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5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心臟外科
共找到
136
筆 文章
-
-
2020-10-13 科別.心臟血管
小鬼猝逝主動脈剝離引注意! 45歲運動健將以為感冒險死
36歲藝人小鬼黃鴻升猝逝,讓人注意到平時無症狀、猝死率高的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疾病。許姓建築事務所高階經理是運動健將,一周跑步3天,不熬夜,自認沒有三高,2017年底寒流來襲,當時45歲的他出現全身無力、畏寒、咳嗽,以為感冒,直到呼吸困難、喘就醫,查出為主動脈剝離,經手術救回一命。許男術後戒菸、服藥、控制血壓,並定期回診追蹤,病況穩定,今天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慶生,並現身說法,提醒有潛在風險的民眾要多注意。中山附醫心導管室主任蘇峻弘說,主動脈剝離大多好發在45歲到79歲男性,男多於女,最主要風險因子為高血壓,許姓男子發病時只有45歲,又有定期運動,看似並非高風險族群,但有長期抽菸、可能有高血壓不自知,加上天氣驟冷等危險因子導致主動脈剝離。蘇峻弘提醒民眾,主動脈剝離非常急促且危險,急性期以出現「強烈撕裂性胸痛」為主,延伸到背部或脖子、半身麻痺,甚至休克昏迷,嚴重者會引發腦中風、急性心衰竭等,猝死率高。許姓男子說,他讀大學開始抽菸,菸齡超過25年,當兵後愛上跑步,養成一周運動3次習慣,尤其假日都清晨五時起床練跑,35歲後當主管就不熬夜,飲食正常,健檢也正常,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等病史。2017年12月寒流來襲,許姓男子突然感覺無力、畏寒、咳嗽到診所求診,起初被診斷感冒而接受藥物症狀治療,因工作因素還搭機赴澎湖,但三天後症狀惡化為虛弱、胸悶合併呼吸困難,提早返台就醫。蘇峻弘說,許男在心臟內科門診時,經判讀心電圖後懷疑心肌梗塞,建議直接轉至急診,但因無嚴重胸痛,也沒有轉移至背部的疼痛典型症狀,立刻安排緊急心導管檢查排除後,經主動脈攝影發現是主動脈剝離,醫療團隊立刻緊急照會心臟外科主任吳怡良,經許男同意緊急手術治療。許男術後病情逐漸穩定,經過18天住院調養及休息,傷口癒合良好才出院,這次住院也讓他驚覺其實早就有高血壓的問題,抽血報告也顯示有輕微的高血脂、高血糖及高尿酸血症而開始積極服藥控制,並且戒菸,至今已穩定的門診追蹤將近三年,血壓、血脂、血糖及尿酸控制相當穩定,也不曾在有明顯胸悶痛症狀。
-
2020-09-29 科別.心臟血管
運動後猝死為什麼常發生在年輕人?心臟科權威曝:1原因很容易沒注意
一般民眾對肥厚性心肌病變並不熟悉,但年輕人、小孩、甚至運動員,在運動後猝死的新聞常有耳聞。心臟外科權威振興醫院魏崢院長表示,這疾病常發生在有家族病史的人身上,體檢時只要加上心臟超音波檢查就能發現。心肌異常增厚影響血流 好發有家族病史者肥厚性心肌病變分兩類,非阻塞型肥厚性心肌病變,是因為心臟肌肉變得異常肥厚,血液在腔室內的容量變小,以致打出去的血液量也減少;阻塞型肥厚性心肌病變則是因為腔室變小後,血液滯留腔室內無法打出,因此患者常常突然就暈倒、猝死。患者常見症狀包括胸痛及心室性心搏過速的心律不整等問題。魏崢院長強調,肥厚性心肌病變尤其容易發生在有家族史的人身上,因此呼籲有家族病史的民眾最好到醫院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這項檢查別忽略! 非阻塞型也能開刀「民眾在做體檢的時候,往往會忽略掉這一個診斷。」魏崢院長說,心臟超音波是發現心肌肥厚最簡單的檢查,另外,透過核磁共振檢查,就能從影像看出心肌肥厚的程度,若要確診,還需要做到切片檢查。整體而言,心肌肥厚患者發生率約有1%。大部分病情輕微的病人以藥物治療,就有機會一輩子得到控制,但很多嚴重的阻塞型心肌肥厚患者必須接受開刀治療。魏崢院長表示,非阻塞型的心肌肥厚過去被認為不能開刀,如今的技術已經能把太厚的肌肉切除,恢復心臟腔室正常的空間大小。心肌肥厚誘發致命性心律不整 植入式去顫器防猝死發現疾病初始,醫師必須先用精確的影像鑑別診斷確診,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還要了解患者是否伴隨心律不整,以往是否曾有心室顫動、心搏過速等情形。 「心臟血打不出去,心肌肥厚的地方就變得缺氧,」魏崢院長解釋,缺氧情形會造成嚴重的心室顫動,這種情況需要電擊急救才能免於死亡。另一種情況則是患者發生心律不整當下,只覺得短時間內頭暈,不至於昏倒,後來檢查才發現原來有心律不整,因此這兩種患者就會建議安裝植入式去顫器,預防心律不整造成的猝死。 院長補充,心肌肥厚手術後,雖然症狀就能緩解,但仍需定期追蹤,對心律不整的症狀也要特別留意。
-
2020-09-27 科別.心臟血管
黃鴻升主動脈剝離猝逝 醫師建議養成這習慣是保命關鍵
藝人小鬼黃鴻升因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猝逝,安南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陳偉華表示,該病大多好發在50到70歲男性,但有研究顯示這個發生率十萬分之三的疾病,仍有一成機率會發生在40歲以內的族群,這是不可掉以輕心的隱形殺手,定期測量血壓才能避免主動脈剝離。陳偉華說,日前一名32歲陳姓病患在大樓擔任夜間保全,每天清晨下班還要載母親去上班,為了打起精神,他習慣抽菸提神,急性子的他也有家族性高血壓病史。某日值班時他被住戶發現倒臥在大樓櫃檯,緊急轉送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急救,透過斷層掃描發現他有急性主動脈剝離併心包膜填塞,需要緊急手術,經歷8小時手術順利康復出院。陳姓病患聽從主治醫師陳偉華的建議,辭去需要輪大夜班的工作,每天早晚都自己量血壓監測預防高血壓,保住生命。陳偉華指出,主動脈剝離發生的症狀跟內膜破口的位置有關。典型的症狀如「刀割」般前胸痛到後背、昏厥、冒冷汗等症狀,還有腹痛、頭暈、嘔吐、全身軟弱、下肢無力等由剝離範圍引發的非典型症狀;罕見的非典型狀容易誤導診斷方向,導致第一線醫療人員無法及時診斷而延誤治療時機。此外,病人因血壓太高造成急性主動脈剝離後,血壓往往非常難控制,建議先住院以藥物控制血壓進行24小時的嚴密監控,若主動脈的剝離狀況牽涉到昇主動脈,就要立刻進行緊急手術。根據統計,如果不進行手術治療,約有一半的病人會在3天內死亡。陳偉華提醒,控制血壓、戒菸、避免吸食毒品是預防主動脈剝離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長期高血壓不吃藥控制的患者、結締組織疾病如馬凡氏症候群和多囊性肝腎病變的患者、先天二瓣型主動脈瓣的患者等高危險族群。另外,氣溫驟降、換季或熬夜也很容易激發主動脈剝離急症,高危險群的人建議定期監測自己的血壓,並按照醫囑治療,才能避免發生突發意外。
-
2020-09-25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也會長腫瘤?胸悶別輕忽!醫師:出現這4個症狀快就醫
一名65歲婦人日前因頭暈跌倒,造成頭部撕裂傷緊急送醫,經急診醫師檢查,確診中風後隨即住院治療。住院期間,發現病人有心雜音,進一步檢查,發現左心房長了一顆約5公分大的「黏液瘤」,所幸手術切除後恢復良好。醫師提醒,心臟黏液瘤的症狀不典型,若有頭暈、心悸、喘等症狀,建議尋求心臟科醫師診療,切勿輕忽。婦人表示,記得當時在家準備要外出赴約,人都還沒走出家門就突然頭暈倒地,醒來時發現自己已經在急診室。原本以為是單純中風住院治療,沒想到竟然是心臟長腫瘤,自己跟家人都嚇了一跳。 心臟腫瘤釀中風,手術切除恢復良好 門諾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黃振銘表示,婦人的黏液瘤幾乎占滿了左心房,隨著心臟收縮,穿過二尖瓣、掉入左心室,可能是部分腫瘤的碎片掉出去,塞住大腦的血管才造成中風。 婦人接受術前評估,經過醫療團隊各科醫師討論後,決定採取心臟腫瘤切除手術,所幸2個小時的手術相當順利,婦人一週後出院,目前恢復良好。 發生原因不明,心臟黏液瘤恐阻塞血管 黃振銘表示,心臟的腫瘤非常罕見,其中大多是黏液瘤,雖然黏液瘤多為良性且多是偶發,但如果未能及早處理,黏液瘤在心臟內逐漸長大,恐將導致阻塞血管,引發呼吸困難甚至休克的危險。 黏液瘤發生原因不明,約百分之十和基因遺傳有關,發生率約每年百萬分之一至兩百萬分之一,治療的方法就是透過手術完全切除,術後必須每年進行心臟超音波追蹤,確認黏液瘤是否有再長出。 出現頭暈、胸悶、心悸,儘早就醫檢查 黃振銘強調,心臟黏液瘤必須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才能發現,臨床症狀也不典型,可能會有胸悶、頭暈、活動喘、心悸等像心臟衰竭的症狀,少部分病人會因此而中風,所以很難被診斷。 建議民眾如果有上述症狀,應盡快到醫院讓心臟科醫師評估與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降低生命危險。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胸痛就是心肌梗塞?她發現自律神經失調 胸悶原因多,出現「這些」症狀要小心.預留孝親房差點變不孝子!長輩同住6個觀念要改,才能讓父母自己都開心.退休後,設計你的人生清單!退休達人推薦8件事,讓空閒時間充滿興奮與滿足
-
2020-09-23 科別.呼吸胸腔
婦罹癌怕開刀 胸腺瘤拖8年長8公分險送命
50多歲黃姓婦女半夜如廁劇烈腹痛送急診,醫師透過X光檢查出疼痛主因是泌尿道結石,還意外發現胸腔有顆壘球大的腫瘤,才知道病人腫瘤拖了8年未處理,已大到壓迫心臟及周邊血管,隨時可能引發生命危險。台中慈濟醫院胸腔外科與心臟外科聯手緊急摘除腫瘤,歷經14小時手術終於解除危機。黃婦半夜劇烈腹痛,到台中慈濟醫院急診檢查時,醫師透過X光發現泌尿道結石,同時看到影像中胸腔上方大片陰影,不敢輕忽立刻安排電腦斷層掃描,竟發現前縱隔腔有顆8公分腫瘤,心臟旁的無名靜脈及上腔靜脈也被腫瘤侵犯,上腔靜脈幾乎完全阻塞。台中慈濟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柯志霖表示,病人在急診時已看出雙手跟臉部明顯水腫,若發生血液回流心臟不足的情形,很可能引發急性心衰竭,有猝死危機,必須立刻摘除腫瘤。柯志霖說,黃婦已是第三期胸腺瘤,腫瘤不只侵犯血管,也局部擴及右上肺葉、左側甲狀腺還有結節與腫瘤緊貼,摘除腫瘤前須先切除左邊甲狀腺,由於被腫瘤侵犯的血管也必須一併移除,還需要心臟外科醫師使用人工血管重建無名靜脈和上腔靜脈再接回心臟,手術極為困難。柯志霖與心臟外科主任謝世榮及醫師吳慧中跨科組成醫療團隊,歷經14小時手術,才順利摘除腫瘤,解除黃婦致命危機。術後黃婦恢復良好,兩周後出院,後續回院繼續接受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徹底清除腫瘤細胞。柯志霖提到,黃婦8年前已知道胸腔長東西,醫師也提醒要回診處理,但她曾經歷子宮肌瘤手術而害怕選擇逃避,想要與胸腔腫瘤和平共處,但8年來腫瘤無聲無息長大,還可能要了命。柯提醒,發現腫瘤一定不要拖,定期健康檢查能提早揪出病灶,就有機會及早處理。
-
2020-09-08 科別.骨科.復健
車禍肋骨骨折還主動脈破裂 男大生術後一個月可打籃球
台中潘姓男大學生車禍重傷,主動脈破裂也有多處骨折,醫師進行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阻斷主動脈繼續出血,再由外科醫師進行腹部橫膈膜修補手術,和肋骨復位與骨釘固定等手術後,減緩傷者疼痛,快速復原,不到一個月,男大學生已出院且和朋友相約打籃球。20歲潘姓男大生下雨天騎機車遇車禍,人被撞飛昏迷,緊急送到童綜合醫院急診室,人送到醫院時意識模糊,緊急氣管插管及左側胸管置放後,隨即進行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患者左胸主動脈破裂、腹部橫膈膜破裂併氣腹、左側肋骨多處骨折併血胸,生命危在旦夕。經外傷小組評估及緊急處理後,立即送至手術室,由心臟外科主任吳清文進行胸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即時阻斷主動脈出血;隔天再由一般外科羅鳴高醫師進行剖腹探查,胸腔外科張凱惟醫師接手進行腹部橫膈膜修補手術,避免日後造成腹腔器官位移至胸腔。術後病人清醒,但左側胸壁劇烈疼痛導致左手不敢活動,經討論後再進行左側肋骨開放性復位併鈦合金骨板及骨釘內固定手術,大幅減緩患者呼吸或動作時的疼痛,復原快速,受傷住院14天後即可返家休養,不到一個月就可與朋友相約打籃球。張凱惟醫師表示,患者是左側第4、5、6、7根肋骨骨折,傳統治療方式是藉由服用止痛藥等肋骨自行癒合,依病人年紀及骨折位移程度通常需要一至三個月,修復期間連呼吸或任何身體的動作都可能牽引胸廓而造成疼痛,因此當患者不敢用力呼吸或咳嗽時,恐造成痰液滯積在肺部而導致肺炎發生,另外還可能出現氣胸、血胸甚至膿胸等。肋骨骨折雖然是胸部外傷或鈍傷中常見的情況,但其斷裂處的疼痛非常劇烈,雖然肋骨會自行癒合,但急性復原期間因無法正常呼吸與咳痰,容易出現危及生命的併發症,若肋骨錯位嚴重或多處骨折的病人,其癒合期恐更久而留下長久慢性疼痛的問題。張凱惟醫師呼籲,針對年輕或有需要負重工作的肋骨骨折患者,接受肋骨骨折開放性復位及內固定手術,可以大減患急、慢性疼痛,也可幫助患者早日回到正常的運動及工作。
-
2020-08-25 科別.心臟血管
移工患風濕性心臟病 睡覺胸悶喘氣還以為宿舍鬧鬼
來台工作2年的35歲越南移工阿新,日前出現容易疲累、睡覺到半夜會因胸悶喘不過氣的情形而驚醒,誤以為宿舍鬧鬼不乾淨,還到大甲鎮瀾宮參拜,症狀沒改善,直到咳痰有血到大甲光田醫院確診為風濕性心臟病,心臟主動脈瓣膜和二尖瓣膜遭致破壞,經手術置換人工瓣膜救命。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郭達智指出,風濕性心臟病是風濕熱侵犯心臟造成,風濕熱是A群鏈球菌侵犯身體後引起一連串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出錯的免疫系統攻擊健康身體的結締組織,多數會有發燒、關節疼痛、皮膚疹或腫塊等症狀,當免疫系統侵犯到心肺就會有胸悶、胸痛和心悸等等,若忽視持續惡化將演變成心臟衰竭危及性命。郭達智說明,風濕熱好發在5到15歲的孩童,台灣因為公衛進步已少有風濕熱個案,因風濕熱造成的風濕性心臟病就醫患者,以65歲以上的長輩為主,追蹤是他們在童年時環境不佳感染風濕熱後,免疫系統長期且慢性攻擊心臟到中、老年才發病。像阿新一樣的青壯年染風濕性心臟病者在台灣已少有,不過民眾仍要留意有上述症狀盡速就醫。「我很謝謝醫師們很快替我檢查出生病,我還以為房子不乾淨!」阿新說,他來台灣後睡眠品質漸差,大約自6月起胸部悶痛時,自認是胃病,去診所檢查胃鏡沒問題,也就未留心。後來他頻繁的在半夜會感覺到有人壓胸膛到喘不過氣而驚醒,很容易疲勞,擔憂是不是撞邪了,詢問室友有沒有感覺到鬼壓床,大夥都沒問題,只有他「有感應」,還去鎮瀾宮拜媽祖求平安符,無奈不適感都沒有改善,直到出現嚴重咳嗽、痰中帶血絲,才驚覺至光田綜合醫院胸腔內科檢查。胸腔內科醫師潘信宏發現阿新有肺水腫、心臟肥大問題,治療肺部也同時會診心臟內科主任夏治平確診是風濕性心臟病,須手術。郭達智說,阿新的心臟主動脈瓣膜和二尖瓣膜都因受免疫系統破壞而狹窄、鈣化、沾黏,無法正常有效開關讓血液流通,造成心臟肥大,經過手術置換瓣膜後胸悶不適感全消失,休養一陣子就能繼續上班了。阿新說,自己心臟生病擔心治療又憂心住院要請假,幸好醫師一直鼓勵支持,每一名照顧他的醫師們都很仔細,從一開始胸腔內科幫他看診發現心臟問題會診心臟內科,再由心臟外科手術,快速找到病灶治療,自己很幸運命被光田救回,在未遇到心臟衰竭昏倒、直接危及生命之前就已經手術康復。台灣工廠老闆也要他放心養病,治療後再回職場,還到醫院探視他並繼續簽訂工作合約留台,阿新很感動。
-
2020-08-11 科別.心臟血管
男子腳靜脈曲張10年腫脹麻痛 微創勾除手術治療改善
50歲的林姓男子超過十年深受靜脈曲張之苦,腳長期腫脹麻痛,曾動手術一次,但手術完卻痛了1個月,直到無法忍痛,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醫師利用「主軸靜脈雷射燒灼封閉手術」,及傷口僅有0.1公分的「微創勾除手術」,精準移除病變血管,解決長年靜脈曲張問題。林男說,手術完隔天就覺得改善,現在「走路像是在飛」。中醫大新竹附醫心臟外科主任翁啟峰表示,全台灣有20%民眾有靜脈曲張的問題,工作久站容易造成靜脈曲張,如老師、專櫃小姐、髮型設計師、空中小姐及醫護人員都要特別注意。靜脈曲張跟遺傳或個人體質有關,當腿部腫麻痛、小腿浮青筋、皮膚乾黑硬、傷口不會好或是半夜腿抽筋,建議立即就醫診治,可能合併發生的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及周邊血管疾病等嚴重疾病。翁啟峰說,「微創勾除手術」,傷口只有0.1公分,精準移除病變血管,在超音波的輔助定位下,採用精細手術器械,以心臟外科高規格放大影像,全程配戴4倍顯微鏡進行手術,清楚辨識病變血管再行移除,避免盲目破壞動作造成軟組織的受損,減少術後不適,同時也降低手術併發症的機會,患者傷口小,出血量少,恢復快當日就可返家。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有完整「一站式」服務,包含下肢靜脈曲張診療、血管超音波檢查、周邊血管檢查、靜脈顯像儀和顯微皮膚鏡檢查,提供準確迅速的檢查和治療。翁啟峰說,超音波是靜脈曲張治療的靈魂,在手術前使用超音波,定位血管病灶,提高治療的準確性,降低復發的機會。過去常以為是周邊動脈阻塞或是糖尿病問題造成的慢性傷口,其實近7成是「靜脈潰瘍」,運用精密儀器檢查,安排完善的治療方式,別把慢性傷口當成絕症。
-
2020-08-03 科別.心臟血管
腹主動脈瘤如未爆彈 破裂險些要老婦人的命
80歲的吳姓老婦人長了10公分腹主動脈瘤渾然不覺,日前爆裂大出血休克,急診緊急主動脈微創支架修補手術,老婦人術後恢復良好,並順利出院,醫師提醒腹主動脈瘤幾乎沒有什麼症狀,就像體未爆彈,一旦破裂就可能要命,必須特別注意。吳老婦人7月中旬因為腹痛休克,被送至大千綜合醫院急診,到院時失去意識,血壓僅剩40毫米水銀,醫師診斷「腹部大動脈瘤破裂併內出血」,急救穩定生命跡象後,心臟血管外科團隊進行主動脈微創支架修補手術,成功救治老婦人。大千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楊智鈞表示,腹主動脈瘤就像是體內的未爆彈,除了可以從躺著時摸肚子感覺有一顆球在跳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症狀,若腹主動脈瘤發生破裂出血造成休克,死亡率高達9成,即便馬上送至醫院開刀,死亡率也接近40%。建議65歲以上、高血壓、抽菸、具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若超音波檢查發現有腹主動脈瘤時,5公分以下可定期追蹤,超過5公分則需手術處理,分傳統開腹手術及微創支架修補手術,可與醫師討論後,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楊智鈞說,若身邊長輩突然發生劇烈腹痛,合併休克、意識喪失等狀況,則必須高度懷疑是腹主動脈瘤破裂引起,務必要盡快送醫、就近治療。
-
2020-07-01 新聞.健康知識+
糖尿病患突胸悶、喘不過氣 急轉心臟外科差點出人命!
一位約莫 60 多歲的男性糖尿病病患,與糖尿病為伍30年,日前因走路後,出現胸悶,喘不過氣等症狀,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其因血糖長期控制不佳,導致心肌缺氧、冠狀動脈堵塞情形嚴重,心臟擴大且收縮功能不佳,已無法單純透過藥物治療就可控制病情,需緊急進行繞道手術才得以保命。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吳彥雯醫師表示,糖尿病只要穩定控糖,就能避免相關的併發症發生,降低致命風險的發生率。但該位病患在過去罹患糖尿病的30年中,同時合併有高血脂、高血壓,卻因為對藥物的偏見,認為西藥傷腎,而不願準時服用醫師開立的糖尿病藥物,長期下來導致心血管病變,腎功能只剩下一半,讓治療變得更為困難、棘手。吳彥雯醫師提到,依照自己在亞東醫院的臨床經驗為例,在心臟內科就診的患者,若出現胸悶,喘不過氣的症狀,檢查後會發現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患者都同時罹患糖尿病。因此目前各醫院都在推動糖尿病整合門診,加強衛教,病人可得到妥善照護,但即便有完善的治療團隊,仍有部分病患會從慢性轉急症、併發症,透過問診也不難發現,這些發生原因與「不敢吃藥」、「害怕打針」有很大的關連。因此,吳彥雯醫師提醒患者,若對於治療有疑慮,可主動提出與醫師討論,醫師會依照每位患者的狀況調整治療策略。糖尿病藥物有很多種,有時候需要搭配使用才有更好的效果。針對害怕打針,或是有吞嚥困難的長者,現有多種健保降糖複方藥物的選擇,一次只要吃一顆,顆粒小,好吞嚥,能大幅提升服藥便利性。吳彥雯醫師提及,在過去,糖尿病患者若單獨使用SGLT2i 或DPP4i治療,血糖仍然控制不佳時,醫師會考慮合併使用SGLT2i 與DPP4i健保口服降糖複方藥物,但是患者糖化血色素(HbA1c)得至少8.5%以上才可處方;然而,今年5月1日起,健保放寬使用條件,糖化血色素值(HbA1c)只要高於7.5%者,即可提早使用,可望嘉惠更多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死因並非與血糖直接相關,相反的,糖尿病的各種慢性併發症才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吳彥雯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定期監測血糖之外,小心併發症出現也很重要,而長期穩定控制糖尿病才能預防併發症發生。
-
2020-06-18 科別.心臟血管
83歲嬤稱「心臟掉到肚子」 發現棒球般大腹主動脈瘤
新竹一名83歲從20年前開始就一直覺得「心臟掉到肚子」,腹部總是感覺得到心跳,但因無任何不適症狀,就沒有就醫檢查,直到最近常頭暈才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內科部長林圀宏,與醫師聊到此事,確診是「腹主動脈瘤」,透過「主動脈套膜支架放置手術」,阿嬤3天就出院,恢復正常作息。心臟外科主任翁啟峰表示,阿嬤的腹主動脈瘤非常巨大,約棒球大小,一般大於5公分以上的腹主動脈瘤需手術處理,恐有破裂致死的危機,必須積極治療。心臟團隊為阿嬤進行手術時,運用舒眠麻醉避免氣管插管帶來的不舒服,且僅以兩處0.5公分的微創傷口,取代傳統需要開腹、大傷口造成病患不舒服的手術。翁啟峰指出,當主動脈進入腹腔後則稱為腹主動脈,當血管逐漸老化退化、或有感染、發炎、結締組織疾病,造成血管壁變形膨大,便形成腹主動脈瘤。腹主動脈瘤隔著肚皮,跟著心臟一起跳動,才讓阿嬤感覺「心臟掉到肚子」。翁啟峰表示,年紀大於65歲、有吸菸、或是有高血壓、高血脂、感染及發炎,或是有家族史的人是屬於高危險族群者,較易得到此種疾病。大部分的病人沒有明顯症狀,倘若發現腹部不適、食欲不振、腹痛、背痛或腰痛就要儘速就醫。翁啟說,傳統腹主動脈瘤的手術需在腹部劃上約30公分的傷口,才能將主動脈膨大處切除後置換一段新的人工血管,病人必須面臨手術傷口大及開腹後常衍生的腸胃道沾黏及傷口癒合等問題。而「腹主動脈支架置放術」,則從兩側鼠蹊部約0.5公分的傷口,將外嵌有金屬支架的人工血管由股動脈,直接放置腹主動脈及兩側腸骨動脈固定,心臟送到腹部的血流便局限在人工血管內,避免持續衝擊已膨大且變薄的血管內壁,造成日後破裂的風險,整個手術過程不僅傷口小,風險低術後恢復快。
-
2020-05-28 科別.指甲.足部
新鞋磨腳破皮別不理!看看這個差點要命的病例警愓
新鞋子磨腳有什麼稀奇的?確實不稀奇,但可能致命。近日,我與同事們就接診了這樣一則病例,記錄下來是希望更多人可以避免這樣的生死時刻。21歲的雯雯近日從瑞金醫院心臟外科康復出院,若非救得及時,她很可能因為敗血症,生命停擺。雯雯是因為持續發熱被救護車送到瑞金醫院的,因為有11天的發熱史,搶救室立即啟動一級防護和篩查措施。經胸部CT掃描發現,雯雯有明顯的兩肺門至下肺斑片狀滲出,氣道中出現大量血性泡沫痰,血壓低,心率快達150-165次/分。雯雯此前在當地醫院因發燒就診過,在排除新冠症狀後,她就被當作是感冒進行治療,沒想到症狀越來越嚴重,出現高燒、乏力、畏寒、腹瀉等,且病情仍在急速惡化,雯雯出現休克了……問題到底出在哪裡?隨著檢查深入,我們的目光轉移到這名患者的腳上。雯雯的腳有傷口,經詢問瞭解到,她之前穿了新皮鞋,腳磨破了。這個再平常不過的生活體驗,在醫生看來就不同了。雯雯極有可能是因為穿了新皮鞋磨破了皮卻未得到及時處理,病菌從她的傷口侵入,引發了肺、肝、腎等多器官衰竭。通過分析患者的病史特點,瑞金醫院急診科主任毛恩強很快下了初步診斷:多重器官衰竭症候群(MODS),是敗血症休克。這是一種由感染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應綜合症,當較嚴重時會表現出休克。經一系列救治,雯雯的生命體徵逐漸平穩,但醫務人員不敢鬆懈,幾乎是徹夜守候。但變化還是來了,就在入院第二天,雯雯的情況再度惡化。雖然初步診斷已有,但病因還未確定。在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後,雯雯被送入急診重症監護室,很快,醫生們有了新的發現:心超提示二尖瓣有贅生物,考慮感染性心內膜炎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她出現了急性心力衰竭,感染性休克合併心源性休克,外加急性腎功能損害。這每一種情況,對病人來說都是沉重打擊。“死神”眼看已按下快轉鍵,每一秒的耽擱對患者而言都可能是致命的,醫生們必須快點找到答案。醫院迅速召集全院會診,經激烈討論,專家們一致認為雯雯的診斷是感染性心內膜炎致多重器官衰竭症候群。心外科主任趙強提出予以急診心外科手術救命,實施二尖瓣換瓣術。經家屬同意,當晚7點,這名患者被推入手術室。這是一台複雜的手術,但手術順利完成,雯雯被轉入心外科ICU。此時距離雯雯入院還不到48小時。兩天后,這位生命垂危的姑娘慢慢恢復意識,不久後便脫離了呼吸機。性命之憂的警報解除了,躺在監護室裡的雯雯情緒有些低落,原來,小姑娘原本有些叛逆,這次經歷了生死線,突然發現父母是自己最親、最想見的人。不久,經積極治療,雯雯順利轉到普通病房,一家人終於團聚了。“這48小時太驚魂,感謝醫護人員不僅救回孩子的命,也救了我們這個家。”雯雯的父母很感激。送走這個病例,我們回味很久,生命如此脆弱,一雙鞋磨破了腳可能要了人命;生命又是如此頑強,醫患齊心,多學科合作,可能逆轉結局。(來源/轉載自《文匯》)
-
2020-05-21 科別.心臟血管
老婦「腳中風」發黑 微創導管手術去除截肢風險
80歲王姓老婦因左腳發黑到醫院就診,醫師診斷為「急性重度下肢動脈阻塞症」,且有截肢風險,因此馬上安排她接受微創導管手術,順利以專用球囊打通血管,成功恢復血流,老婦幸運地保住左腳,免於被截肢的命運。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楊智鈞表示,下肢動脈阻塞也稱為「腳中風」,超過六成以上合併其他重大血管疾病,例如主動脈瘤、心血管阻塞,甚至腦中風;初期症狀會有輕微的腳痠、腳麻、肢體冰冷,嚴重時則會呈現腳趾頭或足部發黑,若不即時處理,會導致壞死、感染的狀況,最後只能將嚴重壞死的腳截肢。他指出,以往下肢動脈阻塞只能以外科手術血管繞道來治療,不僅傷口大、恢復期也長,現行的微創「通腳血管」手術已幾乎與「通心血管」一樣成熟,同時除了傳統的球囊與金屬支架外,也有先進的塗藥球囊及塗藥支架可使用,幫助病人免於被截肢命運。下肢動脈阻塞好發在55歲以上的年長族群,尤其是有抽菸習慣、糖尿病、高血壓、洗腎的病人,這些病人全身的動脈都較易發生狹窄硬化的病變。因此,提醒家中長輩如有上述狀況,應特別留意,如果出現下肢動脈阻塞的症狀時,必須盡速就醫治療,以免錯過打通血管的黃金時期。
-
2020-05-13 科別.心臟血管
醫病天地/主動脈瘤病症 苗栗大千醫院可手術
主動脈瘤破裂會造成嚴重內出血,延誤病情後果嚴重,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通過衛福部審核,取得「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資格,可以施行這項手術,有助於鄉親把握黃金時間在地治療,不需冒風險轉診到外縣市。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楊智鈞表示,「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可針對5類大動脈疾病,包括胸主動脈瘤、腹主動脈瘤、複雜性乙型主動脈剝離、主動脈創傷性或自發性破裂、髂動脈瘤進行治療;比起傳統開腹或開胸手術,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有傷口小、恢復快、安全性高等特點,且健保都有給付;目前僅不到5%的狀況仍須使用傳統開胸、開腹手術。楊智鈞表示,主動脈瘤是主動脈的血管壁發生不正常的脹大,且會沿著主動脈發生在任一部位,腹部最常見。主動脈瘤的危險性在於當血管壁持續脹大到一程度時可能破裂,造成嚴重內出血。多數的主動脈瘤猶如「不定時炸彈」,患者初期都沒有症狀,直到主動脈瘤壓迫到器官或發生剝離時才會伴隨疼痛或下肢麻木等,高危險族群為65歲以上、高血壓、抽菸男性,建議這類型民眾每年至少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如發生劇烈腹痛合併休克、意識喪失,就要特別留意可能是腹主動脈瘤破裂引起。楊智鈞指出,主動脈瘤發生原因為高血壓、高膽固醇、抽菸、壓力大、老化等,因此建議民眾控制好血壓及體重、戒菸、多運動、適時舒緩壓力,預防血管瘤。
-
2020-05-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上醫院也能看門診 三總視訊診療讓患者在家看診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用到醫院也能夠得到診療嗎?三軍總醫院院長蔡建松表示,三總透過「視訊診療服務平台」,建構訊診療服務及看診流程,方便民眾獲得更貼心及便捷的優質醫療服務與就醫品質保障。三總心臟外科醫師蔡宜廷主任表示,新冠肺炎期間,病患因為擔心院內的感染而減少到醫院回診意願,但透過三軍健康雲服務平台,不需使用複雜的APP下載及操作,只要透過原本的掛號作業系統,讓病患可以收到醫院發出的視訊連結位址與看診醫師互動,而醫師跟病患視訊互動的同時,可即時查看到病患在醫院的相關檢驗及居家的監測數據,可得知病患最近服藥控制的改變趨勢圖。家住在西螺的鍾先生表示,雖然每2到3個月才回三軍總醫院複診,拿慢性處方箋,但透過視訊諮詢,可以在用藥有突發時,得到即時回饋,在做運動強度訓練時,也可以得到醫師建議,如此還省下回台北的時間及精力、高鐵及計程車車資。王先生家住雲林,每3個月都要回三總腎臟科及新陳代謝科複診,此次透過視訊與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呂介華討論胰島素施打用量與血糖控制,王先生6個月前飯後血糖大於500mg/dl,目前可穩定控制在120mg/dl。同一天,腎臟科主任楊松昇透過視訊掌握王先生在家量測的血壓、脈搏及血糖數值與曲線圖和用藥,王先生若對洗腎有任何問題也可以提出來。三軍表示,透過視訊診療服務平台,所有視訊影像均妥善保存在院內主機,所有的資訊安全均由醫院管理。另外結合即時的AI語意分析,可將醫師與病患的主訴紀錄自動轉成文字病歷儲存到看診平台中,節省醫師許多打字時間。未來與病患視訊診療服務時,還會串接影像線上說明,讓病患透過說明更了解自己的影像檢查結果。若有即時的回診及居家醫療需求,各科個案管理師也可透過此視訊諮詢服務,進行病患線上的衛教及居家醫療整合諮詢服務。
共
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