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界本希望來到夏季,天氣條件能讓新冠病毒威力減弱,疫情趨緩,但實際上並未如此,染疫確診數目最近還迭創新高;公衛及傳染病學者指出,大眾對新冠病毒還缺乏免疫力、病毒傳染方式,以及人群互動方式,可能是疫情高漲不退的三個主要原因。
「華爾街日報」報導,許多研究均顯示,夏季陽光可以削弱新冠病毒的活性,不論它們是在空氣中還是沾染在物體表面皆然;還有研究認為新冠病毒碰到夏季氣溫及溼度,會比起在秋冬季節更快衰敗,但實際疫情發展讓專家的預測破滅。
學者們指出,原因首在人類對新冠的免疫力依然很弱,讓病毒有很多傳染的機會;「科學」(Science)期刊5月刊登的一篇研究成果顯示,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模型,看看季節的變化如何影響新冠病毒在美國及全球的傳播。
在幾種不同環境運作其模型後,學者們發現,只有在大部分人口對病毒都有免疫力,季節變化才成為重要因素,進而限制病毒的傳播。
不過,他們使用的數據是其他流傳已久的病毒,包括兩種會導致一般流感的冠狀病毒。
雖說也有論文認為新冠病毒黏上物體表面,陽光會削弱其活性,但衛生機構已認定,呼吸道釋出的飛沫,才是新冠的主要傳染模式;病人咳嗽、打噴嚏或講話,會噴出大量飛沫而把病毒傳染給他人。
專家們表示,確立飛沫是新冠傳染主要模式,便發現人群互動行為較季節變化等其他因素,更能推動新冠疫情的擴散。人與人近距離長時間互動,新冠病毒最有機會傳染給他人,尤其是在人擠人的場合、通風不良的地區,還有群眾高聲交談、吶喊甚至歌唱的地方。
為減少傳染,公衛專家強烈建議避免長時間待在諸如擁擠的夜店或餐廳等公共場所;也最好戴上口罩,保持至少六呎的距離,並勤加洗手。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