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4 科別.精神.身心
搜尋
憂鬱症
共找到
870
筆 文章
-
-
2020-03-13 科別.精神.身心
吳宗憲稱「憂鬱症是不知足」引各界抨擊 精神科醫師:凸顯其自大與無知
綜藝天王吳宗憲節目上「憂鬱症都是因為不知足」的發言,引發各界抨擊。精神科醫師表示,吳宗憲的話對於醫療人員及所有憂鬱病患來說都不公平,只是凸顯了說這句話的人的自大與無知。名律師呂秋遠則說,吳宗憲的問題,不是在於誤解憂鬱症,而且誤導別人誤會憂鬱症而已。吳宗憲日前在「綜藝大熱門」節目中,對於來賓造型師李明川透漏自己有失眠、憂鬱症時回應,「你幹嘛憂鬱症呢……我跟你講,所有憂鬱症的患者仔細聽著,憂鬱症的原因,聽好囉!都是因為這三個字,不知足!」高雄市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精神科醫師林奕萱在其臉書《精神奕奕|林奕萱醫師》PO文指出,自己在面對許多憂鬱症患者時都不敢斬釘截鐵地認為是因為某某關係,必須盡可能地搜集病史、釐清症狀、了解家庭與人際關係等,再分析出幾種可能的原因。林奕萱指出,絕大多數的精神科疾病都是多重病因,必須試著從「生物-心理-社會」三大角度抽絲剝繭。以一句「不知足」來概括病因,實在對詳細了解病史的醫療人員及勇敢走在復原之路上的所有憂鬱病患來說都不公平,說這樣的話不僅沒有節目效果,「只是凸顯了說這句話的人的自大與無知。」對於各界抨擊,吳宗憲昨晚直播稱自己又遭到網路霸凌,不需要道歉。名律師呂秋遠則在其臉書表示,他認為自己被霸凌,可是起因在於他的言論實在令人瞠目結舌,所以別人批評他的時候,也難免語氣戲謔。這些言論,當然會讓吳宗憲不舒服,可是,聽到自己患病、想死,原來是因為不知足,而且是本土天王說的,這種欠缺知識與同理心的言論,對於憂鬱症患者來說,又豈止是不舒服可以形容於萬一的。不止一般民眾,演藝圈許多藝人也為憂鬱症所擾,昨晚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就已先跳出來表達嚴重抗議,指吳宗憲的言論對憂鬱症有錯誤歧視,呼籲大眾一起降低憂鬱症的污名障礙。(談論憂鬱症從23分45秒處開始)
-
2020-03-13 科別.精神.身心
憂鬱症都是因為不知足?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嚴正抗議吳宗憲歧視言論
綜藝節目主持人吳宗憲日前在「綜藝大熱門」節目中,對於來賓造型師李明川透漏自己有失眠、憂鬱症時,回應表示:「你幹嘛憂鬱症呢? 我跟你講,憂鬱症的原因都是這三個字--『不知足』。」對此,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表示嚴重抗議,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表示,吳宗憲的言論對憂鬱症有錯誤歧視,完全不適當。另外,對於時代力量立法委員王婉諭(小燈泡媽媽)在臉書回應,「吳宗憲作為公眾人物,更應該自律、謹慎!」「說憂鬱症患者是『不知足』,赤裸裸地凸顯了評論者的歧視」。還有高雄市議員黃捷、網紅陳沂等人的聲援,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表示肯定與感謝。以下是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的聲明: 雖然我們最近因武漢肺炎對世界衛生組織非常不以為然,但是世界衛生組織很早就估計,憂鬱症是21世紀三大疾病,並且在2020年的現在,憂鬱症已是造成全球人類疾病負擔第二名的疾病。但憂鬱症的治療在台灣仍有四個不足,包括:(一) 就醫不足:台灣社區調查顯示只有五分之一的憂鬱症患者尋求協助,而2018年健保資料顯示,整體憂鬱症的治療約40萬人,表示還有很多憂鬱症患者仍不自覺、不承認或抗拒就醫。(二) 診斷不足:憂鬱症診斷準則需要持續兩周以上,大部分時間裡,九個症狀有五個以上,包括五個心理症狀:憂鬱情緒、興趣缺乏、無價值感/罪惡感、無法專注與決定、自殺意念計畫或企圖,四個生理症狀:失眠、食欲體重改變、精神運動遲滯/激動、疲累。許多醫師可能只注意生理症狀而忽略情緒問題。(三) 治療不足:輕微憂鬱症可以心理治療,但中、重度憂鬱症則應該用抗憂鬱劑治療。理想上許多憂鬱症患者應該合併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但是在目前全民健保的條件下,非藥物治療的給付偏低並不被鼓勵。(四) 持續治療不足:理想上抗鬱劑治療建議需要三個月急性期治療改善症狀,加上持續期與維持期治療恢復功能、避免復發。但健保資料庫分析發現,三個月後只有17.4%的憂鬱症仍在治療,顯示提早中斷治療常見。對於疾病的汙名來自於無知、偏見與歧視。憂鬱是常見、輕微可恢復的情緒狀態,而憂鬱症是一種持續、嚴重需要治療的情緒疾病。由於許多對於憂鬱症的迷思偏見,讓許多憂鬱症不敢承認自己有憂鬱症或排斥接受治療,或是已接受治療的憂鬱症患者被迫中斷治療。憂鬱症就像糖尿病、高血壓一樣是一種疾病,不是懦弱的表現,也不需羞恥。對憂鬱症的人說「你就想開一點!」,跟對著坐輪椅的人說「你就站起來啊!」,其實是一樣的。其實,演藝圈的許多人為憂鬱症所擾,韓國許多明星因憂鬱症自殺。知名歌手瑪麗亞凱莉曾公開自己罹患雙極性情感疾患,她提到「疾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別人發現後看待自己異樣眼光所產生的巨大壓力」。藝人Lady Gaga得到金像獎時坦言自己早年創傷、長期憂鬱症的折磨,呼籲大眾重視心理健康。憂鬱症離你我並不遠,需要大家更多的認識與重視。我們應該要一起降低憂鬱症的污名障礙,鼓勵大家提早情緒管理以預防憂鬱症,若是有憂鬱症應該積極治療、完整治療以重拾快樂與積極人生。
-
2020-03-13 科別.精神.身心
憂鬱症發言爭議 王婉諭:吳宗憲應更自律謹慎
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今天表示,藝人吳宗憲在節目中指憂鬱症的原因是因為不知足等語,這種言論是混淆社會大眾對於憂鬱症的認知,甚至是污名化,吳宗憲在發表言論時應該更自律、謹慎。王婉諭今天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指出,昨天的「綜藝大熱門」節目中,主持人吳宗憲面對曾經罹患憂鬱症的來賓說,「所有憂鬱症的患者仔細聽著,憂鬱症的原因,聽好囉!都是因為這三個字,不知足!」王婉諭說,憂鬱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很遺憾在目前已算相對進步的社會中,仍然還是會看到這種對於憂鬱症的不了解,而發表的輕率發言。王婉諭指出,這種話非但是對患者的進一步傷害,更是混淆社會大眾對於憂鬱症的認知,甚至是污名化。憂鬱症患者不是因為不知足,從傳統的疾病觀點上來看,他們可能只是心生病了,就像身體會感冒一樣,憂鬱症就像是心理上感冒一樣,並非患者能自主控制的。王婉諭認為,憂鬱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而憂鬱症則是因為大腦裡的神經物質分泌失調,導致持續處於難過的狀態中,影響人們的感受、思考,以及行為,產生各種心理以及身體上的問題,同時也影響了日常工作與生活。說憂鬱症患者是「不知足」,赤裸裸地凸顯了評論者的歧視。王婉諭說,吳宗憲這樣的發言,無疑是再次抹煞了許多心理健康的第一線人員與同儕團體的努力。罹患憂鬱症的朋友若看到這樣的言論,不僅可能情緒因此受到影響,還有可能導致他們不敢尋求相關的醫療資源協助。王婉諭最後提到,她想和吳宗憲說,「作為公眾人物,若您認為您還是綜藝一哥,在發表言論時,應該要更為自律、謹慎才是。」對此,吳宗憲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時表示,他質疑王婉諭有沒有看過整集節目內容,只因為有部分媒體斷章取義,因而導致誤解,根本是危言聳聽,製造對立。吳宗憲說,當時在節目中原意是希望好友能走出憂鬱症陰霾,多看看深愛他、關心他的朋友,就像悲觀的人只看到失去部分,「難道這樣說有錯嗎?」吳宗憲也表示,請節目製作人在YouTube上保留這集節目,讓所有人去看看當時他在節目中說法。
-
2020-03-10 科別.精神.身心
賭博成癮?北市聯醫「博弈門診」醫治
賭博新聞屢見不鮮,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宣布,成立北台灣第一個「博弈門診」,透過諮商及關懷,協助民眾擺脫賭博成癮的困擾,今年3月正式開診,看診時間為每周二、四的上午9時至12時,預估賭博成癮治療至少2年,才會呈現初步成效。根據美國統計,賭博成癮患者約有53%的人會從事非法賭博活動,國內儘管沒有相關統計,但網路賭博電玩、虛擬彩券等遊戲盛行,賭博成癮或許已找上門,但許多民眾恐怕仍不自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成癮防治科醫師黃名琪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針對賭博行為,依嚴重性與型態分為「娛樂性」、「問題性」與「病態性」;其中「病態性」賭博就是外界熟悉的「賭博成癮」或「嗜賭症」,在美國精神醫學會已列入心理疾病之一。賭博在國人眼中大多只是消遣、打發時間,甚至防止老年癡呆,但黃名琪指出,不少賭博成癮的案例,出現可怕的結果,像是傾家蕩產等,院內也曾收治一些賭博成癮患者,所以決定成立「博弈門診」,提供諮商及關懷。黃名琪說,雖然全世界各國資料很少,但她分析,在賭博成癮的男女比例,男生多於女生,且成癮跟社經地位沒太大關聯,不代表低社經階層的族群,賭博風險就比較高或低。黃名琪說,行為成癮很難用藥物控制,會先評估有無精神科共病,例如憂鬱症、焦慮症,這可用藥物治療,至於賭博行為,必須用心理治療,像勸諫患者遠離賭博環境、提醒賭博缺點等,慢慢改變患者的心態。至於成功戒賭的治療時程,黃名琪坦言,這部分比較困難,主要還是環境因素,尤其現在網路便利性高,網路賭博出現增加趨勢,根據國外研究顯示,賭博成癮治療至少2年,才會呈現初步成效,透過專業人士心理輔導、長期追蹤,慢慢改變患者心態。
-
2020-03-08 養生.心理學解密
四十而迷惑 中年迷路該不該轉彎?
對四十歲的你而言,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先停下腳步,好好覺察自己的心。感到迷惘,是必須停下來檢視人生的訊息,是重新思考未來的人生,強化內在力量的時刻。停下來 試著覺察自己就算沒有心靈相通的好友,或為自己著想的家人也沒關係,因為你身邊早有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最懂你,且已懂得照顧你的人,那就是四十歲的自己。這四十年來不離不棄,陪在你身邊的人。此時,如果無法停下來覺察自己,面對未來一連串的課題,只會感到更加困惑。上一代四十歲的人,大部分生活穩定,對未來比較不會感到不安。只要按部就班照著計畫走,就能進到不錯的公司;退休後領了豐厚的退休金,就能過著安逸的生活。只要年輕時好好用功讀書,考上好學校,甚至家境好一點的,到國外留學回來後,都可以有不錯的發展。但現在這一輩的年輕人,即使考上好學校或去國外留學,很可能都還是會遇到「待業期長」的窘境,對未來的職涯規劃是更加迷惘。即使到了四十歲,工作還是一樣不穩定,甚至被迫離職,必須重新轉換跑道找工作的大有人在。在這個不確定的年代,四十歲內心的混亂,並不亞於二十歲。單身的不婚主義者越來越多,即使是已婚的人,生活也不見得安穩。世代差距 別心存怨念世代間的差距讓隔閡越來越嚴重,彼此間有很多怨念,會想反駁對方想法。但要化解彼此的心結,唯有互相理解、包容才能做到。不管哪個年代,都有它的痛苦,不需要比較,比較只會帶來傷害。但也不能把時代差異當成是一種藉口,藉此轉移焦點或逃避責任。不要刻意逃避心裡的不安,或是把責任推給他人、社會,那只會讓自己沉浸在憤怒和恐懼中無法自拔。金生珉,一九七三年生,韓國知名主持人,他從二十幾歲開始就進入演藝圈,藝人的收入不固定也不穩定,只有少部分的明星可以賺到大錢,但他仍在這行堅持努力,一直到四十歲過後,才終於在演藝圈中嶄露頭角。安排空檔年 重新找方向因為時代改變了,所以有些人反而是到了四十歲後,才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我認識某位四十歲女性,在大公司奮鬥了將近十五年,某天,她突然開始思考:「我到底是為何而活?」,於是決定遞出辭呈,為自己安排一段「空檔年」(GAP YEAR)。所謂「空檔年」,通常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為了探索自我,暫時中斷學業或事業,趁年輕時去充電的一年。然而,她卻是在步入四十歲後,才決定做這件事。我非常佩服她的決心和行動力,能夠毅然決然離開人人稱羨的大公司,勇敢地去追尋自己的第二人生。這樣的勇氣,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過去這十五年來,她比任何人都還要努力工作。在性別歧視嚴重的大公司裡,為了比男同事表現更佳,幾乎天天加班,甚至犧牲自己的睡眠時間,把心力都投注在工作上。但十年過去後,她赫然發現自己的人生似乎只剩下工作,為公司賣命而失去了靈魂,因此得了憂鬱症。在飽受憂鬱症折磨後,她決定替自己的人生,尋找另一條新的出路。她休息了一段時間,回復自己的身心狀況後,開始學習自己一直很感興趣的家具工藝,隨後還開了一間工作室。雖然收入比以前少很多,但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她覺得現在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步入中年後,就算迷惘也沒關係,只要像這樣重新找方向就好。陷入不安和焦慮,只會讓自己更迷惘。把迷惘當成是人生的轉捩點,在轉角後的將是嶄新的幸福人生。四十歲.心靈處方箋人生已過了一半,用文字記錄自己的生平,會讓我們體悟到許多事。把人生分成幾個階段,重新看看過去曾經發生的事,靜下心來覺察反省,這些經歷都會成為往後人生的智慧,甚至還可能就此展開新的計畫。如果不知道該怎麼寫,可以根據下列提示的句子來寫。青年期(大學時期或就業後)的我為什麼會選擇這間大學?為何會選填這門科系?是否覺得自己念對科系?喜歡大學生活嗎?如果是,原因是什麼?如果不是,又是為什麼?大學時有特別要好的朋友嗎?談過戀愛嗎?是什麼樣的人?戀愛是否幸福?有遇到想要在一起一輩子的人嗎?有失戀過嗎?為什麼失戀?失戀後感覺如何?出社會後想要找什麼樣的工作?對職場生活是否滿意?如果不滿意,原因是什麼?是想要離職還是已經離職了?離職後是否比較開心?邁入中年期的我覺得沒好好把握人生而感到遺憾嗎?有結婚嗎?婚姻生活如何?如果婚姻生活很幸福,那麼訣竅是什麼?如果覺得婚姻不幸福,又是為什麼?對另一半有什麼樣的想法?有小孩嗎?和子女的關係如何?你覺得婚姻對你的影響是什麼?如果還沒結婚,沒結婚的原因是什麼?對自己未婚這件事有什麼感受?喜歡你目前正在做的事嗎?喜歡的原因是什麼?如果不喜歡,那你想做什麼?已經在為退休做準備了嗎?做了哪些準備?是否會對未來感到不安?為什麼?寫完後,如果覺得到此時對自己的人生毫無遺憾,請好好嘉許自己,盡情讚美鼓勵自己。假如有遺憾的事就看有哪些方法可以彌補,把可行的方法寫下來。過去經歷過的每一刻,都富有意義,會讓自己變得更堅強勇敢。或許曾犯下許多錯誤,經歷過無數次失敗,但這些經驗無論是對現在,或是對未來的人生都十分重要。
-
2020-03-08 科別.婦科
身體明顯變化的分水嶺 醫師提醒這年紀女性提前做準備
40歲對女性來說,是身體出現明顯變化的分水嶺,身心可能陷入不穩定狀態。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婦產科主任許鈞碩建議,民眾如有更年期相關症狀,可在醫師診斷下,考慮補充荷爾蒙,或以運動等方式減緩不適。是否補充荷爾蒙 請醫師診斷許鈞碩表示,45至46歲婦女會開始出現更年期症狀,例如熱潮紅、心悸、四肢關節痠痛、骨質疏鬆、睡不好、陰道乾澀、頻尿等。平均大約在48至50歲停經,許鈞碩建議,停經前四年有更年期症狀的婦女,就可至婦產科諮詢是否適合補充荷爾蒙。更年期的症狀有很多面向,許鈞碩說,更年期婦女因較敏感,性格上會焦慮、脾氣變壞。但有部分症狀雖也被認為是更年期,事實上卻未必是,例如憂鬱症、暈眩、血壓上升等,在經過一個月的荷爾蒙治療後,如果還是沒有改善,醫師就會建議轉其他科檢查。許鈞碩建議,家人面對更年期的婦女,可多陪伴她們爬山、做瑜伽、追劇等,保持身心放鬆,較不會想東想西。政府目前提供不少免費健檢,例如30歲以上女性可進行子宮抹片篩檢、40歲以上每兩年可做一次成人健康檢查、45歲以上進行乳房攝影及大腸糞便篩檢等。除此之外,許鈞碩建議,因大腸癌是台灣三大癌症之一,建議40歲以上的民眾可自費多做大腸鏡及胃鏡篩檢較為安心。山藥、黃豆製品 天然荷爾蒙除了藥物補充,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張雅芳建議,民眾也可食用低熱量、低脂肪和均衡營養的食材,例如天然新鮮的山藥、黃豆製品、蔬菜和海帶等食材,藉由良好且均衡的飲食,補充這段時期所需要的營養成分,也能回歸更正常健康的生活。張雅芳表示,山藥是女性食補很好的選擇,含有澱粉質、蛋白質、維生素B群、磷、鉀以及豐富的鐵質等,山藥富含的黏液還能改善內分泌、養顏美容,其中的皂苷成分,更是合成女性激素的前驅物,也稱作「天然荷爾蒙」。但也提醒,有子宮肌瘤的女性,不宜多食。張雅芳提供一道適合更年期調養的「山藥養生鍋」,以山藥為主要食材,加入具抗氧化作用的番茄、富含大豆異黃酮的豆腐、具有防癌功能的香菇和金針菇等,火鍋湯底則由香菇、海帶、黃豆芽、高麗菜、白蘿蔔、玉米等新鮮食材熬製而成。溫和瑜伽動作 同時照顧身心靈嘉義市恬屋瑜伽中心負責人暨中正大學瑜伽教室老師鄭梅花表示,近幾年正統印度瑜伽盛行,是因瑜伽著重身心靈放鬆,且較不會有運動傷害,可改善更年期婦女困擾,增強免疫細胞、活絡新陳代謝等。很多有更年期障礙的婦女,在上過第一堂瑜伽課後,都說大大改善睡眠品質。鄭梅花建議,雖然大部分學生每天練習,約一個月就會有感覺,但她建議,一個禮拜三次、每天20分鐘、持續三個月,效果最好。如果時間上許可,能到瑜伽教室上課,經專業教師指導,較不會有運動傷害,且事半功倍。鄭梅花推薦更年期婦女在家做兩組瑜伽動作:1.單腿站立變化式(見圖)可改善睡眠障礙、舒緩情緒及工作壓力。先將脊椎拉直,挺胸、腹部縮、肛門夾緊、後腳跟靠在一起,雙手平伸、把左腳抬高停留5秒,後左手抓左腳膝蓋吸吐之後將左腳往外打開停留5秒,眼睛看右手,停留5秒後放下,休息一下換邊,循環10分鐘,建議練習時專注看一個點,多次練習能改善平衡。2.蝗蟲變化式(見圖)可改善便祕、頻尿問題。平趴地面,額頭貼地、雙腳合併,大拇指在裡面握成拳頭並放在髖骨下。吸吐時將夾緊的雙腿抬起,停3秒後慢慢放下,每天做6次,如果症狀較嚴重,建議早晚各12次。結束後進行兒童式,調整脊椎避免運動傷害,平躺於地墊上,雙手抱腳下壓,停留10秒後進行攤屍式全身放鬆,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手放身側,平躺休息放鬆。熟女健康表單穩定身心菜單● 選擇低熱量、低脂肪和營養均衡的食材,例如山藥、黃豆製品、蔬菜和海帶等。● 山藥富含的黏液能改善內分泌、養顏美容,其中的皂苷成分,更是合成女性激素的前驅物,也稱作「天然荷爾蒙」。小心相關病症● 更年期不適症狀,如熱潮紅、心悸、四肢關節痠痛、失眠、陰道乾澀、頻尿● 骨質疏鬆建議健檢項目● 子宮頸抹片篩檢● 45~69歲的女性或40~44歲二親等有乳癌病史的女性,政府提供每二年一次免費乳房攝影。● 政府提供每二年一次成人健康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 建議可自費做大腸鏡及胃鏡篩檢
-
2020-03-07 該看哪科.婦產科
高達5到8成婦女產後情緒低落 醫籲留意異常務必求助
婦女產後憂鬱其實很常見,因產後荷爾蒙影響易發病。奇美醫學中心表示,統計高達5到8成婦女產後情緒低落,20%出現憂鬱症,最嚴重的產後精神病發生率達千分之1至2,症狀常持續數月以上。國外研究病人有5%自殺率及4%殺嬰率,積極治療絕對必要,若未小心處理,可能引發悲劇。婦產部產科主治醫師郭恬妮說,產後出院前及產後4到6周,是產後憂鬱症篩檢建議時機,目前最常用的篩檢工具是「愛丁堡產後憂鬱症量表」,產婦填寫量表內容有10個問題,每個給分0~3分,若總分12分以上,則要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心理諮商或轉介精神科。尤其第10題「我會有傷害自己或小孩的想法」,只要程度1分以上,就應到醫院尋求專業醫療協助。郭恬妮舉23歲小美(化名)為案例,曾有憂鬱病史,自然產後6周回診時填寫「憂鬱量表」總分15分,且出現「我會有傷害自己或小孩的想法」。小美產後在家坐月子,丈夫及長輩雖有幫忙,心情還是很低落,過去曾有自殺病史。郭恬妮得知小美狀況,先鼓勵丈夫多帶太太外出走動,並立即通報自殺防治中心,持續電話關心追蹤。郭恬妮說,婦產部會於產婦出院後電話訪視,了解並關懷產婦返家後面臨的困難,給予支持鼓勵,也會初步教導返家後母乳哺餵常見問題處理。
-
2020-03-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趨緩但心生病了 中國心理醫生接棒上陣
中國大陸新冠肺炎新增病例數下滑,民眾也逐漸走出疫情恐慌。但如今北京當局須面對的是在一連串強硬抗疫措施下,上億群眾累積的龐大心理和精神壓力。目前政府和民間正出動心理諮商團隊,幫人們掃去心理陰影。為了控制疫情蔓延,中國政府祭出旅遊限制、強制長期自我隔離,以及大規模封城等強硬舉措。對於上百萬名仍受到隔離,抑或是已熬過隔離期的人而言,長達數周遭受限於狹小空間、鮮少接觸人、遠離至愛至親、獨自承受疫情恐懼、吃不好睡不好、更遑論出門賺錢等種種因素,已經讓心靈與情緒超出負荷。新冠肺炎目前在中國累積確診人數逾8萬,死亡病例至少2,900例。華爾街日報報導,在疫情重災區湖北有親屬的民眾,心理普遍承受著罪惡感和無力感;至於仍在武漢的民眾和醫護人員,則因為長時間對抗不確定性而心力交瘁。一名在武漢醫院照顧患者的54歲護士表示,她每日被病患及家屬的來電轟炸,需靠安眠藥入睡。檢測心理狀態的線上測試顯示,她處於高度焦慮且有憂鬱症的傾向,「每日目睹死亡病例,我很害怕,也很怕感染家人。」因此她盡可能一回到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以避免和家人接觸,但心理壓力卻更大。當局已派遣精神科醫師進行面對面諮商。政府已經派遣心理醫生前往武漢的醫院,幫助前線睡眠不足的醫護人員,其他機構也透過WeChat提供線上諮商。數百位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已透過非營利機構和大學,自願向前線工作人員提供諮商服務。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表示,在提供諮商後的前三周收到近3,800份需求。大部分是一般民眾基於恐慌、感染疑慮或財務壓力來電,不少電話則是對疫情吹哨者李文亮病逝抒發怒氣。自SARS在2003年爆發後,中國大陸對心理諮商的接受度大幅增加,特別是年輕一代;與近20年前相比,民眾更容易透過社區中心或非營利機構取得這類服務。在武漢武昌區為先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由56位心理醫生組織的團隊正提供免費語音諮商;中心代表夏瑞(音譯)表示,大部分的來電者沒有病症,而是基於害怕和恐慌。
-
2020-03-01 新聞.長期照護
注意長輩用藥!9成初次拿精神藥物非醫師處方
許多長輩就醫看慢性病時,順道告訴醫師自己焦慮或難眠,同時拿精神藥物,從此長期吃下去。年過六旬的秋月(化名)就這樣持續用藥數年,日前才在家人建議下赴精神科接受評估。三軍總醫院精神部兼任醫師楊聰財詢問發現,秋月有高血壓與退化性關節炎,腳跟體力都不好,平日長時間在家帶孫。但其實,她並不很想帶孫不敢說,經常看著鄰居退休後四處遊玩,自己卻走不出去,感到沮喪。秋月並非單一個案,國內一項針對近4萬人的研究發現,超過九成的高齡患者首次拿精神藥物並非由精神專科醫師處方,換言之,他們未經評估心理疾病、失智症或睡眠失調問題就開始用藥。上述研究去年12月刊登於美國臨床老年醫學領域期刊(JAMDA),由台灣大學、長庚大學與陽明大學等學者合作完成。研究團隊利用健保資料庫進行回溯性世代追蹤,找出2004年間初次被處方精神藥物的高齡長者,檢視他們五年內每月的精神藥物用量,以及用藥後一年與三年內的住院率與全因死亡率。結果發現,有7.7%的人持續高量用藥,12.1%的人逐漸適度增加藥量。這群人的住院風險顯著高出不常用藥者三至四成,死亡風險高出兩成五到三成二。持續高量用藥者平均年齡較大、有多重慢性病,其中高達八成六的人使用兩種以上的精神藥物、近四成五使用三種,當中多為苯二氮平類與Z類安眠藥。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陳亮恭解釋,這類精神藥物可能增加暈眩、走不穩與跌倒,以及嗆咳與吸入性肺炎等風險,因此用藥越多越久,住院率與死亡率均越高。「許多高齡患者的焦慮與失眠源於孤單,部分人則源於憂鬱症或早期失智症」。陳亮恭表示,針對前者,家屬除了陪伴,還可盤點長照2.0或社區活動資源,問問看長輩是否有興趣嘗試結交朋友。如發現長輩情緒低落致影響生活、嚴重失眠且安眠藥越吃越多等,要考慮可能罹患憂鬱症。如長輩健忘頻率變高、判斷力漸漸降低、講話越趨不靈光等,則應考慮可能失智。楊聰財建議,若在其他科別拿精神藥物逾一個月卻不見症狀改善,應至精神科接受專業評估。秋月後來在心理諮商協助下開啟與子女的溝通,減少帶孫時間且重新安排生活,情緒症狀便獲得改善。
-
2020-03-0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B、C肝病友 揮之不去的肝癌夢魘
醫師:「你都跟誰散步?」病人:「我每天跟太太散步。」醫師:「我終於知道你得憂鬱症的原因了!」憂鬱症的原因目前還不是很清楚,得憂鬱症的病人辛苦,家人也很辛苦。由此觀之,嚴重的憂鬱症可以說是一種心靈的癌症,不容易治療。癌症的治療最近幾十年來進步很多,傳統上,癌症治療只有手術切除,之後有化療,但副作用大,成效不彰。一、二十年來發展標靶療法,使癌症治療有突破性的進展。近年來,免疫療法的出現,又使病人多了一線希望。對肝癌而言,目前為止,手術切除仍是最好的根治方法。如果腫瘤小,在三公分以下,通常電燒療法也可以把腫瘤消滅乾淨。如果腫瘤太大或肝硬化厲害,不適合開刀,栓塞療法是其次的選擇,如果以上方法都不適合,免疫療法是不錯的選擇,但通常只有20%左右有效。對國內高達二、三百萬的B、C肝病友而言,B、C肝病毒的夢魘就像憂鬱症病人心靈的陰影一樣,揮之不去,因為即使C肝病毒已經消滅治療成功,或B肝病毒量已被抗病毒藥物治療控制,但肝臟已產生質變,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肝癌,這種陰影只有在肝移植換新肝之後,才能去除。因此,根本之道還是在於敬B、C肝而遠之,有了B、C肝要定期追蹤、及時治療,以免形成肝硬化,有了肝硬化更要定期檢查以免肝癌坐大不自知。●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9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2-27 科別.精神.身心
防疫好焦慮? App追蹤情緒狀態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是否讓你覺得不安及焦慮?防疫,讓情緒穩定也很重要。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民眾可用手機應用程式定期檢視情緒狀態,提醒自己適時紓壓,避免陷入憂鬱情緒,影響身體健康!根據2019年9月發表於「JMIR mHealth and uHealth」期刊的研究指出,以手機應用程式為工具,可以讓使用者記錄每天的憂鬱症狀,同時依據對憂鬱症狀項目所作出回應的時間,可作為憂鬱症患者症狀出現的紀錄,及復發前的參考指標。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指出,憂鬱情緒並非一時產生,相關症狀是逐漸浮現且可以具體覺察的,建議可透過線上或手機應用程式的情緒檢測量表,進一步了解情緒起伏,並可參考檢測結果提出的建議,進行配套措施。例如運動、找信任的人訴說煩惱等;分數較高或紓壓方式無顯著改善憂鬱情緒時,則主動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董旭英提醒,時時篩檢情緒,持續追蹤自己的狀態,了解情緒的起伏,可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也減少治療的成本。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發展,許多民眾不免擔心、焦慮、恐慌。葉雅馨說,在擔憂疫情時該如何安定自己的心?建議可以利用手機透過App程式方便記錄情緒的起伏。建議可上網搜尋董氏基金會新改版的憂鬱檢測App,就提供了不同年齡層的憂鬱情緒檢測量表,可協助了解及記錄自己的情緒狀態,同時有心情日記、各式好心情秘方、放鬆練習等;也提供民眾所在的周邊醫療諮商、支持等不同類型的心理健康資源供選擇。此外,均衡的飲食、適當的運動、常保持愉快的心情,都能增強防疫力。
-
2020-02-26 科別.心臟血管
術後吃喝拉撒都在床上 婦人肺栓塞險送命
50歲的伍姓婦女手術後出院,在家休養的1週內幾乎未下床走動,因虛弱無力到衛福部彰化醫院急診,住院竟發生急性肺栓塞,沒有呼吸心跳,經急救才恢復生命,但大腦受損導致講話困難、無法走路,醫師強調,民眾對於長期臥床要有風險意識,伍女手術後都不走動引發下肢深層靜脈栓塞,進而造成肺栓塞,差點喪命!伍女在某醫院切除子宮肌瘤,住院幾天後回家休養,但覺得虛弱,不想下床,連吃飯、大小解都在床上,1周後覺覺得喘,全身乏力,食慾不振,才到到彰化醫院急診。彰化醫院急診室醫師黃鎧翊指出,伍女有10多年憂鬱症病史,來診時身體相當虛弱,先收住院觀察,沒想到天伍女竟突然心肺功能停止,沒呼吸心跳。院方對伍女CPR並插管急救,但伍女心跳恢復後不久又停止,來回急救多次後才恢復穩定,轉送加護病房卻又心跳停止,醫護人員接連急救4次,歷經2個多小時才救回,經電腦斷層確診為急性肺栓塞,因多次心肺功能停止,大腦缺氧受損,語言及手腳功能都缺損,講話困難、難以行走,由復健科收住院治療,伍女不到1個月已能慢慢行走,原本吞嚥不良及講不出話的情況也改善,黃鎧翊強調,若醫師允許,術後最好要盡快下床走動,不然就容易引發下肢深層靜脈栓塞,若其血栓往上流,肺動脈突然被血塊塞住,造成肺栓塞就非常危險,伍女即是如此。
-
2020-02-24 科別.精神.身心
調節大腦神經 磁刺激改善憂鬱
50歲黃先生因高血壓未規則服藥,正值壯年就中風,中風後右側肢體無力,無法獨立行走,因此信心被打垮,意志消沉,復健也進入瓶頸,併發嚴重憂鬱症。由於他對抗血清素藥物反應不佳,醫療團隊利用「顱外磁刺激術」治療,讓黃先生改善憂鬱症狀,進而努力復健。「磁刺激」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裡的情節,這兩年已進入醫療領域,改善不少病人憂鬱症狀。什麼是磁刺激? 磁刺激又稱為「經顱磁刺激」或「TMS」,是一種非侵入性的腦磁波,利用大約是地球磁場十萬倍的磁場脈衝,調節大腦中的神經活動。設備由一個高電流脈衝發生器組成,該發生器產生大約5000安培的放電電流,能夠在一毫秒內產生一個最大磁場為3T的短暫磁脈衝。 使用TMS產生的瞬態高磁場可以使神經細胞去極化,亦即改變神經細胞的活性。經顱磁刺激經由重複的給予,被稱為重複性經顱磁刺激(rTMS),不同的刺激頻率對大腦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例如我們臨床常用的1Hz,也就是每秒鐘一下的刺激,持續超過15分鐘,對大腦細胞會產生抑制的效果,相反的如果是高頻刺激,如10Hz,每秒鐘給予10下的刺激,則會對大腦細胞產生興奮效果。在不同的疾病,不同的部位,有不同刺激的選擇。國際上常見的中風研究,患側大腦因為腦細胞受損,活性比較低,這時候就選擇高頻刺激去興奮受傷的細胞;相反的,針對健側大腦,中風後會增加過多不必要的活性,去阻礙復健恢復,此時應針對健側大腦給予抑制的刺激,減少不必要活性,改善復健功能。TMS的安全性高,且無侵入性,然而治療後,仍有些病人會有頭痛或頭暈的症狀,另外癲癇為較嚴重的副作用,有癲癇病史、酒精成癮、以及其他易誘發癲癇的疾病,會因為高磁場誘發癲癇,在治療前須審慎的評估。不過在國際臨床生理學會發布磁刺激的治療規範後,癲癇的發生率已大幅下降,在日本一項1725人的磁刺激中風大型研究中,只有22人有暫時性的頭暈與頭痛,並沒有任何一個病人有癲癇的副作用。TMS於2008年在美國被批准用於治療憂鬱症,並於2018年於美國被批准於強迫症(OCD)治療,在歐洲應用於治療中風,失智症和慢性神經性疼痛等。另外 2013年,單脈衝TMS也在美國被批准用於治療偏頭痛。台灣則是於2018年通過了使用於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重度憂鬱症。本院的臨床經驗磁刺激對藥物無效的憂鬱症患者仍具有接近八成的反應率,且是一種良好耐受性治療選擇。可以幫助改善的憂鬱量表內包含了睡眠、焦慮、食慾、疼痛、排便等症狀。現代醫學的治療,從傳統藥物、手術、復健發展到「磁刺激」,新穎的技術期望能輔助舊有治療的不足,但因為技術剛引進,健保尚未給付,醫界仍希望繼續努力,希望未來此治療,能嘉惠更多病人。
-
2020-02-19 橘世代.健康橘
另一半走了,被留下來的人怎麼辦?
當常伴身旁的另一半突然過世,相守一生的夫妻,終將面臨「誰先走?」「被留下來的人怎麼辦?」的課題。留下的一方會陷入震驚、不知所措甚至自責,身心靈都會出狀況。配偶過世,往往讓活著的一方哀痛欲絕,會想著不如跟對方一起走,尤其是中老年伴侶的風險更大。身心科醫師說,年紀較輕的人喪偶,心情調適能力較老年人好;年紀大者若不喜社交,又跟孩子不夠親近,喪偶的孤獨感更強烈,若外界沒有積極幫忙,常走不出悲傷,死亡比率更高。長輩喪偶後怕孩子或其他家人擔心,常常報喜不報憂,把自己的悲傷隱藏起來,長久下來會變成「慢性悲傷」。夢多睡不好,常常活在回憶中或心情低落,身體機能與免疫力也會漸漸下降,可能出現高血壓、心臟病或罹患憂鬱症,甚至有自殺意念。一般人以為配偶意外過世帶來的打擊比因慢性疾病過世還大,許多悲傷輔導學家提醒,長期臥病過世,照顧者承受的哀痛也不亞於配偶突然死亡,更要小心「慢性悲傷」。臨床醫師曾收治一名70多歲婦人,照顧中風的先生10多年,自我要求高,是個完美主義者。堅持不請外傭幫忙或送安養院,每天獨自將先生打理得乾淨體面,小孩學業工作也很傑出,頻獲外人稱讚。直到婦人的先生因肺炎感染過世,大家都認為該婦人解脫終於,可以好好享受人生,誇她「要好命了。」殊不知照顧先生是她10多年來的唯一生活目標,先生過世後卻頓失生活重心,認為自己不再被需要,時時哭泣晚上也睡不好,來身心科求診拿安眠藥助眠,但後續追蹤婦人並未回診。一段時間後,婦人女兒也前來求診,娓娓道出「媽媽自殺了」。原來婦人完美主義的個性,悲傷情緒不輕易透露,待人客氣周到,又擔心打擾兒女生活,在兒女家住一住就離開,有時叨念著無聊、生活沒有意義,最後甚至覺得自己活著會造成兒女負擔,乾脆自我了斷。母親過世後,女兒深感自責,也患上憂鬱症。喪偶之痛必須靠時間療癒,但悲傷總有時,悲傷輔導學家說,心理狀況會影響生理狀態,過度悲傷憂鬱會造成失眠焦慮、自律神經失調,常常眼睛乾澀、心悸、口舌乾苦、頭暈頭痛、肩膀痠痛等狀況。若是發現喪偶的長輩常喊身體不適,怎麼看醫師都不會好,要特別留意可能是「慢性悲傷」導致的病痛。慢性悲傷症狀以下症狀超過半年,恐是慢性悲傷。1失眠焦慮、食欲不振。2個性變得退縮,不愛出門社交。3對所有事都不感興趣。4常常想到與過世的另一半生活點滴。5常發呆,莫名其妙流淚。6身體小毛病不斷,常喊這裡痛那裡痠。7強烈自責或罪惡感。【生命教育系列閱讀】。迎接死亡的生命教育 如何讓孩子學會道別?。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5 養生.聰明飲食
心情差靠大吃紓壓?澳研究:這些食物才能真正抗憂鬱
寒冷的天氣,朋友相約吃熱呼呼的火鍋、公司聚餐、大小聚餐不斷?千萬別仗勢年輕而「百無禁忌」的吃!過量加工或高糖、高脂肪除了會增加肥胖、心臟病及糖尿病的風險,也和憂鬱情緒有關連!根據2019年10月發表於線上《PLOS ONE》研究指出,減少攝取加工食品,增加水果、蔬菜、魚和橄欖油的攝取量可以改善年輕人的憂鬱症狀。澳洲麥覺理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學者,研究76名17歲至35歲具中度至重度憂鬱患者,且飲食習慣中攝取過量的糖、飽和脂肪或加工食品者。隨機分配至兩組:「飲食改變組」及「常規飲食組」,針對飲食改變者,研究者提供其一支13分鐘的營養建議影片,一份飲食計畫,及食物包括橄欖油、天然堅果黃油、堅果、香料等。結果顯示,三週後飲食改變組的受試者,憂鬱症狀減輕,分數有顯著改善,焦慮及壓力分數也降低;而常規飲食組在憂鬱分數上沒有明顯改變。三個月後,研究者電訪飲食改變組的受試者,發現有7名仍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且情緒也持續獲得改善。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說明,此份研究再次驗證,正確的飲食習慣確實能有效紓緩憂鬱症狀,但飲食的改變需要從「認知」著手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建議可透過群體效益、社群媒體、同儕等來進行,當對方有進步的地方,便不吝嗇給予稱讚、激勵他,讓受試者感到有成就感;即使遇到挫折,仍一旁陪伴支持他。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常有人會心情不好就大吃大喝來紓壓,雖然曾有研究發現適當食用甜食會讓心情變好,其實糖份的效果是藉由胰島素濃度的上升,幫助體內色氨酸優先轉化成血清素,而血清素正是神經傳導物質,抗憂鬱的物質之一,因此飲食上攝取產生多一點血清素、多巴胺、腎上腺素等,例如含有維生素B6或B12的牛奶、魚、肝臟或各式綠色蔬菜水果等自然食物,都能有效降低憂鬱症狀,使心情愉悅。延伸閱讀: 吃下午茶擊退負能量! 但這些食物只會讓你愈吃愈累 壓力大到喘不過氣 多吃7種食物紓壓解鬱 
-
2020-02-14 新聞.杏林.診間
走過SARS 醫護猶存心理創傷
2019新冠病毒的爆發,全世界都產生了焦慮潮。對於病患及其健康照顧者醫護人員的精神心理健康產生極大的衝擊。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蘇東平表示,幸好台灣從2003年SARS爆發所學到的防疫抗疫經驗,讓疫情控制得當。他並將當年SARS爆發時,針對醫護照顧者的精神心理狀態的觀察及研究與大家分享,也建議必要時針對心理創傷者進行介入性的精神醫療。2003年SARS侵襲台灣,蘇東平指出,受影響最大的首推醫療護理人員,他們除了身體上可能受到感染的威脅之外,在心理精神層面也會出現災難後經常見到的精神疾病,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重度憂鬱症、恐慌、害怕以及失眠症。蘇東平以某醫院的醫護人員為研究對象,將接觸SARS的程度定義為不同劑量,以劑量效應的方式來探討其身心問題,劑量最低的是被隔離的醫護人員,中度劑量的是直接照顧SARS病患者,重度劑量的則是罹患SARS的醫護人員。追蹤了107位劑量最低的醫護人員,發現有5至17%的人在被隔離時發生了精神症狀,其中以失眠、恐慌症、憂鬱、焦慮症狀以及PTSD為主;在SARS過後的第三個月,發生率下降一半;六個月時,幾乎完全消失,僅有一位有憂鬱症,少數幾位仍有較輕微的恐慌、焦慮症狀及失眠。在SARS盛行期間,這些被隔離者很擔心他們的親人也會遭到感染,在工作、社交與家庭上的互動關係上,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擾。其次,針對在SARS病房直接照顧病患的70位醫護人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身心狀態評估,並以非SARS病房的32位醫護人員做為對照組。結果發現,SARS病房的憂鬱症發生率,比非SARS病房高出13倍,失眠的發生率則高出4倍;在SARS病房與非SARS的一般病房,具PTSD症狀者平均為29.7%,而在非SARS的ICU病房工作者僅有11.8%。研究並針對22位在照顧SARS病患時受到感染的倖存者,進行一年半及四年半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在SARS盛行時,三分之二以上的個案都得到急性PTSD及重度憂鬱症;一年半之後降低至三分之一左右;四年半後僅三至四位仍有輕微的殘餘症狀。而原本在SARS盛行時發生的害怕及恐慌症狀,於一年半及四年半追蹤時均已消失,然而少數個案的精神症狀卻變得十分脆弱,對媒體的災難報導十分敏感,導致症狀復發。蘇東平認為,在疫病流行時,有組織的工作環境和條理分明的照護步驟,是避免感染、增加安全保護的最佳良方。此外,直接與SARS病患接觸的照護者,應該盡量降低其危險因子,例如避免讓有精神疾病史、年紀較輕以及對SARS持有負面感受的工作同仁參與。抱持正向、樂觀的對應態度,和社會與家庭的強力支持,可以增強醫護照顧者對抗急性壓力的侵襲。
-
2020-02-11 橘世代.健康橘
第二次青春期 四十歲後更加美麗而耀眼
四十歲前的我,每天為生活奔波,從未曾靜下心來好好覺察自己,到了四十歲時依然如此,或許是因為這樣,當時我感到十分痛苦。四十歲時,若能稍稍從忙碌的生活中抽離,讓自己喘口氣休息一下,可能就不會這麼不安,也不會老是覺得被時間追著跑,或許就能好好享受屬於我的四十歲。很多事都要等過一段時間後,才能有所體悟。我也是過了四十歲後才明白這些事。不同的人生階段,會遇到不同課題,這些課題都是這輩子第一次遇到,會迷惘是很正常的。每天不可能都只有開心的事,難免會遇到一些不美好。不必因此太過焦慮,錯過了生命中的美好時刻。如果四十歲的你,容易陷入自責,覺得自己的人生很失敗,不停在心裡懊惱著:「為什麼我的人生會這麼失敗?」、「我明明已經這麼努力讀書、拚命累積經歷,怎麼我的人生只有這樣?」當你心裡開始有這些小聲音出現時,就表示你需要靜下心來檢視過去的人生,去體會並了解當下的意義與價值,同時好好珍惜享受此刻。 假如可以回到四十歲,我會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把四十歲當作是過去和未來的重要分水嶺,為未來的人生做好規劃準備。不浪費太多時間在後悔和煩惱,而將焦點放在希望上。如果能安放好心中的不安,我相信四十歲會是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人生轉捩點。現在四十歲的我們和上一代很不一樣。上一代的人,只要出國留學回來,很容易就能當上教授;只要考上醫學系或法律系,就能保障高收入。當然在那個貧窮的年代,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考上名校或出國深造,這是少數人的特權。我也曾很想去留學,但因為家裡經濟關係,無法實現。即使後來努力在國內攻讀碩士、博士,還是會為了無法去留學的事而感到遺憾。因為我一直希望自己四十歲時,能當上教授在大學教書,但總因為沒有國外學位,屢屢失敗。不過,在現在這個年代,即使當年我能出國留學,回國也不一定可以當教授;就算從醫學系或法律系畢業,也未必前途光明。如果老是拿自己和上一代比較,很容易會埋怨自己生錯時代,而陷入負面情緒中。時代變遷,很多事情變得跟以前不一樣,有好有壞。和上一代比起來,我們有更多拓展生命經驗的機會;過去出國旅行也沒這麼容易,在學習知識各方面,也都比現在更受限。我和憂鬱症病情好轉的年輕人聊天時,偶爾聽到他們說想出國看看,我都會替他們感到高興,也很鼓勵。要是我像他們這麼年輕,也會想出去國外走走,拓展自己的視野,心裡很是羨慕。四十歲的你,即使不是原本想像的那樣,沒有完成心中的夢想也無妨。四十不一定要不惑,困惑也無所謂。不必像年輕時幹勁十足,但也不必像上了年紀的老人家一樣失去動力。不用因為比不過上一代,而感到失落。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痛苦,只是種類和形式不同而已,都有各自要面對的考驗,沒有絕對的好壞。因此,不需要比較,只要靜下心來好好想想,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把它當作是一份禮物送給自己。四十歲散發著這個年紀獨有的韻味,那是二、三十歲尚未成熟時,無法展現的味道。若還沒有成為理想中的大人,也不必感到自責。我們已經錯過許多美好的時間,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懊惱上,而是應該把握當下。你的人生,現在才開始!四十歲的你,是美麗而耀眼的。或許現在的你,並不這麼認為,但等過了這個年紀後,你就會明白此刻的珍貴,就如同青春一樣。試著讓自己暫時從忙碌的生活中抽離,去尋找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吧!好好珍惜四十歲的時光,你會看見許多未曾看見的事,進而發掘生命的意義。本文摘自《年屆四十,中年迷路:不安是人生課題未解,重新盤點現狀,找到最值得努力和期待的事》,采實文化 2020/01/22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5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安、靜、能、繫、望」 五字訣 防疫隔離的安心原則
無預警被捲入封城風暴不能返國,無預警被告知須居家隔離兩周不能出門,人心難免失措不安,隨著中國武漢肺炎疫情升溫,這群人數越來越多。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共同建議,隔離者可利用「安、靜、能、繫、望」五原則,幫助身心安穩。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表示,無論是居家隔離者或住院隔離者,都可能擔心自己真的被感染而變得較為敏感不安,同時也可能對於被隔離的不便感到委屈不平,因此產生複雜心理情緒反應,像是否認、焦慮、恐慌、憂鬱、自責、抱怨、憤怒、失眠等。張家銘表示,適當的身心安適有助提升免疫力,台灣臨床心理學會曾在2007年綜合許多國際災難創傷心理的專家共識,提出了「安、靜、能、繫、望」五個創傷心理復原的原則,被隔離的民眾可參考。其中,「安」是指促進安全適當注意自己的健康,可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靜」是指促進平靜鎮定,可藉由深呼吸放鬆、休息、睡覺,以調適自身情緒。「能」是指提升效能感,即便身處隔離環境仍有自己可掌握之事,像是看書、作運動、寫心得或日記、安排作息適當轉移等,如此能找回自我控制感。「繫」是指促進聯繫,適度留心疫情訊息,並利用視訊與電話等工具維持與外界的溝通,讓自己感到被支持、不孤單。「望」是指灌注希望,別只注意負面的資訊與報導,要相信自己與醫療人員,自我勉勵打氣。
-
2020-02-04 武漢肺炎.周邊故事
阻絕病毒封城抑制疫情 「無聊」卻會傷害身心健康
2020年1月28日,當代心理學網站(www.psychologytoday.com)發表題為「中國的封鎖病毒會導致無聊感,可能對身心有害」的文章。文章說,中國媒體報導,武漢和其他被封鎖地區的數百萬居民「正在越來越無聊」。如果封城只持續幾天,這種狀況可能幾無危害,但是如果持續數周或數月,可能會對中國人造成嚴重的心理健康後果。研究發現,長期無聊會導致成癮行為。早期作家 發現無聊產生問題1852年,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小說「荒涼的房子」中使用了「無聊」(boredom)一詞,然後該單詞開始流行。該小說描述了倫敦閒散的富人的嗜睡。除了狄更斯以外,美國作家馬克·吐溫也寫過無聊,但他們主要將其描述為懶散地方的一種社會狀況,但不是個人問題。每個人都會時常感到無聊。無聊可能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長期無聊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可能有害幸福。科學研究也證實了文學家和哲學家們早就知道了的事實。從1960年代開始,由馬斯洛(Abraham Maslow)領導的人文主義心理學家認為,當人們限制自己天生學習新知識、發展新技能和克服新挑戰的需求時,就會產生無聊。在馬斯洛看來,當人們追求個人有意義的知識、技能或挑戰時,無聊感就會消失。梅以(Rollo May)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另一位創始人。梅以說,無聊的心理狀態起源於人們很小的時候。他說:「成年後要避免無聊,你必須學會在小時候面對它。無聊有可能使你陷入自己的想像中。」梅以認為,童年時期未能有效應對無聊問題,將對成人的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產生重要影響。證據表明 無聊導致成癮行為如今,大量科學證據表明,長期無聊會導致多種成癮行為,從酗酒、吸毒到過度賭博、強迫性暴飲暴食。例如,威爾遜(Glenn Wilson)博士在英國進行的一項開創性研究發現,無聊是暴飲暴食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女性中。最近,荷蘭馬斯特里奇特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的哈弗曼斯(Remco Havermans)博士領導的一項實驗研究表明,被迫觀看60分鐘單調電影片段的人吃的巧克力糖果大約是觀看有趣紀錄片的人吃的巧克力糖果的兩倍。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乏味是激發食物消費的強大情感因素。」病態賭博也與無聊有關。在一項具有影響力的澳洲研究中,由布拉茲辛斯基(Alex Blaszcynski)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接受治療的無法控制的賭博衝動和賭博行為的人的無聊傾向(以及憂鬱症)得分明顯高於對照組。根據這些研究,布拉茲辛斯基和他的同事們認為,幾種不同的人格類型可能會影響到賭博,特別是那些容易無聊的人。有關無聊危險的健康研究大多集中於青少年。馬里蘭大學的伊索阿豪拉(Seppo Iso-Ahola)博士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青少年吸毒者對休閒活動的厭煩程度明顯高於未吸毒的青少年。根據美國國家成癮和物質濫用中心的一項2003年研究,與那些很少或從未感到厭倦的青少年相比,經常感到無聊的青少年將其濫用藥物的可能性提高了50%。在英國和南非進行的研究也發現,無聊與青少年濫用毒品之間存在密切聯繫。在一項針對1000多名青少年的調查中,一家英國慈善機構發現,將近10%的16和17歲的年輕人至少每周一次是因為無聊而喝酒。而29%的人報告說,他們由於無聊而至少喝過一次酒。在一項涉及1000多名南非青少年的研究中,通過「我的空閒時間很無聊」(My free time is boring)調查項目發現,休閒無聊可以預測過去四周內酒精、香煙和大麻的使用。中國最近研究了大學生的無聊感。廣州大學黃世華(Huang Shi-Hua,音譯)帶領的一個團隊發現,無聊包括單調和孤獨等因素。同時,佳木斯大學孟慶新(Meng Qingxin,音譯)發現,厭倦傾向明顯預示著大學生的暴飲暴食。
-
2020-02-04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不想被隔離?看病居然用這招 大鑽防疫漏洞...
武漢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台灣目前雖僅10案例,卻已人心惶惶,有患者發燒不但趴趴走,還去舞廳紓壓。群眾的恐慌,造成口罩搶購潮,但對頻繁接觸患者的醫護人員而言,最憂心的不是病毒,也不是防疫措施不足,而是怕被貼標籤、病患隱瞞旅遊史。看診要求自費 恐成防疫漏洞有醫師吐露,遇到一名從北京回台病人, 前一天打電話到診所預約看診,詢問他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病人都說沒去過疫區,隔天就診時才說找不到健保卡要求自費,診所櫃台人員堅持一定要讀卡,病人盧了半天無法看診只好離開,但之後因身體不適又繞回來,終於拿出健保卡,一插卡連線,電腦竟跳出「從武漢回來」訊息,令醫護大吃一驚。 台北市就有中型醫院在群組公告提醒醫師,部分從疫區回來的台灣人不想被隔離,會以自費看病,來逃避健保卡雲端註記,「請醫師要留意,即使自費,仍要先刷過健保卡才安心」。診所醫師表示,為防堵武漢肺炎疫情,移民署和健保署早已連線,上月13日以後返台者,他的旅遊史都會被註記在健保卡中,讓第一線醫療人員多一分警覺。沒帶卡看病?盼電話查詢旅遊史高雄市診所協會理事長楊宜璋說,的確有零星患者忘帶卡,要求押證件看診,因對方沒有發燒、咳嗽症狀,診所為避免醫療糾紛多無法拒絕。為防自費成防疫漏洞,已反映健保署,希望能透過電話查詢未帶卡的病人旅遊史。高雄長庚醫院每天就診人數高達上萬人,為避免少數民眾隱匿旅遊史,也要求民眾刷健保卡確認出入境紀錄,避免口頭詢問旅遊史時,有「漏網之魚」。 來院者如未帶健保卡,須填寫簡易篩檢問卷,填寫內容若謊報,依法可開罰15萬元,避免防疫破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遇到有民眾沒帶健保卡,除了要求詳填問卷資料與簽名,若有發燒,會將患者轉往急診室外的戶外帳篷就診。SARS盛行恐慌蔓延 醫護家庭遭排擠「當瘟疫來襲,蔓延最快的不是愛,也不是病毒,而是恐慌。」衛福部草屯療養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沈政男,回顧2003年3月侵襲台灣的SARS,導致1萬3000人被隔離、356人感染,73人死亡,深刻寫下感受。沈政男說,第一線醫護沒日沒夜,投身照顧確診及疑似患者,甚至遭感染;另有更多未接觸SARS患者的醫護,被鄰居、社區排擠,至今留下難以撫平的創傷記憶。因應SARS疫情,高市民生醫院後方曾成立高市發燒咳嗽特別門診,提供疑似者就診,以區隔醫院動線,掛牌當天鄰近居民包圍診所拉白布條抗議,還言語威脅醫護與患者。任職高雄榮總的醫師就說,SARS疫情讓全台進入戒備狀態,他雖不在第一線照顧SARS病人,但自己念幼兒園的孩子卻被老師叮嚀「先不用來上學,以免其他家長恐慌」,讓他頗無奈。照顧SARS患者醫護 心理創傷難痊癒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周煌智曾與教授醫師蘇東平共同為《科學人》雜誌撰文,用SARS疫情對第一線醫護衝擊,進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重度憂鬱症、恐慌及失眠症的研究。他們發現,照顧SARS患者的醫護,憂鬱症發生率比照顧非SARS患者的醫護高出13倍,失眠發生率高出4倍。周煌智說,尤其是照顧病人因而感染SARS的醫護,在疫情盛行時,有三分之二都罹患急性創傷壓力症候群與重度憂鬱症,即使疫情經過1年半,仍有三分之一醫護心理創傷未痊癒,四年半後才逐漸恢復生活品質;但因腦部海馬迴及杏仁體仍有殘留損傷,對媒體災難報導十分敏感,一旦有生活壓力衝擊,易導致精神症狀再度發作。他表示,在疫病流行時,有組織的工作環境與條理分明的照護步驟,是醫護避免感染、增加安全保護的最佳良方;提醒醫院應避免讓有精神疾病史、年紀較輕以及對武漢肺炎有負面感受的同仁參與照顧患者。對民眾而言,正向、樂觀的態度,以及對疾病的正確認知,更能降低對疫情的恐慌程度。
-
2020-02-02 科別.精神.身心
運動緩解焦慮有效嗎?醫:可能反而變成焦慮來源之一
32歲的琳琳,今年農曆年回婆家,身為大媳婦,陪著婆婆挨家挨戶拜訪鄰居、串門子,對她造成很大的壓力。過完緊繃的年,馬上又要投入工作,她夜裡焦慮難眠,知道「老毛病又犯了」,趕緊到身心科求診。高雄耕心療癒診所院長林耕新說,年初總統立委選舉前,也有不少病患是因心跳、呼吸不順等問題上門求診。一名20多歲年輕人堅決挺綠,但媽媽是藍營支持者,母子間發生許多衝突,他開始出現胸悶、頭暈、睡不著等症狀。選舉結果出爐,他很開心自己作的選擇是對的,相關症狀不藥而癒。1觀察焦慮 通常來自哪裡耕心療癒診所主治醫師陳柏豪表示,單純焦慮情緒一般人都有,且生理反應症狀明顯,會有緊張、交感神經上升,呼吸喘、心跳加快、看東西畏光、頭痛等,緊張度也會跟著上拉,就像橡皮筋一樣,久了就會疲乏。一旦焦慮情緒跨越了能夠承受的上限,惡化成焦慮疾患,就可能連工作、人際關係都沒有辦法好好處理。在門診上,身心科醫師會教導個案,如果自己出現緊張情緒,或覺得處理事情時較不得心應手,就要觀察當下反應,這其實是放鬆訓練的第一步,並觀察心跳、呼吸等生理反應,客觀去看焦慮這個問題。2面對焦慮 調整情緒呼吸門診時常可見被焦慮情緒困擾的個案,陳柏豪說,病識感較好的個案會覺察自己情緒變化,願主動就診。不過是否達到焦慮症的標準,仍得透過專業醫師診斷,最好能在焦慮的前期就進行處理,「就像小感冒趕緊治好,比較不會引發肺炎。」陳柏豪說,焦慮的來源,包括無法解決的衝突或是恐懼,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應付接下來的事情。一旦情緒上來了,就難以理性、妥當處理。當焦慮來臨時,應該先嘗試放鬆、調整呼吸,轉移注意力如聽音樂、運動,或做一下深呼吸練習,如果做不到,最好能夠遠離讓自己焦慮、緊張的場景。林耕新表示,精神醫學界曾就焦慮與憂鬱是否為同一種疾病展開許多討論,因為這兩種病症有60%的症狀是一樣的,包括失眠、不安、緊張、胸悶等生理不適。但與憂鬱不同的是「焦慮患者不會想去死」,焦慮是以身體症狀為主要表徵,思考上較沒那麼負面,除非已到了很嚴重的地步,才會合併憂鬱情況。3寫下焦慮 試著自我分析陳柏豪表示,有些個案就診時一直說很緊張,但症狀講得不清不楚。當個案較能覺察、理性面對情緒時,醫師會請他在初步控制焦慮情緒後,製作「焦慮日記」約一、二周時間,記錄在何種情況下,特別容易出現焦慮的情緒或身體相關症狀,試著覺察、分析自己狀態,重點是要「先處理情緒、再做紀錄」,以掌握焦慮來源。陳柏豪說,「以婆媳問題為例,如果不能換婆婆,不能將焦慮變不見,就要增加焦慮耐受度。」焦慮的產生是由於內在衝突,但只要自我夠強大,對焦慮的耐受度就會增強,所以要能達到這個目標,必須增強自我、了解焦慮來源和原因。4轉化焦慮 嘗試解決問題陳柏豪直言,婆媳關係是台灣身心科門診最常見的焦慮主因,其次是工作壓力(包括升學考試),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或是不知道現在做的事情對不對。尤以自我要求高的完美主義者,可能因為突如其來的工作量增加而感到焦慮。另一方面,社會經濟地位較弱勢、資源較缺乏者,也可能因為經濟、生活狀況變差而感到焦慮。陳柏豪說,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很難思考什麼是自己真正想做的,常常想把一件事做好,卻搞到進退兩難,甚至擔心自己無法跟上社會節奏和人際互動,焦慮不已。他建議,如果常被焦慮情緒所困,除了檢視焦慮來源,更要面對、接受「這樣的情況本來就是正常的」,提高面對壓力的耐受度,也要不時提醒自己,每個人都有獨特的不可取代性,不須什麼事都做到完美。心理決定生理運動緩解焦慮? 醫:正面看待就有效運動對於紓緩焦慮情緒是否有幫助呢?耕心療癒診所主治醫師陳柏豪坦言,如果是為了轉換心情而去運動,那運動對於紓解焦慮情緒或憂鬱症狀都有正面效果,不僅可以讓代謝機能變好,也可以提高人體對痛苦的耐受力,生理狀態也會進一步提升心理狀態。但如果是自我要求高的人「硬逼著自己去運動」,明明就不想做又硬要做,可能反而讓運動也變成焦慮的來源之一。高雄耕心療癒診所院長林耕新說,「你怎麼去看這件事,是可以決定結果的。」美國心理學家曾針對旅館房務展開研究,對實驗組進行15分鐘介紹,表示房務工作是一種運動,可以促進分泌腦內啡,八周後抽血驗血清素,發現該組血清素較對照組明顯提升。
-
2020-02-02 性愛.性福教戰
夫妻分床睡 關係更健康?專家:分床睡反而有利性生活
夫妻一定要睡同一張床嗎?專家認為,分床睡是獲得一夜好眠、改善健康並增進幸福關係的關鍵。英國一項調查顯示,大約六分之一的夫妻分床睡,不是因為感情不好,而是為了好好睡一覺。一方打呼或翻來覆去,或一方早早入睡,一方半夜才上床,睡眠品質將大受影響。這份調查是由一家床墊公司進行,但睡眠專家也表示贊同。1/3睡眠障礙 是伴侶造成尼爾·斯坦利(Neil Stanley)博士已經進行了35年的睡眠研究,他跟伴侶分床睡也持續了差不多的時間,他說自己是分床睡的主要倡導者。2005年時,他參與一項共同研究,讓受試夫妻睡覺時配戴能監測醒來和翻動的裝置,結果顯示,當一個人翻動時,另一個也會受影響而翻動,他說,三分之一的睡眠障礙是由伴侶造成的。這樣的睡眠干擾,可能對健康影響重大。2016年德國Paracelsus醫科大學對早先的研究進行分析,證實睡眠問題和人際關係往往同時發生。研究還顯示,睡眠品質差的人,離婚率更高----他們通常缺乏同理心,並且易與人爭執激辯。2015年的研究也顯示,一夜難眠會使罹患感冒的機率增加四倍。斯坦利補充,睡眠不足會影響工作表現、人際關係,增加發生事故的風險,長遠看來更與肥胖、二型糖尿病和憂鬱症相關。他解釋,身體每個細胞都有自己的「時鐘」,長期缺乏睡眠會破壞節律,讓細胞產生連鎖反應。分床睡 反而有利性生活那麼,分床睡會影響性生活嗎?斯坦利博士認為反而會有所改善,因為雙方必須為了進行性行為而刻意營造氣氛。社會學家在一篇論文中指出,人們習慣在睡前做愛,是因為這是兩人唯一的私密時光,但睡前未必是情感上或生理上最佳的做愛時間。蘭開斯特大學的研究員希拉里·辛德斯(Hilary Hinds)教授說:「畢竟,睡眠是我們可以做的最私人的事情。您無法與任何人分享睡眠,那麼為什麼要分享您的床呢?」
-
2020-01-31 科別.精神.身心
恐雨症 多與過去負面經驗有關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隨著前陣子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熱播,北宋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開始被討論。詞面是在描述閨中少女在風雨的夜晚,對於青春流逝的焦慮與憂愁。同樣是對雨的感觸,有些人卻是異常的恐懼。最近一則火災的新聞,讓「恐雨症」開始被注意。雖不像恐慌症、憂鬱症、人群恐懼症等耳熟能詳,但在臨床上其實並不罕見。「恐雨症」常見於年輕族群與兒童,女性又多於男性。顧名思義,患者會對「雨」及「和雨相關」的天氣如烏雲、閃電、打雷,或是環境中的水滴聲、蛙鳴等,產生極度焦慮、恐懼的症狀,從輕微的坐立不安、心悸、胸悶,到大哭、恐慌發作等,有時也會伴隨憂鬱、失眠,嚴重時影響生活甚鉅。可能原因有許多,但大部分與過去相關的負面經驗有關,例如曾在有雨的情況下,經歷生命威脅或心理創傷。曾有一位在辦公室負責文書工作的職場新鮮人,每當窗外烏雲密布,就坐立難安、無法專心工作,一開始下雨、打雷閃電,就害怕、哭泣,有時情緒崩潰,需要躲在茶水間或廁所,最嚴重時需要請假回家,在颱風和梅雨季節更是如此。雖然同事和長官對其情緒狀況包容,但個案卻開始自責,懷疑自己無法勝任工作,數度想要離職;下班後,情緒容易高漲、易怒,常跟家人吵架。長期處於不確定的壓力下,讓個案體重暴瘦,出現圓形禿和失眠。最後經由勞工局和公司安排的「勞工心理諮商」專案,在身心科醫師與心理師的協助下,透過藥物和心理治療,達到根本性的改善。半年後個案不但不再對「雨」感到害怕,連帶對其他挫折的抗壓性也提高。結案時個案開心的表示,若當初不曾處理自己的「恐雨症」,也不會有機會翻轉整個生命。恐懼,是源於人類天生的自我保護本能,但過度的恐懼卻有害身心健康與生活。建議平時多觀照自己的思維和情緒,有困擾時一定要求助於專業,用適當且安全的方式處理,許自己一個美麗的人生。
-
2020-01-27 橘世代.健康橘
面對長期照護的壓力 試著降低門檻放過自己也放過家人
不要求自己作到「百分百的照護」「長照殺人」雖然是絕對做不得的事,還是不時會聽到這類新聞。之所以照顧到最後會親手殺害最愛的父母,也是因為在毫無避風港的每日生活中被逼到臨界點,從而導致心靈生病的緣故吧。在被逼到那樣無路可走前,有需要在漆黑的隧道內打個通風口,讓亮光和新鮮空氣進入。話是這麼說,我當時自己身處照顧母親的漩渦時,也是遲遲無法身體力行,如今我重新回顧當時的狀況,找到一些花點心思便能緩解鬱悶心情的提示,希望能給大家當個參考。首先比什麼都來得重要的就是,「絕不要求自己作到百分百的照護」。因為絕不可能有人能作到滿意度百分百的照護。就算你再怎麼貼近受照顧者的心情拚命努力,還是不可能完全懂得受照顧者真正的心情。要是對方說:「我背後癢,你幫我抓一抓」,你問對方:「抓這邊可以嗎?」時,對方就算對你說「好,謝謝你」,事實上可能離最希望你抓的那個點偏了一點。忙著家事與雜務來不及做飯時向對方說:「對不起,你應該餓了吧。」對方就算回應你:「沒有,我還不餓。」實際上說不定餓得要死。就算再怎麼追求完美,受照顧者真正的心情還是只有本人會懂。要是想太多,覺得自己還能做,不做不行的把自己逼太緊,整個人就會越來越疲累的直奔照顧者憂鬱症之路。為了不讓自己走上這條路,就先從「作不到百分百的照護是理所當然」開始吧。要是以百分百為目標,神經緊繃的照顧病人,其實受照顧者也會覺得有壓力。我母親在身體健康時,明明講起話來一向都是高人一等的語氣,自從我開始照顧她後,她常會把「謝謝」、「對不起,不好意思」這些表達謝意的話掛在嘴邊。現在回想起來,應該是顧慮到表情極度緊繃的我吧。當我聽到她說「我是在給妳找麻煩,還是早死早好」時,我整個人深受打擊當場呆立不動。在這樣的狀態下,照顧者和受照顧者雙方都不會感到幸福。拚了命照顧病人的心意是很重要沒錯,但父母會比兒女先離開人世也是理所當然。何不放鬆心情想一想,不管是誰,哪一天總會遇到這一關。讓照顧變得過度辛苦,根本是本末倒置。如果要求自己作到百分百,將目標門檻訂太高,會把自己壓垮。請目前正在照顧病人的各位,以及日後要照顧病人的讀者,以此為準則展開照護生活吧。本文摘自《不勉強自己才是最好的長照》,高寶書版 2019/12/25 出版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不要讓這份愛壓垮自己。我們希望透過調查可以聆聽照顧者們的聲音,讓照顧者知道你不是自己一個人。(提交問卷即可兌換贈品)《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2VwMLej
-
2020-01-25 科別.腦部.神經
78歲嬤中風後言語很負面!醫:傷到「這部位」易憂鬱
一名78歲王奶奶個性開朗,也時常到公園與鄰居聊天,但三個月前腦中風後,不僅常常嘴上掛著像人生沒希望等負面言語,與他人互動也越來越少,就連食慾也變差;林貝芸醫師表示,這樣的情況其實又稱為「症」,主要因腦中風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造成快樂賀爾蒙也就是賀爾蒙低下,導致情緒不穩。腦中風引發憂鬱 可透過抗憂鬱劑治療中風後的患者,因受到腦部損傷促使腦內訊息傳遞和神經傳導物質的改變,加上中風後行動受限的不便、生活功能下降的失落等其他因素,導致容易引發憂鬱症,根據統計,腦中風患者平均約有30%在中風後五年內出現憂鬱症狀;高雄小港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貝芸指出,有研究指出,若中風部位在左腦額葉及左腦基底核,引發憂鬱比例更高,尤其又以女性、有糖尿病史、焦慮及憂鬱病史等為高危險族群。減輕中風患者憂鬱症狀 親友應多給予陪伴林貝芸醫師進一步解釋,治療上建議可至精神科門診諮詢,透過醫師評估,給予合適的抗憂鬱劑治療,不僅能幫助患者改善心情,也能降低中風後失能及未來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除了透過藥物,親友的陪伴也是關鍵,平時應多給予病患陪伴以及鼓勵,尤其若能讓患者適時將心中鬱悶情緒抒發出來,將有助於減輕憂鬱症狀。憂鬱易使復健意願降低 應尋求醫師協助腦中風病發後的6個月是復健的黃金時期,但患者合併出現憂鬱症現象時,會使復健的意願降低,因此這時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林貝芸醫師呼籲,面對疾病來襲,不僅患者得承受病痛,對於家屬也是心理上的負擔,這時若能透過專業精神科醫療團隊介入協助,有助於減輕負擔,也能幫助患者復健。
-
2020-01-24 橘世代.健康橘
面對親人遺物 該怎麼做到「斷捨離」?
花十年整理遺物要整理遺物,必須花費很長一段時間。留有母親氣息的回憶物品,就算只是一雙有破洞的襪子,我也照樣丟不掉。因為得了憂鬱症,我可能連區分需不需要的判斷力都喪失了。看到剩下的紙尿布堆積如山,想到再也不需要那麼辛苦的換尿布了,整個人反倒淹沒在既落寞,又痛苦無奈的情緒中,使我丟不掉那些尿布。總而言之,我完全踏不出整理遺物的第一步。至於一直留在麻布那間公寓的屋子內,我沒動過的那些家具和遺物,總算在二○一○年年底都搬到倉庫,那已經是母親離世後過了四年以上的事。母親的房子既是從我二十歲起就與母親共同生活的住處,也是我展開婚姻生活,兩個女兒生長的場所,充滿了一家子的回憶,我想就這樣保留下來,不過老舊的公寓大樓已決定要改建,我們不得不搬家。畢竟是一整棟房子的物品,數量可說相當可觀。我在認識的房仲員牽線介紹下,租了某間美術大學使用的倉庫,將滿載母親回憶的物品全都搬了進去。不過,當時光是把東西搬進去就耗去我全部精力。好不容易能將堆積如山的物品全都整理過一遍是在二○一六年,我六十八歲那時。我的身體狀況比過去好很多,也下了斷捨離的決心。托兩個女兒的福,我才發現到對物品不需有所執著。我想,只要整理遺物便能整理回憶,也能整理自己的心。母親只要活在大家的記憶中就好,除了她親筆所寫的便條紙和信件外,其他所有物品都扔了吧—等我達到像這樣的心靈境界,竟然已匆匆過去十個年頭。本文摘自《不勉強自己才是最好的長照》,高寶書版 2019/12/25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23 科別.精神.身心
克服春節症候群 6招輕鬆排解
春節圍爐或聚會,頻繁的人際交流或親友過度關心,年前、後引發的「春節症候群」病例增加,甚至出現憂鬱症狀;衛福部草屯療養院祭出6招方法,教民眾調適聚會壓力。草屯療養院指出,造成「春節症候群」與個人性格、身心狀態、經歷的人生階段有關,也可能自身的生活面臨重大轉變,擔心他人對自己有過度期待、與家庭或人際互動有問題,都可能發生;尤其若已罹患身心症、慢性病、嚴重疾病、久病不癒者,更成為易焦慮憂鬱族群危險群。草療護理長李依玲說,若心情有焦慮、低落或易怒等情緒,會出現心悸、頭暈、肩膀痠痛、腸胃不適等症狀,甚至失眠、食欲異常升降、易倦、過度飲食、熬夜、大量睡眠等行為,就應特別注意。李依玲建議春節症候群壓力有方法可以排解:第1招「轉念與正向自我肯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第2招「保留獨處時間和空間」;第3招「轉移注意力」;第4招「適度活動或運動」,避免久坐打牌或麻將,第5招「出遊行程簡單化」。最後一招是「運用方塊呼吸法放鬆」,方塊呼吸法是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轉移注意力、從情緒中暫停、重整;方塊呼吸法每1次吸氣默數4秒,暫停閉氣4秒,吐氣4秒,暫停4秒,每4次為一個循環,每次做4個循環。草療也提醒,過年期間可藉維持作息規律、健康飲食、規律服藥,來舒緩壓力;若發現親友出現憂鬱狀態,把握「一問二應三轉介」,協助就醫尋求專業協助。
-
2020-01-22 科別.精神.身心
每逢春節壓力大 專家教你6招面對親友聚會
過年免不了跟親友圍爐或聚會,但頻繁的人際交流、探親出遊、家務工作,以及過度的關心都可能成為壓力來源,恐造成「春節症候群」,甚至出現憂鬱症狀,衛福部草屯療養院因此祭出6招方法教導民眾調適聚會壓力,讓心情輕鬆過好年。草屯療養院指出,春節症候群其實與個人性格、目前身心狀態、經歷的人生階段相關,像新婚媳婦今年第一次要在婆家吃年夜飯,就可能容易感到煩惱且有壓力;若調適能力不足以因應目前的壓力,就可能出現焦慮憂鬱等狀況。其中,轉換工作或失業、失婚、喪偶、感情問題、經濟困難等面臨重大生活轉變者;自己或另一半期待自己是賢妻良媳者;身心症、慢性病、罹患嚴重疾病、久病不癒者;有長期家庭互動或人際互動問題者等這4類人更是易焦慮憂鬱族群。草療護理長李依玲說,當心情感到焦慮、心情低落或易怒等情緒,有心悸頭暈、肩膀痠痛、腸胃不適等身體症狀,甚至出現失眠、食慾異常升降、易倦等影響生活,或過度飲食、熬夜、大量睡眠等壓力負荷過度出現的補償行為就應特別注意。而因春節聚會所帶來的壓力其實有方法可以排解:第1招「轉念與正向自我肯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第2招「保留獨處時間和空間」,第3招「轉移注意力」,第4招「適度活動或運動」避免久坐打牌或麻將,第5招「出遊行程簡單化」。最後一招就是「運用方塊呼吸法放鬆」,而方塊呼吸法就是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讓自己轉移注意力、從情緒中暫停、重整。方塊呼吸法為每1次吸氣默數4秒,暫停閉氣4秒,吐氣4秒,暫停4秒,每4次為一個循環,每次做4個循環。草療也提醒民眾,過年期間,維持生活作息規律、健康的飲食、慢性疾病注意規律服藥也助舒緩壓力;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勿過度關心親友,以包容取代抱怨,若發現親友出現憂鬱狀態「一問二應三轉介」,應協助就醫尋求專業協助。
-
2020-01-20 新聞.科普好健康
手沒力、老跌倒 怪腫瘤折磨阿嬤
彰化市一名70歲阿嬤,從事蚵農工作將近50年。這5、6年來一直覺得綁蚵架時手不靈光、走不動也常摔跤,以為是年紀大退化,到醫院檢查都說是腰椎骨刺需要開刀。因為阿嬤怕開龍骨,一直忍耐。半年前阿嬤常說胸悶,吸不到氣,肚子脹氣跟排便困難,家人帶她做了心導管和大腸鏡檢查,也都正常。阿嬤身體狀況多,檢查卻都說沒問題,住台北的家人一度認為是不是得了老年憂鬱症。最近3、4個月以來,阿嬤竟然沒辦法走路,一直跌倒,血壓心跳開始不正常。後來發現沒辦法用筷子夾菜,影響吃飯,也無法做手指精細的動作。最後安排到醫院徹底檢查。經過神經內科詳細檢查後,發現是枕骨大孔內長了三公分的腫瘤作怪。經神經外科手術後,阿嬤現在吃飯用筷子慢慢進步中,胸悶狀況解除,可以用四角拐杖自己走路。脊髓腫瘤、骨刺 症狀大不同脊髓腔內的腫瘤通常生長緩慢,臨床表現視生長的位置而有不同症狀,但是與退化性關節炎及骨刺壓迫造成神經痛的症狀完全不同。彰濱工業區附近偏鄉的長輩大多從事農漁作,骨刺問題很常見。一般而言,坐骨神經痛是以痠麻痛來表現居多,若是有走路不平衡、常跌倒、胸悶、氣不順或是腸胃道問題,就要小心脊椎腫瘤的可能了。高位頸椎或是枕骨大孔附近的腫瘤常同時影響上下肢。如果沒有車禍或是外傷病史,手腳卻無力,或是肌腱反射增強,就要小心是不是脊髓腔內的腫瘤。阿嬤狀況更特殊,在枕骨大孔的位置,也就是腦幹延伸連接頸椎的地方。症狀不專一 容易遭誤判一般壓迫高位脊髓神經的症狀常不專一,有各種狀況,例如:呼吸不順、腸胃消化不良、心律不整、走路不平衡等,常被誤為焦慮症、心肌缺血、胃食道逆流,甚至當作老年憂鬱症而延誤治療。若是以跛行症狀求醫,也很有可能誤認為腰椎骨刺,手術後症狀仍不見好轉。手術風險高 有癱瘓風險診斷脊椎內腫瘤有時很困難。腫瘤如果生長緩慢,輕微脊髓壓迫有時很難從臨床神經學檢查篩檢出來。目前治療仍以微創顯微手術切除腫瘤為主,屬於高風險的困難手術。一不小心傷到脊髓有癱瘓風險,尤其是高位頸脊髓也負責橫膈呼吸功能、神經調控以及腸胃道功能,須由有經驗的神經外科醫師評估及治療。建議如遇無法解釋的手腳反射增強,不明原因「手指失用症」,都應到神經外科門診,請專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