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心理壓力
共找到
310
筆 文章
-
-
2020-05-10 橘世代.健康橘
我們都有病:媽媽妳是最美的光頭、你的爺爺不是你的爺爺
好不容易獲得幸福、在職場衝刺、背負家庭重擔時......生病了。《我們都有病》是由3位年輕癌友共同創辦的病友社群,一段段關於疾病的故事集結成書,透過病友與照顧者令人動容的真實分享,讓生病這件事變得不再這麼可怕:「不提倡正向樂觀的心靈雞湯,只聊真實又有病的人生」。「生病後的人生,可能會讓你感到痛,但也可能看到從沒預料到的風景。」【故事一:沒有晴天霹靂,哪來的鋼鐵勇氣(受訪者/鋼鐵晴「晴哥」)】她是鋼鐵晴,人稱晴哥,曾夢想成為全職媽媽,但天不從人願,短短幾年內,她就經歷了早產、腦瘤、乳癌、婚變等一連串生活災難,她的故事充滿刻苦,但晴哥卻活得比誰都像個「人生勝利組」。接踵而至的乳癌:媽媽妳是全天下最美的光頭2015 年,在女兒1 歲多時,晴哥發現她會經常「頭痛、耳鳴、腳麻」。本以為是因為高壓的育兒生活疲憊造成的不適,去醫院檢查後,竟在腦中發現7X7公分的腫瘤,診斷後決定進行「開顱手術」。事隔1年,漸從手術中復原體力的晴哥,竟然又被檢測出乳癌。有過醫病經驗的她,本以為會跟第1次治療一樣,手術成功、等待復原就結束了。沒想到,在第1次打完化療後,身體產生非常強烈的排斥,全身痙攣甚至顏面神經失調。「那陣子真的長得很像佛地魔,我全身的毛都掉光了,包括我的眉毛、頭髮。我那麼注重打扮,當時真的天天都覺得非常沮喪、難過,而且副作用又很嚴重。」強烈化療副作用帶來的不適,晴哥坦承,她也曾想過要放棄。直到有天寶貝女兒對著她說:「媽媽,就算妳是光頭,妳也是全天下最美的光頭。」女兒的話,喚醒了晴哥的母性本能─她當下覺得自己必須要學會更加堅強、更加獨立。「為了陪女兒更久,我一定要撐下去。」罹癌後乳房重建 她成了一名超模辣媽在女兒的陪伴和鼓勵下,晴哥順利熬過所有療程。但治療結束後,卻又出現了一項新的選擇題──是否要進行乳房重建?許多乳癌治療的過程中,必須切除乳房。因此在痊癒以後,乳房重建與否,會是許多乳癌病患共同的疑問。晴哥當時在一些乳癌病友社群爬文,想聽聽前輩們的意見。但她發現,每當年輕乳癌病友詢問起重建乳房的話題時,得到的經常不是建議,而是譴責。許多年紀較長的病友會說:「我最討厭有人和我提乳房重建。」「幹嘛這麼膚淺?妳是要命還是要奶?」「如果另一半因為妳沒有乳房而不愛妳,那分手也罷!」等各種負面回饋。由於從小就曾因為胸部被嘲笑過,晴哥最後還是選擇重建。重建後,有次晴哥在粉專上分享她的比基尼照,大秀罩杯升級後的「新身材」,竟意外引起媒體關注。除了被三立邀請穿著比基尼進行專訪外,又陸陸續續有多家媒體競相採訪她的故事。抗癌超模與抗癌勵志作家的誕生比基尼一照,讓晴哥的故事被大肆曝光,從此她在病友圈中多了一個封號:「抗癌超模」。如果到晴哥的粉專「鋼鐵晴/ 抗癌小跪婦」逛逛,一定會看到許多養眼美麗的比基尼照和生活照。她常常會和大家開玩笑說:「她的自信,來自於乳房重建後的這2粒。」這2粒,得來不易,建立在高昂的重建手術費和病友的眼光與社會壓力之上。但也因為晴哥當初勇敢做出會讓自己快樂的選擇,她最終鼓舞了許多年輕乳癌病患決定重建,她的故事也為許多病友癌友帶來勇氣與力量。最近,她還多了一個新的斜槓身分:「抗癌勵志作家」,新書名字叫做《沒有晴天霹靂,哪來的鋼鐵勇氣》。不再只是個守在家中凡事靠別人的太太 說到晴天霹靂,我們不禁想和她聊聊婚變一事,晴哥對此,並沒有著墨太多。但她說,在經歷了那麼多事情後,她意識到:過去那個夢想是當家庭主婦的她,似乎犧牲了自己的全部,在為了別人而活,不論是在感情上、家庭上,還是女兒。「有一天,我希望能完成女兒從小的願望:出國看雪。」「而且,是靠著我自己的力量。」聽著她溫柔卻堅定的語氣,我們知道,她不再是那位每天守在家中、凡事靠別人的太太了,她已經是位堅強走過重大苦難的「人生勝利組」。【故事2:化照顧者的經驗 為夢想的種子(受訪者:失智症爺爺照顧者/小花)】「你的爺爺不是你的爺爺」,當失智症降落在一個家庭。她是小花,任職於新創公司,做著時下最夯的數據分析工作。24 歲的她,另個身分是位照顧者─照顧患有失智症的爺爺。失智症的過程─你的爺爺不是你的爺爺原本爺爺的身體硬朗,雖然已經高齡93歲,仍可以打理生活。但漸漸的,爺爺開始忘記按洗衣機、忘記有沒有吃飯、忘記有沒有吃藥。原以為這些「忘記」,只是正常的老化現象,直到去年,爺爺一個人走上國道─成了新聞,上了媒體報導。小花全家因此被網路公審:「為什麼不看好老人?」帶爺爺就醫後,經過巴氏量表的檢測,醫生判定爺爺「輕度失智症」。失智,讓爺爺的時間靜止在約莫40年前,沒有手機、沒有網路,一碗陽春麵15元的年代。在過去,爺爺習慣走著固定路線撿發票回家。近幾年,因為電子發票的推廣,能撿的紙本發票變少了,但爺爺撿發票的習慣仍繼續著。由於失智症導致認知退化,漸漸的,爺爺撿回來的東西,也不再只是發票…。一般輕度失智症到中重度,最快也要1 到2 年,但爺爺退化的速度更快,經常性走失─到派出所尋人開始像跑自家後院…這並非小花家人想要的常態。他們曾經請過看護照顧,卻被爺爺打跑,因為爺爺認為看護是小偷。認知混淆,讓爺爺有時也會懷疑自家人偷竊,甚至產生攻擊行為…照顧者的身心理壓力,讓小花曾想過讓爺爺到安養中心獲得更完善的照顧,但看過的環境都不理想,就算有屬意的安養院,還有等待期的問題。在沒有合適的選擇下,由家人照顧是必然的選擇。孝順的小花自願協助父母照顧爺爺。但沒想到,被照顧者影響照顧者的情緒,遠遠超過她的預期。小花說,照顧家人的耐心,消磨速度比外人想像中的更快。善用網路與社會的資源,照顧者喘息服務因為察覺到自己身為照顧者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壓力,小花透過網路,尋找可以幫助到自己的資源,像是「當我們老在一起」的喘息照顧居家服務員。透過偶爾請人與自己分擔居家照護的重擔,儘管時間短暫,對心理壓力的舒緩,卻非常有幫助。小花發現,如果照顧者是年紀較長的父母輩,可能會因為對網路工具的陌生,不知道該如何尋求協助,只好繼續承擔身心的壓力。化照顧者的經驗為夢想的種子小花說,現在的她,已經不急於逃離照顧者的角色了,反而想著運用這段經驗,找到改善長照現況的契機。她希望未來可以將自己身為照顧者的經歷,結合數據分析,做一個和老人照顧相關的媒合平臺。但她還不清楚這個目標,將會怎麼進行,但她希望可以盡一份心力,幫助到更多需要的人。我們也很期待,小花心目中的照護平臺,在未來可以真的被創造與落實!不如平臺的名字,就叫做:「我們都需要喘息」吧!本文摘自《我們都有病》、布克文化2020/03/05出版【關於更多「家庭」大小事↘↘↘】。別對隔代教養貼標籤 小甜甜慶幸自己沒長歪。以「賦能」開創長照新模式 重拾被照顧者的生命意義。李佳蓉:給孩子想回家的理由,不要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職場歧視隨疫情升溫 「受災勞工」提供免費心理諮詢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所有人的生活,連居家隔離勞工不但無法上班,還可能成為被歧視對象。勞動部接獲不少因疫情產生的職場歧視,另外職業傷病防治中心也有勞工陳情,居家隔離期滿後,因為原本就有呼吸道感染問題,遭長官及同事排擠,出現職場適應困擾而求助。勞動部表示,相關問題若有求助心理諮商需要,可以安排免費心理諮詢,勞工不要害怕求助。此外,很多職業病勞工因為疫情延緩治療或復健,導致病情加劇,勞動部表示,已經配合調整職業傷病治療與復健,例如不用到大醫院,改安排到鄰近醫院復健,或是改以網路、電話或LINE等遠端方式提供諮詢,也能收集完成職業暴露資料,勞工不用排斥診治職業傷病。勞動部表示,自疫情以來接獲不少勞工求助電話,指出因為民眾恐懼疫情而出現職場歧視,例如聽說自己的家人在居家隔離,或可能接觸確診患者,就完全不敢接近,甚至要求遠離,不能進辦公室。職業傷病防治中心也曾有服務個案是居家隔離期滿勞工,因個人長期呼吸道疾病(例如黴漿菌重複感染),遭到職場主管或同僚排擠,產生心理壓力與職場適應困擾,尋求防治中心專業協助。勞動部表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不斷宣導國人不要對確診病人,或是居家隔離民眾貼標籤,但是仍然會有少許狀況出現。勞動部原本就有補助勞工因為職場適應產生心理問題的心理諮商費用,若勞工求助,可轉介安排免費心理諮詢,一年補助六次。若勞工自行選定心理診所,也可以補助。另外,民眾因防疫需要,非必要避免前往大型醫療院所,但對罹患職業傷病勞工,可能因疫情中斷後續診治,使病症加劇,反而延長復工時間,影響勞工權益。勞動部職業傷病管理服務中心主持人、台大醫院朱柏青醫師表示,基於防疫需要,已經配合調整各防治中心服務模式,如果罹患職業傷病勞工有後續職能復健或配復工需求,防治中心會視個案狀況,協助安排至鄰近網絡醫院或職能復健機構接受服務。另外,爲降低勞工進出醫院感染風險,改以網路、電話或LINE等遠端方式提供諮詢服務,收集完成職業暴露資料後,仍可爲疑似職業病勞工進行評估。
-
2020-04-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勞工因疫情憂進大醫院 可至職業傷病防治中心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民眾對出入醫療院所有疑慮,但對職業傷病勞工來說,中斷診治可能導致病症加劇,勞動部今天建議,勞工可到職業傷病防治中心及網絡醫院診治。勞動部今天下午舉行例行業務報告,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職災勞工保護組科長葉青宗表示,從疫情發生以來,民眾基於防疫需要會避免前往大型醫療院所。不過,對於罹患職業傷病的勞工,若因疫情而中斷後續診治,可能導致病症加劇,延長復工的時間,影響勞工權益。葉青宗建議,目前全國大型醫療機構院所共開設10家職業傷病防治中心及83家網絡醫院,都可就近提供勞工職業傷病診治、諮詢及轉介等服務。勞動部職業傷病管理服務中心主持人、台大醫院醫師朱柏青也指出,職業傷病勞工面臨很多生理及心理壓力,現在遇到疫情,可能造成勞工就醫有疑慮,如果有這樣疑慮,其實勞動部職安署有設置職業傷病防治中心跟所轄網絡醫院,都可提供協助。另外,由於網絡醫院成立已久,臉書、電話、網路等遠端措施也早已建置,可以透過網路、電話或LINE等遠端方式提供諮詢服務,收集完成職業暴露資料後,仍可為疑似職業病勞工進行評估。朱柏青也提到,過去曾有防治中心服務個案是居家隔離期滿的勞工,但因勞工本身有長期呼吸道疾病,而遭受職場主管或同僚間關注,產生心理壓力與職場適應困擾,勞工也可以尋求防治中心獲取專業協助,讓專業心理諮商師提供諮商。勞動部表示,勞工在防疫期間也別讓自身權益睡著,職業傷病診治服務並未間斷,如有職業傷病診治需求,或因疫情影響而有心理、工作適性等問題,請逕洽所在地的防治中心尋求專業服務。
-
2020-04-2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遇醫療兩難時,回到「以病人為中心」的初衷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是以「病人與醫師的由衷之言」為主題。一位文字工作者由本身罹患癌症的經驗,說出病人的心願:「如果藥師、醫檢師、醫護人員能多一點點同理,多幾句的問候或安慰、說明,也許病人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煎熬。」另一位癲癇病人則坦然向醫師道出她內心的矛盾,一方面自己仍然無法跨越這疾病所帶來的心理障礙,但另一方面卻希望:「有人主動與我分享周遭病友的經驗,會讓我覺得溫暖而不孤單。」精神科醫師分享自己習醫的心路歷程,透過不斷自我省思與同儕間互相的分享提醒,希望回到「怎麼做對病人最好」的習醫初衷。從事精神醫療近三十年,雖不斷自省、也教導年輕醫師要「以病人為中心」(patient center)去思考、作醫療決定。但這看似簡單的事,其實並不容易。那天上午護理師報告,某病人在病室廁所吸菸,要求他把剩餘的香菸和打火機交出,病人不僅否認,態度也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於是請住院醫師跟病人會談,說明病房不能抽菸,一方面是基於菸害防制法規定,一方面是因為打火機的存在與抽菸的行為,如果造成火災,對封閉式的精神科病房風險很高。病人表示瞭解,但否認還有香菸與打火機。下午該病人病室又有菸味,在護理師安檢、堅持下,病人才交出香菸和打火機。住院醫師來報告說,病人似乎不在意被查出香菸、打火機,護理人員很擔心病房火災風險,是不是該讓他出院?這是一個困難的決定。該病人是一個42歲、憂鬱症合併酒癮的患者,因長期酒癮、憂鬱交纏且未曾接受治療,造成失業、離婚、肝病、多次酒駕,與父母的關係也日趨緊張、瀕臨破裂。本次是因為無用、無望、無助感,企圖自殺被警消送來住院。經治療,憂鬱症狀雖稍改善且已無酒精戒斷症狀,但其無用、無望、無助感仍在,出院雖不至於馬上自殺,但再度飲酒機率很高,而這又會讓他的憂鬱與社會、家庭、心理壓力更難處理。「可是,不讓他出院,萬一他又犯,造成火災,而且護理師方面的壓力很大。」住院醫師說。我先跟住院醫師說了一個往事:那是我在台大精神科病房照顧的一個國三女生,人很聰明,但情緒困擾、無法控制自己行為,情緒行為問題導致父母筋疲力竭,無力相處,關係惡劣,而來住院。她沒有自傷傷人病史,所以我們會給她一些治療性、適應性外出,也訂定行為契約去約束她。但,她每次外出前承諾回來的時間,常常做不到。護理師很困擾、也很生氣,認為她一再打破契約,住院有什麼用,應該給她出院!身為資淺的第二年住院醫師,實在很難擋得住資深護理師的要求與壓力。不過,初生之犢的我,在團隊討論時提出了我的看法:「這個病人無法控制情緒、行為,就是她的疾病,如果我們因為她目前這樣,就要她出院,等同放棄她,那我們就跟她那非精神醫療專業的父母不是一樣。而且台大醫院精神科病房無法接受、治療她,她出院要去哪裡治療?」讓我印象很深刻,那時督導醫師宋維村教授給了我一個終身受用的勉勵:「做醫療決定時,你能夠以『怎麼做對病人最好』作為考慮,很好。」那個病人後來治療出院後,順利完成高中學業,還進入一所不錯的大學。回到現在這個病人。我跟住院醫師說,其實,決定讓病人出院很簡單。反正是他自己違反病房規定,而且是牽涉到公共安全的規定,又不願意說實話;他不是精神病患者,有意思行為能力,且無立即自殺風險,出院似乎沒關係。但是,這次是病人第一次接受精神科醫療,本次住院對原本人生充滿無用、無望、無助、挫折感的病人而言,是一個有正面意義的希望——病人開始有想治療的動機、其父母親對病人有新的期待與關心、病人也知道有一群醫療團隊人員誠意地要幫助他。如果在這種情況(犯規、被抓、處罰)下,被出院了,不僅原本住院的正面意義完全消失,反而這次會變成一個負面的經驗,加深病人的挫折感與無用感。所以,要他出院對病人好嗎?住院醫師對於病人態度與火災風險仍有疑慮。後來我們約母親、病人一起會談。媽媽很擔心病人這樣出院後情況更糟,病人則坦承菸癮比酒癮還難忍耐,也表示歉意,承諾願意配合治療。當然我們把他留了下來。後來跟住院醫師討論這個案例,為什麼會想要讓病人出院?是怕吸菸造成火災多?還是對病人無所謂的嘻皮態度不舒服多?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在精神醫療裡,我們常常喜歡說同理心(Empathy),亦即要設身處地站在病人的立場去想事情,但卻往往會被自己的立場影響,尤其是醫療人員在面對病人挑撥的言行態度,而失去自己的專業、中立(Neutral)態度時。以此個案為例,一天抽兩包菸的人突然不能吸菸,其菸癮確實很難忍耐;一個42歲的人偷吸菸被發現,馬上要承認錯誤,對某一些人來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我們無法同理病人的這種情形,以警察抓小偷心態「抓到了」,「義正辭嚴」地抬出「法規」,「依法行事」,便容易發生類似「五歲小孩騎腳踏車撞到特斯拉汽車,被警察施行酒測」的離譜情事。當然,菸癮大不代表可以在病房吸菸,同理心也不代表病人可以在病房吸菸又不承認是合理的,而是要思考,我們是否給予足夠可以減少菸癮的協助?我們的會談討論場景,是否讓病人有足夠的空間去承認、接受自己的錯誤?病人的言行舉止,常常會影響我們應該具備的中立態度。所謂的中立態度,指不是用親戚朋友對待病人的態度,而是用精神醫療專業,從生理、心理、社會(Bio-psycho-social)層面,去關心幫助病人。所以我們比較不會被病人的言行態度所影響,也不會像親友一樣被病人的某些言語行為「激怒」而生氣。這有時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尤其遇到邊緣性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的個案時,醫療團隊成員間容易不自覺被病人分裂(Spliting)而產生不同的意見,這需要不斷自我省思與同儕間互相的分享提醒,而最終做醫療決定時,還是要回到「怎麼做對病人最好」的初衷。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拉長卵巢癌病情穩定期 標靶新藥可提高5年存活率
相較於其他癌症的新療法,被認為是「無聲殺手」的卵巢癌,臨床醫師手上的治療工具相對比較少,加上患者發現時多數是晚期,加上不斷復發,讓卵巢癌的預後不好。還好,近年已有新的標靶藥物上市,是全新的作用機轉,可延長晚期病人復發時間達1.5年到3年。治療目標 穩定病情、減少復發談到卵巢癌病人的預後情形,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婦科主任、同時也是台灣婦科醫學會理事長的陳怡仁嘆了口氣:「由於卵巢癌沒有有效的篩檢工具,有至少一半的患者發現時都屬於第三、四期,由於病人長期反覆化療、手術,不斷的換藥,還要一直擔心復發,心理壓力非常大,這幾年有新藥上市後,才讓五年的存活率提高到50%。」卵巢癌治療的新觀念是「維持療法」,就是希望可以拉長病情穩定期,減少復發。在癌症治療已大幅改善的情況下,卵巢癌的治療目的卻是減少復發,就知道卵巢癌的治療多麼棘手。維持療法 術後有三種選擇陳怡仁指出,目前的治療方式,還是以手術為優先,把腫瘤組織盡量切除乾淨。至於晚期病人,在使用化療後,初期約有七成反應,但在這中間又有七成的患者平均一年內會復發,因此,在病人手術或化療後有反應者,會提供維持治療。目前維持療法有三種,一種是繼續追蹤,等到復發後開始治療,第二種是術後合併化療,只要病情緩定,就可以採取單一化療藥如紫杉醇繼續治療,或是選擇標靶藥物如血管新生抑制劑、口服PARP抑制劑等。藥物選擇 依個人情況而定至於病情維穩藥物的選擇,陳怡仁認為,看病人可以接受的副作用而定。單一化療藥物約治療一年左右,可延長復發期約18個月,但副作用會有掉髮及手腳發麻狀況,有些女性在意有無掉髮,那麼化療藥可能就不適合。而針劑的標靶藥血管新生抑制劑,則可以減少癌細胞的血管新生,切斷癌細胞營養,另外,也能減少腹腔積水情形,治療期長達一年,且須自費。血管新生抑制劑也能讓病情穩定不復發達18個月,不過,副作用就比較多元,包括高血壓、蛋白尿及影響傷口癒合。因此,治療期間得追蹤血壓及腎功能,若有高血壓的患者就得合併血壓藥治療,腎臟病人也不適合。另外,若需要進行手術,也必需先停藥四到六周。標靶新藥 須先做基因檢測另一個新的口服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是比較新的作用機轉,是抑制癌細胞DNA修復的標靶藥物,目前國際上已有三、四種藥物上市。陳怡仁表示,由於癌細胞複製很快,在複製過程中,DNA有可能受損,就需要靠PARP蛋白質來修復,因此把這個蛋白質抑制住,就能阻斷癌細胞複製。不過,使用PARP抑制劑的前提,需要先進行BRCA基因檢測,有突變者才適用,有此基因變異者,在卵巢癌患者中大約占一至兩成。而目前的臨床試驗數據顯示,服用PARP抑制劑的卵巢癌患者追蹤三年,病情穩定未復發者可達60%,沒有服藥者約26%,兩者相差了兩倍之多。陳怡仁說,PARP抑制劑必需吃兩年,每次口服兩顆,一天兩次,不過,每個月的藥費也比較貴。副作用有白血球下降、腸胃症狀及疲倦,若患者出現較嚴重的副作用,就會依狀況調整藥物。
-
2020-04-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防疫禁探視! 子女不在旁 她10天驟逝
陳奶奶今年住進護理中心,她的五名子女天天排班24小時照顧,珍惜最後相處時間。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該護理中心實施訪視限制措施,原本病況穩定的陳奶奶不到十天突然陷入昏迷,送醫後不久就過世。子女求情 盼輪班陪伴安置陳奶奶的護理中心3月起每天只能早晚探視各一小時,且一次只限一名家屬。陳奶奶的子女向護理中心求情,但只能照規定走。陳奶奶中午、晚上各一個小時有子女陪伴,住的是單人房,一天有22個小時要自己面對寂寞。以往入夜睡覺有子女輪流陪伴,3月開始獨自熬過漫漫長夜,多數的照護行為也改由護理人員接手,造成陳奶奶很大的心理壓力。護理中心實施訪視限制措施不到十天,病況向來穩定的陳奶奶突然陷入昏迷,隨即立刻送醫緊急住院。主治醫師也困惑為何陳奶奶的病情急轉直下,「這十天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堅持探親 警察都來了跨專業長期照顧協會常務理事、貴族老人長期照顧中心主任桑予群表示,暫停探視令一出,99%家屬都能諒解,但見不著親人,情緒難免起伏。傳出有人主張探視權,堅持要探視親人,最後連警察都請來了。最近某機構有一名臥床近十年的長者往生,臨終前,家屬哭著哀求要見最後一面,最後只能全副武裝,拉起簾子讓家人道別。摸不到手…視訊哭不停媽媽住在長照中心的陳小姐說,視訊以來,不能面對面見面,摸不到媽媽的手,不能幫她抓背止癢,感覺媽媽話變少,妹妹每次視訊都哭不停,很想將媽媽帶回來照顧。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為避免長照機構體弱的高齡長者引發群聚感染成防疫破口,禁止訪客探視,屏東縣恆春督督教醫院貼心推出「行動視訊車」,讓長者可以和家人視訊對話。有家屬說,雖然視訊可撫慰家人和入住長者的思念之情,但和真實見面的感覺有差,但疫情嚴峻期間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記者吳姿賢、陳惠惠、唐秀麗、吳淑玲、徐白櫻、王昭月、潘欣中、張裕珍、施鴻基、陳斯穎)
-
2020-04-14 癌症.乳癌
乳癌治療不用怕 醫生幫你破解迷思
近年來乳癌發生率逐漸上升,乳癌的治療選項也愈來愈多元,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外科主任莊捷翰醫師表示,確定診斷後醫師會根據癌症分期與患者的期望來擬定治療策略,總體來說乳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荷爾蒙治療。患者不見得一定要先進行手術,或先進行化學治療,醫師會考量患者的腫瘤、健康狀況而做不同的建議。由於治療選項越來越多元,若患者及早治療並與醫師密切配合,有機會達到不錯的治療成效,早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已經可以超過九成。乳癌手術的常見副作用有哪些?適合乳房保留手術嗎?莊捷翰醫師指出,乳房是重要性徵,過去的乳癌手術會將整個乳房和腋下淋巴摘除,對外觀影響較大,常對患者造成心理壓力,且因疤痕、淋巴水腫使上肢功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目前台灣的乳癌手術,大約7成左右為乳房保留手術,是近年來乳癌治療的趨勢。患者能否接受乳房保留手術,醫師需評估以下條件。首先,是否能成功地切除病灶,且不影響乳房的外觀,患者乳房之體積較小且腫瘤佔整個乳房的比例過大的情況下,直接進行乳房保留手術會有難度,可以考慮先用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腫瘤若能縮小到一公分甚至更小,就有機會做乳房保留手術。再者,乳癌腫瘤位置若位在乳頭正下方或乳頭邊緣,容易影響到整個乳管,乳頭可能需要進行切除,較不適合乳房保留手術。另外,乳房保留手術不適用於多發性乳癌患者,若同一個乳房有多顆乳癌,可能就要進行乳房全切除手術。乳癌手術不只有針對乳房,還有處理腋下淋巴結,當所有腋下淋巴結都被清除後,患者上肢很容易淋巴水腫,其比例高達10-30%。為了減少諸多併發症,醫師目前會進行前哨淋巴結採樣,也就是在手術當中以染料或輻射線偵測,找出乳癌最有可能轉移的幾顆「前哨淋巴結」。經過病理科醫師檢查後,若前哨淋巴結有轉移的癌細胞,就進行淋巴結廓清,若前哨淋巴結沒有轉移的癌細胞,就不需將腋下淋巴結完全清除。這種作法能讓淋巴水腫的機會大幅下降,有助維持患者生活品質。哪些患者適合荷爾蒙治療?哪些患者適合標靶治療?莊捷翰醫師解釋,我們把乳癌癌細胞拿出來後會檢測三個很重要標記,分別是雌激素受體(ER)、黃體激素受體(PR)、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根據這三種標記,可以把乳癌分成三類:第一類是荷爾蒙接受體陽性的乳癌,它的ER或者PR其中一個或者是兩個都是陽性,這種乳癌與荷爾蒙刺激有關係,所以在手術以後無論是否進行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醫師都建議患者接受抗荷爾蒙藥物的治療,並持續五年至十年。第二類乳癌的HER2是陽性,我們可以使用抗HER2的標靶治療,來減少復發或轉移的機會。第三類乳癌的ER、PR、HER2皆陰性,稱作「三陰性乳癌」,在過去三陰性乳癌只能靠手術和化療治療,近年來針對轉移性三陰性乳癌可考慮免疫治療,有助提升存活率。化療的常見治療副作用有哪些?如何緩解副作用所帶來的不適?莊捷翰醫師說明,乳癌化學治療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白血球下降,造成患者抵抗力較弱、容易感染。治療期間可能會出現發燒、口腔潰瘍、喉嚨痛等不適症狀。化學治療在攻擊癌細胞時,對同樣具有快速生長特性的正常細胞也會受到波及,可能導致患者掉頭髮、噁心嘔吐及食慾不振等副作用。患者周邊神經、肌肉受化學治療影響,而感到麻木及痠痛,甚至有下肢或者組織水腫等情形。化學治療是乳癌治療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乳癌容易經由淋巴、血液轉移到全身,除了開刀把腫瘤切除乾淨之外,血液裡也不能有殘存的癌細胞。針對風險較高的患者,醫師都會建議採用化學治療,也會協助克服相關副作用,以完成療程。目前對於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有一些藥物或食品可以幫忙。某些藥物可以提振食慾或減少副作用,倘若食量很少,會建議使用一些營養補充品,讓患者不需要攝取大量飲食即可獲得較多的營養。癌友治療期間飲食方面需要注意哪些?「在接受化療之間不可吃生食!」莊捷翰醫師強調,「生食容易帶有細菌,可能造成感染,生魚片、生菜沙拉都要避免。」有些人平時飲食的口味較重,但在口腔黏膜破損的狀態,不適合吃太刺激、太辛辣、太重口味,以免造成不適。身體需要利用胺基酸來修復組織、維持免疫系統運作,飲食中一定要有足夠的蛋白質。營養補充品如核苷酸、精胺酸、魚油、麩醯胺酸、多醣體等,近年也常被討論的褐藻醣膠為海中多醣體,台灣目前有多項醫學臨床研究小分子褐藻醣膠,可能對調整體質、增強體力有幫助,患者對於化療的承受度、耐受性會好一點。乳癌迷思要破解迷思一:會得乳癌是因為吃了什麼東西嗎?正解:莊捷翰醫師解釋,患者常有些錯誤觀念,認為得癌症是因為吃了什麼、或者是得癌症以後就不能吃什麼、吃了什麼就容易造成癌症惡化,這些都是錯誤觀念。人體各個器官都需要充足營養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正常時候要均衡攝取醣類、蛋白質、脂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生病的時候更需要完整的營養。建議從治療前就要好好補充營養,治療中能吃就要盡量吃,治療後也要好好維持。患者、家屬要跟醫師、營養師、個案管理師進行溝通,了解在接下來的療程可能會面臨哪些副作用,營養師會給予適當的飲食建議,讓患者獲得足夠的熱量、蛋白質,才能維持體力,度過治療。迷思二:有摸到乳房硬塊才需要檢查?正解:平時除了要養成乳房自我檢查的習慣,還得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因為乳癌初期幾乎都摸不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助提升乳癌存活率。迷思三:沒有乳癌家族史就不用檢查?正解:台灣每年新增一萬三千多例乳癌,三、四十歲的患者相當多,大多數患者沒有乳癌家族史,所以無論是否有家族史都要定期檢查。醫師建議大家要盡量避免乳癌危險因子,例如體重過重、飲酒過量、缺乏運動等,但是無法完全避免乳癌發生,因此定期檢查非常重要。多管齊下,攜手抗乳癌莊捷翰醫師回憶道,曾經有位五十歲左右的婦女,雖然發現乳房有硬塊,但一直不願意面對,直到肺部積水、很容易喘,才來就診,那是因為乳癌轉移到肺部,屬於第四期乳癌。接受化學治療後,患者白血球下降、發高燒、且變得更喘,於是就替她插管使用呼吸器,並給予抗生素控制感染。當時患者很瘦,僅39公斤,狀況很差。當時陸續使用了全靜脈營養、水解配方等多種營養補充。後續總共在醫院作了四次的化療,住了四個月,才能租用簡單的呼吸器回家。患者長期使用抗荷爾蒙藥物維持了七年多,後來因為肺部轉移復發所以又接受標靶治療。莊捷翰醫師提醒道,隨著乳癌治療方式愈來愈多樣,治療成效有相當的進步,患者要與醫師密切配合,治療過程中務必要把營養照顧好,養足體力,一起對抗乳癌!原文:乳癌治療,迷思破解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4-13 養生.健康瘦身
隨著居家隔離 肥胖比率增加
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致死率已破6%,許多公衛預測都趕不上疫情延燒。但從一些既有報告來看,還是可找出一些好發因子,從東西方重症及死亡案例來看,都和糖尿病、慢性疾病及肥胖,甚至於高齡有密切的關聯性。隨著疫情升高,全球居家隔離人數也增加,這些居家隔離者,有些從國外回來,有些曾和確診者接觸,但有更多的人因調整工作場域,或更改上課地點而自我隔離。不管是何原因,隨著居家隔離延長,最近臨床發現因生活及工作型態改變而肥胖的比率增加了許多。從病患飲食紀錄也發現,無論是食物總熱量,或食物容積量都同時增加。在詳細問診後,才發現這些在家工作自主隔離的人,其心理壓力增加了許多,包括恐疫症候群,經濟蕭條壓力及假日休假症候群等,諸多以前不常見的主訴都出現了。從其飲食流量表紀錄發現,這些病患進食頻率及量增加,從分類來看,許多營養價值不高但熱量高的食物攝取也相對增加。甚至有人說,眼睛一張開就開始吃東西,雖然一樣是準時要在家做線上的工作,但以前不曾有的邊工作邊吃零食的現象都出現了,因為在家工作不需穿制服,可穿比較寬鬆的衣服,因此吃到超飽也沒有覺得腰帶變緊,而這樣幾天下來,才發現原來的衣服已經變緊,甚至穿不下了。從這些案例發現有一共同點,就是都有壓力變大的現象,這也是創傷後症候群的另類表徵。以前在美國921恐攻後一個月,發現紐約市民平均體重增加許多。從生理學來看,是當人體受到外在壓力,體內腎上腺素分泌增加,連帶會使大腦下視丘飽食中樞閾值下降,間接地就會想多攝取熱量來滿足飽足欲。改善之道,還是要有適當的有氧活動,因為在家工作活動量變少,進而熱量消耗也變少,在家時,交感神經刺激力也比外面少,使對飢餓的注意力增加,適當的有氧運動會使腦內啡增加,進而會降低飢餓感。身體最容易沉澱脂肪的部位是腹部,尤其久坐後,失去了抗地心引力作用,更加速腹部脂肪囤積。目前需要在家工作的人,可以練習站立式腹式呼吸法,再加上長吸短呼的步驟,也就是慢慢吸氣、快快吐氣,達到有氧運動的效果。總之,記得每隔一段時間就重複有氧運動步驟,可減少所謂壓力型肥胖的困擾。
-
2020-04-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也感染冠狀病毒了!小心,誰都會感染冠狀病毒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繼續「新冠肺炎」為主題刊出三篇動人的文章。第一篇是定居紐約將近半世紀「人在美國心在台灣」的好醫師,不幸因為看病而感染新冠肺炎後,寫出他對濟世救人的志業毫無怨尤;第二篇是旅居德國多年的台灣同鄉與讀者分享她所觀察到的德國人面對這場瘟疫的態度;最後我們也有機會傾聽台灣一位在醫院工作的同仁,敘述她參加醫院防疫工作的心得。這是「醫病平台」史無前例地接連三週討論同一主題,希望在台灣正面臨全球病毒肆虐的緊要關頭,這園地可以即時提供更多的心得,幫忙全民共同度過這場考驗。自2020年1月以來,我參與了紐約中美醫師協會(Coalition of Chinese-American IPA, CAIPA中協)對抗武漢冠狀病毒的工作小組,用中協基金會捐款購買N95口罩等醫療用品,捐給六家武漢地區的醫院,幫助在前線的醫護人員。自從Covid-19大流行,2020年3月1日 證實紐約市首例社區感染後,我們知道應該集中精力在紐約市,武漢地區的疫情災難馬上就會在紐約市重演。但是雖然小心,以為已經學好武漢的痛苦經驗,我做夢也想不到自己那麼快、那麼容易就得到感染。大約在3月16日星期一,沒有發燒,咳嗽,痰或胸口不適,但我感覺不快。肌肉酸痛、全身乏力、頭皮疼痛,還能夠工作。心想不妙,但因為不是呼吸道的問題,沒有發燒,沒辦法,沒機會測試是否感染冠狀病毒。只好自己觀察。心想如果感染冠狀病毒,我會是如何得到的呢?我每個工作日都使用MTA地鐵往返來回兩間診所,晚上也乘地鐵回家。我會從乘坐地鐵得到它嗎?但是自2020年3月1日以後,市政府勸大家在家辦公,人人之間保持六呎距離,地鐵上已經不再擁擠。而且到辦公室後,我也不忘用清潔液洗手。但是我在3月13日星期五在診所檢查一位三天前突發嗅覺喪失的患者。電話預診時,前台小姐已經問知她沒有呼吸道症狀、發燒。問診時,她一口咬定自己不可能感染冠狀病毒,因為最近她和家人沒有外出旅行,只是她和先生六天前(3月7日),得到流感,幾天就好,已經沒有呼吸道症狀。不過四天後(3月11日),她在做飯時突然注意到自己聞不到任何氣味。事後回想, 她認為自己在3月8日時,味覺就可能已經開始逐漸消失。那天門診第一次會面,她唯一的症狀只是嗅覺喪失,加上幾個小時前的胸部光片有陰影,沒有呼吸道症狀,根據CDC的指示,不必要戴口罩,我只是洗手、戴手套。以為不需要而戴口罩,會增加病人的心理壓力。會診後,家庭醫生和我都認為病人的嗅覺喪失很可能就是冠狀病毒引起。當天晚上,送她到急診室,因為只有在那裡才有可能檢測冠狀病毒。急診室的檢測,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的測試都是陰性。胸部CT異常,但是放射科醫生不認為是冠狀病毒。最後送COVID-19測試後,她就出院在家中自我隔離。大約四天後( 3月16日星期一),我開始有些不舒服。但是我們診所工作人員都沒人有感到不適。這位病人不是中協管理的華裔患者,並且只是當天門診唯一的四位患者(十位註冊病人有六位都未出現)。因此,門診候病室沒有幾位病人等候。如果她是病源,其他患者也不會像我那樣和她有近距離的接觸。從那天開始,我再沒有檢查其他紐約中協的患者。那個星期,我還能穿上防護裝備,檢查紐約大學門診的一些病人,並且能夠幫助中協將包裹運送到醫院。由於無法得到嗅覺喪失患者在急診室中的Covid-19檢測結果,因此,我與也在我診所工作的神經科醫師兒子決定在3月24日星期二取得冠狀病毒檢測中心的認可,進行我鼻腔後的檢測。幾個小時後,知道我已經得到冠狀病毒感染。3月26日星期三才得到病人的陽性報告,這是在急診室取得樣品送查後的十三天。因此,我感染冠狀病毒時間線 如下:3月13日接觸SARS-CoV-2的病患, 3月16日(四天後)感覺不適;3月24日,十一天等待後,得到許可,測試陽性,自我隔離一個星期,四月一日感覺好多了。我很幸運,沒有呼吸道症狀、發燒,不必住院、插管。在測試陽性之後,我一直都待在家裡。只希望那段隔離前的工作,我沒有把冠狀病毒傳給紐約大學和中協的同事、會員。我認為自己下一個星期的測試會是陰性,並且身體會產生SARS-CoV-2冠狀病毒抗體,可以捐獻血清給嚴重的病患,同時我也可以恢復工作。居家隔離最大的壓力是擔心會不會傳給家人。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冠狀病毒測試會變陰性。自我隔離、洗手是否萬無一失?但是因為不能再檢測冠狀病毒、不能測試冠狀病毒抗體,重回診所是否有可能會感染醫護人員、病患呢?希望能夠趕快回去照顧病患,但又不確定是否成為病源,反而害了要幫助的人,這是最大的心結。我不認為得病、可能得病,因而可能死亡,會讓我或醫生們後悔步上行醫濟世這條路。這段困難的時期,我們並非盲目的和冠狀病毒抗爭。看到中協上下的忘我表現,尤其工作小組事前對武漢的援助。「禍到眼前」,我們盡量的互助合作,保護社區、病患,保護醫護人員,保護自己。這些正向的思維,知道會多多少少幫助別人,這會讓我們因為能當醫生、醫護人員而感到驕傲。當然,我並非像其他在急診室、病房的第一線醫護人員,沒有適當足夠的個人保護設施,需要分分秒秒的照顧感染冠狀病毒的病人,增加不必要得到感染的機會,甚至可能死亡,心理壓力非常巨大。這才是讓醫護人員心寒、猶豫的最大原因。
共
1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