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3 癌症.其他癌症
搜尋
捐腎
共找到
22
筆 文章
-
-
2023-12-04 醫聲.慢病防治
面對未來的病毒世界 免疫力低下的人該怎麼辦?三大醫學會給意見
自從3月20日新冠疫情解封後,本土併發症每週仍有近300名個案,近來各類病毒大爆發,對免疫力低下者威脅最大,三大醫學會的專家們提醒,對於即將到來的嚴峻疫情,抵抗力弱的人必須接種流感疫苗,也應補打次世代新冠疫苗。面對未來的病毒世界,腎移植病人得小心CMV病毒的感染,而2030年要消除愛滋病,擴大篩檢將是最後一哩路。面對後疫情時代 三大醫學會針對免疫力低族群提解方疫情解封後各式病毒大爆發,對醫病而言今年要過好冬,需要周全準備才有辦法面對。10月28日台灣三大醫學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移植醫學學會及台灣愛滋病學會共同舉辦第一屆「免疫力低下患者感染控制論壇」,這是國內首見的跨領域、跨科別論壇,不只有三大科別醫師進行專題演講,還有兩大醫療團隊與病人座談討論。會議中聚焦在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包括65歲以上長輩多重慢病者、腎移植者及愛滋病患者,面對未來感染症的威脅,要如何護體不讓自己受攻擊,各領域的專家紛紛提出解方。感染症醫學:疫情大解封 次世代疫苗接種要跟上依疾管署從2022年至2023年3月的統計台灣至少有1,000萬人確診,確診率達4成以上,其中16%為65以上的長者,解封後每週的本土併發症人數至今仍維持在2、300人左右,其中併發症中65歲以上約佔78%,且併發症及死亡個案多具慢性病史或未接種滿3劑疫苗。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指出,很多人認為現在是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時代,但若依統計數字來看,解封後重症及死亡個案仍然存在,而免疫低下族群仍是被攻擊的族群,流感的重症患者也8至9成都沒有打流感疫苗,因此,民眾必需認知我們有條件跟能力可以與新冠共存嗎?專家會這麼認為不是沒道理,由於新冠病毒是RNA病毒變異非常快,免疫逃脫的能力很強,疫苗研發的速度有點趕不及病毒變異,王復德認為,「醫界對新冠病毒仍不太了解,目前變異株雖然容易造成輕症,但感染的機會仍大,未來疫情是否重來很難預測。」人與微生物是永無止盡的戰爭,面對狡猾多變的微生物,感染科醫師得站上第一線,王復德指出,在疫情期間疾管署光治療指引就更新了20多個版本,並與臨床醫師及官方溝通,至今都開了百餘場的會議,面對後疫情時代來臨也與開業醫進行密切合作。面對未來的病毒世界,王復德認為,最好的方式除了做好個人衛生及戴口罩,另外就接種疫苗,而打疫苗也需要更新,目前提供的XBB.1.5新冠疫苗,對付目前的流行病毒株具保護力,高危險群的患者更需要再補打。移植醫學學會:腎移植者CMV感染威脅 可預防性投藥3至6個月免疫低下的族群還包括接受器官移植者,移植患者可能會面臨術後感染的情形。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理事長吳麥斯指出,移植患者在術後一到六個月內,為了避免產生排斥反應,使用免疫抑制的劑量會比較高,有些特殊的感染就趁虛而入,尤其是一般人不會感染的病菌,這時候對移植者就是威脅。需要特別留意就是巨細胞病毒(CMV),它是皰疹病毒的一種,依健保署的十年數據資料分析,發現移植感染的比為一般人高9倍。吳麥斯解釋,台灣有95%的一般民眾感染過CMV病毒,感染痊癒後就會潛伏在人體細胞內,當免疫力下降時就增加感染的機會。台中榮總遇過一名18歲未受CMV感染的腎移植患者,接受CMV陽性父親的腎臟,原本術後病情控制穩定,沒想到1個月後患者肝功能異常,經檢查發現受贈者確定感染CMV,還好經過治療後已痊癒。實際上經過台中榮總統計,捐腎者若是陽性器官捐贈給陰性受贈者,術後有一成的感染機會;若陽性捐贈者給陽性受贈者,那麼CMV感染的比例達二成五到三成五。而感染的時機有可能會延到移植後2到5年,原因在於受贈者開始不規則服藥,造成體內潛藏的CMV病毒蠢蠢欲動。由於CMV會活化免疫系統,可能危害到移植的器官,而現在治療的藥物愈來愈好,台灣移植醫學學會也即將針對腎移植患者,建立CMV的照護共識準則,從診斷、預防到治療的最新資訊,吳麥斯指出,目前專家的共識建議,腎移植患者可以採取預防性3到6個月的治療,可以降低CMV對病人危害。愛滋病學會:愛滋治療後已不具傳染力 應列常規健檢項目減歧視聯合國愛滋規劃署宣示於「2030 年消除愛滋」,即零感染、零死亡、零歧視三零計畫,希望可以達到95-95-95目標。即是提高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狀態之比率達 95%、感染者有服藥比率達95%及服藥之感染者病毒量檢測不到之比率 95%。而台灣2021年防治成效已達90-94-95,在第一個目標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的比例上仍需努力。台灣如何達成最後一哩路,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洪健清指出,擴大篩檢就是一種方式,很多人認為自己並非是高風險族群,但實際上,有一些愛滋病患只有一位性伴侶,但他還是被感染了,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愛滋病毒的篩檢列入健康檢查的選項,這不只可以減少歧視問題,也能找出潛在病人達到第一個95。洪健清解釋,這就像當年在推動BC肝篩檢時,最後納入成人健檢中,大家覺得這是正常的事,那麼為何檢測愛滋病毒需要被「懷疑」呢?目前已有一些公司健檢將愛滋病毒選項納入,希望未來可以更普及,我們只要將它當成健康維護的一部份,就是減少歧視的開始。而愛滋病患在維護健康上,除了固定回診治療外,因為屬於免疫力低下的族群,接種必要的疫苗非常重要,可以保護自己不受感染,因此,洪健清會建議,患者可依疾管署建議施打的疫苗都去接種,因此包括covid-19、季節性流感、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而B肝疫苗則需要補打雙倍劑量,才能讓抗體至少可維持2-3年,但若是活的減毒疫苗就不建議施打,例如卡介苗、口服小兒麻痺、黄熱病等。愛滋病已成慢性病,台灣的治療指引都跟上國際,台灣愛滋病學會除了提供專業的衛教講座,與疾管署及民間的病友團體相互合作,已形成默契。洪健清指出,像最近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就針對愛滋病患牙科治療的就醫權利,與學會及相關團體進行討論,希望幫愛滋病人爭取權益。
-
2023-11-15 醫聲.醫聲要聞
韓劇「機智醫生生活」非血緣器捐可行嗎?李伯璋:當心出現「有錢人朋友特別多」奇特狀況
韓劇「機智醫生生活」提及「非血緣」關係的器官捐贈,引發熱議,而自稱結識多年的好朋友最後因拿不出合拍照片,而被識破。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前董事長、北醫公衛學院教授李伯璋表示,朋友間捐腎捐肝,在許多國家行之多年,提高器捐風氣,但卻也出現「有錢人的朋友特別多」奇特狀況,國內應研擬嚴格的配套措施,降低民眾疑慮。器捐中心副執行長劉嘉琪表示,隨著時代推進,器捐來源逐步開放,例如,直系血親、配偶關係,以及器官捐贈者配偶或三親等內血親,日後若需器官移植,則有優先權。同婚合法多年,但同婚案例並不多,因此,尚無同志間器官移植的案例。擴大非親屬器捐 醫師:朋友法律界定、對價關係亟需討論由於器捐人數停滯不前,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有意擴大器捐範圍,增加朋友(非血親)捐贈,對此,專家均樂觀其成,但為避免器官買賣,應擬定規範及配套措施。林口長庚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江仰仁表示,目前活體器捐仍以親人、配偶為主,我國於四年前開放非親屬間腎臟交換捐贈,未來推動朋友間捐贈,不無可能,但須在法律上界定清楚「朋友定義」,例如有同居事實,或其他規範等,並規畫預防器官買賣等配套措施。江仰仁也說,器捐與器官買賣的風險自古就存在,不論是朋友間還是親屬間都有可能,例如捐器捐贈常會給營養費、包紅包等其實很難預防,但要思考如何避免形成對價關係。江仰仁表示,以非親屬間的腎臟交換為例,通過4年多來成功配對率仍是0;而腎臟交換2組人的話牽涉至少4個人,不成功的原因包含兩組互不認識、沒有信任感,受限於法律到手術台上才會知悉配對對象。若是法律放寬朋友間捐贈的話,非親屬的腎臟交換也有望帶動,提升成功率,或許有機會讓雙方事先認識增加信任。非血親器捐擬開放 藏買賣隱憂李伯璋表示,開放器捐,就一定會出現器官買賣風險,不論是朋友,還是親屬間都有可能,例如,為了鼓勵孩子捐肝,肝癌患者提出一兩百萬元營養費,而這都是檯面下的事情,很難預防,但還是應該想辦法避免形成對價關係。李伯璋說,台灣器捐朝此方向修法,他樂觀其成,但各醫院倫理委員會務必嚴格把關,而政府應該研擬出嚴格的配套措施,避免器官買賣疑慮。【記者鄒尚謙/台北報導】擬開放「非血親」器官捐贈 以腎臟可能性最高健保署長、器捐中心董事長石崇良指出,開放「非血親」器官捐贈的前提是不傷害捐贈者,因此將考慮開放腎臟、肝臟及肺臟等器官,其中又以腎臟可能性最高,因為分析活體器官捐贈臨床個案,捐腎對捐贈者生活品質影響最小,且國內腎臟透析(洗腎)病患逼近十萬,需求量相當高。近十年來,台灣活體捐腎人數每年均在一百多例,截至昨天,多達八六八四名腎臟病變患者排隊等待換腎;器捐中心四年前推動「一腎換一腎」政策,允許非親屬捐贈,兩個正等待腎臟移植的家庭透過媒合、配對可「一腎換一腎」,但迄今仍無案例。器捐中心統計,目前等候器官捐贈人數一萬多人,累積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者二萬五一四七人,實際順利受贈器官者人數偏低,近三年都在千人以下。為了拓展器官來源,政府積極推動簽署器官捐贈同意、預立醫囑,但成效有限。來源有限 台灣腎臟移植率極低石崇良表示,台灣腎臟移植率極低,主因在於來源有限,大都仰賴「屍腎」,而「一腎換一腎」因配對困難,成效不彰;日前專家提出放寬捐贈者對象,開放「非血親捐贈」,只要確保為無償捐贈,朋友之間可捐腎、捐肝,但也憂心背後有器官買賣等疑慮。「若要放寬捐贈者對象,必須修法。」石崇良表示,先前開放配偶間捐贈器官就有人擔心「假結婚、真買賣器官」,為此嚴格規定須結婚兩年以上或生育一個孩子的伴侶才能器官捐贈;開放「非血親」捐贈的疑慮更多,擔心「器官買賣」,因此必須研擬配套措施,凝聚社會共識,透過修法才能提高器捐風氣。推動器官捐贈廿餘年的亞東醫院外科暨加護病房主任洪芳明表示,非血親「器官指定捐贈」,必須確保「公平、合法、倫理」等三面向,許多國家實施非血親指定捐贈,因無法杜絕捐贈背後的利益交換,衍生許多倫理問題,預估國內未來修法有相當難度。
-
2023-11-15 醫聲.醫聲要聞
非血親器捐1/石崇良拋「朋友器捐」盼凝聚各界共識
目前國內一萬多人等待器官移植,但最近兩三年受疫情影響,捐贈者僅2、3百人,順利受贈患者約8百多人,不成比率,為此,健保署長、器捐中心董事長石崇良表示,擬擴大器官捐贈範圍,除了血親、配偶間的捐贈外,將進一步討論「非血親」捐贈,讓朋友之間也能捐贈器官,最近將召開專家會議,凝聚社會共識。石崇良指出,若開放「非血親」器官捐贈,前提為不傷害捐贈者,將考慮開放腎臟、肝臟,以及肺臟等器官,其中又以腎臟可能性最高,經分析活體器官捐贈臨床個案,捐腎對捐贈者生活品質影響最小,且國內腎臟透析(洗腎)病患逼近十萬,需求量相當高。不過,近10年來,台灣活體捐腎人數每年均在一百多例,截至昨天,多達8684名腎臟病變患者排隊等待換腎;器捐中心於4年前推動「一腎換一腎」政策,允許非親屬捐贈,兩個正等待腎臟移植的家庭透過媒合、配對,可「一腎換一腎」,但迄今仍掛零,無成功案例。器捐中心統計,目前等候器官捐贈人數一萬多人,累積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者2萬5147人,實際順利受贈器官者人數偏低,近3年都在千人以下。為了拓展器官來源,政府積極推動簽署器官捐贈同意、預立醫囑等,但成效有限。石崇良表示,台灣腎臟移植率極低,主因在於來源有限,大都仰賴「屍腎」,而「一腎換一腎」因配對困難,成效不彰;日前專家提出放寬捐贈者對象,開放「非血親捐贈」,只要確保為無償捐贈,朋友之間可捐腎、捐肝,但背後恐有器官買賣等疑慮。「若要放寬捐贈者對象,必須修法。」石崇良表示,先前開放配偶間捐贈器官,就有人擔心「假結婚、真買賣器官」,為此,嚴格規定須結婚2年以上或生育一個孩子的伴侶才能器官捐贈;至於「非血親」捐贈,疑慮更多,擔心「器官買賣」,必須研擬配套措施,凝聚社會共識,透過修法,才能提高器捐風氣。
-
2023-06-25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腎臟移植手術需將原本的腎臟摘除嗎?詳解哪些人符合換腎資格
【本文重點】台灣罹患腎臟病的人口約12%,是「洗腎王國」。97至110年期間,台灣總共完成腎臟移植4,580例,病人存活率高。腎臟移植需確診慢性腎臟衰竭,符合換腎資格者須擁有健保重大傷病證明,腎源可為大愛捐腎及親屬捐贈。所有接受腎臟移植手術的患者皆有重大傷病卡,所需自費項目不多。附原腎臟不需移除,手術時間約4至6小時,住院2周後即可出院,需定期回診監測移植腎臟功能。--by ChatGPT台灣素有「洗腎王國」稱號,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110年腎臟年報指出,台灣罹患腎臟病人口約12%,推估洗腎人口數逾9萬大關。大多數腎臟病初期症狀不明顯,若未及時察覺、診斷,一但腎臟發生病變,將導致腎功能急速衰退,演變為末期腎臟病,得經由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腎臟移植,才能延續生命。根據97至110年健保器官移植統計,腎臟移植共完成4,580例,病患年齡中位數為48歲,腎臟移植後,病人存活率為3年93%、5年90%、10年79%。我國執行腎臟移植手術醫院排行,最多為台大醫院573例,依序為林口長庚442例、台中榮總433例、成大醫院421例、台北榮總371例。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陳進利指出,末期腎臟病又稱尿毒症,當腎臟功能持續惡化,無法適當排除身體水分及毒素,造成不可逆傷害時,必須進一步接受洗腎,包括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或等待接受腎臟移植。需要接受腎臟移植者,腎臟功能已受損,腎功能損傷原因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腎炎、腎絲球過濾率異常、腎結石、多囊性腎臟疾病等,其中以糖尿病、高血壓比率最高,佔七成以上。慢性腎衰竭、定期透析、有重大傷病證明,才符合換腎資格。陳進利表示,根據國內規定,患者必須確診慢性腎臟衰竭(尿毒症),並進入定期透析治療,包括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且需領有健保重大傷病證明,才符合接受腎臟移植手術的資格,患者可至全國各大醫院腎臟移植門診進行登記,腎臟移植排序是全國統一分配。根據器官移植捐贈中心登錄,目前約8000多人等候腎臟移植。陳進利表示,腎臟來源主要有二,包括大愛捐腎及親屬捐贈,而大愛捐贈屍腎移植一年約200例,家人、親屬活腎移植一年約100例,每年成功進行腎臟移植手術約300例。台灣洗腎便利,有人輪到受贈順位,也可能放棄。陳進利表示,雖然每年等候腎臟移植人數多,但即使不換腎,仍可用洗腎方式替代,並不會危及生命,因而未能助長國內大愛捐贈腎臟數量。有些患者即使輪到受贈順位,但考量工作繁忙、捐贈器官所在縣市遙遠、家人無法配合照顧等,也可能放棄該次移植機會。近年免疫抑制藥物發展快速,加上國內腎臟移植手術醫師累積多年經驗,陳進利說,台灣腎臟移植手術成功率高,根據健保署統計,接受腎臟移植手術5年存活率達九成以上,且86%接受移植手術的病人,術後5年腎臟功能仍維持,無需回到過去洗腎生活。健保給付,且有重大傷病卡,移植者須自費項目不多。陳進利表示,台灣因有健保給付,接受腎臟移植手術的患者,皆有重大傷病卡,因此醫療費用包括手術、抗排斥藥物等,已有部分或減免負擔,需要自費項目並不多。除非患者使用高階抑制抗排斥藥物,且須看施打劑量及天數而定,自費價格從5萬元至30萬元皆有。原腎臟不必摘除 約須住院2周字面上雖有「移植」兩字,陳進利表示,腎臟移植手術無需將原本的腎臟摘除。一般情況下,即使患者原先的腎臟已無功能,但仍會保留,移植手術會將捐贈者的腎臟置放於受贈者的右下腹或左下腹位置,並將捐贈者腎臟動脈接到受贈者的髂外動脈、靜脈,捐贈者腎臟連帶的輸尿管也會連接到受贈者膀胱上,移植手術時間約4至6小時。陳進利表示,若移植手術皆順利,且沒有發生感染、傷口發炎或排斥現象產生,住院2周後即可出院。出院後需定期回診,確認移植腎臟功能,以及服用免疫抑制劑後血中濃度等,監測有無併發症產生。他提醒,接受腎臟移植手術患者,術後需維持良好營養狀態,包括維持恆定理想體重,且不可吃生食,包括生魚片、中藥草、生水及未煮熟食物。
-
2023-06-25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健保署長石崇良:腎臟移植取代透析可減少醫療費用、提升生活品質
【本文重點】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如社會對器捐有更大的共識,未來可以朝擴大活體移植、推定同意等方向努力,幫助更多人延續生命,同時節省健保支出。肝、腎臟移植中,活體肝臟來源多,存活率高,但活體腎臟取得不易,存活率略低於大愛捐贈。台灣血液透析做得好,但生活品質不佳,腎臟移植是更好的選擇。糖腎共照計畫透過預防腎病延緩病人步入洗腎和等待移植的階段。雖已有人選擇大愛器捐,但仍有1萬多人在等待中,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器捐條例已擴大非親等限制,但仍不開放非親屬活體捐贈。--by ChatGPT器官移植是挽救垂危生命的最後一線希望,長期來看,也能減少健保支出。以腎臟移植為例,移植患者無論生活品質、醫療費用,都比血液透析更好、更省錢。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從國內器官移植案例數,分析器捐現況與各種器官移植的存活率。身兼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董事長,健保署長石崇良對於器捐現況知之甚詳,他表示,若社會風氣逐漸達成共識,未來可朝擴大活體移植親等限制、推定同意等方向努力,為大愛和活體器捐開源,幫助更多人延續有品質的生命,長期也能節省健保支出。肝臟移植較急迫,切除後可再生,活體肝來源多。以移植案例數量最大的肝臟和腎臟為例,共通特色就是都有大愛、活體兩種來源。石崇良表示,肝臟移植活體來源比較多,因為進入末期肝病、肝衰竭或猛爆性肝炎的病人,雖然醫學上也能「洗肝」,但洗肝無法像洗腎那樣長久維持生命,若不能趕快移植,病人通常會很快死亡,家屬於心不忍,會有意願捐贈。此外,由於肝臟可切局部捐贈,餘下部分會慢慢長大,捐贈者接受度會比較高。活體肝腎移植存活率較高,但活體腎臟取得不易。至於腎臟移植,石崇良表示,活體來源的比率一直不夠理想,一部分原因是國人對於腎臟有些迷思,比如認為少了一顆腎會「腎虧」。另外一個原因是台灣血液透析做得很好,限制也少,所以末期腎病病人大多在洗腎,活體腎臟移植比率較低,國外則相反,通常活體腎臟移植多於大愛移植。活體肝腎移植術後的存活率,略高於大愛捐贈。根據器捐中心96年到109年統計,親屬捐肝移植5,416例,術後5年、10年存活率分別為77%、68%,顯著高於1,722例大愛捐肝移植術後的69%、59%。活體捐腎也一樣,這15年間親屬捐腎移植1,642例,術後5年、10年存活率分別為94%、86%;大愛捐贈的移植術後存活率則分別是89%、78%,都略低一些。台灣血液透析做得好,患者生活品質卻不佳。「台灣血液透析做得很好,但是生活品質並不好。」石崇良表示,腎臟不只是排泄器官,也是重要的內分泌器官,一般人的腎臟無時無刻在工作,但血液透析病人靠機器,兩天強制開工一次,等於每周密集承受三次血壓和電解質濃度的波動,身體會很不舒服。長期來看,腎臟移植無論生活品質、醫療費用,都比血液透析更好。根據111年醫療科技再評估報告,相較於透析,每一人從透析改成腎臟移植,推估可省下大約371萬醫療費用。為了支持器捐,健保增列器官移植協調管理費、活體腎臟移植團隊照護獎勵費,腎臟移植手術支付點數也四度調升到21萬2,256點。石崇良指出,長期洗腎醫療費用驚人,加上許多公醫制的國家床位有限,會設定較多給付限制,例如某個年齡以上需要自費洗腎,引導這些人接受腎臟移植。另外有些公醫制度國家如英國、東南亞國家,因血液透析一床難求、需要排隊,許多人就會採取腹膜透析,例如香港,只有接近三成是院所血液透析,七成都是腹膜透析。台灣洗腎給付限制很少,採取血液透析的比率高達91.7%,只有不到一成是腹膜透析。糖腎共照延緩疾病發展,避免走向洗腎一途。要延緩病人走向洗腎和等待移植,還是要靠預防腎病。石崇良表示,過去20年來,每年新增透析病患的人數原本節節上升,但健保署與醫界攜手針對初期慢性腎病、末期腎病前期進行個案管理,近兩年終於看到趨勢緩了下來。糖尿病是造成洗腎主要原因,健保署將預防策略延伸,111年3月起辦理「糖腎共照」計畫,額外提供管理照護費及品質獎勵金,鼓勵醫療院所成立整合門診,讓糖尿病、腎臟病患者可以在一次門診就醫,提升疾病照護品質。器捐還要加油仍有一萬多人苦候器官根據統計,今年截至六月中,累積有164人選擇大愛器捐,33人移植心臟、12人移植肺臟、56人移植肝臟、93人移植腎臟、3人移植胰臟,但還有1萬多人苦苦等候,顯示不論活體或大愛捐贈,都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石崇良表示,器捐中心改名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就是希望引導人們思考預立醫療決定(AD)和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DNR)的同時,也要考慮是否有意願加入大愛器捐行列。至於活體捐贈,目前仍不開放非親屬,石崇良說,這是為了保護弱勢、避免買賣。不過,最近器捐條例已經稍稍擴大非親等限制,容許無親屬關係的兩個家庭如果各有所需且配對成功,可以互相捐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25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器官移植成功率高不高?健保大數據揭密:腎臟移植技術純熟、肺臟移植存活率最低
【本文重點】台灣自97年起累計有1萬3,212人接受器官移植,其中肝臟移植人數居冠,其次是腎臟和心臟。男性佔三分之二,因容易得到會走向器官衰竭的疾病;不論是心、肺、肝、腎、胰、小腸,男性五年和十年存活率都低於女性,肺臟移植的10年存活率差異最大,女性56%,男性僅7%。腎臟的存活率最高,因技術純熟。每個器官的免疫排斥風險都不一樣,肺臟5年存活率最低。心臟移植費用最高,而大愛捐獻仍不足,最大挑戰是勸募。--by ChatGPT隨著醫療進步,器官衰竭也能靠移植延命,台灣從97到110年,累計有1萬3,212人接受器官移植,以肝臟移植人數居冠,達7,229人(占54%)、其次是腎臟4,580例(34%),心臟1,092例(8%)。肺臟、胰臟移植皆僅100多例、小腸移植不到20例。值得注意的是,這1.3萬人中,三分之二都是男性,心臟移植男性是女性5倍,肝臟移植2.5倍,肺臟移植是1.5倍。末期肝病、心血管疾病盛行率,都是男多於女。男性多,是因為比較容易得到某些會走向器官衰竭的疾病。器官捐贈協會理事長李明哲分析,肝硬化、B肝、C肝、酒精性肝炎等會進入末期肝病的疾病,盛行率都是男多於女;三高、動脈硬化、肥胖、抽菸這些容易傷心、傷肺的危險因子,也是在男性比較普遍。林口長庚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江仰仁表示,器官分配原則不考慮性別,但女性停經之前,有女性荷爾蒙保護,心血管疾病和中風都很少,除非年輕時就有肥胖、三高等問題,否則女性心臟病都在停經後才慢慢發生。腎臟和胰臟移植則是男女比率相當,李明哲表示,有三分之一的腎臟病是糖尿病引起,糖尿病的男女差異就不大。五年存活率腎臟最高,主因移植技術純熟。器官移植病人的存活率也有性別差異,不論是心、肺、肝、腎、胰、小腸,男性5年和10年存活率都低於女性,又以肺臟移植10年存活率差異最大,女性56%,男性僅7%。5年存活率以腎臟最高90%,其次是胰臟86%、肝臟75%,心臟68%、小腸64%,肺臟最低只有56%。10年存活率排名不變,腎臟和胰臟都有八成,肝臟66%、心臟53%、肺臟29%。唯小腸移植案例太少,歷年累計才14例,還沒有術後10年的資料。腎臟存活率最高,主要是因為技術純熟。江仰仁表示,台灣腎臟移植1968年就成功,比肝臟移植早20年,技術相對成熟。不過,腎臟是比較容易排斥的器官,移植最重視交叉配對,如果有配對到捐贈者,但交叉配對呈現陽性,術後比較容易排斥,醫師也不建議做移植。李明哲說,腎臟移植已發展了80年,免疫方面的研究最透徹,手術時間較短,術後併發症較少,日後如果移植腎也衰竭了,也能靠洗腎延命。健保資料顯示腎臟移植後,高達七、八成的病人,都能過上5到10年免於洗腎的生活。肺臟幾乎都是免疫細胞,排斥問題使存活率最低。每一種器官的免疫排斥風險都不一樣,李明哲說,肺臟5年存活率最低,因為整個肺臟幾乎都是免疫細胞,一旦發生排斥,很容易再次衰竭,通常等不到二次移植就會過世。江仰仁表示,肺臟移植是在最近幾年才做得比較積極,十年前做的病人太少,所以這部分的存活率資料誤差較大。李明哲表示,以肝臟移植為例,如因肝癌需移植,移植後約有二成病患會復發肝癌,因為病人必須持續服用抗排斥藥抑制免疫系統,導致腫瘤無法有效治療,患者因此死亡率很高。心臟移植費用最高,每人每年430萬至540萬。健保統計近10年抗排斥藥物費用,每人每年約120到130萬元。如果加上手術、住院、門診追蹤及檢驗檢查等,每人每年的平均總醫療費用介於240到260萬元之間。花費最高的是心臟移植,每人每年約430至540萬元,肝或腎移植則是300至400多萬元,肺臟或小腸移植約200多萬元。對醫師來說,醫療技術不是問題,最大的挑戰是勸募。李明哲指出,等腎者累計超過8000人,活體捐腎和大愛捐腎是一比一。肝臟有超過1000人在等,但每年大愛捐肝僅約100例,剩下都要靠活體捐贈,活體和大愛約為四比一。至於心臟,隨時有250人在等,但大愛心臟只有60到90例,等待期間只能靠左心室輔助器延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2-06-30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投身偏鄉行醫41歲腎衰竭 玉榮鄭吟豪獲妻捐腎完成移植
台北榮民總醫院玉里分院醫師鄭吟豪是花蓮偏鄉重要的婦產科醫師,工作忙碌加上自身免疫疾病,才41歲就因腎衰竭面臨洗腎;妻子吳宜玲捐出左腎,這個月中旬由花蓮慈濟醫院團隊進行活腎移植,預後恢復良好,鄭吟豪今天回診,感謝妻子和慈院團隊讓他重新有了一顆健康的腎臟。鄭吟豪和小他1歲的吳宜玲在花蓮求學時相識、相戀,兩人分別就讀慈濟大學、慈濟科技大學,雖然都是台北人,畢業後被花蓮土「黏住」留下來。鄭吟豪獲得專科醫師資格後,到最欠缺醫療資源的南區行醫奉獻,曾一度是方圓百里唯一一位婦產科醫師,最忙碌時,每個月超過半數時間日夜待命看診、接生,一連好幾個月無法好好休假。9年前因為免疫疾病問題,鄭吟豪的腎臟出現問題,腎功能亮起紅燈,只剩原本功能3分之1,在花蓮慈院腎臟內科王智賢醫師診治下恢復為5成,但這幾個月尿毒素上升,容易頭痛、疲倦,腳腫到連鞋子都穿不進去,醫療團隊評估若不進行腎臟移植,可能馬上就要開始洗腎。鄭如豪滿心忐忑回家問妻子「妳願意捐腎給我嗎?」吳宜玲毫不猶豫立刻答應,唯一的顧慮是「我們沒有血緣關係,可以捐嗎?」幸好經過檢查、配對都十分順利,這個月17日由鄭吟豪大學學長、花蓮慈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陳言丞帶領的團隊動刀,她的左腎變成了丈夫的右腎,恢復狀況十分理想。陳言丞說,全台每年大愛捐贈的腎臟200多顆,腎病等待移植的卻有上萬人,目前希望推廣活體移植,最大好處是腎臟狀況比較理想,受贈者腎功能恢復好、排斥率也降低。移植至今半個月,鄭吟豪恢復狀況良好,他直呼自己非常幸運,感謝妻子不只給他完整家庭,還給了他一顆健康的腎臟。鄭吟豪說,腎臟是默默工作的器官,一般人不容易發現腎臟功能出了問題,他自己生了這個病,在看診時對腎功能相關症狀也特別敏感,只要發現病患的數據有什麼問題,就會強烈建議到腎臟科看診、追蹤,早點處理。
-
2021-12-0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我的家人洗腎了 我可以「捐腎」給他嗎?
由於人口的老化與慢性疾病的盛行,慢性腎臟病的患者逐年增加。在慢性腎臟病照護團隊的努力之下,仍有相當多的病人,進入到第五期的腎臟病,而被主治醫師告知,需要有接受透析洗腎治療的心理準備。在這時候如果能接受腎臟移植,就有機會不用進入洗腎的階段。我想能夠不用洗腎,會是很多腎友的願望!事實上,不論是台灣或是世界各國的治療建議,都將腎臟移植列為最理想的腎臟替代療法,能夠帶給腎友最好的生活品質與治療效果。台灣的腎臟移植有兩種來源在台灣,腎臟移植包括親屬移植與大愛捐贈兩個來源。目前在法規的限定下,需要開始接受透析治療的腎友,才能登記進入大愛移植的等候名單。但是親屬移植則沒有這樣的限制,無論是透析多年的腎友、或者是還沒進入透析的慢性腎臟病患者,都能夠接受醫療團隊的評估,有機會不用洗腎而直接換腎。縱觀世界各國,對於活體捐贈的來源,具有不同的限制。有些歐美國家民情開放,同意進行親朋好友之間的腎臟移植,而不限制需要實際的血緣關係。甚至有利他大愛的腎臟捐贈者,並不在意自己捐出的腎臟是給誰,只前能夠改變他人的一生,以成就自身靈性的完整。在台灣考量風俗民情之下,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對捐贈者加以設限,受移植者必須為捐贈者五親等以內之血親或配偶。對於捐贈者的資格法界學界仍持續滾動檢討是否放寬,但目前在腎臟移植仍未進一步開放。縱有關係密切的姻親(公公、婆婆、岳父、岳母等),目前在台灣仍無法進行活體移植。除此之外,配偶之間的器官移植,目前要求需結婚滿兩年或是生有子女。除非是結婚滿一年後才被診斷腎衰竭需要移植,則不受到結婚滿兩年的限制。如果有意願捐腎給腎臟病的家人,為了保護捐贈者的健康福祇,需要經過醫療團隊一連串的詳細評估,才會經由醫院的臨床倫理委員會審核,以確保捐贈者不會因為移植而受到傷害。在台灣,捐贈者需要年滿二十歲,並且出具書面同意書同意捐贈,同時包括最近親屬二人以上的書面證明。在醫院由社工師與捐贈者會談,充份了解釐清捐贈者的意願,謹慎思考後再進行知情同意。台灣的腎臟移植,基本上都是無償、沒有對價關係的,因此需要仔細確認,不能有一絲勉強。捐贈者需長期進行腎功能的追蹤在保護捐贈者的前提下,對於捐贈者的健康,有著特別高的要求。兩個腎臟的功能原則上都需要正常,以確保移植後能夠獨立擔負捐贈者、受贈者的正常腎臟生理功能。尿液檢查也需要都正常,不能有血尿、糖尿、蛋白尿,也不宜有反覆泌尿道結石的病史。實務上會請捐贈者收集二十四小時小便,以計算肌酸酐廓清率與尿蛋白量。同時不能有困難控制的高血壓、不能有糖尿病,或影響健康的其他慢性疾病,心肺功能正常,因此需要由醫師詳細評估。一旦病人順利通過評估,在手術的進行上,通常使用腹腔鏡手術進行取腎,傷口小、復原快。大部份的捐贈者,長期在身體健康上並無明險影響,單側的腎臟會逐漸代償增加功能,大約在術後兩週,就可恢復到原先的70%左右,長期經過三到六個月,進一步上升到75-85%的功能。為確保捐贈者的健康,術後需長期進行腎功能的追蹤,並配合健康的生活型態,避免過度鹽份、蛋白質攝取,減輕腎臟工作負擔。不論是大愛腎臟移植或是親屬腎臟移植,都能夠給慢性腎臟病腎友,帶來全新的生活。其中親屬移植的長期預後,又比大愛移植來的更為出色。因此在慢性腎臟病的照顧歷程上,醫師與病人、病家的共享決策,一齊討論腎臟移植的可能性,相信能為腎友帶來更多的治療選擇。
-
2021-08-25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母捐腎2歲女 台大完成首例幼童換腎
快要滿兩歲三個月的陳小妹,生日是6月6日,但7月9日這天,是她的第二個生日。母親在這天將左腎捐給她,經過台大醫院醫療團隊手術和細心照顧,這顆腎在陳小妹身體裡重新運作起來,她終於可以脫離腹膜透析,走向正常成長。台大新竹分院副院長蔡孟昆表示,受到病情和疫情一波三折,才順利完成台大首例體重10公斤以下、術前交叉試驗陽性的腎臟移植兒童案例,難度非常高,見證母愛的偉大。陳小妹的媽媽昨日在台大醫院記者會中哽咽地說:「謝謝台大醫院給我們活下去的機會,我們一定會珍惜。」陳小妹在媽媽懷中抱著台大醫院送的吉祥物醫寶娃娃,露出開心笑容。台大醫院副院長賴逸儒說,孩子的笑容就是無價的回饋。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蔡宜蓉表示,陳小妹出生一周就因腹脹、食欲不佳、全身水腫而住進加護病房,腎臟在一個月內失去功能,時常需要緊急血液透析。英國研究顯示,一歲以下嬰幼兒出現腎末期病變的機會是每百萬人9到16人,很多都與先天異常相關,陳小妹就是WT1基因突變導致的早發性腎病症候群。護理長劉蕙婷表示,陳小妹4個月大就開始居家腹膜透析,創下年紀最小的紀錄,媽媽也很勇敢,學會操作技術,面對陳小妹嘔吐等不舒服,心疼之餘還要堅強起來,與醫師、個管師、營養師合作,提升營養吸收,幫助孩子有足夠體重可接受後續手術。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基因醫學部檢查後發現,陳小妹只要能解決腎臟問題,之後成長發育問題就不大了。蔡宜蓉表示,病因確診非常重要,發現陳小妹是因為WT1基因導致的顯性遺傳疾病,便可準備腎臟替代治療。外科部主治醫師李志元表示,術前發現孩子體內有會攻擊媽媽腎臟的抗體,需要先用免疫抑制的藥物去中和掉這些抗體。手術需要精巧的技術接合孩童細小血管,共花了5個多小時。另外,小孩腎臟長軸只有3公分左右,成年人腎臟長軸大約是10公分,移植後占了孩子腹腔的一半,必須先用人工網膜修補,才能夠把肚子關起來。蔡孟昆表示,陳小妹的醫療需多團隊合作,原訂3月移植,後來發生感染,5月面臨疫情爆發,延至7月初才完成手術,這是一個生命奇蹟。蔡宜蓉說,現在陳小妹體重發育進步很多,還需要復健科支持早療、並定期追蹤左腎是否出現威爾姆式腫瘤。
-
2021-08-24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母愛捐腎兩歲幼女重生 台大醫院完成高難度幼童換腎
快要滿兩歲三個月的陳小妹,生日是六月六日,但七月九日這天,是她的第二個生日。母親在這天將左腎捐給她,經過台大醫院醫療團隊精湛的手術和細心的照顧,這顆腎在陳小妹身體裡重新運作起來,她終於可以脫離腹膜透析,走向正常成長。參與手術的台大新竹分院副院長蔡孟昆表示,受到病情和疫情一波三折,才順利完成台大首例體重十公斤以下、術前交叉試驗陽性的腎臟移植兒童案例,難度非常高,見證母愛的偉大。台大醫院今舉辦線上記者會,慶祝陳小妹重獲新生,她的母親本來沒有要發言,被問到心情僅說「謝謝台大醫院給我們活下去的機會,我們一定會珍惜」,一開口就哽咽落淚。陳小妹在媽媽懷中抱著台大醫院送的吉祥物醫寶娃娃,露出開心笑容,台大醫院副院長賴逸儒說,孩子的笑容就是無價的回饋。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蔡宜蓉表示,陳小妹出生一周就因腹脹、食慾不佳、全身水腫而住進加護病房,腎臟在短短一個月內失去功能,時常需要緊急血液透析。英國研究顯示,一歲以下嬰幼兒出現腎末期病變的機會是每百萬人9到16人,很多都與先天異常相關,陳小妹就是WT1基因突變導致的早發性腎病症候群。護理長劉蕙婷表示,陳小妹四個月大就開始居家腹膜透析,創下年紀最小的紀錄,媽媽也很勇敢,學會操作技術,面對陳小妹嘔吐等不舒服,心疼之餘還要堅強起來,與醫師、個管師、營養師合作,努力提升營養吸收,幫助孩子有足夠體重可以接受後續手術治療。見證勇敢的媽媽和陳小妹平安健康的出院,大家都非常高興。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基因醫學部檢查後發現,陳小妹只要能解決腎臟問題,之後成長發育問題就不大了,便請移植團隊接下這個艱難的任務。蔡宜蓉表示,病因確診非常重要,發現陳小妹是因為WT1基因導致的顯性遺傳疾病,便可準備腎臟替代治療。外科部主治醫師李志元表示,術前發現孩子體內有會攻擊媽媽腎臟的抗體,需要先用免疫抑制的藥物去中和掉這些抗體。手術需要精巧的技術去接合孩童細小血管,共花了五個多小時。另外,小孩腎臟長軸只有三公分左右,成年人腎臟長軸大約是十公分,移植後佔了孩子腹腔的一半,必須先用人工網膜去修補,才能夠把肚子關起來。蔡孟昆表示,陳小妹的醫療需要多團隊合作,原訂三月移植,但後來發生感染,等到五月卻面臨疫情爆發,好不容易才有機會在七月初完成手術,這是一個生命奇蹟,也是疫情下親情的展現。蔡宜蓉表示,現在陳小妹飲食控制不需那麼嚴格,體重發育進步很多,現在還需要復健科支持早療、並定期追蹤左腎是否出現威爾姆式腫瘤。
-
2021-04-2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來台讀書腎病變得洗腎 疫情下甘比亞母飛千里捐腎救子
八年前從甘比亞來台念書的傑先生(Mr.Jarjusey),三年前因血尿就醫,被診斷已是第五期慢性腎病,雖持續追蹤,但腎功能持續惡化,去年開始洗腎,媽媽不捨他未來得終身洗腎,今年2月隻身從甘比亞飛抵台灣,捐腎救子,由林口長庚協助腎臟移植手術,術後二人皆已恢復,預計下周傑先生就可以回到工作崗位。近五年,林口長庚平均每年進行47例腎臟移植手術,占全國腎移植量的八分之一,病患移植存活率一年達95.5%、5年也達92.4%,腎臟存活率為:一年90.3%、3年85.7%、5年81.9%。林口長庚一般泌尿及腎臟移植科主任王敘涵表示,去年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即使去年傑媽媽就有意捐腎,但來台不易,院方協助申請「特殊或緊急專案入台簽證」,讓傑媽媽克服種種跨國簽證程序,於今年2月抵台,完成居家隔離及自主健康管理後,到院評估腎臟狀況。林口長庚由腎臟科醫師郭彥志說,當初協助評估傑媽媽腎臟,也花了一番功夫,因為傑媽媽僅會講甘比亞當地的母語曼丁卡語,台灣幾乎找不到翻譯,最後找到正在北醫就讀護理系的甘比亞學生擔任翻譯,才順利完成評估與檢查。腎臟移植手術於上個月動刀,由基隆長庚泌尿科主任劉冠麟先摘取傑媽媽的左腎,再由王敘涵進行腎臟血管顯微重建移植手術後,將傑媽媽的腎臟移植給傑先生,術後兩人腎功能都已恢復正常,傑先生更是下周即可返回工作崗位。劉冠麟表示,移植手術是在所有外科手術中困難度最高的,腎臟移植的過程中,為了減少缺血的時間,必須「快又準」,得仔細保留腎臟與其血管及輸尿管等組織,植入時也得仔細重建動靜脈、輸尿管。術後患者也得規律服用抗排斥藥物,避免排斥反應發生,須結合內外科的專業。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馮思中表示,透過移植幫助患者脫離洗腎,除了有較好的生活品質,也有較高的比率回到工作崗位。
-
2021-03-13 新聞.元氣新聞
害病患死亡、換腎、病情加劇 密醫及兒子女兒連帶賠償
密醫許姓男子及兒子、女兒,從2007年至2015年在彰化等地區,為31名病患看診、抽血,許男被依違反藥事法判刑3年,兒子及女兒各被判刑6月,病患王婦肝硬化死亡、林男腎臟出問題由子捐腎、李婦病情加劇,被害人請求損害賠償,台中高分院以許等人所為致病患錯失循正規醫療方式及時治療機會,判決許男等3人連帶賠償王婦的丈夫10萬餘元、賠林男39萬餘元、賠李婦16萬餘元,共賠65萬餘元。被害人指出,許男及兒子、女兒均未取得合法醫師資格,在彰化等處,由許男為病患看診,並由子女為病患抽血後送檢驗所檢驗,繼而至中藥行購買陳皮、牡丹皮、黃芩、黃連、黃柏等中藥材後,自行熬煮提煉製成中藥水,經以寶特瓶分裝後販賣予病患。病患王婦、林男、李婦分別患有腸沾黏、心臟病與高血壓、帶狀泡疹癒後,而前往就診,許姓密醫等人被告3人未告知無法提供符合當時醫療、藥品調劑水準給付及藥水的藥名、成分等,也未告應即時轉診,反而佯稱不用再去醫院看診,只要來這裡治療即可,醫院都沒有辦法治療。致王婦肝硬化死亡、林男腎臟出現問題而由其子捐腎、李婦病情加重,經王婦的丈夫陳男、以及林男、李婦請求損害賠償。許男辯稱,給病患的中藥都是一般中醫及中藥行常用而販賣之藥材,作為健身、免疫、改善體質之用,根本不會害人得病及加重病情,且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鑑定結果也認該藥材符合中醫用藥法則,乃中醫治病所用,對人體未造成危害。二審合議庭以許男等人所為,對於病患錯失循正規醫療方式及時治療之機會,亦即對於病患就醫完整資訊之獲得及意思自主判斷及抉擇,具有妨礙及影響,應負賠償責任。判決許男及兒子女兒連帶賠償王婦的丈夫、林男、李婦共新台幣65萬餘元。、
-
2021-01-27 科別.泌尿腎臟
車禍傷及胰臟致糖尿病洗腎 血液透析讓她重拾夢想
● 洗腎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 常見洗腎併發症:皮膚搔癢、毛囊炎、手抖、不寧腿28年前一場車禍讓立志當舞蹈家的女孩,改變了一生的命運。她失去了胰臟及脾臟,注定要跟糖尿病一輩子為伍,四年前她出現糖尿病併發症,一年前拒絕父親捐贈腎臟,決定好好洗腎,採用新一代血液透析治療術,「讓我的人生可以回到正常軌道上。」不想讓父挨刀 開啟洗腎人生這是48歲陳小姐的故事,從大學時代至今,都知道糖尿病併發症會找上門,採訪當天她才因視網膜病變接受雷射治療。「會洗腎其實是我太輕忽了,2年前解尿就有大量泡泡,當時不以為意,回門診追蹤時,醫師看了抽血報告,就直接轉診到腎臟科。」陳小姐這才發現自己瀕臨要洗腎的邊緣,開始認真地執行飲食控制,但一年後還是逃不掉洗腎命運。「當時真的覺得人生是黑白,父親提議要捐腎,讓我覺得自己很不孝,不想讓父親挨這一刀,選擇從台北回到故鄉花蓮開啟洗腎人生,但沒幾個月皮膚開始搔癢、長膿瘡,手不停抖動,血壓控制不了,洗完腎隔天走路還會喘。」洗腎的併發症也隨之而來。清除「大的中分子」 效果較好腎臟的主要功能是去除體內廢物,這些廢物稱為尿毒素,一般分為三種,包括「小分子」、「傳統中分子」及「大的中分子」,新一代的血液透析治療術對於「大的中分子」有較好的清除效果。陳小姐上網找尋相關資料,並詢問資深護理師,覺得可以採用新一代血液透析治療術,但花蓮目前沒有醫療院所提供該治療術,所以她再度回到台北,也開啟了花蓮、台北雙邊洗腎的特殊情況。陳小姐到新北江生診所接受治療,腎臟專科醫師李柏葒指出,「陳小姐是位非常認真積極的病人,很少遇到病人會主動諮詢,她在接受治療後,也覺得毛囊炎狀況改善。」減緩不寧腿、皮膚搔癢併發症陳小姐感受很深,「了解治療技術對病人真的很重要,現在頭上長的膿瘡慢慢減少,以前常出現的貧血,得不定期的輸血打鐵劑,也不敢吃得太營養,怕蛋白質導致尿毒素累積太多,現在就比較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她鼓勵腎友們多學習新知識,自己的健康自己要多留意。目前李柏葒的病人還有兩位年輕患者也是使用這種治療術,「年輕人對新知的吸收較高,也因可減少不寧腿或皮膚搔癢等併發症,因為這些症狀透過藥物控制不好,非常困擾患者的生活品質。」什麼都有了 樂觀看待每一天樂觀的陳小姐始終認為天無絕人之路,一路走來遇到關卡時,總有天使會出現。兩個月前她接獲台北榮總器官移植的通知,但她自認糖尿病併發症已多年,全身血管可能壞光了,就把移植順位讓給更需要的人。她大學生病後也被迫離開舞蹈系,但畢業後還是持續自己的夢想,當了舞蹈老師,洗腎後顧及體力,現在轉為銀髮族的體適能老師。「原以為人生什麼都沒有,但現在我最好命,什麼都有了。」陳小姐樂天知命看待每一天。
-
2020-11-07 新聞.生命智慧
台灣人器捐,竟是亞洲最高!腦死捐贈、心死捐贈、大體捐贈...差在哪?關於「器官捐贈」你該知道的實用指南
編按:如果走到人生終點,你有沒有想過,在離開人世後,能夠以不一樣的形式幫助其他的生命呢?你有想過「器官捐贈」嗎?台灣器捐人數2019年創下捐贈新高紀錄375人,由本人或家屬「主動」提出器捐的比率從過去64%,提升至71%,捐贈者生前有填具捐贈意願的比率從9%提升到24%,累計器官捐贈者5000多人,捐出的器官嘉惠成千上萬個家庭,讓台灣器捐率在亞洲名列前茅。關於器捐,你該知道的實用手冊,就由《好活與安老》作者蔡宏斌醫師告訴大家。「器官捐贈」是指一個個體把自身可用的器官,經由手術移植到另一個器官衰竭的病人身上,使他們能夠因得到這個器官而延續生命,並改善生活品質;一般還可細分為「活體器官捐贈」與「屍體器官捐贈」兩類。所謂的「屍體器官捐贈」,顧名思義,是指當一個人不幸腦死時,把自己身上良好的器官或組織,無償捐贈給器官衰竭急需移植的患者;而「活體器官捐贈」則是指一個健康的成年人,願意在不影響自身的健康及生理功能的原則下,捐出自己的一部分器官或組織,提供親屬或配偶做為器官移植。若是罹患實體癌症(solid tumors)的癌症病人,可以允許以屍體器官捐贈的方式,捐出眼角膜或皮膚組織。但若是罹患血液性癌症,如白血病(leukemia)、淋巴癌(lymphoma)及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則不可以做器官捐贈。癌症病人如果經過完整治療五年以上,確認沒有復發或癌症轉移,則可以成為器官受贈者,因為在移植後給予免疫抑制藥物時,可能會誘發癌症復發或轉移,也因此沒有完治的癌症病人,原則上不會列入移植等候名單之中。你有沒有想過,在離開人世後,能夠以不一樣的形式幫助其他的生命呢?若有意願往生後捐贈器官,可先洽詢社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或在各大推廣醫院索取器官捐贈同意書,簽署註記在健保卡中。當然,如果改變主意,也依然可以至原單位撤銷。如果你在許久之前就已申請過「器官捐贈同意卡」,請隨身攜帶,或是重新申請註記在健保卡中,以防萬一發生時,親友能理解你的心願。依照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規定,病人若有意願且於健保卡註記願意器官捐贈,即具有法律效力;若未曾以書面表示,則由最近親屬以書面同意行使,且最近親屬之書面同意不得與死者生前明示之意思相反。當最近親屬意思表示不一致時,依法條規定,決定順序為:配偶、直系血親卑親屬、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曾祖父母或三親等旁系血親、一親等直系姻親。但在台灣民情上,家族中最有決定性地位的人,往往並非法律上的第一順位,所以,若有遺愛人間的想法,除了及早完成簽署與註記,也別忘記和家人說明與溝通。台灣等待器官捐贈一直是在公平、公正的平台進行登錄及分配,依疾病嚴重程度、組織符合抗原配對、地區等因素進行排序,以正在等候器官且符合醫學考量為前提。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劇 《死之臟器》 中,有把早期腎臟癌症病人的腎臟切除後,摘掉腫瘤後加以縫合,再移植入等待捐腎病人的體內的情節,稱之為「病腎移植手術」,但是這樣的狀況在台灣不會發生!日本透析人口約三十萬人,在2015年已經由厚生勞動省核定「有限度臨床試驗病腎移植手術」,又稱為「修復腎移植」,通常捐贈的腎臟是有癌症切除後修補過的腎臟,不是健康的腎臟。在台灣如果做病腎移植手術,可能受贈者的本人或家屬會對醫院及醫師提出訴訟,台日的國情還是不同!在台灣,不管是屍腎或是活體腎移植,都要健康的腎,等待期大約10年。腦死捐贈及心死捐贈醫學史上最早的器官移植,是來自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的病人。但自從1968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發展出腦死判定的程序之後,由於腦死後器官捐的效果更好、一次可以移植的器官更多,幾年內就取代了傳統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之作法。由於人口老化,醫療科技發達,各先進國家越來越多因心臟、肝臟、腎臟衰竭而死亡的病人,許多人因為等不到器官,而提早面臨生命終點。但藉由抗凝血劑、器官保存液、體內或體外器官氧合等技術的進步,心臟停止死亡後器捐的器官品質,已經越來越接近腦死後器捐的品質。許多歐美先進國家也發現,更完整的建立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的流程與倫理規範,可改善器官供需嚴重失衡的現象,救更多的末期病人。台灣衛生福利部則是於2017年12月26日發布「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作業參考指引」,將「腦死捐贈」及「心死捐贈」並列為遺體器官捐贈來源。心死器捐適用於符合《安寧條例》中的末期病人,同意撤除維生醫療且願意器捐者,在心跳停止5分鐘後可施行心死器捐。撤除維生醫療之病人,於其心跳自然停止(即是體循環停止)後,應有5分鐘的等候觀察期,在這5分鐘裡,醫療團隊不得執行任何醫療行為,待確認未再出現收縮性血壓或心搏性心率,由主治醫師宣布死亡後,才可以進行器官摘取及移植作業。器捐也可指定給家人考量到國內等待器捐者眾,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更推動了幾項修法,使得器官捐贈「利人利己」的概念更加具體化,讓器官捐贈者死後留給家人的不一定是財產,而是健康的庇蔭。1.指定捐贈:根據 《人體器官移植分配及管理辦法》第9條規定,不論是心死器捐還是腦死器捐,若是屍體器官捐贈者在捐贈當時有家人正在等候器官,可以指定捐贈給五親等以內之血親、姻親或配偶,但限於當時當次的捐贈,之後若有其他親人等待器官移植,則沒有此項優惠。舉例來說,若哥哥車禍死亡捐出多個器官,家屬可決定將一顆腎臟捐給洗腎的弟弟。2.排序提前:根據衛福部公告,在《人體器官移植分配及管理辦法》,待移植之配偶或三親等內之血親曾為死後器官捐贈者,將來如需要等候器官分配時,將有優先權。此外,配偶須符合規定: 「應與待移植者生有子女或結婚二年以上,但結婚滿一年後經醫師診斷罹患移植適應症者,不在此限。」該公告資料便舉例說明,「以心臟及腎臟為例,於器官捐贈移植登錄系統中,找一位之前在捐贈者出現時排序分別為24名及201名的待移植者試算,加入了『配偶或三親等血親曾為死後器官捐贈者』後,排序分別變為第6名及第2名。」顯見此一新制影響至大。大體捐贈奉獻醫療所謂「大體捐贈」,是指若因為年齡限制或其他原因,導致無法捐贈器官,但仍希望可以為人類的醫療進展貢獻部分心力,可以在亡故後選擇教學遺體捐贈,做「大體老師」,或稱為「無語良師」。通常大體捐贈是自然死亡或是病故後才捐贈,這與腦死判定後做的器官捐贈不同,所以同時簽署器官和大體捐贈同意書是不衝突。大體捐贈的限制條件有以下五點:1.必須是16歲以上自然死亡或病故者。2.曾經做過器官摘除或動過手術者,不適合捐贈。3.患有法定傳染病(如愛滋病、肺結核鈣化等)者不可以捐贈。4.超過或低於標準體重50%者不適合捐贈。5.有以下情況也不可捐贈:自戕、溺斃及嚴重水腫、車禍、手術中往生、嚴重創傷、褥瘡、四肢變形或萎縮、癌症末期腹水及冰存過久致大體明顯破壞者(各醫學院校規定會有些微差異)。在大體捐贈的流程上,可以自己在生前填寫捐贈意願書,或是離世後由家屬代簽捐贈同意書,然後在病危時通知醫學院的捐贈中心,由他們來聯絡醫師進行評估。目前北區七所醫學院遺體捐贈聯合中心(包括台大醫學院、陽明大學、國防醫學院、台北醫學大學、長庚大學醫學院、輔仁大學醫學院、馬偕醫學院)的大致流程如下,其他醫學院的作法可能會有細微差異,僅供參考可另洽詢。1.進行防腐措施,並致送家屬感謝函。2.防腐處理至少一年以上,才會正式進行教學啟用。3.啟用前會舉行追思儀式,並會向學生簡介捐贈大體者生平事蹟。4.大體從防腐措施到教學結束、火化、安奉骨灰約需兩年以上時間,家屬若欲領回骨灰,請事先告知。5.各醫學院每年清明節前會舉辦慰靈公祭並邀請家屬參加。書籍介紹好活與安老:從病人自主權到安寧緩和,「全人善終」完全指南作者:蔡宏斌 出版社:發光體出版日期:2020/02/26作者簡介 蔡宏斌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台大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碩士、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現職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台灣醫院整合醫學會理事、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理事、台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發起人、荒野保護協會永久會員。長期關注醫護過勞與健康不平等議題,用心守護重症病人的健康, 陪伴家屬走出生命的幽谷。曾出版《好命到終老》系列書籍,主編《生命末期腎臟病人安寧緩和醫療評估指引》,經營《用心守護》臉書專頁,於2017年榮獲公共健康數位傳播獎。用心守護-蔡宏斌臉書粉絲團(粉絲人數14萬)吃得下盡量吃!台大醫師告訴你:為何想長壽,老人胖一點比較好
-
2020-10-22 科別.泌尿腎臟
大愛捐贈腎臟難等…年輕末期腎病男子 靠父捐腎成功移植
30多歲楊姓男子是家庭經濟支柱,多年前因末期腎病接受血液透析治療。他到長庚醫院登記希望接受大愛捐贈腎臟移植,但一直未等到配對適合的腎臟。後來楊父想捐1顆腎臟給兒子,經過一系列檢查評估通過審核,順利完成移植,術後定期回門診追蹤,復原狀況良好。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資料顯示,全台目前有7800多位末期腎病患者登記等候大愛捐贈的腎臟,以1年不到200例患者完成移植手術推算,所有末期腎病患完成移植將要約40年時間。目前有不少患者等待超過10年以上,仍未等到合適的腎臟供移植。基隆長庚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劉冠麟表示,楊姓患者從事服務業,工作時間雖較有彈性,但也會為了透析與工作時間衝突感到困擾。楊父看在眼裡,以為愛莫能助,但有天陪兒子到醫院,得知有腎友接受家屬捐贈腎臟,表示也想捐腎給兒子。劉冠麟說,法律規定捐腎者須年滿20歲、自願捐贈,且為末期腎病患者5親等內血親或配偶,接著安排移植協調師訪談衛教,讓捐腎者及末期腎病患者了解移植及術後長期照護情形。醫師評估捐腎移植手術,首要考量感染與惡性腫瘤,因腎臟移植後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會增加感染與惡性腫瘤嚴重度,因此未治癒的感染及未完全切除或治癒的惡性腫瘤,皆屬腎臟移植的禁忌症。劉冠麟表示,一般來說低復發機率惡性腫瘤經完全切除或治癒,追蹤2年以上未曾復發;高復發機率惡性腫瘤,經追蹤5年以上未曾復發,才可進行腎臟移植手術。下一步是免疫方面的評估,包括雙方的血型是否相容,HLA組織型態的符合程度,T及B淋巴球交叉試驗檢測雙方是否會發生排斥反應。在精神科門診評估精神、心理狀況,社服人員訪談評估家庭及社會支持狀況後,最終須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去年成功完成親屬捐贈腎臟摘取及移植手術。劉冠麟說,目前親屬捐贈腎臟摘取手術皆採腹腔鏡進行,術後約5日出院,腎臟移植手術後約2星期出院。腎臟移植患者需長期門診及藥物治療,捐腎者也建議定期追蹤,確保健康狀況維持良好。
-
2020-05-12 癌症.其他癌症
腎臟癌早期很少讓人感到不舒服 6常見症狀要注意
根據癌症登記年報,在2014年時,腎惡性腫瘤發生率排名於男性為第14位,女性為第17位;腎臟癌死亡率的排行於男性則為第14位,女性為第16位。一年中台灣初次診斷為腎臟癌的患者約有1400人左右。要討論腎臟癌,還是得先來看看腎臟在哪裡。腎臟是一對如豆子型狀的器官,大小約莫拳頭一般,分別位在脊柱的左右兩邊,腰部附近,因此台語稱為「腰子」。順帶一提,腎臟上方有一團小的腺體,我們稱為腎上腺。腎臟是人體內重要器官,能過濾血液、移除多餘的水分、廢物、鹽分,因而製造出尿液排出體外,同時也能調控血壓和製造紅血球生成素。雖然我們有一對腎臟,但萬一只剩下一顆腎臟時,常常也是可以存活的狀況,所以你才會聽到有人能去「捐腎」或「賣腎」,也就是大部分時候一顆腎臟也行得通。然而萬一兩側腎臟都失能,則會帶來大麻煩,關於這部分,就請看「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衰竭」兩篇文章介紹了解。腎臟癌多數是「腎細胞癌」,無論在男性或女性個案都佔了九成以上,我們以下的介紹就以腎細胞癌為主。腎臟癌早期很少會讓人感到不舒服,通常都是等到癌症愈長愈大時才會出現症狀。常見的症狀如下:● 血尿:尿液顏色可能變成深咖啡色、血色、或淡粉紅色。但出現血尿並不是就一定罹患癌症了,血尿的原因還很多,請看「血尿原因很多種,小心檢查莫輕忽」這篇懶人包。● 總是無法改善的單側腰部與背部疼痛● 發現腰部單側有腫塊 ● 胃口不佳與疲憊● 莫名發燒,找不到感染源● 貧血與腳踝腫脹罹患腎臟癌的危險因子:● 年紀大:腎臟癌患者通常超過四十歲● 抽菸:抽菸者罹患腎臟癌的機會是不抽菸者的兩倍,且菸吸的愈多,罹患腎臟癌的機率就愈大。若曾抽菸但戒菸的話,罹腎臟癌機率會逐漸降低,但要戒了很多年才會與不抽菸者相當。● 體重過重:肥胖者的荷爾蒙分泌會有所改變,因而提高了腎臟癌的機率● 慢性腎衰竭及長期洗腎● 家族史:假如兄弟姊妹曾有腎臟癌的話,那罹患腎臟癌的機率就會比較高,這可能與基因遺傳和家人間共同生活環境都有關係。● 曾在工作中大量暴露有機溶劑、苯、石綿、鎘金屬、部份除草劑等化學物質會提高腎臟癌的機率。但由於腎臟位置比較深層,觸診並不容易發現腫塊,因此腎臟癌是個可以默默地生長,長到很大,卻不會帶來太多不舒服的癌症。然而,腎臟癌的發生機率不那麼高,因此目前研究顯示,在沒有症狀時定期篩檢沒有特別好處,並不建議沒有危險因子的人接受腎臟癌定期篩檢,除非是有特殊遺傳性疾病者及長期洗腎這些問題時,就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要定期檢查。懷疑罹患腎臟癌後的檢查,以驗血、驗尿、影像檢查(包括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腎盂造影等)、與切片為主,醫師會判斷腎臟癌分期,決定治療方向。● 第一期 腫瘤在小於七公分以內,而且腫瘤範圍僅限於腎臟● 第二期,腫瘤大於七公分,但腫瘤範圍仍僅限於腎臟● 第三期,腫瘤侵犯超過腎臟,影響其他周邊血管、脂肪組織及淋巴結● 第四期,腫瘤侵犯周遭小腸、胰臟組織,或已轉移到骨頭、肝臟、肺臟等遠處器官除了腎臟癌分期以外,以下狀況也會讓醫師預測患者的預後較不好!● 抽血看到LDH數值高● 血鈣上升● 貧血● 從診斷到需要化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全身性治療的時間不到一年● 腎臟癌轉移兩處以上手術通常是治療腎臟癌的第一步。不想開刀卻想治癒腎臟癌,幾乎可說是不可能的任務。手術時,醫師除了移除惡性腫瘤外,也會盡量維持腎臟功能。根除性腎臟切除是是最常做的手術方式,除了移除單側腎臟外,還會將腎上腺、附近的淋巴結、及周遭組織一併移除。現在這樣的切除手術可用直接開腹、腹腔鏡方式、或機器人手臂(達文西系統)等達到。假設腎臟癌已經侵犯到腎臟靜脈及下腔靜脈等大血管,就會提升手術的複雜程度。手術之後,患者就少掉一顆腎臟,大部分都還是能靠著剩下那顆腎臟過生活即可,不用洗腎。 另外,若腫瘤較小,還不到四公分時就被找到,且是單一腫瘤的腎臟癌,則可以考慮腎臟部分切除,不拿掉整個腎臟。但如果腎臟癌的位置在太靠近腎臟中間就不適合。手術無法清除癌組織時,可以考慮用冷凍或射頻燒灼等方式將腫瘤凍死或煮熟致死。手術前也可以考慮用動脈血管栓塞方式,減少癌細胞的血流養分供應,促使腫瘤縮小。腎臟癌的全身性療法包括了標靶治療、生物製劑、及化療。標靶治療能夠盡量針對腫瘤本身做破壞,而減少傷害其它身體組織。生物製劑的訴求是加強身體免疫系統的攻擊反抗能力。化學治療也有一定的幫助。雖然目前醫學並不完全清楚為什麼有些患者會罹患腎臟癌,但是「戒菸、維持適當體重、控制高血壓、減少暴露於有害化學物質之中」應該是能預防腎臟癌的幾個策略。原文:
-
2020-02-06 科別.泌尿腎臟
低蛋白飲食 讓你晚幾年洗腎
許多腎臟病患者一聽到要終身洗腎,直覺人生突然變成黑暗,每星期必須回診兩三次,持續洗腎,幾乎沒有生活品質可言。如何延緩洗腎時間,能夠讓病人晚幾年洗腎,這一直是醫界努力的目標。台灣洗腎盛行率位居全球之冠,目前洗腎人數超過八萬兩千多人,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輔大醫院研究副院長盧國城表示,這與健保給付洗腎,以及洗腎照護品質不錯等因素有關,再者國人捐腎風氣不盛,以致洗腎人數逐年增加。一項由國衛院、國健署、腎臟醫學會共同執行的研究計畫發現,老化、糖尿病是國人洗腎的兩大重要危險因子,在洗腎患者中約有四成五患有糖尿病,年紀超過50歲的比率更高。盧國城說,老化問題是無解的,但糖尿病可是控制的,透過衛教及飲食控制,能夠延緩糖尿病、腎臟功能惡化,健保資料庫顯示,慢性腎臟病患者使用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可有效降低約五成洗腎風險。慢性腎臟疾病可分五期,第四、第五期雖然屬於晚期,但如果能夠執行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就可有效延緩洗腎的時間。盧國城指出,低蛋白飲食原則為限制動物性蛋白,也就是少吃肉,僅能吃些植物性蛋白,如豆乾、豆腐;但對於許多人來說,無肉不歡,索然無味,順從性較低。另外,為了避免營養不良,必須搭配酮酸胺基酸,讓代謝廢物可以轉換為人體所需的胺基酸,還可減少尿毒症發生,延緩腎臟功能惡化速度。據統計,全國慢性腎臟病患高達兩百多萬人,患者均擔心腎功能如果變差,最後恐步入洗腎人生,盧國城說,只要定期回診、規律用藥,養成運動習慣、飲食嚴格控制,大部分人即能免於洗腎厄運。即使沒有三高、肥胖等慢性代謝疾病,步入中年之後,腎臟功能也會逐漸變差,研究發現,40歲之後,每一年腎臟功能下降1%,建議仍須控制飲食,避免攝取高鹽、高熱量等食物,少喝含糖飲料,以免累積尿酸,血糖不穩,增加腎臟負擔。
-
2020-02-06 科別.泌尿腎臟
這方法可讓人晚幾年洗腎 腎臟權威名醫告訴你秘訣
許多腎臟病患者一聽到要洗腎,直覺人生突然變成黑暗,每星期必須回診兩三次,持續洗腎,幾乎沒有生活品質可言。如何延長洗腎時間,能夠讓病人晚幾年洗腎,這一直是醫界努力的目標。台灣洗腎盛行率位居全球之冠,目前洗腎人數超過八萬兩千多人,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輔大醫院研究副院長盧國城表示,這與健保給付洗腎,以及洗腎照護品質不錯等因素有關,再者國人捐腎風氣不盛,以致洗腎人數逐年增加。一項由國衛院、國健署、腎臟醫學會共同執行的研究計畫發現,老化、糖尿病是國人洗腎的兩大重要危險因子,在洗腎患者中約有四成五患有糖尿病,年紀超過50歲的比率更高。盧國城說,老化問題是無解的,但糖尿病可是控制的,透過衛教及飲食控制,能夠延緩糖尿病、腎臟功能惡化,健保資料庫顯示,慢性腎臟病患者使用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可有效降低約五成洗腎風險。慢性腎臟疾病可分五期,第四、第五期雖然屬於晚期,但如果能夠執行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就可有效延緩洗腎的時間。盧國城指出,低蛋白飲食原則為限制動物性蛋白,也就是少吃肉,僅能吃些植物性蛋白,如豆乾、豆腐但對於許多人來說,無肉不歡,索然無味,順從性較低。另外,為了避免營養不良,必須搭配酮酸胺基酸,讓代謝廢物可以轉換為人體所需的胺基酸,還可減少尿毒症發生,延緩腎臟功能惡化速度。據統計,全國慢性腎臟病患高達兩百多萬人,患者均擔心腎功能如果變差,最後恐步入洗腎人生,盧國城說,只要定期回診、規律用藥,養成運動習慣、飲食嚴格控制,大部分人即能免於洗腎厄運。即使沒有三高、肥胖等慢性代謝疾病,步入中年之後,腎臟功能也會逐漸變差,研究發現,40歲之後,每一年腎臟功能下降1%,建議仍須控制飲食,避免攝取高鹽、高熱量等食物,少喝含糖飲料,以免累積尿酸,血糖不穩,增加腎臟負擔。
-
2019-12-30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你家腎臟沒我家大… 一腎換一腎 卡在這個人性陰暗面
有些人結婚,講究門當戶對,但器官捐贈也需如此斤斤計較嗎?衛福部今年二月發布「活體腎臟交換捐贈移植手術管理辦法」,開放非親屬家庭可相互交換捐贈腎臟,截至目前,僅三組家庭成功申請,但配對後卻因為血型不同而告吹。●新制上路 非親屬活體捐腎案掛零新制上路十個多月,非親屬活體捐腎案例掛零,台大腎臟移植名醫蔡孟昆一語道破,大部分病家自私、小心眼,總認為自家捐贈的腎臟較優,別人家的較差,怎可能「一腎換一腎」。台灣每年約七千多病患等待腎臟移植,位居移植等候器官首位,但因器捐風氣不盛,大愛腎臟移植比率偏低,平均每一百位等待腎臟移植的患者中,僅三人有機會等腎臟,完成移植。為此,衛福部於今年年初開放非親屬等待腎臟家庭可一腎換一腎,即使在親屬間未能配對成功,透過其他患者家庭交換機會,增加活體腎臟移植機率,無須赴國外冒險移植。只不過,新制上路後,迄今移植個案仍掛零,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坦言,推動「非親屬家庭一腎換一腎」,確實困難重重,最近委託器捐中心分析問題,著手研議是否放寬程序或開放非親屬捐贈,增加腎臟器捐移植率。●三大原因 繁瑣、減敏治療佳、自私台大醫院外科主治醫師蔡孟昆則點出了窒礙難行的關鍵,原因有三,申請程序繁瑣、減敏治療效果佳,以及人心自私。首先,申請非親屬活體捐腎移植,須經過倫理委員會三次審查,光是第一關等候程序,就刷掉許多有意願的患者及家屬;醫療進步,親屬間即使血型不同,透過術前減敏治療,還是有機會換腎,不少患者不願意移植一顆陌生人的好腎,寧願花大錢,自費接受減敏治療。至於第三點則是人性自私,蔡孟昆說,即使雙方家屬配對成功,但許多病家卻斤斤計較,批評「你家腎臟比較小、功能相對差」,反觀我家腎臟較大顆、且捐贈者年紀較輕等,對於即將移植的腎臟並不滿意,許多醫師擔心術後衍生糾紛,而不敢執行。●秤斤論兩 擔心這樣交換可能吃虧對此,北榮一般外科教授級特約醫師龍藉泉也有同感,該措施在美國實施後,成效顯著,美國人對於有其他家庭成員願意捐腎,萬分感恩,感謝上帝恩寵,開心都來不及。但新制在台灣上路後,遠不如預期,臨床上看到太多台灣人自私的一面,常對著別人家的腎臟秤斤論兩,認為還是自家的好,擔心這樣交換,可能會吃虧。龍藉泉說,「想在台灣順暢推行一腎換一腎,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活體器官捐贈除了腎臟,另也包含肝臟。我國肝臟移植權威、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指出,非親屬活體捐肝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教學醫院做最多,又稱「匿名捐肝」,除了法律開放,企業也支持員工的捐贈之舉。陳肇隆說,多倫多大學不只是北美活體肝移植做最多的醫院,五十例活體肝移植中,就有十多例來自匿名捐贈,約三成指定捐贈,其餘則是基於善心而捐,例如家人曾是器捐受益者,或原本就曾經捐過血、腎、或骨髓等。重要的是,病人接受匿名捐肝後,五年存活率為九成以上。台大醫院兼任主治醫師李伯皇指出,十年前,國內曾討論全面開放非親屬腎臟移植,但擔心淪為器官買賣,一直不敢開放,但目前器官移植已出現瓶頸,建議政府評估可行性與管控方式,原地踏步,無助於等候移植的患者。●C肝新藥 致肝臟整體移植率下降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器官移植趨勢是肝臟整體移植率逐年下降,根據器捐登錄中心統計去年至今本月中旬,去年肝臟大愛移植人數九十六人,今年則增至一百廿四人,但活體捐贈則從四百九十四人降至三百七十人,整體移植數從五百九十人降至四百九十四人。陳肇隆表示,很可能是肝病型態的改變。他舉例,C肝新藥上市後,臨床證明有百分之九十八的病毒清除率,且有效改善肝功能,二○一七年納入健保後,讓需多原本需要換肝者不必換肝。三軍總醫院外科部一般外科主任陳登偉也認為,應與健保給付C肝新藥有關。陳登偉說,等候肝移植患者多是C肝或B肝患者,民國七十三年政府推動B肝疫苗接種,大幅降低B肝引起的肝病變,近這兩年來,健保給付C肝新藥,今年更是全面健保給付,本來需要換肝的患者用藥之後,病情穩定,無需等候肝移植。令人擔憂的是,台灣肥胖人口眾多,未來因脂肪性肝炎引起肝硬化的患者勢必愈來愈多,將成為肝臟移植的主要族群。了促成肝移植醫學交流,第四屆活體肝移植國際醫學大會將明年元宵節在高雄舉行,這是活體肝臟移植領域最高水準的國際盛會,陳肇隆身為大會主席,號召來自卅六國頂尖肝移植學者,卡司陣容強大,鼓勵年輕醫師把握機會報名參加。
-
2019-12-03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男換腎誘發罕見尿毒症 腎又衰竭
一名50多歲男子因腎衰竭,長年飽受洗腎之苦,姊姊捐腎相救,移植後手術成功,他小便順暢,但關傷口時移植腎竟出現局部淤斑,經緊急處理後病情穩定,移植腎切片檢查卻發現,竟是罕病「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候群(aHUS)」,雖積極治療,腎臟仍惡化衰竭。台中榮總腎臟科主任陳呈旭表示,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候群是一種先天補體系統病變的疾病,當人體面臨外來刺激時,補體系統會活化反應,但aHUS患者天生缺乏補體調控因子,因此補體系統啟動後會異常活化,嚴重造成全身性血管內皮受損,導致器官衰竭。一般來說,感染、懷孕、手術、補體缺乏,都可能誘發aHUS,該名患者可能因換腎手術,捐贈者異體抗原呈現給他(受贈者)免疫系統,促使補體系統活化,因缺乏調控剎車造成惡化。陳呈旭表示,aHUS尚未發作時無法察覺,一旦發生血管內皮破壞,會造成血管壞到哪、栓塞到哪,除腎臟外,嚴重還會造成心臟衰竭、腦中風等急重症。aHUS天價藥費納給付治療上,傳統僅能靠血漿置換術等支持性療法(俗稱的換血),但有時療效不佳。這幾年,注射型藥物「末端補體抑制劑」問世,可抑制補體系統,控制疾病進程,有效降低洗腎率及死亡率,但一年藥費高達千萬元,「賣房子也不夠付」,健保6月將該藥納入給付 。陳呈旭提醒,末端補體抑制劑可能造成免疫力下降,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務必先接種腦膜炎、肺炎鏈球菌疫苗,減少伺機性感染風險。
-
2019-12-03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健保給付千萬藥費 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病患福音
一名50多歲男子因腎衰竭,長年飽受洗腎之苦,獲姊姊捐腎相救。手術成功,小便如泉水般湧出,但關傷口時移植腎竟然出現局部淤斑,移植腎切片卻檢查發現,這竟是罕病「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候群(aHUS)」,雖積極血漿置換、藥物治療,腎臟仍惡化衰竭。台中榮總腎臟科主任陳呈旭表示,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候群是一種先天補體系統病變的疾病,當人體面臨外來刺激時,補體系統會活化反應。但aHUS患者天生缺乏補體調控因子,因此補體系統啟動後會異常活化,嚴重造成全身性血管內皮受損,導致器官衰竭。一般來說,感染、懷孕、手術、補體缺乏,都可能誘發aHUS。以該名中年男子為例,可能是因換腎手術,捐贈者異體抗原呈現給他(受贈者)免疫系統,促使補體系統活化,因缺乏調控煞車而造成惡化。陳呈旭表示,aHUS在尚未發作時無法察覺,一旦發生血管內皮破壞,造成「血管壞到哪,血管栓塞到哪」,除腎臟外,嚴重造成心臟衰竭、腦中風等急重症,被送至醫院,難以第一時間確診。陳呈旭提醒,若患者檢驗呈現血小板下降、溶血反應、器官受到侵害時,應進一步篩檢,做血液及基因檢查,釐清血栓性紫斑症與aHUS,早日發現、對症治療,把傷害減到最小。在治療上,傳統僅能靠血漿置換術等支持性療法,也就是俗稱「換血」,但有時療效不佳。這幾年,注射型藥物「末端補體抑制劑」問世,可抑制補體系統,控制疾病進程,有效降低洗腎率及死亡率,但一年藥費高達千萬元,「賣房子也不夠付」,所幸健保已於今6月將該藥納入給付 。儘管「末端補體抑制劑」治療效果不錯,但陳呈旭提醒,此藥可能造成免疫力下降,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務必先接種腦膜炎、肺炎鏈球菌疫苗,減少伺機性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