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打噴嚏
共找到
397
筆 文章
-
-
2020-07-02 科別.婦科
3大常見女性泌尿道問題,專家提供預防解方
部分女性朋友都有泌尿道感染的困擾,除了頻尿、漏尿外,嚴重時反覆感染,還會有排尿疼痛、尿急等症狀,影響生活品質。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健康管理中心,協助整理以下3大常見女性朋友泌尿道問題,由聯青整合醫學診所家醫科顏佐樺醫師來為您解惑,並提供生活習慣調理的方法,讓您遠離泌尿道感染煩惱。1.有嚴重頻尿或漏尿問題,該怎麼辦?「尿失禁」,即俗稱的漏尿,男女性都有可能發生的症狀,但相較男性而言,因女性尿道較短,產生感染機率更高,另外,尿道構造變化(如分娩、手術過後等)、尿道/膀胱感染、壓力、情緒、更年期、年齡等因素,都是導致尿失禁的可能原因。顏佐樺醫師解釋,要解決泌尿道感染,最重要的是找出潛在原因,並尋求醫師的協助,「臨床上,年輕女性若因尿道感染而導致漏尿,這狀況可透過尿液檢查及細菌培養,經由確診再投以適當的抗生素治療;但若是更年期的婦女,則要考量荷爾蒙變化問題。」他說明,若是尿道構造變化所引起,就需進一步做其他相關的檢查,才能從根本協助治療。2.更年期、停經婦女更容易發生頻尿、漏尿等狀況?顏佐樺醫師分析,更年期後,支撐膀胱的肌肉力量減弱,尿道和膀胱會逐漸失去彈性,導致尿液貯存功能變弱,而變得頻尿,另外,更年期後雌激素分泌減少,泌尿道和陰道黏膜變薄後,尿道口不易閉合,所以一旦發生咳嗽、大笑或是打噴嚏時,容易造成不自主漏尿的情況。顏佐樺醫師建議,若有漏尿或頻尿的狀況,可先排除如尿道感染、發炎、過敏等因素,若經檢測,確診為更年期因素,可透過口服或局部荷爾蒙治療來緩解症狀。3.尿道感染若反覆復發,難以治癒?顏佐樺醫師表示,還是要先了解尿道感染的根本原因,提供適合的藥物治療外,配合生活型態的調整,才是有效的紓緩症狀的方法,其中「鼠李糖乳桿菌(L. rhamnosus GR-1 )和羅伊氏乳桿菌(L. reuteri),此兩菌種已研究證實可以治療或預防泌尿道反覆感染。」他說明,尿道黏膜本身就有許多菌叢,因此可透過攝取益生菌,協助提高免疫能力,減少復發機率。顏佐樺醫師補充,如精緻加工、重口味、過甜等食品,容易引發體內發炎反應,而造成感染,所以日常飲食應該留意、減少攝取。他特別提醒,在診間診療時,常遇到許多民眾,為預防尿道感染,而大量攝取蔓越莓汁,但市售果汁常含糖量過高,這些都是造成尿道感染的隱藏陷阱。「女性朋友平時應補足水分,避免憋尿,更無需使用太刺激的私密處清潔劑,臨床上,常見因陰道感染而造成尿道交叉感染,所以個人的衛生護理習慣也很重要。」顏佐樺醫師建議,若自覺有疑似感染的症狀,可以先找專科醫師協助,若一年內復發超過2次、用藥後仍未改善,則可建議做進一步的超音波或抽血相關檢查,千萬不要不好意思求醫,徒增治療困難,早期發現問題,才能讓擺脫惱人的泌尿煩惱。 諮詢專家/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青診所顏佐樺醫師 ★本文經《聯安醫周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6-30 科別.感染科
戴口罩、社交距離個人防線鬆懈 國內類流感疫情上升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全民養成勤洗手、戴口罩好習慣,但隨國內疫情趨緩,天熱戴不住口罩,個人防線鬆懈,從國內過去一周類流感疫情緩升可看出端倪,疾管署提醒,目前雖為夏季,民眾仍不可掉以輕心,出入公共場所,應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或佩戴口罩,降低疫情傳播風險。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因端午連續假期,部分門診休診影響,國內上周門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1萬7350,雖較前一周下降10.6%,但門診就診病例百分比(0.5%)較前一周上升6.3%,顯示門診類流感就診佔比呈上升趨勢。疾病管制署副主任郭宏偉也指出,觀察國內上周急診類流感就診5999人次及就診病例百分比5.4%,均較前一周分別上升8.1%及1.4%,顯示社區類流感疫情呈緩升趨勢;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雖流感流行高峰為前一年十二月至當年三月,但亞熱帶地區一年四季都有流感。莊人祥表示,單論今年門診類流感就診人次及就診病例百分比,都比去年同期門診類流感就診6萬3093人次及就診病例百分比1.3%,還要更低,民眾口罩配戴率高有一定功效,但目前類流感疫情稍微上升,坦言恐因民眾認為疫情在社區威脅降低,配戴口罩比例下降。台北市及新北市大眾運輸系統持續要求戴口罩,莊人祥說,其他透過自己的交通工具、或中南部的民眾就可能忘記隨身配戴口罩,但辦公室、教室都是多人長期共處的密閉空間,是引起群聚感染的高風險環境,提醒民眾應隨身在書包或公事包中戴著口罩,才能隨時能保護自己。林詠青說,預防流感、新冠肺炎等飛沫傳播傳染病的方法是一樣的,應落實手部衛生並做好咳嗽禮節,打噴嚏時應使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出入人潮聚集的公共場所,若無法與他人保持室外1公尺、室內1.5公尺的社交距離時,請佩戴口罩。林詠青提醒,民眾如果出現發燒及咳嗽、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應盡量在家休息,不要上班上課,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及前往公共場所。就醫時,請全程佩戴口罩,並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以供及時診斷通報。
-
2020-06-18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冬病夏治 中醫三伏貼讓過敏服貼下月是治療時機
高溫炎熱,喜歡貪食冰品的8歲劉姓小朋友患呼吸道過敏,晚上睡覺吹整夜冷氣,導致鼻塞、咳嗽,早晨起床打噴嚏流鼻水,影響睡眠品質,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經嘉義長庚醫院中醫科醫師楊佩蓉,採用中醫外用穴位貼敷「三伏貼」治療,搭配生活作息及飲食調整,呼吸道症狀大幅減輕,胃口改善,感冒次數也減少。楊佩蓉說,劉姓小朋友胃口不佳,體型瘦小,黑眼圈很重,抵抗力不好常感冒,天氣變化容易手腳冰冷,雖看遍中西醫,但因他怕吃藥,過敏未見改善,經鄰居建議諮詢中醫師,除口服藥物,採「三伏貼」治療,症狀減輕。楊佩蓉表示,三伏貼是中醫外治療法,夏天三伏天時節進行穴位貼敷治療保養。今年三伏日的初伏為7月16日、中伏為7月26日、末伏為8月15日。此段日子是1年當中天氣最熱、陽氣最盛時期,主要運用對皮膚有刺激或治療作用溫熱性中藥,如甘遂、細辛、延胡索、白芥子等製成藥餅,敷貼相應穴位,包括大椎、風門、肺俞等,根據中醫「春夏養陽」,「寒者熱之」的原則及「天人相應」、「冬病夏治」觀念,利用經絡與氣血運行,到達相關臟腑發揮作用,並補養陽氣,增進對抗病邪的能力,達到預防秋冬時節好發疾病產生。三伏貼適用對象為過敏體質、虛寒體質、尤其是疾病症狀會因天冷或冬天加重,或怕針藥患者也可考慮用穴位貼敷調理,包括慢性支氣管炎、哮喘、反覆上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腸胃虛弱、四肢冰冷、欲孕者,皆可至中醫科門診看診。貼敷時間可依三伏日或前後1、2天,或於夏至後擇日敷貼3至6次,每次間隔1至2 周。三伏貼穴位貼敷對過敏性體質患者症狀,以及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故若能把握時機治療及調理,配合適當運動、規律起居、避免食用生冷冰品、蔬果或刺激類食物及減少過敏原接觸,可逐漸遠離過敏症狀糾纏。
-
2020-06-12 科別.兒科
暑假延後腸病毒6、7月恐升溫 醫師:要戴口罩、勤洗手
新冠肺炎疫情才趨緩,腸病毒正蠢蠢欲動!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醫師李宜准表示,雖然今年腸病毒就診人數比往年減少,但已出現腸病毒71型的重症零星個案,最近幾周因腸病毒症狀就診個案有持續增加,臨床有升溫趨勢。他提醒家長,暑假延後,可能增加學童感染腸病毒機會,建議持續戴口罩、勤洗手。李宜准指出,根據疾病管制署統計資料,今年腸病毒就診人數跟去年同一時期比較處於低點,推測原因是新冠病毒防疫採取戴口罩、勤洗手等高規格措施,同時阻斷腸病毒傳染途徑,大幅降低感染發生機會。但值得家長注意的是,今年初迄今,全台仍有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且都是感染最容易導致嚴重併發症的腸病毒71型,腸病毒的威力仍不可小覷。李宜准也發現,時序進入夏季高溫後,臨床腸病毒個案愈來愈多。李宜准說,腸病毒一年四季都有,4至9月是台灣的腸病毒流行期,疫情最嚴重。往年,感染高峰期波段第一波在4、5月,暑假趨緩,到開學又再有一波高峰。今年不一樣,因為延後開學,連帶延後放暑假,家長仍要注意今年6、7月腸病毒可能發生傳染的機會。「要特別防範幼兒罹患71型腸病毒後併發重症!」李宜准提醒家長注意觀察,孩子一旦出現口腔潰瘍、手腳起小水泡,及持續發燒、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甚至嗜睡等病情時,就應該帶孩子就醫。李宜准指出,腸病毒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以及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避免感染腸病毒,應好好保持戴口罩、用肥皂勤洗手習慣,注意以500ppm漂白水消毒環境,讓病毒沒有可乘之機。
-
2020-06-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衛福部總柴是真的 與陳時中合拍影片引討論
鼓勵民眾響應防疫新生活運動,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與衛福部狗明星「總柴」拍影片,呼籲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陳時中與總柴互動,引起網友熱烈討論,原來總柴是真的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截至今天為止,成立已140天,總共開了164場記者會。隨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平穩,國內防疫解封,記者會也將從每天舉辦改為一週一次,每天牽動民眾情緒的記者會暫時劃下休止符。下午例行記者會結束後,指揮中心播放一支陳時中與衛生福利部臉書粉絲專頁小編的愛犬「總柴」合拍的影片。陳時中當場還自嘲,大家都注意狗,沒注意人。影片中,陳時中抱著總柴,呼籲民眾一起響應防疫新生活,落實4做法,肥皂勤洗手、保持社交安全距離、打噴嚏摀口鼻、正向防疫。陳時中說,總柴是衛福部小編的狗,非常乖。過去衛福部粉專貼文屢次以總柴當主角,不少網友在衛福部粉專驚呼:「咦?原來總柴是真的狗狗!!!我還以為是布偶」「會動的總柴出現了」「總柴是一隻真的狗,我一直以為只是圖樣而已,總柴太帥了。」
-
2020-06-07 科別.耳鼻喉
狂倒吸鼻涕不擤出來? 過來人曝超恐怖下場
感冒狂倒吸鼻涕?當心中耳內嚴重積水!一名年輕貌美的化妝品櫃姐,某次罹患重感冒,不僅發燒、頭痛、狂流鼻涕,還伴隨耳鳴、耳悶塞甚至是腫脹,沒想到感冒痊癒後,耳鳴狀況卻未解除,反而越來越嚴重,就醫發現竟是鼻涕堆積在中耳腔及耳咽管所致!原來這名櫃姐為了維持專業形象,即使感冒也盡量不在客人面前擤鼻涕,因此常常「倒吸」回鼻子,導致鼻涕、痰、鼻水都積在耳朵,耗費不少治療時間。對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許多人只要流鼻涕或鼻塞時,就會下意識地想要吸鼻子,造成鼻涕卡在裡面無法排出。特別是鼻過敏患者,發作時耳咽管內的黏膜較為腫脹,若頻繁地倒吸鼻涕,更容易堆積在鼻竇裡面形成負壓,使鼻涕難以往下排出,長久下來會導致鼻竇炎,可能還會積在耳朵引發內耳炎造成耳鳴,若不及早治療,除了影響生活品質,治療相當費時,鼻炎難以痊癒會帶來更大的傷害,因此若有鼻炎,應盡快治療才不易引發慢性鼻病、鼻竇炎、咽喉炎、甚至氣喘等併發症。 此外,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也要注意耳鳴現象,當年齡漸長,耳朵也會老化,若加上長期大魚大肉,膽固醇、血脂肪沉積在血管內,就會導致局部缺血、組織壞死,引發內耳血管循環不良、內耳神經萎縮等病變而形成耳鳴、暈眩與重聽等病症。不積極治療會讓耳鳴的聲音越來越大或變尖銳,頻率變得密集,甚至發作時間變長,令人難以忍受,最糟糕的狀況可能是喪失聽力。李宏信說明,耳鳴的臨床治療上,會以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來增加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長期治療則要以神經滋養、血管擴張等藥物為主。耳鳴患者的日常生活一定是不勝其擾,若想遠離耳鳴,除了把握治療黃金期,也應耐心按時服藥。初期耳鳴發作僅需多休息或服用對症之藥物可快速痊癒,若耳鳴症狀已持續6個月以上,建議配合醫囑,服用清血管藥物和神經營養劑3至6個月,病情就可達到改善;而重度耳鳴患者,則應耐心服藥1至2年,才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併有慢性病的耳鳴患者,平時應控制好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才不會造成內耳組織病變,影響耳鳴的病情及治療成效。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兒童的耳咽管較平,分泌物較不易往下流出,家醫科醫師李政道特別提醒家長,兒童如有流鼻涕情形,須更加注意,可利用吸鼻涕機器輔助,以免鼻涕倒流引發鼻竇炎及內耳病變而形成耳鳴。至於一般耳鳴患者,生活上要盡量避免過度疲勞及焦慮,並配合清淡飲食,慎防內耳血管阻塞硬化,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耳鳴自然就會痊癒。(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氣忽冷忽熱最容易感冒! 藥師獨授7招照顧秘方更快好 打噴嚏、流鼻水是過敏還是感冒? 教你用2線索簡單分辨
-
2020-06-05 科別.耳鼻喉
矯正鼻中膈彎曲 鼻挺變型男
32歲顏先生長期流鼻水、打噴嚏、鼻塞,不僅影響睡眠,甚至有記憶以來就是用嘴巴呼吸,更因為下塌的鼻頭和明顯的鼻駝峰,讓他一直對外貌沒有自信。就醫檢查後,顏先生發現自己鼻中膈彎曲,經手術治療,從此呼吸暢通,鼻子也更帥氣。三軍總醫院耳鼻喉科曁醫美中心主治醫師孫萬烜表示,鼻中膈彎曲導致鼻頭支撐力道不夠,也使鼻頭塌陷,是耳鼻喉科常見疾病,尤其常見於面部較扁平的亞洲人,除鼻子症狀,也可能出現眼睛紅、眼睛癢、流眼淚、喉嚨癢、慢性咳嗽、黑眼圈、習慣性張嘴呼吸、睡覺打呼、嚴重者睡眠不足,注意力無法集中。孫萬烜也說,鼻駝峰則經常造成患者對自身外型沒有自信,產生駝峰鼻,可能與鼻骨與軟骨間接合或遺傳、外傷撞擊等因素有關,若患者也想調整外型,在一般鼻中膈手術中被視為廢棄物的軟骨,可成為雕塑鼻外型最好材料。孫萬烜表示,顏先生經手術後,鼻中膈彎曲得到矯正,呼吸順暢,不再有鼻塞流鼻水打噴嚏和眼睛癢等症狀,睡覺也不會打呼,工作更有精神。更讓他滿意的是,鼻頭尖挺、鼻駝峰線條修正後,讓他工作上增加客戶好感,也更有自信交朋友。鼻中膈彎曲所造成的鼻塞等問題,不會突然出現,建議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排除急性感冒後,可就醫檢查,若藥物治療無效或期望從根本解決問題,可選擇手術。但孫萬烜提醒,雖多數人都可接受鼻中膈彎曲手術,但年長者或凝血功能不佳者不建議嘗試。
-
2020-06-05 科別.耳鼻喉
有記憶以來只能用嘴之呼吸術 30歲男手術治鼻塞變型男
32歲顏先生長期有流鼻水、打噴嚏、鼻塞,甚至經常性流鼻水,不僅影響睡眠,甚至有記憶以來就是用嘴巴呼吸,更因為下塌的鼻頭和明顯的鼻駝峰讓顏先生一直對外貌不自信,就醫檢查發現,顏先生有鼻中隔彎曲問題,經手術治療,從此有了呼吸暢通、更帥氣美麗的鼻子。三軍總醫院耳鼻喉科曁醫美中心主治醫師孫萬烜表示,顏先生有嚴重的鼻孔處鼻中膈彎曲,且因為鼻中膈彎曲導致鼻頭支撐力道不夠,也導致鼻外觀上鼻頭塌陷問題。顏先生除想改善長期鼻塞導致諸多症狀外,也能同時改善鼻頭塌陷和鼻駝峰太過明等鼻外觀問題。孫萬烜表示,鼻中膈彎曲是耳鼻喉常見的疾病,尤其亞洲人的面部比較扁平,更容易出現問題,除造成鼻子的症狀外,眼睛紅、眼睛癢、流眼淚、喉嚨癢、慢性咳嗽、黑眼圈、習慣性張嘴呼吸、睡覺打呼、嚴重到睡眠不足,平常生活注意力無法集中。孫萬烜也說,鼻駝峰則經常造成患者對自身外型不自信感來源,會產生駝峰鼻之處,是鼻骨與軟骨間兩骨接合,可能與遺傳或撞擊等因素有關,若患者除追求解決鼻子裡面的問題,也想調整外型,在一般鼻中膈手術中被視為廢棄物的軟骨是雕塑鼻外型最好的材料。孫萬烜表示,顏先生經過一次到位手術後,不但鼻中膈彎曲完整矯正,呼吸變順暢,不再有鼻塞流鼻水打噴嚏和眼睛癢等症狀,睡覺也不會打呼,工作更有精神。更讓他滿意的是,鼻頭尖挺、鼻駝峰線條修正後,讓他有工作上增加客戶好感,也更有自信交朋友。鼻中隔彎曲所造成的鼻塞等問題,不會是短期突然出現,若建議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排除急性感冒可能性後,可就醫檢查,若藥物治療無效或期望從根本解決問題者,可選擇手術,但孫萬烜提醒,雖鼻中隔彎曲手術多數人都可執行,但不建議年長者或凝血功能者嘗試。
-
2020-06-04 科別.骨科.復健
輕忽骨鬆 小心脊椎壓迫性骨折
現代人活到80、90歲已不稀奇,但常面臨骨質疏鬆症的威脅。特別是「脊椎壓迫性骨折」,在65歲族群中,每四人就會有一位,到了85歲以後,更增加到每兩人中就有一位。若輕忽脊椎壓迫性骨折而不治療,脊椎仍需負荷身體活動及重量壓迫,可能導致椎體持續塌陷變形,由正方形變梯形、三角形,最後幾乎成一直線,病人恐會變成如「鐘樓怪人」般嚴重駝背畸形,也會造成嚴重背痛而導致心肺功能變差。因骨鬆而導致的脊椎壓迫性骨折,可能只因咳嗽、打噴嚏、用力解便、彎腰、抬重物或不小心跌倒就發生了,常產生突發性的嚴重背痛,由X光可見其胸或腰椎的椎體已有塌陷,再加上核磁共振的檢查,就能確診骨折的位置。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治療,可採保守與手術治療。保守治療是剛發生時臥床休息,使用止痛藥及抗骨鬆藥物,或穿背架來緩解疼痛,但所需時間較久,且長期使用止痛藥可能會造成胃潰瘍和腎臟病變,而臥床太久也會產生褥瘡、肺炎及泌尿道感染而有致命風險,且加速骨質流失,導致更嚴重的骨鬆性骨折,也無法避免駝背畸形。脊椎壓迫性骨折病患要立即改善背痛,可選擇微創「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或駝背整形術」,病患需接受靜脈或局部麻醉,傷口小約2公分,手術時間短,過程只要半小時,可緩解背痛、預防駝背畸形,手術後當日即可穿背架而下床活動。若因年齡過大或患有慢性病,擔憂手術風險而拒絕手術,又有好幾節椎體發生壓迫性骨折而不加以治療,且因椎體的高度若只剩原本的三分之一以下,此時即不建議使用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或駝背整形術,必須接受傳統手術治療,包括全身麻醉、開大傷口及打鋼釘等,但要留意麻醉風險,以及可能再次接受手術。
-
2020-05-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期能游泳嗎?CDC提出安全6須知
炎炎的夏日即將到來,雖然全球仍壟罩在疫情之下,但隨著經濟活動逐漸開放,民眾也開始期待享受日光浴,但同時也能沉浸在冰涼的水池中,不用擔心病毒傳染;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在20日公布,關於游泳池開放後的防疫守則,雖然CDC官網寫著:「沒有證據顯示新冠病毒可在水中進行傳染,但泳池仍必須實施正確的防疫和保護措施。」針對由地方政府、社區、水上公園和健身房等經營的公共游泳池,CDC要求嚴格執行防疫守則,但是對於飯店、郵輪和其他旅遊企業經營的私人泳池就沒有特別要求;無論如何,CDC強調:「社區傳播仍在持續進行,民眾和管理者都應多加提防,確保公共衛生安全。」以下則是CDC針對公共游泳池所提出的防疫守則:1.直到下水前都不要將口罩拿下CDC向泳池的管理人建議,在難以維持社交安全距離的情況下,還是盡可能地戴上口罩;但畢竟在水中無法戴口罩,只能在岸上的時段盡量做好防疫。2.無論是否身在水池中 都應該保持六呎的社交安全距離CDC建議民眾即使在水中也應該保持社交安全距離,雖然CDC沒有針對泳池的管理者提出具體的規範,但民眾可參考全國游泳協會(USA Swimming)提出的幾項建議,例如限制水道的人數等,更多詳情也可至全國游泳協會的網站詳閱。此外,如果無法確保孩子們之間能遵守社交安全距離,家長們也應該盡量避免讓他們和沒有住在一起的人一起游泳。3.打噴嚏和咳嗽要摀住口鼻CDC提醒民眾,即使是在水中也應該遵守陸面上的防疫守則,下水前記得洗手和消毒,使用公共淋浴空間更要特別注意,打噴嚏或咳嗽時一定要摀住口鼻。4.物體表面記得定期消毒這項規定主要是針對泳池的管理人,任何可能被人接觸的表面積包括甲板、泳池階梯的把手、溜滑梯、休憩區的椅凳、洗手間和浴室的置物台等,都應該定期消毒。5.不要與他人共用護目鏡和其他游泳裝備護目鏡和潛水吸管都是不易消毒且與人臉接觸的裝備,應避免與他人共用。6.工作人員堅守防疫規範 嚴格把關CDC建議泳池管理人分散安排人力,確保每個時段都有足夠的救生員或工作人員,協助監控並維持公共泳池的衛生安全,同時也要求員工工作時戴上口罩、勤洗手和保持社交距離。
-
2020-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感染新冠風險最高的地方 竟是…自己家!
保護自己免於接觸新冠病毒的方式很多,包括勤洗手、戴口罩、與人保持六呎社交距離,但風險最高之處竟是自己家。達特茅斯麻州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Dartmouth)動物傳染病免疫學教授布羅馬吉(Erin Bromage)以「風險,了解、避免」為題,在部落格中討論人們預料之外的高風險區域。在重啟經濟之際,人們聚焦防疫,但風險最高之處竟是自己家。布羅馬吉說,數據顯示大多數人是在家被感染;他接受「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 News)訪問時說:「主要是許多人聚在空氣流動不佳的密閉空間,多人齊聚講話或唱歌就會汙染環境。」案例研究顯示,回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初,主要感染源多為職場、大眾運輸、社交群聚和餐廳等室內環境,空氣不流通,多人長時間處於同一環境。部分大爆發,若排除療養院,則可追溯至監獄、宗教儀式、合唱排練、室內體育活動或生日派對。布羅馬吉說:「很多人在密閉空間呼吸、吼叫,就會導致疫情爆發。」暴露於病毒中並不代表就會被感染,是否會被感染取決於環境中的病毒濃度和暴露於病毒中的時間。布羅馬吉寫道,「慢跑者可能不會因為深呼吸而吸入更多病毒,因為他們的跑步速度大幅縮減了暴露時間。」科學家形容暴露於病毒中導致感染的量為「感染劑量」,雖然他們仍在了解多少病毒顆粒會造成感染,但知道病毒透過打噴嚏、咳嗽等動作在空氣傳播,布羅馬吉說嘴巴出聲愈用力,噴出的呼吸飛沫就愈多,也噴得愈遠。大聲說話噴出的飛沫不像唱歌那麼多,但打噴嚏噴出最多, 若在密閉空間則更容易感染。
-
2020-05-23 科別.泌尿腎臟
改善漏尿 讓她重跳土風舞
50歲張姓婦人熱愛土風舞,但日前一舞動就漏尿,面對困擾卻難以啟齒、遲未就醫,自行以防漏墊處理,反而導致異味纏身,影響日常社交,不敢再跳土風舞。經就醫治療後,終於擺脫惱人的漏尿問題,又可以跳土風舞了。台中榮總嘉義分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胡如娟指出,不論男性或女性,因為年齡增長、懷孕生產或慢性疾病影響,都可能出現急尿、頻尿、夜尿、反覆泌尿道感染,甚至漏尿等尷尬症狀,不僅是身體健康警訊,亦會因異味纏身,成為日常社交一大敵人。胡如娟說,尿失禁分為急迫性、應力性、混和性、滿溢性及其他類型。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大多有嚴重急尿感,還沒寬衣解帶就發生漏尿,常為膀胱過動症或攝護腺肥大;應力性患者則是在咳嗽打噴嚏、大笑或搬重物時發生漏尿,可能是骨盆底結構自然老化或骨盆底手術造成,產後年輕婦女也可能發生。如果同時有急迫性和應力性尿失禁,則為混合性尿失禁;其他還有尿液超過正常膀胱可容納量,而發生的漏尿,即為滿溢性尿失禁;其他還有廔管、神經病變等問題導致膀胱或括約肌功能異常等不同因素而引起的尿失禁。胡如娟建議,尿失禁患者作息應正常、睡眠充足,白天約2至3小時上一次廁所,尤其要少吃過多加工食品,以及避免攝取過量酒精、碳酸類飲料及咖啡因,飲用咖啡、茶應適量, 適度從事全身性運動,包括快走、慢跑及有氧運動、重量訓練或核心肌群的鍛鍊,適度骨盆底肌肉訓練例如像凱格爾運動。尿失禁治療除藥物外,亦有非侵入性及侵入性手術,包括磁波椅、穿皮式後脛骨電刺激、薦神經刺激治療、膀胱肉毒桿菌注射及尿道懸吊帶手術等,女性可採陰道雷射治療,男性也可作人工括約肌手術。
-
2020-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癌症病人及家屬 防疫居家照護這樣做!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至今,民眾普遍害怕被感染,特別是癌友及家屬(照顧者)擔心癌症治療期間(如手術、化療、放療)及治療後病人的免疫系統較一般人為弱,更恐懼被感染及後續嚴重的危險。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供癌友及家屬能安心在家照護的方法,以降低相關感染的風險。 注意感染症狀:密切注意病人、家屬及照顧者是否有以下感染症狀,如發燒(額溫37.5度,耳溫38度)、乾咳、肌肉痠痛或四肢乏力、咳嗽有痰、頭痛、咳血或腹瀉,如有前述症狀請與固定就醫的相關人員或1922防疫專線聯繫,並戴口罩正確就醫,避免家庭群聚感染。癌症病人居家照護9個注意事項1.勤洗手:養成用餐及喝水前、擤鼻涕及如廁後,落實正確洗手,如廁蓋上馬桶再沖水,化療期間建議要沖兩次。洗手要用乾淨流動的水且使用肥皂,每次至少洗20秒。如果暫時無法用清水洗手,可先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替代,但還是以肥皂洗手的效果最佳。而正確洗手的教學影片可參考。2.勿觸眼口鼻:未洗手狀況下,請勿碰觸眼、口、鼻,如廁蓋上馬桶蓋沖水,以減少感染之風險。3.保持社交距離:避開人群及人多擁擠地方,與他人保持室外至少1公尺,室內至少1.5公尺的社交距離。4.宅在家拒訪客:盡量待在家中,想辦法安排專屬個人的單獨房間;謝絕訪客,特別是剛從國外返國、接觸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感染、發燒及生病者等具高傳染風險者。另,是否需要施打流感疫苗等預防針,可與主治醫師討論。5.勿共用:盡量避免共享用食物、餐具、毛巾及牙刷等,用餐時應使用公筷母匙,只要是口、鼻會直接接觸的東西都避免共用。6.咳嗽禮節:想要咳嗽或打噴嚏時,未戴口罩也來不及使用手帕或衛生紙,請用衣袖遮住嘴巴及鼻子,建議採「壓肘頂嚏」掩口鼻的標準姿勢。7.降低共享空間:癌症病人做化療或放療等治療時,宜注意白血球降低期間的自我保護,盡量減少在共享空間(例如廚房、客廳或廁所),與非照顧者及非親密家人的共處時間,並注意居家環境保持通風。8.預先準備:就醫時可與醫師討論藥物準備的足夠性,及是否可延後開始治療,或延後治療將可能造成病情與生活品質影響,均需與醫師充分討論後再做決定。有問題請聯絡您的個管師,若不知道可聯絡誰,請洽詢離家最近的癌症資源中心協助,網站連結:https://www.crm.org.tw/ 。9.緊急要就醫:若有呼吸困難、頑固性頭疼、活動障礙或喪失活動能力、腹脹、腹痛等,可能是腫瘤或治療導致的緊急狀況,這些情況可能嚴重會危及生命,請與醫院相關人員連繫,安排就醫。家屬、照護者居家照護5個注意事項1.勤洗手:養成照顧病人前後、處理任何病人的分泌物及排泄物後、用餐及喝水前、擤鼻涕及如廁後,落實正確洗手,協助病人如廁後蓋上馬桶再沖水,化療期間建議要沖兩次。洗手要用乾淨流動的水且使用肥皂,每次至少洗20秒。如果暫時無法用清水洗手,可先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替代,但還是以肥皂洗手的效果最佳。2.保持社交距離:避開人群及人多擁擠地方,與他人保持室外至少1公尺,室內至少1.5公尺的社交距離。3.咳嗽禮節:想要咳嗽或打噴嚏時,未戴口罩也來不及使用手帕或衛生紙,請用衣袖遮住嘴巴及鼻子,建議採「壓肘頂嚏」掩口鼻的標準姿勢。4.清潔消毒:每天清潔及消毒家中經常觸摸的物件表面,如桌子、電燈開關、電話、門把手、水龍頭等物,環境若有染污要立即清潔消毒。5.替代人選:癌症病人的免疫系統較一般人為弱,特別是做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期間,親密家屬及照護者為了保護病人,可考慮施打流感疫苗等預防針,降低發生因感染而傳染給病人的機會,若家屬、照護者生病,應立即安排其他照護者來照顧癌症病人。本文摘自國民健康署 原文請點此
-
2020-05-22 科別.泌尿腎臟
熟齡婦人跳舞漏尿異味纏身 美女醫師解決困擾
50歲張姓婦人熱愛土風舞,但日前一舞動就漏尿,面對困擾卻難以其齒、遲未就醫,自行以防漏墊處理,反而導致異味纏身,影響日常社交,最後不敢再跳土風舞,經親友建議就醫,臺中榮總嘉義分院泌尿外科醫師胡如娟治療後,擺脫漏尿問題,終於能夠再跳土風舞了。胡如娟說明,不論男性或女性,年齡增長、懷孕生產或慢性疾病影響,都可能出現急尿、頻尿、夜尿、反覆泌尿道感染,甚至漏尿等尷尬症狀,不僅是身體健康警訊,亦會因異味纏身,成為日常社交一大敵人。她說,尿失禁分為急迫性、應力性、混和性、滿溢性及其他類型;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大多有嚴重急尿感,還沒寬衣解帶就發生漏尿,常為膀胱過動症或攝護腺肥大;應力性患者則是在咳嗽打噴嚏、大笑或搬重物時發生漏尿,可能是骨盆底結構自然老化或骨盆底手術造成,產後年輕婦女也可能發生。同時有急迫性和應力性尿失禁為混合症狀患者,其他還有尿液超過正常膀胱可容納量,而發生的漏尿稱為滿溢性尿失禁,廔管、神經病變等問題導致膀胱或括約肌功能異常等不同因素而引起的尿失禁。胡如娟建議,尿失禁患者作息應正常、睡眠充足,避免過多加工食品,和過量酒精、碳酸類飲料及咖啡因攝取,咖啡、茶應適量,適度全身性運動,包括快走、慢跑及有氧運動、重量訓練或核心肌群的鍛鍊,適度骨盆底肌肉訓練、像凱格爾運動,另建議白天約2至3小時上一次廁所。胡如娟說,尿失禁治療除藥物,亦有非侵入性及侵入性手術,包括磁波椅、穿皮式後脛骨電刺激、薦神經刺激治療、膀胱肉毒桿菌注射及尿道懸吊帶手術等,男性也可作人工括約肌手術,女性可採陰道雷射治療。
-
2020-05-20 科別.耳鼻喉
過敏性鼻炎有7大症狀 太晚發現恐釀哮喘
在台灣,每4個人就有1人患有過敏性鼻炎,為人類最常見的免疫系統疾病。根據最新的市場調查顯示,受訪的過敏性鼻炎患者中,超過一半人每一至兩周發作一次,近兩成每日起碼一半時間受症狀困擾,不單只打噴嚏、流鼻水、鼻子癢,更使專注力下降、疲勞,影響工作和學業;但調查顯示,逾七成受訪者即使用藥,仍未能完全控制症狀。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楊曜旭醫師表示,過敏性鼻炎的發炎反應並不是只侷限在鼻腔,多種合併症與過敏性鼻炎有關,有研究指出,若未能適當、及時處理過敏性鼻炎,10%至39%患者之後會有支氣管性哮喘。根據市場調查統計,台灣人過敏性鼻炎發作頻繁,日常生活備受困擾,逾三成患者每年起碼一半時間受到過敏性鼻炎的影響,等於全台灣有690萬人受過敏性鼻炎之苦,多數人因換季、接觸灰塵、塵螨誘發過敏性鼻炎。臺灣鼻科醫學會理事長方深毅教授指出,過敏性鼻炎有7大症狀,包括鼻子癢、眼睛癢、喉嚨癢、流鼻水、鼻塞、打噴嚏、鼻涕倒流等。楊曜旭表示,過敏性鼻炎患者時常於就醫時已有併發症,如氣喘、鼻竇炎、中耳炎,很多人以為過敏性鼻炎只是發作時打個噴嚏,但診間就有觀察到,過敏兒在晚間睡眠時,也因鼻塞而無法進入睡眠造成睡眠中斷醒來,睡眠品質深受影響,導致隔天上課沒有精神,影響求學成績,甚至研究指出過敏性鼻炎與小孩的過動,自閉狀況有關連性,因此不應該輕視過敏性鼻炎對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方深毅表示,患者最明顯也是最困擾的症狀就是打噴嚏伴隨著流鼻水,特別是在換季、接觸灰塵時,過敏更會加劇,而一般常會自行前往藥局購買鼻噴式藥物來緩解,但這類的鼻噴劑通常是血管去充血劑,標榜不使用類固醇,只是治標不治本,無法長期且有效的控制過敏,甚至造成鼻黏膜受損與不可逆的鼻黏膜損傷。在得知自己過敏性鼻炎時,方深毅建議,每個人罹患過敏性鼻炎的原因、症狀皆不同,諮詢醫師正確治療方式是第一要務,醫師將根據病患症狀提供專業建議,遵從過敏性鼻炎OUT 3原則:Opinion尋求專業醫師建議、Useful快速有效緩解不適症狀、Treatment使用安全且可長期使用的鼻噴劑,正確用藥安全快速緩解症狀,才能有效改善過敏性鼻炎。  延伸閱讀: 換季衣物收納惹過敏? 學會2招輕鬆應付 流鼻水、打噴嚏樣樣來! 中醫師點名3食物祛濕抗過敏
-
2020-05-14 科別.感染科
比新冠肺炎傳染力更強!這兩病毒初期也會發燒、咳嗽
「與全球流行的新冠肺炎相比,麻疹散播力排行居冠,水痘則是第二名!」麻疹及水痘具高度傳染力,小兒科診所院長過敏免疫科專家林應然醫師表示,麻疹可一傳十、十傳百,傳染力極強;而水痘平均一人可感染六、七人,初期症狀都是發燒、咳嗽,與感冒相當類似,也會出現非典型症狀,提醒家長務必留意家中小朋友的身體變化。麻疹、水痘透過空氣傳播 出疹形態不同林應然醫師說明,不管是罹患水痘或麻疹,是否會引起發燒因人而異,麻疹的症狀為咳嗽、流鼻水、結膜炎等,但出疹子的形態有所不同,麻疹一開始會從頭部、軀幹至四肢延伸,會紅斑或稍微鼓起的丘疹;至於水痘的紅疹,則是形成突起的小水泡、水珠,然後變乾、結痂。麻疹可以通過空氣傳播,或接觸被污染的表面及物體傳播,潛伏期為一至二周;水痘是通過吸入病人咳嗽或打噴嚏時產生的呼吸道飛沫傳播,潛伏期約二至三周,無論是麻疹或水痘,只要待在同一個空間裡,全家人都可能被傳染,且一年四季皆會,不過大多好發於春天及冬季,這是由於病毒在冷空氣當中,可以存活得比較久。施打疫苗產生抗體 保護力維持五至十年目前施打疫苗能預防感染麻疹及水痘,對病毒產生抗體,保護力約達到九成。不過,林應然醫師指出,靠疫苗獲取免疫力,不像自然感染所得到的免疫力幾乎是終生,這也是為什麼有許多疫苗要施打好幾次的原因,因為抗病毒的保護力會隨著時間慢慢消逝。在台灣水痘目前僅施打一次,但美國則是一歲時施打一次,入學前還須再打第二次,臨床上常見許多案例,一歲時曾施打疫苗,到了小學卻又長水痘,因此,推估疫苗的保護力最多維持五至十年之間。麻疹、水痘不僅好發於兒童 成人也會感染 林應然醫師說明,麻疹症狀大約一個星期會消失;水痘則是約十天左右就不具傳染力,雖然這兩種病毒大多好發於兒童,但也會有成人受到感染,日前就曾有空姐罹患麻疹的案例。醫師建議,若是家裡有一人感染了水痘,其他成員如果沒有得過,最好在3~5天之內,趕快施打水痘疫苗,還來得及產生免疫力,避免被傳染。
-
2020-05-14 養生.生活智慧王
換季衣物收納惹過敏?學會2招輕鬆應付
隨著氣溫逐漸回暖,不少家庭紛紛開始收納冬衣、冬被,但對本身有過敏體質者而言,恐怕又得面臨整天眼睛紅癢、黑眼圈、狂打噴嚏以及鼻塞、流鼻水的惡夢。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許哲綸指出,氣溫逐漸進入春夏時節暖熱之際,門診陸續出現不少對室塵螨過敏的患者,由於塵蟎無法以肉眼看見,必須在顯微鏡下觀察,所以被稱為看不見的敵人,而塵蟎喜歡生存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例如寢具、軟墊及地毯都是塵蟎的溫床,無論是成年人或者兒童幾乎都防不勝防。然而,本身有對塵蟎過敏體質者,一旦接觸到塵蟎糞便或腐爛屍體,會造成鼻腔黏膜過敏性發炎,初期症狀是出現鼻子癢、打噴嚏與流鼻水,若沒有適當處理,反覆的發炎會使得上呼吸道黏膜組織腫脹及增生,因而導致慢性咽喉炎、慢性肥厚性鼻炎導致嚴重鼻塞、甚至氣喘等;而若兒童時期鼻塞問題未治療,更有可能會因長期張口呼吸致使臉型發育異常、牙齒咬合不正等後遺症。許哲綸表示,一般可透過抽血檢查本身是否有對室塵螨過敏的體質,如出現上述的描述症狀,就應該立刻尋求醫師協助治療,必要時,可以使用類固醇鼻噴劑、抗組織胺、血管收縮劑,甚至下鼻甲肥大矯正手術等治標方式,解決急性的不舒適感。另外,若使用一般常用藥物仍無法有效緩解患者的塵蟎過敏症狀,也可考慮口服用減敏舌下錠,藉此提高身體對室塵蟎過敏的耐受性,提升免疫系統對室塵螨的對抗,治療所引起的過敏性鼻炎,但因需每天服用,且整體服藥時間需1-3年,治療的效果才會逐漸顯現出來。許哲綸強調,防治塵蟎最有效的不二法門還是環境治理,保持居家環境的乾燥及乾淨,才是防治塵蟎的黃金法則,尤其寢具如座罩、枕套、毛毯、床墊套等應常清洗,並建議用55-65℃的熱水清洗,可殺死塵蟎和清除塵蟎過敏原;此外,由於竉物狗、貓、兔、鼠、鳥等身上的皮屑也是塵蟎的食物來源,家中有易過敏的人,也不適合在室內飼養竉物,才能揮別惱人的過敏之苦。延伸閱讀: 擊退塵螨勤換床單還不夠 50℃高溫才能殺光光 仰賴掃地機器人清潔? 「這步驟」恐讓氣喘、過敏風險增5倍
-
2020-05-13 科別.耳鼻喉
氣溫過升收冬衣引發敏 醫師:塵螨惹的禍
氣溫回暖,梅雨季即將到來,民眾已開始收冬衣,對過敏體質的民眾而言,等於是又得面臨整天眼睛紅癢、狂打噴嚏、流鼻水的噩夢。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許哲綸提醒,治療過敏性鼻炎,除了藥物、手術等方式治療外,特定患者也可採用口服減敏舌下錠加強免疫系統,逐步減緩過敏之苦。許哲綸表示,塵蟎喜歡生存在溫暖潮濕的環境,寢具、軟墊及地毯皆是塵蟎溫床,具過敏體質者,一旦接觸到塵蟎糞便或腐爛屍體,易引發鼻腔黏膜過敏性發炎。過敏初期症狀如打噴嚏、流鼻水,若未適當處理,反覆發炎會使上呼吸道黏膜組織腫脹增生,導致慢性咽喉炎、慢性肥厚性鼻炎、氣喘等。兒童時期鼻塞問題未改善,恐因長期張口呼吸,導致臉型發育異常、咬合不正等。許哲綸說,民眾可透過抽血確認是否對塵蟎過敏,臨床上治療過敏患者,常會使用類固醇鼻噴劑、抗組織胺、血管收縮劑,甚至下鼻甲肥大矯正手術等方式,改善急性的不舒適感,若仍無法緩解患者症狀,可改用減敏舌下錠,藉此提高身體對塵蟎的耐受性。
-
2020-05-13 科別.耳鼻喉
氣溫過升收冬衣引發敏 醫師:塵螨惹的禍
氣溫回暖,不少家庭開始收納冬衣、冬被,但對有過敏體質的民眾而言,恐怕又得面臨整天眼睛紅癢、狂打噴嚏以及鼻塞、流鼻水的惡夢。鼻喉科醫師提醒,治療過敏性鼻炎除了治標的類固醇鼻噴劑、下鼻甲手術之外,針對特定患者,也可採用口服減敏舌下錠,加強免疫系統,逐步減緩惱人過敏之苦,以達到治本之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許哲綸指出,最近門診陸續出現不少對室塵螨過敏的患者,由於塵蟎無法以肉眼看見,必須在顯微鏡下觀察,所以被稱為看不見的敵人。塵蟎喜歡生存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例如寢具、軟墊及地毯都是塵蟎的溫床,無論是成年人或者兒童幾乎都防不勝防。對塵蟎過敏體質的民眾,一旦接觸到塵蟎糞便或腐爛屍體,會造成鼻腔黏膜過敏性發炎,初期症狀是出現鼻子癢、打噴嚏與流鼻水,若沒有適當處理,反覆的發炎會使得上呼吸道黏膜組織腫脹及增生,因而導致慢性咽喉炎、慢性肥厚性鼻炎嚴,和氣喘等。若兒童時期鼻塞問題未治療,更有可能會因長期張口呼吸致使臉型發育異常、牙齒咬合不正。許哲綸說,民眾可透過抽血檢查本身是否有對室塵螨過敏的體質,如出現上述的描述症狀,就應該立刻尋求醫師協助治療,必要時,可以使用類固醇鼻噴劑、抗組織胺、血管收縮劑,甚至下鼻甲肥大矯正手術等治標方式,解決急性的不舒適感。若使用一般常用藥物仍無法有效緩解患者的塵蟎過敏症狀,也可考慮口服用減敏舌下錠,藉此提高身體對室塵蟎過敏的耐受性,提升免疫系統對室塵螨的對抗,治療所引起的過敏性鼻炎,但因需每天服用,且整體服藥時間需1-3年,治療的效果才會逐漸顯現出來。許哲綸提醒,防治塵蟎最有效的不二法門還是環境治理,保持居家環境的乾燥及乾淨,才是防治塵蟎的黃金法則,尤其寢具如座罩、枕套、毛毯、床墊套等應常清洗,並建議用55-65℃的熱水清洗,可殺死塵蟎和清除塵蟎過敏原,另外由於竉物狗、貓、兔、鼠、鳥等身上的皮屑也是塵蟎的食物來源,家中有易過敏的人,也不適合在室內飼養竉物。
-
2020-05-12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老人需防各種肺炎 3個習慣教保命
林董70歲,還沒退休,白天上班,晚上應酬,過著忙碌的生活。林董商場的朋友很多,他們人生提早退場的原因不外是癌症、心肌梗塞或是中風。林董每年體檢,很驕傲自己除了感冒以外,沒有大毛病。所以今年過年前公司忘年會上,林董喝得很高興,回家倒頭便睡,應該是著了涼,隔天打噴嚏,流鼻涕,林董沒當一回事,晚上繼續跑攤。十天之後林董發燒,食慾不振,跑去掛急診,醫師診斷他得了細菌性肺炎。不幸的是,他感染的細菌有抗藥性很難治療;林董併發多重器官衰竭,二星期後往生。新冠病毒(武漢肺炎)肆虐,老人的致死率較高。各個國家無不呼籲老人自我隔離,很多民眾以為老人只需特別防範武漢肺炎。根據衛福部台灣十大死因統計,肺炎的排名持續往前移動,民國107年肺炎已經是第四大死因。老人由於免疫力差,感染肺炎後症狀常較晚出現;如果平時身體健康就在臨界點,加上多重用藥等等問題,肺炎容易導致死亡。所以,老人想保命需預防肺炎。老人感冒容易變成肺炎,老人避免感冒需注意生活作息,睡眠,心情,運動,飲食等等大家熟知的道理。根據耳鼻喉科的研究,鼻腔和胸腔內部有好幾百萬類似船槳般的徵細纖毛,以非常協調的擺動將飛沫(病毒、細菌、毒物)等往後送到喉嚨,吞到胃中分解破壞。這個動作可以保護下呼吸道免受感染。如果纖毛的活動降低,飛沫在上呼吸道停留時間變長,致病原濃度增加,往下呼吸道移動的機會增高,感冒就可能發展成肺炎。纖毛的活動受許多因素影響,老人最該注意的是溫度及濕度。太冷或太熱纖毛運動變差,所以老人清晨外出運動或是季節變天,除了身體保暖以外,最好戴口罩,保暖上呼吸道。武漢肺炎疫情當前,民眾勤戴口罩,健保局的統計,因感冒至診所求診的人次減少20-30%,戴口罩除了預防飛沫傳染,還能保持口腔的濕度與溫度,很值得向大家推薦。老人怕頻尿上厠所,出門不敢多喝水,呼吸道濕度降低,也會影響纖毛活動力。為了健康,即使出門仍應該持續喝水,保持體內水分 ,夜間若開空調,也要注意濕度。人過了40歲,咽喉肌肉退化容易嗆到。正常狀況鼻腔進來的空氣通往氣管,嘴巴進來的食物通往食道,二者進入咽喉,吞嚥的瞬間,咽喉上升,會厭軟骨蓋下,氣道關閉,食物往後走向食道。如果吞嚥動作沒有如此順暢完成,口水或食物進入氣道,就會嗆到。根據研究,老人的肺炎容易致命與嗆咳有關。加上年紀大吞嚥障礙,口腔內的細菌食物,包括牙周病的病原,假牙的污垢等等,可能被吸到肺部。這種細菌性肺炎毒性很大,困難治療,因而老人需要防嗆,平常需練習吞嚥肌肉群。最簡單是常發KA、 TA、 PA的音。也可以平躺床上,肩膀不動,作抬頭看腳趾的頸部肌肉運動,也都是日常可作的小訓練。
-
2020-05-10 科別.婦科
媽媽的難言之隱! 醫師籲漏尿練這運動能改善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除與家人同聚、送禮物、選餐廳之餘,也要好好關心媽媽的身體狀況。許多婦女在生產完後,便飽受尿失禁、骨盆脫垂困擾,又加上婦產科多需要內診,更讓婦女們卻步,醫師指出,其實只要多做運動訓練骨盆肌肉,就能得到有效改善。「自產後就開始出現尿失禁的狀況」,黃媽媽抱怨,在走動過程中時不時就會漏尿,身旁的朋友也有類似狀況,但皆不曾就醫,她認為,尿失禁不是什麼病痛,不至於需到婦產科就醫。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婦產科醫師曾令鴻表示,有報告指出,自然生產婦女可能因寶寶比較大、生產年齡較長、過度肥胖等,會出現某些骨盆功能障礙,如尿失禁、性功能障礙、骨盆疼痛佔等,另還有一些解便功能障礙的狀況,不過不少媽媽們怕麻煩、不喜歡內診,因而漠視忽略。其中,最常出現也最困惱媽媽們的莫過於尿失禁問題。曾令鴻解釋,尿失禁最常見可分為3種,一是打噴嚏、咳嗽、大笑、搬重物時漏尿,為壓力性尿失禁;二是想上廁所卻來不及時漏尿,為尿急性尿失禁;三則是前述兩者的混合,為混合性尿失禁。他說,只要出現尿失禁的狀況,這輩子它都會跟著你,雖然不能根治問題,但能做運動改善狀況。曾令鴻表示,雖然尿失禁無法根絕,但若持續維持凱格爾運動(Kegel exercise),能有效改善尿失禁狀況。包括站立式,雙腳自然站立再用力向上夾緊臀部肌肉,緊閉尿道、陰道、肛門,保持這些部位肌肉收縮不到約10至15秒,再慢慢放鬆休息;平躺式,平躺、雙膝彎曲,收縮臀部的肌肉向上提肛10至15秒,再放鬆休息等。生產過後的媽媽們,多少身體上會有損傷,即便年輕時恢復力佳,但年老後狀況會逐漸浮現,曾令鴻建議,自然產產婦在生產完6周後,待惡露減少,便能進行骨盆肌肉訓練,可到專業課程教室或婦產科就診,由專業人士先指導如何進行凱格爾運動,再養成每天運動的良好習慣,至少要連續做12周,最好上、下午各做20至30次,才能達到有效改善。
-
2020-05-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戴乳膠手套過敏 醫院女職員玉手紅腫又發癢
一名28歲醫院女行政人員,因配合防疫,每天配戴乳膠手套在醫院協助插健保卡查詢旅遊史,卻因對乳膠過敏,經常眼睛癢、流淚和打噴嚏,值班後手部也出現紅腫發癢情形,令她苦不堪言,直到接受藥物治療,以及內層穿戴吸汗材質手套後,才緩解乳膠過敏之苦。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肇基指出,因乳膠手套的摩擦力很大,為方便穿戴,會加入玉米澱粉增加潤滑度,但玉米澱粉會吸附釋放手套的乳膠蛋白質,因此造成過敏反應。蔡肇基說,乳膠過敏可分為「立即型」、「延遲型」及「遲緩型」三種都與手套的乳膠濃度有關。立即型通常在接觸乳膠製品後幾分鐘內發生,症狀包括局部接觸部位紅腫發癢、眼皮水腫、鼻塞、心悸、呼吸困難及休克等。延遲型通常於接觸後2至6小時發生,且可能反覆發作;相較於另外兩型,診斷及治療上較為棘手,因有些人初次接觸乳膠立即產生反應,治療後症狀立即解除,但返家後可能於6個小時內再度發作,必須再度送醫治療,若延誤治療時機,容易遭家屬質疑是否初次的診斷及處置不當。遲緩型通常在接觸乳膠製品後48小時產生症狀,接觸部位產生皮下結節、紅疹、發癢、局部性硬塊等,長期接觸會使皮膚變粗且角質化,又以手套接觸造成的皮膚濕疹最為常見。因乳膠蛋白屬於植物性蛋白,因此對乳膠過敏的人,有4成比例當吃下奇異果、香蕉、酪梨、水蜜桃、鳳梨、香瓜、核果、栗子等水果後,也會特別容易發生過敏反應。反之,原本對這些水果過敏的人,長期接觸乳膠後,也會更容易對乳膠產生過敏反應。針對立即型患者,可透過抽血檢測過敏球蛋白IgE,確認過敏嚴重程度,而遲緩型的患者,可用皮膚貼布試驗,再搭配詳細的臨床病史;有局部皮膚濕疹之病人,除了應該避免接觸之外,還要用免疫劑來治療。提醒對乳膠過敏的民眾,若需長期配戴手套,可先戴上吸汗材質手套,再戴沒有粉劑、沒有乳膠的手套,以防止手部不適的現象。脫掉手套後要用溫和的肥皂洗手,並將手部完全擦乾。此外,立即型過敏反應患者看牙醫、接受手術或其他治療時,應先知會醫師,請對方避免使用乳膠製品,以免發生呼吸困難、休克等危險。
-
2020-05-06 科別.呼吸胸腔
流感併發重症恐致死 預防6方法告訴你
新聞報導:「本季流感重症近千人創五年新高!」一旦發生流感,若未及時接受治療,可能引起各種併發症,不可不慎!最常見為肺炎、中耳炎、腦膜炎、器官衰竭等,更嚴重的話,甚至須要進入加護病房進行插管治療,尤其是高危險群(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嬰幼兒、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不全者)出現嚴重重症機率高,更應該少出入公眾場所,小心謹慎面對季節流感。久病不癒,不可忽視的併發症流感併發重症的機率較高,若是症狀持續了兩週,還是沒有好轉的跡象,就要小心病毒是否擴散到其他呼吸器官,造成感染,引發併發症。一旦發生併發症,治療會更加棘手,且有一定的死亡率,需要特別注意。◆鼻竇炎:化膿性鼻涕、發高燒、鼻塞、頭痛。當鼻炎(鼻涕、流鼻涕、鼻塞)的症狀超過十天,不僅沒有好轉,還出現黃綠色的濃稠鼻涕、嗅覺改變,再加上三十九度的高燒,甚至頭痛的情形,多半是原本的感冒病毒感染後,細菌造成二度感染的「急性鼻竇炎」了。◆支氣管炎:久咳、咳出濃黃痰、發燒、呼吸喘感冒若久久不癒,反覆咳嗽,還感覺胸骨後方有刺痛感,到底怎麼回事?當咳出的痰變得厚重、濃黃,再加上發燒、呼吸有喘鳴的現象,就要提高警覺,盡快就醫照X光診斷是否為支氣管炎了。◆中耳炎:耳鳴、高燒不退、耳朵疼痛中耳炎是因為病毒從鼻腔或咽喉,經由歐氏管進入中耳腔,造成中耳的感染。耳朵內有阻塞感,甚至出現聽不見的情況,也會引起耳朵疼痛、耳膜紅腫,還可能合併發燒、全身疲倦、頭痛等症狀。◆肺炎:高燒不退、咳嗽加劇、呼吸急促、痰液帶血絲因為細菌或病毒引起的肺部發炎,主要是肺泡受到影響,常見的症狀包括高燒不退、呼吸急促、呼吸困難、有痰的咳嗽、胸痛。肺炎往往是根據症狀以及醫生聽診,評估是否有異音來判斷,再加上胸部X光,查看是否有浸潤的現象。若確診為肺炎後,就必須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病情嚴重的話,就需要住院治療了。◆心肌炎:心搏過速、胸痛、心悸、昏厥、氣喘心臟肌肉受到病毒、細菌、毒素等侵犯,或自身免疫反應引起,導致心臟肌肉發炎甚至壞死,臨床症狀多變,從沒有症狀到猝死都有可能。較常見的症狀,包含沒有原因的心跳加快、腹痛或嘔吐等腸胃道症狀;其他症狀諸如:胸痛、心悸、氣喘、發燒、心雜音等。一開始症狀不明顯,初期類似感冒或腸胃炎,看似輕微的感冒或腸胃炎,卻可能演變成致命性的心肌炎。防堵疾病破口,預防小秘訣告訴你當有人罹患流感時,若沒有良好的防護配套措施,病毒便會隨著感染者的活動範圍持續往外擴散,造成另一波疫情。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透過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產生的飛沫,將病毒散播給周圍,甚至是三米之外的其他人,當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更容易造成傳染。由於流感病毒可以短暫存活在物體表面,所以也可能透過接觸進行傳播,最常見的是手接觸到物體表面上的黏液,再觸碰自己的口、鼻或眼睛而感染。想要預防不小心被感染的情況,平時就要注意自身衛生習慣,多洗手、出入人多密閉的公共場合時,就要戴口罩,避免被傳染;當早晚溫差變化大時,就要注意穿著、充分休息,身體太累就會導致抵抗力降低,難以抵禦病毒的侵襲;均衡飲食也是老生常談,卻很少人真正做到。流行病毒預防6方法1.戴牢口罩:在密閉空間必戴,防止人與人之間的飛沫傳染。2.掩住口鼻:打噴嚏時,以手帕或衣袖遮掩口鼻,避免飛沫傳染。3.勤加洗手:濕洗手一分鐘,乾洗手三十秒,降低接觸傳染機率。4.不亂碰觸:雙手不碰眼口鼻,避免接觸感染。5.避免擁擠:減少去人潮擁擠的室內場所。6.良好作息:睡眠充足、多運動、均衡飲食,增加免疫力。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強心肺免疫力:養心淨肺抗病排毒》)書籍簡介功能醫學權威醫師、營養師聯手進駐你家,提供強健心肺功能的營養飲食與生活提案!★呼吸道門戶,竟成萬病之源? ──隱形殺手躲在呼吸道源頭,防堵自淨,減少百病威脅……。☆過勞世代,心室顫動高猝死? ──補血顧氣,遠離冠心症、中風、心衰竭、心肌梗塞、自體免疫疾病……。★呼吸困難,原來是肺發火!──避免肺阻塞、肺纖維化、肺氣腫……。
-
2020-05-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張金堅:鑑古知今- 從SARS到COVID-19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6期早在1937年,Beaudette與Hudson首次證實在雞身上找到冠狀病毒,而以Beaudette為名,之後在老鼠與豬身上的冠狀病毒相繼被發現,直到1950~1960年代,科學家才在人類身上發現冠狀病毒;這些冠狀病毒的特性就是狡滑善變,當環境改變時,病毒基因複製過程易發生錯誤,導致RNA變異而演變出新的病毒株,藉此適應新的環境。 在1950~1960年時,只有兩種人類冠狀病毒,分別是OC43、229E,但症狀很輕微,只有打噴嚏、咳嗽等症狀,不致於因感染而死亡,所以不受重視。到了2002年11月,出現了第一個對人類有重大影響的冠狀病毒SARS,原本SARS只寄生在蝙輻身上,但靠著果子狸(或麝香貓)當跳板成功侵入人體;當SARS病毒進入人體後,進駐健康的細胞,並利用它開始複製,以最快的速度在人體內擴散。 台灣在2003年3月受SARS肆虐台灣在2003年3月中旬,出現第一個SARS病例,一位在大陸經商的台胞返台後發生發燒、肌肉酸痛及頭痛等類似流行感冒症狀,後來相繼發生肺炎及呼吸衰竭,他的太太及兒子也陸續得病。同年4月中旬,香港淘大花園的一位居民來台探親,掀起台灣社區感染的浪潮,也將台灣幾所醫院的感染管制成破口。兩個月內出現將近700名的病例,並造成84人死亡,其中包括6位醫護人員。 當時本人剛由台大醫院借調署桃醫院擔任院長才半年,又同時兼任桃園療養院院長,加上桃園機場也是當時的責任區,必須支援機場篩檢的工作,身負堅守國門的重責大任。當時以醫院為家,緊繃神經,加上口罩及負壓病房不夠,全國陷於緊張狀況,但醫護人員雖處於危險職場,仍然收起情緒、堅守崗位,沒有絲毫怨言。此外,急診處之室外發燒篩檢站的工作同仁,更要長時間穿隔離衣、配戴N95口罩,儘管悶熱難受,仍有許多護理人員奮不顧身志願前往;而麻醉科兩位醫師主動加入非常危險的氣管內管插管工作,展現為SARS戰役搏命付出之勇氣與毅力,著實令人動容。當時桃園縣長朱立倫先生及衛生署長陳建仁先生也不辭辛勞,前來訪視與關心,並為同仁們加油打氣,當時本人與各科室主管每天舉行抗疫會議討論疫情,並做出即時之因應措施,使我們免於造成院內感染。而且將收集的國內外文獻及院內的處置流程,編撰國內第一本《抗SARS戰役醫院總動員》一書,回想起來,真要感謝的是院內同仁團結一心、無懼疫情,並積極抗疫,才能完成此次艱鉅的任務。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席捲全球在SARS過後,由於來去匆匆,全世界根本沒有研發疫苗及抗SARS病毒的藥物,而至2012年出現中東呼吸症侯(MERS),則是第二種威脅人類生命的冠狀病毒,由於症狀十分猛烈,SARS的死亡率是10%,MERS卻高達30%,因為宿主死亡得太快,傳播力不如SARS強,就這樣的消失。 但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就非同小可,從2019年12月湖北武漢市發現病例,引起全球關注而後相繼擴展傳播,世界衛生組織於3月15日宣布全球大流行,截至4月23日,全球確診已增至260萬人以上,死亡人數超過18萬人,死亡率約6.9%;而且歐美國家到目前為止,仍持續延燒。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西班牙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國家,義大利次之,所以,疫情仍然非常嚴竣,世界各國均卯足全力,積極因應抗疫。 冠狀病毒英文原名C o r o n a v i r u s ( 簡CoV),其球狀結構外層是一群棘狀突起的蛋白質(S-Protein),外觀似皇冠因而得名;這種棘突蛋白質就像一把鑰匙,能夠開啟人體內特殊細胞的鎖,進而造成感染。從2020年1月,就知道此新型冠狀病毒是單鏈RNA,約3萬個基因密碼,其棘突蛋白質與已知的蝙蝠冠狀病毒以及SARS冠狀病毒有高達88%與79%的相似度,因此推斷此病毒來自蝙蝠;此病毒的這把鑰匙,剛好可以控制人類呼吸道細胞的ACE2(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這副鎖,且比SARS病毒更能使鑰匙與鎖吻合,因而造成病毒複製進而導致肺炎,危及生命 。其實,從2019年12月中國疫情爆發不久,相關科學家便對COVID-19基因組進行測序,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的學者,根據這些測序數據探索COVID-19的起源與演化方式,發現COVID-19的受體結合區域(簡稱RBD)及獨特骨架,與蝙輻突刺蛋白、穿山甲發現的相關病毒極為相似。 研究團隊認為COVID-19最可能的起源有二種:第一種情況,病毒在非人類宿主自然演化成目前的狀態,接著跳向人類;第二種情況則是病毒的非致病版本,先從動物宿主跳向人類,才在人群中變為目前的致病狀態。團隊預測,不管上述何種情況,待此次疫情結束後,將來還是有再次爆發的可能性。 有對抗病毒藥物嗎?什麼時侯有疫苗呢?到目前為止,針對各種冠狀病毒並沒有治療藥物,研究抗病毒的藥物可分二類,第一類是抑制病毒複製,第二類是針對宿主的細胞機制選擇性增強或抑制。第一類需要克服病毒的快速突變;而第二類則需要考慮是否對人體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目前對於新型冠狀病毒之藥物,各國相關學者如火如荼地進行臨床試驗,截至目前為止,已有幾種藥物可能有效,例如Remdesivir(瑞德西韋)或Favipiravir(法維拉韋),它們是一種腺苷類似物,原本是為了對抗伊波拉病毒與流感病毒的,能夠抑制病毒核酸的聚合。 根據4月10日美國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論文證實,對新冠狀肺炎重症者使用瑞德西韋,可降低一半的死亡率,據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教授證實,台灣有9位重症患者亦有療效,另外,像干擾素及奎寧亦有某種程度的療效。 疫苗的研發無疑是人類對抗病毒的最佳武器,此次由於COVID-19爆發全球大流行,各國均投入極大的研發能量,紛紛宣布其疫苗的研發時程,其研發過程包括: 1.選擇與生產免疫性強、安全性佳的抗原。2.動物試驗,臨床前試驗,測試抗原在動物體內有良好的免疫,且無不良副作用。3.與合格廠商們合作大量製造候選疫苗。4.進入第一、二、三期臨床試驗,其實台灣中研院與國衛院在篩檢與疫苗方面有跨國合作與研究,期待疫苗研發早日成功。 面對的挑戰及如何與病毒共生?從S A R S 、M E R S , 乃至2 0 1 9 年之COVID-19,每次都經過突變,再經跨物種傳播,造成嚴重感染,引發致命危機,在在顯示冠狀病毒的多變陰狠、詭譎莫測,這次突變的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不得不令人省思人類與病毒之互動,重新檢討病毒與人類的共生關係,以下是一些感想與建言: 1.我們要謙卑地體認,在大自然環境中,人與其他千萬種動物,都是地球的一份子,這些千萬種動物中必然帶有億萬種病毒,是不可能全數殲滅,彼此要互相尊重,敬病毒而遠之,不要輕易獵殺、捕食野生動物,更不要對大自然過度開發,造成生態的不平衡,助長病毒孳生,引起人類的浩劫。2.國內此次疫情,醫療體系完整、中央指揮系統健全,中央地方充分合作,第一線醫護人員及疫調工作同仁克盡職守,打了一場非常漂亮的防疫戰,此刻更應珍惜得來不易成果,給予站在第一線的醫護疫調同仁掌聲與鼓勵,讓他們更有動力為全民把關。3.此次對抗COVID-19疫情,短期內無法迅速復甦,大家要有持續抗疫作戰的準備,這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戰役,要緩慢使力,維持一定的醫療能量,不能超過臨界值,以免影響其他醫療行為的正常運作,尤其對於其他重症、急症、慢性病、癌症病人的照護也不能打折。4.經過此次的歷練與挑戰,更應把台灣人民對衛生的良好習慣(衛生文明、戴口罩、勤洗手),及健康智能(healthliteracy),讓全世界看得見。5.此次民間對義大利的捐助義舉與政府對世界其他有疫情國家口罩的援助行動,更見證政府與人民的同理心與關懷情。6.藉此機會,政府應該整合公衛專家、臨床專家(感控、胸腔、重症)、病毒專家,甚至相關學者,共同研發更普遍、更快速且更精準的篩檢,也可跨國、跨領域的合作,進行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的研發,這點我們的整合仍不甚完整,有待加強。7.對於種族的差異,遺傳易感性(genesusceptibility)的不同(如味覺、嗅覺喪失東西方有別),應該設法解決,我深信國內的專家有此能力,並不遜色於國外。8.在疫情嚴重、強調社交距離的同時,相關單位應思考如何落實人工智慧(A.I.)、V.R.、I.O.T.等遠距醫療,以及各種相關資訊科技的應用,使醫療的照顧更升級。9.對居家檢疫、隔離或確診個案或相關人士,應給予心理支持與關懷,對於隔離在家的民眾、確診個案,還有因這次疫情失去健康、財富、工作的人,甚至受到歧視或排斥的人們,我們應該施予更多人性關懷與支持。 此外,要依照衛福部諮詢專家提出安心防疫五部曲(PEACE)來自我提醒與執行。P(be patient):耐心因應外在事物,慎選重要訊息,避免心理負擔。E(enhance your safety):好好照顧自己,提升安全。A(accept your emotion):學會收起情緒,遠離焦慮。C(change your behavior):舒緩壓力,適時走出戶外或室內進行聆聽音樂、閱讀、書寫或繪畫等,改變自已的行為。E(engage in your life)):儘量維持常態,過好規律的日常生活。延伸閱讀: 肥胖是武漢肺炎重症高危險因子! 3個瘦子習慣趕快學起來 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
2020-05-01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 從小過敏 立志從醫治痼疾
口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 從小就是過敏兒,吃這也癢,吃那也癢,到了季節交替之際,過敏症狀常大發作,打噴嚏、流鼻水,身體有異位性皮膚炎,臉頰及頭頂則有脂漏性皮膚炎,抓個不停。全身發癢常難以入眠正因為過敏症狀嚴重,小小年紀即飽受失眠痛苦,因為全身發癢,鼻過敏嚴重而難以入眠。白天上課時,總會打瞌睡,注意力無法集中,當然成績就不理想,小學時名次幾乎都在中段。我是過敏兒,爸媽也不好受,常自責「好好一個孩子怎會養成這樣子。」因此,常帶著我就醫,兒科、皮膚科,吃了藥丸,也擦了藥膏,一開始效果還不錯,但幾次下來,就更嚴重。拿到四張專科醫師證書念了國中之後,逐漸抓到讀書竅門,成績變好了,也熱中打球運動,過敏症狀慢慢變好,但有時仍會大發作,那時就立下志願,期許未來能夠考上醫學系,想辦法治好過敏,並幫助其他過敏病友。不過,大學聯考成績並不理想,只考取台大藥學系,為了一圓兒時的夢想,轉而攻讀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畢業後回到台北實習,跟診於國醫朱士宗老師,他是「中醫外科學」的總編輯,被喻為台灣中醫皮膚科的權威。當上中醫師後,我陸續拿到四張中醫內科、兒科、癌症、針灸等專科醫師證書,親身掌握中醫調理體質的祕訣與優點,身體力行,落實在飲食及日常生活裡。盡量避免吃燥熱食物 舉例來說,我體質偏熱,比較適合服用具有退火、苦寒等療效的中藥材,來調整體質,進而改善過敏症狀。至於吃東西,則必須更謹慎,盡量避免食用燥熱食物,例如,偏熱的羊肉,以及鹽酥雞、麻辣鍋等油炸辛辣食物,幾乎不碰。有幾次,在冬季進補時,吃了幾口羊肉,當天晚上皮膚嚴重過敏,泛起大片紅疹,癢到睡不著。屢試不爽,幾次之後,就再也不敢跟身體開玩笑,不能吃羊肉,還是有很多肉類可選。至於水果,也必須忌口,因為水果分為熱性及寒性,像是西瓜、奇異果屬於寒性水果,就適合燥熱體質的人食用。至於芒果、荔枝及鳳梨,則偏熱性水果,我就不能碰,只要吃一點芒果,全身就會癢不停。孩子出生 未雨綢繆預防 小時候是過敏兒,結婚後,擔心孩子也會經歷一樣的苦難,因此,寶寶出生後,就開始展開「預防過敏大作戰」,讓孩子飲用水解奶粉,盡量保持環境整潔,避免塵蟎孳生。孩子剛出生時,因脂漏性皮膚炎,頭皮發黑,令人擔心,但長大後就逐漸改善。目前孩子兩歲,跟過敏老爸兒時相較,身體健康,不會動不動就打噴嚏、流鼻水,皮膚起疹、發癢,邊睡邊抓癢等問題。
-
2020-04-30 科別.耳鼻喉
鼻塞打噴嚏流鼻水不一定是感冒 過敏性鼻炎可微創手術
「一直鼻塞好困擾!」臺中榮總嘉義分院耳鼻喉科門診,每逢季節交替,就有許多過敏患者因無法克制的打噴嚏、流鼻水,及嚴重鼻塞等症狀,憂心是長期感冒未癒而就診,耳鼻喉科醫師林陞樵說明,這其實是過敏鼻炎惹禍,透過藥物、健保微創手術都可治療。林陞樵指出,過敏性鼻炎與感冒造成急性鼻腔發炎不同,過敏性鼻炎通常因接觸過敏原出現誘發症狀,症狀為反覆發作,時間可能持續數週,症狀為明顯打噴嚏、鼻塞、流鼻水及鼻涕逆流,不會有發燒、喉嚨痛症狀;感冒經過潛伏期,症狀慢慢出現,大約持續3至14天,可能會合併喉嚨痛、發燒及全身肌肉痠痛等症狀。林陞樵表示,臺灣有過敏性鼻炎比率約占總人口3成,許多人飽受過敏困擾,強忍呼吸不順暢症狀,未即時就醫丶接受治療,部分長期慢性鼻發炎患者,最後產生下鼻甲肥厚增生,甚至合併鼻中膈彎曲,因鼻腔呼吸的通道狹窄,導致嚴重鼻塞、鼻腔黏膜增厚發炎,不僅增加鼻竇炎發生機率,也讓患者呈現精神萎靡、影響工作或學業表現。林陞樵說明,過敏性鼻炎病因多來自天氣溫差、過敏物質等,刺激鼻腔黏膜後慢性炎症反應,初步治療可使用局部類固醇鼻噴劑,及口服抗組織胺緩解症狀,若藥物無法緩解,可採微創手術,對鼻塞、流鼻水、慢性咳嗽等症狀控制有良好療效。他說,在僅約1至2毫米以下的鼻腔構造內,進行微創內視鏡手術,治療效果顯著。另慢性肥厚性鼻炎,目前微創切削管刀及無線熱頻手術,可不需住院,手術30分鐘可完成;另合併鼻中膈彎曲或鼻塞症狀較嚴重患者,則建議接受局部麻醉的鼻道成形術,手術約30分鐘完成。
-
2020-04-29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藥後喝咖啡會影響藥效?藥師解答疑惑
感冒是一種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大多是病毒所引起,症狀有發燒、鼻塞、流鼻水、頭痛、喉嚨痛等,坊間傳聞「吃感冒藥配咖啡好得快」?對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藥劑科藥師陳又任說明,一旦感冒時,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就會逐漸恢復,只需支持性療法及症狀治療即可,如果吃感冒藥又配咖啡喝,一旦產生交互作用,可能會讓身體更不舒服。陳又任說明,常見的感冒藥成分有4大類:(1)解熱鎮痛劑,如: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具有解熱鎮痛的效果,大劑量服用或與酒精併用可能會損害肝臟,應遵照醫囑或藥品仿單使用,且服藥期間應避免飲用酒精性飲料;(2)抗組織胺劑,常用於打噴嚏流鼻水,如:第一代抗組織胺Chlorpheniramine,常見副作用如:嗜睡、口乾等,因此服用後不要開車、騎車,操作危險器械或從事警覺性的工作。第(3)為解鼻充血劑,如:麻黃素類藥物(Phenylephrine、Pseudoephedrine)用於鼻塞,通常是短期使用,長期使用停藥後,可能會引起反彈性鼻塞,過量時還可能會使血壓升高、心悸、失眠等副作用出現;第(4)則是止咳袪痰劑,止咳劑如:Dextromethophan、Noscapine等,祛痰劑如 Terpin Hydrate可增加支氣管的分泌,將濃痰稀釋,刺激排痰。雖然咖啡具有提神醒腦、緩解頭痛症狀,但如果喝太多,可能會導致胃食道逆流等,不同體質可能出現心悸、影響睡眠的情形。此外,咖啡也會與某些藥物形成交互作用,如:與鎮靜安眠藥同時使用會降低藥效,因此不宜與藥品同時併服,而為健康起見,食品藥物管理署建議,含有咖啡因成分的包裝飲料,咖啡因的每日攝取量不宜超過300mg。有些綜合感冒藥含有咖啡因成分,藉由收縮腦血管,加強Acetaminophen的止痛效果,藉此治療頭痛。但如果吃感冒藥又喝咖啡時,萬一感冒藥中有麻黃素類藥品,會與咖啡產生交互作用,反而更容易造成心悸、失眠等情形,大劑量服用或與酒精併用可能會損害肝臟,應遵照醫囑或藥品仿單使用,且服藥期間應避免飲用酒精性飲料。感冒藥主要是症狀治療、緩解不適,不能殺死病毒也無法預防感冒,喝咖啡也不能增強免疫能力。陳又任強調,感冒時要多休息、補充適量水份和電解質、少出入公共場所、出門戴口罩,如果感冒多天症狀加重,或持續發燒3天以上,就要立刻就醫。延伸閱讀: 天氣忽冷忽熱最容易感冒! 藥師獨授7招照顧秘方更快好 乍暖還寒咳不停? 試試5大經濟實惠蔬果止咳祛痰
-
2020-04-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陳錦煌:建立社區健康生活共同體
嘉義縣新港鄉小鎮醫師陳錦煌於二○○三年SARS爆發期間,發起全國社區量體溫運動,阻隔社區群聚感染。面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陳錦煌表示,新冠病毒與SARS不同,應建立社區健康生活共同體,由下而上才能落實防疫。抗煞期間 號召全國社區量體溫陳錦煌回憶,當時和平醫院已封院,根據其擔任醫師多年經驗,一旦爆發醫院群聚感染,後續就會發生社區感染,研究證實SARS病患大多都有發燒症狀,量體溫成了重要指標。因此他號召基層社區組織,發起全國社區量體溫運動。其中獨居老人、機構的染病風險高,但出門機率低,陳錦煌特別請社區組織志工服務、送餐時,針對這些高風險族群加強量體溫,最緊張時期一天要量二至三次,讓每天量體溫人次達八、九成,因SARS有症狀後才會傳染,實行此運動可及早發現隱藏病例,但新冠肺炎潛伏期間就會傳染,增加防疫難度。加強防疫 應從個人擴大至社區陳錦煌表示,新冠肺炎需經病毒篩檢才能確認是否確診,但發病前可能早已將病毒散布生活環境中,不能只做個人、家庭防疫,應將防疫規格加強為社區防疫,隨時注意環境清潔、消毒,並建立社區健康生活共同體觀念,才可阻絕病毒不到社區。「社區健康生活共同體」指由醫師帶領,讓社區民眾培養相互扶持、包容等觀念,建立健康生活習慣、打噴嚏禮節等,也可組成社區打掃、血壓站、健康菜園、送餐等活動,由下而上讓大家了解病毒可能的風險,進而事前預防,避免發生有接觸史卻不敢說的情況。社區互助 志工成防疫重要角色陳錦煌表示,雖然目前政府請有相關接觸史的民眾進行居家檢疫、隔離,卻無法避免居民害怕、歧視,社區健康生活共同體能理解居家檢疫隔離,是犧牲生活的不便讓大家更安全,整個社區也可提供協助,陳錦煌期望,政府能將社區防疫志工視為防疫一員。陳錦煌與約九成新港民眾皆反對今年的大甲媽祖遶境,陳錦煌表示,武漢封城前的萬家宴、韓國新天地教會,皆是因密切接觸讓疫情大爆發,大甲媽遶境重頭戲為於新港舉辦的祝壽大典,屆時奉天宮前將聚集超過十萬人,只要有一人因此感染,其風險恐無法預估,對媽祖的威望也有很大影響。「社區防疫重點在事先預防。」陳錦煌說,現在人口流動太快,未來恐將有更多社區感染風險,醫師有責任教育民眾、培養社區防疫觀念,疫情還沒發生前及早布置,才能真正防疫。
-
2020-04-23 科別.兒科
嬰兒咳不停還有吸入性哮聲 醫師:有百日咳風險
1名未滿2個月大的嬰兒連續兩周有咳嗽、鼻水且食慾降低,送醫住院治療後支氣管後有局部改善出院,沒想到2天後又有明顯的陣發性咳嗽及偶爾也有吸入性哮聲,因此再度入院檢查,經醫師詢問嬰兒接觸史才發現,嬰兒母親有慢性咳嗽病史,懷孕28到36周也沒自費打百日咳疫苗,懷疑嬰兒得到百日咳,經通報疾病管制署採檢並給予抗生素治療後,嬰兒才逐漸康復出院返家。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施養真表示,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桿菌引起的呼吸道細菌性疾病,會經由飛沫傳染,傳染力強,因初期症狀與感冒相似,包含除咳嗽,也可能會打噴嚏、流鼻水等,因此較難區別,但持續咳嗽超過2周,每次咳嗽又幾乎連續不斷、咳到臉紅,還有如倒抽氣的吸入性哮聲時,就要注意,戴口罩就醫檢查,否則在家中可能引發群聚感染。施養真說,她每年約會接到1、2件嬰幼兒百日咳個案,都是有慢性咳嗽症狀的家長或家中長輩傳染給嬰幼兒為主;嬰幼兒感染百日咳症狀較嚴重,6個月以下的嬰幼兒更是重症高危險群,可能引起肺炎、呼吸中止、缺氧、癲癇、缺氧性腦症變或因持續性嘔吐引起營養失調等重症,而其他年齡層感染後,症狀較輕微。施養真表示,預防百日咳最好的方式是按時接種疫苗,國內百日咳疫苗施打政策為嬰幼兒於出生後每2、4、6、18個月以及5歲時各接種一劑相關疫苗,而剛出生的嬰兒尚未接種疫苗也是感染高風險族群,因此建議孕婦每胎於產前28至36周施打百日咳疫苗,會接觸嬰幼兒的家人也應施打;雖然百日咳發生率已逐年下降,但疫苗保護力僅6至10年,每3到5年會出現一個流行高峰,因此成人需遵守預防接種建議按時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