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31 失智.照顧喘息
搜尋
心理健康
共找到
505
筆 文章
-
-
2020-08-30 橘世代.健康橘
為何有人會被詐騙?5個直覺題,算出你的思考模式
如果你⋯⋯正深陷詐騙的漩渦中、曾經受詐騙、有親朋好友正在被詐騙、認為那些受騙者都是笨蛋、貪心或過度善良的人、認為自己絕對不會上當受騙,本書將打破你對「詐騙」的刻板印象,深入理解詐騙行為所運用的心理技巧,學習預防及破解的方法,不再懊悔當下一個受害者。精選閱讀:閱讀之前我們先來做個小測驗請試著用最快的時間,完成下列題目:◎1本筆記本台幣15元,2本筆記本需要___元。◎1本筆記本和1支鉛筆總計1.1美元,筆記本比鉛筆貴1美元,鉛筆1支是 ___ 美元。◎1台機器1分鐘可以完成5個工人的工作量,1台機器2分鐘可以完成 ___ 個工人的工作量。◎5台機器5分鐘可以完成5個工人的工作量,那麼100台機器需要 ___ 分鐘可以完成100個工人的工作量。◎池塘長了一種很容易繁殖的浮萍,每天浮萍面積都是前一天的2倍。從1平方公分的浮萍,長到8平方公分需要 ___ 天。◎池塘長了一種很容易繁殖的浮萍,每天浮萍面積都是前一天的2倍。如果,充滿整個池塘需要30天的時間,那浮萍充滿半個池塘需要 ___ 天。答案A01 30元。A02 0.1 美元。A03 10。A04 100分鐘。A05 3天。A06 15天。你的答案跟上面一樣嗎?恭喜你!不過,上面有3個答案是錯的。第2題應該是0.05美元,第4題應該是5分鐘,第6題應該是29天。為什麼我會知道你可能算錯呢?因為,大部分的人在「快速」作答的情況下,都是用直覺在思考。這些題目,特別是偶數題(第2、4、6題),如果太快用直覺思考,結果很容易出錯。這些題目,與「數學能力」較無關,而是與平時的思考方式有關。直覺思考很快速,可以讓我們在遇到危機時,迅速做出決策。好比,在叢林裡遇到蛇,決定拔腿就跑;但事後仔細看,才發現那是草繩。不過,現代社會中我們要遇到這種「真正生存危機」的機會其實已經少很多了。然而,詐騙集團創造了很多假警報,希望大家用系統一快速做出反應、不要想得太多。而容易受詐騙的人,確實常在不知不覺中動用了直覺的思考方式。它雖然快速,但很多時候容易受到情緒(好比焦慮、害怕)的影響,而讓我們做出衝動、後悔的決策。因此,在面對生活中各種情境,你接到一通告訴你孩子受傷的電話、收到一封帳戶被凍結的信件、聽到再不立刻買就沒機會了等等刺激時:1.請別急著做出「反應」(react)、稍微停下來。2.或許可以暫時遠離、隔開那些刺激。3.把焦慮、緊張、害怕或罪惡感等負面情緒稍微緩緩。4.好好呼吸一分鐘,替自己的大腦爭取冷靜的時間。然後你會發現,大腦開始比較有辦法好好思考了!本文摘自《你今天被騙了嗎?心理師教你破解詐騙伎倆》,時報文化 2020/06/23出版更多精選延伸閱讀↘↘↘。相信理專 5年被騙走2億元 誤信話術「連棺材本都賠下去」。假檢警、假親戚、假客服...坑老3大手法 迷惑銀髮族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27 橘世代.健康橘
「阿公阿嬤出來玩」!小朋友揪長輩出遊,一起長大
范姓老翁不忍長期臥床的妻子受苦,日前闖入嘉義某長照機構,灌妻子強酸再自飲,經搶救後不治,又一起長照悲歌引發外界關注,嘉義基督教醫院指出,「老老照顧」現象越來越多,年老照顧者需要喘息,常常悶在家中會有負面想法,嘉基與雙福基金會合作辦「銀響夏令營」,讓年老照顧者接觸國小學童,讓他們感到被需要,忘卻照顧的心理壓力。銀響夏令營有別於一般才藝班、安親班,約25名國小學童和長者朝夕相處,共同生活1個月,平均年齡81歲的長者與學童上烘培課、運動課、手作課、氣球課、平板課等課程,擦出一段「青銀時光」的火花。「阿嬤請您說出2個城市的名稱」、「阿公您走到這格要大笑三聲」,夏令營都是孩子們和長者一起玩遊戲的笑聲,希望能讓長者暫時忘卻負面想法,重拾開懷大笑,讓這些老大人們能在學童面前展現「爺奶就是厲害」的自信心,長者也因為學生聽不懂台語而努力說出國語,為的就是要和孩子們說話、聊天。如夏令營中玩起嘉義版「憶起嘉好」悠活大富翁益智桌遊遊戲,以長者和學童都熟悉的嘉義市為教材,說出風景區、植物名時相互搶答。烘培課時,長者專心聽講師步驟,擔任起助手指導學童操作順序,平板課時還有長者指導學童,一起完成遊戲關卡。嘉基社區服務部主任林玉琴說,許多年老照顧者常常悶在家中,沒有接觸人群,或是每天就是往醫院、照護機構跑,常有負面想法,有7旬婦人長期照顧臥床丈夫,走出戶外參加夏令營活動,常常說「孩子們的笑聲就像天籟」,也喜歡孩子們的撒嬌,抒發平常的照顧壓力。在一個月的老少幼共學互動中,學生對老化有很多問好,現場的社工員及照服員耐心的說明原因,讓學生了解到老化不是只有去認識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樣貌,也需要親自深入接觸,讓學生學到課本裡看不見的知識,看到老化的多元面貌。嘉基院長姚維仁表示,透過「代間融合」讓年老者與年輕世代一起進行生活學習,藉由彼此鼓勵、關心、溝通、分享與合作,高齡者自動自我充權培力,提昇自信心,對生命的延續也覺得較有盼望,鼓勵長者都能走出家中,特別是老老照顧的照顧者,更需要更多地參與社會。樂齡精選延伸閱讀↘↘↘。「這樣玩,防失智!」5款樂齡桌遊讓你存腦本。「我的室友小我50歲!」-兩代女子的共居故事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21 橘世代.健康橘
不要活得像別人!《我輩中人》張曼娟:50歲後的人要把自己放在最前面
想要寫一本中年人的書,是從面對了生命中的變動開始的,這變動不是天光雲影共徘徊,而是土石流般的崩塌與毀壞。我輩中人,是首先浮起的意象。我們這些「中年」人;夾在上一代與下一代「中間」的人;思維和行為「不中不西」的人。我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我們走過怎樣的路?又將往哪裡走去呢?「大人學」這兩年成為顯學,「大人味」成為一種審美觀、一種生活態度,然而,我輩中人夠格當一個大人嗎?我們具備了大人的品格與氣度嗎?《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精采試閱:找回遺失的自己五十歲之後,很多懸而未決的事都漸漸確定了,我知道自己將會在城市生活中「孤獨老」,而後也會「孤獨死」,但我並不懼怕孤獨,因此也不覺得這是一件悲慘的事。中年的我已經明白,人生難免一死,而在邁向終站之前,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不致有太多遺憾,這才是重要的事。曾經,我也是不快樂的。當我努力符合別人期望,去扮演另一個人的時候;當我把別人當成生存目標,忘卻了自己需求的時候;當我太渴望別人所擁有的東西,忽略了自己也有珍貴特質的時候。總而言之,當我不是我自己的時候,我就不快樂。一個人如果不能做自己,不管擁有多少別人羨慕的東西,不管爬到多高的地位,都不會快樂,因為那不屬於你,也不是你真正想要的,於是,回首人生只感到空虛。「一個人想要『做自己』,就算傷害了別人也無所謂嗎?」每當我在臉書或是公開場合提到「做自己」,就會有人不以為然的質疑。我也覺得疑惑,「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洪水猛獸?忠於自己就一定會傷害別人嗎?為了不傷害別人,我們不能做自己,只好一輩子偽裝成另一個人,直到老後,壓抑的情緒一股腦爆發開來,憤怒、委屈、怨天尤人,成為一個可悲的老人。所謂「做自己」,就是不再為別人的期待而偽裝。但是,真正的自己,是否符合我的期望?我做了真正的我,能得到別人的接納與喜愛嗎?有時不只是別人,就連我們自己,也會對自身產生期待,如果真正的我,不夠完美,不討人喜歡,又該如何?要接受真正的自己,也是需要勇氣的。同時得相信,真實的自己比偽裝的那個人更好,更有存在的價值,更加可貴,更值得愛。我們想要變得更好,為了讓自己更好,我們不會任性,不會蠻橫無理。我們會更有同理心,更能體貼別人的需求,最重要的是,我們能保持個性,能發揮生來就具足的才能與潛力。三十幾年前,我出版了第一本書《海水正藍》,封底有張作者黑白照,是燈影下的半張臉,似隱若現,這本書暢銷之後,讀者就有了一個既定印象,覺得我是個長髮披肩、穿著飄逸、感性又浪漫的女作家。二十幾年前我就剪短了頭髮,直到現在仍有讀者見到我時,露出驚異的表情:「妳不是長頭髮嗎?」不是,我不是長髮;我不再是年輕女作家;我甚至也不那麼浪漫。讀者會不會因為我不是長髮,就覺得我的演講不值得一聽?會不會因為我不如想像中浪漫,就覺得我的書不值得一讀?迄今,這樣的事還沒發生過。我的短髮已成為個人風格了,想飄逸就穿裙子,想帥氣就穿褲裝,對於做自己這件事,愈來愈有信心。當一個人決定做自己之後,做自己的時機就愈來愈多了。本文摘自《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天下文化 出版|張曼娟精選系列延伸閱讀。張曼娟:要當一個不等待的老人。張曼娟5年照顧旅程:照顧者們先把自己照顧好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8-21 新聞.生命智慧
伴父走過最後一段路 宅女小紅:安寧療護最大的意義,就是讓活著的人更容易放下
總是以幽默風趣的文字,搭配眼鏡假鼻造型出現在大眾面前的宅女小紅,今年4月在安寧病房與父親告別。她分享了陪伴父親走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心境,為父親能在安適的照護中離開而欣慰。「現在美雲一提到安寧病房還是讚譽有佳,覺得充滿尊嚴。很多時候久病的人會活得沒什麼尊嚴,因為很多事不能如自己意,比如沒人幫你刷牙就只能臭著嘴。但安寧病房每天都有人來幫忙清潔,弄得舒適乾淨,讓家屬看了都很舒心,非常能減輕難受的情緒。」宅女小紅在部落格寫下父親離開後的感受,說起母親對這段照護的日子能住進安寧病房,可說是他們能給予父親最後的禮物了。 父親親自簽署安寧意願書,家人尊重病人意願 「我另一位至親過世前經歷了急救過程,身上插滿管子,現在回想起來都是那幅畫面。」宅女小紅憶及這段往事,仍慶幸著父親及早告知家人他的醫療決策。 小紅的父親罹患攝護腺癌多年,病情一直控制得不錯,直到前年中風後身體狀況才急轉直下。「爸爸很愛吃,很愛『趴趴走』,癌症轉移導致反胃,加上中風不良於行,他常常說死了就是解脫。」這些年小紅經常和先生、小孩陪著爸爸上館子,「他愛吃烤鴨,只要爸爸精神好,就推著輪椅帶他吃好料。」年輕時忙於生意打拼,直到爸爸老了、病了,反倒是一家人相處最多的時光。 「有一段時間,癌細胞堵住淚管,眼睛腫得厲害,只能躺著的他,連電視也無法看。」當時醫師告知有自費藥可緩解症狀,但一個月得耗費高達10萬元,父親堅決不用,「他不想給小孩負擔,我們也尊重他。」小紅摘下眼鏡,擦了擦淚水,「與其和時日無多的病人爭執,為何不讓他自己決定?」父親久病多年,今年2月初,醫生請親友都到醫院,連同爸爸也在場,「他建議我們,直接掛安寧科,讓爸爸感覺到身心舒緩,而不再做侵入性醫療。」 因新冠肺炎之故,院方建議先做居家安寧照護,「爸爸知道自己來日不多,就預立安寧緩和意願書。」居家療護期間,來家裡協助的照護員細心叮囑該如何照顧病人,建議家人購置有輪子方便推動的馬桶,也可以申請免費租借輔具,「甚至留line給我們,照護真的非常細微周到。」不過,到了4月初,小紅父親因癌細胞轉移疼痛難當,遂申請入住淡水馬偕醫院的安寧病房。 住進安寧病房,體會到這是最正確的選擇 小紅的父親是榮民,長年都習慣到榮總就診。「因為考量就醫地點方便性,首選就是淡水馬偕。」父親最大的疑慮就是:這樣是不是要花很多錢?「我們住健保房,爸爸到月底離開,最後結帳金額只需自費4千多元。」結帳時嚇了一跳,沒想到這近一個月的「頂級」照護,健保多數都有給付,「這次照護爸爸的經歷和這樣的VIP醫療品質,讓我決定下半生都要為安寧療護代言(握拳),但有人要找我嗎!(笑)」羞昂本人帶著鼻音說出很宅女小紅的這段話,鏡片後的雙眼仍是紅通通的,幸好假睫毛沒有掉下來! 由於新冠肺炎管制,小紅的母親成了24小時住在醫院的主要照護者,其他家人都只能在特定時間探視,「如果沒有這場全球性傳染病,聽說安寧病房是很熱鬧,家屬隨時都可以圍一圈在病人旁邊。」 除了探視時間限制,僅僅是入住第一天,全家人都感受到能做這個決定真是太好了!整個環境非常舒服,「爸爸沒辦法把話說得很清楚,護理師卻能把他的需求都一一照顧到。」從修眉毛、刮鬍子到清舌苔,甚至幫爸爸清洗貼身部位,讓因病憔悴的他看起來乾淨又體面——光是這樣的日常清潔護理,就是連家人也無法做全、做到位。 又由於使用止痛藥的關係,小紅父親多數時候就是休息睡覺,「他大多時候是昏昏沈沈,但醒來也不喊痛,整個人看起來乾淨又舒服,在護理師的照顧下,爸爸過得很有尊嚴。」小紅說,安寧病房門口貼著「讓活的人不留下遺憾」的標語,她看著就像在自家臥房睡著的爸爸,身上只有氧氣管,而且要隨時取下也可以,「這樣的醫療處置,跟在急診室或加護病房真的差異很大。」 主動詢問身後事,爸爸坦然以對 「安寧療護不是在等死!」知道父親罹癌後,家人有討論過如何照護,甚至身後事嗎?小紅提及,爸爸得了癌症已數年,直到病況控制不住才讓子女知道。「我一直覺得女兒很貼心,這幾年總是有空就問爸爸想吃什麼、想去哪裡,只要有時間,我一定陪爸爸。」小紅想到自己是「包生男」的網紅,但遇到家人生病,好像還是女兒管用!不過,兒子的好處是,可以跟爸爸有話直說。 「弟弟直接問爸爸後事要怎麼處理,我爸很平靜的說不要告別式,也不做頭七,火化後就花葬。」能開誠布公攤開來講最好,家人不用去猜病人想做什麼,「我媽媽是很迷信的人,但聽到爸爸說了這些,就毫不掙扎完全照他的心意去做。」 在安寧病房期間,小紅兩個姐姐都在國外,如果特地回國還要隔離,大夥兒就天天用視訊跟在病房的爸媽聊天,天南地北地聊,好像就在彼此身邊。「末期病人有他的生命期限,健康的人的身心狀態也很重要!」爸爸叮囑姐姐們待在國外別回來,家人們在很坦然的狀態下陪爸爸最後一段路,「還好有問清楚爸爸的遺願,我們照著去做也舒服。」她建議大家不要忌諱去跟病人談他想做的事,「會難過都是活著的人,照著爸爸的心願走,就是讓活著的人好過。」 感謝安寧病房醫護人員,讓父親活得有尊嚴 光是行禮如儀維持父親的整潔舒適,這樣的安寧照護,就讓小紅家人感激涕零。「爸爸是4月底離開,因為之前已通知過兩次他可能彌留的消息,我們也往醫院跑了兩回,等到最後這一次,晚上7點多,大家還在視訊說笑,不久媽媽準備去洗澡,就看到爸爸大大喘了口氣,護理人員在第一時間趕緊過來。」小紅媽媽事後回想,爸爸應該那時就離開了,「可是我們趕到時,護理人員顧念家屬心情,告訴我們:『伯伯還在。』」說到這,小紅忍不住哽咽,「我們知道這是善意的謊言,很感激他們這麼溫柔體貼。」 護理師為爸爸換上日常衣服,還為他刮了最後一次鬍子,「媽媽到現在都很感謝護理師們,他們奉獻出無比的耐性與專業,比家人做得更好!」小紅回想,爸爸走的前幾周心情都很平靜,「我把自己能為父親做的事都盡量做到,在我看來,安寧療護這段時間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讓活著的人更容易放下。」爸爸住在有5個床位的健保房,鄰床病人來來去去,在小紅眼裡,也像是一種平靜面對死亡的預習。 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經常在臉書分享自己步入40歲心態如何的宅女小紅,經歷父親這段人生最後一哩路,也考量是否要加買保險,「包括我媽媽,我們開始思考的,就是不要帶給別人負擔,因為爸爸一路走來也是這樣對待我們。」她抹抹眼淚笑道,「以前爸爸還很健康的時候,就經常說老了就直接把他送到養老院。」父親永遠在為子女著想,僅記著不成為家人的負荷,「這也讓我更了解身體健康的重要!」 訪問末了,小紅收斂笑容,語重心長地說,有時外出看到外籍移工推著無法自理、走動的長者出來,她更深刻體認,「沒有人喜歡不自由地活著。」父親走後,媽媽開始用好的保養品,「發現要對自己好一點。」她以為,這都是在安寧病房接收到的正面能量——不但讓逝者有尊嚴地離開,更照顧到了家屬的心理健康,這是安寧療護存在非常重要的價值!最後,羞昂在臉書寫下這段話分享她衷心的呼籲,「記得,安寧不等於你放棄了親人推他去等死,而是希望他安定安穩有尊嚴的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啊!」
-
2020-08-19 橘世代.健康橘
從小扛瓦斯、唱歌養全家 方季惟:我苦的時候,找不到人幫我;但我見不得別人苦,會想盡辦法幫忙。
曾經紅遍華人演藝圈的玉女歌手方季惟,從小就踏入演藝圈為家人還債,直到26歲才還完債務,她心腸軟,見不得人苦,常常為了幫人做業績而買保單或投資產品,幸好老天疼她,不僅沒有被人騙,還有賺到錢。氣質出眾卻個性爽朗,總是正向樂觀的方季惟,雖然暱稱「小孩」,卻年幼早熟,影響她最深的人就是雙親,甚至可以說,方季惟的前半生是為了父母而活,3年前母逝後,她才漸漸開始學習把自己放在宇宙中心。父做保欠千萬債務 自幼唱歌養全家方季惟出生於台北艋舺大家族,雖是父母婚後盼了7年才盼到的孩子,但在重男輕女的觀念下,方季惟並不受到家人關愛。媽媽最疼她,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媽媽長年被夫家長輩家暴,爸爸還在外花天酒地有別的女人,4歲左右的方季惟,被鼓起勇氣的媽媽帶著一起離家出走。萬萬沒想到,讓家人重新凝聚的關鍵,竟然是方季惟爸爸為人做保欠下9千萬元的債務,變賣家產也不足還債,小小年紀的方季惟還得幫忙扛瓦斯。小學三年級,方季惟就開始唱歌賺錢,原本在歌廳一個月賺3,000元,因為口碑佳,加跑婚宴場合,每天要趕4、5場,漸漸地,方季惟的歌唱收入能養一家7口。1988年,由潘美辰填詞作曲的《悔》,讓方季惟一炮而紅,她成為繼鄧麗君之後最受歡迎的「軍中情人」,陸續推出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被瓊瑤相中,與秦漢、劉雪華同台在《海鷗飛處彩雲飛》裡飆戲,甚至被王晶找去和周星馳合演電影。演藝事業如日中天之際,25歲的方季惟卻發現自己罹患了甲狀腺濾泡癌,必須開刀切除8成的甲狀腺並終生服藥。開刀前,她被唱片公司要求四處表演,術後又要求她趕緊練習講話,要趁熱潮賺一筆,甚至被推出她自己都不知情的「方季惟癌症告別專輯」,讓她被歌迷誤解……問她為何都不反抗或出面澄清?「當初也是唱片公司給我機會,我才能發這麼多張唱片,我還是心懷感謝的。」方季惟笑笑地說,彷彿一切委屈都不過是在講述別人的故事。罹癌演藝事業斷 隱退照顧雙親方季惟要推入病房開刀的那一天,她騙雙親說要去外地表演,結果兩老去爬山喝茶被山友指責:「怎麼可以不在女兒身邊」時才看到報紙知道詳情,趕去醫院後,唯一知情且幫方季惟簽手術同意書的弟弟怕被罵,竟然躲到廁所去,「那時候我一直叫不醒,弟弟打我臉也沒用,結果媽媽趕到時輕喚我一聲,我就醒了,妳就知道我們母女的情份有多深!」雙親為了她的病情,一個月內髮絲全白,向來樂觀的雙子座爸爸,在她面前笑嘻嘻,卻在走出病房門後哭掉一整包衛生紙。手術讓方季惟的聲音受到影響,形象也因之前的誤解大損,唱片公司下了雪上加霜的決定:要求她退出歌壇,並以未完成合約要求巨額賠償。「開刀後我有一段時間沒工作,常常煮一鍋火鍋吃一週,不然就是跟人比賽斷食7天,只喝水,外出工作就搭公車,沒錢就走路,我曾經從劍潭走回萬華。」幸好,方季惟在解約後加盟金點唱片,她把簽約金全部拿去還債,這才終於把千萬債務盡數還清,那一刻,「我終於可以為自己存錢了!」是方季惟心中最大的吶喊聲。但她在發行3張唱片後,還是在1995年後漸漸退出歌壇,把時間拿來陪伴父母,也潛心向佛,發願隨師要在各地建立108座佛塔,為父母也為眾生祈福。創業是為了幫朋友 天珠讓她存到第一桶金而這段時間,方季惟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身分:老闆。30多歲時她接觸了天珠,和天珠老闆太投緣,「沒想到老闆直接過了一間天珠店給我管理,他們之前生意好時月淨賺10幾萬元,沒想到我管理之後,半年就有70幾萬,後來陸續在重慶北路、南勢角和北港開了3家店。」方季惟笑說,天珠事業讓她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後來因為仿的天珠太猖狂,生意受影響,再加上她接了新戲無暇顧及,便將最賺錢的那一間店轉給即將結婚的同學管理。後來,她為了幫一位歌迷朋友度過難關,便開了一間公司幫忙賣健康食品,並送給歌迷3分之1的股份,等到業績穩定,方季惟便把公司轉給歌迷經營,她則瀟灑退出。會不會太慷慨了?「我苦的時候,找不到人幫助我;但我見不得別人苦,會想盡辦法幫忙。」除了演藝和創業的收入之外,方季惟也會買基金、股票,恐怖的是,她完全不知道自己買了什麼。「我不懂那些,都是因為人情才買,理專朋友跟我說她得了乳癌,需要業績賺錢,我就買了。」只能說「天公疼憨人」,她所買的股票、基金都有讓她賺錢,而且單身的她有替自己好好打算,醫療險買齊之外,也買了長照險。房產的部分,「很久以前,媽媽竟然用偷藏的金飾以及和姊妹朋友借的70萬元,在三重買了一間30多坪的房子;我則是在10多年前買了一間30坪左右的房子兼工作室,大概1,000萬元。」方季惟說,她還在三重租了一個地方當做書院,開放給有緣人學佛法,最近又和朋友合租一個更大的空間做為進階佛法的講堂。「這人心中無壞人!」方季惟的父親曾經這樣形容女兒,她也笑稱自己善心氾濫的程度被很多朋友苦勸過,曾有一位律師朋友跟她講了一個故事,終於讓她有一點警覺意識。故事是這樣的,兩個兄弟被人追殺,逃跑時分道揚鑣,哥哥去投靠一位他曾經幫助過的人,弟弟則是去找幫助過他的人,後來兄弟倆有一人被仇家找到並被殺了,猜猜看是誰?「我想都沒有想,就知道一定是哥哥。」方季惟分析,因為被幫助的人需要恩人,只是當下需要而已。見不得人苦 也懂得保護自己所以,她後來就比較懂得保護自己,「我有我的SOP,最好能白紙黑字,也懂得不要當下就決定,很多事情慢個幾秒再說,雖然我常常見不得人苦,總想出手幫忙,但還是要懂得自我保護才行。」現在對工作隨遇而安,方季惟坦承現在的自己不再是從前那個只會聽命行事的乖乖牌,「以前都會強迫自己滿足別人的需要,現在我會懂得跟對方溝通,比較懂人情事故。」方季惟娓娓道來自己的改變,就像她新推出的單曲《祝福的時光》裡的歌詞一樣:「我比以前變得更簡單,幸福時候就把心填滿,想你時候會把淚擦乾……」本文摘自《Money錢》方季惟精選系列專區|。方季惟演唱會「空兩位」,帶天上爸媽來聽唱歌。累到罹癌?方季惟當紅之際被問:要賺錢還是冷凍?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18 科別.精神.身心
疫情期間易焦躁 染疫者常精神錯亂
疫情期間人們心理狀況惡化逾6成,感染新冠肺炎者情商更會下降!關注心理健康的慈善組織Mind調查,原本就有精神問題的人,疫情期間有65%的比例狀況惡化。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指出,染疫者因歷經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血氧成份短缺,生理上比之前更容易精神錯亂。精神狀況惡化根據《歐洲新聞台》報導,21歲的艾蜜莉患有嚴重的厭食症,13歲起定期就診的她狀況有所好轉,近期因為疫情無法受醫生親自醫治而惡化。她說:「我有一個禮拜都躺在床上沒進食,也沒見到任何人,感覺像是厭食症又找上了我。」多位名人包括喜劇演員德拉希尼、懷特及部落客艾許莉都表示,疫情期間無法實體演出,使他們感到沒有價值,且日漸絕望。專家表示,歐洲疫情再度襲捲,對於民眾的心理健康狀況非常不利。心理治療師巴里克說:「防疫使我們逐漸失去身為人的感覺。」他表示,現實中的互動複雜且真實,視訊對話並沒有辦法提供人類需要的親密感。關注心理健康問題的慈善組織Mind調查指出,原本就有精神問題的人,疫情期間有65%的比例狀況惡化,倫敦大學研究中心也顯示,女性在疫情期間深受焦慮及沮喪感所苦,而男性則是遭到孤寂感侵襲。染疫者易精神錯亂致力於解決躁鬱症的地方團體則表示,其社群中有高達1/3的人增加自殺的念頭。心理師伊娃說:「社會氛圍充滿不確定性、不可預測及不可控的程度都對許多人造成心理壓力。」據《全球之聲》報導,疫情不僅讓心理健康容易惡化,感染過新冠肺炎的人情緒也可能較未患病前不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指出,歷經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人因為血氧成份曾短缺,即便痊癒也比之前更容易出現精神錯亂的狀態,大腦的注意力及處理資訊的速度也會下滑。尼加拉瓜心理學家克魯茲則提醒,許多人經歷精神問題而不自知,每個人都應該要有病識感。「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刻都還重要,我們必須就每個人的身心健康進行這些討論,並擺脫舊有的觀念,例如瘋了才會去看心理醫生。」【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8-15 橘世代.健康橘
新竹「樂活新竹 憶啟安居」走訪眷村探索動物園-打造失智友善社區
新竹動物園和眷村是新竹市民共同的回憶,新竹市衛生局巧妙運用這兩大元素,舉辦「樂活新竹 憶啟安居」一系列活動,招募失智友善天使,自本月26日起共舉辦8場次,當中「動物園大探索」及「尋找記憶美學」讓一般民眾在導覽過程更了解失智友善的意涵,成為能在社區內幫助失智症者的友善天使。全台失智症確診率僅3成,其中確診的失智症者約有7成4屬於輕度或極輕度,因生活功能尚正常,時常在社區走動。新竹市衛生局表示,民眾若在生活中多留心周遭狀況,就能幫助到失智症長者,而「失智友善」概念即是鼓勵民眾正確認識失智症,進而以同理心去面對病者,並適時給予幫助。為了讓更多民眾了解什麼是失智友善天使?新竹市衛生局將藉由動物園和眷村生動的導覽活動,帶領親子進入失智症的世界。新竹市衛生局表示,動物園是新竹市民的共同回憶,除了透過導覽讓民眾瞭解生命教育,還配合失智友善議題的解說,呼應「友善」亦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尋找記憶美學」則在眷村博物館進行,館藏承載銀髮長輩的兒時記憶,長者回到熟悉環境,聆聽生命故事的分享。其中,眷村博物館特別設計兩場次陪伴場,參與民眾可在對失智友善有初步認識後,與長者共同度過安靜的時光。想要了解失智友善天使更多資訊,歡迎報名參加「動物園大探索」及「尋找記憶美學」,活動全程免費,歡迎民眾踴躍報名參加。詳情可電洽 02-8692-5588轉6060蔡小姐或見報名表:https://forms.gle/KbtsBYTdAraczw6S6【延伸閱讀↘↘↘】。用藝術開帖「快樂處方箋」-8旬失智奶奶開畫展。失智症的10大警訊!與失智症拔河該學的一門課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14 科別.腦部.神經
阿茲海默症可防,這19條建議請細讀!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團隊聯合該領域國內外知名學者組成的專家組,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了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國際指南,引發業內外的高度關注,不僅國內媒體廣泛跟進,多家國外媒體也做了大篇幅報導。究其原因,阿茲海默症已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之一,且全球尚無特效療法能阻止或逆轉病情的進展。那麼,這份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指南到底提出了哪些生活上可採納的建議?為什麼提出這些建議?鬱金泰臨床團隊集合相關專家的建議,對這版預防指南進行了解讀,主要用來回答:第一,推薦了什麼(What);第二,為什麼推薦(Why);第三,怎樣實施(How )。阿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癡呆」,隨著老齡化進程加速,患病群體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阿茲海默症是可以預防的,有效控制危險因素、合理利用保護因素可以顯著降低阿茲海默症的發病率和患病率。遺憾的是,尚無針對這一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腦重大疾病的國際循證醫學證據來指導臨床實踐。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臨床研究團隊聯合國內外知名學者,制定了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國際指南,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頂尖雜誌《英國醫學雜誌》子刊。研究人員根據循證醫學標準,最終形成瞭如下建議,希望對廣大讀者有所提示。1.體重管理推薦理由:65歲以下人群應維持正常體重指數(BMI),通過合理均衡體育鍛煉、熱量攝入及正規行為計劃,以期使BMI達到並保持在18.5-24.9公斤/平方米範圍內(比如,一個人身高1.6米,體重50公斤,那麼其BMI指數是50/1.6的平方=19.53,即在推薦範圍內);65歲以上人群則不宜太瘦,65歲以上人群若出現體重減輕趨勢,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中年超重和肥胖患者體內脂肪代謝產物可能造成腦Aβ沉積增多,還會引起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使阿茲海默症風險增高約64%。老年體重下降可能是腦內病理沉積的阿茲海默症臨床前期表現,體重變化更小的老年人,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降低約40%。措施建議:65歲以下超重和肥胖人群通過科學合理的飲食和運動將BMI控制在30以下,65歲以上人群增加優質蛋白攝入,保持BMI大於27,有可能降低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同時,老年人應定期監測體重、體脂率等指標,若出現較大波動,密切關注認知功能改變。2.體育鍛煉推薦理由:每個人尤其是65歲以上者,均應堅持定期體育鍛煉。原因分析:體育鍛煉能通過改善平衡、減少跌倒次數等提高老年人認知功能,也可促進神經再生、減少腦內Aβ沉積,長期堅持有氧運動還可以增加海馬體積。措施建議:特定範圍(0-2000 kcal/週或0-45 MET-h/週)內的體育鍛煉對阿茲海默症預防有益處,運動量每增加500 kcal/週或10 MET-h/週,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將降低約10%。建議中老年人多進行有氧運動,根據體檢結果及自身勞動能力,選擇合適的鍛煉方法,安排合理的運動強度。3.認知活動推薦理由:多從事刺激性腦力活動。原因分析:認知刺激活動能使癡呆發病風險降低50%,即使在有癡呆遺傳易感性的個體中也是如此。認知刺激活動參與得越多,腦儲備越高,癡呆風險越低。措施建議:多參與認知刺激活動,如閱讀、下棋、學習新技術、玩腦認知訓練遊戲等,不僅能有效預防癡呆,還可以提高總體生活質量和社會參與度。4.煙草推薦理由:不要吸煙,也要避免接觸環境中的煙草煙霧,對吸煙人群應向其提供諮詢服務、尼古丁替代治療及其他藥物治療來配合行為計劃或正規戒菸計劃。原因分析:煙草中含有神經毒素,可直接損傷神經元,造成認知功能下降,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40%。規範的戒菸管理與治療,可使阿茲海默症新發病例顯著降低。二手煙也增加患病風險。措施建議:對未吸煙人群,不要吸煙,要避免接觸環境中的二手煙。對吸煙人群,應鼓勵其戒菸,主動向醫務人員諮詢尋求幫助,制訂正規戒菸計劃。對有頑固煙癮者,可使用尼古丁替代治療及其他藥物治療來幫助其戒斷。5.睡眠推薦理由:保證充足良好的睡眠,出現睡眠障礙時要諮詢醫生或及時治療。原因分析:睡眠障礙會導致大腦無法有效清除腦內有毒代謝廢物(如Aβ和tau蛋白),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70%。睡眠時間與阿茲海默症呈U型關係,夜間睡眠不足(10小時)均可增加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失眠、日間功能障礙(如白天經常犯困)、在床時間過多等也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措施建議:保持日間精力充沛和適當的夜間睡眠時長(不少於4小時,不超過10小時),保證良好睡眠質量,積極治療失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等睡眠障礙疾病。6.糖尿病推薦理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罹患糖尿病,對糖尿病患者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減退情況。原因分析:糖尿病患者外周胰島素抵抗狀態會造成腦內胰島素含量減少,干擾Aβ清除,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70%。即使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水平異常也會增加癡呆風險,其中空腹血糖水平大於7.75mmol/L時,癡呆風險增加20%,規範的降糖治療有可能降低癡呆的發病風險。措施建議:早期篩查血糖異常的人群,對其進行生活方式乾預,積極預防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應遵醫囑服藥,將各項指標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同時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的改變。7.腦血管疾病推薦理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用藥,維持腦血管系統良好狀態,避免罹患動脈粥樣硬化、腦低灌注或其他腦血管疾病;對卒中患者,尤其是腦微出血患者,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改變,並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保護其認知功能。原因分析:腦血管疾病會造成腦內低灌注,引起神經元缺血損傷,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40%,其中腦微出血可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70%。措施建議:中老年易感人群應通過藥物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控制好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如吸煙、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腦血管病患者要積極防治。8.頭部外傷推薦理由:保護頭部,避免外傷。原因分析:65歲以後的頭部外傷會使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增加35%,且發生次數越多、損傷程度越重,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就越大。頭部外傷可直接損傷腦結構,還可通過氧化應激途徑介導腦損傷。措施建議:建議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跌倒和頭部撞擊,盡量避免危險性場景,如接觸類運動等,在高危情境下盡可能採取佩戴頭盔等保護措施。9.衰弱推薦理由:晚年保持健康強壯的體魄;對於越來越衰弱的人群,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衰弱是指由各種因素引起的與年齡相關的機體儲備和功能的下降,可造成機體對內外應激的反應能力下降,有可能引起阿茲海默症相關的蛋白沉積等,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39%。措施建議:75歲以上老年人應從飲食中充分攝取蛋白質、維生素以及多種礦物質,有規律進行有氧運動,定期檢查身體活動量和認知機能,預防感染,遵醫囑服藥。10.高血壓推薦理由:65歲以下人群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罹患高血壓。原因分析:中年時期(≤65歲)患有高血壓,阿茲海默症的發生風險增加38%。中年收縮壓/舒張壓分別超過130/90mmHg時,癡呆的風險顯著上升。高血壓可以導致動脈硬化、慢性腦灌注不足和微循環障礙,誘導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病理改變。措施建議:對中年血壓正常人群,建議定期監測血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戒菸限酒、減少鈉鹽攝入),避免情緒激動,積極預防高血壓。高血壓病人,按照醫生建議血壓控制水平,避免血壓波動過大。11.直立性低血壓推薦理由:對於直立性低血壓患者,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直立性低血壓表現為站立後收縮壓較平臥位時下降20mmHg或舒張壓下降10mmHg。患有直立性低血壓的老年人,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增加18%。體位性的血壓下降可以導致短暫的腦灌注不足,進而導致微循環障礙,誘發阿茲海默症的病理髮生。措施建議:直立性低血壓患者要積極尋找和去除導致直立性低血壓產生和惡化的原因,如藥物作用、脫水、感染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增加鹽和液體攝入,加用腹帶和壓力襪等措施幫助改善血壓。必要時,可使用短效升壓藥替代治療。12.抑鬱推薦理由: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對已有抑鬱症狀的患者,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抑鬱是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抑鬱可通過影響阿茲海默症病理、激素、神經生長因子、海馬體積等,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23%。措施建議:學會自我調節、合理傾訴來排解消極情緒和負性思維,建立積極的心理應對方法。抑鬱患者要積極求醫,可嘗試用正念冥想、有氧運動、心理治療等結合抗抑鬱藥物治療。13.心房顫動推薦理由:維持心血管系統的良好狀態,房顫患者需用藥物治療。原因分析:房顫可以導緻小動脈低灌注和毛細血管高壓狀態,引起腦灌注不足,使阿茲海默症的發病風險增加63%。以華法林為主的抗凝治療可以使癡呆風險降低29%。措施建議:房顫患者要積極地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凝藥物治療,而對於藥物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的選擇上,應當遵照醫囑執行,可以適當選擇新型口服抗凝藥。14.精神緊張推薦理由:放鬆心情,平時避免過度緊張。原因分析:精神緊張會引起體內激素水平升高,誘發腦內炎症、增加Aβ和tau蛋白沉積,導致海馬結構和功能損害,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56%。措施建議:保持積極向上、樂觀的心態。精神或軀體高度緊張或出現明顯焦慮症狀時,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自我調適、放鬆訓練、冥想訓練、認知行為治療、音樂療法、物理或藥物治療。15.教育推薦理由:早年應盡可能多地接受教育。原因分析:在30歲以前接受更高的學校教育能使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降低51%,受教育的年限每增加1年,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降低7%。提高教育水平可能通過改善個人生活方式、社會經濟水平、增加認知儲備等減少癡呆的風險。措施建議:建議在30歲以前接受更高水平的學校教育(>6-15年),至少接受中學教育,以預防和減少晚年癡呆的發生。終身教育也被證明能夠預防癡呆。1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推薦理由:定期檢測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對於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應用維生素B和/或葉酸治療,同時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3 mmol/L)可介導血管損傷,導致腦組織缺血,並通過促進Aβ和tau蛋白沉積,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67%。措施建議: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患者,可通過服用維生素B和/或葉酸治療,將同型半胱氨酸控制在5-15 mmol/L範圍內。17.維生素C推薦理由:飲食攝入或額外補充維生素C可能會有幫助。原因分析:維生素C作為一種抗氧化劑,可以對抗氧化應激損傷導致的阿茲海默症神經退行性改變。額外補充維生素C可以顯著降低16%的阿茲海默症風險發生。措施建議:建議中老年人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18.雌激素替代療法推薦理由:對絕經後婦女,不建議應用雌激素替代療法預防阿茲海默症。原因分析:綜合多項研究,雌激素替代療法並不能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反而可能會加劇阿茲海默症進展,特別是療程超過10年者,因此不推薦。19.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推薦理由:對於認知損害的患者,不建議應用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預防阿茲海默症。原因分析: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雖然可以改善阿茲海默症的臨床症狀,但是12項臨床研究匯總結果發現,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並不能降低阿茲海默症的發生風險,因此不推薦。專家組還對其他的阿茲海默症風險因素做了評價,包括社會關係、飲食模式(如地中海飲食、DASH飲食、MIND飲食等)、魚類攝入、非甾體類抗炎藥、骨質疏鬆症、心力衰竭、心肌梗塞、飲酒、飲茶、喝咖啡、殺蟲劑暴露、飲水中含矽過量等。雖然這些因素目前證據級別不夠高,並未作出推薦,但將來隨著阿茲海默症相關危險因素和預防臨床研究不斷進展,指南推薦的相關內容和級別還會不斷變化。(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09 橘世代.健康橘
這是真的嗎?八成美國銀髮族滿意自己的健康
人們對老化的一個常見誤解為,老年人常被疾病纏身,大部分時間都感覺不舒服,但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大多數老年人對自身健康的感受其實非常正面樂觀。根據美國聯邦疾病防治中心2017年的國民健康問卷調查,年齡介於65歲到74歲之間的銀髮族,高達8成2對自身健康持正面評價,僅1成8認為自己健康狀況一般或欠佳。這一趨勢在75歲以上的美國人當中也很明顯,認為自己很健康的人高達7成3,僅2成7對身體狀況持負面看法。一般來說,美國大多數老年人都患有兩種以上慢性病,像是糖尿病、關節炎、高血壓、心臟病或腎臟病,比率約有6成,也比較容易受傷。上述多數銀髮族滿意自己健康的調查,讓人不禁想問「這怎麼可能是真的」。但答案在於心態,即老年人如何看待健康。對許多人來說,健康不僅意味沒有疾病,更重要的是活力、情緒幸福感、正向社會關係、保持活躍以及對生活的滿意度。上了年紀後身體功能不佳,似乎沒那麼重要。住在美國伊利諾州艾凡斯頓的80歲老婦人戈德曼說:「健康意味著能繼續做我喜歡的事情:看電影、組織活動、欣賞藝術與散步。」患有卵巢癌與乳癌的她說,自己的健康狀況「良好」。戈德曼還說:「我擁有個人才能與關係不錯的老朋友。我以前睡得不好,但現在睡得好多了,幾乎每天都有清醒和快樂的時刻。我參加了很多持續的活動。」艾莫瑞大學社會學教授、「自覺健康」領域的主要研究者艾德勒表示,即使老年人身體受傷或生病正接受治療,他們通常會想到同年齡情況比自己糟的人,像是一些已過世或是無法自理而住在長照護理之家的人。相比之下,仍能獨立生活的老年人可能會覺得「我過得很好」。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只要能生存下來就可被解讀成身體健康。艾德勒說:「人們到了八九十歲的時候,環顧四周,會覺得活著的感覺很好。」當老年人適應了疾病和其他身體變化時,他們往往會調整自己的觀點。一名因跌倒住院,不得不拿著拐杖走路的86歲老婦人說:「我可能殘廢了,但我仍然可以走路。」她認為自己很幸運,對自己的健康評價很高。另一名因椎間盤突出與栓塞導致重殘的80多歲老翁也說:「只要能夠上教堂,只要能走路,你就可以說一切都很好。」他同樣覺得自己身體健康。精選延伸閱讀↘↘↘。阿嬤厭世,鬱問「還要活多久?」 名醫智慧化解難題。銀齡練健身「慢慢來,身體狀態不退步就是進步」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08 科別.精神.身心
失眠治不好,原來是冷氣溫度調錯!美權威專家超好用「身體降溫法」,讓你一夜好眠
無法一覺到天亮,怎麼辦?傑伊,現年41歲,從事壓力繁重的管理工作,非常忙碌,以至於從來沒有時間運動。我第一次見到他時,他矮小的體格至少超重40磅(約18公斤)。他告訴我他的睡眠品質很糟糕,每晚醒來2、3次,然後就開始擔心自己再也睡不著。為了彌補這一點,他試圖每晚睡8小時,但由於睡眠時間零散,醒來時從不覺得神清氣爽。我建議他嘗試限時進食,每天固定只有10小時的進食時段。幾週後,傑伊跟我聯繫,他聽起來很有精神。雖然他先前追蹤每天進食時段長達15個小時,但他沒多久就適應了新的飲食習慣。他回報說,在短短幾週之內,他已經可以一覺到天亮,連續睡足7小時,體重也減輕大約10磅(約4.5公斤),我對此並不感到驚訝。真正有趣的是,傑伊告訴我,他每天早上都感到精神抖擻,而且只睡了7小時工作效率反而更高。他再也不必在床上躺8小時,還能利用額外多出的1小時陪伴家人。夜間光照會抑制睡眠調整睡眠最簡單的方法是保持黑暗的睡眠環境。大家都知道在明亮的燈光下很難入睡,你的生理時鐘也不允許,藍光感應會接收到亮光、抑制睡眠並使你保持清醒。但是,光譜中的其他顏色(特別是橙色和紅色)則比較不會抑制睡眠。注意你在晚上所接觸到的光線類型。我們不可能回到黑暗時代,也不能在日落之後關掉所有的燈光。但是,管理好夜間光照,對改善睡眠和保持健康確實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你發現自己對光特別敏感,請嘗試使用眼罩,也確保眼罩的舒適度,在你翻身時會固定在原位。如果太緊,早上可能會感覺耳朵疼痛,合適的眼罩可以改善你的睡眠品質。青少年和睡眠青少年尤其容易受光照影響而破壞自身晝夜節律。他們比較有可能在晚上熬夜,不只是因為功課或其他活動。也有研究顯示,青少年對光線非常敏感,這代表晚上暴露在強光之下,會延遲他們的睡眠、降低褪黑激素的分泌。我們至少可以做2件事來幫助我們的孩子。首先,可以在傍晚提早準備晚飯,好讓他們在睡覺之前空腹,也比較有可能在晚餐後3至4個小時入睡。同時,我們還應該教育他們黑暗和睡眠的重要性,在寫功課時,也許可以為他們打造一個有助於睡眠的環境,包括書桌上的聚光燈或檯燈,可以照亮桌子,但不會照到他們的眼睛。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邁克・高曼(Michael Gorman)對老鼠和光照進行一項簡單的實驗。晚上他在老鼠窩裡開了很暗的燈,比許多人家中用的典型夜燈更暗,幾乎相當於電視、電話或類似產品的指示燈所發出的昏暗光線。令人驚訝的是,即使對這種昏暗的光線,老鼠也非常敏感,牠們的睡眠週期也受到影響。根據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薩默・哈塔爾(Samer Hattar)實驗室的最新研究顯示,即使是來自無害光源的昏暗光線,也會影響動物的睡眠和晝夜節律。雖然尚未針對人體進行嚴格測試,但據說許多人真的對昏暗的光線非常敏感,使用眼罩、或在光線完全無法滲透的黑暗房間裡,會讓他們睡得更好。如果你在半夜醒來喝水、或去上洗手間,開燈絕對會讓你更難以入睡。盡量減少光照,在床旁邊放一杯水,這樣你就可以省了這一趟。或者,萬一你需要上廁所,放在床邊的手機正好可以派上用場,用手電筒功能照亮地板,也能幫你找路。我總是在床邊放一杯水。有些人認為,如果在半夜喝水,會很容易再次醒來。事實上,你喝的水又不超過幾盎司,而且忽視口渴信號才是更糟糕的,喉嚨乾可能正是你半夜醒來的原因。微幅調整照明,你可以睡得更安穩我並不是建議整晚都待在黑暗的房間裡,直到我們上床睡覺。有許多技巧和產品可以幫助我們減少暴露在藍光下。例如,在晚上關掉天花板吊燈,改用檯燈。像廚房和浴室這些房間,調光器開關很好用,可以幫助減少四周環境的光線,甚至還有照明設備可以設定燈光在一天不同時段關閉和開啟。這些策略對青少年和成年人都有好處,是減少夜間居家照明簡單的解決方案。設法讓自己夜夜好眠良好的睡眠可確保第2天有更好的表現。在你休息時,生長激素的分泌會增加,使大腦和身體恢復活力,也使你保持最佳的晝夜節律。良好的睡眠也會增加早上皮質醇的分泌,有助於提高警覺性,同時平衡你的飢餓和飽腹激素,幫助新陳代謝。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睡眠可以調和體內所有的生理時鐘,使你全身運作處於最佳狀態。如果你一直無法睡個好覺,或是時常半夜醒來,不妨試試下列方法:調低室內溫度身體必須在夜間冷卻下來才能入睡。最好將臥室溫度降低到20°C區間或以下,讓皮膚感覺更涼爽,如此一來,血液會流向你的皮膚,讓皮膚保持溫暖,由於血液從身體的核心流出,因此核心體溫可能會下降,會使你更容易入睡。如果無法控制家裡的自動調溫器,不妨在睡覺前淋浴或洗個熱水澡,熱水也會迫使血液流向皮膚,遠離身體核心。有些人會在入睡幾小時之後被熱醒。試試不同的毯子,找出最適合自己用的。如果毯子不是罪魁禍首,檢查一下床墊。泡綿床墊以能夠吸收熱量聞名,在最初的幾個小時,泡綿床墊其實可以幫助身體降溫,但之後會將熱量反射回身體,讓你保持溫暖。書籍介紹書名:用生理時鐘,養出好健康:生醫權威的8/7/12作息法則,助你有效減重、日日好眠、精神飽滿作者:薩欽.潘達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20/06/11作者簡介/薩欽.潘達Satchin Panda, PhD世界知名生醫研究所,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醫學家、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晝夜節律生物學中心(Center for Circadian Biology)創辦執行委員、皮尤學者(Pew Scholar)。潘達博士是研究生理時鐘對行為、生理機能及新陳代謝的權威專家。曾獲美國年齡老化研究協會(American Federation of Aging Research)中生代成就獎。延伸閱讀: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胃腸肝膽科醫師:早餐我絕不吃的4種食物
-
2020-08-07 養生.心理學解密
愛開快車其實是自我壓抑?駕駛座心理學,從11種開車方式看隱藏性格
從多年搭人便車與自己開車的經驗中,我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不管是什麼牌子的車子,都像一部X光機一樣,會把那個坐在駕駛座上、手握方向盤的人的真實面目照得一清二楚。不過,由於照出來的本性,與原來所認識的那個人的樣子相差太多,往往需要再認識一次這個朋友。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奇妙經驗,譬如,搭某個同事的便車時,突然發現,平常看他做事慢條斯理,甚至有點拖拖拉拉的,但開起車來卻橫衝直撞,讓人嚇出一身冷汗;也有的人剛好相反,平常做事勇往直前,開起車來卻四平八穩。到底開車時會出現哪些小動作?和個性之間又有什麼關聯?下次有機會搭朋友的便車時,不妨做個細心的觀察家,把他的各種言行舉止記在腦海中,相信會更進一步認識對方的人格特質。充滿侵略性的「路怒族」在很多手機影片及電視新聞上,常常會看到暴躁易怒的駕駛人,只因被別人按個喇叭提醒,或是別人超車讓他不爽,就衝動到攔車爆打、砸車洩憤。有人稱這群人為「路怒族」,開車不愉快就會轉成侵略性的駕車行為(Aggressive driving)。開車時何以特別容易引發「路怒族」的情緒?有些「路怒族」是把車子當成自己的私有領土,一旦感覺私領域被侵犯,就會立刻採取激烈的防衛措施。也有些「路怒族」會把別人「超車」跟「按喇叭」的行為解讀成挑釁、敵意的意思,於是二話不說,立刻不分青紅皂白下車報復對方。還有些「路怒族」是因日常生活中累積大量不滿的情緒,以至於看什麼事情都不順眼,任何小事都會讓他們大暴走。另外,氣溫高低也跟情緒息息相關。研究發現,炎熱夏天暴力犯罪的比率也有上升的趨勢,特別是濕熱難耐的時候,很容易引發開車衝突。還有若開車駕駛剛好處於「雙相情緒及其相關障礙症」(躁鬱症)的狂躁期,也很容易生氣失控,變成不可理喻的「路怒族」。邊開車邊演說的人邊開車邊演說的人也很常見,不管原本從事什麼工作,只要一上了車,就立刻搖身一變成為聲音宏亮的政治演說家,特別是碰到交通混亂的塞車時刻,他更是口若懸河地講個沒完沒了,從交通問題一路批評到國家大事。政府官員在他眼中都是笨蛋,學者專家均是蠢才,沒有人比他更具有智慧了。如果這種類型的人思想又較為偏激的話,那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便很容易遭遇挫折。惡性循環的結果,往往會讓他們看什麼都不順眼、做什麼都不如意,總是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全世界的人都對不起他。性別歧視的人抱持性別歧視的人,在他們眼中,女人多半不如男人,所以,只要一看到開車速度比較慢、倒車入庫不甚靈光的車子時,便會立刻以非常輕視的口吻強調:「這一定是女人開的車。」如果事實證明開車者的確是女性時,他更會得意洋洋地笑說:「你們女人根本就不會開車,還要出來跟男人爭道。」對有性別歧視的人來說,女性最好乖乖待在家裡,才是最好的歸屬。緊急煞車、橫衝直撞的人喜歡緊急煞車的人往往情緒也較為焦躁,性格常會處於不安定的狀況,因此開起車來會毫無預警地來個緊急煞車,讓全車的人越坐越緊張。橫衝直撞的人和緊急煞車的人頗為相似,大多是個性急躁且缺乏耐性的人。他們會為了求快而採取非常的手段,譬如,開車時會抄捷徑或不斷地變換車道,結果反倒欲速而不達,這時他的火氣會直衝腦門,動不動就遷怒他人。追求速度的人喜歡追求速度來紓壓的人,通常都有自我壓抑的傾向,會刻意隱藏自己的本性及喜好。所以,當他碰到不喜歡的事物時,常會勉強自己假裝喜歡;或是明明很討厭某個人,但表面上依然笑臉迎人;或是心裡不想做的事,卻不懂得如何拒絕。而當他實在受不了外在人情世故的壓力時,往往會以出走、失蹤、飆車等冒險行為,來平衡內外失調、表裡不一的情緒感受。烏龜慢跑的人開車像烏龜一樣慢的人,可能是年紀大了反應變慢,也可能是個性較為溫吞的慢郎中,他們無論為人或處事都比較小心謹慎,非常重視安全,寧可慢一點也不要發生意外。自言自語的人或許是經常一個人開車上路,身旁缺乏一個講話聊天的伴,久而久之,他們便養成自言自語的習慣。而當他們一旦習慣成自然後,以後即使有人坐在他的身邊,他也會旁若無人地喃喃自語起來。有自言自語習慣的人通常朋友都不會太多,沒事時他們喜歡做做白日夢,讓思緒漫無目的地四處遊走。所以,音樂對他們來說,就如同陽光、空氣和水般的重要,他們不但一上車便立刻扭開音樂,還要邊聽邊唱,流露出一副沉醉不已的模樣。至於聽音樂的動機,有些人是為了提神,以免長途開車會睡著;也有些人則是趁機練歌,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演出的機會,通常他們亦有某種程度的自戀傾向,很容易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裡。從不開發新路線的人從不開發新路線的人,只敢開曾經走過的路線,不只個性較為謹慎保守,也較為膽小害怕,只要是從沒去過的地方,他都會卻步,即使有人自告奮勇要帶路,他也會想辦法拒絕對方的好意。在現實生活中,從不開發新路線的人既不敢嘗試新奇事物,連做個決定都猶豫不決,最好世界靜止不變,這樣他才會有安全感。畫路線圖的人每次在出門辦事前,畫路線圖的人會先依照地點的遠近和方向來規畫開車路線圖,然後按圖行事,不會想到什麼做什麼,徒然浪費時間在往返奔波上。一般而言,行前喜歡畫路線圖的人都有「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同時也會為自己的生涯訂定近程、中程、遠程的目標,具有不錯的組織力,思考方面也頗為縝密周到。不守規則的人開車不遵守規則的人通常不把交通規則看在眼裡,無論是違規停車或是闖紅燈、黃燈、超速、超車,他都覺得理所當然。除了開車不守規則外,他們在做其他的事情時,也可能會鑽法律的漏洞或是走後門,舉例來說,從事投資事業時傾向操作短線,不太有耐心做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事情。奉公守法的人奉公守法的人行事作風和不守規則型的人完全相反,他們不但遵守所有的交通規則,做起事來更是認真實在,絕對不會動歪腦筋或走後門。雖然和奉公守法的人相處既有安全感也很有保障,不過,由於他們的言行舉止一點也不踰矩,所以相對的也比較不會營造生活情趣,既不會甜言蜜語也不懂得羅曼蒂克,需要靠自己製造浪漫情調。在自己還不會開車以前,我很好奇:為什麼一個人「開車前」與「開車後」會有這麼大的差別?究竟是哪雙看不見的手,在暗中為他們的個性做整形手術呢?等到自己也成為駕駛者後才知道,原來人在開車的時候經常是處於「無意識狀態」,所有的動作都是被制約的反應,難怪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不為人知的本性來。此外,人與人相處時需要應酬客套、做做表面功夫,以免得罪他人;可是,人與物相處時哪還需要如此客氣,反正機器是死的也不會有感覺。於是,各式各樣的小動作、小尾巴便統統露出來了。經由開車去印證一個人的個性,可以觀察的訊息實在太多了,不僅從「價值觀」到「獨特性」都能一窺究竟,還能進入對方的潛意識,看到隱藏性的自動化反應,可說是最豐富的觀察旅程,有時甚至還會解開讓你百思不得其解的謎底。書籍介紹書名:從習慣洞察人心:學會識人術,解決人際關係的所有煩惱作者:林萃芬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04/14作者簡介/林萃芬擁有專業諮商心理師的證書,多年來推廣心理學不遺餘力,除了「洞察人心」系列書籍獲得數十萬讀者的熱烈迴響外,更為企業界量身設計「員工心理諮商與輔導」、「員工心理健康管理師」的課程,協助企業界提振員工的自我效能。為什麼她可以橫跨企業界與心理諮商界?事實上她曾經擔任文化及服務業顧問近十年,她表示,這是個心理學時代,人與人的接觸越來越短暫,如果缺乏辨別他人意圖的讀心技巧,不僅人際溝通常會面臨尷尬挫折,更會導致生涯發展錯失良機。有鑒於此,她致力於融合各個心理諮商學派的精華,活用於生活、人際、工作,輕鬆掌握人際優勢。現任: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媒體公關主任、「中華人事主管協會」講師、「松德精神科診所」諮商心理師、「聯合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東吳大學兼任講師著作:鍛鍊心理肌力:15項心理鍛鍊,擺脫那些職場與人際間的控制、害怕、停滯、危機與焦慮林萃芬諮商心理師的生活EQ樂園 www.fannyeq.com.tw延伸閱讀: 拜託~別再這樣抬腳了!中醫師點名:3個常見錯誤姿勢,傷膝又傷腰呀
-
2020-08-03 橘世代.健康橘
「如果此刻並不美好,那我們該怎麼過?」來自憂鬱症患者最真實的告白
若此刻不美好,怎麼過?一位憂鬱症患者的自述...以前憂鬱來襲,是傷心使然,凡事無感之餘,因哀莫大於心死,反而安然的接受承受了。這次很奇怪,什麼事也沒發生,可是暴怒聲量嚇到我自己,我很想找個方式粉身碎骨,反正也沒有什麼遺憾。以前,憂鬱症有所謂好發季節,耶誕節、跨年、春節,兩個月又濕又冷又多雨的日子,遇到一個內心焦躁、生活煩躁、友情乾燥的高溫稻草人,觸電觸燃的發生率就很高了。現在,憂鬱症沒有好發季,因為季季通行,且,來去由他不由人。我早就脫離江湖帶來的煩惱,正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會得到歲月靜好的舒坦,歡樂之歌唱得漫天價響已十多年。然而,事情就是這樣莫名其妙的發生了,我不穩定的時間越來越密集。我問自己,才寫完《此刻最美好》就復發憂鬱症,那是書寫的部分在騙人?還是發病的部分在騙人?想到這,我就無力的爬回床上,好像陷在自己不能說的祕密裡。躺著,躺著,我又沉溺到那種靠躺著來消磨自己的默劇裡。那時,我應邀去台南圖書館演講,兩個月前即網上公布的訊息,已有六十個讀者報名。書名《此刻最美好》仍是演講主題。但是,我怎麼能去?一個人如果運用到「此刻最美好」五個字的時候,臉上線條卻像一張平板單光紙,一絲笑容都擠不出來,那是要去嚇誰呢?我過不了自己這關,我知道我一去就穿幫了,我會黑著一張臉毫無表情講兩小時自己也不明白的話,然後,從圖書館讀者到我自己,不知道會發生多少尷尬的冷場?我跟先生說我必須取消演講,先生不答話。我轉向二姐求援:「我的情緒沒辦法演講,再不取消來不及了!」二姐說:「不要取消啊!這樣會讓圖書館措手不及的!妳上次在誠品的讀者會很成功,人家喜歡聽妳說話,去去去,一定要去。」然後二姐跟姐夫說:「星期五你也一起下台南,陪愛倫演講去。」一向忙碌的姐夫立刻用很樂意的聲音表情說:「好啊好啊!下班後我們坐晚班高鐵。」台南的表弟、表弟媳也被拉入陪同的陣容。我的恐慌稍微平息一點,就安心的再把自己的書重看一遍,預測讀者可能喜歡提問的話題。在座讀者個個流露歡喜容顏,只有一位讀者神情是和悅中有著哀愁,我當下就敏感她處於某種困境中。她跑上台來問我:「此刻最美好當然是大家努力追求的,但是我想知道,就算經過所有努力,就算長久以來遇事不退縮,可是此刻還是不美好,那該怎麼辦?還能有什麼方法幫助我們去面對?」天啊!我自己早就在反覆思索:「如果此刻並不美好,那我們該怎麼過?」是的,很多人此刻並不美好,包括我自己此刻尤其不美好。我和這位讀者顯然面臨同樣的狀態,立刻通電共頻了。我當時恨不得抱著她大哭,覺得她完全說中了我的情緒。但是我只是緊緊的抱著她而已,希望這樣的擁抱能帶給她一些力量。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生活裡精緻的蛋糕、閃爍的仙女棒,都只是歡愉的點綴,此刻最美好真的也美在「此刻」罷了;其他時候,我們都是在揀選中、運氣中、智慧中試著延續「還不錯」而已。我抱著妳,有讓妳紓解一些情緒嗎?我有,希望妳也有。我很慶幸我去了台南圖書館演講,就算為妳一人而去,我也認為值得。不管你幾歲,人生總有悲歌,那些安靜的蒼涼,也許有人聽得到,也許有人聽得懂,但是陷在鬱境裡的我們,必須盡可能學習轉音。在情緒的水波上,我們像是竹筏上的坐客,船夫撐竿滑行助力再好,我們也要懂得調整左右上下的載重量、穩定度,這才是不翻船的關鍵。我們需要幫助,我們也需要堅定自己。專業心理醫生、企業領導人、優質藝人,很多精英分子一旦鬱症纏身,也一樣要奮鬥不懈才能戰勝各種陰暗。 「困頓」絕對不是憂鬱症來襲的主因。我有一些朋友,檢查他們的生活,什麼都不缺,什麼都不少,嚴格說來,他們不但有能力揮金如土,而且身體健康,可是,他們的情緒很像懸崖枯藤,不時以泰山千鈞之力騰空飛起,再靠臨時藥物安全降落,讓四周相伴的人也提著一口氣,輕鬆不起來。快樂是吉,憂鬱是凶。我們要學會滄海一聲笑的瀟灑,更要懂得在墜入黑洞漩渦的即時求救。本文摘自《我微笑,但不一定快樂》聯經出版 2020/06/05 出版關於更多家庭關係大小事↘↘↘。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照顧者也會生病,別把自己當「超人」!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02 橘世代.健康橘
阿嬤厭世,鬱問「還要活多久?」 名醫智慧化解難題
「醫師因病人而存,為病人而行, 永遠勿忘一顆柔軟體恤的心。」─ 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張德明張德明從醫近四十年,曾任三軍總醫院院長、國防醫學院院長、國防部軍醫局局長,完整歷練軍系醫療體系重要職務,目前為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一路走來持續尋求突破的契機,貢獻卓著;在醫療專業上更是致力求精求進,用心關懷、愛護每一位病人,是病人最信賴的醫師。他從醫,也忘情文學與藝術之中。他認為一位好醫生,EQ比IQ更重要。因此隨身攜筆與小記事本,無論在診間、在街頭、在山巔水濱,偶有觸動,信手記幾個關鍵字,空暇時再潤飾成文。這些都是造就他成為一位體恤病人的醫者的關鍵原因。《醫中有情》是他記錄行醫生涯中的溫暖與悸動、使命感與榮譽感;書寫最能耐煩解憂的親愛家人、描繪忙碌日常中療癒生命的繽紛世界、感恩歲月帶來的豐沛歷練,精彩試閱:一位打扮入時的八十二歲老太太總帶著外傭來看診,精神氣色都不錯,不但頭髮都有「setto」,還畫眉、胭脂、口紅,一樣不少。老伴走了,兒女國外,每次看診都華服在外、憂鬱滿面。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病,就是個乾燥症加退化性關節炎,狀況穩定,藥也沒什麼變化。很快開好,老病人了,就聊一下。她皺著眉頭,「張醫師,我不想活了,太痛苦了,你能不能告訴我還要活多久啊?」這什麼問題啊?看看桌面,既沒文鳥也沒龜殼,但沒被問倒過,就亂問亂答。促狹的直盯著她,狠狠打量著,裝模作樣的屈指在算,直看得她有些心慌,瞳孔逐漸縮小,背脊都挺直了。確定繃緊了,這才徐徐緩緩的說:「嗯,大概還有個十五年。」看她吁了口氣,臉上鬆了下來,還瞪我一眼,「唉喲,活那麼久幹嘛,再五年就差不多了。」我戲謔的回,「這麼痛苦還這麼貪心噢!」她啞然失笑,「不是啦!我外孫還沒長大。」眉舒顏展後歡喜的離去。或許今夜有個好眠,再就安分幾個月吧!本文摘自《醫中有情》天下文化 2020/06/17 出版。延伸/「我是醫師我得癌症」 名醫林肇堂抗癌7年 學會正面看世界。延伸/登山抗憂鬱 名醫找回遺失的自己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26 新聞.健康知識+
太短沒效、太長也沒更好 研究揭擁抱大自然最佳時間
想要靠大自然這個「處方」變得更健康,有沒有推薦「劑量」可依循?「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近日發表的一項論文,給了一個具體答案:「每周大約120分鐘。」●降低壓力 提高心理健康過去有大量研究顯示,躲到附近公園、徒步穿越樹林或在湖邊度周末,都可降低壓力水平、減低血壓、哮喘、過敏、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能提高心理健康和預期壽命。世界各地的醫生已開始開出「大自然處方箋」要求患者花時間走向大自然,藉此改善健康。走向戶外、享受綠色世界,對人類有好處,已是公認的醫學事實。但還有一個問題:為了獲得巨大收益,應該一次戶外活動應該花多長時間來體驗?有沒有推薦「劑量」?大自然時光,多久才算足夠?●太短沒效 太長也沒更好英國近2萬人在2014年至2016年參加「投入自然環境調查監測」,記錄了他們在一周之內的活動數據。科學報告期刊公布的研究調查這些數據發現,每周花兩小時或更長時間從事戶外活動的人表示,他們的健康狀況更好,幸福感更強。如果只在戶外花60或90分鐘,就沒有那麼明顯的效果。但每周在大自然裡待上五小時,也不會帶來更多的健康益處。帶領這項研究的埃克塞特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Exeter Medical School)環境心理學家懷特(Mathew P. White)表示,「令我們感到驚訝的是,所有群體反應都是如此。不分男性或女性、老年或青年、不同族裔、居住在貧富不同的地區,甚至是有長期疾病的患者,都說『每周兩小時』。」只要能夠一周累積出兩小時的戶外時間,住得離休憩區域有多近以及有多常去那裡,並不重要。懷特說:「大自然不像醫生開藥,必須每天服用少量劑量。最重要的是:將大自然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能住在離自然景觀或公園很近的地方,享受天天造訪大自然的便利。但人們仍可以試著找一天,好好在戶外散個步,或趁著周末到戶外休閒區域來趟小旅行。
-
2020-07-25 橘世代.好學橘
疫情期間在家種植物紓壓 讓你從黑手指變綠手指
美國「商業內幕」網站報導,美國過去幾個月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採取居家避疫等措施,許多人因此訂購植物在家種植紓壓,多家銷售植物的電商都表示訂購量大增,植物供不應求,特別是容易照顧的仙人掌。研究顯示,栽種植物等園藝活動,的確對人類心理有正面幫助。被自然環繞,可以減輕心理疲勞,加強專注力。2016年一項研究發現,社區中綠地數量可預測居民的壓力程度。有植物相伴,可以減輕壓力,園藝療法也因此成為心理治療的分支之一,致力於使用植物和園藝改善心理健康。窗台種多肉植物 只要注意採光園藝專家謝克特表示,新手想要嘗試種植物,仙人掌是最佳選擇,「提及培育植物,實際上只需要複製植物的自然環境。仙人掌是你的最佳選擇之一,只要確保它曬到太陽,你甚至可以去旅行2周不在家,都沒關係。」仙人掌只需放在窗台上,每天接受2至3小時日照,並1個月澆水1次。生長在沙漠的仙人掌為了生存,已進化為非常適應乾燥且陽光充足的環境,紐約等都會公寓室內,成為他們最完美的家。另一位園藝專家馬林諾表示,在室內種植植物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會讓人們開始注意採光,以及家裡哪些地方何時會有陽光,「我總是告訴人們要考慮住所的採光條件」。許多美國人正在居家避疫,是得知屋內採光條件的好時機。接近中午時屋內是否陽光充足?窗台何時照得到陽光?屋內是否昏暗到需要開燈?植物喜歡「獨處」 不要太常照顧謝克特建議人們,可以每天欣賞你的植物,但是不要太常「照顧」它們。他說,仙人掌不需要太多水,其他能夠在公寓內生長的植物,像是虎尾蘭,也不需要多少水。謝克特說,植物其實喜歡「獨處」,只要3至4天檢查1次就好。他說,他常發現一些公寓內的植物長不好,是因為人們太「寵愛」它們,澆了太多水。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22 橘世代.健康橘
「她孝順一輩子,媽媽最惦念是少來探望的兒子...」寫給憂鬱、照顧、陪伴者的理解之書
如果此刻不美好,該怎麼過?當身邊的人得憂鬱症,該如何相處?最暖心的暢銷作家高愛倫,寫給憂鬱者、照顧者、陪伴者的理解之書!她想告訴你,憂鬱不可怕,「不快樂」更是可以說出來的事!《我微笑,但不一定快樂》精采試閱:這樣舉例吧!家有鬱卒就有獄卒。有憂鬱症的人我們形容他滿心鬱卒。照顧或陪伴憂鬱症者的家人,我們稱他「獄卒」。鬱卒和獄卒這樣的形容都沒有不敬的意思,只是覺得這樣的字詞存有可以類比的情緒。憂鬱症患者就是心思細碎的鬱悶患者,在整個家庭關係裡,照顧者總是在束縛或關懷的關係中,努力找尋彼此和平共處的模式。鬱卒並不容易屈服獄卒的律令,反倒是獄卒管不住鬱卒的動靜。我們必須承認,憂鬱症患者在很多家庭裡是受寵如「王」的。基於愛,家裡成員都願意對那位始終心情不好的家人無事不讓。但是,「讓步」解決得了問題嗎?我對外大概是太理性溫和,所以即使我完全沒有能力隱藏我的「鬱顏」,我的朋友最多只會說:「妳看起來沒什麼精神。」幾乎沒有人直接認定我是在情緒障礙中,只是覺得我提不起勁,我的穿著也不再鮮豔。我在鬱中,還是時有機會和別的朋友談各自家中的鬱事。我所聽到的每個故事,都讓我有一種感慨:父母對子女的愛,真的遠遠超過子女對父母的愛。大凡是長輩有憂鬱症的,子女都覺得盡量盡孝道,配合做讓父母開心的事最重要。如果是子女有憂鬱症的,父母也是盡量配合做讓子女開心的事。但是其中有一個差別,子女照顧爸媽是帶著孝思,父母照顧子女除了無盡的愛,也有無盡的擔心,因為世代交替過於迅速,打破倫理中的百年鐵律:親人親不過家人,信人信不過父母。當孩子不再跟父母講心事時,父母不是失望或不親密而已,父母會因為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而顯得驚慌,有太多的母親告訴我:「我這麼愛他,可是我常常覺得好怕他。」我看得出來他們是如何小心翼翼,又屈意奉承著所謂有憂鬱症的孩子。我的好朋友,她孝順一輩子,從結婚就把媽媽當嫁妝帶到夫家,女婿也是孝順的好女婿。媽媽心裡最惦念著的,是很少來探望她的兒子,但是日常生活裡又對女兒緊黏不放;媽媽年紀大了,朋友也年紀大了,照護辛苦仍甘之如飴,但是媽媽不准她離家寸步,終於也把她折騰到失常了。我們喝咖啡,聽著她哭,她說媽媽是憂鬱症,我說:「不,是妳憂鬱症,妳必須為自己爭取一點生活空間。」「我只要出門,我媽就會鬧!」「妳出門,家裡有兩個外勞和妳先生照顧她,所以她百分百安全,妳只要在約定的時間回到她面前,她就有安全感;她心裡掛念的是哥哥,她鎖住妳只是為了安全感,如果繼續這樣,是妳先垮,然後誰來照顧她呢?妳先生這麼好,妳要他一人承擔嗎?」朋友找到協議方法,現在母女都過得很好。醫生說憂鬱症有心裡性病源,有生理性病源,如果是環境因素造成的問題,只要把關鍵事件調整到適當位置,憂鬱情緒是會被消滅的。跟憂鬱症的家人在一起,關於情感的表達不妨直接熱烈一點。妳家上下兩代或三代,說過這些話?做過這些事嗎?一、「我愛你」我愛你三個字是很重要的藥方,需要用非常具體的方式讓患者「服用」,你可以用語言說出藥方,你也可以用肢體擁抱傳遞藥方,你更應該常常跟他視線接觸,點滴藥方。你相信嗎?視線冷冽還是溫柔,有可能左右一個憂鬱症患者的生死選擇。我愛你,不是戀人的話。「我愛你」,是任何一種好關係的情話。二、「我需要你」「需要你」也該透過一些簡單設計,讓對方為你做些什麼。「需要他」就是提升他的重要性,這些重要性會形成他對自己內在的穩定。與其說:「我帶你出去走走。」不如說:「你陪我出去散步。」與其幫他倒茶做飯,不如跟他說:「你幫我配的衣服很出色。」三、「我以你為榮」我以你為榮的說法也許太官式,太硬邦邦,那也可以用同義字:你真的好出色、我就是知道你與眾不同、你的能力超過我的想像……。華人家庭喜歡把對孩子的讚美寫在臉書上,寫在簡訊裡、寫在群組裡,就是不肯直接對孩子說,就是覺得肉麻,最後孩子覺得父母只是拿他炫耀,而不是接受任何狀況的他,只會拿他跟別人做比較,他不願做父母的戰利品,不稀罕也不在乎父母對自己的評價,誤會了最真實的愛。四、「我喜歡自在觸摸你」肢體語言不限於擁抱,可以運用的太多太多了。撩撩頭髮、拍拍臉;討論美甲、捏捏肩;母女勾著手臂看電視;開放討論同性或異性的觀點;各自在一張瑜伽墊上,一起研究健身姿勢。我的小姑吳潔如來家裡吃飯,她曾是商務口譯員,走遍全世界,兒子是實習中醫師。餐桌上,來自高雄的媽媽撫著來自台中的兒子臂膀,眼睛在跟我們聊天,情感上母子沒有停止交流,他們一家四口感情親密是有道理的。五、「我們一起和身心科醫生討論我們的狀況?」如果病人沒有病識感,也沒有主動改善情緒的意圖,極大的意外是:家人幾乎都不敢有看診的提議;或者是提議之後,無法應付憂鬱症患者更大情緒的反撲。對健康的人而言,善待自己真是再容易不過的事,但是對被憂慮症籠罩的人而言,淺淺一笑都像移山倒海一樣的困難。就算越老越豁達的好人生,還是難免會遇到風浪,行船過暗礁,擦傷撞傷當然會留洞留孔。不要怕求醫!憂鬱症是人類史上新發現的生物疾病,這個現象就像最佳海域突然蹦出各種險峻礁石,但是警覺夠的船長水手,只要懂得改弦易轍,補救急難,船就不會沉。幫助患者理解:看病是必須又絕非不名譽的事,在解說過程中,醫生要柔軟與心平氣和。不要對他說:「我陪你去看病、我帶你去看病。」而是要告訴他:「我們一起去聽聽醫生的說法好嗎?」六、「易子而教是可行之策」有些孩子不會對自己父母敞心,偏執的認為別人家的爸媽才較開明。沒關係,就接受這個不是事實的事實吧!健康的父母親,如果對憂鬱症的孩子實在束手無策,也許,可以試著先從自己出發去做相關科別的諮商,試試看能不能得到一些專業的建議。看看自己的親戚朋友中, 有無長輩或平輩是特別受憂鬱者信賴的,隔一層關係多一層想像。有時,也許一個距離得宜的角色, 反而特別容易對焦,會成為憂鬱者的解惑人。本文摘自《我微笑,但不一定快樂》聯經出版 2020/05/07出版【關於更多家庭關係大小事↘↘↘】。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照顧者也會生病,別把自己當「超人」!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18 橘世代.健康橘
孤獨感暴增近4倍!全台銀光孤獨排行榜:雲林縣、台東縣、澎湖縣
56789年齡實驗室今(17)日公布「台灣銀髮孤獨感暨各縣市銀髮孤獨指數大調查」。此次調查借鑒麻省理工學院年齡實驗室(MIT AGE LAB)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孤獨行為題組和心理量表,透過專家座談會議後核定符合台灣社會實際情境的六項指標題目,用以測量國內銀光族群的孤獨感。透過行為面向分析,三成以上銀光族無人慶生也無人協助傾倒垃圾,平日自己獨自吃晚餐的比率有14.5%,更有9.4%銀光族是無人陪伴去動手術。從銀光族的自我心理評估來看,近八成銀光族渴望陪伴,超過五成中高齡者自認孤單。無論從行為或心理層面分析,台灣銀光族的孤獨感都相當令人憂心。56789年齡實驗室以六項指標衡量全國22縣市的銀光孤獨感,調查發現雲林縣的孤獨指數最高,台東縣居次,澎湖縣排序第三;相較之下,花蓮縣、彰化縣及基隆市則是全台最不孤獨的前三名縣市。進一步分析孤獨者的人口特徵發現,年齡落在65-74歲、國中以下學歷、月收入低於6萬元、無伴侶/配偶、男性的孤獨感最為強烈。就此,56789社會企業執行長黃采緹呼籲,各縣市首長除關注地方的弱勢長照外,更應注意到銀光族日常行為及心理內在的孤獨浪潮。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以下簡稱高發會)就此次調查對照國內外相關研究發現,與2017年衛福部的老人狀況調查相比,55-64歲族群孤獨感於三年內驟升47.9%(增3.9倍),65歲以上族群亦大幅提升26.2%(增1.3倍)。與2019年英國ageUK及加拿大Angus Reid Institute的孤獨感調查作比較,台灣銀光族的孤獨感皆高出2成以上,落差超過1倍。受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影響,各國政府為防範疫情作出不少侷限個人自由的措施。美國芝加哥大學(NORC)的新冠肺炎追蹤調查便指出,2020年美國人感到孤單的比例較2018年上升27.0%(增1.2倍)。將此次調查與疫情前期發布的遠見2020孤寂大調查數據比對發現,台灣銀光族的孤獨感亦有暴增態勢,其中51-60歲者孤獨感遽升31.8%(增0.9倍),71-80歲者孤獨感亦遽增31.0%(增1.7倍)。高發會執行長陳雪慧認為,台灣防疫受國際肯定且成效有目共睹,現更進入經濟振興階段,建議政府正視銀光孤獨感驟升趨勢,提出相應政策措施。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莊雅萌兼任教授指出,56789年齡實驗室的調查只是一個開始,未來針對中高齡者應有更多元的研究,而非過去從傳統思維去設計題目。後續年齡實驗室可透過「飲食安排」、「自主生活」、「身心健康」、「親密關係」、「育樂學習」以及「心靈想望」六個面向深入了解銀髮需求,讓調查成為「一趟體驗的旅程」,才能更有效的了解銀髮族的想法與需求,解決銀髮族困境。資深媒體人蘭萱於會中談到,這次調查最有價值的地方是請銀光族自行評估孤獨感,與其他調查僅用行為去界定不同。孤獨感來自個人內在,而不是社會或傳統價值觀帶給你的框架。蘭萱以自身經驗提出建議,每個人都應超前佈署未來銀髮人生,無論是培養興趣或是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伴侶,都不該是等到退休才開始動作的。高發會創會理事長楊志良提醒,新冠疫情影響的時間不是三五個月或一年,未來人們勢必與病毒長期共存。因疫情導致的銀光孤獨感能否隨社會活動漸增後得以紓解,或是未來國際相互解封後疫情再起,銀光族的孤獨感是否更加深;這些都是政府必須關注的問題。況且,光是2017年至2020年短短三年中高齡孤獨感暴增3.9倍的現象,猶如一頭房間裡的大象,政府和社會是否有勇氣去看見?楊志良強調,對中高齡的族群來說,心理健康絕對直接影響生理健康。與其投注龐大資源於解決弱勢長照,更該撥出資源促進能自理生活的銀光族提升心理健康。台灣銀髮孤獨感暨各縣市銀髮孤獨指數大調查係於109年06月18日至06月21日與7月9日進行訪問。此次成功訪問1,256位50歲以上民眾。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2.77%。調查以臺灣地區住宅電話為母體,並採電話號碼尾數2碼隨機方式進行。此次調查依據內政部公佈之109年5月底人口統計資料,針對戶籍、年齡及性別進行統計加權處理,且原始樣本不足30份之縣市追加補足,以確保全台22縣市之個別樣本數達30份以上。。延伸/人生重開機!「退休那天,我把同事電話都刪了」。延伸/妹妹還沒退休就罹癌去世 江育誠:「愛要及時,遺憾有什麼意義?只是永遠的痛」
-
2020-07-11 橘世代.健康橘
若樹若魚楊錦聰 人生要找到的2種運動
這次拜訪風潮音樂的創辦人楊錦聰,卻不談音樂,是要說運動的故事。採訪開始,楊錦聰說他上周上了第一堂芭蕾舞的課,下周要去學自由潛水。一邊說一邊展開雙手,示範了芭蕾讓他感受身體無限延伸的姿勢。35歲高峰伴隨焦慮 禪七靜心難楊錦聰今年60歲,2、3年前才開始「刻意」運動,卻是衝浪、馬拉松、拳擊樣樣來,看似什麼極限運動都做,楊錦聰卻說自己並非「運動咖」。生活與運動緊緊相連,真正的原因是「我需要透過身體去體驗,這是我的道路。」許多人對楊錦聰58歲才開始衝浪、60歲才學習自由潛水感到敬佩,但楊錦聰說,「對我來說最難的是蘇菲旋轉,那是20年前。」楊錦聰28歲創立風潮音樂,35歲時,幾乎是風潮最成功的時期:員工多、營收好,卻也是楊錦聰壓力最大的幾年——他害怕失敗、無法在生活與工作中尋求平衡,焦慮到得靠藥物入眠。因此他去進修企業管理課程、去卡內基上課,但效果有限。也曾去佛教聖地打禪七、去尼泊爾參拜仁波切,試圖找尋心靈平靜,才發現,「我從小就很好動的人,安靜形式對我來說沒有用。」這些幫助了許多人的方法,楊錦聰都沒有「相應」。與蘇菲旋轉相遇 40歲鬆開恐懼大約40歲那年,楊錦聰在印度遇見「蘇菲旋轉」,那是源自伊斯蘭蘇菲教派的儀式,一種透過旋轉達到靜心與冥想的古老技巧。楊錦聰第一次看見一群人跳旋轉舞,深受當下寧靜、放鬆、柔靜的氛圍感動,跟著轉了起來,轉一圈就跌坐在地上、頭暈、想吐,他挫折湧上:「為什麼才一圈就跌倒?」隔年楊錦聰再去印度,再度跟著轉,這次兩圈跌倒。但是心底比挫折感更大的是渴望:「我要經歷這個(旋轉的感覺)!」於是開始學旋轉舞,接著連續好幾年,楊錦聰都去土耳其和一群托缽僧一起跳旋轉舞、一起生活。後來楊錦聰才明白,蘇菲旋轉看似一直動,卻能帶給人莫大平靜,而且那種平靜不是個人的,「你感覺有一群人支撐著你,如果你是一棵樹,你在森林裡,整個森林都是支持你的場域。」楊錦聰接著說,旋轉的另一個心法是「let it go」,「你要學著鬆開,鬆開恐懼,對未知的恐懼、摔倒的恐懼。」因為旋轉,他回到猶如赤子、無所畏懼的狀態,意外地舒緩了在事業經營上的焦慮。今年因為疫情,各行各業都受波及,許多朋友看見楊錦聰仍自在輕鬆,問他:「風潮都沒有受影響嗎?」楊錦聰說,有啊,但他已經不再是從前那個害怕失敗的風潮音樂創辦人,而是能夠隨心所欲轉換頻道,不執著於做得不夠好的部分,可以馬上思考如何做更好的楊錦聰了。從「渴望」出發的運動 60歲更寬廣兩年前,楊錦聰從旋轉、瑜伽這類柔性、向內探索的靜心活動,轉向衝浪、三鐵等需要極大體力的探索運動。那時正逢風潮音樂30周年,楊錦聰開始思考風潮的「下個30年」,心裡浮現了強大的想望:「我要見證風潮的60周年!」(那時已經88歲了),而同時,他看見父親退休後因為沒有運動,肌肉大量流失,於是刻意開始做能夠訓練肌力的運動。同樣是投入需要極大體能的運動,很多人除了健康因素,更享受挑戰不可能的征服感,但楊錦聰不同,他的每個運動都是從內心的某個「渴望」出發——渴望在水上滑行,所以學衝浪;渴望像魚在大海裡優游,於是學自由潛水;渴望像老鷹無邊無際自由飛翔,因而去旋轉,「我想要去活出比人的意象更寬廣的世界,像魚一樣、像鳥一樣,延展的、寬廣的。」這些看似從身體直覺感受出發的運動,除了使楊錦聰的體能更好、看起來更年輕外,也給了楊錦聰的事業某些回饋。例如他在跑步和馬拉松過程中,培養了意志力以及自我鼓舞的能力,例如衝浪教他如何面對挫折。還有,因為喜歡跑馬拉松,楊錦聰聯繫上每年秒殺的「田中馬拉松」負責人,為2019年的活動邀請了幾個音樂團體演出,辦了「選手之夜」,隔天清晨,選手起跑前還有樂團現場演奏。「今年第二年,我們要做主題曲,要把選手之夜擴大,希望第三、第四年可以做馬拉松音樂節,售票的。這是願景啦。」楊錦聰不僅談運動充滿了熱情,連論及工作也像在說夢想。楊錦聰3建議 投入屬於自己的運動第一步:敞開的態度、廣泛的探索。每個人都不會一開始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利用退休之後,或是晚上時間去參加登山、跑步、瑜伽等多種運動。第二步:聚焦,選擇其中一項。找到那個會讓你全然投入、渾然忘我的運動。第三步:透過身體記憶美好的感覺,去「活出來」,這樣會比較有熱忱,過程的困難比較不會成為負擔。【延伸閱讀↘↘↘】。讓自己重新誕生一次 渴望80歲 站在伸展台。人生像長跑—每次離開原地,都讓我累積成不同自己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10 橘世代.健康橘
照顧者也會生病,別把自己當「超人」!
「針對疾病照護,營養知識是照護者的一大挑戰!」中山附醫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從臨床經驗分享,許多患者及照護者沒意識到營養問題,使得治療打折扣,無形中照護者需要花費更多心力在照護上,導致照護者身心俱疲。因此,在照護的旅途中,照護者應掌握三大關鍵:患者疾病的控制目標、患者的營養照護知識、掌握自身的身心狀態。讓營養為照護帶來轉變陳欣湄說,疾病的營養知識複雜且困難,吃錯或不吃夠都會影響疾病狀態,照護者需要花許多心力來理解。醫師分享到,門診曾收治一名規律用藥的腎病患者,聽信網路謠言以為多吃蔬果對腎病有益,某天因為急性心跳驟升和胸悶,急診就醫,才發現高血鉀症,反而導致疾病惡化;在醫院中也常遇到許多癌友承受不了治療時噁心、嘔吐、食慾不佳的副作用,照護者也會因為心疼患者而不願勉強他進食,甚至要求醫師替病患以注射點滴取代正常營養,但長久下來,用藥物取代營養對病患非常不利。陳欣湄從臨床問診經驗中發現,照護者在面對患者的營養問題時,多半不知道如何做;即便面臨營養不均,導致病況惡化,也不知道如何因應。事實上,只要在醫護認同的營養原則下,進行食物或營養品的轉換或補充,就能夠解決營養問題。陳欣湄舉例,有些高齡患者牙口不好、長期食慾不振,導致體重快速下降,若勉強他進食,可能幫助不大。此時,若選擇合適的營養品,就能快速幫助患者補充營養,增加體重,更能提升患者病況、情緒,服藥順從度,進而降低疾病照護難度。因此,面對患者的飲食、營養問題,照護者應與患者多加溝通,並轉換營養攝取的方式,取得治療、營養間的平衡,才是幫助患者整體治療過程更加順利的不二法門。照護者別忘了,自己也是會生病的!照護,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事。照護者除了照料患者的生活起居、了解疾病控制目標、營養知識外,更得付出自己大部分的時間,扛起照護的責任。就算再有三頭六臂,長久下來,照護者自己的身體也會亮紅燈!陳欣湄說道,曾遇到一名照護者,獨自一人需照護家中3位生病的長輩,平時還要上班,長期積累的情緒與壓力,讓他短時間內爆瘦20公斤,還出現失眠、憂鬱症的症狀。因此,提醒照護者們,在照護旅途上,更要懂得照顧自己,以下也提供3個建議給照護者們1、適時尋求專業幫助照護是一門專業,照護者更需要具備治療、營養等專業知識,若遇到照護問題,建議應適時諮詢或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了解疾病擁有哪些資源。提醒大家千萬別將照護重擔都攬在自己身上,其實社會上許多照護專業單位、政府、甚至是營養相關的企業都所提供的支持照護者的計畫與資源,協助大家減輕照護壓力,讓照護旅程中不再孤單。2、營養減輕照護者的壓力,更能幫助照顧自身健康營養介入能改善患者的疾病狀態,更能幫助照護者能健康地因應困難與挑戰。提醒大家,若時常出現小病症卻找不到病因時,不妨思考自身營養攝取的習慣是否需要調整。若在繁忙、沒有空進時的狀況,透過營養品來補充體力與抵抗力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3、調整身心狀態,適當紓解壓力藉由運動,或者每天花5分鐘放空、冥想都是很好的紓壓方式。每天空出一點專屬於自己的時間,專注在自己身上,也重新思考自己喜歡的興趣或是生活目標,也能讓照護生活能稍微喘口氣,進而能陪伴患者走的更遠。●照護者四分衛關懷滿分>>>完整專題【關於更多長照大小事↘↘↘】。照顧不離職 善用長照資源有3招。長照最後一刻 為了與父母笑著道別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06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只醫病沒預防 台灣從未實施全民健保
健康長壽,是人類的共同願望。為達到此願望,即使是初民社會,也均有一套養生保健的信念及醫療系統,使得群體得以延續。現代社會則嘗試建立完整的健康保障制度,觀念上也從消極的保障疾病治療,到積極的增進整體健康。德鐵血宰相 開醫保先河1883年德國首相俾斯麥創立了「疾病保險」,由sickness fund為保險人,以避免因貧而不能就醫,開啟社會保險的先河。此後多國仿效而稱之為「醫療保險」。1978年,各國在阿拉木圖發表共同宣言,政府及全體社會必須採取共同行動,保護和促進全體人類健康。因此之後,在制度上多稱「全民健康保險」(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或「全民健康照護」(National Health Services),名稱從疾病、醫療而至健康,觀念層次有很大的提升。由此觀之,台灣自1995年起實施的「全民健保」,根本是「虛有其名」,因為台灣的全民健保只提供醫療,從未提供健康促進與預防。台只有醫保 沒有健保預防保健的工作是由國民健康署擔當,2019年度總預算只有18億元;傳染病防治則由疾病管制署負責,年度預算58億,二者相加76億,其中人事及行政費用恐要占到三分之一以上。而「全民健保」不含行政人事費用,僅只醫療就超過7000億,預防保健不及醫療支出的百分之一。所以可以肯定的說,台灣至今只有「全民醫保」,從未實施「全民健保」。因為只有「醫保」,沒有「健保」,所以國人的平均餘命雖然一再延長,為80.6歲,但不健康的平均餘命卻擴張至8.4年。進步的國家在健康照護下,不健康的壽命受到壓縮,而台灣卻在擴張,這其實是台灣實行全民健保最大的失誤。1988年上半年,經建會負責全民健保行政工作的蔡勳雄處長,親臨本人在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的研究室,請我召集國內人才,組成全民健保規畫小組,擔任國內研究小組召集人。當時本人提出三個條件,第一個就是將預防保健納入健保給付之一,他也當場同意。1993年受立法院厚生會委託,主持草擬「國民健康保險法草案」,亦將預防保健納入保險給付,但全民健保法立法時,並未納入;二代健保修法時,本人強烈主張納入,但付費者代表(認為要多付費)及醫療提供者(認為病患會減少)均強烈反對,只有同為公衛人的涂醒哲立委強力支持,功敗垂成。「大健康」才是根本之道近代醫學的發展可說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小可以從DNA中的一段發展出精準醫療,但另一方面,卻體認到「大健康」才是根本之道,如臭氧層破洞、地球暖化、物種大量滅絕等,對人類健康造成的重大威脅,均大於心臟病、癌症及三高。再如發現社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良好社會互動對健康有絕對的影響。眾多的研究也顯示,社區安全與良好的政府組織,是全體民眾健康的決定性因素。由於健康科技不斷進步,今日之是,可能為昨日之非,反之亦然,盼政府與民眾皆能與時俱進,從最新的研究中獲得真正促進健康的方法。否則,等到生病了才尋求醫療,乃是下策。
-
2020-07-05 科別.精神.身心
青少年自殺率增 北市將為各級學校媒合特約諮商所
衛福部日前公布國人十大死因,其中青少年自殺死亡人數連續三年上升,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為讓師生情緒陷低谷時能知道有資源、及時找到資源,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與衛生局決定攜手,將為大台北地區每間學校一一媒合鄰近的社區諮商據點,師生有需要時赴學校簽約據點諮商將有優惠。預估全台北76處諮商據點、數百諮商心理師均會加入這項計畫,共同守護北市師生的心理健康。衛福部統計,我國近三年自殺死亡率持平,人數自2017年的3871人略降至3864人。然而,青少年自殺死亡人數持續增加,15-24歲近三年分別有193人、210人與257人自我傷害逝世,1-14歲兒少自殺死亡人數近三年分別是四人、十人、十人,同樣值得關注。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教授李玉嬋表示,各級學校內部設有輔導室或輔導中心,但部分師生在校求助可能擔憂被標籤化。不過若要在外找資源,攤開過去各級學校簽訂的特約院所名單,未必有簽下身心科,更鮮少與諮商所合作結盟,使得需要心理諮商的師生往往不清楚鄰近地區有哪些資源,專業介入可能就被延宕了。在台灣,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均能提供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其中,在醫院的精神科醫師與臨床心理師服務就醫的民眾,開業的臨床心理師也服務一般社區民眾;諮商心理師多在學校輔導單位、各縣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民間社福機構或私人諮商所服務,對象為學校轉介個案、民團個案或是有諮商需求的一般民眾。為讓師生更清楚學校附近社區有哪些諮商資源,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與台北市衛生局啟動合作,今天雙方簽訂合作意向書。後續公會將與北市轄區內各級學校一一接洽,媒合鄰近轄區的私人心理諮商所、心理治療所或公部門諮商據點(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與北市聯醫各區門診部),未來師生至結盟據點進行心理諮商,將依學校與特約據點簽約內容享有優惠。不過,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在坊間自費費用並不便宜,市面價格至少一兩千起跳,通常需要多次才有效果。李玉嬋說,師生或一般民眾有相關需求時,可先考慮使用各縣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諮商資源,各縣市政府提供程度不等的補助,如台北市單次為250元、新竹市有條件提供六次免費服務;或可嘗試其他資源,如北市就於每周二、四中午在市政府提供「市民心理諮詢站」,現場有諮商心理師提供免費服務。另也可撥打免費的心理支持專線,如衛福部的安心專線1925(諧音依舊愛我)。如有需要,再進一步赴各諮商所或心理所尋求幫助。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7-03 橘世代.健康橘
馬斯克的媽媽「我30歲很悲慘,但71歲棒呆了!」
我的朋友當中,有些和我年紀相仿、有些比我年輕。他們對人生都充滿熱情。我在社群媒體的主題標籤是#ItsGreatToBe71(七十一歲太棒了),因為我非常享受這樣的年紀。根據我在社群媒體上看到的評論,人們似乎害怕年華老去。當他們看到我的貼文,對於自己的未來和皺紋比較能釋懷。我也多次受訪談到我為什麼喜歡我現在的年紀,以及老年人為什麼應該被尊崇、被感激、被重視,以及保持優雅時尚。我不怕變老的原因之一,是我的人生一直比前一個年代還要美好。我二十幾歲的時候,除了生下三個很棒的孩子以外,根本不堪回首;我三十幾歲也很悲慘;我四十幾歲為了生存努力打拚;我五十幾歲剛搬到紐約,正要想辦法創業和交朋友;我六十幾歲和孩子與孫子女有了安定的生活,並繼續工作。現在的我比以前更忙碌,我想都沒想過,但我樂在其中。我不怕變老的另一個原因,是我的母親樹立了典範。我父親去世時,我母親六十一歲。他七十三歲時死於墜機,同機的我的妹夫也喪生。那是個可怕的悲劇—根本意想不到。在我們心中,他是個超人。他們一輩子幸福美滿,我們以為她的傷痛永遠不會平復。我們不知道她未來要如何走下去;她一生和我父親相知相守,幫助他、支持他。結果我們都錯了。她如花綻放,活出更精彩的人生。她六十五歲左右開始上藝術課程,學木雕、陶藝和繪畫。她周遊全國,用油彩和水彩畫風景和房子。她還會定期在普利托利亞辦個人畫展。她也是個攝影家,並開始辦攝影展,還贏得獎項。你會發現她拍我們在沙漠的照片有許多美麗佳作。我們一直沒注意到她那麼有才華。我遺傳到她的銀髮,卻沒遺傳到她的藝術天分。她七十幾歲的時候開始嘗試蝕刻畫,用針在金屬板雕刻,然後使用許多化學藥品和機器把它拓印在紙張上,這是非常困難的技術。她自己買了所有設備,並學會如何使用。她還登上了南非的《藝術家名人錄》。她夜以繼日地創作藝術,在南非成功經營了二十二年的藝術家事業。她八十六歲的時候搬回加拿大從頭開始。當時剛好兩兄弟賣掉Zip2公司,我們有資源把我母親和姊姊送到加拿大定居,讓他們住得離家人更近。其他人很擔心我母親會想念她在南非的朋友,我打電話跟她提到這件事,她說她一點都不擔心,因為她的朋友都死了。她忙著作畫、繼續蝕刻,並定期開作品展。當時我五十九歲的姊姊琳恩跟她一起住,一面教跳舞,還上數位藝術課程。但我母親的數位之路才正要開始。她九十四歲的時候手抖得太厲害,無法再執畫筆,但這並沒有阻礙她創作的熱情,她搭上新興科技的順風車,開始學習如何創作數位藝術。到了九十六歲,她的手已經抖到連滑鼠都握不住,於是從藝壇退休,開始如飢似渴地廣泛閱讀,並在地圖上追隨我們的旅遊足跡。她說九十幾歲是她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候。我想我們都有值得殷切期盼的未來。我記得曾陪她去一個叫做艾伯塔的小鎮參加「懷舊」下午茶,是為老人家辦的社交活動。那是一次很痛苦的經驗,因為每個人都在抱怨。我們離開時,我問:「他們是因為老了才脾氣壞嗎?」她說:「不,他們年輕的時候脾氣就不好。」所以,如果你是個壞脾氣的人,可以現在就練習改變;否則你老了以後脾氣也會很壞。我母親的活力能感染周遭的人。她九十八歲臨終之前頭腦都還非常清楚,凱伊陪在她身邊,說她那天早上還在笑。我母親從不害怕變老,她甚至從未談起這件事。她總是打扮得光鮮亮麗—她到哪裡都搽上鮮紅色的口紅,出去都喜歡戴耳環。她晚年留著一頭美麗的白色長髮,隨時都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她一向保持樂觀,我的父親也是。我記憶中的他是個不斷尋找快樂的人。就連他的名片背面都印著「保持微笑」。他把這種感覺落實在他所做的每件事情。他從不提高嗓門,我也從未聽過我父母吵架。我們曾遭遇親人離世,我們的家庭成員很多,這種事一定會再發生。第一次發生的時候,令人徹底心碎。你不認為你會走出悲傷,但後來你還是走出來了。你甚至能在家裡談起去世的親人而不會崩潰。這就是變老的好處之一。我姊姊得大腸癌的時候,我每次去看她都會帶著我的狗。然後,我的狗也老了、病了,我非常難過。我姊姊說:「你本來就會比你的狗活得久」,所以我應該認清這一點。如今我姊姊已經不在了,我還是常常想起她的提醒。她直到最後都保有她的幽默感。有一次我帶著生病的她到超市,她必須緊緊抓住推車,因為她實在太虛弱了。我們遇到她認識的人,對方說她看起來氣色很好、變瘦了,還問她採用哪一種飲食減肥法。她說:「癌症!」然後笑出聲來。我七十大壽時有兩場慶生派對。一場是封面女郎和《哈潑時尚》雜誌幫我在紐約規畫的,現場全是時尚界人士,都是我搬到紐約以後認識的模特兒和朋友。另一場在洛杉磯,伊隆、金巴爾和托絲卡辦了一場大型派對,那真是美好的一天,幻燈片放映著我歷年來的照片,屋外裝飾著美麗的氣球,還有特製雞尾酒和冰淇淋吧、專業舞者、DJ ,和現場薩克斯風演奏。我被眾多朋友和家人包圍,有個我十一歲在家鄉學校就認識的同學也來了。伊隆穿著T恤,直接從特斯拉超級工廠趕過來。我最好的朋友茱莉亞偕同先生一塊出席。多年來與我共事的營養師精心製作了一本故事集,集結了他們對我的欣賞與謝意,讓我感動流淚。如果你從我身上學到任何東西,我希望是這件事:無懼變老,並和其他不怕變老的朋友來往。和各年齡層的朋友盡情玩樂,他們喜歡你,是因為你很迷人、有趣、聰明、自信,也許還很時尚(是指心態上而言)。聆聽他人、善待他人,不拘年齡。如果有人說你太老,特別是你的約會對象,就跟他說掰掰。變老是一件很棒的事情,越老越聰明,也越有自信—那是我親身經歷的美好驚喜。而且,我們也知道我們得快點踢開周遭的渾蛋。我想你可以這麼說:我熱切期待未來。我的七十才正要開始,我已等不及迎接下一階段。本文摘自《女人的計畫:經歷過家暴、挫折、貧窮後,她仍保有美麗、冒險、家庭、成功、健康。她是鋼鐵人伊隆.馬斯克的媽媽》,大塊文化 2020/06/03 出版【關於更多「梅伊馬斯克」精選專輯↘↘↘】。特斯拉CEO的媽媽/梅伊馬斯克:如果男人不需要放慢腳步,我們也不要。。女人的計劃/矽谷鋼鐵人的母親:我寧願將來墓碑上寫著「她很風趣」,也不要寫著「她很美麗」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02 橘世代.健康橘
「習慣堆疊的SOP」1個好習慣,讓整個生活都改變
法國哲學家德尼.狄德羅幾乎一生窮困,但這狀況在一七六五年的某天改變了。狄德羅的女兒快要嫁人,但他沒錢支付婚禮的開銷。儘管沒有財富,狄德羅卻以主編《百科全書》聞名,那是當時最詳盡的百科全書之一。俄羅斯女皇凱薩琳大帝聽聞他的財務窘境,心生憐憫。女皇雅好閱讀,非常喜歡他的百科全書,於是出價一千英鎊—超過今天的十五萬美元—買下狄德羅的私人藏書2。突然間,狄德羅手頭寬裕了。他不只出錢辦了婚禮,還為自己添了一件緋紅色的長袍。狄德羅的緋紅長袍很美,事實上,美到讓他立即發現這件長袍在其他不起眼的所有物當中顯得格格不入。狄德羅寫道,優雅的長袍與他的其他物品之間「已經沒有和諧,沒有一致性,沒有美了」。狄德羅很快就有了讓自己的所有物升級的強烈欲望。他把原本的地毯換成來自大馬士革的地毯;他用昂貴的雕像布置家裡;他買了一面鏡子放在壁爐架上,又購入一張比較高級的餐桌;他扔掉藤椅,換上皮椅。每一次的購物都帶來下一次,如同骨牌。狄德羅的行為並非不尋常。其實,每一次的購物都帶來下一次的這種傾向有個名字:狄德羅效應。狄德羅效應顯示,取得一項新的所有物往往會帶來連鎖消費反應,平添額外的購物。這個模式隨處可見。買了一件洋裝,就需要與之搭配的新鞋和新耳環;購入一張沙發,就開始挑剔整個客廳的陳設;為孩子添了一個玩具,很快就發現自己把整套配件買齊了。這就是購物的連鎖反應。許多人類行為都遵循這個循環。你常常根據自己剛剛做完的事,來決定接下來要做什麼:去浴室就會順便洗手、擦手,然後記起要把髒毛巾放進洗衣籃,於是把洗衣精寫進購物清單。沒有行為是獨自發生的,每個行為都成為觸發下一個行為的提示。這有什麼重要?建立新習慣時,可以讓行為的連結性為你所用。建立新習慣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先找出自己目前的每日習慣,然後把新的行為堆疊上去。這就叫作「習慣堆疊」。習慣堆疊是執行意向的一種特殊形式—不是將新習慣與特定的時間和地點配對,而是讓新習慣與目前的習慣配對。習慣堆疊的公式如下:「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舉幾個例子:■ 靜心:每天早上把咖啡倒入杯中之後,我會靜心一分鐘。■ 運動:脫下上班的鞋子之後,我會立刻換上運動服。■ 感恩:坐下來準備吃晚餐時,我會說出一件當天讓我心懷感激的事。■ 婚姻:每晚上床睡覺時,我會給伴侶一個吻。■ 安全:穿上跑鞋之後,我會發一則訊息給家人或朋友,告知他們我會去哪裡跑步、會跑多久。關鍵在於把想要的行為跟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綁在一起。掌握基本架構之後,就能開始把小習慣串聯在一起,創造更大規模的堆疊。這讓你得以利用「一個行為導致下一個行為」的慣性—狄德羅效應的正面版本。每天早晨的習慣堆疊可能類似這樣:1.倒好咖啡之後,我會靜心六十秒。2.靜心六十秒之後,我會寫下當日的待辦事項。3.寫完待辦事項,我會立刻著手處理清單上的第一件事。或者,想想晚間的習慣堆疊:1.用完晚餐,我會直接把碗盤放進洗碗機。2.放好碗盤之後,我會馬上擦拭流理臺。3.清好流理臺之後,我會把明早要用的咖啡杯拿出來。你也可以把新行為插入目前的例行事務中。比方說,你目前的早晨例行公事可能是:起床→整理床鋪→淋浴。假設你想要養成每天晚上多閱讀的習慣,就可以嘗試拓展你的習慣堆疊:起床→整理床鋪→放一本書在枕頭上→淋浴。這樣一來,每晚上床時就會有一本書躺在那裡等你享用。一旦可以自在運用這一招,就能視情況所需,開發可以引導你的常用習慣堆疊:■ 運動:看到樓梯時,我就不搭電梯,改走樓梯。■ 社交技巧:走進一個派對時,我會向一個不認識的人介紹自己。■ 財務:想要買的東西超過一百美元時,我會等二十四小時再做決定。■ 健康飲食:可以決定餐點內容時,我永遠會先把蔬菜放進盤子。■ 極簡生活:購入一樣新東西時,我會送出一樣舊東西(「一進一出原則」)。■ 心情:電話響時,接聽之前我會先深呼吸、微笑。■ 健忘:離開一個公共場所時,我會檢查桌面和椅子,確認自己沒有把任何物品留在那裡。無論你是如何運用這項策略,成功創造習慣堆疊的祕訣,就是找到觸發行為的正確提示。不像執行意向確切指出做某個行為的時間與地點,習慣堆疊隱含時間與地點在其中。選擇在日常生活中的哪個時間與地點安插新習慣,影響很大。假如你想在晨間例行公事中加入靜心,但你每天早上都過得很混亂,小孩一直跑進房裡,那麼,這也許就不是恰當的時間與地點。要思考在什麼時段最容易成功,別要求自己在可能會被其他事情干擾的情況下執行新的習慣。此外,提示出現的頻率也應該與你想要的習慣發生的頻率相同。希望養成一項每天進行的習慣,卻把它堆疊於只在週一發生的習慣上,這就不是個好選擇。「多閱讀」或「健康飲食」之類的習慣是有價值的目標,但這些目標沒有提供何時行動、如何行動的指示。要盡量明確、清楚:關上門之後、刷完牙之後、在桌前坐下之後。明確是很重要的,新習慣與明確的提示連結得愈緊,採取行動的時間到來時,你愈有可能注意到。行為改變的第一條法則,是「讓提示顯而易見」。想要創造顯而易見的提示,並為何時何地採取行動做出清楚的計畫,執行意向與習慣堆疊是非常實用的策略。本文摘自《原子習慣》,方智出版 2019/06/01 出版【更多精選延伸閱讀↘↘↘】。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走越多真能越長壽? 萬人參加4年實驗,有答案了!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28 橘世代.健康橘
日本國民媽媽離世前的最後採訪:我不記得自己曾對抗病魔
「現在,就來聊聊,我今天最想說的話吧!我只能活到年底。就因為知道可以活多久,我今天才到這裡來。」日本資深演員樹木希林生前接受朝日新聞採訪,這也是她離世前,最後一次正式接受媒體的深度專訪。當訪談一切順利進行時,樹木希林女士突然從包包拿出一張照片,那是她前幾天才剛到醫院拍攝的斷層掃描照片,照片上布滿驚人的黑點,證明癌細胞已蔓延到她的全身。在這段最後對談中,站在生死邊緣的樹木希林依舊樂觀應對,開朗且豁達,似乎把採訪當作是遺言,毫不保留說出自己的心境,女兒內田也哉子也說:「本書並非佳話,因為裡頭也寫了一些糟糕的故事,但母親終究徹底地活出了她自己……」。走在一條沒人想去的路上,這是她最誠實的自白,這樣的樹木希林,有點危險、有點叛逆、卻又如此真誠。【我不記得自己曾「對抗病魔」】Q:您是在2004年第一次發現癌細胞嗎?A:沒錯,我已經和癌症共處14年了。到目前為止,我身體有30個部位接受過治療。Q:在2013年的日本電影學院獎頒獎典禮上,您告訴大家癌細胞已經蔓延全身,但當時身體看起來非常健康。因為我很會說話,所以還有人說「該不會是騙人的吧」、「是想假借死亡之名來進行詐騙吧」這類的話。Q:您得了乳癌是嗎?A:是的。因為右乳出現硬塊,我在2004年10月去了醫院。「醫師,這是癌症吧!」我直接這麼說。聽到我的話,醫師回答:「不,不是吧,不是癌症。應該只是一般的硬塊。」「不,一定是癌症。」我堅持。「那就檢查看看吧。」醫師說。Q:竟然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對話?A:嗯,檢查之後,醫生語帶佩服地說:「果然是癌症,妳真厲害。」就像這樣,告知罹癌的過程,並沒有什麼戲劇性的故事,在那個時候不是應該還會為了是否要告訴當事人而猶豫不決嗎?但我是自己說出:「這是癌症」,所以醫師告訴我時是說:「啊,真的是癌症。」事實上,我在被告知確定罹癌之前,都不是很在乎這件事,心情非常輕鬆。Q:您已經動手術將右邊乳房全部切除了吧!A:當時我問醫師:「要切除嗎?還是不需要?」醫師說:「要不要先做化療讓腫瘤縮小再切除......」我又問:「那之後呢?會怎麼樣?」醫生解釋了一堆我聽不懂的話。當時的癌症治療方式,大概就是手術、化療、放射線,以及其他我不是很瞭解的民間療法。但當下我心想,不如就把它割掉吧!於是直接跟醫師說:「請幫我切除。」Q:手術算是成功了吧!A:因為醫學的進步,手術是順利結束沒錯,不過,癌症治療的關鍵在手術之後。因為癌症是經年累月形成的,如果不改變過去的生活習慣,癌細胞會再度形成,從原來的部位復發甚至四處蔓延。Q:從那個時候開始,一直到現在,您都在鹿兒島市的醫院接受放射線治療是嗎?A:發現癌症轉移時,因為沒有其他治療方法,我找到了可以幫我進行Pinpoint放射線治療的醫院。就這樣,感覺到現在為止,我又多活了10年。Q:治療過程辛苦嗎?A:我看過許多人因為化療,經過痛苦掙扎仍離開人世,也看過許多連家人也都目不忍睹,去世時反而覺得鬆一口氣的人。不過,託大家的福,我個人的生活品質倒是完全沒有受到影響。Q:那真是太好了。A:沒有痛苦這一點真的很棒。就算癌細胞消失,但身體其他部位垮了,也沒有意義。Q:確實是如此。A:人們都會說「對抗病魔」,但我從不記得自己曾「對抗病魔」,因為我不對抗。我的治療方式是一年去一次鹿兒島,接受放射線照射。穿著平常的衣服就可以接受照射,一天大概只要十分鐘,治療就結束了,沒有絲毫疼痛。因為劑量調得很低,副作用也很少,只是需要照射好幾天。Q:原來如此。一次需要治療幾天呢?A:一開始,我遵照醫生的囑咐,在鹿兒島住了一個月,接受溫和的放射線照射。不過,後來我拜託醫師:「可以在一個禮拜內完成治療嗎?......劑量高一點也無所謂,就算有一點燒焦也沒關係,我希望可以一個禮拜就回去。」醫生也說:「好。」Q:是因為如果要花上一個月時間的話,會影響到工作吧?A:可能的話,我希望可以邊工作邊接受治療。在鹿兒島,我必須去特定的地方接受治療,覺得有點膩了,也開始感到厭倦,慢慢變得貪心,想著「應該差不多了吧」!Q:是最近開始有這種想法嗎?A:過去一年半左右我什麼都沒做。之前每年會去一次,但後來覺得「應該差不多了」,我真的太天真了。Q:您會不會覺得如果醫院在東京就好了?A:很久以前,鹿兒島的醫師就跟我說過:「我想在東京也能進行這樣的治療。」當時我說:「不,醫生啊,如果到東京,很容易就能接受治療、照常生活......這麼一來,人們應該就不會改變了吧?像這樣大老遠跑來,因為沒事可幹,必須一直思考自己的事,誠實面對自己,這痛苦正好是重新檢視人生的機會,所以,最好不要選擇那種可以簡單治療的方式。」我這麼說,阻止了醫師的計畫。Q:在電影《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2007年)中,樹木女士所飾演的母親,是因為癌症去世的吧?A:沒錯,那個母親是因為癌症去世的。Q:她似乎吃了很多苦。A:因為她接受化療,不但身體垮了,也失去體力。我邊演那個角色時,邊想著:「沒錯,沒錯,就是會變成這樣」。Q:那個角色是以作者中川雅也的母親為藍本所寫的,是個有點久遠的故事了。A:嗯,所以治療時使用了大量的化療藥劑。Q:應該是這樣沒錯。參與電影演出時,您的身體狀況如何?A:應該是已經罹癌了。因為生病了,身體很不舒服,我說:「我不要再演電視劇了,請讓我拍電影就好」那個時候癌症好像發作了。Q:自己罹患癌症,又飾演因癌症而備受煎熬的女性,您的心情如何?A:我沒什麼感覺。因為我用的是不一樣的治療方式,所以沒有這樣的感受。不過,就像剛剛說的,我身邊有許多人因為接受治療而感到痛苦,當時我只覺得「啊,也有人是這樣去世的。」實在非常冷漠。不管是對自己的死、對他人的死,還是對父親、母親的死去,想的都是「嗯,已經不行了嗎?那就在這裡畫上句點吧!」真是非常無情。Q:這種冷漠的個性是怎麼形成的呢?A:關於這一點,我曾經和妹妹討論過。如果父母去世時是九十或一百歲,大家都會認為那是壽終正寢,但如果不到八十歲就去世,通常會很傷心而哭泣,對吧?我問妹妹:「但我完全沒哭,難道是因為我麻木不仁?」結果妹妹說:「我也沒哭呢!」我接著說:「這大概是我們家的遺傳吧!」我和妹妹都知道自己就是這樣的人。Q:請問令尊和令堂是幾歲離世的呢?A:兩個人都是七十四歲,我現在已經比他們多活一年了。Q:說的也是,請問是哪一位先離開的呢?A:我母親比較年長,所以她先走,因為胰臟癌。Q:那令尊呢?A:我父親是因為心臟出問題。Q:前一陣子,樹木女士參與的《NHK特集 人體系列》節目中也有提到,日本人死因的前兩名就是癌症和心臟病。A:是啊。不過,我現在覺得,他們兩位的生活習慣都有問題。一直持續那樣的生活方式,早晚會生病吧!Q:他們過的是怎麼樣的生活呢?A:哎,他們夫妻倆都是癮君子,還會躲著我抽煙。雖然嘴巴說著:「那傢伙太囉唆了,我們躲著她抽吧!」但煙灰缸卻擺在外頭沒收,馬上就被我發現了,就是這樣,他們並不是那種「安分過日子,但後來還是去世」的情況,我心裡的感覺是:「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我果然是個無情的人啊!(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Q:您罹患癌症已經14年了,這段時間會不會覺得痛苦?A:嗯......生病也是有它的好處。比方說,就算我拿到最佳演員獎,也不會被別人嫉妒,大家只會說:「那傢伙來日不多了,就讓她得獎吧!」這點還算不錯。Q:哈哈哈......不過,您最近真的拿了很多獎呢!A:該怎麼說呢,因為我生病了,所以不會被別人嫉妒。而且有的時候,就算我說錯話,我先生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感覺心裡想的是「沒辦法,因為她快死了」不是嗎?別人很容易就會覺得「雖然以前很討厭他,但她現在很痛苦,算了......。」。這麼一想,我可說是占了便宜,罹患癌症還真的是賺到了,就像這樣,好事一籮筐呢!石飛德樹(採訪者):朝日新聞編輯委員。※作者介紹:樹木希林,日本演員,1943年生於日本東京都,2018年9月15日辭世,享壽75歲。1961年進入文學座附屬戲劇研究所,以「悠木千帆」為藝名,1964年演出由森繁久彌主演的電視劇《七個孫子》,而後又參與《時間到了唷》、《寺內貫太郎一家》、《夢千代日記》等劇的演出,後來改名為「樹木希林」。2000年之後,電影的演出逐漸增加,作品包括《橫山家之味》、《我的母親手記》(獲頒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女演員)、《戀戀銅鑼燒》、《小偷家族》等。2008年獲頒紫綬褒章,2014年獲頒旭日小綬章。2003年因視網膜剝離,左眼完全失明,2005年因罹患乳癌,右乳完全切除,2013年宣布癌細胞已蔓延全身。長女為作家內田也哉子,女婿為演員本木雅弘,丈夫為搖滾歌手內田裕也(2019年3月17日去世)。本文摘自《走在,沒人想去的地方:樹木希林離世前的最後採訪》,采實文化 2020/05/28 出版【更多熟齡精選延伸閱讀↘↘↘】。累到罹癌?方季惟當紅之際被問:要賺錢還是冷凍?。特斯拉CEO的媽媽/梅伊馬斯克:如果男人不需要放慢腳步,我們也不要。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6-21 橘世代.健康橘
「成為照顧者代表什麼?」人生的一次徹底洗牌
成為照護者代表什麼意思?承擔起照護者的角色通常是始料未及的,不管是生理、情緒或經濟上,要負責照護都是一大挑戰。如果是需要全神貫注的照護,很可能讓人難以承受。還好,這類照護通常不會持續太久。只要具備一些彈性,我們就可以撐過去。但,照護到底有什麼玄機,為什麼會這麼辛苦?若成為照護者,我們就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檢驗自己和長輩、配偶、生命中的重要人物、手足、孩子、孫子、朋友鄰居等等的關係,包括過去的和現在的。這可能會致使我們去檢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工作與休閒活動,還有我們自己的夢想與計畫。說到底,照護帶來的挑戰,並非出現在真空的環境中。成為照護者,可能正反映出我們自身的脆弱,引發我們對未來的焦慮。這也可能提醒了我們過去的危機或生命事件,喚醒舊日和父母、手足及其他親戚之間的衝突。反過來說,這也可能幫助我們回想起之前成功的因應策略。成為照護者,也迫使我們檢視日常行程與行為。我們能不能更常出現在年老體衰的長輩身邊?我們要如何重新配置時間?我們想這麼做嗎?配偶、孩子與主管能忍受我們多挪出多少時間?我們能否承受照護工作中的不可預測性?我們又要如何修正行為,才不會不斷地把挫折發在受照護者或其他無辜的人身上?照護也會引發我們去驗證自己對於年老、疾病、等死、死亡和責任等議題的信念。照護會讓我們勾起無數對於父母的疑問:我們真的認為父母永遠都不會改變嗎?我們期望時間停住嗎?我們真的相信他們永遠會和我們在一起,或者,至少相信他們永遠都能自己照顧自己?還有,或許,這也是我們第一次對自己起了疑問:我們害怕自己的真實面貌嗎?如果有一天我們處在父母如今的處境,將會如何?如果我們得了心臟病、阿茲海默症或是中風,變得無能無助、混淆迷惑,那該怎麼辦?我們能否和父母討論他們的真實感受,以及他們想要的安寧照護是什麼?這些和我們自己想要的是否相同?我們能不能放手?我們要如何面對失去親人?另外還有責任感的問題。如果無法陪在他們身邊,我們的罪惡感會有多強烈?當我們碰到必須將父母安置在協助性照護機構或安養院時,通常之前長輩還會苦苦哀求說「答應我你絕對不會把我送走」,這個時候的感受就特別揪心。而且,如果你真的答應過,現在你心裡會有多麼愧疚?如果你的父母曾經以身作則,同樣悉心照顧你,你可能很容易就成為模範照護者,但是,如果他們不是呢?本文摘自《父母老了,我也老了:悉心看顧、適度喘息,關懷爸媽的全方位照護指南》,經濟新潮社 2020/05/16出版【更多熟齡精選延伸閱讀↘↘↘】。「孫子年輕,爺奶智慧」全家玩桌遊,鬥智看誰贏!。年輕失智比老年人更嚴重 「知覺統合治療」扶家人一把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20 新聞.健康知識+
家中長輩健康出現警訊?國際最新8項評估報您知,若有任1項異常需尋求醫師做進一步評估!
您過去1年是否曾跌倒、體重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或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如果有的話,要小心可能是衰弱的徵兆。除此之外,有失智症、憂鬱症、營養不良和慢性疾病的長者,也容易有衰弱的風險。「衰弱」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狀態,如果能夠提早發現家中長者健康異常的狀態,盡快尋求社區資源的幫助,才能夠預防及延緩衰弱情形的發生。 85歲以上長者每4人有1人可能衰弱依據國民健康署108年「長者衰弱評估」篩檢結果,20萬名65歲以上社區長者中,65-74歲長者有8.2%出現衰弱前期,1.3%為衰弱狀態;75-84歲長者有15%出現衰弱前期,3%為衰弱狀態;85歲以上長者有26.9%出現衰弱前期,6.9%為衰弱狀態。結果顯示年齡越高衰弱比率越高,有衰弱狀態的長者更容因為視力、聽力、肌力、平衡感變差,或服用鎮定藥物、多種藥物,而增加跌倒的機會,以致骨折、失能、住院。家中長輩健康出現警訊?國際最新功能評估報您知為達健康老化的目標,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08年公布新版的高齡整合照護指南(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 Guidlines,ICOPE),以社區為基礎,發展以人為中心的整合照護服務模式,提出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早期發現長者功能衰退,以延緩衰弱與失能,維持及改善老年人身體功能與心理健康。「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包含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憂鬱等6大項目。認知功能包含記憶力與定向力(如:今天是幾號?);行動能力如:是否能在14秒內,雙手抱胸連續起立坐下5次;營養狀況如過去三個月體重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憂鬱情形如過去2週覺得心情低落沮喪、沒有希望等。民眾在家中可以透過這6項功能評估,了解長者是否有健康警訊。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量表(1) 記憶力:說出 3 項物品,例如:鉛筆、汽車、書,請長者重複,並記住,問完第 2 題後再詢問一次。(2) 定向力:詢問長者「今天的日期?」(含年月日)「您現在在哪裡?」(3) 椅子起身測試:14 秒內,可以雙手抱胸,連續起立坐下五次。(4) 在過去三個月,您的體重是否在無意中減輕了 3 公斤以上?(5) 您是否曾經食慾不振?(6) 您的眼睛是否有任何問題:看遠方、看近或閱讀上有困難、有眼睛疾病、或有正在治療的疾病 (如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7) 請跟著我唸 6、1、9,是否兩耳都聽得到(8) 過去兩週,您是否感覺情緒低落、沮喪或沒有希望?過去兩週,您是否感覺做事情失去興趣或樂趣?評估發現異常,可以找哪些資源幫助?如果發現評估結果有任1項異常,可就近尋求社區診所或醫院的家庭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做進一步評估。除此之外,衛生局所也可提供民眾有關健康促進的社區資源,例如:長者運動相關課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營養推廣中心、失智友善社區等,讓長者獲得完整照顧,並預防及延緩長者失能,擁有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6-19 橘世代.健康橘
當「照顧者」對外求援手時,記得別說出:「幫我」
照顧者記得要給自己一點喘息的時間來照顧自己,這不是自私,而是為了能夠提供更好的照顧。 定期給自己時間與朋友聚會、運動,或者去看場電影、吃喜歡的料理、看本書,總之,要讓自己有時間「好好休息」,休息之於照顧者,就像水之於植物,滋養我們,使我們的身心堅強茁壯。「先生中風多年,我每天將近24小時不間斷的在他身邊照顧,變得幾乎不能出門旅行甚至是聚餐,短短兩年就瘦了10公斤,最近還出現失眠與憂鬱的現象,我的心底漸漸浮出一個聲音:『萬一哪一天自己也生病了,誰要照顧我呢?』」 在照顧的過程中,照顧者犧牲了自己從事休閒嗜好的時間、減少與朋友聚會的次數,漸漸地產生踏不出家門、走不出去的感覺,難免會產生孤單感,好像未來的生活就只能如此枯燥乏味、一成不變。照顧者無時無刻掛心著被照顧者,連自己休息的時間都要沒了,久而久之,自己身心俱疲,如果哪天自己也生病了,誰來照顧我呢?又或者,哪天被照顧者離開了,生活的重心突然被抽空,要如何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呢?在此建議照顧者要適時挪出「一點時間」給自己,大膽地請其他家庭成員一起分擔照顧的事務,請家人或他人幫忙時,盡量不說「幫我」,而改用其他詞彙代替,為的是讓聽話者覺得自己所幫助的對象是被照顧者,而不是照顧者。下面提供兩個例子給大家參考,希望照顧者可以試著用不一樣的表達方式,獲得其他人更多的協助。照顧的事務是需要全家人一起幫忙與分擔的,如果全都落在一個人身上,一定會承受不住的。照顧者記得要給自己一點喘息的時間來照顧自己,這不是自私,而是為了能夠提供更好的照顧。定期給自己時間與朋友聚會、運動,或者去看場電影、吃喜歡的料理、看本書,總之,要讓自己有時間「好好休息」,休息之於照顧者,就像水之於植物,滋養我們,使我們的身心堅強茁壯。同時,也要為自己規劃「老年生活」,為自己未來的生活做準備,最重要的是,讓現在的自己有能量繼續每一天的照顧生活。「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本文摘自《愛長照》【關於更多你所不知道的長照大小事↘↘↘】。幫助困在失智迷霧中家庭 鄭嘉欣成為不一樣的律師。17年照服人生 64歲吳素琴:我要做到不能做的那一天!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6-19 橘世代.健康橘
總是看到賊? 長輩用藥要注意...不慎恐引發「譫妄症」
「這邊有蟲!我在抓蟲,你沒看見嗎?」,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病房護理長姚美惠表示,失智的爸爸近日雙手總不停抓東西,一下抓蜘蛛,一下抓蟲,常分不清白天黑夜,甚至嚷嚷見到家裡被人闖空門。桃園醫院身心科主任蔡孟釗提醒,譫妄症是一種突發性的大腦認知障礙,好發65歲以上的住院病患,80歲以上罹患率更高達一半,家中如有長輩住院需多加留意。姚美惠說,爸爸近期常說看見有小偷進家門,還會在半夜自行外出抓小偷,幸好被善心鄰居發現,該狀況導致媽媽整日不敢離開爸爸,有時累到不小心睡著,爸爸也趁機偷溜出門。她表示,在撥打1966諮詢專線後,經長照專員評估與說明,申請到日照中心服務、已進入桃園醫院陶樂居照護。什麼是譫妄症?蔡孟釗解釋,譫妄的症狀多元,患者可能會出現無法辦認日夜,白天清醒時感到嗜睡、晚上則睡不著夜間躁動,經常自言自語,有些患者還會出現幻覺、看到蟲或死去的親人等,嚴重者會將身上的尿管、點滴管拔掉,讓醫護人員不易照顧。蔡孟釗表示,譫妄的危險因子為年紀,年齡越大風險越高,患者如有內外科、泌尿系統、骨折或慢性病等需要多重用藥,較易發生譫妄症,好發65歲以上的住院病患,80歲以上高齡住院病患罹患率更高達一半。他提醒,家中如有長輩需多留意用藥狀況,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譫妄症,就算是到一般皮膚科、耳鼻喉科看診,使用過止癢皮膚藥、感冒藥等,都需主動向醫師告知用藥史。蔡孟釗指出,譫妄症的患者需要外界給予輔助,像是讓患者居住在病房內有窗戶且明亮的房間,以光線提醒提醒白天黑夜,或由家屬帶著照片,時時提醒患者相關的人事時地物,此外,譫妄症患者不可受到太大刺激,在單純安靜的空間休養就能逐漸改善。【瘦多熟齡健康大小事↘↘↘】。孝親,不再有憾…讓媽媽高雅老去也高雅再見。口不擇言、開黃腔、摸人屁 ─ 注意!可能是初期失智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6 橘世代.健康橘
你,65歲了嗎? 把握健康慢老4大重點
65歲,被稱為銀髮族的你,也許看起來不顯老,但記憶力與體力大不如前卻是事實。如何減緩「老」的步伐,還能踩著健康步履,持續人生的旅程?掌握這四大慢老重點,照顧好身心的變化,延緩老化腳步,享受精采生活!重點一:好好吃、吃好好隨著老化,難免有牙齦萎縮、牙周病、蛀牙等困擾,加上唾液的分泌不足,咀嚼與吞嚥也不如從前。擁有一副好牙與良好的咀嚼力,是延緩老化的的第一步。你可以這麼做:●養成細嚼慢嚥的習慣,每口食物最好咀嚼30~40次。透過咀嚼,讓唾液與食物充分融合。這麼做,也能減輕腸胃負擔。●餐後立即潔牙,避免蛀牙及牙周病的發生。●透過日常飲食的咬合並練習扣牙的動作來鍛練咀嚼肌,可以強化咀嚼力。重點二:吸收好、代謝好許多長者,常常一吃東西,就感覺到胃不舒服,易有脹氣、消化不良、便秘等問題。腸胃是人類的第二個心臟,腸胃功能衰退,直接影響營養的吸收。延緩消化道的老化,讓身體的吸收與代謝正常,人自然看起來不老。你可以這麼做:●減少油炸物、肉類等難消化的食物,多多補充來自蔬果的天然膳食纖維。另外,補充益生菌,增加腸道的好菌,也能提升腸道的代謝力。●增加運動量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及腸道蠕動。腹肌力的鍛練,也能緩解便祕。●多喝水能幫助身體代謝毒素與廢物。一口一口慢慢喝,隨時補充水分。重點三:好好走、靈活動銀髮族能夠隨心所欲趴趴走,甚至能登山健行,在於良好的活動力。在生活中以運動和飲食的對策,預防骨質疏鬆症、肌少症的發生,維持好的行動力,就能成功延緩老化。你可以這麼做:●維持正常體重,過胖會對膝關節造成負擔,影響行動力。●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維生素B12等營養素,以強化骨骼。●優質蛋白質是增加肌肉量不可少的營養素。而肌肉量的增加,可舒緩膝蓋的負擔。●養成規律運動,儲存骨本與肌肉。建議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要兼顧,且須循序漸進、量力而為。●每天曬太陽10~20分鐘,可以協助體內維生素D3的轉化,增加骨本。 重點四:心情好、吃得下現在人工作忙碌,沒時間陪長輩們吃飯。缺乏家人陪伴的長輩,可能感到孤單而影響胃口。心理上做好老後的準備,能夠獨立生活,找到生活的重心,自然吃得下,活得好。你可以這麼做:●每周找親友聚餐,增加與人的互動與關懷。心情好,食慾也會好。●找回年輕時的興趣,學一項新的技能,增加社交活動。●主動做義工服務,為社會奉獻。找到自己的價值,也能擴展生活圈。◎本文摘自《里仁為美》【更多健康精選延伸閱讀↘↘↘】。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走越多真能越長壽? 萬人參加4年實驗,有答案了!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