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5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排便
共找到
1014
筆 文章
-
-
2020-07-0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認識體內濕氣/頭重腳輕、倦怠乏力 小心濕氣纏上你
「你的體質,濕氣很重喔!」尋求中醫調整體質,常會聽到這句話。天氣悶熱、潮濕,就中醫來看,夏天是身體最容易產生濕氣的季節。常見的症狀是出現頭重腳輕、倦怠乏力等狀況。中醫指的濕氣是什麼?什麼樣的人容易在體內累積濕氣?會造成哪些問題?今天我們請來中醫師問診,針對濕熱體質提出解方。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柯富揚表示,濕氣簡單來說,可說是身體代謝的產物,若無法好好排出體外,就會儲存在體內。而濕氣可分為外濕和內濕,與先天體質、居住環境、飲食和生活習慣等都有關係。重油又重鹹 濕氣排不掉康禾中醫診所主治醫師楊宗翰解釋,「外濕」主要是環境潮濕,因此若是居住在海邊、深山或地下室等濕氣重的地方,也會讓體內的濕氣變重。而台灣屬亞熱帶海島型氣候,潮濕悶熱,更使得民眾體質偏濕。「內濕」則是體內水分無法被好好利用,或是代謝廢物無法順利排泄。而中醫裡說「脾主運化」,濕氣代謝跟脾胃有關,若是常吃重油、重鹽、重糖等重口味的食物,對脾胃消化功能形成很大的負擔,連帶使得代謝變差,累積久了造成「濕氣過重」,成了慢性發炎的狀態。身體多乏力 便便多黏膩為何常說夏天是身體最容易產生濕氣的季節呢?柯富揚說,除了因為外在環境潮濕悶熱外,因為夏天暑氣重,民眾喜歡待在冷氣房裡,加上喜歡吃冰冷的食物,無疑是將水分「冰在冰箱」無法化掉,濕氣也就無法順利代謝。中醫師吳正一指出,倘若空氣中的濕氣重,就容易透過體表滲入體內,尤其是夏天跟雨季時,濕氣特別重。當濕氣滲入體內,就可能會感到頭重腳輕、倦怠乏力、難以專注、食欲不振、容易脹氣等症狀。另外,濕氣與每天攝取水量的概念不同,喝水是為了調節體溫幫助新陳代謝,但濕氣是來自氣候等外在環境對身體產生的影響。例如,身體在濕熱的環境下吸收過多的水分後,導致體內濕氣重,也會讓毛細孔難以散熱,此時體感溫度就會提高,身體也會開始感到黏膩不舒服,接著就會開始出現其他症狀。除了透過身體不適症狀察覺體內濕氣重之外,也可透過觀察糞便是否較黏膩,若糞便無法成形,不易在沖馬桶時沖洗乾淨,也可能是身體濕氣重所致。皮膚易起疹 消化功能差楊宗翰說,濕氣致病可分為三階段:濕氣、痰濕、痰瘀。一開始是循環代謝不順暢,「濕氣」無法排出;接著是體內廢物持續堆積,形成黏稠的「痰濕」,開始出現濃痰、白帶、三高等狀況;最後則是形成「痰瘀」,此時循環受到阻礙,可能出現血栓、脂肪肝等症狀。談到濕氣重出現的症狀,從中醫角度,濕氣重的人通常起床時四肢沉重無力、吞口水痰多、舌苔較厚、排便稀軟黏滯,且容易感到頭腦昏沉,「像毛巾裹在頭上」。女性如果體內濕氣重,則可能有分泌物、白帶較多的問題。柯富揚則表示,脾胃、皮膚方面的問題,例如腸胃消化功能不好,常覺得脹氣;或是濕疹、汗皰疹,甚至小朋友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也都和濕氣重有關。另外,有些人常關節痠痛,也和濕氣有關,便是中醫說的「風濕」。寒濕舌苔偏白 濕熱舌苔偏黃柯富揚表示,濕在體內放久也會夾雜寒、夾雜熱,形成「寒濕」和「濕熱」兩種。通常「寒濕」的表現,同樣是舌苔厚,但舌苔會偏白色,也容易怕冷或感到手腳冰冷,女性則白帶較多;「濕熱」的表現則是舌苔偏黃色,大便偏軟、質黏,皮膚容易長痘痘、濕疹,容易出油,女性白帶多但偏黃。濕氣除了本身造成的症狀外,柯富揚說,還會加重體質的「寒」、「熱」表現,而濕氣只要去除,體內的「寒熱」自然就會減輕。因此居住環境最好保持通風、陽光可照進屋內,若是環境過於潮濕,最好使用除濕機,消除「外濕」。除了環境除濕,體內也要「除濕」。楊宗翰建議,每天一定要有充足睡眠,不要熬夜。而多運動、多流汗是排出濕氣最好的方式,但額頭一層薄汗、微微發汗最好,若是變成汗流不止,則可能氣太虛,反需使用補氣藥將水分收束在體內。另外,不要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中,睡眠時若真的太熱,可開一兩個小時的冷氣,讓自己好入睡,但千萬不要開太久,也不要將風口對著自己吹,以免影響濕氣排出。身體濕氣重常見症狀● 起床時四肢沉重無力。● 吞口水痰多,舌苔較厚。● 關節痠痛。● 排便稀軟黏滯,不易在沖馬桶時沖洗乾淨。● 容易感到頭腦昏沉、頭重腳輕、倦怠乏力。● 女性可能有分泌物、白帶較多的問題。● 腸胃消化功能不好,常覺得脹氣。● 常長濕疹、汗皰疹,異位性皮膚炎。
-
2020-07-02 養生.營養食譜
夏天昏沉濕邪入侵 中醫推薦三款排濕食譜
老是覺得昏昏沉沉沒精神、排便濕黏,甚至常起濕疹嗎?可能是因為濕氣太重,需要「體內排濕」啦!夏天是濕邪容易入侵的時節,尤其台灣屬亞熱帶海島型氣候,更是潮濕悶熱,中醫師提供三種排濕食譜,教大家排除體內濕氣,斬斷病根。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表示,人體的五臟六腑中,最容易遭受濕邪入侵的有肺、脾、腎,其中又以「脾濕」最為常見。由於脾主運化水濕,因此若脾腎陽虛,運化水液的功能就受到阻礙,而體內的廢棄物和多餘水分無法順利排出而成「濕氣」。瞿瑞瑩說,中醫裡說的脾主要便是腸胃功能不好,若是飲食不規則,便容易脾胃積聚濕氣。而「脾濕」會使人頭腦昏沈、「頭重如裹」,肚子也會容易脹氣、大便濕黏。而通常是脾濕沒有好好排出,則會進一步在肺和腎積聚濕氣,因此較常見於老人家或是久病、重病的人身上,通常症狀表現為多痰、下半身浮腫等,必須依靠較強效的中藥調理,較難以食療方式處理。瞿瑞瑩表示,夏天是濕邪容易入侵的季節,因此建議不要太常食用精緻澱粉類,如麵包、蛋糕等,牛奶以及如起司等乳製品也要盡量少吃。另外,瞿瑞瑩也推薦玉米鬚茶、綠豆薏仁湯和冬瓜生薑湯三款排濕食譜,在潮濕燠熱的夏天食用,讓身體多餘的水分排除,恢復乾爽、輕鬆的狀態,也避免濕氣進一步侵入肺、腎,更難治療。【玉米鬚茶】做法:選擇無毒玉米筍,取適量玉米鬚剝下、稍微清洗,接著鍋裡裝水,將玉米鬚入鍋煮開,煮滾後悶一下。濃淡皆宜,不需加糖。功效:玉米鬚茶性味甘平,能利水消腫、清熱涼血、清熱,祛除體內濕熱之氣。【綠豆薏仁湯】做法:15克綠豆,15克薏仁洗淨,加水煮成湯。夏天可酌加冰糖(性味微涼),寒性體質或經期可酌加黑糖(溫性)。功效:綠豆有清熱解毒作用,薏仁有肌膚美白功效。夏天常見皮膚過敏的症狀,可服用綠豆薏仁湯清熱消暑、利尿解毒,且具有改善水腫的效果。【冬瓜生薑湯】做法:1. 冬瓜洗乾淨,去皮去籽,切塊備用。2. 將薑切成薑絲備用3. 將薑絲放入沸水中滾5分鐘後,再將切塊的冬瓜放入,滾至熟爛後熄火4. 加入適量的鹽,健康美味的冬瓜薑絲湯即完成。功效:《名醫別錄》曾提及:「白冬瓜,味甘,微寒。主除小腹水脹,利小便,止渴。」冬瓜性味甘、淡、涼。入肺、小腸、膀胱經。清熱利水,解暑熱,治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瀉痢等,肥人常食之,可助於減重。生薑則性溫,能中和冬瓜之涼性,生薑皮性味辛涼,功能和脾行水消腫,主要用於水腫,小便不利。
-
2020-07-01 養生.聰明飲食
黑芝麻預防白髮,白芝麻呢?一張圖看懂黑白芝麻營養功效有何不同
平平都是芝麻,大家卻常常說吃黑芝麻可以把白髮吃回黑髮,以顏色作為某種判斷依據。但這樣的說法並不正確,顏色不同僅代表它們不一樣,不是吃黑色食物就能使頭髮變黑。而黑白芝麻同為芝麻,到底在營養價值上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呢?芝麻是高油脂食物!芝麻算是堅果類,無論黑白芝麻,油脂含量都達到快60%左右,屬高油脂含量的食物。不過芝麻內含的主要脂肪叫亞麻油酸,是一種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幫忙降低身體膽固醇、清理血管、潤腸通便。而除了脂肪外,芝麻還含有膳食纖維,配合油脂可促排便順暢。黑白芝麻含有許多不同營養素,且因他們的顏色不同有多寡差異。黑芝麻黑芝麻富含鈣質,鈣質含量多出同重量的白芝麻接近快二十倍左右,屬於高鈣食物。且芝麻裡的鈣質屬於非常好吸收的鈣質,可在一杯牛奶、豆漿中加一湯匙黑芝麻粉,補足一天所需鈣質的一半左右。常聽友人說吃黑芝麻可以讓頭髮變黑,但事實上,黑芝麻能起到的作用藉由微量的鐵質與鋅來預防白髮,而不是將白髮吃成黑髮。白芝麻白芝麻的脂肪含量較黑芝麻高一些,除了鈣質含量差異懸殊外,大部分的營養組成都與黑芝麻差不了多少。白芝麻的鋅、鎂含量較黑芝麻高,鋅也是對人體很重要的礦物質,有助於強健免疫系統、減少發炎、增進皮膚健康。而鎂有助於鈣質吸收,能預防骨質疏鬆。而比起食用黑白芝麻油,還是直接吃食物原型,也就是直接吃芝麻比較能夠連膳食纖維和一些營養素一起攝取到,畢竟生產管線上它們會遭過怎樣的加工,破壞了多少營養素我們並不會知道。如前面所述,芝麻是高油脂的食物,一天建議吃個兩湯匙,以免攝取過多熱量。延伸閱讀:三種脂肪功能大不同,棕色脂肪讓人吃不胖!
-
2020-06-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實習醫師細心的陪伴並說服阿嬤治療 感動病人家屬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學生的臨床學習心得」,由三位剛走入醫院接觸病人與家屬不到半年的醫學生,由不同角度寫出他們的學習心得:一位關心病人而竭盡所能勸服病人與家屬接受進一步的檢查找出病因,但卻因為發現是無法治癒的病而引起了自己內心的不安;一位因為病人抱怨別的醫師一時不知如何應對,之後學到的應對之道;一位分享他如何透過自己的觀察,而找到與病人溝通的「鑰匙」,打開與病人溝通之門。希望這些赤子之心的描述,可以感動社會大眾願意讓學生參與照護,使他們早日成為良醫。阿嬤今年八十出頭,是我在一般內科照顧的病人,她雖然只念到小學、不太識字,卻辛苦拉拔三個子女長大,兒女們不僅事業有成,其中一位還在海外深造;她辛苦一生,腰板總是直挺挺,不管去何處都要擦上指甲油,把自己打理得整整齊齊。堅毅的她十分倔強,不太願意聽從別人的指示而改變自己生活的方式,幾年前心肌梗塞合併肺水腫,心臟科醫師好說歹說才把她請進導管室,在冠狀動脈裝上支架;這幾年雖然慢性腎臟病已經到了第三期,老伴早已不在身邊,還是不願勞煩事業成功的子女,堅持自己打理生活,每天上市場買菜、做飯給自己吃。長久以來,阿嬤還有黑便和貧血的問題,她的心臟科主治醫師建議她接受進一步的腸胃道內視鏡檢查,她說,年紀一大把了,不用檢查那麼多啦!她總是固執地說,只不過是大便比較黑而已,一定是因為比較愛吃菠菜,不用擔心,而她的子女心疼阿嬤,從來沒有強迫她接受侵入性的檢查。兩週前,阿嬤因為一個月以來腳越來越腫、走路就會喘來醫院調整利尿劑。阿嬤住院的那天晚上,剛好是我值班,在我問完詳細的病史,正準備離開病房寫住院病歷時,阿嬤的大女兒叫住了我:「阿嬤可以不要給實習醫師看嗎?」她略顯尷尬地對我這麼說:「不是嫌棄你們的意思,以前阿嬤也給實習醫師照顧過,只是現在她年紀大了,怕實習醫師進來都要做很多次身體檢查,問很多問題,阿嬤身體吃不消,她需要更多休息。」在主治醫師解釋了教學內科的種種好處之後,大女兒才勉強接受院方的安排。後來,我們稍微調升了利尿劑的劑量,三天後症狀緩解便順利的出院。沒想到才過了一個禮拜,阿嬤腿又開始越來腫,連在家裡從客廳走到廚房都會喘不過氣,體重更以每天半公斤的速度往上升,這些跡象在在暗示阿嬤的心臟功能逐漸下滑,導致過多的體液積留在身體各處無法回流,漸漸累積而成上述的症狀。住院以後,在靜脈注射利尿劑之下,阿嬤的腿逐漸恢復原來的樣貌,走起路來也輕鬆許多。「終於要好了嗎?蹛院好煩。」阿嬤這麼說,醫療團隊囑咐再觀察一個週末,若無異狀便能快快出院。沒想到就在星期六,阿嬤突然多次的低血壓,排便不僅如髮色般黑,還帶有鮮血;到了禮拜一,不但面色蒼白、虛弱無力、體重再度回升,原本已恢復正常的雙腳,又變成兩根白白胖胖的大蘿蔔,血紅素從原本的8.4掉到7.6。很顯然,嚴重的消化道出血,讓原本已功能減損的心臟承擔了更大的負荷;而早已衰弱不堪的腎臟,因為血液灌流的不足,腎功能更是逐漸下滑,打進去的利尿劑再也沒辦法逼迫腎臟排出更多的水分,最後,阿嬤只會越來越腫、越來越喘,緊急的輸血也只能暫時改善症狀。主治醫師建議做胃鏡,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查清楚,好一勞永逸地解決阿嬤的問題。阿嬤一聽到胃鏡、吞管子,平常冷靜、堅毅的臉龐馬上皺成一團:「我毋愛做胃鏡,我會驚。」主治醫師正要開口,阿嬤就握住了主治的手:「你毋愛逼我,我真之會驚。」阿嬤的小女兒、我、還有整個醫療團隊面面相覷,主治無奈的拋下了一句:「好吧!我們明天再看看。」便離開了病房。那天以後,我每天都花半小時以上與阿嬤聊天,台語不輪轉的我,努力地用我屈指可數的台語詞彙跟阿嬤解釋要做胃鏡的來龍去脈,從腸胃道出血對整個身體的影響、不解決的話徒增的住院次數與天數以及頻繁的輸血、胃鏡的必要性,到無痛胃鏡的舒適性。當我流暢自信、滔滔不絕地講解腎臟與心臟為何因為失血會逐漸衰竭時,我忽然發現小女兒的眼眶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浸滿了淚水,我一時語塞,心想,我剛剛是否在為我對醫學知識的掌握而感到驕傲,我是不是在期待病人稱讚我學識淵博、病解明晰,是一位成熟的醫師?我居然沒有想到,我所謂邏輯嚴密的clinical reasoning,描繪的卻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荊棘坎坷的末期之路,建構的不是漂亮的醫學論文,而是衰老、即將逝去的一家之主。那天,我只好草草結束查房,落下一句:「阿嬤,我明仔載閣來看你。」便落荒而逃。之後幾天阿嬤總是堅定的拒絕胃鏡,但學商的小女兒居然「久伴成良醫」,完全理解了複雜的醫學概念,開始用漂亮的台語加入說客的陣仗,做我的完美翻譯,我們一起坐在阿嬤的床邊,我用國語講一句,小女兒就用台語講一句。「阿嬤!你做完胃鏡,把出血的問題解決,就不用一直因為腫跟喘來住院喔!你要勇敢,我們都會陪你!」我信心滿滿的對阿嬤這麼說,阿嬤終於從毫無意願,軟化成一絲絲的搖擺不定,偶爾會說「好啦好啦」,小女兒對我使了個眼色,表示她會利用陪病的時間,盡量讓阿嬤做好心理準備。隔天,我向主治醫師報告,阿嬤態度轉變,或許有機會接受侵入性檢查,當我們來到病房,主治醫師跟阿嬤提起即將要安排的胃鏡,阿嬤卻依然一臉懼怕,她又緊緊握住主治的手說著:「我會驚……我會驚……」主治醫師快刀斬落麻,說別怕!就安排明天吧!第二天早上,當我要去阿嬤的病房,給阿嬤最後的加油打氣,正好碰見阿嬤躺在病床上,正要被傳送人員推去診療室。只見阿嬤哭喪著臉,嘴角低垂著好像把整張臉垮到了地板上,好幾天沒有輸血之後,又是一臉的蒼白。我湊近阿嬤對她說:「阿嬤,加油!你還好嗎?」阿嬤看都不看我,兩眼直勾勾的盯著天花板,說:「我攏予恁刣阿!」我正要開口,傳送就已推著床把阿嬤送入電梯,她躺在床上,一動也不動。那時我才知道,什麼叫做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我心想,我應該是三者兼備了吧。等阿嬤做完檢查,發現潰瘍,吃個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她就會感受到relief & comfort了,我這樣說服自己。胃鏡報告出來得很快,相片裡在胃與食道之間有一坨腫塊,是癌症,通常要開胸把腫瘤切掉,以阿嬤的年紀與身體狀況而言是不可能的,她只能定期回來追蹤血紅素、輸血,最後可能會吞嚥困難,加上前述所有的症狀。下午我去查房的時候,是之前的大女兒陪著她,她在門邊聽主治醫師宣布壞消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我硬著頭皮先進去病房與阿嬤打招呼,她的心情居然輕鬆了許多,笑咪咪地問我檢查結果怎麼樣。我想,她好不容易跨過了心理障礙做了我跟她說會非常有用的檢查,想必是如釋重負,然而我給了她relief和comfort,卻不能cure。我大概是騙了阿嬤吧!我騙了阿嬤,也騙了幫我翻譯的小女兒。我一廂情願的認為一定是一個可以簡單解決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小問題,在廣大的鑑別診斷裡面,我把彩券簽在九成的診斷上,心裡隱隱約約的聲響,震動著、浮動著,會不會是癌症呢?不會是吧,未免也太倒楣了。阿嬤的髮型、穿著、表情,與我八十出頭的阿嬤出乎意料的相似,要是我治好了她的小問題,我的外婆一定會很驕傲,我也會很驕傲。我該不該跟阿嬤還有家屬道歉呢?我的導師曾對我說,成為一位名醫的路上,總是飄盪著許多冤魂,我們從來不會忘記那些成長的路上,作為我們老師的每一個病人。專科護理師告訴我,家屬不會想再回顧當初要不要讓阿嬤接受胃鏡的掙扎與痛苦,他們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如何消化這個壞消息,還有如何告訴阿嬤這個壞消息;我去向家屬道歉,或許只是減輕自己的罪惡感,而不是紓解他們的煩憂。月底團隊輪換之際,我去向阿嬤道別,依然是大女兒隨侍在側,阿嬤依然不知道身體裡有一個腫瘤。阿嬤聽到我下個月會轉移到其他病房不再照顧她,一臉疼惜的用台語說著「可惜呢……」,阿嬤為我祝福,祝我以後一切順利能當個好醫師,還說我跟她的孫子年紀差不多,當我準備離開的時候,大女兒問是不是我說服阿嬤去做胃鏡,我心頭一緊,說是阿,就是我。「我就知道是你!妹妹跟我說阿嬤要做胃鏡的時候,我就問是不是陳醫師說服阿嬤講的,你總是很有耐心、很溫柔,每天都來關心阿嬤……」我有點不好意思。「我覺得有點對不起你,」大女兒接著說,「之前還說你們實習醫生會打擾阿嬤,我覺得你真的對阿嬤很好……」起身離開之際,我彷彿看到大女兒眼眶泛著淚,然而,說不定那只是視線模糊的我的錯覺。
-
2020-06-28 科別.消化系統
一天一顆也有事!醫:這個原因讓她吃粽子吃到腸阻塞
一名六旬婦人日前因劇烈腹痛到醫院看診,醫師一問之下發現,婦人最近每天吃一顆粽子,結果竟停止排便和放屁,肚子越來越鼓脹、開始絞痛。原來婦人做過婦科手術而有腸沾黏的問題,又多吃了難消化的粽子,導致便秘和腸阻塞,所幸住院治療後緩解,不需開刀。收治這名病患的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最近一周內已經有兩名60幾歲都從做過婦科手術的婦女,吃粽子吃到發生腸阻塞。她們都是因為腹部劇痛來就醫,以腸道攝影確認阻塞情形,並經過禁食、輸液等內科治療之後,兩人都很幸運地不需開刀,就解除腸壞死危機,順利出院。糠榮誠表示,年紀大、腹部曾經手術、經常便秘、腸沾黏,都是容易發生腸阻塞的高危險群。端午佳節期間,人人難免會吃個幾顆粽子,但是粽子主要由糯米製成,還有蛋黃、花生、香菇、肉類等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油脂含量也高,這些食物在胃停留的時間本來就比較長,容易導致胃脹、胃悶痛、消化不良。糠榮誠表示,像粽子這種食物一定要細嚼慢嚥,耐心地將食物咀嚼成小塊再吞下肚,否則,當大量大塊的食物通過胃部、進到小腸,有時候食團在胃部消化不良,還很大塊,在小腸會過不去。因為小腸在沒有食物的時候,管徑只有一兩公分而已, 當一大塊食團要通過,就要把小腸撐開,食團移動的速度會變得很緩慢。當食團來到大腸,移動的速度則面臨了水分吸收的考驗。糠榮誠表示,大腸對水分的吸收是人體排便的重要機轉,前段的大腸裡面都還水水的,移動速度慢,後段的大腸會越來越乾,糞便也越走越慢。如果人體攝取的水分不夠、纖維量不夠導致糞便太小顆,大腸會減少蠕動,糞便在大腸中停留的時間也會延長,導致糞便更乾、更難解。如果三天以上才解便一次,或是每次都有解不乾淨的感覺,就是便秘了。要預防便祕或發生腸阻塞,糠榮誠建議,腹部曾經開刀者進食要特別注意少量多餐,如果肚子已經脹了,就不要再吃。端午佳節家裡粽子多,但建議一天不要吃超過一顆,纖維攝取以好消化的葉菜類為主、少吃根莖類,每天都要攝取充足水分。
-
2020-06-27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腹膜透析結合雲端! 不必老是跑醫院,在家洗腎更安心
口述/亞東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邱彥霖隨智慧醫療發展,腹膜透析治療近年開始結合雲端傳輸科技,只要事前設定好全自動腹膜透析機,腎友睡一覺起床就能完成洗腎,而洗腎數據會上傳至雲端管理平台,讓醫護能遠端管理,如發現治療問題,可及早通知患者回診。許多國外研究證實,搭配雲端科技的腹膜透析技術,可改善腎友的住院率及住院天數,今年適逢新冠肺炎疫情,也讓新型腹透技術的遠距醫療功能被看見。不必老是跑醫院有別於傳統的血液透析治療,腹膜透析是從腹部放置導管後,由腎友每天在家更換乾淨的透析藥水,依據健保規定,每月僅須回診一次,不須像血液透析每周跑醫院三趟、每次花四小時洗腎。腹膜透析治療時間較彈性,保有接近原本的生活型態,費用也有健保給付。目前腹膜透析治療選擇,可分為「連續性可攜帶式腹膜透析(CAPD)」及「全自動腹膜透析(APD)」。前者被簡稱為「手動洗」,每天手動換液四至五次,每次約30分鐘;後者則稱「自動洗」,於腎友就寢期間的八至十小時進行洗腎。注意清潔就安全因腹膜透析是由腎友自己在家換液,護理師會指導腎友如何操作,因此必須遵從醫囑。基本上,腎友只要注意清潔、避免感染,在家操作腹膜透析其實很安全。有時候實務上會觀察到腎友在家治療狀況不如預期,通常是與腹部的導管位置不理想有關。因腹腔內的腸子會蠕動,腹部導管就可能隨著腸子的蠕動而跑位,就可能影響換液狀況。「但換液不完全,腎友不太可能會發現。」一般來說,照護團隊可透過腎友在家治療的手寫記錄,事後的資料整理與分析來評估治療狀況,但往往耗時且紀錄可能會有誤差。雲端管理更有效率台灣在這兩年開始導入腹膜透析雲端管理功能,將治療數據傳至雲端管理平台,讓醫護可於遠端管理病患的上機治療時間、脫水量等數據。如此一來,醫護就能快速分析並理解問題,並針對數據再進行家訪、電訪,或回診時更能對症下藥討論與更動處方。腹膜透析雲端管理具備多項優勢,例如透析治療品質變得更好、讓透析治療更乾淨更有效率,且醫護團隊能確認患者是否有按時洗腎。基本上,只要是沒動過腹腔大手術、腹膜通透性功能足夠的腎友,其實都適合使用腹膜透析治療。雖然在家機器自動洗腎,但鑒於偶爾可能遇到停電等狀況,因此還是會請腎友同時學「手動洗」的連續性可攜帶式腹膜透析。數據透明醫放心 腹膜透析是一種居家治療,面對現在全球疫病大流行期間,其實腎友更能透過選擇這種治療方式在家安心治療,避免醫院群聚等風險,畢竟腎友的洗腎透析治療不太能中斷,搭配最新的雲端科技,能讓醫病雙方更加安心。「使用新型雲端腹膜透析,上班不只方便也安心。」身為腎友的恩主公醫院中醫部藥劑師韓秉修說,使用自動機器洗腎,讓他上班時間不須中斷,因此能專心工作,且數據會自動回傳雲端,負責個案管理的護理師也會常來關心他的治療狀況,「就像醫護人員隨時在家照顧自己,這讓我覺得很有安全感。」【透析深度專題】做適合自己的選擇,去想去的地方【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0-06-22 科別.消化系統
肚子脹痛無法排氣排便 竟是胰臟腫瘤壓迫
一名45歲的廚師半年來食慾不振、腹部悶痛,但都未就醫,直到最近一周一吃東西就肚子痛,甚至無法排氣排便,才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求診,經過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是胰臟尾部有腫瘤侵犯到大腸造成急性腸阻塞,經開刀治療後,目前已恢復正常飲食、正常排便。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邵彥誠表示,該名病患胰臟尾部約有桌球大小的腫瘤,且侵犯到脾臟,橫結腸及胃,首先緊急幫病患做人工肛門手術,幫助腸道減壓,經過一周後,再以3D 腹腔鏡手術移除人工肛門及切除四個器官,一共切除脾臟、約10公分胰臟尾部、約70公分大腸以及部分的胃,手術執行約8小時,因傷口小,恢復快,病患隔天就下床,目前已經恢復正常飲食、正常排便。邵彥誠指出,該病患手術前,大腸鏡明顯可見大腸受到胰臟腫瘤的壓迫而嚴重狹窄,身體不適超過一個月都未就醫,若當初有提早就醫,就不需緊急人工肛門手術。提醒民眾一旦發現食慾不振,尤其沒有正常排氣排便,一定要盡早就醫,千萬不要拖。
-
2020-06-21 癌症.大腸直腸癌
健康醫點靈/定期篩檢均衡飲食 遠離大腸癌
花蓮一名62歲張姓男子近幾個月來胃口變差、出現血便,本以為是痔瘡又發作,但某天腹痛如絞,就醫確診罹患大腸癌。門諾醫院表示,許多人以為只要腸胃道沒有不適,就不需做大腸癌篩檢,錯失早期發現大腸癌機會,其實,早期大腸癌只要妥善治療,存活率可高達9成以上。 門諾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宋孟達指出,大腸癌連續12年蟬聯台灣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尤其有大腸息肉病史、家族有大腸癌病史、年齡超過50歲,平常多菸酒、缺乏運動且愛吃紅肉、加工食品等危險因子民眾,「定期癌症篩檢」是遠離大腸癌的保健之道。 大腸癌常見症狀依腫瘤生長位置而異,若是右側大腸,以貧血、腹痛、腹脹,以及體重減輕等較常見;左大腸或直腸則較常有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等現象,但症狀並不明顯。 宋孟達說,不少民眾聽到要做大腸鏡檢查,想到過程中可能的不舒服,讓很多人都敬而遠之,民眾可選擇自費麻醉鏡檢查,不再讓檢查成為夢魘。在飲食上,應多選擇全穀類食物、多色多種類的蔬果,減少香腸、臘肉等加工肉品,並改以雞、魚肉取代豬、羊、牛肉,均衡飲食以預防大腸癌。
-
2020-06-20 養生.聰明飲食
怎麼吃才不會面臨洗腎風險?5大類護腎食物,減少30%慢性腎臟病機率
「怎麼吃、吃什麼,才不會面臨洗腎風險?」營養師解釋,腎臟是身體排除毒素的器官。因此,日常飲食盡量挑選天然食物,少加工、醃漬、油炸等易含毒素的食物,就能達到保護腎臟的作用。來自澳洲的研究團隊,探討飲食習慣與腎臟病之間的關係,發現那些經常吃健康飲食的人,可以減少30%慢性腎臟病的機率,以及減少 23% 得到蛋白尿的機率。 健康飲食是什麼?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說,包括多吃全穀物、蔬菜、水果、堅果、豆類和魚類;少吃紅肉、加工肉品、鹽分與含糖飲料。以下就請營養師帶大家看看,哪些食材特別能夠保護腎臟? 全穀雜糧類 黑米、栗子、黑蕎麥 主食類,成人建議每天可吃1.5∼4碗,建議最好是以全穀雜糧為主,如黑米、糙米、地瓜、山藥、南瓜、芋頭、燕麥、黑蕎麥或栗子,特別是黑米、栗子、黑蕎麥。 中醫認為,不同顏色的食物歸屬於人體的五臟,其中黑色入腎,腎虛的人可多吃黑色食物滋養腎,現代醫學發現,黑色食物裡頭,因含有較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及植化素,礦物質等微量元素含量也較多,可以對抗體內自由基,達到養腎作用。 不過,倘若你本身已有慢性腎衰竭,就得限制飲食中主食的分量,因每份主食含有1.5∼2公克的蛋白質,而蛋白質會生成含氮廢棄物,增加腎臟負擔,必須請營養師替你算出一天能吃的主食份數;另外,全穀雜糧類因為含有較高的鉀、磷離子,患有慢性腎衰竭的民眾,應限制量的攝取。 蛋白質類 黑豆、黃豆、豆漿、豆腐、豆干 一位成人每天正常蛋白質攝取量約為4∼6份,陳詩婷解釋,一份蛋白質為一顆蛋、一杯牛奶、一杯豆漿、一兩肉、三片小豆干,尤其是豆類製品,研究發現大豆蛋白具有保護腎功能、延緩腎病進程的作用,建議三餐中若有一餐的蛋白質能以豆類為主,是最佳護腎飲食原則。 提醒民眾,很多人喜歡吃肉,往往中午一個炸雞排便當下肚,火鍋、燒烤或是吃到飽,一不小心海鮮、肉類吃過量,要知道蛋白質在代謝過程中,會形成含氮廢棄物,含氮廢棄物必須由腎臟排除,假使長期蛋白質攝取過量,腎臟負擔會較大,容易加速腎臟老化,影響腎功能。 蔬菜類 洋蔥、韭菜、羽衣甘藍、香菜 各種天然蔬菜都可以達到排毒的作用,特別是洋蔥、韭菜、羽衣甘藍、香菜這幾種蔬菜,排毒作用又更好。 陳詩婷說,洋蔥本身可以消炎、抗菌、抗血糖、抗血壓、降膽固醇等,整體而言對腎臟具有保護作用。至於韭菜,中醫認為可以補腎益陽,煮成韭菜炒蝦仁或是韭菜炒蛋都很不錯。香菜則被發現具有排除重金屬的作用,尤其我們在吃海鮮時配點香菜,移除海鮮潛藏的重金屬,減少腎臟過濾的負擔。 水果類 桑椹、蔓越莓、黑棗、葡萄 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健康民眾可以依照國健署建議的每日2份水果攝取。中醫認為,黑色入腎,顏色較深的水果,如桑椹、蔓越莓、黑棗等,都被證實含有花青素、白藜蘆醇等抗氧化物質,可以幫助腎臟的健康。 其中,蔓越莓,被證實可以預防泌尿道及陰道感染,還能幫助身體平衡過多的尿酸,是預防腎臟病的水果。至於桑椹,本身有補血養顏的作用,而黑棗的鐵質、鈣質含量豐富,一樣有益脾胃、養腎補血的作用。提醒民眾,楊桃含有豐富的鉀離子,腎病患者因難以負荷太多的過濾能力,建議避免吃楊桃。 油脂類 黑芝麻、腰果、核桃 國健署建議,每天可以吃一湯匙堅果類食物,以攝取好的油脂。陳詩婷說,含不飽和脂肪酸高的堅果類,被證實有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進而起到保護腎臟的作用(註:腎臟對於血壓相當敏感,患有三高問題的民眾,很容易併發腎臟病)。 特別是黑芝麻、腰果、核桃等,可以幫助補氣血、強壯腎氣、通便的作用。提醒你,堅果屬於油脂類,不宜多吃,口味則盡量選用少調味、加工的原味為宜。(本文摘自今周特刊《這樣做,成功逆轉腎》)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中暑發燒、頭痛、拉肚子怎麼辦?醫師:3招解除、預防熱衰竭,這樣處理最有用!.不婚主義變天作之合!50歲婚姻更圓滿:用心經營感情,夫妻要當對方最好的鏡子.夫妻拼事業拼出病,放下執著找回健美體態:沒有健康身體,有錢也無法到處去
-
2020-06-20 養生.聰明飲食
抗癌、控糖兼減重!地瓜全身是寶,吃對3方法營養再提高
想要控制熱量減重,可以選營養密度高、熱量低的國民食物「地瓜」。千禧之愛營養師陳扆洵就點出三個關鍵,可以讓愛吃地瓜的人利用其營養價值達到控糖、體重控制等目標。肥胖不僅是新冠肺炎危險因子,更是三高等健康問題的根源。想要控制熱量減重,可以選營養密度高、熱量低的國民食物「地瓜」。它可以蒸、可以烤,還能拔絲端出各種創意料理與甜品。如此人見人愛的原因,歸根究底還是因為它的營養價值。地瓜營養優質高 不只控糖還能兼減重最有名的就是地瓜中的β-胡蘿蔔素(Beta-carotene)。不少文獻指出其能幫助降低罹患肺癌、胃癌與結腸癌的風險,僅限天然食物為來源。其他富含的優質營養還包括膳食纖維、維生素A、C、泛酸、B6及礦物質。千禧之愛營養師陳扆洵就點出三個關鍵,可以讓愛吃地瓜的人利用其營養價值達到控糖、體重控制等目標。一、不同烹調法中 這1個最能保留營養水煮地瓜最容易流失水溶性營養素,而烤地瓜要注意烤焦產生致癌物的疑慮,所以將地瓜「蒸熟」最能避開營養流失、也保留最多營養。另外,想要控糖或增肌減脂的朋友,記得蒸熟之後要冰鎮到隔天。這樣的隱藏吃法在於,冷凍後的地瓜澱粉有機會形成結晶變成「抗性澱粉」,消化率和吸收率就較一般澱粉低。如此不易完全消化的特性,一則可延長飽足感,二來「低升糖指數」更適合需要控制血糖的長輩,可避免體內胰島素大幅波動。二、帶皮吃進最多營養 得先學會正確清洗膳食纖維可以提供腸道中的益生菌發酵成短鏈脂肪酸,作為養分培養出腸道好菌,抵禦壞菌生長。地瓜的膳食纖維多在皮中,所以千萬別削掉啦!有些朋友擔心農藥會殘留,所以不敢吃皮,其實洗刷乾淨的秘訣一學就會。首先備上軟毛蔬果刷(牙刷也可以),準備一碗流動水浸泡1分鐘,待地瓜上的髒汙沖淨之後用軟毛刷輕輕刷洗乾淨。關鍵在於浸泡於流動清水,不能加醋或小蘇打可以溶出農藥,還有輕輕刷洗的動作可以徹底帶走髒汙,接著就可以拿去蒸熟囉!三、爺奶到兒孫 全齡都適合一般中型地瓜(約165公克),相當於一碗8分滿白飯的概念,纖維量卻是白飯的2~4倍,對腸胃蠕動慢、排便不順的年輕人或長輩都很適合。許多傳統清粥小菜的稀飯也會加入地瓜,對牙口不好的長輩來說,質地軟又甘甜好入口,加上有益健康一舉數得。若是想做正餐間的點心,或正在施行少量多餐的朋友,「牛奶地瓜泥」應是個好選擇。只要將蒸熟之後的地瓜搗成泥,放入果汁機加牛奶攪打成半泥狀,夏天放入冰箱10分鐘,或加入一些冰塊,冰冰涼涼的消暑甜品就完成。冬天則可加入熱豆漿,不用加糖就很甜,用來取代含糖飲料也超級健康。千禧之愛營養師特調 甜點「牛奶地瓜泥」半個蒸熟地瓜(小,以110公克計,2份全穀類) 120 大卡全脂牛奶120 c.c.(半個馬克杯,0.5份乳品類)75 大卡這一道不到200大卡的點心,不但有豐富的營養,更有飽足感,若自己懶得動手,現在也有市售「蒸地瓜」,買來直接吃或再製,都是方便又健康的選擇。
-
2020-06-20 癌症.大腸直腸癌
男子便秘腹脹竟大腸癌上身 這些危險生活習慣要避免!
現年58歲從事金融業男性,有聚餐熬夜習慣,平時也都是外食,6年前接受健康檢查時,自述經常便秘與漲氣,腸胃鏡檢查發現有癌症前期瘜肉,幸好立即處理,加上改善飲食習慣下,後來大腸都沒有出現異狀。營養師提醒,喜好吃肉少吃蔬菜,加上運動量少,腸胃蠕動慢,大腸癌很可能找上身。國泰健康管理營養師王盈堤表示,飲食西化喜歡油炸油煎食物、喜歡吃牛羊豬等紅肉、蔬菜纖維攝取不足,都會導致腸道蠕動緩慢,讓蛋白質分解產生的廢物氮沒有辦法如期排出,很可能就影響了腸道健康導致大腸癌風險上升,然而只要改善生活飲食習慣,增加纖維攝取量,就能先改善腸道蠕動。王盈堤強調,蔬菜纖維對腸道非常重要,能夠刺激腸道蠕動加快,讓排便能夠更順利,特別是植物纖維遇水會膨脹,可以加強刺激,就像水管阻塞投入通廁劑,可以促進糞便排出。如果能夠配合規律運動,讓身體保持活動,就能維持規律良好排便,穩定排出不良物質,大腸癌風險就可以降低。王盈堤補充,個案在2014年檢驗出大腸瘜肉,之後每年追蹤檢驗同時確認飲食狀況,藉由生活習慣改變加上適當運動,在2017年時已經沒有發現瘜肉,隨後2年也都維持定期健康檢查,確認身體狀況維持良好,今年將再次腸胃鏡追蹤。王盈堤特別提醒,降低大腸癌危險,首先要減少紅肉類食用量,可以用植物性蛋白質取代,例如黃豆與相關製品,同時增加蔬菜量,讓纖維能夠刺激腸胃蠕動,最好用全穀類代替精緻澱粉,例如用五穀飯代替白米飯,早餐如果習慣吃白饅頭與白麵包,可以用烤地瓜或全穀雜糧饅頭取代。王盈堤也說,水果也是非常好的食材,纖維含量豐富,營養素也很多,但部分人早上喜歡喝果汁,覺得很「營養」,但水果要榨成果汁,熱量會瞬間升高,同時缺乏纖維質,例如1杯蘋果汁,可能需要很多個蘋果才能榨成,但蘋果纖維在榨汁時多數常去除,喝1杯蘋果汁等於喝了好幾個蘋果熱量,反而容易熱量超標。★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6-20 養生.營養食譜
吃錯品種容易胖! 一張圖秒懂8常見芒果熱量
夏天是芒果盛產的黃金期,台灣也可堪稱是芒果王國,品質居世界之冠,黃澄澄多汁美味的芒果,讓人難以抗拒。而「芒果」也常被拿來做成各種飲料、冰品、甜點,讓消暑效果更加分;不過,凡事太過與不及都不好,享受芒果美味時也要小心別吃太多,以免造成身體負擔。素有「熱帶果王」之稱的芒果,其營養價值非常豐富。營養師鄭惠文表示,芒果主要含有果糖,屬類吸收快速的單醣類,是很好恢復體力的水果,同時也含豐富的維生素A、β-胡蘿蔔素,有助於視力保健,以及鉀離子,具有利尿、消水腫等作用;此外,平均100公克中就有1克的膳食纖維,對排便順暢也有一定的幫助。根據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一天膳食纖維量應該要達到25~30克才足夠,但國民營養調查指出,9成以上的民眾膳食纖維不足,平均膳食纖維攝取量只有15公克。鄭惠文分析,現代人生活繁忙,外食頻率高,重口味、多肉食以及精緻澱粉等飲食常態,因此很難達到膳食纖維攝取量目標,而腸道健康跟免疫力有很大的關係,當膳食纖維攝取不足,不僅排便不順暢,造成消化問題,還可能因為毒素的累積,影響全身機能的運作。若要促進排便、清除體內毒素,鄭惠文說明,基本上要食用足夠的纖維質,才能夠加速腸道蠕動,而膳食纖維分水溶性及非水溶性;其中,水溶性膳食纖維較容易吸收水分,使糞便柔軟,且具有增加飽足感、延緩血糖上升,並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則可增加糞便體積、促進排便。建議可以食用燕麥、豆類、蘋果、柑橘類等,都是不錯的選擇。然而,看準現代人生活型態,以及健康意識抬頭,前陣子不少飲料品牌,紛紛在飲料內加入「膳食纖維」,以高纖零卡可樂為例,其標示一瓶含有一日近一半的纖維量,可補足一天所需。鄭惠文指出,其主要成分是難消化性麥芽糊精,屬水溶性膳食纖維,的確能增加飽足感,但因為這樣攝取的纖維較為單一,不能提供高纖維食物所含有的維生素、礦物質和其他營養成分,反而容易造成營養失衡,因此,從真正天然的食物中獲得的膳食纖維,才是對身體健康最好的。此外,雖然芒果中含有不少纖維質,可是經過農民不斷改良品種,芒果甜度更是一代比一代高。鄭惠文說,通常我們都習慣一人吃掉一顆芒果,但1顆愛文芒果約重0.4~0.5公斤,一顆金煌芒果甚至可能高達1公斤,使得很多人吃完之後血糖飆升,因此患有糖尿病者淺嘗即可;而芒果外皮含有過敏物質為「間苯二酚類」,因此在食用後若出現皮膚紅、腫、癢、熱等狀況,應立即就醫診治。延伸閱讀: 西瓜從裡到外都是寶! 胃弱族千萬別在這時候吃 夏天減肥好難? 營養師私藏TOP10燃脂食材大公開
-
2020-06-17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與新冠一樣都會肺纖維化的硬皮症 不再無藥可醫
民眾注意,若常出現咳嗽、筋骨痠痛、水腫、呼吸急促等不適等症狀者,有可能是罕見的硬皮症,免疫風濕科醫師表示,硬皮症已不再「無藥可醫」。今年65歲的林先生,52歲時出現全身水腫、咳嗽等不適,原以為是腎臟出現問題而就醫,但卻找不到病因,而後他連爬樓梯都喘、什麼事都不想做;後經另一家醫院檢查才知罹患硬皮症,並發現下肺葉已纖維化,接受醫師治療而改善。收治林先生的台大免疫風濕過敏科主任謝松洲表示,硬皮症與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同屬自體免疫疾病中的一種;常見症狀多與皮膚有關,會使皮下結締組織增生,導致患者在沒有傷口的情況下不斷結痂,最終導致纖維化。謝松洲說,不同於肉眼就能發現的皮膚病變,硬皮症也會併發間質性肺病變,但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也不特殊,當患者出現咳嗽、呼吸困難時容易被忽略,等到狀況加劇時,通常肺部纖維化已相當嚴重,如林先生症狀般,民眾應多留意。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硬皮症發生原因仍未知,主要與自體免疫功能差、易發炎有關,好發於30到60歲壯年族群,且女性比例遠高於男性,約四比一,患者常因肺部併發症死亡,台灣目前約有近3000名原發性硬皮症患者。蔡長祐說,一般人在受傷時才會產生纖維組織修補傷口,但硬皮症患者卻因免疫功能失調,誘發體內纖維組織不斷增生,皮膚逐漸硬化萎縮、失去彈性而喪失正常功能;而硬皮症影響部位幾乎是全身,包含皮膚、內臟、肺部等器官。他表示,早期患者可能有「雷諾氏現象」,手呈現白紅紫色三階段,而後會出現手指浮腫、皮膚變硬等階段,而內臟器官也會硬化,若未及早治療,很可能演變成心臟、肺臟或腎臟衰竭。且九成病患都會有肺纖維化的問題。蔡長祐說,過去硬皮病「無藥可醫」,過往多透過免疫調節、類固醇與抗發炎等藥物來減少硬皮症的惡化,但無法有效阻止肺纖維化的進展;但所幸今年起已有抗肺纖維化的標靶藥物出現,可用於減少患者肺功能下降、延緩疾病進程,目前健保也有條件給付。6月29日是「世界硬皮症日」,謝松洲說早期診斷很重要,建議民眾可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是否有肺部功能問題、纖維化等併發症,民眾若出現乾咳、喘、疲累且兩個月未改善者,應主動就醫反應,把握治療良機。【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0-06-16 橘世代.愛吃橘
火龍果盛產季到!教你挑果手感、怎麼吃最營養
隨著夏天的腳步到來,香甜又營養的「火龍果」也進入盛產季節,令人忍不住多吃幾口。但是營養師貼心提醒,火龍果富含糖份,且屬於涼性、高鉀的水果,因此食用時要相對謹慎。營養師趙函穎表示,火龍果具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他命等營養成份,種子也含有礦物質,而且紅肉火龍果富含「甜菜紅素」,具有抗氧化等優點,食用後還有助於排便順暢。但趙函穎也提醒,100公克火龍果的糖質約11公克,而且果肉性涼,民眾食用過量恐造成血糖飆升,也可能會導致女性手腳冰冷、經期不順,建議一次食用不超過1/4顆(約100公克)。另外火龍果屬於高鉀水果,有慢性腎衰竭、洗腎患者也要避免過度攝取。民眾挑選火龍果時,要先檢查外皮,最好是光滑且色澤鮮艷,果皮綠色尖端不可枯黃或潰爛,保有自然翠綠感,而且手感「越重越好」,代表內部的果肉與果汁飽滿。除了直接食用外,趙函穎推薦可將100公克的火龍果肉,搭配200cc的無糖豆漿、15公克無調味堅果,共同打成營養飲品於早餐飲用,可補充蛋白質、維他命等多種營養。【更多飲食健康大小事↘↘↘】。添加物也有「天然」的?你吃下的是食物還是加工物。營養多不一定好!有些營養,你的體質無法吸收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1 新聞.用藥停看聽
便秘讓腸子變黑?教授指出造成黑腸症的原因是這件事
讀者吳先生在2020-5-1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問我一些有關便秘的問題,我也立刻回覆了。之後他又和我聯絡了幾次,而直到最近(5-25)這一次我才決定寫文章來給他回覆。他這次說:「昨晚到中醫回診,醫生把脈及問診後,重新開了2星期藥方,內含1公克的番瀉葉。醫生表示劑量少,沒副作用。但我之前在網路上看過不少關於蕃瀉葉的副作用報導,例如腸子會變黑之類的。我也向醫生表示我近2周每早起床必喝約10CC苦茶油來解除便秘,但成效似乎不佳,倒是體脂肪明顯增加。醫生認為我還得持續喝,因為才喝2周,看不出效果。今天早上又讀到一篇文章"排便習慣變3天一次 是大腸癌警訊?"(https://times.hinet.net/times/news/22914507),我對自己的狀況越來越不安。」吳先生被便秘困擾已有三年,而儘管中西醫都看了,還是沒有改善。他所提的番瀉葉,跟其他瀉藥一樣,就只是讓病患被動性地排便,而且長期使用就會產生依賴性,從而使便秘狀況更加惡化。所以,瀉藥絕對不是治療慢性便秘的好方法。他所提的《腸子會變黑》,在台灣是叫做《黑腸症》,而幾乎所有媒體都會特別強調黑腸症是多可怕,例如《鏡周刊》就發表保健品加入番瀉葉 衛福部放任黑腸症氾濫。另外,也有健康資訊說便秘會造成黑腸症(如貼圖),但這也並非正確。長期服用番瀉葉的確是會造成黑腸症,而《黑腸症》聽起來也的確很可怕。但,黑腸症是真的很可怕嗎?在今年正好有兩篇回顧黑腸症的論文:(1)Melanosis Coli: A Comprehensive Review(黑腸症:全面性的回顧),(2)Melanosis Coli(黑腸症)。我現在把這兩篇論文的重點列舉如下:1.黑腸症的英文是melanosis coli,而直翻的話就是《大腸黑色素病變》,但其實黑腸症跟皮膚的黑色素是毫不相干。黑腸症的形成是因為大腸粘膜有lipofuscin(脂褐素)的沉積,而非melanin(黑色素)的沉積。所謂沉積,指的是巨噬细胞內含有色素顆粒。(註:有網路文章說顏色是來自瀉藥所含的色素,但這並非正確)2.長期服用蒽醌類瀉藥(番瀉葉和大黃衍生物)是造成黑腸症的主因。當這些瀉藥通過結腸時,會從原來的無活性狀態轉化為活性狀態,從而引發結腸粘膜細胞凋亡。這些死掉的細胞會形成脂褐素,並被巨噬细胞吞噬,最終導致脂褐素沿著大腸管壁沉積。3.黑腸症沒有特定的臨床表現,其診斷主要是基於互補檢查,例如內視鏡檢查和組織病理學檢查。4.首選治療方法是改變生活習慣。在沒有嚴重惡性腫瘤的情況下不應考慮藥物或手術治療。5.停止瀉藥的使用通常就會讓大腸恢復正常顏色。6.黑腸症與大腸癌風險無關。7.瀉藥應該只用於緩解急性便秘。 慢性便秘的治療不應依賴番瀉葉之類的瀉藥,而是應該從生活習慣的改變下手。水果,蔬菜,全穀類和豆類的食物可以提供必需的纖維,以增加糞便體積和預防便秘。 充足的水分是保持健康排便的另一個關鍵步驟。 必須記住,其他刺激物也會引起便秘,例如咖啡,能量飲料,油炸食品,過量的碳水化合物,酒精,紅肉和人工甜味劑。 足夠的運動可以刺激腸蠕動並幫助糞便向下通過消化道。 充足的睡眠有助於腸道健康。至於這位讀者所說的《喝苦茶油來解除便秘》,網路上的確是有非常多這樣的中文資訊,但是我卻找不到任何這樣的醫學文獻。所以很顯然,這就只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偏方。至於他所說的《排便習慣變3天一次 是大腸癌警訊?》,關鍵是在《變》這個字。由於他本人便秘已有三年,所以就不算是《變》了,而當然也就不算是大腸癌的警訊了。總之,長期服用番瀉葉這類的瀉藥的確是會造成黑腸症,但黑腸症只是內視鏡檢查時才會觀察到的(病患本身毫無感覺),而且也會隨著停用瀉藥而消失。也就是說,真正值得擔憂的是瀉藥的濫用,而不是黑腸症。原文:便秘,番瀉葉,黑腸症
-
2020-06-11 養生.抗老養生
40歲卻有20歲好身材!美女醫師田宜民 3秘訣教你吃不胖、零皺紋
美女中醫田宜民雖已邁入40歲,靠著勤勞保養及運動,維持40多公斤纖細的身材,和一張吹彈可破的臉蛋。她說,自己並不是吃不胖的體質,「我不是仙人,是靠著規律的生活和飲食做到的。」另外,要多愛自己、學習感恩,「遇到挫折是讓我們前進和成長的機會。」她很重視保養,讓自己10多年來維持外在條件不變。她表示,起床後會喝用溫水喝一杯高麗蔘茶,「我大多是一半高麗蔘、一半西洋蔘;高麗蔘溫補、西洋蔘涼補,讓自己整天的精神狀況都很好。」 「在中藥,人蔘是上品藥材,大補元氣,讓你的精神好,因我的工作需要體力,每天早上一杯可以補充體力、提振精神。」她說明:「人蔘還可以養肺和脾胃,中醫認為它是『顧本培源』的藥材。」 「我也會看自己目前的體質狀況才飲用,像是夏天燥熱,就會以西洋蔘為主;冬天氣候涼一點,高麗蔘會多一點;如果是不冷不熱就各一半。」 有時,她也會用2~3片的蔘片泡茶,早上喝一杯暖胃、補氣,還可促進排便,「喝完一杯後,我才會再吃早餐。」因喝人蔘要看體質,她建議要先看過中醫,確認自己的體質後,再來飲用。 早晚敷臉做足保濕,肌膚年輕不怕皺紋 漂亮的她很重視皮膚保養,每天早晚敷臉兩次、做足保濕,「皮膚要維持不老、緊實,保濕很重要;保濕夠才不會有皺紋。」 每天早上她會用油刮臉,「很多人排斥油品,但油對人體很重要,想要皮膚保水,要用油份去鎖住水份;油性膚質的人,可以選擇清爽一點的像是椰子油,我個人蠻愛的。」 她在臉上擦好油後,用刮痧板輕輕的刮臉,「由下往上刮,由內往外刮,額頭由下往上,可預防抬頭紋,像我有點過敏性鼻炎,加強黑眼圈部位。」有些女生早上起床臉部會浮腫,刮痧也能消腫。刮臉只要5分鐘就可以了。 結束後,她會敷臉,「因我的皮膚很容易過敏,會先抹上蘆薈凍或是冰晶,它可以鎮定皮膚和保濕,再用一層紙面膜倒玫瑰水,膨脹後敷臉約15分鐘。」 如此步驟,每天早晚各一次,「只要做習慣,其實一點都不麻煩,而且不做還會不習慣。」她笑道,保養過程只要半小時,「女人應該要多投資在自己身上,尤其中年、熟齡的人,更要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 天天量體重控熱量,有決心就能瘦下來 田宜民是知名的減重名醫,「很多人看診時問我什麼能吃、不能吃,其實減重最重要概念第一個就是飲食,再來是熱量控制。」 「想要瘦就要有意志力和愛美的決心。」像她就身體力行,「我一定天天量體重,當發現我的體重增加0.5~1公斤時就會控制熱量,進行個2~3天,讓體重下來。」 最近她迷上氣炸鍋,「我儘量挑選食物的原形,多買蔬菜、豆腐,降低熱量。」她表示,每人每天攝取的熱量以體重乘上30,例如50公斤的人,一天攝取的熱量約1500卡,只要熱量能控制在範圍內,就能維持住體態。 有氧運動+訓練核心肌群,有效緊實身材 「減肥的不二法門就是少吃、多動。」她笑道:「有些人會說,明明我運動很多,為何就是瘦不下來?以走路一個小時來說,只消耗300卡路里,等於一個三明治的熱量,如果運動完後就吃一個三明治,又補回來了。」 她很重視身材,每天至少踩40分鐘的踏步機,「我會一邊敷面膜一邊踩踏步機,踏完後就順便洗臉,再泡個澡、促進血液循環。」 她也建議做有氧運動和核心肌群訓練,「有氧運動可以維持體重、提高心肺和代謝率;訓練核心肌群,如深蹲等,可讓局部緊實。」 她表示,中醫雖然可以用藥物或埋線等輔助方式來控制病患的胃口,但想要變美和維持身材,自己要有「很強的意志力」。變美只有一句話:「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我算是對自己很嚴格的人。」 對中年或熟齡者,她認為還要「延長我們行動自如的時間」,因此,每2~3年要定期去做健康檢查,「一旦發現小毛病就去治療,不要拖到很嚴重再去。」畢竟,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快樂的熟齡生活。 學會一個人也很快樂,才能擁有幸福人生 最後,她強調,每個人都要過著身心靈平衡的生活,尤其是女生,「我想告訴所有的女生,要學會一個人也可以很快樂,才能值得擁有幸福。」 她以林志玲為例,「志玲姐曾說自己也有很黑暗、很低潮的時候,那時她體認到一件事:所有的事都必須要妳自己親自面對,沒有人替你解決你的問題。所以,快樂是一種技能,要後天去學習的。」 田宜民很感謝自己能當醫生,能幫助很多人,「人生短暫要創造活著的價值;遇到事情,多看正面,讓自己活在滿滿的正能量裡。」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50歲看起來如30歲貴婦!每天花3分鐘做這件事,促進免疫力抗衰老.腰圍粗、肚子大,當心「脂肪肝」 白雁:做對運動,減少腹部脂肪、促進代謝.輕微咳嗽,卻已肺癌末期?50歲後注意,肺癌初期無症狀,4種人儘早檢查
-
2020-06-10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苦瓜糖尿病患、肥胖者皆宜 但不想「吃苦」的請這樣挑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苦瓜是苦寒的食物,但沒有毒性,正因為它苦寒,夏天特別適合食用。研究發現,苦瓜還有類似胰島素的功能,可以讓血糖變得比較低,而且,還能抑制脂肪被吸收。因此,苦瓜很適合糖尿病患食療,怕胖的人也可以適度吃點苦瓜。【記者陳惠惠、周小仙╱報導,出處/2008-06-16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苦瓜原產於熱帶亞洲,又叫做錦荔枝、癩瓜、癩葡萄,台灣原有野生種苦瓜已超過百年。在阿美族原住民部落,野生苦瓜被當成野菜,不只是果實,嫩莖葉也常熱炒、煮湯後食用,或作為沙拉。苦瓜的苦味來自它的苦瓜素,不愛「吃苦」的人往往敬而遠之。但有趣的是,當苦瓜跟其他食物一起烹煮,苦味並不會「傳染」給其他食材,因此有「君子菜」的美名。近年來掀起的生機飲食風潮,則讓苦瓜鹹魚翻生,廠商也嘗試開發不少相關保健食品。醫生說糖尿病患、肥胖者 皆宜萬芳醫院中醫科主任李靜姿:苦瓜是苦寒的食物,但沒有毒性。正因為它苦寒,夏天特別適合食用。從中醫角度來看,苦瓜的苦可以清火通便、養陰,有些人夏天胃火旺,會覺口苦、牙齦腫痛、便秘、小便濃黃、肚子不舒服,或眼睛紅腫等,這時候最適合吃苦瓜,或喝苦瓜茶,可以清熱去暑,還有促進食欲跟幫助消化。有研究發現,苦瓜還有類似胰島素的功能,可以讓血糖變得比較低,而且,還能抑制脂肪被吸收。因此,苦瓜很適合糖尿病患食療,怕胖的人也可以適度吃點苦瓜,除了抑制脂肪吸收,它的熱量也很低。腸胃虛寒易瀉的人 少吃另外,有些人認為苦瓜有美白功效,可能是因為它含有不少維生素C的緣故,但目前還找不到苦瓜美白的具體證據。但對會長痱子的人,可以將苦瓜切片,塗抹在痱子處,一天擦一次,有助於消除痱子,苦瓜葉煮水後洗澡,效果更好。苦瓜雖然有上述好處,但因它苦寒,腸胃虛寒、容易腹瀉的人最好少吃一點,就算是用來降火氣,也不要吃過量。心煩易怒、沒食欲 該吃要降低苦瓜的苦寒,煮熟後食用是一個方法,但改善有限。喜歡吃苦瓜的人,可以以排骨、雞肉跟苦瓜燉煮,豬肉不燥不寒,雞肉則偏向溫性,都可以中和苦瓜的寒性。夏天容易食欲不振的人則可以吃一些苦瓜炒豬腰,也可以清熱退火;苦瓜跟200公克牛肉片以大火快炒,由於牛肉屬性較燥熱,夏天食用可能清肝退火,還能幫助排便。至於容易口苦心煩、發脾氣的人跟食欲不振的人,可以喝苦瓜蛤蜊湯或苦瓜湯,都有幫助。營養師說維生素C含量多 抗氧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營養師陳淑美:苦瓜的維生素C、B1含量都很多,尤其是最近幾年研發出的新品種苦瓜,維生素C含量愈來愈高,有些品種,每100公克苦瓜含有的維生素C超過80毫克,有的甚至更高,遠多於一般苦瓜品種的30毫克,具有抗氧化能力。雖然苦瓜的維生素C含量頗高,除非生食,一經加熱後很容易遭破壞。從營養師觀點來看,維生素C主要來源還是來自水果,蔬菜的最大長處則是纖維。苦瓜炒鹹蛋 留意鹹蛋量除了維生素,苦瓜裡還含有一種類似胰島素的物質,有些人稱為苦素三帖混合物,也有人叫多P,實驗發現,這種化學物質可以讓血糖降低。不過,苦瓜裡含有70多種混合物,目前仍無法確定究竟是那一成分發揮功效。有糖尿病、血糖偏高且不怕「吃苦」的人,可以適量吃些苦瓜,但該服吃的治療藥物千萬不能偏廢。雖然苦瓜是不錯的食材,適合炎炎夏日食用,但體質虛寒的人可別多吃,而且最好煮熟後再食用。至於腎臟病患,最好汆燙後食用,減少鉀的攝取量;抵抗力差的人最好少吃生苦瓜或苦瓜汁。此外,苦瓜炒鹹蛋雖然味美,但要留意鹹蛋量,以免吃進過多的鈉。苦瓜挑選、處理小撇步:外觀:最好挑選表皮光亮飽滿,沒有病斑、傷疤,表皮凹陷乾掉的苦瓜比較不新鮮。裂果:白裡透出橘黃的苦瓜偏熟,口感較甜,但也較為軟綿,不適宜涼拌,可以滷、做苦瓜醬或苦瓜露。色澤:愈綠、愈嫩的苦瓜通常愈苦。喜歡「吃苦」的人,可以挑選體型較小、果皮較綠、果瘤較小粒的苦瓜,不喜歡苦味重,則可以挑選大白苦瓜。切好的苦瓜:可用少許鹽醃漬,或是汆燙、冰鎮後再料理,可以減輕苦味。(諮詢╱馬偕醫院營養課課長趙強、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全中和)
-
2020-06-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有這麼嚴重?年紀輕輕上班族罹大腸癌 醫師這麼說
台中市36歲陳姓上班族過去沒有重大病史,近年因工作忙碌、壓力大,常熬夜,隔天忙到下午才吃第一餐,常腹痛、腹脹及腹瀉,跑廁所,飽受腸躁症痛苦,他因父兄有大腸癌、大腸息肉病史,在去年2月安排健檢,確診為大腸原位癌,經手術切除,追蹤至今未再復發。衛福部台中醫院腸胃內科醫師許漢廷建議,有大腸直腸癌或息肉家族史(尤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近親)民眾屬高危險群,建議提早篩檢,國民健康署提供年滿50到75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可選擇大腸鏡檢查或無痛大腸鏡檢查,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效果。許漢廷說,陳姓病患在公司年度健康檢查時,考量陳父多年前因大腸癌過世、哥哥於數年前接受過大腸鏡檢查,發現有大腸息肉後切除,主動要求安排大腸鏡檢查。許漢廷指出,陳姓病患在大腸鏡檢查時,發現乙狀結腸處有兩個直徑大約1到2公分的腺瘤性息肉,立即摘除,後經由病理檢查確認為大腸原位癌,幸好及早發現,經由內視鏡息肉切除術即可達到完整的治療,後續追踨一年多至今尚未再復發。許漢廷說明,另有一名45歲施姓男子在去年9月因腹痛就醫,檢查發現有大腸息肉0.8公分,接受內視鏡手術切除,但半年後又復發0.5公分,醫師叮嚀施姓病患每半年就得接受乙狀結腸檢查,兩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許漢廷說,國人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西化,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逐年上升,目前已名列國人十大癌症之第一,死亡率也僅次於肺癌及肝癌排名第三。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主要包括家族史、飲食習慣(高油低纖食物、紅肉攝取)、抽菸、酗酒、肥胖、運動量過少及糖尿病患者,而年齡大於50歲發生率也會大幅上升。許漢廷表示,若腫瘤生長在直腸或較遠端的大腸如乙狀結腸及降結腸,主要會出現血便、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排便排不乾淨等等症狀,若腫瘤生長在較近端的大腸如升結腸及橫結腸,症狀常常只有非特異性的腹脹腹痛、貧血、食慾下降、體重減輕等等,更難以早期發現。
-
2020-06-06 橘世代.健康橘
減醣關鍵密碼 菜和肉要這樣吃
一名65歲的退休婦人,每天運動、買菜、照顧孫子,生活過得充實,但85公斤的她,因體重過重導致膝關節不好,難以出遠門,直到請營養師設計減重菜單,實行「減醣飲食法」,開始早餐喝豆漿配地瓜,午餐吃各種顏色的蔬菜沙拉,晚餐吃魚湯配兩道青菜,搭配固定運動,一年下來成功減重17公斤,不僅身體變輕盈,改善三高問題,還跟家人出國旅行,享受天倫之樂。究竟減醣飲食是減什麼?「醣」跟「糖」有何不同?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趙函穎說,醣就是碳水化合物,在米飯、麵條等澱粉類都有,這些食物入口時不會感受明顯甜味,經唾液分解成葡萄糖才被腸道吸收;糖指的是精緻糖,像是蜂蜜、果糖,一嚐感覺到甜味,食用後血糖迅速升高,分泌胰島素,造成脂肪堆積。其實攝取過多醣類,跟食用糖類一樣,當血液中的葡萄糖增加,血糖一高刺激胰島素分泌,使多餘的醣類轉化成脂肪堆積體內,逐漸形成肥胖,因此減醣飲食便是瘦身關鍵。全榖雜糧吃多也不行根據國健署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不管是蔬菜、堅果油脂和乳製品,約有八成國人攝取不足,反倒是全榖雜糧(醣類),五成民眾吃太多,處於「營養失衡」狀態,導致肥胖、三高等各種文明病出現。趙函穎觀察,診間熟齡族三高問題多,加上年紀大罹患肌少症機率增加,更需要補充蛋白質增肌,一旦蛋白質和脂肪需求增加,醣類勢必要減少。該如何實行減醣?趙函穎說,依照個人狀態減醣就好,例如原本每日中午吃一碗飯,改吃半碗飯或替換成地瓜,一日吃到六份拳頭大的蔬菜,不見得要仔細計算熱量,只要每天比前一天有改變,且不用挨餓即可。把握菜:肉=2:1比例她建議多攝取魚類富含Omega-3,可護心降血壓;豆製品如大豆、豆干等含大豆異黃酮和纖維,可舒緩更年期不適感及降膽固醇。另特別推薦三種膳食纖維高的蔬菜:黑木耳、綠花椰菜、玉米筍,歐美人常將菜變成米飯,例如花椰菜飯富含纖維;或國人愛吃小火鍋,可將加工火鍋料換成青菜,記得減醣關鍵「菜和肉的比例為2:1」。執行減醣後,她說因攝取足夠纖維量,不僅排便順暢、身體變輕盈、心情變佳、工作效率也提高,還可改善過敏症狀。不碰甜食 精緻澱粉要先戒在執行減醣飲食過程,有人難以忍受不吃飯類,感覺好像沒吃飽,有人外面逛了一圈發現沒有食物可以吃,很沮喪,她建議民眾先覺察目前飲食習慣,調整心態,從無糖飲食、不碰甜食、減少精緻澱粉等方式開始,前五天是黃金觀察期,撐過後多數人飯類的渴求度下降。不過,「減醣並非斷醣」,因為人體需要碳水化合物協助大腦正常運作,且糖尿病患等慢性病族群若要採取減醣飲食,請由主治醫師評估,避免產生不良反應。趙函穎也說,改變飲食習慣,採取減醣飲食,讓民眾不用挨餓,增加瘦身動力,而熟齡族常面臨情緒問題,壓力荷爾蒙會影響健康,建議放下心中壓力,找到情緒出口,才能創造幸福生活。鮮蝦時蔬花椰菜飯材料(1人份)紅蘿蔔.........100g黃椒.............50g蛋................1顆橄欖油...............1小匙大蒜切碎............2小瓣洋蔥切碎...........30g青豆仁...............80g白花椰菜米........100g蝦子約5尾..........150g海鹽....................適量芝麻油................1小匙黑胡椒................適量蔥末綠色部分......少許作法1.紅蘿蔔和黃椒切丁、蛋打散備用,平底鍋熱鍋後倒入橄欖油,先放蒜末跟洋蔥爆香。2.加入紅蘿蔔丁跟青豆仁,等炒軟後加入白花椰菜米跟蛋液,均勻拌炒至蛋凝固,撒上海鹽跟芝麻油調味。3.放入蝦子跟黃椒,加上黑胡椒粉,等蝦子熟了後撒上蔥末,即可起鍋盛盤。香煎鱸魚材料(1人份)雞蛋..........1顆地瓜(小的1/2條) ......60g牛番茄(約1顆)..........110g娃娃菜(約2株)..........65g木耳(1片)............20g玉米筍(5支).........50g甜豆............................50g橄欖油.......................1小匙鱸魚............................200g鹽................................1小匙醬油.............................1小匙黑麻油.........................少許香蒜粉........................少許作法1.將雞蛋做成水煮蛋,剝殼後備用;地瓜煮熟去皮備用;玉米筍和甜豆洗淨,番茄和木耳切成適口大小,娃娃菜切成適口大小,將所有蔬菜類燙熟後備用。2.熱鍋後倒入橄欖油,將魚片下鍋煎熟後盛盤。3.將1擺入盤中,蔬菜類淋上醬油、黑麻油及香蒜粉調味,即可完成。更多減醣知識可參考:FB粉絲團 趙函穎的美麗方程式 【熟齡精選延伸閱讀↘↘↘】。少生病這樣吃! 9種日常食物讓你三餐吃出免疫力。均衡飲食有方法!美食圈教你煮出「天天蔬果579」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06 養生.聰明飲食
夏天減肥好難? 營養師私藏TOP10燃脂食材大公開
對於大部分想要減重的人來說,「吃」這件事情並不簡單,尤其要達到均衡營養、又有減脂功效的飲食方式更不容易。所以,如果能有食物可以越吃越瘦,越吃脂肪掉越多,又兼具營養美味,肯定大受歡迎。營養師趙函穎綜合提出10種可以幫助燃脂與鏟脂的食物,只要搭配三餐吃,同時配合多喝水、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等,自然可以達到降低內臟脂肪的效果。1、生辣椒在日本稱為「唐辛子」的辣椒,含有辣椒素、維生素C、抗氧化物質及胡蘿蔔素等,可以透過發汗來降低體溫、促進新陳代謝,且有鎭熱解痛的效果。此外,辣椒對於口腔與腸胃具有刺激的作用,可增進腸胃蠕動,促進消化液的分泌。但若是胃不好的人,不建議多吃辣椒,要吃的話,要選擇生辣椒;另外,不建議吃辣椒醬或是豆瓣醬等,不但效果差,又含有其他添加物,對減重無益。 2、咖哩咖哩的主成分是薑黃素,更是抗氧化、對抗自由基的幫手,不但能刺激血液循環,也有產熱的效果,最新的研究指出,咖哩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及失智症等。 3、生薑薑具有薑辣素,有抗氧化的效果,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同時還能達到促進身體發汗排熱,消除水腫、提升基礎代謝率的作用,可說是日常飲食中最好用的保健食材。值得注意的是,已經腐爛的薑會有產生黃樟素的疑慮,容易提高致癌的機率,千萬不可以食用。 4、胡椒胡椒在料理調味中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不但能幫料理提味,也因為味道辛辣,可以發熱、祛寒、加速循環與代謝。胡椒中的胡椒鹼、維生素A及維生素E等成分,同時也有抗氧化的功效,能舒緩身體內的發炎反應,營養價值高。 5、洋蔥洋蔥含有維生素C、B、硒及硫化物,營養豐富,有人稱之為食物中的「萬能俠」,能殺菌、助消化、降血壓血糖,也可幫助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此外,紫洋蔥還有鈣質、花青素的營養,可以改善運動後的肌肉緊繃,也對脂肪燃燒很有幫助。 6、大蒜研究發現,大蒜中的蒜素可以提升免疫力,其中的硫化物還有殺菌、預防腫瘤增生、預防心血管疾病等效果。 最好的食用方式是在烹煮之前,先將蒜頭的薄膜剝掉,與空氣稍微氧化一下,蒜素才可釋放出來;要特別注意的是,若熬煮太久,蒜素功能會減弱,建議最好在煮粥或煮湯時,起鍋前再放入較佳。 7、黑木耳黑木耳是最近相當熱門的健康養生食材,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多醣體,可說是腸道的清道夫,能幫助潤腸排便,預防減重時宿便的累積。其中的水溶性纖維質,有研究證明具有降膽固醇的作用,且因熱量低,可提供飽足感,對於體重控制很有幫助。 8、綠花椰菜屬於十字花科的綠花椰菜是最被看重的抗癌好食材,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胡蘿蔔素、葉黃素、吲哚類、槲皮素等植化素,可以幫助抗氧化、助消化排便,且有咀嚼飽足感,可降低肥胖的機率。建議食用時不要過度烹煮,才不會讓微生素C大量流失,可以用汆燙方式烹煮綠花椰菜,再淋上橄欖油即可。 9、大番茄在蔬果中數一數二的減肥聖品就屬大番茄了,番茄高纖又具飽足感,果糖含量又少,且茄紅素豐富,可防止自由基對身體細胞的破壞,降低發炎反應。食用時最好能連皮一起吃,可保留最多的營養素;此外,番茄的茄紅素屬於脂溶性,必須靠加熱才會被大量釋出,所以像是番茄炒蛋、茄汁牛肉都很適合。 10、亞麻仁油別以為體內的脂肪多,就不碰油脂類,其實只要選對好油,也能幫助體內的脂肪代謝。例如亞麻仁油就是屬於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好油,有降體脂的功效。然而,亞麻仁油為冷壓油,使用時不可加熱,建議可直接淋在生菜沙拉、豆漿上食用,依個人體質適量食用效果較佳。延伸閱讀: 吃菜減重卻變胖? 那是因為這1類蔬菜比肉還肥 連減重名醫都在做! 最高CP值的運動是「它」
-
2020-06-03 新聞.健康知識+
其實馬桶沒有想像中那麼髒 微生物學家告訴你為什麼
【文、圖/摘自如果出版《少了微生物,我們連屁都放不出來》,作者馬庫斯.艾格特, 法蘭克.塔杜伊斯】馬桶說穿了不過就是一個讓人坐下來的地方,雖然這座椅不太以舒適為主訴求,但很多人還是喜歡把它弄得舒舒服服的。根據一項英國研究,英國人平均每週在這個安靜的地方度過三個小時。受訪者在同樣的一週時間內,給健身房的時間只有九十分鐘。我強烈覺得,在西方世界的其他國家應該也是一樣。花三個小時坐在馬桶上,這真是件值得注意的事,這個安靜的小空間一定具備很特別的吸引力。「男人想靜一靜的時候,就上洗手間,女人則進浴缸。為什麼從來不反過來?」二○一七年七月,在《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一篇值得一讀的文章裡,記者譚雅.萊思特(Tanja Rest)如此寫道。她在文章中非常傳神地描述廁所為何如此引人入勝:「從這個家隱退意謂著,不只是將親愛的小瘟疫杆菌(Pestbazillen)拒於門外,還可以一段時間不需要看見名為『伴侶』的親愛大杆菌(Bazillus)。」這真是一個談細菌的有趣角度啊。馬桶戰爭:對抗病菌的化學噴槍大多數人對馬桶的細菌之戰總是前仆後繼、義不容辭,屋子裡幾乎沒有其他角落會像這裡用上這麼多的化學清潔劑。最典型的馬桶化學清潔劑讓人想起生化武器:清潔劑的基本成分有甲酸或鹽酸,用來溶解鈣質和去除尿石,還有殺菌。為了讓清潔劑能夠附著在馬桶表面比較長的時間,好容許泡沫溶解污垢,所以裡頭添加了增稠劑和界面活性劑。色素的目的是讓使用者對這個清潔劑留下視覺上的好印象,而芳香劑則能減弱強效化學劑的刺鼻味,以及掩蓋典型的馬桶臭味。這些殺菌攻勢的確發揮了效果,我們可能無法置信,房子裡幾乎沒有其他地方的微生物像廁所這麼少。和廚房裡的重要區域相比,馬桶座墊被清潔得簡直像銀盤一樣亮晶晶。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隨機從美國家庭的馬桶座墊上取樣,每平方公分僅僅找到一百隻細菌。在微生物學家眼中,這個數字簡直少得可笑。我們給一個比較值吧,在人類皮膚上,例如說胳肢窩,每一平方公分就住著一百萬隻細菌。然而,很多人只要想到必須坐到陌生的馬桶上,立刻覺得噁心。對廁所感到噁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直覺,而且站在演化的觀點來看,別具意義,因為這種感覺能保護我們免受潛在危險的傷害。研究顯示,女人做為寶貴新生命的孕育者,比男人更容易對陌生廁所感到噁心。讓我們這麼害怕的物質到底是什麼?無論如何,它總還是百分之百的有機產品,不是嗎?每排便一次,平均排出一百公克重。但是,含菌量奇大無比:每公克有一百億至一千億隻細菌。光就數量而言,糞便對健康絕對是禍害。衛生學家尤其害怕的是糞口傳染途徑,舉例來說,這種途徑會污染飲用水,為居民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我們對飲用水的依賴程度有多大,觀察基礎設施遭地震或戰爭毀壞的國家就知道了。在那些地區,瘧疾最遲一至兩星期內就會爆發。下痢會讓受害者嚴重脫水,每天失去高達二十公升的水。一般來說,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就能夠讓病人慢慢復原。但是如果缺乏這些處置方式,病患可能幾小時或幾天內就會死於循環衰竭。還有很多其他的腸胃道病原體是透過糞便傳播的,例如大腸桿菌或諾羅病毒。因此,糞便會讓人感覺噁心確實其來有自,而且非常有必要小心應對這個自然的產物。可怕味道背後的科學糞便極度令人不快的味道對大腦來說猶如一記警鐘。但是,糞便為什麼會發臭呢?排泄物的惡臭會讓人聯想到直腸的生存條件有多麼艱困。因為直腸裡的環境條件,跟四十億年前細菌最近共祖(LUCA)所居住的地球差不多。在這一段消化道裡沒有氧氣,微生物學家稱這種狀態為「厭氧」(anaerob)。在此狀態下,物質交換的過程是透過發酵和厭氧呼吸來進行。例如,蛋白質分解後,會生成氣味強烈的化學產物,如硫化氫、吲哚(indol),以及甲基吲哚(糞臭素)(Skatol)。我們攝取的肉類蛋白質愈多,排泄物的臭味就愈重。肉類如何改變糞便刺激嗅覺神經的強烈程度,嬰兒是很好的觀察對象。停止哺餵母乳、嬰兒開始吃固體食物後,尤其是開始吃肉以後,尿布的味道會有戲劇性的改變。
-
2020-06-02 科別.皮膚
年過40散發濃濃老人味?洗澡時這2個地方別忘記用力搓
「爺爺每次從我身旁走過去,就飄來一陣臭味,不知道該不該跟他說?」老人家身上那股味道,究竟要如何改善呢?「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老人臭」的問題卻困擾很多家庭成員,這有辦法解決嗎?老人臭並非每位老人家都會發生,因人而異。新竹馬偕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李幼華分析指出,老化是造成老人臭發生的主因,人從40歲後,皮脂腺功能退化、不平衡,四肢和軀幹的皮膚出油量減少,皮膚乾澀,臉部和胸前等部位的皮脂腺卻大量分泌,導致皮脂腺中有某種脂肪酸與過氧化脂質結合成「2-nonenal」物質,形成一股油膩味,是導致老人臭的主因。男女都可能發生老人臭,尤其50、60歲之後更明顯。有些老人家的衛生習慣不好,不愛洗澡,覺得自己沒出門,沒流什麼汗,就不洗澡,因此累積異味;而老人的皮膚角質代謝差,易在腳底或手肘部位角質增生,形成厚皮,如果沒有適度清潔就易散發臭味,若受到黴菌感染,合併香港腳更臭。此外,老人家的腸胃功能退化,如果不注重飲食,消化不良或排便不暢,或睡眠不足、火氣大,一開口就會散出臭味;其免疫力較弱,罹患代謝疾病的機率高,或是糖尿病患因末稍血液循環不好,血路不通,傷口難以痊癒,就可能因照顧不當而化膿潰爛,散出「腐臭味」。李幼華指出,老人臭的主要原因,以「油脂分泌」異常為大宗,因此,在皮脂腺會分泌大量油脂的臉部、額頭、頭皮和胸前等部分,更容易產生異味。分泌油性液體的頂漿腺(apocrine)分布在耳朵前後,也容易產生氣味,加上大多數人常常忘記清洗這個地方,耳後臭味也形成老人臭較明顯之處。體臭與飲食有關,研究顯示,常吃動物性蛋白質或脂質食物較易散發體臭,如果在老人家身上就形成老人臭。李幼華說,肉類和起司等乳製品食物,含有動物性蛋白質,會導致皮脂腺分泌更為活躍,以致於有人說吃肉的人較易有體味,就是這個原因。而部分油炸物以氫化油烹調,形成氫化脂肪,是人體難以代謝的物質,囤積在體內易造成荷爾蒙失調,讓油脂分泌變得異常,因此,少吃油炸物,也是減少體臭的方法。平日除注意健康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其中的抗氧化成分有助延緩老化;同時要注意適度的清潔和保養,留意身體健康,因為身體的異味可能自己聞不出來,如果有人提醒就要注意是否有疾病產生,不要充耳不聞、視而不見;更要注意睡眠品質,除了早睡早起,並要睡足7小時,讓身體有充分休息和修復,能有效避免老人臭上身。延伸閱讀: 臭襪子洗過仍有味道? 這樣洗才能保持彈性又不臭 天天刷牙還是有口臭? 日常6原因都會造成你口氣差
-
2020-05-31 養生.聰明飲食
多吃蔬菜有益健康,大吃特吃沒關係?3種情況需注意
Q 多吃蔬菜有益健康,因此大吃特吃沒有關係?吃蔬菜有很多好處,因為它熱量低且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又含水分和纖維,有利排便,幫助消化,所以多吃蔬菜會比少吃蔬菜來得健康。不過,適量的攝取才是正確的,吃太多反而沒辦法吸收那麼多。以下情況,必須特別注意:1.體質虛寒的人:這類體質的人不可一次吃太多蔬菜,少生吃蔬菜或喝蔬果汁,可將蔬菜煮熟或加入蔥、蒜、薑一起烹煮,以降低蔬菜的寒涼性。2.消化不良、腸胃功能差的人:不可一次吃太多蔬菜。蔬菜雖然富含膳食纖維可幫助消化,但若一次吃太多,也會造成腸胃負擔。況且有一些蔬菜粗纖維太多,粗纖維太多的蔬菜不好消化,腸胃功能差的人最好少吃粗纖維蔬菜。3.有些蔬菜不宜一次吃太多:如豆類蔬菜(豌豆、四季豆)吃太多會脹氣;萵苣吃太多,會讓人頭昏目痛;金針花就算煮熟,也不宜一次吃太多,因為新鮮的金針花含有「秋水仙鹼毒素」,一定要先泡水一至兩小時,然後再用大火煮至熟透才可食用,隨意略炒就吃,很容易引發過敏。另外,乾金針花怕經過加工含有硫磺,食用後會造成食物中毒,凡是乾金針花最好能先用水泡一至兩小時後,再進行煮食,比較安全;而芋頭吃太多易腹脹胃痛;南瓜吃太多易腹脹;芫荽(香菜)吃多昏目耗氣;辣椒性熱,較刺激,吃多了會誘發痔瘡、胃痛、目紅。Q 蔬菜大部分都比較「冷」,體質較虛寒的人是不是不能吃太多?的確,大部分的蔬菜都偏屬寒性,只有少數的蔬菜是溫熱性的,不過虛寒體質的人還是可以吃蔬菜,因為有一些蔬菜生吃的時候是寒的,不過煮熟了之後,性質就會轉變。譬如白蘿蔔和蓮藕,生的時候是寒性,熟的時候是溫性;只有大蒜相反,生性熱,熟性溫。解決蔬菜的性寒問題:常會有人問瓜果類比較冷嗎?瓜果類如白蘿蔔、苦瓜、冬瓜、大黃瓜、絲瓜及葫蘆瓜,的確屬於寒涼類蔬菜,所以寒性體質的人不可一次吃過量,或者必須加入蔥、大蒜、薑、辣椒一起烹煮就沒大問題了。這些溫熱性的蔬菜與寒涼性的蔬菜一起烹煮,可以降低蔬菜的寒涼性,又可作為調味,一舉兩得。所以體質虛寒的人,只要不生吃蔬菜或喝蔬果汁,吃煮熟的蔬菜,問題就不大。而熱性體質的人,蔬菜對他們來說真是益處多多,因為蔬菜有清熱、生津、潤燥、通便、利尿的功效,對改善熱性體質的不適有很大的助益,所以應該多吃蔬菜。Q 胡蘿蔔和白蘿蔔都是蘿蔔,性質相似,只是顏色不同而已?胡蘿蔔和白蘿蔔是完全不同的植物。胡蘿蔔是傘形科植物胡蘿蔔的根,對腸胃和眼睛很好,可改善消化不良、腸胃積滯、夜盲症、角膜乾燥症。白蘿蔔則是十字花科植物萊菔的新鮮根莖,可利尿,治口渴,健胃消食,止咳化痰。胡蘿蔔與白蘿蔔最好不要一起烹煮,因為胡蘿蔔中含有能夠破壞維生素C的酵素,會把白蘿蔔的維生素C破壞掉,所以煮白蘿蔔湯時,盡量不加紅蘿蔔或僅加少量裝飾即可。蔥白豆腐湯有感冒症狀,熱熱喝!食材:生薑5片、蔥白2根、豆腐1大塊、鹽少許、水1升作法:1.生薑切絲。將蔥綠色的部分去掉,使用白色的部分,切段。豆腐切小塊。2.生薑、蔥白和豆腐加適量的水煮成湯,加入食鹽調味即可。3.溫熱服用、微出汗效果更佳。功效:1.預防感冒,尤其感冒初期可飲用。2.適合風寒感冒。說明:1.蔥白有通陽散寒,溫暖身體的作用。2.生薑可解表散寒,改善感冒。
-
2020-05-30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友營養補充可改善化療不適 這個成分詢問度最高
台灣罹癌人數逐年增加,在確診後,除了化療、標靶等正規醫療,常有親友推薦營養保健食品,其中以「左旋麩醯胺酸」最常被提及,詢問度也最高,但癌友一定要補充左旋麩醯胺酸嗎?汐止國泰綜合醫院營養組營養師許桂瀞表示,左旋麩醯胺酸就是1種胺基酸,也是人體中含量最豐富的胺基酸,主要合成及儲存在肌肉游離胺基酸池,約佔60%,其次為細胞外液游離胺基酸池,約佔25%。左旋麩醯胺酸作用為參與體內各項生理過程,如肌肉蛋白質代謝和細胞增殖,以及調節肌肉內蛋白質合成及肝臟內肝醣合成、做為人體腸道細胞、免疫細胞(淋巴球及巨噬細胞)及肌肉纖維母細胞等能量來源、核苷酸形成、調節酸鹼平衡、幫助合成細胞內的抗氧化劑。在正常生理情況下,飲食的攝取與體內合成,每天約需50至80公克的左旋麩醯胺酸,如處於重大手術、外傷、燒傷等緊急狀況,以及癌症病人,因處於高異化代謝狀態,左旋麩醯胺酸就成了條件必需的胺基酸,一旦需求超過自身合成能力,體內濃度就會下降,並導致生理功能失調。許桂瀞指出,癌症患者如果適時適量補充左旋麩醯胺酸,可以改善化療所引起的黏膜炎、腹瀉、周圍神經病變,且可能減少治療期間的體重流失。另外,研究也發現,接受骨盆或腹部放射治療的癌友,口服補充左旋麩醯胺酸可能有益於減少放射性腸炎的發生、減緩腸炎的嚴重度及腸炎症狀,如腹部絞痛、排便出血等,不過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許桂瀞表示,海鮮、牛奶、黃豆、禽肉、畜肉、堅果等食物均含有豐富的左旋麩醯胺酸,只要病人進食狀況佳,且均衡多樣化的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時,不一定要額外花錢購買相關保健食品。許桂瀞強調,目前癌症營養相關指引並未明確說明及強調癌友必須補充左旋麩醯胺酸,因此,患者如育購買相關營養產品,應與醫師、營養師討論,一般建議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上述症狀時,才會適量補充。★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5-29 醫療.消化系統
大便大不出來怎麼辦?超過5分鐘易便秘,用這姿勢放鬆肛門
「我慘了!只要每次硬便排不出來,用力好久後就會覺得有東西翻出肛門外,是不是痔瘡復發了?」痔瘡手術後,我們有時會聽到病人焦急地進診間敘述便祕時的各種症狀,事實上,就算再健康的肛門,只要是便祕時出力擠壓超過5分鐘以上,都可能有直腸黏膜暫時翻脫或肛門充血的狀況,偶一為之,不見得會帶來什麼問題;但若反覆發生,久了就會帶來新的痔瘡症狀。所以便祕這種惱人情況,能避則避。不少病人前來求診時往往急於解決痔瘡,事實上,如果排便習慣不良、容易發生便祕,先解決便祕才是一切根本。否則,只搞定痔瘡卻還是便祕,手術後也會很快復發。不忍便,培養定時排便好習慣好的排便習慣,從尊重便意開始,切忌忍便。忍便忍久了,等同是在訓練直腸忽略糞便到來的指令,久而久之,便失去正常排便的反射,到時就算直腸裡真的累積了糞便,也會因為缺乏便意而排不出來。排便不必每天有,3天1次或1天3次,都屬於正常的範圍,畢竟每個人腸胃蠕動快慢不同,只要順暢過關即可。理論上,當每天就寢、起床、三餐進食的時間都固定時,腸胃的生理時鐘也會跟著穩定。我也曾遇過病人,每次排便都固定在間隔3天後的某個早晨,這樣的排便習慣其實沒問題,但看了坊間排毒書上強調應每天排便,所以很困擾地來到門診;我和護理人員花了很長時間幫助她重新建立觀念:只要繼續保持,並不需要特別服用軟便劑、緩瀉劑或做任何清腸治療。不過,要是你持續1週都沒有任何便意,甚至是為了減重、減脂而服用含有腸道刺激性的減肥藥,導致今天拉肚子數十次,之後3到5天完全沒有便意,即使坐在馬桶上半小時也沒有任何腸蠕動的感覺,都是不正常的。通常最容易促進大腸蠕動的時間,是在早晨起床時,此時腸胃也才剛醒來,如果能空腹喝1杯馬克杯大小和室溫差不多溫度的開水,便能觸動腸胃道蠕動的反射,帶來便意。習慣早上排便的人,若每次想排便的時間都在晨會之間、或剛好是在趕著上班的路程上,建議提早1個小時起床,讓腸道蠕動習慣跟著提早1小時,先好好清空腸胃再開始一天的行程。身體有自己的規律,就算工作日夜顛倒,只要固定作息、用餐,通常就能有固定的排便時間;掌管腸道的自主神經有自己的節律,我們雖然無法用意志力控制腸道蠕動,但掌握規律,就能抓住節奏。另外,排便時請不要一邊看書或滑手機,一有便意進入廁所,務必在5至7分鐘內將直腸排空,才能減少肛門持續受壓的時間。尊重便意,就是尊重自己的身體給予的訊息,切勿讓任何事情阻撓排便。如果你的排便習慣始終不固定,除了審視飲食方式以外,請注意,這是身體正在對你發送「應該更珍惜它」「請不要忽視它」的訊息。自我鍛鍊排便肌群人體的腹肌與骨盆腔肌群,不但平衡著身體重心,也掌管著排便時的力道。骨盆腔肌群承載著膀胱尿道、子宮陰道、直腸肛門,然而,它的力道和彈性會隨著歲月漸漸乏力鬆弛。尤其是女性朋友經過懷孕生產的考驗後,如果缺乏適度運動和鍛鍊,很容易出現骨盆腔肌群鬆弛的問題,衍生出來的症狀就是漏尿、陰道鬆弛、排便無力而衍生便祕情形,或甚至輕微滲便。所以,適度運動是重要的,無論是跑步、游泳、有氧訓練或每天靜坐時,練習提肛、縮陰道的凱格爾運動3至5分鐘,都對訓練骨盆腔肌群有幫助。另外,排便姿勢也會影響排便的難易度,如果你排出的糞便是濕軟的,但排便施力上有困難,可以試著換用蹲姿馬桶、在坐姿排便時稍微傾身向前,或在腳下墊張小凳子,以便拉直乙狀結腸過彎處的曲度,幫助順暢解便。凳子的高度則因人而異,我在臨床上曾遇過一位病人,在試了3種廠牌的凳子後,才找到適合自己的命定腳凳呢!書籍介紹痔瘡自救全書:痔瘡專家教你預防、診斷、自療、術後保養,搞定國民病一本就通!作者:鐘雲霓出版社:三采出版日期:2020/01/03作者簡介/鍾雲霓現任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大腸直腸外科/微創痔瘡手術專任主治醫師,曾任馬偕紀念醫院一般外科總醫師、外科住院醫師,渾然天成聯合診所痔瘡專任醫師。熱愛外科與手術的鍾醫師,喜歡無影燈下專注做著精巧縫合的每個時刻,十多年外科經驗讓她有「痔瘡達人」之稱。常受邀各大健康節目,如《別讓身體不開心》《健康兩點零》《57健康同學會》及訪談節目《SS小燕之夜》《媽媽好神》等,現為《醫師好辣》固定班底,更是台灣媒體提到痔瘡手術的第一諮詢醫師。延伸閱讀: 明明醫院裡每天洗澡,她卻仍拜託孩子再洗一次...一個病床上阿嬤沒說出口的最後願望
-
2020-05-27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可預防! 7個飲食秘訣助維持大腸健康
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第11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根據國健署最新105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每天約有41個人罹患大腸癌,每年約1萬5千人罹患大腸癌;死亡人數約5千700多人。但事實上,大腸癌不難預防,也並非絕症;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大腸癌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1/2的大腸癌可以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體重控制來預防,快來看看預防秘訣。根據紐約長老會醫院(New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指出,大腸是排除廢物的重要器官,長5英尺,由肌肉組成,這些肌肉進行蠕動運動,將廢物送往肛門排掉。如果排便不規律,廢物的毒素會累積並危害健康。據估計,50%的大腸癌可以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體重控制來預防。已知熱狗、香腸、培根等加工食品與大腸癌的風險密切相關。這可以歸因於其製造過程,添加了化學試劑(例如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在食用時會在腸內產生致癌物。另外,食用紅肉和酒也與大腸癌有關,因此節制也相當重要。健康飲食是重要選擇,如素食,且最好從食物中來獲取所需的營養,而不是服用營養品。研究顯示,攝取天然食物可以獲得抗癌物質、纖維等健康物質。預防勝於治療,紐約長老會醫院提供七個健康飲食的秘訣,可幫助維持大腸健康:1.攝取蔬菜:蔬菜和豆類(小扁豆和大豆等)都含有纖維和植物營養素,已被證明可以抵抗癌症。2.多吃大蒜和洋蔥:這類常用來調味的蔬菜,都具有降低大腸癌風險的功效。若切碎的大蒜在使用前應靜置10分鐘,可能有助增加其健康益處。3.少吃紅肉:將紅肉(牛肉、豬肉和羊肉)的攝入量限制為每週500克。根據研究,吃紅肉與大腸癌密切相關,而且吃的紅肉越多,風險就越大。4.在較低的溫度下料理肉類:在煎鍋上料理肉類會引起致癌劑(例如雜環氨基酸)的產生。5.避免加工食品:例如培根、香腸和熱狗等。加工肉品的大腸癌風險是紅肉的2倍。6.低脂乳製品和含鈣蔬菜:例如菠菜和秋葵等,富含鈣的食物被認為可以降低大腸癌的風險。7.飲酒適量:男生每天最多喝兩杯,女生則一杯。參考資料:SEVEN WAYS TO HELP REDUCE YOUR RISK OF COLON CANCER(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大腸癌發生率連年增! 嗯嗯出現「這狀況」就應有警覺 平均每天41人確診大腸癌! 醫師說這項檢查一定得做
-
2020-05-2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影/上腹痛達兩個月無法正常排便 竟是大腸癌第三期
一名44歲男油漆工上腹痛長達兩個月,到醫院照胃鏡遭醫師研判是消化性潰瘍,吃了幾天藥症狀卻沒改善,且出現嚴重的食慾不振,甚至無法正常排便,趕緊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室求助,經電腦斷層確診為「大腸癌急性阻塞」,由大腸直腸科醫師邵彥誠以3D腹腔鏡手術,切除7乘6.5乘2公分腫瘤,並順利於一周後出院。邵彥誠說,該男右側升結腸有7乘6.5乘2公分的大腸腫瘤,造成大腸急性阻塞,先以鼻胃管抽吸使腸道減壓,讓腸子的腫脹情形得到緩解,兩天後再施以3D 腹腔鏡手術,切除右側約60公分的升結腸,並且施以腸繫膜淋巴結廓清手術,避免癌細胞轉移。邵彥誠指出,一般大腸急性阻塞因腸子腫脹,使得腹腔內空間狹小,難以施行3D腹腔鏡微創手術,但經過兩天的減壓治療,加上手術器械進步,患者幸運地還是可用3D腹腔鏡做腫瘤切除。他在該男的腹部打四個洞,分別為3公分、1 公分及兩個0.5公分,傷口小且復原快,另3D腹腔鏡手術因良好的視野與立體成像,讓醫師更容易執行精確的腸繫膜淋巴結廓清手術。邵彥誠提醒,民眾若發現上腹痛、食慾不振、無法正常排便,一定要盡速就醫。該男因常做粗重工作,平常又愛吃大魚大肉,建議民眾少吃醃漬油炸及加工食品,要養成運動習慣降低體重,維持健康生活習慣,以減少大腸直腸癌發生機率,如有家族史,需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最有效預防大腸直腸癌。
-
2020-05-25 科別.消化系統
人在鬧情緒、腸在發脾氣 大腸激躁症有4類型
「人在鬧情緒、腸在發脾氣」,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生活習慣不正常、受情緒不佳及飲食不規律影響,容易罹患大腸激躁症。一吃飽就腹痛跑廁所大腸激躁症雖然不會致命,但常需要長期的觀察治療,且一生中有可能會出現數次。根據醫學統計結果顯示,台灣目前每10位成人當中,就有1位是大腸激躁症患者;任何年齡層皆常見,其中以年輕人最多,中年人次之,50歲以上較少見,而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3至4倍左右,有部分的女性朋友則會發生在月經期間或月經快來之前。28歲的李小姐是一名上班族,因個性要求完美,加上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規律、飲食喝水也不正常,因此罹患大腸激躁症;另一位病患王同學,面臨升學考壓力,導致一吃飽飯就腹痛,每天上廁所好幾次,仍感覺糞便沒解乾淨,同樣也是罹患大腸激躁症。腸胃較敏感的慢性病大腸激躁症是一種腸胃比較敏感的慢性疾病,患者的腸子蠕動收縮比一般人還快,不僅僅是大腸出了毛病,還包括胃和小腸也會有一些症狀,因而產生腹絞痛、拉肚子、便祕及脹氣等症狀,尤其焦慮症及憂鬱症患者更為常見。此類病人因為長期累積的飲食、作息、生理心理因素、憂鬱、焦慮、生活壓力不正常等原因,造成自律神經功能失調,因此無法發揮正常應有的功能,最後造成胃腸蠕動不正常而引起。腹瀉型腸躁症患者最多臨床上,大腸激躁症患者的解便習慣並不規律,依照病因及發生部位的不同,可分為四種類型︰腹瀉型、便祕型、腹痛型及混合型。其中以腹瀉型腸躁症患者最多,一天排便次數超過三次以上,常見剛吃完飯就立即上廁所情形。由於大腸激躁症是一些胃腸症狀的集合,且症狀與其他腸胃道疾病很相似,因此在診斷腸躁症之前,首先要排除類似胃腸相關疾病,如乳糖耐受不良症、食物過敏、感染性腸炎、大腸癌或其他大腸器質性病變的相關疾病等。規律飲食作息及紓壓若確診為腸躁症,其後續治療及預防,除了針對病人症狀予以適當的處方外,其實要根本減輕或預防大腸激躁症發生的良方,不外乎就是避免刺激食物、規律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充足的睡眠和適度的運動、適當紓解工作及情緒壓力等,再輔以定期的檢查,就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腸躁症常見症狀1.腹部絞痛、脹氣。 2.排便次數1天多於3次或1周少於3次。3.糞便外觀呈「羊糞狀」硬塊或稀軟便,嚴重時為水便並帶有黏液。4.腹瀉、便祕或腹瀉與便祕交互出現。5.殘便感,排便不乾淨。6.排便急迫感。7.不舒服症狀只發生於白天,夜晚及睡眠時較不會。8.雖長期受腸胃症狀困擾,但體重並不會減輕,也不會有嚴重併發症。
-
2020-05-22 新聞.健康知識+
水腫、痰多…大雨狂下濕氣太重?看身體10大訊號自我檢測
梅雨季節濕答答,你是否經常感到頭部悶脹、四肢沉重無力、全身浮腫、提不起勁?當心,可能是「濕邪」上身。「濕」是中醫理論裡的外感「六淫」之一,《內經》中記載,「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中醫認為,自然界中的6種氣候變化過度,是引發疾病的外來因素。 莊雅惠中醫診所院長莊雅惠指出,「濕」是大自然的大氣,太過激烈,就會成為外來病氣;且「濕」不只存在於環境中,也可能是內生濕氣,尤其先天體質氣虛的人,代謝不佳,一旦脾的運化功能出問題,水分未進入細胞內液,就會在體內滯留、堆積濕氣,產生不適症狀。 此外,偏好生冷飲食,或居住在多雨潮濕地區,也容易誘發與「濕」相關的疾病。 濕氣檢測指標:重、脹、腫 當體內濕氣過重,會出現「重、脹、腫」,並隨著濕氣困滯在不同的部位,引發各種相應的不適症狀。想了解自己體內是否濕氣太重?中醫師建議,可從幾個身體訊號去檢視。 1.頭重悶脹濕氣會令人覺得頭部昏沉,好像戴了一頂安全帽,起床後頭暈目眩。中醫說「濕重如裹」,意思就是濕氣太重、有如緊緊包裹著濕毛巾般悶脹難受,睡了一整夜,卻沒有神清氣爽的感覺,打不起精神來。 2.咳嗽、痰多明明沒得感冒,卻老是有痰排不出,一直想咳嗽清喉嚨,這也是濕氣重的表現。如果是寒濕型會呈痰白,濕熱型則痰黃。 3.皮膚發疹當濕氣透過皮膚排出,會造成腫起、瘙癢,起丘疹、水泡等反應,通常會從手、腳開始蔓延,伴隨強烈瘙癢感,易反覆發作。濕疹不紅屬「寒濕型」,濕疹且紅則為「濕熱型」。 4.女性白帶多女性若體內濕氣重,易有白帶多的困擾,甚至感染有異味及瘙癢。 5.顏面、四肢浮腫明明吃的不多,卻容易發胖,整個人看起來鬆軟水腫,尤其早上起床後,臉部、眼皮浮腫,很難消退。用手指掐小腿,皮膚會留下壓痕,過一陣子才浮起來。 6.舌苔厚膩、有齒痕中醫認為「舌是外露的臟腑」,舌猶如臟腑的鏡子,可反映身體狀況。刷牙時不妨觀察一下舌頭,健康的舌頭呈現潤澤感的淡紅色,舌面有一層薄白乾淨的舌苔。一旦體內太濕,舌頭會腫大,碰到旁邊的牙齒,形成齒痕;同時,舌苔也會較厚 ,如果屬「寒濕」,舌苔為白 ,「濕熱」則舌苔黃膩。 7.食欲不振濕氣重的人容易食欲不振,或是才吃一點東西就腹脹,不餓時腸子也在叫(中醫稱為「腸鳴」),還伴有口渴卻不想喝水的現象。這些是脾弱的表現,也是脾濕的徵兆。 8.小便異常在濕熱的夏天,當體內濕氣過重時,小便往往量少、色黃濁。如果屬寒濕型,則會頻尿、色清、量大。 9.排便稀軟、黏膩濕氣若堆積在消化系統,水分太多,就會影響排便,造成腹瀉,大便稀軟不成形,總有排不乾淨的感覺。由於「濕性黏濁、如油入面」,因此也有些人是大便黏膩,沖馬桶時不妨回頭看一下,如果大便黏在馬桶上很難沖掉,也是濕氣的表現。 10.四肢沉重濕邪如果來到四肢,會讓人覺得沉重,身上好像扛著重重的隱形包袱,有「手不能舉,腳不能抬」的無力感,關節甚至會腫脹疼痛。 如果出現這些症狀,代表你體內的濕氣已經太重啦!應盡早就醫對症治療,千萬別拖延,以免引發更嚴重的疾病。 原文刊登:.【自我檢測】濕氣太重?看身體10大訊號就知道延伸閱讀:.每天活得充實,把癌細胞累死!「人生在世真正的價值,是精神、態度、信念」.退休後想踏遍千山萬水...口袋裡卻沒有買一張車票的錢!中年後體悟:你的努力,要配得上你的野心.進入空巢期,「老同學」很重要!懂得生命無常之後,是相聚的最好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