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5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教育基金
共找到
42
筆 文章
-
-
2024-11-12 退休力.理財準備
如何適應多變又複雜的投資環境?走進雨林給我的永續財務規畫4啟發
這個夏天陪伴小孩走進婆羅洲的雨林及村落,濃密的綠色和多樣的生命豐富了我的視野,參訪比達友村讓我思考如何與永續雨林共生,當地的居民是生態系統的一環,他們也正面臨經濟與環境保護如何平衡。這片古老的雨林經歷了數百萬年的演變,充滿了奇妙的生物和複雜的生態系統。植物和動物之間相互依賴,展現出合作的力量。這提醒了我財務規畫的重要性:就如雨林需要多樣性和合作來維持平衡,我們的財務生活也需要多樣化的投資和策略,以分散風險並確保穩定增長。 雨林VS.財務規畫共生關係雨林中植物與動物的共生關係和個人財務規畫中的共生關係有許多相似之處,因為兩者都涉及「互利互惠」和「相互依存」的原則。互利共生在雨林中,植物和動物之間的互利共生關係非常普遍。例如,某些植物依賴動物來傳播種子,而動物則從植物中獲取食物、資源和棲息地。同樣,在個人財務規畫中,不同的財務工具和策略可以互相補充,達到最佳效果。例如,投資組合中的股票和債券可以互相平衡風險和收益,達到穩定的財務增長。多樣性與分散風險雨林中的生物多樣性有助於生態系統的穩定和韌性。同樣,個人財務規畫中的多樣化投資策略可以分散風險,減少單一投資失敗對整體財務狀況的影響。這就像雨林中的不同物種在面對環境變化時能夠互相支持,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長期合作與信任在雨林中,植物和動物之間的共生關係通常是長期的,建立在相互信任和依賴的基礎上。同樣,個人財務規畫需要長期的策略和信任的合作夥伴,如財務顧問長期陪伴引導,以確保財務目標的實現。適應與靈活性雨林中的生物必須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以維持共生關係。同樣,個人財務規畫需要靈活應對市場變化和個人生活狀況的變化,及時調整策略以達到最佳效果。這些共生關係的原則在不同的領域中都能找到應用,無論是自然界的生態系統還是個人的財務規畫,都需要互利互惠、分散風險、長期合作和靈活應對。雨林與財務規畫面臨的挑戰1. 非法砍伐 vs. 非法活動在雨林中,非法砍伐破壞了生態系統。同樣地,財務規畫中也面臨非法活動的威脅,如詐騙和洗錢,這些活動會破壞個人或企業的財務健康。2. 土地開發 vs. 資產配置雨林的土地過度開發導致生態系統的破壞,而在財務規畫中,不當的資產配置可能會導致資產的損失和財務不穩定。就像雨林需要平衡的生態系統,不一定要保護特定物種而是要維持棲地的完整性,而財務規畫也不適關注在特定的標的物,更重要的是需要平衡的投資組合。3. 氣候變化 vs. 市場波動氣候變化對雨林構成威脅,同樣市場波動就是財務規劃的氣候變遷。投資者需要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就像雨林需要適應氣候變化。4. 保護政策執行不力 vs. 法令遵從雨林保護政策的執行不力會削弱保護效果。同樣地,財務規畫中如果不遵守法規,如同購買未經核可的境外商品,可能會面臨法律風險和贖回風險,影響財務健康。5. 經濟壓力 vs. 財務壓力當地社區依賴雨林資源維持生計,變賣土地開發一次性的結束資源,這使得保護工作更加複雜。同樣地,個人和企業在財務規畫中也面臨經濟壓力,需要在短期需求和長期目標之間找到平衡,並執行財務規畫壓力測試思考。雨林永續財務規畫之道1.多樣性:雨林中有各種不同的植物和動物,這種多樣性使得生態系統更加穩定。同樣地,在財務規畫中,投資組合的多樣化可以降低風險,增加穩定性。考慮將資金分散投資於不同的資產類別,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等。2.資源有效利用:雨林中的每一個資源都有它的價值應當被充分利用。這提醒我們在財務管理中要精打細算,避免不必要的開支,並充分利用每一分錢。例如,制定預算並嚴格遵守,確保每一筆支出都有其價值。3.長期平衡:雨林的生態系統是長期平衡的結果,這需要耐心和持續的努力。同樣,財務規劃也應該著眼於長期目標,而不是短期的利益。設定長期的財務目標,如退休計劃、子女教育基金等,並持之以恆地進行儲蓄和投資。4.風險管理:雨林中有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等風險,但其多樣性和適應性使其能夠應對這些挑戰。在財務規劃中,也需要考慮風險管理,為突發事件做好準備,如建立緊急儲備金、購買保險等。這些是雨林告訴我們的道理不僅有助於建立穩健的財務計劃,還能促進個人財務的永續發展。最終目標是創建一個財務生態系統,讓你身在雨林十年以上而財務系統自動運作讓你無後顧之憂。作者/林哲民經歷:公勝保險經紀人業務經理、富邦人壽業務襄理、MDRT台灣分會地區主席、Ernst&Young會計師事務所組長專業證照: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投信投顧、人壽、信託業務及高級證券等合格證書。
-
2024-08-15 退休力.理財準備
你可能不想聽但必須知道的事 財務專家分享3個「逆耳」忠告
格蘭特(Don Grant)擔任理財規畫師近20年,一直在就金錢問題與人們進行「艱鉅」的溝通;在第一次與客戶見面時,他總是說,「我會告訴你一些你可能不想聽但必須知道的事」。以下是格蘭特在接受「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訪問時,分享了客戶最不想聽到、但卻最實際的三大理財建議。1.沒有存夠錢在堪薩斯州富通顧問公司(Fortis Advisors)擔任投資顧問的格蘭特,經常與不同人生階段的客戶打交道,那些接近退休年齡者都不樂意聽到他們不能隨心所欲地離開職場。格蘭特說,他不得不建議一些人繼續工作幾年;當儲蓄不足時,就無法靠這些錢過活,實現退休的願望。格蘭特說,如果有孩子,還需準備他們的教育基金,無論孩子表現多麼優秀、是否可申請獎學金,但不能認為退休儲蓄足夠支應這些費用。他建議參與529 計畫,至少存足孩子大學學費的60%。2.承受更多風險當市場下跌時,可能會想把投資套現,但千萬不要。格蘭特指出,平均每四年股市就會進入熊市,但從谷底翻升的平均時間約為400天;所以要堅持到底。格蘭特說,必須相信股市與其他市場的過往歷史,這樣就不會破產。他說,要堅持持投資、承擔風險,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對於小型企業來說,這種風險代表願意將投資延伸到公司以外的領域。格蘭特表示,當客戶把錢交在他手上時,會希望將它們放到定存(CD),但疫情期間證明了為何企業必須分散投資;小商家遭受的打擊最大,如果經濟不景氣,便需從另一處獲利。3.購屋負擔比想像的重無論是想買第一棟或是換個夢想中的房子,需要考慮的不僅是房貸問題。雖然擁有自己的房子讓人備感自豪,但是當把周末花在修理陽台、堵漏、修剪草坪或更換屋頂時,這也是在耗費時間與金錢。格蘭特說,這是一項資產,但當它不能創造任何收入時,就是一種「消耗」。格蘭特仍然鼓勵購屋自住,但他會要求客戶記住:衡量買得起的房子之外,還必須想到未來管理與維護的問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一個令我振奮的台大醫學系招生政策的改變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台大醫學系招生政策的改變」。一位非醫師的醫院行政人員以他在醫院的觀察,寫出他認為醫師的培育,不只需要傳授科學知識與技術,更要讓醫學生學會同理心、關心別人的痛苦,並說出他對日前台大醫學系申請入學將採計社會科的讚許。→想看本文這篇文章引起兩位關心醫學教育的台大醫學系校友注意到母校招生政策向前跨一大步的深思,各自寫出他們對這招生政策的期許。最近報上一則新聞,使我興奮萬分。「台大醫學院醫學系日前召開112學年度第3次招生委員會。會議中決議通過,從115學年度起,將會從原先學測採計『國文、英文、數A、自然』,改為『國文、數A、自然、社會』,以社會取代英文。至於校方為何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台大註冊組主任李宏森透露,可以進入台大的學生,通常英文能力都不會太差。入學後還有必修大一英文及進階英文,畢業前也需達到全民英檢中高級的門檻,相信學生可具備基本英文能力。但學生未來需要因應AI、元宇宙、各種傳播科技及創新想法需要,必須注重社會人文素養及社會科學面向的思考,故將採計英文考科改為採計社會考科。」作為一位關心醫學教育的台大醫學系校友對這「突如其來」的新辦法事實上有點驚訝,因為這將是台灣在「如何選擇醫學生」踏出的一大步。想不到一位關心醫學教育的非醫師來稿,使我開始更深入地思考這招生政策改變的意義。同時為了提高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對這問題探討的深度,我也另外邀請一位也是台大醫學系畢業生,目前正負責某國立大學醫學院的醫學人文課程的醫師發表他的看法。個人自從醫學院畢業後,曾在台大醫院完成四年住院醫師訓練並做了一年主治醫師,而後到美國又從頭接受同一學門的住院醫師三年完整訓練,研究員一年,而後在美國大學醫院教學十九年。回到台灣致力於醫學教育有關工作也已二十幾年,以下容我說出我對台灣醫師培育的隱憂,以及對母校這次的招生新政策的期望。當我在1998年回國時,最先三年我在慈濟醫學院服務。當時這學校的醫學系還沒有畢業生,最高年級是五年級學生,而以我這種對醫學教育的主要興趣在於臨床醫學的醫師,有機會參加這所臨床醫學沒有傳統包袱的新醫學院正是我最理想的工作地點。我與早我幾年回台參加這醫學院草創的學長李明亮校長一見如故,就放手一博地共同奮鬥。這三年下來,我對台灣醫學生的印象是他們看起來比起美國醫學生年輕許多,而且想法方面也比較不成熟。我當時以為這只是反映美國的醫學生大部分都是高中畢業後進入大學四年(可能來自文科、理科、工科或pre-med 醫學準備科)而後才選擇攻讀醫學,所以年齡上比起台灣絕大多數醫學生都是高中畢業後直接進入醫學系的來得老成,但更重要的是美國醫學生在中學畢業後,進入醫學院之前的大學階段有充分時間思考自己的興趣與前途,而後才選擇學醫這條路。後來我轉到和信醫院在黃達夫院長的醫學教育基金會工作之後,我有機會全職從事台灣的醫學教育工作,前後參與台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的成立與實際工作、教育部醫教會的執行秘書、常務委員,而涉足台灣醫學教育多年,直到幾年前才引退,所以我對台灣醫學教育也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在這種背景下,我有機會提出對台灣醫學教育的看法與建言,而對「台灣醫學生的甄選與培育」也有一些看法。記得在醫學教育基金會的主持下,我們對這主題也前後開了幾次國內、國際的專題討論。最初我們的結論都認為台灣醫學生的甄選都偏重於知識,但對於他們的態度、判斷、學醫的動機與人文修養都無法好好測試,而且醫學院前兩年的「醫預科」常受到基礎與臨床醫學的擠壓,通識與人文教育都未能有效地加強醫學生對人文關懷的深度,也因此醫學生對「病人」的「人」方面的關懷遠不如對「病」的了解。然而當我看到我們兩個在美國成長的小孩在中學時代的必修課程都是均衡的發展「文學」、「歷史」、「哲學」、「社會學」、「物理」、「化學」、「數學」「生物」等等學科,而在美國與我的同事過或被我教過的醫師,他們來自不同的大學醫學院,我也發現不管他們多早或多晚決定學醫,在中學課程並沒有因為要學醫,而少修文史哲學等社會科學。因此我越來越覺得在探討台灣的「如何選擇醫學生」時,我們應該追朔他們在高中三年裡,是否因為中學注重聯考績效的政策下,從高一入學就「分組」「分班」,對將來想唸醫、理、工學院的學生因為大專聯考不重社會學科,而失去同樣程度的學習機會,而相對的,想唸文、法、商、社學院的學生,對數理科學的課目也沒有同樣程度的學習機會。這種以大專聯考為目標的中學教育嚴重影響中學生的「全人教育」,而這才是今天在進入醫學系後,不管我們如何加強人文課程,仍然無法培育出對別人的受苦有敏感度的好醫師的最大原因。個人對理工科所知有限,不敢多說,但作為從事醫療工作者,面對的是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我們所培育出來的醫師如果只知道科學面的醫療,而對病人與家屬的「感情」、「心理」、「人際關係」沒有「敏感度」的話,這種醫師將無法對病人產生「感同身受」的「同理心」,而給予病人與家屬所需要的幫忙。我深信,醫學生在中學教育的太早分組,使他們輕視忽略這方面的素養實在是台灣醫學教育最致命的缺憾。在台大醫院備受醫學生敬重的宋瑞樓教授,從台大醫學院退休以後,就全心投入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的團隊。當我參加和信團隊以後,宋教授常與我分享許多他的智慧。他常說,我們教學生最重要的是要替他們培養出「受體(receptor)」,如果學生沒有「受體」,我們講了半天的人文關懷,他們還是沒辦法領會這些知識的重要性,而始終學不會應用同理心來照顧需要幫忙的病人。我想,我們如果在學生中學階段,就因為「短視的利益導向」,太早就讓學生因為將來想要走哪條路,而只注重儘早灌注加強某些專門的知識,而使學生因此而喪失其他重要知識的學習,這種教育限制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犧牲了全人教育的機會,以致無法培育良醫的遺憾。我深信最近台大醫學系選才的改變,就是要徹底改變這種教育的缺點。如果我們今天醫學系的學生,在他們早期的養成教育,就有機會領會社會學科的重要,那麼這些醫學生將會有比現在的醫學生具有更好的人文教育的「受體」。我深信最近台大醫學系這選才方法的改變,一定是經過多年的醞釀,也一定有遇到過阻力,因此遲遲未能付諸於行,對於一個歷史最久的醫學院,這種改變更是不容易。我深信這一條路是對的,我在此要向這些「先行者」道出我心中由衷的敬佩,也祝福母校可以以身為台灣醫學教育「執牛耳」的地位,再度獨領風騷,領導台灣的教育系統培育出更適合學醫的人才。每個新的政策都會碰到阻力,越大的變革就會碰到越大的阻力,但我深信這條路遲早會讓台灣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對病人受苦的敏感度的良醫。延伸閱讀2024/8/12 醫病平台/醫學系為什麼要採計社會科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13 焦點.用藥停看聽
女性比男性更難戒毒!中市2024毒品防制論壇首創擴大關懷女性藥癮者
「男性藥癮者出監時,接他們的是媽媽、姐姐或配偶,但女性藥癮者出監時,接她們的卻是車手。」2024毒品防制論壇邀請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陳鳴敏,以藥癮過來人分享親身故事,道出女性藥癮者的困境,「年輕的女性藥癮者為了免費毒品而攀附男性藥頭,甚至多次懷孕生子只為了留住男人,回歸社會之路艱難。」由台中市政府衛生局舉辦的2024毒品防制論壇於七月十二日登場,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局長曾梓展、衛生福利部心健司司長陳亮妤、台灣台中地方檢察署檢察長張介欽等人出席,並邀請全國毒防中心、矯正機關、社政、警政及民間單位等從事毒品防制業務相關人員共同與會。其中,女性藥癮者的輔導計畫為本次論壇一大重點,曾梓展致詞時提到,為健全女性藥癮者之自我照護知能,台中市提出「藥妳好孕 衛妳守護」女性輔導計畫,更擴大收案對象至男性藥癮者之配偶/伴侶未婚懷孕者,並首創服務至幼兒就讀幼兒園或年滿6歲,補強3-6歲未就學間之空窗期。衛生福利部心健司司長陳亮妤致詞時表示,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綱領3.0即將上路,未來四年將挹注150億元,下一步反毒政策將更精緻化,婦女及兒少是關注重點,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數據,藥癮者子女的非自然死亡率高出三至六倍,其中女性藥癮者對下一代的影響遠高於男性,因此將針對女性藥癮者及男性藥癮者之配偶、以及毒品施用者子女提供協助。台中市首創女性藥癮者輔導計畫過去毒品防制以男性為主要討論對象,但據2023年聯合國的世界毒品報告,女性藥癮者雖然占比較低,但成癮速度更快、劑量更高。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心理健康科科長黃敏慧表示,台中市的女性藥癮者從109年占比14%到112年微幅上升至16%,然而介於21到40歲育齡的女性約是六成,目前約有三百多人,單以人數來看或許感受不到嚴重性,但台灣在高齡少子化趨勢下,已經持續四十二個月出生人口低於死亡人口,因此每一個孩子都非常重要,尤其女性藥癮者的自我照護能力不足,其子女在先天上處於弱勢,更需要予以輔導協助。女性藥癮者輔導計畫四大策略「藥妳好孕 衛妳守護」女性輔導計畫在作法上,以社會復歸、經濟資源、親職角色、支持系統等四項策略因應。首先是社會復歸,安排出監銜接輔導,幫助女性藥癮者重返家庭,以家庭為單位,協助多元議題個案,像是藥癮合併自殺、家暴、性侵、精神方面及HIV等,達到一項以上合併問題的個案加強關懷輔導。經濟資源方面,許多女性藥癮者無一技之長或是原本工作環境複雜,導致成為經濟弱勢難以獨立生活,因此提供婦女就業服務,協助她們重返職場。親職角色方面,女性藥癮者缺乏孕產期照護知能,將提供心理支持與就醫等協助,提升她們的親職角色;對於正處在懷孕階段或產後六個月內的對象,將轉介保健科提供相關協助,降低孕產期間風險及新生兒死亡率。以0到3歲幼兒為中心建立健康照護制度,並將追蹤至幼兒進入幼兒園就讀或是年滿6歲為止。 除此之外,支持系統也會提供心理健康、改善家庭關係等協助,案家若有特殊需求,例如經評估無法提供新生兒完善照顧,將轉介至社會局;另家中無經濟收入或經濟狀況不佳,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將轉介社會局提供經濟協助,或請勞工局協助就業媒合。截至目前為止,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已協助81戶藥癮家庭及幼兒,未來更將擴大服務,營造支持環境,強化女性自我照護,有效輔導協助女性藥癮者及其子女。過來人的戒毒復原之路在女性藥癮者相關研究方面,邀請國家衛生研究院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鄭婉汝分享「女性藥癮者(含孕產婦)復原歷程及社會復歸之路」,女性物質成癮盛行率雖然較低,可是一旦使用就較容易成癮,健康後果較嚴重也較不容易戒除。為讓社會大眾了解女性藥癮者的困境,本次論壇邀請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陳鳴敏,以藥癮過來人的身分,分享戒毒十八年的心路歷程。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藥癮者的心智年齡會停留在開始吸毒的那一年,在成癮及復原歷程上都處於弱勢,尤其年紀愈小受到藥癮圈的壓榨愈嚴重,例如十六七歲剛接觸毒品,但藥頭都是男性,為了獲得免費藥物,在心態上就想要去攀附男性,甚至不斷為不同男性懷孕生子,想用孩子綁住男人。陳鳴敏說,當女性想回歸社會,首先面對的就是獨立問題,不但要幫助她們經濟獨立,更要幫她們學會跟自己相處。宜蘭縣渡安居女性關懷協會理事長李貞遉表示,女性藥癮者需要培養獨立的經濟、思考能力以及與自己相處的能力,她們比男性需要更多時間陪伴,要幫她們把從小到大遺失的時光找回來,甚至生活起居習慣都要重新建立。協會為幫助女性藥癮者特別規畫各類專題講座與活動,包含音樂療癒等多元照顧。「2024年毒品防制論壇」藉由跨領域專家學者與實務工作者經驗分享與創新交流,激盪出創新思維,提升跨網絡、跨專業學習,以增進毒品危害防制中心整體服務品質,打造更堅固的社會安全網。
-
2024-04-12 醫療.巴金森病
411世界巴金森日 痛並快樂的活著 百位巴友熱推每周做這運動
4月11日是國際世界巴金森日,為鼓勵巴金森病友持續動起來,鼓勵巴友們走出家門,互相交流支持,與疾病共好,巴友團體聯合共同舉辦第一屆台灣巴金森桌球錦標賽「巴友接力動起來,作伙來帕球」,讓運動陪伴巴友與家屬踏出開心的每一步。根據日本Ken-ichi Inoue醫師2020年在美國神經病學學會(AAN)第72屆年會上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每周打1次桌球,持續3至6個月後,巴友不只身體靈活度提高,性格、心情也因人際互動變得開朗,不再經常陷入焦慮、憂鬱,自我照顧能力及生活品質也獲得提升。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理事長黃千秀女士說,「世界巴金森日是病友與家屬對世界、對自己重要的發聲,2024年我們以桌球化身成為挑戰生命的鬥士,為自己與彼此打出一場漂亮球賽。」與先生報名參加雙人賽的巴友家屬曾太太分享,先生原本因病不愛出門,但最近有巴友相約士林活動中心打桌球,先生也積極參與,有巴友做球給他打,先生居然站起來揮拍,甚至追球移動,他開心,我跟著開心。」巴友潘中道也表示,「每次約病友打球,揮汗如雨,盡情運用四肢揮動球拍、奔跑撿球,雖然隔日全身痠痛,但這樣痛並快樂的體驗告訴我,我依然可以快樂且有活力的活著。」本次桌球賽共吸引80多位巴金森病友報名,加上家屬與團隊已有超過150人共襄盛舉,板橋捷運桌球場擠滿參加比賽的巴友與親屬。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台灣帕金森病友權益促進會、花蓮慈濟醫院巴金森研究中心、R基金會攜手推動「Move up Parkinson's 巴金森接力動起來」系列活動,未來還有線上的靜心瑜珈及音樂和語言治療工作坊,歡迎追蹤R基金會、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粉絲專頁或搜尋#巴金森接力動起來。📌RBI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粉絲專頁📌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粉絲專頁
-
2024-01-2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清晨4點半起床,天天健走與超慢跑!陳良娟:健康是需要努力的,要去享受努力過程
「別人不去我們去,別人不做我們做。」天主教花蓮教區台東聖母醫院院長陳良娟表示,這是台東聖母醫院創院宗旨。20年前聖母醫院面臨倒閉危機,於是從迎接新生兒專科醫院,轉型投入臨終安寧照護及長照服務,她擔任院長14年來,雖然至今仍未損益兩平,要靠社會捐款支撐,但醫院對偏遠、弱勢及貧病家庭的付出,難以金錢衡量。1961年,聖母醫療傳教會愛爾蘭修女柯淑賢及蘇蘊芳創立「聖母產院」,以產科醫療起家,後來陸續增設外科及小兒科等科別。2003年,院方面臨創立以來最艱辛挑戰,轉型台東第一間提供安寧照護的醫院。「我不擅長管理醫院,真的能做好這份工作嗎?」陳良娟出任院長時不斷自我懷疑,很擔心無法扛起轉型重責。其實陳良娟是公衛背景出身,40年前聖母醫院欠缺專業護理人力,加上後山雛妓問題嚴重,她很早就在醫院當志工,台北、台東兩地跑,年近半百才在修女說服下接掌醫院,很多親友誤以為她發生什麼事,被迫遠離舒適圈。訓練專業團隊 照顧末期病患聖母醫院訓練專業醫療團隊照顧末期病患,讓病患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旅程,同時協助病人家庭面對死亡的挑戰。陸續設置聖母健康農莊、健康會館,提供居家醫療及護理、居家安寧、居家服務、送餐服務及輔具租借,專注慢性疾病照護與關懷,規模不斷擴大,農莊正大興土木,興建住宿型失智照顧機構。台東醫院整合 不會互搶生意台東縣人口不多,醫院卻不少,陳良娟強調,急重症病患給台東馬偕醫院負責,台東基督教醫院發展癌症照顧,部東及東榮擅長精神科,聖母醫院只要專注慢性病、失智症及安寧照護,醫院整合後如同聯合醫學中心,毋須互搶生意。目前台東失智照顧與醫療仍欠缺,希望3年內建構「失智一條龍」服務,從預防至臨終照護,健康活力站、失智據點、夜間喘息、全日型住宿機構及安寧照護缺一不可。醫護關係緊密 員工流動率低「接生天國寶寶,一樣是接生。」從生孩子的醫院轉型為臨終照護,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心理衝擊最大,也是最需要做好準備的一群人。陳良娟說,過去同仁每天迎接新生兒,日子充滿喜悅及歡樂,開完刀病人會痊癒,現在卻要陪伴至生命殞落,光調整心情就很難,院內員工不斷面對心情調整與制度學習,過程經驗分享很珍貴,所以大家關係很緊密,很少人離職。「年資最久員工長達54年,現在負責在園區放羊。」陳良娟說,院內員工流動率低,50歲以上員工近4成,平均年齡為48歲。長年保持運動 維持規律生活陳良娟距離法定退休年齡不遠,由於長年保持運動習慣,讓她充滿活力,外表看不出年紀。她平日生活規律,每天清晨4點半起床,5點帶狗出門走路,晚上8至9點就要上床睡覺,天天健走與超慢跑,每周一至二次進快樂運動館健身。她說,磁卡輕輕一刷,智能器材會判讀運動紀錄,依據個人體能設定訓練強度,「健康是需要努力的,要去享受努力過程」。聖母健康農莊也是醫院相關機構之一,逾7公頃園區涵蓋高齡友善職訓中心、有機栽種區、香藥草花園、田園餐廳、烘焙坊及香療小舖。陳良蜎分享,她喜歡吃天然、新鮮及當季原型食物,選擇多樣化,偶爾煮養生煲湯,還愛喝「綠拿鐵」加酵素。陳良娟的另一半是牙醫師,工作也很忙碌,她隔周返回台北小聚,有時是家人來台東度假,所幸家人很支持她的工作,兒子還貼心安慰說:「以前我們出國留學、遊學,現在換媽媽去台東留學」,3個小孩早已成家立業,不用她操心。她平日靠靜默祈禱、聽音樂及走路思考紓壓,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工作壓力。陳良娟小檔案.現職:天主教台東聖母醫院院長.學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經歷: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國立臺北護理學院公共衛生教師.專長:健康促進、公共衛生、創意衛教、同伴支持、社區營造.給病人的一句話:我的健康我負責。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8 退休力.理財準備
五大財務NG行為你也犯了?專家教簡易設定財務目標,財富自由不是夢
2023年10月11日,國泰世華銀行發表台灣首份結合總體經濟模型的「台灣全民財務健康關鍵報告」,會中公布台灣民眾財務健康平均分數為59.2分,低於「良好」的66.3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落差?可以從報告的其他數據中發現蛛絲馬跡。首先,報告中提到:有48%的國人有過這些財務「NG」行為。五大財務「NG」行為.31%國人沒有訂定財務目標。.24%國人完全沒有檢視財務規劃習慣。.13%帳單遲繳。.5%國人每月娛樂支出佔比超過收入40%。.3%國人金融知識不足卻經常投資。其次,國人認為至少要準備1,431萬元才能退休,且退休後每月生活費約需5萬元。透過這些調查結果,可以得到這些結論:一般人最大的財務問題是:對目標無感,或行動力不足,無法具體落實。簡單來說,就是沒有設定合適的財務目標。想要好的旅遊體驗,就需要良好的計畫不同的人可能為了休閒、充電再出發或家人情感聯繫等需求,想要進行旅遊計畫,這個旅遊計畫是具有意義與價值,所以會事前做旅遊行程規劃,根據這次旅遊的需求、家人的喜好、人數、年齡、體力、預算、天數等條件,決定旅遊地點。假設一個住在台北的家族準備出遊,首先要做的是確認旅遊地點。經過一番討論後,大家選擇要去高雄玩,這就確認了旅遊地點。確定旅遊地點後,就會開始規劃行程,如:選擇交通工具、出發時間、路線規劃等。假設這個家族的人決定開車,那就需要規劃哪裡上下高速公路、進出哪個交流道、什麼路口要轉彎、哪裡可以休息、哪裡可以用餐等。當有了路線規劃,出發後比較不會發生一些危險駕車行為,如:到了路口不知該左右轉、慌亂之下突然切換車道、轉彎前來不及打方向燈、沒有減速等等,或是過了該下的交流道,走錯方向等多走了冤枉路。不過即使做好了行程規劃,旅途中還是可能發生一些計畫外的狀況,如:塞車、修路、實際的路太小,汽車無法進入等,所以在旅途中,需要隨時微調原本的執行計畫,好讓自己可以朝旅遊目的推進。萬一發生變數,如果是自己無法因應,可以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像是當地警員、當地居民等,以便完成這次的旅遊目標。為什麼訂定財務目標這麼重要?又該如何訂定?財務規劃也是如此。設定對自己而言有意義、有價值的財務目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例如:退休規劃、子女教育基金、置產計畫等。當有了財務目標後,我們可以根據預定達成的年期、預算、可使用的資源、使用哪些理財工具 (如股票,基金,保險,存款等) 、風險承受度等,規劃一份財務執行計畫。與旅遊計畫相同,財務計畫執行後,也必須要適時地檢視,計畫執行過程中是否發生了不在預期內的狀況?包括:偏離原本的目標、出現了本來沒有的變數、市場或社會環境跟本來設定財務規劃時的想像不同、執行財務規劃的工具投資報酬率不如預期等。正因為有明確的財務目標,當計畫發生變化時,就能快速評估發生的事情有什麼影響,並且做出調整。這些調整包括:.如果繼續按照原計畫執行,能不能如期達到目標?.如果窒礙難行,那投資工具、投資策略、投資預期值、甚至是投資心態是否需要調整?.如果評估的過程中,自己覺得無法有效評估,不知道該怎麼做,也可以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如:求助於專業的財務顧問。所以,在財務規劃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財務目標的設定。邁出財務規劃的第一步:終結財務NG行為人的一生跟金錢脫離不了關係,因此擁有一個「有感」的財務目標,絕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有人會問:所以只能有一個財務目標嗎?我的回答是:人的一生中可以有很多個財務目標,因為人生階段不同,每個階段覺得重要的財務目標也會不同。但是不管哪個財務目標,大多數人都認同「退休規劃」是一個很重要的財務目標。你是否想過這輩子會有一個怎麼樣的退休生活?如果沒認真想過,就會像錯誤規劃旅程一樣,高高興興出門,憤怒生氣回家。因此,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慎重地面對退休規劃,給自己一個有感的退休生活!特別是要好好去想像「理想的退休生活」會長怎樣,因為有了未來生活的樣子,就可以釐清距離現在還有幾年?會需要準備多少退休金?並且具體地規劃一份退休執行計畫。如果自己無法完成執行計畫時,就需要找專業的理財顧問協助。財務目標簡易設定方法.你想要怎麼樣的退休生活?.你有多想完成財務目標或退休規劃?.你期望完成的是甚麼樣子?.完成後對你有甚麼意義或價值?把這些有感的財務目標訂下來,就邁出了財務夢想達成的第一步,然後開始規劃執行細節,如此一來,財務NG行為自然會減少,達成財務目標自然就不難了!作者:陳瑀莘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大專盃財富管理競賽輔導顧問暨專案講師富邦人壽業務襄理富邦人壽保險稅務班、社會保險班、壽險商品班講師榮獲2013保險信望愛獎優選最佳專業顧問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30 活動.精彩回顧
【免費活動】「彩霞20歡喜愛您」展演活動 用音樂傳愛
二十年風雨、温暖有您!財團法人彩霞教育基金會成立於 2003 年,從銀髮機構舉辦慈善音樂會開始,致力於音樂教育已邁入 20 年,而後將關懷觸角擴及偏鄉兒童與銀髮族的音樂教育推廣,受眾達10餘萬人,我們選擇一路以「音樂」相伴,即使身處寂靜仍滿懷感恩與喜悅,因為始終有您「一路同行」 。11 月 5 日新北市政府 3 樓多功能集會堂即將登場為慶祝基金會成立二十周年,除擴大北中南二十場的慈善音樂會演出外,11 月 5 日(日) 14:30 即將於新北市政府 3 樓多功能集會堂舉辦「彩霞 20 歡喜愛您」活動,串連過去與彩霞一起攜手合作的夥伴、慈善音樂會的音樂家、基金會長期贊助的偏鄉合唱團以及服務的長輩團體等聯袂演出,藉此激起不同的火花豐富彼此生命,讓世代共融齊圓夢,本會也將以「音樂傳愛」的初衷,為邁向下一個新的里程碑而繼續努力。此次演出團體中,由陳欣意執行長邀請國內知名小提琴音樂家麥韻篁老師共同組成的「弦與弦二重奏」,於基金會成立初期經常參與公益演出;來自「新北市永和區民權社區發展協會」一群活潑健康長輩所組成的音樂舞動團體;全台第一所安老院的「仁濟安老所」長輩精彩的打擊樂演奏;由一群熱愛歌唱的熟齡所組成的「新節慶人聲樂團」;以及基金會長期贊助的南投偏鄉布農族「民和國中濁岸合唱團」的天籟美聲;還有一群經常穿縮在各大銀髮機構散播歡樂散播愛的現代老萊子-「關懷小丑協會」帶來的的歡樂演出,可說是老少同台族群融合的大匯演,藉此創造長輩與孩子的代間互動,激起不同的火花,豐富彼此生命,讓世代共融齊圓夢,長輩透過與孩子的演出,從他們身上得到活力,心靈獲得撫慰,而孩子也從長輩身上學習到關懷、體貼,促進不同世代間的了解與尊重。老的有滋有味 銀髮生活不留「白」台灣目前已進入高齡化社會,對長者的關懷與照顧是勢在必行的要事。回顧基金會歷年為長輩精心舉辦的活動來看,家人的陪伴參與的確不夠,長輩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愛心,希望藉此活動的舉辦能喚起大家的關注,讓我們一同見證長輩的活力及無限可能!為確保持票民眾權益,持票券者可優先入場,無票券者須視現場入座觀眾情況於 14:25 開放進場,因場內容納人數有限,屆時將視場內情形開放,必要時將管制禁止入場。目前票券所剩不多,索票請速洽:彩霞教育基金會│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南路一段 25 號 6 樓Tel:(02)2570-8818~225、 270「彩霞 20 歡喜愛您」展演活動【活動時間】112 年 11 月 5 日(日)14:30【活動地點】新北市政府 3 樓多功能集會堂【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彩霞教育基金會
-
2023-10-13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行走人間的「光明」使者,林逸民為七成患者義診!測出男孩3900度近視,找出「自閉」病因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第一位眼科醫師,赴美留學,不僅留學第一年就獲得美國外科學院院士以及美國眼科學院院士的認證,還在6年後成為「發明家」,研發後囊植入人工水晶體,並以他的姓氏命名為「林氏雙凸人工水晶體」;他是現年81歲的林逸民,在人生最輝煌的時刻,從美國返台,承接岳父的眼科診所,至今已35年,現在仍每天在診間忙進忙出,照顧一雙又一雙眼睛。林逸民個子不高,益發顯得聲音宏亮。赴五福眼科診所就醫的患者,各個都是老病人,遠遠看見這位「老師父」,人都還沒踏進診間,就已像跟熟朋友話家常似的嚷嚷「我的眼睛好像破洞了」,林逸民也像是隔壁鄰居般地回應「眼睛沒這麼容易破洞啦」。雙方你一言我一語的過程中,林逸民已熟練地操作完眼科儀器,一一把患者最擔心的病況解釋清楚。宜蘭眼科珍稀,五福診所為七成患者「義診」。 林逸民說,以前宜蘭只有兩位眼科醫師,一位在聖母醫院,一位就是他。1986年,他因為岳父陳五福檢查出肝臟疾病,毅然決然從美國返台,接下岳父的五福診所。當時眼科醫師在宜蘭「物以稀為貴」,每天至少要看200到300位患者,而且在那個沒有健保的年代,三成患者繳不出醫藥費,林逸民也都治病優先,沒收到醫藥費也不在意。診所的財務全靠其餘七成患者支付的醫藥費支撐。不過,雖然有三成患者都算義診,但逢年過節他們送來的雞鴨魚肉,多到可以擺好幾桌,還得分送給別人才消化得完。林逸民笑說:「這也算是支付了醫藥費。」直到現在,五福診所仍時常替付不出醫藥費的民眾開刀、治療,只是,這一份心意有時被踐踏。譬如有位來自新北市的民眾,無力支付白內障手術的費用,林逸民免費替他開刀後,他要求另一眼也免費開刀,林逸民拒絕,竟被他投訴到宜蘭縣衛生局。林逸民不得不多次向衛生局說明,才還了清白。林逸民說,這些事情並不減損他對治療病患的熱情,他深信不好的人僅是少數,多數人都是善良的。從小與眼科有緣,美國留學求知欲大爆發。林逸民從小就跟眼科很有淵源,叔叔是眼科醫師,親戚也有幾位是眼科醫師,後來娶妻,岳父又是眼科醫師。回想當年,醫科最夯的科別是外科、內科、婦產科、小兒科,五官科沒有人要選,尤其眼科,整個中國附醫只有他一個人選。林逸民自嘲選擇眼科是因為眼科是唯一一個「可以坐著開刀」的科別,而其實,他從小對於眼睛就有莫大的好奇:為什麼眼睛被稱為靈魂之窗?為什麼眼睛是圓的?最記得赴美留學的第一年,他拿這個思索很久的問題「考」面試教授,教授僅回他「老天爺給的」。他後來知道,眼睛非圓形不可,圓形才有辦法有軸心,光才得以反射映出影像。當時還因為這段問答,有位教授請他一定要去當他的研究生。美國留學路上,他展現對眼睛的無止盡好奇。某天他坐在校園內的樹下準備午餐,光線照射在身上,他感覺極為刺眼,突然想到「白內障與紫外線的關係」。林逸民說,就像愛因斯坦突然想出E=MC2、牛頓被蘋果打到想出地心引力一樣,他的這項發現,讓學界開始討論白內障與紫外線的關係。在美發明雙凸人工水晶體,卻返國接下岳父診所。離開校園後,他待在美國執業,每天都要替白內障患者開刀,可是植入的水晶體時常沾黏,得二次開刀。他仔細找出原因:原來當時的水晶體是單凸面,人體最初的水晶體卻是雙凸面。林逸民認為所有器官都是原始的最好,基於這個信念,他與當地的醫材公司討論,僅花了短短三個月,就製作出雙凸人工水晶體,並以他的姓氏命名為「林氏雙凸人工水晶體」,後來的水晶體都是以此為基礎改良設計的。正當他在美國發展得最好的時刻,台灣傳來壞消息,他的岳父檢查出肝臟疾病。林逸民說,那時他45歲,他想著自己的媽媽48歲過世,自己可能也只能活到48歲,既然人生壽命有限,就該做有意義的事情,果斷決定跟太太一起返台,照顧岳父,也接下五福診所。測出男孩3900度近視,找出男孩「自閉」原因。待在五福診所的35年,他也創造出許多奇蹟,譬如他檢測出近視度數達到3900度的案例。這位不到10歲的男童,被爸爸帶來,爸爸破題就說,兒子是自閉兒,來來回回檢查多次,男童的確都不發一語,直到他請爸爸迴避,男童才開始說話。林逸民檢查男童眼球,懷疑他有高度近視。然而當時的儀器僅能檢測到2000度,2000度時男童仍說看不見。林逸民嘗試再加上鏡片,加到3200度時,男童才說:「醫師,我看到你的眼球了。」一路加到3900度,男童總算說他「看到了」。林逸民問男童,為什麼以前不說自己看不到?男童回答林逸民,他不知道這叫看不到。林逸民耐心抽絲剝繭,終於搞清楚,男童根本沒有自閉症,而是看不到沒辦法回應周邊的訊息,意外解開一道謎題。接手盲人重建中心,培育技能鼓勵自食其力。林逸民把高超的眼科技術帶到宜蘭,也發揚善心,接下岳父設立的慕光盲人重建中心。他認為盲人不該因為視力而斷送與社會連結的能力,期待讓盲人也可以貢獻所長。那時的台灣省省長宋楚瑜到訪,林逸民積極向宋楚瑜說明他的目標,要求宋楚瑜捐贈30台盲人打字機與電腦,宋楚瑜二話不說超標募資捐贈34台。林逸民的請願,為台灣首度引進盲人打字機。慕光盲人重建中心協助盲人可以遵從他們的天賦,如唱紅「流浪到淡水」的李炳輝就是慕光盲人重建中心第二屆畢業的學生,現在仍有20多名學生在中心內學習一技之長。林逸民說,中心大多培養他們的音樂長才或是訓練按摩技巧,增加他們在社會求生的能力。行醫55年,林逸民正在撰寫取名「一目瞭然」的新書。他說,眼睛確實是靈魂之窗,許多疾病都能從眼睛看出端倪,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肝臟疾病等,新書希望幫助民眾認識眼睛,保護眼睛。3C產品充斥的現在,林逸民自己也格外珍惜視力,堅守看書30分鐘、休息10分鐘法則。林逸民說,人生這條路最感恩的是能將自身所愛付出給更多人。未來的日子,他關心眼睛也關心台灣,會盡一己之力到最後一刻。個人獎:林逸民年 齡:81歲出生地:台中市學 歷: .中國醫藥學院醫學士.日本北里大學醫學博士.美國眼科學院院士.美國外科學院院士.美國終身眼科學院院士經 歷: .留美第一年考上美國聯邦醫師執照.留美第四年通過美國眼科專科醫師認證.留美第五年被選入美國眼科學院院士.留美第八年入選美國外科學院院士「F A C S」.美國AFIP(陸軍病理研究院)病理研究員.美國NIH(國家衛生研究院)青光眼研究員.美國紐約奧伯尼醫學院講師.美國華盛頓大學愛爾敦紀念醫院眼科主任及臨床副教授.美國德州大學眼科臨床教授.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馬偕醫學院第三和第四屆董事長.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董事長.安寧基金會董事現 職: .五福眼科院長.慕光盲人重建中心董事.民間全民電視公司董事.台北醫學大學兼任臨床教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顧問.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理事長.台中一中教育基金會董事主要事蹟:.發明林氏雙凸人工水晶體(Lin Lens).台灣唯一一位美國終身眼科學院院士.承接慕光盲人重建中心持續幫助盲人發揮天賦.致力醫學教育推動成立馬偕醫學院.長年義診照顧宜蘭偏鄉弱勢【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2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為各種特質的孩子,開啟另一扇窗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過動兒」。一位長年關心這種孩童的醫師寫出她的呼籲:「我們能不能花更多的努力,在營造一個適合各種特質的孩子都能順性、適性學習與成長的環境?讓每一種特質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可以發揮的長處,看到自己的亮點?」一位父親說出他的心願:「我希望醫師們看孩子時,請多多詢問、多多傾聽,不要只看外顯呈現的行為,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根本。」一位醫學院醫學人文的資深老師受邀為這位醫師的新書《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寫序,感動之餘道出她的想法:「將病人的生活世界納入考量是避免盲點的關鍵。」約十年前,我收到一位朋友寄來的信,主題寫「瘋狂看病記」。信上這樣寫著:「我的兒子因為上課不專心,經常和老師嗆聲,考試成績也差,老師說我兒子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要我們帶去看兒心科門診。上週,我帶兒子去看了高雄的名醫某某某醫師,她簡單問了孩子幾個問題,拿了兩份問卷,說一份給老師填,一份給我填。還說下次回診,孩子可以不必帶來。我回來填了問卷,發覺孩子並沒有問卷中提到的大部份的狀況。昨天再回診。醫師看了我填的問卷之後說:『我們還是服藥看看,如果服藥之後,成績有進步,那就是有幫助的了!』可以這樣看診就吃藥嗎?我簡直是快瘋了!」後來,在門診遇到這樣被醫生很快地診斷並開立藥物處方的個案,越來越多:一位我從小嬰兒看診到上小學的孩子,在學校和同學打架,老師以隔離並貼標籤的方式處理,導致孩子更憤怒、行為更暴力,因此老師要求父母帶孩子去看診。第一次就診,即被兒心醫師給予診斷並開藥;一位看過好幾位精神科醫師的高二生來哭訴,沒有一位醫生問過他的成長歷程,就只是一直開藥。我當時天真地思考:這是一個需要被重視的現象。但是,似乎又無法單從某一個方向著手,即可扭轉這個越趨普遍的現象。圍繞著孩子的各個環節,究竟是哪裡出了差錯,使得孩子很容易即被認為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孩子息息相關的各個環節的大人有:家長、老師、醫生,以及整個大人形塑而成的社會。我可以從何處著手?於是,我展開了一系列的行動,包括從教育端,我寫信給教育局局長,親自去找教育局局長談特教生的認定過程;到教師會與老師們面對面座談。從家長端,我與人本教育基金會合作,展開一系列對家長的演講。我將朋友的來信,寄給了我熟識的三位精神科醫師,包括一位學長、一位同學和一位學弟,期待他們可以從兒童精神科內部呼籲和檢討。可是,在我試圖做扭轉的這十年,發覺問題實在是太龐雜而糾結。首先,健保給付是數人頭制,計量不計質,若要有收入,就得靠衝看診的病人數,造成醫療現場可以分配給每一個病人的時間非常有限,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內,醫師卻被託付重任,必須給帶孩子來求診的家屬一個診斷和即刻有效的處置,甚至連特教資源的取得與否,也得依賴醫師的診斷。不像其他的疾病,可以透過抽血驗尿影像檢查而確定診斷,精神科的診斷憑藉的主要是症狀的觀察和臨床心理師的測驗。而孩童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還依賴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行為描述和評估後所填寫的量表。也就是評估者本身是否有個人偏見,是否有能力客觀評估小孩,並未被審慎檢核。而許多孩童做測驗時,也不了解做這些測驗的重要性和目的,經常隨意應付了事。醫師如果又無法與孩子有足夠的互動時間,建立信任感,診斷與藥物的處置,便容易出現誤差。偏偏在醫療場域裡,醫師並未被教導:如何面對自己可能的醫療錯誤,無論是診斷或處置的誤失。甚至,我們是被教導:不可承認自己醫療上的錯誤,以免惹上醫療糾紛。孩童是一群缺乏自立生活能力的群體,必須倚賴周遭的大人來存活。當成長的環境,充滿暴力、壓迫或忽視、侮辱,缺乏關愛與正向教養時,孩子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我們往往只看到孩子外顯的暴戾行為、放空的狀態,便直接給了診斷與藥物,如此很容易忽視也掩蓋了背後真正的原因。很多時候,需要被協助,需要看診的,可能是家長或老師,孩子因為沒有自主行動的能力,只好成了代罪羔羊。在講求兒童人權的新時代,我們得重新檢討:醫療的目標究竟是誰?是什麼?醫療所追求的,自然是為病人謀求健康的幸福感。但是,孩童的幸福感,無法脫離家長的幸福感以及社會各種制度的要求。於是,當面對孩童時,醫療究竟是謀求孩童的幸福感,還是家長的幸福感?或是使孩子符合社會制度的要求下,而不致產生不幸福感?同時,孩童有許多不符合社會規範的特質,造成大人困擾的特質,這些特質專屬於兒童,甚至被兒童教育專家視為孩童所以是孩童的珍寶,卻頗容易被誤以為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的傾向。如果由小孩的觀點來看許多的規範,包括「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裡所敘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有不少是值得從兒童人權的觀點再重新深思的。時代潮流瞬息萬變,過去要求服從、威權當道的社會思維已經被拋棄,取代而起的自由民主平等尊重守法的思維,卻仍未樹立鞏固,造成教養與教育的不知所措。如今,台灣的家庭功能岌岌可危,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學校的教育內涵與方式,依舊停滯於重文不重武,強調學科學習,輕視實作能力,不喜學生思辨質疑,只要照單全收的傳統觀念,班級的教學與管理並未隨著時代的潮流、學生所處環境的不同,而跟上調整的步伐。孩童身處如此浮動不穩定與時代脫節的成長環境,大人的要求又經常矛盾,再加上3C產品的氾濫,這絕非一個簡單的門診和幾顆藥丸可以處理的問題。不過,現況是資源貧瘠的醫療,正是如此簡化地在處理孩子的困境,也被這樣期待與要求。這已非純粹是一個孩子腦部構造異常的狀況,而是家庭、學校,甚至整個社會的問題,我們卻試圖使用藥物改變小孩,使其能配合環境的要求,快速解決大人的困擾。我們布下天羅地網,設計各種制度與檢核,戮力於「不要漏掉任何一個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童」。可是,我們能不能花更多的努力,在營造一個適合各種特質的孩子都能順性、適性學習與成長的環境?讓每一種特質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可以發揮的長處,看到自己的亮點?這樣才更符合講求接納包容多元並存的社會所展現的精神。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2-07 焦點.元氣新聞
「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星雲大師遺囑全文公開
【編註】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創辦人星雲法師2月5日圓寂,佛光山也在今(6日)清晨發布公告證實。星雲法師多年前在《人間福報》寫的「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一文,提及他一生信仰佛陀,「法界一切都是我的,但形相上的無常,一切都不是我的」,所留下的一切都將奉獻出去,被外界視為「遺囑」。以下為星雲法師《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全文。各位朋友、各位徒眾:先和各位道別,下面做一個真誠的告白,跟大家告假,謝謝。我一生,人家都以為我很有錢,事實上我以貧窮為職志。我童年家貧如洗,但我不感到我是貧苦的孩子,我心中覺得富有。到了老年,人家以為我很富有,擁有多少學校、文化、出版、基金會,但我卻覺得自己空無一物,因為那都是十方大眾的,不是我的。在世界上,我雖然建設了多少寺院,但我不想為自己建一房一舍,為自己添一桌一椅,我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佛教僧伽物品都是十方共有,哪裡有個人的呢?但在我的內心可又覺得世界都是我的。我一生,不曾使用辦公桌,也沒有自己的櫥櫃,雖然徒眾用心幫我設置,但我從來沒有用過。我一生,沒有上過幾次街,買過東西;一生沒有存款,我的所有一切都是大眾的、都是佛光山的,一切都歸於常住、社會,所有徒眾也應該學習「將此身心奉給佛教」,做一個隨緣的人生。我一生,人家都以為我聚眾有方,事實上我的內心非常孤寂,我沒有最喜歡的人,也沒有最厭惡的人。別人認為我有多少弟子、信徒,但我沒有把他們認為是我的,我只希望大家在佛教裡各有所歸。我沒有什麼個人物質上的分配,說哪一塊錢分給你們,哪一塊房舍土地分給你們,也沒有哪一個人拿什麼紀念品。你要,那麼多的書,隨便在哪裡都可以取得一本做為紀念;你不要,我有什麼良言好話也沒有用。我只有人間佛教供你們學習,只有道場供你們護持。我對大家也沒有何好、何壞,在常住都有制度,升級都有一定的標準,但世間法上總難以平衡,升級的依據:事業、學業、道業、功業,這裡面大小、高低、有無,看的標準各有不同,都與福德因緣有關。所以大家升級與否,不是我個人所能左右,這是我對所有的徒眾深深抱歉,我不能為你們仗義直言,做到圓滿。不過,你們也應該學習受委屈,宗務委員會決議你們的功績升降,出家道行,自有佛法評量,不在世法上來論長道短。今後,我所掛念的是徒眾的調職,佛光山它不是政府,但是單位多,又有調職制度,傳燈會竭盡所能安排適能適任,對於個人所長、想法縱有所差,大家都要忍耐。世間難以論平等,我們要把它創造成和平、美滿的人生,但也要看在哪個角度來論平等。未來如有不同意見,大家要依循《佛光山清規》,可以更改,但要經過大眾的同意。我一生,人家都以為我創業艱難,事實上我覺得非常簡易;因為集體創作,我只是眾中之一,做時全力以赴,結果自然隨緣。許多人以為我善於管理,事實上我只是懂得「無為而治」。感謝大家互助合作,除了戒律與法制之外,我們都沒有權力去管理別人。對於世間的一切,來了,並沒有覺得歡喜,去了,也沒有覺得可惜。總想,人生應該任性逍遙,隨緣自在,能夠與道相應、與法相契,就是最富有的人生。我一生,服膺於「給」的哲學,總是給人讚歎、給人滿願;我立下佛光人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因為我深知結緣的重要,心裡只想到處結緣、到處散播佛法種子。我立志興辦各種教育,因為從小我沒有進過正規的學校讀書,明白教育才能提升自我,改變氣質。我也發心著書立說,因為從佛陀那裡一脈相承的法水流長,我不能不把心裡的泉源用來供應世間。我這一生奉行「以退為進、以眾為我、以無為有、以空為樂」的人生觀,凡我出家弟子,都應本諸出離心,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生活要求簡樸,不要積聚。過去三衣一具、頭陀十八物、衣單兩斤半,這許多優良傳統,都合乎戒律,都應該深思熟記。佛光弟子不私自募緣,不私自請託,不私置產業,不私造飲食,不私收徒眾,不私蓄金錢,不私建道場,不私交信者,大家都能這樣做到,佛光山的法脈會更加光耀永遠。所謂「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社會,功德歸於信徒」,大家應該好好奉行。須知「佛道遍滿虛空,真理充塞法界」,法界一切都是我的,但形相上的無常,一切都不是我的,不要對世俗有太多留戀。人間佛教雖然不捨世間,但是「猶如木人看花鳥」,不要太多留意、太多分別。時時以眾為我,以教為命,在佛道上安身立命。凡我徒眾,擁有佛法就好,金錢、物質,儘量與人結緣,因為那是人間共有的財富。對於財務經濟,點滴歸公,我們每個人一切都是常住供應,不需紛爭,不要占有,只要大家正信辦道,生活應該不足掛慮。也希望徒眾不要為世間這種衣食住行太多的分心掛礙,此實不足道也。我希望常住淨財要用於十方,不要保留,這才是佛光山未來的平安之道。除了道糧需要以外,如果還有淨財,一律都布施文化、教育、慈善。佛光山取之十方、施之十方,我們要濟助急難,關心鰥寡孤獨,或隨緣做些施捨予貧困民眾。因為災難、貧苦是人間的不幸,急難救助,這是理所當然要給予一些助緣。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等土地以及所有的別分院道場,都不是國有的,也不是租借的,都是常住陸續以淨資購買。所有一切全為佛光山常住所有,沒有與人合股共業。沒有牽連,也沒有借貸,常住開山以來,從未向外借貸。對於那許多別分院道場都要好好輔導、整修,給予信徒方便。如果實在不能維持,得到宗委會、信徒的同意,把它結束,淨財集中到教育、文化、公益基金,私人不可分配。和佛教界、道友都不共金錢來往,要有來往就是布施,沒有償還,不可借貸,免除日後紛爭。我這一生信仰佛陀,以佛陀為我的導師,為我的道路。未來,大家在佛道的修學上,佛陀、十大弟子都是我們的榜樣,佛教的宗門祖師都是我們的模範。在佛法的弘傳上,世界各地的道場,要儘量給予本土化,請當地徒眾住持;我對人間佛教的所有言教,都要能傳達到家家戶戶,為人所接受。我一生,以弘揚人間佛教為職志,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有助於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苦,要視為我們增上緣的力量;無常,不是定型的,可以改變我們未來的一切,促進人生的美好。空,不是沒有,空是建設有的,要空了才有,我一生一無所有,不是真空生妙有嗎?我堅信人間佛教必然是未來人類世界的一道光明;說好話是真,做好事是善,存好心是美,讓三好運動的真善美要在社會裡生根。智就是般若,仁就是慈悲,勇就是菩提,要努力做到,讓戒定慧在我們的心裡成長,以實踐菩薩道做為我們人間的修行。人間佛教的本源發自於佛陀,現在已經成為普遍的氣候,所以佛光山、佛光會的發展,必定會成為佛教界一個正派的團體。但世間的人事各有所執,自古以來,在印度就有上座部、大眾部,傳到中國有八大宗派,在教義上實踐理念各有不同,無可厚非,但如果在人我是非上較量,那完全不能契合佛心。假如你們有心,為團結佛光僧信四眾,可以效法過去古德聖賢成立一個宗派;但所謂創宗立派,則是看後代行人的作為,如果後來的人對佛教有所貢獻,又眾望所歸,有個當代佛教的宗派來為佛教撐持,做擎天一柱,這也未嘗不可。對人間佛教弘法事業方法有所不滿意的,所謂「我執已除,法執難改」,要另立門戶,我們也要有雅量接受這種佛光的分燈法脈,只要對宗門沒有傷害,不要給予排擠,還是要給予包容。我們的理念不在於自我的成就,是在於佛法能夠傳承,不分男女老少。在「佛光大道」上,僧信四眾現在已有規模。佛光山的僧眾比丘、比丘尼要擔綱,佛光會的優婆塞、優婆夷也要出一些人才,有所發揮,彼此不容分散力量,凝聚共識,讓大家有團聚的向心力,使佛光會日日增上,俾使佛光普照、法水長流。對於佛光會會員在社會上合乎八正道精神意義的事業,都要鼓勵並且幫助他們發展。佛光會永遠為佛光山教團所屬,僧信和諧,不爭彼此,不必對立,等於空有是一體兩面。佛光山已經推行民主的制度,今後佛光山和佛光會的領導人,都按照常住的循序,不要有所爭論,要以大眾意見為歸。我倡導「平等」,深信男女、貧富都在平等之中,不可以有所歧視。眾生皆有佛性,情與無情,都能同圓種智,所以我從「人權的尊重」到「生權的提倡」,希望徹底落實「眾生平等」的精神。大家對山上的老樹、小花,要多多愛護,山下的村民、百姓,應該給予關懷;育幼院的兒童要多多鼓勵,精舍安養的老人要時常慰問,對開山的諸長老要給予尊重。我對兩岸視如一家,我對世界都如兄弟姐妹,我希望把美好的因緣留給人間,把佛法的情誼留給信者,把信心的種子留給自己,把無上的榮耀留給佛教大眾。但願普世大眾,都能信仰因緣果報,希望每位仁者,都能奉行慈悲喜捨,把一切的心意留在人間。人間佛教的事業:如辦大學、電台、報紙、編輯出版、雲水書車、養老育幼等,凡有利於社會公共事業的都應該交由教團擔當,給予支持,不可間斷;滴水坊要把「滴水之恩」做得更加美好。對於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有緣分,要常去禮拜。我對社會的文教、公益數數尊重,所以有一個公益信託教育基金,現在已有十餘億元,除了少數由信眾發心捐贈,全由過去的稿費和一筆字義賣所得。今後,山上的長老可以護持,也希望佛教人士或熱心公益者的遺產都可以參與進來,讓公益基金壯大,更能造福全民,成為國家社會的一股清流。像真善美傳播貢獻獎、三好校園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星雲教育獎等,其他再有項目,只要經濟許可,將來都可以設立。我們對於社會總要增加養分,這是每一個佛教徒不可以推卻的責任。在教育上,開支最浩繁的,就是常住辦的幾所大學、中學等;若有緣分,無條件的贈予有緣人管理,不可買賣;如果賣學校,對那些募款辦學的人怎麼交代?這對佛光山的名譽不好,會給人批評。對於協助佛光山文化教育發展的社團,如有興辦,應該量力補助,以使其有心人更加團結。如有良言建議,甚至批評,只要是善意的,也不要排拒,要以聞過則喜的雅量接受,我們總要接受大家的意見,他人才會更加擁護。我時常看到園藝組的徒眾們在那裡除草修花,看到環保組的同道們在那裡做資源回收分類,看到工程組的修繕、都監院的服務、大寮裡的典座,以及殿堂裡的香燈、殿主等,那種投入,任勞任怨,實在是山上成功的動力,我只有感動、感激。沒有大家的發心,何能有今日的佛光山?今後,對於客堂的接待,對於信徒的招呼,對於義工的參與,要有種種教育訓練,以使我們的教團更增臻完美。所以,集體創作的精神,要永遠的、無怨無悔的堅持下去,這是我一生的志願。因為誰都不能單獨存在,大家要互助互敬、共存共榮,那才是懂得佛法的核心精神,寧可以個人犧牲忍耐,不要讓常住和大眾受到損失。我的鄉親前輩唐朝鑑真大師,經過多少磨難到達日本弘法傳播文化,在七十五高齡,自知歸鄉無望,他寫下遺偈:「山川異域,日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在人生的生命之流裡,如同大江東去,終會有再回來的一日,人的生命一期圓滿,還會有另一期生命的開始。人類不能獨居於世間,生活需要士農工商的供應,生存需要地水火風的助緣;大自然裡,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的生命,大家要愛惜我們所居住的地球,要幫助地球上的一切眾生,因為他們都是曾經給我、助我的人,對我們都有恩惠。我們大家都生活在因緣裡,要彼此相依相助。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生沒有帶來,死也沒有帶去」,回顧自己這一生,我不知道曾為人間帶來什麼?但我帶走了人間多少的歡喜、多少的善緣。我難以忘記多少信徒對我的喜捨、對我的護持、多少同門的祝福,我也難以忘記刻骨銘心的助緣。我這一生所受到的佛恩、友誼,真是無比浩蕩,我應該在人間活得很有價值。我願生生世世為佛陀奉獻,為大眾服務,以此上報四重恩。現在,我雖然帶走了你們對我的尊重,帶走了你們給我的緣分,帶走了你們對我的關懷,帶走了你們與我的情誼,未來我會加倍補償你們。我一生所發表過的言論,如:「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又如傳法說偈:「佛光菩提種,遍灑五大洲,開花結果時,光照寰宇周」,希望大家都能謹記、實踐。所謂「有佛法就有辦法」,凡我信者,要實踐慈悲、喜捨、結緣、報恩、和諧、正派、服務、正常、誠信、忍耐、公平、正義、發心、行佛……這些都是佛法,能夠實踐,你就會有辦法。我一生雖然遭逢大時代的種種考驗,但我感到人生非常幸福,我享受苦難、貧窮、奮鬥、空無;我體會「四大皆有」,我感覺人生「花開四季」,佛陀、信徒給我的太多了。雖然出家,注定要犧牲享受,但其實吾人也享受了犧牲的妙樂,我覺得在佛法裡的禪悅法喜,就已享受不盡了。對於人生的最後,我沒有舍利子,各種繁文縟節一概全免,只要寫上簡單幾個字,或是有心對我懷念者,可以唱誦「人間音緣」的佛曲。如果大家心中有人間佛教,時時奉行人間佛教,我想,這就是對我最好的懷念,也是我所衷心期盼。最後我所掛念的,除了信眾的幸福安樂,要重視世界各地辦的大學,這是我們的根本;山上的大眾,尤其叢林學院的師生,他們未來都是未來佛光山菩提種子,要他們健全、發心,人間佛教才能長久與天地同在,與大眾共存。法幢不容傾倒,慧燈不可熄滅,期願大家未來都能在人間佛教的大道上繼續精進,大家相互勉勵,共同為教珍重。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於佛光山開山寮(本文於二○一三年完稿)
-
2022-06-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陳時中淡出記者會為選舉? 莊人祥:指揮官都有參加各項會議
指揮中心今天下午舉行防疫記者會,但由發言人莊人祥對外說明;對於指揮官陳時中未出席,指揮中心上午回應表示,自今日起,有重大政策部長才會主持記者會,外界揣測恐是要為選舉準備。對此,發言人莊人祥澄清表示,陳時中因為疫情穩定下降,加上衛福部還有許多業務待處理而未參加記者會,但仍如常在指揮中心參加會議,並沒有鬆懈指揮官的任務。陳時中6月12日染疫後神隱12日,儘管隔離期滿都未現身,僅上周五出現一天後又再度消失。而對於陳時中未出席,指揮中心上午回應表示,自今日起,有重大政策部長才會主持記者會,每周也沒有固定那天主持,由發言人莊人祥主持記者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疫情。不過,莊人祥記者會中未等記者詢問,便馬上澄清表示,指揮官因為疫情穩定下降,加上衛福部還有許多業務要處理,沒參加記者會。但仍如常在指揮中心參加各項會議,記者會前也會主持會議,沒有鬆懈指揮官的任務。針對指揮中心格項會議中陳時中是否曾透露交棒訊息,莊人祥也表示,指揮中心業務中都沒有相關訊息。而指揮中心一級開設指揮官由院長指派,但記者會並沒有規定一定要指揮官主持,所以沒有所謂降級的考量。但據悉英系已為陳時中物色了競選辦公室地點,打算租在台北市長安東路一段,和「小英教育基金會」同一棟大樓。
-
2022-06-03 養生.家庭婚姻
老公每月上繳7萬月薪養一家3口 !質疑妻:為何每個月一毛錢都沒存?
日常生活,每一樣都離不開錢。有了孩子之後,基本消費更是無底洞,從懷孕那刻就開始了,產檢、醫療、雙薪家庭的保母費、教育基金、奶粉、尿布……7萬月薪能抵得過「生活的雞零狗碎」嗎?「生活就是雞零狗碎,而不是遊戲世界。」〈三十而已〉中的經典台詞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日前女主播劉芯彤在臉書分享好友的婚姻,透露閨密剛生了兒子,目前是全職家庭主婦,一家三口的開銷都靠老公的7萬月薪,其中1萬元還是老公的零用金,卻依舊被先生質疑:「為甚麼每個月交給你7萬,卻一毛錢都存不下來。」妻子感到相當委屈。對於金錢太計較,日子真的很難過。劉芯彤直言,老公把薪水上繳給老婆,外人看了可能很羨慕女生嫁了一個好丈夫,其實這些都是美麗的陷阱。7萬扣掉老公的1萬零用金、另外還有房貸2萬、車貸1萬、水、電、瓦斯、管理、網路、有線電視等再扣除1萬,總體算下來,能自由應用的只剩2萬。許多長輩都說:「孩子會帶財,生出來就自然會長大。」但事實狀況是養一個孩子需要極大花費,剛出生的孩子,光是尿布、奶粉基本的花費就相當驚人,再加上老公的親友三不五時就有人結婚,還要包紅包。7萬看似很多,但也抵不過生活的雞零狗碎。生活的本質就是千難萬難還有更難每次花到見底,妻子只能靠娘家每個月塞錢補貼家用,劉芯彤不滿的表示,很多男人都不曾認真算過一個家庭的開銷到底有多大,只會覺得自己上繳薪水就是天大的恩惠,然後把問題都推給女人不會管錢,以為自己的錢很大好用。更是直言不諱的說:「你領的是台幣不是美金。」財務大臣看似很重要的職位,卻是吃力不討好。因為身邊有前車之鑑,劉芯彤坦言自己和先生除了房貸一人一半之外,其他開銷也都是各管各的。她建議人妻們在接下家中財務大臣的重擔之前,先算清楚薪水是否能和開銷打平,以免哪天財務赤字,還會被唸理財觀念不佳、被質疑是不是亂花錢,那樣可能就傷了夫妻感情。「生活的本質就是千難萬難,之後還有更難。」「女人不管在甚麼狀況下,都該擁有夢想的權利。」劉芯彤提醒女人不管如何都該要有份工作,因為不會背叛你的,只有自己。※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老公上繳7萬月薪養一家3口 夫:為何每個月一毛錢都沒存※更多文章請見媽媽寶寶,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4-16 新聞.元氣新聞
感恩連倚南教授,對東部復健醫學與慈濟醫學教育的貢獻與奉獻!
二○二二年四月十一日,臺灣復健醫學之父連倚南教授去世,享壽八十八歲。花蓮慈濟醫院非常感恩連倚南教授對於東部復健醫學的開創與付出,以及對於慈濟醫學教育的投入與無私的傳承。林欣榮院長指出,從一九八六年花蓮慈濟醫院啟業,連倚南教授就固定前來協助,除了看門診,創立復健科,也指導住院醫師,慈濟大學成立後,也開始教導醫學生,轉眼三十五年過去,即使到去年罹癌的初期仍持續不斷,直到因病治療、體力不繼才不得不停止。花蓮慈濟醫院復健科於一九八七年七月成立,在連教授的指導與教學之下,梁忠詔主任從一位小醫師成長為大教授,復健科成長擴編為復健醫學部,學生們也開枝散葉,遍布各家慈濟醫院及臺灣各地的醫院。而花蓮慈濟醫院復健科為了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與復健,成立了「兒童發展復健中心」,且促成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的成立,積極深耕花東地區,家長們不再需要於各科診間來回奔波,梁忠詔主任因此在二○一五年獲早療領域最高榮譽的第十屆早療棕櫚獎肯定,他也歸功於連教授的指導與身教。梁忠詔主任說:「我們慈濟醫院的復健部能夠成長,都是在連教授的指導之下。而連教授二○○○年自臺大退休後,就來慈濟專任,對我們的付出更加的多。」「而且,連教授是復健醫學的實踐者,師母中風三十多年,但教授只要參加各學會活動,甚至到國外參加醫學會,都會帶師母去,因為他已經力行為師母把復健失能的狀況降到最低。」連教授自臺大退休後,仍然沒有休息,除了教學,成立連倚南教授復健醫學教育基金會,也投入長照領域如長照中心、安養機構等各職類人員的教學與指導,為臺灣的長照2.0服務盡心力。深刻了解連教授對於醫療那一分奉獻的心,梁忠詔主任也以連教授的精神為典範,這也是他身為學生該做的事,將連教授臨床與教學的精神傳承下去。現任復健醫學部副主任的洪裕州醫師,是慈濟大學醫學系第二屆,他從二○○一年大學六年級時就上過連倚南教授的大堂課,住院醫師階段選擇復健科,從此跟在連教授身邊學習,算算已經二十年了。洪醫師說:「連教授的行程,就是早上十點到十二點病房回診,中午一起用餐,下午一點到兩點專題討論會,下午兩點到五點是教授的門診教學時間。這是教授這每個星期五的行程,二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洪醫師說,即使是交通工具中斷,還是會接到連教授的電話:「洪醫師啊,我現在在機場,沒辦法過來了!」家住臺北的教授一定要到了火車站或機場,親自確定火車不開、飛機不飛,才會取消來到花蓮的行程,「不然對他來說,沒有『取消』這件事情。」而在洪裕洲醫師的眼裡,連教授的教學熱情不是只對慈濟的醫師,而是對臺灣所有的醫師都一樣,他認為證嚴上人對於慈濟的日以繼夜投入是一種典範,連教授對於復健醫學也是同樣的精神,教授是令人尊敬的醫學典範。洪裕洲醫師感傷的說,教授的病房教學,循循善誘;中午和教授一起用餐時,天南地北的聊臺灣醫界,動物植物……。下午門診教學,還曾看教授與雙眼接近失明的患者亦步亦趨的跳舞。今後,他和學弟學妹再也看不到教授的身影了。二○二一年十月二十七日,連倚南教授在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梁忠詔主任及一群學生的陪伴下,特地前往靜思精舍與證嚴法師會面,身上還背著化療儀器、且高劑量治療中的連教授表示,如果他的腫瘤控制得下來,一定會再來慈濟奉獻,如果沒辦法,這一天就是與證嚴法師最後的道別了。證嚴法師非常不捨,開示時指出,很感恩連教授在慈濟醫院啟業最艱難的時候,即以行動相信他、支持慈濟醫院,對慈濟醫療及醫學教育一心一意的付出,三十多年過去了,還是那樣的真誠,也祝福連教授。連倚南教授是臺灣復健醫學的先趨者、領路者,一生為復健醫學奉獻,林欣榮院長指出,連教授對花蓮慈濟醫院的貢獻與奉獻,將永遠存在花蓮慈濟醫院全體同仁的心中,他謹代表全院同仁對連教授致上無限的感恩與祝福。
-
2022-01-10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活躍好學滿分 健康明顯偏低
上網填寫「退休準備指標2.0」加強版,測出結果是77分,在退休五項核心能力中,社會連結、自在獨立及活躍好學滿分100分,財務85分,健康56.5,我是安老族,很慶幸測試退休力是動物之王「獅子」。去年大部分時間宅在家,還是想辦法學習,與朋友互動,參加了塔羅牌班、手機拍攝剪輯及YouTuber班,自拍影片及剪輯,成立自己的YouTube平台。九月至台東Longstay二個月,學習烹煮咖啡、原住民餐、製作裝置藝術及導覽等課程,遊遍台東景點、吃遍美食,結交許多新朋友。退休後工作不再以賺錢為目的,以做公益為主,在非營利國際組織Servas、任林教育基金會及台灣路竹醫療和平會擔任志工。發展人文交流的自助旅行及寫作,常演講分享經驗,進而成立社團,在國內推廣孝親餐及孝親旅行,疫後將至國外進行文化、廚藝交流及義診。開創了退休後的第三人生。目前財務部分,缺少長期看護保險、預防醫療照護諮商及善終安排,因此要加保長照保險及預立醫療決定。健康分數明顯偏低,因疫情嚴峻,限制外出,運動量不足,又因腰椎舊疾,只能在床上做復健運動,體重過重,健康亮紅燈,於是重新擬定健康計畫,每日散步及瑜伽運動,飲食減糖,維持正常體重,才能繼續保持王者獅子的退休力。●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1-12-07 新聞.杏林.診間
復健醫學之父生前告別式 獲頒一等獎章
「台灣復健醫學之父」連倚南教授四月時被診斷罹患胃癌第四期,11月被判定只剩一個月壽命。因此,11月27日復健科醫師及物理、職能、語言等復健相關科系200人齊聚一堂,為他舉辦「感恩連連再敘復健情」感恩餐會。當天連倚南獲衛福部長陳時中頒衛福部一等獎章外,副總統賴清德也錄製影片參與。推動復健醫學 無役不與在復健尚未成為專科的五○年代,連倚南堪稱是台灣復健醫學的拓荒者,從內科轉任復健科,培訓復健醫療團隊所需專業人才,現在復健科及物理治療領域的許多專業人員和學者,不論直接或間接,可說都是他的學生。台灣復健醫學相關事務,連倚南都無役不與、積極推動,不僅參與第一代殘障手冊的起草,2000年退休後更成立「連倚南教授復健醫學教育基金會」,提供獎助學金讓各國醫師能來台灣學習復健。教導嚴格 賴清德忘不了畢業於台大復健醫學系的賴清德表示,永遠記得在復健醫學系時連教授孜孜不倦、嚴格的教導,尤其連倚南對復健醫學的見解,「醫學為生命增添歲月,復健為歲月增添生命」,更是深植在他的心中。復健醫學會理事長李紹誠表示,自己雖非直接受教於連倚南,但因擔任復健醫學會理事長,長期在連的身邊觀察,對其不遺餘力地推動復健醫學深感欽佩。故舊學生敘舊 200人趕來李紹誠說,聽到連教授生病的消息很難過、不捨,但這場活動沒有用「生前告別式」這五個字,因為連倚南喜歡熱鬧,便用辦派對的形式,讓大家能讓好好敘敘舊,大約200人出席,很多人還直接從南部上來。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王子娟表示,台大復健醫學系是連倚南教授成立的,因此在兩周內就邀集這麼多人參與活動,現在在復健科及物理治療領域的許多專業人員和學者,都是他的學生。「連教授是很有能量的人,他教書教得很好。」王子娟說,這不止於課堂教學,也包括在臨床教學時,連教授準備隨堂考,學生要是回答的不對,他會立即糾正,相當嚴格,學生壓力都很大,但是收穫也很大。李紹誠說,從連身上看見對生命的態度及對專業的執著,雖然籌辦時間緊湊,但能「剛好在這時間點、在這個位子幫忙辦這件事,就一個字『值!』」李紹誠表示,這場餐會雖是「生前告別式」,但當天連倚南仍心心念念著復健醫學未竟之事,並說「若自己是一匹千里馬,就只是一匹;若能養千匹馬,就能帶動更多更多馬。」期盼連能活得更久、更好,繼續帶領復健醫學。
-
2021-10-03 寵物.寵物故事
充分運動與陪伴/收養退休導盲犬 「是我人生最棒決定之一」
給狗狗的真心話上班族陳小姐:親愛的狗狗,分享我每天的喜怒哀樂,我也想為你做點什麼。原來,陪你散步、陪你運動,是我們最幸福的時光,也是守護你一生健康最好的方式之一。許多人對於導盲犬與人類深刻情感的印象,來自電影「再見了,可魯!」。可魯在退役之後,回到小時候的寄養家庭終老,電影完整呈現導盲犬的一生。現實中的導盲犬退役後的生活,也同樣需要主人充分的陪伴,適當運動、預防髖關節退化,維持良好生活品質。每隻狗狗,都是伴你一生的工作犬,如何好好照顧牠?「收養退休導盲犬安卡,是我人生最棒決定之一。」提提研創辦人李昆霖說,才養一個多月,八歲的安卡已經變成媽媽的金孫,為了陪狗狗散步,她願意出門走走,不再唉聲嘆氣,家裡充滿愛的能量。安卡到來,變成可愛的「金孫」,鼓舞了情緒低潮的媽媽。李昆霖表示,「許多民眾不知道導盲犬是可以收養的。」幾個月前,他至台灣導盲犬協會申請導盲犬寄養家庭,這才瞭解除了八至十歲退休導盲犬,或年紀輕、培訓失敗的狗狗也可領養。 李昆霖說,孩子很小就希望可以養一隻導盲幼犬,但申請之後,才知難度真的很高,需通過層層考核,指導人員親自家訪,觀察環境、飼主生活態度、過往養毛小孩經驗,並評估是否有足夠時間陪伴狗狗。安卡(Anca)是退役的導盲犬,原本已經找到收養家庭,卻因可能導致幼兒過敏而被退養。李昆霖表示,安卡第一次到家裡時,相當穩定,乖乖地坐著,不怕生,也不躁動,適合正處於情緒低潮的媽媽收養。想散步尿尿都能用肢體表達,智商之高超乎想像。養過一、二十隻狗的李昆霖表示,安卡是他看過最聰明的狗,不管是想散步、尿尿、吃東西,都能透過肢體清楚地表達意思,智商之高,超乎想像,「不覺得養一隻狗,而是養了一個小朋友。」 最重要的是個性夠穩定,在家裡從來不吠叫,安靜乖巧,完全收服了李媽媽的心,把牠當成另一個金孫,視為小孩來教養,生活作息必須有紀律,這也讓她因為溜狗而願意外出,與人互動。大狗老化髖關節易退化,須適當運動避免肌肉萎縮。如何幫退休的導盲犬找到一個可以安享天年的家,是一大挑戰,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教育推廣組主任彭筱涵表示,一般導盲犬約在十歲時退休,想認養的人一聽到狗狗已經十歲,未來可能必須面對龐大的醫療費用,就興趣缺缺。養狗經驗豐富的李昆霖建議,民眾在收養退休導盲犬或到動物之家領養狗狗前,都必須謹慎評估自己是否適合養狗,包括自身經濟狀況、家人能否接受、居家環境適不適合,以及是否有足夠時間陪伴狗狗。他也提醒,因為黃金獵犬、拉布拉多都屬於大狗,老化之後髖關節容易退化,行動不便,除了醫療費用,還可能還得抱上抱下,自己要有足夠體能。不管大型犬或小型犬,每天都需要適當的運動散步,尤其大型犬髖關節容易出問題,如果缺乏足夠運動,容易讓關節周圍的肌肉萎縮。認養老犬雖然需要付出更多心力照顧,但退休導盲犬個性沉穩溫和,整天開心地笑著,帶給他們一家人很多溫暖,可說是最佳陪伴犬。李昆霖說,「收養安卡是上天送給我們家最棒的禮物。」狗狗乖巧懂事,喜歡撒嬌,對其他動物有著超高的包容性,連貓咪搶吃狗食,也不會生氣,就傻呼呼地站在旁邊看著,超級可愛。導盲犬養成內政部登記,全國約有六萬多名視障者,以國際導盲犬聯盟的理想比例1:100估算,台灣至少需要600隻導盲犬,但因養成訓練相當困難,數量遠低於實際需求。 彭筱涵說,訓練導盲犬,專業且複雜,且成功率並不高。挑選品種後,成功配種的幼犬必須在二至四個月至寄養家庭生活,學習社會化生活,適應各種環境。 一歲至一歲半時,回到訓練中心由訓練師接手,八至十二個月才能結訓。之後則是共同訓練階段,安排導盲犬與視障者共同生活,由指導員指導如何照顧導盲犬,並與導盲犬培養感情,接下來再安排一至三個月不等共同訓練,如果兩方都適應良好,才算是成功圓滿。
-
2021-06-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陳時中:郭董購疫苗 情勢困難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有意願協助外購疫苗但至今卡關。衛福部長陳時中昨(17)日表示,目前公私協力一起努力,但礙於國際現貨不穩定,且大疫苗廠都跟國家往來,情勢仍非常困難。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積極爭取採購國外疫苗捐贈,昨日他在臉書發布三點聲明,指出永齡基金會向衛福部申請疫苗專案輸入一事,目前正按計劃進行中,深知國人的殷殷期盼,必將全力以赴,文章還附上「覺得充滿希望」的感受,文章貼出短短不到12小時,目前已累積10萬人次按讚分享。不過在該篇po文底下,出現郭台銘與永齡基金會執行長劉宥彤的留言對話,似乎透露了一些玄機。劉宥彤留言:「就像是看見隧道哪一端的光,但行進間忽隱忽現,要如何面對呢?」郭台銘妙回:「是不是出口,走下去才知道」。郭台銘透過鴻海教育基金會、永齡基金會在6月初向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遞交採購輝瑞BNT的新冠肺炎疫苗申請資料,但仍缺原廠授權文件,申請進度、能否順利進口疫苗引發關注。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先前表示,疫苗買賣需有原廠授權書。對此,郭台銘昨日凌晨在臉書發文,他指出,永齡基金會向衛福部申請疫苗專案輸入一事,目前正按計畫進行中,深知國人的殷殷期盼,必將全力以赴。有立委昨日提及郭董採購疫苗措施與時程,衛福部長陳時中回應,政府會盡量公私協力,但這都很困難,因為國際上疫苗供貨與時程不穩定,而且大疫苗廠還是主要跟國家往來,如何合作需密切討論。立法院長游錫堃昨日召集朝野黨團協商紓困4.0特別預算案,國民黨立委翁重鈞詢問,外界關切郭台銘有意採購疫苗一事。陳時中回應,當前買疫苗非常困難,感謝民間團體還有郭台銘協力,目前公私協力一起努力,但不管如何,都非常困難。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也說,現在政府都全力配合,「人家送你,你不會說什麼時候送我,沒有這種道理」。
-
2021-06-15 養生.人生智慧
別勸臨終者「放下」!關懷師陳怡如向臨終病人學到的3件事
編按:安寧病房、癌症病房、安寧療護的體制下,關懷師的角色是陪伴臨終病人得到心靈的安適,也提供家屬哀傷撫慰。全人關懷師陳怡如與《50+》分享,人在生命末期時有哪些擔憂?而她從臨終病人們身上學到的生命最後一課,又是什麼?遲早有一天,我們不得不面對臨終和死亡的議題,人生最後的旅程又該如何圓滿?「如果生命只剩不到一年,你最想要做的事是什麼?」在一場關於靈性關懷的分享會,全人關懷師陳怡如在談笑之間和民眾談論死亡。現場有人舉手說要和吵架的家人和好,有人則想要一路玩到掛,陳怡如回答他們:「那不用等到最後一年,現在就可以去做啊!我們要隨時看到生命的終點,才不會有來不及的遺憾。」關懷師陪伴臨終病人安頓心靈 也關照家屬哀傷「關懷師」這名詞似乎很陌生,卻可能在每個人生命最後時刻出現。出沒安寧病房探訪臨終病人與家屬、或到社區協助病家的陳怡如,這樣形容關懷師:「我們有時像是病人的心靈導師,給予靈性上的撫慰與關心,但不會教病人應該怎麼做;有時則是一個求知慾旺盛的學生,渴望去認識、了解病人,讓病人教你生命是怎麼一回事?面對死亡有什麼樣的心情?有時只是個陪伴者,和臨終者併肩同行、互相扶持走完人生最後的一哩路。」喜歡與人建立深刻的關係,初出社會擔任護理師時,陳怡如選擇到安寧病房服務。「當時我常無法了解病人的真正需求。例如病人抱怨睡不好,請醫師開安眠藥後狀況還是一樣,後來才知道,病人是靈性的議題,因為隔壁病床一星期換了3個人,病人擔心不知什麼時候會輪到自己要被送走而感到不安。」想更全面理解、協助病人得到身心靈的安適,陳怡如遠赴英國念緩和醫療,回國後在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擔任全人關懷師,除了醫院,她也走入社區幫助重症病人的靈性關懷和家屬的哀傷撫慰。碰觸死亡議題,這份工作應該很高壓吧?陳怡如卻笑說不會,「因為臨終病人的情緒和內心很真實,他們沒有力氣與時間戴上面具客套與偽裝,讓我得以看見並學習到每個人獨特的樣貌與生命故事。」別勸臨終者「放下」 讓他來教你生命最後一課臨終病人不只是要面對死亡這個大難題,還有更多複雜的靈性需求,需要透過關懷師的協助,重新找到生命最後的安適。像是臨終者常會面對「心事無人知」的孤單感,心中常吶喊:「為什麼生病的人是我?」或者面對家屬的關心反而暴怒:「你又不是我,怎麼可能懂我的感受!」這些都是因為人生意義、價值觀和希望因為面臨死亡,受到劇烈的動搖的情緒反應。然而,家屬或親友常勸病人說「要放下」,但聽在臨終者的耳裡反而更沉重、更生氣,「跟病人說要加油或是要放下,其實不太能同理他的心情,或間接表達了彷彿他的『放不下』和『罣礙』都是不對的。」不妨直接表示:「其實我不懂,但我很想了解……」讓他來教你生命的最後一課。身為關懷師,陳怡如會像個偵探一樣抽絲剝繭,面對病人放不下的執著,她會試著去找到原因,例如:「放不下孩子,是擔心經濟問題?還是煩惱孩子結婚時,沒有人可以牽著他的手走進禮堂?又或是希望孩子悲傷難過時,有一個母性的角色可以陪伴他?」釐清後,再進一步協助病人處理懸在心上的『放不下』。重新找到意義感 你的存在本來就值得青睞除了不被理解的孤單,臨終病人也容易覺得自己沒有用、拖累家人,或認為現在就只是在等死。如何去幫助他們找到意義感也很重要。陳怡如提及曾照顧的一位主婦,生病後無法再操持家務,先生則是工作、家庭和醫院三頭燒,小孩下課後又要到醫院照顧她,便自認是家裡的累贅。陳怡如沒有直接跟這位母親說她的重要性,要她往好處想;反而讓女兒了解媽媽的沮喪後,協助女兒回饋給生病的母親:女兒說自己其實很喜歡來醫院陪媽媽,很珍惜這樣的時光,因為以前在家時媽媽都忙著家務,現在可以坐在床邊聊天談心,好像回到小時候說床邊故事的感覺。「對孩子來說,母親的角色不見得是要為家庭做些什麼,母親的臨在是更重要的。孩子現在更珍惜和母親一起分享生活中酸甜苦辣的時光,病人也重新找回生命存在的價值。」生命末期不是等待 試著找出當下的希望有時遇到久病纏身或癌症轉移復發,病人可能會失去活下去的動力而陷入絕望。關懷師就像是陪伴者,在他覺得受夠了、走不下去的時候,陪在他身邊,讓他看到生命的豐碩,與死亡前的一絲曙光。像是探詢病人有沒有什麼事是原本期待痊癒後想做的?有哪些過去一直想做還沒做的事?「有的人可能一輩子就是工作賺錢,這時反而是最好的時機,幫助他重新探索生命的意義,或藉由生命回顧來肯定自我價值,找出當下的希望。」像陳怡如關懷的病友Q-May直腸癌轉移到肝、骨頭,在意識到生命有限下,她列出每一年想做的事情,「她5年內完成的心願,比別人20、30年做的事還要多!」家人如何開口談死?一起痛哭面對,比分別哭泣好怎麼開口談死亡,也是病人與家屬經常遇到的課題。「家人明知道病人狀況不好,但就是無法對病人說出口;病人看到家人不提,也不知從何開口,只好雙方都故作堅強又假裝沒事。但避免談論死亡,就沒有機會可以好好告別。」陳怡如認為,寧可抱在一起痛哭,總比各自在病房內外哭泣好。不過直接談,還是要有技巧。「談論死亡,不是愉快的經驗,但可把它變成較輕鬆的生活對話。」她舉例,多數老人家不喜歡談死亡,不妨聊聊彼此喜歡唱什麼歌,有沒有哪首歌是和另一半以前常會一起唱的,或是想要唱給對方聽的,要不要選幾首歌,離開時在告別式可以播放?又或是跟病人聊聊自己參加過很感人的告別式,裡面有哪些巧思和設計等等,讓談論死亡溫馨又不彆扭。一個人臨終 有賴其他人給予陪伴與尊嚴無論已婚未婚、有無子嗣,任何人都可能面臨「一個人死去」的情境。一個人臨終,關懷師如何維持他們心的安適?陳怡如曾照顧過一位奶奶,先生已過世十幾年了也沒有小孩,原本是個性獨立堅強的女強人,因為罹癌失智有時會變得很依賴和撒嬌,「當生命快到終點時,奶奶也顯得更加恐慌不安、需要人陪,常緊緊握著我的手不放。」「獨身的人因為沒有期待家人陪伴,所以你給予的所有關心與陪伴,對他都是一份天降的驚喜和禮物,會很珍惜和感激。」陳怡如也表示,獨身的人因為長期靠自己,會較有主見,如何維持他們的尊嚴,和讓他們盡可能掌控自己生命、醫療的主導權等,也很重要。「就像平時很可愛的奶奶,遇到換藥和洗澡時就會像變了人似地極力反抗,甚至會咬人。這時不能硬碰硬,換個方式用奶奶最喜歡的布丁、果凍哄她讓她轉移注意力,再一邊換藥,也能為她保留尊嚴。」從死亡看見生命的意義!向臨終病人學到的3件事陳怡如常認為,病人是她的鏡子,讓她看見自己的不足。「我也會有刻板印象啊,像以前認為高知識份子就一定有很多龜毛的醫療要求,或是有錢人就會頤指氣使,但每個人的個性都必須深入理解,千萬不要以先入為主的觀念,去評斷一個人的好壞。」把自己當成學生,從臨終病人身上學到生命的意義,也讓她更加認識自己。她學到第一件事就是名利都是虛幻,只有關係才是真實的。她回憶,當護理師時有次上大夜班,有位曾是大老闆的男病人請她協助上廁所,「當我幫他擦屁股時,他沮喪哭訴,自己有權有勢,孩子不是教授、就是醫生,可是當他需要有人幫忙時,還要麻煩一位不認識的女孩,讓他覺得很丟臉、很孤單無助。」相反的,陳怡如也照顧過一位主婦老奶奶,病榻前總是有兒孫陪伴,女兒還休假半年從國外飛回台灣陪她。「情感的連結,是錢跟權力都買不來的。讓我很年輕時就知道要放下無謂的追求,把重要的關係放在第一位。」第二件學到事是:道愛、道謝、道歉、道別都要及時。台灣人平均壽命80.9歲,很多人會覺得還有很長的時間可以活,陳怡如卻說,千萬不要這麼想!「在安寧病房有愈來愈多是40、50歲、甚至30幾歲的人,疾病和意外何時會來不知道,所以想過什麼生活、做什麼事不要等,要隨時有離開的準備。」她自己每隔一段時間也會自我反省:「如果我現在就走了,我會有什麼遺憾?如果還有,就趕快去做。」「先生都說我是卡片王,因為我常寫卡片給想要感謝的人。有病人離開了,我也會寫一篇與他有關的文章,或是寫一首詩作為紀念。有時和很熟的閨蜜說謝謝,還會被嫌棄:『幹嘛那麼見外!』,我就會笑說:『拜託!道謝、道愛、道歉、道別都要及時。』」最後一件事是,死亡讓她看見生命的豐盛。總是點亮他人生命的火光,陪伴尋找生命的意義,向來樂觀的陳怡如前年也經歷過低潮。「一個多月內走了4個病人,因為交流很深,就像朋友一樣,那時就覺得快撐不住了,一直質問上蒼:『為何生命的本質那麼痛苦』,那段時間過得非常沒有生命力,工作完回到家就好像回到自己的棺材裡面躺著,一動也不動。」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陳怡如接納了自己也會有陰暗面,「我體悟到人其實不用像太陽一直發光,反而要像月亮,接受自己也是有陰晴圓缺,這才自然、也才像是生命,有四季更替,有開始、有結束。因為有生命各個階段不同的模樣與故事,才能成就生命的豐盛。」在接觸臨終病人的經驗,讓她看見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我很感謝我所照顧過、陪伴過的每一位病人和家屬,因為他們用生命教導了我要如何活。」或許所謂圓滿,就是不管何時告別,都能沒有遺憾地揮手轉身吧。原文:臨終者教我生命最重要的事!關懷師陳怡如:意外隨時會來,想做什麼不要等
-
2021-06-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買疫苗缺原廠授權書?郭台銘辦公室回應了
郭台銘辦公室今(2)日表示,關於媒體詢問買疫苗的相關授權書一事,等釐清資訊再向外界回應。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永齡基金會委託台康提出申請,資料算是比較完全,但目前沒有看到原廠授權書,會協助他們辦理。陳時中說,要求疫苗原廠授權書,主要是代表原廠有東西要賣給人家。鴻海公司與永齡基金會對於專案申請疫苗進口一事,已完成主管機關所需八項內容,備齊公文與文件,並在6月1日中午向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遞件完成,永齡基金會由創辦人郭台銘夫人曾馨瑩,鴻海公司由鴻海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汪用和代表,共同遞件,食藥署署長吳秀梅代表主管機關受理。曾馨瑩表示:「責任重大,完成交件程序,希望政府能聽見人民的心聲。」
-
2021-06-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稱郭董疫苗「快到期」遭轟 李秉穎晚間改口:誤會一場
本土新冠疫情爆發,三周就造成七千多人確診,全民企盼疫苗快點抵台「解救蒼生」,因此民間團體、企業也表達願意透過管道,協助購買疫苗。其中郭台銘的夫人曾馨瑩,已以永齡基金會的名義於中午向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遞件完成。但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委員李秉穎卻指稱「聽說這批疫苗快過期了」,引發永齡基金會執行長劉宥彤反彈。晚間李秉穎則表示,「誤會一場」,自己並不知道郭台銘是買什麼疫苗,更不可能知道快要過期。只是提醒疫苗抵台還需要經過約兩周的封緘檢驗時間,「要注意」。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辦公室今天下午宣布,已備齊公文與文件,中午由永齡基金會由創辦人郭台銘夫人曾馨瑩女士及鴻海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汪用和,向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遞件完成,並食藥署署長吳秀梅代表受理。但李秉穎今在周玉蔻主持的廣播節目,針對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從德國空運500萬劑BNT疫苗回應,「聽說那批疫苗已經快要到期」,如果要進來台灣,再經過藥證、封緘,有效期可能就到了,是否來得及接種,都要納入考量。此說法引起永齡基金會執行長劉宥彤在臉書提出四點反擊。她表示,創辦人(郭台銘)的七點聲明中,立場是不論何種疫苗,都是在和時間賽跑,都應該盡可能爭取努力。而早上李醫生發言時,文件都還沒送到主管機關,就提前「聽說研判」,這樣真的是負責任的態度?她更質疑,「聽説」這種字眼是聽誰說,李秉穎如果是以政府立場發言,「恰當嗎?」
-
2021-06-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各界熱血助疫苗? 陳時中:張亞中只來一個影本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辦公室稍早宣布,已備齊公文與文件,中午由永齡基金會由創辦人郭台銘夫人曾馨瑩女士及鴻海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汪用和,向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遞件完成,食藥署署長吳秀梅代表受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謝謝郭台銘先生非常積極辦理這事情,「熱心公益朋友們,趕快具體提出方案,我們才能進行」。我國疫苗進口速度緩慢,目前包括AZ和莫德納疫苗抵台僅約80多萬劑,因此許多民間團體和企業紛紛跳出來表示願意幫忙洽購疫苗。但昨天陳時中表示,「媒體報導的有10個沒來」。對於民間團體遞案進度,陳時中表示,指揮中心成立期間,疫苗不管徵用或買的,都由中央統籌調配;各方要購買的情形,以永寧基金會送出案子就很具體,指揮中心可以開始審查或協助。他說,謝謝郭台銘先生非常積極辦理這事情,中午相關資料已送食藥署,指揮中心也已收到;會整理相關資料再聯繫;至於張亞中先生則是沒有相關的文件,只有一個影本。副指揮官陳宗彥補充表示,「一直到昨天晚上,張先生才來一個文,一個北京兩岸東方文化中心的函就這樣子」。
-
2021-06-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郭董買疫苗遞件了!由曾馨瑩、汪用和出面代表
針對鴻海公司與永齡基金會對於專案申請疫苗進口一事,郭台銘辦公室表示,目前已完成主管機關所需八項內容,備齊公文與文件,於今天中午12時向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遞件完成。郭台銘辦公室表示,永齡基金會由創辦人夫人曾馨瑩、鴻海公司由鴻海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汪用和代表共同遞件,食藥署署長吳秀梅代表主管機關受理。曾馨瑩表示:「責任重大,完成交件程序,希望政府能聽見人民的心聲。」
-
2020-11-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防疫成功關鍵 陳建仁:智慧與慈悲
世界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緊繃,台灣防疫成就有目共睹,前副總統陳建仁今應楊祥發紀念教育基金會邀請,在台南一中分享「台灣新興傳染病防疫的成功模式」,他說,國人發揮智慧與慈悲是防疫成功的重要關鍵,以此勉勵學生。陳建仁長期致力流行病學研究,對台灣的公共衛生和科技發展有傑出貢獻。他經歷2003年SARS風暴,2009至2010年的H1N1新型流感大流行,見證台灣從不同傳染病侵襲的經驗中,不斷學習成長,持續精進防疫作為。陳建仁說,國內確診個案有83.4%是境外移入、6.5%敦睦艦隊群聚案,本土病例只有10%。台灣新冠肺炎發生率是美國的1200分之1、死亡率是2300分之1,也沒出現大量病人湧入醫院的窘境,種種數據證明台灣防疫成功。他表示,防疫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民眾抱持「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態度,以同理、感恩及奉獻的精神善待每個人,理性團結,這是防疫成功的關鍵。他舉日本京都建仁寺兩足院的兩足為智慧與慈悲,印證這次防疫成功的關鍵在科技研發的智慧,以及人文關懷的慈悲,因為絕大多數人都落實居家隔離與檢疫,而讓防疫成功。
-
2020-10-25 癌症.飲食與癌症
避免發炎轉癌 專家提供抗癌餐盤
癌症為我國十大死因第一位,為陪伴民眾防癌抗癌,滄洲教育基金會今年再度與聯合報合辦「癌知識360度」講座,邀請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北醫公衛系教授韓柏檉與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林楷雄,同台分享全面性的抗癌新知。首次移師台中舉辦,吸引逾200名中部民眾報名參與。長期忽視身體的發炎警訊,小心癌症來敲門。醫師指出,發炎與癌化的機轉路徑相通,以發炎性腸道疾病(IBD)為例,有研究證實腸道黏膜終年處於「爛爛的」狀態,轉為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逾六成。想降低發炎機會,專家認為從飲食改變著手相對容易,找回均衡營養,就有機會遠離癌症。腸道長期發炎 恐刺激細胞癌化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說,發炎與癌化的機轉具共通路徑,所以長期發炎很可能刺激細胞癌化。以大腸直腸癌為例,致癌主要風險因子除了家族史及不良生活型態以外,另有一群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若發病8到10年都沒好的治療,也可能癌變。發炎性腸道疾病包含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蔣鋒帆說,前者為大腸與直腸紅腫發炎,後者則是從口腔開始,整個腸胃道至肛門口都潰瀾,均可能躲藏癌症。丹麥研究發現,發炎性腸道疾病轉化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多66%。「發炎性腸道疾病最知名的病人,就是最近剛因病辭職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蔣鋒帆說,目前發炎性腸道疾病有不錯的藥物可好好控制、降低發炎,只要好好治療,有助提升生活品質並且免於癌化的威脅。糞便潛血+大腸鏡 定期檢查不可少想要免於大腸癌的威脅,蔣鋒帆強調要定期檢查,50歲至70歲者應每兩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有家族史則提前至40歲。大腸鏡檢查可每三到五年做一次,雖然大腸鏡做起來不舒服,「但可提供完美診斷,是值得做的檢查。」該如何降低身體發炎的機會,以防癌抗癌呢?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韓柏檉以自身的抗癌經驗,分享他專屬的健康五字訣「心、動、吃、睡、靈」,也就是保持愉悅心、適量運動、均衡飲食、優質睡眠、和安頓靈魂。「堅守五字訣不只是要做,還要做得久。」韓柏檉舉例,對現代人而言,每天均衡補充人體五大營養素並不容易,包括醣類、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及維生素。所以他建議「加減吃」,也就是精緻食物吃少一點,原形食物吃多一點。謹守健康五字訣 多吃原形食物攝取原形食物的方式,韓柏檉建議可以打「蔬果汁」,把蔬菜、水果、穀類、堅果類統統丟進果汁機攪打。他認為,一杯飲品就能把好東西都吃進肚,所以他每天早餐必喝一杯蔬果汁。「吃好東西,舌頭味覺就會改變,接著就會愈吃愈健康。」若是正在抗癌的民眾,也千萬別輕忽營養補充的重要性。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副理林楷雄說,癌症病人有「早飽」現象,不太想吃東西,但營養素不足除了免疫力降低,也會出現癌因性疲憊。因此,應比平時多20%的熱量攝取。補充關鍵營養素 增強免疫力林楷雄表示,臨床證實維生素B12和葉酸能促進紅血球合成,維生素D則能維持免疫系統的均衡並促進癌細胞死亡,高蛋白則能增強免疫力,輔助癌症化放療更順利。如何補充上述營養素?林楷雄說,最好的方式是吃原形食物,萬不得已要使用營養補充品,建議選擇使用天然型態營養素的補充品較佳,比較容易被身體吸收利用。但他提醒,使用前都應與醫師討論,避免與化療藥物衝突。滄洲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林宜琳說,該會去年成立「癌知識」網站,從預防照顧到治療調養,全方位提供「引經據典」的正確癌知識。今年爆發新冠肺炎疫情,讓更多人願意關注健康,歡迎上癌知識網站學習如何活得更快樂健康。
-
2020-10-22 養生.聰明飲食
吃益生菌有「眉角」 醫:避免同時吃胃藥
想補充益生菌增加腸道健康,但你有吃對嗎?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指出,如果平常有吃胃藥,那益生菌對腸胃健康的效果就不會明顯。想藉益生菌增加腸道健康,除了不可和胃藥並食,也建議民眾可考慮先吃一天瀉藥,把腸道原有的壞菌殺光光再補充好菌,效果更佳。滄洲教育基金會17日與聯合報合辦「癌知識360度」講座,邀請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北醫公衛系教授韓柏檉與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副理林楷雄同台分享全面性的抗癌新知,吸引逾150名中部民眾報名參與。在講座最後的提問時間,有聽眾詢問醫師蔣鋒帆,吃益生菌對腸道健康到底有沒有好處?蔣鋒帆回答:「有,是正向的。」不過益生菌的食用效果好不好,與「怎麼吃」具關連性。蔣鋒帆解釋,如果習慣服用胃藥,也就是制酸劑,那麼吃進肚的食物就不會被完全殺菌,想再補充益生菌增加腸道健康,「效果可能不是你想像中這麼好。」加上不良的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也都有可能影響益生菌的效果。蔣鋒帆說,部分研究證實,吃益生菌具群體免疫效果。換句話說,想要讓益生菌對健康有好一點的效果,除了要持續吃之外,也要鼓勵身邊親友一起吃。蔣鋒帆建議,民眾可與醫師討論看看,考慮是否要吃一天的瀉藥,把腸道原有的壞菌殺光,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
2020-10-04 癌症.飲食與癌症
韓柏檉的抗癌餐盤 面對面告訴你
癌症是現代人最常聽聞也最害怕的疾病,抗癌飲食成為民眾最想知道的養生秘方,曾是癌友的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韓柏檉,從10年的抗癌經驗中找出抗癌餐盤,首先得調整心態,別顧著懺悔過去不該亂吃亂喝,應該從錯誤中學習,樂觀面對飲食,才有辦法吃進不足的營養素,開心吃也好好過生活。抗癌飲食須長期維持,過去愛吃的食物得逐漸忌口,慢慢將均衡飲食的觀念養成習慣,才有辦法轉化體質;面對這場長期抗戰,心態很重要,需要有所體悟,堅持下去。韓柏檉提出的抗癌餐盤的觀念簡單,但人們必須願意下廚,才能把食材的營養素吃下去,許多人認為下廚麻煩,他的習慣是會把所需的食物打成果汁,或者採取懶人吃法,把食材都煮成火鍋,毋需過多時間烹製。改變飲食習慣初期會面臨很大的挑戰,均衡的健康飲食最常被詬病「不好吃」,韓柏檉建議可以透過辛香料提味,辛香料更是抗發炎,抗氧化的食物,口味稍微加重一點,提高胃口,既好吃又健康。癌友應該多攝取抗發炎,抗氧化及抗自由基的食材,其中攝取好油是關鍵,如攝取Omega-3亞麻籽油,印加果油及具有Omega-9的橄欖油,芥花油等,或者直接吃富有Omega-3的魚類及肉類,也能達到效果。韓柏檉於10月17日與台中榮總大腸外科外科醫師蔣鋒帆,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林楷雄,於台中市政都心廣場國際會議廳,共同分享防癌抗炎新知,歡迎免費報名,現場提問。癌知識講座資訊主題:癌知識360度–治療、營養、照護,營養學問大時間:10月17日(六)14:00-16:40地點:台中市政都心廣場國際會議廳(台中市市政路386號3樓)線上報名:https://crm.udn.com/members/register/activity.do?id=233電話專線:02-86925588轉2698或2636
-
2020-09-20 新聞.資訊找查
吃原形食物 改正不良作息雙管齊下 擺脫易癌體質
現代人不良的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容易使身體處於「慢性發炎」,形成易癌體質。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林楷雄表示,現代人生活忙碌,常接觸刺激食物,不良作息的頻率都比過往來得高。容易對人體產生刺激的食物,如加工食品、紅肉、醃漬品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日夜顛倒、熬夜等。想要趨吉避凶,建議先有計畫性記錄飲食以及生活作息,從中逐漸調整,另外就是增加營養素的攝取。林楷雄建議,記錄生活飲食作息後,若是攝取營養素有困難,才採取額外補充的方式,否則仍建議以吃原形食物來達到營養素的補充為上策。林楷雄說,身體慢性發炎與癌症的相關性,許多國內外研究都已證實,想避免慢性發炎,除了要避免攝取易發炎食物,也得同時增加攝取營養素,雙管齊下防堵易癌體質。曾是癌友的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韓柏檉,從十年的抗癌經驗中找出抗癌餐盤,他說罹病後首先要做的不是調整飲食,而是調整心態,開心吃、樂觀面對飲食,才有辦法吃進不足的營養素。韓柏檉將於10月17日,與臺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林楷雄,在台中市政都心廣場國際會議廳,共同分享防癌抗炎新知,歡迎免費報名、現場提問。【講座資訊】主題:癌知識360度-治療、營養、照護,營養學問大時間:2020/10/17(六)14:00-16:40地點:市政都心廣場國際會議廳(台中市西屯區市政路三八六號三樓)免費線上報名:https://reurl.cc/2gZXmX免費電話專線:02-86925588轉2698,相關問題都可以來電詢問唷。
-
2020-08-31 失智.照顧喘息
身心紓壓/失智難治癒醫師提7點檢測 照護漫長吃六大紓壓食物
為紓解照護者的壓力,台中市政府衛生局與財團法人RBI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8月30日舉辦「過暮不忘照護紓壓講座」失智難治癒,醫師提出幾點檢測,另照護漫長,吃六大食物、精油按摩紓壓。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科醫師陳安芝強調,失智症目前仍無法治癒,建議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延緩惡化。陳醫師提醒,當家人有下列情形出現,就可能有失智的跡象,應到醫院診斷,例如:經歷過的事情全忘掉、慢慢不能依照口頭或文字的指示進行反應、不會使用筆記或其他方法協助記憶、對事情的判斷力降低、不知道或否認自己有健忘等情形。失智症照護是漫長的歷程,台中科大教授黃宜純的媽媽是失智症患者,13年的照護經驗,她了解,照護者的壓力可能來自於其他家人關心卻不用心的詢問、實際照護壓力、長期時間壓力、求好和求強的無形壓力,照顧者一定要學習用好心情面對,先把自己照護好,才能有餘力去照護家人。黃宜純強調,照護要用玩的心情,讓照護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照護就是好好生活,照護者可以安排各種有趣的生活體驗和製作話題與長輩互動,多跟他說話,也讓患者有機會跟別人說話,例如:照片懷舊、畫圖、全家聚餐、看展覽、遊玩、帶他去超市買東西、教他嘗試新的事物,照護重要的是多與長輩互動。除了按摩和精油之外,正確的飲食和運動也十分有效,他建議,大家可以多多食用六大紓解壓力食物為蓮子、紅豆、柑橘、核桃、黃豆、香蕉。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陳盈汝營養師分享,營養均衡有助延緩腦部功能退化,但失智症者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飲食問題,包括攝取的食物種類減少,導致維生素B缺乏;可能有吃過卻忘記;飲食喜好逐漸改變;拒食或過食等現象,所以,照護者準備飲食除了要注重營養均衡和多樣性之外,務必監測被照護者的水量攝取及體重,根據歐洲靜脈暨腸道營養醫學會對老年人之飲水建議,女性為1.6公升/日,男性為2公升/日,有腎臟或心臟疾病者則需另外評估飲水量。R基金會提醒大家,失智和巴金森氏症照護是漫長的旅程與挑戰,在這段旅程家屬需要牽起病患的手,一同學習與疾病共處,旅程中如何自在陪伴、溫柔對待,需要花時間探詢,病由、病程、因應之道。R基金會與臺中市政府年度活動「過暮不忘照護紓壓」除了兩場專家有約講座之外,還有6場免費失智照護紓壓工作坊,要用音樂和芳香帶領失智照護家庭探尋適合的照護方法,各場次活動雖然已額滿,但R基金會將在粉絲專業透過分享講座重點和花絮,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密切關注基金會FB。衛生局心理健康科黃敏慧科長表示,理解就可以好好面對,心理健康科網站有量表可以協助大家作檢測,以瞭解認知功能及心理情緒的健康狀況,有需要可以撥打1925安心專線。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