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9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新陳代謝
共找到
1103
筆 文章
-
-
2021-06-03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百年胰島素 翻轉糖尿病治療史
百年前,胰島素尚未問世,第一型糖尿病及嚴重第二型糖尿病無藥可醫,飢餓療法、草藥或偏方的效果都不好,第一型糖尿病病童往往發育不良併發酮酸血症,大部分的患者在三年內就以皮包骨外觀逝去。 人體胰島素是不可或缺的荷爾蒙,不僅可協助細胞吸收及代謝葡萄糖,也能調節蛋白質及脂肪代謝,正常胰臟β 細胞會據血糖高低自動調節胰島素分泌。 「胰島素治療讓糖尿病人有機會與正常人共同老去,是劃時代重要發現,胰島素發現者班亭醫師因此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新陳代謝醫師張道明說。 隨科學進步,胰島素藥物一路從動物胰島素、人胰島素,演變到基因工程改造胰島素類似物,模擬生理胰島素,減少低血糖風險;如今的筆型注射器,幾乎無痛感,彷彿被蚊子叮一下。 短效、超長效、預混胰島素演進 治療更彈性 不同胰島素有不同特性,包括速效型、中效型、長效基礎型、預混型及新型的二合一胰島素等,可依病患狀況及飲食、活動量選擇。接受最合適胰島素,才能治療兼顧生活品質。 張道明將速效胰島素形容成短跑賽手,餐前施打,吃下食物五至十分鐘作用,降糖效果在30至90分鐘間最高峰,約四小時藥效消退,若一日三餐就得打三針,控制進食產生的高血糖。 超長效基礎胰島素則像馬拉松賽手,通常每天打一針,注射時間彈性,餐前、餐後、早上或晚上皆可,作用時間可超過一天,藥效平均分布在每個時段控制血糖,低血糖風險較低。 預混型胰島素是在一支注射筆中以固定比例混合速效型及中效型胰島素,打一針就能達到控制餐前及餐後血糖效果。少挨針的代價是需配合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以免低血糖找上門。 二合一胰島素由預混型胰島素改良而成,保留少挨針優點,改善低血糖缺點,隨餐打一針兼具速效和長效特性,有助控制餐後血糖及全日穩糖。留意低血糖風險 尤其無症狀低血糖更要小心 延伸閱讀:百年胰島素特輯 糖友疑問大解密嚴重低血糖是醫師、糖友的惡夢,就像溺水時腦部缺氧一樣,一轉眼就可能昏迷。張道明說,因低血糖路倒送急診的糖友,即使救治也不見得每次能幸運搶救回來。 飢餓、發抖、頭暈是低血糖初期警示,提醒糖友快補充食物。但少數糖友會出現「無症狀低血糖」,低血糖悄無聲息找上門,渾然不知應進食,血糖繼續下降,易造成意外或死亡。 張道明特別提醒,曾經反覆發生低血糖、肝腎功能不佳、高齡長者或有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的糖友等都是無症狀低血糖高風險族群,平時照護應特別留意,避免低血糖發生。 打了不成癮 打破迷思 台灣超過230萬人罹患糖尿病,九成以上是第二型糖尿病,卻有超過半數糖友長期控糖不佳,導致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以及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 「打了胰島素會洗腎、失明?」「胰島素會成癮要打一輩子?」「第一型糖尿病才打胰島素,第二型糖尿病不用打胰島素」張道明說,這些都是民眾對胰島素注射治療的迷思。 事實上,胰島素治療不會成癮也不會傷害器官,胰島素是第一型糖尿病唯一治療藥物,在第二型糖尿病治療也佔重要地位,但很多第二型糖友卻因迷思拒絕胰島素治療。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口服用藥失效後,才接受胰島素注射治療,此時體內β細胞早已失去自主分泌胰島素功能,只能持續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並非打胰島素會成癮。 胰島素是降血糖最有效藥物,急症住院也會打胰島素快速控制血糖「救急」,等到急性感染改善且血糖穩定時可再評估改回口服降血糖藥,因此並不是接受胰島素注射就得打一輩子。 他強調,胰島素是每個健康的人身上都有的天然荷爾蒙,不會傷害身體器官。眾所皆知孕婦用藥須謹慎,以免傷到脆弱的胎兒,但很多人不知糖友懷孕時最安全控糖藥是胰島素。 有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友及早適時接受胰島素治療,不僅可避免高血糖傷害身體,還能讓β細胞恢復分泌胰島素功能,得以自主調節血糖能力,其中一部分的糖友甚至可以不靠打針吃藥也能維持血糖平穩。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曾有位20多歲年輕人因高血糖急症住院接受胰島素治療,出院後胰島素逐漸減量,數月後血糖恢復穩定而停藥,後續追蹤不需要吃藥或打針也能維持正常血糖。 經過百年來的發展,現在的胰島素治療進步很多,不僅不痛也相當方便使用,胰島素治療搭配飲食控制及血糖監測,可以幫助糖友安全有效的控制血糖。【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6-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戴口罩這5種運動不適合做! 醫曝3關鍵:躲過警察躲不掉風險
本土新冠疫情持續,目前全國三級警戒延長至6月14日,民眾外出需全程配戴口罩,不過日前卻傳出有民眾戴著口罩慢跑,昏倒在地無呼吸心跳。對此,重症醫師黃軒表示,有五項運動建議不可配戴口罩,除了會增加吸吐氣的阻力而影響體力外,還可能成為病菌破口,鼓勵民眾實施「居家運動」。黃軒在臉書發文表示,根據《新加坡專家學者意見》內容,建議從事「快跑」、「慢跑」、「騎車運動」、「瑜珈等靜態運動」及「爬山」等運動項目時,禁止配戴口罩,他也補充提醒,外出戴口罩的活動,只適用於散步、慢步。黃軒進一步指出,運動時不建議配戴口罩,原因包含一、口罩會增加「吸吐氣的阻力」,肺部做功的能量會增加,使體力更易耗損;二、若配戴的是N95,做低活動量的運動時,氧氣濃度會降低、二氧化碳則會增加,導致身體新陳代謝速度增加,耗損龐大的體力去代償氧氣的不足。而第三點,黃軒點出,戴著囗罩時需要更用力地呼吸喘氣,不斷張大口吸吐空氣的動作,將使口罩很快就會被口水、汗水,甚至是鼻水浸濕,病菌可能將隨著水氣進入口罩,失去原本的防護力。黃軒強調,如果民眾擔心外出未戴口罩被抓,硬是戴口罩去運動,雖然能躲過警察的罰單與糾正,但恐怕仍躲不過自己的身體健康危機,因此在疫情擴大的情況下,他鼓勵民眾還是盡量在家運動,避免風險。
-
2021-06-01 養生.營養食譜
大小朋友宅在家補充營養素 國健署:3款健康點心DIY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全國防疫警戒第三級延長至6月14日,大小朋友居家上班、上課,在家時間增加,國民健康署提供3款營養點心,鼓勵親子同做健康料理,讓小朋友更願意吃下自己做的餐點,補充重要營養素,吃出保護力。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這次設計3款營養點心,包含燕麥堅果餅乾、馬鈴薯披薩以及五榖黑豆飯糰,不僅可以補充營養素如維生素B群、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還可以保持細胞健康、抗氧化、維護腸道健康,提升抵抗力,更能避免小朋友吃下高熱量的零食,增加大小朋友「宅食光」的樂趣。●第一款:燕麥堅果餅乾用湯匙將熟香蕉壓成泥,混合燕麥片、南瓜籽等材料成糰後,戴上手套整成圓餅狀。羅素英表示,燕麥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助於調節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南瓜籽增添口感外更能補充礦物質鋅,幫助抗發炎。●第二款:馬鈴薯披薩家長切好馬鈴薯厚片取代餅皮,再讓小朋友鋪上色彩豐富的餡料和起司絲,餡料可加入洋蔥、胡蘿蔔、花椰菜等蔬菜,或用冷凍蔬菜代替,可以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有助於保護腸黏膜細胞與調節腸內細菌,維持腸道健康。●第三款:五榖黑豆飯糰足夠的蛋白質是構成免疫細胞的重要原料,黑豆、毛豆、黃豆等乾燥豆類,是絕佳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建議每餐攝取約1個手掌心大小的豆魚蛋肉類食物;小朋友捏飯糰的過程中,同時訓練手部肌肉和其他感官。針對日常飲食,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醒,民眾可透過「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從六大類食物攝取足夠的營養,強化抵抗力。
-
2021-05-31 醫療.新陳代謝
世界無菸日/朱志勳:台灣糖尿病患者一成三在吸菸,併發症機率高
糖尿病是台灣人十大死因的第五名,全國病友人數已飆破230 萬人,但醫師發現,部分患者雖積極透過藥物和飲食控制,卻忽略了吸菸對血糖控制的影響,不肯戒菸的結果,反而造成併發症。高雄榮總新陳代謝科主任朱志勳表示,推估台灣糖尿病患者的吸菸率在一成三左右,臨床經驗發現,通常不吸菸的患者糖尿病都可以控制得不錯,但吸菸的患者雖然努力注意飲食、積極運動,也很配合用藥,卻因戒不了菸,很多的努力都是功虧一籄,發生併發症的機率很高「不吸菸和有吸菸的患者,真的有差。」他解釋,糖尿病預防和治療的關鍵是控制血糖,但吸菸會影響胰島素的分泌,干擾對血糖的控制,增加糖尿病的風險,更會造成併發症,包括蛋白尿、腎臟和心臟功能衰退、眼經病變與神經病變等,更嚴重的併發症是血管循環惡化,導致腳部傷口潰爛,到最後發生糖尿病患者最怕的噩夢─截肢。在新陳代謝科行醫多年,朱志勳以往看診時,總會轉介吸菸的糖尿病患者到戒菸門診,但多數患者嫌麻煩,往往戒菸門診只去一次就不了了之,「後來我再叫患者去戒菸門診,他們就只是跟我笑一笑。」這讓朱志勳很無奈,於是他認為,何不就在新陳代謝科讓患者就地戒菸?今年起高榮糖尿病中心便正式把戒菸加入患者的照護流程,中心有完整的醫療照護團隊,每位醫師和衛教師都先接受訓練,取得戒菸證照,可以更有效幫患者戒菸。他說,患者因為不必再轉去戒菸門診,戒菸的意願也大為提高,而且慢性病患者會定期回診追蹤拿藥,和醫師之間的醫病關係較穩固,戒菸成功率連帶地大大提高。朱志勳有一位親戚長輩,因為家族遺傳而患有糖尿病,多年來他始終配合用藥也控制飲食,但偏偏戒不了菸,前陣子突然發生嚴重的心肌梗塞,緊急送醫發現竟是三條大血管堵塞,手術後在加護病房住了好幾天才脫離險境。鬼門關走了一遭的這位長輩也才相信,原來光靠吃藥控制是不夠的,唯有戒菸,才能把併發症的風險降到最低。近來台灣的新冠疫情死亡病例快速增加,朱志勳提醒,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死亡率較高,吸菸更是新冠肺炎重症的高危險群,因此糖尿病病友如果又有吸菸習慣,等於是雙重高風險,未來對抗Covid-19 是一條很漫長的戰役,民眾一下要盡早戒菸。他也說,戒菸必須有很強的決心,但吸菸是一種癮,戒菸真的很難,光靠意志力並不夠,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現在國健署已啟動二代戒菸,可以提供藥物和衛教團隊等輔助,只要戒菸者有決心、肯主動求助,各大醫院都願意幫助民眾戒菸,戒菸的路一定會比較好走。
-
2021-05-31 癌症.肺癌
世界無菸日/傅彬貴:肺阻塞、肺癌、肺氣腫病變都與吸菸有關
很多老菸槍在戒菸門診總是滿口答應戒菸,但往往一出了診間就反悔,台中榮總評估發現,參與過戒菸門診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仍有50%斷斷續續在抽菸,因此戒菸應與專業科別結合,在患者的疾病治療流程加入戒菸,才能事半功倍。中榮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傅彬貴投入戒菸防治多年,他說,傳統的戒菸模式是由醫院開設戒菸門診,只能被動的等候病人上門,或是由胸腔科轉介有需要的患者到戒菸門診,但他在胸腔內科收治患者的經驗發現,戒菸門診功的成功率不高。「因為戒菸門診的患者不會回診,不然就是半途而廢,」傅彬貴感慨地說。多年前他已在思考,何不讓胸腔內科直接來參與患者的戒菸照護工程?他也認為推動戒菸是每個醫療人員的責任,並非只是家醫科或戒菸門診的事,尤其菸害對肺部造成的傷害太大,包括肺阻塞、肺癌、肺氣腫等病變都與吸菸有關,胸腔內科更應該主動出擊105年起,傅彬貴先從胸腔科出發,把患者的疾病治療流程與戒菸結合,在胸腔科的診間裡,協助有菸癮的肺部疾病患者戒菸。109年,中榮擴大成立戒菸治療管理中心,推動「渥太華模式」,以疾病別為主的五大部科(心臟科、新陳代謝科、腎臟科、胸腔科、精神科等)實行就地戒菸模式。如此一來,醫院不再只是在戒菸門診中被動的等待患者上門,而是主動出擊。傅彬貴說,第一步先由各專科醫師取得戒菸證照,接著直接在各自的門診提供戒菸服務,把戒菸併入疾病照護的常規流程內。他分析說,相較於傳統戒菸門診的患者不太願意回診,專業科別的患者回診率高,醫病關係穩固,例如胸腔或心血管等慢性病患者必須定期回診追蹤拿藥,尤其民眾生病時最有意願戒菸,因此這時最適合由專業科別從疾病端介入戒菸醫療,在每一次回診中進行衛教、開立戒菸藥物,再配合患者戒菸動機強、回診率高,戒菸成功的機率就能大幅提高。此外,吸菸者戒菸困難的關鍵來自尼古丁成癮,戒菸必須經由專業的醫療照護流程,傅彬貴表示,靠意志力戒菸的成功率只有3%,渥太華模式的另一重點,正是以科學和醫學的理論基礎協助民眾戒菸,因此在中榮接受戒菸治療的成功率高達六成,是靠意志力的20倍。5月31日是世界戒菸日,今年以Commit to Quit為主題,正值新冠疫情在台灣爆發;傅彬貴特別提醒,新冠病毒主要攻擊人的肺部,而尼古丁會在吸菸者肺部形成Covid-19病毒的受體ACE-2,因此大大增加了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更成為重症的高風險族群。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顯示,新冠肺炎的死亡病例中,45% 是吸菸者,國際研究更證實,吸菸者感染新冠肺炎引發重症的風險是非吸菸者的2倍,死亡風險也有1.98倍。
-
2021-05-31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慢病主題館【治療】世界無菸日|慢性病患就地戒菸 成功率6成
台灣吸菸盛行率十三%,但心血管、神經、胸腔等專科醫師一致表示,吸菸是各種慢性病的高度危險因子,若不盡早戒菸,慢性病隨時來襲,更影響治療成效,近年各大醫院專科推動慢性病患者在專科診間就地戒菸,不但疾病發作風險下降,戒菸成功率最高可達六成。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台灣心肌梗塞患者的吸菸率達四十%到五十%,尼古丁會造成動脈硬化、血管收縮和血管栓塞等問題,心血管疾病患者若能戒菸,發病率將可降低三成,效益比控制三高還大。高雄榮總院新陳代謝科主任朱志勳也說,吸菸會影響胰島素的分泌,干擾對血糖的控制,增加糖尿病發作的風險,更會造成併發症,包括蛋白尿、腎臟和心臟功能衰退、眼睛病變與神經病變等,更嚴重的是血管循環惡化,導致腳部傷口潰爛,到最後發生糖尿病患者最怕的噩夢─截肢。台灣腦中風學會、三總醫院神經科部主治醫師李俊泰解釋,腦神經要依賴氧氣和葡萄糖才能正常運作,香菸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會影響氧氣供應、造成血管收縮,進而嚴重影響腦神經,因此腦中風、失智和巴金森氏症患者,一定要遠離香菸。以往各醫院開設戒菸門診,只能被動等待癮君子上門,或由各專科轉介有需要的患者到戒菸門診,但患者轉介後的戒菸成功率很低。台中榮總的調查顯示,參與戒菸門診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仍有五十%斷斷續續在抽菸。台中榮總去年成立戒菸治療管理中心,推動「渥太華模式」,心臟科、新陳代謝科、腎臟科、胸腔科、精神科等主動出擊,醫師門診時把戒菸併入疾病照護常規流程,讓患者「就地戒菸」,戒菸成功率達六十%。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等八大醫學會合作推動心血管專科醫師的戒菸訓練計畫,辦理戒菸服務競賽,三年來共協助近七千人戒菸。【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5-31 醫療.心臟血管
世界無菸日/老菸槍戒半年 心臟病發機率減半
癮君子想靠意志力戒菸總是失敗,或因為感受不到戒菸效益而放棄。醫師提醒,香菸中的尼古丁會讓人成癮,靠意志力戒菸的成功率只有三%,因此一定要尋求專業醫療團隊協助,戒菸的效益立即可見,只要停止吸菸廿分鐘,血壓和心跳即可恢復正常。高雄榮總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薛光傑表示,香菸的尼古丁等同毒品,雖會為人帶來短期的情緒穩定、注意力集中,但比起大麻、安非他命更容易成癮;而且戒菸者也會出現戒斷症狀,包括情緒起伏、暴躁、憂鬱、失眠等,因此很難靠著意志力戒菸成功,必須透過專業協助。台中榮總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傅彬貴也說,民眾若只靠個人意志力戒菸,成功率僅三%,但醫護團隊從用藥治療與衛教指導雙管齊下,成功率一定會比較高。薛光傑說,只要停止吸菸廿分鐘,血壓與心跳可恢復正常,如果兩三天不吸菸,肺部的一氧化碳濃度會跟著下降,如果戒菸能再維持兩三個月,肺功更會明顯好轉,老菸槍若持以恆戒菸半年以上,心臟病發病機率會減少一半,如果再進步到五至十年不抽菸,罹癌機率也會降低一半。高雄榮總新陳代謝科主任朱志勳則建議,戒菸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國健署已啟動二代戒菸,可提供藥物和衛教團隊等輔助,各大醫院都願助民眾戒菸。
-
2021-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本土確診連七日破百 國泰、振興推遠距視訊看診
本土疫情升溫已連續七天破百例確診,許多醫院降載因應疫情,但慢性病等患者有看診需求。國泰醫院即日起至本月28日止,提供11個科別視訊診療服務;振興醫院則提供「所有科別」門診病患視訊診療服務,有助減少慢性病患進出醫院頻率,降低疫情風險。國泰醫院表示,今起提供心血管中心(含心臟內、外科)、小兒科、老人醫學科、內分泌新陳代謝科、耳鼻喉科、呼吸胸腔科、泌尿科、神經外科、復健科、精神科等,11個科別視訊診療服務,暫訂實施期限至28日止。國泰醫院說,如果病人需開立處方用藥,再由病人或家屬3日內攜帶健保卡至院繳費、領藥,有需求民眾可洽專線02-27082121分機5180,由專責護理師評估病人健康情況,以及是否適合視訊診療後協助安排。振興醫院則是提供,「所有科別」的門診病患皆可利用視訊門診服務,看診費用與到院看診完全相同,並有健保給付。院方表示,只要至APP Store或Play商店下載「振興醫療APP」,註冊成為會員後,不論初診、複診或是老人、小孩,甚至失能患者,皆能使用這個APP服務完成看診。振興醫院表示,打開APP後點選「視訊掛號」,選擇想要看診的醫師,醫師便會在預約時間,主動用視訊的方式看診。另提供兩種領藥服務,可以選擇到院在戶外的「藥來速」窗口領藥,或是由醫院郵寄到府(郵寄費由院方吸收)。針對需要觸診或聽診的患者,振興醫院指出,面對面的看診還是最理想的方式,光憑視訊有時無法做出正確的診斷。因此,視訊門診最適合慢性、穩定老病號的藥物調整,以及已經做過檢查,需要判讀或尋求第二方意見的患者。
-
2021-05-19 養生.健康瘦身
吃飯時做這件事更有利減肥!醫:有助刺激大腦的「飽食中樞」
能輕鬆改造身體的方法,就是我大力推薦的蛋白質減重法。其原理主要是將早餐換成蛋白質菜色而已,不需要特別的運動。 將早餐換成低熱量的蛋白質菜色,就能減少一整天攝取的總熱量!而且在一日之計的早晨攝取蛋白質,每天的各種活動(例如走路、拿包包、曬衣服)都會變成增加肌肉的運動。 假設晚餐也吃雞胸肉或豬菲力這類高蛋白質、低脂肪的菜色,中午就可以自由地吃。如此一來,不用太努力限制熱量的攝取,也能得到明顯的減重效果。 蛋白質需要與維生素B2、B6、B12這類維生素B群一起攝取,才能完成熱量代謝的循環。 但其實植物性蛋白質幾乎不含維生素B群,所以與動物性蛋白質、牛奶、大蒜、鮭魚一起攝取,才能促進蛋白質的代謝。 能活化蛋白質與強化肌肉、骨骼的維生素D也非常重要!魚類通常富含維生素D,像是小魚干或沙丁魚都能幫助我們攝取維生素D。 蛋白質的合成也需要鋅、鐵這類礦物質,牡犡、海苔的鋅可讓蛋白質充分發揮效果,所以非常建議與蛋白質一併攝取,豬肝、貝類的鐵也是胺基酸轉換成腦內神經傳遞物質所需的礦物質。 再者,能幫助脂肪燃燒的肉鹼是由離胺酸這種胺基酸組成,但也需要維生素C從旁輔助。 若說到維生素C,奇異果、蜜柑、草莓、柿子、橘子、蘋果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也富含有助美白與整腸維生素A、膳食纖維、礦物質、具抗氧化效果的植物性化學成分,所以很建議與蛋白質一併攝取。 此外,雖然大部分的人都視醣質為減重之敵,但也不能忘記攝取。 攝取過多的醣質固然會讓體脂肪上升,但長期醣質不足,身體就會自動切換成節能模式,屆時連蔬菜所含的些微醣質都會轉換成體脂肪。 一如前述,醣質也有緩解空腹感的效果。與蛋白質一起攝取含有醣質的水果或碳水化合物,就是一份飽足感十足的早餐,能讓肌膚看起來水潤有彈性的玻尿酸也是醣質,所以想美白的話,請與蛋白質一起攝取! 不過前面也提過,蛋白質會在體內分解出氮,而排出氮的器官是肝臟與腎臟,氮也會讓尿酸上升,所以攝取蛋白質的時候,要盡量避免攝取讓尿酸上升的食物。 此外,若是和蛋白質一同攝取大豆食品,也會導致體內的氮增加,所以也不太建議一併攝取。 若不經咀嚼,我們的口腔就不會分泌唾液。唾液含有許多健康成分,其中之一就是「澱粉酵素」這類消化酵素,當澱粉酵素增加,胃與小腸的負擔也會跟著減輕。 而且唾液還有能減少脂肪、增強肌肉、改善膽固醇數值、提升免疫力的成長激素「IGF-1」(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幫助骨骼、牙齒再石灰化與促進皮膚新陳代謝的青春激素「腮腺激素」、促進皮膚細胞再生的「EGF」(表皮生長因子)這些生理活性物質,所以才將唾液稱為「萬能激素」。 充分咀嚼食物可讓大腦的血流量增加,刺激大腦的飽食中樞、記憶力相關的海馬迴與抗壓性相關的杏仁核,讓我們遠離肥胖、提升精氣神以及增強抗壓力。 若是早上總是很匆忙,喝杯自製的蛋白質飲料也是不錯的選擇;但如果行有餘力,不妨來份需要充分咀嚼的蛋白質早餐吧。 《延伸閱讀》 .睡不到5小時變胖機率增50%!醫教3招睡好覺打造易瘦體質 .早餐吃蛋有助減重?怎麼吃?日醫:維持肌肉量是關鍵! 以上內容由 土田 隆 著,采實文化《奇蹟蛋白質減重法》授權提供,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18 醫療.新陳代謝
為何餐後血糖總是高?醫師提醒幾點原因要注意
「醫師,我今天要看抽血報告。」四十多歲的王先生說。「你的空腹血糖有達標,」醫師翻開病歷說,「可是糖化血色素8.2%,比較高喔。」「什麼?糖化血色素又超標了!」王先生有點訝異,「怎麼會這樣?我在家驗的空腹血糖都很標準,為什麼糖化血色素降不下來。」檢視王先生的紀錄,空腹血糖的確都有達標。台中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傅家保醫師解釋,「如果飯前血糖正常,但是糖化血色素超標,問題大概就出在飯後血糖。」不只顧餐前,餐後血糖同樣重要為了降低糖尿病造成的慢性併發症,目前會把空腹血糖的目標訂在80-130 mg/dL,飯後血糖在180mg/dL以下,飯前與飯後的血糖差異最好小於60mg/dL,而糖化血色素建議小於7%。我們的血糖會跟紅血球裡的血紅素結合在一起,稱為「糖化血色素(Glycated Hemoglobin,簡稱HbA1c)」,傅家保醫師指出,由於紅血球的半衰期大概是120天,所以糖化血色素可以反應最近3個月的平均血糖值。飯前血糖與飯後血糖都會對糖化血色素造成影響,也就是說控制血糖不能只看空腹及餐前血糖,餐後血糖也同樣重要。「用個簡單的比喻來解釋,我們可以把血糖波動想像成海浪,假設餐前血糖很平穩,但餐後血糖很高,或是餐前跟餐後差距越大,超過60mg/dL以上,血糖波動就像是海浪,會破壞血管的內壁,較容易出現破損或動脈粥狀硬化。」傅家保醫師說明,「血糖越平穩越好,餐前跟餐後的差異最好不要波動太大。」餐後血糖高,這些原因要注意導致餐後血糖超標,常見的原因有幾個,包括食物的種類、烹調的方式、攝取的速度等。在食物種類方面,建議選擇原型的食物,因為越精緻的食物,越容易造成飯後血糖高,傅家保醫師說,例如吃乾飯比吃稀飯好、吃水果比喝果汁好。在烹調方式方面,越少烹調的食物,比較不會導致飯後血糖超標,採用蒸、煮會比煎、炸、烤來的好。進食的時候建議細嚼慢嚥,因為吃得越快,越容易吃下太多東西。傅家保醫師提醒,「飯後運動也要注意,例如快走有助於改善飯後血糖,但是激烈運動反而可能導致血糖升高。」想要穩定餐後血糖,首先必須找到導致餐後血糖高的原因有哪些,然後針對個別狀況做調整。再來就是調整藥物,目前有針對飯前或飯後血糖的血糖藥或胰島素,可以跟醫師詳細討論。傅家保醫師表示,「我們自己有做過研究,假設患者的糖化血色素在8.5%以上,甚至更高的糖化血色素,這時候的首要目標是控制飯前血糖,因為這類患者的飯前血糖對糖化血色素的貢獻可以到七成以上。可是,當糖化血色素大概在7至8%時,飯後血糖對糖化血色素的貢獻可以達到七成以上,所以會鼓勵患者驗飯後血糖,並積極控制飯後血糖。」控糖小技巧,配對血糖量測法為了瞭解血糖的狀況,糖友平時除了驗餐前血糖,也要記得驗餐後血糖。「最完整驗血糖的方式是每天三餐的餐前及餐後(開始用餐後的兩個小時),再加上睡前。但是,多數糖友大概不容易一天驗七次血糖。」傅家保醫師說,「所以會推出『配對血糖量測』。」「配對血糖量測」就是量週一早餐的餐前跟餐後,週二的午餐的餐前跟餐後,週三的晚餐的餐前跟餐後,然後週四、週五、週六,同樣分別量測早餐、午餐、晚餐的餐前跟餐後,週日再量早餐的餐前跟餐後。利用配對血糖量測就可以知道,一個禮拜中所有三餐的餐前跟餐後血糖,以及餐前、餐後的血糖的差異,方便調整飲食與藥物。善用胰島素,幫助血糖達標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按時服藥是控糖的幾項重點,面對起起伏伏的血糖,胰島素亦是幫助血糖達標的得力助手。人體本來就有胰島素的需求,控制飯前血糖的叫做「基礎胰島素」,因為不管有沒有吃飯,我們的胰臟都會持續分泌一定量的胰島素,傅家保醫師分析,進食之後,血糖上升,所以胰臟會大量分泌胰島素,讓血糖回復到正常的狀況,回復血糖的能力,就是取決於胰島素分泌的量。隨著患者胰臟功能慢慢退化,退化到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時,就需要補充胰島素。人類運用胰島素來治療糖尿病的歷史已經將近一百年,是相當有效的控糖工具,除了傳統胰島素外,目前還有「速效型胰島素」、「長效型胰島素」、「預混型胰島素」等新型胰島素。「長效型胰島素是當作基礎胰島素使用,有助穩定空腹血糖;速效型胰島素是當作餐後胰島素使用,可控制餐後血糖。為了滿足一整天的胰島素需求,可能需要打一次長效型胰島素穩定空腹血糖,然後再三餐後各打一次速效型胰島素控制餐後血糖。」傅家保醫師說,「為了提升便利性,也可以考慮使用預混型胰島素,預混型胰島素中包含長效型胰島素與速效型胰島素,有助減少施打次數,可一天打一至二次,且能彈性施打,幫助血糖及糖化血色素達標。」相較於傳統胰島素,新型胰島素藥效較穩定,出現低血糖的機會也較低。貼心小提醒「血糖達標沒?」是越來越多人重視的課題,為了減少糖尿病造成的各種併發症,務必做好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按時服藥、補充胰島素,且定期量血糖。除了關心餐前血糖,也要留意餐後血糖。避免血糖波動幅度過大,可減少心血管受到傷害,降低併發症發生的機會!原文:乖乖測血糖,為何控糖還是不達標?醫師圖文詳解搜尋附近的診所:
-
2021-05-13 養生.聰明飲食
抗疫情!增強免疫力不可忽視 美女營養師教你這麼吃
本土新冠疫情延燒,民眾除了勤洗手、戴口罩外,別忘了增加免疫力的重要。有關對抗冠狀病毒的營養素,美女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大蒜因含有「大蒜素」,每天可食用5公克大蒜(約2大瓣),對於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炎症、肺炎及肺結核等均有預防,以及治療之的功效。疫情來勢洶洶,民眾需顧好自己的身體,可以嘗試改變飲食方法,讓自己增強免疫力。程涵宇說,對抗流感病毒部分,可吃點人蔘,因人蔘含有多醣體、人蔘皂苷,具有增加免疫力、補氣與提升新陳代謝等功用,更能增強免疫調節活性,對微生物感染的保護作用。此外,維生素C是人體的抗氧化劑來源,對維持免疫系統相當重要。程涵宇說,維生素C具有抗發炎、抗病毒、抗菌、抗氧化等多項特性,有助改善情緒、提升活力,對於疫情時期緊張情緒有幫助。至於維生素C的食物攝取,程涵宇說,每天1至1.5顆奇異果,就能滿足衛福部建議的每日攝取量100毫克;芭樂也又很好的效果,建議食用每天一個拳頭大的芭樂,約能攝取含200mg的維生素C,可達最大的保護效果,吸收率約在70至90%。
-
2021-05-11 養生.健康瘦身
吃糙米、大番茄...怎麼都瘦不下來?營養師點名:你中了6大類「醣類陷阱」
掌握每餐熱量及醣量原則因為每個人的飲食生活型態大不相同,醣分攝取量也有很大的差異,鼓勵大家先戒精製糖食物,如:含糖飲料或精製糖點心等,再來採取漸進式減少醣量,才不會覺得一下子減量太多,覺得很困難或是無法長期執行而暴飲暴食,大家可評估自身原本的醣量攝取,選擇此篇裡的食譜來做做看喔!適合男性的減醣方法每餐熱量五百大卡、醣量中度低醣或低醣如果原本攝取的熱量及醣量較大,如:每餐澱粉量至少一碗飯的澱粉愛好者,建議先從溫和減醣的方式開始逐漸減量,可從一餐開始嘗試,再進展到三餐都是減醣的飲食計畫喔!若三餐都已經調整為減醣飲食,想再更積極追求瘦身成效者,可嘗試醣量控制每餐20∼30公克。適合女性的減醣方法每餐熱量四百大卡、醣量中度低醣或低醣如果原本攝取的熱量及醣量較大,如:每餐澱粉澱粉約接近一碗飯的澱粉愛好者,建議可從三餐中的一餐開始,再漸進式的進展到每餐都執行減醣飲食。適合想要有一定的瘦身成效者,能幫助開啟燃脂效果,此階段也適合需在短時間內緊急快速瘦身。因醣量相對較低,需評估青菜及蛋白質攝取量是否足夠,若有飢餓感,可適度搭配食譜中的低醣點心。容易混淆的醣類食物執行減醣飲食時,許多人會困惑究竟哪些食物有醣分呢?在六大類食物中,全穀雜糧類、水果類及奶類是屬於醣類食物,學習正確認識食物的分類後,才不會不小心落入醣類食物的陷阱喔!以下歸列出容易混淆的食物種類:.全穀雜糧類:皇帝豆、鷹嘴豆、紅豆、綠豆、豌豆仁、荸薺、蠶豆、菱角、栗子、蓮子、蓮藕、薏仁、馬鈴薯、山藥、芋頭、南瓜、玉米、地瓜、豬血糕、年糕、甜不辣、蘿蔔糕、米粉、冬粉、燕麥、藜麥、穀粉、小米、黑米、糙米、湯圓、麻糬。.水果類:枸杞、紅棗、黑棗、椰子、柿餅、桑葚、小番茄。.奶類:起司、乳酪、冰淇淋。.豆魚蛋肉類:毛豆、黃豆、黑豆、麵筋、麵腸、麵丸、烤麩、素雞、魚丸。.蔬菜類:長豆、四季豆、甜豌豆、牛蒡(屬於糖分高的蔬菜)、玉米筍、大番茄。.油脂與堅果種子類:花生(土豆)、酪梨、葵瓜子、椰奶、椰漿、杏仁、沙拉醬、蛋黃醬。六大類食物的分類,是依據富含的三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醣)、蛋白質及脂肪做區分,即使是有相同的食物名稱,像是小番茄及大番茄或玉米及玉米筍,因富含的營養素成分不同,食物分類上也會不同。營養師的減醣食譜1:番茄牛肉丸烹調器具:平底鍋作法:❶ 將洋蔥丁切碎、大番茄切丁。❷ 牛絞肉與洋蔥末攪拌均勻,加入大蒜粉、鹽、黑胡椒粒、百里香、肉豆蔻粉等,用手揉捏使具有黏性,稍微摔打增加彈性,再搓揉成圓狀,裹上一層麵粉。❸ 加熱平底鍋,放入牛絞肉丸,兩面各煎兩分鐘至七分熟左右就取出備用。❹ 將番茄丁放入鍋中,加入鹽、黑胡椒調味,加入番茄糊,並加入適量的水,使呈現稠狀,再加入牛肉丸。搭配五穀米作法:五穀米浸泡三十分鐘,電鍋內鍋放入五穀米四十克及水五十克,外鍋放一杯水。花椰菜飯作法:將花椰菜打成米粒狀,加熱平底鍋,倒入橄欖油將花椰菜飯炒熟後取出。營養分析中度低醣:熱量484kcal、含醣量50.5g、蛋白質32.3g、脂肪17.1g、膳食纖維5.9g低醣:熱量499kcal、含醣量31.8g、蛋白質40.7g、脂肪24.6g、膳食纖維9.1g營養師小叮嚀:這道料理運用許多辛香料,百里香中有抗氧化物百里酚、芹菜素等,肉豆蔻粉為中藥用食材具有健脾胃的效果,黑胡椒含錳,可促進新陳代謝,幫助脂肪燃燒。牛絞肉摔打出筋性後,會具有黏性,手掌可沾點水,較能揉成圓狀。營養師的減醣食譜2:泡菜番茄海鮮鍋烹調器具:深鍋作法:❶ 大番茄洗淨去除蒂頭、草蝦去除腸泥、金針菇洗淨去除蒂頭、豆腐切塊、蛤蜊泡鹽水吐沙、洋蔥切絲、大蒜切末、蔥切成蔥花。❷ 準備一個深鍋,放入橄欖油炒香,爆香大蒜末、洋蔥絲,再加入大番茄炒軟,燉煮二十~三十分鐘,中途可將大番茄以鍋鏟壓碎。❸ 放入蝦子、豆腐、泡菜、金針菇及蛤蜊燉煮5分鐘。❹ 最後撒上鹽、胡椒粉、蔥花即可。營養分析:熱量371kcal、含醣量24.0g、蛋白質35.2g、脂肪14.8g、膳食纖維5.8g營養師小叮嚀:泡菜除了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之外,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益生菌,在發酵過程中也會產生有機酸,有利於鐵、鋅吸收,而辣椒素也有助於脂肪燃燒。此款鍋物為適合四百大卡低醣飲食的一餐,也可以加入適量的南瓜、芋頭、山藥等,適量的好澱粉也有助於開啟脂肪燃燒!書籍介紹書名:營養師的減醣快瘦廚房:控醣穩糖,代謝好好!吃好吃滿還能狂瘦的終極飲食計畫作者:楊斯涵出版社:晨星出版日期:2021/01/12作者簡介/楊斯涵有10年臨床營養師的經驗,專長以照護糖尿病、減重為主,目前任職於桃園糖尿病健促機構診所,也曾擔任多場減重講座講師、參與減重營養企劃、線上減重諮詢、團體減重班等,也與健身房、企業、醫療機構等,有多樣化的減重合作 。平時對廚藝料理有濃厚的興趣,平時喜歡研究方便、營養健康又美味的料理方式,相信「健康的食物也可以很美味、美味的食物可以更健康」,熱愛將食物的營養素價值以健康美味的方式吃下肚,打破健康的食物一定不好吃的刻板印象。臨床營養門診時面對許多糖胖症病人需要控糖、降體重,因而開始研究符合簡單快速、健康美味、外食方便執行的飲食方法,而在臨床經驗中發現「減醣飲食」,為能夠方便執行,又能達到穩糖、降體重效果的飲食法,透過本書詳細介紹減醣飲食的原理、迷思、在家烹調、外食選擇的方法,為一本適合想要輕鬆降糖、體重控制的實用工具書喔!經歷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碩士國家高考營養師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合格衛教師肥胖專科營養師樂齡運動指導員桃園市營養師公會糖尿病主任委員同心分享廚房創辦人楊斯涵營養師部落格:dietiansherry.blogspot.com/楊斯涵營養師FB粉絲團:楊斯涵營養師的美味生活楊斯涵營養師IG:sherryo88延伸閱讀: 脂肪肝就是動脈硬化第一步!想維持乾淨血液,日本診所院長推薦5大食物
-
2021-05-09 養生.聰明飲食
有助平衡血糖、預防糖尿病 營養專家曝綠茶10好處
近年來,綠茶頂著健康食物的光環,備受關注。以下是紐約洋基隊的營養顧問、辛辛婭·薩斯(Cynthia Sass)總結綠茶對健康的益處。● 滿滿的抗氧化劑綠茶中含有大量多酚抗氧化劑,最為人所知的是「兒茶素」,可對抗身體的發炎反應,延緩衰老,還能保護細胞免受多種慢性病的損害。● 有利大腦健康除了咖啡因,綠茶還含有一種被稱為L-茶胺酸(L-theanine)的胺基酸,可產生鎮定作用。咖啡因和L-茶胺酸的組合也被證實可優化大腦功能,增強工作記憶、認知能力和提升情緒。而綠茶對抗氧化壓力的能力,也使其成為對抗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的金鐘罩。● 有助控制體重在人類和動物研究中顯示,綠茶可以加速新陳代謝,並刺激脂肪燃燒。它也與抑制食欲、阻止脂肪組織賴以維生的新生血管生成有關。● 可以防癌綠茶透過幾種關鍵方式預防癌症。一是避免細胞不正常增殖,進而發生癌變;二是綠茶有抗血管新生特性,可防止癌細胞擴散。● 增強免疫系統綠茶所含的抗氧化劑,具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可增強免疫力。它的抗菌特性還能預防口臭。此外,綠茶還可作為益生元,是腸道益菌的最佳食物。● 增強骨質密度綠茶中的抗氧化劑,已被證實可預防骨質流失並減少骨折風險。動物研究發現,適量攝取綠茶,可改善骨骼強度和質量。2020年一項研究,調查富含茶多酚的食物與骨質疏鬆症之間的關聯,結論指出酚可防止骨細胞氧化、減少發炎反應,進而維持骨密度,有利骨骼生成。● 有助平衡血糖、預防糖尿病一項整合研究,分析了過去17個關於綠茶的研究報告,找出綠茶與血糖、胰島素敏感性間的關聯,結論是綠茶有助降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色素(HbA1c)。另一項日本研究,追蹤1萬4000多名日本健康成年人長達五年,科學家發現,綠茶食用量與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成反比,顯示綠茶有助降低糖尿病風險。● 有益心臟健康研究顯示,綠茶可透過降低總膽固醇、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LDL)、三酸甘油脂來保護心臟。綠茶還能避免低密度膽固醇氧化,降低動脈硬化和心臟病發作的機率。● 讓肌膚年輕綠茶中的多酚可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UV)的侵襲,除了抗癌、抗發炎,還能預防衰老。綠茶化合物還能防止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分解,減少皺紋產生、維持肌膚彈性。● 與長壽相關有喝綠茶習慣的人,其細胞年齡比不飲用者年輕約5歲。日本研究還發現,經常喝綠茶的人更長壽。一項針對老年人的研究顯示,在研究進行的六年間,喝最多綠茶的人,死亡機率降低76%。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1-05-0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保護心肝寶貝 定期做腹超
旅客到阿拉伯遊玩,到了清真寺。旅客問導遊:「為什麼那麼多人在膜拜?又看不到阿拉在哪裡?」導遊:「阿拉無所不在!」有些東西是人眼看不見的,例如不可見光;有些東西是人耳聽不到的,例如超音波。人體很多器官是看得到、摸得到的,例如手、腳、眼睛、耳朵;有些是看不到但感覺得到的,例如我們會感覺心臟的跳動,會感覺肺部幫我們呼吸,會感覺尿道幫我們尿尿,大腸幫我們排便。但有些內臟器官深藏人體裡,看不到、摸不到、感覺不到,只有當它生病的時候,才發覺它的重要性。這其中,肝臟是個最典型的例子,因為它平常摸不到,也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直到有一天,小便像茶葉色,眼睛黃了,或肚子大了起來,才發現原來是心「肝」寶貝出了問題。肝臟功能是多方面的,例如它是人體合成蛋白質的器官,肝不好,會水腫,會有腹水,因為肝臟合成的蛋白不成。它也會合成凝血因子,肝不好,這些凝血所需的因子缺乏,因此肝硬化厲害或猛爆性肝炎,容易瘀青、易出血。肝也是人體解毒的器官,肝不好,人體新陳代謝產生的毒素無法排除,此時,蛋白質代謝的廢物淤積在血液內,流到腦部,造成肝昏迷,甚至死亡。肝這個器官也是B、C肝炎病毒愛好攻擊的標的,人體一旦感染B、C肝,輕則纖維化,重則肝硬化,最後導致肝癌逼人於死,人癌雙亡。面對感覺不到它存在的阿拉也好,肝臟也好,知道如何培養智慧,讓它可以為我們保平安是很重要的,對肝臟而言,最重要的是養成定期抽血及做腹部超音波的習慣,才能擁有好心肝,也才能到中東地區旅遊,拜見阿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4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5-07 癌症.其他癌症
沒有大脖子,也要注意甲狀腺結節?醫:年輕甲狀腺癌更兇,易淋巴轉移!
沒有大脖子 也要注意甲狀腺結節? 「明明沒有大脖子,也要注意甲狀腺問題?」頸部外觀腫大是一般人注意甲狀腺疾病的首要,然而,沒有明顯徵兆的甲狀腺結節,也可能隱藏看不見的「壞東西」?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杜青玲醫師指出,大體解剖研究中發現約50%具有甲狀腺結節。隨著年齡增長,甲狀腺結節盛行率會逐步升高,超音波檢查中近65%成人會發現甲狀腺結節。 杜青玲醫師說明,一般人若是在健檢時發現甲狀腺結節,建議找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接受甲狀腺超音波檢查,並透過細針抽吸抽出結節細胞,進一步確認是良性或惡性。一般說來,貝賽斯達細胞學分類 (Bethesda category) IV以上的甲狀腺結節,就會建議開刀治療。 杜青玲醫師表示,良性甲狀腺結節的定義,是惡性機率小於3%,所以不能全盤忽略惡性的可能性。再加上部份病人甲狀腺結節數量眾多,每顆結節良惡性不同,其中一顆結節是良性,不代表所有結節都是良性,病人務必要定期追蹤。 無論惡性良性 接受甲狀腺切除術後都要吃藥? 一旦細胞學檢查出惡性甲狀腺結節,甲狀腺全切除手術是第一線標準治療。杜青玲醫師說明,甲狀腺主管人體新陳代謝,因甲狀腺癌而切除甲狀腺的病人,術後需長期服用甲狀腺荷爾蒙,若未適當補充,病人可能會發生體重增加、怕冷、便秘、嚴重者可能心臟衰竭及昏迷。 杜青玲醫師表示,甲狀腺癌病人補充高量荷爾蒙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甲狀腺荷爾蒙可以抑制腦部分泌的甲促素,因為一旦甲促素過度分泌,很容易造成甲狀腺癌的復發。因此必須壓抑甲促素分泌,降低甲狀腺癌復發的風險。 因良性結節造成壓迫症狀而接受甲狀腺切除術的病人,術後需追蹤甲狀腺功能,若追蹤過程發現甲狀腺機能低下,必須補充甲狀腺荷爾蒙以維持正常生理機能,唯不用過度壓抑甲促素。 醫師提醒,補充甲狀腺荷爾蒙,要注意空腹單獨服用,通常建議一起床就吃藥,間隔1小時後再吃早餐,避免與其他藥物、食物共同食用。因甲狀腺癌而接受甲促素抑制療法的患者因接受較高劑量的甲狀腺素治療,易有骨質疏鬆,需適時補充維他命D與鈣片,需要時可接受骨質密度掃描檢查。 年輕甲狀腺癌更兇?恐易淋巴遠端轉移 甲狀腺結節無論是惡性或良性,一般人較難從外觀與觸感判斷,必須透過甲狀腺超音波來確定。杜青玲醫師指出,近年有20多歲發現甲狀腺癌的病人,健檢時發現甲狀腺結節,卻因為自身年輕不以為意,拖延3、4年後才確診為甲狀腺癌,需要接受甲狀腺全切除與放射碘治療。 杜青玲醫師提醒,年輕患者的甲狀腺癌有時更具侵犯性、細胞型態更兇,也容易有頸部淋巴結、肺部、骨頭轉移等狀況。提醒年輕人不可掉以輕心,忽略甲狀腺惡性結節的風險。倘若摸到頸部偏下方甲狀腺部位有腫塊,建議盡快至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接受進一步檢查。 《延伸閱讀》 .喉嚨卡卡檢查出腫瘤?哪些疾病是元兇?醫師指兩大常見原因 .甲狀腺結節需要開刀嗎?放著不管會變甲狀腺癌?醫師解答「大脖子」真相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06 養生.運動天地
少量多餐更助於減重?專家破解常見減脂迷思
減脂迷思人類在這幾千年來,一直在追求著體格精壯、肌肉發達的運動員身型。這是一個至高的標準,非常有吸引力是古代英雄、希臘神祇的標配外觀,沒人挑戰它的崇高地位,而我們迄今依舊崇敬著這樣的理想。在美國,肥胖率超過人口數的百分之三十五,並且逐年攀升。似乎只有天生基因像超人,或是願意為了健身犧牲奉獻、嚴守紀律,深入學習正確觀念的人,才能夠練出這種理想的體格。然而,別被這個論點給騙了,基因不是阻止你練出強健體魄的原因,想學健身知識也不難。在你看完這本書後,你就能學到所需的各種知識。也別擔心自己沒有足夠的意志力,這件事沒有你想像的難,雖然你不能天天吃批薩,也別夢想偶而練個幾下,就能擁有完美六塊肌。但是,只要能把握飲食和重訓要點,我們還是可以享受喜歡的食物,做自己喜歡的鍛煉,進而達到增肌減脂的目標。這是我寫書的原因,我想要幫助你改善體格,還有讓你的生活更美好。減脂是這個願景中的主要部分。若要實現這個目標,你不能盲從那些未經證實的流行節食法。方法錯誤很容易發生瘦了又胖回來的溜溜球效應。要徹底拋棄讓你變得虛弱、過重和沮喪的節食法。學會輕鬆、持續的減脂方法,你才能做自己身體的主人,讓過多的脂肪從此不上身。在幫助大家做到這點之前,我先得破除嚴重的減脂迷思,有些你聽過,有些你甚至試過,如果我們不先破除這些迷思,你可能會懷疑我接下來要講的事,更可能對書中的核心概念與減脂方法產生抗拒心理。現在,就讓我們一舉剷除這些害人不淺的謬論,祝福各位都能練就理想的身型。迷思 少量多餐更助於減重有沒有聽過:「少量多餐,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加速減脂的速度,還能控制食慾。」聽過的話舉手。這個理論很簡單:吃東西的時候身體會一直處理食物,因此若每幾個小時就吃東西,新陳代謝會一直維持活躍,對吧?,而且將一日三餐的量分成多餐食用也能降低想要大吃一頓的食慾,對吧?可是這理論在科學研究的面前卻完全站不住腳。法國衛生醫學研究院的科學家檢視大量文獻,針對許多研究的內容,比較各種飲食型態之間的差異,從一天一餐到十七餐都有。他們發現少量多餐吃個不停跟一天好好的大吃一餐,兩者沒有顯著差異。餐量少帶來的是小而短暫的代謝提升,而餐量大則會引起長而大的代謝高峰。因此將一天因消化而燃燒的熱量加總起來,飲食型態並不會帶來明顯差異。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的研究結果也支持這項結論,他們將受試者分成兩組:1.一組每天正常三餐飲食。2.一組每天三餐加三次的點心。兩組受試者維持相同的熱量赤字,在八週後完成實驗,數據顯示所有人的體重、脂肪、肌肉降低程度都沒有顯著差異。那少量多餐對控制食慾有幫助嗎?這需要討論兩個面向。先舉美國密蘇里大學的實驗來說明,研究人員讓受試者進行了十二週的節食減重計劃,發現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量可以控制食慾,但一日三餐或六餐對食慾則沒有影響。另外,美國堪薩斯大學也進行過性質相近的研究,旨在瞭解用餐頻率與蛋白質攝取量,對食慾、飽足感和激素反應的影響。他們也發現增加蛋白質攝取量可以提高飽足感,而一日六餐的飽足感不如一日三餐。但同時也有其他的研究發現一日三餐的飽足感較低,反而是增加每日用餐頻率可以提高飽足感,讓受試者更容易堅持減重計劃。某種程度上而言,你能堅持的飲食模式就是最好的飲食模式,在飲食頻率上更是如此。我身邊很多人喜歡一日四到六餐,我也是如此,也有人喜歡二到三餐,兩者都是恰當的。迷思 要運動才能成功減重如果你願意每天吃很少的食物,那麼不用做什麼運動,就能創造很高的熱量赤字。靠節食可以減下不少體重,不過,同時也會流失許多肌肉,這不是我們樂見的情況,原因有很多,而虛榮心當然也是很常見的原因。減重有成要控制飲食也要運動,而且不是任何運動都可以,在熱量赤字的狀態時,最好的運動是阻力訓練,這是一種提高肌力和肌耐力的方法。可以從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所做的一項研究中,看出節食時進行阻力訓練的益處,研究人員將二十位男女受試者分成兩組:1.第一組每週做四次一小時的有氧運動。2.第二組每週做三次重訓。兩組的飲食內容相同,十二週後,每個人都減了差不多的體脂肪,但有氧運動組卻流失九磅左右的肌肉,重訓組則沒有這個問題。還有其他研究也有同樣的發現,若想要快速減脂卻不想流失肌肉,就需要在減重時加入阻力訓練。迷思 有氧運動比重訓更有助於減脂這是上一個迷思的延伸,大多數人在開始運動減重時會選擇有氧運動,像是慢跑、游泳或騎自行車。這些運動都很好,問題是有氧運動對減重而言效益不大。有許多研究發現,人們在做心肺運動後,體重甚至會開始增加。過重者迷上的是燃燒熱量而不是變得更健康。光靠有氧運動無法明顯減重的主要原因為二:1.要補回運動燃燒的卡路里太容易了。猜猜看,快跑三十分鐘能消耗多少大卡?對於一個體重七十公斤左右的人來說,大約能消耗四百大卡的熱量,然而,只要一把堅果、一點優格和一個蘋果就能補回這些卡路里。或是如果你比較愛吃,幾片巧克力餅乾和一杯牛奶就能補足滿滿的四百大卡。我不是說減重時不應該吃堅果、優格、蘋果或餅乾,而是心肺運動並不如我們所期望的可以消耗大量的卡路里。 做有氧消耗的卡路里對減重有幫助,但你的目標不只是燃燒卡路里,而是要「減去體脂肪」,而若是吃得太多,有氧運動永遠無法幫助你減重成功。2.你的身體會對運動產生適應,並減少熱量消耗。研究指出在熱量赤字時,身體會提高能量的使用效能。也就是說你雖然做著相同類型的運動,但持續運動所需的能量卻會越來越少。這也意味著在同樣情況之下一直做同樣動作,你燃燒的能量比想像中更少,也讓你在減重過程中更可能大吃特吃或進度停滯。許多人會做更多的有氧運動來突破,以消耗更多的能量,讓減重持續進行,但是這樣做的同時也會加速肌肉流失,導致新陳代謝變慢。那重訓的情況又是如何?科學研究很清楚的指出這是很有效的減脂方式,那為何人們提到重訓就想到練太壯而非變苗條呢?答案很簡單,重訓並不是受歡迎的減重方法,因為它其實是很糟的減重方法,但它對加速「減脂」和保存肌肉卻有絕佳的效果。美國杜克大學的一項研究就完美說明這點。研究員招募了一百九十六位年齡在十八到七十歲之間、肥胖或過重的受試者,男女皆有,將這些人分為三組。1.第一組每週做三次阻力訓練,每次一小時。2.第二組每週以中等強度慢跑三天,每次四十五分鐘。3.第三組則是進行阻力訓練和有氧運動。實驗在八個月後結束,你猜哪一組減去最多的體重?不是第一也不是第三,體重減最多的是只做有氧運動的第二組。但是,他們也是唯一流失肌肉的一組。那再猜猜看哪一組減去最多體脂,而且還提高肌肉量?沒錯,就是同時進行阻力訓練和有氧運動的第三組。換句話說,你做有氧運動時要搭配阻力訓練,體重雖然因為肌肉量增加而減得較少,卻減去了更多的體脂肪。※ 本文摘自《美國第一健身強人,科學化健身全書》。《美國第一健身強人,科學化健身全書》作者:麥可.馬修斯 譯者:賴孟怡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1/03/04圖/《美國第一健身強人,科學化健身全書》書封采實文化提供
-
2021-05-05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甲狀腺結節腫大吞嚥時有異物感 這手術不留疤不需住院
40歲趙小姐右葉甲狀腺有良性結節,持續追蹤超過3年,大小從原本2.8公分變成4.6公分,除了頸部外觀腫大凸出,喉嚨在吞嚥時也有異物感。聯新國際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林晏甥評估後,為趙小姐進行「甲狀腺射頻消融術」,6個月後結節體積縮減達67%,頸部外觀腫大改善,而且不留疤痕,喉嚨異物感也完全消除。林晏甥醫師表示,甲狀腺位於人體的前頸部、氣管的前方,雖然不大,卻是人體非常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分泌的荷爾蒙主要調控全身細胞的新陳代謝。當甲狀腺異常腫大或有腫塊時,除了造成頸部外觀凸出,還可能擠壓鄰近的氣管或食道,造成吞嚥時有異物感,或是呼吸的不順暢感,甚至聲音變得沙啞。林晏甥說,一般而言甲狀腺結節腫大以超音波,與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診斷為良性者,若無壓迫症狀,建議定期追蹤。一旦發生合併壓迫的症狀,傳統的治療方法是採取外科手術切除。傳統甲狀腺開刀手術會在頸部留下疤痕,有喉返神經受損的風險併發聲音嘶啞,也較可能造成甲狀腺功能低下,後續需終生補充甲狀腺素。甲狀腺射頻消融術是微創治療,不需開刀,局部麻醉,傷口僅針孔大小,不留疤痕,不需住院,是治療良性甲狀腺結節腫大的新選擇。趙小姐治療前的結節大小約4.6公分,進行甲狀腺射頻消融術治療6個月後以超音波檢查,結節已縮小為2.7公分。林晏甥說明,甲狀腺射頻消融術是以超音波即時影像導引,將水冷式電極針插入甲狀腺結節內,利用交流電誘導電極針周圍的組織分子相互摩擦產生熱能,藉此熱能造成組織凝固性壞死。過程中漸次移動消融針,以涵蓋結節的所有部位;根據結節的大小,過程大約10至30分鐘不等。經射頻消融治療後,消融的組織會被身體吸收而逐漸萎縮。過去臨床報告顯示,術後一個月的體積平均縮減20%至30%,6個月後體積約平均縮減50%至60%,1年後體積平均縮減80%至90%。林晏甥醫師表示,依結節體積的大小,結節越大,有可能需要接受2次以上的階段治療。
-
2021-04-27 癌症.抗癌新知
肥胖增加癌症發生率,這二種最典型!研究:肥胖影響腫瘤免疫力,癌生長速度變快
肥胖影響腫瘤免疫力?癌症生長速度變快 肥胖是現代人最常見的文明病,除了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代謝疾病風險,也被認為與癌症有關。國際權威期刊《Cell》近期一篇研究指出,肥胖動物體內的癌細胞,更容易在與免疫細胞爭奪能量的過程中佔上風,進而使免疫細胞的毒殺T細胞活性下降,導致癌腫瘤生長速度加快。 哈佛大學HMS Blavatnik研究所細胞生物學教授Marcia Haigis表示,從小鼠實驗中發現,處在肥胖環境中的癌細胞,會根據微環境中的脂肪量調節新陳代謝,使其更易從脂肪分子中獲取能量。與一般正常飲食相比,高脂肪飲食下的腫瘤生長得更快速。該研究認為,肥胖會影響生物體對各種癌症的腫瘤免疫力,將是未來改善免疫治療、組合治療對癌症效果的線索。 肥胖增加癌症發生率 子宮內膜癌、食道癌最典型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醫師受訪表示,肥胖確實會增加癌症風險,有幾種癌別與肥胖關係較密切,以女性子宮內膜癌最典型。此外,食道腺癌或稱為賁門癌者,與慢性胃酸逆流有關係,而肥胖是增加胃酸逆流的重要因素。總體而言,肥胖影響肝癌、腎癌、胰臟癌、大腸癌、乳癌的發生率,平均約增加近1.5倍至2倍風險,也會增加癌症死亡率。 季匡華醫師指出,造成肥胖的一大原因,與不健康的飲食有關,例如長期攝取高溫烹調的紅肉或牛油類油脂,這些不健康的飲食方式,會促進體內發炎、增加肥胖風險與癌症發生率。 肥胖癌症長得快 反增加免疫治療機會? 季匡華醫師說明,近期一些細胞與動物研究發現,腫瘤周圍的免疫細胞需競爭養份,一旦失去養份,免疫T細胞就會變弱。由於腫瘤細胞大量生長會產生缺氧(hypoxia),在缺氧、缺醣的環境中,腫瘤細胞搶能源的能力遠超過免疫細胞,如果免疫細胞利用脂肪代謝的能力不足,就會造成免疫抑制。而在較多脂肪環境中生長的癌症,如胰藏癌、腹膜擴散的卵巢癌,由於癌細胞善於利用脂肪細胞提供能量,處理上會更棘手。 肥胖是造成發炎的因素,發炎可能與冷、熱腫瘤有關。季匡華醫師說明,一般所說的熱腫瘤,是指癌細胞周圍有較多的免疫T細胞浸潤。相反的,若腫瘤周圍較多纖維組織,則被稱為冷腫瘤。免疫細胞如同對抗癌症的兵卒,冷腫瘤缺乏免疫細胞,等同戰場中無可用之兵,免疫治療便難以奏效。冷熱腫瘤與分子機制、腫瘤分泌的細胞素、修飾蛋白等因素相關,也會影響癌症治療效果。 季匡華醫師說明,太「熱」的腫瘤表示發炎程度厲害,當腫瘤微環境存在大量脂肪細胞,更容易增加發炎現象並形成熱腫瘤。雖然熱腫瘤中的免疫細胞,因為養份不足而虛弱、鈍化,大多屬於「老弱殘兵」,但這時使用PD1免疫治療,免疫細胞受到刺激而覺醒變強,較易發揮效用。因此肥胖的病人採用免疫治療,反而增加了有效機會。有人稱這種矛盾現象為「脂肪悖論」。 肥胖恐增心腦血管病變 男女皆應控制腰圍 雖然研究顯示,肥胖與脂肪可能增加免疫治療的效果,但肥胖對健康的傷害遠不只限於癌症,也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腦中風等疾病有關。國健署建議,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已屬於「腹部肥胖」,平日應注意飲食、運動、體重控制,必要時諮詢醫療健康照護人員。 《延伸閱讀》 .平定血糖.防胖.防糖尿病,良好飲食3觀念要知道! .愛吃炸雞飲料易脂肪肝?脂肪肝預防與治療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2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55歲男牙齦紅腫掉4齒 嘉基發現他另患這病互相影響
患有糖尿病的嘉義市55歲張姓男子,牙齒也長期反覆腫脹出血,直到掉不少顆牙才求助嘉義基督教醫院,院方發現他牙周病與糖尿病相互影響,由跨科共同照護治療,讓他牙齦不再發炎,裝上假牙恢復正常咀嚼功能。嘉基牙科主任黃薰玉、牙周病科主任鄭嘉瑢指出,當有牙周病,口內的致病菌會進入血液,引起身體一連串發炎並增加胰島素阻抗性,會讓病患的血糖居高不下,糖尿病相關併發症將增加,所以控制好牙周病,可讓糖化血色素下降,也可以減少糖尿病用藥。嘉基新陳代謝科主任游慧宜表示, 糖尿病控制不好會發炎,牙周病也是發炎,兩者會互相牽扯,高血糖環境會讓牙周致病菌更易生存,也會影響牙周病治療效果,這些發炎更嚴重是會有身體系統性疾病。游慧宜說,根據研究,糖尿病患者罹患牙周病的發生機率,是無糖尿病者約3倍,而牙周病患即使沒有糖尿病,血糖平時都會比正常人要高一點,將來發生糖尿病的風險也會增加2、3成,50歲以上糖尿病患者更高達92%有不等程度的牙周疾病。據了解,張姓男子本身患糖尿病,原不清楚會對牙周病有影響,他掉4顆牙,其他沒掉的牙齒也晃動,牙齦紅腫就醫治療,經院方牙科與糖尿病中心同時醫療,清除牙結石加上服糖尿病藥物控制等,讓他牙齦恢復不再紅腫。嘉基院長姚維仁認為,以往較著重糖尿病患會有視網膜病變、腎功能等,院方現設計問卷,能從糖尿病患者中,篩出有較高危險得牙周病的人,並已成立牙科、糖尿病中心跨科的共同照護平台;姚維仁透露,民眾得牙周疾病,通常較晚就醫,從糖尿病來啟動牙周檢查的較多。
-
2021-04-18 該看哪科.皮膚
為什麼有「老人味」?皮膚科醫師揭3大臭味來源
「加齡臭」源自於日文,指的是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出現的一種體味,就是「老人味」。主要是皮膚表面分泌油脂、老廢角質與汗水,和空氣接觸氧化後所產生的氣味,成了加齡臭的主要原因。臭味來源1油脂氧化、被細菌分解,加上老廢角質堆積。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的皮膚科主任潘企岳醫師指出,人的皮脂腺會分泌油脂,尤其是臉部、頭皮和胸口,更容易分泌大量皮脂,和空氣接觸久了,經過氧化作用再被細菌與微生物分解,人的身上就會冒出油耗味。除了油脂,老廢角質也是加齡臭的氣味來源之一,潘企岳說,皮膚會不斷新陳代謝,身上有皮屑,要定期清洗,把老廢角質層洗掉,否則這些角質久了也會有氣味,如果再混雜油耗味、汗臭味,那體味就會相當難聞。臭味來源2牙周病、口腔衛生不佳,或有呼吸道疾病。另外,有些老年人口腔衛生不佳,牙周病纏身,口腔會有異味;而呼吸道疾病也是身體異味的元凶,從肺部呼出來的氣體,無論是鼻腔或口腔,也會散出加齡臭。老人味的狀況,在臨床經驗中,男性通常多於女性,潘企岳表示,男性的皮脂量本來就比女生多,容易出油,有加齡臭的機率就會高一點;而40歲以上的女性,因女性荷爾蒙分泌降低,男性荷爾蒙反而開始活化,也會使皮脂增加,而出現加齡臭。但說也奇怪,明明同樣會產生油脂,為什麼年輕人沒有油耗味?潘企岳說,人類體內抗氧化物質會防止細胞氧化,年紀大後,會讓皮脂氧化增強,會進一步增加老人味程度。臭味來源3與飲食相關,肉食主義者體味較重。在飲食部分,不直接影響油耗味,而是和汗味有關。潘企岳表示,肉食主義者因為攝取較多動物性蛋白質,使體內的氨含量提升,氨透過汗腺排出體外,就會讓汗味濃度提高,可能產生狐臭或汗臭、汗酸味。至於「加齡臭」的出現,到底是不是身體出現問題的警訊?潘企岳坦言,臨床經驗沒有碰到相關的案例,過去也沒有課程內容是教學生以氣味判斷疾病,目前尚無相關研究,但基本上兩者沒有直接關係。不過洗腎的患者體味會比較重,因為身體氨濃度高,所以分泌的油脂、汗水氣味會特別重。解決方案1.找出異味來源,解決根本問題。無論如何,要防止加齡臭最好的方法,就是注重個人清潔衛生。潘企岳說,如果異味是源自口腔,那就得做好口腔清潔、治療牙周病,氣味就會漸漸消失。2.慎選清潔用品,不能只用清水洗。有些長輩認為清潔用品有化學物,習慣以清水洗淨身體,潘企岳提醒,別以為這樣就能做好清潔,光用清水是沒有辦法去除多餘的油脂、老廢角質和汗垢的,長期下來身體就會累積一股怪味,所以一定要使用適合自己膚質的清潔用品。3.經常更換衣物、床單。貼身的衣物、枕頭、床單、棉被等,一定會沾附皮屑、油脂、汗水,要經常清洗更換,才不會讓寢具和衣物充滿異味。4.若皮膚不乾燥,一天可清潔兩次。一天要清潔幾次比較適合?潘企岳說,至少兩次才夠,視油膩程度增減,只要洗完皮膚不會太乾燥,能把多餘的油脂清洗掉,身體就不會有老人味。潘企岳認為,只要注重個人衛生,不管年紀再大,都不會散發出難聞的氣味。噴香水除臭 小心氣味更驚人當身體已經有濃厚的體味,無論是老人味或是年輕人的汗臭味,都不建議噴香水或除臭劑,因為臭味加上香味會更可怕、更難聞。「車子也是要洗乾淨才能打蠟。」潘企岳說,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清潔,再噴香水。至於止汗劑則是適合容易流汗的人,可以把汗孔堵住,減少汗臭味產生。
-
2021-04-18 新聞.健康知識+
減肥肚子餓就是在消耗熱量? 「6條NG觀念」超多人都有
你是否嘗試減肥卻一無所獲?可能是用錯方式減肥了!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六位營養師解答常見的減肥迷思: 誤區1:減肥不能吃碳水化合物健康的飲食不能沒有碳水化合物。Andrea Dunn指出,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例如蔬菜、豆類、水果和全穀類等都是健康飲食方式的基礎。誤區2:只算卡路里,吃什麼都沒關係Kristin Kirkpatrick博士說,只計算卡路里不考慮飲食的內容與質量,身體健康將受到影響。關鍵是要維持身體的基礎代謝率。堅持營養豐富的飲食,保持血糖穩定才不會使胰島素和血糖波動太快,阻止你暴飲暴食。 誤區3:想減肥必須挨餓節食的首要原則是:不挨餓!許多人認為減肥意味著不吃飯,整天感到飢餓,但這樣會更加煩躁與沮喪,最終減肥失敗並恢復體重。Anna Taylor說,如果在飢餓時,身體會藉由減慢新陳代謝來保持燃料,甚至身體太餓開始大吃喝。真的肚子餓時,可適量吃些健康的零食,補充良好的蛋白質,為長期的減肥做好準備,心情也會更好。 誤解4:減肥不敢多吃油為了減肥不吃油和脂肪嗎?事實上脂肪是維持人體運作很重要的物質。研究發現,含有健康脂肪的食物不會使你發胖,它們實際上可以加快新陳代謝並幫助減輕體重。Brigid Titgemeier建議選用健康的脂肪,例如酪梨、橄欖油、亞麻籽、大麻籽、核桃、鮭魚來減輕體重,進食後感到滿足,並降低發炎指數。 誤解5:無麩質是減肥的方案Jennifer Willoughby說,無麩質商品的卡路里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更高,長期下來反而會導致體重增加。不過,對於患有乳糜瀉的這些自體免疫疾病的人,無麩質飲食在醫學上是必需的,如果使用適當的未經加工的完整食物確實能讓體重下降。但是不應將此作為減肥策略,儘管無麩質食品纖維含量低,也因為無法達到飽足感,可能最終會暴飲暴食。 誤解6:好吃的食物對都是有害的很多人認為健康食品味道一定平淡無味,加工含糖和脂肪食品風味更好,Julia Zumpano說,覺得健康食品味道不佳的人只是不知道如何製備它們來增強其天然風味。他建議透過自行準備餐點,從天然食材中獲得食材本身的風味,一旦開始吃更多的天然食品,味蕾開始品味到果實的微妙甜味、酸果和柑橘的酸味。在製作過程中透過添加一些大蒜、洋蔥、辣椒、薑黃、薑、堅果、花生、芝麻、杏仁、亞麻籽、南瓜籽等種子油等增強健康飲食的美味。參考資料:6 Worst Myths You’ve Ever Heard About Weight Loss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168斷食期間可以吃什麼? 營養師公開「一日菜單」照吃不挨餓 ·吃冷的食物能減肥?抗性澱粉有哪些? 營養師告訴你為什麼能瘦身、控制血糖及膽固醇
-
2021-04-17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你有雙下巴嗎? 小心是血管疾病警訊
許多人都知道腹部脂肪、內臟脂肪與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但國外1項研究發現,頸部脂肪也會引發心血管風險,也就是雙下巴肉多多,不僅身體發炎指數較高,心肌梗塞機率也較高。 雙下巴易出現心臟代謝疾病 研究發表在《國際肥胖期刊》這項研究發表在《國際肥胖期刊》,格拉納達大學(University of Granada)研究團隊以了斷層掃瞄分析139名年輕健康成人(68%為女性)身體脂肪分布狀況,研究發現,不管總脂肪、內臟脂肪多寡,頸部脂肪積累較多者,較容易出現更高的心臟代謝風險。頸部脂肪組織(雙下巴和位於肌肉間和頸椎周圍的脂肪)屬於久坐年輕族群的肥胖、心臟代謝風險和促炎問題的重要因子。 該項研究第1作者Maria Jose Arias Tellez表示,過去研究證實,頸部脂肪的積累,如雙下巴或下顎部位,以及位於頸椎周圍的脂肪,與個人體重的增長或肥胖成正比。也就是說,雙下巴越厚實、肉多多,甚至肥到下垂,通常也較肥胖。短頸症候群 易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對於這項研究成果,國內減重權威專家祝年豐表示,下巴肉多多,就是醫學上所說「短頸症候群」,因為頸部脂肪過多,容易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血液循環,就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專家說明,相較於腹部脂肪、內臟脂肪,國人較少關心頸部脂肪背後所隱藏的警訊,頸部肥厚、肉多多,也是肥胖及新陳代謝風險的一個重要體位特徵,民眾不可輕忽。祝年豐說,目前並無有效的方法消除頸部脂肪,因為無法針對頸部進行局部去脂的運動,建議有這方面困擾的人,應該想想自己是否過胖、需要減重,並遠離菸酒,並避免食用過鹹過甜的食物,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滑手機也會滑出雙下巴! 「這個動作」就是脂肪堆積主因 ·快測量自己頸圍! 男性>43公分、女性>38公分小心罹「這疾病」
-
2021-04-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魚油吃錯等於吃回鍋油?專家教你挑選2關鍵
魚油其實是魚的脂肪 影響新陳代謝與身體保護力 國人健康意識抬頭,愈來愈多人會選擇補充魚油。然而市面上魚油選擇百百種,成份、功效皆不盡相同,一般民眾選擇時也無法分辨有效成份以及是否適合自己的需求。 中原大學生科系教授,毒理專家招名威解釋,魚油顧名思義就是魚的脂肪。不同的魚種,脂肪含量也有所不同。包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油酸、棕櫚烯酸)和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組成。不少人吃魚油是為了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對思緒清晰、新陳代謝、防護力等相當重要,也能促使心情愉快有活力,成人孩童都建議適當攝取。 大型魚類甲基汞易超標?魚油雜質影響神經發育? 招名威指出,現今水源遭受嚴重污染,導致大多魚類受到毒化物侵害,包含甲基汞、戴奧辛、多氯聯苯、生物用藥、動物激素等,而這些毒化物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就是「脂溶性」。脂溶性成份難溶於水,肝臟對其解毒代謝速率非常慢,容易累積在器官、內臟,尤其是脂肪含量高的生物體內,我們常吃的魚就屬於其中一種。 根據統計,毒化物含量在體型較大的魚類中較高,像鮪魚、旗魚、油魚和鯊魚等大型掠食性魚類,包括甲基汞容易超標。許多民眾可能認為不吃大型魚,吃小型魚也能攝取優質魚油。招名威教授提醒,捕撈的魚是否符合食用標準沒有一定的規範,但魚油的提煉到通路販售,是必須符合相關標準,才是魚油比魚更有價值的地方。 可見製作魚油的過程,去除雜質的技術相當重要。招名威教授指出,魚油內若含有甲基汞可能會傷害神經,尤其對發育中的大腦影響更大,雖然鼓勵育齡婦女和幼童適量攝取魚類,但若間接吃下到過多甲基汞,反而會造成神經發育遲緩、智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自閉或躁鬱等現象發生。 濃度不夠多吃幾顆就好?魚油挑錯等於吃回鍋油? 招名威教授分析,魚油的製造過程可分為蒸餾法與超臨界萃取。若僅利用蒸餾法(高溫蒸餾法或分子蒸餾法),高溫將破壞魚油脂肪的結構,導致脂肪酸氧化,形成的過氧化代謝物可能還會殘留,不僅破壞油質,魚油濃度也不高,就像吃回鍋油一樣。 至於超臨界萃取是利用低溫高壓的物理方式,排除魚油剩餘的雜質,有助於減少毒性物質產生。更重要的是,能減少魚油受到高溫破壞,讓Omega-3濃度高於80%以上,才算是達到具保健效果的濃度。 招名威教授強調,挑選魚油最重要的關鍵之一「濃度」,唯有濃度足夠才能達到效益。如果大量補充低濃度魚油,不但可能吃下過多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容易增加有害物質攝取量,也會造成身體負擔。魚油製造過程的安全性,以及魚油本身濃度,才是選擇魚油的關鍵。 《延伸閱讀》 .不想中風就吃魚油?挑選魚油有玄機!營養師:勿與抗凝血劑同吃 .吃魚油降血脂與三酸甘油脂?魚油該怎麼吃、吃多少才健康?哪些族群不能亂補?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14 養生.聰明飲食
研究揭葡萄護眼效果遠勝葉黃素 營養師曝最佳吃法
多吃葡萄對眼睛有益!美國佛罕大學團隊進行動物實驗發現,吃葡萄對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很有好處,可能是與葡萄含有抗氧化物質有關,不僅如此,葡萄似乎也可以預防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進而延緩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惡化,實驗同時也對老鼠分組餵食葉黃素及葡萄,結果發現,葡萄保護眼睛的效果,遠勝單純只餵葉黃素。眼睛問題 多因視網膜及眼球壓力出狀況醫學研究發現,大部分的眼睛問題,都是來自於視網膜及眼球壓力出了狀況,尤其隨著年齡的增加,新陳代謝變差,造成體內自由基的破壞,導致血液循環不良,眼部的微血管通透性亦會變得不好,在得不到充足的養分下,眼球的骨膠質便會減少,使得眼球容易變形、彈性下降,造成視力的異常;另外,自由基亦會對眼睛水晶體或視網膜等造成傷害,造成眼睛白內障、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及視網膜病變。葡萄高抗氧化 強化微血管彈性營養師李青蓉表示,葡萄皮中含有大量的多酚類物質,而葡萄籽中也含有豐富的花青素,其具有強力的抗氧化及去除過氧化自由基的能力。根據國內外研究指出,花青素在體內的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為維生素E的50倍、維生素C的20倍。花青素的高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能減少自由基對血管的傷害,可以維持血管的完整及強化微血管的彈性,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充足的養分透過眼球血管輸送到眼球,維持正常眼球壓力及減緩視網膜細胞的老化。此外,葡萄中的花青素屬生物類黃酮,可以增強眼睛感光物質「視紫質」的生成,而視紫質可以促進視覺的敏銳度,擴大眼睛在黑暗中的視野範圍。葡萄顧眼睛 保護視網膜、避免黃斑部病變葡萄除了具有高抗氧化能力之外,其亦含有對眼球黃斑部相當重要的葉黃素,因為葉黃素及玉米黃素是構成人眼視網膜黃斑部的主要色素,黃斑部位於眼底視網膜中央,是感光細聚集的地方,負責在視野中央提供顏色及具體細節,是眼球相 當重要的靈魂。身體所攝取的葉黃素會分布到眼睛的兩個部位,一個是視網膜及黃斑部,另一個則是晶狀體,研究顯示攝入足夠的葉黃素,有助於延緩眼睛的老化、退化及病變,不僅可以減少眼部問題的發生率,還可以保護視網膜、避免黃斑部病變。不吐葡萄皮、不吐葡萄籽 葡萄乾須留意熱量花青素為水溶性,即便吃多了,身體會自動排掉,由於其存在葡萄籽中,建議葡 萄整顆打碎成果汁喝,且最好連皮一起打、一起吃,但要注意清洗乾淨。有句順口溜「吃葡萄,不吐葡萄皮」,過去大家以為只是句俏皮的話,但到了今天卻是最完整吃下葡萄營養的做法,不僅「吃葡萄,不吐葡萄皮」,還要「吃葡萄,不吐葡萄籽」。李青蓉指出,若是吃葡萄乾則是更好,因為葡萄乾都是一整顆葡萄下去乾縮做的,葡萄皮跟葡萄籽都在裏面,但葡萄乾的熱量是新鮮葡萄的1倍,在吃的時候要注意熱量,不要一不小心就吃過了頭。李青蓉提及,富含花青素的水果,除了葡萄之外,一般深紫或深藍色的水果亦多含有這個營養素,像是山桑子、藍莓、蔓越莓、草莓、加州梨及櫻桃等,都是很好的花青素水果攝取選擇來源。葉黃素多吃綠色蔬菜 過量恐增肝臟負擔至於葉黃素的攝取,則可以多吃綠色蔬菜,像是甘藍、菠菜、芥菜、深綠色花椰菜及玉米等,由於其為脂溶性,所以在烹調時,最好放油下去一起炒,有助於葉黃素的攝取;在水果部分,一般黃色與橘色的水果都含有葉黃素,包括奇異果、橄欖、柳丁、綠皮胡瓜及南瓜等,這些都可供選擇。不過,李青蓉強調,葉黃素屬於脂溶性,會在體內堆積、不易排出,要注意不要攝取過量,根據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建議,每天只要吃6毫克的葉黃素就足夠了,吃太多不但不會有更大的幫助,反而會徒增肝臟的負擔。延伸閱讀: ·葉黃素防黃斑部病變、白內障!我需要補充嗎? 眼科醫點名「6建議族群」 ·葡萄含鐵量其實並不高! 改善臉色蒼白、手腳冰冷,這1類食物也是補鐵好物
-
2021-04-05 該看哪科.耳鼻喉
快測量頸圍!男性>43、女性>38公分小心罹一疾病
每個人不分性別、種族、階級都需要睡眠,然而全球卻有20億人口有睡眠障礙。睡覺打呼不只擾人清夢,還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睡覺時氧氣吸入不足,血氧量太低會造成白天精神不佳,睡不飽脾氣暴躁、專注力下降、反應變慢,長期還會造成心血管及新陳代謝疾病,睡不好很可能會引發致命危機。頸圍過粗、打呼、肥胖 都可能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睡覺時打呼的問題很普遍,許多人都以為習慣就好,事實上極有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男性多於女性,好發於40歲以上、BMI>27、鼻息肉、鼻中膈彎曲、下巴後縮、扁桃腺肥大者,楊聰財醫師提醒,肥胖者因呼吸道狹窄,更容易打呼,民眾可以測量自己頸圍,男性>43公分、女性>38公分都為高危險群。睡眠檢查不用非到大醫院 身心科、耳鼻喉科診所也行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在睡覺時會發生上呼吸道反覆性塌陷,堵住呼吸道造成呼吸變淺且需要費力,也就是打呼,嚴重恐會造成氣道完全堵塞,引發窒息致命危機。一般人面對打呼,想到的多半是需要至大醫院的睡眠中心過夜,才能得到種種數據,多半會覺得麻煩而選擇不去治療。楊聰財醫師表示,其實可先至住家附近診所檢查,不一定非要到大醫院。由於睡眠呼吸中止症容易造成睡眠障礙,睡不飽更容易有情緒問題,如焦慮、注意力下降、情緒低落暴躁、判斷力變差,因此很多人在未察覺病因前也會至身心科就醫。楊醫師說明,除了精神症狀之外,男性患者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倍,還會引發高血壓、心臟衰竭、胃食道逆流、性功能障礙等,應就醫妥善治療。打呼問題先測柏林問卷 輕度患者側睡枕可解套輕度患者可使用側睡枕、並保持側躺,避免呼吸道往後塌陷,就能明顯改善打呼;中度患者一般會使用非侵入性治療,佩戴陽壓呼吸器,若是重度患者,則必須至大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甚至開刀。但楊聰財醫師提醒,開刀手術屬於侵入式治療,也有復發的可能。民眾或枕邊人若有打呼問題,可以先做「柏林問卷」,總得分大於2分就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建議盡速治療。畢竟睡眠為人類健康的基礎,不要過度依賴藥物、提神飲品,楊聰財醫師建議睡好覺、避百病。(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睡覺會打呼是5大疾病高危險群! 中年男性、更年期後女性要注意 ·每5個人就有1人會失眠! 4常見原因你是哪一種?
-
2021-04-03 醫聲.院長講堂
黃元德的養生秘訣/早餐黑咖啡 每日三蔬果
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年輕時就喜歡爬山,透過大自然森呼吸排解工作壓力,當主治醫師後,改成走步道、快步走。「早餐喝一杯黑咖啡、每天吃三蔬果」,是他的養生祕訣,最近更嘗試「168間歇性斷食法」,透過醫師、營養師協助,健康減重、活力不減。「爬山是年輕時培養的興趣。」黃元德尤其喜歡進入深山,不但可以流汗、促進新陳代謝、鍛鍊體力,更可以放鬆心情,身心靈與大自然融合,讓疲憊自然療癒,但遇到幾次醫院急call,必須從山上趕回醫院接生後,他決定改走步道,運動也要隨時待命。黃元德說,在台中醫院服務時,每條距離市區近的步道他都很熟,喜歡快走、流汗,雖然無法爬山有些可惜,但這是身為婦產科醫師,不得不做的取捨。他直言,很享受迎接新生命的喜悅,每當為患者解決問題,每次回饋都讓他從內心感到滿足,至於醫師工作的壓力,「各行各業都有難唸的經」,自我調適看開就好,在工作與生活取得平衡。一日之計在於晨,黃元德說,每天上午都有門診手術、行政會議,早上喝一杯黑咖啡,不僅讓他有精神應付工作忙碌,黑咖啡也有部分防癌及預防失智症作用。「我最近比較壯一點!」黃元德笑著說,可能因為忙碌、運動量減少,體重逐漸增加,因此最近除了增加快走距離,也開始嘗試「168間歇性斷食法」,選擇在固定時間裡,適當採取低醣飲食達到減重效果。他說明,168間歇性斷食法,就是用餐集中在8小時,剩餘16小時做間歇性斷食,可喝茶水、黑咖啡,尤其應該多補充喝水,進食以原形食物為基礎,每天至少3蔬果,多補充蛋白質,但因每個人體質不同,實施前應配合醫師、營養師診療規劃,不僅能吃飽,還可健康減重。
-
2021-04-0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脾胃虛百病生!脾胃不和,臉上4徵兆可看出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對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食物進入機體後的消化吸收,離不開脾胃功能的正常運轉,所以民間又有“脾胃一虛百病生”的說法。中醫常說“脾胃不和”,到底什麼意思呢?為何脾胃對身體的影響那麼大呢?為何脾胃虛易生病中醫認為,經胃初步消化後的食物分為“清”和“濁”兩部分。其清者即津液,由脾吸收運化送至全身各處,故有“脾為胃行其津液”之說。其濁者,由胃下行至小腸,再進一步消化。脾主運化,主要指消化、吸收、運輸營養物質的過程,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運輸與消化。水穀入胃,經胃的初步消化之後,下送於脾,由脾再進一步消化與吸收。中醫說脾主運化的生理功能,可以理解成“人體食物加工廠”。若脾氣虛,“加工廠”動力下降,則消化能力下降,表現出不想吃飯,吃後腹脹,甚至是排出的大便裡有明顯的食物殘渣,中醫有個專用名詞把它叫做“完穀不化”。如果脾氣虛、升清無力,“上升運輸機”動力不足,會引起頭暈眼花、拉肚子等表現;脾氣虛日久,水穀精微化生減少,人體氣血生成不足,則會出現體倦乏力、面黃肌瘦等;若脾虛,導致向外輸送水液的能力下降,就會導致水液停留、聚集於體內,出現體內濕盛、水腫等病症。所以說“脾胃一虛百病生”,在養生過程中保護脾胃顯得尤為重要。脾胃不和寫在臉上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膚色、五官以及一些生活細節,或許就能看出脾胃不和的一些問題。.面色:面色微黃潤澤,稱之為有胃氣。臉色黯淡發黃可能是脾胃虛弱,主要表現為食欲下降,飯後肚子脹,時有腹瀉或便溏的症狀。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臉色就會逐漸變成萎黃,即臉頰發黃、消瘦枯萎,這是因為脾氣和津液不足,無法為身體提供足夠的營養。.口唇:唇為脾之華。一般來說,唇色紅潤、幹濕適度、潤滑有光,稱之為有胃氣。相反,如果嘴唇乾燥、脫皮,甚至無血色,提示脾胃功能不好。.睡覺流口水:《黃帝內經》中指出“脾主涎”,這個“涎”是脾之水、脾之氣的外在表現。如果脾氣充足,涎液就能正常傳輸,幫助吞咽和消化,也不會溢出。一旦脾氣虛弱,睡覺時常會流口水。此外,口臭、牙齦腫痛等症狀大多和脾胃功能不好有關。.睡眠不好:中醫認為:“胃不和,臥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品質也會降低,出現入睡困難、驚醒、多夢等問題,甚至導致白天精神狀態不佳。養護脾胃怎麼做合理的膳食結構是健康的基礎,也是調養脾胃的前提。.飲食:應有規律,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平時以軟、爛等易消化食物為主;少吃有刺激性和難於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幹硬和黏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儘量少吃。.運動:適當的體育鍛煉能增加人體的胃腸功能,使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並能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迴圈,促進新陳代謝,推遲消化系統的老化。.按摩:如果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食滯不化,更易損傷脾胃,久而久之會引起食滯的現象。這時候如何應對呢?大家可以試試按摩。具體操作方法是:以肚臍為中心,按順時針方向,稍用力緩緩推摩腹部,至左下腹(結腸部)可稍稍加力。摩腹保健宜在晨起空腹或睡前操作,每次36圈,每天操作兩次,以腹部溫熱、舒適感為佳。如治療食積、腹脹、便秘等,則不拘時間、次數,可適當加重力度,以腹部腸鳴、排氣、排便為佳。(楊璞整理)
-
2021-03-2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健走會讓小腿變粗? 醫揪「常見錯誤」:走來走去不算運動
台灣近幾年來瘋跑步,不管是白天、晚 上、海邊或公園都能跑,成為一股新的運動風潮;不過,因為跑步時會有彈跳動作,對膝關節具有衝擊力,假使肌力不足的人直接跑步,不僅容易造成關節的傷害,也可能因為劇烈的心肺運轉,一時間無法負荷而造成不適的症狀。健走非散步、走路 助降低3成慢性病風險有不少研究說明,其實簡單的健走,就能達到身體保健的效果,甚至能降低3成的慢性病風險,具體的效果甚至還比跑步、跳舞等複雜、劇烈的運動更棒。不過,健走可不是散散步、走走路而已,健走時的姿勢、頻率和強度都是有標準的。 健走速度依每個人不同 這樣區分是否走對不過,每個人的身體功能強弱不同,健走的速度是否有所不同呢?物理治療師陳子敬表示,的確因為每個人年齡的不同、身體功能的強弱,健走的速度應該有所區分。最簡單的辨別方式,就是在健走時還能夠「講話」,這就是最好的健走速度,假使在健走時稍微講點話就喘呼呼,代表健走的強度太高;相反的,假使健走時還能夠唱歌,則代表強度太低,以這個方法來區分,是最為簡單的方法。 健走比跑步不傷膝蓋 貿然強烈運動恐傷身近幾年來,許多單位經常在假日舉辦路跑活動,不過慢跑這個運 動可不是人人都適合。復健科醫師林宗慶分享,自己的診間經常有病患因為腳扭傷,或是膝關節發炎而來就診,追問原因才發現是不當跑步所造成的。這些人通常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平時不太愛運動,肌肉強度不夠,在沒有充分提升肌肉強度的狀況下,突然間開始跑步,當然容易造成肌腱、關節的傷害。因為跑步會有彈跳的動作,這對於膝關節、腳踝關節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性,假使以時速8公里的速度來講,膝蓋要承受的壓力是體重的4~5倍之大,若平時沒有養成運動的習慣,或者大腿肌肉強度不夠的狀況下貿然跑步,不僅容易造成膝關節及肌腱的傷害,心肺功能不佳的人,更可能因為劇烈的心肺運轉,而造成程度不等的胸悶問題。相反的,健走不僅是耗能的有氧運動,最重要的是,健走時雙膝承受的重量只有體重 的2~3倍,除了對膝關節的壓力小,對下肢肌肉的要求也比較低,比起強度較大的慢跑相對安全許多,是適合每個人的入門運動,尤其對於患有退化性關節炎、年紀較長或是大腿肌力不夠的人更為適合。 勞動走來走去不算運動 原地踏步也不等於健走許多主婦每天忙著做家事,工人忙著搬運貨物,甚至上班族每天在公司走來走去,滿身大汗喘吁吁的他們,都覺得運動量夠了,可是這樣真的能夠當成每天的運動嗎?陳子敬說,很多人都會搞不清楚運動與勞動的差別,運動是在心情放鬆且伸展,並運用全身各處肌肉下活動,有助新陳代謝、抒發身心壓力、增強健康並訓練體能。原地踏步可取代健走嗎?陳子敬回答,不行。天氣狀況不佳時,許多人會選擇在室內以原地踏步的方式來訓練,但原地踏步就僅是抬腳的概念,訓練到的就是大腿的肌肉,而走路是全身性的運動,不僅是肌肉而已,就連關節也都一併活動, 所以,原地踏步不能夠取代健走。 跑步機無法取代健走 小腿不是變粗是變結實走跑步機可以代替健走嗎?陳子敬並不建議,原因在於跑步機是比較針對抬腳 的運動,運動者不需要往前推的動作,小腿推的力量比較不明顯,而在戶外健走就不一樣了,不僅需要抬腳跨步,腿部同時還要往前推邁進一步,這跟跑步機的跑步傳送帶是完全不一樣的訓練,所以,在時間、空氣品質及氣候允許的條件下,建議還是以到戶外健走為佳。然而,不少愛美的女性也相當關心,健走太久小腿會變粗嗎?陳子敬說明,不會,走路走太多小腿不至於會變粗,正確說法應該是小腿肌肉線條變「結實」,反而能讓小腿線條變得更好看,因為健走屬於有氧運動,小腿不容易變粗,若是重量訓練的話,小腿變粗的可能性才比較高。延伸閱讀: ·運動容易損膝蓋? 日常3動作殺傷力更大 ·在家運動要穿運動鞋嗎? 物理治療師曝「2大關鍵」...穿錯恐傷關節
-
2021-03-26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失敗都是澱粉的錯?吃澱粉的最佳時機,減重專家告訴你
這幾年來,因為低糖,生酮飲食的盛行,造成很多人看到澱粉就像看到鬼一樣。一說到減肥,大家都會說:減重別吃澱粉!事實上,在減重的世界裡,澱粉真的是背了個大黑鍋。 減重醫師蕭捷健分享,他常常在減糖群組中看到有人討論,已經戒澱粉了,但是體重就是不動,該怎麼辦?這時,就有人提出建議說:開始斷食!例如,一天只有8個小時可以吃東西,然後變成6個小時,最後甚至只吃一餐。 他覺得人生搞成這樣也太辛苦了,很多人在斷食斷糖到懷疑人生後,體重還是沒有變化,一恢復平常的飲食,馬上復胖。事實上,導致肥胖不是因為吃太多澱粉,而是吃錯澱粉!而要怎麼正確吃澱粉,讓你能邊吃澱粉邊減重呢? 減重失敗都是澱粉的錯?到底為什麼吃澱粉容易變胖? 蕭捷健直言,吃澱粉隔天體重上升,不是因為變胖,是因為水分。澱粉吃下肚之後,身體會分泌胰島素,把這些澱粉變成肝醣儲存起來。消化完的澱粉,要加上水分,才能合成肝醣,而肝醣很重,這就是為什麼吃完澱粉隔天會變重。 肝醣通常儲存在肝臟和肌肉裡面。肝醣就像是人體的電池,儲存空間小,一般人大概只有2,000卡。如果你是一個嬌小的女生,又沒有什麼肌肉,身上儲存肝醣的空間可能只有800卡。 若澱粉以肝醣形式儲存,就能很快被身體使用掉,而不容易變胖。但肝醣儲存量非常有限,過多的澱粉攝取會轉化為脂肪形式儲存,導致肥胖及糖尿病、脂肪肝、代謝症候群的發生,這也是為什麼要控制點粉攝取量的原因。 蕭捷健呼籲,要有效減重,並仍擁有健康,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控制澱粉的攝取量;二是,並且利用增肌來增加儲存肝醣的空間,絕對不能完全不吃澱粉。 蕭捷健建議,不應該斷糖,而是要輕糖。因為斷糖不但容易傷身體,也容易導致體重停滯,不利減重。減重的關鍵是,吃好的澱粉、對的澱粉,不但能幫助體重控制,也能確保健康。 什麼是抗性澱粉?抗性澱粉真的能幫助減重? 那什麼是好的澱粉?蕭捷健指出,基本上,我們會用升糖指數來區分好澱粉和不好的澱粉。升糖指數高,代表澱粉吸收速度比較快,會快速地升高血糖,刺激胰島素分泌,胰島素越高,身體就會傾向於吸收,而不是分解脂肪。 最容易區分的方式是,沒有經過加工精製過的,就是比較好的澱粉,如糙米、地瓜、綠豆 紅豆、南瓜等原型食物;經過精製後的麵條、白吐司、餅乾等,則是比較不好的澱粉。 此外,大家都知道,經過冷藏後的白飯,其澱粉會轉化為抗性澱粉,而具有減重效果。這是因為抗性澱粉除了具有較低熱量、易有飽足感的優點,在上消化道難以分解吸收,還能降低胰島素的阻抗,幫助減重。 而平常可以從哪些食物來取得抗性澱粉呢?抗性澱粉可以分成四類: 第一類:這類抗性澱粉原本物理上就比較難消化,例如豆類、綠豆、地瓜、南瓜、全穀類等,其澱粉受到蛋白質和纖維的遮蔽,較沒有辦法被腸胃道中的澱粉酶給消化。 第二類:有些食物在還沒有熟的時候,會含有比較多的抗性澱粉,所以,青皮香蕉的熱量會比熟透的香蕉來得低哦。 第三類:食物經過加熱煮熟之後再冷卻,由熟變回生澱粉的狀態,稱為老化回生(retrogradation),又稱為回凝澱粉。煮熟放涼的壽司米和冰鎮過的馬鈴薯沙拉,都是這類的抗性澱粉。 第四類:這類的抗性澱粉是用化學加工方式製作的修飾澱粉,雖然不容易消化吸收,但是含有許多其他的加工物質,原則上不太建議大家攝取。 蕭捷健提醒,雖然抗性澱粉比一般澱粉熱量來得低,不過如果想減重,猛吃狂嗑冷飯和馬鈴薯沙拉是不行的,熱量也是會爆表。另外,放涼的食物要注意,如果沒有妥善保存,可能會有滋生細菌的隱憂。 吃澱粉的最佳時機?減重專家告訴你 想要吃澱粉不變胖,蕭捷健表示,可以在以下3個最佳時機中攝取,分別是有氧運動前、重量訓練後,還有中午是攝取澱粉最好的時機。 1.重量訓練完吃澱粉 重量訓練完之後,肌肉組織會非常需要能量。蕭捷健說,這個時候喝個乳清蛋白,吃個雞腿,加上一個地瓜,可以達到增加肌肉量和代謝的效果。而這時吃下的澱粉,會用來生長肌肉,而不會變成脂肪堆起來。 很多人會糾結在:吃澱粉不是會刺激胰島素嗎?事實上,胰島素能釋放吸收和合成訊號,進而促進肌肉生長。許多研究一再證實,生酮飲食因為胰島素和睪固酮等訊號降低,是很難長出肌肉的。 蕭捷健呼籲,胰島素是維持身體機能很重要的荷爾蒙,並不是只有用於合成脂肪,也能合成肌肉,所以不要再污名化胰島素了。 2.有氧運動前吃澱粉 蕭捷健表示,進行有氧運動時,會燃燒一定比例的肝醣和脂肪,如果在運動前如果沒有攝取澱粉的話,會造成身體轉而燃燒肌肉,反而導致代謝變差,復胖比本來更嚴重。 所以,如果你打算進行超過30分鐘的有氧運動,在運動前或運動前一餐,一定要先吃適量的澱粉;進行超過1小時的有氧運動時,最好在運動中,每小時補充30克葡萄糖液,以免肌肉流失。 3.中午吃澱粉 蕭捷健說,早晨起床,如果不覺得飢餓,可以先不要吃澱粉,不妨吃顆蛋、喝杯豆漿、吃塊雞胸肉,研究證實,這些食物對胰島素刺激低,且會持續燃燒脂肪。等到中午肚子餓,再攝取澱粉。 但如果早上感覺到身體相當飢餓,表示有可能血糖偏低,這個時候還是要攝取適當的澱粉,才不會反而讓新陳代謝下降。 蕭捷健提醒,有效減重真的不需要排除澱粉攝取,成功關鍵是慎選澱粉的種類。但在展開任何減重方法前,務必諮詢專業醫師,確定自身健康狀態後,再開始實行。請謹記,各類食物都不偏廢,才是能持之以恆的減重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