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0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新冠
共找到
10994
筆 文章
-
-
2024-09-20 焦點.長期照護
五全照護進入社區居家療護 最後一哩路因地制宜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改變民眾對生命的看法,也改變了安寧療法的定義,以前著重在生命末期的照顧,在健康台灣政策推動後,診療進入居家及社區,成為更廣泛的支持療護。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簡稱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蔡宏斌指出,全人、全程、全家、全社區、全醫療團隊的「五全照護」全人善終,是安寧療護的最新趨勢,也是精準安寧的一環。隨著百年疫情的洗禮及數位時代的來臨,安寧緩和醫療也有了不同的定義。原本在台大醫院服務的蔡宏斌,今年接任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他說,器官捐贈移植、安寧療護及病人自主都是善終的概念,不同的時代要有跨平台的專業合作,這是未來趨勢。離開醫療院所 照護模式要更新蔡宏斌解釋,過去安寧療護著重在末期病人的最後一哩路,借調至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後,體會到當診療照護進到社區或居家後,廣泛性的支持療護會更加重要;要讓生命末期的全程照護更完善,必須因地制宜提出不同的治療計畫,病人、家庭及醫療團隊都得重新學習新的照護模式。在進入社區服務後,蔡宏斌的感受甚深,體會到治療場域的不同,會決定病人接受什麼樣的醫療。他舉例,今年9月有一名60多歲罹患巴金森氏症的病人,有糖尿病及中風病史,平常皆在他院接受治療,但因尿路感染送至中興醫院急診,後續就申請在宅急症醫療,照護場域從醫院轉換至住家。「炎熱的夏天,室內溫度高達34度,病人家裡沒有開空調,在狹小空間裡,護理人員得做生命徵象評估並跪著幫病人打點滴,自己拿著手持式超音波幫病人檢查,在治療過程中發現病人身體僵硬,也因高溫有脫水情形;雖然在這短短一個小時內醫療團隊彼此合作,但仍揮汗如雨,在一個非設定好的環境中,看見很不一樣的人生面向及醫療場景。」蔡宏斌說。回到病人家裡 靈性照護更重要回到社區後,蔡宏斌發現,很多的資源協助並非只回應醫療端的需求,也要考量病人及家屬的需要,這也印證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前總院長黃勝堅提及的「要找回醫者的初心,就必須回到病人的家裡」。隨著時代的演變,台灣從傳統的安寧療護,精進到全人、全程、全家、全社區、全醫療團隊的「五全照護」全人善終,尤其進入到家庭社區以後,更加凸顯靈性照護的重要性。蔡宏斌指出,這也與衛福部長邱泰源先前所提「安寧療護需要愈來愈精準」的理念不謀而合。通訊軟體的應用及遠距醫療,都讓未來安寧療護更加多元性,病人除了有自己疾病的主治醫師外,也有居家安寧的醫師可以共同提供照護,這是最好的照護模式。為了讓大家更加認識善終三法,器捐病主中心將在10月12日「世界安寧日」當天舉辦公益路跑活動,透過路跑活動及闖關活動,讓生命教育可以更往下扎根。
-
2024-09-14 醫聲.Podcast
🎧|安老善終一點都不難,安寧療護最新趨勢是這五件事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改變民眾對生命的看法,也改變了安寧療法的定義,以前著重在生命末期的照顧,在健康台灣政策推動後,診療進入居家及社區,成為更廣泛的支持療護,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簡稱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蔡宏斌指出,全人、全程、全家、全社區、全醫療團隊的「五全照護」全人善終是安寧療護的最新趨勢,也是精準安寧的一環。🎧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隨著百年疫情的洗禮及數位時代的來臨,安寧緩和醫療也有了不同的定義。原本在台大醫院服務的蔡宏斌,在今年接任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他說,器官捐贈移植、安寧療護及病人自主都是善終的概念,不同的時代要有跨平台的專業合作,這是未來趨勢。蔡宏斌解釋,過去安寧療護著重在末期病人的最後一哩路,但借調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後,體會到當診療照護進到社區或居家後,廣泛性的支持療護會更加重要;要讓生命末期的全程照護更完善,也必須因地制宜提出不同的治療計畫,病人、家庭及醫療團隊都得重新學習新的照護模式。在進入社區服務後,蔡宏斌的感受甚深,體會到治療場域的不同,會決定病人接受什麼樣的醫療。他舉例,今年9月有一名60多歲罹患巴金森氏症的病人,有糖尿病及中風病史,平常皆在他院接受治療,但因尿路感染送至中興醫院急診,後續就申請在宅急症醫療,照護場域從醫院轉換至住家。全人善終新面貌,「五全照護」成新趨勢「在炎日的夏天,室內溫度高達三十四度,病人家裡不知什麼原因沒有開空調,在狹小的空間裡,護理人員得做生命徵象的評估並跪著幫病人打點滴,自己拿著手持式超音波幫病人檢查,在治療的過程中發現病人身體僵硬,也因高溫有脫水情形;雖然在這短短的一個小時內醫療團隊彼此合作,但仍揮汗如雨,在不是一個設定好的環境中,看見很不一樣的人生面向及醫療場景...」蔡宏斌指出,回到社區後,會發現很多的資源協助並非只回應醫療端的需求,也要考量病人及家屬的需要,這也印證了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提及的「要找回醫者的初心,就須回到病人的家裡!」。隨著時代的演變,臺灣從傳統的安寧療護,精進到全人、全程、全家、全社區、全醫療團隊的「五全照護」全人善終,尤其進入到家庭社區以後,更加突顯靈性照護的重要性,蔡宏斌指出,這也與衛福部長邱泰源過去所提「安寧療護也須要愈來愈精準」的理念不謀而合。通訊軟體的應用及遠距醫療,都讓未來安寧療護更加多元性,病人除了有自己疾病的主治醫師外,也有居家安寧的醫師可以共同提供照護,這將是最好的照護模式。而為了讓大家更加認識善終三法,器捐病主中心將在10月12日「世界安寧日」當天舉辦公益路跑,透過路跑活動及闖關活動,讓生命教育可以更往下扎根。世界安寧日公益路跑由財團法人器捐病主中心舉辦的2024《 第11屆公益路跑 》熱烈報名中。透過本次路跑活動、闖關互動及精彩表演,提升民眾對安寧緩和的認知。日期:2024/10/12 9:00-12:00地點:大安森林公園兒童小舞台欲報名者請掃QRCODE,一律採線上報名蔡宏斌小檔案現職:第8屆財團法人器官捐贈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執行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任經歷:台灣醫院整合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學歷: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碩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許凱婷音訊錄製:高啟書特別感謝: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
-
2024-09-12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支氣管擴張症止不住的膿痰!細菌移生問題多,綠膿桿菌最棘手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一:支氣管擴張症【建議就診科別】胸腔內科大量痰合併血絲 支氣管擴張症病灶乾乾瘦瘦的糖尿病個案陳阿姨(化名),前幾個月剛新冠肺炎重症出院,出院後生活一切正常。這幾個月突然開始冒出大量的痰,有時黃有時白,痰很多時會咳嗽,但更多時候是像湧上來一般,直接滿到喉嚨出來,不時要吐痰令她覺得十分困擾。除了痰多外,其實也沒有特別不舒服,不會喘也沒有發燒,但家人看她整天吐痰,還不時有大量黃痰出現,感到擔心,怕像上次肺炎那麼嚴重,連忙帶來胸腔科看診。仔細問起來,陳阿姨其實從出院後就常常有痰,只是最近越來越多,常常覺得滿出喉嚨,而且大部分是黃色的,有時候還會合併血絲,才擔心是不是又感染了,趕快來就診。胸部X光影像,顯示上次嚴重新冠肺炎後的病灶雖然有消散,但卻留下許多線狀的陰影,看起來支氣管壁變厚。電腦斷層檢查顯示支氣管擴張症的病灶。支氣管鏡檢查沒有看到明顯出血,但洗出來的痰液培養細菌卻是陽性。痰液淤積致細菌移生 綠膿桿菌最棘手支氣管擴張症除了遺傳性的囊腫性纖維化疾病外,大部分是其他疾病後期導致支氣管擴張的表現。成因包含呼吸道感染後的破壞、長期異物吸入或胃食道逆流、先天性結構或纖毛異常、結締組織疾病的發炎破壞、免疫低下、惡性腫瘤等原因。因為這些發炎破壞,導致肺部結構改變,支氣管擴張,肺部清除痰液的功能下降,痰液淤積,如同不通的水溝容易滋生細菌一般,支氣管擴張的患者也容易有細菌移生的問題,這些移生的細菌不一定在第一時間導致肺炎,但只要病人的免疫一有機可趁,急性發作的喘咳痰常常就隨之而來,一次一次的發作都會增加破壞,最後導致個案不只有咳嗽有痰,還會合併喘和咳血還有呼吸困難等問題。支氣管擴張症的個案常常合併呼吸道氣流阻塞的狀況,也常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共病,共病的個案更容易急性發作,預後更差。因此肺功能在這一族群也是很重要的檢查,陳阿姨的肺功能已經符合肺阻塞的診斷,雖然她平常活動量不多,不覺得喘,但使用支氣管擴張劑減少氣流阻塞,避免支氣管擴張症惡化也是重要的治療。加上她患有糖尿病,細菌培養結果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克雷伯氏肺炎桿菌(Klebsiella pneumoniae),這種細菌常常造成糖尿病患者嚴重的全身感染,因此同時投予口服抗生素治療。支氣管擴張症的個案,更常見的移生細菌是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合併綠膿桿菌移生的個案有不少報告都顯示有較差的預後。支氣管擴張症首重痰液排除和避免急性發作對於這類患者,最重要的是協助痰液排除和避免急性發作。協助痰液排除方面,化痰藥物和肺部復健裡面的姿位引流、拍痰技巧、咳痰技巧都是非常重要的衛教,通常建議家人和個案一起參與肺部復健,學習擺位,讓個案擺好位置後,家人協助拍痰,達到良好的排痰效果。避免急性發作的部分,則是呼吸道相關疫苗建議打好打滿,減少感染誘發惡化因子,像是有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就處理好胃部問題;避免接觸環境髒亂有呼吸道傷害物質的地方;有肺阻塞或其他容易急性發作共病的患者,要控制好共病。陳阿姨經過治療後,痰液狀況大幅改善,姿位引流拍痰後仍會有白痰咳出,但在家人細心照顧下,整體進步很多。支氣管擴張症在肺結構上通常是不可逆的進程,但做好疾病管理和日常照護,就可以疾病獲得控制,功能和症狀都可以明顯改善。(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11 失智.大腦健康
挖鼻孔會提高失智風險?科學家說:不無可能!預防方法只有一招
挖鼻孔會提高失智風險?科學家說:不無可能。既然如此,最好改掉這既不雅觀又有健康風險的習慣。雖然這還不是定論,因為這方面的研究不多,不過,看過有關研究報告的專家認為,挖鼻孔是失智症的一大風險因素。為何挖鼻孔會提高失智風險?這背後的理論是:手指上的病菌會透過鼻孔,傳到腦部,引起發炎。時間一久,腦細胞因發炎而損壞,就會出現失智的徵兆。此外,挖鼻孔的時候,難免破壞鼻腔的內層,細菌就容易滲入血管,引發感染,導致發炎。上月發表在美國醫藥科學期刊( American Journal of the Medical Sciences)上的文章說,挖鼻孔與失智的關連,還需進一步研究。作者引述了10項肯定有關連的研究,包括國家衛生研究院去年認可的一項,結論是「可能有關連。」只有勤洗手能防範文章也引述澳洲研研究團隊的報告,指出挖鼻孔多少和失智症有關,該報告還提出很簡單的防弊方法--勤洗手,說這簡單的一步就能降低挖鼻孔造成的風險,堪稱「預防失智的簡單步數。」阿茲海默症是全球最常見的失智症,美國65歲以上的人,估計有670萬深受其苦。失智症的確切病因,科學界還在研究,目前公認是腦細胞當中的澱粉樣蛋白沉積以及tau蛋白扭結,阻礙認知能力。造成腦細胞澱粉沉積物的病原體包括皰疹病毒、新冠病毒、肺炎細菌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這些病原體可能透過連結鼻腔和腦部的嗅覺神經傳到大腦底部的嗅球(olfactory bulb),感染這個嗅覺司令部。也有研究指出,腦部血管破損、結疤,阻礙血液的流通,引發沒人注意到的微中風,這也會影響人的認知能力。調查發現,美國幾乎每個人都挖鼻孔,平均每天挖鼻屎四次。(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09-09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肺炎鏈球菌、帶狀疱疹...疫苗百百項,一定都要打嗎?五大成人疫苗介紹、常見疑難雜症一次解
【本文由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門診中心副主任 曹玉婷醫師提供】這幾年隨著新冠疫情的爆發,疫苗施打成為熱門話題,也引發了各種關於疫苗安全性的討論與謠言。身為一名家醫科醫師,我深知正確的疫苗知識對於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性。人類成功研發疫苗的歷史,可源自1798年牛痘疫苗問世,成功使天花絕跡。隨著生物醫學技術的進步,以及製藥法規日益成熟,上市疫苗都必須經過安全性與有效性的嚴格檢驗。本文將為讀者介紹幾種重要的成人疫苗,並分享我在門診照顧病人或到企業衛教講座時,常被諮詢的問題與建議。一、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鏈球菌是造成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感染的元兇,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感染風險更高。臺灣目前有13價、15價結合型疫苗(PCV13、PCV15)和23價多醣體疫苗(PPSV23)可供選擇,部分疫苗依據中央與各地方政策,是公費提供符合年齡及條件的長者接種。其中,結合型疫苗有更好的免疫記憶力和更久的保護效期。二、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子宮頸癌長年佔據臺灣女性十大癌症排名榜,而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是其主要誘因,較少人知道的是,HPV感染同樣也對男性造成威脅,可能引發男性的生殖器疣、陰莖癌、肛門癌、口咽癌等。HPV疫苗的問世讓女性和男性都有機會降低因感染病毒而導致的癌症風險。臺灣目前有2價、4價及9價三種HPV疫苗,其中4價疫苗可用於9至26歲男性接種,9價疫苗則涵蓋9至45歲的男性。三、帶狀疱疹疫苗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是由水痘病毒再活化所引起,特別好發於50歲以上或免疫力較低的人群。帶狀疱疹可引發劇烈疼痛,甚至留下後遺症。臺灣目前有兩種疫苗可選擇:活性減毒疫苗與非活性重組疫苗。非活性重組疫苗儘管費用較高,且需施打兩劑,但提供的保護力更強且持久,且適用年齡較廣,包含18歲以上具有罹患帶狀疱疹風險較高的成人。四、A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常發生於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通常因為食用了受汙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A型肝炎雖然大部分情況下會自行痊癒,但少數患者可能發展為嚴重的猛爆型肝炎。對於準備前往中南美洲、非洲、中東、亞洲(尤其東南亞)旅行的民眾,建議在出發前接種A型肝炎疫苗,以保障健康。五、B型肝炎疫苗臺灣是B型肝炎高發地區,成人的帶原率達20%,慢性帶原者可能進一步產生肝硬化與肝癌。從未感染過B型肝炎的人建議依時程接種完三劑疫苗,若不確定自身對B肝的感染狀態,接種前可以先檢查B型肝炎抗原與抗體,請醫師解讀檢驗結果並提供建議。除了上述疫苗,還有季節性流感疫苗、新冠疫苗、旅遊醫學門診其他疫苗如黃熱病疫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狂犬病疫苗、傷寒疫苗等。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每年彙整國內、外建議之共識,提供最新成人預防接種時程表,讓民眾參考。在接種疫苗之前,建議先與家庭醫師討論個人的健康狀況與接種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與家人。常見疑問解答1. 不同疫苗可以同時施打嗎?原則上,活性減毒疫苗可以同時接種,但若不在同一天接種,則需間隔至少四週。不活化疫苗則無需間隔時間,可以在不同部位同時接種。2. 哪些情況不適合接種疫苗?對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的人應避免接種,另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或發燒的患者,建議等到病情穩定後再考慮接種。3. 接種後的注意事項?接種疫苗常見的反應有:接種部位發紅、疼痛或腫脹等局部反應,或輕微發燒,偶有發生高燒、抽搐之現象;也有些疫苗幾乎不會造成不適(例如B肝疫苗)。接種後,建議在醫療院所觀察30分鐘,以確保無急性過敏反應。避免劇烈運動和喝酒。預防接種是防治傳染病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就是在守護整個家庭。希望透過本文的分享,能夠讓民眾對成人疫苗有更全面的了解,積極參與預防接種,從而有效預防傳染病的侵襲。【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醫師介紹|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9-07 養生.抗老養生
為何白露是重要時節?白露養生4重點有助增強抵抗力、防疾病
白露節氣是秋季的第三個節氣,一般落在公曆9月7日左右,是秋季轉涼的標誌,也是人們注重養生的重要時刻。在這個節氣裡,大自然開始逐漸轉入秋季,氣溫逐漸下降,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人體的生理和病理也會因此產生變化。因此,白露節氣是一個養生的重要時節,人們可以通過適當的養生方法來調整身體,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白露之後,就開始出現典型的秋天節氣,儘管白天仍覺得熱,入夜後轉涼,中醫師提醒,季節交替之際免疫力下降,燥氣易傷肺,今年又有新冠病毒威脅,防秋燥、潤肺補氣,飲食生活作息適時調理,才能抗秋燥也防病毒。白露時候溫差大,漁業與農業都逐漸豐收在白露之後,因為夜晚涼,水氣遇冷凝結成白露,所以稱為「白露」。白露之時,正值二期水稻孕穗期,早植稻進入抽穗期。「白露南十日九日濕」,表示天氣漸涼了,若刮南風,則降雨多,南風起自海洋,自然帶來濕氣。台灣民間到了八月,處處桂花飄香,麻豆的文旦、新埔的紅柿已經開始上市。傳統的客家風俗,八月初一是秋祭掃墓的日子。在台灣的白露時節,也是豐收時候,在北中南分別有相關蔬菜能夠採收:.北部:鬥菜、花椰菜、胡瓜、菠菜、甘薯、萵苣、番椒.中部:花椰菜、菠菜、蕪菁、萵苣、番椒.南部:荷蘭豆、白菜、芥菜、落花生、大豆白露與諺語.白露水,卡毒鬼:白露雨水性毒。.白露大落大白:白露日下大雨,二期稻大部分會白穗。.八月八落雨,八個月沒乾土:八月初八下雨,占長雨。「白露」養肺多吃白色食物 少吃辛辣燥熱物俗話「白露秋分,一夜冷一夜」,中秋之後,天氣更會明顯變冷、更乾燥,「呼吸系統」最敏感,免疫力較差時,容易遭細菌、病毒的侵襲,上呼吸道疾病、過敏性疾病容易發作,要當心如感冒、鼻過敏、氣喘、慢性肺部疾病復發或惡化,因此必須提升免疫力,做好秋季養生,病毒就不易侵犯。秋天天氣轉為乾燥,中醫師提醒,這時候要特別提防燥邪傷人。所謂「秋養肺」,一定要多喝水,多吃白色食物來補肺養肺、舒緩秋燥,如山藥、杏仁、白木耳、蓮藕、薏仁、百合等。另要避免吃過於辛辣、燥熱的食物,如燒烤、油炸食物、麻辣鍋等。而秋天萬物凋零,也容易令人觸景傷情,憂鬱症患者要特別留意,憂鬱情緒可能導致免疫力降低,要儘可能培養樂觀心情、調整情緒,維持規律生活。白露養生四要點一、調節飲食,注重養生食品在白露節氣,氣溫開始下降,人體的消化能力相對減弱,因此在飲食上應該注重清淡易消化的食品,避免暴飲暴食和攝入過多的油膩食物。建議飲食應以五穀雜糧為主,增加蔬菜、水果和豆製品的攝入,這些食物富含維生素和纖維,有助於調節腸道功能,維護消化系統健康。此外,白露節氣也是栗子、柿子、梨等食品豐收的季節,這些食品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對於緩解秋季干燥的症狀很有幫助。適量食用這些食品,有助於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調節氣血,增強免疫力。二、適度運動,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白露節氣適合進行一些適度的運動,例如晨間散步、太極拳、瑜珈等,這些運動可以幫助人們順應自然的變化,調整身體的陽氣,保持身心的平衡。同時,適當的運動還可以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身體的代謝水平,有助於防止一些常見的秋季疾病,如感冒、支氣管炎等。此外,白露節氣天氣逐漸變涼,人們應該注意保暖,避免著涼,尤其是腳部要保持溫暖。穿著適合的衣物,避免長時間待在潮濕的環境中,防止受涼。另外,白露節氣的日照時間開始縮短,天氣變化較大,人們容易產生睡眠不足的問題。因此,建議人們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晚上盡量避免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以免影響睡眠質量。三、注重情緒調節,保持心情開朗白露節氣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時節,人體的情緒也容易出現波動。因此,要注重情緒調節,保持心情開朗,遠離壓力和焦慮。可以通過閱讀、旅行、聽音樂等方式來放松心情,也可以與家人朋友交流,分享心情,緩解情緒壓力,保持身心健康。四、預防秋季常見疾病在白露節氣,人們應該預防一些常見的秋季疾病,如感冒、支氣管炎等。除了適度運動、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外,還可以通過增加維生素攝入、勤洗手、保持室內通風等方式來預防疾病的發生。此外,白露節氣是蚊蟲孳生的時節,人們應該加強蚊蟲防護,避免叮咬,防止傳染一些傳染性疾病。綜上所述,白露節氣是秋季的一個重要時節,人們應該根據自然的變化來調整生活方式,注重飲食衛生,適度運動,保持良好的情緒,預防疾病,以達到身心健康的目標。「白露」補氣潤肺料理百合蓮子湯做法:蓮子、百合洗淨,放入鍋內同煮,加入些許冰糖調味即可。也可加入些許銀耳同煮。效用:潤肺清燥、止咳消痰。柚子雞做法:柚子去皮留下果肉,塞入洗淨的雞隻體內,雞隻外皮抹上些許鹽、胡椒及米酒,放入鍋內蒸熟即可。效用:補氣益氣、化痰止咳。藥膳雞腿做法:中藥材黨參、三七、炙甘草、茯苓、補骨脂、玉竹、百合各3錢,以及黃耆5錢、桂枝2錢、紅棗10顆,與雞腿一同燉煮。效用:補氣、健脾、補筋骨。【資料來源】農業部二十四節氣「白露」抗秋燥防病毒 多吃這幾種白色食物養肺備註:部分內容生成自ChatGPT,經專業編輯確認。
-
2024-09-05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基隆市】長輩多住山坡上 張賢政:「3箭」連結長照資源供在地安老
高齡人口超過21%,轄內土地有九成五是山坡地形,也就是說,對在雨都基隆生活的老人家們來說,爬山坡與爬樓梯成了日常。基隆市衛生局長張賢政表示,根據內政部偏鄉定義,基隆市沒有偏鄉,但實際上摩托車到不了的地方,百階樓梯就是偏鄉,先天因素更難以連結長照資源。面對基隆市的長照服務涵蓋率僅六成七,衛生局正在如火如荼的加緊腳步,推出各項高齡友善政策,成立長期照顧服務管理所、24小時LINE線上健康照護諮詢服務等,以提供基隆市的老人家們在地化的高齡照顧。設專責單位整合長照資源 基隆急起直追照顧長輩為了接住基隆市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基隆市急起直追布建高齡服務。張賢政表示,增加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單位)個管人員、社區失智據點、長照交通接送車,也將再推出接送預約平台,讓民眾可以更有效利用長照交通接送車。而過去分屬於衛生局、社會處的長照業務,基隆市成立「長期照顧服務管理所」專責單位,以減少使用者與業者不便,並提高行政效率。第一箭:提高日照中心涵蓋率衛生局不僅在運動場館建置銀髮健身俱樂部,對於衛福部提出的「一國中學區一日照中心」政策,張賢政表示,已經新設1家日照中心,另核發五家籌設許可,預計會先到14家的目標,把涵蓋率提升至80%,可以活化空間,並平衡日照資源分佈。針對老人家常見的失智症、巴金森病,基隆市除了有21處社區長者健康促進站,提供專業運動指導外,亦會提供其所需服務如居家服務、輔具租賃,也與牙醫師公會及職能治療師公會合作,衛教長者口腔保健,避免清潔不佳、嗆食導致吸入性肺炎,亮眼成果曾獲衛福部口腔健康司肯定。第二箭:持續擴增在宅急症照護人力至於中央健保署推出的在宅急症照護計畫,張賢政說,基隆正在急起直追,目前已有四個醫療團隊小組申請加入,衛生局將持續邀請鄰近醫院投入支援。第三箭:24小時Line照護平台提供即時諮詢基隆市今年8月開通的Line長輩照護平台,延續自兒童節上路的Line親子照護平台,其由專業醫護提供24小時線上健康照護諮詢服務。親子照護平台截至7月底已有近4千位好友,滿意度達九成八;下半年將導入個管師,擴增業務至兒童發展評估與早療、系統性轉介回日常就醫診所、有提供出生日期幼兒疫苗接種通知等,讓基隆市照護更加個人化。然而,張賢政表示,長輩問題多元,老化與疾病互相交織成更嚴重的功能衰退,如多重慢性病、認知功能退化及肌無力等,長輩照顧平台挑戰大,因此目前先以急性健康照護為題諮詢為主,年底前再依據諮詢需求重點,連結長輩長照、預防保健等資源。降慢性病發生率 基隆3大方案助存健康老本肥胖是多種慢性病的開端,若要減少日後長照需求,民眾須提前為老後存本。張賢政指出,市府透過「提供全榖與未精製雜糧」、「運動科技推動健康體位」、「代謝症候群改善方案」等三大健康生活型態方案,協助市民從日常建立健康生活習慣,降低慢性病發生率。根據112年基隆市民飲食習慣調查顯示,僅15%每天至少攝取一次未精製的全榖雜糧類食物,因此基隆市針對店家有供應全榖雜糧、少油、少糖、少味精、可調整軟硬度等依個人需求調整的服務,特別標示出給民眾參考,方便民眾選擇健康菜色,且未來也可發展不同疾病患者對應的標示。除此之外也由社區營養中心與社區據點合作,升級據點共餐營養設計。運動的部分,基隆市因應地形及多雨的氣候,今年起推動讓不同年齡層都能參加的超慢跑,吸引許多民眾參與,其中監測體重的3個社區、1個職場,辦理為期三個月的每週一次課程,同儕效應搭配營養諮詢,平均一人減輕2公斤,未來將擴展到其他社區及職場。若民眾已罹患代謝症候群,應納入代謝症候群防治計劃,但張賢政坦言,過去基隆執行成果不夠理想,在逐一拜訪各醫療院所,推動獎勵方案,先從代謝症候群照護做起,加上國健署簡化行政流程後,截至6月底,轄內115間西醫診所已新增至30間加入計畫,2,513人接受收案。篩檢、疫苗雙管齊下 打造友善照護城市此外,基隆市既有的「闔家歡篩檢」,開放年滿30歲的市民參與三高、代謝症候群、腎臟病與胸部X光篩檢、65歲長者功能評估,做早期預防保健,也將視今年爭取國健署推動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於基隆市的試辦成果,將此項目逐步納入其中。對於傳染病的預防,張賢政指出,落實中央的疫苗政策,提供新冠、肺炎鏈球菌、流感公費疫苗之外,也正積極爭取明年編列預算,補助經濟弱勢族群接種腸病毒、輪狀病毒疫苗。民眾也可藉由「基隆市健康地圖」,查詢成人預防保健院所、C肝口服新藥健保給付院所及血壓站服務地點,定期篩檢、量血壓,自主追蹤身體狀況。
-
2024-09-04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咳嗽微喘檢查出肺腺癌!久咳看不好先做這種檢查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肺癌【建議就診科別】胸腔內科小診所的夜間門診,承襲鄉村人口的習慣,晚上出門的人不多,夜診病人三三兩兩,一個六十歲上下的阿姨走進診所,跟櫃台說想看咳嗽,阿姨看起來很有氣質,講話很溫柔,但講沒幾句就穿插著咳嗽。阿姨走進診間還咳著:「醫師,我這咳嗽從新冠好後,已經咳好幾個月了,看過很多診所都看不好,反覆咳,家人說家裡附近有胸腔科醫師,叫我來看看。」「您新冠是什麼時候的事?」「七八個月前了。」點開阿姨的雲端病歷,果然斷斷續續每個月都有感冒和咳嗽的用藥。「OO女士,您以前有氣喘病史嗎」?「沒有。」「那有過敏性鼻炎或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嗎?」「沒有特別感覺。」我看了阿姨的喉嚨,看起來確實也沒有明顯發紅或胃食道逆流的徵象。心想新冠後久咳,誘發氣喘還是比較常見的原因。「您咳這麼久,有照過X光嗎?」「還沒有照過,之前都是當成看感冒,拿藥吃而已。」久咳微喘心電圖查出心律不整 確診肺腺癌正想應該排個肺功能和胸部X光,因為夜間合作的X光檢驗所已經休息,想說是否要先做肺功能鑑別氣喘時,聽診發現阿姨的心律不整是會漏拍的那一種。當下一驚,馬上請她去做心電圖,心電圖出來是房室傳導阻滯,而且是可能會進展成完全阻滯的第二型,有生命危險那種,雖然阿姨現在只覺得輕微喘和很咳,但若心電圖發生變化,後果不堪設想!立馬跟個案要家人的聯絡方式,簡單說明病情後將阿姨轉到急診。急診X光發現心臟後面有腫瘤陰影,做了一些處理後,先讓阿姨出院回家,接下來醫院安排的電腦斷層發現肺腫瘤整個包在心臟和大血管上。阿姨夫妻擔心的回到診所,諮詢接下來他們要怎麼辦,我看了雲端資料後,把後續醫院可能做的檢查,稍微做了說明,讓夫妻有些心理準備,後續切片證實是第四期的肺腺癌。所幸這位溫柔和善的阿姨,肺腺癌的細胞是屬有有基因突變的種類,適用於標靶治療,經過合適的口服藥物標靶治療後,腫瘤縮小到幾乎看不太到,阿姨的心律回歸正常,咳嗽也大幅改善。久咳不癒 至少還是要做胸部X光肺癌雖然不是久咳最常見的原因,但久咳不癒的病人,建議至少還是要做胸部X光檢查。然而,胸部X光檢查對於肺癌篩檢並不敏感,通常靠X光診斷肺癌多半是第三期以上。政府這幾年積極推廣的肺癌癌篩低劑量電腦斷層,才是有效篩檢肺癌的工具。因為低劑量電腦斷層的推行,讓肺癌早期診斷的比例大幅提高。目前如果是有家族肺癌病史的50-74歲男性,和45-74歲女性,以及有重度吸菸史的50-74歲個案,都可以洽各大醫療院所,詢問是否可做免費的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這邊要注意的是,吸菸個案必須配合戒菸治療才可接受篩檢。目前肺癌的治療進展神速,離我在十年前胸腔專科考試時還只有幾種標靶藥物可以使用,到現在藥物治療的組合和選擇多到數不清。各種新型的基因突變點和研究也持續在進行。以往覺得第四期肺癌可能人生所剩無幾的觀念,逐漸在轉變。以肺腺癌為例,台灣有一半左右的患者有EGFR的基因突變,目前第三代的基因突變藥物號稱超過一半的患者可以達到超過三年的存活時間。臨床上雖然有些棘手的個案真的診斷沒多久就離世,但也有許多個案,可以一線治療接二線,二線接三線,換了十幾線治療撐過五年十年的個案。而這些有機會長期抗戰的個案,也代表癌症治療進入一個新紀元,逐漸步入類慢性病治療的時代。(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6 醫療.耳鼻喉
感冒可以不吃藥嗎?醫提醒「3種情況」一定要吃:頻繁咳醒還是吃吧
「醫生,聽說感冒只是病毒感染,主要是靠自己免疫力才好的,所以不吃藥也沒關係吧 ?」 普通感冒10天內可緩解 嚴重恐出現併發症傑登醫師在「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分享,普通感冒(common cold)又稱急性鼻咽炎,是一種上呼吸道的病毒性感染,主要影響鼻腔至咽喉部位。通常在接觸病原後兩天內出現症狀,包括喉嚨痛、流鼻水、打噴嚏、咳嗽(乾咳為主)、頭痛、發燒、大多會在7到10天內緩解,但有些症狀可能持續超過三週,尤其是有過敏體質的人,而對於免疫力較差的人,感冒可能會引發肺炎等併發症。有200多種病毒可以造成感冒症狀,例如鼻病毒、腺病毒、人類副流病毒等,吃藥只是減緩症狀,主要是依靠自身免疫力將病毒殺死,因此大多數情況下,不吃藥也沒差,最後都能自己好。但是,感冒要好前提是免疫力正常發揮作用,充足的營養和睡眠缺一不可,所以吃好、睡好是最重要的。 感冒還是乖乖吃藥 3個情況一次看 1、嚴重的鼻塞比起流鼻水,鼻塞的問題大得多,鼻塞是指鼻道的黏膜因為發炎腫脹,讓整個鼻道被封住。除了造成呼吸不順之外,也會讓鼻竇的開口和通往中耳的耳咽管都阻塞,這會導致鼻竇內和中耳腔內的分泌物無法排出,裡面的細菌也就有機會慢慢繁殖,演變成中耳炎和鼻竇炎的機率大增,而且也會讓食慾下降以及影響睡眠品質,讓免疫力無法正常作用。 2、症狀影響作息例如:咳嗽咳到吐或頻繁咳醒、喉嚨痛到吃不下、鼻塞妨礙吸奶換氣或食慾下降,都明顯影響營養攝取和睡眠,吃不好、睡不好,將可能讓病程拖得更長。 3、感染了厲害的病毒且有專用藥例如:新冠、流感等,它們常引起嚴重症狀或其他併發症,且都有專用的抗病毒藥,例如: .流感:克流感、瑞樂沙.新冠:Paxlovid、Molnupiravir 使用適當這些藥物可縮短病程或降低重症發生率。因此,如果你的醫師有開給你,就別太排斥乖乖用! 什麼時候需要盡快回診? 1、發燒起伏超過72小時絕大多數的普通感冒發燒會在48小時左右緩解,所以超過72小時以上仍有高燒狀況,建議回診重新檢查。 2、症狀有變化或加重 .尿量大幅減少、哭泣時沒有眼淚.意識不清,持續昏睡、未發燒時燥動不安、眼神呆滯.痙攣、肌抽躍、肢體麻痺、感覺異常.持續頭痛與嘔吐、頸部僵硬.咳痰有血絲.呼吸暫停、未發燒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吸氣時胸壁凹陷.心跳速度太慢或不規則.無法正常活動,例如不能爬樓梯、走小段路會很喘.皮膚出現紫斑.嘴唇、手指、腳趾發黑 以上症狀都是嚴重疾病的表現,例如:腦炎、心肌炎、肺炎、氣喘和瀰漫性血液凝固症等,有任一症狀即使沒有發燒也要盡快送醫治療。 3、感冒症狀持續超過2週未改善需考慮是否有其他慢性問題,例如慢性鼻竇炎、過敏氣喘、黴漿菌肺炎等,需要一併治療。延伸閱讀: ·吃藥後1小時內「別碰這4種食物」!醫嚴厲警告 尤其第1點很多人不當一回事 ·夏天「熱感冒」怎麼辦?醫揭好得快4招 睡覺電扇最好對這1處吹
-
2024-08-20 焦點.健康你我他
防詐騙怎麼做?/冒名防疫補貼 長輩差點上當
記得兩年前的夏天,新冠肺炎正盛行,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每天都發布確診人數與疫情最新動向。那段時間,國內因為疫情而人心惶惶,除了擔憂確診以外,生活開銷也漸漸成為不少人的經濟負擔。當時聽聞友人確診,友人的親人因同住而依法隔離,隔離期滿後向衛生福利部申請了一筆防疫補償金。我將此事隨口告知長輩,過沒幾天,長輩說手機收到一封簡訊,內容附上網址,點入網址後即可請領衛福部提供的防疫補助,而且沒有隔離的人也可以申請,問我是真是假。我聽了心一驚,趕緊和長輩確認是否已送出資料,長輩說網站字太小了,看不清楚,想說等我下班後再讓我幫忙申請。我立刻上網搜尋衛福部疾管署的網站,果然在公告區查到近期疫情的詐騙簡訊頻傳,呼籲大家不要上當的官方聲明。我和長輩解釋後,又點開詐騙簡訊的假網址查看,真的看到需要填寫諸多個資的頁面,一瞧就知道是釣魚網站。長輩聽了我的說明後,碎念道:「果然天下沒有這麼好康的事。」是啊,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是最貴的。詐騙集團最喜歡利用時事來騙人,記得今年花蓮大地震後沒多久,臉書就出現了假冒店家閉店的商品拍賣廣告,讓人不禁感嘆這世道。雖然詐騙層出不窮,但只要我們不貪小便宜,多方確認,就不會落入詐騙的輪迴圈套。
-
2024-08-1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尋尋覓覓媒體資訊大海中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媒體對精神健康的影響」。這次很榮幸能邀請到「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教授就這重要的議題,由他邀請關心這議題的學者分別寫出他們的看法。胡董事長本身以「精神病理學」的專長點出沈浸於「數位網路媒體的資訊大海」對精神健康的影響,並提出個人「精神樂活」的觀點。基金會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楊聰財醫師肯定媒體在健康和精神健康報導的關鍵角色,但更強調其責任不僅僅是提供信息,更是要以負責任和倫理的方式來影響和引導公眾的健康行為和態度。大學通識中心的張松年教授以從事教學與輔導的觀察,點出網路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他語重心長地指出:「停止嘲諷批評,結合有志之士,同道中人,找到這些需要幫助的學子,提供真實、安全與溫暖的連結機會,使他們重新擁有自信、人際與目標,自然能抵擋網路的負面誘惑,進而再影響更多需要幫助的年輕生命。」早期到日本旅行,看到日本人人手上一本書,當時有人說台灣人不如日本人用功。事隔幾年,在日本旅行發現日本人人低頭看手機,時至今日的台灣,不管男女老少,不管是在飯局中或坐捷運、搭公車,人手一機,低頭看手機是非常普遍,不輸日本人了。精神病理的觀點:看來當代數位、網路媒體訊息的流通通暢,資訊跨時空,在寰宇裡通行無阻,時時刻刻抓住人的注意力。連走在斑馬線上,走在馬路上,也都專注且認真看手機的資訊,甚至邊看邊聽耳機,阻斷對外界危險信息的警覺,把自己陷入意外事件的高危險群,也不自知。更有甚者,晚上捨不得睡覺,而拼命看手機,尋覓於媒體資訊大海中,使自己陷入無止境的忙碌狀態,剝奪應有的休息與睡眠時間,腦力耗竭,腦的精神功能受損而不自知。正如抽煙喝酒一樣,這種專注重複行為,俱有好奇心滿足感,也會有愉快感受。這種專注的行為,主要是觸動腦內的酬賞系統,在腦神經細胞與神經廻路的可塑性塑造下,會形成一道強而有力、具固執性的酬賞性、追求快速愉快的神經迴路。這種強化的神經迴路,包含「愉快反應中心」的活性。這種愉快感受易與消退,所以要趕快再加碼刺激(繼續專注看手機,尋覓資訊),才能得到原來所期待的愉快感受。為維持這種煙火般,一見即逝的愉快,就得花長長的時間,才能維持那所期待的愉快。這就是網路成癮了。這是在數位媒體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最不友善的後果了。在數位網路媒體上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的時間增長了,容易在尋覓的過程中,碰到動心的訊息,而容易受詐騙廣告或詐騙投資或其他詐騙訊息的誘惑、恐嚇,造成無可挽回的金錢損失。有些人在人生失意,心情低落,對人生充滿負性思考,若在網路上花太多時間尋尋覓覓的當下,就可能會碰到同樣俱負面思考的訊息,觸發負性思考的共鳴,而相約集體行動,不但無法獲取溫暖而正向的導引,反而增強負性思考的強度,而無法自拔呢!時而有所聞的集體結束生命的聚會,大概就是這種情況的後果了。在網路上尋尋覓覓時,對有長期身體不適或精神困擾如失眠,則最容易被一些健康食品那「似是而非」的廣告說詞所吸引而不得不去多加注意,最後付諸行動,損失不少錢財。服用所謂的許多健康食品,不只病情沒有好轉,甚至失去早期就醫、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機。在數位網路媒體的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時,很難避免受假訊息的迷惑、吸引,因而特別注意這些訊息,進而吸收、相信,然後運用這些假訊息於日常生活中,而隨假信息起舞,不只害己也害人。例如,在COVID-19爆發時,接受新冠病毒疫苗注射相關的假訊息,致使不少人不打疫苗,而失去身體保護力。也有政治或社會活動相關的假訊息,例如台灣COVID-19初爆發時在國際上購買疫苗,在網路上流傳官員行賄的似是而非的網路假訊息,在廣為傳遞之下,造成社會攪擾不安的社會事件。這些也常常在假信息的洗禮中,引導一個人表現出盲從的行徑,事後造成無限遺憾。據研究(Science科學雜誌,2024年384期,p959到960、p978到979)顯示「似是而非地錯誤引導他人思考與判斷」的假信息比「完全捏造」的假訊息,更具有影響力。在數位網路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時,那些似是而非的信息,值得我們更加小心,以免被誤導。這也是數位網路時代的當代人,要多多加強心智操練,以標認普遍的「似是而非」的信息,這是當代人為求明智生活,求得平安幸福,避免被假訊息所騙或傷害的新挑戰囉。根據衛福部2024年7月16日公布「數位網路性別暴力狀況調查報告」有驚人的發現。近六成以上的上網民眾,有過性別暴力的受害經驗,其中又以「騷擾、羞辱、攻擊、跟蹤或肉搜」等樣態最普遍。其中八成受害網民的身心狀況,因此受到不良影響。這也是花太多時間,在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的可能傷害呢!人生有限,一天可資知運用的時間也有限。一個人一天要工作8小時,睡眠8小時,其他8小時要有多樣的人生活動,包括做工作的準備與家人、朋友聚會、身體照顧和健康活動以及適當休息,另外當然也要有上網尋求媒體資訊的時間。因此實際上可資用在數位網路媒體尋覓資訊的時間也是有限的。但我們常常聽到一般人說每天上網幾個小時甚至5到6小時。可見因為上網在數位媒體資訊中尋覓尋尋覓覓,會佔用平常生活中太多的時間,因而減少了人生中與家人、朋友互動,功課的準備,小說的閱讀,個人衛生健康照顧,運動等等的時間。這大概是生活中一直感到時間不夠用,每天匆忙過日,行事匆忙,製造性急反應、過度壓力感受,凡事不能從容,易於不耐煩,人際互動容易不協調,甚至在人際互動中失落,精神功能失調,精神不集中,工作表現不如預期,喪失信心,情緒低落。或許這就是當代社會,甚至青少年,好發憂鬱現象的潛在原因吧!精神樂活的觀點:出生在網路媒體時代的人,擁有豐富的網路資訊,好似散步在滿滿果實的森林中,口渴了、飢餓了,隨時伸手可得到可以解渴、可以充飢的果實,真是實質的富有。然而一個人面對這種富有,可以有兩種反應。其一、是對這種滿滿的富有感到十分的滿足,靜靜的享有這種滿足,而人生止步,虛度歲月,停滯不前。其二、是把這種資訊的富有,看作人生發展的資源與工具,他因而一生中裝備齊全,構建人生道路(可能是曲曲折折的道路),開疆闢土,資源豐富,勇往直前走出自我的一片天。最近在媒體資訊裡很轟動的「范斯」先生,他出生於網路時代,頂著悲苦的年幼歲月,但是他抬頭挺胸,踏實地走出人生的每一步,現在更是美國副總統候選人之一。顯然,他出生在網路資訊豐富的時代,而他能善用豐富媒體資訊,在煙花似的網路媒體時代,沒有迷失,而能把持自我人生方向,走出堅實人生道路的典型案例。以我的經驗來說,難免我也和所有人一樣好奇於多元豐富的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它既豐富又方便。我使用的機會也很多。我在生活步調上,一直順從自然法則,也就是每一天生命有24小時可用,一年就是365天(精健道第6道)。我也深深體會在有限的生命裡,要構建一個有節奏的生活(精健道第3道),每天生活有充實的各種項目的活動,但是維持在從容不忙的生活腳步中。為要每天生活的節奏是美妙的,除了「定時上床起床」外,也要能隨時體會時時刻刻當下的「定與靜」,使我的心境能「寧靜致遠」而心境不亂。為了要每天生活的節奏是豐富的,我努力用心生活,對週遭也多加專注關懷,能把自己和週邊生活環境建立連結,豐富自我的人生內涵和意義(精健道第9道)(參考資料 1)。下面是依我的人生態度與看法,面對數位/網路媒體豐富的資訊環境,我所採取的「要與不要」的做法,或許可以給讀者做一些參考的切入點。畢竟有這麼豐富的資訊,我們身在其中,如何善加利用也是當代人的一種重要的生活技巧。如果沒有良好的生活技巧,我也建議讀者或許要,多加思考,並進行行為的改變,來適應於現代資訊豐富的時代。這種「思考與行為改變」,也就是我常常在提倡的精神健壯之道(精健道)的心腦操練(參考資料 2)了。面對資訊大海時,我的「要與不要」如下:一、我每天要看一份報紙(放棄娛樂版)。在文字報導中,細細思索,與撰文記者的心聲產生互動,對種種社會事件多加體會,我偶爾會把心得放在我的fb上和朋友們分享,一起討論。報紙的文字報導,也可以和網路上所獲得的相對應訊息互作印證。二、我安排每天中午、下午和晚上三個大約30分鐘左右的時段,利用手機或iPad上網進行下列幾項活動。(一),社交群組信息的互動,在fb上發表一些生活點滴的經驗和感想,作為提升精神正向發展的見證,也提供網路上有緣認識的朋友們參考和討論,助益精神生活豐富性與精彩度。(二),在網路資訊大海中尋覓一些世間的新鮮事,盡可能地了解網路媒體上關注的社會或世界事件,和某些有趣逸事,地方采風⋯等等。(三) 另外,在工作的時候,會碰到一些資訊的需求,我也會隨時上網,查一下所需資訊的內容,達到隨時解惑的目標。心情也因而感到通暢呢!三、我會在晚間電視媒體看一段世界與台灣的新聞報導,使自己和週遭的社會與世界有心境上的連結(避免新聞的單一來源)。四、晚間我也會看一段(不必看完整片)電影影片,尤其喜歡拍片場景有地景風光的電影(而不只是在房間裡面拍攝的電影),也喜歡故事內容是有關人文風情、家庭故事或傳記類型的內容,讓心境多一些影音藝術的激發,使生活不落入現實生活的庸俗性。五、在一天充實的活動安排中,若在活動的轉接空檔有較長時間,或者在有空閒的時候,我會喜歡閱讀一些書籍來的資訊,包括宗教的、人文化的、哲學的、腦與人生相關的、文學的、傳記的、甚至於武俠小說的篇章,也是很有趣的資訊上之體會。六、我會嚴格的要求自己不要用手機的時段是:在平時與家人用餐的時間、出外聚會或者和朋友聚餐。我盡量全神貫注在當下的餐飲風味與當下的話題。我會專注在家人間、朋友間相互的情感交流,享有那一份溫暖與互相的給予,盡量體會家人、朋友相聚時,話題上的互動,達到生活上經驗的分享和情感的交流。如此,可以有效地豐富自我人生內在的感受,這是在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所得不到的。當然,為安全起見,我絕不在走路中,看手機。七、我也絕不想經由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出現的方便性與誘惑性去追求財富。要的話,就要找銀行裡的投資理財專業人員。八、我對數位網路媒體資訊所提供的有關種種報導(包括種種社會事件),我不會單線性的接納,我不會直接轉傳朋友或家人。我會以多元性的分析、整合,再做整體性的了解,避免陷入「似是而非」假信息的中毒陷阱。綜合上述,在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很豐富的時代,我們每天生活在這樣的場景裡,我一直認為,每一個人要保持著鮮明的自我人生生活態度與方向,才可以發揮善用媒體資訊的方法,不只擁有資訊的豐富性,更可以把資訊轉為自己人生的資產與人生發展的工具。我一向的生活態度是,在有限人生中,每天生活有節奏,生活充實而不忙;在節奏生活裡的片片刻刻,均可以隨時感受定與靜,而心思不亂。在節奏的生活裡,隨時關心周遭環境人事物,建立與工作環境,社會和大自然環境的心境連結,拓展人生的寛廣度。在這樣的人生架構裡,當代數位網路豐富的資訊,是我經營豐富人生的資本,是我經營精彩生活的工具。我也建議讀者們,可以試著以這種正向的態度,來面對眼前數位網路媒體時代的多元、豐富資訊之海。参考資料1:胡海國,精健道。精神健康基金會,2022年5刷。2:胡海國,心腦操練-人生新主張。精神健康基金會,2012年07 初版。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16 醫療.中醫
什麼是衰弱?不只長者才會衰弱!評定衰弱5指標
不只長者才會衰弱,男女老幼都可能發生。中醫師指出,許多中壯年因疾病、意外傷害或遭逢人世變故等,也可能產生「衰弱前期」表現,要積極預防與補強。沒減肥卻體重減輕、肌力下降、行走變慢、自述疲憊感,以及體能活動度降低,只要出現2項,即可能是衰弱前期。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趙品諭說,有些人感染新冠肺炎後雖痊癒,但總感覺吸氣吸不滿,體力精神大不如前,就是一種虛的表現。「衰弱」有哪些症狀?如何評定衰弱前期?趙品諭說,衰弱以現代醫學來說,主要是物理性症狀,如體重減輕、手腳力量變差、活動力下降等;傳統醫學角度,牽涉的是氣血足不足夠,陰陽平不平衡,表徵大多是食欲差、消瘦、氣短、面色憔悴、乏力伴隨手腳冰冷、失眠、盜汗或多汗、頻尿等。要如何評定衰弱前期,趙品諭指出,「衰弱表型」有5種指標,包括非刻意的體重減輕、肌力下降、行走速度變慢、自述疲憊感、體能活動度降低,只要有2項即可能是衰弱前期。治療上,可針對虛進行藥補。趙品諭說,常見藥材有參、山藥、枸杞、黃耆、當歸等,像生脈飲有西洋參成分,養筋壯骨調理有山藥、黃耆、枸杞等,加味四物湯有當歸等成分,民眾可與中醫師討論合適的藥補方向。2種居家活動改善衰弱:●呼吸運動:坐在椅上雙腳自然垂地,肩膀放鬆後縮下巴、微挺胸,靠鼻部進行呼吸訓練。吸氣和呼氣時,肩膀不能有起伏,吸氣把腹部甚至骨盆腔撐到最大,呼氣時壓到最扁,可幫助橫膈膜與腹部活化。●深蹲運動:身體靠牆,膝蓋盡可能彎曲至90度,放鬆腰背,但腹部、大腿、臀部甚至骨盆用力,先試著維持1分鐘,再慢慢拉長時間、增加次數,可訓練核心肌肉強化身體。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5 醫療.感染科
用了不沾鍋氣喘就發作!疑國內首例「鐵氟龍流感」有什麼症狀?跟流感有什麼不同?
國內疑似出現首例「鐵氟龍流感」,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鐵氟龍流感雖有「流感」二字,但這不是病菌或病毒傳染造成的類感冒疾病,而是過敏性的呼吸道疾病,不會人傳人。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主要是聚合物不正常加熱後揮發出的燻煙,造成類似流感的症狀。用了不沾鍋就會氣喘發作?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日前在臉書發文表示指出,遇到一位50多歲女性氣喘患者,本來狀況穩定,但是氣喘發作時相當不適,並且有胸悶、咳嗽、X光等症狀,有輕微浸潤肺炎;流感、新冠、黴漿菌檢查都是陰性。問診後才發現用了家裡不沾鍋後就會不舒服,換了新鍋子卻也好了。不沾鍋鍋內塗有一層聚四氟乙烯(PTFE) 的塗料,俗稱「鐵氟龍」(Teflon),具有耐高低溫,約攝氏-190至260℃ 、耐蝕性等性能。此不沾塗料的特點為烹調時使用油量較少且食物不易沾黏附著,鍋具較易清洗。由於不沾鍋內的塗料含有全氟辛酸(PFOA),此物質加熱至攝氏327℃時,溶出機率增加;全氟辛酸目前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列為第2B類可能致癌物質。全氟辛酸(PFOA)造成的慢性及急性傷害楊振昌說,鐵氟龍聚合物含有全氟辛酸(PFOA),在鍋具沒有刮傷的狀況下不會釋出,但在環境中不容易分解,會變成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美國的化工公司杜邦其周邊居民就被發現膽固醇較高,後續研究下更發現PFOA可能會造成甲狀腺、肝臟、生殖、免疫功能方面的疾病,也可能會導致腎臟癌、肝臟癌、乳癌等。楊振昌指出,由於出現危害,各國都陸續祭出管制,例如美國環保署訂嚴格標準,水中PFOA、全氟辛烷磺酸(PFOS)等必須小於4ppt(兆分之一),我國也禁用PFOA。目前市售不沾鍋理論上已經不會買到含有PFOA成分。然而,楊振昌說,PFOA的危害大多是慢性危害,急性傷害主要發燒在聚合物在不正常高溫加熱夏揮發出的燻煙,讓民眾吸入後產生類似流感、發燒、頭痛、倦怠等狀況,嚴重下也可能會有肺發炎。羅一鈞說,雖然大家俗稱「鐵氟龍流感」,但不是細菌或病毒造成的淚感冒,並非傳染病。鐵氟龍流感比較像是過敏性的呼吸道的疾病,可能就是對於這個材質,身體有特別的一些反應,吸入之後影響到呼吸道,所以它是不會人傳人。挑選食品容器注意2件事食藥署提醒民眾挑選食品容器時注意兩要點:1.產品標示內容,如不沾鍋表面出現刮傷、受損、甚至裂痕等情形,應更換新品。2.使用不沾鍋時,避免過度用力剷刮表面,及烹調帶硬殼海鮮或帶堅硬骨頭的食材,也避免再無油無水狀態下空燒鍋具,同時不要過度用力以鋼刷刷洗,減少因磨損、異常高溫的溶出風險。(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5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3助你一臂之力!智慧科技如何貼心老後生活?
從預防的角度出發,讓長者提早適應科技工具,維持自主生活的能力,降低被照顧的需求,讓年長者、家屬和照顧者的人生有不一樣的可能。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隨著少子化影響,以及人口結構老化,你會擔心未來的照護資源不足嗎?應對這個挑戰,許多廠商也紛紛投入資源,開發智慧化的產品,希望透過科技的創新幫助年長者、失智症者的生活品質,讓他們能夠在有尊嚴和關懷的環境下安享晚年。最新一集《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邀請樂齡網總經理張慶光,分享科技如何為年長者、失智症者以及照顧者提供解決方案。尤其AI跟智慧科技應用在長照、失智症的照護已是未來趨勢,透過日益越新的科技,減輕家屬和照顧者的壓力,提升年長者跟失智症者的生活品質。科技療癒長者不孤獨主持人陳韻如分享2則將科技運用在失智症照護的國際新聞,分別是澳洲療養院使用AI虛擬人陪伴失智症者,以及美國研究發現,透過VR可以誘發失智症者與照顧者間更深度的對話。陳韻如提到,「陪伴」是失智症照顧關係的重點,尤其「孤獨」又被稱為二十一世紀老人的黑死病,長期孤獨會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深遠的影響,如何陪伴年長者就成為重要課題。張慶光總經理提到,少子化加上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通常沒時間好好陪伴家中的長輩,尤其新冠疫情期間不方便探望年長者,許多長輩在家裡其實很孤單,覺得自己不被需要、沒有什麼存在的價值。日本開發很多陪伴的療癒系產品,例如電子孫子,觸碰它會發出類似嬰兒講話的聲音,如果不碰它一段時間,它會主動發出聲音關心長者,就像有一位貼心的孫子在身旁,日本也將電子金孫應用在日本專門收容失智症長輩的中心,確實能幫助長輩情緒安撫的作用,適合需要陪伴的年長者。挑選長者輔具去標籤化隨著年紀漸長,身體機能跟著退化,而退化是人體自然的現象,如:白頭髮、老花等,目前90%以上的退化,都可以找到對應的產品來幫助生活不受影響。許多長輩因聽力退化,不願與旁人交談,長此以往下,削減大腦的認知功能。戴助聽器又讓長輩覺得自己「被標籤化」,張慶光總經理建議可以用輔聽器,它的大小跟手機一樣,不用一直戴著,想聽時才把輔聽器拿到耳邊。輔助商品大多是子女替父母購買,但長輩不一定會接受,張慶光總經理表示,多數長輩的生活年代較節省,捨不得子女花錢,但身體退化產生的需求騙不了人,可以直接帶長輩到門市體驗,實際感受商品為生活帶來的改善。他也提醒,幫長輩選購商品時,盡量「去標籤化」,譬如有些長輩不喜歡拿拐杖,改拿雨傘,但雨傘的支撐力不佳,反而增加受傷風險,他建議可以改用「藏杖傘」,有支撐效果及標準檢驗,給長輩使用更安心。從預防出發 提升長者自主生活能力除了身體自然老化,有些疾病引起的身體功能退化,造成基礎生活的困擾,如帕金森氏症導致患者手抖,無法自主進食,可以藉由防手震湯匙改善,湯匙安裝陀螺儀,即使長輩手抖,都能維持湯在平衡的狀態,讓長輩可以自行用餐。另外,帕金森氏症的患者會有步態凍結的情況,就是走路時腳被困在地上,一種走路拖地的現象,也是造成跌倒的主因,可使用陪步光學器,藉由視覺提醒,讓病友有信心地踏出腳步,提高生活的自信心。目前的社會和政府強調照顧年長者,但眼看超高齡社會明年就來了,照護人力始終無法滿足需求,張慶光總經理認為應該從預防的角度出發,「目標是長者不需要被照顧,或減少被照顧」,透過適合的輔具,讓長者提早適應科技工具,維持自主生活的能力,降低被照顧的需求,讓年長者、家屬和照顧者的人生有不一樣的可能。完整內容請收聽「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第十三集《助你一臂之力!智慧科技如何貼心老後生活?》。本集重點:✎國際透過科技陪伴失智長者✎療癒系產品安撫者長情緒✎子女該如何為長輩挑選輔助商品✎如何善用輔具維持長者自主生活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reurl.cc/Gpoj3W🎧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OrpMO7🎧KKBOX:https://reurl.cc/VMjz95🎧Spotify:https://reurl.cc/WNkxnD⭐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8-08 退休力.活躍好學
不僅是簡單手作活動 園藝打開五感體驗讓失智、獨居者獲療癒
「這花,要送給老婆。」患有失智症的林先生,雙手微顫地插著花,喃喃自語的抬頭尋找,已在記憶中模糊的身影,在他身後站著的則是早已淚流滿面的妻子。園藝治療師劉雨青看著這感人的一幕,內心深受觸動,她說,「園藝治療不僅是簡單手作活動,更是深入心靈的治療過程,透過植物的五感體驗,能幫助大眾釋放內心的情感。」園藝治療 打開受刑人心扉劉雨青的母親原是特教老師,阿姨黃盛璘是台灣園藝輔助治療協會創會理事長,後來兩人一起從事園藝治療。她從小耳濡目染下,在28歲那年,母親和阿姨受邀至法務部矯正署台北監獄,為40名受刑人進行園藝治療課程,「看到母親讓這些受刑人製作艾草蚊香,讓我意識到是否有可能透過園藝治療,去轉變這些受刑人?甚至觸動他們內心的脆弱面。」而受刑人在課程中,逐漸打開心扉,在課程結束後,在宣紙上寫下「放我出去、不要再犯錯」等話語,這些文字讓劉雨青明白,園藝治療不僅只是手作活動,更能幫助人們抒發情緒,找回內心的平靜,從那時起,她決心成為一名園藝治療師。在台灣,園藝治療的發展,受到921大地震和新冠疫情等社會事件的影響,這些集體性的創傷,使人們更加渴望從自然中尋求慰藉。劉雨青認為,植物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觸動內心最深處的情感,即便是那些已經被時間和病痛磨滅的記憶。園藝治療課程可以照顧失智症患者、身心障礙或家庭照顧者。劉雨青強調,每個群體都有其獨特的需求,她會運用植物作為媒介,設計各式教案。「園藝治療是融合生理、心理和輔助主流醫療不足的綜合性療法。」劉雨青說,尤其植物的生長周期較為緩慢,在照顧與植物互動的同時,能夠沉澱自己的情緒,將植物與土地及社會重新連結,這是一場「溫柔的社會運動」。聞芙蓉味 她開始與人交流劉雨青曾為萬華老人中心的長者設計一系列園藝活動,其中一位學識淵博的80歲獨居長者,為自己取名為「青松」,經常獨自在讀報,在參加8周課程後,開始與其他長輩建立起互動,甚至在共餐時也不再孤單;也有罹患失智症的阿姨,聞到芙蓉味道後,開始用台語與其他人交流,原來是五感體驗中的嗅覺刺激,讓她回憶起過往記憶。她也曾在家庭照顧者團體裡帶領插花活動,讓學員以花材來代表家庭成員,表達內心想法時盡情落淚,劉雨青指出,這些家庭照顧者平常有許多壓力源,看見他們在課程中釋放壓力、表達情感,這就是園藝治療的魅力。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MOA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再次攜手推出「實(食)用園藝系列」課程,劉雨青設計一系列以居家陽台植物為主題的3堂課程,包括南洋辛香料、紫蘇和蘆薈等保健植物的介紹,以及石蓮花與最受歡迎的多肉盆栽,不僅能提升園藝技能、增加健康知識,還能成為健康的守護者,一舉多得的植栽課程,大家千萬不要錯過。實(食)用園藝系列:輕鬆打造植感居家生活日期:● 8月10日(六)植物心南向—南洋辛香料● 8月24日(六)養顏美容的蘆薈與健胃解毒的紫蘇● 8月31日(六)石蓮花與多肉小森林時段:下午2時至4時地點:台北市信義路四段273號4樓洽詢:02-8692-5588轉5869
-
2024-07-28 癌症.肝癌
健保大數據/肝癌總人數逐年上升:65歲以上最多 男為女2倍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被稱為「國病」的肝病,隨著多年來的B肝疫苗接種,B、C肝炎篩檢、追蹤、治療及肝癌治療等計畫,肝癌每年新發生診斷人數、標準死亡率均有下降趨勢。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你了解肝癌患者人數變化與治療現況。隨著B型肝炎疫苗接種、B型肝炎抗病毒藥物,以及C型肝炎口服抗病毒新藥之治療,肝炎防治多年來已見成效,如今又搭配國家114年消除C肝的目標,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肝病消除僅差最後一哩路,他呼籲,一定要落實B、C肝炎病毒篩檢及定期追蹤,反轉過往「肝病被稱為國病的羞辱」。曾見晚期肝癌病人受苦,多年肝癌防治終見成效。「晚期肝癌病人,皮膚泛黃、腳踝水腫,尤其腹部嚴重積水,肚子大大的,但四肢卻十分瘦弱。」石崇良說,罹患肝癌不會痛,不容易早期診斷,發現時多已出現黃疸、腹水等肝硬化晚期症狀,並演變為肝癌。過去他擔任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時,常收治肝癌晚期患者,每次看到病人定期到急診室「放水(台語,抽腹水)」,表情十分痛苦,毫無生活品質,他於心不忍。長期以來,政府推動多項肝癌防治計畫,從民國73年針對B肝帶原母親產下的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75年起全面實施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多年來也針對懷孕媽媽進行B肝抗原血液檢測、新生兒推廣B、C型肝炎篩檢,以利早期篩檢、早期發現,「這是對的政策」。B、C型肝炎論質計酬計畫,追蹤率達九成。石崇良指出,99年推動全民健康保險B型肝炎帶原者及C型肝炎感染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針對肝炎帶原者定期追蹤檢查肝功能及腹部超音波等,該計畫病人追蹤率都達九成以上,而未加入計畫者追蹤率僅七成。據癌症重大傷病新申請領證數期別統計,肝癌一期患者約占三成,而目前B、C肝病人照護率為五成,希望納入人數可以持續增加。如今肝癌完全符合國家防治癌症五步驟,包括倡議戒酒的健康促進、實證評估及篩檢、B及C肝的預防性治療,及早期診斷、精準治療。針對血液透析病人,每年篩檢一次並上傳結果,給予額外獎勵,及早發現感染B、C肝炎的病人。新發生診斷,肝癌為五癌中唯一下降者。台灣人口老化,平均餘命增加,65歲以上癌症發生率逐年上升。石崇良說,以癌症重大傷病新申請領證數期別統計,乳癌每年新發生診斷人數,107年為1.3萬多人,112年增為1.6萬多人;結腸、直腸及肛門癌(簡稱大腸癌)從1萬3900多人增至1.5萬多人;子宮頸癌由3,786人增至4,565人;口腔癌由7,796多人增至7,979人;氣管、支氣管及肺癌(簡稱肺癌)更從1.4萬多人增至1.8萬多人。肝癌相對其他癌症,自107年新發生診斷為1萬496人,112年降為9,488人,為五癌中唯一呈下降趨勢的癌症,且肝癌標準化死亡率也逐年降低,顯見肝癌篩檢、追蹤已有具體成效。近年來,C肝藥物治療可說是最成功的計畫。石崇良說,全國C肝患者估計32萬人,隨著國家推動明年消除C肝目標,其中非高風險患者治療人數已逾八成,預計明年整體可達到微根除目標,相較於世界衛生組織(WHO)預計2030年的根除目標提早達標,最後目標是治療所有的C肝病人,根除C肝。健保陸續給付C肝用藥、免疫合併標靶療法,為病人省下大筆藥費。石崇良說,健保署去年8月宣布,免疫合併標靶藥品療法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為患者每年省下3百萬藥費,延長餘命中位數約5.8個月,接近半年。健保署也自106年起給付C肝用藥,目前C肝藥物一人藥費約18萬元,且108年起不限肝纖維化、治療經驗,110年10月將原限消化系內科或消化系兒科專科醫師處方使用,放寬不限處方醫師資格,讓病人用藥可近性更高。石崇良說,自106年至今年4月,使用C肝全口服藥物治療人數已達16萬6,209人,這是健保很大的貢獻。且就肝癌治療成本來看,篩檢仍是最具效益,早期發現治療,可以省下高昂治療費用,降低健保負擔。預計今年8月起,國民健康署將試辦以糞便抗原檢測胃幽門螺旋桿菌(HP),相信未來有機會消除HP感染,降低胃癌發生主要風險因子。他相信透過早期篩檢,肝癌及胃癌發生率都會逐漸降低。國健署為配合國家明年消除C肝目標,協助民眾及早發現是否感染B、C肝炎病毒,109年9月28日起,放寬B、C型肝炎篩檢補助年齡為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提早至40歲,終身享免費篩檢一次。肝癌總人數逐年上升65歲以上最多 男為女2倍「肝如果不好,人生是黑白的。」這句廣告詞深植人心,早年肝病號稱國病,而肝癌曾多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首位,直到20年前被肺癌超越。衛福部統計,112年死於肝和肝內膽管癌人數達7,724人,排名第二,僅次於肺癌;健保署統計,近五年來,肝癌就醫人數逐年上升,自108年到112年,共增加3,420人。肝癌病人常合併B肝、C肝及肝硬化等,民眾仍不可輕忽肝癌威脅。好發族群隨年齡增加,男性明顯多於女性。依健保署統計,肝癌就醫人數108年5萬3,920人、109年5萬4,670人、110年5萬5,660人、111年5萬6,540人、112年5萬7,340人,就醫人數上升幅度達6.3%。健保署表示,肝癌屬於慢性疾病,每年就醫人數會慢慢增加。進一步分析發現,肝癌好發族群隨著年齡增加,男性多於女性。112年統計發現,44歲以下約850人,男性520人、女性330人;45到64歲有1萬8,660人,男性1萬4,440人、女性4,220人;65歲以上有3萬7,840人,男性2萬4,090人、女性1萬3,750人。男性肝癌人數約為女性的二倍,65歲以上占比逐年增加。肝癌共病前三名分別為B肝、肝硬化、C肝。112年肝癌病人共病第一名為慢性B型肝炎、第二名為肝硬化、第三名為慢性C肝、第四名為慢性肝炎、第五名是高血壓。其餘共病還有糖尿病、原發性肝惡性腫瘤、胃食道逆流疾病併食道炎等。肝癌病情嚴重,病人就醫檢查檢驗常選擇醫學中心。健保署統計,108到112年,肝癌病人檢查檢驗件數約介於23萬至24.6萬件,50%以上為醫學中心執行。肝癌檢查項目方面,主要有異常凝血酶原檢驗(PIVKA-II)、甲型胎兒蛋白、腹部超音波,其中PIVKA-II篩檢為健保署於109年9月1日新增的給付項目,因此,109年至112年篩檢件數持續增加,112年達到2萬多件;108年至112年甲型胎兒蛋白檢查件數為1.4萬至1.6萬件,腹部超音波檢查為4.2到5.2萬件,而109年到111年因受新冠疫情影響,檢查件數略為降低。免疫藥品合併標靶成主流,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肝癌治療上,目前免疫藥品合併標靶藥品療法已慢慢成為趨勢,但使用人數上,仍以標靶藥物蕾莎瓦為多。以112年來說,蕾莎瓦使用人數1,824人,使用免疫合併標靶藥品人數為546人。健保署於去年8月宣布,將免疫藥品(癌自禦)合併標靶藥品(癌思停)療法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為患者省下每年3百萬藥費。台灣肝癌醫學會秘書長、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懿宬表示,肝癌病人致病原因約90%為罹患B型或C型肝癌,其餘為酒精性肝癌,雖然早年有食用遭黃麴毒素汙染的食物所導致的肝癌病例,但現在已較為少見。近年來,國人飲食西化,肥胖人口增加,脂肪肝患者也須提高警覺。李懿宬說,衛福部為達到2025年根除C肝,持續推動C肝防治計畫,病人已大幅減少。至於B肝防治,1984年政府開始推動免費B肝疫苗接種,目前40歲以下民眾均有接種疫苗,肝癌盛行率低於1%;相較40歲以上罹患肝癌人數仍較多,盛行率約10%到15%,民眾不可掉以輕心。根據他臨床觀察,肝癌患者就醫時,診斷為中晚期的人數占比約四成,顯見B肝、C肝、肝硬化等肝癌高風險民眾,常輕忽定期追蹤的重要性。約四成確診已中晚期,B、C肝等高風險群務必追蹤。肝癌治療上,李懿宬說,病人目前使用免疫及標靶藥物治療的反應率、存活率,相較過往使用的蕾莎瓦好,已成為治療肝癌用藥的首要選擇。但健保給付有限制,如治療後經連續2次評估病人腫瘤沒有明顯縮小,但也沒有持續惡化,也就是穩定控制時,就必須自費治療。他呼籲,健保應比照國外使用條件,用藥後於腫瘤出現明顯惡化時,才停止給付。肝癌除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也是選項之一。北榮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周書正說,病人於術前先接受完整影像檢查,評估腹腔腫瘤大小、位置、數量,以及肝、心肺功能等,以便手術時一網打盡。目前肝癌手術方式多元,如達文西機械手臂、螢光腹腔鏡,以及傳統腹腔鏡及開腹切除手術等。術後需完整追蹤,一旦病情出現變化,可以立即處置,避免病情惡化後,延誤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陳時中:借錢都要治療,衛福部長任內爭取獨立預算
行政院政務委員、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副召集人陳時中在擔任衛福部長任內,向國發會爭取健保之外,再加健保總額0.2%、大約63-65億專款用於C肝治療,讓原本只限嚴重肝纖維化患者才符合的用藥條件全面開放,加速台灣消除C肝計畫壓線達標。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陳時中推動政策的決心來自於當年的心願「借錢都要來治療C肝」,後來C肝有了專款費用及專責辧公室。陳時中指出,雖然後來遇到新冠疫情,讓消除計畫緩步下來,但很多專家仍持續在偏鄉及各地努力,消除C肝政策明年即將壓線完成,他直言:「我們要為自己賀彩,明年挺胸越線。」陳時中指出,現任總統以健康台灣為施政重點,但台灣2016年開始進行消除C肝計畫時,就已經是健康台灣攜手前行的概念了,當年要決定這些政策須要決心勇氣及智慧,當年是由陳健仁副總統及已過世中研院前院士陳定信的勇氣,下定決心要進行2025消除C肝計畫,之後也是靠專家們的智慧來執行。2016年當時治療C肝炎口服藥物治療效果很好,但因所費不貲,健保給付條件過於嚴苛,病人得自費上百萬元。當年陳時中仍未在官署服務,有人跟他提及,是因為沒錢所以沒辦法放寬治療條件,因此他就在心中發願,「若我當衛福部長,借錢都要來治療C肝患者。」因此,2017年就任衛福部長後,C肝治療就開始放寬條件,希望可以在2025年達到消除C肝的目標;且為了不擠壓到健保總額預算,隔年陳時中特地跑到國發會,參與討論健保醫療給付費用成長率推估會議,再多爭取0.2%的預算,用在治療C肝上這筆獨立的預算約為60餘億元。回憶過往,陳時中認為自己只是有「憨膽」的勇氣,陳時中也感謝各位專家學者,直言「我們要為自己賀彩,明年挺胸越線。」陳時中也建議,在明年達標前,可與勞動部、公益團體、企業等團體合作,舉辦篩檢BC肝誓師大會形成一股社會運動,象徵消除病毒性肝炎C肝已告一段落,B肝起頭前行。至於2025消除C肝後,還得預防如何避免「高危險群」再感染,期待2030年有根除的可能,對此,陳時中建議,目前對於重複感染政府有給付第二次的費用,但民眾也須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也須進行倫理教育,或許可以針對第二次治療微增加部份負擔的費用,讓病人了解自己必須負責避免再被感染的風險。
-
2024-07-26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新冠已經好了,為何咳嗽還不好?不單純的呼吸道問題怎麼解決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四:新冠肺炎【建議掛號科別】胸腔內科新冠的咳嗽 平均時間為19天新冠後咳嗽是相對於疲勞和喘比較輕微的症狀,但也十分惱人。大約六七成的病患得到新冠肺炎時會咳嗽,平均咳嗽時間為19天,但就是有人會咳好幾個月。跟所有感冒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一樣,大部分的人三個禮拜內會好,但就是會有人超過三周還在咳。門診很多過去並沒有氣喘或過敏病史的年輕人,新冠後咳嗽好幾個月都不會好,在這咳嗽大家就很害怕的時節,咳不好常引人側目,令人十分困擾。新冠病毒急性感染時導致黏膜發炎物質釋放,持續咳嗽很好理解,但痊癒後為什麼還會持續咳嗽的原因其實並不明確。過去呼吸道病毒研究指出,呼吸道病毒感染後,可以改變呼吸道上皮神經物質的傳導,甚至直接調節迷走神經,使感覺神經敏感性和活動性大增,導致氣管非常敏感,任何輕微風吹草動就很容以咳嗽。這種狀況下,只要吹到冷風,吃到辣椒,或是胃酸一點點逆流,可能就會咳嗽不止。當然,新冠不會只有導致咳嗽,同一篇研究提及病毒感染也會增強迷走神經對支氣管收縮的調控,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很多新冠後持續咳嗽的患者,我們去做氣喘肺功能測試,都有陽性的反應。臨床觀察有一些過去沒有氣喘的個案,感染新冠後被誘發咳嗽變異性氣喘的表現,這群個案對氣喘藥物治療的反應很好,持續治療後症狀就明顯緩解,後續追蹤肺功能也回到正常。長新冠咳嗽 不是單純的呼吸道問題因此,長新冠的咳嗽,並不是單純的呼吸道問題,可能包含了新冠病毒導致的後續神經炎症狀,因為神經發炎與調控過敏的現象,導致咳嗽很難改善。這種狀況下,單純呼吸道的藥物,不太容易看到很好的療效,目前建議的止咳藥多半是有神經調控成分的藥物會比較有效,其他輔助的做法就是使用抗過敏藥物,減少過度敏感的反應。但如果神經還是持續發炎和過敏,這些藥物其實就只是症狀治療,還是要適當的休息讓身體復原,以及避免接觸致敏物質導致咳嗽的發生。當然,有一些止痛的神經調節劑可能對咳嗽有效,但這些神經內科的藥物可能會影響認知功能,目前我還沒有使用在咳嗽的患者身上過。對於具有支氣管敏感性的咳嗽病人,用氣喘的方式治療,咳嗽可以明顯改善。還有許多研究進行中,這也代表目前長新冠的咳嗽治療並沒有很好的藥物和方案,但仍可釐清除了呼吸道黏膜的問題,還有神經發炎敏感的機轉,是未來研究新藥的大重點!參考文獻網址:1. https://doi.org/10.1016/S2213-2600(21)00125-9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6678280/3.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08-020-00406-6(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7-24 退休力.活躍好學
室內空氣髒,如何處理?手作壁掛式植栽很潮又能當天然空氣清淨機
經過新冠疫情洗禮,「壁掛式植栽」廣受民眾歡迎,園藝治療師、壁掛式植栽老師葉淑玲表示,壁掛式植栽是將植物種植在板子上,就好像一幅美麗的畫,而上面的植物充滿生命力,也可以產生「天然室內空氣清淨機」效果,幫助捕抓空氣灰塵、過濾有機室內汙染物,同時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有益呼吸道健康。好養又能美化居家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將於8月3日舉辦退休力「壁掛式植栽(植物上板)手作」課程,葉淑玲老師將一步步引導學員從板子的上色到為植物塑形,乃至學習植物的種植、照顧等,逐步完成壁掛式植栽作品。葉淑玲說,製作壁掛式植栽很好上手,只要根據植物特性按時澆水,植物非常好養、好種,連90歲新手奶奶也能輕易完成作品,因此,有愈來愈多人感受到壁掛式植栽的魅力與製作樂趣。在葉淑玲印象中,曾有高中女老師來學習壁掛式植栽課程,原本她兒子不太贊成,擔心植物可能不好養,沒想到這位老師完成作品後,將壁掛式植栽掛在客廳牆上,兒子一回家,發現家中氣氛大為不同,居家美感提升不少,且綠色植物也讓家中洋溢著旺盛生命力,他大為改觀,反要求媽媽在家中多掛一些壁掛式植栽,讓家庭氛圍更有質感、美感,家人情緒也更和樂、穩定。有人工光源就能活葉淑玲指出,環保署曾推薦蕨類、毬蘭類、黃金葛類、山蘇等植物可幫助淨化室內空氣,像黃金葛類植物可產生垂吊感覺,便很適合進行壁掛式植栽,近來很受歡迎的蕨類,也是很好選項,而壁掛式植栽通常是中、低光需求,所以只要接觸到一些人工光源即可順利存活,澆水頻率則是視植物種類而定,只要適時澆水,多半很容易活下去。親手烤木紋樂趣多在壁掛式植栽課程中,葉淑玲說,學員也將學習用噴槍為板子烤出獨一無二的木紋,並用鋁線做掛勾、鎖螺絲,學員可以充分體會手作樂趣,如果與親朋好友一起來手作、學習,更能互相交流、共同分享,享受開心時光。葉淑玲希望學員在上課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壁掛式植栽的旺盛生命力與迷人美感,同時享受壁掛式植栽所帶來的健康好處,無論是綠色植物所產生的紓壓、健康效果或幫助清淨空氣,對自己、家人而言,都是首選禮物,而壁掛式植栽好養、好上手特性,更容易讓學員獲得家人、兒孫的讚美、肯定,也更有成就感、自信。退休5力課程實(食)用園藝系列—輕鬆打造植感居家生活日期:8月03日(六) 壁掛式植栽(植物上板)手作8月10日(六) 植物心南向—南洋辛香料8月24日(六) 養顏美容的蘆薈與健胃解毒的紫蘇8月31日(六) 石蓮花與多肉小森林時間:下午2時至4時地點: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273號4樓洽詢:02-8692-5588 轉5869
-
2024-07-23 醫療.感染科
為何呼吸道病毒在夏天也猖獗?非藥物介入3防線阻病毒
最近感到「腹背受敵」,門診不少小朋友因發燒就診,有時一節門診就能集滿呼吸道四大魔王病毒:流感病毒、新冠肺炎病毒、腸病毒、腺病毒。更慘的是,自己認真的戴好口罩、勤洗手、回家也立刻洗澡,那知家裡的太太和女兒卻從其他地方被傳染了新冠病毒。病毒來勢洶洶無孔不入,民眾要小心,病毒就在您身邊。根據疾管署統計,腸病毒自從4月中旬進入流行期,至今尚未減緩;往年流感在秋、冬兩季流行,今年春、夏兩季的流感個案卻沒有顯著降低。更麻煩的是,新冠肺炎在近幾周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為何呼吸道病毒在夏天也猖獗?主要原因是新冠肺炎的疫情與隔離措施,改變民眾對病毒的免疫力,也改變了病毒的流行模式;其次,新冠肺炎疫情退燒後,口罩禁令逐漸解封,民眾群聚與往來各地也不受限制,因此藉由飛沫傳染的呼吸道病毒自然更快、更廣地傳播。「非藥物介入措施(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NPIs)」在疫情期間廣為人知,也對疫情的控制有顯著效益。一份今年4月發表的研究顯示,德國在2020-2021年疫情期間,非藥物介入措施在3至4歲幼童新冠肺炎的防治成效,與疫情前的2019-2020年相比,能減少60%至100%的病毒傳播。但是,要求所有人回到新冠疫情那時的隔離與控管顯然不切實際,只是在各種呼吸道病毒愈來愈活躍的此時,能力所及的「非藥物介入措施」,還是對自身與周遭人的健康很有幫助。新冠疫情期間的「非藥物介入措施」3大守則:1.個人防護:保持社交距離、時常清潔手部、呼吸道禮儀、戴口罩、確診時居家隔離。2.社區擴散時:接觸者自主防疫、限制聚會、居家辦公、規則清潔物體表面、適當通風。3.疫情爆發時:待在家、群體快篩、學校停課。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1 養生.聰明飲食
保護心臟大腦健康、支持免疫系統 吃富含槲皮素食物6大好處一次看
槲皮素(Quercetin)是一種黃酮類(flavonoid)化合物,廣泛存在於許多蔬果中,賦予蔬果多彩的色澤,是天然的植物色素。它也是一種抗氧化劑,具有抗發炎作用。許多研究都證實槲皮素對人體有利,從幫助免疫系統到降低各種疾病風險。1.具抗氧化作用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人體會產生名為「自由基」的化合物。自由基會破壞健康細胞,引發基因突變,加速衰老,並增加心臟病和糖尿病等疾病風險。槲皮素強大的抗氧化活性已被證實可對抗自由基的傷害,防止過早衰老,降低慢性病風險。2.具抗菌作用槲皮素具有抗菌作用,可防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尤其對影響皮膚、消化、呼吸和泌尿系統的細菌特別有效。槲皮素也被證實可干擾抗藥性微生物的生長,也就是可對抗已有抗藥性的細菌菌株。3.保護心臟健康研究證實槲皮素可降低收縮壓和舒張壓,降低動脈壓力,高血壓會損害動脈並導致心臟病。此外,它還能抑制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對抗氧化,避免血管硬化。4.保護大腦健康槲皮素所屬的黃酮類,是抗氧化家族,其抗氧化和抗發炎活性已獲廣泛研究,這兩種作用對預防阿茲海默症很重要。5.支持免疫系統關於槲皮素和免疫系統的研究結果,好壞參半。一項實驗中,1002名參與者每天服用500毫克或1000毫克槲皮素或安慰劑,持續12周。整體而言,與安慰劑相比,槲皮素補充劑對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沒有顯著影響。但一組年齡在40歲以上,且認為自己身體健康的參與者中,每天服用1000毫克槲皮素,可減少總病假天數,並減輕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的嚴重程度。6.可能有助改善COVID-19症狀已有十多項研究,評估槲皮素對COVID-19的預防和治療效果。當槲皮素補充劑與傳統新冠肺炎療法用於感染早期階段時,患者的早期症狀有所改善,並降低重症風險,包括住院治療。但仍需更多臨床試驗來確定其功效。槲皮素的來源.蘋果、漿果類、櫻桃、柑橘類水果、葡萄、梨子。.蘆筍、綠花椰菜、羽衣甘藍、洋蔥、番薯、番茄、韭菜、香菜、蒔蘿。.綠茶、紅茶、紅葡萄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4 養生.聰明飲食
喉嚨痛最適合吃!吞得下又有營養的9食物一次看:3食物千萬別碰
新冠肺炎又進入新一波流行期,加上流感攪局,感染後的呼吸道症狀令人難受,尤其喉嚨痛更影響進食意願。美國註冊營養師Cynthia Sass推薦以下食物,具舒緩作用、易於吞嚥且富含營養,可讓疼痛更快恢復。1.純水果冰棒冰涼食物可緩解喉嚨痛,尤其是冰棒,但請選擇用純果汁或果泥製作的冰棒,最好沒有高果糖玉米糖漿或其他添加糖,雖然這些添加物未必會影響喉嚨痛,但對身體沒好處。2.洋甘菊茶洋甘菊茶可幫助入睡、改善睡眠品質。生病時的睡眠尤其重要,如果睡眠不足,身體的自然殺手細胞(NK)就會減少,自然殺手細胞在降低病毒感染上扮演重要角色。3.優格冰涼且柔軟滑順的優格,特別適合喉嚨痛時食用。此外,優格含維生素A和抗發炎特性,還有益生菌有助免疫系統調節。4.蜂蜜如果咳嗽伴隨輕微喉嚨痛,蜂蜜會有幫助,它可能有部分止咳效果,還能抗菌、抗氧化、抗發炎。5.地瓜泥地瓜提供兩種支持免疫系統的營養素:維生素A和C。研究發現,這類根莖類食物具有抗發炎活性,尤其是紫色。而搗成泥的質地對喉嚨痛的人也很容易入口。6.蔬菜湯感冒時喝一碗暖湯,除了補充營養也能療癒心情。含有大蒜的蔬菜湯,含抗發炎硫化物,可增強免疫力,緩解感冒和流感的症狀。7.雞蛋富含維生素A、C、D、E、硒和鋅的雞蛋,有助免疫系統。喉嚨痛時可以選擇柔軟的炒蛋(Scrambled eggs),比較容易吞嚥。8.生薑生薑是很有效的抗氧化劑,可以對抗身體發炎。可以把生薑去皮、磨成泥,加入以下食物中:加了蜂蜜的洋甘菊茶、地瓜泥、麥片或冰沙。9.燕麥片燕麥有飽足感且易消化,研究發現,其所含多酚具抗氧化和抗發炎特性,抗氧化劑和鎂有助抑制發炎反應,而鋅則支持免疫系統並幫助癒合。煮軟的燕麥可以和香蕉泥等搭配食用,也可加入蜂蜜、生薑和肉桂。喉嚨痛不該碰的食物以下食物可能加劇喉嚨痛,最好避免或減少1.酸性飲料,包括酸性果汁(如柳橙和番茄汁)、醋、碳酸飲料。2.堅硬或脆的食物(如餅乾或較乾硬的麵包)。3.辛辣食物、非常熱的食物和飲料。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2 醫聲.疫苗世代
夏季流感爆發 全台兩百萬名65歲以上長者未接種疫苗 恐成重災區 醫:佐劑疫苗可提高二到三成保護力
今夏流感疫情在免疫負債侵襲下達到高峰,自6月起,不論是類流感就診人次、或是流感重症都高於去年同期。今年流感併發重症病例至7月10日已有995人,與去年全年累計總數差不到百人。依台灣疾病管制署統計,五成流感併發重症者為65歲以上長者,七成五死者沒有接種疫苗;而流感疫苗接種計畫成果更顯示,65歲以上長者有近半數沒有接種流感疫苗,換算全台約有兩百萬長者未接種流感疫苗。台大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指出,未來流感疫苗也可以採取分齡施打的原則,讓各年齡層有最好的保護力。由於一般疫苗的保護力時效約為半年,歐美各國建議免疫力較差的65歲以上長者接種含佐劑疫苗,除了增加二到三成的保護效果,保護力時效也可長達一年。去年起全球已觀察到流感全年化趨勢,疾管署也印證此現象。今年上半年因流感重症累計至7月10日已有995例,相較去年全年度總數1,058人,兩者只差了63人,顯示夏季流感肆虐情況仍劇。且流感重症累計至今已198人死亡,也打破冬天是好發季節的常規。黃立民醫師指出,新冠疫情解封帶來的「免疫負債」,讓夏天流感疫情與冬天一樣嚴重,大約需要二到三年才會回到常規。即便明年起「免疫負債」即將步入尾聲,預測流感疫情將趨緩,但夏天仍需留意流感病毒。流感重症仍以65歲以上長輩為高危險群,疾管署監測資料發現 ,從去年10月至今年7月10日的流感併發重症者已累計1,268例,五成以上為65歲以上長輩,死亡患者當中又有七成五未接種疫苗。而疾管署111年度流感疫苗接種計畫成果更顯示,相較於6個月以上3歲以下幼兒接種率達七成,65歲以上長者有近半數沒有接種流感疫苗,換算全台有超過兩百萬長者恐面臨夏季流感的威脅。面對流感威脅,長者應如何自保?黃立民醫師表示,目前一般流感疫苗其保護期約為3至6個月,每年10月接種,保護力可到隔年5月止;但對於免疫系統較弱的老年人,其保護力相對也較弱。黃立民醫師提醒,歐美各國已建議65歲以上長輩接種加佐劑的流感疫苗,不只保護力可達一年,保護效果亦增加二成到三成,這對即將成為超高齡社會的台灣來說相當重要。黃立民醫師進一步解釋,65歲以上的長者其免疫系統對病毒株的敏感性降低,無法順利接受流感疫苗的刺激,進而產生足夠的抗體,導致抵禦能力減弱;加上免疫系統的記憶力減退,保護力也較弱,一旦感染流感,可能會出現較嚴重的症狀,甚至引起併發症。若能事先接種含佐劑的疫苗,可有效提升免疫系統對疫苗抗原的反應,從而提高疫苗的效用。黃立民醫師也提醒,疫苗接種要有分齡施打的概念,提供每個年齡層有更好的保護力。佐劑疫苗已在外國使用多年,美國也在去年建議免疫力較弱的65歲以上長輩接種佐劑疫苗。不過,政府所購買的公費流感疫苗尚無佐劑疫苗選擇,長者若經濟上許可,或評估自身有較高的保護力需求,也可與醫師討論,在流感疫苗上市後,提前預約自費接種佐劑疫苗,更安心地度過流感季節。
-
2024-07-11 醫療.中醫
夏日調體質!今年三伏天時間在這三天 三伏貼告別過敏、虛寒、腹瀉
夏至過後,天氣高溫炎熱,近期新冠疫情又流行,許多人準備至中醫診所接受「冬病夏治」的「三伏貼」療法。中醫師指出,三伏貼結合了「三伏」和「貼灸」,在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進行穴位貼敷,主要目的是補養陽氣,治療陰寒疾病或調整寒性體質,有助提升免疫力,對新冠病毒也有預防效果。三伏療效 最長可一年三伏貼是以細辛、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生薑等藥材,揉製成藥丸,再以自黏貼布敷於患者背部穴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指出,三伏天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今年三伏天為7月15日、7月25日、8月14日,民眾可於這些日期的前後,接受三伏貼療法,效果最長可維持一年。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針灸科副教授廖先胤表示,三伏貼治療效果經多項國際研究證實,針對4周內貼3次三伏貼,每次2至6小時的民眾進行血液檢查,發現有助調節IgA、IgE、IgG、IL-4等免疫球蛋白機能,可降低慢性感染、慢性發炎、反復感染等。陰雨天貼 效果會打折廖先胤指出,三伏貼以溫熱藥物敷在患者背後,利用夏季自然能量,搭配溫熱藥物,可將患者體質由虛寒改為溫暖,有助調控交感神經,調節肝腎功能,亦具有毛細循環、控制自律神經、平衡免疫系統與調控神經內分泌等效果。桃園市中醫師公會監事會召集人王國輝表示,目前新冠疫情染疫人數愈來愈多,民眾身上多少都有病毒殘留,若提升免疫力,也能抑制病毒活性。依醫學常理判斷,三伏貼有助防護新冠病毒感染,但實證研究仍在進行中,預計還需一年以上才有結論。林舜穀強調,三伏貼要在炎熱的三伏天進行,此時人體陽氣最盛、經絡通暢、毛孔開放,藥物吸收效果最佳。三伏天的高溫能幫助驅散體內的寒濕之氣,但如果剛好遇到陰雨天,三伏貼效果會打折,建議將貼敷時間往前或往後調整,在氣溫較高、陽光充足的天氣進行貼敷,以確保療效。孕婦幼兒 不建議使用林舜穀提醒,三伏貼使用的中藥有一定的刺激性,長時間接觸皮膚可能會引起過敏、紅腫、搔癢、水泡等副作用。正式貼敷前可先在小範圍皮膚上進行過敏測試,觀察24小時內是否有過敏反應,若出現紅腫、搔癢等現象,應避免使用三伏貼或選擇其他替代療法。建議每次貼敷時間不超過2至4小時,初次使用或皮膚較敏感者可適當縮短貼敷時間,再逐漸增加。不過,孕婦、一歲以下幼兒、嚴重藥物過敏、皮膚容易過敏、易引起水泡、蟹足腫體質或貼敷處有傷口者等,並不建議使用三伏貼。若是感冒、發燒及喉嚨發炎、中醫證型屬陰虛火旺或實熱者,建議要先詢問中醫師。
-
2024-07-09 養生.保健食品瘋
為何不同醫師會開立不同藥?教授曝你可能不知道的「味素藥」
我在2024-6-16發表顱電刺激之用於治療失眠、 憂鬱、及焦慮,讀者Uta在2024-6-20留言:感謝教授,我也曾被建議施作,但因自費不便宜,加上網路查到評價兩極,我再詢問另外兩位身心科醫生意見後,這兩位醫生都認為這治療對我的症狀沒有幫助。尋求第二、第三意見真的很重要呀!我在2020-1-16發表維他命B12濃度越高,死亡率越高,讀者Uta在2024-6-20留言:這兩個月因為椎間盤突出造成臀腿麻痛,A醫院的骨科開了Me cobalamin 500mcg/cap給我一天吃2次。看藥袋的治療用途是寫維他命B12補充;末梢神經障礙。同時也吃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因為長期看林教授的書和網站,對補充B12滿滿疑問,好奇真的有效嗎?(A醫院的兩個醫生都要開B12給我吃)吃了兩個禮拜痛麻照舊。後來因故於B醫院開刀切除椎間盤突出的部分,開刀前一天住院,因為護理師拿給我的藥沒有這顆,我問護理師,護理師說這個不用吃,要吃也不是現在吃。現在也拆線了,醫生也沒有開B12,只有肌肉鬆弛劑和止痛藥。感覺不同醫生對於要不要補充B12有不同看法。在臉書椎間盤突出病友的社團內,網友大多都在分享吃合力他命或其他保健食品,或是A醫院開的藥。讓我很疑惑這是真的有效還是智商稅?不知道林教授能不能為我解惑?(補充:A醫院沒有抽血檢查驗我有沒有缺B12)不同的醫師會有不同的意見,開不同的藥(具療效的),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醫生給病患開不具療效的保健品,例如維他命,就通常是因為(1)有利可圖,(2)錯誤認知,或(3)顯示盡心(安撫或滿足病患)。腎臟科醫師邱文淵和我素昧平生,但三不五時就會來函跟我討論。我也有邀請他做我2020年的新書維他命D真相的推薦人。他在2021-6-28寄來一個主題是「味素藥」的電郵。我把它拷貝如下:林教授:關於Vit D的缺乏和補充在很多疾病和新冠肺炎,這些論點都是各説各話,相信的人相信,不相信的人存疑。我們稱這種藥叫"味素藥",食之無益,不吃也無害。從以前敗血症使用類固醇、手術預防性抗生素、預防性使用胃藥避免腸胃道出血、保肝片、止血藥等,我們都知道這些治療不一定對病患有好處,但是在臨床上我們還是會使用。因為如果病情,有任何變化,我們的解釋就是我們盡力了。早年吹捧的Vit C 、E、葉酸和鋅,現在都很少人再提了。Vit D 現在在浪頭上,只要抓到一點邊就可以取得贊助、發文章,何樂不為!我個人認為,「味素藥」之所以會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主要還是因為民眾有這樣的需要,請看我發表的:紀錄片《維生素的異想與真實世界》,公視邀請點評保健品危害,民眾自討的維他命及補充劑的隱形危險,美國公視紀錄片紅麴歷險記+天底下根本就不應存在保健食品讀者Uta留言裡說的「網友大多都在分享吃合力他命或其他保健食品」就更是明擺在眼前,民眾需求「味素藥」的最佳見證。不過,我還是要再次提醒,請看我在10天前發表的綜合維他命→死亡風險增4%←39萬人,20多年數據。原文:味素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05 焦點.元氣新聞
台大遠距照護 下肢動脈患者保住腳
下肢動脈血管疾病因血管阻塞,恐導致患者截肢,亦可能合併冠狀動脈硬化、腦中風等疾病,5年存活率僅20%。台大醫院研究發現,若患者接受即時同步遠距照護,可使心血管疾病得到較好控制,病人發生腦中風的機率顯著下降,已被寫入美國心臟學會5月甫公布的下肢動脈血管疾病照護指引。該照護指引中,引用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李任光2021年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的論文,將遠距照護列於此類病人標準治療。指引中提到,鑑於下肢動脈血管疾病患者的複雜性與多重共病,常導致重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此類患者特別需要長期追蹤與治療,而遠距照護可提供患者完整且即時的全人照顧,彌補目前居家照護不足。李任光表示,除避免患者截肢之外,下肢動脈血管疾病,容易併發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急重症情況,遠距醫療患者可藉由院方提供的心電圖系統等在家監測生理數值,並結合人工智慧,病人拍攝傷口上傳,即可判讀病情。李任光曾收治一位83歲男性,發生周邊血管疾病,導致腳趾壞死,原本必須由膝蓋以下截肢,患者加入遠距照護後,由團隊提供完整、即時照護資訊,最終僅腳趾遭截肢,患者心存感激說,「感謝醫療團隊幫我留著一隻腳。」台大醫院遠距照護中心以累積14年、近7000患者數據研究發現,接受遠距照護的下肢動脈疾病患者,截肢率自18%降至10%、死亡率從29%降至14%,平均住院天數減少一半,病患照護滿意度則由95.7%提升至97.5%。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遠距醫療不受時間、空間限制,提供醫療照護服務,在新冠疫情期間大出風頭,而台大醫院早在14年前即成立遠距醫療照護中心,藉由穿戴裝置、即時傳輸等科技設備,優化醫療照護流程,提升病人健康,而對於病人來說,這更是形同虛擬病房的良方。
-
2024-06-30 焦點.元氣新聞
整理包/病人急症在宅照護、通訊診察治療,適用對象有哪些?2新制7月上路一次看懂
衛福部醫事司為提升就醫可近性,7月1日正式新修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什麼是通訊診療?適用患者有哪些?讓讀者一次看懂。整理包/通訊診察治療通訊診察治療是什麼?以往醫師診療、開藥,必須實際看到病人才可以執行,衛福部醫事司於107年通過「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納入山地、離島、偏僻地區民眾,及長照機構病人、急性住院病人出院返家後的追蹤照護及在宅醫療等特殊情形,透過遠距通訊設備,即可獲得醫院醫師的診療及開藥。通訊診察治療提升醫療服務的連續性及近便性,確保醫病安全、通訊安全兼具醫療品質、分級醫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民眾就醫多有所限制,衛福部放寬「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如擴大特殊情形病人適用範圍、放寬開立處方箋、增加得通訊診察項目等,並加強資安規範;疫情過後,衛福部宣布修正辦法,並在今年7月1日上路。哪些醫療項目可以進行通訊診察治療?衛福部表示,除了原先的急性後期照顧等5類對象,新法還新增5類特殊對象,包含「慢性病照護計畫收案病人」、「疾病末期照護」、「矯正機關收容照護」、「行動不便照護」、及「災害、傳染病或其他重大變故照護」,總共有10類對象,預估受惠人數達247萬人。1. 急性後期照顧2. 長期照顧服務3. 國際醫療照護4. 疾病末期照護5. 行動不便照護6. 矯正機關收容照護7. 災害、傳染病或其他重大變故照護8. 居家醫療照護9. 家庭醫師收治照護10.慢性病照護計畫收案病人衛福部表示,新修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改了可線上看診的情形,包含前七類「實施計畫經衛生局審查通過」與後三類「符合健保包裹式給付計畫」情形。通訊診察治療提供哪些醫療服務?1. 診察2. 詢問病情3. 開給方劑4. 衛生教育5. 開立處置醫囑6. 原有處方之調整或指導7. 會診8. 提供醫療諮詢9. 精神科心理治療10.開立檢查、檢驗單如何進行通訊診察治療?衛福部表示,民眾如欲通訊診察,應於看診前先詢問醫師,自己是否符合資格。看診時使用實體或虛擬健保卡,看診後如需服藥,醫師開立電子處方箋,患者持電子處方箋到社區藥局領藥、繳費;如行動不便者由醫師或藥師到宅醫療及送藥。線上看診的開藥規定,三大情形開放醫師給藥:1. 初診開藥:國際醫療、矯正機關收容照護,或災害、傳染病或其他重大變故,無法線下就醫者2. 複診開藥:所有特殊情況皆適用3. 開立管制藥品:屬於慢性病照護之精神病照護、疾病末期照護線上看病安全嗎?資安有保護嗎?衛福部表示,「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的資訊系統涉及病歷資料的傳輸、交換、儲存或開立處方、檢查。因此,檢驗單者須遵守四大資安規範:1. 具備個人身份驗證機制2. 具備資料傳輸加密機制3. 符合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4. 委託建置及管理資料的廠商,應具備資訊安全標準驗證通訊診察治療優點、罰則衛福部指出,如像糖尿病患,醫師就可以利用通訊診察方法,這樣可以降低病人來返醫療機構產生的舟車勞頓。但若沒有通過審查,就進行通訊診察治療,依「醫師法」處處2萬到10萬元罰鍰,並不會處罰患者。整理包/在宅急症照護整理包失能或疾病特性而造成病人外出就醫不便,衛福部健保署為提升就醫可近性,7月1日正式實施「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什麼是在宅急症照護?適用患者有哪些?可以為患者省下多少錢?讓讀者一次看懂。在宅急症照護是什麼?1. 健保署105年起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透過醫院、診所等單位轉介,改善不同類型居家醫療照護片段式的服務模式,提供緊急諮詢訪視、山地離島地區遠距會診,以整合性全人照護,包括居家護理、呼吸器依賴居家照護、安寧居家療護。2. 110年,輔導建置在宅長期支援診所(急重症)試辦計畫,推動在宅長照及在宅住院。3. 111年,將遠距科技智慧照護應用急重症暨安寧病患在宅住院創新模式計畫,個案合作診所可藉由遠距生理監測,即時及延續性監測病況,並藉由iCue智慧離床感測器,即時並持續監測病人呼吸和離床情況。4. 113年7月1日起,健保署正式實施「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實施多年的「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其中未包括在宅急重症照顧,且照護機構住民的醫療需求未被滿足,為讓此類急重症病人,也能獲得良好照顧,減少不必要的住院,實施「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哪些族群、哪些症狀可以選擇在宅急症照護?「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是提供病人住院的替代服務,減少急診及住院情形,也減少照護機構住民因急症往返醫院,以強化各層級醫療院所進行垂直轉銜合作,健保署預估,受惠人數逾5000人。收案三大對象:1. 居家醫療急症患者個案2. 照護機構住民(如長照機構住民)3. 急診感染症輕症的行動不便民眾收案對象三大適應症:1. 肺炎2. 尿路感染3. 軟組織感染在宅急症照護時,醫護人員提供哪些醫療服務?「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醫療服務:1. 醫師、護理師及其他醫事人員訪視、訪談2. 視訊診療輔助3. 藥品處方調劑4. 協助連結長照資源5. 個案健康管理6. 遠端監測,如經遠距生理監測,以即時及延續性監測病況,並藉由iCue智慧離床感測器,即時並持續監測病人呼吸和離床情況如何申請在宅急症照護?參與對象須以參加醫院相關居整計畫、居家照護及安寧居家療護,或是照護機構須參與「減少照護機構住民至醫療機構就醫方案」。一般民眾:撥打1966(衛福部長照專線),以評估個案狀況,協調至鄰近醫院的居整等相關計畫,再由醫院評估收案,或至鄰近醫院詢問。照護機構住民:詢問入住的照護機構人員,在宅急症照護相關服務。參與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民眾可以省下多少錢?若是以肺炎患者療程為9天計算,以往採用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的身份參與,以111年平均每人住院費用為7萬7204元,而民眾部分負擔以10%計算為7720元,當參與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後,平均每人住院費用為6萬4197元,而民眾部分負擔為2470元,共可以省下5250元。尿路感染患者於部分負擔,可以省下3024元;軟組織感染患者可以省下2605元。在宅急症照護優點、挑戰?優點:鼓勵醫事服務機構連結社區照護網絡,提供住院替代服務,降低病人住院日數 或減少不必要的住院。此為尊重病人在家接受治療的意願、減少病人及家屬往返醫院與照顧負擔、降低住院期間交叉感染的風險。挑戰:在宅照顧須考量民眾與家屬就醫觀念,有些家屬反應,寧可待在醫院急診走廊,也比在家中治療安心,家屬就醫觀念仍須改變。
-
2024-06-27 醫療.整形美容
擺脫眼袋煩惱 找專業醫師評估改善
新冠肺炎疫情解封、口罩令鬆綁後,許多人對於脫下口罩後的容貌特別重視,尤其是「眼神」。有人擔心眼袋好明顯,看起來很累、睡不飽、很憔悴!也有人煩惱眼尾下垂,看起來好老,怎麼辦?疫情過後,讓眼周年輕化是改善外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隨著年齡增長、生活壓力增加,眼袋問題會逐漸顯現。有些人的眼袋是遺傳造成的,不過大多數情況是眼輪匝肌失去彈性,使眼眶脂肪膨出、內側形成淚溝,導致眼部在燈光下產生陰影,呈現老態。有眼袋困擾的人,可先進行門診評估,會檢查眼周皮膚彈性及是否有其他眼部問題,解釋手術過程、風險、預期效果,並建議適合的手術方式。若要處理眼袋,手術是有效的解決方式,目前多以將眼眶脂肪移位至明顯淚溝凹陷處填補的方式進行。手術路徑有兩大類,一是經眼內結膜將眼袋脂肪移位或取出,為「內開或隱痕眼袋手術」,適用於眼周皮膚彈性佳、年輕人、單純脂肪肥厚者,術後外觀看不見傷口疤痕,恢復快;另一是經皮膚切口在眼緣下2mm的眼袋手術,為「外開眼袋手術」,適用於眼周皮膚彈性差、鬆弛嚴重、年紀較大的人,恢復期較長。無論哪種手術,術後眼周感到腫脹和瘀血是正常現象,透過休息及冰敷通常可在數天內消退。眼袋手術的安全性高,但仍有極少數的人可能在術後會有暫時性複視與失明的風險,需慎選有經驗的專科醫師操作。常見眼周老化症狀,包括上眼皮下垂、眼睛睜不太開、視野變窄、眉毛與上眼皮距離變近、眼尾有多餘皮膚覆蓋等。有時伴隨魚尾紋、抬頭紋、皺眉紋、皺鼻紋發生,可透過注射肉毒桿菌素改善,安全性高但要定期施打。有人可能因為外側上眼皮嚴重下垂,出現雙眼皮變內雙時,可依前額皮膚鬆弛程度,考慮採用傳統前額拉皮手術或內視鏡前額拉皮手術,達到拉提緊實效果。若擔心拉皮手術時的麻醉風險,提眉手術也是一種選擇。它是將眉毛下緣多餘的眼皮去除,達到眼皮上揚效果,但要考慮眉眼間的距離,尤其東方人對於疤痕的顧慮較多。若眼瞼下垂,則可進行提眼肌相關手術,再搭配適當的眼皮切除手術,修整外上側的下垂皮膚,使眼睛更加炯炯有神。眼睛周圍整體皮膚與細紋往往透露出你的年齡。不妨可以透過專業整形外科團隊的評估與治療,淡化歲月的痕跡、重展明亮眼神。
-
2024-06-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變異株夏天迅速傳播原因曝 醫師提醒2場所應戴口罩
本土新冠疫情日益嚴峻,單周預估感染人數上看四萬。台大公共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台灣新冠變異株變化趨勢通常比美國慢二、三個月,目前LB.1變異株在美西多家療養院造成大規模感染,最近應會傳進台灣,屆時占比會高於目前流行的KP系列變異株,因LB.1變異株容易在高齡者間傳散,且感染力極高,提醒國內高齡族群做好準備,接種疫苗並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冷氣房加速變異株傳播 醫提醒戴口罩陳秀熙表示,現在社區流行的KP系列變異株是從去年冬天流行的JN.1變化而來,會在夏天迅速傳散主要是因為冷氣房傳播,且許多民眾已不太戴口罩;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也提醒,民眾應盡可能恢復配戴口罩,特別是前往醫院及人多的公共場所。黃高彬指出,許多民眾對施打新冠疫苗意願低落,但這波疫情非同小可,呼籲合併慢性疾病的年長者務必接種疫苗。陳秀熙表示,免疫缺乏及罹患慢性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等高風險患者,一旦染疫應立刻求醫,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疾管署:防疫層級不調升新冠疫情來勢洶洶,但疾管署目前仍不會調升防疫層級,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會持續監控疫情發展及抗病毒藥物使用狀況。曾淑慧提醒,新冠、流感均處於流行期,民眾如出現類流感症狀,可先以新冠家用快篩試劑檢測,若有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應盡速就醫,由醫師評估是否符合流感或新冠等公費藥劑用藥條件。疾管署分析,目前我國社區新冠變異株分布狀況,JN.1約占六成居首位,KP.2占比將近兩成,KP.3及XDV.1則各占百分之八,黃高彬預估KP系列變異株將急起直追,占比將高過JN.1。陳秀熙則認為目前流行於美西並造成多家療養院大規模感染的LB.1變異株也會陸續傳進台灣,屆時在社區占比會高於KP系列。陳秀熙指出,接種XBB疫苗時間超過半年,體內就沒什麼保護力,目前大多數民眾係在今年初以前接種XBB疫苗,農曆過年後疫苗接種意願低,保護力大多歸零,以致造成重症比率偏高。新冠疫情會不會大爆發?李秉穎:影響關鍵是變異株【聯合報/ 記者李青縈/台北即時報導】現在新冠、流感、腸病毒都在流行期,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主持人周玉蔻專訪,他表示,新冠疫情現在不會大爆發,此波疫情只是反應變異株變化,民眾不需要過度緊張,同時也鼓勵民眾接種疫苗。國內上周新增817例新冠本土病例,較前一周增加3成,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我國目前變異株以JN.1為主、占62%,KP.2占18%、KP.3及XDV.1占8%。李秉穎說,新冠疫情現在沒有像疫情期間一樣大爆發,罕見出現夏季流行,也是變異株變化,讓民眾再度感染,民眾不需要過度緊張。他也說,除非變異株出現完全大突變,不然只是像現在小突變,並不需要重啟社交距離等管制措施。預防首重打疫苗李秉穎表示,面對疫情最重要的還是打疫苗,預防遠比感染後的服藥有效,特別是染疫高風險、有共病的民眾需要接種。然而,他認為未來不一定會需要每年都要打新冠疫苗,現在只是過渡期,雖然不確定會持續多久,但等到人體適應、新冠病毒完全感冒化,就不用繼續打疫苗。另外,周玉蔻也批評近日政府作為,她表示,賴清德總統成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但是衛福部長邱泰源一上任就跑到世界衛生大會,這樣就有「健康台灣」嗎?她呼籲政府對於人民的事情可不可以積極一點,他問李秉穎「健康台灣」應該怎麼做。李秉穎說,以兒科醫師角度,孕婦應該有良好衛教,很多父母第一次生小孩會手足無措,也需要重新重視傳統家庭觀念,他先前擔任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時也有考慮設立青少年特別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