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0 癌症.食道癌
搜尋
放療
共找到
256
筆 文章
-
-
2022-02-09 該看哪科.牙科
高風險病患健保給付每3個月洗牙1次! 3月1日起27萬人受惠
牙痛要人命,健保署先前開會通過,腦中風、洗腎、癌症等5類高風險病人,健保給付每3個月洗牙1次,提高口腔照顧頻率,新制預計3月1日起上路,全台約27萬人可望受惠。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建志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許多高風險病人是高齡者,口腔衛生狀況較差,也很少看牙醫,等到牙口出狀況時,不僅治療困難、醫療成本更高,也可能影響本身疾病,故加強口腔照顧更顯重要。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醫務管理組科長陳依婕表示,牙結石清除俗稱洗牙,一般民眾健保給付每半年可洗牙1次,但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先前提案至全民健康保險會,高風險病人應有更多洗牙次數,並爭取到約新台幣4.05億元預算。陳依婕說,去年12月經健保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討論通過,將5類高風險病人洗牙頻率縮短至90天、即每3個月1次。陳依婕表示,5類高風險病人包含腦血管疾病患者、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患者、使用雙磷酸鹽類或抗骨鬆單株抗體藥物患者、惡性腫瘤患者,以及不符合健保牙醫門診總額特殊醫療服務計畫條件的身心障礙者。陳依婕補充,懷孕女性、口乾症病人、糖尿病病人、身心障礙以及進行化放療的特殊患者,先前就已納入每3個月可健保給付免費洗牙1次的對象。至於為何高風險患者的口腔健康更顯重要,陳建志說明,使用雙磷酸鹽類或單株抗體藥物的骨質疏鬆症患者,因牙結石導致嚴重牙周病,若要拔牙可能潛藏骨壞死風險,後續還需昂貴的高壓氧治療,且療程可能長達1年以上,相當折騰。陳建志說,癌症病人則有口腔乾燥、嘴破等口腔問題,且癌症治療影響免疫系統,可能造成口腔環境改變,可透過洗牙時密切注意。此外陳建志提到,洗腎與中風患者經常輕忽口腔健康的重要性,若能保持牙口健康,對飲食健康有幫助,且提高洗牙頻率,牙醫師可依照個案狀況,仔細教導如何維持口腔衛生,特別是中風患者,希望提升至每個月看牙,未來更盼牙科結合長照服務。陳依婕說,目前新制預告期已結束,預計於2月25日正式公告、3月1日起生效。依健保署統計,國內約180萬人屬於上述的高風險病患,其中約27萬人有固定洗牙習慣,新制上路後這27萬人可望受惠,享有更多洗牙次數。
-
2022-01-21 焦點.元氣新聞
達文西手術是什麼?完整分析達文西手術優缺點與費用
標榜傷口小、復原快的微創手術,幾乎已經成當今手術的主流。被稱為「腹腔鏡進階版」的達文西手術,更是目前微創手術的代表。不過,達文西手術價格昂貴,雖可以讓傷口復原快、傷口小,價格仍是讓患者卻步的一大要件。更多衛教影音資訊,可前往【達特543】YouTube頻道彰濱秀傳醫院醫療副院長李岳聰表示,幾乎所有的手術都能透過達文西手術處理,特別是達文西手術的特性可幫助患者「快速恢復」。當患者飽受放療或是化療折磨時,後續腫瘤仍需手術,多會建議透過達文西手術處理,不僅僅是傷口美觀的問題,而是體內的器官,不會被翻箱倒櫃的破壞,讓後續沾黏等狀況能大幅改善。而臨床上也有不少人在詢問,真的有必要所有手術都採取達文西嗎?達文西手術隔山打牛 5個小洞免於手術翻攪器官達文西手術一改過去手術的方式,醫師不再是站在病人身邊長時間執刀,而是坐在手術台車,操作機器手臂,由機器手臂替患者執刀,與患者的距離約1到2公尺。患者只需要在身體打5到6個洞,每個洞的傷口約0.5到0.8公分,機器手臂就能透過這些洞口進行手術。李岳聰表示,達文西手術就像是「隔山打牛」的手術,即使是達文西手術之前最具代表性的微創手術「腹腔鏡手術」,雖然也是在病人腹部打孔,放入腹腔鏡,在不創造更大傷口的前提下執刀,醫師也還是站在病患身旁。因此,醫師在執行達文西手術時,存在的一項風險就是,手術醫師不在手術台執刀,此時需要另一位熟悉該項手術的醫師,待在手術在台上擔任助手。另一項缺點是,醫師在執行達文西手術時,不像傳統手術會有「手感」,患者肌肉的張力等,執刀醫師沒辦法感受等,不過醫師在經過訓練之下,是有辦法克服這些障礙的。達文西視野遠勝腹腔鏡 機台定位反而成手術侷限李岳聰表示,達文西手術視野可達360度,影像呈現不再是2D而是3D,是達文西極大的優勢,術後的傷口縫合也是達文西機器手臂遠勝於其他的手術方式。不過當腫瘤位置太過分散時,採取腹腔鏡手術的效果恐會比達文西手術好。手術時,腫瘤位置可能會位於不同的象限,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或第四象限。達文西手術在執行前,必須要將機台定位,大型機台定位後,不能像傳統手術的執刀醫師能夠站在患者旁邊隨時移動,導致達文西手臂的游離度與腹腔鏡相比較差。李岳聰表示,以大腸癌為例,大腸位於腹腔的左右兩側以及骨盆腔,達文西手術可跨象限處理,但必須要移動機台。如果癌症期別已經是非常晚期,也不會建議採取達文西手術。李岳聰表示,近年達文西手臂也不斷在進展,包含第四代達文西手術等,目前尚未能克服的議題,未來也許都能一一克服,台灣目前的醫療仍以「健保」為主,國人習慣便宜的醫療,當有更好的醫療選擇時,往往會礙於費用沒辦法選擇。這幾年,健保署也看見達文西手術的優勢,已將攝護腺癌以及部分腎臟癌手術等,納入健保給付的範疇,他相信,好的醫療方式會漸漸普及化,讓國人可以享有最佳的治療方式。李岳聰醫師小檔案●專長:腹腔鏡手術、消化道疾病、肝膽胃腸疾病、乳房疾病、乳癌手術及治療、甲狀腺暨內分泌外科、膽結石及各種疝氣手術●現任:秀傳醫療財團法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醫療副院長秀傳亞洲微創手術訓練中心消化道手術講師●學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學士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所博士秀傳醫療財團法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外科部主任秀傳醫療財團法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一般外科主任秀傳醫療社團法人秀傳紀念醫院乳房中心主任台中榮民總醫院實習醫師、住院醫師、總醫師台中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台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外科主治醫師兼急診室主任
-
2022-01-20 癌症.胃癌
癌變1年成晚期胃竟破洞 醫師提醒3點保胃健康
57歲許先生2年多前檢出0期胃癌,但怕開刀未治療,1年後因腹痛就醫,竟是晚期胃癌,甚至胃還破洞。醫師提醒,注意飲食、留意腸胃不適症狀,並定期健檢,是保胃健康之道。收治病患的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今天在晚期胃癌治療新選擇記者會表示,胃癌長居十大癌症排行榜,每年約有3700至3900人新確診,雖好發於50至70歲族群,但近年有年輕化趨勢。陳明晃說,亞洲人胃癌好發於胃與小腸交界處,即胃的遠端,與幽門桿菌感染、吃醃漬物或燒烤等習慣有關;但近年發生在胃與食道交接處,即胃的近端者比例增加,與肥胖、糖尿病、胃食道逆流、飲酒等因素相關。陳明晃提到,胃癌症狀常與胃潰瘍、胃食道逆流混淆,如許先生先前雖曾檢查出0期胃癌,但怕開刀選擇追蹤,不久後出現腹部悶痛症狀,起初還以為是吃壞肚子,但進一步檢查卻已是胃癌晚期合併肝轉移,甚至胃還破個洞,期間僅隔短短1年。在胃癌治療上,陳明晃說,包含手術切除、化療、放療、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通常會先手術後,再選擇不同療法合併治療,是胃癌治療的新趨勢。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立宗也提到,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單用化療或手術,晚期胃癌並出現轉移的患者存活率不佳,合併使用不同療法,可提升治療成果。陳立宗也建議,飲食多吃蔬果,少吃煙燻醃漬食物,並留意持續的胃脹痛、消化不良、食慾差甚至消瘦等不適症狀,要儘早就醫;陳明晃也建議,一般人50歲以上者最好照胃鏡檢查,有胃癌家族史者則建議更早開始,且每隔1至2年定期檢查,及早發現病灶並治療。
-
2022-01-15 癌症.抗癌新知
久咳疑罹新冠 竟是肋膜長腫瘤
16歲陳同學連日久咳不止,家人很擔心罹患新冠肺炎,到醫院快篩,結果血液及鼻腔篩檢皆為陰性,但胸部X光驚見右側肺部一片白,進一步檢查發現,竟是一顆由肋膜長出、大如「手球」的惡性肉瘤,經手術切除及化療,仍無法完全消滅腫瘤,透過基因定序檢查腫瘤惡性突變基因後,採用適合的標靶藥物治療,殘存腫瘤才消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翁德甫表示,國內每年罹患癌症的新發個案中,18歲以下青少年超過一半是實體腫瘤。相較成人癌症發生原因,多半與飲食、環境、生活習慣有關,例如抽菸、喝酒、不良飲食所致,但兒童癌症多為基因突變所導致,若能找出基因突變,搭配合適標靶藥物抑制,可產生更好療效。翁德甫說,兒童癌症治療成功率較成人高,透過化療、放射線治療或手術切除腫瘤,治癒率八成以上。若是罕見惡性肉瘤,或具有神經組織分化出的惡性腫瘤,容易對化療或放療產生抗藥性,恐難以完全切除。腫瘤組織切片在病理染色下,雖有機會檢驗出腫瘤標靶基因,但昂貴、耗時且敏感度不佳,時常無法提供足夠資訊,讓醫師選擇標靶藥物與治療。近年在精準醫療發展下,翁德甫表示,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可找出兒童少見癌症的致病基因突變,若確定是NTRK基因融合所導致之惡性腫瘤,可透過標靶藥物,抑制致病基因過度活化,讓腫瘤縮小、進而接受後續切除手術,若還是無法切除,仍可持續服用標靶藥物,抑制腫瘤生長。
-
2022-01-14 癌症.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老翁術後成「包大人」 靠增生療法解除困擾
高雄70歲陳先生2年前因血尿診斷出罹患攝護腺癌第2期,接受達文西攝護腺根除手術後卻漏尿,吃藥、電刺激、磁波椅等治療都無法改善,之後透過增生療法注射才不再滲尿,解除包尿布的困擾。收治這名病患的民生醫院泌尿科醫師卓孟德說,達文西是根除攝護腺的精細手術,但要將大約50元硬幣大小的膀胱頸與像細如吸管的尿道吻合,難度不小,因此術後有人常出現排尿問題,若傷口癒合不良或體質上會產生縫線肉芽腫,都會導致憋尿的括約肌無法緊閉,造成漏尿。卓孟德表示,醫院以膀胱內視鏡幫陳先生檢查,確定他因產生縫線肉芽腫,影響到括約肌收縮,甚至先前手術吻合處,也因過度結疤導致完全無收縮反應。因此安排了高功率雷射先切除掉肉芽腫,再於無收縮處給予增生療法注射(PRP)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術後隔天陳先生尿失禁的情形已有改善。兩周後,停吃漏尿口服藥,1個月後接受補強注射,再隔1個月,即使抱重物、牽機車或打噴嚏、咳嗽都不再出現漏尿。卓孟德說,醫院以增生療法已幫助30多位病友,事實上,攝護腺癌患者不一定要接受昂貴的達文西手術或海扶刀手術,據目前治療指引,攝護腺癌有攝護腺根除手術、聚焦超音波治療、冷凍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等術式可選擇,其中放射線治療也導入日本前導性輔助荷爾蒙治療的概念,可減小攝護腺體積,降低攝護腺外圍正常組織受到放射線照射傷害。病患想保持性功能,也可以前導性治療初期同時安排陰莖復健療程,等完成放療控制攝護腺癌後,再進行男性荷爾蒙補充療法
-
2022-01-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三劑打莫德納或BNT會增心肌炎風險嗎?醫詳解心肌炎症狀、好發原因及預防方法
●心肌炎症狀:胸痛、輕微發燒、呼吸急速、喘或心悸●避免罹患心肌炎,應盡速接種流感疫苗國內爆發Omicron社區疫情,接種第三劑疫苗至關重要。指揮中心統計,目前第一劑涵蓋率已破八成、第二劑已達七成一。雖然大家開始搶打第三劑疫苗,但仍不免擔心接種莫德納、BNT等mRNA疫苗,是否容易引發心肌炎。醫師表示,國際研究,尚未看到接種第三劑疫苗提升心肌炎好發風險,但癌症患者需使用化療或放療藥物,或罹患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為心肌炎高風險組群,務必多加注意。【延伸閱讀:抗Omicron混打該怎麼打?哪些混打組合副作用比較低?】Q:追加打半劑莫德納或全劑BNT疫苗,是否會增加心肌炎風險?A:不會。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系主任褚柏顯表示,依莫德納及BNT疫苗接種須知,雖然都提到接種第二劑疫苗及年輕男性,於施打後14天內,易出現極罕見的心肌炎和心包膜炎病例,但評估對於年輕族群整體臨床效益仍大於其風險。Q:接種mRNA疫苗,為何容易引發心肌炎?A:研判可能是施打疫苗後,新冠病毒侵入身體,引起身體出現發炎細胞,當進入心臟後,引發心肌炎。褚柏顯說,尤其是30歲以下年輕族群身體免疫力強,易引起發炎反應,也會增加罹患心肌炎風險。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彥伯說,心肌炎會引起心臟細胞大量發炎、死亡,會導致心臟功能變差。Q:有心臟疾病、移植或其他病史者,是否不適合打第三劑疫苗?A:褚柏顯說,目前尚未有相關證據指出,心臟疾病或其他病史者不適合接種第三劑疫苗,但若正在發燒或急性中重度疾病患者,應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而接種疫苗前應諮詢醫師並充分討論,評估疫苗風險後再行接種,避免引發心肌炎。Q:接種疫苗後,若發生心肌炎可能是什麼症狀表現?A:褚柏顯說,接種疫苗後,若出現急性和持續性胸痛、呼吸急速、喘或心悸,或有輕微發燒等疑似心肌炎症狀,應速就醫檢查。甚至超過48小時仍感到呼吸急促、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嚴重過敏反應,應速就醫釐清病因。此外,蘇彥伯說,患者也可能出現急性肺水腫、胸悶、低血壓等症狀。【延伸閱讀:前兩劑混打 第三劑可採「AZ+BNT+BNT」或「AZ+莫德納+BNT」】Q:除接種疫苗外,好發心肌炎的原因有哪些?A:蘇彥伯說,一般造成心肌炎,多為感染流感等上呼吸道病毒,但也有一些是不明原因。褚柏顯表示,心肌炎好發原因,除感染感冒病毒外,還包括癌症患者需使用化療或放療藥物,或正在使用愛滋病藥物控制病情,或是罹患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或者曾進行心臟移植病人。Q:心肌炎治療方式為何?A:蘇彥伯說,感染病毒後引發心肌炎,發病速度快,若導致心衰竭時,治療時多先採取利尿劑、升壓劑、呼吸器等支持性療法,讓心臟充分休息,等待發炎情形慢慢好轉,但若病情嚴重,恐引起心衰竭,此時可能必須接上葉克膜維持身體機能,但若疾病持續惡化,仍有死亡風險。褚柏顯說,病毒性引起的心肌炎病人到院後,經胸部X光、超音波、心電圖等檢查,確診為心肌炎時,會先給予治療痛風藥物秋水仙素,降低病人體內發炎情形,多數心肌炎可以獲得治療及痊癒。Q:如何預防心肌炎?A:蘇彥伯說,心肌炎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但好發率不高,民眾應了解可能發生心肌炎的致病因子且加以預防,但天冷時,各類病毒活躍,尤其現在Omicron及流感病毒流行,建議國人應盡速接種疫苗,平時要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前往人潮擁擠場所。
-
2022-01-13 癌症.肺癌
出現咳嗽、聲音嘶啞、胸痛,是肺癌嗎?一次了解肺癌的症狀、治療、如何預防及飲食建議
肺癌已成國病,據統計,台灣每年肺癌新發病例約有1萬3000多名,平均每40分鐘就有一人罹患,近萬人死於肺癌,比大腸癌、子宮頸癌、乳癌、攝護腺癌及胃癌死亡人數總合還多。醫療進步,早期肺癌透過手術切除等治療,有非常好的預後;晚期肺癌雖棘手,但也有許多藥物能延長存活期。誰是肺癌患者高危險群?如何預防肺癌、早期發現?有哪些治療方式?肺癌可能有哪些症狀?肺癌症狀與生長的位置有關,鱗狀上皮癌與小細胞癌常生長在肺中央的位置,會因為腫瘤壓迫或侵犯食道,造成吞嚥困難,及影響喉返神經,造成聲帶麻痺而聲音沙啞,或壓迫上腔靜脈,引起肩膀、頸和臉部水腫;而腺癌腫瘤易侵犯心包膜,造成心包填塞,導致心律不整和心臟衰竭。成大醫院血液腫瘤醫學部主任蘇五洲表示,不同腫瘤生長位置並不絕對,普遍的症狀就是咳嗽、咳血、胸痛、喘鳴及氣促等,全身症狀則有厭食、體重減輕、虛弱、疲倦。1.咳嗽是最容易聯想到的肺癌症狀,研究指出65%的肺癌病患都有持續咳嗽的問題。2.喘鳴聲哮喘也可能是氣道中的腫瘤阻塞引起。當氣道阻塞或狹窄,空氣通過時便會發出喘鳴聲。3.胸部疼痛胸壁有許多神經纖維末梢,當肺癌侵入胸壁會引起相當嚴重的疼痛。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報告,這種情況可能會因深呼吸、咳嗽或笑而變得更糟。然而,胸痛也可能只是過度咳嗽的副作用,慢性咳嗽會拉傷肌肉。4.聲音嘶啞嘶啞、粗而微弱的聲音,也可能是肺癌另一個指標。喉返神經位在氣管和食道之間,在主動脈之下。它連接到喉部(裡面有聲帶),如果腫瘤壓在這個神經上,可能會引起麻痺。這意味聲帶不會閉合,聲帶閉合才能咳嗽、唱歌和說話。聲音嘶啞也可能是聲帶癌的症狀,這也與吸菸有關。5.呼吸短促呼吸不順暢代表可能存在阻塞,例如,肺部腫瘤阻止足夠的空氣進入。但也可能代表肺部和胸壁間液體積聚。這種情況發生在癌症侵襲淋巴和靜脈結構時,導致液體無法順利排出胸腔而積聚。這被稱為「胸腔積液」,會感覺肺部沒有足夠的空氣,因為液體擠壓,肺部無法擴張。6.多發性肺炎肺炎多次發作是個警訊,當腫瘤阻斷肺部較小的氣道時,它為細菌繁殖創造了溫床,這可能導致感染。7.眼睛下垂、腫脹肺癌也可能導致幾種與肺無關的綜合症狀。長在肺部頂端的腫瘤可能會壓迫眼睛和臉部神經,造成一側眼睛的眼瞼下垂、瞳孔縮小,及臉上半部一側的額頭血流及汗流異常。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報告,壓在上腔靜脈上的腫瘤可能會造成臉、頸部、手臂和上胸部腫脹,以及頭痛和頭暈。8.肺癌轉移後常見症狀肺癌最容易轉移到腦、骨及肝,腦部轉移最常見的症狀是意識模糊或平衡感喪失;骨骼或脊椎轉移最明顯是疼痛、神經壓迫導致的下肢麻痺等;肝轉移有時會有黃疸和肋下疼痛,但大部分沒症狀。肺癌有哪些致病因子?肺癌是吸菸者常見的疾病,但不代表不吸菸就不會罹患。事實上,這個致命疾病在非吸菸者身上發生的機率正在增加:一項來自歐洲針對2170名肺癌患者的研究,從2008年到2016年,非吸菸者發展為肺癌的頻率增加了一倍多。美國癌症協會估計,年度肺癌死亡患者,多達20%是從未吸菸者。1.吸菸 80%肺癌患者有吸菸經驗。吸紙菸比吸雪茄危險性高;紙菸與雪茄都吸者,比不吸者高10倍。2.二手菸 5%肺癌患者曾暴露二手菸環境,吸二手菸比不吸者的肺癌風險高1.2至1.8倍。3.廚房油煙50%女性肺癌與油煙暴露有關,油煙冒出後再炒、煎的危險性高出2倍。衛福部資料顯示,過去針對台灣非吸菸女性族群罹患肺癌之研究,煮食時未使用抽油煙機之女性,罹肺癌風險較有使用者風險高8.3倍。4.空氣汙染空氣汙染的影響已實證對人類具致癌性,其主要組成成分「懸浮微粒(PM)」也被個別評估一併列為第一級致癌物,長期暴露在空汙環境將增加肺癌的風險。5.特殊職場或居家環境暴露衛福部資料顯示,長期暴露在某些重金屬物質(如鉻、鎘、砷等)、柴油引擎廢氣或石綿環境下工作的族群,有較高罹患肺癌的危險性。另外,某些建築特殊石材,有少部份具輻射及氡氣放射氣體,吸入氡氣量過高亦增加肺癌的風險。6.肺癌家族病史研究發現,肺癌與家族史有潛在關係,肺癌病患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得肺癌的風險比沒有家族史者高。7.其他曾有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結核等肺部疾病病史者,肺癌發生率較高,種族、性別、結婚狀況及遺傳等也有關係。不過近年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機率也很高,如何在罹癌之前就找出這些高風險族群相當重要。由國衛院名譽研究員熊昭、張憶壽與中研院楊泮池院士、陳建仁院士、GELAC研究群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 (NCI) 等相關研究專家共同提出一個台灣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運用六個風險因子,包括年齡(Age)、身體質量指數(BMI)、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教育程度(Education)、家族史(Family History)、有無易感基因(Gene)的A、B、C、E、F、G來預測罹患肺癌之風險。不吸菸的女性只要在網站輸入這六項危險因子,就可以知道自己罹患肺癌的風險有多高,進而及早提高警覺。>>台灣不吸菸女性之肺癌風險計算器肺癌的分類◎小細胞肺癌(約占12%~15%)‧與吸菸有密切關係‧男性患者居多‧有快速分裂、早期擴散的特性。‧病患的預後比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差。◎非小細胞肺癌(約占80%以上)‧肺腺癌:佔非小細胞肺癌的50%,好發於非吸菸女性。‧鱗狀細胞癌:男性常見肺癌類型,與抽菸有關。‧大細胞癌:雖生長速度較緩慢,但常有早期轉移的現象。肺癌診斷方式【非侵入性檢查】1.胸部X光檢查:偵測肺癌最基本的工具,但腫瘤必須大於1公分以上,才有機會被發現,對早期診斷較無幫助。2.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找出早期肺癌的利器,但檢查價格高,有輻射暴露疑慮以及偽陽性高等問題,易引起民眾不必要恐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否適用肺癌篩檢,國內一直未有定論,主要是台灣肺癌患者以肺腺癌為主,與吸菸較無直接關係,且LDCT存有偽陽性,可能使良性結節遭誤判,讓受檢者挨不必要的刀。但根據衛福部「LDCT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最新結果,發現的確有助找出早期肺癌,國健署已著手與醫界研擬擴大適用對象。台大醫院前副院長王明鉅認為,罹患肺癌原因還沒完全被找到,有些女性沒抽菸、沒燒香、沒下廚仍罹癌,建議40歲以上成人,尤其婦女,如從未做過低劑量電腦斷層,至少應做一次,2至3年再做一次,即使僅發現結節,醫師都有臨床指引,為每個人做出適當醫療決策。【侵入性檢查】支氣管鏡:若病灶長在肺部中央、大氣管分布處,需由支氣管鏡配合氣管內超音波獲得檢體。手術切片:若腫瘤小於1公分,難以抽取,需透過外科手術取得檢體。肺癌的分期與治療‧第一期和第二期:治療方針主要是手術切除。‧第三期:除了手術,也有放射線和化學治療同步治療,再加上免疫治療。‧第四期:占所有肺癌病友的一半左右,治療選擇有標靶治療、化學治療和免疫治療。肺癌的手術方式肺癌的手術方式粗分兩大類,傳統開胸手術及微創手術,微創手術分為胸腔鏡、達文西機器手臂,三種手術術式,術後的復發率及存活率大致相當。1.傳統開胸手術→適用嚴重沾黏、胸壁侵犯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禚靖教授表示,手術大多是針對早期肺癌的患者,較晚期如三A期肺癌,則須先進行前導性化療或化放療(Induction Chemotherapy),再進行手術。傳統開胸手術主要是針對胸腔內已嚴重沾黏,或廣泛性縱膈腔、胸壁侵犯的患者,才會建議該術式,傷口大約20到30公分,肋骨必須撐開。禚靖解釋,手術後,須待傷口復元,住院天數長,約10天以上,且疼痛指數高。若摒除嚴重沾黏、廣泛性縱膈腔、胸壁侵犯等情形,一般都可以採取胸腔鏡手術切除。2.胸腔鏡手術→降低疼痛 縮短住院時間目前台灣以胸腔鏡為主流,至少八成以上的肺癌手術,都是使用胸腔鏡。禚靖解釋,胸腔鏡手術是將內視鏡及器械經過1至3的切口中處理病灶,患者若嚴重沾黏,沒有空間操作胸腔鏡,且容易在手術過程中發生出血、肺部破裂等問題。不過,隨著技術的精進,胸腔鏡也能切除部分較晚期的肺癌病灶。禚靖說,胸腔鏡手術的特色在於無須將肋骨撐開,因此大幅降低了術後疼痛,傷口小、術後的外觀影響少,連帶也縮短了住院時間,一般健保也有給付,僅有部分耗材可能需要自費。雖然胸腔鏡是目前治療肺癌的手術主流,但胸腔鏡的技巧性高,外科醫師必需經過相當的訓練,以確保能安全有效率地執行肺癌切除手術。3.達文西機械手臂→提高切除靈活、精準度隨著科技進步,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胸腔鏡手術在執行肺癌切除時,提供了絕佳的高解析度、三維放大的手術視野,及更高的靈活與精準度,除結合傳統胸腔鏡傷口小的特點外,更有出血較少、更安全等優勢。執行肺癌手術時,必需合併進行淋巴結切除,禚靖說,近年有報告顯示,以達文西手術執行肺癌切除時,淋巴結的清除率似乎優於傳統胸腔鏡手術。但達文西手術主要的限制就是「太貴」,目前並未有健保給付。禚靖說,肺癌手術方式的選擇應由胸腔外科醫師與患者及家屬共同討論後決定,良好的醫病溝通,幫助患者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式。晚期肺癌的治療標靶藥物、化療、免疫藥物 延長存活期十幾年前,晚期肺癌患者幾乎都無法活過一年,近幾年,抗癌武器越來越多,包括化療、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大部分晚期患者都能夠存活一年以上。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岡遠指出,許多癌友一聽到化療,就覺得頭皮發麻,心生畏懼,事實上,目前化療藥物精進不少,副作用小,療效更好,病友無須擔心。臨床觀察,約有一成肺癌患者無法使用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僅剩化療可用,高雄榮總胸腔內科主任王金洲解釋,這群癌友沒有特定基因變異,所以無法使用標靶藥物,在免疫生物標誌的表現量又低,所以僅能使用化療。李岡遠說,對於大部分晚期肺癌病友來說,化療絕非首選,基因如有突變、免疫生物標誌表現量超過50%,就會依情況使用標靶藥物或免疫藥物。如果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這時才會考慮化療,或自費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僅能使用化療的晚期肺癌患者處境較差,除了用藥沒得選之外,連治療反應率也較差,僅約兩成;如果適用免疫療法,則有效率達四成五;要是基因變異,使用標靶藥物,則有效率更可超過六成。針對晚期肺癌病人用藥,李岡遠提出三大評估指標,分別為精準的檢測報告、病人生理狀況(能否承受化療副作用)以及經濟狀況,如果經濟能力一般,通常以健保給付用藥為優先考量,如果經濟許可,或由商業保險支付,則會考慮自費於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但免疫藥物過於昂貴,如果作為第一線藥物,須更加謹慎。李岡遠說,目前僅有兩個免疫療法藥物可用於第一線,其中一個藥物無須考慮生物標誌表現量,但須加上化療、血管新增抑制劑,每月藥費驚人,恐需20、30萬元,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肺癌患者的飲食建議【這些不要吃】營養師賀智瑢表示,對於肺癌病人而言,治療前需攝取足夠營養、增強免疫力、維持體重,以提高身體對治療的耐受力與完成率。且因多數的肺癌患者都有過瘦的問題,術後則要在控制體脂肪的情況下增加體重。然而,體重是評估營養不良的重要指標,若1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就是個警訊。賀智瑢說,肺癌患者若有咳嗽、痰黏稠的問題,切忌刺激性食物,且一定要禁菸、禁酒,下列食物也不宜:1.寒涼食物:避免食用屬性偏寒涼的白蘿蔔、瓜類與柑橘類等寒涼食物。2.油炸加工品:不能吃油炸、醃製類等難以消化、容易致癌的加工品。3.刺激性食物:像是辣椒、薑、蔥、生蒜、胡椒等,因容易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等症狀。4.生食:病患若白血球過低時,身體免疫力自然降低,這時也該避免吃泡菜、生菜沙拉、生魚片等生食,避免食物遭細菌汙染,因此食物應該煮熟、水果削皮後再吃。【請你這樣吃】1.六大類食物 都應該攝取賀智瑢表示,營養諮詢門診時,病人最常問要吃什麼?其實什麼都可以吃,多樣化的均衡飲食是提供完整營養最好的來源。換句話說,五穀根莖類、奶類、魚肉豆蛋類、蔬菜、水果、油脂等六大類基本食物都應該攝取。治療期間病友還可多攝取高熱量、高蛋白的黃豆、奶製品等,足夠的熱量則能維持體重,打好治療癌症的基礎。2.補充魚油 Omega-3可抗發炎醫師建議,治療中的病患可多補充含有DHA的魚油,因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發炎的效果,能減緩發炎反應,且補充因癌症而減少的維生素A、C、B2、B6與葉酸。遠離肺癌,你能做的事1.遠離菸害,拒絕一手菸、二手菸、三手菸。2. 習慣做飯的家庭主婦要使用排油煙機、保持廚房通風。3.多吃蔬果、多運動提高自身抵抗力。國外研究發現,吃蔬果可降低四成以上罹癌。4.隨時注意空氣品質,空汙來時務必戴口罩、少出門。諮詢╱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2-01-11 癌症.乳癌
婦人乳癌復發轉移 醫師:此時最需情緒支持
1名53歲婦人8年前罹患乳癌,療程結束後,未再持續追蹤,直到最近下肢水腫、下背痛,檢查發現癌細胞竟復發並轉移至腦、肝、腎、骨頭等器官,所幸經過癌症中心個管師團隊協助,以其個人化的需要安排治療,並給予情緒支持,才讓患者重拾抗癌信心,病情也獲得控制。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王博民說,婦人8年前發現右側乳房有硬塊,確診為乳癌第3期,當時接受手術、化療及放療後,病情順利控制病情,即未繼續追蹤。癌症資源中心個管師表示,婦人原本活潑樂觀,熱中參與社區活動,得知乳癌復發且轉移的當下,一度喪失求生意志,也十分懊悔當初沒有另尋醫師定期追蹤,幸好經過開導,婦人心情轉好,還希望將自身經歷分享給更多病友,讓她們知道定期追蹤的重要性,也又恢復往昔笑容。王博民說,癌症患者最需要心理支持,尤其歷經癌症復發又轉移,往往會不斷指責自己;透過癌症資源中心個管師的一站式服務,可以提供藥物、飲食、會診等個人化服務,並溝通轉移負面情緒,有助於讓患者及家屬安心抗癌,返回正常生活。他提醒,乳癌患者務必定期追蹤,除了降低復發風險,也能讓醫師針對定期的影像學檢查,不斷更新與調整治療計畫;若因乳癌復發且發生遠端轉移,也不必灰心,只要與醫療團隊高度配合,仍能讓病情獲得控制、症狀緩解,與疾病和平共處。
-
2022-01-01 癌症.乳癌
「乳癌真的沒那麼可怕!」能治癒的癌症,為何不願治療?乳癌權威侯明鋒指2大原因
【2022/01/01編註】原文分別刊登於2017年、2020年,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乳癌長年高居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慶幸的是,當代醫療技術持續演進,目前第零期到第三期多能治癒,第四期也有機會當作慢性病控制。同時,有越來越多醫院的西醫部門與中醫部門合作,幫助患者減緩治療過程中的不適,使生活品質提升。乳癌治療權威侯明鋒:「乳癌真的沒有那麼可怕!」一名年近60歲婦人右邊乳房裡的硬塊已穿破皮膚,腫瘤潰爛,有如發爛的木瓜,散出異味,自知情況不對,仍不願就醫。高醫研究團隊發現,儘管健保提供給付,仍有一成二的HER2陽性乳癌病患拒絕治療,只因為覺得自己老了、畏懼化療副作用。「乳癌真的沒有那麼可怕!」台灣乳癌治療權威、現任高雄醫學大學外科教授侯明鋒說,早期乳癌患者如能好好接受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即使是最惡性的HER2陽性乳癌,只要接受HER2標靶治療,就能降低三至四成復發風險。侯明鋒說,可惜部分癌友只因擔心化療副作用,不願就醫,或是中斷治療,甚至輕信偏方,最後喪命。為了探究乳癌病友拒絕治療的原因,侯明鋒率領高醫乳癌研究團隊,分析健保資料,發現乳癌切除手術後,HER2陽性且淋巴轉移的癌友中,接受抗HER2標靶治療的比率為87.5%,換句話說,12.5%HER2陽性乳癌病患未接受術後輔助性治療。明明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可省下龐大醫療費用,為何不願意接受治療?侯明鋒整理出兩大原因,那就是「年紀大、怕化療副作用」,其中以「年紀大」比率最高,年紀越大,拒絕治療比率越高。侯明鋒說,乳癌治療不能拖,容易復發的HER2陽性患者更須聽從醫師建議,接受輔助性治療,持續一年使用抗HER2標靶藥物合併化療,就能有效降低日後的復發及死亡風險。侯明鋒提醒乳癌患者,千萬不要有「年紀大,再活也沒幾年」負面想法,以目前國內平均餘命計算,65歲以上的女性仍為黃金女郎,保有22年燦爛歲月,只要依配合醫師指示,定期回診治療,就能擁有更多幸福。乳癌檢查3項工具乳房攝影:使用低輻射劑量X光透視乳房,可偵測乳房內微小腫瘤、鈣化點或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經醫學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但乳房攝影仍有限制,乳腺緻密度愈高,準確度會受影響,臨床通常搭配超音波檢查。目前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乳房超音波:非侵入性、無放射線疑慮的檢查,可顯示乳腺各層結構、腫塊形態及質地,對癌症診斷有一定幫助,也可用來導引細針抽吸細胞檢查或粗針組織切片,並可針對乳房X光攝影所發現的腫塊,做進一步檢查。通常年輕女性乳房腺體成分比率高,乳房攝影反而對異常組織不易區分,此時超音波檢查可輔助。乳房磁振造影檢查:除了用於發病部位或病兆不只一處的多發性乳癌,也能協助找出臨床檢查或傳統乳房影像檢查不易發現的乳房病變,也適用有高危險乳癌家族史及乳腺組織緻密的女性及隆乳後的乳房檢查。不過,乳房磁振造影敏感度高,可能出現假陽性,臨床需再進一步評估。依期別、腫瘤特性 量身訂作乳癌治療●零期乳癌(原位癌)全乳切除手術或局部切除+放療。五年存活率:99%零期乳癌(原位癌)是最早期的乳癌,目前治療原則是切除病灶合併放療,或進行單純性乳房全切除手術。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者,術後給予抗荷爾蒙藥物以預防復發。●一到二期乳癌切除手術後,量身訂作個人化精準醫療。五年存活率:第一期約97%、第二期約92%針對第一、二期的乳癌,多數會先開刀拿掉癌細胞、進行腋下淋巴結的切片或廓清術,術後綜合評估腫瘤性質、病人身體狀態、復發風險等,給予量身訂作的個人化精準醫療:1.荷爾蒙治療:適用對象為荷爾蒙受體陽性者。台灣乳癌患者當中,高達三分之二腫瘤帶有荷爾蒙受體,這群人均可接受長期的荷爾蒙療法,像是阻斷受體、使癌細胞缺乏生長來源的雌激素受體調節劑,或是使用芳香酶抑制劑、中樞生成抑制劑等來阻止其他荷爾蒙轉化成女性荷爾蒙。2.放射線治療:適用對象為乳房部分切除、有腋窩淋巴結轉移或局部晚期的患者。放療中的高能量射線可進一步消滅術後可能殘餘在乳房或周邊的微量癌細胞。放射治療是使用高能量的X光對身體進行照射,過去乳癌治療以乳房全部切除為主,後來較早期的乳癌可接受部分乳房切除術。研究發現,放射治療可降低患側乳房復發風險,也能延長病患的存活。放射治療通常安排在化學治療之後進行。乳癌患者何時需要接受放射線治療?三軍總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醫師趙興隆指出,根據「 NCCN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guideline」,下列情況建議做放療,一是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患者,二是腋下淋巴結感染,再來就是腫瘤分期T3及T4的患者。另外,腫瘤大小在3至5公分,即使接受乳房全切除,若危險因子過多,也應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放射治療。3.化學治療:一般而言,腫瘤越大、惡性度越高及淋巴擴散的程度越大者,身體潛藏微小轉移癌細胞的機會越高。小紅莓類與紫杉醇類等化療藥物有助殺死可能潛藏的癌細胞,提高痊癒機會。4.標靶治療:目前早期乳癌的輔助性標靶治療藥物以抗HER2標靶藥物為主,大約兩成至三成的患者有HER2過度表現、容易發生癌症轉移或復發,合併使用化療藥物可減少約四成的乳癌復發率。●第三到四期乳癌 癌細胞已轉移,三期先做術前化療,四期以症狀治療為主。五年存活率:第三期約77%、第四期約31%當乳癌腫瘤走到第三期,也就是腫瘤直徑大於五公分、乳房表面呈潰瘍或橘皮狀、淋巴結有多顆轉移等,此時HER2陽性乳癌、三陰性乳癌以及腫瘤過大而無法直接開刀的患者等,可接受術前化療或合併標靶治療,術後再評估是否接受其他輔助性治療。當乳癌腫瘤走到第四期,也就是惡性腫瘤轉移至骨骼、肝臟、肺臟和腦部等遠處部位時,開刀就不是首選,而會針對癌細胞特性給予化療,但同時也以延後或減少化療使用為目標,以維持患者的生活品質。●HER2陽性與三陰性乳癌 術前先進行化療,縮小腫瘤。部分早期乳癌的患者,尤其HER2陽性以及三陰性乳癌,臨床上常會將化療或合併標靶治療拉至手術前執行(又稱前導性化學治療),如此可事先將腫瘤縮小以增加乳房保留機率、減少腋窩淋巴切除的程度,且能觀察藥物對癌細胞療效。實證資料顯示,第二期HER2陽性患者接受術前化療與雙標靶藥物治療,五至六成的患者腫瘤可全消;三陰性乳癌患者接受術前化療,有四成患者的腫瘤全消。乳癌治療最想問Q:切除乳房會喪失女性象徵,我可以選擇其他方式不切除嗎?乳癌手術是治療局部腫瘤最重要的方式,手術過程能確定腫瘤型態與病理診斷,據此考慮後續的輔助治療選擇,不過女性往往憂心接受手術的同時,也失去了美麗性徵。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金堅表示,乳癌患者接受治療的預後極佳,局部乳癌治療後的存活率高,且保留與全切手術後分別有機會透過整形與重建維持外形,因此患者應積極與主治醫師釐清病況,並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案。Q:全乳切除比部分切除更能根治乳癌嗎?乳癌手術依據切除範圍可概分為部分切除與全切除,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國內108年度共有1萬4245人接受健保給付的乳癌手術,其中8122名(56%)患者接受部分切除術,又稱作乳房保留術,另6566名(44%)患者接受全乳切除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暨乳癌團隊召集人王文科表示,不少人誤認為全乳切除術較能有效根治乳癌,但其實這是迷思,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曾刊登追蹤患者20年的研究,研究發現早期乳癌患者接受全乳切除術或是部分切除術合併放療,兩者的存活率相當。因此患者應根據自身腫瘤特性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張金堅說,一般而言,當患者的腫瘤期別在很早期、腫瘤位於乳房中央或侵犯乳頭與皮膚、同側乳房不同區域有兩個以上的腫瘤、腫瘤大但自身乳房小、孕婦或患有結締組織疾病而難以進一步放療、帶有乳癌突變基因或有明顯家族史、曾局部切除但組織邊緣仍現癌變者,不適合保留手術,均建議接受全乳切除術。接受全乳切除的患者未必從此高枕無憂,視復發風險仍應考慮輔以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標靶治療及荷爾蒙治療。Q:乳房重建手術,健保有給付嗎?關於術後乳房重建, 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目前健保沒有給付,是因為基於健保法規定不給付「美容外科手術」,但他認為這應該重新研議。李伯璋身為外科醫師,以前也做過乳房手術,他回憶,很多病人在切除乳房後,人際關係都遭遇疏離,特別是與伴侶之間的變化,只有自己點滴在心。病人都知道這些變化是人性,但還是感到受傷,有時候會忍不住對醫師透露心裡的矛盾和憂鬱。李伯璋說,乳癌手術後的乳房重建,和一般人的隆乳不同,理論上不算美容外科,而是心理健康的一環,美容與重建兩者的區分是可以討論的。如果能將多餘的影像檢查費用省下來,拿來補乳房重建這部分的需求,應是綽綽有餘。張金堅與王文科均表示,醫界鼓勵接受全乳切除的女性透過重建拾回女性性徵,找回自信與生活品質。乳房重建外觀的美觀和手術切口有很大關係,在不違背癌症治療原則與安全性下,保留乳房皮膚與乳頭完整的內視鏡或達文西乳房全切除合併立即性乳房重建,可達最佳「治癌兼護波」的效果,不過重建需自費約十幾萬元,因此目前僅不到三成患者選擇重建。常見錯誤民俗療法1.以中草藥等偏方代替化療藝人溫翠蘋的胞妹罹患乳癌第二期,擔心影響外觀,不願切除乳房,聽信民俗療法,花錢服用號稱可抗癌的睡蓮商品,以致延誤治療,不幸病逝。也曾有患者花近200萬購買成分不明的偏方,喝神仙水、打氣功、咖啡灌腸,結果腫瘤長到大如碗公,潰爛大出血險喪命。2.以為推拿可以讓腫塊消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婦科主任賴榮年表示,推拿按摩是否加速乳癌細胞透過淋巴擴散尚未有定論,但如果癌友出現不舒服症狀,無法確定是治療副作用或是癌細胞尚未清除,若任意推拿不僅無法緩解,還可能延誤治療,他建議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3.服用牛樟芝過去研究發現,牛樟芝在細胞、動物實驗中確實可讓腫瘤細胞凋亡。但醫師提醒,相關研究不等同於對人體的療效,自行購買煎煮服用,恐怕得不到有效成分,還因此耽誤治療。(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1-12-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影響我的人生的病人故事 尋找病人心底深處的柔軟點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首度邀請三位老、中、輕三代的醫師朋友,以他們行醫生涯中對病人的記憶寫出「一位或一群教我人生的病人」,同時在邀稿的信也表示,他們一定早就有這種病人在他們腦海裡,因此兩個週末之內就交稿是有可能的。想不到這三位醫師朋友都在兩三天內回信接受挑戰,並且也都如期交稿。因為這種正向的回應,也鼓勵了我們以「教我人生的醫師」為題,邀請到三位病人願意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經驗,希望不久我們就可以刊登他們的文章。期待這類文章可以繼續在我們的園地陸續刊出,讓醫病雙方透過這些溫馨互動的真實故事瞭解對方,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如果她能,而我不能,我應該感到慚愧12月12日,星期天中午,天晴,氣溫大約4℃,但是有風,感覺像是0℃。我沿著平常的路線慢跑大約6英里(將近10公里),陪伴我的是新鮮冷洌的空氣,許多房子歡愉的聖誕節裝飾,以及耳機裡的有聲書。我的慢跑習慣已經有20年之久,但是如果沒有病人的榜樣,我大約也不會成為恆常慢跑的人。小時候,我總是全班50個學生當中跑的最慢的一個。這是一點也沒有誇張或喧染的事實。不是我沒有盡全力,而是真的一顆運動細胞都沒有。這樣吊車尾的體育成績跟著我的整個求學過程。醫學院畢業後,我在與東海大學隔著一條大馬路的台中榮總就職。東大校園幽靜廣闊,我幾度興起慢跑的念頭,但總是跑不到200公尺就氣喘吁吁,折返走路回家。大女兒上高中時,學校規定每個學生都要根據自己的體育嗜好與能力,參與一個運動項目。女兒也跟我一樣,完全沒有體育細胞。沒選上游泳隊或各種球類運動的學生一律放在田徑隊裡。田徑隊每週有三天是慢跑日,沿著鎮裡上坡下坡的路跑4英里。對我這個連半公里都跑不了的人,一口氣跑4英里真是不可思議。於是,我約女兒在一個週末出去慢跑,看看跑4英里是什麼感覺。令人喪氣的是,汗如雨下,心肺也運作到極至,女兒説我只跑了1.5英里。當下,我只好認命,慢跑是跟我無緣了。有一天,一個75歲的黑人婦女因為貧血來看診。她的背脊直挺,身材適中,看起來很健康。她告訴我她每天出門競走或慢跑7英里,風雨無阻,即使下雪天也無例外。她説她過去體重超過300磅(140公斤),她的醫師勸她為了健康一定要減重。就這樣,她十年如一日,75歲的她仍然天天慢跑;她對自己的恆心毅力感到自豪,我也由衷地佩服她堅持不移的意志。我心想,如果75歲的她能天天慢跑,而我卻不能,我應該感到慚愧。這是20年前的事了。恆常運動對健康的助益無庸贅述;我從一開始只能跑1英里到現在可以一口氣跑6英里,身體健康,少有任何病痛。每當我勸告病人運動的益處,我總是引述這個病人的例子,也分享自己親身的體驗。即將滿63歲的我,零處方的健康病史,都要拜這位病人的精神榜樣的激勵。尋找病人心底深處的柔軟點吉米剛剛成為我的病人時,情緒暴躁易怒;每次他來看病,我們的護士、秘書都很緊張,不知道他又要生什麼氣或發什麼牢騷。他因為咽喉疼痛診斷有第二期的舌癌。一開始他到著名的麻州眼耳鼻喉科醫院就診(Mass Eye and Ear Infirmary, MEEI),接受手術治療。主刀的醫師我也認識,是個很有經驗,手術技能很好的醫師。不幸的是,吉米在手術後不僅咽喉疼痛加劇,脖子下巴處也冒出腫大的淋巴結。仔細讀手術報告與病理報告,吉米有可能是這位外科醫師第一個用達文西機械手臂做手術的病人。不僅舌基部的腫瘤沒有完全切乾淨,在淋巴摘除術(neck dissection)的組織裡,病理科醫師連一顆淋巴結都沒有找到;也就是説外科醫師完全沒有摘除到任何淋巴結。我不知道外科醫師如何跟吉米解釋為什麼他的咽喉疼痛在手術後更加劇烈,但是可以了解吉米盛怒的緣由。每次他來看病,我總是讓他發洩他的怒氣,並且分析他的報怨;合理的、我的醫院應該改善的,我保證一定改善;不合理的,我也照實地宛轉解釋。他之後接受很辛苦、漫長的放射線合併化學治療。我常常告訴我的護士及秘書,將我們自己放在吉米的處境裡,原諒、接納他爆發的脾氣。他從一隻憤怒的困獸,終於慢慢的變成馴良的羔羊。在所有的癌症治療當中,頭頸癌的放射線合併化學治療對病人而言是最艱難的。因為放療的部位影響唾液腺,不僅造成嚴重的口乾症,也會影響牙齒的健康。治療前,病人需要看牙科及口腔外科醫師,把一些蛀壞的牙齒都拔了才能開始治療。放療進入第三、四週過後,口腔黏膜發炎破損,疼痛不堪,需要嗎啡止痛藥,連水都無法下嚥,需要裝個胃管支持營養的需求。這個治療造成體重驟降是必然的結果。治療結束後,病人還要經歷漫長的復健的過程,從新學習如何吞嚥食物。所幸的是,多數頭頸癌的治癒率很高,但是,讀者可以想見,「It takes a village.」,一個大團隊醫護人員合作的照顧,才能治癒疾病、重建病人的生活。台灣常見的鼻咽癌多數與EBV病毒感染有關,其他部位的頭頸癌則與生活習性選擇相關,抽煙喝酒嚼檳榔是頭頸癌的常見危險致病因素。在美國也是如此(嚼檳榔除外),因此,好像是一群自食其果、活該的病人;少數病人甚至有毒品成癮的潛在問題,比較讓醫護人員避之而不及。很多年前,我的一位同事離職時,我自告奮勇地接手他的頭頸癌病人。幾個我們的護士、秘書認為很難纏的病人第一次來看我的診,好心的同事在我要進入診間時,問我,「等一下我來敲門『 拯救』你?」好像我是送入虎口的綿羊。不知道為什麼,我一點也沒有憂懼,我相信只要我用心聆聽,再難纏的病人心底深處都有一個可以交流的柔軟點。就這樣,這些我的同事視為困難的病人成為能信任我,接納醫療建議的好病人。吉米已經十多年都保持癌症緩解(remission),應該是治癒了。他現在熱心助人,成為一個很受醫護人員喜愛的好病人。我雖然因為離職的關係,老早就不是他的醫生了,吉米仍然偶而仍然透過臉書向我問好。照顧知書達理,模範生型的病人,是如沐春風的。照顧像吉米這樣的病人,卻是像牧羊人找回迷途的羔羊,心裡有著滿滿的感動。不管路多遠,我與你同行我的癌症行醫生涯,挫折、失落與悲傷,罄竹難書。我接下來要説的,是個歡喜的結局,也激勵人心的故事。第一次認識育皇,我肚子裡懷著我的第二個女兒。育皇即將出國留學,卻因為膝蓋久痛不癒,想説要在出國前專心把膝蓋的問題治好。沒想到晴天霹靂,他的膝痛原來是因為股骨骨癌癌所致。第一次在病房會診,育皇正處在「無法置信」、「憤怒」的心情歷程,對我愛理不理的。之後,育皇經歷化療、手術、化療。在最辛苦的化療期間,他整夜坐在病床上抱著彎盆,每幾分鐘就嘔吐一次。因為白血球降到極低點,感染發高燒,卻找不到感染源,除了抗生素之外,一個副作用很大的抗黴菌藥也用上去了。當天晚上,接到育皇的太太哽咽不已的電話,「育……皇……直發……抖,連……整個病……床……都在抖……」這是抗黴菌藥惡名昭彰的副作用。諾理,育皇的太太,日夜無休地守在病房作筆記,照顧育皇,堅毅的她,看著育皇無助地劇烈冷颤,終於崩潰,泣不成聲。這對恩愛的年輕夫婦所受的罪,真是很難想像的。幾個月下來,育皇變成我的親生弟弟一般,他的家人也成為我的家人,我不自主的與他們同悲同喜。總算,育皇完成了所有的療程,進入康復與追蹤的過程。三個月後,有一天中午,育皇與諾理來到我的辦公室告訴我壞消息。他的胸部X光有三顆小結節,高度懷疑是骨癌轉移病灶。我的第一反應是,「怎麼可能?」在這麼辛苦的治療過程後,短短三個月,癌症已經復發轉移。平時很會安慰鼓勵病人的我,什麼話也説不出來,只能默默地陪著他們坐了好一陣子。育皇是我第一個骨癌病人。以其他癌症轉移到肺部為例,治癒的機會是很小的。這是電腦網路前的年代。那天下午我去醫院的圖書館埋首蒐詢骨癌肺轉移的資料。原來,骨癌轉移到肺部的機率高達八成;適當治療,包括手術與化療,仍然有治癒的機會;有個報告詳述有個病人總計做了十四次肺結節摘除術!育皇前後總共做了四次肺部手術,當中穿插了多次化療,總算病情保持緩解了兩年。他決定完成他的留學夢,赴美修習博士學位。我也支持他的決定,認為他能擺脫癌症的陰影,展翅高飛。他在美國求學期間,繼續定期照胸部X光做追蹤。沒想到,兩年後,他的癌症再度在肺部副發。育皇休學回台灣治病。一年後,就又回到學校完成他的博士學位。他的學業成績創下學校的記錄。這樣的成就,我相信很大的原因是他的在死亡關卡幾度折返的癌症經驗,給了他常人無法想像的精神力量。他的指導教授寫了長達七頁的推薦信,希望育皇留校認職。他最後因為父母年邁,決定回台灣教書做研究。我初識育皇時,正懷著我家老二。如今我的小女兒三十三歲了,也剛剛當媽媽了。育皇也桃李滿天下,著作等身。當我感到窮途末路時,常常是病人的精神鼓舞,讓我奮力前行。當然不是每個病人都有像育皇這樣美滿的結局。至少,我想醫師的職責是,不管路多遠,我與你同行,同悲喜。
-
2021-12-24 焦點.元氣新聞
圖表/就醫放射線檢查照了多少輻射 健保行動快易通App可查
因應醫療需求接受放射線檢查,民眾從未能得知自己暴露的輻射劑量有多少。衛福部健保署宣布,即起自「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中,開放民眾查詢自己當年度暴露的檢查輻射量,也期待民眾在接受不同醫院,但相同疾病治療時,無須再做相同檢查,可多詢問必要性。不過醫改會指出,為節省健保費公布資訊,恐造成民眾不必要的恐慌。國人最常檢查的前五名X光檢查項目,依序為胸腔檢查、下肢骨各處骨頭及關節檢查、脊椎檢查、上肢骨各處骨頭及關節檢查及腎臟、輸尿管、膀胱檢查。特殊造影檢查前五名,分別為電腦斷層造影、磁振造影、乳房造影術、X光骨骼密度測定及單純性血管整形術。健保署統計二○一六至二○二○年,進行放射線檢查人數,每年平均為八○七萬六千多人,每人平均檢查四點一四次,每人平均輻射劑量為三・三毫西弗。另,輻射曝露量逾一百毫西弗約有一千二百多人,多為癌症患者。依原能會資料顯示,常見的X光檢查輻射量相對低,電腦斷層相對高,如胸部電腦斷層輻射劑量達四點六到六點九毫西弗,胸腔X光輻射劑量約○點○二毫西弗。輻射量最高仍以「癌症放療」曝露量最大,總劑量介於二萬到十萬毫西弗。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委林右鈞表示,美國醫學物理協會二○一一年曾發表公開聲明,如單次放射線檢查輻射劑量小於五十毫西弗,即使一年內多次檢查,但總劑量小於一百毫西弗,輻射劑量的潛在風險可忽略,但若超過一百毫西弗就應多注意,只是癌症與輻射相比,癌症對於性命威脅更大。民眾不需擔心輻射劑量,拒絕接受放射線檢查。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開放輻射劑量查詢,是要讓民眾自我把關,若醫師要求重複上一家醫院的放射線檢查項目,患者可詢問必要性,避免重複檢查。不過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說,健保署公布放射線檢查輻射量,恐使民眾有更多擔憂,不願進行必要的檢查,健保署應提供民眾真正需要的資訊,如自費醫療、整合門診等,而不是公布輻射劑量引發民眾恐慌,此舉也不會遏止重複檢查的問題。
-
2021-12-10 癌症.其他癌症
「唱片封面教父」杜達雄與賈伯斯皆因神經內分泌癌逝!解析10大症狀與胰臟癌差別
「老友們,我已經無法一一回覆你們的問題,有緣我們來世在再相見,病況細節隔兩天我外甥女會幫我回覆⋯」6天前(11/30)「台灣唱片封套設計教父」杜達雄才在臉書上寫下這段話,週一(12/6)就傳出他病逝,享壽66歲。杜達雄罹患的是罕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第四期,蘋果(Apple)創辦人賈伯斯、資深藝人馬如龍皆因此病離世。 設計過近千張唱片的杜達雄,曾拍過張國榮、張雨生、潘越雲、張艾嘉、陳淑樺、王傑、羅大佑等知名歌手唱片封面,1983年後更兼職當攝影師,家喻戶曉的《快樂天堂》合輯,從攝影、設計到演唱會舞台,都由他一手包辦。 發現太晚,化療放療已沒效 杜達雄是去年底發現腋下、鎖骨附近有腫塊,確診罹患神經內分泌癌4期,他今年2月在臉書寫道開始住院化療,「會好好的作化療跟它奮戰到底的」,也提及是採用自費抗癌藥劑治療,每次費用高達15多萬元,還好有投保醫療險與癌症險,才能夠彌補高額抗癌藥劑費,可惜病程無法控制,最後化療與放療都已經沒有效。 究竟「神經內分泌癌」與癌王「胰臟癌」有何不同,一般常見的胰臟癌,是指與外分泌系統有關的「胰臟腺癌」,而賈伯斯與杜達雄所罹患的腫瘤,則發生於胰臟內分泌系統的胰臟細胞產生病變,即胰臟細胞神經內分泌腫瘤。 事實上,如果能及早發現神經內分泌腫瘤,病患存活期平均可達17年,不過若是已經轉移,則平均活不過4年。 成長速度慢,早期多種藥物可選擇 基隆長庚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說,一般而言,神經內分泌腫瘤成長速度很慢,臨床上也相對較有治療藥物可供選擇,不過,治療結果仍須視患者癌細胞的惡性度,以及是否擴散、是否產生抗藥性等。 雖然目前治療藥物多,但根據美國調查顯示,原位神經內分泌腫瘤和其他癌症一樣,若發生轉移至肺、腎等器官,生存機會則只有10%到20%,有超過5成患者診斷出現腫瘤轉移,則平均僅剩2.5年存活期。 台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章明珠也說,病人如果是低惡性度良好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預後較好;若轉移至「神經內分泌癌」則預後狀況差。 好發年紀平均為50歲 章明珠指出,過去胰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除了手術、化療、放射療法外,沒有其他療法。最近幾年,標靶療法上市後,可有效控制病情,提高存活率,不過對於已轉移的病患,也可以有效延長存活期從5個月延長至11個月。 發生於胰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只占所有胰臟癌的1%到3%,目前已知危險因子只有抽菸,但致病原因可能與基因有關,好發年齡平均為50歲。 章明珠說,無論是胰臟癌或神經內分泌腫瘤,都很難在早期發現,等患者出現症狀求診時,往往已是晚期很難治癒,尤其神經內分泌腫瘤更是複雜度相當高的疾病,就連許多醫護人員也對這種疾病不太熟悉,容易被誤診為其他疾病。 神經內分泌腫瘤10大症狀盜汗、血糖過高、嚴重腹瀉、胃酸過度分泌、食欲不振、體重遽降、噁心嘔吐、黃疸、消化不良、腹痛等。 醫師提醒,年齡超過40歲出現上述症狀、原因不明時,應盡速到醫院腸胃肝膽科檢查,如果50多歲才被診斷為糖尿病,或按時服用藥物血糖變得不好控制時,就要小心胰臟是否出了問題。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兄弟分家賣屋他拿數千萬,想贈兒要如何節稅?7種方式能選,這樣作甚至「免繳稅」!.新房完工媽突喊一起住?別讓妻子受委屈,要知道枕邊人,才是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姐弟抗壓性都很高,只有我…在比較中長大的她也想堅強:你們說的我都懂,但我做不到
-
2021-12-09 癌症.肝癌
肝癌轉移胃 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真光刀三管齊下有效
1名64歲B肝患者未定期追蹤,幾年前被確診肝癌,原本病情獲控制,不料年初因解黑便、腹痛就醫,經胃鏡切片檢查發現肝癌轉移到胃部,由於患者不願開刀,評估後建議採取標靶藥物、免疫治療和真光刀放療三管齊下,終於讓胃腫瘤完全消失。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許樹湖指出,患者罹有B肝,本即是肝癌高危險群,因沒有定期回診追蹤,多年前曾因經常頭痛、臉部不自覺抽搐,赴醫檢查發現為肝癌轉移到腦部,當時曾接受腦腫瘤切除手術、標靶藥物和放射治療,病情一度獲得控制。不料今年初又因解黑便、腹痛,發現肝癌轉移到胃,雖然也可透過胃切除手術根除胃部腫瘤,但術後恢復較久,及術後狹窄癒合不良滲漏等可能出現的併發症,患者不願開刀,故安排標靶藥物、免疫治療和真光刀放射治療。他說,肝癌轉移到胃非常罕見,且症狀與一般胃潰瘍相似,患者因出現持續性上腹痛、解黑便、嘔血、全身虛弱、體重減輕、持續性發燒等症狀就醫,才發現罹患胃腫瘤。目前治療以局部手術切除腫瘤為最佳方式,有機會達成完全治癒的目標,但仍需透過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化學治療等系統性治療多管齊下,才能降低復發機率。若不能或不適合手術者,則可考慮接受真光刀放射治療,是很好的局部治療方式,可達到類似切除的目的。放射腫瘤科主任王博民表示,因肝癌細胞對放射治療具抵抗性,通常需要較高劑量才有機會控制病情,且使用劑量往往超過胃部周邊器官的耐受度,因此經評估,建議使用真光刀治療,它能透過呼吸導航系統來監測患者的呼吸頻率,精準掌握胃部腫瘤的位置,治療過程不傷害周邊正常組織,透過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殺死癌細胞,經4周進行20次療程後,至今完全無復發或殘存腫瘤。許樹湖提醒,癌症經治療後,無論治癒或穩定控制,仍需遵從醫囑持續追蹤。平時注意飲食習慣,建議定時定量、採高蛋白與低糖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細嚼慢嚥、多攝取不加工的原型食物,才能避免癌症復發。
-
2021-12-02 癌症.肺癌
三期肺癌難開刀 免疫療法燃生機
自己跟家人均不抽菸,也無肺癌家族史,50多歲陳女士確診第三期肺癌時,在診間近乎崩潰,在先生及孩子的鼓勵,以及醫師指示下,完成化療、放療,並嘗試免疫療法,確診迄今已經三年多,目前定期回診,身體狀況良好。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柯皓文表示,許多人常將標靶藥物與癌症治療聯想在一起,但許多癌友因為基因並無突變,而無法使用標靶藥物,所幸在免疫療法問世後,讓這群癌友燃起一線生機。許多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無法手術,如又少了抗癌利器標靶藥物可用,就只剩化療、放療等傳統治療可選擇,甚至面臨著復發轉移的這一天到來。以陳女士為例,2018年接受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肺部腫瘤,進一步確診為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影像檢查顯示,癌細胞已經侵犯局部淋巴結,無法手術,而標準治療即為同步化療、放療。柯皓文表示,陳女士經過評估後、接受為期一年的免疫療法,以鞏固治療效果,目前情況穩定,並未復發。近年來,國際大型臨床研究證實,三期肺癌患者在同步完成化放療後,如能接受免疫療法,作為鞏固治療,可延長整體存活期、降低惡化風險,五年無疾病惡化率存活期可達三成,死亡風險也能降低三成。柯皓文指出,三期肺癌患者如能開刀,還是盡量手術切除腫瘤,但如果無法動刀,或是手術仍無法取出所有腫瘤,可考慮免疫療法,以提高存活率、無疾病惡化存活期。聯合報舉辦「抗癌不肺力 掌握肺癌治療先機」線上講座,邀請到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徐偉勛、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柯皓文,分享標靶治療及免疫療法在肺癌的治療新趨勢,豐富又實用的內容,記得準時收看!線上直播時間:2021/12/4(六)14:00了解更多直播資訊:https://reurl.cc/Yja8G0
-
2021-11-30 癌症.肺癌
肺癌導致昏迷 標靶治療後行動自如
60多歲婦人被送至急診時四肢癱瘓、失去意識,原先家人焦急以為是腦中風,沒想到影像檢查發現腦部、肺部、腹腔等處均有腫瘤陰影,證實婦人已罹患肺癌,而且癌細胞已轉移至腦部,才造成昏迷、神智不清。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徐偉勛表示,台灣肺癌盛行率高居不下,因早期症狀不明顯,不少患者等到轉移至腦部、腹腔,出現頭痛、疑似腦中風狀況,或腹部劇烈疼痛,就醫診斷才發現已到肺癌晚期。肺癌治療講究精準用藥,一般建議透過切片確認肺癌的基因型別,並選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以達到抑制腫瘤的效果。以這位確診為EGFR突變型非小細胞肺癌的婦人為例,醫師評估後給予第三代標靶藥物,並輔以腦部放療,在短時間內腫瘤明顯縮小,恢復意識,目前行動自如,回診時也不需家人攙扶,與剛發現生病時判若兩人。國外大型研究臨床證實,治療EGFR突變型晚期肺癌的第三代標靶藥物效果明顯較好,且副作用較少,但因費用昂貴,我國健保雖已給付,仍標準較為嚴格。徐偉勛建議,病人及家屬應與醫師討論治療策略,若符合條件可使用第三代作為一線治療,未符合條件者,若經濟狀況許可或有醫療保險,仍可選擇自費第三代標靶藥物。應如何及早發現肺癌呢?徐偉勛表示,50歲以上老菸槍、有肺癌家族史者,以及罹患肺阻塞、肺結核等病友,應在醫師評估下,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以便及早發現肺癌、掌握治療時機。徐偉勛強調,「罹患晚期癌症,不再是世界末日!」在基因檢測及癌症用藥的進步下,癌症治療講究精準用藥,大幅提高存活率,鼓勵癌友堅持下去、不放棄,積極面對治療。●聯合報舉辦「抗癌不肺力 掌握肺癌治療先機」線上講座,邀請到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徐偉勛、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柯皓文,分享標靶治療及免疫療法在肺癌的治療新趨勢,豐富又實用的內容,記得準時收看!線上直播時間:2021/12/4(六)14:00了解更多直播資訊:https://reurl.cc/Yja8G0
-
2021-11-27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邱仲峯:追求心靈健康,優先於身體健康!
「追求心靈健康,得更優先於身體健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邱仲峯從醫逾30年,希望民眾能把這一句話好好放在心裡,並付諸實踐。亞洲人過度追求物質,人生目標都是希望擁有財務安全,即使身體喊累、壓力爆表,都認為這是努力應有的代價。我們常說身心靈健康,在邱仲峯看來,心靈優先於身體,心靈先達到平衡,身體健康就達到一半。病人淚謝醫師 讓他感動31年前,邱仲峯在淡水馬偕擔任實習醫師,其中一個月待在腫瘤科末期病房,當時感受到的醫病關係完全顛覆校園所學的一切。「臨終患者躺在床上,醫師仔細地幫他們擦拭身體,同時聊天,氣氛溫馨,醫師離開時,不太有力氣的重症患者,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堅持下床,深深一鞠躬,只為了說一聲謝謝。」這讓他很震驚。邱仲峯說,那個月看見一幕幕病人含淚感謝醫師,讓他們的離別之路盡量舒適,那種激勵人心的感覺,不是物質、名聲、地位可比擬。他內心不斷告訴自己「我想成為這樣的醫師」,於是他不只專長於螺旋刀、化療、放療及標靶等癌症治療,也致力推動安寧醫療。對抗癌症 致力精準醫療 早年進入安寧的清一色都是癌症患者,過去安寧病房是隸屬於放射腫瘤科,他因此選擇擔任放射腫瘤科醫師。一路以來,他接觸不同類型的癌症患者,看著他們被化療、放療折磨,如何讓他們減少痛苦,甚至預防癌症發生,是他致力倡議的事情。全球的癌症治療發展,已走向精準化醫療,個人精準醫療是癌症治療的新利器。北醫附醫預計於明年啟動「癌症大樓」及「質子治療中心」。安寧善終 推動靈性關懷很多事情都是在推動安寧的期間,慢慢發現的。邱仲峯說,安寧的宗旨是「善終」,就是讓患者在臨終時可以滿足心願,安心地離開。邱仲峯常會去問臨終的患者有什麼心願沒有達成,發現很多人的心願都很渺小,問到最後才發現,其實患者真正的心願是想向家人好好道歉。從安寧可以看到很多台灣人對於自己心理的需求是需要被引導、被教育的,因此,北醫附醫積極推動靈性關懷,不一定是臨終患者,若有心靈困擾,都能尋求靈性關懷師協助,進而理解自己。邱仲峯說,人們必須要靠自己去思考,現在的行為是被什麼樣的情緒給綑綁,抽絲剝繭後,重新接納,不斷重複、操練,才有辦法達到心靈健康,身體才能妥適地照顧好。邱仲峯養生祕訣:喜歡思考、運動 回家不用手機北醫附醫院長邱仲峯平時的養生,強調「生理、心靈必須同時兼顧」。生活忙碌的他,一定會空出時間「思考」、「運動」、「上教堂」。飲食落實每天五蔬果,四菜一湯,只有一道葷食,其餘都是素食,降低攝取毒素機會,讓身體器官負擔降低。邱仲峯維持心理健康的方式,會多做一些靜態活動,包含看需要思考的電影、多接近大自然、聽音樂會、看畫展或多聊天,都能幫助他多思考。「人思考後,獲得解答,會相對安心,容易讓心靈達到平衡。」思考也易讓人疲憊,因此,邱仲峯會運動讓自己平靜下來,他喜歡游泳,但礙於工作忙碌,健身俱樂部在疫情期間倒閉了,於是買滑步機在家中,沒事就運動半小時到一小時,若時間允許,常選擇健走、慢跑。很多人下班回家放鬆方式是「玩手機」,但手機對他而言,就是處理公事,若返家又繼續用手機,等於是持續工作,絲毫不得閒,他寧願換個環境跳脫,不用手機,安靜地享受在家的時間。邱仲峯是基督教徒,每周幾乎都會上教堂,讓心靈恢復。他說,心靈健康須持之以恆,不能一天捕魚三天曬網,否則當壓力或情緒來襲時,心靈會瞬間失衡。小時候曾罹患皮膚病,邱仲峯因此更重視飲食。很多人一餐吃四菜一湯,但可能其中三道是肉,他則是吃三道蔬菜一道肉、一道湯。每餐至少吃到三種蔬菜,能讓他達到天天五蔬果的目標。邱仲峯小檔案年齡:57歲專長:光子刀治療、螺旋刀治療、放化學及標靶合併治療、動態式弧形刀放射手術、輔助及完整醫療CAM、癌症基因定序、癌症靈性關懷、磁振導航超音波熱治療現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台北癌症中心質子中心召集人、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台灣放射腫瘤學會理事長、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財團法人基督教史懷哲宣道會董事長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及醫管碩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經歷:台北癌症中心院長、台北醫學大學管發中心主任、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美國M.D.Anderson客座教授給病人的一句話追求心靈健康,得更優先於身體健康
-
2021-11-22 名人.精華區
王正旭/催生癌症藥品基金 助患者用新藥
近期癌症希望基金會訪問一位50歲的肺癌病人,七年前罹癌時僅是第一期,經手術、休養後即無大礙,三年前不幸復發、轉移成第四期。之後歷經標靶治療、化療、放療等治療,仍躲不過抗藥魔咒,為尋求適切治療,不得已提早退休以換取退休金力拚最後機會,卻也僅夠支付一半療程的費用。自費用藥 病患陷經濟困境這樣的案例,在我從醫數十年經驗中屢見不鮮,癌友及家屬聽到新藥躍躍欲試,然而醫療科技的精進讓新藥藥價不斷攀高,健保體制無力全盤納入,使一定比率的病人因自費用藥陷入「經濟休克」困境,有些癌友因為無力負擔打退堂鼓,另一部分的人則像上述病人,用最後積蓄或貸款爭取最後一絲希望。跳脫健保思維 可參考英國健保大餅有限,導致新藥給付速度延遲或設立嚴苛給付條件,政府保障民眾健康美意大打折扣。但可能找到另一條路嗎?癌症希望基金會謹此提出跳脫健保制度的另一種思維:「癌症藥品基金」。此概念源於英國2011年創立癌症藥品基金(Cancer Drugs Fund,CDF),並於2016年經過財務改革後成為二代CDF,每年控管約3.4億英鎊,以暫時性且較可負擔得起的價格給付予具有潛力、但療效仍有待確定、無法納入常規給付的癌症新藥。此段過渡給付時間最長兩年,政府與同意接受CDF方案的藥廠簽署藥品給付協議,如果超支,需要以一定比率還款,期間同步蒐集病人臨床真實用藥結果,作為審查根據。若療效不如預期,則退出CDF給付,但該藥廠仍須持續提供藥品,確保病人權益。CDF最大挑戰 錢從哪來?英國CDF不僅讓需要的病人及早用藥,且以兩年內蒐集病人用藥結果,評估是否納入國家健保,確保資源用在刀口,完全肩負把關新藥療效的責任。二代CDF成功,讓英國預定於年底擴充CDF,成立「創新藥品基金(IMF)」,並納入罕病、遺傳性疾病等新藥治療。癌症希望基金會提議,健保署可仿效CDF精神,設立台灣版的「癌症藥品基金」,現階段最大挑戰是「錢從哪裡來」?可能的財源包括菸捐、公益彩券盈餘、癌症藥品的給付協議(MEA)回饋金,甚至社會企業捐款等都被討論過,但目前尚無定論。促請政府編預算 投資健康開源的另一解方,我們思考的是,促請政府編列預算以投資健康作為訴求的可行性。最近多場健保改革會議中,常被檢討的問題是台灣國民醫療保健支出在「國內生產毛額(GDP)」占比,長年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約3%,主要原因是公部門投資不足,造成醫療資源互相排擠。增創新藥品 鼓勵台灣生技如果政府可補足我們與OECD國家落差,先以約GDP占比1.5%、3千億元為例,從中提撥部分費用,便能成為CDF基金穩固的專款財源,甚至可以進一步師法英國,將「癌症藥品基金」擴充成「創新藥品基金」,不只增加創新藥品可近性,還蘊含鼓勵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深遠意義。英國現行CDF精神,彰顯提高病人適切治療的機會及提升公費醫療服務的價值,與健保中長期改革計畫的維持公平、提升效率、改善健康,三大核心價值不謀而合。期盼相關單位取其精華,研議台灣版「癌症藥品基金」或「創新藥物基金」,與健保相輔相成,打造利於投資健康的環境。
-
2021-11-09 癌症.肺癌
老菸槍罹最難纏肺癌 免疫治療合併化療腫瘤幾乎消失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胸腔內科劉旭崇說,小細胞肺癌因不易治癒且預後差,有「最難纏肺癌」的恐怖稱號。台中62歲男子菸齡40多年,因咳嗽、呼吸喘、及上半身水腫等症狀就醫,發現右下肺有一顆約六公分腫瘤,診斷為小細胞肺癌,癌轉移到骨頭以及腦部,為擴散期,無法接受手術切除,患者積極抗癌,經接受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後,至今一年半,全身腫瘤消失不見達到臨床上完全緩解。劉旭崇說明,肺癌四大病理分類為肺腺癌、鱗狀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大細胞肺癌,其中小細胞肺癌特性為惡性度高、增生快、具有神經內分泌的特性,診斷時九成以上的病人無法手術切除,病患即使接受化療或放療反應率高但易復發及抗藥,是很難對付的癌症。劉旭崇指出,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在過去30年間都處在原地踏步的狀況。以往擴散期的治療,僅能接受化療,即使積極治療病患往往預後還不是很理想。2019年國際上發表的臨床試驗結果證實免疫療法應用於小細胞肺癌,擴散期病患若接受化治療合併免疫治療,預後較佳,約五成病患存活超過一年,這一新的治療選擇突破傳統治療的瓶頸。劉旭崇說明,患者配合接受此合併治療,一兩個療程後,臨床症狀與影像學檢查均改善很多,患者在化療結束後亦繼續接受免疫治療,至今持續超過一年半,後續追蹤發現全身腫瘤幾乎全消失,達臨床上完全緩解的狀態。劉旭崇指出,小細胞肺癌有幾個特色,抽菸關聯性高、診斷時通常已經有遠端轉移而且無法手術切除、癌細胞增生快速以及復發的機會很高、預後差。近年免疫治療開啟了小細胞肺癌治療的新曙光,和化學治療併用更能加強治療效果,顯著延長病患存活期。建議民眾不抽菸、立即戒菸,才能預防小細胞肺癌。
-
2021-11-07 癌症.頭頸癌
癌症治療後嘴痛難耐 北醫專家:誤信這些偏方恐加重
詹先生39歲那年因左側智齒附近不舒服,在北醫確診口腔癌第二期並接受手術切除和重建,雖幸運不需做化療,術後復健和照護仍他天天痛到飆淚。在醫療團隊的指導下,詹先生從海棉棒、漱口水開始耐心清潔,每天仔細刷牙六到八次、每天一小時訓練開嘴及咬合力,按部就班貫徹一年多,並未發生口腔併發症。北醫大附醫牙科部主任吳家佑表示,疫情導致患者延誤就醫,不少一、二期口腔癌患者等解封才來,結果三、四期才確診者從50%增加到70至80%,除了手術也要放療,每個人放療後都有口腔併發症。然而。很多人出院後疏於保持口腔濕潤清潔,或是誤信鹽水、茶水、含酒精漱口水等偏方、以為用硬毛牙刷才能清潔,過度刺激讓脆弱的口腔粘膜更慢癒合,反而更痛、痛更久。北醫大口腔衛生學系主任周幸華指出,每10個癌症病人當中就有4個人,在化放療後飽受口腔併發症之苦;接受幹細胞移植的血癌病人、接受放療的頭頸患者,口腔併發症發生率更高達80%到100%。口腔癌等頭頸癌患者手術後有傷疤、放療讓大片黏膜受損導致劇痛,連張嘴都像酷刑。吳家佑表示,口腔健康的介入,必須從癌症治療前、治療中,一路延伸到治療後。治療前要徹底檢查,把既有的齲齒、牙周病治療好。治療過程中即便疼痛、口乾,也要繼續維持口腔濕潤和清潔;否則,乾燥又多細菌的口腔會加重齲齒、牙周病、細菌性肺炎、住院死亡率,也可能因需要牙科處置而中斷治療。每段治療結束後,還要過差不多兩周,口腔才能完全恢復。周幸華說,癌症患者需要正確的口腔照護,除提升口腔舒適感、降低併發症嚴重度,也有助全人健康恢復。初期先強調口腔濕潤的策略,待可以刷牙,就要開始強調清潔的策略;患者也應積極做口腔與頭頸部的運動,確保口腔說話、咀嚼、吞嚥等相關的肌肉機能不會退化。北醫大附醫持續向日本口腔健康專家取經,今召開跨國研討會。日本大田洋二郎的研究顯示,頭頸部晚期癌患者若能接受口腔照護,術後口腔併發症發生率可從64%降至16%;日本曽我義彦的研究則顯示,造血幹細胞移植中的患者若有接受口腔照護,口腔黏膜炎發病率及重症率都大幅下降。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大學院教授、牙醫師樺沢勇司指出,有口腔衛生師介入的住院病人,口腔健康、咀嚼吞嚥、營養都改善,顯著減少吸入性肺炎發生率和死亡率,病人可以提早出院回家,生活自理能力也更好。
-
2021-11-03 癌症.其他癌症
膽結石患者更容易罹患膽囊癌? 專家剖析10大危險因子
許多人聽過膽囊結石,發作時痛到在地上打滾,但膽囊也可能長出壞東西,台灣每年就有1千多人罹患膽囊癌。膽囊位於腹腔深處,很難透過觸診發現異狀,不少患者是在出現上腹痛、噁心嘔吐、食慾與體重下降、右腹出現腫塊、黃疸等不適症狀時,就醫檢查才確診。膽囊癌10大危險因子膽囊癌好發年齡在60至70歲民眾,女性多於男性,約3比1,有些人以為膽石症或膽囊炎症狀為主要表現腹痛、噁心、嘔吐,但也有病人則完全沒有症狀,在健康檢查時,影像檢查才意外發現罹癌。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發生膽囊癌的原因至今依然不明,有著各種假設,例如,膽石症之慢性刺激、膽汁滯留、感染原、炎性腸道疾病,或者原先良性腺瘤惡化而來,但均未能證實。至於膽結石是否會導致膽囊癌?賴基銘指出,長期追蹤無症狀膽石症患者,僅有不到百分之1之病人罹患膽囊癌,因此這項說法是否可信,仍有待證實。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衛教資料則整理出膽囊癌10大危險因子:▸女性▸年紀大於65歲▸肥胖、高血糖▸經常曝露於致癌物之中(如戴奧辛、吸菸等)▸膽囊腺瘤、膽囊鈣化▸原發性膽道硬化症▸膽囊慢性發炎▸慢性感染沙門氏菌或幽門螺旋桿菌▸先天性膽道囊腫▸不正常的膽管胰管接合如何診斷出膽囊癌?臨床顯示,超音波掃描是診斷膽囊癌的最佳工具,方便可行且不具侵襲性,目前為篩檢膽囊癌的第一線工具。確診後,以手術切除為主,預後還不錯,但如果癌細胞轉移至肝臟、肺臟、骨頭等其他器官,術後還需合併放療、化療,療效較差。賴基銘表示,膽囊炎、膽結石、磁化膽囊、膽胰管合流異常都是膽囊癌的高危險因子,一旦發現膽囊疾病,應積極治療,如果膽囊內有息肉或息肉樣病變,則需定期追蹤檢查。★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0-31 癌症.胃癌
樂天銀董事長簡明仁飽受胃癌之苦 醫曝四大致病因子
國內純網銀樂天銀行董事長簡明仁今晨12點07分左右因病辭世,享壽70歲,據報導,簡明仁之前罹患胃癌曾住院治療,可能因此最終還是不敵病魔,今天凌晨過世。開業消化內科醫師方冠傑說,胃癌為國人十大癌症之一,每年約有2000多人死於胃癌,平均每天約6至7人病逝,特別是胃癌早期不易察覺,高達6成患者確診時病程都已屬於晚期,不可不慎。方冠傑說,胃癌包括胃淋巴癌、胃間質癌及胃腺癌,其中高達9成都是胃腺癌,罹病危險因子首先為家族史,依研究統計,若一等親家人有胃癌病史,家族成員罹患胃癌風險,為沒有胃癌家族史的2至3倍;其次是性別方面,為男性罹患風險是女性的2倍,第三是飲食習慣,以及第四是為胃部有無感染幽門螺琁桿菌。方冠傑說指出,飲食若常食用香腸、熱狗等富含亞硝酸鹽食物,一旦遇到高溫環境,可能易形成亞硝胺,增加罹癌風險,另若常食用攝氏55或60度以上的高溫、刺激食物,如麻辣鍋、喝酒等,也易造成胃黏膜反覆受損引發胃癌。此外,方冠傑說,若胃部已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依世界衛生組織公告,幽門螺旋桿菌為一級致癌物,當胃部遭到感染,且合併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時,就必須立即進行殺菌治療,以降低罹癌風險。方冠傑說,罹患胃癌後常見治療方式,依腫瘤期別可採用手術、化療、放療、標靶治療等,提醒民眾若感覺胃部不適、上腹疼痛持續一周尚未緩解,應盡速就醫,但若已合併身體感覺疲勞、餐後嘔吐、發燒、體重減輕、解黑便等症狀,就應馬上就醫,以利診斷是否罹患胃癌,早期治療。
-
2021-10-22 癌症.乳癌
年輕型乳癌易增生轉移 醫籲「抗癌3招」提升生活品質
台灣乳癌年輕化,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不到50歲新確診乳癌人數突破5千人,其中「極年輕型」35歲以下者超過400人,不到40歲確診者更高達1200人。醫師提醒,年輕型乳癌普遍具有腫瘤較大、惡性度高、易轉移等特性,憂心新冠疫情下,更難早期發現、治療,呼籲民眾掌握「3招」,包括勇敢面對、了解自身疾病與治療計畫、尋求心理支持。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統計,2020年乳癌患者首度超越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癌症,在新冠疫情影響下,乳癌篩檢與就醫意願大幅降低,篩檢量相較去年同期減少17.4%。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部長曾令民表示,根據臨床研究,年輕型乳癌普遍具有腫瘤較大、惡性度高、增生力活躍且易轉移等特性,也憂心復發或轉移,特別是35歲以下的「極年輕」乳癌患者,復發或轉移的治療預後,相較停經後患者較為不良。今年44歲的乳癌病友Tiffany,因家族史與乳房纖維囊腫,10多年來定期追蹤乳房檢查,因結婚生子暫停定期篩檢,沒想到4年前準備嘗試第3次人工試管時,竟發現確診乳癌。歷經二次乳房切除,才發現腫瘤擴散至內乳淋巴結,經過多次化療放療,今年8月又發現乳癌轉移至雙肺、骨頭與右頸淋巴,面對二次侵襲,她樂觀面對,加上參與病友社團,女孩互相打氣,了解很多治療選擇,減少擔憂與害怕。曾令民表示,原本許多穩定控制的年輕病患,突遇復發或轉移,在告知檢查結果時,醫護也感到相當心疼,近期受惠乳癌各亞型治療選擇的多元與進步,鼓勵年輕病友別放棄,並掌握抗癌「3招」與癌症和平共存。第一招:「勇敢面對」。經確診乳癌復發或轉移,雖難免恐懼、挫折,但「唯有自己才能戰勝自己」,現有完善醫療團隊及多元照護建議,病友若迅速整頓心態,能正向、勇敢地迎接長期抗癌作戰。第二招:「了解自身疾病與治療計畫」。乳癌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抗賀爾蒙治療、卵巢抑制、標靶治療與免疫療法,依據不同亞型打造個人化治療計劃,有助於延緩化療時間或疾病惡化時間,維持工作與日常生活,緩解經濟壓力、完成生命中更多重要的事。第三招:「尋求支持」。專為年輕乳癌病友創立的「花漾女孩GOGOGO」,年輕病友對於生活、人際交友、懷孕生子、工作發展等,有更多不同的顧慮與心情。有一同作戰的夥伴相互扶持、傾訴,更多資源與經驗談分享,年輕女孩們與癌和平共存非難事。「花漾女孩GOGOGO」今年邀請金馬實力派演員郭書瑤擔任年度衛教大使,攜手年輕病友米娜、凱西與貝拉共同拍攝首支乳癌勵志衛教影片「閃耀花漾人生,我作主」,細膩闡述年輕女性於新婚、實踐夢想的路上,一旦罹癌人生計畫重新洗牌,陷入乳癌復發轉移的長期陰影與困境。花樣女孩GOGOGO創辦人潘怡伶分享,許多病友正規劃結婚生子、求學工作與理想實踐,一旦遭遇乳癌復發或轉移,從原本「一期乳癌」跳級成「乳癌四期生」,被迫暫停所有規畫,面對關係改變、無法生育、經濟負擔,過去治療有限,副作用讓人苦不堪言,讓年輕病友更加重視「生命延長後的生活品質」。郭書瑤鼓勵病友面對乳癌不要害怕,透過審慎了解、積極面對自己的治療選擇,不斷更新治療趨勢的新知,尋求專業醫療團隊協助,不輕易停下治療腳步,我們仍可繼續延續並閃耀自己的花漾人生,自己作主。閃耀花漾人生完整版線上看: https://youtu.be/ldgtSc8f2E4
-
2021-10-21 癌症.乳癌
台灣年輕型乳癌年增破千人 醫點名35歲以下預後差
乳癌有年輕化趨勢,台灣乳房醫學會今天公布最新數據,台灣不到40歲年輕型乳癌患者年增1200多人,其中35歲以下極年輕型逾400人,醫師點名35歲以下患者易復發轉移,預後較差。根據國健署民國107年癌症登記報告分析,當年度不到50歲就新確診乳癌人數突破5000人,其中35歲以下「極年輕型」超過400人,不到40歲確診者更高達1200多人。在時尚產業工作的Tiffany就是年輕型乳癌患者,5年前才40歲的她,在洗澡時摸到乳房硬塊,就醫後確診乳癌。歷經2次乳房切除手術後,這才發現腫瘤已擴散至內乳淋巴結,Tiffany隨即開始9次化療、30次放療的辛苦療程。在一切看似撥雲見日,今年8月年度例行檢查中,Tiffany再度被醫師宣判乳癌轉移至雙肺、骨頭與右頸淋巴。她早先參與臨床試驗計畫,但當時藥物對於腸胃道副作用較大,造成便溺失禁,不得以辭去工作,所幸現在治療多元,與醫師討論後改為新型口服抑制劑搭配荷爾蒙治療,改善生活品質。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部主任曾令民今天表示,據臨床研究,年輕型乳癌普遍有腫瘤較大、惡性度高、增生力活躍且易轉移的特性,年輕型乳癌也讓病友長期籠罩於復發或轉移的陰影。特別是35歲以下的極年輕型乳癌患者,其復發或轉移的治療預後相較停經後患者較為不良。曾令民解釋,乳癌區分為不同亞型與期別,各亞型的治療選擇與復發轉移風險各異。以占所有乳癌亞型7成的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晚期復發或轉移性停經前乳癌治療為例,現在第一線可使用抑制劑搭配荷爾蒙治療,大幅改善病患治療存活期、生活品質。曾令民也分享診間經驗,許多穩定控制的年輕病患復發或轉移,也常讓醫護團隊意外,只能心疼地告知患者結果;幸好如今乳癌各亞型治療選擇多元與進步,年輕病友們千萬不要輕言放棄,面對乳癌二次侵襲或轉移,應審慎了解自己的腫瘤型態與治療選擇,爭取更多時間就有更多機會。
-
2021-10-20 該看哪科.眼部
影/搶救4歲眼癌童靈魂之窗 高醫聯手美日專家協助
去年一名雙眼罹患視網膜母細胞瘤的3歲范姓男童,經高醫協助下赴日本治療,引起社會關注。最近又有一名4歲多張小弟也罹患同樣的疾病,右眼已摘除,僅存的左眼癌細胞也已擴散至前房,高醫為此再度尋求美、日頂尖小兒眼癌專家協助,一起拯救張小弟的靈魂之窗。張小弟的處境可說是罹患眼癌的范姓男童翻版,這次他的病情更複雜,鑑此,高醫小兒科醫師廖優美花了一個多月時間透過電郵聯繫美日眼癌權威,為張小弟尋求最好的治療方式,經評估,更決定陪張小弟赴美就醫,讓他保住僅存的左眼。張爸爸說,兒子剛出生時雙眼正常,約7個月大發現他看人似很吃力,眼睛也瞇瞇的,找小兒科醫師,但醫師初判無礙,不過剛滿1歲時發高燒,證實是眼睛罹患母細胞瘤,於是從1歲多治療到4歲多,其中高醫廖優美醫師發現他兒子眼睛的母細胞療是特別嚴重,已於今年8月摘除右眼,目前剩左眼,也不樂觀。廖優美醫師說,張小弟在嬰幼兒時期就發現雙側視網膜母細胞瘤,之前都治他的右眼,過去3年來在北部醫院接受無數次的靜脈化療以及玻璃體化療,但今年8月仍是摘除右眼,今年初起,雙眼腫瘤又跑到水晶體前房去,僅存的左眼則用眼動脈化療控制,現在北部醫院含高醫總共為他做了6次,初步已獲控制。為進一步搶救張小弟,廖優美寫信給治療過范姓幼童的日本鈴木醫師,但鈴木醫師評估,日本只有輕量型「小線源」放療,張小弟需要的是穿透力更佳的重量型「小線源」放療,建議到美國接受治療。廖優美再透過曾在美國費城威爾斯眼科醫院(wills eye hospital)進修的高醫眼科醫師賴昱宏推薦,與世界眼癌第一把交椅卡羅爾.希爾茲醫師(Dr. Carol Shields)取得聯繫,但考慮台灣未曾有眼癌兒童赴美治療、家長外語能力困難及醫療費用龐大等因素,預定11月初會陪張小弟前往費城威爾斯眼科醫院門診。張小弟出身彰化的低收入家庭,是家中唯一的孩子,父親是國術館的推拿師,媽媽是家庭主婦, 父母倆為了替兒子治病,耗盡所有家當,還一度搬到北部醫院旁租房子。高醫院長鍾飲文說,張姓男童罹患罕見的視網膜母細胞瘤,台灣每年約僅10個病例,醫材付之闕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去年高醫因成功協助范姓男童赴日就醫,這次決定再協助助張童遠赴美國就醫,希望能為眼癌兒童搶救光明。高醫副院長林志隆表示,跨國醫療是件重大工程,包括醫療照護、醫療費用及生活適應等,高醫基於人道及生命考量,正尋求社會資源挹注,得到公私部門善意回應,希望共同促成這樁美事。
-
2021-10-17 癌症.抗癌新知
睪丸癌好發年輕男性 凍精能保生機
根據統計,台灣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不孕,少子化已經是國安危機,留下「生」機刻不容緩。而提到癌症病人生育權,第一聯想到的往往是女性,其實男性病人的生育權也不容忽視。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吳文正表示,常見的男性泌尿道癌症為攝護腺癌、膀胱癌、腎盂癌、腎細胞癌等,睪丸癌占很小比率,但因睪丸癌好發於年輕育齡男性,其他病人相對年齡較大,因此需保留睪丸癌病人生育力。放療、化療會嚴重傷害生殖細胞。據衛福部107年癌症登記,睪丸癌占男性癌症第20位、死亡排名第33位,當年初次診斷睪丸癌為277人,年齡中位數為31歲,臨床上睪丸癌治療成功率高達九成以上,這些數據顯示,這群病人年輕、存活率高、平均餘命長。病人在切除腫瘤後,還需要化療或放射線治療,甚至兩者合併使用,但生殖細胞生長速度快,深受藥物毒性影響,大量放射線更可能影響細胞、讓細胞壞死,因此化療後1到2年、放療後1年,可能都沒有精蟲、也不建議受孕。此外,睪丸癌病人的精蟲數量、活動力和形狀都較差,受孕率本就偏低,即使只拿掉一側睪丸、剩下健康的另一側又受化放療影響,更不容易受孕,因此建議手術後、化放療前先凍精保留「生」機。最怕醫師沒警覺、病人沒想到。吳文正說,通常病人剛得知罹癌時,往往因驚嚇只想活命,沒想到生育問題,此時醫師扮演關鍵角色,他在臨床上會提醒病人可以凍精,當作保本保險。「最大的問題是醫師沒警覺、病人沒想到。」吳文正說,因為睪丸手術是小手術,一般泌尿科診所就可以開刀,有時候醫師沒特別注意就動刀了。為了提醒醫師留意癌友生育議題,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將由醫學會完成的「睪丸癌病人生育能力保護共識宣言」公告在醫學會官網上。吳文正也提醒,隱睪症者罹患睪丸癌機率比常人高百倍,而且位置越高、癌化機率就越大,腹腔內癌化機率高於鼠蹊部,因此隱睪症一定要處理。而睪丸癌只能靠自我檢查,如果摸到大小不一、形狀像釋迦或有硬塊,都建議盡早就醫。給癌友的一句話:建議睪丸癌病人手術後、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前,先凍精保留「生」機。
-
2021-10-10 該看哪科.婦產科
睪丸癌害兩側睪丸都切了 名醫助他成功生兒育女
30歲的小陳與太太來到診間時,帶著婦產科潘醫師的轉診單,兩人滿臉憂色。小陳說,他們才新婚不到一年,但求子心切,醫師替他做了精液檢查後說,他沒有精子。而且在身體檢查的時候發現,右側睪丸異常腫大,已經有鵝蛋那麼大。其實除了感覺睪丸變得比較沉重之外,他並沒有感覺任何疼痛,他回想,右側睪丸是在半年內逐漸變大的。更棘手的是,小陳左側睪丸在他16歲時就因為自小的隱睪萎縮,在家鄉的醫院切除了。確診罹患睪丸癌,他急著詢問是否有「子」望。他被轉介到泌尿科尋求專業意見,小陳連看了四位不同的泌尿科醫師,幾乎每位醫師的意見都是高度懷疑他罹患睪丸癌,都說他應立即開刀割除睪丸。小陳原本是就醫尋求生育的希望,沒料到僅存的這一個睪丸竟然長出腫瘤。今天小陳夫妻前來找我,就是想聽聽看,我有無甚麼好方法。我為小陳作了初步檢查之後,轉而詢問陳太太有關她月經的情況,恰好她前一天月經剛來,我立即連絡婦產部生殖內分泌科李醫師為她看診,抽血檢查荷爾蒙,並且著手規劃打排卵針,預備取卵。我向他們夫妻解釋道,小陳確實罹患睪丸癌,為了保命,睪丸還是必須割除,兩全其美的辦法可能是現在立刻著手安排太太的取卵程序。而且卵要取得夠多。安全起見,預計收集兩梯次的卵量。先幫太太取卵,先生切除睪丸後取精,進行受精。治療計畫是這樣,到了陳太太下個月經周期,預估取卵的那一天,我將先為小陳安排睪丸根除手術,睪丸切下後,立即移往另一個手術台,在手術顯微鏡的放大輔助下,我會從小陳睪丸殘留的正常組織中將可用的精子分離出來,這些精子會轉送到試管嬰兒實驗室,再以試管嬰兒技術(ICSI)將精子注射入卵細胞質中,讓卵子受精。卵子受精成為胚胎後,再存入冷凍,待日後想受孕植入時再解凍植入子宮。至於小陳切除睪丸後沒有睪固酮的來源,可以靠體外的睪固酮製劑來補充。最後小陳夫妻接受我的建議。利用陳太太這個月經周期,順利取得第一梯次的15顆卵子,並順利存入卵子銀行。另在第二梯要採卵時,又取得14顆卵。術後殘存的睪丸組織如紙薄,顯微鏡下將精子取出。開刀當天小陳躺上手術台,接受僅存的那個睪丸的根除式切除。那天手術室中鋪好了另一個手術操作臺,醫師架上手術顯微鏡,從睪丸腫瘤旁殘存的睪丸組織,僅剩薄得像紙一樣的組織中將精子取出,轉送到生殖中心的實驗室,與陳太太的卵子進行ICSI。結果,很幸運的,胚胎師共打了28個卵子(ICSI),結果19個受精,16個進展成品質不錯的胚胎。隔月,婦產科醫師就利用陳太太的自然周期,植入3枚胚胎。太太順利懷孕,精子銀行的胚胎,讓他又生了第二胎。過了幾周,小陳與太太回到診間,興奮地告訴我:「我太太懷孕了」。而且「在精子銀行中,還存了13枚胚胎,等候將來要繼續生殖時,可以再植入。」很幸運地,小陳的睪丸癌是第一期,不必加做後續的放療或化療。往好處想,是生兒育女兒的渴望,幫助他們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癌症。我也為小陳訂了一個睪固酮的補充計畫,讓小陳可維持一個健康的睪固酮濃度。又過了一年多,小陳夫妻抱著他們健康的女兒回到醫院,特地過來向所有幫過忙的醫師道謝。他們後來再接再厲生了老二。看到病人既能保住生機,還能延續生命的美好結局, 真是當醫師的一大樂事。
-
2021-09-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原本以為我只還剩下三個月可以活... 胃癌病人的笑傲生死一線間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難得的收到了三篇來自不同背景的醫師寫出他們「跨越醫病之間的高牆」的經驗。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家寫出與一位老年癌末病人溫馨的互動,悟出「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另一位醫師因為遇到相當有主見、不容易與醫護人員溝通的病人,使他想到「為什麼不考慮誠心接納,順著病人的主張來進行,再加上持續耐心和關懷,設法探索他的內心世界?」。最後一位醫師生病後,自己注意到身體變化,提醒醫療團隊考慮其他可能性,同時也要避免妄作推斷,誤導主治醫師或醫療團隊,才能做一個稱職的病人。心裡一直掛念著一位很有個性的病人,是昨天住院進來的。今天我想到他晚一點就要出院回歸山林,搭了電梯就上樓。他太太曾說,他的個性有一份執拗,不可理喻,有時甚至無法預測。踏入病房前,我心裡真有點擔心半年多沒見面,沒先問一下就去看,會不會不妥?進房拉開床簾,見他在冷氣房裡還打著赤膊躺著,我笑著問他說,方便來看你一下嗎?他說沒問題的。看今天他還開心,我就安心坐了下來。先問他做標靶有沒有不舒服,他說沒有。他緊接著很感恩地說他的腫瘤好像真的都沒有了;之前瘦到53公斤,現在體重已經回到從前的61公斤,命好像真是的撿回來了。他描述了一下內科專家們看到影像和胃鏡當下的驚訝到說不出話的表情,直說他真的還好沒去開刀。 記憶回到了九個多月前,那時候術前放化療剛做完,初步評估是局部消得不錯。雖然有一顆肝轉移,但也都燒灼處理過,其他沒再看到有問題。當時趁勝追擊,應該是要開刀了。外科醫師說,這種情況「不開很可惜!」。 發病年齡才47歲,在內科醫師也有共識的情況之下,雖然病人曾經希望胃不要全切,我們還是一路鼓勵他去開,要「盡量拿乾淨」。幾週後,外科醫師突然跟我說,病人住進來,護理人員兩次打不上留置針他就整個翻臉。喊著不開,竟就自動出院了“!「從來沒見過病人是這個樣子的!」聽得出來真的好委屈,他甚至表示,就算這個病人哪一天又回來想再要開,他也不敢接。之後他乖乖回到放腫,讓我補了幾次放療。如我預期,病人放療完一次都沒再回來放腫追蹤。他雖然有在血腫醫師那邊做標靶,卻做不化療。其實我們最怕是他發起性來就來個甚麼都不做,任意偏離既定的治療規劃,使原本可以期待的治療勝算變得蕩然無存。因此突然主動去找他時我還有點真擔心。不過病人今天心情算好,他侃侃而談。自然就說到在外科的逃院風波,臉上還是露出無辜的表情,再次分辨說,「連續打兩次針都沒打上,我那時候的感覺就是刀開下去就一定完蛋! 」。聽他這樣說完,我能確定他並不怪罪病房的護理人員讓他白挨兩針,狀況比較像是病人在恐慌時失控的反應。真的是還好後續病人腫瘤消得順利,放療過後的一個多月他再做胃鏡,原來的地方只剩下一點潰瘍,切片也沒看到癌細胞。最近的斷層也看不出明顯的腫瘤。他跟他家人對能有這局面都非常感恩,他說:「我原本以為我只還剩下三個月可以活。」想到初診斷時他問我還能活多久,我曾當面慢慢地翻開書本,指著存活曲線,對應他的狀況,說活一年的機會約一半。加上醫藥進步,結果或許會更好一點。記得他聽完回了我一句話,「就是還有一年的意思?」我只能回以苦笑。事業如日中天的男人,聽到是罹患少見型態的胃癌加上肝轉移,箇中驚駭誰能完全了解?這驚慌對後續決策的影響真大!縱使我慢條斯理地說明,他收到的訊息竟還有如此落差。我問他說:「我們從開始治療到現在多久了?」他回答:「約快一年了。」說到這裡,我們停住,彼此相視,笑了一下。我接著說,現在各種跡象顯示狀況是比預期來得好,或許更長更棒的控制可以期待。至於沒開刀有沒有影響,我也只能提醒說:「癌症病人的治療成果要看很多人治療下來的統計分析才有辦法分出高下。你所特別經歷到的,是你個人的經驗。我覺得你可以感謝上帝!」在科學訓練下,我面對癌症病人時總是想著能有甚麼醫學實證。好的實證醫療加上最積極的支持配合,可以預期病人治療的整體結果會較好。有好的結果,醫師與團隊也比較能夠去面對評鑑壓力。雖然病人曾經拒絕過我們所謂的「最佳策略」,現在他卻活生生在我面前跟我對話,眼前看得出他至少活得好且久,我們就一起感恩與惜福吧!有時候真的想那麼多,事情進展就會更順利嗎?畢竟病人有自己對選項的偏好,也有主張自己身體的終極權利!記得老師教過,每個病人的親身際遇都是獨一無二的;而已經發生的,意義上都已經不再是機率問題。如果我們一直停留在一開始的怎麼做會有多少的機率會有什麼後果,然後還塞一堆統計數字給他,為什麼不考慮誠心接納,順著病人的主張來進行,再加上持續耐心和關懷再去設法探索他的內心世界?這樣子會不會比較好?真的求上帝使我們心更有智慧!我問他在山上種茶不是很辛苦嗎?他說:「都交代兒子處理,我只負責出一支嘴」。感覺上人生重擔也差不多都能卸下,要無事一身輕了。轉眼主護過來說出院辦好了,人家要回到海拔1500公尺的山上老家過日子。我是有點羨慕他,但真的還是不敢再多聊,只能深深祝福他。
-
2021-09-27 癌症.抗癌新知
輔助化療殺癌效率增為三倍 國衛院褐藻醣膠研究登國際
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顯示,褐藻醣膠加上化療,最高可將化療殺癌效果提升為三倍,相關細胞實驗及動物實驗研究已於去年登上國際期刊《Cancer》。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徐欣伶表示,褐藻醣膠本身不會殺死癌細胞,但有助塑造不利於癌細胞增生的微環境,目前在大腸癌已得到驗證,目前正著手研究三陰性乳癌,希望能應用於更多癌症。為探討褐藻醣膠輔助化療的機轉,徐欣伶研究團隊以人類大腸癌細胞,進行細胞研究。結果發現,發現相較於單獨用化療藥(Cisplatin,順鉑),p53基因有表現的大腸癌細胞在48小時後僅13%壞死,但若給予化療加褐藻醣膠,癌細胞壞死比例可提高至39%。徐欣伶表示,即便在p53基因不表現的人類大腸癌細胞,褐藻醣膠也有助提升化療效果,將癌細胞凋亡比例從20%提高到34%。大腸癌小鼠使用化療(順鉑)並口服褐藻醣膠,四個星期可顯著抑制腫瘤生長,也能有效抑制M2巨噬細胞,進而減少癌症轉移的機會。徐欣伶表示,褐藻醣膠是天然的抗氧化物,有助塑造利於殺死癌細胞、不利於癌細胞增生的微環境,其機轉包括活化抑癌基因、促成好的免疫細胞、抑制不好的免疫細胞和過氧化物等。徐欣伶表示,p53是正常細胞中的一個轉譯基因,p53會活化其他很多基因,促成細胞修復、正生長、血球分化等正常功能,生活或環境的壓力也會促進p53的表現。在許多癌症病人身上,都會看到p53突變或是不表現,對細胞生理產生負面影響,褐藻醣膠仍有助提升化療的效果;少數癌症病人的p53基因是有表現的,這些人對化療及褐藻醣膠的治療反應更顯著。徐欣伶提醒,市面上許多褐藻醣膠產品,但具備足夠、良好研究基礎的產品並不多。雖然褐藻醣膠沒有特別的禁忌症,另外一定要記得,褐藻醣膠不是藥品,本身並不會殺死癌細胞,絕對不能取代化療或放療。
-
2021-09-20 名人.精華區
楊志新/給付癌症次世代定序 加速醫療產業升級
健保署年初邀請癌症專家舉行「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專家會議」,討論攸關癌症診療的新一代基因檢測納入健保給付模式。癌症治療已進入精準醫療模式,關鍵時機進行NGS檢測,有助醫師幫助癌友規畫治療計畫,在全球癌症新藥的研究版圖上,也能避免台灣的競爭力流失危機。過去癌症治療不外乎放療、手術、化療,乳癌和攝護腺癌還可使用荷爾蒙治療。西元二千年起,癌細胞強勢生長的特性被破解,有的善於利用能源,有的促進血管新生,有的逃避免疫攻擊,醫界於是發展出各種標靶療法,攻擊癌細胞特有的生長能力,達到療效。確定基因突變 更能精準治肺癌最早的成功案例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淋巴癌抗體治療,再來就是肺癌。在台灣參與及主導的大型臨床試驗一再證實,東亞不抽菸肺腺癌病人中,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接受標靶藥物治療,抗癌效果明顯優於化療。肺癌是精準醫療最好的例子,過去百年來,肺癌在顯微鏡下被認為是同一個疾病,但從基因來看,有EGFR突變病人使用的標靶藥物,與ALK基因突變的病人完全不同,肺癌已知的關鍵基因突變已有十來種,確定癌細胞分子主要基因的突變再開始治療,才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這是癌症生物學上觀念的重大突破。不過,同一基因突變在不同癌症,扮演角色不一定完全相同。例如同一個KRas基因突變點發生在肺癌,控制了整個細胞的生長,但在大腸癌卻可能只是輔助角色,所以使用同樣的標靶藥物,效果卻不同。找出不同癌症的關鍵基因突變,才能找到治療方法,但基因檢驗昂貴,什麼癌該找哪些基因,用什麼方法最符合成本效益,是接下來的難題。次世代基因分析 快速對症下藥如果一次驗一個基因,檢體組織很快就不夠,而每次大約一萬元,找十個基因就要十萬元,相當不敷成本。更不用說病人需要趕快治療,而不是一直在等檢驗結果。所以,一次檢驗多個重要基因的次世代基因分析相當重要。以前基因檢驗不普遍,為了找到病人參與臨床試驗,由藥廠負責檢驗。現在藥廠認為這是醫療體系應提供的資訊,試驗單位必須自己找出適合的病人。而臨床試驗缺乏納入條件的資訊,就不容易找到適合的病人了,藥廠於是相對不願意來台新藥試驗,國人得到免費新藥的機會就變少了。目前接受NGS檢測得自費十幾萬元,對很多患者來說是很大的負擔,更何況接受基因檢查,也未必就有標靶藥物可用,這讓許多患者不敢花錢,最後能付錢檢測的多是較無經濟壓力的人,他們成為最有機會使用實驗新藥的一群;經濟弱勢患者往往無法負擔基因檢測,參加試驗的機會更少了,造成另一種社會不公平。需NGS檢測之癌症 健保應補助國內基因檢測普及率低於日、韓,NGS在日、韓有健保給付,但民眾必須部分負擔30%至50%。針對一定要用到基因檢測的癌症,例如肺癌,健保應編列預算補助經濟困難者,也可考慮透過部分負擔設計,讓更多人有機會檢測,進而獲得對自己有幫助的檢查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