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5 新聞.生命智慧
搜尋
惡性腫瘤
共找到
510
筆 文章
-
-
2020-09-25 癌症.乳癌
女性十大癌症死因「乳癌」排第四 7種高危險群要當心
隨著飲食西化影響,肥胖比例增高、民眾在飲食中的賀爾蒙暴露也增加,加重了乳癌的風險,2019年女性的十大癌症死因中,乳癌排名第四,讓我們不得不重視乳癌這個隱形的殺手。女性的乳房是由乳腺管、乳小葉、脂肪結締組織所組成,小葉的後段含有許多乳腺囊,負責分泌乳汁。乳房裡面還有很多的淋巴管,負責駐守防衛細胞跟吸收廢物,其中大部分會流至腋下淋巴結,這也使淋巴管成為癌細胞默默侵犯的路線之一。癌細胞大多是由正常細胞變異而來的,其中乳癌就是由乳腺管的上皮細胞或乳腺小葉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其中,乳腺管癌與乳小葉癌為大宗。以乳癌的轉移與否來區分原位癌顧名思義就是還侷限在乳房的腫瘤,但倘若癌細胞離開乳房開始侵犯,除了可以到附近的淋巴結,也有很大部分會轉移到骨骼、肝臟、肺臟,甚至腦部。如果轉移到肝臟大多份都無症狀,有的人會有右上腹疼痛的症狀;如果轉移到骨骼,最主要症狀是骨頭的疼痛,例如脊柱、骨盆、肋骨等。倘若轉移到肺臟,可能會有呼吸疼痛、咳嗽或喘的現象。而如果轉移到腦部,可能會出現意識改變、頭痛、癲癇、中風等症狀。乳癌常見症狀有哪些?外觀看到的部分包含:1.乳房有局部且形狀不規則的硬塊。2.乳房的皮膚或胸壁上出現固定沒消退的腫塊。3.乳房表面的皮膚有凹陷或橘子皮樣的變化、紅腫熱痛、甚至潰爛的情形。4.乳頭處出現凹陷且或不正常的分泌物,例如化膿或出血等。5.乳房表面的靜脈血管擴張及突起。6.腋下淋巴結腫大等等。倘若有以上症狀,建議儘速至一般外科(乳房外科)就醫。哪些女性朋友可能是高危險群,要特別留意呢?●有乳癌的家族病史,特別是母親或親姊妹曾患有乳癌者●未曾生育或三十歲以上才生第一胎者●初經較早(11歲前)或停經較晚(55歲以後)者●任一側乳房曾經得過乳癌●飲食偏愛高脂肪食物●愛酗酒者●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者上述這些都須特別留意,每天洗澡時為自己做乳房的觸診。倘若仍不幸罹患乳癌,千萬別灰心,遵從醫師的醫囑,配合治療,且不要誤信偏方,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乳房能保留下來的機會就越大。隨著醫學的進步,乳癌的治療日新月異,舉凡手術、化療、放療、標靶治療等都提高了乳癌的存活率,以第一期乳癌來說,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可以說是各項癌症中預後最好的之一。最後,提醒各位女性朋友必須做乳癌定期檢查●20到40歲高危險群的婦女,應每年接受一次乳房外科的理學檢查,若有必要,須進一步做超音波檢查。●40到45歲的婦女,應每兩年做一次乳房X光攝影或超音波檢查。國民健康署針對45到69歲的婦女,或40到44歲有乳癌家族病史的婦女,每兩年提供一次免費的乳房X光攝影,可以到本院一樓的預防保健中心登記施作。
-
2020-09-24 科別.感染科
婦身上出現腫塊憂罹癌 原來是被貓抓傷引起「貓抓病」
一名45歲婦人日前好心收養一隻幼貓,因幼貓怕生,以致於常常在照顧時被抓傷、咬傷,月初她發現右側鼠蹊部出現一個疼痛腫塊,原以為是惡性腫瘤前往血液腫瘤科求診,經轉介至感染科後診斷為「貓抓病」,醫師給予抗生素及少量類固醇治療後迅速康復,也提醒秋冬是該病高峰期,愛貓人士要多當心。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醫師張為碩指出,貓抓病是「韓瑟勒巴通氏菌」感染造成的疾病,主要流行季節為夏末及秋冬,該菌主要寄生在貓身上,可藉由貓蚤在貓群間傳播,本身對貓並不會造成危害,但當傳染到人身上,則有機會造成發燒、淋巴結腫大、疼痛等。特別是對於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如小孩、老人、服用類固醇的病人、癌症病患、器官移植病人及愛滋病患者等,甚至會造成全身性感染。罹患此病的患者有超過90%可以追查到曾有被貓舔舐、咬傷或抓傷的紀錄張為碩說,貓抓病主要以巨環類抗生素治療,輔以少量的消炎藥,通常會於1至2周內痊癒。此菌感染並不像病毒感染一樣可以獲得長期免疫力,因此,若要避免反覆罹患此疾病,飼主應定期帶貓至獸醫院接受健檢,以預防及檢查寵物身上是否有體外寄生蟲。另外,張為碩提醒,要定期清潔寵物以減少身上蚤類數量,維持乾淨飼養環境,透過限制外出,可降低寵物貓接觸病原,更重要的是,當與貓玩耍時被抓傷或咬傷,應立即赴醫檢查,避免後患無窮。
-
2020-09-21 癌症.肺癌
12歲男童竟確診肺癌晚期?母懊悔:他不愛吃正餐,還常熬夜玩手機
你家小孩有吃早餐的習慣嗎?生活作息正常嗎?請注意,平日不吃正餐,愛吃零食甜點;水喝的不多,愛喝飲料果汁;每天不準時睡覺,卻熬夜滑手機,基本上這些生活習慣,就是在慢性扼殺一條性命!根據北京晚報官方新聞(2020.09.13),中國湖南省醫院胸腔內科日前收治一名支氣管肺癌晚期病患,與一般癌末病人不同的是,這是一個年僅12歲的男孩。父母聽到這消息都傻了,尤其是41歲的陳媽媽表示,自己29歲懷上兒子,夫妻倆一直把他當成寶貝一樣看待,近年來到深圳工作,也把孩子帶在身邊。今年七月,陳媽媽發現兒子的左邊鎖骨上,有鵪鶉蛋大小的硬塊,但是不痛不癢,想說應該是需要切除的小東西,保險起見馬上就帶兒子到醫院檢查,一開始檢查說那是「尤文氏肉瘤」,送往湖南腫瘤醫院病理科檢驗結果卻是「未分化癌」。因為檢測結果不同,陳媽媽又將兒子轉到大醫院做更仔細的全身檢查,結果確診為「原發性支氣管肺癌」,且已達肺癌晚期。因患者年紀小,臨床分期晚,檢測結果顯示腫瘤惡性程度高,預後極差。小小年紀為何會患肺癌晚期?醫師分析,肺癌發病年齡平均為60歲,患找多為長期大量吸煙的男性患者,未成年人肺癌的患病率極低。12歲就罹患肺癌,這樣的病例至今也是屈指可數。這名未成年個案不菸不酒,但是不良的生活習慣、生活壓力太大,也有可能烙下病因,因此,追究原因時,父母都懊悔不已。陳媽媽說:「兒子沒什麼吃早餐的習慣,中餐、晚餐也是我們追著餵,才吃上半碗飯菜。基本上不喝白開水,渴了就喝碳酸飲料、果汁。」除了飲食方面沒有獲取足夠的營養,兒子又特別喜歡玩手機遊戲。陳媽媽表示,兒子深夜常常趁著父母睡著,偷偷拿手機玩耍,導致經常熬夜,生活作息不規律。肺癌年輕化的現象,並非只在中國蠢蠢欲動。查閱文獻,肺癌年輕化在各主要國家似乎也成常態,台灣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外科主任馮瑤曾經擔任「肺癌趨向年輕化,無明顯症狀」的議題講者,指出奇美醫學中心每年約200 例的新診斷個案中,40 歲以後逐漸走向高峰,以 50 至70 歲最常見,但40 歲以下也佔了7%,奇美醫院個案目前最年輕的病人是26 歲,過去40 歲以下的肺癌病人並 不多見,但現在卻常碰到,且以和不抽煙有關的肺腺癌為主。防癌第一步:培養好的生活習慣馮瑤主任警告:近兩年台灣惡性腫瘤統計,男女性的肺癌發生率及死亡率都高居第一,因此建議勤於體檢,因為這可能早一步救自己和家人一命!日常生活上,為減少長期室內空氣污染,改變烹調方式,採低油溫烹調為宜,保持廚房良好通風,出門要戴口罩,空污嚴重時避免戶外激烈活動。生活飲食方面,一天五蔬果,搭配適當運動,飲食均衡以及規律的生活型態,都有助於防癌。防癌第二步:定期作身體檢查還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的是,由於有症狀的肺癌通常已經不是早期,所以要能早期發現肺癌,定期體檢最有效,而許多的檢查方式中,目前以低劑量的胸部電腦斷層掃描篩檢最優,優於正子掃描或核磁共振,\而且也最便宜。奇美醫院就建議民眾, 40 歲以上、有抽煙史及家族病史者每1年要檢查一次;沒危險病史者每2年一次即可,平常每年的胸部 X 光攝影也可增加較早發現率,進而提高可切除率,這些預防重於治療的方式,都可以提高肺癌患者的存活率。
-
2020-09-18 癌症.抗癌新知
血尿快就醫 泌尿道腫瘤早期發現根治率高
惡性腫瘤(癌症)長年佔據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舉凡肺癌、大腸癌、口腔癌都經常被媒體報導,不過,有一種癌症不能忽視,一旦出現症狀,同樣也是接近末期,那就是泌尿道腫瘤,彰濱秀傳醫院泌尿科醫師楊哲瑞表示,泌尿道腫瘤早期發現完成治療,復發機率低,除了患者要積極接受治療外,也要搭配改變生活習慣,比如戒菸、改變飲食,或者避免服用來源不明的中藥等。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19年十大癌症死亡率當中,攝護腺癌就排名在第六位,楊哲瑞表示,泌尿道腫瘤常見有三類,除了前述的攝護腺癌之外,還有腎臟癌、泌尿道上皮癌,其中,泌尿道上皮癌包含膀胱癌、腎盂癌,以及輸尿管癌,臨床上又以膀胱癌佔比最多。不同部位的泌尿道腫瘤,成因也不相同,以攝護腺癌為例,通常被認為和飲食的精緻化,以及年齡有關;腎臟癌則較沒有明確的危險因子;泌尿道上皮癌在近幾年國內外相關研究中,較明確與抽菸與誤食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有關,另外,長期暴露在重金屬環境下,發病率也比較高。楊哲瑞指出,泌尿道腫瘤早期發現,透過手術容易根治,復發率也低,只是一旦末期確診、癌細胞轉移,通常存活率就剩不到一年。以三種常見的泌尿道腫瘤確診情況來分析,泌尿道上皮癌由於早期就會有血尿症狀,最容易提早被診斷出來,至於腎臟癌和攝護腺癌,通常都是癌細胞轉移出去,出現其他症狀,患者到院後才確診,其中,腎臟癌最常見的是肺部轉移,或局部腫瘤太大,出現腰痛:攝護腺癌則是骨轉移,導致骨頭疼痛,兩者確診後,癌末的預後狀況通常都不佳。目前秀傳醫院針對泌尿道腫瘤,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楊哲瑞強調,若有機會開刀根除,都會建議開刀,過去傳統的開刀方式是從肚子開洞,把器官拿掉,傷口較大,現在則多半採用腹腔鏡、達文西機器手臂完成微創手術,這也是世界趨勢。至於放射線治療,通常是作為輔助角色,比如腫瘤很大,不容易開刀時,會先用放療將腫瘤縮小,但放療的缺點是比較無法根治。楊哲瑞建議,有癌症家族史的民眾,應更積極的進行癌症篩檢,此外,若出現解尿不順,或者血尿的情形,要盡快就醫,由醫師進行專業評估及治療。至於生活習慣方面,戒菸相當重要,因為這和泌尿道上皮癌的關聯性高,工作環境上也應避免經常接觸重金屬汙染,假使不得已必須長年暴露在重金屬環境,也建議要比一般民眾更定期做健檢;飲食方面則是減少攝取高油、高鹽的食物,並少吃油炸過的紅肉和加工食品,最重要的是避免食用來路不明的中藥,以免內含馬兜鈴酸,同樣有可能造成泌尿道上皮癌。
-
2020-09-18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中晚期照護/老年人潛在的隱性殺手「吸入性肺炎」 4類型病人為高危險群!
前總統李登輝於今年2月因喝牛奶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於今年7月30日在台北榮總病逝,近期在門診也時常被病患或家屬諮詢嗆咳、吞嚥困難和肺炎等相關的問題。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肺炎是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三位,僅次於惡性腫瘤和心臟疾病,且死亡率在近年來逐漸上升中。吸入性肺炎如未能及時治療,甚至會造成肋膜積水、膿胸、肺膿瘍、呼吸衰竭,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情形,不得不小心謹慎。但到底何謂吸入性肺炎?應該如何去預防?本文將為您做初步的介紹。吸入性肺炎區分為兩類吸入性肺炎是指因為嗆咳,導致上呼吸道的分泌物、逆流的胃酸、嘔吐物、食物等嗆入肺部造成的肺炎。◎細菌性肺炎反覆將上呼吸道的分泌物嗆入,造成細菌從上呼吸道跑進肺部,引起肺炎。病原菌除了常見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外,還常包含厭氧菌。臨床症狀常合併咳嗽、痰量增加、呼吸窘迫、發燒等症狀。◎化學性肺炎如嗆入胃酸等有害物質造成急性的肺部損傷,臨床表徵有突然出現呼吸困難、低氧血症、心搏過速等。吸入性肺炎的臨床表現有明顯呼吸急促、發燒畏寒、咳嗽並伴隨黏稠膿痰、胸痛、疲倦嗜睡、食慾不振、神智不清、休克等症狀。一旦發現就需要儘快就醫接受治療,醫師會詢問相關病史和理學檢查,同時安排抽血、胸部 X光攝影和痰液培養,根據檢查結果給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療。下列這四種類型的病人均為吸入性肺炎的高危險因子1.吞嚥功能失調:食道相關的疾病,如吞嚥困難、狹窄或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神經系統方面疾病,如癲癇發作、多發性硬化、帕金森氏症、中風或癡呆等;拔管之病人。2.意識功能不佳: 神經系統疾病如中風;心臟停止之病人;服用藥物、酒精等病人。3.增加胃內容物嗆入到肺部的機會:胃食道逆流或管灌餵食。4.咳嗽反射減弱:服用藥物、酒精;中風;老人癡呆;退化性神經疾病;意識不清之病人等。預防吸入性肺炎十分重要,以下幾點都應確實遵行1.應避免使用鎮靜劑、精神科相關用藥等,會促進嗆吸或干擾吞嚥功能的藥物,另對於高危患者,抗組胺藥也應避免使用。2.對於有吞嚥障礙的患者,尤其是中風後,有必要進行完整的言語和吞嚥評估。避免喝流質液體,可適度使用食品添加物,增加食物的黏稠性或照會復健師協助吞嚥訓練,以預防吸入性肺炎的複發。3.病患進食時盡量維持上半身直立,以少量多餐為原則。若以半臥位方式進食時,病患應斜躺約60度,進食後1-2小時再讓病患平躺,以避免食物逆流而嗆入肺部。4.鼻胃管餵食在預防吸入性肺炎中的作用尚不確定。5.每日保持口腔清潔可降低肺炎發生的機率。維持口腔清潔,唾液中的細菌就會減少,即使不小心嗆到,也比較不容易引發肺炎。吸入性肺炎在老年人一直是個嚴重的健康問題 隨著年紀增長,生活功能的逐漸退化,特別是腦部功能的退化,會影響意識的狀態、吞嚥和咳嗽的功能,更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的發生,對於具有高危險因子的族群,臨床和影像學具相關特徵的病患,都應列入考慮中。針對有嗆咳風險的患者應採取預防措施,以避免吸入性肺炎的發生,我們提供吸入性肺炎的相關知識,以利病患和家屬能居家照顧時能有些許的幫助!【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0-09-15 性愛.性福教戰
吃避孕藥、算安全期…哪種較有效?常見6種避孕方法大PK
小美最近很是苦惱,本以為「安全期」是真的安全,可沒想到竟然意外懷孕了。小美和男朋友近期還沒有結婚打算,於是只能到醫院進行流產。這次「痛」過之後,小美終於明白了,「擦槍」就有可能會「走火」,「安全期避孕法」是不可靠的,不能有任何僥倖心理,否則受罪的還是自己。避孕要用科學的方法。今天,我們準備了一場避孕方法擂臺賽,有請各位參賽選手上場。保險套「小套套,大性福」保險套,分男用和女用兩種。它是以非藥物形式阻止受孕的屏障避孕法。優點:1.高效避孕,全程正確使用,避孕成功率高達98%~99%。2.是唯一可以預防性傳播疾病的避孕方法,如淋病、愛滋病、梅毒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HPV感染。3.對於龜頭太敏感的男性,用套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早洩問題,延長愛愛時間。4.事後收拾戰場比較容易,打個結扔垃圾桶就大功告成了。缺點:1.必須事先備好,中途帶套套可能會影響興致。2.部分男士不喜歡,影響快感。3.極少數人會過敏。4.罕見的情況,套套掉進陰道,還要麻煩婦產科大夫幫忙,場面有些尷尬。溫馨提示:1.保險套應在乾燥、避光處存放。2.對套套需溫柔以待,沿著包裝邊緣輕輕撕開。不能用暴力撕咬、刀切等方法傷害它。3.套套是一次性用品,發現破了立即換一個新的,此時可不能勤儉節約,千萬不要洗洗再用。若用時發現破損要立即口服緊急避孕藥。4.尺寸合適很重要,小了會爆裂,大了會滑脫,都會導致小蝌蚪外逃。5.射精前流出的分泌物裡含有「小蝌蚪」,一個就可以讓你意外當爹,所以接觸女性外陰前就要戴好套套。6.正確戴套套,事半功倍。射精後要及時扶住套套根部,立即取出,避免套套滑脫或精液外漏,導致避孕失敗。短效口服避孕藥「有效避孕,親密無間」優點:1.高效,避孕成功率在99.9%以上。2.對婦科疾病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如可治療痛經、月經過多等。3.大多數口服避孕藥都有抗雄激素作用,長期服用可治療痤瘡。4.大量口服口服避孕藥,是治療難治性異常子宮出血的理想藥物,起效快,效果確切。5.緩解月經來潮前,因為雌激素生理性突然降低導致的經前偏頭痛症狀。6.停藥次月即可備孕,不影響胚胎生長發育。缺點:1. 需要每天同一時間服藥,不能漏服藥物。若漏服要立即補服,否則會引起異常出血甚至避孕失敗。2. 藥物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頭痛、頭暈、乳房脹痛等。第四代避孕藥明顯降低了以上副作用。3. 服用口服避孕藥的前3個月會有不規律陰道流血。4. 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5.不能阻斷性傳播疾病的交叉感染。溫馨提示:1.首次服藥最初7天內,若有性生活,需要加用套套屏障法。2.服用方法為月經第一天開始服用,每天一片,吃21天停藥7天。3.漏服1片在12小時內發現,立即補服。超過12小時,建議加用保險套。漏服2片以上,儘快補服,同時後7天內加用保險套。服藥3小時~4小時嘔吐,需要補服藥物。4.慎用口服避孕藥人群包括家族性血栓病史,如心腦血管意外,或有靜脈或動脈血栓形成者;肥胖、合併代謝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並累及血管發生病變者;肝腎功能異常、胰腺炎、精神疾病、甲亢、系統性紅斑狼瘡等風濕性疾病患者;已知或者懷疑存在受甾體激素影響的惡性腫瘤患者;懷疑或已明確妊娠者、哺乳期女性等。子宮避孕器「一環解千憂」常用的子宮避孕器有三種:帶銅T型節育器、含吲哚美辛子宮避孕器、左炔諾孕酮子宮避孕器。優點:1.高效,避孕率可達98%。2.性價比高,是一種相對安全、長效、簡便、經濟的避孕措施,有效期5年~20年。3.具有可逆性,取環後3個月即可備孕。4.選擇空間大,器具種類多,功效各有千秋,可根據情況選擇。5.可治療多種婦科疾病,如痛經、月經過多、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增生等。缺點:1.失效後需要取環,放環、取環都是小手術,會伴有輕微疼痛和少量出血。2.放置子宮避孕器的前6個月內,容易出現點滴樣陰道流血、腰腹酸痛,多可自行緩解。3.環的位置可能會出現移位,甚至脫落,發生避孕失敗,甚至還有手握節育環出生的硬核寶寶,因此,需要定期做超音波檢查。4.節育環作為異物在子宮內長期存在,會伴隨月經量增多、經期時間長、慢性腰腹痛、白帶增加、盆腔感染等情況,但發生率較低。5.放置時有子宮穿孔可能,必要時需手術取出。6.可能增加宮外孕的發生概率。溫馨提示:月經乾淨後3天~7天、人流手術後、產後42天內均可放置,放環當月不能同房。以下情況不宜放環:患有嚴重的心、肺、肝、腎及血液系統疾病,以及各種疾病的急性期;生殖道炎症;不明原因的異常子宮出血;宮腔大於9釐米或小於5.5釐米;體溫超過37.5攝氏度;本人或性伴侶有多個性伴侶。輸卵管絕育術「一勞永逸我最棒」優點:1.永久性。2.安全、有效。3.相關研究表明,輸卵管絕育術可降低卵巢癌發病風險。缺點:1.有再生育需求只能做輸卵管複通術或試管嬰兒。2.術中術後可能發生血腫、出血和複通。溫馨提示:不適合該手術的人群包括患有各種嚴重臟器疾病、身體虛弱不能耐受手術及精神情緒不穩定者;急性生殖器官感染。適合人群為年齡超過35歲、婚姻穩定且已有2個孩子,不再有生育需求、拒絕其他避孕方法的女性。即便滿足上述條件,依然不建議年輕女性行輸卵管結紮術。最後,我們再來看看2位海選就被淘汰的選手。安全期避孕法「不可靠」安全期避孕又稱自然避孕,月經規律者以月經中間日期為核心,前5天和後4天是不安全期,避開這幾天就統稱為安全期。研究顯示,安全期避孕失敗率高達14.4%~47%。因為排卵會受到環境、氣候、情緒、藥物、健康狀況等多個因素影響。月經規律的女性,在感情及身體刺激下可能會提前誘發排卵。而35歲以上的女性,或卵巢功能下降的女性,卵泡發育就不按常規出牌啦,安全期更容易無心插柳柳成蔭!月經不規律者在安全期避孕就更不可靠了。體外射精法「有危害」小蝌蚪在子宮、排卵期女性陰道、輸卵管中分別可存活2天、5天、7天;在靠近陰道的溫暖濕潤處,可存活20分鐘。而男性射精前的分泌物裡有少量精子,因此體外射精避孕的成功率約為80%。此外,長期強行中斷性交對男性的危害不小,可能會導致功能性不射精症或性功能障礙發生,一失足成千古恨!看了這場「擂臺賽」,相信大家對避孕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考量,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要認真學習,不要再意外中招啦!
-
2020-09-15 科別.一般外科
2鋼筋插身 又見肝癌 手術救回
嘉義縣大林鎮張姓男建築工今年7月初工作時,不慎從高處摔落,遭2條80公分的鋼筋穿過胸腔及臀部,經大林慈濟醫院醫師搶救,順利取出鋼筋,撿回一命,但因張男有肝癌病史,治療過程中發現他的肝臟腫瘤復發,以微創與傳統混合式手術順利切除。該院移植外科主任尹文耀表示,張男當時被兒子抱進急診室時,意識清醒,院方立即啟動外科團隊全力搶救,並由消防隊合力將鋼筋剪短後,電腦斷層影像顯示鋼筋直接穿過左側肺部,且持續出血,造成血胸、氣胸,小腸部位也有破洞、斷掉情況,緊急聯絡開刀房安排手術。院方共花費5小時,才順利取出鋼筋,胸腔外科主任黃重傑表示,由於貫穿肺臟的鋼筋靠近心臟,另一根鋼筋則正好閃過腹腔主動脈,拔除時皆須相當謹慎,一不小心偏離位置,隨時都可能大出血奪走性命。張姓男子術後逐漸康復,回顧病史影像時,發現原本的肝臟腫瘤復發,有3公分大,旁邊還伴著另一顆2公分腫瘤,幸好惡性腫瘤未再轉移,他們以微創器械輔助完成手術,術後傷口小,復原快,住院天數縮短,病人也不再因為呼吸而疼痛。院方提醒,若不幸遇到異物刺入身體,千萬不要急著拔除,恐將導致大出血,最好的處理方式為保護傷口及做好固定後送醫。
-
2020-09-11 科別.牙科
別輕忽口腔內任何白斑!他只抽菸不吃檳榔幸好發現得早
雲林縣53歲吳姓男子,是貨運司機,只有抽菸,並無嚼檳榔習慣,只是偶爾人家請吃一、兩顆,他因牙周病到北港媽祖醫院牙科診療,被發現口腔後舌根出現白斑,因不痛不癢也不知存在多久,馬上轉請頭頸腫瘤口腔外科醫師處理,經液態氮冷凍治療已獲改善,醫師呼籲千萬別輕忽口腔任何白斑,隨時自我查看,若有不明白斑最好趕快就醫。吳先生因牙周病牙齒鬆搖,半年前至北港媽祖醫院由牙醫主任劉德模治療,意外發現口腔後方靠舌根處有白斑,吳也不知白斑已有多久了。馬上轉診頭頸腫瘤口腔外科由醫師胡創志診治。因吳有抽菸,但嚼榔並不常吃,慎重起見仍切片檢查,幸運地並非惡性腫瘤,經4次液態氮冷凍治療,已獲改善,目前每3個月定期追中。胡創志說,口腔癌死亡率已躍昇第5名,大家都知道和嚼檳榔有關,但很多人不知道吃檳榔、吸菸及喝酒三項習慣都有的話,比一般人致癌危險高出123倍,尤其,大家更不知道其實吸菸更是口腔癌的重要致病因子,吸菸的人更容易出現口腔黏膜白斑。胡醫師說,臨床上的口腔白斑,多半出現在牙齦、臉頰內側或舌頭兩側,因不同性質來分類,有薄、有厚的白斑,也有因牙齒咬到或磨傷,造成口腔急性發炎,都須謹慎評估。雖然口腔白斑多屬於良性病變,卻也是一種「癌前病變」,當病灶快速變大、出血或長久不癒的潰瘍時,轉變成口腔癌的機會更高,胡醫師說,傳統以手術切除為主,也可以液態氮冷凍治療,或以棉棒直接接觸在病變處破壞病變細胞結構的完整性,導致病變細胞的壞死或凋亡,遇有異狀或出現白斑,最好趕緊就醫。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9-07 癌症.大腸直腸癌
愈年輕治療過程愈易復發!5成患者可透過飲食、運動預防大腸癌
漫威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主角查維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因大腸癌症病逝,享年43歲,震驚全球粉絲。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資料,大腸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每14人就有1人終其一生可能罹患大腸癌,但有5成大腸癌患者可透過飲食習慣、運動與避免肥胖來預防罹病。「黑豹」一邊治療一邊工作 查維克博斯曼於2016年發現結腸有惡性腫瘤,經診斷大腸癌第三期,2017年正式拍攝「黑豹」,演活了瓦甘達國王帝查拉,螢幕上的「黑豹」肌肉健美,難以相信他是一名正在接受化療的抗癌鬥士。國內的大腸直腸外科權威醫師表示,現行大腸癌治療,想要兼顧工作,並非不可能。台大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梁金銅解釋,大腸癌治療進步,藥物副作用低,例如罹患大腸癌第四期的藝人豬哥亮,當時也是一邊治療一邊工作;高醫附醫胃腸內科主治醫師吳登強說,癌友接受化療期間,只要有足夠體力,就能繼續工作,甚至保持好身材。但目前癌症治療普遍遇到一個難題,就是愈年輕的患者,治療過程愈容易復發。梁金銅說,40歲以下的大腸癌患者占6%,年輕人免疫力強,卻出現沒能殺死的癌細胞,「這代表癌細胞特別凶惡,攻擊會又快又猛。」如廁後別忘多看一眼糞便吳登強推測,「黑豹」可能因為年輕,忽略身體警訊,提醒大家如廁後別忘了多看一眼糞便形狀,如大便異常變細、出現血絲,就要留意,也呼籲有家族史民眾應提前接受大腸癌篩檢;梁金銅建議,有家族史者可於45歲起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106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已12年蟬聯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美國癌症研究機構指出,大腸癌是最可以預防的癌症之一,有5成大腸癌患者可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避免肥胖達到預防目的。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至3成。若經由篩檢發現大腸癌,大多為癌前病變或第0期及第1期,在大腸鏡檢查發現時就能摘除病灶,5年存活率高達90%以上。若沒定期篩檢,出現症狀再檢查的話,可能已是第3期或第4期,此時必須透過較複雜的外科手術或化療及放療等進行治療。逾50歲 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今年上半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降低民眾篩檢的意願,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呼籲,趁現在疫情趨緩期間,民眾可至醫療院所接受篩檢,其實在無症狀時,篩檢多數找到的是早期病變或早期癌症,早篩檢早治療。
-
2020-09-0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安倍辭了、黑豹走了」 大腸疾病不能輕忽,出現4類症狀須警惕!
日本民族的執著聞名世界,能讓這個國家的首相2度請辭下台事情不多,但潰瘍性大腸炎做到了;瓦干達新國王“黑豹”擁有過人的智慧和領袖氣質,高超的格鬥技術,在“漫威”的宇宙漫畫世界裡威震四方,卻因大腸癌英年早逝…… 很多人不知道,看上去很普通的大腸疾病,確能輕鬆擊倒人類的健康。大腸,包括盲腸、結腸、直腸以及肛管,其作用是從腸道內剩餘的可消化物質中吸取水分與電解質,將剩餘的無用部分形成糞便,並作暫時儲存,以最終排出糞便為“終結使命”。所以很多時候,不論潰瘍性結腸炎還是結直腸腫瘤等,結直腸疾病都有著一些共同的初期臨床信號,需要引起警惕。信號1:便血許多人看到血會特別緊張,若是突然看到自己大便帶血,更是不知所措。不同疾病,便血常表現為不同的顏色,便血為鮮紅色時,時間稍久後可以凝固成血塊。這種便血基本上是在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時間內就經肛門隨糞便排出,或是便後直接流出。常見於痔瘡、肛裂、直腸息肉、低位直腸癌。當便血是暗紅色時,說明血液在腸腔內停留時間稍長。常見疾病為: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癌或高位直腸癌、結腸息肉病等。便血呈黑色或柏油樣,通常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症狀之一。黑色糞便則是因為出血量較少且速度較慢,血液在腸內停留時間較長。信號2:便秘或腹瀉,排便習慣改變對腸道腫瘤來說,這常是最早出現的症狀,由於腫瘤對腸道的刺激或堵塞腸腔、浸潤腸管所致,就會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多、腹瀉、“裡急後重感”等,對晚期腫瘤過大造成腸梗阻,在臨床上表現為腹脹、排便困難等容易誤認為便秘。潰瘍性結腸炎表現形式較多,但約70%的患者會出現腹瀉、便稀,其中血性腹瀉常為最早期症狀,色暗,常伴有腹痛、粘液膿血便、體重減輕、嘔吐等症狀。信號3:腹痛人們常說的“肚子痛”。常見病因包含腸胃炎、腸易激綜合症等。約10% 的人可能是因更緊急的原因引起,例如闌尾炎、腹主動脈瘤破裂、大腸憩室炎或異位妊娠。潰瘍性結腸炎80%左右的患者也會有腹痛症狀,且多以隱痛為主。疼痛部位多在左下腹,這是因為炎症大多發生在左半結腸或乙狀結腸。另有部分患者的疼痛部位常位於左上,右上或右下等部位,因這些部位是結腸彎曲部,且是生理性括約肌“閥門區”。大腸癌早期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當腫瘤較大、腸腔縮窄,表現為糞柱變形、變細等不全性梗阻時會出現腹部隱痛,當腸道完全梗阻時,會出現劇烈腹痛。信號4:貧血、全身乏力或短時期內的消瘦由於腸道惡性腫瘤、慢性感染、潰瘍性結腸炎等一系列慢性病變導致消化吸收功能減弱或消耗增加超過了日常機體的合成,會引起營養不良,體重明顯下降。在臨床檢驗中表現為低蛋白血症,水電解質紊亂等指標異常。如何才能及時發現,如何才能「腸」治久安?1、健康生活方式可預防大腸疾病發生影響大腸疾病尤其大腸癌發生與發展的原因很多,世界衛生組織提出,30%-50%的癌症是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預防的。遠離煙草、接種疫苗以避免癌症相關性感染等公共衛生措施,均可預防癌症發生。絕大多數癌症是由於外界的危險因素與自身遺傳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而根據中國生理學會科普平台分享,人的精神情緒或心理因素與腫瘤發生與發展的關係。2、注重大腸疾病的早期發現規範體檢能早期發現癌症、潰瘍性大腸炎、腸道息肉等一系列病變。大腸道疾病的檢查最常用的是肛門指檢和腸鏡。肛門指檢是一種簡便易行卻非常重要的臨床檢查方法,它能區分痔、直腸息肉、直腸癌、肛裂、肛瘺等多種腸道多發病,雖然看似尷尬,但真管用!腸鏡檢查和組織黏膜切片是另一檢查大腸疾病尤其是腸癌、潰瘍性結腸炎的有力手段,部分腸癌患者可以通過抽血化驗腫瘤標誌物來進行初步判斷。由於早期大腸癌大多起病隱匿,通過CT、超聲等輔助檢查難以辨別,電子大腸鏡通過直觀地觀察腸黏膜,能精準全面地完成結腸檢查及內鏡下治療。有息肉病史、大腸癌家族史、潰瘍性結腸炎病史、癌相關標誌物檢測陽性、糞便隱血檢查陽性的高危人群,檢查時間則要提前10年,即從45歲開始每年必須堅持做指檢。35歲以上的喜吃海鮮雞鴨魚肉、且運動量少的人群,最好定期進行肛門指檢。值得一提的是,全麻下行腸鏡檢查不會帶來痛苦,不必因恐懼而拒做腸鏡。3、前往正規醫療機構進行診療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大量醫學證據證實,規範的大腸疾病診療措施是有效的,廣大患者應到正規醫療機構接受規範治療,不可迷信偏方而拒絕正規治療,以免延誤病情。4、樹立正確的健康觀民眾應形成正確的健康觀,消除對發炎性腸道疾病及癌症的錯誤認知,對大腸疾病伴隨症狀的恥辱感。應鼓勵有便血、排便習慣改變的患者就診,不排斥肛門指檢、腸鏡等一系列檢查,對已確診腸癌的患者能積極支持、理解和幫助,使其獲得及時規範的診療、康復保健、心理支持和姑息治療,從而改善生存質量,提高生存率。作者:秦駿(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29 新聞.用藥停看聽
體溫偏高一定是發燒嗎 注意藥品副作用!
除了生病發燒之外,有時在服藥後也可能會讓體溫偏高喔!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邀請微笑藥師藥局廖偉呈藥師,為大家說明藥品為何會引發體溫偏高,常見原因如下:(1)過敏性反應 一般在使用藥品1-3週後出現症狀,尤其是抗生素,可能有起疹、嗜酸性白血球增加等現象。主要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將外來藥品當成抗原,產生體液性免疫反應,抗原抗體結合後的免疫複合物,可促使體內顆粒性白血球釋出致熱原而產生發燒現象。此外,也會啟動細胞免疫反應,導致胸腺產生淋巴激素活化免疫反應,並促使巨噬細胞將內生性熱原釋出。(2)影響體溫調節機制◆藥品增加熱能產生 有些藥品會增加身體新陳代謝,增加熱產生,如:甲狀腺素、綜合感冒藥或緩解鼻炎藥品的交感神經作用劑(Phenylephrine/Pseudoephedrine/Caffeine)、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的抗憂鬱劑、藥酒(保力達B、維士比等),或含酒料理,也有可能提升體溫。◆抑制汗腺分泌→減少散熱 某類藥品會抑制汗腺分泌,而影響身體的散熱。如:降低過敏或改善鼻炎的第一代抗組織胺(Chlorpheniramine/Diphenhydramine)、暈車藥所含的抗膽鹼成分(Scopolamine)、某些具抗膽鹼作用之帕金森藥品(Biperiden, Trihexyphenidyl)、三環抗憂鬱劑(Imipramine/Chomipramine/Doxepine)等。◆阻礙心血管系統對熱調節 心血管系統是身體調整體溫的重要角色,但有許多降血壓藥品或是影響心跳速率的藥品,或多或少會降低心血管系統對體熱的調節能力,導致體溫偏高如:乙型阻斷劑。而血管擴張劑,可能使周邊動脈擴張,血液滯留於周邊動脈血管,影響體溫調節,此外常被應用於消水腫或降血壓的利尿劑,也可能導致水分流失,間接影響散熱功能。◆抑制下視丘對熱的調節 抗精神疾病藥品(Chlorpromazine)為多巴胺阻斷劑,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會造成下視丘體溫設定點改變,導致體溫過高。(3)藥理作用的延伸 這類原因導致的藥物熱較為少見,主要因藥品的藥理反應,引發內生性熱原的釋放,如:梅毒病人在接受盤尼西林類抗生素治療6-8小時後,體內的梅毒螺旋體釋放出內毒素導致發燒現象。而藥理作用引起發熱狀況,也常見於癌症病人在使用抗腫瘤藥品後,因體內的惡性腫瘤細胞,被化療藥物毒殺後而產生藥物熱現象。 食藥署提醒,民眾就醫時,一定要記得告知醫師最近正在使用的藥品。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8-26 科別.一般外科
惡性腫瘤有解!台大雲林分院引進新療法
惡性腫瘤奪走許多國人的性命,更是台灣去年十大死因之首,讓人「避之唯恐不及」,其中肺臟是腫瘤最常轉移的部位,儘管有開刀、化學治療及標靶藥物等多種治療方式,但過程中肺部腫瘤仍可能會不斷變大,難以根治。台大雲林分院引進胸腔鏡手術「冷凍多針微針治療」,可有效控制腫瘤,且病患術後恢復良好,併發症產生的機率也降低。台大雲林分院外科部暨胸腔醫學中心主任黃培銘表示,根除性切除腫瘤是最能讓病患延長生命的治療方式,但卻不是人人都適用,能接受外科手術切除的病患仍在少數,如腫瘤位置不理想、肺功能不足、年紀太大的病患,往往只能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治療,不過腫瘤仍在,也很有可能變大。胸腔醫學中心醫師團隊日前順利完成深部轉移性腎細胞癌病患的治療手術,該名病患腫瘤接近血管,且位在困難切除的位置,但藉由胸腔鏡手術下的冷凍多針微針治療,成功達成腫瘤消融控制。黃培銘表示,胸腔鏡輔助操作冷凍微針治療,經由快速降溫到零下-180℃,使腫瘤組織形成冰球,再迅速升溫至50℃讓冰球破裂,達到腫瘤崩解效果,也可讓腫瘤血管結凍栓塞,使腫瘤因缺血而壞死;急速冷凍下除能阻斷痛覺神經傳導,也能減少治療中的疼痛感及併發症產生,延長患者存活機率。
-
2020-08-25 癌症.抗癌新知
做愈詳細檢查,愈能明確找出疾病? 癌症醫師吐真心話
不少人似乎都對癌症篩檢有所誤解,其實篩檢有好處也有壞處。「做越詳細的檢查,越能明確找出疾病,這樣不是比較好嗎?」、「年輕的人都該去做篩檢比較好吧?」多數人大概都有這種想法,事實上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NO」。決定該不該做癌症篩檢,必須看「將利弊放到天秤上衡量後,哪一個分量比較重」。而經過評估之後的結果會「隨著個人有不同答案」,這一點相當重要。也就是說,非常有可能因為各自的價值觀不同,而出現完全相反的結論。所以接下來我會先分析癌症篩檢的利與弊,最後再從我的價值觀出發,說出我個人心中的結論。癌症篩檢可及早發現並治療 我們就先從癌症篩檢的好處開始說吧。做篩檢的好處是「有助於預防因癌症而死亡」。面對癌症,原則上只要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能夠治癒,但是,當病情「超過某一個時間點,即便醫師是華佗再世,有一手最精湛的醫術也束手無策」。那麼這個時間點落在哪裡呢?很遺憾地,醫界也無法明確指出「就是這個時候」。受到每位罹癌患者自身的條件、患者所得的癌症種類、或療法不斷進化的影響,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不過我們可以大致預測出一個時間。以我的專業領域大腸癌為例,處於第Ⅰ期的患者若接受標準治療,5年後還能存活的機率超過97%,而到了第Ⅱ期就變成90%,到第Ⅲ期會降至84%,然後一旦變成第Ⅳ期,狀況會急轉直下,竟驚人地僅剩20%左右而已。沒錯,癌症發展到第Ⅳ期,狀況會急遽惡化。不只是大腸癌有這個狀況,很多種癌症也是如此,這並不意外,因為癌症分期的設定一方面也是反應生存率。 更深入解說的話,大部分癌症第Ⅳ期通常是指「已出現遠端轉移」的情況。遠端轉移的意思是「癌細胞從原先出現癌症的內臟器官,轉移到遠離該處之部位的狀態」,乍聽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惡質」吧。估算癌細胞惡化程度 觀察、病理檢查能做到那我們要如何估算癌細胞的惡性程度呢?大家肯定都希望能有這樣的檢查,其實現代醫學手上正握有兩種武器。第一種是「觀察疾病發展」這項武器。做法是透過時間觀察,推測「癌症擴展速度」有多快。例如,即使都是原只有1公分的癌細胞,一個月就長到5公分並轉移到其他器官的癌症,比經過2年只變大成1.2公分的癌症更難對付。一旦發現癌症,最好不要放著不管,絕對要馬上治療。可是,由於各類檢查所需時間以及患者工作的緣故,有可能會晚一兩個月才進行治療,我有時會因此發現增生異常快速的癌細胞,無意間見識到它們的惡性程度。另一種是名為「病理檢查」的武器。做法是取出要調查的癌細胞,用顯微鏡觀察該細胞,推測它的惡性程度。目前有些針對乳癌等癌症的治療法,會因「病理檢查」結果而有所修正。癌症篩檢是透過定期檢查,讓我們知道體內是否出現癌症,所以這對極度惡性的癌細胞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即使你每隔一年都會做篩檢,若不幸罹患了發病半年就惡化到無法處理的癌症,那這個篩檢就不具效益了。可是現在的醫學仍無法確定「誰會有多大機率罹患惡性癌症」,因此才用年齡做為區隔,讓全民一起接受檢查。其中也許會有人幸運及早發現病症,接受治療並恢復健康,這便是做癌症篩檢的好處。癌症篩檢少為人知的2害處 但別過度恐慌那麼做癌症篩檢對身體又有什麼樣的危害呢?1. 過度診斷、過度治療第一個可能的壞處是「過度診斷」與「過度治療」。如同名稱上的「過度」兩個字,兩者指的是本來沒有問題的人卻在接受檢查之後反倒產生壞處。舉個實際範例來解釋,如乳癌篩檢項目中的乳房攝影檢查,這種檢查會使用X光來拍攝乳房。假設有一個人經過篩檢後「發現疑為癌症的腫塊」,接著到醫院做詳細檢查接受診斷,同時進行抽血、超音波、MRI(磁振造影)等檢查手續。他可能會得到一份報告表示「現在看起來屬於良性,馬上就能治癒」,或者「有可能是惡性腫塊,要做穿刺切片檢查」。所謂穿刺切片檢查,便是用針刺入可疑腫塊,取出約一公釐的腫塊,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是否含有癌細胞或癌組織。若是確診為癌症,就要著手進行手術或抗癌藥物治療,如果確定不是癌症,那醫師就會說:「沒有問題,太好了。」事情就此平安落幕。倘若這個人沒有接受篩檢,事情會有何不同呢?那麼他就不需要去醫院看診,也不必聽從醫師的指示做各種檢查,更不需要受針刺等這類皮肉痛。上述的情況就是過度診斷,如果事情到此告一段落倒是還好,如果報告顯示「無法否定是惡性腫瘤」,當事人就必須動手術,只不過手術刀一下,也有機率得到「這是良性腫瘤」的結果,這就是過度治療。不同的人對於這件事的態度有極大差異,有人認為自己很幸運,相對地也有人會覺得這樣豈不是從頭到尾都是白費工夫。2. 因癌症篩檢引發的併發症第二個壞處是因為篩檢而引發的併發症,所謂的併發症就是「因為進行檢查或治療而發生不好的狀況」。雖說機率不定,但世上所有的治療或檢查都有一定比率會觸發併發症,有些是兩人之中就有一人會發生,也有些機率比被隕石擊中還低(例如因接種流感疫苗而死亡),情況各有不同。癌症篩檢是一種身體檢查,因此也會有伴隨檢查而發生併發症的風險。以胃癌篩檢為例,胃癌篩檢分別有胃鏡與上腸胃道檢查的方式。日本於2016年發表的全國調查報告指出(2008到2012年間),胃鏡檢查會引發的併發症之中,因檢查前的準備(如鎮靜劑等等)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三萬六千人中會出現一人(0.0028%),而總死亡人數紀錄為九人,比例是兩百萬人中才會出現一人(0.00005%)。另外胃鏡檢查(包含切片檢查)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七千人之中會出現一人(0.014%),其併發症狀為出血或是腸胃道、食道出現破洞。由上述可見,接受胃鏡檢查而死亡的可能性並非為零,並且也會引起併發症。儘管機率不高,但確實有一定程度的病例。(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癌症指數高就是罹癌了? 先別嚇自己!醫師解釋給你聽 7種癌都跟吃有關! 日常防癌這幾個飲食壞習慣都要避開
-
2020-08-21 新聞.用藥停看聽
藥多吃一點、多擦一些,病就會好得快?藥師分析箇中風險
常有人問藥師:感冒藥有分加強錠跟一般劑量?請問是不是要買加強錠比較有效啊?人們總以為東西多就是好!錢多一點、料多一點…偏偏藥品劑量高,多吃幾顆或是藥膏擦厚一些不一定就是好,以下將就幾個部分跟大家說明。1.首先常見的感冒藥加強錠是針對感冒常見症狀如頭痛、發燒、咳嗽…等,加強其止痛、退燒、止咳等效果,因此加強錠的設計就是將該作用之主成分的劑量提高。然而止痛劑的成分大多為普拿疼或是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雖說劑量加高效果會變好,但是相對地副作用也會增加;再者如止咳的主成分多有嗜睡的副作用,增加主成分劑量後的加強錠,為改善嗜睡的副作用,便會增加具提神效果的咖啡因成分,反而額外增加少數不適合使用此成分的病人用藥風險。2.另一類常見的用藥問題是止癢藥膏或防蚊液。止癢藥膏的主成分多含有類固醇,藥膏的正確使用應該是輕薄均勻地塗擦於患部,避免使用紗布覆蓋或是擦得太厚,否則可能造成反效果,不但不會增加藥效,反而可能因為增加藥品吸收而造成類固醇的全身性副作用。至於防蚊液的成分主要是驅蟲藥,也應採用類似的給藥方法。前述皮膚用藥當症狀嚴重時,以增加頻次來因應比較恰當,但也不宜異常頻繁。3.腸胃道不適,諸如胃痛或胃酸過多等,也是民眾常見的居家疾病症狀,於是坊間另一類常見的居家用藥便是俗稱「胃藥」的成藥或指示藥,常見的類別是胃散及治療胃酸過多或逆流 (俗稱火燒心的「心口灼熱」)的抑制胃酸或保護胃壁的胃藥。胃散的主成分是除了具快速中和胃酸作用的碳酸氫鈉之外,還有緩解腸胃道痙攣的莨宕鹼或其類似成分及消除脹氣的成分等,通常是「需要時才使用」,切忌常規服用做為抑制胃酸或腹脹的藥物,以免反而引起反激性的胃酸分泌、胃排空異常、便秘、口乾舌燥等副作用。4.至於抑制胃酸分泌的胃酸逆流治療藥物,雖然沒有胃散的副作用且與此類藥物相關的副作用較罕見,但當併服其他藥品時,會與部分此類藥物間發生交互作用,更重要的是因為其效果不錯,故即使是某些惡性腫瘤所引起類似潰瘍的症狀,仍可能因服用此類藥物獲得某種程度的改善(非痊癒),而導致延誤就醫,所以服用一段時間後若症狀未根除,還是要儘速就醫。最後就坊間的制酸劑簡要說明,顧名思義,此類藥物是在腸胃道直接中和胃酸,通常是含鎂及鋁鹽複方,與某些抗生素或骨質疏鬆治療藥物併服可能影響後者藥效,部分標榜可保護腸胃壁的膠體劑型,實際上對於嚴重個案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建議當症狀未改善時要儘早就醫,多吃不但可能增加副作用,也可能影響重要就醫時機,即使都沒有前述問題,這些藥物通常也不便宜,也都有健保藥物取代,建議考量自己的經濟能力而為。針對以上總結,藥不是多吃一些或多擦一些才有效,對症下藥,適量治療才是正確的治療觀念,為求速效而提高用量,反而可能導致反效果。藥物治療的目標是解除疾病的症狀,除了嚴重或可能致命的急性症狀之外,溫和漸進才是良策。文章提供/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
2020-08-20 癌症.大腸直腸癌
男子大腸鏡切除瘜肉等待解說 跑去抽菸引發腹部劇痛
50歲劉姓男子因糞便潛血篩檢呈陽性,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醫師發現他右下腹升結腸處有個約3公分瘜肉,以大腸鏡瘜肉切除術處理,但結束檢查等待醫師解說時間,他自行跑去抽菸、吃東西,結果右下腹出現劇痛,醫師為確認瘜肉切除處的傷口是否破裂引發腸穿孔,立刻安排電腦斷層掃描,幸好無大礙,男子休息2天後出院。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裕鈞表示,大腸鏡可直接檢查腸道有無潰瘍、發炎或惡性腫瘤的早期病灶等問題,當發現異常時能立即做切片供診斷分析、切除瘜肉處理;許多研究指出,透過大腸鏡發現瘜肉並切除,是降低大腸癌的有效方法。接受大腸瘜肉切除術後,雖可恢復一般飲食,但不可以立即抽菸、喝酒或暴飲暴食,以免產生腹痛、腹瀉、出血、腸穿孔等併發症,此外也要配合醫師建議,視情況停用幾天活血化瘀的藥物及食物,例如抗血小板及抗凝血藥物、銀杏、靈芝、魚油、中藥補品等。他指出,根據統計,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者,100人中約50人有大腸瘜肉、5人可能有大腸癌,因此建議篩檢為陽性的民眾,一定要立即接受大腸鏡檢查,趁瘜肉尚未轉變為大腸癌之前切除,才能降低風險。接受大腸鏡檢查前,應配合衛教指示服用清腸瀉藥、多喝水、多走動,將殘餘的糞水排乾淨到淡黃色半透明的程度,檢查的品質才會良好。林裕鈞提醒,預防大腸癌要少吃燒烤油炸類、多吃蔬果及膳食纖維、規律運動、維持適當體重、以及戒菸,並建議有抽菸、飲酒習慣、肥胖、大腸癌家族病史者,因長大顆瘜肉和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較高,可考慮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確保自身健康。
-
2020-08-15 橘世代.好野橘
防癌不可少! 三高纏身也有保障,你不可不知的「三高心安保險」
小時候爸爸是我們的靠山,總是把家人放最前面,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後面。隨著國人保障意識提升、市場接納程度愈來愈高,「保險」也成為孝親的選項之一,為爸爸買份保險,守護爸爸的生活,當爸爸的靠山。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男性10大死因,第1名為癌症,另心臟疾病、糖尿病及高血壓疾病也分居前10名之列,顯示男性易因三高引發重大疾病致死。若要送爸爸保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建議癌症險及健康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副總經理呂文泉表示,爸爸常為了賺錢而忽略自身健康,也因擔心醫療費用支出增加家庭負擔,延遲黃金治療時間,所以更需要加強爸爸的醫療保障來防患未然。以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的「真心防癌癌症健康保險專案」為例,針對惡性腫瘤和特定器官原位癌提供癌症住院醫療保險金、癌症出院後療養保險金、癌症身故保險金及初次罹患癌症保險金等四大保障,如已給付初次罹患癌症保險金隔年度仍得續保其他項目,保單期間內後續若再診出惡性腫瘤仍可獲得理賠,能讓爸爸的健康獲得最全面的呵護。已罹患三高的人不易買到保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推薦「三高心安保健康保險」,適合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人,正常服藥體況良好可免體檢投保,當發生疾病和特定傷病時,不論住院治療,或須住院接受手術、出院後療養,以及特定傷病等,皆在保障範圍裡。許多爸爸在兒女有了經濟能力與家庭後,肩上擔子減輕,會規畫海外旅遊,和泰產險建議可幫爸爸安排針對海外活動期間也能有保障增額給付的「足勇健」傷害保險專案,為爸爸壯遊世界的足跡多添一分保障,安心到老。【延伸閱讀↘↘↘】。分散長照風險-外溢保單:養健康習慣,有機會省保費。保險QA/關於「洗腎」理賠的5大保單!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8-14 科別.皮膚
異位性皮膚炎最癢的時候,為何總在下班後?醫師:你的過敏,其實是這問題害的
壓力會讓皮膚癢一發不可收拾「心情一煩躁,皮膚就跟著癢!」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經驗?也有些人的狀況是:「忙了整天回到家、一放鬆反而全身癢起來!」以上2種狀況,都與前面提過的「自律神經」運作有著密切關係。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會分別在人體緊張興奮以及放鬆休息時進入活動模式,但問題同時也出在這裡。也就是說,兩者只要其中一方運作過度造成失衡,就有可能誘發搔癢。以交感神經為例,當人體處於持續精神緊繃、煩躁不安的狀態,自律神經運作將一面倒向交感神經,造成腎上腺素分泌過多。當腎上腺素過量,就會讓身體製造更多引起抗敏反應的免疫球蛋白「IgE抗體」,並活化肥大細胞運作、釋放更多組織胺,致使皮膚奇癢難耐。而IgE抗體還會觸發其他過敏反應、引起肌膚發炎。另一方面,當我們卸下壓力、進入放鬆狀態,就輪到副交感神經上場了。一旦副交感神經運作居於上位,血管便會舒張、加速血流,讓體溫升高。在這樣的狀況下,便會壓迫到血管周圍的癢感知覺神經、活化肥大細胞,產生陣陣搔癢。我對上百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做過簡單的調查,問他們一天當中皮膚最癢的是什麼時候?結果,比例最高的答案是「下班回到家換衣服的時候」。也有不少人回答:「一坐上馬桶大腿就開始劇烈發癢,只能一直去抓。」顯然,與壓力釋放有著相當程度的關係。由此可見,造成搔癢的背後因素千奇百怪,想要仔細釐清並不容易。這也正是我之所以會不斷強調「掌握搔癢的問題癥結比什麼都重要」的原因。光過敏每百人之中就有4個人接觸光照會引起過敏反應「小時候都曬得黑黑的,但現在只要曬到一點太陽就會皮膚癢,甚至出現紅腫……」如果你也有相同困擾,可能是「光過敏」,也就是「光敏感性皮膚炎」所致。對於光過敏患者來說,即使是正常的紫外線曝曬量,也會導致皮膚過敏、搔癢紅腫的現象,甚至誘發濕疹、蕁麻疹、水疱等症狀。在日本,每百人就有4人罹患這種紫外線光敏感,而我也是其中之一。只要紫外線高峰季節4~9月一到、一旦被日光照射又沒擦防曬用品,皮膚就會冒出一顆顆米粒大小、又紅又癢的疹子。光過敏的發病特徵因人而異,有的人只要曬太陽短短幾分鐘就出現症狀,也有人是持續接觸紫外線好幾天才會發作。此外,有些食物、化妝保養品、維他命劑、外用或內服藥物等,也都會加重皮膚光敏感的問題。當患者接觸這些來源並於體內進行代謝之後,就會轉化成光毒物質;若再加上日光曝曬,就會在皮膚日曬處顯現出敏感症狀,也因此,這種皮膚病症又被稱作「光過敏性藥物疹」。使用柑橘香氛精油需特別注意【食物】在容易誘發光過敏的食物中,常見的水果類有:檸檬、柳橙、萊姆等柑橘類及無花果;蔬菜類則有芹菜、西洋芹等繖形科植物或小黃瓜等。這些食物都含有一種名為「補骨脂素(Psoralen)」的「光毒性」成分。光毒性是指在接觸含感光成分的物質後,再加上經由紫外線曝曬,就會對皮膚造成發炎紅腫症狀,亦常伴隨劇癢或起水疱,甚至也可能在皮膚表面留下程度不一的色素沉澱與斑點。有些人在飲用這類食材製成的果汁後,只要一遇日曬,皮膚就會起疹子,所以千萬不能輕忽大意。【化妝品或香水類】化妝品或香氛產品常見的佛手柑精油成分,其中也含有「呋喃香豆素(Furocoumarin)」這種具光毒性的有機化合物。此外,一般芳療常用的柑橘系精油也多含有呋喃香豆素,包括佛手柑、苦橙(塞維亞柑橘)、檸檬、歐白芷根與馬鞭草精油等。由於這類精油具感光性成分,所以建議在使用後的12~48小時內要盡量避免直接曝曬日光。擦對防曬,就能避免肌膚問題【維他命劑】維他命劑也容易引起光過敏。其中尤以維生素B2、B6為最,有的人攝取後一經日光曝曬就會引起過敏反應。也因此,如果一接觸紫外線皮膚就莫名發癢,就要懷疑是否為保健食品所含的維生素所致。【藥物】有些藥物也會添加引發光過敏的成分,例如含鎮痛消炎成分「可多普洛菲(Ketoprofen)」的貼布、抗生素、降血壓血糖藥,或部分抗組織胺藥物,這些都有可能會造成「光敏感性皮膚炎」。因此,長期使用這類藥物的患者,務必與醫師詳細確認。而在臨床上,皮膚科也會採用光敏感試驗或光貼布試驗來為病患進行過敏原檢測。須提醒的是,不管是哪種情況所致,光過敏症狀幾乎都是突如其來、讓人措手不及。要預防光過敏,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紫外線曝曬並塗上足夠的防曬用品,包括衣袖遮不到、容易被曬到的地方都不能遺漏,下巴下方或掌心等部位也要記得補擦。同時,也要搭配陽傘與遮陽帽,讓防曬效果加倍。另外,也應盡量避免在早上10點~下午2點這段紫外線輻射最強的時間外出。書籍介紹書名:自己的皮膚自己救!:1分鐘活化肌膚!全球臨床與研究冠軍名醫的「救膚養肌術」,教你改變膚況、根除皮膚問題!作者:豊田雅彦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19/11/15作者簡介/豊田雅彦 (TOYODA MASAHIKO)截至目前已發表1800餘篇醫學論文、為眾多醫療書籍執筆。一年最多可達兩百五十場以上的學術發表、衛生單位講座及專題演講等,遍及國內外。不但是日本皮膚疾病、搔癢治療與漢方醫學先驅,並對相關領域學術發展及啟蒙教育有極大貢獻。日本皮膚科學會認可之皮膚專科醫師、日本過敏學會認定之專科醫師、日本和漢藥學會理事、日本研究皮膚科學會理事、日本型態研究學會理事。亦為日本美容皮膚科學會、日本乾癬學會、日本皮膚免疫過敏學會、日本皮膚病理組織學會、日本皮膚惡性腫瘤學會、The Society for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Federation of Clinical Immunology Societies等單位之會員。合著及共同編寫書籍包括《透析東洋醫學!帶你認識九位漢方名醫》(現代書林)等多部著作。延伸閱讀: 陳文茜:11歲時,家對面的麵攤老闆,用一碗陽春麵讓我記了一輩子
-
2020-08-12 科別.消化系統
C型肝炎健保幫出20萬治療 護理師:9成能治癒
C型肝炎是國內感染人數第二多的病毒性肝炎,僅次B型肝炎,是造成慢性肝病與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此衛生福利部推出「健保幫出20萬治療」,護理師提醒,只要經檢驗出有C肝病毒的民眾,便可使用健保及早治療。桃園醫院日前有一名婦人因準備洗腎,在腎臟科醫師評估後發現她是C型肝炎感染者,轉至腸胃科門診做C型肝炎的用藥評估,腹部超音波顯示有一顆2公分的腫瘤,更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竟然除了肝臟外,闌尾及右腎也發現腫瘤。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顧元豪利用腹腔鏡手術,同時切除肝臟惡性腫瘤、闌尾惡性腫瘤肝臟及右腎良性腫瘤,富人也順利康復,在完全沒有任何腹痛的情況下,及早發現「雙癌」並及早接受治療,算是不幸中的大幸。C型病毒如何傳播感染?桃園醫院外科專科護理師護理長林秀秀解釋,C肝病毒主要是由血液透過皮膚、粘膜進入體內而傳染,若與他人共用汙染針具、沾血的個人器具,如刮鬍刀、牙刷、指甲剪、刮痧板等,都有可能發生感染。有研究指出,慢性C型肝炎經過20至30年後,4人之中會有1人演變成肝硬化,一旦進入肝硬化,肝癌的機率會增高,因此必須及早治療或定期追蹤檢查,C肝早期無藥可醫,須花上百萬自費藥物治療,但隨醫藥發展,現已有健保補助治療費用。林秀秀表示,新型全口服抗病毒藥物(DAA)只需服用2至6個月,治癒成功率達97%,且民眾只要就醫經確認感染慢性C型肝炎,不論有無肝纖維化,健保都可給付近20萬元的藥物治療,由國家幫忙支付藥物費用,提醒慢性C肝病友千萬別放棄這20萬,要趕緊治療。
-
2020-08-12 癌症.抗癌新知
免疫療法給付再放寬 適用五成泌尿道上皮癌患
衛福部健保署去年4月公告三種免疫療法藥物給付標準,適應於八種癌症,包含泌尿道上皮癌,編列8億元限額給付,一開放名額就出現大量申請。今年4月宣布再放寬申請條件,泌尿道上皮癌患者腎功能條件從原本的腎絲球濾過率放寛為大於30mL/min/1.73m2(原規範為60),且延長使用時間最多可至二年,等於完成整個療程,可望嘉惠更多病友。泌尿道上皮癌好發於高齡族群,初期僅約15%的患者沒有症狀,多數早期被發現的患者,常是在健檢時發現,或是因為無痛性血尿、腎積水、腰部硬塊前來就診,但仍約有三成左右的患者晚期才被確診。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泌尿醫學會副理事長及泌尿腫瘤委員會主委馮思中表示:「膀胱癌、尿道癌、輸尿管癌、腎盂癌等都屬於『泌尿道上皮癌』的一種,泌尿道上皮癌泛指所有尿路上皮的惡性腫瘤,其中以膀胱癌為最大宗。」且「當患者的疾病進展至晚期則需藥物治療,若因健康條件不能接受標準化療,或無法耐受化療副的作用而停藥,將使得治療預後較為不佳。而這時免疫治療就可提供這群病人多一個治療選項。」免疫療法問世後,雖可幫助無法接受化療的晚期泌尿道上皮細胞癌患者,但價格門檻高令患者卻步,同時新療法使用之初,效果也讓患者觀望。去年健保開放給付,根據文獻及健保數據,一線使用約有兩成病患可達到完全反應的成效,同時獲健保給付的病患中約有五成能通過有效性評估,繼續使用健保給付的免疫治療。年約60歲的患者陳先生三年前確診為早期膀胱癌,一開始雖乖乖接受治療病情穩定,但後來仍又復發,加上淋巴轉移,建議切除膀胱。陳先生當時因猶豫接受切除手術而延誤了治療,再次就診時癌細胞已轉移至其他臟器,且經評估不適合標準的一線化療;「免疫治療」所需的費用卻又難以負擔,時值健保宣布給付。目前陳先生已做完一年療程,並達到完全反應。馮思中表示,「去年免疫療法通過健保後,可幫助泌尿道上皮癌的第一、二線治療,但腎絲球濾過率需大於60(mL/min/1.73m2),僅能適用三成的患者;今年4月放寬後腎絲球濾過率在30(mL/min/1.73m2)以上即可,使適用的患者可達五成。」他說,而不符合健保給付的泌尿道上皮癌患者也同時受惠,免疫療法因通過健保給付,整體價格也有所下降,費用不再像過去一樣是天價,使得更多病患可以負擔。馮思中表示:「目前患者仍可透過傳統化療獲得合理療效,但對於不適合化療及化療失敗的病人,免疫療法的使用愈早介入效果愈好,若治療有效可以持續縮小腫瘤,加上免疫療法在生存時間上具有長尾效應,使用時間拉長愈能喚醒體內的免疫系統。」 同時,在安全性的部份也提醒「免疫療法副作用較化療少,但仍有少數的副作用,如過敏、免疫系統自我攻擊等。需注意免疫療法的副作用因人而異,可能從不需治療的輕症到嚴重不良反應,機率大約在15%到20%之間,施打者須加以留意。」
-
2020-08-12 癌症.抗癌新知
關於癌症迷思!進行癌症篩檢有壞處嗎?
不少人似乎都對癌症篩檢有所誤解,其實篩檢有好處也有壞處。「做越詳細的檢查,越能明確找出疾病,這樣不是比較好嗎?」、「年輕的人都該去做篩檢比較好吧?」多數人大概都有這種想法,事實上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NO」。決定該不該做癌症篩檢,必須看「將利弊放到天秤上衡量後,哪一個分量比較重」。而經過評估之後的結果會「隨著個人有不同答案」,這一點相當重要。也就是說,非常有可能因為各自的價值觀不同,而出現完全相反的結論。所以接下來我會先分析癌症篩檢的利與弊,最後再從我的價值觀出發,說出我個人心中的結論。篩檢可及早發現癌症並治療我們就先從癌症篩檢的好處開始說吧。做篩檢的好處是「有助於預防因癌症而死亡」。面對癌症,原則上只要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能夠治癒,但是,當病情「超過某一個時間點,即便醫師是華佗再世,有一手最精湛的醫術也束手無策」。那麼這個時間點落在哪裡呢?很遺憾地,醫界也無法明確指出「就是這個時候」。受到每位罹癌患者自身的條件、患者所得的癌症種類、或療法不斷進化的影響,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不過我們可以大致預測出一個時間。以我的專業領域大腸癌為例,處於第Ⅰ期的患者若接受標準治療,5年後還能存活的機率超過97%,而到了第Ⅱ期就變成90%,到第Ⅲ期會降至84%,然後一旦變成第Ⅳ期,狀況會急轉直下,竟驚人地僅剩20%左右而已。沒錯,癌症發展到第Ⅳ期,狀況會急遽惡化。不只是大腸癌有這個狀況,很多種癌症也是如此,這並不意外,因為癌症分期的設定一方面也是反應生存率。更深入解說的話,大部分癌症第Ⅳ期通常是指「已出現遠端轉移」的情況。遠端轉移的意思是「癌細胞從原先出現癌症的內臟器官,轉移到遠離該處之部位的狀態」,乍聽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惡質」吧。那我們要如何估算癌細胞的惡性程度呢?大家肯定都希望能有這樣的檢查,其實現代醫學手上正握有兩種武器。第一種是「觀察疾病發展」這項武器。做法是透過時間觀察,推測「癌症擴展速度」有多快。例如,即使都是原只有1公分的癌細胞,一個月就長到5公分並轉移到其他器官的癌症,比經過2年只變大成1.2公分的癌症更難對付。一旦發現癌症,最好不要放著不管,絕對要馬上治療。可是,由於各類檢查所需時間以及患者工作的緣故,有可能會晚一兩個月才進行治療,我有時會因此發現增生異常快速的癌細胞,無意間見識到它們的惡性程度。另一種是名為「病理檢查」的武器。做法是取出要調查的癌細胞,用顯微鏡觀察該細胞,推測它的惡性程度。目前有些針對乳癌等癌症的治療法,會因「病理檢查」結果而有所修正。癌症篩檢是透過定期檢查,讓我們知道體內是否出現癌症,所以這對極度惡性的癌細胞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即使你每隔一年都會做篩檢,若不幸罹患了發病半年就惡化到無法處理的癌症,那這個篩檢就不具效益了。可是現在的醫學仍無法確定「誰會有多大機率罹患惡性癌症」,因此才用年齡做為區隔,讓全民一起接受檢查。其中也許會有人幸運及早發現病症,接受治療並恢復健康,這便是做癌症篩檢的好處。癌症篩檢少為人知的害處那麼做癌症篩檢對身體又有什麼樣的危害呢?1.過度診斷、過度治療第一個可能的壞處是「過度診斷」與「過度治療」。如同名稱上的「過度」兩個字,兩者指的是本來沒有問題的人卻在接受檢查之後反倒產生壞處。舉個實際範例來解釋,如乳癌篩檢項目中的乳房攝影檢查,這種檢查會使用X光來拍攝乳房。假設有一個人經過篩檢後「發現疑為癌症的腫塊」,接著到醫院做詳細檢查接受診斷,同時進行抽血、超音波、MRI(磁振造影)等檢查手續。他可能會得到一份報告表示「現在看起來屬於良性,馬上就能治癒」,或者「有可能是惡性腫塊,要做穿刺切片檢查」。所謂穿刺切片檢查,便是用針刺入可疑腫塊,取出約一公釐的腫塊,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是否含有癌細胞或癌組織。若是確診為癌症,就要著手進行手術或抗癌藥物治療,如果確定不是癌症,那醫師就會說:「沒有問題,太好了。」事情就此平安落幕。倘若這個人沒有接受篩檢,事情會有何不同呢?那麼他就不需要去醫院看診,也不必聽從醫師的指示做各種檢查,更不需要受針刺等這類皮肉痛。上述的情況就是過度診斷,如果事情到此告一段落倒是還好,如果報告顯示「無法否定是惡性腫瘤」,當事人就必須動手術,只不過手術刀一下,也有機率得到「這是良性腫瘤」的結果,這就是過度治療。不同的人對於這件事的態度有極大差異,有人認為自己很幸運,相對地也有人會覺得這樣豈不是從頭到尾都是白費工夫。2.因癌症篩檢引發的併發症第二個壞處是因為篩檢而引發的併發症,所謂的併發症就是「因為進行檢查或治療而發生不好的狀況」。雖說機率不定,但世上所有的治療或檢查都有一定比率會觸發併發症,有些是兩人之中就有一人會發生,也有些機率比被隕石擊中還低(例如因接種流感疫苗而死亡),情況各有不同。癌症篩檢是一種身體檢查,因此也會有伴隨檢查而發生併發症的風險。以胃癌篩檢為例,胃癌篩檢分別有胃鏡與上腸胃道檢查的方式。日本於2016年發表的全國調查報告指出(2008到2012年間),胃鏡檢查會引發的併發症之中,因檢查前的準備(如鎮靜劑等等)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三萬六千人中會出現一人(0.0028%),而總死亡人數紀錄為九人,比例是兩百萬人中才會出現一人(0.00005%)。另外胃鏡檢查(包含切片檢查)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七千人之中會出現一人(0.014%),其併發症狀為出血或是腸胃道、食道出現破洞。由上述可見,接受胃鏡檢查而死亡的可能性並非為零,並且也會引起併發症。儘管機率不高,但確實有一定程度的病例。 本文出處/摘錄自蘋果屋出版《癌症醫師的真心話》
-
2020-08-11 科別.心臟血管
輕忽靜脈曲張 肺栓塞恐要命
久站或久坐的人要小心!如果長期有腳水腫、小腿浮起的青筋或蚯蚓狀血管情形,千萬不可輕忽,恐有靜脈曲張問題,倘若置之不理,容易導致肺栓塞而有致命的危險。髂靜脈被壓迫 放置支架改善55歲的李先生今年初發現,每到下午或傍晚左腳就開始腫脹,有時腫到連鞋子都穿不下,但隔日早晨就會自行改善,他不以為意。近日因為走動明顯變喘又常胸悶,就醫檢查發現,他的肺部血管被一個大血塊塞住,導致缺氧,左腿深層靜脈出現長段血栓,經診斷是慢性深層靜脈血栓,誘發急性肺栓塞。經血管內超音波導管併藥物溶栓治療,李先生的呼吸急促和下肢水腫消失。後續檢查發現,左側髂靜脈被壓迫狹窄,放置靜脈支架改善回流後,徹底解決困擾他已久的腳水腫問題。日常生活中,下肢水腫並不少見,但這類偶發的生理性水腫,多發生在需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如因工作需久站或久坐的人身上。有時吃得較鹹或水喝得過多,也可能出現類似症狀,只要抬高雙腿配合適當按摩,通常都會緩解。若是下肢水腫頻繁出現,就得當心可能有病理性成因。單側下肢水腫 血管功能異常病理性下肢水腫可分為雙側或單側性。雙側性下肢水腫多由心臟、肝臟或腎臟功能異常引起,也常合併軀幹或上肢等全身性水腫,經使用藥物治療相關慢性病後,通常會獲得改善。但若是出現單側的下肢水腫,可能是血管功能出現異常。回收下肢血液的血管有淺層和深層靜脈系統。淺層靜脈較易擴張,長時間久站或久坐會使靜脈擴大曲張,在小腿上出現浮起的青筋或蚯蚓狀血管。持續惡化的靜脈曲張,可能使防止血液倒流的靜脈瓣膜永久損傷,造成血液逆流惡性循環,出現下肢水腫長期不消。深層靜脈異常則多跟血液回流不良,造成血栓阻塞有關,常見發生在長時間久站或久坐、長期臥床、肥胖、懷孕、血液黏稠度高或有惡性腫瘤病史的人身上。部分人因血管構造先天異常,導致後腹腔的髂靜脈被壓迫狹窄,血液回流困難進而產生血栓。輕者出現長期的下肢水腫,嚴重會有下肢疼痛、麻木,甚至有難以癒合的下肢傷口。血栓在下肢靜脈累積後,還可能順著血流進入肺臟,塞住肺部血管引起急性肺栓塞。剛開始會有活動變喘或胸悶,嚴重時則造成缺氧或急性心臟衰竭的致命情況。避免久站久坐 最好常換姿勢預防靜脈回流不良和血栓,應避免長時間久站或久坐,每小時最好改變姿勢,活動5到10分鐘。尤其長時間開車或乘坐交通工具時,最好不定時活動雙腳或轉動腳板,幫助血液循環流暢。另外,適當增加水分攝取,也可幫助減少血液黏稠度,避免血栓產生。有需要時,穿著醫療彈性襪,也可加速血液循環回流。習慣性單側下肢水腫的人,宜盡早就醫檢查,接受靜脈血管功能及超音波檢查,提早發現靜脈回流異常或血栓阻塞,並依檢查結果,決定是否繼續進一步的電腦斷層或血管攝影檢查。專業診斷後,針對較小的血栓盡早以抗凝血藥物治療。有較大血栓或藥物成效不彰時,也可及早接受微創超音波導管溶栓手術,或針對狹窄病灶進行支架置放,才能避免血栓致命疾病的發生。
-
2020-08-09 科別.泌尿腎臟
攝護腺肥大會不會導致不舉、影響性福?醫師這麼說
父親節剛過,但爸爸的健康不能輕輕帶過。中年爸爸常見泌尿相關問題,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醫師呂其峰表示,40歲之後的男性會漸漸浮現排尿困難、頻尿、夜尿等問題。解決排尿障礙 藥物治療優先呂其峰指出,一般民眾可利用國際攝護腺症狀評分(IPSS)檢查自身有無攝護腺問題,7個問題中,詢問近一個月來,是否有出現尿柱較細、尿液斷斷續續、常需要跑廁所等症狀,0至7分為輕度、8至19分為中度、20分為重度。良性攝護腺肥大會造排尿功能障礙,呂其峰表示,輕度者如不影響生活,無須治療,建議分數達中重度者再進行治療。治療方式並不是依嚴重程度來區分,而是將其分為阻塞性症狀和刺激性症狀兩種類型。呂其峰解釋,阻塞性症狀有解尿困難、尿柱變細、尿不乾淨、斷斷續續等問題;刺激性症狀為尿很急、2小時內會想上廁所、晚上一直起來跑廁所等。兩種狀況皆會以藥物治療為優先,如沒有效果才建議動手術。手術併發症 常見射精無精液手術常見性的併發症為出血、感染,呂其峰指出,攝護腺手術由於會刮除膀胱頸,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膀胱窄、逆行性射精等狀況,逆行性射精意指病人爾後射精時會沒有精液,少部分的人則會有性功能障礙,但比率相當低。呂其峰解釋,男性在射精時,膀胱頸需關閉,但攝護腺手術須將膀胱頸刮除,雖然手術復原後一樣可以有射精的動作,但卻不會有精液,若患者有考慮生小孩則不建議動手術。不過他說,有攝護腺肥大的患者多數皆已年過40歲、有小孩,較少出現生育問題考量。攝護腺癌 症狀與肥大相似 不少民眾擔心罹患攝護腺問題是否會導致不舉、造成婚姻不性福,呂其峰表示,目前沒有證據指出兩者有相關,攝護腺問題與不舉常發生在年歲較長的男性,因此眾人才會以為兩者有因果關係,其實不然。年紀較大、長期有代謝症候群的男性,身體如處於慢性發炎,很有可能同時罹患攝護腺肥大和勃起障礙。除攝護腺肥大的狀況,也有可能出現攝護腺惡性腫瘤。呂其峰說,兩者的症狀一開始差不多,不過一旦體內細胞轉為癌細胞,就變成惡性腫瘤,他強調,良性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惡性腫瘤為兩件不相關的病況,並不會從良性轉為惡性。檢驗PSA指數 初步篩檢工具攝護腺惡性腫瘤晚期,有些人會出現遠端轉移,如淋巴結腫大等狀況,可能會壓迫到下肢循環,如遠端轉移至骨頭,則會出現骨頭疼痛的狀況,一開始的確很難跟良性做出分別,因此需要進行抽血等檢驗,呂其峰表示,男性的健康檢查中,通常都會有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抽檢,可反應攝護腺的大小並作為攝護腺癌篩檢工具,超過4ng/mL,會懷疑有異常。不過該檢驗易受到許多狀況影響,如攝護腺較大、發炎、撞到、剛射精等,數值都會偏高,需經其他工具輔助評估是否有惡性腫瘤。罹患攝護腺惡性腫瘤的治療方式視病情而定,有積極觀察、定期抽血、手術、放射線治療、荷爾蒙治療、化療等。呂其峰指出,國內的攝護腺惡性腫瘤罹患率沒有特別高,且有八成因病情進展不快,不會威脅生命安危,甚至很多患者都是過世後才發現。攝護腺保健錦囊● 不要憋尿、多喝水。● 保持生活作息正常、常運動。● 多吃蔬菜及水果。● 少吃紅肉,以魚肉或植物性蛋白質替代;少吃澱粉,少喝酒及刺激性食物。● 可補充綠茶、茄紅素、南瓜籽、鋸棕櫚萃取物、黑麥花粉萃取物食品。資料提供╱呂其峰醫師
-
2020-08-08 醫聲.慢病防治
腎臟病/10大燒錢疾病慢性腎病奪冠! 遠離洗腎,營養師提5警告
衛福部健保署日前公布108年10大最燒錢疾病費用排行榜:(1)慢性腎臟疾病、(2)第2型糖尿病、(3)齒齦炎及牙周疾病、(4)齲齒、(5)原發性高血壓、(6)到院抗腫瘤治療(放療、化療)、(7)呼吸衰竭、(8)慢性缺血性心臟病、(9)思覺失調症、(10)支氣管及肺惡性腫瘤。慢性腎臟病108年全年治療費用高達533億元位居第1名,統計108年全台洗腎人數也攀升到9.2萬人,與107年的洗腎人數9萬人相較,1年之內又增加2千人,「慢性腎臟病」成為國人重要的健康課題。有46%新洗腎患者是糖尿病控制不佳 導致腎臟病變國人罹患慢性腎臟病人數眾多,觀察背後主因,有46%新洗腎患者是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腎臟病變。雖然台灣糖尿病患的年齡大多為65歲以上族群,但隨著國人飲食西化、飲食精緻化,手搖飲料、精緻高糖蛋糕餅乾等甜品越來越容易取得,根據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顯示20至39歲年齡族群,糖尿病發生人數從2010年至2014年之間有成長趨勢,顯示年輕族群對於腎臟的保健防範也不容小覷。保護腎健康 預防腎臟疾病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指出針對腎臟的保健,從日常生活中飲食的控制及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相當重要,保護腎健康,預防腎臟疾病!除了國健署建議的「3多、3少、4不、1沒有」外,還有1個必要!【3多】多纖維、多蔬菜、多喝水:多吃蔬菜增加膳食纖維及含豐富鉀離子,鉀離子可幫助鈉離子排出體外,可預防高血壓,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及降低腎臟負擔。適量攝取水分,每公斤體重喝30c.c.水,可增加新陳代謝。【3少】少鹽、少油、少糖:控制鈉的攝取量,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要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1茶匙食鹽(6g)。常吃甜食,攝取過多熱量,會造成肥胖,增加糖尿病的風險。【4不】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不明的藥:謹記並遵守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不明的藥的4不原則。【1沒有】沒有鮪魚肚:沒有鮪魚肚,避免增加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機率。【1個必要】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定期安排健康檢查。輕度中度慢性腎臟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明顯症狀,要及早發現腎臟病變就得靠健康檢查。常見的腎臟健康檢查有:抽血、尿液檢查、腹部X光檢查、腎臟超音波、腎臟切片檢查、電腦斷層攝影(CT)。更重要的是,採取健康的飲食型態,有助於遠離慢性腎臟病危險因子,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若等到腎臟已發展到慢性腎衰竭的階段,才想要改吃健康的飲食,屆時必須經過與醫師及營養師討論評估,才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蛋白質吃太多腎臟會受不了? 4種攝取方式都NG 膀胱炎都怪衛生習慣差! 大小便後擦拭應向前or向後?
-
2020-08-06 癌症.乳癌
「雞婆好友」揪團跑醫院 南投六旬婦驗出乳癌
南投縣64歲黃姓婦人自覺身體無異常狀況,多年未進行乳癌篩檢,今年因好友積極開揪才赴衛福部南投醫院乳房外科門診,未料竟診出初期乳癌,手術後成功治療,她除了感謝醫護,也謝謝好友雞婆相揪,才能夠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南投醫院指出,黃婦的李姓友人因常在電視上看見忽略症狀、延誤就診的新聞或案例,且不少都是發現罹癌後已是存活率較低的末期,李心生警惕,因此呼朋引伴邀女性親友做乳房篩檢,黃本來興趣缺缺,抵不過好友積極勸說,最後才加入。該院放射科團隊也安排新型多功能數位乳房攝影儀,並使用人工智能(AI乳房影像判讀系統,準確抓出黃婦病灶,最後更檢出是惡性腫瘤;而黃得知罹癌很震驚,其家人一度憂心南投資療資源較不足,想轉往外地治療,但與醫師溝通後作罷。院方表示,南投醫院雖非醫學中心,但院內醫療設備已更新升級,且引進醫學中心的專科醫師進駐提供醫療服務,其實毋須擔心醫療資源和設備,經向黃婦親屬說明,他們因此選擇在地醫療,也省去兩地奔波的交通時間與折騰。南投醫院更邀請乳房外科專家、中英醫療體系總院長林水龍教授,與南投醫院乳房外科醫療團隊以乳外切片儀器麥瑪通系統(Mammotome),利用針頭及真空抽吸系統切片取樣,並搭配超音波及立體定位,精確的將腫瘤切除,成功完成手術。南投醫院提醒,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女性每2年1次的乳房攝影免費篩檢,婦女應多加利用,平時也該自我檢查;林水龍則表示,45歲以下女性也可能罹患乳癌,只要發現胸部異常、疼痛、分泌物、腫塊等就應立即就醫,把握治療黃金期。
-
2020-08-06 癌症.抗癌新知
為什麼人會罹患癌症?癌症醫的真心話點出關鍵
多數我宣告罹患癌症的患者,他們並沒有過著極不健康的生活,雖然偶爾會偷懶但也幾乎每年都有做健康檢查。那麼,為什麼還會罹癌呢?是遺傳?生活習慣?還是運氣不佳就碰上了?事實上,我最常被癌症患者問到的問題都是「為什麼我會得癌症?」這句話中不僅隱含著對罹癌的怨氣與絕望,也帶有「我平常都很注重健康,到底是哪裡出錯了」的疑惑。就讓我來回答有關「為什麼人會罹患癌症?」這個問題。癌症,到底是什麼?所謂癌症,追根究柢就是基因異常引起的疾病,也就是「遺傳因子受損」。把人類的身體細分來看,全身上下都可細分到「細胞」這個單位。也就是說,人類的身體是由細胞構成,舉凡皮膚、眼睛、指甲、心臟、肺臟、肌肉都是由細胞組成。而細胞數量約多達三十七兆個(早期稱六十兆個,但近年以這說法最為有力)。每一個細胞裡面就好像是一座城鎮,分布著具有各種機能的組織。有類似發電廠的「粒線體」、像是港口或是海關的「細胞膜」、宛如區公所地位擁有中樞機能的「細胞核」。而基因就聚集在細胞核裡。要徹底說明人體基因有點困難。簡單來說,基因序列是由四種化學物質以各式各樣的順序排列而成,分別為「腺嘌呤(Adenine)、鳥糞嘌呤(Guanine)、胞嘧啶(Cytosine)、胸腺嘧啶(Thymine)」。這四個專有名詞,我們通常取其英文拼音的第一個字母「A、G、C、T」來稱呼。這些字母在細胞核裡面像是一篇長篇文章似的以「ATTGCGCTACG……」的形式排列著。它到底有多長呢?我們若用這四個字母做成一本書,並將它排列在圖書館,約可以排滿一整層樓,因為它的字母數量多達三十億。這四個字母的排列順序就構成一幅人體的設計圖。好比電腦是以數字「0、1」的二進法運作,而人體則是由「A、G、C、T」建構完成。令人驚訝的是,它們被好好地摺疊起來收納在極為狹小的細胞核裡面。接著,這四個字母形成的文字列再與數十個字母串聯,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個基因。目前我們可以推定的是,有三十億個字母的文字列裡面含有二萬個基因。如果這字母轉換成別的字,或是有字母脫落,基因就會轉變,有時會轉變成癌細胞,若再繼續增生就會形成惡性腫瘤。換言之,「所謂癌症,是指基因異常而引起的疾病」。異常又是指什麼呢?這是非常深奧的話題。舉例來說,有以下的情形:• 癌症基因:打開癌化基因的開關。• 抑制癌症的基因異常:為避免形成癌症而認真工作的基因發生異常,最後導致無法順利工作形成癌症。• 突發異常:基因失去功能而轉變成其他形式。• 表觀遺傳(epigenetics)的變化:讀取基因這幅設計圖的功能失常。癌細胞每天都在產生這裡我將說明一項很重要但與治療沒有直接關係的事實,那就是「人體每天都會產生癌細胞」。細胞本是由細胞分裂而來。這時候,基因會被逐字逐句的複製。但它不是像影印機那樣一次全部複製,而是宛若職人般一邊看著手邊的範本一邊字字句句地抄寫。因為是這樣的作業方式,偶爾會發生抄寫錯誤的情況,我在前面所提到的「抑制癌症的基因」,就有發現抄寫錯誤並修正的功能及防禦系統。但即便如此,也無法停止錯誤的產生。每當細胞增生,就會累積複製失誤與受傷的基因,其結果就是細胞「癌化」。一旦癌化的細胞增加,便會形成人類肉眼也看得見的腫瘤。事實上「癌化的細胞」每天都在產生。因此也有這麼一說:每天都有數千個細胞癌化,然後再被人類的免疫機能擊退。那麼,基因為什麼會受傷呢?理由很多,其中之一是「年紀增長」。一聽到年紀的問題,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到困惑,不過,年紀增長確實是誘發基因異常的原因。其他如細菌、病毒等的感染也會發生基因異常,例如,子宮頸癌已確定是因人類乳突病毒而造成的。此外,暴露於放射線之下也會破壞基因。前面所說都是事實,接下來則是我的感觸。當了解人體的構造與機制後,我是這麼認為的:「人類原本就有罹癌的宿命」。或許聽起來有點哲學,但只要想到我前面提到的「癌症是因為基因異常引起」,就不得不這麼說了。人類史上,癌症是在何時出現的呢?難道說,人類自古即受癌症之苦嗎?我認為不是。回顧人類的數千年歷史,癌症並不是死亡的重要原因。癌症竄升為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在臺灣與日本皆如此),僅僅是數十年之內的事。在此之前,造成人類死亡的是感染症而非癌症。感染症指的是結核病、霍亂等疾病。直到今天,世界上也還有不少國家的主要死亡原因為感染症。而在先進國家,由於疫苗、衛生保健等日益進步,感染症受到相當程度的控制,就不再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了。請看右頁的圖表。這是日本政府所做的人口動態調查中的死因分析,開始調查的時期是從1899年起。從圖中可以看出日本自1899到1998年間,占死因前幾名的分別是肺炎、腸胃炎和結核病,這些都是感染症引起。肺炎是因為細菌或是流行性感冒而引起,而造成曲線高峰的肺炎原因是「西班牙感冒」,它是當時席捲全世界的流行性感冒。在這個時代,死因的推斷還不是很成熟,而且仍舊遭受來自感染症的威脅。1980年代初,癌症(惡性腫瘤)一躍成為死因第一位,這是因為已大幅控制住全國的感染症,再加上高齡化人口逐年攀升的結果。1980年是我出生的那一年,也不過經過了近40年,感覺就像是最近才發生的。本文出處/摘錄自蘋果屋出版《癌症醫師的真心話》
-
2020-08-05 養生.聰明飲食
研究了9萬日本人後發現:日本人長壽秘訣主要與「吃」有關!
世界衛生組織曾發布的《世界衛生統計》報告顯示,連續多年日本人的平均壽命位居世界第一。日本人為什麼就全球最長壽?其中一個重要因素:與「吃」有關!日本人長壽與「吃」有關!2020年7月16日,《歐洲營養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發表了一項來自日本東北大學醫學系研究科公眾衛生學的研究,分析了超過9.2萬人的數據後發現,日本人「常吃的七類食物」和「不常吃的一類食物」可能是日本人長壽的秘訣!研究根據8項日本飲食指數(JDI-8)評價了參與者的飲食,得分越高代表飲食習慣越日本化。研究人員使用經過驗證的147項食物頻率問卷調查了超過9萬人的飲食習慣,平均隨訪時間為18.9年。日本飲食「常吃的七類食物」是:1.米飯2.味增湯3.海草4.漬物5.黃綠色蔬菜6.魚類7.綠茶日本飲食「不常吃的食物」是:紅肉:牛肉、豬肉結果顯示,「飲食習慣越日本化」的參與者的死亡風險較低。8項日本飲食指數分數最高的人群與8項日本飲食指數分數最低的人群相比,全因死亡風險下降了14%,心血管死亡風險下降了11%,心臟疾病死亡風險下降了11%。對於全因死亡風險而言,多吃海草風險下降6%,多吃漬物風險下降5%,多吃黃綠色蔬菜風險下降6%,多吃魚類風險下降3%,多喝綠茶風險下降可達11%。研究人員總結,日本飲食與全因死亡(所有死因的死亡)、心血管死亡、心臟死亡風險降低有關。這可能與日本飲食中海草、漬物、黃綠色蔬菜、魚類和綠茶中的有益健康的營養素有關,有助於健康長壽。其實,日本人的飲食習慣已經不是第一次被表揚了,看了他們的飲食習慣讓人不得不服。(推薦閱讀:日本人為何長壽?專家分析飲食三大特色讓他們更健康)日本人究竟是怎麼「吃」出的長壽?1.喜歡吃魚據日本新華僑報報導,每年秋天日本很多地方舉辦秋刀魚節,萬人吃魚的場面不可謂不壯觀。數據顯示,日本每年人均吃魚由70多公斤增長到100多公斤,甚至超過人均大米的消耗量,是法國人均吃魚量的兩倍多。每年3月~5月,六線魚、烏賊、蛤蜊、石鱸、鯡魚等成了日本人餐桌上的座上客;到了6月~8月,鮑魚、鰻魚、鮎魚、黑目鯛等開始量產;秋天則是康吉鰻魚、鰈魚、秋刀魚、金槍魚的天下;冬季當屬鱈魚、鯖魚、鮪魚等最美味。一年四季,魚是每個日本家庭餐桌少不了的必備菜品。比如很多人熟悉的鰻魚飯,不足全球人口2%的日本人,卻吃掉了全球70%的鰻魚。2.少吃紅肉2017年,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於康教授曾在《我是大醫生》節目中分享一張地圖,叫做「全世界紅肉分佈和惡性疾病分佈的相關性地圖」,圖中紅色越多,意味著發病率越高。於康教授在節目中談到,「日本人相對中國來說,吃紅肉是比較少的,所以惡性腫瘤的相關發病率是低於中國的。而德國、美國、加拿大吃豬排、牛排、羊排比較多,他的結腸癌、乳腺癌發病比例就超過中國。」正如這次研究中提到,日本人不常吃的一類食物是牛肉和豬肉。紅肉既指豬牛羊等畜類肉食,大量攝入紅肉的人群,相對於紅肉與白肉均衡搭配的人群,患結直腸癌、乳腺癌等惡性腫瘤發病風險都要高。3.喜愛喝茶日本人非常喜歡喝茶,熱情一點不比國人少。2006年10月8日,在日本舉行了一場特殊的茶會,14718人在茶會上同時喝盡一杯抹茶,創造了同時喝茶人數的吉尼斯世界紀錄。茶葉含有茶多酚、芳香油、礦物質、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特別是淡綠茶,對加強心腎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消化是大有好處的。4.吃得節制有醫生表示,剛到日本時,很長時間都餓得飢腸轆轆,因為日本醫院食堂的飯,用他的話說是“少得可憐”。幾片新鮮蔬菜、四五片肉片、一碗醬湯、一小碗米飯就是一頓份飯。我曾多次到日本的導師和朋友家做客,發現日本人請客最大的特徵是主人很熱情,而客人卻往往吃不飽。主要原因是儘管菜品有十幾道,可是每道菜的菜量極少。請客吃不飽不是主人吝嗇,而是由日本菜的特點決定的。感覺上日本人的飯量只有中國人的一半,即使是幹體力活的,飯量也比我們少得多。所以在日本除了相撲運動員以外,很少見到胖子。而且日本人吃飯很慢,一碟菜我們一口就能吞下,他們卻能細嚼慢嚥地吃上十幾分鐘。5.吃得很雜雖然日本人每頓飯的分量很少,但卻比較「雜」,樣式非常豐富。日本厚生勞動省在1985年就制定了《為了健康的飲食生活指南》,倡導民眾一天盡量吃30種食材(包括烹調油和調味品),營養才全面。此後,很多人將其當作每日飲食準則,比如五色壽司飯會以米飯為主料,加入甜蝦、貝肉、烏賊肉、魚籽、金槍魚、糖薑片等;做菜時,用多種食材做成一道菜;味噌湯裡有豆製品、海鮮、蔬菜等。6.吃得少油日本人的烹飪方式主要是生食或者蒸煮。有醫生表示,在日本的餐館裡,一棵捲心菜蒸過之後,蘸著日本特有的調味汁食用就是一道美食;沙拉也被改良的,新鮮的蔬菜只撒少許鹽,滴幾滴橄欖油,再撒上點芝麻就算一道“沙拉”被端上了餐桌。日本料理也被稱為「水料理」。在日本飲食中普遍少油、少鹽、少調味品,其飲食原則是盡量使各種飲食材料保持原味。另外日本料理也很少用煎炸、紅燒等烹調方法,多用清蒸、涼拌或水煮。日本人吃海產品、豆製品和蔬菜也不用大量的油爆炒和紅燒,基本上是生吃或拌成沙拉。清蒸、涼拌、水煮的烹調方法可最大程度地提供豐富的纖維素、維生素、礦物質和其他活性物質,減少致癌物質的產生,對健康和長壽意義重大。7.吃得偏淡在1972年頒行的《職業健康法》和1982年頒行的《社區健康法》中,日本詳細規定了社區衛生從業者在高血壓防治中的責任和義務;他們也在全球率先將測定吃鹽量納入健康體檢範圍。得益於這些舉措,居民吃鹽量逐漸降低,高血壓控制率逐年提高。飲食結構的優化和高血壓控制使慢病發病人數大幅減少,提高了日本人的壽命。(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04 科別.婦科
全球罕見…產後取出肌瘤竟是孩子3倍大 施景中嘆:真的難報母恩
台大醫院婦產科名醫施景中在臉書分享一名女子懷孕時發現長了巨大肌瘤的個案,由於擔心手術取出肌瘤可能日後難以懷孕,媽媽忍著巨大的不適,並冒著可能是惡性腫瘤的風險,好不容易撐到孩子35周剖腹,結果取出的肌瘤重達8.7公斤,幾乎是孩子的3倍大,由於很少有類似的個案,應該可以說是罕見的全球紀錄。施景中指出,很少有產婦在剖腹生產時,同時取出巨大肌瘤(1公斤重以上就算巨大肌瘤),因為可能會有很大量的出血,危及產婦的性命,還好這個個案雖然出血量也不小,但仍在可控制的範圍內,而文獻上也沒有類似情況紀錄巨大肌瘤的重量到底是多少,這個個案可以說是非常罕見的。媽媽最近並寄來寶寶的照片,讓施景中相當感慨,並以「被五指山壓住的孫悟空」形容寶寶當初在媽媽肚子裡時,被巨大的肌瘤壓到幾乎沒有生長空間,沒想到孫悟空竟然能長得活潑可愛。這名孕婦是因為呼吸困難及發燒到台大急診就醫,發現肚子裡有巨大肌瘤,施景中表示,過去也曾看過孕婦肚子裡有巨大肌瘤,但是都沒有這麼大,到懷孕後期時,肌瘤長到40公分以上,從超音波來看,胎兒被擠在腹部的角落,巨大的肌瘤幾乎占滿整個腹腔。施景中原本擔心是惡性肌瘤,想勸孕婦放棄懷孕,而且就算是良性的,這麼大胎兒根本沒有生長空間,可能稍微長大一點就流產,但這是孕婦的第一胎,擔心萬一是惡性肌瘤,子宮一定會拿掉,以後就沒有再懷孕的可能。後來又考慮先拿掉肌瘤,但因為子宮留有疤痕,可能懷孕到一半,子宮會破掉,一樣非常危險,夫妻兩考慮了許久,因為很想要有孩子,最後決定要冒險繼續懷孕。施景中表示,當時自己根本沒有信心,但因為夫妻很堅決,而讓他決定陪著兩人走下去,原本打算懷孕到28到32周間,孩子成熟一點就先剖腹,後來沒想到竟然撐到35周。懷孕過程中,巨大的腫瘤不斷壓迫著媽媽,腹壓太高,根本就沒辦法進食,甚至平躺都會呼吸困難,一般產婦都是隨著孕程體重增加,她卻是愈來愈瘦,也讓施景中擔心是惡性腫瘤。剖腹當天,台大出動婦產團隊,開刀房裡擠滿了醫護人員,醫師從腋下到近胯下,開了一個大大的傷口,才順利把孩子生出來,兩個月後又摘除肌瘤,確定是良性肌瘤合併腐爛退化,當時肌瘤已經沒有懷孕時荷爾蒙的刺激,變小許多,但仍有8.4公斤重,相當驚人。施景中表示,媽媽在懷孕當中所吃的苦,讓他想到佛陀在「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中的「「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遶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實在感觸良多。
-
2020-08-04 科別.呼吸胸腔
李登輝吸入性肺炎致命 醫師:這5類族群要留意
98歲前總統李登輝因為喝牛奶時不慎嗆咳住院,引發吸入性肺炎;嘉義長庚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林玠模指出,吸入性肺炎好發族群,包括年紀大病人、長期臥床、慢性病、失智、中風等。肺炎是108年國人十大死因第三位,僅次於惡性腫瘤和心臟疾病。據統計,在台灣每年因吸入性肺炎過世約有5千人。究竟那些狀況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又該如何預防?老年人吞嚥功能退化,咳嗽能力不佳,加上疾病等因素,食物嗆入肺部後即容易引發吸入性肺炎。林玠模說,民眾如果吃東西特別容易咳嗽或嗆到,或者吞嚥功能不好的老人家,建議應尋求專業醫師評估。針對預防吸入性肺炎提供以下建議:如果病人可由口餵食:食物方面,準備適合食物,如較軟的食物或將食物切剪成小塊;若是吞嚥困難的病人,可準備容易吞嚥的食物,如蒸蛋、布丁、濃湯、稠稀飯、濃稠果汁等,改變食物質地的濃稠度。若有吞嚥困難者應採坐姿90度,身體微向前傾的姿勢以利吞嚥,預防嗆咳。餵食步驟:食物及餐盤以不燙手為原則,餐具可選擇容易握住粗握柄湯匙或有握把的杯子。對於肢體功能不好的病人,可利用輔具協助進食。家屬可在旁觀察病人進食的情形,給予充分的時間慢慢吃。吞嚥困難者餵食時應準確將食物放入口中,確認病人咀嚼吞下後再餵下一口,如果有嗆到情形應該立即停止餵食,確認呼吸道通暢後,再繼續進行餵食。進食過程中,隨時注意病人嘴巴周圍的清潔,並幫助病人清潔口腔及洗手。 如果吞嚥功能已嚴重退化,無法改善嗆到和預防吸入性肺炎的問題,經專業醫師評估後,會建議考慮放置鼻胃管或胃造口的方式。
-
2020-08-04 癌症.抗癌新知
正子造影 偵測腫瘤準確度高
一名36歲女子被診斷為乳癌第二期,經手術切除及局部放射治療後,定期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追蹤,近來因視力模糊,經醫院安排腦部磁振造影(MRI),發現眼球有腫瘤,進一步透過全身正子斷層造影,診斷為乳癌轉移至眼球。中醫大新竹附醫成立新竹縣首間正子造影中心,引進和醫學中心同等級的正子斷層造影設備。核子醫學科主任張宇捷指出,透過氟化去氧葡萄糖正子造影,可顯示細胞的葡萄糖代謝情形,多數惡性腫瘤細胞的葡萄糖代謝較正常細胞旺盛,會比正常細胞吸收更多的氟化去氧葡萄糖,因而在正子造影上呈現高度攝取現象,女病患正是在眼球處發現氟化去氧葡萄糖高度攝取,後續診斷為乳癌眼球轉移。張宇捷表示,正子造影用在癌症分期、早期發現、癌症治療效果的評估以及癌症是否復發,正子造影具高解析度、高準確度,可照到0.2至0.5公分的微小腫瘤,早期偵測到惡性腫瘤,可減少無效、不必要的治療,且非侵犯性、無副作用,當病患被診斷出罹癌,正子造影也可協助醫師判讀是否有淋巴及遠端轉移,做出治療決策。此外,民眾若懷疑有無罹癌,也可透過正子造影做檢查,張宇捷建議,腫瘤指標數值異常、健檢的癌症篩檢、腫瘤家族病史、癌症分期及治療預後等4大對象可接受全身正子斷層造影,檢查過程約1小時,2小時即可知道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