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9 科別.精神.身心
搜尋
插管
共找到
549
筆 文章
-
-
2020-05-08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一周內三失智長者中暑 醫籲家屬應留意三危險因子
新冠肺炎雖部分國家轉緩但仍未歇,雖國外有學者表示,天氣轉暖後疫情可能就會緩和,但有醫師呼籲,最近天氣明顯變熱,民眾注意新冠肺炎之餘,也應小心中暑所導致嚴重病變。才剛進入5月沒幾天,三軍總醫院一周內就已接獲三名民眾(一男兩女)因中暑路倒而被民眾通報送醫,但巧合的是,三人都為失智症患者,更出現肝腎衰竭、橫紋肌溶解等情形,其中兩名患者肛溫更超過40度,所幸經治療後都已脫離險境,其中一名患者已由家屬接回家中休養。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呼籲,夏天剛開始,大家還在熱適應期,家有認知異常長輩更要注意,別讓對方在熱天獨自外出;而無論有沒有失智症,家屬應留意家中長者疾病、體型、藥物等三危險因子,以免在外因過熱而體力不支,形成中暑危機。朱柏齡說,5月3日周日下午陸續接獲兩名患者,都因高溫導致昏迷而被通報送醫,第一位是年約70歲男性,下午2時30分左右被送到急診,經量測肛溫高達41.7度,並出現肝腎衰竭、橫紋肌溶解情形,昏迷指數為三分,所幸經降溫、加護病房插管治療後隔天醒來。而後詢問了解,患者過去腦部曾受傷、且因年長出現輕微失智,周日一早7時30分就離開家,沿著中山北路徒步走到內湖,七個多小時沒有進食也沒有喝水,天熱導致中暑,幸而被發現送醫。另一名因昏迷送來女性為60多歲,一樣出現肝腎衰竭、橫紋肌溶解,肛溫也高達40度,但因非深度昏迷,進入急診後即清醒,並未插管;不過患者說話反覆,所幸身上有資訊聯絡家屬後,發現她有失智現象。朱柏齡說,周三則又有一位女性失智症患者,穿毛衣、戴毛線帽出門,走失忘記回家的路,過熱路倒被發現,經救護員送到急診室治療後才逐漸恢復意識並由家屬接回。朱柏齡提醒,失智、認知異常者是中暑高危險群,主要是患者不懂得找陰涼的地方避暑,也不記得多喝水。家中除年長者外,若有疾病患者,如慢性、精神病、皮膚曾燒傷;體型較胖、體能差會較不耐高溫;以及有使用藥物,如高血壓、利尿劑、或使用安非他命等毒品者,都要避免熱環境的傷害,勿讓其在大熱天獨自外出。另外,民眾若在路上遇到疑似中暑者,可藉由補充水分、吹電扇、全身噴水等方式,來幫助患者及時散熱、體內降溫。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5-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慈濟研發防疫罩 銅板價保障醫護感染風險上國際期刊
為避免新冠肺炎患者插管,醫護人員可能被感染的風險,花蓮慈濟醫院麻醉部團隊利用透明塑膠袋,研發出銅板價防疫罩,加上附鏡頭的插管光視棒,讓插管作業更安全快速。麻醉部恢復室主任陸翔寧表示,只要1平方公尺的面積,就能保障醫護健康,目前已在俄羅斯、美國等國的國際麻醉醫學期刊發表。陸翔寧指出,這款防疫罩改良使用透明隔板時,視線與各項管路受到的侷限性,將塑膠袋剪裁成只要約1平方公尺的面積,以蓋住病患頭胸部為主,並在上面用有顏色的膠帶標注患者口部,防疫罩內有呼吸面罩,不怕插管插錯地方,也能輔助患者呼吸,密合度也足夠,不怕被傳染。他表示,防疫罩成本只要50元左右,每個國家都能輕易完成,要加幾層塑膠袋都可以;再利用外科防水透氣透明敷料,就能避免漏洞,又方便插管。若要丟棄只需要把防疫罩往內包起來,再丟到醫療廢棄桶即可。另外,插管時除了避免感染外,效率也很重要。陸翔寧說,台灣研發插管光視棒,還有攝影和影像顯示器,前端有發光點,可以清楚知道氣管的位置,大約5至8秒就可找到,完成插管作業。現在還可以把顯示器安裝在帽子上,醫師可單人作業,一邊插管、一邊檢視氣管位置,不用低頭靠近病患,避免近距離接觸。慈濟醫院九成以上插管使用光視棒,不管體型胖瘦、頸椎受傷,都能「一竿解決」,看得很清楚,價格約4千美金、折合新台幣1萬2千餘元。
-
2020-05-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重症者病情危及 桃醫血液淨化救命登國際期刊
一名確診新冠肺炎的52歲女性,於3月24日病情急轉直下,急性呼吸衰竭插管治療,轉往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負壓隔離病房。院方今天宣布,該病患經血液淨化技術治療一個月後,已轉往普通病房,準備回家度過母親節。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腎臟科醫師王偉傑表示,該名女病患於3月15日確診新冠肺炎,3月24日病情急轉直下,肺浸潤並插管治療,為重症患者,3月26日轉負壓隔離加護病房。由於病情危及,桃園醫院運用獨創的醫療技術,在3月30日至4月1日間,連續3天進行血漿置換術合併持續性腎臟替代療法,4月15日移除氣管內管逐漸康復,17日開始練習床邊支撐坐立,已轉普通病房。王解釋,院方先進行血漿置換術連續3天,在患者體內輸入高達1萬C.C的血漿,移除體內細胞因子改善「免疫風暴」,後持續高劑量持續腎臟替代療法,病患的胸部X光及臨床症狀都有良好改善。他說,這個醫療技術過去曾用在嚴重感染的病患上,文獻上記載治療過H1N1重症患者,他表示,此治療方式已經被國際期刊正式接受,相較於藥物治療,該治療沒有藥物副作用帶來的不良影響。女病患的兒子也錄製影片,談及媽媽確診時的心聲,他表示,一開始只覺得確診就是進醫院,隔離一段時間就好,但沒想到媽媽突然插管、呼吸器都接上,情況不太好還可能用到葉克膜。他直呼,多虧院方集結所有心力,主治醫師不斷查詢國外論文、醫療經驗,院長、副院長也提供不少建議,經院方的治療,媽媽每天都在進步中,這一個月已經可以從昏迷狀態甦醒過來,相當感謝院方的照顧。
-
2020-05-06 科別.呼吸胸腔
流感併發重症恐致死 預防6方法告訴你
新聞報導:「本季流感重症近千人創五年新高!」一旦發生流感,若未及時接受治療,可能引起各種併發症,不可不慎!最常見為肺炎、中耳炎、腦膜炎、器官衰竭等,更嚴重的話,甚至須要進入加護病房進行插管治療,尤其是高危險群(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嬰幼兒、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不全者)出現嚴重重症機率高,更應該少出入公眾場所,小心謹慎面對季節流感。久病不癒,不可忽視的併發症流感併發重症的機率較高,若是症狀持續了兩週,還是沒有好轉的跡象,就要小心病毒是否擴散到其他呼吸器官,造成感染,引發併發症。一旦發生併發症,治療會更加棘手,且有一定的死亡率,需要特別注意。◆鼻竇炎:化膿性鼻涕、發高燒、鼻塞、頭痛。當鼻炎(鼻涕、流鼻涕、鼻塞)的症狀超過十天,不僅沒有好轉,還出現黃綠色的濃稠鼻涕、嗅覺改變,再加上三十九度的高燒,甚至頭痛的情形,多半是原本的感冒病毒感染後,細菌造成二度感染的「急性鼻竇炎」了。◆支氣管炎:久咳、咳出濃黃痰、發燒、呼吸喘感冒若久久不癒,反覆咳嗽,還感覺胸骨後方有刺痛感,到底怎麼回事?當咳出的痰變得厚重、濃黃,再加上發燒、呼吸有喘鳴的現象,就要提高警覺,盡快就醫照X光診斷是否為支氣管炎了。◆中耳炎:耳鳴、高燒不退、耳朵疼痛中耳炎是因為病毒從鼻腔或咽喉,經由歐氏管進入中耳腔,造成中耳的感染。耳朵內有阻塞感,甚至出現聽不見的情況,也會引起耳朵疼痛、耳膜紅腫,還可能合併發燒、全身疲倦、頭痛等症狀。◆肺炎:高燒不退、咳嗽加劇、呼吸急促、痰液帶血絲因為細菌或病毒引起的肺部發炎,主要是肺泡受到影響,常見的症狀包括高燒不退、呼吸急促、呼吸困難、有痰的咳嗽、胸痛。肺炎往往是根據症狀以及醫生聽診,評估是否有異音來判斷,再加上胸部X光,查看是否有浸潤的現象。若確診為肺炎後,就必須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病情嚴重的話,就需要住院治療了。◆心肌炎:心搏過速、胸痛、心悸、昏厥、氣喘心臟肌肉受到病毒、細菌、毒素等侵犯,或自身免疫反應引起,導致心臟肌肉發炎甚至壞死,臨床症狀多變,從沒有症狀到猝死都有可能。較常見的症狀,包含沒有原因的心跳加快、腹痛或嘔吐等腸胃道症狀;其他症狀諸如:胸痛、心悸、氣喘、發燒、心雜音等。一開始症狀不明顯,初期類似感冒或腸胃炎,看似輕微的感冒或腸胃炎,卻可能演變成致命性的心肌炎。防堵疾病破口,預防小秘訣告訴你當有人罹患流感時,若沒有良好的防護配套措施,病毒便會隨著感染者的活動範圍持續往外擴散,造成另一波疫情。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透過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產生的飛沫,將病毒散播給周圍,甚至是三米之外的其他人,當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更容易造成傳染。由於流感病毒可以短暫存活在物體表面,所以也可能透過接觸進行傳播,最常見的是手接觸到物體表面上的黏液,再觸碰自己的口、鼻或眼睛而感染。想要預防不小心被感染的情況,平時就要注意自身衛生習慣,多洗手、出入人多密閉的公共場合時,就要戴口罩,避免被傳染;當早晚溫差變化大時,就要注意穿著、充分休息,身體太累就會導致抵抗力降低,難以抵禦病毒的侵襲;均衡飲食也是老生常談,卻很少人真正做到。流行病毒預防6方法1.戴牢口罩:在密閉空間必戴,防止人與人之間的飛沫傳染。2.掩住口鼻:打噴嚏時,以手帕或衣袖遮掩口鼻,避免飛沫傳染。3.勤加洗手:濕洗手一分鐘,乾洗手三十秒,降低接觸傳染機率。4.不亂碰觸:雙手不碰眼口鼻,避免接觸感染。5.避免擁擠:減少去人潮擁擠的室內場所。6.良好作息:睡眠充足、多運動、均衡飲食,增加免疫力。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強心肺免疫力:養心淨肺抗病排毒》)書籍簡介功能醫學權威醫師、營養師聯手進駐你家,提供強健心肺功能的營養飲食與生活提案!★呼吸道門戶,竟成萬病之源? ──隱形殺手躲在呼吸道源頭,防堵自淨,減少百病威脅……。☆過勞世代,心室顫動高猝死? ──補血顧氣,遠離冠心症、中風、心衰竭、心肌梗塞、自體免疫疾病……。★呼吸困難,原來是肺發火!──避免肺阻塞、肺纖維化、肺氣腫……。
-
2020-05-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成大研發新冠肺炎治療防護罩 有效降低醫護感染風險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造成眾多醫護人員也因此染疫甚至身亡,重點就是在照護病人的過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噴濺體液的感染,成大醫院急診部研發出用於插管治療的「戰疫型」防護罩,可以有效避免噴濺感染,這項研發4月刊登在急診界排名第一的國際期刊《急診醫學年鑑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上,受到全球醫界的關注。成大指出,新冠肺炎(COVID-19)的傳染力強,病毒已蔓延超過184國家,全球致死率6.92%,成為歷史上第6個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的緊急事件,也加大全世界醫療工作者的壓力;對於防疫的醫護人員來說,避開可能的感染源非常重要,而插管治療剛好用在病毒「最佳傳染途徑」的呼吸道,增加了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研發者急診部醫師方品惠表示,戰疫型防護罩的另一個特點是可以用在救護車上。她說,雖然一般在救護車上不會施行插管治療,但仍可在載送疑似感染病人時使用,防止病毒的散播。目前救護車上防疫仍以工作人員全副武裝為主,如能幫病人加上防護罩,可以加大防護、防疫的效果。這套簡單但有效的個人防護設備,在急診部團隊林志豪主任、呂建欣醫師、邱柏惟醫師、林于淵醫師參與設計規劃下,讓熟練的醫護人員能在標準流程中,於1分鐘內順利完成戰疫型防護的架設操作。方品惠說,戰疫型防護罩是以雨傘骨架與輕便雨衣的概念為發想,研究多種容易取得又低價位的材料,最後選定鐵合金、不鏽鋼和銅雕塑成一對穩固的L型骨架,再於使用時置入床架和床墊中間,固定在病患頭部左右兩側,最後蓋上PVC軟質透明塑膠布。執行氣管內插管的醫療同仁,必須穿戴N95口罩、全面罩、手套和防水隔離衣,執行時僅有雙手透過防護罩的設計孔洞進入執行插管,而防護罩並不會影響醫護人員的視野或急救時間。方品惠表示,戰疫型防護罩並無負壓功能也非密閉式設計,但便於清洗消毒,也可一次性使用,以減少細菌病毒殘留。PVC塑膠布使用後,可直接丟棄或在消毒隔離後重複使用,但移除過程中需注意不要碰觸套子內面,避免造成清消人員的感染。考量臨床執行時便利性和空間延展性,防護罩具有穩固及收納方便的好處,適用於醫院急診、加護病房的各種尺寸病床,也適用救護車上的擔架床。其素材簡易輕便,在面對疫情急速升溫的狀況下可快速生產。方品惠說,在面對COVID-19戰疫的同時,希望這項防護設備的應用能幫助全球的醫療保健提供者在更安全的環境中救人,並逐步改革。研發團隊並製作了使用的流程影片,公有需要的各國醫護人員參考使用。
-
2020-05-03 養生.抗老養生
88歲的優雅 薇薇夫人:女人可以沒有男朋友,但一定要有女朋友
在心理諮商師與兩性專家還不盛行的年代,女性們的問題找誰?薇薇夫人。這名字在當前台灣,年輕人大概還以為是網紅(如理科太太);然而在當年,卻是台灣壓抑問題的出口,且是透過書信交心——如今薇薇夫人88歲了,台灣女性的煩惱是否有所改變?她出版新書《給比我年輕的女朋友》,一樣分享女子處世的智慧。曾在《聯合報》寫專欄長達26年,並主持華視婦女節目「今天」,著作將近有20本書,過去是台灣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作家。一年多前,她從淡水河邊的家,搬到山邊的養生村,持續創作。她許下承諾:「每天都要寫日記」──並不是寫在紙上,而是一筆一畫記錄在iPad,寫稿、找資料、和子女朋友通訊,統統一機完成,學習新的3C產品,一點也難不倒她。對她來說,環境的改變並不難調適。然而,對於自己為人熟知的稱號「薇薇夫人」,她反而不太適應,坦言其實一點也不喜歡──她說自己的個性比較男孩子氣,朋友其實都喚她「薇老大」,88歲的人生彷彿重新定義,活得更自主,更自信。小時候討厭女生,寫專欄後覺得女生太可愛了薇薇夫人本名樂茝軍,人如其名,英氣煥發,從小被母親當作「兒子」養,剃著短髮,在泥巴堆中打滾,爬樹打架樣樣來。對於纖細敏感的女孩子,她原來全然沒轍,坦言「小時候很討厭女生」。當她讀到《紅樓夢》裡善感的林黛玉,總發噱「這人怎麼這麼愛哭?」直到成年後勤於投稿,1972年被《聯合報》編輯相中,邀請她成為專欄作家,還指定要為「婦女讀者」而寫,她查找資料,請教專家,加上種種轉折與歷練,這才發覺「女生實在太可愛了。」只是,當她初次在報上看見自己的專欄,又見編輯幫她取名「薇薇夫人」,只想「這是誰啊?」隨著文章廣傳,出道時的筆名從此如影隨形。而她筆下的文字,數十年來如一盞溫暖的燭光,普照著許多女性讀者的心靈。父親前衛教養法,女生何必會針線活薇薇夫人生於民風傳統的年代,卻沒在重男輕女的眼光下成長,以現代話來說就是「做自己」,她歸功於父親「前衛」的教養方式,給予極大的自由。父親曾告訴她和妹妹:「妳們可以做任何男孩子做的事。」她不擅長針線活,父親豪氣地說:「不必學,將來都有機器做。」她愛玩,父親又說:「讀書也不必那麼認真。」「我沒受到傳統女性的束縛,才比較能夠發揮天性。」她也把這樣的態度帶給孩子,教自己的女兒:「別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女孩子」;洗碗做家事,兒子也照樣要輪流分工。家庭如一個「鼎」,女人要有自己的興趣薇薇夫人看待孩子的成就,有別於普世功利的目標,「鄰居小孩上台大都要放鞭炮,我們家都沒有鞭炮可以放。」她只問孩子:「你,喜歡什麼?」全然支持兒女追夢,要他們選擇喜歡的路,並且踏實地走。她形容家庭如一個「鼎」,妻子和丈夫、孩子,3個鼎角同樣重要,「女人要會過自己的生活,要有自己的興趣。」然而,許多婦女寫信給她傾訴心事,最糾結的往往是婚姻生變的難題。薇薇夫人叮嚀她們,先問問自己:「還愛不愛他?愛他就接受他,如果不能接受,就放他走,死纏活纏沒有意義。」但得到的讀者回應,往往是「我改變不了」、「我就是做不到」,讓她提筆時,一度感到喪氣,認為很難幫別人走出困境。她認為,時代已經改變,現代女性雖有較多自由,但唯獨感情仍較放不開。她寫道,「有些女人真的像美人魚,愛情是生命中的唯一;但尾鰭是掌握方向的,一旦失去,生命當然沒了方向。」「女人是有無限可能的,只要有方向,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出來,就會讓生命完整而圓滿地在人生的大海中遨遊。」薇薇夫人說。天天練啞鈴10分鐘,早晚清水拍臉100下細看薇薇夫人的五官深邃,過去的舊照片裡,容貌如同電影明星,如今仍然皮膚緊緻。有回她換手機,售貨小姐看了她的身分證,驚訝地說:「妳是經過抗戰的呀!看著真不像!」許多人好奇,88歲的她有什麼保養秘方?她偏頭想了想,也曾感嘆不再唇紅齒白,「身體會老化,骨骼也會老,但就保持你自己最好。」她認為,要維持「好感」的印象,不需花太多無謂的金錢。她使用開架化妝品,平價親民,即有不錯的效果,但她搭配一個勤勞的動作:早晚用清水拍臉100下,能暢通臉部循環,維持好氣色。為了維持肌力,她保持高度自律,天天練啞鈴10分鐘以上。旅行時,老友劉靜娟扭不開瓶蓋,結果她接過來,一下就打開,讓對方訝異不已。女人可以沒有男朋友,但一定要有女朋友「女人可以沒有男朋友,但一定要有女朋友。」薇薇夫人曾這麼說。30歲前,薇薇夫人原本在台大醫院上班,屬於中央級公務員,待遇穩定,生活無虞,就差在「我覺得很煩,太無聊了!」因此,當林海音找她去《國語日報》擔任家庭版編輯,她二話不說就答應轉職,卻開啟她往後全然不同的生命經歷。「我常常覺得有很多貴人」,她想起最初找她去當編輯、寫專欄、主持節目、或每個人生階段中,拉她一把的人,因而想對這世界投以更多友善的回報。如今,在她的通訊軟體裡,有一個群組名為「薇老大幫」,成員有簡宛、方梓、廖玉蕙等文學同道,平均比她小十來歲,卻不見隔閡,還能結伴出國旅遊,不定期熱鬧聚會,成為彼此的老來伴。薇老大有個交友法則,無論年齡或背景,朋友之間應該絕對「平等」,如有階級之分,絕對無法當成朋友,自大或自卑者最後都會離去。因此,先開放自己,別人自然也會以開放的態度來回報你。關於朋友的性別,她認為「男性可以談天,但女性可以交心。」男性有時不一定了解的情緒波動,女性則可深談,可以克服心情的煩躁,理出問題的癥結。「有人說女兒是媽媽貼身的小棉襖,女朋友也是。」「命」是沒有答案的答案,沒有理由的理由豁達豪氣的薇薇夫人,生命中最難的功課,是大兒子26歲時,在舞台工作中,自高處跌落而意外死亡。身為母親,好長一段時間裡,她雖照常上班,途中卻自己開車緊閉著車窗,繞著山路縱情哭喊。即便自己是寫作的人,她卻深感「沒有任何文字可以安慰絕慟中的人」。「時間可治傷慟,傷慟會被一層層的覆蓋,但卻永遠不會消失。」她體會生命有許多事情,其實只能認了,我們「無能為力」。多年後她讀到王邦雄教授寫的《莊子》的〈大宗師〉篇,其中子桑哭歌問父母為何生下我讓我受苦。王教授的解釋是:「命是沒有理由的理由,是沒有原因的原因,是沒有答案的答案,這就是最後的答案,不能再問下去了。不可能有合理的解釋,而不合理就活不下去了。說句還不是『命』嗎?當下就得到釋放。」她勸慰許多同樣經歷親友死亡的讀者,「什麼都不能改變,就放開,認命吧,認命就解脫了。」「我常覺得我的兒子雲遊天下去了,非常自由。」在薇薇夫人的畫裡,長大的兒子看著年幼的自己,似是回望生命的起源,也像是在和過去告別。薇薇夫人把對兒子的情感,化為大愛,她長年資助認養斯里蘭卡的小孩,每逢耶誕節收到地球另一端寄來的卡片,即珍而重之地收藏,「他們可以用一點錢做那麼多事,又那麼感激。」幫助別人,其實也讓自己得到救贖。輕舟已過萬重山,人終將會匯入宇宙大海中薇薇夫人喜歡海。海的無邊遼闊,讓她深深著迷,在過去多幅畫作中,她描繪海中的美人魚,能勇敢地承受浪潮和逆境。「不要以為老了什麼都不能做,也不要忘了老而什麼都不錯。」她常記得一位醫生和她說過的話。她老後狂熱學畫,看各類書和節目,充分享受自由,最愛的電視節目是犯罪推理類的CSI。此外,她也愛看探索宇宙、大自然生態的節目,這讓她瞭解天地之大,個人渺小。「對人與人的小是小非就能淡然處之,心胸開闊。」如有一日生命將告別,她也決定選擇海葬。她很早就在健保卡上註記「安寧緩和意願」,篤定地告訴孩子,將來自己遭遇任何病痛,都不要急救插管──「不要罐子也不要一塊地,本人都不在這裡了,其他人要來看什麼呢?」人的一生的終點,她如此總結:「輕舟已過萬重山,匯入宇宙的大海中。」看似消失了,卻不曾消失。原文:88歲的優雅 薇薇夫人:女人可以沒有男朋友,但一定要有女朋友
-
2020-05-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家製藥隊產奎寧抗新冠肺炎?教授指出一個關鍵問題
昨天(2020-5-1)一位好友傳來一個視頻。那是當天發表在自由時報的奎寧是神藥?治武肺關鍵現況曝光,而其內容是《新媒中心》採訪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的吳明美副組長,和國家奎寧製藥隊成員、旭富製藥科技的楊文楨經理。楊文楨經理說奎寧之所以會被認為是治療新冠肺炎的神藥,是因為一位法國醫生發現奎寧加上阿奇黴素(日舒)是有一定的治療療效,而這就引發川普總統給予背書保證,然後又有一位紐約的醫生發現奎寧能達到《三零》的情況,也就是零住院,零插管,和零死亡。有關那位法國醫生使用奎寧來治療新冠肺炎,早在2020-3-26我就發表新冠神藥,群魔亂舞,指出他的病患人數只是區區6人,所以把它吹捧為神藥是極不恰當。然後,我又在2020-4-24發表新冠神藥奎寧的始作俑者,指出他的實驗有嚴重瑕疵。至於那位紐約醫生,我在2020-4-6就已經發表「鄉巴家醫」蛻變「國際神醫」,指出他只不過是一位毫無研究經驗的家庭醫生,而他所服務的地區是一個全美國最窮(七成的人生活在貧窮線下)、最落後的鄉村(六成的人沒有高中學歷),更重要的是,他所聲稱的療效全都只是他個人的自吹自擂,毫無信譽可言。也就是說,早在2020-4-6之前我就已經提出警告,指出奎寧的療效是被過度誇大渲染,而《元氣網》也都有立即轉載我的文章。可是,台灣政府卻採納了那些誇大不實的資訊,進而在2020-4-8成立了所謂的《國家奎寧製藥隊》。如今,一些較大型的臨床報告已經紛紛出籠,一個個指出奎寧非但無效,反而會增加死亡率。請看新冠神藥,吹捧的結果。也許是為了替《國家奎寧製藥隊》做辯護,吳明美副組長說,奎寧用於治療紅斑性狼瘡的劑量是每天400毫克,但是這些新冠肺炎臨床研究所使用的劑量卻是高過於這個劑量。所以她說這可能是導致不良副作用的原因。她也說這些臨床研究將奎寧與抗生素合併使用,而這也可能是導致不良副作用的原因。可是,用高劑量奎寧,以及和抗生素合併使用,都是那位法國醫生的處方啊。也就是說,《國家奎寧製藥隊》的成立,本來就是基於《高劑量奎寧,和抗生素合併使用》的考量。那,如今吳明美副組長在質疑這個考量的正當性,不也就是在質疑《國家奎寧製藥隊》的正當性嗎?事實上,就在這個自由時報視頻發布的同一天(就是昨天),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了兩篇研究論文,標題分別是:Risk of QT Interval Prolongation Associated With Use of Hydroxychloroquine With or Without Concomitant Azithromycin Among Hospitalized Patients Testing Positive for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在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檢測呈陽性的住院患者中,與使用或不使用阿奇黴素的羥氯喹相關的QT間隔延長風險(COVID-19)】Assessment of QT Intervals in a Case Series of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Infection Treated With Hydroxychloroquine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zithromycin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在重症監護病房中單獨接受羥氯喹或與阿奇黴素聯合治療的冠狀病毒病2019(COVID-19)感染病例係列中的QT間隔評估】這兩項研究所使用的奎寧劑量都是400毫克(即吳明美副組長所說的正常劑量)。但是,儘管是正常劑量,奎寧還是會在超過九成的病患中引發QT間期延長(心律不整)。所以,這個視頻的標題《治武肺關鍵現況曝光》,非但不能合理化《國家奎寧製藥隊》,反而會更加深它的諷刺性。附註:昨天JAMA也發表一篇來自台灣的論文Contact Tracing Assessment of COVID-19 Transmission Dynamics in Taiwan and Risk at Different Exposure Periods Before and After Symptom Onset(台灣COVID-19傳播動力學的接觸人追踪評估以及症狀發作前後不同暴露時期的風險)。這篇論文有一篇伴隨的編輯評論Contact Tracing, Testing, and Control of COVID-19—Learning From Taiwan(COVID-19的接觸人追踪,測試和控制-向台灣學習)。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台灣的防疫控制是得到高度讚賞。原文:新冠神藥,國家奎寧製藥隊
-
2020-05-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肺纖維化可不可逆? 張上淳用H7N9病人來證明「可以」
新冠肺炎患者是否未來會飽受肺纖維化後遺症困擾一輩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在每周六的「張教授時間」,分享他在門診中長期追蹤的一位H7N9患者的經驗,證明感染後,肺纖維化是可恢復的。2013年我國爆發H7N9疫情,張上淳表示,他收治了我國首例H7N9案例,他在2013年4月從中國蘇州飛經上海,最後飛抵台北,起初出現發燒、咳嗽症狀,醫院採檢流感結果為「陰性」,但該案後續卻因為呼吸衰竭送至台大就醫,檢查發現為H7N9個案,也是全球首例從中國移至境外的H7N9案例。張上淳表示,當時他因為呼吸衰竭一度使用到葉克膜,後續經過治療幫助他脫離葉克膜,出院前他電腦斷層的結果,顯示肺部有肺纖維化狀況,後續追蹤約半個多月,他的肺纖維化狀況明顯改善,3個月後幾乎都已經乾淨了,半年後幾乎達到正常。張上淳表示,台灣醫療照顧能力非常好,即使這一次新冠肺炎的患者已經需要插管或是使用葉克膜,不少患者都能順利脫離,都是仰賴醫護人員的照顧。
-
2020-05-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首例H7N9病人分享 肺纖維化可逐漸痊癒
外界一直關心新冠肺炎康復者仍會有肺纖維化的後遺症;指揮中心專家張上淳今天分享在他門診長期追蹤的H7N9病人經驗,證明感染後的肺纖維化可逐漸恢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下午在記者會說,他1日看門診,一名7年前確診H7N9的個案回來追蹤,獲病人同意分享治療經驗。這名病人是台灣2013年時首例H7N9個案,當年4月,個案從中國蘇州工作經上海回到台灣,剛開始有發燒、咳嗽,醫院也很警覺,測流感是陰性,又因呼吸衰竭送到台大,結果檢查發現H7N9陽性,這是全世界第一個從中國大陸移到境外的個案。此個案因呼吸衰竭使用呼吸器,隔天用葉克膜,用了葉克膜後,除抗流感藥物,也不得已使用洗腎方式維持電解質平衡毒素排出。治療後陸續停用葉克膜且停止洗腎,但出院前X光確實比較乾淨,但電腦斷層顯示,肺部確實有肺纖維化狀況。張上淳說,但再經過半個多月後,肺纖維化狀況改善,3個多月後幾乎都已經乾淨,意即剛出院時看起來有肺纖維化,但後來就改善了。在剛出院時,肺功能非常嚴重,氣體交換能力只有正常人38%,但一段時間後恢復到46%,半年以後逐漸恢復到正常。張上淳表示,新的病毒性的感染常常是這樣的狀況。台灣醫療照顧能力品質非常好,這次武漢肺炎插管的病人或使用葉克膜的病人,不少人都可以順利脫離,就是靠這些醫護人員的照顧。張上淳也說,從台北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台北、新北、基隆、宜蘭)來看,共有212例,幾乎佔全國一半。許多醫院的第一線同仁共同分擔照護,才有現在武漢肺炎低死亡率的好結果。
-
2020-05-02 橘世代.健康橘
別對隔代教養貼標籤 小甜甜慶幸自己沒長歪
「我沒有因為是阿公、阿嬤養大的就長歪,希望大家不要對隔代教養的小孩貼標籤。」5月,感恩母親的月分,但對從小就被爸媽遺棄的藝人小甜甜─張可昀來說,每逢此時,心情就特別複雜。沒見過親生父母 他們只是個陌生名詞從小至今沒見過親生父母,小甜甜坦言,「父母」兩字,對她只是個陌生到沒有感覺的名詞;在她心中,一手拉拔她長大的阿公、阿嬤,才是生養她的「父母」。「我對隔代教養這件事覺得很驕傲」,小甜甜說,她驕傲阿公、阿嬤把她教得很好,但這是她經歷人生歷練後的體悟;求學時代的她,曾因被嘲弄、霸凌,一度把隔代養育視為包袱。習慣從小就沒爸媽的日子,小甜甜對「似親還遠」的父母,幾乎不曾抱怨,即使偶有怨言,也是為了不捨阿公、阿嬤,「他們為了照顧我,這一生從沒享過福」。小甜甜的阿公、阿嬤幾年前相繼過世,子欲養而親不在,是她永遠的遺憾。和同學吵架 阿公要她向對方祖先道歉「雖然沒有爸媽的愛,但阿公、阿嬤對我的付出不比一般父母少」,「我阿公很執著,他受日本教育,比較一板一眼」。小甜甜回憶小時候哭鬧,阿公就會不動聲色,把她的哭鬧聲全錄下來,「我當時覺得很奇怪,哭成這樣阿公怎麼還沒反應,後來我哭到累了,阿公才默默把錄下的哭聲放給我聽,聽完自己都有點尷尬」,阿公這招真的很有用。「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次我和幼稚園的同學吵架,阿公帶我去對方家裡,要我跪下來向同學的祖先、爸媽及同學道歉;我後來才知道,阿公是不想讓人家覺得,隔代教養的孩子就不懂規矩」。對於母親節,小甜甜表示,小時候沒太大的感覺,她把在學校做的康乃馨送給阿嬤,阿嬤也是興趣缺缺。但從小學中年級開始,她逐漸感受到沒有爸媽的差別,「尤其在鄉下,會被當成異類,好像我是怪胎,同學會在背後指指點點,覺得很難過」。她坦言,小時的成長環境相對貧困,「阿公晚上還幫人顧工廠,天亮才回來;阿嬤做手工,為了省電,白天都在屋外做,天黑才進屋開燈,我放學就要幫忙,可是同學都在玩,會覺得不平衡」。親子代溝 被笑「回收桶」也不哭訴如果說阿公是嚴父,阿嬤則是扮白臉的慈母,兩人角色搭配得天衣無縫。小甜甜說,阿嬤為了省下學校的營養午餐錢,中午送飯給她,「就一個荷包蛋,下面是醬油拌飯,裝在塑膠袋裡,我那時覺得很丟臉,因為和同學差很多」,她後來要阿嬤不要再到學校,還靈機一動,主動幫大家抬便當,趁機把同學沒吃完的飯菜當做午餐。同學曾取笑她是「資源回收桶」,把剩下的飯菜塞到她抽屜,但她不曾跟阿公、阿嬤哭訴,選擇自己消化。她坦言,因為和阿公、阿嬤年紀落差大,有些話也不會跟兩人說,也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感情。也因為有代溝,阿公、阿嬤其實不太知道她平常在幹嘛,「有次我拿了張獎狀回家,跟阿公說這是我拚命才拿到的,阿公馬上貼在牆上,其實那是熱心公益的獎狀,不過阿公還是很開心」。阿嬤過世前 還掛心借錢給她畢旅國三那年阿嬤過世,小甜甜表示,阿嬤身體一直都不太好,晚上咳得厲害,隔天她上學前,倒了杯水給阿嬤,要她快點吃藥,「等我放學回來,阿嬤就不見了」。阿公告訴她阿嬤住院開刀住進加護病房,「我去醫院看她的時候,她已經插管不能講話,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學電視,到處去廟裡幫阿嬤拜拜求平安,願意折一半的壽命給她」。阿嬤最終還是走了,阿公告訴她,阿嬤在開刀前特別交代,無論如何都要去借錢讓她參加畢業旅行;原來小甜甜曾經向阿嬤吐露,想要去墾丁畢業旅行,要繳3000元,她說「當時我們租房子,一個月房租4000元」,「那時候我聽了覺得好愧疚」。想當「電視裡的人」 讓兩老驕傲阿嬤走了,剩小甜甜和阿公相依為命,後來她北上工作,有天房東突然要收回房子,她趕回彰化處理,阿公要她放心,說可以去住養老院,「幾次回去看他,發現阿公已經不太認得我,我很害怕,不知道怎麼面對」。沒多久,有天錄影錄到一半,接到養老院的電話說阿公走了,她坐夜車趕回去,才知阿公已把後事都交代好了。之所以想當明星,小甜甜表示,因為以前和阿嬤一起看電視很開心,她自知當不了醫生或律師,於是想當「電視裡的人」,讓阿公、阿嬤覺得驕傲,雖然兩老來不及看到,但她做到了。【精選延伸閱讀↘↘↘】。照顧父母誰之責?媳婦「重擔一肩扛,想人生重來」。不怕空巢期 洪荒與外地女兒只有「一個手機的距離」。面對「家庭老化」 父母與孩子該如何獲取平衡?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更多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5-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張金堅:鑑古知今- 從SARS到COVID-19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6期早在1937年,Beaudette與Hudson首次證實在雞身上找到冠狀病毒,而以Beaudette為名,之後在老鼠與豬身上的冠狀病毒相繼被發現,直到1950~1960年代,科學家才在人類身上發現冠狀病毒;這些冠狀病毒的特性就是狡滑善變,當環境改變時,病毒基因複製過程易發生錯誤,導致RNA變異而演變出新的病毒株,藉此適應新的環境。 在1950~1960年時,只有兩種人類冠狀病毒,分別是OC43、229E,但症狀很輕微,只有打噴嚏、咳嗽等症狀,不致於因感染而死亡,所以不受重視。到了2002年11月,出現了第一個對人類有重大影響的冠狀病毒SARS,原本SARS只寄生在蝙輻身上,但靠著果子狸(或麝香貓)當跳板成功侵入人體;當SARS病毒進入人體後,進駐健康的細胞,並利用它開始複製,以最快的速度在人體內擴散。 台灣在2003年3月受SARS肆虐台灣在2003年3月中旬,出現第一個SARS病例,一位在大陸經商的台胞返台後發生發燒、肌肉酸痛及頭痛等類似流行感冒症狀,後來相繼發生肺炎及呼吸衰竭,他的太太及兒子也陸續得病。同年4月中旬,香港淘大花園的一位居民來台探親,掀起台灣社區感染的浪潮,也將台灣幾所醫院的感染管制成破口。兩個月內出現將近700名的病例,並造成84人死亡,其中包括6位醫護人員。 當時本人剛由台大醫院借調署桃醫院擔任院長才半年,又同時兼任桃園療養院院長,加上桃園機場也是當時的責任區,必須支援機場篩檢的工作,身負堅守國門的重責大任。當時以醫院為家,緊繃神經,加上口罩及負壓病房不夠,全國陷於緊張狀況,但醫護人員雖處於危險職場,仍然收起情緒、堅守崗位,沒有絲毫怨言。此外,急診處之室外發燒篩檢站的工作同仁,更要長時間穿隔離衣、配戴N95口罩,儘管悶熱難受,仍有許多護理人員奮不顧身志願前往;而麻醉科兩位醫師主動加入非常危險的氣管內管插管工作,展現為SARS戰役搏命付出之勇氣與毅力,著實令人動容。當時桃園縣長朱立倫先生及衛生署長陳建仁先生也不辭辛勞,前來訪視與關心,並為同仁們加油打氣,當時本人與各科室主管每天舉行抗疫會議討論疫情,並做出即時之因應措施,使我們免於造成院內感染。而且將收集的國內外文獻及院內的處置流程,編撰國內第一本《抗SARS戰役醫院總動員》一書,回想起來,真要感謝的是院內同仁團結一心、無懼疫情,並積極抗疫,才能完成此次艱鉅的任務。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席捲全球在SARS過後,由於來去匆匆,全世界根本沒有研發疫苗及抗SARS病毒的藥物,而至2012年出現中東呼吸症侯(MERS),則是第二種威脅人類生命的冠狀病毒,由於症狀十分猛烈,SARS的死亡率是10%,MERS卻高達30%,因為宿主死亡得太快,傳播力不如SARS強,就這樣的消失。 但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就非同小可,從2019年12月湖北武漢市發現病例,引起全球關注而後相繼擴展傳播,世界衛生組織於3月15日宣布全球大流行,截至4月23日,全球確診已增至260萬人以上,死亡人數超過18萬人,死亡率約6.9%;而且歐美國家到目前為止,仍持續延燒。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西班牙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國家,義大利次之,所以,疫情仍然非常嚴竣,世界各國均卯足全力,積極因應抗疫。 冠狀病毒英文原名C o r o n a v i r u s ( 簡CoV),其球狀結構外層是一群棘狀突起的蛋白質(S-Protein),外觀似皇冠因而得名;這種棘突蛋白質就像一把鑰匙,能夠開啟人體內特殊細胞的鎖,進而造成感染。從2020年1月,就知道此新型冠狀病毒是單鏈RNA,約3萬個基因密碼,其棘突蛋白質與已知的蝙蝠冠狀病毒以及SARS冠狀病毒有高達88%與79%的相似度,因此推斷此病毒來自蝙蝠;此病毒的這把鑰匙,剛好可以控制人類呼吸道細胞的ACE2(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這副鎖,且比SARS病毒更能使鑰匙與鎖吻合,因而造成病毒複製進而導致肺炎,危及生命 。其實,從2019年12月中國疫情爆發不久,相關科學家便對COVID-19基因組進行測序,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的學者,根據這些測序數據探索COVID-19的起源與演化方式,發現COVID-19的受體結合區域(簡稱RBD)及獨特骨架,與蝙輻突刺蛋白、穿山甲發現的相關病毒極為相似。 研究團隊認為COVID-19最可能的起源有二種:第一種情況,病毒在非人類宿主自然演化成目前的狀態,接著跳向人類;第二種情況則是病毒的非致病版本,先從動物宿主跳向人類,才在人群中變為目前的致病狀態。團隊預測,不管上述何種情況,待此次疫情結束後,將來還是有再次爆發的可能性。 有對抗病毒藥物嗎?什麼時侯有疫苗呢?到目前為止,針對各種冠狀病毒並沒有治療藥物,研究抗病毒的藥物可分二類,第一類是抑制病毒複製,第二類是針對宿主的細胞機制選擇性增強或抑制。第一類需要克服病毒的快速突變;而第二類則需要考慮是否對人體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目前對於新型冠狀病毒之藥物,各國相關學者如火如荼地進行臨床試驗,截至目前為止,已有幾種藥物可能有效,例如Remdesivir(瑞德西韋)或Favipiravir(法維拉韋),它們是一種腺苷類似物,原本是為了對抗伊波拉病毒與流感病毒的,能夠抑制病毒核酸的聚合。 根據4月10日美國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論文證實,對新冠狀肺炎重症者使用瑞德西韋,可降低一半的死亡率,據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教授證實,台灣有9位重症患者亦有療效,另外,像干擾素及奎寧亦有某種程度的療效。 疫苗的研發無疑是人類對抗病毒的最佳武器,此次由於COVID-19爆發全球大流行,各國均投入極大的研發能量,紛紛宣布其疫苗的研發時程,其研發過程包括: 1.選擇與生產免疫性強、安全性佳的抗原。2.動物試驗,臨床前試驗,測試抗原在動物體內有良好的免疫,且無不良副作用。3.與合格廠商們合作大量製造候選疫苗。4.進入第一、二、三期臨床試驗,其實台灣中研院與國衛院在篩檢與疫苗方面有跨國合作與研究,期待疫苗研發早日成功。 面對的挑戰及如何與病毒共生?從S A R S 、M E R S , 乃至2 0 1 9 年之COVID-19,每次都經過突變,再經跨物種傳播,造成嚴重感染,引發致命危機,在在顯示冠狀病毒的多變陰狠、詭譎莫測,這次突變的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不得不令人省思人類與病毒之互動,重新檢討病毒與人類的共生關係,以下是一些感想與建言: 1.我們要謙卑地體認,在大自然環境中,人與其他千萬種動物,都是地球的一份子,這些千萬種動物中必然帶有億萬種病毒,是不可能全數殲滅,彼此要互相尊重,敬病毒而遠之,不要輕易獵殺、捕食野生動物,更不要對大自然過度開發,造成生態的不平衡,助長病毒孳生,引起人類的浩劫。2.國內此次疫情,醫療體系完整、中央指揮系統健全,中央地方充分合作,第一線醫護人員及疫調工作同仁克盡職守,打了一場非常漂亮的防疫戰,此刻更應珍惜得來不易成果,給予站在第一線的醫護疫調同仁掌聲與鼓勵,讓他們更有動力為全民把關。3.此次對抗COVID-19疫情,短期內無法迅速復甦,大家要有持續抗疫作戰的準備,這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戰役,要緩慢使力,維持一定的醫療能量,不能超過臨界值,以免影響其他醫療行為的正常運作,尤其對於其他重症、急症、慢性病、癌症病人的照護也不能打折。4.經過此次的歷練與挑戰,更應把台灣人民對衛生的良好習慣(衛生文明、戴口罩、勤洗手),及健康智能(healthliteracy),讓全世界看得見。5.此次民間對義大利的捐助義舉與政府對世界其他有疫情國家口罩的援助行動,更見證政府與人民的同理心與關懷情。6.藉此機會,政府應該整合公衛專家、臨床專家(感控、胸腔、重症)、病毒專家,甚至相關學者,共同研發更普遍、更快速且更精準的篩檢,也可跨國、跨領域的合作,進行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的研發,這點我們的整合仍不甚完整,有待加強。7.對於種族的差異,遺傳易感性(genesusceptibility)的不同(如味覺、嗅覺喪失東西方有別),應該設法解決,我深信國內的專家有此能力,並不遜色於國外。8.在疫情嚴重、強調社交距離的同時,相關單位應思考如何落實人工智慧(A.I.)、V.R.、I.O.T.等遠距醫療,以及各種相關資訊科技的應用,使醫療的照顧更升級。9.對居家檢疫、隔離或確診個案或相關人士,應給予心理支持與關懷,對於隔離在家的民眾、確診個案,還有因這次疫情失去健康、財富、工作的人,甚至受到歧視或排斥的人們,我們應該施予更多人性關懷與支持。 此外,要依照衛福部諮詢專家提出安心防疫五部曲(PEACE)來自我提醒與執行。P(be patient):耐心因應外在事物,慎選重要訊息,避免心理負擔。E(enhance your safety):好好照顧自己,提升安全。A(accept your emotion):學會收起情緒,遠離焦慮。C(change your behavior):舒緩壓力,適時走出戶外或室內進行聆聽音樂、閱讀、書寫或繪畫等,改變自已的行為。E(engage in your life)):儘量維持常態,過好規律的日常生活。延伸閱讀: 肥胖是武漢肺炎重症高危險因子! 3個瘦子習慣趕快學起來 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
2020-04-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什麼是善終? 一位護理師母親和死亡的相遇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喪親之痛」。一位老醫師分享自己如何在父母過世時,以文章宣洩心中鬱積的回憶與遺憾,而走出憂傷深谷;一位安寧照護的資深護理師細數年輕的女兒過世前,自己在護理師和母親的角色中「拔河」的心路歷程;長期旅居國外的學者則在經歷一年之間父母雙亡的打擊,寫出他的心得。2019年10月我的女兒因紅斑性狼瘡合併敗血症過世!孩子住院期間,我不斷地在護理師和母親的角色中拔河,閉上眼,孩子受苦的模樣歷歷在目,我無法想像自己讓孩子經歷我在護理職涯中最無法接受的狀況——插管、洗腎、葉克膜、電擊、全身水腫皮膚破損,四肢末稍發紺壞死,最後肺出血離開。 我問自己什麼是善終?為什麼我讓自己的孩子經歷這些臨床上痛苦的醫療處置?孩子剛過世的第一個月我不斷檢討自己,每天做夢的情境都是在加護病房,耳邊都是生理監視器的警示聲;這一個月我很少哭,因為我覺得身為護理師我沒把孩子照顧好,直到某天早晨我在女兒房間窗外,看見陽光與藍天白雲時,我才停下來感受陽光,如同孩子的名字—家晨—家裡第一個晨起的陽光,充滿溫暖和希望。而此時窗外的陽光和白雲,似乎告訴我——孩子妳一直都在……我慢慢停下苛責自己的聲音,進入時光隧道回想過去陪伴病人經歷死亡的一切……大三暑假實習時,我照顧一位不知道病情的末期肝癌病人,在照顧病人的一個月中,我花了很多時間跟家屬溝通,終於家屬願意讓我跟病人談談病情,於是我跟病人約定下一次實習時到空中花園散步喝咖啡;實習前,多次和指導老師沙盤推演如何跟病人談病情,如何在病人情緒低落時陪伴病人。但病人在約定的前一天因為食道靜脈曲張出血而死亡;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與死亡擦身而過的巨大威力,我為不能赴約而充滿遺憾,更遺憾病人來不及跟家人說再見。因著這份遺憾,畢業後,我進入安寧病房工作,也期許自己未來可以讓每位病人能遠離痛苦,當疾病無法治癒時,病人和家屬能做好心理準備,彼此能互相道愛、道別後再離開,在安寧病房工作的自己,與團隊一起為每一段即將進入死亡的旅程做準備,雖然病人的離開仍讓我不捨,但是當病人在家屬陪伴下平靜的闔上雙眼時,我都感謝上天給我機會成為護理師,有幸參與每個病人和家庭最重要的時刻。此時,我覺得死亡可以在醫療團隊努力下成為一段美麗而平安的旅程。 護理師職涯的第二階段,我進入血液腫瘤科與血液幹細胞移植病房,在這裡的死亡常讓我措手不及,曾經我和醫療夥伴們為家屬的盼望,違背病人的意願,勸一位18歲的大男孩插管,家屬期待插管後有機會跟淋巴癌賽跑,讓移植的抗腫瘤效應產生效用;我也曾在病人簽署DNR後,因家屬在病人突然停止呼吸時,跪下來哭著要我們救病人,於是,啟動急救團隊開始急救,當壓著病人胸口同時,我的心也在淌血,心裡不斷吶喊對不起,也懇求老天爺讓家屬願意喊停;但這過程讓我在最後面對病人死亡時,心裡充滿著自責與矛盾。這段期間是我護理職涯的黑暗期,我無法接受自己在病人虛弱的身上執行這些侵入性治療。我常想家屬為什麼捨得病人受苦,我覺得來不及說再見的遺憾讓死亡變得好悲傷。 2015年,單位的護理師因診斷白血病進行血液幹細胞移植,但移植過程並不順利,長達三個月的三至四級急性排斥,讓她好幾次想放棄治療,她開始想簽署DNR,不要讓先生在面臨緊急的關頭要做困難的決定;但是,當她想到7歲的女兒時,求生的鬥志油然而生,交雜的複雜思緒突然找到支撐點,她決定為了女兒和先生放手一搏。還記得在她肺部出血的前一天,我們一起聊著孩子和她的未來和理想,隔天早上就因著大出血插管進加護病房,雖然她的先生很不捨她受的苦,也來不及說再見,但是我知道這是她想要的,因為她隨時為死亡做準備,也隨時為侵入性治療做預備。我陪著她經歷診斷、復發以及移植,最後和她的先生、以及所有她帶過的護理師們陪伴著她——我們的好夥伴,眼見著不斷地從氣管內管冒出的血,以及逐漸流逝的生命,在旁的我們不斷在她耳邊輕聲道別,直到monitor上的心跳停止;到現在每一個畫面仍在我腦海裡深深印記著。 溫暖的陽光把我的記憶拉到孩子進加護病房前的情境,意識混亂的孩子勉強唱完一句讚美的、孩子最喜樂的詩歌,接著拉起我的右手跟我打勾勾,不斷向著我比愛心……當時的我好害怕,因為孩子好喘、意識很混亂,我好害怕失去孩子,於是我也不斷告訴孩子,天父爸爸很愛你,媽媽好愛你,爸爸和弟弟都好愛你,孩子還是不斷比著愛心,直到意識昏迷。在加護病房中,孩子的血壓非常不穩定,但是孩子意志堅定地努力著,但是後續止不住的肺出血,再度讓我好害怕。孩子雖然血壓很低,還是努力回應著我和爸爸,我能做的就是在每次有限的會客時間裡,不斷在孩子的手心寫著愛,不斷跟孩子說媽媽跟爸爸好愛你,不斷為你禱告,孩子努力到最後一秒,當醫師宣告孩子的心跳停止時,我看著如同沈睡中的孩子,表情沒有恐懼……我知道此時孩子帶著爸比和媽咪的愛回到天父懷裡。 我想因著孩子的努力和勇敢,我不想放棄所有治療的可能,這麼痛的處置都沒有讓我的孩子放棄,我怎麼可以輕言放棄,雖然加護病房的護理師們勸我放手,拿著DNR要我考慮,但是我仍然堅定的決定努力到最後一刻。經歷女兒生病的歷程後,靜下心來回顧過去面對死亡的經驗,我想我對善終有了重新的詮釋和想法。坦白說,失去女兒的傷痛是一輩子無法抹去的,但是女兒的生命歷程告訴我,我們應該站在病人與家屬的角度思索生命的意義,此時全程的陪伴與同理反而至關重要,因為病人可以在醫療團隊支持中選擇自己想要的姿態與家屬彼此陪伴,雖然死亡看起來是結束,但是支持和陪伴可以讓生命的故事持續延續。孩子喜歡寫詩,她留下來的作品讓我驚豔,也是每天支持我的重要力量:青衣裡的那片白鳥兒群飛,他是跟隨在旁的朋友。天空泛著蔚藍,他是零星點綴的彩紙。宛若縷縷輕煙,宛若朵朵木棉花,白如凝脂,灰如塵,掉下晶瑩淚珠,染上一抹紅, 透出一片霞妖嬈至月明。抬頭看著陽光和白雲時,我知道愛藍天白雲的孩子,可能頑皮的幻化成朵朵木棉花,有時如同晶瑩淚珠,或是美麗的彩霞,在每天的每一時刻活在我的心裡,陪著我直到某天我們相見的時刻。
-
2020-04-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張金堅:遠距醫療 將成常規
如果對抗SARS是百米短跑,對抗新冠肺炎將是馬拉松競賽。台大教授、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認為,新冠肺炎抗疫勢必是一場長期抗戰,雖然台灣取得不錯的成績,為維持成果,必須步步為營,一刻不得鬆懈;現在習以為常的生活則會因新冠病毒而永遠改變,醫師可能對患者直播衛教,遠距醫療更加重要。抗煞時守住國門二○○三年爆發SARS時,張金堅由台大醫院借調到署立桃園醫院(現為部立桃園醫院)擔任院長,鄰近的桃園機場也是他的責任區,必須支援機場檢疫,身負守住國門的重責大任,他回想:「我那時真的是以醫院為家,連睡覺都擔心機場邊會不會出了什麼事。」在醫院裡,「大家都要穿防護衣,穿得像太空人一樣,再戴N95口罩。」張金堅回想,由於非常悶熱難受,上廁所穿脫麻煩,那時把護理人員從輪三班改為輪四班,縮短工時。期間還發生有患者因為車禍入院,竟然被驗出染煞,讓曾與患者接觸的醫護人員統統被隔離,大家備受驚嚇,身為院長的他只能每天打電話慰問。但也有讓張金堅非常感動的事,多位護理人員志願到急診室發燒篩檢站值班,還有兩位麻醉科醫師主動加入氣管內管插管工作;由於台北松山醫院改為專責醫院,署桃在一個晚上動員大量護理人員,把十八位長期臥床患者安置到署桃護理之家,安置完成,已是凌晨,大家盡忠職守,沒有絲毫怨言。醫療經濟受重創事隔十七年,新冠肺炎席捲全球,疫情更加詭譎嚴峻。新冠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大RNA病毒,鹼基數在兩萬六千到三萬二千之間,含六至十個基因,新冠病毒的棘蛋白可與細胞膜表面受體ACE2結合,而ACE2主要存於人體的呼吸道與腸胃道,所以患者感染後出現症狀以咳嗽、發燒、嗅味覺喪失和腹瀉等為主。張金堅分析,SARS致死率高,約百分之十,造成民眾極大的恐慌,但衝擊時間短;而新冠肺炎致死率雖然只有百分之二、三至五,但傳染力強,使確診及死亡人數超越SARS甚多,從爆發流行的國家來看,不但醫療重創,經濟打擊更為慘烈,短期難以復甦。抗疫須緩步平穩面對這場馬拉松式的戰役,張金堅認為,力道必須緩步平穩,不能一次用盡。一切的努力都在向上天買時間,不讓流行高峰竄起,在疫苗與解藥問世前,與疫情和平共存。最近國內疫情趨緩,軍艦染疫事件造成緊張,但警報就算解除,依然不可放鬆,必須小心翼翼維持防疫成果。張金堅也說,新冠肺炎已對人類社會的生活、社交等方式,造成永久的改變。最近許多人因疫情不敢上醫院,非必要的逛醫院行為並不可取,但必須持續的治療不應中斷,例如癌症治療,張金堅已將過去舉辦的實體病友活動改為線上直播,他也認為,未來遠距醫療勢必發展,成為常規醫療的一部分。
-
2020-04-25 科別.耳鼻喉
不是新冠肺炎就沒事? 類似症狀深頸部感染更致命
南投60歲吳姓女子最近發燒兩天、喉嚨腫痛、吞嚥困難及聲音沙啞,擔心罹患新冠肺炎,趕緊到南投醫院就醫,耳鼻喉科醫師一看喉嚨,發現吳女右側後咽壁鼓脹,會厭水腫,造成部分上呼吸道阻塞,診斷為「深頸部感染」,趕緊實施切開引流術,術後轉送加護病房觀察。醫師指出,若拖延治療可能有致命危險,幸好患者及時就醫挽回一命。耳鼻喉科醫師賴文森說,深頸部感染是從頸部肌肉筋膜發炎化膿,初期會出現喉嚨痛、發燒等類似感冒症狀,接著可能出現吞嚥困難、張口困難、甚至呼吸困難,若沒有立即處置,可能會引發敗血症、縱膈腔炎等嚴重併發症,危及生命安全。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腎臟病等免疫力較差的高危險族群。深頸部感染症狀輕者住院數天接受保守治療,重症則需要反覆清創手術,氣管切開術,住院數周才能出院,是個不可輕忽的致命急症。吳姓女病患因上呼吸道阻塞,因此採清醒插管方式全身麻醉,實施切開引流術,術後轉送加護病房觀察。若拖延治療,恐需清醒氣管造口後,才能以手術治療。醫師提醒,若出現感冒症狀久未改善、頸部腫痛、吞嚥困難、呼吸困難等症狀時,應盡早就醫檢查與治療。吳女心有餘悸的表示,原本以為是感冒,也擔心感染新冠肺炎,但沒想到會是這麼嚴重的深頸部感染。幸好醫師即時醫治,手術後沒有其他併發症。
-
2020-04-21 科別.呼吸胸腔
新冠肺炎跟一般肺炎有什麼不一樣?為何肺阻塞病患要特別防範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正在全球蔓延,對於肺阻塞患者來說,更要特別留意。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張晟瑜表示,肺阻塞是一種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患者肺功能較差,所以較容易受到感染,氣溫較低時,稍不注意,也容易出現惡化狀況。大部分肺阻塞病患本來肺部功能就已受損,這些病患在急性感染之後,可能得住院,造成呼吸衰竭的風險亦比較高。目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緊張,建議病患盡量減少出入公共場所,記得戴口罩、多洗手,而且要遵從醫囑,正確使用藥物。常聽到的肺炎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差異為何?肺阻塞患者因肺臟較不健康,罹患肺炎的比例較常人高4倍〔1〕 ;更有數據指出,每十個人中最少有一位三年內會再罹患肺炎〔2〕,需要特別留意。張晟瑜醫師解釋道,一般來講肺炎包括感染性肺炎和非感染性肺炎,感染性肺炎可能是因為細菌、病毒或黴菌等病原侵入肺臟所造成。目前廣受關注的新型冠狀病毒會造成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跟細菌性肺炎不同的地方是,病毒性肺炎會在肺臟裡或肺臟外出現一些非典型變化。肺阻塞併發症嚴重的病毒性肺炎的病程進展比較快,在胸腔X光上的表現跟常見的細菌性肺炎不太一樣,即使痊癒後,部分病患肺臟會出現纖維化的變化。病毒性肺炎所造成的發燒可能比較高,且合併有肌肉痠痛、關節痠痛、頭痛等症狀。少數病毒性肺炎可能引起人體比較強烈的自體免疫反應,有點像免疫風暴,導致肺部細胞死亡,這也是許多病患在痊癒後出現肺部纖維化變化的主要原因。肺阻塞急性惡化,和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一樣,都會出現咳、痰、胸悶等症狀,患者應如何辨別?如何應對?張晟瑜醫師指出,無論是肺阻塞急性惡化或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都會出現咳、喘、痰、胸悶等症狀,不容易辨別。但是病毒性的肺炎,除了有呼吸道症狀,還可能有發高燒、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肺阻塞急性惡化時可能沒有發燒,或是輕微發燒。 出現相關症狀時,建議要盡快就醫,醫師可以透過X光或其他檢查來判斷。無論是病毒或細菌性肺炎,肺阻塞患者遭到感染後,病情容易因此惡化。所以醫師提醒肺阻塞患者須接種疫苗,例如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避免類似情況發生。肺阻塞患者使用藥物時要留意什麼?目前治療肺阻塞比較常見的藥物有長效支氣管擴張劑和吸入性類固醇,根據研究,吸入性類固醇有可能造成肺部感染的風險增加,罹患肺炎的風險會增加20-30%〔3〕 ,所以肺阻塞治療指引建議優先選擇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張晟瑜醫師提到,除非慢性肺阻塞病患有合併明顯氣喘,或是血液裡的過敏指數比較高,或已使用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仍無法控制症狀,才會考慮加上吸入性類固醇。此外,張晟瑜醫師也補充,除了肺部感染,吸入性類固醇的副作用還可能出現口腔潰瘍、口腔黴菌感染,至於全身性的影響較少,不過由於成人使用的吸入性類固醇劑量較高,在一些研究分析裡,可能使得產生白內障、骨折的機率增加。循序漸進的階梯式治療針對肺阻塞會採取「階梯式治療」,張晟瑜醫師道,「階梯式治療」就是根據症狀將患者區分成A、B、C、D等四類。A類患者的症狀不明顯且不常急性發作,通常會給予單方支氣管擴張劑,在不舒服的時候使用。B類患者持續有症狀,走路、運動會喘,但是不常急性發作,我們會建議規律使用單方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治療。C類患者的症狀不明顯,但經常急性發作而跑急診,我們會建議規律使用單方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來保養。D類患者平常就有症狀,且經常急性發作,我們會建議使用單方或複方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並視狀況加入吸入性類固醇。治療肺阻塞時,吸入型藥物的效果都比口服藥物的效果好很多,我們都建議盡量使用吸入型藥物,可以避免藥物造成全身性副作用。醫師都會依照病情,循序漸進使用不同的藥物。肺阻塞不可逆,保養重點記起來張晟瑜醫師提醒道,氣溫劇烈變化、細菌或病毒感染、空氣污染、壓力都會增加慢性肺阻塞急性惡化的風險。這四個原因可能讓原本控制穩定的病患提早回門診甚至跑急診的比例增加。曾經有位70幾歲老榮民,是個老菸槍,每次問他有沒有戒菸,他都會說「有抽比較少」,但其實一直都有在抽菸。夏天的時候,病情較穩定,他會自己把藥物減量,冬天一到他幾乎都會跑急診。後來有一年冬天,老先生又來急診,由於狀況較嚴重就被插管進入加護病房,對他產生很大的衝擊。通常插管會是病患生命中很大的轉捩點,這位老先生從那次經驗後,再也不敢抽菸。臨床上很常見這樣的患者,他沒辦法理解肺阻塞必須規律用藥,讓呼吸道維持在比較穩定的狀況。肺阻塞基本上不可逆,只會慢慢變差,惡化的速度就取決於是否好好用藥、有沒有戒菸、有沒有經常急性惡化,肺部的復健運動也非常重要,有助改善生活品質。戒菸與否,治療效果差很大張晟瑜醫師強調,年輕時抽菸可能感覺不明顯,但進展到慢性肺阻塞後,有戒菸跟沒戒菸,肺部感染的頻率就不一樣,沒有戒菸的病患常常會反覆發作,然後反覆感染,而且藥物治療的效果都不太好。除了可能造成肺炎、急性發作比例增加之外,抽菸也使罹患肺癌的風險增加。肺阻塞還可能影響肺癌的治療,因為肺功能比較不好,就算早期發現,外科醫師可能也會擔心肺功能不佳,而不敢動手術切除。危險因子要避免,早期症狀多留意抽菸是導致肺阻塞最主要的原因,其他可能與粉塵暴露的職業有關,例如做牙材、磨石、洗地板、噴砂、油漆等。慢性肺阻塞常見的症狀包括咳嗽、有痰、容易喘,喘通常是比較後後期的症狀。我們會問患者,究竟是走路會喘、爬樓梯會喘、還是坐著就喘,這是不一樣的嚴重度。建議有抽菸、長期咳嗽、或痰很多的民眾,只要上述症狀持續超過三周,要到胸腔內科就診,看看是否有肺阻塞、感染、甚至肺部腫瘤的狀況。醫師會評估是否需要藥物治療,至於戒菸的部分,目前已有戒菸輔助藥物可以使用,愈早把菸戒掉,對健康愈好!1. Identifying the associated risks of pneumonia in COPD patients: ARCTIC an observational study. Respiratory Research volume 19, Article number: 172 (2018)2.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rch Bronconeumol. 2005 Nov;41(11):607-11.3. Identifying the associated risks of pneumonia in COPD patients: ARCTIC an observational study. Respiratory Research volume 19, Article number: 172 (2018)原文:新冠病毒蔓延中,肺阻塞患者請提高警覺搜尋附近的診所:耳鼻喉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4-18 橘世代.健康橘
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
「爸爸是2011年2月1日過世」,事隔多年,郭慧娟回首當時的慌亂、措手不及,仍歷歷在目。那年1月底,郭父因肝指數上升住院,醫生判斷是小病評估2天就可出院,「沒想到爸爸卻陷入昏迷」,郭慧娟憶述,醫生問「要不要插鼻胃管?」她想起爸爸曾交代不要插管急救,「但是不插管他就走了!」經天人交戰,她決定請醫生插管。插管後,郭父昏迷的狀況並未改善,郭慧娟和家人討論後跟醫生說:「就順其自然吧!」簽下不施予心肺復甦術。郭父從病倒到離世不到1周。父親主動談死 家人不留遺憾「生命這堂課真的很沉重、很難」,郭慧娟說,「我們很幸運,爸爸曾有跟我談」。時間回到2008,郭父當時70幾歲,有慢性病但還算健朗。郭慧娟說,每當爸爸主動提起身後事,「我將來骨灰想要用撒的」,弟弟都馬上說:「不要想那麼多啦,你會呷百二啦!」幾次之後,郭慧娟好奇「爸爸有話沒講完,要找機會問他」,怕尷尬,她跟爸爸說,「我要做研究,你可以讓我訪談嗎?」父女坐下來開始聊了一個半小時。郭父講希望的臨終醫療、期待的安葬方式,還說走的時候不想穿壽衣,想穿某一套西裝,西裝放在某個櫃子裡...。郭慧娟才知道,原來爸爸都在想,想得好清楚。3年後,郭父送醫到離世,雖然過程慌亂,許多事需要短時間做判斷,但媽媽與弟弟信任她,而她也明瞭父親想要什麼樣的生命尊嚴,「我們家幾乎是沒有遺憾,非常圓滿」。辦活動聊死亡 結合互動桌遊「爸爸是我做生死教育的導師」,回想起當年處理父親身後事,郭慧娟很感恩。其實郭慧娟一直是國內「談生論死」領域的先驅。郭慧娟身兼內政部「現代國民喪禮」編撰委員、「現代國民婚禮」主筆、殯喪業「禮儀師證照考試」教科書編撰,以及「台灣殯喪業資訊網」的總編輯,是台灣的「禮俗權威」。長期關注並推動生死教育的她,2014年從英國引進「死亡咖啡館」,力推「我們一起聊死亡」,希望打破國人避諱談論死亡的禁忌,勇敢承擔生命失落。5年多來,辦了300多場活動,輔以自行研發的桌遊、戲劇,讓參與者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捍衛生命尊嚴 身後事無禁忌引進生命咖啡館、從事生死教育6、7年,郭慧娟聽聞太多因為至親離世而生的遺憾。有學員流淚跟她說,父母先後過世已經夠難過了,沒想到兄弟姊妹為了爭產,從此不相往來,「爸媽沒了,連兄弟姊妹也沒了」,她因此得了憂鬱症。「生命的功課很複雜」,郭慧娟感嘆,坦然面對可以降低許多遺憾。也有老人家跟郭慧娟說,到了一定年齡總是想著:「不知道會活到哪天?」但無法跟家人談身後事,感到很孤單。郭慧娟表示,「人生到最後,我的孩子、家人可以陪伴我,知道我在想什麼,該交代的都交代了,那種交代不純粹是『我說你執行』,而是你們懂我,了解我想要的生命尊嚴、我對生命的態度」;談死亡不僅是為防止遺憾,更是積極的帶來人生下半場的圓滿感受。學會善待自己 不會等到下次聆聽、處理「生死交錯時刻」的議題,預為死亡做準備,成為郭慧娟的生活日常。對她來說,面對死亡,就是學習如何快樂活在當下。郭慧娟不久前開車載媽媽出遊,媽媽看見路邊有個市集,「看起來很有趣」,她想要停車被媽媽阻止:「下次再來好了。」過陣子媽媽想起,「我們去找找」,結果開車繞了好多圈,怎麼都找不到,郭慧娟說,生命有限,想吃的東西立刻去吃、想說的話要馬上去說,「我不會等下一次,因為,很可能沒有下一次;因為不知道明天會怎麼樣,所以要善待自己、善待身邊的人、樂於分享、重視每件想做的事」。「我以前不是這樣的人。不會,也不懂。」郭慧娟笑著說。改變台灣社會「談生死」氛圍的同時,或許改變最深刻的是自己,她因此更認識生命、更懂得珍惜。死亡咖啡館 談死不忌諱「死亡咖啡館」活動2010年從英國開始,用一種坦然、正面態度討論生命和死亡的話題,這個理念獲得世界各地響應。台灣在2014年由郭慧娟引進,但這幾年因應需求,台灣的形式持續成長變形。從一開始的單場分享活動,發展出工作坊、系列課程的其他面向,例如:臨終關懷、悲傷輔導等,這兩年還導入桌遊與戲劇,做種子教師培訓。【從容老後系列】。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談 死 亡 的8個時機 聆聽是最好的溝通。人生最後一件大事 超前面對不遺憾。身後事安排你須知的5件事 有備無患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8 橘世代.健康橘
談死亡的8個時機 聆聽是最好的溝通
在「死亡咖啡館」裡,郭慧娟聽過很多家庭故事,他們都在親人離開後留下許多遺憾。其中最常見的版本是,突然有天父母倒下,兄弟姊妹親人家屬都回來了,很多事情是第1次遇到,一談,家庭隱藏的議題浮現,計較也來了。先是吵醫療決定,接著吵喪葬方式,「海葬?為什麼你知道我不知道?」然後開始爭產。即便不吵,臨終、喪葬來得那麼突然,沒有太多時間思考與準備就得決定,許多人在多年後想起來仍感覺痛:「我當初為什麼不插管?」「這真的是爸爸要的嗎?」但臨終不能重來,遺憾就一直跟著。「好好聊過,知道他心裡想要什麼,遺憾才會少一點」,郭慧娟說,死亡無法邊做邊學,在它來到之前,我們就有功課要做,第1步就是用平常心和家人談死亡。談死亡的8個時機聊死亡是需要挑時機,但也不是那麼難開始,郭慧娟提出幾個適合的機會。1.看到新聞事件、名人的故事時。傅達仁安樂死、戴勝益預立遺囑、張曼娟簽預立醫療決定…都會是很好的開場。2.家人主動談到身後事或死亡議題時,把握機會聆聽,切莫打斷。3.利用探病機會討論醫療決定、臨終準備。4.利用參加告別式機會討論身後事及喪葬禮俗。5.藉由大自然和四時變化談論死亡的自然性。例如當家人看陽台的花感嘆,「這盆一直長,那盆卻救不活了」,就可以順勢接:「就跟人一樣,壽命有長有短。」6.參加生死相關講座後,與家人分享心得。7.邀請家人參加生死相關講座或活動,會後彼此分享看法。8.自己創造機會,編個故事試探家人的反應。「我有個同學今天line我說他爸爸過世了,用海葬…,我覺得還滿不容易的耶。」談死亡的7個原則「只要你做好心理準備,一定會有機會。」郭慧娟認為,每個家庭文化不同,有人能聊有人不能,但掌握一些原則,會讓這件事比較容易開始。1.談「他死」,不要談「你死」、「我死」談死亡有時會觸及「你在提醒我即將死亡」的難過心情,但談別人的事心情就會輕鬆許多,當家人說,「我覺得他那樣做不好!」往下問他心裡想什麼。2.目的是「為什麼」,而非「做什麼」比「我要樹葬」更重要的是,為何想要樹葬?了解家人生命的尊嚴、態度;這是分享、不是交代。3.重點是氣氛而非話術,別期待一次到位一旦被打斷、發現家人不想談,就先停下來,再找其他機會。若從未談過,本來就不容易開始,要有耐心。4.肯定與稱讚當爸媽主動談起,多一些正面肯定,且不帶任何評價聽他的意見。5.願意談的先開始先跟能談的子女談,談的過程中,其他子女也會聽到。如果不能談的是爸媽,那麼派那個跟他們比較能聊的、他比較寬容的孩子先去談。6.要能同理還沒做好準備談死亡的心情不要強迫所有人去面對,不要去貼標籤,不願意談只是還沒做好準備。7.要做功課關於死亡的種種,有龐大的知識系統:末期醫療決定、遺囑、遺產、安葬方式、喪葬儀式…等等,事先去了解,當家人想聊的時候,才不會錯失良機。【從容老後系列】。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談 死 亡 的8個時機 聆聽是最好的溝通。人生最後一件大事 超前面對不遺憾。身後事安排你須知的5件事 有備無患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呼吸器恐對新冠肺炎患者有害?是利是弊醫師熱議
治療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的全球醫師社群近期出現一項熱議話題:什麼時候該為需要呼吸輔助的患者裝上呼吸器?插管治療對某些病患是否弊大於利?一名美國醫師告訴法新社,如同抗瘧疾的羥氯奎寧的成效到底如何般,這是當今的最大醫療疑問之一。有關插管治療利弊的評估資訊很少,也尚未出現針對這項課題的正式研究,且新型冠狀病毒疾病剛出現不久,尚缺乏後見之明。由於患者病情嚴重,無法確切知悉裝上呼吸器的患者是否終究都會死亡。但愈來愈多醫生表示,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裝上呼吸器、接受插管治療後,病情就急轉直下。首先傳出這項警訊的是義大利,當地絕大多數接受插管的患者不治。英國和美國紐約的情況也相當嚴重,紐約州州長表示,當地有80%不治患者皆有插管,通常是在加護病房治療1至2週後去世,他們經常進入人工昏迷狀態且肌肉萎縮。疫情大流行初期,完全喘不過氣來的患者,接受用來治療名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嚴重肺疾的已確立療法。這是相當危險的情況,相關研究顯示整體致死率約為40%。針對這類病患的基本處理程序是,於相對早期就進行插管,這也是COVID-19病患通常會接受的治療。但其後醫生開始發現,COVID-19病患的肺部併發症與典型ARDS病患不盡相同,至少不是全部案例都如此。米蘭的醫生於2月底表示,他們不得不調整治療程序。許多醫生已認知到,部分血氧濃度非常低的病患通常都進行插管,但實際上可不必插管。除了直接裝上呼吸器以外,醫生可選擇使用較非侵入性方法,諸如從鼻部供氧的鼻導管、傳統或更精密的呼吸面罩,甚至施壓病患腹部協助肺部呼吸等。目前包括國際專家在內的各個醫學學會,正著手撰寫最佳治療指引,但都尚無確定答案。
-
2020-04-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歐美染病死亡率為何如此高?重症醫療專家點出這因素
北榮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分析,美國加護病床數數一數二,但疫情發展太快,不足容納所有病人,加上美國人均一般病床數偏低,許多輕症患者只能在家治療,待病情太重才送至加護病房,不容易搶救。新冠肺炎延燒,歐美醫療先進,然而一些國家死亡率高過中國,歐美重症醫療有何問題?北榮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12日分析,美國加護病床數數一數二,但疫情發展太快,不足容納所有病人,加上美國人均一般病床數偏低,許多輕症患者只能在家治療,待病情太重才送至加護病房,不容易搶救。他提醒,台灣應設法擴充加護病房能量,且有設備不夠,還要有足夠的重症醫學人才。重症患者死亡率高 從加護病房見端倪陽光耀提到,中國武漢金銀潭醫院統計,65歲以上約一半會送至加護病房;義大利報告也指出,年紀大越容易進入加護病房,平均死亡率26%,且隨年紀升高。英國健保屬統計,住進加護病房24小時內插管比達率80%,這類患者死亡率約70%,沒插管只有30%,英國首相幸運屬於後者。上述顯示,年紀是很大的警訊。不過,進一步分析義大利重災區倫巴底發現,加護病房各年齡層死亡率也偏高。陽光耀指出,包含義大利、西班牙、法國等重災區國家,加護病房床數都偏低,影響著病人容納量、醫療照護能力。美國加護病床數世界第一 為何hold不住?陽光耀先舉義大利說明,其倫巴底加護病房有600百床,3月初卻早有1400人要住院,很多人住在擴張的加護病房,卻缺少足夠的醫護人員,「義大利病情發展太快了,醫療系統無法負荷,只能接受各國醫療人員支援。」同樣地,《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研究統計,紐約有1萬6千名確診,短期內有4千名需加護病房,醫療資源還是無法負荷。醫師更指出,在紐約,有13%確診病人住院,實際上重症應有20%,剩下7%病人去哪?「原因之一是美國人均一般病床數偏低,每千人僅2-3床。」陽光耀解釋,美國醫療昂貴,普通病床不足,輕症都鼓勵在家治療,待病情太重才送至加護病房插管,死亡率高達7成,以致死亡率偏高。統計發現,人均病床數高的國家,如日本、韓國、德國死亡率都很低,顯示病床數占了很大的因素。方艙醫院可彌補病床數? 醫:只能安置,不能治療各國為因應病床不足,啟動方艙醫院,陽光耀強調,方艙醫院沒有氧氣、監視器設備,「只是一個大型的收容所,不是醫院,只能觀察,無法適當治療。」包含德國、南韓,確診數都不低,但病床數夠,不用啟用方艙醫院,病人在普通病房即可,是與西班牙、法國的差別。疫情嚴重衝擊醫療 台灣如何因應?美國專家根據流感,預估新冠肺炎死亡率3%,5%人口被感染,需要病床數是流感6倍,加護病房床數是流感24倍,遠超流感的衝擊。陽光耀建議,從歐美經驗學習,在大流行區,若有疑似新冠肺炎患者時,加護病房內所有肺炎都要當新冠肺炎處理,優先收進負壓隔離加護病房;如果沒有負壓病房,就收進單人隔間加護病房,仍沒有就將兩名新冠肺炎病人集中一間,並拉開床間距離;如果都做不到,就要院內另尋場地收治這類病人,還是做不到就要轉院了。紐澳醫學會指引則指出,若加護病房20%新冠肺炎病人使用呼吸器,要儘快人工訓練、制定照護計畫;一但超過20%,就要引入更多醫療人員,不必要患者勿住加護病房;如果超過50%,要調整策略,很多非新冠肺炎病人要移置其他病房,改成新冠肺炎專責病房。對此,台灣重症等各醫學會近期將出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重症照護暫行共識」,陽光耀說,台灣床位、人力都夠,萬一床位不夠,要降低加護病房需求,暫緩其他手術,並運用呼吸照護中心、手術恢復室等空間,設法增加加護病房空間;至於呼吸器尚足(1萬台),還有庫存備用;人力則要緊急訓練。陽光耀說,疾管署已制定台灣醫療應變規劃,會協助各醫院資源管控,指定專責醫院、調度退休醫護等,呼籲各醫院遵從疾管署大原則。更重要的是,設備足還不夠,還要緊急訓練重症人才,保護好醫療人員,人才才會充足八仙塵爆時,加護病房需求有221人,當時全台僅145床,但全台51間醫院加共同參與,把普通病房改成燒傷加護病房,造就台灣奇蹟。「新冠肺炎不能這樣做,醫護人員太辛苦,病患死亡恐升高,醫護一定要保護好,才能照顧更多人。」陽光耀如此呼籲。
-
2020-04-14 癌症.乳癌
乳癌治療不用怕 醫生幫你破解迷思
近年來乳癌發生率逐漸上升,乳癌的治療選項也愈來愈多元,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外科主任莊捷翰醫師表示,確定診斷後醫師會根據癌症分期與患者的期望來擬定治療策略,總體來說乳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荷爾蒙治療。患者不見得一定要先進行手術,或先進行化學治療,醫師會考量患者的腫瘤、健康狀況而做不同的建議。由於治療選項越來越多元,若患者及早治療並與醫師密切配合,有機會達到不錯的治療成效,早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已經可以超過九成。乳癌手術的常見副作用有哪些?適合乳房保留手術嗎?莊捷翰醫師指出,乳房是重要性徵,過去的乳癌手術會將整個乳房和腋下淋巴摘除,對外觀影響較大,常對患者造成心理壓力,且因疤痕、淋巴水腫使上肢功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目前台灣的乳癌手術,大約7成左右為乳房保留手術,是近年來乳癌治療的趨勢。患者能否接受乳房保留手術,醫師需評估以下條件。首先,是否能成功地切除病灶,且不影響乳房的外觀,患者乳房之體積較小且腫瘤佔整個乳房的比例過大的情況下,直接進行乳房保留手術會有難度,可以考慮先用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腫瘤若能縮小到一公分甚至更小,就有機會做乳房保留手術。再者,乳癌腫瘤位置若位在乳頭正下方或乳頭邊緣,容易影響到整個乳管,乳頭可能需要進行切除,較不適合乳房保留手術。另外,乳房保留手術不適用於多發性乳癌患者,若同一個乳房有多顆乳癌,可能就要進行乳房全切除手術。乳癌手術不只有針對乳房,還有處理腋下淋巴結,當所有腋下淋巴結都被清除後,患者上肢很容易淋巴水腫,其比例高達10-30%。為了減少諸多併發症,醫師目前會進行前哨淋巴結採樣,也就是在手術當中以染料或輻射線偵測,找出乳癌最有可能轉移的幾顆「前哨淋巴結」。經過病理科醫師檢查後,若前哨淋巴結有轉移的癌細胞,就進行淋巴結廓清,若前哨淋巴結沒有轉移的癌細胞,就不需將腋下淋巴結完全清除。這種作法能讓淋巴水腫的機會大幅下降,有助維持患者生活品質。哪些患者適合荷爾蒙治療?哪些患者適合標靶治療?莊捷翰醫師解釋,我們把乳癌癌細胞拿出來後會檢測三個很重要標記,分別是雌激素受體(ER)、黃體激素受體(PR)、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根據這三種標記,可以把乳癌分成三類:第一類是荷爾蒙接受體陽性的乳癌,它的ER或者PR其中一個或者是兩個都是陽性,這種乳癌與荷爾蒙刺激有關係,所以在手術以後無論是否進行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醫師都建議患者接受抗荷爾蒙藥物的治療,並持續五年至十年。第二類乳癌的HER2是陽性,我們可以使用抗HER2的標靶治療,來減少復發或轉移的機會。第三類乳癌的ER、PR、HER2皆陰性,稱作「三陰性乳癌」,在過去三陰性乳癌只能靠手術和化療治療,近年來針對轉移性三陰性乳癌可考慮免疫治療,有助提升存活率。化療的常見治療副作用有哪些?如何緩解副作用所帶來的不適?莊捷翰醫師說明,乳癌化學治療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白血球下降,造成患者抵抗力較弱、容易感染。治療期間可能會出現發燒、口腔潰瘍、喉嚨痛等不適症狀。化學治療在攻擊癌細胞時,對同樣具有快速生長特性的正常細胞也會受到波及,可能導致患者掉頭髮、噁心嘔吐及食慾不振等副作用。患者周邊神經、肌肉受化學治療影響,而感到麻木及痠痛,甚至有下肢或者組織水腫等情形。化學治療是乳癌治療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乳癌容易經由淋巴、血液轉移到全身,除了開刀把腫瘤切除乾淨之外,血液裡也不能有殘存的癌細胞。針對風險較高的患者,醫師都會建議採用化學治療,也會協助克服相關副作用,以完成療程。目前對於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有一些藥物或食品可以幫忙。某些藥物可以提振食慾或減少副作用,倘若食量很少,會建議使用一些營養補充品,讓患者不需要攝取大量飲食即可獲得較多的營養。癌友治療期間飲食方面需要注意哪些?「在接受化療之間不可吃生食!」莊捷翰醫師強調,「生食容易帶有細菌,可能造成感染,生魚片、生菜沙拉都要避免。」有些人平時飲食的口味較重,但在口腔黏膜破損的狀態,不適合吃太刺激、太辛辣、太重口味,以免造成不適。身體需要利用胺基酸來修復組織、維持免疫系統運作,飲食中一定要有足夠的蛋白質。營養補充品如核苷酸、精胺酸、魚油、麩醯胺酸、多醣體等,近年也常被討論的褐藻醣膠為海中多醣體,台灣目前有多項醫學臨床研究小分子褐藻醣膠,可能對調整體質、增強體力有幫助,患者對於化療的承受度、耐受性會好一點。乳癌迷思要破解迷思一:會得乳癌是因為吃了什麼東西嗎?正解:莊捷翰醫師解釋,患者常有些錯誤觀念,認為得癌症是因為吃了什麼、或者是得癌症以後就不能吃什麼、吃了什麼就容易造成癌症惡化,這些都是錯誤觀念。人體各個器官都需要充足營養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正常時候要均衡攝取醣類、蛋白質、脂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生病的時候更需要完整的營養。建議從治療前就要好好補充營養,治療中能吃就要盡量吃,治療後也要好好維持。患者、家屬要跟醫師、營養師、個案管理師進行溝通,了解在接下來的療程可能會面臨哪些副作用,營養師會給予適當的飲食建議,讓患者獲得足夠的熱量、蛋白質,才能維持體力,度過治療。迷思二:有摸到乳房硬塊才需要檢查?正解:平時除了要養成乳房自我檢查的習慣,還得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因為乳癌初期幾乎都摸不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助提升乳癌存活率。迷思三:沒有乳癌家族史就不用檢查?正解:台灣每年新增一萬三千多例乳癌,三、四十歲的患者相當多,大多數患者沒有乳癌家族史,所以無論是否有家族史都要定期檢查。醫師建議大家要盡量避免乳癌危險因子,例如體重過重、飲酒過量、缺乏運動等,但是無法完全避免乳癌發生,因此定期檢查非常重要。多管齊下,攜手抗乳癌莊捷翰醫師回憶道,曾經有位五十歲左右的婦女,雖然發現乳房有硬塊,但一直不願意面對,直到肺部積水、很容易喘,才來就診,那是因為乳癌轉移到肺部,屬於第四期乳癌。接受化學治療後,患者白血球下降、發高燒、且變得更喘,於是就替她插管使用呼吸器,並給予抗生素控制感染。當時患者很瘦,僅39公斤,狀況很差。當時陸續使用了全靜脈營養、水解配方等多種營養補充。後續總共在醫院作了四次的化療,住了四個月,才能租用簡單的呼吸器回家。患者長期使用抗荷爾蒙藥物維持了七年多,後來因為肺部轉移復發所以又接受標靶治療。莊捷翰醫師提醒道,隨著乳癌治療方式愈來愈多樣,治療成效有相當的進步,患者要與醫師密切配合,治療過程中務必要把營養照顧好,養足體力,一起對抗乳癌!原文:乳癌治療,迷思破解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4-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也感染冠狀病毒了!小心,誰都會感染冠狀病毒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繼續「新冠肺炎」為主題刊出三篇動人的文章。第一篇是定居紐約將近半世紀「人在美國心在台灣」的好醫師,不幸因為看病而感染新冠肺炎後,寫出他對濟世救人的志業毫無怨尤;第二篇是旅居德國多年的台灣同鄉與讀者分享她所觀察到的德國人面對這場瘟疫的態度;最後我們也有機會傾聽台灣一位在醫院工作的同仁,敘述她參加醫院防疫工作的心得。這是「醫病平台」史無前例地接連三週討論同一主題,希望在台灣正面臨全球病毒肆虐的緊要關頭,這園地可以即時提供更多的心得,幫忙全民共同度過這場考驗。自2020年1月以來,我參與了紐約中美醫師協會(Coalition of Chinese-American IPA, CAIPA中協)對抗武漢冠狀病毒的工作小組,用中協基金會捐款購買N95口罩等醫療用品,捐給六家武漢地區的醫院,幫助在前線的醫護人員。自從Covid-19大流行,2020年3月1日 證實紐約市首例社區感染後,我們知道應該集中精力在紐約市,武漢地區的疫情災難馬上就會在紐約市重演。但是雖然小心,以為已經學好武漢的痛苦經驗,我做夢也想不到自己那麼快、那麼容易就得到感染。大約在3月16日星期一,沒有發燒,咳嗽,痰或胸口不適,但我感覺不快。肌肉酸痛、全身乏力、頭皮疼痛,還能夠工作。心想不妙,但因為不是呼吸道的問題,沒有發燒,沒辦法,沒機會測試是否感染冠狀病毒。只好自己觀察。心想如果感染冠狀病毒,我會是如何得到的呢?我每個工作日都使用MTA地鐵往返來回兩間診所,晚上也乘地鐵回家。我會從乘坐地鐵得到它嗎?但是自2020年3月1日以後,市政府勸大家在家辦公,人人之間保持六呎距離,地鐵上已經不再擁擠。而且到辦公室後,我也不忘用清潔液洗手。但是我在3月13日星期五在診所檢查一位三天前突發嗅覺喪失的患者。電話預診時,前台小姐已經問知她沒有呼吸道症狀、發燒。問診時,她一口咬定自己不可能感染冠狀病毒,因為最近她和家人沒有外出旅行,只是她和先生六天前(3月7日),得到流感,幾天就好,已經沒有呼吸道症狀。不過四天後(3月11日),她在做飯時突然注意到自己聞不到任何氣味。事後回想, 她認為自己在3月8日時,味覺就可能已經開始逐漸消失。那天門診第一次會面,她唯一的症狀只是嗅覺喪失,加上幾個小時前的胸部光片有陰影,沒有呼吸道症狀,根據CDC的指示,不必要戴口罩,我只是洗手、戴手套。以為不需要而戴口罩,會增加病人的心理壓力。會診後,家庭醫生和我都認為病人的嗅覺喪失很可能就是冠狀病毒引起。當天晚上,送她到急診室,因為只有在那裡才有可能檢測冠狀病毒。急診室的檢測,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的測試都是陰性。胸部CT異常,但是放射科醫生不認為是冠狀病毒。最後送COVID-19測試後,她就出院在家中自我隔離。大約四天後( 3月16日星期一),我開始有些不舒服。但是我們診所工作人員都沒人有感到不適。這位病人不是中協管理的華裔患者,並且只是當天門診唯一的四位患者(十位註冊病人有六位都未出現)。因此,門診候病室沒有幾位病人等候。如果她是病源,其他患者也不會像我那樣和她有近距離的接觸。從那天開始,我再沒有檢查其他紐約中協的患者。那個星期,我還能穿上防護裝備,檢查紐約大學門診的一些病人,並且能夠幫助中協將包裹運送到醫院。由於無法得到嗅覺喪失患者在急診室中的Covid-19檢測結果,因此,我與也在我診所工作的神經科醫師兒子決定在3月24日星期二取得冠狀病毒檢測中心的認可,進行我鼻腔後的檢測。幾個小時後,知道我已經得到冠狀病毒感染。3月26日星期三才得到病人的陽性報告,這是在急診室取得樣品送查後的十三天。因此,我感染冠狀病毒時間線 如下:3月13日接觸SARS-CoV-2的病患, 3月16日(四天後)感覺不適;3月24日,十一天等待後,得到許可,測試陽性,自我隔離一個星期,四月一日感覺好多了。我很幸運,沒有呼吸道症狀、發燒,不必住院、插管。在測試陽性之後,我一直都待在家裡。只希望那段隔離前的工作,我沒有把冠狀病毒傳給紐約大學和中協的同事、會員。我認為自己下一個星期的測試會是陰性,並且身體會產生SARS-CoV-2冠狀病毒抗體,可以捐獻血清給嚴重的病患,同時我也可以恢復工作。居家隔離最大的壓力是擔心會不會傳給家人。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冠狀病毒測試會變陰性。自我隔離、洗手是否萬無一失?但是因為不能再檢測冠狀病毒、不能測試冠狀病毒抗體,重回診所是否有可能會感染醫護人員、病患呢?希望能夠趕快回去照顧病患,但又不確定是否成為病源,反而害了要幫助的人,這是最大的心結。我不認為得病、可能得病,因而可能死亡,會讓我或醫生們後悔步上行醫濟世這條路。這段困難的時期,我們並非盲目的和冠狀病毒抗爭。看到中協上下的忘我表現,尤其工作小組事前對武漢的援助。「禍到眼前」,我們盡量的互助合作,保護社區、病患,保護醫護人員,保護自己。這些正向的思維,知道會多多少少幫助別人,這會讓我們因為能當醫生、醫護人員而感到驕傲。當然,我並非像其他在急診室、病房的第一線醫護人員,沒有適當足夠的個人保護設施,需要分分秒秒的照顧感染冠狀病毒的病人,增加不必要得到感染的機會,甚至可能死亡,心理壓力非常巨大。這才是讓醫護人員心寒、猶豫的最大原因。
-
2020-04-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版「即刻救援」 朋友接力求援保他一命
開完會後 詹姆斯咳嗽不止現年32歲、擔任助理醫師的詹姆斯・蔡(James Cai)3月2日參加一場醫學會議時,因咳嗽嚴重提前離席;他沒回紐約的家,而是去新澤西州媽媽家,她出城了,詹姆斯可以待在那裡,不必擔心萬一患流感會傳染給妻女。等到晚間人少之際,詹姆斯上診所做流感快篩,可惜沒有新冠肺炎檢測試劑盒。流感結果是陰性,但醫生覺得詹姆斯咳太凶、心跳又快,建議他到醫院急診室做電腦斷層掃描(CT)。他才坐進急診室就開始發高燒、呼吸急促,而且頻拉肚子,耗盡他全身的氣力。3日,醫師告訴詹姆斯,CT顯示他有肺炎,除服用抗生素外,要再做新冠病毒檢測。醫師措詞謹慎,但詹姆斯上網查詢時,發現自己符合所有新冠肺炎的症狀。隔天,詹姆士正等候檢測結果,赫然聽到晚間新聞報導,新澤西州州長在推特上宣布,該州出現新冠肺炎確診首例。完全不知道感染源的詹姆斯就這樣「中獎」了。由於紐約傳出戴口罩的亞裔女性在地鐵站附近遭暴力攻擊,詹姆斯有好一陣子搭地鐵都不戴口罩。他責備自己放鬆了戒備。心臟科醫師好友 四處請教和詹姆斯同樣來自上海的至交好友、在紐約執業的華裔心臟科醫師黃儀立安慰他別擔心。但他懂得詹姆斯孤立無助的心情,畢竟新澤西州的醫生完全沒有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經驗。黃儀立在醫生圈裡四處打電話請教,包括支援過武漢的上海醫生。所有的人都說病毒可能造成重創:雖然有許多人自行康復,但也有身強力壯的人病情突然急轉直下,撒手人寰。沒人知道詹姆斯會是哪一種。住院第五天 開始呼吸困難6日,詹姆斯住院第五天,「痰很多,呼吸困難」,血氧飽和濃度偶爾降到85%,遠低於正常健康人的逾95%。7日,詹姆斯幾乎一開口講話,就狂咳不已。他開始接受經鼻導管供氧。抗生素沒能改善血氧濃度,他很擔心自己接下來可能要插管,如果出了差錯不能及時接上呼吸器,甚至可能送命。他不斷盯著自己的血氧濃度,不敢入睡。詹姆斯的親友持續聯繫中國的醫生,得知那裡會給病患照第二張CT,弄清肺部損傷情形;美國醫生卻不樂意,光把詹姆斯移出負壓病房就可能讓醫護人員曝露於感染風險。黃儀立堅持不懈的致電與詹姆斯的感染醫師溝通,正式提出拍第二張CT的要求。老闆不眠不休 翻譯醫學資訊詹姆斯的華裔老闆、64歲的何恭程也打電話,聯絡到詹姆斯的另一名醫生艾若德。他向艾若德解釋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剛發布的第七版新冠肺炎治療準則,儘管該準則多基於臨床經驗,而非發表過的研究,但他敦促艾若德依照部分建議擬定療法,包括開立兩種中國新冠患者的常用藥-治療瘧疾的氯奎寧(Chloroquine)和治愛滋病的蛋白酶抑制劑(Kaletra)。艾若德擔心這兩種藥都沒經過廣泛臨床實驗,也未獲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並對不符標準醫療程序的作法,表達憂慮。何恭程告訴艾若德,此時生死攸關,沒法依標準程序來,他願意提供中國健委會醫療準則的完整英譯。為此,何恭程連續工作近12小時,將新冠肺炎症狀、輕症和重症訊號、病程發展、給氧方式,建議的後續追蹤等等,全部譯完傳給艾若德。何恭程有很深的急迫感,他擔心救不活詹姆斯。朋友發動人脈 聯繫製藥商在此同時,詹姆斯的血氧濃度已降至80%,第二次的CT顯示,他的肺短短五天間近40%塌陷。詹姆斯的病情惡化讓醫生態度轉變,除了開氯奎寧和蛋白酶抑制劑,也為他申請實驗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院方表示,需要時會將他移入加護病房。但要成為瑞德西韋的「恩慈療法」對象也不容易。黃儀立發動自己的所有人脈,聯絡製藥商吉利德公司。12小時50萬人 看見詹姆斯CT片他取得詹姆斯的同意,將他的CT片貼給另一名醫生朋友,後者轉貼至推特,希望提醒未認真看待新冠肺炎散播的醫生加以注意。12小時內有50萬人看到新冠病毒如何快速造成呼吸衰竭,這張CT被多方分享轉傳。詹姆斯的親友認為,多達數百人因此推文敦促吉利德注意詹姆斯的案例。發推特後4小時 藥終於來了CT首次上推特不到4小時,吉利德就打電話通知詹姆斯的醫生,藥寄出來了。10日凌晨3時,醫生一收到瑞德西韋便直奔詹姆斯病房。發燒至少九天的詹姆斯終於在11日退燒。甚至在他服用瑞德西韋前,血氧濃度開始回穩。劫後重生 把給女兒遺書留病房21日,詹姆斯在兩度檢測呈陰性後出院,他的肺還需要時間休養,但他活下來了。他把先前預備給女兒的遺書留在病房沒帶走。截至今日,新冠肺炎沒有已知的特效療法。幾乎無法得知是那種治療元素-高流量氧療、用藥、時間、社群動員或意志力,幫詹姆斯撐過來。他感謝許多人,「救了我的命」。
-
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
出發前,張曼娟問「我們要去哪裡?」輕微失智的母親答:「去醫院,決定自己要怎麼走。」張曼娟和父母期待這天很久了,他們老早打了電話去醫院預約時段,要去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時間約好後,老人家不時提醒張曼娟別忘記這件事,當天一早,父母親穿戴得整齊漂亮,3人歡喜到了醫院。「預立醫療決定書」是在2019年初「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後,給予末期病人的醫療保障,確保簽署人在生命最後一哩路,能夠選擇與決定醫療方式。為了確保簽署者及親人都了解「預立醫療決定書」的內容,當事人在簽署前,必須帶著2名二親等內的親屬一起諮商,簽署時也需要2個見證人。張曼娟一家3口一起諮商、互為見證人,完成了人生大事。「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如果在這生死大事上可以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如是說。生離與死別是人間最難受的,許多人諮商時,談到生死交關時刻要急救或是放手,都會不捨地流下眼淚。「我們沒有,沒有傷心」。張曼娟形容整個過程像是辦喜事,她心裡漾起「圓滿」的感覺:「當年爸媽迎接我來這個世界,現在他們又幫我簽了這個」,張曼娟把此當成父母送給她的禮物。其實,在好幾年前,張曼娟和父母都已經簽署了「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先是張曼娟與工作夥伴互為見證簽署,而後將簽署書帶回家放在餐桌上,什麼話也沒說。父親看完後開心地說:「這個太好了!我們必須要簽」,因為父親有幾位插管或臥床的朋友,每次父親探視他們回來就痛哭,不只一次跟張曼娟說:「如果我有天發生這樣的事,我絕對不要插管,也不要急救,躺在那裡,比死還難過。」因此,病主法立法前,張曼娟和父親就很關注,立法後雖然沒有馬上行動,倒是有些朋友先去簽了,張曼娟還會拿著決定書,和父母一條條討論,對於自己或家人在生命末期需要做醫療決定、期待什麼醫療行為,3人很有共識。張曼娟不僅和父母討論「怎麼走?」也聊死後期望在什麼儀式下「被送走」,他們討論各種可能性,跟彼此約定好,死後要用簡單的儀式,不需要告別式,希望是樹葬。能夠如此「日常」的討論死亡,張曼娟說,她受到道家思想影響很深,相信生老病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一樣自然,因此對死亡毫無畏懼。若是摯愛過世,張曼娟也會非常悲傷, 但卻不會悔恨,「我每次和摯愛的人相處,我覺得我已經沒有遺憾了」。認真去愛、瀟灑離開,這是張曼娟面對生死的態度。 【張曼娟系列報導】。張曼娟: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醫師發明防疫箱全球爆紅 遭仿冒牟利 潘孟安來協助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第一線醫護人員時刻受到病毒威脅;花蓮門諾醫院賴賢勇、恆春旅遊醫院邱豑慶等3名醫師,月前在網路分享有效的防飛沬「插管防疫箱」設計圖,收到各國醫護熱情回響,卻被人仿冒來營利;邱再研發普及化的低成本、拋棄式的防疫箱,卻苦無廠商資源,縣長潘孟安被邱的無私分享和熱情感動,主動協助媒合廠商,取名「台灣BOX」的防疫箱下周即可量產。花蓮門諾醫院麻醉科醫師賴賢勇今年2月時在臉書分享自己設計的簡易型「防疫箱」,用透明壓克力製成防護板,連接手套、攝影鏡頭,直接罩在患者頭部治療,以降低遭患者飛沫噴到的風險,成本約2000元,在無負壓隔離設備環境中可做氣管插管急救,可隔離95%以上病毒,已有20多國採用,並發文感謝「無私的分享」;恆旅麻醉科主任邱豑慶和在台中執業的黃致遠受學長啟發跟進設計改良版,也在臉書分享設計圖。邱豑慶說,簡單又有效的「插管防疫箱」設計圖分享後,有天接到推銷訊息,赫見他們設計的產品被人仿冒販售營利,開價3、4000元;又因為國外疫情嚴重,這個設計還被國外拿來做研究,登上新英格蘭雜誌,後來的發展不出所料,英美等國都出現想要註冊專利或牟利的人,甚至有英國人命名為「倫敦box」,還好有網友強調是正港的「MIT」。他說,這是要讓第一線醫療人員都平安,本來就不是營利的,「現在賭一口氣也要撐下去,要把它降低成本,變成平價、可拋棄,幫助更多人,但為了防專利蟑瑯,特別在美國申請註冊」;最近除了跑工廠也寫信給政治人物闡明理念,試圖尋求協助,都石沉大海,直到周一接到潘孟安來電,起初以為是推銷貸款電話掛斷,幸好第二通接通,促成這椿美事。「救人如救火、防疫要和時間賽跑!」潘孟安說,醫師自掏腰包開發防護箱免費送醫療體系,還幫國家做醫療外交,令人感動,縣府團隊動員分工合作尋找合適廠商,上市公司恩德科技公司受到感動願意投入模組化生產,每套成本可降至千元內,最快下周就能量產,單日生產1200套,產能最高可達1萬套。潘孟安說,先拼出「台灣BOX」首批產量出來,優先供應屏東及全台各地醫療院所,衛生局將透過麻醉醫師公會、急診醫師公會等系統調查了解需求數量,縣府也將協助拍攝教學影片並翻譯成多國語言,未來提供給各國醫護人員使用。
-
2020-04-10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告別人生舞臺/器官配對要成功 靠2絕對因素+9相對因素
2020年2月7日,劉真因心臟主動脈瓣狹窄接受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由於心臟功能恢復不良,置放葉克膜及右冠狀動脈支架,但因心臟功能遲未恢復,於2月13日裝置心室輔助器,並符合台灣心臟移植等候機會。但2月下旬及3月初,先後發生腦梗塞與腦出血,造成腦壓上升進行開顱減壓手術;術後仍因持續性腦壓過高,家屬同意尊嚴善終,於3月22日晚上22時22分撤除維生系統,曾經翩然起舞國標舞女王從此告別人生舞臺,享年44歲。 劉真等候心臟移植期間,曾有報導影射藉由名人外力關説介入影響大愛捐贈器官移植排序,導致社會民眾對於器官等候配對的方式有所疑慮。但我國的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器官捐贈移植登錄系統已建置運作15年,在台灣等心臟移植的病人皆需符合相關等候條件,並依照疾病嚴重度排序等候。而台灣腦死或心死的大愛捐贈者需登錄器官捐贈登錄系統,藉由電腦系統自動進行排序,將捐贈者與等候者的資料進行配對,多年來移植醫院皆兢兢業業依照專家制訂器官分配原則,同儕醫院間彼此同時監督登錄系統分配結果,不因外在因素而進行人為操作,努力用最公平公正的方式善用每位捐贈者大愛珍貴器官 !器官配對像輸血一樣,需考慮二項絕對因素:第一項:血型必須相同或相容絕對因素,器官捐贈者與等候移植者之ABO血型一致。或器官捐贈者血型O型,等候移植者血型為A型、B型或AB型。若器官捐贈者血型A型或B型,等候移植者血型為AB型。第二項:絕對因素是人類免疫缺乏病毒,若器官捐贈者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陽性(HIV(+))」器官也僅能分配經書面同意之「人類免疫缺乏病毒陽性」等候移植者。除此絕對因素之外,同樣的心臟等候移植,另需考慮的有以下九項相對因素:第一項:疾病「等級1」優先於其他等級等候移植者。若以劉真等候最具急迫性的心臟等候為例 :心臟移植等候依疾病嚴重度分級,分為1A等級,定義是使用機械性循環輔助器包含 : 體外膜氧合器 (ECMO)、心室輔助器 (VAD)、主動脈氣球幫浦 (IABP) 、呼吸衰竭氣管插管並使用呼吸器,以台灣當時的等候心臟移植人數約有200位,劉真即是屬於最嚴重的等級1A等級,統計約有15位。而媒體影射名人靠關說將順位提前,這些都是錯誤的立場及觀點!以訛傳訛不實報導會造成大愛器官捐贈者家屬質疑當初決策是否正確的二度傷害,也對許多殷切期盼的命懸一線等候者並不公平,更忽視台灣努力建置的器官分配制度及嚴重悖離醫療倫理原則,對當事人及家屬也完全幫不上任何忙!台灣的器官捐贈環境是需要友善正面的報導及能量挹注。 1A等級之後是1B等級,定義是病人依賴強心劑維持且住院中、或嚴重心律不整、無法施行冠狀動脈繞道術,有不穩定心絞痛,無法脫離 NTG 靜脈注射者、病人安裝心室輔助器(VAD)後穩定出院達30天以上,且期間未因該儀器之問題再住院者。若未符合等級 1A 或 1B 條件之心臟移植等候者皆為2等級。心臟移植還有因感染或其他因素暫時性不穩定因素而不適合心臟移植者,例如腦出血或腦梗塞,已經過了黃金等候移植的等級7,台灣心臟捐贈來源有限,必須將有限資源謹慎分配,故依照疾病嚴重度優先分配:1A > 1B > 2 > 7 。第二項:血型,血型相同優先於血型相容等候移植者。若捐贈者是O型,則O型的等候者有優先權。第三項:捐贈者為「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HBsAg(+))」或「B型肝炎表面抗原陰性且表面抗體陰性且核心抗體陽性」優先分配予「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或表面抗體陽性或核心抗體陽性」等候移植者。第四項:器官捐贈者「有C型肝炎(Anti-HCV(+))」優先分配予「有C型肝炎且尚未治癒」等候移植者。第五項:等候移植者等候時間長優先於等候時間短。第六項:等候移植者之配偶或三親等以內血親曾為器官捐贈者優先。第七項:執行器官捐贈者之醫療照護、腦死判定、必要性檢查與檢驗、協助司法相驗、器官分配聯繫運送、遺體禮儀及資料登錄通報等事項醫院。第八項:地理位置,器官捐贈者及等候移植者所在區域相同為優先。第九項:曾為活體肝臟或腎臟器官捐贈者。等候順序依上列項次順序比較。 生命的驟世,媒體追蹤報導,民眾萬般不捨,許多等候器官移植的病友同樣有與時間賽跑的困境,等候中消逝的生命比比皆是,但少了媒體的光環,他們只是獨自凋零…。臺灣的等候器官移植者眾,大愛捐贈器官者遠遠不及需求,早期認為根深柢固的華人觀念,但根據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107年「器官捐贈概念意向調查」指出,如果家人已簽署器捐同意書,一般民眾中則有78%的受訪者支持家人的決定。醫護人員中有91.9%的受訪者支持家人捐贈器官。但是,如果家人未曾討論過器官捐贈或表示意願,一般民眾則為41.4%,醫護人員中僅剩53.7%仍會幫家人做器官捐贈決定,顯示器官捐贈明示意願表達為考量是否同意捐贈器官的重要因素。 統計也顯示醫療臨床現場每天與生死拔河的醫護人員中,79.3%的醫護人員有器官捐贈意願,25.3%已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希望面臨生命無常時,能將自己的大愛遺留人間,或許是醫護人員曾親眼見證腦死病患透過器官捐贈給予另一條新生命,也思考過通往天堂的門票,是不是一張器官捐贈卡的論述。佛教經典《無量義經》佛陀提到:「頭目髓腦悉施人」,這是大捨的布施,也是透徹一切的大愛!約翰福音 12:24:「我確確實實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去,它仍然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很多子粒來。」器官捐贈是在思考尊嚴善終病人自主權利的生死議題,若我們愛我們的家人,不要把困難交給家人承擔。不管對於器官捐贈的決定為何? 家人之間講清楚說明白才是對自己負責的決定。
-
2020-04-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第一線裝備 診所每位醫師N95、 隔離衣每周都三份
新冠肺炎持續延燒,採檢條件也不斷擴大,診所醫師是社區疫情防線的最重要把關者,但現在診所醫師遇到疑似病例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診療,只要「問」就好了。也讓外界關心診所是否有有防護指引,以及N95口罩、隔離衣等防護物資是否足夠。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現行診所配發每位醫師每周三個N95口罩、三件隔離衣。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目前無症狀感染者約在4%到5%之間,第一線的防護裝備都有指引可參酌使用,至於侵入性治療如插管使用呼吸器等,則需要比較高規格裝備。莊人祥表示,診所配發每位醫師每周三個N95口罩、三件隔離衣。陳時中則回應目前門診量下降許多。
-
2020-04-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影/新冠插管病患為何都俯臥?英ICU醫生告訴你
英國一名加護病房醫生回答各界疑問,解釋為何新冠肺炎重症插管病患,都是俯臥在病床上,而非一般大眾所認知的仰躺。橫掃各國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高達98萬9288起,其中逾4萬7千起病例為嚴重或瀕危的重症者。許多曝光畫面可見,各地使用呼吸器的重症使患者,都是趴在病床上,引起不少疑問。英國加護病房醫生丹尼爾斯(Ron Daniels)近期就常被病患家屬質疑,為何讓他們趴躺,於是決定製作了一段影片,解釋為何有些插管病患是俯臥。丹尼爾斯指出,仰躺胃等腹部器官會壓迫肺的下半部,再加上地心引力作用,會讓血液流向被壓迫的部分,形成肺部有氧的部分缺血,而缺氧的部分則充滿血液不斷增加並擴大。但俯臥可避免肺部被壓迫,同時還能血液流入已經充滿氧氣的部分,讓病人器官能順利獲得所需氧氣。
-
2020-04-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紐約醫推雞尾酒療法治新冠 張上淳:心臟副作用大
有外媒報導,紐約有一位醫師並用羥氯奎寧、阿奇黴素、硫酸鋅等三種藥物的「雞尾酒療法」治療600名新冠肺炎確診病患,達成零死亡、零住院和零插管的治療效果,而且副作用低。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合併用藥容易對心律造成影響,使用上會小心一點,目前沒有用到,專家小組昨天才公布了第五版治療指引,會持續參考各界實證。張上淳表示,目前進行中的臨床試驗,大家都抱以高度期望,另外也還有幾種可能的治療模式,但目前證據結果都不一。奎寧類藥物已經列入我國的臨床處置指引第五版當中,正式公佈之前也有臨床醫師參考國外使用在我國確診病患身上。不過,因為這些嘗試性的使用,不是系統性、一致作法,所以資料彙整比較困難。有些醫師反映用了後,並沒有如國外研究一樣明顯縮短排除病毒的效果,另外,有些醫師因為比較晚期才用,效果也不一,這些都會讓歸納相關資料、總結藥物的效果,變得更困難。至於合併用藥方式,張上淳說,根據法國的報告,有些合併用藥可以縮短排病毒時間,但是專家並不建議,因為二種藥物都會造成心律的不良影響,並用之下,副作用也會加倍,也有外媒報導已有國家出現用死亡的案例,都還要謹慎考量。
-
2020-04-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爆紅醫療用防疫箱 門諾醫生賴賢勇:希望別用到
花蓮門諾醫院醫師賴賢勇設計「防疫箱」供醫護人員防疫用,訊息公開後,許多國家都開始採用。賴賢勇今天說,沒想到這項設計傳播那麼快,但也衷心希望這個箱子不要被用到。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全球肆虐,門諾醫院麻醉科醫師賴賢勇設計透明壓克力板「防疫箱」,直接罩在患者頭部執行治療程序,降低遭患者飛沫噴濺風險。賴賢勇發明防疫箱的新聞在社群媒體上爆紅,在臉書上打Aerosol box,可以看到很多相關分享。目前全世界約有20個國家使用,包括台灣、中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柬埔寨、香港等;美國紐約、雅特蘭大、鳳凰城、波士頓等,歐洲的波蘭、瑞典、義大利等都採用此方式來防疫。賴賢勇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防疫箱」只是一個概念,公布以後沒想到網上傳播速度那麼快。但代表的其實是不幸,因為若無疫情,這個箱子根本不存在,希望這個箱不要有被用到的一天。談到設計的緣起,賴賢勇說,1月新冠爆發肺炎疫情時,因為曾在大陸客座教學認識一些當地醫師,獲知第一線醫護人員物資缺乏,於是思索如何給予協助。2月初在花蓮找到壓克力工廠先行試做,並透過臉書上分享自己DIY,一個月後美國醫護人員輾轉看到資訊提出需求,他當時感到訝異,因為原以為美國的醫療裝備應該足夠。賴賢勇在3月22日完成國際登錄公開手繪設計圖供無償下載使用,有人建議他申請專利,他說,若要申請專利過程會非常長,且若製作成品,其他人就不能做,等到從台灣寄出恐緩不濟急。「這是從嬰兒保溫箱得來的靈感,並非高科技、沒有技術門檻,只是應急之用。」賴賢勇說,這個發想並非能救病人,不是治療,而是為保護醫護人員,若他們生命賠進去,疫情就更難控制。他說,美國波士頓醫學院曾做一支影片,有了這個「防疫箱」,醫護人員可以減少95%以上的飛沫污染。大家根據他設計的原型去改良,例如菲律賓沒有新型的插管工具,麻醉醫師的頭必須靠近病人,所以會撞到箱子,所以改良成梯形。賴賢勇說,現在大家共同成立「Aerosol box」網站,全世界的人可以自由讀取,也可以加入新創意。賴賢勇說,一開始公布的內容是以中文、英文發表,之後遇到許多好心人幫忙翻譯成各種語言。「紐約已用此防疫箱在病人身上,能夠發揮功用」,現在他已設計第二代防疫箱,採一次性使用、可拋棄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