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放慢腳步
共找到
50
筆 文章
-
-
2021-08-26 新聞.杏林.診間
外科醫師怎會變成樹木醫師?肝硬化讓他從頂峰人生慢下腳步
身為一個外科醫師,為什麼會一頭栽入環保而無法自拔?張豐年說,「因」是自己罹患肝硬化的經歷,「緣」是從住家挺身護樹起了頭。這段因緣都從己身出發,所以一路走來24年,大家對他的印象是專業的環保鬥士,而不是小鎮醫師。實際上,張豐年現在還是小鎮醫師。1967年進台北醫學大學(當時名為台北醫學院),第二名成績畢業,1975年服完役入台北榮總。外科部每週都要開檢討會、討論醫療處置是否正確,魔鬼訓練養成張豐年小心求證性格,即使其他科部做過檢查的病患,他在動刀前還是會再仔細檢查、確認沒有遺漏。1981年升任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次年請調回剛成立的台中榮總服務,不過才一年,就當上了急診室副主任,是醫院栽培的重點人才。但一場病讓他在1986年從中榮辭職,先在大里惠和醫院執業,1996年返回豐原,加入兄長豐壽診所,合夥看診。怎麼會發現自己罹病了?原來張豐年很有實驗精神。台中榮總剛成立,外科部新購一台超音波儀,他首度操作就以自己作為測試對象,沒想到一掃描,哇!探頭掃到肝臟,卻意外看到肝表面粗糙、纖維化,已是嚴重肝硬化;「原本大好前程,頓時宛如晴天霹靂」,考量家有妻小,毅然辭職,返郷開業。張豐年1948年出生在豐原的小康之家,小學畢業全校第一名,初、高中都讀台中一中,就學或之後的行醫,都非常順遂,直到1982年發現肝硬化、1986年離職,當時38歲,是他人生的第一個轉捩點,學習放慢腳步、親近自然過生活。從小就喜好接近大自然的張豐年,離職、開業後,稍有空檔就往山林走。1997年,他住家周邊的垂榕綠色隧道遭無預警斷頭修剪,在多方奔走後獲得廣泛支持,促成中興大學舉辦兩次全國性的「行道樹研討會」。此後,年近半百的張豐年就一頭栽入環保的工作,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從挺身護樹至保護大地。「黃樹林裡有兩條岔路,我選了一條較少人走過的路,這讓一切變得如此不同。」如同美國詩人羅伯特‧佛洛斯特(Robert Frost)著名詩作〈未行之路〉(The Road Not Taken)一樣,張豐年從垂榕護樹開始,走出了讓台灣更好、更美的一條路。張豐年一路走著走著,沒理會汗水淋漓,也沒多想身家安全,只為了讓台灣更好。所幸,他的努力有了成果,他的用心終於被看到。2020年他獲頒台灣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獲獎理由是:「從1997年起,在工作之餘,與妻子江翠娥從自己的社區開始關注在地環境議題,參與行道樹保護、水患治理、工程災害,反國土無限開發、反水庫、反噪音、反中科后里七星園區等議題。」從住家護樹開啟了環保之路張豐年住宅位在台中市大容東、西街的綠帶,原本是台中最美麗的一條水上綠色隧道。高大的垂榕南北綿延約一公里,不僅吸引各種鳥類、昆蟲、松鼠棲息,垂榕下的人行步道更是附近居民平常休息、散步、運動的好地方。1997年,他發現市政府以颱風季節安全考量為由,陸續大規模鋸掉枝葉,以「強剪」方式來修剪該整綠色隧道,招致不少居民的反對,張豐年也化身樹木醫師,投入護樹行動。張豐年於是向靜宜大學陳玉峰教授、中興大學黃振文教授等請益,還請人拍攝鳥類及病害錄影帶,鍥而不舍和台中市政府溝通。他說,垂榕經過強剪後,沒有保護措施,部分樹皮出現日燒症,壞死脆化,真菌乘機入侵,就成了膏藥症、黑變症等慢性病,加速衰老。「不去動這些樹木,活十幾年;動了,活不了幾年。」在張豐年不斷努力奔走之下,獲得多方的響應和支持,包括在中興大學舉辦了兩次全國性的「行道樹研討會」,中興大學農學院為此組成行道樹管理諮詢服務委員會,台中市政府也允諾編列預算,重新檢討台中市行道樹的修剪和管理工作。2019年8月初艷陽天,張豐年路過位於西屯區的台中市警察總局,還驚訝發覺後側──大恩街的大部分黑板樹已被剪得光禿禿,他立即請陳椒華立法委員設法在立法院舉辦公聽會,也請媒體記者加以報導,以免他處一再犯同樣的錯誤。張豐年說,生長在都會區內的植物所處的環境,通常較山林野地惡劣許多,黑板樹不僅在水泥叢林有辦法生存,還能因時因地制宜與周邊建物結合一起,發揮集體護衛功能。颱風來襲時,不僅黑板樹之間可互保,更可護住後邊的建物,不被有稜有角的廣告招牌等雜物砸到。位居該些建物後側的黑板樹則改由該些建物護住;颱風迴南時,這樣互保機制照樣運作無誤,僅僅是方向改變而已。除了集體護衛功能,黑板樹還能淨化空氣、降低熱島效應、降低噪音,提升景觀,更能進一步固碳,多少扮演起降低全球溫室效應的功能。張豐年感嘆,「如今一剪,這些功能幾全部喪失。台中市警察總局的修剪法,是嚴重的錯誤示範,建議台中市府應儘速出面制止,且依樹木保護條例開罰,另找專業人士指導、監修。」噪音管制法裡的張豐年條款張豐年關心的環保議題既多且廣,包括水患治理、水資源之開發與後續之經營管理、河川復育、都會城鄉綠美化、各種環境污染,特別是空污、噪音,以及工業區開發等。但難能可貴的是,他內心有個「研考會」,逐案列管、嚴加考核,每每鍥而不舍,終究功不唐捐,於是有了「張豐年條款」。1999年,張豐年住家附近有棟大樓分租,總共裝了四十幾台冷氣機,每天早晚馬達運轉轟隆轟隆作響,此起彼落的噪音讓周遭鄰居無法得到安寧。張豐年向環保局反應,環保人員前來測試,只願單測一台冷氣機所發出的噪音,結果可想而知,不會超過噪音標準。張豐年翻閱環保署法規,發現有數個噪音源在一起時的所謂「叢聚性噪音」──各噪音源合成音量的所謂「複合音量」,而政府對該複合音量因未訂有任何管制機制而致使全面放過,成為噪音管制的「空窗區」。(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08-16 養生.人生智慧
忙著健康美,沒空理會老!楊秀慧54歲從王品華麗轉身:如果不下山,怎麼看得到另一座山的美景?
「我喜歡爬山,如果不下山,怎麼看得到另一座山的美景?」王品集團前執行長楊秀慧如此形容人生與職場。2年前,她從職場高峰華麗轉身,退休時才54歲,外界詫異、惋惜,她卻認為是時候交棒,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 她為自己設定目標:學畫、運動、登山…,「每年都要做一些自己覺得可以紀念或挑戰的事。」去年完成百岳挑戰,今年將22年王品經驗寫成新書《我這樣管理,解決90%問題!》,並計畫國境解封後攀登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我忙著健康與美麗,就沒有時間去理會『老』這件事情。」 聊起這次的採訪主題,楊秀慧笑了,「以前約訪都是談管理,最近談的卻是樂活、熟齡,啊~原來我已經50好幾!」 退休後,把多數時間留給自己 不知老之將至,是因為她心態、體態皆維持年輕,不但月跑100公里、年攀2座百岳高山,即使近來疫情升級無法出門,她仍在家裡做瑜珈、跳有氧舞蹈。 2019年退休後,楊秀慧就把多數時間留給自己,一周至多花2天演講、擔任顧問,將多年管理經驗傳承。 「現在人越來越長壽,每10年平均壽命在拉長,後面還有更多的日子可以走,說實在那些職位、抬頭都是一時,最終要回歸到自我。」她笑道:「有一天位置總是要給年輕人,那到時我要做什麼?應該趁著現在去學一些、做一些我想做的事。」 學習素描,目標5年後開畫展 會計師出身的她,32歲進入王品,先是擔任財務長,一路歷練稽核、人資、營運長等職務,也曾參與內部創業,創辦夏慕尼鐵板燒。2015年王品因食安風暴重創形象與業績,她臨危受命接任執行長,帶領集團走出低潮,卻在2019年選擇功成身退。 「我喜歡嘗試很多東西,現在也不算退休,只是放慢腳步、做傳承的工作,又有時間可以多愛自己。」像她小時候嚮往畫畫,退休後便為自己報名素描班,更設定5年後要開畫展。 極其自律的她笑說,自己還是會排目標與計畫:1年爬2座百岳、跑3場馬拉松、參加2次單車活動,「目標不是挑戰體能極限或個人成績,我就是在玩,但還是習慣有紀錄,因為我覺得人要動,動才會有活力。」 陪女兒追劇,不將職場抬頭帶回家 疫情爆發前,她每年安排旅行,「老了有朋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到了某個年齡一定要走出去、有不同群的朋友。」她透過登山、瑜伽課認識新朋友,「每年跟姊妹淘出國旅遊,姊妹淘又會形成姊妹淘,就會多一些朋友圈。」 但這些活動,並不強要家人參與,「我最幸運是老公體諒我很多,女兒也理解我很多。」楊秀慧回憶,女兒曾寫過一篇作文:「我的媽媽不像媽媽,百年難得一見地煮菜,半夜常偷抓我的零食吃光,還有在家常常講電話。」 所以她從不將職場抬頭帶回家,「只要可以跟她們在一起,我就會努力以她們為中心。」像是周末盡量排除行程,陪女兒追劇,看一些好笑、無厘頭的網紅影片,「把這些可以做好的事做好,互動的量也許不多,但質可以更好。」 和先生彼此給空間、尊重雙方興趣 與先生的相處,則是維持舒服的相處距離。過去公司辦旅遊聚餐,常要求另一半出席,但先生參加幾次就討饒:「主管都男的,帶的都是女生,我跟那些太太沒話聊,可以不要配合嗎?」 她反思,自己也很少陪老公參加活動,不該強加壓力在對方身上,兩人溝通後以1年參加1~2次為限,但每年安排家庭旅遊,一家人仍有共遊時間。「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需要陪伴時就在一起,我尊重他的生活,他尊重我的興趣,彼此有空間。」 生活有所羈絆又各自獨立,她的日常過得有滋有味,「我也會聽Podcast、音樂,去一些網紅推薦的民宿、美食,讓自己接收新資訊。」楊秀慧調侃自己愛玩,卻也藉此不與時代脫節,笑稱:「年輕是可以訓練出來的。」 她認為,進入熟齡一定要有目標與興趣,無論是學做菜、彈琴、畫畫或爬山,「認真地跟自己對話,想想做些什麼,可以讓自己全神貫注或覺得快樂。」 自律自主、自修自省,都靠自己 另一個必修學分,則是養成運動習慣。楊秀慧建議,可以從一些小動作養成自律的習慣,像她每天起床梳洗完便套上運動服,自然有了想動的情緒,晴天出去跑步,下雨在家裡做瑜伽,「那就是一個『開關』,你就會去做這件事情。」 又如她常在公園遇到一位打扮入時的92歲阿嬤,人喚「美美阿姨」,「她看起來只有70多歲,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公園拍一張照片,再搭公車到處跑,她的開關就是每天照相。」 「自律、自主、自修、自省,都是靠自己。」說到底,這些追求美好和快樂的慾念都是隨心所欲,楊秀慧說:「多一點時間與心靈對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幸福開關。●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13年不想性愛、夫提分居才配合!他被當「提款機」當然不公平,妳用心才能真挽回.預防癌症、血栓、更年期症狀!50後飲用5種香草,輕鬆安度熟齡人生.50後放過自己,好好享受生活!這樣嘗試「極簡生活」,讓心靈更加放鬆、樂觀
-
2021-07-09 養生.心理學解密
早晨成就人生!6位領導力名人的早晨習慣:歐普拉冥想、祖克柏減少「選擇」
一早起床,揉揉仍惺忪的睡眼後,你會去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呢?是為自己煮杯香濃的咖啡、慢慢地走進浴間洗漱,還是到自己的療癒空間裡冥想個10分鐘呢?有越來越多具有影響力的人,包括歐普拉、貝佐斯、比爾蓋茲等人,都分享自己除了早起,也習慣在寧靜的早晨時段裡從事幫助自己提振精神、持續學習及獲得心靈放鬆的晨間活動。今天VidaOrange編輯特別為你蒐集整理了 6 位領導力名人,這些在職場、生活及各個領域都有卓越表現的人,都各自擁有不同的晨間習慣,而這也幫助他們在事業及個人生活中表現得更出色、充實,或許你也能在其中找到適合自己、激發你創意力的晨間習慣。Oprah Winfrey:冥想「深呼吸,看開點,然後提醒自己,『當下』是你唯一確定能夠擁有的時刻。」——脫口秀主持人 Oprah Winfrey不論在週間或週末,Oprah Winfrey 每天早上會以 20 分鐘的「冥想」展開一天,在冥想的過程中,能夠更仔細地感受身心狀態,尤其是正向的情緒例如滿足感與喜悅。如果趕時間,歐普拉會利用短暫 10-12 分鐘的時間來冥想,但那天就會冥想兩次。歐普拉也分享,自己在家中有一個冥想空間,擺滿了充滿靈性探索的書、喜愛的香氛蠟燭,以及任何讓她感受「美好、舒適」的物品,讓她在每天冥想的早晨中,能夠更沈浸在圍繞在身旁的療癒事物之中。許多人都知道冥想的好處,科學也證實冥想有助於減輕壓力、提高生產力、帶來創造力以及保持身體健康,而這也是歐普拉每天在早晨冥想的原因。Mark Zuckerberg:減少晨間做決定的次數「我幾乎每天都自問:『我正在做的事,是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嗎?』除非我在處理的是能力所及中最重要的問題,否則我對自己投入的時間有不好的感受。」——Facebook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對於生活中許多情況而言,擁有「很多選擇」或許是令人感到幸福且求之不得的事。然而,當每天睡醒睜開眼,就得花費寶貴的時間來思考早餐吃什麼、今天該穿什麼等瑣碎小事,使得早晨匆忙地展開,便會錯過了活力與創意最活躍的珍貴早晨時光,而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富有和成功的人,利用各種方式減少自己「選擇」的機會。其中,Facebook 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就是擁有這項晨間習慣最知名的代表,他曾分享自己的衣櫥裡有大約 20 件相同的灰色 T 恤。這種「選擇有限」的生活模式,有助於避免決策疲勞,並將注意力集中在更重要的工作事項上。Jeff Bezos:不依賴鬧鐘起床「早睡早起,早晨的時光是美好無比的。」——Amazon創辦人 Jeff Bezos許多人都有設定鬧鐘來叫醒自己的習慣,有時擔心起不來,甚至會設定一連串相隔 5 分鐘的貪睡鬧鐘。但或許是因為知道待會兒還有數個鬧鐘會響,不用擔心起不來,常常一拖就又讓 30 分鐘在床上過去了。Amazon 創辦人貝佐斯每個晚上睡 8 小時,並且不依賴鬧鐘來起床,當身體習慣了一定的睡眠時間,且知道自己得仰賴「自律性」起床,反而時間一到就會自動地睜開眼醒過來,而這也是讓自己保持自律且規律作息的好方法。Sheryl Sandberg:列下 to-do list「完成一件事比期望完美還要好。」——Facebook 營運長 Sheryl Sandberg你也享受將「待辦事項」一項一項劃掉所帶來的成就感嗎?Facebook 營運長 Sheryl Sandberg 擁有一本螺旋裝訂筆記本,用來安排日程、記錄提醒,以及讓自己能夠為一天做好準備。早晨空出一段時間,將每天繁瑣的工作項目、約會等行程寫下,時刻提醒著自己每件事的進度,並且在完成後確實地給自己一份獎勵,以保持努力的動力。而這項行程也可以根據個人習慣安排至前一天晚上,讓自己一早能快速檢視當日待辦事項。Bill Gates:在跑步機上邊運動、邊學習「好的習慣是一筆財富,一旦你擁有它,你就會受益終生。 養成『立即行動』的習慣,你的人生將變得更有意義。」——微軟創辦人 Bill Gates比爾蓋茲每天早上起床後,會花大約1小時的時間在跑步機上,一面鍛鍊身體,一面利用各種平台學習、吸收新知。一個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的研究發現,晨練能夠改善一整天的認知和關注的焦點。早起鍛煉還能增強個人紀律,而自律所帶來的正面影響也會蔓延到生活的其他領域,讓工作及生活都能更有生產力和效率。Barack Obama:和家人好好吃一頓早餐「我堅信在人生的終點,當你回首的時候會記得兩件事:你對朋友、家人表達的愛,和那些與愛本身相關的瞬間。」——前任美國總統 Barack Obama前任美國總統歐巴馬每天一早起床後,堅持在家裡和家人在餐桌上共用早餐才出門。「聽女兒們談論她們的日子,愚蠢的男孩、陌生的老師、八卦和奇怪的問題,這總能讓我保持正面的心態。」,歐巴馬在接受 TheSkimm 採訪時曾分享,和家人們的用餐時光對他而言是多麽珍貴且充滿能量的事。偶爾在早晨裡放慢腳步,感受陽光灑進客廳,在被曬得暖洋洋的溫潤實木餐桌上,和家人共享一頓輕鬆、美味的早餐,出門前為彼此打打氣,為一天注入最珍貴的能量。參考資料:1.《Bright Side》:12 Morning Habits of Celebrities You Can Adopt to Set Up Each Day for a Win2.《Top Resume》:12 Things Successful People Do Each Morning3.《Forbes》:5 Morning Habits Of Highly Successful People4.《Balance the grind》:Barack Obama: Daily Routine※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早晨成就人生】6位領導力名人的「早晨習慣」:歐普拉冥想、貝佐斯不依賴鬧鐘起床、歐巴馬與家人共進早餐
-
2021-04-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32年前發生嚴重的視網膜剝離! 醫師補破網與眼疾共舞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三位醫師分享生病與治病的經驗」。一位醫師敘述自己透過肝炎治療的曲折之路,因而對醫病關係有更深入的體驗,感激之餘他邀請鼓勵他不屈不撓、終於達標的醫師分享他對治療肝炎的心得以及他對社會的呼籲。另外一位醫師分享他在網膜剝離之後雖然經歷各種挫折,但從沒有怨懟、不安而放棄希望。有時想想,生過病的醫師會是更好的醫師,也許真的有道理。視網膜剝離1989年7月我從台大轉去成大服務。當時成大醫院是個新的醫院,有很多繁雜的事情需要處裡。1989年底,我的右眼發生嚴重的視網膜剝離。我右眼的視網膜就像破了一個大洞的網,網不住影像。手術當天是立法委員及縣市長選舉日,全國放假,眼科主任特別為我安排緊急手術,希望能把剝離的視網膜修復,釘牢一點。手術順利完成,術後蒙著眼睛休息,只能用耳朵聽音樂及廣播。當晚聽廣播,我有朋友分別當選立法委員、縣長。朋友選舉成功的好消息對我這剛開完刀蒙眼躺在病床上的人,是有鼓勵作用。接受眼睛手術並休息一個多星期後,我回到台北的家,並繼續由台大醫院的眼科醫師照顧。再過一個多星期,原本拿下眼罩還能看到東西的右眼又有了變化。於是再度住院。接下來的一個月,因為第一次手術後發生併發症,不知道是甚麼原因眼底出血掩蓋了視網膜。我前後再接受兩次眼科手術清除視網膜下的血塊。在台大醫院的兩次手術並沒有挽回我右眼的視力。從小別人說我有一對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現在不但只剩左眼有視力,兩眼看起來也一大一小。我的立體感變差,不再能像以前那樣穿針線,或準確伸手捕捉眼前的蚊子。出院前我請教醫師,往後生活上須要注意什麼,特別是能否繼續我幾十年來的嗜好打網球和唱歌。我的主治醫師說最好小心為妙。其實我曾到球場揮球拍,可是因為立體感差,我不再能準確適時打到球,只好放棄從十幾歲就開始的網球運動。至於唱歌,起初我遵照醫師吩咐小聲地唱。可是後來越唱越大聲而不自覺。我是屬於長老教會的基督徒,教會每個禮拜天的聚會都會唱很多首詩歌,而我也享受唱詩歌。一段時日後,女兒跟我說:「爸爸,你已經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很大聲的唱,唱歌應該沒關係吧。」其實我認為唱詩歌是蠻療癒的。記得在成大第一次手術後的晚上,內人放一些教會詩歌錄音帶給我聽,其中有些是我少年剛到教會時學的詩歌。心裡跟著哼詩歌,腦海中出現一幕幕過去的生活景象。因為接受基督信仰,我們全家被迫離開先父創辦的台中佛教會館。在物質生活上,過得很辛苦。念初中及高中的階段,我雖然在同學中很得人緣,但學校辦的遠足、旅行,我很想參加,卻不敢奢望,因為會使母親為難。同學說他們去看了很好的電影,我也很想看,卻不敢向母親提出。中午在學校吃便當時間,我偷偷瞄同學們便當裡的菜,心裡實在羨慕。當時每學期註冊時,不論是初中或高中,學校都要檢查是否已買齊該學期要上課程之教科書。對我來說,這一關檢查並不好過。為了節省書錢,我會事先向所認識的學長借書,但不一定能借齊所有的書。有時檢查人員會挑剔,說我借來的書與新版不符。面對檢查的人,我心裡實在不好受。雖然有這麼多不如意的事情,但只要一回到家裡,我們兄弟姐妹有一個免費的共同娛樂,就是把教會的聖詩本拿出來唱。興致來了,就從頭翻下去,把會唱的詩歌,一首一首唱下去。有時整個週末下午就在唱歌中快樂地渡過。那時唱歌的快樂,比現在上KTV更享受。藉著唱詩歌,我們學會發聲及合唱。在學校,音樂老師還以為我學過聲樂。母親很喜歡聽我們合唱詩歌。對農村出身,沒有念過書的母親來說,她很高興能經常免費聽合唱。在她心目中,我們平凡的歌聲,就像天使響亮的讚美歌聲,也像維也納少年合唱團。與眼疾共舞雖然立體感差對我的醫療工作沒什麼妨礙,但日常生活多少有影響。例如亮度不夠的地方我必須特別放慢腳步,走路時要小心避免與右側的人、物碰撞。為了早點適應單眼視力,有一陣子我還特地去走台北松山的四獸山。可是2016年我原已調適好的狀況發生變化。以前治療視網膜剝離放置在鞏膜上的扣環(buckle)因日積月累材質變化變成許許多多的碎片脫落,在右眼中到處亂闖,只好進手術室清除碎片。這是我第四次接受眼科手術。可是術後仍然斷斷續續會跑出碎片。到了2020年的9月情況變得嚴重,右眼頻繁出血,並且一直不斷流眼屎。與本身也是眼科醫師的女婿討論後,覺得我的右眼已經三十年沒視力功能,而裡面的異物碎片不但造成眼睛不舒服,還成為感染源,不如將右眼摘除。經請教眼整形醫師,認為以前是在局部麻醉下清除碎片,所以無法徹底清理。於是2020年10月在全身麻醉下將右眼裏面的碎片及以前手術時放置的其他異物全數清除。感謝上帝,到現在已術後半年,一切情況良好。右眼因多次手術及長期疾病越來越萎縮,幾乎整個被眼皮蓋住而看不到眼球。眼整形醫師建議裝義眼片改善外觀,2021年2月初花了幾個小時由義眼製做專家量身訂做完成。義眼片可像隱形眼鏡那樣隨時裝上或取下清洗,但睡覺時不需取下。感謝所有照顧我的眼科醫師若沒有發生嚴重的視網膜剝離和手術的併發症,我可能會繼續留在成大醫學院和醫院忙到退休為止。上帝似乎在通過此眼疾叫我停下腳步想一想。1990年臥病期間,精神醫學界大老林宗義教授從加拿大來台時,特地打電話鼓勵我,並要我放慢腳步。經過禱告反省,我決定辭去成功大學的一切職務回台北。當時我並不知道未來會如何,但確定必須重新安排生活。我雖然離開台大不到一年,但也只能以新進人員身分申請台大醫學院教職。從1990年7月我重新回台大醫學院到2004年8月退休的十四年期間,我承接台大醫學院、台大醫院和台灣精神醫學會的各種任務。感謝上帝,在我工作職務最繁重的時期,引領我修讀神學課程。2001年台灣大學給我一年進修學假,讓我得以考試進入台灣神學院修讀文學碩士課程。先當一年全時間學生,然後分段研修,於2005年完成此課程,圓了我修讀神學的夢。從1989年底右眼出狀況到現在已超過三十年。我要感謝親人朋友不斷的關心、支持,特別是眼科醫師及時的醫治照顧。一路走來雖然有風有雨,你們一直牽著我的手,使我有力量與我的眼疾共舞。
-
2021-03-21 癌症.癌友加油站
2021癌症論壇/朱俐靜:癌症是老師 教我接納不完美
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共同舉辦「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將於3月27日、28日舉辦連續兩天的線上演講。邀請22位癌症領域權威開講、兩位藝人分享癌後心情。精彩預告元氣周報搶先看,完整內容請準時鎖定線上直播。纖瘦的身軀卻能唱出極具爆發力的歌聲,這巨大的反差,是朱俐靜給人的第一印象。從「超偶」出道12年、出過多張專輯的她,在今年的新專輯發表會上,拋出罹患乳癌的震撼彈,嚇壞眾多愛她的粉絲們。「這個病根本就是像個老師,一直在教我很多事情。」朱俐靜溫柔地說著自己罹癌過程,沒有否認、沒有憤怒、沒有憂鬱,有的只是自我省思:「如果我的生命裡面沒有發生這件事,我就會一直用我原來的模式,少了很多不同的思考方式。」學會放過自己,用舒服的狀態接納一切。朱俐靜說,自己是在前年底連續一、兩個月感到體力變差、身體痠痛,休息也無法改善,就醫才發現罹患乳癌,當下她只是淡淡的問醫師接下來該做什麼,然後聽醫師的話乖乖配合。治療期間,她的心情才開始有起伏,會隨著藥物副作用忽上忽下,「腿的皮膚出現蜘蛛網狀的紅疹,時有時無,當時對任何小事都很介意。」罹癌後,她曾情緒低落,因為體力大不如前,甚至因為帶病工作、無法預期身體狀態,錄製歌曲的表現不如預期,「以前會逼自己一直重來,從天亮錄到天黑,錄到完美為止。」生病後,大家都很體諒她,狀態不好就Let it go、乾脆去吃飯或休息,不給她壓力,就是這樣舒服的狀態與心情,讓隔天的錄音反而很順利。她也因此感受到需要幫助與接受幫助,原來都是一種愛的表現,不再凡事逼緊自己。重新檢視人生,找出內在壓力,學會和身體對話。學會不拿過去為難自己、不凡事都跟之前做比較,想通之後,她的心情好轉很多。「以前都以手邊的事優先,想一氣呵成做完,吃飯休息都可以忽略,連搭車都不敢睡,怕醒來要重新開嗓。」就是這樣硬撐,讓身體終於吃不消。朱俐靜重新檢視過去的人生,發現自己總是習慣忽略內在壓力,「壓力揹久了,就忘記它其實滿重的。」癌症就是身體的求救訊號,她聽到了,也給予回應:開始放慢腳步,不再工作滿檔,飲食只吃原形、新鮮食物,也透過靜坐冥想跟身體對話。正如她新專輯內的歌曲「不完美的完美」、「不夠好也可以」,朱俐靜在收歌時聽得淚流滿面,因為從來沒有人說過,不夠好沒有關係,而且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努力、好還要更好,生病就像老師一樣,教會她重新看待人生。把握當下,呼籲年輕人別忘健康檢查的重要性。「當本質不是那麼完美時,感受完不完美卻是自己可以決定的。當你決定賦予100分的意義跟感受,它就是一種完美。我期許自己繼續保持覺察,今天狀態好,也不保證明天會好,所以在每個當下把握機會,抓住重要與想要的,這就是我現在的人生計畫。」朱俐靜笑得甜美,發自內心的覺醒,讓罹癌這件事對她已然雲淡風輕。朱俐靜也坦言,從沒想過癌症這件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她沒有家族史、飲食也一向克制,而且還年輕,唯一忽略的是沒有定期健檢,也因此她特別呼籲年輕人,別忘記健檢的重要性,也別忘記適時的放鬆身心,別等到身體抗議了,才千金難買早知道。朱俐靜年齡:39歲癌別:乳癌癌齡:1年婚姻狀況:未婚經歷:超偶第三季總冠軍代表作:存在的力量給癌友的一句話:壓力揹久了,會忘記它其實滿重的,不要凡事逼死自己,不完美也是一種完美。
-
2021-03-11 癌症.癌友加油站
2021癌症論壇/朱俐靜:罹癌是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 教我放鬆跟身體對話
纖瘦的身軀卻能唱出極具爆發力的歌聲,這巨大的反差,是朱俐靜給人的第一印象,從超偶出道12年、出過多張專輯的她,在今年的新專輯發表會上,拋下罹患乳癌的震撼彈,嚇壞眾多愛她的粉絲們。「這個病根本就是像一個老師一樣,一直在教我很多的事情。」朱俐靜溫柔的說著自己罹癌過程,沒有否認、沒有憤怒、沒有憂鬱,有的只是自我省思:「如果我的生命裡面沒有發生這件事,我就會一直用我原來的模式,少了很多不同的思考方式。」朱俐靜說,自己是在前年底連續1、2個月感到體力變差、身體痠痛,休息也無法改善,就醫才發現罹患乳癌,當下她只是淡淡的問醫師接下來該做什麼,然後聽醫師的話乖乖配合。治療期間,她的心情才開始有起伏,會隨著藥物副作用忽上忽下,「腿的皮膚出現蜘蛛網狀的紅疹,時有時無,當時對任何小事都很介意」。罹癌後,她曾情緒低落,因為體力大不如前,甚至因為帶病工作、無法預期身體狀態,錄製歌曲的表現不如預期,「以前會很懊惱因此延宕團隊的進度,會逼自己一直重來,從天亮錄到天黑,錄到完美為止;生病後,大家都很體諒她,狀態不好就Let it go、乾脆去吃飯或休息,不給她壓力,就是這樣舒服的狀態與心情,讓隔天的錄音反而很順利。」她也因此感受到需要幫助與接受幫助,原來都是一種愛的表現,不再凡事逼緊自己。學會不拿過去為難自己、不凡事都跟之前做比較,想通之後她的心情轉好很多。「以前都以手邊的事優先,想一氣呵成做完,吃飯休息都可以忽略,連搭車都不敢睡,怕醒來要重新開嗓。」就是這樣的硬撐,讓身體終於吃不消。朱俐靜重新檢視過去的人生,發現自己其實內在壓力大卻總是習慣忽略,「壓力揹久了,就忘記它其實滿重的。」癌症就是身體的求救訊號,她聽到了,也給予回應:開始放慢腳步,不再工作滿檔,飲食只吃原型、新鮮食物,也透過靜坐冥想跟身體對話。正如她新專輯內的歌曲「不完美的完美」、「不夠好也可以」,朱俐靜在收歌時聽得淚流滿面,因為從來沒有人說過,不夠好沒有不可以,而且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努力、好還要更好,生病就像老師一樣,教會她重新看待人生。「當本質不是那麼完美時,感受完不完美卻是自己可以決定的,當你決定賦予100分的意義跟感受,它就是一種完美。我期許自己繼續保持覺察,今天狀態好,也不保證明天會好,所以在每個當下把握機會,抓住重要與想要的,這就是我現在的人生計劃。」朱俐靜笑的甜美,發自內心的覺醒,讓癌症這件舉足輕重的事,對她已然雲淡風輕。朱俐靜也坦言,從沒想過癌症這件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她沒有家族史、飲食也一向克制,而且還年輕,唯一忽略的是沒有定期健檢,也因此她特別呼籲年輕人,別忘記健檢的重要性,也別忘記適時的放鬆身心,別等到身體抗議了,才千金難買早知道。朱俐靜給癌友的一句話:「壓力揹久了,會忘記它其實滿重的,不要凡事逼死自己,不完美也是一種完美。」若欲瞭解更多朱俐靜的抗癌故事,以及最新的癌症治療趨勢,敬請鎖定活動專區!3月27、28日,別忘了收看元氣網粉絲團!朱俐靜小檔案年齡:39歲癌別:乳癌癌齡:1年婚姻狀況:未婚學歷:德明大學資管系畢業經歷:超偶第三季總冠軍代表作:存在的力量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直播節目表
-
2021-02-27 養生.運動天地
愛健身、注重飲食的物理治療師 不到30卻罹關節炎 她省思:我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你是不是也覺得「痛並且快樂著」的人生很充實?把一倍時間當三倍用、凡事做到最好,才是對自己的肯定?身為物理治療師,也是健身教練,杜佳蓉卻在27歲罹患類風濕關節炎,人生驟變,才學會:「放慢腳步,愛自己」。愛運動的健康女孩杜佳蓉接受女性健身社群「有肌勵」專訪,透露學生時期就接觸運動,愛打羽毛球、爬山、瑜珈,畢業後從事物理治療師,因工作忙碌運動時間也變得很少,發現體力越來越差,意識到要讓身體動起來維持健康,開始接觸重量訓練、也回到球場上規律打球。幫助病患解決疼痛、復健的過程中,杜佳蓉感慨,很多疾病都是可以提早預防的,很多病人來看時已經退化或老年,根本不想運動了。如果可以在一開始,就鼓勵病患運動,他們的人生會不會一切不一樣?鼓勵病患運動的教練杜佳蓉決心從幫病患復健,到源頭幫助病患開始運動。她考取健身教練證照,推廣預防醫學觀念,鼓勵更多人運動,扭轉未來可能會產生的疾病產生。她的學生橫跨媽媽族群、年輕人、銀髮族,跳脫過往只做瑜珈、有氧,鼓勵更多人開始接受重訓,增加骨質密度。也有部分學生原本就有運動習慣,爬山、跳舞,本身就很健康,但就是體態圓潤,透過重訓練習讓體態變好。人生最好的歲月發病杜佳蓉平常規律健身、注重飲食體態,卻在27歲時忽然全身關節反覆出現疼痛,最後診斷出患有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好發在30歲以後,她卻提早在人生最好的歲月發病,不可思議、挫折外,上下樓梯、穿脫衣等日常活動及工作都受到影響。推廣健康觀念的教練生這樣的病,更嚴重打擊她的自信。該多愛自己「我這麼健康的人怎會生病?」杜佳蓉省思,類風濕關節炎與天生基因有關,會發病主要原因來自飲食和生活習慣、壓力。過去,她工作安排太多、進修、不讓自己有太多的喘息,加上睡眠不足,對自己要求很高,又很急性子,把自己操太累、沒有好好關照自己,導致身體反撲,她開始檢視該怎麼調整生活。發病前三個月,杜佳蓉天天靠吃類固醇維持正常生活。還好,身兼教練和物理治療師,有醫療背景的她,很快就調節飲食、作息;壓力,找尋正確醫療管道,只花3個月就停藥了,維持活動量和正向態度更是找回健康關鍵。自從生病後。她也學習到,人生不要只有工作、要多多愛自己,睡眠要足夠,懂得為身體紓壓。運動過量也會成為身體另外一種負擔,應該追求平衡的生活,讓身心靈都得到平衡。。放慢腳步夢想依然在杜佳蓉如今更懂得重視自己的身體,因為工作也是興趣,讓她更能勇於朝著夢想前進。但是,她現在懂得放慢腳步。多關照自己身體狀況,感到疲憊不逼自己要完成。她也希望透過有肌勵,鼓勵更多人面對生人挫折與挑戰,雖不能訂做人生中的各種際遇,但可以修正態度,來配合人生中的各種狀況。「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2-16 養生.心理學解密
愛吃甜好相處、挑食的人感情穩定…心理研究:你的進食偏好揭露了隱藏性格
英國營養學家 Victor Lindlahr 曾說過:「你吃什麼,決定了你是誰。」(You are what you eat)。其實不只是這樣,你怎麼吃,也決定了你是誰。根據洛杉磯進食行為研究中心 Food-ology 創辦人 Juliet A. Boghossian 和紐約州立大學進食行為心理學家 Julia Hormes 的研究指出,進食習慣已悄悄透露了你的「隱藏性格」。現在就來看看準不準吧!你怎麼吃,決定了你是誰慢食者:懂得掌握大局相信大家的身邊都有這種朋友,聚餐時當所有人都完食了,卻發現他還在秀氣地細嚼慢嚥。事實上, 這代表著他們懂得掌握全局,享受生活,且通常較有自信,在工作上做事穩健,認為做得快不如做得好。快食者:富有野心吃飯猶如疾風掃落葉,永遠以最快的方式打完收工。 這類型的人通常富有野心、目標導向、喜歡擁抱新事物,做事很有效率,也能夠多工,是十分能幹的角色,並且常把別人的需要擺在自己之前 ;但另一方面,「快食者」也可能較沒有耐心。Boghossian 更補充:「你吃飯的速度其實也反映了你如何看待生活、享受生活的步調。」別忘了適時放慢腳步!冒險者:富有創意「最近那家餐廳新開幕耶!下次我們去吃~」你也喜歡到處嚐鮮、熱愛探索美食新大陸嗎?除了食物,這樣的你通常在生活的其他面向也較大膽,喜歡尋找刺激並且勇於冒險;同時 富有創意,在需要創意發想的職位上都能勝任,也因為有趣的性格讓大家都喜歡和你當朋友。挑食者:擁有穩定關係如果你也是個會把不喜歡的東西挑出來不吃的人, 在生活上通常有老朋友包圍,擁有穩定的關係、勇於發問的人,樂於追求知識。 但進食行為心理學家 Hormes 也補充,其實就有一種病就叫「食物恐懼症」(food neophobia)!指的是對嘗試新食物感到遲疑,研究指出這可連結到他們個性上的特徵,像是焦慮或神經質。隔絕者:做事謹慎習慣吃完某一樣食物再進行下一樣的朋友, 他們通常是個做事謹慎、注重細節、很有原則,是個令人十分放心的人,但可能許多人摸不著他心裡的想法 。Boghossian 也補充:「這類型的人較不是一個多工的人,紀律嚴明跟墨守成規有時候只是一線之隔,有時候適時的彈性也許會更好。」混食者:富有責任感,很多事都往自己身上攬喜歡把所有菜混著吃,每一口都想吃到不同食物的朋友, 通常是個很堅強、願意扛很多責任在身上的人。同時這類型的人通常外向友善、人緣好,擁有健康的關係,也十分願意花時間在對你而言重要的人身上和他們相處。 但另一方面,可能要注意有時可能會因太想做好人事事都想兼顧,太多事情都攬上身而顧不好輕重緩急。灑脫者:人緣好,和你相處就是舒服如果你習慣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吃東西時不時會發出聲,這樣的你 通常有一顆自由的靈魂,不太擔心他人怎麼看你,跟著自己的調調,有自信 ;而這也是很多人會欣賞你的原因,他們喜愛你的勇氣與擅言,坦率的個性也讓他人和你相處起來很舒服;但你的直爽有時也可能惹惱一些人,要記得做自已和沒禮貌有時只有一線之隔。準備者:邏輯力強,有前瞻性的思想家你習慣把食物都先切好再開始吃嗎?那麼你就是典型的「準備者」。 這類型的人通常勇敢做夢,懂得計畫且富有執行力,同時傾向渴望長遠的關係。(難怪韓劇《金秘書為何那樣》裡面有一次副會長帶金秘書去遊樂園玩幫金秘書把所有牛排都先切好)但善於計畫的你也別忘了享受當下。同場加映:你愛吃什麼,也決定了你是誰愛吃甜:外向、富有同情心你也愛吃甜點嗎?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曾發表一篇研究,發現愛吃甜的人個性通常比熱愛其他口味的人外向好相處、友善且富有同情心;但熱愛巧克力的人可能會較情緒脆弱。愛吃辣:較大膽、有主見根據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的研究指出 ,發現受試者裡較樂於接受飆車、跳傘、在極冰的水裡游泳等…… 的人大部分皆是愛吃辣的人。原因是 辣椒中含有的辣椒素會刺激人,讓人興奮而願意去從事冒險的事,因此他們通常大膽、有主見,且熱於幫助人。 營養科學博士 Keith Kantor 也補充:「吃辣感覺正在燃燒自己嘴唇的冒險感,就像跳傘的冒險一樣;愛吃辣的人也比他人更能包容、擁抱改變。」愛吃鹹:較理性穩重臨床心理學家 Dr. Jen Nash 指出,偏愛鹹食的人通常喜歡得到快速的回饋,這樣的心態讓他們在事業上擁有競爭力,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做事很有效率但容易因生活中一些小事而感到困擾,像是交通阻塞或排隊隊伍太長。愛吃酸:較嚴厲、高標準Dr. Jen Nash 也近一步發現,偏愛吃酸的人傾向較愛挑剔、嚴厲,但換個角度想他們或許只是標準較高。(參考資料來源:Huffpost、Springerlink、Broadly、reader’s digest’、earth.com)※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https://buzzorange.com/vidaorange/2019/01/04/eat-2/
-
2020-11-24 科別.精神.身心
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精神病?專家破解3大迷思
Q1:自律神經失調又稱精神官能症,是一種精神病嗎? 有病人說他一聽到醫生談到「自律神經失調」這個詞彙,回家上網查,發現不得了,竟然又稱為「精神官能症」,問說這和電視劇中的「思覺失調症」是不是相同的疾病? 醫學上的「精神科」,現在常稱為「心理科」或「身心科」,常見的重大精神疾病包括: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妄想症、憂鬱症、雙極性情感型精神病(舊稱躁鬱症)等。在電視劇或報導中所見的患有幻覺、幻聽或被害妄想的思覺失調患者,是大腦裡的功能運作、神經傳導和結構出現極大的障礙,在治療上會比較複雜;而包括思覺失調症在內的精神疾病,常常會有「缺乏病識感」、「分不清現實和想像」的狀況。 尤其在沒有病識感的情況下,病情不穩定時,面對照護自己的人,卻不存在有被照顧的感受,如果不積極就醫治療,病情持續惡化, 可能造成自我、週遭的人或社會的傷害。經過正確的醫療處置,病情則能有效控制,病人也可以回到社會,正常社交、工作。 「精神官能症」雖然也跟上述病症被歸屬在精神科、身心科或心理科的看診範疇裡,但行為和正常人並不會有太大不同,對生活有自理能力,也多具有病識感和現實感。病患會有緊張、焦慮、鬱悶、煩躁、不安等心理症狀,主要是因為壓力而導致心理失衡,包括焦慮症、輕度恐慌症等。 而「自律神經失調」在這類心理疾病中是最輕微的一種,因此, 我們不妨把它當作一個探索精神狀態的初期生理指標,最不需要的就是擔憂、害怕或抗拒,而是要認真找出潛在病因並積極改善。 Q2:這種病會不會跟著我一輩子?有可能治好嗎?治療期需要多久? 自律神經失調雖然不是嚴重致命的疾病,但確實讓許多人感到困擾,甚至痛苦。 「我到底是什麼病?」 「我是神經病,還是精神病嗎?」 「我是該看神經科,還是精神科,或是家醫科?」 「我的病會好嗎?」 「我的病要多久才會好?」 「我的病要吃藥嗎?」 「藥要吃多久?」 「藥有什麼副作用?」 「藥吃久了,會不會老年癡呆?」…… 以「我的病」、「我的藥」、「為什麼」的一連串的提問,常讓醫師招架不住。也因為了解大家希望解除「自律神經失調」的渴望, 才有這本書的誕生。 但也請各位想想,從一個健康正常的狀況,到身體有點不舒服, 再到有明顯不適,最後終於來到醫療院所,找醫師問診,這中間經歷過多少漫長的時間?身體的神經系統從原有穩定狀況一點一滴地逐漸轉變為失調,到底已經被破壞多久了? 所以,請放慢腳步,給自己多一點時間,來聽醫生的建議吧 ! 請放慢腳步,給自己的身體多一點時間,來恢復吧 ! 談到治療成效,很重要的關鍵是病患配合的意願。 每次說到這,病人都會回答:「有哦 !王醫生,我都有照三餐吃藥耶。」但是這還不夠呀,遵循醫囑服用藥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搭配「調整自我」的行動,包括你的生活作息和心情調適。 如果病人只是準時就診、準時吃藥,自身卻不努力自我改善,最多只能達到勉強六十分的成績,這種效果也不是大家能接受的,病人總以為吃了藥就應該有百分百效果,結果不如預期,又開始找下一個名醫。 身體是可以好轉,這些病也有根除的可能,重點在於你願意回頭檢視造成不舒服的根本原因嗎?願意針對病因去修正自己的生活型態嗎? Q3:自律神經失調該看哪一科?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既然是全身性的,從內到外,從頭到腳,都有可能發生,因此建議病人先到家醫科、一般內科、或內兒科就診, 把可能的相關疾病先做排除,最好是你最常、最習慣去看的醫生,並且是有檢查儀器與設備的基層診所。 舉例來說,病人若有胸悶或胸痛現象,雖然病因多元,通常會先擔心有心臟、肺部方面的問題,當做完相關檢查,並排除可能性之後, 醫師認為病患有需要再到心理科或身心科做諮詢時,便會開立轉診單至醫療院所轉診就醫;若是做完檢查發現指數都正常,如果醫生沒有針對病因做特別說明時,病人也可以主動詢問接下來可以去哪個科別求診。 在臨床上看到太多病人發生不適之後,一開始都選擇先到大醫院的各大內科巡迴一次,找不到病因的情況下,又到醫學中心再巡迴一次,重覆折騰一遍後,答案依舊不知,心情更鬱悶,對病情的改善完全毫無幫助。另一方面,若是在基層診所做心電圖或X光檢查,有些最快二十至三十分鐘便可知道結果;一般在大型醫院進行檢查,需要等一、兩週,才能回診看報告。 試問,這段時間內能忍受等待答案的煎熬嗎?也許有的人本來病情不嚴重的,可是當心情因為擔憂、不安而起起伏伏時,病情是不是會加重? 在門診就看過這些現象,病人因為最近一、兩個月胸悶、胸痛來就診,訴說著自己如何不舒服、全身無力,可是一等檢查做完得知身體沒有大礙後,走出診間時,卻明顯地元氣恢復一半以上;還有病人述說胸口悶悶的,先請病人伸出右手讓我量脈搏,一檢查心跳發現每分鐘已超過九十,他本來無感,還問我說「王醫師,你會把脈喔?」 當聽完我說心跳過快後,須安排心電圖檢查。檢查當下,則心跳次數上升到一百,接著再做一次,心跳又升到一百二十以上。 這說明什麼?代表這個病人對緊張、害怕等負面事物的承受度是比較低的,也就是他並不屬於神經大條、遲鈍的性格,而是「太太…… 太敏感」了,也太負面了。 基本上建議,不需要一有不適症狀,就往大醫院甚至醫學中心跑,自覺有必要到醫院做檢查的話,先向熟悉的基層醫師,也就是家庭醫師來詢問。如果症狀比較多樣化,在健保制度下,進行一系列檢查,可能橫跨不同科別,耗時又傷神,這時不如自力救濟,尋求自費的健檢中心,將基本的檢查一次做完,盡快獲得初步答案,無論病情或心情才能及時得到舒緩。 自律神經失調該看哪一科?簡單的說,尋找有設備的診所,尋找你能溝通的醫生,先排除身體問題,再進行下一步。 (文章&圖片出處/摘錄自出色文化《醫生說你根本就沒病:只是自律神經失調》)
-
2020-10-16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肺腺癌四期迄今8年!曾一天吐10次,如今半馬、三鐵照樣行
我是星希亞,2012年冬天,因久咳不癒,前往醫院接受X光、肺活量等檢查一切正常,之後改掛耳鼻喉科,醫師判定是鼻竇炎造成鼻涕倒流所致,接受鼻竇炎手術後仍未見改善,最後肺部發炎住院治療兩周,醫師懷疑是肺癌,建議轉大型醫院進一步檢查。存活率不是零就有努力空間檢查後確診肺腺癌四期,兩側肺葉腫瘤如滿天星般散布,且出現嚴重肺積水,無法平躺入眠。得知五年存活率僅4.6%,我難過落淚,但隨即又想,只要存活率不是零,就有努力空間。12次化療後,藥物出現抗藥性,所幸順利加入新的標靶藥物試驗;但服藥第一年幾乎每天出現腸胃絞痛、嘔吐,最高紀錄一天吐了快10次,但只要能活著,所有辛苦都值得。考潛水執照完成大半心願清單生病後我徹底改變生活習慣,不吃加工、油炸、醃製品,也透過滴雞精、高蛋白補充蛋白質,自製蜆精避免肝指數過高。化療期間在醫師建議下,我也使用麩醯胺酸(glutamine)來避免口腔及消化道黏膜受損。罹癌迄今8年了,我的心願清單也完成了大半,如考潛水執照、完成半馬、三鐵、帶母親京都賞櫻、看西藏天空等;我學會放慢腳步、寬心生活,並持續散播正能量;網友、癌友們的回應更激勵我,原來自己可以影響這麼多人,非常感恩。
-
2020-08-27 橘世代.時尚橘
92歲資深模特兒/連時間都拿她沒轍,人生60個年頭都享受在鎂光燈下!
對於熱愛的事物能堅持到幾歲?不過對今年92歲的模特兒達芙妮(Daphne Selfe)來說,年齡似乎從來都不是問題。達芙妮是時尚界最「資深」的模特,自她1949年入行以來,已經在這行投入了將近60個年頭,堪比時尚界的長青樹,而且更重要的是,她完全沒有要退休的意思,面對鏡頭她自信地回應:「我就是離不開鎂光燈。」談到如何維持模特兒的魔鬼身材,達芙妮表示「理性得吃」是關鍵,她鼓勵大家可以盡量吃自己的喜歡的東西,不必太拘謹,但量必須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少量多餐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另外,達芙妮也提到她並不喜歡外食,自己做飯可以避免攝取過多的糖跟鹽,同時也能決定多放幾樣自己喜歡的菜色。除了「吃」以外,達芙妮認為「自信」也是保持熱忱的好方法,站在年輕女孩旁邊,達芙妮完全不羞澀,反而更加大方地展現自己,充分表現自己「大齡女子」的成熟美,且驕傲地說:「我仍然搶手!」現在她反而喜歡跟年輕的女孩們一起工作,學著更加新潮的打扮。"I love dressing up, I love clothes, I like being different."我喜歡打扮,我喜歡穿搭,我喜歡與眾不同。達芙妮喜歡「色彩」,這也是她繼續留在時尚界的最大原因,她對色彩的執著甚至讓她動手為自己做衣服,還曾經嫌棄倫敦街頭的穿搭風格:「每個人都像黑烏鴉」,也是因為這份執著使她總是以亮眼、奪目的方式露面。人生步入9字頭,達芙妮也發現自己似乎也對這個行業有些影響力,她也積極鼓勵其他跟她一樣熟齡的模特兒勇於展現自己,「面對老化的人口,我們有更多的合作方式或提案,這是一個趨勢!」她甚至舉辦了一場屬於熟齡的時裝秀,另一方面也正在籌備熟齡的模特兒學習計畫。本文摘自《安可人生》更多熟齡故事精選延伸↘↘↘。特斯拉CEO的媽媽/梅伊馬斯克:如果男人不需要放慢腳步,我們也不要。。「一不小心!」60歲意外出道變模特 走上伸展台
-
2020-08-16 橘世代.愛玩橘
跟著app玩高雄-3路線能選,想走歷史還是玩自然?
擁有好山好水的高雄市東9區,向來有「高雄後花園」美稱,深具觀光發展潛力,包含以客家文化聞名的美濃區、有好吃芋頭的甲仙區、六龜溫泉、懷舊又具文化特色的旗山老街、那瑪夏及桃源區原鄉部落等,適合放慢腳步來趟「慢食之旅」。東高雄9區包含旗山、美濃、內門、杉林、甲仙、那瑪夏、六龜、桃源及茂林區,匯聚閩南、客家、原民、滇緬等不同族群及飲食文化,還有山城風光、惡地之美、陣頭宗教文史故事及原鄉風貌,市府近年在該區域推廣慢食、慢旅、慢活概念。高市府今年規畫「穿越歷史」、「尋訪神居」、「走回自然」3條自由行路線,民眾可「穿越歷史」遊線包含內門、美濃、六龜、茂林區,有濃濃宗教歷史氣息。六龜除是高雄知名溫泉鄉,還有高131鄉道上、主祀地藏王菩薩的諦願寺,門前有五百羅漢,寺內仿敦煌石窟,重繪多彩佛像,及全球最大的樟樹臥佛。六龜還有國內最大胡椒農場「獅山胡椒園」,種植面積2到3甲,農場已經營三代。內門區每年3、4月舉辦的「高雄內門宋江陣嘉年華」是名聞遐邇的民俗慶典,內門也是總舖師的故鄉,幾乎每5戶就有1戶靠辦桌行業為生。因內門陣頭興盛,每當團練時就會有大鍋吃食慰勞成員,就這樣漸漸由簡單吃食變成豐盛辦桌菜。茂林區舊名「多納」,居民以原住民魯凱族為主,因1956年曾獲得全省造林比賽優勝,隔年即因此改名為「茂林」。區內有茂林國家風景區,是著名的觀光勝地。「尋訪神居」遊線包含旗山、杉林、甲仙、那瑪夏區,遊程起於具傳統製糖及香蕉盛產地的旗山,再到盛產芋頭的甲仙區,再到那瑪夏原鄉,尋訪原意為「神的居所」的原民文化,所需來自於自然山林及生態,並見識宗教及歷史歲月的痕跡。「走回自然」遊線包含旗山、美濃、六龜、桃源區,旅程從蘊含客家文化的美濃開始,體會客家傳統風俗;美濃精功社區,也是50多年前一批滇緬撤軍的定居地,有獨特滇緬文化及料理,現在還有系統的種植滇緬料理中常用的香草植物。屬原鄉的桃源山區,有面積751公頃的藤枝森林遊樂區,海拔高度約500公尺至1804公尺,區內有多條森林步道,非常適合來趟森林浴。桃源區還有南橫公路梅山口及海拔約2200公尺的高山湖泊「天池」,湖水終年不涸,清澈碧綠。東高雄因幅員廣大,除自駕外,為解決交通問題,市府與台灣觀巴和多元計程車合作,以半日遊、全日遊包車型態提供遊客選擇,民眾可前往車隊提供的推薦景點,也可與車隊討論客製化行程。另外,市府也推「東高慢食旅」APP,結合東9區溫泉、民宿、餐廳、農特產與文創等相關觀光產業業者,讓遊客可一機在手,就能掌握及安排所有旅遊資訊。●諦願寺地址:高雄市六龜區紅水坑11-1號,位在高131鄉道上。●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地址:高雄市六龜區新威里新威171號,電話:07-6871234服務時間:上午8:30到下午5:30(周一至周日)新威遊客中心:高雄市六龜區新威里新威171號,電話:07-6871234茂林遊客中心:高雄市茂林區茂林里1鄰16號,電話:07-6801111●天池高雄市桃源區南橫公路135公里處。●特色美食:水圳粄條店地址:高雄市美濃區中山路一段163-3號代表餐點是古早味的客家「碗公飯」,以大碗盛裝,內放3道配菜與客家封肉,飽足感十足,更回味早年美濃人的農村生活。軒味屋地址:高雄市美濃區中山路二段384號以蓬萊香米結合天然蔬果汁,製作出純手工的彩色粄條,吸引遊客品嘗。芭特芙萊地址:高雄市茂林區茂林里1鄰16號是一間茂林魯凱青年所經營特色料理的餐廳,當地魯凱料理、當季時蔬。|高雄系列旅遊。「蕉傲-農村奧運會」開跑!來當1日農夫,不亦快哉。「十八羅漢山」平坦路老少咸宜,6古隧-避暑看歷史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7-12 養生.營養食譜
白蘿蔔 吃進夏天的清甜
印象中,白蘿蔔的產季在冬天,但今年初夏,市場出現好多白蘿蔔,白白壯壯、直直挺挺的,我買了一條長度從指端到手肘,直徑約莫一個馬克杯的白蘿蔔,才23元哩!我煮了好幾道白蘿蔔料理,家人都誇,「好甜喔!」我記憶中有一段屬於白蘿蔔的故事。那年,我受邀到偏鄉的身障單位採訪。該校主任帶我參觀校園時,孩子們正在澆水、拔草。花圃被隔成一區一區的,標誌著不同班別的種植成果。其中學齡班小朋友種的白蘿蔔被蟲咬了幾口,主任打趣說,「沒想到連這裡種的白蘿蔔也是『身心障礙』的……」我聽了哈哈大笑。老師徵求大家的同意,拔下兩條巴掌大的白蘿蔔,決定送給遠道而來的我,「這位阿姨一定沒吃過小朋友種的白蘿蔔。」給我嗎?回家一定要跟家人炫耀這是小朋友的愛心呢!鐘聲響起,大夥陸續離開花圃返回教室。我走在最後面,這時一位小朋友放慢腳步,與其他人拉開距離,慢慢靠近我,就在轉角處只剩我們兩人時,他突然轉身,面無表情地說:「白蘿蔔給我!因為你晚上有東西吃。」那表情像是非要不可似的,我立刻將手中的白蘿蔔遞給他;他拿到白蘿蔔,竟深深向我鞠個躬說,「我要給……阿嬤吃……」說完便加快腳步趕上其他小朋友,留我楞在原地。後來我很技巧的問到這位小朋友的家庭背景,原來他跟阿嬤相依為命,這條白蘿蔔應該就是祖孫兩的晚餐……每當我做白蘿蔔料理,都會想起那段往事,每一口都覺得珍貴。百花鑲蘿蔔食材:白蘿蔔1條(550克)、蝦仁80克(約10隻)、絞肉80克、芹菜2支作法:1.買筆直的白蘿蔔,洗淨削皮切段(約3公分),用湯匙在中間挖出圓形的洞。2.白蘿蔔放在盤上,以大火蒸15分鐘。3.利用蒸蘿蔔的時間製作內餡:將蝦仁洗淨去腸泥,拍碎,與絞肉和作法1挖出並切碎的白蘿蔔混和,加1小匙蠔油、薑末、鹽、白胡椒粉、雞粉調味。4.白蘿蔔放涼後,取出湯汁備用。5.挖出的圓洞塞進內餡,再放入鍋內,以大火蒸7分鐘。6.芹菜洗淨切小丁。7.取一炒鍋,把作法4和5的湯汁倒進鍋內,放芹菜丁,加太白粉勾芡,淋在盤上即可。內餡蒸熟只需7分鐘,而白蘿蔔需要20分鐘,這是內餡沒有直接塞進白蘿蔔一起蒸的原因。蘿蔔排骨酥湯食材:排骨酥1斤、白蘿蔔1條、蔥1根、香菜少許作法:1.白蘿蔔去皮切塊,水蓋過食材,放在燜燒鍋內鍋煮。2.蔥切3段。取一炒鍋,放1小匙沙拉油爆香蔥,放進作法1。此步驟可增加湯頭的香味。3.另煮一鍋水,水滾後放入排骨酥,煮約1分鐘,撈起,放進作法1,此步驟去除排骨酥多餘的油。4.整鍋的蘿蔔排骨酥湯在瓦斯爐上煮滾,撈起浮沫。5.續煮5分鐘,移到燜燒鍋中燜1小時(若沒燜燒鍋需煮半小時)後,取出蔥白丟棄,並加適量的鹽和雞粉調味。6.盛出,以香菜點綴。蘿蔔滷麵輪食材:白蘿蔔半條、麵輪1包(約150g,購自雜貨店)、蔥2根、薑2片、八角2個、青江菜1把作法:1.麵輪放在鍋中以大火蒸15分鐘(用電鍋蒸也行)。2.白蘿蔔削皮切塊。3.麵輪蒸熟後泡冷水,擠出多餘的水分。4.炒鍋中倒入1大匙油,爆香薑片、蔥段(喜歡辣者,可加入辣椒)。5.加入2大匙醬油膏、1小匙鹽和2個八角,翻炒1分鐘。6.放入麵輪和白蘿蔔,加水蓋過所有食材,煮至軟爛為止,時間約半小時。7.為美觀,取出薑片和蔥,盛起。8.青江菜洗淨對半切,放入滾水中汆燙1分鐘。瀝乾水分擺盤,將蘿蔔麵輪放中間即可。
-
2020-07-03 橘世代.健康橘
馬斯克的媽媽「我30歲很悲慘,但71歲棒呆了!」
我的朋友當中,有些和我年紀相仿、有些比我年輕。他們對人生都充滿熱情。我在社群媒體的主題標籤是#ItsGreatToBe71(七十一歲太棒了),因為我非常享受這樣的年紀。根據我在社群媒體上看到的評論,人們似乎害怕年華老去。當他們看到我的貼文,對於自己的未來和皺紋比較能釋懷。我也多次受訪談到我為什麼喜歡我現在的年紀,以及老年人為什麼應該被尊崇、被感激、被重視,以及保持優雅時尚。我不怕變老的原因之一,是我的人生一直比前一個年代還要美好。我二十幾歲的時候,除了生下三個很棒的孩子以外,根本不堪回首;我三十幾歲也很悲慘;我四十幾歲為了生存努力打拚;我五十幾歲剛搬到紐約,正要想辦法創業和交朋友;我六十幾歲和孩子與孫子女有了安定的生活,並繼續工作。現在的我比以前更忙碌,我想都沒想過,但我樂在其中。我不怕變老的另一個原因,是我的母親樹立了典範。我父親去世時,我母親六十一歲。他七十三歲時死於墜機,同機的我的妹夫也喪生。那是個可怕的悲劇—根本意想不到。在我們心中,他是個超人。他們一輩子幸福美滿,我們以為她的傷痛永遠不會平復。我們不知道她未來要如何走下去;她一生和我父親相知相守,幫助他、支持他。結果我們都錯了。她如花綻放,活出更精彩的人生。她六十五歲左右開始上藝術課程,學木雕、陶藝和繪畫。她周遊全國,用油彩和水彩畫風景和房子。她還會定期在普利托利亞辦個人畫展。她也是個攝影家,並開始辦攝影展,還贏得獎項。你會發現她拍我們在沙漠的照片有許多美麗佳作。我們一直沒注意到她那麼有才華。我遺傳到她的銀髮,卻沒遺傳到她的藝術天分。她七十幾歲的時候開始嘗試蝕刻畫,用針在金屬板雕刻,然後使用許多化學藥品和機器把它拓印在紙張上,這是非常困難的技術。她自己買了所有設備,並學會如何使用。她還登上了南非的《藝術家名人錄》。她夜以繼日地創作藝術,在南非成功經營了二十二年的藝術家事業。她八十六歲的時候搬回加拿大從頭開始。當時剛好兩兄弟賣掉Zip2公司,我們有資源把我母親和姊姊送到加拿大定居,讓他們住得離家人更近。其他人很擔心我母親會想念她在南非的朋友,我打電話跟她提到這件事,她說她一點都不擔心,因為她的朋友都死了。她忙著作畫、繼續蝕刻,並定期開作品展。當時我五十九歲的姊姊琳恩跟她一起住,一面教跳舞,還上數位藝術課程。但我母親的數位之路才正要開始。她九十四歲的時候手抖得太厲害,無法再執畫筆,但這並沒有阻礙她創作的熱情,她搭上新興科技的順風車,開始學習如何創作數位藝術。到了九十六歲,她的手已經抖到連滑鼠都握不住,於是從藝壇退休,開始如飢似渴地廣泛閱讀,並在地圖上追隨我們的旅遊足跡。她說九十幾歲是她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候。我想我們都有值得殷切期盼的未來。我記得曾陪她去一個叫做艾伯塔的小鎮參加「懷舊」下午茶,是為老人家辦的社交活動。那是一次很痛苦的經驗,因為每個人都在抱怨。我們離開時,我問:「他們是因為老了才脾氣壞嗎?」她說:「不,他們年輕的時候脾氣就不好。」所以,如果你是個壞脾氣的人,可以現在就練習改變;否則你老了以後脾氣也會很壞。我母親的活力能感染周遭的人。她九十八歲臨終之前頭腦都還非常清楚,凱伊陪在她身邊,說她那天早上還在笑。我母親從不害怕變老,她甚至從未談起這件事。她總是打扮得光鮮亮麗—她到哪裡都搽上鮮紅色的口紅,出去都喜歡戴耳環。她晚年留著一頭美麗的白色長髮,隨時都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她一向保持樂觀,我的父親也是。我記憶中的他是個不斷尋找快樂的人。就連他的名片背面都印著「保持微笑」。他把這種感覺落實在他所做的每件事情。他從不提高嗓門,我也從未聽過我父母吵架。我們曾遭遇親人離世,我們的家庭成員很多,這種事一定會再發生。第一次發生的時候,令人徹底心碎。你不認為你會走出悲傷,但後來你還是走出來了。你甚至能在家裡談起去世的親人而不會崩潰。這就是變老的好處之一。我姊姊得大腸癌的時候,我每次去看她都會帶著我的狗。然後,我的狗也老了、病了,我非常難過。我姊姊說:「你本來就會比你的狗活得久」,所以我應該認清這一點。如今我姊姊已經不在了,我還是常常想起她的提醒。她直到最後都保有她的幽默感。有一次我帶著生病的她到超市,她必須緊緊抓住推車,因為她實在太虛弱了。我們遇到她認識的人,對方說她看起來氣色很好、變瘦了,還問她採用哪一種飲食減肥法。她說:「癌症!」然後笑出聲來。我七十大壽時有兩場慶生派對。一場是封面女郎和《哈潑時尚》雜誌幫我在紐約規畫的,現場全是時尚界人士,都是我搬到紐約以後認識的模特兒和朋友。另一場在洛杉磯,伊隆、金巴爾和托絲卡辦了一場大型派對,那真是美好的一天,幻燈片放映著我歷年來的照片,屋外裝飾著美麗的氣球,還有特製雞尾酒和冰淇淋吧、專業舞者、DJ ,和現場薩克斯風演奏。我被眾多朋友和家人包圍,有個我十一歲在家鄉學校就認識的同學也來了。伊隆穿著T恤,直接從特斯拉超級工廠趕過來。我最好的朋友茱莉亞偕同先生一塊出席。多年來與我共事的營養師精心製作了一本故事集,集結了他們對我的欣賞與謝意,讓我感動流淚。如果你從我身上學到任何東西,我希望是這件事:無懼變老,並和其他不怕變老的朋友來往。和各年齡層的朋友盡情玩樂,他們喜歡你,是因為你很迷人、有趣、聰明、自信,也許還很時尚(是指心態上而言)。聆聽他人、善待他人,不拘年齡。如果有人說你太老,特別是你的約會對象,就跟他說掰掰。變老是一件很棒的事情,越老越聰明,也越有自信—那是我親身經歷的美好驚喜。而且,我們也知道我們得快點踢開周遭的渾蛋。我想你可以這麼說:我熱切期待未來。我的七十才正要開始,我已等不及迎接下一階段。本文摘自《女人的計畫:經歷過家暴、挫折、貧窮後,她仍保有美麗、冒險、家庭、成功、健康。她是鋼鐵人伊隆.馬斯克的媽媽》,大塊文化 2020/06/03 出版【關於更多「梅伊馬斯克」精選專輯↘↘↘】。特斯拉CEO的媽媽/梅伊馬斯克:如果男人不需要放慢腳步,我們也不要。。女人的計劃/矽谷鋼鐵人的母親:我寧願將來墓碑上寫著「她很風趣」,也不要寫著「她很美麗」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30 橘世代.好學橘
他是按摩師,也是「時尚潮爺」!66歲林天扶:人老,心不能老呀
第三人生也要活得很有態度!跟著具有自我風格魅力的潮爺林天扶與搖滾奶奶楊寶秀,從中學習他們對生命的態度,才發現,原來心境年輕才是真正的青春!一頭銀髮梳得俐落,立體五官搭配整齊的落腮鬍,一身樸素工作袍,蓋不住優雅又瀟灑的氣質。66歲的林天扶不只是台北老字號腳底按摩店的創辦人,更是位「時尚潮爺」,拍過40部廣告、10多支MV,老來開始斜槓,讓他從忙碌的日子中體悟到人生化繁為簡才是最高境界,即使流水年華,也要讓自己成為台北街頭的一抹風景。埋藏在心中的明星夢林天扶出生雲林,初中畢業北上讀書,對台北的第一印象是中華路。「我年輕時就愛漂亮,會去訂做制服,那時候有髮禁,我還買了一頂假髮」,十來歲的他懷抱星夢考上台視與中視歌唱班,還曾上過一年課,後來因故沒有出道,夢想漸漸埋沒在生計壓力中。當時他覺得,「賺大錢的人生才是幸福」,他與朋友合夥創業,在經濟起飛的年代開計程車,滿腦子想著如何賺錢,卻因此賠上健康。他到醫院求診時接觸到腳底按摩,意外讓「指間功夫」成為堅持大半輩子的專業。他指著牆上的證書,驕傲地介紹自己是台北第一批腳底按摩師傅。林天扶笑說,剛開業時,有位客人留著兩撇濃密好看的鬍子,客人笑說「你也可以」,後來他真的開始蓄鬍,配上立體的五官,讓他走在街上幾度被誤認為是外國人。這些年鬍子已經成為他的正字標記,「鬍子改變我的一生,沒有它,我可能就不會拍廣告了。」原來十多年前經紀人上門按摩,注意到他的鬍子與韻味,於是安排拍攝活動、說服他出道,走到人生秋天的林天扶,意外圓了年輕時未竟的明星夢。自在穿梭於各種人生角色林天扶開始了他的「斜槓」人生後,平時是腳底按摩師,卸下工作袍成為銀髮潮流人,面對鏡頭更是專業演員、模特兒,優游於各種身分之間,對生活最大的影響是什麼?他笑說,「走在街上會更注意形象了!」為了更完整詮釋熟年時尚,誠品書店是林天扶最常去的地方,他喜歡翻閱時尚雜誌、了解流行趨勢,從最初參考美國時尚大叔Nick Wooster的穿衣風格,如今對穿搭也有自己的一套心得。他不把白髮染黑,讓歲月在外表留下熟齡獨有的印記,平時穿著合身簡約的素T搭配迷彩褲,透出骨子裡不服老的氣息。即使66歲,他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我喜歡藝術、音樂,也愛看畫展」,台北龐大的藝術能量,滿足他對美的渴望,也提供他不斷前進的動力。「人老,心不能老呀!」林天扶說出時尚潮爺真正的祕密,原來保持年輕開放的心,才是他跟著時代前進的關鍵。本文摘自《台北畫刊》,2019年09月 出版【更多精選熟齡故事↘↘↘】。特斯拉CEO的媽媽/梅伊馬斯克:如果男人不需要放慢腳步,我們也不要。。一輩子都在做喜歡的事 劉兆玄最愛孫悟空的灑脫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28 橘世代.健康橘
日本國民媽媽離世前的最後採訪:我不記得自己曾對抗病魔
「現在,就來聊聊,我今天最想說的話吧!我只能活到年底。就因為知道可以活多久,我今天才到這裡來。」日本資深演員樹木希林生前接受朝日新聞採訪,這也是她離世前,最後一次正式接受媒體的深度專訪。當訪談一切順利進行時,樹木希林女士突然從包包拿出一張照片,那是她前幾天才剛到醫院拍攝的斷層掃描照片,照片上布滿驚人的黑點,證明癌細胞已蔓延到她的全身。在這段最後對談中,站在生死邊緣的樹木希林依舊樂觀應對,開朗且豁達,似乎把採訪當作是遺言,毫不保留說出自己的心境,女兒內田也哉子也說:「本書並非佳話,因為裡頭也寫了一些糟糕的故事,但母親終究徹底地活出了她自己……」。走在一條沒人想去的路上,這是她最誠實的自白,這樣的樹木希林,有點危險、有點叛逆、卻又如此真誠。【我不記得自己曾「對抗病魔」】Q:您是在2004年第一次發現癌細胞嗎?A:沒錯,我已經和癌症共處14年了。到目前為止,我身體有30個部位接受過治療。Q:在2013年的日本電影學院獎頒獎典禮上,您告訴大家癌細胞已經蔓延全身,但當時身體看起來非常健康。因為我很會說話,所以還有人說「該不會是騙人的吧」、「是想假借死亡之名來進行詐騙吧」這類的話。Q:您得了乳癌是嗎?A:是的。因為右乳出現硬塊,我在2004年10月去了醫院。「醫師,這是癌症吧!」我直接這麼說。聽到我的話,醫師回答:「不,不是吧,不是癌症。應該只是一般的硬塊。」「不,一定是癌症。」我堅持。「那就檢查看看吧。」醫師說。Q:竟然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對話?A:嗯,檢查之後,醫生語帶佩服地說:「果然是癌症,妳真厲害。」就像這樣,告知罹癌的過程,並沒有什麼戲劇性的故事,在那個時候不是應該還會為了是否要告訴當事人而猶豫不決嗎?但我是自己說出:「這是癌症」,所以醫師告訴我時是說:「啊,真的是癌症。」事實上,我在被告知確定罹癌之前,都不是很在乎這件事,心情非常輕鬆。Q:您已經動手術將右邊乳房全部切除了吧!A:當時我問醫師:「要切除嗎?還是不需要?」醫師說:「要不要先做化療讓腫瘤縮小再切除......」我又問:「那之後呢?會怎麼樣?」醫生解釋了一堆我聽不懂的話。當時的癌症治療方式,大概就是手術、化療、放射線,以及其他我不是很瞭解的民間療法。但當下我心想,不如就把它割掉吧!於是直接跟醫師說:「請幫我切除。」Q:手術算是成功了吧!A:因為醫學的進步,手術是順利結束沒錯,不過,癌症治療的關鍵在手術之後。因為癌症是經年累月形成的,如果不改變過去的生活習慣,癌細胞會再度形成,從原來的部位復發甚至四處蔓延。Q:從那個時候開始,一直到現在,您都在鹿兒島市的醫院接受放射線治療是嗎?A:發現癌症轉移時,因為沒有其他治療方法,我找到了可以幫我進行Pinpoint放射線治療的醫院。就這樣,感覺到現在為止,我又多活了10年。Q:治療過程辛苦嗎?A:我看過許多人因為化療,經過痛苦掙扎仍離開人世,也看過許多連家人也都目不忍睹,去世時反而覺得鬆一口氣的人。不過,託大家的福,我個人的生活品質倒是完全沒有受到影響。Q:那真是太好了。A:沒有痛苦這一點真的很棒。就算癌細胞消失,但身體其他部位垮了,也沒有意義。Q:確實是如此。A:人們都會說「對抗病魔」,但我從不記得自己曾「對抗病魔」,因為我不對抗。我的治療方式是一年去一次鹿兒島,接受放射線照射。穿著平常的衣服就可以接受照射,一天大概只要十分鐘,治療就結束了,沒有絲毫疼痛。因為劑量調得很低,副作用也很少,只是需要照射好幾天。Q:原來如此。一次需要治療幾天呢?A:一開始,我遵照醫生的囑咐,在鹿兒島住了一個月,接受溫和的放射線照射。不過,後來我拜託醫師:「可以在一個禮拜內完成治療嗎?......劑量高一點也無所謂,就算有一點燒焦也沒關係,我希望可以一個禮拜就回去。」醫生也說:「好。」Q:是因為如果要花上一個月時間的話,會影響到工作吧?A:可能的話,我希望可以邊工作邊接受治療。在鹿兒島,我必須去特定的地方接受治療,覺得有點膩了,也開始感到厭倦,慢慢變得貪心,想著「應該差不多了吧」!Q:是最近開始有這種想法嗎?A:過去一年半左右我什麼都沒做。之前每年會去一次,但後來覺得「應該差不多了」,我真的太天真了。Q:您會不會覺得如果醫院在東京就好了?A:很久以前,鹿兒島的醫師就跟我說過:「我想在東京也能進行這樣的治療。」當時我說:「不,醫生啊,如果到東京,很容易就能接受治療、照常生活......這麼一來,人們應該就不會改變了吧?像這樣大老遠跑來,因為沒事可幹,必須一直思考自己的事,誠實面對自己,這痛苦正好是重新檢視人生的機會,所以,最好不要選擇那種可以簡單治療的方式。」我這麼說,阻止了醫師的計畫。Q:在電影《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2007年)中,樹木女士所飾演的母親,是因為癌症去世的吧?A:沒錯,那個母親是因為癌症去世的。Q:她似乎吃了很多苦。A:因為她接受化療,不但身體垮了,也失去體力。我邊演那個角色時,邊想著:「沒錯,沒錯,就是會變成這樣」。Q:那個角色是以作者中川雅也的母親為藍本所寫的,是個有點久遠的故事了。A:嗯,所以治療時使用了大量的化療藥劑。Q:應該是這樣沒錯。參與電影演出時,您的身體狀況如何?A:應該是已經罹癌了。因為生病了,身體很不舒服,我說:「我不要再演電視劇了,請讓我拍電影就好」那個時候癌症好像發作了。Q:自己罹患癌症,又飾演因癌症而備受煎熬的女性,您的心情如何?A:我沒什麼感覺。因為我用的是不一樣的治療方式,所以沒有這樣的感受。不過,就像剛剛說的,我身邊有許多人因為接受治療而感到痛苦,當時我只覺得「啊,也有人是這樣去世的。」實在非常冷漠。不管是對自己的死、對他人的死,還是對父親、母親的死去,想的都是「嗯,已經不行了嗎?那就在這裡畫上句點吧!」真是非常無情。Q:這種冷漠的個性是怎麼形成的呢?A:關於這一點,我曾經和妹妹討論過。如果父母去世時是九十或一百歲,大家都會認為那是壽終正寢,但如果不到八十歲就去世,通常會很傷心而哭泣,對吧?我問妹妹:「但我完全沒哭,難道是因為我麻木不仁?」結果妹妹說:「我也沒哭呢!」我接著說:「這大概是我們家的遺傳吧!」我和妹妹都知道自己就是這樣的人。Q:請問令尊和令堂是幾歲離世的呢?A:兩個人都是七十四歲,我現在已經比他們多活一年了。Q:說的也是,請問是哪一位先離開的呢?A:我母親比較年長,所以她先走,因為胰臟癌。Q:那令尊呢?A:我父親是因為心臟出問題。Q:前一陣子,樹木女士參與的《NHK特集 人體系列》節目中也有提到,日本人死因的前兩名就是癌症和心臟病。A:是啊。不過,我現在覺得,他們兩位的生活習慣都有問題。一直持續那樣的生活方式,早晚會生病吧!Q:他們過的是怎麼樣的生活呢?A:哎,他們夫妻倆都是癮君子,還會躲著我抽煙。雖然嘴巴說著:「那傢伙太囉唆了,我們躲著她抽吧!」但煙灰缸卻擺在外頭沒收,馬上就被我發現了,就是這樣,他們並不是那種「安分過日子,但後來還是去世」的情況,我心裡的感覺是:「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我果然是個無情的人啊!(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Q:您罹患癌症已經14年了,這段時間會不會覺得痛苦?A:嗯......生病也是有它的好處。比方說,就算我拿到最佳演員獎,也不會被別人嫉妒,大家只會說:「那傢伙來日不多了,就讓她得獎吧!」這點還算不錯。Q:哈哈哈......不過,您最近真的拿了很多獎呢!A:該怎麼說呢,因為我生病了,所以不會被別人嫉妒。而且有的時候,就算我說錯話,我先生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感覺心裡想的是「沒辦法,因為她快死了」不是嗎?別人很容易就會覺得「雖然以前很討厭他,但她現在很痛苦,算了......。」。這麼一想,我可說是占了便宜,罹患癌症還真的是賺到了,就像這樣,好事一籮筐呢!石飛德樹(採訪者):朝日新聞編輯委員。※作者介紹:樹木希林,日本演員,1943年生於日本東京都,2018年9月15日辭世,享壽75歲。1961年進入文學座附屬戲劇研究所,以「悠木千帆」為藝名,1964年演出由森繁久彌主演的電視劇《七個孫子》,而後又參與《時間到了唷》、《寺內貫太郎一家》、《夢千代日記》等劇的演出,後來改名為「樹木希林」。2000年之後,電影的演出逐漸增加,作品包括《橫山家之味》、《我的母親手記》(獲頒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女演員)、《戀戀銅鑼燒》、《小偷家族》等。2008年獲頒紫綬褒章,2014年獲頒旭日小綬章。2003年因視網膜剝離,左眼完全失明,2005年因罹患乳癌,右乳完全切除,2013年宣布癌細胞已蔓延全身。長女為作家內田也哉子,女婿為演員本木雅弘,丈夫為搖滾歌手內田裕也(2019年3月17日去世)。本文摘自《走在,沒人想去的地方:樹木希林離世前的最後採訪》,采實文化 2020/05/28 出版【更多熟齡精選延伸閱讀↘↘↘】。累到罹癌?方季惟當紅之際被問:要賺錢還是冷凍?。特斯拉CEO的媽媽/梅伊馬斯克:如果男人不需要放慢腳步,我們也不要。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6-26 橘世代.好學橘
舞台下一樣精彩!影后甄珍70歲人生「我還在學習」
甄珍,是你我都熟悉的影后甄珍、劉子千的媽、劉家昌的前妻嗎?沒錯,就是那個永遠笑聲爽朗、思維超級正向的資深女星。也許對許多五年級以前的觀眾而言,對於甄珍的記憶,應該是電影「彩雲飛」、「我心深處」、或是「黃埔軍魂」等片中的要角;對於六、七年級以上的觀眾來說,如果不是前陣子驚爆婚變的新聞,相信多數人不知道誰是甄珍。當然,對於從影迄今50年的甄珍來說,這些都是她留給不同世代觀眾的新舊印象,但,對我來說,我雖沒趕上她當紅時的風姿綽約,看到的則是一個為母則強的老媽子,一個為老公〈當時未爆出離婚消息〉打點一切的好牽手。有次在飯店約訪劉家昌,甄珍忙進忙出招呼,訪完已是深夜,劉家昌隨即入房休息,留下甄珍細細的關心:「餓不餓,要不要叫ROOM SERVICE?待會怎回家、幫你叫車好了!」她當時身體已不舒服,ㄍㄧㄥ著病體幫另一半打理。我問她:「甄姐,妳身體還好嗎?」只見她刻意的拉高嗓門:「行,我沒問題。」轉頭瞥見,桌上滿是她服用的藥丸。甄珍是個閒不下來的人,前夫的事情夠她忙了大半輩子,兒子入行唱歌、拍戲,更讓她成了超級保母。她帶著下午茶到劇組,宴請所有的人員,她知道自己的兒子中文不好,怕因此耽誤了劇組進度;她也知道大家都很照顧她的兒子,這些湯湯水水,代表的是她一份感念和感謝。有一天,她傳了訊息給我:「子千的戲要上檔了,你可以多幫幫他嗎?就把子千當自己的弟弟照顧,好嗎?謝謝你。」言簡意賅。我何其有幸,可以被影后賦予了她希望的任務,這份叫做母愛的期盼,對我來說卻是好重的擔子。甄珍為前夫、為兒,卻很少為自己,就連動刀切除癌細胞,她依舊沒有驚動他人,當都一切安好後,才跟大家公布這消息,還笑著說:「反正身體有不少症狀,不差這一個了。」也或許她久病成良醫、亦或是她人脈廣,得悉有記者生大病急需醫療,她大力奔走安排醫生、病床,希望可以幫上忙,「當成小老弟,這點我還可以使得上力,但也就不需要再對外嚷嚷了」。她著手經營臉書,覺得多了一個可以和朋友互動的管道,「我打字慢,有些功能還在學習中」,保持學習的態度,在她淡出幕前多年後,仍依舊保有年輕的心情,她今年70歲,「人生七十才開始!」甄珍如是的落實。※本文摘自《安可人生》官方網站【熟齡精選延伸閱讀↘↘↘】。女人的計劃/矽谷鋼鐵人的母親:我寧願將來墓碑上寫著「她很風趣」,也不要寫著「她很美麗」。特斯拉CEO的媽媽/梅伊馬斯克:如果男人不需要放慢腳步,我們也不要。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6-22 橘世代.好學橘
特斯拉CEO的媽媽/梅伊馬斯克:我71歲了,卻是我這輩子最搶手的時候!
作者為特斯拉CEO、有「矽谷鋼鐵人」之稱的伊隆・馬斯克之母,梅伊曾開玩笑說:「伊隆成名後,我才變得有名。」不過,她比兒子更早出名,近年事業如日中天,豪不遜色,活出了自己閃耀的銀色下半生!鋼鐵媽媽梅伊.馬斯克,與你分享一段「險中求存、如履薄冰」的人生,和那些數不盡、跌宕起伏的遭遇與個人傳承。超級名模的祕訣 是「白髮!」我在五十九歲開始放任自己留銀髮。兩年後,《紐約》(New York)雜誌封面登出我懷孕的形象(哈,我沒有懷孕,但照片看起來很像真的)。我六十七歲首度登上紐約時裝週伸展台,和年紀只有我三分之一的模特兒一起走秀。我在六十九歲搖身一變,成為封面女郎(CoverGirl)品牌代言人。你能想像嗎?我壓根沒想過。我沒料到讓自己白髮婆娑會是成為超級名模的祕訣。我十五歲第一次走伸展台,他們告訴我這份工作十八歲就玩完了。我從沒想過我的模特兒生涯會持續那麼久—更別提居然在七十一歲達到巔峰。而我依然佇立,已經過了五十六個年頭,我才正要振翅高飛。女人無需隨年齡增長而放慢腳步,我正像顆高速子彈向前奔馳。我求知若渴、享受玩樂、工作量比以前更多,我認真經營社群媒體、確保我比以前更努力,也比以前更樂在其中。不要害怕變老 人生由自己決定我有提到玩樂嗎?如果男人不需要放慢腳步,我們也不要。別讓年齡拖累你、阻止你前進。好好照顧自己:吃得好、常微笑、活躍、快樂和自信。我從來不怕變老,有趣的是,當我看到我臉上的皺紋—六十歲後,我大腿和手臂也出現皺紋—會覺得它們很好玩。我很高興自己很健康。我少女時期開始在南非普利托利亞(Pretoria)當模特兒,不覺得自己當模特兒有什麼特別或幸運,不過就是份工作而已。它的薪水比其他工作優渥,這一點很棒,但當我最初得知時,倍感意外。你前往某處、穿上洋裝、上台走一圈、然後就回家,有什麼道理坐領高薪?但酬勞的確很高,特別是,我只是個十幾歲的小女孩。42歲時,我搬到多倫多,繼續兼顧模特兒和教學事業,同時還攻讀博士。我的模特兒資歷豐富,多倫多一家經紀公司看中我能為公司賺錢,因此願意簽下我。業界多數的模特兒工作都要找年輕的女性,但有時他們也需要有點年紀的模特兒,讓產品更貼近現實。我就是在這個時候首度拍攝祖母形象廣告,而且在雜誌封面。天無絕人之路 隨時另訂計畫誰會想到我成了銀髮族之後會一炮而紅呢?我15歲時,他們告訴我模特兒生涯到 18 歲就會結束,如今我 71 歲了,卻是我這輩子最搶手的時候。我學到,天無絕人之路,你隨時可以另訂計畫。當然,我花了好長時間才學到這一點,而且我還在持續學習!此時還出現了另一個巨大驚奇,那就是社群媒體!人們看到我的廣告,非常喜愛我的白髮,我的髮色也讓我接獲許多工作邀約。現在的我總是快樂自信地去工作,因為我知道現場只有我是一頭白髮。如果遇到別的白髮女性,我會笑著說:「撞色、撞色。」有件事我很確定,那就是我的人生越來越精彩。每個禮拜一,我都更加神采奕奕,因為我期待會接到有趣的工作,就算沒有,我依舊迫不及待地更新我的社群媒體和網站,吸引更多工作機會。所以我說 71 歲真是太棒了,我根本不擔心年紀的問題。我享樂都來不及了。本文摘自《女人的計畫:經歷過家暴、挫折、貧窮後,她仍保有美麗、冒險、家庭、成功、健康。她是鋼鐵人伊隆.馬斯克的媽媽》,大塊文化 2020/06/03 出版 【熟齡精選延伸閱讀↘↘↘】。退休更好玩 咖啡職人也是人生導師。退休警夫婦山林開咖啡廳 「喝1杯,還能做法律諮商」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3-22 養生.抗老養生
治療數萬顆心臟的體會!名醫魏崢的養生法:慢慢地吃,心安理得地活
形容一個人勇敢,會說心臟特別大顆,實際上,「心」既可強勁地跳動,也可能比想像中脆弱。看過無數心臟,手術超過萬例的魏崢,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換心」移植權威,看過無數由死到生的歷程,他體會生命最珍貴之處:在於「知心」。了解自己此生來到世界的目的,生活才踏實。70歲的他,用「童星」形容自己成名得早,但也深刻體會,生命裡最大的快樂,並非名利能夠衡量,而是來自心安理得的「成就感」。心中第一選擇不見得最好 順其自然反而成為換心權威18歲時的魏崢,以為將來的自己,會是一名建築師。大學聯考放榜,中原大學建築系,喜的是心中第一志願,憂的是私校學費哪負擔得起?上天指點他另一條路:軍事聯招,意外考上國防醫學院,在「可以救人又可以賺錢」的念頭下,少年魏崢踏出了家鄉彰化員林,負笈北上求學。理個大光頭,面對軍事系統下的醫學教育,猶如身在魔鬼訓練營,他的祖籍山東,骨子裡一副堅忍的性格,又苦又累的生活,牙一咬就撐過,但成為一名心臟外科醫師,卻是始料未及。他以醫學院第二名畢業,目標是精神科,卻看第一名先占下名額,最後他在三軍總醫院外科受訓;選擇次專科時,按畢業期數,他排在眾多學長之後,同樣只有「選剩的」分,注定他開始鑽研心臟外科。事實證明,他沒有辜負這些沒得選的「選擇」。魏崢在1988年,執行台灣首例長期成功的心臟移植手術,至今累積超過530例,存活最久的「換心人」已達30年;1996年,完成亞洲首例全人工心臟移植,往後研發的「鈦金屬人工血管接環」,挽救無數主動脈剝離患者,成績傲視全球。回頭看這些心臟手術——重新接通的血管,修補的瓣膜,注入了生命之源的腔室,都帶有藝術色彩。最初那個建築師的志向,換一種方式,展現在他的手術刀下。長期處高壓下如何不慌張?把事做到熟練魏崢說話時不急不緩,給人一種安定感,但聽他談起心臟手術如何「分秒必爭」,以減少缺氧和出血時間,也會不由得捏把冷汗。「別的器官不會立即致命,心臟是幾分鐘來算,3分鐘沒循環就完了!」手術時間無法等待,他培養出「快刀手」的能耐,技術更求精細到位,差之毫釐,丟失的就是一條性命。他描述:「角度或長度都很重要,差一點點就會失敗,有點像在做藝術品,不光畫個圖好看而已,還要注意整體狀況,要不然也沒有功能。」過程中,需要絕對的專注與耐力。當手術進行中,是茶不思飯不想,天大的約會都得取消,「我們吃飯睡覺哪比得上他的命?」以前動輒一站10幾個鐘頭,蹲馬步似地磨練,換來絕對扎實的手藝,「把任何事做到熟練後,就可以比較輕鬆,現在成功率平均99%。」只是,若遇到那1%的失敗呢?他也見過這樣的場景,上午還能聊天的患者,下午開完刀後,沒了命,剩下一具沉默的軀體。他坦言,「會有不甘心,但不能一直自責,每次都要盡全力。」他這麼看待自己的角色,「當上天給你這麼重要的使命,有點類似判人的生死,一定要很慎重,不能馬馬虎虎。」近來一次手術現場演示(Live Demo),同時有千名醫師在線上觀摩,患者需進行主動脈弓置換術,加上瓣膜根部手術,等於難度加倍,風險係數又大,不怕在眾目睽睽下失敗嗎?他把面子看得很淡,「就是要選困難的案例才有意義,萬一開不成,別人也可以學到經驗,但失敗機率不高,因為我們常常做這樣的手術,不怕。」最後,又締造一次成功的紀錄。長期處在高壓環境下,他天性沉著,臨事不慌,或許得益自父親魏蓬林的身教。他形容,父親官拜少將,年輕時四處征戰,「都已經聽到敵人的槍聲,正在吃稀飯,太燙還能吹哩,都調配好了就不用怕。」許多患者進到診間看到他,常有感:「醫生比想像中還年輕」,他輕鬆以對:「我就說我是『童星』,運氣好,早早成名。」今年70歲的魏崢,在滿檔的門診、開會行程外,現在一個月平均還有十多台刀,困難的案例仍舊親身示範。面對年紀,他坦率地說要有自知之明,「醫生如果硬撐會害人的」,既然都有退位的一天,就把握還能發揮的時候,也包括傳承經驗。「技術傳承是沒有半點私心,資深就是要把資淺教會,年老前要訓練一些人,值得信賴,技術必須能超越我,已花10、20年。」他懷抱期許。他常建議長輩周圍的人,也要跟著「服老」。看過許多80多歲的老人,被家屬逼著運動,以為對身體好,因此痛苦得不得了,「能維持現狀就不錯了,何必強求變更好?」反觀96歲的母親,總是心情開朗,也不做身體檢查,這帶給魏崢不少啟發,「如果一發現毛病,就過於緊張,愈處理愈糟糕的例子也很多,不如珍惜當下。」「活多久就是命嘛!」他的養生方法採「聽天由命」型,不額外吃營養補給品,倒是常勸人吃飯時放慢速度,「血糖上升慢,比較不會胖。」發現自己也因此瘦了不少。每一個決策 都是道德的選擇能者總是多勞,振興醫院初期沒沒無聞,他在1994年擔任院長,擴大各科規模,大幅提升門診人數。去年,他從帶領200多人的心臟醫學中心主任,再「回鍋」接任院長,要管理2,700多人,靠的就是重視團隊精神。他深信「團結」的力量,重提第一例「換心」的經驗,當時其他醫院有更好的物力設備,卻連4例失敗,如同「不可能的任務」般,到他手中的第5例,卻前所未見地成功。「軍方出身講求團隊紀律。」他強調,醫師比的不是聰明才智,也要能夠和免疫、檢驗、照護、體外循環等人配合,手術成功非一人之力,是200雙手和死神拔河的結果。他形容,主刀醫師如同指揮家,演奏成功,樂隊的每一份子同感驕傲,每個人平起平坐,只是分工不同,「在台灣,很多單位喜歡用階級來做事,我就說可以越級報告。」每天眾多的決策等著他,從病人的治療方向,手術各種應變,到管理一家醫院,如何做出最好的判斷?魏崢強調,在專業能力之外,醫師的養成,其實更像一關關「道德」的選擇題。他舉例,「比如說幫人裝個支架,就想到自己有什麼好處,是不是可以多賺點錢,這些私心念頭都必須屏除。」他常「換位」成病人的角度,或假設對方是自己的家人,道德是永遠的防線。名與利都帶不走 找到自己的成就感最重要魏崢的同學們,大半已經退休,多的是到處遊山玩水,會嚮往這樣的生活嗎?「同學也羨慕我還可以做事,有時會想,是他們快樂還是我快樂?」他說,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很心安理得。他曾看過許多從鬼門關走過的病人,會振振有詞地說:以後要看開,要捨得,要放慢腳步。但轉個身之後,很快就忘了對自己的承諾。他分享自己的體會,快樂不是因為出名,「留名這事情我覺得一點都沒有意義,比如孫中山留了名,照片到處掛,可是人死就死了,他知道別人掛他的照片嗎?」快樂也不是因為賺多少錢,他分析:「比收入的話,當醫生絕對會後悔,所以心態要轉變,你認同自己,把刀開好,把病治好,唯一收穫就是有成就感。」他不愛買名牌,也沒有奢侈的休閒活動,最大的娛樂是點開YouTube聽聽英文老歌,許多人犒賞自己的長途旅行,也不在他的夢想清單上,「每個人幸福的定義不一樣,有些人想去南極玩,但我不想,跑去那裡受罪做什麼?」救治無數病患,魏崢曾開玩笑:「醫學常違背上帝的意旨,把該到天堂的人又留下來。」又說:「我擔心,醫師到了天堂的時候,上帝會跟我們算總帳。」儘管如此,他還是會做這樣的選擇,帶領著團隊,如同與生俱來的使命般,在有限的人生裡,努力為一個又一個心臟,創造續命的機會。原文:治療數萬顆心臟的體會!名醫魏崢的養生法:慢慢地吃,心安理得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