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5 醫療.感染科
搜尋
快篩
共找到
2431
筆 文章
-
-
2023-12-04 活動.活動最前線
SNQ頂尖醫療主題館開箱,頂尖醫療團隊成果,科普艱難手術動畫一網打盡
在台灣成立25年的SNQ(Symbol of National Quality)國家品質標章,是由生策會所推動的醫療品質驗證機制,累積三千項特色醫療團隊參與。今年生策會首次在台灣醫療科技展會場打造「SNQ頂尖醫療主題館」,展出6大主題,呈現醫界在基因治療、創新手術、智慧醫療、重症照護等領域的突破,並邀請海外專家發展國際合作。走入位於四樓展場的SNQ頂尖醫療主題館,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歷年金獎典範主題牆映入眼簾。館內策展6大主題專區,包含基因醫學與罕病治療、創新手術與微創治療、腎臟疾病與照護、數位與智慧醫療、重症與手術照護、永續醫療,每個主題下的子題都有獲獎團隊的介紹及表現突出的數據。為了讓觀展民眾更了解臨床醫護人員所使用的治病武器與照護方式,館內許多主題以多媒體影音呈現。例如,智抗菌平台、Zoe智慧重症系統、運動醫學整合照護等;臺北榮民總醫院玉里分院則以慢性精神病人的視角,帶出病人工作和在玉里榮院生活、以此為家鄉的日常;生策會更首次嘗試與醫療團隊反覆溝通,將困難的罕病AADC缺乏症治療、腸道移植重建食道和發聲管,轉譯成約1分鐘清楚易懂的動畫,推廣醫學科普。另外,參展的獲獎團隊也將器官移植箱、手術器械、遠紅外線治療儀、鉤端螺旋體快篩試劑、下肢動脈阻塞疾病手術體驗模具、心導管3D立體定位儀器等搬到現場。四天展期於醫療主題館中舉辦多場醫師講堂,也有三高族下肢動脈阻塞檢測、手術模擬灌流器官體驗和先進醫材的展出,讓觀展民眾可更快認識最新醫療科技,拉近與健康的距離。
-
2023-12-02 醫聲.醫聲要聞
衝高HIV快篩比率 法規要鬆綁/消除愛滋2
長年照顧HIV感染者、愛滋病患的台灣露德協會,近年特別關心HIV感染者、愛滋病中的脆弱族群,該協會祕書長徐森杰指出,「HIVCCB白皮書」中提到,要特別關心沒有資源的脆弱族群,包括跨性別、老人及合併精障者,為了因應長照,已開始「自己人照顧自己人」的培力計畫,讓感染者成為助人者。此外,徐森杰認為,對於HIV、愛滋篩檢,目前醫事法規定,只有醫事人員或必須上過疾管署篩檢培訓課程,才能為民眾進行HIV篩檢,這代表民眾雖可以自己運用指尖血採檢方式提供檢體,或使用唾液自我篩檢試劑,但有些高風險族群不敢自己採檢,或中高齡者有些障礙,此時社工人員或協會人員若沒有經過培訓,便會因法規限制而愛莫能助,也會阻礙HIV快篩普及率。徐森杰認為,如果HIV快篩試劑可像新冠快篩試劑一樣方便取得,民眾想驗就可輕易取得快篩試劑,相信對達成「95-95-95」目標會有很大幫助。徐森杰期待,無論是HIV感染者照護,或快篩、防治策略的運用,都需創新思維,如設置更多HIV友善門診、建立快速評估、治療綠色通道,且整體過程可更尊重、保護民眾隱私,便能鼓勵更多民眾篩檢,跨出勇敢第一步。
-
2023-11-30 醫聲.慢病防治
台灣與國際接軌,倡議、推展HIV防治創新策略
長年照顧HIV感染者、愛滋病患的台灣露德協會近年特別關心HIV感染者、愛滋病等脆弱族群,祕書長徐森杰指出,「HIV持續關懷白皮書」中提到,要特別關心沒有資源的脆弱族群,包括跨性別、老人及合併精障者,為了因應長照已開始「自己人照顧自己人」的培力計畫,讓感染者成為助人者。除了照護策略的創新,目前台灣民眾可透過超商、自動販賣機自我篩檢,也是一種創新策略,透過疾管署所推行「一站式匿名快速篩檢測服務」,縮短診斷治療時時間,有效遏制HIV傳播。衛福部桃園醫院副院長鄭舒倖認為,透過網路訂購快篩試劑到超商取貨,這種作法更吸引許多年輕人願意接受篩檢,是一項很聰明的做法。醫事法限制,讓許多跨領域專業人員愛莫能助此外,徐森杰認為,對於HIV、愛滋篩檢,目前醫事法規定,只有醫事人員或必須上過疾管署篩檢培訓課程,才能為民眾進行HIV篩檢,這代表民眾雖可以自己運用指尖血採檢方式提供檢體,或使用唾液自我篩檢試劑,但有些高風險族群不敢自己採檢,或中、高齡者有些障礙,此時社工人員或協會人員若沒有經過培訓,又想提供協助,便會因法規限制而愛莫能助,而這也是導致HIV快篩普及率出現阻礙的原因之一。徐森杰認為,如果HIV快篩試劑可像Covid-19快篩試劑一樣可方便取得,民眾想驗就可輕易取得快篩試劑、自行進行檢驗,相信這對達成「95-95-95」目標會有很大幫助。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國際分處副院長柯乃熒則建議國內藥廠、生技廠商多投入新型HIV快篩試劑的研發、製造,她說,如果可以研發出一種快篩試劑,可一次檢測HIV與其他性病,「一定非常有商機,尤其是海外市場,更是『錢景無限』。」疾管署、民間團體,鼓勵民眾踏出勇敢第一步針對HIV防治策略上,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HIV感染與一般疾病無異,就像C肝一樣,民眾不會因為日常生活接觸就傳染,更不像新冠、流感等會透過飛沫傳播。目前,已可採取多元篩檢、匿名採檢等方式,減少民眾疑慮,也會透過預防性投藥(PrEP)讓高風險族群及早展開防護措施,以減少後續相關風險。疾管署自從2018年推出預防性投藥計畫後,逐步擴大補助對象現在放寬到35歲以下年輕族群以及感染者伴侶、性交易服務者等,並協助高風險族群回歸正常生活。目前加入PrEP公費計畫累積人數達5575人,曾淑慧說,規畫在2030年前達成1萬5000人服用PrEP目標,增加服用人數,可使更多人體內有足夠藥物濃度,免於感染風險。曾淑慧表示,接下來會持續朝兩個方向推動,一個是針對已經感染HIV的病患,期待透過定期追縱、定期服藥,並讓病情穩定,以減少傳播機會;另一方面會持續透過衛教讓民眾有正確認知、減少誤解:期待未來可進一步減少外界對HIV感染的誤解。徐森杰期待,無論是HIV感染者照護,或HIV快篩、防治策略的運用,都需創新思維,若可設置更多HIV友善門診、建立快速評估、治療綠色通道,且整體過程可更尊重、保護民眾性隱私資訊,便能鼓勵更多民眾篩檢,跨出勇敢第一步。延伸閱讀:2030消除愛滋?專家呼籲:台應採創新多元化策略、提升用藥可近性
-
2023-11-14 醫聲.醫聲
新冠疫苗接種率跌到谷底 醫:流感、新冠三合一快篩盡快上市
國內 COVID-19 疫情緩步升溫,疾管署日前預估 12 月底至 1 月中疫情將達高峰,屆時每日最多將新增 2.4萬例病例以及 200 例中重症個案。醫界認為,目前疫苗施打率非常低,再加上醫療院所的量能吃緊,台灣要對抗新一波疫情,前途堪憂。 政府應正視醫療量能 重啟津貼醫界也希望政府重視醫療院所的量能問題。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洪德仁表示,政府今年3月取消新冠診療及防治獎勵津貼,新冠治療不再由公務預算支應,全改由健保支付,結果造成基層院所的健保點值一路掉到0.8,至於醫院則是由攤扣方式因應,上半年已攤扣160億元, 整個醫界苦不堪言。除了年底新一波的新冠疫情之外,更雪上加霜的是,疫後民眾就診量增加,各醫療院所的服務量能暴增,洪德仁表示,醫界強烈希望政府相關單位能正視這一問題,更盼能編列特別預算,重啟補助津貼,不要再依靠健保總額,否則基層層診所將陷入經營危機,更會衝擊新一波疫情的防治。流感、新冠三合一快篩應盡快上市基層醫師也反映,新冠染疫的流程,原本應由病人在家中先進行快篩,確診之後再就醫,但近來絕大多數患者都不再自行先快篩,而是一有不舒服便直接到大小醫院就診,讓醫療院所很難快速判斷病患究竟是新冠還是流感,壓力大增。洪德仁說,目前醫療院所只能做流感A和流感B的快篩,國外已發展出流感A流感B和COVID-19三合一的試劑,政府應盡快開放三合一試劑進口在台上市,方便醫師快篩,才能快速確認是何種疾病,提供有效的後續治療療程。他也說,疫情指揮中心在今年3月取消了視訊診療,只保留安養機構確診者可採用視訊診療,如果年底真的出現每日新增2.4萬例的高峰,醫界希望視訊診療全面恢復,才能纾解吃緊的醫療量能。疫苗接種率 跌到谷底 洪德仁說,第一線的基層診所醫師近來已察覺到新冠患者逐漸增加,但讓人擔憂的是,民眾接種COVID疫苗的比率跌到谷底,連流感疫苗的施打率也比往年低得多,不利於防疫。洪德仁說,目前政府提供最新型XBB1.5新冠疫苗免費施打,但截至11月5日的統計顯示,全國累計只接種45 萬1794人次,其中65歲以上以及有慢性病的高風險族群,累計接種率是7.38%,而50至64歲族群只有1.53%,至於50歲以下的各年齡族群,更不到1%。洪德仁建議大眾,不論之前打過幾劑新冠疫苗,只要超過84天未再施打者,就應立刻接種針對XBB1.5疫苗,尤其是65歲以上、有慢性病的高風險族群,以及安養機構住民,更應趕快施打。今年秋冬疫情的另一個隱憂是流感疫苗接種率偏低。洪德仁說,每年秋冬民眾開始施打流感疫苗,去年流感和與新冠疫苗兩者一起打,接種情形還不錯,但今年政府提供700萬劑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情形卻很冷情。洪仁德舉例說,上週台北市醫師公會到北市某高中辦理校園接種流感疫苗,當時已向學校保證全是接種國光疫苗,但家長依然不放心,一天下來全校2200名學生的接種人數不到900人,等於接種率僅4成,遠比往年的8成低得多。洪德仁憂心的說,僅僅4成的接種率,根本無法達成群體免疫力,再這樣下去,今年冬天流感疫情非常不樂觀。
-
2023-11-01 焦點.元氣新聞
11月新制/公費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第二階段開打!北捷20站試辦免費提供生理用品
11月又有多項新制實施,公費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第二階段開打;居家隔離走入歷史,健身房及團體旅遊3劑令解除。與荷包相關的,包括地價稅開徵,及新北青年租金補貼開放申請等。《元氣網》為您整理各項新制的實施日期詳情。公費流感疫苗第二階段開打開打時間:11/1對象: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接種地點:全台4,000個接種合約院所,可先透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https://antiflu.cdc.gov.tw/)預約查詢。【延伸閱讀】2023流感疫苗懶人包/公費流感不想打高端,還有哪些廠牌可選?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第二階段開打開打時間:11/27起對象:從未曾接種過PCV13(或PCV15)及PPV23者,可公費接種1劑PCV13。間隔至少1年後(高風險對象間隔至少8週)再公費接種1劑PPV23。【延伸閱讀】2023肺炎鏈球菌疫苗懶人包/65歲以上都可打,PCV13與PPV23怎麼選?需跟流感疫苗錯開打嗎?腦中風取栓術健保放寬給付實施日期:11/1起缺血性腦中風是國內最常見腦中風型態。現行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取栓術適應症為「腦血管前循環在發作內8小時內執行」,考量部分腦中風病人因睡眠、獨居及偏鄉等事由,導致未能及時送醫,錯過治療時機,由原先「限前循環在發作內8小時內使用」,延長至「24小時內」,盼改善病人預後。幼兒專責醫師制度上路11月起新生兒全面納入幼兒專責醫師制度,每個寶寶都有一名專責醫師,孕婦於產前就會被告知專責醫師制度運作細節,可自行挑選離家近的兒科診所醫師,也可選擇自己喜愛的醫師;另,也能等到產後再選,若遲遲未選定醫師,則由轄區衛生局指定。新冠疫苗、疫情相關.11月1日: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接種對象再放寬,12至17歲青少年可施打,不論第三劑、第四劑,與前一劑間隔至少三個月即可,確診者也是間隔三個月後便可接種。.11月1日:65歲以上長者、6歲以下幼兒出示健保卡 免費領五劑快篩.11月7日:取消公共場所強制量體溫,但各場所仍可視需要自行決定監測方式。.11月7日:取消參與團體旅遊、健身房、八大行業等活動的第三劑追加劑或快篩規定.11月7日:解除確診者同住家人隔離、確診者也改為「七加零」,隔離滿7天後,快篩陰性即可提前解除自主健康管理。北捷試辦20站免費提供生理用品實施日期:11/1起北市府11月1日起,於20個運量大、轉乘需求大、遊客多的捷運站點確定試辦,免費提供生理用品。女性朋友有需要時,可以到詢問處免費索取,後續將依照試辦成果和各界反映再評估調整。試辦站點:台北車站、市政府站、西門站、板橋站、中山站、忠孝復興站、新埔站、忠孝敦化站、頂溪站、松江南京站、淡水站、台北101/世貿站、古亭站、石牌站、南京復興站、江子翠站、忠孝新生站、行天宮站、府中站、圓山站。新北青年租金補貼新北青年租金補貼申請開跑 每月最高可領6000元時間:11月1日9點到11月30日17點對象:18歲至未滿40歲,在新北市設籍、就學或就業的單身、新婚及孕育有未成年子女的青年租屋族。申請資格:由家庭年收入128萬元以下,放寬至132萬元以下;家庭成員每人每月平均收入限制也從5萬4600元,鬆綁為5萬5300元。經審查符合資格者,依是否結婚、子女數享有3500元到6000元不等,最長一年的租金補貼。地價稅開徵繳納期眼限:11/1~11/30今(2023)年地價稅11月1日開徵,繳款書已在10月下旬陸續寄發。財政部呼籲納稅人應在11月30日前如期繳納地價稅,如逾期繳納,每逾三日將按稅額加徵1%滯納金,最高加徵10%,超過30日仍未繳納,稽徵機關會移送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強制執行。逾期未繳地方稅開放線上補繳實施日期:11/1起逾期未繳的地方稅也可以掃描繳款書上的QR-Code,完成線上繳稅,除原本稅款外,還會自動加計滯納金,方便逾期未繳稅的納稅義務人完成繳稅。電動自行車上路須掛牌、投保強制險實施日期:11/30起11月30日起,新的微型電動二輪車都要經登記、領用、掛牌、投保強制險後才能上路。既有微型電動二輪車要在兩年內完成掛牌,違者可開罰1200至3600元。
-
2023-10-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2023XBB新冠疫苗懶人包/XBB開放全民接種,65歲以上可獲500元衛教品!5大QA一次看
近期呼吸道疾病感染多,新冠雖然疫情降溫,但是仍不可輕忽其潛在危險,國內社區以XBB病毒株為主流株。疾管署陸續在9月26日起開放不同年齡民眾接種XBB疫苗,今(10/11)開放全民接種,其中65歲以上民眾接種還可獲得500元衛教品。目前XBB.1.5新冠疫苗全數採取「專案進口」提供公費接種,並未開放民眾自費施打。Q1:9月26日起開打的莫德納XBB.1.5新冠疫苗,跟以前的新冠疫苗有何差異?A1:以前施打的新冠疫苗為針對新冠病毒原始株,如原始株(武漢株)及變異株(BA.1、BA4/5)的次世代(雙價)疫苗,且此次施打的XBB.1.5疫苗,回歸變成「單價疫苗」。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這次莫德納XBB.1.5疫苗為針對XBB.1衍生譜系所做的疫苗,因先前研究發現雙價疫苗的效果並沒有那麼好,因此XBB.1.5改為單價疫苗,對於新變異株保護力較好。不論先前是否有接種過次世代疫苗都應該接種「XBB.1.5」疫苗。Q2:疫苗怎麼打?有按照時序分批開放讓民眾施打嗎?A2: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考量國內本土併發症中65歲以上民眾佔7成以上,為降低感染新冠後併發重症和死亡風險,規畫接種對象實施期程如下:階段一:9月26日起,優先開放65歲以上民眾接種階段二:10月2日起,開放醫護人員接種階段三:暫定10月9日起,開放全民接種Q3:我該打莫德納XBB.1.5新冠疫苗嗎?保護範圍為何?A3: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表示, 世界衛生組織在今年5月針對新冠疫苗抗原組成提出聲明,建議使用單價XBB.1衍生譜系作為新疫苗抗原成分,以提升對抗主流病毒株之免疫保護力。目前國際上新冠疫情有加溫趨勢,特別是歐美,但不論國內外檢出的病毒株都是以XBB為主。邱政洵表示,XBB.1.5疫苗對於目前正在流行的變異株,如XBB.1.5、XBB.1.16、XBB.2.3.2以及EG.5.1都有提升綜合抗體的效價。我國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今年9月至明年9月全民接種一劑(除滿6個月至未滿5歲幼兒未曾接種者接種2劑等)莫德納XBB.1.5疫苗。Q4:XBB.1.5疫苗開打,會跟之前一樣有衛教品嗎?A4:為鼓勵長者踴躍接種,各地方政府將自今年9月26日起提供接種新冠疫苗的65歲以上民眾500元衛教品以及快篩試劑。Q5: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新冠疫苗可以怎麼打?A5: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XBB.1.5新冠疫苗及流感疫苗,還有肺炎鏈球菌疫苗是今年年底老人家最重要的三支疫苗。不論先前是否有接種過流感及新冠疫苗,今年都應該要再打一次,並且應該列為優先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五年接種一次,若今年也要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再與新冠疫苗、流感疫苗接種建個一個月後安排接種。疾管署署長莊人祥表示,10月2日起,流感疫苗跟肺炎鏈球菌疫苗開始接種,但「肺炎鏈球菌疫苗」第一階段為曾經自費接種過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者,預估人數不多,因此可以打新冠疫苗的民眾可以先接種新冠,建議採取「左流右肺」(左手打流感疫苗、右手打新冠肺炎疫苗)的方式接種。若民眾希望同時施打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新冠肺炎疫苗也沒有問題,如果同一隻手臂需要施打兩劑不同的疫苗,僅需要注意兩者施打位置間距超過2.5公分即可。
-
2023-10-03 醫療.感染科
2023流感疫苗懶人包/公費流感不想打高端,還有哪些廠牌可選?一表看3種疫苗施打時程
全台公費流感疫苗於10/2開打,近日傳出有家長不想讓孩子施打高端的流感疫苗,多縣市出現「拒打」現象。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家長若想選擇廠牌,可拿補接種通知單到指定醫療院所,但需評估拖延施打時程,恐增加感染流感風險。而流感疫苗除了高端,還有什麼廠牌可選?3種疫苗都要打又該何時打?《元氣網》整理疫苗開打資訊。病毒性腸胃炎、腺病毒、B型流感 3大病毒齊發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日前於臉書「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分享,最近新一波感染症有3大流行趨勢,其一,好發於秋冬的病毒性腸胃炎病例明顯增加;其二,高燒不退病人中,腺病毒感染比例上升;最後則是快篩檢驗出B型流感的比例增加。他觀察今年流感的趨勢先是A型流感H3N2,再來是A型流感H1N1,不知現在會不會逐漸變成B型流感為主流?而根據疫情中心監測,近期呼吸道病原最主要是以流感病毒為主,再來是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肺炎鏈球菌以及副流感病毒。社區為A型H1N1及H3N2共同流行。2023流感疫苗施打資訊2023年公費流感疫苗.國光生技.賽諾菲.台灣東洋.高端疫苗2023年自費流感疫苗上述4種+葛蘭素史克的伏適流四價疫苗 Fluarix Tetra (6個月以上適用)。公費疫苗對象及開打時間第一階段(112年10月2日起).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安養、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其所屬工作人員.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具有潛在疾病者,包括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罕見疾病患者及重大傷病患者.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及居家托育人員(保母).國小、國中、高中、高職、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禽畜相關及動物防疫人員第二階段(112年11月1日起).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2023年流感疫苗病毒株如何選用?今年我國使用之四價疫苗包含4種不活化病毒,即2種A型(H1N1及H3N2)、2種B型。今年使用之疫苗係適用於2022-2023年流行季,每劑疫苗含下列符於規定之抗原成分:雞胚胎蛋培養疫苗A/Victoria/4897/2022 (H1N1)pdm09-like virus(本季更新);A/Darwin/9/2021 (H3N2)-like virus;B/Austria/1359417/2021 (B/Victoria lineage)-like virus;B/Phuket/3073/2013 (B/Yamagata lineage)-like virus細胞培養疫苗A/Wisconsin/67/2022 (H1N1)pdm09-like virus(本季更新);A/Darwin/6/2021 (H3N2)-like virus;B/Austria/1359417/2021 (B/Victoria lineage)-like virus;B/Phuket/3073/2013 (B/Yamagata lineage)-like virus如果要打不同疫苗,如何間隔?有專家提出,十月二日起,新冠、肺炎鏈球菌、流感三種疫苗同時接種,恐釀史上最混亂疫苗接種期。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新冠的XBB.1.5疫苗以及流感疫苗,還有肺炎鏈球菌疫苗是今年年底老人家最重要的三支疫苗。不論先前是否有接種過流感及新冠疫苗,今年都應該要再打一次,並且應該列為優先接種;而肺炎鏈球菌疫苗五年接種一次,若今年也要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再與新冠疫苗、流感疫苗接種間隔一個月後安排接種。流感、一般感冒、新冠怎麼區分?A:黃立民表示,三者都以呼吸道症狀為主,難以區分。唯一較能區分的是,若全身痠痛可能罹患流感的機率較大,但新冠肺炎也有類似症狀;若出現嗅味覺異常,較可能罹患新冠肺炎。由於症狀難辨,建議可以進行快篩,若非新冠感染,就可能是流感。流感、感冒、新冠比較表【資料來源】.「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臉書粉絲專頁.疾管署.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9-30 醫聲.醫聲要聞
以台灣為基地走向國際 生技女力開發新藥新醫材樣樣來
台灣女性領導人愈來愈受重視,台灣女董事協會27日公佈2023年女性治理白皮書,疫情期間女性治理的上市公司EPS有成長比達到五成,比很多上市公司都好,顯示女力已成公司領導不可或缺的人才。參與論壇的生技女主管也相當多,美吾髮•懷特•安克生技集團副董事長李伊俐指出,台灣醫療受限於健保給付,我們以台灣為研發基地,尋找好的商模後,就可以走向國際。台灣女董事協會舉辦2023「剛柔並濟大未來」論壇,榮譽理事長蔡玉玲指出,依據統計,全世界女性擔任國家最高領導人佔11.7%,擔任部長22.8%,其中歐洲比例最高,亞洲最少最需要努力;而今天發佈的女性治理白皮書顯示,2022年,女性治理的上市公司EPS有成長的比例達50%,而有女性領導者家數比例達到5成的產業,在調查的23個中佔了18個產業。由於疫情期間公司治理更複雜,經貿局勢變化更大,女性領導者行動機敏,可快速因應經濟環境變,擔起更多責任,這顯示女力已是企業領導的一方之霸。聯合國17項的SGDs,第五項就是性別平權,顯然女性賦權是重要的議題,論壇也邀請三位總統候選人發表「總統好!開箱參選人的女性治理政策」。3政黨總統候選人拋女性治理政策 增加續留職場動力現任副總統、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出席論壇時指出,台灣出現第一位總統蔡英文,在蔡總統底下當過行政院長,現在是副總統,女性的領導者有韌性且不怕困難及挑戰,具更大的包容性;未來自己的副總統人選,女性會是優先考量。賴清德指出,據調查,女性生產完後9成5會回到職場且保有原本的薪水,50%的公司願意給女性彈性上班,以協助照顧家庭,為了可以減輕家庭負擔,國家政策推出零到六歲國家養的政策,預算從馬英九的500億到現在1500億元,長照2.0也幫助家庭減輕負擔,就能讓女性持續留在職場,女性才有機治理公司的機會。新北市長、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指出,自己的小內閣女性佔比為三分之一,女性能力很強,公部門需要帶頭給予「女性賦權」,未來若能當上總統希望中央部會可以達到四成都是女性內閣。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則提出,性別平權要分階段,台北市從2019年花3年開始推動性別平等政策,從女性權益保障辦開始,到職場性別平等指標,由內而外,由公而私,達到平權目的。台灣生技女力崛起 3頂尖女性探討國際發展論壇的壓軸由3位生技業頂尖女性共同座談,談論「由台灣看世界!生技女力•邁向國際」。6月回台返職的台灣浩鼎生技執行長王慧君指出,在美國多年後返鄉是為了要回饋台灣,我們已帶了9個新藥到全世界,希望可以帶領公司轉向,成功走進國際。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榮譽副所長曾惠瑾指出,過去10年都在生技新藥領域努力,輔導安克生醫的創新醫材上市,安克生醫是發展超音波AI系統協助醫師診斷,目前已有4項產品有取得美國FDA及歐洲認證,以甲狀腺超音波為例,醫師可以先藉由AI來協助診斷,不用第一時間就利用侵入性細針來檢查,目前全球有300多位醫師已使用甲狀腺AI系統。目前安克生醫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檢測系統,也正與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進行合作,這套系統可以先利用超音波掃描呼吸道協助診斷,當成快篩的工具之一,曾惠瑾指出,目前台灣生技業非常火熱,很多人也願意來台投資,協助創新醫材邁向國際,是我們重要的工作。美吾髮•懷特•安克生技集團副董事長李伊俐表示,安克生醫以創新醫材為主,新醫材取得認證的時間大約3到5年取得認證,取得認證時間比新藥短一些,但需要先取得醫師認可,像中生代醫師覺智能醫材的AI很好用,但管理層的資深醫師,不習慣這樣的應用模式,這是醫材在開發上會遇到的問題;另外,由於台灣健保給付受限,因此,我們可以在台灣做好研發,開發好的商模後,走向國際是必需走的路。工研院首位女院士葉常菁,她是國內智擎生技創辦人,曾以跨國產學研究經驗,帶領智擎生技開發癌症藥物,兩年前去職後即轉往國外發展,但仍協助國內生技業發展,葉常菁指出,生技業有很多女性的領導人,其能力及韌性都相當優秀,現在是讓國際看見台灣女力的好時機。(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9-26 焦點.健康知識+
我有服用慢性病用藥,麻醉前禁食是否也不能吃藥?麻醉必知關鍵問題,5狀況不適合
Q1:為什麼在檢查麻醉前都必須要禁食空腹? A:從結構上來說,我們的口腔到咽喉之後,分成兩條路:一是讓食物走,經過食道通往胃;另一邊讓空氣走,從氣管通到肺。進食和呼吸的通路在咽喉以上是相同的,咽喉以下才分開。當進食的時候,口腔和咽喉會有一系列的吞嚥動作,讓食物正確地進入咽喉下方的食道,而不是跑去氣管;若食物不小心走錯方向跑到氣管去,便會引發身體保護性的咳嗽反射,這個反射相當強烈,能迫使我們將東西排出。相信你我都有這種嗆到、咳嗽的經驗。 在接受麻醉的時候,不僅意識改變逐漸睡去,保護性的反射也一樣會被抑制而消失,此時若有異物跑到氣管,我們無法把它咳出,將使呼吸道暴露在很大的危險之中。這時候若胃裡又有食物,很可能會因嘔吐或逆流跑到咽喉,再進入氣管之中,跑到肺部,造成致命性的併發症「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 吸入性肺炎的嚴重程度與吸入異物的量及其酸鹼程度息息相關。吸入異物的量愈多、愈酸,造成的發炎愈嚴重。胃液就是種極酸的物質,因吸入胃液而造成的肺炎是相當嚴重且危險的狀況,據統計,吸入性肺炎的死亡率將近30%,不容輕忽。 禁食空腹的目的就在於,讓我們在麻醉前有充分的時間讓胃把食物都消化、排空,避免嘔吐,甚至造成吸入性肺炎。一般而言,成人胃排空需要8小時,也因此病患會被告知在手術前一晚12點後要禁食,隔天早上才能順利進行麻醉。 事實上,可能造成吸入性肺炎的狀況不只麻醉,有許多會改變意識的病況,如中風、癲癇痙攣、腦部病變等等情況,都存在著相同的危險。此外,如孕婦、肥胖者、有腹水的病患等,因其腹部壓力大,更容易擠壓胃部造成嘔吐,這些族群的風險更高,必須要更加注意禁食的狀況。 在麻醉前如果不小心吃了東西,一定要誠實告知醫護人員,千萬不要冒著吸入性肺炎的危險,此舉得不償失! Q2:我有服用慢性疾病用藥,麻醉前禁食空腹時,是否也不能吃藥?A:台灣的就醫環境相當便利,民眾的疾病和不適都能獲得適切的診治。對於常見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等,都需要與醫師配合,規律服用藥物並回診,才能穩定控制病況,這除了醫護人員的照護以外,病人的配合度以及服藥的順從性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關鍵。 配合醫囑規則服用藥物,能讓藥物治療濃度穩定有效,對於疾病的控制才有幫助。若您有慢性疾病用藥,請您手術前繼續服用不要中斷。空腹的時段裡雖然水也不能喝,但配藥吞食的水一般不會特別限制。配藥服用的水請小口就好,不可以喝一大杯喔! 如上所述,雖說藥要繼續吃,但凡事總有例外,有兩類的藥物是必須要停用的:降血糖藥以及抗凝血劑。由於空腹已經一段時間沒有進食,若又服用降血糖藥(或施打胰島素),有可能把血糖降得太低,人會疲累,思緒無法集中,冒冷汗,視力模糊,甚至失去意識昏迷,造成腦神經傷害,相當危險。而抗凝血劑會讓血液凝集功能受阻,容易造成手術傷口處出血量的增加、止血困難,若是半身麻醉則可能導致壓迫神經的血腫出現,所以一般在手術麻醉前會建議停用。不過,抗凝血劑的停用與否還牽涉許多醫療專業考量,要斟酌服用這些藥物的病因,權衡出血的風險,調整麻醉的方式,有些人甚至還服用多種抗凝血劑(如阿斯匹靈合併保栓通),每個人的狀況無法一概而論,需要通盤考量綜合判斷。 Q3:麻醉前禁食空腹期間可以抽菸嗎?A:不說您可能沒注意到,抽菸對於麻醉的影響真的很大! 抽菸對於身體造成的危害,是持續累積的結果。抽菸會增加呼吸道分泌物,卻同時降低呼吸道的排痰能力,呼吸道阻力的增加以及肺泡的塌陷,這些狀況都將造成後續慢性的咳嗽以及肺部感染的問題。抽菸也會讓呼吸道變得更加敏感、反應劇烈,當受到刺激的時候,無論是分泌物或者全身麻醉必須要進行的插管處置,都可能導致喉頭痙攣、支氣管痙攣的風險增加。此外,抽菸會增加血液中一氧化碳的濃度,影響血紅素攜氧的能力,干擾體內氧氣供應,進而容易造成缺氧。這在一般狀況下或許不痛不癢,但若是在有缺血性心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的病人身上,影響可能就很嚴重,會促成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等的問題出現。 除了上述提到的呼吸道以及心血管方面的狀況,其實抽菸對於全身許多系統都有影響,也增加了罹癌的風險。抽菸也會影響微血管循環,讓手術之後的傷口癒合不易,造成感染。 因此,手術麻醉前空腹的時段,是不可以抽菸的。 其實,不論是否要接受手術麻醉,為了您的健康著想,都該儘早戒菸! Q4:請問有呼吸道感染的狀況,譬如得過新冠肺炎,適合做無痛腸胃鏡嗎?A: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延燒至今已經三年,最大的影響就是對健康造成的危害。就現在流行的病毒株而言,除了少數高風險族群仍可能演變成重症以外,大多數人感染後症狀都相對輕微,一般會以呼吸道症狀(咳嗽,喉嚨痛,聲音沙啞,鼻塞,流鼻涕)、全身性症狀(發燒,疲倦,全身無力,味嗅覺異常)以及腸胃道症狀(腹痛,腹瀉)為主。若非得力於家用快篩試劑的幫忙,光從症狀來看,有時很難區分究竟是一般感冒、流行性感冒、或者是新冠肺炎。 若要接受無痛腸胃鏡檢查,將進行全身麻醉,而身體在麻醉的狀態下,呼吸功能會受到顯著的影響:在藥物的作用之下,呼吸潮氣量變小,氣體交換的效率逐漸變低;肌肉放鬆,橫膈往頭側位移,造成功能性殘氣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減少,呼吸道肌肉張力下降也易造成肺擴張不全,肺泡塌陷,進一步影響血液氧氣的交換。麻醉使呼吸道阻力增加,呼吸道容易阻塞,排痰功能也下降,痰液的蓄積較容易造成後續出現發炎及感染。 整體來說,麻醉對呼吸功能的影響很大,可能造成的缺氧以及肺炎等問題都是麻醉醫師高度重視的狀況。也因此有呼吸道感染狀況的民眾,進行麻醉的風險相對升高;若非有緊急的醫療需求,都建議必須等到病況穩定後再進行麻醉處置。 其實比起新冠肺炎,臨床上更常遇到一般感冒的狀況。相同的,若非有緊急醫療需求,必須將麻醉檢查時間延後,一般而言有下列狀況就不適合麻醉:5狀況不適合麻醉1. 發燒超過38°C2. 明顯咳嗽3. 分泌物量多且濃稠:如鼻涕量多,咳嗽有濃黃痰4. 呼吸音異常5. 疲勞倦怠沒有胃口等全身性症狀 一般會建議在症狀緩減之後的1〜2週再安排麻醉檢查或手術,以避免呼吸道併發症的出現。【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103期(2023-07-18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13 醫療.感染科
登革熱初期症狀也是發燒、頭痛、骨頭痛…得了流感、登革熱、新冠怎麼區別?
南部登革熱疫情嚴峻,目前全國已有半數以上縣市出現病例,西部登革熱淨土嘉市也淪陷,台南全市均為流行區。疾管署估預計十月底疫情將達到高峰。典型登革熱的症狀會有突發性的高燒、頭痛、肌肉痛、關節痛等症狀,一般人感染登革熱很可能誤以為是流感。目前流感與登革熱都進入流行期,我們該如何辨別?登革熱必知重點登革熱症狀 易誤認新冠、流感流感與新冠都屬於呼吸道類病毒,傳染途徑類似。登革熱初期症狀也與新冠肺炎、流感類似,常常會被民眾忽略,臨床上都需透過「快篩」辨別。流感感染初期多為全身性症狀,如發燒、頭痛、喉嚨痛、肌肉痠痛、頭暈無力等。新冠喉嚨痛、聲音沙啞、流鼻水、打噴嚏等上呼吸道症狀為主。也會發燒。登革熱一般症狀:感染初期會發燒、頭痛、骨頭痛、關節痛、肌肉痛,後續開始沒胃口、起疹子、血小板下降等,一般民眾通常7天後症狀好轉,但若是高齡者、患有慢性疾病,發病到好轉恐需要一周以上。重症警示徵兆:包含腹痛、持續嘔吐、體液蓄積、粘膜出血(月經量可能增加)、嗜睡或是躁動不安等。若進展為中重度,患者可能會出現休克、出血等狀況重症3主要症狀:1.血漿滲漏,可能會導致休克、體液蓄積、呼吸窘迫;2.嚴重出血;3.嚴重器官損傷,如肝臟可能出現黃疸或甚至心衰竭等。登革熱重症高危族群.65歲以上長者.洗腎、慢性腎衰竭、糖尿病、慢性溶血疾病等慢性病族群.幼童.孕婦.肥胖懷疑感染了登革熱該怎麼做?一旦出現發燒、頭痛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活動史,透過快篩試劑得知結果。而目前為免醫院壅塞、排擠醫療量能,疾管署執行分級收治:.「A級」為沒有警示徵象、可服從醫囑的病人,醫師給予衛教,安排回診追蹤。.「B級」對象為出現腹痛、意識改變、黏膜出血等警示徵象者,或屬於高風險病人(孕婦、嬰兒、老人、住在偏遠地區、具有慢性病),由醫師安排住院觀察。.「C級」為重症病人,嚴重出血、嚴重器官損壞,需轉院到醫學中心或緊急治療處置。登革熱2主要病媒蚊:埃及斑蚊 白線斑蚊依照台灣地理環境等條件,嘉義以南多為「埃及斑蚊」、嘉義以北則是「白線斑蚊」。埃及斑蚊喜歡在室內活動,同居人容易感染;而白線斑蚊喜歡在室外活動。埃及斑蚊的傳播能力較高、傳播速度快。蚊卵可以耐旱三個月、甚至為6個月,只要再遇水3天内就會孵化且雌蚊會把卵產在容器內壁接近水面處,因此除了倒掉積水,還要把容器刷洗乾淨。帶病毒的斑蚊終生具有傳染力,必須清除孳生源,如人工容器,再搭配防蚊液。防曬乳、防蚊液使用順序防蚊液需使用挑選政府機關核可含DEET、Picaridin或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減少受蚊子叮咬的機會。而夏天還有擦防曬乳的需求,那該先擦防曬乳還是防蚊液?防蚊液效果主要是靠蚊子不喜歡的味道,若是先噴防蚊液,再用防曬,防曬味道就會蓋過去防蚊液的味道,就沒有效果。因此應該先擦防曬乳。深入了解登革熱全國病例分布https://nidss.cdc.gov.tw/nndss/DiseaseMap?id=061登革熱分型登革熱依抗原性可分為Ⅰ、Ⅱ、Ⅲ、Ⅳ型等四種型別。感染某一型別登革熱病毒後,雖然對該型別有保護力,但若先後感染不同型別之登革病毒,有更高機率導致較嚴重的症狀,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20%以上。潛伏期典型登革熱的潛伏期約為3-14天,通常為4-7天。一般人感染登革病毒經3-8天的潛伏期後開始發病,但少數人的潛伏期可達14天。傳染方式/主要途徑登革熱主要是藉由病媒蚊(白線斑蚊、埃及斑蚊)叮咬人時將登革病毒傳入人體內,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也不會經由空氣或接觸傳染。1.登革熱病患於發病前一天至發病後第五天,血液中存在有登革病毒 (此時期稱為病毒血症期),此時若被病媒蚊叮咬,病媒蚊因此感染病毒,而病毒在蚊蟲體內增殖8-12天後,病毒就會至病媒蚊的唾液腺,這隻病媒蚊終生即具有傳染力,當它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時,就將病毒傳播出去。2.母親懷孕時感染登革熱,登革病毒可能於孕程中或生產時垂直傳染給胎兒,造成胎兒早產、低出生體重和死亡。臨床症狀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感染登革熱時,可引起宿主不同程度的反應,從輕微或不明顯的症狀,到發燒、出疹的典型登革熱,或出現嗜睡、躁動不安、肝臟腫大等警示徵象,甚至可能導致嚴重出血或嚴重器官損傷的登革熱重症。典型登革熱的症狀則是會有突發性的高燒(≧38℃)、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現象;然而,若是先後感染不同型別之登革病毒,有更高機率導致較嚴重的症狀,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20%以上。預防方法一、一般民眾的居家預防:1.容器管理與孳生源清除2.清除不需要的容器,如為無法自行處理的大型廢棄容器(如廢棄輪胎、浴缸或水族箱等)請聯繫環保單位清潔隊協助清運。3.把暫時不用的花瓶、容器等倒置,使用時加蓋或以細紗網密封。家中的花瓶和盛水的容器必須每週清洗一次,清洗時要記得刷洗內壁。家中的陰暗處、地下室、屋簷排水槽或水溝應定期巡檢與清理。4.家中應該裝設紗窗、紗門;睡覺時可掛蚊帳或使用補蚊燈,避免蚊蟲叮咬。5.平日至市場、公園或菜果園等戶外環境,宜著淺色長袖衣物,並在身體裸露處或衣物上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DEET、Picaridin或IR3535之防蚊藥劑。二、清除孳生源四大訣竅-澈底落實「巡、倒、清、刷」:「巡」─經常巡檢,檢查居家室內外可能積水的容器。「倒」─倒掉積水,不要的器物予以回收清除。「清」─減少容器,使用的器具也都應該澈底清潔。「刷」─刷除蟲卵,收拾或倒置勿再積水養蚊。三、疫區防蚊措施1.出國或至登革熱流行地區時,應做好自我保護措施。建議懷孕婦女如無必要應暫緩前往國內外登革熱流行地區,若必須前往請做好防蚊措施,避免病媒蚊叮咬。2.從登革熱流行地區返回後請自我健康監測14天,如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骨頭痛、出疹等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您旅遊活動史與暴露史,利於醫師診斷。四、預防可能經輸血感染登革熱之暫緩捐血措施:自登革熱流行地區離境,暫緩捐血4週。登革熱確定病例痊癒無症狀後4週,才可再捐血。確定病例之接觸者(包括住家、工作場所有登革熱患者或住家、工作環境被強制噴藥者),暫緩捐血4週。【資料來源】.疾管署.國衛院媒蚊傳染病防治中心.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5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痛起來要人命的皮蛇,竟也是「新冠後遺症」!2方法減低皮蛇發生率
新冠疫情後,皮膚科診所「皮蛇」患者湧現,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今年因皮蛇就診的人數,與往年比起來足足增加兩成,幾乎每天都有因皮蛇求診的患者。根據國內外的研究指出,感染過新冠肺炎的患者,如果是染疫後輕症,罹患皮蛇的機率增加15%,重症患者罹患皮蛇的風險則增加20%。42歲在科技業上班的男子,6月初確診新冠肺炎,在家休息幾天,很快快篩試劑就恢復成一條線,只是「久咳」伴隨他長達一個月,但才剛擺脫「咳不停」症狀,左眼及左臉,時常不自覺抽動,頭皮也有痠麻感,他以為是加班太累引起的偏頭痛,3周後,眼睛開始刺痛、長水泡,頭皮出現大幅度抽搐,醫師一看診就說「你得到皮蛇了」。皮蛇怎麼來的?源自小時候感染水痘病毒根據統計,每三個人就有一人曾罹患過帶狀疱疹,而帶狀疱疹也就是俗稱的「皮蛇」,帶狀疱疹的出現與小時候長過的水痘有關,水痘大多發生在12歲以下的孩童,只要感染過一次,就能終生免疫,但是水痘結痂痊癒後,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仍會潛伏在人體的神經中,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就會復發,俗稱為皮蛇。水痘病毒潛藏的位置與未來復發的位置有絕對的關係,藏在人體第五對腦神經,未來會在眼周附近復發;第三對腦神經則反映在嘴巴;躲在腰椎神經第四條到第五條的位置,則會在大腿上復發。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通常皮蛇復發的位置都是在軀幹上,如果長在眼周周圍,較為危險,嚴重者恐失明。帶狀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蛇常發生在何種情況?有前驅症狀?黃毓惠表示,皮蛇通常發生在免疫力較差的民眾身上,大病初癒、染疫過後或50歲以上的長輩等。皮蛇被誘發時,前驅症狀會先出現,患者會感覺到胸悶、腸胃痛或是頭皮麻痛、眼周抽痛等,後續皮膚會有「被電到」的感覺,這些症狀出現大約五天左右,皮膚會開始起紅疹、刺痛,水泡也會跟著冒出來。趙昭明說,如果能在前驅症狀時就介入治療,投藥效果會非常好,等到出現水泡後,才服用藥物,治療時間需至少需要歷時一個月左右,才能完全改善症狀,且有些患者會因此留下「神經痛」的症狀,這種神經痛起來非常嚴重,恐長達半年到一年,患者甚至會因此失眠,需要投入更多治療。延伸閱讀/皮蛇有多痛?帶狀疱疹病毒會破壞神經,發作初期開始感到疼痛,多數患者以「火燒、電擊或針刺」形容發作時的痛苦,研究發現,皮蛇疼痛指數比生產痛還高。》看詳細運動+帶狀疱疹疫苗 降低罹患皮蛇機率黃毓惠表示,皮蛇與免疫力好不好呈現正相關,想要避免皮蛇上身,要盡可能維持自身的免疫功能,不要太過疲累,不要暴飲暴食,維持規律的運動頻率,建議以有氧運動為主,有氧運動能增加心肺功能,可以有助於調節免疫功能。除此之外,也建議可以施打帶狀疱疹疫苗,趙昭明表示,舊款的帶狀疱疹疫苗,僅需施打一劑,可有七成的保護力,效力維持七年,新款的帶狀疱疹疫苗,需施打兩劑,第一劑與第二劑間隔三個月,保護力可達九成,效力也是維持七年。曾罹患過皮蛇也建議可以施打,至於施打過疫苗後,皮蛇還是出現,是否要再打第二次的疫苗,黃毓惠說,尚未有證據需要施打兩次帶狀疱疹疫苗,目前仍建議施打過一次疫苗即具有保護效力。哪些人是罹患皮蛇的高危險群?1. 50歲以上2. 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全,或罹患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3. 曾罹患新冠肺炎4. 代謝症候群患者5. 過勞或壓力過大族群(資料來源/趙昭明醫師 製表/陳雨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09 焦點.元氣新聞
早上像感冒下午就命危 美疾管署籲嬰兒接種RSV新預防治療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入秋之後各地幼兒病例將逐漸增加,RSV感染症狀很像一般感冒,最大差別在於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RSV常是下呼吸道感染,入侵支氣管,誘發哮喘,產生很多痰液,引發急性支氣管炎、肺炎,RSV對成人就像感冒,但對抵抗力較弱的嬰幼兒,症狀嚴重得多,通常病程快速猛烈,家長若沒注意,可能引發嚴重呼吸衰竭甚至併發腦炎或心肌炎危及生命。新預防策略啓動 大幅減少RSV重症風險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隸屬於美國疾管署CDC的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於8月3日建議8個月以下的嬰兒使用單株抗體新療法Nirsevimab預防嬰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在臨床試驗中,可降低嬰兒因 RSV 住院風險率約75%,而且能夠降低九成急重症比率,該療法將是兒童免疫接種計畫中第一種被動免疫治療,這也意味著,Nirsevimab將被列入預防嬰兒RSV感染的常規醫療措施之一。多家知名藥廠投入心力 守護嬰幼兒健康儘管RSV在過去常被忽視,但近年來該病毒對嬰兒健康的影響引起愈來愈多關注,國際有多家知名藥廠競相投入研發相關防治策略,包含賽諾菲、阿斯特捷利康聯合開發、輝瑞與葛蘭素史克等,皆透過新策略創新研發,用心守護嬰幼兒健康。包含美國ACIP學者在內,多位專家也建議,部分8 至19 個月大嬰兒,以及特定族群,如有潛在健康問題,且住院風險較高,應考慮接受第二劑nirsevimab注射,以幫助這些孩子安然度過第二個季RSV盛行季。儘管這項新療法對於防止嬰兒RSV感染帶來新希望,專家也呼籲,民眾應保持警惕,持續關注RSV流行情況,並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才能確保嬰兒和社區整體健康。延伸閱讀:新創疫苗突破!歐盟核准RSV單劑預防性抗體療法 適用全嬰幼兒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和流感、新冠肺炎感染,症狀哪裡不一樣?元氣網綜合整理了RSV從症狀、治療選擇,讓家有嬰幼兒的父母親、長者一次看懂,及早辨識症狀,送醫治療。●RSV:屬於下呼吸道感染,潛伏期約2到8天,症狀很像一般感冒,咳嗽、發燒、流鼻涕,常出現痰很多、咳嗽厲害,呼吸不順暢發出「咻咻」聲。RSV最令人擔心的是,病程進展相當快速,只需兩、三天,便可能從發燒發展為嚴重的呼吸窘迫,進而演變成肺炎或支氣管炎。RSV感染的孩子康復後也易留下氣喘長期後遺症。●流感:易高燒、有較明顯的全身性症狀。例如腸胃道不適、肌肉痠痛。●新冠肺炎:依照病毒株特性不同,難以用症狀分辨。民眾可透過快篩或至醫療院所篩檢,即時正確診斷。延伸閱讀: 多重呼吸道病毒感染 威脅不輸新冠嬰幼兒感染RSV怎麼辦?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呼吸道融合病毒是造成嬰幼兒和老年人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因之一,其中對嬰幼兒威脅最明顯。台灣每年(疫情前)約有1000個嬰幼兒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而住院,9成為兩歲以下的嬰幼兒。衛福部資料顯示,目前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沒有治療藥物,僅能事先使用對抗F蛋白質的單株抗體(Palivizumab)預防,且必須固定每個月服用一次,在藥物價格或時間療程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單株抗體新療法(nirsevimab)台灣尚未核准上市,不過健保已放寬到出生時懷孕周數未滿33周的早產兒、患有慢性肺疾病、血液動力學不穩定的先天性心臟病孩童,可以接種現有單株抗體(Palivizumab),避免嚴重併發症。對於國際最新RSV疾病防治趨勢外電報導,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陳伯彥表示,從研究數據來看,RSV單株抗體新療法的效果可持續5到6個月,與現有策略相比,不僅防護效果可持續比較久,防治費用也節省許多,期待台灣的孩子可盡早蒙受其利。陳伯彥表示,根據統計,台灣本土RSV大約每兩年會有大流行,在2020年與2022年便有許多群聚的案例,通常會在中秋前後發生面對RSV來勢洶洶,未來可擁有更多新選擇。延伸閱讀:RSV活躍季節狀似感冒 女童吃感冒退燒藥不退燒
-
2023-07-27 醫聲.醫聲要聞
不是Covid共存階段 王復德:九月才能了解病毒趨勢
「現在還不是與新冠病毒共存的階段。」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新冠肺炎釀成的重症及死亡仍在高水平,他強調,疫苗起碼打滿三劑,高危險族群一有症狀要立即篩檢,即時投以抗病毒藥物治療,切忌拖到嚴重才就診,現在出國人潮多,待九月返國後才能清楚這波疫情並洞悉未來病毒的趨勢。打不倒流感別提新冠共存 高齡是重症、死亡重要因素高溫的炎夏,醫院病床已被回溫的流感及持續恆溫的新冠肺炎交雜佔滿。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教授王復德說,近期防疫鬆綁大眾脫下了口罩,流感疫情明顯比前三年上升,現在病患就診要同時檢測流感及新冠,畢竟兩種疾病的治療、用藥完全不同。「新冠病毒共存是要像流感一樣?還是普通感冒?流感現在都還有重症及死亡,都打不倒了,新冠病毒的共存還沒有到時機。」王復德直言,新冠肺炎重症、死亡的重要因子是高齡,年紀大伴隨而來的是多項慢性病,抵抗力也較差,拖到重症才來醫院,「前面五天治療新冠病毒,後續用類固醇、免疫抑制治療,加上呼吸器等管路,最後變成抗藥性細菌。」摧枯拉朽,身體老早倒下。疫苗、抗病毒藥是利器 自費藥物補足缺口王復德說,重症清零只是目標,就像零容忍一樣不可能畫上完美的圈,唯有接種疫苗、高風險族群立即就醫服用抗病毒藥才是關鍵。然而,有些長輩擔心到醫院反而會染疫,因而錯失症狀初期治療的機會,更擔心的是長照機構內抵抗力差的長輩,容易造成院內感染,若平時服用慢性病藥、精神用藥等,抗病毒藥的選擇又會受限。特別是抗病毒藥的議題,台灣針對65歲以上、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不全等民眾,快篩新冠肺炎陽性就能給藥,不過,各國給藥的年齡有所不同,美國為50歲以上,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列為60歲以上,王復德說,除了年紀,部分國家將BMI大於25、高血壓列在高風險族群,「這兩項都是台灣未納入,卻有很多人符合這樣資格。」不過,王復德也說,放寬與否和健保財政相關,公費抗病毒藥日後要回歸到已捉襟見肘的健保?現在如果下修年齡,未來是國家埋單又或健保,都得面對這層問題,而且現行新冠疫情重症、死亡人數不比去年,「我想應該不太會在這時間點放寬高風險條件。」他也說,目前已有抗病毒藥取得藥證,待上市後,民眾即可自費服用,屆時能補足60歲到65歲的缺口。疫苗至少打滿三劑 口罩、酒精帶上身打疫苗避免重症、死亡是老生常談。王復德說,雖然現行病毒株有免疫逃脫,但施打疫苗依然能提供保護力,防止進展成重症,疫苗最基本一定要打滿三劑,同時再三呼籲高危險族群民眾,接種疫苗是首選,千萬不能輕忽新冠肺炎對身體帶來的影響。「我想新冠病毒消失不了…」王復德提醒,青壯年族群,到了人口密集處還是配戴口罩,酒精也隨時消毒,避免觸碰眼口鼻,畢竟年輕可能只會出現輕症,但萬一帶回給家中長輩、小孩,恐造增嚴重症狀,尤其國境開放頻繁往返,容易攜帶國外不同的病毒株,一旦傳開,可能誕生台灣新的特種病毒。他認為,九月開學返國後,才能了解病毒當前情形,進而推出未來整體防疫趨勢。
-
2023-07-27 醫聲.疫苗世代
新冠不是流感化!台大醫:打疫苗仍是關鍵
國境、口罩解封,炎熱的暑期脫下悶了三年多的防疫心情,豈料一個不注意,中了新冠病毒的陷阱。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古世基疾呼,「不要再說新冠肺炎流感化!」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異口同聲,新冠病毒會傳染力高、治療困難,且可能長時間存在人體,都與流感不能相比,兩人強調,仍有必要施打疫苗,針對高危險族群,出現症狀就要持續快篩,確診後立即投以抗病毒藥,避免演變到重症、死亡。新冠非流感!等待免疫下降 病毒潛藏體內準備伺機而動各大醫院病床數滿載不是恐嚇標語,是前線醫護人員見到的事實。身為胸腔科醫師的古世基說,目前加護病房內的新冠重症患者,大多有共病、免疫力低下、癌症等情況,更有病人病況不佳已裝上葉克膜,這些人肺部狀況惡化很快,「現在狀況彷彿回到疫情初始,病毒才剛從中國大陸擴散時。」眼下確實為隱形的第四波疫情。「原本慢性疾病、該生病的人需求還是在,沒有消失。」古世基說,新冠肺炎患者勢必造成病床排擠效應,以往病床占床率依季節有淡旺季,現在卻一直呈現滿載。台大醫院內科教授暨感染科主任的陳宜君也說,流感已經回來,外加常態流行的新冠肺炎,兩者加成或同時感染,患者症狀在臨床上難以區分,導致治療更為複雜。陳宜君認為,國際氛圍驅使,讓民眾對新冠肺炎卸下心防。但臨床數據顯示,新冠可能重複感染,而且重症、死亡人數依舊居高不下。尤其新冠病毒能長時間埋伏於人體,待免疫力低下時伺機而動,國外有許多死亡案例解剖證實新冠病毒仍然存在其組織,「這個病毒挑戰我們對病毒的了解,急性可以重症、死亡,但是也可以拖拉、持續存在。」古世基也說,新冠病毒可以持續存在人體好幾個月,特別針對免疫力差、癌症、慢性疾病等患者,一旦染疫恐釀成重症,曾有患者住在加護病房一個多月,甚至投以好幾輪的抗病毒藥,身體的抵抗力始終無法清除病毒,「不要一概將新冠肺炎病程簡化成流感化!」疫苗、抗病毒藥都在卻不用?專家籲:快篩陽就要行動新冠肺炎進入社區流行,古世基說,公衛政策及醫療資源不應該偏重重症清零而是減災,民眾要有病識感,留意自身症狀,及早快篩,若確診,在治療黃金期內服用抗病毒藥。呼籲往往和臨床有段落差。陳宜君說,醫界常見一些長者、癌症患者輕忽剛開始的病症,拖延到了重症才來就診「這很可惜,疫苗、快篩、抗病毒藥都在那,卻都不使用。」特別是公費新冠抗病毒藥物,符合65歲以上或癌症、免疫不全、心血管慢性病等條件,只要快篩陽性就能開立服用。古世基提醒,剛感染時病毒量不高較難以檢測,建議多驗幾天;切記快篩測陽就要立即就醫,曾有一位高風險者患者在五、六月時檢測陽性,拖到近期才來看診,自覺在家休息就好,聽完捏了把冷汗,呼籲高風險族群確診有症狀就前來就醫,千萬不要用生命去賭重症的機率。勿心存僥倖 生病就休息硬撐傷身體陳宜君也說,家用快篩試劑敏感度雖然沒有PCR好,尤其有些民眾仍然不太熟悉如何自己採檢,不過當出現症狀,可以很方便地幫助自己釐清是否有新冠病毒。當然,的確也有發生一些特殊情況,像是同事持續數天身體不適,快篩都驗不出,直到做了PCR證明為新冠,徹底休息幾天後症狀才完全消退,恢復健康,否則誤以為是小感冒而撐著上班,對健康是一大打擊。另外,針對公費藥物是否下修年齡層等調整使用的對象,陳宜君認為,藥物給付決策過程,一開始是依據臨床試驗涵蓋的病人群,經過相關單位審查後,才能通過符合的適應症。其次,考慮藥品供應及取得。再者,藥物採購經費來自國家公務預算,牽涉到各國的健康保險制度等,各國政策難以相互比較。現在台灣應該關切的是,如何因應新冠病毒常態流行,為維護民眾健康,需積極先期規劃相關預算。回歸到染疫民眾本身之所以會輕忽症狀或缺乏動力導致延遲就醫,除了警覺性及重視度下降以外,兩人認為,藥物等醫療可近性也可能有關,疫情嚴重時,政府規劃並動員,民眾只要透過基層診所或醫院的視訊看診,便能開立抗病毒藥,幾乎都可以在黃金時間內投藥,近期許多民眾及基層醫療,回復疫情前的習慣,當做一般感冒服用症狀治療應急,到了嚴重再去醫院就醫做詳細的評估及治療。過度解讀免疫逃脫!避免重症 打疫苗就對了面對新冠病毒株的不斷變異,免疫逃脫時有所聞,不過,陳宜君強調,免疫逃脫不能過度解讀而不接種疫苗。接種疫苗以增強抵抗力,包括細胞保護力,證明持續存在以減少重症及死亡,但並非百毒不侵,仍可能被感染,所以仍然要搭配好的健康習慣。除了保護自己,透過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到大多數民眾皆有保護力達到群體免疫,才能進一步保護身邊免疫力脆弱的高風險族群,並且避免病毒不斷變異。她說,國際專家紛紛強調,期待病毒變種「馴化」以降低致病力減少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就像是靠運氣,「運氣不好說不定病毒變異翻臉不認人,免疫逃脫之餘還多了抗藥性,或者再度高致病力、高致死率!」然而,今年春季疫苗接種率格外冷清。陳宜君苦口婆心提醒尚未完成基礎接種、加強劑的民眾趕緊接種,國家尚存有疫苗也沒有設限接種年齡,如果不去接種,政府針對疫苗採購的預算便會下修,倘若下一波疫情再起,加上全球疫苗產能是有限的,且必需提早採購,若國家編列的預算不足以因應瞬間增加的需求,屆時「就算批評政府,沒有疫苗就是沒有疫苗。」針對頻繁往返各國的青壯年民眾,陳宜君提醒,新興傳染病崛起的間隔越來越短,全球散播越來越快。除了暑期出國旅遊,許多民眾因公務出差,常會熬夜準備,加上旅途勞累及時差,可能影響免疫力。最擔心的是,一旦感染新冠,又因為要務在身而硬撐,極有可能在異地倒下。所以,接種疫苗再出國是保護自己的關鍵。新冠死因高?台灣全人照護 要看數字背後意義新冠疫情一路走來進入第四年,去年的十大死因,新冠竄到第三名,外界質疑台灣新冠死亡率高於他國。陳宜君說明,由於台灣的積極防疫,加上全民健保、全人照護,高齡、癌末等民眾住院,去年仍積極採檢新冠病毒,死亡診斷書也會註記,因此數據較高。「不是醫護人員照顧不好,要看數字背後意義。」古世基說,歐美國家染疫的病患,多半選擇居家安寧,死因自然不會註記。甫參加國際論壇返國的陳宜君分享,各國感動於台灣民眾仍自發性的配戴口罩,也盛讚台灣防疫做的很好,她說,民眾有防疫知識並齊心與醫護努力的成果。但是在戶外通風良好處,她也說,可以脫下口罩享受空氣,到了密閉、人潮擁擠處,或者有些感冒症狀,記得戴上口罩,既是保護自己也尊重他人。
-
2023-07-27 醫聲.醫聲要聞
新冠確診不能投票?監察院要求疾管署改進
2022年九合一大選期間,指揮中心及中央選舉委員宣布新冠染疫者不可外出投票,監察院認為未能完全符合「最小侵害手段及比例原則」,建議中選會和衛福部檢討改進選務防疫措施。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表示尊重並感謝,將與中選會一起檢討,但當時依照傳染病防治法規定,才對確診者進行隔離。曾淑慧表示,尊重監察院調查及建議。新冠肺炎為罕見百年大疫,幾乎沒有前例可循,指揮中心在2020年初成立,多次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等國際指引,以嚴謹科學、數據分西滾動調整防疫政策,一切努力只求讓台灣相比世界各國經濟影響更小、傷害程度更低。針對去年九合一選舉要求染疫者不可外出投票,曾淑慧說,當時為防止新冠疫情擴散,要求快篩陽且無須住院隔離個案,應在家隔離不可外出,但沒有電子圍籬管制;該政策依據傳染病防治法規定,若罹患或疑似新冠肺炎者違反規定,不遵行各級衛生主管機關指示,而有傳染他人之虞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20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罰金。對於監察院要求改進選務防疫措施,是否可在2024年總統大選投票前出爐?曾淑慧說,會持續檢討,若有需要修法也會納入修正。另外,針對目前染疫者,只要配合感染管制措施,不必強制隔離。我國目前針對新冠染疫者建議為自主健康管理10天(0+n),自主健康管理到快篩陰性或是距離發病日/採檢陽性日達10天,建議有症狀時在家休息,避免不必要外出,無症狀或症狀緩解(退燒至少1天)後可安心外出;外出時請全程佩戴口罩。未來預計在8月鬆綁為自主健康管理5天。
-
2023-07-27 醫聲.醫聲要聞
別讓長輩成新冠重症候選人!有「六症狀」代表情勢危急/防新冠再起2
「在今年上半年第四波疫情中,不少年長者剛開始症狀不明顯,等病毒複製一段時間,到了第二周,病情惡化最嚴重,開始急轉直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林俊祐指出,年齡愈長,染疫後,出現重症的機率就愈高,而今年上半年疫情,年長患者很容易出現上述現象。年齡不到65歲 新冠病毒還是會造成重大傷害目前像日、韓等亞洲國家將公費抗病毒藥物使用年齡下修到60歲,台灣目前則維持在65歲以上年長族群。林俊祐認為,有的70歲長輩染疫卻還是活蹦亂跳,也有年齡60出頭病患一染疫就演變成重症,病情變化因人而異,因此無論年齡有沒有超過65歲,一旦出現新冠肺炎症狀,都不可掉以輕心,而公費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條件,已涵蓋多數高風險族群,但建議視實證證據的出爐,進行檢視,才能讓藥物真正用於有效果族群。50歲的他 染疫第二周竟出現中風亞東紀念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廖俊星表示,有的年長者出現了感冒症狀,卻認為是小事,自己認為是尋常感冒,遲遲不願驗快篩,導致無法及時確診、及時給予抗病毒藥物,當轉變成重症,病患、病患家人往往措手不及。亞東紀念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厚台則觀察到,這樣的病患一進入急診,常需插管急救,治療更棘手。她強調,病患即使一開始感染是輕症,第二周也有可能症狀加劇,她曾遇過一位年約50歲男性病患,二次確診後的第二周,竟併發中風,情況危急,所幸經過積極血栓溶解術,搭配高壓氧治療才救回一命、逐漸復原,由此可知,染疫兩周內都是重症高風險時期,須特別注意症狀變化。醫提醒:新冠肺炎絕不是一般感冒!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指出,年長者的確是重症高風險族群,醫療團隊的精準判斷、經驗,對於減少年長者重症、死亡風險,更是至關重要,但重點還是在輕症階段盡早用藥,避免病情加重。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仁濟醫院院長李龍騰也說,長輩、長輩家人不可將染疫視作一般感冒,因為長者對疾病敏感度較低,等到出現症狀才積極就醫、接受治療,恐為時已晚;此外,密切接觸的照顧者也應勤洗手、戴口罩,從前端防止染疫、病情進一步惡化。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分析,有些長輩認為到醫院反而會增加染疫風險,因而錯失症狀初期治療的機會,特別是長照機構內抵抗力差的長輩,一旦染疫,易造成院內交互感染,照顧者更要隨時留意。長輩出現這些症狀 務必盡快就醫張厚台特別叮嚀,發燒情況、天數是一項很重要的觀察指標,年長者生病、受到感染,通常不易發燒,如果出現發燒症狀,表示核心溫度調節出了問題,更需密切觀察,若發現年長者持續發燒兩、三天以上都沒有退燒跡象,且未見好轉,甚至越來越嚴重,建議趕快就醫,以免情勢惡化。多位醫師也提醒,年長者該打的疫苗要記得去打,一出現「高燒不退、劇烈咳嗽、呼吸很喘、濃痰無法順利排除、持續胃口變差、意識改變」等症狀,務必盡快快篩、就醫,以免產生更大危機。而「避免過度鬆懈,及早投予抗病毒藥物」更是減少重症風險重要一環。延伸閱讀:別以為新冠退燒掉以輕心!想重症清零就聽專家怎麼說/防新冠再起1感染新冠都輕症?他「一習慣」不改竟住進加護病房、插管/防新冠再起3應及早用藥 有助逃脫死亡威脅/防新冠再起4各國抗病毒藥給藥條件參差 感染症專家:健保、財政預算有關/防新冠再起5
-
2023-07-26 醫聲.醫聲要聞
別以為新冠退燒掉以輕心!想重症清零就聽專家怎麼說/防新冠再起1
總統蔡英文新冠肺炎確診了!顯示疫情仍不容輕忽。根據衛福部111年國人死因統計,新冠肺炎由前年第19名躍升至第3名,65歲以上長者占八成六。依疾管署11日公布的資料,7月第二周平均每日新增36例死亡個案,較第一周的33例,略升9%。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起伏,蔡英文曾喊出「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輕症」目標,但專家表示,民眾防疫逐漸鬆懈,入冬後恐疫情再起,將衝擊長者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抗病毒藥物能避免病情惡化,但專家對於公費使用對象是否放寬意見分歧。大眾放鬆警戒 專家憂心病毒可能反撲亞東紀念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廖俊星、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厚台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林俊祐不約而同觀察到,民眾長期維持高強度防疫,解封後反而有些鬆懈,即使出現疑似症狀,也不再積極接受快篩、就醫,甚至有些輕症患者斷斷續續使用抗病毒藥物,一退燒就自行停藥,導致藥物效果不彰,重症風險大增,令感染科專家、學者憂心不已。廖俊星分析,第四波疫情雖趨緩,但這類呼吸道傳染病毒在冬季往往較活躍,年底可能有另一波高峰。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說,新冠病毒傳染力高、治療困難,且可能長時間存在人體,加上流感已回來,兩者加乘或同時感染,臨床上難區分症狀,治療更複雜。重症高風險群 往往不堪一擊尤其慢性病的長者身體基礎狀況差,更要注意染疫,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李龍騰舉例,糖尿病會損害呼吸道黏膜,增加感染機率,又會降低血球功能,影響身體感染後產生抗體的品質,減緩抗體製造、打擊病毒的速度,導致年長糖尿病患者面對新冠病毒攻擊,更不堪一擊。此外,相較青年染疫會有高燒、頻尿等明顯症狀,長者對疾病敏感度低,等到出現症狀就為時已晚了。台大醫院內科部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分享,目前加護病房內的新冠重症患者,多有共病、免疫力低下、癌症等情況,更有病人肺部狀況惡化迅速,需裝葉克膜,或投好幾輪抗病毒藥,卻始終無法清除病毒,情勢十分嚴峻。及時使用抗病毒藥物 助爭取活命機會除輕忽疫情外,專家認為藥物可近性也是導致重症原因。張厚台說,患者確診五天內使用抗病毒藥物,能迅速抑制病毒生長、複製,大幅提升打贏病毒的機率。不過,並非所有病患都能在發病五天內用藥。對於公費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張厚台認為,目前公費抗病毒藥物使用對象已列入多數高風險族群,不過,有些病患入院時,已連續發燒三天以上,且身體虛弱,此時,如果放寬抗病毒藥物使用限制,讓病患及時接受抗病毒藥物的治療,藉由抗病毒藥物迅速抑制病毒,病患或許可以爭取更多存活機會。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有些患者症狀嚴重,卻因非藥物公費對象而無法使用,導致病情惡化到需要住院,政府宜放寬使用對象。知己知彼 才能克敵制勝!林俊祐說,各界因應新冠病毒只能且戰且走,公費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條件需視實證證據調整,也需更多研究、臨床數據,大家才能對病毒特性、特定族群的治療有效性等有更深入了解。延伸閱讀:別讓長輩成新冠重症候選人!有「六症狀」代表情勢危急/防新冠再起2感染新冠都輕症?他「一習慣」不改竟住進加護病房、插管/防新冠再起3應及早用藥 有助逃脫死亡威脅/防新冠再起4各國抗病毒藥給藥條件參差 感染症專家:健保、財政預算有關/防新冠再起5
-
2023-07-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台灣如何從清零走到和新冠病毒共存——一位社區醫師的具體建議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台灣新冠病毒由清零到共存的回顧與前瞻」。首先由一位長年耕耘於社區的醫師提出他的看法與建議。接著一位持續關懷台灣基層公共衛生人力與政策的公衛教授回顧台灣過去這方面的努力,並提出他對政策的看法與建議。最後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應邀撰文說明中央與地方政府如何透過及時因應疫情、調整防疫強度、參考國際趨勢,逐步穩健鬆綁各項管控措施的政策。能夠邀請到三位專家百忙中為社會大眾說明這個台灣重要的醫療政策議題,「醫病平台」謹在此表達最深的謝意。針對新冠肺炎的全國防疫戰略在蔡總統首肯及背書下,近日陳指揮官宣佈,將從「清零」走到「共存」,但是,這路徑(roadmaps)將如何走?在考慮全國各地不很均勻的醫療量能、接種比例、群體免疫能力、醫療需求、就醫習慣、疫情對產業、經濟及弱勢的衝擊、復原重建等面向,我想從社區醫師的角度,提出一些想法,來就教各位,同時集思廣義,協助台灣可以由下而上,加速來到「疫後新生活」。如何與新冠病毒「共存」?理想狀態是所有人都具有免疫力,但那是不可能,替代的概念是「群體免疫力」,對於一個2019年底才出現於地球的新興傳染病,不管經由預防注射或感染,到底群體免疫達到多少比例?台灣才能和病毒和平共存,到現在醫界還沒有定論;所以,我思考的路徑是:從每一個人免疫力的提升開始,到家庭,再到社區,然後,一步一個腳印地,最後整個台灣獲得群體免疫,以和新冠病毒「共存」。目前,全國人民爭先恐後排隊等候三劑完全的接種,然而,由於疫苗整備不足、不均、及副作用影響接種意願等等,要靠接種疫苗在短期內達到群體免疫,可能困難重重。因此,在清零到共存前,台灣勢必承受數百萬以上的確診者,那麼下一個問題是:我們醫療量能足夠嗎?全國醫療體系如何「放輕救重」?保護人民寶貴的生命安全。回顧這波omicron 疫情,指揮中心統計從2022年1月0日到4月22日共22256例的分析:輕症及無症狀22171例,佔99.62%;中重症85例,佔0.37%,但中重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既然絕大多數確診者是輕症或無症狀,而且,新冠肺炎已在台灣各地不停出現。因此,現時策略不能再單靠由上而下,以「杜絕傳染病之發生、傳染及蔓延」為主要之傳染病防治法,必須改成三級防救,結合民間及各部會、各專業的力量,在面對各地宛如春風吹又生的新冠病例時,從鄉鎮開始,到縣、市到中央,由下而上建立「預防、整備、減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緊急通報、緊急處理、若無法處理則後送及復原重建」等災害防救法為主體的三級災害防救(醫療)體系。除了預防減災、緊急應變、復原重建等,災害防救法(新冠肺炎依法屬生物病原災害)更規範各級政府的災害防救業務計劃,中央將資源下放同時事先要求各級政府整合各地資源,特別醫療的應變量能,擬訂各層級的災害防救計劃,並且事先演練,熟悉各式緊急應變流程。中央各部會協助地方整備防疫物資或設備(如快篩試劑、血氧機、口罩、防疫計程車)鄉鎮長統一指揮,若疫情一旦出現,迅速結合衞生所、各單位及基層醫師,作好應變處置,處理好大量無症狀或輕症患者,避免擴大感染,這套由下而上災害防救體系,是台灣群體免疫不足以從「清零到共存」時,必先走的路。強化基層社區新冠患者的處理能量,有三項主要目的:一、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病例,作好處置避免傳染他人。二、無症患者雖然機會不大,但仍有可能從無症狀幾小時內變成有症狀,甚至病危(最近報載二歲孩童的例子),基層就近的家庭醫師(可惜的是台灣健保體系忽略了這一環)一定比後送的醫院的醫師,更能及時就近作好檢傷分類工作。三、大量於醫院治療的病患,病情好轉後還是要回到社區,不然會拖垮醫院,社區基層醫師擔任分層照護不可或缺的角色。從清零到共存,最根本最重要的改變還是從人「心」開始。我們是否覺悟了新冠病毒之所以會跳到人身上(spill over),是因為人類侵犯了蝙蝠的生存環境,逼迫長久共存於蝙蝠體內的病毒跳越到人身上,如今新冠病毒突變走向類流感染化,想和人類共存,我們是否了解這些因果關係,接納新冠病毒(平時可以靜坐觀想一旦染疫我自己的反應將如何?)同時,去除污名化,減少不必要恐慌,學習教訓,不再破壞環境,避免另一個新興傳染病的發生。個人是否打了三劑疫苗,同時注意洗好手、載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多曬太陽,減少身上的病毒量,注意保護接觸過的長者、免疫力不足及慢性病病人。對於家庭中的長輩、小孩,考慮生活動動線如何安排,以減少密切接觸,避免帶著病毒回家。生活的社區須注意感染的熱點,對於受感染的左鄰右舍,我們須先付出關懷及支持,畢竟健康社區生活共同體的形成,付出一定是先於得到!這條與新冠病毒共存的路徑,建議從鄉鎮層級群體免疫的建立開始,同時照護好不幸確診者,然後縣、市以至全台灣,大家同心協力,以全國之力,公私及各專業群策群力,意見不同可以討論,避免分裂內耗,相信不久的將來,台灣和新冠病毒共存的日子,一定會很快來到!天佑台灣!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15 醫聲.醫聲要聞
圖表/一座30萬元起跳!正壓檢疫亭銷毀步驟麻煩 疫後恐淪「蚊子亭」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解編,疫情期間立下汗馬功勞的「正壓檢疫亭」,空間大且難以被活用,疫後恐淪為路邊淒涼的「蚊子亭」。若以國內每家大型醫院約有兩個以上檢疫亭,推估全台至少有三百多個。一座檢疫亭至少卅萬元起跳,拆除檢疫亭銷毀,又得分為醫療廢棄物與一般廢棄物,多數醫院暫存院內,等待下個百年大疫。回憶去年疫情延燒期間,滿滿的人龍排在正壓檢疫亭前,等待PCR採檢,隨著疫情過去,檢疫亭掛著檢疫手套,隨風飄盪,成了醫院棘手的防疫物資。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正壓檢疫亭造價不菲,單人艙卅萬元起跳、六人艙要價五十萬以上,如果是高規格版本,加掛冷氣,造價則高於五十萬元。基本款的正壓檢疫亭,需設有紫外線殺菌燈、風機濾網、連接式採檢手套、強化玻璃、保溫庫板、對講機等,維持檢疫亭內的正壓環境。洪子仁說,若依廢棄物處理正壓檢疫亭,需一筆清潔費,部分設備可能要以醫療廢棄物處理,「非常麻煩」,加上不知哪天又有新興病毒來襲,除非腹地不足,多數醫院都先儲放在倉庫。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表示,正壓檢疫亭即當時的醫院快篩站,過去確診唯一條件為「PCR陽性」,現在PCR不再是唯一依據,院內外篩檢站幾乎都已除役。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說,院內急診外的防疫門診及快篩站均未拆除,「誰敢保證新冠病毒哪天突然蜂擁而出?」院方決議暫時留下,待疫情真正過去。北部大型醫院,台北榮總拆除十二個,保留兩個暫放院內,馬偕醫院八座檢疫亭全存放淡水馬偕,振興醫院及台北長庚也存放院內;林口長庚、台大、三總憂心疫情再起,未來患者可能增加,因此將檢疫亭放置原處,視疫情狀況應變,不過目前都沒做篩檢使用。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針對社區設置篩檢站,依「各地方政府篩檢站設置指引」,站內物品接觸到民眾粘膜、唾液、鼻涕等,或正壓環境所使用的空氣濾紙,應當作感染性醫療廢棄物;冷氣等其他物品,若要丟棄,須先消毒,才能依一般廢棄物處理。
-
2023-07-13 醫聲.醫聲要聞
染疫民眾自主健康管理擬縮短為5天 疾管署:已有共識
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日稍早在節目專訪提到疾管署將修改「自主健康管理」天數從10天縮短為5天。疾管署副署長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未來快篩陽民眾將進行自主健康管理5天或是到快篩陰為止。3月20日起輕症免通報、免隔離,快篩陽性(且非中重症)者,疾管署建議進行「0+n自主健康管理」到快篩陰性或是距離發病日/採檢陽性日達10天。曾淑慧表示,若是非新冠併發症的快篩陽民眾,接下來預計調整成自主健康管理5天或是自行呼吸道檢體快篩檢測陰性,目前在專家會議已經有共識,但還需要再討論溝通,確定後會正式公布。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屬於指引建議,並沒有相關罰則。疾管署建議有症狀時在家休息,避免不必要外出,無症狀或症狀緩解(退燒至少1天)後可安心外出;外出時請全程佩戴口罩。新冠疫情本周脫離高原期,上一周每日平均新增190例本土確定病例,較前7日每日平均下降8.2%。疫情高峰已過、呈下降趨勢,仍須持續關注後續疫情變化,但併發症(中重症)以65歲以上長者占77%最高,需多提高警覺。
-
2023-06-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病毒不斷變異,快篩試劑不準怎麼辦?醫師提醒注意5大狀況
台灣正值新冠肺炎第四波高原期,疾管署預估疫情可能再升溫。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指出,近期臨床觀察,疑似快篩試劑出現偽陰性,個案到院時已呼吸衰竭、休克,家屬表示在家快篩都是陰性,醫院複驗才出現陽性。當出現新冠肺炎疑似症狀,但快篩卻陰性該怎麼辦?食藥署和醫師皆提出建議。病毒不斷變異 快篩偽陰性增加李建璋表示,快篩是檢測新冠病毒的N蛋白,過去病毒變異多出現在S蛋白,N只有小突變,但若突變累積、N病毒開始變異,傳統快篩試劑恐難測出,尤其感染初期病毒量低,偽陰性狀況恐更嚴重,國內外研究也顯示,快篩試劑的準確度可能下降。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表示,食藥署6月21日於WHO官網確認,XBB 1.5變異株相較於BA.2、BA.5變異株,主要變異發生於S蛋白,N蛋白並未變異,而台灣核准的新冠快篩試劑,皆偵測病毒N蛋白,評估應不影響檢測XBB 1.5之性能。陳惠芳指出,快篩試劑原理就是要快、方便,受限於設計原理,靈敏度不會像PCR檢驗一樣高。李建璋則說,抗病毒藥物在發病初期二、三天服用效果最好。因此高風險族群要特別注意以下:使用快篩試劑 5大狀況要注意1.注意快篩效期是否屆效2.確認快篩使用方式,正確採集鼻咽檢體3.搭配臨床症狀判斷,如咳嗽、發燒、喉嚨痛等4.高齡長輩特別要注意非典型症狀,如意識模糊、跌倒或低溫發燒等5.篩陰也得提高警覺,家中有感染者、隔天症狀仍加劇,就至醫院PCR複檢李建璋說,PCR是疾病檢測基礎,不該因為疫情降級就只用快篩試劑,若篩不出陽性,只能透過症狀治療,無法開立「特效藥(抗病毒藥物)」,不少病人使用後兩天,症狀即獲得大幅改善。陳惠芳表示,食藥署27日已發函給11家國產、33家國外輸入廠商,要求一個月內提交檢測報告,檢視試劑設計原理、基因序列、病毒序列等,有無受到變異株影響,食藥署同時也建置檢測系統,確認實際情形,同時也持續關注WHO、各國情況。台廠飛確快篩首獲藥證 流感RSV新冠三合一試劑也通過【記者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台灣與新冠肺炎病毒共存後,疫情逐漸常態化,目前正值第四波疫情高原期,不過,台灣核准的205家廠商快篩試劑EUA僅到本月底,後續要持續製造、輸入,則須通過正式藥證申請。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今表示,目前已有2家廠商取得正式藥證,一家為國產「飛確抗原快篩」,另一家則為國外輸入「拜爾發呼吸道病原體多標的核酸檢測試劑組」。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先前表示,受XBB變異株影響,臨床觀察快篩偽陰性增加,準確度可能降至7成。陳惠芳今表示,食藥署6月21日於WHO官網再行確認,XBB 1.5變異株相較於BA.2、BA.5變異株,主要變異發生於S蛋白,台灣核准的新冠快篩,皆偵測病毒N蛋白,故評估應不影響檢測XBB 1.5之性能。陳惠芳說,昨食藥署已發公文給11家國產、33家國外輸入廠商,要求一個月內提交檢測報告,要做評估檢測,檢視試劑設計原理、基因序列、病毒序列 有沒有受到變異株影響,食藥署同時也建置自己的檢測系統,會再確認實際情形,同時也持續關注WHO、各國情況。「目前取得藥證的廠商共兩家,一家國產、一家國外輸入。」陳惠芳表示,本次通過要證申請的國產廠商為「飛確 RV2新型冠狀病毒抗原快速檢驗試劑」,為專業人員用之抗原檢測試劑;另一家則為「拜爾發呼吸道病原體多標的核酸檢測試劑組」專業人員用之核酸檢測試劑,是呼吸道融合病毒、流感、新冠肺炎的三合一檢測試劑。飛確RV2新冠肺炎快篩試劑,藥證取得商為寶齡富錦生技,是台灣第一家,也是唯一在後新冠疫情時代正式取得醫材許可證的台灣廠商。(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24 焦點.健康知識+
發冷、發燒、盜汗,為什麼會「畏寒」?原因超過10種!醫師教你畏寒時如何分3階段處理
畏寒不只會感到寒冷、全身肌肉不斷發抖,也可能合併間歇性發燒和雞皮疙瘩。不少人應該都曾碰過「畏寒」的狀況,但畏寒的原因其實有很多可能。畏寒不只會感到寒冷、全身肌肉不斷發抖,也可能合併間歇性發燒和雞皮疙瘩,狀況可間歇性地持續數小時到數天。畏寒,通常也意味著身體的某些嚴重感染,例如泌尿道感染、細菌性腸胃炎等等,持續嘔吐或是環境低溫也都是可能原因。小孩因為感冒等原因發燒的時候,也容易伴隨畏寒發冷的症狀。女星嚴立婷過去就曾分享自己畏寒的經驗,她說,某晚自己突然無預警畏寒、發高燒,半夜還全身爆汗。但神奇的是,隔天醒來就痊癒了,讓她嚇得上網尋求大家意見:「請問昨晚那段畏寒到發高燒到底是有鬼還是怎樣?」女星嚴立婷過去曾分享自己畏寒的經驗。該PO文也引起不少網友共鳴,紛紛留言分享經驗,表示可能是腎盂腎炎,或經前症候群、細菌感染等原因引起,建議她就醫檢查清楚。到底畏寒的時候該怎麼辦?原因有哪些?會和確診有關嗎?面對各種成因和症狀又該如何解決?與畏寒有關的問題一次解答!畏寒的原因有哪些?在一般正常的溫度下,如果還是會感到身體發冷、發抖,常見的原因有2個,一是長期過度疲勞、睡眠不足;二是飢餓。美國醫界在1988年時,已經將「長期為疲勞倦怠所苦,卻又無法找出真正原因的狀況」定義為「慢性疲勞症候群」(CFS),而診斷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第一項次要條,就是輕度的發熱或怕冷。牛津大學所進行的研究也發現,睡眠不足會導致體內荷爾蒙升高,血液會集中流向最需要的部位如主要器官,皮膚溫度自然會下降,產生寒冷的感覺。至於人在飢餓時,身體需要的營養供給不足,沒有足夠的物質來產生熱量,人也會容易感到身體發冷。幾種疾病可能出現畏寒的症狀此外還有幾種疾病,也可能出現畏寒的症狀,整理如下:1.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位於於頸部喉結下方,是人體影響最廣的內分泌腺,身體每個器官的新陳代謝都受到甲狀腺的影響。如果甲狀腺體無法製造足夠的甲狀腺激素,或是身體無法有效處理這些激素,就可能得到甲狀腺功能低下疾病,而最主要的病徵之一就是感覺寒冷。2.血液循環不良/血管疾病由於人藉由血液的流動為全身帶來熱量,當血液循環變差、熱量不足時,就會導致畏寒狀態。血管疾病有動脈硬化(血管狹窄)、凝血疾病、雷諾氏病(手指或腳趾動脈痙攣,肢端膚色呈現蒼白),而血管出問題的症狀之一,就是感覺皮膚濕冷或乾冷、手腳冰冷。3.糖尿病部分糖尿病患者在治療期間也會出現身體發冷的症狀,主要是血糖持續升高損傷周圍神經引起的。而腎臟因糖尿病受到損害的糖尿病腎病變,其中一個症狀也是感到寒冷。4.肌肉量少肌肉扮演為身體製造熱量的角色,若運動量不足、很少活動肌肉,將會造成熱量不足,身體持續處於畏寒狀態。5.自律神經失調持續累積壓力與不規律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若自律神經失調,將無法發揮調節體溫的功能,甚至出現上半身發熱、下半身卻熱量不足的狀態,而伴隨失衡狀態,同時也可能出現腿部冰冷、心臟莫名怦怦跳和頭痛等症狀。6.貧血血紅細胞負責給身體各部位輸送氧氣,貧血後,血液會優先供氧給心臟和大腦等重要器官,導致體表血管關閉,造成身體寒冷的感覺。7.荷爾蒙失衡相較於男性,畏寒較常發生在女性身上,主要原因在於荷爾蒙是否平衡。排卵與生理期時,荷爾蒙容易失衡,造成血液循環變差,出現畏寒的症狀。8.感冒發燒畏寒時還會出現哪些症狀?一般常見的畏寒症狀為手腳冰冷,但有些人因常期勞累、熬夜、嗜吃冷飲,導致氣血虛弱,進而使得身體產生疲勞、手麻、肩膀僵硬的隱性畏寒症狀。以下是畏寒時容易一起出現的症狀:1.容易腰酸背痛2.容易手麻3.長期肩頸僵硬4.吃了寒涼食物易拉肚子5.女性婦科易發炎6.體溫較低 (低於36℃)7.容易疲勞或眼睛乾澀8.腳易浮腫或有沉重感9.男性頻尿畏寒會和新冠確診有關係嗎?有可能。例如毒理學專家招名威近日在臉書分享自己確診的經驗,表示自己確診前就出現手腳冰冷、畏寒顫抖的症狀,但一直快篩不出病毒;等病毒潛伏3天後,才終於快篩出確診,可見畏寒的確可能與新冠確診有關係。至於新冠確診如何和一般感冒、流感做區別?雖然都可能出現發燒症狀,但新冠肺炎和Omicron可能還會多出乾咳、乏力疲勞、失去味嗅覺等症狀。畏寒時怎麼辦?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表示,正常人早、晚體溫並不相同,下午會比早上高一點;早上6點時,口溫大約是37.2℃;下午4點時,口溫則約為37.7℃,所以平均體溫為37.5℃,如果量得體溫超過這個溫度,就表示發燒了。畏寒發燒也可以分成發冷期、發熱期及退熱期三個階段,處理方式會不太一樣:1.發冷期:全身發抖、手腳冰冷此時的照護應以保暖為主,預防打寒顫。若有口渴現象,應補充溫水。此階段不可進行物理性降溫,如溫水拭浴、躺冰枕等,否則反而刺激體溫中樞燒得更厲害。發冷期時的照護應以保暖為主,預防打寒顫,並適當補充溫水。2.發熱期:全身溫熱、呼吸心跳變快、頭痛、倦怠等此時應注意水分的補充、營養的攝取,並留意是否出現脫水症狀,可視病人狀況給予退燒藥或物理方式降溫。建議在服用退燒藥30分鐘後,體溫若持續高溫時,再以物理方式輔助降溫,減輕病人不適。3.散熱期:流汗、體溫稍降體表會藉排汗來散熱,所以應補充水分、注意適當保暖,並且把汗水擦乾,換穿寬鬆、易吸汗的衣物較佳。畏寒和拉肚子有關係嗎?有,且會和細菌性腸胃炎較有關。急性腸胃發炎通常可分為「病毒性腸胃炎」和「細菌性腸胃炎」,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講座教授兼副院長吳俊穎表示,兩者略有差異的地方是,病毒性腸胃炎雖然會發燒,但很少出現發冷、畏寒;細菌性腸胃炎則比較容易合併出現發燒、畏寒,而且細菌性腸胃炎也較常合併有血便、膿便。至於一般暴飲暴食或刺激性食物引起的急性腸胃炎,通常不會出現發燒症狀,必須有病原菌感染入侵,身體受到毒素刺激,才會啟動身體自我保護機制,體溫上升,出現發燒現象。延伸閱讀: 11種「含鋅食物」排行榜大公開!「含鋅蔬果」有哪些?缺鋅13種症狀一次看 硅藻土地墊瞬間吸水的秘密》水分都到哪裡去?真能除濕防霉?清洗保養大公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0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不管三高而心肌梗塞 陳炯年曝心臟移植後的最大改變
在診間傾聽患者的病情及苦難,診斷開藥,擬定治療策略,這是醫師日常。但醫師也會變成病人,一旦罹患急重症,從診間換至病房,人生角色瞬變。與死神擦身而過,對病人切身之苦,更能感同身受;經歷人生低潮,迎接雨後彩虹,重新投入醫療服務,成為更了解病人的醫師。希望這系列報導讓民眾了解真實醫界,也為重症醫師們加油。我國器官移植技術不亞於歐美國家,心臟移植後約半數患者存活超過10年,台大醫院外科部副主任陳炯年也是其中一員,2013年接受移植,10年來這顆救命天使的心臟仍規律跳動著,讓他能陪伴女兒成長,繼續看診開刀,他滿心感謝台大醫院照顧,以及院內摯友同事們禱告祈願。「從前風聞有祢,現在親眼看到祢。」陳炯年說,聖經《約伯記》這句話格外觸動心弦,回首過去,彷彿經歷一段神蹟,展望未來,盼望上帝能繼續保守。來不及檢查 人即倒下2012年11月的一天夜裡,陳炯年與妻子搭乘計程車時,因身體極度不適,被送至急診後,旋即失去記憶。就在發病幾天前,他參加峇里島的一場學術研討會,當時走路特喘,覺得不對勁,回國後安排運動心電圖檢查,卻在檢查前一天晚上因急性心肌梗塞而倒下,那年52歲。台大心臟內外科團隊檢查發現,陳炯年三條主要冠狀動脈全部阻塞,緊急施以繞道手術,並用主動脈氣球幫浦打通血管,但效果不好,即使接上葉克膜,也無法讓心臟恢復功能,只得使用心室輔助器。昏迷了一個多月,陳炯年醒來時,台大醫院心臟外科教授王水深告知,「只剩下心臟移植一途」。等待移植期間,是陳炯年人生中最痛苦的一段歷程,他做了最壞打算,向妻子交代後事,因放心不下還在讀書的兩個女兒,數度在深夜落淚。這一等就是三個月,幾度因配對不合、身體狀況不佳等因素,與救命機會失之交臂。三個月等待 盼到換心陳炯年表示,當時外科部主任賴鴻緒、乳房外科主任黃俊升常到加護病房探望他,並誠心禱告。台大校長楊泮池,台大院長陳明豐,以及眾多同事至病房加油打氣,讓他萬分感動,雖然只要一動,就覺得喘,容易疲累,但仍勉強自己推著心室輔助器,在房間裡走動,藉此維持最佳狀態,終於盼來一顆心。時間快轉到10年後的現在,陳炯年日常生活與其他60幾歲醫師差不多,早上開車出門,八點到院,忙著門診及行政事物。每周維持一天手術日,專精於胃癌切除,以及縮胃、膽囊、疝氣等手術,並常示範教學。晚間七、八點下班,返家後常與人在國外的女兒視訊聊聊。三高沒管它 感到後悔心臟移植後的陳炯年,生活上最大的改變就是注重自身健康,戒掉甜食,跟著太太一起健康飲食,周末則至郊區登山步道走走,觀賞風景。他說,「生病前應該就有三高了,但不當一回事,後來想起來有些後悔。」雙親均有三高疾病,幾名家族中長輩因疏於控制血壓而中風離世,如果及早控制三高,或許不會心肌梗塞。三年多來新冠疫情期間,陳炯年雖是重症高風險族群,仍堅守醫療崗位,去年9月確診,在家裡休養,服用抗病毒藥(莫納皮拉維),隔離10天後,快篩陰性,又回到醫院工作。「不敢說對台大有什麼貢獻,只是盡我的本分,我欠台大比較多。」陳炯年說,年輕時個性執著,直拚、猛衝,以為可以拚出好結果,沒想到身體卻垮掉。現在「凡事不要強求」,做好該做的工作,不需要將自己逼到極限。如有不舒服 立即就醫走過生死未卜的幽谷,陳炯年更能體會急重症病患的焦慮、內心掙扎,願意花更多時間,耐心細說病情,抱持同理心,誠實地講著這是什麼病、該怎麼治療、治療後會遇到什麼情況。陳炯年強調,每個人都應關心自己的健康狀況,從40歲起定期接受基礎健檢,年逾50歲,如經濟許可,可做進階健檢,如有不舒服,立即就醫檢查清楚,切莫拖延。陳炯年小檔案●現職: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台大醫院外科部副主任●年齡:62歲●罹患疾病:急性心肌梗塞●發病時間:2012年11月●症狀:走路容易喘●治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主動脈氣球幫浦→葉克膜→心室輔助器→心臟移植。目前持續定期回診追蹤,服用抗排斥藥。●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如果沒有健康,就什麼都沒有了,40歲起一定要定期健檢,別讓小毛病累積成大問題,也盼望社會大眾多多支持器官捐贈活動。
-
2023-06-16 醫聲.數位健康
解編後視訊診療打回原型 醫事司:最快年底視訊開慢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5月解編,遠距醫療也回歸原先法令,北醫附醫遠距醫療中心主任劉文琪表示,疫情期間遠距醫療以慢性疾病為主,且需求也非常大,5月後許多民眾反映應恢復慢性連續處方箋的遠距醫療服務,但礙於法令至今卡關。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通訊診療辦法已預告開放運用範圍,遠距醫療未來將擴及照顧慢性病患者,包含協助開立慢箋處方等,最快年底公告。目前遠距醫療發展,除了偏鄉醫療以外,其餘遠距診療服務都必須都採取自費。根據「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遠距醫療僅適用於山地、離島、偏僻地區使用,可透過視訊連線,由醫師問診並開立處方,病患持處方到臨近藥局拿藥,除非是特殊的五大情況,才適用遠距視訊診療。五大情況包括急性住院病患出院後三個月內追蹤、長照機構領取慢箋者、家庭醫師整合照顧計畫需家庭醫師診療者、居家照護收案對象三個月內追蹤者、非本國籍無全民健保的境外患者。劉文琪表示,疫情期間開放快篩陽的遠距視訊診療,讓許多民眾便捷取得藥物,並且安心在家休息,也能降低傳染給他人的機率,同時持有慢箋的患者,也不必來醫院,即可透過視訊診療,取得醫師處方箋,五月後,多數人不曉得視訊診療已經被打回原形,時常反應為什麼視訊被取消,院內投訴不斷。據北醫附醫統計,除了快篩陽判定需求,疫情期間運用視訊診療的科別,以慢性病為最大宗,最多為心臟內科、第二名為神經內科、第三名為新陳代謝科,其餘則是泌尿科等。劉文琪表示,疫情後,北醫附醫向台北市衛生局申請五大類的視訊診療項目,五類的服務對象,以「非本國籍無全民健保的境外患者」最多,都是來詢問醫療第二意見。這五類可透過視訊診療服務的對象,除了長照機構以外,都是採自費,提供服務,且僅能協助調整原處方藥劑劑量,不能增減原處方箋的藥品項目。衛福部曾在去年對外說明,將修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讓原本適用遠距醫療的民眾由五類對象擴大至十類,不再以偏鄉、離島為核心,而是包含穩定慢性病、安寧療護等病患都可適用,最快2023年元旦正式上路,時至今日尚未有結果。劉越萍表示,修訂後的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目前已經完成預告,也與各團體達到共識,通訊診療朝開放提供給慢性病照顧,已經是確定的方向,不過要提供服務者,須提出相對應的計畫,且會與家庭醫師制度結合,今下午才召開會議,各方仍對執行細節有分歧,現階段完成預告,最快年底公告,公告後上路。
-
2023-06-13 醫聲.疫苗世代
新冠肺炎死亡人數上升 黃立民點出兩大問題需要解決
衛福部昨公布國人去年十大死因,新冠肺炎排名第三位,而面對第四波疫情,今日疾管署公布上周新冠肺炎併發中重症確診患者,平均日增244人,與前一周持平,但死亡平均日增35例,高於前一周的28人。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說,要降低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最關鍵兩件事情,就是「接種疫苗」及「早期治療」,面對疫情可能於秋冬爆發,政府應要開始著手準備。為避免疫情在秋冬爆發,黃立民表示,目前每年秋冬施打一劑新冠疫苗已是必然趨勢,美國也已宣布新一代新冠疫苗病毒株,將採用XBB變異株,可見國際面對秋冬疫情防疫措施已開始行動,但現在還沒有看到衛福部有說明任何採購計畫,或宣示相關防疫政策,甚至抗病毒藥物有無準備充足,目前都不清楚。國內正值新冠肺炎第四波疫情,衛福部疾管署預計7月後疫情趨緩。黃立民指出,每年10月開始施打流感疫苗,如果要一併接種新冠疫苗,現在就應開始著手準備,「這是最基本要做的,如果不做,一旦疫情爆發,又不知有多少人可能面臨死亡。」疾管署表示,因應各國邊境逐步開放,國內防疫措施持續鬆綁,目前採購足量新冠肺炎疫苗,並正評估規劃秋冬新冠疫苗接種計畫。另為降低染疫後重症及死亡風險,已積極儲備足量抗病毒藥物,並提升藥物可近性。黃立民說,三年多前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國內靠著邊境管制,限制航班落地等措施,有效阻擋病毒入侵,但隨著病毒入侵國內後,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疫苗,讓國人盡速接種,但當時疫苗數量不足,施打疫苗之初,許多疫苗還是靠其他國家捐贈,且施打時間也比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較慢,因此疫苗的準備格外重要。另在早期治療上,抗病毒藥物存量也必須足夠,為精準使用抗病毒藥物,必須依靠PCR檢測、快篩進行診斷,這方面在疫情期間,都應該要做的更好,才有助於降低死於新冠肺炎的人數。
-
2023-04-12 醫聲.領袖開講
突破外交困境!台灣藥師國家隊爭取主辦2023亞洲藥學年會
「藥師確實是防疫國家隊裡不可或缺的夥伴!」總統蔡英文曾在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下簡稱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交接典禮上公開表揚,而傑出的防疫表現也成為國際典範,讓藥師公會全聯會成功爭取到2023年亞洲藥學年會的主辦權,向他國分享寶貴經驗。幕後功臣之一的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坦言,「因為台灣整個國家關係,我們的邦交國不多。」因此就任以來,就一直尋求外交突破,最後在新締結姊妹會的印尼、韓國藥師會幫助下,成功取得年會主辦權。亞洲藥學會成立於1964年,是一個以藥事交流的非營利組織,成員共有24個國家藥師團體,為亞太地區最大的藥學專業團體;即將在今年10月舉辦的年會,則是第四次由台灣主辦。「年會可以來台灣舉辦,跟疫情也有很大的關係。」他指出,各國都很好奇台灣藥師在公共衛生、防疫的工作,包含如何施行口罩及快篩實名制等,「講到這段有很多心酸,實名制若沒有藥師團體協助,我想台灣防疫不可能這麼成功。」🎧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疫情加重藥師業務 全台藥局不減反增1千家黃金舜說,當時藥局晚上十點打烊後,藥師需分裝180片口罩至凌晨一、兩點,隔天早上九點開業後,又要面對上百人的排隊人潮,並承接民眾第一時間的情緒,藥師被打、罰跪、藥局被車撞的情形層出不窮,「我那時不斷呼籲,藥師是無償協助政府發放口罩,應該要好好謝謝,而非情緒控管不好,讓藥師服務變成恐懼。」另一方面,實名制也曾引起基層藥局反彈,但黃金舜認為,透過健保卡的系統,能有效控管口罩或快篩的發放數量,加上民眾為了避免感染,改在藥局領取處方箋藥物,藥師能藉機指導民眾基本的防疫措施與用藥安全,如消炎藥阿斯匹靈與抗凝血藥互相衝突,或乙醯氨酚、布洛芬兩種不同成份的止痛藥不可混合吃,以防劑量過高傷害肝腎功能。買防疫物品、拿藥時,藥師與民眾互動良好,「民眾看見藥局藥師的專業及熱情服務,會送些小禮物給藥師,或是順便買簡單的醫療用品。」黃金舜補充,藥局業績和收到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的數量增加,連帶提升藥局數量,「從去年到今年,全台藥局增加了1千家。」藥師送藥到府因疫情普及 服務至今逾20萬戶 此外,送藥到府亦在疫情期間於都市區普及,「那時確診者不可擅自外出,如為北漂青年,將無法拿藥。」黃金舜回憶,送藥到府在罹患慢性病長者居多的偏鄉推行已久,一旦患者逾期未取藥,藥師會主動致電詢問,若患者行動不便,藥師也會親自送藥,關心服藥情形。疫情爆發後,藥師公會全聯會盤點全台健保藥局的量能,協助送藥到府至今已超過20萬戶。至於民眾提議是否改由外送員送藥,黃金舜認為不妥,因送藥是調劑的一環,過程牽涉溫度控管、安全衛生及送達與否,因此仍必須由藥師親自執行,「我們掛在門口要拍照,之後打電戶給染疫者確定裡頭的藥品、劑量、服用方式才可以離開。」如此一來,民眾安心,藥師也充分展現專業。
-
2023-03-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確診不強制隔離後.....要不要請假休息?快篩陰卻咳不停怎麼辦?快篩、清冠一號怎麼處理?
【本文重點】隨著新冠肺炎規範逐漸解除,民眾如何因應?雖然不再需要隔離,但低免疫力人群仍有潛在威脅,防疫物資可能成了家中堆置的障礙物,而疫苗施打也讓許多人感到頭痛。專家建議,建立類似感冒的心態看待新冠肺炎,並留意重症和後遺症的警示症狀,如喘、呼吸困難、意識不清、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需及時就醫。確診者可請病假,並在快篩陰性後避免去人多密集的地方,少接觸人群。至於後遺症患者,可針對個別症狀就醫,若症狀多元可至整合門診看診。--by ChatGPT新冠規範解除如何因應?民眾慢慢脫掉口罩,人與人恢復正常的交流。經歷整整三年的新冠疫情洗禮後,病毒並未完全消失,對免疫力低下的人來說,仍有潛在威脅;曾經炙手可熱的防疫物資,可能成了家中堆置的障礙物;沒完沒了的疫苗施打,也令許多人頭痛。在逐漸進入後疫情時代的此刻,民眾如何開啟新生活?我們請專家提供最實用的建議。從上周一開始,新冠肺炎輕症的患者就不再需要隔離、通報,但現在才確診的民眾,可能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在家休息還是去上班?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表示,雖然新制為「0+n」,但新冠肺炎仍是高傳染性的疾病,站在公衛保護的角度,還是建議先在家休息,待快篩陰性再到公共場合、人多密集的地方。確診了,假怎麼請?→可請病假,0日及次日起5日內,學生不列出缺席紀錄,勞工雇主不可扣全勤獎金。針對新制上路,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日前表示,軍人、公務人員、教師、學生與勞工等族群,皆可請「病假」,學生持快篩陽性證明,0日及次日起5日以內的病假不列入出缺席紀錄,家長可請防疫照顧假。快篩陽性的勞工如有症狀,身體不適無法出勤,可持「快篩陽性證明的照片」,向雇主請未住院的普通傷病假。另外,請病假者自篩檢陽性日及次日起5日內,雇主不得扣發全勤奬金。要請假休息嗎?→盡量改成線上工作,出門戴好口罩,避免與人接觸。柳朋馳表示,雖然還是看確診者自身的狀況決定是否出勤,但建議盡量改成線上工作,降低傳染機會;如果有外出工作的需求,還是要將口罩戴好、避免去人多的地方,保持社交距離。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英國一年前就已實施輕症不用隔離,當作流感看待,身體不舒服就在家休息、還可上班就去上班。但以台灣民情來看,不太能接受新冠肺炎確診者「在外面亂竄」,因此建議還是快篩陰性再出門。不過林應然也表示,環境中到處是病毒、細菌,不可能不接觸。台灣民眾多數接種過疫苗以及感染過新冠肺炎,多少都有抗體,即使被感染,多為輕症。民眾對一般感冒不會恐懼,主要也是因為多是輕症,因此應該建立類似的心態看待新冠肺炎。留意哪些重症警訊?→喘、呼吸困難、意識不清、嘴唇或指甲床發青,迅速就醫。即使輕症不用隔離,許多確診者還是有轉為重症的風險,或是持續有後遺症。指揮中心日前提醒民眾,如出現喘、呼吸困難或是意識不清、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重症警示症狀,就要趕快就醫。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孕產婦或有慢性病史等具重症風險因子對象,更要注意。快篩陰,咳不停怎麼辦?→免疫力降低誘發氣喘、過敏或黴漿菌感染,需就醫對症下藥。至於後遺症,林應然表示,臨床上最常見許多已快篩陰性的確診者仍持續咳嗽,甚至長達幾個月,如果影響生活,一定要就醫。林應然說,持續咳嗽有些是因為感染新冠後免疫力降低,誘發氣喘或是導致黴漿菌感染;有些人是因為感染後的過敏反應引起久咳,因此必須就醫、對症下藥,例如開立氣管擴張劑治療氣喘或是紅黴素抗生素治療黴漿菌等。另外,民眾也可多喝熱開水並「小口小口喝」,以保持喉嚨濕潤,紓緩症狀。長新冠掛什麼科?→可針對個別症狀就醫,若症狀多元可至整合門診看診。柳朋馳表示,「長新冠」是後遺症出現超過三個月以上才算,否則只能算是「新冠後遺症」。新冠肺炎急性期的症狀大部分會在7至14天內緩解,如果和前14天相比,症狀有較為減輕,或許可以等待症狀自行好轉;但如果症狀持續甚至加劇,就建議回診讓醫師判斷。他表示,後遺症如出現呼吸道症狀,可選擇看耳鼻喉科;容易胸悶、喘,則可考慮至胸腔科看診;若有各種症狀,則可選擇家醫科先做評估,或至整合門診看診。針對出現「長新冠」的確診者,健保署推動「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除連江縣目前暫無醫院參與外,其餘各縣市都有醫院參與,合計130家。健保署表示,這項計畫會持續到指揮中心解散後6個月。截至3月13日,計畫共收案8388人,以31至40歲和41至50歲最多,分別佔21.03%及20.3%。柳朋馳提醒,出現新冠後遺症,不管中醫或西醫,都有治療基礎和方向,特別提醒孕婦、有慢性病史等特殊族群,就醫時一定要把藥備齊,給醫師做為用藥評估,並且向兩方的醫師說明正在看哪些門診,留意藥物服用間隔。新冠防疫物資何去何從?新冠疫情趨緩,只剩大眾運輸和醫療院所還強制戴口罩,確診輕症也不用隔離。家裡還有大量醫用口罩、快篩、酒精、退燒藥、維他命,甚至是處方藥、清冠一號,有些都快過期了,該如何是好?專家提醒,凡是分裝過的藥,沒吃完就要丟掉,抗生素、抗病毒藥得交到藥局,不可任意丟棄。另外,清冠一號不能當保健食品吃,過期快篩可能失準,避免口罩浪費最好的辦法就是繼續常戴口罩,也是幫助自己減少感染。口罩→繼續自主戴口罩,期限內用完沒問題。保持乾淨勿蒙塵,存放在乾燥陰涼處。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表示,口罩的主要功能是過濾空氣,因此要保持乾淨,不能讓口罩蒙塵弄髒,也要避免高溫或潮濕讓材質變質。如果口罩沒拆封,存放在乾燥陰涼處,保存期限內使用都沒問題。一般醫用口罩的保存期限大約是2、3年,疫情3年來,民眾已了解到口罩在防感冒、減少過敏的卓越成效,如果能繼續保持自主防疫戴口罩的好習慣,一般家庭庫存的口罩應該都能在2、3年內用完。防疫酒精→未開封不會變質,稀釋過或分裝要盡快用掉。可捐給用量大的單位使用。大罐裝的防疫酒精也很令人傷腦筋。張文靜說,濃度高的防疫酒精如果沒開封,基本上不會變質,所以沒有過期問題,所以罐子上也不會寫保存期限。稀釋或分裝到小容器使用,就要注意時效,因為蓋子開開關關,酒精一定會揮發流失,影響消毒效果。建議要在容器註明分裝日期,盡量分裝小罐並在一周內用完。真的用不完、沒開封過的防疫酒精,可捐給用量大的單位,例如商家、幼兒園、醫療機構等。快篩→變質會讓檢驗失真,過期就丟棄別再用。過期的快篩還能用嗎?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檢驗科主任高智雄表示,每一組快篩裡面都有卡匣、採檢棒、緩衝液,緩衝液必須有效地把採檢棒上的細胞溶掉、將抗原分離出來,讓卡匣中的試紙吸附抗原的緩衝液,就會顯示檢驗結果。如果緩衝液或卡匣變質,都有可能讓檢驗結果失真,建議過期就丟掉,不能再用。退燒止痛藥與處方藥→排裝藥保存期限內仍可用,分裝、磨粉藥,沒吃完就要丟掉。疫情期間在藥局搶購的退燒止痛藥,平時大小病就醫沒吃完的處方藥,該怎麼處理?張文靜說,如果是排裝的藥,只要還在保存期限內,都還可以用,但已經被分裝成小袋、磨成粉的藥,只要該吃完的期間沒吃完,就要丟掉。張文靜表示,分裝或磨粉會讓藥品大面積接觸空氣,很容易受潮變質,沒人能確保它的品質,要是暗藏有害物質,肝臟首當其衝,肝臟又是沉默的器官,就算被錯誤用藥習慣傷害也沒有感覺,等到發現肝臟受損時,通常都已經事態嚴重。很多人都以為,只要把藥水冰進冰箱,就能放久一點,其實恰恰相反。張文靜提醒,除非藥師有交代要冰,否則都應該放常溫。如果把不該冰的藥水放冰箱,導致水分揮發或異常結晶,藥水的劑量就不對了。要丟棄過期藥物和藥水,也不能直接倒進水槽或馬桶,可以用把藥水加入不要的茶葉、咖啡渣、廚房紙巾,再與一般垃圾一起丟棄;如果是抗生素、抗病毒藥、抗腫瘤藥,因為會汙染環境,應拿到藥局檢收,民眾可上各地方藥師公會網站查詢「居家廢棄藥物檢收藥局名單」。清冠一號→有感冒症狀可服用,但不能當作保健食品吃。花大錢買「清冠一號」卻沒吃完,可以當成保健食品嗎?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祕書長陳博淵表示,清冠一號是治療性的用藥,不應該用「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觀念看待,不能當作保健食品吃。但如果有上呼吸道症狀、發燒等類似感冒的身體發炎徵兆、不確定是否再次感染,這時候要服用手邊的清冠一號,就比較沒有問題。目前也有研究在探討清冠一號對於其他病毒感染,是否也有抑制病毒複製的作用。保健食品→注意與其他服用藥品的交互作用,可請藥師協助。疫情期間買了許多維他命或保健食品,但若同時服用其他藥物,記得先請藥師幫忙看一看。張文靜說,有些藥品會與保健食品交互作用,用藥愈多,情況愈複雜,建議可將家裡維生素或保健食品的「成分標籤」拍照,然後帶著健保卡到社區藥局,簽署同意書授權藥師查詢健保雲端藥歷,比較不會掛一漏萬。民眾也要給藥師一點時間釐清,如果是多重慢性病、多重用藥的年長者,可能至少得花上一兩個小時,才有辦法精準給予個別化的建議。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確診前的不安與徬徨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從病人學習到的心得」。一位醫學生在即將離開實習醫院時,寫出自己六個月來如何從教室、課本,在臨床老師的指導下,應用到醫院、病人的心路歷程,並且給「醫病平台」帶來作者別具匠心畫出的「插圖」。另外兩篇是由一位有一段時間沒有聯絡的學生,仍舊不忘以「敘事醫學」的方法,追述自己一位病人由最初無法接受診斷到後來欣然同意接受治療的故事,以及聆聽病人分享治療引起的副作用。這些都是只有透過病人才能學習到的重要醫學知識。希望這三篇醫學生的動人敘述可以使社會大眾更了解醫學教育需要病人與家屬的參與,將來我們的子孫生病時才有好醫生可以照顧他們。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內科實習之震撼教育 試劑緩緩爬過快篩盤,我皺著眉,下午開始咳嗽,痰更逐漸累加上去,在新冠肺炎升溫的時代,我幾乎都可以猜上這回凶多吉少。 「拜託,希望是陰性啊。」 狹小的空間裡,我十指緊扣,彷彿在告解室尋求得到一絲救贖。 命運笑了一下,沒在跟你諒解的,標示「T」處的紅線沒幾秒就浮現,清楚告訴你:「認命吧,關進小房間,開始隔離吧!」 我苦笑地步出廁所,喔不,如果我還笑得出來的話。 同行的夥伴看著我,他們在等我的答案。 「是陽性。」盤子上兩條平行的紅線,像極了他們和我那不再交集的生活。 「你就是愛玩,早就跟你說不要去,現在你害到同學怎麼辦?」 「為什麼你的電話都打不通?接電話!」 家人透過視訊通話,把那些不滿丟出。 捷運不定時轟隆隆地從上方駛過,輾壓我奮力辯護的話語──即使身上已經沒水的我喉嚨乾得都要紅腫發炎。 沒人願意生病,而一場突如其來打亂計畫的病更奪走了我的發聲權。 我帶著滿滿的抱歉,和同學討論完宿舍可能被迫遷出,但還是得去醫院實習的後續處理,然後在昏黃的路燈下,騎著機車駛進那已不再熱鬧的黑夜。 「醫生,我這一定是肺癌嗎?」 來到醫院實習遇到的第一個病人,用那圓圓的眼睛盯著我。咳了數個月的她,肺部X光顯示著六公分大的腫塊。與影像亦十分不熟的我,只能尷尬的說著自己也還在學,不清楚這代表什麼,由主治醫師說明可能比較好。 「像我這樣沒抽菸,但是得到癌症的人多嗎?」 胸腔科醫師說明這麼大的腫塊,有九成機率是癌症後,她又這麼問道。 我仍舊答不出來,只覺得這消息對她來說實在過於突然,任誰都難以馬上接受。 她以經濟困難為由,拒絕了肺部穿刺的檢體化驗。後來打了電話關心,她說目前確診了,隔離結束後會再處理──語調裡,我不確定那是不是僅是推託之詞,而我終究不知道那一成的機率,是不是渺小得擊垮了她對身體健康的信心。 「張醫師嗎?我跟你報一床病人。她平常就有在用使蒂諾斯,因為明天要動乳房手術,現在很焦慮,看看你們是不是可以開一點幫助睡眠的藥給她。」夜間學習時接到護理師打來的電話,簡單看過資料後,我便前往病床。 推開門時,她正盤腿滑著手機,和原先想像的緊張崩潰截然不同,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房間。 「你好,我是今天晚上值班的實習醫學生。」在我簡單的開場白後,她放下了手機,勉強笑著,希望我們給些安眠或抗焦慮的藥,讓她這兩天可以好好安心的睡覺。 詢問之下,發現她平常過了午夜十二點才會上床睡覺,可大概是太緊張了,理當睡前才服用的安眠藥,竟然今天下午六點就把它吃了。「我感覺到你為明天的手術很擔心,不過藥物也有劑量限制,我們不希望因為藥物過量造成其他副作用,這方面我會回去和學長姐和老師討論看看。」 「嗯嗯,再麻煩你了,吃的不行的話,打針也可以。反正就讓我可以好好睡就好。謝謝你喔!」她臉上的笑容過於殷情,讓我分辨不清是真的看見了希望,還是為了拿到藥而做出的討好行為。 和PGY學姐討論後,我們決定先讓她做些事情轉移焦點,接近睡眠時間若需要藥物再行開立。 再次推開病榻房門時,我告知了方才討論的結果。 「好,沒關係,那我吃自己帶來的藥。」雖然仍掛著笑容,她的態度卻急轉而下,那一刻,我突然覺得是不是身為實習醫學生的身分不夠有公信力,讓她無法接受我說的話。 「也許,我們可以來聊聊你擔心的是什麼。」 「擔心手術的結果啊!」她一副理所當然地僵笑著,見我仍未將視線移開,她頓了一下繼續說道:「我怕是不好的結果。」聳了一下肩,她說自己原本只是陪媽媽做身體檢查,哪知道她竟被告知可能罹患了乳癌。 「聽起來這對你來說太突然了,你一定很難接受。」 問起平常面對焦慮緊張的時候會做什麼,她回道:「工作,專注做一件事時,就不會想東想西了。」但那卻是一件她現在無法做的事,而且男朋友也回家處理事情去了。 我沉默了一晌,覺得她在工作表現上一定是個優秀的人,然而現在能讓她擁有成就感的事物卻被拒之門外,彷彿自我價值也飄散於無形的空中,怎麼也抓不牢──如一座孤島,在生活習慣被剝奪的狀態裡,載浮載沉地漂泊於無助的大海之中。 最後我依舊沒有妥協,未同意讓她馬上再吞一顆助眠藥,即便如此,在話題結束之際,我似乎在她微笑的眼角裡看見了微微的反光:「謝謝你,你們好溫暖。」 「不會,也謝謝你願意告訴我這麼多。」 每場病帶給人的不只是身體上的不適,有更多心理上的壓力,不侷限於自己,還有很多經濟、家庭或事業上的不安。 因為新冠肺炎確診在家隔離,我有幸同理病人的感受,並記錄這些心頭上的故事。但願那些令人未知的恐懼,最後都能有好的結果,即便不是,也希望我們都能有勇氣面對並克服它們。後記: 實習結束那天,心仍懸著的我打了最後一通公務機電話。 熟悉的聲線裡,當初以經濟為由拒絕肺部穿刺的她,說起後來到別家醫院就醫,嘗試了正子治療的新方法,腫塊大小神奇地從六公分減至兩公分,也不再咳嗽;事業上仍未明朗,但隨著疫情趨緩希望能慢慢回升。 「太好了。」我開心地說,她也謝謝我們這麼照顧她。 像是放下了一顆大石頭,我也就這樣結束了大五的Clerk生涯。
-
2023-03-1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明起防疫大鬆綁:確診輕症免隔離 8大QA一次解惑
國內外疫情趨緩,疫情穩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9日宣布,3月20日(個案採檢日)起,輕症或無症狀民眾如檢驗陽性,不需通報也不需隔離。符合新冠肺炎併發症(中重症)條件才需通報並隔離治療。聯合新聞網整理民眾可能會有的疑惑,一次解答。問:確診怎樣的情形才要通報?答:併發症(中重症)才須通報,即如為新冠檢驗陽性,且出現肺炎需氧氣治療或其他新冠相關併發症,因而住院(含急診待床)或死亡,醫事人員才須通報。問:我確診了,真的可以外出嗎?答:輕症者建議「0+n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快篩陰性,或至距離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已達10天無需採檢,即可解除。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建議有症狀時在家休息,避免不必要外出,無症狀或症狀緩解(退燒至少1天)後可安心外出。外出時請全程佩戴口罩。問:我確診了,需要就醫嗎?答:具有重症風險因子的族群,包括65歲以上長者、孕產婦、具慢性病或免疫不全/免疫低下病史者等民眾,快篩陽性後請盡速就醫,以利醫師及早診治並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若出現警示症狀,包括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收縮壓100次/分鐘,盡速撥打119、或由同住親友接送、自行就醫。住院需防護措施,經醫師評估維持,符合病例定義的住院者亦維持開立隔離治療通知書。問:我確診了,有發燒等症狀很不舒服,可以請假嗎?答: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說,軍人、公務人員、教師、學生與勞工等族群,皆可請「病假」,學生持快篩陽性證明,0日及次日起5日以內之病假不列入出缺席紀錄,家長可請防疫照顧假;勞工請假雇主不可扣發全勤獎金。若第6天後學生或教職員工仍快篩陽性並有症狀者,建議可就醫看診並取得醫師證明,學生仍不列入出缺席紀錄,家長亦可申請防疫照顧假,教職員工仍可請病假,不列入學年度病假日數計算及成績考核。勞動部指出,快篩陽性勞工如有症狀,身體不適無法出勤,可持「快篩陽性證明的照片」,向雇主請未住院之普通傷病假,病假日數1年內未超過30日的部分,雇主應發給半薪。另外,快篩陽性的勞工請病假者,自篩檢陽性日及次日起5日內,雇主不得扣發全勤奬金。問:防治相關配套措施有哪些變動?答:取消「輕症強制隔離」、「開立隔離通知書」、「同住家人、入境民眾0+7」、「輕症通報、確診數位證明」、「確診者簡訊、自主疫調回報」、「居家照護遠距諮詢」,並同步調整遺體處置感染管制建議。問:我的親人確診過世,我想為他送終。答:指揮中心取消「確診死亡個案遺體盡速火化」規定,並刪除「使用雙層屍袋」規定,改為有滲漏風險才使用屍袋;以及刪除「醫院或接體車上入殮封棺後逕送火化場火化」規定,無需24小時內火化,家屬可自行安排後事。符合感染管制原則下,親友可瞻仰遺容,惟應佩戴醫用/外科口罩,並避免直接碰觸遺體。問:防疫鬆綁以後,確診就醫的新冠藥物必須自費了嗎?答:「口服抗病毒藥物」、「淸冠一號」由公費支出。問:我確診還可以請領勞保傷病給付嗎?答:勞動部說,輕症確診者不再具請領勞保傷病給付資格,僅收治醫院診療的重症者可請領。資料來源/指揮中心、教育部、勞動部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