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8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意識不清
共找到
275
筆 文章
-
-
2022-07-23 養生.抗老養生
大暑前後小心中暑!中醫針對陽暑、陰暑 推薦2款茶飲
國曆7月23日為「大暑」節氣,氣候酷熱達到最高峰,夏天的氣溫到這時已熱到極點,「大暑要熱透,才有好年冬」,表示大暑之炎熱,即象徵四時運轉應有其分。中醫師吳宛容表示,「大暑」前後氣候酷熱,民眾容易有中暑及日曬後皮膚紅癢,或者起小丘疹、水皰、風團等「多形性日光疹」(即中醫學裏的「日曬瘡」)症狀發生。中醫把中暑分為2種 依體質判斷「陽暑」與「陰暑」中暑邪致病有陰陽之分,通常體質燥熱者或在室外頻繁活動、曬太陽加上飲水不足等而中暑者,屬「陽暑」,吳宛容指出,這類民眾會有身體發熱、頭暈、頭痛、四肢倦怠、口渴等症狀,嚴重者會出現呼吸急促、意識不清等「熱衰竭」狀況,中藥常以「解暑益氣生津」的「白虎湯」加減麥門冬、竹葉治療。吳宛容說明,「陰暑 」一般來說以女性或者是體質虛弱者發生的機會較高,本身體溫的調節沒那麼好,因為夏日長時間吹冷氣,或是吃太多冰品,造成皮膚表面毛細孔、微血管急速收縮。感覺體內有熱氣卻流不出汗,整個人就像在蒸籠內一樣持續悶燒;症狀有發熱怕冷、流不出汗、身體沉重、神疲倦怠、腹瀉腹痛等症狀,中藥常以「消暑解表化濕和胃」的「藿香正氣散」加減治療。針對預防「陽暑」與「陰暑 」 中醫推薦2款茶飲吳宛容透露,針對「陽暑」者推薦飲用「清暑益氣茶」,對於「陰暑 」者推薦飲用「香薷薑桂茶」,作法如下:【防陽暑】清暑益氣茶▸藥材:西洋參2錢、麥門冬3錢、五味子1錢、竹葉1錢、薄荷1錢。▸作法:將以上藥材加入1000c.c.水,大火滾後,以文火續煮15分鐘。 把藥渣濾乾淨後,置於室溫放涼後即可飲用。▸功效:清心消暑、益氣養陰、生津止渴。▸適合對象:「陽暑」民眾【防陰暑】香薷薑桂茶▸藥材:香薷2錢、紫蘇1錢、藿香1錢、乾薑1錢、桂枝1錢。▸作法:將以上藥材加入1000c.c.水,大火滾後,以文火續煮15分鐘。 把藥渣濾乾淨後,置於室溫放涼後即可飲用。▸功效:消暑解表、化濕和胃。▸適合對象:「陰暑」民眾長時間暴露陽光下 超過身體負荷易有「日曬瘡」吳宛容提到,「日曬瘡」主要受陽光熱毒侵襲而形成,有2種常見的原因,首先當病人較長時間暴露於強烈的陽光之下,積累的光和熱超過人體的正常抵禦能力而成為陽光熱毒,傷害肌膚,皮膚便會出現紅斑、疼痛,3至5天後紅斑才會消退。嚴重者會出現水皰,破裂後糜爛,癒後遺留斑痕。吳宛容接著說,體質屬於「血熱」或「濕熱」的病人,他們雖然只短暫時間被陽光照射,皮膚仍會出現紅斑,或紅色小丘疹和水皰,也有不同程度的搔癢。此類病人需要平時就以中藥來「清熱涼血」或「去濕解熱」治療來緩解易曬傷的體質。中藥外敷「銀花甘草湯」 加速緩解曬傷皮膚不適症狀當民眾有日曬瘡如何處理?吳宛容表示,日曬瘡患者可將「金銀花」3錢加「生甘草」3錢加600cc的水煎煮15分鐘,放涼後濕敷患處,每次20至30分鐘,每日3至4次,有清熱加速皮膚康復作用。最後,吳宛容提醒,「大暑」時節平日要多喝水,飲食上多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如木耳、蓮藕、百合等),少吃辛辣、燥熱、油膩、過甜的食物,不宜過分貪涼。此外,此時節最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在飲食上應避免過多進食生冷食物。★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7-12 焦點.元氣新聞
蔡炳坤最新病況 醫院:右腦大出血 未來1周是關鍵期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昨晚與台北市長柯文哲餐敘時突然倒下,柯文哲表示一眼就看出是中風,緊急聯繫救護車送醫治療,到院後確定為出血性腦中風後即刻開刀。北市聯醫今說明最新病況,昨晚到院檢查發現右腦大片出血,緊急開刀,手術長達1.5小時,目前生命徵象穩定,未來一周是關鍵期。北市聯醫仁愛院區副院長林志陵表示,昨晚7時49分時,蔡炳坤經由119送至仁愛院區急診就醫,到院時評估意識不清、血壓偏高,即刻做腦部電腦斷層及其他相關檢查,結果發現右側大腦大片出血併中線偏移。隨後緊急做開顱手術清除血塊及腦室引流,並且植入腦壓監測器,手術時間達1.5小時,術後送入加護病房觀察治療,目前院方已組成醫療小組積極照護,目前生命徵象穩定,「未來一周為關鍵觀察期」。主治醫師林文雄補充,蔡炳坤為右側大腦出血性中風,目前持續鎮靜治療中,控制腦壓、血壓,鎮靜治療下處於深度昏迷狀況,但昏迷指數並不重要,主要是看顱內壓,誘發主因為高血壓,血壓未有很好控制,天氣、情緒也會有影響,腦壓、血壓是未來觀察重點。針對蔡炳坤未來復健狀況及過去是否有三高病史,林志陵則以病人隱私為由未回答。
-
2022-07-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30多歲男染疫口吐白沫亡 8歲女童MIS-C住ICU治療中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個案196例,包括中症129例、重症67例,以及死亡案例新增94例。其中最年輕死亡個案,為一名30多歲男性,曾施打3劑疫苗,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等慢性疾病,染疫後不幸過世,死因為肺炎合併呼吸衰竭。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國內今年至7月8日,累積本土病例共399萬5969例,中重症累計1萬7852例,其中6700例死亡。輕症無症狀比例為99.56%。今新增死亡94例中,有91人有癌症等重大疾病或慢性病史,其中63人未打滿三劑疫苗,51人年齡超過80歲。今新增最年輕死亡個案,為一名30多歲男性,莊人祥表示,該名個案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有施打三劑疫苗,為機構住民,6月20日於機構內全體快篩陽性,立刻使用莫納皮拉韋抗病毒藥物,但7月1日開始意識不清、口吐白沫、血氧降低,當日即送急診,後來診斷肺炎併呼吸衰竭,後續到負壓隔離病房治療,7月4日病逝。莊人祥表示,今新增一例兒童特殊重症,為一名8歲女童,本身沒有慢性病史,曾施打1劑疫苗,6月10日曾確診新冠肺炎,6月30日起發燒三天,合併咳嗽、鼻塞、流鼻水,7月3日急診檢查疑似黴漿菌感染,合併脫水,住院治療後,發現血小板減少、發炎指數升高,且心臟酵素升高,懷疑是MIS-C,因此7月5日轉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及類固醇藥物,病況持續改善中。國內兒童重症93例,其中死亡22例,MIS-C共34例。針對昨日疫苗接種,莊人祥表示,昨施打8萬8612人次,昨日Novavax疫苗接種第一天共1952人次,目前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91.37%、第二劑85.06%、追加劑70.58%。
-
2022-07-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疫童慎防MIS-C 注意2狀況
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歐美等地發現不少兒童及青少年罹患新冠肺炎後,發生「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產生全身性發炎症狀,尤其是腸胃道及心血管系統嚴重症狀。目前台灣也有染疫兒童出現MIS-C病例。兒童感染新冠肺炎二到六周後,要小心發生MIS-C,目前發生原因不清楚,普遍推測是新冠病毒造成免疫系統失調,進而導致不正常的全身性發炎反應。 MIS-C會引起全身的發炎反應,各器官都可能受到影響。據國外統計,會發燒超過24小時,80%以上的兒童會有腹痛、腹瀉、嘔吐、胸痛、心跳快等症狀,也可能產生結膜炎、紅疹、呼吸急促、咳嗽,甚至頭痛、意識不清、幻覺等症狀。約50%的MIS-C病例會合併休克與心臟收縮功能異常,也有較高機率合併心肌炎與心包膜積水,超過一半的病例會凝血功能異常。MIS-C往往來得快又急,常需要在治療初期使用強心劑,據國外統計,MIS-C死亡率高達1-2% 。目前並沒有一致的治療準則。現行主流治療方式,採靜脈注射同時給予免疫球蛋白與類固醇調節發炎反應,一併開立口服阿斯匹林預防血栓;若一開始的症狀比較嚴重,或初始治療後反應不佳,則考慮增加類固醇的劑量,或額外使用免疫調節劑。雖然約一半的病例最初會表現休克與心臟收縮功能異常,但這些病例約八、九成在出院時心臟收縮功能會回復正常;冠狀動脈異常病例也有約八成會回復至正常的大小。不過,仍有小部分病例的心臟會有長期的後遺症;急性期產生的休克或血栓,可能是造成長期後遺症的危險因子。根據統計,MIS-C在美國的發生率約10萬分之30,而台灣至今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8。由於台灣兒童新冠肺炎確診數從五月開始不斷上升,自六月中旬至七月開始可能會有較多的MIS-C出現,家長必須注意以下兩大重點狀況,若都符合,可能就要帶孩子就醫,讓醫師作正確的診斷。1.家中21歲以下兒童或青少年,在新冠肺炎確診後二到六周是否有發燒超過38度,且超過24小時。2.是否有兩種以上不同系統的症狀?包括神經系統如頭痛、躁動、意識不清等;呼吸系統如咳嗽、呼吸急促、嘴唇發紫等;心血管系統如胸痛、心跳加速、低血壓等;腸胃道系統如腹痛、嘔吐、腹瀉等;黏膜皮膚如紅眼睛、草莓舌、紅疹、肢端腫脹等;其他如淋巴結腫大、喉嚨痛、肌肉痠痛、關節痛等。
-
2022-07-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7歲女童打一劑仍中MIS-C 台大醫:至少需兩劑
國內今天新增198例中重症個案,其中一例7歲女童接種了一劑輝瑞疫苗,但仍出現MIS-C症狀。對此,指揮中心表示,該案6月1日接種、6月5日確診。台大醫院小兒科副主任張鑾英表示,僅施打第一劑效果仍是不夠,至少需施打2劑才能有效預防MIS-C,同時該案的施打間隔也不到2周,因此保護力不足。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發生MIS-C症狀的7歲女童是在6月1日接種、6月5日確診,接種時間和確診時間離太近,研判是保護力還沒有發揮。張鑾英也指出,通常打完疫苗後2周才比較會有抗體,只打第一劑效果恐怕不足。從國外研究來看,至少都要打到2劑,5歲以下小孩能預防到8成、青少年則能夠預防到9成。張鑾英說明,今天的MIS-C個案只打第一劑,僅隔4天,保護力恐怕尚未生成,但不代表說疫苗沒效。因為MIS-C的機轉目前尚不清楚,主要是發生在得了新冠肺炎,2~6周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屬於免疫調節系統出現異常情況,也是感染相關,因此最好是預防不要感染,再來便是降低嚴重度,預防總是勝於治療。張鑾英提醒,家長在小朋友確診後,至少要密切觀察一周,若有呼吸道症狀,如哮吼、肺炎等;發燒以外容易喘;腦炎部分:抽筋、意識不清、走路不穩等中風情況,或出現幻視、看東西忽大忽小等症狀,都是MIS-C可能的跡象。
-
2022-06-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最新疫苗救濟出爐 打莫德納疑似心肌炎救濟90萬元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公布最新會議紀錄及最新受害救濟名單。本次共審議63案,其中10案核予救濟,包括AZ四案、莫德納六案。其中獲得最高救濟金額是一名嘉義70多歲男性,接種莫德納後診斷疑似心肌炎,雖無法確定與接種疫苗關連性,給予救濟金新台幣90萬元。而從新冠疫苗開打以來,最高達法定最高救濟金額上限的金額為新台幣600萬,共有三案獲救濟。VICP本次公布其6月9日召開第181次會議的會議紀錄,本次核予救濟的金額自新台幣5000元至90萬元不等。其中,嘉義縣70幾歲的吳姓男子,給予救濟金90萬元與喪葬補助30萬元,總計120萬元。個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接種疫苗後11日因全身虛弱無力就醫,血液檢驗結果顯示有嚴重貧血及心肌酵素上升,經醫師診斷為疑似心肌炎,依發生時間判斷無法排除與疫苗的關聯性。而貧血部分經骨髓檢查發現淋巴漿細胞增生合併嗜血症候群,應為感染等與疫苗無關因素所致。但個案出院後51日死亡,病理解剖報告載明個案罹有心肌炎併心肌纖維化,重度巨球性貧血為加重死亡因子。因此研判個案死因應與其潛在的嗜血症候群及嚴重貧血導致心臟功能惡化有關,無法確定與接種疫苗的關聯性,依據「預 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核予救濟金新台幣90萬元。而個案經病理解剖,因此也依規定給予喪葬補助。至於另五案因接種莫德納有關或無法判定關聯性死亡的個案分別給予30萬、30萬、8萬、7萬、1萬元的救濟金;AZ四案則分別核予救濟金15萬、1萬、1萬、5000元。※接種AZ:台南市劉○(編號:2745)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 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血液檢驗結果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其症狀與接種AZ疫苗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15萬元。花蓮縣王○○(編號:2561)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 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 接種疫苗後隔日出現手臂紅疹且有擴散情形, 就醫後經醫師診斷為過敏性蕁麻疹及發疹性膿 皰病。皮膚膿液培養結果顯示為細菌感染,而AZ疫苗係屬非複製型腺病毒載 體疫苗,並不具致病力。又個案本身有皮膚炎 及過敏性蕁麻疹等過敏病史,且於接種疫苗前 即曾因發癢皮疹超過 2 週情形就醫。惟依發生 時間研判,仍無法確定過敏性蕁麻疹與接種疫苗之關聯性,依據「預防 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 第 1 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 予救濟金新台幣 1 萬元。台北市蔣○○(編號:2580)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 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 3 日因 皮膚癢及紅疹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為過敏性紫斑。依據病歷記載,個案本身過敏原檢查即 對多項食物具過敏反應,惟其皮膚症狀發生於 預防接種後之合理期間。綜上所述,個案之症 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AZ疫苗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 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 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5000 元。彰化縣林○○(編號:3789)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 接種疫苗後3日出現口腔多處破損,就醫診斷 為口瘡性潰瘍,症狀斷續出現約 2 個月後,經 接受秋水仙素治療後改善。查個案之血液檢驗結果顯示自體抗核抗體為陽性,亦可能為本身之自體免疫疾病所致。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AZ疫苗的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1萬元。※接種莫德納另五案:新北市李○○(編號:3372)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 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經診斷為疑似米勒費希爾症候群(Miller-Fisher Syndrome),惟個案之臨床症狀與典型之米勒費希爾症候群症狀仍有 差異。此症屬格林巴利症候群之亞型,其症狀無 法確定與接種莫德納疫苗的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 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8 萬元。新竹縣吳○○○(編號:3846)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 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 5 小時出現胸悶不適、意識不清等情形送醫,經住院 治療後死亡。個案血液檢驗結果及臨床檢查不符合急性心肌炎之臨床表現,而症狀發生時間亦與接種莫德納疫苗後發生急性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合理時間不符。肺部 電腦斷層掃描顯示有急性肺水腫及肋膜積水,依據個案到院時臨床表現研判,無法排除為心律不整引發肺部病症。又個案本身有高血壓、 高血壓性心臟病及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史,為 突發心律不整之高風險族群。綜上所述,個案接種疫苗後發生之情形應與其潛在心血管疾病有關,但時序上仍無法確定與接種疫苗的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 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30萬元。桃園市陳○○(編號:2937)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出現之 症狀,經心臟磁振造影檢查報告顯示為心肌炎,且症狀發生於預防接種後之合理期間,故研判其症狀與接種莫德納疫苗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 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7 萬元。台中市劉○○(編號:2624)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 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 3 日因手腳皮疹搔癢情形就醫,經給予類固醇治療後 改善。皮膚病理切片結果顯示符合過敏變化,惟依據皮膚症狀描述研判,亦可能為藥物過敏所致。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莫德納疫苗的關聯性,依據 「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1 萬元。金門縣董○○(編號:3092)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及臨床表現等研判,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接種疫苗後陸續出現腹部悶痛、胸悶及嘔吐等情形,於接種後5 日死亡。依據症狀發生時間及臨床表現較可能致死原因為急性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惟未有充分之檢驗及檢查資料,且未進行病理解剖。查病歷並未記載其他疾病史足以解釋死因,時序上無法排除發生心肌炎可能性。綜上所述,個案死因無法確定與接種莫德納疫苗的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30 萬元。
-
2022-06-1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MIS-A、MIS-C是什麼?常見症狀、好發年齡 5大QA一次懂
國內疫情未平,前國健署長邱淑媞昨(15)日針對40多歲男性的死亡個案,懷疑台灣可能已經出現成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引發民眾擔憂。6月初,台灣也曾傳出首例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這兩者名稱相似的病症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又有何不同?聯合新聞網統整出5大QA,帶您進一步認識何謂MIS-A和MIS-C,以及如何判斷自身症狀。Q1:MIS-A/MIS-C是什麼?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引述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報告指出,感染新冠肺炎後少數人會併發嚴重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造成身體各器官嚴重發炎,包括心臟、肺、腎臟、大腦、皮膚、眼睛或胃腸等都可能受到影響。MIS依發病對象又可分為成人(Adults)的MIS-A,以及兒童(Children)的MIS-C,兩者都是因染疫導致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嚴重者可能死亡,根本原因目前未有定論。Q2:MIS-A/MIS-C的好發年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依照美國CDC的統計數據表示,在221位MIS-A的個案中,平均年齡落在19-34歲,且男性佔比7成。前國健署長邱淑媞也指出,MIS-A好發於年輕男性。相對於MIS-A,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MIS-C會發生在0-19歲、感染過新冠肺炎的孩子身上,其中又以6-12歲居多。Q3:MIS-A/MIS-C的常見症狀?・MIS-A:羅一鈞說明,MIS-A從確診到發病間距為20天到36天,平均天數28天,一般發生在距離確診3週以後,有5項常見症狀,包含發燒、低血壓、心臟功能低落、喘到呼吸困難和腹瀉。邱淑援引美國CDC報告提醒,若持續發燒,且出現兩項以上症狀,如胃痛、紅眼睛、腹瀉、頭暈、皮膚起疹子、嘔吐等,就要懷疑得到MIS-A,一但出現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意識不清,或是皮膚、嘴唇及指甲蒼白泛藍等任何嚴重不適,都應立即就醫。・MIS-C:吳昌騰指出,患有MIS-C的兒科病人發病時間點多為感染後的2-6週,幾乎全部患者都會出現39-39.5度的高燒,並合併有多系統的炎症,常見的症狀包含腸胃道症狀(嘔吐、腹痛、腹瀉等)、皮膚粘膜症狀(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手足肢端腫脹)、心血管系統(心肌功能異常、冠狀動脈異常),還有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凝血功能異常、呼吸症狀等。另外,有超過3分之1的病童會併發休克,通常呈現暖性休克,病人這時都需要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不過MIS-C跟另一種兒童心臟疾病「川崎氏症」的症狀雷同,經常造成家長混淆,因此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長謝凱生提醒,家長可依據兩點不同判斷是否為MIS-C,川崎氏症好發在5歲以下兒童,MIS-C則是6-12歲,且引發MIS-C最主要的前提是孩子曾經感染過新冠肺炎。Q4: MIS-A/MIS-C的死亡率?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李建璋說明,不同於一般染疫後常見的呼吸道症狀,心臟是MIS-A較常攻擊的地方,且MIS-A對成人的致死率高達3%至7%,有5成的人會住進加護病房,危險性比Omicron高出許多。吳昌騰澤則針對MIS-C表示,這種症候群在每 10萬名名確診兒童中,發病率在 Alpha流行期間為 54.5,在 Delta流行期間為 49.2,在 Omicron流行期間為 3.8,死亡率僅為1-2%。黃瑽寧也補充說,根據研究,亞洲人、東方人發生 MIS-C 的比例大幅低於黑人、拉丁裔族群,且 Omicron 誘發 MIS-C 的比例也比Delta 少了75%。不過最關鍵的還是疫苗接種,他根據國外研究指出,兒童只要打一劑疫苗,就可以降低97%的MIS-C發生率,預防效果非常顯著。Q5:台灣出現MIS-A/MIS-C的確診個案了嗎?羅一鈞指出,目前本土病例中還沒有確診為MIS-A的臨床診斷通報,不過日前有2名40多歲男性,本身無慢性病卻在染疫解除隔離後死亡,令外界擔憂可能是MIS-A個案。羅一鈞對此回應,雖然個案年齡在40歲以上,但發病到死亡間隔不到2週,不符合MIS-A通常為3週以後發病的症狀,因此為MIS-A機率不高。而在兒少重症的MIS-C方面則陸續新增個案,截至11日為止累計8例,昨(15)又傳出一名13歲男童確診MIS-C,為全台首例「青少年」MIS-C個案,該名少年沒有慢性病史,且曾接種過兩劑BNT疫苗,目前在一般病房治療當中。
-
2022-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邱淑媞警告MIS-A已入台 羅一鈞:機率不高
指揮中心昨日公布最新疫情,在新增的123死亡案例中,有2例40多歲男子在居家照護解除隔離後死亡。國健署前署長邱淑媞在臉書上稱,「你知道,有成人版的MIS-A,而且可能已經在台灣出現嗎?」對此,今日指揮中心記者會上,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MIS-A機率不高,國內目前也沒有通報MIS-A個案,目前還需要時間來進行研判。邱淑媞昨日在臉書上警告,MIS-A好發於年輕男性,美國疾管署也提醒大家只要病患出現持續發燒,並且在胃痛、紅眼、腹瀉、頭暈、皮膚出疹、嘔吐中有併發2項症狀,就可能是MIS-A;若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出現意識不清、醒不來或無法保持清醒、皮膚、嘴唇或指甲蒼白、泛藍,以及其他任何嚴重不適,任一項症狀都要立即緊急就醫。羅一鈞說,全球MIS-A從前年疫情流行後,大概半年左右,很多大流行過的國家有注意到比MIS-C更罕見的成人川崎氏症或MIS-A;去年9月美國有針對國際或美國的200多位成人研究,212人符合MIS-A,從19-34歲個案中平均年齡21歲,當時以19歲當切點,19歲以下算MIS-C,以上算MIS-A。MIS-A個案中平均年齡都在20出頭,並不是40、50歲。男性佔7成,從確診到MIS-A發病,平均間隔28天,範圍從20-36天都有,確診後3週以上才有機會出現MIS-A症狀,症狀有5大項,發燒96%、低血壓60%、心臟功能低下54%、呼吸困難喘52%、腹瀉52%,這些都是MIS-A統計常見症狀。台灣MIS-A個案統計.平均年齡:20出頭,男性佔7成。.出現時間:從確診到MIS-A發病,平均間隔28天,範圍從20-36天都有,確診後3週以上才有機會出現MIS-A症狀。.常見症狀:發燒96%、低血壓60%、心臟功能低下54%、呼吸困難喘52%、腹瀉52%。針對昨天公布的2例死亡男性是否屬於邱淑媞所說的MIS-A,羅一鈞評估,因屬年齡40歲以上,發病到後續死亡起算時間約2周以內,一例8天、一例14天,都還沒到3周以上時間,認為MIS-A機率不高,但可能還無法完全排除。羅一鈞表示,會再研究症狀或發病相關因素,較可做後續研判,但目前沒接到MIS-A臨床診斷,國內目前也沒有通報MIS-A個案。至於未通報數,是因為目前死亡到公布中間會有一段搜集病歷資料跟審查時間,未通報人數就是待審人數,不是黑數,個案可能都還在研判流程中。此外,指揮中心也公布目前醫療量能狀況,南部空床率29.6%較昨天上升一些,整體空床率變化不大;領藥量較昨日下降,倍拉維領用7653份、莫納皮拉韋1908份,總領用9561份。羅一鈞表示,藥物每周趨勢都差不多,因為周末效應周二數字都會比周一高,到周三就會回穩,今天狀況也是如此。
-
2022-06-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6歲童確診後急性猛爆肝炎指數飆125倍 靠洗肝撿回一命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婦幼醫學中心最近報告一個6歲男童病例,在發病後不僅出現肺炎、腦水腫,同時還發生死亡率高達8成的猛爆性肝炎,肝炎指數超過正常值的125倍,經過緊急的「洗肝」,在加護病房搶救一周後,終於在第8天睜開眼睛,過程讓同樣確診的媽媽倍受煎熬。隨著國內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增加,腦炎與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的重症病例數也跟著上升,讓家長相當擔心。台大雲林分院婦幼中心副主任蔡政憲最近在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舉辦的兒童感染心冠肺炎重症研討會中,分享了這名個案,6歲男童是在5月21日開始發燒,而前一天媽媽、8歲的姐姐及3歲的妹妹都快篩陽性,但症狀並不嚴重。男童從晚間6點開始發燒,約39度,之後出現畏寒、嘔吐、眼睛上吊、用力咬舌及兩手、身體僵硬的情況,家長在晚間11時送醫,孩子已休克,相當危急,再轉送台大雲林分院,當時收縮壓為65、舒張壓30,血壓非常低,心跳則達180下,高燒到42.7度。蔡政憲表示,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後發生重症的前驅症狀包括高燒超過41度,意識不清、昏睡、持續頭痛、嘔吐、抽搐、步態不穩等,在這名患者身上都可以看到,由於確診新冠肺炎,Ct值14相當低,住院後馬上給予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及介白素等藥物,而這名患者過去健康良好,只有過敏性鼻炎及氣喘,並沒有長期使用藥物,當時也沒有注射疫苗。經過各項檢查,發現男童除了左下肺發炎外,還有急性腦水腫,顱內壓持續升高,同時必須仰賴呼吸器,住院第一天肝發炎指數ALT、AST就分別上升到1200、2000(正常為40以下),發生急性猛爆性肝炎,第二天兩項指數更是上升到各5000,情況非常不好,醫師緊急為他進行「洗肝」,包括血液透析及血漿置換。當時家人除了爸爸之外,都在居家照護中,媽媽雖然對孩子的狀況很著急,但卻無法到醫院探視,住院第三天父親在加護病房外以視訊方式看孩子,孩子卻突然出現癱軟、眼睛偏斜,讓爸爸被嚇到。由於肝發炎指數太高,產生高血氨的情況,醫師擔心會出現肝性腦病變,又緊急開腦置放顱內壓監測器,還好經過相關的治療,一周之後狀況逐漸穩定,第八天終於睜開眼睛,到第十天爸爸媽媽在病房外視訊探視,孩子雖然仍然插管,但已會哭著想找家人。蔡振憲表示,患者前後經過五次的血漿置換,在加護病房住了兩周後,順利轉到一般病房,後續仍需要復健。
-
2022-06-12 醫療.泌尿腎臟
三高、長者留意4大熱傷害!醫:異常症狀盡速就醫不要拖
不論是氣候或環境悶熱都容易形成熱傷害,嚴重可能致命,尤其三高、糖尿病等風險族群更要小心。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提醒,民眾平時應有所防範,若察覺相關症狀盡快作對應處理,如出現更多不適應立即就醫,以免造成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症等危症,嚴重甚至死亡。 三高、長者留意4大熱傷害!醫:出現異常症狀盡速就醫。 顏宗海醫師表示,民眾一般以中暑稱呼熱傷害,不過醫學上的中暑其實有嚴格的定義,是當中最為嚴重、且可能致命的。熱傷害可分成四大類,熱暈厥、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熱傷害未改善可能惡化,但未必會依序出現,也有可能在一開始就很嚴重,相關症狀更要留意。 輕微:熱暈厥、熱痙攣熱暈厥主要因身體需要散熱而重新分配血液、使得腦部供血不足所致,會產生頭暈、無力等現象。熱痙攣則為因流汗過多,或補充過量的水分,使電解質失衡、肌肉收縮造成疼痛。這兩者可視為同階段的輕度熱傷害。 中度:熱衰竭熱衰竭是一種血液循環衰竭的現象,為中度熱傷害,常見除了出現前述症狀以外,也會更明顯,並也容易有血壓降低、臉色蒼白、體溫上升等情況。而雖名為「衰竭」,但尚未嚴重到影響生命安全,不過此情況若再不改善,是有惡化至中暑的可能。 嚴重:中暑中暑是4種熱傷害當中最嚴重的,患者因體溫調節中樞失常而無法散熱,此時體溫將來到40度甚至以上,除了前述不適再加重,也可能出現意識不清、噁心、嘔吐等,若未盡速處理,將可能引發腎衰竭等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症、休克、心臟衰竭、甚至死亡,死亡率約30-80%不等。 醫師提醒,若是出現體溫高至40度、或出現頭暈及痙攣以外的明顯不適,如噁心、嘔吐、意識模糊等,就應盡快就醫,以避免中暑危及生命安全。 防範熱傷害引休克、死亡,三高等6大族群更要留意! 顏宗海醫師表示,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熱傷害,但三高、心臟病、腎臟病等風險族群更要注意,因為慢性病患者散熱機制較不易出汗,調節能力較差,是更容易出現熱傷害的風險族群。其他像是調節系統發育尚未完全的嬰幼童、65歲以上調節能力不足的年長者、體脂肪較多阻饒散熱BMI≧24的肥胖者也都需注意。另外,有在服用藥物的族群也需留意,部分藥物也會增加熱傷害的機率,例如阻礙水分及鹽分平衡的利尿劑,以及含有抗膽鹼激性藥劑、會抑制流汗、減少散熱的抗憂鬱劑及抗精神疾病藥劑等。而像是工人、外送員、廚師、運動員等需長期在戶外曝曬、高溫、密閉空間等悶熱場所活動的工作者,也是風險族群之一。上述各族群都要留意。 熱傷害3防範5應對,醫:察覺異常盡速就醫不要拖。 防範熱傷害,顏宗海醫師建議留意三大重點,包括保持清爽、補充水分、避免風險。例如穿著寬鬆、透氣的衣服,保持室內外空氣流通,特別注意千萬避免將小孩獨自留在車內,不論時間長短。而補充水分應避免出現缺水的口渴警訊才喝水,應養成每日飲水至少2000c.c的習慣,且不可喝啤酒、咖啡、茶代替,避免利尿效果反而增加熱傷害機率。留意風險則包括避免長時間曝曬、處於高溫、悶熱環境當中,盡可能避免10:00-14:00外出,出門時應作好防曬,時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若真的遇到熱傷害,顏宗海醫師建議,除了當下應盡快至蔭涼處休息,也應盡可能將衣物寬鬆透氣,並尋找冰塊、冷水協助降溫,以白開水、電解液、運動飲料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也觀察相關症狀,必要時盡速就醫,以免危及生命安全。 《延伸閱讀》 .春夏中風、心肌梗塞4地雷!醫:風險族群影響大要小心。 .刮痧助改善頭痛、胸悶、痠痛等 中醫:方法要正確,不是越用力、痧越多越好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6-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讓以愛為名的悲劇不再發生——尊重病人自主與醫師的專業判斷
【編者按】台灣在2000年訂定了「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給予「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的法律地位;接著在2019年通過實施「病人自主權利法」,使國民得以生前預立醫療決定,以避免死前遭受生不如死的無效醫療。然而事實上,在目前的醫療環境,醫療團隊許多時候仍不得不違反醫學倫理「不傷害病人」的原則。一位急診醫學的資深醫師提出一個真實病例,與癌症奮鬥多年的末期病人在最後昏迷狀態下,因為家屬拒絕簽署DNR,使醫師不得不做了不只一次的急救。一位法律教授以「一件令人悲傷的裁判」,寫出一個病人父母已經簽署DNR,但醫院及醫師仍然被告,最高法院以薄弱的理由,廢棄原本醫院與醫師勝訴的高院判決。最後一位幫忙病人預立醫療決定的身心科醫師,以其專業寫出「讓以愛為名的悲劇不再發生——尊重病人自主與醫師的專業判斷」的呼籲。希望這幾篇文章可以激起各界更多的省思討論,最後能使台灣社會、法律、醫界對這重要的議題得到更好的共識。這是一個每天都在醫院發生的事情,正當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在醫院的某個病房就在上演這樣的情節。故事裡的人通常是已經重病無法挽回的病人,悲傷欲絕的家屬,深陷醫學倫理兩難的醫療團隊。但是大家猜看看這三方面—病人、家屬、醫療團隊—誰才是主角?吳先生77歲6年前診斷出癌症,經過一連串的治療,病情穩定了五年多。很不幸半年前疾病再度復發,而且這次病情反撲又快又猛。所以當醫師跟吳先生說明病情時,吳先生在太太面前跟醫療團隊說,這幾年的治療很辛苦,他不想再這樣子拖下去,他也知道家人捨不得他,所以他會再次嘗試治療看看。可是萬一這一次的療程效果不好,他寧願選擇緩和安寧照顧,讓自己可以好好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因此也完成了選擇不急救(DNR)以及接受安寧緩和照顧意願書的簽署。之後吳先生跟他的疾病奮鬥了一段時間,可惜似乎癌症佔了上風。最近半年吳先生幾乎都在住院,近三個月因為疾病的影響,人非常的虛弱也常常意識不清,可是如果醒來就會眼中帶著淚,要求陪伴的家人放手讓他可以離開。吳先生除了整天臥床,也無法自行進食,需要依靠鼻胃管與點滴來給予營養。再一次的感染發生了敗血性休克與呼吸衰竭,吳先生再次被送到加護病房。這一次,吳先生需要緊急的插上氣管內管,用呼吸器來維持他的呼吸。這時候醫療團隊陷入兩難,依照吳先生意識清楚時自行簽署的不急救(DNR)與接受安寧緩和照顧意願書,目前吳先生的確到了疾病末期,應該要遵照病人自己的意願,不做氣管插管、氣切,而轉由安寧緩和團隊接手照顧,讓吳先生沒有痛苦的走完生命最後一程。可是太太卻表示雖然他很想遵照先生的意思,但是兩個兒子有不同的意見,小兒子了解爸爸的辛苦,尊重爸爸做的選擇;但是大兒子卻覺得如果在這時候「放棄」維生醫療,就好像是自己殺了爸爸一樣,他希望爸爸可以多活一天是一天,即使身上必須插滿管子,而且吳先生應該也沒有機會再醒過來,他還是堅持醫療團隊必須用盡所有方法「救到底」。吳先生後來也做了氣切,在生命最後的兩個月,身上插滿了管子,為了維持血壓,醫療團隊必須給予充足的水分,但是病人在病情很差的時候身體根本代謝不了這些水分,所以當家屬來探視病人時,問醫療團隊說為什麼病人會腫成這樣,身上有傷口的地方也一直冒出水,醫療團隊也只能很無奈的說,那是為了維持血壓不得不的措施。吳先生終究沒有醒來,奇蹟也沒有出現。他在加護病房一堆維生機器的陪伴下,過世了。醫療團隊在這過程中盡力與家屬溝通,希望可以減少無效的醫療對吳先生產生的痛苦,也猜到了大兒子應該是捨不得父親離世所以無法放手,所以醫療團隊找了社工、心理師,最後會診了我這位身心科醫師。我還記得大兒子一開始還勉強保持禮貌,對我說,他知道我要說什麼,可是他勸我不要浪費彼此的時間,他說我是精神科醫師,應該理解他對爸爸的感情,他是沒有辦法放手的。他知道爸爸正在受苦,可是他沒有辦法接受自己沒有盡所有的方法,再怎麼樣他都希望爸爸還是有呼吸心跳,即使多一天都好。我記得我問過他,如果是他自己遇到這樣的情境他會怎麼選擇,他回答我說,如果是他自己他會選擇不要急救,他希望沒有痛苦的離世,可是這個是他爸爸,他一定要奮鬥到底。後來他乾脆拒絕我的探訪。病人過世後,我問了醫療團隊這個大兒子在病人過世時有什麼樣的反應,醫療團隊說他來見父親的時候倒是十分鎮定,平靜地幫病人辦理後續的手續。很可惜,我沒有機會再去關心這個大兒子,在父親離世後過得好不好,不曉得會不會在午夜夢迴,對於自己違反父親意願的決定,讓病人在過世前受盡折磨覺得不安。而他告訴我的,如果是他自己遇到生命末期,他會選擇不急救、不要用人工的方式去維持生命,但是對於父親,因為愛,他沒辦法放手。即使最後因為這樣的醫療決策,跟媽媽還有弟弟也鬧翻了,他還是堅持自己的做法。這讓我想到前幾年看到的一齣劇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望子成龍成鳳的父母,用自以為是的價值觀與方法,以愛之名,逼迫著孩子,結果反而讓孩子受盡痛苦。我不會懷疑人們對家人的愛,可是如果因著我們的愛,變成「只有我才知道你需要什麼」、「因為我愛你,你要照我的方式來」,會變成很恐怖的事,尤其是生死大事。當有一些急症發生而造成病人生命垂危,家屬對於醫療團隊提出DNR選項陷入困難抉擇的時候,我會提醒家屬,其實醫療團隊會提出來,就是因為醫療團隊判斷,即使經過急救病人可以暫時恢復呼吸、心跳、血壓,但是對於他的生命延續可能沒有太大意義,甚至很大可能會變成昏迷或植物人,醫療團隊才需要提出來討論;如果經過搶救預後會很好,醫療團隊根本不需要跟家屬討論這個議題,直接就會給病人最適切、最好的治療。我們都期待最好的結果,可是萬一結果不如預期,病人變成嚴重失能、植物人、長期昏迷,病人是最受苦的人。很難過地看到陳聰富教授寫的真實法院判例「一則令人悲傷的判決」,這個也是常常讓現場的醫療團隊陷入困難的原因,如果簽署了不急救同意書都還能告醫療團隊,那醫療團隊也只好違背專業與醫療倫理的判斷,做足那些會令病人痛苦的無效醫療。所以不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家人也不是你的家人」。尤其是病人,這些加諸在他身上的「治療」,那種感受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希望藉由此文能讓大家多多的反思,有時候我們的愛與好意,如果沒有尊重、了解與智慧,反而會帶來的是痛苦與災難。臺灣目前有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以及病人自主權利法,都是希望可以保障病人的醫療自主權,但在現實醫療環境中,期望社會大眾、司法體系對這個議題能有更深的反思與共識,讓以愛為名的悲劇不再發生。
-
2022-06-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單日211例死亡創新高 17歲青少年重症亡
全台今日本土確診7萬2921例,死亡個案突破疫情以來新高,單日來到211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死亡個案中為全台第2例的青少年死亡,打過兩劑疫苗,5月30日出現症狀,但不幸在加護病房時出現敗血性休克、多重器官損傷,在6月1日過世。針對死亡的案例,羅一鈞說,死亡個案211人中有197人具慢性病史,137人未打三劑,83人未施打任何一劑疫苗,126人80歲以上,個案年齡介於90歲至17歲。今日最年輕的死亡個案為17歲男性,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接種2劑疫苗,最後一次是5月打第二劑,5月30日出現咳嗽、痰多、呼吸困難、嗜睡、意識不清的症狀,轉送急診;在急診室檢測新冠病毒陽性,血氧血壓偏低、氧氣濃度偏低、呼吸困難,插管使用呼吸器,收治加護,檢查確認肺炎跟呼吸窘迫,用免疫球蛋白、瑞德西韋、類固醇治療,但不幸發生敗血性休克、多重器官損傷,在6月1日過世。羅一鈞表示,13到18歲青少年的目前累計2例死亡,前一例是15歲個案解隔後出現急性心肌炎,不幸過世,肺炎併敗血症。青少年累計重症4人,1人心肌炎、3人肺炎。此外,指揮中心也公布昨天口服藥物領用情況,陳時中表示,整體稍微少一些,但還是相當有效率,倍拉維9335份、莫納皮拉韋1743份,共1萬1078人份,單日10%以上的確診者會用藥物。全台空床率部分,南區持續增開病床,現在已開到1700多床,指揮中心將持續要求增開,並繼續監控。
-
2022-06-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575、增1青少年死 1兒童MIS-C燒7天送醫
國內新冠肺炎今天新增中重症575例,另有211例死亡。其中再增一例青少年死亡個案,因肺炎死亡。另增一例MIS-C重症兒童個案,為5歲男童,疫後發燒七天送醫,所幸已出院。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211例死亡個案中,197人具慢性病、137人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126人超過80歲以上。其中新增一例青少年死亡個案。羅一鈞表示,個案為17歲男性,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5月30日出現咳嗽、痰多、呼吸困難、嗜睡、意識不清的情形,送至急診血氧、血壓偏低,檢測PCR陽性,插管使用呼吸器於收治加護病房。診斷有肺炎併呼吸衰竭,使用免疫球蛋白、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但因併發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損傷,不幸於6月1日過世。目前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共4位,包括肺炎3例、心肌炎1例;其中2例死亡。中重症包括中症384例、重症191例,其中新增一例兒童個案。羅一鈞表示,個案為5歲男童,無慢性病史。4月30日確診,當時出現發燒、腹痛、嘔吐症狀,後康復解隔離。5月26日再度發燒,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結膜紅等症狀,因到診所就醫,服用退燒藥後仍持續七天高燒至40度。6月2日再赴醫學中心就醫,發現結膜充血、發炎指數升高,超音波顯示心臟冠狀動脈擴大,住院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6月7日出院。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43例,包含18腦炎、9例肺炎、3例敗血症、4例哮吼、5例家中死亡,2例共病、2例MIS-C;其中17人死亡。
-
2022-06-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招名威5歲兒打完疫苗發燒4天半 建議父母必備退燒藥
近期全台5至11歲的孩童都在施打新冠疫苗,也有數據顯示5至11歲的孩童打完BNT疫苗副作用比例約5%,不過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招名威在臉書分享,他兒子反覆發燒,用粉紅色退燒藥水無效,改以紫色的消炎熱,再加上冰枕和溫水輪番擦拭才好轉;他也提醒,一定要隨時注意孩子身體狀況,並備有退燒藥。招名威指出,5歲半兒子打完疫苗後,燒了4天半,尤其第2及3天,燒到39度,粉紅色的退燒藥完全沒效,只能吃紫色的炎熱消,再加上冰枕和溫水輪番擦拭。招名威表示,兒子只要藥效過溫度又飆上去,一下子整個人又不舒服癱軟,來回多次食慾也不好,所幸第4天終於開始會出汗,第5天總算降到38度以下,兒子才恢復正常。「疫苗的副作用真的因人而異」招名威說,雖說95%的小朋友都沒有劇烈反應,但如果體質較易過敏,施打疫苗之後更是要密切注意身體狀況,劇烈反應、發高燒還是有可能出現,千萬不能輕忽了;他也替因確診過世的孩童感到難過,並強烈建議父母要準備退燒藥,以備不時之需,若有意識不清的情況都需盡快就醫。
-
2022-06-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如果沒有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是否每人死亡前均要接受心肺復甦術?
【編者按】台灣在2000年訂定了「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給予「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的法律地位;接著在2019年通過實施「病人自主權利法」,使國民得以生前預立醫療決定,以避免死前遭受生不如死的無效醫療。然而事實上,在目前的醫療環境,醫療團隊許多時候仍不得不違反醫學倫理「不傷害病人」的原則。一位急診醫學的資深醫師提出一個真實病例,與癌症奮鬥多年的末期病人在最後昏迷狀態下,因為家屬拒絕簽署DNR,使醫師不得不做了不只一次的急救。一位法律教授以「一件令人悲傷的裁判」,寫出一個病人父母已經簽署DNR,但醫院及醫師仍然被告,最高法院以薄弱的理由,廢棄原本醫院與醫師勝訴的高院判決。最後一位幫忙病人預立醫療決定的身心科醫師,以其專業寫出「讓以愛為名的悲劇不再發生——尊重病人自主與醫師的專業判斷」的呼籲。希望這幾篇文章可以激起各界更多的省思討論,最後能使台灣社會、法律、醫界對這重要的議題得到更好的共識。60多歲女性在七年前診斷為肺腺癌接受化療及標靶治療。在四年前肺腺癌轉移到腦膜,在兩年前轉移到脊椎。這一次入院治療後,因病情惡化而急救插管轉入加護病房。主治醫師多次說明,病人的病情已是末期,意識呈深度昏迷,不建議做積極的治療,建議家屬接受安寧照顧及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o-Not-Resuscitate,DNR)。但家屬拒絕簽署DNR,要求一定要全力救治。由於病人家屬不願意簽署DNR,醫師被迫進行急救,結果病人接受了8次的心肺復甦術後才過世。大多數醫師及病人家屬都認為如果病人心跳停止,除非根據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簽署DNR,不然就要接受心肺復甦術。又有人提出醫療法60條:「醫院、診所遇有危急病人,應先予適當之急救,並即依其人員及設備能力予以救治或採取必要措施,不得無故拖延。」因而認定心肺復甦術(急救)是心跳停止時的必要的救治措施。但事實上心肺復甦術並非對所有心跳停止之人都有起死回生之功效,心肺復甦術有其醫學上使用的對象及不應使用的對象。換言之,心肺復甦術是病人心跳停止時處置的一個選項,而不是對每位心跳停止病人都要進行的處置。因此在歐美各國都建議不應完全由病人來選擇是否接受心肺復甦術,醫生也有權決定是不是應該給予心肺復甦術。甚至在英國,情況緊急時如醫師不在場,授權資深的護理師來判斷是不是需要做心肺復甦術。歐美各國的醫學倫理專家也都認為,如果心肺復甦術的處置是一個無效的醫療,是不應該給予的。我國在民國89年訂定了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給予DNR的法律地位。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第7條規定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應有病人本人或家屬簽署DNR。如以法律條文字面上的解釋,在醫療處置過程中沒有醫師判斷是否應給予心肺復甦術的權限。醫師對於病人或家屬的要求急救(用盡所有方法救到底),幾乎沒有人敢拒絕,醫師都害怕與家屬產生糾紛甚至對簿公堂。常見的情境如:獨居老人或病人與親人長久失聯,病人在意識清醒前若沒有簽DNR,等到病人意識不清且病況危急時,醫療人員均須費盡心力尋找可能簽署DNR的家屬來簽DNR。如果最後沒有辦法依照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來簽署DNR,病人雖為末期疾病,醫師必須給予心肺復甦術。醫師被要求「依法行醫」反而違反了醫學倫理的原則,給予了無效的醫療。不但對病人無益反而可能有傷害(心肺復甦術可能造成病人的肋骨斷裂等傷害),另外也浪費了寶貴的醫療資源。根據臺大醫院院史記載,高天成院長於民國53年7月27日起意識不清依靠呼吸器維生。8月13日上午10時,臺大醫院高級主管與高院長家族開會,決定停止使用呼吸器。上午11時拿開呼吸器,高院長於下午1時7分逝世。在58年前,沒有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沒有法律規範如何可以撤除呼吸器。我們的前輩老師就依照大家心中的共識準則(醫學倫理),進行了十分痛心但正當的撤除呼吸器行動。在民國89年訂定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前,我們也會在與病人或家屬的良好溝通後,在病人心跳停止時不給予心肺復甦術。各種的醫療法律訂定幫助我們遵循醫學倫理,但法律訂定無法面面俱到,「依法行醫」反而造成了違反醫學倫理的結果。給予醫師在醫療處置過程中判斷是否應給予心肺復甦術的權限,並不會犧牲病人權益,因為醫師一定是在有充足證據的情境下,才敢不給病人心肺復甦術。無效甚至有害的心肺復甦術不屬於醫療法第60條之「適當急救」,不給予這些治療才是符合醫學倫理準則的行醫。
-
2022-06-06 新聞.長期照護
解開照顧枷鎖回響/月付10萬找嘸看護 「老顧老」增多
疫情期間全國看護大缺工,不管是居家照護或醫院病房看護均相當搶手,有時即使加錢也難找到好幫手。由於找不到看護員,「老人照顧老人」的悲慘場景愈來愈多。五十多歲黃小姐表示,家中長者失能失智,最近想請外籍看護,不料前端手續費用三級跳,原本僅六、七萬,現漲至十二萬,移工上工後第一個月,至少得付十五萬元。黃小姐說,人力仲介公司說法為「外籍看護入境台灣後,必須在檢疫旅館隔離七天,外加自主健康管理七天」,期間所有住宿、伙食費用,均需由雇主支付。聘用外傭費用水漲船高,七十幾歲陳媽媽心有戚戚焉,她表示,上月是穆斯林的齋戒月,這是伊斯蘭教徒的新年,自家印尼外傭也請假,回到家鄉過節,沒想到回台之路困難重重,必須在防疫旅館待滿七天,另外還要七天自主健康管理。 陳媽媽不解的說,外傭在台灣已打滿三劑疫苗,這次入境前也持有當地PCR陰性報告,想不通邊境管制為何還如此嚴格,等於外傭搭機入境後須兩周後才能開始工作。這段時間,她照料已失智失能多年的另一半,但先生體重七十多公斤,光是從床上挪到輪椅,對她來說,就是一件大工程,才幾天就讓她腰傷宿疾復發,苦不堪言。原本還可申請照服員,以時薪方式居家照護,幫忙洗澡,但最近不少照服員染疫,人數不足,申請好久,好不容易才到府服務,但先生失智,意識不清,出手打人,遭長照中心列入拒絕往來戶,讓她求助無門。 至於生病住院,想找全天候看護,費用更暴增,外籍看護至少四萬元起跳,如果想找本國籍看護,一個月花上六、七萬可能還找不到人,部分醫院一般專科病房甚至喊到月薪十萬。如果為新冠肺炎確診者處境更悲戚,南部一家地區醫院表示,專責病房滿床,但幾乎沒有看護工願意照顧確診者,而家人也擔心入院陪病,可能被感染,以致醫護人員工作量暴增,除打針送藥、抽痰等原有醫療照護,還得幫年老患者餵飯、洗澡、翻身。為此,新北市亞東醫院最近高薪招募專責病房人員,一日工時十二小時,薪資七千五百元,時薪高達六二五元,資格卻異常寬鬆,六十五歲以下,曾確診、已解隔者,施打三劑疫苗,最意外的是「無需有醫護背景」。 指揮中心也看到專責病房缺工困境,決定以高薪募集專責病房照護輔佐員,每班八小時,單日薪資五千元,換算時薪也是六二五元,為目前最低時薪一六八元的三點七倍。台北一家區域醫院護理長表示,政府祭出高薪,對於確診者及家屬來說,當然是一件好事,但對於因其他疾病住院的患者來說,卻更無助,不少看護轉至專責病房工作,人力更為短缺,家屬只能請假至醫院陪病。▌延伸推薦: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1:看見照顧殺人「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2:解開長照枷鎖【照顧殺人】系列完整報導及後續迴響請見願景工程基金會官網
-
2022-06-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通報出包 童險延誤抗癌治療
本土疫情未歇,衍生許多就醫亂象,桃園罹患腦瘤六歲女童因確診通報流程出問題,險延誤抗癌治療,女童父親向外求援才化解危機。嘉義市因醫院隔離病房滿床、急診室也爆滿,讓長期臥床的確診者被送到一般醫院暫時收治。桃園六歲潘姓女童罹患腦癌四期,上月十三日確診後居隔十四天,解隔後到台北榮總進行癌症治療,卻因PCR呈陽性,而桃園衛生局通報系統卻未登載女童已在十三日確診,北榮認定女童五月卅日確診,須再隔離十四天,女童父憂心延誤癌症治療才發臉書求救,盼政府開立十三日的確診證明。桃園市衛生局則坦承因系統剛上線,通報出現失誤,市長鄭文燦說,經認定女童是五月十三日舊案,不需再居隔,市府已請北榮協助安排治療。潘父昨透露,女兒終於可接受治療,感謝老天開了一扇窗。嘉義市長期臥床八十歲婦人三天前確診時已意識不清,家屬打一一九求助,但救護車詢問三家醫院,均回覆隔離房滿床、急診室也滿,最後由非處理重症的部立嘉義醫院先收治;家屬哀嘆醫療量能無法負荷。消防人員也透露,本周常發生確診專責醫院告知「已經滿載」情況,有些病患須轉送外縣市,最遠轉送彰化或雲林。嘉義市衛生局回應,中央陸續放寬中重症解隔條件,將加強協調,滾動式把病情程度不同的病患轉病房,若需求持續擴大,會詢問醫院是否加開量能。
-
2022-06-03 養生.抗老養生
中暑刮痧最有用?先搞清楚「陽暑」與「陰暑」,只有一種可以刮痧改善
「日頭赤焱焱,隨人顧性命」原本在閩南語是在形容人遇到患難時,沒有多餘心力幫助別人,以顧好自己為優先考量;而在這炎熱的夏天,藥師要提醒大家出外工作或踏青之餘,也要顧好自己身體,小心中暑囉!中暑在中醫裡分為「陽暑」與「陰暑」兩種,分別由不同原因造成的狀況,因此後續改善方法也不一樣,今天來帶大家認識:陽暑【成因】主要是在炎熱的戶外奔波、勞動、運動,流汗過度且水份補充太少造成的【症狀】輕微的話出現身體發熱、多汗、頭暈、頭痛、口渴、四肢倦怠等症狀;嚴重會出現呼吸急促、意識不清等症狀【常見族群】建築工人、農夫、警察、學生朝會升旗典禮、部隊出操、馬拉松長跑者【如何改善】一、趕緊降溫:幫助體內熱氣排除→移至陰涼處並將衣服解開二、補充水分:將流失的水分、電解質補回來→水與運動飲料混合著喝:比例2:1三、刮痧:沿著經絡刮,可將熱氣打通→由脖子處往下至背部,從中間的督脈開始,慢慢往兩旁是膀胱經,再旁邊是膽經,都是由上往下刮,每處刮20下→刮痧結束後喝杯溫水,補充津液四、按摩:幫助血液循環1.風池穴:在後頸部,與耳垂齊平處2.合谷穴:在手部大拇指、食指中間虎口處【預防方法】一、穿著:選擇寬鬆衣物、戴帽子二、飲食:平時可以適量食用綠豆湯、薏仁湯、瓜類三、茶飲:青草茶、麥茶、酸梅汁四、叮嚀:定時至陰涼處休息並且補充水分陰暑【成因】長時間在室內吹冷氣、喝冰飲者,突然走到室外炎熱處,人體無法適應劇烈溫度變化所造成;或是原本在高溫下運動大汗淋漓狀態下,突然進入冷氣房內或去沖冷水,皮膚表面毛孔、微血管急速收縮,而體內有熱氣卻流不出汗,熱氣持續存在而造成不舒服狀況。【症狀】出現微微發熱、無汗、疲倦、頭痛、噁心、流鼻涕、頭暈等類似感冒症狀。【常見族群】經常待在冷氣房者、時常進出室內室外的人、排汗能力差者、很少運動者、睡眠不足者。【如何改善】一、服用藥物:緩解不舒服症狀→可至藥局購買感冒藥或是至診所看醫生二、補充水分:幫助體表發汗→喝溫熱水或是薑湯三、按摩:改善頭痛、噁心等不舒服症狀1.內關穴:其中一手中間三指併攏,擺置於另一手手腕橫紋處2.神門穴:掌心朝向自己,在小指向下延伸、手腕關節的橫紋處,骨頭之間的凹陷處四、注意事項:陰暑不可刮痧(因為毛孔緊閉,並無法藉由刮痧將熱氣排出體外)【預防方法】一、穿著:在冷氣房內穿著外套或戴帽子(為避免溫差過大)二、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生冷、油炸物三、叮嚀:平時多喝水、多運動、保持充足睡眠,避免快速喝下冷飲、避免電風扇直吹
-
2022-06-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病歿+144例、90人未打滿3劑疫苗 再增9歲確診童家中死亡
國內新冠肺炎新增144例死亡個案、413例中重症個案。死亡和中重症個案雖未破新高,但再度新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一名九歲男童於家中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中重症個案包括413例中症、291例重症。死亡個案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135人具有慢性病史、90人未接種滿三劑疫苗、78人超過80歲。其中,一名九歲男童於家中死亡。羅一鈞表示,個案本身有橫隔膜疝氣,已經康復。由親戚照顧,5月28日出現嘔吐症狀、29日下午送醫前一小時,由照顧者發現個案出現語無倫次、意識不清的情形,緊急由119送醫,到院時已無生命跡象。個案快篩陰性但PCR陽性,急救30分鐘無效死亡,行政相驗死因為心肺衰竭及新冠肺炎確診。羅一鈞表示,這名個案從嘔吐到過世僅短短的兩天,但沒有其他發燒或呼吸道等症狀,死因沒有辦法明確研判是新冠病毒導致的肺炎、腦炎或是其他症候群所引起,但因為相驗有新冠肺炎確診,因此歸於新冠死亡個案。不過好消息是,腦炎個案除五例死亡外,其餘十人都已不須使用呼吸器病況穩定。目前兒童累計30例,包含腦炎15例、肺炎六例、敗血症二例、哮吼二例、腦腫瘤共病一例、家中死亡四例;死亡個案增至13例。
-
2022-05-2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尿量變少留意4情況!腎臟科醫師提醒:嚴重恐高血納、腎衰竭
觀察排尿狀況有助於了解部分身體健康,正如民眾所知,尿量明顯變多,並觀察到吃得多、也喝得多,但體重卻下降,可能有糖尿病的疑慮。相反的,尿量變少也是個健康警訊。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提醒,民眾平時應時時補充水分,並可多留意尿量狀態,尿量變少應多留意其他症狀,也避免自己經常處於此狀態,否則輕則高血納,重則腎衰竭、甚至死亡。 為什麼會尿量變少?醫指常見4大原因。 顏宗海醫師表示,一般而言民眾一日的建議飲水量約為2000-2500c.c,這樣的飲水量約可排出1000c.c的尿量,視飲水量、環境、活動、流汗而異,雖不便測量,但可觀察約為水分攝取量的一半左右,少於這個量就需留意是否有飲水過少或相對過少的情況。醫學上有明確的定義,若一日排尿量少於400c.c屬於尿量過少,也就是所謂的「寡尿」。而尿量減少也可能是其他疾病所引起,如尿毒症所形成的脫水。 尿量變少會有生命危險?醫:嚴重恐高血納、腎衰竭! 不論如何,若身體長期或經常處於缺水狀態,身體便容易形成高血納,也就是血液中納含量過高,除了尿量變少、口乾舌燥、尿液顏色變深,也會出現精神恍惚等症狀,若再更嚴重便會意識不清、抽蓄、昏迷、休克等,更進一步形成急性腎衰竭。 顏宗海醫師指出,急性腎衰竭的原因繁多,水分不足就是其中一個原因,且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雖是腎臟出問題,但不會有腹部疼痛的警訊,症狀大致如上述缺水症狀,且完全沒有排尿,嚴重時則會心律不整、呼吸困難、意識不清、昏迷倒地,也會影響生命安全,不可大意。 需多留意尿量變少4族群,腎臟科門診長者、不便者居多! 顏宗海醫師表示,民眾在一般活動能力正常的情況下,即便缺水也可以補充水分,需留意的就是應避免經常如此。相較之下,年長者、久臥再床者等行動不便或無法自行飲水的族群,照護者就需多留意,腎臟科診間就不乏這類族群。而嬰幼兒雖大多會特別細心照護,但畢竟無法自行活動,也需留意水分補充。運動員或有運動習慣的族群,也要注意額外多補充適量的水分,以避免大量出汗而缺水,普遍建議2500c.c的一日飲水量會相對不足。 發現尿量變少應檢視日常,防缺水引高血納、腎衰竭! 綜合上述,防範身體缺水引高血納、腎衰竭,甚至導致昏迷、休克、死亡,顏宗海醫師呼籲,民眾若發現到自己尿量變少,可先初步檢視自己是否飲水過少、出汗過多,也觀察尿液顏色是否較深、出現口乾舌燥等情況,並盡快補充水分。 若是觀察到自己的排尿量明顯大幅減少,甚至少於400c.c,甚至開始意識模糊,此時多半有身體異常或疾病的情況,為避免高血納、腎衰竭而有生命危險,應盡快就醫檢查,而若檢查無虞,也可透過點滴等方式加速水分補充。 醫師也再三叮嚀補充水分的重要性,水分來源應避免酒、咖啡、茶等,具有利尿作用的飲品,以及糖分較高容易影響血管健康的手搖飲、汽水、飲料等,飲水以白開水為佳,並分散時間避免一次過量,或只有在某個時段飲水,否則這也代表著身體只有該時間水分充足,一樣不利健康。 《延伸閱讀》 .從7種尿液看健康,顏色變化、泡泡多、有螞蟻一次詳解! .怎麼喝水比較健康?營養師4觀念:別一次喝光,有喝像沒喝!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全民快篩陽即確診明上路 6狀況可PCR
「快篩陽即確診」明起上路,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5月26日起,不分年齡及族群,經醫事人員確認,或由醫事人員執行抗原快篩結果陽性者,即可研判為確定病例,不需再做PCR,但如果有些狀況要做PCR還次可以到篩檢站採檢。指揮中心表示,因全台已進入大規模流行階段,為保全公衛防疫及PCR採檢量能,並利感染後易產生嚴重併發症或死亡高風險族群,盡速給予抗病毒藥物,降低病情惡化風險,因此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病例定義,民眾使用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檢測結果陽性,不分年齡及族群,經醫事人員確認,或由醫事人員執行抗原快篩結果陽性者,即可研判為確定病例。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新制上路後,民眾可前往PCR採檢的狀況有六項,包括:1.醫事人員執行抗原快篩時,對於快篩結果判斷有疑慮時2.民眾自行進行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檢測,但醫師及病人對於抗原快篩陽性結果無法達成共識時3.經抗原快篩陽性確診者於隔離治療期間有住院需求時4.抗原快篩陰性但臨床醫師懷疑為新冠肺炎感染的症狀時,特別是有重症風險因子的對象5.抗原快篩陽性第一線醫療工作人員,必要時可於24小時內採檢以PCR複驗6.因目前為過渡期,因此抗原快篩陽性仍可至社區篩檢站進行PCR採檢民眾預約視訊診療或前往社區篩檢站、醫療院所(含衛生所)請醫師現場評估確認快篩陽性結果時,請配合下列事項:一、自行快篩陽性後,於判讀陽性之檢測卡匣/檢測片,寫上檢測者姓名及檢測日期。二、將檢測判讀後之檢測卡匣/檢測片及健保卡放在一起拍照。三、如至診所請醫師確認,應以夾鏈袋或塑膠袋密封包好攜帶至診所。四、配合於醫師視訊或現場評估時出示判讀陽性之檢測卡匣/檢測片。五、外出時務必佩戴口罩,請勿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可自行開車、騎車、步行或家人親友接送(雙方應全程佩戴口罩)。指揮中心進一步提醒,屬於住家居家照護對象,以1人1室(單獨房間含衛浴)為原則,同為確診者得多人1室並進行7天隔離。每次浴廁使用後均適當清消,可於無獨立衛浴房間隔離。解隔後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指揮中心說明,有關確診個案於隔離期間請參照「COVID-19確診個案注意事項」,並特別注意下列事項:一、填寫「COVID-19確診個案自填版疫調單」,自主回報症狀、風險因子、密切接觸者。二、務必觀察自身症狀變化,若出現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症狀,立即通知所在地政府衛生局或撥打119就醫,以119救護車為原則或指示之防疫計程車、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 (如步行、自行駕/騎車)等方式為輔。三、有其他症狀或醫療諮詢需求,請以手機APP或電話專線聯繫遠距醫療或居家照護醫療團隊評估。
-
2022-05-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清冠缺貨!染疫兒童發燒如何自救?中醫師教你這樣做
疫情嚴峻,現在家長最怕就是小孩發燒了,怎麼辦?還要再餵1次退燒藥嗎?若孩子在這段時間快篩陽性出現反覆性發高燒,常因擔心「燒壞了腦子」,直覺地餵食退燒藥,發燒總是讓家屬非常的緊張,特別是在這段最煎熬的時刻。清冠一號缺貨手邊又沒有藥品 家長該如何居家照護?中醫師周宗翰表示,新冠肺炎的侵犯多屬於外感風熱,清冠一號對於小兒退燒有很明顯的幫助,但是如果清冠一號缺貨,或是手邊沒有藥品的話,家長該如何居家照護呢?周宗翰說明,通常只要不併發腦炎,感染病毒引起的發燒讓腦部受損的機會非常低。反而濫用退燒藥容易破壞孩子的自體免疫力,發燒其實是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中醫觀點認為發燒是一種保護機制,也是一種免疫反應,每用一次退燒藥退燒,無疑是一場對自體免疫的挑戰,但為了要排除病毒攻擊造成腦炎的這個可能性,因此除了超過40度以上的發燒要立即退燒,建議可以先試試下列辦法退燒:蔥豉湯退燒效果 不見得比清冠一號遜色周宗翰提醒家長別慌張,讓小朋友發汗是最好的退燒辦法,建議可取4至5根蔥白加上30至40粒淡豆豉加入1000c.c.熱水煮湯,或甚至可加料煮成蛋花湯和香蔥粥,都能藉由食療促進皮膚血液循環,打開毛細孔驅散病毒,幫助高燒消退,不讓身體淪為戰場而反覆引起發燒。蔥白具有解表的作用,就是蔥頭白色的部分,性溫,味辛,有發汗解表,散寒通陽解濕熱毒的作用。至於淡豆豉是一味藥材,需要在藥材舖買。淡豆豉性寒,味苦,有解表除煩,宣熱解毒的功效,蔥豉湯退燒的效果不見得比清冠一號遜色。曬乾的紫蘇葉泡澡 發汗退燒1天1次為限此外使用曬乾的紫蘇葉泡澡,對於退燒也有一定的幫助。紫蘇葉具有芳香化濁、辛溫解表、散表寒的作用,發汗效果強,本來就是感冒的常見用藥,也常用於治療皮膚疾病,做成藥浴形式,可加強體內和皮表的氣血循環,可打開毛細孔,透過毛孔開合,隨汗水還出毒素,幫助退燒。值得注意的是,發汗退燒法也有需注意的事項,周宗翰指出,紫蘇葉泡澡1天1次為限,以免出汗太多造成虛脫、電解質失衡等「亡陽」現象,反而加速健康的耗損。此外,出汗後不可吹風,以免風邪趁毛孔打開時2度侵入,出汗後要補充點運動飲料,避免電解質流失。孩子發燒不舒服可以先趴著 按壓這些穴位緩解周宗翰補充提到,如果孩子發燒不舒服,建議父母可以讓小孩趴著,從脖子後方的風池穴沿著脊椎兩側的膀胱經穴道一路按下來。如果是大人發燒,還可以透過刮痧來散熱。居家照護小兒發燒的處理上除了量體溫外,還得細心觀察小朋友的反應與活動力。如果孩子發燒了仍然活繃亂跳,就不用太擔心;處置方式則以孩子「覺得舒服」為主。比較嚴重的高燒要想辦法洩熱 減少衣物、通風然而比較嚴重的高燒,小朋友通常覺得很熱、冒汗、喉嚨痛、出現黃痰,這時要想辦法洩熱,可以減少衣物、保持室內通風,室溫以攝氏26度左右最好,多喝溫水增加排尿與排汗,藉著排出水分帶走體內熱度,這時清冠一號治療效果會很好,使用西醫的退燒藥也有幫助。通常發燒很少超過41度,但家長擔心何種發燒需要後送至醫院呢?周宗翰強調,如果伴隨嚴重寒顫、精神不濟、意識不清、昏睡,胸痛,喘鳴、劇烈頭痛等就要先後送急診處理。以免病情惡化成中重症。★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5-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重症童併腦炎最致命 6死亡案例5人有腦炎
染疫幼兒重症個案頻傳,指揮中心昨天公布兩例兒童重症死亡個案,累計十四例兒童重症有四人死亡,其中三人併發急性腦炎,如果加上尚未列案的兩名幼兒死亡個案,六死案例中有五人合併腦炎。指揮官陳時中坦承,國內兒童腦炎案例多於鄰近國家,且有增加趨勢,「這是警訊」;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香港和台灣兒童腦炎增加,日韓則無,可能與華人遺傳、代謝或環境因子有關,有專家建議成立研究平台討論。上周六疾管署舉辦線上研討會,一名醫師表示,收治兩名死亡個案,分別為十歲男童及四歲女童,均合併腦炎。指揮中心表示,法傳系統只收到十歲男童死亡資料,尚未接獲四歲女童資料。如計算這兩起,確診幼兒死亡案例達六例。十歲男童本月十三日發燒卅八點五度及嘔吐,隔天早上連續出現三次熱痙攣,每次五到七分鐘,且胡言亂語,嗜睡讓家人叫不醒,十四日送到成大醫院時發燒四十點一度,有腦炎現象,緊急住進加護病房,十八日不治。成大小兒胸腔暨重症科主任王玠能表示,這是非常罕見的「急性猛爆型腦炎」,為目前國內新冠肺炎因為嚴重腦炎死亡年紀最大病例,同時疑似是國內首起確診後發生「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死亡個案;新冠肺炎造成兒童腦炎的病例不多,應是病毒引發自體免疫風暴造成,在歐美相當少見,但在東方人種卻有這種情況,日本、香港都有類似病例報告,因此六歲以上出現熱痙攣就要特別注意,若出現嗜睡、幻覺、意識不清可能就是腦炎。指揮中心統計,截至昨晚,共累積十四名重症幼童個案,年齡介於八個月至十歲,其中六例合併腦炎,在六例幼童死亡案例中,就有五人腦炎,顯示腦炎致死率極高。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10歲男童確診引發自體免疫風暴 急性猛爆腦炎5天不治
成大醫院本月14日收治一名新冠肺炎確診10歲男童,在家中出現抽筋、胡言亂語「廁所有妖怪、妖怪附到我的身上」,緊急送醫住進加護病房,經醫院多項治療,仍然在18日不治,成大小兒胸腔暨重症科主任王玠能表示,是非常罕見的「急性猛爆型腦炎」,應該是病毒引發的自體免疫風暴造成,這在過去的腸病毒個案中也曾經看到。王玠能表示,這個是目前國內新冠肺炎因為嚴重腦炎死亡年紀最大的病例,提醒家長一般在5歲以下幼童,發燒容易出現熱痙攣,但是在發作之後就恢復正常,如果6歲以上出現熱痙攣,就要特別注意,同時還出現嗜睡、幻覺、意識不清等狀況,可能就是腦炎的徵兆,必須馬上就醫。這名10歲男童13日出現發燒38.5度、嘔吐等症狀,家長帶到診所就醫,隔天早上連續出現三次的熱痙攣,每次大約5分鐘,而且胡言亂語,對家人表示廁所裡有妖怪,妖怪附到他的身上,還說電燈在晃動等,非常嗜睡,家人叫都叫不醒。家人警覺狀況不對,9點多就送到成大醫院,到院時,發燒已經到40.1度,但相關的生命指數大致正常,由於有腦炎現象,醫師在下午1點安排住進加護病房,到5點多就出現心律不整引發心室頻脈,經搶救後恢復,但是狀況仍然不好,過程中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腦部不斷地腫大,即使給予消腫藥物,仍然沒有改善。王玠能表示,患者在住進加護病房後,狀況急轉直下,過程中雖然給予瑞得西韋抗病毒藥物、免疫球蛋白、類固醇、介白素抗體等,並給予低溫治療希望能控制腦壓,最後甚至還洗腎,但是仍然在18日再度發生嚴重心律不整,經過急救無效死亡。患者家中5人都陸續確診,包括爸爸、媽媽及哥哥,只有弟弟沒有確診,學校同班同學也有確診,目前還沒有打疫苗,急救的過程中,媽媽一直在加護病房內陪伴,目睹兒子在短時間之內病程變化快速,醫院雖然全力搶救仍不治,難以接受。王玠能表示,患者腦炎的進程比起一般快速很多,目前新冠肺炎造成兒童腦炎的病例並不多,歐美相當少見,但是在東方人種卻有這種情況,包括日本、香港都有類似的病例報告。而腦炎可能是因為細菌、病毒、或者是自體免疫攻擊而產生,王玠能表示,在這個個案中,患者雖然確診,但CT值將近30,而且腦脊髓液中並沒有病毒,很難確定是病毒攻擊造成的,最有可能的是因為感染病毒後,引發自體免疫風暴,抗體攻擊自己產生嚴重後果。而且一般如果是腦部發炎,情況不會這麼嚴重,但是如果是腦幹發炎,那裡是生命中樞,包括呼吸、心跳都會受影響。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腦炎8前驅症狀看不懂、幻覺算嗎? 兒急重症醫師說分明
近期多名兒童因新冠重症併發腦炎不幸逝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提醒家長,若觀察到8個腦炎前驅症狀,應立即送醫評估。不少家長擔心「發燒超過41度」才送醫是否太晚,也怕難以區分「意識不清」和「生病精神不好」,今上午有媒體報導昨公布的腦炎病逝10歲男童曾「出現幻覺」,該增列為第9個前驅症狀嗎?「要看是不是腦炎,不能只看體溫,還有其他症狀需要注意。」兒童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表示,回顧國內幾個病例,大部分都有燒到41度,不到41度的比較少,現在急診看到許多感染Omicron的孩子都會發燒到39度,如果很年幼會需要住院觀察。兒科醫學會兒科急診次專科委員會主委吳昌騰表示,目前每天要看100多個確診孩子,其中八成都有發燒,但燒到幾度要看個人體質和年紀,小小孩代謝旺盛就會燒到比較高。一般發燒是38度以上,39到39.5度算高燒,家長在家觀察期間可持續給退燒藥,以免高燒不退影響肺部及心血管系統、加速病況變化;41度以上是極度高燒,代表腦部下視丘體溫調節已受影響,病毒可能已侵犯腦部的,算是非常嚴重的症狀。「體溫以外的症狀,醫師需要家長清楚描述在家的觀察,有影片會更好。」吳昌騰表示,指揮中心公布的8個腦炎前驅症狀是提醒家長和臨床醫師應注意的重點,但不是要全部符合才能送醫。他個人建議如果8個當中有2個相關症狀出現就可以送醫,希望家長清楚描述孩子在家的情形,可幫助醫師判斷。夏紹軒提醒,8個前驅症狀都很重要,都是應該要注意的,不能只看某幾個。小孩發燒都會比較沒精神,意識不佳要怎麼判斷?吳昌騰提醒,目前國內幾個腦炎個案病程都非常快速,有些是高燒,有些是意識不佳。如果清醒度夠,睡醒會跑來跑去、找大人討東西吃;如果家長發現小孩精神狀況「怪怪的」、有波動,時而清醒、時而混亂、時而嗜睡,又加上高燒,這就要送急診了。「如果小孩叫不太醒、要弄痛他才能叫醒,這就已經不對勁了。」夏紹軒表示,會講話的小孩,可觀察是否語言溝通變得不正常;不會講話的小孩可觀察哭鬧,如果哭鬧無法被安撫,退燒以後還是持續哭鬧;原本餵藥、打針看醫生都會激動大哭,卻忽然變得很淡定、都不哭,這些都是不正常的跡象,請家長一定要幫忙注意,把這些情況告訴醫師。至於幻覺,夏紹軒表示,這次出現幻覺的案例是10歲大的孩子,他比較能完整描述自己看到的幻覺,其他大部分腦炎個案年紀都更小,只有3、5歲,可能還無法講得很清楚。但「幻覺、胡言亂語」都算是「意識不清」的一種表現,確實是可以特別留意的。吳昌騰表示,由成大醫院收治的這位10歲孩子,除了幻覺之外,還有眼睛上吊、四肢抽動等明顯的神經學症狀,算是有不只一個腦炎前驅症狀了,病程進展會非常快速。如果家長只觀察到孩子出現幻覺,但不確定有沒有其他症狀,可以先透過視訊診療或帶去給兒科醫師看,詳細描述在家觀察到的孩子狀況,幫助醫師綜合研判。
-
2022-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感染Omicron如何判別是重症?確診者三餐怎麼吃才好得快?新冠確診常見問題一次看
收到密切接觸通知,整天緊張兮兮;篩檢結果出現兩條線,嚇到不知所措。偏偏諮詢電話都打不通……不管此刻你是不是確診者,在大疫蔓延之下,從生理到心理都要做好各種準備,迎戰隨時可能發生的不確定性。Q:哪些症狀是病情可能惡化的徵兆?● 出現四項警示徵兆、孩童發燒超過48小時或超過39度,建議盡速送醫。國內預估五月下旬將達疫情高峰,這波疫情流行以Omicron變異株為主,雖症狀較輕微,但也有重症風險,醫師建議,民眾若成為確診者,要注意四個常見症狀及四項警示徵兆變化。指揮中心日前公布確診Omicron四大症狀包括:喉嚨痛、流鼻水/鼻塞、咳嗽、發燒。另外警示徵兆包括: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抽搐、皮膚/嘴唇/指甲床發青等。若症狀進展到警示徵兆,盡快聯繫1922、衛生局、撥打119或自行送醫。三軍總醫院汀州院區副主任謝嘉娟表示,若確診者症狀嚴重,例如咳到很喘、呼吸短促、次數過快等,擔心會出現肺炎;若意識不清、癲癇發作,或是心跳過速,胸悶、胸痛且血氧較低,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建議盡快送醫治療。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宥達指出,孩童確診若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出現呼吸喘、急促,或胸悶、胸痛,持續性嘔吐或頭痛、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建議應掛急診。Q:使用血氧機偵測,應注意哪些狀況?● 使用前注意四肢末梢循環,若手腳冰冷將難以偵測。民眾家中可預備血氧機掌握血氧濃度,謝嘉娟提醒,使用血氧機前需注意確診者四肢末梢循環,若手腳冰冷會導致血氧機難以偵測。另外,女性指甲油也須卸除,否則將影響偵測。若血氧濃度低於94%,而皮膚、嘴唇顏色異常或指甲發青,都可能是缺氧狀況。Q:若不符抗病毒藥物使用資格,可自備哪些藥物?● 退燒止痛藥、抗組織胺、止咳藥、喉片、口腔止痛噴劑、化痰藥。居家照護民眾若不符合抗病毒藥物使用資格,謝嘉娟建議,可自備退燒止痛藥、抗組織胺及止咳藥。若擔心喉嚨劇痛難耐,可準備喉片或喉糖、口腔止痛噴劑等,在進食前15分鐘先使用喉嚨噴劑,緩解疼痛後較容易進食。若民眾本身有慢性疾病,藥品也要事先準備充足,避免用罄。部分民眾有氣喘,若合併確診新冠肺炎,較容易呼吸喘、生膿痰。謝嘉娟建議,可準備止咳化痰藥、支氣管擴張劑、氣喘緊急使用的吸劑等。近日NAC化痰藥受到民眾關注,她指出,部分確診者會有濃痰,需要使用化痰藥,但只要能夠化痰的藥都可以,並非一定要選NAC。Q:確診者的三餐飲食建議?怎麼吃、好得快?● 多補充維生素C食物抗發炎,提升免疫力;喉嚨痛喝冷開水,別喝冰水或含糖飲料。陳宥達建議,確診者可多補充維生素C,可抗氧化、抗發炎,提升免疫力,預防上呼吸道疾病,像芭樂、奇異果、柑橘類水果。謝嘉娟指出,民眾也可吃蘋果、水梨等補充維生素C,不建議吃瓜類,避免咳嗽加劇。另外,可吃軟質食物較好下嚥,像是蒸蛋、白煮蛋、豆腐、橄欖油或苦茶油等。謝嘉娟建議,確診者可時常喝水,保持口腔黏膜濕潤度,喉嚨痛建議可喝冷開水,不要喝冰水或含糖飲料。免疫力低下時,應避免生菜、生魚片等生食,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炸、烤、煎等料理方式,建議改水煮、清蒸。另外,也建議確診者多運動,增加血液循環,包括有氧運動、居家運動、打太極或甩手功等,避免熬夜、久坐。Q:如何避免傳染給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家人?● 10天解隔離傳染力雖低,但同住家人仍有20%到60%的染疫風險。雖然Omicron最新文獻資料顯示,10天解隔離傳染力趨近於零,但與確診者同住的家人,仍有20%到60%的染疫風險。陳宥達表示,確診者居家照護期間,仍要做好一人一室、保持室內1.5公尺社交安全距離、不可共食、戴口罩等,也要注意環境清消,用當天泡製的漂白水,在使用浴室前後消毒,垃圾建議以雙層袋包裝,靜置三天後處理。日前居家隔離「0+7」新制上路,確診者同住家人施打3劑可免隔離。陳宥達提醒,因家中仍有確診者,同住家人還是要做好防疫措施,也建議同住家人可以陪確診者視訊,提供一些娛樂,如雜誌、書、電腦、網路等。確診者只要掌握四大重點,包括:居家備藥不可少、防疫清消要做好、營養均衡別忘掉、心情放鬆更快好,就可盡快康復恢復正常生活。
-
2022-05-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第3例腦炎病童…4歲女童加護病房治療中 已累計7童重症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55例重症個案,包括一名四歲的重症女童,有腦炎及多重器官異常,目前還在加護病房治療中,是目前國內第三例確診引發腦炎的病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再次提醒6個兒童應緊急送醫的條件包括抽蓄、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胸凹、嘴唇發白或發紫、血氧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或冒冷汗。羅一鈞表示,這名女童,本身沒慢性病史,發病當天有發燒咳嗽症狀,經家長帶去急診,在急診就全身抽蓄,立即收住院診治檢查,發現合併腦炎,腦炎影響到呼吸、心跳、意識,已收治加護病房,檢查過程發現肝臟、腎臟等多重器官數據異常,目前還在加護病房中治療。截至昨天有六名孩子重症,這是第七例,也是第三例兒童確診後併發腦炎個案。羅一鈞提醒,若病情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包括有抽蓄,局部或全身抽蓄,意識不清,還有呼吸困難或胸凹。上述症狀在腦炎和肺炎都會發生,若影響氧氣供應,會純色發白或發紫,血氧低於94%代表缺氧,肢體可能會皮膚斑駁冒冷汗等,這是6個重要評估小朋友送醫條件。
-
2022-05-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人生如戲,戲夢醫生
【編者按】本週「教我人生的病人」分別邀請不同人生階段的醫師執筆。第一位作者是已經擁有博士學位,即將由醫學院畢業的醫學生說出他最感激的病人是幾年前在他開始到醫院實習不久所遇到的女病人,因為她使他領悟到,成為好醫生最重要的秘訣就是要成為關懷病人的「人」;接著一位中生代的外傷科主治醫師意氣風發地回想自己努力締造出近乎起死回生的奇蹟,並穿插過去救不回來的病人,家屬的哀求引發他更上一層樓出國深造精進; 最後一位部主任教授醫師在成功的手術後病人急轉直下,使他百思不解。為了找尋病因,他懇求家屬在停止急救後,在心臟肌肉採取樣本,而證明是與外科手術無關的磺胺類抗生素過敏性心肌炎,導致急性心臟衰竭。醫者面對病人非預期的惡化以及追求真相的心路歷程是罕為人知的一面。「叮!」完成往生病人的器官摘取手術,在夏日的艷陽下把沉甸甸的器官保存箱扛上救護車後,我坐上車把冷氣開到最強,正要閉目養神打道回醫院時,就聽到了手機通訊軟體的訊息聲:「嘿,鍾醫師,今天可忙?」竟然是那個把機車騎成廢鐵的傢伙:「要跟你說,車禍受傷到今天剛好滿一年了,謝謝你讓我現在還活著!」看完還真是啼笑皆非:「今天很忙,跟去年的今天一樣忙著幫車禍病人手術,只是撞壞的部位不太一樣,今天的是撞壞腦袋,去年的你則是撞壞除了腦袋之外的全身!」把手機調成靜音,我闔上眼沉浸在去年的那場戲。 炎炎夏日的週末早晨散步到醫院值班的路上,看著晴朗的藍天大概就能猜到這天一定會有各式交通意外來急診掛號了;煮上一杯咖啡,一邊啜飲一邊瀏覽前一夜還在急診留置觀察的病人資料,正當喝完咖啡準備起身披上白袍去查房,電話卻響起了!「EMT通報有重大外傷,機車騎士意識不清血壓量不到!預計五分鐘內抵達」是熟悉的專科護理師通知我速速到急救室準備!我快步走入已淨空備戰的外科急救室,急救區的生理監視器及超音波已開機,氣管插管工具已備妥,點滴架已掛上溫的生理食鹽水,住院醫師及護理同仁們都已就定位,要是再配個麻醉科醫師跟英文對話,就是標準的美國一級外傷中心配置了。「病人到!」急診門口的檢傷護理師領著EMT衝入、移床、接上各種監測儀器、準備插管、聽EMT彙報現場狀況,一切都是電光火石間,發生在床上躺著的壯碩年輕人身上! 對,是年輕人,但既沒有年輕人該有的蓬勃朝氣、也毫無知覺反應、一眼可見左大腿明顯變形、而且血壓只有60mmHg!我湊上前去摸了一下胸腹:「拿胸管過來,開胸包備著!」瞄一眼學弟掃的超音波畫面,我心中盤算著等一下可能會上演的各種劇本,還有劇情中會出現的各種橋段……這種外傷搶救的劇本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結局,第一類是長篇小說:劇情內容包含開刀房裡一堆醫生鬼吼鬼叫,參雜著刀械碰撞跟監測儀器的刺耳警告音,然後我在手術完成後走出來,帥氣地扯下口罩跟家屬解釋,目前仍有生命危險,我們盡人事聽天命,像極了日韓電視集;第二類是短篇小品:在急診室經過一番拚搏後病人死亡,跟家屬解釋病人在最後那段時光中因為已經昏迷了,並沒有感受到太多痛苦,請節哀!然後有人昏倒、有人哭倒、還有人跪倒求我再拚一下,像極了台灣鄉土劇。曾經,我在一個寒冷的大清早,面對懷裡抱著剛出生寶寶的年輕媽媽,將她先生的人生劇本劃上了冰冷的句號!應該沒有一個醫者會喜歡這樣的短篇小品結局,讓小孩與爸爸從此天人永隔。為了學到所有當代最先進的創傷救治技術,讓台灣重傷的年輕人能再有機會書寫更精彩的長篇人生,我毅然偕同妻子帶著未滿半歲的大兒子,飛行了24個小時、在冰天雪地裡轉機,縮衣節食到美國東部的醫院待了一年,是那對站在寒風中與爸爸訣別的母子給了我動力!「鍾孟軒,看你平常也不愛開刀,怎麼每次假日打來喊要緊急開刀時,都是這種把大家搞得雞飛狗跳人仰馬翻,還要在手術台上CPR的刀啊?」中午時分準備跟麻醉科醫師及葉克膜技師,一起把胸腹都被劃了長長一刀的年輕人送往加護病房洗腎前,手術室的值班總管語帶嘲諷的虧了我一下:「歹勢啦,病人還年輕,我們拚看看!」其實總管說的也沒錯,是我選擇把劇本寫成這樣的,而且從早上八點的第一幕一路鋪陳,寫到炎炎夏日的日正當中,真所謂日頭赤焱焱,病人爸媽大老遠從南部趕上來見兒子,我心底卻暗忖這一面可能是他們的最後一面;又是CPR又是葉克膜、出血只是暫時控制、意識也還未曾恢復,我已經可以預見,這齣戲還有一長串的感染、併發症、再手術跟復健的故事,硬著頭皮繼續寫下去究竟是對還是錯?也許讓劇本在這裡椏然而止對病人反而是好的?但是那個寒冷清晨站在急救室門口,聽我說故事的年輕媽媽與她襁褓中的小嬰兒,此時又在我腦海中閃過!眼前這顆混沌不明的大炸彈,究竟要怎麼拆解才能畫上最完美的句號,還真的是既燒腦又折壽啊!「醫生,我們回到醫院了哦!」救護車司機大哥這趟車飆得可真快,我拿起手機估算了一下行車時間,瞥見一串未讀的簡訊:「我開始穿戴著義肢做運動,也可以投籃了!」現代的義肢的進步想必能為這齣戲繼續增添不少故事:「那差不多可以準備把對你始終不離不棄的女朋友娶回家了吧?」 「沒問題,喜帖到時候一定會寄到!」等一下……你炎炎夏日的週末大清早把自己撞成一顆未爆彈丟到我面前,搞得我燃燒自己好幾週才把你救回來,故事不是就劃上句點了?為什麼我還要被你加丟一顆紅色炸彈的驚嘆號!這劇本可完全超出我的想像了,還真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未來會如何展開完全不在醫生的掌控呢!我也只能在戲中醫生角色粉墨登場時,幫每個段落加油添醋一下,心存善念、盡力而為,讓這戲能繼續演下去,如此也算是個功德圓滿的句點。
-
2022-05-16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居家隔離大補帖/居隔再鬆綁!「快篩陽即確診」擬擴及全民
輕症確診者愈來愈多,許多縣市已啟動居家照護,確診者及同住家人在符合條件下,即可在家進行隔離。但隔離在家需準備那些東西?居家隔離產生的垃圾照平常方式處理嗎?臨時不舒服要就醫怎麼辦?《元氣網》為網友整理「輕症居家隔離大補帖」,如果你不小心確診了,或身邊的人確診了,臨時被通知要居家隔離,大補帖幫你做好萬全準備。【更新時間:2022/05/23】【症狀篇】|【快篩使用】|【居隔及解隔】|【居隔必備物品checklist】|【居隔生活照護篇】|【確診者經驗談】|【免疫力篇】|【疫苗與藥物】|【雲端支援及防疫資訊】|【居家免費Live課程】|【症狀篇】Omicron有哪些症狀?過來人真實經驗告訴你新冠新病例數每日暴增中,UDN元氣網和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立即成為確診和居家隔離者支持取暖的熱門社群,至今已有超過三千位朋友在此互相打氣、交換經驗和訊息,自動產生學長姊制提供解答,成為Omicron肆虐下的大規模病友暖心支持團體。>>【看詳細】疫情累計5童腦炎重症 八大前驅症狀要注意Omicron在成人造成的症狀比Delta輕,重症及死亡的比率都比較低,但是感染人數暴增,總住院人數有增無減,且在兒童的確診個案數以及住院的個案中新冠病毒陽性的比例是大幅上升,代表Omicron相較於Delta或更早期其他的病毒株,更容易傳染給兒童。>>【看詳細】【快篩使用】公費及自費快篩試劑取得管道>>販售家用快篩試劑實名制之健保特約藥局與衛生所名單>>可購買快篩試劑機構快速查詢>>公費快篩試劑【全台619家診所完整名單】>>自費快篩試劑【食藥署核准專案製造快篩試劑名單】唾液快篩開賣!一表比較唾液快篩與鼻咽快篩用法、準確度、優缺點鼻腔快篩會讓受測者較為不適,尤其孩童更難以採檢,只是唾液快篩在準確度上稍低。以下《元氣網》針對唾液快篩與鼻腔快篩在使用方式、準確度、優缺點等方面做比較,提供大眾另一種自我篩檢的選擇。>>【看詳細】「快篩陽即確診」擬擴及全民 原鄉離島先納入指揮中心放寬新冠肺炎病例定義,針對居家隔離、自主防疫、檢疫者採用快篩陽性檢測陽性,並經醫事人員確認,即為確診。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三類人染疫風險高,確診相對沒有疑義。>>【看詳細】快篩結果陽性怎麼辦?詳細通報流程 【居隔及解隔條件】蘇貞昌:確診同住家人打滿三劑疫苗擬免居隔為兼顧經濟、並使民眾早日回到正常生活,政府持續放寬防疫措施,力求集中醫療資源照顧中重症與高風險族群,也讓接種三劑疫苗者得免居隔的措施,擴及適用到確診者的同住家人>>【看詳細】職場學校出現確診者 可依「3原則」恢復職場運作指揮中心宣布5月8日起,密切接觸者匡列取消「職場同事」及「學校同學老師」等,針對這一類對象不會開立居家隔離通知書,而是要求各機關、機構單位出現確診個案時,依其「持續營運計畫」採取「自主應變措施」,讓民眾可以正常工作。若單位中出現確診者,其餘民眾依三大原則進行風險評估,包含是否為在適當防護下曾於24小時內15分鐘接觸,被視為「高感染風險者」、有無症狀、是否已完成新冠疫苗追加劑接種達14天。>>【看詳細】居家隔離、自我健康管理,有什麼不同?【居隔必備物品checklist】居家照護 6項藥品你準備好了嗎?藥師公會發言人黃彥儒表示,疫情期間社區藥局除提供送藥到府的服務外,疫情期間,包括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止鼻水藥(抗組織胺)、止咳化痰藥、腸胃藥、電解質補充劑、體溫計、血氧計和維生素B、C等都是家中常備藥品品項。>>【看詳細】居家隔離 4大類物品清單本土確診案例急速增加,新北市已優先啟動輕症居家照護。在可能居家隔離前,請檢查以下居隔所需的四大類物品清單。>>【看詳細】【居隔生活照護篇】居家隔離 出現這些症狀要當心務必觀察自身症狀變化,若出現以下症狀時,請立即聯繫 119、衛生局或撥打1922: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看詳細】居家照護期間如何就醫?陳時中表示,考量本土疫情升溫,為確保民眾於居家隔離或檢疫期間,或確定病例於居家照護期間,若有相關醫療需求必須往返醫療機構時,可以及時前往,因此放寬相關規定。>>【看詳細】羅一鈞:口服藥物有風險因子才需開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很多確診者以為都要用抗病毒藥物,65歲以上發病五天內輕到中度症狀,沒有用氧氣治療可以使用,但未滿65歲者,需要具有以下13個特別的重症風險因子之一,才有符合開藥的條件,否則不需要開立藥物。>>【看詳細】清冠一號全台大缺貨 這裡看得到全國診所庫存數量「充足的口服藥物是達到與病中醫師公會秘書長蔡三郎指出,居家隔離、確診或高風險民眾,可透過22縣市公會名單,電話詢問如何進行線上中醫診療,並可媒合1千多家《確診者居家照護視訊診療中醫院所》進行線上掛號看診,或者《衛生局指定之一般視訊診療中醫診所》,進行看診或開立清冠一號服用。>>【看詳細】居隔期間產生的一般垃圾怎麼處理?居家隔離/檢疫期間,民眾不得自行外出丟垃圾。所產出之垃圾(含使用過的口罩等)均先妥善收集,暫時貯存於家中,並依下列方式處理:(1)居家隔離/檢疫期間若有丟棄需求,因民眾可能成為COVID-19 的感染者,故採感染性廢棄物的標準處理,須先向當地環保局連繫。(2)於居家隔離/檢疫結束後,因民眾已排除為 COVID-19 疑似感染者,居家隔離/檢疫期間產出而未丟棄的垃圾,可依一般廢棄物處理。>>【看詳細】【確診者經驗談】確診心情只有確診的人才懂 居隔日記讓你同理確診者的徬徨元氣網在保護當事人個資等前提下,將嘗試把群裡可供新進居隔確診者的訊息,陸續依主題不同做一整理,希望在這個專欄裡,幫大家記下無數滿是善意的抗疫經驗,及許多可能難再重現的生命重要片段。雖然數千人彼此不相識,但或能藉此讓過來人幫助未來人,並留下另類的台灣抗疫日記。>>【看詳細】確診後感受惡夢的開始!確診者忠告:染疫前你該做的3大準備「確診後,才發現通知確診的相關行政系統幾乎癱瘓,深刻感受是惡夢的開始。」帶著沙啞的嗓音訴說著確診的故事,她是卅多歲的小咪(化名),在確診第6天接受採訪。>>【看詳細】Omicron確診者經驗談:畏寒、發燒、頭痛等症狀如同加強版宿醉當Omicron崛起時,兩條線早晚要來的,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而已。上周一,老婆開始有感冒症狀,雖然快篩結果是「陰性」,但隨著症狀愈來愈嚴重,當時深覺恐難倖免;果然,周三再次檢驗,萬惡的第二條線就浮現了。而我則是僥倖地仍只有一線。根據澳洲政府規定,我們必須自主上報陽性檢驗結果,接下來所有的家戶成員,也就是我們兩人都得自行居家隔離七天,不得外出;這不難,難的是我們仍得採取所有可能的彼此「隔離」措施,這就比不可能的任務還難。>>【看詳細】【免疫力篇】避免感染新冠 專家建議戒掉6個破壞免疫力的習慣預防新冠肺炎,除了繼續拚疫苗注射率,保持自身免疫系統強大,是對抗病毒、預防重症的關鍵之一。專家提醒,有些不良飲食習慣會削減免疫力,以下是六個要避免的問題。>>【看詳細】輕症居隔在家怎麼吃?營養師建議營養師高敏敏指出,營養照護是戰勝病毒的重要癒後關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熱量、高蛋白、充足水分攝取」,這飲食3關鍵將有助新冠確診者康復。>>【看詳細】【疫苗與藥物】清冠一號缺貨怎麼辦?中醫提供另外三種防疫替代選項專家建議,台灣清冠一號已供不應求,建議民眾若想預防染疫,可請中醫師評估,依個人狀況開立傳統水煎劑,不需與確診者爭用清冠一號。>>【看詳細】口服藥物是成功減災關鍵!一表比較抗病毒藥物「輝瑞」、「默沙東」「充足的口服藥物是達到與病毒共存及減輕確診者恐慌的最重要解方,政府必須不惜代價使命必達。」南台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前疾管局長蘇益仁多次強調,口服藥物是成功減災的重要關鍵。>>【看詳細】兒童打BNT或莫德納哪個副作用比較高?Q&A一次看懂常見疑問指揮中心已開放十二歲以下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然而許多家長對於兒童接種新冠疫苗仍有疑慮。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顏廷聿及教授張鑾英針對家長常見問題提供詳盡解說,元氣網整理部分內容提供家長參考。>>【看詳細】開放65歲以上打第4劑、免疫低下族群第5劑指揮中心宣布65歲以上長者可開放第四劑施打,但卻沒有列入醫護人員。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根據4月14日統計,目前有60歲以上確診中重症是2位,65歲至69歲有5位,以65歲以上民眾發生中重率較嚴重、機會較高,經專家考量以65歲以上開放第四劑施打,免疫低下族群可追加至第五劑。>>【看詳細】【雲端支援及防疫資訊】確診居隔就能領每日1000元防疫補償金?四張圖說明申請資格、請領方法防疫補償是針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補償措施,自主防疫、自主健康管理、預防性停課,皆不可申請防疫補償;而確診者隔離治療,還有確診者在家裡居家照護,也不可申請防疫補償。>>【看詳細】>>防疫補償辦法Q&AQA/防疫險理賠,沒居隔書要如何申請?一定要診斷證明書嗎?「沒有診斷證明沒辦法理賠,還在為這個傷腦筋」、「現在到底會不會再補發居隔書?沒有居隔書如何向公司請假、申請理賠?」「申請保險一定要診斷證明書嗎?隔離治療通知書、解除隔離治療通知書、醫師診斷證明書、健保快易通也可以嗎?」>>【看詳細】居家隔離各種問題找誰問?各縣市快篩查找、防疫單位電話統整本土病例連日來每日攀升,居家隔離人數大增,對快篩民眾也對居家照護的政策及各項問題仍多所疑問,如各縣市居隔問題能找誰、家用快篩哪裡買、社區篩檢站在哪…。整理各縣市防疫資訊,幫助大家在最快時間找到自己所需的訊息。>>【看詳細】防疫相關APP.健保快易通APP:可查詢公費疫苗接種記錄、申請數位健康證明。>>【看詳細教學步驟】.健康益友APP:使用APP可透過網路系統直接看診、拿處方,並有藥師送藥到宅服務。>>【Google Play下載】、【App store下載】.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便利民眾查詢並隨身保存疫苗證明,以備查驗之需。>>【連結網址】.台灣社交距離App:透過開藍芽和產生隨機ID進行比對,在每個人、每天、接觸的人於一定範圍活動超過二分鐘內,就會收到相關接觸者的比對通知。27日起已取消實聯制,以新版社交距離APP取代。>>【Google Play下載】、【App store下載】.https://sms.1922.gov.tw/:查詢自己有沒有被疫調。.「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被隔離不用慌,加入社群一起來交流討論,分享照護經驗!>>【下載連結】【居家免費Live課程】不慌不忙Live課: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隔離者?讓專家從隔離情境告訴你如何預作準備!確診每日破千例,各縣市也已陸續啟動輕症居家照護,元氣網與WaCare遠距健康共同邀請邀請各領域專家透過情境來告訴大家,立即登入了解如何為即將到來的輕症隔離預作準備!>>【立即登入3堂Live課】隔離在家的自主課:專家告訴你飲食、解壓、用藥安全居家處方元氣網與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提供最貼近居家隔離生活的飲食、運動、解壓、用藥安全課程,如長期在家一定會遇到的肩頸痠痛問題、飲食如何舒緩身體的不適、無法外出的情緒調適方法,伴你度過居家隔離期!>>【登入看居家處方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