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3 新聞.生命智慧
搜尋
心臟衰竭
共找到
535
筆 文章
-
-
2021-01-16 科別.心臟血管
天冷防猝死!1分鐘檢測你的護心指數
今年冬天寒流一波波來襲,氣溫驟降容易增加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的風險,嚴重便有可能猝死,患有三高、抽菸、家族病史的高危險族群,更需注意心血管疾病的急性惡化。面對心臟疾病發作的風險,日常更要做好護心的準備,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在此分享護心5撇步,提醒大家做好預防措施,遠離心血管疾病的致命威脅。護心撇步一: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經研究顯示,在進行規律運動後,能提升氧氣在體內的利用率,減少日常活動對心臟的負擔,規律運動不僅能提升心肺功能與生活品質,也能一併控制三高。護心撇步二:定期量測血壓心臟是推動全身血液流動的幫浦,當血壓越高,對血管的壓力與衝擊越強,造成的傷害也越大,而健康成人的血壓應維持在收縮壓-120/舒張壓-80毫米汞柱以下,建議家有三高患者或65歲以上長輩,應定期量測血壓,監測血壓是否在正常範圍內。護心撇步三:避免空腹或用餐後立刻泡湯飯後立刻泡湯或洗熱水澡,會讓心臟等部位供血不足,誘發心血管疾病,而空腹泡湯會造成低血糖,使腦部供血不足導致暈厥,此外水溫過高會使血壓降低、心跳加快,增加心血管系統的負擔。有心血管疾病和三高的病患,泡湯前最好先與醫師諮詢,避免熱泉、冷泉交替泡湯,溫度最好低於39度,時間勿超過15分鐘,建議有親人陪同,避免發生意外無人知悉。 護心撇步四:控制鈉攝取量若吃得太鹹、攝取過多的鈉,會提高血管中的水分,導致血管壁壓力大增,增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及中風風險,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6克食鹽或1茶匙食鹽),以維持心臟的健康。不過若是高血壓或心臟衰竭的患者,營養師建議每日維持2~4克食鹽的攝取量,遠離肉鬆、香腸、火腿等加工食品,避免造成心血管的負擔。 護心撇步五:保健食品不可取代三高藥物現代人為了更健康,也會補充一些護心保健食品,這類食品經動物實驗得知,一般具有預防血栓產生、具抗氧化能力、延緩血管老化等功效,但即便如此,也切不可以保健食品取代三高藥物,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服用藥物、保健食品之前,請一定要諮詢專業醫師或藥師,以確保健康無虞。
-
2021-01-13 新聞.健康知識+
冷爆了!「5疾病」易發作 各別常見症狀曝光
入冬後寒流來襲,各地氣溫明顯下降,容易讓血管緊縮、血壓上升,引發各種心血管疾病,若有以下心臟疾病的徵兆,必須特別注意健康防護、做好保暖工作,或盡速就醫診斷。1.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可能來得突然,尤其天氣多變溫度驟降時,血管收縮功能來不及應變,導致冠狀動脈痙攣,或發生粥樣斑塊阻塞,將造成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如果出現胸痛、胸悶、噁心嘔吐、氣喘吁吁、冒冷汗、症狀時,有極高機率是心肌梗塞,必須立刻撥打119叫救護車送醫,或是由旁人做CPR急救。2.心臟衰竭:心臟衰竭是因為心臟肌肉受損或負荷過度,導致無法輸送足夠的血液供給身體所需而產生的症狀,而天氣寒冷會增加心臟衰竭發作的機率,假若有呼吸困難、容易疲倦、心搏過速、雙腳水腫、久咳不癒、夜晚頻尿、胸痛等症狀,就有心臟衰竭的可能,建議盡速就醫治療,並限制鹽分和水分的攝取量。3.狹心症:狹心症為血流供應不足時,心臟肌肉因缺氧產生的壓迫性胸痛或胸悶的現象,當症狀惡化時,可能合併冒冷汗,呼吸困難及左上肢或頸部麻痛。平時要注意避免突然激烈運動、爬坡或上樓梯時提重物、天冷或季節變化外出,以及情緒起伏過大,以免引發狹心症發作。4.二尖瓣脫垂:二尖瓣位於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主要區隔兩房室間的血液流動,當左心室收縮時,二尖瓣會關閉,防止血液逆流至左心房,左心室放鬆時,二尖瓣會打開,讓血液由左心房流至左心室。而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在左心室收縮時,由於二尖瓣無法完全密合,會造成部分血液逆流,使心臟輸出的供血量減少,常見症狀包括:短暫而頻繁發作的胸痛、心悸、暈厥、呼吸急促、手足發抖等,一旦天氣變冷,心臟就更容易產生不舒服的狀況。若有相關症狀發生時,應採規律作息、不熬夜、避免刺激性飲料並到醫院做定期追蹤。5.周邊血管阻塞:周邊血管阻塞最常發生在下肢靜脈及下肢動脈,「下肢靜脈阻塞」與血液回流異常、靜脈栓塞有關;「下肢動脈阻塞」主要致病原因在於體內膽固醇過多,使血脂肪囤積在血管壁上,長期下來血管會變得狹窄、血液濃稠,容易形成血栓堵住血流,嚴重時,可能造成下肢壞死,有截肢的風險,不可輕忽。若有傷口久久無法癒合、手腳老是感覺冰冷、間歇性跛行、腿毛脫落、腳部腫脹等症狀,可能是周邊血管阻塞所導致,建議盡早就醫診治。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醒,患有三高病人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在天冷時血壓容易突然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因此務必注意保暖,若有出現相關症狀應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延伸閱讀: 開車時發生心肌梗塞怎麼辦? 保命「2動作」死亡機率降 愈晚愈濕冷!低溫恐致心臟瞬間引爆 使用保暖物漏「1細節」危險急飆
-
2021-01-11 科別.心臟血管
天冷血管緊縮血壓易飆升 慎防5種心血管疾病發作
入冬後寒流來襲,各地氣溫明顯下降,容易讓血管緊縮、血壓上升,引發各種心血管疾病,若有以下心臟疾病的徵兆,必須特別注意健康防護、做好保暖工作,或盡速就醫診斷。1.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可能來得突然,尤其天氣多變溫度驟降時,血管收縮功能來不及應變,導致冠狀動脈痙攣,或發生粥樣斑塊阻塞,將造成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如果出現胸痛、胸悶、噁心嘔吐、氣喘吁吁、冒冷汗、症狀時,有極高機率是心肌梗塞,必須立刻撥打119叫救護車送醫,或是由旁人做CPR急救。2.心臟衰竭心臟衰竭是因為心臟肌肉受損或負荷過度,導致無法輸送足夠的血液供給身體所需而產生的症狀,而天氣寒冷會增加心臟衰竭發作的機率,假若有呼吸困難、容易疲倦、心搏過速、雙腳水腫、久咳不癒、夜晚頻尿、胸痛等症狀,就有心臟衰竭的可能,建議盡速就醫治療,並限制鹽分和水分的攝取量。3.狹心症狹心症為血流供應不足時,心臟肌肉因缺氧產生的壓迫性胸痛或胸悶的現象,當症狀惡化時,可能合併冒冷汗,呼吸困難及左上肢或頸部麻痛。平時要注意避免突然激烈運動、爬坡或上樓梯時提重物、天冷或季節變化外出,以及情緒起伏過大,以免引發狹心症發作。4.二尖瓣脫垂二尖瓣位於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主要區隔兩房室間的血液流動,當左心室收縮時,二尖瓣會關閉,防止血液逆流至左心房,左心室放鬆時,二尖瓣會打開,讓血液由左心房流至左心室。而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在左心室收縮時,由於二尖瓣無法完全密合,會造成部分血液逆流,使心臟輸出的供血量減少,常見症狀包括:短暫而頻繁發作的胸痛、心悸、暈厥、呼吸急促、手足發抖等,一旦天氣變冷,心臟就更容易產生不舒服的狀況。若有相關症狀發生時,應採規律作息、不熬夜、避免刺激性飲料並到醫院做定期追蹤。5.周邊血管阻塞周邊血管阻塞最常發生在下肢靜脈及下肢動脈,「下肢靜脈阻塞」與血液回流異常、靜脈栓塞有關;「下肢動脈阻塞」主要致病原因在於體內膽固醇過多,使血脂肪囤積在血管壁上,長期下來血管會變得狹窄、血液濃稠,容易形成血栓堵住血流,嚴重時,可能造成下肢壞死,有截肢的風險,不可輕忽。若有傷口久久無法癒合、手腳老是感覺冰冷、間歇性跛行、腿毛脫落、腳部腫脹等症狀,可能是周邊血管阻塞所導致,建議盡早就醫診治。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醒,患有三高病人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在天冷時血壓容易突然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因此務必注意保暖,若有出現相關症狀應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
-
2021-01-10 科別.心臟血管
詭異!雲嘉上午10人猝死 醫師:溫差遽變最危險
寒流造成全台上百人猝死,今天氣溫逐漸回溫,但嘉義市消防局今天從上午8點40分開始,到10點44分,短短2小時內,出勤救護4人無呼吸心跳送醫,年約60到80歲間,多半在家中睡覺突然無鼻息,送醫急救後都身亡。雲林縣消防局統計至下午2點止有5人死亡,斗六市1名67歲婦人,及斗南鎮、崙背鄉、四湖鄉等4名男子未送醫就死亡;另外水林鄉89歲林姓老翁今天上午突感不適,救護車獲報後急救後仍不治。「急遽降溫和升溫都很危險」,衛福部嘉義醫院心臟科醫師李聖楷表示,溫差大,老年人自律神經系統調適度差,血管擴張及收縮程度失調,使血循不順,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上升,所以冬天也不建議老人心血管疾病族群泡溫泉,溫差過大。李聖楷說,氣溫下降除了會增加病毒活性,造成呼吸道相關疾病,更會讓血管收縮,增加中風及心肌梗塞的風險;尤其嘉義縣市地處空曠,日夜溫差大,風險更高。中風及心肌梗塞發生機轉類似,主要皆是由於血管阻塞造成;兩者亦具有相同的危險因子:包括男性,年紀大,肥胖,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和心臟衰竭等,吸菸,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等。李聖楷提醒,如有胸口不適,臉部表情不對稱,半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清楚就要馬上就醫;平時應遵醫囑服用藥物,控制三高(糖尿病 & 高血壓 &高血脂),並且規則量測血壓血糖,平時保養做得好,平安過冬沒煩惱。消防局也觀察,嘉義市連續多日未出現猝死,但其實本來回溫就仍有隱憂,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天冷會特別留意,注意好保暖,但回溫可能讓民眾輕忽,尤其也會造成血管較劇烈舒張、收縮等,若有心血管疾病者,就可能特別危險。
-
2021-01-07 科別.心臟血管
免鋸開胸骨!微創手術助阿嬤擺脫急診人生開心迎春
85歲陳姓阿嬤為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房顫動患者,去年上半年因主動脈瓣膜狹窄,出現肺水腫反復掛急診住院,後經台中榮總心臟內科醫師鄭諭聰評估,接受微創手術植入主動脈瓣膜,改善心臟衰竭,徹底解決心頭大患,不再喘到不行、往返醫院急診室。目前陳姓女患者恢復良好,開心迎新春。鄭諭聰說,患者平時有規則服藥治療,4年前在外院診斷為主動脈瓣膜狹窄,進而轉診至台中榮總治療。近四年來,反覆喘、悶,偶發心房顫動合併心室搏動過速,合併胸悶、冒冷汗,呼吸困難送急診,X光片顯示急性肺水腫。尤其去年上半年,情況惡化,因反復因肺水腫頻繁進出急診。鄭諭聰說明,心臟有4個瓣膜,主動脈瓣膜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為左心室通往主動脈的閘門,「主動脈瓣膜狹窄」,指的是主動脈瓣膜構造異常,導致部分血液無法正常流通,長期會造成心臟衰竭、猝死;根據統計,如果患者從發生症狀後都未治療,約只有5年存活期。他指出,國內逾半的主動脈瓣膜狹窄為年長導致瓣膜鈣化,傳統手術必須鋸開胸骨,且手術時間長,復原時間長,老人風險高,不適合,這也讓很多老人因此反覆承受著悶、喘、疲累等心臟衰竭的不適症狀,往返醫院中度餘生;經導管微創主動脈瓣植入術相對開胸手術安全,併發率及死亡相對低,術前需要醫師評估。鄭諭聰指出,陳姓病患合併心房顫動是臨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心房顫動會使心房無力收縮,加上主動脈瓣膜狹窄,增加左心房產生血栓的機率增加,更有發生腦中風與全身性血管栓塞的風險。心臟血管中心主任李文領帶領醫師劉尊睿、鄭諭聰等心臟內外科跨團隊,提供病人及家屬治療方案,充分溝通,落實醫病共享決策。
-
2021-01-01 科別.心臟血管
寒流全台急凍 醫師提醒溫差大威脅心血管病患安全
這幾天寒流籠罩,全台溫度驟降,氣溫低於10度以下,體感溫度甚至更低,溫差大容易造成心臟血管疾病惡化,南投醫院提醒民眾,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待在溫差大環境,運動也要調整強度,避免身體無法負荷,發生憾事。南投醫院心導管中心主任嚴元鴻說,血管會因為溫差產生反覆舒張與收縮,血管收縮導致阻力上升,如果又產生冠狀動脈狹窄,心臟得不到需要的氧氣,就會產生心絞痛。強烈的血管急遽收縮,可能會讓原本就狹窄的冠狀動脈血管壁上的脂肪斑塊破裂,產生超急性的血栓反應與血管阻塞,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與心肌壞死,危及生命安全。心臟衰竭是另一個常見氣溫下降而惡化的疾病。冬季因排汗減少而引起的水分滯留會惡化心臟衰竭,聚積在體內的水份需要良好的運輸到腎臟才可以成功排除,但因為心衰竭而減少的水份運輸能力使得腎臟無法順利排出水份,進一步惡化了心衰竭病患下肢水腫與肺水腫。嚴元鴻說,心衰竭病患必須非常小心冬季進補,傳統進補大多是高鈉重鹹的鍋物料理,會增加體內鈉含量,進一步導致腎臟的水份回收與體內的水滯留,惡化心衰竭症狀。如果家中長輩習慣清晨出門運動,也要注意保暖是否足夠,嚴禁頻繁出入溫差大的環境。每日量測體重對於心衰竭病患的水份控制十分重要,並注意長輩是否有下肢水腫或是端坐呼吸症狀,對急性肺水腫也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功效。若有長期服用藥物務必要定時使用,若家中長者有異常的胸悶氣促症狀,也應請醫師進一步追蹤診治。
-
2021-01-01 名人.黃軒
冬天最常聽「他健康得很,怎麼會猝死?」5大隱藏式猝死族群
台灣寒流來襲才24小時,全台灣,已有28人猝死。相當於每一個小時,都會有人猝死。我們在急診、加護病房裡,尤其在冬季期間,常常有猝死病人送過來。如果是之前沒有任何病史,沒有三高、無肥胖、沒有抽煙、或喝酒,如果是在壯年時期(<60歲),家人通常會問:「怎麼會這樣?」、「剛剛或昨晚才明明好好的?」、「醫生,他健康得很,你有沒有判斷錯誤,他哪有可能會心肌梗塞?」你看到家人健康,不代表他身體健康,我們知道,典型的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包括了年長者、三高者、愛抽烟、愛喝酒、肥胖者。典型5大危險族群1.長者2.三高者3.愛抽烟4.愛喝酒5.肥胖但是,那些看起來好好的,看起來很健康的,也是有「5大非典型」高危險族群的。你自己問問,你身邊一定有這些人:非典型(隱藏式)5大危險族群1.暴飲暴食者對於本來就有心血管慢性疾病的患者來說,都應該避免暴飲暴食,大魚大肉。在冬季,一般好好的人吃太多,吃太撐,又吃更多油的食物,血流會大量增加到消化系統,心臟負荷量忽劇增、忽大忽小的用力幫蒲收縮,容易使心臟感到不舒服,一旦這些心血管液循環不流暢,容易誘發急性心肌梗塞的發作。2.缺乏運動者一般而言,成人只要每週運動累積達150分鐘、兒童每日運動累積60分鐘,就能有足夠的運動量。上班族若低於這些每週運動時間 ( < 150分鐘/週 ) ,其實你已經是「隱藏式」的高危險族群了。世界衛生組織,早已指出身體運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有6%的死亡率與缺乏運動有關,這只是僅次於高血壓(13%)、抽煙使用(9%)和高血糖(6%)之後而已!別忘了,這些「缺乏運動者」族群,佔了我們的上班族很大的部分呢!※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3.酒/飯後泡澡、酒醉者當人們剛吃完飯時,大量血液聚集在腸胃部位,身體的其他器官處於相對的缺少循環狀態。如果在這時候又去泡澡,又是冬季,洗澡水溫度相對較高,因此會導致除了腸胃部位血流量增加,更全身血管擴張,皮膚和肌肉血流增加,心血管液循環負苛量更有巨大的壓力,也容易負苛過量猝死。4.情緒起伏大者情緒起伏大者,主要會嚴重影響睡眠。當你的生活一直感到「有壓力,不睡覺」,你的交感神經一直處於高度的反應中,你的免疫系統受到抑制,然後也惡性循環,這些壓力會更大,而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睡眠不足者,易引發心血管猝死相關疾病。5.感冒未癒者千萬不要把感冒當成一件小事,普通的感冒也會同樣在冬天引起猝死,什至病毒會侵犯心肌,引起了心肌炎,或誘發嚴重的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如果感冒當下或在1-3周後,有心悸,胸悶胸痛、手脚浮腫或暈厥的狀況,一定要馬上去看醫師。你是不是高危險族群呢?我指的不是,你們大家一般民眾,叫出來的典型高危險族群:年長者、三高者、愛抽烟、愛喝酒、肥胖者。而是,那些「隱藏式」的高危險族群:暴飲暴食者、缺乏運動者、酒/飯後泡澡、酒醉者、情緒起伏大者、感冒未癒者。日常不良習慣其實這些「隱藏式」的高危險族群,才是真正的最令人,不能接受他們會猝死⋯⋯你的朋友,你的家人,有沒有人,長期處於這些「隱藏式」的風險?或具體説:不良日常生活,決定了這好好的人,會不會容易猝死呢⋯⋯※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12-31 科別.心臟血管
胸悶、胸痛就是心臟病發作?醫師解析,這些非典型症狀更致命!
許多人對於心臟病都有個錯誤觀念,以為心臟病發作一定是摀著胸口喊痛。事實上,心臟病的範圍極廣,一般人所說的「心臟病」,通常是指心血管疾病,才都會有典型胸痛、胸悶的症狀發生,有時疼痛也會輻射至腹部、背部或是上臂。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簡思齊表示,造成胸痛原因很多,根據統計,因胸痛至心臟科門診者,僅有2~4%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一部分是慢性心血管疾病,另一部分是因為骨骼和肌肉疼痛,而腸胃或呼吸道問題次之。 簡思齊指出,典型的心絞痛會出現胸口像被大石頭壓住般悶悶的感覺,甚至會有透不過氣之感,且持續幾秒鐘到數分鐘,但只要休息即可好轉;上下樓梯、搬運重物、快步健走等過程中,會使胸悶、胸痛狀況更為加劇,嚴重者還會伴隨冒冷汗的現象。 他進一步說明,但因為這樣的症狀非持續性的,因此,很容易被忽略而未就醫。其實,這很可能就是又被稱為穩定型心絞痛(慢性心血管疾病)-狹心症的症狀,建議趕緊至心臟科看診,以釐清是否罹患狹心症。 若有持續嚴重的胸痛,覺得前胸有劇烈壓迫感,感覺緊緊、綁綁的,很像被大石頭壓住般沉重,甚至轉移到下巴、肩膀、手臂、背部等廣泛性疼痛,無法明確指出哪裡痛,並伴隨著喘、噁心感或冒冷汗,則是心臟梗塞發作典型症狀。 簡思齊提醒,如果是胸部突然出現撕裂般的劇烈疼痛,疼痛也會由前胸移到背部上方然後移到背部下方,甚至出現血壓升高變化劇烈、休克、腹痛,喘,即便還可以忍耐,也不應該延誤,要儘快就醫急診,有可能是更危急的情況:主動脈剝離。 不像皮膚受傷,痛在傷處,內臟引起的疼痛是可以轉移的,也就是感覺痛的位置跟實際引發痛的部位,不在同一處,所以,心臟病不是只有用「胸痛」來表現! 正因為會轉移痛,常出現只有其他部位痛的狀況發生。臨床上,常看到有人下顎痠痛,以為蛀牙發作;喉嚨痛,以為是感冒;後頸痠痛,以為五十肩等,就診卻無法改善,最後,才發現原來是心臟血管疾病作怪! 此外,有些人心血管疾病嚴重到產生心臟衰竭,而表現出心律不整的症狀臨床上常以心悸來表現,你會明顯感覺到自己的心臟,正在「碰碰跳」;有些人則因為心臟衰竭,在運動時,需氧量增加,使流到腦部的血液量不夠,出現頭暈、暈眩症狀,甚至昏厥。 簡思齊指出,疲倦也是常見心臟病衰竭的症狀,其發生原因為心臟血液輸出量過低,導致人較為虛弱無力;而心臟衰竭患者病,因心臟射血功能變差,造成水分於身體堆積,可能造成肺積水、腹水甚至造成四肢水腫。 更不能忽略的,是「喘」這個症狀!尤其是發現躺下來休息反而更喘不過氣來,但坐起來就覺得好多了(端坐呼吸症狀),如果再合併出現下肢水腫等症狀,就要懷疑是否有心臟衰竭問題。 簡思齊呼籲,其實,心臟病就是因為表現太多樣化難以判斷了,建議出現難以解釋的症狀,還是早點就醫檢查診斷,應儘速就醫釐清是否為心臟病發作,千萬別因為一時的輕忽造成終身的遺憾。 諮詢專家/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 簡思齊
-
2020-12-30 科別.心臟血管
寒流來襲卻不暖身跑步 醫師:容易心肌缺氧猝死
近年來路跑活動盛行,許多人喜歡在冬天運動讓身體暖和起來,但近日早晚溫差大,12月份以來已有數起因跑步而猝死的消息,如國光客運副董事長王應傑兒子王怡中練跑時猝逝,醫師提醒,在低溫環境運動,身體的血液供給量不足,心肌缺氧就可能導致猝死。嘉義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科指出,運動可鍛鍊心臟,但在溫度低的環境中血管容易收縮,運動時需氧量增加,血液供給量不足就容易產生胸悶、氣喘等狀況,建議充足暖身後再進行運動,降低猝死機率。平時心跳在每分鐘70到80下,只要能增加心跳數的運動對心臟都能達到鍛鍊的目的,運動頻率最好能夠維持一周3次,每次30分鐘,並做足訓練準備,漸進式訓練後先參加半程馬拉松,之後再參加全馬,以免超出心臟所能負荷。院方提醒,如有心臟疾病像是心臟血管阻塞、心臟衰竭、有裝心臟支架等病史的病人,如貿然參加路跑,猝死的可能性將提高。如有感冒、睡眠不足或任何身體不適皆應避免強烈運動,有需要請立即就醫檢查。近日氣溫驟降也提醒年長者多喝溫水,降低血液濃稠度;早睡晚起,睡前可泡腳暖身,起床時也先活動全身關節再以手部支撐下床為宜。
-
2020-12-25 科別.心臟血管
奪命一瞬間!醫師教你如何避免心因性猝死
去年影星高以翔在錄製節目時追跑過程中突然昏倒送醫搶救2小時無效,享年35歲;近日更有藝人小鬼被家人發現在浴室倒下,被發現時已回天乏術。每當名人猝死案例一經媒體報導後常造成缺乏對疾病正確認知的民眾人心惶惶,因恐懼而一窩蜂前往醫院就診。時至冬日,亦為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藉此時節,本文將來探究令人聞之喪膽的心因性猝死與心肌梗塞當中的區別。甚麼叫心因性猝死「猝死」依照1970年世界衛生組織及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學會的定義為:不論原因,在症狀發生後24小時內死亡,稱之為猝死;而其後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修正為發病後6小時內死亡都統稱為猝死。而根據統計,在症狀發生後2小時內死亡者,約七至九成由心血管疾病所致,其餘則歸屬於腦部及肺部疾病。在沒有其它潛在致死病因下,因心血管問題所導致的突然非預期性死亡,稱為「心因性猝死」。依據全球相關研究統計,心因性猝死盛行率約0.1至0.2%,推估全台每年有約2萬3000人至4萬6000人因此喪命。常見心因性猝死原因心因性猝死直接致死原因主要來自於心室異常放電,不正常的心跳過速使心臟宛如空轉,輸出血液不足造成腦部及身體各器官缺氧,人體陷入昏迷,最終心跳停止,若沒有及時的治療,數分鐘後即可能死亡。常見導致心因性猝死的原因包含冠狀動脈疾病(包含動脈硬化造成的心肌梗塞或先天的冠狀動脈異常,以及冠狀動脈發炎或病毒感染等),瓣膜性疾病(包含主動脈狹窄、主動脈逆流等),心肌病變(包含肥厚型心肌病變、擴張型心肌病變、心臟衰竭等),心肌炎(常為病毒感染),心律不整(有先天家族遺傳及後天因素引起,如WPW症候群、Q-T期過長症候群、Brugada 症候群),或其他像是肺栓塞、心包膜填塞、主動脈剝離、嚴重鉀離子或鎂離子電解質異常等疾病。不同年齡層發生心因性猝死的機率及原因分布亦有不同。一般來說,隨著年紀增長,發生猝死的機率逐年升高。在青少年心因性猝死的發生率約為每年0.001%,常見原因如心肌炎、心肌肥厚、Q-T期過長症候群,Brugada 症候群及冠狀動脈先天異常。35歲過後,心因性猝死機率約每年0.1-0.2%;而至50歲過後,若合併有心臟疾患,其機率更可能高至每年10-25%,其常見原因為冠狀動脈疾病、心臟擴大、或心臟瓣膜疾病等。運動員因運動激烈,猝死亦時有所聞。在年輕的運動員中,心因性猝死發生率約每十萬人一位到每三十萬人一位之間,以男性較常見。而在年齡35歲以上,慢跑時發生心因性猝死的發生機率升高為約每15,000名慢跑中就有1名,而在馬拉松運動員中則更高(1/50,000)。根據美國及加拿大國家大學體育協會的研究,運動員中,最常導致心因性猝死的原因前六項排行分別為: 1.不明原因:31%;2.冠狀動脈疾病:14%;心肌炎:8%;擴張性心肌病變:8%;主動脈剝離:8%;肥厚型心肌病變:8%。心因性猝死的緊急處理方式心因性猝死的發生往往來得又急又猛,有些病患在致命心律不整開始發生時,可能會感到心跳加速或頭昏,然而在超過半數的個案中,常常事前沒有預兆。若發生在自己身上而尚有意識時應立即呼救,立刻撥打119求助。若發生在親友或其他路人突然暈倒而無法叫醒,無法測量到心跳或脈搏時,也應立即撥打119求助。除了打電話求助外,一旦發生心室嚴重心律不整而測量不到心跳脈搏時,急救的重點在於保持大腦及全身的血液循環。心肺復甦術(CPR)可將病患倒地前吸入殘存在肺部的氧氣,利用體外心臟按摩將其輸送到大腦,直到利用體外電擊去顫術恢復心臟正常的心律和收縮,而現在許多公共場所均設置有自動體外電擊除颤器(AED),若能在4分鐘內盡快施予CPR,8分鐘內能取得AED讓其自動判別是否需要電擊,有60-75%的機會救回患者;但若超過4分鐘才進行急救的話,存活成功率只剩下1%。因此心因性猝死的緊急處理重點便在於即時的CPR與適時的電擊。如何避免心因性猝死由上述心因性猝死原因可知其致病原因大約可導因於冠狀動脈問題,心臟結構問題(心肌或瓣膜),以及心律不整問題。有些起因於家族性遺傳,有些則是後天,特別是冠狀動脈阻塞。因此若家族成員中有人不明原因突發性死亡,或是自己或家人曾發生不明原因暈倒甚至猝死而被救回,更要留心是否有家族遺傳性心臟結構及心律不整的問題。因此要預防心因性猝死應檢視自己是否有以下的危險因子,包含:心臟方面問題、心臟病或猝死等心血管疾病相關家族史、肥胖、健康檢查時呈現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菸飲酒過量缺乏運動或使用毒品等藥物濫用。此外,一些容易誘發猝死的環境因子也應避免,包含: 過冷或溫度變化過大的環境、長期過勞或心理壓力過大、以及高強度及競技型運動。雖然許多心因性猝死並無事前症狀,但若反覆出現氣促、胸悶胸痛、昏厥、心悸、全身倦怠、頭痛等症狀,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進行進一步檢查。減少心因性猝死的檢測方式與適用對象對於成年人最常見心因性猝死的原因為冠狀動脈阻塞來說,應積極控制其高血壓、高血脂症、糖尿病並戒抽,而針對有上述心血管阻塞危險因子的患者,又符合男性大於45歲、女性大於55歲、或家族直系血親中有早發型冠心症者,可進一步檢查其十二導程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心肌血流灌注造影檢查、甚至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等,以求早期診斷冠狀動脈狹窄嚴重度及斑塊之存在,加以適當治療,以減少心肌梗塞造成的心因性猝死之可能。而心肌病變、心臟衰竭、心臟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臟結構異常等,則須做心臟超音波檢查加以評估。心律不整常不定期發作,除了一般十二導程心電圖的基本檢查外,有些利用24小時心電圖檢查就能偵測得到,但發作比率較低時,可能好幾天甚至數月才會有一次的心律不整,用24小時心電圖檢查很難偵測,就需要長天期的心電圖檢查,例如7天或是14天的心電圖才有機會偵測得到。結語心因性猝死就像潛藏的魔鬼,除了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更要用心發掘可能潛在的身體疾病,並及時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方能減少心因性猝死發生的可能。
-
2020-12-17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手術後要少喝水、不能運動? 什麼都不做心臟會廢掉!醫師教日常保養原則
68歲張老伯是位退休軍人,因心臟血管疾病動手術,剛剛才恢復出院。但張老伯返家後發現,身體狀況大不如前,過去早起到公園運動是家常便飯,但現在連出門都懶,稍稍活動一下就覺得喘,身體負擔很重;回想當年他馳騁沙場身體好得很,相較於現在行動不便,連走路都需要家人攙扶,張老伯很難適應,這一次,真的覺得自己老了。心臟動過手術 皆會造成功能受損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張騏竹表示,只要心臟動過手術,不論手術大小,患者的心臟都會有大小、程度不一的受損,因此,術後首要注意的,是讓心臟的負荷減輕,把心臟負擔降到最低為佳。然而,心臟的主要功用是人體重要的「幫浦」,功能在於把全身血液打到人體的各項器官,這個運作馬達若是出了問題,就會影響人體各項功能。因此,患者接受過心臟手術後,主要需要控制水分。術後需控制水分 避免心臟負擔大若平時喝太多水,水分就會蓄積在身體裡,這些「積水」需要使用抽水馬達把多於水分抽走,這時,心臟就扮演「馬達」的角色,把多餘的水分打到腎臟,促使腎臟工作、過濾,形成尿液排出;但手術後心臟功能較弱,平時喝太多水會增加心臟負荷,因為「馬達」必須增加工作量,形成壓力,導致「患者心臟受不了」。張騏竹解釋,心臟術後患者若身體蓄積太多水分排不出去,會造成水腫,手、腳都會顯得「泡泡的」,且因為心臟衰竭又過度工作,因此,稍稍一活動,就會覺得喘,非常不舒服,這類患者也無法躺下來睡覺,因為原本心臟處於較高位置,水分蓄積在下肢,一旦躺下,心臟與腳一樣高,下肢水分回流回心臟,更增添心臟及肺臟負荷,因此,會覺得不舒服、喘不過氣來。掌握少油、少鹽原則&nbsp; 重新調整飲食習慣因此,張騏竹建議,心臟術後患者應該每天記錄自己的體重,維持自己的體重在日常生活覺得最舒服的狀態,喝水量不要過多與過少,特別口渴時,喝一兩口解渴即可,不能因為天熱,大杯水拼命灌水下肚,造成心臟、腎臟負擔;這類患者最忌諱與朋友一起泡老人茶,三五好友在一起聊開了,老人茶一杯接著一杯,一不小心就過量。飲食也要特別注意,張騏竹指出,心臟術後的患者,切忌「大口吃肉、大口喝酒」,飲食需維持清淡,醃漬食物、醬瓜、燒烤等重口味食物,都應列為拒絕往來戶,即使要吃,也需要淺嚐則止,否則吃過量,體內鹽分太多、鈉離子升高,導致水分滯留在體內,同樣引起水腫,增加心臟負擔。張騏竹說,病友的心臟血管受損,功能也隨之受損,即使手術後復原,飲食也需掌握少油、少鹽原則,否則血液中油脂含量升高,形成高血脂,也容易在血管壁內膜產生斑塊蓄積。若斑塊堆積在心臟血管,就容易心肌梗塞,堆積在腦血管就容易中風,患者要維持健康,一定要從生活習慣開始做起。要改變長久的飲食習慣,多數人恐怕一時無法接受,但「吃習慣就好」,多接受點簡單烹調的天然食材,調味也清淡點,可多考慮攝取高纖維的蔬果,不僅有助清腸胃,還可幫助患者排便順暢。漸進式運動模式 預防心肺功能下降另外,張騏竹強調,不要抽菸、喝酒外,術後身體復原後,也應逐漸增加活動範圍,如剛開完刀躺在床上,身體恢復健康與體力後,會建議開始試著坐在床緣或輪椅上,接下來,可在親友的幫助下,慢慢走到廁所,不論是扶著、牽著都可以,就是一定要動。張騏竹說,動過心臟手術的患者,必須漸進式的訓練運動量,等患者逐漸習慣下床後,應該試著慢慢的走出房門,即使坐在客廳看電視,都比躺在床上不動好;當在家中活動自如,不覺得身體太過負擔後,也可嘗試走出家門。不少長輩都有到公園散步、運動的習慣,因此,現在心臟術後患者一旦開始走出家門,也應該漸進式的訓練,從距離近的開始走,可以自己推著輪椅走,或拄著拐杖、助行器行走,走累了就停下來休息,然後逐漸拉長距離。張騏竹提及,很多病友術後習慣躺著、懶得動,會使得心肺功能愈來愈低下,不僅呼吸愈來愈喘,也會水腫,甚至躺太久,皮膚受到壓迫,容易生褥瘡,影響生活品質。因此,一般人所認知的「運動」,心臟術後患者都不能做,建議緩步行走、健行,且應藉由活動身體,逐漸訓練心肺功能,不少「用功」的病患,可將心肺功能恢復到術前的九成以上。心血管疾病高危險族群要注意 定期檢查、少出入公共場所動過心臟手術的患者,盡量不要進出人數眾多、密不通風的公共場所,因為若遭受呼吸道感染、染上感冒,心臟會承受一定程度的壓力,所以最好留意不要著涼。平時可戴口罩,以減少被感染的機會,有部分患者因為便祕太嚴重,蹲馬桶過於用力,心臟也會受不了。心臟血管疾病患者的特徵,大多都是55歲以上,肥胖,有抽菸、喝酒習慣者,這些習慣讓血管容易硬化,還有高血壓、糖尿病病史者,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較高。張騏竹建議,有家族病史、50歲以上民眾,最好年做一次健康檢查追蹤,此外,若有胸悶、胸痛、呼吸不順、冒冷汗等症狀,都應該就醫檢查,早期發現心臟血管疾病,治療效果會更好。延伸閱讀: 心臟血管支架什麼情況該裝?放置後就沒問題了? 這種情況必須動手術!醫師完整解析 心房顫動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5倍! 5個常被忽略的小毛病都是重要警訊
-
2020-12-13 科別.心臟血管
人體沉默未爆彈!醫師:突發劇烈胸背痛 小心主動脈剝離
54歲黃姓卡車司機,有高血壓病史,沒有規則服藥,因作息日夜顛倒、菸酒不忌,冬日凌晨3時許,突然劇烈胸痛且合併後背撕裂疼痛,同時左腳肢體無力冰冷,因疼痛劇烈,他當下撥打119送醫急救,診斷為「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合併左下肢急性缺血」,經心臟外科醫療團隊手術、治療一周後順利出院。臺中榮總嘉義暨灣橋分院心血管外科醫師黃暄喬指出,主動脈剝離最典型症狀,即是撕裂般劇烈胸痛,疼痛也會由前胸移到背部上方然後移到背部下方,若出現此症狀,應立即就醫。黃暄喬說明,主動脈血管壁有三層,慢性高血壓又未按時服藥控制,或抽菸患者,血管壁長期承受過高壓力,容易因季節變化或者日夜劇烈溫差,動脈壁產生破口,讓血液進入血管內夾層,形成主動脈剝離,或者主動脈夾層血腫,若侵犯到升主動脈,可能造成急性心臟衰竭或破裂危險,死亡率可高達20%。黃暄喬呼籲,正常血壓應控制在收縮壓120、舒張壓80毫米汞柱以下,民眾平時應注重血壓控制,工作壓力大、常熬夜、抽菸,或年約40至55歲的慢性高血壓患者,特別容易因血管壁壓過高,發生主動脈剝離,高血壓患者應按時量測血壓,積極服藥、控制血壓,秋冬溫差大,更應小心。黃暄喬也提醒,手長腳長「馬凡症候群」患者,為一種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患者相較家庭成員顯得高瘦,罹患主動脈剝離風險性較高,需特別小心。
-
2020-12-11 科別.心臟血管
高中生心臟長網球大腫瘤如不定時炸彈!醫拆彈解危機
台中市17歲廖姓高中生熱愛運動,但最近上體育課跑步常心悸,就醫發現左心房長一顆如網球大的黏液瘤,隨著心臟猛烈收縮,幾乎快甩破二尖瓣,猶如不定時炸彈,有猝死風險,後經切除心臟腫瘤「拆彈成功」,廖姓學生得以恢復以往馳騁運動場,也讓家人大大鬆一口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江國峰說,患者發病前喜愛跑步、打籃球,並無任何症狀,直到近兩周常心悸、呼吸喘不舒服赴醫檢查,經胸部X光檢查發現,患者心臟有肥大情形,不過以年紀而言,相當不尋常。江國峰指出,進一步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左心房竟長了約7公分大的黏液瘤,僅靠有如香菇蒂頭般的繫膜黏住左心房,一旦腫瘤衝破二尖瓣塞住瓣膜口,就可能瞬間致命。這名高中生經亞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以心臟腫瘤切除術拆彈後,心臟收縮功能恢復、心率恢復正常,二尖瓣中重度逆流情形也大幅改善,於短時間內重拾原本的高中生活。劉殷佐指出,心臟黏液瘤並不常見,大多為良性且偶發,好發於中老年人,臨床上如高中生患者較少,必須透過心臟超音波才能發現,至於心臟黏液瘤臨床症狀不典型,多會出現胸口悶、頭暈、活動喘、心悸等與心臟衰竭相似的症狀,故難以被診斷。劉殷佐說明,當心臟黏液瘤越大,或是腫瘤碎片脫落,都可能阻塞心臟出口而危及生命或造成中風,一旦心臟腫瘤合併瓣膜問題,會引起瓣膜閉鎖不全,往往無法靠藥物治療,必須接受心臟腫瘤切除術,通常術後預後佳,且症狀多能緩解。劉殷佐提醒,民眾若出現頭暈、心悸、喘等症狀,建議尋求心臟科醫師的檢查與治療,才能降低猝死風險。
-
2020-12-07 新聞.生命智慧
照顧中風母親20年,吳若權體諒缺席的手足:他們不是不愛父母,只是沒辦法處理心中巨大的悲傷
台灣作家吳若權有著多重身分,除了一般人所熟知的作家、心理諮商師、企管顧問、咖啡烘焙師之外,還是「好友臨終助念團成員」,單看這個名詞,似乎是很新奇的概念,這團體所代表的是什麼意思呢?吳若權曾撰文解釋:「我們以開玩笑的語氣,但很誠懇的心情,成立『好友臨終助念團』,答應不只送對方人生最後一程,還要守在大體旁邊助念8小時,護送對方的靈魂往西方極樂世界。這可不是開玩笑說說而已,成員必須有虔誠的信仰,念誦經文的能力、以及可以委託重任的品格。」父親驟逝 母親中風又罹癌 吳若權一照顧就是20年會如此重視死後安排,或許跟吳若權的際遇有關,在吳若權34歲的時候,他在自己所創立的廣告公司中,每天從早上5點埋頭苦幹到凌晨2點,幾乎將所有心力的放在工作上的他,有天接到一通電話,卻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你媽媽昏倒了!」電話另一頭的同學緊張地告訴吳若權,原來母親因為腦幹出血,導致平衡中樞被破壞,下半身因而癱瘓。吳若權暫時將事業擱置,全心和家人一起照顧母親,殊不知一照顧就是20年。在這期間,一向健康的爸爸竟然也突然倒下,「他的病程進行地非常快,有一天他突然跟我說他不舒服、呼吸困難,進了醫院第2天就無法吞嚥,第3天便心臟衰竭,之後陸續引發肺積水、肺衰竭、腎衰竭、肝衰竭等,不到幾個禮拜就進入昏迷狀況,4個月後就過世了。」吳若權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歷經媽媽中風、爸爸驟逝,2017年,媽媽又被檢查出罹患口腔頭頸癌,且已經轉移到肺部,當時醫師認為病情已經到了末期。所幸經過免疫療法的治療,媽媽的癌症病情已獲得改善。長照的永恆難題:手足間付出不平等 吳若權這樣看「我照顧比較多,你照顧比較少!」許多長照家庭的子女都會面臨「付出平衡」的問題,照顧久了總是會有計較誰付出多、誰付出少的問題。面對家中一連串的生老病死,身為家中主要照顧者的吳若權,該如何調適「手足缺席」的狀況?但吳若權卻不選擇以付出心力的多寡,來看待這個問題,「那些缺席的人其實不是不愛父母,只是他們沒辦法處理心中巨大的悲傷,所以會選擇逃避。只要逃避,心中的百般糾結就不用掏出來面對。」比起爭論誰付出多,吳若權寧願從心態上去體諒手足,選擇給予他們更多的彈性。照顧母親20多年,在日常相處上必定會有摩擦,對此,吳若權在多次琢磨後,終於體認到面對中年子女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光學習或應用「EQ情緒管理」,絕對是不夠的。「不是排斥抗爭地反問:『為什麼是我?』而是懺悔與感恩地自省:『我能夠為利他而多做點什麼?』彼此的關係,就會因為自己的改變,而變得大大地不同。」吳若權在著作中寫道。「關鍵或許在於,我們總是把重點擺在『歡』字上,忘了照顧父母,陪伴家中長輩病老,所有的起心動念,應該是來自我們心甘情願的自主選擇,不是非要他完全康復,更不是要他對你表示感激。」只要改變一個心態,看待事情的角度就會完全不一樣。吳若權面對漫漫長照路,更了解對父母的愛的核心價值,並非華人社會中所謂的孝順,「我的字典中沒『孝順』這詞,而是『愛』。」吳若權接受採訪時表示,對於「孝順」二字,吳若權認為有時反而對子女來說成負擔,而其實子女對父母,都應該回到最簡單的原點,也就是「愛」。延伸閱讀: 凸肚子該慢跑、胖小腹要爬樓梯...健身教練教你:一天一個動作,7天腰瘦6公分
-
2020-12-05 科別.心臟血管
久坐不動當心沉默殺手殺了你!淺談血栓疾病
40歲的大維(化名),是一位電子工程師,6年前曾因嚴重腰痛、下背痛求診骨科,在服用止痛藥與肌肉鬆弛劑後,症狀未獲得緩解,反而在2~3個月內惡化,痛到晚上睡不著、躺不下來;經中醫針灸於後膝蓋窩放血之後,疼痛狀況雖有改善,但隔天卻在辦公室喘到暈厥,送醫後,X光檢查發現肺纖維化。大維甦醒後,因症狀獲得緩解,故未深究發病原因。之後,卻又發生右腳腫脹,以為是腎臟功能障礙,服用利尿劑之後未改善。後來左腳也同樣從大腿根部腫到腳底,脹大了1.5倍之多,甚至在半夜痛到送急診就醫。 經檢查發現,患者全身多處血栓,包括雙下肢深部靜脈血栓、肺栓塞及下腔靜脈血栓等多重靜脈血栓栓塞症,不治療恐危及生命,故以抗凝血藥物治療、併血管內導管導引下溶栓治療等,使血栓症獲得控制,相關症狀也得到緩解。患者經治療後,未再持續追蹤血栓問題,直到4年前返鄉工作,因腹痛求治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沈銘鏡,經電腦斷層檢查,證實是下腔靜脈的側肢再次血栓,以抗凝血藥物治療控制。沈銘鏡表示,血栓即是血管,包括動脈、靜脈阻塞不通。動脈血栓,會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及末稍動脈阻塞等發生;靜脈血栓,則可能發生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及門靜脈栓塞等。下肢深層靜脈栓塞很常見,其症狀包括下肢腫脹、疼痛及患處皮膚變褐色等;檢查時,會出現大小腿壓痛、單側水腫、發熱、皮膚變色及表層靜脈擴張現象。他進一步解釋,大腿近端的深層靜脈血栓常會脫落流入肺部,引起肺栓塞;嚴重時,還會導致嚴重血液循環障礙、下肢壞死;如果發生大量肺栓塞,常會導致休克而死亡。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16秒有1人罹患血栓疾病、每37秒有1人因血栓死亡,重視血栓問題刻不容緩。根據研究,我國靜脈血栓發生率,大人1,000人中每年發生率可能在0.5人以下。沈銘鏡表示,發生靜脈血栓的原因很多,包括受傷、開刀、懷孕生產、久坐或久臥不動、心臟衰竭、癌症、抗磷脂抗體症候群、骨髓增生等後天性原因或是先天性遺傳。而國人遺傳性靜脈血栓佔總發病人口約50%,其好發症的主要病因,是S或C蛋白缺乏和抗凝血酶缺乏,但也有病友是完全找不出原因的。此次案例是屬於抗磷脂抗體症候群。 沈銘鏡進一步說明,目前,血栓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服用抗凝固劑,可以有效控制血栓惡化,只要控制得宜,血栓症病友行動、生活與一般人無異。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暨台灣血栓醫學會秘書長林炫聿提醒,血管壁損傷、血流速度異常、血液成分異常都是血栓形成的要素,雖然血栓症不易發現,但卻會危害生命,不可不慎!為了減少因血栓造成失能,甚至死亡的嚴重結果,呼籲大家除了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戒除不良生活習慣之外,更需對身體狀況有警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獲得妥善的照護。 諮詢專家/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沈銘鏡、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暨台灣血栓醫學會秘書長 林炫聿
-
2020-12-02 科別.泌尿腎臟
如何避免腎衰退而洗腎?專家教你14個養腎、固腎方法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3期文∕郭岳潭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調查指出,國內有超過200萬慢性腎臟病患,根據健保署統計,國人洗腎人口已突破7萬人大關;但自知患有慢性腎臟病的比例,卻僅有3.5%。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藥學碩士趙順榮藥師指出,根據美國腎臟資料系統(USRDS)統計,國人洗腎成長率平均每年約有5~6%,洗腎發生率及盛行率已是世界第一。導致腎衰竭的原因許多疾病常會引起腎衰竭,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痛風、心血管疾病、腎絲球腎炎、急性腎衰竭,以及泌尿道感染及呼吸道感染。當造成腎臟細胞損傷,無法有效清除體內代謝廢物及水分時,就會導致腎功能衰竭的症狀,例如:肺水腫、呼吸喘、噁心、嘔吐、食慾差、皮膚癢、過度疲憊、嗜睡等,每個人的症狀表現可能不同。趙順榮強調,當腎功能無法正常代謝及維持體液平衡,會出現尿毒症的症狀,就可能必須洗腎,利用血液透析機器及人工腎臟,將血液經由血液透析機器過濾血液中的廢物以及多餘的水分,以維持身體的正常機能。12招西醫養腎1.控制血糖高血糖會損害血管,造成腎絲球過濾速率增加,導致腎絲球肥大及增生,是腎功能惡化的重要危險因子;糖尿病也會增加患心臟病及腎衰竭的風險,糖尿病引起腎病變,已成為末期腎衰竭重要病因。早期糖尿病的介入治療,可大幅減少及延緩糖尿病腎病變發生及惡化,建議控制血糖在安全範圍內,餐前血糖控制在90~130mg/dl,糖化血色素<7.0%,可以降低糖尿病腎病變的危險。若患有糖尿病,控制血糖建議藉由運動、飲食、藥物等三方面來著手,採用對糖尿病及腎臟有益的飲食,並遵從醫囑服用糖尿病藥物,有助減緩慢性腎臟疾病的進程。2.控制血壓許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高血壓與腎臟病惡化密切相關,血壓較高會導致腎功能衰退速度加快,高血壓也是慢性腎衰竭最常見的併發症,而通常高血壓腎病變已是末期腎病最重要原因之一。 正常腎臟可倚賴腎素-血管張力素系統,以及抗尿鈉因子等荷爾蒙,維持血壓恆定,長期高血壓會使腎臟的血管結構發生硬化,進而使的腎功能惡化,高血壓也會隨著腎功能衰退而逐漸增加,而高血壓也早已被證實為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理想的血壓應維持在130/80mmHg範圍內,有助於減緩慢性腎臟病的進展,以及減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如果是高血壓病患,建議每天定期測量血壓,且勿擅自或隨意停止服用降血壓藥,因為高低起伏的血壓會加速破壞腎臟的血管,一定要由醫師決定是否可以停藥或減藥。3.控制血脂高血脂及異常血脂與慢性腎臟病相關,高血脂會加速慢性腎臟病的進行,且高血脂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高血脂症是指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增加;而血脂異常是指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或二者合併,都是血管硬化的主因,而慢性腎臟病患者常合併高血脂症。根據研究發現,總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偏高,以及高密度膽固醇偏低,腎功能下降風險較大,且低密度膽固醇與高密度膽固醇比值越高,腎功能下降速度也越快;相對來說,較高的高密度膽固醇會減少發生慢性腎臟病的風險。理想血脂範圍總膽固醇≦200mg/dl,三酸甘油酯≦160mg/dl;若是高血脂症患者,控制目標為總膽固醇<200mg/dl,三酸甘油酯<15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55mg/dl、女性≧60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0 mg/dl。4.控制尿酸高尿酸會直接傷害腎臟內的腎絲球及腎間質,造成腎功能下降,且高尿酸血症也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腎臟病的發生與病情惡化,而進入末期腎衰竭需要洗腎的階段。由於血中尿酸大部分是由腎臟排出,一旦尿酸升高,在腎臟的濃度也會升高,容易產生尿酸結晶沉澱在泌尿道及腎臟,就會造成尿路阻塞,進而傷害腎臟的功能,理想的尿酸範圍為男性3.0~7.0mg/dl、女性2.5~6.5mg/dl。如果是高尿酸血症病患,降尿酸藥物治療的目標為血中尿酸長期控制在小於6.0 mg/dL;已有痛風結石患者,則應將血中尿酸值控制在5.0mg/dL以下。5.預防心血管疾病&nbsp;心血管疾病為慢性腎臟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血管疾病也是腎臟功能惡化的獨立危險因子,罹患慢性腎臟病會增加併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是,心血管疾病在慢性腎臟病患者中,相當容易被忽略,也因此喪失治療的最好時機。根據許多大型研究調查結果,慢性腎臟病患者更容易出現各種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臟病、心臟衰竭、心律不整、週邊血管疾病及中風等,而出現心血管疾病,也更容易導致慢性腎臟病患者死亡,末期腎衰竭病患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0~30倍。6.預防感染疾病&nbsp;泌尿道感染及呼吸道感染,都會影響腎功能。飲水過少、長時間憋尿,都容易把病菌帶入尿道,引起膀胱炎、尿道炎、腎盂腎炎等泌尿道感染,即可造成急性或慢性腎衰竭,也會加速傷害腎功能。&nbsp;感染流行性感冒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當喉部、扁桃腺等受到鏈球菌感染時,也容易引起腎臟發炎,造成腎功能受損,建議每年接種流感疫苗。7.保持健康體重肥胖會造成腎臟血流增加、腎絲球超過濾,以及腎絲球高壓,加速慢性腎臟病的進展。一項為期10年的研究顯示,身體質量指數BMI越高,腎絲球濾過率以每年3%的速度快速下降,慢性腎臟病的風險越高,即使沒有糖尿病或高血壓也是如此。另一方面,代謝症候群與慢性腎臟病發展有密切關係,擁有的代謝症候群因子越多,發生慢性腎臟病的風險也越高。肥胖會提高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的發生率,與增加慢性腎臟病死亡率;如果BMI≧24,或是男性腰圍大>90公分或女性腰圍>80公分,則會建議適當飲食控制及減重,因為減重會使血壓下降,也會降低蛋白尿,有益於慢性腎臟病的控制。8.定期運動定期運動有助保持健康體重,以及減輕壓力、焦慮,可以降低血壓,對腎臟有益,也是幫助控制慢性腎臟病進展的有效方法。建議每星期至少運動5天,中等至激烈程度的運動,例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舞蹈、跑步機等,每天累積達30分鐘以上,運動後心跳達到130下左右,能夠增進心肺功能的運動尤佳。對於老年人、體重過重、心臟疾病患者,或是平常缺乏運動的人,建議開始運動前,可以先到醫療院所接受醫師或專業人員評估及運動測試,才能選擇最安全又有效的運動方式。9.限制飲酒過量飲酒會引起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也會造成肥胖,都是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長期酗酒更可能導致全身肌肉大量收縮,造成肌肉損傷,釋出大量的肌球蛋白至血液中,嚴重甚至發生橫紋肌溶解症,當肌球蛋白在腎小管沉積形成結晶,進而阻塞腎小管,最終可能導致急性腎衰竭的情況。每日的酒精攝取量應限制為20~40克,可以降低慢性腎臟病惡化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10.避免吸菸吸菸是重要的慢性腎臟病危險因子,與較嚴重的蛋白尿及腎衰竭有關。根據研究顯示,吸菸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男性增加2.4倍、女性增加2.9倍;也有研究發現,每天抽一包菸者比不抽菸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高出4倍,戒菸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則高3倍。吸菸會活化交感神經,導致血壓升高,破壞血管內膜細胞,增加腎臟血管阻力,減少流向腎臟的血液,加速腎功能惡化造成腎衰竭;且香菸含有多種重金屬物質,產生腎毒性的氧化壓力,導致腎臟血管收縮,就會造成腎臟損傷,戒菸可以減緩腎功能惡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11.限制鹽鈉攝取量腎臟是負責調節血壓,以及水分、電解質、酸鹼平衡的重要器官,飲食中的鹽分由腎臟排出體外,如果攝取過量的鹽分,就會增加腎臟的負擔。根據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換算下來約是6克的鹽。除了控制鹽分的攝取外,日常飲食中也要減少食用鈉含量高的食品,例如:麵包、吐司、麥片、餅乾、零食、果凍、布丁、肉乾、火腿、香腸、臘肉、起司、泡菜、蔬果汁、罐頭食品。另外,番茄醬、沙拉醬等醬料,以及湯品也要注意。12.避免自行使用藥物避免未經醫師或藥師指示自行使用止痛藥、抗生素或來路不明的藥物,濫用藥物可能會導致腎臟損害,尤其使用大劑量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例如:阿斯匹靈(Aspirin)、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會減少流向腎臟的血液量,從而損害腎臟,長期服用的結果,有可能會造成下肢水腫、腎臟急性衰竭。在大多數情況下,NSAID需要花費數年時間,才會引起慢性腎臟病;若是慢性腎臟病患者使用NSAID,就可能加速病程進展,造成腎臟功能惡化得更快。另外,研究已證實,馬兜鈴酸具有腎毒性,會造成慢性腎臟病,並加速慢性腎臟病惡化為末期腎衰竭,來路不明的中草藥仍未知是否含有馬兜鈴酸,所以也不可以隨意使用。2招中醫固腎中醫師吳宛容指出,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看,「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中醫認為,腎臟與冬季相應,此時補養腎氣最為適宜。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就是保養腎臟,不讓陽氣外泄,西醫則認為,冬天天氣寒冷容易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進而減少腎臟的血流量,而且感冒病毒更容易感染腎臟,因此,冬天也要做好保暖。1.護足保腎吳宛容表示,腎經起於足底,而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氣的侵襲,因此要特別注意保暖,睡覺時千萬不要將雙腳正對冷氣或電風扇,怕冷的人最好穿著襪子睡覺,以免受寒。建議每晚睡覺前,按揉腳掌正中凹陷的「湧泉穴」,有引火下行助眠、引氣血歸腎的作用,是護足保腎的重要方式。湧泉穴位置:湧泉穴位於腳底中線前1/3交點處,當腳屈趾時,腳底前凹陷之處。方法:將拇指或食指的指端放於足心湧泉穴處,來回按揉,每天揉100次為宜。效果:可以激發腎經的經氣,疏通腎經的經絡,調和腎臟的氣血,使人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精力充沛、行走有力。2.通便護腎中醫認為,「腎司二便」,腎主管大小便的排出。吳宛容表示,一旦大便不暢,宿便停積,濁氣上攻,不僅使人心煩悶脹,也會傷及腎臟,導致腰酸疲乏,噁心嘔吐;而腎氣虧虛,也會引起排便無力或大便稀溏,伴有腰酸膝軟,頭昏耳鳴。因此,保持大便暢通,也是護腎的法寶。&nbsp;腎俞穴位置:位於人體的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2指寬處。方法:把雙掌摩擦至熱後,將掌心貼於腎俞穴,如此反覆3~5分鐘;或是直接用手指慢慢按揉腎俞穴,直到出現酸脹感,且腰部微微發熱。效果:按揉腎俞穴對治療腰膝酸軟及大便難解,都有不錯的效果。延伸閱讀: 全面守護腎功能 多吃蔬菜有益身體健康? 這5種深綠色蔬菜吃多小心患上腎結石
-
2020-11-28 科別.呼吸胸腔
胸悶胸痛就是心肌梗塞?當心恐是難以早期發現的肺栓塞
屏東一名40歲懷孕32周的婦女,因高齡加上有子癲前症、妊娠糖尿病、胎位不正等症狀從診所轉院到屏基產檢,34周時提早破水緊急剖腹接生,生下孩子後,正要接受親友祝賀,產後第一天出現心悸、頭暈,第二天出現呼吸喘、胸悶,隨即抽血檢驗發現肺動脈有栓塞,轉進內科加護病房治療,5天後回到普通病房觀察,平安出院。屏基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兆程說,肺栓塞是心臟通往肺部的肺動脈被血塊塞住,血塊最常見來自於下肢深部靜脈,長時間坐著、長期臥床、肥胖的民眾都是肺栓塞的高危險群,尤其接受大腿骨折手術、剛生產的產婦更需提高警覺。這名孕婦因提早破水緊急剖腹接生,新生兒周數不足且體重未達2000公克馬上由屏基早產兒加護病房接手照顧;產後第一天,產婦卻出現心悸、頭暈症狀會診心臟內科醫師李兆程,第二天產婦再出現呼吸喘、胸悶、心跳過快每分鐘超過120次,且一直監測的血氧值下降至86%(正常值97%以上),隨即抽血檢驗及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肺動脈有栓塞現象,轉進內科加護病房治療,5天後回到普通病房觀察,產婦度過驚心動魄10天後,平安出院。李兆程說,肺栓塞的發病症狀與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相似,同樣都會喘不過氣、胸痛、胸悶甚至休克、昏厥,因此在臨床上不容易被立即確診。月前另名急性肺栓塞患者甚至啟動體外心肺支持系統(葉克膜)急救,但仍因心臟衰竭無法挽救性命。李兆程提醒,長時間坐著工作或搭乘交通工具民眾、長期臥床的病人要預防肺栓塞還是「多活動」,即便臥床也要進行肢體運動促進血液流動。
-
2020-11-24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自體免疫病患注意3大警訊 慎防肺纖維化
● 自體免疫病患者屬肺纖維化高危險群● 肺嚴重纖維化如同菜瓜布,多數患者肺功能剩50%● 每半年至一年定期檢測肺功能50多歲婦人因肌肉發炎、無法吞嚥進食、呼吸喘就醫,確診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硬皮症合併皮肌炎,未料自體免疫攻擊心肺,病情急速惡化,引發肺纖維化及心臟衰竭,一度被宣判死刑,但她積極面對,經藥物治療,不到2個月就擺脫呼吸器、正常行走和進食,順利出院。自體免疫病患年增4千例自體免疫疾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症、乾燥症、紅斑性狼瘡、皮肌炎等,據統計,台灣自體免疫病患者一年新增4千例,109年累計11.8萬人,是國內十大重大傷病第3名。但多數患者在看得見的症狀下,卻經常忽略那些「看不見的症狀」,等到心臟、肺部等內臟器官受損時,病情已嚴重惡化,死亡率大增。肺纖維化 惡化快且不可逆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說,自體免疫病是「全身性的疾病」,不僅皮膚、關節會出現症狀,當患者出現「走路喘、乾咳及體力變差」警訊時,其實自體免疫已侵襲到肺部,從間質性肺病開始,肺會不斷發炎進而纖維化,變得如同菜瓜布,多數患者發現時肺功能僅剩50%,惡化速度快且不可逆。李信興表示,病情是否會進展到肺纖維化,端看自體免疫疾病一開始的嚴重程度,據統計,70%至80%的硬皮症患者會合併肺纖維化,比率最高;其次是皮肌炎及多發性肌炎,近一半的患者會合併間質性肺病,出現走路或爬樓梯喘的症狀;類風濕性關節炎則有約10%的患者會合併間質性肺病。一旦侵犯到肺速度非常快,可能只需幾周的時間,患者先從跑步會喘,到爬樓梯、走路會喘,甚至在家都需仰賴呼吸器,延誤治療會提高死亡風險。以類風濕性關節炎來說,有合併間質性肺病、肺纖維化的患者,與沒有合併症狀的患者死亡率相差一倍,且肺纖維化更是硬皮症患者的主要死因。建議病患:定期追蹤肺為及早對症下藥,李信興建議,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應定期追蹤肺部健康狀況,已合併間質性肺病的患者,每3個月應定期檢測肺功能、聽診後背下肺葉及胸部X光,其餘患者每半年做一次;高解析度電腦斷層(HRCT)則能透過立體影像,清楚看出肺纖維化的範圍,建議一年至少做一次檢查。今年抗肺纖維化藥物獲新適應症核可,擴大用藥範圍,李信興說,自體免疫疾病引發的肺纖維化治療,當確定纖維化會持續進展,應在間質性肺病的發炎階段開始滅火,控制纖維化的範圍,延緩疾病進程,減少肺功能下降,呼籲患者注意「走路喘、乾咳、體力突然變差」三大初期徵兆,掌握治療先機。自體免疫病友線上論壇: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時間:11/28(六) 10:00-13:00;元氣網粉絲團線上直播免費參加。
-
2020-11-20 科別.心臟血管
84歲老婦主動脈瓣冠狀動脈狹窄、重度二尖瓣逆流 奇美救回
主動脈瓣狹窄、重度二尖瓣逆流、冠狀動脈疾病同時侵襲,病患驚險闖過鬼門關,奇美醫學中心今天發表搶救案例,醫療團隊以冠狀動脈支架、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二尖瓣修補手術救回病人,平安出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施志遠表示,案例84歲A女士病史有高血壓、淋巴瘤、及主動脈瓣膜狹窄,持續藥物治療。7月因近來呼吸困難至奇美急診就醫,當天已瀕臨呼吸衰竭,入住加護病房,心臟超音波發現除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另有嚴重二尖瓣膜逆流。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加上二尖瓣修補手術治療,術後肺積水改善,成功脫離呼吸器。8月19日導管治療重度二尖瓣膜逆流,5天後出院。主動脈瓣狹窄早期少有症狀,隨嚴重度上升開始胸悶、喘、昏厥甚至猝死,長期造成心肌缺血或心臟衰竭。一旦有心臟衰竭症狀,從有症狀開始到死亡的平均時間是兩年。一年死亡率是25%,兩年的死亡率是50%,超過一半因猝死而去世。二尖瓣位於左心房與左心室間,心臟收縮時瓣膜無法完全閉合,會產生二尖瓣逆流。治療需根據二尖瓣逆流成因決定,一般對壞損瓣膜無法藥物治療修復,原發性瓣膜壞損手術修補或置換是標準治療方式。然而開心手術有相當風險,許多病人因年長衰弱與多重慢性疾病,手術風險很高,遲遲無法接受適當治療。施志遠說,A女士同時有兩個瓣膜、冠狀動脈疾病嚴重,若以傳統開刀須同時處理,手術時間較長,以歐洲資料庫估計死亡風險高達39%。奇美團隊以導管方式成功治療,病人可以快速恢復成功出院。瓣膜性心臟病的經導管治療,近年來發展出許多針對不同病變成因設計的瓣膜修補或瓣膜置換器材,期待將來能夠應用在更多的不同病因的病人身上。
-
2020-11-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台灣首例換心、世界首例雙心.三心人手術皆出自他手!朱樹勳:孤身一人也要往前走
「相信自己,即便孤身一人也要往前走去。」朱樹勳完成台灣第一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被譽為台灣心臟外科先驅、心臟救星,用心傳承培育出多位台大醫院心臟科傑出人才,包含台北市長柯文哲、台大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許榮彬、血管中心主任陳益祥,甚至輔大醫院院長王水深、北市聯醫陽明院區院長黃實宏等人,都是他的得意門生。今年83歲的朱樹勳,回首從醫56年來時路,當年台灣心臟手術技術尚未純熟、有人告訴他走這個領域沒前途。喜歡挑戰且永不放棄的他,仍相信自己的判斷,進入心臟外科,至今一點兒都沒有後悔。獲得本屆醫療奉獻獎,他謙虛的說,這一路走來雖辛苦,「感謝上天保佑,團隊支持。」才能順利走到現在。愛書畫卻考上醫科 解剖學影響他一生「不知將來要做什麼,所以考個最難考的一科。」對人總是面帶微笑的朱樹勳,回首從醫歷程時這樣說著。畢業於屏東中學的他,最初的興趣是文組,除了喜歡繪畫,更浸淫在唐詩、宋詞文學賞析,但因要好的同學都在理組而選擇轉組,並保送上成大土木系。誰知土木系只能畫工程圖,無法滿足他的興趣,在大一下結束前,邊念書準備重考,竟考上台大醫學系。學醫過程雖忙碌,也開啟朱樹勳對生命的好奇。但他並未偏廢自身興趣,自嘲「大一大二都在玩」的他,忙著參加綠野社(繪畫)、打橋牌、旁聽文學課程,更曾在大專美術比賽獲獎,但大三上的解剖學課程,卻影響了他的一生。朱樹勳說,當年解剖學課程的兼任授課老師,是名開業醫師,上課時用實務的角度教學、傳達救治患者的成就感,讓他決定要往外科走。只是外科有小兒、整形、心臟外科等不同科別,在他成為住院醫師時,看到林天祐教授致力於心臟外科的發展,加上當年的心外才剛起步,決定投入心臟外科。提高手術成功率 寫信拜師赴美深造當年開心手術成功率只有五成,有患者急救後仍不治,而美國開心手術成功率卻達九成,他決定赴美深造。拿起紙筆寫信給當時五個美國頂尖的心臟外科醫院說明來意,只是都石沉大海。不過他並未放棄,再度嘗試寫信給當時也非常優秀的德州心臟學院,信中寫道:「台灣心外手術技術還不是很純熟,許多患者在開刀後仍不治,我能不能去你那邊學習,回來救這些人?」他認為或許是這段文字感動了他的老師-Dr. Cooley(庫利),很快的收到回信,並於1971年赴美學習。朱樹勳說,當年台大醫院心臟外科一年開刀僅30至50例,但德州心臟學院一年開刀達3000多例。在美國學習的日子,每天都是新體驗,從早到晚、一台又一台的開心手術接連進行。他說,「庫利擅長把複雜的開刀程序簡化。」他不只習得心臟繞道手術技術,連許多教科書上沒有的技術也學到了。只是,兩年學習時間很快就結束,妻子和孩子原想繼續留在美國,但朱樹勳未忘初衷,堅持將心外所學帶回國,而決定舉家搬回台灣。將所學引進台大 患者開刀信心大增1973年,36歲的朱樹勳學成返台,他將在德州所學帶進台大醫院,開刀的案例也從一年50例陸續提高到400例。手術技術進步與成功率提高,患者開刀意願提升,讓他很有成就感。不過人生總有突發狀況,他回憶剛升上總醫師時,有天夜裡值夜班,接到一名患者胸部插著一把刀走進來,而後隨即心臟停止並大量出血,在來不及清潔手部與告知家屬下,他直接拿起手術刀往前胸劃去、進行手術,並成功將該患者救回。這是台灣第一例心臟停止後開胸急救成功的案例,也成為他的第一篇論文發表。在技術日漸純熟之際,39歲的他,被台大派往中南美洲薩爾瓦多共和國,擔任心臟血管計畫顧問並駐診,成功完成十例心臟手術。在台大從醫期間,朱樹勳陸續造就冠狀動脈手術、同種心瓣膜移植等24項第一例。而後在台大許書劍教授的提拔下,擔任台大外科部主任,建立心臟移植團隊合作模式、急診檢傷分類制度、台大外科人才培養制度,並參與亞洲首例腎臟移植。擔任台大醫務副院長時,有鑒於台大醫師不同工卻同酬的情形恐流失人才,實施績效獎金制度,藉此留下優秀人才,同時也推動臨床企業化管理,有效控制醫療成本。雙心、三心人手術 成為世界首例心臟外科生涯中,朱樹勳除成功完成國內首例換心手術,最難忘的是雙心人及三心人手術。1989年時,有名心衰竭患者因體重差距,所配對的心臟大小有別,但患者原本的心臟還能用,朱樹勳決定將配對心臟種在患者心臟右邊,由兩個心臟共同循環,完成首例雙心手術。1999年,朱樹勳62歲時,決定再度接受挑戰,離開台大醫院接下板橋亞東醫院院長一職,並完成多項「不可能的任務」。2000年時,亞東醫院一名接受心臟移植患者,因術後無法脫離人工心肺機,只能以葉克膜等待。而後剛好有名捐贈者的心臟因右心室受創,無法給予原移植者,朱樹勳靈機一動,決定將這顆心再「種」到他的患者右胸,讓兩顆來自不同人的心一同供應該患者,成為世界首例的三心人。病患因此延長壽命15年後,才因心臟衰竭而過世。在七年的準備、鼓勵醫師研究與不斷演練下,2006年亞東醫院通過評鑑,取得醫學中心資格,並多次通過評鑑。同時隨著板南線捷運開通,他花了一年半時間與捷運局、新北市政府公文往來溝通,成功將院前原訂的「湳仔站」改名為「亞東醫院站」,並在醫院第二次擴建時,讓捷運站的三號出口旁連接亞東醫院大廳地下一樓,讓患者更便捷進出醫院,成功讓亞東醫院脫胎換骨,成為板橋地區的優質醫學中心品牌。對年輕醫師期許 醫學學無止境已完成逾6000例心臟手術的朱樹勳,卸下亞東醫院院長後,目前擔任徐元智先生醫藥基金會副董事長職務,更重拾畫畫興趣,並保持每天運動與快樂心情。他說,現雖已不執刀,但仍維持心臟外科門診,「總是要給年輕人更多機會嘛!」他笑著說。回首從醫56年,他感謝前台大校長孫震及外科主任許書劍教授的提拔及鼓勵,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的支持,及台大、亞東外科、內科團隊的支持,才能讓他勇往直前至今。今年能獲得醫奉獎,更要感謝亞東醫院院長林芳郁、台大醫院前院長陳石池推薦,以及評選委員的肯定。面對從醫環境的惡化,朱樹勳也勸勉年輕醫師:在當住院醫師的時候,應努力學習;當上主治醫師以後應該努力創新,克服醫療上所有的困難,提升醫療品質及創新;對病人應抱著謙卑的精神,做好全人醫療的照顧。最重要的是養成終身學習的精神,醫學技術「學無止境」這句話,也是從醫接近一甲子的他,至今仍實踐的道理。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8&nbsp;姓名&nbsp;朱樹勳年齡&nbsp;83歲出生地&nbsp;屏東縣現職&nbsp;亞東紀念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徐元智先生醫藥基金會副董事長學歷&nbsp;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經歷&nbsp;亞東紀念醫院院長&nbsp;台大醫院醫療副院長&nbsp;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急診部主任&nbsp;台大醫院外科系教授主要事蹟&nbsp;完成台灣第一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nbsp;完成台灣第一例主動脈內幫浦救人&nbsp;完成台灣第一例同位心臟移植、異位心臟移植&nbsp;第十二屆十大傑出青年獎&nbsp;中南美洲薩爾瓦多共和國國家心臟血管計畫顧問☞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0-29 科別.新陳代謝
糖友易心腎病變 除了控糖還需做這些事
別以為糖尿病就是血糖偏高,如果不注意,可能讓你全身「害了了」。52歲王先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5年,平常血糖控制還不錯,糖化血色素(HbA1c)在7以下,日前早上起床突覺胸悶、喘不過氣,急診檢查發現,心臟病變與腎臟損害。全台糖尿病患者超過兩百萬,九成以上承受心腎共病的風險,如同王先生一樣,11月14日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衛福部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糖尿病合併症包括腎臟病、心臟病及視網膜病變,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就在不知不覺中危及糖友健康,需定期就醫及檢查,才能防範合併症發生。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針對國內近1.5萬名第二型糖尿病友進行篩檢普查,結果顯示,五成糖友血糖控制達標(糖化血色素HbA1c < 7),顯示近年糖友重視血糖控制的具體成果。但近六成合併高血壓、近四成合併出現蛋白尿,兩成三糖友同時合併高血壓與蛋白尿。該項調查也發現,96.65%糖友合併至少一項的心腎病變風險因子,例如,高血壓、高血脂、抽菸、肥胖、出現蛋白尿或是家族有心血管或慢性腎臟病史。如以國外研究風險計算公式來推估,台灣糖友平均10年發生腎臟疾病風險機率達36.93%、5年發生心臟衰竭的風險機率為6.24%。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指出,近年來,國內糖友合併心、腎等共病人數逐年增長,2000至2014年間,心臟衰竭人數增加1.8倍、慢性腎臟病人數增加4倍 ,慢性腎臟疾病如沒有及早阻緩惡化,最終必須面臨終身洗腎慘劇,目前洗腎人口中就有46.1%合併糖尿病。杜思德提醒,糖友們不僅要控糖管理,也要及時注意高血壓心腎病變症狀,定期檢測心腎風險因子,配合醫師給予的治療建議,積極照護。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最新糖尿病標準醫療照護指引強調,糖尿病治療除注意控糖時,也要評估心腎病變風險,及時選擇具有心腎保護的藥物,並建議糖尿病患者定期接受心腎病變險因子檢測,及早做好更全面的心腎保護。在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前夕,國健署與糖尿病衛教學會、糖尿病學會、糖尿病關懷基金會、以及糖尿病病友全國協會共同提倡宣導「控糖321」,提醒糖尿病患者應做好個人血糖及共病控管,遵照醫囑守護自身健康。•血糖監控3指標:監測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HbA1c)•腎臟功能2注意:監測微蛋白尿、檢測腎絲球過濾率(eGFR)•心衰預防1定要:早期控制三高,預防心衰竭合併症。此外,「2020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 園遊會暨點燈活動」將於11月7日下午將於台中豐樂雕塑公園盛大登場,除了園遊會、健走活動、點燈儀式外,還邀請非洲鼓、優美人聲的阿卡貝拉樂團等團體表演,另公開糖尿病日主題曲MV【你和我】,向全台醫護人員致敬。
-
2020-10-25 科別.心臟血管
全球每37秒有1人因血栓死亡! 4「隱形殺手」超危險...坐太久要小心
150年前,德國病理學家魯道夫凡爾紹(Rudolph Virchow)發現了血栓形成3要件和其病理成因:(1)為血中成份異常,(2)是血管壁有改變,(3)為血流變化,時至今日這3項要素仍適用於今日的血栓臨床診斷。為了紀念該學者的偉大發現以及貢獻,國際血栓及止血學會將他的生日10月13日訂為「世界血栓日」 (World Thrombosis Day),以提高社會大眾對於血栓的認識與重視,並且關注血栓疾病,增進人民的生命健康。全球每16秒就有1人得血栓 世界血栓日呼籲大眾重視疾病彰化基督教醫院與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為響應並呼籲民眾重視血栓問題,16日共同舉辦「世界血栓日—大家來重視」活動,由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理事長彭慶添醫師等一同參與。彭慶添表示,舉辦活動的目的,是要呼籲民眾重視血栓問題,這個疾病雖然嚴重,但是可以預防、也可以治癒的。醫護同仁應該要重視鑑別診斷,用藥要精準。同時希望研究單位能夠進行更多深入的研究。彰基副院長林慶雄醫師表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16秒有1人罹患血栓疾病、每37秒有1人因血栓死亡,重視血栓問題刻不容緩;尤其像現代人久坐的生活型態,加上肥胖、抽菸、飲酒等,都可能造成血栓風險,民眾除了需要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戒除不良生活嗜好之外,更要對身體狀況有警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獲得妥善的照護。血栓分動脈、靜脈2種 血管阻塞不通即形成血栓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沈銘鏡教授表示,血栓即是血管(包括動脈或靜脈)阻塞不通。動脈血栓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及末稍動脈阻塞等;靜脈血栓則包括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及門靜脈栓塞等。下肢深層靜脈栓塞臨床上很常見,其症狀包括下肢腫脹、疼痛以及患處皮膚變褐色等。檢查時會出現大小腿壓痛、單側水腫、發熱、皮膚變褐色以及表層靜脈擴張的現象。大腿近端的深層靜脈血栓常會脫落流入肺部,引起肺栓塞,嚴重時還會導致嚴重血液循環障礙、下肢壞死,發生大量肺栓塞通常會導致休克而死亡。靜脈型血栓台灣患者有一半是先天遺傳 多與S或C蛋白缺乏有關根據研究,我國靜脈血栓每年發生率約為每1,000名大人中0.5人以下;發生靜脈血栓的原因很多,包括受傷、開刀、懷孕生產、久坐或久臥不動、心臟衰竭、癌症、抗磷脂抗體症候群、骨髓增生等後天性原因或是先天性遺傳;台灣地區遺傳性靜脈血栓占總發病人口約50%,其好發症的主要病因,是S或C蛋白缺乏和抗凝血酶缺乏。但也有病友是完全找不出原因的。目前血栓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服用抗凝固劑,可以有效控制血栓惡化,只要控制得宜,血栓症病友的行動、生活與一般人無異。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台灣血栓醫學會秘書長林炫聿醫師提醒,血管壁損傷、血流速度異常、血液成份異常都是血栓形成的要素,雖然血栓症不易發現,卻會對民眾造成危及生命的影響,所以每年10月13日世界血栓日活動,期盼能讓民眾了解血栓形成的原因、危險因子、症狀及治療,喚起民眾對血栓的重視,減少因血栓造成失能甚至死亡的嚴重結果。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坐太久靜脈血栓會奪命! 多發生在單腳,5種人都屬高危險族群 輕碰就瘀青? 不是皮膚嫩,當心身體潛藏4疾病
-
2020-10-24 科別.心臟血管
睡前吃「這類」食物,半夜血壓會飆高! 小心睡不好還會傷心血管
76歲陳伯伯是位香港裔美國人,平日3餐定時、清淡,也有日行5千步的習慣,雖有遺傳性3高問題,但一直規律用藥控制,唯一不好的習慣是喜歡睡前吃蛋糕,吃完馬上入睡,長達20年,所以BMI指數高達30。5年前他因感到胸悶、喘不過氣,在美國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發作,進行心導管手術置放血管塗藥支架,術後雖配合用藥控制,但日常走路、爬樓梯仍會喘,不適症狀沒完全根治,醫學上稱為「頑固性心絞痛」。睡前吃蛋糕 睡眠期間血壓高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陳玠宇醫師指出,現代人因飲食西化、晚睡、愛吃宵夜,常有3高等慢性疾病,像陳伯伯每晚習慣在睡前吃蛋糕,會讓夜間血壓保持在較高的狀態,加上蛋糕多由植物奶油製作,具有反式脂肪酸及精緻澱粉,長期食用會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或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甚至產生心血管阻塞及血管血栓形成。急性則造成心肌梗塞發作,慢性則引起慢性缺血性心臟病,兩者若造成心臟功能受傷,則會心臟衰竭。頑固性心絞痛 常規心臟病治療也無用目前治療嚴重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方式,包括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積極藥物治療,然據全世界文獻指出,約有10分之1的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療後症狀仍未改善,醫學上稱為「頑固性心絞痛」。據美國研究統計,頑固性心絞痛患者每年的死亡率為3%至21%,冠狀動脈血管事件風險為11%至69%,這類病人是醫學治療上的棘手難題,也困擾不少心血管疾病病人,所幸隨著醫學進步,目前「心臟震波治療」(CSWT)可提供病人另1項選擇。陳玠宇表示,震波治療的高能量用於結石破壞,如同為人所熟知的震波碎石治療;而低能量用於組織再生,如骨頭軟組織的震波治療,適用於缺血性心臟病及心衰竭病人,以0.09(毫焦耳/平方毫米)的低能量,在不傷及心臟組織下進行血管再生,且刺激心臟釋放血管舒張因子及生長因子,使得心臟的血流擴及範圍加大,改善心臟缺血問題,同時刺激因心臟缺血而進入休眠狀況的心肌喚醒,改善病人的心絞痛症狀及心衰竭症狀,好似替心臟做完1套完整的舒壓按摩療程。適合心臟震波治療的患者有5種 但有7種人不適合心臟震波治療適合的對象包括:1.患者有心絞痛、心肌缺氧現象,但不適合心導管介入治療或繞道手術者。2.已有藥物治療或經心導管支架置放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但仍有心絞痛症狀者。3.經由多次心導管介入治療,但效果反應不佳者。4.嚴重冠狀動脈狹窄的瀰漫性血管病變,預期接受心導管介入治療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效果不佳者,其常見於慢性腎衰竭、洗腎或糖尿病控制不佳的病人。5.缺血性心肌病變所引起的心臟衰竭者。不適合使用此治療對象則包括:1.心肌梗塞處於急性期病人。2.嚴重肺氣腫或間質性肺病導致心臟超音波影像嚴重不清楚者。3.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心臟腔室內有血栓者。4.病人曾接受心臟節律器置放或金屬人工瓣膜置放,影響震波治療位置者。5.急性心肌炎、心內膜炎或心包膜炎者。6.惡性腫瘤或嚴重器官衰竭,致預期餘命小於半年至1年。7.孕婦。根據衛福部公布最新國人10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死亡率依舊穩占第2名,僅次於癌症,每年奪走近2萬條寶貴性命。陳玠宇呼籲,因冠狀動脈阻塞引起心臟缺血缺氧性病變或心臟衰竭病人,除遵從醫囑接受治療,若現行治療效果不如預期,新型態「心臟震波治療」不失為病人另1種治療新選擇。(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睡前洗澡一夜好眠? 當心洗了反倒讓你更睡不著 睡前吃東西超NG? 研究證實了!想減重千萬別這麼做
-
2020-10-19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衰竭照護 謹記3要3不要
心臟衰竭復發率和死亡率高,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心臟衰竭個案管理師陳佳琪指出,返家後的居家照護很重要,提醒患者症狀惡化會出現累、喘、腫,需遵守「三要三不要」。陳佳琪解釋,心臟衰竭是指輸出的血液或氧氣無法達到身體組織需求,常見原因有高血壓控制不佳、心臟肌肉病變、心肌梗塞、先天性心臟病、心律不整、心臟瓣膜病變、長期貧血、酒精、藥物等。患者返家後需謹記症狀惡化的3字口訣「累、喘、腫」,陳佳琪表示,當有疲累倦怠、呼吸喘、喘不過氣,尤其發生於平躺時、雙腳水腫,若有以上症狀就需要盡速就醫。預防需從生活做起,陳佳琪提醒遵守「三要三不要」,要遵照醫師指示服藥;要控制水分攝取,每天控制在1500cc以內,喝湯、喝茶等水分也算在內;也要加強心肺功能,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另外,心臟衰竭病人應積極戒菸,尼古丁會減少血液循環中含氧量;也要拒高鹽分食物,鈉會使水分滯留體內,增加心臟負擔,一天鹽分勿超過3至5克;勿喝酒,酒精會使心臟收縮力減弱,進而引起心肌病變等危險。陳佳琪說,心臟衰竭需長期配合治療及改善生活型態,桃園醫院心臟衰竭團隊今年設心友會,辦講座,邀心友們彼此分享、互相鼓勵。
-
2020-10-17 新聞.生命智慧
母親臨走前去旅行他不能諒解、事後卻氣自己 暖醫:有時,需要被救的是「家屬」
失去至親的痛,要經過多久的時間,才能走出傷痛。我覺得即使是三十年,那個痛還是無法遠去,尤其當這個痛是伴隨著無限的內疚與自責時。所以,我現在行醫,很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要設法解除家屬的內疚與自責。對我來說,五月是一個困難的月份,尤其看著大家都沉浸在歡慶母親節的溫馨氣氛中。我很不喜歡母親節,甚至可以說「我想要逃避母親節。」我最想逃避的節日「母親節」我的母親在我17歲的那年往生了。當時的她,心臟衰竭、雙腳浮腫、頻頻咳嗽、半夜睡覺完全無法平躺、沒走幾步路就氣喘吁吁。還記得,我陪著她坐了1小時的公車,到達醫院的時候,她直接就被送進加護病房了。再過幾天,她就要接受心臟瓣膜置換手術了。這個手術,她整整等了2年。在2年前,醫生告訴母親「如果妳不接受手術的話,妳就沒辦法看見妳兒子結婚了。」只是她同意進行手術,依然來不及看見自己的兒子結婚,來不及看見自己的孫子出生,也從未享受過什麼好一點的物質生活,更沒機會讓她兒子替她看病,因為馬來西亞是公醫制度的國家,醫療費用不高,但就是要「等」。即將動手術的前2天,我因為當天學校有重要的考試,就沒去醫院。心裡想著「不差這一天,隔天考完試再去就好了。」結果,這個念頭成了我一輩子最大的遺憾。我在考最後一個科目的時候,接收到來自校長室的廣播,直奔醫院。趕到時只剩下空床,母親已經被送到太平間了。我的母親在手術前一天往生了。籌備喪禮的期間,當阿姨們(母親的姐妹)正煩惱著,該去哪裡找媽媽可以沖洗成遺照的照片時,竟然發現家裡的衣櫥裡,藏著一張裝好框的放大照片。原來,媽媽早就考慮到這一點。我看得出來,那張照片是2年前就照好的,大概就是媽媽答應手術的那段時間。照片裡,媽媽的眼眶紅紅的。每一次想到她在為自己準備遺照時的孤獨身影,我的眼淚也會不聽使喚的掉下來。然而,更讓我感到自責的是,這張遺照是在她準備(等待)要手術的期間,獨自去旅行時所拍的。依稀記得那時只有十幾歲的我,很不能諒解她,明明身體這麼不好,加上家裡經濟狀況也差,她為什麼非得選在這個時候去旅行,而且堅持要去。其實,那不過只是一趟從吉隆坡到檳城的旅行。後來,我才明白,媽媽是在為自己辦人生的「畢業旅行」。這是一趟只有一個人參加的畢業旅行,也是一趟回來之後就要拍遺照的畢業旅行。她貼心的替家人安排這一切,大概是知道我們幾個孩子都還小,萬一她走了,我們一定不知道要怎麼安排與處理。小時候的我太不懂事,竟然還強烈反對。至今,我仍無時無刻都在為自己的無知與不貼心,感到生氣。有時,需要被救的是「家屬」某年農曆年的前夕,一位男性患者突然腦幹出血送醫。面對這樣的惡耗,他的太太依然表現的相當堅強,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仔細地聽著我解說她先生的病情。她雖然眼眶裡泛著淚水,但眼淚始終不曾潰堤,即使我告訴她「你先生的情況很不樂觀,大概就是這幾天了。」最後,她決定不再CPR,同意DNR。這是多困難的決定,但她知道這是對先生最好的決定。Q:什麼是DNR?A:DNR(DoNotResuscitate)即為「拒絕臨終急救」之意願,最主要的目的是讓末期病人能夠安詳離世,避免為了讓患者能短暫延命,一再遭受急救的痛苦,諸如插管、電擊、胸外按壓、強心針劑等。2000年後,國人可以根據「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選擇臨終時DNR的權利,並可將此意願註記到健保卡晶片中。所謂末期病人除了指癌症末期患者外,還包括漸凍人、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即失智症)、其他大腦變質、心臟衰竭、慢性氣道阻塞、肺部其他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急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以上都是健保定義符合安寧照護的範圍。必須釐清的是,即使同意DNR不代表放棄治療或拒絕治療,只是改採緩和醫療。由於末期病人多半治癒無望,其治療目標已不再是治癒疾病,而著重於解除或控制患者因病症產生的痛苦與不適,提升患者剩餘時日的生活品質,達到真正的善終。【編輯推薦:法律上形同是殺人!為了讓父親善終 「台灣安寧照護之母」做好了坐牢的準備】要說失去至親的痛,要經過多久,才能走出傷痛,我覺得即使是三十年,還是不行,尤其當這個痛是伴隨著內疚與自責。因為曾經體驗過那種痛不欲生的感觸,我心裡很清楚,當病人無法救治時,要想辦法救家屬。那時,我腦中想的是,一定要想辦法解救這位太太,解除她的內疚與自責,阻止先生的兄弟姐妹們或旁人對她的指責。這是我現在行醫,很常做的一件事。我期許自己無論在什麼位子,都要當個有溫度的人。有些話,不能只對太太(或主要照顧者)說,而是要公開來講,最好當著所有家屬的面說,為的是要阻止其他家屬的指指點點。我直接了當地說:「先生是洗腎的病人,本來就是容易發生腦中風或腦出血,更是很難避免。」這麼說,是因為有些家屬,會責怪太太怎麼沒有把先生照顧好。「所以這個腦幹出血的狀況,幾乎是無法避免的,而且常常是來得非常突然。可以是前一刻還好好的,還在說話、吃東西,下一刻就突然昏倒,心跳停止。這是真的,這個狀況就是會來的讓人如此措手不及!」這麼說,是因為有些家屬不明就裡,會一股腦兒地責怪太太怎麼沒有提早發現。「太太平時就照顧得很好了。事情發生的當下,緊急處理也做得很好,她馬上就打電話叫119,也依照119電話中的指示,為先生進行急救CPR,把心跳血壓都拉回來,現在我們才能有這個機會來討論後續。要不然的話,現場就往生了。」這麼說,是要肯定太太的付出,解除她的內疚與自責。「我們已經急救過一次了,現在腦幹因為出血,已經沒有功能了。腦幹沒有功能,就不是會不會清醒的問題,而是根本無法存活下去。最長不會超過14天,最關鍵的時間則是第3天與第4天。如果心跳停止,再去壓胸、電擊,對病人而言,只是折騰,不會有實際的幫助。所以我會建議不要再壓胸、不要再電擊,讓病人好好的離開。不曉得大家覺得如何做比較恰當?」就算DNR是太太決定的,但我還是會跟其他家屬說「這是我建議的。」這樣說,他們就不會去想是太太不想照顧,才決定放棄的。「當然,如果有什麼習俗上的需要,例如拜過的衣服,求來的符或符水,都可以拿過來,我與護理師們都可以幫忙處理。」通常聽到這裡,家屬都會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然後如釋負重的從包包裡取出一道又一道的符。這些都是家屬的一番心意,他們也想盡自己的努力,醫護絕對會盡力成全。這樣的場景、類似的對話,我不知道經歷過多少遍了。只是這一次,我用了比平常更慢的速度、更清楚的咬字在講,因為,這位太太是位外籍配偶。我知道,她每一個字都聽懂了,因為在我跟其他家屬說明完畢後,她眼淚就潰堤了。也許是她的辛苦,被我肯定了。也許是她的內疚,被我解除了。也許是她擔心的責怪,我替她擋下來了。「醫生,我能不能有一個要求?」太太跟我說,「我先生走的時候,能不能讓我親自幫他(拔管),一直以來,他都很信任我。」聽她這樣說完,換我的眼眶紅了,忍住淚水,我告訴她「當然可以,你的先生會很感謝你的。」畢竟,彼此信任是一件多麼珍貴、多麼不容易的事啊!幫辛苦照顧病人的太太(或家人)說話,尤其是相對弱勢的太太,對我而言,只是舉手之勞而已,對他們而言,可能是很大的支持力量。他們往往在照顧方面付出最多,卻通常得不到正面的肯定,反而還經常被那些「只出一張嘴」或「偶爾看一眼」的親戚朋友責怪做的不夠多、做的不夠好。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在乎的事,無論做什麼決定,都是家人一輩子要去承擔的。阿金醫師在說,你有沒有在聽!身為醫療人員,家屬要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很困難的,需要很大的「愛」與「勇氣」去承擔、去面對可能的指指點點。至親的離去難免內疚與自責(可能會一輩子),醫療人員只要多說一句話,多一些同理,就可以解救「活著的人」。最後,奉勸那些「旁人」,若沒有要出錢養人家一輩子或幫忙照顧,拜託管好自己的嘴巴。※本文摘自《ICU重症醫療現場:熱血暖醫陳志金 勇敢而發真心話》/出版社:原水/作者:陳志金
-
2020-10-15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心臟病人常因等不到換心就走了!研究找出可望修復心肌損傷的方式
我們成年人的心臟肌肉再生能力非常低,如果損傷後(例如心肌缺氧/缺血),不論是失去功能或者是死亡,都很難自行修復,而原來心臟細胞的空白位置就會被纖維母細胞佔據,變成心臟纖維化,造成心臟無力,這是心臟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換心是一種治療方法,但來源相當的少,很多人等不到一顆心臟就去世了,如果能夠讓它自行修復或再生,那就真是再好不過了。目前台灣人的十大死因中,第二名就是心臟病,不容小覷。2020年9月14日英國《每日郵報》記者哈根先生(Pat Hagan)報導了一種由海藻膠(Alginate)製成並裝有幹細胞的微小膠囊,可以作為心臟肌肉受損後的治療方法。膠囊大約為一顆米粒的大小,研究人員通過胸部側面的切口將其植入老鼠的心臟肌肉內。膠囊裡面含有30,000個骨髓間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會持續分泌出許多生長因子,這些生長因子可以啟動心肌修復和再生的過程,大幅度恢復心臟功能,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生物材料科學》(Biomaterials Science 2020 Sep 15; 8(18): 5061-5070)雜誌上。未來人體研究的結果值得期待。眾所皆知,許多人心肌梗塞(heart attack)急救回來後,發現心肌受損嚴重,導致心臟無力(或叫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而這顆弱化的、肌肉受損的、無力的心臟因為無法有效地將血液推向全身,所以會造成身體各個器官組織產生缺血和缺氧的現象,造成呼吸喘、呼吸困難、疲倦無力、食慾不振、 四肢冰冷、下肢水腫等等的臨床症狀,甚至有心臟肥大和肝腫大的情形。目前醫學界對於心臟衰竭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以及改變生活型態方式藉以減輕心臟負擔,這些藥物可以降低死亡率改善部分心臟功能,但這些藥物並不能讓原本所造成的心肌損害復原回來。所以醫學界一直期望能讓心肌再生,恢復正常的心臟功能。十幾年來,幹細胞治療一直是科學家們努力的方向。幹細胞有很多不同的來源可以得到,骨髓是常常被提到的一個重要來源,強烈的證據指出在骨髓間質 (Bone marrow stroma) 存在有組織特異的幹細胞 (tissue-specific stem cell)。科學家已經了解到,必須直接把這種間質幹細胞送進受損的心肌部位(若選擇注射入血管,不論是靜脈或動脈,效果都很差,只有少部分的幹細胞會到達心臟受損部位),才有可能促進新的心臟肌肉再生。但即便是如此,科學家們的諸多嘗試仍都以失敗告終。失敗的慘痛經驗,發現了兩個重要原因。第一是這些幹細胞會被免疫系統所破壞,因為它們不是心臟內原有的物質而予以攻擊,通常植入幾小時後,就只剩下不到1%。第二則是幹細胞就算直接放進心臟受損部位,它也不願意好好待著,反而會從受損區域跑到身體的其他各部位去,造成效果不彰。這次研究人員使用的海藻膠膠囊,既可以將細胞拘留在心臟受損部位內,不能夠亂跑。同時又可以保護它們不會受到免疫系統的攻擊(14天後仍然在膠囊內存活著),可說是一箭雙鵰,效果非常好,所以受到媒體的大篇幅報導。海藻裡面富含海藻膠(alginate),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不會觸發免疫系統的攻擊。當它被科學家簡單修飾後,可以形成凝膠狀的膠囊,保護幹細胞。同時膠囊外部具有多孔膜,可以讓幹細胞所分泌的各式各樣生長因子從孔洞中持續釋放出來,促進心肌再生。這顆膠囊直徑僅為1.5毫米,是由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市的萊斯大學生物工程學系維瑟教授(Omid Veiseh)和貝勒醫學院外科部加塔醫生(Ravi K. Ghanta)所共同研發出來的。加塔醫生將模擬心肌梗塞後的老鼠分成三組,每組老鼠的心包囊(the pericardial sac)內分別植入三種不同的東西,第一組老鼠是植入含有幹細胞的海藻膠膠囊,第二組是植入不含任何東西的海藻膠膠囊(控制組),第三是直接植入完全沒有保護的幹細胞。研究結果顯示,幹細胞膠囊組老鼠的心室功能復原的機會比起直接植入幹細胞組要高出約2.5倍,相當驚人。另外,幹細胞膠囊組老鼠的心肌纖維化的情形比起控制組也大幅度減少了2/3。而直接注射幹細胞組在心肌纖維化上則完全沒有改善的效果。結論顯示海藻膠膠囊包裹幹細胞可以維持幹細胞存活,進而增強心臟復原與再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英國心臟基金會副醫學主任皮爾森教授(Jeremy Pearson)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用幹細胞修復受損的心臟一直是醫學界十多年來的願望,但是到目前為止,這項努力的成果還遙遙無期。而海藻膠膠囊看起來確實是朝正確方向邁出的第一步,值得嘉許。
-
2020-10-13 科別.骨科.復健
跟著AR復健 在家也能增強肌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民眾不敢出門,減少出門運動的頻率,有些慢性心臟衰竭、心肌梗塞、開心手術、退化性膝關節炎術患者也不敢到醫院做復健。台北榮總最近研發一款「醫療AR教學App」,利用擴增實境AR系統幫有需要的患者量身打造適合的復健課程,在家就能跟著「AR虛擬健身教練」運動,提升肌力、心肺能力,減少肌少症風險。90歲的謝奶奶雙手肌肉嚴重萎縮,甚至無法自己吃飯,嚴重影響生活。9月在醫師建議下,使用了這款AR系統跟著一起做運動後,不用像以前復健動作都得自己記,每天規律活動,手變得比較靈活了,手部的肌力明顯改善,可以自己活動。台北榮總教學部主任楊令瑀表示,過去發現肌少症除了容易造成跌倒,也會引發後續許多身心狀況,今年受到COVID-19影響,有很多患者不方便到醫院接受如復健科、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的訓練,如何能夠遠距讓患者在家也能做動作,遠距的教學工具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台北榮總臨床技術訓練科主任楊盈盈表示,北榮於去年11月開始,與院內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復健科等團隊研究開發出一套「醫療AR教學App」,只要用手機下載就能透過擴增實境AR系統,在家能跟著做動作;如果有需要,可以再搭配AR眼鏡,讓畫面更立體。這款AR虛擬教練提供的訓練內容,難度分為5階段,包括上肢、下肢、心肺等動作,約幾10個項目可供選擇、搭配運用。通常醫護人員會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患者選擇所需的運動菜單和難易度,完成動作後,虛擬教練會給予鼓勵,也會增加積分,讓使用者能夠明確了解進步的程度。楊盈盈說,患者利用自己的手機即可下載這款App,並用手機架固定在面前,或自行選購市售AR眼鏡,就能跟著做動作。
-
2020-10-10 養生.聰明飲食
吃蛋可能不會增加壞膽固醇 但吃太多恐增這些疾病風險
雞蛋是最佳能量來源,有人每天早餐都要吃1顆雞蛋,甚至1天好幾顆,不過,研究發現,每天吃1顆以上雞蛋,將增加糖尿病風險。台北馬偕資深營養師趙強表示,雞蛋與健康風險之間的關鍵在於料理方式,水煮少油,一定必炒煎等多油烹調來的健康,如果膽固醇正常,1天1至2顆蛋是沒問題的。為了瞭解蛋與健康之間的關連性,2013年1項大型回溯性研究彙整16個研究結果,分析發現,與和很少吃蛋(1周低於1個)群組相較,1天吃1個以上的群組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高出42%。進一步分析糖尿病患者,和很少吃蛋的群組相較,1天吃1個以上蛋的群組糖友,因心肌梗塞、腦中風而死亡的風險高了69%。至於雞蛋攝取量與心肌梗塞、腦中風,以及因為這些疾病而死亡之間,則沒有顯著的關係。吃蛋可能不會提高血中壞膽固醇的數值。但不少報告指出,蛋攝取量越多,則糖尿病及心臟衰竭的風險越高;在糖尿病患者中,發生心肌梗塞、腦梗塞等疾病風險也較高。對此,趙強指出,類似研究眾多,有些則有不同結果,例如,2016年美國1項研究發現,雞蛋與膽固醇無關,當時就有病人詢問,可否從每周吃3顆蛋,變成1天1顆,結果3個月後,膽固醇數值偏高,嚇得不敢再多吃蛋。營養師說,1天吃幾顆蛋因人而異,不少年輕美式足球選手1天吃12顆雞蛋,直接打成汁直接喝下,但從學理上來看,吃得多不見得可以讓肌肉變大。趙強建議,一般人1天1至2顆雞蛋,另搭配魚、肉以及豆製品,飲食多樣化,才能減少攝取過多膽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10-09 養生.聰明飲食
狂嗑黑色甘草糖恐致死?FDA:40歲以上每天食用2盎司可能會使你心律不整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黑色甘草糖中的「甘草素(glycyrrhizin)」,是屬於食品添加物中甜味劑的一種。大量長期食用甘草素會造成體內血鉀濃度下降,有的人可能會心律不整、高血壓、浮腫、嗜睡、心臟衰竭。吃過帶有濃厚八角味的黑色「甘草糖」嗎?這種亞洲人普遍無法接受、但歐洲人卻超愛的糖果,狂吃竟然有可能致命?根據全球知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於2020年9月23日所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有一居住於美國馬薩諸塞州、沒有心臟病家族病史的54歲男子連續三週吃了大量的黑色甘草糖後,引發突發性心臟驟停,在到達醫院的32小時後死亡。為什麼這種糖果竟有引發致死的危機?連續食用大量的的甘草糖可能會致命據研究報告指出,該名男子身體健康,沒有心臟病、呼吸系統、腎臟、神經系統或內分泌疾病的家族病史。但他卻有不良的飲食習慣,每天都要吃上1、2袋軟糖,且在發病前3週改變了平時吃的糖果類型,由水果風味的軟糖轉為甘草糖。研究報告作者Elazer R. Edelman教授最終診斷,他是因為食用過量甘草、造成的假性醛固酮增多症(Pseudohyperaldosteronism),並發生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導致心臟驟停。甘草糖中的甘草素會造成血鉀濃度下降雖然該死亡案例是屬於較極端的案例,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也曾指出:「如果您年滿40歲,每天至少吃兩盎司的甘草糖至少兩週,可能會使您心律不整。」黑色甘草糖中的「甘草素(glycyrrhizin)」,是屬於食品添加物中甜味劑的一種。大量長期食用甘草素會造成體內血鉀濃度下降,有的人可能會心律不整、高血壓、浮腫、嗜睡、心臟衰竭。但只要停止食用黑甘草,血鉀濃度通常就會恢復,不會造成永久性的健康問題。FDA建議:不要一次吃大量的甘草糖!不過FDA也指出,即使很多美國製造的「甘草」或「甘草風味」的產品實際上不含有甘草成分,而是以帶有甘草甜味的茴香油取而代之。但如果你真的對甘草糖情有獨鍾,FDA仍建議,無論你多大年紀,都不要一次吃大量的甘草糖;如果真的吃了很多,產生心律不整或肌肉無力的症狀,請立即停止食用並就醫。此外,FDA也提醒,甘草也可能與某些藥物、藥草、膳食補充劑發生交互作用,建議需長期服用藥物者,在食用甘草糖前也最好先諮詢醫療專業人員,以確保食用的安全性。延伸閱讀▶吃杏仁也戰南北?這種杏仁你可不能當零食吃!▶夢幻稀有糖?低熱量且不會造成蛀牙的「阿洛酮糖」!▶美國FDA警告:小心狗狗食用低糖食品!含有木糖醇嚴重會致死!參考資料▶Case 30-2020: A 54-Year-Old Man with Sudden Cardiac Arrest▶Black Licorice: Trick or Treat?(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