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0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心血管
共找到
3575
筆 文章
-
-
2020-02-20 新聞.健康知識+
空污易引發心臟病 小心超細微粒!
心臟不好的民眾要格外注意空氣汙染。美國研究發現,民眾暴露在含有超細微粒的污染空氣中,出現心臟病的機率也會升高。據《環境新聞網》報導,心肌梗塞是全球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而超細微粒(UFP)則是指100奈米以下物質,在都市中,其主要來源來自汽車排氣。這次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科學家的研究,也是首度針對暴露超細微粒與心臟病關係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人員陳凱(譯音)醫師指出,「這次研究證實空氣汙染的細微粒子在引發嚴重心臟病中扮有一定地位,特別是在暴露的前幾個小時內最為明顯。」超細微粒對健康有危害主要是其小尺寸、每質量單位擁有較大表面積以及具備穿透細胞進入血液系統的能力。據《空氣品質新聞網站》報導,研究人員是分析在德國收集的心臟病資料,當中觀察發生在2005~2015年近6,000起心臟病病例,接著再將個別病例與病發當時的超細微粒數據比較,結果發現在暴露後6~12小時期間內,隨著超細微粒數量增加,發生心臟病機率也會提高3.27%。陳凱指出,「未來分析將檢視每小時暴露在空氣污染與極端溫度的加總數值,也會找出已擁有過去疾病與服藥的弱勢分組人口。」無獨有偶,一篇發表在《柳葉刀•星球健康》期刊的報告也指出,每日PM2.5增加10 μg/m3,心跳停止風險會增加1~4%。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環境健康視角》期刊。【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2-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最大規模研究:8成患者症狀輕微
中國出版的中華流行病學雜誌一份研究於檢視逾7萬個病例後,發現8成武漢肺炎感染者症狀輕微,致死率隨著年齡增加逐漸攀升。這是武漢肺炎去年12月底爆發以來的最大規模研究。根據中華流行病學雜誌官網,研究檢視截至2月11日的7萬2314起個案,包括確診病例4萬4672例(61.8%),疑似病例1萬6186例(22.4%),臨床診斷病例1萬567例(14.6%),無症狀感染者889例(1.2%)。根據法新社整理,這份研究主要有以下發現,首先是80.9%的感染者屬於輕症,重症病例占13.8%,危重病例占4.7%。致死率最高的年齡層是80歲及以上患者,高達14.8%。研究發現,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可能死於武漢肺炎併發症,其次是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高血壓患者。研究稱,儘管至少有兩名新生兒從母體直接感染武漢肺炎,但9歲以下沒有死亡個案;39歲以下患者的死亡率還很低,只有0.2%。但致死率隨著年齡增加逐漸攀升,40幾歲年齡層大約是0.4%,到了50幾歲變成1.3%,60幾歲則是3.6%,70幾歲為8.0%。此外,男性的病死率比女性高,分別是2.8%與1.7%。整體致死率為2.3%。研究表示,將近86%的感染者若非住在武漢就是曾造訪武漢。非法販售野味的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普遍被認為是武漢肺炎的發源地,武漢也從1月23日起封城。至於對醫護人員構成的風險方面,研究指出,共有3019名醫護人員接受新型冠狀病毒診斷,其中確診感染1716人、5人死亡。分析1688個重症醫護人員病例顯示,在武漢任職者占64%。研究稱,武漢肺炎第一波高峰出現在1月24日至26日,報告並暗示,從2月11日以來,整體疫情曲線呈現向下趨勢,意味疫情擴散正在減緩,尤其是湖北省以外地區。數百萬中國人1月底因為農曆春節而跨省移動,武漢肺炎也在此時傳播。研究報告作者警告,農曆春節假期結束後,大家開始復工,中國就要面對疫情可能出現反彈。研究還說,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會隨著時間推移持續變化,變成毒性更強,提醒醫生們「保持警覺」。英國廣播公司(BBC)分析指出,這是武漢肺炎在中國爆發以來最詳盡的一次研究,儘管給了正在發生的疫情許多洞見,但距離完整拼圖還很遙遠。BBC健康與科學記者蓋拉格(James Gallagher)點出研究不足之處,他說,其他科學家估計,實際感染人數可能是官方統計數字的10倍,那意味整體致死率可能低於這份報告得出的結論。此外,蓋拉格認為,報告稱首波疫情高峰已於1月底出現,這個說法言之過早。蓋拉格表示,但這份報告仍明確指出,即使中國祭出封城等極端手段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是高度傳染性病毒,極端快速傳播。這對其他國家與地區來說,應該是一個警訊。
-
2020-02-1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門診減量五年目標 新冠肺炎讓醫院一周就達標
健保2018年起要求區域級以上醫院每年門診減量2%,今年首季已減到3.96%,目標5年減10%,醫院早已叫苦連天,狀況頻傳。沒想到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民眾不敢去醫療院所,春節後一周首見門、急、住診人次全面衰退,光是門診就減少13%,一周超越五年減量目標。衛生福利部全民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為支持防疫,門診減量政策1月23日起已暫停,政策恢復時程未定。根據健保署統計資料,比較去年及今年春節過後一周,今年( 1月31日至2月5日)全國各層級醫療院所就醫件數全面減少,其中門診件數減少13 %、急診件數減少4%、住診件數減少19%。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李純馥表示,以往春節後就醫人潮受到假期長短、氣候、流感等多重因素影響,通常收假第一周都會增加,假期較長或流感疫情嚴重時,甚至會暴增。今年因有新冠肺炎疫情隱憂,民眾擔心醫療院所有感染風險,就醫趨勢逆轉,人次不增反減,2003年SARS時也有同樣的現象。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以新光醫院為例,春節後門診量已減少8%,住院量也減少近兩成,住院部分主要來自非立即性、可選時間的外科手術的遞延,如關節置換、良性攝護腺手術、診斷性心導管手術等。洪子仁指出,SARS當時就醫人潮在內衰退至少三成以上,衝擊大於現在,但集中於三個月內發生。現在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持續增加,社區傳播隱憂尚在,又沒有特效藥和疫苗等解決方案,防疫之戰「還看不到盡頭」,就醫人次很可能會繼續下探。洪子仁分析,新冠肺炎造成的就醫人次下降,當中可能只有一半是無關生死或過度就醫,另一半很可能是延誤了攸關生死的必要醫療,例如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回診或手術,健保署可進一步予以分析。洪子仁呼籲民眾,減少感染源暴露固然重要,但現在醫療院所感控都已嚴加戒備,只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該看病就要看,以免延誤帶來更大的健康風險。洪子仁說,現在全國醫療院所一方面為防疫投入額外人員及設備成本,一方面又面臨到就醫人次減少的財務衝擊,已經是「兩頭燒」的狀態。呼籲政府應編列特別預算支持醫院防疫,健保署也可在行政程序許可前提下,給予財務衝擊最大的中小型醫療院所多一些彈性,例如提高健保暫付款在醫院申報點數的佔比。
-
2020-02-18 新聞.健康知識+
午睡真能延年益壽?每周超過2天對健康沒好處
午睡有延年益壽之效嗎?答案是有的,但其中卻有學問。最新醫學研究發現,跟從不午睡的民眾比較起來,每周午睡一、兩天確實有益增進健康,但如果每周午睡超過兩天,就變得對健康沒有特別好處了。最新研究調查顯示,每周午睡一、兩天的民眾,跟從不午睡的民眾比較起來,心臟病發作、中風以及各種心臟疾病出現的機率,都減少了一半。但研究人員發現,每周午睡超過兩天以上的民眾,卻沒有出現這些健康助益。主持這項研究的瑞士洛桑大學醫院(University Hospital of Lausanne)博士後研究員郝斯勒(Nadine Hausler)指出:「事實上,我們在研究初期發現,經常午睡的民眾發生意外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更高的。但是當我們把民眾的社經條件、生活型態以及心血管疾病風險指數納入考量之後,就發現並沒有發生血管疾病風險更高的狀況。」●睡眠專家:沒有定論這項研究結果讓醫學專家感到納悶。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厄文醫學中心(Irving Medical Center)睡眠研究計畫主任梅莉裴瑞•聖昂吉(Marie-Pierre St-Onge)說,究竟午睡對於身體健康是有益或沒有作用的,其實並沒有定論。她指出,長久以來,對於午睡是否對身體健康有益,學者專家之間有著針鋒相對的辯論,不少專家甚至指出,如果有午睡習慣,其實反映著晚間睡眠習慣並不好,因此從整體角度來看,午睡就不見得具有好處。聖昂吉說,午睡的睡眠助益如同棒球曲球(curveball)般的複雜難以捉摸,因為瑞士洛桑大學醫院這項研究發現每周午睡一、兩天,確實有益健康。瑞士洛桑大學醫院研究人員分析3500名隨機抽樣挑選瑞士民眾的午睡習慣,同時在超過五年的研究期間,密切追蹤這些調查對象的心臟健康狀況。統計結果發現,約六成民眾表示從不午睡,約兩成民眾則說每周午睡一或兩天,每周午睡三天以上的民眾也有兩成。從個人背景分析,經常午睡的民眾通常是年齡較大的男性,通常體重超標,有抽菸習慣。研究人員指出,經常午睡的高齡男性與不午睡的同齡男性比較起來,雖然前者填寫的夜間睡眠時間較長,但他們白天出現疲乏、想睡的狀況也相對較為頻繁,而且他們較容易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的問題。●經常午睡 晚上可能沒睡好瑞士洛桑大學醫院這項研究期間,在所有參與研究的3500人當中,總共出現155例致命及非致命的心臟疾病病例,包括心臟病、中風以及由動脈堵塞引發且必須開刀的心臟疾病。統計顯示,每周午睡一到兩天的民眾,與完全不午睡的民眾比較起來,心臟病發作、中風及心臟衰竭的機率,足足減少了48%。午睡較為頻繁的民眾,發生各種心臟疾病的機率卻增加了67%,但如果把其他危險因素納入考慮,風險增加的狀況則頓時消失。美國心臟病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資訊網站CardioSmart.org總編輯、心臟病醫師瑪莎•古拉提(Martha Gulati)指出,經常午睡的確可能是健康亮紅燈的警訊。她說:「我會擔心的是,一個人如果每天都需要午睡,可能是因為每天晚上都沒有得到良好品質的睡眠。」她表示,如果有人每周六天甚至七天都午睡,會讓她懷疑此人晚上是否沒睡好,因此必須透過午睡來補足睡眠。古拉提說,以她個人而言,還是非常享受周日的午睡時間,「現在也有理由對我丈夫說,我是在降低心臟疾病的風險。」為什麼午睡有益健康的臨界點是以每周一到兩天做為畫分?主持研究的郝斯勒說,研究團隊到目前為止還無法解答這個疑問。郝斯勒說,研究團隊的假設是,偶爾午睡可能是某種形式的生理補償,如此一來便有降低壓力的效果,排除因為夜間睡眠不足而產生的身心壓力,「從這個角度來看,因此對於避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就產生了助益。」
共
12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