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5 養生.家庭婚姻
搜尋
教養
共找到
235
筆 文章
-
-
2021-01-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升溫 黃偉哲取消春節廟宇發放福袋行程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台南市長黃偉哲今天下午透過臉書宣布取消農曆春節廟宇發放福袋行程,也希望廟宇社團暫停大型群聚活動。黃偉哲今天下午以「嚴謹防疫過年、天天平安過日」為題宣布,「取消春節廟宇發放福袋行程」、「春節福袋改採線上發放,近日公布辦法」、「勸導廟宇社團暫停大型群聚活動」、「加強各市場商圈夜市消毒及清潔工作」、「非病患及醫療人員,請避免進出醫療院所及護理、長照機構」等。黃偉哲指出,難免有些人抱怨提升防疫措施帶來的不習慣,但他要請市民諒解,一定要相信專業,抱持信心,凝聚共識挺醫護,團結支持防疫工作。面對全世界嚴峻的疫情,更要珍惜台灣相對的平安,安心過年,更要健康過日。台南市政府衛生局今天也發布新聞稿指出,配合中央防疫及因應北部某醫院群聚感染,過年期間又南北移動頻繁,2月1日至2月28日,台南市市3家精神護理之家(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附設精神護理之家、高雄榮民總醫院台南分院附設護理之家及文華精神護理之家)、住宿型長照機構(老人安養養護115家、教養機構25家)全面停止面對面接觸探病。衛生局建議家屬改採電話或視訊方式關懷家人,衛生局也將視疫情變化滾動式檢討,機動調整,若疫情緩和將提前開放探病,如果疫情更加嚴峻,將採取更嚴格的管制措施。假如有特殊探視需求,經醫師專業評估有急迫性及必要性,可由機構視個案狀況處置。
-
2021-01-23 養生.家庭婚姻
劉墉給父母的一堂親子課:如何教出「哈佛碩士兒子」的自制力?
劉墉是知名作家及教育家,其兒子劉軒為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學士及教育碩士,父子倆人專注於台灣的教育問題,對於父母在教養過程中的許多困惑,有著創新的思維和想法...天底下不是只有你最大教孩子遵守遊戲規則對學齡前孩子的人格教育,最重要的一項是要建立他們守法的觀念。 各位乍聽,可能心想:天哪!才幾歲的寶寶,而且是學齡前,沒進學校呢!有這麼嚴重嗎? 要知道,正因為是學齡前,所以更要先教他們守法,他們在未進學校之前,常常是自己一個人,但是進小學之後,就會有一群同學。如果自己一個人自私自利,小霸王作慣了,進學校之後怎麼跟別人相處?如果不能合群,甚至因此被同學排斥,會造成孩子很大的問題。每個小寶寶都是自私的首先我們要知道,人天生都是自私的,自私的人能夠跟大家相處,是因為他會自制。小寶寶不是生下來就能自制,因為自私是他們生存的本能。 你注意看,是不是剛生下的小寶寶,才開始吃奶,就表現了佔有欲,他吃著媽媽的一隻奶,另一隻手可也不閒著。他做什麼?他伸出另一隻手,抓著媽媽的另一隻奶。 即使寶寶吃奶瓶也一樣,他沒另一隻奶可以抓,就可能摸枕頭尖尖、棉被尖尖,甚至什麼都沒得摸的時候,會摸領子尖尖、或者他自己的耳垂。有時候大人要把他的小被拿去洗,寶寶還可能哭著搶著,不讓洗,你對他說:「臭死了!」他還可能說是香香的,媽媽的味道。 等到他們3、4歲了,可能有一天你找不到他,發現他把玩具盒子、甚至小腳踏車堆起來,好像圍個城堡,自己躲在其中。你過去看他,對他說:「不要窩在黑黑的地方,有灰塵,快出來!」他會鬼叫:「你別過來!你別過來!這是我的家!你把我的牆弄壞了!」 說句笑話,他們是在爸爸媽媽的家裡,另外蓋了個小小的違章建築。連學齡後、比較大的孩子都有這種「自立門戶」的傾向。很多孩子如果條件許可,會要求大人為他們在樹上蓋個「樹屋」;家裡有閣樓的孩子,可能愛躲進閣樓,認為那是他們的私有天地。還有些孩子會在院子搭帳篷,整夜睡在裡面,覺得比他的臥室自在。 他們為什麼這樣表現?因為他們從生下來,就有一種本能:一步步離開父母。 他們要佔有媽媽的乳房、要佔有小閣樓、要蓋小城堡,因為他們要走向獨立。他們要吃要喝,甚至用搶的,用霸佔的,因為他們急著長大。 我們要諒解他們的自私,因為這是生存的本能。你的也是我的 問題也就出在這兒了!為什麼我們常見小寶寶們搶玩具,甚至因此拉拉扯扯,打架哭鬧? 因為他們自私,而且不知自制。他們太小,沒有「物權」的觀念。說簡單一點,他覺得每樣東西都是他的:「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這時候我們當然要教育他,甚至從寶寶很小的時候就得教。只要他搶別人的東西,就一邊阻止,一邊告訴他「那是屬於別人的,不是他的」。起初小寶寶可能聽不懂,但是從他聽不懂的時候就得教,漸漸他自然會懂,而不能在一開始的時候縱容。(很小的孩子,可能對於「你我他」這些代名詞分不清,為了讓他聽懂,你可以說名字,譬如:「大毛有大毛的,不是小寶的;小寶有小寶的,不是大毛的。」) 進一步,你可以說:「因為那個玩具是大毛的,是大毛媽媽買給大毛的,所以小寶不能搶,但是小寶可以向大毛借,如果大毛願意,小寶就可以玩一下,再還給大毛。」(為了讓孩子聽得懂,你可以一邊說,一邊比手勢,說到大毛,就把手勢比向大毛。說到小寶,就比向小寶。) 相對的,你也要教自己的孩子:「小寶也可以把小寶的玩具借給大毛玩一玩啊!」 現在是不是有來有往,有了公平、有了互惠、有了交誼?這種由起初的自私,到自制,到互惠,不是我們一生都在做的事嗎?別寵出一個小霸王這時候,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當你說:「那是大毛媽媽買給大毛的,屬於大毛,小寶的玩具是我買給小寶的,屬於小寶。」千萬別接著加一句:「如果小寶要,改天媽媽給小寶買。」 這是很多父母哄孩子的時候會說的,問題是,你說你要買給他,你後來真會買嗎?你不買就是失信! 還有,當你的孩子每次跟別人搶玩具,你就給他買,會不會造成他心裡有個聯想:「我不搶,因為我媽媽會買。」這下子就模糊焦點了,你真正應該教孩子的是,「那是大毛的,不是小寶的,小寶不能搶」,不是「小寶別搶,媽媽回頭就給小寶買」。 如果你寵孩子,他搶玩具車,你就給他買玩具車;他搶小腳踏車,你就買小腳踏車,有一天他看上別人的豪車,你要怎樣? 就算你財力夠,也給他買?你是滿足了自己和孩子的虛榮心,也寵壞了孩子啊! 給孩子人格教育的第一步,就是不能讓他隨心所欲、予取予求,不能他要什麼就給什麼,甚至只要他哭鬧,就有。 所以當你帶孩子去玩具店,孩子賴著不走的時候,就算你疼孩子,多少樣都買得起,也不能都給他買。甚至你要故意不給他買,譬如說:「這麼多樣,你只能挑一件,我同意,才給你買。」再不然講:「你哪件事情做得好,讓我滿意,下次就買給你。」 各位想想,單單買玩具這麼一件事,孩子能學到多少?這都是最重要的人格教育啊!既然要遊戲就得遵守遊戲規則。 守法,也表現在遊戲當中。 每個寶寶從很小的時候就會遊戲,因為遊戲是學習成長最好的方法。舉個例子,寶寶還躺在小床上,不會走,甚至不會爬,你站在他床前,拿東西遮住自己的臉,再把東西移開,逗他一聲:「哇!」寶寶是不是會笑?這是最簡單的互動遊戲。 他大一點,會走了,你把球交給他,叫他扔進籃子。他扔進了,是不是會很得意?這是讓他有成就感的遊戲。 再大一點,你把小瓶子放在地上,叫他拿球滾過去,把瓶子打倒,你也滾,跟他比賽,當你沒打到,他打到了,他是不是很興奮?這是輸贏的遊戲。 問題是,當你打到瓶子,他沒打到,他會不會生氣?他輸了會不會哭?他會不會把球搶過去,要多扔幾次?如果扔不到,他會不會發脾氣、耍賴,甚至把瓶子踢倒? 遊戲,就有遊戲規則,這時候你必須教他遵守遊戲規則。認贏也要認輸對於非常幼小的孩子,你剛開始的時候,或許可以放水,讓他贏幾次,但是絕不能讓他知道你放了水,也不能一直放水下去。否則會造成小孩不講理,甚至不想自己努力,只想別人「讓利」,變得沒出息。 比賽常常有獎品,下棋也會吃下彼此的棋子。既然比賽有規則,事先大家講好的,就得教孩子有得就有失的道理。 也可以說,你一方面讓孩子有贏的快樂,也要教他有輸的風度。他要認贏,也要認輸。 我兒子小時候,我就常跟他比賽丟球,譬如丟十球,看誰進得多。我們的獎品是,輸的人要立正,對贏的人說「你是真功夫」三次。(有時候甚至要說到十次。) 我兒子起初輸球,都說得心不甘情不願,甚至因為態度不好被我罵。但是當他贏的時候,我都立正,向著他,大聲說「你是真功夫」的時候,他漸漸就不會輸不起了。 所有跟小孩子玩的遊戲,都要讓他們有贏有輸。如果他一直輸,可能他的能力還不夠,那個遊戲可以等他大一點再玩,否則會打擊他的自信心。 相對的,如果他總是贏,也沒意思,反而會讓他驕傲。 有輸有贏對孩子才有挑戰,能激發他們的潛能,也才能訓練他們自制的能力,知道天底下不是「他最大」。 說到這兒,我特別要叮囑那些寵孩子的爸爸媽媽、祖父祖母,雖然你們家的孩子還小,可能只有3、4歲、4、5歲,但是永遠要教他自制,教他遵守遊戲規則,只有這樣,他入學之後才比較能夠融入團體。 如果你是學校老師,發現進來的孩子自私自利、無法無天,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別人的時候,你除了教孩子,更得教他們的家長。 書籍介紹劉墉談親子教育的40堂課:斜槓教養,啟動孩子的多元力,直面網路世代的實戰與智慧作者:劉墉出版社:台灣商務出版日期:2019/06/01作者簡介:劉墉畫家、作家。在世界各地舉行過三十多次個展,在兩岸出版文學著作、繪畫理論、工具書及畫冊一百餘種,被譯為英、韓、泰、越等各國文字。是一個以自由的心情在生活,認真的態度在學習的人。有一顆很熱的心用來體會,一對很冷的眼用來辨別、一雙很勤的手用來分享、兩條很忙的腿用來超越。延伸閱讀: 從捷運殺人到恐怖情人...大家都誤會了!「情緒」比「精神病」更危險
-
2021-01-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家有身心障礙子女的父母該如何面對 教養院的教養之路與您同行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身心障礙者的照顧」,分別由病人的母親寫出自己最初無法接受自己的女兒身心障礙的現實,後來透過兒童精神科醫師的耐心開導而改變態度,與我們分享她與家人如何「正向解決問題,往前邁進忘記煎熬」的心路歷程。接著當年開導她的這位兒童精神科醫師詳細地介紹自己的工作,並發自內心地對這位真誠努力的母親表示讚佩,而說出他期待所有養育和教育孩子的人,都能以這樣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在正向的環境中成長。最後我們邀請一位任職教養院院長多年的專業人員寫出她如何體悟到在全日型的照顧服務上,除了要把障礙者照顧好,還要學習如何支持家屬,陪伴他們一起面對照顧上的難題與分享照顧上的喜悅。家中有身心障礙家人,對於家庭來說是衝擊與挑戰,首先身心障礙者的父母面對障礙的子女,必然會經歷自我內心衝突調適的過程,恐懼、排斥、憤怒、沮喪到接受等身心煎熬的壓力,接踵而來的是要去面對如何照顧的問題,現實生活經濟面的問題,又當父母花太多心思於身心障礙子女身上,往往容易忽略其他子女的關心與照顧,產生另一個親子間關係的問題,手足間的情感矛盾等,因照顧產生的種種問題,造成家庭成員間極大的身心壓力,或父母年歲已高無法有多餘的體力再照顧身心障礙者子女,最終無奈的選擇讓身心障礙子女離開家,住進機構。身心障礙機構的設立,其初衷是為幫助需要照顧的身心障礙者,同時也期待能減輕家庭的負擔,讓身心障礙者在完善的專業服務下能獲得妥善的照顧,並有所成長與進步,使家庭成員有喘息與身心放鬆的機會,儲備能量接續長期的照顧責任。自己在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服務已20餘年,接觸許多家長將智能障礙的家人送到機構的過程,對家長來說那是一種矛盾且無奈的選擇,擔心送到機構會被欺負,擔心智能障礙的子女會吃不飽、穿不暖,然而又面對自己無力照顧的困境,或家庭經濟的重擔,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每次看到父母初次將障礙者子女送到機構要離去時,那依依不捨,兩行眼淚早已在臉龐滑下的情景,令人難過與心疼,因此總是輕輕的告訴家長,請他放心,我們會盡心的照顧。記得20多年前,一位自閉症的父親來到教養院,表示自閉症孩子的種種情緒行為,長期照顧下的壓力,母親已經患憂鬱症了,只好申請讓自閉症孩子到教養院接受教養,因爲自閉症的身心特質,對於環境、人的敏感度與固著性,以及高挑戰的情緒行為問題,父親非常擔心教養院無法接納,為了幫助孩子能適應環境的轉換,父親初期每天開車約一個半小時的車程來到教養院,陪著自閉症孩子在院區內走一走,雖然每次僅能停留15分鐘,但就這樣一天一天的增加停留的時間,到最後讓自閉症的孩子順利的住進教養院內,孩子住到教養院內,每天父親都會撥打電話詢問孩子的適應狀況,到星期五中午一定來接孩子回家,父親的愛與陪伴深深地感動著我,更加深我體悟到在全日型的照顧服務上,除了要把障礙者照顧好,還要學習如何支持家屬,陪伴他們一起面對照顧上的難題與分享照顧上的喜悅。自閉症孩子的父親曾對我說,他非常感謝我們,感謝教養院分擔他們照顧上的壓力,他和太太終於可以好好吃一頓飯,而太太的憂鬱症也改善了。智能障礙者離開家庭,不得已的被迫住進教養院,在不熟悉的環境中生活,相信在初期階段本身一定也是身心衝擊,雖然他們無法口語表達,但照顧者能從情緒、行為等察覺到智能障礙者的感受,可以感受到他們期待看見家人,期待回家,那是切不斷的親情。教養院的照顧者也因此常在智能障礙者的親情需求與家人照顧困境間來回擺盪,滿足家人照顧的困境,等於減少滿足智能障礙者的親情需求,而滿足智能障礙者親情的需求,卻出了難題給家屬,如何平衡確實讓教養院的工作人員花了很多時間討論,並研擬出多種策略,如設立Line的照護群組,便於照顧者能定期分享障礙者在教養院的生活點滴,另外藉由視訊的方式,增加障礙者與家人間的互動,讓彼此都能放心。成立家庭關懷機制,透過家庭訪視或電話聯繫,瞭解家庭狀況,視需求給予協助,如福利補助申請、心理支持等,當然也鼓勵家屬們定期帶障礙者的家人返家團聚,或來院內陪伴障礙者的家人。教養院的工作人員曾經分享有一位單親父親,因為照顧與經濟問題,原來一年僅會帶障礙孩子回家一晚,甚至無法帶他回家,經過溝通、陪伴與支持與父親個人的努力下終於克服困難,父親開始利用休假時間增加帶他的孩子回家的次數,雖然時間不多,但每次孩子返回院內,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在院內焦慮的情形也降低了,我們將孩子的成長與改變分享給他的父親,父親說著:謝謝您們在困難的階段陪伴著我,並承諾只要有時間會多陪孩子。身心障礙者的照顧是家長一輩子的負擔與責任,而教養院在這漫長的教養照顧之路,與家長們同行。我常與家長們說,我們早已是家人了,現在教養院內所照顧的智能障礙者,有將近一半以上都住超過20年,原本青春有活力的智能障礙者,隨著年齡增長也已邁入中高齡,正步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老年期,近幾年,工作人員從與家長的互動中聽聞許多家長們的憂慮,擔憂自己逐年老邁致無力照顧的智能障礙老孩子,該如何是好啊?更憂愁當自己離世後,不懂事的老孩子又誰能照顧呢?智能障礙者與其父母雙老現象早已開始,老父母的焦慮不安之心,老孩子逐年老化健康的照顧議題,都考驗著教養院的工作人員,而教養院能做的就是把教養服務做好,穩定家長們的心,陪伴是心靈的良藥,告訴家長們,我們是家人,照顧路上您不孤單,成為他們另一個心靈上的支持力量。
-
2021-01-15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科技/健康存摺APP再升級 3月起放寬親屬查詢
健保署「健康存摺」APP功能再升級,未來不只能查詢就醫、用藥、檢驗檢查結果等資訊,今年3月起也將開放查詢父母、兒女的疫苗接種及用藥狀況,掌握全家人健康。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近年推動將健保理念納入國小國語教材,日前宣布將推廣健保的課文編入翰林版國小國語課本。健保署長李伯璋今天再召開記者會,宣布和南一書局合作,將「健康存摺」概念納入國小5年級學童的國語課本教材。李伯璋表示,截至去年底,健康存摺登錄人數已突破103萬人,去年12月起也開放民眾自行上網登錄自費健康檢查結果,醫院經患者同意也可代為上傳,有助民眾掌握自身的身體狀況。此外,今年3月起也將進一步開放查詢父母、兒女的就醫資料。醫管組技士陳逸嫻指出,父母對於20歲以下青少年有保護教養責任,未來子女依附加保的家長可直接看到兒女疫苗接種、就醫等資料,不需經過申請。至於年邁父母方面,由於均是年過20歲的成年人,必須到健保署官網線上申請授權,或是寫書面同意書到健保地區業務組臨櫃辦理授權同意後,才可查詢相關就醫、用藥等狀況。(編輯:張芷瑄)
-
2021-01-13 養生.家庭婚姻
李李仁:「對不起,我也會趕快長大」支持女兒做自己,成為父母這條路上我們都在學習
陶晶瑩和李李仁曾放下一切陪伴孩子,支持女兒自學、有更多時間練習籃球!當孩子發生事情時,爸媽第一時間常會情緒激動,當父母的路上,我們都要一起學習。李李仁為了女兒與對方教練爆發口角,事後誠心道歉李李仁因護女心切在球場情緒失控!日前14歲女兒荳荳參加高中乙組女子籃球聯賽(HBL)球賽時,因對方教練指出女兒不是高中生,不符合參賽資格,所以被請下場。當場,李李仁對教練表達不滿,雙方也爆發口角衝突。針對此風波,李李仁生日當天在Instagram和臉書道歉,他強調自己做了一些「幼稚的行為」,也會好好檢討自己,他說:「在這裡很誠心的說聲對不起!我快50歲了,但我的情緒管控還是停留在25歲!我一直在檢討我自己!我會趕快長大!對不起。」李李仁經紀人支向理表示,「李李仁感到抱歉,當時因為對活動規則不淸楚,加上護女心切所以反應過於激動,事後已經透過校方向教練表達歉意。」並解釋,當天是因為荳荳學校球員人數不夠,教練才會讓幾個國三生越級上場,他坦承當下情緒激動,對於造成不好的觀感很抱歉。陶晶瑩經紀人也澄清,陶晶瑩沒有用權勢安排女兒打球,「是教練把荳荳報名上去,她們都以為可以才去打的,教練後來對此安排也有道歉,表明是他報名作業的疏失,家長只是知道女兒有參加比賽所以去加油。」陶晶瑩開直播還原當場狀況陶晶瑩1月6日下午開直播,還原當時實際情形,她說:「我在二樓,我靜靜的看學生比賽,拿兩個空的寶特瓶當加油棒,加油完就走了,就這樣。」她指出,「爆料者說我們是利用明星特權讓小孩打球,我覺得這一點真的是滿有想像力的,如果我們真的有特權,就讓她去打NBA了,沒有這樣的事情,我覺得事實還原給事實,理性還原給理性,至於女兒國中為何能打高中的球賽,這點我們也都不知道詳細的規則,但學校社團是國中高中一起打,因為不夠人數,所以就說學妹一起來,我們就是家長被通知,就去加油,沒有特不特權這件事。」針對比賽引發的紛爭,陶晶瑩表示,荳荳比她有智慧,讓她忍不住哽咽說:「我在這行業這麼久,已經遭遇過很多次,我什麼都沒說,也什麼都沒做,可是第二天新聞都非常的大,好像有人目睹我說什麼跟做什麼,我只能忍下來,因為我的經紀公司會告訴我要低調一點,我覺得我低到不能再低了,我教育小孩也是告訴他們,低調一點,荳荳甚至在一場比賽拿到了冠軍,身為媽媽當然想PO,是荳荳叫我不要PO的,我說為什麼不可以給大家看,她說,媽媽,你有沒有看到對手都哭了?你PO他們會很難過,孩子真的比我有智慧,荳荳真的在教育我,她想到了我沒想到的事。」荳荳夢想打職業籃球,爸媽是女兒的粉絲荳荳非常熱愛打籃球,加入學校籃球校隊,更將打職業籃球視為一生夢想,還曾經獲得「全國少年籃球邀請賽6年級女童組優秀球員」,讓陶晶瑩和李李仁感到十分驕傲,不但支持女兒做她想做的事,更成為她最堅實的粉絲,每場比賽都看得到他們身影,次次在現場加油。當荳荳在國小3、4年級後對上學感到不快樂,漸漸在寫考卷和沉重課業壓力下迷失自己,陶晶瑩知道女兒個性與眾不同,擁有自己的天賦,於是在她升上5年級時幫女兒申請自學,改變荳荳的學習方式,讓她每天去學校籃球隊練完球後,回家再上為她安排的自學課程。女兒在家自學,父母須花大量時間陪伴,陶晶瑩:「需要勇氣!」李李仁和陶晶瑩幫荳荳安排的課程十分多元,也針對她的興趣而設計,包括:電腦程式語言設計、學習日文等,荳荳對各種學習興趣濃厚,看到爸爸用日文講電話大喊很帥,爸媽的陪伴,讓她擁有一個多元學習的快樂童年!但讓荳荳在家自學,也代表著他們必須花更多時間教導並陪伴女兒,陶晶瑩坦言:「這是很需要勇氣的一件事!」但夫妻倆覺得很值得,因為孩子的快樂超越一切,陶晶瑩曾說:「從小女兒學游泳、潛水、騎腳踏車和各種球類,都是我們一起陪她會的,從小,她直排輪我們就直排輪,她扯鈴我們就扯鈴,任何什麼事我們都跟著。」日前的HBL比賽,李李仁和陶晶瑩也沒有缺席,依然是女兒最忠實的粉絲和啦啦隊,但李李仁現場面對孩子不符比賽資格而有所情緒,的確容易造成不好的觀感,做為父母我們都要學習情緒控管這堂課。教孩子前爸媽也要先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優兒親子教育集團創辦人暨董事長單中興提醒,教育孩子之前,父母自身的情緒管理很重要,若是控制不好,往往將一件小事情變得更加複雜。「情緒」基本上是父母與孩子相互影響,父母應該先將自己的情緒管理好,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對象,才能有效提升孩子的情緒控制力。單中興老師4個建議提供父母參考:建立自身角色的正確心態孩子的情緒表現多是由父母平日互動中學習而來,父母要了解自身的角色對孩子影響很大,必須先將自身的角色與心態建立好。察覺自我情緒能力與控制當父母察覺到自己處在情緒狀態不佳時,應先控制好自我的情緒和言行,例如:將要說出口的話放慢或等一下再說。同理孩子的想法當孩子有情緒時,背後一定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應該先去了解孩子哭鬧的原因,通常在了解原因後,就不易受到孩子的外在情緒影響。(推薦文章:出生開始學教養.bobo地球防衛隊)先轉移心境、處境和情境父母若當下的情緒實在無法忍受,可以先轉移心境,或是換個空間,過一段時間後再去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情緒起伏就不會像原先那麼大。情緒對未來影響的6個層面單中興老師叮嚀,情緒對孩子未來影響的層面很廣,情緒不好的孩子除了易怒,也會影響將來的人際關係互動,情緒對未來影響的6個層面如下:1. 處理自己情緒能力弱。2. 耐挫度低和抗壓性差。3. 面對新環境探索意願低。4. 社交與人際關係能力。5. 學習狀態與成績表現。6. 不易擁有快樂幸福感。※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1-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兒童精神科的診療工作 幫助孩子在正向環境中成長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身心障礙者的照顧」,分別由病人的母親寫出自己最初無法接受自己的女兒身心障礙的現實,後來透過兒童精神科醫師的耐心開導而改變態度,與我們分享她與家人如何「正向解決問題,往前邁進忘記煎熬」的心路歷程。接著當年開導她的這位兒童精神科醫師詳細地介紹自己的工作,並發自內心地對這位真誠努力的母親表示讚佩,而說出他期待所有養育和教育孩子的人,都能以這樣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在正向的環境中成長。最後我們邀請一位任職教養院院長多年的專業人員寫出她如何體悟到在全日型的照顧服務上,除了要把障礙者照顧好,還要學習如何支持家屬,陪伴他們一起面對照顧上的難題與分享照顧上的喜悅。暄媽回想二十多年前看我的門診的經過寫到:「一天只開放二個初診名額,前一天晚上八點就和先生站在大樓鐵門外,一直站到第二天早上八點開門,搶頭香掛1號。」看到這一段敘述,心裡覺得暄媽長期照顧小暄已經夠辛苦了,為了醫療還要承受這個掛號的折磨,我感到非常抱歉。想在這裡對兒童精神科(心智科)的診療工作做個說明,以減輕我的罪惡感。四十多年的臨床工作中,智障、自閉症、過動症等神經發展障礙是每次門診都會碰到的,譬如一個十個月的孩子叫他沒反應,是自閉症嗎?一位父親帶著五歲還沒有語言的孩子,希望孩子能講話和一般孩子一樣上小學。一位母親帶小四的孩子來門診,孩子沒有發任何有意義聲音,只會拉媽媽的手去拿自己想要的東西,媽媽希望孩子能講話,將來能工作養活自己。一位母親被導師逼著帶小五的孩子來門診,雖然其他老師都不認為孩子有問題,但導師堅持要我鑑定是不是注意力不足症或學習障礙。不上學、害怕離家、焦慮不安、憂鬱不快樂、暴躁易怒等情緒問題,以及厭食、暴食等飲食和尿床遺糞等排泄問題,還有打架、偷竊、物質濫用等行為問題,都是兒童精神科常見的服務內容。這些臨床問題,一直到現在,大部分都不能像身體疾病,用驗血、驗尿、照X光、超音波、腦波、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等檢驗、檢查來診斷,而要靠觀察、實地診察兒童,詢問照顧者和相關的人,收集完整的資訊,醫生將這些資訊和腦袋裏的教科書和文獻記載的知識,結合臨床經驗,作成臨床診斷,然後分析「問題」是怎樣形成的,參酌家庭/學校可以動用的資源,和醫療團隊具備的十八般武藝,作成對這個家庭處理「問題」的建議,並將這些結果逐一和父母及(可以瞭解的)兒童討論,作成治療的暫行辦法,執行一段時間後,在複診時檢討執行情形和問題變化情形,必要的話給予修正。上述初診診療的過程至少要40至50分鐘,有沒有可能縮短呢?由於健保診療費給付不合理,兒童精神科成為醫院不受歡迎能不設就不設的次專科,大部分兒童精神科醫師要兼作成人精神科業務來達到醫院要求的業績。上述兒童精神科的初診診療費在醫院只有一千出頭點,在診所還不能申報,因此造成一些變通的辦法,譬如資料收集不是由醫師執行,而是在等待診療時請家長填一些問卷,交給診間助理計算問卷分數,醫師在診察時看一下問卷結果,只要幾分鐘就告訴家長診斷和開藥或其他治療建議。另有一些醫師,則將資料收集和問題處理分成好幾次執行,一次只做一部分,將診療的次數變多,或是將部分工作轉請心理師和社工師處理。最近幾年,人工智慧(AI)在醫療快速發展,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線上心理輔導(尤其認知治療)去年在歐美進展很快,兒童精神科的診療也受到影響,有可能未來五到十年,由照顧者和教師線上提供相關資料,和兒童的影片資料,這些資料可以由AI直接分析,結合AI超強處理文獻資訊的能力,協助醫師迅速給予診斷和治療的建議,AI甚至扮演執行治療的角色,這樣,需要醫師診療的時間會縮短。前述40至50分鐘初診診療模式,家長的反應是怎樣的?最常聽到的反應是「服務量太少、掛不到號、預約的時間太久等」,而出現像暄媽排一整個晚上掛號的辛苦現象。對於詳細診療,大部分家長都滿意有詳細的診斷與治療的說明和討論,有些家長很高興一次完整的診療解決他的問題。但也有「問那麼多沒有直接關係的事情做什麼!」 「別的醫師幾分鐘就能診斷開藥,你討論這麼多,還要我們自己做來解決問題,真是差勁的醫生。」我還碰過一個家長,診療結束後,到掛號處要求退掛號費,理由是「只有談話沒有開藥」。顯示我這種診療模式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應該有改良的空間。也許未來有些病人需要的是AI為主的快速診療模式,而需要「人和人之間的醫病關係者」,才由醫師扮演主要診療角色。暄媽顯然對二十多年前我們的診療過程持正面的態度,對診療的建議事項,暄媽和暄爸都努力執行。看到暄媽的文章中舉了許多幫助小暄暄正向地學習和快樂生活的情形,我非常佩服這種「正向解決問題、往前邁進,忘記煎熬」養育有智能和情緒障礙的孩子的態度,這種態度不只使父母忘記煎熬,更能使孩子情緒穏定,將能力發揮出來,有良好的親子互動,過快樂的日子。我期待所有養育和教育孩子的人,都能以這樣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在正向的環境中成長。
-
2021-01-13 名人.施昇輝
施昇輝/「破產上天堂」是第三人生花錢最高境界 但花完還沒上天堂怎麼辦?
從電影看第三人生12:《媽媽咪呀》第三人生的花費都是打九折這部將瑞典最知名合唱團ABBA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串連成一部歌舞劇的《媽媽咪呀》,成功地把希臘小島的浪漫與歡樂深植於觀眾的腦海中。2014年,我決定和太太一起去地中海搭郵輪,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行程裡包括了希臘的密克諾斯島。太太雖然很興奮,但也有點擔心旅費太貴了,因為一個人要25萬8000元,兩個人的花費就超過50萬元。我提出兩個理由,終於讓她安心跟我去搭郵輪:第一、我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財經專家,而且幾年來靠著投資「元大台灣50」(0050),真的都能輕鬆賺到不錯的報酬,因此就算花了50萬元,以後一定可以賺得回來。她聽完這個理由,無異議同意了。第二、其實這一次的旅行只要「花」45萬元。她問我是不是已經和旅行社談過,然後他們同意給我們九折價?我說:「並沒有,我們還是要『付』50萬元。」她很困惑地接著問:「那你為什麼說只要『花』45萬元?」我回答她:「如果我們不去搭郵輪,當然可以省下50萬元,但這筆錢就會成為子女未來繼承的遺產,到時候會被課10%的遺產稅,也就是說,他們要拿5萬元繳給國家。」她還是不懂,接著問:「這是什麼意思?」我接著做了結論:「換句話說,這5萬元不管我們要不要去搭郵輪,都不再屬於我們,因此雖然我們『付』了50萬元,但其實只『花』了45萬元,另外5萬元是國家幫我們出的。」她終於聽懂了,這才有了後來這趟我們畢生難忘的郵輪之旅。從上面這個例子,我相信大家都能認同,第三人生的所有花費其實都是打九折。前幾年,遺產稅率還做了修訂,更有錢的人甚至要繳到20%,所以他們的花費就是打八折了。既然打九折、甚至打八折,我們到了第三人生,當然要開心花錢啦!我曾經買過一本教讀者如何規劃遺產稅的書。我看了二十幾頁就決定不看了,因為我根本沒有那麼多錢,何必費神去規劃。對一般人來說,開心把錢花掉,就是最好的遺產稅規劃。在第二人生,我們辛苦工作賺來的錢,有很大一部分要拿去繳稅,任誰都很心痛,尤其是薪水階級,毫無節稅的空間。退休之後,進入第三人生,就可以透過花錢,把稅拿回來。花得愈多,拿得就愈多。這個時候,「節儉」不該再是一種美德。以往的節儉,是為了讓自己能夠過一個經濟無虞的第三人生,現在當然該來好好享受這種成果了。我並不是要大家亂花錢,而是說你如果認為這筆錢值得花,就應該放手去花。除了搭郵輪之外,我有兩次浪擲千金的經驗。一次是2012年在尼泊爾玩飛行傘,花了199美元,另一次是2015年在阿拉斯加搭直升機到冰原上漫步,花了300美元。這種人生可能只有一次的經驗,錯過就不會再來,當然要義無反顧地去花。父母把子女教養成人,已經仁至義盡。到了第三人生,該把剩下來的錢用在自己的身上,不要成天還想為子女多賺一點錢,或多留一點錢,甚至要做到「不留遺產給子女」。「破產上天堂」是第三人生花錢的最高境界,當然很難做到,而且萬一花光了,還沒上天堂,怎麼辦?能夠避免發生此一窘境的方法,就是讓自己每年都有確定的收入能夠入帳,例如去買每年都有5%以上股息殖利率,而且絕對不可能下市的股票,這樣至少能打敗通貨膨脹率,就能毫無後顧之憂地去花錢了。
-
2021-01-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正向解決問題,會幫助我們往前邁進忘記煎熬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身心障礙者的照顧」,分別由病人的母親寫出自己最初無法接受自己的女兒身心障礙的現實,後來透過兒童精神科醫師的耐心開導而改變態度,與我們分享她與家人如何「正向解決問題,往前邁進忘記煎熬」的心路歷程。接著當年開導她的這位兒童精神科醫師詳細地介紹自己的工作,並發自內心地對這位真誠努力的母親表示讚佩,而說出他期待所有養育和教育孩子的人,都能以這樣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在正向的環境中成長。最後我們邀請一位任職教養院院長多年的專業人員寫出她如何體悟到在全日型的照顧服務上,除了要把障礙者照顧好,還要學習如何支持家屬,陪伴他們一起面對照顧上的難題與分享照顧上的喜悅。我的女兒小時候因為感染EB病毒重症病危,救治後後遺嚴重的癲癇、極重度智能障礙、情緒障礙、語言障礙。近日看到一些長期照顧者因為扛不住壓力而做下憾事的新聞報導,我才突然意識到,對喔!我也是一名長期照顧者。曾經有人對我說:「很辛苦對吧!」是的,真的非常煎熬,沒有經歷過的人不會知道。EB病毒把我原來的女兒變不見了,生病後的女兒變得不一樣,不斷的癲癇發作昏睡、躁動、整天哭泣、無法表達、不願學習、抗拒父母的照顧最後甚至厭食插鼻胃管。但這樣的煎熬與崩潰並沒有淹沒我們,一開始我們不知道該怎麼照顧,我們想方設法尋求外部的協助,我們在困難痛苦中像過五關斬六將一樣,漫長歲月中,要感謝的貴人太多了,現在我和女兒享受在每一個當下的成長,正向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如何的想方設法,舉其中一例,我曾經因為擔憂女兒智能障礙,每天很認真地教導生活習慣與識字數數,女兒有時願意學習,有時反抗,我會因為挫折責罵女兒而產生親子衝突,我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個不斷循環的挫折與困擾,因此向主治醫師尋求幫助,主治醫師把我轉介給當時在台大醫院的宋維村教授,由於宋教授的門診一天只開放兩個初診名額,我為了能確保掛到初診名額,我和先生前一天晚上八點就站在掛號大樓鐵門外,通宵一直站到第二天早上八點開門搶頭香掛1號,我進診間,宋教授問我是甚麼問題,我開始一連串的描述,宋教授很耐心的靜靜聽我說,我很挫折的問:「女兒明明可以為何不學習?」此時宋教授說話了:「你怎麼知道女兒可以?」當場一棒把我打醒。接著宋教授請爸爸進來聽爸爸說,最後宋教授告訴我暫時先把女兒交給爸爸教,此時我明白了我錯在甚麼地方,我心急,我沒有從女兒的能力上看事情,而是用自己的想法上看事情,我的教育方式是不當的,返家後我改變了我的教育方式,也改變了自己的心態,我不再執著女兒學習是否落後其他孩子,而是依照女兒的能力安排,從有趣的家庭活動上安排,女兒不配合時,也不會武斷認為是女兒不學習而是同理她的學習心理狀態。例如每週假日外出用餐,讓女兒學習在外用餐禮儀及與人接觸而不感到害怕;女兒因為走路肢體僵硬且不懂得閃人閃車,安排每週假日爬山健走,藉由運動活化腦部及訓練與人保持距離;安排女兒去教養機構,與不同的同儕及老師學習團體生活與工作技能;陪伴女兒參加兒童禪修才藝班,學習靜坐聽經聞法,與正常孩子一同融合學習才藝表演。我不刻意教孩子什麼,而是融合在生活上自然學習,並讚美鼓勵孩子讓孩子保持學習動力,女兒因此變得喜歡學習,情緒、語言與智能也因為這樣的安排不知不覺中增長,我深刻感受專業的指導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問題,改變問題。當我們正向解決問題時,會幫助我們忘記煎熬,幫助我們照顧者與被照顧者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去享受另一種不同的人生。
-
2021-01-09 養生.家庭婚姻
老公體驗媳婦苦,回娘家陪產住不到3個月就崩潰!
《男人不親身體會,不知道媳婦的角色有多辛苦》兩性作家「喪彪・柳飄飄」(簡稱柳喪彪)前陣子也在臉書上發表一則貼文,內文敘述老公(老劉)陪自己回娘家待產,光是和阿嬤相處不到三個月就已經有點受不了了,可見「婆婆」這個角色平時給媳婦的壓力有多大。兩性作家柳喪彪表示,從小自己就生長在單親及隔代教養家庭,幾乎都是跟阿嬤生活在一起,但自從跟老劉結婚之後,她就盡量不讓他跟阿嬤有過多接觸,因為她太了解自己的阿嬤,柳喪彪說:「她就是那種台灣傳統的婆婆性格!」。老公回娘家陪產光是住2個月就崩潰,彷彿上演婆媳問題行動劇然而,這次老劉來台灣陪產,不得不住在娘家一陣子,只是還沒住滿3個月,老劉就已經有點受不了了。柳喪彪特別強調:「連平時對我、對跟我有關的事都這麼好脾氣的老劉,都有點受不了了耶!而且還只是2個月!可見這個『婆婆的角色』平時會給媳婦的壓力有多大!」柳喪彪形容,老劉住娘家的這段時間自己彷彿看了一齣「婆媳問題行動劇」,各種婆媳之間在生活上會產生的問題和壓力就在她的眼前真實上演,還曾被夾在兩人中間、為了他們的婆媳問題跟阿嬤起了爭執。老公工作忙碌耽誤做飯時間,被婆婆碎念:害我吃飯時間不正常柳喪彪舉例,老劉自從來台灣之後就一直照顧她的三餐,每天都是他做飯給她吃,當然也會連阿嬤的份一起做,只是久而久之,阿嬤就認為老劉這樣做是「應該的」,甚至有時候老劉要上班比較忙,會耽誤做飯時間,阿嬤還會開始在老劉面前碎念:「這樣害我吃飯時間都不正常了,之前你還沒來的時候,我們吃飯時間都很正常。」柳喪彪在文中便提到:「Hello? 請問誰聽到這種話會覺得愉悅?」後來更演變成,吃飯時間快到了,阿嬤就會打電話給老劉,催促他:「該做飯囉!我肚子餓了!」讓老劉有陣子快到吃飯時間就覺得壓力很大。不僅如此,還有很多事件,像是老劉做飯時,阿嬤總喜歡在旁邊指手畫腳,或拿一些過期食品要給他煮,不煮會嫌浪費等等,讓老劉十分崩潰。婆媳關係太煎熬,老公:真不敢想像長期住在婆家的媳婦該怎麼熬柳喪彪形容,如果把老劉的角色轉換成「媳婦」,此時他們三個人的角色關係,阿嬤就會是「婆婆」,自己則是「丈夫」。為了改善這個情況,柳喪彪也跳出來和阿嬤溝通,雖然溝通過程中,難免會因為新舊觀念的思維不同、立場不同有所爭執,但最終結果仍是圓滿。事後,柳喪彪也和老劉說:「現在知道這些做媳婦的女人,處境有多辛苦了吧?」老劉也表示:「真的不敢想像這些長期要住在婆家的媳婦要怎麼活下去......」柳喪彪強調,老劉的情況還是有自己(會替他說話的「老公」)為他撐腰呢!「很多媳婦是要戰鬥一大家子......又要工作又要生孩子又要應對婆家,老公還是具屍體,你說她們要怎麼活?」※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男人不親身體會,不知道媳婦的角色有多辛苦」兩性作家老公體驗媳婦苦,回娘家陪產住不到3個月就崩潰!
-
2021-01-06 失智.失智100問
走失問題/年節為失智走失高峰 老媽媽採買年貨卻忘了回家的路
年節是失智者走失的高峰期。快70歲的侯女士家住大同區,照顧95歲失智母親三年,前年過年時,老母親說要去永樂市場採買,三個多小時卻還沒回來,驚恐又焦急的侯女士踩著腳踏車四處尋人,直到遠處一個熟悉身影出現,提著一大包東西的媽媽望著天空茫然地說:「我忘記回家的路了。」才知道媽媽失智這麼嚴重,而過年最怕媽媽亂跑的陰影,至今尚未揮去。隨著過年即將到來,侯女士呼籲家有爺奶接送、隔代教養家庭的小朋友們,請多幫忙碌的爸爸媽媽看顧阿公阿嬤,特別是寒假即將來臨,更要多陪陪阿公阿嬤,不要只顧看手機。有鑑於年節是失智者走失的高峰期,台灣失智症協會今日與台北市大同區大同國小、台北市大同區健康服務中心及富邦人壽共同舉辦「守護爺奶平安過年」宣導活動,現場透過失智教育動畫與有獎問答,讓小朋友知道如何與爸媽共同守護失智爺奶的安全。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現代家庭不少是隔代教養,雙薪家庭下,由爺爺奶奶接送小孩的比例也相當高,留意長輩是否失智,其實應該從小教育起。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愛心布標,可協助長輩貼在衣服,或繫上愛的手鍊方便辨識,歡迎家長申請讓小朋友幫忙,還可以幫爺爺奶奶拍照,更新身分證照片以利警察快速透過人臉辨識找回,或在阿公阿罵背包放置聯絡資料。約八成以上的小朋友過年期間都會碰到阿公阿嬤,湯麗玉提醒大家,過年要多陪爺奶唱歌、下棋、散步、聊天;若爺爺奶奶已經失智,講錯話千萬不要糾正,要盡量讚美,更因為吞嚥功能比較差,不要在他們吃東西的時候找他們說話,以免噎到。台灣失智症協會同時提醒,春節期間帶失智長輩外出應安排兩位以上家人陪同,人多的地方更要手牽手一起走,出門在外若需要上廁所時,務必有一家人陪伴失智者,切勿讓失智者單獨一人等候,記住三不:協尋報警不用等、就近派出所可報案不用跑、協尋不用錢,有任何失智症疑問都可於上班日上午9點至晚上9點撥打【失智關懷專線0800-474-580】。
-
2020-12-26 養生.無退休時代
一個家不用特別空出房間等孩子回來!蔡穎卿:「空巢期後,才是二人戀愛的開始」
從2007年第一本親子書《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到甫出版的《隔代不隔愛》,作家蔡穎卿的角色,已從媽媽晉升為「祖輩」。儘管即將跨入60後,她對多數同齡人諱莫如深的「老」字卻坦蕩面對,直言:「老,很好。」因為經過時間洗鍊,心裡不再有無謂恐懼,對自己的認定、與人的相處,都有了老成的質地,如同陳年起司,每多一天的熟成,都是前進美好味道。 「老」其實是從容了、穩重了 當我們還爭論著要用「輕熟」、「大齡」等不同詞彙,來定義「老」的時候,蔡穎卿坦言不諱地承認,與其用這些花俏字眼,「老,反而比很多的語詞更踏實一點。」 因為老,意味著舉措從容了,心態穩重了,結交的是經過生命歷練揀選的朋友,終於可以打扮成年輕時嚮往的端莊成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蔡穎卿笑說,自己從年輕起,就是個心思很多的人,但因為看重媽媽這份天職,所以從兩個女兒出生到離家的21年間,即使想方設法在生活的空隙裡實現夢想,「但真正沒有一絲慚愧去過生活,還是等到小女兒上大學。」 不怕空巢期,反倒求之不得 所以許多父母害怕的空巢期,她反倒求之不得。在女兒上大學之後,她和先生Eric設計新居時,就完全沒把孩子放在心裡,「我覺得一個家不用空下一個房間、兩個房間等孩子回來。」她說也許是自私,卻認為孩子的獨立人格取決於父母,「假如不放手,他們也不會是完整個體。」 因此多年來的親子教養工作,對象不只是孩子,也是希望大人們可以裝備好自己。蔡穎卿提醒,即使年長了,自己的學習也不能斷,「一個人很認真的時候,心相對就比較安定。」 圓夢,別把退休金弄不見就好 其次,是不要畏懼追夢。蔡穎卿說,每個人年輕時都會有想做的事情,若只是當成一個夢想處理,此生似乎就只能徘徊在夢與現實間,「其實人好像也不用多勇敢,就可以去實現年輕時候的夢想。」 她笑說,如果曾經想做什麼事,有一天退休了,「為什麼不能?就去嘛!2個月也是一個夢想,半年也是一個夢想,只要別做把自己的退休金弄不見的夢想就好了。」 像是她在工作室接觸許多小朋友,與先生Eric常會拿孩子的曲譜來練琴,「老了學東西比較慢,但相對我們的基礎比較好,有些很快的曲子,你負責左手、我負責右手,兩人兩手接力,這也是生活裡很棒的事情。」 日常的美感,攸關過得好不好 正因不斷地修養與學習,讓「老」成了年資的積極意義。「我覺得年老的生活鍛鍊,包含如何持續把我認為很美好的生活過下去。」蔡穎卿認為,日常的美感,是攸關老年生活過得好不好的紐帶,「人老了,很多地方就遲鈍了,如果沒有很漂亮的生活,就是一種老態。」 她解釋,所謂的「漂亮」並非豪奢,而是將空間好好打掃、布置、維持,至今她仍習慣在夜晚點燃燭光,即使是剩菜也能透過擺盤變化出新意,「這部分的能力,我希望自己一直能持續下去。」這是她心中「華麗的老年」,也是她與Eric想給孩子最大的禮物——「讓他們放心」。 空巢期後,戀愛才真正開始 她在《兩個人的餐桌,兩個人的家》裡,便書寫了從新婚到孩子離家後重新開展的兩人生活,原以為落寞的空巢期,在她卻是重溫舊夢與情懷。「像我們這年齡的夫妻,最開心的是過去未必有這麼長的時間獨處,但是孩子長大、出門了,這個戀愛才真的開始。」 他們會搭著公車來場小旅行,或是特意從日常生活裡找出時間外出共餐,這些雖不是好萊塢式的轟烈愛情,卻是涓滴永續的確幸。 蔡穎卿說,無論婚姻裡培養出來的是生活情感、革命情感或最好的友誼,都會在50歲之後開始回收,而最可貴的,莫過於兩人能共同擁有這份資產,並同時前進。 「我非常不喜歡別人教育我:不要怕老。」皺紋、白髮、鬆垮,「那些事情一點都不是假的,但人不一定要那麼眷戀生命樣貌的年紀。」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都經歷過青春年華,「那樣就好啦!為什麼要一頭去追?是害怕,才讓我們心裡一片空白。」 青春既已留不住,何妨優雅的老去,她說:「真正的老,相對心情穩定很多,這個景況如果自己要拋棄,太可惜了!」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沒有任何慢性病!73歲老拳師無預警暈倒 竟是急性肺動脈栓塞惹禍.頭痛、肩膀僵硬,刮痧就舒緩?中醫劃6個重點,健康刮痧免擔心.很多人會刷牙,但都做錯了?牙醫師教你最新的改良式貝氏刷牙法,牙齒清潔事半功倍
-
2020-12-22 養生.無退休時代
大家都搞錯了!「高情商」不代表讓大家都喜歡你...蔡康永的「情商課」:學習接受「有人受傷」的人際關係
圖片來源:蔡康永Facebook曾經主持台灣爆紅談話性節目《康熙來了》的蔡康永,給大家的印象大多是機智同時又有深度的提問,不過除了主持之外,他的「情商課」系列著作也在兩岸三地獲得極高的評價,關於人如何找回自己的樣子,以及該如何拿捏自己與他人的界限,蔡康永自有一番箇中哲學。蔡康永:人生沒有標準範本 只有適合的劇本在台灣,好像只要考到好學校、找到好工作、結婚生子,人生就圓滿了,對於上一代的老師和父母來說,總是希望每個小孩都照著成功的範本過活,蔡康永在著作中寫道:「學校把一百分樹立為範本,我們從小到大考的每一張考卷,都是以我們考到的分數跟一百分之間的距離,決定了我們是被認可還是被貶低。這樣長大的我們自然就此以為,世界上真的有一百分的生活、一百分的工作、一百分的婚姻、一百分的家庭,以及一百分的人際關係,甚至根本沒有人來跟我們商量,如何判斷是贏還是輸,我們就煞有介事的接受了人生竟然可以被分成贏家跟輸家、勝利組跟失敗組。」父母灌輸給下一代的「範本思維」,成功讓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好像都要比個高下,沒考到第一名是失敗者、待業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是失敗者、稍微胖了一點也成了失敗者...這樣下去對你會有什麼影響?「只要迷信了範本,誤把範本當成了目標,想要活成那個樣子才放心,那就註定了一輩子都會對自己很不滿。」但你可曾問過自己,為什麼一定要成功?這些成功對你來說的意義是什麼?如果追求根本不是你想要的成功,反而讓你一輩子都不滿意自己,卻又不知道該怎麼做,花掉你的人生在這樣的「成功」上面,豈不是一種浪費?許多人花了一輩子,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在用自己的人生,追求別人的肯定,到頭來自己真正想要的,卻已經沒時間追尋了。不卑躬屈膝 真正「高情商」是恰如其分心理治療師阿德勒曾說:「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這句話放在現代似乎非常適合,隨著思想逐漸開放,人們對於「做自己」、「找尋自我」展現出更大的興趣,似乎每個人活在這世界上都有一些身不由己,都扭曲了一些自我,以迎合這個社會,卻衍生出更多不快樂。「我現在覺得,你有什麼想法,就用有教養、明快的方法去表達,不要再掙扎,浪費很多時間去捉摸別人的感覺,因為別人的感覺你捉摸不了。我現在如果接到婚禮邀約,如果對方口頭邀約,我以前一定會說我再看看,我現在就直接說我不參加了。雖然對方會冒三條線或是翻白眼,但那是他的感覺,不是我的感覺。實施起來的確有困難。可是我認為人際關係是在受傷中摸索出來的,不應該追求一個不受傷的人際關係。」蔡康永接受天下雜誌採訪時說道,但不去婚禮不代表蔡康永不給予祝福,可以選擇以送禮方式替代,作為補強人際關係的彈性方法。許多人想要劃清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卻又害怕別人受到傷害,這對蔡康永來說,就好像是一邊抱怨活在泥淖中,然後一邊不把腳拔出來,是很矛盾的事情,在決定如何劃界限前,必須先了解到你所承擔的風險,能不能接受不去在意對方受傷?能不能了解到對方受傷是他選擇對這個事件所產生的感覺,而非你的責任?說穿了,其實「人際關係」是因人而存在,並不是人們要去迎合人際關係,因此面對人際關係,不需要卑躬屈膝,也不需要過分表達,關鍵就在於「恰如其分」,適度宣洩自己的情緒,才是所謂的「高情商」。延伸閱讀: 母親臨終前的託付:尋找初戀情人
-
2020-12-15 退休力.理財準備
2020退休力大調查/養老防兒?這招可保存血汗錢
人口快速老化趨勢下,高齡者財產保障與安全也是維繫優質老年生活很重要的課題。許多人開始利用「安養信託」進行財產的管理運用,讓辛苦一輩子攢下的血汗錢得以保全,並確實為自己所用。信託公會秘書長呂蕙容表示,有部分民眾辦信託是「養老防兒」,安養信託兼具財產保護和資金控管的特性,成為退休理財不可或缺的配備。信託公會統計,截至今年第二季止,安養信託受益人共2萬6213人,信託財產共297.15億元;相較於五年前的6千多人、82億多,成長了三倍多。信託公會理事長雷仲達指出,老人要達到安養及退休目的,保護財產安全是一個重要的前提,而年紀大的長者成立安養信託把財產交給銀行管理,可以形成一道安全閥保障老人的財產安全,並專款專用,讓民眾退休後財產使用更有計畫,而且保全,不會被濫用或被詐騙。呂蕙容表示,安養信託業務量愈來愈大,有為了養老防兒照顧自己,有子女是為了照顧父母避免爭產紛爭,目的很多元,可量身訂做。呂蕙容舉例,有位80多歲老先生在太太過世後一人獨居,老先生有三女一男,各自成家後都住在外地,老先生不想麻煩小孩,想去住養老院,所以把房子賣掉。女兒們很擔心爸爸賣房子要養老的錢,會被小兒子藉故借走或遭不當挪用。老先生就辦理安養信託,將賣房的錢移轉至受託銀行名下,由信託資金支付自己入住安養機構及生活的費用,不必擔心年老失智無法管理財產,也可有效隔絕他人對自己財產的覬覦,照顧好自己,達到不麻煩小孩的目的。另一個案例是林老太太在先生過世後就搬去跟大兒子住在一起,但身體狀況越來越差,最近還有輕微中風的現象,現在照顧老太太的錢都是過去先生遺留下來的,女兒擔心媽媽把老本交給大哥,若大哥亂花反造成她和弟弟的負擔。老媽媽辦理安養信託,由女兒和小兒子擔任信託監察人,約定由信託專戶支付林老太太的生活費、醫療費及看護費用等,並依照信託監察人的指示給付其他臨時款項。李奶奶的狀況又不一樣,呂蕙容說,李奶奶想將自己的財富移轉給孫子,為十歲的小孫子設立教養專戶,但擔心錢到小孩名下會被他的父母挪用、花光,無法達到隔代照顧孫子的用意,也怕太早把錢全都給孫子,孫子會敗光家產,失去目標、不知長進。李奶奶就設立一個以李奶奶為委託人,孫子為受益人的他益信託,並由孫子的舅舅擔任信託監察人。信託財產由李奶奶每年利用贈與免稅額度220萬轉入信託專戶,受託銀行受託管理信託財產,約定李奶奶過世後,每年再自信託專戶給付20萬給小孫子,直到信託財產用罄或孫子年滿卅歲時,再將剩餘的信託財產全數交付給孫子,完成李奶奶關愛孫子的目的。還有一個案例是老太太有三個兒子,分別都有繼承丈夫(父親)的遺產,其中最小的兒子是身心障礙者,原由老太太照顧,但老太太已高齡也有失智現象,改用哥哥們接手後續照顧,但哥哥們無法隨時在旁看顧。於是最小的兒子辦理信託,二位哥哥擔任信託監察人,信託資金支付小弟未來的醫療費、安養機構、看護費,二位哥哥也可視小弟的實際需要指示撥款。讓小弟可獲妥善照顧,避免小弟的資產遭有心人士覬覦,全家都放心。延伸閱讀.退休準備大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14 新聞.元氣新聞
單親媽媽的苦,誰能分擔!這7項社會補助一定要知道
日前單親媽媽殺子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雖然殺害孩子絕對是不對的行為,但是單親媽媽會面臨的辛苦,是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的。單親會面臨的困境單親家庭主要會面臨到有六種困境,經濟困難、工作困難、居住問題、子女教養、生活壓力以及不友善的社會。這每一項可能都只是微不足道的砂粒,但在未來,它們卻都會相互堆疊成為巨石,重重擊垮一個家庭。目前台灣政府有針對經濟、居住、家長就業、子女教養等問題提供資源,但這些補助看似敞開大門,實則仍擁有高門檻,令需求者感到疏離。例如,許多家庭可能會受長輩的退休金或是不動產影響,而不得申請低收入戶補助,但現實生活中那些錢他們可能一毛都碰不得。共親職父母除了政策,其實許多單親家庭的困難,仍是要靠家庭內部達到友善共識才能解決。在傳統社會中,育兒責任總是被綑綁在婚配關係之下,而所謂的「共親職」就是指,父母雙方即使離婚仍能友善地透過親職分工關心孩子。另外,友善的社會目光也是很重要的,雖然現在社會風氣已經慢慢好轉,但對於「單親」的觀感仍是偏負面的,而有些措施也在無意中傷害單親家庭的孩子、造成歧視,例如身分證中的父親欄位。如果人人都能同理單親家庭的心酸,在必要時給予幫助,相信如此攜子尋短的人倫悲劇會減少。最重要的是,遇到問題時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打生命線1995 ( 要救救我 )可以獲得幫助。「特殊境遇家庭」可申請「單親補助」由於許多夫妻在離異後,需要獨自撐起家中的經濟負擔,因此內政部特別制定了「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正是幫助有迫切需要的「特殊境遇家庭」解決生活經濟困境,給予緊急照顧,並協助他們自立自強及改善生活狀況。「特殊境遇家庭」包括:一、六十五歲以下,其配偶死亡,或失蹤經向警察機關報案協尋未獲達六個月以上。二、因配偶惡意遺棄或受配偶不堪同居之虐待,經判決離婚確定或已完成協議離婚登記。三、家庭暴力受害。四、未婚懷孕婦女,懷胎三個月以上至分娩二個月內。五、因離婚、喪偶、未婚生子獨自扶養18歲以下子女,或祖父母扶養18歲以下父母無力扶養之孫子女,其無工作能力,或雖有工作能力,因遭遇重大傷病或照顧6歲以下子女或孫子女致不能工作。六、配偶處一年以上之徒刑或受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一年以上,且在執行中。七、其他經直轄市、縣市政府評估因三個月內生活發生重大變故導致生活、經濟困難者,且其重大變故非因個人責任、債務、非因自願性失業等事由。除了符合上述條件,經濟上還必須達到受扶助的標準:申請人的家庭總收入按全家人口平均分配,每人每月未超過政府當年公布最低生活費2.5倍及臺灣地區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1.5倍,家庭財產未超過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一定金額。申請「特殊境遇家庭」要準備什麼文件?1. 申請表。2. 三個月內全戶戶籍謄本。3. 全戶最近一年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清單、財產歸屬資料、稅籍資料清單。4. 存摺影本。5. 依申請扶助項目不同應檢具的其他相關證明文件。申請「特殊境遇家庭」通過後就可以申請「單親補助」了!「單親補助」的補助內容有哪些?.緊急生活扶助:核發當年度低收入戶每月最低生活費1倍,以補助3個月為原則。.子女生活津貼:15歲以下子女,每名每月補助當年度最低工資1/10。.子女教育補助:高中職及大專院校學雜費減免60%。.傷病醫療補助:本人及6-18歲子女醫療費用超過3萬元,最高補助70%。未滿6歲子女醫療費用,最高補助12萬元。.兒童托育津貼:6歲以下子女優先獲准進入公立托教機構,如讀私立幼托機構,每名子女每月補助1500元。.法律訴訟補助:家暴受害無力負擔訴訟費用,最高補助5萬元。.創業貸款補助:包括微型創業鳳凰貸款,及青年得申請青年創業貸款。上述項目可同時申請喔!不需擔心只能擇一申請。申請「單親補助」要準備什麼文件?由於各縣市申請單親補助要準備的文件各有不同,因此建議想申請的人可以到這個網站查詢唷!台灣各大縣市單親補助金額與準備文件-85010參考資料:單親補助如何申請?單親媽媽申請政府補助大解析(上篇):https://reurl.cc/Q3AjG2
-
2020-12-05 養生.家庭婚姻
結婚久了就沒有以前的浪漫?婚姻10大煩惱該如何解?
當男女進入婚姻中,總會有徬徨無助或疑惑的時刻,這時候就必須要專業人士來剖析,透過松德精神科診所諮商心理師林萃芬的講解,讓你清楚明白婚姻中不可缺少的真心話,如此一來才能使婚姻生活始終如一,讓夫妻間的感情歷久彌新。Q1:為何人們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婚姻其實是「愛情的堡壘」、「愛情的避風港」,因為當你心情低落或是感覺沮喪,需要有人支持或安慰鼓勵的時候,婚姻扮演很好的角色,另一半可以帶給你很多溫暖支持、讓你成長,但是為什麼會慢慢覺得變成墳墓了呢?林萃芬諮商心理師認為,很多人在婚姻相處的過程當中,有許多不愉快的情緒都沒有處理,長久下來就很容易變成「情緒過敏」的現象。只要一看到對方,就會立刻挑撥起自己生氣的情緒,等到情緒慢慢累積之後,就會不由自主有心理防衛機制,對於對方的開放度會越來越低,越來越不想理對方,夫妻雙方越來越冷漠及冷淡,如此一來,就會變成像墳墓一樣的感覺。Q2:多年的婚姻生活還能保有浪漫或愛情嗎?婚姻生活越久,都會進入較為平淡的階段,林萃芬諮商心理師解釋,婚姻普遍會歷經幾個不同的階段:一、最滿意及需要適應的階段。二、許多壓力接踵而來的階段。例如:工作、親人相處或孩子。三、漸入平靜和穩定的階段。林萃芬諮商心理師分享,國外研究顯示, 婚姻裡若過於講究浪漫,可能對婚姻是有害的,因為婚姻是非常實際的,有許多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與情侶交往約會時是很不一樣的情況,不是只需要休閒娛樂,滿足雙方的需求即可,還有許多現實面需要大家用理性去面對,如果一直抱持著要浪漫的生活,反而是有害婚姻關係的。Q3:幸福的婚姻,靠什麼維持?要維繫幸福的婚姻,有兩大重點需要注意,分別是性生活的滿意度及感情的品質。通常男性比較重視性的滿意度,反之,女性則比較重視情感的品質滿意度,所以如果希望婚姻是幸福的,這兩點的滿意度都必須相對的高。婚姻生活中,想要經營一段擁有激情的關係,夫妻雙方彼此有共通興趣很重要,甚至情感上要溝通、分享、支持及了解,如此才能提升雙方婚姻的滿意度。Q4:當有孩子後,婚姻生活有何改變?這種改變是好是壞?夫妻有了孩子後,生活會很不一樣,最大的不同是孩子小時候容易哭鬧,使父母雙方心神不寧,且孩子出生之後,可能會把父母當中的一方注意力完全吸過去;另外,為了照顧孩子花很多精力,所以常常累得什麼都不想做,也因為花很多心力在孩子身上,所以對孩子的大小事物都很在意,夫妻也可能因此對於孩子的教養持有不同意見。林萃芬諮商心理師表示,有了孩子後,夫妻雙方可以相處及聊天的時間變少,夫妻之間親密的舉動也可能變少,這種情況下,真的會影響夫妻婚姻關係,雖然孩子非常重要,但切記也不要忽略經營感情。Q5:婚姻裡,只要夫妻溝通就能解決問題嗎?林萃芬諮商心理師指出,夫妻溝通是做心理諮商時很重要的一件事,透過溝通來了解彼此的差異性或共同性,而不是只專注在解決問題,因為許多夫妻在與另一半說明該怎麼做比較好時,雖然是理性的,但如果沒有照顧到對方的感受,再好的方式,在夫妻相處過程中都可能會變成摩擦,所以在溝通時需要仔細聆聽對方所要表達的,並確認接收和對方傳遞的是否一致,最後再給予正確的回應,請勿一味地自己一直講,因為夫妻溝通時,如果只想「說服」,這樣的方式就是「有溝而沒有通」。另外,在溝通過程中,如果話題重複或是不斷提同樣的問題,都會讓對方覺得你不夠用心,所以林萃芬諮商心理師提醒,溝通的重點從聆聽開始,在聆聽的過程中,再正確的解讀及做一個好的回應,這樣就是最好及最順暢的溝通。Q6:如果無法避免吵架,應如何修復關係?夫妻會吵架是正常的,所以吵架後修復關係就變得很重要,林萃芬諮商心理師表示,修復關係最重要的是滿足對方心理需求,因此必須因人而異有不同的應對,如果對方是很重視權力感及價值感的人,在吵架後就要強調他的重要性,例如:「你對家庭最重要」、「我們很尊重你的看法」、「我們不能沒有你等」;如果另一半很重視自由意志,爭吵後可以跟他「一切就交給你了」、「照著你的意思去做」;如果對方非常重視被愛跟歸屬的需求時,就需要表達他在你心目中多麼重要,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愛。在爭吵的過程中,夫妻倆難免口不擇言、唇槍舌戰,這時最好修復關係的方式是肢體語言,林萃芬諮商心理師指出,有時候一個擁抱反而勝過千言萬語,因為肢體是傳遞愛跟感受的,爭吵過後必須要有愛的流動,真實熱情的擁抱,反而能讓對方融化。Q7:若夫妻其中一方,總是不分擔家務及照顧小孩,造成另一方的不滿時該怎麼辦呢?分擔家務在婚姻關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如果對方都沒有分擔家務,都由一個人單獨承擔的話,很容易產生不公平的感覺,且在過度勞累的狀況下,很容易變得暴躁、易怒,進而影響夫妻感情品質。對方如果真的沒有分擔家務,要怎麼樣讓對方可以分擔呢?林萃芬諮商心理師建議,運用腳在門檻內的方法來引導,但千萬不要一直抱怨說你都不做家事,這樣反而會讓他更不想做,不妨用漸進式的請求他協助。舉例來說,如果希望對方幫忙做家事,可以從一個最容易入手的開始做,若期盼他幫忙洗米煮飯,第一次是先把米都洗好放到電鍋裡,再跟另一半說匆忙出門請求他協助幫忙按開關;第二次則是將洗好的米放桌上,出門後請另一半幫忙放進電鍋後按下開關;第三次則是說不小心忘記洗米,可以幫忙洗以後,再像以前一樣放進去電鍋。透過每次簡單的一小步,來引導一個完全不做家事的人,慢慢開始分擔家務,這種漸進式的方式,讓他覺得很簡單、容易,才不會在做的過程中,因為沮喪、挫折或覺得自己做不好,而馬上就放棄了。Q8:與另一半的共同話題只剩下小孩時,該怎麼辦?許多夫妻全心全意都在照顧小孩,以至於話題就真的只剩下「女兒在家怎麼樣啊?」「兒子最近在學校怎麼樣啊?」林萃芬諮商心理師表示,夫妻感情的經營與照顧小孩同等重要,因為按照吸引力法則來看,如果有共同的話題,才能讓雙方心靈交流,拉近彼此距離。所以如果夫妻倆發現,每天在一起都是談小孩,也許可以嘗試喚醒結婚以前,兩人約會時都在聊什麼話題、雙方共同的興趣是什麼,有沒有哪些活動可以共同去參與,藉此增進彼此的話題,拉近彼此心的距離。若仍然覺得沒有話題可以聊,就從彼此關心以及互相了解對方開始,以免未來孩子長大,夫妻倆相看無語。Q9:許多人曾說,不願意離婚是因為小孩,因為要給小孩完整的家庭。所以為了小孩好,就不該離婚嗎?離婚的確會對孩子造成影響,但為了孩子而留住婚姻,夫妻的互動品質很差,時常爭吵,甚至有肢體衝突反而對小孩更不好,因為最重要是家庭的氣氛,如果孩子從小成長在一個負向的家庭氣氛,常常目睹父母衝突吵架,對於孩子心靈也是很大的影響,使其從小就活在焦慮恐懼當中,不知道父母什麼時候會吵架,這種害怕的感覺,會導致孩子長大後,非常在意別人情緒的反應或選擇避開衝突。林萃芬諮商心理師強調,家庭真正重要的不是離不離婚,而是有沒有情感的交流、家庭氣氛是不是很溫暖,這樣對孩子心靈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Q10:與另一半聚少離多時,該如何維持感情?聚少離多是遠距離夫妻的相處模式,而要維繫感情最困難的重點是「熟悉感」,因為日常生活發生大大小小的事情,當想要傾訴時,另一半卻不在身邊,使得熟悉的感覺會越來越淡;還好現在拜科技之賜,可以視訊來幫助拉近彼此的距離。不過,聚少離多夫妻在「對方心理的轉折」要特別注意,舉例來說:像是工作遇到挫折或是生病,需要別人溫暖照顧時,內心會特別脆弱,這時候如果對方不在身邊,即便有電話及視訊,也沒有即時溫暖的協助。另外,聚少離多及遠距離相處模式的夫妻最重要是建立信賴關係,因為看不到難免會有想像的空間,加上信任很容易被破壞或是因誤會而磨光信任,所以要時時確認對彼此的信任關係,避免因質疑導致信任關係受到影響。林萃芬諮商心理師現任/松德精神科診所諮商心理師、「中華人事主管協會」講師、實踐大學博雅學部兼任講師、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講師、「台北張老師中心」特約講師、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媒體公關主任經歷/「師範大學」兼任諮商心理師、青少年自我挑戰營督導、多家知名企業顧問、新女性雜誌主編、希代出版企劃總監學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結婚久了就沒有以前的浪漫?婚姻10大煩惱該如何解?
-
2020-12-04 養生.家庭婚姻
孩童3C成癮 可能是父母愛「滑」惹的禍
低頭滑個不停,孩子手機成癮怎麼辦?專家分析,不少當代家長給小孩手機是為圖個清靜,結果誤讓孩子沉迷,親子也步向疏於溝通的陌路。智慧型手機已與生活難分捨,與其禁止孩子使用,不如親子一起用,並適度「出任務」給孩子,訓練他們用科技解決問題,而不是拿來當玩具。諮商心理師陳志恆指出,公共場合隨處可見大人在幼兒吵鬧時,用手機播放影片換取寧靜,讓數位裝置成了另類保母。他建議,孩子年紀越小,大人越要全程陪伴他們使用3C產品,並讓他們了解科技是用來增加生活便利性,而不是滑來消磨時間或填補空虛的娛樂品。至於該如何引導孩子善用科技產品?陳志恆建議家長刻意給孩子任務,比如試著規畫三天兩夜的家庭旅行,在有限的時間與金錢下,仍要安排行程、食宿,滿足不同家庭成員的期待。過程中由孩子主導,但大人在旁陪伴提醒,與孩子對話討論,落實教育也促進親子關係。教養作家尚瑞君本身是育有二子的媽媽,她堅持不在孩子高中前提供個人手機,若真有臨時需要,就讓孩子借用後歸還。孩子獲得手機後,她則堅持睡覺前手機不放在房間,避免孩子熬夜偷玩、偷看,影響青春期的發育和發展。萬一孩子深陷手機世界,尚瑞君認為「真實生活中的成就感」是戒除3C癮的一大解藥。她分析,孩子之所以沉迷電子產品,一大原因是贏得遊戲的成就感,或在社群媒體上被按讚,覺得被認同而開心。這時候,家長該做的是幫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找出強項,多鼓勵與賞識孩子,讓他們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就不必沉迷在虛擬世界中刷存在感。尚瑞君直言,孩子難抽離虛擬世界,反映他們心靈的空虛與寂寞。「你有多久沒有和孩子好好說話了?」她建議,生活再忙,至少要在孩子成長行李中裝入家人的愛與溫暖,助他們提升自信心和責任感,有能力承擔生命的重量,才不會遇到問題就鑽進數位躲避現實。
-
2020-12-02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慢病好日子合作專欄作家
專家作家(依照姓名筆畫排序)1.職稱:瑜伽教練👉點我關注作家:Lemon L. Yoga粉絲團介紹:台灣最受矚目瑜伽新星導師,各大媒體採訪與封面人物,同時為作家/瑜珈老師/名人/企業講師。2.職稱:醫師👉點我關注作家:Dr.命粉絲團介紹:Dr.命是白色巨塔裡面的小齒輪Dr.meme,用迷因當作處方,解你的憂鬱;宣導醫療知識,護你的健康!3.職稱:藥師👉點我關注作家:小藥師健康營養資訊粉絲團介紹:立志於研究從藥物、營養補充及生活習慣的結合,達到將藥量降低甚至預防疾病不用藥的理想。4.職稱:物理治療師👉點我關注作家:Johnny游粉絲團介紹:簡單的觀念,實用小技巧,讓大家面對疾病也不慌張,跟隨游老師的腳步,克服病痛,迎接好棒棒生活。5.職稱:營養師👉點我關注作家:營養食畫RD.Chiu粉絲團介紹:跟著Ariel營養師一起當個挑食達人,利用繪畫、白話的方式頗析最貼近生活的營養科學。6.職稱:藥師👉點我關注作家:尼尼藥師粉絲團介紹:在尼尼藥師的粉絲專頁你能找到育兒、教養、伴侶關係經營、保健等內容,幫助你面對生活中的挑戰。7.職稱:中醫師👉點我關注作家:柴胡粉絲團介紹:合陀中醫診所院長施昀廷醫師,以自家柴犬—柴胡為視角深入淺出介紹中醫知識。8.職稱:營養師👉點我關注作家:莊昕悅營養師粉絲團介紹:用證據說實話的偵探營養師,以生動活潑圖文幫您解答營養之謎,有任何飲食問題找昕悅營養師就對了!9. 職稱:營養師👉點我關注作家:斜槓營養師-林佩璇粉絲團介紹:一心只想把美食和營養結合,因為這才是我想成為的營養師!這裡有我的飲食日常、挑食策略等,歡迎來聊聊、打包帶回!10.職稱:護理師👉點我關注作家:噗妮聊護理「噗妮聊護理」是一個專訪護理人員的Podcast,邀請不同科別的護理師,分享工作或轉職經驗,也會聊聊護理校園、自我成長...等相關議題,分享多元面向的護理工作。11. 職稱:藥師👉點我關注作家:藥師陳瑪波粉絲團介紹:Hi,我是Maple,ㄧ個喜歡營養的小藥師、藥事照護、營養保健、個人成長也熱愛食物,用生命在吃。【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0-11-30 新聞.長期照護
父母沒照顧過我,為什麼我要照顧他們?諮商心理師給「假性孤兒」的自我照顧法
「爸爸媽媽從來沒照顧過我,為什麼我要照顧他們?我心裡的爸爸媽媽就只有爺爺奶奶,為什麼哥哥姊姊明明和爸爸媽媽比較好,卻是我要照顧他們?」家庭治療師稱玲君這種現象為「假性孤兒」。玲君童年的記憶都和祖父母有關,因為,自她有記憶以來,童年的生活都和祖父母一起度過,直到國中才回到父母居住的城市求學。「開設計公司的爸爸媽媽忙不過來,就想把我送回去鄉下和爺爺奶奶住一陣子。聽他們說本來只打算讓我待到幼稚園,沒想到那時候公司財務又有些狀況,變成他們也不放心接我回家,就這樣把我一直留在那裡。」玲君和哥哥、姊姊分別差了19歲、16歲,她沒有與手足的童年回憶。相反的,她的童年回憶是跟祖父母綁在一起。她和爺爺奶奶的關係與情感,自然比其他兄姐更為深厚,甚至比對親生父母親還親密。「我覺得爺爺奶奶還比較像我爸爸媽媽,和他們在一起的記憶都很美好......」 但幾年前,玲君的爺爺奶奶都相繼過世了,玲君說兩次自己都在爺爺奶奶病床前守護到最後一刻。「我希望他們可以平安地離去,沒有牽掛,他們知道我很好就好了!」說到這裡,玲君的眼淚撲撲簌簌地掉下來。「我還記得小六畢業的那個暑假,爸爸媽媽來接我回去,我實在好不想走,想到爺爺奶奶我就覺得好心酸。他們真的很疼我,不會要求我什麼,我每天回去,都是很有愛的環境。」 玲君對爺爺奶奶的思念之情,比對父母親的牽掛更多,即使爺爺奶奶已經過世這麼多年,玲君想起來仍然覺得哀傷。 直到最近,因為母親摔傷了,意外地發現媽媽有早發性失智的症狀,而父親因為有慢性病,加上年邁行動不變,在自己也需要協助的情形下,更難提供太太身體上或心理上的支持,所以「照顧」這件事,就放到玲君身上了。 玲君說:「我年紀最小,哥哥姊姊已經成家,兩個人工作有成就又繁忙。而我,工作也才不久,加上有照顧爺爺奶奶的經驗,他們就覺得我,理所當然是可以照顧爸爸媽媽的人.....」 手足之間的身份落差,讓玲君變成需要擔負照顧責任的人,但對玲君來講,內心的衝突是極大的。 玲君抿了一下嘴唇,深吸一口氣接著說:「對我來說,直到現在,我都還覺得自己不屬於這個家,不是這個家的一份子......我和爸爸媽媽都不親,國中高中壓力就很大了,每天回來就是功課補習,其實和他們沒話聊。哥哥姊姊也大我很多,他們也沒興趣跟我聊天,也不知道我在做什麼。」 「爸爸媽媽從來沒照顧過我,為什麼我要照顧他們?我心裡的爸爸媽媽就只有爺爺奶奶,為什麼哥哥姊姊明明和爸爸媽媽比較好,卻是我要照顧他們?」 家庭治療師稱玲君這種現象為「假性孤兒」。 「假性孤兒」意指父母都在,並非真的沒有屢行照顧職責,只是孩子的感覺卻是父母以經濟取代了照顧,覺得父母只願意提供經濟上的支持,卻沒有情感上的連結。 對玲君來講,與父母在一起的記憶,是很有目標性的,玲君需要達到某些標準才能夠感覺被父母肯定,其他時候自己只有被貶低的份。對玲君而言,父母都是缺席的,並不參與她的日常生活,無論日常的玲君是喜是悲。 你是否也曾經有這樣的想法呢-為什麼我要照顧父母?假性孤兒的指標如下,越多勾代表你越有假性孤兒的傾向: □ 好想從父母口中得到肯定或讚美□ 父母總是不了解你,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溝通□ 父母跟我不親,他們總是站得遠遠的□ 父母只關心我錢夠不夠用,從沒關心過我內心的感覺□ 就算獲得再高的成就,父母都只會潑我冷水□ 在關鍵時刻,心底會冒出一個聲音否定自己□ 需要支持的時候,我不會找父母談心□ 需要假扮成另一個人,父母才會喜歡我 有時候,照顧者會這麼憤慨的底下,其實隱藏著非常失落的心情。這種失落,來自於過往沒有被父母好好的對待。你覺得父母只是生了你,卻沒有花時間養育你,你的成長是孤單的,沒有父母可以讓你依靠、有事可以討論的感覺。甚至有時候父母的角色是去批判你,打壓你,造成你更多的情緒負擔。 可是竟然有一天,事情發展及轉而下,過往沒有照顧過你的人,你卻要花時間、心力甚至金錢來照顧他。 「沒辦法,父母老化了,而且老的速度很快。」你一邊要收拾對父母老化的複雜心情,一邊說服自己:「哎呀,事情都過去了,父母也有他們的不得已......」、「能與父母相處的時間不多了,能把握一點是一點,我應該......」一邊卻也難以放下失落的過往:「可是他們以前都這樣對我......」、「他們沒有好好的對待我,我為什麼要......」種種矛盾的自我對話,讓你覺得很掙扎,同時也不知道要怎麼做,才是對的、好的。 來,呼氣,吐一口氣,讓自己安靜下來。 心裡有這些想法,不需要感覺難堪。 但我希望你能跨出來為自己做一點事,至少你能夠找一個專業的人跟你聊聊這些事情,而不用把這些沒有消化整理的情緒丟到父母親身上,丟到你們相處的過程中。 也不用因為內心清理不透的道德感,被迫一定要如何。 先學會照顧自己,找到怎樣才是覺得讓自己最滋養的方式。也許是每週固定一個時段去學習樂器,也許是每週一定要到大學旁的小公園走走,也許只是每天都給自己一段安靜的時間泡泡澡看看書。 找到讓自己覺得最滋養的方法,照顧那個沒有被父母好好善待的自己,好嗎?
-
2020-11-18 該看哪科.婦產科
我懷孕了 應該放棄工作嗎?
為人母,是女性生命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許多的人生規畫可能在此時必需重新抉擇,職場的去留,常是孕媽咪首先會面臨的兩難處境,其實,只要做好準備、釐清現況,新手媽媽一職,也能勝任愉快而沒有負擔。兩難的決定隨著雙薪家庭的增加與政府對保障婦女工作權的逐漸重視,女人婚後雖走入家庭,多半會繼續保有工作,然而,女性持續保有工作的計畫,常在新生命的到來後面臨掙扎,倘若工作之於孕媽咪容易取捨,也許不足以構成内心衝突,但對於在職場上有所耕耘、熱愛工作或不得不保有工作的孕媽咪,放棄工作與否的考量可能讓女性感到十分兩難,且當胎兒在肚子裡一天天長大,從聽到心跳、感受到胎動,媽咪與胎兒兩心相連的感受,隨著逐漸增加的懷孕週數而更顯深刻,孕媽咪考慮是否放棄工作的掙扎也會更明顯,掙扎的原因可能包含不願放棄已耕耘許久的工作、傳統文化對母親角色的期待、經濟考量或自己對成為好媽媽的嚴格要求等。理性抉擇.媽咪這樣做當是否放棄工作讓孕媽咪感到焦慮時,建議可以將兩難的顧慮點一一書寫下來,以幫助釐清思緒,或與有經驗的朋友共同討論,協助做出決定,而若期望選擇的結果是媽媽開心、寶寶也開心,則下列兩個思考點也許能提供孕媽咪面臨抉擇時參考。媽媽快樂.寶寶才快樂寶寶看似不懂世事,但卻對父母的情緒狀態極為敏感,杏語心靈診所顧浩然心理諮商師認為,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唯有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寶寶,因此,建議孕媽咪可單純以此點為主要考量,無論放棄工作與否,媽媽的情緒若能持續保持正向,不因為放棄工作而感到怨懟或因為選擇當個職業婦女而感到歉疚,對寶寶而言都是最好的教養情境。延遲決定在未親自實際體驗育兒生活前,孕媽咪對全職母親的生活無法理解,通常也是不敢輕易辭職的原因之一,因此,建議孕媽咪可善用性別工作平等法中的「育嬰留職停薪」(亦即育嬰假),在產後專心的哺育新生兒一段時間後,再決定是否回職場。實際體驗一段時間的育兒生活,能讓媽咪對於是否離開職場更容易決定,顧浩然心理諮商師認為,因為哺育寶寶的全職媽媽生活雖然辛苦,但滿足感、成就感及深深的幸福感也無法取代,若媽咪發現全職育兒的幸福大過於職場生活所給予的滿足,那麼是否離開職場的問題將不再困擾媽咪。育嬰留職停薪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6條中明訂,婦女於受僱公司任職滿6個月後,於每1子女滿3歲前,得申請育嬰留職停薪(即育嬰假),期間可至該子女滿3歲為止,但不得超過二年;此外,若勞工保險年資合計滿1年以上,育嬰假期間,還能向勞保局申請6個月的「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按被保險人育嬰留職停薪之當月起,前6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60%計算,按月發給,最長可達6個月。決定成為職業婦女當媽咪決定繼續保有工作時,隨著決定而來的壓力可能讓媽咪困擾,而嘗試預先溝通、尋求幫助或做好心理準備,能讓可能面臨的壓力有效減少。對好媽媽的社會期待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好媽媽在眾人心中有既定的刻板印象,無論這個期待是來自家人或自己,當媽咪發現自己違背期待時,可能出現愧疚感受,然而,社會上對好媽媽的刻板印象與親子關係的建立並沒有直接關係,媽咪必須釐清兩者之間的不同,因為親子關係若能用心經營,媽媽與孩子之間始終能保有緊密連結時,傳統上對於需全職照顧小孩才是好媽媽的觀念,即不適用,媽咪應在釐清想法後選擇不被舊觀念所囿,且與其沉溺於對孩子的愧疚感,不如提升與孩子相處時的品質,例如:全心全意的陪伴、不滑手機或分心於別的事情。顧浩然心理諮商師認為,職業婦女不見得比全職媽媽輕鬆,媽媽無需以嚴格標準審視自己或讓不適用的社會期待困擾自己,反而應該調整心情,讓自己自在愉快,也讓寶寶因為媽媽的好心情而感覺快樂。托嬰的選擇當媽媽決定返回職場,寶寶能夠在日間妥善被照顧,更能讓媽媽安心上班,因此,建議在懷孕期間,可以主動探詢托嬰機構或優良保母,並勤於走訪,此外,若決定讓家中長輩代為照顧,也建議在產前就與長輩商討細節,例如:何時接送、飲食原則或伙食補貼等,儘量在寶寶出生前,充分討論與婉轉表達,先建立如何照顧寶寶的共識,才不會在日後有無法預期的不必要紛爭。尋求另一半的支持無論是選擇成為職業婦女或全職媽媽,另一半的支持能讓媽咪更堅定信念,若成為職業婦女的選擇面臨家中傳統長輩的質疑,先生的協助說明與支持,能讓媽咪的壓力減輕,但也建議媽咪,除了在抉擇上尋求先生的支持外,於產前與先生溝通日後共同照顧寶寶的分工也十分重要,因為唯有樂於在育兒生活中彼此合作的夫妻,才能讓親子關係或家庭氣氛更融洽。將情緒留在門外在外工作,有時不免產生一些情緒,無論是擔憂或不愉快,建議職業婦女應儘量避免將情緒帶回家,對於負面情緒,也需學習找到適合自己的紓解方式,以確保下班後回到家,寶寶無需感受媽媽的情緒風暴。享受成為全職媽媽寶寶的成長只有一次,為了不錯過寶寶的每個成長足跡,決定成為全職主婦常是許多女性的選擇,而只要掌握關鍵原則,全職媽媽的生活將更愜意愉快。避免感覺「犧牲」決定離開職場、專心育兒,媽咪肯定經過許多考量,但許多媽媽常覺得自己是為了家庭與孩子有所犧牲,甚至對於放棄工作仍抱有遺憾,顧浩然心理諮商師提醒,若媽媽對於放棄工作感到有揮之不去的遺憾感,在與孩子的互動上,容易於不經意的言語或行為中,讓孩子感覺需為「媽媽放棄工作」而負責,例如:「我為你放棄了這麼多」或「要不是因為你,我也不用放棄工作」等話語,都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負擔。建議媽媽要劃清界線,明白放棄工作是自己的選擇,孩子無需為媽媽的選擇負責,才能避免建立不健康的親子關係。經濟上的心理準備放棄工作,可能意謂著在生活中的開銷需仰賴先生的收入,因此建議媽咪,在寶寶出生前,預先與先生討論日後家中的開銷計畫,必要時,在產前帶著先生逛逛婦嬰用品店或賣場,讓先生了解育兒用品的價位與基本需求,能避免寶寶出生後,先生對於媽咪的日常開銷不諒解。適時放鬆為時時照顧新生兒的生理需求(約2小時換1次尿布、3~4小時餵一次奶),加上家事的照料,全職媽媽幾乎大部分的時間都與寶寶綁在一起,忙碌的生活讓全職媽咪很難為了自己的需求單獨外出或擁有獨處時間,因此建議除了尋求先生分擔育兒工作外,也能在需要時,請信任的其他家人幫忙短時間的照顧寶寶,讓自己偶爾也能獲得短暫獨處的放鬆機會,才不致讓累積的壓力傷害自己也傷害家人。愛自己的選擇顧浩然心理諮商師認為,在慎重決定後,每位媽咪都應接納自己的選擇,避免在決定後又否定自己、攻擊自己的決定,造成心裡莫大的壓力;建議媽咪只要在決定後,對該決定可能面臨的情境做好準備並好好面對,就能讓自己逐漸能夠輕鬆的做個快樂媽媽。※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我懷孕了,應該放棄工作嗎?
-
2020-11-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別人不敢收的特殊族群 他們奉獻一生行醫路
許多特殊需求族群,例如唐氏症、自閉症、身心障礙、罕見疾病、失智症等,是很多醫師不願收、也不敢收治的醫療對象,但卻有些醫師因為「天真、幼稚、魯莽」而將一生栽入服務這些病患。陽光牙醫診所院長黃明裕和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蔡輔仁就是這樣將一生的行醫路都奉獻在這些族群身上的醫師,也因此榮獲第30屆醫療奉獻獎。牙醫師黃明裕專收很多被其他牙醫「懼收」的特殊需求族群,例如唐氏症、自閉症、身心障礙、罕見疾病、失智症、在家或機構而很難出門的長者。黃明裕自民國91年開始將牙醫專業生涯逐漸轉向特殊牙醫,替住家附近的早療機構提供學齡前幼兒口腔衛教和義診,甚至在陽明教養院服務將近十年。從立法院厚生會會長蔣萬安手上接下醫療奉獻獎,黃明裕全家一起上台。看著患有唐氏症的獨生子黃于軒,黃明裕說:「我的初心就是因為他」,謝謝兒子,因為沒有兒子不能成就這一切;獨子黃于軒則和黃明裕擁抱,吐出「恭喜」二字。從醫34年,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蔡輔仁則長期投注台灣罕見疾病的研究與醫療照護,不但與遺傳科醫界夥伴與罕見疾病基金會共同催生「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且創立台灣「罕病藥物物流中心」以及「台灣罕見疾病組織資料庫」,與國內醫界資源共享,嘉惠國內罕見疾病患者。蔡輔仁領獎時笑說,當初會投入這樣「冷門」的領域都是因為自己年輕時「天真、幼稚、魯莽」,希望主辦單位不會他這樣說而把獎項收回。但當時雖然魯莽選上遺傳科,「但我沒有後悔」。對於獲獎,蔡輔仁則說,以前人常講「人定勝天」,但當了醫師這麼多年,並不認為醫師會勝過天,「但是醫師可以彌補大自然留下的缺陷」。但他也說,在罕病這條路上沒有團隊、甚至國家立法,沒有辦法成就,上台的人都是他的革命戰友;「自己一個人走,就會索然無味,了無價值」。
-
2020-11-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屏東牙醫公會熱血醫療團 穿梭山林20多年為原住民、植物人護牙
屏東縣幅員遼闊,33個鄉鎮市包括離島琉球鄉,資源缺乏。許多鄉鎮沒有牙醫師,偏鄉居民有的「忍痛」放棄就醫。還好有一群熱血、肩負社會使命的牙醫師,22年前成立山地偏遠巡迴醫療團,14年前成立身障醫療團,這群牙醫師的身影,上山下海,背著看診器械、診療椅,穿梭在山林水澗之間,交織成最美麗的風景。屏東縣牙醫師公會理事長江紘宇說:「這是我們的天命,有使命要完成!」屏東縣牙醫師公會有220名會員,民國87年至今投入山地偏遠巡迴醫療與身障醫療服務團共有69人,平均每個月有近50名牙醫師到巡迴定點看診。除了周日 每天有牙醫巡診20多年來,近一萬個日子,百萬公里串連,這群牙醫師的身影來來回回。山地偏遠巡迴醫療,走入屏東縣國中小學68所學校、六個衛生所、成立四個醫療站;身障醫療團到縣內八家機構。江紘宇說,每周牙醫師開車的路程,可以繞行台灣四周半,除了周日,每天都有牙醫師在路上巡迴看診。江紘宇是第一批上山的熱血牙醫師之一。他說,原鄉看診方式克難,戶外、走廊就地看診,沒有診療椅,常將學校課桌椅合併,或現場組裝仰臥起坐運動器材充當診療椅,檯燈就是光源。醫療團隊從三地門鄉開始逐漸拓點,霧台鄉、瑪家鄉、滿州鄉,偏鄉民眾不再舟車勞頓。夫妻檔到校 幫童護牙齒恆春鎮第一家牙醫診所由李瓊英、魏丕勇夫妻檔開業,至今30年,負責牡丹鄉、滿州鄉巡迴據點。李瓊英說,偏鄉大多是隔代教養,長輩沒有交通工具,大眾運輸少,出來一趟不方便,交通費是很大負擔,於是「我們主動走進去」。常須自備行動診療椅,帶著笨重行動式牙科器械前往看診,光是馬達就重達10幾公斤。李瓊英與丈夫分工,一周有三到四天巡迴醫療,從恆春出發到牡丹國小,早已習以為常,風雨無阻。排灣族牙醫 用母語溝通徐志宏牙醫師是排灣族人,回到家鄉來義鄉開業13年,也加入偏鄉醫療巡迴團,負責泰武鄉、來義鄉與春日鄉。回到原鄉,是他身為原住民的使命,遇到部落長者,他也耐心用母語跟長輩說明,增加親近性。公會為了讓愛延續擴大,在90年以義診方式,為腦性麻痺、智能障礙與多重障礙者提供口腔檢查,95年成立身障醫療團,在伯大尼之家、勝利之家、屏安醫院、國立屏東特殊教育學校、南區老人之家、迦南身心障礙養護院、椰子園老人養護之家、創世基金會屏東分院設置巡迴點,彌補身心障礙者就醫資源的缺乏。牙醫父子檔 幫植物人清牙麟洛牙醫診所的牙醫師「大邱」邱廷上帶著大兒子「小邱」邱筠太,父子倆加入偏鄉巡迴、身心障礙醫療,固定在創世基金會屏東分院,每個月兩次幫植物人清潔口腔。邱廷上指出,植物人的牙齒整理乾淨後,照護員比較好照顧。設社區醫療站 「春天」來了98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公會投入災區短中長期的重建工作,災後成立佳冬醫療站,解決災民牙痛之苦。後來陸續在崁頂鄉、鹽埔鄉設立社區醫療站,今年二月在春日鄉掛牌成立「春天牙科醫療站」,對春日鄉民來說是「春天來了」。屏東縣牙醫師公會常務監事莊世豪說,未來會繼續在無牙醫鄉推動現代化設備醫療站,希望不再有人因為就醫困難而放棄照護牙齒。第30屆醫療奉獻獎團體獎屏東縣牙醫師公會山地偏遠巡迴醫療及身心障礙醫療服務團成立:民國40年1月屏東縣牙醫師公會成立;87年成立山地偏遠巡迴醫療團;95年成立身障醫療團。 服務事項:山地醫療服務團號召熱血牙醫師下鄉,深入無牙醫的偏遠山區看診;推展身障者口腔衛生計畫,在全縣8個身障巡迴醫療點服務;提供身障居家到宅醫療服務;推動兒童口腔衛生;挹注偏鄉醫療資源,全縣設置四個醫療站。得獎紀錄:94年5月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特殊貢獻獎-山地巡迴醫療團隊獎;95年5月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特殊貢獻獎-銅質獎章;102年12月佳冬醫療站-全民健康保險牙醫門診總額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改善方案醫療站評比優等。
-
2020-11-04 養生.家庭婚姻
郭子乾用星座教養法當心機爸!獅子座兒子被讚美.就算能力不足也會衝
郭子乾在家裡靜得像「石頭」,兒子行動也逃不出他的手掌心,靠的完全就是星座教養法!相剋的親子星座用對了方法,也能相處得像麻吉!專訪郭子乾時,是果陀劇場《步步驚笑》記者會後的下午,他安靜地坐在攝影棚一隅,與電視上那個有氣勢、超搞笑的模仿形象,相差甚多。一走近,遞上名片,他看到《媽媽寶寶》四個字,眼睛一亮,馬上大喊:「19年前,我和老婆魏玉蓮曾帶著剛出生的獨子郭德君,一起拍過《媽媽寶寶》雜誌的封面!」獅子座兒子被讚美.就算能力不足也會衝奇妙的緣分!時隔19年,嬰兒時期就上過雜誌封面的兒子,跟爸爸一樣選擇走了表演的路,難道是刻意培養嗎?外號「星座大師」並曾出版《哥說的不是星座,是人際關係》的郭子乾表示,星座教養法是他和兒子相處的決勝關鍵!雙魚座的他,鏡頭前是「人來瘋」,一回家就石化變安靜,而兒子跟他一樣,在家個性十分內斂,「在家裡兩人可能躺在沙發上兩小時,同樣的位置,叫也叫不動」,如何和兒子進行溝通?郭子乾說:「完全尊重獅子座兒子!」但會偷偷請善於溝通的處女座老婆來套他話,即使親子很少交談,也能攻克兒子的心。在郭子乾眼中,獅子座的郭德君,屬於乖巧的貓科動物,不算是霸氣、個性衝動的獅族,即使如此,「獅子座的小朋友,要多鼓勵、多讚美,不能在他面前挑缺點,因為他要面子!」抓住獅子座不服輸的個性就對了!孩子受到肯定後,就算能力不足也會努力去做,不但可激發他的潛能,親子關係也會變好。舉例來說,他知道郭德君很喜歡表演,但他原本沒這麼擅長唱歌跳舞,於是便拐個彎告訴兒子:「在演藝圈縱使滿身才華,都不見得能進得來,這得看運氣,身上可能要有很多武器(附加條件)才行,如:跳舞、唱歌等,身材也要保持一下。」於是他就聽進去了,常常去練舞,現在身段變得很柔軟,也將原本單薄瘦弱的體格練得充滿肌肉和線條。處女座老婆善溝通.套兒子話一流只要善用星座教養法,跟孩子的溝通不必親自來也能暢行無阻。郭子乾了解老婆是善解人意又會溝通的處女座,獅子座兒子在家不多話,如何知道他在學校都做一些什麼事?這時候處女座媽媽就派上用場啦!媽媽一句:「你今天在學校還好嗎?」兒子就會娓娓道來,她又問:「怎麼會這樣?」獅子座便不知不覺地侃侃而談,兩個人常常像好朋友般聊開。雖然郭子乾較少跟兒子講話,但會從老婆這邊大概了解他在校的狀況,對兒子瞭若指掌。兒子到註冊當天才決定好要讀的學校父子間會出現衝突嗎?郭子乾認為,遇到衝突時就要用星座教養來解決!「獅子座想做的事別去影響他,除非你能說服他不要做,說服則要有實際的例子,讓他去做判斷。」例如,郭德君遇到升學問題時,常常會想跟著同學的腳步走,升高中那年他同時考上華岡藝校和華興中學,他一股腦兒想跟著同學去念華興。然而,小學老師曾告訴郭子乾,兒子很有表演天分,「建議他將來能讀藝術學校。」郭子乾一直尊重兒子,也希望他按著興趣走,這時與兒子討論並提醒,「你想跟同學去的學校,不見得是你理想中的學校。你真的想去嗎?還是只是因為同學想去那個學校,就一窩蜂跟著去?」郭子乾與老婆為兒子分析優劣,讓他自行判斷,告訴他:「不管你堅決要去哪個學校,我們都不會影響你。」他笑說,「獅子座最愛做決定了,就不要去強詞奪理要我們來幫他做決定。」華岡和華興都在陽明山,報到日期也是同一天,見兒子遲遲無法決定,夫妻倆最後早上10點半先載他到華興,讓他感受一下校園氛圍,如果兒子決定要讀這間學校,就直接註冊。沒想到,到了11點半,郭德君跟爸爸說:「載我上山吧!」於是便帶著他到華岡報到,因為他最後還是遵從內心的聲音:「我想學表演!」郭子乾說:「我們是完全尊重獅子座,」即使孩子只是初中的年紀,「讓他照著興趣去讀書,以後就不會有怨言。」現在郭子乾時不時會問兒子:「你讀這科系有沒有後悔?」郭德君回答:「不會啊,很舒服、很快樂!」而今,他已經上大學,繼續就讀文化中國戲劇系,往表演的路上前進。內心反抗的星座小孩.爸媽念再多都白搭郭子乾的演藝之路亮眼,問起他是否擔任兒子的表演導師?他居然回答:「我沒有太管他,讓他照他的興趣去做!」只有兒子在學校表演遇到瓶頸時,會回家問爸爸,他再以自己的經驗告訴他,但不會一開始就教兒子如何表演。面對獅子座兒子如此,其他難搞的親子星座組合,會給爸媽們哪些建議?郭子乾表示,魔羯座、天蠍座、巨蟹座、金牛座這四個星座,都是屬於個性比較保守,在家裡又不多話的小孩,如果爸媽是外向的火象星座,如:射手座、獅子座等,會希望孩子照他的意思做,平常不念孩子兩句是不行的,但面對這四個星座小孩要小心,他們表面不會頂嘴,卻會在內心抵抗。以牡羊爸媽對魔羯小孩為例,當爸媽要這樣,孩子說「我不要」,爸媽就會火:「你為什麼不要這樣,照這樣做!」最後,摩羯座孩子只能默默承受。郭子乾強調,這種做法無法達到溝通的目的,真正去了解摩羯座孩子,他自己會務實地一步一腳印走在他自己想要的方向,根本不用爸媽操心。還有,天秤座爸媽對天蠍座孩子也是一絕。吳宗憲兩個女兒都是天蠍座,他常跟女兒說:「你怎麼這麼笨啦、要怎樣啦!」郭子乾常對他勸說:「你女兒是自律的星座,會要求自己做好每件事,你不必擔心。」但天秤座爸媽會就他看到的場景,見一次念一次,孩子久了當然就翻白眼:「講過了好不好,拜託。」天蠍座不必人念,會根據自己邏輯把事情做好。星座個性不合造成的親子衝突不少,常常是爸媽氣到跳腳,小孩根本也不甩,最後親子形同陌路,一直抱怨父母小時候管教太嚴,其實真正原因都是因為沒有好好溝通。※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郭子乾用星座教養法當心機爸,先尊重兒子再套他話!這些星座內心反抗,爸媽不要念!
-
2020-11-03 科別.精神.身心
新手媽媽產後憂鬱症 臨床心理師引導走出陰霾
嘉義一名新手媽媽產後憂鬱症發作,日前出現輕生的念頭,臨床心理師以同理心支持產婦調適情緒,運用「呼吸放鬆法」來釋放壓力,逐漸讓她擺脫負面想法。因擔心與婆婆觀念不同將影響孩子未來教養,先生夾在婆媳間左右為難,嘉義一名新手媽媽入住產後護理之家,竟為此哭泣、失眠,還起了輕生念頭。護理之家將她轉介給大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尋求協助。臨床心理師陳可家說,這名新手產婦是得了產後憂鬱症,透過身心壓力評估,以同理心支持產婦的努力,幫助產婦認知調整適應新改變,運用「呼吸放鬆法」來釋放壓力,逐漸讓她擺脫負面想法。陳可家說,另一半對產婦的支持非常重要,先生主動對家務默契分擔,遇到婆媳之間的衝突時不當傳話筒,需要協調時請試著換句話說,這樣才能緩和當事人雙方的情緒。另外,坐月子期間的產婦心理是脆弱的;陳可家呼籲不要對產婦有太多的指導性語言,應多給一些支持,減少產後憂鬱。而產後情緒困擾的媽媽可以找人聊聊,主動訴說問題,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可走出低潮。陳可家指出,造成產後憂鬱的原因很多,婦女產後由於雌性激素、黃體激素下降、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變化,加上難以調適身材體態改變,以及有孩子後生活方式的改變、經濟壓力等問題,在心理上輕則會出現產後情緒低落,重則衍生產後憂鬱症。約有80%剛生產後的媽媽會出現產後情緒低落、不易入眠、焦慮等症狀,通常大約1至2週就能適應這個改變;而有15%左右的婦女衍生為產後憂鬱症,會持續超過2週心情沮喪、失眠、食慾不振、失去興趣、極度焦慮、難以專心、常常自責、甚至有輕生的想法,無法照顧嬰兒。陳可家建議,如果產婦仍然無法自我調適,一定要尋找專業的醫療團隊協助,接受身心科門診服務或尋求專業心理師的幫助。
-
2020-11-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唐氏症兒讓他感同身受!其他牙醫「懼收」的特殊族群,黃明裕都看
很多被其他牙醫「懼收」的特殊需求族群,例如唐氏症、自閉症、身心障礙、罕見疾病、失智症、在家或機構而很難出門的長者,都是牙醫師黃明裕長期照顧的個案兼老友。黃明裕之所以能做到別人所不能,關鍵在於他的獨生子黃于軒,也是一個特殊的孩子,「我的初心就是因為他。」「破天荒的美好治療經驗,讓我開始固定在陽光牙醫就診,黃醫師不僅照顧我的牙齒,還挑戰矯正我的大暴牙,證明了他的超高技術以及過人的膽識。這麼多年過去,我與黃醫師早已化敵為友,他總是有辦法安撫我的抗拒和衝動行為,懂得如何與我對話、相處。更重要的是,他有身心障礙家長的同理心,少了醫師高高在上的壓迫感,也沒有對特殊病患的嫌惡表現,這些都讓家長及病患安心、放心。 」這是一位從不開口說話的自閉症青年阿哲,透過文字回憶五歲起在陽光牙醫診所看牙的經過和感想。這位黃醫師,就是陽光牙醫診所院長、第30屆醫療奉獻獎得主黃明裕。當黃明裕首次窺見這位沉默病人心裡對自己的想法,內心很激動,原來他什麼都知道、什麼都記得。更加確認自己在面對每一位病人時,不論對方有無反應,都誠心誠意好好對他說話,是多麼正確的決定。唐氏症兒子 讓他更能感同身受黃明裕說,33年前從牙醫系畢業後,他本與大部分牙醫一樣投入植牙和矯正。直到民國83年患有唐氏症的兒子出生,黃明裕與同為牙醫的妻子積極投入孩子早期療育、校園生活、支持團體,夫妻倆的牙醫專業生涯也開始逐漸轉向。民國91年開始,黃明裕在住家附近的早療機構,提供學齡前幼兒口腔衛教和義診。他發覺自己跟一般牙醫最大的不同,是他很能「感同身受」。「因為我本身就是家長,看到他們每個人,就像是在看我自己的小孩一樣;我跟那些爸爸媽媽的不同,也只在於我是牙醫,他們不是。」民國94年,黃明裕發現台灣特殊族群牙醫的學習資源很少,這時候上天安排了林鴻津、蔡鵬飛這兩位志同道合的學長跟他一起找資源,另一位學長黃世英介紹他們認識東京齒科大學校長金子讓,帶來全新契機。黃明裕雖不會日文, 民國97年仍毅然動身前往日本攻讀齒科麻醉博士,因為日本正是亞洲發展身心障礙牙醫最早、最完善的國家。黃明裕在日本四年期間,不放過任何學習機會,齒科麻醉醫學會年會、身心障礙者齒科學會、老年齒科學會的研習活動,他都參加。47歲畢業口試隔天發生311震災,黃明裕與其他在日本的台灣牙醫還二度組團去當地義診,才帶著博士學位回台。回到台灣,黃明裕繼續走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條人煙罕至的特殊牙醫之路上,這句話直到今天仍是他的座右銘。臥床口腔照顧 推動照服員認證黃明裕發現,照顧服務員在口腔照顧的教育訓練不足,照顧者也常誤以為放鼻胃管的人,口腔不需要清潔。其實不論是身心障礙者或失能、失智長者,即使放鼻胃管的人嘴巴也會有因溢奶而來的奶垢,且唾液本來就有礦物質, 久了一樣會有牙結石。於是黃明裕推動一套36小時課程,幫助照服員取得「特殊需求口腔指導員」資格認證,以及牙菌斑指數、牙齦發炎指數等兩個品質指標。他希望長照能將需要特殊技巧的「口腔清潔」,從身體清潔項目中獨立出來,機構評鑑也能夠要求一定的口腔指導員比率,如此才能確實幫助特殊族群口腔清潔有正確頻率和好品質,照服員也能因此多得到一筆收入。揣摩孩子心情 院生最愛的溫柔牙醫長照項目和機構評鑑雖然還沒改變,黃明裕服務超過十年的陽明教養院,卻因院方的重視和自我要求,率先展現成效。黃明裕回想,民國98年教養院剛成立醫療團時,院生牙菌斑和口臭都很嚴重,後來他固定每周造訪,培養多位口腔衛教指導員、改掉院生睡前吃點心的習慣,要求餐後潔牙,現在院生口腔問題已經大大改善,幾乎沒有問題。教養院的一位自閉症青少年阿德,因為曾經被洗牙的水嗆過,所以很怕水。過去有些牙醫師為了達成洗牙任務,覺得應該要約束他的手腳,結果就是一場醫病大戰,根本無法幫阿德洗牙。黃明裕用心揣摩孩子的心情,如果一個人已經很怕水了,還被綁起手腳丟到水中,豈不是要嚇死了?於是,黃明裕把洗牙的流程拆到最細,從練習漱口、吐水、吞水,慢慢培養阿德的安全感,牙齒是一顆、一顆慢慢洗,終於完成洗牙任務,黃明裕也成為阿德唯一指定願意洗牙的醫師。「很多人說我是俠客,其實我只是一個比較雞婆的獅子座,路見不平而已。」黃明裕說,現在念茲在茲的就是「醫療平權」,因為現在在家或在較具規模機構的長者,健保給付牙醫去長者居住地服務,但在一些小型機構安養的長者,卻只能自費,或得先出院回家才能申請「在宅醫療」的牙醫治療,看完牙再回機構。在宅醫療資源不足 需求卻很大黃明裕強調,老人一但失能,要在哪裡照護,已經不是他自己能決定的,所以在日本,老人住的地方無論是自家或是機構都算「宅」,都可以申請在宅醫療。但在台灣,很多機構都不算,「我去到那邊要收錢的時候,都覺得手發軟,因為這個錢應該是政府要出的,拿這個錢我就好像是幫凶。」為什麼要倡議醫療平權?黃明裕以台北市為例,醫療資源那麼豐富,但就是有醫療資源到不了的地方,例如老公寓,「動輒五、六十公斤的一個活生生的人,要怎麼扛下來?」現在全台灣做身障牙醫不超過兩、三百人,台北市做到宅牙醫的不超過十個人,需求很大,能夠服務的人很少。「一般人看牙、洗牙,運氣好可能當天就排到了,但是特殊族群得經過審核、訪視、申請,等上數周甚至一、兩個月這麼久。」黃明裕希望有一天,在宅服務的範圍將所有真正需要的人做好分級,能做在宅的牙醫都接受過完善的訓練,有需要的民眾只要上網就能找到家附近可到宅的牙醫,特殊族群都能像一般人一樣預約看牙。制度的改革牛步,黃明裕可等不了。他每天只開診半天,另外半天就開車到處跑,載著重達37公斤的移動式器械、馬達等大包小包,再一階一階扛上四樓、五樓。病人或躺或坐,黃明裕診療時就配合著彎腰或單膝跪地,他也不以為意。載著器械到處跑 病人是他珍貴資產支持黃明裕的,不只是跟他跑遍機構和公寓的妻子和兒子,還有一位照顧植物人兒子16年的老父身影。年近90歲老父日復一日用毛巾拉起五十多歲、僵直性脊椎炎臥床兒子的膀臂,堅持不肯放棄;練習用粗吸管喝水的漸凍病人、裝上全口假牙的失智長者吃著芭樂的燦笑,還有躺在床上的寶島歌王文夏老師說:「你們來,我很方便,如果是我去,要一大隊人。」黃明裕有優異的技術、亮眼的學歷,當牙醫卻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做賺不了錢的事或做義工。他在電腦裡為病人細心建立檔案夾,存著珍貴照片影片,就算病人過世,他還保留著。沮喪的時候,黃明裕就會拿出藏在辦公室櫃子上,漸凍病人與妻子合寫的小卡片「每每想到您,總是不由自主流下幸福的眼淚!」心情就能重新振奮起來。黃明裕做小學生校園塗氟,專門接收陽明山上距離遠、人數少的八所小校,而不是去搶一般牙醫偏好人多、交通方便的大校。但談起這事,黃明裕卻是眼神閃閃發亮地細數,這間小學有好多百年樟樹、那間小學是古蹟別墅改建,是多美的學校、多美的山。在沒有人願意去的地方,欣賞最美的風景;在看似沒有回報的地方,得到無可取代的喜悅。這似乎就是黃明裕行醫33年的寫照。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6 姓名 黃明裕年齡 59歲出生地 台北市現職  陽光牙醫診所院長、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口腔衛生委員會主委、台北醫學大學牙醫學系校友總會會長、台灣口腔顎顏面麻醉醫學會理事長學歷 台北醫學大學牙醫系、東京齒科大學齒科麻醉學博士經歷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台灣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學會理事長主要事蹟 建立身心障礙機構牙科診療機制、提供多元特殊族群口腔照護服務、提升特殊需求者口腔保健及照護專業人員知能、發起北市學童窩溝封填防齲計畫、推動國小學童含氟漱口水防齲計畫、協助越南及蒙古兒童推動口腔健康促進。☞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0-31 科別.精神.身心
3C普及又愛又怕 九成家長憂心孩子成癮
你家的小孩也是3C重度使用者嗎?根據英國保誠人壽「兒童3C使用大調查」顯示,受訪者家中有國小學童的家庭當中,有高達94%的國小學童每周使用3C產品至少一天以上,超過六成以上的國小學童擁有自己的3C產品。難解的是,有高達九成以上的受訪家長表示擔心小孩3C成癮,卻有61%的受訪家長在小孩學齡前就讓孩子接觸3C產品,顯示家長對於孩子使用3C在擔心之餘,卻又無法制止,甚至主動提供3C產品給孩子使用,呈現自相矛盾的情緒反應。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18年宣布將「網路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納入精神疾病。除了網路遊戲,社群軟體亦不斷推陳出新,成為多數孩子的休閒活動之一,不免令家長擔憂孩子長時間使用3C,是否會因此陷入3C成癮。儘管家長都知道,過早讓孩童接觸3C產品,對兒童身心發展都不見得是好事,還會傷害視力,但調查顯示,仍有高達61%的受訪家長表示在孩子學齡前就讓他們接觸3C產品。有87%的受訪家長讓兒童持有3C產品,內心卻相當擔心孩子3C成癮,顯現出在數位浪潮下,父母在教養子女上對於使用3C的矛盾心理。英國保誠人壽表示,隨著科技的發展,使用3C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家長的把關與監督管理尤其重要。在3C使用習慣的養成上,建議家長透過「管制」取代「限制」,與孩子訂定目標、約定使用時間及時機,一方面可管理孩子的3C使用行為,另一方面,亦可達到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
2020-10-30 養生.樂活人生
陳文茜:女人過了50恐慌,到了60像夕陽...為什麼「夕陽型女人」的愛情這麼難?
女人‧夕陽情再撕幾天日曆,新的一年就到了。這年頭,撕日曆的人已不多,我難得搭個老派作風,為自己留份日曆在桌上。我怕一整年的行事月曆,全列印一張紙上,好像人生一年就只值如此薄薄一張爛紙。女子,活到我這把年紀,到底是五十五、 六十、還是六十二歲,其實已經毫無差別。女人過了五十會恐慌,到了六十,就像夕陽緩緩下降。過了六十,已西沉,連最後一點夕陽之美也沒了。我性子急,等不及催促黃昏歲月,尤其中年女子的寂寞,日子已盤據到人受不了。每天老想撕日曆紙,歲數也盡量多推個一兩歲,不讓自己有年輕的期待,以致覺得落寞。這是中年女子的愛情之苦。有夢是苦,沒夢也是苦;我這幾年已到了無夢境界。我身邊有很多中年女子,無論她們的人生如何充滿自我詮釋的能力,常常找不到她們的愛。愛這個字,年輕女子渴望追尋,中年女子想愛往往說不出口,只能在永恆的匱乏與愛情的失落感中,叨叨絮絮、欲說還休。無形中,彷彿有種生命的最後渴望,催促我們全力投入失樂園中。中年女子多半覺得繁華如夢,往事如煙,對於流逝不再的過去,只有放在記憶的百寶盒子中;有時打開,照照裡頭的菱花小鏡,把往事憶個咯噹亂響;但就那麼一下下,才剛復活的過去,就得死了,趕快重新擱下,再蓋起來。大概沒幾個中年女子,願意像我這樣坦白,因為中年女子其實是害怕碰觸愛情事故的。中年女子過慣了自我清理的生活模式,突然要把自己交給一段愛情關係,與一名生命裡闖入的陌生客起起落落,實在太難。中年女子過起愛情日子,常常是遲來型的。往往千萬人中遇見妳所遇見的,時間無涯,荒野千年,但就是沒早到一步,沒趕上一步,遲了,已經遲了。中年再婚的女人,下場尤其慘。像張愛玲,二十四歲愛上胡蘭成,和他結婚苦了一輩子。到老赴美,總算遇到新任丈夫賴亞,結婚的時候三十六歲,四十七歲丈夫就死了,不到十一年,守寡終老至死。夕陽情的女人,其實比二十幾歲女人,愛得既怕又痴情。我小時候很難體會這一點,總想中年女子歷盡滄桑,還會把愛情當一回事嗎?可是觀察我身邊的女性朋友,如果失戀起來,想要死或真的會去死的,大概都是中年女子。年輕的少男少女,愛情對他們來說,好像剛吹出來的泡沫,漂漂亮亮,一下就破了,破了又接一個,每個破碎的後面,都接了個新的,再美也隨風飄走了,連記都來不及記。真正的中年女子,愛情觀表面冷靜,心頭裡卻已七上八下。碰上一位心動的男人,往往內心不同的盤算、害羞、掩飾,同時開唱,各吼各的,各吹各調,打成一片凌亂。中年女子的愛情像靜止的戲劇。它不是沒有劇,只是佯裝沒有戲。她有一種姿態,像櫥窗裡的模特兒,木人小小傾斜的臉,眼睛只看一方,卻期待四方的眼睛全望她。女人到了中年時期,往往比年輕女子更渴望尋找一種深刻愛情。像《失樂園》裡的女子,一個有丈夫的妻子,每天坐電車採買,下午和情人約會。她從情慾搜索到最後殉情,有點痴到一般人間男女難以理解的境界。過了六十,我多半時刻會告訴自己,愛情人生到此為止。回顧這一生,我的年輕歲月幾乎都埋葬在愛情中,起起伏伏,傷了別人也傷了自己。人生太苦了,有幾次我抱著陪伴我十幾年的老狗,毛茸茸的身體,暖暖地抱在懷中,我心想幾十年來,在我生命裡過客這麼多,只有牠始終沒有離開。中年女子和年輕女孩不一樣,有人表面上大剌剌,「幫我找個男人吧!」可男人真推到她眼前,她比一般女孩還害羞。她就是怕,怕真愛起來怎麼辦?她已經忘記扮演小女孩角色太久了。在女人的愛情扮演中,除了當婆娘,罵老不死的丈夫之外,唯一會的,就是躺在男人懷裡裝嬌柔小女生。中年女子的愛情觀,像疊影(double vision)。疊了一層女人的世故精幹,又疊了一層女孩的無救痴情;疊了一道中年女人才練出的耐性,又疊了一道中年才發慌的寂寞。怕傷到了,又怕老來人生太冷,就這麼疊影下去,雙重分裂的人生,表面沉靜,日曆一頁一頁撕去,心不免亂。尤其到了一定年齡,通常漫無目的地活著。平時工作忙著,到了假日,往往看看市景,聽聽人聲,望一眼花草,再瞧一下池魚。要不小心聽得側鄰情侶夫妻吵架,就更加會心一笑。中年女子的週末,多半看電視上網打發,悄然睏去,醒來只覺得人生色調有點灰藍了,像電影散場獨留座位的觀眾。寂寞地過了一段時間,一看錶,發現才過了半個時辰。有一場中年婦女聚會,六個女子兩個說:「那些男人太糟了,看不上。」其中一個則誠實說,她有自知之明,她是個痴情的人,只要跟了男人就完了,她的人生寧可殘缺也不要破滅。我的一位好朋友,是這群女子中最樂觀的。她把一切解釋為文化問題。她認為亞洲男人都不夠格,像我們這種女子就要找個西方男子,他們有足夠尊重女人的修養,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教養,不像台灣男子粗魯霸道又沒水準。她不改獅子座本性,相信人生到了一個段落飛去國外,幾天之內肯定找得到理想男人。女朋友陳玉慧,還真是這樣一個例子。她活到三十幾歲悶慌了,決定嫁人。哪裡嫁呢,她說好難呀,於是在報上刊登徵婚啟事。陳玉慧後來果真嫁了,徵婚啟事雖見了上百個男人,卻沒想過竟在德國戲院門口,一眼見到某人,直覺倆人上輩子鐵定認識,七天之後,就與德國人結婚了。我特別喜歡張愛玲《金鎖記》裡的七巧,嫁給一個行屍走肉般的二爺,忍受婆婆虐待、妯娌小姑乃至丫鬟們的譏諷,丟掉了當姑娘時代追求的情人,只為了等哪天二爺死了,大家庭分了家,提高她的社會地位。小叔三爺向她調情,她也只敢把愛壓在心裡。為了圓她的黃金夢,「多少日子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拚得全身筋骨與牙根都酸處了。」終於等到丈夫死了,大家庭分了家,分家那一幕中,七巧既耍賴、大哭兼潑婦罵街,不惜得罪族中長輩,終於讓二房家產全落入自己手中。有了錢後,她以為開始可以有愛有情有夢,又撞見了小叔。小叔與她敘舊情時,她的情慾再度復活,那時七巧從女人突又回少女時期,低著頭沐浴在光輝裡,細細地聽音樂,細細地喜悅……。這些年了,她說,她恨她迷藏似地近不得身,原來還有今天。等小叔多說話了,她才發現原來小叔現在對她示情,只為了哄她的錢。七巧氣瘋了,心想出賣一生換來的幾文錢,還得給眼前這負心漢騙走嗎?僅僅這一念間,七巧又爆怒了,又從女孩變回女人,她動手打了小叔,小叔夾著尾巴,衣衫不整地逃走了。當小叔真的走出大門,七巧匆匆忙忙跑上樓,跌跌絆絆不小心撞上了牆,只為了在窗戶中,再看小叔一眼。夕陽型的女人,可能就是這樣,太精明,又太脆弱了。她的愛情給的太快,但收的也快。拉拉扯扯中,這些夕陽型女子,日曆一天撕過一天,一年老過一年,日子過得安靜又騷動,直至匆匆人生,夕陽西沉時。快過年了,我問自己這樣好嗎?答案還是老套的精明,總好過挨在窗邊看小叔的七巧。乾脆斷念吧,從窗戶看人,還不如看好朋友國外尋愛的故事。期待她們,翻愛情日曆的那一天。書籍介紹書名:終於,還是愛了作者:陳文茜出版社:有鹿文化出版日期:2020/06/05作者簡介/陳文茜曾經年輕,不認老去。曾經從政,瀟灑告別權力。曾經文藝,不躭溺文藝。她的書寫包含世界財經、國際政治、小品散文、女性與愛情、生活感悟及哲學思辯。人生橫跨學術、電視主持人、廣播主持人、作家、藝術策展人。曾授課台灣大學財經系教授「小人物的國際政治」,在政治大學文學院擔任講座教授,在東海美術研究所教授「儀式美學」,在亞洲大學擔任講座教授至今。李敖曾經笑她,除了沒唱歌仔戲什麼皆包辦。她回李敖:至少擔任過EMI唱片公司台灣總經理,而且主持一檔「文茜的音樂故事」。問文茜為什麼轉折如此多的人生,她的答案:我只有一生。問她為何活得和許多女人不同?她説:女人的責任就是悦己。成為公眾人物的她,只為自己打扮,不為他人眼光穿衣。文茜的座右銘:亂世中,老去時也要當佳人。延伸閱讀: 感覺輕飄飄的暈眩...別以為只是太累了!日本醫學博士:當心「腦中風」4個最前兆
-
2020-10-29 性愛.性福教戰
心理學家:性冷淡,其實是女人潛意識中的報復行為!
性冷淡(sexual indifference)即性慾缺乏,對正常性生活不感興趣甚至是排斥,一般而言,男性與女性均可患上性冷淡,不過以女性居多,尤其是在已經結婚生子的夫婦之間,女性性冷淡的發生率是男性的兩倍以上。那麼,為什麼有的人會對性行為不感興趣,而已婚女性又為什麼更容易性冷淡呢?在醫學上,性冷淡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比較罕見的缺乏性快感,另一種是比較常見的對性生活沒有興趣(即性慾低下)。前者可能與生理性疾病有關,而後者則主要是精神心理科的範疇。在心理學上,性冷淡的原因主要為精神壓力大、縱慾過度、夫妻關係矛盾與性知識缺乏。而對於已婚或者已經生育的女性而言,夫妻關係之間的矛盾與認知差異是導致性冷淡的主要原因,有心理學家認為,性冷淡其實是女性對於婚後生活不滿意的表現,這種對性生活的拒絕更像是一種潛意識中的報復而導致無性婚姻。無性婚姻是什麼?專家定義,夫妻的性生活,一年少於十次就是無性婚姻狀態(倘若雙方都覺得這樣是舒適的、可接受的,那就不算)。Maureen McGrath在TED talk討論無性婚姻,觀看數已超過1900萬人次,她提到一項針對已婚人士的調查,75%的受訪者對於他們的婚姻感到滿意,但超過50%的人對於性生活感到不滿。為什麼我們在婚後不做愛了?講者Maureen拋出疑問,處於一段長期關係,性生活確實可能變得無聊。人的大腦中含有苯乙胺(Phenylethylamine,PEA)俗稱愛情物質,婚後一兩年,苯乙胺就會隨著作愛頻率直直下降,這也是為何許多專家與醫師都認同「溝通」是維持良好性生活的關鍵。你會和老公/老婆討論性嗎?為什麼避而不談?最常見的就是以下幾種心理:1. 性行為是骯髒的、性慾是可恥的,男人喜歡做愛就是色情,女人喜歡做愛被稱為蕩婦。我們在生活中不乏性的訊息,但對於性「健康」的訊息卻總是太稀少。2. 我不排斥性,但我覺得性應該是隨機發生的,不需要被拿出來討論,就算我想要,我也從來不會主動說,比起性,還有其他更重要,更值得被討論的事情。3. 根據佛洛伊德,許多男性會有不自覺的「聖母-妓女」情節,以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舉例,在結婚之前,男性會強烈受到紅玫瑰類型的女人吸引,但是婚後,他們會自動減低與伴侶做愛的頻率,甚至在妻子懷孕、生小孩之後,妻子多了「母親」的聖潔形象,男人無法將「孩子的媽」與性連結在一起。4. 高壓的工作與生活讓人喘不過氣,上下班、帶小孩已經筋疲力盡,睡覺時間都不夠了!前面3點都跟不及格的性教育,以及普遍的社會價值觀有關,人們從小被教導要壓抑自己的慾望,要有教養,所以人們抗拒性,是因為害怕被性驅使而表現失控,失控之後人們多半會覺得脆弱、羞恥。(不論你是避而不談、忽略、批判、覺得噁心都算是一種抗拒的表現)試想,我們有時候是否更害怕對枕邊人透露自己內心的感受,或是展現不同以往的一面呢?此外,還有學者認為,「無性婚姻」有時候是來自於伴侶「無聲的抗議」或是主控與被控的角力。舉例來說,如果你讓我有所不滿,那今晚就分房睡,又或者透過伴侶每次主動求歡,同意或拒絕的那一方感覺掌控了這段關係。感情好的夫妻,也可能有無性婚姻的困擾為什麼關係良好,不一定為兩人帶來更多的激情?心理治療師Esther Perel提出慾望與親密兩者是互相牴觸的說法,親密代表「已知、熟悉、安全」;慾望卻朝向「未知、陌生、危險」。舉例來說,我很愛巷口的那家雞肉飯,但是不代表我想去光顧,反正它一直都會在那裏,今天明天有沒有吃都沒差,久了我跟那一家雞肉飯就漸漸少了聯繫,反而遙遠的新餐廳就莫名吸引人。2015年有關抱怨婚姻的Google搜索字統計,「無性婚姻」大幅領先「不幸婚姻」和「無愛婚姻」,國外甚至有頂思族(DINS,Double Income No Sex)這個字眼,指的是雙薪家庭,過著無性生活的夫妻。這與現代人忙碌高壓的生活型態有關。無性婚姻又怎樣?可能會有這幾種結果:1. 低自尊:長期被拒絕的那一方自尊心降低,沮喪,質疑自己不被愛,不夠有魅力。2. 肉體或精神出軌:除了自慰行為,伴侶有可能透過網路電愛或在現實中與他人發生關係。3. 離婚:在Google搜尋無性婚姻,後面緊接著就是離婚,可見無性婚姻有多傷,無性伴侶確實有更多理由認為婚姻不快樂而考慮離婚。4.沒事:如果兩方都覺得柏拉圖式的相處很自在,那麼無性婚姻也不一定會造成任何問題。無性婚姻怎麼解?你可以試試看這樣做:1. 跟你的另一半溝通而且要盡快,不要糾結於沒談過,可能對方也很想討論但跟你一樣難以啟齒呢!親密關係的溝通可以讓兩人更緊密,在建立信任感的過程中,自我揭露與交換想法是很重要的,就像你要一層一層的剝開洋蔥,雖然會流淚感到脆弱,但唯有這樣做,你才能知道洋蔥的味道。2. 一起計畫性生活婚後除了拚做人,單純的為了享受性生活而制定計畫,反而有可能會激發出新的火花,或是更了解對方,性生活是可以經過分享與練習而更進步的。3. 尋求專業建議其實現在婚姻諮商越來越普及,例如,你不解對方為什麼總是喊累就推託了、討論之後兩人對性的需求不一致,那就可以試試看專業的諮詢與協助。否則,無性婚姻一旦變成常態,夫妻就會越傾向維持現狀,拖了太久想要亡羊補牢,為時已晚。參考資料:No Sex Marriage – Masturbation, Loneliness, Cheating and Shame | Maureen McGrath | TEDxStanleyPark
-
2020-10-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他們是上天派來的天使」 呂若瑟照顧身障兒超過半世紀
「身心障礙院童是上天派來的天使。」榮獲醫療奉獻獎的呂若瑟神父並非醫事人員,更貼切的說,呂神父是廣義的醫事人員,除了創辦聖嘉民啟智中心、聖嘉民老人長期照顧中心、羅東聖母醫院的安寧病房,也是天主教靈醫會台灣區會長、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負責人,經常與醫療團隊下鄉服務,55年的人生精華歲月都奉獻給台灣。今年四月間,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國火速蔓延,也衝擊義大利造成嚴重死亡。當時由呂若瑟神父號召募款、送醫療物資前進義大利的行動,掀起各地捐款不斷湧入,一則則動人的善心善行故事也傳頌開來。返鄉募款 在澎湖開身障機構1940年5月26日,呂若瑟出生於義大利帕多瓦省。十歲進入天主教靈醫會,1964年從神學院畢業,同年晉鐸神父。隔年與兄長呂道南到台灣,呂道南是聖母醫院小兒科醫師,後來擔任聖母醫院院長,呂若瑟則是神職人員,從此開啟與台灣的緣分。1974年呂若瑟被派到澎湖傳教,發現很多家長生下身心障礙的子女,放棄就醫,喪失黃金治療期;甚至把小孩關在家中,任其自生自滅。於是他回到義大利募款,先成立海星園,1983年在澎湖馬公創設惠民啟智中心,擴大服務身障兒童,是澎湖至今唯一的身心障礙日間托育教養機構。宜蘭啟智中心 已照顧上千人後來到宜蘭傳教,呂若瑟仍心繫乏人照顧的智能障礙兒童,利用冬山鄉丸山修道院的舊房舍,在1987年成立聖嘉民啟智中心,專門收容極重度身心障礙及智能不足的孩童。後來愈來愈多家長放心把身障兒童送進來,聖嘉民啟智中心於是遷移擴建到三星鄉,增加收容量一百多人。目前累計已照顧上千名院童或院生。許多身障院童只要看到呂若瑟神父,就會上前討愛的抱抱,在呂若瑟的眼中,這群孩子是上天派來的天使。為了營造家的氛圍,呂若瑟只要人在宜蘭,下午四點他都會出現在院區門口,護送日間學童搭車回家,與老師們共同揮手與學童說再見,他相信這些一舉一動的關懷,院童們都能感受到,他們都會懂。聯手各宗教行善 收寺廟捐助呂神父對於不同的宗教派別也很有包容力,聖母醫院設立了一間小佛堂提供給有需要的人求心安,中心也接受當地各廟宇的捐助,共同舉辦活動,讓行善之路走得更長更遠。有感於癌症病人逐漸攀升,呂若瑟為了讓病人有尊嚴的離世,他把聖母醫院最寬敞、視野最好的頂樓,做為聖嘉民安寧病房,他常會去那裡陪病人及家屬禱告,給他們安心力量,甚至會陪病人打牌,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忘記病痛。政府推動長照政策,呂若瑟早在2010年就募款籌建老人醫療大樓,七年後完工提供醫療服務,也規畫許多延緩老化的活動,老人家在這裡結交朋友,也分享快樂。醫院當家 微薄零用金也捐出呂若瑟把醫院當成自己的家,居住的地點就在醫院裡,每天探望醫院病人就是他的日常生活。身為神職人員,呂若瑟每個月有幾千元的零用金,但他三餐簡單、衣著樸實、生活花費不多,甚至把這些微薄的零用金省下來,再捐給需要的弱勢族群。宜蘭縣政府有感於呂若瑟神父長年對台灣、對宜蘭的貢獻,於2017年12月26日,頒給呂若瑟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連同他的哥哥呂道南等人也都因「有殊勳於中華民國」,同時拿到身分證。25歲來台迄今 「我的家在台灣」呂若瑟神父早就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畢竟從25歲就到台灣服務的他,超過半世紀的人生奉獻在這裡,難以割捨的人事物,這裡是他第二個家。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1 姓名呂若瑟神父年齡 80歲出生地 義大利現職 天主教靈醫會台灣區會長、聖嘉民啟智中心及長照中心董事長、天主教靈醫會財團法人羅東聖母醫院董事長學歷 義大利MOTTINELLO神學院神學系經歷 澎湖馬公惠民啟智中心創辦人主要事蹟 澎湖縣好人好事代表及榮譽縣民、台灣第5屆金毅獎、台北市第11屆艾馨獎、宜蘭縣社會工作特殊貢獻獎☞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0-28 科別.精神.身心
小一學生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治療後當選模範兒童
就讀小一的小安父母離異、家中發生變故,因此由社工單位安排寄養家庭照顧,雖然小安在寄養家庭中適應狀況正常,但他在學校常上課很不專心,常起身任意走動,且因活動量過大、個性衝動易怒,總是和同學吵架,小安也因此覺得在學校挫折很多、不想上學。在班導師建議下,寄養媽媽帶著小安到兒童青少年身心科門診求診,經醫師問診及安排心理評估後,確認小安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接受藥物及心理治療後,他終於可專心上課且和同學和睦相處,改善後的小安變得樂於助人、學習成績也進步許多,還當選這學期模範兒童,讓寄養媽媽為他感到驕傲。大千醫療社團法人南勢醫院精神科醫師林岱岳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好發在學齡兒童的神經心理疾病,約有近10%孩童可能罹患此病,發生原因目前不明,但有研究顯示,如果兒童從小未能處在穩定的教養環境,或主要照顧者的教養能力較為不足,都會是造成發病的危險因子。想要幫助孩子提升專注力,林岱岳建議家長可掌握下列技巧:1.選擇孩童有興趣的遊戲或玩具,可讓孩子維持較長的注意力。2.孩子進行活動時,要移除環境中易分心的事物,例如電視、平板、漫畫、零食等,以利孩子專注活動。3.一次只專注一項活動,孩子專注時不要打擾。4.漸進式的練習專注力,如果孩子只能專注5分鐘,就將目標設定在7分鐘,並且耐心引導及鼓勵。5.圖像及實物比文字更容易讓孩子專注並理解內容。林岱岳建議,如果孩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狀況時,可到兒童青少年身心科門診,由專業醫療團隊為孩子進行完整評估與治療,幫助孩童大幅改善疾病造成的行為,重新找到上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