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1 養生.健康瘦身
搜尋
整形外科
共找到
196
筆 文章
-
-
2025-07-01 焦點.長期照護
學霸父親失智症走失身亡!林葉亭轉念:「他想當快樂老人」
人口結構老化,失智症的盛行率也逐年上升,平均全球每3秒新增一名失智者,粗估全台目前大約有37萬名失智者。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這數字背後也代表了37萬個失智者家庭,「失智照護」已經成了超高齡社會中每一位成員的共同課題,要學習面對、接受,轉念調整生活。藝人林葉亭的85歲失智父親,今年農曆年前走失11天後,不幸已成冰冷遺體,家人悲痛不已。她今天參加「愛心明星公益競標活動」,述說2018年至今年初的照顧歷程,尤其是看到整形外科醫師林靜芸近日出版「謝謝你留下來陪我」新書,感同身受盼藉分享經驗,為更多照顧者加油打氣。林葉亭:父親失智行為異常 但還算「可愛老人」林葉亭表示,父親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曾擔任大學教授和企業高階主管,也獲得過十大傑出青年。診斷出罹患失智症,簡直是一大衝擊,尤其他過去非常注重養生。不過,失智後除了一些異常行為,平常也算是一位「可愛老人」,整天黏著另一半,連進房間都說要去「上班」,鬧出許多笑話。'「我們只能轉念,也許爸爸太聰明了,老天爺要降低一些智商,讓他快樂生活。」林葉亭說,家裡有4位手足,還有多位孫子輩,輪流照顧分攤,反而連結了家人的感情。而未來,台灣面臨少子化,甚至下一代不婚不生,更要超前部署社區的照顧資源,包括失智走失的協尋,才不會發生照顧悲歌。徐文俊:沒有人是局外人 失智症有機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徐文俊指出,台灣失智症人口已突破37萬人,所影響的不只是個人或37萬個家庭,沒有人是局外人,失智症有機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這是一段漫長的照顧旅程,照顧者除了面對失智者病情的變化,還可能因長期承擔照顧責任而提早離開職場,影響自身生活重心與目標,這些壓力與困境往往未被社會正視。徐文俊呼籲,照顧者應與家人保持密切聯繫,並善加運用社會資源,讓照顧歷程不再是孤軍奮戰。他也建議,民眾應及早進行失智預防,尤其是保持規律運動習慣,每周進行150分鐘中至高強度的有氧運動,有助於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橫跨全台、參與年齡層最廣的足球盛事「全國俱樂部聯合錦標賽,將於8月23日在台北市、新北市熱血開踢,今年主辦單位新北市五人制足球聯盟特別結合公益理念,舉辦「愛心明星公益競標活動」,競標所得扣除行政成本後,全數捐贈予台灣失智症協會,透過運動熱情凝聚社會力量,實際支持失智家庭。
-
2025-06-27 醫療.骨科.復健
駝背不光姿勢醜「死亡風險也爆增」日醫曝12項平衡瓦解警訊清單
「駝背」不光只是美姿美儀的問題,其實關係到健康甚至壽命。最新研究指出,背中圓曲並非只是外觀老化的象徵,更與死亡風險、慢性疾病、甚至臥床失能息息相關。日本順天堂大學醫學院醫師野尻英俊在著作《人們從背部變老 》剖析駝背如何成為致命的老化警訊,並提供預防對策。圓背使死亡風險增加一倍根據2004年《美國老年醫學會誌》的報告指出,背部明顯彎曲的高齡者,其死亡風險比背部挺直的人高出約1.44至2.0倍。即使考量年齡、性別、骨質疏鬆、有無抽菸、體重、運動習慣與肺功能等因素,結果依然成立。2009年《美國內科醫學會期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進一步指出,駝背長者的死亡風險為2倍,還增加了跌倒、骨折、呼吸功能下降、慢性病(糖尿病與心臟病等)、食慾不振、憂鬱甚至社交孤立的風險。2022年《BMJ Open》的一項針對日本老年人的前瞻性隊列研究也發現,背部嚴重彎曲者的死亡率是正常姿勢者的1.99倍,顯示駝背問題早已不只是外觀問題,更可能透過呼吸困難或跌倒骨折進一步危及生命。換言之,駝背不只是變老的象徵,而是攸關生死的身體警訊。它是生命危機型的老化現象,應及早發現並積極處理。老化,從背後開始背部圓曲(又稱圓肩或駝背),其實是全身老化的開端。這不單是姿勢問題,而是會連帶導致呼吸、代謝與內臟功能衰退的關鍵警訊。脊椎變形會導致內臟位移,進而妨礙消化、循環與呼吸;又因脊椎內有脊髓,神經傳導也會受影響,甚至引發手腳麻木等問題。背部不會一夕間彎曲,它是身體為了補償逐漸失去的功能而進行的「代償作用」結果。但這種勉強維持平衡的狀態極易因日常生活中的小狀況(如小台階、提重物)而引發跌倒或摔傷,最終可能導致骨折與長期臥床。因此,就算覺得自己還沒那麼老,只要背部開始圓曲,就是靜悄悄的危機到來。關注自己的姿勢與背部傾斜,就是守住健康壽命的第一步。千萬別把「姿勢變差」歸因於年齡而放任不管。背影變化一定有其原因,及早察覺與處理,與忽視放置,10年後的健康會出現巨大差異。懷疑自己駝背時的警訊清單‧背部傾斜或圓曲‧鏡中看頭部未正對骨盆中央‧側面觀察,頭未在腳與骨盆的垂直線上‧身高明顯變矮‧對照舊照片發現姿勢明顯變差‧步幅縮小‧握力減弱‧腿部容易疲勞‧難以單腳站立‧常感到搖晃不穩‧容易跌倒‧容易在台階上絆倒這些都是「背部平衡瓦解」的徵兆。若出現異狀,應儘早就醫諮詢整形外科或脊椎專科。若能在活動能力下降前進行「輕介入」(如運動、復健、生活習慣改善),常可逆轉惡化趨勢,避免演變為需要手術或臥床的情況。造成駝背三大要素:椎間盤、肌肉、骨骼造成背部圓曲的主因有三:椎間盤、肌肉、骨骼,其中最關鍵的是「椎間盤」。椎間盤就像坐墊或水球,位於椎骨之間吸收衝擊、維持彈性與排列。但年齡增長與生活習慣不佳會讓椎間盤脫水,變得扁塌、失去彈性,導致神經壓迫、疼痛與麻木。背部肌肉(如多裂肌、髂腰肌等抗重力肌)負責穩定椎間盤,是支撐姿勢的重要角色。但這些肌肉會隨著年齡退化、萎縮,有時甚至無自覺地被脂肪取代。而這過程可能與「氧化壓力」造成的細胞損傷有關。想挺直走路 從日常動作開始預防駝背不需特別工具或藥物,最關鍵的是「每天使用背部肌肉」。例如每日1~2次靠牆站立伸展背肌,即可給予肌肉足夠刺激。目標是維持「強壯且平衡的脊椎」,關鍵是鍛鍊抗重力肌,如脊柱起立肌與股四頭肌,透過「重塑」讓肌肉再生。這些訓練不限年齡,給予適當刺激就會有回應。建議運動包括:步行、半蹲、水中健走。特別是水中健走不傷關節、水阻提供自然阻力,非常適合高齡者與慢性疼痛者。持續累積的日常鍛鍊,不只強化肌肉,也能刺激骨骼重塑。即使是80歲的長者,也能維持挺拔身姿,全靠長年累積的努力。肌肉是「天然的束腹」常聽病患說:「醫生說我椎間盤磨損,這就是痛的原因吧?」但其實,椎間盤磨損≠一定會痛。許多老化良好的人即使椎間盤變薄,卻無明顯疼痛。真正造成疼痛的,是「不穩定+發炎」。單純空間變窄不一定痛,但若椎體搖晃導致發炎,就會產生疼痛。而「穩定」的關鍵,就是肌肉。鍛鍊脊椎周圍肌群可補足不穩定,使椎體如同被「天然束腹」支撐。別為椎間盤的退化焦慮不安,與其如此,不如鍛鍊肌肉來穩定脊椎,這才是健康老化的關鍵。
-
2025-06-26 焦點.杏林.診間
外科神刀手/師承朱樹勳,心臟外科權威邱冠明最愛挑戰高難度手術!喊話年輕醫師「別只看眼前」
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為知名心臟外科權威,年輕時隨著心臟移植專家朱樹勳教授從台大醫院至亞東,自此扮演著最佳「代工」角色,40歲那年即已累積執刀4000例,技術純熟,如至鬼斧神工境界,彷彿金庸小說中的「獨孤求敗」,最愛病情棘手、難度超高的心臟疾病個案,力求自我突破。58年次的邱冠明為台灣目前最年輕的醫學中心院長,父親擔任警察,必須輪調,童年階段經常搬家,他小學階段就念過5所學校,南到屏東、北到苗栗。國中時全家落腳於高雄,成績優異的他,考上台大醫學系,為父母爭光。個人特質選擇心臟外科邱冠明坦言,大一、大二常蹺課、玩社團,直到大三解剖課時,在面對大體老師時,態度恭敬,且毫不畏懼開膛破肚,整學期解剖課全組12人,不少同學怕見血,而他幾乎獨自完成解剖任務,連助教也嘖嘖稱奇,讚道「這人根本就是走外科的料」。「選科與個人特質息息相關」,邱冠明說,自己個性乾脆,講究立竿見影,不喜歡拖拖拉拉,希望病人能因他而改變,又不想跟患者有太多互動,外科當然成為首選。事實上,這也是外科人的共同特質「技術導向、渴望立即回饋」。一般外科、胸腔外科、整形外科、神經外科、大腸直腸外科…外科科別眾多,邱冠明表示,當時採取排除刪去法,只要與癌症有關的外科,就先跳過,因腫瘤容易復發,而他就是不想與病患有太多的糾葛,最後僅剩整形外科、心臟外科,而這兩個科別均與重建有關,不管是結構重建、功能修復,都可直接幫助患者,病人因他而改變,這正是外科最大的魅力。與整形外科相較,心臟外科醫師能在手術台上延續患者生命,邱冠明當然選了「救人」的科別。他自豪地說,如果當時選了整形外科,必能成為技術一流的整形大師,賺得盆滿缽滿,坐擁豪宅名車,但那絕非自己想要的。1992年,邱冠明成功申請公費,遠赴美國哈佛醫學院心臟科及血管外科見習2個月,跟在總醫師身旁學習,清晨6時,天還沒亮就先巡房,而這個習慣保持迄今,即使4年前當上院長,仍一早6時就到醫院。邱冠明心臟手術數量之多,國內似乎無人能出其右,他表示,自己年輕時做了正確的選擇,一念之間,改變了整個人生。跟隨恩師朱樹勳到亞東2000年,換心權威朱樹勳自台大醫院退休,轉至亞東醫院擔任院長一職,當時只有邱冠明跟隨恩師離開台大,這可是一大賭注,畢竟當時台大與亞東在醫界地位不可同日而語,有著相當大的落差,但正因如此,邱冠明擁有了絕無僅有的練刀經驗,那是所有年輕外科醫師夢寐以求的臨床操刀實演。邱冠明說,已故名醫朱樹勳是心臟外科領域的學習典範,當時閃閃發亮的品牌,受到眾多患者的信任,而自己有幸跟隨,成為亞東心臟外科團隊最佳代工、主要執行者,如以半導體產業為例,朱教授就像是台積電,而他就是鴻海,各司其職,在2002、2003年間,一年超過500台手術,「這是前無古人、後也極罕見的訓練密度。」如果只是安於後繼者、執行者等角色,是無法突破老師前輩的成就,為此,邱冠明經常出國進修,學習創新,成為台灣心臟外科微創手術的先驅,他說,當時還沒有什麼人在談微創,有些人試過後,隨即放棄,回到傳統手術,這也印證了「最早做的人,不一定是最後留下來的人。」當了院長把開刀當紓壓即使當上院長,邱冠明仍然熱衷於外科手術,因為開刀是他最有效的紓壓方式,他說,「哪怕壓力再大,只要一進開刀房,一切都可以放下」,一旦全神貫注在手術上,那種專注感就像是他的精神氧氣。新生代醫師紛紛往醫美領域發展,外科醫師面臨傳承挑戰。對此,邱冠明表示,資深醫師不應將自己意志及想法,強行灌注於年輕醫師身上,應該了解新生代的想法,但他也希望年輕醫師能夠想清楚,「現在所做的選擇,能撐得住40年嗎?」別只是看眼前熱不熱、流不流行,應問自己「未來40年還會熱情不減嗎?」如果只是為了賺錢,只求短線利益,最後可能成為醫美診所的「打工仔」,只會拿著探頭,幫人打斑、除皺,這很容易被其他人所取代,應該選擇可以持續創新、發展,且具不可替代性的技術,自我精進,而外科正是一個這樣的地方。邱冠明小檔案●年齡:56歲●現任:亞東紀念醫院院長、總統府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顧問、台灣醫院協會監事主席、台灣醫學中心協會理事、台灣醫療品質協會理事、台灣手術學會理事●紀錄:2002年-台灣首例內視鏡輔助微創冠狀動脈繞道手術2003年-台灣首例內視鏡微創心房中膈修補手術2004年-台灣首例內視鏡微創心臟瓣膜手術 (主動脈、二尖瓣、三尖瓣)2010年-台灣首例達文西+內視鏡微創冠狀動脈繞道手術2019年-以內視鏡微創心臟手術榮獲國家新創獎90%以上的心臟瓣膜手術都以微創方式完成超過85%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都無需體外循環機輔助60%以上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都無胸骨切開術●心臟手術:逾7600例(截至2025-05-31)●微創心臟手術:逾3000例●手掌長寬:21x21公分(東方成年男性18x18公分)
-
2025-06-22 焦點.元氣新聞
謝謝你留下來陪我/林靜芸常想這電影 盼先生變回王子
曾任三家醫學中心院長及衛生署長(現為衛福部),林芳郁醫師退休後,開始與疾病搏鬥。他的另一半、國內第一位女外科醫師同時也是知名的整形醫師林靜芸,由名醫變身照顧者。林靜芸今天在兒子林之晨及親友故舊的陪伴下,宣布「林芳郁教授醫學教育衛生基金會」成立,協助外科醫師養成教育及進修。林靜芸於新書發表會分享,當發現先生失智後,想了各式各樣的方法,希望讓先生恢復,剛開始只是很單純的寫「我的先生」,但每一次寫就會一直哭,因而找了卅年的記者好友、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幫忙一起寫,想把書作成紀錄,希望可以留給家人參考,但如果只寫後半段,就變成「以後我的孫子看到這本書,對阿公的印象,就變成一個失智阿公」,所以覺得寫先生就應該寫他的一生。林靜芸說,林芳郁是一個非常深思熟慮的人,並曾說「我討厭夫人干政,也不喜歡台大的派系」,所以,先生在家不會和她討論公事,因此,寫書的過程也重新了解先生,但對於「失智」兩個字要出現在書封,剛開始的時候是絕對「不要」的。但林靜芸想,先生常說,「我們要允許錯誤,一個不允許錯誤的組織,是不會進步的」,而發現錯誤後,就不要再讓錯誤發生,且先生失智後,她看了非常多的書,可是沒有一本書是快樂的,只有一本由日本作家寫的「謝謝你從阿茲海默症回來」,因此,她也想給失智症的照顧者有「光與希望」,如果先生得知新書書名應該會說「那有什麼關係」。「生病,沒有對不起誰。」林靜芸說,因此,她對自己說,如果出書這件事有利大眾,就應該重新思考,這是一個睿智的決定,因此「失智」兩個字出現在書封是二周前才決定的,希望大家可以理解,當時下這個決定「我那時候的心是多麼的痛」。這本書的書名《謝謝你留下來陪我》是林靜芸每天早上起來的感想。林靜芸說,因為如果先生不在了,她要如何度過,所以每天上午都想和先生說這句話。「從Wi-Fi不通的情況,到Wi-Fi又通了,是最具挑戰的過程。」林靜芸談起照顧先生,笑說像是被丈夫「拐去演了一部侏羅紀公園」,回想起來是蠻好玩的。但還記得有一次參加完宴會,丈夫堅持不回家,兩人深夜走在街頭,先生不顧紅燈穿越馬路,她就衝到前方指揮交通,只為讓先生安全過馬路。林靜芸說,作為照顧者應該多想像,她和先生正在演「美女與野獸」,把自己當作公主,丈夫是變成野獸的王子,等待時機到了,野獸就會變成王子,可以一起旅行、吃飯、笑著記錄生活點滴,與其準備保險和藥物,不如相信家族的韌性與愛,才能走過這條路,「生病,沒有對不起誰,願我們一起逆轉這個疾病。」林靜芸說,她與先生林芳郁都是外科出身,兩人十分感謝母校(台大)的栽培,且林芳郁不論擔任哪家醫院的院長,一直很關心年輕人,常常請年輕醫師到家裡吃飯,並問「你現在碰到什麼困擾?」如果年輕醫師有抱怨,先生都會認真地聽,並希望年輕醫師到各個地方看看。林靜芸說,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林芳郁在與年輕醫師分享他前往法國進修時,感覺法國的醫院對住院醫師都很好,有專屬的餐廳可以用餐,也有專屬的服務生協助,且法國的女生穿著十方開放,胸前常是開岔的,往往蹲下來時,胸部就會跑出來,但會把胸部再塞回去,她每次都會問先生,「你是希望學生去法國進修,還是要學這個」。隨後,林芳郁當台北榮總擔任院長時,希望送年輕醫師到外國進修,因此,有一次機會與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先生聚餐,並趁機把尹灌醉,希望尹可以捐款,而尹得知後直說,「如果是這件事(捐款),可以不用把我灌醉。」最後,尹衍樑捐了2.7億元給榮總,送年輕醫師到外國進修。林靜芸說,林芳郁擔任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時,看到急診需要幫房,他自己用私房錢捐了40萬元,協助急診購書,而林芳郁為生病前的心願是,退休後要幫台大醫院外科做一樣的事情,「我那時就告訴林芳郁,千萬不要用家裡的錢去捐,但他沒有說話」。直到最近,林靜芸看到台大醫院院長院長吳明賢說,許多年輕外科醫師沒有經過完整訓練,就直接做整形外科醫師,所謂的「直美」醫師。林靜芸說,看到這點,她十分感慨,她在台大醫院訓練至住院醫師第3年,準備升總醫師階段,但當時懷孕了,就被台大踢了出來,但為何現在還有年輕醫師不願留下來,「我覺得是我們沒有給年輕人一個好的制度」。因此覺得應該來做這件事,這次新書版權都會捐給「林芳郁教授醫學教育問聲基金會」。林靜芸說,不論是自己或兒女向林芳郁抱怨事情,先生的理念就是「就去做阿」,不要抱怨,自己去奉獻,而如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愛因斯坦醫學院都有人願意捐款,因此,健保可以照顧大家,但如果要維持醫療水準,需要企業的贊助,這次募款目標為2.7億元,感謝這次願意捐款的企業。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說,今天林靜芸醫師很努力在講笑話,她不希望今天變成一個悲傷的場合,作為一位醫藥記者,不曉得大家是否知道台大醫學院101講堂的概念是什麼?101講堂是台大醫院的聖地,以前在當記者的時候,她只能偷偷在講堂的後面,偷偷地聽講堂內在開什麼會議。今天這是她人生中第二次坐在這邊,第一次是林芳郁院長,請她來談「醫藥記者是什麼東西?」要來演講之前,林芳郁語帶不屑地偷偷告訴她,其實醫院裡頭很多人都不想邀請妳來,因為妳寫太多台大醫院的新聞。洪淑惠說,這輩子寫了好多大的新聞都跟台大醫院有關,可想而知是一個多討厭的麻煩製造者。但是林芳郁一直以來都是用很有遠見的方式與各界連結,林芳郁雖然是一位外科醫師,但一直有著內科醫師的思維,就像是人們遇到病毒,就得先要了解,才有辦法研發疫苗。洪淑惠說,《謝謝你留下來陪我》這本書原本是出版不了的,實際寫作的時間大約僅有半年,其他的時間都是在掙扎,林靜芸醫師花很多時間在刪減,這本書的內容,大概只有當初寫的三分之二左右,而刪除最多的就是對於林院長的歌功頌德、美化的文字,等到林靜芸醫師確定要出版這本書的時候,同時也決定希望成立基金會。洪淑惠說,得知這本書要出版同時要成立基金會,且要把版稅捐給基金會,立刻向報社報告,立刻獲得報社的支持,在現在沒有人要買書的時代,可以獲得大家的支持,很謝謝大家,希望各界把這股力量幫助更多的人。林靜芸用電影形容和林芳郁的相處,她說林芳郁本來就是調皮的人,現在「沒通知我就帶我去冒險,想起來蠻好玩的。」她說,林芳郁以前很認真聽她的話,跟他講說母親缺什麼,他隔天就立刻辦到。後來發現他不太對勁,是她跟他講的話,他沒注意到了。林靜芸說,很多疾病,在這時代若不能好,也可以緩解,作為照顧者,應該要多多想像。她想像和林芳郁在演「美女與野獸」,有一天,時間到了,我的野獸就會變回王子。所以這當中,她要盡量把自己打扮漂亮,懷抱夢想,做快樂的事,出去吃飯、去旅遊,和王子一起好好過日子。
-
2025-06-22 焦點.元氣新聞
謝謝你留下來陪我/林芳郁當年迪斯耐題 險問倒吳明賢
曾任三家醫學中心院長及衛生署長,林芳郁醫師退休後,開始與疾病搏鬥。他的另一半、整形外科醫師林靜芸,由名醫變身照顧者。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今天特別出席,陪同林靜芸一同宣布「林芳郁教授醫學教育衛生基金會」成立,協助外科醫師養成教育及進修。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林芳郁是歷任台大院長中最不同凡響的存在,是台大醫院的當代傳奇,不只是一位好醫師,也是好老師、好長官,他在台大醫院做了很多第一,到現在的這些作為,也是許多的唯一。他引用瑞典導演的一句話「只有準備好的人,才能即興表演」,林芳郁不管在哪一個位置都能有所建樹。他喜歡被人稱為「林醫師」,吳明賢說,他人生中第一次被林芳郁叫到院長室,是林芳郁剛剛接下院長的時候,那時候醫院許多人不滿,台大醫院在SARS期間,把當時的健康中心改為健檢中心,醫院內部的人都認為,醫院應該是要替人看病,不是只替人檢查。當時林芳郁就問他,一個典型的「林氏問題」,你有去過迪斯耐樂園嗎?吳明賢對於這個問題感受到疑惑,當他還沒回答的時候,林芳郁就說,你該怎麼讓健檢中心的顧客,像是迪斯耐樂園一樣「去了還想回來?」吳明賢笑說,當時林芳郁教授相當有遠見,他不諱言地說,健檢中心的成立對經營非常有幫助,也是現在台大醫院最賺錢的部門。那時候林芳郁就說,健康檢查是踏入健康促進的第一步,台大醫院應該要做。吳明賢說,林芳郁做很多事都是很具有前瞻性,如同當年他推動EMT制度一樣,他還記得,當年林芳郁擔任台大醫院院長時,需定期向主治醫師們報告,某次印象對他最深刻的是,他的第一張報告的幻燈片是莊子,林芳郁就是一位很重視「道」的人,這就跟他做人一樣。林芳郁作為一位老師,他對學生、後輩的影響,都不是直接的,我常用杜甫的詩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形容他,林芳郁的學生們都有這樣的感覺,林芳郁對於眾人的影響,都是慢慢且深遠。吳明賢說,今天成立「林芳郁教授醫學教育衛生基金會」這是極具意義的,這是他最重視的教育跟研究,這需要長期的投資也是投資未來。而《謝謝你留下來陪我》這本書,他是拿到書之後,馬上讀完,除了在書中看到希望與愛以外,看到更多林靜芸醫師的勇氣。吳明賢說,大家都知道他很喜歡看武俠小說,如果要用武俠小說來形容林芳郁與林靜芸,就像是《大漠英雄傳》中的郭靖與黃蓉,從書中看到師母與老師的鶼鰈情深,兩人面對人生都充滿了勇氣,兩人在自己的醫學生涯上、教育上的貢獻非常多,這一本書也是很難得,是社會最需要的典範。
-
2025-06-22 焦點.元氣新聞
謝謝你留下來陪我/失智確診路磕碰 林芳郁曾被誤診廣場恐慌症、焦慮症
心臟外科權威林芳郁,卸任亞東院長一職後,開始出現失智症狀,其妻子、整形外科名醫林靜芸撰寫「謝謝你留下來陪我」一書,今為新書發表會。林靜芸提及,林芳郁確診過程波折,出現症狀初期被診斷為「廣場恐慌症」,還被認為是焦慮症、巴金森氏症等,直到經過多次就醫檢查,才確診失智,照顧路上,她與所有人一樣屢遭挫敗,盼新書能鼓舞所有照顧者。林芳郁與失智搏鬥五年,林靜芸一路陪在身邊,今天她在兒子林之晨及衛福部長邱泰源、健保署長石崇良、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北榮院長陳威明、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及多位醫學系同班同學等人陪伴下,宣布成立「林芳郁教授醫學教育衛生基金會」,並發表「謝謝你留下來陪我」一書。公開林芳郁的病情,對林靜芸不是容易的決定。但她認為林芳郁一生救治病人,堅持做對的事,應會希望以自己為例,讓國人更重視失智症。「謝謝你留下來陪我」一書中,林靜芸提及,他們夫妻兩人都是知名醫師,相較一般人資源充沛、人脈很廣,但林靜芸坦言,尋醫過程波折,與一般人無異。但一開始,林芳郁被診斷為「廣場恐慌症」,後來有人說是焦慮症、巴金森氏症。直到退休後仔細就醫檢查,才確診是失智症。「林芳郁剛發病時,以醫學的說法,就是有明顯的精神症狀,用白話說,他就是瘋掉了。」林靜芸毫無保留展示失智者日常的重中之重,具體而微從吃喝飲食、溝通、運動安排到如廁排泄細節。也直言無諱許多失智照顧最沉重的難題「精神症狀」。林靜芸在書中,真誠地分享,萬一被失智家人拳腳相向,或照顧前景一片晦暗時,要如何打起精神,與被照顧者繼續走下去。聯合報努力希望能成為國內最關心失智議題的媒體,近期有兩款失智症新藥取得藥證,讓失智症治療帶來一線曙光,但失智症仍被稱為21世紀黑死病,預估2041年,國內65歲以上失智人口近68萬人。失智症照護是超高齡台灣的嚴峻挑戰。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協助林靜芸醫師訪談完成「謝謝你留下來陪我」一書,敘述林芳郁如何從擔任16年的決策領導人,變成了生病之後的他。而林靜芸如何從挫敗中學習照顧,學習正視疾病,並找到心中的愛與希望。書裡有專業醫學建議,有實戰照顧訣竅,林靜芸希望,這本書能讓所有照顧者因此獲得勇氣與盼望。
-
2025-06-22 焦點.元氣新聞
林靜芸全心陪伴 林芳郁聽見「來餐廳吃飯」 終於有反應
整形外科名醫、林芳郁妻子林靜芸,今發表「謝謝你留下來陪我」一書,書中寫到她這輩子最艱難的手術,就是替她的先生林芳郁處理褥瘡。在努力陪伴林芳郁的過程,林靜芸說「他慢慢地在變好」,過去對許多話語都沒有反應,近期聽到「來餐廳吃飯」就能自己走到餐廳,而孫子看著爺爺告訴她「阿嬤,妳對阿公就是永遠不會放棄」。林靜芸於「謝謝你留下來陪我」書中說,公開林芳郁生病的事情,以及他們一家如何應對失智症,身旁的人並非所有人都贊成,甚至有人擔心,外界會質疑他們在消費林芳郁的病情,但如果能夠選擇,她寧願將林的病情嚴密隱藏起來,讓大家永遠只記得睿智、總是心懷家國和病人福祉的林芳郁。林靜芸說,正因為對林芳郁的理解,她不得不勉強而為,林芳郁必然會說:「只要是對的,就該去做。」他一生都在救治病人,他應會希望以自己為例,一個真正的失智者,讓國人能更重視失智症;也會願意分享五年來真實的病程及照顧經歷,以及一家人如何以他為師,得以成為老練的照顧者。初期求診路艱辛,林芳郁也曾被誤診,廣場恐慌症、焦慮症、巴金森氏症都曾被診斷過,而這一路上一家人都不曾放棄。陪伴先生罹病的過程,從不願相信到相信,而後開始用心陪伴。林靜芸於書中提及,林芳郁已經能自行走到特定地點。例如,在臥室時對他說:「爸比,我們去餐廳吧。」他便自己走到餐廳。他已經很久沒辦法這樣做了,即使給他穿上鞋頭有雷射光學引導的鞋子,也無濟於事,仍需他人攙扶引導。他的主見也回來了,過去幾年他依大家安排的時間吃飯,最近他會主動說,他想吃飯了。林靜芸說,忙碌的兒子與女兒每周至少回來聚餐一次,他們都發現爸爸確實在進步。有一天,孫子對我說:「阿嬤,我知道,你從來都不會放棄,對不對?」我好奇他為何如此說。孫子說:「因為爸爸說,你對阿公就是永遠不會放棄。」林靜芸某次讀了日本腦神經科醫師寫的關於失智的文章。專家說,失智者還是能清楚意識到,是否有人愛他,是否感到幸福。林芳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林靜芸經常對林芳郁說:「我好愛你,可以嗎?」曾經,他對我的甜言蜜語不理不睬,嘴巴緊閉,假裝聽不見。最近,我對他說:「我愛你,我好愛你。」他會回答說:「我也是。」不管他是否完完整整地回來,但林靜芸已感受到他回來了。透過他凝視我的眼神、簡單的回應和溫柔放鬆的表情,對我來說,這樣的陪伴就很有意義了。
-
2025-06-22 焦點.元氣新聞
謝謝你留下來陪我/林靜芸:讓他活在快樂中 才是照顧的核心
整形外科名醫林靜芸撰寫「謝謝你留下來陪我」1書,今為新書發表,書中分享她成為照顧者的歷程,在陪伴林芳郁失智的5年過程中,她發現讓失智者活在「快樂」中,才是照顧的核心指標,並在照顧路上有了兩大信念,任何藥物都比不上行為治療、用一生去好好照顧林芳郁。林靜芸一生投入在醫學,但面對最親密的伴侶失智,照顧路上仍舊需要練習,也在這之中跌跌撞撞。她於書中提及,在照顧過程中閱讀許多書籍,某次,她決定靜下心來思考這1條照顧路,她思考後做了兩個決定:第一,要修改照顧策略。她說,幾乎看的每一本和失智有關的書,都提到同樣的結論:任何藥物,都比不上行為治療;第二,她問自己:「到底要不要好好照顧這個人?」坦白講,如果好好照顧,一位失智者有機會活十幾、廿年。但如果隨便照顧,那病人可能很快就會因各種原因過世。林靜芸說,她自忖一生之所以能夠成為現在的自己,她先生絕對是她的伯樂。他是這個世界上「我唯一的寶貝」。沒有懸念,決定這一輩子要好好照顧他,並繼續自問,他如果意識仍清醒,會期待如何照顧他?他當初因為我總是很活潑很快樂才娶我。所以我確定「快樂」才是照顧他的核心指標。至於要如何讓他活在快樂中,作為一位醫師,林靜芸認為,好的照顧得落實在「吃喝拉撒睡」這幾件基本生活要求。也就是吃喝得好、睡得著、拉得出來,加上每天運動。至於藥物,該吃的吃,能不吃的就不要吃。對於提高認知功能的學習活動或是上日照中心,願意去就去,不願意就算了,在生活中也能設計融入很多學習活動。就這樣,她篤定地擬定照顧策略和執行計畫,第一項是「飲食」原形食物是最好的選擇、第二項是「睡眠」白天大量運動,晚上安然入睡、第三項是「排泄大事」幫他養成規律的習慣、第四項是「運動」,上午出門運動3小時,下午看電視。林靜芸特別提到,有一位退役少校,每天陪林芳郁出門運動,該位少校除了陪同爬山健走,還利用公園裡的運動器材,設計體能訓練,兩人在運動過程很能聊天,你一言我1語說個不停,有時還會「鬥嘴」,旁人可能聽不太懂,但能這樣溝通已屬難能可貴,讓人欣喜。她在書中坦誠地分享照顧經驗,這些經驗都是她試錯修正、驗證可行的,也考慮到人力和花費上是能長期維持的模式。讀者可以依實際狀況,彈性調整。例如,一位外籍看護搭配一位計時薪的長照居服員,預約計程車或搭捷運代步,就能安全地陪失智者出門健行散步3、4個小時。主要照顧者就能工作或稍獲喘息。經過這樣親身實踐,感謝老天爺讓林芳郁仍能好好地陪著她,也還認得她是誰。
-
2025-06-22 焦點.元氣新聞
影/林靜芸親訴失智照顧者心得 影片揭林芳郁「回來了」
今天是「林芳郁教授醫學教育衛生基金會」宣布成立、「謝謝你留下來陪我」一書發表的日子。林芳郁院長近一年漸漸穩定好轉,但考量他原就內向,今天無法出席記者會,但會在和大家一起看直播。林芳郁退休後與失智拚搏的故事震驚各界,從名醫夫妻變成病人及照顧者,他的妻子、整形外科醫師林靜芸選擇公開自家照顧經驗,她從初期自認一切該親力親為,到成為照顧團隊的經營者、管理者、策劃者、監督者,陪伴者和醫師。她訂了照護SOP,大家分工合作,慢的,林院長的褥瘡好了,腎功能恢復,可以自己吃飯,自己走路,自己爬樓梯了。林醫師說:「透過他看我的眼神,調皮的動作,講出來的話,我感受到我先生回來了,我們可以一起出去玩了。」。林靜芸醫師想要告訴大家,即使家有失智者,仍然能好好過日子、依然有陽光。她想要鼓勵跟她一樣的照顧者們,不要悶著頭犧牲自己,建議審視環境、資源、人力,對自己及被照顧者做最好的安排,有需要的話記得向外求助,努力過正常的生活。林靜芸醫師親口錄下想對大家說的話,訴說這段時間,她和林院長一起走過的日子,從困頓無助到漸漸穩定,從混亂到好轉安心,有傷心不捨,但也有更多希望和勇氣,是最真誠的傾訴與最深情的告白。
-
2025-06-21 焦點.元氣新聞
「謝謝你留下來陪我」明天新書發表 林芳郁在家同步觀看直播
心臟外科權威林芳郁退休後罹患失智症至今5年,他的妻子、整形外科名醫林靜芸化身為照顧者角色,勇敢又溫柔將兩人的故事寫進「謝謝你留下來陪我」一書。「謝謝你留下來陪我」新書發表會明天舉行,同時舉行林芳郁教授醫學教育衛生基金會成立儀式。不少人表達希望能在現場向林芳郁致意,對此,林靜芸表示,考量林芳郁內向,病後又有恐慌症,明天林芳郁將不會到現場,而是在家裡和大家一起看直播。林靜芸今天在臉書表示,感謝這些天來大家對林芳郁的關心。這一年來林芳郁的病況穩定,甚至慢慢地、慢慢地在恢復進步。只是林芳郁原就是內向的人,加上病後的恐慌症,家人不敢讓林芳郁出席周日的基金會成立儀式。「我們會安排他在家裡,與大家同步觀看現場的網路直播」。林靜芸說,這幾天收到許多林芳郁的老同事及學生來訊,都想來現場看看林芳郁。「我想替他向您們道歉。未來,如果在路上散步或旅遊途中相遇,歡迎您們來和林芳郁打招呼。非常謝謝大家」。最近很多朋友在問買不到書,聯合報已經在二刷加印了,習慣看電子書的朋友,不妨可以先買電子書來看。「謝謝大家對我們的支持」。※6月22日《謝謝你留下來陪我》林靜芸醫師新書發表記者會10:00-11:00。FB直播平台: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元氣網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
-
2025-06-20 焦點.元氣新聞
你吃的「健康餐盒」真的健康嗎?營養師揭熱量陷阱與瘦身破功關鍵!
「有些健康餐盒看似健康,卻是典型的營養不均衡。」營養師徐佳靖今(19)日在台灣魔胴健康推廣協會「外送平台健康餐盒大評比」記者會中指出,市售健康餐盒常見的打拋豬、牛腩、松阪豬口味,都是隱形熱量殺手,另外,有人以為無油水煮最健康,實際上,長期下來則可能干擾荷爾蒙分泌、導致停經或代謝停滯,健康反而因此受損。健康餐盒吃錯更易胖活動現場邀請邀請排球啦啦隊員分享親身經驗,兩位參與者表示,為了維持苗條身材,曾經一周只喝水,雖然一開始體重往下掉,但心情很沮喪,且復胖速度驚人,隊員們也曾訂健康餐盒當午餐,卻發現下午仍飢餓難耐,反而更容易攝取過多零食,導致減重計畫破功。營養師徐佳靖指出,挑選健康餐盒應留意以下原則,首先是蛋白質加上蔬菜的量不能小於澱粉,尤其蔬菜量如果不足,不但營養不均衡更影響飽足感,再者,不要只重視低卡,卻忽略油脂,減重最怕餓過頭後暴飲暴食。她以市售常見口味為例,松阪豬、牛腩、打拋豬皆屬於高脂肉類;配菜如果有冬粉,也會增加整份餐食的澱粉量;豆腐的烹調方式愈簡單愈好,雞蛋豆腐、麻婆豆腐較不適合減重,若整體菜色都很健康,但搭配白飯也不利瘦身。為什麼體重變輕,卻變醜了?「想要瘦得健康漂亮,先清楚減重的壞處。」美的整形外科診所院長楊育莉說,常有人問她,為什麼體重變輕了,卻變醜了?她解釋,皮膚就像一顆氣球的表面,底下的脂肪和肌肉就是支撐它的空氣,快速減重就是減掉脂肪和水分,等於快速放氣,原本被撐開的皮膚就會像洩了氣的皮球一樣,變得鬆弛下垂,容易出現「火雞脖」或是「沙皮狗肚」,臉頰凹陷、眼袋變明顯,反而看起來更顯老。也因此,楊育莉提醒,想要瘦得健康好看,一定要使用健康的減重方式。中鏈脂肪酸是優質油脂來源「優質油脂是減重成功的加速器。」徐佳靖指出,飲食中的優質油脂攝取來源包含堅果、深海魚油、橄欖油等,以及近年來備受矚目的MCT油(中鏈脂肪酸)。日常飲食中攝取的油脂多為長鏈脂肪酸,需要較長時間消化吸收,但中鏈脂肪酸能夠繞過繁複的消化路徑,被身體快速吸收,並直接送至肝臟轉化為能量,提供給身體和大腦使用。徐佳靖表示,中鏈脂肪酸能夠快速提供飽足感,穩定血糖,避免暴飲暴食。對於想減重的人來說,聰明挑選健康餐盒,在餐前或餐間適量補充中鏈脂肪酸,不僅能降低飢餓感、促進營養素吸收還能提升身體機能,可以達到健康減重的目的。醫學博士:減重關鍵是穩定血糖常聽到有人說:「我連喝水都會胖。」台灣魔胴健康推廣協會籌備召集人暨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博士陳怡妗強調,其實真正問題是「吃錯順序、升糖過快」。她說,餐前喝水後立刻進食白飯,血糖飆升、胰島素大量分泌,才是造成脂肪囤積與飢餓感反覆的根本。「穩定血糖比計算熱量更重要。」陳怡妗表示,減少碳水攝取,搭配中鏈脂肪酸營養補充品,可有效控制血糖波動,對忙碌又無暇備餐的現代人,是簡單實用的健康策略。吃對食物也能為地球減碳為幫助有減重需求的民眾更健康的管理體重,台灣魔胴健康推廣協會擬號召萬人參與「健康飲食輕體排位賽」,活動將於6/20開始報名,在28天持續低碳的過程中,會由營養師和專業人員提供指導,幫助參賽者達成健康輕體的目標。台灣魔胴健康推廣協會表示,此為國內第一個由民間發起、透過個人低碳飲食,達成為地球減碳目標的活動。 (報名網址:https://www.eventpal.com.tw/FOAS/actions/IndexNew.action)
-
2025-06-19 焦點.長期照護
林芳郁失智…名醫妻化身照顧者 陳良基:非常令人感動的鶼鰈情深
心臟外科名醫林芳郁罹患失智多年,整形外科權威妻林靜芸撰書《謝謝你留下來陪我》,分享照護歷程,將在周日發表,兒子林之晨也撰序吐露父子情深。聯合報今天獨家報導,獲得廣泛回響,不少受過林芳郁醫治的患者及其家屬紛紛到聯合新聞網臉書粉專留言,向林芳郁致謝,「謝謝林醫師仁心仁術,讓我的母親得以多陪伴我們好幾年」、「先父是林院長的病人,感謝林院長,也祈福林院長」。林芳郁曾任3大醫學中心院長、衛生署長,5年前罹患失智症,退休後與疾病搏鬥,妻林靜芸由名醫成為照顧者。她將發表新書「謝謝你留下來陪我」,勇敢向大眾說明林芳郁生病5年,及她作為照顧者的經驗,希望能替長照家庭打氣。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良基今天也在臉書「陳良基的創新筆記」分享聯合報的報導,他任職科技部長突然辭官,全心照顧憂鬱症的妻子,也積極投入國內的憂鬱症防治。他表示,家人,就是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都會站在我們身邊的人,「非常令人感動的鶼鰈情深!也請大家平時就要多關注自己身邊的人的身心健康」。●購書資訊https://lihi2.com/q4N7B新書優惠價:380元(定價480元)劃撥帳號:19920764戶名: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填妥書名、姓名、電話、地址、數量)洽詢電話:02-8692-5588轉5616、5871(平日09:00-21:00 假日10:00-16:00)寄送時間:於6月22日出版後依劃撥順序寄出
-
2025-06-19 焦點.長期照護
林芳郁失智…吳明賢細數貢獻:台大「留沙幫」院長第一人
曾任3家醫學中心院長及衛生署長,林芳郁近年罹患失智,整形外科名醫妻子林靜芸撰書分享照護歷程,將在本周日發表。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在臉書發文表示,林芳郁在歷任台大醫院院長,是「不同凡響」存在,他慎思慎言,且生活上慾望極簡,卻有豐富人文素養,且在急診部主任任內,引進緊急救護技術員(EMT)制度,救人無數。吳明賢表示,林芳郁「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擔任過台大醫院、台北榮總、亞東醫院3家醫學中心院長,且曾任衛生署署長,在任內均有建樹並建立風範,格局、胸襟與見識卓越,「是不折不扣、有器識的醫界領導」,所以才能勝任重要職位;林芳郁也是台大第一代「留沙幫」,在國人崇尚留學歐美時,攜家帶眷至沙烏地阿拉伯從事醫療及外交服務,「顯示年輕的他面對不確定性挑戰的智慧,與離開舒適圈成長的勇氣。」「他也是開啟台大沙烏地醫療團擔任院長第一人。」吳明賢說,後續2位台大醫院前院長陳明豐、何弘能都出自「留沙幫」,林芳郁則在回國後,又至法國精進心臟外科手術,是瓣膜整形手術及心律不整手術先驅,且除本身醫療專業創新,也在行政管理上有所貢獻,擔任急診部主任時,引進EMT制度,訓練一批到院前救護知識技術人員,「從死神中挽救無數生命,是能夠深思熟慮,果斷決策的傑出領導者。」吳明賢說,他剛升等教授時,某天被林芳郁叫到院長室,詢問是否願意接任健康管理中心主任,他回應將全力以赴,林芳郁說,「有沒有辦法讓健檢顧客像去迪士尼一樣一去再去?」希望他提高健檢回客率,並做好顧客關係管理,提升黏著度與忠誠度,「他是一位能想出新發展方向,讓下面的人為組織創造價值的好長官。」「林芳郁具備廣博人文素養,有學問、有識見,追求信念且生命奮進,是充分發揮人類力量與潛能的『文藝復興人』。」吳明賢說,林芳郁崇尚老莊哲學,第一次與全院主治醫師交流,就以老莊為主題分享管理理念,他生活上慾望極簡,卻靈魂豐盈,具備廣博人文素養,他與夫人鶼鰈情深,是醫界眾人羨慕的神間眷侶,近期出版新書,值得外界邊讀邊了解兩位醫師內心對話,不僅可了解傑出醫界領導者對國家社會偉大貢獻,也能位失智家屬帶來盼望與安慰。●購書資訊https://lihi2.com/q4N7B新書優惠價:380元(定價480元)劃撥帳號:19920764戶名: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填妥書名、姓名、電話、地址、數量)洽詢電話:02-8692-5588轉5616、5871(平日09:00-21:00 假日10:00-16:00)寄送時間:於6月22日出版後依劃撥順序寄出
-
2025-06-19 焦點.長期照護
「我也愛你,非常想你」 林之晨撰序談失智父林芳郁:我見過最接近的完人
擔任過衛生署長、台大、北榮、亞東等三家醫學中心院長,心臟外科名醫林芳郁罹患失智症五年,愛妻、整形外科權威林靜芸出版「謝謝你留下來陪我」一書,分享照護甘苦談。這對名醫夫妻兒子林之晨為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撰序文稿真情流露「是我見過最接近的完人....爸比,我也愛你,我非常想你。」林之晨於新書序文中,以「我的偶像,我的大玩偶」為題,文中提及,林芳郁不為人之的另一面,例如,為了省冷氣,夏天在家總是穿著破內褲走來走去。皮夾一用就是幾十年,當醫生賺了錢,卻也不買名車,一台豐田開了十幾年,到了無法維修才換掉。林之晨指出,父親從醫學臨床轉至管理職(院長)後,為了把工作做好,每天抱著商管著作勤讀....一遍一遍畫重點抄筆記,那時他正投入創業經營,父子常一起討論。原以為父親是門外漢,依樣畫葫蘆。「但很快的,父親對於管理的見解,就超過我,以及當時我見過的優秀經理人。」此外,從小愛漫畫的林之晨也折服於父親繪畫天分,以為林芳郁只會畫心臟示意圖等嚴肅東西,沒想到,一次看到父親隨手筆畫的哪吒,才知神韻、畫工、完整度,都是職業等級。為新書撰序,林之晨坦言,自己一生難以超越父親的貢獻與人格,並表達對自己對於父親的深厚情感。文中描述,父親對於家人的愛,雖個性內斂害羞,卻不吝嗇對家人表達他的愛,見面時,總會給一個大擁抱,在耳朵邊輕聲地說「爸比好愛你!」序文最後寫著:「爸比,我也愛你,我非常想你,好希望你還在讀管理,可以跟你分享這幾年我看到的風景。」,展現對父親的無限思念與敬仰。●《謝謝你留下來陪我》一書敘述林芳郁如何從終結台大紅包文化、催生緊急救護EMT體系的三大醫學中心院長,變成了生病之後的他。而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林靜芸,如何藉自身醫學背景提供專業建議、實戰照顧訣竅,希望失智症照顧者因此獲得勇氣與盼望。自六月二十二日起,於博客來、誠品、金石堂等各大實體與網路書店皆有販售。●購書資訊聯經線上購書 https://lihi2.com/q4N7B新書優惠價:380元(定價480元)劃撥帳號:19920764戶名: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填妥書名、姓名、電話、地址、數量)洽詢電話:02-8692-5588轉5616、5871(平日09:00-21:00 假日10:00-16:00)寄送時間:於6月22日出版後依劃撥順序寄出
-
2025-06-18 焦點.長期照護
獨/林芳郁基金會周日成立 林靜芸出書談林芳郁失智照顧歷程
曾任三大醫學中心院長和衛生署長的心臟外科名醫林芳郁及其妻子、知名整形外科醫師林靜芸,將於周日(廿二日)在台大醫院成立「林芳郁教授醫學教育衛生基金會」,盼為處境艱困的外科增添薪火,支持年輕醫師,同時將發表新書「謝謝你留下來陪我」。林芳郁退休後,開始與疾病搏鬥。他的另一半林靜芸,由名醫變身照顧者。「謝謝你留下來陪我」一書,林靜芸直面大家,說明她心中最了不起的人,她的恩愛伴侶,五年前罹患了失智症,勇敢向大眾說明林芳郁生病五年及她作為照顧者的經驗,希望能替長照家庭打氣。歷任台大、台北榮總及亞東醫院三家醫學中心院長,經歷傲人的林芳郁培育人才無數,推動許多影響深遠的醫療革新。他任職台北榮總院長期間,向外募款鼓勵年輕醫師出國進修,替醫界造就許多人才。林芳郁的心願是替母校台大外科作相同的事情,可惜退休後猝然生病,林靜芸照顧之餘,決定由家族出資成立「林芳郁教授醫學教育衛生基金會」。內歛林芳郁 推多樣醫療革新個性耿介內斂、話語不多的林芳郁,從不標榜自己,許多人對他的臨床成就陌生,也不知他推動許多醫療革新。林芳郁是國際醫界公認的心律不整及瓣膜整形手術權威,也是建立急診EMT制度及病人安全等推手,更終結了台大醫院紅包文化。如今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緊急救護員隨車雙軌緊急救護制度,就是林芳郁在台大急診部催生,如今成為全台急診醫療的SOP。林芳郁在亞東院長任內,亞東醫院被稱為防疫第一戰神,但他在疫情期間退休後,就鮮少露面。林靜芸說,林芳郁是她一生最尊敬的人。她透露,林芳郁生病,讓她覺得「天要塌下來了」,因他是個終生都只想著國家社會醫院病人的人,有滿腦子的學問;但卻快速退化到需要全天候甚至多人照顧。她也因此成為照顧者,陪著林芳郁住院、聘過居服員、試過日照中心,到不得不請外籍看護。幸而經過五年的復健,林芳郁已逐漸康復中。從年初開始,國內急診壅塞,急重症與外科成為人力不足的艱困科別。林靜芸感嘆,當年她是進不了心臟外科,只好去當整形外科醫師。如今愈來愈多外科醫師跑掉了,年輕醫師走捷徑賺錢,不受專科訓練,變成「直美」醫師,若任其惡化,台灣醫療崩壞就在眼前。林靜芸:盼鼓勵新世代醫師十多年前,林芳郁擔任北榮院長時,四處奔走募款,資助一百位年輕醫師出國進修,學習新技術,帶回新觀念。林芳郁本打算退休後,回台大醫院做一樣的事,但沒想到他突然病倒了。為了替夫婿完成這個沒有說出口的承諾,林靜芸和家族籌募三千萬元,在台大醫院設立「林芳郁教授醫學教育衛生基金會」,延續林芳郁當年的人才培訓計畫,提供補助,鼓勵新世代醫師出國進修,盼重新厚植台灣外科醫學領域根基。提攜後進,林芳郁不遺餘力,在擔任心臟外科主任時,打破院內數十年來「外科資深醫師優先排刀」制度,不惜得罪人,公平分配開刀房時間,讓年輕主治醫師有機會參與臨床手術,獨當一面。林芳郁擔任第一年住院醫師,同時照護十三名患者,早晚探視十分盡心,患者深受感動集資合購獎牌,在他巡房時,連同十多名護理師當場鼓掌致贈。當時的林芳郁,用現在的話形容是典型「I」(內向)人,脹紅著臉,久久說不出話來。林靜芸說,年輕醫師需要鼓勵,她期待醫界有更多像林芳郁一樣的醫師,也希望更多人來支持外科醫師的養成。●《謝謝你留下來陪我》一書敘述林芳郁如何從終結台大紅包文化、催生緊急救護EMT體系的三大醫學中心院長,變成了生病之後的他。而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林靜芸,如何藉自身醫學背景提供專業建議、實戰照顧訣竅,希望失智症照顧者因此獲得勇氣與盼望。自六月二十二日起,於博客來、誠品、金石堂等各大實體與網路書店皆有販售。https://lihi2.com/q4N7B●購書資訊新書優惠價:380元(定價480元)劃撥帳號:19920764戶名: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填妥書名、姓名、電話、地址、數量)洽詢電話:02-8692-5588轉5616、5871(平日09:00-21:00 假日10:00-16:00)寄送時間:於6月22日出版後依劃撥順序寄出
-
2025-06-12 焦點.杏林.診間
外科神刀手/病人性命比什麼都重要!魏崢行醫50年換心500顆,至今仍維持每月開檢討會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是換心權威,寫下台灣首例換心後成功存活紀錄,為台灣心臟移植醫學開啟新紀元。國防醫學院第二名畢業的魏崢,當年原想當內科且是精神科醫師,但第一名選了內科,他只好選擇走外科,而外科最熱門的是泌尿外科、一般外科,甚至整形外科、大腸直腸外科,都被學長選完,只剩下「最冷門」的心臟外科。那時的手術沒有現在進步,當心臟外科醫師等於天天在「收屍」。有一天,魏崢跟著當時三總心臟外科主任俞紹基巡房,主任對他說:「就是你了,加入心臟外科吧。」身為軍人就是服從,因此他「硬著頭皮都要選」。俞紹基就成為他的啟蒙老師,除了訓練他的外科技巧,還要求他寫論文走上教職,可說是臨床與教學並進。在行醫路上,魏崢勤奮努力,32歲即升上三總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喜歡挑戰 充滿了成就感選擇心臟外科是否為正確選擇?魏崢坦言,「我不知道,人生的路不可能走第二次。」但他認為自己適合做一名心臟外科醫師,原因有三:一是認命,不會和別人比較,只想好好的把眼前工作做好;二是不在乎錢,心臟外科賺不了錢;三是喜歡接受挑戰,當完成別人無法完成的手術時,內心充滿了成就感。魏崢的第一例心臟移植成功手術,歷經波折。當時捐贈者的心臟收縮狀況不好,擔心移植失敗,讓他一度猶豫。他打電話請教在芝加哥大學的學長、麻醉科權威林重遠教授,鼓勵他「機會來了,就要把握住。」並建議調整捐贈者心臟用藥。魏崢依建議努力一夜後,第二天捐贈者的心臟功能完全恢復正常,立刻進行換心手術,從摘下捐贈者的心臟到完成移植,只花了58分鐘,順利完成心臟移植手術,更寫下台灣首例換心成功存活的紀錄。「進行每一台換心手術時,腦海中都會考量手術過程、捐贈者及受贈者狀況,許多被其他醫師認為不適合移植的心臟,在我的手上移植成功,是我憑直覺與經驗判斷,選擇全力拚搏。」魏崢說,部分醫師對於捐贈者心臟品質要求太高,但受贈者已命在垂危,必須緊急移植,救人性命。除換心手術,魏崢更擅長冠狀動脈繞道、瓣膜及主動脈置換等手術,手術時間最長的一台是同時置換三尖瓣與主動脈,術後他留在病人的病床旁,包括手術及觀察時間長達20多小時,「對於還有機會可以活命的患者,我一定拚盡全力,把病人救回來」。按摩病人心臟 曾達6小時魏崢更曾用手直接按摩患者心臟長達6小時。那時他是住院醫師,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患者,一度心跳暫停,他直接按摩心臟,病人就醒過來,手一停病人就昏迷,他只好不斷地按摩心臟,按摩到手都抽筋了,現場醫師輪替持續6小時,隨後手術成功,才把患者救回。「心臟外科醫師的使命,就是救人。」魏崢說,心臟外科醫師必須有使命感、責任感,他從醫以來,每月都開檢討會議,開誠布公檢討失敗案例,塑造團隊文化,已持續50年。學習別人手術失敗的經驗,分享自己手術失敗的經驗,才會進步,「醫師的面子不重要,病人的性命比什麼都重要」。教學無保留 關注AI應用魏崢說,人都會老,現在就是積極訓練年輕醫師,無私的傳承,教學毫無保留,傳承與創新並重,像建立心室輔助器的標準流程、訣竅,或是主動脈剝離、心肌肥厚症等手術,希望年輕醫師超過自己,讓台灣心臟外科手術更向前邁進。「如果以後我需要心臟手術時,可以放心的讓年輕醫師開刀」。魏崢相當關注醫學創新與AI應用,認為應將正確經驗與方法加以撰寫並公開,讓AI累積準確資源,應將臨床經驗以科學或影音形式分享,並在國際會議或直播示範手術,推動透明、開放的學習文化。前輩經驗寶貴,但AI可整合全球經驗,讓後輩及全球心臟外科醫師受益。魏崢小檔案●年齡:75歲●現任:振興醫院院長●紀錄:1988年帶領心臟移植團隊完成首例台灣長期存活心臟移植案例1998年完成全球首例自體心臟移植2001年全球首例以不輸血方式,為2歲幼童成功移植心臟●手術次數:換心超過500顆●手掌長寬:17.5×14.5公分(東方成年男性18×18公分)
-
2025-06-06 焦點.健康你我他
陪病看護經驗/信仰讓她堅強 術前睡得香甜
數月前,老妹罹患同一側第二次乳癌,我自告奮勇擔任看護。入院當晚,我問:「妳會擔心明天開刀嗎?乳房全切妳OK嗎?」她說:「耶穌與我同在…。乳房上次已切除部分,這次再切,所剩不多,為減少未來癌症相關風險,我決定單側全切。而且看了整形外科醫師所提供的重建術後照片、副作用,並考量填充物沒有完全的保證與美觀性,我決定不重建。」我說:「妳很勇敢。」當晚輾轉難眠的我,看著她睡得香甜,感謝信仰帶給她的平安。術後,她雙眼與嘴唇緊閉、眉頭深鎖、臉色土灰。我問:「5分最痛,妳現在幾分?」她伸出5根手指,護理師表示已有處理。正當護理師交代照護事項、如何處理引流管及倒集血水的2個奶瓶並記錄時,她伸出大拇指,食指不斷上下擺動,我問:「要幫妳拍照?」她嗯了一聲,沒多久她再度伸出食指在天空畫圈圈加上打勾,我問:「頭暈想吐?」她又嗯了一聲,護理師連忙放嘔吐袋在她頭旁,並說轉頭就可以吐;語畢,她吐出一堆液體,感謝護理師即時幫助,使我得以優雅迅速地將難聞惡心液體清除。護理師離開後,我說:「妹,妳窗戶旁有一個超大超明顯且完整漂亮的彩虹耶。」她睜開眼看並露出微笑說:「彩虹是神與人立約的記號。」隨即她的臉色也逐漸恢復正常。
-
2025-05-30 焦點.元氣新聞
台灣首位外科女醫林靜芸 巧手隆乳闖出名號
「這雙手縫縫補補了50年。」身為台灣本土首位女性外科醫師,林靜芸自民國64年起執刀,一針一線地修補勾勒出無數人的幸福,成千上萬名傷者、患者的人生因她而改變。年少時未能如願進入心臟外科,成為生命歷程中的小遺憾,但她並不執著,想著只要做好眼前的事,當個快樂的油麻菜籽。林靜芸幼時調皮好動,讓開設診所的醫師父親有些頭痛,原本讓她學彈鋼琴,有朝一日成為鋼琴家,常以「聽到鋼琴聲,我才可以好好的開刀」為由,希望女兒靜下心來學琴。但事與願違,她始終順著本性,四、五歲時,常看著父親動刀,彷彿是另一種遊戲。父親是偶像 她成小助手民國四、五○年代,林靜芸成了父親執刀時的小助手,在進行切胃、割除盲腸、切除甲狀腺等手術時,負責監視病人的脈搏及呼吸,並每5分鐘向父親回報。對從小將手術室當成遊戲場的林靜芸來說,父親是她的偶像,眼看父親的忙碌,她希望能夠幫忙,因而立志當外科醫師。台大醫院外科部近年招募住院醫師困難,今年的10位第二年住院醫師在宣布各分科名單後,旋即走了3人,原因為進不到整形外科。林靜芸說,世事難料,50年前,她將心臟外科視為第一志願,被拒絕後,走當時沒人要做的整形外科。反觀現在不少小學弟、小學妹卻將醫美整形視為終極目標,寧願放棄在台大執醫的榮耀。傳統華人社會,常將女性比喻為油麻菜籽,隨風飄散,落在哪裡就在哪裡生根發芽,不能選擇,只能接受現實。不過,林靜芸媽媽想法先進,總是叮嚀著女兒,「不要做油麻菜籽,要有能力決定自己的命運」。回顧自己求學、執醫等人生歲月,林靜芸如今有了不同想法,她認為,在全然不知未來命運的情況下,當個快樂的油麻菜籽也不錯,不要過於執著。如果始終糾結著「無法成為心臟外科醫師」這事,自己可能成為一個不快樂的整形外科醫師,當然也無法協助許多民眾改變人生。「這些個案宛如我的孩子。」林靜芸一邊點著電腦螢幕上數百個小檔案,一邊說著這些患者傷者的人生故事。正因有她超凡的外科縫補技藝,以及視病猶親的關懷,陪著眾多患者走過人生低谷,迎向另一階段美好人生。一名30多歲女性患者在LINE上這樣寫著「林醫師,下一次回診,我可以抱抱妳嗎?」丈夫偷吃背叛,已經夠慘了,小三竟然登門潑硫酸,讓她面目全非,前後動了12次手術,拉皮、植皮,忍受劇痛,在林靜芸巧手縫補下,傷疤逐漸變淡,讓她勇敢地走出幽暗,重回校園執教。患者因她鼓勵 改變人生林靜芸從不選病人,10幾年前幫一名從事八大行業的女性整形、隆乳,在診治及手術過程中,一再提醒「錢好賺,但不能亂花,一定好好投資自己,補習英文,學打高爾夫球,才有機會改變人生」。幾年後,兩人在餐會巧遇,對方已是某家上市上櫃企業主的正宮,晉身名流階層。宴會後夫人告訴她「林醫師,感謝當年妳給我的指點,我才能有今天。」正因眾多醫病間親密回饋,構築出滿滿的成就感,讓現年70多歲的她仍堅守醫療崗位,持續縫補著許多人不幸福的人生。傳統台灣社會男尊女卑,醫界更是如此,身為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林靜芸表示,並未受到打壓,外科醫師是醫界最樂觀自信的群組,知道該如何尊重女性與珍惜女性。她當年進台大外科時年紀輕,被暱稱「妹妹」,到了馬偕因為懷孕生產,也受到許多照顧,林靜芸感激當年的同事,大家一起學習與服務。獨當一面 寫下多個第一林靜芸表示,台大住院醫師歷練階段,相當紮實,白天在教授執刀時,幫忙拉勾、剪線,到了晚間值班,就得獨當一面。那時院內所有外科住院醫師均相互較勁,在激烈地競爭下,林靜芸不枉台灣第一外科女醫師封號,率先完成了台大醫院第一例顯微皮瓣手術,以及全國首例腋下隆乳手術,在整形外科領域,闖下了自己的一片天。對於年輕世代的外科醫師,林靜芸表示,最重要的核心價值為精確診斷,與病人相處,做好醫病溝通,而不是只想著如何提高手術技巧,這個刀怎麼開?這個針怎麼打?甚至成為「直美」醫師,未受任何專科訓練,直接至醫美診所賺錢。至於女醫師,林靜芸提出兩大建議,一為積極爭取行政職位,提高自己在職場的能見度;再者,多參加國內外學術研討會,才能持續精進,擴展人脈,累積經驗。她以自身為例,年輕時常帶兒子林之晨出席許多醫學會,親子同時學習。林靜芸●年齡:74歲●現任:聯合整形外科診所院長台大醫院兼任主治醫師●紀錄:整形外科醫學會創會以來連任18屆理監事台灣本土首位女外科醫師1982年十大傑出女青年●手術次數:手術次數超過一萬次●手掌長寬:21×19公分
-
2025-05-19 養生.聰明飲食
節制飯麵碳水、不喝酒仍罹高血脂!醫揪飲食一大迷思直搖頭:吃錯水果了
高齡者常因骨折導致無法行走甚至長期臥床,這類危險的骨折現象被稱為「骨中風」,為了預防這類骨折,除了強化骨骼之外,調整飲食習慣也至關重要。日本整型外科醫大友通明在著作《『栄養整形外科医の 一生折れない骨をつくる「強骨みそ汁」》提到他經手的病例,揭露高果糖的水果對老年人骨骼的危害和隱憂。高齡者骨骼遭「糖化」變脆弱預防骨折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限制醣類的攝取。醣類是三大營養素之一「碳水化合物」中,除去膳食纖維後所剩的部分。近年來,醣類攝取過多的問題引起關注,過量醣類不僅會引起糖尿病,也與肥胖、老化密切相關,甚至還會降低骨質的品質。骨骼的主要成分之一是膠原蛋白(由蛋白質、鐵和維生素C組成),而醣類攝取過多會導致一種名為「糖化」的現象,使膠原蛋白變質。糖化的過程中,多餘的醣類(如葡萄糖與果糖)與體內蛋白質結合,產生一種難以分解的老化物質——AGEs(糖化終產物)。AGEs會積存在血管、皮膚、骨骼等組織,引發動脈硬化、皺紋、皮膚鬆弛等問題。被糖化的骨頭會從原本的白色變為黃褐色,並變得脆弱。類似的變色現象也出現在老年患者的肌腱上,例如治療「板機指」的手術中,所見到的肌腱也呈黃褐色。由此可見,要保有強健的骨骼,不僅要攝取足夠的營養原料,也必須避免糖化現象的發生。這代表「檢視日常飲食」和「避免攝取過量醣類」這兩點是預防骨中風與延緩老化的關鍵。果糖也要小心 水果不是絕對安全許多注重飲食的高齡者雖已減少主食類碳水,仍未見明顯改善健康。大友醫師介紹一個女性患者的案例,即使節制碳水,三酸甘油酯(中性脂肪)仍偏高。大友詢問對方飲食內容發現,他並未食用白飯、麵包、麵類等主食或飲酒;但當問到是否吃水果時,病患面露驚訝:「水果也不行嗎?」這反映出一個常見誤解:即使已進行碳水限制,許多人仍認為水果屬於「健康食品」,因此放鬆警覺、持續大量攝取。這位患者每天會飲用番茄汁,還與丈夫一起早晚都吃蘋果,但這樣的攝取量,等同於攝取大量果糖。儘管果糖不像葡萄糖那樣明顯提升血糖值,但其糖化能力卻比葡萄糖更強。另外,番茄汁每罐所含醣量,相當於2至4.5顆方糖(視品牌而異)。果糖促進脂肪堆積 像冬眠前的熊一樣大友以「熊」舉例,熊在冬眠前會大量攝取食物,尤其是水果,以增加皮下脂肪儲備,果糖在這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人類並不需要冬眠,自然也無需這樣儲存脂肪,因此,從控糖的觀點來看,水果是需特別注意的食材。若仍想要攝取水果,建議選擇糖度較低或酸味較強的品種,如枇杷、奇異果、葡萄柚、柑橘類,這些水果的甜度較低,對血糖與糖化的影響相對較小。「水果有益健康」的觀念根深蒂固,使得果糖引發的糖化與中性脂肪上升成了飲食管理中的盲點。為了預防骨質劣化與老化,高齡者應更加重視糖量控制,尤其警惕水果攝取量與頻率。
-
2025-05-18 名人.林靜芸
朋友、親情、健康?年長者最不該放棄的事,答案可能讓你意外
看了這個題目,你覺得老人最不應該放棄的是什麼呢?大部份的人回答是財產、朋友、旅行、親情、健康、讀書等等,幾乎沒有人會猜到我想強調的事情。台灣人熟讀蔣中正名言「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男女結婚有了繼起之生命,以為任務完成。夫妻忙著增進生活,養育兒女,不知不覺沒有了「性」。菲菲是我的病人,中德混血兒,身材好,臉蛋漂亮。她代理名牌服裝,丈夫作投資,是所謂人生勝利組。菲菲之前定期來診所作微整,但過去六年沒有她的消息。65歲的菲菲最近出現在我的診間,劈頭就訴苦:「林醫師我對不起你,我這幾年被朋友帶去別的醫美診所,作了三次手術,十多次微整,愈整愈糟。我先生不看我已經很久了,昨天我逼問,他才承認,我的臉讓他有壓力,看了會害怕。他懷念以前我的臉,說是自然會笑,看起來舒服。丈夫叫我回來找妳拯救,林醫師請妳一定要幫忙。」我仔細看了眼前的菲菲,眼睛睜太開,白眼珠露太多。臉頰僵硬,法令紋很深,口角下垂。看起來就像被全世界放生,眼神又冷又空,一副爹不疼娘不愛的樣子。菲菲也說:「我不喜歡自己的臉,很久不敢照鏡子了。」我找到菲菲舊的資料與現在比對,問題不大,只需改善眼神及減少中臉的饅化。但我察覺,菲菲嚴重的怨懟、自卑應該另有隱情。諮詢了許久,才發現菲菲夫妻已經六年沒有性生活。菲菲說,剛開始她以為臉部整形後不可以作愛,後來是又忙又疲累,常拒絕丈夫,兩人慢慢就戒斷了。我答應菲菲替她改善塑膠臉,也拜託她務必重享閨房之樂,菲菲疑感的問:「65歲了,還需要嗎?」「為什麼別的醫師沒有提起呢?」我再三強調她才勉強回答,如果對臉有幫忙,她就配合。我依照約定替菲菲治療乾眼症改善眼神,用降解酶治療臉頰饅化。二星期後菲菲返診,輪廓明顯的她,刻意打扮,美若天仙。她走進診療室我就被閃到,原本的大眼睛顯得調皮慵懶還有一絲藏不住的挑逗,微翹的嘴角讓整張臉發出迷人的光芒。菲菲撒嬌地說:「林醫師,我好看嗎?丈夫說早就該找林醫師,我照鏡子看自己都好喜歡喔!」菲菲的笑聲感染了現場的每個人,我提醒她「妳先生的功勞也不小!」菲菲說丈夫要她補作以前的「功課」,快樂的離去。醫美的廣告常常強調用了什麼產品,或是作什麼治療才會美麗;作為資深整形外科醫師,我認為廣告少寫了一句話:「過度使用可能有害,人與人的連結才是天然的美容聖品。」性愛過程中大腦會釋放多種幸福荷爾蒙和神經傳導物質,包括多巴胺、腦內啡、催產素、前列腺素,並降低壓力荷爾蒙。研究指出有固定配偶的關係當中,長期缺乏性行為,會增高憂鬱及自卑的風險。穩定的性生活帶來的自信及正向有助降低壓力,維持皮膚膠原蛋白,減少皺紋,使人整體外貌更有吸引力。年齡漸長體力下降,全餐吃不完,單點一樣有效。這種正向循環使人精神與情緒變好,儀態與表情有自信,注意自己的健康,老人尤其不應該放棄。
-
2025-04-2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為恭醫院院長李文源 神經外科權威 病人需求擺第一
苗栗縣為恭紀念醫院院長李文源是神經外科權威,從醫30多年來,他認為,「醫師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份承諾,要以專業和愛心來守護每一個生命。」祖母罹癌 觸發習醫救人念頭李文源不但在醫學領域展現所長,還是一名體育健將,多年來長髮披肩的酷炫造型,在醫界少見。他在讀台中一中時就開始蓄長髮,當年國、高中生都是「三分頭」,但一中學風較開放,因此他蓄長髮的代價是周日必須到校勞動服務。已故副總統謝東閔曾到校頒獎,校方因他的長髮造型原本不想讓他上台領獎,然而全校獲得體育獎僅他一人,最後還是讓他上台。因為祖母罹患乳癌,能感受病患和家屬的痛苦,因此觸發李文源習醫救人的念頭。李文源說,選擇當神經外科醫師,是希望能夠挽救更多生命,「神經外科手術能及時挽救生命,也能直接改變患者的生命品質」,例如腦出血患者的手術過程需要高度精確與迅速的判斷,看到患者術後能重新恢復正常生活,甚至走出病痛陰霾,這種成就感深深打動他。每天健走 為手術培養好體力由於手術需要充足的精力,李文源長期培養肌力和肌耐力,十多年來保持每天健走至少半小時的習慣。「這對健康的幫助非常大。」他強調,每天快走可促進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改善心肺功能、消化系統功能,增強免疫力,並有助於減輕壓力和焦慮感,對維持體重也很有幫助。李文源非常重視睡眠,「良好睡眠」是養生的根本之道,對神外醫師來說至關重要,能幫助身體修復和重建,增強免疫系統,有助情緒穩定。身為體育健將的他,高中時是桌球隊長,帶領全隊屢獲佳績;也曾代表台中榮總參加全國醫師盃網球錦標賽獲冠軍;2023年參加苗栗縣醫師公會網球比賽獲亞軍,這些運動經歷讓他深刻體會運動對身心健康的助益。特色醫療 打造醫學中心水準為恭是苗北區重要的醫療機構,為全面提升醫療技術及服務品質,2年多前引進醫學中心資源,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建立合作聯盟,強化醫院人才、技術、教學、研究、醫療資訊科技及經營管理等面向。今年一月為恭成為苗栗縣第一家通過重度急救責任醫院認證的區域教學醫院,未來將秉持「專業、真誠、信賴」的核心理念,致力提供醫學中心水準的特色醫療服務,期盼打造以病人為中心的友善醫院,且擴大招募在地人才儲備服務量能,打造特色專科如心臟、腎臟內科、大腸直腸外科、整形外科、血液腫瘤科、中西醫整合照護等。李文源表示,為恭在智慧醫療已有深厚基礎,研發Mobile Patient Chart-MPC系統獲「國家醫療品質獎」肯定,進一步強化偏鄉5G遠距醫療照護;在完善全面醫療方面,提供全方位身心靈服務,提升病人就醫權益、解決居民急重症醫療服務需求與健康促進發展,「滿足病人的需要」永遠是為恭首要任務。李文源年齡:63歲專長:脊椎神經疾病治療、脊椎腫瘤、退化性頸、胸腰椎疾病及脊髓損傷現職:為恭紀念醫院院長、神經外科、脊椎外科醫師學歷:中山醫藥大學醫學系、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亞洲大學資訊電機學院生物資訊與醫學工程學系博士經歷:台中榮總神經外科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院長、中英診所副院長、中科園區員工診所副院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豐原分院副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以堅定信心與行動力,迎接每一個改變的機會穩步前行,打造更健康、高效、具韌性的醫療服務體系,達成「救急、救腦、救心、救命」醫療服務。
-
2025-03-23 名人.林靜芸
一生動五次隆乳手術 丈夫過世後她決定取出後內心卻無比輕鬆
小葳平胸,22歲的時候,媽媽帶她去隆乳。小葳27歲結婚,丈夫不知道她的祕密。小葳生了二個小孩,產後親自餵奶。她很感謝媽媽給她的胸部,從沒想過裝在體內的義乳需要任何維護。小葳39歲時,有天洗澡發現右邊乳房變小變垮,二天之後右邊完全扁塌。小葳想起當年醫師說用的義乳是鹽水袋,如果漏裂,鹽水會被人體吸收,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問題是右乳平掉,左乳D罩杯,小葳被自己殘缺的胸部嚇壞,立刻回娘家。母親陪她去整形外科諮詢,醫師建議將鹽水袋更換為果凍矽膠。小葳第一次隆乳,有母親作靠山,經濟上、心理上沒有負擔。當時母親跟小葳以為隆乳是一次搞定,隔了十二年居然要再次手術,母女都無法接受。這時的母親沒有預算支援小葳,只叫她義乳破了就該換。小葳花自己的私房錢動刀,身體痛心理也痛,復原之後,總算能夠恢復正常的夫妻關係。小葳47歲時,周遭許多人得乳癌,小葳跟同事一起去作乳房攝影,機器夾壓乳房時,小葳當場感覺左胸劇痛。攝影的結果,沒發現乳癌,但是二星期之後左邊的乳房變形。小葳去看醫師,發現果凍矽膠義乳漏裂,需要更換,費用自付。原因是她作乳房攝影前沒有陳述自己隆乳的歷史。小葳動了第三次手術。小葳54歲時騎腳踏車摔跤,左側乳房腫痛。她去醫院檢查,左邊肋骨斷了二根,乳房血腫。一年之後腫消了,乳房卻變硬,而且變形。這時母親已經過逝,她沒有人可以商量。丈夫擔心她得乳癌,整天催她去檢查。小葳只得鼓起勇氣,再去看醫師。超音波檢查發現義乳莢膜攣縮。醫師建議取出舊義乳,處理莢膜,重新隆乳。小葳於是作了第四次手術,可能有年紀了,小葳害怕打針,害怕手術,她選用最貴的奈米義乳,希望就此平安。奈米義乳代理商承諾終身保固,觸感很好卻會自由滑動,乳房皮膚變鬆不斷下垂。小葳65歲時比婚前胖了12公斤,醫師要她運動。她沒穿胸罩乳房會掉到腹部,豐滿的乳房變成累贅。小葳不得不作第五次手術,減小尺寸並將義乳往上固定,只是義乳太重,五年左右又掉下來。小葳75歲時,丈夫過逝。丈夫的事情處理完,小葳作的第一件事是到整形外科取出義乳。她原本預期看到平坦的胸部自己會傷心,奇怪的是去掉義乳的重量,去掉須要再手術的陰影,小葳感到無比的輕鬆,終於不必再作任何乳房手術了。1962年開始的義乳隆乳,婦女期望它安全有效,與人體一起老化,能使用終身。問題是女人的乳房因為體重、懷孕、健康狀況等等,乳房的尺寸、位置、形狀會有變化,年輕時作的隆乳,很難符合年老時的身體或是時尚。廠商宣佈義乳年限13至16年,義乳的三大天敵(漏裂、攣縮、移位)尚未能解決。女人隆乳以為一次搞定,實則是一生的旅程。婦女決定隆乳時,應該眼光放遠,考慮切口、義乳品牌、大小、置放層面等等,以減少再手術的次數,避免複雜的療程為目標,才能獲得愉快的隆乳經驗。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5-03-13 焦點.健康知識+
為什麼年紀增長鼻子變得愈來愈大?整形醫師揭背後原因與對策
隨著年齡增長,人們會發現不只是皮膚狀況、體態會改變,臉部輪廓也會跟以前不一樣,不少人會覺得自己鼻子似乎隨著年紀變大了,這並不是錯覺,對此日本整形外科醫生鬼澤正道就解釋其背後原因,以及可以採取的對策。為什麼鼻子會變大?不論性別、國籍,任何人或多或少都會因為年齡增長,出現鼻子變大、變寬的現象,而亞洲人鼻子天生較低、鼻孔較寬,這種類似「蒜頭鼻」的鼻部輪廓上了年紀後可能會變得更明顯,主要是因為頭骨、軟骨和皮膚組織發生的改變。1.骨骼結構改變隨著年紀增長骨骼密度會下降、全身骨量減少,頭骨的形狀也會跟著改變,而頭骨「梨狀孔」腔體的形狀會隨著骨量減少而變寬,位置就在鼻子下緣,因此看起來鼻子更寬、鼻孔更大。另外,支撐鼻子的軟骨包括:大鼻翼軟骨、鼻中隔軟骨和上下側鼻軟骨,它們決定了鼻子的形狀和高度,年紀大後軟骨逐漸失去柔韌性,支撐力因此下降,導致鼻子看起來變塌了。2.皮膚狀況改變皮膚老化出現的鬆弛與皺紋會對臉部輪廓造成影響,另外,鼻部皮膚含有許多皮脂腺,隨著歲月增加,皮脂腺也會反覆代謝、增生,導致皮膚變厚,造成鼻尖看起來變得偏向圓球狀。如何讓鼻子恢復原本的樣子?每個人鼻子形狀改變的程度不同,發生的實際年齡也因人而異,可以知道的是,從20多歲開始骨骼就會開始萎縮,逐漸影響五官的輪廓。然而,我們無法阻止骨骼發生變化,一旦鼻子往寬大的方向發展,就很難恢復到原本的樣子。「用鼻夾推鼻子、臉部按摩」等手段也沒有醫學根據證明能改變鼻子形狀,還可能對皮膚造成傷害,醫師建議大家從皮膚方面著手,透過日常生活習慣改善鼻部皮脂腺增生的狀況。1.不亂擠鼻子上的黑頭或粉刺粉刺、痤瘡如果自己亂擠,處理不當容易造成肥厚性疤痕,導致疤痕攣縮,讓皮膚組織變得僵硬,鼻子容易看起來更圓。2.抽菸和飲食會影響皮膚狀況吸菸和不良的飲食習慣會刺激皮脂腺,導致阻塞和發炎,進而出現毛孔增大、角質增生和痤瘡問題等皮膚問題,戒菸、不暴飲暴食、健康的飲食型態能避免鼻子皮膚惡化。3.注意防曬措施鼻子位於臉部中央,戶外活動時是直接被太陽照射的部位,而紫外線會加速皮膚老化,建議塗抹防曬霜、戴帽子避免紫外線對皮膚造成傷害。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改變鼻子形狀嗎?民眾如果真的很在意自己鼻子的形狀,可以向美容科或整形外科醫生諮詢,常見的選擇包括整形手術和玻尿酸注射。不過提醒大家,由於鼻子結構複雜,手術通常需要同時調整鼻翼、鼻中隔、鼻樑處才能達到理想的鼻子輪廓,因此務必要找尋可以信賴、技術專業的外科醫師。另外,手術完通常會出現嚴重的腫脹,石膏要等數週後才能拆下,術後恢復過程並不輕鬆,後遺症、手術結果逆轉、費用各方面都需要多作比較與考量。參考資料:Hint-Pot
-
2025-03-09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璀璨女人夢〉一段改變性別的旅程
多年前在美國進修時,有來自世界各國優秀的學者。J君學養豐富,謙沖為懷,我們兩個家庭很快結為好友。他就讀小學的女兒,內向沉靜,笑容迷人。各自回國後,我們以通訊軟體保持聯繫。有一天在國際會議相聚,問起近況,他告訴我,女兒改名了,從溫婉的女子名,改為中性 。「她做了變性手術。」J君緩緩地說,「我和太太陪他出國,做了多次手術。那段時間……非常辛苦。」「我可以想像,」我震驚得幾乎說不出話來:「她……他現在過得如何?」「他過得很好。」J君說:「我多了一個兒子,但是失去了女兒。」直到今天,我還是無法想像那位娟秀的小女孩,長出鬍子,成為挺拔的男人。但我相信,一定有非常強烈的動機,才會接受辛苦的變性手術。類似的情節,出現在今年奧斯卡熱門的影片《璀璨女人夢》(Emilia Pérez),該片獲得13項提名,成為本屆入圍大贏家。故事講述墨西哥毒梟馬尼塔斯決定變性,並尋求律師麗塔的協助,以完成性別轉換並展開新生活。變性手術,醫學上稱為性別重置手術(Sex Reassignment Surgery, SRS),涉及心理評估、荷爾蒙療法與外科手術。在台灣,接受變性手術需經兩位精神科(身心科)醫師評估確診為性別不安症。建議患者在所認同的性別角色中生活至少兩年,以確認適應能力。患者通常會接受荷爾蒙治療,讓身體逐步呈現所認同的性別特徵手術類型。變性手術分為「男性轉女性」(MTF)與「女性轉男性」(FTM)兩種:男性轉女性(MTF)●陰道成形術:利用陰莖與陰囊皮膚重建陰道 。●隆胸手術●臉部女性化手術:調整額頭、鼻骨、下顎等,使面部特徵更加女性化。女性轉男性(FTM)●乳房切除術:塑造男性胸部輪廓。●陰莖成形術:分多階段進行,利用皮瓣移植重建陰莖。●尿道延長術:讓患者能夠站立排尿。●陰莖植入:植入勃起裝置。●陰囊重建術:植入人工睪丸。變性手術可能的風險包括:感染、出血;傷口癒合不良,還有泌尿系統問題。術後並面臨適應與挑戰,須適應新身體與社會角色,部分患者可能經歷焦慮或憂鬱,建議接受心理輔導。《璀璨女人夢》演員精彩的演出與歌舞令人難忘,也大大舒緩了劇中衝突與悲傷的氣氛。雙手血腥的毒販老大,用外科手術改變了外表,真的能夠脫胎換骨?負責變性的整形外科醫生說:「我能夠改變軀體,但我不能改變靈魂。我的門不能通往上帝。」但飾演律師的女孩說:「我不同意。改變身體就是改變靈魂,改變靈魂就是改變社會,改變社會就是改變一切。」或許靈魂與肉體、男性與女性、善與惡、貪婪與善良,這一切並不是以二分對立的方式存在,而是如淺水中的水草,隨著波紋游移,在我們心中流轉。(本文關於變性手術部分,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美容醫學中心陳信翰主任閱稿,謹此致謝)
-
2025-02-15 焦點.健康知識+
醫師研究「雙胞胎面相對比」:離婚竟比單身狀態還糟 吸菸日曬也老得快
生活方式真會影響一個人的容貌嗎?美國有研究團隊向186對同卵雙胞胎進行調查,比較他們不同的生活方式會如何影響容貌,並請專業攝影師拍下臉部特寫照片,結果發現,小時候可能幾乎長一樣的雙胞胎,卻會因為長期吸煙、不良飲食、離婚和長時間曝曬陽光等因素,外表變得比另外一方還要衰老許多。離婚的女性看起來比已婚或單身的女性年紀更大研究由整形外科醫生分析照片中雙胞胎的臉部特徵,包括皺紋程度、輪廓、皮膚鬆弛狀況、色斑等,其中有一對54歲的雙胞胎姊妹Janet和Jean的結果特別引人關注。照片中可以觀察到,左邊已經離婚多年的Jean,比起右邊結婚三十多年的Janet看起來年紀更大,因為她的臉部皺紋明顯較深,尤其是法令紋以及眉間紋,眼部下方皮膚的顏色也較暗沈。身為主要研究者,整形外科醫生Dr.Bahman Guyuron(巴赫曼·蓋尤隆博士)指出,這很可能是因為Jean在結婚27年後離婚,感情問題會造成長期慢性壓力,容易損害DNA並引起發炎,進而對容貌外觀產生負面影響。體重影響臉部輪廓另一對27歲的雙胞胎姊妹的照片也看起來差異明顯,Gina的體重比她的雙胞胎姐妹Dina多出22.6公斤,視覺上她看起來更年長一些,臉型圓潤使得她臉部輪廓變得較模糊,反觀Dina看起來則較為年輕、有精神。不過另一對61歲的雙胞胎情況則相反,BMI越高、體重越重的一方反而因為面容豐滿,看起來更加年輕。研究人員表示,這是因為40歲以上開始增生皺紋,臉部脂肪可以讓皺紋看起來沒那麼明顯,對於40歲以下的雙胞胎來說,這種現象則倒過來。吸煙讓人看起來更衰老研究也比較吸菸對於雙胞胎臉部造成的影響,團隊發現只要吸菸五年,雙胞胎的容貌就會出現差異,而每吸菸十年,看起來年齡就會增加2.5歲,這是因為吸菸會減少皮膚的供氧量,導致血液循環功能變差,使皮膚變得鬆弛乾燥且皺紋增多,眼袋也更深,使得整體看起來衰老,感知年齡最多甚至超過8歲 。
-
2025-01-24 醫療.精神.身心
左側躺好還是右側躺好?睡眠醫學權威解密睡姿 睡眠呼吸中止、胃食道逆流建議各不同
在2024元氣網睡眠、失眠領域新聞中,睡覺姿勢吸引超過十萬網友注目,對於「到底甚麼樣的睡覺姿勢,會比較健康、比較好?」這問題,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肺感染及免疫科主任莊立邦指出,如果是輕、中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病患,側睡時,呼吸道較不會受到阻塞,呼吸會比較順,像胃食道逆流、懷孕,向左、向右,建議各不相同。莊立邦解釋,以睡眠呼吸中止症病患來說,當病患仰躺,咽喉後方的軟顎、舌根等組織就會「被重力往後拉」,呼吸道就比較容易塞住,若是側睡,後方呼吸道較不容易阻塞,但如果是比較嚴重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病患,即使側睡,呼吸還是可能受影響。睡眠姿勢,深深影響胃酸、血液流向若有胃食道逆流問題,則建議向左邊側睡,主要原因在於,由於胃在身體左側,人體向右側睡,胃在上方,胃裡面的胃酸就會往下流竄,造成胃酸逆流加重,所以向左側睡會比較好。至於心臟不好的人,由於心臟狀況百百種,建議則是因人而異。如果是孕婦,因為身體主要靜脈是在身體中間偏右,如果向右側睡,很容易壓到靜脈,靜脈回流就可能受到阻礙,此時,孕婦的腳便比較容易水腫,所以向左睡較可以減少這樣的問題。以為半夜解尿是攝護腺問題,結果竟是…除了睡眠姿勢,睡眠呼吸中止症、打鼾等議題,也是醫界、許多網友所關注的焦點,在莊立邦印象中,他曾遇到一名年約五十歲男性公車司機,這名公車司機身材微胖,連等紅燈都會不小心打瞌睡。後來,這名公車司機就醫時自述,自己常半夜起床解尿,睡眠受很大干擾,雖然去看泌尿科醫師,醫師也開了治療攝護腺肥大藥物,但情況一直未見改善,經過檢測,莊立邦發現這名公車司機有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針對睡眠呼吸中止症進行治療後,這名公車司機終於減少半夜起床頻率,睡眠品質也明顯好轉。莊立邦指出,門診中,像上述的病例,並不在少數,事實上,有研究顯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發生嚴重度,也會影響體內抗利尿激素分泌,進而增加夜尿頻率,而有些病患、醫師認為是攝護腺、夜尿問題,背後實際上也隱藏睡眠呼吸中止症干擾,必須經過鑑別診斷,才能發現真正問題所在。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需要全方位視角對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莊立邦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依病患病情嚴重度、病患個人情況等而有不同治療策略,主要方向有正壓呼吸器、口內矯正器、手術等;此外若是合併有失眠的症狀,也可輔助、合併行為治療、認知治療、放鬆療法等,這些都可納入治療選項。以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為例,該中心主要採用「整合性跨科系、跨團隊」模式,治療團隊包含胸腔內科、神經內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牙科、精神科與中醫等專業成員,讓病患獲得更全方位的治療、照護。此外,莊立邦也觀察到,目前居家睡眠檢測的使用,日漸普遍,不過從相關健保給付政策到檢測品質認證等,現在都是受到忽視,期待未來政府、醫界可以更重視這項議題,這樣對於病患,也可獲得更多保障。
-
2025-01-21 醫療.整形美容
元氣最愛問/醫美不分年齡 重拾自信美
上了年紀後,常被說「看起來很累」、「昨天沒有睡好嗎?」想作醫美又被別人揶揄「都這個年紀了,整形給誰看?」新店耕莘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李秉侖在「元氣最愛問」節目中表示,老化是24小時都在作用,若在老化過程中進行微整形或小手術,就會讓整個人看起來年輕很多,其中「眼部」是最常被調整的部位。眼袋手術 有內開與外開李秉侖舉例說,一名婦人因年紀而出現眼袋,淚溝也比較明顯,臉頰稍微凹陷,於是就醫尋求改善,經施行眼袋手術加上自體脂肪移植手術,大約兩個月後回診,整個人看起來精神奕奕,外觀年輕好幾歲,也因此恢復自信,「外表改善對身心有益,所以醫美也是一種健康」。若以保養品或雷射可以消除眼袋嗎?李秉侖提醒,眼袋是結構性問題,就算塗抹保養品也只是暫時感覺有效,但其實不靠手術是沒有辦法改善的。眼袋手術依照眼部周圍肌膚情況,分為內開和外開兩種手術。李秉侖說,年輕族群因為沒有肌膚鬆弛的現象,可使用內開眼袋,外表看不出切口;熟齡族群會建議進行外開眼袋手術,在眼睛下方切小切口,將多餘皮膚切掉然後拉提,恢復期稍長一點。現代人頻繁使用3C、長時間滑手機,眼袋問題已經不是熟齡族專利,也有人天生就有眼袋,李秉侖認為,應趁年輕進行內開手術改善。眼瞼下垂 動手術可改善除了眼袋以外,隨著年紀增長,有些人會眼瞼下垂,看起來也會很沒精神。李秉侖指出,眼瞼下垂的成因是眼睛肌肉跟眼瞼板產生鬆脫,導致肌肉無力或鬆弛,慢慢地眼睛有點睜不開,像瞇瞇眼,也容易被誤會沒睡飽。李秉侖說,民眾可自行檢查,照鏡子時,用食指壓住眉毛上方,檢視黑眼珠被上眼皮遮住的範圍,如果被遮住的部分很多,使得黑眼珠沒辦法完整露出來,類似加菲貓的眼睛,可能就是「提眼瞼肌無力」或「眼瞼下垂」。眼瞼下垂可以動手術改善,術後就可恢復炯炯有神的樣子。熟齡族對醫美其實都很猶豫,會擔心被別人知道以及害怕失敗。李秉侖建議,初次嘗試的民眾可以從微整形開始,例如雷射或注射膠原蛋白增生劑,可以改善膚質,也可以適度進行臉部電波或音波拉皮,改善臉部鬆弛下垂的困擾。但每個人狀況不一,應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麻醉風險 務必事先了解目前坊間醫美診所多,想作醫美一定要自己多做功課。李秉侖強調,整形外科出身的醫師經過專科訓練,在手術精細度上會更專業,所以,民眾首先應了解醫師的專業背景,其次,一定要確認診所是否由麻醉醫師進行麻醉。民眾諮詢時,一定要跟醫師面對面,把心中疑問都確認清楚,才能夠在安全第一的情況下,讓自己變得更美更有自信。醫美2大關鍵1.了解醫師專科及經歷2.詢問診所是否有麻醉專科醫師注意4種麻醉風險1.慢性病2.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3.服用血壓藥、心臟病相關藥物4.中風病史
-
2025-01-17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免罰款、高鐡半價…原來變老有這麼多好處!角色轉換感受美好人生
我之前很怕變老,覺得器官逐個變差,骨頭逐塊變鬆,皺紋愈來愈多,很是恐怖。變老免罰款、煩惱變少前幾天回家,我從捷運站爬樓梯出來,過馬路時沒注意紅燈,被現場的警察逮到。我很恐慌立刻求情,警察鐵面無私,要我交證件。他邊核對身份證邊說:蛤?74歲,這是你嗎?不像!說得我心花怒放,準備接受罰款。一旁陪同的員警卻宣告「年逾65歲的老人優先勸導」,結果我因為年紀大免罰款,高興了一整晚。老人多病痛,比我年長的朋友常警告我,不要興災樂禍,等你變老,你就知道。我可能先天少一根筋,已經變老,還是很快樂。所謂很快樂,當然不是一直快樂,因為身體免不了病痛,例如坐骨神經痛,就煩了我一陣子。但是努力克服之後,知道自己能癒合,知道上帝還會照顧我,變老的美好感又加倍。對吧!如果沒有疼痛,人生真是太平淡了。變老最大的好處其實是煩惱變少,高中之後我最大的困擾是手汗。我沒有膽量嘗試治療手汗的手術。曾經汗多到手會滴水。尤其愈擔心,愈是出汗,變老之後忘了害怕,忘了手會出汗,不知何時手汗消失,與人握手常被誇讚手很細嫩,自己愈想愈開心。變老最棒的是人生角色的轉換變老有捷運打折、高鐡半價的優待,還有許多省錢的好康。我個人覺得變老最棒是人生角色的轉換。「品格」一書的作者大衛布魯克司說人生前半段是創造履歷,後半段是準備墓誌銘。講白一點,後半段主要是奉獻自己。哈佛大學克雷頓克里斯汀生提到人們上天堂時,上帝不會因為你的頭銜、你的財產、或是你的成就給你好的分數,最後的裁判看的是你幫了多少人,你跟多少人有親密溫暖的關係。有些人變老之後,汲汲營營,或則與年輕人為敵,努力囤房。或則四處替自己找機會,過著烏煙瘴氣的生活,其實是沒有搞懂變老的意義。作為整形外科醫師,我年輕時每天數算作了多少微整,開了幾檯手術,以為這樣就是功成名就。變老之後把病人當朋友及家人,醫病關係很輕鬆,病人其實最想知道三件事,一是疾病的診斷,二是醫師有沒有經驗,三是如何治療。變老讓我有時間,有耐心,也有方法向病人解釋。另方面我的年資增加容貌變老,病人比較信任。有一位70歲的老太太,丈夫過逝之後,重度憂鬱,失眠、厭食、暴瘦,醫師及家人束手無策,她眼皮下垂來看我的門診,我替她縫了眼皮之後,跟她聊天,讓她講出心中的苦。每回來門診,我握緊她的手或是擁抱她,讓她知道有人心疼她,老太太漸漸肯吃飯,肯出門。理由是醫師比她年紀大,還在工作,她也不能太頽廢。類似的案例很多,我的執業內容改變,為人服務的機會增加,更能感受人生的美好。人生幸福指數80歲達高峰根據文獻,年紀大的人知道自己時間有限,會有「社會情緒選擇現像」,面臨長期目標與短期情緒衝突時,傾向珍惜眼前的小確幸。加上老人來自職涯或是社會壓力較小,人生幸福指數在80歲時達到高峰。對我而言,變老很美好。變老讓我能重新學習,努力被利用,從奉獻中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
2025-01-07 焦點.健康知識+
沙拉能補足一日維生素、晚上吃水果吸收更好?維生素常見12大謬誤
維生素是維持人體正常運作的重要元素,有分成脂溶性和水溶性兩種,很多人對維生素有諸多誤解,日本多位醫師:食品科學教授小林實夏、營養科醫師赤石定典和整形外科醫師落合博子澄清關於維生素的迷思。謬誤一、吃350克沙拉就滿足一日所需維生素有些維生素不存在於蔬菜中,因此補充肉和魚也很重要,例如具有造血作用的維生素B12不含於蔬菜中。若要攝取每天所需的維生素,均衡食用肉類、魚類等食物是非常重要的。謬誤二、節食時不攝取脂肪,可從沙拉獲得維生素如果沒有攝取足夠的脂肪,也無法獲得完整營養。花椰菜等蔬菜中含的脂溶性維生素與油一起食用會更容易被吸收,因此也要攝取適量的脂肪。謬誤三、水溶性維生素溶於水,煮沸會失去營養確實煮沸時會溶出流入水中,但營養素並不會消失,若將其做成湯品或味噌湯等,連湯一起飲用,就能不浪費地攝取這些營養。謬誤四、微波爐會破壞食材的維生素微波爐的電磁波不會破壞維生素,有時反而比煮更營養,與煮沸相比,使用電子鍋或蒸煮方式加熱,因為不使用水,能防止水溶性維生素流失。謬誤五、冷凍蔬菜會失去新鮮度和維生素蔬菜在新鮮時冷凍可以保持鮮度,並維持蔬菜本身的營養價值。此外,冷凍過程會破壞細胞結構,使加熱速度加快,從而縮短烹調時間。謬誤六、積極攝取維生素補充劑過量攝取維生素會有害健康,例如維生素A是脂溶性維生素,容易在體內累積,長期服用維生素A補充劑可能導致健康問題。已有報導指出。日常的飲食已足夠提供身體所需的維生素A。謬誤七、生胡蘿蔔有大量維生素A與生食相比,用油炒煮能提高吸收率。胡蘿蔔中含有的β-胡蘿蔔素會轉化為維生素A被吸收,由於它是脂溶性的,用油炒煮會更有助於吸收。謬誤八、透過窗戶曬太陽也能生成維生素D維生素D是透過紫外線B波(UVB)生成的,但透過玻璃時UVB會被阻擋,因此無法使人體有效生成維生素D。謬誤九、晚上吃水果更容易獲得維生素效果「早上的水果如金」這句話強調早晨食用水果的益處,早上是食用水果的最佳時機,在接受紫外線照射之前的早晨攝取,可以預防肝斑。謬誤十、維生素C能預防感冒靠維生素C預防感冒的說法無科學根據,但維生素C確實有助於增強免疫力,然而並不代表它能有效預防或治療感冒。謬誤十一、維生素C最佳來源是檸檬如果想攝取維生素C,大家通常會想到極酸的檸檬,但其實青椒和甜椒的維生素C含量更高,更值得推薦。謬誤十二、年紀大時維生素吸收率下降隨著年齡增長,維生素的吸收率基本不會有太大變化,但維生素B12的吸收率確實會下降。如果缺乏維生素B12,可能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要特別注意。資料來源/女性SEVEN 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