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4 新聞.長期照護
搜尋
急診
共找到
2767
筆 文章
-
-
2019-11-24 新聞.長期照護
上了年紀身高「倒勼」正常?醫師:比年輕時矮3公分要警覺
Q該陪同長輩就醫嗎?詹醫師說:病況複雜 家屬陪同較好如果長輩身體還算健康,行動無礙,只是一般小病要看醫師,或者只是慢性病要回診拿藥,讓他自己去就醫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若老人家病況比較複雜、病況控制得不好;或是長輩認知功能退化,每次去看完醫師,回來都交代得不清不楚,聽不懂或記不住醫囑。像這些情況,就需要有人陪同,而且最好是同住者或比較瞭解長輩生活的照顧者陪同比較好。陪同就醫的目的在於:把老人家目前生活與身體狀況跟醫師回報,同時也能瞭解目前的治療目標、用藥以及治療效果。在醫院陪伴長輩就醫的人,很多都是外籍看護,這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是,每一位外籍看護的語言溝通能力不同,細心程度也不同。有些外籍看護溝通能力很強,會很詳細聽取醫師意見並記下醫囑,同時也會細心回報病人狀況;但也有些外籍看護只是單純送長輩來醫院就診,無法這麼周到細緻。我建議,若長輩狀況不穩定,外籍看護又無法妥善傳達雙方資訊的情況下,做子女的最好還是能請假抽空陪同長輩就醫。有住在一起自然是最好,但就算平常沒有一起住,起碼溝通上會比較順利。陪同就醫可不是人到就好,而是要扮演好「橋梁」的角色。有些資訊應該要事先準備好,包括:瞭解長輩病史、記下長輩最近不舒服的症狀、目前服用的所有藥物清單(由於許多長輩有多項慢性病,為避免重複用藥,這項工作務必充分落實)、各項檢查報告的結果等,這樣在看醫師時,才能夠讓醫師迅速掌握病人的問題。對於醫師的解說,也應該細心記下,並詢問用藥的注意事項以及可能的副作用等。倘若無法做到經常陪病,也沒有合適的親友可以幫忙,或許可以考慮花點錢,申請居家服務,陪伴長輩就醫。但因居家服務員不可能瞭解長輩平常的狀況,上面我提醒的那些前置準備工作,一樣不可省,在合作時將資訊轉達移交給居家服務員,如此才能夠達到陪同就醫的最佳效果。Q「老倒勼」是正常的嗎?詹醫師說:比年輕時矮3公分 要提高警覺很多老人家上了年紀以後,身高就會縮水,或是「ㄎㄧㄠ ㄍㄨ」(駝背),有些長輩覺得反正人老了就是這樣,不以為意,就這樣擺著不管。但人之所以會「老倒勼」,可能是因為骨質變差。若骨質流失得很厲害,脊椎體的空洞很多、結構變差,就會被體重愈壓愈扁,變形到一個程度時,稱之為壓迫性骨折,就會產生駝背、身高變矮的問題。雖說人的身高隨年紀增加而略有縮水的狀況並不罕見,但很明顯的「老倒勼」,絕不是一個「必然」該有的正常現象。要變矮多少才叫作「矮很多」呢?從理學檢查的角度來看,老人家身高如果低於年輕時三公分,就算是變矮頗多,必須提高警覺。此外,也可以讓老人家背部貼著牆站立,測量頭枕部(就是後腦杓)跟牆壁的距離,正常來說,後腦杓應該可以貼著牆,但是如果有駝背現象,就會產生距離,無法貼著牆壁,如果牆壁跟頭枕部的間距超過三公分,就要懷疑是否有異常。還有一種在家也可以簡單測試的方法是:測量肋骨下緣跟骨盆的間距。把手放在老人家肋骨最下緣,用指寬來測量從肋骨下緣到骨盆之間的間距,正常人應該要有二、三指寬,或是大於五公分這麼寬,但有骨質疏鬆的老人家,由於脊椎椎體被壓得愈來愈扁,這個間距就會變小,如果小於一指幅寬(約二公分),恐怕就有脊椎異常。有「老倒勼」問題的老人家,應該到醫院做脊X光及骨密度檢測,如果確診,應接受骨質疏鬆的治療,以控制惡化的情況。Q 血壓、血糖飆高,要馬上就醫嗎?詹醫師說:低血糖、低血壓 危險性反而高如果長輩本來就有高血壓或糖尿病,一時的血壓飆高或血糖升高,我們倒不那麼擔心,比起血糖或血壓太高,比較擔心的反而是低血糖或低血壓。血壓太低有可能會暈眩甚至休克,如果平常血壓都是一百多,突然有一天變成七、八十,一定要趕快去看醫師。血糖也是一樣,高血糖固然不好,但低血糖「立即的」風險更大,血糖太低時,人是會昏迷的,嚴重的話可能會危及性命。當血糖低到60毫克/分升以下,就要趕緊吃顆糖把血糖拉上去,要是拉不上去或病人意識模糊,就要趕緊送醫。有人會問:送醫到底應該要等候看門診,還是直接掛急診?如果只是自己在家裡量到血壓飆到180毫米汞柱(mmHg),或血糖飆到200毫克/分升,通常並不會有立即的危險,可以按一般程序掛門診看醫師就好了。但如果長輩有低血糖、低血壓、發高燒、神智改變、使不上力、話講不出來等症狀,則千萬不要傻傻等門診,而要掛急診。因為老人家的病況瞬息萬變,很有可能會突然急轉直下,拖不得。十年前,我阿嬤還在世時,有一天下午二點,我媽媽打電話給我,說阿嬤覺得會冷,到下午四點,量體溫時已經到39度,等到晚上七點,申請到病床送到醫院,阿嬤血壓只剩下70,而她平常可是有高血壓的,卻在短短幾個鐘頭內病情驟變,弄到休克的地步。我們老人科很多醫師都遇過這樣的情形:病人掛了號,還沒等到看醫師,就已經走了。我自己也有這樣的經驗,一位阿嬤病患坐在候診區上等著要看診,等著等著就不動了,周圍的人還以為她是不耐久候睡著了,直到護理師出來叫號時,才發現她已經過世了。所以,老人家身體若突然有異樣,真的寧可慎重一點,也不要掉以輕心。
-
2019-11-22 性愛.性愛後遺症
「我差點被老公精液殺死」一則值得警惕的性交事故
聽過很多海鮮過敏、雞蛋過敏、花粉過敏,但沒想到精液也能導致過敏……今天我們就有請一位“精液過敏”親身經歷者,來說說她的故事。 我今年46歲,但精力還算比較好,每晚還是會和老公做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但今晚就在那一個多小時後之後,悲劇發生了。一開始,我莫名感覺到頭暈、手腳發癢,沒過多久,還拉肚子了!老公也發現了我的不對勁,趕緊送我去急診。到了醫院後,我接受了抗生素治療,症狀逐漸得到了緩解。醫生說我過敏了,差點休克致死。我的天,真是生死一瞬……我差點因為“不可描述”的事情死掉了!我問醫生這怎麼回事,他說我是青黴素過敏。小時候因為青黴素患上蕁麻疹後,我就再沒敢碰這玩意兒了!醫生跟我解釋說:“你沒碰,是你丈夫碰了,他精液裡有這個東西。”我恍然大悟,想起我老公得了感染性心內膜炎,最近在接受非腸道萘芬西林治療。於是藥物中的青黴素就隨著他的精液排出了,“不可描述”之後就進入了我的體內。其實,這是在美國發生過的一起真實案例,《美國醫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還做過詳細的病例報告。標題為《差點被愛殺死:一則值得警惕的性交事故》。除了上面提到的“精液所含藥物”致使人過敏的情況,其實還有一種對精液本身過敏的情況。那就是“人體精液過敏症”,首例因精液過敏致死的病例發生在1958年。人體精液過敏症,是一組包括免疫或非免疫機制、常常是突發的、涉及多個靶器官的嚴重臨床症狀。常見於幼兒時期,正常人群中,過敏症的總患病率為10%-60%,跨度比較大。這是一種具有多種誘發物、致病機制不盡相同的臨床症候群。患上這個病是什麼體驗?引起過敏的其實不是精子,這個鍋它也是不願意背的。精液中所含物質較為複雜,含有至少11種來自精子和精漿的抗原物質。當有過敏體質的女性的血清釋放出免疫球蛋白E(IgE),並與這些抗原結合,產生抗原抗體反應時,會使細胞釋放出一種叫“組織胺”的物質,繼而引起毛細血管擴張、血液滲透性增強、平滑肌收縮,最終也就產生了過敏性反應。一般有什麼症狀?這種過敏反應多出現在性交後數分鐘至數小時之內,一般表現為:●面部潮紅●兩眼發癢●流鼻涕或鼻腔堵塞●喉頭水腫●陰部發生蕁麻疹●外陰水腫●分泌物增多等病情嚴重者,可能會出現全身性的過敏性症狀,例如 ●眼皮、嘴唇腫脹●全身出皮疹●奇癢難忍●胸悶氣短●劇烈咳嗽等不過具體的過敏症狀和程度就因人而異了。其實對絕大部分人來說,這個過敏反應是不致命的,甚至根本不會發生精液過敏。這是因為精漿中含有一種能夠降低免疫系統“敏感性”的免疫抑制物質,叫做男性抑制物質(Male Inhibition Material,MIM)。有什麼用呢?它是用來保護精子免受排斥的。你們懂的,人的身體對“外來物”都比較抗拒,比如感冒病毒啦、他人的血液啦什麼的。 而當女性體內的MIM活性降低,恰好又為過敏體質時,進入女性體內的精液就容易引起過敏了。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精液過敏體質?去正規醫院檢查下就知道了。常規檢查主要有:●精液過敏原皮試●血清IgE檢測●其他諸如抗精子抗體、抗子宮膜抗體、抗卵巢抗體及抗透明帶抗體在內的免疫性不孕抗體指標檢測過敏的話怎麼辦?首先是夫妻雙方配合,做好心理上的預防,減輕心理壓力,減少做愛次數。然後呢,一般可採用以下辦法:避孕套或在性生活時使用避孕膏(膠凍)。 避孕套和避孕膏可以直接阻隔女性生殖道粘膜細胞和精液的接觸,也能降低精液的致敏性。 性交前30-60分鐘,在陰唇、陰道口周圍塗少許醋酸氟輕鬆軟膏或氫化可的鬆軟膏,可以預防或減輕過敏反應。性交後,女性最好立即排尿,盡量使陰道內的精液都流出體外。然後用溫熱的清水沖洗陰道及外陰部,以便將精液沖洗掉。性生活前半小時左右口服苯海拉明25mg,或非那根25mg,或息斯敏1片,均可防止或減輕精液過敏反應。服用鈣片也有一定的抗過敏效果。脫敏療法這種方法是讓女性逐漸適應精子,更能“治本”。一般是採集男性的精液,然後採用皮下注射或陰道滴注的方式進行脫敏。皮下注射需要治療1-2年,方法是每週皮下注射1-2次濃度和劑量逐漸增加的稀釋精液。陰道滴注所需要的時間很短,方法是將倍比稀釋的精液以20min的間隔向陰道內緩緩滴入,逐漸增加濃度直至原液。脫敏治療後要記得持續規律的性生活以保持精液耐受。如果無法持續性生活,則可採用陰道滴入冷凍精液的方式維持耐受。脫敏療法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對於全精液脫敏效果不佳的患者可用層析柱分離精液,去除具有潛在免疫抑制作用的大分子片段,然後再進行脫敏治療。 對精液過敏就不能生孩子了?患有精液過敏症的女性,大多確實存在自身生殖相關抗體紊亂引起的免疫性不孕,這裡就輪到人工授精出場了。去除掉精液中的過敏物質,只取精子用於授精,你仍然可以當個漂亮可愛的準媽媽。本文摘自醫學界婦產科頻道
-
2019-11-20 科別.兒科
兒童常發生意外 兒科醫:避免讓兒童獨處、遠離危險處
兒童成長過程中,容易發生意外事件,除了部分可能是家長一時疏忽外,居家環境的預防更為重要。兒科醫師表示,兒童常見意外包含夾刺傷、撞傷、墜落、誤食藥物等,應避免讓兒童獨處外,也勿堆疊物品在窗台,來避免意外發生。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趙彥鈞,今分享「重視兒童安全」從居家到戶外的兒童安全須知。他說兒童無論在室內或戶外,因疏忽而發生意外事件層出不窮,其潛在危機常被成人忽略。像是電器用品、抽屜、櫥櫃、門窗、折疊椅、廚房用品等,如孩子看到電扇在轉,可能會想伸手觸碰,看到抽屜與櫃子就會開開關關,廚房的開罐器、刀子看來鋒利而想把玩等而發生夾傷、流血等情形;但若能在電扇、櫃子加裝防護網、防撞墊,將尖銳物品放置高櫃等,則可避免危險。而孩童從住家窗台墜落事件,新聞上更時有所聞。趙彥鈞說,兒科醫學會建議孩童若待在室內時勿獨處,欄杆或陽台的高度應高於120公分、勿在窗台附近放置家具或堆疊物品、應設置門窗安全鎖,也別讓孩子在樓梯間等危險處玩耍。若是未滿周歲寶寶,誤食、燙傷、窒息等機率高,建議家長絕不可讓寶寶離開視線,盡量使用盆浴幫寶寶洗澡、且一定要試水溫以免燙傷,而睡覺時不可趴睡,檢視地板或遊玩處是否有硬幣、鈕釦等小東西,並選擇適齡的兒童玩具,來避免上述危險。同時,寶寶應睡在嬰兒床而非大人床,且大人的藥物一定要收好。趙彥鈞說之前曾收治一名一歲寶寶,家長抱來急診時長時間熟睡,但醒來後一直哭鬧不停,經進一步檢查原來是吃了阿嬤的安眠藥導致。而孩童在戶外時,他也提醒交通、遊戲時的安全注意事項,因孩童身高較矮、會導致駕駛可能的視差,過馬路時應由大人陪同或起步前先左右看等;而像在盪鞦韆、溜滑梯等遊戲時,等待距離別過近且勿站立等,以免碰撞或跌傷。開車出遊時,則應參考歲數或體重來使用幼兒安全座椅等保護裝置,避免危險發生。
-
2019-11-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的新太太和新生兒
【編者按】雖然人生都會面臨終點,但除非夫妻兩人同時死於意外,不然總會有一人將面臨心愛的人病痛纏身,甚至面臨死亡的煎熬,也因此醫療團隊非常珍惜幸運的家屬願意與大眾分享照顧愛人、戰勝病魔的親身經歷。最近收到「醫病平台」發起人之一的名作家黃春明先生寄來他夫人所撰寫的一篇文章,我們也找到過去在「民報」醫病平台的兩篇類似的成功故事,一篇由太太回憶照顧經歷多次病危而後完全康復的先生,以及一篇先生撰寫太太接受骨髓移植成功後的百感交集。相信這些真人真事的分享,可以帶給苦難中的家人希望。筆者陪伴太太對抗血癌奮鬥了五年多,在她第一次幹細胞移植(骨髓移植)成功後,得到太太的允許,寫下這篇記錄文,分享親友,提供個人經驗,希望能對病患有鼓勵作用。那年新年剛過,她高燒不退,退燒藥的藥效無法持久,醫生在排除咽喉炎後,認為是病毒感染,幾天後就會好。我出差五天後回來,她的燒仍然未退,經一位急診醫師抽血檢驗, 發現血小板數量過低,有內出血流血不止的危險 加上貧血,立即送入家附近的醫院急診入院檢驗診療。前面幾天,醫師做了各種檢查,查不出到底是為何高燒不退, 直到血液腫瘤科醫師在顯微鏡下觀察血球,發現白血球形狀不正常。才推測可能是血液方面的疾病。 抽骨髓檢驗後才確診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血癌),晴天霹靂,這種病五年存活率只有40-50%。面對她,我流下眼淚,不知後果如何。堅強的她反過來安慰我,我小心地透漏她的病情給女兒。地區性的醫院無法處理這種重病患者,在自己的努力下連絡到癌症專門醫院接受她轉院治療。同時醫院的社工個案經理也找到同一位血癌專門醫師,辦理轉院。轉院後,為避免誤診,該癌症專門醫院重新抽骨髓檢驗,以確定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原來被轉送到該院的患者有約15%的案例是被誤診為癌症。檢驗結果確認是該型血癌, 且基因突變的情形嚴重,必須立即化療,且單靠化療將無法長久控制癌細胞,唯一的療法是靠幹細胞移植。血癌科醫師立即啟動化療,面對無知的未來,我們非常害怕,此時兩位曾患血癌的朋友提供了化療可能碰到的副作用訊息及應該注意的事項,讓我們安下心來接受化療。醫院裡的幹細胞移植協調師也在化療同時立即尋找骨髓匹配者。首先是抽親屬的血來檢驗, 她的兩位兄弟各有25%可以完全匹配,我們的三位女兒各有1%可以完全匹配,但她們都沒匹配成功。只好向骨髓庫尋找能匹配成功的非親屬捐贈者。成功匹配的機率是二萬到十萬分之一,在美國亞裔的骨髓捐贈者又比較少,更難找。最後很幸運找到一位100%匹配的捐贈者,經再次確認她也願意捐贈她的幹細胞。兩次化療成功暫時控制了癌細胞。如果化療無法有效控制血癌細胞,幹細胞移植將無法進行。移植的時間是由捐贈者何時可捐贈來決定。所有的手續都進行得非常順利。治療的工作也由血癌科醫師轉到幹細胞移植科醫師, 在一次的門診對話中,醫師說,即使只有50%程度的匹配,她也可以進行移植,這一句看似無關重要的話,為我們打了一針強心劑,加強了我們的信心。由於血癌患者化療後免疫力幾乎暫時全無,所以我們謝絕所有訪客,告訴親友們不要來訪,由我全程陪伴照顧她,傳遞她的病情給親友。所以只有在尚未確診為血癌前有幾位朋友來探病,還有幾位未收到我的謝絕訪客的通知,另外得知她生病就冒失前來的朋友。 幹細胞移植時間決定後,九天前入院再做一次高劑量化療將她身上的幹細胞徹底摧毀, 以便讓新移植的幹細胞能夠順利進駐它的骨髓,開始製造身上所有的血球及免疫細胞。 我們熱切的盼望捐贈的幹細胞到來及移植能成功,因為她的幹細胞已經被摧毀,沒有退路,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捐贈者的幹細胞如期到來,那是一袋黃色的有點像血小板的血袋, 血袋上的資料讓我們只能猜捐贈者可能住在哪一時區。我們每天盯著血液檢驗報告,期望因化療降到零指標的白血球數量能慢慢上升,這時候她的防疫力全靠注射抗生素、抗黴菌素和抗病毒的藥維持。差不多兩星期後,白血球的數量開始增加,從零到100、200左右,這時便出院,住在醫院附近租來的公寓。 我們家雖然是離醫院六十四公里的小城,但醫生認為太遠,每位幹細胞移植的病患都必須在移植後的一百天內住在離醫院三十分鐘內能抵達的地方。因為患者若有任何緊急狀況, 必須在三十分鐘內趕到該院急診,否則有生命危險,平常醫院的急診處是沒辦法處理這種重病患者。在化療和移植住院期間,每天有輪值的主治醫師來巡房,高級護理師、藥劑師和輪值護士跟隨在側, 每位移植病房的護士平均照顧二至三位病患,每位進入病房的人都必須套上一次使用即丟的防護衣和口罩,醫生或護士一定要戴上手套才能碰觸病人。幹細胞移植的病人僅能吃熟的食物 所以病人食物是有限制的,不能吃任何生的東西,包括水果也不行, 不過醫生鼓勵病人吃家裡煮的食物,只要熟煮即可,因為院內食物實在不好吃,所以她媽媽前來幫忙,煮好吃可口的食物,幫她恢復體力。由於病人非常虛弱,所以移植病房鼓勵病患每天至少下床走動三次,一次至少二十分鐘, 每走一次就給一張貼紙貼在門上,累積到一定數目,就給獎品。所以病房的走廊隨時可看到病患由家人陪伴走路,大家互相加油。另外要進入這層病房的每一個人都要套上可丟棄的鞋套,避免鞋子帶病菌入病房。她的移植算非常成功,一年半後沒有發生移植幹細胞演化而成的免疫細胞攻擊宿主細胞的疾病(GVHD, Graft vs Host Disease)。這時她身上有兩套不同的DNA,一套是她血球細胞內來自捐贈者的DNA 和在她身上其他組織器官內屬於她自己的DNA。在她生這一場大病住院中,我們完全把治療的責任託付給醫生,照顧病人的責任交給護士,我則扮演精神上的支持者。我岳母前來幫忙照顧孫子,烹煮好吃的東西,讓我們無後顧之憂,支持她的快速恢復,朋友的關心也扮演了相當的角色。她本人則非常堅強樂觀,從不喊痛,從不悲傷,讓我們只須注意她的病情,不須擔心她的心情。我們感謝幹細胞捐贈者,一年後我們才從骨隨庫那邊得知捐贈者的資料,她也同意和我們見面,她是一位年輕的小姐,我們去參加了她的婚禮,看著她的小孩出生,我們成為很好的朋友。她是為了一個小孩需要骨髓移植而加入骨髓庫,雖然沒能和那小孩的骨髓匹配成功,不過五年後卻意外收到通知,她的骨髓和我太太匹配成功,成為一個成功的捐贈者。 她的無私捐贈造就了我太太的新生命。幹細胞移植患者在成功移植後,原來她身上的免疫力已隨被摧毀的幹細胞完全消失,必須像小嬰兒一樣接受所有疫苗的接種,移植那一天是她新生命的第一天,所以那天變成她的第二個生日。我像得到了一個新太太和一個新嬰兒,所以我說,新太太和新生兒兩位一體。(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7/6/16)
-
2019-11-19 科別.心臟血管
影/致命心室頻脈昏倒 愛心伯感謝救命要救更多貓
台中市82歲范姓男子生體硬朗,平時都在霧峰山上種水果、也救了不少流浪貓,最近幾個月經常無預警昏倒,很快就恢復意識,不以為意,直到今年農曆春節期間,突然喘不過氣,感覺快昏厥,送急診發現他有致命性的心室頻脈,經搶救、植入心臟去顫器,合併藥物治療後獲改善。范姓男子感謝醫師楊宗元的救命之恩,表示現在他每天都上山耕種,還可以救更多的貓。范姓男子今天在妻子陪伴下,感謝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楊宗元的救命之恩。范姓男子說, 他只有高血壓病史,一向控制良好,過去在山上種水果,常昏倒,倒地休息又好了,以為只是暈眩,還好有醫師楊宗元救治,搭配藥物治療,現在不再昏倒,他體力比過去還好。臟內科醫師楊宗元說,昏厥是指暫時性的意識喪失及肌肉失張,腦血管疾病造成的意識喪失時間較久,也可能伴隨有單側肢體無力或口齒不清等神經學症狀,持續數分鐘甚至引發腦損傷,嚴重猝死。民眾若曾出現昏厥,仍還是要就醫詳細檢查,不能輕視昏厥的嚴重性。楊宗元指出,范姓男子到院經過一連串的檢查,才發現他患有嚴重的心律不整,而且是致命性的心室頻脈,正常人每分鐘心跳60到100下,患者心室頻脈發作時可達每分鐘心跳約180到200下,造成腦血管循環灌流不足,讓患者經常不自主的昏了過去。患者經植入心臟去顫器,合併藥物治療後,心跳恢復正常,症狀獲得改善,再也沒有暈厥狀況發生。楊宗元說明,依不同的心律不整所造成的暈厥,部分病患需植入永久性心臟節律器,甚至是心臟去顫器,協助維持正常心跳,但這些節律器會受電磁波影響,因而裝有這類裝置的病人,一定要注意和手機、微波爐等會發出電磁波的物品保持距離,以往心臟節律器一旦受到電磁波干擾,等同停電一般喪失功能,恐造成舊疾復發。
-
2019-11-19 科別.泌尿腎臟
年長又有心悸問題 右下腹痛小心是「腎臟中風」
一名62歲男患者長期有高血壓,偶爾會心悸,某天右下腹部突然劇烈疼痛,趕往急診就醫,經腹部電腦斷層影像檢查,確診為右側腎動脈梗塞(俗稱「腎臟中風」),經服用抗凝血藥物住院觀察,待病情穩定後,轉介至心臟科安排心律不整電燒,所幸及時搶救,腎臟功能未受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醫師陳虹志指出,腎動脈梗塞在臨床上不易診斷,發生率約1%至2%,好發於年長、長期患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與糖尿病族群,有些人會出現持續性腰痛或下背痛、血壓突然飆高等症狀,但多數患者都不自覺。他解釋,因為腹部內臟多,且造成右側腹痛的常見原因十分多元,包括膽囊炎、急性腎臟炎、大腸憩室炎、胰臟炎或胃十二指腸潰瘍等等,且因腎動脈梗塞發生的機率較低,往往需要透過血管攝影或電腦斷層才能確診,故腎動脈梗塞通常很難在第一時間診斷與治療。詢問患者病史,發現患有陣發性心悸,經常感到不適,調閱近兩年來的心電圖,確診有陣發性心房撲動,懷疑血栓是因心律不整造成,且當血栓在心臟處形成後,經由主動脈、腹主動脈,再進到右側腎動脈的分支造成梗塞;幸好阻塞處為分支處,影響右腎整體血流不大,不需緊急進行心導管打通。評估後,決定先透過抗凝血劑治療,直到病情與腎功能穩定後,即轉介到心臟科進行心律不整電燒,預防血栓再度形成,避免腎臟二度中風,或其他器官中風(如腦中風)等情形,如無及時治療或預防再發生,往往會造成慢性腎臟病,長期下來造成末期腎病,提高洗腎的機率。陳虹志提醒,若是腎臟超音波影像出現邊緣不規則或缺損情形、腎功能惡化速度較快,以及有反覆腰痛又排除一般細菌感染情形,且年長,有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等危險因子時,建議都需由醫師進行評估、治療與預防。
共
9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