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9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抗癌
共找到
1014
筆 文章
-
-
2019-12-18 養生.聰明飲食
養肺抗空汙 多吃3大類蔬果
愈來愈多研究證實,PM2.5空氣汙染傷肺,還與心血管及癌症有強烈影響關係,除了養成外出戴口罩習慣,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出「用吃養肺」概念,平常多吃十字花科蔬菜,以及顏色豐富的蔬果,提升呼吸道抵抗力,降低罹癌風險。台灣空氣汙染來源眾多,除了境內的工業汙染、汽機車排放廢氣,每年冬天,大陸沙塵、霾害南下,空氣中的懸浮微粒隨著東北季風及大陸冷氣,影響到台灣,此時,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明顯增多。如何輕鬆養肺?潘富子建議,多吃十字花科蔬菜,以及含有天然β胡蘿蔔素、茄紅素等蔬果,就能降低肺癌、攝護腺癌與腸胃相關癌症的發生機率,並提高肺部功能。潘富子說,常見的十字花科蔬菜,包括了大白菜、小白菜、白花椰菜、綠花椰菜、青江菜、高麗菜等,這些青菜都含有硫配糖體、異硫氰酸酯等抗癌成分,平日多吃,可減少罹癌風險。至於天然β胡蘿蔔素,進入人體後,轉換成維生素A,維持上皮組織正常代謝,保持呼吸道細胞膜完整性及上呼吸道抵抗力,並能舒緩支氣管炎和氣喘症狀。潘富子表示,β胡蘿蔔素主要來自綠、黃、紅三色蔬果,例如,芥蘭菜、芒果、紅薯及胡蘿蔔等。潘富子建議,民眾平日可以多吃含有茄紅素的蔬果,包括,番茄、辣椒、木瓜、紅石榴等,茄紅素具有抗氧化功效,可協助對抗自由基、增強免疫系統。
-
2019-12-18 養生.聰明飲食
蔥、薑、蒜,吃哪個對身體最好?營養師揭各自功效
生薑、大蒜、大蔥,都是廚房中常見的調味品。有的人對其中某一樣或者是多樣情有獨鍾,每天都會食用。可這3種調味品,吃哪個對身體健康最好呢?大蔥有哪些營養?在民間有對大蔥的描述,其中說到“一根大蔥三味藥”。在《傷寒雜病論》中還有大蔥相關的配方,蔥白加上甘草等成分,有助於手腳冰涼、寒氣入侵的人群。除了蔥白以外,蔥須、蔥葉也都可以食用。從大蔥的營養成分上來看,每百克大蔥裡面,有2.4g的蛋白質、1.3g的膳食纖維、53mg的磷、329mg的鉀成分等等。冬天適量吃點,還有祛風散寒、提昇陽氣等好處。大家在做湯、炒菜、燉肉、吃火鍋等美食時都可以放上一點,有利於冬天的養生。大蒜有哪些營養?很多人可能認為大蒜要比大蔥營養價值高,從營養成分上比較來看,每百克新鮮的大蒜中,有4.5g的蛋白質、1.1g的膳食纖維、117mg的磷、302mg的鉀成分。由此看出,它們各有各的優勢,並非大蔥全佔優勢。大家在日常食用的時候,大蔥跟大蒜可以一起放。另外,關於大蒜可以致癌的說法,很多人也聽說大蒜被傳言為“保健品”,甚至可以達到治百病的目。也有的研究上發現,吃大蒜可以預防胃癌,降低胃癌的死亡危險。但這些都是沒有得到驗證的實驗,而它本身就是一種調味品而已。除了起到補充營養的目的, 剩下比較大的作用,則是其中的含硫化合物、揮發性成分,有去腥調味的好處。在食用的量上,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每天食用2g~5g的大蒜為宜,不適合過量食用。生薑有哪些營養?生薑跟大蒜、大蔥都有去腥的作用,日常燉肉、燉魚少不了它。跟他們相比,生薑有一個好處,在之前的一項人體研究上發現,在吃完生薑提取物之後,有部分女性痛經的情況改善了。如果你有這種情況,就不妨試試吃生薑。但如果你用生薑泡腳的話,要想起到預防腳氣、感冒、呼吸系統疾病等等,那麼要想生薑中的成分發揮有效的作用, 生薑是不管用的。所以,對於以上的食物,大家可以有針對性的選擇,至於特殊的功效,如抗癌、降血脂、降血壓等等,都沒有這樣的作用。本文摘自《爆炸營養食堂》,由十餘位專業營養師和媒體人組成的健康自媒體工作室,用原創文章和短視頻來評論熱點健康新聞,講述健康、營養、中醫、食療相關知識及趣事,帶您遠離健康謠言。
-
2019-12-15 新聞.科普好健康
早期緩和醫療照護 提升晚期癌患信心
被診斷罹癌且接近末期的病人,最常出現的心情轉折是震驚、六神無主、惶恐與沮喪,包括還要不要治療、放不下家人、甚至是害怕最終得留在安寧病房。56歲的小劉就面臨了這樣的處境,但在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照顧下,小劉身體疼痛不舒服一一獲得緩和,釋放了對癌症步步進逼的恐懼,提升生活品質。疼痛萌生放棄化療小劉是上班族,也是一家之主與經濟支柱,個性內斂少話,年初因久咳不癒、體力變差,三個月前,就醫經檢查發現罹患第四期肺癌。癌症除了侵襲他的肺,也轉移到骨骼與肝臟。經過幾次化學治療,癌症並未獲得控制,化療引起的疲憊感讓他無法集中精神,影響工作效率。接著,下背薦骨處疼痛加劇,從坐姿起身時疼痛更甚,影響行走及睡眠,同時開始有小便困難;持續食欲不振讓他食量減少,也因體重下降而感到體力不足,小劉因此萌生放棄治療念頭,不想化療後身體虛弱,需要照顧而拖累家人。認知不足影響選擇後來,醫師透過個案管理師評估後,建議患者接受早期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的評估。早期緩和醫療照護的對象,是針對預估存活期大於六個月的新診斷晚期癌症病人,可以延伸至現行癌症末期病人(預估存活期小於六個月)安寧照護。這類病人身體可能有較嚴重症狀,以及心理、社會、靈性方面需求,或是病人與家屬對疾病、治療目標與預後的認知不足,對於治療選擇有困難。早期緩和醫療照護團隊成員包括腫瘤治療專科醫師、個案管理師、藥師、心理師、營養師、社工師。照護團隊追蹤成效在轉介至早期緩和醫療照護團隊後,放射腫瘤科醫師下背薦骨疼痛進行影像檢查,發現疼痛及小便困難問題源自薦骨第二、三節癌症轉移處的惡化;安排薦骨轉移處的精準放射治療十次;再者,因為化療引起的癌因性疲憊,個管師利用能量保存法的衛教,指導患者重新調整工作及日常活動時間來減少疲憊感,並追蹤施行成效。另外,營養師與小劉詳談了解每日進食狀況後,給予飲食建議;也主動安排社工師會談,了解家中是否有經濟困境及支持系統;心理師聆聽他罹癌後的情緒壓力,講到感傷處不自禁流下男兒淚。在完成放射治療後,疼痛不再影響日常活動與睡眠;工作內容調整,體重也在進食增加後恢復,不再經常感到疲憊。因為家人鼓勵化療,在早期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的建議下,患者回門診討論後續化療,定期回緩和醫療門診與團隊討論化療的問題。在台落實造福癌患在新診斷晚期癌症病人常見的身心問題包括疼痛、癌因性疲憊、及其他身心症狀(見表)。國外相關文獻發現,藉由早期緩和醫療照護實施,病人生活品質較佳、憂鬱或焦慮減少,末期認知清楚、也減少無效醫療支出。小劉是積極抗癌治療的晚期癌患寫照,藉著政府政策及癌症醫療專業團隊努力,相信早期緩和醫療照護的概念能在台灣落實,造福更多晚期癌症病人。
-
2019-12-15 新聞.健康知識+
「餓死你的疾病,餵養你的健康!」抗癌名醫教你降低患病風險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逆轉疾病的科學食療聖經》,作者李維麟】餓死你的疾病,餵養你的健康每個人都希望不要被診斷出癌症、心臟病和其他致命的疾病。規律運動、減少紅肉和糖分攝取,還有不要抽煙都是預防疾病的具體辦法,但是它們只是解答的一部分。利用飲食去支持和強化你身體的血管新生防禦系統可以降低你得到所有可怕疾病的風險。大豆(黃豆) 是第一個被發現可以影響血管新生的食物。一九九三年, 西奧多. 福特西斯(Theodore Fotsis),是一位希臘科學家,在德國海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Heidelberg)工作,發表了一篇開創性的論文。他發現攝取大豆食物的健康日本男性和女性的尿液中含有一種天然物質,稱為金雀異黃素(genistein),這種物質具有效的抗癌效果。在實驗室中,福特西斯發現金雀異黃素會抑制被腫瘤引發的血管。之後,金雀異黃素更顯示可以直接停止四種不同類型的癌細胞生長(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伊文氏肉瘤(Ewing’s sarcoma)、橫紋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 與視網膜母細胞瘤(retinoblastoma))。我們的身體無法製造金雀異黃素,所以它只能來自於飲食。尿液是從鄉村居民蒐集得來,大部分的居民都是種植茶葉和稻米的農民。他們都是素食者,而且吃的是以大豆為基礎的飲食,這在亞洲很常見。這些農民尿液中的金雀異黃素相較於攝取西方飲食的人們多了三十倍。福特西斯的研究是關於食物中包含的膳食因子清楚被身體吸收且經由尿液排出,而且可以抑制血管新生的第一份報告。研究人員暗示這種大豆特性可能可以解釋人們攝取亞洲植物性的飲食,相較於以西方飲食為主的人在罹患致命癌症的比率上較低的原因。另一位卓越的研究者,亞卓安娜.阿爾比尼(Adriana Albini),在二○○二年時於義大利熱那亞(Genova) 的國家癌症研究機構(National 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 工作, 提出血管預防(angioprevention)一詞。阿爾比尼推想血管預防可以達到疾病預防的功效,特別是癌症,透過使用對健康人體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複合物去妨礙異常的血管新生。雖然有些藥物的確符合要求,但是食物是最安全的方法。今天,血管預防意味廣泛的健康途徑,包括利用食物、藥物和膳食補充品。阿爾比尼和我與其他科學界的同事合著了一篇關於血管預防的現代文獻回顧,其中包括刊登於著名期刊《自然綜述:臨床腫瘤學》(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內的飲食。血管新生和疾病預防的架構仍由血管新生基金會和國際間的科學家及臨床醫生組織持續發展之中。血管預防飲食的目標是希望維持身體的血管新生防禦系統處在一個平衡的健康狀態。有時候這一點會讓西醫出生的醫生們感到困惑,因為平衡通常不是他們用於疾病治療的語彙。平衡是阿育吠陀(Ayurvedic)和傳統中醫裡面較熟悉的概念,這兩者的重點皆擺在預防性健康的平衡。在這些醫學系統中,健康被視為身心平衡系統的存在。平衡是一種你希望隨時保持的狀態。適居帶(Goldilocks zone)是太空生物學家使用的術語,他們使用強大的望遠鏡去搜索與太陽之間存在完美距離以維護生命的星球:不能太近否則會燒焦;不能太遠否則會結凍。血管新生的適居帶是有足夠的血管以確保我們體內的每個細胞都獲得充分的營養,但又不會滋養疾病。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只能剛剛好。當涉及健康的人體預防疾病時,沒有什麼比起飲食更安全。雖然有些藥物可以預防特殊疾病,像是結腸息肉(colon polyps),但是藥物總是會伴隨著潛在的副作用,因為藥物從來就不是關於平衡。藥物被製造用來執行黑白分明的工作,通常是打敗或加強某件事情。例如:癌症藥物癌思停對治療很有效,但不能用來預防,因為注射後的幾天內,它就會使身體血管新生的訊號減少到幾乎消失。消除這個訊號雖然有利於癌症治療,但是癌思停可以干擾血管新生的正常平衡,因為維持健康器官的功能也需要少量的相同訊號。這種平衡的干擾也會導致副作用,傷口癒合變慢,這是一個需要正常血管新生的過程。相反地,飲食因素並非如此全能且缺乏破壞力,飲食中的抗血管新生因子只能將過多的血管修剪回基線的水準,這就表示一個使癌症挨餓的食物不會餓到心臟,不會令心臟無法獲得需要的血液供應,因為所有一切都是為了讓身體維持在健康的基線水準。方程式的另一端,促進血管新生的食物也不會造成血管過度生長,超越其在循環系統中的正常界線。促血管新生的食物(Proangiogenic foods)和飲料不會過度驅使整個系統導致癌症。與體內恆定的原則一致,血管新生飲食可以幫助維持身體處於協調和平衡的狀態。
-
2019-12-12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不光靠手術和化療「營養」也是戰勝大腸癌關鍵因素
台灣每年新增超過15,000名大腸直腸癌的患者,是不容忽視的疾病。高雄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教授陳鴻華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與遺傳、環境以及飲食習習相關,國人喜好油炸、燒烤類食物,增加罹患腸癌的風險,這也是大腸直腸癌蟬聯11年癌症榜首的原因。目前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治療成效不錯。治療大腸直腸癌最有效的方式是手術,第一期治癒的機會幾乎到90%,第二期有70%~80%,第三期也將近50%~60%以上,即使到了第四期,如果還是能夠開刀的話,五年的存活率還有40%,這幾年最大的改變就是轉移腫瘤的切除,很積極,除了標靶治療和化學治療以外,就是只要有轉移的地方,能夠切除就能夠治療,所以千萬不要放棄機會。 治療大腸直腸癌時,依治療方式不同會有不一樣的副作用,以放射線治療來說,也就是俗稱的電療,可能讓周遭器官受影響,引起發炎。在治療大腸直腸癌時,放射線治療若影響到小腸,造成拉肚子、噁心、嘔吐、小腸發炎;若影響到膀胱,則會帶來放射性膀胱炎,造成血尿。在接受化學治療時,使用的藥物不同,反應也不太相同。一般來說最常見的副作用是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疲倦,有些藥物則會容易造成掉髮,有些則會讓人四肢末端感覺異常、手腳發痲,碰到冰會像被電到,定位感不佳、變得較笨拙等問題。 接受標靶治療時,若使用抗表皮因子生長藥物,會影響表皮生長,因此病人容易長痘痘、甲溝炎。若用抗血管生長因子的標靶藥物,則可能造成病患高血壓、蛋白尿、甚至導致腸穿孔等問題,因此曾有出血、中風病史的患者就不適合使用這類型的藥物。陳鴻華醫師表示:「接受治療時,有些副作用是無可避免的,例如化療後有些人會掉髮,但只要之後不使用藥物後,頭髮就會再長出來,所以別太擔心。如果用藥後噁心嘔吐的情形嚴重,現在也有效果不錯的止吐劑,能減輕病人的不適。至於用藥後產生的高血壓,也需要用藥去控制、預防高血壓的併發症。」營養支持改善體力,提升生活品質陳鴻華醫師說道,癌症治療期間,營養支持的目的在於避免患者體重下降、減輕化療所產生的副作用、提高對治療所引起副作用的耐受力,並降低感染的機率、以及修補因治療對於身體組織造成的損害。營養支持可以分成幾個層次。如果在癌症治療時,患者吃得下、胃口還可以,就要多吃富含蛋白質、熱量的食物。病患能吃就很重要,只要吃得夠,不一定需要補充其他營養品。若怕營養不夠,現在市面上營養品非常多樣化,各自有強調的特性,像是魚油多一點、蛋白多一點,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比較、選擇。由口進食是最好的情況。第二種情況是病人的腸胃道暢通但實在吃不下,不得已的狀況下可以考慮用鼻胃管、腸管灌食,但若能由自己進食,讓腸胃道吸收營養還是較理想的狀態。第三種狀況是患者腸子吸收不良、腸子沾黏、阻塞,必要時就得從靜脈給與營養。 營養支持對於癌友來說相當重要。「好的營養支持,不僅可延長壽命,還能改善生活品質,」陳鴻華醫師指出,「能吃的感覺對病人來說非常重要,我們照顧過許多患者,有人在狀況不好時最後的願望是想喝點熱湯,感受熟悉的味道。」有研究報告指出,對於癌症末期的病人,若加上營養支持,就可以讓病患多活兩個月。營養支持可讓癌友較有體力,改善生活品質,不需要整天躺在床上,可以起來活動,甚至到外面社交,而這些都要有足夠營養才能做得到,如果沒有體力根本無法達成。迎戰大腸癌 營養充足很重要!陳鴻華醫師指出,能夠進食最重要。飲食中要盡量達到足夠的蛋白質攝取量。蛋白質對於所有的組織修補都需要,患者接受手術前,醫師都會先檢測病患體內的蛋白質含量,若數值降很低,表示癌友營養不良,蛋白質都被消耗掉了,組織修復能力一定不好。同樣的道理,蛋白質低的患者對化療的耐受性一定比較差。也就是說,當體內蛋白質足夠,才有夠本錢接受各種治療。陳鴻華醫師強調,營養支持基本上一定要有高蛋白。蛋白質會被消化分解為人體需要的胺基酸,然後被細胞吸收,並將胺基酸組成各種蛋白質。此外,人體內含量最多的游離胺基酸是麩醯胺酸,存在肌肉、肝臟、與腸道各處,可是相對來講消耗也快,需要的時候可以補充。目前台灣醫學研究團隊也有人體臨床實驗研究探討「小分子褐藻醣膠」與免疫、發炎或癌症藥物的關聯,作為癌症治療在營養方面的支持,目前持續有多項相關臨床實驗進行。此外, 2019年的一篇文獻中,小分子褐藻醣膠與一般萃取出大分子結構的褐藻醣膠相比,有較好的吸收率。癌症患者應盡早規劃營養照顧計劃,積極補充營養是抗癌的關鍵;在癌症患者中有高達40%的患者是死於營養不良而非癌症本身,因此營養治療佔相當重要角色,多數研究都指出,在腫瘤治療期間,適當及足夠的營養決定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手術是否成功的最重要關鍵。 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陳鴻華醫師提醒道,要百分之百預防大腸直腸癌其實很困難,即使是同樣一家人,遺傳因素相同、生活環境也相同,依舊是有的人得病,有的人就不會。然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從日常生活、飲食中遠離一些導致癌症的因素。像是我們該盡量減少紅肉、加工肉品(例如香腸、肉鬆、熱狗等)。飲食選擇,還是天然的最好。務必遠離有害物質,絕對要戒菸,飲酒不過量。大家可能會以為檳榔只和口腔癌有關,其實吃檳榔也會傷害到腸胃道,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的機會也比一般人高,最好還是要遠離這些有害物質。空氣汙染也是致病原因。除了遠離有害物質、選擇天然食物之外,也得定期做篩檢。50歲以上的族群可先做糞便潛血反應,如果糞便潛血反應為陽性,就要做大腸鏡檢查。陳鴻華醫師提到,「大腸鏡是最有效的檢查方式。」藉由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癌症。陳鴻華醫師呼籲民眾,為了愛你的家人,從今天開始改變生活、注重健康、關切自己的身體狀況,發現疾病後,也絕對不要放棄治療,讓我們都能健康“腸腸”久久,遠離腸癌威脅,戰勝癌症,打造「腸」久人生。原文:營養照顧好,迎戰大腸癌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外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2-12 新聞.健康知識+
令你生病甚至死亡 美國抗癌名醫指出損害健康的關鍵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逆轉疾病的科學食療聖經》,作者李維麟】破壞DNA的威脅不幸的是,我們的世界對DNA來說充滿了危險。許多外在因素會造成威脅,因為它們會干擾和破壞我們的原始碼。雖然許多危險是工業所產生,但不是所有的威脅都是人為導致。對DNA最有害的因素之一,事實上就是紫外線輻射-陽光。當你外出時,你總是記得擦上防曬乳嗎?研究已經顯示來自太陽的有害紫外線輻射會穿透皮膚,如果沒有保護,每小時能夠造成我們的DNA產生十萬個病變。在沙灘上做完日光浴回到室內後,不代表對DNA進行的攻擊已經結束。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的科學家已經證實即使在經過陽光曝曬後,損傷仍持續發生。皮膚中的黑色素(melanin)可以使你變黑和吸收輻射,它實際上會透過一種稱作化學激發作用(chemiexcitation)的過程去儲存能量。一旦你在室內,被抑制的能量就會釋放出來,然後繼續在皮膚細胞中引起DNA的突變損害長達三個小時以上,縱使你不再接受太陽照射而且室內涼爽。當然,在沙灘上曬黑可能對健康有害,但是還有其他陰險的方式可以讓你的DNA受到太陽的破壞。如果你曾經在早上通勤時,陽光穿透擋風玻璃照在你身上,紫外線輻射就在整趟車程中損害著你的DNA。甚至是更不會引人注意,當你搭飛機的時候。你每次搭飛機前會先擦防曬乳嗎?你應該這麼做。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的研究人員於二○一五年在《美國皮膚醫學》(JAMA Dermatology ) 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顯示在三萬英呎高空飛行一小時的飛行員,其透過駕駛艙窗口接受到的紫外線輻射量與在日光浴沙龍進行二十分鐘的時段相當。與我們預期相反的,陰天反而使情況更為糟糕。對於飛行員和乘客來說,雲層會從頂端反射輻射到飛機上,增加了DNA損傷和黑色素瘤(melanoma)的風險。太陽不僅是唯一的威脅。破壞性的輻射也會自地面散發出來。這是以氡(radon)的形式-一種無臭的氣體-經由地下室進到家中。不同的土地部分會產生不同濃度的氡,但是它是一個隱形且會破壞DNA的住家入侵者。事實上,氡是導致不吸菸者罹患肺癌的首要因素。如果你有吸菸(你不應該),你在家中所吸入的氡會增加因為香菸導致肺癌的風險。吸菸會毒害DNA。據估計,吸入的香菸煙霧中含有四千種化學物質,其中七十種已經被證實為致癌物,包括了苯(benzene)、砷(arsenic)和甲醛(formaldehyde) 。吸入這些化學物質並不是一種娛樂,也無法為你帶來平靜。它們會引起你全身的發炎反應。就算你不是個吸菸者,但是壞消息是二手菸對於無辜的朋友、家人、同事,甚至是寵物的DNA也具有相同的破壞作用。從地毯、新車到普通家用品,像是去光水、洗髮乳和顏料所排放出來的氣體也會傷害DNA。如果你開的是使用汽油的汽車,當你加油時,你就在吸入含有苯的煙,這也會破壞DNA 。當你在加油站時,站在煙霧的上風處是明智的作法。研究顯示暴露於這些毒物中會破壞DNA,甚至會影響未來子孫。例如:父親精子中的DNA會受到有毒化學物質,像是雙酚A(bisphenol A,用來製造塑膠)、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iethyl phthalate,用來製造螢光棒)和鎘(cadmium,可在陶瓷釉料和香菸煙霧中發現)的影響。這些接觸經由表觀遺傳機制改變了精子中的基因,而這種改變會傳給他的後代。同樣地,苯(存在於石油中)、四氯乙烯(perchloroethylene,用於衣物乾洗)以及吸菸等一位母親在懷孕期間可能會接觸到的有毒化學物質也可能會在胎兒的DNA上留下印記,且將會跟隨孩子一生。DNA的損害可以令你生病,甚至死亡。但是DNA有一個基本的方向:盡可能完整地從一代傳給下一代。為了實現這個命運,DNA擁有防護機制以對抗有害的接觸。
-
2019-12-11 癌症.大腸直腸癌
威爾史密斯檢出「癌變息肉」危險息肉也易找上7種人
好萊塢電影巨星威爾史密斯,為人親和力十足,近期作品《阿拉丁》、與李安合作的《雙子殺手》在台灣也都拿下好票房。今年51歲的威爾史密斯也會在Youtube上傳自己的影片,例如,高空跳傘等刺激的極限運動,看似陽光、健康、規律運動的他,第一次去醫院做結腸鏡檢查,情況卻出乎意料。威爾史密斯本來是想挑戰以前沒做過的事,順便呼籲成年男性要守護自己的健康,所以把這次的檢查拍成vlog上傳社交頻道,怎料到拍攝過程很歡樂,隔天卻被通知檢驗出「可能造成癌病變」的息肉!目前,這隻影片衝破250萬人次觀看。 「95%的結腸癌,來自於你腰間的息肉。」這是主治醫師對威爾史密斯說的話,結腸癌是什麼?它俗稱大腸癌,是台灣人的國民病之一,台灣每年約有14,000多人罹患大腸癌,致死人數高達4500多人!95%的大腸癌就是由「腺瘤狀息肉」病變而來的,所以切除大腸息肉,可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當人體ㄇ字型結腸的某部位長了惡性腫瘤,就稱為結腸癌;而我們常常搞混的直腸癌,則是指下方串連到肛門的一小段腸道(直腸),如果是直腸癌患者,腫瘤容易復發,所以治療比大腸癌(結腸癌)更棘手。所幸,威爾史密斯誤打誤撞的「提早發現」,主治醫師表示他很幸運,能在發生癌病變前,就切除危險息肉。不過,像威爾史密斯這種有健康飲食、也有運動習慣的人,卻還是長出腺瘤性息肉,醫師也呼籲大家,早期、定期檢查的重要性。 小心!你是容易長出危險息肉的七種人嗎?威爾史密斯的主治醫師說,非裔美國人容易有罹患右結腸癌的風險,推測這可能跟種族、族群的生活型態有關。而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調查,台灣民眾的息肉發生率竟然也逐漸的年輕化,30歲以上的民眾篩檢之後,有50%發現息肉;40到49歲之民眾,高達60%以上發現有息肉。參考衛服部與流行病學研究資料,這七種人容易有息肉:1、50歲以上2、曾有相關病史、家族史3、飲食不均衡、體脂肪高4、抽菸5、酗酒6、體重過重7、不運動 醫學新知:蔬果中的化合物作用,有效預防大腸癌這不是青菜水果的業配文!而是凱瑟琳·帕多克(Catharine Paddock)博士在MedicalNewsToday上發表的研究結果,文中提到,過去20年來,科學家只知道蔬菜、水果中含有天然存在的「黃酮類化合物」,可以幫助預防結直腸癌,但還沒有弄明白其中的基本生物學。 現在,美國南達科塔州立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透過觀察類黃酮進入腸道後的分解過程,發現其中的抗癌秘密,原來,腸道細菌進入結腸後,會進一步把類黃酮還原成代謝產物,其中,有一個代謝物是分子2,4,6-THBA。資深研究員賈亞拉瑪·古納耶(Jayarama Gunaje)博士說:「我們假設,黃酮類化合物抗癌,不是來自於本體化合物的作用,是藉由降解或分解產物,減低結直腸癌風險。」另外,要達到抑制癌症的效果,還需要轉運蛋白的幫助。博士也高興的為這次的發現做結論:「很多藥物可以治療癌症,但沒有一種藥物可以預防癌症。因此,證明2,4,6-THBA當作抵抗腸癌的保護劑,對有益於健康的發展,帶來潛在的好處。」
-
2019-12-10 養生.保健食品瘋
別再將錢尿到馬桶裡!維他命只是創造「很貴的尿液」
幾個月前一位好友傳來一個「世界最貴的尿」的視頻。由於我早就知道「最貴的尿」是什麼意思,所以看完之後也就不了了之。如今為了明年出新書的題材,我才把這個視頻再找出來。它的標題是Americans Have the ‘Most Expensive Urine’ in the World(美國人有世界上最貴的尿)。 它的長度只有58秒,而內容是兩位醫生在對幾篇剛發表的研究論文做評論。Donna Arnett醫生是美國心臟協會的主席,她說:「美國人每年花50億元購買維他命,但是這項研究顯示,只要你是均衡飲食,維他命並沒有什麼幫助」。Steve Nissen醫生是克里夫蘭診所心血管科的主任,他說:「這項研究一點也不令人感到意外。美國人攝取的營養已經超過他們的需要,所以再補充維他命的話,只是會排出很昂貴的尿」。這兩位醫生所提到的研究,其實是2013年12月發表在頂尖醫學期刊《內科學年鑑》的4篇論文,它們的標題分別是:Vitamin and Mineral Supplements in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ancer: An Updated Systematic Evidence Review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用於初級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維他命和礦物質補充劑:美國預防服務工作隊的最新系統證據審查)。Long-Term Multivitamin Supplementa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Men: A Randomized Trial(長期補充綜合維他命和男性的認知功能:一項隨機試驗)。Oral High-Dose Multivitamins and Mineral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Randomized Trial(心肌梗塞後口服高劑量綜合維他命和礦物質:一項隨機試驗)。Enough Is Enough: Stop Wasting Money on Vitamin and Mineral Supplements(已經受夠了:不要再浪費錢買維他命和礦物質補充劑)。前三篇論文是分別報導三項大型的臨床試驗,而它們所得到的結論是,維他命和礦物質補充劑對(1)心血管疾病的預防,(2)心肌梗塞的治療,以及(3)認知功能的改善,都沒有幫助。第四篇論文則是針對這三篇研究論文所做的編輯評論。從它的標題就可以看出,編輯們對維他命和礦物質補充劑的濫用,是多麼深惡痛絕。可是,這些學術論文很顯然是杯水車薪,根本對維他命和礦物質補充劑的濫用,起不了任何嚇阻作用。再看看那個「世界最貴的尿」的視頻,6年來只有1200個點擊!實在是有夠可憐。反觀維他命和礦物質補充劑,這6年來的銷售量至少又成長了兩三成吧。事實上,「昂貴的尿」(expensive urine)這個貶義詞並非新創,而是已經存在至少30年了。David Gorski醫生是韋恩州立大學醫學院外科與腫瘤學教授,他在2013-12-19發表Supplements: Flushing your money down the toilet in expensive urine(補充劑:將你的錢在昂貴的尿液裡沖進馬桶)。他說:「我記得在念醫學院時,好幾位老師曾經不止一次地開玩笑說,服用維他命補充劑對您唯一能做的就是生產昂貴的小便。 我在醫學院的第一年大約是三十年前了,而至今還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說服我說《昂貴的尿》這句話是不對的。 如果您的飲食是均衡,就不需要補充維他命。 當然,這些都不能阻止補充劑製造商企圖說服我們,說綜合維他命和各種單一維他命補充對健康絕對至關重要,甚至可以治癒疾病。 甚至還有一種替代醫學的理論說,如果少量維他命是有益的,那麼更多就會更好。此 一替代醫學就叫做《正分子醫學》」。 我在2019-3-25曾發表《維他命C抗癌?》,解釋什麼是《正分子醫學》。我說:「它是翻譯自orthomolecular medicine,雖然聽起來冠冕堂皇,卻不是醫學的一個分支或科系。事實上,它是被定位為偽醫學,而上個月台灣就有一位施行此一偽醫學的醫生死於此一偽醫學(請看一位生酮醫師之死)。「昂貴的尿」(expensive urine)這個貶義詞也並非是美國專有,而是流通在英語系國家裡。在2017年2月就有好幾家英國媒體幾乎同時報導一則「昂貴的尿」的新聞,例如英國的獨立報所報導的MULTIVITAMINS JUST CREATE ‘VERY EXPENSIVE URINE’, MEDICAL CHIEF WARNS(綜合維他命只是創造“非常昂貴的尿液”,醫療首長警告)。它說:「澳州醫學會主席說,綜合維他命對大多數人“無益”,只是製造“非常昂貴的尿液”。Michael Gannon醫生說,很多澳州人的尿液非常昂貴。 您需要的是良好的飲食習慣,而不是將錢尿尿到馬桶裡。」其實,根據我的明察暗訪,台灣人的尿也是很貴。只不過,到底是誰的尿才是世界最貴的,恐怕是要做一項跨國的大型臨床試驗,才能分出勝負。原文:世界最貴的尿
-
2019-12-09 養生.聰明飲食
提升秋冬的免疫力 日本國寶級料理家都會製作這道食物
【文、圖/摘自積木《生命與味覺》,作者辰巳芳子】提升免疫力的蔥天鵝絨醬和香菇醬為了提升免疫力,我秋天至冬天一定會製作「蔥天鵝絨醬」(velouté)。根據富山大學研究所醫學藥學研究部生藥學研究室的研究,蔥具有提升免疫力等的藥效。「velouté」在法文代表「天鵝絨」的意思,指的是如天鵝絨一般滑順口感的料理和烹調手法。下面簡單說明。取日本蔥的蔥白(如果是山形縣的紅蔥,則取紫色和白色部分)至少五至六根,切成三至五公厘的小段。放入未預熱的鍋子裡,淋上橄欖油拌勻,蓋上鍋蓋開火慢慢蒸炒。為了避免燒焦,不時打開鍋蓋用木鏟拌勻,等到蔥變軟之後加入薑汁蒸炒。等到將之的水分蒸發之後加入雞高湯、鹽,熬煮至泥狀。完成後裝進瓶子裡冷藏保存。每天取一大匙放入杯子裡,倒入熱水當做湯品飲用。自從我開始製作蔥天鵝絨醬後便很少感冒。蘑菇醬(duxelles)同樣是法國料理的手法,是貴族想出來的醬料。將洋蔥、紅蘿蔔、西洋芹等香味蔬菜和蘑菇等菇類切成五公厘的小丁,慢慢地均勻拌炒至如味噌一般的質地後保存,可以運用在很多料理上。我將蘑菇改成日本國產的香菇,做成香菇醬。未預熱的鍋子放入橄欖油、切成丁的洋蔥和紅蘿蔔、月桂葉蒸炒,加入切成丁的香菇蕈軸和蕈傘繼續蒸炒。淋上白酒,加入雞高湯、水、鹽,用小火熬煮至味噌狀。最後拌入帕瑪森乳酪就完成了。塗在梅爾巴吐司上就很美味。大家都知道香菇具有抗癌的功效,實際上也是抗癌藥劑的原料,但想必香菇還有其他許多無法從藥物獲取的藥效。新鮮的香菇吃不了太多,但如果做成香菇醬,與葡萄酒或日本酒都很搭配,很容易入口。無論是蔥天鵝絨醬或香菇醬,都是混合日本的食材和西洋的手法,屬於「經過異文化洗禮的料理」。不知如何是好時,能夠依靠的是感應力和直覺,以及具體的練習。作者簡介辰巳芳子1924 年出生。聖心女子學院畢業後跟著料理研究家始祖的母親濱子學習家庭料理,同時不斷地鑽研西洋料理。透過照護父親開啟湯品之路,在鎌倉家中開設湯品教室。現任NPO〈傳遞優良食材會〉、〈大豆100 粒運動後援會〉會長。著有《為了你──支撐生命的湯》(文化出版局)、《品嘗辰巳芳子的當令美味──滋養生命的家庭料理》(NHK 出版)、《為食而活──我認為重要的事》(新潮社)、《新版 我傳給女兒的美味》(與辰巳濱子共同著作,文春新書)等。
-
2019-12-06 養生.抗老養生
顛覆傳統!日本名醫建議:想健康,就「不要跑步」!
要從頭培養一個「對健康有益的新習慣」,需要大量的精力,讓人很難提起勁去做,而且即使鞭策自己開始做了,也很難持之以恆。不過我非常幸運,常有機會接觸到許多運用巧思而活得健康又長壽的長輩,還有成功抗癌的人們,瞭解他們是如何下工夫去實踐他們的健康妙方。這些工夫,並不是「刻意去做什麼」,重點更在於「不去做什麼」。的確,比起從頭培養某些新習慣,改善現有的某些壞習慣,門檻似乎比較低。而且若只要戒掉某些壞習慣,健康就能獲得明顯的改善,也可以讓人理解這些老人家遠離惡習的理由。事實上,這些老人家就活得既健康又長壽,因此可信度十足、說服力滿點。這篇文章嚴選的5個壞習慣,全是來自於這些健康長輩的智慧,也就是「只要遠離這些壞習慣,就可以讓健康獲得飛躍性的改善」。只要戒掉過去一直有的壞習慣即可,所以應該比從頭開始培養新的好習慣要簡單多了。一般健康書總是要你做這個做那個,但其實想要健康,你不用急著做什麼,只要「不做」,就能從此輕鬆甩掉病痛,安心過生活!一、不要運動!尤其「不要跑步」,因為跑步容易導致生病和老化!第一個要建議大家戒除的壞習慣,就是「運動」。對懶得動的人來說,這個提議可能會讓你覺得:「這正是我要的!」只說「運動」太模糊,如果說得更明白一點,或許可以說是「運動競賽」。這裡說的「運動競賽」,指的是含有「與人競爭」、「追求時間成績」,以及「奔跑」這類要素的運動。各位是否都一廂情願地認為運動就一定要「跑」?「運動=跑=累死了」,或許有不少人認為自己做不來運動,壓根兒就不想去嘗試。「運動=跑」這個誤會,不曉得害多少人吃了大虧。人體為了要「跑」,必須讓引擎飛快地運轉,所以得一下子增加心臟的跳動量,還必須大量分泌腎上腺素,當然交感神經也會急速地活化。如此一來,身體就必須突然進入戰鬥模式,把幹勁提升到最高點。說得更簡單一點,如果突然跑步,身體會嚇一跳,陷入異常興奮,也就是陷入某種恐慌狀態。換句話說,「跑」會讓身體處於一種負擔極大的狀況。如果各位有慢跑的習慣,就等於是經常處在慢性氧氣不足當中,也就是缺氧的狀態。慢跑一方面會讓人陷入缺氧;另一方面因為運動量很大,跑完的時候,也就是缺氧之後,會一口氣吸入大量氧氣,如此一來又陷入氧氣過剩的狀態,製造出極為大量的活性氧來。換句話說,跑步這種行為,等於是自己讓身體遭受到缺氧和活性氧的雙重打擊。相較之下,「走路」基本上風險是零。而且走路沒有年齡限制,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以走,不需要特別準備,也不用花半毛錢。我認為走路才是最適當的全民運動。大家必須記住最重要的一點:若想透過運動來改善健康,走路就非常足夠了。二、不要吃藥藥物會毒害你的身體!「藥=毒」,因此必須極力避免吃藥(毒),這是基本道理。如果無論如何都非服藥不可,「量盡量少,期間盡量短」,才是為自己著想。不過有的時候會遇上極為例外的狀況,怎麼樣都必須吃藥。比方說,因為食物過敏──蛋、蕎麥過敏而引發休克,或是嚴重的哮喘發作造成休克,這時若是不立刻施打皮質類固醇(即類固醇),有可能會喪命。或是失去胰島素分泌能力的第一型糖尿病人必須補充胰島素,這些都是例外情況,在這些例子當中,藥就是藥,而非毒。現在正在服藥的人,應該設法提高自我治癒力,努力讓身體可以不再依賴藥物,這才是與藥物打交道的正確方式。三、不要攝取過量動物性蛋白質你的身體其實不愛吃肉和喝牛奶!成功抗癌者在為癌症病人做飲食指導時,一定都會嚴厲地叮嚀:絕對不能碰牛奶與肉類。這是因為很少有人一邊攝取大量的牛奶與肉類,一邊能成功抗癌的。我完全無意與許多愛吃牛奶、愛吃肉的人為敵,可是為了往後的人生著想,接受這些逐漸被揭露的事實才是上策。看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也會對魚肉有疑問。的確,魚肉是動物性蛋白質,理論上也不應該吃,但魚肉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EPA和DHA)具有抗氧化和抗癌作用,就這些好處而言,我認為完全沒必要排斥魚肉。此外,根據我實際觀察到的情況來看,如果連魚肉都不吃,一定會有人體內蛋白質不足,所以這部分或許必須平衡一下。四、不要吃太多!減少熱量攝取,反而會讓人活力倍增!有許多數據證明,如果把我們目前攝取的熱量減掉至少30%,我們就可以活得更健康、更長壽。這是幾乎鐵一般的事實,所以我們只能虛心接受。也就是說,七分飽才是剛剛好。然而,這同時也是非常難以實踐的一點。具體的計算公式如下:25x標準體重(公斤)=攝取熱量(千卡)這是每個人平均每天應該攝取的最佳熱量。假設你的標準體重是50公斤,那麼無論你的實際體重是多少(這是重點),「25x50=1250(大卡)」就是你一天應該攝取的熱量,應該很多人都攝取過剩了。標準體重可以用「標準體重=身高─110」的公式來大略計算,所以請計算一下你所需的熱量,再和平日攝取的實際熱量比較看看。怎麼樣?我想計算出來的數字應該小得意外,讓你大吃一驚。幾乎所有的人都攝取了過多的熱量。假設一個標準體重60公斤的人,應攝取的熱量就是「25x60=1500(大卡)」。有許多人平日一定都攝取了超過二千大卡的熱量。平時一餐的熱量約為六、七百大卡,若是大餐,很容易就超過一千大卡了。成功抗癌者在指導癌症病人各種飲食療法的時候,絕大多數都會建議不要吃太多。此外,有一家安養院趁著改善食材的機會,也重新設計出一份低熱量的菜單。結果如何呢?幾乎所有的癌症病人和老人一開始體重都減輕了,大部分的人減了幾公斤,其中甚至有人掉了10公斤左右的體重。然而,每個人都意外地變得神采奕奕,令人驚奇。更值得注意的是,原本一直有人抱怨身體哪裡不舒服、不對勁,減重以後,這種情形卻一下子少了許多。而像是肩膀痠痛、腰痛、膝蓋痛、頭痛、便秘、失眠、憂鬱、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等,也經常會跟著有所改善。也就是說,只是改善超重──說得更直接點,只是減肥,就可以大幅改善健康。五、不要當好人!「好人」就是容易自找壓力的人!你是否經常被身邊的人說「你真是個好人」?沒有嗎?那恭喜你了!若只是客套話,或是偶爾被這麼說說,那就沒有問題,但如果經常有人這麼說你,你最好立刻改變一下生活方式。──如果是成功抗癌者,一定會這麼告誡你。這個建議完全是為了大家好。很久以前就常聽說,癌症病人裡面有很多所謂的「好人」。這些癌症病人都有這些共通點:個性一板一眼,重人情、講義氣,責任心強,很能忍耐,對別人很好,不太會樹敵。不少人在罹癌以後,被建議別再當好人了,便乖乖聽話,不再努力迎合周圍的人,結果治療效果提高了,成功抗癌。如果想要一直當好人,注定就得窮忍耐。因為人與人相處在一起,基本上不可能完全沒有磨擦,絕對會出現衝突,也會有一些嫌隙。「好人」總是在不知不覺間,單方面地一再對周圍的情形讓步。這麼一來,就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而且要一直當好人,真的不是件輕鬆的事。好人或許沒有自覺,但他們確實都承受著莫大的壓力,並累積了不少怨氣。「病由心生」,這已是老生常談,同時眾所皆知,癌症等慢性病的原因或惡化主因,與壓力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研究已經發現,壓力會使交感神經處於慢性活躍狀態,讓血管收縮,影響血液循環,降低免疫力。瞭解這個原理之後,「不再當好人」應該才是聰明的選擇吧!書籍資料書名:想健康,先戒掉這些「好」習慣!作者:岡本裕譯者:王華懋出版日期:2013/10/07出版社:平安文化作者介紹/岡本裕醫師日本頂尖腦神經外科名醫,畢業於大阪大學醫學部研究所,畢業後長期進行以癌症為主的臨床研究之後,發覺現今的醫療觀念和做法都已走到極限,於是辭去臨床醫師職務,之後成立「e-診所」,主要提供癌症、慢性疾病等的醫療與諮詢。岡本裕醫師多年來一直致力推廣不吃藥的生活,看診也盡量不開藥,不僅治好無數患者,也讓許多藥物上癮者重新展開健康生活。他更勇於揭發醫師、政府和藥廠之間的共生關係以及長期灌輸民眾多吃藥無害的錯誤觀念,是日本著名的「良心醫師」。另著有《90%的藥都不能吃》、《90%的病自己會好》、《90%的病自己會好2》、《90%的醫生都誤解癌症》等書,以自身豐富的診治經驗告訴讀者,其實只要調整生活飲食習慣,就能大幅改善身體、提高免疫力。其所提倡的觀念與做法也受到讀者的廣泛肯定與推崇。
-
2019-12-0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乳癌放療副作用讓人痛苦 中醫療法讓她重燃抗癌信心
一名66歲女性年初發現罹患乳癌三期,接受醫師的建議進行化療,但產生如反胃噁心、食慾差、體力下降、躺臥感到天旋地轉等副作用,讓她對往後療程心生畏懼,所幸後來加入中醫,以中西醫整合治療,症狀改善許多,讓她繼續能往抗癌之路前行。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醫師王崧指出,乳癌連續佔據我國女性十大好發癌症排行榜首位多年,在台灣,45歲以下的患者佔總乳癌的人口數已提升至32%,顯見有年輕化的趨勢,台灣女性不可不慎。他說,乳癌的治療方式已趨多元,主要有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抗荷爾蒙治療等,並且根據不同的荷爾蒙受體(ER、PR)、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及細胞增殖指標(Ki67)等多種生物特性作分型,制定不同的治療計畫,而中醫在其中也能扮演不同角色,與患者在同一陣線對抗病魔。王崧說,中醫療法在乳癌不同的治療期間,能為患者設計個人化的治療方針,以達到減緩副作用、增強體力、提升生活品質及降低復發或轉移機率的目的。如手術前後,會使用平和補益方式,幫助體力恢復、傷口癒合,要盡量避免食用熱補的食材,以免誘發傷口腫脹發炎。化療期間,患者於化療第一周時,主要是降低噁心嘔吐、黏膜潰瘍、腹瀉便秘、精神疲倦等副作用,以清利濕熱為主;第二周開始則主要以補養氣血增強體力,為下一次化療提前作準備。因放療期間部份患者容易出現口乾、咳嗽或皮膚損傷,此時也可使用養陰清熱的藥物改善。使用抗荷爾蒙治療的患者,治療期間常會出現潮熱、失眠、多汗、焦慮等更年期症狀,此時輔以舒肝解鬱、滋陰清熱的中藥,可大幅改善不適,等療程結束進入追蹤期,則以提升免疫力、降低腫瘤復發率,和提升生活品質為目標。
-
2019-12-04 性愛.愛情診療室
岳父待女婿如親兒還送車 一罹癌他馬上逼妻離婚
一對戀人或夫妻是不是真愛,正常情況下你情我愛不算,如膠似漆不算,山盟海誓不算,只有遇到困難考驗人性的時候,依舊能做到不離不棄,共同承擔,才算真愛。所謂“患難見真情”,並非只是用於哥們兄弟之間,感情的事也遵循這個道理。如果一對戀人或夫妻,大難臨頭各自飛,怎麼也稱不上真愛,不管之前有過多少所謂美好的回憶,統統都可以作廢。真心相愛的兩個人,重要的不是嘴上說愛,而是真正做到彼此相愛,真正做到不離不棄,真正做到背負彼此的人生,就像結婚宣誓的時候說的一樣:不管生老病死,貧窮富貴,都一起面對,不離不棄。然而可悲的是,現實中很多戀人和夫妻都不是真愛,他們只能在順境中相愛,一旦有了逆境,就會一拍兩散,更直白點來說就是:有福可以同享,但有難絕不同當。下面這個女人的前夫是這方面的典型案例,他們夫妻倆離婚的原因讓人很寒心,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希望你不會遇到這樣的人。東林老師:老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一直以來,我只是知道這句話,但是並不理解是什麼意思。直到前不久我的人生接連出現了兩出悲劇,我才深刻體會到啥叫“禍不單行”。我和前夫從大學時就開始戀愛,跟您之前講過的很多大學時期就開始戀愛的夫妻一樣,我們一直以來感情都很好,直至最後結婚。對於我來說,那麼長時間的戀愛,根本就沒有任何懷疑的餘地,我早就已經把他當成了家人。他給我的感覺也是如此,把我當成了他的家人。不僅我們兩個人相處的很好,我們和雙方家人,以及我們雙方家人之間,也都相處得很好,總的來說就是一派祥和,怎麼都不會想到這樣的兩個家庭之間會發生悲劇。我爸媽愛屋及烏,見我那麼愛他,見他對我那麼好,漸漸地就把他當成親生兒子看待了。結婚時,考慮到他們家條件沒我們家條件好,所以我爸媽大手一揮,沒讓他們家出一分錢,還專門給他買了一部車。他當時表現出一副感恩戴德的狀態,哭著說自己無以為報,說等自己賺到錢了,一定會孝敬我爸媽,還發誓說一定會給我爸媽養老。而現在回想起這一切,感覺他當時表現出來的所有狀態都是惺惺作態,都是偽裝,都是在利用我爸媽的善心,他是個徹頭徹尾的虛偽透頂的人。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之後發生了一件事,他瞬間就露出了真面目:聽說我爸查出癌症,他第二天就跟我離婚了,而且是逼著我離婚。當時我爸住進了醫院,他單獨把我叫到他們家去跟我說離婚的事。一家人嘴上說是因為這個那個原因,實際上就是因為我爸病了,他們覺得搖錢樹沒了,害怕連累到自家花錢,所以要從一開始就跟我家撇清關係。他還專門此地無銀三百兩,跟我說,“我跟你離婚,不是因為你爸查出了癌症,你別多想!”我當時或許是因為太憤怒了,或許是因為接連受到的打擊太多了,所以我雖然很氣,但是卻沒有發火,冷笑著跟他說,“滾,我知道你怕什麼!”我跟他離婚的事,暫時沒讓我爸媽知道,我怕我爸知道後會讓病情加重。但是,在我爸媽面前假裝開心,假裝樂觀,假裝沒事,真的好累啊!我一直都是等到身邊沒人的時候,一個人偷偷地抹眼淚,感覺我的人生好難啊!今天上午我想了想,決定瞅個時間跟我爸媽說我離婚的事,我不想瞞著他們了,我想把我的事說出來之後,一家人一起對抗癌症。唉!人生走到了這一步,雖然我很想逃避,很不想面對,可是,我能往哪兒逃呢?敢於結婚,就要敢於接受其中的變數!所謂感情中的“變數”,很多時候指的就是上面案例中那種情況,問題的根本在於“人性”。人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面對不同的境地時,發揮出什麼樣的本性。感情複雜的地方也在於此,很多時候人們都不會故意去設置磨難考驗人性,總是把人想得很好,覺得應該不錯。而具體是不是真的不錯,就看你們之後遇到磨難時是分是合。上面那個女人處理婚姻問題時的態度還算不錯,不管是不是因為受得打擊太多,那樣的態度還算淡定,也算是做到了愿賭服輸。這種事沒辦法,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對方不願意跟你共患難,不願意背負你的人生,你就算打他罵他又能怎麼樣呢?他想要離你而去的事實不會因為你打他罵他而改變。只能說,你敢於戀愛,敢於結婚,就要敢於接受其中的變數。當然,這份“勇敢”的前提應該是:你對對方有深入的了解,做過考驗,有過相對確定的和他在一起的心。在此基礎上如果還有變數,那就勇敢接受就好。本文轉載自東林夕亭公眾號
-
2019-12-02 癌症.肝癌
晚期肝癌治療近11年突破 台灣主持研究震撼國際
日前在新加坡舉行的「歐洲腫瘤醫學會2019年會」,一場關於晚期肝癌最新療法的研究發表,場內座無虛席,聽眾爆滿到場外,連演講者自己都進不去。如此轟動是因爲講者將發表的成果,為近11年來首度發現有兩個藥合併用,成效可以大勝標準治療的標靶藥。這位差點擠不進演講會場的全球研究總主持人,正是11年前發表傳統療法標靶藥物的同一人,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院長鄭安理。這歷史性的一刻,代表台灣不僅是肝炎防治全球先鋒,在肝癌的治療上,也站穩了改寫國際治療準則的關鍵地位。鄭安理所主持的這個第三期臨床試驗,共收案501名病灶無法切除的肝癌患者,部分人第一線單獨使用標準療法的標靶藥(sorafenib),部分人第一線合併使用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atezolizumab)加上抗血管新生標靶藥(bevacizumab)。兩組進行長期追蹤比較發現,合併治療成效顯著較佳。標準療法存活期中位數是13.2個月,合併治療患者至今還有健在者,可說中位數存活期還看不到盡頭。副作用方面,接受合併療法的患者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比例僅5%,比標準療法還要低1%,研究顯示合併療法不但能延長生命,還能延緩疾病惡化對生活品質的影響。目前抗癌藥物研究全球動員、競爭激烈,針對晚期肝癌就有六種藥物組合試驗中,明、後年將陸續發表。鄭安理表示,標準療法的標靶藥問世後,11年來只有兩種標靶藥被證實可以單獨用於第一線,許多人嘗試挑戰,卻不曾有新藥或新療法成功贏過傳統標靶藥。這次是免疫治療藥物首度跳戰用於晚期肝癌第一線的合併治療,而且挑戰成功。鄭安理表示,相較於其他組合藥,這次發表的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加上抗血管新生標靶藥,具有價格優勢,此抗血管新生標靶藥是20年前的老藥,專利快到期了,即將有生物相似藥問世,因此是目前價格最便宜的組合。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則正在等待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核准,上市後可望改寫國際肝癌治療指引。鄭安理說,台灣有宋瑞樓、陳定信等傲視國際的肝病研究權威,他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心情,努力將研究典範延續於肝癌治療的研究。新藥在10年、20年後都會降價,但現在不做研究,未來選擇就少了,所以研究腳步不能停。他預期隨著肝癌治療進步、B肝帶原率下降、C肝根治,肝癌在30年後可望逐漸從「國病」退位。
-
2019-12-02 科別.眼部
台灣人當先驅/青光眼手術用抗癌藥 陳振武的功勞
抗癌藥物可用於青光眼手術,全是台灣眼科先驅人物陳振武的功勞,他一九八一年首創青光眼的小樑切除術,合併使用絲裂黴素C,大大改寫青光眼手術方式,被世界奉為眼科的經典手術,不僅被編進教科書,也列為全世界青光眼手術治療指引。前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陳振武一輩子皆為台灣的眼疾奮鬥,二○一四年時,享耆壽九十一歲辭世,從防治現在台灣幾乎已絕跡砂眼到建立首座台灣眼庫,幫助盲友重見天日,他長年關注國人眼疾議題,同時,他也是我國青光眼權威。一九五八年時完成台灣第一例先天性青光眼隅角切開術,也使他聲名大噪,為治療更多患者,他進修學習,研發小樑切除術合併使用絲裂黴素C,至今仍是青光眼手術中,最常使用的手術方法。三總一般眼科主任、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說,陳振武教授發表小樑切除術的論文,至今引用率仍高,基隆長庚眼科主治醫師孫啟欽說,國際上只要提到該手術,都會提到陳教授,是台灣人的驕傲。
-
2019-12-02 科別.眼部
青光眼關鍵藥大缺貨 手術成功率剩5成
全台約有卅八萬名青光眼患者,每年約二千到三千名患者需執行青光眼手術,手術中最常使用到的絲裂黴素C(Mitomycin-C),是作為抗傷口癒合藥物,能幫助手術進行,但從十月起大缺貨,十一月原廠宣布該藥品質堪慮全面回收,直到二○二一年才能恢復供貨,缺貨期間,手術只能用回舊藥,使手術成功率僅剩五成。抗癌藥「協和排多癌注射劑十公絲」,主成分為絲裂黴素C,其適應症為緩解胃癌、膀胱癌、肺癌、肉瘤癌、白血病症狀,自被發現有助於青光眼手術執行後,也成了該藥最常見的適應症外使用方式。三總一般眼科主任、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說,絲裂黴素C主要是配合青光眼最常見的「小樑切除術」使用,為了改善青光眼患者的眼壓,必須要劃開鞏膜(即眼白)與結膜交界處,引流睫狀體分泌過多的房水(即眼球內液體),過程中傷口不能快速癒合,絲裂黴素C就成了最好的幫手。過去未發現絲裂黴素C可幫助青光眼手術前,皆使用同是抗癌藥的5-FU作為抗傷口癒合的藥物,但效果比絲裂黴素C差,也使手術成功率僅有五成,而使用絲裂黴素C者成功率可達九成。呂大文說,缺藥期間,對於頑固型青光眼需手術的患者會有非常大的影響,他們是傷口癒合相對快的族群,初步先延後這類患者的手術時間,若無法延後則會說明使用舊藥的手術成功率,再讓患者決定。眼科醫學會理事長、北榮眼科部主任劉瑞玲說,學會曾主動委託美國廠商供貨,但美國出貨量不大,無法供貨至台灣,因此各醫院現階段,皆只能用回5-FU,直到等待藥品恢復正常供貨。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潘香櫻表示,藥廠十月通報將會短缺時,十月廿四日已公開徵求專案進口,目前已經核准一家藥廠從韓國進口絲裂黴素C,只要廠商完成申請健保價格,就能正常供貨。
-
2019-12-01 癌症.抗癌新知
正確癌知識:先治療、後輔療
資訊爆炸時代,想獲取正確的癌症知識成為挑戰。專家提醒,癌友應以正規治療為優先,再輔以具實證的營養、運動、睡眠、及靈療,才能真正抗癌。重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以胃癌為例,高危險族群定期接受胃鏡檢查,有助發現早期病灶並即時切除,降低後期化放療之苦。癌症為我國十大死因第一位,為陪伴民眾防癌抗癌,滄洲教育基金會與聯合報合辦「癌知識360度」講座,由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葉秉威、北醫公衛系教授韓柏檉與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林楷雄同台分享全面性的抗癌新知。葉秉威透過MAI肯狄科研影像團隊的人體地圖虛擬實境(VR)模擬影像,引領聽眾從窺探消化道系統,並了解胃鏡檢查的重要性。講座內容豐富,不只吸引熟齡族、癌症患者參與,也有年輕人帶著爸爸媽媽前來,現場座無虛席。滄洲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陳治明、中美生醫董事長林本源與夫人均全程參與。葉秉威:胃鏡檢查 早期發現很重要胃鏡檢查為何重要?葉秉威表示,胃癌早期悄無聲息,晚期才會有腹痛、黑便、體重變輕、胃口變差等明顯症狀,因此多數癌友首次診斷太晚,難靠開刀切乾淨,需再倚賴化放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等輔助,但成效目前仍有限。若能發現早期胃癌並盡速用內視鏡切除,幾乎都能痊癒,且微創手術後的隔天可正常進食,預後和生活品質皆佳,「而胃鏡就是發現早期胃癌的最佳檢查工具。」建議幽門桿菌感染者與具胃癌家族史的人,皆應定期接受胃鏡篩檢。葉秉威提醒,幽門桿菌感染雖八成無症狀,但100%會引起慢性胃炎,增加罹患胃癌風險,「若先接受抗生素治療,有機會遠離癌變。」另外,戒菸酒、控制體重、多吃蔬果、少碰燒烤、培養使用公筷母匙習慣等,也能預防胃癌找上門。韓柏檉:自療五字訣 身心都要兼顧韓柏檉以癌友身分,分享抗癌經驗。他2008年確診肝癌並開刀,未料又復發並轉移至肺部,接受化療及吃標靶藥約一年半。但在藥物強攻下,他的白血球幾乎未掉,因為除了接受治療,他也做「自療」,也就是自我療癒。韓柏檉說,他將自己實踐的自療歸納為五個字:「心、動、吃、睡、靈」,簡單來說就是調整情緒,可透過靜坐冥想以調心,避免陷入錯誤思緒;而運動可疏通經絡,也能讓自己更開心。加強活力的方法,則是每天喝一杯蔬果汁,並多吃五穀雜糧、彩虹及黑白食物,能預防便祕達到「進出」平衡。另,好好睡覺也是重要功課,若睡前還在為事煩惱,壓力會害交感神經難平衡,「要睡好覺就要學會放下。」最後則是安頓靈魂。韓柏檉認為,85%的疾病和壓力、憂傷、恐懼、怨恨等負面情緒有關,這皆會化為心毒,不快樂當然會生病。所以想治好病,應學會認錯、宣洩及感恩,「當我跟太太道歉後,淚流了下來,全身卻也輕鬆多了。」林楷雄:正規治療優先 偏方切勿信多數癌友認真抗癌,卻也有患者希冀偏方。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林楷雄說,他日前執行全台癌友訪問計畫期間就發現有癌友在喝小蘇打,甚至認真驗尿液的PH酸鹼值,認為PH值達11就能成功抗癌,「但這恐怕先鹼中毒了。」林楷雄指出,網路讓資訊搜尋便捷,卻也讓謠言竄流,加上癌友會害怕癌症治療的副作用,一旦癌知識匱乏,就容易誤信偏方或神奇產品,反而放棄正規治療。「內容愈強調非謠言,愈可能就是謠言。」林楷雄強調,癌友應以醫師治療為優先,再進行其他輔療。例如化療易沒胃口,但營養不良會使免疫功能下降,建議每天需多補充20%的熱量。此時營養品是好選擇,但選購前要看清楚營養成分,避開會影響凝血功能的紅花籽油。要注意的是,有人會選喝牛肉湯,但紅肉含較高的鐵質,對癌症治療易打折扣。林楷雄說,若無營養補充品的選擇,建議多選白肉為主,例如改喝魚湯。除了補充高蛋白,蔬菜也要多吃,避免便祕讓發炎反應增加。為導正似是而非的謠言,滄洲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林宜琳說,基金會建構「癌知識」網站,投入大量人力整理文獻資料,並製作深入淺出的懶人包,讓民眾能在此找到正確癌知識,「讓抗癌除了醫師治療,也能將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上。」
-
2019-12-01 新聞.健康知識+
未來罹患癌症風險可能增7倍!研究揭這些患者有隱憂
對於在心臟病發作中倖存下來的人來說,有一些令人擔憂的消息。1項新的研究表示,與心臟健康的人相比,曾經有過心臟病發作、心力衰竭或心律不整等疾病的人,罹癌風險增加了7倍以上,研究結果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年會。這些發現基於1項長達數10年的研究,持續追蹤居住在麻州弗雷明翰小鎮居民的心臟健康。波士頓麻省總醫院的心臟病專家Lau和她的同事們注意到,許多心臟病患者同時也在對抗癌症。研究初期追蹤了12,700多人,這些人既沒有心臟病也沒有罹患癌症;但在研究的15年間,總共發生了1,670例癌症病例,主要與胃腸道癌、乳腺癌、攝護腺癌和肺癌有關。研究人員發現,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高血壓和抽菸習慣等,皆與癌症有相關性。未來10年內,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的罹癌可能性多出3倍以上。再者,在研究期間發生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臟病、心力衰竭或心室顫動的人,與沒有心臟臟疾病的人相比,其罹患癌症的風險增加了7倍以上。同樣的,BNP(1種用於診斷心臟衰竭的指標)較高者更容易罹患癌症。西奈山Blavatnik家族切爾西醫學中心醫學助理教授Nicholas Rohs博士雖然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補充說明心臟病患者患有許多炎症、免疫系統失調的機率也比較大,體內的激素變化多以及血氧含量比較低,這些問題都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Lau則表示,這個研究提醒了醫師們,應該要積極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不僅要預防心臟病,同時也要考慮未來罹患癌症的風險。★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19-11-28 癌症.抗癌新知
新光醫院推動癌篩檢 醫師:早期發現切除 癒後愈好
新光醫院今推出「你的幸福集氣,我的抗癌勇氣」耶誕癌友關懷活動,打造歐式風格,並架設耶誕樹與設計明信片,民眾可透過文字力量鼓勵癌友。副院長高尚志說,呼籲成年民眾,定期健檢癌篩不可少。57歲林麗美現身說法,她說,她不抽菸不喝酒、生活規律,偶爾會咳嗽,以為是小病症而不以為意。直到去年5月健康檢查,發現肺部有小塊陰影,進一步檢查發現左上葉肺有一顆兩公分大的腫瘤與另一顆較小腫瘤,確診為肺癌第二期。她說,得知自己罹癌後樂觀面對,從未掉過一滴淚,常跟友人聚餐、爬山,「快樂心情得靠自己」,家人才會更支持,她接受治療後,目前狀況也很穩定。高尚志表示,癌症長達37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為落實國健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癌症防治政策,醫院長年致力推廣大腸、口腔、乳癌、子宮頸癌等四癌篩檢外,還有癌症死亡率之首的肺癌檢查。高尚志說,院內2007年至2019年,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檢查的3萬8105人中,345人確診肺癌,偵測率0.9%,等於每千人中有九人為肺癌患者,其中八成是第一期以內癌別。他說,乳癌可透過乳房超音波、攝影方式來檢查;大腸癌則透過糞便潛血或大腸直腸鏡來檢查;子宮頸癌利用子宮頸抹片檢查;口腔癌可透過口腔黏膜檢查等。高尚志說,最好的治療就是早期發現、切除,癒後愈好;新光醫院統計,今年1月至8月,院內2萬811名的四癌篩檢個案,就有1099名是癌前病變,其中62名確診罹癌,平均18人中有一人罹癌,可見篩檢重要性。
-
2019-11-28 癌症.肺癌
咳嗽逾月別當小感冒 家庭主婦不菸不酒也罹癌
57歲的家庭主婦林女士平時生活規律,不菸不酒,時不時會出現咳嗽長達1個月的狀況,但她始終認為是小感冒不以為意,去年做健檢時意外發現肺部有陰影,確診肺癌第二期。林女士今天在新光醫院舉辦的聖誕節點燈活動中分享抗癌心路歷程,她說,以往雖然經常咳嗽,但她總是當作小感冒來治療,殊不知竟可能是肺癌警訊,所幸在腫瘤才2公分就發現,治療期間除了配合醫療團隊乖乖治療,也努力調適心情,希望樂觀面對。她坦言,治療期間口腔、腸胃都非常不舒服,食慾也大受影響,因此她盡可能找朋友一起爬山、運動,找尋讓自己快樂的方法來舒緩身體不適,也更懂得保護自己,避免油煙、空汙暴露,如今恢復相當良好。新光醫院副院長、胸腔內科醫師高尚志接受媒體聯訪表示,癌症已經連續37年蟬聯10大死因首位,其中又以肺癌高居死亡率之首;他解釋,肺癌因初期症狀不明顯,且胸部有肋骨、心臟、大血管、肺臟、肝臟等器官容易遮住病灶,等到患者出現症狀並確診時,往往已是晚期,只能靠化療、標靶藥物控制病情。高尚志說,傳統肺癌檢查大多以胸部X光作為篩檢工具,很難發現直徑1公分以下的小結節,但「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可偵測到小於0.3公分的肺部病灶,成為肺癌篩檢一大利器。根據統計,2007年6月至2019年10月院內共有3萬8105人進行LDCT,其中有345人確診肺癌,偵測率為0.9%,等於每千人中就有9人因此找出肺癌,其中有8成是第1期的早期,可望及早以胸腔鏡切除,不僅傷口小,治癒率也很高。高尚志指出,根據臨床統計,肺癌患者男性中有4成不抽煙、女性則有9成以上不抽菸,其危險因子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的油煙、拜拜燒香、空氣汙染等,建議40歲以上老菸槍或50歲以上的一般民眾,至少應做一次LDCT檢查。他強調,尤其是三等親內有肺癌家族病史者、有肺部慢性疾病、曾罹患肺結核或慢性肺部發炎、住在工廠附近等都是肺癌高危險群,務必提高警覺。聖誕節腳步近,新光醫院創院以來每年都會在大廳進行聖誕節裝置藝術點燈儀式,今年特別加入「你的幸福集氣‧我的抗癌勇氣」聖誕節癌症病友關懷活動。新光醫院社會服務室課長朱健豪表示,台灣人不習慣把對親友的關心掛在嘴邊,因此特別設計集氣小卡活動,邀請前來探病的親友將對癌友的祝福、關心寫在集氣小卡上,院方將代為轉送至病房,鼓勵癌友對抗病魔。
-
2019-11-28 新聞.科普好健康
即使假笑也有好處!日研究:不愛笑,早死風險增一倍
你平時多久「大笑」一次?最近,日本山形大學的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關於“笑”的有趣研究:和經常笑口常開的人相比,不苟言笑的人早亡風險更高,“不愛笑”或可成為導致早亡和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笑容能給身體帶來哪些健康益處?《生命時報》邀請綜合國內外研究並採訪專家,為你解讀「一張笑臉」的力量。不愛笑,早亡風險增一倍日本山形大學醫學院教授櫻田香及其研究小組,進行了為期5.4年的流行病學研究。參試者為1.7萬名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其中男性約7000人,女性約1萬人。研究人員根據參試者日常大笑(指發出聲音大笑)的頻率,將其分為“每周大笑1次以上”“每月大笑1次以上”和“每月大笑不足1次”三組。對比分析結果顯示,發笑頻率低的群體中男性、吸煙者、不運動者和糖尿病患者居多。相較發笑頻率最高者,最不愛笑的人全因死亡率達到1.95倍,心血管事件(患腦中風、心肌梗死、心絞痛等)的風險為1.62倍。研究人員表示,“不苟言笑”或可成為導致早亡和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日常生活中多給自己找樂子,常常大笑有助延年益壽。一張笑臉,6個健康好處有助抗癌很多基礎研究提示,如果患者心理狀態比較好,能夠保持樂觀、笑口常開,整個免疫系統會得到改善,對腫瘤的治療效果、預後及康復都有好處。尤長宣表示,抗癌之路一定要身心兼治、笑口常開,“無心病則無身病”。改善血糖水平日本京都醫療中心臨床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笑所產生的積極樂觀的心理因素,有助改善2型糖尿病和代謝症候群,積極樂觀的人糖化血紅蛋白也有降低傾向。減輕疼痛瑞士蘇黎世大學研究發現,經常笑一笑能增強慢性疼痛患者對疼痛的耐受性。這是因為,笑容能提高腦內內啡肽(一種讓人產生愉悅的物質)的釋放。調節免疫力美國洛馬林達大學的李伯克博士研究發現,笑可以降低人體的炎症水平並提高K淋巴細胞(免疫細胞的一種)的活性,有助調節機體免疫系統功能。燃燒熱量美國范德堡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表示,大笑10~15分鐘,可以燃燒40卡路里的熱量。大笑還能鍛煉腹部、肩膀和膈肌等部位。消除壓力、緩解抑鬱笑在對生理健康產生作用的同時,也會引發心理反應,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會在開懷大笑後感到輕鬆暢快。這些看似短暫的情緒影響因素,從長遠來看可能會起到心理疾病的治療作用。笑容分四種類型英國卡迪夫大學和格拉斯哥大學的心理學家發現,除了“高興”引發的愉悅型笑容外,還有三種類型。反饋型笑容:最直觀的情緒表達就像你對一個孩子微笑時,他會反饋性地也給你笑臉,或做出其他讓人愉悅的事。具體表情是顴肌的對稱上拉,加上輕微的抬眉和嘴角上翹。親和型笑容:交流寬容、感謝和情感表情依然是從口部向顴肌的對稱上拉,嘴唇壓得越來越薄,但不露出牙齒。權力型笑容:表示地位和社會管理等級這種笑容顴肌也是對稱性的,但是會表現出不對稱的眉毛上揚和隆起,通常意味著在支配上的滿足和愉悅。即使是假笑,也有益處美國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研究發現,由喜悅產生的自發笑容(真笑),和故意收縮面部肌肉引起的假笑是不一樣的。◎真笑:嘴角上翹、眼睛瞇起真笑時,除了反射性地翹起嘴角,大腦負責處理情感的中樞還會自動指揮眼輪匝肌縮緊,使得眼睛變小,眼角產生皺紋,眉毛微微傾斜。◎假笑:一般只有嘴角上提偽裝的笑容是通過有意識地收縮臉部肌肉、咧開嘴、抬高嘴角產生。有些人假笑時動作很誇張,但眼角的皺紋和傾斜的眉毛是沒辦法偽裝的。簡單來說,要想知道別人是真心地笑還是虛偽地笑,眼睛和眉毛是最重要的線索。雖然如此,但研究發現:無論真笑假笑,只要投入去笑,都對身心有益。真笑時,大腦的愉快中樞會興奮;而努力假笑時,這個動作也會刺激大腦中與愉快感覺有關的相關區域。當感到失落、鬱悶、難過的時候,不妨對著鏡子,咧嘴提起嘴角,同時下拉眉毛,瞇起眼睛,盡量做出一個笑的動作,試著感受笑容帶給你的力量。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19-11-26 養生.聰明飲食
吃青花菜要加這一味 大大發揮抗發炎效果
天氣漸漸地涼了,許多十字花科的蔬菜即將到達產季的高峰,最近已經見到青花菜大出,價格已經相當便宜,韋恩自己非常愛青花菜,我認為是最有健康功效的超級蔬菜之一,所以也建議大家多多吃它。韋恩已經寫過青花菜要煮熟吃可以讓效果高3倍,今天再教大家一個吃青花菜的秘訣,就是加入薑黃一起吃,可以大大發揮加成作用,讓青花菜裡面的功效成分如蘿蔔硫素的抗發炎效果提升好幾成。說起青花菜的種種好處可真是長篇大論,韋恩已經寫過許多篇,包括:對抗空氣汙染幫助肝臟排毒酵素的活性而青花菜對預防阿茲海默症、癌症、或是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甚至退化性黃斑部病變,都有許多研究指出它的多面向的功效,所以真是好處多多。而這些好處總結起來,都與它的傑出抗氧化性有關,以致於可以預防、減緩體內的慢性發炎。慢性發炎可以說是現代人的大敵,與現代人的龐大生活壓力、飲食不正常、環境汙染、高糖飲食都有關係。而人體內的慢性發炎已經被證實與癌症、動脈硬化、胰島素阻抗有關。所以青花菜裡含有許多抗氧化物,尤其是特殊的蘿蔔硫素 (Sulforaphane),經過證明可以抗慢性發炎,對我們來說,真是一個有益健康的好食物,算是現代人的一大福音。薑黃又是一個近來抗氧化、抗癌的明星,薑黃含有特有的薑黃素(Curcumin),是這些功效的來源,非常受到研究界的矚目,所以歐美很多人把薑黃視為超級食物之一,所以紛紛流行很多薑黃食譜,比如說黃金拿鐵、各種咖哩等等。但是竟然有科學家發現,薑黃素與蘿蔔硫素組合在一起,對於抗發炎效果來說,可以發揮很好的加成作用。也就是說,同時有薑黃素與蘿蔔硫素的情況下,其抗發炎效果,會比單純只有薑黃素或是只有蘿蔔硫素的情況下,效果好得多。實驗證明,在降低發炎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的表現上,薑黃素加上蘿蔔硫素,會比只有薑黃素或是蘿蔔硫素的情況下,效果高了大約30%。而對其他的發炎指標如 IL-1, NO, PGE2也都展現很好的加成作用。所以這告訴我們一個大好消息,青花菜與薑黃同時入菜,會讓健康效果更好!其實先不談功效,薑黃與青花菜搭配起來,味道也是很好。為了證明這點,韋恩特別親身示範一道「 超級黃金青花菜奶香燉豬肉」。這道菜的重點除了上述薑黃與青花菜之外,還很適合我現在減醣的飲食條件。食譜-超級黃金青花菜奶香燉豬肉材料:洋蔥: 一球大蒜: 兩瓣青花菜: 一朵金針菇: 一包薑黃: 2茶匙里肌豬肉片: 一盒牛奶: 100ml橄欖油: 3茶匙黑胡椒: 少許鹽: 少許醬油: 適量水: 適量步驟:1.青花菜預先切成小朵,流水浸泡洗淨,菜梗也別浪費,去皮滾刀切小段備用。2.熱鍋倒入橄欖油後,下大蒜與洋蔥拌炒至半軟。3.加入青花菜、切段之金針菇快速拌炒。4.加入薑黃拌炒至均勻。5.加水略淹至青花菜續煮。6.加入豬肉片略熟後倒入牛奶。7.加黑胡椒,並以鹽、醬油調味。食品科學小貼士:1.薑黃素是脂溶性的成分,所以有足夠且優質的油很重要,所以我這次挑的是 Extra Virgin橄欖油。2.有研究指出,黑胡椒可以幫助薑黃素的吸收,所以將黃料理與黑胡椒也是好搭檔。3. 薑黃原本都是進口,現在也有很多台灣自己栽種的,所以薑黃粉品質參差不齊,挑選可要注意,以免有重金屬或農藥殘留的問題。 韋恩提出這樣的薑黃青花菜食譜,自己覺得相當的可以。但是其實相信還可以做出更多變化,大家也不妨試試看,更歡迎也來分享一下自己的食譜。總之,在青花菜的盛產期,新鮮又便宜,多吃點青花菜,對健康絕對是有大大的好處。原文:吃青花菜要加薑黃,加成發揮抗發炎效果
-
2019-11-25 名人.精華區
王正旭/數位幫忙 助醫病共享決策
癌症治療進步,選項也更趨複雜,醫師期待病人多瞭解治療選擇,更願意積極治療、持續抗癌。近年醫界紛紛響應衛福部國健署推動「醫病共享決策SDM(shared decision-making)」,已有很多醫院針對不同疾病、醫療照護,設計紙本工具,便於民眾表達對疾病照護的價值觀和需要,藉由溝通並得到共識,完成治療。實際上,這些設計友善的工具,不只是幫助病人提升知能,以及治療意願、成效,減少憂慮;對醫療團隊來說,也的確大幅減少溝通的時間心力,醫病雙方皆受益。攻略肺癌 靠圖片互動肺癌影響國人健康最巨,治療花費高且複雜,癌症希望基金會推出第一個為肺癌癌友設計的數位版SDM工具,就是試著運用圖片、互動模式設計的「肺癌攻略」,透過愈來愈多人善用的LINE聊天機器人,或醫護人員用電腦版及語音導覽,一步步帶領病人、家屬了解治療路徑、選項,便於與醫療團隊溝通、討論治療方式。醫病溝通 病人為中心共享決策(SDM)最早1982年由美國一項福祉計畫提出,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促進醫病相互尊重與溝通;1997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學的Cathy Charles提出操作型定義:醫師基於實證資料,提出各種不同治療方法,病人提出個人的喜好與價值觀,彼此交換資訊討論,再共同達成最佳可行的治療選項。首先,面對各樣疾病,應先提出「醫病共同決策輔助工具」為媒介,醫療團隊列出具實證的資訊及治療選項,協助病人瞭解疾病、臨床進程、治療選擇的意義,而病人則提出其價值觀。所謂「價值觀」,包括病人的道德觀與宗教觀、個人偏好,例如想維持清醒、即使得承受較多苦痛,或病人的擔憂、情緒上與社會上需求,如外貌變化,教育病人與家庭對於疾病知識。最後在各種可能的醫療選項及病人意願,共同達成共識,支持病人做出符合其偏好的醫療決策。在台灣,醫病溝通真是一個難題。其實大家都知道「醫病溝通」是醫師非常重要的課題、也是一門藝術,面對不同的醫病認識、認知,疾病及治療的複雜程度,甚至是個人面對生病的態度,都可能出現不同的溝通結果,也可能影響治療成效。醫師期待病人遵從醫囑、積極治療,但突來面對疾病的當下,病人不僅盼望醫師救治,也期待被同理、被關注,畢竟多數人在生病前,無能理解醫療專業,也沒有人能全然掌握疾病的可能變異。臨床常見,醫療團隊向病人或家屬在有限時間說明醫理和治療步驟,即便盡量不用專業用語,病人每字每句都聽下去,卻可能還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聽不懂或誤解,而無法理解的治療指引或診療副作用,可能嚴重影響病人治療意願、存活希望。癌症希望基金會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也面臨與病人及家屬溝通的困難,於是在臨床醫師和相關單位協助下,以肺癌為主題建置了第一個SDM平台,名為「肺癌攻略」,採用圖形化、互動式說明,以淺白易懂的文字取代艱澀的醫學用語,完成醫病共享決策輔助工具。這套如國健署所言「兼具知識、溝通和尊重此三元素」的工具,也希望提供給有需要的醫療機構使用。我們更期待台灣民間積極響應,創造更多不同疾病的SDM工具,支援病人對抗疾病,讓醫病溝通不卡關。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
2019-11-24 養生.營養食譜
青花椰 餐桌上的小樹 怎麼煮都美
家裡的電視常常鎖定與健康有關的頻道,尤其以醫師現身說法談營養、保健、防癌者為最。我不論什麼時候看這些節目,都會聽到「花椰菜」,甚至斗大的標題就下「花椰菜的抗癌祕密」。關於花椰菜的優點,我大致歸類如下:花椰菜含有維生素C,吃半杯就能滿足一天所需;花椰菜具有高抗氧化力的「蘿蔔硫素」,有抗癌效果;花椰菜為高纖食物,可促進腸胃蠕動,預防大腸直腸癌、胃癌、結腸癌……更有醫師說,花椰菜是「超級蔬菜」、「抗癌明星」。耳濡目染之下,家人不論誰去市場買菜,都會不知不覺帶幾顆花椰菜回來。花椰菜又稱青花菜,的確好吃,清炒或汆燙就好吃,幾乎是零失敗料理。綠色的花椰菜放在白色的盤上,若搭配蝦泥塑成圓球或裝飾,不僅造型美觀,當宴客菜也很搶眼喔!青花蝦球食材:花椰菜1顆、蝦4隻、絞肉(瘦肥6:4)半碗調味料:薑末1小匙、鹽1小匙、白胡椒粉4分之1小匙、蛋白少許、太白粉1小匙作法:1.花椰菜去粗皮,修剪成若干朵,洗淨後瀝乾備用。2.蝦子剝殼去腸泥,洗淨拍碎剁泥。絞肉放在砧板上剁幾下,以增加黏性。兩者混和,加入調味料攪拌均勻,視為內餡。3.花椰菜的梗沾太白粉,裹上作法2的內餡,揉成小球,放到盤上。4.鍋內煮滾水,中央放架子,水滾後放上作法3的盤子,蒸5分鐘即可。說明:這道也可以捨蒸改煮。但有一次我用水煮,餡在煮的過程不小心散了,我才覺得蒸比煮保險些。雞肉燴花椰菜食材:花椰菜1顆、去骨雞腿肉1支調味料:糖1小匙、醬油1大匙、酒1大匙、太白粉1大匙作法:1.去骨雞腿肉切小塊,調味料醃1小時備用。2.花椰菜去粗皮,切若干朵,以滾水汆燙備用。3.取一熱鍋,加入1小匙沙拉油,放1小匙蒜末爆香,加入作法2的花椰菜,拌炒後起鍋,一朵朵擺在白色盤中,圍成一圈。4.鍋子洗淨擦乾,放2大匙沙拉油,放作法1的去骨雞腿肉,以半煎半炸方式(油若太多可倒出)至八分熟,再加1大匙醬油、1大匙水、1根大辣椒切片拌炒至熟,盛到盤中即可。蔬菜餅食材:花椰菜半顆、蝦子6隻、絞肉(瘦肥6:4)半碗、胡蘿蔔丁半碗調味料:薑末1小匙、鹽1小匙、白胡椒粉半小匙作法:1.蝦子剝殼、去腸泥、洗淨,以餐巾紙擦乾並拍碎。2.花椰菜汆燙後放到冷水中待涼,瀝乾水分,切碎。3.絞肉放在砧板上剁一剁,以增加黏性。4.以上食材與胡蘿蔔丁混和,加入調味料,攪拌均勻,視為「內餡」。5.將內餡放入冰箱冷藏半小時,以方便塑型。6.半小時後從冰箱取出內餡,加入2大匙玉米粉,再次攪和均勻。7.熱平底鍋,加入1大匙油,舀2大匙內餡,用手整成扁圓形。8.依序放入平底鍋內,兩面以中小火各煎3分鐘即可。說明:●花椰菜也可以改為香菜或芹菜,綠色食材可自由取代。●內餡塑型時,可以手沾水操作,比較不會黏手。●每一樣食材可多買,多寡視用餐人數而定。今日主廚╱陳芸英文字工作者,兼職於淡江大學視障資源中心。曾獲文學獎;2015年以〈讓我做你的眼睛〉一文入選為翰林出版社國小五年級教課書課文。考取中餐技術士證照,同時在負責的視障電子報開闢烹飪專欄。因為料理,生活變得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