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2 醫療.指甲.足部
搜尋
拇趾外翻
共找到
32
筆 文章
-
-
2024-06-01 醫療.骨科.復健
女模常穿高跟鞋導致腳痛難竟是這疾病引起,微創手術矯正改善
1名女模特兒經常整天穿著高跟鞋,日前返家脫鞋後,大拇趾內側紅腫疼痛,以為是痛風發作,醫師檢查發現是「拇趾外翻」且嚴重到大拇趾已卡到第二趾下面,連第二趾都因為長期摩擦而長了硬皮。經採用微創手術矯正後,症狀才改善。拇趾外翻的好發年齡是幾歲?高危險群有哪些?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足踝專科醫師蘇錦宏說,拇趾外翻是前足部最常見的變形問題,不僅會造成外觀困擾、買鞋不便,連走路都因疼痛影響儀態,是許多民眾的夢魘。大多數拇趾外翻是成年後才出現,平均年紀大約落在30歲左右,以女性較多,且多半雙腳都有,甚至會隨著年紀越來越嚴重。他說,拇趾外翻除遺傳因素外,平時常穿高跟鞋與尖頭皮鞋這類楦頭小的鞋子更是高風險族群。除此之外,扁平足、風濕病、關節鬆弛等問題也常會合併出現,症狀包括拇趾內側發炎紅腫痛、第二腳趾底部疼痛或是出現硬皮等。雖然不像慢性病需長期吃藥控制,每天走路的痛楚往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可以說是小病造成大問題。拇趾外翻該如何治療?經X光檢查,女模第一蹠趾角度約40度,第一、第二蹠骨角度也大於15度,確認為嚴重拇趾外翻,討論後決定採用微創手術矯正治本。過程中,醫師先以特殊工具切骨矯正,將外翻的拇趾拉回到正常角度,合併周邊組織鬆緊度調整韌帶,之後再用可吸收的植入物材質加以固定,術後隔天即可下床。約3個月後即恢復原本生活步調,植入物約兩年後可吸收。蘇錦宏說,拇趾外翻角度越大不代表症狀就一定比較嚴重,有些人外型變形很明顯,卻完全沒有症狀,也有人看起來變形很輕微,走路完卻會紅腫痛到無法忍受。因此若有拇趾外翻症狀,建議要尋求專業骨足踝專科醫師評估,選擇最適合的處理方式。他說,如果症狀剛開始出現,不妨採取保守治療,如換穿寬楦頭而且有足弓支撐的鞋子,或者使用外翻矯正襪、矯正墊,或是蹠部墊等,如果有紅腫發炎狀況,也可服用消炎藥物及足部運動的肌力訓練改善,但相關問題已經嚴重到影響生活時,不要排斥就醫或手術,才能早日回復美足風采。元氣百科:提醒拇趾外翻該如何預防與保養?★要預防拇趾外翻,可在大拇趾與第二趾間使用分隔墊。★如果發現大拇趾外側關節有突出現象,則建議使用矯正器,固定大拇趾,避免變形更加嚴重。★輕微的拇指外翻的人建議穿寬楦頭的鞋,鞋側邊的皮要柔軟且是單皮;拇指外翻中度至嚴重的人,則建議用特殊鞋墊來控制足弓的內旋。→延伸閱讀 元氣百科 拇趾外翻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24 焦點.長期照護
我先生失智,我女兒在美國…手術同意書無人簽字的情況無解?
「妳的家屬呢?過來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名。」「可是我沒有家屬可以來簽名。我先生失智了,我女兒在美國。」我瑟瑟發抖著躺在病床上,在開刀房門口等候,準備接受手術。瑟瑟發抖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三月初的台北仍是春寒料峭,但手術房的冷氣恐怕連十五度也沒有,以致我不免冷得發抖。旁邊還有其他等候開刀的病人,看起來人人自危。終於,有一位護理師手持資料夾,過來開始唱名:「鄭秋豫!」「我就是。」「妳的家屬呢?過來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名。」「我沒有家屬陪同,我自己可以簽名。」「不行,除了妳本人簽字同意,還要妳的直系家屬來簽名,手術中若出現狀況可以做決定。」「可是我沒有家屬可以來簽名。我先生失智了,我女兒在美國。」一陣沉默。「我一定不是第一個,以後這樣的人會越來越多。我可以留幾個電話號碼給妳,必要時聯絡。」「可是他們如果不是直系家屬,不能做決定。」我不免失笑了!很輕鬆地說:「那就請醫師到時候看著辦吧!」手術不能耽誤,此事至此無解,只能不了了之,我終於還是被推進了手術室。這次動刀的原因正是先前所提過的,因為我飽受來自遺傳的拇趾外翻、足弓塌陷和足底筋膜炎的折磨已多年,也就醫多年,無奈行走、站立皆越來越疼。醫師建議以外科手術矯正拇趾外翻,至少解決一個造成雙足疼痛的問題。這場手術要鋸骨、打釘,再休養復原,聽來頗為嚇人,但其實只是小手術一樁,受點皮肉之苦,無須緊張。我已年過七十,很多器官皆已老舊;現今醫藥發達,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皆可修補,修修補補在所難免。根據我自己的定義,七十到八十歲是人體修補期,需要修補就趁早處理,以利復原。因此和女兒嵐嵐商量後,就排定時間,獨自開刀來也。清早八點時,空腹至醫院報到住院,午後手術,住院一夜,次日上午待醫師查房後,宣布一切順利,即可辦理出院手術返家。出院時,雖然蹣跚慢步有些狼狽,卻連助行器和柺杖也不需要,自己走到醫院門口,叫輛計程車就回家了。三個多月後,我再度住院給另一隻腳做同樣的手術時,同樣的簽名戲碼又再度上演,也同樣地再度不了了之。可見只要進手術房接受外科手術,就需要有合法人士在術前簽署同意書,但是若現場實在無人簽字,又如何能勉強?二度術後,我上網查了一下,發現這兩次,護理師在術前表示只有我的直系家屬才能簽署手術同意書一事,其實有些過分謹慎。首先我發現,直系親屬簽署手術同意書並非必要條件。手術同意書本來只需病人本人簽署。根據衛生署公告、二○一八年五月開始適用的新版手術同意書,若立同意書者非病人本人,「與病人之關係欄」應填入與病人的關係,包括:(一)病人為未成年人或因故無法為同意之表示時,得由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簽名。(二)病人之關係人,係指與病人有特別密切關係之人,如伴侶(不分性別)、同居人、摯友等;或依法令或契約關係,對病人負有保護義務之人,如監護人、少年保護官、學校教職員、肇事駕駛人、軍警消防人員等。還有一項:手術進行時,如發現建議手術項目或範圍有所變更,當病人之意識於清醒狀態下,仍應予告知,並獲得同意,如病人意識不清醒或無法表達其意思者,則應由病人之法定或指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代為同意。無前揭人員在場時,手術負責醫師為謀求病人之最大利益,得依其專業判斷為病人決定之,惟不得違反病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換言之,可以在術前簽同意書的人並不少;手術進行中,如遇特殊情況,而病人無法表達、又無親人在場時,的確是由手術室裡的執刀醫師決定的,所以我術前的失笑之語並無不妥。但我兩次手術前,都遇到現場醫護人員「執法偏嚴」,堅持需要我的配偶或直系親屬來簽字,我推測恐怕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之故。其實如果換個位置來思考,完全可以理解醫護人員為何選擇從嚴解讀,因為他們職業的最大風險,莫過於一旦涉入醫療糾紛所可能面臨的精神壓力、工作保障,甚至財力損失。不過,無人簽字反映的社會現象卻不容忽視。隨著全民健保的普及與醫療進步的結合,高齡人口越來越多是事實,無論是老人獨立生活,或是子女無法就近處理,配偶已逝或無行為能力、沒有子女或子女不在國內──沒有關係人、也沒有法定代理人的老人一定會越來越多。舉我個人為例,以我目前的健康狀況,就連指定法定代理人的資格也不具備。因為所謂的法定代理人是為了「協助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為法律行為」所設計的制度,換言之,只有「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才具備指定法定代理人的資格。隨著我年齡的增長,遇到無人簽字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多。與此同時,我們也迎來了人類有史以來壽命最長的時代,高齡化是已開發國家的共同社會現象與趨勢,台灣自不例外。根據內政部於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八月十一日公布的「111年簡易生命表」,國人的平均壽命為七十九.八四歲,其中男性七十六.六三歲、女性八十三.二八歲。而與聯合國公布的二○二○年全球平均壽命比較,我國的男、女性平均壽命,分別較全球平均值高了六.七歲及八.六歲。二○二三年六月的戶口統計資料也顯示,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約為四百一十九萬,佔全台灣人口比例的18%。預計到二○二五年時,老年人口將超過20%,即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超過六十五歲。其中,首當其衝會遇到無人簽字問題的是獨居老人──台灣的獨居老人至二○二三年已有六十餘萬人,佔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的16%。高齡照顧的問題越來越多,無人簽字只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此外,隨著社會變遷及價值觀的改變,短時間內,頂客族與不婚族只會增加,少子化也只會日益嚴重。在可預期的未來,無法指定法定代理人、也無人簽署手術同意書的機率,預計只會有增無減。外科手術前無人簽署同意書一事,代表的不僅是我個人的經歷,也是一個日益普遍,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我相信除了醫療單位及醫護人員,其他有關單位及工作人員,如社會局、社工、長照機構的工作人員,早已經常面臨並處理同意書的問題,只可能這件事的優先順序,排不到待解決的問題前面,尚未喚起社會的關注而已。(本文摘錄自寶瓶文化出版《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
-
2024-01-13 醫療.指甲.足部
扁平足應該穿什麼鞋?挑鞋注意3原則,穿錯鞋恐產生更多足部問題!
你平常都穿哪種鞋子?一般我們會視當天要做什麼活動而挑選不同功能的鞋子,若穿錯鞋可能會讓腳痛或受傷。而對腳部有問題的人更是如此,尤其扁平足患者挑鞋更要注意3重點:避震性佳、護跟夠硬、支撐度夠,才不至於讓扁平足引發更多足部症狀。什麼是扁平足?正常的足底弓是由內縱足弓、外縱足弓及橫弓來提供足部極高之穩定度及活動度,使足部能承受全身重量之負荷。扁平足患者則不同於一般人,站立時足弓消失,腳板緊貼地面。扁平足大致分為構造性扁平足與功能性扁平足,可能原因為先天、後天。後天可能因長期久站、足部承重過度、骨骼病變、錯誤姿勢等,也可能因足部老化造成。功能性扁平足:踩地站立時,凹陷區可壓扁,屬功能性扁平足,會隨成長發展出正常的足弓。結構性扁平足:不論踩地與否,腳底板都是扁平的。◎簡單測試:坐著或躺著則可觀察。坐在雙腳可懸空的椅子上,看腳底板內側是否有凹陷。扁平足可能產生的足部問題扁平足屬於一種足部變形,長久站立或行走後,患者因組織相互拉扯,而容易引發足底筋膜炎、前膝關節疼痛、關節炎、長骨刺等諸多問題。足底筋膜炎慢性足部肌肉拉傷肌腱炎關節炎長骨刺腰痠背痛足踝關節及膝蓋疼痛關節骨骼變形脊椎側彎扁平足如何治療.挑選支撐良好的鞋子.穿矯正鞋:可幫助腳擺放在較正確的位置,協助腳適應外在環境、減少受傷可能性。.足弓墊:鞋墊可使其腳的承重比例較接近正常,較合乎人體工學。.運動治療.手術扁平足該挑什麼樣的鞋子?扁平足的人一定要挑避震性佳、護跟夠硬、左右支撐度夠的鞋子,而且鞋帶務必要綁好,因為鞋子穿太鬆就是導致腳痛和步態錯誤的一大原因。要測試鞋子的支撐性,可用虎口夾住鞋子後三分之一,用握手的力量夾一下。如果一夾就凹下去,那就是支撐力不足。若拇趾外翻合併有扁平足的病人,除了寬楦,還要加強足弓的支撐,如「足弓墊」可同時保護拇趾及足弓,是建議選購的重點。1. 特殊腳型或關節炎的鞋子.扁平足、高弓足、足底關節炎:可訂製適用鞋墊。有內側足弓的鞋墊,可減輕或改善足底壓力分布。.關節炎:稍微調整或改裝鞋子,改為稍具弧度的船型鞋底,讓行走變順暢。2.鞋後不宜過高:尤其有足底筋膜炎與阿基里斯腱炎的患者不妨選擇1到2公分低跟的鞋,走起路來較舒服。3.鞋後跟材質要比一般鞋為硬。4.鞋子楦頭要大,腳趾頭才不會被壓迫:東方人腳板較寬,腳板寬就要選楦頭較寬的鞋,若是鞋子太緊、鞋底太薄或鞋的楦頭太窄,都可能擠壓到腳部結構。【資料來源】.衛福部桃園醫院 .疾病百科/扁平足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2-18 醫療.指甲.足部
穿高跟鞋拇趾外翻近40度痛到像火在燒 未治療可能引發全身骨骼、關節問題
張小姐因工作關係每天需要穿著高跟鞋,大拇指內側長期與鞋面摩擦,半年前開始無法久站,走路不到半小時,腳底就痛到像火在燒,拇指呈現ㄑ字型根部又凸又腫,就醫檢查時拇趾已外翻將近40度。 萬芳醫院骨科醫師陳建樺表示,拇趾外翻雖然不是急症,但是病發時卻會讓人痛到難以忽略,若不積極治療還有可能會引發全身骨骼和關節歪斜、自律神經失調等併發症。 什麼是拇趾外翻? 該如何治療變形腳趾? 「拇趾外翻」的患者腳背第一掌骨與大拇趾間的關節會呈現外凸彎曲。陳建樺醫師提到,拇指外翻常會伴隨其餘腳趾的擠壓變形、足部疼痛外翻,外觀上大拇趾會往第二拇趾偏移15度以上,使大拇趾、第二拇趾交疊,使第二拇趾異位,導致穿鞋時摩擦不適,大拇趾根部的骨頭突出且紅腫發痛。 陳建樺醫師表示,拇趾外翻初期可以先透過消炎止痛藥、改善穿鞋習慣,減輕病情惡化,不過無法根治外翻,當保守治療一段時間後疼痛感仍未緩解,病人可以考慮接受大腳趾外翻手術,矯正腳趾變形並重整腳趾平衡。 拇趾外翻70%與遺傳有關 但高跟、窄頭鞋是加速劑 不過,術後仍需配合良好的穿鞋習慣,挑選寬楦頭鞋子,減少穿著高度超過一吋的寬楦頭鞋子,偶爾也可以使用足部輔具,如五指襪、大拇指分隔墊等避免復發。 陳建樺醫師提醒,雖然拇趾外翻約有70%和遺傳有關,扁平足、韌帶鬆弛、少數神經系統疾病及類風濕關節炎等也是好發族群,不過,高跟、窄楦頭的鞋子仍是加速拇趾外翻惡化的催化劑。 因為穿著高跟鞋時,墊高的鞋跟會造成身體重量往前足的方向壓迫,此時較窄的楦頭就會把大拇指以及小指往足部的中線擠壓。陳建樺醫師表示,當大拇趾內側的關節囊因為長時間反覆的擠壓而鬆弛後,就會產生畸形。因此,建議民眾應避免窄楦頭、高跟的鞋子,減少大腳趾外翻產生的可能。 【延伸閱讀】大拇趾外翻不一定是高跟鞋的錯 5常見原因曝!如何治療、選擇鞋子?不只外觀!「大拇趾外翻」姿勢、步態、關節都受影響 拖延治療恐需手術【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9737】(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16 焦點.健康知識+
穿錯鞋恐腰酸背痛長雞眼!專家傳授球鞋、高跟鞋...6種鞋挑選方法
每天上下班走路、運動都要靠雙腿、雙腳,尤其一雙好的鞋子,走起路來舒服,走久了也不傷腳,但很多人挑錯鞋、穿錯鞋,不但對腳部沒有保護作用,還可能對雙腳產生傷害。不可不知挑鞋6撇步不管走路或運動,雙腳承受了身體重量,為了減輕雙腳負擔,挑雙適合的鞋子很重要。各種鞋款的選鞋方法大不同,不可不知挑鞋6撇步:1.高跟鞋:鞋跟不要太細,且後跟高度最好不要超過2吋。否則容易導致足底筋膜炎、蹠骨關節炎,也易扭傷,甚至走久了有蘿蔔腿,且還會腰酸背痛。楔形鞋:因鞋底的厚度差不多,且厚度較厚,吸震力會比高跟鞋好,但如果高度過高,仍很可能扭傷腳,挑選時盡可能挑厚度不要過厚、走起來較穩的鞋款。魚口鞋:魚口鞋前端開洞,穿起來比高跟鞋舒服,不過,盡量不要挑選楦頭太窄或尖頭,以免穿久了導致拇趾外翻。高跟涼鞋:高跟涼鞋的高度不宜過高,最好選擇後面有綁帶的鞋款,小腿肌肉力量可節省很多力量,相對對腳的健康較有益。球鞋與氣墊鞋:打籃球最好穿高筒籃球鞋保護腳踝,如果要長時間走路,可以挑選慢跑鞋,而氣墊鞋則可以分散腳掌承受的力量。一般鞋或氣墊鞋挑選,試鞋時先將腳往前伸,後端需有一根中指或食指可放的空間、此大小最適合。人字拖夾腳鞋:不建議長時間走路,人字拖會讓小腿肌肉更用力,走久了易累。此外,人字拖走路時重心往前,比較容易導致雞眼形成。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22 焦點.杏林.診間
不只醫病關係,更是良師益友!許美慧醫師讓我看到滿滿「光」與「熱」的人生
我和許美慧醫師不只是醫病關係,她更是我的良師益友。和許醫師相識於21年前,那時她是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看診時對病患十分親切,問診非常有耐心,傾聽病患陳述後再對症下藥,讓病患能得到良好的復健成效,因此她的門診經常都額滿。因為我是榮民,大多是到榮總看診,但因辦公室就在國泰醫院附近,所以經常等主任看完診後邀其共進午餐,並諮詢一些醫療問題,久而久之培養出如同家人般的感情。21年來,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退化,經常會面臨許多困惑,我都去找許主任解惑。今年拇趾外翻及膝關節置換術的復健,許醫師提供我許多要領,讓我術後進步神速。近來我因頸椎嚴重壓迫到神經,醫師建議動手術醫治,但是今年我已開了兩次大刀而不想再動刀,難以抉擇下我又來找許醫師,她建議我先做復健,拉拉脖子再視情況而定,於是我很認真做復健,至今三個多月,症狀改善不少,免去開刀之苦,在此要感謝許醫師不吝以其專業來指引我。如今許醫師已82歲高齡,仍神采奕奕,熱心助人,在她身上我看到了熱愛生命、熱愛工作,滿是「光」與「熱」的人生,這種正能量深深值得我學習。值此光輝十月,欣逢主任壽誕,在此敬祝許醫師永遠健康快樂!誠摯說聲:「謝謝妳,許主任,有您真好!」
-
2022-09-20 養生.運動健身
拉丁舞好處多,能練核心肌群跟促進大腦健康!常見7種運動傷害要當心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盛大開幕,國標拉丁舞「飆舞士林」舞劇造成轟動。 因應全民運動的風氣盛行,連 50 + 的熟男熟女也開始熱衷這項休閒運動,這幾年來跳拉丁舞成時髦熱情的象徵,社區大學、運動中心、學校社團等,紛紛開設拉丁舞課程。「我可以跳拉丁嗎?」門診常常被問到這個問題。拉丁舞是一個泛稱,指源自拉丁美洲的所有交誼舞或者民間舞蹈。台灣風行的國際拉丁舞分為五種,包括倫巴舞、恰恰舞、森巴舞、捷舞、鬥牛舞,屬國際競技舞蹈比賽。過去對拉丁舞有錯誤的刻板印象以為只是扭腰擺臀,但其實它是訓練儀態及核心肌肉的好方法。要了解拉丁舞的優缺點,我們必須從了解拉丁舞的動作開始。拉丁舞蹈當中,需注意的姿勢與動作拉丁舞的舞步雖然不盡相同,但是有一些相同的基本動作和原則。頭部需輕鬆的在頸椎正上方不可駝背。縮小腹像把肚臍往脊椎收集,此時已經啟動深層的腹橫肌,抬頭挺胸之外必須收肋骨避免突出(rib flare),雙側腹斜肌須同時作用。收臀並維持骨盆底部肌肉的張力。感覺脊椎向上長高。整體來說脊椎的位置是在中立位(neutral position),切忌骨盆前傾,而要維持這樣的姿勢,其實你必須啟動整個核心肌群,包括上方的呼吸橫隔肌、前方的腹橫肌與腹斜肌、下方的骨盆底肌和後方的多裂肌,全部都需要被喚醒。拉丁舞略微外八的站姿,不同於芭蕾接近90度的外八,拉丁舞大約只需要22.5度左右。這是髖關節略為外旋,並非來自膝關節或是足部的扭轉。如果沒有正確的使用髖部外旋肌肉,容易造成膝蓋及足部的壓力。行進時的路線要感覺腿部內側輕輕接觸,但不需要交叉,髖內收肌必須持續作用。令人銷魂的拉丁舞骨盆畫8動作拉丁舞的臀部動作如果以單側骨盆一個定點來看。它的位移方向是斜前、旁邊、斜後,然後換成對側同樣的動作。經由啟動腹直肌、腹斜肌、腰方肌、豎脊肌等,一側骨盆斜前上提,橫移再向後旋轉,背闊肌收縮,將重心完成在同側支撐腳上。此時肩到臀有壓縮的感覺但是肩膀不能下降。之後由臀肌協同將骨盆往對側斜前方向鐘擺式擺盪,再重複對側骨盆動作。這就是拉丁舞最知名的骨盆畫8運動(Cucarachas )。這個動作將核心肌群、臀部、腿部肌肉幾乎全部訓練到了。轉換重心也是拉丁舞的重點,感知自己的重心位於足部前後比例細微的改變。這樣雙人舞的雙方才能有較好的連結。前進時先使重心前移直到超過支撐腳前方,快要失衡時用另一隻腳落地承接重心,必須使用腿臀肌肉和核心穩定肌肉。足部要如同獸足行走,著地順序是足尖、足掌到足跟,推進離地時反向的順序。過程中足踝及足部肌肉作為緩降器,須如輪子輾過般流暢。這使足部肌肉有細緻的訓練,特別要注意支撐腳的重心是在內側三趾,並非只用大拇趾作為支撐或推進的點。錯誤使用會造成大拇趾的傷害。手部的動作強調肩部與軀幹的連動,啟動背部才帶動肩肘,強調背闊肌的運用,進一步維持穩定的平衡。常見的拉丁舞運動傷害有那些呢?1.拇趾外翻,這在拉丁舞者很常見,使用楦頭偏小的鞋子或重心過度集中在大拇趾內側容易造成拇指外翻。2.蹠(前腳掌)疼痛,主要是由於長時間使用高跟鞋練舞,疼痛時須避免穿著高跟鞋,並且就醫治療。3.腳破皮及水泡,由於不合適或較硬的新鞋造成。可以使用潤滑劑或是事先磨擦鞋子較緊的部位使其柔軟來避免。4.膝部韌帶受傷或膝關節磨損,過度外八腳姿勢或者沒使用髖外旋肌群,而使用膝部旋轉,會造成膝內側韌帶受傷。錯誤的過度伸直膝關節或用力向後卡緊(lock)關節可能造成膝關節的磨損。少數彈跳動作過度練習,造成髕骨韌帶發炎。5.下背疼痛主要是未充分熱身或骨盆在前傾的角度做舞蹈動作造成。6.肩部拉傷,雙人舞失誤拉扯導致。7.其他還有過度追求特技表現,例如甩頭、下腰、劈腿等造成頸部拉傷、背部拉傷、大腿拉傷等及意外受傷:跌倒。腳踝扭傷等。受傷後除了就醫治療之外,更需要與醫師及教練討論正確的肌肉動作來預防傷害。拉丁舞提昇各項能力,好處多多國外研究發現拉丁舞是有效的有氧運動,持續練習對中老年認知功能及記憶力有正向的影響,搭配音樂的舞蹈對於情緒及社交生活也有助益。針對巴金森氏症患者,拉丁舞練習可改善轉身時軀幹的協調性。振興醫院復健部與台大機械所的研究則發現拉丁舞者相較於同齡從事其他運動的對照組行走時有較佳的步態對稱性,閉眼或張眼單腳站立時身體平衡也優於對照組。拉丁舞蹈除了作為一種特殊的身體運動方式外,在舞蹈中,還可利用不同的外在刺激例如雙人舞的配合、音樂等等提供聽覺、視覺、前庭覺、體覺等多感官刺激。拉丁舞具有有氧運動的優點,可雕塑腰臀的線條,改善儀態。要避免運動傷害應該慎選認證教練,學習正確的姿勢動作。例如﹕中華民國體育運動舞蹈總會評審及教練、國際證照有ISTD(皇家舞蹈教師協會)教師資格、IDTA(國際舞蹈家協會)教師資格、WDC教師評審。準備好,就可以開心拉丁了!運動前需要充分熱身,選擇合適的鞋子及地板,由於競技舞蹈為了美感,女舞者會穿著高跟鞋,單純為了健康考量的學員,盡可能選擇低跟練習鞋開始,減少對膝蓋及足部的壓力,也不要過度用力過度卡直膝蓋(lock),使用核心肌肉維持正確框架,不要骨盆前傾(翹屁股) 。有脊椎問題的病人,應與醫師及教練討論動作調整,適度核心的訓練在復健期有助減輕症狀,但是急性期疼痛時仍以就醫治療為主。增進肌肉量,運用核心肌肉的能力,心肺功能、平衡能力,體脂率,身體曲線是現代人運動的目標。只要不過度追求極限動作,正確的姿勢及技巧運用,那麼熱情、浪漫的拉丁舞,不失為多元運動選項的好選擇。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你今天拉丁了嗎?)
-
2022-08-15 醫療.指甲.足部
肩膀痠、偏頭痛⋯竟是因「拇趾外翻」造成?醫教1招自我檢測
30多歲的小慧從小就有拇趾外翻的問題,因工作所需,得長時間穿高跟鞋,使症狀加劇,經常舉步維艱,令她相當困擾。另有一名50多歲男子,10年來每個月至少跑一次全馬,但最近一走路就痛到不良於行,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他的腳板特別寬,又愛穿狹長型運動鞋,腳在長期擠壓下,造成拇趾外翻惹禍。為什麼會拇趾外翻? 郭綜合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陳振琨表示,「拇趾」為足部大拇趾,「外翻」是拇趾呈現異常的起角,並歪向第2趾。拇趾外翻的定義,是指外觀上大腳趾往第2腳趾的方向偏移超過15度,使大腳趾重疊到第2腳趾,造成第2腳趾異位。他也指出,造成拇趾外翻的原因,多與家族基因遺傳有關,但也會因長期摩擦而產生發炎、位移。主要有以下5種成因:.性別:女性患上拇趾外翻較男性高15倍。 .家族史:58~88% 的患者有拇趾外翻家族史。 .鞋子不合腳:長時間穿高跟鞋、楦頭太小的鞋子。 .扁平足:因內側足弓缺乏支撐,導致拇指下方無法支撐體重而外翻。 .發炎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神經肌肉病變者。拇趾外翻常見症狀 陳振琨說明,拇趾外翻患者有一明顯徵兆,通常在穿鞋時會感到摩擦不舒服,赤足時也會發現大腳趾根部的骨頭突出,且紅腫發痛。常見併發症狀如下:.疼痛、腳掌不穩定 .可能造成全身骨骼和關節歪斜 .出現O型腿 .膝蓋痛 肩.膀痠痛 .腰痛 .偏頭痛 .自律神經失調拇趾外翻如何治療? 保守治療: 陳振琨表示,初期治療拇趾外翻可使用消炎止痛藥,並建議改善穿鞋習慣,尤其女性盡量不要穿高度超過1吋的鞋子,楦頭寬度要能讓腳趾舒服活動等。另外,也可使用足部輔具,如五指分開襪、大拇指分隔墊等,減少大腳趾內側摩擦,減緩足部承重不均的壓力。 但當接受保守治療一段時間,拇趾外翻的症狀仍遲遲無法緩解、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或拇指外翻超過40度時,則需考慮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 拇趾外翻矯正手術相當多元,超過200種以上,主要以「軟組織修補」和「切骨矯正」為主,前者是將拇指外翻緊繃的韌帶放鬆、內側鬆弛的韌帶拉緊;後者是將內翻的大腳趾矯正到理想角度,併搭配適合的內固定器。 近來亦有專為拇趾外翻手術而研發的矯正微創骨板植入物,具備減少軟組織破壞、客製化矯正、手術時間短、穩定性高、無異物感等多重優點,可供患者做選擇,術後3個月,即可經由X光追蹤復原狀況,骨頭癒合即可開始運動,如游泳、腳踏車、跑跳等。拇趾外翻預防方法? 因拇指外翻會隨時間角度變大,且嚴重的拇指外翻無法自行恢復,但陳振琨也建議,日常習慣中有一些預防方法: .改掉不良的穿鞋習慣,如太高或楦頭太小的鞋子,避免長時間久站或走動 .需多活動腳趾、矯正扁平足,以預防勝於治療 .長期穿鞋墊或五指襪保護足部健康 .維持適當體重【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8468.html】
-
2022-01-24 該看哪科.指甲.足部
挑鞋不是越舒服越好!5觀念更助足健康、防足底筋膜炎
挑鞋時民眾除了看款式外,也多會注意手指放入鞋子後有一指的距離,讓自己的腳不會太緊而「咬腳」,有得人也會特別挑選在下午晚上的時候買鞋,認為此時的腳經過一整天的行走,會變得較為浮腫,此時更有助選鞋尺寸避免太小。在這之外,接下來普遍就是看鞋子穿起來是否舒適,不過對此物理治療師鍾馨葦表示,鞋款並不是越舒適越好建議留意5大原則,以利腳部健康。 挑鞋不是越舒服越好,5觀念更助足健康! 鞋杯:要不易變形鍾馨葦物理治療師表示,許多民眾會認為又厚又軟的鞋子就是好鞋,但是其實越厚軟,對於腳而言就像是行走在一塊相當不穩定的海綿上,著地部穩定,不僅肌肉需要花更多的力氣平衡,也沒有緩衝作用,行走的挑戰性也提高,也增加了扭傷的機會。此外,在挑選鞋款時,鞋子包住後腳跟的「鞋杯」軟硬度要適中,尤其不能太軟,可用手指按捏,若明顯可捏得下去,相對保護作用就較低,鞋杯需要穩固,手無法明顯的按壓,如此才有足夠的保護及穩定性。 氣墊:後腳跟為佳接下來,在氣墊鞋的購買上,若為氣墊鞋需留意是否為整個腳底都是氣墊,還是只有腳跟位置為氣墊,若是整雙鞋底都是氣墊,那麼便有如前述踩在海綿上一樣不穩定,即便穿著當下感覺舒服,穿久也會逐漸感到不適。因此若挑選氣墊鞋,建議以只有腳後跟是氣墊的為佳,而日後氣墊洩氣自然也就得丟棄。 中足:彈性要充足除此之外也要注意中足的彈性是否足夠,也就是鞋子的中段,若中足不具彈性,行走崎嶇的道路也難以緩衝,可試想穿著一雙硬梆梆的皮鞋登山一般,當然登山鞋又是另一個學問。一般鞋款建議可適度、不破壞商品為前提的左扭右扭,扭轉時帶點彈性便是支撐中足彈性夠的鞋款,反之若無法扭動,或像擰毛巾一般可以360度扭轉便不建議。 前足:折點要明顯接著是前足,前足需注意要有「折點」,也就是鞋子在前腳掌與中足間的交界,是否有明顯的凹折線,而非整雙鞋一起彎曲。因為在行走時,腳並非僅為抬起、放下,而是會從腳跟、中足到前腳掌產生推進動作,此折點可以輔助推進,若沒有折點,推進的壓力將集中在腳掌上,行走時自然也會比較吃力。因此選鞋要注意鞋子是否在前腳掌位置有明顯折點。 鞋頭:寬度要符合挑選鞋款,除了放進手指測量腳的長度,也需注意鞋頭及寬度的大小。人的腳可略分三種類型,羅馬腳為前三趾齊平,希臘腳為第二腳趾較長,埃及腳則為大拇指最長、依序較短,亞洲人的腳普遍偏寬,且多為埃及腳、羅馬腳,若鞋頭大小不符,就很容易出現拇指外翻、頂到腳趾、兩側腳趾摩擦等問題,尤其是尖嘴鞋更為嚴重。建議在挑選時可先將腳貼齊鞋底目測,若可將鞋墊取出是在好不過的,將腳底和鞋墊貼齊測量更為精準,若超出鞋墊範圍,自然就不適合。 足底健康日常保養很重要,4招更助防範足底筋膜炎! 鍾馨葦物理治療師表示,鞋款對於足底的健康影響相當深遠,挑選時可多留意細節,而日常的行走方式及保養也相當重要。 現代人不論是在外或在家,穿著鞋子或拖鞋走路的時間,比赤腳走路時間還長,導致足底抓地的小肌肉日漸失能無力,也因此常見足底筋膜炎的足底疾病。正確的行走力線,會是腳跟中心線偏外側先著地,接著力量通過中足中心,最後傳遞到大姆趾推進離地。建議民眾可觀察自己在行走時足底力量的分佈,透過察覺自我才有助於改善足部健康。 保養足底也和小腿息息相關,鍾馨葦物理治療師建議,平時可多做伸展運動,像是弓箭步就是個簡單又足夠伸展的選擇,這動作從小腿到阿基里斯腱再到足底,整個下足筋膜、肌肉皆可獲得伸展。另外,也可以作些簡易的按摩,例如腳底踩網球或彈力球,就可以充分按摩到足底,而小腿則可以雨刷的方式放在滾筒上擺動,使筋膜分離得到舒緩,除了放鬆也需要透過踮腳訓練,能增加腿部肌肉彈性。而若是有足底筋膜炎的患者,或時常有小腿痠痛問題的民眾,這些方法也有助緩解。不過若症狀反覆發生,建議盡早尋求醫療協助以利改善。 最後也建議,平時應準多注意自己鞋底磨損的狀況,鞋底磨損傾斜角度太大,長期下來容易對足部、膝蓋、骨盆甚至是整個人的骨架容易歪斜造成疼痛等不良影響,提醒民眾多留意。 《延伸閱讀》 .鞋子挑錯當心腳越走越痛,醫教挑鞋要點,常見4大迷思要小心 .穿鞋也會痛原來是拇趾外翻?骨科專家教兩條線自我檢測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05 該看哪科.皮膚
腳上硬硬的一塊,是長雞眼還是病毒疣?皮膚專科醫師解答
「醫生,我腳上長這個硬硬的很痛,是不是雞眼?」、「醫生,我腳上這顆長很久了,是不是人家說的長疣?」、「醫生,病毒疣就是雞眼吧?」以上對白可說是皮膚科門診每天都會聽到的台詞。「病毒疣」和「雞眼」(正式名稱:釘胼),兩者皆是很常見到的皮膚疾病,且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包含好發部位、症狀及部分治療方式,無怪乎民眾及病患常將兩者混為一談,事實上兩者還是有許多不同之處必須教導民眾和病患,以下針對兩種疾病的成因、症狀、治療方式分別介紹。病毒疣是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表示,病毒疣是一種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致病原為人類乳突病毒,許多人聽到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想到子宮頸癌,雖然同是人類乳突病毒相關,但人類乳突病毒有100種以上病毒型,不同病毒型的好發部位和症狀有所不同。感染皮膚的病毒型,最常見感染手、腳,且不限於較易摩擦或壓迫部位,其他包含臉、頭皮、頸部、軀幹及四肢亦不少見,黏膜型病毒則可感染生殖器、肛門、口腔甚至呼吸道上皮,亦可能出現皮膚型病毒感染黏膜(或相反)的情況,簡而言之,有皮膚的地方都有機會被感染,病人常常認為病毒疣只會長在手腳,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容易得病毒疣的族群有哪些?曾奕騰指出,門診常見的病患包含習慣赤腳踩地或是穿著拖鞋、涼鞋,這類病患足部容易有可見或不可見的小傷口,讓病毒有機可乘趁虛而入(夏天於泳池畔赤腳走路亦是常見的感染途徑)。此外如從事餐飲或是清潔工作等,手部較易有傷口的情況也是可能的感染途徑。腳部多汗的病患除了較容易感染足癬(香港腳)及掌蹠蠹蝕症,亦有稍高的機會感染病毒疣。部分病患則可能因有慢性病、重大疾病、免疫疾病,或是因用藥影響其免疫功能,較易被感染,且一旦被感染,範圍及嚴重度較一般人厲害。另外衛生習慣不佳的病人也比較容易被感染,且就診時常常病況較嚴重。症狀可能無感,治療方式很多元曾奕騰進一步說明,病毒疣的症狀可以是完全無感,亦可有疼痛、壓痛、癢等表現,外觀呈現表皮增厚顆粒或結節,表面可有(或無)乳突狀凸起,如以皮膚鏡或放大鏡觀察,有時可見黑色小點或出血點,觸摸多半呈現粗糙的觸感,如果病人有摳抓病灶的習慣,則可能進一步傳播至其他部位,甚至指甲下緣或是甲床、甲溝等。治療方式多元,主要原理是去除被感染的表皮細胞及周圍可能被感染的細胞,以及誘發局部免疫反應攻擊病灶,最常見如醫師執行液態氮冷凍治療(可搭配表面刮除)、醫師處方水楊酸類溶液由病患在家自行塗抹。在此提醒民眾,上述常用方式多半需多次,療效並非一蹴可幾,尤其長在手腳的病毒疣,常因較厚或較深,冷凍治療常至少需5到10次,或更多次的治療。治療病毒疣要有耐心,別有錯誤認知和期望病患塗抹水楊酸溶液,亦需數週甚至數月的治療期,很多病患認為冷凍一次或是兩、三次就會好是不正確的認知和錯誤的期望,自行塗抹藥水者亦常因自認病灶較平坦就停藥也是不保險的做法,病毒疣是否已治癒,常需醫師使用皮膚鏡仔細觀察、觸摸甚至將部分角質刮除才能判斷,有時還要追蹤一段時間確認沒有復發才能判定為治癒。其他治療方式還包括局部塗抹三氯醋酸、病灶內注射MMR疫苗、病灶內注射或皮下注射干擾素、局部塗抹DPCP藥水、染料雷射治療、醫師處方Imiquimod病患在家塗抹,但所有方法皆不一定立即見效,仍可能需多次治療。至於汽化式雷射以及電燒灼手術,因可能產生含病毒顆粒之煙塵,威脅病患本身及醫護人員健康,且亦非保證治癒,個人較少使用且較不建議常規使用。雞眼跟病毒疣是不一樣的病曾奕騰指出,雞眼和病毒疣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形成的原因不是病毒感染,而且不具有傳染性。雞眼的根本成因,來自於發生部位反覆的受力、摩擦,人體的表皮因為反覆的刺激,增厚而形成一個向真皮層凸出的錐狀結構,如果厚皮形成一整片平鋪或向外凸的斑塊(非錐型向內凸出結構)則稱為胼胝(一般俗稱的厚繭)。雞眼的好發部位,主要位於足部易受壓或凸出易摩擦的部位,例如大腳趾關節、第五趾關節、腳掌前段與趾關節面掌側、足後跟等。相對少發生在手部(除非病人常有手部用力摩擦的動作如:拉單槓等,且手部較常見為向外凸出的厚繭),但這些部位也都可以感染病毒疣,所以病患容易混淆。雞眼的好發族群及誘發因素為何?曾奕騰說明,雞眼的好發族群及誘發因素,包含先天或後天足部骨骼或結構異常,後天最常見的就是拇趾外翻的病患,另如長期糖尿病患、或糖尿病控制不良出現足部骨骼結構異常亦屢見不鮮。此外,穿著不合適的鞋子(過鬆或過緊皆然),鞋子前段楦頭較窄,後跟較高使壓力集中於腳掌前段,鞋底較硬較薄無法平均分散足底壓力,襪子過薄等都是常見臨床情境。多數雞眼病患有疼痛或壓痛曾奕騰進一步說明,症狀上,多數病患都有疼痛或壓痛,外觀呈現圓形增厚顆粒或結節,中心有時略可見向真皮層深入之錐狀核心,表面多半有粗糙之觸感,著實與病毒疣有許多相似之處,但雞眼一般不會有乳突狀凸起或小黑點等表現。治療的部分,最重要的是「去除根本原因」,即去除「同一部位反覆受力、摩擦」的情況,這也是病患必須建立的首要觀念,否則其他的治療皆是治標不治本,病患勢必無法獲得心中期望的長期緩解或是治癒,復發也是必然。配戴適合輔具或手術切除治療曾奕騰表示,有足部結構的問題,建議至復健科或骨科門診,經專業評估使用適合的輔具(例如軟墊、綁帶、貼布等)或手術治療。鞋子的建議穿著大小適中,但前端楦頭較寬的款式,有氣墊的鞋子為佳,盡量減少穿著高跟或前端過窄的鞋子,襪子的亦建議有一定厚度,可有緩衝及減少摩擦的效果(尤其是有運動習慣的病人)。先讓病人有正確的認知,再針對表皮增厚做治療,常用治療包含醫療人員執行部分刮除、電動研磨、塗抹三氯醋酸,醫師處方的水楊酸溶液或藥膏(或其他可軟化角質的藥膏,如尿素藥膏)病患可自行塗抹,搭配適度去角質(洗澡或泡腳後,使用安全的器械研磨去除增厚角質),達到治療效果。 有症狀先就醫,讓醫師正確診斷曾奕騰指出,冷凍治療在過去亦是常規療法之一,但近年較新的研究及治療指引,認為冷凍可能誘發原病灶周圍之正常皮膚角質化及增厚,擴大厚皮的範圍,建議將其治療順位後移。手術切除雖是選項之一,但僅切除病灶而不除去病因勢必復發,且足部手術傷口有較高感染風險,個人較少採用也較不建議。綜合以上,病毒疣和雞眼雖看似相近,但有根本不同的成因,治療雖有部分重疊,但其中心思想亦完全不同,病患常無法分辨,自行使用不正確的治療,徒勞無功適得其反,建議任何疑似的病灶先尋求皮膚專科醫師正確診斷,才能接受最適當的處置。延伸閱讀:。腳長硬繭是病毒疣or雞眼? 常見感染途徑一次看!用1分鐘自我檢測 。腳底長繭、長雞眼怎麼辦? 日本醫師授「護足保養術」
-
2021-11-02 該看哪科.皮膚
長雞眼有2大病因 皮膚科醫:穿錯鞋、拇趾外翻
60多歲陳媽媽多年來飽受雞眼所苦,這對熱愛跳土風舞的她可是一大折磨,以為快要痊癒了,但上場跳上幾次,大腳趾關節又磨出厚皮,愈來愈腫,有時還會滲出血來,要是壓迫到神經,更是苦不堪言。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表示,雞眼好發於大腳趾關節、第五趾關節、腳掌前段與趾關節面掌側、足後跟等部位,也就是足部易受壓或凸出易摩擦的地方。造成雞眼的成因,為某個部位的皮膚反覆受力、摩擦,長期刺激,皮膚增厚,形成一個向真皮層凸出的錐狀結構。如果厚皮形成一整片平鋪或向外凸的斑塊,則為胼胝,也就是俗稱的厚繭。曾奕騰表示,雞眼可分為兩大成因,一為先天或後天足部骨骼或是結構異常,最常見的是拇趾外翻。另一為長期穿著不合適的鞋子,過鬆或過緊,走路或運動,磨出問題來。陳媽媽就是典型個案,兩大成因皆有,從小就拇趾外翻,鞋子與大腳趾關節容易摩擦,形成硬皮。進入職場,因為工作所需,必須穿上高跟鞋,硬皮愈來愈厚,且覺得疼痛。為此,陳媽媽經常拿著挫刀來磨平大腳趾關節上的硬皮,但效果不佳,沒多久又長厚,疼痛、滲血,有時磨得太過頭,還引起局部紅腫感染,只好至皮膚科接受治療。曾奕騰表示,雞眼不難治療,針對厚皮進行部分刮除、電動研磨、塗抹三氯醋酸或尿素藥膏,來軟化角質,減少疼痛,但只能治標,想要治本,必須找出病因。如果是拇趾外翻所致,建議至復健科、骨科尋求協助,購買類似甜甜圈的軟墊,放在雞眼上方,以減少疼痛。如果是鞋子的問題,則建議穿著大小適中、前端楦頭較寬,且有氣墊的鞋子,運動時還應搭配具有一定厚度的襪子,以緩衝及減少摩擦的效果。
-
2021-05-18 該看哪科.指甲.足部
別老穿同一雙鞋,醫提醒3大穿鞋問題!足部不健康連身體都受影響
鞋子的重要性對足部健康相當重要,講究的不單僅有美感和舒適,從挑鞋到穿鞋也都需要多加留心。例如長期穿同一款鞋,就對足部健康相當不利,且也容易影響到身體健康。 常見穿鞋3大問題:太舒適、穿同雙、穿不對 穿太好: 輝馥診所主治醫師許嘉麟表示,足部健康和鞋子關係密切,不少人挑鞋多會選擇舒適的鞋款,但其實因人體軟組織是由肌肉、肌腱、韌帶所組成,適度的反覆刺激可促使結構強壯,過度的保護反而會失去該有的功能。 舉例來說,支持度、保護力、抗壓力等設計都相當良好的跑鞋,就無法增強組織功能,也容易使得足部無法支持跑步時地面帶來的衝擊。 穿同雙: 穿鞋的另一個常見問題就是長期穿同一雙鞋子,這問題首當其衝的就是鞋子不斷耗損,鞋底磨損最為常見。鞋底出現磨損時,容易失去該有的支撐度,使得走路時腳部出現傾斜等不良情況,足部結構自然也會逐漸隨之改變,形成結構改變情況不斷加劇、鞋子不斷磨損的惡性循環,而此問題也更會造成身體中線偏移。 穿不對: 打球穿球鞋,慢跑穿慢跑鞋,不同的運動都需要專屬功能的鞋子,不論何種運動都不應混用。例如籃球鞋的設計會特別保護腳踝,在其他活動上會較不靈活;慢跑鞋在設計上則會較為輕盈,但腳較容易扭傷。若各種場合都穿同一種鞋,將提高受傷的機率。 足部健康不僅限於腳,身體也會受到影響。 許嘉麟醫師指出,人體肌肉、筋膜是一體的,前述兩個問題,不僅會影響足也會影響到身體健康,例如足底筋膜炎、脛後肌肌腱炎甚至會上升影響到膝蓋,甚至更遠的部位。醫師分享,日前診間就曾遇過臀部疼痛的年輕人就診,問題就是出在腳部,該患者的球鞋表面保養得很好,但鞋底卻早已耗損,長期不斷在姿勢不良卻不自覺的情況下運動,導致運動傷害已波及到了臀部。 另一方面,不少女性也會有長期穿高跟鞋的習慣或需求,這樣的族群容易會有姆指外翻的問題,若又為扁平足、久站、鞋頭太小,這些風險因子越多機率就會越高。 除此之外,台灣的氣候潮濕,長期穿同一雙鞋也會使得鞋子沒有足夠的時間透氣,濕氣會不斷累積,也容易引起黴菌滋生,造成細菌感染等足部疾病。 買鞋時留意4重點,比好看、舒適更重要! 了解穿鞋不能單看舒適、不宜久穿同雙後,許嘉麟醫師也建議,為了足部及身體健康,購買鞋子時可從目的、腳長、腳寬、足弓做選擇。 目的: 如前述所提到的,不同的運動應使用不同的鞋子,在購買時可先思考是為何而買,若是為了美觀或收藏,穿來運動時也應留意場合。 腳長: 腳的長度其實會依時間不同而有所差異,建議在晚上、下班時丈量,為的是取最大值,此時腳部會因使用而較為腫脹,有時可能會差到半號,懷孕等血液循環較差的族群會更明顯,網購的族群應多注意。現場購買者,建議將腳頂到底,以一指能插入為原則。 腳寬: 亞洲人的腳大多為「寬楦頭」及「扁平足」,歐美鞋常見為尖頭鞋,容易使腳部不適,建議挑選鞋款時可留意有特別標註寬楦頭相關資訊的鞋款。 足弓: 高低足弓可能造成內外旋問題,在挑選鞋墊時可列入考量範圍,若無特別明顯,確定是足部問題所引起,則無需特別在意。 《延伸閱讀》 .穿鞋也會痛原來是拇趾外翻?骨科專家教兩條線自我檢測 .鞋子挑錯當心腳越走越痛,醫教挑鞋要點,常見4大迷思要小心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穿鞋會痛原來是拇趾外翻?骨科專家教兩條線自我檢測
什麼是拇趾外翻?不治療會有哪些影響? 「走路痛、穿鞋痛,甚至睡覺也會痛!」35歲的上班族張小姐因腳痛前來求診,她表示,大拇指常被鞋子磨到紅腫,甚至產生硬痂,對此十分困擾,經過診斷後為拇趾外翻。 試試看腳併攏時,大拇指會不會比YA?拇趾外翻是指大腳趾往第二腳趾偏移,以致大腳趾根部骨頭明顯突出一塊。 除了影響美觀,突出的那一塊常被鞋子磨到又紅又痛,嚴重可能導致滑囊發炎。走路時由於拇趾關節疼痛,足踝容易不穩定,長期下來連膝蓋、骨盆都會受到影響。 醫學上定義「拇趾外翻」需要測量腳趾骨頭之間的角度,如: 拇指外翻角度(Hallux Valgus Angle,HV):第一趾骨和第一蹠骨之間角度 第一蹠骨間的角度(Intermetatarsal angle,IMA):第一蹠骨和第二蹠骨之間的角度 當拇趾外翻角度(HV)> 15 度,第一蹠骨和第二蹠骨間的角度(IMA)> 9 度的時候,就稱為「拇趾外翻」。 正常:HV < 15 度,IMA < 9 度 輕微:HV15 – 20 度之間,IMA 9 – 11 度 中度:HV20 – 40 度之間,IMA 11 – 18 度 嚴重:HV > 40 度,IMA > 18 度 我有拇趾外翻嗎?兩條線自我檢測 1、紙上描出你的腳丫 2、大拇趾外側骨頭連出兩條線(如圖) 3、超過15度就可能是拇趾外翻,建議應盡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中正脊椎骨科醫院廖志祥醫師提醒,任何醫療皆有潛在風險,並非每位患者都適合,實際治療方式須由醫師當面評估後決定。 《延伸閱讀》 .鞋子挑錯當心腳越走越痛,醫教挑鞋要點,常見4大迷思要小心 .6招改善足底筋膜炎!醫:室內拖鞋支撐力也要夠。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2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關節凸出、腳長繭當心!骨科醫教拇指外翻自測法
年過40歲的劉小姐,平日喜愛戶外活動,大腳趾變形突出且不適已經有7、8年的時間了,因遷就大腳趾變形,所以平常都不敢穿高跟鞋,而是以穿休閒鞋為主,但近幾個月來感覺愈來愈不舒服,雖然已經刻意減少戶外活動,不再到處趴趴走,但連穿運動鞋都覺得不適,因而就醫,經診斷後確定為中度大腳趾外翻。大腳趾外翻 出現疼痛、紅腫變形嚴重骨科部醫師江昭慶表示,當大腳趾開始向第二腳趾靠攏時,也就是大腳趾近端的蹠骨頭,向腳趾內側產生不正常的力量,導致第一蹠骨頭部的突出,這種情形就叫做「大腳趾外翻」。這個時候,大腳趾內緣部分會突起來,並且有紅腫的現象發生,在穿鞋子時,大腳趾因為受到壓迫而會感覺疼痛;走路的時候,大腳趾滑液囊容易和鞋子產生摩擦,因而造成劇烈的疼痛和產生厚皮,一旦出現疼痛、紅腫的情況時,通常大腳趾外翻變形已經是很嚴重了。穿不合腳鞋、高跟鞋 容易大腳趾外翻至於造成大腳趾外翻的原因,主要是所穿著的鞋子不合腳,造成腳部的束縛而產生,特別是女性朋友愛穿的尖頭高跟鞋,長期穿著下來,就容易造成大腳趾外翻,影響足部的健康。其他包括扁平足、腳跟外翻、前腳內翻、先天第一蹠骨結構異常、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先天性軟組織鬆弛疾病、趾骨關節受傷、趾骨骨折癒合不良、脫臼、韌帶撕裂等疾患,也都容易有大腳趾外翻的情況發生。江昭慶指出,初期大腳趾外翻造成的疼痛不舒服,可以藉由冷熱敷或是復健儀器,讓軟組織放鬆,進而改善局部肌腱與筋膜的疼痛,例如將外翻部分以護具支架矯正,在第一、二趾間夾棉墊或矽膠墊,並在夜間穿戴塑膠材質的大腳趾外翻支架,或是製作合適的鞋內墊等方式,都有相當的保護效果;若是有持續發炎紅腫的情形,則要加上口服或局部藥物來止痛。外翻角度大於40度 需手術治療若是經過X光檢查後發現,確定有大腳趾外翻且外翻角度大於40度,以及第一蹠間角度大於20度時,就是嚴重的大腳趾外翻。江昭慶提及,嚴重大腳趾外翻常會出現大腳趾週圍及其他腳趾的疼痛,若是保守療法沒有效的時候,就必須和專業醫師討論,是否需用手術來治療,解決困擾。大腳趾外翻的手術約有140~150種,醫師會根據腳趾變形的角度及不同的成因,採取不同的手術方法,因此,手術方法是因人而異的。江昭慶說明,若是第一蹠間角度太大的時候,要使用「近端蹠骨截骨術」,手術會需要比較長的傷口;若是中度到較嚴重的外翻狀況,就可以用「遠端蹠骨截骨術」來矯正,手術的傷口比較小;若是非常嚴重的外翻如蹠趾關節炎,像類風濕關節炎或活動較少的長年患者,就可以用「蹠趾關節融合術」治療;而若第一蹠跗關節不穩定所造成的嚴重外翻患者,就必須施以「蹠跗關節融合術」。自我檢查腳趾外翻 這些情況是高風險族群至於如何自我檢查腳趾有沒有外翻問題?江昭慶指出,可以自行測量大腳趾關節凸出的角度,若是超過15度,腳底部又容易長繭,大腳趾甲有外轉現象的話,都是因腳部著力不均勻,就是腳趾外翻風險較高的族群。穿高跟鞋 2-3小時要休息江昭慶提醒,鞋跟高度超過2吋,也就是約5公分,長期穿下來,就會影響腳部健康,若一定要穿的話,最好是穿2、3個小時後就換下來讓腳部休息;而腳趾部分最好選擇有約0.5公分活動空間的寬頭鞋,避免壓迫到大腳趾。另外,選擇平底鞋比有跟的鞋子佳,材質以柔軟舒適為宜,鞋底最好能夠吸震,才能預防大腳趾外翻。延伸閱讀: ·為什麼腳跟總是反覆龜裂、粗糙? 皮膚科醫師曝愛做「2件事」慘了 ·喜歡把腳趾甲剪很短? 用錯方式很容易就會凍甲
-
2021-04-17 養生.抗老養生
動動腳趾就可防衰老!骨科名醫教「5分鐘腳趾健康操」,鍛鍊人體第二心臟
根據一項加拿大的研究發現,排除掉所有其他影響健康的相關因子(例如收入、教育程度、醫療資源等等),都市化發展程度較高的都會區民眾,和相較之下發展較低的鄉鎮居民比較起來,都會區民眾反而更健康。這豈不是跟一般人的理解恰好相反嗎?論文研究者解釋,這是由於高度發展的都會,擁有發達的大眾運輸工具,人們習慣走到車站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上下班,無形當中走路的機會比開車的人增多,身體自然也就更加健康。一個社會對「腳」的重視,可以看作一個社會對生活品質的重視。不少人強調鍛鍊心肺功能的重要,卻少有人想過,如果缺少了雙腳的移動能力,就算有再強的心肺功能,你又能到哪裡去體驗這個豐富的世界呢?每天五分鐘,做做腳趾健康操人類的祖先──猴子或人猿,他們腳的靈活度可是不下於手,猴子在樹上生活,腳掌必須可以跟手掌一樣牢牢地抓住樹枝跟樹幹。所以腳最原始的設計就是能抓取東西,是一個具有高度靈巧度和活動度的器官。此外,就算是非樹上活動的靈長類如原始人或大猩猩,也必須利用強韌而有抓力的足部,才能在崎嶇不平的大地上推進。當腳骨折受傷時,以往骨科的舊觀念往往是將受傷的腳打上石膏後,就叮囑不要動、要休息、避免活動,幾個月後,腳的外觀好了,治療也就跟著結束。但功能是否能恢復呢?許多病人因為骨折或變形接受復位固定或重建手術,有幾週到幾個月不能踏地,等到要踩地時,往往會有異常的疼痛及腫脹感,患者問我多久才會恢復?我說:「唯有多走路才會恢復,腳是活的,不是機器換了零件就會好。」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在醫療上希望達到更積極的使命與意義,不再只著重於外觀上的復原,同時希望照顧到功能性的復健,所以在創傷骨科的新觀念帶動下,一旦骨折,除了進行良好的固定復位之外,還必須讓腳及早活動,以避免功能弱化。因為「腳」是神經、肌肉回饋非常頻繁的地方,必須時時刺激才不會讓它的功能退化或變得遲鈍,所以要擁有一雙健康的腳,就必須多活動。總而言之,我們應該要常常訓練腳掌與腳趾頭,每天至少花五分鐘讓腳踏在土地或地板上動一動,以維持腳的機能健康。因為腳趾頭連結著許多肌腱,如果缺乏使用,很可能造成一些後天的毛病,如開張足、後天性扁平足等。動動你的腳ㄚ子,試試看(見下圖):◆第一步:將你的腳趾頭往下捲曲。◆第二步:張開你所有的腳趾頭。◆第三步:放鬆腳趾頭。如果你沒辦法輕易做到以上這些動作,可能因為長期疏於照護,已經有腳部內外肌肉不平衡的問題了!沒關係,從現在開始也不遲,每天花五分鐘讓腳趾做做健康操,善用「它」原始精緻的功能設計。腳是第二心臟,走路則是最好的藥再者,若能養成健走的運動習慣就更好了。幾千年前,走路就被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稱為「人類最好的醫藥」,近代則已有許多研究證實,有規律的健走計畫,可增進身體所有部位的健康。有許多人以慢跑作為長期健身的運動,但其實跑步與走路是完全不同的步態,跑步帶有跳躍的動作,兩腳會同時離地,而走路則有比較平均的壓力負擔,兩者之間的壓力負擔相差了三倍以上。如果擔心跑步會使你的關節過度負擔,走路還是最好的。美國總統艾森豪的心臟外科主治醫生保羅.懷特博士,也提出了「腳是第二心臟」的說法─走路可以將血液由下肢擠回身體,就像心臟的功能一樣;所謂人的老化是由雙腿開始,鍛鍊雙腿可以預防衰老。試想,還有哪一種運動能比得上健走呢?既無財務負擔又耗能(人體有六百條肌肉,大部份集中在下半身),而且還能分散時間,在生活中隨時運動。動物與植物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行動能力,身體的設計就是用來走動的。活著,就應該像威士忌廣告詞一樣── Keep Walking,就讓我們開始以走路、運動腳趾來擁抱美好人生吧!書籍介紹書名:自己的腳痛自己救:足踝專科名醫教你遠離痛風、凍甲、腳麻、拇趾外翻、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作者:朱家宏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12/25作者簡介/朱家宏▌為台灣少數專精足踝外科的醫師之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日本奈良醫科大學足踝關節外科進修,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聖瑪麗醫院足踝外科進修。▌現任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足踝醫學會常務理事。秀傳醫院、林新醫院兼任手術醫師。▌曾任台中榮總骨科主治醫師、彰化秀傳醫院足踝中心主任、東海大學講師。▌專長:足踝外科、創傷外科、下肢複雜骨折、關節重建、運動醫學。延伸閱讀: 2個月要洗一次!譚敦慈:4步驟清潔消毒洗衣槽,把細菌、黴菌都殺光
-
2021-03-16 養生.運動天地
每天要走7000步辦不到 可以靠週末多走路補足嗎?
Q 不清楚訓練結果是否有效。這樣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嗎?A 若覺得活動起來沒有想像中順暢時,從第2週後也必須加強基礎鍛鍊!「享瘦步行法」四週訓練課程中,第1週所主打的訓練運動是具有高度重要性的。因此,對長年以來走路方式不正確的人來說,要達成第1週的訓練會是最先遇到的阻礙。若無法順利做到第1週的訓練運動,可以再多複習一週,或是在進行第2週訓練菜單的同時,追加第1週覺得「有點難」、「做不太到」的部分。此外,「訓練起來有難度」=「自身的弱點」,因此若有難以做到的項目時,不管目前的進度在哪一週都應該「加碼」練習,這樣才會更有效果。Q 在什麼時段進行訓練比較好?A 沒有特別的限制。重點在於找出時間持續進行下去「享瘦步行法」所安排的訓練,目的在於修正經年累月的走路壞習慣,因此最重要的就是持之以恆!請從日常作息中找出自己最容易配合的時段並持續練習。在早上進行時,能一整天提醒自己維持正確的姿勢;在晚上就寢前剛洗完澡後進行,由於此時肌肉較為柔軟,伸展操做起來就會相對順暢。訓練課程雖然只有4週,為了不讓壞習慣復發,若有自覺「做不好」的部分時,還請持續加以鍛鍊。Q 每天要走7000步根本辦不到……。可以靠週末多走路來補足嗎?A 不是用哪幾天多走路的方式補足,而是每天達到平均步數一天的基本目標步數為7000步。如果某天只走5000步,那用週末來補足是沒問題的。只不過,某天走7000步,某天卻是2000步以下……這種落差極大的做法其實是不太建議的。每天維持一定的步行量才是最理想的。徒步5~10分鐘左右的距離也要開車或騎自行車的人,應重新檢視一下生活習慣,一定能夠發現增加步數的方法,並提醒自己隨時走起來。如果真的找不出時間可以走路時,在家裡進行踏台運動也是很推薦的做法,可以藉此鍛鍊享瘦步行法所用到的肌肉。Q 我似乎有扁平足的症狀,只要走路就覺得累A 請試著積極進行活動腳趾的訓練有些人的扁平足是先天性的,不過成人後得到扁平足的原因在於腳底肌肉衰弱。首先請鍛鍊腳底足弓。有扁平足的人往往只會注意到腳踝內側的內側縱弓,其實建立起外側縱弓後,內側縱弓就會跟著變穩固。請活動腳趾,積極進行訓練運動。當腳底足弓獲得鍛鍊後,便能順利吸收來自地面的衝擊力,走起路來就不會一下子便覺得疲累。Q 我有輕微的拇趾外翻。有什麼因應對策嗎?A 請留意腳底的重心轉移方式行走時,當腳底的重心轉移方式不正確,就會形成拇趾外翻的原因。拇趾外翻者的腳底重心轉移從腳跟外側著地後,往往會不經由橫足弓便直接將重心移往大拇趾根的拇趾球。這麼做會讓大拇趾側承受過大的重量,再加上穿著不利於活動腳尖的尖頭鞋時可能就會導致拇趾外翻的情況惡化。因應對策就是透過訓練運動來活動腳趾,建立外側縱弓。如此一來腳底的重心轉移會變順暢,便能減輕大拇趾側的負擔,防止拇趾外翻的情況惡化。Q 腳有長繭或雞眼,走起路來不舒服A 請先檢查看看鞋子是否合腳長繭或雞眼的原因可根據形成位置來做判斷。如果是長在腳趾,有可能是鞋子不合腳。請檢視所穿的鞋子是不是太緊。另外,長在腳的內側或外側的人,腳底足弓不穩定也是其中一項因素。腳著地時腳趾會在鞋子裡搖來晃去,重複擦撞到同一個地方時,就很容易形成繭或雞眼。當繭或雞眼變大就會妨礙腳底的重心轉移,進而影響到走路姿勢。為避免情況惡化,請重新挑選鞋款,並進行鍛鍊腳底足弓訓練加以預防。Q 進行活動腳趾的訓練時,腳趾會抽筋!A 開始意識到此部位後,活動度就會逐漸改善由於腳趾並不是平時會特意加以活動的部位,因此剛開始訓練時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很不靈活,或是發生抽筋的情況。不過,起初會這樣是很正常的,請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持續練習看看。「想活動腳趾」的意念會讓腦部對腳尖下達指令,腳趾便能逐漸動起來。再者,抽筋也有可能是腳趾僵硬所引起的,請試著進行「腳趾舒展操」。在進行舒展的同時活動腳尖,能鍛鍊到腳底的外側縱弓,還可預防扁平足、拇趾外翻、長繭或雞眼等毛病。※ 本文摘自《走成一個瘦子》。《走成一個瘦子》作者:森拓郎 譯者:陳姵君出版社:台灣東販 出版日期:2021/01/26
-
2021-03-10 養生.運動天地
不良習慣你有嗎?專家曝導致腿粗的走路6NG警訊
不良的走路習慣日積月累,是導致腿變粗的原因。若您符合下列警訊中的任何一項,便代表行走方式有誤!您是否曾發生過這些情況呢?鞋跟磨損程度嚴重鞋底會從外側自然磨損,若磨損程度嚴重或從內側磨損,就是走路時身體搖晃或扭動,對腳造成負擔的證據。再者,若左右腳的磨損程度有落差時,就代表關節等部位是歪斜的。持續穿著鞋底嚴重磨損的鞋子時,行走姿勢會更不正確,必須加以留意。腳底長繭或拇趾外翻長繭與拇趾外翻雖說與所穿的鞋子也有關係,但腳趾無法順利活動、腳底的重心轉移不正確也都是原因之一。錯誤的重心轉移方式會對腳底或腳趾造成不必要的負擔。一旦惡化,走起路來會更不順暢而成為一大問題。雨天時走路很容易濺起水花下雨天時,您是否曾因為小腿周圍被水花濺濕而在衣物上留下片片污漬呢? 這是由於後腳往前踢出時腳趾朝外所造成的。原因在於腳踝等部位有所歪斜。若為正確的走路方式,大拇趾會被筆直往後送,是不太會濺起水花的。大腿外側或前側、小腿緊繃大腿或小腿極端緊繃而且變得粗壯,是因為全身的重量並未完全靠體幹來承受的緣故。原本腳落在地面的同時,支撐體重的部位會從臀部轉往體幹,無法順利切換時,便會透過大腿來支撐身體,因而對雙腿造成負擔。雙腿硬梆梆,很容易疲累走路不光只是動腳而已,而是各部位總動員的全身運動。然而,因駝背等不良姿勢造成髖關節等關節部位無法順暢活動時,就只能靠腳的力量來行走。由於過度使用肌肉,雙腿就會疲累不堪而變得硬梆梆。裙頭移位、長褲膝蓋以下的部分會扭在一起走動時裙頭會跟著移位是因為左右步伐產生落差,以及體幹扭動所造成的。長褲膝蓋以下的部分會扭在一起的原因則出在腳踝、膝蓋或髖關節歪斜。當體幹或關節歪斜、左右步伐有所落差時就會引發此情況。※ 本文摘自《走成一個瘦子》。《走成一個瘦子》作者:森拓郎 譯者:陳姵君出版社:台灣東販 出版日期:2021/01/26
-
2021-01-01 科別.骨科.復健
10天擺脫膝蓋痛!不開刀、手術,不日本治療師教你:4種伸展髖關節方法
編按:高田祐希是位脊椎神經治療師兼醫學氣功師,目前在東京二子玉川開設了「KIKOUKAIRO施術院」,他過去曾有很嚴重的膝蓋痛困擾,不管是攝取營養食品或是求助各大骨科都完全改善不了,所以便想將過去曾試過且大幅改善膝蓋痛的方法,撰寫成書與大家分享。他照著這些方法認真鍛鍊後,沒想到真的改善了!膝蓋的積水消失了,長時間持續的疼痛與發腫也不見了。就算打網球時奮力地到處跑,一直到隔天早上都還沒有復發。高田祐希說,自從發現「讓膝蓋不再疼痛的身體運動基本方法」,無論面對什麼樣的狀況,都能夠應付自如並放心運動身體,不再害怕搭電車、巴士或是任何外出得做的動作,也更有意欲完成必須經常坐下起身等的家事雖然,骨科的治療對症狀嚴重的患者來說,擁有非常棒的效果,但是有些人還沒嚴重到需要動手術的程度,只是想要在惡化前想辦法改善,骨科醫師自然沒辦法給予這些患者太高規格的治療。此外西醫與中醫口徑一致的說法,都是患者也必須自行努力才行。也就是說,想在惡化之前改善的話就只能鍛鍊身體了。 高田祐希也提醒,會導致膝蓋痛的疾病有許多種,其中很多都容易被誤認為退化性關節炎,所以為了兼顧安心與安全,切勿自行判斷,首先仍應前往骨科接受X光或MRI檢查,確認膝蓋的當前狀況。有時初期的膝蓋痛只要伸展髖關節就能夠治癒,「髖關節?我有伸展啊!」態度隨便的話,症狀會在不知不覺間惡化,就算本來不痛也可能遲早痛起來,所以平常請多加留意伸展。有很多運動都能夠伸展髖關節,但是大多數的人都「只是反折腰部」,沒有真的伸展到髖關節。X型腿常見的腰椎過度前彎(腰部反折),就會受到骨盆前傾的影響,乍看伸展了髖關節,實際上卻只是將腰部往後折而已。正確做法還要搭配「縮小腹」,但是縮小腹其實也與踢力有關,所以請一點一滴慢慢拓寬可活動範圍吧。錯誤運動範例這些動作只會造成腰部反折,無法伸展髖關節。伸展髖關節的4種動作跨過平台的髖關節伸展1. 踩在地板或椅子上,以跨過的方式將另一腿伸往後方。透過後腳的大腿外旋、內旋等轉動方向以伸展髖關節,就像伸展鼠蹊部一樣。這時腹部要用力,腰部不要反折。2. 抬起後腳跟會更方便伸展,但要注意別反折腰部,並且要換腳進行。以按壓大腿的方式將整個身體往前挪動,能夠達到「縮伸」的效果。雖然這是伸展髖關節的運動,但是出力時臀部肌肉與膕繩肌也會用力,有助於強化這部分的肌肉。有助於O型腿矯正的髖關節伸展1. 坐在地板後,彎曲前腳、伸展後腳,以轉動後腳大腿的方式,在改變方向之餘伸展髖關節,同時也伸展鼠蹊部吧。這時要注意腹部用力,腰部不要反折。2. 接著要運動前腳膝蓋以下的部位。先讓前腳大腿外旋並彎起膝蓋,接著著重膝蓋以下折起的部位,將膝蓋與後腳跟慢慢挪往正側邊。O型腿的膝蓋以下多半有朝外扭轉的問題,這個動作有助於將腿收往內側。雖然只有以自身重量為負荷時不會有危險,但仍嚴禁勉強執行。因為必須用雙臂支撐身體,所以出乎預料地全身都會用到,甚至能夠實際感受到對腹肌的效果。大腿外旋的單腳深蹲1. 雙腿前後大幅跨開,雙腿的腳尖均朝外打開,骨盆盡可能往前挺出。前腳的膝蓋要彎曲,後腳的則要伸直,雙腿(髖關節)都要朝外轉動。2. 邊吐氣邊彎曲前腳膝蓋,慢慢地將上半身下壓(降下的感覺,不要往前),並避免腰部反折。這裡要將大腿確實往外轉動,但是執行時也要伸展內側肌肉以立起「後腳跟」,所以必須特別留意「從後腳跟到小趾側」的施力狀態。張開雙腿的駱駝姿勢1. 膝蓋打開跪在地板上,並立起腳尖。有拇趾外翻等問題所以大拇趾會痛時,也可以伸直腳趾,讓腳背貼在地板上。2. 手臂往後伸直以抓住後腳跟(抓不到也沒關係)。維持大腿與地板互相垂直的狀態,將上半身往後倒。同時要夾背、挺胸、縮下巴,不要抬高下巴或是身體變形。3. 往後倒至能力範圍內最低處時,就回來原本的位置。當然回來時,也要正確運用肌肉。執行時腹部沒用力的話,可能因為腰部反折造成腰痛,必須特別留意。光憑這個動作就能實現髖關節外旋、伸展,並促成身體後側(臀部、膕繩肌、小腿肚)用力,還可以用到腿側的肌肉。胸膛會更寬廣、背部也會更有力,所以請從稍微往後倒開始嘗試吧。剛開始也可以僅以右手或左手抓住後腳跟,先從單邊開始練習。通常僅伸展髖關節就能夠治癒膝蓋,我自己的初期膝蓋痛,也是透過伸展髖關節治好的。書籍介紹10天擺脫膝蓋痛:不開刀、不手術!3大鍛鍊操 × 5大運動法,專業治療師的膝蓋自癒重生計劃作者:高田祐希譯者: 黃筱涵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0/11/26作者簡介高田祐希東京二子玉川的「KIKOUKAIRO施術院」院長,同時也是脊椎神經治療師、醫學氣功師。經常從西醫與中醫的角度思考人體,NHK《試過就會認同》節目中,曾介紹其想出的密技「藉耐震墊讓高跟鞋穿起來更輕鬆」而引發話題。從小對自己的雙腿感到自卑,長年持續觀察他人的腿,不僅發現能夠從雙腿形狀看出一個人的運動方式與體型,還可以隨年齡加以分類。指導法中融入了重訓、伸展運動、瑜珈、街舞,提倡「自己的身體由自己打造」。黃筱涵畢業於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從2009年開始從事日文翻譯,翻譯書籍有《居家設計解剖圖鑑》、《極致名宅美學》、《日是居家設計美學》,以及《健身新手重訓攻略》(采實文化)等。責任編輯:林筱庭核稿編輯:呂宇真延伸閱讀: 豆漿的營養價值竟比豆干低!豆漿、豆腐、豆干...營養師告訴你:豆類製品的營養價值,你可能搞錯了 為什麼我為你雪中送炭,你卻希望我家破人亡?一個故事告訴你:沒有原則,你的善良一文不值
-
2020-12-11 科別.骨科.復健
大拇指外翻變形避免「削足適履」醫師建議及早治療
56歲邱姓婦人走路時雙腳內外側都嚴重疼痛且無法久站,影響正常生活而就醫,X光檢查發現她的大拇指外翻43度,變形嚴重,醫師建議她接受截骨矯正手術,順利解決長久以來的疼痛。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容志雄建議,大拇指外翻應及早治療,才能有效改善骨頭變形造成的疼痛,也可避免高齡時因骨質疏鬆或變形太嚴重無法穿鞋難以進行矯正,屆時可能面對截肢的狀況。容志雄指出,大拇指外翻最大的問題,就是因變形造成走路摩擦而紅腫熱痛,外翻角度超過23度就會有症狀,超過30度會很不舒服,但不少病人都是超過40度才來就醫,因症狀常被誤以為是痛風,病人自行服用消炎藥卻沒有改善才就醫。此外,大拇趾外翻多發生在女性身上,過去民眾常誤以為是穿高跟鞋造成的傷害,但研究指出家族遺傳才是最大的影響,因此家中直系女性長輩有大拇趾外翻狀況,通常下一代女性發生機率就很高。大拇指外翻是因大姆指內側有2條斜肌張力過大,拉扯時間太久造成,因此可透過截骨矯正手術改善,先在大姆指內側開1公分傷口,將內側肌及攣縮的關節囊放鬆,接著在外側也就是鼓起來的地方開3公分的傷口,清除長期發炎的增生軟組織及摩擦發炎的骨刺,還要將接近關節1.5-2公分的骨頭切斷,再把關節往內移並固定。他指出,如果使用健保給付的鋼釘固定,須在1年後開刀拔除,如果不想再開刀,可選擇自費的鈦合金固定,可讓骨頭癒合較快且穩固,手術後會做一個輕型的「副木」保護,以防踢到或撞到傷口,約在4至6周後即可拆除,恢復正常行走。因70歲以上的長輩常有骨質疏鬆問題,如碰到過於嚴重的大拇指外翻,造成第二指因大拇指擠壓而往上翹而無法穿包鞋時,較不適合接受截骨矯正手術,因為容易發生骨頭不癒合或承受不住移位和重新固定的方式,這時候可能要視情況「削足適履」,因此建議有大拇指外翻情況者,一定要盡早接受治療,才能有良好的術後效果。
-
2020-11-02 科別.骨科.復健
自己的腳麻自己救!骨科名醫朱家宏:一張表揪出6大潛藏疾病
每當病人帶著真摯的神情問我:「醫生,我腳會麻,是不是血路不通?」我只能微笑以對......,因為現代醫學上並沒有「血路不通」這個名詞,之所以會讓腳產生麻痺感,約可歸因為兩大問題:血管障礙或神經障礙。究竟,哪些問題會讓我們感到腳麻?「血管障礙」引起的血路不通◆糖尿病:在足踝專科的領域裡,因為血管問題造成腳麻症狀,最常見的就是糖尿病患者。因為糖尿病患者極容易在血糖控制不佳的情況下,就像是在沙漠中缺乏雨水一般,引發微血管病變,而有麻的感覺。糖尿病會促進血管的老化進而引起動脈硬化,脂肪混合著平滑細胞及鈣堆積在血管內壁,造成心血管疾病與周邊血管症狀如間歇跛行、足部潰瘍等疾病。為延後病況惡化,需積極控制血糖、治療高血脂、戒菸、飲食控制、多做足部運動來防止腳受傷。◆動脈硬化:雖然在臨床上,病人會因為三高問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引發動脈硬化阻塞到腳的機率很小,但「腳中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也有病例是因為創傷引發「急性動脈血管阻塞」,這時就必須在黃金八小時內設法將動脈血管疏通,一旦錯過,將使足部組織壞死,面臨截肢的痛苦。◆ 靜脈栓塞:最常見的是深部靜脈阻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經濟艙症候群」,腿部因為長時間坐著無法伸曲,容易造成深度靜脈血栓,症狀輕者發生下肢水腫,重者則因為這些血栓塊會順著血流跑到肺部,阻塞肺部血管造成肺栓塞,引起呼吸困難,甚至中風或死亡。不過這類症狀的知覺較不一樣,比較屬於「腳脹」的感受,而不是「腳麻」。「神經障礙」引起的血路不通除了血管障礙引起腳麻的問題外,事實上,神經系統掌管人體的知覺,當然與此症狀有更緊密的相關性,從神經系統的角度來看,區分為兩種:◆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由腦及脊髓組成,所以引發腳麻情況的病徵,最常見的包括「椎間盤突出」和「椎管狹窄症」兩種,一旦確認病人腳麻的起因是由中樞神經障礙引起時,我們都會將其轉介至脊椎外科,讓專業醫師對症治療。◆周邊神經系統這類神經障礙所呈現的狀況又大不相同:糖尿病足周邊神經病變:這種狀況是比較沒有辦法治癒的,屬於整體性的內科疾病,只能靠自己控制血糖、定期回診檢查。跗管症候群(Tarsal Tunnel Syndrome):這是屬於足踝專科的領域,許多人都對它認識不深,很容易被誤診為足底筋膜炎或蹠痛。我曾在網路上看過美國一位病人的經驗談,這位病人原本腳盤會痛、不舒服,看骨科醫生被診斷為足底筋膜炎,猛打類固醇,無效;另一位骨科醫師告訴他純粹是疲勞或發炎。這位老兄前後花了十個多月,才真正找到問題是「跗管症候群」,手術處理後痊癒,腳不再麻痛。看到這位老兄的分享,令我相當感慨:試想在醫療先進的美國,都必須花這麼長的時間才能找出真正病因,對症下藥,更不用說在台灣,大家對足踝的認識還處在渾沌不明的狀態,相信這類病人被誤診的比率會更高,一定有許多病人流浪許久,迄今都還不能診斷出正確的問題。所以我想針對這部份和各位多分享一些觀念。跗管症候群的原理,在於脛神經(tibia nerve)通過踝關節內側下方到腳的時候,有一個管狀通道常因為外傷腫脹、腫瘤壓迫或天生體質較窄小,而造成神經傳導受阻。這時候患者就會感到足部麻痛。關鍵是麻痛的位置,只會發生在腳底及腳盤內側等遠端神經分佈的地方,部位非常明確,不會有大腿、小腿都麻的情況產生。此外,只要輕輕敲擊內側踝關節下方、脛神經通過的地方,病患若有一種類似電流通過的感覺,產生麻痛、灼熱感,就可能是「跗管症候群」。整體而言,許多附管症候群的問題屬於原發性,找不到成因,但也有可能會因為受傷,造成跗管部位纖維化或腫脹;或是剛好在那裡長出痛風石被壓到;或是腱鞘囊腫剛好長在該部位壓迫到;或是因為足跟骨癒合症造成內後側突出,繼而壓到跗管;甚至因為扁平足......,必須深入探究其真正發生的原因。我要強調的是,跗管症候群是可以利用手術來對神經減壓治療的,主要關鍵在於能否正確診斷出問題,如果只是短期腫脹,有時不開刀亦可獲得良好改善。腳麻原因複雜,忠實描述最重要由於造成腳麻的原因很複雜,病人經常到處尋尋覓覓,在內科、神經科、復健科、骨科、國術館、中醫......之間流浪。希望這些因腳麻找尋醫師的病人,能先具備正確的觀念:「血路不通」不是個病名。因為每一種血路不通都有其不同的感覺,也都有不同的原因,病人應該要試著和醫師具體說明腳麻的型態與位置,因為專業醫師要透過病患的完整描述,才能夠比較精確地診斷。以下表格只是初步的分類,協助各位在檢視自己狀況時,可以更完整地陳述給醫師參考,下次看診時千萬不要再籠統地問醫師:「我這是血路不通嗎?」因為在這個看似簡單名詞的背後卻隱含著複雜的成因,大家只要能盡可能忠實完整描述,至於複雜的病症就交給專業醫師來做最後診斷。書籍介紹自書名:己的腳痛自己救:足踝專科名醫教你遠離痛風、凍甲、腳麻、拇趾外翻、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作者:朱家宏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12/25作者簡介/朱家宏▌為台灣少數專精足踝外科的醫師之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日本奈良醫科大學足踝關節外科進修,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聖瑪麗醫院足踝外科進修。▌現任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足踝醫學會常務理事。秀傳醫院、林新醫院兼任手術醫師。▌曾任台中榮總骨科主治醫師、彰化秀傳醫院足踝中心主任、東海大學講師。▌專長:足踝外科、創傷外科、下肢複雜骨折、關節重建、運動醫學。延伸閱讀: 少吃麵包,就是預防骨鬆第一步!害你發炎又流失肌肉,骨科醫師眼裡的3大NG飲食
-
2020-10-21 科別.骨科.復健
腳痛其實該穿高跟鞋!?骨科名醫破解你一直搞錯的「6大腳痛迷思」
迷思一 氣墊鞋一定有益健康?當腳變形或有不穩定的狀況,比如腳往內傾斜或往外傾斜很嚴重,如同腰塌陷的人睡很軟的床,腰會塌陷得更厲害,腰就會更痛。鞋子也是一樣,如果腳已經內傾或外傾,當你穿更軟的鞋子時,就會內傾或外傾得更嚴重。高跟鞋一定對健康不利?有時候人人攻伐的東西不一定是壞的,而人人稱道的東西也不一定是好的,完全看情況而定。例如高跟鞋。應該大多數人都覺得高跟鞋對腳的健康不利吧!但有些患者因為後跟痛,被診斷出是後跟腱滑囊炎時,我會建議患者:短時間內先吃藥並穿有跟的鞋子。患者大多會很訝異地說,她們平常還故意穿平底鞋,都不敢穿高跟鞋,怎麼醫生給相反意見呢?因為有跟的鞋子可以暫時將壓力由後足轉移到前足,並改善跟腱與跟骨磨擦的角度,減輕症狀讓跟腱休息,反而是好的。另一方面,高跟鞋將體重的壓力由後足轉移到前足,對前足的毛病,例如拇趾外翻則相當不利。氣墊鞋是腳痛時的首選?由於廠商的強力推銷,甚至骨科醫師也推薦,氣墊鞋變成民眾腳痛時的第一選擇。其實這觀念並不一定是對的。一般的情況是:剛穿上氣墊鞋會覺得很舒服,就像躺上很軟的床一樣。但是,如果你的腳有壓力分布不均的情況時,太軟的鞋支撐性可能就不好,反而讓壓力愈大的地方愈往下沈,腳愈偏愈痛;就像背有毛病的人睡在軟床上,愈睡背愈痛一樣。當然,某些足部壓力不均的病人,會很訝異他花在氣墊鞋上的錢竟然沒有用,事實上的確如此,愈穿愈痛。但是對病人而言,甚至那也是某些骨科醫師對腳痛的建議。有些情況穿氣墊鞋的確不如穿支撐性好、夠結實而且讓腳趾有伸展空間的鞋子,才不會適得其反。當醫師那麼久,「有理說不清」的時候實在常見,有時真的很疲勞。希望民眾在碰到願意仔細說明的醫師時,能多有點耐心聽進去,而不是只想找到仙丹妙藥,這樣既中了那些「推銷員」的計,對健康也沒有幫助。迷思二 穿寬楦頭的鞋,腳就會比較舒服?未必。主要的問題在:◆鞋子如果不好看,你根本就不想穿它。◆楦頭寬,理論上可以讓腳趾頭比較好活動,可是有些鞋看似很寬,前面腳趾頭下探的空間卻不足,那也沒用。◆如果楦頭過寬,中足部固定不夠而滑動,會使人不自主地抓腳趾,反而容易造成肌腱疲勞及疼痛。迷思三 有空多踩健康步道可以養生?很多人特別相信足底按摩弄到痛對身體才好,在公園裡所謂的「健康步道」上,總可以見到一群人脫了鞋在上面猛踩,造成「台灣特有種足底筋膜炎」。其實正確的健康步道,是鋪上小型的圓形卵石,而且沒有用水泥敷著固定,絕非台灣所鋪的這種既尖又固著的石頭。如果是可以移動的卵石或砂礫,才能訓練腳趾運動,促進足部健康。迷思四 舊鞋比新鞋好穿?一般跑步運動鞋的壽命約八百公里,當鞋子磨損到一定程度,應該要換掉。磨損厲害的鞋,會令腳跟傾斜。為了珍惜舊鞋而繼續穿,腳跟就會更傾斜,可能造成問題。而運動鞋穿久變薄,它的吸震功能也會變差。其實人的適應性很高,有時讓腳自然一些,疼痛也就減輕了,如果真有問題,一定要請教醫生,就這麼簡單。迷思五 平日不運動,週末運動就夠了?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三、四十歲的中年人,年輕時可能是運動健將,但年紀大了之後,因為忙於求學、工作,便疏於運動、鍛鍊,突然有一天忙裡偷閒,便心思重溫舊夢,熊熊跑去從事激烈的競技型運動,如籃球、羽毛球......,忘記自己已經不是十幾、二十歲的少年郎,壓根沒有想到肌肉、肌腱彈力與質量都已經不能跟以前相比。結果在一次帥氣的上籃或殺球,不適當的使力或不平衡的落地後,造成跟腱暴力的拉扯,年輕時可能還可以負荷,但現在就......「啪嚓」一聲,跟腱斷裂了。國外稱呼這種現象為「週末運動員」,平常不運動,週末才心血來潮,拚命地運動。這現象提醒我們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人體的肌肉、肌腱如果要好好使用,一定要有持續的鍛鍊。此外,應常做些重量訓練,訓練肌耐力,否則平常運動量不足,肌肉不發達,卻突然做那些需要爆發力的運動,當然容易受傷。平常忙碌的現代人其實可以在家中做一些簡單的鍛鍊,如墊腳把重物舉起來,甚至跳跳舞,也是鍛鍊小腿肌肉很好的方式。此外須切記,運動前的熱身與柔軟體操必不可少。其實人的身體在過了二十五歲後就開始退化,不會再更好了,因此許多需要爆發力的頂尖運動員,二十五歲後也只好準備退休。雖然如此,還是可以靠著持續不斷的運動鍛鍊,讓身體退化得慢一點。然而畢竟年紀大了,運動是為了健康,而不是為了在美眉、兄弟面前搶面子,所以千萬不要自以為仍是當年勇而逞強。不同年紀及身體狀況,選擇不同的適當運動,才是常保健康之道。迷思六 鞋子會愈穿愈大,所以要買緊一點、小一點?如果你的腳還需要去適應鞋,表示這雙鞋子不適合你。以前鞋子的選擇性很少,所以就選比較漂亮的,然後再去適應。現在可選擇的太多了,鞋不合腳、穿了不舒服就不要買。書籍介紹書名:自己的腳痛自己救:足踝專科名醫教你遠離痛風、凍甲、腳麻、拇趾外翻、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作者:朱家宏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12/25作者簡介/朱家宏▌為台灣少數專精足踝外科的醫師之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日本奈良醫科大學足踝關節外科進修,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聖瑪麗醫院足踝外科進修。▌現任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足踝醫學會常務理事。秀傳醫院、林新醫院兼任手術醫師。▌曾任台中榮總骨科主治醫師、彰化秀傳醫院足踝中心主任、東海大學講師。▌專長:足踝外科、創傷外科、下肢複雜骨折、關節重建、運動醫學。延伸閱讀: 死後不舉行葬禮,不留骨灰、不要墳地,日本人選擇「零死」的比率正在增加
-
2020-10-05 科別.指甲.足部
扁平足腳痛因鞋子穿太鬆!物治師教4步驟鞋帶綁法,輕鬆走路不痛了
小梅(化名)有功能性扁平足,容昜腳痛不想運動。但年過40代謝下降,漸漸變胖,終於決定每天快走半小時,興沖沖去買了一雙穿起來舒服,支撐度又好的運動鞋,沒想到穿了幾次腳又痛了。她拿著鞋子去找物理治療師求救,才知道原來自己懶得綁鞋帶,腳在鞋子裡滑來滑去,鞋子支撐度再好也沒用。動晰物理治療所足部專科物理治療師鄭融表示,當足弓被身體重量壓扁,小腿後側肌肉為了穩住腳板而長期用力,會出現脛後肌肌腱炎、阿基里斯肌腱炎,足部也會漸漸產生拇趾外翻、足底筋膜炎,腳掌的神經和軟組織受壓迫而疼痛,衍生出慢性扭傷和關節炎。這時候從外觀看,可發現鞋底的中間或內側磨損、鞋面內側出現摺痕。鄭融建議,功能性扁平足的人一定要找護跟夠硬、左右支撐度夠的鞋子,而且鞋帶務必要綁好,因為鞋子穿太鬆就是導致腳痛和步態錯誤的一大原因。大部分人穿運動鞋,都是把腳塞進去,然後拉緊最後一段鞋帶,這時腳背和鞋面通常還有很大空隙,除了增加足弓塌陷的機會,腳還會前後滑動,不斷撞擊腳趾,可能導致拇趾外翻或甲溝炎。最後一段鞋帶的位置太緊還會壓迫到足背動脈,導致腳趾痠麻。正確綁鞋帶,要將足跟向後緊靠著鞋跟,耐心把每段鞋帶拉好、貼合腳背,最後再利用「跟鎖(heel lock)」綁法收尾。鄭融說,網路上有很多跟鎖綁法的教學影片,這能讓腳背和鞋子的接觸面極大化,使足背壓力均勻,足部兩側充分支撐,走路更輕鬆。》跟鎖綁法教學影片
-
2020-09-25 科別.骨科.復健
粉領族穿平底鞋依舊大拇指外翻 醫師:和遺傳有關
25歲陳姓粉領族兩腳大拇指又歪又痛,她上網買一堆拇指外翻矯正用品嘗試,但效果不明顯,穿鞋痛、走路也痛,甚至睡覺還會抽痛,苦不堪言,最後接受手術治療後,終於不再寸步難行。南投醫院骨科醫師李承翰說,很多人認為拇指外翻是和穿高跟鞋有關,但陳姓女病患很少穿高跟鞋,都穿平底鞋居多。拇趾外翻趾指的是大腳趾往外側偏移,除了長期穿高跟鞋或鞋頭太緊,也可能跟遺傳、扁平足、風濕性關節炎、或大拇指過長合併韌帶鬆弛等多重因素。陳女母親也有相同困擾,可能是遺傳導致。拇趾外翻症狀為大腳趾內側疼痛、長繭、酸麻或指甲發炎,第一個蹠趾關節的活動度可能下降,常合併拇指滑液囊炎,較嚴重的患者會造成第二腳趾節關節脫臼與擠壓疼痛。李承翰建議,若發現拇指外翻,可以先改變穿鞋來減輕負擔,若無法改善且影響生活,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拇指外翻手術方式主要有軟組織手術與矯正切骨手術兩種。李承翰為患者施行Scarf矯正切骨術,適合中度到中重度角度外翻的病人,好處是隨著角度的不同而有多變的矯正效果,可以達到延長、縮短、水平上移或水平下移大腳趾的效果。一般使用scarf切骨矯正手術可以達到極佳的矯正效果與避免復發,由於手術切骨後是使用鈦合金螺釘做固定,可以達到較佳穩定度,加速恢復速度,並且不需要再次手術拔除鋼釘。手術當天或隔日即可下床行走,隔日即可出院。術後需使用石膏副木固定兩周。後續使用拇趾外翻矯正器或分隔墊搭配鞋子,使用2至4個月達最佳矯正效果,仍需配合良好穿鞋習慣才能避免復發。
-
2020-09-20 科別.骨科.復健
治療足底筋膜炎 4大醫療院所
台大醫院門診超音波 立即確診 便於追蹤台大是台灣最早設立「足踝專科」的醫院之一。台大醫院骨科部手足外科主任陳沛裕表示,自骨科教授王崇禮1993年進修回國後,開始建立台大足踝外科與肌肉系統超音波的基礎。至今台大足踝外科與肌肉骨骼超音波團隊累積豐富的診斷經驗,開發各項臨床應用,在國際重要醫學期刊發表論文達數十篇。台大醫院的足踝專科團隊包括足踝專科醫師及物理治療師。陳沛裕表示,台大是醫學中心,大部分病人經轉診而來,疑難雜症多,包括各種足部嚴重變形、難處理的骨折等,以單一疾病來看,足底筋膜炎患者人數最多,扁平足、拇趾外翻也很常見。陳沛裕表示,台大足踝專科在門診就有常規超音波檢查,病人不用額外排檢查,提高診斷便利性和準確性,也協助評估追蹤病程與療效。透過詢問病人症狀加上超音波檢查,足底筋膜炎幾乎可立刻確診,超音波檢查也幫助醫師思考其他問題的可能。陳沛裕表示,足底筋膜炎,是日積月累的傷害造成,治療上,每天穿的鞋子和鞋墊很重要,每個人腳型不同、病因不同,適合的鞋子和鞋墊也不同。通常醫師會初步判斷病人是不是有現成鞋墊可用,如果需要訂製鞋墊,就會轉介到物理治療中心,骨科門診也提供震波治療,適合長期的慢性足底筋膜炎。一般來說,經充分檢查和衛教,通常病人只要看診一到兩次,就會明顯感覺症狀改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常做「前弓後箭」 預防反覆發作健保署統計,足底筋膜炎門診就診人數,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在區域醫院中奪冠。北市聯醫復健醫學部主任武俊傑分析足底筋膜炎求診患者,以久站、走太多的人居多,主因工作需要,足部過度使用。老年人則是另一大族群,上了年紀的人腳底脂肪墊變薄,加上肌腱負擔能力變差,容易受傷,老人家走路千萬別「硬ㄍㄧㄥ」,不舒服就要停下來,或採漸進式增加走路長度。另外,短時間暴肥的人負擔增加,腳底脂肪墊來不及增厚,也是高風險族群。不少患者飽受反覆發作之苦,武俊傑說,一旦足底筋膜發炎,要想盡辦法坐下,盡量少走路,「能坐就不要站,能不走就不要走」,運動習慣也要改變,改騎腳踏車、游泳等不會對足底有壓力的運動。要避免反覆發作,預防更重要。武俊傑說,兩腳可採「前弓後箭」姿勢,伸展足底筋膜,每次維持10到30秒,換腳再做,每天做10次。扶著桌子做,可減少膝蓋負擔。武俊傑說,有些患者拖一、兩年才治療,因足底筋膜持續慢性發炎,壓迫點逐漸變厚,更容易被壓迫到而疼痛,治療效果也較差。一般足底筋膜炎患者,利用健保給付的超音波、短波和雷射復健,都有一定效果,可緩解改善或治好。慢性頑固性足底筋膜炎,可考慮體外震波治療,但無健保給付。員林基督教醫院工作一站數小時 患者職業傷害居多對於員林基督教醫院收治足底筋膜炎患者人數名列全國地區醫院之冠,人數甚至超過許多醫學中心,該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楊宗翰直喊意外。他分析南彰化相關患者致病原因,以職業傷害居多,例如,廚師、晶圓廠員工,因為久站,以致足底筋膜發炎。楊宗翰指出,最近就收治好幾名晶圓廠員工,工作時在無塵室一站可能就是好幾個小時,受限於整套防塵衣服,較難穿上彈性及舒適性較好的鞋子,以致造成內足弓肌腱慢性發炎、甚至纖維退化。想要預防足底筋膜炎,楊宗翰建議,首先挑選一雙適合自己雙腳的鞋子,有些老人家早上健走運動時,穿著夜市、菜市場買來的運動鞋,因彈性有限,又不合腳,可能走沒多久,就覺得不舒服,又捨不得丟,於是愈穿愈痛。治療上,體外震波的止痛效果不錯,但健保沒有給付,目前給付復健項目為熱療、電療、超音波熱療、局部膠帶以及徒手治療等,均需持續復健,才能緩解疼痛。楊宗翰指出,如果每天下床時的那一瞬間痛到哇哇叫,務必積極就醫,建議至大型醫院骨科、復健科門診,接受骨骼肌肉超音波檢查,只要一掃就能得知足弓組織厚度是否異常或纖維化,確診後多休息,服用藥物,並在醫師評估後,持續治療、復健,始能遠離足痛之苦。新北市蔡嘉哲骨科診所備有超音波設備 就近、及時診斷據健保署統計,新北市蘆洲區蔡嘉哲骨科為基層診所門診件數第一名,更是全國患者人數第一名。許多民眾來此求治足底筋膜炎,院長蔡嘉哲醫師表示,診所能提供民眾就近、即時的診斷及治療,院內也引進總價數百萬的超音波儀器及體外震波治療、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療法,能更加精準釐清病況及提升治療效果。蔡嘉哲指出,足底筋膜炎好發於40至60歲的民眾,又以女性患者居多,民眾來診所時,大多主訴足跟痛,但足跟痛原因除了足底筋膜炎外,還有神經纏繞、壓迫、纖維瘤等可能。蔡嘉哲表示,基層診所主要以觸診及詢問病史為主,並視患者疼痛狀況,以注射消炎藥或物理治療等方式處置,但光憑肉眼無法看見骨骼及肌肉狀況,有時難免會出現判斷誤差,若未對症下藥,治療效果有限。由於蔡嘉哲本身具有肌肉骨骼超音波證照,為了提升治療效能,十年前便引進超音波儀器,以釐清患者確切病灶,現在使用的更是價值200萬元,與台大醫院同等級的儀器,在基層診所中相當少見。蔡嘉哲說,超音波為輔助治療,不會向民眾收費。另院內也有體外震波治療、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療法,一次療程在2000元以內,治療足底筋膜炎效果卓越,可維持近一年療效。民眾現場掛號後即可自費治療,不須久候大醫院的門診,可提供民眾更即時、高效的治療效能。
-
2020-09-20 科別.骨科.復健
避免足底筋膜炎 外科名醫照顧自己雙腳的方法具指標性
早上起床踩出第一步,腳跟疼痛,每一步都是煎熬。你也是足底筋膜炎疼痛一族嗎?久站、久走、老化,都是造成筋膜退化、疼痛難行的原因。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系列21,調查全台足底筋膜炎患者治療狀況,作為您就醫參考。「足底筋膜炎」雖不是對生命造成威脅的嚴重疾病,卻影響生活品質。健保署統計,從民國106年到108年,每年有近六萬人因足底筋膜炎就醫;80歲以上患者大幅減少,恐並非代表沒有足底筋膜炎,而是有更多醫療問題要優先處理,所以沒有因此求醫。「外科」是公認最需要體力的科別,移植外科更是。手術時間長,久站、久走對移植外科醫師來說是家常便飯,這種職業特性更是容易累積出足底筋膜炎。健保署長李伯璋是移植外科名醫,但他說自己數十年來沒嚴重的腳痛困擾,也沒有特殊的護足撇步,只是一直秉持著「不勉強」的人生哲學,挑選舒適好穿的鞋子。外科名醫照顧自己雙腳的方法,其實很有指標性,要是醫師開刀過程中腳都在痛,不只醫師痛苦,恐怕還會危及病人安全。李伯璋表示,隨著年紀漸長,他和許多同輩朋友一樣,也曾經發生過腳底疼痛,但幸運的是程度不嚴重,而且很快就自行康復了。身邊朋友發生足底痛也常會來問他意見,李伯璋建議在急性疼痛階段多休息,可以先到診所就醫,醫師提供的診療、衛教,多半能有所改善。足底筋膜炎基本上是使用過度、長期發生「微受傷」,導致退化加上發炎問題,日常活動量大、從事跑跳等衝擊性運動、體重較重,都比較容易發生。李伯璋的兒子跟他一樣是移植外科醫師,興趣還是跑全程馬拉松,但父子兩人的腳都沒什麼疼痛問題,李伯璋說:「可能因為我們對於選上班用的皮鞋、運動用的跑鞋,都很有想法。」穿鞋後如不合腳、感覺緩衝不足,造成不舒適或受傷,李伯璋就會斷捨離,不會勉強自己繼續穿。舒適大於品牌 加墊未必加分李伯璋也走過「穿錯鞋」的冤枉路,他曾穿過很受歡迎的知名品牌鞋,但可能因為設計比較適合歐美人體型,他發現穿了會磨破腳跟皮膚。李伯璋也曾經試過加做訂製鞋墊,不過後來發現「加墊不見得加分」,還是自己細細挑選的最好。李伯璋說,每個人的腳都不一樣,所以他不追求品牌,便宜或貴都沒關係,只要舒適就是好鞋子。鞋底要有緩衝 護跟不能太高李伯璋挑鞋首重鞋底,不能太薄或太硬,他會特別挑選有緩衝的鞋底,因為舒適度差很多。再者,後跟支撐雖然重要,但是如果護跟做太高,很容易磨破後腳跟。他還會把今年、去年買的鞋子都拿出來,重新穿一穿,感受、比較其中差異,藉此歸納出最適合自己的款式。對於運動鞋,他倒是沒有太大意見,兒子會帶他去買、幫他挑,兩人腳型相似,他也會接收兒子買後少穿的運動鞋。務必當場試穿 材質不能太硬李伯璋買皮鞋一定現場試穿,找到適合自己的設計就成為死忠顧客,不輕易換穿其他廠牌。有時試穿發現鞋子太好穿,驚為天人之下,他還會忍不住買兩雙一樣的輪流穿,深怕太快把鞋子穿壞、萬一買不到怎麼辦。除了腳型要合,鞋底要有緩衝,李伯璋也會注意材質不能太硬,以免讓足部受壓力的點不舒服。難穿不必勉強 切勿削足適履李伯璋特別心疼太太,因為個性節省,有時候鞋子明明不好穿卻繼續穿。但其實太太有拇趾外翻的問題,大拇趾第一關節很容易紅腫發炎,有時候還會磨出傷口,所以兩人出去逛街時,李伯璋就一直提醒她:「鞋子好穿就買起來穿啊,不合腳的鞋子就換掉啦,不需要削足適履。」李伯璋的選鞋觀念與許多足醫專家不謀而合,除了與他本身就具備醫學背景有關,另一關鍵是他「不勉強自己」的人生哲學。李伯璋說,年紀大了,他漸漸懂得追求自己的快樂。例如他最近瘦了一圈,大批褲子褲頭都太大,這種是可以修改的東西,整批改好拿回來,就像得到一批全新的褲子,讓他非常開心滿意。但是有些東西比較沒有修改空間,像是鞋子,就要選擇適合的,不要勉強自己。
-
2020-08-18 科別.指甲.足部
穿「休閒鞋」竟讓他足弓塌陷!四種常見足部問題如何處置
近年類似功夫鞋的休閒鞋正流行,你也愛穿嗎?小心常穿這類鞋款穿久了,不僅會引起腳痛,還可能造成年長者的步態不穩,易發生跌倒骨折的危險。穿對適合的鞋款很重要,對於不同的足部問題,也應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一位榮民伯伯,足跟疼痛好幾年,每踩一步都像針刺般,走路時也搖搖晃晃,十分緩慢、不穩且危險。經評估發現,他長時間穿著薄底、支撐度不夠、避震差且已磨損嚴重的功夫鞋,導致足弓塌陷,又伴隨足部拇趾嚴重外翻,因而引起腳痛。後來是以量身取模製作專屬的足弓墊,建議更換避震性有支撐力的鞋子,多管齊下,榮民伯伯的疼痛明顯緩解,走起路來也明顯穩健,還能安心的走出家門。我們每天走路活動時,與地面第一接觸的是雙腳,一旦穿著不正確的鞋款或是過度的使用,長時間下來就會導致足部問題。建議不同的足部問題,應考慮不同的處理方式。扁平足足弓是人類能順利行走的重要構造,大致上可以分為內側縱弓、外側縱弓,以及橫弓等三個系統。當足弓強度無法撐起身體時就會有塌陷的現象,常見有低足弓或是扁平足。有扁平足的人在激烈運動後,較容易因足弓支撐不足,而感到腳踝部內側靠近周狀骨處疼痛。●處置:通常給予適當的足弓墊支撐後,都能獲得良好效果。大拇趾外翻腳趾的第一趾骨往第二趾骨方向偏移,當第一趾骨夾角超過15度,就是拇趾外翻,以女性居多,男女比例約1:10。拇趾外翻不一定會造成足部疼痛,但若是不管它,有可能造成外翻變形越來越嚴重。常見拇趾外翻的原因,包括長時間穿著不適當的鞋子例如楦頭過窄、遺傳、足部肌力不平衡、足弓塌陷等,並非僅是鞋子因素所造成。●處置:利用足弓墊或拇趾外翻支架來避免繼續惡化,當外翻或疼痛程度採取保守治療已無法改善,才會考慮外科手術矯正方式。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連接了跟骨到趾骨的位置,支撐足部,人們能跑跳都多虧了足底筋膜強韌的彈性,但若是因為過度使用例如長跑、跳躍、小腿肚肌肉過於緊繃,或是年長者筋膜彈性變差、足弓下塌、體重過重、穿著不適當鞋款等因素,都有可能會造成足底筋膜炎。典型的症狀是早晨下床踩地第一步會感受到劇烈針刺感,足跟內下方疼痛,稍微活動後會緩和,但激烈運動後又會感到無比疼痛。●處置:急性發炎期冰敷、慢性期熱敷;更換有支撐性的鞋子,搭配量身訂製足弓墊,給予足部適當支撐;肌力訓練及筋膜放鬆;口服藥物或局部注射等。足部長繭或雞眼足部若長時間受到不正常的壓力或摩擦,可能造成局部長繭,甚至是雞眼的產生。●處置:除了泡熱水消除硬皮或水楊酸類藥物輔助外,雞眼還可利用液態氮冷凍治療處理,但根本應改善不適當的鞋子,解決足部的壓力。
-
2020-07-06 科別.骨科.復健
圖解》擺脫足底筋膜炎就靠練腳掌!專家教這樣練改善,還可舒緩關節痛
編按:為什麼要「練腳掌」?腳掌是穩定全身的力量!穿高跟鞋、運動傷害、老化等等,90%的人腳掌都是不平的!腳掌主要用來保持平衡,也是踩踏地面並驅動前進的力量,腳掌不平不正,全身就會跟著歪斜,伴隨而來的是腰痠背痛。「臀部是引擎,腳掌是輪胎」,即使引擎(臀部)有力,輪胎(腳掌)爆胎的話,就無法順暢前進!鍛鍊腳掌、穩定地基,即能改善腿膝無力發麻、足底筋膜炎等症狀。我一直都是一個人生活,所以覺得能夠身體健康活到老才是最重要的事,沒想到我卻在5年前罹患了「足底筋膜炎」。每當我走路或起身時,腳掌就會很痛,雖然也曾上骨科求診,但是當時醫生並沒有仔細教導我怎麼做才能改善,後來我上網找資料,也試過了針灸治療,卻一直不見起色。於是,我去向曾經指導過我「臀部運動」的松尾教練諮詢,他建議我:「既然問題出在腳心空間不夠,只要訓練腳掌使足弓恢復正常,就能有所改善。」 所以我才會開始做「腳掌運動」。後來我在做「腳趾猜拳」等運動的期間,疼痛竟逐漸減輕了。當初要是沒去上松尾教練的課,對於腳掌痛的情形,我可能會一直忍耐下去。快速檢測!你的腳掌是否有問題:1.一蹲下就好像要往後倒2.無法用腳尖站立保持不動3.沒辦法站著穿襪子4.走路經常絆倒或易跌倒或常扭到5.腳掌某部分容易長繭(硬化的皮膚)或水泡6.走路超過15分鐘就會覺得小腿肚脹脹的7.腳尖打直平行靠攏站立時,會變成內八的姿勢8.在柔軟地面或地面凹凸的地方走路感覺很吃力9.有拇趾外翻、小趾內翻、足底筋膜炎等足部疾病腳趾猜拳鍛鍊 → 腳趾猜拳(布)用腳趾猜拳比「布」,提升腳掌平衡感*腳趾打不開的話,可以用手輔助。鍛鍊 → 腳趾猜拳(石頭)用腳趾猜拳比「石頭」,形塑內側縱弓與橫弓*鍛鍊內側縱弓與橫弓,這樣就能運用腳掌的外側強化踏地前進的力量。鍛鍊 → 腳趾猜拳(上剪刀)用腳趾猜拳比「上剪刀」,以便腳趾活動自如*動作不靈活的人,代表腳趾活動力衰退了。請反覆練習,直到能「確實」彎曲為止。書籍介紹練腳掌是最好的復健!:三萬人親身實證,鍛鍊腳掌有助運動傷害回復、舒緩關節痛、擺脫足底筋膜炎作者:松尾タカシ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0/01/02作者簡介/松尾タカシ臀部運動專家。一九六八年出生於佐賀縣,活用長年來身為健身指導員的經驗,著眼於機能解剖學上別具重大意義的「臀部」,研發出「Progress Body」健身法,藉由鍛鍊臀部肌肉,打造出一輩子都能健步如飛的體魄。為個人、團體及企業提供教學服務課程,此外還著手開發獨創健康器材,至今已有逾三萬人接受過由他指導的「健步強身課程」。著有《屁股練好,健康自在走到老:不跌倒、不受傷、不失智,拒絕臥床、預防腰痛與膝痛》。 網站:hipup-artist.com/延伸閱讀: 走路治百病!日本醫學博士「28天健走法」,擊退高血壓、降血脂、減少壞膽固醇!
-
2020-06-19 科別.指甲.足部
穿起來很舒服的軟鞋子,其實很傷腳!物理治療師教你5招正確挑對鞋
造成腳趾變形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挑鞋子與穿鞋子的方式。膝蓋痛或腰痛的患者以及老人家,多半會穿著比自己的腳大一點的鞋子,或是軟趴趴、似乎對腳很好的鞋子。這些鞋子穿起來比較舒適、輕鬆吧?但是,這些乍看之下對腰腿很好的鞋子,其實對腳一點好處都沒有。不僅如此,還會讓你的腳逐漸變成「無法走路的腳」!如果穿著尺寸比腳大的鞋子、或材質柔軟的鞋子走路,在鞋子中的腳就會往前滑動,使得腳跟的部分變得不穩定,走起路來啪噠啪噠的。為了避免發生這種情況,腳趾就會用力縮起來。事實上,這就是腳趾變形的原因。腳趾彎曲與捲曲趾,也是鞋子中的腳為了避免滑動,而下意識做出抓地動作所引起的。換句話說,腳趾變形是腳試圖在穿著不適當鞋子的狀態下,努力站穩所造成的結果。穿上有鞋帶的鞋子,症狀就會顯著改善!防止腳趾變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固定腳跟。如果腳跟確實保持筆直的狀態,鞋子中的腳就能維持穩定,不會滑動。這是發生於我在醫院擔任物理治療師時的事情,也是在我發現腳趾變形是萬病根源之前的故事。那時,我建議因為腰腿不好而來做復健的患者,改穿容易穿脫的「護理鞋」(穿脫容易、材質柔軟的鞋子,經常用在看護上)。但是,他的症狀一味惡化。走路愈來愈困難。當時的我,完全搞不清楚患者為什麼會惡化。直到某一天,我試穿患者的護理鞋,結果發現鞋子裡的腳會滑動,非常難走。我心想「這樣不太妙」,於是改讓患者穿上有鞋帶的鞋子。於是,患者的症狀不可思議地改善了。當時我對於固定腳跟的重要性,還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但後來看了許多病例,逐漸確信「鞋子本身就是造成疼痛的元凶」。5大重點,挑選不會讓腳變形的鞋子只要鞋子中的腳趾不滑動、鞋子不扭曲,腳就不會變形。挑選不會讓腳變形的鞋子,有5大重點。①綁帶鞋最好以不反折的魔鬼氈或拉鍊固定的鞋子、不需要綁鞋帶的皮鞋或懶人鞋等,都不是很推薦。尤其是腰腿疼痛的人在挑選鞋子時,與其穿讓腳變得不穩定的鞋子,還不如穿可以確實固定的綁帶鞋更適合。其中,以有5排以上鞋帶孔的鞋子最理想。不過,童鞋很少有綁鞋帶的款式吧?這時候,請選擇魔鬼氈需要反折的鞋子。如果反折的時候可以拉緊,就足以將腳固定。②鞋帶以「扁形」為佳鞋帶大致可分為圓形與扁形2種。扁形鞋帶能夠以整個帶面收緊,所以穩定性較高,也能降低腳在鞋子中滑動的風險。附帶一提,鞋帶的材質分成純棉與化學纖維,我較推薦伸縮性低,不容易滑脫的純棉鞋帶。③最好挑選後跟牢固的鞋子皮鞋、帆布鞋、高跟鞋,這些鞋子的後跟都軟趴趴的,無法固定鞋子中的腳跟。請選擇有「鞋跟杯」,且其中心長度較長、較堅硬的鞋子。④選擇不能簡單扭轉的鞋子腳趾無法抓地的人,如果穿著柔軟的鞋子走路,腳會彎曲,容易使身體變得歪斜。鞋底內藏「鐵心」這種鐵製或塑膠製硬心的鞋子,就不會輕易扭轉。⑤在鞋子中的腳趾要能活動就像抓東西或握東西能讓夠鍛鍊手指的握力一樣,活動腳趾能讓腳長出肌肉。如果鞋子的腳尖部分完全沒有腳趾活動的空間,就無法做出抓地、踢蹬之類的基本動作,腳底的肌肉也會逐漸消失。不僅如此,這也會造成拇趾外翻或扁平足、開張足。換句話說,鞋子太鬆或太緊都不行。因此,「鞋尖部分是否保留少許空間」是挑選鞋子的重點。只要有一根手指(1~1.5公分左右)的空間,腳趾就能伸展開來,自由活動。挑選鞋子時,可以先把裡面的鞋墊拿出來,實際把腳放到鞋墊上看看。如果拇趾到小趾都能放在鞋墊上,腳尖還有保留了一根手指的空間就沒問題。相反地,如果腳趾超出鞋墊,就是空間不足的證據。趁此機會,重新測量腳的尺寸吧!自己一直以為的尺寸,往往與實際尺寸不同,有時左右腳尺寸也會不同。挑選鞋子時,留意前面介紹的這5點,腳就不會在鞋子裡滑動,也能適當地活動腳趾。事實上,來我診所的患者中,也有很多人只不過把軟趴趴的鞋子換成後跟牢固的綁帶鞋,就改善了膝蓋疼痛,或者不再需要柺杖。話雖如此,我想大家有時候也會想穿時髦的鞋子,或是因為工作必須穿規定的鞋子吧?這樣的人,請先準備好滿足前述5個條件的「保養鞋」,以便在回家之後,保養疲勞的雙腳。只要花5分鐘的時間穿著保養鞋走路,再做「腳趾伸展操」,就能在穿喜歡的鞋子的同時,防止腳趾變形。挑選滿足重點的鞋子,改變「腳」的習慣吧!書籍簡介按壓腳趾頭,告別疼痛與側彎:肩頸僵硬、腰痛、關節痛、O形腿、脊椎側彎、拇趾外翻……都能改善作者:湯淺慶朗 譯者:林詠純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16/06/01書籍簡介/湯淺慶朗物理治療師、未來診所足部護理中心長原本在醫院擔任物理治療師,從事高齡者復健。在醫院看到患者只能「維持現狀」,或是「一點一點的惡化」,開始懷疑現代醫療的存在價值,最後懷著「即使臥床的人,也不希望他放棄走路!」的想法離開醫院,開始研究「姿勢」與「腳趾」的關係。有一位願意當實驗品的妻子,是最重要的轉捩點。妻子只不過矯正了腳趾,困擾多年的O形腿就在一週內伸直了。透過這樣的機緣,終於確信「只要改變腳趾,就能改變身體」,並研發出「腳趾伸展操」,只要跟著做,就能打造一輩子都能健步行走的身體。在《西日本新聞》的連載專欄「茶水間的學問‧你的腳趾伸直了嗎~」廣受歡迎。NHK的節目《未來趨勢》中也對「足育」進行報導,並獲得相當大的迴響,很快就決定重播。目前的願望是「腳趾伸展操成為全民體操」。除了在足部護理中心接受腰腿問題的諮詢,也以牙醫等專家及一般人、學生、兒童等為對象舉行演講活動。除了日本,也飛往紐約、曼谷等世界各地展開巡迴活動。延伸閱讀: 明明沒撞到,身上卻出現「不明瘀青」?中醫師:這3種部位,小心是癌症前兆!
-
2020-04-12 科別.骨科.復健
健康醫點靈/分趾套 無法改善骨盆歪斜
網路上有不少「分趾套」廣告宣稱可矯正骨盆歪斜,進而瘦腿。雙和醫院骨科專任主治醫師翁佩韋表示,僅可能提醒、輔助走路姿勢,但不可能矯正骨盆歪斜、扁平足、拇趾外翻等。翁佩韋表示,通常認為骨盆歪斜就診民眾都是「自己感覺」或整骨按摩時別人提醒,但通常受過大傷、手術或是先天有骨盆歪斜,又加上後天從事粗重工作,長年扛重物受力不平均,才可能導致骨盆歪斜,要照X光才能確定,很難光憑目視或手感判斷。骨盆歪斜、高低肩、長短腳等症狀都是脊椎側彎的表現。翁佩韋表示,成人骨頭固定,不像彈簧可塑形,假設真的有骨盆歪斜,不能透過走路姿勢改善,一定要透過治療開刀。翁佩韋說,輕微脊椎側彎不一定會有後遺症或副作用,8、9成患者都不用特別治療或開刀,除非側彎超過一定角度,壓迫到神經。不過,輕微患者加上姿勢不良、又不運動,會影響腰腹部肌肉張力,就容易腰痠背痛。如果症狀輕微不用太擔心,可透過改善坐姿、站姿、不要久坐久站,就不會腰痠背痛。翁佩韋表示,「分趾套」半強迫腳掌分開,因腳趾分開走路比較穩、也走不快,也穿不下高跟鞋,自然就要穿寬楦頭、比較舒服的鞋子,可提醒走路姿勢,有些人因此會挺胸、縮小腹。他指出,即使不穿分趾套,只要穿好穿的鞋子、隨時注意姿勢,其實也有一樣的效果。如果廣告標榜穿24小時、連睡覺也穿可改善骨盆歪斜,就錯誤得更離譜,分趾套如果太硬可能磨破腳,材質不透氣也會有香港腳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