脂。」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是錯誤,只能說這樣的結論可能不夠完善。有研究顯示空腹運動確實能夠提高身體脂肪的利用,但由於沒有足夠的燃料(肝醣),因此會大幅影響運動表現以及耐力而沒辦法達到預期的運動強度,若運動持續一段時間還可能導致身體開始分解肌肉組織來產生足夠的能量以應付運動所需,會導致肌肉流失。因此一般來說是不建議空腹運動的唷!運動完吃東西會胖嗎?很多人擔心在在運動完後吃東西會容易變胖,但其實是相反的,運動後吃才更不用感到罪惡!由於運動後身體處在能量耗盡的情形,因此吃進去的熱量主要都是幫忙修復受損的肌肉喔!至於是否會胖就取決於你吃的熱量多寡,控制得宜的話並不會造成身體額外的負擔,但如果胖了就代表你真的吃太多囉!2024巴黎奧運 《健康設計家》與您一起為台灣加油看完文章,對於運動前、中、後的飲食有沒有更多的了解了呢?擁有正確的觀念、正確的飲食補充才能讓你在運動時達到最好的效果,也更能事半功倍!2024年的巴黎奧運即將展開,讓我們一同為台灣加油,期待能有精彩的表現!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降低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膳食纖維5好處一次看!.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05 養生.健康瘦身
不用算熱量、不易復胖…「211餐盤」是什麼,為何一般人也適合吃?
你可能聽過168飲食法,這是瘦身減重者常用的斷食飲食方式,在一天24小時內禁食16小時、進食8小時,執行起來較辛苦,且一旦中斷執行後容易復胖。減重名醫宋晏仁改良「哈佛健康飲食餐盤」的211餐盤」,不特別計算熱量,重點在維持內容「比例」,更適合融入日常生活長期執行,對減肥者或一般人都適合的健康飲食法。究竟「211餐盤」是怎麼進行呢?什麼是「211餐盤」?「211餐盤」是將餐盤分成4等份,其中2份是蔬菜,1份是蛋白質,另1份是碳水化合物,比例為2:1:1。蛋白質包含豆製品、蛋、魚及肉類,碳水化合物則包括全穀雜糧類,並且以原型食物為主。【註】「211餐盤」概念從哈佛大學「健康飲食餐盤」而來,哈佛健康飲食餐盤的飲食蔬果占比50%、蛋白質和全穀物各占25%的比率。前衛生署署長宋晏仁醫師將其改良為「211餐盤」,也就是將水果從餐盤中移除,全以蔬菜取代;水果的部份,飯後只吃相當於一顆奇異果份量的水果即可。【延伸閱讀】乳糖不耐症者福音!不強調乳製品,哈佛飲食法建議喝水、咖啡或茶「211餐盤」烹調方式首選清蒸、水煮、清炒或清燉等少油方式,減少醣醋、醬燒、醬烤或油炸等高糖高油的烹調方式,以減少額外熱量的攝取。「211餐盤」吃的順序進食順序:先喝水、肉、菜、飯,最後再吃水果。建議先吃蔬菜及蛋白質以增加飽足感,後吃碳水化合物以減少醣類攝取。特別叮嚀:別忘記多喝水,一般正常人每天每公斤體重要喝30c.c.的水,以60公斤的正常成人來說,每天需要1800c.c.的水,約等於3瓶礦泉水,不要等到口渴才牛飲,以小口多次補充為佳。「211餐盤」一天吃幾餐211餐盤的重點在於蔬菜、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維持2:1:1,而非「數量」。因此不管是不是如多數人習慣的一日三餐,或多一餐少一餐,都是依比例增加及減少份量。若餐間仍會餓,可以喝無糖豆漿、吃1個小拳頭的水果,或1份未加糖的乳製品、1個免洗塑膠湯匙的無調味堅果當點心,以減少飢餓感。「211餐盤」的優點1.不必特別計算熱量,只要抓對營養比例,執行起來沒有什麼負擔。2.如果以減重目的,執行「211餐盤」飲食可降低復胖風險。3.也可以適合融入日常生活長期執行,作為健康飲食目標。4.均衡攝取各種營養素,能讓血糖穩定、體重平穩下降,也有助心血管,讓三高獲得良好控制。【延伸閱讀】被笑「歐羅肥」長大 減重名醫宋晏仁甩油20公斤【參考資料】 .元氣周報.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5-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營養師是醫療團隊的重要成員
【編者按】:本週以「沒有特定主題」邀請幾位常在醫病平台撰稿的「文膽」將他們正在思考的問題,即時形之於文字,幫忙我們度過這幾年來從未發生過的窘境:「編者清晨驚醒,突然發覺手上還沒有已經三篇『成團』的文稿。」做夢也想不到的是,這幾位「武林高手」接到這「廣邀天下英雄」的呼籲之後,居然能即時伸出援手,讓我們即時收到了以「雜牌」成軍的三篇文章。一位負責處理醫院醫療爭議的醫師說出他的心得,「關懷小組透過真心的溝通,讓已經發生的不幸事件,讓病人與家屬了解事件發生的經過,避免誤解而帶著遺憾與憤恨」。→延伸閱讀一位專門負責醫院安寧療護的醫師在接到家屬提出要求停止所有的治療時,說出:「0到1之間是一個連續的照護光譜,根據病人的病況與時光的推移流轉,我們往往可以在中間找到一個更適切的位置,幫助醫病雙方找到一個最適切的位置,讓每個病人都圓滿,這是作為醫者最快樂的事!」→延伸閱讀一位資深醫師當本身淪為病人時,領會到「營養師是醫療團隊的重要成員」,點醒了醫療團隊互相尊重感激的重要。這次的三篇文章比起過去每週以某一特定主題邀請專家發表看法的深入討論,可能更有活力更能反映時效,我們將再繼續嘗試這兩種不同的方式徵稿,讓「醫病平台」的深度與廣度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說到醫療團隊,立刻使人想到醫護二個核心成員,不管到診所、衛生所和任何醫院,一定會和醫師與護理師直接互動,也幾乎都會碰到藥師、醫檢師、放射師。依照個人病情,也常會需要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放射治療師、聽力師、心理師、社工師等的服務,因此我們很容易想到這些專業人員都是醫療團隊的成員。營養師也是醫療團隊的成員,但是可能比較少接觸。提到營養師,大家立刻會想到的是團體膳食營養的設計、製備和監督執行工作,尤其最近出現幾個餐廳的食安問題,和去年缺蛋相關的團體膳食問題,都會想到營養師的角色。這些年來減重、怕體重增加有關的飲食問題,也讓不少人想要營養師的幫助。我查了幾家醫學中心營養部的任務,可以把營養師歸納有下列五大類功能:一、個別對象健康狀況之營養評估;二、個別對象營養需求之飲食設計和諮詢;三、特定群體營養需求之飲食設計、膳食製備及供應之營養監督;四、臨床治療飲食之設計,及製備和供應之營養監督;五、營養教育和推廣,及營養衛教。住院病人,如果訂醫院的伙食,可能涉及第三和第四項功能。第一、二項功能可能在門診和住院時,經由醫師的轉診照會或個別申請(掛號營養門診)得到營養師的服務。我是注射胰島素三十年的糖尿病人,最近出現腎臟功能受損的跡象,新陳代謝科的主治醫師幫我轉介腎臟科醫師診治,也安排自費在糖尿病照護小組安裝連續血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簡稱CGM),在個管師和營養師指導下進行飲食、血糖和胰島素注射量的監測。糖尿病人特別要注意碳水化合物(五穀雜糧水果等醣類,以下簡稱醣類)的飲食種類和量,而腎臟病人要特別注意蛋白質(動物性和植物性蛋白質)的質和量,以及礦物質的質量。而腎功能受損的糖尿病人,要同時注意醣類、蛋白質和礦物質的質和量,要維持體重和身體活動的能量,如何平衡飲食?這是大學問,需要專家來處理,因此我以自費去掛了營養門診。一個小時的門診時間,營養師很詳細評估我的健康狀況,包括糖尿病和腎功能檢查的資料,以及過去的飲食、運動、工作和一般活動的習慣,開了飲食處方:減少及限制每日、每餐蛋白質的量,略微增加每日、每餐醣類的量,增加每日、每餐油脂的量來維持足夠的熱量。營養師也提供資料告訴我們什麼是優質的蛋白質、醣類、蔬菜、水果和油脂。糖尿病照護小組的營養師整合了腎臟病營養師的處方,在裝了連續血糖監測器起,要我依照時間詳細記錄每天24小時的藥物劑量、食物名稱烹調方法、重量,和活動量。我們特別去買了以克為單位的食物秤來秤並記錄食物重量。這個秤很容易使用,把空盤子放上去,可以按鍵使盤子重量歸零,往盤子裡放入食物就會顯示食物的重量。經過幾餐訓練之後,記得一碗白飯是160克4份醣,一碗炒綠花椰菜120克2份蔬菜,一塊蒸傳統豆腐是80克1份蛋白質,二根手指大小的煎鮭魚是30克1份蛋白質。然後就是追蹤飲食量、胰島素注射量、活動量和CGM血糖變化,根據這些資料來調整達到控制血糖的目標。以我自己來說,早餐如果照最初營養師處方的3份醣(二片土司)和速效胰島素注射量,早餐後60分鐘血糖超過250(目標不超過180),持續二小時才略微下降到200。如果我出去快步走,走30分鐘就會下降,有一次上坡階梯多走二次,走的時間90分鐘,居然CGM響起低血糖(低於70)的警訊,讓我趕快吃二顆糖使血糖上升不至於在路上昏迷。之後個管師和營養師繼續指導我如何調整食物的量、吃的時間,藥物劑量,和運動量。這樣的互動中,自己也扮演重要的角色,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三十年的糖尿病經驗也讓自己知道一些自己身體反應的特點,因此自己也要把自己的經驗和需要,反應給個管師和營養師。尤其是糖尿病照顧小組的任務結束之後,自己和家人要持續的調整,使血糖控制在比較理想的狀態,不致於低血糖造成危害,控制好糖尿病和適當的飲食也能減緩腎臟功能的降低和惡化。我們仍然在繼續努力中!謹以自己的經驗報告,感謝照顧我的醫師、護理師、營養師。也希望這個報告有助於讀者認識營養師這個醫療團隊成員,以及知道糖尿病照顧小組,如何幫助糖尿病人積極處理糖尿病,減少糖尿病的併發症。現在健保署也在推糖腎共同照顧小組,促進糖腎病人穩定、減少洗腎。這些政策和醫療團隊的努力,相信能促進病人得到適當的醫療照顧,提高生活品質。延伸閱讀:5/13 醫病好好溝通,讓傷害降到最低5/15 醫病艱難的拔河——當家屬提出斷食善終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1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病艱難的拔河——當家屬提出斷食善終
【編者按】:本週以「沒有特定主題」邀請幾位常在醫病平台撰稿的「文膽」將他們正在思考的問題,即時形之於文字,幫忙我們度過這幾年來從未發生過的窘境:「編者清晨驚醒,突然發覺手上還沒有已經三篇『成團』的文稿。」做夢也想不到的是,這幾位「武林高手」接到這「廣邀天下英雄」的呼籲之後,居然能即時伸出援手,讓我們即時收到了以「雜牌」成軍的三篇文章。一位負責處理醫院醫療爭議的醫師說出他的心得,「關懷小組透過真心的溝通,讓已經發生的不幸事件,讓病人與家屬了解事件發生的經過,避免誤解而帶著遺憾與憤恨」。→想看本文一位專門負責醫院安寧療護的醫師在接到家屬提出要求停止所有的治療時,說出:「0到1之間是一個連續的照護光譜,根據病人的病況與時光的推移流轉,我們往往可以在中間找到一個更適切的位置,幫助醫病雙方找到一個最適切的位置,讓每個病人都圓滿,這是作為醫者最快樂的事!」一位資深醫師當本身淪為病人時,領會到「營養師是醫療團隊的重要成員」,點醒了醫療團隊互相尊重感激的重要。這次的三篇文章比起過去每週以某一特定主題邀請專家發表看法的深入討論,可能更有活力更能反映時效,我們將再繼續嘗試這兩種不同的方式徵稿,讓「醫病平台」的深度與廣度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週六的時候去高雄出醫學會的公差,計程車上接到一位醫師好朋友的諮詢,她的中風病人剛轉出神經內科加護病房,家屬就提出要移除鼻胃管及所有點滴注射的要求。這請求讓這位好心的同事陷入了兩難——如果拒絕,家屬會不會挫折、難過,因為家屬們覺得這些管路會讓病人很不舒服。如果同意,我們的護理師們會不會陷入情感上的糾結與兩難?她們之中會不會有人心裡覺得受傷?再者病人只有DNR,並沒有根據病人自主權利法完成預立醫療照顧諮商,所以要移除鼻胃管不給予任何營養與水分似乎有倫理與法律上的疑慮。在這樣的病人,我們可以先從「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框架來嘗試處理這倫理與法律的困難。因為這位病人原本就長期做著血液透析,這次又因嚴重中風而產生意識不清、癲癇等問題。病人原本的腎臟衰竭,及這次的嚴重中風,都符合健保給付「非癌症末期疾病」的範疇,所以病人屬於安寧條例下的末期病人,以及可以提供安寧照護(包括病房、共同照護、安寧居家),這都是沒有爭議的。要斷然的立刻停止所有靜脈注射的點滴及鼻胃管灌食,確實還有不少疑義,但根據安寧條例,先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及停止維生醫療,是沒有疑慮的。所以我們一起盤點了現有的維生醫療,氧氣原本就是低流量的鼻導管,我們可以請值班醫師在血氧往下掉的時候不要調高氧氣濃度。血液透析已經在前一天停了,不論是文獻上及我們本土照顧的經驗,對於沒有尿且停止透析的病人,平均的存活期是一到兩週,所以我們可以先告訴家屬要把握陪伴的光陰。醫療團隊原本給病人兩線強效抗生素,這些平常是救命的抗生素,這時也變成廣義的維生醫療(安寧條例的字句為「指用以維持末期病人生命徵象,但無治癒效果,而只能延長其瀕死過程的醫療措施」)。所以我們討論過後,決定把抗生素也都停掉。但準備好針劑嗎啡、退燒藥、癲癇用藥,萬一因敗血症而產生呼吸困難、發燒,甚至又誘發癲癇時,希望病人看起來是很安適的。營養的部分,家屬覺得讓病人比較不舒服的是鼻胃管,所以我們就先拔掉鼻胃管。但我們保留點滴的路徑,告訴家屬一天維持500毫升的點滴,病人應該會比較舒服,萬一病人水腫了,也可以隨時往下減或暫停點滴,萬一有癲癇等症狀,至少有個皮下或靜脈注射的管路,也比較能夠即時給藥。經過這樣的溝通,至少是皆大歡喜的局面,病人繼續在神經內科病房安心的接受以舒適為導向的照護,不再給予維生的醫療。醫護人員也安心,不必有太多的倫理與法律張力,或者與家屬為了要做什麼與不做什麼而艱難的拔河。我們也排好了緩和病房,等緩和病房有空床我們就接手繼續照顧。這一切都是我們在醫院裡面,醫師互相會診的日常。短短的計程車路程,我們先達到共識之後,這位善良、優雅又有智慧的范醫師就在週六午後去跟家屬討論治療方向,家屬也欣然接受我們的建議。其實絕大多數的家屬都是可以溝通的,家屬提出「斷食善終」,其實只是害怕摯愛的家人會長期臥床、受苦。但是家屬們並不曉得當他們拋出這個議題時,醫師擔心的是自己違法,甚至哪天被跳出來的天邊孝子告。醫師們大概也都不喜歡自己醫療的專業自主裁量權被侵蝕與剝奪。護理師們的心底話則可能是:「你們家屬說不要再灌牛奶了,自己卻不出現,獨留我們面對那種壓力!」 「我們又不認識昏迷之前的病人,這真的是病人要的嗎?」所以當家屬提出斷食善終時,常常遇到醫師、護理師、社工師比較強的情緒反應。當聽到斷食善終,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對話:「你們這樣會觸犯遺棄罪」、「如果要這樣你們就帶回家自己照顧」、「病人不屬於末期,我們安寧病房沒辦法收治」。甚至有聽到政府部門社工聽到家屬想讓病人「斷水斷電」移除鼻胃管時,為保護病人動用公權力將病人安置到護理之家的故事。如果把讓病人帶回家躺在那邊什麼都不做當作0,讓病人住在加護病房接受所有的高科技醫療當作1。如果醫病雙方只能選0或1,那家屬一定很痛苦,醫病之間也勢必常常吵架。以我長年作安寧會診、教育及倫理諮詢的經驗,如果能更多的了解病人之前的生命價值觀,更多的跟家屬談談「這是一個很艱難的決定,可以告訴我你們的考量嗎」。我們也可以更多的從醫學倫理、人情世故,及跳脫自己醫療人員的視角,從「如果是我的親戚或好朋友遇到這樣的事,我會給他們什麼樣的建議?」往往會開啟很多新的可能。我也常常跟家屬說:「我知道你們很急,但有時候緣分還沒到,但這一天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來的,我們要有點耐心。」 「我們可以在發生肺炎時,不用維生醫療,包括氧氣或抗生素,讓病人根據自然病程自己選時間,但過程一定要讓病人舒適不痛苦。」人不是數位的。0到1之間是一個連續的照護光譜,根據病人的病況與時光的推移流轉,我們往往可以在中間找到一個更適切的位置,那也是醫病之間都舒服的位置。幫助醫病雙方找到一個最適切的位置,讓每個病人都圓滿,這是作為醫者最快樂的事!延伸閱讀5/13 醫病好好溝通,讓傷害降到最低
-
2024-05-03 養生.抗老養生
長者「1體型」恐增死亡率!重症醫盤點「2生活習慣」維持標準身材助長壽
你知道長者怎樣的體型,會死亡率增加嗎?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根據《歐洲心臟雜誌》發表了一項研究發現,老年人的體重係數(BMI)跟腰圍,與死亡率的關聯。《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發表了一項研究,80歲以上老年人的體重係數(BMI)、腰圍,與死亡率的關聯。研究發現在老人族群,體重係數(BMI)較高,且腰圍較細者的體型,死亡風險會最低!白話文就是,建議老人家要「吃多一點,但大肚腩少一點」,這樣的體態會使死亡率降低!這項研究收集了5306名、年齡超過80歲老人的身材數據。研究人員發現:1.老人的身材微胖,較利於長壽體重係數(BMI),BMI每增加1,全因死亡風險降低4.5%,BMI維持在28左右時,死亡風險最低。這表示高齡老人稍微胖一點較利於長壽。2.老人腰細一點,較利於長壽老人家不能大肚腩,否則任何死亡率都會大幅升高。研究也顯示,腰圍與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之間存在正向的因果關係。腰圍每增加5公分,所有原因的死亡風險也增加了108%,這些人死於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了193%,而死於非心血管疾病風險也增加了110%。長者如何保持「微胖又是細腰」的身材?1.多吃一些優質蛋白質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肌肉會逐漸減少,導致體型變得更加消瘦。因此,補充高質量的蛋白質對於老年人來說尤為重要。研究人員發現,在50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攝入的蛋白質含量,皆未達到一般營養指南的水準。蛋白質是構成肌肉的關鍵成分,老年人應當適量增加高優質蛋白質食物的攝入量。如何判斷食物中的蛋白質是否優質?黃軒指出,優質蛋白質的消化率高,意味著在腸道中能被更好地分解成寡肽和氨基酸後吸收,所以很多動物源性食品中的蛋白質含量和質量,通常優於植物源性食品。建議老年人增加牛奶、雞蛋、瘦肉、家禽、魚類、蝦類以及豆製品的攝入量,同時確保攝入充足的主食、蔬菜和水果,以實現飲食的均衡。2.每天至少運動半小時根據2021年發表在《BMC醫學》雜誌的一項涉及350萬參與者的研究發現,腹部肥胖與癌症風險的增加有關,尤其是腰圍較大的個體。因此,專家們推薦通過增加身體活動,來減少腰圍和內臟脂肪:.建議每日至少進行30分鐘的身體活動。.內臟脂肪超標的人群,建議每天進行30分鐘到1小時的運動,包括跑步、快走、游泳、騎自行車等,以及球類運動,這些活動不僅能夠幫助消耗能量,還能促進脂肪的分解。.即便沒有腹部肥胖的問題,定期的身體活動也能起到預防的作用。看完以上資訊,知道長者怎樣的體型較長壽了嗎!黃軒提醒,如果兩個身高和體重相同的老人,其中一個人的腰圍更細,那麼這個人的死亡風險較小,長壽的可能性較大,也就是說,長者的體重不能太輕腰圍不能太大,這才是健康老人的建議身材。平日裡要做到2生活習慣保持「微胖又是細腰」的身材:多吃優質蛋白質食物,每天至少進行30分鐘的運動。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早睡增死亡風險?胸腔重症科醫曝真相!每天「睡滿x小時」更長壽.研究長壽之道20年!長壽專家培養出5健康習慣
-
2024-04-26 養生.營養食譜
不吃早餐血糖起伏大 早餐加入一顆奇異果有助控糖
「早餐具有打破斷食狀態的功用。」營養師孫語霙表示,人體進入睡眠狀態時,代謝較低、消化道進入休息狀態,早上起床後2小時內吃東西,就像打破了斷食的狀態,讓身體有能量,「規律且均衡的早餐飲食,能讓人一整天感覺更有活力。」早餐加入蔬果飲食更均衡 奇異果是好選擇相反的,如果沒有吃早餐,直到午餐才進食,容易一次吃較多的量,這時血糖值會忽然衝高,起伏很明顯,因此三餐規律有助於控制血糖。孫語霙強調,早餐加入蔬果能讓飲食更均衡,建議可優先選擇富含纖維、低GI、豐富微量營養素(維生素B、C、鈣等)三項條件的蔬果,目前正值產期的奇異果就是很好的選擇。市售奇異果主要分黃金色與綠色兩種,各有不同特色,黃金奇異果具高維生素C含量、綠奇異果則有奇異酵素和膳食纖維,整體來說,奇異果具有高營養密度,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奇異酵素、膳食纖維、鉀、葉酸、多酚等,小小一顆就可以補充多種營養素。早餐加入一顆奇異果有助穩定血糖此外,奇異果具有低腹敏、低GI特質,綠奇異果及黃金奇異果的升糖指數僅39及38。早餐加入一顆奇異果或作為早餐後的水果,可幫助穩定血糖,適合需要控糖的人食用。「吃早餐對人體能產生多種正向影響。」孫語霙推薦5款奇異果早餐食譜,若早晨時間充裕或休假日,不妨為自己準備一份可以吃進美味與營養的早餐。
-
2024-04-20 養生.抗老養生
想健康快樂地活久一點嗎?專家建議「2類長壽飲食」,限制攝取5種食物
長壽專家龍格(Valter Longo)1989年就開始研究長命百歲之道,近20年專注研究義大利人的長壽秘訣,加上他自己在莫洛邱(Molochio)、卡拉卜瑞亞( Calabria)等義大利長壽村長大,他說他這輩子最大的興趣,就是探討如何健康快樂地活久一點。長壽專家建議2種飲食龍格現在是南加大長壽研究所所長,也是義大利米蘭分子腫瘤學研究所長壽與癌症計畫主持人。他根據自己多年的研究,總結一句話:和其他因素比起來,飲食是長壽的最重要因素,「如果要我建議綜合很多東西的長壽飲食,那我推薦琉球飲食和地中海飲食。」他推薦的長壽飲食,特色是素食為主、水果量少蔬菜量多、豆類、核果、全穀類、每周吃魚三、四次。想長壽建議限制攝取5種食物20歲到70歲的人,他建議「不吃紅肉,不吃白肉,每周最多兩、三顆蛋,起司盡量少吃,動物做成的食品也盡量少吃。」下面五種P開頭的食物則要限制攝取:馬鈴薯(potatoes)、義大利麵(pasta)、披薩(pizza)、蛋白質(protein)、麵包(pane,義大利文)。這些p開頭的食物,對他來講「問題很多」。為什麼「好食材」卻大「有問題」呢?他說,因為大家吃太多,而這些成分很快就變成糖分,「跟直接吃糖差不多。」定時斷食可保長壽龍格認為,定時斷食可保長壽。「我建議每天禁食12小時,譬如早上8點到晚上8點,或早上7點到晚上7點之間吃飯」過時勿食。他主張定期實施連續五天、類似斷食的飲食計畫。南加大老人學院定義的「類似斷食」飲食,是富含非飽和脂肪,而熱量、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總量低的飲食。龍格的研究團隊最近在「自然通訊」期刊發表論文說,老鼠採用「類似斷食的飲食」,生物年齡較低,罹患癌症、糖尿病、心臟病等疾病的風險也較低。他說,定期仿斷食的飲食也許是保持身體器官功能、維持年輕的關鍵。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早睡增死亡風險?胸腔重症科醫曝真相!每天「睡滿x小時」更長壽.研究長壽之道20年!長壽專家培養出5健康習慣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4 養生.聰明飲食
八成國人蔬果攝取不足 營養師:早餐加顆奇異果健康升級
衛生福利部建議國人每日至少應攝取三份蔬菜與兩份水果,但根據國民健康署「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卻發現,7到44歲族群的蔬果達標率低於一成,45歲以上族群的情況稍佳,但也只有一至兩成達標,顯示高達八成國人的蔬果攝取量普遍不足,這與國人的外食習慣息息相關。台灣常見早餐類型高脂、高熱量,蔬果量偏低。國人的早餐與午餐的外食比例高,外食經常面臨食物種類選擇限制、油與鹽攝取品質份量難控制的問題,其中又以早餐的蔬果攝取偏低最為明顯。營養師孫語霙表示,主要是台灣常見的早餐購買地點是超商、早餐店及速食店,為了講求快速和便宜,常挑選高脂、高熱量的食物類型,因此蔬果比例明顯偏低。若能在早餐組合中加入一份蔬果,可幫助促進新陳代謝、控制血糖水平,讓人從早保持精神有活力,有益身心健康。注意均衡、增加纖維攝取,優先挑選低GI食物。早餐升級三大關鍵是注重飲食均衡、增加纖維攝取、優先挑選低GI食物。孫語霙建議可選擇豐富微量營養素、富含纖維、低GI的水果,例如每年四月至九月是紐西蘭奇異果產季,奇異果具備維生素C、維生素E、膳食纖維、奇異酵素、鉀與葉酸等多種營養價值,以及低GI、低腹敏等特質,是搭配早餐的好選擇,她舉例以下五種台灣常見的早餐組合,加入一顆奇異果後讓營養升級。1.鐵板麵加蛋加豬排的組合,屬於高油高蛋白組合,較不易消化,加一顆奇異果能幫助蛋白質吸收,也能幫助消化。2.傳統早餐店的飯糰、燒餅油條、稀飯,多人工添加物、營養成分單一,搭配具高營養密度的奇異果,一顆即可攝取多種營養素。3.漢堡或三明治搭配含糖冰紅茶,影響血糖上升速度、導致易睏,加一顆奇異果,增加維生素與礦物質,幫助能量代謝,低GI特質可幫助血糖穩定。4.上班族常買的超商早餐例如茶葉蛋、地瓜搭配一杯咖啡,缺乏維生素C且容易產生飢餓感,奇異果富含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可幫助提升飽足感。5.具在地特色的肉燥飯、米粉湯、牛肉湯等,高油、高鈉、營養素比例不均,加入一顆奇異果,富含維生素C提升活力、減輕疲憊感。早餐是每天「奠定健康」的重要一餐,對身體狀況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攝取足夠份量的蔬果,幫助工作更有效率,一整天感覺更有活力。早餐升級三大關鍵1.注重飲食均衡早餐應含蛋白質、健康脂肪如堅果、非精緻碳水化合物如地瓜,及高纖維蔬果。飲食均衡能維持一日所需能量,減少飢餓感,增加蔬果攝取更與增強心理健康和減少憂鬱有關。2.增加纖維攝取早餐是睡眠後的一餐,長時間禁食會讓體內胰島素濃度低,容易增加飢餓感而過度進食,此時如攝取富含纖維的食物,能增加飽足感,協助提升工作效率。3.低GI食物優先持續吃高GI食物易引發大幅度的血糖變化,其中早餐的影響最為顯著,因早餐是長時間斷食後的第一餐,且會影響後續幾餐的進食狀況。低GI 蔬果:奇異果、木瓜、草莓、菠菜、地瓜葉等。早餐加入奇異果的益處1.高維生素C台灣成人維生素C每日建議攝取量為100毫克,金黃色奇異果的維生素C含量152毫克/100公克,早餐只需一顆即可滿足每日維生素C需求。2.高膳食纖維綠色奇異果具豐富膳食纖維和奇異酵素,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幫助排便,奇異酵素能分解蛋白質,促進消化,幫助維持腸胃健康。3.低GI值奇異果是低GI水果,早餐加入一顆可以幫助穩定血糖,避免血糖突然劇烈上升,適合控糖者的水果。資料來源/營養師孫語霙 整理/楊孟蓉
-
2024-04-09 養生.聰明飲食
腎結石「6類食物」要少吃!辣椒上榜 就連大家最愛1酸甜水果也是
腎結石是一種常見的腎臟疾病,腎結石表面通常會有細菌附著,如果掉下來卡住,容易造成急性腎臟發炎。 泌尿道結石原因是什麼?泌尿科戴定恩醫師指出,主要是因為尿液中的物質,像是鈣、尿酸或是草酸太多了,而形成結石。常見的原因包括水喝太少、飲食習慣、或是家族遺傳。腎臟是製造尿液的器官,尿液裡含有很多鹽類和礦物質,當尿夜形成結晶時,會像石頭般堅硬,就稱作泌尿道結石,依據結石位置而有不同名稱,在腎臟裡的結石是「腎結石」,在輸尿管裡的結石是「輸尿管結石」。 腎結石飲食 6禁忌少碰 戴定恩提醒,腎結石飲食是有禁忌的,因為某些食物或成分會影響尿液的化學組成,可能促進結石的形成或增加結石的大小。例如,高嘌呤食物會增加尿酸、高鈉食物可能增加腎臟的負擔,而高草酸食物則能與鈣結合形成結石。避免或限制這些食物能幫助降低結石形成的風險並緩解症狀。 1、少吃高嘌呤食物:比如動物內臟、海鮮、牛肉、豬肉等。這些食物會使身體產生較多的尿酸,可能導致尿酸鹽堆積,不利於腎結石康復。2、少吃辛辣食物:像是花椒、辣椒等。辛辣食物刺激性較大,可能加速腎結石引起的局部發炎,使痛感更明顯,並對腎臟造成刺激。3、少吃高草酸食物:如菠菜、芹菜、濃茶、咖啡等。高草酸食物會與體內的鈣質結合形成草酸鈣,這是腎結石的主要成分。4、少吃高鈉食物:例如滷味、醃漬品、罐頭食品等。高鈉食物會增加腎臟負擔,影響病情康復。5、少吃草莓:草莓中的草酸對腎結石患者不利,因為草莓中含有較高的草酸。6、不要喝大量咖啡:腎結石患者可以喝咖啡,但不建議大量飲用。建議腎結石患者多喝白開水,避免飲用碳酸型飲料。 延伸閱讀: ·長期斷食、兩餐隔太久恐害膽結石!1圖秒辨胃痛or膽結石 營養師教6招避免無膽 ·「這些食物」吃多易長結石!1圖速看「腎結石飲食宜忌」 番薯、辣椒、紫葡萄上榜
-
2024-03-28 養生.聰明飲食
間歇性斷食減肥安全嗎?隔日斷食法、限時進食法有哪些差異?
全球罹患「代謝症候群」的人數有逐漸上升的趨勢,若出現血壓偏高、空腹血糖偏高、空腹三酸甘油脂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腹部肥胖這五項症狀中的三項,就定義為罹患代謝症候群。有代謝症候群者在未來有較高共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症)發生的風險,有鑑於飲食是誘發代謝症候群的主因之一,諸多針對代謝症候群患者的飲食型態油然而生,其中,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成為許多人的選擇。你了解間歇性斷食嗎?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 IF)透過設定特定時間進食與禁食,來達成體重控制及改善代謝功能的目的。根據不同指引,飲食控制的時間也有所不同,常見類型有以下幾種。.5:2斷食法、4:3斷食法:以固定週期在一週中禁食數天,其他天可自由進食。5:2斷食法為一週禁食2天;4:3斷食法則是一週禁食3天。.隔日斷食法:以一天完全禁食,一天正常進食方式交替循環。.限時進食法:一天中完全禁食時間需大於12小時,而其他時間可以自由進食。16/8斷食法即屬於一種限時進食法。斷食會產生哪些生理變化?間歇性斷食在飲食上的規律性能夠減少過多夜間進食的可能性,讓飲食更符合生理時鐘,並減少夜間飲食引起的血糖與胰島素波動,進而控制糖化血色素以及降低糖尿病發生的風險。除此之外,限制飲食時間也與消化道菌相變化有緊密關係。研究顯示許多導致肥胖的菌叢在限制飲食族群中比例較低。在細胞能量代謝轉換方面,禁食期間,細胞能量來源由葡萄糖轉換為脂肪酸與酮體,酮體不只能夠作為能量來源,也與許多調控健康及老化的蛋白質有關。斷食期間,細胞會增加抗氧化防禦系統、DNA修復、粒線體生合成與自噬作用,使得細胞對於外界有更強的適應力。當再度開始進食時,細胞會增蛋白質合成、粒線體生合成,並減少酮體及自噬作用,使細胞生長更具可塑性。間歇性斷食安全嗎?對於大多數非糖尿病患者而言,間歇性斷食是安全的,但有消化性潰瘍病史的人應先諮詢醫師。糖尿病患者實施間歇性斷食前應與醫師討論,可能需要調整用藥及加強血糖監測以避免低血糖發生。面對代謝症候群,除了斷食你還有這些選擇對抗代謝症候群,不僅僅是飲食調整那麼簡單,而是需要一個全面的生活方式改變。除了飲食管理,還涉及體重控制、運動習慣的建立,以及壓力管理等多方面的努力。飲食策略:平衡與適量.低鹽飲食:過量的鹽分攝入會增加心血管負擔,尤其對於血壓較高的人而言,減少鹽分攝入至每日6克以下是關鍵。.低油與高質量脂肪:選擇單元不飽和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代替飽和脂肪,以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適量攝取碳水化合物:優先選擇全穀類和富含纖維的碳水化合物來源,如糙米、燕麥和豆類,以穩定血糖。.高纖維攝取:膳食纖維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降低血糖和膽固醇水平。運動與體重管理.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步走、游泳或騎自行車),配合肌力訓練,有助於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和體重控制。.體重控制:目標是達到並維持健康體重。即使是5%-10%的體重減輕,也能顯著改善代謝症候群。精神健康與睡眠質量.壓力管理:長期壓力可加劇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實踐放鬆技巧如深呼吸、瑜伽或冥想,有助於減輕壓力和改善心理健康。.優質睡眠:確保每晚7-9小時的優質睡眠,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差會干擾體內的代謝過程,增加代謝症候群的風險。透過這些綜合性的生活方式改變,不僅能有效管理代謝症候群,還能促進整體健康與福祉!延伸閱讀:.一天吃三餐好還是只吃兩餐?不止空腹血糖降,研究列5改善數據做這建議.50歲以下注意!年輕罹癌者變多!出現「10罹癌警訊」要當心,你有中幾項?.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參考資料:Hsieh, Yu-Ping, Po-Yin Lai, and Po-Tsang Chen. "間歇性斷食的生理代謝及臨床成效." 內科學誌 34.6 (2023): 428-436.Patterson, Ruth E., and Dorothy D. Sears. "Metabolic effects of intermittent fasting." 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 37 (2017): 371-393.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24 養生.營養食譜
牙醫師的廚房/軟硬濃淡總相宜 咀嚼困難之飲食寶典
「請問林醫師,我的牙齒拔完後,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做假牙?」患者陳女士滿臉愁苦地詢問。因為她憂慮的是漫長的等待傷口復原期,將造成她無法進食。除了盡快為患者解決牙齒醫療問題,設計易於咀嚼的營養健康飲食也是我的心願。健康飲食要符合色、香、味俱全,才不致影響患者進食意願。中式香菇豬肉燉飯(4人份)這是以中式傳統油飯改良製作的養生燉飯,針對部分缺牙或是牙周輕、中度的病患設計。烹調後必須符合質地較軟,且適口大小,所有食材如紅蔥頭、胡蘿蔔、乾香菇都切丁,但並不影響視覺判斷食材的原貌。以腰內肉部分取代五花肉,大大降低飽和脂肪酸含量。將難消化、易脹氣的糯米改為糙米,不僅營養加倍,也有助血糖控制。食材:乾香菇8朵、香菇水約630cc、五花肉和腰內肉各半共600克、紅蔥頭10粒、蝦米20克、胡蘿蔔1條、秋葵15條、糙米飯2杯、紹興酒1大匙、蠔油1大匙作法:1. 香菇、蝦米泡水軟化,食材切丁。秋葵汆燙切薄片。2. 平底鍋加入麻油或橄欖油並開小火。加入紅蔥頭炒香,接著放入豬肉絲、香菇、胡蘿蔔及蝦米。炒至豬肉絲五分熟後,倒入蠔油及紹興酒再拌炒均勻,先熄火。3. 將糙米、香菇水及作法2食材放入電鍋烹煮。煮熟後悶約10分鐘再攪拌,並加入秋葵。● 燉飯可依據個人喜好軟硬的程度,決定烹煮水量。 香煎鯛魚佐優格南瓜塔塔醬(3人份)針對多數缺牙或牙周病嚴重者設計。食材大小呈現細碎及濕軟狀態,根據IDDSI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化組織為5級。鯛魚肉質細緻柔軟,富含蛋白質,也提供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不易形成脂肪堆積。咀嚼能力受限的患者多數為高齡者,更需要補充優質蛋白質,避免肌少症。食材:鯛魚2片優格南瓜塔塔醬:希臘式優格150克、南瓜500克、小番茄15粒、花椰菜300克、紫洋蔥1/2顆、水煮雞蛋2粒、鹽&黑胡椒少許、高筋麵粉2大匙作法:1. 香煎鯛魚:在鯛魚表面撒上鹽和黑胡椒粉,並均勻沾上高筋麵粉。以平底鍋開中小火,放少許油再放入鯛魚煎至兩面金黃。2. 優格南瓜塔塔醬:南瓜以電鍋烹煮後趁熱搗碎,小番茄切小丁,花椰菜微波或汆燙後切成末,紫洋蔥切碎粒並泡水洗掉洋蔥的刺激味,水煮蛋切丁。先將優格與南瓜泥混合,接著放入紫洋蔥、蛋、花椰菜及小番茄。均勻混合後以鹽和黑胡椒調味。3. 將作法1鯛魚擺放於優格南瓜莎莎醬即可上桌。● 煎或炸鯛魚的麵衣,用中或高筋麵粉延展性較佳。 彩漾草莓酪梨&羽衣甘藍牛奶(3人份)針對無牙、牙齦也無法咀嚼,甚至連舌頭也難以壓碎食物的患者設計,口感近似奶昔的營養飲品。由完全食物牛奶貫穿全場,而含有豐富膳食纖維,可降低膽固醇的燕麥也穿梭其間。燕麥由於口感黏Q,適時添加可增加飲品的濃稠度。 酪梨含有20種以上的營養,還有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羽衣甘藍的纖維較粗且略帶苦味,加入香蕉攪打,口味甘甜;草莓滋味酸甜,有「維他命C之后」之稱,抗氧化力強、熱量低。食譜:草莓100克、酪梨100克、燕麥粉200克、羽衣甘藍100克、香蕉1條150克、牛奶300~400毫升、低溫烘焙堅果30克、砂糖適量或不加作法:1. 草莓牛奶燕麥飲:將草莓、燕麥粉100克及牛奶100~150毫升,放入果汁機內混合攪打至濃稠狀。2. 酪梨牛奶飲:將酪梨與牛奶100~150毫升放入果汁機內混合攪打至濃稠狀。3. 羽衣甘藍香蕉牛奶飲:將羽衣甘藍、香蕉、100毫升的牛奶及燕麥粉100克放入果汁機內混合攪打至濃稠狀。4. 將以上三種飲品依喜好順序分層倒入杯中,再撒上敲碎的堅果。● 本飲品可酌量增加燕麥粉,攪打至所需要的濃稠度。
-
2024-03-21 醫聲.Podcast
🎧|斷食善終是加速死還是安樂死?畢柳鶯:怎麼能看著親人臥床10年之久?
長照悲歌不斷,日前更有安樂死之議於立法討論,生命終結之際如何善終,備受國人重視。但台灣病人自主法預立醫療決定簽署率僅1%,不少病人走到生命末期,苦無方式結束維生醫療。部立台中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畢柳鶯看到國人的善終困境,出版「斷食善終」、「有一種愛是放手」二本書,她協助罹患小腦萎縮症的母親藉由斷食安然離世,更先後協助157位病人斷食善終。🎧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母親在64歲重病 畢柳鶯開始鑽研斷食善終畢柳鶯行醫數十年,她是一位復健科醫師。在復健科病房中,畢柳鶯看見愈來愈多患者,歷經多重手術、不同治療方式,已無復原潛能,勉強維持生命,生活品質十分低落。面對患者受苦、家人犧牲,自己卻無從提供協助,深感醫療有其極限,「醫師只能救回他們的生命,卻無法讓他們再像常人一樣生活。」而畢柳鶯的母親在64歲確診小腦萎縮症,受盡疾病折磨,母親在發病第一年就告訴旁人,不願臨終時情景淒慘,要求不要插管、臥床,罹病19年間,也不斷提起安樂死的想法。畢柳鶯接觸日本醫師「大往生」一書中,有關斷食善終的觀念後,開始研究斷食善終的進行方式,並與母親分享這項新觀念,在醫師要求裝上鼻胃管時,母親拒絕了,最終透過斷食善終的方式離開人間,過程平順、安適,母親臨走時心情平靜的說「我要去遠行了。」斷食善終主張遭質疑?畢柳鶯對斷食善終的堅持是什麼斷食善終遭主張末期安寧的醫者們大力反彈,認為這有讓病人「被善終」的疑慮,甚至有醫師揚言提告畢柳鶯。她接受聯合報系Podcast節目「元氣醫聲」採訪時大方回應,認為安寧緩和條例、病人自主法立法目的即是希望病人別被無效醫療綁架,減少人生最後一哩路因為疾病引起的痛苦,這是以「人道」為出發點,患者於過程中,會由居家安寧團隊協助,也會完成四道人生:道謝、道歉、道愛、道別。(延伸閱讀:老母親被迫餓了5天後忍不住偷吃⋯專家:斷食善終有倫理問題)畢柳鶯協助斷食善終的157位患者中,以無意識插管臥床患者最多,占89位,由家屬代理決策,病人平均15天後往生;老衰病人次多,共35位,此類患者飲食能力降低,採取方式是不勉強餵食,患者平均17天後往生;其他還包括退化性疾病患者共17位、疾病末期患者16位。「斷食善終是加速死,也是更靈活的安樂死。」畢柳鶯表示,在符合倫理、人道的前提下,加速死何錯之有,反觀醫界以各式維生醫療,讓病人延遲死亡,不僅是造成病人的痛苦、家屬的負擔,及社會資源的浪費,「連家中寵物因病受苦,我們都希望它趕快去天上,怎麼能看著親人臥床10年之久?」斷食善終不是人人適合 並非每位病人申請都能獲准出版二本書加上撰寫部落格,不少民眾湧入畢柳鶯臉書,諮詢斷食善終進行方式。畢柳鶯表示,其實並非每位患者都適合斷食善終。例如自己曾遇過一位中風患者,因鼻胃管、尿管導致嚴重不適,但經過評估,該名患者只要好好進行復健,有機會撤除維生管路,所以勸說該名患者,先積極復健。畢柳鶯表示,即是在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或美國安樂死合法的州別,多數也對使用資格設有嚴苛條件,不是每位病人申請都能獲准,此時斷食善終就是一種「自助安樂死」方式,為無法循管道安樂死的民眾,能夠自利救濟,脫離因病而苦、毫無生活品質的生活。另外,身心疾病患者也是斷食善終的排出對象。畢柳鶯表示,即便在安樂死合法的國家,對心理疾病患者執行安樂死,多會相當謹慎,僅有極少數國家會讓嚴重心理疾病患者申請安樂死,主因是身心疾病有許多方式可以完成治療,若真的沒有治癒可能,才會考慮安樂死或斷食善終。畢柳鶯小檔案現職衛福部台中醫院復健科資深教學醫師學歷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周佩怡腳本撰寫:林琮恩音訊錄製:周佩怡
-
2024-03-20 養生.健康瘦身
168斷食法恐致心血管疾病!誰適合間歇性斷食,如何進行?醫師分析不同族群風險何在
近年來相當流行的168斷食法,每日集中於8小時內吃完三餐,其餘16小時不進食,只能喝水與無熱量的飲料。這種方式又稱為「間歇性斷食法」,透過調整進食時間來達到減重目的,許多藝人都採用執行,在短時間內瘦身有成。168斷食法怎麼吃?168斷食時間分配:強調8小時可安心享用美食,在斷食16小時內,清空腸胃並進一步促進脂肪燃燒。好處:有助於改善血壓、降低胰島素幫助血糖控制。採用「168斷食法」者 死於心血管疾病風險增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分析美國超過2萬名成年人的數據,指出與非間歇性飲食者相比,採用「168斷食法」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91%。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世霖表示,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本身就有血管狹窄、血管硬化等問題,在8個小時內吃完一整天的量,容易影響血糖、血壓波動,而禁食時間太長可能導致饑餓、疲勞和虛弱。進食8小時、禁食16小時的做法,可能會產生高血壓、低血壓;有些人以為進食時間可以隨意吃,結果攝取過多油炸及高糖的垃圾食物,反而有害健康。張世霖提醒,輕症的心臟病患者可以進行間歇性斷食法,但是建議加強配戴監測系統測量一整天的心跳、血壓變化,注意隨時補充水分。但曾經發生心肌梗塞、患有高血脂的人,不建議用這種方式來控制體重,恐加重身體負擔。不是每個人都適合168斷食法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石光中表示,168斷食法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高血糖、糖尿病患者勿嘗試,尤其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會產生酮酸中毒。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若是體型肥胖,執行時間不超過二周;體型瘦弱者不宜進行,影響營養吸收。一般正常人執行168斷食法不要超過2個月,最好「見好就收」,避免脂肪溶解,出現倦怠、嗜睡、活動力變差。石光中強調,心血管疾病患者應均衡飲食,執行168斷食法會改變荷爾蒙分泌,且提升腎上腺素會讓心臟收縮力上升,等於「做更多工」,刺激心臟跳得更快。4族群不適合進行「168斷食法」.高血糖患者.高血脂患者.曾經發生心肌梗塞.糖尿病患者:第一型糖尿病患會產生酮酸中毒。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若是體型肥胖,執行時間不超過二周;體型瘦弱者不宜進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20 養生.健康瘦身
學會看體脂肪數據,半年減掉10公斤!男女體脂肪標準表看這裡
身上又多了許多不必要的贅肉?即使開始節食也不見得就能在短時間內瘦下來。除了土法煉鋼的「少吃、多動」之外,多了解一點「身體的數據」,其實也可以幫助讓減肥更有效率,瘦下來之後也不容易復胖!減肥熱量控制在多少才會瘦?減肥時最苦惱的就是熱量控制,吃太少容易餓,吃太多又瘦不下來,到底吃多少才是最好的?與其看別人怎麼做,其實不如搞清楚自己「該吃多少」最準確,基本上,想要了解自己每天攝取多少熱量才會瘦,可以有兩個作法:第一個是「每天只吃基礎代謝」的熱量,第二個則是「用間歇式斷食的作法,每週固定兩天只吃500大卡」。每天只吃基礎代謝的熱量這個作法適合有固定作息的人,可以安排每天固定攝取的熱量。所謂的「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是指即使我們進入冬眠狀態,心臟還是要跳動、肺部還是要呼吸,這些器官的活動所消耗的熱量。所以如果每天只吃維持身體基礎機能的熱量,我們多消耗的熱量,就會從身上的脂肪拿出來用。基本上一公斤體重約等於7700大卡,如果每天都能多消耗500大卡,大概15天左右就能扎實的瘦一公斤,半年就能減掉10公斤!● 男性:基礎代謝率 = (10 × 公斤體重) + (6.25 × 公分身高) - (5 × 年齡歲數) + 5● 女性:基礎代謝率 = (10 × 公斤體重) + (6.25 × 公分身高) - (5 × 年齡歲數) – 161間歇性斷食不過如果常常有應酬的人,無法每天只吃基礎代謝熱量,可以考慮採取「52斷食法」。一週五天正常進食(但建議也控制在2200~2400大卡以下),另外兩天(可以不連續)只攝取500大卡。500大卡可以分成幾次來吃,或是一次吃完,但必須嚴格控制攝取的熱量。2022年體脂肪標準表!如何用數據幫自己減肥?不過用了基礎代謝率,可能還是會遇到減肥瓶頸。這時候就要看看自己的身體指數。在看自己有沒有過胖的時候,大家可能會先想到「身體質量指數(BMI)」,不過在減肥的過程中,更需要注意的是「腰圍」,以及「體脂肪」。當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大於80公分,就代表腰圍過寬。腰圍過寬,顯示內臟脂肪過高,容易產生脂肪肝、甚至演變成肝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而體脂肪是指身上的脂肪量,不但體積大、讓人看起來胖,也會造成身體的各種疾病。根據國健署的統計,台灣跟國外比起來,BMI正常的人雖然較多,但體脂肪超標的人卻差不多。這代表即使BMI正常,也有不少人體脂肪是超標的。男性體脂肪標準女性體脂肪標準減脂光少吃沒效,要靠運動!其實運動所消耗的熱量不如想像的這麼多,可能跑步跑了一小時也才消耗了200多大卡,要靠運動「減體重」並不容易。但如果你是屬於體脂肪過高的人,運動就很重要了,因為運動可以幫助消去脂肪,讓你卡關的體重可以繼續往下掉,同時增加的肌肉量也能幫助增進基礎代謝率,打造「不易胖體質」,堅持運動的天數越久,效果越明顯。控制熱量、持續運動還是瘦不下來?檢查你的地雷飲食習慣一、 飲食速度過快。二、 不吃早餐但吃宵夜。三、 愛吃零食。四、 愛喝含糖飲量或吃甜點。五、 常吃水果。六、 不吃澱粉,但狂吃紅肉。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延伸閱讀: 組織胺不耐是什麼?是過敏嗎?想避免,「高、低組織胺食物」一次看 不吃早餐,更能燃燒脂肪?醫學博士:14天堅持這5原則,輕鬆達成間歇性斷食
-
2024-03-13 焦點.生死議題
有一種愛是放手!讓家人「斷食善終」,漸進式斷食在21天後滿足的安詳往生
目前全國有五千多人戴著呼吸器、插著鼻胃管躺在慢性呼吸病房,有數十萬人無意識插著人工餵食管、全身蜷曲躺在安養中心或家中,無異人間地獄。感謝聯合報重視此議題,日前採訪各家意見發表對「斷食善終」的看法。藉此篇幅作更詳細的說明,釐清一些誤會。漸進式斷食,在21天後滿足的安詳往生我的母親因為小腦萎縮症癱瘓在床,吞嚥困難,不願意落入插管臥床的無品質、無尊嚴狀態,因此採取漸進式斷食方式在二十一天後滿足的安詳往生。因為有家人親密陪伴,得到舒適的照顧,生死兩相安,符合善終的標準,因此撰文成書的時候,出版社建議書名採用「斷食善終」。此書出版以後,許多受苦的病人和家屬求助於我,在協助五十位病人自然善終以後,我將經歷寫成「有一種愛是放手」提供給社會大眾參考。目前已經協助一百五十七位病人斷食善終。病人分成四大類:一、帕金森氏症、失智症、漸凍症、多次腦中風、高位頸椎脊髓損傷、肌肉萎縮症等共十七位病人,因為身體嚴重失能、臥床痛苦、生活依賴沒有尊嚴、沒有品質,平均斷食二十四天後自然往生。二、癌症、心、肺、腎臟末期的病人十六位,即使接受了安寧的治療,痛苦仍然難以忍受,不知盡頭在哪裡,平均在斷食十六天以後安詳往生。三、老衰病人三十五位,睡眠越來越多,吃得越來越少,體力快速衰退,請家屬依照病人的需求想吃多少就多少,不要送醫插鼻胃管,不要勉強餵食。病人平均在十七天後自然往生。四、無意識插管臥床者八十九位,家屬依據病人的最大利益作「代理決策」撤除無治療效果的呼吸器或人工餵食管,病人平均在十五天以後自然往生。以上案例家屬都有提供病人身體、心理、心靈的照顧,有生前告別式,有做好四道人生。我提供「斷食程序與臨終照顧臨床指引」的文字檔給病人和家屬參考,盡量找到當地的「居家安寧團隊」到府評估、開家庭會議、簽署同意文件,然後才進行。過程中有線上群組,家屬隨時可以提問,團隊儘快回應或者到府訪視。有意識者自主決定不再進食或者老衰重症末期不想吃或者吃不下,這是憲法保障的基本人權,人有拒絕醫療的權利,也有拒絕飲食的權利。我國現行法律 仍保守面對善終有安寧緩和科專家認為這些人是加速死亡而反對。我的看法是畢竟每個生命有其不同的境遇,每個人有其個性與觀點。我們只要不違背倫理、法律,對他人無害,並沒有責任要去遵守「不加速死亡」這準則。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先進國家在有很好的安寧緩和醫療情況下還是通過了安樂死的法案。沒有自主意識者被撤除維生醫療,有人認為沒有得到病人的自主意願,遊走法律灰色地帶。「安寧緩和條例」、「病人自主法」的實施,其目的就是希望病人不要被無效的維生醫療綁架,而失去的自然死亡的權利。所以在國外,原有名稱是「自然死法案」。我們以為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的人口太少(0.03%),造成善終困境。美國比我們先進,也只有百分之三十的人預立醫囑,那沒有簽署的百分之七十的人怎麼辦?當判定治療無效的時候,醫師會與家屬或代理人開會,由他們來作醫療決策,他們根據病人的個性,以病人的最大利益為考量,就可以撤除維生醫療了。台灣的家屬當然也享有這種權利,昏迷的病人送醫,要不要插管,要不要手術,不都是家屬代為決策的嗎?衛道人士認為無意識者是「被斷食」「被善終」,沒有得到病人的自主意願,不妥。但是事情總有先後,這些病人「被強制插管」活在地獄之中,我們並未徵得他們的同意,才應該受到譴責。至於有少數人不理解斷食善終的適用對象,如何正確的進行。期待大眾在進行前要作足功課,尋求居家安寧團隊協助,以求圓滿。有一點至關重要,所有這些家屬都是因為不捨病人苦,為愛而放手。減輕照顧壓力,絕非主要的考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延伸閱讀:🎧|老母親被迫餓了5天後忍不住偷吃⋯專家:斷食善終有倫理問題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