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6 醫療.慢病好日子
搜尋
懸浮微粒
共找到
102
筆 文章
-
-
2020-11-07 新聞.健康知識+
使用氣炸鍋搭配這些「調味醬」易產生致癌物質,毒上加毒!
編按:【現在有許多人為了健康著想使用氣炸鍋,雖然氣炸鍋的確油脂比較少一些,但未必就真的比較健康。比如前些日子有研究指出使用氣炸鍋產生的油煙,竟是一般油鍋煎香腸產生的油煙的1525倍。而最近又有研究發現,氣炸鍋搭配某些「調味醬」竟會致癌。氣炸鍋平時最常拿來料理肉類食物,包括雞肉、魚肉,但你知道嗎?調味的順序大大影響了健康程度。大部份的人會先醃漬調味過肉類後再放入氣炸鍋,例如網路上熱門的氣炸料理「柚香蜂蜜雞翅」,就是先用柚汁、蜂蜜當成醃料,再進行氣炸。但是在高溫加熱之下,除了肉類會釋放異環胺、多環芳香烴等致癌物之外,含有糖分的柚汁、蜂蜜也會有梅納反應而產生更多致癌物質。美國羅格斯大學毒理學博士招名威,本身也使用氣炸鍋,但他不會先處理雞肉或魚肉,都是等氣炸完畢之後再進一步調味。他也建議最好氣炸原形食物,因為市售的調理包大多已醃製好,含有大量調味醬,較不健康。】氣炸鍋因為比起油炸減少更多油量,近年來爆紅,成為許多想吃炸物又想兼顧健康的人的好選擇。但是氣炸鍋真的有比較健康嗎?答案可能超乎你想像!台灣室內環境品質學會與多個研究單位合作大型研究計畫,其中長榮大學職業暨環境與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張振平發現,如果沒開抽油煙機,又在密閉套房裡使用氣炸鍋,其油煙濃度是油煎烹飪的1525倍!而且就算有開抽油煙機,也比油煎時高出13.15倍。張振平指出,中式烹調的空氣汙染物風險高,其中碳烤、快炒時的PM2.5中含碳比值都高於車輛排氣,而油炸產生的PM2.5最多,濃度可達空氣品質指標(AQI)中的紫爆。另外,張振平也提醒,氣炸鍋產生的細懸浮微粒大多是PM0.3與PM0.5,研究指出PM0.3與PM0.5的肺泡沉積率高於PM2.5,對於呼吸道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無形油煙高,使用氣炸鍋要開抽油煙機張振平建議,所有烹調行為都要在開啟的抽油煙機下方進行。如果沒有抽油煙機,最好要在陽台或窗邊使用,而且後方排氣孔要對著戶外,以利降低室內油煙濃度。要是真的沒窗戶,在排氣孔外一小段距離掛一條濕毛巾,也可以吸附一些油煙,但效果不會很好。輔仁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副院長林瑜雯呼籲,最好定期清潔居家環境、保持乾燥,除了勤換空氣清淨機濾片,也可用除濕機使空氣保持乾燥、降低懸浮物,維護空氣品質。韓國氣炸鍋測試,高溫加熱後被驗出致癌物質在追求苗條曲線的韓國,標榜無油烹飪的氣炸鍋,一直都是熱銷商品。不過,根據「陳文茜的世界周報」轉貼一則富比世新聞,近日調查韓國市面上10款氣炸鍋,會因為使用方式不當,產生致癌物質「丙烯醯胺」。該測試顯示,經過200度高溫加熱之後,竟有4款氣炸鍋炸出的薯條,被檢測出含有超過歐盟安全標準的致癌物質丙烯醯胺!氣炸鍋單價並不便宜,依照智能功能、附串燒架或便當盒等等不同贈品,3000~8000元的都有,如今使用氣炸鍋的隱憂再度浮上檯面。你知道嗎?氣炸鍋的原理其實不是「炸」氣炸鍋的英文是Airfryer(空氣炸鍋),因此原理其實比較像烤箱,氣炸鍋上方的加熱器產生高溫熱風,用熱對流的原理,高溫烘烤把食物的油逼出來,這就是為什麼原本就帶有油脂的食物,如薯條、雞腿,不需要添加一滴油,照樣能將金黃酥脆的美食端上桌。因為傳統的油炸會添加油,氣炸鍋不用額外加油,所以如果你每周固定吃一兩次炸物的話,氣炸鍋的確會比較健康;但就是因為人性使然,我們覺得這樣很健康所以多吃一點沒關係,反而更常用氣炸鍋、更常吃炸物,結果依然吸收了不少熱量…無論什麼鍋,高溫加熱都會有致癌風險?《安心食代》專欄的營養師邦妮指出,人們以為無油、少油就對氣炸鍋放鬆戒備,但其實任何食物經過高溫烹調,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肪,就會因為高溫加熱生成有害人體的致癌物質,越高溫或加熱時間越長,生成的有害物質就越多。一般來說,脂肪受熱溫度超過200℃,就會產生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中的「苯駢芘」;肉類在高於150°C的溫度烹調時,蛋白質就分解或變性而產生「雜環胺」,如炸雞;澱粉類含量高的食物,如馬鈴薯,經過高溫也會產生「丙烯醯胺」,這些高溫生成的化合物都是致癌物質的一種。氣炸鍋烹調蔬菜小心營養流失!「理想溫度」在這區間那就用氣炸鍋烹調蔬菜好了,蔬菜本身通常不含脂肪、蛋白質和澱粉,應該能安心了吧?但別忘了,蔬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會因為高溫烹調而導致營養流失,所以如果想要吃進蔬菜的營養,好像沒有非使用氣炸鍋不可的理由,因為跟用烤箱烤蔬菜的結果差不多。營養師邦妮提醒,不是不能用氣炸鍋,而是要使用氣炸鍋時,溫度盡量控制在100~140℃,而氣炸鍋料理一開始是為了取代傳統油炸食物而生,所以像那些本來就含有大量油脂與澱粉的炸雞、薯條,吃多了還是會在人體留下多餘的熱量,恐怕會失去當初追求健康的初衷喔!
-
2020-10-31 新聞.健康知識+
氣炸鍋油煙爆表?毒物專家:不大可能,但小心其他風險
近日坊間瘋傳「氣炸鍋可能有油煙爆表」的疑慮,據媒體報導研究指出使用氣炸鍋若沒有注意開窗等通風方式,油煙濃度恐怕將高出1500倍以上,在有開抽油煙機的情況下還是比煎香腸高出13倍之多,且可能會產出比PM2.5還要小的PM0.3和PM0.5的懸浮微粒。 此消息一出民眾議論紛紛,不過對此毒物專家招名威教授則認為,氣炸鍋是一種新穎的料理廚具,此說法還有待更多確切的研究證據加以證實,民眾確實應留意氣炸鍋的使用方式,但不必過度恐慌。 氣炸鍋有紫爆風險?毒物專家:常理不大可能 毒物專家招名威教授表示,若以料理方式來說,氣炸鍋是一種主打「無油」的料理方式,先不論食材是否本身帶有油脂,在正常的操作情況下,一般而言氣炸鍋本身就不容易產生油煙。 烹調時保持通風、打開抽油煙機確實是個好習慣,但若使用氣炸鍋真產出如此大量的油煙,正常情況下也不會有看不到或沒有察覺的問題,更不用說飆升到13倍或1500倍之多,這基本上是不大可能的。若油煙產量真的飆升到13倍之多(據媒體報導為13.15倍),依招名威教授計算,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一般室內空氣品質若是落在15.5-35.4微克/m3,13.15倍這代表空氣品質會來到203.8-465.5微克/m3,已遠遠超過紫爆等級,此時惡劣的空氣品質油煙量更不可能看不到,而這時氣炸鍋對健康的影響,也應不僅只於開窗通風與否,而是早該被立法管制。 確保健康,氣炸鍋使用時應留意食材及操作方式 招名威教授也表示,氣炸鍋是否產出大量油煙或懸浮微粒,雖就現有的研究來看理論上是不會有相關風險,但還是得看使用者是否為放進「合適的食材」並以「常規的操作」進行料理,並也要考量其它環境等因素。 例如日前新聞就曾報導過甜不辣和口罩一起在氣炸鍋中進行料理的新聞,據媒體報導,現場就有聞到不明的異味,這樣的料理自然是少碰為妙,而現場的空氣品質肯定也沒有一般情況來得好。雖說是較極端的例子,但也說明了再健康的料理廚具,不當的操作還是有可能影響健康。而其他像是例如氣炸鍋鍋蓋沒有蓋、食材過量、放進不適合使用氣炸鍋的食材等操作疏忽,也都有可能影響機械的正常運作,進而影響健康。因此民眾在使用時務必多加留意,詳閱說明說,勿以此做創意料理為佳。 氣炸鍋可能潛藏健康陷阱? 不過招名威教授也表示,氣炸鍋即便主打無油、健康,但也還是有存在著健康陷阱,民眾稍不注意可能就會誤踩健康地雷。 像是「無油料理」的特色,可能就會讓民眾認為料理出來的食物鐵定是無油的,但無油的料理方式不代表放進高熱量食物料理,出來的食物也會變成沒有熱量的,若放料理的食物都是高熱量的食物,或因此就肆無忌憚的大吃,恐怕還是會有肥胖的疑慮存在。 另外,不論是何種烹調方式,過度高溫都有可能產生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物質,甚至有致癌的疑慮,如丙烯醯胺,氣炸鍋也不例外。 除此之外,氣炸鍋雖然主打無油,但也還稱不上是最健康的料理方式,若以現有常見的料理方式煎、煮、炒、炸、蒸以及氣炸來看,最為健康的還是以水煮為佳,其次是蒸,氣炸和煎位於中段班,而排名最後的是炒和炸。 因此招名威教授也提醒,氣炸鍋雖然方便,但還是建議飲食多以水煮、蒸的方式為主,並且使用氣炸鍋的時候務必確認正確的使用方式,以正常的方式料理合適的食材,以避免健康大打折扣。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0-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球染疫死亡病例 研究:15%與空污有關
根據今天公布的研究報告,全球因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而喪命的病例中,15%可能與空氣污染有關連,點出溫室氣體排放構成的健康風險。先前的研究已經顯示,廢氣排放和工廠造成的空氣污染,是如何使每個地球上的男男女女與兒童的預期壽命減少兩年。德國和賽普勒斯的專家如今表示,他們已經估算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死亡病例中,有一定比例得歸咎於空氣污染加劇帶來的影響。他們的研究報告發表在醫學期刊「心血管研究」(Cardiovascular Research),引用美國、中國的健康與染病數據,與空氣污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及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有關。他們把那些數據和全球暴露在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 PM)的衛星資料,以及地面的污染監測網路做結合,以計算染疫病故的人中,有多少比例與空污有關。研究人員估算出,全球各地的染疫死亡病例中,有約15%是空污造成的。報告作者發現,在全球有害污染水平最高的東亞,有27%的不治病例要歸咎於不良空氣品質對健康帶來的影響。這個比例在歐洲是19%,在北美洲則是17%。該研究的共同作者孟澤爾(Thomas Munzel)說:「假如長期暴露在空污之下,且同時感染了2019冠狀病毒疾病,那將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尤其在心臟和血管方面。」他說,空污會讓患者更可能出現導致COVID-19病情惡化的危險因子,像是肺部與心臟問題。研究團隊指出,具體而言,懸浮粒子似乎會增加肺部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活動力。目前已知新型冠狀病毒會與ACE-2結合,進入人體引發COVID-19。德國約翰尼斯·古騰堡-美茵茲大學(JohannesGutenberg University, Mainz)的醫學中心大學(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教授孟澤爾說:「因此,我們承受雙重打擊:空氣污染導致肺部受損,還會增加ACE-2活動力,進而導致感染的病毒量增加。」
-
2020-10-15 科別.消化系統
十大癌症死亡之首肺癌莫輕忽 醫師推薦低劑量電腦斷層
近年來肺癌連續蟬聯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之首,為更有效篩檢,醫師建議國人健檢時,可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作為肺癌篩檢工具,一旦發現可及早治療。台南新營營新醫院院長黃瑞明說,自2014年起,台灣每年肺癌發生人數已超過1萬人,且持續增加中,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守護肺部健康更顯重要。根據美國2011年針對2萬6千多位吸菸者進行大型研究,證實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可偵測早期肺癌,減低死亡機率。黃瑞明指出,低劑量電腦斷層,能偵測0.5公分甚至更小的肺部結節、相較於一般胸部X光檢查,在空間解析度,更能清楚看見心臟後方及下肺葉底部易被其他組織器官遮掩地方,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不需注射顯影劑,且只要深吸氣閉氣一次,約15秒掃描即可完成檢查,民眾可來電(06)6592345洽詢。他說,過去國人對肺癌認知,以為只有長期吸菸者才可能罹患,不知罹患肺癌危險因子中,吸菸只是其一;經衛福部統計,台灣罹患肺癌者,有20%男性不吸菸,女性非吸菸者更達9成。黃瑞明指出,吸菸可能罹患肺癌,但吸菸只是罹患肺癌其中之一因素,其他可能造成罹患肺癌的因素,有吸二手煙、長期在粉塵環境中工作、PM2.5細懸浮微粒的空氣汙染、廚房油煙、肺癌家族史、慢性肺部發炎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部纖維化、肺結核TB)都是罹患肺癌重要因素。研究顯示,有肺癌家族史者,罹患肺癌機率是一般人2倍。他表示,一般健康檢查所提供肺部檢查,都是用一般胸部X光檢查,主要價位低、速度快,但胸部X光檢查,僅能偵測1公分以上結節,對早期肺癌發現不夠敏感,建議採取低劑量電腦斷層,但費用較高,民眾可斟酌。
-
2020-09-27 養生.聰明飲食
烤焦剝掉放心吃?專家:避免3個烤肉致癌風險壞習慣
隨著環保、健康意識抬頭,不少民團倡議中秋節別再烤肉。但在平淡又苦悶的生活中,佳節烤肉團聚,已成為潤滑生活的必備儀式。在儀式感與健康之間,仍可透過一些撇步趨吉避凶,既可滋潤生活也能守住健康。秋分已過,中秋將至,身體開始要適應節氣的變化。由夏入秋是養生保健的關卡,我們也請來中西醫為你的健康把關。烤肉帶來的健康危害,近年國內外研究結果愈來愈明確。當油脂遇上高溫易產生多環芳香烴(PAHs),蛋白質遇上高溫則會產生異環胺(HA)、澱粉遇上高溫會產生丙烯醯胺,這三類物質皆是動物實驗顯示具致癌風險的物質。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碳火在燃燒時也會產生細懸浮微粒、懸浮微粒、一氧化碳等物質,烤肉時不只會接觸到上述三種毒物,同時也會吸入有害的空汙物質。專家建議,想要趨吉避凶,烤肉時必須要把握「烤得剛剛好」的原則,才能降低致癌風險。以下三個壞習慣,會讓烤肉產生毒物,應盡量避免。1.喜歡讓油脂滴落木炭、吱吱作響肉類遇高溫、油脂滴到木炭會產生揮發物多環芳香烴(PAHs)。烤得越久、毒物量愈多,與肺癌相關。顏宗海表示,不管烤肉或是油炸,只要是高溫烹調,都可能產生致癌物質,增加罹癌風險。烤肉最常被提及的致癌物質多環芳香烴,係指油脂接觸到攝氏100度高溫後產生的揮發物質,烤肉時除了肉品本身的油脂會產生,油脂滴到木炭時也會產生。隨著烤肉的時間增加,多環芳香烴的含量也會增加,根據2009年國外研究碳烤時間對豬肉PAHs含量的影響,結果發現碳烤前豬肉即含每公斤106.8微克的PAHs,經過碳烤2分鐘、3分鐘、4分鐘,PAHs類型中無論是弱致癌物、中致癌物、高致癌物都顯著增加,且隨著碳烤時間愈長,增加的量愈高。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徐上富表示,多環芳香烴以「吸入性」為主,依研究顯示多環芳香烴容易引發肺部的上皮細胞病變。2.喜歡吃烤焦的肉類、覺得比較香蛋白質遇上高溫會產生異環胺(HA),與胃癌、大腸癌相關。即使去掉烤焦處也不建議吃。顏宗海表示,肉類含有豐富蛋白質,若遇上高溫,特別是烤焦時,食物會含有高濃度的異環胺。即使去掉烤焦處,周邊部位恐怕也已含有高濃度異環胺,不建議食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方冠傑表示,異環胺與腸胃道的癌症有關聯性,如胃癌、大腸癌等。避免食物烤焦,針對較難熟的食材,如雞翅、雞腿、豬排等,建議先汆燙後再烤,表皮呈現黃金色時,就可以直接食用。3.常把澱粉類食物烤焦澱粉食物遇上高溫會產生丙烯醯胺,經動物實驗有致癌風險。丙烯醯胺產生的原理是食物中的還原醣與游離胺基酸,即天門冬醯胺,接觸到高溫,如油炸、烘焙、烘烤就可能產生。高溫烹調時間越長,產生丙烯醯胺數量愈多。因此,丙烯醯胺常見於洋芋片、烘焙咖啡豆、黑糖、杏仁果、薯餅、薯條、油條等,根據國外研究,吃下0.94毫克的丙烯醯胺後,蒐集72小時內排出的尿液分析,約六成的丙烯醯胺會被人體吸收代謝,並經由尿液排出。顏宗海表示,目前經動物實驗會造成甲狀腺腫瘤、肝臟腫瘤、卵巢腫瘤等,不過尚未有人體試驗的確切致癌結果,建議盡可能少吃。如何避免毒害?●選通風處烤肉、或用電扇增加風流動。●食材當天烤完最好,別再放回冰箱。徐上富表示,避免烤肉時吸入過多的煙,最好將烤肉架設置在戶外通風處、半露台,烤肉當天若沒有風,建議戶外接多支電風扇增加風的流動。若不怕烤肉時掃興,也可以在等待烤肉時,配戴口罩,避免吸入有害的煙。方冠傑說,每年中秋節過後都會出現大量腸胃道不適的患者,多與吃到不潔或不熟的食物有關。碳火的溫度較難控制,若整塊生肉直接下去烤,常常會發生外皮烤焦,裡頭仍滲漏血水的情況,加上處理食材時,常會生熟食交叉汙染,導致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弧菌等感染的案例比比皆是。顏宗海提醒,食材的準備最好依照每個人的食量做評估,烤肉食材多放在常溫,不建議沒有烤完再放回冰箱內,最好當天吃完,食材新鮮才能吃得健康。中秋佳節是難得的年度家庭聚會,烤肉偶一為之也希望能烤得盡興,不過健康烤才能沒有負擔。健康烤肉5習慣1. 烤盤取代烤網烤網改用烤盤,或用鋁箔紙包裹食材,避免油脂直接滴到木炭。2. 蔬果多於肉類蔬果準備量要比肉類的準備量多出一倍。3. 難熟食材先蒸煮避免怕不熟而烤太久焦掉。4. 烤熟再塗醬料邊烤邊塗醬料會增加烤焦的風險,鈉含量也會過量。5. 減少加工食品如香腸、火腿等,加工肉品通常會添加亞硝酸鹽,加熱後就會產生致癌物亞硝胺。資料來源/顏宗海
-
2020-09-21 科別.呼吸胸腔
長期暴露奈米微粒氧化壓力失衡 恐增肺損傷風險
國衛院追蹤研究發現,長期暴露奈米微粒環境會導致體內氧化壓力失衡,雖未達致病程度,後續可能有肺損傷風險;有些奈米工廠作業員僅戴活性碳口罩,防護力不足,應戴N95口罩。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專案助研究員吳威德今天上午在記者會表示,大眾對細懸浮微粒(PM2.5)都很熟悉,奈米微粒則是比PM2.5更細小,大約等同病毒、抗體分子的大小,如果進到體內,容易堆積在下呼吸道、細小的支氣管,引起後續發炎、氣喘、肺部纖維化的風險。奈米粒子因體積極微小而產生新的物理特性,被廣泛運用在生活各項用品當中,從電子產品到醫療保健產品、食品、紡織品、運動裝備、衛浴產品、家用產品等。在運用奈米技術或材料的作業過程中,常會產生大量奈米微粒,大部分工廠為保護工作者,會以封閉操作和加濕作業來大幅降低空氣中奈米微粒的濃度。過去對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奈米微粒環境中,是否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沒有長期流行病學追蹤研究。國衛院團隊在4年間檢測台灣14家(13家工廠、1家研究機構)製造或使用奈米材料機構內工作者的各項生理數值,其中以操作、處理奈米材料的工作者為暴露組(共206名),同機構從未處理奈米材料的工作者為對照組(共108名),重複5次測量血液、尿液和呼出氣體凝結液樣本、肺功能、心率變異性、神經行為測試與多種生物標記。研究結果顯示,長期暴露在奈米微粒環境會導致體內氧化壓力失衡,也觀察到支氣管有發炎指標,可能肺部有受損,但還沒有到疾病程度。在追縱期間內的統計結果顯示,處理奈米材料或暴露於高濃度奈米微粒環境與心血管功能障礙、肺損傷、發炎反應、神經行為和遺傳毒性等都沒有明顯相關性。研究成果已在108年12月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環境健康」(Environmental Health)。過去在動物吸入研究中發現,暴露在奈米微粒環境中的小鼠,會氧化壓力上升,以及發炎反應、心血管疾病、肺部纖維化或肉芽腫、胸膜斑塊生成、肺癌與間皮瘤樣疾病等症狀。針狀纖維奈米碳管會誘發石棉樣肉芽腫的形成,並增加腫瘤品系小鼠罹患間皮瘤的可能性。氧化壓力會造成細胞的氧化損傷,是引起發炎反應及退化、衰老的原因之一。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長陳保中說,儘管目前研究還看不出奈米微粒與疾病的關聯,但已觀察到氧化壓力和相關生物標記,環境因子導致的疾病發生通常經年累月,後續還會與國外合作,繼續追蹤致病可能性。吳威德說,應特別需要重視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奈米微粒環境中工作者的健康情形,尤其到工廠觀察時,很多工作員配戴的是活性碳口罩,對奈米微粒防護不足,建議應達到N95等級為佳。此外,應加強局部排氣或採取動力空氣濾淨式呼吸防護具等保護措施。
-
2020-09-08 橘世代.好學橘
工業用口罩比較強?超詳細說明一次搞懂口罩防護力!
臺灣的新聞,一直播送:工業用口罩防護力比醫療口罩還強,99.9%的防護力 ?天啊(問號)我好暈了!我好暈了!我好暈了!阿北我去看看網站看看一下,哇!大家都用防護力,來宣傳自己口罩都有95%,99%、100%的防護力,這真的會誤導一般民眾。主要是防護的對象是誰?「飛沫」、「血水」、「病毒」或「灰塵」或「PM2.5」...這些對象不同了,你的防護力,就值得考慮了。1.防毒功能不同工業用口罩:主要防塵,防PM2.5醫療用口罩:主要防飛沫、防病毒2.防水功能不同工業用口罩:不防血水、也不一定防水。醫療用口罩:可防水,也可防血水3.國家標準驗證不同一般民眾,可以看其產品標註是CNS14774或是CNS15980?CNS15980:是國家標準驗證専給工業用的口罩。CNS14774 :是國家標準驗證専給醫療用的口罩。 醫用口罩與PM2.5口罩比一比 項目 醫用口罩 PM2.5防霾口罩A級 細菌過濾效率BFE 95%以上 99.99%以上 次微米防護效率 約70%以上 95%以上 檢測辦法 CNS14774檢驗 CNS15980檢驗 購買時,注意包裝應標示 1.衛署醫器許可字號2.廠商名稱與地址等資訊 1.通過CNS15980檢驗2.防護效果等級3.過濾效率的試驗方法 台灣CNS14774醫療用的口罩只要宣稱醫療用途的口罩,皆屬於醫療器材查驗。一般醫療口罩必須通過「CNS 14774囗罩」的嚴格測試。而要有效的【過濾病菌微粒】,又得加上「CNS 14775」的嚴格測試,才能合格。如果符合了標準CNS 14774檢驗,又要依不同功能和設計,分成不同等級,醫療用的口罩設計不同檢驗合格。像「CNS14776」,就是專門測試血液穿透口罩的阻力,合格證明。1.一般醫用囗罩:歸屬第一等級醫療器材:是低風險的可使用:主要防飛沫病毒(只要有CNS14774)2.一般外科囗罩:歸屬第二等級醫療器材:是中風險的可使用:主要除了防飛沫病毒,還有防血液穿透。(同時有CNS14774、CNS14775、CNS14776) 標章 功能 CNS 14774 醫用口罩,可阻擋懸浮微粒、細菌、體液 CNS 14775 醫用口罩,可過濾如黃金葡萄球菌等細菌 CNS 14776 醫用口罩,可阻擋血液 CNS 14777 醫用口罩,透氣率檢驗 CNS 14755 防塵口罩 CNS 14756 活性碳口罩 一般外科囗罩,和一般醫療囗罩,主要差別,就是在中間那一層的PP(聚炳烯,Poltpropyplene)過濾用的熔噴不識布的厚度不一様而已。外科囗罩,很厚;醫療囗罩,較薄。一般民眾,不會進入開刀房開刀被血噴到,一般民眾用一般的醫療口罩(CNS14774)就足夠了。只要標示N95,N99、N100,就是醫療用的囗罩?答案就是否定的!那些N幾號,其實,那是美國人自己的分類方式而已。他們考慮到「油霧滴」負荷於濾材所造成的影響,將防塵濾材 就分為 N、P 與 R 三種,分別代表非抗油(not resistant to oil)、抗油 (resistant to oil)與耐油(oil proof)。N95的“N”,就是從這裡「“N”ot resistant to oil」而來的。N 型濾材僅適用於防護固體 微粒,我們N95醫療測試中,也必需要通過這些「防護固體 微粒」的「濾材測試」,但不代表就是醫療級的囗罩。美國人因各種濾材,防護效果高低分為 100、99 與 95 三級,也是各級濾材對特定測試微粒的過濾效率分別為 99.7%、99% 與 95%。因此美國的防塵防塵口罩,分為N、R、P三類: 美國防塵濾材分類 過濾效果\濾材總類 N R P 95% N95 R95 P95 99% N99 R99 P99 99.7% N100 R100 P100 每一類依其效率又分95、99、100等三級(效率分別達95%、99%以及99.7%以上),如此便有N95、N99、N100、R95、R99、R100、P95、P99、P100等九種不同種類之口罩。台灣CNS15980工業的口罩在臺灣,我們針對防塵,防PM2.5細懸浮微粒,是使用臺灣CNS15890的驗證。只有通過CNS15890的驗證,才是真的可以防PM2.5細懸浮微粒。台灣政府已於2017年6月公布CNS 15980「防霾(PM2.5)(2.5微米)口罩性能指標及試驗方法」之國家標準,依防護效果分為A、B、C、D四個等級 CNS15980防霾(PM2.5)口罩國家標準 等級 防護效果 A級(相當於N95) 可防護PM2.5濃度350μg/m3以下的環境 B級 可防護PM2.5濃度230μg/m3以下的環境 C級 可防護PM2.5濃度140μg/m3以下的環境 D級 可防護PM2.5濃度70μg/m3以下的環境 A級為能夠過濾PM2.5(2.5微米)達到99%以上或能夠過濾小於PM2.5(2.5微米)達到95%以上。所以台灣的“A級”工業防塵的口罩 ,相當於N95口罩等級。PM2.5防塵的口罩“ B級”、“C級”、“D級”,也就不等於N95口罩。防塵口罩,配戴時機A 級:適用 PM 2.5 濃度 350 µg/m3 以下B 級:適用 PM 2.5 濃度 230 µg/m3 以下C 級:適用 PM 2.5 濃度 140 µg/m3 以下D 級:適用 PM 2.5 濃度 70 µg/m3 以下其實臺灣的CNS 15980驗證相當不錯的,除了會對PM0.3(0.3微米)的粒子進行檢測合格,而實際上至少70%(油霧-油性)以上、80%(鹽霧-非油性)以上都能有效被擋住的。好好看標籤工業用的囗罩,不是醫療用的囗罩,兩者,就不是等號。防護力99%,不代表防毒力99%,也不意味可防血水99%。有效的工業用驗證的囗罩:請看標籤:「CNS15980」有效的醫療用驗證的囗罩:請看標籤:「CNS14774」不要再告訴我:現在所有的防霾(PM2.5)(2.5微米)口罩上,第一層也是使用PP [Polypropyplene,聚丙烯] ,可防潑水紡黏不織布,《理論上》也是可以有效隔絕有病原的飛沫或血液附著傳染。《請實際》必須通過至少「CNS14774」醫療標準驗證,才能真的是醫療用囗罩。好的品質囗罩,不只是因為材質是什麽?而是通過了哪些國家標準驗證?本文轉載自《黃 軒 醫師說:工業用口罩,不等於醫療用口罩》更多精選延伸閱讀↘↘↘如何區分「假口罩」?醫師親自測試,教你3大辨別關鍵口罩沒人排還有剩 藥師永不忘這一天!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9-07 科別.呼吸胸腔
呼吸有哮鳴聲 老菸槍肺阻塞
年近80的周先生氣喘吁吁地走進診間,開頭直呼「最近不知為什麼呼吸愈來愈喘,以前都沒這樣的感覺,去看了心臟科醫師,都說心臟功能沒問題,到底是怎麼回事?」經問診及身體理學檢查,原來周老先生從20歲當兵後開始抽菸,平均一天一包,近十年每天都咳濃痰;觀察他外觀,乾癟身材,胸腔卻格外的前後往外突出,形成一圓桶狀,呼吸音在吐氣尾端有輕微的哮鳴聲,這些狀況很接近肺阻塞疾病的臨床表徵。進一步安排肺功能檢查,周先生用力呼氣一秒量只有39%,再比上肺活量只有45%(正常值為70%以上),已達到重度肺阻塞標準。肺阻塞,過去被稱為慢性阻塞肺疾病。依國際最新指引定義,指的是在吸入有毒的氣體或空氣微粒之後,對肺部造成傷害且對呼吸道引發發炎現象,而造成的不可逆反應,所以此疾病無法痊癒,但可以預防並治療已控制的慢性疾病。過去抽菸往往是肺阻塞的頭號危險因子,但隨著世界工業化的進步和開發,以及人類對於環境的破壞,愈來愈多的有毒氣體及對肺部有危害的懸浮微粒充斥在生活中,因此肺阻塞不單單是吸菸者的專利。肺阻塞是一種全身性系統的疾病,不僅影響肺部,還有多種共病症,包括心血管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骨質疏鬆、焦慮與憂鬱、肺癌及支氣管擴張症等。此外,今年襲擊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如果發生在肺阻塞患者身上,病情嚴重程度會增加,死亡率也會上升。咳嗽、咳痰及慢性且漸進性的呼吸困難是肺阻塞的典型症狀,和一般認知的感冒或許多呼吸道疾病,均難以輕易區分。建議有抽菸習慣的民眾,請盡早戒菸;若是工作環境中有接觸有毒氣體和微粒的機會,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室內烹飪更要做好防護,並維持良好通風,也盡可能減少過多的油煙。若是發現自己或家人有久咳不癒,甚至開始出現呼吸困難的狀況,請盡早至胸腔科就醫,早期診斷治療。確診後的治療,則包括吸入劑的使用、個人專業化的衛教,以及適當的呼吸復健等,過程不會有太多的生理上痛苦,可以控制並穩定肺阻塞的機會就能更高。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8-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牙科治療是否傳播病毒仍未知 世衛籲做好防備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牙科病患與醫護人員都得做好防護,以避免霧化過程產生的潛在傳染。隨著部分地區疫情趨緩,牙醫也紛紛回到工作崗位。路透社報導,世衛表示,目前沒有牙科診所散播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相關數據,不過呼籲針對一般療程產生的懸浮微粒吸入後是否會造成感染,展開更多研究。世衛在最新指南中說,三用噴槍、清除表面牙結石的超音波洗牙設備以及拋光等都會產生懸浮微粒。世衛牙科主管官員瓦亨納(Benoit Varenne)在新聞簡報會上說:「透過氣霧、微粒或氣懸微粒傳播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可能性…目前仍未知,但至少有待商榷。這表示還需要更多研究。」世衛上月更新指導方針,承認新型冠狀病毒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可能經空氣傳播,以及無症狀患者也能傳染病毒。世衛今天表示,牙科診所必須有適當通風來降低病毒在密閉環境散播的風險。瓦亨納說:「我們認為最迫切的議題是,在臨床從事治療或協助治療的全體醫護人員能否取得不可或缺的個人防護裝備。」
-
2020-08-02 癌症.肝癌
今天是世界肺癌日! 逾半數人能避免,快檢查身體有無這7大警訊
每年8月1日是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所發起的「世界肺癌日」!最新資料顯示,我國106年肺癌發生數14,282人、標準化發生率37.0人/10,發生率近年朝平穩趨勢發展;另肺癌標準化死亡率已連續七年下降,近十一年(98-108年)標準化死亡率自每十萬人口25.9人逐年降至22.8人,降幅達12%。3-5成癌症可避免 吸菸是肺癌最大危險因子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30%到50%的癌症是可以避免發生的。目前已有強烈證據顯示「吸菸」是影響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佔70-80%,經研究證實二手菸暴露也會增加肺癌的死亡風險,與吸菸者同住,得到肺癌的機會比一般民眾高出20%到30%,這也是許多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主因之一。依國際經驗顯示,吸菸率下降20年後肺癌發生率及死亡率才會下降,從吸菸到發生肺癌期間,通常間隔20年以上。除菸害外,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二手菸、炒菜油煙、空氣污染、職業暴露(如石綿、粉塵)、肺部病史(肺結核、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家族史等亦是肺癌危險因子。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遠離空汙威脅 這些日常生活習慣要做到為了降低空污對健康的危害,除拒吸二手菸,烹煮時應開啟排油煙機,多選擇水煮、清蒸方式烹煮食物,可減少PM2.5暴露;外出戴口罩,由戶外進入室內時,記得洗手洗臉、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以減少細懸浮微粒(PM 2.5)的暴露;空品狀況不佳時,減少在戶外活動時間,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及路段;生活作息規律,多運用大眾運輸工具、自行車及步行,適當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狀態。此外,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是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的一種,相較傳統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的輻射量較低,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但目前國際實證證據僅有對「重度吸菸族群」(抽菸史超過30年、戒菸小於15年),可以降低2成死亡。肺癌早期有警訊 常見狀況一次看懂早期肺癌並非完全沒有任何症狀,瞭解肺部的警訊有助提高自我警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常見的肺部7種警訊包括:1. 持續咳嗽,甚至有惡化的狀況2. 痰中帶有血絲或咳血,持續一段時間後症狀沒有緩解3. 呼吸急促、呼吸出現喘鳴聲4. 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5. 聲音沙啞6. 四肢關節疼痛7. 無預警的體重下降、食慾不振以上這些症狀也有可能不是肺癌引起的。儘管如此,需要時建議尋求醫師諮詢與評估,找出原因及早診治,以免耽誤病情。延伸閱讀: 肺癌、普通感冒咳嗽有差別! 咳超過「這天數」別再拖 肺癌元凶藏廚房! 煮飯時3個NG習慣要改掉
-
2020-07-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病毒可在空氣存活3小時 台大醫教你環境防疫3策略
新冠病毒可透過空氣傳播,特別是濕熱空氣,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在亞洲科技大展點出減少濕熱、引風對流、善用植栽等三大環境防疫策略。蘇大成表示,新冠病毒大小僅約130奈米,比肺結核細菌還小100倍,可在空氣中存活三小時以上、在不鏽鋼及塑膠表面存活數天,因此環境防堵是新冠肺炎防疫中不可或缺的策略。蘇大成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在7月9日公開表示這次新冠肺炎大流行與空氣傳播有關,他觀察世界疫情發展趨勢也看到,美國佛州、南美洲、東南亞等疫情正嚴峻的區域,氣候都較為濕熱。蘇大成表示,這或許與新冠病毒喜歡溼熱環境有關,因病毒在一定濕度溫度可在空中懸浮較久,有利於空氣傳播。他建議,民眾可檢視家易產生濕氣與熱氣的來源,例如混凝土建材、發熱電器、通風換氣不足、烹調食物,思考如何減少用電和發熱。蘇大成表示,頂尖國際期刊7月證實,通風不良環境中,新冠病毒傳播能力倍增,但一般室內空調的循環系統,每一小時只有十分鐘是對外換氣。蘇大成過去三年的研究發現,在都會區的居家如果室內通風換氣不足,包括pm2.5懸浮微粒、室內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多環芳香烴化合物濃度、細菌量、甲醛、一氧化碳濃度都較高。門開關之間,病毒和上述有害物質就被推送出來,對人體健康造成多重的不良影響。蘇大成建議,居家環境要注意省電減熱、通風換氣,以可以善用植栽,達到從空氣中防堵病毒的效果。住家的外面如果有榕樹、樟樹等常見樹木,可釋放芬多精,芬多精有助於清淨空氣、紓解壓力,甚至抑制環境病菌。大樹也有引風的效果,有助帶走室內的空氣汙染。在室內,蘇大成也建議可善用小盆栽,例如薄荷,每4坪大小的空間安放一組,每一組放10個3吋薄荷植栽盆,讓人在室內也可以吸收到有益健康的芬多精。蘇大成也會用自家栽種的薄荷葉,每天帶一罐薄荷葉水在身邊,盡可能吸收芬多精的健康益處。疫情趨緩之際,他鼓勵社會大眾可以從身邊的居家和社區環境做起,共同營造有利防堵病毒的健康環境。
-
2020-07-24 科別.新陳代謝
醫師:空污影響代謝 籲政府加嚴PM2.5標準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今天偕多位醫師舉行記者會,呼籲環保署將PM2.5管制加嚴至WHO標準。醫師蕭敦仁指出,研究顯示暴露在PM2.5較高的人,較易代謝混亂,也容易導致肥胖與三高,呼籲政府要加嚴PM2.5標準。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葉光芃今天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重申空氣品質重要性。葉光芃說,台灣的PM2.5管制標準年均值為15μg/m3,遠低於WHO(世界衛生組織)的年均標準值10μg/m3,近年大量醫學研究證實,PM2.5會傷害人體每個器官與細胞,母體內胎兒更可能因為媽媽暴露在空污下而直接成為受害者,強調「PM2.5沒有安全值」。葉光芃說,空污法對空氣品質標準每4年檢討一次,但至今未將最毒的PM2.5納入這一波標準加嚴對象,恐成為無效檢討。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醫師蕭敦仁表示,胰島素是代謝人體糖類重要成分,但當人體吸入過多髒空氣,尤其是PM2.5,將造成全身慢性發炎;身體發炎將影響胰島素運作,產生胰島素阻抗性,且影響血糖進入細胞、血液中血糖上升。蕭敦仁指出,研究顯示,暴露在PM2.5比較多的人,比較容易得糖尿病;人體只要血糖指數變高,體內血脂也會隨之變高,如果慢慢身體變胖,伴隨而來就是血壓變高,「空污時人比較容易變胖」。蕭敦仁說,台灣近來營養調查,BMI值超過27的民眾節節高升,過去外界都在怪含糖飲料,坦言空污可能也得負些責任,呼籲政府也要加嚴PM2.5標準。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醫師黃建霈表示,研究顯示,空污不僅與不孕症有關,過去也曾在胎盤中測出細懸浮微粒,恐導致染色體變異,母體在懷孕時可能產生畸胎;如果母親處在長期污染的環境下,子宮與孕育的小孩也會受影響,坦言空污對整體國民健康不利。環保署空保處副處長徐淑芷表示,環保法規終極目標是保障國人健康,但加嚴標準影響層面廣泛;空污法明定每4年檢討一次空氣品質標準,環保署最遲將於年底公告空品修訂草案版本。
-
2020-07-13 科別.呼吸胸腔
蔡啟芳肺部移植/肺阻塞喘、咳、痰 常被誤認感冒
前立委蔡啟芳長期飽受肺阻塞(COPD)所苦,在台大醫院接受肺部移植手術。肺阻塞令人聞之色變,國內40歲以上民眾恐怕逾一成以上罹病,病程早期容易被誤認為感冒、氣喘等其他呼吸道疾病,醫師提醒,「咳、痰、喘」是肺阻塞常見早期症狀,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多數患者30、40歲發病吸菸者、吸二手菸者、長期暴露汽機車廢氣、吸入懸浮微粒或以木柴生火民眾,都是肺阻塞高危險族群。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余忠仁表示,有害微粒會引起肺臟及呼吸道產生慢性發炎反應,肺泡間隔被破壞,小呼吸道也會因慢性發炎引發黏膜腫脹、呼吸道纖維化,造成阻塞而導致呼氣氣流受阻。余忠仁表示,多數患者在30、40歲左右發病,往往會出現慢性咳嗽、濃痰、易喘等症狀。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過去調查發現,40歲以上成人的肺阻塞罹病率約為7%,但考量到許多患者早期症狀不明顯、未就醫確診,因此推估社區中實際盛行率可能達10至12%。感冒就醫無改善就要檢查高雄市立旗津醫院院長暨高醫體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蔡忠榮表示,輕微肺阻塞症狀可能被誤以為是氣喘、感冒等疾病。一般來說,氣喘源於過敏,患者往往從小就有症狀,因此壯年後才突然喘、咳、痰,民眾應考量罹患其他疾病。如果認為罹患感冒,但是就醫一兩次均無改善,且本身長期抽菸、甚至抽了20、30年,就要懷疑可能罹患肺阻塞,赴胸腔科接受評估。余忠仁說,未吸菸者如果有慢性咳嗽、濃痰、易喘等症狀,可觀察生活中是否有其他危險因子,如工作環境長時間有粉塵等,也建議就醫評估。定期打疫苗避免急性惡化蔡忠榮表示,肺阻塞不可逆,患者需藉由氣管擴張劑來改善阻塞情形。由於患者較一般人易感染流感而導致死亡,因此建議患者定期接種流感疫苗與肺炎鏈球菌疫苗等,以避免急性惡化。
-
2020-07-08 科別.腦部.神經
再不注意恐殃及全身!醫師:6表現是大腦正在發炎
台灣在疫情期間,全民認真防疫之下,流行性感冒減少,但疲倦、焦慮、失眠、食慾差、莫名的不舒服等症狀卻增加了;其實,這很可能是「發炎」的症狀,特別是「大腦發炎」!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主治醫師黃智群表示,發炎是人體正常的防禦機制,當面對病菌、異物或受損細胞,免疫系統會啟動一連串反應將它移除。而人體的心理—免疫—疾病三者關係密切,牽一髮而動全身,過去認為發炎特徵就是紅、腫、熱、痛,但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腦部發炎」會引發精神疾病的證據,改變對發炎的認知。黃智群引述相關研究指出,壓力過大、作息紊亂、自體免疫問題、代謝異常、外來刺激物(例如PM2.5),都會引發慢性發炎。另有研究發現,PM2.5細懸浮微粒侵入人體後,不只呼吸系統受損,還會引發全身性發炎,例如加速血栓及動脈粥狀硬化形成,且對孩童的影響還有神經發展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關聯性。此外,不健康的飲食,則會減少腦部滋養因子、胰島素抗性,還有增加氧化壓力,像是高熱量飲食最容易傷害大腦的海馬迴,讓記憶力減退;另外,研究更發現,若媽媽在懷孕期間吃太多飽和脂肪或反式脂肪,會引起胎兒海馬迴微膠細胞活化,孩子在長大後,身體也更容易發炎。現在已經越來越多證據指出,含糖飲料與發炎指標上升有關。要怎麼判斷自己有沒有慢性發炎?黃智群說,可以觀察自己是否有下列六項發炎常見的症狀,例如:疲倦、心情莫名低落、焦慮、不耐煩,或者有些消化道、皮膚與呼吸道症狀,是否有無法解釋的疼痛或是經常感冒;若長期有這些問題反覆出現,很可能是身體正處在慢性發炎的狀態。雖然慢性發炎影響我們身體各器官、系統,看起來很難解決,但是,臨床治療也發現,這些擾人的病症,也可以透過減壓、良好飲食、正常作息與正念練習來改善,甚至是預防。黃智群強調,進行防疫新生活,其實也是在控制、預防發炎狀態。戴口罩,不只是防感染,也可以防PM2.5對神經發展的傷害;外出曬太陽,不僅能藉由陽光殺菌,也可以維持生理節律,讓心情愉快,此外,學習正念呼吸,不但減緩壓力,且能控制發炎的狀態。延伸閱讀: 身體毒素通通藏在臉! 超容易犯的日常9個NG習慣是元凶 慢性發炎都是自己吃出來的! 5地雷千萬不要踩
-
2020-07-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239名科學家致世衛公開信:室內空氣會傳播新冠病毒
全球32國的239名科學家將發布一封給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公開信,表示已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新冠病毒會經由室內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傳播,呼籲世衛更改其有關病毒經由空氣傳播可能性極低的建議。世衛組織一向主張,新冠病毒是由大的飛沫傳播,病患咳嗽或打噴嚏的飛沫快速掉到地上,不會浮在空氣中。直到6月29日世衛發布的最新指南,仍稱只有在醫療過程中產生的懸浮微粒,或是小於5微米的飛沫,才會經由空氣傳播。在這封題為「該是改正空氣傳播新冠病毒的時候了」的公開信中,科學家呼籲世衛更改其建議。紐約時報報導,全球各地的酒吧.餐廳、辦公室、市場和賭場都爆發群聚感染,讓科學家更確信新冠病毒會經由室內空氣傳播。如果空氣傳播是疫情蔓延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通風不良的擁擠空間,這個結論將對如何防疫有重大影響。照顧新冠病患的醫護人員必須戴N95口罩,過濾掉最細微的飛沫。學校、安養院、住宅和商業場所必須將循環的空氣降至最低,並安裝強力過濾器。
-
2020-05-02 科別.腦部.神經
愛吃甜食、長期失眠... 生活中竟藏著這8個會傷害大腦的因素!
你知道愛吃甜食、喜歡宅在家會傷害腦部嗎?我們接下來就一起檢查看看,你生活中有沒有這些會傷害大腦的因素。第一點就是喜歡吃太甜、太鹹或太油的食物,我們都知道這些食物都會使我們變肥胖,肥胖之後就會導致我們的血管容易動脈硬化,影響到營養的吸收,也會影響到神經的發展。當腦部循環不好,神經營養不良的時候呢,就會導致腦部容易萎縮,會傷害腦部。第二就是噪音,其實我們知道噪音會導致我們聽力受損,據統計聽力受損,其實也會增加阿茲海默症或是失智症的機率。第三點就是宅在家裡缺乏互動,像生活在黑暗的環境,沒有陽光的照射,都會使我們人比較容易憂鬱。另外因為缺乏陽光的關係,維生素D也會缺乏,這會影響到腦部的發展。另外減少跟人家互動,減少知識性的一些對談和閱讀,對腦部也比較容易會造成傷害。第四點是失眠,睡覺對我們腦部的鞏固與發展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很多人長期失眠,其實都會導致腦部它在排泄代謝物的時候效率會變差。我們知道晚上睡覺的時候,我們淋巴系統會打開,讓我們一天當中的一些毒素代謝物能夠有效的排除,那如果說今天你睡眠不好的時候 這些代謝物就會累積在腦部,長久之下就造成腦部的傷害。第五點是慢性病,這點非常重要。如果你長期有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這些的問題應該要及早治療,它們都是所謂的隱形殺手,會造成我們的動脈硬化,那長期的動脈硬化導致我們腦部的血液循環變差,就會造成腦部的傷害。第六點是腦部外傷,長期的腦部外傷會造成腦部受損,所以我們在騎機車的時候一定要戴安全帽,在做運動的時候我們要自己保護腦部,才不會造成腦部損害。第七點是空氣汙染,空氣汙染也會影響到我們腦細胞發展。其實細懸浮微粒透過血液或進到腦細胞,會造成失智的機率會增加,也會造成動脈硬化的機率會增加。第八點就是長期的酗酒跟抽煙,這些都會造成我們的血管硬化,可能讓細胞毒素的增加,提升失智的機會。這以上八點都是一個傷腦的壞習慣趕快檢查看看 你有哪些壞習慣呢?吃地中海型飲食,保護腦部至於怎麼樣吃才能夠保護腦部,我會推薦地中海型飲食。多吃全穀類、莓果類還有一些堅果,吃肉的時候盡量是白肉少吃紅肉,油類我們可以選擇植物油或橄欖油,同時也要避免油炸速食或糕點甜食,這樣就能保護大腦。另外,我會建議要大家多運動,包括有氧運動或是重訓都較能夠提升我們的腦部循環,讓我們腦細胞能夠充分的發展。那也要多閱讀、多與人互動,做一些有意義的深度對談,這些對我們腦部都是很好的刺激。另外在家有時候可以玩玩小遊戲、像數獨這種有趣的益智活動,除了可以增加生活的樂趣之外,對我們腦力也能夠有很好的保護。經過以上的講解,大家知道哪些壞習慣會傷害我們大腦了嗎?所以我們要趨吉避凶,儘量減少那些壞習慣,增加一些保護大腦的好習慣,大家知道了嗎?來源出處:林志豪醫師YT影片
-
2020-05-02 家庭.母乳的珍貴元素
關於母奶,你一定要知道的4件事!
拍片風格一向飽受爭議的Youtuber小玉,前陣子又因以「母乳」為主題的新影片,而備受各界批評。影片中,小玉以戲謔的語氣評論母乳,對母乳味道、形狀的負面描述,都傳遞了錯誤母乳知識,引發眾多媽媽及網友的撻伐。台灣母乳協會在該影片發布後,接獲許多母奶媽媽反映,嚴正譴責該支影片令人感到不適,其戲謔態度不僅傷害辛苦哺乳的媽媽,又未能傳達正確母乳知識,籲請社會大眾日後不要點閱、分享這類影片。許多曾辛苦擠乳哺餵寶寶的母乳媽媽們,都了解擠奶的痛苦及母乳的珍貴。對於哺乳期間飽受漲奶之苦,不小心還會得乳腺炎,嚴重時甚至需要開刀,還得被Youtuber批評,感到憤慨及難過。台灣母乳協會理事長黃秀瑛表示,就算該Youtuber非知識型網紅,但也不該將關於健康議題的母乳,拿來做為譁嘩眾取寵的題材及對象。因散播錯誤的母乳資訊,可能導致還未當媽媽的年輕女性對母乳哺餵這件事退縮害怕。她表示,母奶媽媽們已展開檢舉這支影片的行動,台灣母乳協會強烈要求該網紅下架這支影片。關於該影片中數處對母乳知識的謬誤,台灣母乳協會也一一澄清說明。謬誤1 網購母乳該不該?安不安全?影片中該YouTuber係透過網路購買母乳,台灣母乳協會祕書長高宜伶指出,政府部門自2011年起陸續立法禁止母乳販售,雖還未宣示落實,但母乳是體液的一種,跟血液概念類似,規範應該更嚴格,不應該販售。她進一步說明,網路上買賣母乳有其風險,賣母乳的媽媽不知道自己的母奶被誰買去做什麼用,如果知道自己的母奶被購買者拿去拍影片戲謔母乳,相信沒有一個母奶媽媽樂見。購買母乳的媽咪可能因泌乳不足,為孩子健康而上網購買母奶。高宜伶提醒,網購母乳時,妳清楚對方的健康狀態嗎?對方儲存乳汁的過程是否安全衛生?妳收到的是真的母乳嗎?哺餵來路不明的母奶,等於置寶貝於未知風險中。如果媽咪有哺乳問題,建議透過哺乳諮詢管道尋求支持及獲得正確的知識,而不是上網購買母乳。若有母乳媽媽為乳汁分泌過多所苦,可逐漸減少擠乳頻率及擠乳量,或聯繫各地母乳庫,將多餘母乳捐給更需要的早產兒及病嬰使用。母乳庫資訊請看這!謬誤2 母乳顏色與味道很奇怪?A:有關影片中對母乳味道、顏色的錯誤描述,高宜伶表示,母奶的味道與顏色本來就會因為媽媽飲食就有所變化,這也可以讓嬰兒透過母乳嘗試各種食物的味道,是很好接觸母乳以外食物的重要起點。哺乳期間,媽媽只要在均衡多樣的攝取各種食物,就能讓孩子攝取多樣豐富的營養素。她提醒,母奶因為沒有經過高溫殺菌,保存與加熱都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否則容易破壞母奶營養。謬誤3 母乳中全部都是懸浮微粒?高宜伶指出,Youtuber所謂的懸浮微粒,應該是母奶中的乳脂,因為冷藏或冷凍而分離,一般從冰箱取出母乳後,媽媽或照顧者在回溫後,都會再輕輕搖晃均勻,再給寶寶喝。母乳不僅含有寶寶生長發育所需的各項營養素,更重要的是含有許多具有生物活性的生長因子、酵素、荷爾蒙、益生菌與調節免疫功能的免疫細胞、抗體和細胞激素,幫助寶寶各個器官的成熟與免疫系統的發展。此外,母乳哺餵也能加強母嬰間的情感聯繫。對寶寶而言,靠在媽媽懷中直接吸吮乳房,能給予寶寶強烈的安全感;對媽媽而言,哺乳除了促進產後子宮收縮、減少出血,更重要的是與寶寶間的親密接觸,能感受極大的滿足感。謬誤4 寶貝2歲就該完全斷奶?高宜伶指出,依循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對寶寶健康的最佳哺餵方式是,在寶寶6個月之前以純母乳哺餵,6個月之後適當的添加副食品,並持續哺乳直到寶寶至少2歲或更大。對於母乳哺餵到多大,WHO並沒有明確建議,建議可由媽媽和寶寶自行決定。
-
2020-04-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發明N95口罩核心技術 蔡秉燚:寧救1億人、不要1億美金
新冠疫情延燒全球,來自台灣的美國科學家、N95口罩核心技術發明人蔡秉燚也成為台美媒體焦點。他的專利技轉達80項商業產品,包括口罩、手術衣在內已造福逾10億人的衛生健康。如今68歲的他退而不休,持續研究口罩再消毒也不減效果的方法,「我會選擇去救1億人的生命,而不是要1億美元。」N95美規口罩能攔截95%懸浮微粒,關鍵在於口罩內層採用蔡秉燚研發的二項技術:熔噴不織布製程、以及加靜電技術,也就是借助靜電捕捉病毒的駐極處理技術,可使得過濾效果提高10至20倍。蔡秉燚是業界熟知的熔噴不織布與加靜電技術國際權威,但鮮少人知道,他與口罩的不解之緣,源自台北工專(北科大前身)的基礎。出身台中清水農家的他,為學一技之長,在台灣紡織業全盛期,選讀台北工專纖維工程科化纖組。1975年他從台北工專畢業,服役後先到紡織工業研究中心(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前身),為工業局做全國紡織業的品質管制計畫,再到染整廠工作,「當時台灣的機械、技術都來自歐美日,只做製造,不知原理,不能滿足我的求知慾。」他決心赴美國的堪薩斯州立大學攻讀碩、博士。為了攻讀更深入的工程課程,他廣泛涉獵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甚至多拿一個資工學位,到最後博士班狂修到500個學分,相當於念「6個博士」。也因此,他能跨界整合流體力學、電學、材料學等不同知識,還能運用電腦程式快速算出研究假設的實驗結果。研究所畢業後,蔡秉燚進入美國田納西大學擔任研究學者,領導熔噴製程實驗團隊,於1992年成功開發N95口罩內含的二大技術。田納西大學為了表彰他在科技創新和技術轉移的卓越貢獻,2006年授予該校最高榮譽的惠利獎(Wheeley Award)。他在2018年再突破原有方法,發明水力摩擦加電的新技術,將過濾材料的效能加倍——原本N95標準要用到兩層材料,新技術只要一層,透氣效果也更好。拜新發明之賜,去年他二度獲惠利獎,創下該校唯一二度獲獎的紀錄。蔡秉燚說,「一生之計在於勤」是他的座右銘。一個人可能一夕成為暴發戶,但不可能一夕之間在科學研究上會有成果,「研發不用奮鬥而能僥倖成功,我從未看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引發口罩荒,他在田大網頁發表文章,探討哪些方法可讓口罩消毒後重複使用,不讓靜電功能失效。文章一出,哈佛、MIT、耶魯、史丹佛等學校都來交流。「這些工作我不拿酬勞。如果可以選擇,我會選擇去救1億人的生命,不會選擇去拿1億美元。」蔡秉燚說。
-
2020-04-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健康人要正戴、生病人則反戴? 國健署澄清︰口罩均應有顏色面朝外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中,為防止被病毒傳染,民眾出門需戴口罩防疫,而口罩的戴法在網上被討論;近日網上盛傳戴醫療口罩的正確戴法,健康者戴綠色面朝內、白色面在外,生病者是戴白色面朝內、綠色面朝外,隨病狀不同而有口罩內外戴的差異..... (此為錯誤資訊)口罩均應有顏色面朝外對於此消息,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澄清表示,口罩均應有顏色面的朝外。一般常用的口罩屬於「其他醫用口罩(第1等級醫療器材)」,其結構共分為三層:最外層:防潑水層(撥水材質),是經防潑水處理的有顏色的不織布,設計用來防止血液、體液及其他潛在性感染物質因潑濺而穿透。中間層:不織布層,用來過濾懸浮微粒,具有過濾細菌的效果。最內層:臉部親合層,採用吸水材質,可吸收配戴者所產生的口沫。因此正確佩戴口罩的方式是「將有顏色面的防潑水層朝外」,才能更有效發揮口罩防護效能;若反著戴,防潑水層接觸皮膚,容易造成皮膚不舒適,且不會增加過濾效果。另佩戴時需注意口罩之壓條必須服貼於鼻樑,並檢查臉頰兩側與下巴處是否有洩漏處。國健署建議民眾挑選符合經濟部標檢局CNS 15980檢測標準之口罩,同時配戴口罩時必須時時注意是否密合,不正確的配戴口罩,其防護能力會隨之下降。正確戴口罩步驟正確的配戴口罩才能發揮效果,口罩要戴好的關鍵為儘可能與臉部密合,以一般平面口罩為例,其正確配戴步驟如下:1. 開:打開包裝並檢查口罩是否有破裂或缺陷,一般設計為有顏色為外層,此面朝外,且鼻樑片應在最外層上方。2. 戴:將兩端鬆緊帶掛於雙耳,鼻樑片固定於鼻樑上方,口罩完全攤開拉至下巴,若必要可打結調整鬆緊帶長度,維持臉部密合度。3. 壓:雙手食指均勻輕壓鼻樑片,使口罩與鼻樑緊密結合。4. 密:可透過鏡子輔助或觸摸確認口罩是否正確配戴,包含內外側、帶子鬆緊、鼻樑片方向及形狀等。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
2020-04-13 科別.消化系統
清除毒素、維持腸道健康,一天該喝多少水?醫師解答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斷食3天,讓好菌增加的護腸救命全書》,作者李松珠】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毒素進入人體,即使只食用來自完全沒有懸浮微粒、無汙染的地區所生產的食物,也無法徹底從根源封鎖毒素的入侵。況且近來環境公害越來越嚴重,到處都是加工食品,市面上充斥著各種運用化工技術製成的生活用品,如此一來,更難避免毒素的入侵。既然我們無法完全阻止毒素入侵體內,最好的方法就是清除進入體內的毒素,而維生素與礦物質就是解毒所需要的營養。若要將維生素和礦物質送到需要解毒的地方,就會需要水,將毒素與老廢物質排出體外,水也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大多數人都知道,為了健康一定要多喝水,但只有少數人每天會喝到足夠的量,若很少喝水,就會在不知不覺間進入慢性脫水的狀態。此外,許多人不知道究竟該怎麼喝水?該喝多少水才夠?因此,喝水前一定要了解「如何喝水」,這樣才能有效清潔腸道,並維持健康。一天該喝多少水? 答案是「兩公升」想清除毒素、維持腸道健康,一天究竟要喝多少水呢?雖然精確的分量會因為體重、性別和年齡而有些微差異,但平均來說,一天喝兩公升的水最恰當,大約等於八個馬克杯的分量。「我幾乎不喝水,但測量身體組成分析(In Body)時,體水分率還是很正常。」聽到我說一天至少要喝兩公升的水時,偶爾會有患者如此反問。最近很多健身房都會添購In Body 測量儀器,這台機器可以測出體水分率、體脂肪、肌肉量等資訊,對健康管理很有幫助。但我們應該要了解「何謂體水分率?」體水分率是指肌肉內含的水分,肌肉有七○至八○%是水,這些不是喝了水就會馬上增加的水分。但如果水喝得太少,這些水分很快就會消失。所以可以理解成一旦肌肉量增加,水分也會增加;肌肉量減少,水分就會跟著減少。一個人每天會消耗兩公升的水,因此也需補充兩公升的水分。仔細思考,人體到處都需要水。從嘴巴喝進去的水,會依照食道→胃→腸→肝→心臟→血液→細胞→血液→腎的順序循環。食道、胃、腸是必須維持濕潤的器官,黏膜要濕潤,食物才能順利通過,器官才能發揮正常功能。尤其腸胃為了分解、消化、吸收食物所分泌的各種消化液,也不能沒有水分。此外,肝臟和心臟的肌肉水分含量也很高,所以若是缺水,這些器官就無法發揮正常功能。眼球、支氣管、女性生殖器內也都有黏膜,這些地方都需要水。血液更是如此,一旦缺水,血液會變黏稠,循環會變差,從結果來看,會導致營養和氧氣無法正常供應給細胞。此外,水也會循環全身,負責清除老廢物質與毒素,最後變成尿液排出體外。由嘴巴進入體內的水分,有很大一部分會在循環全身一圈之後,再次排出體外。部分會儲存在肌肉、血液或細胞中,但大部分的水都是用完即丟棄,而這些水就相當於兩公升的分量。如果每天無法喝足兩公升的水,又會如何呢?身體會慢慢調節水量,並開始消耗體內的水,以維持身體的運作。甚至會把原本應該要排出體外的汙水,再重新拿回使用。但這也是有極限的。如果持續不補充水分,就會開始慢性脫水,皮膚開始變鬆弛,各種新陳代謝也變差,並出現消化不良、便祕等問題。任何一種飲料,都無法代替「水」「我雖然不太喝水,但是經常喝咖啡或茶。」「我喜歡喝湯,所以吃飯時一定會配湯,湯也是水吧?」雖然咖啡、茶、湯都是水分,但這些水分是「最好不要喝的水」。首先,咖啡或綠茶是含有咖啡因的飲料,有利尿作用,反而會將水分排出體外。許多人將咖啡當成水飲用,但越是這樣,身體就越缺水,喝下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就必須喝加倍的水。湯品中含有很多鹽分,所以也不屬於健康的水。攝取過多的鹽,血液中的鹽分就會變多,吃得太鹹就會讓人需要喝很多水,這是身體為了調整鹽分含量過高的血液濃度,而出現的正常反應。所以吃得太鹹反而會使你需要喝更多的水,對身體更無幫助。最好的水是乾淨且富含礦物質的水,淨水器濾過的水或是礦泉水皆可。但淨水器使用逆滲透過濾,不只會去除水裡的雜質,同時對身體有益的礦物質也會被去除,所以不算是健康的水。當然,淨水器過濾的水還是比被汙染的水或含咖啡因、鹽分的水好,但既然要喝,還是喝乾淨且富含礦物質的水較好。沒有任何一種飲料能代替水。市面上販售的飲料,大多糖分含量過高,可能會引起胰島素阻抗性。如果真的無法一天喝兩公升的純水,那就在水中加些水果乾吧!最近市面上開始販售能加在水中的水果乾,只要適量添加,就能幫助每天輕鬆飲用兩公升的水。
-
2020-04-12 科別.呼吸胸腔
濾網種類、滅菌功能 挑選空氣清淨機掌握3大看點
新冠肺炎疫情緊張,家電賣場的空氣清淨機等產品熱銷,以便宅在家也能淨化空氣品質自保。只是坊間空氣清淨機的品牌、殺菌技術、廣告話術五花八門,該怎麼挑選?各有哪些特點?如果把一台空氣清淨機拆解,主要是一道又一道不同材質的濾網,再加上品牌強調的殺菌技術,濾淨髒汙、細菌等,並搭配馬達風扇的風量大小,送出淨化的空氣。1.濾網密合度比數值重要專家建議挑選空氣清淨機時,第一看點首先不要陷入數值迷思,濾網的密合度更重要。專家林安信表示,如果居家坪數較大,需要出風量較大的空氣清淨機種,例如有一派專家意見是看乾淨空氣排放率CADR值(Clear air delivery rate),也就是由美國家電協會AHAM所制定的統一標準。但所謂的乾淨空氣,該協會沒有設定一個絕對數字的標準數值,因此數值高不一定代表送出的空氣是乾淨的。換句話說,一台只能過濾大顆粒的空氣清淨機,但出風量大,CADR數值可能會高,反之空氣潔淨度近乎無塵的空氣清淨機,出風量較小,CADR數值反而低。2.挑選濾網種類第二看點是挑選濾網種類,最基礎分類為可過濾大顆粒灰塵的濾網或是活性碳濾網,濾掉毛髮等髒汙,而濾網用水清洗之後即可繼續使用,以及高等級HEPA濾網,可過濾小顆粒灰塵、0.3微米懸浮微粒甚至超小細菌。他建議,如果濾網與邊框無法密封,也沒有用泡棉緊塞,濾網再高級也沒效用。消費者應該檢視「濾網四周是否與機器邊框充分密合」,否則只是感受到一股涼風竄出,讓髒空氣直接流過濾網。3.看滅菌功能第三看點是滅菌功能。目前家電賣場最常見有標榜負離子、電漿、靜電集塵等技術。林安信解釋,空氣中真正能危害人體的細菌、病毒、黴菌等,都是0.3微米的超小微顆粒,難用濾網捕捉。大家可以回想在黑暗房間中有一道光線,在光線中可看到許多細小的灰塵在空氣中飄浮,若用嘴巴吹,它只會在原處打轉,吹不走,這種灰塵就是已接近0.3微米的超小灰塵,因為受到靜電影響,無法自由流動,僅能以「布朗運動」方式在空氣中打轉。如何可以去除?必須靠靜電的吸力和打擊力,才能吸附、擊破這些危害人體的因子。而空氣清淨機便是使用電漿片,利用正負電分離的原理,去除細菌。負離子則是指帶有負電的離子,可以吸附空氣中的懸浮微粒之後,掉落到地面上或在牆壁上,但無法殺菌。空氣清淨機擺哪裡?距人體2公尺內 能達到最大效益林安信表示,空氣清淨機最佳的擺放位置是在距離人體2公尺範圍內,例如睡覺時擺放在頭部附近,形成正氣壓,讓空氣往門口(負氣壓)流動,居家空間也能變得更清淨。
-
2020-04-12 科別.呼吸胸腔
呼吸都會生病!新冠病毒+冬季空汙 肺正受雙重打擊
過去大家都知道「病從口入」,現在大家得重新認知「呼吸致病」的嚴重。從全球化的空氣汙染,到現今新冠病毒的肆虐,呼吸道疾病的預防及治療,已是口罩族最關切的求生術。目前要保養肺部除了積極抗疫外,留在室內躲疫情的民眾,更要留意室內空氣品質,減少家人間群聚感染。冬季空汙嚴重 心血管疾病飆升今年冬季,我們的肺部被雙重夾擊,秋冬本來就是空氣品質最差的時節,加上新冠病毒來攪局,吸一口新鮮空氣成了奢求。大家都知道,PM2.5對身體的危害最先傷及呼吸道,國家衛生研究院環境醫學研究所陳裕政副研究員團隊,於2014至2015年間,在彰化及雲林地區調查每日PM2.5濃度對65歲以上長者呼吸道疾病就診的影響,發現冬天較為嚴重,PM2.5濃度每增加10,呼吸道疾病就診增加2%。但PM2.5不只傷害呼吸道器官,有愈來愈多證據證實,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尤其愈細小的懸浮微粒,愈可能深入肺泡,透過氣體交換進入血液循環中,影響到身體組織,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台大醫院更發現,每當冬天空汙指數升高,急診室病人就明顯增加,除了氣喘、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外,在嚴重空汙後的一到三天後,心肌梗塞、中風的病患也跟著增加。除了病人本身的血管狹窄問題外,發現有可能是汙染物進入血液循環後,引起發炎反應,促使血管收縮發病。細菌小於PM2.5 病毒更細微可怕空汙造成的危害是長期可見的,但今年冬天給肺部致命一擊的,是比PM2.5更微小的病菌。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教授莊凱任指出,新冠病毒大概在0.1微米以下,細菌約1微米、黴菌則是真菌的一種,直徑最大約3-10微米。這些病菌能對身體造成立即的傷害。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主任王振泰指出,黴菌為真核細胞,存在於環境中,常是病人免疫力不佳時被感染;至於細菌屬於原核細胞,變異性不大,但因細菌性疾病具有致命性,因此,醫藥界研究最多,藥物也最多,而因為感染者多、治療也多,就容易產生抗藥性。至於目前正困擾著人類的病毒,則必需附著於活的細胞中才能存活,但因病毒非常容易變異,很容易讓藥物產生抗藥性,加上很多病毒感染會自己痊癒,因此抗病毒藥的研究相對比較少。這也就是為何每當一種新的病毒大規模傳染時,醫界會束手無策的原因,最終得靠疫苗來終結病毒的作亂。成日待在家 更要注意空氣品質目前新冠病毒全球已破百萬人感染,逾7萬人死亡,有不少人更是無症狀傳染,國內甚至驗出無症狀陽性患者有肺浸潤的現象,新冠病毒被認為是長驅直入傷害下呼吸道,目前統計的死亡率約在2%。目前防止疫情擴散最好的式就是隔離,生病的人在負壓隔離病房內治療,接觸者居家隔離,一般人則戴口罩把病毒阻絕在外。但人們待在家中愈來愈久,防疫神器現在又多了空氣清淨機,但它能還我們乾淨的空氣嗎?莊凱任說,好的空氣清淨機通常會有三層濾網,第一層是前置濾網,可攔阻大微粒灰塵,第二層為HEPA是對0.3微米微粒有99.97%的過濾能力,第三層是活性碳,是吸附氣體的臭味。理論上空氣清淨機可以阻擋最微小的病毒,莊凱任指出,很多病毒的傳染途徑都相同,就是靠飛沫傳染,不是一隻一隻的病毒,因此病毒從口中噴出後,病毒是靠著飛沫飛出傳播,一顆飛沫微粒直徑平均是6微米,裡頭藏有大量的病毒,有效的濾網是可以攔阻漂浮中的飛沫。值得注意的是,噴出的病毒除了在空中漂浮外,很多時候是會落在地上、物體表面,人們摸來摸去就吃下肚而感染。因此,防疫原則還得多洗手及不要共食。當外科口罩不夠用3D布口罩 包覆密封度更好為了讓口罩延壽,疫情指揮中心教大家「乾蒸」口罩,引發熱議。莊凱任認為,要延長口罩壽命應該用更簡單方法,除了利用口罩套,還可以使用3D密封型的布口罩,其密閉性比長型無法完全密封的外科口罩來得好。另外,家中若有居家隔離者,家屬若不想浪費口罩或是剛好沒口罩,莊凱任說,可以將三塊布疊在一起遮住口鼻,可以利用不要的衣物,用完就丟,也能將毛巾折成三層,或是疊三條毛巾都行,而一層布可有六成阻隔率,三層加在一起就能達到阻絕九成飛沫的機會。
-
2020-04-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24小時戴口罩防疫 專家:從早戴到睡著反而更危險
國軍防疫強調做得「滴水不漏」,清查曾赴十一處人潮警示景點的國軍,多達二千四百多人,他們不僅已被要求自主健康管理,且廿四小時都必須要戴口罩,包含睡覺時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說,外出、睡前都戴同一只口罩,恐怕對於防疫一點效果也沒有,反而增加感染風險。周百謙表示,睡覺戴口罩並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對於支氣管不好,容易張嘴睡覺的民眾而言,戴口罩睡覺,濕潤的空氣,反而可以達到調節的作用,某種程度上可以減少處於咽喉的病毒繁殖力,不過,睡覺戴的口罩,若是從早到晚都是同一個,被感染的機率反而更高。周百謙表示,人在戶外防堵的是大病毒,包含感冒病毒、流感病毒,甚至是新冠病毒,他人打噴嚏或是唾液等噴濺在你的口罩上,能達到基本的防護,睡覺時,同一只口罩,其外層沾染的細菌、病毒就可能會附著在棉被上。誰也沒辦法確定睡覺時的行為,很可能會無意識把口罩脫下來,或是摸口罩再摸鼻子、眼睛,髒口罩東沾西沾,在防疫上根本沒有效果。他強調,睡覺戴口罩並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目的恐怕不是防堵病毒,而是防堵細懸浮微粒,以及支氣管敏感者,罩住口鼻的口罩,可以讓空氣溫暖些,且不用用到外科口罩,一般布口罩就可以。不過對於常會鼻塞的過敏患者或是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者,就不建議透過睡覺戴口罩保護呼吸道,使用空氣清淨機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無需一定要戴口罩睡覺。
-
2020-04-04 新聞.健康知識+
不焚香燒紙 環保祭祖更健康
焚香、燒金紙是國人掃墓的傳統習俗,不過,衛福部國健署表示,此舉會增加碳排放而汙染大環境,自身也可能吸入有害物質而影響健康,建議民眾祭祖時雙手合十、以花代香,心誠則靈。衛福部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焚香、燒金紙會產生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苯、甲苯、甲醛、多環芳香烴及細懸浮微粒等多種物質,其中苯、甲苯、甲醛、多環芳香烴具致癌性。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空氣品質指引就載明,長期暴露於環保署空氣品質指標「橘色」等級的環境中,肺癌患者的死亡率將提高15%,心肺功能障礙患者的風險尤高。我國知名廟宇行天宮及龍山寺已不焚香、不燒金紙,羅素英援引台灣大學研究指出,2015年研究團隊於龍山寺測得的PM2.5濃度為每立方公尺1360微克,經過寺方2017年減爐、2019年禁燭,研究團隊於2019年測得的PM2.5濃度已降至35微克,周邊空氣品質明顯改善。羅素英建議民眾不焚香、不燒金紙,雙手合十、以花代香即可。如果真的需要,務必選用符合國家標準(CNS)規範的香品、使用防空汙的環保金爐,並減少焚燒量;焚燒時注意良好通風,並可佩戴口罩,以避免大量吸入燃燒煙霧。國健署建議,民眾清明祭祖時,可以採取以下3措施,保護自己與家人健康:• 雙手合十,以花代香,心誠則靈。• 如需焚香燒金紙,務必選用符合國家 標準(CNS)規範的香品,使用防空汙的環保金爐,並減少焚燒量;焚燒時注意良好通風,避免大量吸入燃燒煙霧。• 可配戴口罩,減少暴露。
-
2020-04-04 癌症.抗癌新知
關於COVID-19的治療 新冠肺炎的最新進展
自2019年底,在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市出現了不明原因肺炎的群聚現象,在許多實驗室的合作下,終於確定其病原體為新型的冠狀病毒,最早的三位病例報導已經發表於2020年1月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中。然而,因為該病毒的高度傳染力,及缺乏有效的控制方式,如疫苗或抗病毒藥物等,造成疫情已散佈世界各國。至2020年3月15日止,已有134國共超過十五萬人感染新冠肺炎,其中全球已超過5,900人以上死亡,且趨勢仍持續上升中,造成全球的公共衛生問題。因此,希望能藉由此醫學知識的更新,能協助加速疫情的控制。病原學特點COVID-19的致病原稱為SARS-CoV-2,為冠狀病毒中的B型冠狀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一般有包膜,直徑60-140nm。其命名雖稱呼為SARS-CoV-2,但是其基因特徵和SARS-CoV或 MERS-CoV均有相當程度之不同。依照目前研究顯示,其基因親緣分析與蝙蝠的冠狀病毒較接近,其同源性可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以體外細胞進行病毒培養時,SARS-CoV-2約96個小時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細胞中培養出現,而在其他的細胞株,如Vero E6和Huh-7細胞系中則約需時6天。因為SARS-CoV-2的研究還有許多謎團正待釐清,因此,對其病毒的分析,許多都是來自於對SARS-CoV或MERS-CoV的研究。一般而言,冠狀病毒對於紫外線和熱都相當敏感,曝露在56度C的環境下超過三十分鐘以上、乙醚、75%以上濃度的酒精,含氯的消毒劑等,都可以破壞表面的包膜造成殺死病毒。流行病學特點傳染源:早期湖北省的疫情懷疑為動物造成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但現在的流行病學分析,已證明此種病毒可以有效的人傳人。因此,動物接觸史或湖北的華南海鮮市場旅遊史已不再是判斷的關鍵。另外,雖然WHO認為無症狀者傳染機會較低,但是依據中國大陸地區及德國研究,目前認為無症狀的感染者仍可能為傳染源。傳播途徑: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曝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或稱懸浮微粒,Aerosol)情況下,也可經由Aerosol傳播。目前在感染者的的部分體液中,如糞便或尿液中也可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但是否為活性病毒,或僅是已死亡的病毒基因,目前仍無定論,故無法判定是否可經由糞便或尿液傳染。故除飛沫或接觸傳染外,仍須注意糞便及尿對環境污染造成氣溶膠或接觸傳播的可能性。 易感族群:因此種病毒為全新出現,所有人類均無有效之抵抗力,因此所有人群均普遍易感。過去曾有報導認為兒童較不易感染,但後續報導均陸續發現有兒童、幼兒或是新生兒的感染報導。因此可能與初期文獻均集中在重症及老齡患者有關。目前研究顯示,成人及兒童的感染風險均相同,但越高齡的患者演變為重症的機會較高。因此,不分年齡均不可掉以輕心。臨床嚴重度分級COVID-19新冠肺炎感染者,臨床表現差異相當大。由輕症到極嚴重的呼吸衰竭都有可能。對輕症患者來說,僅需密切觀察避免傳染,但對於重症患者而言,除了呼吸器及有效的支持性治療外,目前已有多種抗病毒藥物組合在試驗中。因此,適當的對病患的嚴重度分期有其必要。基於目前的流行病學調查潛伏期1-14天,多為3-7天。以發燒、乾咳、全身倦怠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鼻涕、咽痛、肌痛和腹瀉等症狀。COVID-19新冠肺炎感染者輕、重症的介紹輕型患者臨床症狀輕微,影像學未見肺炎表現。中度患者具有發燒、呼吸道等症狀,影像學已可見肺炎表現。重度患者的定義在成人及兒童不同。 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條: ●呼吸速率RR>30次/分。 ●靜止狀態血氧飽和度SpO240次/分;5歲以上,RR>30次/分) 。 ●靜止狀態下,血氧飽和度
-
2020-03-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跟著胸腔科醫師這樣做!只要四招 抗疫提升免疫力
隨著流感與新冠肺炎的流行,許多人開始注重口罩、及酒精洗手的習慣,也很關心要如何提升免疫力。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周百謙主任指出,免疫力其實是個不容易定義的名詞,很多因素都可能使人體對外界的抵抗力下降。除了維持規律的生活以及運動習慣外,環境品質的改善更是不可或缺!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引起大眾對於群聚感染的恐慌,因此待在室內、家中的時間比平常更多。影響到病毒對身體影響的因素很多,這部分包含內在免疫力,也就是由淋巴球等免疫細胞所構築的防線;此外就是結構性免疫力,氣道結構有問題時會造成病毒的停留時間延長,造成入侵肺部的機率增加;但最常被忽略的是環境免疫力,所指的是由於環境未能有效調節,造成氣道反覆發炎,引起呼吸道面對外來病原體的抵抗能力下降。要有效面對新冠病毒與流感病毒的威脅,以上三大因素,缺一不可。我們常常認為家中的空氣十分潔淨,其實不然,室內空氣中其實充滿各式汙染物,若不注意,忽略了環境免疫力的調控關鍵,室內環境對健康的威脅恐更勝室外。除了病毒和細菌,懸浮微粒、VOCs(化學揮發物)等有害污染物更會在無形中進入我們的氣管、肺部,進而破壞呼吸道黏膜,甚至影響到免疫系統。不僅容易增加病毒及相關病原體侵入的風險,更增加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風險,甚至癌症都有可能找上門。因此,提升環境免疫力,不僅可以改善體內免疫相關微環境,更能維護健康保護力。 不只病毒威脅,PM2.5、甲醛等才是埋伏在家中的「隱形殺手」廣義的空氣汙染包括戶外空氣污染和室內空氣污染。戶外空氣污染較容易被量測,因此受到重視。不過對大多人來說,一天有近90%的時間其實都待在室內,室內空氣污染對大家的影響,其實比想像中更嚴重。周百謙醫師解釋道,空氣污染包含細懸浮微粒、有揮發性有機物(VOCs)、有毒氣體、生物性污染物等。揮發性有機物(VOCs)在日常生活中其實無所不在,但大家往往不知道或輕忽揮發性有機物的危害。就室外來說,VOC的主要來源是燃燒燃料和交通運輸所產生。而室內產生VOC的來源,除了吸菸、烹調等燃燒行為外,已被WHO證實為一級致癌物的甲醛(也屬VOC一類),會從居家使用的裝潢隔板、家具、黏著劑,甚至新買的衣物當中釋放,且可持續釋放3-15年。隨著吸進的甲醛越多,對於呼吸道刺激症狀會愈趨嚴重。其他的揮發性有機物也會透過日常的生活行為產生,從打掃使用的清潔劑、芳香劑,或角落噴灑的殺蟲劑,到香水、香氛蠟燭等都會釋放有害的污染源。這些汙染源刺激皮膚和呼吸道,增加室內空氣污染風險、持續累積的結果更造成環境健康品質下降。而懸浮微粒則涵蓋非常廣,不同的粒子大小會對人體產生不同的影響。會隨著空氣流動,或者是附著在頭髮、衣物上而帶入室內。不同地區的細懸浮微粒,可能因化學特性不同,而造成不同的身體影響。綜觀而言,PM10因粒子較大,會被鼻腔捕捉,但一般常提到的PM2.5,粒子非常小會進入到肺泡,進而影響呼吸道的健康。其餘像是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有毒氣體,以及像是寵物的毛髮、寢具中的塵蟎、牆壁及夾板中的黴菌等生物污染,皆會隨著不同特性,引發人體過敏、呼吸道慢性發炎等健康問題。室內空污不只引發呼吸道疾病,甲醛、黴菌更恐降低人體免疫力周百謙醫師表示,空氣污染已被證明會造成表皮細胞的缺損,降低身體對於病毒第一線的免疫防禦能力,使得病原更容易攻擊受損細胞使身體更難抵禦疾病的攻擊。像是上述提到的甲醛,一般濃度超過0.1ppm時,即會傷害眼睛與黏膜細胞。長期吸入PM2.5、甲醛等污染物,隨著組織累積的濃度愈高愈可能導致失智、細胞損傷、血液凝結功能等異常,甚至多種癌症。而台灣高溫潮濕的氣候,更是黴菌和塵蟎孳生的最佳環境。除了容易引起過敏、皮膚炎等問題外,台中榮總研究發現,在台灣某些黴菌高盛行率的區域,民眾會有肺部浸潤的狀況。此現象會使人體降低身體對細菌、病毒的防禦力,更容易使呼吸道、肺部受到外在病原體的感染。醫師分享四招 提升環境免疫力:使用空氣清淨機、減少空氣汙染源、維持適當溫度與濕度很多人以為只要緊閉門窗就能避免戶外空氣污染進入室內,其實細懸浮微粒的粒子很小,可以經由縫隙進入室內,而從外面回到家裡,其實身上與隨身衣物常常都會攜帶懸浮微粒的室外。而且剛剛上述也有提及,不只戶外,室內其實也存在各式各樣從生活產生中的污染源。建議家中可以透過空氣清淨機初步過濾室內空氣,維護環境的空氣品質。空氣清淨機簡單分成兩大類,主動式和被動式。被動式淨化是透過風壓將空氣送入空氣清淨機,藉由各式濾心去除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揮發性有機物(VOCs)、有毒氣體等。主動式淨化是將淨化離子釋放到空氣中達到淨化效果。周醫師也分享,因家具、裝潢中的甲醛可持續釋放數月至數年,在購買時可注意是否有分解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功能,將室內空氣污染降到最低。在使用空氣清淨機時,其實也可以注意風向的設定,如果能夠藉由有效的風向與風量調整,在室內營造有效的循環風環境,營造徐徐微風的感覺,相信可以降低細懸浮微粒停駐的問題,更可以改善過敏問題,甚至睡眠效率不佳的問題。要下降室內空氣汙染的問題,在日常生活的習慣上也需特別注意,家中烹飪、燃燒線香,或使用清潔用品時,務必保持室內的空氣流通,也盡量在密閉空間避免使用香水、指甲油、髮膠、蠟燭等會產生揮發性有機物的汙染源。減少污染物滯留於室內。除了空氣中的污染物外,周百謙醫師解釋道,室內的溫度、濕度也會使生物性汙染物增加,因為高濕度、高溫度是微生物孳生的關鍵。如果能把室內的溫度、濕度控制好,讓呼吸道黏膜不會因為反覆面對外界過敏原及致病原,造成過度負擔而受損,免疫力維持的結果,將建立有效防線,除了能夠讓病原體生長減緩,更能夠降低表皮細胞缺損問題。溫度的設定也和氣道的健康息息相關。正常的氣管溫度接近中心體溫,約為37度,濕度則為100%。透過鼻腔的加溫加濕,可以降低氣管發炎。為了要降低鼻腔與氣管的負擔,建議室內溫度建議依照室外的氣溫來調整,降低內外溫差。譬如戶外氣溫攝氏30幾度時,室內空調可設在攝氏28度;如果室外冬天戶外攝氏10-15度,建議室內設定在20-22度左右,讓身體去適應環境,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如果室內溫度過低,容易增加鼻腔跟上咽呼吸道的負擔,甚至也有文獻指出,溫度低時會加重腦部失能風險,可能與失智有關。而室內濕度的部分,建議可以維持在50%-60%左右,減少濕度過高時所導致的塵蹣與微生物生長,但也不能設定過低,將讓口鼻變得乾燥,導致黏膜受損,這些也都可能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建議可在每天起床的時候,感受室內的空氣環境是否合適。如果經常鼻塞、口乾舌燥,胸悶胸痛,就需要好好檢視空氣的品質,創造一個空氣流動,適當溫控,有效過濾的循環性環境,提升環境免疫力,也可提升家人對於空氣汙染及病菌的抵抗力。全民戰「疫」時期 維持良好免疫力,請你這樣做!周百謙醫師提醒,想要維持良好免疫力,在飲食上務必營養均衡,不要刻意集中吃某種食物,蛋白質、胺基酸、脂質、醣類、礦物質、維生素都必須兼顧,降低系統性發炎,維護代謝平衡,身體各個系統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同時要有規律的作息以及運動習慣,並且全面控制室內空氣品質,才可以從裡到外,有效提升免疫力!原文:全民戰「疫」!提升環境免疫力 捍衛健康防護力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3-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空汙增新冠死亡率?學者:需更多研究
空汙恐增加新冠肺炎的死亡率?歐洲公共衛生聯盟16日警告,空汙所導致的高血壓等慢性病,可能會增加新冠肺炎的死亡率,過去針對SARS的研究也顯示,患者暴露在中度空汙的環境增加8成的死亡率。然而,環境流行病學專家漢塞爾則認為,空汙和新冠肺炎之間的因果關係,還需要更多研究證實。空汙增SARS死亡率根據《華盛頓郵報》和《歐洲動態》報導,歐洲公共衛生聯盟警示,空氣汙染導致的高血壓、糖尿病或其他的呼吸道疾病,可能會增加新冠肺炎的死亡率。雖然目前尚未有探討新冠肺炎和空汙關係的研究,但過去曾針對SARS的研究顯示,患者僅暴露在中度空汙的環境下,就比處於低度空汙的患者增加84%的死亡率。「暴露在空汙和吸菸的新冠肺炎患者,很有可能出現較嚴重的症狀。」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伯恩斯坦認為。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呼吸內科主任卡爾斯頓也表示,新冠病毒可能會惡化因空汙造成的肺部損傷。缺乏因果關係然而,英國萊斯特大學的環境流行病學專家漢塞爾指出,目前這個論述充其量只是合理的「假說」,背後只有兩項證據,一是針對新冠病毒「親戚」的研究,二是對新冠病毒和空汙致病機轉的「推理」。過去針對SARS或MERS的研究,僅發現肺炎和空汙之間具有關聯性,而不是「因果關係」。新冠肺炎患者的主要症狀為肺炎,比較嚴重的出現急性呼吸窘迫(肺積水),而空汙造成的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因為當空氣中的懸浮微粒進入肺泡之後,吞噬太多懸浮微粒的巨噬細胞紛紛陣亡,增加肺部感染機率。漢塞爾表示,目前空汙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道阻塞)的致病機轉已被科學界證實,而科學界也逐漸承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將造成新冠肺炎患者更嚴重的症狀,但空汙和新冠肺炎之間還缺乏更直接的因果關係。【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3-04 名人.周百謙
周百謙/如何避免新冠病毒變肺炎?關鍵是守好第一道防線
隨著疫情的不斷升溫,國內新冠肺炎確診的病例也逐漸增加。雖然病毒的傳染途徑,影響器官都在醫學相關研究下逐漸被了解,但是隨著全球病例的等比式增加和死亡病例的攀升,使得許多民眾陷入了恐慌之中。然而在這些病例累積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雖然許多確診病患在口腔與鼻腔檢驗到病毒,但卻不是所有病患都會演變成為肺炎。也就是許多確診患者其實是無症狀的帶原者,或是有輕微症狀的帶原者,即使病毒檢驗陽性,但在足夠的休息或支持性療法下,免疫系統就能順利的消滅或降低身上病毒的總量,減少病毒影響。如何從源頭降低病毒入侵風險,也就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面對病毒的第一線防禦:上呼吸道透過帶原者於咳嗽或打噴嚏時的飛沫,使得病毒有機會從空氣傳播的方式進入人體,首先會接觸到的就是上呼吸道。每一次飛沫所攜帶的病毒量會因傳播者的病毒密度而有不同,飛沬在上呼吸道,也就是鼻腔或是口腔,會附著表皮細胞。人體的表皮細胞附近有纖毛,可藉由擺動方式,將飛沫往出口處送。另一個重要的防禦系統來自於呼吸道表面因應外界刺激所分泌的黏液。健康的黏液富含對抗病原體的物質,譬如免疫球蛋白,可協助中和病毒或降低其活性。而富含消化及抗發炎功能的唾液,更在病毒侵入的過程中讓病毒無法一次大量進入氣管或肺部中,造成嚴重感染。被忽略的上呼吸道健康台灣由於氣候潮濕因素,使得居住空間中常伴隨著塵蟎,黴菌等,常見過敏原。這些過敏原造成過敏現象,引起鼻塞及流鼻水外,更破壞了原先表皮細胞排列而成的障壁,使得表皮無法有效的保護身體不受外界影響。而鼻腔分泌物的增加,造成病毒附著在分泌物上,導致了病毒停留時間的延長,增加影響人體的機會。而抽菸人群和近年來逐漸增加的空氣汙染,更藉由細懸浮微粒及有毒氣體的影響,引起表皮細胞及黏膜組織持續發炎,惡化了上呼吸道的健康。這些上呼吸道的問題,造成原先具備的功能,如調溫、調濕、過濾雜質的效率下降,進一步影響到下呼吸道的健康,造成病毒得以長驅之下,進入肺部產生實質肺炎。改善上呼吸道的防禦功能許多國人其實始終有慢性過敏的症狀,但因為已經熟悉這個症狀,而不知道自己身處險境。所以如果自己時常覺得口乾、常常喝水、聲音沙啞、胸悶胸痛、痰量增加,以及夜間打呼,其實都是身體的警訊。要改善上呼吸道的防禦功能,應該先從鼻腔的健康做起。關鍵因子是避開及減少過敏原曝露,避免室內及室外空氣污染的曝露,以及適度使用抗過敏藥物,降低上呼吸道的慢性發炎問題。此外,也可以透過空氣清淨機,除濕機,以及室內的冷暖氣設備等,透過濕度調控,溫度恆定,以及風向導流,建立一個健康的室內微環境,降低各種不同有害物質對身體的影響。口罩的多面向角色要維持上呼吸道的功能,如何降低汙染物始終是重要關鍵。從二月開始的新冠病毒疫情,台灣之所以在確診病患能夠有效控制,沒有醫護人員及大規模的社區傳播,口罩及勤洗手其實是兩大關鍵。口罩除了阻擋外來汙染物,過濾及阻擋病毒外,也扮演了人工鼻腔的重要角色。人類在呼吸時,會從肺部呼出溫暖潮濕的空氣,經過口罩時便被捕捉,維持口罩的溫度與濕度,協助加熱加濕後續的吸入空氣,有效降低鼻腔與口腔的負擔,維持持續性的免疫功能。雖然外科醫療用口罩短期缺貨不可避免,但適度使用布製口罩,時常換洗,同樣能夠讓上呼吸道負擔下降,達到保護效果。前進布署,降低威脅從醫學證據顯現,飛沫傳染是未來新興疾病的重要傳染途徑,除了新冠病毒之外,流感及其他病毒其實會影響到人體健康。只要能夠維持上呼吸道健康,透過藥物及非藥物措施強化上呼吸道免疫功能,建立良好上呼吸道為環境,相信大家一定能夠通過這次新冠病毒的考驗,維持更好的健康生活品質。
-
2020-02-06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醫用口罩不夠怎麼辦?外科醫師:布製口罩並非不堪一擊
政府今起實施實名制購買口罩,民眾可使用健保卡在全國6000多家健保特約藥局購買。但7天內限購2片口罩,許多民眾仍覺不夠用。前台聯秘書長、外科醫師錢橙山認為,口罩的功能就是在「阻絕飛沫於境外」,達到病毒無法入侵的目的,有醫療用口罩當然防疫效果較好,但若醫療用口罩供應不足,也可考慮使用布製口罩。「我準備把陪我半輩子的布製外科口罩找出來,讓它重出江湖。」錢橙山說,口罩之亂已是全球性的問題,原物料已經捉襟見肘了,他雖不是防疫專家,但以自己的工作經驗,傳統布料外科用口罩在防疫上並非如市面所說的不堪一擊。他表示,外科醫師在手術房一待就10小時甚至更久,過去單憑一張布製的口罩,就可保護醫護人員和病人間的安全,因此在這非常時期,不可忽視布製口罩的功能性,「擋得住飛沫,就能擋得住武漢肺炎病毒」。錢橙山舉例,一艘滿載軍隊的船艦,只要不讓它靠岸,就難發揮戰力,「一小滴帶病毒的飛沫,就如一艘滿載軍隊的船艦」,口罩的功能就是在阻絕飛沫於境外,達到病毒無法入侵的目的。如果沒有醫療用口罩,使用布製口罩掩住口 鼻,也有一定的保護效果。他說,病毒是奈米等級大小的微生物,遠小於PM2.5懸浮微粒,事實上,任何型的口罩都擋不了病毒入侵,所以戴口罩主要作用是「阻絕境外」──擋住飛沫,隔絕於黏膜之外,因此,在這閙口罩荒之刻,是否非醫療用口罩不足以達到防疫目的,應該有重新檢討的必要。日前造訪日本,錢橙山也觀察到日本人面對武漢肺炎的態度,有一番省思。他說,在日本6天,每天都在公共場所並搭乘交通工具,並沒發現有特別不同的地方,回程搭上班機,馬上發現氣氛不對,空服員及乘客人口一罩,「為什麼同樣都是有肺炎病例的日本社會氛圍和台灣差那麼多?」錢橙山認為,國人對戴口罩的認知和日本人有些不同,事實上,戴口罩是為了保護別人,當自覺不舒服時,戴上口罩避免把疾病傳給身邊的人,而不是把身邊的人都當做病人、怕被感染而戴上口罩,「如果觀念不改,一天供應3千萬個都不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