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1 癌症.胃癌
搜尋
息肉
共找到
244
筆 文章
-
-
2019-12-11 癌症.大腸直腸癌
威爾史密斯檢出「癌變息肉」危險息肉也易找上7種人
好萊塢電影巨星威爾史密斯,為人親和力十足,近期作品《阿拉丁》、與李安合作的《雙子殺手》在台灣也都拿下好票房。今年51歲的威爾史密斯也會在Youtube上傳自己的影片,例如,高空跳傘等刺激的極限運動,看似陽光、健康、規律運動的他,第一次去醫院做結腸鏡檢查,情況卻出乎意料。威爾史密斯本來是想挑戰以前沒做過的事,順便呼籲成年男性要守護自己的健康,所以把這次的檢查拍成vlog上傳社交頻道,怎料到拍攝過程很歡樂,隔天卻被通知檢驗出「可能造成癌病變」的息肉!目前,這隻影片衝破250萬人次觀看。 「95%的結腸癌,來自於你腰間的息肉。」這是主治醫師對威爾史密斯說的話,結腸癌是什麼?它俗稱大腸癌,是台灣人的國民病之一,台灣每年約有14,000多人罹患大腸癌,致死人數高達4500多人!95%的大腸癌就是由「腺瘤狀息肉」病變而來的,所以切除大腸息肉,可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當人體ㄇ字型結腸的某部位長了惡性腫瘤,就稱為結腸癌;而我們常常搞混的直腸癌,則是指下方串連到肛門的一小段腸道(直腸),如果是直腸癌患者,腫瘤容易復發,所以治療比大腸癌(結腸癌)更棘手。所幸,威爾史密斯誤打誤撞的「提早發現」,主治醫師表示他很幸運,能在發生癌病變前,就切除危險息肉。不過,像威爾史密斯這種有健康飲食、也有運動習慣的人,卻還是長出腺瘤性息肉,醫師也呼籲大家,早期、定期檢查的重要性。 小心!你是容易長出危險息肉的七種人嗎?威爾史密斯的主治醫師說,非裔美國人容易有罹患右結腸癌的風險,推測這可能跟種族、族群的生活型態有關。而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調查,台灣民眾的息肉發生率竟然也逐漸的年輕化,30歲以上的民眾篩檢之後,有50%發現息肉;40到49歲之民眾,高達60%以上發現有息肉。參考衛服部與流行病學研究資料,這七種人容易有息肉:1、50歲以上2、曾有相關病史、家族史3、飲食不均衡、體脂肪高4、抽菸5、酗酒6、體重過重7、不運動 醫學新知:蔬果中的化合物作用,有效預防大腸癌這不是青菜水果的業配文!而是凱瑟琳·帕多克(Catharine Paddock)博士在MedicalNewsToday上發表的研究結果,文中提到,過去20年來,科學家只知道蔬菜、水果中含有天然存在的「黃酮類化合物」,可以幫助預防結直腸癌,但還沒有弄明白其中的基本生物學。 現在,美國南達科塔州立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透過觀察類黃酮進入腸道後的分解過程,發現其中的抗癌秘密,原來,腸道細菌進入結腸後,會進一步把類黃酮還原成代謝產物,其中,有一個代謝物是分子2,4,6-THBA。資深研究員賈亞拉瑪·古納耶(Jayarama Gunaje)博士說:「我們假設,黃酮類化合物抗癌,不是來自於本體化合物的作用,是藉由降解或分解產物,減低結直腸癌風險。」另外,要達到抑制癌症的效果,還需要轉運蛋白的幫助。博士也高興的為這次的發現做結論:「很多藥物可以治療癌症,但沒有一種藥物可以預防癌症。因此,證明2,4,6-THBA當作抵抗腸癌的保護劑,對有益於健康的發展,帶來潛在的好處。」
-
2019-12-11 癌症.大腸直腸癌
別以為切除大腸息肉就沒事!再繼續做6件事,癌照樣離你很近
61歲楊先生於,有抽菸習慣近40年,四年前曾到醫院進行人生第一次腸胃鏡檢查,檢後發現大腸內有3顆大小不一息肉,其中一顆1.2公分的息肉,切除後的病理診斷為管絨毛狀腺瘤合併局部黏膜內腺癌,此為零期大腸癌,由於癌細胞僅在局部黏膜層尚未擴散到其他部位,因此,在內視鏡切除後也不需再接受化學治療療,後續醫師建議他需每年定期追蹤。 不過,楊先生心想,人活到50幾歲,大腸息肉也才長3顆,並自己以年齡做推估,加上對身體也無不適狀況,也就把醫師的建議拋在腦後,且仍保持抽菸習慣。直到日前再度健檢時,大腸內再度發現數顆息肉,並含有易發展成癌的腺瘤性息肉,才讓他直言:「抱持心存僥倖的心態真的很不好!」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超程副院長表示,與大腸癌有關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抽菸、無運動習慣、肥胖、糖尿病、家族病史相關,尤其男性罹患大腸癌風險高於女性。而以楊先生為例,持續抽菸就是導致後續息肉再復發的危險誘因。 大腸息肉切除後,初期大腸癌治癒率接近100%,就等於不會再度復發嗎?梁超程說明,大腸癌95%是由大腸息肉(腺瘤性息肉)發展而來,若大腸癌在初期就被發現,並配合手術切除後的治癒率幾乎是100%,但治癒率接近100%不等於完全不會再度復發。 大腸癌在確診為大腸癌及接受初步治療(手術/化療)後,不論期別後續都應定期追蹤。一般而言,大腸癌如有復發多半會集中在術後2~3年,因此這段期間務必嚴格接受定期追蹤,除一年一次大腸內視鏡篩檢外,建議還可安排做每年一次的胸腔、腹腔、骨盆腔掃描檢查、每半年一次的血液腫瘤標誌檢驗,以了解有無復發跡象及早把握治療先機。 延伸閱讀: 經常放臭屁是腸癌警訊? 3情況都會讓你動不動就排氣 腹瀉未必是吃壞肚子 出現4種症狀可能就是癌! 
-
2019-12-08 科別.耳鼻喉
自購鼻噴劑治過敏性鼻炎?醫警告可能導致不可逆傷害
改善惱人的過敏性鼻炎,第一步必須先找出過敏原,降低過敏的發生率;第二步要改善環境,調整生活習慣,加強運動增加免疫力;第三則是需要妥善的藥物控制,若已嚴重到藥物無法控制,部分可以透過手術來改善。不過醫學上,尚未有能根治過敏性鼻炎的方法,調整環境以及增強免疫力、定時用藥控制,才是根本之道。初期治療:抗組織胺+類固醇噴劑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陳榮哲表示,過敏性鼻炎的用藥,初期皆會先給予第一代或第二代的抗組織胺,緩解打噴嚏流鼻水的症狀,同時配合使用局部類固醇噴劑,當打噴嚏流鼻水的症狀緩解後,只要定期使用類固醇噴劑即可。近年發現第一代的抗組織胺會有嗜睡的問題,第二代則不會,開立處方時,皆以第二代為優先。進階治療:口服類固醇 謹遵醫囑使用上述方法沒辦法緩解症狀時,可能會使用到口服類固醇,陳榮哲說,口服類固醇的劑量較高,也不會開立太長的時間給予患者服用,而且口服類固醇不適合有糖尿病、結核菌患者使用,其產生的副作用會大於治療效果。陳榮哲說,臨床上最常遇見家長們疼惜孩子,不願讓孩子使用類固醇,但現在的噴劑類固醇,劑量低且幾乎沒有副作用。控制過敏性鼻炎是一場長久戰,治療過程中很常遇見的狀況是,一旦控制穩定、家長就放棄使用,一旦放棄使用,藥效還沒有完全發揮時,就可能前功盡棄。此時可能得加強藥物的劑量以及頻率,來達到原本該有的效果。也有患者嚴重拖延後,進而出現鼻竇炎、鼻中隔彎曲等問題,必須手術才能改善。手術治療:非永久、副作用多 須經完整評估陳榮哲說,現階段的手術方式主要都是改善鼻塞,對於改善打噴嚏、流鼻水的症狀有限。手術方式目前有鼻翼神經切除術,可改善鼻子搔癢感、打噴嚏等,只是開刀的部位會使眼睛出現永久性乾澀等副作用,另鼻翼也可能再長出來。另有電燒手術,可解決鼻息肉問題,改善鼻塞。過敏性鼻炎中,最常見的鼻中隔彎曲,會造成下鼻夾肥厚、鼻肉腫大等,進而產生鼻塞,可透過切除術將其切除。但不代表不會復發,這些都必須透過完整的診斷與評估,在治療效果大過於副作用下,才建議執行。常用鼻噴劑 恐致不可逆傷害陳榮哲說,過敏性鼻炎的患者中,最擔心不就醫、直接購買坊間的鼻噴劑,這類的鼻噴劑通常是血管去充血劑,標榜不使用類固醇,該款產品去鼻塞的效果極佳,說明書上皆會寫「不建議連續使用超過五天」,但一般民眾不太看說明書。當使用第一次有效時,就會噴上癮,一旦噴上癮會出現更難治療的「藥物性鼻炎」。藥物性鼻炎會對鼻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得用更強的藥改善,若使用鼻噴劑的時間愈長,就必須接受手術才有可能改善嚴重鼻塞的問題,連帶也必須承擔手術後的副作用。過敏性鼻炎照護1. 規律用藥,遵從醫囑。2. 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可以使鼻粘膜血管收縮,降低鼻塞的症狀。3. 平時用溫熱毛巾敷鼻腔,其濕度、溫度都可以增加微血管的收縮。4. 經醫師建議,也可以透過洗鼻改善症狀,幼童使用洗鼻器時,建議由家長協助。5. 平時的生活應保持穩定情緒,避免焦慮等,讓身心靈平衡,也是增強免疫力的方法之一。
共
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