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5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手抖
共找到
172
筆 文章
-
-
2024-11-12 焦點.健康你我他
如何照護老寶貝/女兒請侍親假 享受照護時光
一家之主的父親,扛起照顧一家生計的重擔,辛苦拉拔我們六個孩子。如今耄耋之年的父親,罹患巴金森氏症,右手抖動、右腳較無力,已近耄齡的母親是父親最好的賢內助,在我眼中,母親是一位專業照護的伴侶,她對父親的照顧無微不至,生活起居從盥洗、衣著、飲食、沐浴到就寢,無不親力親為。去年母親因久咳身體虛弱,醫師建議住院檢查找出病因,住院期間出現咳血症狀,考量兩老身體狀況,原本打算申請外籍看護及長照2.0的喘息服務,但他們直接否決我們的提議,認為家人就是要由家人自己來照顧,不要讓外籍看護或照服員進入家中。權衡家庭與事業,由兄姊們請假來照顧都有其局限,顧及父母感受,就由我請侍親假來照顧雙親。複製著媽媽專業照護模式,我料理簡單營養卻不失美味的餐食、協助盥洗沐浴起身等日常起居、播放運動影片和他們一起舒展筋骨、為他們按摩身體活絡氣血,日前更卯足全力說服他們參加熱鬧的地區重陽活動,看到活動中和我們三姊妹並肩而坐的合照,他們臉上也洋溢著幸福微笑。父母親堅持自家人照顧的想法,看似是子女的負擔,但也讓我做出了孝親的抉擇,感謝父母親給我能好好陪伴照護的機會,他們曾經呵護的小寶貝,會持續創造與親愛老寶貝的美好時光。
-
2024-11-05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體重減輕】「我沒減肥,但怎麼體重一直掉?」體重異常減輕要注意!
【本文由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 林敬晃主治醫師提供】43歲王小姐因嚴重口渴就診,即使飲料甜點毫不忌口,體重卻不升反降,連朋友都好奇詢問如何減法,讓她很不好意思。陳先生67歲是資深老菸槍,三個月來體重從72變成64公斤,褲頭鬆了一大圈自己都嚇一跳,雖然努力吃好多碗飯,但情況依然沒有改善。現代人將纖瘦與健康劃上等號,許多減重秘訣也不離「熱量赤字」四字。但在醫師眼中,非刻意的(Unintentional)體重減輕卻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首先,「非刻意」是指未特別執行減重計畫,或改變飲食習慣與身體活動量的情況;而臨床上需注意的「體重減輕」,則常以六至十二個月內下降超過原體重的百分之五(含)以上為標準。 非刻意的體重減輕有許多成因,需要醫師根據病史、伴隨症狀、抽血及影像檢查,甚至針對心理社會層面進行整體評估。下面列舉體重減輕的主要成因:一、惡性腫瘤雖然惡性腫瘤最令人擔心,但其實只佔全部二至三成,當中又以腸胃道惡性腫瘤最多,此外肺癌、淋巴癌或腎臟癌也是可能導致體重減輕的惡性腫瘤。醫師除了根據伴隨症狀,如厭食、腹脹、排便習慣改變、久咳或倦怠發燒等,也會輔以抽血、糞便或影像檢查進行評估,民眾亦可定期接受政府癌症篩檢服務,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二、其他腸胃道疾病除惡性腫瘤外,任何影響腸胃系統消化吸收或發炎的疾病,都可能導致體重減輕,如慢性腹瀉、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小腸結腸炎、慢性胰臟炎及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等,都是可能原因。三、內分泌疾病內分泌失調也影響著體內能量的新陳代謝,如甲狀腺機能亢進使代謝速度加快,導致心悸、手抖和體重減輕。未控制的糖尿病導致血糖過高,造成血漿滲透壓升高,引起滲透性利尿作用,近一步造成脫水現象,導致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的「三多一少」症狀,是成年人常見的體重減輕原因之一。四、急慢性感染或發炎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會提高代謝率來對抗威脅,另外由於身體不適,也可能食慾不振而使體重下降。常見原因包括愛滋病、肺結核、肝炎病毒(如C型肝炎)、寄生蟲或黴菌感染。此外,風濕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也都可能影響腸胃道,降低食慾和消化功能。最後,一些重大慢性器官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臟衰竭和末期腎臟疾病等,也會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並由於器官衰竭的症狀、不適與心理影響,近一步導致體重減輕。五、神經心理層面神經系統疾病,如腦中風、失智症或帕金森氏症,藉由影響身體活動、情緒、感覺及認知,近一步導致食慾、吞嚥及食物獲取能力下降。心理層面則要評估是否具憂鬱、焦慮、躁鬱、厭食症等困擾,導致食慾不振與自我照顧能力下降。神經及心理的障礙也容易涉及照護(如家庭支持)、居家環境(如獨居)及經濟能力等社會支持議題。六、其他一些如甲狀腺素、糖尿病、抗癲癇藥及失智症的治療藥物,都可能包含會引發體重下降的副作用。此外,酒精或非法物質濫用也須列入考慮。七、年長者的非刻意體重減輕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會自然下降且脂肪比例增加,這些正常老化現象是積年累月的,不應與非刻意體重減輕劃上等號。此外,由於長者伴隨體重減輕的症狀不一定典型,成因卻可能更加複雜,除上述成因外,口腔衛生、身體功能下降、嗅味覺改變及咀嚼吞嚥(嗆咳)等原因也需列入考量,民眾可至家庭醫學或老年醫學門診,由專科醫師進行評估,並視需求安排其他醫療職系(心理師、營養師、復健師等)介入。經醫師仔細檢查後,發現王小姐血糖超標,在給予降血糖藥物後口渴症狀大幅改善;陳先生則在胸部X光中發現可疑腫塊,除建議戒菸後續也轉至胸腔科進一步評估。提醒民眾不要輕忽體重減輕的警訊,若有疑慮建議至醫院進一步評估檢查。【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醫師介紹|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0-17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慢病最愛問【高血壓】已經在吃藥控制的高血壓病人,可以有酒精放縱日,周末喝點小酒,還是一定要滴酒不沾呢?
專家告訴你回覆專家: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秘書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陳宥達可以喝,但要適量。一個酒精當量(單位,Eq)等於15克酒精,約等於啤酒375C.C.,男性1天不超過2個酒精當量,女性1天不超過1個酒精當量,以5%的啤酒為例,男性一天不能喝超過508毫升,女性一天不得超過254毫升。若是喝58%的高粱酒,男性一天不能喝超過42毫升,女性一天不能喝超過21毫升。由於有些高血壓用藥會和酒精產生交互作用,當黃湯下肚後,會使體內血管擴張,容易導致血壓降低,出現頭暈的狀況。另外,有些利尿劑會被當作降壓藥物,而酒精本身就有利尿功能,兩者加乘之下會造成過度脫水,若沒有適時補充水分,很可能會暈倒,甚至因為缺乏電解質,出現抽筋的情形。另外,喝酒的速度也是一門藝術,高血壓病人絕對禁止豪飲,也就是男性在兩小時內喝下5個酒精當量,女性喝下4個酒精當量,容易造成低血壓、酒精依賴,出現沒喝酒就手抖、精神差、容易嘔吐造成賁門與食道撕裂等症狀。提醒有高血壓的民眾,務必遵守SABCDE原則,限制鈉攝取(Sodium restriction)、限制酒精攝取(Alcohol limitation)、減輕體重(Body weight reduction)、戒菸(Cigarette smoke cessation)、飲食調整(Diet adaptation)和採用運動(Exercise adoption)就能良好控制血壓。【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8-31 養生.家庭婚姻
奧運土耳其神射手是寵女魔人!9歲女兒曝光,殺氣全無秒變慈父: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她
土耳其51歲空氣槍射擊好手迪凱齊(Yusuf Dikeç)射擊零行頭太搶眼,原來他不只是射擊技術了得,更是一個女兒傻瓜!天生射擊手,獲獎無數這次迪凱區與搭檔塔爾汗(Şevval ïlayda Tarhan)拿下混合團體10公尺空氣手槍銀牌,而51歲的迪凱區毫無疑問是一名經驗豐富的射手,原來他過去擁有土耳其國家憲兵隊資歷。他也在受訪時說到,「我看起來很輕鬆,但實際上卻是腦內風暴,心臟都快爆炸,但卻不能夠顯露出來。」有網友就翻出迪凱齊13年前參加2011年世界盃(World Cup Series 2011)的照片,當年的他穿得更隨興,甚至連眼鏡都沒戴不需要,輕輕鬆鬆就拿下金牌。不過,雖然是個資歷深厚的前輩,幽默的他甚至向本屆巴黎奧運金牌說道:「我把金牌交給你了,我會在2028年拿回來。」9歲女兒亮相,瞬間變成慈父迪凱齊回國後接受當地媒體訪問,才得知全世界網友對他的討論,最讓人意外深刻的是,他帶了9歲女兒亮相,沒想到引發熱議。迪凱齊的女兒巴莎克戴著爸爸的銀牌,迪凱齊也對女兒流露出滿滿的父女之情。他透露,女兒是她的最佳加油打氣員兼「教練」,總是會給爸爸下指導棋,「爸爸!要對自己有信心,扣拉板機時一定要調整自己的呼吸,才能維持手勢的穩定度,避免產生過度的震動搖晃。射擊時要運用核心,千萬不要緊張,沒有得獎也沒有關係!」說完兩人相視,也顯露出父女兩人的好感情。迪凱區說到,「女兒是他生存在世界上唯一的原因」,有如洋娃娃的巴莎克跟隨爸爸的腳步 ,目前是一位體操運動員。爆紅網路影片,還原真實感言而近期網路瘋傳一部影片不難看出這位神射手,有多紅!影片中迪凱區表示,「出差到一半、賽前2小時被徵召參賽,是我出差的同事打給我說,比賽地點就在餐廳附近,中餐前的空檔你剛好能去(比賽),打完槍剛好可以去吃飯」。藝人吳鳳將這段影片重新翻譯上傳,發文說道:「土耳其大叔因為看起來太輕鬆,就獲得奧運射擊銀牌,爆紅了!我知道很多人懷疑他的真實身分,畢竟太酷了!不過,他其實也是認真比賽的選手,我把正確的翻譯給大家看!PS.我也想邀請他來台夜市射氣球,努力聯絡中!」事實上他對於自己的表現說,在射擊時,總是要不斷調整好呼吸,才不會發生手抖的狀況,並能準確發射,而觀眾看到他能「淡定射擊」,其實是他苦練了24年的功夫。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8-15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3助你一臂之力!智慧科技如何貼心老後生活?
從預防的角度出發,讓長者提早適應科技工具,維持自主生活的能力,降低被照顧的需求,讓年長者、家屬和照顧者的人生有不一樣的可能。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隨著少子化影響,以及人口結構老化,你會擔心未來的照護資源不足嗎?應對這個挑戰,許多廠商也紛紛投入資源,開發智慧化的產品,希望透過科技的創新幫助年長者、失智症者的生活品質,讓他們能夠在有尊嚴和關懷的環境下安享晚年。最新一集《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邀請樂齡網總經理張慶光,分享科技如何為年長者、失智症者以及照顧者提供解決方案。尤其AI跟智慧科技應用在長照、失智症的照護已是未來趨勢,透過日益越新的科技,減輕家屬和照顧者的壓力,提升年長者跟失智症者的生活品質。科技療癒長者不孤獨主持人陳韻如分享2則將科技運用在失智症照護的國際新聞,分別是澳洲療養院使用AI虛擬人陪伴失智症者,以及美國研究發現,透過VR可以誘發失智症者與照顧者間更深度的對話。陳韻如提到,「陪伴」是失智症照顧關係的重點,尤其「孤獨」又被稱為二十一世紀老人的黑死病,長期孤獨會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深遠的影響,如何陪伴年長者就成為重要課題。張慶光總經理提到,少子化加上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通常沒時間好好陪伴家中的長輩,尤其新冠疫情期間不方便探望年長者,許多長輩在家裡其實很孤單,覺得自己不被需要、沒有什麼存在的價值。日本開發很多陪伴的療癒系產品,例如電子孫子,觸碰它會發出類似嬰兒講話的聲音,如果不碰它一段時間,它會主動發出聲音關心長者,就像有一位貼心的孫子在身旁,日本也將電子金孫應用在日本專門收容失智症長輩的中心,確實能幫助長輩情緒安撫的作用,適合需要陪伴的年長者。挑選長者輔具去標籤化隨著年紀漸長,身體機能跟著退化,而退化是人體自然的現象,如:白頭髮、老花等,目前90%以上的退化,都可以找到對應的產品來幫助生活不受影響。許多長輩因聽力退化,不願與旁人交談,長此以往下,削減大腦的認知功能。戴助聽器又讓長輩覺得自己「被標籤化」,張慶光總經理建議可以用輔聽器,它的大小跟手機一樣,不用一直戴著,想聽時才把輔聽器拿到耳邊。輔助商品大多是子女替父母購買,但長輩不一定會接受,張慶光總經理表示,多數長輩的生活年代較節省,捨不得子女花錢,但身體退化產生的需求騙不了人,可以直接帶長輩到門市體驗,實際感受商品為生活帶來的改善。他也提醒,幫長輩選購商品時,盡量「去標籤化」,譬如有些長輩不喜歡拿拐杖,改拿雨傘,但雨傘的支撐力不佳,反而增加受傷風險,他建議可以改用「藏杖傘」,有支撐效果及標準檢驗,給長輩使用更安心。從預防出發 提升長者自主生活能力除了身體自然老化,有些疾病引起的身體功能退化,造成基礎生活的困擾,如帕金森氏症導致患者手抖,無法自主進食,可以藉由防手震湯匙改善,湯匙安裝陀螺儀,即使長輩手抖,都能維持湯在平衡的狀態,讓長輩可以自行用餐。另外,帕金森氏症的患者會有步態凍結的情況,就是走路時腳被困在地上,一種走路拖地的現象,也是造成跌倒的主因,可使用陪步光學器,藉由視覺提醒,讓病友有信心地踏出腳步,提高生活的自信心。目前的社會和政府強調照顧年長者,但眼看超高齡社會明年就來了,照護人力始終無法滿足需求,張慶光總經理認為應該從預防的角度出發,「目標是長者不需要被照顧,或減少被照顧」,透過適合的輔具,讓長者提早適應科技工具,維持自主生活的能力,降低被照顧的需求,讓年長者、家屬和照顧者的人生有不一樣的可能。完整內容請收聽「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第十三集《助你一臂之力!智慧科技如何貼心老後生活?》。本集重點:✎國際透過科技陪伴失智長者✎療癒系產品安撫者長情緒✎子女該如何為長輩挑選輔助商品✎如何善用輔具維持長者自主生活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reurl.cc/Gpoj3W🎧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OrpMO7🎧KKBOX:https://reurl.cc/VMjz95🎧Spotify:https://reurl.cc/WNkxnD⭐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8-08 醫療.巴金森病
說話小聲 吃飯卡卡 巴金森病吞嚥障礙藏致命危機 專家建議2練習防肌肉退化
「許多巴金森病友等到發生吸入性肺炎送醫後,才發現其實早有吞嚥障礙的症狀。」台中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語言治療師黃瑄湄表示,巴金森病的動作障礙不只影響身體肌肉動作,也會導致說話、呼吸及吞嚥功能退化,輕則講話小聲、含糊不清,重則進食嗆咳,造成吸入性肺炎釀致命風險;建議出現症狀時及早向神經內科醫師反應,轉介復健科醫師和語言治療師評估,安排臨床吞嚥評估和吞嚥攝影檢查,藉由提早積極訓練肌肉,幫助延緩退化的速度。同時,維持良好的口腔清潔,避免細菌因為嗆咳到肺造成嚴重吸入性肺炎。不只影響肢體動作 說話吃飯困境加速退化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大腦神經退化疾病,國際研究指出,病友多於55至60歲間發病。典型的動作障礙常見手抖、小碎步與走路不平衡等,但隨病程發展,語言、呼吸及吞嚥功能也可能開始退化。黃瑄湄分享,口腔肌肉與控制說話的發聲系統有關,也會同步影響肺活量、喉嚨肌肉和聲帶動作。一旦退化,病患就會出現說話小聲、難調整語速、感覺話堵在嘴裡或字擠在一起等狀況。然而,更大的危機是口腔與喉嚨肌肉退化引起的吞嚥障礙。吞嚥功能退化時可能使巴金森病友容易流口水,進食速度慢,喝水、進食易嗆到,食物卡在喉嚨或有異物感,也無力咳出,這些不僅減少病患喝水、進食意願,長久下來也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甚至罹患肌少症。後期,病友們可能會因為反覆的嗆咳,而將液體、食物以及口咽部的致病菌帶入肺部,抵抗力降低而造成吸入性肺炎,嚴重便會造成死亡。睡不好嗆咳更危險 坐姿與口腔清潔要到位黃瑄湄說,部分巴金森病友會合併有睡眠障礙症狀,因此,若病友已出現吞嚥困難的狀況,再加上睡眠品質不佳導致日夜顛倒,在用餐時一半睡著,都會增加嗆咳風險,另外分心吃飯配電視也應要避免。建議巴友在用餐時姿勢應要穩正,精神要好,若有意識到異物,才能及時咳出。她也補充,口腔不潔也是巴金森病友可能發生肺炎的原因之一。因口腔與腸胃道一樣有分好、壞菌,巴金森病友可能因口腔、喉部肌肉退化造成食物殘留仔在口腔和咽部,病友們往往不易察覺殘留在口腔、喉嚨的食物,時間久了這些殘留就容易滋生細菌。若平時少注意口腔清潔,形成牙菌斑或造成蛀牙疼痛,此時嗆咳將使壞菌進入肺部,引發吸入性肺炎,增加死亡風險。自我觀察變化 還可提早開始練習肌肉強度「大部分病患不容易判斷自己的病況,一旦有相關症狀,就應及時向醫師反應。」黃瑄湄表示,出現吞嚥障礙的巴金森病友經由神經內科醫師轉介至復健科後,語言治療師會進行臨床吞嚥評估以及吞嚥影像檢查,又分螢光吞嚥攝影檢查(VFSS)或吞嚥內視鏡檢查(FEES),觀察吞嚥過程是哪部分有異狀,再交由語言治療師針對困難進行客製化訓練。黃瑄湄分享,曾在一場巴金森病友會中透過「紅綠燈」方式,請巴金森病友自評吞嚥功能的狀況,透過後續檢查,發現大部分病友都高估自身狀況,甚至沒有察覺自己已出現吞嚥困難的症狀,她建議,病友與家屬可以透過觀察日常中的細微變化,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一旦出現說話變小聲、吞嚥問題,提早與主治醫師反應進行後續治療與控制。也鼓勵在還未出現症狀時,病友平時可在家可以透過幾式簡單的日常練習,鍛鍊口腔與喉嚨肌肉的強度,延緩肌肉退化的速度:●吞嚥練習:第一式:「微笑」練習:把嘴角向兩旁拉開,拉得愈開愈好,維持 5 秒鐘。第二式:「吐舌」練習:把舌頭往前伸,伸得愈遠愈好,維持 5 秒鐘。 第三式:「123 喝水」練習:喝水時頭保持直立,先喝一口水,用力含著,數到 3 用力吞。●發聲練習第一式:張大嘴型念出「妹密賣摸姆」,每個音都誇大嘴形,拉高音調,想像自己的聲音可以投射到非常遠的地方,總共練習 5次。第二式:張大嘴型發出「阿」的聲音,並拉長聲音5秒,同樣想像自己的聲音傳得很遠,總共練習 5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8-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如何避免快速退化?新治療、藥物、症狀延緩一次看
罹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數年,已持續吃藥這麼久,行動卻不見起色,除了綁垃圾袋、繫鞋帶穿襪等日常生活愈來愈困難,還常因腿軟等症狀站不穩跌倒,家人嘮叨「要活就要動」,其實對罹病多年的病友來說,他們並非不想走動,而是動不了,既擔心病情惡化,又氣自己,好沮喪……巴金森病最新治療建議有哪些?擔心副作用怎麼辦?有哪些招式可以幫助症狀延緩,改善腳無力?病友三大困境一次看。在這篇文章你可以看到📍巴金森病吃什麼能有效改善症狀?有什麼最新治療建議?📍巴金森病吃藥擔心副作用,不能停藥嗎?📍巴金森病腳無力、走路不穩,可以改善嗎?📍回想罹病前,自身有哪些症狀,其實是巴金森病的前兆(前驅症狀)?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社群與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姐妹社團合作,發起全台第一份巴金森病友生活經驗大調查,並邀請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高雄市聰動成長協會、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等病友團體推廣。本次調查以線上填答的方式進行,總計回收1057份有效樣本,其中約七成五為巴金森病友、家屬或主要照顧者。受個資法保護與尊重病友隱私,或因巴金森病友行動不便等因素影響,調查以自願填答之巴金森病友與家屬為對象,且回覆對象偏向活躍於數位行為之病友及家屬。此外,本次調查結果,病友罹病期別多以早、中期為主,協助指導該調查的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吳瑞美推測,可能與中晚期病友對於線上調查的數位應用落差有關。吳瑞美表示,不同病程及罹病年份的巴金森病友,會出現的症狀及所需的治療都有所差異。每位病友對於藥物或手術治療的反應也不同,因此,在治療上需要配合病人的年紀、罹病期別與症狀表現、以及是否有其他共病等狀況全方位考量,量身打造治療方針。根據調查結果,吳瑞美期待以巴金森病友及照顧者常面對的疑問與困擾,提供大方向、原則性的參考指引,然而,不同期別的病友困擾各異,並非每個病友都會遇到一樣的狀況,透過規律回診,與醫師一同找出最適合的治療與照護方式,是延緩疾病退化最重要的觀念。本次調查反映巴金森病友常有外出行走障礙、藥物副作用、藥效減退等三大困擾,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綜合整理元氣網過去之相關報導,將巴金森病各專家分享重點一次看:【困擾一】巴金森病吃什麼能有效改善症狀?有什麼最新治療建議?有三成五的病友出現藥效時好時壞的情形,且僅有兩成病友做過「藥效減退自評表」巴金森病友可能曾在症狀相當輕微時,使用B型單胺氧化酵素抑制劑(MAO-B Inhibitors);隨著病情進展,腦內自體分泌的多巴胺會減少,藥效需求也就增加,多數病友使用的藥物,大致可分為兩類:以直接補充多巴胺的左旋多巴(Levodopa, L-dopa)及刺激多巴胺接收體的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s, DA)。根據2023最新發表的《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巴金森病治療建議》,早期巴金森病患者的用藥,在大於60歲至70歲以上病患因對副作用的耐受程度較低,建議優先使用左旋多巴;而在60歲(含)至70歲以下病患,則建議使用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台北神經醫學中心教學副院長葉篤學表示,雖然因應患者體質不一,部分患者使用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可能出現姿勢性低血壓、異常衝動等副作用,但也能避免過早出現如異動症等會為病友生活品質帶來影響的運動併發症。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神經內科首席主任巫錫霖表示,若藥效減退、波動或藥物副作用太強烈,影響病人行動能力或生活品質,就須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巴金森病的手術治療包含:深腦刺激術(DBS)及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又稱神波刀、醫薩刀,目前只核准本態性震顫以及以震顫為主的巴金森症)目前手術以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為主,透過植入細長的電極導線,產生電流調控腦內不正常的活動訊息,藉以改善動作障礙症狀,降低巴金森病用藥量,減少高劑量藥物使用下容易產生的副作用。但他補充,並不是所有巴金森病人都適合接受手術,需要接受醫師深入的評估,如非典型巴金森病、巴金森病合併失智或憂鬱症病人就不適合進行這類手術。「如何讓帕金森氏症患者腦中多巴胺濃度維持在穩定狀態,是重要治療目標。」陸教授神經科診所院長陸清松以「巴金森病管理策略」圖示說明,多巴胺如能在血中維持穩定濃度,病友就能正常生活,甚至重返職場。如國內引進新劑型左多巴合併速效和緩釋效果,短效、長效成分進入體內,有助於穩定血中濃度,減少藥效波動,讓電力不中斷,找回身體主控權。 【早期巴友點這裡了解更多】>>>確診了巴金森病 我會失能嗎!早期巴友注意「這些事」停下退化的腳步 【中期巴友點這裡了解更多】>>>副作用、合併症通通來!巴金森病中期病況複雜,與醫師並肩作戰更關鍵【困擾二】巴金森病吃藥擔心副作用,不能停藥嗎?三成病友曾自行停藥或加減藥,這些病友中,超過六成自行調藥的原因是出現副作用導致身體不適。葉篤學表示,病友用藥幾年、經過蜜月期後,可能出現運動方面的併發症,如藥效減退或因多巴胺不足而「斷電」無法控制肢體,行動固僵。他也補充,若年輕發病的病友使用藥效較強劑量較高的左旋多巴,約五成患者在五年內會出現異動症,即服藥後的半小時到一小時間,身體會因瞬間獲得大量「電力」而突然不自主地全身扭動。陸清松指出,傳統藥物一天需服用三至四次,每次藥效維持三至四小時,許多病友在接受傳統藥物治療五、六年後,若沒了藥效,會陷入「木頭人」窘境,就像是中了迪士尼艾莎公主的魔法,頓時僵住,動彈不得。不少中期巴金森病人受藥物副作用或是藥物反應的不穩定性所苦,甚至因此出現放棄用藥的念頭,巫錫霖說,面對以上類似狀況的病人,可透過記錄吃藥時間、藥效時長、用藥反應等,回診時可以提供醫師當作參考,更利於調整用藥,尋找最適合的用藥策略。葉篤學補充,醫師也會視病患作息、職業與生活作息需求調整用藥,「治療過程若有特殊的用藥需求,都可以提出與醫師討論」他有位在職場中擔任主管的病患,回診時反應開會時被同事或客戶看見症狀,十分尷尬,於是他透過調整藥物協助病友在工作期間能更好地控制症狀表現。他鼓勵病友,多與醫師討論、依照醫囑用藥,配合規律運動,延長蜜月期超過十年並非不可能。高雄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教授級主治醫師林祖功也形容,「一百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治療藥物搭配就有一百零一種方式。」當患者需長期用藥,有時藥物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此時就要重新調整用藥。「部分巴金森病病友常因服藥後,感覺治療效果不佳而到處就醫,如此一來成了藥物白老鼠。」林祖功曾收治一名70多歲巴金森病女患者,始終感覺藥物治療沒有效果而到處就醫,每位醫師都在嘗試最佳用藥,而病人就是一直使用不同的藥物,不斷受苦。他建議轉換醫師時,應要有前一位醫師的轉診資料,並找尋神經內科醫師追蹤,避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困擾三】巴金森病腳無力、走路不穩,可以改善嗎?病友及家屬最困擾的情境:第一名為出門怕跌倒有近五成、第二名為身體失去平衡後,漸漸哪兒也不想去則占四成。巴金森病雖無法治癒,但可以靠運動延緩疾病惡化,並避免身體肌肉過於僵硬導致跌倒受傷,物理治療師池悅表示,曾有巴友反應,身體僵硬動不了,沒有信心,或長期沒運動,一動就會累,因此建議先從居家運動開始,以安全、不痛為首要,躺姿、坐姿、站姿各分享3招簡易居家運動: 許多巴金森病友反映腳無力的現象,肌力體能教練鄧浩翔表示,病友可透過訓練提升肌肉量、骨質、運動協調與反應能力,有助於預防跌倒、提升生活品質。他提醒,巴友的訓練動作要能讓自己大力呼吸,甚至有點短促,才能算是訓練,但「先求有,再求好」,不須一步到位。【醫起運動巴!更多內容點這裡】>>>巴友如何運動?專家推薦8招減緩僵硬、提升神經功能此外,巴金森病牽涉到神經、肌肉控制等,為延緩病程進入中晚期,病人應配合醫囑服藥及規律運動,並從罹病初期就要開始訓練吞嚥功能。林祖功說,巴金森氏症患者用餐時,有可能出現吞嚥困難,家人須多給予時間、耐心,尤其病友吞嚥功能不佳,喝水、吃流質食物容易嗆咳,建議在流質食物中適時添加增稠劑。且病友進食時一定要專心,原因是大腦退化後,無法一心多用,此時家人不要和病友說話,避免嗆咳感染肺炎。台中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語言治療師黃瑄湄分享,巴友若出現吞嚥困難狀況,還可能減少病患喝水、進食意願,長久下來也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甚至罹患肌少症。後期,病友們可能會因為反覆的嗆咳,而將液體、食物以及口咽部的致病菌帶入肺部,抵抗力降低而造成吸入性肺炎,嚴重便會造成死亡。因此除了身體四肢等運動,日常也可透過吞嚥練習,避免吞嚥困難的狀況發生。 另口腔肌肉也與控制說話的發聲系統有關,也會同步影響呼吸系統的肺活量與喉嚨聲帶震動。一旦退化,病患就會出現說話小聲、難調整語速、感覺話堵在嘴裡或字擠在一起等狀況。也可透過發聲練習提早鍛鍊。【醫起運動巴!更多內容點這裡】>>>說話小聲 吃飯卡卡 巴金森病吞嚥障礙藏致命危機 專家建議2練習防肌肉退化【想解惑】回想罹病前,自身有哪些症狀,其實是巴金森病的前兆(前驅症狀)?近五成病友在確診前都曾看錯科:其中,第一名為骨科約佔四成五、第二名為復健科占三成五。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吳瑞美表示,巴金森病典型的症狀是動作障礙,部分民眾想到手抖就會與巴金森病連結,事實上,仍有三成巴金森病人不會產生顫抖的症狀,尤其是較年輕的病人。有時他們出現的症狀可能是酸痛,僵硬,動作略為遲緩會被誤以為因壓力大、作息不正常才出現的問題。這些看似要掛骨科、復健科、精神科等的症狀,其實都可能是巴金森病的症狀表現。根據台灣臨床統計,巴金森病人常發生的非動作障礙症狀中,逾50%會出現頻尿等泌尿系統障礙;30%的病人有睡眠障礙、記憶障礙、憂鬱焦慮等;約25%會出現消化系統、性功能障礙或心血管疾病;甚至有10%的病人,會出現幻覺或妄想。然而以上的非動作障礙並不一定在確診巴金森病後才會出現,許多巴金森病友回想罹病前幾年,就曾有上述情形,吳瑞美解釋,快速動眼期是睡眠中的做夢階段,此時四肢應該呈現無力狀態,而部分有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RBD)症狀的病人,會真實表現在夢中的狀況,常拳打腳踢或大聲吼叫,一旦出現此症狀,有20%-30%會在5年內轉變為巴金森病,她補充,若出現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也要同時留意非典型巴金森病及阿茲海默症等可能。這些前兆回想起來,當時並不容易發現,吳瑞美表示,由於巴金森病是神經退化引起的疾病,反映出的前兆也常因人而異,患者通常是發現關節僵硬、動作比以前緩慢、散步時的步伐總是落後同伴,才自覺異常,最後於神經內科確診。【原來這些都是巴金森病惹的禍】>>>半夜拳打腳踢 夢話講不停 當心5年內巴金森病找上門!除了大調查的主要困境,聯合報慢病好日子亦邀請巴金森病友留言分享自身困擾,並由全台各縣市11位神經內科醫師為巴友及家庭解惑:【巴金森病友疑難雜症大補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8-07 醫療.心臟血管
沒喝咖啡也心悸?心臟「這樣跳」要注意,醫教花10秒檢測心律
明明沒怎樣,心臟卻激烈的蹦蹦跳?小心,高血壓、服用某些藥物,更甚至有些人在減重的過程中,喝水過量或喝水不足,都有可能讓你心悸、心律不整!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的主治醫師、臺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黃群耀醫師告訴大家心悸是什麼。心悸、心律不整是什麼?心悸是指「感覺到」心臟在跳動,並且感覺到這種跳動很奇怪,是一種症狀的描述。一般來說,我們並不會明顯感覺到心臟的跳動,因此如果有這樣的感覺,可能就是心悸的症狀。 但在某些情況下這樣的感覺是正常的,如在緊張、焦慮、興奮或者心跳加速的情況下,就會感覺到心悸。但是,如果心悸出現在非正常的情況下,如過胖、自律神經失調、藥物副作用、心跳速度過慢(一分鐘低於50下)、脫水、心律不整或其他潛在的疾病,就需要特別留意。 而心律不整是一種診斷,心悸可能是由心律不整,或以外其他的原因造成。但心律不整不只心悸,還可能有其他症狀發生。當心律不整發生時,通常是因為心臟內出現了一些異常的放電點,或者是電路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導致心臟跳動過快、過慢或不規則。這些異常的放電點或迴路通常受到自律神經的過度刺激,特別是交感神經過度活躍的情況下,導致心律不整的發生。怎麼樣算是心悸?如中醫診脈一樣,按壓手腕的脈搏,就可以感受到心跳的節奏,這是一種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練習的技巧。且相較於頸動脈,手腕的脈搏也更為安全(頸動脈過度用力按壓,恐有動脈硬化、中風風險)。平時,也可嘗試穿戴裝置,可幫助更好地監測心跳,及早發現心律不整的情況。 心率的計算與觀測按壓脈搏後觀察10秒或20秒內跳的次數,再乘以6或3就可知道自己的心跳數。如10秒內跳了10次,10×6= 60bpm(次/每分鐘),就屬於正常的靜止心率。除了心跳量,也要留意心跳的速度是否規則。 若在平靜的情況下,心跳超過100次/分鐘,又出現頭暈、胸悶、喘息等現象,可能就需要及時就醫。 大多數情況下,心悸都是良性的,因此不必過度擔心。但,約有5%~10%到可能是不良反應,如心律不整。要特別的是,「心室頻脈」可能佔了1%左右,而這樣的情況可能導致致命的後果。 心室頻脈是什麼?心室頻脈(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是一種嚴重的心臟問題,可以導致心跳失常,甚至導致昏倒或死亡。通常是由於心跳過快造成的。在運動時,我們的心跳速度可能達到每分鐘150~160次。但,無激烈運動時心跳速度卻達到每分鐘200次甚至更多,心臟可能就無法正常收縮,這樣就會導致心臟輸出量的不足,進而影響到其他器官和大腦的氧氣供應,造成身體功能的衰竭。 心室頻脈較容易出現在有心血管疾病或心肌梗塞病史、心臟出現結疤,或者家族中有心臟相關疾病的遺傳史的人身上。如何避免、預防心悸?除了留意自身的體重、生活方式及睡眠品質外,飲食中的咖啡或茶就是一些需要避免的刺激性飲品,或者可以考慮選擇低咖啡因的飲食。在藥物方面,也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甲狀腺素」的使用是一個常見的例子,甲狀腺素是一種影響身體代謝的激素,它能夠加快心跳、提高情緒,甚至引起手抖等症狀。有些減重藥物中含有甲狀腺素,這可能導致類似甲狀腺亢進的現象,使心跳加快。雖然這些藥物確實可以增加代謝,但過快的心跳對於心臟來說並不健康,一旦心臟無法承受這種速度,可能會導致心臟休克。 因此,當發現使用藥物後心跳加速時,應及時向醫生諮詢。如果出現心跳加速的不良反應,應該盡快監測心跳並儘早就醫,以免拖延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
2024-07-24 醫療.腦部.神經
控制不了的顫抖,是巴金森病還是顫抖症?醫師教分辨二者抖動的差異
你有手抖的困擾嗎?當飢餓、緊張、寒冷時,常會不由自主抖動,但若是寫字、飲食、刷牙、手拿物品等進行手部動作時,還是抖個不停,小心是「原發性顫抖症」。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黃立楷表示,顫抖症容易與巴金森病搞混,不過還是可以從特徵症狀判別。手抖是巴金森病還是顫抖症?黃立楷說,巴金森病會出現行動緩慢、肌肉關節僵硬,當身體處於靜止休息狀態時,顫抖現象愈加明顯。顫抖症則是做事用力時雙手發抖,常有著規律的振動頻率,屬於常見的神經疾病之一,好發於高齡族群,老年人的盛行率高達20%,是巴金森病的5倍之多。「原發性顫抖症」的成因非常複雜,除了基因,還包括常喝咖啡及燒烤食物、抽菸等環境因素,至今還找不到致病原因。台大醫學院藥理學科暨研究所副教授潘明楷發現顫抖症的核心機轉,找出「神經運算數學」機制,是緩解病患顫抖症狀的新契機。「原發性顫抖症」找不到致病因 治療陷困境潘明楷表示,原發性顫抖症目前在臨床治療上的困境,只有美國FDA核准的唯二藥物,且對於50%的病患無效。手術治療則以磁振導引超音波燒灼術(神波刀)進行腦部電刺激或破壞,但是效果幾年後就會慢慢減退。潘明楷的團隊透過數學、光電科技結合生物學,鑽研顫抖症的核心機轉,從「顫抖的本質」推算出頻率是如何產生,進而研究大腦和小腦之間神經迴路的動態變化,接著進行頻率調控研究。透過周期電刺激術干擾顫抖的頻率,可緩解病患顫抖症狀,成果於今年5月登上國際頂尖期刊「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潘明楷表示,顫抖症患者都有4到12秒間的抖動頻率,為追蹤高速頻率變化,研究團隊開發一系列光電技術,找出小腦內的共振迴路,打破過往「大腦跟小腦間的共振」觀念,直攻小腦的不正常神經元共振。令人束手無策的顫抖症,透過生醫與光電科技的跨領域結合,有了治療新曙光,未來有機會運用在小腦萎縮症及其他腦部退化疾病。
-
2024-05-08 養生.聰明飲食
小酌變豪飲!小心爆急性胰臟炎、糖尿病、肝炎上身
明天是「台灣無酒日」,不喝酒最健康。醫師警告,小心酗酒、飲酒過量,會爆發急性胰臟炎,進而罹患糖尿病、胃潰瘍、肝炎或失眠等疾病。 小酌變豪飲 腹部經常隱隱作痛41歲的許先生,原本個性內向、容易緊張、不擅言詞,大學時發現喝酒有助於社交,小酌能放鬆情緒,與人互動不會產生距離感,從此他開始接觸各式各樣的酒類。畢業後從事業務工作,他不但酒量好還懂品酒,應酬交際很多,但近一年來腹部經常隱隱作痛,容易疲累、吃不飽。日前許先生急性腹痛到急診就醫,發現急性胰臟炎住院治療,同時被診斷出罹患糖尿病。礙於工作所需,他出院後還是回歸應酬生活,直到胰臟反覆發炎數次,他才決心戒酒,目前在戒酒門診持續治療中。小心爆急性胰臟炎、糖尿病、肝炎上身酒精對人體會造成全身性傷害。國外研究統計,酒癮病人產生肝炎機率高達30至50%,而慢性的酒精使用與近四分之一急性胰臟炎有關。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陳文建指出,許多酒癮個案因為反覆的胰臟發炎,衍生糖尿病、慢性腹瀉、營養消化不良問題,若長期使用酒精還會導致胃潰瘍、出血、肝炎、情緒不穩或失眠等問題。台灣十大癌症中有六種與酒精有關,特別是上消化道的癌症。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陳益乾提到,酒癮的傷害是立即性的,除了身體病變,還會產生行為暴力問題,進而衍生家暴、酒駕等社會風險,據統計,有60%家暴都與飲酒有關,因此不可輕忽飲酒造成的危害。許多人因為失眠而小酌助眠,但常會不自覺愈喝愈多。陳文建表示,酒精具有成癮性,只要透過酒精,無論是想放鬆、想助眠、想紓壓,都容易因此產生耐受性,要愈喝愈多或透過更高濃度的酒類才能達到相同效果。多數酒癮者在酒量練成的過程中,無形被酒精綁架了身心,一旦沒喝酒就會出現戒斷症狀如手抖、心悸、反胃、焦慮難入睡等,因此只要影響生活或功能,應該就醫治療予以戒除。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酒精造成的毒害遠遠超過其他毒品,酒癮者的平均壽命更比一般人少25至30歲,可說是非常嚴重。陳益乾強調,飲酒沒有任何安全量,即便要喝,有飲酒習慣的人一周也不宜超過兩個單位的飲酒量(約500ML啤酒),唯有遠離酒精,才能迎向健康人生。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08 醫療.巴金森病
半夜拳打腳踢 夢話講不停 當心5年內巴金森病找上門!
李伯伯身體總是出現不明的痠痛,而到骨科或復健科檢查,但都沒獲得緩解。王大哥長期莫名胸悶、喘不過氣,跑了許多科,甚至在身心科就醫,嘗試吃藥解決症狀。林小姐每天都肚子痛甚至腹瀉,至腸胃科或內科求診,仍天天都飽受腸胃煎熬。陳阿姨時常頭痛、耳鳴,甚至懷疑自己得了腦癌,跑去醫院照斷層掃描。以上面對這些情境的患者,都治療或持續追蹤超過了半年,卻得不到改善。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吳瑞美提醒,若出現影響肢體的動作障礙、類似自律神經失調與睡眠障礙等症狀,卻持續找不到病因或是已接受長期治療也未見起色,可到就近的神經內科做進一步的檢查,了解是否是巴金森病所引起的前兆。手抖就是巴金森病?3成病人沒出現抖動症狀吳瑞美表示,巴金森病典型的症狀是動作障礙,包含:📌靜止型顫抖📌日常動作遲緩📌關節僵硬📌步態異常部分民眾想到「手抖」就會與巴金森病連結,事實上,仍有三成巴金森病人不會產生顫抖等動作障礙現象,尤其是較年輕的病人,他們出現的是常被誤以為是壓力大、作息不穩,甚至直接忽略的非動作障礙。這些看似要掛骨科、復健科、精神科等的症狀,其實都可能是巴金森病的症狀表現。巴金森病的非動作障礙:📌頭暈📌胸悶📌疼痛📌喉嚨有異物感📌便秘📌噁心📌手麻📌睡眠障礙📌認知功能📌情緒障礙📌泌尿系統與性功能障礙等超過5成巴金森病人 從泌尿系統開始有異狀根據台灣本土臨床統計,巴金森病人常發生的非動作障礙症狀中,超過半數會出現有泌尿系統障礙,30%的病人有睡眠障礙、記憶障礙、憂鬱焦慮的情況,而約25%會出現消化系統、性功能障礙或心血管疾病,甚至有10%的病人,會出現幻覺或妄想。吳瑞美提醒,若觀察自己或家人同時出現多種非動作障礙與動作障礙症狀,就須考慮罹患巴金森病的可能,一旦輕忽或於各科診間徘徊,導致延誤就醫,治療成效更是大打折扣。她舉例,如快速動眼期是我們睡眠中最淺的階段,大腦處於活躍狀態,而部分有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RBD)症狀的病人,會真實表現在夢中的狀況,常會出現拳打腳踢或大聲吼叫的狀況,而一旦出現此症狀,有20%-30%會在5年內轉變為巴金森病。另外,憂鬱症也高比率會演變為巴金森病。有位50幾歲民眾自從家人過世後,便罹患憂鬱症,兩年後被精神科醫師發現有神情呆滯、動作緩慢、體態改變的傾向,最終確診合併巴金森病。走路落後 寫字螞蟻字 及早正確就醫放慢退化速度巴金森病延緩退化速度的關鍵,在於及早發現、早期治療,吳瑞美也建議平時在家可做拇指與食指重複開合25下的手指檢測,或反覆抓握、翻轉手掌等動作自我檢測。由於巴金森病是因為神經退化所引起,因人而異,會有許多不同的前兆,吳瑞美表示,若發現關節僵硬、動作比以前緩慢、散步時的步伐總是落後同伴或寫字越來越小。建議可做拇指與食指重複開合25下的手指檢測,或反覆抓握、翻轉手掌等動作檢測;若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症候群、睡眠障礙等,接受治療後成效不佳,也可考慮到神經內科就醫做詳細檢查。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5-0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地震」與「車震」哪一種比較危險?
腦筋急轉彎:「地震」與「車震」哪一種比較危險?有人回答說:這要問前台大校長「孫震」了!最近地震頻繁,尤其常在半夜震醒多個人,讓台灣許多人半夜不得安寧。比起地震,車震帶來的震撼也不遑多讓,尤其當你知你的另一半或男女朋友與別人在車震時,那內心的「震」撼可能比地震大得太多了,也可能發生比地震更嚴重的後果!地震是天災,無法避免也不容易事先得知,車震是當事人自動自發,兩情相悅,異性相吸的天然法則,也是不少男女朋友交往中一個常見的過程,雖然可能是開心無愧的,但也可能是逾越了一些規範,不是正常關係下,不該發生的…。這情形,通常當事人所謂兩造心裡都有數的。事實上,除了地震、車震之外,人體有時也會「自震」—自己震動。孟子說:「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一頭牛活生生的要被宰殺了,醫療上要去手術了,法庭上要被宣判了,甚至有人要做核磁共振,一上機台就抖個不停,以上這些都是心理因素,對生命都不大有直接影響。與生命有關的人體自然的震動,就是細菌感染時常見的發抖,細菌一旦侵入到血液內,會分泌一些化學物質,讓你忽冷忽熱,讓你發抖,因此醫療上如果你有發燒或發燒前有發抖,大概是有菌血症了,細菌侵入你血液中了。一般感冒病毒感染,通常人是不會發抖的,因為病毒不會製造那些毒素。天氣冷了,冷得厲害,人也會發抖,利用發抖產生熱量,提高體溫,維持生命。以上是全身發抖,全身震起來的情形。還有一種情形,是身體器官出了問題而引起的局部震動。例如,臨床上懷疑甲狀腺機能亢進,醫師通常會叫病人雙手舉平,看會不會發抖。如果加上心跳加快、體重減輕,通常就是甲狀腺機能亢進了。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過多,好像車子的油門踩太大,一直加油一樣,讓人體整個身體一直機動起來,全身總動員,體內能源消耗,過多人變瘦,人會抖都是典型的症狀。還有一種會不自然的震動,就是巴金森氏症,這些年來,得巴金森氏症的人愈來愈多。其典型症狀就是人會不自主的抖動,尤其雙手不自主的抖動,走路小步化、亦步亦趨、面容僵硬、字愈來愈小,都是典型症狀。碰到手抖的病友,我常問家屬:「數鈔票會抖嗎?」見錢眼開、龍心大悅,此時地震車震人震都不重要了,金錢不是萬能,但沒錢什麼都不能,如果數鈔票就不抖了,那表示以上病症都不存在,可以高喊「萬福金安」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4-04-30 醫療.新陳代謝
喉嚨痛、脖子腫是感冒嗎?竟是「甲狀腺炎」惹禍!女比男風險高的甲狀腺炎QA一次看
一位30歲新手媽媽,在生產後約2個月左右開始出現心悸、手抖與體重減輕等症狀,本以為只是因為照顧小孩太累,因而不以為意;但在分娩後約6個月,這位媽媽開始感覺到體力越來越差且很容易怕冷,體重也漸漸增加,甚至出現2周胖快6公斤的狀況。驚覺不對之下,急至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求診,才發現自己原來有甲狀腺賀爾蒙不足(甲狀腺低下)的問題,醫師診斷她為「產後甲狀腺炎」(Postpartum thyroiditis)。在接受甲狀腺賀爾蒙的初步補充與治療1個月後,她的疲憊感已大幅解除,體重也開始下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王舜禾說,「產後甲狀腺炎」屬於「自體免疫甲狀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家族,又稱「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發病原因常常是因為病人以前本來就有「自體免疫甲狀腺炎的體質」,生產後因免疫反彈被誘發並且加重。不過除了自體免疫甲狀腺炎,「甲狀腺炎」還可以分成哪些?症狀都一樣嗎?甲狀腺炎會自癒嗎?飲食上是否有什麼禁忌?甲狀腺炎是什麼?甲狀腺位在頸部喉結下方,正好在男生打領結的位置,大小、形狀也類似,是人體非常重要的內分泌器官,掌管體內新陳代謝、生長以及發育的功能,較常見的甲狀腺炎為「亞急性甲狀腺炎」以及「橋本氏甲狀腺炎」,兩者都好發於中年女性。亞急性甲狀腺炎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大部分是在感冒後發生,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患者的症狀包括心悸、盜汗、喉嚨痛、手抖等甲狀腺機能亢進(甲亢)症狀。橋本氏甲狀腺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可能與遺傳以及部分環境因子(碘攝取過多或是吸菸),患者體內會產生抗甲狀腺抗體,會破壞自己的甲狀腺組織,如果沒有調整飲食妥善治療,有可能會發展成甲狀腺癌。甲狀腺炎症狀有哪些?亞急性甲狀腺炎根據雲林基督教醫院衛教資料,亞急性甲狀腺炎最常見的症狀是在頸部甲狀腺的部位感覺疼痛,且可能併有發燒,頸部疼痛可延伸至耳朵、下巴或喉嚨,其他症狀包括聲音沙啞、吞嚥疼痛、倦怠、肌肉或關節酸痛。在發炎初期,因甲狀腺組織受破壞,可能釋放出甲狀腺荷爾蒙,而產生短期的甲狀腺亢進。病患因此出現心悸、怕熱、緊張等甲狀腺亢進的症狀。然而,之後卻又可能演變成暫時性的甲狀腺功能低下。絕大部份病人的甲狀腺機能最後會回復到正常。橋本氏甲狀腺炎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專科醫師林安琪表示,橋本氏甲狀腺炎多見於40~60歲的女性,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5~10倍。發病初期常無特殊症狀,常見症狀為硬且有多發性結節的甲狀腺腫。此外,亦可能合併甲狀腺功能異常的症狀。病人可能一開始只有甲狀腺腫,後來慢慢出現甲狀腺低下的症狀 (疲累、無力、怕冷、便祕、浮腫、皮膚及頭髮變乾變粗等) 。少數會出現甲狀腺亢進的症狀,如手抖、體重減輕、緊張、心悸、大便次數稱加,甚至凸眼等。甲狀腺炎的飲食禁忌?飲食禁忌主要針對橋本氏甲狀腺炎。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內科部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吳婉禎指出,橋本氏甲狀腺炎的治療以吃「低碘飲食」最重要,即避免多吃海中植物及海鮮,如海苔、海藻、海帶、紫菜、昆布等,包括昆布湯或昆布熬煮的火鍋湯底和拉麵湯;也可以考慮買無碘鹽,並減少外食機會;服用保健品時也要留意其含碘量。吳婉禎表示,透過飲食可降低病人甲狀腺腫、防止病程進展造成機能低下。若發生「甲狀腺機能低下症」則需給予甲狀腺素補充治療,大部份人需終生服用甲狀腺素,每天約100~200微克,建議飯前服用,服用劑量的調整需請教醫師,切勿自行調藥。甲狀腺炎如何診斷?王舜禾醫師表示,橋本氏甲狀腺炎(自體免疫甲狀腺炎)可以藉由抽血與超音波診斷。依過去的研究顯示,此類患者有9成以上有抗甲狀腺過氧化酶抗體(Anti-TPO Ab),因此可透過抽血來判斷是否有相關體質。因為甲狀腺可能曾經經歷反覆發炎,所以超音波下可見甲狀腺呈現不均勻回音(heterogeneous echogenicity),可以此來診斷。甲狀腺炎如何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根據雲林基督教醫院衛教資料,多數病人需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症狀。若症狀較嚴重,也可能需服用皮質類固醇。一般而言,服用類固醇1天之內,就可大大改善症狀。1週後便可逐漸減少類固醇劑量,但少數較嚴重的病人可能需使用類固醇長達3個月或更久。除消炎藥物外,若病患進入甲狀腺機能低下期,也必須暫時服用甲狀腺素補充。若有甲狀腺亢進通常不需要治療,因為症狀常是短暫且輕微的。橋本氏甲狀腺炎治療方式同上述,飲食上改採低碘飲食,如果有出現甲狀腺機能低下,則需補充甲狀腺素。為什麼產後會發生甲狀腺炎?王舜禾醫師表示,在正常生理中,因為胎兒有一半基因來自於父親,為了防止母親的免疫細胞認為胎兒是外來物而導致攻擊胎兒,母體會在懷孕期間下調自體免疫力,形成免疫「容忍期」,但在分娩後母體免疫力會「大幅反彈」,因此有許多自體免疫疾病都容易在產後2~6個月內發生,而「產後甲狀腺炎」就是自體免疫疾病的其中一種。「產後甲狀腺炎」屬於自體免疫甲狀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家族,發病原因常常是因為病人以前本來就有「自體免疫甲狀腺炎的體質」,生產後因免疫反彈被誘發並且加重。延伸閱讀: 手上冒出一粒粒小水泡,奇癢無比?皮膚科醫師:「汗皰疹」別擠破!水泡破掉會...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手術搭配機械手臂 吳青峰:單孔微創縮短復原期
手術科技日新月異,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外科副教授、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吳青峰說,肺癌手術已有機會藉單孔微創手術,搭配機械手臂平台,提升精準度,並縮小傷口,病患的康復期也大為縮短,有些病患術後12小時即可下床走路,且從第一期到第四期病患,都有機會手術治療。以胸腔鏡、內視鏡手術來說,主要利用鑰匙孔般小傷口,加上用細長、靈巧的器械取代傳統大傷口手術,從最初的四孔、三孔進展至單孔,傷口愈來愈小,以第三、第四期病患為例,當透過其他治療方式讓腫瘤縮小,或需後續治療,藉由單孔微創手術,便能讓復原期縮短,且較能及早掌握治療時機,避免癌細胞趁隙蔓延。事實上,單孔微創手術傷口較小,術後疼痛也較輕微,復原較迅速。不過,內視鏡器械自由度較不足,加上二維視野,協調性易受影響,當主刀醫師因體力不濟等因素出現手抖、疲勞,手術精準度、穩定度也易受干擾,若搭配機械手臂平台,病人的手術品質也可提升,吳青峰也期待更多病患受惠,及早減少肺癌威脅。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5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專家解釋癌症治療與感染問題,其中乳癌治療已朝向「NESS」方向,期待讓病人活久活好!
癌症治療日新月異,連無法治癒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也有機會存活10年以上,而部分癌症治療成效提升,讓癌友開始關注治療後生活品質的問題,但現在手術技術進步,有助於術後疼痛控制與恢復期縮短、乳癌外觀與感知恢復,只要癌友遵從「NESS」照護建議並做好感染預防,即可過上常人生活。聯合報連續第6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今天繼續第二天的議程。連續兩天活動中,超過20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300多名民眾也熱情參與。百年難解的癌症—多發性骨髓瘤:健保治療選擇多元但仍有改善的空間多發性骨髓瘤是個百年的疾病,易有貧血、骨頭痛、血鈣高、腎功能差等併發症,平均發病年齡65歲,每年約有700位新病人。近年的治療突飛猛進,傳統治療加上anti-CD38單株抗體一線治療,有八成的病人在3年期間無疾病惡化,目前健保給付在二線用藥,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指出,希望未來健保可以往前給付,讓新的治療可以在第一時間就能使用到。至於難治性的多發性骨髓瘤,現在也有最新的anti-BCMA,讓病人有2至3年的存活時間,目前核准使用在後線治療,仍未健保給付。滕傑林指出,以前對於多發性骨髓瘤病患僅能耐心、關心以待,但現在4小時內就可診斷出來,只要好好治療,未來平均活10年以上也不成問題,希望健保政策可以多支持病人。肺癌手術持續優化:從微創手術、機器人手術平台,提升病人手術品質肺癌的手術治療技術日新月異,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外科副教授、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系主治醫師吳青峰指出,台灣目前近九成肺癌手術可進行內視鏡單孔微創手術,傷口明顯較原先的四孔、三孔手術小,具疼痛減輕、復原迅速等好處;若再搭配機器人手術平台,就能解決器械自由度不足,難以如手臂般操作指使、二維視野導致立體感協調喪失、主刀醫師可能因沒有運動習慣或體力不濟而手抖、疲勞等問題,進一步提升病人的手術品質,有的病患術後12小時即可下床走路,還可神智清楚、開心比YA。乳癌治療走向新思維:「乳癌患者不只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好。」,重視康復者生活品質台灣乳癌發生率非常高,每十萬人口發生率為81人。台北長庚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周旭桓表示,隨著乳癌手術的演進及精進,目前多針對不同病人需求,擬定個體化治療策略,以兼顧患者術後生活品質與療效;而為及早發現乳癌,乳癌篩檢很重要,但現在僅有4成的人進行篩檢。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榮譽教授張金堅指出,目前從第一期到第三期的乳癌病患,多數可成為「康復者」,但後續仍要面對諸多問題。根據2022、2023年羅東博愛醫院與乳癌防治基金會所進行的兩份調查報告顯示,近五成病患面臨睡不好的問題,約四成病患體重控制不良,約五成病患對自己的身體意象,感受不好,另有四到五成病患欠缺運動與良好的運動習慣;此外,乳癌病友也常有經濟負擔沉重、親子關係、性生活、夫妻生活出問題、周邊神經不適、傷口麻木、疼痛、淋巴水腫等多種問題。「乳癌患者不只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好。」周旭桓說,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已高達98%,因此術後外觀也成為癌友選擇治療的考量之一;乳癌治療以手術切除腫瘤為主,並搭配化療、放療等,早期手術多採用乳癌全切除,但現在乳房不一定要全部切除,因研究發現乳癌保留手術與乳癌全切除存活率並無差異,因此治療前須先評估患者適用何者。周旭桓指出,長庚醫院發展內視鏡微創乳頭保留全切除手術、達文西乳頭保留全切除手術,造成的傷口較小,且可藏在較隱匿的位置;清除乳癌後,可接著施作自體脂肪皮瓣重建手術,術後外觀更自然,也無義乳莢膜攣縮的問題;自體神經重建手術則可恢復乳房感知,讓癌友術後生活品質更好。張金堅也認為,醫院應提升高階癌症品質認證,企業、社會出錢出力支持「提升乳癌康復者生活品質」相關計畫,乳癌病友、康復者則朝NESS方向努力,也就是均衡飲食,適當補充營養(Nutrition)、規律運動(Exercise)、充足睡眠(Sound Sleep)、紓解壓力(Stress Management);希望未來在癌症病患治療後的品質照護上,可全方位涵括各層面,只要該措施有實證證據有效,就應該納入,讓治療、照護體系更符合癌友需求。論壇也邀請三年前罹患乳癌第二至第三期的演員朱芯儀,分享個人罹癌心路歷程。當時她治療後味覺改變,曾經愛吃的食物也味同嚼蠟,但仍要求自己正常攝取營養,並且排除過敏源,建議癌友可喝精力湯補充養分,只要營養充足就能撐過治療期間。癌友術後易免疫低下,恐增感染風險 癌友接受治療後免疫力低下,若被感染將前功盡棄,以新冠肺炎為例,癌友重症風險較健康人增加1.56至2.32倍,死亡風險增加1.66至2.87倍,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建議,癌友除了維持手部衛生,也應接種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等疫苗。在飲食上,癌友可能因治療傷及粘膜,增加感染風險,故應避免食用益生菌或生菜沙拉等帶菌食物;有使用制酸劑、胃藥或年紀大的癌友需特別注意飲食衛生,避免胃酸減少導致沙門氏菌長驅直入。陳宜君也提醒,黴菌是潛藏在癌友生活環境裡的大敵,因此癌友須保持環境乾燥,飼養寵物、從事農務或園藝、周遭建物整修時,應配戴口罩,降低侵襲性黴菌感染風險。此外,如果癌友咳嗽、打噴嚏、拉肚子等症狀輕微,只需症狀治療減少不適感,出現尿道感染等局部感染症狀,就應及早就醫,避免接續出現發燒、畏寒、心跳加快等全身性發炎反應,引發敗血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13 醫療.巴金森病
台大攜手巴金森之友協會「協力顧腦.勇敢向前行」 伴巴友健腦緩退化
在迅速高齡化的台灣,常能在公共場合看見動作不靈活的長者,他們都是肢體肌肉退化了嗎?事實上,很多動作障礙的原因出自腦部退化,因此「顧腦」成為非常重要的健康課題。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與「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在4月13日於台北市二二八和平公園露天音樂台舉辦「協力顧腦.勇敢向前行」戶外活動,帶領病友及民眾以趣味接力的健腦遊戲,鍛鍊腦部認知。認知訓練能減緩退化 提升運動效果巴金森病是一種慢性漸進式神經退化疾病,最明顯的症狀是如手抖、僵硬、小碎步等動作障礙,由於問題的根源在腦部,除了肢體症狀,隨著病程進展,患者也可能出現認知功能退化的問題,都可能影響病友的日常生活、學習與工作表現。因此,巴金森病友的抗病策略除了規則服藥及養成運動習慣,也不能忽略「顧腦、健腦」。近年愈來愈多研究證實,認知功能下降可能連帶造成行走訓練成效下降,認知功能訓練就成為病友不可偏廢的課題。「健腦遊戲」 助巴友在趣味中鍛鍊腦力今年的活動特別邀請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物理治療師黃正雅與台灣健康運動生理協會訓練團隊聯手,透過遊戲來訓練協調性及敏捷力,同步提升認知功能與肢體協調。遊戲運用多元形式來訓練判斷力與抽象思考能力,再以肢體回應,能同時練習大動作並考驗反應速度。遊戲也結合靜態繪圖,引導參加者自我覺察並繪出心中所想,練習精細動作與抽象表達。不少病友一旦得知巴金森病是無法完全治癒的疾病,便對治療失去期望,終日鬱鬱寡歡,心情低落。此次活動現場,也有活動引導病友嘗試「自我覺察」,透過感受、了解並接受自己,達到內在穩定與減壓,幫助病友提升自信,勇敢走出疾病的陰霾。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的社團成員們也展現他們罹病後所學的成果,透過舞蹈和高歌,呈現不畏疾病、樂觀積極的態度,期待能鼓勵全國巴金森病友們攜手勇敢向前,一起開展樂活人生。台大醫院聯手協會 並肩巴友對抗退化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及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透過定期舉辦健康講座,提升大眾對巴金森病的認識;每年配合4月11日世界巴金森日舉辦大型戶外活動,幫助病友們敞開心扉、走出戶外,學習積極有效地控制病情,醫院與病團共同聯手,呼籲病友們積極勇敢前行,一起從被幫助的病人,變成跟醫療團隊共濟並行的戰友。
-
2024-04-11 醫療.巴金森病
每3.6分鐘就有1人下載 《巴金森病88問》下載破3萬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去年底出版《巴金森病88問》電子書,不到10天下載破萬,而後熱度不減,至今累積3萬人閱書。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神經退化疾病,據健保署近5年統計,全台確診人數每年成長2千多人,除了已確診的巴友,路上看到走路小碎步、手抖的長者,很可能就是被輕忽未診斷的黑數。據博客來銷售統計,年度暢銷榜冠軍《原子習慣》每7分鐘即銷售1本,而《巴金森病88問》平均每3.6分鐘即下載1本,此番熱度除了顯示88問一書實用價值,背後更反映全台8萬巴友家庭的迫切需求與衛教缺口。由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經營的「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專頁,近年透過「慢病最愛問」專欄、影音、講座等形式,提供實用慢性病衛教資訊,粉團也於今天世界巴金森日與「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締結姊妹社群,盼能與版主共同支持7000位巴友及家屬。《巴金森病88問》一書集結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等8大主題,募集88題來自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由逾20位巴金森病權威專家受訪、多次審訂後,推出的巴金森病問答集,期盼能成為全台約8萬個受巴金森病所苦的家庭實用、易讀的支持資源。這是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百靈佳殷格翰藥廠於去年5月4日簽訂合作備忘錄(MOU)後,啟動的第一個合作,希望以巴金森病衛教識能教育,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對巴金森病治療與照護帶來更好的環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
-
2024-04-11 活動.活動最前線
每3.6分鐘就有1人下載 《巴金森病88問》下載破3萬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去年底出版《巴金森病88問》電子書,不到10天下載破萬,而後熱度不減,至今累積近3萬人閱書。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神經退化疾病,據健保署近5年統計,全台確診人數每年成長2千多人,除了已確診的巴友,路上看到走路小碎步、手抖的長者,很可能就是被輕忽未診斷的黑數。據博客來銷售統計,年度暢銷榜冠軍《原子習慣》每7分鐘即銷售1本,而《巴金森病88問》平均每3.6分鐘即下載1本,此番熱度除了顯示88問一書實用價值,背後更反映全台8萬巴友家庭的迫切需求與衛教缺口。《巴金森病88問》一書集結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等8大主題,募集88題來自全台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由全台逾20位巴金森病權威專家受訪、多次審訂後,推出的巴金森病問答集,期盼能成為全台約8萬個受巴金森病所苦的家庭實用、易讀的支持資源。疾病為師,在巴友家庭和疾病共存的長期歷程中,累積大量智慧,書中亦記錄8位巴友或照顧者努力的身影,熱愛繪畫的林大哥,罹病5年來從未因手抖等動作障礙停止做畫,一筆一畫的勾勒是他不願放棄的執念;年輕型巴友Mandy在15年前確診,也未停下腳步,仍在職場打拚;還有獨居的巴友金山大哥,善用APP等科技記錄病情,獨立面對疾病的身影,恐怕都會是少子化社會下,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而金山大哥就提供最佳學習範本。本書同時也是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也是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百靈佳殷格翰藥廠於去年5月4日簽訂合作備忘錄(MOU)時便啟動的第一個合作,希望以巴金森病衛教識能教育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對今後巴金森病治療與照護帶來更好的環境。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
-
2024-04-09 焦點.元氣新聞
「顫」停手抖,手部運動陪你對抗帕金森氏症!
帕金森氏症是種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不只金曲歌后詹雅雯,許多名人,如拳王阿里、好萊塢影星米高福克斯及臺灣音樂教父李泰祥也深受其苦。帕金森氏症不僅對患者身體產生負面影響,還會對生活品質和情緒健康造成困擾。帕金森氏症症狀有哪些?惡化速度有多快?能活多久?帕金森氏症症狀因人而異, 典型動作障礙有,1.靜態性顫抖:發生在單側肢體,手指有數錢的動作。2.肢體僵硬:全身肌肉僵硬,活動困難,手腳不靈活。3動作緩慢:起始動作變慢,走路步伐變小,減少眨眼,表情僵硬。4.步態不穩:頭頸雙肩向前彎曲,重心不穩,容易跌倒和受傷。而非動作性的症狀有失眠、憂鬱、便祕、尿失禁等。到末期因為嚴重運動障礙,無法保持平衡,大多無法行走而臥床,需要專人全天照料。每位的病情發展速度不同,有人在3年內從初期惡化到末期,而有人經歷長達30年。唯有及早接受治療,有助於延緩病情惡化。帕金森氏症手抖怎麼改善?除了藥物及手術治療外,規律運動已被證實可改善帕金森氏症患者的運動和非運動的症狀及大腦功能。常見於患者手部動作障礙的症狀,對於日常生活常造成困擾,如:無法穩定拿湯匙或筷子進食、無法靈活的穿衣及扣鈕扣等。而手部運動可以提高運動神經元的興奮性,這有助於提高手部的穩定性,同時可改善關節僵硬造成的不舒服,還可增加手部的肌力。但「手部運動」該怎麼做呢?1.手指操-拇指碰指尖物理治療師會指導患者進行可以活化腦部的「手指操」,因手指的精細動作需要大腦多個部位的參與,進行手指操可以刺激神經,有助於預防腦力的退化,也能訓練協調性,是延緩手、腦退化的方法!2.手部握球運動透過反覆掐、捏、握、放的動作來增強手指、手掌與前臂的肌肉力量和靈活度,並且放鬆手部僵硬的肌肉,改善手指僵直的問題,同時也可以加強手部抓握的力量。3.手部律動運動隨著帕金森氏症進展至中後期,患者可能手抖、肌肉僵硬和姿態不穩等症狀加重,不但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難以自行進行手部運動。因此,我們需要有一個替代方法來緩解患者手部不適的症狀、增進手部和肢體活動,以增強獨立生活能力。TURTLE GYM特多勁的手部運動機,是一款符合人體工學設計的手部運動設備,以等速度開合方式進行「被動式運動」,不但輕鬆、安全且不費力。手部律動機以反覆等速開合設計,可幫助手部循環運動,減緩手部退化僵硬不適等問題,提高手部靈活度與力量,且機體斜面的設計能讓雙手與握柄緊密貼合,在使用上更為舒適,是「顫」停手抖的好選擇。▲ 手部律動運動的功能✔️ 舒緩手部僵硬帶來的生活不便。✔️ 訓練手掌穩定性與握力。✔️ 訓練帕金森氏症手部功能。✔️ 訓練手掌肌力、向心力與離心力。✔️ 手部律動能舒緩各種族群常態手部困擾。▲ 帕金森之父-陸清松教授【8題解答 | 如何對抗帕金森病?】
-
2024-03-31 醫療.巴金森病
看不見的巴金森病症狀 三總病友會細談非藥物治療助一臂之力
五十多歲的龐女士罹患巴金森病,除了手抖症狀非常嚴重,無法處理生活大小事之外,也有經常想吐,有便祕狀況,即使使用藥物治療也難以控制。 巴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神經系統疾病,其主要病因是中腦黑質的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導致無法產生足夠的多巴胺。典型的症狀包含:📍靜止性顫動📍肌肉僵硬📍運動遲緩📍平衡失調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中樞神經科宋岳峰主任指出,除了這些動作症狀外,巴金森病患者還經常出現一系列的非動作症狀,包含:📍睡眠📍自律神經📍認知📍情緒📍幻覺📍衝動控制📍知覺障礙有些症狀可能在動作障礙出現前10年,甚至前30年就出現,而這些症狀對於患者的生活品質影響往往比動作症狀更大,不僅影響了身體的基本功能,還潛在地影響了患者的心理和社交健康。 非動作症狀與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一、睡眠障礙:除了常見的失眠問題外,患者可能會遇到日間嗜睡、睡眠呼吸障礙及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出現與夢境相關的肢體動作)等。這不僅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還可能加劇其他症狀,如疲勞和情緒不穩。二、自律神經功能障礙:包含低血壓、消化問題、尿失禁、性功能障礙、嘴巴乾及手腳冰冷等。三、認知障礙:巴金森病患者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或失智症的機率比非巴金森病患者增加了4至6倍。相較於阿茲海默症,巴金森病造成的失智偏向於思考反應變慢,尤其是空間視覺、專注力與執行能力的下降。四、情緒障礙:約有4成的巴金森病患者有憂鬱症,其他症狀包含焦慮、易怒和情緒波動。這些情緒障礙可能是大腦病理變化或生活中的困擾所導致。五、幻覺:幻覺的產生原因跟藥物的副作用及病程進展有關係,若疾病初期即出現幻覺,要排除是否為路易氏體失智症。六、衝動控制障礙:常與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有關,包含衝動性消費、賭博、暴食、性慾增加、囤積症等。七、知覺障礙:包含視覺/嗅覺退化、不寧腿症候群及各種疼痛等等。 針對非動作症狀我們可以做什麼?除了藥物治療以外,巴金森病的非藥物治療包含有蒼白球燒灼術、加馬刀立體定位手術、深腦電極刺激術(DBS)及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rTMS)。國防醫學院院長陳元皓教授表示,目前對於難治型的憂鬱症狀,可以考慮以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rTMS)治療。而深腦電極刺激術(DBS),除改善巴金森病患者的運動症狀效果明顯,研究顯示DBS也對非動作症狀有一定的幫助,對於睡眠障礙、疼痛及自律神經失調可能產生正面影響。也提醒不同病患適合的非藥物治療亦不同,不論何種治療方式,都需要先諮詢主治醫師,進行充分溝通。龐女士發病滿5年後決定接受腦深部電極刺激術(DBS),術後恢復十分良好,從完全不能動到與一般人走路無異,僅花了2至3週就恢復。如今已過了2年,龐女士說,雖然現在還是站不久,需要每半小時就休息一下,但是可以做許多自己想做的事,例如出門買菜、煮飯,或從事最喜歡的織帽子、打毛衣,讓心情變得輕鬆愉悅不少。 三總病友會邁入第六年 醫病線上即時互動國內有如幸福巴士Facebook社團等多個巴金森病病友協會及病友團體,透過舉辦多元的講座,提供專業的諮詢服務,幫助病友及其家屬更深入了解巴金森病相關議題。幫龐女士治療的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每年也都會舉辦巴金森病病友會,今年更已邁入第六年。活動每年都邀請嘉賓分享巴金森病相關主題,例如藥物新知、復健運動,甚至是結合中醫的治療,並藉由活動促進病友之間的情感連結,另三總巴金森病友會同時也建立了Line官方帳號,不僅提供最新醫學資訊,更透過即時回覆解答病友與家屬相關問題,使溝通更加方便迅速。這種即時的互動不僅能夠讓巴金森病患者得到更多的溫暖與關懷,同時也有助於提升病友的生活品質。【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3-10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比手搖飲料健康?當心兩種咖啡熱量及糖分含量高得驚人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上班前來一杯咖啡是不少上班族的小確幸。比起手搖飲料,咖啡是相對健康的選擇,但喝咖啡也潛藏健康的地雷。常見咖啡品項包括美式、義式濃縮、拿鐵、卡布、摩卡、焦糖瑪奇朵、西西里檸檬咖啡等,營養師提醒,雖然都以咖啡為主體,但成分各有不同,也潛藏著不同的健康危機。不加糖美式最佳選擇,含奶拿鐵、卡布奇諾需適量。在超商最常見的咖啡選項是美式與拿鐵咖啡。營養師李婉萍說,美式咖啡對民眾來說是最安全的選擇,其成分只有咖啡與水,沒有添加糖分,不會導致血糖波動等情況,而拿鐵咖啡及卡布奇諾,都是牛奶加咖啡的飲料,拿鐵的牛奶與咖啡比例是5:1,卡布奇諾則是3:1,攝取牛奶可以適量補足人體所需鈣質,但必須注意,牛奶中含有乳糖,喝多了會導致血糖上升,建議民眾每天至多以二杯300毫升為上限,且飲用時不要加糖。西西里檸檬咖啡很健康?糖分含量非常高。西西里咖啡就是檸檬咖啡,酸酸甜甜十分消暑。不過,李婉萍指出,西西里咖啡的熱量其實「高得驚人」,不少業者是選用檸檬糖漿來調製西西里咖啡,正因為酸甜的口味,要讓消費者喝得順口,糖分就必須多加,且民眾想到西西里咖啡時,容易誤認咖啡加檸檬的組合「不會不健康」,忽略其帶來的熱量危機。實際查詢超商咖啡熱量表,每杯西西里咖啡熱量超過320大卡,是相同容量美式咖啡的十倍以上。摩卡、焦糖瑪奇朵,熱量等於吃掉一個便當。摩卡、焦糖瑪奇朵等風味咖啡,雖然味道豐富,平日少喝咖啡的民眾較好入口,但李婉萍說,摩卡咖啡中有時添加了巧克力,焦糖瑪奇朵則加入焦糖糖漿,每喝一杯這類咖啡,產生的熱量高達500大卡,相當於一個便當的熱量,飯後來杯咖啡,「當天的熱量攝取就大幅超標,好像本來只吃3餐,變成吃了4餐。」影響程度相當嚴重。自行沖煮,注意咖啡豆保存,以免產生毒素。除了在超商、咖啡廳購買咖啡,在家手沖咖啡,或以咖啡機沖煮咖啡,是不少熱愛咖啡民眾的小確幸。李婉萍提醒,咖啡豆保存必須特別留意,若存放方式不當,恐會導致鍺毒素產生,對肝臟、腎臟造成風險,且即使毒素出現,咖啡風味也不會改變,民眾容易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喝下肚。建議咖啡豆存放避免環境潮濕變質,買回後要盡快食用完畢,在環境乾燥的前提下,不要存放超過2周。另,除非家中咖啡用量頻繁,否則建議不要把咖啡豆先磨成粉,而是要沖煮前再磨豆,也能避免咖啡產生毒素的情況。每日咖啡因攝取300毫克為上限,避免成癮致心悸、手抖。有些民眾為了提神,一天就要喝掉三、四杯咖啡,但過量攝取咖啡因會產生心悸等症狀。李婉萍表示,咖啡因攝取量一般建議每日300毫克為上限,若攝取過多,會導致成癮現象,一旦不喝咖啡,就會心悸、手抖。青少年、小孩不宜攝取咖啡因。李婉萍表示,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12歲以下孩童不要攝取咖啡因,雖食品成分中含有少量咖啡因難以避免,仍必須限制在體重每公斤2.5毫克的攝取量,而12至18歲青少年,雖可以喝咖啡,但必須限制咖啡因每天攝取100毫克為上限,否則恐會影響智力發展,或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焦慮、睡眠品質不佳。Q:喝咖啡會影響鈣質吸收,喝含奶咖啡無法補充鈣質?有一說認為,喝咖啡會影響鈣質吸收,所以咖啡即使含有牛奶也難補充鈣質。李婉萍解釋,民眾若因飲食不正常、攝取的鈣質不夠,又把咖啡當水喝,兩種效應疊加之下,才會導致鈣質流失,出現骨質疏鬆風險,若每天飲用的咖啡量以二杯為限,且平時攝取的鈣質也足夠,其實不會有鈣質吸收不良的情形。李婉萍表示,能提供鈣質的食物以蔬菜為大宗,民眾可選擇高鈣、低草酸的選項,例如南瓜、高麗菜都是好的鈣質來源,但仍以牛奶為最佳,原因除了牛奶中鈣質含量高,也因為牛奶中的乳糖,能夠幫助人體吸收鈣質。Q:咖啡含有很多水分,可作為每日水分攝取管道之一?民眾有時喝了咖啡,就會誤以為是喝了水,因而減少水分攝取。但人體仍需要白開水,尤其腎臟結石病人,每日必須飲用足夠的水,才能稀釋尿液、避免結石。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18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血壓升高的原因
近兩個月病人的血壓高了起來,從原來控制良好的120+升到了140-150,努力問診半天,發現體重並未增加、生活型態也沒改變、飲食習慣沒有變化,沒多吃鹹也沒多喝湯、沒吃補品或甘草、沒有用如止痛藥、鼻噴劑這類會升高血壓的藥物、也沒有甲亢怕熱、手抖、腹瀉、體重減輕這些病徵,肚子沒聽到腎動脈狹窄的雜音……找血壓升高的原因,不外乎列出所有的可能性,但在一連串診察都沒有線索時,我聳聳肩,讓病人去抽血驗尿,看看腎功能跟鉀離子有沒有異常。因為像腎功能變差以及醛固酮過高這類問題,往往無法單靠病史跟身體診察,只能用進一步的實驗室數據來找出答案。一個小時後病人檢查回來,腎功能沒有問題,但發現雖然鉀離子還在正常的下限,跟以前相比,卻降低了不少。順著鉀離子下降這個線索,順藤摸瓜,我一面安排檢查,一面說明,「還好不是腎功能變差引起的血壓高。」病人點點頭。「鉀離子低有好幾個可能,有的人是飲食改變造成,但我們沒有,有的人是醛固酮太高引起,醛固酮曾被稱為留鹽激素,留鹽就是留住鹽巴,留住鈉,排出鉀,血液中的鉀離子就低了。」病人似懂非懂。「這些都還要確認。」「那引起醛固酮高的原因呢?」「有人是腎上腺增生或是腫瘤,有的人是腎動脈狹窄造成次發性醛固酮升高造成的,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檢查才能確定。「還有些人是某些利尿劑引起的。」我把螢幕轉向病人,指了指電腦上藥物的圖樣。「像這顆三合一的藥物就含這種利尿劑,吃了鉀離子可能會降低,但我們吃那麼多年,鉀離子也從沒低過,加上血壓還升高,就應該跟它無關了。」「可是我沒吃利尿劑。」「你說的是這個三合一藥嗎?」病人再看一下螢幕。「不是,這個是血壓藥,我有吃,是另外一個利尿劑。」我把她的藥單一路看下來,除了三合一,還有一顆愛達信,是抗醛固酮的藥物,雖會利尿,但效果並不強,她因血壓控制不佳,加上了這顆藥,之後血壓都控制得不錯。「是這顆藥嗎?」「是的,我前些時候看到藥袋上的說明,我想我又沒有水腫,一兩個月前就把這顆『利尿劑』停掉了。」真相終於大白,我躺向椅背,呼了一口氣,再坐起來跟病人解釋。「你血壓高的原因……」我停了下來,好製造懸疑氣氛,病人看著我,「就是因為停了這顆藥。」我加重語氣。「這顆藥的作用很多,可以治療心臟衰竭,會降壓,會降低體內戰鬥荷爾蒙,抑制細胞凋亡,也會升高鉀離子,雖然也叫利尿劑也能利尿,但效果並不強。」病人好像楞住了。「妳從沒有水腫或心臟衰竭,對妳來說,這個藥的作用就是降壓,沒吃了,血壓自然就開始高起來。」病人想了想,點了點頭。「這個藥吃回去,應該一兩周血壓就會改善,另外因為醛固酮的作用是留鈉排鉀,在抗醛固酮的藥物發揮作用前,請盡量不要吃鹹,也不要喝湯,減少鈉離子的攝取。」「好的。」停藥前,最好先跟開藥的醫師討論,有時病人想像的藥理作用,並不是醫師心中的治療策略,畢竟醫病是夥伴,是戰友,是協同作戰,而不是諜對諜的互相猜疑關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15 性愛.性愛後遺症
「性愛分離」的交往,可行嗎?醫師提出真愛三部曲,戀愛挫折時應注意「這疾病」!
台劇「愛愛內含光」在春節期間上映,劇情中「性愛分離」的交往關係,反應年輕世代感情、交友觀念,引發高度討論。不過,即使以「肉體關係」起頭,最後暈船陷入感情漩渦的人也不在少數。到底應該如何尋找到真愛?如何建立穩定、長久的親密關係?正常尋找真愛的過程有公式嗎?聽聽專家的解析與說明。性愛真能分離?為什麼「肉體關係」開始仍是陷入感情漩渦?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吳孟璋指出,追求性關係反映人對親密關係的渴望,要停止暈船、終止不斷循環的短暫肉體關係,臨床上需要花上很長的時間,幫助個案梳理過往的經歷。美好性行為奠基於良好的親密關係,要與一個人發生關係,對方外觀須讓自己看得順眼;性愛過程中不大可能都不講話,所以對方談吐也須符合胃口,在外觀、內在都符合個人喜好的情況下,炮友就可能因此暈船。若雙方價值觀差距過大,卻因性而開始的戀愛關係,依經驗,最終會有一方在這段感情中受傷。「性與愛本就難以分開。」吳孟璋指出性愛分離曾在早期嬉皮等次文化盛行時備受推崇,根據長期臨床觀察,人們對穩定關係仍有需求,看似瀟灑的享受性愉悅,不甩情感包袱,但觀察行為的背後,反應出的是人類對親密關係最底層的追求。吳孟璋說,對於無法建立穩定、長遠親密關係的個案,臨床上往往要花較多時間才能克服心結,例如有些個案能夠快速與人建立關係,卻一個換過一個,關係不易維持,這可能藏有深層的恐懼,如曾有不愉快的交往經驗,或童年經歷的創傷等,必須找出癥結點逐一梳理,才能跳脫不斷循環的肉體關係,才能與人締結穩定、長久的關係。戀愛中何謂「真愛三部曲」?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指出,戀愛時,情緒常會多變不穩,患得患失,原因為腦內分泌多巴胺等化學物質,使人無法維持平常的理智及判斷能力。真愛三部曲為「激情、親密及承諾」,激情階段的保鮮有效期等多一個月,許多人在網路約砲、一夜情,充滿激情刺激,只是性愛互動,關係很難維持一個月。一旦感情升溫,就進入親密期,少了激情,多了牽掛,常會想著「對方正在做些什麼?」,此階段有效賞味期為一年。要是能繼續撐下去,就能進入承諾期,擁有同居、婚姻等長久關係。什麼是「愛情斷鏈症候群」?哪族群最容易發生?楊聰財解釋:「愛情斷鏈症候群」就是在真愛三階段中遭逢重大挫折,一旦遭逢挫折,容易反應異常,甚至引發身心問題。其中又以單戀最為常見,單向的愛情鏈就像拿錯鑰匙或走錯房門,經常是自己一頭熱,盲目追求。以處理過的案例說明,某銀行經理搭機時認識小他25歲的空姐,一時驚為天人,發動銀彈攻勢,大方贈送名貴首飾或名牌包,但空姐卻態度冷淡,拒收禮物,明白告知沒感覺。該男子不死心,透過該名空姐的大學學姐,轉送禮物傳達愛意,但空姐仍不為所動,此時,擔任雙方傳話筒的女生居然動心向他示愛,一時之間,感情世界混沌不明,讓他身陷憂鬱情緒,最後出現手抖、焦慮等症狀,求助於精神科醫師。身心醫師建議如何尋找真愛儘管交友管道眾多,真愛確實難尋,現代人對於愛情渴求越來越強烈,臨床觀察發現,因感情因素導致焦慮、睡眠障礙等問題就診的個案明顯增加。楊聰財建議想要順利走至真愛三部曲第1點:不應該嘗試約砲、一夜情、速食愛情,因為激情過後,降溫速度相當快,好少能走至親密期,修不成正果。第2點:單戀是不健康的,如果因感情因素導致焦慮、失眠,持續一段時間,就應就醫。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08 醫療.巴金森病
等一等!這3個時刻巴友別放棄 醫:巴金森病正常生活20年有方法
「吃了藥後噁心又暈眩,好難受」、「每天藥吃一大把又沒辦法痊癒,乾脆不要治了」,近日可見知名個案分享自身罹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困境,如用藥後副作用、藥物調整過渡期等,因十分難受,常使病友燃起放棄治療的念頭。專家建議可以透過先了解巴金森病的治療目標並非痊癒,而是保留與過去無異的正常生活;並在三個時刻出現時,趕緊尋找主治醫師協助。透過醫師的協助,各狀況都有辦法獲得改善,不須忍耐。「病不會好了,為什麼還要吃一輩子的藥?」雖不能治癒,規律服藥可正常生活達20年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慧琦表示,巴金森病是種多巴胺分泌不足的退化性神經疾病,症狀包含手抖、關節僵硬、小碎步、行動遲緩等動作障礙及憂鬱、便秘、嗅覺異常、情緒低落、睡眠困擾等非動作障礙,病程可分為身體單側或雙側出現症狀的第一期與第二期、失去平衡導致步態不穩的第三期、因活動困難需靠外力協助的第四期,和終日臥床的第五期。林慧琦分享,許多病人在確診後才認識到巴金森病無法治癒,後續也可能因為過程中的種種困境,重挫繼續接受治療的意願。她說,事實上,巴金森病的治療目的並非治癒,而是透過積極、規律地服用藥物,配合運動、社交等,盡可能延緩病程發展,幫助病人保留與過去無異的生活,最長可達10到20年,鼓勵病友切勿放棄任何希望。「吃藥後的副作用好痛苦,可以不吃了嗎?」副作用不須忍耐,醫師協助調整就能緩解林慧琦說,巴金森病主要透過藥物治療,依照嚴重程度、年紀、認知功能,可再將病患分為輕度至重度,所需的治療藥物也不同。輕度巴金森病會評估症狀影響病人日常生活的程度,建議使用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抑制腦部的多巴胺被分解,延長多巴胺的作用。症狀較嚴重的巴金森病患主要使用的藥物大致則分左旋多巴與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兩種:●70歲以上:建議使用藥效較強的左旋多巴,在腦內直接轉換成多巴胺填補,但容易產生藥效波動,出現肢體突然無法動彈的斷電,或手腳不自主抖動的異動症。●70歲以下:則建議優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治療,雖藥效較弱,但能避免發生因長期服用左旋多巴,產生藥效波動導致不自主抖動的異動症或「斷電」現象。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會促進腦內多巴胺分泌,進行一連串訊息傳遞。如上述的竹科工程師,因病程僅是第一期,每天早、晚吃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至今病情穩定控制。不過仍須注意高劑量可能導致的副作用,如幻覺、衝動等。林慧琦也分享,另一名75歲伯伯被太太發現走路步伐變小、變慢、拖著走路且開車腳無力。幸好確診時尚未第二期,每天早、晚則吃左旋多巴,至今一樣病情穩定,「這樣的例子非常難得,因為通常長輩以為只是正常的老化現象,等到就醫時,已經是第二、三期了。」林慧琦表示,巴金森病的藥物須依病人狀況隨時調整,如果出現副作用,或感覺藥效減退,醫師會協助調整藥物的種類或劑量,並請病友兩週回診一次,追蹤確認狀況,穩定後,則延長至三個月回診一次。「每天都無法控制地低落、想自殺,想放棄了。」憂鬱也是症狀,藥物配合運動會改善林慧琦表示,大部分病患出現動作障礙前,其實早就有非動作障礙,如悶悶不樂、撲克臉等。家人容易當成正常老化現象;儘管確診後,也常以為只是罹病導致心情不佳,忽略可能是症狀而造成病情惡化。所以她鼓勵,病友可每日紀錄所有的症狀和服藥後的變化,如同寫日記一般,回診時與醫師分享,也建議家屬協助從側面觀察病人情況,提供給醫師參考,透過調整藥物協助改善。除了治療,林慧琦說,巴金森病友也可多參加病友會,與他人互相交流,或搭配打太極拳、騎腳踏車、踩飛輪等復健運動,「尤其研究顯示,太極拳能顯著改善重心姿態不穩的症狀,從而減少跌倒的發生率。」「只要積極接受治療,搭配運動和社交,就有機會延緩病程十幾年,保留正常生活與工作。」林慧琦表示,這條抗病路上,巴金森病病人有任何疑問或需求,或對疾病未來發展的擔憂,都可以提出跟醫師充分討論,一起制定出最適合自己的策略,切勿輕言放棄。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11-21 醫療.新陳代謝
連串脫序行為被誤為精神異常 醫查出原來長了這顆瘤
1名47歲婦人兩年前開始出現語無倫次及在地上翻滾等怪異行為,甚至停紅綠燈時從摩托車上自摔,之後更變本加厲莫名毆打同事,事後卻一問三不知。家人以為她精神異常,但就醫卻找不出原因,直到最近發現低血糖,醫師進一步檢查,才診斷出她因有胰島素瘤導致連串脫序行為,所幸手術切除後已恢復正常。異常舉止及嚴重低血糖 查出罕見「胰島素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王子源說,患者一度被家人帶到精神科門診治療,服藥治療四個多月,脫序症狀依舊沒有改善,精神科醫師懷疑是癲癇發作,於是轉診至神經內科門診,期間也安排腦波及腦部核磁共振等多項檢查,但仍沒有找到異常的原因。他說,直到半年後患者到診所健康檢查抽血,發現空腹血糖值竟然只有26mg/dl(正常值為70~100mg/dL),可說是嚴重低血糖,經轉介來門診尋找病因,由於過去曾診療過類似的病例,綜合前述異常舉止及自發現低血糖,懷疑可能是患有罕見的「胰島素瘤」。患者住院期間接受72小時禁食試驗後出現低血糖,且血中胰島素及「C-胜鏈胰島素」(C-peptide)偏高,證實是內源性胰島素分泌過多,於是安排腹部電腦斷層及內視鏡超音波檢查,發現胰臟的頭部有一顆約1.4公分的腫瘤,經由外科手術切除後,確認是「胰島素瘤」,幸好患者術後血糖逐漸恢復正常,脫序行為也不再發生。胰島素瘤典型症狀 冒冷汗、臉色蒼白王子源說,低血糖症狀絕大部分以糖尿病患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或是注射胰島素不當所引起,胰島素瘤造成的案例十分少見,一般典型低血糖症狀為冒冷汗、臉色蒼白、心悸、手抖等,而這位病患低血糖時卻發生種種怪異行為,因此一般醫師很難立即聯想到是低血糖造成。他說,因患者無法在患病初期就立即診斷並確認疾病,往往要等到病患出現意識障礙、昏倒,發現低血糖,才會轉診至新陳代謝科,經由抽血及影像檢查抽絲剝繭後,才找到真正病因,因此剛開始常被誤診為精神疾病或癲癇發作,錯過治療時間。王子源說,胰島素瘤幾乎都是良性的,僅須手術切除腫瘤即可,少數病患也可以用藥物控制。民眾如果突然出現語無倫次或怪異行為,除了懷疑是精神科或神經科病症外,也有可能是少見的胰島素瘤引發低血糖所致,建議有行為異常狀況可以到新陳代謝科就醫找答案,才能及早治療,盡快恢復正常生活步調。
-
2023-11-01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免費電子書】《巴金森病88問》新書出版 助全台8萬個巴友家庭
「服用巴金森病藥物後,開始難入眠,經常睡睡醒醒,除了調藥,還可做什麼?」「父親因副作用自行停藥,只信偏方,我該如何說服父親找醫師調藥?」「巴友常有情緒低落等非動作障礙,怎麼判斷是疾病所致還是得到精神病?」這些巴金森病友與家屬發出的疑問,正困擾著全台8萬個巴友家庭……巴金森病友的各種調藥疑問,與治療方式有關。高雄長庚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100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有101種治療藥物搭配方式。」醫師依據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因人而異,因需長期用藥,有時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昏眩等,此時就要重新調整。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神經退化疾病,據健保近5年統計,全台確診人數每年成長2千多人。除了已確診的巴友,民眾在路上看到走路小碎步、手抖的長者,很可能就是被輕忽未診斷的黑數。疾病為師,在巴友家庭和疾病共存的歷程中,書中記錄8位巴友或照顧者努力的身影,例如熱愛繪畫的林大哥,罹病5年來從未因手抖停止做畫,一筆一畫的勾勒是他不願放棄的執念;年輕型巴友Mandy15年前確診,現今仍在職場打拚;獨居的巴友金山大哥,善用APP等科技記錄病情,獨立面對疾病,提供最佳學習範本。林祖功說,當巴金森病友出現手抖症狀時,多巴胺細胞已有6至7成退化,若合併情緒低落等症狀,將選擇能同時緩解動作障礙及憂鬱的藥物,幫助病友提高生活品質。臨床觀察,病友從發病到離世達17到20年,規律用藥及運動可延緩身體退化,他鼓勵病友,「不須悲觀看待,只要及早發現並用藥控制巴金森病,就可『分期付款』,減慢退化速度。」他也建議,患者在罹病初期就與醫師溝通治療目標,以延長治療的蜜月時間,病友應有耐心規律服藥,並配合復健來提升肢體活動能力。《巴金森病88問》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這也是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百靈佳殷格翰藥廠於2023年5月4日簽訂合作備忘錄(MOU)時啟動的第一個合作,希望以巴金森病衛教識能教育,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對巴金森病治療與照護帶來更好的環境。全台約有8萬個家庭受巴金森病所苦,多數病友疾病歷程很長,症狀與治療方式存在個別差異,書中分別透過不同情境提供實用建議。民眾可至電子書平台「琅琅悅讀」免費閱讀全書。《巴金森病88問》索書資訊👉👉 點擊閱讀巴金森病88問電子書
-
2023-11-01 醫療.巴金森病
憂鬱、失眠、自行停藥 巴金森病困擾多 新書《巴金森病88問》助全台巴友家庭
「服用巴金森病藥物後,不但難以入眠,還經常睡睡醒醒,怎麼辦?」「父親因副作用自行停藥,只信偏方,該如何說服他找醫師調整藥物?」「媽媽經常情緒低落,怎麼判斷是巴金森病的影響?或另有精神疾病?」全台約有8萬個巴金森病友家庭,上述問題經常困擾他們,如今在「巴金森病88問」一書中可獲得解答。全台巴友 年增逾2千人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千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88個最常見的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解答,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巴金森病是僅次於失智症的神經退化疾病,根據健保署近5年統計,全台確診人數每年成長2千多人,除了已確診的巴友,路上看到走路小碎步、手抖的長者,很可能就是被輕忽未診斷的黑數。手抖憂鬱 藥物同時緩解高雄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當病友出現手抖症狀時,多巴胺細胞已有6至7成退化,若合併情緒低落等症狀,將選擇能同時緩解動作障礙及憂鬱的藥物,幫助病友提高生活品質;臨床觀察,病友從發病到離世達17到20年,規律用藥及運動可延緩退化。林祖功鼓勵病友,「不須悲觀看待,只要及早發現並用藥控制巴金森病,就可『分期付款』,減慢退化速度。」他解釋,所謂分期付款,就是不要一次就使用最高劑量或最猛的藥物組合,罹病初期應與醫師溝通治療目標,延長治療的蜜月時間,病友應有耐心規律服藥,並配合復健提升肢體活動能力。與病共存 巴友分享經歷巴金森病友的各種調整藥物疑問,與治療方式有關。林祖功說,100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有101種治療藥物搭配方式。醫師會依據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因人而異,因需長期用藥,有時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昏眩等,此時就要重新調整。以疾病為師,在巴友家庭和疾病共存的歷程中,書中也記錄8位巴友或照顧者努力的身影,熱愛繪畫的林大哥,罹病5年來從未因手抖停止做畫,一筆一畫的勾勒是他不願放棄的執念;年輕型巴友Mandy在15年前確診,現今仍在職場打拚;獨居的巴友金山大哥,善用App等科技記錄病情,獨立面對疾病,提供最佳學習範本。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9-28 醫療.巴金森病
動作變慢又幻覺…腦退化疾病分不清?失智症VS.巴金森病差異一次懂
「牆上怎麼有黑影在爬?家裡有髒東西!」、「你是不是偷我的錢?你把錢藏在哪裡?」一名年過八十歲的老先生常因看到牆上有黑影、有蛇在爬而大叫,且情緒緊張、躁動。此外,老先生動作還變得有點遲緩、不靈活,家屬無法理解老先生究竟罹患什麼疾病,原以為他撞邪、被鬼附身,就醫後醫師檢查發現,原來這名老先生患有路易氏體失智症。失智症背後病因眾多,也依致病原因分為許多類別,其中,以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佔多數,上述老先生的路易氏體失智症也是其中一類,除易產生幻覺、疑心病外,也常合併如僵硬遲緩、不平衡等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症狀,醫師向家人說明後,家人終於了解情況,經過治療各症狀也獲得控制與改善。失智症vs.巴金森病 症狀表現差在哪?每年的9月21日為國際失智症日,當月為失智關懷月。失智症病人的治療、照護格外受關注,而談到失智症與巴金森病,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委託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興建經營)神經內科科主任徐榮隆觀察,許多人分不清楚兩者的差異,他解釋,「簡單來說,巴金森病主要是動作出現問題,失智症則是大腦功能有異常。」徐榮隆分享,一般而言:📍巴金森病病人:初期頭腦、思考都很清楚,主要症狀表現以動作障礙為主,有遲緩,僵硬或手抖問題,部分病人也會出現非動作障礙如失眠、便秘情緒低落等,📍失智症病人:動作沒問題,手也不會抖,但認知、記憶力或思考常有障礙,導致出現像大眾熟知的容易迷路、走丟等現象。失智症vs.巴金森病 治療目標一樣嗎?目前,巴金森病的重點治療目標在:1.改善手抖、僵硬及步態不穩等動作障礙2.預防病人跌倒、骨折3.降低失能風險在用藥上則以兩大類藥物為主,分別為左旋多巴(Levodopa)、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多數病人用藥後,症狀可以獲得改善,不過經過一段時間,隨著病程發展用藥可能出現副作用,常須依病人狀況調整藥物劑量,此時良好互信的醫病關係就是巴金森病治療上的關鍵要點。至於治療失智症方面,則是在照護陪伴上需要家屬與照顧者多費心力,醫師會協助開以乙醯膽鹼酶藥物、抗精神病藥物等,治療目標主要在:1.維持病人的生活自主功能2.改善行為、精神上的問題3.減緩認知功能退化失智症vs.巴金森病 非藥物治療分別是?徐榮隆表示,巴金森病病人透過太極拳等運動可以改善關節僵硬造成的不舒服,同時增加肌力、訓練肢體平衡。而針對失智症的輔助治療,他也分享,像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所成立的失智症病友團體,常會安排各式郊遊行程、手作或音樂治療等課程,讓病人多與人群接觸,在學習手作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緩和病人情緒,幫助延緩退化。徐榮隆也說,無論是巴金森病或失智症病人,復健都是很重要的一環,建議可以●維持運動習慣●多訓練肌力、平衡感●多曬太陽●多參與社交活動●家人、照護者也可以參加病友團體,運用資源讓身心獲得支持,對提升照護識能、壓力紓解都有幫助。失智症與巴金森病 緩退化都靠早期診斷 及早治療巴金森病與失智症的早期診斷與治療為延緩退化重要的關鍵,徐榮隆特別分享,在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如果病人不願承認自己可能患病且抗拒就醫,家屬陪同病人就醫前,可預先透過數位問卷或問診前數位評估表單等方式向醫師表明狀況,醫師事先了解後,問診時在對話上就會格外留意,避免病人、病人家人因病人抗拒就醫而產生衝突,他提醒,家屬可多利用這項服務,讓醫病溝通更順暢。專家特別提醒:雖然失智症與巴金森病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但要當心巴金森病病人罹病時間一久,常可能因退化合併失智症,此時治療就必須雙管齊下。對於照護者來說,當病人同時合併失智症、巴金森病,照護往往更辛苦,也更耗費心力。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9-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最愛問/年輕罹病卻還要工作怎麼辦?不同年齡有區別 醫:年輕病人重「存本」
「她不想職場夥伴看到她吃藥,怕會有負面聯想,所以希望能減少服藥頻率。」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彥中分享,一名確診至今已有7年的年輕型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患者,在職場工作時所面臨的問題。他指出,約有5%到10%的巴金森病患者屬於年輕型,其治療重點會因餘命、工作需要而不同於老年型,但不論何者,「患者都應維持病況,未來才有機會嘗試新治療。」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是種好發於老年人的退化性神經疾病,若患者發病年紀小於50歲,則為年輕型,陳彥中表示,兩者症狀別無二致,通常都有手抖、關節僵硬、行動遲緩等動作障礙及憂鬱、便秘、情緒低落等非動作障礙,巴金森病雖不可痊癒,但若妥善控制病情,將能延緩病程進展。陳彥中說明,年輕型與老年型患者的治療目標其實大不相同,目前治療藥物大致分為左旋多巴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兩大類。考量到年輕型患者餘命較長,且須保持一定工作能力,治療策略上建議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存本」,以防太早使用藥效較強的左旋多巴,當藥物蜜月期一過,容易因藥效波動導致不自主抖動的異動症,或肢體突然無法動彈的「斷電」現象,進而影響工作或人際關係。年輕發病警覺高 運動有效緩退化陳彥中表示,一名發病7年、擔任主管的年輕型巴金森病患者,希望能減少服藥頻率,避免引起職場異樣眼光,平日會安排他透過多巴胺受體促效劑維持工作能力及改善睡眠品質,不過隨著發病已久,因常主持重要會議,才再搭配低劑量的左旋多巴或其他藥物輔助。陳彥中分享,年輕型患者普遍較會察覺到疾病,按時服藥、規律回診,不過他的一名老年型患者堪稱模範。67歲的羅阿姨近一年來發現手腳不自主發抖,曾任看護10餘年的經驗讓她直覺可能是巴金森病,就醫後按時服藥,病情快速獲得控制。「老年型患者的治療目標是維持生活品質。」陳彥中說,除了藥物治療,研究證實運動能有效延緩病程、改善生活品質,甚至減少30%藥量,羅阿姨也分享,她會透過長照2.0服務,請照服員協助復健,可日行40分鐘、5000步,她呼籲其他患者「不要因疾病而封閉自己、不運動,反而要保持陽光心態,配合醫師治療,與巴金森病和平相處」。長照資源哪裡找?●不分縣市電話撥【1966】尋求各類長照資源專業諮詢。●【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提供家庭照顧者社會福利相關線上諮詢服務與協助社會資源連結與轉介。●【衛福部我想申請長照!】專區,長照資訊看更多。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