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0 科別.精神.身心
搜尋
慢性疼痛
共找到
121
筆 文章
-
-
2020-10-07 科別.骨科.復健
半夜經常被左手痛醒 男子接受脊髓電刺激療法終能安眠
1名37歲男子罹有脊髓空洞症,4年歷經3次手術僅改善左手無力症狀,卻仍經常痛到無法成眠,導致精神狀況不佳,接受多種治療均不見效。所幸最後透過「脊髓電刺激療法」治療,疼痛指數從10分降至3分,終於讓他能一覺到天亮。患者說,10多年前發現罹患脊髓空洞症,接受多次手術後,雙手僵硬及攣縮的情況雖有改善,但左手掌至手肘依舊會疼痛,半夜經常被左手痛到無法成眠,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雖嘗試各種止痛藥都無法止痛,令他苦不堪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林志隆指出,針對肢體的疼痛、手術後殘留的疼痛、不明原因發生的疼痛、如火燒般的疼痛,稱之為「難治性慢性疼痛」,常見於脊椎手術後疼痛症候群、外傷導致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神經根病變、周邊神經病變等,一般會先透過口服止痛藥、肌肉注射止痛劑或病患自控式止痛等方式改善,但若是上述方式改善效果有限,則會評估透脊髓刺激療法治療。他說,脊髓刺激療法是在患者頸椎或胸椎放入一條細小的電極導線,並連接埋於鎖骨下方的神經刺激器,經由神經刺激器透過電極發送微量電波,抑制從患部傳送到腦部的疼痛訊息,以降低疼痛感。患者平時可透過體外遙控器調節電源開關和刺激強度,裝置後通常能減少5至7成的疼痛,並減少藥物的服用量,降低藥物引起的副作用,也能使睡眠時間增加,提升生活品質。因電流直接抑制疼痛部位,對身體其他部位不會有不良影響,也不會傷害神經組織,也不必擔心觸電情形,電池的壽命約5到8年左右,會因設定或使用方式不同而有差別。當電池沒電時,需再次做手術更換電池。另外,因此裝置可能與電磁能產生反應,應避免與防盜裝置接觸,若因出國經過機場的安檢裝置時,務必向相關人員出示證明,以避免神經刺激器受到干擾。林志隆提醒,脊髓刺激療法在疼痛治療中,屬於較昂貴的治療方式,要花費約90萬元,建議治療前應經過審慎評估,並與醫師充分討論,以達到最佳療效。
-
2020-10-06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痛到想殺人 僵直性脊椎炎可以不要那麼痛
一名40多歲的男子,因為慢性疼痛,導致長期失眠,依賴多重安眠藥才能入睡, 有一天竟然在意識不清的狀態下,拿刀砍傷太太,太太痛苦到申請家暴想要離婚,男子經由疼痛科轉診到風濕免疫科後,才發現疼痛原因是僵直性脊椎炎所造成,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疼痛大幅改善,夫妻兩人重修舊好,手牽手回門診感謝醫師。台大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李克仁指出,「疼痛」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最大的困擾,而疼痛是旁人看不到、感受不到的痛苦,病患甚至被懷疑是精神疾病,對病患來說,卻是有苦說出不出,往往痛到睡不著,肌肉無法放鬆而更疼痛。在惡性循環下,工作、家庭、人際關係都無法維持。僵直性脊椎炎是免疫疾病,常見發生於20歲到40歲的年輕人,而且男性多於女性,常見的症狀包括晨僵感、下背痛,經常被誤會是運動傷害,延誤就醫的情況很多,女性因為缺乏警覺,延誤就醫的時間更長。李克仁心疼地指出,僵直性脊椎炎病患只要正確就醫「這個病一點都不難」。可是病患往往給自己找理由,「搬重物扭到」、「腰子有問題」,看遍復健科、家醫科、骨科、疼痛科,最後才想到風濕免疫科。要正確診斷僵直硬脊椎炎,醫師會像偵探般抽絲剝繭,李克仁說,僵直性脊椎炎診斷主要靠病史詢問,包括有沒有出現晨間僵硬、晚上翻身疼痛等發炎性下背痛的表現,眼睛有沒有虹彩炎,再輔以X光檢查,看看薦腸關節是不是有發炎過後的痕跡。如果是不典型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x 光表現不明顯, 單憑著病史詢問比較難診斷,若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後,能夠得到緩解,有時候也是診斷的一種方法或是使用肌肉骨骼超音波收集周邊關節發炎的證據,以求正確診斷。此外,李克仁強調,沒有單一項目可以直接診斷僵直性脊椎炎,抽血檢驗「人類白血球抗原HLA-B27」,雖然大部分病患都有此基因,但是有基因不一定發病,只有不到一成的人會發病,而沒有基因也不代表不會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因此,絕對不可以只依賴基因檢查就決定病人是否有病。傳統的藥物治療以減輕疼痛、改善僵硬為主,例如通常在第一線使用的消炎止痛藥,不過,有些難治型的僵直性脊椎炎,使用消炎止痛藥仍然無法止痛,或是緩解發炎症狀,可以健保給付生物製劑,這一種常用的生物製劑稱為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是用注射的方式使用。李克仁說,詢問該病患病史,發現他已經痛了五、六年以上,X光檢查也發現脊椎部分出現沾黏,如果已經發生骨頭沾黏,就難以再改善。若是該病患早一點正確就醫,不僅可以減少疼痛,也可以避免進一步沾黏,呼籲病患一定要及早就醫,配合醫囑,規律服藥,減少疼痛,提升生活品質,並且避免惡化至骨頭沾黏。李克仁小檔案專長:▪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硬皮症、乾燥症、血管炎、退化性關節炎、痛風、慢性蕁痲疹、過敏、氣喘等等有關免疫系統方面的疾病學歷:▪陽明大學醫學士▪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碩士▪陽明大學臨床醫學博士經歷:▪台灣風濕病醫學會秘書長▪台大醫學院臨床助理教授▪台大醫院內科部風濕科主治醫師▪慈濟醫院台北分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台大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總醫師▪台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
-
2020-10-05 科別.泌尿腎臟
愛蹺腳、半蹲如廁快改!小心這病害私密處漏尿、疼痛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身材姣好、體態曼妙,才31歲非常熱愛運動的女性業務,不論衝浪、慢跑、重訓全部都非常喜愛,然而很多人眼中的運動好手,確有難以啟齒的苦處,不但私密處容易漏尿與疼痛,經常也會「性趣全失」,相當困擾,曾自認尿道發炎到藥房買藥舒緩,但1年來仍然反覆發作,就醫才發現罹患骨盆底肌肉筋膜炎。不論站與坐 上半身都會壓迫患骨盆底肌肉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人體不論站姿或坐姿,身體重量都會壓在骨盆底肌肉,就像1張肌肉交織的網子,由許多肌肉一起撐住上半身重量與姿勢,然而任何肌肉都有可能因過度使用,導致受傷疼痛,任何姿勢不良或施力不當,都容易讓骨盆底肌肉發炎,而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生。張雲筑說明,男性骨盆底肌肉比女性強壯,比較不容易受傷,反觀女性在不正確姿勢或施力下,就容易發生骨盆底肌肉筋膜炎,個案可能因熱愛運動,卻忽略了放鬆身體與正確施力,當出現私密處疼痛時,自己認為是尿道感染,到藥房買藥想舒緩,沒想到症狀持續難改善,一度以為是結石引發疼痛。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確診困難 確診要學習放鬆肌肉張雲筑強調,直接確診骨盆底肌肉筋膜炎比較難,要用排除方法,例如尿道或膀胱感染發炎等,確認很多疾病都排除後,最後才會想到肌肉筋膜炎。不論性別,有時都需要內診,女性在陰道找尋痛點,男性則由肛門確認,肌肉筋膜炎如果沒有即早治療,肌肉容易纖維化僵硬,也可能會缺氧導致沾黏,導致慢性疼痛。張雲筑解釋,確診肌肉筋膜炎首先要改變不當姿勢與施力,平時運動最好也暫停一下,配合熱敷和泡澡放鬆肌肉,也可以用舒展球幫助肌肉伸展,醫師也會開立藥物協助舒緩不適,如果比較嚴重,可能就需要使用物理治療介入。張雲筑補充,31歲個案在治療與改正後,困擾已經不再,重新開始自己最愛的多種運動。愛蹺腳與半蹲如廁 小心反覆發作苦了身體愛翹腳女性要注意,小心骨盆底肌肉筋膜炎找上門,張雲筑提到,若習慣以半蹲姿勢排尿、久坐久站、愛翹腳、慢性便秘、體重過重、曾有過生產撕裂傷等,也可能因骨盆底肌肉筋膜組織受損、發炎而失去彈性,導致功能異常與不適。張雲筑提醒,罹患骨盆底肌肉筋膜炎不僅帶來生理上的痛苦,也降低患者的生活品質,當女性出現反覆下腹疼痛、頻尿、性交疼痛等症狀,建議尋找醫師檢查治療。(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泌尿道反覆發炎! 4NG衛生習慣超多人都在做 一直想尿尿?又常漏尿?小心是間質性膀胱炎! 教你用2招加大膀胱容量
-
2020-09-26 養生.運動天地
她帶退休老爸健身 3個月擺脫五十肩讓運動成紀律
50歲以後,人的身體肌肉會逐年流失,容易出現肌少症,導致膝蓋無力、下蹲困難等中年後常見的毛病。面對行動困難帶來的生活不便,讓退休族生活過得不愉快,為此,家有退休老爸的健身教練珍珍心有戚戚焉,特地與橘世代讀者分享,她如何帶著患有五十肩的父親一起健身,改善身體不適,還培養了父親固定的運動習慣,讓家庭生活變得更美好。珍珍的父親是知名理財作家施昇輝,長期忙寫作,久坐少動,58歲時罹患五十肩,肩膀常卡卡,身體僵硬,即便中西醫治療都做過,也未見大幅改善,於是她和物理治療師帶著父親進行「運動處方」,每周安排健身當復健,特別訓練上肢肌力,例如多做雙手划船動作等,歷經三個月後,父親雙手順利向上伸展,才知道原來慢性疼痛能透過加強特定肌群的訓練動作,逐漸改善。少了「為了改善五十肩」這樣強烈的「動機」,施昇輝又開始忽略健身的重要性,常以忙碌等為由拒絕上課,讓女兒珍珍很生氣,總要好言相勸,不惜動用親情壓力,父親才說服自己,只要能維持一週上一次重訓的紀律就好。施昇輝也分享,「畢竟對我們這種大叔來說,應該是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就好,運動是為了讓自己可以自由。」62歲奶奶健身一年半 擺脫跌倒困擾珍珍的學員有各年齡層,她發現年輕人練健身為了體態好看,肌肉更有線條;但熟齡或退休族,身體功能退化,他們在意的是健身讓日常生活過得更好.因此珍珍針對這群人設計的健身課程多以「功能性」為主,例如避免拿重物閃到腰,上下樓膝蓋無力等問題。她印象最深刻的學員是一位62歲花市老闆娘,下肢肌肉無力,走路常跌倒,連馬路上的鐵欄杆都跨不過去,上廁所要扶著把手,檢查也沒有明顯疾病,在家人鼓勵下她嘗試健身,訓練上下肢肌力,經過一年半後.她已經可以跨越欄杆,跌倒次數也變少,走路能抬頭挺胸,變得有自信。靠走路難以訓練肌力 最好擬定健身計畫另外,珍珍觀察不少退休族常把走路當運動,但其實走路對於特定部位的肌力訓練不足,難以預防肌肉無力,她建議最好有教練在一旁指導健身,較能有完整和紮實訓練計畫。她也鼓勵健身族,很多人擔心運動難以持之以恆,就連她也曾因忙碌而中斷三個月,一周僅健身一次,甚至沒有,所以健身族千萬別太苛責自己,但也別因此輕易放棄健身,只要回到正常作息,就可以繼續運動,任何時刻,只要願意開始都不嫌晚!退休族健身原則1.健身難度:採循序漸進,重量不宜增加過快2.輕重量、多次數開始:初期重量以能完成15-20下為主3.休息時間延長:初期每組休息時間2-3分鐘來源:珍珍教練哪些人建議立即開始健身?1.容易跌倒者2.上下樓梯易喘、無力者3.提重物吃力者4.下蹲、站起困難者5.經常腰痠背痛者來源:珍珍教練更多精選延伸閱讀↘↘↘。【告別初老感03】膝蓋痛可以運動嗎?訓練臀肌「護膝3招」。【告別初老感04】不要拖!改掉習慣性壞姿勢,3動作鍛練上半身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9-13 養生.運動天地
坐到死?久坐文化傷害大 專家教你用「蹲姿」取代坐姿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筋膜放鬆修復全書》,作者阿曼達.奧斯華】筋膜深蹲•適合所有人本書第二章曾經提到,久坐文化是促成許多慢性疼痛病症的主因之一,有些人甚至把這種現象稱為「坐到死」。無論你對「坐」這件事的看法如何,如果你仔細思考這件事,就會發現「坐」是一件有違常理的行為;因為它會讓你的身體不再需要支持自己,使得身體關閉許多基本功能。人體的結構本來就不是為了讓你直挺挺地坐著而存在的,久坐更會讓體態出現許多改變,例如:•臀部的功能會關閉,這代表它們將無法再協助你執行走路、跑步、跳躍、站立和坐下等動作。•腹部肌肉的功能也會關閉,這會導致你的體態越來越不正。•髖部的活動度會降低,這表示它們越來越無法克盡己職,完成穩定和平衡身體的工作。•久坐、少動會弱化你的骨頭。•久坐也會改變髖部和下背部的姿勢,讓你的椎間盤承受到更多的壓力,增加下背痛和椎間盤突出的風險。•坐在馬桶上如廁也是一種不符合人體工學的行為,因為這個姿勢其實會擠壓到大腸的末端,讓你無法順暢排便。•除了體態方面,坐著還會衍生許多慢性病症和疾病,比如心臟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和癌症。所以,倘若「坐」這個動作對我們的傷害這麼大,那我們應該以什麼姿勢取代坐姿?這一點我們可以在世界各地的傳統文化中找到答案。觀察這些保有傳統生活方式的文化,你會發現他們都用「蹲」這個動作取代「坐」。比方說,他們蹲著休息、蹲著煮飯、蹲著工作,或是蹲著排便。在這些文化中,幾乎不存在背痛這件事,正如西方世界常見的許多消化問題也很少在這些地方出現一樣。「蹲姿」是一種符合人體工學的動作,能伸展到腰椎和下背部的肌肉和筋膜。除了不會壓迫到脊椎,蹲姿還會將全身的重量平均分散到雙腿、髖部和核心之間,也有助於提升位於髖部、膝蓋和腳踝等部位的關節彈性和健康。蹲姿也有助於伸展和放鬆骨盆底。與大眾認知相反,許多人會有尿失禁與骨盆痛、攝護腺炎之類的病症,其實並非是他們的骨盆底肌肉太弱,反而是因為骨盆底過於緊繃,無法正常收縮和放鬆支撐骨盆器官的肌肉所致。經常練習筋膜深蹲這個動作,能幫助你消除身體多處的緊繃感,達到預防或改善慢性疼痛病症的功效。筋膜深蹲是恢復身體平衡狀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並且秉持本書的一貫風格,非常簡單易行。萬一對你來說,筋膜深蹲的步驟難度太高,那麼你可以先從仰躺地面的臥姿深蹲練起。如何執行臥姿深蹲?1. 仰躺在地面或是床上,把膝蓋抬到胸前的位置,屈膝的雙腿不必併攏,自然往兩側敞開即可。2. 保持這個姿勢至少2 分鐘,藉此伸展你髖部和鼠蹊部的筋膜;過程中,你應該會感受到雙腿變得比較放鬆。3. 如果這麼做會讓你感到不適,你可以用幾個枕頭支撐雙腳,讓你的身體慢慢習慣這樣的伸展動作。之後你就可以視自身狀況,慢慢從臥姿深蹲進展到筋膜深蹲。筋膜深蹲→執行要點1. 請每天執行,初期先以1 分鐘為目標(請計時),之後再慢慢加長時間。2. 雙足請平貼地面。腳跟不要離地,因為這樣將無法伸展到該伸展的部位。3. 保持雙腿大開、腳尖朝外的姿勢。雙腿張開的幅度越大,蹲下去的深度就能越深。4. 抓握一個穩固的支撐物。剛開始練深蹲,在身體還沒掌握到平衡的要領前,很可能會一直向後倒。因此抓握桌腳、門框之類的堅固物體,將能幫助你維持在蹲姿。5. 達到深蹲姿勢的時候,請保持放鬆狀態。最初可能不太容易做到,但等到身體漸漸沒那麼緊繃的時候,就能做到這一點。POINT•不要一開始就想把動作做到一百分。大部分剛開始做深蹲的人,關節都很緊繃,所以很難馬上就蹲到最底。在此情況下,請你視個人的舒適度調整蹲姿的深度,慢慢朝標準深蹲的姿勢邁進。•假如你有排便方面的問題,可以考慮在坐馬桶的時候踩個腳凳。此舉可以改變下背部和骨盆的角度,減輕大腸承受的壓力,讓你能比較輕鬆地排便。初學者︱先練習臥姿深蹲。進階者︱增加深蹲的時間,並試著在這段期間進行不一樣的活動,例如調整姿勢的角度,讓髖部感受到不一樣的活動方式,使它成為生活中的健康習慣。
-
2020-09-11 科別.骨科.復健
「偷懶肌」竟是關節痛的原因?物理治療師曝3種「走歪」方式是元兇
偷懶肌是關節疼痛的原因?在我們的身體中大約有五百個以上的肌肉,那些肌肉能讓我們的骨頭和內臟運作。如果你要問我這五百個肌肉是不是都有好好地在工作,答案是沒有的。就和人類一樣,有的人(肌肉)非常努力地工作;有的人(肌肉)則喜歡趁大家不注意的時候偷懶。如果勤勞的人被過度利用而疲憊不堪,最後就會變得無法工作。而那些偷懶的人則因為平常太過懶惰了,所以當勤勞的人不在時,也沒辦法代替他們工作。這樣的狀況如果是發生在公司,業績就會惡化;在人體發生的話就會引發不適感,其中一個便是關節疼痛。比如說,膝關節疼痛的人大多是因為患有「退化性關節炎」。這是一種因關節的軟骨失去彈力、造成磨損,而使關節變形的疾病。因此,人們常會認為「膝蓋的疼痛是來自於軟骨的磨損」,但事實上軟骨本身是不會感覺到疼痛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對關節施以極大的力量,而肌肉的功能便是阻擋那股力量對關節施壓。但是,當保護關節的肌肉力量開始變弱或偷懶不動作,就會給肌腱(肌肉前端,連接骨頭與肌肉的組織)或韌帶(將骨骼和骨骼相連的組織)帶來負擔。這樣的壓力會引起關節發炎,並產生疼痛。什麼是偷懶肌、勤勞肌?當關節產生疼痛時,人們總是認為「一定是肌力下降造成的」。但是,比起肌力下降,更大的問題是肌肉的不平衡。讓我舉膝蓋的關節為例來說明吧!膝蓋的關節原本是被內收肌和膕旁內肌所保護著,只要這兩個肌肉正常的運作,就不會給膝蓋帶來過多的負荷,所以也不會產生疼痛。但是,內收肌在日常生活中很難被使用到,並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弱,變成偷懶不工作的肌肉。如此一來,膕旁內肌就得連內收肌的工作分量都一肩扛下,努力的工作。久而久之,膕旁內肌因為過度的負荷而感覺疲勞、變得僵硬,接著也開始偷懶。如果大腿內側的兩個主要肌肉都偷懶的話,接下來就會換大腿外側的肌肉過度勞動。其結果會造成大腿的肌肉被拉往外側,走路時產生奇怪的壞習慣。這一連串作用就是讓膝關節過度負擔、發炎與疼痛的原因。我將那些應該保護關節(可是卻沒有去做)的肌肉稱為「偷懶肌」;取代偷懶肌工作的其他肌肉則稱為「勤勞肌」。從壞習慣找出你的偷懶肌!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我才沒有什麼關節疼痛!」但根據我的觀察,大多數人都是關節疼痛的儲備軍。放任偷懶肌不管的行為,其實已表現在日常的動作中。我們常在不自覺中,選擇容易使用的肌肉來生活,也等同於捨棄了難用的肌肉。但一味地使用好用的肌肉,此部位就會出現痠痛、僵硬等反應,或造成血液循環不良。然後,形成不良的姿勢或動作習慣,並由身體自然表現出來,在專門用語上稱為「代償性動作」。透過圖例,我們能簡單地了解此原理。比較這三個例子後會發現,依據偷懶肌的不同,走路的方式就會產生差異。舉例來說,大腿內側的內收肌如果變弱,大腿外側的肌肉就會過度勞動,膝蓋變得無法伸展,走路時也就使不上力。要是僅止於此,也只是走路的姿勢變得不良而已。可是,這種壞習慣將逐漸為日常生活帶來各種限制,如:「走路速度變慢」、「無法跪坐」、「無法下樓梯」等等。如果是高齡者的話,更會演變成「運動障礙症候群」(因運動器官產生障礙而須由他人照護的高風險狀態)。而在年輕人或肌骨強健的人身上也有可能發生代償性動作,所以從日常開始多注意自己動作的壞習慣非常重要。偷懶肌=內收肌軟腳走路要是大腿內側的肌肉過弱,將使膝蓋無法伸直,走路時重心會偏向前方。偷懶肌=腹橫肌外八走路若是腹橫肌偷懶,腳就無法向後延伸,會變成膝蓋向外側彎曲的走路方式。偷懶肌=前鋸肌圓肩走路因為前鋸肌弱化,造成肩胛骨向外側展開、肩膀向前突出的狀況,稱作圓肩。背部無法伸展,所以腳的移動也會變慢。書籍介紹書名:關節修復自癒運動:10秒伸展,簡單有效!集中鍛鍊偷懶肌肉,解除膝、腰、肩、腳踝、手腕疼痛,延緩關節退化作者:笹川大瑛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20/08/13作者簡介/笹川大瑛一般社團法人日本身體運動科學研究所代表理事,物理治療師,教育學碩士。日本大學文理學部體育學科畢業後,進入復健治療的專門學校學習,並考取國家證照。曾在大阪的骨科為許多高齡患者、腦血管疾病患者、慢性疼痛患者進行復健治療。除了在東京的要町醫院(呼吸器官與癌症的專門醫院)擔任廢用症候群或臥床患者們的復健治療,同時也協助高中排球隊和體操隊、日式踢拳和摔角的冠軍選手們的復健、調整、能力提升。有感於高齡者無法透過復健訓練改善狀況,因此日以繼夜的研究解剖學。直到有一天,發現支撐關節的兩個肌肉可以改善姿勢或動作,便開始構想鍛鍊這些肌肉的「關節修復運動」。於2018、2019年陸續出版了兩本書,介紹這項運動的理論與實際做法。在朝日文化中心舉辦的講座總是高朋滿座。現在一邊教導整復師、治療師、教練等相關人員治療技術,一邊擔任日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員。延伸閱讀: 精神科醫師:大家都搞錯了!就是因為抗壓性太好,才容易得憂鬱症
-
2020-09-08 科別.骨科.復健
車禍肋骨骨折還主動脈破裂 男大生術後一個月可打籃球
台中潘姓男大學生車禍重傷,主動脈破裂也有多處骨折,醫師進行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阻斷主動脈繼續出血,再由外科醫師進行腹部橫膈膜修補手術,和肋骨復位與骨釘固定等手術後,減緩傷者疼痛,快速復原,不到一個月,男大學生已出院且和朋友相約打籃球。20歲潘姓男大生下雨天騎機車遇車禍,人被撞飛昏迷,緊急送到童綜合醫院急診室,人送到醫院時意識模糊,緊急氣管插管及左側胸管置放後,隨即進行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患者左胸主動脈破裂、腹部橫膈膜破裂併氣腹、左側肋骨多處骨折併血胸,生命危在旦夕。經外傷小組評估及緊急處理後,立即送至手術室,由心臟外科主任吳清文進行胸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即時阻斷主動脈出血;隔天再由一般外科羅鳴高醫師進行剖腹探查,胸腔外科張凱惟醫師接手進行腹部橫膈膜修補手術,避免日後造成腹腔器官位移至胸腔。術後病人清醒,但左側胸壁劇烈疼痛導致左手不敢活動,經討論後再進行左側肋骨開放性復位併鈦合金骨板及骨釘內固定手術,大幅減緩患者呼吸或動作時的疼痛,復原快速,受傷住院14天後即可返家休養,不到一個月就可與朋友相約打籃球。張凱惟醫師表示,患者是左側第4、5、6、7根肋骨骨折,傳統治療方式是藉由服用止痛藥等肋骨自行癒合,依病人年紀及骨折位移程度通常需要一至三個月,修復期間連呼吸或任何身體的動作都可能牽引胸廓而造成疼痛,因此當患者不敢用力呼吸或咳嗽時,恐造成痰液滯積在肺部而導致肺炎發生,另外還可能出現氣胸、血胸甚至膿胸等。肋骨骨折雖然是胸部外傷或鈍傷中常見的情況,但其斷裂處的疼痛非常劇烈,雖然肋骨會自行癒合,但急性復原期間因無法正常呼吸與咳痰,容易出現危及生命的併發症,若肋骨錯位嚴重或多處骨折的病人,其癒合期恐更久而留下長久慢性疼痛的問題。張凱惟醫師呼籲,針對年輕或有需要負重工作的肋骨骨折患者,接受肋骨骨折開放性復位及內固定手術,可以大減患急、慢性疼痛,也可幫助患者早日回到正常的運動及工作。
-
2020-09-08 新聞.健康知識+
支持筋膜自我修復和生長 專家教你怎麼吃有益筋膜健康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筋膜放鬆修復全書》,作者阿曼達.奧斯華】建立有益筋膜的飲食方式這不是一本討論營養學的書,我也不打算提供一份有益筋膜的健康飲食計畫。在這裡,我只是想要簡要地談一談,你的飲食會如何影響筋膜。我們都知道,筋膜是由蛋白質和水組成,而這些物質進入我們體內的第一步,當然就是透過「飲食」的途徑。水,無所不在!很多人都寫過關於水的文章,或許有點太多了。再者,政府對這方面的建議也不斷隨著時間變動,所以現在有許多人不清楚到底該怎麼喝水,又該喝多少水,也是情有可原。雖然我們有可能在某些情況下喝下過多的水,但絕大多數時候,我們每個人其實都一直處於飲水量過少的狀態。從筋膜的觀點來看,如果你有慢性疼痛的問題,你的筋膜就會有沾黏的問題。如果筋膜沾黏,它就會缺水;而當筋膜缺水時,全身也會缺水。我們全身的含水量只要下降2%,就會影響到所有身體系統的表現。大部分有慢性疼痛問題的人,身體也長期處於缺水狀態。筋膜沾黏和缺水之間的關係是一個惡性循環。有時候是始於缺水,缺水的筋膜稠度和黏性都會變高,之後它們就會沾黏在一起;有時候則是始於受損導致的筋膜沾黏,它會使筋膜水分被擠出,有點像是把海綿裡的水分用力擠出,這個過程會導致筋膜緊繃的狀況越來越嚴重。如果你想要使筋膜重新恢復含水量,請在執行自助活動、伸展和運動之際,別忘記一天喝足一.五到二公升的水。水是保有筋膜流動性的必備液體,任何含有咖啡因的液體,例如咖啡或茶,它們都會利尿,只會加重你缺水的狀況,酒精也是。任何含有精製糖的飲品,例如汽水,也都會讓你的組織缺水。健怡飲料並沒有比含糖飲料來得好,因為那些取代糖分的化學物質,會對身體造成毒害,有可能導致其他的健康問題。所以,水真的很重要。不論是自來水、瓶裝水、過濾水、蒸餾水或氣泡水都很好,也可以現榨一些萊姆或檸檬汁,加到水中提味。或者,你也可以運用一些草本茶取代部分的飲水。如果你不相信我說的話,不妨先搭配筋膜放鬆運動嘗試十天的時間。一開始你的尿量可能會變很多,這是因為缺水的組織還無法吸收你喝入體內的所有水分。然而,隨著你的筋膜伸展和放鬆的程度越來越好,你的組織吸收水分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好。這個情況發生時,你也會開始覺得整個人輕鬆起來,因為它會讓你的疲憊感降低,變得更有活力。你的身體會更有效率地排除體內的毒素,並且更自在、流暢地運轉、活動。吃進筋膜所需要的養分和身體的其他部位一樣,筋膜在自我修復和生長時,也需要充足的營養支持。雖然蛋白質是建構筋膜的主體,但是我們還是需要來自碳水化合物和礦物質的能量,來幫助身體活動筋膜。倘若我們無法從均衡的飲食中獲取這些養分,我們就不可能擁有健康的筋膜。若想透過健康的飲食支持筋膜的健康,英國國民保健署提供的飲食指南,是一個不錯的參考(編按:在網路上搜尋,也有許多有益筋膜的飲食建議,讀者可依需求參考)。以澱粉類碳水化合物當作主食馬鈴薯、麵包、米飯、麵食和麥穀片等澱粉類食物,本身其實並不會讓人特別容易發胖;它們之所以變得讓人容易發胖,是因為我們在它們身上加了油。選擇全穀類和帶皮的馬鈴薯,它們的纖維素含量比較高。澱粉類碳水化合物在餐點中的比重,應該占三分之一。攝取大量的水果和蔬菜飲食指南建議,我們一天要吃五份的蔬果。只是食用它們的時候切記,盡可能以健康的方式料理,不要添加鮮奶油或奶油等食材。攝取富含油脂的魚魚是蛋白質的優質來源,並且富含維持筋膜良好運作狀態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減少飽和脂肪、加工糖類和鹽的攝取量飽和脂肪會阻塞我們的血管,加工糖類是甜蜜的毒藥,而鹽則會升高我們的血壓。因此,你最好適量攝取這些東西,一旦過量,它們都會對筋膜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大部分的包裝食品都含有這三種成分,就算是那些看似健康的食品也不例外。基本上,請盡可能讓你的飲食保持天然,用新鮮食材做飯。因為任何一種包裝食品,都經過某種程度的加工,所以最好不要太常攝取這類食品。飲食、呼吸對筋膜健康的重要性本章中的所有建議,都緊扣著我們先前提過的筋膜解剖學概念,而且都能夠有效提升筋膜的健康狀態。
-
2020-08-22 科別.骨科.復健
鍛鍊「負責保護關節的肌肉」復健專家10秒伸展超簡單!
專門協助高齡者與運動員復健的物理治療師、日本復健專家笹川大瑛,研發出「一次用力10秒、集中鍛鍊一個肌肉」的簡易運動,緩解疼痛與僵硬。每個動作就只鍛鍊一個肌肉,每次維持10秒即可,容易達成、不用額外花時間的小運動,長期維持運動習慣非難事喔。※編按:本文為作者之親身運動、伸展紓壓等經驗分享,僅供參考,請依照個人情況斟酌,如有不適切勿勉強進行。【10秒運動的進行方式】每一個關節都有兩個應該要鍛鍊的肌肉,務必要以「兩個動作為一組」的方式來進行。起初如果覺得有點勉強,可以各做一次就好,但習慣了以後,若能每一個動作重複做三次較為理想。請試著一邊與自己的身體對話,一邊在不勉強的範圍內努力練習。先從讓你感到煩惱的關節開始運動吧!每一個關節都務必要做A與B兩個一組的運動,一次10秒,在這10秒內集中最大的力量,習慣後再增加次數與運動的種類,什麼時間做都可以,但早上最好。【膝關節肌肉鍛鍊運動A】● 內收肌鍛鍊 抬起單邊臀部背部平貼在地面,好像要翻身一般,將其中一側的臀部向上抬起的姿勢。抬起時要注意夾緊髖關節的內側。1. 身體仰躺,臉朝上方,兩腳張開與腰同寬。左腳膝蓋微彎,腳尖朝向內側,腳拇趾儘量壓向地面。2. 以手肘與腳跟做為支點,將左側的臀部從地面抬起,同時大腿內側用力,維持10秒鐘。3. 另一側也重複同樣的動作。把腳跟和手肘當作穩定身體的支點,將單邊臀部向上抬。● 內收肌鍛鍊重點提醒注意腰部抬起時,是否只有內收肌用力!僅使用大腿內側的力量,將臀部向上抬。若感覺大腿或小腿的外側緊繃,便是姿勢錯誤,請再確認一次吧!【注意NG的姿勢】●腳尖沒有朝內如果腳踝向外延伸,大腿外側就容易出力。所以要將腳尖向內,壓到拇趾碰到地面為止。●膝蓋過度彎曲如果膝蓋過度彎曲,就會變成不是大腿內側用力,而是腳部整體的力量將臀部上抬。●胸部懸空如果胸部上抬,腰部就會難以抬高,所以要將背部貼在地面。●手肘伸直如果手肘伸直,就不是大腿內側用力,而容易在腰部等其他部位出力。●手肘過度彎曲如果手肘呈現銳角,就會變成靠身體上半部的力量將臀部抬起。【膝關節肌肉鍛鍊運動B】● 膕旁內肌鍛鍊:腳跟內縮這是一種以單腳阻止另一腳移動的訓練。為了確實給「膕旁內肌」施加負擔,要注意內縮腳的膝蓋高度。1. 坐在地板上,兩膝張開,右腳腳尖朝上。POINT 只有單腳腳尖朝上。2. 一邊將右膝蓋彎曲、腳跟內縮,一邊以左腳阻止其移動。發揮右腳最大的力量,維持10秒鐘。POINT 以反向的腳阻止移動。3. 兩腳姿勢交換,重複同樣的動作。以反向的腳抵抗向內壓迫的腳跟。大腿內側深處是否用力到顫抖呢?● 膕旁內肌鍛鍊重點提醒要是不將腳尖朝上,大腿內側就無法出力!出力的時候摸摸看大腿內側的肌肉,如果變得緊繃就沒問題。【注意NG的姿勢】●腳尖沒有向上如果內縮腳的腳尖橫躺,就會造成大腿外側等部位用力。●膝蓋立得過高如果膝蓋過高,大腿前側就會不小心用力。※作者介紹:笹川大瑛,物理治療師。曾在大阪的骨科為許多高齡患者、腦血管疾病患者、慢性疼痛患者進行復健治療。除了在醫院擔任臥床患者們的復健治療,也協助高中排球隊和體操隊、日式踢拳和摔角選手們的復健、調整。【以上摘文選自:《關節修復自癒運動》、作者:笹川大瑛、譯者:謝孟蓁、圖文提供:蘋果屋出版社】
-
2020-08-18 科別.骨科.復健
脊髓損傷一輩子 復健路長需有耐心
從高處墜落輕則骨折,重則失去生命,護理師指出,若不小心傷及脊髓會有生不如死的痛楚,而傷及頸椎或腰椎損傷,則有可能造成一輩子的傷害,嚴重者會全身癱瘓、下半身癱瘓無法行走,甚至只剩頭可以移動。談及照護脊髓損傷病人,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復健科病房劉玫伶護理師提醒,除可能會有生理方面的問題,如運動與感覺功能障礙、便祕或大便失禁、泌尿道感染、肌肉萎縮、關節僵硬、脊髓變形、壓瘡、慢性疼痛等,尚須留意心理方面問題,要注意憂鬱、憤怒、焦慮、無望感或無助感,協助病人進行心理重建。劉玫伶表示,病人在復健期間非常需要醫護人員的鼓勵,需要醫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心理師、語言治療師、社工師等共同幫忙患者學習各項功能重建,也可和脊髓損傷中心聯繫協助生涯規畫,協助回歸家庭、學校、職場及社會環境。脊髓損傷後的復建是一條漫長的路,劉玫伶說,照顧者需付出更多的愛心、耐心和關心,雖剛開始病人上肢和下肢皆無力,但經過長時間的練習,手部力量逐漸有功能後,有些病人會在病房練習站立,為此桃園醫院復健科病房去年也建置無障礙不鏽鋼雙層扶手,提供病人安全練站立及訓練上肢肌力的場所。劉玫伶已服務過不少病人,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次看到一名病人成功使用四腳助行器步行,她瞥見了病人眼裡充滿淚光,讓她相當感動。
-
2020-08-17 科別.骨科.復健
側面肋骨骨折最痛!醫師告訴你最常骨折的肋骨在這裡
路邊新裝了分開行人與車子的黃色小柱子,老林沒注意騎腳踏車就撞了上去,整個人重摔在地,以為只是皮肉傷,但胸部很痛,照了X光後發現,右側第3到第7肋骨全斷了。最常骨折第7到第10根肋骨兩側各12支構成胸腔,保護肺臟、心臟等重要器官,與橫膈膜配合完成呼吸動作。1到7稱作真肋骨,完全固定在胸骨與脊椎;8至12則是假肋骨,其中8至10根靠軟骨連接到胸骨上,而11至12後兩根就只有一端固定在脊柱上,稱作浮動肋骨。很多原因會造成肋骨骨折,包括車禍、運動、高處跌落造成的撞擊,或是划船、游泳、打高爾夫球的重複動作,持續的嚴重咳嗽,甚至急救時的胸部按壓等。最常骨折的是第7到第10根,而第1、第2根在比較深處,所以很少骨折。側面肋骨骨折最痛不過,一旦受傷通常是嚴重頭頸部外傷的結果,且會傷及重要神經血管。中段肋骨骨折斷端容易刺傷肺部,下段骨折則容易刺傷脾、腎、橫膈膜。側面肋骨骨折最痛,後面次之,再來是前面。急性期的治療,主要是減輕疼痛、縮短插管使用呼吸器的時間、早日下床活動;長期治療的考量,是慢性疼痛控制、肺活量的維持、早日返回工作崗位、好的生活品質以及胸廓不變型。保守治療多在6周癒合以往肋骨斷採取保守治療,大多在6周癒合。但人一天約要呼吸2萬次,若肋骨斷掉,只要呼吸就痛,且斷掉的肋骨可能位移刺傷內臟。若傷及肺部、肋膜,造成氣胸、血胸,可能要插管使用呼吸器;若是左側背後骨折,可能刺傷主動脈,有生命危險。保守治療自行癒合,也易造成胸廓變型、肺活量降低,影響肺功能及增加肺炎機會;慢性持續疼痛加上無法使力,會嚴重降低生活品質。因此,對於肋骨骨折的治療,現在傾向積極手術內固定治療。2013年歐美專家的共識,採用手術有三大重點,包含病情一定要開刀、疼痛難以忍受及提升生活品質。其中包括3根以上的骨折、位移超過肋骨寬度、連枷胸(兩端斷裂)、情況惡化需要插管、使用靜脈注射止痛劑等。手術原則是側面固定有人會質疑疼痛難忍就要開刀嗎?其實疼痛不只是疼痛,還會讓你不敢用力呼吸、不敢咳嗽、不容易清除痰液而造成肺炎,讓你不敢翻身、不能好好睡覺休息,傷口不容易癒合。當然決定手術前,還是要評估其優劣。手術時並不是每一根斷的肋骨都要固定,一般原則是側面的、後面的、中間的優先,上面的、下面的其次。全部都固定反而會限制呼吸功能及造成術後不適。以往認為老人家手術風險高而採取保守治療,現因可減輕疼痛、改善呼吸功能、幫助排痰、降低死亡率,手術對年長者而言,反而比年輕族群更需要而且得到更多好處。要查是不是骨質疏鬆如何處理肋骨骨折要考慮很多狀況,採取對病人最有利、最適合的方式,不管是保守治療、手術,還是合併兩者。當然還要查一下為什麼會骨折,看看是不是骨質疏鬆了,或是多發性骨髓瘤等。
-
2020-08-10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含「曲馬多」成分止痛藥恐致死 嚴重呼吸困難患者禁用
含「tramadol(曲馬多)」成分的止痛藥常用於嚴重急慢性疼痛,但衛福部食藥署今發布公告,該成分藥品有導致呼吸緩慢、呼吸困難的風險,自即日起禁止使用於顯著呼吸抑制的病人。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台灣從2017年便已要求該成分藥品應在仿單「警語及注意事項」加註呼吸風險相關警語,但從2018年以來仍接獲三起不良反應通報,包括一件死亡、兩件呼吸困難,因此重新評估該成分藥品臨床效益及風險,進一步禁用於發生顯著呼吸抑制的病人。洪國登表示,含「曲馬多」成分的止痛藥屬第四級管制藥品,核准的藥證共32張,其中口服藥23張、注射劑型9張,常用於中度至嚴重性的急慢性疼痛,一年健保用量約一億顆,醫院和診所都可開立,各科別也都可能用到。食藥署提醒,民眾使用該成分藥品,應遵循醫囑服用,同時應注意用藥後情形,如果於服藥後出現呼吸緩慢或微弱、呼吸困難等症狀,請立即回診尋求醫師協助。
-
2020-08-03 科別.泌尿腎臟
不痛的腎結石比會痛的更危險!醫曝超可怕後果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小小腎結石不注意,當心整顆腎臟壞掉!一名60歲男性結石患者,左側腎臟因為腎結石掉下來卡在輸尿管,水腫得很厲害,但因為沒有疼痛感從未就醫,某次於家醫科回診拿高血壓藥物時,在抽血檢查時,發現腎功能異常,才轉介至泌尿科,醫師先安排輸尿管鏡將結石打碎,但左側的腎功能卻回不來,就像是莫名其妙被偷走了一顆腎臟。雙親皆有腎結石病史 40年從未至泌尿科就診收治該名患者的衛福部樂生醫院泌尿科李信毅醫師表示,這名病人在20多歲之後的40年當中,斷斷續續都有排出過結石,卻從來沒有到泌尿科就診過。如果會痛,就到藥房去買藥來吃。再仔細詢問之後, 原來雙親都有腎結石的病史,他自己本身則早在20多歲時,就曾經排出結石過,當時的痛徹心扉令他難忘。不痛更危險! 4類人須提高警覺雖然痛起來要人命,但是不痛卻更危險,因為病人往往會覺得:「還好啊!最近很忙又沒時間!很痛再去看醫生吧!」。一時輕忽往往失去治療的先機,而導致腎功能嚴重受損,就如同這位病人的情況一樣。李信毅醫師指出,其實泌尿道結石引起疼痛的程度與疾病的嚴重度不一定相關,有時候即使已經嚴重腎水腫造成腎功能受損,仍然不覺得怎麼痛,這樣的情形,比較容易發生在年長的病人、固定服用類固醇,因慢性疼痛問題而經常服用止痛藥、以及之前有多次腎絞痛病史的病人。出現疑似症狀應至泌尿科 延誤治療病情更加重經常排出結石的患者,有人非常熟悉排結石過程所造成的症狀,甚至可以清楚地感覺到石頭的排出,但其實每次有症狀時,不管疼痛程度如何,還是應該去泌尿科就診檢查清楚。李信毅醫師提醒,如果是結石引起,就要與醫師討論,清楚地瞭解治療選項與風險;然而,如果問題不是結石所造成的,譬如說腎動脈梗塞、腹主動脈瘤、子宮外孕、急性盲腸炎等急性腹痛,若沒有就醫而延誤病情,後果可能更嚴重。(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預防結石,重點在吃 痛起來要人命!結石好發期怎麼防?
-
2020-08-01 新聞.科普好健康
五十肩、膝關節炎、足底筋膜炎...如何緩解慢性骨關節疼痛
五十肩、網球肘、膝關節炎、足底筋膜炎等患者常見四肢慢性骨關節疼痛,大部分透過口服或局部藥物注射、復健,症狀可緩解,但少數患者一直為疼痛所擾。45歲的王小姐即是一例,她因車禍受傷導致肩關節疼痛症候群,做了復健,也接受注射藥物治療,但依然疼痛,睡不好也無法工作。血管增生造成頑固性疼痛像王小姐這樣的患者,若使用上述方法仍無法緩解疼痛,超過三個月即成為頑固性疼痛患者。過去認為,這樣的疼痛多因肌肉不足、韌帶受損、軟骨磨損等原因引起,但日本研究發現,慢性發炎組織會有異常新生血管增生,這些血管叢提供細小裸露神經養分,可能是造成慢性疼痛的原因。由於這些慢性發炎處因細小血管過度增生,在醫學影像上呈現像煙霧,如毛玻璃狀的現象,也稱為霧樣血管。傳統微創血管栓塞手術用來治療腦部缺血性中風、血管大出血,類似技術也用在心導管輔助治療。現在有了新用途,可用來處理發炎處血管增生,進而緩解頑固型骨關節疼痛。治療可採霧樣血管栓塞術若患者經過其他治療但未緩解,在選擇開刀之前,可考慮霧樣血管栓塞術。王小姐與疼痛科醫師討論後,檢查發現,肩部發炎組織有異常新生的霧樣血管,經霧樣血管栓塞術治療後,疼痛及症狀已緩解。霧樣血管栓塞術,手術方法如同心導管手術,在高解析X光透視導引下,局部麻醉後,將微細導管從鼠蹊部或手部的動脈置入,尋找疼痛部位的異常新生血管(圖1,箭頭處為異常血管),再注射栓塞藥物,阻斷異常新生血管生長(圖2),進而減少發炎,使疼痛物質減少。患者經評估健保可能給付患者需住院1至2天,術前檢查與手術時間約2至4小時,傷口只有針孔大小,部分患者經評估後,健保可能給付。目前根據三總為患者進行治療的經驗,約80%的患者可在一個月內緩解疼痛及症狀,可用於五十肩、膝關節炎、網球肘、足底筋膜炎及其他種類的慢性運動傷害等軟組織及關節疼痛。•霧樣血管造成的頑固性疼痛1. 超過三個月以上的治療中的疼痛2. 剛開始活動時疼痛特別明顯,活動後疼痛會緩和3. 痛的部位曾經發紅、變腫,晚上就寢或早上起床時特別明顯4. 飲酒、泡澡、激烈運動後血管充血,疼痛會增加•2症狀不建議霧樣血管栓塞治療1. 嚴重關節退化、破壞,合併中樞性疼痛症候群2. 除疼痛外,合併其他神經壓迫症狀、例如麻痺無力、大小便失禁等
-
2020-07-23 科別.一般內科
影/飲酒過量讓他痛到不行還暴瘦!手術+戒酒獲重生
台中市一名57歲男子因數年過量飲酒,慢性胰臟發炎,持續上腹嚴重疼痛並牽連到背部痠痛掛急診,住院2個多月無法進食,暴瘦到47公斤,去年底接受胰頭減壓及胰管繞道手術,術後配合戒酒,如今恢復正常生活,體重回到60公斤,疼痛也不藥而癒。患者今天現身說法,感謝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醫師葉俊杰率領的醫療團隊救治。患者說,他因工作壓力大,長期過度飲酒,持續出現上腹嚴重疼痛牽連到背痛,即使不喝,疼痛指數長期維持7到8分(最痛為10分),後來只要一吃食物就引起劇烈腹痛,不敢進食而暴瘦,疼痛也讓他常被送到急診,甚至嚴重到住院。葉俊杰說,近來慢性胰臟炎案例日漸增多,多數起因於過量飲酒,胰臟發炎後,組織鈣化結石,造成胰管阻塞高壓及胰臟組織內高壓,患者進食時,胰臟消化酵素產生並排入胰管時,就會因胰管阻塞而使消化酵素無法正常排入腸道,造成胰臟再度受刺激引起反覆發炎疼痛,形成惡性循環。葉俊杰指出,慢性胰臟炎好發於青壯年,慢性疼痛讓病患需頻繁就醫,無法工作,家人為照顧病患,造成家庭經濟陷入困境。除了頑固性疼痛外,慢性胰臟炎還會造成胰臟萎縮,近八成最終罹患糖尿病,也會造成門靜脈系統栓塞、食道及胃靜脈曲張,增加出血及手術風險。五年內,增加8倍胰臟癌風險。他建議,患者當非手術療法無效時,應及早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7-17 橘世代.健康橘
【告別初老感01】核心無力老3歲!在家喚醒三大肌群
你是否常常感到腰痠背痛或膝蓋不舒服?有時又會感到「初老」的疲乏感上身?雖然身體健康,但卻經常提不起勁。其實有時候我們並非身體不舒服的部位出了問題,而是身體該出力的大肌群太久沒訓練,已經不懂得如何出力,導致使用肌肉時施力點錯誤,慢慢演變成慢性疼痛。透過喚醒身體的三大肌群──核心、臀肌以及上半身肌群,橘世代「健身攻略」邀請珍珍教練帶你一起訓練,只要一張瑜珈墊,在家跟著做系列影音,每天輕健身10-15分鐘,每次做3個肌力動作,教你如何有效喚醒身體沉睡已久的肌群!【告別初老感02】強壯核心 擺脫疲勞> 3個動作:棒式跪姿、鳥狗式、單手摸肩> 訓練時間:10分鐘> 健身目標:喚醒你的核心肌群 找回身體穩定的力量立即前往》【告別初老感03】訓練臀肌 保護膝蓋> 3個動作:單腳懸空點地、單腳硬舉、反向弓箭步> 訓練時間:12分鐘> 健身目標:學會正確運用臀肌 減輕膝蓋的負擔立即前往》【告別初老感04】挺胸美態 不再駝背> 3個動作:眼鏡蛇式、毛毛蟲爬、跪姿伏地挺身 > 訓練時間:12分鐘> 健身目標:訓練你的上半身肌肉 體態挺胸不顯老立即前往》
-
2020-07-09 科別.婦科
少女常腹痛 處女膜閉鎖經血造成
南投14歲少女最近1個月常腹痛,解尿也疼痛尿不出來,在兒科就醫治療沒有緩解,經到南投醫院以超音波檢查,發現腹部有15公分骨盆腔囊腫,因少女未有月經,醫師確診為處女膜閉鎖,以造口手術讓經血排出,也恢復排尿功能。南投醫院婦產科醫師黃子菲說,這名少女從初經以來經血就累積在體內,瘀積經血長期在子宮、雙側輸卵管及陰道,造成骨盆腔囊腫,進而壓迫到膀胱及尿道,造成解尿困難,再不處理壓迫到輸尿管恐造成腎水腫,影響腎臟功能。醫師以手術方式把閉鎖處女膜做造口,將蓄積的經血引流出來,體內累積已多達1200毫升經血,醫師推論應該1年前就開始初經。黃子菲說,處女膜閉鎖發生率大約在千分之一至兩千分之一的活產女嬰,新生兒生殖孔道較小,不易發現,很可能在青少女時期發現;臨床症狀有腹部慢性疼痛、背痛、周期性疼痛、無月經、尿滯留及解尿困難,內診可發現處女膜無開口,並鼓脹透著藍紫色。黃子菲提醒家長如果發現第二性徵如乳房發育、腋毛及陰毛已生長,但月經遲遲不來,可考慮至婦產科進一步檢查。
-
2020-06-2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以西醫的角度來探討「氣功的迷思」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長者的智慧」是起源於一位「退而不休的醫學院教授」,在畢生從事基礎醫學的研究與教學之餘,寫出她對環境保護的關懷與諄諄叮嚀,而有如「連鎖反應」般地誘使兩位比她年輕幾歲的資深醫師寫出他們對身心保健的個人心得。重要的是這三位長者在這幾篇文章所分享的並不是他們過去在其專業所發表或教導的「知識」,而是他們在追求學問的漫漫長路中所領悟的「智慧」。拜讀陳榮基教授的 BMW 一文,深受感動,尤其是看到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深層意涵,更是發人深省。原來這「一刻」是指15分鐘,每天15分鐘的活動運動量(每星期90 分鐘),持之以恆,不但降低了14%的死亡率,還降低了10%的癌症發生率,而且壽命延長三年。所以雖然每天不是很多的活動量,就足以延年益壽,所謂「要活就要動』誠不虛也。筆者於2010年發行單行本「溫醫師MBC」養生功法,以氣功之名切入,作為養生的主軸,每天花10-15分鐘的時間,達到平衡,伸展,肌力強化,及心肺功能增強的目的。當時的一個心願就是希望能打破中醫界對「氣」之神秘性的執著,我用生理學的角度及西醫基礎醫學的知識來詮釋所謂的「氣感」,如今推展此功法已經十年了,或多或少對醫界或社會帶來一些正面的影響,曾見到一些針灸師對於氣血以西醫生理學/解剖學的方式來詮釋,也能欣然接受,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然而對號稱「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醫的十二經絡、任督二脈等的氣血概念,卻仍是牢不可破,想要撼動,確實不易。氣是什麼?在1980年代末期,面對逐漸普遍的另類療法,美國國家健康中心採開放的態度,把氣功、瑜珈、打坐、針灸等列入為研究的對象,每年挹注數十億元的經費,試圖在研究中找出另類療法的真正價值。經過約十年的研究,於1997年發表了一份Consensus statement,文中說明「---像『氣』的概念,很難用現代生物醫學知識去理解,可是它在針灸治療方面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今又過了23個年頭,對於「氣」這件事,我們有進一步的理解,這可分兩方面來談,一則是針灸治療的真正療效與機轉,一則是氣功的功效與進展。針灸治療疼痛過去20年有幾個很有意義的研究報告出爐,帶來創新的想法,也因此我們對針灸的真正治療機轉,產生新的看法,穴道的概念開始受到挑戰。第一個是德國的研究2,把 1162 位的慢性背痛患者,分成三組來作不同的治療,半年、一年後追蹤其治療結果。三組的治療法分別為:正規的以穴道為基準下針療法,不按章法下針療法,復健加上藥物治療;結果顯示前兩者的療效比復健加藥物治療更為有效,然而用針灸治療的兩種方法,其療效差不多。這個研究結果帶給醫界相當的震撼,也因此有了新的思維:下針時,準確的取穴,真的那麼重要嗎?第二個研究3來自美國西岸,把641位慢性疼痛病患,分成四組治療:專屬個人的下針療法、正規的取穴下針療法、模擬下針療法、復健加藥物治療,研究結果與德國的結論相差不遠:有用針的,比沒用針的效果好,然而三種下針法的療效差不多。不禁要問:學習穴道的位置,真的那麼重要嗎?由這兩個相當嚴謹的研究顯示:老老實實的按圖取穴下針,竟然和隨便插針,治療結果相似,顯然穴道的取位不是那麼重要。既然疼痛的減輕與穴位無關,或許其機轉和氣血不暢(針灸使氣血順暢)沒有關連,因此,有可能要重新思考針灸減痛的機轉,而更大的挑戰是穴道真的存在嗎?如果不存在,那為了強記二十六 條經絡(兩組各十二,就是左右各一加上任督二脈)的穴位名稱與取穴方法,不是白費功夫了嗎?穴位名稱有記載的:內經一百六十個,到晉朝變成三百四十九個,宋元三百五十四個,明朝三百五十九個,清朝三百六十一個(榮總陳方佩主任1 )/以後,還有必要去記誦這些穴道?更有甚者,治療某單一疾病要下針的幾個穴位,不是變無稽之談了嗎?氣功的發展氣功,顧名思義,和「氣」相關的功夫,其方法五花八門,但基本的精髓:呼吸吐納配合動作則大同小異。一般來說,西醫對「氣功」持相當保留的態度,用氣功來治病,總覺匪夷所思;至於對運氣幫人治病的荒謬作法,更是難以接受,幸好或許因為健保的普及,這種作法已經很少耳聞,顯然社會民智在進步。因為西醫師態度的保留,即使是以西醫的角度來研究氣功,仍是不喜用「Qigong」一詞,典型的例子如台大蔡敦仁教授於1995發表的論文5,以很嚴謹的西醫研究方法,試圖解開氣功的迷思,這是筆者看過氣功研究做得最徹底的,他用:「breathing coordinated exercise」為題,若由「pubmed」去查文獻資料,找不到此文,因爲沒有「Chi kung or Qigong」等關鍵字。近幾年以氣功當作輔助治療工具的研究越來越多,舉凡老年人認知功能的增進,術後平衡功能的強化,免疫系統的促進,甚至用於癌症患者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時的另類療法。以太極氣功為例,對腦的認知功能及「brain plasticity」的增進,用核磁共振(MRI)來分析,發現要比有氧運動更是顯著4。又如最近發表,來自波士頓 Tuft medical center 的研究6發現太極氣功對慢性疼痛身心症(fibromyalgia)的療效遠超過有氧運動,這研究最特殊之處來自於「由三位太極師傅共同制訂一套太極氣功」的功法,內容包含了楊氏太極的十個式子外加打坐的訓練。在此特別引用Tuft Medical Center的研究是因為他們面對太極氣功的態度與筆者十年前推廣MBC養生功法時的理念(太極養生招式求精不求多),不謀而合。氣功的「氣感」只是呼吸變緩以後的生理現象,它是大腦察覺到的來自周邊組織送來的訊息,這氣感有四:酸麻、腫脹、脈動或溫熱,這些都是局部血液循環被強化後的反應。根據筆者個人的經驗,若呼吸次數降低到一分鐘六次(一次吸呼十秒以上)以下,氣感自然出現,若是將呼吸次數降到一分鐘二到三次,氣感更強。若想把氣功做好,ㄧ定要把相關的生理學與解剖學知識學好。資料來源:1. 針灸穴道的源起探討與MPS的關係 - 中華針灸醫學會http://www.cmaa.org.tw/paper/1999acup04.htm2. Haake M, Müller HH, Schade-Brittinger C, et al. German Acupuncture Trials (GERAC)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 randomized, multicenter, blinded, parallel-group trial with 3 groups. Arch Intern Med. 2007; 167(17):1892–1898.3. Cherkin DC, Sherman KJ, Avins AL,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acupuncture, simulated acupuncture, and usual care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 Arch Intern Med. ;169(9):858–866.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9-53731-z5. Am. Soc. Nephrol. 1995; #{24133}:92-1400) 6.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861462/
-
2020-06-25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爬樓梯減重 小心膝蓋先痛
45歲楊姓男子因覺得體重增加,便以爬樓梯當運動來減重,不料一段時間後,雙膝在晨間出現僵硬情形,久坐不動膝蓋會有緊緊、卡卡的不舒服感,原本靠復健可緩解,但他不小心拐到腳後,膝蓋出現明顯疼痛和嚴重的緊繃僵硬感。醫師檢查後,確認他為髕骨股骨症候群及膝關節早期退化現象,在接受高濃度葡萄糖增生注射治療後,大幅改善膝蓋緊痛的問題。苗栗市大千醫療體系福苗診所復健科醫師李明珊說,爬樓梯雖可增加心肺功能及消耗熱量,但過程中膝蓋必須承受比平常多4倍的重量,對膝關節前端的髕骨部位和半月板等軟組織都會造成傷害,以此當運動反而得不償失。她指出,楊姓男子已超過40歲,膝關節有早期退化情形,多次爬樓梯運動後,對膝蓋磨損更嚴重,幸好經診斷後仍可以葡萄糖增生療法來緩解症狀。此療法是將高濃度葡萄糖水溶液注射至受損退化的組織中,誘發自我修復的反應來強化結構、減輕症狀、恢復功能,主要針對關節、軟骨、肌腱、韌帶、筋膜等有慢性退化性勞損的部位與疾病,例如肩頸慢性疼痛、下背痛、退化性膝關節炎、足底筋膜炎等。李明珊提醒,運動雖有助於健康,但選擇適合的運動、運動前的暖身,還有考量體力和能力都是必須注意的事項,別因過度或錯誤的運動造成身體損傷,運動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
2020-06-24 科別.骨科.復健
五十肩困擾 她半年痛到睡不著
許多中高齡民眾都有五十肩困擾。一名45歲施姓婦人半年前開車離開停車場時,竟然難以抬起左手臂投入代幣,出現疼痛、舉不高等五十肩症狀,連梳頭髮和穿脫內衣也很難做到,晚上更是痛到睡不著,導致白天精神不好,因此尋求民俗療法治療,但疼痛症狀無法緩解,她轉至衛福部立彰化醫院接受治療。彰化醫院以「新式關節授動術」治療患者手臂,術後不到半天,病人已能高舉左手,反手摸後背,原本無法手叉腰的動作也可以做到,當天晚上住院一夜好眠。彰化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柏辰表示,五十肩又被稱作冰凍肩,醫學名稱為沾黏性關節囊炎。五十肩是肩關節發生了沾黏,引起程度不一的疼痛,會造成肩膀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度均下降,大部分患者是單側手臂發作,約10%患者會兩側手臂同時發作。陳柏辰表示,施姓婦人沾黏情況嚴重,實施新式關節授動術,經關節攝影確認沾黏位置後,打進擴張溶液,鬆開沾黏的關節,接著在麻醉醫師的監控下做靜脈麻醉,以骨科特殊手法鬆開沾黏的關節囊,再注射關節內止痛與防沾黏的藥物,減少治療後的疼痛與再次沾黏。陳柏辰表示,新式關節授動術耗時15分鐘完成,術後僅有小於0.1公分的針孔,嚴重沾黏者術後住院1天,較輕微者不用住院,在家自行復健即可,通常術後1天就可恢復原手臂的七至八成功能,1至2周恢復九成功能。五十肩好發在40至60歲間,也有人30多歲就發生,糖尿病及甲狀腺疾病者較易罹患,大部分病人自發性發生,原因不明,少數是開刀或受傷後引發,若不治療,久了易導致肌肉萎縮,慢性疼痛易引起抑鬱,醫學研究指出會造成腦萎縮。陳柏辰提醒,若出現肩部疼痛,經適當休息逾兩周依然疼痛時,應及早就醫以釐清病因並接受治療;若確診發炎,需要適當休息,避免反覆刺激;如果手術治療,應遵照醫囑活動、復健,避免再次沾黏。
-
2020-06-23 科別.骨科.復健
五十肩困擾半年睡不好 手術鬆開沾黏關節囊換得好眠
五十肩困擾許多中高齡民眾,衛福部立彰化醫院以「新式關節授動術」治療患者手臂,術後不到半天,病人已能高舉左手,反手摸後背,原本無法手叉腰的動作也可以做到,當天晚上住院一夜好眠。接受手術的45歲施姓病人今天表示,約半年前她開車離開停車場時,竟然難以抬起左手臂投入代幣,後來陸續出現疼痛、舉不高等症狀,連簡單的梳頭髮和穿脫內衣也很難做到,晚上更是痛到睡不著,導致白天精神不好,她尋求民俗療法,被認為是五十肩,或被認是退化及筋拉傷,經過治療仍無法緩解。施姓病人經人介紹到衛福部彰化醫院求診,骨科醫師陳柏辰確診為五十肩。陳柏辰表示,五十肩又被稱作冰凍肩,醫學名稱為沾黏性關節囊炎,是肩關節發生沾黏,引起程度不一的疼痛,造成肩膀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度均下降,大部分是單側手臂,約10%會兩側手臂同時發作。陳柏辰說,施姓病人沾黏情況嚴重,實施新式關節授動術,經關節攝影確認沾黏位置後,打進擴張溶液,鬆開沾黏的關節,接著在麻醉醫師的監控下做靜脈麻醉,以骨科特殊手法鬆開沾黏的關節囊,再注射關節內止痛與防沾黏的藥物,減少治療後疼痛與再次沾黏。陳柏辰表示,「新式關節授動術」15分鐘完成,術後僅有小於0.1公分的針孔,嚴重沾黏者術後住院1天,醫師觀察情況,較輕微者不用住院,在家自行復健即可,通常術後1天就可恢復原手臂的七至八成功能,1至2周恢復九成功能。五十肩好發在40至60歲之間,也有人30多歲就發生,糖尿病及甲狀腺疾病者較易發生,大部分病人自發性發生,原因不明,少數是開刀或受傷後引發,若不治療,久了易導致肌肉萎縮,慢性疼痛易導致抑鬱,醫學研究指出會造成腦萎縮。若出現肩部疼痛,經適當休息逾兩周依然疼痛,要及早就醫以釐清病因並治療,若確診發炎,需要適當休息,避免反覆刺激,如果手術治療,遵照醫囑活動、復健,避免再次沾黏。
-
2020-05-23 醫療.骨科.復健
挫傷是什麼?完整瞭解挫傷症狀、處理原則和藥物治療
「挫傷」(Contusion)是指鈍性直接打擊於身體所導致的非開放性傷害,如撞擊、棒打、腳踢…等,可發生於人體任何部位,其中多見於頭部、胸部、四肢、腰背部。挫傷其實是沒有傷口的,受力於軟組織(包括皮膚、皮下脂肪、肌肉、肌膜、肌腱、神經、血管等)導致局部腫脹瘀青。軟組織的挫傷一般不會危及生命,但嚴重的多處挫傷(又稱多發性挫傷)後肌肉出現壞死,會危及生命。一般臨床上挫傷的處置,初期首重止炎消腫去瘀,其次則必須特別注意大肌肉挫傷所留下的深層疤痕組織,若沒有適當的處理,可能會因沾粘導致組織纖維化與鈣化的現象(觸摸到硬塊),影響到肌肉的延展性與功能性,長期下來演變成慢性疼痛。挫傷急性症狀:紅(不一定淤血)、腫、熱、痛;挫傷發生後,受傷部位一般沒有皮膚的破損,或只在表皮的輕度擦傷、局部腫脹、疼痛、青紫,又或者是出現瘀斑,壓痛明顯。嚴重的挫傷會出現肌肉的部分撕裂,局部血腫,或是受傷部位無法自如活動等。一般人常常認為挫傷後馬上用紅花油或其他跌打油來揉搓患部可以「活血化瘀」,實際上揉搓會增加出血,導致局部腫脹加重,不利於挫傷恢復。在挫傷之初,不要用所謂的跌打損傷油進行揉搓。挫傷的處理原則挫傷的處理原則可運用運動傷害處理的原則,就是:R(Rset休息)、I(Ice冰敷)、C(Compression加壓)、E(Elevation抬高)。最重要的是休息,一般來說休息不夠或過早活動勞動,導致受傷加劇,復原延後。再來要冰敷,目的是減輕發炎,進而減少腫脹、疼痛,而受傷後24小時內冰敷效果較佳,一次約冰敷20分鐘,時間太短效果不彰,時間太長則易凍傷。加壓也可減少腫脹,用繃帶纏繞患肢患處,也有固定的作用。至於抬高患肢患處,可避免姿勢性水腫,以免讓挫傷腫脹加劇。挫傷時的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上,挫傷臨床時醫生常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及肌肉鬆弛劑緩解症狀。止痛藥依強度弱到強可分為:Acetaminophen (乙醯胺酚)、NSAIDs (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Opioid analgesics(鴉片類止痛藥),這類藥物有時會影響胃腸道。1.臨床常用挫傷的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此類藥品具有消炎及止痛效果,也有解熱的功能,常用於受傷引起的肌肉發炎、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坐骨神經痛等。第一代 NSAIDs:Acemetacin、Diclofenac、Indomethacin、Ibuprofen、Naproxen、Tiaprofenic acid、Meloxicam、Nabumetone。第二代 NSAIDs:Celecoxib與 Etoricoxib。腸胃道潰瘍的副作用比第一代小。Acetaminophen與NSAIDs一般建議以口服給藥,若無法口服可改以直腸塞劑或靜脈注射。2.臨床常用挫傷的肌肉鬆弛劑肌肉鬆弛劑主要用於治療肌肉緊張及痙攣,以及因肌肉緊張、痙攣所引起的疼痛、僵硬及不適,有時也會藉由其所產生的嗜睡感,來幫助緩解因肌肉緊張所導致的失眠。本類藥品常用來減輕關節炎或運動傷害所引起的疼痛及不適。臨床常用挫傷的肌肉鬆弛劑的藥品作用及個別注意事項說明如下: 文章提供/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
2020-05-21 科別.骨科.復健
妙齡女脊椎嚴重側彎!術後拉高10公分人生都變美了
28歲女子從小長期腰酸背痛,查不出病因,以為是外傷造成,直到19歲脊椎側彎角度持續惡化超過100度,不但外型身體兩側不對稱、肌肉萎縮,且無法提重物,運動時很喘,很自卑,經就醫才發現是嚴重脊椎畸形導致,經手術獲改善。女子今天現身說法表示,她因手術,脊椎拉直,整個人不但長高10公分,可以抬頭挺胸過活,如今她與正常人一樣運動、生活,每年都實現騎單車環日月潭的夢想。楊孟寅提醒家長,脊椎畸形好發於青少年族群,患者最常見就是腰酸背病,原因是因脊椎畸形,力量不平均,產生身體慢性疼痛、深度疼痛,找不出原因,無法久站、久坐,運動能力下降,有這樣的情況請盡速就醫檢查。中榮神經外科主任楊孟寅說,脊椎畸形成因以外觀來分主要有兩種,其中約80%為原發性脊椎畸形,又稱自發性脊椎畸形側彎,目前原因不明,好發在青少年族群,女比男多。楊孟寅指出,脊椎畸形透過彎腰測試評估脊椎是否有變形?有沒有維持直線?一旦發現,脊椎畸形盡速就醫追蹤或治療,若脊椎側彎角度大於40度,或畸形角度持續惡化,就必須考慮手術矯正。中榮神經外科主任楊孟寅說明,台中榮總神經外科醫療團隊在過去十年中陸續完成約30例脊椎畸形矯正手術,病患術後心肺功能大幅提升,活動力增加。楊孟寅說,這名粉領族在2011年11月11日接受手術治療,也是台中榮總神經外科醫療團隊第一位脊椎側彎角度大於100度的案例,患者脊椎側彎角度持續惡化到128度,經過評估,她的狀況屬於胸腰椎大角度C形側彎合併脊椎旋轉,這種手術困難度較大,風險較高,醫療團隊採用脊椎後路槓桿矯正法,一次矯正。他指出,女患者在手術後,身高一下增加10公分,肩膀與骨盆的角度恢復平衡,心肺功能進步,外觀上也大幅改善,著裝後與正常人無異。
-
2020-03-16 橘世代.健康橘
樂活大叔施昇輝用重訓改善五十肩 重拾人生主控權
有「樂活大叔」之稱的理財專家施昇輝,即便有個專業健身教練的小女兒珍珍,也不認為自己這輩子會走進健身房、拿起啞鈴,直到去年5月為了改善五十肩,才踏入原本他認為都是身材壯碩,有如藍波或神力女超人的人才會去的地方。在女兒的「軟硬兼施」之下,施昇輝不僅擺脫舊疾,也因此培養運動的習慣,用重訓拾回自由、進而逍遙。危機就是轉機 樂活大叔健身去施昇輝表示,小女兒之前就勸他要重訓,他也不排斥,只是在還沒有發現自己有五十肩以前,總以工作或課業為由,認為自己「沒時間」重訓,直到五十肩找上門的那一天。「大概是2017年5月,有天我要停車、要用左手取停車卡時,發現左手竟然痛到舉不起來,痛到差點飆淚」施昇輝說。施昇輝說,一開始也是尋求醫生協助,試過中醫針灸、西醫打類固醇,但症狀都沒有明顯好轉,直到去年2019年5月,小女兒才帶他去找物理治療師。施昇輝描述,物理治療師先詢問狀況,再仔細檢查自己身體疼痛的地方,接著帶自己做一連串的運動,並且和小女兒說了許多關於關節、肌肉的專有名詞和理論。施昇輝表示,這次看診的經驗有別於過去,物理治療師不僅用徒手治療的方式緩解疼痛,也和小女兒交代回去之後要如何帶自己「做運動」,也是因為五十肩的經驗,才知道原來慢性疼痛能透過加強特定肌群的訓練動作,逐漸改善。肌力不只是力氣,也是自由的能力珍珍補充,熟齡族常因「肌力不足」而有五十肩和膝蓋不適的問題。她引述醫學研究指出,成年人的肌肉退化從30歲開始,每10年就會流失約10%的肌肉量,而影響活動是否能正常活動的關鍵是骨骼和肌肉,若不趁年輕時重訓儲存肌肉量,等到年紀大肌肉量不足,就可能有走路不穩、甚至跌倒的風險,或是手沒力拿東西等,導致失去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她強調:「一般人重訓是要儲存肌力,並且懂得正確發力,如此才能讓我們維持日常生活。」珍珍也提醒,若是像爸爸有五十肩等身體不適的狀況,首先應要尋求專業醫生協助,透過儀器治療或徒手治療等方法緩解疼痛,再請物理治療師針對應該要加強訓練的肌群,客製化專屬的訓練菜單,循序漸進訓練,才能治本。3個月擺脫五十肩 運動成為生活紀律珍珍說,起初爸爸覺得很累,聽不懂指令是什麼很挫折,甚至一度想「翹課」。像是練習平板式的時候,不知道「休息」是可以起身,以為手還要繼續撐在地板上等,爸爸的不適應與辛苦,珍珍都看在眼裡。在珍珍的陪伴及督促下,經過3個月的時間,施昇輝感覺到自己的進步,不僅改善五十肩,訓練器材也從彈力帶換成6公斤重的啞鈴。施昇輝分享:「有一次拉滑雪機,竟然一度出現99瓦特的數字,畢竟過去頂多出現30~40瓦特而已,雖然99只出現一瞬間,但還是開心到想寫進書裡。」施昇輝透露,曾考慮增加上課的次數,但少了「為了改善五十肩」這樣強烈的「動機」,身體也漸漸懶了,後來說服自己,只要能維持一週上一次重訓的紀律就好。施昇輝說:「畢竟對我們這種大叔來說,應該是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就好,運動是為了讓自己可以自由。」「我們這一代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卻也是被兒女棄養的第一代的『新老時代』」施昇輝說。該如何積極設計自己的第三人生,施昇輝認為,第三人生想要活得精彩,身體健康、能夠行動自如絕對是必要條件之一,想要「靠自己」就得及早養成運動習慣。【更多熟齡重訓精選專輯↘↘↘】。心態決定狀態 60歲辣媽重訓體悟:人從放棄自己那刻起變老。膝蓋受傷也能練翹臀? 6大動作幫你減低膝蓋負荷!。在家也能簡單練肌力!40+留住身體主導權。「沒本錢受傷」 給高年級重訓新生入門3提醒。熟齡健身風潮正夯!存肌力讓體力自由 運動不怕老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10 科別.骨科.復健
惱人媽媽手、滑鼠手怎麼分? 復健科醫師教你用一招判別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農曆春節腳步接近,家家戶戶打掃除,平常忙於家事、工作,過度或不當使用拇指及手腕,造成疼痛腫脹、無法使力,當心長期下來形成「肌腱滑膜炎」,俗稱為「媽媽手」;同時易與手部出現麻痛感的「腕隧道症候群」,大家常說的「滑鼠手」混淆不清。彰基復健醫學部部長劉森永醫師指出,只要透過一招自我簡測方式,就能分辨惱人的「媽媽手」與「滑鼠手」之間的差異性。劉森永醫師說明,「媽媽手」疼痛點位於大姆指,只要姆指向下彎曲,用另外四隻手指頭包覆住按壓,會有明顯的痛感,就有可能是肌腱滑膜炎;而手心向上,用另一隻手敲打手腕部位,若出現疼痛感,則當心為正中神經遭到壓迫。過去使用傳統神經傳導檢查,現在以「骨骼肌肉超音波」,能清楚檢視肌腱、韌帶及肌肉構造,協助醫師進行診斷。若已經有媽媽手,劉醫師說應適時讓手部休息,但也不要長期不動,造成手部發炎物質堆積導致症狀加劇。在急性疼痛發作時,最好冰敷24小時;進入慢性疼痛期,可以熱敷或浸泡38度至42度左右的熱水,並於醫師及治療師指導下,搭配局部按摩及適量牽拉與肌力訓練,如下列四大居家運動項目。一、肌肉拉長伸展運動:維持活動度並增進循環Step1.以其他四指將大姆指包住。Step2.手腕朝下施力,直到手感到緊的程度,維持此動作10-20秒,接著放鬆休息;重覆10-20次,一天做3回。二、拇指關節運動:增進關節活動度Step 1.練習拇指屈曲及伸直動作。Step 2.練習拇指外展及內收的動作。三、肌力訓練:維持肌力及增進肌耐力Step1.先以橡皮筋套在手指上。Step2.用力將手指向外張開,直到有繃緊的感覺,維持10-20秒鐘,接著放鬆休息;重覆5-10次,一天2-3回。四、可使用道具進行肌力訓練Step1.使用啞鈴或罐子,Step2.姆指套上彈性帶作拉伸動作媽媽手臨床上如何治療?劉森永醫師表示,現在比較流行增生療法,或血小板注射。另外也有人使用震波療法,但傳統上仍以物理治療為主,包括超音波、甚至做一些微電流的刺激,減緩疼痛,再進行適當的運動訓練,達到舒緩效果。最好在手部已出現局部不適及疼痛現象時,儘早就醫並接受適當治療。(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除舊布新做到一身痛? 物理治療師6個叮嚀遠離痠痛 手麻原因多! 除了姿勢不良還有這4大可能原因
-
2019-12-29 新聞.用藥停看聽
痠痛貼布也有中西醫區別 「新舊傷」是選擇使用的依據
合作撰寫:好痛痛 (粉絲頁點此連結)蔡育霖復健科醫師 (專欄點此連結) (粉絲頁點此連結)痠痛貼布在台灣大概是僅次於口服止痛消炎藥物之外,最多人選擇的舒緩肌肉骨骼酸痛的方法。不只一般藥局買得到,在醫院、診所也是常見的處方。在醫療院所有專業的醫療人員幫你判斷是否使用痠痛貼布以及哪一種貼布以外,當你需要自行購買時,你知道怎麼選酸痛貼布嗎?本篇上集將介紹貼布的使用原則、西醫貼布的挑選方式、中醫貼布的挑選方式。下集將介紹西醫貼布的成分細節,以及中醫貼布、外敷藥的成分細節。中西醫酸痛貼布、外敷藥的大原則1, 貼布裡含有消炎止痛藥,因此要注意用量。不管你用貼的、用擦的、還是用噴的,請每次只選擇使用一種藥物,避免用藥過量。另外應避免大面積貼貼布,建議單一部位貼布一天不貼超過2次!2, 皮膚有傷口的地方應避免使用貼布。3, 如果對痠痛貼布成分產生紅疹過敏,建議停止使用,趕緊找醫師詢問。4, 痠痛貼布中的止痛成份是經過皮膚吸收的,由於皮膚在不透氣狀況下容易產生紅腫癢的現象,所以建議不要貼太久。5, 若痠痛症狀已經緩解,就應該停止貼貼布,避免過度依賴。6, 如果孕婦、兒童需使用痠痛貼布,建議先經醫師評估過後,挑選使用成分較為單純的西藥貼布,副作用的風險較低。7, 自行購買外用酸痛貼布時,請注意是否為檢驗合格、合法的貼布!! 西醫痠痛貼布:依照酸痛的類型來選擇粗略的說酸痛貼布是靠著上面的非類固醇止痛藥來幫你消炎止痛。所以如果你的疼痛、痠痛有發炎的症狀,這樣消炎止痛的效果比較好,例如肌肉拉傷、肌肉挫傷(撞傷)、跌打損傷等等,剛受傷不久,且症狀輕微,可以先自行買痠痛貼布處理一下。假如你是久坐引起的腰痠背痛、或是心因性疼痛、長期的肩頸痠痛等等。因為這些疼痛和發炎比較沒關係,所以使用酸痛貼布效果可能就不顯著。我們會建議你改變生活習慣、舒展身體、養成運動習慣來改善慢性疼痛的問題。如果狀況嚴重的時候,可以尋找慢性疼痛專長的復健科、物理治療所、甚至是疼痛科。簡單說西醫的貼布適合急性期的痠痛。酸痛貼布的材質油性貼布比較薄、比較黏,但是使用有機溶劑所以比較容易引起過敏。水性貼布比較厚、比較不黏,比較容易脫落,但比較不會引起過敏。如何挑選中醫貼布與外敷藥和西醫一樣的地方是,中醫的貼布與外敷藥大方向上也是用新傷時期、新傷後期(含陳年舊傷與疼痛)來分類。不同的是,中醫對於不同時期的受傷與疼痛皆有貼布與外敷藥可使用,使用的藥材不同來達到不同效果。治療原則是以中醫辨證論治為基礎將,同時考慮局部與整體,實施內外兼治。為了尊重中醫的用詞與脈絡,以下不修改原稿太多。新傷初期(1-2週):因為此時的筋骨脈絡損傷有血離經脈、瘀積不散、氣血凝滯、經絡受阻等症頭,所以會先採取行氣消瘀與消腫止痛方法。貼布方面使用的是「涼性貼布」,裡頭含有冬綠油與薄荷腦,冬綠油含水楊酸鹽,有消炎止痛的效果;薄荷腦則可通過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來產生發汗來達到清熱與緩解疼痛之作用。外敷藥可使用三黃敷藥、消瘀止痛藥膏或使用痠痛貼布及水性藥布;當紅熱甚時可運用清熱較強之四黃散與清營退腫膏。如果腫痛不嚴重,或已經初步消腫者,可用舒筋活血類藥膏,如萬花油、青草膏、茴香酒等局部抹擦。新傷後期(2週後)及陳年舊傷、舊痛:這時候瘀腫都消得差不多了,瘀斑黃褐,疼痛、功能障礙逐漸好轉。一般3至5週可康復。新傷後期與舊傷、陳年疼痛較適宜以溫經行氣的方式來治療,例如使用「熱感藥布」,成分除了有冬綠油外,多半也添加了辣椒素、川烏及骨碎補,能在張貼後讓皮膚會產生溫熱感。外敷藥可使用寶珍膏、萬應膏;也可運用損傷洗方、八仙逍遙湯、海桐皮湯熏洗四肢。再次提醒一下,由於中醫的貼布與外敷藥成分相較之下複雜些,所以如果孕婦、幼兒需要使用痠痛貼布的話,會建議先詢問過醫師、藥師,也可選擇成分較單純的西藥貼布。最後幫大家複習一下酸痛貼布購買與使用重點:1, 西醫的貼布適合用在急性的受傷、痠痛。舊傷、慢性疼痛效果不佳。2, 油性比較薄、黏,但比較容易過敏。水性比較厚、不粘,但比較不會過敏。3, 中醫新傷初期適合涼感貼布,新傷後期與舊傷、老疼痛適合熱感藥布。4, 一次貼一種就好,不要大面積貼,也不要一個部位一天貼超過兩次。5, 皮膚有不舒服就馬上停止,去問醫生。6, 不要貼太久,狀況好轉後就應該停止使用痠痛貼布。7, 兒童、孕婦使用前貼布前先問過醫生。8, 請買合格、合法的酸痛貼布。好痛痛代替蔡育霖醫師請大家慎選貼布,選錯沒效浪費錢小事,藥劑過量、紅腫、過敏、用到非法產品就GG惹。參考資料:1.Simon Haroutiunian, MSc, Daniel A. Drennan,MD, and Arthur G. Lipman, PharmD. Topical NSAID Therapy for Musculoskeletal Pain. Pain Medicine 2010; 11: 535–5492.K.S. Ong, DDS, PhD; P. Lirk, MD; C.H. Tan, MD, PhD; and R.A. Seymour, DDS, PhD. An Evidence-Based Update on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Clinical Medicine & Research 2007; Volume 5, Number 1: 19-343.承啟版中醫傷科學‧岑澤波/編著4.中醫傷骨科外用膏藥回顧,中醫骨傷科醫學雜誌,台灣,2004;3:27-33‧江宛蓉、羅明江、周正邦、何裕鈞、莊健煜、楊哲彥本文獲「好痛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19-12-17 科別.腦部.神經
偏頭痛到底會不會好?醫師來解答!
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神經科第一大失能疾病-偏頭痛,原因在於,嚴重頭痛問題發作時,讓患者什麼都不想做,不但情緒飽受影響、生活品質低落,也導致工作進度落後,影響經濟產能。據統計,偏頭痛盛行率約10~15%,目前國內約有200萬名患者,男女都有,男性約4.5%,女性則佔15%,女性較男性多3倍,而女性之所以為偏頭痛大宗,可能與女性每個月荷爾蒙週期性變化所引發。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任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高章表示,當頭痛成為慢性偏頭痛時,只能用「痛不欲生」形容,患者都曉得,發作時,就算喝完整瓶止痛藥水仍止不住痛,因此合併憂鬱症患者不在少數,甚至興起自殺念頭。過去,偏頭痛從只是一種症狀,但因為影響層面廣泛,已轉變為是種疾病,由於容易反覆發作,被歸為慢性疾病,可以領3個月慢箋。目前,偏頭痛已有新治療方式,不再只是依賴止痛藥物止痛。林高章進一步說明,研究發現,偏頭痛主要是腦內胜肽蛋白CGRP(Calcitonin-Gene Related Peptide)造成三叉神經核活化,刺激大腦皮質興奮所產生,出現包括視覺模糊、頭痛、嘔心和倦怠等症狀。因此,若能使用CGRP拮抗劑將該物質阻斷後,頭痛緩解率高達50~70%,有一成的患者,甚至在治療期間內完全不痛,可說是偏頭痛患者,以及飽受合併症(如憂鬱、慢性疼痛等)所苦者的一大福音。林高章表示,目前,CGRP拮抗劑剛通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核准進口,該針劑每月皮下注射一次,健保暫不給付。但可預測的是,未來它可以改善病人痛不欲生的情況,讓偏頭痛可以得到好的緩解。此外,除了藥物治療,目前也有肉毒桿菌素注射可以治療偏頭痛,也無健保給付。林高章解釋,劑量為155u注射在頭部四周31處,單次費用約3~4萬不等,且每3個月必需再次注射。他提醒,偏頭痛藥物治療固然可以減少發作頻率、強度、次數,但是如要避免疾病惡化,良好的作息及生活習慣,如適度運動、充足水分和好的睡眠,都是避免誘發偏頭痛發作不可或缺的自我管理處方。(諮詢專家/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任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暨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 林高章)
-
2019-12-13 科別.骨科.復健
平平是腰痛 「慢性」跟「急性」處置方式大不同
門診就診的病人當中,五十肩外觀看不太出來,只有拿東西時才覺得怪怪的,但是下背痛,光看走進來的姿勢就知道了!許多病人在網路上查找資料,以為閃到時痛到不能走,多休息就好!但真奇怪,休息後雖然沒那麼痛,但使用上就是怪怪的,去看診醫生一下說痛要冰敷,再回診又說痛要熱敷,到底該怎麼處理,弄得好亂啊!其實下背痛持續的時間長度,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期程,並且針對不同的期程也有相應的治療方式喔!急性期:疼痛小於4周,「止痛」後漸進式活動對於急性期的下背痛患者來說,治療目標在於降低疼痛。急性疼痛時,依循的是PEACE & LOVE原則,在非常疼痛時休息,但盡快、盡量依自己的主觀感受維持日常活動,因為若是疼痛不活動反而會導致肌肉衰弱,甚至是萎縮、失能的狀態,要回到傷前狀態,會更加困難。在臨床的治療上,「止痛」會是第一步,而藥物則是最常見的緩解方式。常見的止痛藥物如「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對於急性期下背痛患者較有效,常見的酸痛貼布裡,多半含有這種成份(*藥物過敏或腎功能不佳等患者,請務必至專科醫師處進行評估後再使用藥物喔),同時,若是患者有肌肉緊繃的狀況,可適量使用「肌肉鬆弛劑」來緩解症狀,依個人狀況做調整。除了藥物,也可徒手治療、按摩、針灸、電療等非藥物的治療方式,也對於急性疼痛有幫助,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 ACSM)建議,急性下背痛的患者在疼痛兩週之後,可考慮加入運動的方式來幫助復原,可以在醫師評估後,適度快走會比慢走更能達到效果。亞急性期:疼痛介於4周到12周,「運動」才能治本一般來說,肌肉造成的下背痛,在2週內就會有顯著的改善,當下背疼痛超過4周,就會被視為是亞急性期,首要排除患者的其他內科問題造成的下背痛,例如:關節炎、感染、腫瘤、神經病變、血管疾病、心理疾病等,畢竟只有找出正確診斷,才能正確治療。排除內科疾病後,此期「運動」是非常關鍵的治療方式。除了藥物或非藥物治療之外,文獻也指出伸展運動與肌力的強化都對下背痛的症狀改善有所幫助。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亞急性期的下背痛患者,可進行每週五次、每次約30分鐘左右的中度有氧運動,例如走路或是水中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而在適度的運動之餘,日常生活中的姿勢調整,也是非常重要。例如患者需避免久坐、久站,或是過度的身體旋轉以及反覆性的彎腰動作,在搬運物體時的姿勢也應有所調整,應先蹲下後再搬起物品,而不是在站立的狀態下直接彎腰搬物,注意這些日常細節,都有助於防止下背痛繼續惡化。 慢性期:疼痛超過12周,疼痛轉成中樞化大多數下背疼痛應該會在幾周內消失,30~60%的患者會在1周內好轉,60~90%會在6周內復原,而95%的患者在12週內就會康復。然而,下背痛在1年內的復發率高達73%,若是多次的復發或是疼痛超過12周,就會發展為慢性下背痛。由於長時間的疼痛,會造成疼痛中樞化(central sensitization),指的是病灶消失或減輕後,患者仍會持續感到疼痛。所以慢性期的患者在治療方式上,除了考量疼痛部位的治癒之外,也要評估是否有疼痛中樞化的現象。在藥物治療的使用上,慢性下背痛患者仍然可以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或是透過徒手治療、運動治療、按摩等非藥物的方式來改善疼痛狀況。並可使用侵入性治療進行注射,再搭配物理治療及肌力訓練,改善慢性下背痛患者的症狀。同時,慢性疼痛會引起心理疾病,若因長期疼痛而導致患者有心理上的壓力與煩躁感,也可適時求助心理治療師,給予適當的認知行為療法。無論是急性或慢性,「疼痛」都是身體的警鐘,當警示響起時,盡快、盡早、盡量的一口氣不只完成止痛,還包括後續的生活型態調整、姿勢調整,以及肌力訓練,可以避免疼痛演變成慢性期,引發更多身心問題喔!
-
2019-12-04 科別.精神.身心
常嗜睡、提不起勁是身體在老化?疲累程度是原本的2、3倍就該留意
人體器官的老化是從顛峰期慢慢往下走,一般而言,大部分的器官並不會在短期內就令人感覺到有快速變化,唯有女性到了停經之後的更年期時,因為性荷爾蒙突然降低的緣故,會在短短2年間出現生理上的急劇變化,而男性雖然也有類似的更年期狀態,卻是從30歲~50歲之間緩慢變化,為期可長達20年之久。當身體出現疲勞或常覺得有疼痛不適等問題,卻又找不出原因,有些人會以為這是老化的正常現象,但其實也可能是「慢性疲勞症候群」。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任許正典指出,維持著原本的生活作息與工作能力,是正常生理狀態和正常行為的成熟表現,但隨著年紀漸增,體力的持續性、體能的支持度和年紀較輕時相較,身體會覺得疲累,肌耐力與耐受度會變差,排除掉各種急慢性病症,呈現出身體機能逐漸減退的跡象,這可能是老化的徵兆。不過,若是現在從事著和原本一樣的活動,疲累程度卻是原本的2、3倍以上,許正典表示,這和老化沒有關係,有可能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表現。例如以前從事某項活動不會覺得身體痠痛,現在卻會感覺加倍痠痛,而且不是在休息過後就可恢復,需要更多的時間去補充水分、營養或醫療後才能消除;或在疲勞感之外,還會合併出現慢性疼痛症狀如喉嚨痛、身體疼痛、頭痛或輕微發燒,找不出原因且並非感染疾病;還可能出現憂鬱、焦慮、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精神症狀。當出現慢性疲勞症候群時,需要檢視生活失衡的情況與造成身心失衡的原因,如:作息是否日夜顛倒,或是在營養攝取方面出現長期飲食習慣不良的現象。若是出現老化狀態,身體代謝機能變慢,許正典建議,在飲食型態上應有所調整,也就是從飲食減量並注重品質提升著手,特別是應多吃蔬果等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等,可轉換為身體所需神經傳導物質的食物,好讓神經處在好的營養分布狀態之下,避免大腦因神經傳導物質匱乏而致出現萎縮退化的情況。延伸閱讀: 老倒縮只是老化現象? 你可能已經骨質疏鬆了 衰弱當老化? 5指標檢視家中長輩失能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