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2 該看哪科.兒科
搜尋
感冒
共找到
1876
筆 文章
-
-
2020-01-21 該看哪科.兒科
慘!出生僅三天 女嬰染腸病毒喪命
腸病毒一般發生於春夏之際,國內現在雖不是腸病毒流行期,但疾管署今公布,上周新增2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其中包含1例死亡,是一名僅出生三天的小女嬰,因感染伊科病毒併發重症,經搶救仍不治,來不及回家的小生命讓人不捨。疾管署提醒,家長應落實個人與嬰幼兒手部衛生。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該出生3天大女嬰於去年12月下旬發病,陸續出現呼吸中止、發燒、活動力差、急性呼吸窘迫症、血小板下降、多重性器官衰竭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不全症等症狀,檢驗審查確認為伊科病毒6型併發重症,個案雖於新生兒加護病房住院治療,仍不幸於住院約兩周後過世。伊科病毒6型在台灣不常見,對新生兒而言,卻是如同死神般的存在。自2007年迄今,包含今天公布的個案,僅通報確診4例伊科病毒6型個案,其中三例是新生兒、一例為3歲幼兒,當中兩名新生兒都不幸喪命,僅一名新生兒及3歲幼兒存活。目前該女嬰感染源尚未確定,但林詠青表示,新生兒可能經由孕婦分娩過程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尤其成人感染伊科病毒症狀非常不明顯,提醒孕婦若在懷孕期間有感冒、拉肚子症狀,一定要馬上告知醫師;親友即使只是些微不適,也應避免探視寶寶。林詠青提醒,雖腸病毒目前無特效藥,但早發現早治療,就能避免重症及死亡風眼,新生兒感染初期會有發燒、活力不佳、食慾降低等情形,並容易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血小板下降、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徵狀,應儘速接受治療。另一名重症個案為北部1歲女童,於1月5日至1月6日出現發燒、嘔吐、肌躍型抽搐及四肢紅疹等症狀,二度就醫後收治住院並通報,經驗審查確認為腸病毒71型併發重症,目前個案狀況穩定,已出院返家。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腸病毒疫情處相對低點;今年累計1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2019年累計68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含4例死亡,以感染腸病毒71型53例為多。
-
2020-01-21 養生.聰明飲食
吃不完年菜隔餐繼續吃 復熱要到達這個溫度
農曆春節將至,春節常有人因食物復熱未達中心溫度75°C以上,導致腸胃炎發生,或是熬夜玩通宵,造成身體突然出現異狀,又或者有感冒的人沒戴口罩,間接傳染給其他親友,醫師及營養師提醒,春節連假這幾天要注意飲食及個人衛生,才能健康過好年。豐原醫院營養科主任鄭秀英表示,春節圍爐團聚,吃不完的年菜放到隔餐繼續吃時,食用前記得要復熱到中心溫度75°C以上,隔餐或隔天就要吃完,如有異味避免再食;年糕如不小心放到發霉,別為了節儉切掉發霉的部分繼續食用,建議發霉的年糕還是要忍痛丟掉,因為黴菌分泌的毒素無法用高溫去除,嚴重的話可能導致肝臟病變。豐原醫院急診室主任林技政說,春節期間各診所、門診多為停診,患有慢性疾病患者應提前備好藥物,減少慢性疾病發作,另外民眾在放長假時刻避免暴飲暴食,才能減少急性腸胃炎等症狀發生;出遊玩樂、拜訪親友時,勿過度疲勞駕駛,才能降低意外事故發生。豐原醫院感染科主任王唯堯說,每年1至2月是流感高峰期間,返鄉人潮南來北往,疫情也可能隨著感染者的活動而擴散至各處,流感的傳染途徑,主要透過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所產生的飛沫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時接種流感疫苗、維持手部清潔、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有流感症狀立即就醫,並依醫師囑服用藥物,才能儘早恢復健康。另外,前往中國武漢旅遊回國後,若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出現時,應盡快就醫並在就醫時,患者及陪同者戴上口罩候診、就診時主動告知醫師武漢旅遊史、接觸史與不適症狀,以利診治與減少他人感染。
-
2020-01-21 新聞.用藥停看聽
出國玩最怕生病 必備藥品照著這份清單帶就對了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寒假來臨,又是出國旅遊的好時機,除了旅遊的必備用品外,可視旅遊地區來準備自己適合的用藥;讓專業藥師告訴你,腸胃藥、高山症藥、曬後修復及防曬霜、感冒藥、解熱止痛藥、抗組織胺藥、助眠藥這些藥品的選擇重點。出國旅遊,準備什麼藥品,要看旅遊地區而定,陳伶俄藥師舉例,如果是中國內陸地區,可能會有公衛問題,所以建議民眾一定要帶腸胃藥;如果是到海拔超過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要特別注意高山症問題,提前準備有備無患。如果是到熱帶國家,最擔心的就是皮膚曬傷的問題。陳伶俄藥師特別提醒,曬後的修復霜,尤其是凝膠狀,是民眾較容易忽略的,建議至少要備用。到日曬較強烈的地區,做好防曬就能避免曬傷問題,若是有特別安排玩水活動,防曬係數至少要SPF50以上,才能提供較足夠的防曬效果。 外出旅遊遇到氣候不佳,身體無法適應,容易引起感冒、頭痛等狀況。陳伶俄藥師解釋,因為在國外就醫,不是當地公民,醫療費用很可能非常昂貴,所以基本款的感冒藥、解熱止痛藥,還有自己平時比較容易犯的疾病,這些相關用藥一定要備齊。陳伶俄藥師說,解熱止痛、消炎抗感染其實是兩類用藥,很多人會混淆這兩種藥物的作用,如果沒有喉嚨痛的問題,就不會涉及消炎,通常以一般解熱止痛藥為主,選擇上可以評估自己的肝、腎功能及腸胃好壞,來決定適合哪一類的指示用藥。過敏體質的人,時常會遇過外宿或飲食造成過敏發作的情形。陳藥師表示,不管是吃錯食物造成的皮膚炎、蕁麻疹,或是過敏性鼻炎,甚至是花粉熱等等,而導致身體不舒服,抗組織胺就是非常重要的常備藥。而抗組織胺的藥品可分一代跟二代,選擇上建議以第二代為主,比較不會有嗜睡、倦怠等問題。 此外,若安排的旅遊地區有時差,或換床可能造成睡不著的問題。陳藥師指出,抗焦慮藥可以協助適應時差及睡眠狀況,現在坊間有很多退黑激素類的商品,不管是藥品或健康食品都能預先準備;藥品需要到醫院開立,健康食品則在藥局就能買得到。陳藥師提醒,現在各縣市都有公立醫院旅遊醫學門診,像台北市台大、萬芳及馬偕三家醫院的家醫科門診,就有針對旅遊醫學的服務,民眾可以多加利用。(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累了就吃B群? 還不夠!切記4補充要點才能起作用 常嗜睡、提不起勁是身體正在老化? 你可能得了慢性疲勞 
-
2020-01-21 新聞.健康知識+
自律神經可以被鍛鍊?!醫科教授教你「走路333」增強抵抗力
自律神經訓練 鍛鍊復原力隨著年齡增加,身體會老化,自律神經的機能也一樣會下降。隨著肉體老化,自律神經的機能會不可避免地跟著下降。但是,現代人錯誤的生活習慣導致的自律神經機能下降,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很不幸地,隨著追求便利、舒適、效率的科學文明日益發達,我們的自律神經機能正在明顯下降。如果覺得冷,只要開暖氣就可以了;如果覺得熱,只要按下冷氣開關就可以消解暑氣。 由於體溫會被自動調節,因此本來應該要調節體溫的自律神經會變得無事可做。如果這種狀態長時間持續下去,汗腺機能也會退化,我們會變得連短暫的寒冷或暑氣都無法忍受,還會變得很容易動不動就感冒或中暑。到最後,抗壓性會變得非常地弱。 此外,隨著交通工具的發明與普及,我們變得不需要走路、不再氣喘吁吁,自律神經也就不太需要調整心跳數或呼吸。但如果持續下去,我們最後可能會面臨「自律神經退化」這種緊急狀這時,各位可能會產生疑問。如果站在腦疲勞的角度來看,自律神經既然變得不需要做事,那就不再需要使用交感神經,這麼一來腦不是會變得更輕鬆嗎? 這麼想可就大錯特錯了。各位必須要注意,壓力引起的交感神經興奮或活化,與日常生活中交感神經占優勢的情況是截然不同的。 舉例來說,身體在運動時感受到的壓力,與上司斥責我們時感受到的壓力,不管是在程度上還是品質上,都是截然不同的。相信我不用刻意說明,各位都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過,運動完後身體會放鬆,心情會變得舒暢。運動時變得興奮的交感神經會一子就得到緩解,變成副交感神經占優勢。這時,身體雖然很累,心情卻會變得很好。對腦來說,它取得了優質的休息。 相反地,如果被訓斥,就算回到座位,腦袋裡也一直都會是那件事情。最後,交感神經興奮的狀態會一直持續下去,副交感神經因此無法占優勢。而問題就出在這裡。我們擔心、探討到現在的東西就是屬於後者的壓力。由於交感神經一直處於高亢的狀態,腦會因此突然變得很疲勞。 最根本的解決之道是強化自律神經的機能,鍛鍊抗壓性。但如果只是調節自律神經、使其保持平衡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要鍛鍊、強化自律神經。只要鍛鍊自律神經,「恢復力」就會變強。 恢復力又稱為「抵抗力」,指自律神經在遇到不利的狀況後,恢復到平衡狀態的能力。雖然比鍛鍊肌力困難,但只要平常持續實踐下面的幾個訣竅,就不會有太大的困難。 1. 非常輕微地活動身體讓我們不停地活動身體吧。就算是坐下、起立這種日常生活中小小的動作,自律神經也都會有反應。我們的心跳會加快,呼吸和血壓會上升等。為了調整出這些變化,自律神經會運作。但如果身體停止活動、自律神經變得安定,自律神經的機能就會停止活化。也就是說,我們會進入「自動調整狀態」。如果這種狀態長時間持續下去,自律神經就會因為沒有受到刺激而運作效率變低。自律神經的機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這是因為年紀大了,活動量會變得比年輕時少的關係。因此,讓我們跟著下面的建議,改變日常看看吧。 第一,就算是坐著做事,也要盡量活動身體。改變坐姿、伸懶腰、上下左右轉動脖子、舉起腿或顛起腳尖後放下、彎下腰後把腰伸直等,光是這些輕微的動作,就能讓僵硬的身體稍微變得柔軟,能鍛鍊自律神經。心情也會變得舒暢。 第二,做家事的時候故意做得沒有效率。「輕鬆、迅速、有效率!」這是現今社會強調的生活方式。但是,一味地追求便利和效率的生活方式正在危害我們的健康。我們尤其要盡可能避免攝取只要按下微波爐按鈕,就能食用的包裝食品。包裝食品不僅使用了不健康的食材,而且因為不需要動到身體,會使自律神經的機能下降。讓我們用雙手親自做料理吧。用手清洗食材、調理、料理的過程雖然效率不高,但能強化自律神經。 第三,讀書的時候,學以前在私塾念書的學生念出來。以前在私塾讀書的學生們在念書的時候會發出聲音、念出來。而且還會一邊念,一邊左右搖晃身體。他們會用五感去讀書。雖然與現代人安靜地坐在位置上,只用眼睛迅速閱讀的讀書習慣相比,效率比較低,但這種讀書方法卻能有效地鍛鍊自律神經。 2. 細嚼慢嚥自律神經的所有活動只差在哪個神經占優勢。並不是說交感神經占優勢,就代表副交感神經停止運作。反過來也一樣。雖然吃飯的時候是副交感神經占優勢,但交感神經也在運作。細嚼慢嚥、品嘗食物時是副交感神經占優勢,咀嚼運動時則是交感神經占優勢。但如果這個時候一邊看電視或報紙,一邊吃飯,交感神經就會興奮,而2個神經之間微妙的平衡就會被打破,最後會妨礙原本的目的:吃飯。因此,我們吃飯的時候,要盡量細嚼慢嚥,並一邊和家人或朋友聊開心的事情,享受副交感神經占優勢的用餐時光。 此外,我們也要盡量避免刺激性的食物。以下是會使交感神經興奮的代表食物。咖哩裡的辣椒素會刺激交感神經泡菜裡也有很多辣椒素檸檬也是廣為人知的交感神經興奮劑咖啡的咖啡因會使交感神經興奮碳酸飲料的氣泡感會刺激交感神經 3. 穿得薄一點自律神經會根據我們外部的溫度變化調節體溫。如果天氣變冷,交感神經就會占優勢,自律神經會被刺激而提高體溫。但如果穿得太厚,自律神經就算不去調節,體溫也會維持得跟平時一樣。自律神經的調節能力會因此下降。因此,就算天氣很冷,為了健康,我們也要避免穿太厚的衣服。我們可以穿好幾件薄衣服,並視情況穿脫。相反地,如果夏天在冷氣前面待太久,應該要流汗的汗腺會變得無事可做,自律神經的機能會因此下降。熱的時候要讓身體流汗,才有助於鍛鍊自律神經。 4. 泡10分鐘的半身浴如果泡41度的熱水,交感神經會因為熱氣而變得興奮。泡熱水10分鐘左右,就能得到做輕度運動20分鐘左右的效果。雖然體內深處的體溫不會立刻上升,但隨著皮膚的體溫上升,我們將會得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變快、心跳加速等鍛鍊自律神經的效果。 5. 舒展身體早上起床、坐在辦公室、結束疲憊的一天後躺上床時,我們都會無意識地舒展身體,讓僵硬無比的身體放鬆。也就是說,我們的腦會自動下達命令給身體。如果有意識地舒展身體久一點,就會刺激到交感神經,達到鍛鍊的效果。 6. 透過運動鍛鍊自律神經如果做緩和的有氧運動,又同時進行輕度的肌肉鍛鍊運動,會使鍛鍊效果加倍。我想推薦下面2種運動給各位。第一個運動是「走路333」。重覆「快走3 分鐘,慢走3 分鐘,再快走3 分鐘」這套動作,自律神經會針對各個動作反覆調整,因此具有極佳的鍛鍊效果。第二個運動是「鍛鍊肌肉」。雖然這是無氧運動,但會刺激分布於肌肉的自律神經,同時刺激腦部的自律神經中樞,因此具有鍛鍊自律神經的效果。深蹲、腹肌運動、伏地挺身等的效果就很不錯。只不過,我們要避免勉強自己鍛鍊到感覺疲憊,因為這會超出鍛鍊範圍。除非是有什麼特別的目的,不然過度鍛鍊對我們並無益處。 延伸閱讀: 兒孫每週陪吃飯、100歲了兒媳還陪出國...他一生做對一件事贏得老年圓滿●書籍介紹腦科學權威的最高休息法:11年腦科學實證,8種簡易實踐法,改變生活小習慣,終結疲勞、提升腦力,成為高效工作者作者:李時炯出版社:高寶出版日期:2019/11/6作者簡介李時炯耶魯大學神經與精神學博士慶北大學醫學科教授韓國神經暨精神科醫學學會會長精神科醫學研究財團理事長韓國自然醫學綜合研究院院長血清素文化院(NGO)院長仙村健康療癒中心村長李博士致力於推廣腦科學與精神醫學互相配合的「增強免疫力」與「自然治癒」療法。二十多年來,他卓越的觀察力及獨特的人生觀,讓他活躍於各大電視節目及報章雜誌,不論是國人健康、自我開發、子女教育、讀書方法等各種主題,經由作者的獨到見解,都能引起每個人的共鳴。為了讓國民「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及生活環境」,李博士於2007年以75歲的高齡創辦了自然療法仙村療癒中心,接著在2009年時建立血清素療養院,直到現在仍持續研究「不看病」的創新治療方法。
-
2020-01-21 科別.感染科
武漢病例回來不可怕?醫師提醒只要做到這件事
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兩日暴增140例,個案跨省又跨國,世界各國高度矚目。春節假期即將展開,兩岸飛航往來人數即將激增,各大網路論壇討論氣氛恐慌,藥局也開始有民眾頻詢問口罩購買事宜,就擔心春節期間台灣出現確診首例。針對目前擔憂的社會氛圍,專家提醒,目前世衛評估疫情仍為有限度人傳人,即便有病人回來也不可怕,但春節急診確實需要更多人力,以因應流感及潛在的檢疫需求。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中國大陸疫情不透明,但從日、韓的病例未曾到過華南海鮮市場可以得知,疫情為有限度人傳人。加上北京、上海也有病例,何美鄉認為疾管署除了武漢直飛的班機,有必要針對其他中國大陸來的班機進行下機前宣導。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表示,總是有人會從中國回來,如果有人帶病回來擋不住。但其實即便有病人回來也不可怕,重點是要診斷得出來,可以即時隔離。目前流感正值流行高峰,再加上這波中國疫情蠢蠢欲動,黃立民認為,這次春節的急診人力會更加緊迫,需要加派人力,因為病人量大,醫師還得仔細詢問旅遊史,擔心會有所遺漏。黃立民提醒,如果民眾春節期間和中國回來的友人聚餐,要提高警覺,後續若有感冒症狀,就醫時務必要記得告知醫師。至於開始有民眾搶購口罩,黃立民認為,民眾適度的警覺,其實是防疫成功的關鍵,只要整備的防疫物資沒有缺乏,民眾多使用口罩,並無不可。何美鄉則認為,所幸現在還未傳出院內醫護人員感染的案例,代表傳播力仍然有限,民眾不需要恐慌,且不須搶購到N95口罩。目前有許多民眾將目前新型冠狀病毒類比為2003年SARS病毒,並極度擔憂歷史重演。黃立民認為,疫情失控機會不大。2003年是因為中國當時搞不清楚狀況,也沒有管制人進出,目前中國在進步,已管制發燒者不能離開武漢,世界各國都在阻擋疫情,境外移入個案都抓出來了,應可獲得控制。行政院已同意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於今天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即刻展開專家會議,即將於晚間宣布最新邊境檢疫作為及通報條件。
-
2020-01-20 科別.感染科
打疫苗、勤洗手防流感還不夠?心臟協會專家提6建議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流感除了打疫苗、勤洗手,還能多做什麼,加強保護力?根據疾管署統計,台灣至2019年12月29日至2020年1月4日門急診類流感就診達11萬人次,疫情已進入高峰期,除了呼籲接種流感疫苗與勤洗手外,快來看看專家建議哪些額外措施。根據美國心臟協會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染病科主任Trish Perl表示,千萬別輕忽流感威脅,《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18年研究指出,診斷感染流感1週內,與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增6倍風險有關,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流感強大有幾項原因,她分析,流感能透過飛沫於空氣中傳播,在某些物體表面可存活48小時,在手上可達1小時,因此使用消毒產品洗手是預防流感重要手段。亞利桑那大學的微生物學家Charles Gerba補充,大部分病原都是經由手來傳播,從馬桶坐墊、飛機餐盤、電腦螢幕至遙控器都是傳播途徑,建議回家前一定要洗手。此外,針對疫苗和洗手外,美國心臟協會專家提出6項額外輔助建議:(1)充足睡眠:《睡眠》(Sleep)雜誌2015年研究發現,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的人較容易患感冒。(2)消毒3C螢幕:Gerba提到,手每天都會觸碰3C螢幕,每天至少酒精消毒一次。(3)喝茶:2018年《分子》雜誌對最新回顧型研究指出,兒茶素是茶中的一種黄酮类化合物和抗氧化劑,有助抑制體內的流感病毒。(4)補充維他命D:一些研究顯示,補充維他命D有助維持免疫力,而魚類、乳製品、補劑和陽光都是良好來源,Perl說,雖然攝取維他命D不代表對流感免疫,但補充營養確實對免疫系統幫助很大。(5)手離臉遠點:Gerba指出,眼睛、嘴巴和鼻子都是病毒容易入侵部位,盡量少揉眼睛、抓鼻子或摸嘴唇。參考資料: Avoiding the flu: Strategies beyond getting a shot and washing your hands(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流感來勢洶洶! 除了戴口罩還有7件事更不得馬虎 流感專挑這9種人下手 你被盯上了嗎? 
-
2020-01-19 科別.兒科
冬天濕冷讓過敏兒狂哈啾 醫師:過敏種類可分為4種
9歲的小君最近晚上睡覺時咳的特別厲害,咳到臉漲紅、無法好好睡覺外,早上起床也會打噴嚏,且感冒時都咳特別久,家長原以為是氣喘而請醫師開藥吃,但未顯著改善。經醫師檢查肺功能發現,小君的支氣管比較敏感,進一步詢問家長發現,原來小君特愛絨毛玩具,整個床都是娃娃且晚上都要抱著睡,研判是此過敏原誘發支氣管過度反應。撤掉娃娃兩個月測試,並搭配醫師所開抗組織胺藥物後,小君過敏情況改善、晚上咳嗽大幅減少。收治小君的羅東博愛醫院小兒科主任謝錦桐表示,冬天晝短夜長天氣仍冷,民眾普遍待在室內時間較長,但冬、春天氣候相對潮濕,過敏的孩子也特別多。臨床上來說,此季節因過敏來看診的孩子會比平時多上兩成。而為何會過敏?謝錦桐說,當人體內的免疫細胞碰到抗原,也就是灰塵、塵蟎、毛毯、花粉等外來過敏原時,會產生抗體。若持續接觸過敏原,身體不能適應,抗體就會跟抗原結合,導致身體對過敏原出現過度反應,產生過敏症狀。如絨毛玩具就是小君的過敏原。在過敏種類上,謝錦桐說可粗分為四種,一是常年性過敏,以屋內塵蟎、絨毛等過敏原而引發如鼻子不適等症狀為主,一年四季皆可能發病;二是氣溫變化所造成的空氣變化,如冬天環境潮濕,有過敏或輕微氣喘的民眾症狀就會明顯,但夏天氣候熱卻不會發作。三是穿著導致,如太厚重、特殊材質衣物,造成穿著時皮膚摩擦出現發癢、紅疹等不適症狀,或穿換季衣物時沒清洗過出現塵蟎。第四則是冬季癢的皮膚過敏,因寒冷季節會讓皮膚的皮脂腺分泌減少,若油脂分泌較缺乏,患者皮膚就容易出現乾癢、發炎等過敏症狀。然而,過敏治療非一蹴可幾,謝錦桐說原則是先找出過敏原,再配合用藥,要緩解過敏症狀,必須從日常生活做起。若家中已有過敏兒,居家環境應勤於清理,吸塵除濕、避免地毯和填充絨毛玩具,避免飼養貓或狗等來避免毛屑。此外,穿著換季衣物時應先清洗過再穿,以免放置衣櫃過久而有塵蟎。寢具、窗簾等也應定期更換。如冬天環境太潮濕應除濕,室內空氣濕度應維持在30%至50%間。藥物治療方面,依不同症狀發作時,多為口服抗組織胺、類固醇藥膏或噴劑等,並注意皮膚保濕為主。必要時,建議可至醫療院所進行過敏原檢測,了解造成過敏的原因,對症下藥。
-
2020-01-19 科別.皮膚
令人畏懼的帶狀疱疹何時容易發作?這項因素是關鍵
老一輩的人常認為,長了皮蛇,最怕病灶擴大延伸,一旦在身體圍繞一圈,恐凶多吉少。果真如此嗎?皮蛇長一圈 不會小命不保高雄榮總高齡整合照護科主任周明岳表示,帶狀疱疹俗稱「皮蛇」、「風蛇」、「腰纏蛇」,光從字面上來看,就知道疾病相當恐怖險惡,令人畏懼。以往醫療水準較差,不瞭解帶狀疱疹成因,又缺乏抗病毒藥物,一旦長了皮蛇,神經抽痛,確實痛苦。如果範圍變大,或是病灶出現在眼窩、頭部、耳朵等重要器官附近,當然就有致命風險,且可能影響聽力、視力。至於皮蛇長了一圈,人就會死亡,周明岳指出,這是鄉野傳說,以前或許有人得了皮蛇,身體虛弱,病灶蔓延,最後死於其他合併症。但現在抗病毒藥物進步,只要確診後,立即用藥,就能大幅減輕疼痛及日後神經抽痛機率。水痘病毒再活化 沿神經節生長帶狀疱疹為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再度活化的表現。第一次感染時,引發水痘,痊癒之後,病毒並未消失,而是潛伏在脊髓神經節,如果身體免疫力變差,病毒再度活化、增生,就會引發帶狀疱疹。特別的是,病毒隨著感覺神經蔓延至皮膚表面,大部分出現在胸部、腰部、大腿等部位,順著神經節分布狀況而擴散。因為神經節為一段段,如果長出皮疹,模樣確實像是「皮蛇」、「腰纏蛇」。初期皮膚無異狀 常難以確診周明岳表示,帶狀疱疹一開始發作時,皮膚毫無症狀,但神經刺痛,相當不舒服。如果長在腰部,腰痠背痛,長在胸部,同樣劇痛,合併灼熱感,身體出現倦怠、頭痛、發燒等感冒症狀,但外表並無異狀。因此,不少患者還被另一半奚落,認為無病呻吟,假裝生病。俗話說,「最後看診的醫師最厲害」,周明岳認為,皮蛇病程發展,就相當符合這句俗語。如果病灶長在胸部、臀部,病情相對較輕微;如果是在眼窩、耳朵、生殖器等部位,則可能引發嚴重後遺症,不可不慎。例如,引發結膜炎、角膜炎,甚至導致失明,部分患者聽力受損,或是顏面神經麻痺。即使沒有上述後遺症,有些患者飽受神經痛之苦,有些人甚至持續數月、數年,期間產生持續性或間歇性疼痛,痛到憂鬱。疹長在哪裡 純粹機率問題至於皮蛇病灶位置為何會不一樣?周明岳說,「這純粹是運氣、機率。」剛好長在眼窩、耳朵的比率並不高,加上抗病毒藥物精進,因此,平均治療半個月後,大部分患者就能恢復正常。皮蛇患者大多體虛、免疫力較差,生病期間應該好好靜養休息,盡量不要外出。免疫力降低 隨時可能復發周明岳指出,許多人以為只有老年人會長皮蛇,其實門診收治不少年輕皮蛇患者,有大學生為了期末考趕報告而連續熬夜,以致免疫力變差,皮蛇上身。但因體力好、本錢夠,年輕皮蛇患者的病程明顯較短,來得快,好得也很快,且日後神經痛機率也明顯低於中老年人。但值得注意的是,長過皮蛇,並不會終身免疫,只要身體疲累,免疫力低下,仍可能復發。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提醒,盡量少熬夜、睡眠充足,飲食均衡,生活作息保持正常,並適度運動,紓解壓力,以及施打皮蛇疫苗,唯有保持良好免疫功能,才能避免再痛一次。接連感染 留意癌症或免疫疾病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許仲瑤也提醒,若不到四十歲忽然得到帶狀疱疹,或是感冒結束後接著發生帶狀疱疹,一個感染接著一個,發生在年輕人身上並不尋常,要小心可能有癌症、自體免疫疾病等,導致免疫力下降,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詳細檢查。帶狀疱疹病程發作初期身體單側靠近胸椎或腰椎部位出現刺痛、痠麻或灼熱感。也可能出現倦怠、頭痛、發燒等感冒症狀。2-3天後皮膚出現紅疹,並進展為水泡。待水泡化膿後,逐漸結痂剝落。多數會自行痊癒,但長在眼窩、頭部、耳朵、生殖器等重要器官附近風險較高。有些人會留下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甚至持續數月、數年,期間產生持續性或間歇性疼痛。生活照護長皮蛇不能吃蛋?醫師:無稽之談家中有人得帶狀疱疹,該如何照顧?●水泡破掉怎麼辦?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指出,由於帶狀疱疹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建議家屬協助擦藥、清潔患部,如果水泡還沒破掉,可用溫清水洗澡,輕輕擦乾患部即可。如水泡破掉,則可用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塗抹藥膏,避免碰到水,減少感染機率。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廖怡華表示,通常只要不用力壓,水泡不太會破掉,建議可用紗布稍微覆蓋,或使用痱子水,有收斂水泡的效果。若水泡很大,可請醫師在診間使用針頭將水泡吸乾,避免弄破水泡,造成續發性的感染。●飲食有沒有禁忌?在飲食上,病友應少吃容易發汗的辛辣食物,避免因為流汗導致皮疹水泡刺癢或紅腫。至於可不可以吃蛋?有一說,蛇愛吃蛋,罹病時吃蛋,會讓皮蛇變大,對此,蔡呈芳表示,這是無稽之談,沒有必要減少蛋白質攝取。
-
2020-01-17 科別.耳鼻喉
發燒該不該立刻退燒?高燒不退會燒壞腦?醫師告訴你
每個人都有發燒的經驗,引起發燒的原因,有可能是一般感冒,但也有可能是身體出現問題的警訊。發燒時該不該立刻退燒?如果不退燒,會不會燒壞腦袋?除了吃退燒藥外,還有其他退燒的方法嗎?書田診所家醫科主治醫師康宏銘表示,發燒在學理上主要為腦部下視丘有個體溫調節中樞,其平時對溫度會設定好一個點,當體內出現發炎或是感染時,即會釋放出一些物質,體溫調節中樞在受到這些物質的刺激後,即會調高體溫來回應,所以就開始發燒了。很多人會問,發燒時該怎麼辦?要不要趕快退燒呢?康宏銘指出,發燒為一生理警訊,其背後是有原因的,適度的發燒對身體有利,其被視為可加速血液循環及免疫細胞的對抗反應,除非確定只是一般的感冒,否則不要急著退燒,因為醫師會無法得知,是致病源解除才退燒,或是因為服用退燒藥的關係才退燒,容易混淆對病情的判斷。許多人發燒時急著退燒,理由是擔心燒過頭,腦袋會燒壞掉,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而會有這樣的觀念,要從「腦膜炎」這種疾病解釋起。所謂的腦膜炎,就是腦部受到外來的細菌、病毒感染,所造成的中樞神經系統發炎,由於小朋友腦血管的發展還沒完全成熟,因此容易讓病菌入侵,一旦受到感染,就有可能產生併發症或後遺症,包括智能障礙及行動不便等,在過去醫療水準及環境衛生比較不發達的年代,才會有這些不幸的病例發生,可是因為腦膜炎的臨床症狀之一就是發燒,所以會造成許多人的錯誤觀念,認為發燒會把頭殼燒壞掉。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下視丘雖然要讓身體處於發燒狀態,但仍不至於太高,因為發燒時會增加氧氣消耗量及心、肺的負擔,一般還是會控制在低於39℃左右,很少超過41.5℃,如果有溫度超過的現象,通常是中暑或毒物藥物,所造成體溫調節功能失常,這時候就要趕緊送醫治療了,因為當體溫超過42℃,就會對體內細胞造成傷害。延伸閱讀: 發燒別急著吃退燒藥! 分3階段處置才能加速康復 一人中標全家遭殃! 感染諾羅病毒其他人該如何自保? 
-
2020-01-17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為什麼身體免疫力會下降?中醫認為跟這兩者有關
【文、圖/摘自幸福文化《特效中草藥足浴》,作者吳宏乾】增強免疫力「增強免疫力」可以算是搜尋網站上數一數二熱門的關鍵字,但免疫力究竟是什麼?免疫力可以說是人體免疫系統功能的統稱,在體內的功能不外乎是防禦、偵測外來的入侵者,諸如:細菌、病毒、過敏原等等,當免疫系統出現問題,人體健康必然也會亮起紅燈。但現代人由於事務繁忙,而且凡事要求效率的情形下,無論是飲食習慣、生理時鐘、運動等常常都違背自然規律,例如進食不規律、常常暴飲暴食、運動時間減少、工作壓力大、長期睡眠不足等等,很容易造成免疫力失去平衡。根據統計,台灣屬於感冒人口偏多的國家,這也是免疫力逐漸下滑的例證之一。影響免疫力的因素,除了基因以外,最主要的就是性別以及生活習慣。女性的免疫力通常低於男性,所以很多先天性免疫疾病,例如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流行病學上的患者都以女性偏多。排除性別因素,改善生活習慣便可以明顯地提升免疫力,平常多食用蔬菜水果、穀類、豆類等避免二次加工的食物,規律的適度運動,維持正常的睡眠,就可以讓免疫系統處在最佳狀態。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利用足浴來增加免疫力,當人體出現免疫力下降的情形,中醫認為這樣的狀況與「氣」和「虛」兩者息息相關。調氣型「百病皆生於氣」,「氣」是負責身體多項功能的能量載體,若「氣」流通不暢,身體機能便會下降。所以通過「調氣」的方式來疏通氣瘀,便可加強人體的免疫力。《增強免疫力》足浴配方柴胡 30 克夜交藤 30 克當歸30 克川楝子 30 克陳皮 30 克《增強免疫力》穴道按摩【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外側,膝蓋下三寸。簡單的取穴法是以膝外眼處下量四橫指,小指下緣與脛骨前緣附近肌肉最豐厚處的交會處。【委中穴】位於膝蓋膕窩、膕橫紋的中點。取穴時我們可以屈膝或坐下,摸到膝蓋後方會有兩條大筋,大筋的中間即是委中穴。《增強免疫力》反射區按摩【肝臟反射區】位右腳四、五趾後方的肌肉突起後。【大腦反射區】位於雙腳大拇趾趾腹。【額竇反射區】位於雙腳五根腳趾的趾尖。【腦垂體反射區】位於雙腳大拇趾趾腹的中心點。調虛型在「虛」的方面,虛可以分成「表虛」和「裡虛」兩個部分。「表虛」指的是人體的衛氣不固,也就是體表的防禦功能減弱了,外部的邪氣便會輕易的影響人體,人就會變得容易感冒。而「裡虛」就是體內臟器變得虛弱,只要有一點點的外邪,身體的反應就會很大,不適症狀相對於其他人來說更為明顯。故我們可以利用足浴來滋補臟器,藉此提高免疫力,促進身體健康。《增強免疫力》足浴配方淫羊藿30 克白芍30 克丹參30 克當歸60 克《增強免疫力》穴道按摩【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內踝上三寸。一般來說,我們可將四指併攏,小指下緣放在內踝尖的上方,食指上緣與脛骨後緣的交會點就是三陰交了。【太谿穴】位於足內踝後方的凹陷處,是內踝尖和阿基里斯腱連線的中點。《增強免疫力》反射區按摩【腎臟反射區】位在雙腳腳板彎曲時,產生的人字線後方區域。【脾反射區】位於左腳四、五趾後方的肌肉突起後,接近腳板二分之一處。【心反射區】位於左腳四、五趾後方的肌肉突起後。
-
2020-01-17 新聞.健康知識+
接種流感疫苗反中鏢? 完全錯了!家醫科醫師解答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流感疫苗去年11月15日開打,但仍有許多民眾對於接種流感疫苗保持許多疑問,像是是否有副作用,或是接種後反而得到流感等;義大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昱彰指出,流感疫苗屬於高風險生物藥品,因此上市前都會先經衛生福利部申請查驗登記,檢驗合格取得許可證才會正式上市,且食藥署也會嚴格把關每批疫苗品質和安全,民眾不需過於擔心。但接種疫苗後是否會產生副作用,其實疫苗與其他任何藥物一樣,皆有副作用風險可能,像是接種後注射部位出現疼痛及紅腫,少數人則會有發燒、頭痛、肌肉痠痛、噁心等全身性輕微反應;陳昱彰醫師表示,通常發生後1至2天就會自然恢復,除非仍未改善,或引起嚴重不良反應,建議應盡快就醫。陳昱彰醫師進一步解釋,部分民眾認為接種疫苗後反而易得流感,是錯誤觀念,可能與醫療院所屬於高傳染區域有關,其實流感疫苗屬於不活化疫苗,不會因接種後得了流感,反而會有效降低流感罹患率,即使不慎罹患流感,症狀也比一般人較輕微。疫苗不僅必須經溫度控管及逐批檢驗2道關卡,在運輸過程也得保持4℃左右,一旦超過設定範圍就會全部被銷毀,且每批疫苗也得需通過11種檢驗項目,唯有透過層層把關,才會提供給民眾使用;陳昱彰醫師強調,但接種疫苗仍無法完全杜絕疫苗上身,尤其當周邊的人都罹患流感時,恐提高感染率,因此呼籲符合條件者應盡快接種疫苗,才能真正提高保護力。(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老被身邊的人傳染感冒? 多吃10種食物提高身體免疫力 流感併發肺炎會要命! 感染科醫師:要做到這件事才能自保 
-
2020-01-17 科別.皮膚
出現這種「斑」竟提高癌症風險!醫師揭白斑可能帶來的5種可怕疾病
白斑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遺傳、自體免疫、神經性影響等。目前學界盛行的理論,主要認為是自體免疫失調,自己的免疫細胞攻擊自身黑色素細胞所造成的。這是因為早期的白斑病灶病理切片檢查,會發現有很多發炎細胞聚集及黑色素細胞減少的現象。近10年來,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白斑的形成和免疫細胞CD8 T細胞、還有自體免疫抗體有關,因為自體免疫失調,造成免疫系統的發炎細胞攻擊自身的黑色素細胞,導致黑色素細胞的破壞消失。而部分局部白斑,只是因為調節型免疫細胞,把這群具有自體攻擊力的細胞困在局部,當這些調節型免疫細胞無法控制時,就會隨者血液擴散到身體各處;除了造成身體各處的白斑以外,也會造成其他器官像是甲狀腺的破壞。24歲的林小姐是上班族,19歲時在左手臂發現一塊白斑,隨著時間白斑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林小姐四處求醫但是白斑仍然持續擴散,而最近1年以來,林小姐開始出現關節疼痛、疲累的症狀,抽血檢查發現血紅素、白血球都是偏低的狀況,同時也有落髮的情形。 到我門診後,幫她檢測ANA自體免疫指數,發現除了白斑之外,她也同時罹患了紅斑性狼瘡。大規模的研究統計發現,白癜風合併紅斑性狼瘡的發生率大約5%。全身型和成人才發病的白斑症,容易伴有一些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的是甲狀腺疾病,其他包括紅斑性狼瘡、圓禿、愛迪生症、惡性貧血、胰島素依存性糖尿病等。由於白斑發生與甲狀腺自體免疫疾病的機率較高,病人最好同時接受甲狀腺方面的檢查。對於全身型白斑病患,一般皮膚科醫師會建議抽血檢查,看是否有甲狀腺功能、自體免疫指數、血液異常,以排除與這些疾病同時存在的可能。白斑的「寇博納」現象患有白斑的人,小心不要受傷或是摩擦皮膚。這是因為皮膚在受傷的時候,會吸引免疫細胞來對抗外來細菌和修復傷口,如果是有白斑體質的人,也會吸引到攻擊黑色素的自體免疫細胞,造成受傷/摩擦部位白斑的形成;這種名為「寇博納」現象(Koebner phenomenon)。這種受傷部位發生原本皮膚疾病的情形並不少見,像是乾癬和一些自體免疫失調相關的皮膚炎也會看到。白癜風的臨床表現白癜風的病徵是在皮膚出現界線清楚、形狀不規則的白色斑塊。如果是全身型的白斑,常常會呈現對稱性分佈。每個人影響的範圍不一定。有些病人在白斑出現前,皮膚先經歷了紅腫發炎,如濕疹一樣;或是先有皮膚曬傷或受傷,病灶癒合之後才出現白斑。但更多時候,白斑是靜悄悄的出現在身體的某處,漸漸的變大,甚至東一塊西一塊擴散到身體各處才被發現。白癜風可以分成擴散期和穩定期,擴散期的時候,黑色素細胞受到攻擊,臨床會發現白斑迅速的變大,在短時間1-2周內擴散出去。白癜風的病程無法預測,有時候發病之後會穩定一段時間,再次受到刺激就會擴散出去,因此規則的追蹤是必要的。目前所有的治療都無法「根除」白癜風,只能夠穩定它。就好比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我們使用治療來穩定它,不讓它持續破壞身體,否則破壞到最後,就只能夠用移植的方式去修復組織。白癜風常會合併其他疾病的發生40歲的黃小姐,斷斷續續出現感冒和暈眩,後來開始出現視力模糊,伴隨著臉部白斑的出現,同時還感到耳鳴。她四處求醫卻查不出個所以然,甚至因為這些不典型的症狀而到身心科治療,懷疑自己是否因為白斑造成情緒不穩和焦慮症。到門診檢查時,發現黃小姐是罹患罕見的「原田氏症 Vogt- Koyonagi-Harada」; 她所出現的頭痛,眼睛、 聽力以及皮膚的白斑,都與這疾病相關。這主要是因為黑色素細胞都存在於這些器官,當免疫系統混亂的時候,會連帶攻擊到這些器官。大約20-30%白癜風會合併其他疾病的發生,我們稱之為「共病」。這些年越來越多研究證實,皮膚疾病和內科疾病有關。因此在診斷白斑的時候,必須做全身性的問診、抽血評估。根據一項臺灣健保資料庫研究顯示:白斑病人比較容易罹患甲狀腺癌、淋巴癌和膀胱癌。但是最常見的還是甲狀腺異常,圓禿和紅斑性狼瘡。此外,很多白斑病人也合併焦慮症、憂鬱症和失眠,這些心理因素會影響到病程,在治療的時候不容忽視。延伸閱讀: 連醫院都在用!失智症專科醫師教你:每天「素描」15分鐘,預防失智、有效活化左右腦●書籍介紹黑斑白斑有話要說作者:黃昭瑜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日期:2019/10/01作者簡介/黃昭瑜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
2020-01-15 新聞.健康知識+
防流感勤洗手 肥皂、酒精乾洗手哪個好?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疾管署7日發布流感疫情,相關症狀就醫人數持續上升突破11萬人次,同時1名47歲女性因流感死亡,由於是此次流感季最年輕案例,成為各方關注焦點。其實預防流感除施打疫苗外,被稱為最便宜的疾病預防方式「洗手」,能夠大幅降低多項傳染疾病風險,想要安全渡過流感季,洗手絕對不可缺少。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鄒宗珮解釋,流感病毒大致上可分成2種傳染途徑,1種是飛沫傳染,當流感病患咳嗽或打噴嚏時,病毒會隨飛沫噴出在空氣飄散約1公尺(約3英尺),這也是戴口罩的重要;另1項傳染途徑是間接接觸,當病患打噴嚏或咳嗽,用手遮口鼻,再觸摸周遭物品,病毒最久可在物體表面存活48小時,等待下1個接觸者。鄒宗珮提醒,當手觸碰到遭受汙染的物體,再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罹患流感風險就非常高,因此洗手跟戴口罩一樣重要,藉由清水與肥皂(或洗手乳),把病菌髒汙從手清洗去除;如果臨時不方便洗手,又可能接觸到髒汙,使用酒精乾洗手,可以將細菌與部分病毒去活性化,也可以預防傳染疾病。但如果硬要比較一般洗手與酒精乾洗手,鄒宗珮認為,一般肥皂洗手的效果最好,因為藉著雙手搓揉,病菌會跟著清水與肥皂離開雙手,酒精乾洗手可殺死細菌與去掉部分病毒活性,但是雙手髒汙因沒有沖洗,效果沒有一般洗手好,但相對沒有洗手,酒精乾洗手仍然具有防疫作用。鄒宗珮強調,用水洗手一定要使用肥皂等清潔劑,足量擦抹雙手表面,仔細搓揉雙手各部位,手心、手背、指縫都交互交叉搓洗,最後把肥皂沖掉,用拋棄式紙巾擦乾手,擦拭過紙巾包覆水龍頭都關水,這樣就維持乾淨雙手。另外有關乾洗手的正確方式,鄒宗珮說明,除了酒精量要足夠外,雙手每個地方都要擦拭到。由於酒精揮發比較快,如果量不足,擔心雙手有些地方會擦不到,使用酒精洗手時同樣要把,手心、手背、指縫仔細搓揉,跟一般洗手一樣,當雙手完全乾燥,乾洗手流程也就完結。至於該如何選擇乾洗手相關產品?鄒宗珮補充,要注意成分是否含有酒精,酒精才是乾洗手關鍵,另一方面,如果家中有流感或感冒病患,自己除了戴口罩和勤洗手外,使用布與清水,擦拭病患周遭的物品,也可以除去細菌與病毒,降低群體感染風險。鄒宗珮提到,疾管署網站「季節性流感防治」專區,特別針對預防流感在居家環境清潔方面提醒應注意事項包括:平時應定期用酒精清潔經常接觸的物品,如鍵盤、課桌椅、門把以及公用電話等,非特殊情況不需使用漂白水等清潔劑。此外,留置流感病患的場所,因病毒汙染程度較高,可採取以下方式消毒:(1)使用政府核可的消毒藥品;(2)使用濃度70%的酒精消毒室內環境表面,或將3份95%的酒精加1份水(比例3:1)稀釋後再消毒;(3)如果沒有酒精,可以將1份的市售漂白水加上99份水,以1:99稀釋後再進行消毒。最後,空氣不流通的室內更容易造成流感病毒散播,故室內應該保持空氣流通。(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流感來勢洶洶! 除了戴口罩還有7件事更不得馬虎 6種人感冒病程快! 你需要做「這件事」增強保護力 
-
2020-01-15 科別.呼吸胸腔
酷酷嗽超過2個月 6徵兆出現當心重症奪命
慢性咳嗽嚴重者也可能危及生命,不可小覷!安南醫院家醫科陳泓毓醫師指出,大部分的咳嗽是屬於急性咳嗽,多半是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也就是感冒。急性咳嗽大家比較熟悉也有警覺,所以會主動求醫,相對地有些咳嗽持續較久,隨著時間拉長而被我們輕忽,這類咳嗽稱作慢性咳嗽。陳醫師說慢性咳嗽指的是持續性咳嗽超過兩個月,常會影響生活品質,要特別小心注意。慢性咳嗽常見三原因 鼻涕倒流、胃酸逆流及氣喘陳泓毓表示,常見慢性咳嗽原因有三種,包括鼻涕倒流、胃酸逆流及氣喘,涵蓋9成慢性咳嗽的狀況,三種疾病臨床表現如下:1.鼻涕倒流特徵:喉嚨一直有卡痰的感覺,且晚上正躺睡覺的時候症狀更明顯,常見的原因有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等。2.胃食道逆流特徵:火燒心的感覺、嘴裡有酸味、喉嚨異物感,常因為暴飲暴食、油膩及辣的食物、咖啡、酒及抽菸而加重。3.氣喘特徵:會喘、胸悶或是呼吸有哮喘聲,常因運動、大笑、接觸到過敏原或冷空氣而觸發,另外夜晚、凌晨症狀會較明顯。體重下降、咳血等徵兆 慢性咳嗽合併嚴重疾病陳醫師也提到大部分的慢性咳嗽為良性,但這當中仍藏有少數較嚴重疾病,例如大家時有所聞的肺癌、肺結核。如果咳嗽伴隨全身性的不舒服,或是合併其他嚴重的症狀就要特別小心,應該趕快立即求診。需要留意的症狀如下:1.體重下降2.過去有慢性菸咳但是最近咳嗽的型態有改變3.戒菸後咳嗽持續超過一個禮拜4.咳血5.發燒6.呼吸很喘建議及早就醫找出原因 對症下藥解決病灶陳泓毓醫師強調,民眾若有慢性咳嗽問題,平時也可採取一些個人保健措施,例如鼻涕倒流及氣喘的病患,應該保持環境清潔,清除可能的過敏原,隨時注意戶外空氣品質,避免在嚴重空汙時外出活動;而胃食道逆流患者須避免菸、酒精及刺激性食物為宜,咳嗽可大可小,建議及早就醫找出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
2020-01-14 癌症.頭頸癌
南投中年男子右耳長期疼痛 一檢查竟是扁桃腺癌
耳朵痛居然是扁桃腺癌!南投50歲張姓男子近一個月常右耳痛,自行塗抹小護士軟膏,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痛,至醫院檢查後竟是扁桃腺癌,經醫師安排手術後,目前狀況良好。張男菸酒不離身且患有糖尿病,他至診所檢查出外耳道破皮發炎,不過藥物治療後沒有改善,到南投醫院治療,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醫師檢查並未發現發炎情況,經驗使然,請患者張嘴,果然在右側扁桃腺下緣發現有一約3乘1公分的潰瘍,切片送檢後確診為第二期扁桃腺癌。吳昭寬表示,扁桃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病人,與抽菸、酗酒及因口交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有關。扁桃腺癌初期症狀大多不明顯,直到腫瘤侵犯到周圍組織,才可能出現喉嚨腫痛的症狀,患者容易誤認以為是感冒,也因為喉嚨和耳道有部分神經連結在一起,像是第九及第十對腦神經,所以扁桃腺潰爛的疼痛會反射到耳朵,使得部分朋友會誤以為是耳朵發炎,而延誤診斷。扁桃腺癌的治療,初期以手術為主,放射線治療輔助;晚期患者的治療則多安排放射線、化學藥物同步治療。第一、二期的扁桃腺預後不錯,五年存活率大於45%,若為晚期則5年存活率降至三成以下。吳昭寬提醒,如果有以下症狀,例如單側喉嚨痛兩週以上、頸部固定不動腫塊、扁桃腺不對稱腫大、無法治癒之耳痛、扁桃腺腺潰爛及張口困難等,應盡早就醫,接受專科醫師檢查與診斷。
-
2020-01-14 科別.感染科
用克流感無用還咳血 醫:可能已併發肺炎
一名39歲婦人因感冒到診所看診,服用克流感卻不見效,甚至嚴重喘咳,還紅色濃痰,經轉往醫院檢查,發現血氧濃度剩90%、肺部浸潤狀況嚴重,原來她已因流感併發肺炎,須住院治療。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建志指出,這名婦人完整服用克流感療程後,症狀並無改善,兩天後更出現喘不過氣、咳血痰的症狀,病程進展相當快速。他說,流感併發重症的患者常見於65歲以上長者及孩童,像這婦人年紀的患者較少見。由於流感病程相當快速,初期會出現發燒、疲倦、頭痛、肌肉痠痛、腹瀉等症狀,建議先至診所就醫,一旦出現如呼吸急促、發紺(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悶、意識改變或低血壓等危險徵兆,應盡速轉診至醫院,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陳建志介紹,會咳血痰是因為患者肺浸潤,導致呼吸急促、心跳血壓不穩,加上肺部遭感染時,會使小血管通透性增加,發生破裂而引發咳血,才會出現粉紅色如泡沫狀的血痰症狀。通常這類患者經住院一周,透過抗病毒藥物及支持性治療後,都能康復返家,同時也會建議患者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以提升免疫系統保護力。他提醒,65歲以上長者、幼兒、慢性病人及在醫療場所工作的人,為罹患流感的高危險群,務必接種流感疫苗,雖然接種疫苗並不代表與流感絕緣,但若不幸罹患流感,也能降低症狀嚴重程度,此外,評估自身風險有接種需求之民眾,也可以自費接種流感疫苗,以預防感染。
-
2020-01-14 新聞.健康知識+
習慣用嘴巴呼吸? 錯誤方式不僅讓你累還可能減壽命
人體是由數十億個細胞所組成,每個細胞都需要攝取足夠的氧氣,有了充足的能量,進行相互分工合作,才能維持生命;一旦呼吸的能力及效率變差,對於身體的健康,就會產生負面且深遠的影響。台灣整合口腔矯正醫學會理事長、牙醫診所院長趙哲暘說明,雖然呼吸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每個人的呼吸方法,可不一定完全正確。如果用錯誤的呼吸方式,會慢慢地導致身體缺氧,因而出現「慢性缺氧症候群」,隨時隨地都容易感到勞累,且常頭昏腦脹,動不動就身體痠痛、肌肉僵硬等,最終造成身體病痛一大堆。錯誤1:用肚子呼吸包括肥胖者、上班族、姿勢不良的人,最容易用肚子來呼吸,舉例來說,坐姿呈現彎腰駝背的人,肺部不容易正常起伏,吸不到空氣的結果,加上頭部重心往前,位於耳垂後方的胸鎖乳突肌,會收縮來維持頭部的姿勢,但也會造成吸氣時,將胸部的肋骨及肋間肌往上拉,反而導致腹部壓力喪失,當橫隔膜鬆弛時,肺部不容易呼吸,就會導致被迫用肚子來呼吸。錯誤2:用嘴巴呼吸如果從小愛挑軟的食物吃,口部咀嚼功能受限,臉部會發育出比較狹窄的臉型,連帶影響鼻腔的結構,當鼻道狹窄就不容易呼吸,可能會不自覺的改用嘴巴呼吸。或是許多老人家也會因為缺乏咀嚼,加上35歲後都有鈣質流失的問題,臉部結構變得狹窄,同樣也會影響鼻腔的呼吸功能,也可能用嘴巴代替呼吸。一般來說,肥胖者容易睡覺打鼾,但許多老人家瘦弱,仍然有咽喉下垂、打鼾現象,這些都是用嘴巴呼吸的癥兆。趙哲暘指出,若是以口呼吸的錯誤方式,影響全身健康不容小覷,目前有學術研究討論到,這可能是導致腺樣體肥大的原因,最後堵塞後鼻腔,引發鼻竇炎、中耳炎或是氣管炎。當鼻子功能不佳,容易增加鼻過敏與鼻塞的症狀,最終也可能造成戽斗或暴牙臉型,口乾舌燥則會導致口腔內酸鹼值降低,也是容易出現牙周疾病與大量蛀牙的關鍵原因;此外,髒空氣直接進入肺部,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感冒,也可能造成胃腸脹氣,而若病菌入侵扁桃腺的話,還可能造成擾人的異位性皮膚炎等自體免疫等疾病。根據目前醫學研究證實,習慣用嘴巴及用肚子呼吸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相較於一般人,罹患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肺炎的風險多了2~3倍;發生中風、癌症的機率多2~5倍;增加攝護腺肥大的風險提高2~6倍。整體而言,壽命更會少活20年之多。正確的呼吸方式,其實操作方法很簡單,想像一下跑步的時候,腹部緊實、屁股夾緊的感覺,胸部起伏變得劇烈,呼吸深且量大。趙哲暘建議,首先,上半身挺直,頭部擺正,腹部內收、屁股夾緊,腹內壓自然提高,此時橫膈膜會往下降,讓肺部活動空間變大,以獲得最大的肺活量,才會有良好的呼吸效率。呼吸時,胸部與腹部是幾乎沒有明顯起伏的,透過橫隔膜往下、往上,來獲得肺活量的增加;只有在運動時,胸部才會有較大的起伏。 延伸閱讀: 嘴破不一定是火氣大 可能是免疫系統出問題 空氣品質拉警報! 常吃3類食物養出乾淨肺  
-
2020-01-13 科別.皮膚
頭髮日漸稀疏怎麼辦?皮膚科醫師教你如何讓頭頂回春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頭髮日漸稀疏怎麼辦?新光醫院醫學美容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徐常捷表示,落髮可能是緩慢的過程,也要小心短期內大量落髮,然而落髮很像失血,第一時間要及時治療、止血,目前落髮治療成效都不錯,若掉髮量太多就要花更多心力處理。徐常捷說明,落髮常見因素,如男性雄性禿,女性落髮,與體質、遺傳有關,這些狀況不會短時間內大量掉髮,是長期緩慢漸漸退化;若短時間掉髮達上百根,可能是休止期落髮或圓形禿合併其中。所謂休止期落髮是人體受到很大的身心壓力、生病或重感冒、大手術,免疫力、體力下降,很大比例的頭髮進入休止期,如同冬眠一般,雖毛囊沒有死掉,但嚴重會連一根頭髮都不剩。若是圓形禿就要當心,常是免疫力失調,由於白血球攻擊毛囊,毛囊會斷裂、萎縮,禁入休止期,且因經由血管的點狀面攻擊,呈現許多範圍的掉髮情況,範圍大時很容易發現,但如果面積很小,只有理髮師才會發現,民眾只是感覺頭髮最近掉很多,以為只是太累或心煩,不可掉以輕心。至於遺傳性落髮,有高度家族遺傳性,且男方、女方都可能遺傳,但男性常出現M型和O型的的症狀,女生是分線變寬、整體稀疏。雄性禿、女性落髮怎麼治療?徐常捷解釋,這類患者頭髮會變細,掉髮後頭皮底下的血管也會變少,因此必須要提供頭皮生髮的營養,透過重建頭皮的微血循環,配合生髮藥水,避免頭皮發炎,並啟動毛囊進入生長期;或者透過物理性的刺激,例如光線、溫度讓頭髮進入生長期,「把一連串開關都打開,頭髮就可以長回來。」除了治療外,平時也要做好保養,徐醫師建議遵循「吃飽睡好沒煩惱」秘訣,只要營養均衡、睡眠品質和時間充足,心靈平衡,清潔頭皮方式正確,能有效延緩落髮。徐常捷說,雖然許多人不覺得掉髮有何嚴重,還是建議提早檢查、治療,尤其女性掉髮治療成效佳,以免掉髮太嚴重,需花費更多心力處理。(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家裡地板頭髮掃不完? 3指標判斷是不是快禿頭了 洗頭不用洗髮精,洗得乾淨嗎?
-
2020-01-12 科別.耳鼻喉
感冒痊癒仍乾咳 醫:持續一兩周未癒就該懷疑不是感冒
30歲的小葵兩個月前感冒發燒流鼻水,服用抗生素後幾乎痊癒,唯獨留下不是很嚴重的乾咳,但發生頻率不算低,且沒有漸漸好轉的傾向。她曾回診,醫師認為她沒有其他症狀、感冒應是痊癒了,因此初步檢查判斷可能是胃食道逆流或呼吸道受到冷空氣刺激引發的咳嗽,於是她注意盡量不吃過飽、多喝溫開水、出門戴口罩等,然而乾咳症狀仍舊沒有止歇。這回,她改至胸腔內科就診,接受鼻部與胸部X光檢查。醫師發現她鼻部兩側均有鼻息肉且發生腫脹,推測可能是小葵先前的重感冒遺留下輕微發炎未癒,因此持續有少許鼻涕倒流、刺激喉部的咳嗽接受器,才會咳不停。醫師同時提到,鼻息肉腫脹可能影響眼周血液循環、造成黑眼圈,小葵驚呼難怪最近熊貓眼特別嚴重,「原來是鼻息肉作祟,不是初老症狀!」台灣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林應然表示,鼻息肉是鼻腔黏膜腫脹的產物,鼻腔黏膜可能因為反覆過敏、反覆感染病毒而發炎腫脹,進而增生組織、形成鼻息肉,因此常見過敏性鼻炎、氣喘等患者發病。當鼻息肉持續增生,可能導致鼻塞、頭痛、濃稠鼻涕,或者鼻涕倒流引發咳嗽等。不過,過敏性鼻炎與鼻息肉增生都是漸進式緩慢發生,因此許多過敏性鼻炎或鼻息肉患者如果沒有發生呼吸困難,往往很難發現自己罹病,會合併的呼吸道症狀誤以為是一般感冒來治療,因此不少患者長期難癒、四處求醫才輾轉確診。林應然表示,一般建議,如果出現呼吸道症狀,持續一兩周未癒,就應該懷疑可能不是單純的感冒,盡早就醫接受評估。在治療方面,輕度鼻息肉可藉由口服類固醇或類固醇鼻噴劑抑制鼻腔發炎,避免鼻息肉持續增大,可能需要數月的治療時間。如果內科治療無效,且鼻息肉嚴重腫大導致呼吸阻塞,可能視情形使用鼻腔內視鏡等工具開刀切除。不過,手術切除後仍可能復發。林應然表示,生活中仍要盡量避開過敏原,常見像是塵蟎、氣溫變化、空氣汙染、煙霧粉塵等,出門盡量戴口罩,以免鼻腔黏膜持續受到刺激與腫脹增生。
-
2020-01-10 科別.感染科
流感來勢洶洶!除了戴口罩還有7件事更不得馬虎
台灣老化速度很快,再過7年後,國家發展委會預估2026年高齡人口會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隨著天氣逐漸轉冷,流行性感冒是台灣冬季重要的傳染疾病,流感的症狀比一般感冒嚴重,除了咳嗽、流鼻水或喉嚨痛等症狀之外,還會伴隨著高燒不退、倦怠無力、肌肉酸痛等,病程也比較長。 而長者(≥65歲)得到流感後,死亡率是一般中年族群(40-64歲)約40倍,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有80%流感死亡者為長者,但是長者症狀常不典型,常無法正確表達,造成醫療判斷非常不易! 流感盛行時期時,醫療資源相對緊繃,長者更是得流感的高風險族群,在進入流感易盛行的冬季,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高齡急診科主任黃建程建議長者以下列方式來預防流感: 1、接種流感疫苗2、多運動以提昇免疫功能3、勤洗手避免感染病毒4、避免到人潮擁擠場所,減少被傳染機會5、均衡飲食6、補充水分、維生素C和維生素B群7、充足睡眠 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高齡急診科主任黃建程善意提醒,流感常見症狀為急性發高燒、咳嗽、喉嚨痛、肌肉酸痛、頭痛及全身無力,但長者症狀常不典型,若有懷疑長者得流感或有任何疑問,應盡快就醫尋求醫療協助。 延伸閱讀: 流感專挑這9種人下手 你被盯上了嗎? 6種人感冒病程快! 你需要做「這件事」增強保護力 
-
2020-01-09 養生.抗老養生
冬令進補 中醫藥師教你如何買得安全吃得安心
不少國人有冬令進補、祛寒強身的觀念,氣溫驟降也使中藥需求增加,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藥師張崇訓指出,中藥有真假優劣等問題,購買最好到有信譽、重視衛生,且具有合格販售證明的中西藥局或中藥房選購;另外,有感冒發炎等問題,不宜吃溫補藥膳,孕婦、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者,吃中藥前建議要先諮詢醫師或藥師。「藥食同源」是華人社會長久存在的養生飲食文化與膳食習慣,國人常將部分中藥材作為藥膳、食品原料,但如何吃得安全?張崇訓表示,為了讓中藥長時保存、賣相好,有人將中藥用二氧化硫熏製、染色,若食入過量可能會造成呼吸困難、腹瀉、嘔吐等症狀,一些來源不明的藥材除有假貨問題,也可能含有重金屬,長期連續攝食,可能引發免疫系統功能病變及肝、腎功能受損。張崇訓說,觀察藥材,若是顏色太鮮豔或純白無瑕的中藥很可能有問題,另可觀查有無發霉、蟲蛀、蟲卵、灰塵附著;而中藥材都會散發出獨特的香味,若是聞起來沒有味道,或有過度不自然的香味,有霉味或是走油的氣味,都可能有問題;用手觸摸中藥材的質地,新鮮藥材不會濕黏,應為乾燥的,最保險是請信任的中醫師或藥師推薦值得信任的中西藥局或中藥房購買。張崇訓指出,購買藥材除了推薦外,自行購買也可注意藥材包裝要有廠商名稱及地址等資訊,還要有藥材溯源及合格檢驗報告,包含二氧化硫、黃麴毒素、重金屬、農藥等殘留容許量須合格。除了選購,張崇訓也提醒,中藥即使相對安全、副作用較低過度吃補反而增加身體負擔,例如當歸吃多可能引起腹瀉、鉀離子高的甘草對高血壓患者不利;而十全大補湯等溫補類藥膳,對有發炎的人而言將加重症狀,因此也不宜感冒發炎、口乾舌燥、失眠、便秘者食用;其他如孕婦、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者,服用中藥、藥膳時建議仍要諮詢醫師或藥師。
-
2020-01-09 科別.感染科
我3例武漢肺炎疑似通報 實驗室結果皆非新型冠狀病毒
武漢不明肺炎爆發至今,我國已出現3名符合「中國武漢旅遊史發燒肺炎病例」通報定義個案,衛福部疾管署今下午證實,目前所有通報疑似個案都不是新型冠狀病毒,最新通報的個案已確定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Metapneumovirus),類似一般感冒,經後續評估,無其他感染原因即可排除風險。據傳染病專家會議本月5日決定,「中國武漢旅遊史發燒肺炎病例」通報定義為過去14天內去過武漢,有出現發燒、上呼吸道或肺炎症狀者。至目前已累積3名通報個案,最新個案為為昨晚登機檢疫後送者,是北部學齡前男童,入境時因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呼吸道等症狀,有武漢的旅遊史。疾管署實驗室今下午驗出該男幼童感染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是一種任何年齡層族群可能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可能造成支氣管炎或肺炎,與其他病毒引發的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相似。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經後續評估,無其他感染原因即可排除風險。另外兩例通報個案1名是登機檢疫有症狀者已驗出H3N2流感病毒,另1名檢驗中,曾至中國武漢市、未至華南海鮮市場,無禽畜接觸史,也確認為H1N1流感病毒。疾管署自2019年12月31日啟動由武漢直航入境班機登機檢疫,已執行14航班,共檢疫1317名旅客及機組員,截至目前有症狀者共10名,包含昨晚登機檢疫後送男童,其餘9人症狀皆已改善並恢復,經評估無須後送,由地方政府衛生局持續追蹤關懷。莊人祥提醒,民眾近期前往當地及鄰近區域,應避免接觸禽畜類動物、前往禽畜市場及生食肉品,落實肥皂勤洗手。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或類流感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管檢疫人員,配戴口罩就醫;自武漢地區返國後14天內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戴口罩就醫,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
-
2020-01-09 科別.腦部.神經
癱瘓男換血7次治療成功 病患:感覺重新活過來
69歲廖男去年11月突感冒,腳無力致行走有問題,到鄰近醫院就診,被診斷疑為中風症狀,開立藥物治療卻無效,且越來越嚴重,除進食會嗆到,且呼吸困難需插管,轉至童綜合醫院檢查,發現廖男雖手腳與身體無法動彈,但意識清楚,研判應是罹患罕見的急性發炎性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病變。醫院為廖男進行換血治療,一次使用4袋、每袋約120cc的血漿將體內不正常的抗體換出,共換血7次,總計26袋約3100cc左右的血漿後,患者手腳與身體可以自由活動,並從加護病房轉至普通病房進行復健治療,住院約1個月後已出院返家休養。童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楊自強表示,急性發炎性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病變是一種因病毒或細菌感染後,引發身體本身免疫系統反應而產生抗體,這些抗體攻擊了自己周邊神經系統,造成多發性神經病變,病程惡化快速,會造成感覺、運動或自律神經失調的情況,不僅肢體癱瘓,連呼吸肌力都造成影響,需進行換血治療或免疫球蛋白注射治療。童綜合醫院腎臟內科醫師簡孝文說,換血治療即為血漿置換治療,將攻擊神經髓鞘而造成損傷的血漿抗體過濾置換掉,廖男因發病近1個月後才轉至童醫院治療,為能徹底置換體內含有攻擊性抗體的血液,故換血了7次。廖男表示,躺在床上無法動彈,就像活死人一樣,以為可能後半輩子都癱瘓了,心情非常沮喪,幸好醫護人員找出真正病因來治療,現在還努力復健中,能夠自由使用雙手、下床走路真的很高興,感覺重新再活過來。楊自強表示,急性發炎性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病變目前罹病原因仍不清楚,但大都在發病前有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或腸胃炎,可能是細菌或病毒感染後,人體產生的免疫反應,原本要抵抗病毒的抗體,反而攻擊自己身體的周邊神經。楊呼籲,若感冒後逐漸出現四肢無力感,一定要即早就醫,找出真正罹病原因及早治療,以免造成遺憾。
-
2020-01-09 科別.感染科
不到20年出現3種可傳染人類新冠狀病毒 專家憂心
從2002年的SARS、2012的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至去年底冒出的武漢肺炎,短短不到20年不斷出現新冠狀病毒。專家警告,冠狀病毒演化速度變快,認為與中國大陸活禽市場,致人跟動物的接觸過於頻繁有關,冠狀病毒開始習慣人體細胞。中國今公布中國武漢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病原鑑定結果,初步認定病因是新型冠狀病毒。冠狀病毒種類多,從普通的感冒到嚴重的SARS等感染都是冠狀病毒引起。目前已知10種冠狀病毒的宿主都是哺乳類動物,其中6種冠狀病毒會造成人類感染,特性大多都是上呼吸道症狀。但自2002年SARS病毒後,發現冠狀病毒也可能造成下呼道症狀,出現呼吸窘迫等致命傷害。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認為,病毒開始已演化。一般而言,過去只能動物傳動物的病毒,即使跑入人類鼻腔黏膜,也會因為無法附著於人體細胞,而被排出。黃高彬說,病毒開始可由動物傳播人類,需要人類與動物宿主長時間接觸,病毒接觸人體機會多,才能有足夠量能習慣人類細胞。病毒可附著才能進行演化,病毒「胞飲」進到人體細胞,製造病毒的核酸,經過複製再釋放進入人體。短短不到20年,相繼出現SARS、MERS至武漢肺炎,出現3種可傳染人類的新冠狀病毒,黃高彬說,這個演化速度算快,認為冠狀病毒開始習慣人體細胞,中國活禽市場環境勢必是主要原因之ㄧ,使人類跟動物宿主得以長時間接觸,「這是一件需要被警惕的現象,人跟動物的接觸最好不要再如此頻繁」。面對再次出現基因定序改變的新型冠狀病毒,前疾管局局長、國衛院名譽研究員蘇益仁認為,應盡快掌握其傳播方式是否改變,才能確認隔離具防堵疫情效果,另也須了解病毒引起的臨床變化是否有不同。已知的新型冠狀病毒重症率未高於SARS,但以傳染病而言,重症比率略高,後續是否會出現死亡個案仍須繼續觀察。
-
2020-01-09 科別.感染科
武漢肺炎是新型冠狀病毒 疾管署:估計人傳人能力弱
武漢不明肺炎有新進展。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上午舉行記者會表示接獲陸方通知,病原體初步判定為「新型冠狀病毒」。疾管署表示,可感染人的冠狀病毒目前已知有SARS、MERS等6種,但此新病毒初步排除為SARS、MERS等病毒,估計人傳人能力較弱。病原體核酸檢測結果共15例陽性,已完成病毒全長基因定序,電子顯微鏡下亦呈典型冠狀病毒型態。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此新型冠狀病毒尚未取名,我國檢疫、檢驗、醫療物資整備等均有所準備,故仍維持現有的防疫作為。莊人祥說,中國大陸官方自1月5日後未再針對武漢市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疫情公布病例統計資料,截至今日仍為59名病例。而因應武漢肺炎疫情,自去年12月31日啟動武漢直航入境班機登機檢疫,已執行14航班、共檢疫1317名旅客及機組員。有症狀者共10人,其中1人為北部學齡前男童,昨晚入境時因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呼吸道等症狀,並有去武漢的旅遊史,符合後送條件,已通報檢疫,其餘9人評估無需後送。另有3名符合「中國武漢旅遊史之發燒肺炎病例」通報定義個案,1名驗出H3N2流感病毒(屬登機檢疫有症狀者)、1名檢出H1N1流感病毒、1名檢驗中(屬上述登機檢疫後送者)。疾管署防疫醫師黃婉婷表示,雖然已知道是新型的冠狀病毒,但從目前中國大陸傳來資料,尚無法研判是哪一種病毒。目前已知的冠狀病毒有數10種,主要宿主是哺乳類跟人類。其中可感染人的冠狀病毒已知有6種,民眾較熟知的是SARS跟MERS,另外四種症狀如一般感冒,或是說比流感輕一點的呼吸道感染。但武漢公布的新型冠狀病毒不是現在已知的上述6種,估計人傳人能力較弱。黃婉婷說,目前已知可感染人的6種冠狀病毒,哺乳類最大宿主是蝙蝠,還有牛、豬、禽類如火雞、貓、狗,SARS是果子狸、MERS是透過駱駝傳播等。傳染途徑是近距離長時間接觸,且透過飛沫或少部分透過空氣傳播。而就大陸提供的資料推測,此新型冠狀病毒動物傳人的可能性較高。若為此,通常人傳人的能力不是很好,民眾還不需太過擔心。疾管署再次提醒,民眾近期前往當地及鄰近區域,應避免接觸禽畜類動物、前往禽畜市場及生食肉品,同時避免接觸病患並落實肥皂勤洗手。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或類流感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管檢疫人員,依照指示配戴口罩就醫;自武漢地區返國後14天內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戴口罩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群聚情形,以供醫師及時診斷通報。
-
2020-01-09 新聞.用藥停看聽
檢查常備藥效期 藥品也要大掃除
農曆年節即將到來,在準備辦年貨,迎接家人團圓的時刻,也要多關心家人的用藥狀況,才能過個平安年。首先,新年大家都會大掃除,而家中的藥品其實也需要大掃除,請詳細檢視家中醫藥箱內常備藥品的效期,是否還在有效期限內,棉花、紗布是否已經泛黃而需更換。至於變質或過期的藥品,除了癌症藥品、管制藥品、抗生素、荷爾蒙製劑,一定得拿到醫院或社區藥局回收之外,其餘品項可直接如同一般垃圾,交給清潔隊,送至焚化爐處理即可。另外,過年期間,通常會吃些開心果、零食餅乾,或是年夜飯等高油、高鹽分的食物,除了可能增加血壓、血脂,另外也會提升高脂溶性藥物的吸收率,例如痤瘡藥(isotretinoin)、抗黴菌藥(griseofulvin)。高蛋白食物會影響藥品的吸收,像是治療帕金森氏症的藥品(levodopa+benserazide)與含豐富蛋白質的食物共服時,其療效會降低,所以建議還是要適量攝取這些食物,不要過量食用,以免干擾藥效。過年期間因為南來北往,全家團聚在一起,也需留意個人衛生禮儀,防範呼吸道疾病的傳播,一不小心感冒,千萬不要亂服藥,需先諮詢醫師、藥師的專業意見,並清楚告知相關病史,像是有攝護腺肥大的人,就避免使用第一代的抗組織胺藥物(chlorpheniramine),以免排尿更加不順暢。總之,過年期間還是得按照醫師、藥師指示,按時服用個人慢性病的藥物,不隨意亂停藥,也盡量要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飲食方面也要秉持少油、少鹽、少糖的原則,才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才能有「鼠」不盡的健康財富,伴隨大家一整年。
-
2020-01-08 新聞.用藥停看聽
有便祕困擾 問題可能在藥
「醫師,我不用力,就很難排便。」便祕是國人常見的困擾,通常和纖維素、水分攝取不足,還有運動量不夠有關,但便祕也可能是因為服藥引起。一旦出現便祕,除了多喝水和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就診時主動與醫師提及自己就醫和用藥史,也有助改善便祕。便祕原因很多,大部分因為腸胃蠕動不佳,糞便在腸道裡積存太久,水分被吸收太多,變得太乾太硬難以排出。也可能是纖維素攝取太少導致糞便量不足,讓腸壁壓力受器受到張力性刺激,而無法解便。社區藥師鄭文柏表示,進行藥事照護服務時,接觸過不少因服藥而便祕的個案,而這些患者就因此自行買強效浣腸劑、軟便劑等,沒有排除造成便祕的根本原因,反而陷入惡性循環。藥害救濟基金會藥師唐如意表示,臨床常見可能影響排便藥物包括降血壓藥、胃藥、鴉片類鎮痛劑、抗憂鬱劑及刺激性瀉劑等。一、降血壓藥:含利尿劑(diuretics)成分的降血壓藥,可讓體內水分排出,腸腔內水分不足就會使大便變硬,進而影響排便。另外,有些降血壓藥中具降低交感神經的clonidine,會限制消化液分泌、降低腸道平滑肌蠕動能力;鈣離子拮抗劑如nifedipine,也會減少腸道蠕動能力。二、胃藥:胃藥中的制酸劑主要用來中和人體分泌的胃酸。制酸劑常見的成分為鎂、鈣或鋁化合物,容易與腸道內的食物殘渣結合,成為難溶解又無法吸收的鋁鹽和鈣鹽,使大便乾硬,排出困難。三、鴉片類鎮痛劑:鴉片類鎮痛劑如嗎啡morphine,主要作用中樞神經系統,使腸道蠕動減緩,延長食物殘渣在腸腔滯留時間,增加水分吸收,同時也干擾排便反射,減弱排便的欲望。雖然鴉片類鎮痛劑民眾平時不容易自行購買,但有一些止咳藥水含有類似成分,也需要注意。四、抗組織胺:抗組織胺是過敏和感冒常使用的成分,第一代抗組織胺透過干擾組織胺接受器而緩解症狀,同時作用在副交感神接受器上,可能延緩腸道平滑肌蠕動,因此容易造成排便困難。五、抗憂鬱藥:包括三環抗鬱劑(TCA)、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回收抑制(SNRIs)等,可能導致腸液不足和減緩腸道平滑肌蠕動,使糞便在腸道內滯留時間延長,而造成便祕。六、刺激性瀉劑:如番瀉葉(番瀉苷;sennosides)、蘆薈(蘆薈素;aloin)、大黃(大黃素;emodin)等,可刺激大腸壁治療便祕,但若排便不順就自行服用,長期容易造成依賴,使結腸張力減弱,反而讓排便更不順。振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任嫻表示,民眾通常不會知道自己吃了什麼樣的藥物,最好的方式是就醫時,盡可能告知自己的生活型態,包括解便頻率及平時飲食與運動習慣,醫師據此再追問手術史,術後腸沾黏也可能引起便祕,另外,醫師可透過雲端藥歷查詢用藥史。黃任嫻表示,若因為用藥導致便祕,除了開立軟便藥物,也會請患者和原科別醫師討論是否可更換藥物。鄭文柏則表示,若發現便祕,最好諮詢醫師或藥師討論是否使用替代性藥品,切勿自行停藥。唐如意表示,用藥後發現大便變得乾硬,可多喝水,或是食用纖維質較高的葉菜類、木耳、燕麥和蘋果等,有助於排便。另外,運動時腸胃也會跟著動,唐如意建議,因此也可健走、慢跑,或快走時按摩肚子,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祕。改善便祕方法多喝水多攝取纖維素多運動諮詢醫師或藥師討論是否使用替代性藥品(資料來源╱黃任嫻、藥害救濟基金會 製表╱楊雅棠)
-
2020-01-08 養生.聰明飲食
如何優先剷除腹部脂肪?營養專家教你靠吃早餐解決
【文/選自橡實文化《腰瘦早餐》,作者大衛・辛振可】如何優先剷除腹部脂肪摩根.麥諾(Morgan Minor)受夠了。過去幾年來,這位來自加州科靈加(Coalinga)的二十四歲消防員,體重持續上升。有一天,她的體重來到89公斤。她不喜歡自己的外貌,也不喜歡多餘的體重帶給她的感覺,尤其是在工作上。畢竟她是名消防員,而她的體能狀況真的會攸關生死。摩根告訴我們:「我胖到失控的地步。我受夠了。我決定該是改變的時候了,於是我開始運動。」認真健身帶來很大的改變。在九個月內,她就減到73公斤的健康體重。但這時她的減重進度就停滯了,她體認到單靠運動無法讓她達成目標。「我開始尋覓一套優質飲食方案,搭配我的運動計畫,剷除最後一點頑固的贅肉。」結果她找到腰瘦飲食法,減掉最後5公斤(並且重現腹肌)的速度之快,令她驚奇不已。一週之內,她就減了3公斤。只經過二十一天,精雕細琢的平坦小腹就重見天日了—摩根的腰圍小了四吋。「我在73公斤卡關長達一個月,腰瘦飲食法幫助我在三週內就減掉5公斤!」現在輪到你了。依循腰瘦飲食法,腰瘦早餐以一樣的原則製作而成,這些原則幫助摩根和成千上萬人減掉頑固的贅肉。用我們精心挑選、健康滿點的超級食物,結合在家料理的魔法和促進新陳代謝的食材,這些美味的食譜每一道都不含麩質和乳糖,而且色香味俱全。每一道食譜也都特別針對三大腰瘦問題:•我的蛋白質在哪裡?•我的纖維在哪裡?•我的健康脂肪在哪裡?腰瘦早餐將這三者一網打盡,所以你再也不會渴望吃到油滋滋的食物,或是內心充滿負面感受。採行腰瘦法時,摩根注意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她再也不必時時懷著飢餓感。即使在第一週每天減掉0.45公斤,她仍說:「我沒有在節食的感覺。」原因是:吃對食物就能控制飢餓感。事實上,研究人員發現,含有大量不健康脂肪的餐點會改變「瘦體素」(leptin)在人體當中的作用。瘦體素是脂肪細胞分泌的一種飽足感荷爾蒙,瘦體素分泌不足,我們就會覺得吃不飽。其他研究也顯示,發炎會開啟我們的囤脂基因,而糖分和不健康的脂肪正是引起發炎的頭號凶手。但你可以透過吃更多正確的食物減輕發炎(和飢餓感)並甩掉贅肉,像是紅色水果、綠葉蔬菜、五顏六色的蔬菜,一天三餐,外加一份點心,把高纖碳水化合物、健康脂肪和蛋白質吃進去。腰瘦法對巴柏.麥克密肯也有效。身為工作勤奮的餐飲業主管和七個孩子的父親,他知道什麼叫壓力。這位住在加州蘭開斯特市(Lancaster)的居民,年紀五十有一,體重104公斤,身上大部分的贅肉都顫巍巍地掛在腰間,他知道自己健康堪慮。巴柏厭倦了腸胃脹氣和情緒疲乏的感覺,他決心拿回健康的主控權,於是報名了腰瘦法臨床實驗計畫。輕鬆遵循腰瘦食譜幾天,巴柏的脹氣症狀就似乎煙消雲散了。事實上,才兩週而已,巴柏就驚人地減掉7.4公斤。不到六週,他就減掉11公斤,並看到腰圍從39吋掉到33吋。「我發現我最愛的那件襯衫終於又能蓋住我的小腹了!」「嘗試腰瘦法之前,我覺得自己又腫又肥又憂鬱。」他說:「現在我覺得好多了,人更有精神,臉上也有笑容了!」以下是腰瘦早餐發揮功效的方式。腰瘦早餐富含蛋白質腰瘦早餐燃燒脂肪,建造肌肉,而且很好吃。要愛上蛋白質太容易了。從漢堡、牛排、豬排到培根,所有我們愛吃的食物裡都有滿滿的蛋白質。這就是為什麼你要在中午之前吃更多的蛋白質。登記在德州的一名營養師安琪拉.雷孟德(Angela Lemond)說:「關於早餐吃蛋白質及其對體重的影響,有越來越多新的研究出爐。早餐適度攝取蛋白質,有助於一整天的整體飽足感。」這麼做也能預防血糖崩潰。《營養期刊》(Journal of Nutrition)一篇新的研究發現,早餐吃較多蛋白質者,血糖指數較為穩定。對糖尿病患者和不想在午餐飯後昏昏欲睡的人而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消息。隨著乳清蛋白飲品越來越流行,我們比歷來都吃進更多這種打造肌肉的關鍵養分。不過,我們吃對種類了嗎?一杯9美元的乳清蛋白或許有助於減重,但我們還有更有效也更平價的選擇。事實上,新的研究顯示,如果想減重,你的蛋白質應該要有比較多是來自蔬菜,而非來自肉類和奶類。2017年稍早,在《糖尿病調查期刊》(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比起主要從動物來源攝取蛋白質的人,植物性蛋白質攝取量較高者,罹患肥胖症、糖尿病和心臟病的機率低得多。《營養期刊》的另一項研究則發現:「攝取植物性蛋白質有預防肥胖症的作用。」腰瘦法雖然不是一套素食飲食法,但它主打來自植物和蛋類的蛋白質(所有腰瘦蔬果蛋白飲皆為純素),並輔以大量肉食怪愛吃的肉類。腰瘦早餐強化腸道好菌解決健康和體重問題的祕密,不僅在於消耗卡路里、多運動和少喝可樂,也在於確保你吃進更多細菌。不,我們所說的可不是病菌,而是腸道內數以兆計的益菌。對於維持身體的健康快樂來說,這些益菌扮演著基礎的角色。(對,我說「數以兆計」,根據推算,其數量相當於占了全身體重的1.3公斤!)這群小傢伙被科學家稱之為「腸道菌群」或「腸道菌叢」,其組成分子多達五百種左右,每一種都有其貢獻:有些負責分解食物、萃取養分;有些負責獵捕食物病原體;有些幫你抵禦傷風感冒。事實上,人類微生物群系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使得許多專家開始把這些益菌視為一個獨立的器官。這一切聽起來都很好啊,所以問題在哪裡呢?問題在於:當我們吃太多垃圾食物(尤其是糖分)、服用太多藥物(例如抗生素或抗憂鬱劑),我們的消化系統就可能出毛病,腸道的生態也會受到擾亂。一旦腸道好菌居於下風,讓壞菌占了上風,就會導致從皮膚病到憂鬱症等各種健康問題。更有甚者,研究人員發現,過胖的人和體重健康者有不同的腸道菌群,而打造合適的腸道環境有助於解決體重問題。所以,如果你受減重、焦慮、壓力、皮膚問題、疲勞或慢性病所苦,你或許該從改善腸道做起。好消息是,透過餵益菌吃能讓牠們(和你)保持健康的食物,你就可以強化自己的腸道菌群,幫助牠們抵禦侵略者。每一道腰瘦早餐都設計得不會造成腸道負擔。腰瘦早餐讓你維持更久的飽足感早上起床吃什麼,足以決定你接下來一整天的活力,並有抑制口腹之慾和約束腰圍的作用。Eatery是一款追蹤使用者每日飲食習慣的應用程式,根據這款應用程式的數據,有吃早餐的人,一天當中的飲食比不吃早餐的人健康○.一二倍。註冊營養師艾瑪瑞.契芙(Amari Cheffer)說:「略過早餐不吃,到了下一餐更有可能暴飲暴食,或導致你在上午就吃高熱量、高糖量的零食點心,以壓抑在午餐之前襲來的飢餓感。」腰瘦早餐每一份都有超過20公克的蛋白質,足以讓你一路飽到中午。腰瘦早餐讓你自己作主餐飲業界有一個不想讓你知道的小祕密:剷平小腹的絕佳食譜就是⋯⋯隨便什麼食譜都可以,只要是你親自下廚。《公共衛生營養學》(Public Health Nutrition)期刊的一項研究顯示,外食族比自炊族多攝取了200大卡的熱量。即使你一天只有一餐外食,一年下來就足以多出9.5公斤的體重。事實上,養成三餐自己煮的習慣,甚至能讓你在偶爾外食時吃得少一點。這可能是因為你習慣了為自己提供合理的分量,而多數餐廳端出來的都是巨獸級的大餐,而你已經不習慣那麼驚人的分量了。
-
2020-01-08 養生.聰明飲食
雞蛋屬「發物」讓感冒腹瀉病情加重?營養師道真相
冬天天氣寒冷,早晚溫差大,再加上空氣乾燥,空氣中的微生物、細菌、病原體肆意猖獗,一不小心免疫力低下的人就容易中招,如年邁的老人、免疫力較弱的小孩、經常熬夜的人。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一些說法應運而生。有的人說雞蛋屬於“發物”,不光是在感冒的時候不能吃,在腹瀉時也不能食用,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樣的說法對不對。感冒時不能吃雞蛋?很多老人認為雞蛋是發物,在患病期間吃雞蛋,本來可以一兩個星期可以好的感冒,吃了雞蛋還會推延。不知道大家對發物是怎麼理解的,除了雞蛋以外,也有不少的人認為海鮮、饅頭、魚肉、大蝦、紫菜是發物。如果要問一個人發物的概念,想必有很多人都不知道。確實,在營養學上根本就沒有發物的概念,而在這個詞彙也並非專業用詞。如果你真的是在感冒期間,雞蛋也是完全可以吃的,雞蛋屬於非常簡單的營養品,裡面的優質蛋白質,容易被機體吸收。反而在患病期間,吃點優質蛋白質的食物, 還可以維持機體的正常生理活動,這是對大人而言。對於寶寶來說,還要看寶寶的年齡,如果你家的孩子還在1歲以內, 在添加輔食後,還不能完全適應蛋黃,也就不用強迫孩子了。隨著孩子的生長發育,腸胃功能慢慢健全了,自然可以吃雞蛋了。只不過在這期間,最需要大家注意的則是雞蛋的做法,在做法上,雞蛋是多種多樣,幾乎是每個烹飪方式都能用在雞蛋上面。但在感冒期間,更建議大家的方式是少油好消化的做法,如雞蛋湯、水煮雞蛋等,都是對身體健康有益的方式。那腹瀉時不能吃雞蛋嗎?還要看你是什麼情況的腹瀉,如果你在吃完雞蛋後,立馬有想去廁所的感覺,這種情況很可能是你對雞蛋不耐受,從而出現的腹瀉表現。在這種情況下,是不適合再去吃雞蛋的,你可以去醫院檢查下自己的過敏原,如果有雞蛋則要避免。但如果你是因為其他原因,如食物中毒,是可以吃雞蛋的,在這期間給自己補充適量的水分,吃點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雞蛋、肉類還可增強機體免疫力,是很好的食療方式。如果你是因為某種腸胃病,引起的腹瀉,在較為嚴重的情況下,還需去醫院就醫。若是寶寶出現急性的腹瀉,因腹瀉加上寶寶腸胃蠕動較慢, 則需把雞蛋做成蛋白湯的方式。待情況好轉後,再給寶寶吃蛋黃,這種做法是可以的。本文摘自《爆炸營養食堂》,由十餘位專業營養師和媒體人組成的健康自媒體工作室,用原創文章和短視頻來評論熱點健康新聞,講述健康、營養、中醫、食療相關知識及趣事,帶您遠離健康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