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8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心理健康
共找到
505
筆 文章
-
-
2020-04-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首例!台廠快篩試劑通過專案製造 85分鐘有結果
新冠肺炎台灣也要有快篩試劑了!食藥署署長吳秀梅今天下午在立院衛環會接受質詢時證實,國內近日已有一家廠商成功研發出快篩試劑並通過食藥署專案製造審核,最快85分鐘就有結果,目前正和醫院合作進行臨床測試。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天上午至下午召開會議,討論衛福部因應武漢肺炎對醫療體系、健保、心理健康影響及因應。包含楊曜在內等多名立委皆詢問到國內快篩試劑專案製造、專案進口審核進度。吳秀梅表示,目前國內快篩試劑共有三件申請專案製造、40多件申請專案進口,總共有16家業者送件,截至目前已有一家國內廠商通過專案製造核准,也是國內首例核准的新冠肺炎快篩試劑,正在以臨床檢體進行測試。據她了解,該業者量產後將優先供貨給疾管署。而另外兩件專案製造申請部分,一件資格不符退回,另一件仍申請中。食藥署醫粧組科長鄭啟慧,會後接受記者電訪時表示,通過審核業者為瑞基海洋生物科技公司生產的「瑞基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該業者3月9日申請審查,食藥署收案後,該業者中間多次補件,包含性能評估等,終於在4月6日通過專案製造審核。鄭啟慧說,相關資料顯示,該快篩試劑可在新冠肺炎、流感、上呼吸道等八種不同病毒中(其中三種是冠狀病毒),精準抓出新冠肺炎的病毒,其專一性高而通過審查門檻,最快85分鐘可測得結果。不過,鄭啟慧也說,由於國內新冠肺炎臨床檢體取得不易,因此食藥署目前初步決定是有條件通過專案製造,業者目前正在和醫院合作、已申請IRB,以實際檢體進行臨床測試及評估,將以快篩結果和醫院的PCR檢驗結果進行比對,至少要能判斷五例陰性、五例陽性才過關、就能立即開始生產。據悉,該業者表示,生產出的試劑將優先提供給疾管署分配使用。
-
2020-04-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昨零確診…可脫口罩或出遊了? 薛瑞元:仍維持社交距離
睽違36日,新冠肺炎疫情台灣昨出現「零確診」的好消息。有立委詢問是否已是國人可脫下口罩、或是可出遊踏青的時候了嗎?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表示,雖可開心一下,但仍不可鬆懈,民眾仍要維持社交距離。立院衛環委員會今邀請衛福部就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對「健保體系的影響與如何因應,以維護醫療品質」、「醫療體系之影響及因應作為」及「國人心理影響與如何促進心理健康之因應策略」做專題報告。衛福部次長薛瑞元報告時,提到全體醫療院所今年一、二月所申報件數都有下降,而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已暫緩門診減量、暫付款從優給付、若收治相關新冠病患,醫療費用從寬認定、院所或醫事人員若因防疫而停診,可申請補償;而在病患部分,滯留海外國人,居家檢疫或隔離者的就醫不受影響。而在國人心理健康部分,薛瑞元說,已針對全國民眾、兒童與長者等易感人口群、居家隔離與檢疫、集中檢疫、確診個案、死亡個案的家屬等,提供包含1925專線、建立「疫情健康專區」、心理衛教資訊、並成立疫情關懷中心(Call center)、協助會診身心科等措施來協助。蘇巧慧質詢時問到,睽違36天後昨台灣終於又出現零確診,如陳部長所說是小確幸,但現在是脫下口罩的時候了嗎?是春遊踏青的時候了嗎?而政府也說現在檢驗量能最大可到每日3800件,她這幾天都有接到民眾電話反應是否可普篩,指揮中心是否考慮近期可這樣做?薛瑞元表示,普篩是針對無法控制社區感染等情況時的作為,不過台灣目前並未有大規模社區感染,故別「用大炮去轟小鳥」,尚不需普篩;但目前已有討論,考慮會擴大高風險地區、如美國回台者全面篩檢。另外,蘇巧慧也問到,目前疾管署分配給醫事人員每天兩片口罩的量,她跟莊競程委員都還是有接到有醫事人員一天僅配發一片的問題,且北部的私立醫院就有,中南部更多,是否可調查,以確保醫事人員保護?薛瑞元表示,目前口罩發放方式為中央撥給地方衛生局,衛生局再撥下去醫護單位機構,他承諾這幾天會再去調查了解。
-
2020-04-14 性愛.愛情診療室
為何暖男變渣男!諮商心理師:是不是愛情騙子從這些小細節觀察
疫情期間宅在家追劇《夫婦的世界》可說是本月人氣最旺的韓劇,故事描述金喜愛與朴海俊飾演的一對恩愛夫妻,透過丈夫圍巾上的一根長褐色捲髮開始走鐘,暗生懷疑丈夫是否外遇,並在追查之下狼狽揭露外遇的事實,使原本平靜的生活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其新書《從習慣洞察人心》(時報出版)提到,想要深入了解一個人,最寶貴的線索就是觀察對方的各種習慣,再探索這些習慣背後,隱藏哪些重要訊息,可以準確評估對方的心理健康程度。 林萃芬說,由於我的論文主題是研究兩性聯誼活動的愛情現象,所以每當看到女性感情被騙的新聞,都會努力思考,這些愛情騙子到底是運用什麼心理戰術來贏得女生的信賴,進而達到人財兩得的目的?根據我收集到的案例發現,最容易引誘女性掉入感情陷阱的「名言」,第一名大概非「只有妳」或「只為妳」這三個字莫屬。曾有個愛情騙子約會時出手闊綽,不惜砸重金買禮物送給女生,就當女生暗自高興找到金龜婿,對方就開始「變窮」,而且為了證明「錢都花在妳身上」,還會感性地表示:「只想給妳最好的,自己沒錢吃飯也沒關係。」聽到如此體貼的話語,有誰能夠狠下心來拒絕對方的追求? 除了利用女生的罪惡感之外,愛情騙子也很了解女性多半有「要求完美」的傾向,擇偶過程不能犯任何錯誤。因此他們會針對女性的需要,打造出「超完美情人」的優渥條件,譬如,從小在國外長大的ABC,求學時代是美日名校的高材生,目前在國內知名企業擔任高階主管,未來前途一片光明燦爛,值得托付終身。在感情詐騙案件中,最常見的狀況是,真假交雜,讓人分不清楚是非善惡。舉例來說,有個愛情騙子和女生交往的時候,會指著電視上的知名律師主持人說「這是我學長」,接著還會爆點小八卦,敘說兩人當年學生時代的糗事,以取信於人,或是帶女方去他老家探望年長的父母,代表自己是「認真在談戀愛,不是抱著玩玩的心態」。 甚至有些愛情騙子會利用「假公司」配合「真同事」,來建立自己的身分地位。有個被騙的女性透露,和自稱副總的愛情騙子戀愛期間,每次打電話去他公司,都會有個「特助」接電話,而且對方還會客氣地說:「副總正在開會,麻煩留下電話,等下請他回電。」幾可亂真的情境,讓這位受害的女性,至始至終都難以相信「自己居然被騙了」。 還有些愛情騙子會故意顯示自己的弱點讓對方看到,運用反向操作的手法,來降低對方的警戒心,這樣反而會留給對方「老實」的印象。一個曾經受騙上當的女性回憶說,對方每次約會買單都會報公帳,同時也會直接告訴她「公關費太多用不完」,有次對方還刻意背錯公司的統編,請她上網查公司統編,結果發覺該公司統編真的就是這個號碼,讓她覺得對方「既迷糊又誠實」。 另一個愛情騙子建立良好形象的招數是「利用不知情的第三者」,讓女生誤以為他心地善良、品行端正。像有個愛情騙子在逛街時,看到路邊的慈善機構在募款,他當場二話不說,主動捐錢救助貧寒,適時發揮悲天憫人的情懷,很容易就營造出「好心腸」的人格特質。 愛情騙子最厲害的本領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消除對方的不安,儘快建立起信賴感。為了達成任務,剛認識對象時,愛情騙子多半會主動報告行蹤,信守小的約定,故意吃點小醋,不斷釋放「很在乎對方」的訊息,讓女性一步一步掉入愛情的陷阱中。 當然愛情騙子也最了解「人性弱點」,他們深諳女性渴望「麻雀變鳳凰」的心理,所以第一次約會他們會特地選在五星級大飯店,並且在對方面前表現出一副「熟客」的模樣,譬如熱絡地請服務生跟經理問好,或是會細心的跟對方解說廁所在哪裡,什麼菜做得最道地最好吃,這些表現都是要讓對方以為他既有品味又體貼,慶幸自己找到值得托付終身的王子。 另外,愛情騙子更會利用女性「不允許再蹉跎時間」的焦慮心理,一方面加快約會追求的速度,急著見面,一星期不到就深陷愛河,開始編織美麗的未來遠景,為了讓兩人能夠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一連串的「吸金計畫」就此展開。即使一切計畫都宣告失敗,愛情騙子依然可以流著眼淚,誠懇難過的跟女性道歉,「自己無法給妳一個幸福的未來,只好痛苦提出分手,不能耽誤妳的一生。」說辭多麼感人肺腑。要預防受騙上當,就要了解騙子慣用的詐騙心理以及手段,才能避免掉入對方精心設計的陷阱中。(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從習慣洞察人心:學會識人術,解決人際關係的所有煩惱》)
-
2020-04-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長照禁探令加深老人孤獨感?視訊電話多管齊下防範
三月底,桃園市一家長照機構護理師確診新冠肺炎,各縣市提高警戒,紛紛下令護理之家、養護中心等住宿型長照機構,四月底前禁止家屬探視,改以視訊或電話聯繫。疫情嚴峻的當下,防疫為先,且老人屬於高風險群族,這些都是風險控管的一環,但是如何讓老人不因跟親友見面被受限,孤獨感引發心理健康危機,也值得重視。台北市私立愛愛院護理長高麗閑表示,現在鼓勵用視訊的方式,解決雙方思念的問題。但是也有一些問題浮現,像是院內的陳太太,雖然能靠視訊與兒女互動,但一些生活上的需求,例如想要新的衣服,只能靠社工來跟外界聯繫,內部生活雖然如常,但仍有許多細節需要護理師跟社工,以及家屬多方重視。預防長者因為減少與親人面對面的親密相處,而產生的孤寂感,愛愛院規畫每天固定的活動時間,不管是戶外簡易運動,還是老人家的自由聚會,皆是透過一些陪伴降低阿公阿嬤的孤獨。但是讓長者走出房間活動,也得「分艙分流」,台北市社區銀髮族長照協會理事長施定宏表示,如果能把原本200多人的群體,依老人家居住的樓層分為約20人一單位的活動,就能大幅降低風險。
-
2020-04-04 新聞.健康知識+
中年女性注意!憂鬱跟體力有關?研究說從「2個舉動」能知道
台灣介於45-59歲的婦女將近276萬人,佔了台灣總人口的11.7%,根據一篇2019年6月刊登於《更年期》期刊的研究指出,身體虛弱的中年女性,特別是握力差和從坐著到起身需花比較多時間的中年婦女,有較高的憂鬱或焦慮症狀。該研究由新加坡學者所進行,研究者以1,159名年齡介於45-69歲,定期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進行婦科門診的婦女為對象,受試者在接受門診期間,透過手持式測力計評估上半身身體表現(握力狀況),以步行速度、站立平衡及重複的坐下起身(不用手輔助進行五次),來瞭解受試者的下半身身體表現,並以問卷評估受試者過去一週出現焦慮和憂鬱相關症狀的頻率,包括:悲傷、無法控制的擔心、失去興趣、疲勞、睡眠問題和食慾不振。研究顯示,有181位婦女呈現憂鬱或焦慮症狀,年齡多集中為45-54歲;患有憂鬱或焦慮症狀者的身體測量表現較差,握力不足與需要花較長時間完成重複座椅起立測試者,和較高的憂鬱或焦慮症狀有關,分別高出68%與33%。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前理事長劉嘉逸表示,中年婦女體力較差容易心情不好,或中年婦女可能因憂鬱、焦慮情緒而造成體力變差,這兩種推論在先前相關研究都有直接或間接的證據支持,例如憂鬱症會讓患者感到疲憊與乏力、加強體力有助於改善情緒,這兩者間的關聯性猶如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不論其因果為何,建議中年婦女都應維持良好的心情及體能狀態,平時建立規律運動的習慣,加強體力的同時可以讓心情更好。個研究顯示體力與心理健康呈現密切的相關,雖然無法證實它們的因果關係,但強力的證實了運動的好處。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現代的中年婦女常常處在困難的情境中,特別是研究結果呈現焦慮、憂鬱的年齡多在45-54歲,除了正面臨更年期的適應,同時夾在年邁的父母、孩子、丈夫與工作間,以及社會對她們的過度期待,日積月累容易積勞成疾外,也易伴隨著憂鬱跟焦慮狀態。葉雅馨提醒,中年婦女應建立「擁有健康的身心才能照顧好周圍的人」的意識,當能夠面對自己的情緒狀態時,才能夠做出有益於他人的行為,建議這階段婦女可將運動融入家庭生活的一部份,讓家人看到自己的積極與維持身心健康的需求,同時找幾個年齡與經驗相近的好友,除了可幫助自己找出一些可行的策略,有需求時,實質上也相互的支援及鼓勵。延伸閱讀: 心情差愛吃這3食物紓壓? 研究說再不改掉只會更憂鬱 家中長輩是憂鬱還是失智? 從1件事就能分辨
-
2020-04-03 新聞.健康知識+
坐愈久愈容易不開心! 改變5個生活小養成習慣「站起來」
兒童清明連假開始,防疫時期,不出門旅遊似乎是較好的選擇,但隨著呆在家時間變長,玩電動或上網的時間也因此增加!根據2020年2月發表於《柳葉刀精神病學》期刊的研究指出,青少年久坐時間增加,會提高罹患憂鬱風險。該研究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學者進行,研究對象選自於《布里斯托大學90年代兒童世代研究》中的4,257名青少年,受訪者於12歲、14歲及16歲時佩戴加速度感測器,在三天內至少追蹤其運動狀況10個小時,透過加速度感測器評估受訪者從事輕度活動、中度體能活動或者久坐,並以CIS-R及MFQ問卷測量其憂鬱狀況。結果發現,受訪者在12-16歲間,總身體活動量降低,若每天增加60分鐘的久坐行為,18歲時測量憂鬱分數增加了,如每天增加一小時的輕度活動,憂鬱分數則降低。持續出現較長時間久坐者,18歲時測憂鬱分數則高出28.2%。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醫師陳質采指出,從公衛角度而言,通常認為增加年輕人的活動主要是為了身體健康,例如提高協調技巧或骨骼強度,卻很少注意到運動對心理健康也有實證的效益。另外,輕度活動一般指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進行的活動,如隨意走動(購物,在家裡、學校走來走去)、鋪床、進餐,準備食物、帶狗散步、園藝和洗碗等。因電腦、手機、平板等網路及遊戲使用的普及,讓年輕族群久坐的時間逐年增加,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雖然運動對年輕族群是有必要的,但不要輕忽輕度活動的重要性,而且輕度活動可近性較高,目的主要是減少久坐的時間,可以多一些強調與執行,像站著打電腦、設定時間提醒自己站起來喝水或飲料、走一圈或扭腰擺臀三分鐘,甚至與朋友打電玩聊天時,彼此提醒不妨站起來打或移動到不同的角落。此外,環境空間可能需要一點佈置上的變動,讓它更容易成為生活的方式,可幫助提升輕度活動量,減少久坐。延伸閱讀: 不只久坐易釀痔瘡! 10原因都會讓你屁屁見紅 一上牌桌就黏住! 1習慣恐招來「經濟艙症候群」 
-
2020-04-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時中:若要外出 踏青更勝室內娛樂
全球新冠肺炎感染人數破八十五萬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強調「疫情仍看不見盡頭」,防堵疫情擴散,我國提出社交距離注意事項,無法有效維持距離場所,建議停止營業,電影院業者喊做不下去。對此,陳時中喊話,確診案例增加,建議減少外出,但考量心理健康,若要外出,「戶外踏青更勝室內娛樂」。陳時中澄清,近期網路流傳佯稱是他說的一段話「別出門,端午節過後,再看疫情控制情況」,並警告「染疫後就算治癒,後遺症也會拖累後半生」。他說,完全沒有講過這些話,再次提醒外出要注意社交距離,散播假消息可依法開罰最高三百萬元。社交距離注意事項頒布後,室內場所業者首當其衝,若無法妥適維繫室內一點五公尺的距離,民眾應戴口罩,若無口罩,應用隔屏阻絕,皆無法做到,應停止營業。不少業者擔心沒維繫好社交距離,被迫停業,紛紛祭出因應措施。例如,減少店內座位、桌邊點餐改用手機點餐,美食街擺上透明隔板並採梅花座。但電影院傳出災情,原受疫情影響,生意就已跌落谷底,因應社交距離,須額外採購隔屏或調整買票動線等,七十九家電影院盼政府直接勒令停業,暫停支付員工薪資,讓業者領取補助。陳時中表示,電影院屬密閉空間,受疫情影響,導致民眾觀影意願變低,但社交距離的維持是另外一回事,有心就能做到。無法保持室內一點五公尺距離,就戴口罩,無法戴口罩就設置隔屏,若全數都沒辦法做到,該空間的傳播風險就很高。陳時中說,防疫期間要所有人不出門是不可行的,整體防疫除了生理外還有心理,若強制要求所有人不出門,心理也會出問題,配合防疫的效果也會打折。團隊建議,防疫期間,仍須紓解身心,但要維持社交距離,必要時戴口罩,近距離吃飯隔屏阻擋,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的安全。
-
2020-04-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蘇東平:重視醫護的精神支持
疫情嚴峻,全民防疫,現在還能歲月靜好,那是因為全體醫護人員負重前行,許多居家隔離與檢疫者嚴守規定。醫護人員相當辛苦,但遭歧視消息卻時有所聞,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蘇東平呼籲,政府及社會應重視醫護人員的精神支持。十七年前抗煞,醫師、護理師、救護人員等殉職的醫療救護人員超過十位, 甚至懷孕護理師染煞過世,這對當時許多醫護人員是不堪回首的記憶。蘇東平記得,那時有些護理人員連家都不敢回,擔心家人因自己在醫院工作被歧視,也害怕自己染病而傳染給家人。抗煞護理師 憂鬱失眠比率超高最直接照顧SARS患者的護理人員,受創最深。SARS時,蘇東平針對醫院護理人員進行研究,發現他們除了受到感染威脅,心理精神層面也出現災難後經常見到的精神疾病,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重度憂鬱症、恐慌、害怕以及失眠等。蘇東平以某醫院醫護人員為對象,以「劑量效應(Dose-Response)」定義其接觸SARS的程度,劑量最輕的是被隔離的醫護人員,中度劑量則是直接照顧SARS患者,劑量最重的則是實際罹患SARS的醫護人員。在被隔離的一○七位醫護人員中,百分之五到十七在隔離時出現精神症狀,他們擔心親人也遭感染,在工作、社交與家庭上的互動關係都受到干擾。調查在SARS病房直接照顧病患的醫護人員七十位,評估其身心狀態評估一個月,並與非SARS病房工作的醫護人員相互對照。結果發現,在SARS病房工作的護理人員,其憂鬱症發生率比非SARS病房高出十三倍,失眠發生率則高出四倍。染煞醫護 多年後仍有PTSD另外,針對廿二位在照顧SARS病患時被感染的倖存者,進行長達一年半及四年半的追蹤,發現在SARS盛行時,這些染煞的醫護人員,三分之二以上都有急性PTSD及重度憂鬱症,一年半之後降低至三分之一左右,但四年半後仍有三至四成有輕微的殘餘症狀,且少數個案的精神症狀十分脆弱,對災難報導敏感,甚至聽到就導致症狀復發。調查也發現,護理人員韌性極大,在SARS病房工作的醫護人員,一個月後,因為對SARS的知識和經驗逐漸增加,負面感受也隨之降低,心理層面上漸漸適應,血液中的壓力激素「皮質醇」(cortisol)濃度也在一個月後逐漸恢復正常。嚴守SOP 可以避免感染疫病蘇東平指出,上述研究顯示,疫病流行時,有組織的工作環境和條理分明的照護步驟是可以避免感染、增加安全保護的良方。目前政府已定期將新冠肺炎最新資訊上網公告給醫護人員,蘇東平提醒,公開透明的資訊非常重要,更應給予醫護人員精神支持,提供篩檢和協助,甚至實質的鼓勵。統計顯示,接受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人數已有五、六萬,蘇東平指出,這群人心理健康也值得重視與關懷,建議利用電子設備提供心理諮詢,並建立溝通管道,鼓勵聯繫,降低隔離感。
-
2020-04-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孩子迷「網路」 久坐也會增憂鬱
兒童清明連假明天開始,防疫時期,不出門旅遊是較好的選擇,但孩子玩電動或上網的時間可能增加,董氏基金會提醒,每隔30分鐘一定要站起來活動活動!根據2020年2月發表於《柳葉刀精神病學》期刊的研究指出,青少年久坐時間增加,會提高罹患憂鬱風險。該研究由英國倫敦大學針對4,257名青少年進行研究調查,受訪者於12歲、14歲及16歲時佩戴加速度感測器,在三天內至少追蹤其運動狀況10個小時,透過加速度感測器評估受訪者從事輕度活動、中度體能活動或者久坐,並以CIS-R及MFQ問卷測量其憂鬱狀況。研究結果發現,12至16歲的青少年,總身體活動量降低,若每天增加60分鐘的久坐行為,18歲時測量憂鬱分數增加了,如每天增加一小時的輕度活動,憂鬱分數則降低。持續出現較長時間久坐者,18歲時測憂鬱分數則高出28.2%。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醫師陳質采指出,從公衛角度來看,通常認為增加年輕人的活動主要是為了身體健康,卻很少注意到運動對心理健康也有實證的效益。另外,輕度活動一般指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進行的活動,例如隨意走動(逛街購物或在家裡、學校走來走去)、鋪床、進餐、準備食物、帶狗散步、園藝和洗碗等。這些類型的活動較為可行,此研究也提供了青少年憂鬱症防治具體可行的方向。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因電腦、手機、平板等網路及遊戲使用的普及,讓年輕族群久坐的時間逐年增加,這研究顯示了「久坐與憂鬱症」有存在的相關性。葉雅馨說,對年輕族群而言,運動是必要的,但也不要輕忽輕度活動的重要性,而且輕度活動可近性較高,因此可以減少久坐的時間,像站著打電腦、設定時間提醒自己站起來喝水或飲料、走一圈或扭腰擺臀三分鐘,甚至與朋友打電玩聊天時,彼此提醒不妨站起來打或移動到不同的角落。不過,環境空間可能需要一點布置上的變動,讓它更容易成為生活的方式,可幫助提升輕度活動量,減少久坐。
-
2020-03-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對醫護人員的衝擊有多大?從SARS學到的一堂課
2019 年新冠狀病毒(COVID–19,即武漢病毒)快速蔓延,全中國幾乎淪陷。病毒亦傳播至全球,包括台灣、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美國、法國、義大利、澳洲等。至目前為止,確診者超過八萬一千七百人,死亡病例亦達 2,800 例。而台灣確診人數已累計至 32 例 ( 以上統計數字均截至民國 109 年 2 月 27 日 ),更有多人因有旅遊史或接觸史,需居家自主隔離。2019年新冠狀病毒的爆發,造成不僅中國,甚至全世界的焦慮潮(Anxiety Wave)。雖然制定了種種防疫措施,來對抗 COVID–19 之散佈,然而對於醫護同仁之精神心理健康的照護,卻如一片沙漠。筆者願意將 2003 年 SARS 爆發時,針對醫護照顧者(Care-giver)之精神心理狀態的觀察及研究與大家分享,並期提供醫療上層在面臨此生物災難(Biodisaster)時之重要參考,建議必要時針對心理創傷者進行介入性之精神醫療。SARS 對醫護人員的衝擊2003 年 3 月,SARS 侵襲台灣,導致 1 萬 3000 人遭到隔離、356 人受到感染,其中 73 人死亡。當時台灣民眾聞之色變,經過各界的努力之後,疫情才在當年 7 月初獲得控制。受到 SARS 疫情影響最大的首推醫療護理人員,他們除了身體上可能受到感染的威脅之外,在心理精神層面也會出現災難後經常見到的精神疾病,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重度憂鬱症、恐慌、害怕以及失眠症。我們以某醫院的醫護人員為研究對象,將接觸 SARS 的程度定義為不同劑量,以劑量效應(Dose-Response)的方式來探討其身心問題,劑量最低的是被隔離的醫護人員,中度劑量的是直接照顧 SARS 病患者,重度劑量的則是罹患 SARS 的醫護人員。我們追蹤了 107 位劑量最低的醫護人員,並發現有 5~17% 的人在 SARS 流行被隔離時發生了精神症狀,其中以失眠、恐慌症、憂鬱、焦慮症狀以及 PTSD 為主。在 SARS 過後的第三個月,發生率下降一半,六個月時,幾乎完全消失,僅有一位有憂鬱症,少數幾位仍有較輕微的恐慌、焦慮症狀及失眠。在 SARS 盛行期間,這些被隔離者很擔心他們的親人也會遭到感染,在工作、社交與家庭上的互動關係上,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擾。然而研究也發現,家庭的支持提供了保護因子,可以降低受隔離者的身心壓力。特別的是,在 SARS 後的六個月,我們發現這 107 位被隔離者的身心狀態,比對照組的 122 位醫護人員來得健康,顯示小劑量的壓力,可能使心理、精神相對增強。第二個研究是在 SARS 盛行時,針對在 SARS 病房(分為一般病房與 ICU 重症病房)直接照顧病患的 70 位醫護人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身心狀態評估。同時以非 SARS 病房(亦分為一般病房與 ICU 重症病房)的 32 位醫護人員做為對照組。結果發現,SARS 病房的憂鬱症發生率,比非 SARS 病房高出 13 倍,而失眠的發生率則高出 4 倍。此外,在 SARS 病房與非 SARS 的一般病房,具 PTSD 症狀者平均為 29.7%,而在非 SARS 的 ICU 病房工作者卻僅有 11.8%,表示後者在 SARS 盛行時,極少有機會被調至 SARS 病房工作,因而害怕、恐懼、噩夢及驚嚇等 PTSD 症狀相對減少。進一步的觀察發現,SARS病房的醫護人員在工作一個月之後,對 SARS 的知識和經驗逐漸增加,其情緒、失眠及對 SARS 的負面感受也隨之降低,在心理層面上漸漸適應,血液中的壓力激素「皮質醇」(cortisol)濃度也在一個月後逐漸恢復正常。顯然在疫病流行時,有組織的工作環境和條理分明的照護步驟是避免感染、增加安全保護的最佳良方。此外,直接與 SARS 病患接觸的照護者,應該盡量降低其危險因子,例如:避免讓有精神疾病史、年紀較輕以及對 SARS 持有負面感受的工作同仁參與。不可諱言的是,正向、樂觀的對應態度,和社會與家庭的強力支持,可以增強醫護照顧者對抗急性壓力的侵襲。第三個研究是針對 22 位在照顧 SARS 病患時受到感染的倖存者,進行一年半及四年半的追蹤研究,內容包括:精神症狀、認知功能、壓力激素及腦造影(腦神經細胞活動的測量)。結果發現,在 SARS 盛行時,三分之二以上的個案都得到急性 PTSD 及重度憂鬱症,一年半之後降低至三分之一左右,四年半後僅 3 ~ 4 位仍有輕微的殘餘症狀。而原本在 SARS 盛行時發生的害怕及恐慌症狀,於一年半及四年半追蹤時均已消失,然而少數個案的精神症狀卻變得十分脆弱,對媒體的災難報導十分敏感,導致症狀復發,有兩位個案甚至出現短暫的躁鬱症,而認知功能的測驗則發現,患者的語言記憶在四年半後仍較對照組差。在壓力系統的挑戰試驗亦顯示,罹患 SARS 的醫護人員在注射皮質醇挑戰試驗後,相較於對照組,有功能失調的現象,而且其左側海馬迴的神經細胞活動力也比對照組低。這些結果更進一步證實,罹患 SARS 的病患長期處於低氧狀態、使用大量類固醇以及精神嚴重創傷的聯合效應,在四年半後,腦部的海馬迴及杏仁體仍有殘留損傷,這種腦神經的脆弱禁不起生活壓力衝擊,容易導致精神症狀再度發作。然而,他們的生活機能、人際關係以及生活品質,在四年半後大致均已恢復正常。「針對 2019 新冠狀病毒爆發,快速及時之精神健康照護是急需的」,這是中國澳門大學的項玉濤博士(Yu-Tao Xiang)及其同仁所發表於 The Lancet Psychiatry 的一段話,且有下列之建議:1. 政府上層醫療官員應定期清楚地將 COVID–19 之最新正確的訊息,公告給醫療工作者和病患及其家屬,以降低其害怕及不確定感。2. 精神醫療之工作者應定期篩檢疑似和確診之個案及其健康照顧者是否有憂鬱、焦慮和自殺傾向。3. 在區域及國家層級上應建立精神健康之多重團隊,包括精神科醫師、護理、臨床心理和其他工作者,並提供給病患和其照顧者精神醫療的支持。4. 可利用電子設備提供感染病患及其家屬和大眾之心理諮詢,以期利用此溝通管道,鼓勵病患和家屬聯繫,以下降其隔離感。在任何生物災難發生時,人們心理的害怕、不確定性和被污名化,是十分普遍的,從過去嚴重爆發的新型病毒肺炎及病毒流行病對心理社會的衝擊所得到之經驗,從而發展精神醫療的特色包括:評估、支持、治療和服務,是在此 COVID–19 的疫情中主要且必須的目標。參考資料蘇東平,走過 SARS 創傷,對抗 SARS 的第一線醫護人員,遭受的心理創傷有多嚴重?科學人 2009 年第 89 期 07 月號Tung-Ping Su et al, Prevalence of psychiatric morbidity and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of the nurses in a structured SARS caring unit during outbreak : A prospective and periodic assessment study in Taiwan, 2007, J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41(1-2):119-30Xiang, Yu-Tao et al, Timely mental health care for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is urgently needed, 2020, Feb. 4 Lancet Psychiatry
-
2020-03-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看新冠肺炎/高志文:阻擴散 守住醫院是關鍵
義大利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堪稱武漢第二,台北醫學大學公衛學院全衛學程助理教授高志文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發表文章指出,武漢及義大利北部封城時均未做好配套措施,恐是導致醫護人員感染,造成醫療失控的關鍵原因。武漢、義大利嚴峻 因公衛系統不足高志文表示,在這波疫情中,守住醫院絕對是關鍵。以武漢為例,宣布封城後,火神山醫院尚未興建完成,民眾得知封城後過度恐慌,大病小病都衝至醫院,面對大量患者,醫院無法負荷,醫護人員無法做好感控,結果癱瘓醫院,引發嚴重院內感染。而義大利醫護人員新冠肺炎感染率占總感染數百分之八點二,逾兩千多人,很可能也是醫院爆發大規模感染所引起,主因為準備不充分的公共衛生和保健系統缺失,碰到史無前例的疫情爆發,使醫護人員長期短缺的問題迅速顯現。高志文說,醫院一旦感染控制失敗,可預期看到疫情嚴峻的放大效應,進而可能變成許多小規模的傳染病「震央」。只有做好院內感染控制,診所、療養院和其他醫療機構才會是抵抗新冠肺炎的前線主戰場。未來二周 我須觀察社區傳播可能性高志文指出,台灣與義大利的疫情發展截然不同,義大利為確診患者瞬間爆量,台灣則是逐漸升溫,未來二周台灣若能持續維持確診趨勢「慢火溫燒」,同步降低讓醫療體系過荷的機率,就算是守住了,但仍需持續觀察社區傳播的可能性。最近指揮中心宣布,新冠肺炎疑似輕症患者,如符合特定條件,一採後可居家隔離。高志文說,我新冠肺炎患者約八成屬於輕症,若疑似個案都住進負壓隔離病房,面對社區傳播的那一天,恐讓醫療體系無法負荷。高志文建議,負壓隔離病房應優先讓給重症患者,疑似輕症可直接居家隔離,甚至確診輕症患者在評估後,也可採居家隔離,並運用支持性療法給藥,嚴格控管行動,避免任何趴趴走的可能性。民眾應提升防疫標準 才能趨吉避凶一般民眾則應逐漸提升防疫標準,戴口罩、勤洗手,平時與人交談保持一公尺以上的距離,才有辦法趨吉避凶。近期國人陸續出現囤貨等現象,高志文指出,目前能做的防範措施都做了,即使尚未出現社區傳播,但人民的心理恐慌已升級到社區傳播等級,顯示疫情已對社會產生衝擊,政府應關注民眾心理,也需守護心理健康。
-
2020-03-22 癌症.乳癌
健保大數據/台灣乳癌年輕化 乳房重建研議納入給付
乳癌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死因第四位,每年新增逾萬人確診。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相當於每天有31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相較於歐美,乳癌在台灣女性有個獨特之處,那就是「年輕化」。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分析乳癌患者就醫數據,提供女性朋友防癌與治療參考。乳癌近三年新確診人數逐年增加,已經從106年的1萬5381人上升到1萬6178人。其中40歲以下約占8%,40到49歲和60到69歲這兩個年齡區間各占24%,50到59歲占近三成,等於有將近62%台灣乳癌病友年齡不到60歲,明顯較西方國家年輕化。健保署長李伯璋分析,背後的原因很複雜,包括遺傳基因、生活環境及飲食當中的環境荷爾蒙或化學物質,都可能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原因未明之前,每個人能做的就是盡量減少暴露於風險物質;政府能做的就是支持科學化公費篩檢,幫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再者就是努力跟上新藥新科技的腳步,讓國人能夠接受符合實證的有效治療。打擊女性自信 動搖親密關係台灣乳癌患者的確診年齡大多不到60歲,不少甚至不到50歲,也有30幾歲的。這些女性有的未婚、有的新婚正準備懷孕、有的剛當上媽媽,她們不僅是全家人的支柱,也是職場的中堅主力,診斷出乳癌會衝擊整個家庭,手術切除乳房也會打擊女性的自信心、動搖伴侶之間的親密關係。李伯璋曾擔任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董事長,他記得有個年輕女性同事罹患乳癌,當時很多藥物都要自費,不是一般上班族負擔得起。他深知,要幫助這些病人度過難關,健保就需要做出調整。乳癌治療的藥物多、更新速度快,病友常苦於負擔不了高價標靶藥,或是等到病情惡化,健保才給付。對此,李伯璋說,健保署一直相當重視,也持續研議放寬或新增給付的條件和範圍。今年已放寬雙標靶藥物使用條件,新增口服標靶藥物。乳房重建很重要 卻被列入「美容手術」另外,關於術後乳房重建,李伯璋表示目前健保沒有給付,是因為基於健保法規定不給付「美容外科手術」,但他認為這應該重新研議。李伯璋身為外科醫師,以前也做過乳房手術,他回憶,很多病人在切除乳房後,人際關係都遭遇疏離,特別是與伴侶之間的變化,只有自己點滴在心。病人都知道這些變化是人性,但還是感到受傷,有時候會忍不住對醫師透露心裡的矛盾和憂鬱。李伯璋說,乳癌手術後的乳房重建,和一般人的隆乳不同,理論上不算美容外科,而是心理健康的一環,美容與重建兩者的區分是可以討論的。如果能將多餘的影像檢查費用省下來,拿來補乳房重建這部分的需求,應是綽綽有餘。乳癌檢查工具乳房攝影:使用低輻射劑量X光透視乳房,可偵測乳房內微小腫瘤、鈣化點或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經醫學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但乳房攝影仍有限制,乳腺緻密度愈高,準確度會受影響,臨床通常搭配超音波檢查。目前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乳房超音波:非侵入性、無放射線疑慮的檢查,可顯示乳腺各層結構、腫塊形態及質地,對癌症診斷有一定幫助,也可用來導引細針抽吸細胞檢查或粗針組織切片,並可針對乳房X光攝影所發現的腫塊,做進一步檢查。通常年輕女性乳房腺體成分比率高,乳房攝影反而對異常組織不易區分,此時超音波檢查可輔助。乳房磁振造影檢查:除了用於發病部位或病兆不只一處的多發性乳癌,也能協助找出臨床檢查或傳統乳房影像檢查不易發現的乳房病變,也適用有高危險乳癌家族史及乳腺組織緻密的女性及隆乳後的乳房檢查。不過,乳房磁振造影敏感度高,可能出現假陽性,臨床需再進一步評估。
-
2020-03-22 橘世代.健康橘
當「每月好朋友」不再光臨!50+女男都要修的1堂課
女性年過半百,卵子按月提領一空,身體失去潤澤,就像一部老舊筆電,螢幕亮度變暗淡,運轉速度常卡關,感覺諸事不順,原來是更年期來敲門。更年期是自然過程,不是疾病,但身心難免受影響。義大大昌醫院院長、台灣更年期健康學會執行長張基昌說,以台灣女性目前平均餘命83歲計算,女性一生有三分之一時間在停經後,更年期是熟齡女性都要面對的課題,掌握更年期保健要領,平常心面對,就能讓垂暮之年活得有品質、有尊嚴。大部分女性在48歲至52歲之間進入更年期,但近年有年輕化趨勢,現代女性面臨職場、育兒、家庭、社會期待等壓力,誘發卵巢早衰,導致更年期提前到來。更年期前期症狀如經期不規律、熱潮紅、盜汗、失眠、腰酸背痛、記憶力變差、容易疲倦、情緒焦慮或暴躁等。過度期出現亂經,直到一整年月經都沒來,即為停經。張基昌說,女性、男性都會面臨更年期,但身體變化卻大不同。好比男女手牽手走樓梯登上高雄85大樓頂,女性步入更年期的生理變化,像是直接從85大樓跳下的暴落式改變,男性賀爾蒙流失速度不至於又急又猛,是緩步走下樓梯的腳程速度。也因為男女生理變化不同,張基昌常會提醒女性要認識自己身體,男性也要多理解另一半,才能相互扶持一起慢慢變老。現年60歲、早年從事媒體業的陳姓女子,性格獨立,外型仍閃閃動人。她透露,剛面臨更年期考驗時,內心難免不安,畢竟更年期是女性身體明顯出現變化的分水嶺,起初很難接受變老的事實,情緒紊亂,求助婦產科醫師後,透過補充大豆異黃酮、賀爾蒙,也練瑜珈幫助身心放鬆,大大改善睡眠品質,也體悟到原來更年期不可怕,關鍵在於接受它。一名年約50歲、外貌散發自信風采的婦人,某日走進張基昌的婦產科診間,她談到月經1年多沒來,偶爾不規則出血,她當亂經不以為意,但最近月經又出現了。張基昌警覺判斷是子宮內膜癌,幸好及早發現,術後恢復良好。張基昌提醒,女性停經後骨質疏鬆比例高,可透過骨密度檢查,掌握是否已經有骨鬆危機,也要留意婦癌疾病,包括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乳癌等,都是常見的婦癌。張基昌談到,子宮抹片是針對子宮頸癌做篩檢,更年期女性每年建議要安排肝功能、腎臟功能、腹部超音波、婦科超音波、骨質密度檢查,「愛自己,就從守護健康做起」。除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也不能忽視。張基昌說,更年期女性可能正面臨空巢期,頓失兒女重心,仍要追求個人生活與團體生活品質,可多走到戶外踏青,規畫旅行、約朋友談心、聽演講學新知等,才能夠身心都美麗。【面對更年期 你應該要知道的更多事↘↘↘】。更年期如何補充營養?專家教你 9大飲食原則!。如何度過更年期的調適期? 醫師教你這樣吃。面對親密關係 女性更年期都值得更加幸福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3 科別.精神.身心
憂鬱症都是因為不知足?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嚴正抗議吳宗憲歧視言論
綜藝節目主持人吳宗憲日前在「綜藝大熱門」節目中,對於來賓造型師李明川透漏自己有失眠、憂鬱症時,回應表示:「你幹嘛憂鬱症呢? 我跟你講,憂鬱症的原因都是這三個字--『不知足』。」對此,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表示嚴重抗議,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表示,吳宗憲的言論對憂鬱症有錯誤歧視,完全不適當。另外,對於時代力量立法委員王婉諭(小燈泡媽媽)在臉書回應,「吳宗憲作為公眾人物,更應該自律、謹慎!」「說憂鬱症患者是『不知足』,赤裸裸地凸顯了評論者的歧視」。還有高雄市議員黃捷、網紅陳沂等人的聲援,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表示肯定與感謝。以下是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的聲明: 雖然我們最近因武漢肺炎對世界衛生組織非常不以為然,但是世界衛生組織很早就估計,憂鬱症是21世紀三大疾病,並且在2020年的現在,憂鬱症已是造成全球人類疾病負擔第二名的疾病。但憂鬱症的治療在台灣仍有四個不足,包括:(一) 就醫不足:台灣社區調查顯示只有五分之一的憂鬱症患者尋求協助,而2018年健保資料顯示,整體憂鬱症的治療約40萬人,表示還有很多憂鬱症患者仍不自覺、不承認或抗拒就醫。(二) 診斷不足:憂鬱症診斷準則需要持續兩周以上,大部分時間裡,九個症狀有五個以上,包括五個心理症狀:憂鬱情緒、興趣缺乏、無價值感/罪惡感、無法專注與決定、自殺意念計畫或企圖,四個生理症狀:失眠、食欲體重改變、精神運動遲滯/激動、疲累。許多醫師可能只注意生理症狀而忽略情緒問題。(三) 治療不足:輕微憂鬱症可以心理治療,但中、重度憂鬱症則應該用抗憂鬱劑治療。理想上許多憂鬱症患者應該合併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但是在目前全民健保的條件下,非藥物治療的給付偏低並不被鼓勵。(四) 持續治療不足:理想上抗鬱劑治療建議需要三個月急性期治療改善症狀,加上持續期與維持期治療恢復功能、避免復發。但健保資料庫分析發現,三個月後只有17.4%的憂鬱症仍在治療,顯示提早中斷治療常見。對於疾病的汙名來自於無知、偏見與歧視。憂鬱是常見、輕微可恢復的情緒狀態,而憂鬱症是一種持續、嚴重需要治療的情緒疾病。由於許多對於憂鬱症的迷思偏見,讓許多憂鬱症不敢承認自己有憂鬱症或排斥接受治療,或是已接受治療的憂鬱症患者被迫中斷治療。憂鬱症就像糖尿病、高血壓一樣是一種疾病,不是懦弱的表現,也不需羞恥。對憂鬱症的人說「你就想開一點!」,跟對著坐輪椅的人說「你就站起來啊!」,其實是一樣的。其實,演藝圈的許多人為憂鬱症所擾,韓國許多明星因憂鬱症自殺。知名歌手瑪麗亞凱莉曾公開自己罹患雙極性情感疾患,她提到「疾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別人發現後看待自己異樣眼光所產生的巨大壓力」。藝人Lady Gaga得到金像獎時坦言自己早年創傷、長期憂鬱症的折磨,呼籲大眾重視心理健康。憂鬱症離你我並不遠,需要大家更多的認識與重視。我們應該要一起降低憂鬱症的污名障礙,鼓勵大家提早情緒管理以預防憂鬱症,若是有憂鬱症應該積極治療、完整治療以重拾快樂與積極人生。
-
2020-03-13 科別.精神.身心
憂鬱症發言爭議 王婉諭:吳宗憲應更自律謹慎
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今天表示,藝人吳宗憲在節目中指憂鬱症的原因是因為不知足等語,這種言論是混淆社會大眾對於憂鬱症的認知,甚至是污名化,吳宗憲在發表言論時應該更自律、謹慎。王婉諭今天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指出,昨天的「綜藝大熱門」節目中,主持人吳宗憲面對曾經罹患憂鬱症的來賓說,「所有憂鬱症的患者仔細聽著,憂鬱症的原因,聽好囉!都是因為這三個字,不知足!」王婉諭說,憂鬱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很遺憾在目前已算相對進步的社會中,仍然還是會看到這種對於憂鬱症的不了解,而發表的輕率發言。王婉諭指出,這種話非但是對患者的進一步傷害,更是混淆社會大眾對於憂鬱症的認知,甚至是污名化。憂鬱症患者不是因為不知足,從傳統的疾病觀點上來看,他們可能只是心生病了,就像身體會感冒一樣,憂鬱症就像是心理上感冒一樣,並非患者能自主控制的。王婉諭認為,憂鬱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而憂鬱症則是因為大腦裡的神經物質分泌失調,導致持續處於難過的狀態中,影響人們的感受、思考,以及行為,產生各種心理以及身體上的問題,同時也影響了日常工作與生活。說憂鬱症患者是「不知足」,赤裸裸地凸顯了評論者的歧視。王婉諭說,吳宗憲這樣的發言,無疑是再次抹煞了許多心理健康的第一線人員與同儕團體的努力。罹患憂鬱症的朋友若看到這樣的言論,不僅可能情緒因此受到影響,還有可能導致他們不敢尋求相關的醫療資源協助。王婉諭最後提到,她想和吳宗憲說,「作為公眾人物,若您認為您還是綜藝一哥,在發表言論時,應該要更為自律、謹慎才是。」對此,吳宗憲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時表示,他質疑王婉諭有沒有看過整集節目內容,只因為有部分媒體斷章取義,因而導致誤解,根本是危言聳聽,製造對立。吳宗憲說,當時在節目中原意是希望好友能走出憂鬱症陰霾,多看看深愛他、關心他的朋友,就像悲觀的人只看到失去部分,「難道這樣說有錯嗎?」吳宗憲也表示,請節目製作人在YouTube上保留這集節目,讓所有人去看看當時他在節目中說法。
-
2020-03-12 橘世代.健康橘
「把記憶譜成曲!」聽首歌吧,大腦起舞緩失智
隨著高齡人口劇增,臺灣已於二○一八年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定義「高齡社會」,患有失智症的人數比例也急速攀升。失智症不同於健忘,也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大腦功能受損造成的疾病症候群,主要症狀是記憶力減退、認知障礙,逐漸失去169自理能力,以致無法照顧自己或獨立生活。失智,正有如世紀流行病一般快速蔓延,我們必須正視、認識,並找出可預防、改善、延緩的方法,維持大腦認知功能。來自美國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的一項臨床研究,發現音樂療法有助於緩解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情緒焦慮和躁動行為,以及更多有關聽音樂改善失智症的好消息!報告指出,讓受試者聆聽對他們有特殊意義、熟悉的音樂片段,同時進行MRI掃描大腦,顯示出儘管失智症患者的語言和視覺記憶途徑早已受損,但是對音樂有情緒反應的大腦區域並沒有受到影響。音樂有助延緩失智的症狀惡化並活化大腦功能和保留記憶的能力。對於與外在環境失去連結的患者而言,音樂是保持溝通、喚醒記憶、回到現實的好方法。負責此項計畫的杰夫•安德森(Jeff Anderson)教授表示:雖然音樂療法並非治癒阿茲海默症的靈藥,但確實可使症狀更易於控制,降低醫療護理成本和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二○一四年《如夢幻音》紀錄片放映之後,美國非營利組織Music and Memory開始推廣透過數位技術將個性化音樂帶入老年人或弱者的生活,此計畫成功地推展至今,不僅培訓專業護理人員,也在美國、加拿大成立數百家由 Music and Memory 認證的照護機構,並且歡迎志工加入協助舉辦 iPod 捐贈活動、參與附近的認證機構服務,以及組織募款活動。對於擔心自己可能成為社會、家庭沉重負擔的我們來說,這真是一線曙光!聽音樂可以活化大腦,因為音符和音符相互之間的結構、規律和節奏,使得大腦不只單一的在聽覺皮質部分接收聽覺刺激,也同時處理運動區域的節奏和邊緣系統的情緒感受,而與記憶相關的海馬迴、額葉皮層,隨時都在接收訊息、做判斷。所以一個完整的音樂體驗,等於是大腦的全面鍛練。聽音樂的好處很多:減少焦慮、抑鬱、疼痛感,改善睡眠品質、情緒、記憶力,特別是聽到自己喜愛的音樂時,會釋放快樂荷爾蒙多巴胺,可提升專注力、認知功能,且延緩大腦老化。而欣賞現場音樂會或與他人共同演奏樂器,大腦會釋放催產素,促進人際互動、建立信任,產生情感聯結的歸屬感、幸福感。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專注聆聽音樂,為自己建立音樂資料庫,讓音樂強化大腦的神經可塑性。可以是和諧、優美的古典樂,也可以是時而興奮、時而輕柔的電影原聲音樂,或個人喜愛的流行樂曲,總之,多聽音樂可以保持大腦健康。本文摘自《有機不老:優雅、無病、享天年的天然保養妙方》時報出版 2020/02/25 出版【關於更多「慢老」指南↘↘↘】。幾歲算「年輕老」?想預防老年病症,要趁「年輕老」。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六十歲如何盡情享受當下? 從「寫日記」開始吧!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延燒 醫師:小心集體歇斯底里
新冠肺炎流行病不僅對台灣與全世界造成公衛醫療與經濟上的衝擊,醫師說,對人民的心理健康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甚至出現「集體歇斯底里」。28歲陳小姐自從知道辦公桌前面的同事剛從大陸出差回來後,擔心自己會染病,開始覺得呼吸不順、胸悶,甚至緊張失眠,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胸腔科就醫,經胸部X光與抽血檢查排除感染後,被轉到身心科就診。醫師周伯翰經會談與自律神經檢查後,認為陳小姐的身體不適症狀是因為焦慮症引起。陳小姐表示,其他坐位周圍的同事也陸續出現和她相似的不適狀況,紛紛擔心自己受到感染而至醫院就醫;經過適當的心理支持與抗焦慮藥物後,陳小姐的焦慮症狀獲得改善。曾任哈佛大學創傷壓力(PTSD)研究中心研究員的周伯翰說,陳小姐與同事產生的身心症狀是心理學上的「集體歇斯底里」,是形容群體內部一部分或全部人爆發相同的身心失調狀態。周伯翰表示,導致集體歇斯底里主因是一群人聚集在一個充滿焦慮與高壓的環境裡,如同現在全國民眾都處在一個新冠病毒感染的不安恐懼氛圍中。周伯翰說,新冠肺炎在創傷心理醫學上算是「生物災難」,未來即使疫情得到控制,造成的心理陰影,若沒有後續適當介入處理,日後可能會產生PTSD。周伯翰建議對受疫情衝擊的病人,家屬與社區進行給予適當心理支持,減少孤獨感;確切查證,減少假新聞的報導與傳播造成無謂恐慌,定期追蹤官方發布的訊息即可;要對政府的資訊有信心並且配合防疫相關措施,全國一心一起度過難關。
-
2020-03-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蔓延 醫生提醒當心集體歇斯底里
自今年1月21日台灣首例新冠病毒確診案起,至今已超過一個月,新冠肺炎流行病不僅對台灣與全世界造成公衛醫療與經濟上的衝擊,醫師也說,對人民的心理健康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28歲陳小姐自從知道辦公桌前面的同事剛從大陸出差回來後,擔心自己會染病,開始覺得呼吸不順、胸悶,甚至緊張失眠,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胸腔科就醫,經胸部X光與抽血檢查排除感染後,被轉到身心科就診,醫師周伯翰經會談與自律神經檢查後,認為陳小姐的身體不適症狀是因為焦慮症引起。曾任哈佛大學創傷壓力(PTSD)研究中心研究員的周伯翰說,陳小姐與同事產生的身心症狀是心理學上的「集體歇斯底里」,是形容群體內部一部分或全部人爆發相同的身心失調狀態,周伯翰表示,導致集體歇斯底里主因是一群人聚集在一個充滿焦慮與高壓的環境裡,如同現在全國民眾都處在一個新冠病毒感染的不安恐懼氛圍中。陳小姐表示,其他坐位周圍的同事也陸續出現和她相似的不適狀況,紛紛擔心自己受到感染而至醫院就醫,經過適當的心理支持與抗焦慮藥物後,陳小姐的焦慮症狀獲得改善。除了一般民眾,防疫工作人員、醫護人員、甚至病人本身也會承受重大的心理壓力,但是在防疫作戰中,心理健康常常被忽略,像是不眠不休連續加班製作口罩的工作人員、隨時處在緊繃待命狀態的防疫與醫護人員、承擔被歧視排擠與指責的病人等,導致全體社會因這波疫情產生很高的情緒張力。周伯翰說,新冠肺炎在創傷心理醫學上算是「生物災難(biological disaster)」,未來即使疫情得到控制,造成的心理陰影,若沒有後續適當介入處理,日後可能會產生PTSD。這次疫情為何會發生「口罩事件」,很可能就是因為2003年SARS疫情導致群眾PTSD,而新冠肺炎讓社會大眾會回想起當時的恐怖情景,因而誘發的排隊搶口罩的群眾焦慮。周伯翰建議防疫工作人員應適時輪班及規律休息,定期監測人員的身心狀況;受疫情衝擊的病人,家屬與社區進行給予適當心理支持,減少孤獨感;確切查證,減少假新聞的報導與傳播造成無謂恐慌,定期追蹤官方發布的訊息即可;適當給予防疫災人員的肯定;要對政府的資訊有信心並且配合防疫相關措施,全國一心一起度過難關。
-
2020-03-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見人咳嗽就驚嚇?專家教你「心理防疫」遠離焦慮漩渦
新冠肺炎還在燒,流感死亡創新高,連禽流感都來擾。民眾每天在防範病毒和瘋搶物資間,上演著諜對諜般的生存戰。卻不知在恐慌焦慮的情緒下,抵抗力悄悄降低了,一旦任何病毒上身,更失去抵禦能力。你知道嗎?光是保持心情愉快平靜,就能增強身體免疫力,比吃各種補品還有效。今天專家要教你如何對抗鋪天蓋地而來的恐慌,在亂世保有臨危不亂的心,度過危機。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升溫,多個國家爆出社區感染,民眾擔憂病毒侵害,上演瘋搶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資之亂」,在在顯示民眾出現不安、恐慌的情緒。另外,需要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的人數也不斷增加,這些隔離者和家人可能因被隔離和被貼標籤而感到孤立、沮喪不安。面對疫情變化,該如何保持臨危不亂,是「心理防疫」重要的課題。害怕被傳染 也怕被孤立台師大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系教授李思賢針對20歲以上成年人進行匿名線上問卷調查,共回收3610份。研究發現,七成民眾對疫情感到緊張,但近五成民眾表示對疫情還是能面對、工作不受影響。但若遇到自己被要求隔離檢疫時,近三成民眾會擔心會失去親友、被社會孤立。中華心理衛生學會常務監事、台灣大學健管所兼任教授張玨表示,現行個人或政府提出的防堵疫情、增產口罩避免傳播、提升免疫力等,多為針對生理健康的防疫措施。但「離開心理健康就不能稱之為健康」,因此無論在個人、社會或是國家層面,皆須提出更多提升心理健康的方案。張玨表示,2003年SARS期間編纂的「安心手冊」適用於被隔離者、醫護人員、一般民眾等,時至今日還是可以作為參考使用。了解官方訊息 不要以訛傳訛振興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袁瑋則表示,面對疫情的不確定,焦慮是人類正常的情緒。而民眾可能對資訊掌握不足而產生莫名恐慌,且正確訊息不應由親友間傳遞給予,建議透過官方管道,例如疾管署的APP「疾管家」、指揮中心新聞稿等,了解正確訊息。袁瑋說,一般人不是在做研究,只需要知道最即時、正確的訊息即可,太多訊息反而讓人焦慮,因此建議固定時間看相關疫情訊息即可。對此,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楊俐容也認為,吸收資訊「剛剛好就好」,並且建議「看新聞、不要看政論節目」,因為新聞對疫情報導較為持平,而政論節目多表達觀點,並用誇大的表情敘述,觀眾容易陷入焦慮的漩渦。提升心理素質 平時就該練習楊俐容也表示,一個人原來的心理健康素質,也會影響他面對疫情時,變成重災或是災損降低。因此在疫情剛開始時,就應該配合預防教育提升心理素質,例如全球開始積極倡導的「社會/情緒教育」(Social and Emotional Education, SEL)。平時就應該提升五大核心能力,包括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技巧和明智抉擇,並練習身心放鬆的方法,才能提升對身體緊繃程度的覺察。5訣竅 因應疫情變化隨著疫情爆發,開學有許多新措施、有些人需要被隔離,或是當民眾知道社區裡有人感染,不論對大人、小孩都造成生活變化,楊俐容也提出面對疫情「調、鬆、樂、轉、好」五字訣來因應。調楊俐容認為民眾一定要先「主動」調整作息,因為不要讓自己處於「被動」的狀態,就是在心理健康上一個更重要的關鍵。鬆固定做放鬆身心的練習,包括練習數數調息、在肚子放上喜歡的玩偶練習深呼吸、撥出時間做放鬆練習,更能專注情緒的自我覺察。樂當面臨隔離時,可以將想做的事情列出,找出樂趣;或是利用社群軟體,尋求朋友支持、陪伴,讓心理不孤立。轉楊俐容表示研究顯示,若是常有「完蛋、糟糕、沒希望」的口語出現,則更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因此可以利用日記方式記錄自己冒出來的念頭,並且處理時常冒出的非理性想法,以安頓自己的情緒。好楊俐容說,把自己照顧好的同時,存著「我好你也好」的心態,社會才會好,例如前一陣子社群發起的「我OK,你先領」便是很好的呼籲。歌曲 詩歌心靈處方《水調歌頭》╱蘇軾《人生按個讚》╱費玉清《隱形的翅膀》╱張韶涵音樂推薦╱陳書梅
-
2020-02-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武漢式焦慮!沒染疫卻進重症室 竟是得了「太擔心」的病
新冠肺炎令人聞之色變,社會到處瀰漫著不安與恐懼。疫情最嚴峻的武漢多人已有焦慮、失眠等心理問題。一名武漢的諮詢師表示,懷疑自己感染武漢肺炎的求助者愈來愈多,一名武漢本地人甚至太擔心得到新冠肺炎,自行服用治療藥物,導致身體出現異常被送入重症監護室。一場疫情的心理反應不能小覷。封城一個多月 武漢失眠的人變多了武漢已經封城一個多月,儘管大陸加大疫情的「正面」報導,但是隨著疫情發展,各種訊息撲面而來,有醫療人員面對媒體爆哭;有發燒咳嗽患者就診時被醫師判斷為「疑似病例患者」後,打給家人爆淚說「我不想死」;沒病的人在這樣的氛圍下也深怕自己染病,在身體出狀況前,心理得先面對「疑病症」的恐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大陸開通448條免費心理援助熱線諮詢。武漢封城後,湖北心理諮詢師協會會長蕭勁松與心理諮詢師杜洺君開設疫情心理熱線,幫助民眾排憂解心理的難。杜洺君說現今的武漢市,「夜裡亮的燈更多了,許多人因為疫情而無法入睡」,這些無法入睡的人不是第一線抗疫的醫療人員,而是向他求助心理安撫的人。乏力、頭昏眼花...病名是「睡得太多」來電詢問的求助五花八門。杜洺君表示,他曾經接過一名做過心臟手術的老翁來電,由於行動不便加上疫情影響,這名老翁已經一個多月沒有下樓、多日失眠睡不著。老翁要求諮詢的時候能夠錄音,因為能夠聽諮詢的錄音檔助眠。另一名熱線諮詢師張曉接過一通求助者來電,對方說他感到乏力、頭昏眼花,深怕自己感染新冠肺炎,在張曉連番詢問「有沒有發熱現象?」、「最近一段間跟誰接觸過」等問題後,張曉幫這名求助者找到病因:只是「睡得太多」。太害怕染疫 自行服藥送醫急救最奇葩的是一名武漢女子因為太擔心自己得到新冠肺炎,而網購服用了硫酸羥氯喹片。這是大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的藥物磷酸氯喹的「兄弟藥物」。這名女子一天之內服用18片,導致精神出現異常、心律失常等症狀,送往醫院急救。醫生表示,該女子未患新冠肺炎,家中也沒有確診或疑似新冠肺炎病例。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群眾容易恐慌,之前大陸民眾瘋搶雙黃連等藥物,即是心理作祟。看新聞就焦慮...強迫自己休息一下疫情爆發後,著名的醫學雜誌「柳葉刀」(台譯:刺胳針)精神疾病專刊呼籲在疫情之下,要及時提供心理健康護理,但至今為病人和醫務工作者提供心理健康護理的問題關注仍不足。大陸國家衛健委醫療專家組成員、心理衛生學家馬弘曾經接受新華社的專訪。對於有些人每天看到確診病例數都莫名緊張,認為自己乾咳、乏力與肌肉痠痛都認為自己可能得到新冠肺炎,且一直看新聞有莫名焦慮感,這時要怎麼辦?馬弘表示,有些「懷疑」症狀可以在家觀察兩天,但如果有持續加重的呼吸道症狀與發燒,就應當去醫院看診,沒有加重就待在家,待兩三天都沒有關係,哪都不用去。至於看新聞看得很緊張,他則建議,要每天強制自己放下手機一段時間,「每天至少有一段時間不看手機,就保證一個休息,保證一個調整。」
-
2020-02-2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先預防?女子沒染新冠肺炎狂吞18顆藥 身心險崩潰
預防重於治療?武漢一女子未感染新冠病毒,卻自行購買新冠肺炎的治療藥物。女子服用後出現精神異常、心率失常等症狀,反而被送入ICU(重症監護室)。澎湃新聞報導,武漢市普仁醫院急診科主任黃海東指出,該患者過量服用的藥物是硫酸羥氯喹。它是被納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的藥物磷酸氯喹的「兄弟藥物」。在臨床試驗中,硫酸羥氯喹被證實對新冠肺炎有一定療效,這可能是該女子服用的原因。黃海東表示,該女子未患新冠肺炎,家中也沒有確診或疑似新冠肺炎病例。她卻網購硫酸羥氯喹片,24小時內服藥18片(1.8克),出現精神異常、反覆發作尖端扭轉性室速(一種致死性的惡性心律失常)的症狀,2月23日被送往醫院搶救。黃海東介紹,硫酸羥氯喹是磷酸氯喹的「兄弟藥物」,以前用於瘧疾、紅斑狼瘡等疾病的治療;硫酸羥氯喹也在臨床試驗中被證實對新冠肺炎治療有效,這可能是該女子服用的原因。黃海東提醒,無論是硫酸羥氯喹,還是磷酸氯喹,都是處方藥,服用時應遵醫囑。目前,該患者已脫離生命危險,但仍需嚴密觀察。黃海東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群眾容易恐慌。之前人們搶購雙黃連等藥物,就是這種心理作祟。他提醒民眾在做好防護措施的同時,也要多關心家人的心理健康,及時溝通和干預,避免因過分焦慮而偏激服藥,甚至造成生命危險。
-
2020-02-27 科別.精神.身心
防疫好焦慮? App追蹤情緒狀態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是否讓你覺得不安及焦慮?防疫,讓情緒穩定也很重要。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民眾可用手機應用程式定期檢視情緒狀態,提醒自己適時紓壓,避免陷入憂鬱情緒,影響身體健康!根據2019年9月發表於「JMIR mHealth and uHealth」期刊的研究指出,以手機應用程式為工具,可以讓使用者記錄每天的憂鬱症狀,同時依據對憂鬱症狀項目所作出回應的時間,可作為憂鬱症患者症狀出現的紀錄,及復發前的參考指標。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指出,憂鬱情緒並非一時產生,相關症狀是逐漸浮現且可以具體覺察的,建議可透過線上或手機應用程式的情緒檢測量表,進一步了解情緒起伏,並可參考檢測結果提出的建議,進行配套措施。例如運動、找信任的人訴說煩惱等;分數較高或紓壓方式無顯著改善憂鬱情緒時,則主動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董旭英提醒,時時篩檢情緒,持續追蹤自己的狀態,了解情緒的起伏,可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也減少治療的成本。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發展,許多民眾不免擔心、焦慮、恐慌。葉雅馨說,在擔憂疫情時該如何安定自己的心?建議可以利用手機透過App程式方便記錄情緒的起伏。建議可上網搜尋董氏基金會新改版的憂鬱檢測App,就提供了不同年齡層的憂鬱情緒檢測量表,可協助了解及記錄自己的情緒狀態,同時有心情日記、各式好心情秘方、放鬆練習等;也提供民眾所在的周邊醫療諮商、支持等不同類型的心理健康資源供選擇。此外,均衡的飲食、適當的運動、常保持愉快的心情,都能增強防疫力。
-
2020-02-26 橘世代.健康橘
不再被「憤怒」綁架 掌握八關鍵與負面情緒說再見
不被憤怒綁架的方法你可能會說,理論上來說,這一切聽起來都很不錯,而且我對這個想法也抱持著開放的態度,但是當我真的陷入憤怒當中,被憤怒綁架時,又該怎麼辦?這裡有些確實可行的策略,能夠提供即時的幫助。看看哪些跟你有所共鳴,下次又發怒的時候可以試試看。脫離現況當憤怒迅速加劇時,最快的解決方法是走開,然後說:「我需要冷靜一下,我們等一下再談。」讓自己有時間重新定位,你就能夠度過「杏仁核時刻」,重新跟平靜的皮質接合,然後回到駕駛人的位置。你可以規畫想說的話,然後盡力找到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請注意,如果你的語氣充滿了鄙視,那你可能會一無所獲。你說話的方式跟內容一樣重要。讓自己慢下來美國心理學家約翰.雷斯金發展出一套能減緩憤怒的策略。要是你把憤怒比喻成汽車車速,時速三十五英里是代表你很煩躁,時速四十五英里代表你很惱怒,時速六十英里表示你很生氣,時速八十英里意指你非常憤怒。想像一下,你的腳踩下剎車,讓自己的反應慢下來。讓自己︵和你的憤怒程度︶從時速八十英里降到六十,再降到三十五。這樣的話,你不僅避免了可能的意外事故,甚至還創造了機會,能跟眼前的人有所連結,細讀他們的肢體語言,並且評估是不是值得花時間這麼憤怒。遠離事發起因美國心理醫師麥可.拉維頓博士提供了一種有趣的方式,創造出讓你能夠回應的空間。選擇你在此時此刻的憤怒程度,一的憤怒程度最低,十最高。「我現在是六分,還是九分?」想像一下,把自己的憤怒放在標有這個數字的盒子裡,然後看著眼前的盒子。這有助於你意識到自己的感受,讓憤怒遠離觸發點,然後暫停一下。現在,你可以決定要拿它怎麼辦。你已經給了自己喘息的空間,現在有更多的自由能夠選擇下一步要怎麼做。鍛鍊身體去跑步、散步、隨音樂起舞,有時候在房間裡大吼大叫也滿有幫助的。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去除你身體系統裡的腎上腺素,並且在你耗盡力氣之前,把情緒的能量燃燒殆盡。然後你就可以恢復平靜,繼續前進。調整呼吸祖母說的對,深呼吸有助於找回自我。透過想要保持平靜的動機,就算你的思緒紛亂,你也可以引導自己重新呼吸。你可以想像自己在海邊,每次浪打在岸上,就呼吸一次。或嘗試另一種鼻孔呼吸法,又稱為「鼻孔交替呼吸法」,據說可以讓大腦的兩半部維持平衡。這樣的話,你就能夠防止憤怒的火花燃燒成火焰。融入人群不管是跟好朋友或是你信任的人,請抽出一點時間釋放你的感受。讓壓力鍋釋放一點壓力。重點是要感受到支持,同時看看自己是否有什麼新想法。你也可以在情緒日記裡表達感受。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個明智的自己,冷靜且清楚一切。跟自己的這個部分連結起來,再回答「你會跟陷入同樣情況的好友說什麼呢?」這個問題,你比自己知道的還要更有智慧。感受它、隨它去憤怒反映在你身體的什麼地方?是頭痛、胃部打結、心跳加速,還是臉部發燙?與其試著除掉它,不如與它共處,就像你正在照顧受傷的孩子一樣。與其嘗試用大腦分析,不如把注意力放在身體的感覺上。你在觀察感覺,而不是被困在其中。你很快就會發現憤怒失去力量,最後慢慢消散。把憤怒視為過眼雲煙跟心情相比,情緒只會維持幾秒鐘的時間。是我們的思維助長、擴大了它,讓它持續存在。把你的憤怒看作烏雲,可能在你身上蒙上了一層陰影,但也正與你擦身而過。憤怒不是你,也定義不了你。本文摘自《每種情緒都是天賦:讓悲傷保護你、恐懼提醒你、欲望推動你……如何善用情緒與生俱來的好處與優勢?》,采實文化 2020/02/06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升溫心情起伏 專家:調息找回生活控制感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多個國家也紛紛出現確診案例。隨著疫情發展,民眾的心情也跟著起伏,從「口罩之亂」到「酒精之亂」都在在顯示民眾出現不安、恐慌的情緒,對此心理衛生學會也提出心理衛生對策,處理疫情下的情緒危機。中華心理衛生學會常務監事、台灣大學健管所兼任教授張玨表示,現行個人或政府提出的防堵疫情、增產口罩避免傳播、提升免疫力等,多為針對生理健康的防疫措施。但「離開心理健康就不能稱之為健康」,因此無論在個人、社會或是國家層面,皆須提出更多提升心理健康的方案。亞安情緒危機處理團隊執行長張愛倩則依過去處理震災時的經驗表示,當重大事故發生,生理、心理、社交都會產生一些改變,而這些改變可能會降低日常生活的功能,例如身體感覺會較僵硬或無力感;因此建議此段時間可將行動放慢,並記得運動、放鬆。張愛倩說,可以按照以下的方法放鬆,以降低生活上失控的無力感:一、用個人平時熟悉的放鬆方式,如運動、繪畫、聽音樂等放鬆緊繃的身體和心情。二、使用調息的方式呼吸吐氣、放鬆身體的肌肉,心情也會跟著放鬆。三、睡前泡腳、避免喝含咖啡因飲料,保持正常規律作息。張愛倩也建議,如果是上班族可能會因為疫情使專注力下降,可在上班離家前、下班離開工作場所前,先調息幾分鐘,對自己說幾句打氣的話。每天持續這樣的流程,可以讓自己漸漸找回失去的控制感和安全感。
-
2020-02-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要檢疫 五成覺得不好意思、三成擔心被孤立
新冠肺炎(COVID-19)全球疫情尚未趨緩,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發展,民眾出現恐慌、焦慮、甚至擔心隔離會被歧視等。有學者發布調查顯示,國人能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不受影響,但自己若遇到被要求檢疫時,五成民眾會覺得不好意思,近三成會擔心會失去親友、被社會孤立。中華心理衛生協會與台灣公衛、台大公衛學院合作,今舉行「新冠疫情與心理健康」記者會,學者提出公共心理衛生的理念與建議,教導民眾在疫情中如何自處,增強心理健康。台師大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系教授李思賢,講述疫情發展的身心變化與流行病學調查。他表示自2月15起採匿名線上調查方式,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對民眾心理健康衝擊,對20歲以上成年人進行問券調查,內容包含民眾心理健康、心態、對疫情所採取免疫力的做法等,共回收3610份問券。結果顯示,有七成的民眾對疫情感到緊張,但47%的民眾表示對疫情還是能面對、工作不受影響;此外,自己若遇到被要求隔離檢疫時,近三成(28%)民眾會擔心會失去親友、被社會孤立。李思賢建議民眾聽從政府宣導、做好洗手的習慣,可關注疫情但勿過度,並維持多運動、唱歌等有益身心活動。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尚未趨緩,對於疫情防治,「沒有人是局外人」,他也慶幸在學生開學前舉辦此記者會,提倡對於公共衛生的看法,希望藉此減低民眾心理緊張。
-
2020-02-25 橘世代.健康橘
別把認同活在別人嘴裡 你的感覺是自己「想出來」的
在各種看法中,最重要的是你對自己的看法人有兩面性,「被看的自己」和「看著的自己」兩種。自己裡面還有另一個自己。前面一個自己是別人眼中的自己;後面一個自己是內在能自覺的自己。生活的煩惱、不快樂,是因為我們總是被別人看,「別人覺得我如何?他們如何評論我?他們的意見是什麼:他們是否接受我或拒絕我、喜愛我或討厭我。」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往往取決於別人的看法,在意別人的感覺更甚於自己真正的感受,這就是問題所在。因為不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才會一直活在別人眼中;沒有自信,於是希求別人的讚美和認同。但又常常在別人眼中找不到自己的價值而失望、受傷。所以「自我覺知」很重要:要知道別人怎麼看你是他人的事,你如何看自己才是重點。價值是在自己心裡,不是別人嘴裡當我從外在看到我的身體時,我可以覺知到,但除此之外,我還能從內在覺知到我的身體。當我閉上眼睛時,我雖然看不到我的身體,但我還是能從內在感受我身體。外在的看法和內在的感受是非常不同的。如果你只是從外面來看你,你無法真正了解自己,只能看到別人眼裡看起來是什麼樣子,你所看到的和別人看到的是一樣的。只有當你能從內在了解自己,從內在感受自己,才能真正建立自信、自尊與自我價值,因為只有你自己才能夠知道這一點。我聽說不少人費心整容後,對自己身材臉蛋還是不滿意。有位美麗明星因為亮麗的外表吸引數百萬名影迷,年老時她坦承,她一點都不覺得自己美,終身都活在面具底下。也見過許多成功人士表現出極低的自尊心。他們的內心充滿自我懷疑,無法享受成功的喜悅。尤其是在成功的當下,「我不夠好」內心的懷疑又跑出來,我必須更努力、好還要再更好。彷彿被下了魔咒。他們承認他們焦慮的渴求成功,是為了要證明自己的價值。受到喜愛固然很好,可是,除非你也喜愛自己;如果自我感覺不好,所有一切都是虛的。聽到別人讚美很好,可是,除非你相信自己,那麼這些話正好肯定你的感覺;若不信,即使再多讚美也沒用。別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什麼是「自我價值」?就跟這四個字所代表的意義一樣:你存在本身就是有價值。無關乎個人成就高低、收入多寡、成敗優劣,也不是來自別人對你的評價,而是來自內在本質―你看見自己的存在和自己這個生命是很有價值的。就像香花即使掉到地上,還是香的;一千元的鈔票即使弄髒,價值還是不變。所謂「自信」,不是去追求表象,「變成有自信」那樣子的人,而是誠實的面對自己,接納自己,欣賞自己本來的樣子。想擁有「自尊」,不是要求別人來尊敬你,或以更尊重的態度來對待你。他們不會,直到你很尊重自己。當你看重自己,重視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別人也會如此。在各種看法之中,最重要的一項是你對自己的看法--當你看見自己的價值,就不需要依靠別人肯定;確定自己夠好,就不需要刻意討好;真心愛自己,就不怕沒人愛;對自己有信心,就不再受別人影響;忘了別人眼中的自己,就能活出真正的自己。本文摘自《把壞日子過成好日子:觀照五種內在本質,找回生活中的滿足感》,高寶出版社 2019/01/30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23 橘世代.健康橘
被羞辱,會生氣?你正走在更瞭解自己的捷徑上
讓你受傷的事,都會讓你更了解自己如果有一個瘋子對你謾罵,你有何反應?你不會理會,因為你知道他是瘋子。但當有人批評你、責罵你,你就會被刺激、被惹火。有人說你無知,你很氣;說你無能,你更火,憤怒成了唯一的反應。你是否曾靜下來想過,自己為何如此生氣?有人說你是酒鬼,如果你不喝酒,你會生氣嗎?當然不會,你會懷疑這個人,「他在胡說什麼?」然而如果你很愛喝酒,甚至視酒如命,那麼當有人這麼說,你就覺得憤怒。因為戳到你的痛處,對嗎?例如,你認為自己的長相不好看,當有人數落你說,「你也不去照照鏡子!」他的話讓你以意識到自己的長相,你就覺得受傷與憤怒。或者你一直對自己沒自信,當有人批評,「你真沒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就會受到打擊或加以反擊。我們總認為傷痛是別人造成的,尤其是當你覺得自己受到批判時。然而如果它已經成為你生命中的模式,如果有一個傷痛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那它肯定是自己的問題。有問題的不是情緒,情緒是指出內在的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過去的傷痕,這個人的傷可能來自失敗挫折,那個人的傷可能是覺得自己沒用、不值得被愛,或者其他無法釋懷的痛苦記憶。一個曾被狗咬的人,只要一看到狗走過來就會恐懼不安;一個被羞侮過的人,只要再聽到同樣的話,憤怒的情緒一下子就升起;一個受過傷的人,會變得很敏感,無論是一個刺激、一個事件,或一個人際互動都可能引爆。被傷的越厲害,就越敏感越容易情緒化。因此,當別人的話語觸發了我們內心的悲傷與憤怒,別急著反擊,也別太防衛或解釋,要去檢視它們,「這傷痛是怎麼引發的?為什麼我會如此受傷?」開始向內看:「我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反應?自己是否如對方所說?是否自己過於敏感?還是自信不夠?或是這個情境勾起我的過去傷痛?」人不是不能發脾氣,而是要了解自己到底在氣什麼?情緒本身不是問題。如果情緒出了問題,有問題的不是情緒,情緒是幫我們指出內在的問題。那個人只是按下那顆「按鈕」,讓你的舊傷復發任何別人讓我們受傷的事,都會讓我們更了解自己。奧修說:「如果某人侮辱你,你要感謝他,因為他給你一個機會去發覺你深處的創傷。那個創傷或許是你一生中所遭受到很多侮辱所形成的,它並不是所有這些痛苦的肇因,它只啟動了那個開關。」要知道,你受到什麼傷害並非對方造成,那個人只是按下那顆「按鈕」,讓你的舊傷復發。如果你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那你就是在逃避面對自己內在的傷痛,這情緒將一直纏擾著你。同樣,當有人對你發火時,也試著去理解,很可能是你啟動了那個開關。別人所作所為,也是來自他們的過往經驗與際遇,當我們用這個角度看待,就會釋懷。想起年少時,曾在路上見到一隻狗被車撞倒,我向前想把牠拉到路邊,沒料,牠竟向我咆哮,還想咬人,「真是好心沒好報」。後來我才明白,動物受了驚嚇常會有這種反應,牠們並不是想傷人,而是怕自己再受到傷害。當有人攻擊你,對你惡言相向,往往也是因為他們曾在某處受到打擊、羞辱、或受到傷害。所以,當有人的言辭傷害你,請保持鎮定,這些話是出自於他們心中受傷的心。如果他們表現粗暴無禮,也請你按奈下來,用心感知他們內在的傷痛。當理解之後,譴責便消失,寬恕諒解就容易多了。本文摘自《把壞日子過成好日子:觀照五種內在本質,找回生活中的滿足感》,高寶出版社 2019/01/30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22 橘世代.健康橘
帥氣抗癌就怕臥床 葉金川生死告白「不要串通醫師凌遲我」
葉金川的生死告白,一如其人,展現鮮明犀利的個人風格。淡出政治圈後,瀟灑活成夢想生活家,幾乎不理塵事,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當年這位抗SARS英雄再度出馬,外表丰采依舊,卻鮮少人知道他先後罹患淋巴癌與皮膚癌。因為葉老大始終是葉老大,連抗癌歷程也要一直帥帥的,才不枉男人氣概啊!確診淋巴癌 等待的心情像翻牌2014年12月,葉金川左眼皮突出一個綠豆大小的硬塊,在不該有淋巴的位置長出淋巴塊,速度又快,有醫學背景的他,很快警覺到不太對勁。找了眼科醫師檢查,也讓病理科化驗,醫師起初判斷是淋巴增生,無須過度憂心。誰料,不到半個月,另邊的右眼皮上又長了一顆。「兩邊都是淋巴增生,那就是癌症了!」葉金川心中暗喊不妙。為了確診究竟是單純的淋巴增生還是淋巴癌,病理切片送第一家醫院無法確認,再送第二家醫院進一步分析。回顧當時的心情,葉金川笑說,當然會嚇到啊,會緊張啊!也會覺得「我怎麼會那麼倒楣?」只是你要很冷靜!在等待病理檢查報告的3天內,就像是翻撲克牌一樣,到底是死神牌,還是高掛無事牌呢?「等待的時候最難受了」、「要死的話也早點告訴我」,一直要很帥的葉老大,此時心裡其實忐忑煎熬,為了不想讓太太張媚擔心,男子漢的浪漫是善意隱瞞了太太,獨自承擔。結果出爐,是淋巴癌。葉金川冷靜的查閱醫療書籍,一步步規畫、安排如何應對這突然其來的人生轉折。台大畢業的他 到花蓮慈濟就醫葉金川了解淋巴癌的分期將大大影響治療與存活機會,現在是局部的病兆?還是已經擴散到全身?他做了骨髓穿刺,看看造血細胞有沒有變化,如果有,那就是第4期。所幸骨髓造血細胞沒有變化,接著進行PET正子掃描,看身體的其他部位是否擴散,也都無事。但PET只能看到0.3公分以上的腫瘤,不代表沒有更細小的腫瘤在蔓延,醫師建議葉金川進行預防性的標靶治療。治療正式展開,台大醫學系畢業的葉金川,卻低調選擇回到熟悉的花蓮慈濟醫院接受治療。當時他任職血液基金會董事長,治療期間仍維持花蓮與台北兩地通勤。葉金川是台大醫學系第2屆畢業生,這班的學生縱橫醫界,出了3位衛生署長,2位健保局長,同學中還有各大醫學中心的院長,想要尋求醫療照顧,葉金川比誰都有資源。為何選擇到遙遠的花蓮慈濟就醫? 葉金川說,除了跟花蓮慈濟的感情深厚,主要是不想驚動太多人,他反問,比一般人有資源就會比較好嗎?選擇一個信任、親切、可以誠實給予忠告的醫療團隊,對病人才是最好的選擇。瞞著太太治療 單車照騎山照爬治療期間,他獨自赴醫院接受放射治療,完成就繼續到慈濟授課,同事沒人知道他在幹嘛,只覺得奇怪,葉老師怎麼那麼早來上班。葉金川以為自己隱藏得很好,但因為平日服用抗凝血劑的關係,放射治療後眼睛出血腫脹比常人更嚴重。有人問起,他便把話題岔開,笑稱「被老婆打了」。標靶治療期間,葉金川單車照騎、山照爬。主治醫師勸說,治療期間免疫力會降低,要他好好靜養。堅持要正常生活的葉金川頑固地跟醫師頂嘴,「你們不是說標靶治療只會殺死癌細胞,不會傷及正常細胞嗎?」「我正常的淋巴球都在的話,免疫力就不會降低啊!」「不是啊,你要說個理由說服我啊!」凡走過必留痕跡!葉金川善意的隱瞞,終有紙包不住火的這一天。每周5次的化療,連續2到3周,每次注射藥物需要6小時,原本都在門診進行,一直到不得不住院,需要家屬簽名。他拿著住院單給太太簽字,「我得到淋巴癌,現在要去住院」,太太張媚才知道葉金川罹癌,且已偷偷治療了一段時間。太太逼問:「如果是第4期怎麼辦?」他囁嚅回答:「就化療啊!」太太再逼問:「如果化療沒效怎麼辦?」葉金川說:「一步退一步啊,就去骨髓中心啊!」一向溫婉的太太此時已經瀕臨抓狂邊緣:「如果骨髓中心也沒效怎麼辦?」葉金川耍賴說:「那就辦告別式啊。」葉金川說,坦白講放射治療、標靶治療都不痛苦,最辛苦的是等待病理報告,那種等待命運被宣判的感覺。「面對癌症,你能怎麼辦,該來的,就面對它。」葉金川也領了重大傷病卡,期滿5年後失效,他很慶幸。在65歲生日時,開了同學會,告訴同學「我罹癌了」、「但我好了」,一貫的葉金川作風。身為健保制度的創辦者,如何看待癌症病患的醫療費用?葉金川說,治療期間的費用幾乎全是健保包辦,不過只能給付放射治療,「標靶藥物需要30萬元,全部得自費,健保也真的滿狠的。」皮膚癌找上門 防曬一寸不露告別淋巴癌後,葉金川脖子上又發現了皮膚癌,一顆痣在頸間長大,會癢。這次一樣沒跟太太報告,自行處理。帶著未癒合的傷口出國旅遊,揣了把小剪刀,意圖要自行拆線,可是脖子上的縫線沒辦法自己拆,只好央求護理背景的太太幫忙。這次他準備好了說辭,「皮膚癌有3種,我的這種是最簡單的1種,是基底細胞癌,切除就可以了。」很有說服力的他對太太說,基底細胞癌像是象棋中的卒子,每次只會走1步,進展很慢。不像是黑色素瘤,那就像是俥,橫衝直撞的,就很危險。葉金川說,因為喜歡戶外活動,雖然也做好戴護目鏡、穿著長袖,但是脖子沒有保護好,常常曬到皮膚受傷,因此罹患皮膚癌也不奇怪。現在他已經學乖,外出時,防曬工作更為嚴密,戴帽子、領巾等,把自己一寸不露的緊緊包裹起來。葉金川擁有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哈佛大學流行病學碩士背景,背景使然,讓他總習慣用客觀角度審視自己的癌症。他說,台灣的男性一輩子有5成的機會、女性有4成的機會得到癌症。而絕大多數的癌症不會奪命。與其擔心癌症奪走生命,葉金川更害怕中風、洗腎,長年躺床,被維生管子束縛。「生活就是要能跑、能動、能飛、能跳,如果都不能,人生好像少了什麼,如果鳥的翅膀被剪掉,還是鳥嗎?蛇的鱗片被刮掉,還是蛇嗎?那麼,你想過,你是什麼呢?」要怎麼活著?葉金川說,我要精彩,活得帥氣。延伸閱讀:。「存錢不是等著住頭等病房」葉金川二度罹癌玩性不減。抗癌也要活得精彩 葉金川要高興玩到人生終點。【熟齡生活大調查】邀請您的參與!最高致贈車馬費3,500元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22 橘世代.健康橘
葉金川罹癌玩性不減「存錢不是等著住頭等病房」
人生經歷精彩的葉金川,雖二度罹癌,但依舊活得瀟灑,獨木舟、鐵人三項、高空跳傘、攻百岳,活得不亦樂乎,他的抗癌體悟,將收錄於聯合報將出版的「我是醫生 我得癌症」第一本12位醫界名人的抗癌聖經中,看他如何「玩」性不減,戲謔人生。抗癌體悟1/蠻牛花20年學會慢活總是衝鋒陷陣、挑戰困境、烈士般的投入,葉金川回想,從健保局總經理到衛生署長的任職期間,過著「6、10、7」的生活,早上6點工作到晚上10點,1周工作7天。「經過那一段,我就不想再過那樣的生活了。」葉金川不贊成「斷崖式的退休」,淡出後他還是持續工作,只是把工作減量,沒有正式工作的期間就持續寫書、寫文章、四處演講、擔任客座教授,自嘲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調整到現在,「從蠻牛變成慢活」。他到了花蓮,買獨木舟、腳踏車,學習把生活的步調放緩,他任性的咧開嘴笑,得了癌症之後,就更理所當然了,他要做什麼現在誰敢擋?他慢慢的喜歡上這樣的生活,太太張媚也很支持,雖不會游泳,穿救生衣陪葉金川划船;不會騎腳踏車,就負責當司機。一直都以工作為重的葉金川,開始拒絕「6、10、7」的生活,現在每天早睡早起,清晨5點鐘起床,晚上9點上床睡覺。即知即行,想到什麼就去做什麼,不要規畫很久,不要等很久,想旅遊就立即規畫與施行,想看孫子就去。他坦言,罹癌之後,確實在心理層面產生變化,他再度審閱自己的人生夢想清單,年屆70,體力逐漸衰退,雖然沒辦法像以前那樣狂熱的跑,不過當背包客的夢沒有變,他的下本書就是他的慢活日記,記載著他如何學著慢慢老去與活著。抗癌體悟2/存錢不是等著住病房葉金川登山的足跡遍及日本、非洲、馬丘比丘、澳洲南邊的塔斯馬尼亞島、土耳其的亞拉臘山,還到阿拉斯加冰川划獨木舟,完成了因為治療淋巴癌而延宕的紐西蘭高空跳傘,在台灣百岳擁抱群星入夢,自在瀟灑的上流老人生活,讓很多人心生豔羨,更難想像這是癌後病人的生活。人生要存多少錢才能這樣精彩的活著?生活的品質在心態,葉金川解釋,沒有錢出國旅行,可以在台灣環島;沒錢環島,旅途可以騎腳踏車、搭帳篷,不論在哪裡旅遊,基本的東西是一樣的。對於被金錢捆綁著腳步的人,葉金川說,生病之後,他更明白存錢只是一種防衛,錢是讓現在更精彩,不是存錢等著住長照2.0頭等病房,「那不是神經病嗎?」葉金川說,我雖然很窮,但是用不完的,而且我要把我的錢用掉,才不把錢留給「笨兒子」。他笑稱,他總是勸戒雙胞胎兒子,「你們最好趕快拋棄繼承,不要寄望財產,因為我留給你們的可能是負債,你們要自求多福喔」。身為健保局創辦總經理,規畫全國民眾數百億健保費的支用,自身理財概念一定很健全吧?他說,錢夠用就好,錢的重要性不會在很前面,不要把金錢當作人生目標。有了年金,生病了有健保照顧,這樣的準備已經足夠,不要變成下流老人就好。人生到了這個年齡,金錢不是唯一,生命中有比錢更重要的順位,健康、家庭、生活的安排、興趣才是他的追尋。或許是年齡,或許是癌後,他領悟到,生命的價值絕對不是賺了多少錢。抗癌體悟3/不把飲食當痛苦義務「防癌跟預防所有的疾病方式都是一樣的,就是回歸到一般疾病的預防。」而運動就是被證實為最有效的方式,其他還有多蔬果、不菸、不酒、不吃檳榔。葉金川說,聽來老生常談,卻是最有效的方法,想要健康就回到最基本的原則。原本就有運動習慣的葉金川,現在更是規律運動。飲食部分,年輕時,葉金川最愛與朋友們在花蓮小農舍烤羊排、烤牛排、豪邁飲酒,一開喝就是半瓶高粱、一瓶紅酒,現在收斂許多,不喝烈酒,偶爾小酌一下啤酒、紅白酒與香檳。拿手絕活的烤羊排,也不太常吃了。以前不喝茶,現在也改喝茶。雖不再大啖牛排,但是仍舊愛朋友、愛家人,為親愛的人準備豐盛的美食,乾煎鯧魚、醃篤鮮、烤羊排一道道的上桌,他把烹飪當成生活樂趣,但日常生活以原形食物為主,中午的自製便當就是簡單的五穀飯、地瓜與青菜。「飲食是生活的一部分,很好玩,不要把它當作責任,把它當作樂趣。」興致一來時,葉金川去上烹調課,或是翻著食譜,不斷精進廚藝,他說,不要把飲食當作痛苦的義務。聯合報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延伸閱讀:帥氣抗癌就怕臥床 葉金川生死告白「不要串通醫師凌遲我」抗癌也要活得精彩 葉金川要高興玩到人生終點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