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1 焦點.健康你我他
搜尋
心態
共找到
831
筆 文章
-
-
2024-08-14 癌症.癌友故事
連游月霞、賀一航都受騙!詐騙癌症末期可延命,專業律師解析詐騙慣用話術
誆癌末婦有延命術,一共詐騙得手440萬吳姓男子擔任某宗教社團理事長,被控與何姓女副理事長涉嫌於2023年2月間,向社團一名癌末戴姓婦人佯稱可施行「延命術」,助延續壽命5年,詐得戴婦440萬,戴婦2個月後仍因病過世,丈夫認為妻子受騙提告。新北地檢署依詐欺取財等罪起訴吳、何二人。該宗教社團法人登記地址在新北市,宣稱成立目的不分教別相互交流和諧團結,弘道益世倡行固有道德為宗旨。會務運作收入包括入會費、常年會費、事業費及會員捐款等。檢方起訴指出,吳姓男子在新北市開設中藥行,2023年2月上旬社團辦活動時,吳向經診斷已癌症末期的戴婦表示,可為其舉行延壽法會續命。戴婦同年2月18日由林姓丈夫陪同,與何女一起前往銀行提領440萬元現鈔,交何女再轉給吳男。吳男拿到錢後,其中176000元分給何女做報酬,二人再陪著戴女夫婦前往台南開基玉皇宮、嘉義九華山地藏庵,及設址於吳男中藥行樓上的宗教社團靈舍參拜,實際支付的食宿、交通花費,成本僅約40000元。2個月後,吳、何二人又以通訊軟體傳送含有海龍、海馬、冬蟲夏草的中藥散劑向戴婦推銷,稱藥劑為糖尿病特效方,可補腎、治手腳痠痛,在戴婦過世前一天晚上,成功說服她以1瓶95000元天價購買。隔天何女送藥給戴婦丈夫,但戴婦當天病故未食用,戴婦丈夫將藥退回未付錢,事後查看妻子手機,才知有「延命術」這件事,報警提告。醫療詐騙乘人之危 專家提醒勿亂投醫病急亂投醫心態者並不少見,前立委和知名藝人都曾上當;重症病患要避免「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遭有心人士利用,正信宗教也絕對不會趁人生病時獅子大開口。2014年間,自稱中國「長壽集團」總裁林姓男子,頂著北京台商協會副理事長光環,實則是個醫療詐騙集團首腦,四處向政商名流宣傳自家一劑高達20萬元針劑,佯稱可治療癌症、腎衰竭,甚至愛滋病。當時包括前立委游月霞、前立委廖本煙妻子,知名藝人賀一航、徐乃麟媽媽都曾上當,事後得知林男也曾接觸當時罹患大腸癌的秀場天王豬哥亮。林男詐騙行徑東窗事發後,賀、徐都曾被檢察官傳喚釐清案情,最後林男被依違反藥事法判刑5年,併科罰金300萬元,沒收不法所得1.4億元定讞。台北市政府前消費爭議調解委員廖芳萱律師說,常見醫療詐騙手法可分幾個階段:首先是質疑正規西醫醫療效果,接著提出自家祕方抗癌成功案例,碰到病患有所猶豫,就改用中西合併、兩種方案並進抗癌說詞;被害人如果已罹重病,則用「不如死馬當活馬醫」話術助攻,說服對方買下天價藥方。廖也說,有些神棍深知癌症患者內心徬徨無助,罹病後心中無數的為什麼?需要心靈上慰藉和支持,刻意透露病患可能造下罪孽或是惡靈纏身,需要神明力量來消災解厄,其實都只是為私利而鋪路,最終目的也就是騙人花錢消災。檢方認定二人涉嫌詐欺,吳男招牌曾宣稱是大陸陝西中醫藥學院畢業中醫師,事實上不具中醫師執照,且中藥宣稱具療效,卻未獲主管機關核發藥品許可證,涉犯藥事法製造、販賣偽藥,一併起訴。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12 養生.聰明飲食
高膽固醇和高血脂的人更應多吃雞蛋和肥肉?醫師詳解膽固醇飲食正確觀念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說「膽固醇高應該多吃雞蛋和肥肉」,但其實人體膽固醇超過 7 成是身體自行合成、其餘才是飲食,傳言說法缺乏背景、脈絡,易使人誤以為二者高度相關,傳言說法易生誤導。 (2)根據國健署官版衛教,高膽固醇食物包括五花肉、培根、奶精、豬油,適量的海鮮以及雞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專家表示,雞蛋是指全蛋都吃,若是像傳言只說「蛋黃」,月餅、粽子、蛋黃酥中的鹹鴨蛋黃則都應該避免。網傳「膽固醇高、血脂高 應該多吃雞蛋和肥肉」影片,片中提到飲食最大誤區就是膽固醇高的人不能吃雞蛋黃、肥肉,人體用碳水化合物來去合成膽固醇,多餘的膽固醇會排走不會過量,真正過量的是碳水化合物。但專家表示,「高血脂症」分為「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酸甘油脂血症」、混合型等,高膽固醇血症患者不應該吃肥肉、全蛋則可依個人情況適量攝取,高膽固醇是高血脂的ㄧ種,蛋黃是雞蛋的一部分,傳言多處出現用詞混雜的情況,且缺乏背景及脈絡,傳言內容既有錯誤、也有易生誤導的不同部分。 高血脂應該吃肥肉雞蛋? 原始謠傳版本: 胆固醇应该多吃什么更健康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人體合成膽固醇佔 7 成 並非都與飲食絕對相關 傳言提到「膽固醇高和血脂高的人,你就更應該多吃雞蛋和肥肉」。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這句話其實在學理上就存在謬誤,人體的膽固醇、也就是抽血驗到的膽固醇當中,基本上有 7 到 8 成是身體自己合成的,其他 2 到 3 成才是從飲食吃進去的,所以醫生常常會跟驗到高膽固醇血症的病人講,你也不用覺得一定是自己吃太油,也許是家族遺傳而導致的體質,所以這時候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執行飲食控制、運動介入,以區別是不是真的跟遺傳有關,如果這樣做之後血脂還是很高,就會考慮是家族遺傳因素、是否需要 PCSK-9 抑制劑等藥物介入等等,因為藥物能直接改善膽固醇的合成。傳言說膽固醇過高的人應該怎樣吃,並未釐清膽固醇過高是身體合成的問題、還是飲食的問題,傳言說法易生誤導。膽固醇飲食有「開根號」壓低效果 勿存僥倖心態傳言提到「膽固醇高和血脂高的人,你就更應該多吃.....」,柳朋馳解釋,過去有一些研究認為,膽固醇的飲食有類似「開根號」的概念,也就是說假如一個人吃了 100 毫克膽固醇、可能在體內就增加了 10 單位,但是要吃到 400 時,體內才會增加 20,也就是並非等比例的關係、比較像是開根號,這時候如果病人覺得吃了100毫克就會增加10,吃 900 才增加 30 比較划算,認為何必嚴格限制飲食,卻忽略了多增加的那個 10 或 20,對身體其實是加成的傷害,例如壞膽固醇減少 1%對於心血管的發生機率就會下降 1%,好的膽固醇增加 1% 對心血管的發生率就會下降 3%,所以每 1% 的高或低都很有意義,那個 10、20,可能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可能就是誘發心血管事件的板機。 此外,柳朋馳也提醒,除了膽固醇飲食有開根號效果,要避免吃太多、數值卻開根號壓低的僥倖心態,高膽固醇飲食的過程當中還會連帶吃進其他更多的糖分、碳水化合物、熱量、鹽分等等,這些都是三高共病的來源。兩者不連動 狂吃還是繼續合成 柳朋馳強調,除了上述提到身體負責 7 到 8 成膽固醇的合成、這塊與飲食無關以外,兩者之間的連動性也式常被誤解的,假如一個人吃太油,身體合成的膽固醇是不是就會變少,答案是不會,身體不會去動態平衡膽固醇,以身體血液的酸鹼值為例,就是恆定在 7.5 的正負 0.5 之間,如果發生代謝性酸中毒,人體會用呼吸的方式把酸排掉,或用代謝的方式透過腎臟把酸性排掉,這才叫動態平衡,但是人體在膽固醇的部分,並沒有強大到能做到動態平衡,膽固醇太高並沒有蓋子,一個人狂吃的時候,雖然身體合成的膽固醇可能稍稍少一點、但是不會明顯降低,身體還是認真做工、繼續合成膽固醇,這種情況之下就會造成顯著性的高膽固醇血症。藥物抑制膽固醇合成、吸收 未見排出的機轉 傳言提到「如果有足夠的膽固醇攝取,多餘的部分會排走、不會過量」。但柳朋馳指出,以目前臨床上使用的降血脂藥物當中,並沒有看到哪一個藥物的機轉是把膽固醇排出去,但是在高血糖、糖尿病用藥中,SGLT-2 類的藥物就是避免人體腎臟主動回收尿液中的糖份,讓多餘的糖份能順利排出體外,降膽固醇藥物還沒有找到類似的機轉,目前的膽固醇藥物都只能抑制合成、抑制吸收,並沒有看到有哪個藥物能促進排除膽固醇。 MyGoPen 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根據國健署於 2023 年「 血脂異常一定就是膽固醇高嗎?」的闢謠,提到膽固醇可分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膽固醇會附著在血管壁上導致動脈硬化,高密度膽固醇會將膽固醇從週邊組織輸送到肝臟代謝儲存,對動脈血管有保護作用。傳言說多餘的膽固醇會排走,對照低密度、高密度膽固醇在人體的運作情況,網傳影片描述排走的說法語意不詳、應為錯誤說法。膽固醇來源主要靠飲食 非常缺乏才跟碳水有關 傳言提到「膽固醇一般用碳水化合物去合成....真正過量的就是碳水化合物」。柳朋馳強調,基本上碳水化合物吃進人體後會先轉成三酸甘油脂,三酸甘油脂可以進而做結構式的改變,變成膽固醇的來源,可是大部分膽固醇來源其實是從飲食中直接獲得,所以傳言的說法其實跳了很多的步驟、也沒有說清楚前提,例如高膽固醇血症的病人,醫生不會要他碳水化合物吃少一點,只會告訴他高膽固醇的東西像內臟類、帶殼海鮮類不要吃太多,但是如果是三酸甘油脂高的病人,醫師就會跟病人說甜食、澱粉不能吃太多、油炸的不能吃太多,因為這些就都和碳水化合物有關,碳水化合物吃進去之後不會直接儲存成碳水化合物的形態,會先轉成肝醣或者是三酸甘油脂來儲存,除非當膽固醇的攝取來源真的非常缺乏時,人體才會把三酸甘油脂拿出來用、拿去轉換成膽固醇類。傳言說「膽固醇一般用碳水化合物去合成」、「真正過量的是碳水化合物」都是錯誤的說法。蛋白、蛋黃各有營養 應依病患情況調整 傳言說「最大誤區是膽固醇高的人不能吃雞蛋黃,還有肥肉」、「膽固醇高更應該多吃雞蛋和肥肉」。柳朋馳強調,雞蛋的蛋白富含蛋白質,但是蛋黃有卵磷酯、維他命,礦物質,蛋黃除了很營養、也有油脂,每百克的蛋黃含有 1177 毫克的膽固醇,吃全蛋會比只吃蛋黃好,而且會單吃蛋黃通常是月餅、粽子、蛋黃酥裡的鴨蛋黃,還會吃下很多糖分、熱量,傳言只看一個點、挑一項東西出來講,卻沒有全面性的觀察、持平的比較優缺點,並且沒有依病人的狀況而有調整,傳言說法易生誤導。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說「膽固醇高和血脂高的人,你就更應該多吃雞蛋和肥肉」。但其實人體的膽固醇有高達 7 成是身體自行合成、其餘才是飲食攝入。此外,體內合成的膽固醇也不太會因為飲食膽固醇已狂吃增加、合成膽固醇就減少,兩者不具有連動性,傳言的說法會讓人以為兩者高度相關,傳言既沒有說清楚疾病的背景知識、也沒有解釋相關的脈絡,傳言說法錯誤、易生誤導。資料來源: 國健署 - #闢謠【吃素就不會有高血脂問題?】 血脂異常一定就是膽固醇高嗎? #破解迷思 海鮮含有高量的膽固醇,該避之唯恐不及? 台中榮總 認識高血脂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8/cholesterol.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0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買兩條餅乾和兩粒梨子當作禮物
【編者按】:本週的兩篇文章主題是「病人送禮的面面觀」。一位關心醫病關係,經常在醫療場所幫忙病人與家屬的牧師很生動地描繪出病人感激送禮的場景令人感動。一位仁心仁術的資深醫師也有這機會表達病人、家屬送禮時帶給醫者的困擾。希望關心醫病關係的讀者可以因為這兩篇文章,而能跨過醫病之間的鴻溝,更加了解這問題。我們也希望「醫病平台」可以在這主題下邀請各方人士繼續更深入的討論。她是從鄉下來的「阿嬤」(跟診護士是這樣稱呼她),抵達候診室時還上氣接不上下氣的樣子,一直在喘著。因為她幾乎就是兩步當作一步快速地走,好不容易才抵達候診室,剛進去馬上就聽到護士叫了她的名字,原來護士在後診室等候她,因為大家都下班了,看見熟悉的護士臉孔,阿嬤一直說:「對不起、對不起,我遲到了。真失禮!」這樣的一直重複不斷直到進入診療室,看見醫生,醫生和護士小姐都要阿嬤慢慢來。這個護士口中的阿嬤年約78,她清楚記得這一天要回醫院看診,大清早就起床準備要到醫院來。兒子告訴年老的母親不用那麼緊張,是下午的診。他先去公司上班,下午二點半會回來載她去搭三點的客運。阿嬤因為住鄉下,公車班車很少,每一小時才有一班,且時間並不是很準,有時會遲到晚分,有時也會提早到站就開走。孩子只有機車,年老的母親堅持搭公車,不想讓孩子騎機車載她。也因此每次回診日子,阿嬤都會很緊張,因為她很擔心萬一沒搭上公車遲到,而醫生等不到她,下班了怎麼辦?孩子一再安撫著年老母親,說絕對來得及,不用擔心。原本約好下午2點孩子會從公司請假回來,載著母親要去客運站搭車。但老母親等到3點半了,孩子卻還沒回來,她越想越焦急,就在3點40分時,孩子趕回來,一直說公司臨時有事跑不開,然後催促著老母親快點坐上機車,載去客運停車站,老母親馬上趕孩子回去上班,她會小心,要孩子不用擔心。等孩子騎摩托車離開,阿嬤看看,還有點時間,就轉身到車站附近的雜貨店買東西,原來阿嬤不要讓兒子知道她要買「孔雀餅乾」送給醫生。因為她知道兒子的個性,不可以買這麼「俗物」當禮物送給醫生,會被醫生瞧不起。上次孩子陪她去看診時,就特地買了一盒珍貴的水果禮盒,結果在診間跟醫生「嚕」了很久,醫生才勉強收下來。因為這位醫生很清楚知道阿嬤的家境不是很好,都是這個孩子在工廠辛勞工作賺錢,母子兩人過生活。但就在她到「柑仔店」買兩條孔雀餅乾時,因為老闆娘也熟,就問東聊西的,熱情的阿嬤竟然把公車的時間給疏忽,當她說「好了好了,我要去搭車了」,就在此時,卻看到公車剛好從店門口經過,她跑出去怎樣搖手都沒有用。只好回到「柑仔店」付了錢,手中塑膠袋裡裝著兩條孔雀餅乾,走到公車站,又在水果攤上買了兩顆梨子。這一等,又是一個小時,車子來了。阿嬤心裡是焦慮又緊張:怎麼辦?也不知道怎樣打電話到醫院找醫生。等她到醫院時,已經是下午五點半過了,遲到三個小時,候診室已經沒有病人,他非常擔心醫生已經下班了。就在此時,她熟悉的護士出來候診室,看到阿嬤,叫她。因為護士小姐也跟阿嬤很熟,開口的第一句話:「阿嬤,您怎麼現在才來?醫生等您很久了喔。」阿嬤只能:「歹勢啦!歹勢啦!」走進醫生的診療室,醫生就對護士說:「我就告訴你,阿嬤一定會來。阿嬤,您是用跑的嗎?怎麼喘的這樣?先休息一下。」阿嬤不敢講她是去買禮物要送給醫生的關係。等阿嬤喘氣比較緩慢而平穩下來時,這時醫生開始非常仔細地跟她解說上次照X光,和病理檢驗出來的報告內容,逐一地解釋給她聽,並且又再檢視她的眼睛、喉嚨、耳朵、翻翻手掌,聽診器前胸後背都仔細地聽,也問了她最近一個月來,在家裡的生活,和飲食方面的情形等等,她都一五一十地清楚說給醫生聽。而每當她在講的時候,這位醫生兩隻眼睛是緊盯著她,表情看起來就是一副非常專注在傾聽的樣子,然後很快地在電腦上記下她所述說的一切,寫得非常仔細。當醫生跟這樣阿嬤說:「阿嬤,好了,我開藥給你,藥師會告訴你怎樣用藥。若是你在服藥期間,或是回去後,如有發現哪地方不舒服,請記得叫您的孩子隨即打這個電話給我(醫生拿便條紙寫著一個電話號碼給她),讓我知道喔!」聽完醫生的吩咐,阿嬤突然流下了眼淚,害醫生嚇了一跳,趕緊問她怎麼了?發生什麼事?阿嬤細微哽咽的聲音好像甚麼食物卡在咽喉,使她說不出話來的樣子,又聽到醫生緊張的問說「怎麼了」,護士也靠攏過來,雙手從身後扶在阿嬤的雙肩,輕輕地拍著,也順手從醫生的桌子上抽了兩張衛生紙給阿嬤擦拭眼淚。醫生的雙手緊緊牽著阿嬤的手,然後聽阿嬤慢慢地仔細說出這段話:「醫生,你人真好,替我看病都這麼詳細,不會因為我是『庄腳查某人』就隨便看看,而是問得如此仔細。我每次回去,我都將醫生你看病的情形,問的事,全部告訴我的孩子,也說給我鄰居的人聽。他們都很感動有你這麼好的醫生。這次我要來看您,孩子騎摩托車載我去車站搭車。我在車站臨時買了這些東西來送你,上次我就說要買這樣的東西送你,就被孩子罵過一次,這次怕又被孩子罵,說是沒有禮貌送這種東西會被醫生笑。他有說要買禮物要早一點跟他說,他會想辦法買比較好看的。他怕我買這樣的東西,醫生你會看不起我,看病會隨便。但我知道醫生你不會,因為你每次都是看得非常仔細。我就是去買這東西要送你,結果錯過了公車。很害怕你和護士小姐下班了。因此,一下車就用跑的,才會這麼喘。這些東西請你不要嫌棄。」說著說著,阿嬤伸手從袋子裡拿出一個有紅白線條的塑膠袋,裡面裝著兩條孔雀餅乾,和兩顆大梨子。聽完這位阿嬤說的話,換醫生和護士兩個人眼眶都紅了起來,又看見餅乾和梨子,卻不知道要說什麼話回阿嬤。兩個人好像被電電到了一樣,愣住了,久久說不出話來。醫生的雙手稍微在抖,他接過這份禮物,隨即跟阿嬤說:「你不應該破費買這麼好的禮物,這是我最喜歡吃的餅乾耶。阿嬤,我從小讀書媽媽就常買這種餅乾給我吃。阿嬤,哇,真的很感謝你這麼用心,你是不是有去探聽過,問人家說我喜歡吃甚麼餅乾,對不對?要不然你怎麼知道買這種餅乾?還有,你知道嗎,你買的這種梨子是台灣最好的梨子,是梨山出產的,正港的台灣梨子。真謝謝你。」阿嬤一聽到醫生這麼說,趕緊回說:「唉唷醫生啊,你都是講來安慰我的啦,你們醫生哪裡有人會吃這種粗俗的餅乾。這是『阮庄腳人』才會吃的粗俗物,真粗俗的東西,請您不要嫌棄啦。」醫生一聽,馬上回說:「你錯了,這是我最喜歡的餅乾,你帶來兩條,我等一下就把一條和一粒梨子請護士分給還在上班的護理小姐們吃,另外一條和一粒梨子,和上次一樣,一定要帶回去給我妻子吃。她一定會很高興。這真的是我收到最珍貴的禮物。」護士小姐也跟著說:「阿嬤,真謝謝您。您要不要留下來,跟我們一起吃幾片?」阿嬤說:「不,不,你們在看病都看很久,肚子會餓,吃點東西,這樣才不會餓肚子。」然後,臉上顯露出非常滿意的笑容。送走阿嬤後回到診室,醫生和護士兩人眼眶都還紅紅的,醫生洗了個臉,以免被人誤以為發生過甚麼事。這位醫生跟護士說:「這兩條餅乾和兩粒梨子,我各帶一條和一粒回家。另一份你分給還在值班的同事們吃。我一定要帶回家,讓太太知道這是我當醫生以來,收到最棒的禮物,好好跟太太一起分享。」我正好也下班要去帶查經班,在走道上遇到這位熟悉的醫生,他拉著我在走道邊告訴我這件使他心中深受感動的故事,連我也差點流下眼淚。其實,平時都會有病人送禮物給醫生,感謝醫生細心照顧,並不是因為醫師有治好了病,病人或家屬才會感謝,許多病人感謝醫生,是因為醫生細心、耐心,特別是在醫生的身上感受到一股特有的愛心。因此,病人常會懷著感謝的心,買他們認為貴重的禮物送給醫生,以表示病人對醫生的尊崇,和醫生在病人心中的地位。但甚少有病人會像這位來自鄉下的阿嬤,會買兩條孔雀餅乾和兩粒梨子當作禮物。毫無疑問的,阿嬤感恩的心情遠超過禮物的價值無數倍,也感動了這位醫生和跟診護士。對這位阿嬤來說,買兩條孔雀餅乾和兩粒梨子,已經是她能力所及的大數字,醫生和跟診護士都清楚知道這點,但阿嬤並沒有忘記要感謝醫師對她的疼惜。因為在她的經歷中,沒有像這位醫生看病是那樣仔細,而且每次都注意傾聽著她細說病況。她第二次來看診時,就曾問過醫生說:「你這個醫生看一個病人就看這樣久,一天可以看幾個?一定會『了錢』喔,這樣,醫院要怎樣『開』下去?」當她把心中的疑慮告訴醫生時,這位醫生是告訴她說:「阿嬤,妳不要擔心,上帝會給我的已經足夠,不用怕。」 其實,這位醫生自從在這醫院服務以來,經常看到有病人捐款給醫院。他也從這裡經驗到,只要醫生認真看診,讓病人知道醫生不只是看病,而是會關心著病人的家庭生活概況,病人就會感受到生命的溫暖。而醫生也會發現自己被病人和護理人員在私下或公開場合稱讚著。醫病的關係,不是商業行為,而是一種生命交織、互動、牽連的關係。台灣這幾年來的醫病關係持續惡化,其中主要因素之一是:我們的國民素養並沒有因為經濟生活改善而有進步。咱台灣在經濟生活上確實改善很多,但卻因為經濟生活好轉之後,品格卻越來越是低落。有不少病人的心態是以為自己有了錢,就把醫生當作是「家醫」,或是把護理人員當作是「家僕」使喚,這都是非常錯誤的態度,真是要不得,這點從近年來一再發生有病人或家屬在醫院用暴力對待醫護人員,甚至在醫院大聲咆哮就可看出我們國民素養上的不足。有更惡劣的病人或是家屬動輒就告醫生,很少人會想到特別是急診室的醫師和護理人員,他們可說是非常辛苦,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作出判斷病情,有時是還來不及判斷,病人就離開了。可是我們看到法院許多被稱為「恐龍法官」,用很漫長的時間審案,但還作出錯誤的判斷,卻不用負任何責任。若是我們動輒就把醫生告官,好的醫師就會越來越少,這對整體社會都是傷害,絕對不會是好事。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05 養生.運動健身
凃曉雯:你放心,這雙鞋我實測過五寮尖山了!
跟從事服務業的凃曉雯約在百貨商圈,見面前,聽聞許多她在工作上的優秀事蹟,她是在他們公司裡最年輕的店長,帶領夥伴撐起一家店,她受到長輩顧客歡迎,主動積極等等,不脫離常見績優事項,卻有一項讚美最令人好奇,那就是來自主管和同事所說:「凃曉雯不會生氣,我們從來沒看過她發脾氣。」於是採訪團隊決定實測,破解最年輕店長不發脾氣的秘訣。首先必須了解一名店長的工作範疇,簡單來說包含商品介紹銷售及諮詢、顧客接待與服務、進貨陳列及庫存管理、店面清潔與陳列布置、維護形象、帶領店員執行盤點,排班調度與指導門市人員工作方法等等,絕不是輕鬆簡單的職務。從醫務專業,到服務專精自幼在嘉義長大,凃曉雯是不折不扣的南台灣小姑娘,就讀嘉南藥理科技大學醫務管理系,因為想要挑戰不一樣的領域,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在旅遊業擔任業務,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時的薪資待遇並不好,促使她離開家鄉,再次找尋符合理想與能自我挑戰的機會。她還記得離開嘉義那年,帶著簡單行囊,獨自踏上未知之路,在北上的旅途中,還嘗試了很多不同領域的工作,過程中,她逐漸發現自己喜歡與人交流並觀察每個人動作上的小細節,從消費者進門就在觀察他們的目光在哪,從聊天中了解是因為活動或是主打商品而被吸引走進來,久而久之淬鍊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你覺得自己是一個甚麼樣的人呢?凃曉雯受訪時總是專注並且仔細聆聽著,讓人好奇 :「在服務與接觸客人時,你覺得自己是一個甚麼樣的人呢?」她的眼睛突然像發光一樣,表示自己也很喜歡到處逛逛,例如菜市場、百貨公司、戶外及爬山都是她喜歡去的地方,有的時候是隨意逛逛、臨時起意,也有時候是心有所屬而進到店裡看看新科技或新機能的產品,因為自己也是消費者,她會嘗試用同理心來面對各種人,所以從來沒想過,當消費者一進門就要在第一時間「販售」商品,而是用消費者的角度瞭解需求並提供意見。年輕主管的職場智慧從網路上的服務業甘苦談來看,最大挑戰就是各種客訴,遇到難以溝通的顧客肯定會有情緒波動,如何能不生氣?難道是凃曉雯的運氣特別好,只遇到喜歡她的客人?她猛搖頭:「怎麼可能,我當然遇過很多客訴,曾經有客人一走進來就把襪子丟到我面前大罵,也有遇過客戶投訴說我們顧著聊天都不理他,但其實是視線擋住了。」凡此種種,無法細數。她的處理方式是先了解對方生氣原因以及使用需求,然後提供解決方案,她表示,處理步驟都來自公司教育訓練以及前輩指導,聽起來很教科書,但按部就班照著做,確實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對她來說,處理完畢之後,這件事就已經翻篇,不會放在心上困擾自己。但比起面對特殊的客訴,凃曉雯認為更困難的是帶人,從門市人員被公司提拔為店長,是她職涯的一大躍進,尤其還被稱讚是不會發脾氣的店長,可見掌握管理的竅門,她哈哈大笑:「我會生氣呀,遇上夥伴不願意學習、重複犯同樣錯誤,一而再再而三,我就跟他們說,你們不要逼我喔。」她邊說邊兩手握拳作出生氣表情,其實殺傷力根本是零,倒是可愛指數爆表。她解釋,不發脾氣是覺得沒有必要,再者,與其說生氣不如說是感到惋惜,她合作過的同事大部分都非常優秀,但偶爾會遇到有人拒絕學習,例如直接表明不想學盤點,「其實盤點學的是一套邏輯,即使到其他公司還是能派得上用場,實在沒有拒絕的理由。」另外也遇過有人總是做錯帳,她提醒對方做筆記或錄音,對方卻選擇相信自己的記憶力,凃曉雯表示,第一次出錯可以體諒,她也願意一起分擔,第二次之後就要求對方負責。儘管如此,讓她快樂的事情還是多更多,「夥伴打來問問題的次數變少,表示越來越上手,或是夥伴打來說剛賣出商品,就會覺得好替他們開心。」她回想起擔任店長至今已超過五年,從一開始沒想過自己有一天被公司賦予重任,到現在可透過自己的影響力與夥伴撐起一間店,記者在跟她聊天的過程當中,從她的親和力及談吐中,看出來她依然保有當初自我挑戰及傾聽者的初衷。放飛自我,全力挑戰與斯文氣質截然不同,凃曉雯喜歡戶外運動,休假日經常在山區,她說,會開始登山是因為另一半。至於登山時穿的鞋,她笑著透露,其實一開始是穿尋常運動鞋,結果登山時不慎滑倒,幸好沒受傷。後來改穿台灣製造並且專業的LA NEW GORE-TEX郊山鞋,包覆感很棒,而且因為有GORE-TEX 防水技術,外面的水滴進不去,水珠留在鞋子外側的鞋面上,完全不怕弄濕腳,同時看中這雙鞋的止滑系統,因為鞋底還有很深的刻紋厚度,鞋墊還有符合人體工學曲度設計,穿上這雙鞋像是開外掛,爬著爬著自己也愛上了,近期爬過火炎山、東眼山、馬拉邦山以及必須手腳並用拉繩攀岩的五寮尖山,未來還要挑戰更高難度的路線。人生哲學從事服務業十多年中,都能在旅途及工作中遇到一起共同奮戰的夥伴,當然也會面臨到夥伴們因為不同的人生規畫而選擇離開,對於這樣的狀況,會不會可惜或是難過,凃曉雯用認真的語氣說 :「共同的戰友離開當然會失落,但會很祝福他們有了新的目標與方式過屬於自己的人生,因為自己都經歷過也還在磨練中,我們都知道,每天走去上班的道路與風景雖然相同,但會隨著心態與情緒改變觀看的角度。」凃曉雯正一步一腳印,吸收著來自不同人事物的經驗,自己向著陽光,綻放成一朵燦爛耀眼的花。後記 小趣聞在這段短短的訪談中,能夠感受到凃曉雯的樂觀與活力,她自己提到,她的快樂來自於每個人買到適合自己的商品!有一回在逛街的路上,聽到有人擔心現在要買的鞋子無法負荷自己的登山行程,她立刻拍胸脯掛保證:「你放心,這雙鞋我穿著爬過五寮尖山了。」一句出自真誠且有真實體驗的話,讓還在猶豫的路人安心,甚至還與她聊起登山經驗!後來回想,因為自己一個善意的脫口而出,多了一個登山同好,真的很不錯。BOX登山客店長推薦鞋款
-
2024-08-02 癌症.抗癌新知
別放棄人生!罹癌是一個重新檢視自我的機會 給乳癌鬥士小叮嚀:務必定期回診!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過去,許多經由癌症篩檢發現的乳癌病人,一旦得知罹癌後,即便是零期,第一反應就是把工作辭了、開始茹素、放棄人生。然而,近年來由於醫藥進步,大部分乳癌患者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往往都有很好的預後。因此,對於癌症存活者的照護,讓人人享有正向積極高品質生活,是國家重要的健康目標。定期癌症篩檢非常重要 早期發現治療癌症會隨著不同期程有不同的預後,尤其乳癌第一次就醫時間點與存活率高度相關。若能透過乳房攝影檢查發現病灶,並立刻就醫接受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99%。但許多人仍抱持鴕鳥心態,以為可以和癌細胞共存,結果反而使癌細胞擴散至淋巴、腦部、肝臟等,無法治療。因此,定期癌症篩檢非常重要,可讓病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無論病情如何,許多罹癌病人都要經歷辛苦的治療過程,例如: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或口服荷爾蒙治療等。術後也常有不適症狀出現,例如:淋巴水腫和傷口疼痛,而淋巴水腫可透過居家復健運動,或醫院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提供專業的協助。但常有很多乳癌病人誤信網路偏方,拒絕正規治療,導致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甚至受到感染造成死亡。乳癌患者治療成功後,建議病人應定期到乳房醫學中心或家醫科門診進行追蹤檢查。雖然醫學上有癌症5年存活率的研究,但終究只是大數據的結果,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不可拘泥在自己癌症的期程,關鍵在於個人的認知與心態更重要。研究顯示,曾罹癌的患者再度罹癌機率較高,因此需要每半年至一年定期回診,讓醫師安排必要的檢查,例如:血液檢查、肝功能、癌症指數、乳房攝影及乳房超音波檢查,甚至胸部X光、腹部及婦科超音波、更年期患者的骨密度檢查。家醫科醫師會細心安排五癌篩檢,確保健康無復發,因此定期回診非常重要。罹癌是一個重新檢視自我的機會罹癌並非世界末日,它可能是一個重新檢視自我的機會,不要避世離群,應該要漸漸恢復工作及正常生活,每天吃好睡飽,搭配適量的運動,認真對自己負責,珍惜得之不易的生命。當情緒低落時可以學習瑜伽、音樂、畫畫,參加支持團體或病友會,認識新朋友,或擔任志工轉移注意力,讓心情放鬆。無論有無宗教信仰,都可以透過閱讀、上心靈課程、聆聽演講等方式,療癒心情,獲得正向力量。寵愛自己,適量享受美食、接納不完美的身體,感恩生活,放下無謂的憂愁焦慮,讓生活過得更精彩。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31 焦點.健康你我他
一年一度退休力 今年是幾分?/獅子滾動修正 拓展生活圈
一直覺得自己能從容自在,仍有餘裕安排退休生活,但做了測驗後才發現,即使是活力充沛的獅子王者,日常生活卻早已安處於一成不變的舒適圈,原地踏步而漸漸失去改變突破的動力。測驗中引述全球趨勢大師大前研一的一段話發人深省:「所有人,不論自願、還是非自願,都正在或預備過『一個人的生活』。」要如何穩妥地面對一個人的老後,往身心平衡活得更好的路上邁步前行?在職場上逾20年的我,對於生活工作的時間規畫與財務獨立,仍得隨時因應大環境變化深入思考、準備妥適而滾動式修正。我應該把重心聚焦在認真生活及卸除舊有拘謹心態的框架上,開始學習與自我的相處對話,發展嗜好與多元興趣,拓展狹隘的生活圈,向外培養建立友誼網絡的能力,以維持合宜的人際互動,即使處於喧囂紛擾的外在,仍能擁有靜定安然的自在,維持健康平和的身心靈。雨果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孔子能「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人生已至哀樂中年,顧影自憐、原地踏步只能觸及四方,一切唯心造、寬大心懷、持續前進、境隨心轉,不論退休與否,才能行有餘力至於遠方夢想,實踐無限美好的可能。
-
2024-07-20 養生.家庭婚姻
月薪5萬以下別想婚!她4條件急籲友人不聽勸 結婚3年陷窘境「下場曝光」
有人嚮往步入婚姻的殿堂,相反的,也有人主張「不婚不生」,兩種看法並沒有優劣之分,不過做出決定後,便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一位網友就發文示警,指出如果月薪低於5萬,並且沒房、沒車、沒存款的人,就不要考慮結婚了。並透露友人「不聽勸」的下場,就是陷入到處借錢的窘境。文章發布後,網友則紛紛發表看法。一位女網友在Dcard發文,表示自己認為若是月薪低於5萬,並且沒房、沒車、沒存款,在這樣的條件下就會選擇不婚不生。然而原PO的朋友卻持反對意見,認為結婚對自己來說是一種保障,「每個女生,至少我敢說一定有超過一半,心態都是覺得男生可以全額負擔,因為自己都出來陪伴對方了,另一方當然要全付」。原PO指出,就是因為這種心態,才導致許多女生婚後一點也不幸福,甚至比原先過得很慘。她並以上述提到的朋友作為例子,表示當初對方還批評她不婚不生、老了以後沒人要也沒人照顧,「結果自己剛結婚生完孩子,不到3年老公外遇,因為生了雙胞胎,現在一人一個負擔養,朋友因為養不起,還得申請一大堆補助找人借錢」,見朋友的下場,原PO也感到不勝唏噓,疾呼「月薪5萬以下真的不要結婚」。貼文曝光後,有網友和原PO看法一致,表示「不婚不生,快樂一生;要婚要生,賭你一生」、「真的,自己一個人生活得開心,勝過兩個人牽手下地獄…一個人只要處理一個人的問題,兩個人則有處理不完的問題」、「同意原PO,很多女生心態都是男方可以全額負擔,甚至之前低卡(Dcard)還有人說:婚姻是女生翻轉人生的機會」、「不得不說現在台灣真的還很多人會有那種,『女生太晚結婚或不結婚,以後沒人要』,尤其是一堆長輩,我真的很好奇這個心態跟邏輯,女生有的自己很有經濟能力、自己過得很好,結婚不就是個法律上的合約而已嗎,怎麼講得好像結婚就是整個女人給人家養了」。不過也有人認為,沒有必要干涉其他人的想法,只需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就好,「不懂為甚麼要做這種呼籲,都是大人了還要人提醒嗎」、「其實各人走各人的路線即可,人生不是那麼單純的二分法,我朋友是傳統覺得一定要結婚生子的人,我們的選擇不同但互相尊重」、「所以自己要有經濟能力啊!完全不認同『每個女生、至少超過一半的心態,都是覺得男生可以全額負擔』,如果自己抱持著這種心態依賴另一半結婚,那婚後的一切後果都自己吞下去」、「未來大家都不知道,只是妳朋友剛好如此而已,就像我身邊薪水也不算高但婚姻都很美滿還一直生,所以到底錢不錢生不生婚不婚沒人知道,自己選擇自己思考自己承擔」。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20 養生.抗老養生
最熱節氣「大暑」來了!宜清熱去濕「養生把握9原則」,多吃4種瓜防暑降溫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節氣,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是天氣最酷熱的時刻,代表著盛夏的正式到來。民眾在外要提防中暑外,也要小心濕疹、泌尿道感染等疾病;建議多吃如西瓜、梨子等當季涼性蔬果。大暑養生8原則大暑養生講究「清」、「靜」,大暑節氣養生重在一個「清」字,即在注重飲食清潔、機體清熱的前提下,進行「清補」。而此時人們情緒容易煩躁、激動,容易亂發脾氣、心情不好,應注意進行日常自我調節。日常生活中,切忌過於激動、急躁憤怒。在大暑之日,可練習涵養心神,壓抑心火,達到「心靜自然涼」的境界。一、飲食祛濕護胃在大暑節氣,氣溫逐漸攀升,人體的新陳代謝也加快。因此,飲食養生尤其重要。首先要祛濕。可以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平時要多食用新鮮蔬菜水果,避免傷及腸胃道功能。像山藥、蓮藕等都是進補的佳品,綠豆清暑、薏仁祛濕,特別是綠豆薏仁粥,可供大暑之季清熱祛濕。避免攝入過多的油脂和辛辣食物,以免造成腸胃負擔。二、避免中暑5要點夏季預防中暑,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內降溫,不要讓身體過度暴露在高溫環境,人體容易受到中暑的影響。進行戶外運動時,要選擇透氣衣物,撐傘和戴遮陽帽。大暑時節,氣溫高中暑的症狀包括頭暈、噁心、嘔吐、口渴、皮膚紅腫等。為了避免中暑需注意以下幾點:.避免高溫時段外出: 盡量避免在午間陽光猛烈的時段外出,可以選擇早晨或傍晚進行戶外活動。.穿著合適: 選擇透氣、輕便的服裝,幫助散熱。戴寬邊帽和太陽鏡,能夠有效降低陽光的直射。.多飲水: 在高溫時刻要及時補充水分,避免脫水。但不宜大量喝冷飲,以免對胃造成刺激。.進食清涼食物: 選擇清涼解暑的食物,如西瓜、冬瓜、黃瓜等,有助於降低體溫。.適度運動: 避免在高溫時進行劇烈運動,可以選擇室內運動或在較涼爽的時候進行戶外運動。三、做好防曬 避免陽光直射大暑節氣陽光強烈,容易對皮膚造成傷害。因此,皮膚護理尤為重要。在外出時,應該做好防曬措施,使用防曬霜,戴寬邊帽,避免陽光直射。此外,多飲水有助於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防止皮膚乾燥。洗臉時選擇溫水,避免用過熱的水對皮膚造成刺激。保持皮膚的清潔,選擇適合的護膚品,有助於維護皮膚的健康。四、適度運動提升免疫力在大暑節氣,氣溫高,容易使人感到疲倦和無力。然而,適度的運動仍然有助於保持身體的活力和健康。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提升免疫力,有助於對抗疲勞。可以選擇在較涼爽的時候進行運動,如早晨或傍晚。選擇輕鬆愉快的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極等,避免在高溫時進行劇烈運動。五、保持情緒平衡盛夏時節,氣溫高,人們容易感到煩躁和不安。保持情緒平衡是養生的重要方面。可以透過舒緩壓力的方法,如聽音樂、閱讀、做瑜伽等,來調節情緒。保持樂觀的心態,對身心健康也十分有益。六、注意睡眠質量在高溫的夏季,保持良好的睡眠質量尤為重要。高溫容易影響睡眠,因此我們需要創造一個適合睡眠的環境。可以選擇涼爽的睡衣,適當調低空調的溫度。保持房間的通風和清潔,避免受到蚊蟲的困擾。睡前避免過多的刺激,如飲食過多、劇烈運動等,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七、保護消化系統在大暑節氣,氣溫高,人們的胃腸功能相對較弱,容易引起胃腸不適。因此,保護好消化系統尤為重要。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過多的油脂和辛辣食物,有助於減輕胃腸的負擔。夏天高溫食物容易變質,會引起腹瀉、胃腸道紊亂。開過的飲料、食品等要注意密封、冷藏。除此之外還要注意食品保質期,不吃不潔或變質的食品。八、適度補充水分在夏季,由於氣溫高,人體容易出現流汗過多、水分流失等情況,這可能會削弱免疫系統。因此,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避免脫水,有助於增強免疫力。此外,適當的運動和健康的飲食也能夠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選擇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有助於提高免疫力,預防感染。九、防治蚊蟲叮咬夏季是蚊蟲繁殖的季節,蚊蟲叮咬可能引起皮膚紅腫、發癢等不適。因此,在大暑節氣,我們需要注意防蚊蟲叮咬。可以使用防蚊液、點蚊香等方法,避免蚊蟲叮咬。在戶外活動時,可以穿著長袖衣物,避免暴露皮膚。同時,定期清理家居環境,避免蚊蟲孳生,也是防治蚊蟲叮咬的重要措施。大暑飲食 把握三原則1.多吃些燥濕健脾的食物大暑時節,除了炎熱外,還會出現多雨或陰雨綿綿的天氣,氣候表現特點以潮濕悶熱為主,所以從傳統養生學的角度講,特別要注意對「暑濕」的預防。暑濕侵害人體可出現胸膈滿悶、飲食無味、口中黏膩、頭昏腦漲、肢體困重等症狀,所以應以消暑清熱、化濕健脾的方法進行預防或治療。2.益氣養陰的食物不可少大暑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此時,人們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因此,除了要及時補充水分外,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的食品以增強體質,使濕熱之邪無隙可乘。但所選食物一定要清淡,不可過於滋膩,否則極易礙胃,導致消化不良。如山藥、大棗、海參、雞蛋、牛奶、蜂蜜、蓮藕、木耳、甲魚、豆漿、百合粥、菊花粥等都是夏日的進補佳品,可根據個人口味選用。3.蛋白質供給需充足大暑氣溫較高,人體新陳代謝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質的供應必須酌量增加,每日攝入量應在100~120克為宜。植物蛋白可以從豆製品中獲得,動物蛋白除了奶製品外,還應適當吃點肉。夏季的肉食以雞肉、鴨肉、瘦豬肉、鴿肉等平性或涼性的肉製品為首選。大暑養生講究就涼避暑,但天氣熱,胃口差,身體抵抗力也會降低。粗糧不但營養豐富,而且蕎麥、玉米等都是涼性或溫補的食物,夏天吃正合適。夏季防暑降溫多吃瓜 4種瓜別錯過進入大暑後,高濕高熱的「桑拿天」將會增多,暑濕淤積體內,不僅讓人氣虛,無精打采,還會造成消化不良。而瓜類大多能清熱化濕,又清淡可口,是適合夏季降溫防暑的好食物,而且又是當令蔬菜。因此,此時正是做「吃瓜群眾」的大好時機!1.冬瓜:連皮帶肉煲湯夏季說起消暑的瓜類,除了西瓜之外,最容易讓人想起的就是冬瓜。冬瓜是消暑第一菜,且可清熱利水、生津止渴,另外,吃冬瓜不要削皮,皮的食療效果比冬瓜肉更好。冬瓜肉帶上皮一起煲湯是許多人在暑熱正盛時愛用的食譜。要注意的是,脾胃虛寒,陽氣不足者不宜多食。2.絲瓜:去皮涼拌清熱瀉火絲瓜可謂是夏日里清熱瀉火的好幫手。絲瓜的含水量很高,無論做湯或者炒食,都很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去皮後的絲瓜不但可以涼拌、清炒還可以煲湯,天天變著花樣吃也不膩。要注意的是,脾胃虛弱、容易消化不良的人少吃為宜。3.苦瓜:減少苦味先鹽漬夏時總會不自覺地想起苦瓜。儘管它的名字和味道都帶有不太討喜的苦字,但苦瓜的營養豐富,此時食用有益身體。將苦瓜涼拌著吃,有助於開胃。苦瓜洗淨後去掉瓜瓤,切片或切成細絲。燒水,開後放入一小勺鹽和少許油。入苦瓜絲焯燙約15秒。盛出迅速用水沖,瀝乾水分。然後依據個人喜好加入紅椒、蔥絲蒜末、生抽、糖、鹽、醋、香油等調料混合均勻即可。要注意的是,苦瓜由於性寒涼,並非人人都適合,特別是脾胃虛寒的人群應該慎食。4.黃瓜:涼拌用拍別用切黃瓜不僅容易吃到,且營養價值在瓜類蔬菜中較突出,含有多種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C的含量較高,其中的維生素和其他成分,對皮膚也很好。黃瓜的熱量低,對需要控制熱量的人來說很友好。小黃瓜生食或配以肉類、雞蛋、魚、蝦等同炒,是夏日的應時佳蔬,老黃瓜煲湯,夏日飲用可消暑。大暑節氣,氣溫高,陽氣達到極致,對人體健康提出了一定的挑戰。在這個節氣裡,我們需要根據氣候變化和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養生方法,保護健康。通過合理的飲食、適度的運動、皮膚護理、保持情緒平衡、防治蚊蟲叮咬、適度補充電解質等方法,我們能夠在大暑的季節中保持健康與活力,遠離各種健康問題,享受一個愉快的夏天。願我們能夠以健康的身體,積極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充實過好每一天!延伸閱讀:.長壽的祕訣其實很簡單 新研究曝只要多做一件事.長壽秘訣!40歲起養成「8長壽習慣」多活24年,愈早開始培養效果愈好.生老死不可避免,但「病」卻不一定!洛桑醫師揭開健康長壽的關鍵
-
2024-07-19 失智.失智資源
北市「微笑樂智號」 認識失智症 國民阿嬤陳淑芳邀您參加互動體驗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主辦「2024台北市失智友善推廣活動」即將於27日登場,以「友善台北 愛在一起」為主軸,邀請市民參加巡迴推廣活動,一起認識失智症。為了增進民眾對失智症的正確認識,近年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走入社區、學校、職場進行宣導,並辦理多元特色且趣味的活動,可獲得相關知識外,也增加對失智症者的友善態度。今年特別結合外型活潑且機動性高的「微笑樂智號」胖卡車,將穿梭在12行政區人潮聚集地,分享預防失智症的正確觀念,包含健腦遊戲、失智症者視角沉浸式體驗展及藝術共創響應,一起成為失智友善社區的一分子。用愉快心情 陪病患聊天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特別邀請「國民阿嬤」84歲的金馬影后陳淑芳,響應「微笑樂智號」台北市失智友善推廣活動。曾在電視劇「你好,我是誰」飾演失智症者的陳淑芳,透過觀察揣摩失智症者的心境,播出後受到廣大回響。陳淑芳感性地談到,與失智症者相處,應以愉快的心情陪伴他們聊天,不需要有可憐或同情失智症者的心態,也不要因為他們會重複提問或重複談話內容而感到不耐,自己要保持好心情跟他們相處,這樣失智症者才會安心與我們互動。不記仇不羨慕 清空腦袋樂在工作的陳淑芳常被稱讚記憶力好,她大方分享自己的保健祕方。「不記仇、不羨慕」讓她保持心情愉快,更重要的是,她每晚都會「清空腦袋」,讓自己擁有很好的睡眠品質,隔天以愉快心情享用早餐,她最喜歡以蔬果、蒸地瓜,搭配燕麥飲或黑芝麻,有時也會喝一杯咖啡,精神飽滿地展開一天的行程。此外,陳淑芳建議,大家平時要多與人接觸,邀約三五好友從事喜歡的活動,像歡唱卡拉OK或是玩桌遊都很好,她以自己為例,閒暇時經常與好友相聚,近期與12位同學包車出遊,整車年齡加起來差不多是一千歲,她幽默戲稱是千歲團。所以,多與人互動及社會參與,是預防失智症的不二法門。手牽手 打造失智友善城「微笑樂智號」將巡迴台北市12個行政區,現場不但可為民眾測試大腦年齡,更舉辦有趣的健腦遊戲、沉浸式體驗展、藝術共創等互動活動,增加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建立對失智症的正確觀念。陳淑芳也對失智症者及其家屬溫馨呼喊:「您的手,讓我來牽。」邀請民眾踴躍參加「微笑樂智號」台北市失智友善推廣活動。「微笑樂智號」巡迴胖卡首場將於7月27日上午10點至下午6點,於台北市立動物園大門口前舉辦,邀請大家手牽手、共同打造失智友善城市。其他活動場次可至活動網站瀏覽。臺北市衛生局關心您 廣告
-
2024-07-16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1守護台灣失智症家庭超過三十年 湯麗玉談國際新觀念、新作法及新興治療
Bill Yeates是一名年輕型的失智症患者,同時也是全球失智者聯盟的倡議者,他在2024年國際失智症全球大會上,以自己為例,分享失智者維持積極生活型態的策略,他罹患失智症後不僅維持游泳興趣,本身還是一名救生員,更勇敢參加游泳競賽挑戰自己。「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第十一集邀請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擔任嘉賓,暢談今年四月份到波蘭參加國際失智症全球大會的見聞,分享了令人欽佩的失智者故事,Bill Yeates以正向心態面對疾病,即使失智還是要盡己所能,把能力發揮到最好,縱然游泳比賽沒有得到原本期待的名次,對他而言卻絕對是一項意義非凡的成就。主持人陳韻如表示,「很多人覺得罹患失智症就像世界末日,但其實失智症不是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FINGER 2.0精準預防策略國際失智症協會成立至今四十年,長期關注失智者及照顧者和家人,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研討會,更是全球關注的重要大事。湯麗玉強調,如果沒有國際失智症協會,就沒有WHO所公告的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也不會有台灣正在做的失智症政策綱領2.0,可見其重要性,而每年國際研討會都提供最新相關研究,今年的亮點在於預防,尤其是芬蘭著名的FINGER研究。Miia Kivipelto教授的FINGER研究至今持續十一年,證明多元介入措施可以有效預防失智症,目前全球已有64個國家參與,湯麗玉特別解釋,FINGER研究以五根手指頭表示不同的預防措施,包括運動、動腦、互動 營養以及控制心血管的危險因子,並喊出「Never too late, never too early.」呼籲大家當下開始預防失智症,不要自恃年輕而忽略其重要性,根據Miia Kivipelto教授以及許多研究者的觀點,其實從小就要開始健腦預防。每個人都有最適合的預防方式此外還有一個重要概念「No one size fits all.」意即沒有一種方式適合全部的人, FINGER研究在不同國家的作法也不盡相同。如今,FINGER研究推出2.0精準預防策略,也就是設計出屬於自己的預防策略,「從自己的興趣開始著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的顧問惠美姊喜歡繪畫與唱歌,對她來說從事這兩件事不但能感到快樂,同時還能延緩失智,以唱歌為例,按照節拍把歌詞唱出來,就是一項很好的認知訓練。」湯麗玉特別提到今年的另一個亮點,由各國代表成立全球失智專家小組,其中大多數都是失智者本人,台灣失智症協會的顧問惠美姊就是成員之一,未來關於失智症的政策都可徵詢失智者的意見。關注多元性別及年輕型失智者的子女今年國際研討會的關注重點還包括多元性別議題,以及年輕型失智者的子女。湯麗玉分享,台灣失智症協會也曾遇過家庭照顧者向他們尋求幫助,照顧者本身為同志,每次居服員到府服務前,都必須將彩虹旗等物品收起來,以免引起相關提問,這將是台灣失智症協會未來會更關注的議題。此外,需要幫助的還有年輕型失智者的子女,美國的羅倫佐之家(Lorenzo’s House)針對年輕型失智者服務,尤其關注失智者的子女,因為當父親或母親罹患失智症,對全家來說是都很大的衝擊,往往大人都很困難面對,更何況是正處在兒少階段的子女,今年暑假,台灣失智症協會針對青少年舉辦相關戲劇療癒,在專業人士協助下,透過演出的方式,讓子女體會失智的父親或母親生病歷程的辛苦,透過同理父母來達到療癒。最後,主持人陳韻如與來賓湯麗玉提醒大家善用政府資源,有任何困難請撥打全國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我幫您)。本集節目專訪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分享失智症國際新知,帶來最新失智症預防方式,完整內容請收聽「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第十一集《守護台灣失智症家庭超過三十年,湯麗玉談國際新觀念、新作法及新興治療》。本集重點:✎FINGER 2.0失智症的精準預防策略✎現在開始選一個最適合自己的預防方式✎失智者參加游泳競賽,他如何辦到?✎當失智症照顧者是多元性別✎關注年輕型失智者的子女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reurl.cc/NQVOpp🎧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Zep8rM🎧KKBOX:https://reurl.cc/NQVOAp🎧Spotify:https://reurl.cc/lQGnoY⭐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7-13 焦點.用藥停看聽
女性比男性更難戒毒!中市2024毒品防制論壇首創擴大關懷女性藥癮者
「男性藥癮者出監時,接他們的是媽媽、姐姐或配偶,但女性藥癮者出監時,接她們的卻是車手。」2024毒品防制論壇邀請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陳鳴敏,以藥癮過來人分享親身故事,道出女性藥癮者的困境,「年輕的女性藥癮者為了免費毒品而攀附男性藥頭,甚至多次懷孕生子只為了留住男人,回歸社會之路艱難。」由台中市政府衛生局舉辦的2024毒品防制論壇於七月十二日登場,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局長曾梓展、衛生福利部心健司司長陳亮妤、台灣台中地方檢察署檢察長張介欽等人出席,並邀請全國毒防中心、矯正機關、社政、警政及民間單位等從事毒品防制業務相關人員共同與會。其中,女性藥癮者的輔導計畫為本次論壇一大重點,曾梓展致詞時提到,為健全女性藥癮者之自我照護知能,台中市提出「藥妳好孕 衛妳守護」女性輔導計畫,更擴大收案對象至男性藥癮者之配偶/伴侶未婚懷孕者,並首創服務至幼兒就讀幼兒園或年滿6歲,補強3-6歲未就學間之空窗期。衛生福利部心健司司長陳亮妤致詞時表示,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綱領3.0即將上路,未來四年將挹注150億元,下一步反毒政策將更精緻化,婦女及兒少是關注重點,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數據,藥癮者子女的非自然死亡率高出三至六倍,其中女性藥癮者對下一代的影響遠高於男性,因此將針對女性藥癮者及男性藥癮者之配偶、以及毒品施用者子女提供協助。台中市首創女性藥癮者輔導計畫過去毒品防制以男性為主要討論對象,但據2023年聯合國的世界毒品報告,女性藥癮者雖然占比較低,但成癮速度更快、劑量更高。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心理健康科科長黃敏慧表示,台中市的女性藥癮者從109年占比14%到112年微幅上升至16%,然而介於21到40歲育齡的女性約是六成,目前約有三百多人,單以人數來看或許感受不到嚴重性,但台灣在高齡少子化趨勢下,已經持續四十二個月出生人口低於死亡人口,因此每一個孩子都非常重要,尤其女性藥癮者的自我照護能力不足,其子女在先天上處於弱勢,更需要予以輔導協助。女性藥癮者輔導計畫四大策略「藥妳好孕 衛妳守護」女性輔導計畫在作法上,以社會復歸、經濟資源、親職角色、支持系統等四項策略因應。首先是社會復歸,安排出監銜接輔導,幫助女性藥癮者重返家庭,以家庭為單位,協助多元議題個案,像是藥癮合併自殺、家暴、性侵、精神方面及HIV等,達到一項以上合併問題的個案加強關懷輔導。經濟資源方面,許多女性藥癮者無一技之長或是原本工作環境複雜,導致成為經濟弱勢難以獨立生活,因此提供婦女就業服務,協助她們重返職場。親職角色方面,女性藥癮者缺乏孕產期照護知能,將提供心理支持與就醫等協助,提升她們的親職角色;對於正處在懷孕階段或產後六個月內的對象,將轉介保健科提供相關協助,降低孕產期間風險及新生兒死亡率。以0到3歲幼兒為中心建立健康照護制度,並將追蹤至幼兒進入幼兒園就讀或是年滿6歲為止。 除此之外,支持系統也會提供心理健康、改善家庭關係等協助,案家若有特殊需求,例如經評估無法提供新生兒完善照顧,將轉介至社會局;另家中無經濟收入或經濟狀況不佳,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將轉介社會局提供經濟協助,或請勞工局協助就業媒合。截至目前為止,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已協助81戶藥癮家庭及幼兒,未來更將擴大服務,營造支持環境,強化女性自我照護,有效輔導協助女性藥癮者及其子女。過來人的戒毒復原之路在女性藥癮者相關研究方面,邀請國家衛生研究院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鄭婉汝分享「女性藥癮者(含孕產婦)復原歷程及社會復歸之路」,女性物質成癮盛行率雖然較低,可是一旦使用就較容易成癮,健康後果較嚴重也較不容易戒除。為讓社會大眾了解女性藥癮者的困境,本次論壇邀請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陳鳴敏,以藥癮過來人的身分,分享戒毒十八年的心路歷程。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藥癮者的心智年齡會停留在開始吸毒的那一年,在成癮及復原歷程上都處於弱勢,尤其年紀愈小受到藥癮圈的壓榨愈嚴重,例如十六七歲剛接觸毒品,但藥頭都是男性,為了獲得免費藥物,在心態上就想要去攀附男性,甚至不斷為不同男性懷孕生子,想用孩子綁住男人。陳鳴敏說,當女性想回歸社會,首先面對的就是獨立問題,不但要幫助她們經濟獨立,更要幫她們學會跟自己相處。宜蘭縣渡安居女性關懷協會理事長李貞遉表示,女性藥癮者需要培養獨立的經濟、思考能力以及與自己相處的能力,她們比男性需要更多時間陪伴,要幫她們把從小到大遺失的時光找回來,甚至生活起居習慣都要重新建立。協會為幫助女性藥癮者特別規畫各類專題講座與活動,包含音樂療癒等多元照顧。「2024年毒品防制論壇」藉由跨領域專家學者與實務工作者經驗分享與創新交流,激盪出創新思維,提升跨網絡、跨專業學習,以增進毒品危害防制中心整體服務品質,打造更堅固的社會安全網。
-
2024-07-09 焦點.健康你我他
一年一度退休力今年是幾分?/動了退休念頭 貓熊變成樹獺
我是聯合報的長期訂戶,近幾年都有參加退休力測驗,去年是「做自己貓熊」,今年變成「慢慢樹獺」,個人退休準備分數比整體平均少了17分,「活躍好學」與「自在獨立」準備最不足。我預計明年和先生一起退休,雖然還不到60歲,但心態似乎已經逐漸消極,如果不是做了這項測驗,我不會知道自己在生活中已慢慢步向「退化」階段,心裡確實是有退休打算,但沒有料想到生活的熱情因為預期心態也漸漸消弱。台灣已步入高齡化社會,到山林避暑,放眼望去都是一大群已退休的中老年人,不久後我也是其中一人,這倒是不必擔心,因為能投入山林的懷抱,徜徉在大自然間,必定對健康有所助益。年紀愈長,對現代科技的運用無法像年輕人一樣立即上手,近視加上老花,「視茫茫」成了學習手機功能的絆腳石,我想在「活躍好學」上加分,雖然每天都有閱讀報紙習慣,但對AI的來勢洶洶,總感到有點招架不住,光靠網路自學想必也是功效不彰,還好女兒可以隨時提點,只要不畏懼,學多學少都是學,有時候被科技推著走,不會也得會,再怎麼樣也不能成為科技的文盲。「自在獨立」準備不足,頗令我錯愕,我可以享受獨處,空巢後跟先生有各自的生活私領域,平時也會一起出門活動,自在相守,祈求平安健康久久。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
2024-07-03 養生.人生智慧
腦筋急轉彎2教會我的8件事!不一定要時時正向思考,但不要忘記快樂,遇到焦慮學會放手吧
帶著孩子「認識自己」,或者,不那麼認識自己也沒關係!在《腦筋急轉彎2》中,我們一起踏上這探索的旅程吧!9年前,《腦筋急轉彎》劇情敘述小女孩萊莉因搬離熟悉的家園,面對新的社交環境產生了種種不安情緒,快樂、憂傷、憤怒、討厭和驚嚇……在腦海裡展開了一段冒險故事,也成了許多人心目中的經典。《腦筋急轉彎2》將背景設定在2年後,青春期的的萊莉,更加敏感脆弱,她的腦袋瓜裡,還多了焦慮、羡慕、害羞和耍廢等這些朋友!身為是冰上曲棍球選手的她,即將參加暑期訓練營,不僅能接近她崇拜的學姊「瓦爾」,還有機會被選入球隊,成為她們的一份子。這意味著:她的情緒會更多變,腦內的樂樂、憂憂、焦慮、羨慕等,必須全力合作,才能幫助她面對這些新環境、新挑戰。在《腦筋急轉彎》第一集,電影教會我們要「擁抱所有情緒」,第二集中,則是帶著青春期的孩子面對「長大」、更認識這個世界,還有「認識自己」。這部電影上映後,佳評如潮,帶給人更多省思與感觸。來看看爸媽和孩子看完這部電影,可以一起討論哪些事?1.你可以生氣,但生氣得有價值更好當孩子因為憤怒而失控時,爸媽經常脫口而出:「不要哭!」或是用很抑制的語氣叫孩子要馬上冷靜。卻很少教孩子「如何處理生氣」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無法控制情緒,又看到爸媽著急失望的樣子,孩子在不知所措之下,反而更容易造成失控。大家經常表揚穩定情緒的好處,常常將憤怒貼上一個不好的標籤:包含你不夠成熟到足以控制自己、不夠體諒他人……但在第一集中,萊莉的爸媽也是因為理解到她的憤怒,才能處理她的情緒。我們會因為憤怒而發聲,憤怒象徵我們不願就此放棄、妥協。如果發揮得宜,它甚至會為膠著的狀況做出改變。無效的發脾氣是內耗,但如果生氣能讓你促成目的,那這個憤怒就有價值了!2.遇到焦慮,學會放手吧!阿焦(焦慮)這個新角色,往往要愈到長大,它出現的頻率才會愈高。焦慮有它的能量,它能讓我們把事情想得更全面、做得更好,但同時也會在碰到挫折時,帶來更大的反作用力,讓我們愈來愈不自信。在電影中,阿焦為了幫助萊莉上高中後交到好朋友,反而建立了很多傷害她的價值觀,也讓萊莉也因為社交焦慮犯下了很多錯誤。而全片最關鍵的一場戲,發生在焦慮大爆發時,阿焦眼角流下的那滴眼淚,這幕讓人好想抱抱它,也抱抱曾經因為焦慮受傷的自己。焦慮一旦啟動了,就很難停止,像一輛失速列車一樣,愈來愈拉不住,也讓人覺得疲累和孤單,造成龐大的壓力。所以最後萊莉腦中的阿焦失控了!她成為颱風圈的中心,樂樂好不容易走進了主控台,跟阿焦說:你必須得放手。「放手吧。」不只是孩子。爸媽看到這句話,應該也能獲得療癒。焦慮需要經驗累積,才知道如何處理。長大後的我們知道:世事不會永遠順利,不總是操之在己,也不能總是假裝不在乎。唯有放下過度的焦慮,退後一步,坦然接受自己的無力,才能得到平靜。3.偶爾耍廢沒有關係一直保持正向積極,其實是很累人的。負面情緒為什麼沒辦法被淘汰、趕出萊莉的腦海?因為它其實很重要!各種情緒都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生存在世界上,它在重要時刻可以救命。例如,阿羞在幫我們化解尷尬懂得退縮,阿慕在幫助我們看見更好的人事物鼓勵我們追求更好,阿焦在幫助我們計畫未來擁有動力,阿廢讓我們的大腦可以休息一下!有時候我們可以不要過度努力,有時候,休息一下也可以,無所事事的放空,其實也可以視為一種充電。《腦筋急轉彎》第一集和第二集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不以絕對正面或負面的態度來看待每個情緒。有時候,過度正向有時候反而會變成毒雞湯,真正的快樂,是和憂傷、憤怒、耍廢一起前進的。4.我還不夠好?在各種比較中,認識新的自我爸媽經常會提醒孩子:不要比較。因為比較會讓孩子太過患得患失,甚至失去自信。但當孩子在學校與同儕相處時,比較就像空氣一樣,無可避免。電影中:學姊的球技比萊莉厲害、同學喜歡的音樂比較酷……萊莉是不是該聽他們的音樂、跟他們穿類似的衣服,就有共同的話題呢?可是,那是她真的喜愛的事物嗎?「這樣,我還是我嗎?」幼兒園的孩子,可能是充滿自信的,覺得我最棒我最厲害。但隨著進入校園,那股自信變慢慢消失,分數的比較、社交的選擇與被選擇,讓孩子開始產生了矛盾。大家都希望自己是被喜歡、被肯定的。可是當大家對我的評價不如預期。,自我期待與自卑心態,就產生了內在衝突。青春期的各種比較,也是萊莉在探索自我的過程。最後萊莉推翻了電影一開始的設定,而接受了自己不再只有好的一面:我可以自私也可以善良,我不夠優秀但我是個好人,我需要合群但我也想要做自己,我很害怕但我也很勇敢,我很軟弱但我也很堅強。當所有的情緒們擁抱在一起,萊莉才終於不再焦慮,誠實地面對自己也面對朋友,跟朋友坦承「真心話」,也讓她更認識了自己一點,獲得了解脫。5.不一定要時時正向思考,但不要忘記快樂快樂的情緒,是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的。她讓我們每一天都是嶄新美好的一天!但是,當焦慮、憂傷時常盤據腦海,快樂也會漸漸沒電。這時候,一定會充滿無力感。孩子在爸媽眼中,應該要是最無憂、最快樂的,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擁有這樣時時正向思考的人格特質。有時候,我們必須也要讓腦中的樂樂休息一下!就像怒怒安慰樂樂的話:「樂樂你犯過的錯很多,未來還會犯錯,但你放棄的話,我們也會一起放棄。」當我們走過了焦慮、憂傷、耍廢。別忘了重新找回快樂。當負能量盤據心中時,就想想心中還有一個樂樂,把它當成黑暗洞口的微光。6.與其焦慮不可控事物,不如著眼在可控制的當下《腦筋急轉彎2》中有個很有趣的設定,就是當萊莉心中有焦慮時,阿焦會因不斷的製造惡夢給準備睡覺的萊莉,讓她在處處往壞處想,焦慮到睡不著!阿焦對於此有一個自己的理論,她說:「我們要放眼未來,把他可能犯的錯都畫出來」。如果這樣的思考,可以幫助你趨吉避凶的話,那這股焦慮對你就是有幫助的。但如果一直幻想最糟結果,會讓你覺得煩躁,那就對你沒有益處。不如活在當下。就像電影中阿焦又開始想著接下來會發生的爛事,樂樂告訴阿焦:「那些焦慮的事不會馬上發生」最後把它放到一個沙發椅上,請它先暫時不要焦慮未來跟計畫。爸媽在陪孩子看這部的時後,不妨問孩子:「你有沒有曾經出現類似的感受?有一天,當你的阿焦出現,你目前有什麼方法安撫他嗎?」與其焦慮那些不能控制的,不如先控制自己能控制的。例如萊莉沒辦法控制教練是否錄取她成為曲棍球隊員,但她總可以先把明天要考的西班牙文考試預備好吧!至於自己不能控制的,就放下吧!7.長大了,快樂也許就會少一點小時候我們跟同學比較,長大了跟同事比較,沒事的時候還跟社交網路上不熟的人比較。「我不夠好」的聲音,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愈來愈多。儘管樂樂鼓勵大家:「所有的信念拼起來,就會產生美好的事物。」我們可以篩選出自己想成為怎麼樣的人:我很善良、我是講義氣的朋友、我很堅強勇敢、我是個好人……但是生活中,難免有自己覺得搞砸的時刻。這時,不逃避地直面負面情緒,與負面情緒共處,就非常重要。長大了,快樂也許就會少一點,但沒有關係。允許自己去感受,每一種情緒,就可以跟高高低低的情緒起伏共舞,駕馭自己也駕馭情緒。當我們不再被情緒左右控制,那時候就是你長大了!8.壞情緒也有存在的意義在《腦筋急轉彎2》中,當怒怒看到各種新搬進來的情緒後,恨不得把這些新情緒趕出去!這時候樂樂擋住了怒怒說:「搬家進來的新情緒都有用處。」這也提醒了爸媽們,當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產生各種新的情緒時,我們經常忘了幫孩子去認識它、梳理它。每個情緒其實都有其功能,就算是害怕與恐懼,也能幫助我們幫我們遠離危難;害羞的情緒,也讓我們在尷尬時懂得退一步自處;羨慕的情緒,讓我們不停止前進。「每種情緒都有用處」,它們在生活中都有必要性。爸媽在和孩子討論這部電影的過程中,也要覺察自己對不同情緒的反應,要保持開放的討論,不要特別表達對某種情緒的偏見。因為孩子會透過讀你的表情,發現你會討厭某種情緒,自己也會跟著不接納那樣的情緒,造成壓力。在我們這一代,許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沒有被教導如何面對情緒。所以,藉著這部電影和孩子一起學習吧!「情緒只是情緒」以及「你的情緒不代表你」,擁抱情緒、察覺自己,是這部電影為我們和孩子上的最棒的一堂課。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7-01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好好生活系列:其實我很在意—失智症照顧關係講座
由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與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聯合舉辦的「失智好好生活系列講座:其實我很在意—失智症照顧關係」講座,於6月29日登場,諮商心理師林其薇擔任主講,藉由角色扮演,讓與會者體驗失智照顧關係,嘗試理解失智照顧關係內的苦樂,並學習關照身為照顧者的自己、同理失智家庭。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藍挹丰致辭時表示,諮商心理師是二十年前成立的專業,是經由國家考試取得證照的醫事人員,心理師分為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兩種。通常當你覺得需要找人談一談的時候,就可以尋求諮商心理師的專業幫助,在長照領域,政府的長照2.0也提供相關服務,幫助照顧者能夠好好照顧家人。以前人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現在卻常看到家有一老、無限煩惱,長照家庭有許多照顧方面的事需要考慮,而我們可提前學習及準備。她感謝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舉辦這場活動,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舉辦過許多民眾講座,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先到粉專認識諮商心理師。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感謝現場民眾踴躍參加,尤其還有不少雙北以外縣市的民眾,共同來關心失智症照顧關係議題。聯合報關注失智症逾十年,大約在八年前成立「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目前有十五萬粉絲,每天都會有各種照顧問題,由粉絲團同仁陪伴、回答以及銜接各種照顧資源,這幾年也看到很多改變,從最早大家不知道什麼是失智症,到現在愈來愈認識,也看見許多失智照顧上的問題,因此,特別希望今天的講座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把對自己有幫助的方法帶回家。家人失智了,先看到人,再看到疾病「其實我很在意—失智症照顧關係講座」由諮商心理師林其薇主講,林其薇專長是長照諮商心理,平常主要在失智據點服務,此外也服務許多申請長照2.0的案家,是國內少數在長照領域資歷豐富的諮商心理師。林其薇提醒家有失智者的民眾,申請長照2.0有限制次數,一周一次,半年最多十二次,但其實民眾有需要可以自己找專業諮商心理師尋求幫助。講座一開始,林其薇請現場民眾回答失智者常見行為,有些人說失智者很有活力,也有人提到失智者會罵人、不洗澡、不吃東西等情況。林其薇提醒,失智者不洗澡有很多原因,她曾遇過一個案例,長輩覺得自己太老了,老了就該爛掉,所以失去洗澡的動力,「或許這個答案聽來不可思議,但是有一天當我們也邁入九十歲,很有可能也會這樣想。」至於不吃飯,失智者每隔一段時間會遺忘不同的事情,有些人會忘記要吃飯,林其薇表示,其實失智者用餐很需要儀式感,照顧者單純拿碗跟在後面跑完全沒有作用,但是,這時候將失智者帶到飯桌前坐好,他就願意吃了。林其薇更提到兩大重點,第一是人人都有可能失智,第二是跟失智者相處,我們要看見的是人,而不是只看見這個疾病。她表示,每個失智者表現出來的行為都不同,想要了解失智者行為有一個前提,就是「失智者是有個性的」,爬梳失智者的生命經歷便可理出行為脈絡,當然,照顧者也有個性,從失智到離世平均大約十年,在漫長的照顧歲月裡,照顧關係的和諧顯得格外重要,這也是今日講座透過角色扮演來揣摩彼此心態的主要原因。角色扮演1,設計情境是失智的父親或母親不記得配偶已過世,也不記得照顧者已離婚,一直追問另一伴在哪裡,以及照顧者的先生/太太呢?林其薇邀請請現場民眾上台,有照顧或接觸過失智者的民眾扮演失智的父親,而沒有接觸過失智者的民眾照顧者。失智父的扮演者:「怎麼沒看到你媽媽?」照顧者的扮演者:「媽媽不在家。」失智父的扮演者:「那你太太呢?」照顧者的扮演者:「也不在家。」失智父的扮演者:「都不在家沒人煮飯,我們要吃什麼?」照顧者的扮演者:「你想吃什麼我來準備。」失智父的扮演者:「我不知道。」照顧者的扮演者講出一樣食物。失智父的扮演者:「我不要。」從這裡開始重複同樣對話,失智父拒絕任何提議,問他要吃什麼他都回答不知道。角色扮演結束。林其薇問失智父的扮演者怎麼能演得這麼好,扮演的民眾想起高齡九十幾歲的失智母親,情緒潰堤現場痛哭,原來剛才的情境正是他跟母親曾經上演過的對話,一時間觸動情緒。扮演照顧者的民眾則表示,他雖然心裡記得講師提醒的「要看到這個人,而不是看到病」,也希望讓失智者感到舒服自在,但是當對話開始無限迴圈時,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林其薇建議,通常像這種狀況,可以先去理解失智者的需求,失智者可能已經講不出來食物名稱,所以問他要吃什麼也就無法回答,此外,有時候轉移注意力也是一種處理方式。扮演失智父的民眾則提供自己的寶貴經驗,他曾經為了吃飯問題跟失智的母親爭論半個多小時,後來決定不再問母親要吃什麼,直接提供餐食,母親也就吃了。角色扮演2,失智者在家裡鬧著「要回家」,晚上不睡覺卻吵著要出門這也是一個很有共鳴的情境,現場民眾紛紛提出自己遇到的經驗,林其薇提醒,失智者說的「要回家」不一定是字面意思,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失智者本身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曾有失智者說要回家,其實是指他要去接孫子回家,其實孫子已經上大學,但是失智者還停留在過往記憶裡,想要趕去接孫子,只是生病後表達不出完整意思,只能講出要回家三個字。」現場也有身為照顧者的民眾提出,當以上情境發生時要看是幾點,若是傍晚就可能是黃昏症候群,林其薇提醒,即便是眼睛看不見的長者,也會有黃昏症候群,因為人感受到光的地方不只是眼睛,面對黃昏症候群,記得家裡的燈要隨時開著,可以幫助失智者穩定作息。照顧者自我放鬆小技巧即使每位照顧者都經過千錘百鍊,但經常同一時間必須處理很多狀況,當照顧者感到身心壓力很大的時候,要告訴自己冷靜一件一件來,這時候可以找身旁任何一樣物品,講三個特徵,例如手機的特徵是硬硬的、平面的、長方形的。或是最簡單的方式,從一數到二十,再到數回來,直到情緒冷靜穩定下來。自我放鬆小技巧1.穩穩地坐在椅子上或站著,雙腳落地但不用力。不聳肩,雙手自然垂下放著。2.吸氣、吐氣。3.吐氣、吸氣。4.慢慢從腳由下往上感覺至頭。5.回歸中心的自我擁抱。一手放胸部,一手放腹部。林其薇表示,台灣即將成為超高齡社會,每個人都不會是局外人,當我們聽到有人說我家人失智了,不見得每個人都知道政府有哪些資源,這時候身邊人就可以提供協助,主要可以做以下四點,1.關心主要照顧者、2.關心同住家屬、3.提供社會支持系統資源像是長照2.0或協尋社福機構、4.社區支持系統像是鄰里長及社區資源。她提醒,當照顧者感到需要幫助時,可撥打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尋求專業協助。「照顧者好,被照顧者才會好。」林其薇感謝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舉辦這場講座,並希望大家一同支持失智家庭。
-
2024-06-29 養生.家庭婚姻
婚姻第三年最危險!研究:35%女性曾經歷外遇,婚外情讓她們更易高潮,外遇9大原因一次看
你知道嗎?台灣曾有進行過女性外遇的研究,發現高達35%左右的女性曾經有過外遇經驗!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新書《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揭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根據研究指出這些女性認為婚外情讓她們更容易得到高潮,包括性交技巧、姿勢變化、言語讚美,滿意度都比較高。年齡以四十至四十九歲占最多;外遇對象則以朋友最多,其次是同事、網友及前男友。令人訝異的是,婚姻第三年是高危險期!尋找完美情人,一個不夠再來一個林萃芬分享,一位女性朋友在尋找理想伴侶的過程中,因為沒有找到能滿足所有需求的人,於是選擇了多個不同的情人來補足各方面的不足。例如,當她需要購物或享受物質生活時,她會選擇經濟條件較好的情人;當她感到孤單或需要情感交流時,則會找一位時間充裕的情人來陪伴。這種方式讓她可以在多個情人中找到適合當下需求的伴侶。然而,這種依賴多重關係的生活方式,也讓她必須不斷在不同的情人間轉換,以追求心靈和物質的雙重滿足。林萃芬指出,從她的諮商經驗來看,進行情感出軌諮商的女性比例較高,她們往往因為外遇而遭受巨大的罪惡感和自我責備,這不僅對她們的心理造成壓力,同時也會影響到她們的工作與日常生活。相較之下,情感出軌尋求伴侶諮商的男性比例較高,主要是因為他們希望努力挽救婚姻關係。女性「感情不專一」的原因經常有人問我:「究竟什麼樣的情人會用情不專?」說真的,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一個不小心,就會陷入「過度類化」的陷阱中,一竿子打翻一條船。不過如果換個角度問:「用情不專的人多半抱持什麼心態?」據我多年的研究心得,女性「感情不專一」的原因,有下面幾種可能性:1.高估自己的自制力:有些人會以為自己把持得住,只是約出來聊個天又沒有什麼,在沒有戒心的狀況下,常常談心聊天,一個不小心,就會跨越感情界線,所以,別小看談心聊天,很容易產生強烈的親密感,感覺彼此相知相惜。2.證明自己「很有魅力」:我認識不少條件很好的女性朋友,會以「追求者的多寡」來衡量「自己魅力的高低」,為了證明自己「很有魅力」,她們會大量蒐集追求者,享受「眾星拱月」的感覺。常會聽到:追求我的人都排隊排到哪裡,或是追求我的人號碼牌已經拿到多少號。令人好奇的是,到底一個人需要多少個追求者,才能肯定自己的魅力呢?這個答案需要自我探索後才能解開。3.無法忍受寂寞:寂寞是一種強烈而複雜的情緒,它以沮喪、孤獨、空虛、焦慮、不安、無力和悲傷的形式出現,常讓人無法自拔。朋友C因感情困擾,每晚依靠酒精逃避現實的痛苦。酒精不僅麻痺了她的感受,還讓她更加大膽,常在酩酊大醉後打電話給男性朋友或同事尋求陪伴,而這往往導致了無意識的親密關係。這種行為演變成一種自我循環的陷阱,如同一個設定了定時器的旋轉木馬,不斷旋轉直到筋疲力盡。4.渴望被寵愛的感覺:當女性渴望被人寵愛的時候,任何可以讓自己產生「被寵愛的感覺」的人事物,都有可能會緊抓著不放。而在所有的人際互動中,肌膚的碰觸,如擁抱、拍撫、依偎等,以及言語的溫暖,如讚美、關懷、問候等,是最容易讓人產生受寵感覺,有些人為了得到被人寵愛的感覺,不惜付出很大的代價。5.互相交換利益:很多人以為,會用性愛來交換利益的女性,多半是很沒主見、內心脆弱的女子,其實不然,我看過不少生活經驗豐富,專業能力出色,觀察能力敏銳的女性,也會用性愛和男性做利益的交換。朋友F即是個操作高手,白天她和客戶暢談未來趨勢,討論投資計畫,到了晚上則搖身一變,傾聽客戶的心事,撫慰彼此的身心需求。最令人佩服的是她的鎮定與沉穩,無論雙方曾經發生過多麼驚天動地的事情,等事過境遷之後,她都可以把情緒控制到像沒有任何事情發生的樣子。6.被伴侶忽略冷落:在婚姻中長期被忽略的女性,常感到自己像是缺乏關愛的枯萎植物。一位當家庭主婦的朋友,感到丈夫的目光充滿蔑視,使她對自己的魅力失去信心。然而,當她在日常生活的空檔遇到一位情人,對方熱情的眼神讓她重新感到自己仍具吸引力。這種感受,對於長期在親密關係中感到自己「缺乏魅力」和「不被需要」的女性來說,是極大的心理支持。即使伴隨著強烈的罪惡感,這種被欣賞和喜愛的感覺往往會讓女性不自覺地尋求情人的陪伴,重複這一行為以尋求心理慰藉。7.婚姻議題:婚姻中的疏遠和冷漠可能迫使某些人尋找新的親密關係來緩解壓力。一位長期當家庭主婦的朋友,因為感受不到丈夫的欣賞而感到痛苦,她在每日例行生活的空隙中找到了一位情人。對於她的吸引力,丈夫的冷漠對比情人的接受和欣賞,使她感受到了存在的價值。她坦言,與丈夫相處時,她不敢表現出真實的自我,因丈夫經常嘲笑她的真性情。相反,情人的接納使她能夠自在地展現自己,這種被理解和接受的感覺讓她不自覺地被牽引,即使伴隨著罪惡感,也難以抗拒這種吸引力。事實上,不少女性外遇的對象,都是因為能在對方面前呈現真實自我,譬如,從小一起長大的青梅竹馬,瞭解自己性情的同學同事,這種熟悉的自在感,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無拘感,往往能讓女性甘冒風險投入對方的懷抱。8.與舊情人感情復燃:當婚姻生活不如預期,在無意間或參加活動時與舊情人相遇,特別是當年分手時並沒有經歷痛苦的拉扯,之前的愛情就比較容易復燃。9.感性浪漫型:很重視感性、浪漫、直覺、美感、藝術的女性,一但愛情降臨,就會不顧一切追尋愛情。跟父母的親密關係屬於「不安全的依附關係」跟父母形成的不安全依附關係往往促使某些人沉迷於曖昧而不穩定的關係,尤其是那些具有「焦慮依附」或「逃避依附」特性的人。這種依附型態的人經常擔心被情人厭棄或拋棄,從而迫使他們尋求更多情人來減輕內心的分離焦慮。然而,過度更換親密對象往往會帶來失落感。當這些關係結束時,對方可能會無意中帶走一部分的自信、自尊、情緒、安全感或美好回憶,反使心靈感到更加空虛。若你常覺得寂寞難耐、缺乏傾訴對象、渴望被愛或羨慕他人的幸福,這些都可能是情感支持系統不足的跡象。你可能真正需要的是一位能提供真正溫暖和關愛的伴侶,而非只會帶來失落感的曖昧關係。本文節錄:《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一書延伸閱讀:.婚姻幸福男比女易出軌!比利時兩性專家:我們對外遇誤解,遠比想像的多.《淚之女王》糖衣包裹的殘酷婚姻真相:為什麼相愛的人結婚後反而不愛了?.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28 焦點.杏林.診間
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陪失智母唱歌聊天 曹汶龍用正向的心接受母親返老還童過程
神經內科權威曹汶龍從台北三總退休後,先後移居花蓮、嘉義,母親范玉蘭一路跟著他生活。然而,母親85歲時被診斷失智,他深諳陪伴失智患者要懂得互動,陪媽媽唱歌、聊天是他的日常,3年前母親平靜地在他懷裡斷氣。母子互動過程留下許多珍貴檔案,也成為他分享失智照顧的素材,感染力、說服力十足,印證「親情陪伴是最佳良藥」。「紅紅的太陽下山啦,伊呀嘿呀嘿…」曹汶龍常陪媽媽唱童謠或老歌,媽媽住院時,他在床邊說著大野狼故事,母子間也常有一些輕鬆的對話,他問母親「我是誰?」母親回「那你是誰啊?」母子常說說笑笑,曹汶龍用正向的心,接受母親返老還童的過程。陪伴要訣 順其心避爭執曹汶龍回顧,母親在失智症初期記憶力減退,會把錢包在衛生紙裡,也懷疑別人取走她的錢,他於是為母親準備一個專屬五斗櫃,給一把鑰匙,讓母親心愛的物品、現金不再亂放,想查看就隨時拉開抽屜。「陪伴失智者就是適度順著病人的心,避免爭執,也給對方安定感,照顧者可用豁達的心與失智和平共處,把心態降到和失智者同樣程度,就能發現雙方笑容都變多了。」曹汶龍是主要照顧者,曾看過有失智症長輩在3個兒子家輪流住,每個孩子家各住1個月,老人家有被丟來丟去的感覺,讓人見了有些不忍。他說,長輩要的其實不多,「看到我們笑他就笑,看到我們憂愁他也跟著憂愁」,正能量會影響家中氣氛。用同理心 對待診間病患失智症是不可逆的疾病,曹汶龍說,在歐美國家,失智不是家庭問題,很多長輩很自然地被送到機構,但台灣長輩習慣在家中安老,兒孫照顧責任加重,失智照顧消磨最大的是心力,他用同理心對待走進診間的長輩和家屬,看診時常起身關懷、親和力十足,也常在診間用手機播出長輩熟悉的歌曲,鼓舞家屬的心,解開照顧者內心深處的結。曹汶龍在嘉義民雄打造2層樓日式建築,1樓是母親和看護的大空間,從1樓上2樓沒有樓梯,只有斜坡道,可在室內牽著母親走坡道運動,若天氣好就請看護推母親到戶外曬太陽。他固定陪母親吃早餐、晚餐,午餐時段會給看護工餐費,建議她推母親到附近超商吃便當,增加人際互動機會。77歲的曹汶龍,病友暱稱「曹爸」,2011年接近屆齡退休時,從花蓮慈濟醫院到大林慈濟醫院接任神經科主任,發現雲嘉地區老年人口比率高,失智患者及家屬資源不足。他便為失智症病友及家屬成立病友會、家屬支持團體,攜手醫師、護理師、營養師、社工、志工提供多元服務,讓家屬能交流照護經驗、相互扶持,在照顧路上不孤單。醫師下鄉 成立關懷據點2012年大林慈濟醫院成立失智症中心,曹汶龍出任主任,將失智照護理念帶入社區,為讓失智照護模式與理念在各地遍地開花,近年陸續在嘉義、台南、雲林、彰化、台北等地成立14個記憶保養班(失智關懷據點),醫師下鄉的外送服務,民眾更願意把長輩帶出家門,認識、友善失智症風氣愈來愈盛。母親罹患失智症,讓曹汶龍在行醫路上更能發揮同理心,即使已屆遲暮之年,他仍充滿再前進動力,並將他與母親生前互動影片放上社群,分享照顧心得,故事被拍成大愛電視台戲劇「你好,我是誰」,療癒許多失智家庭的心。在曹汶龍悉心照料下,父母都很長壽,父親曹劍輝在85歲時得肺炎,一度病危,經搶救後回穩,在他細心照顧下又活了10年,之後經歷急性腎衰竭昏迷考驗,又搶救回來,再活6年才往生。曹汶龍說,父親的不健康餘命長達16年,在85歲前,仍可獨立自主生活。能做利他的事 活出價值曹汶龍分析,台灣人健康餘命與平均餘命差距近8年,仰賴家人或照顧者照料8年,代表陷入長期失能狀態。陪伴父母從健康到衰老,曹汶龍有許多感觸,「活多久不重要,能做利他的事,活得才有意義、才有價值。」曹汶龍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年齡:77歲●照顧對象:母親●罹患疾病:失智症●發病時間:2014年、85歲罹患失智症,3年前92歲辭世●症狀:初期出現記憶力減退、把錢用衛生紙包起來,懷疑錢被別人偷走等●治療:家屬悉心陪伴、看護工照料、失智症藥物●陪病心得:長期照顧是難以承受之重,透過服務外送到社區,在全台各地催生「記憶保養班」,給家屬更多能量去轉移壓力,也讓失智長輩能活得喜悅、有尊嚴。
-
2024-06-28 醫療.精神.身心
不只是一種內心感受 哈佛研究稱長期孤獨可能會增加中風風險
對於許多人來說,孤獨可能只是一種心態,不過一項刊登在《刺胳針》(The Lancet)旗下期刊《電子臨床醫學》(eClinicalMedicine)的研究表明,孤獨可能是攸關生死的問題。在該報告中,哈佛研究團隊檢查了2006年至2018年間超過12000名50歲以上人群的孤獨評定量表結果,顯示自稱長期孤獨的年長者比那些在孤獨感量表上一直得分較低的年長者中風的風險高出56%。換言之,長期孤獨可能會顯著增加年長者中風的風險。為何孤獨感有害健康?孤獨是許多疾病的危險因素。過往的研究已將孤獨和孤立與年輕人的睡眠問題、發炎和其他症狀聯繫起來,並與年長者的壽命縮短、失眠、憂鬱和其他症狀聯繫起來。對於所有年齡層的人來說,孤獨和社會孤立可能與心臟病、失智症、糖尿病、成癮、自殘和自殺的較高風險有關。該研究主要作者Yenee Soh博士在新聞稿中指出,「孤獨越來越被認為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我們的研究結果進一步凸顯了其中的原因。特別是當長期經歷時,我們的研究表明孤獨可能在中風發病率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中風已經是全世界長期殘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你是獨處還是覺得孤獨?獨處並不一定意味著你會感到孤單。獨處是指身邊沒有很多人,而孤單則是一種無論周圍有多少人,都可能感受到的孤獨感。研究發現的中風風險增加與後者有關。未參與研究的專家指出,鑑於孤獨是一種高度主觀的經歷,尋求幫助來解決並干預個人特定的需求是很重要的。因為人們可能沒有意識到或不願意承認感到孤獨,自行填寫評估孤獨感的問卷可能有助於在照護環境中識別並承認自己感到孤獨。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研究是觀察性的,這意味著它不能說孤獨感是中風的直接原因,而只是它們之間存在相關性。可能的解釋是,感到孤獨的人可能有共同的人口統計因素或健康特徵,這也使他們更容易中風。另外,研究結果僅限於中老年人,可能無法推廣到年輕人。【資料來源】.Chronic loneliness may increase stroke risk among older adults.Loneliness After 50 Tied to Higher Stroke Risk.This non-medical intervention may reduce your stroke risk
-
2024-06-26 養生.家庭婚姻
媳婦不孕被婆婆逼離婚!前夫:「我媽生病」妳來幫忙輪流照顧 2大類婆婆女生要留意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觀念至今影響很多長輩,他們非常堅持不可打破傳統。對於身為家中獨子或長子的太太,如果沒有生孩子,通常都會承受著極大的壓力。此外,華人社會中,婆媳相處的問題,也很常被拿來討論,其問題困難點在於婆媳關係涵蓋的面向太廣,如果又遇到不易生育的媳婦,在傳統觀念的束縛下,多數時候都呈現一種無解的狀態。根據蘋果日報報導,一名網友在「爆料公社」發文表示,自己結婚5年都沒有懷孕,去醫院檢查發現自己是不易生育的體質,因而婆婆逼迫她和獨子離婚。媳婦不孕被婆婆逼離婚5年的婚姻,即使有很多不捨和難過,但面對無能為力改變的現實,她也只能簽下同意離婚。甚至一度因此而失去生活重心,幸好有家人、朋友的鼓勵,才重新開始新的人生。婆婆生病,竟然還要求已離婚的媳婦照顧擺脫婚姻的束縛後,她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著,有一份喜歡的工作,下班後有時去健身、有時看書充實自己,自由安排自己的時間。直到上個月,前夫卻突然打電話給她,頤指氣使的說:「我媽生病了,你來幫忙輪流照顧她。」孩子從小乖乖聽媽媽的話是好習慣,既然已經成年了,就應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前夫竟然直接表達出:「我媽說我們結婚5年,也算我們照顧你5年,既然你沒能幫我家傳宗接代,難道不該還人情,幫忙照顧一下生病的人嗎?」面對如此無理的要求,她生氣的回嗆:「X先生,你有失憶症嗎?我們離婚了,那你媽又不是我媽,你沒資格要求我做事,我又不欠你的。」「抱歉,我忙著跟新男友談戀愛沒空,你家的事你自己處理吧!」此事放上網路,引起很多網友熱議:「到底是誰給他的勇氣?這種話都說得出口。」「做得好,不能生子就要離婚,這是甚麼心態,太欺負人了。」 2大類婆婆女生要留意在一個家庭中,媽媽是對孩子教育影響最深的人,其實女生在婚前就可以仔細觀察一下,未來婆婆是哪種教育型態人,像是以上述案例中,凡事都是「我媽說……」這種沒有個人想法的媽寶男,女生真的千萬要小心。兩性專家李芳蓓表示,主要將婆婆分為兩種類型:事必躬親型1.大小事都幫兒子處理好,吃飯、回家時間、衣服搭配。2.約會時常查勤。3.三不五時就會說:「哎呀,我兒子怎麼這麼瘦啊?」、「我兒子最近臉色怎麼都不好呢?你都煮甚麼給他吃啊?」面對這種媽媽,唯一的方式就是把老公當兒子照顧,你還要做的比她好,才有可能得到她的認可。性格開朗型1.媽媽想法較開明,也較會安排自己的時間。2.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放手讓孩子自己處理自己的事。3.對於兒子另一半的選擇,以尊重為原則,把媳婦當成女兒看待。這種婆婆好溝通、相處,女生遇到這種婆婆,一定要好好珍惜!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6-22 退休力.活躍好學
大叔求生守則!這群熟男挽袖洗手做羹湯,做出老婆驚豔的大菜
一大早,十來位大哥大姐穿起圍裙,俐落備料、切菜,這天是嘉義縣水上鄉樂齡中心每月一次做公益便當的日子。一個便當一八○元,限量一百個,以「大齡熟男掌大廚」、「地方特色入餐盒」為號召,大受好評。現在參與者男女不拘,但一開始是源於疫情期間開辦的「男士料理工棚」,由常常在家遠庖廚的大叔們,挽袖洗手做羹湯。二○二二年,嘉義縣水上鄉樂齡中心主任黃意萍觀察到樂齡班的夫妻學員們,太太染疫生病,先生便苦於不知該吃什麼,馬上營養不良,於是推出「結合營養學,具預防醫學長照精神」的大齡男士料理課程,即「男士料理工棚」。反應熱烈,每期都額滿,持續開課一年。大叔學料理 挑太太不會的曾獲二○二三年「樂齡教育奉獻獎」的黃意萍是開課高手,參加樂齡課程大約女七男三,有時甚至八比二,如何吸引男性參與,一直讓她煞費苦心。沒有想到,以為大叔們興趣缺缺的料理課,竟然秒殺?原來男士們覺得課堂上沒有女生正好,不會因為做不好被嘲笑,也不用擔心自己問了笨問題,一定要學個厲害的菜色,回家獻寶。黃意萍發現,同樣學做菜,大叔和女士不同。首先,對老師所教不會完全照單全收,回家上網自己查,再來說「老師你說得對」。同時希望老師教「不是老婆平常會做的菜色」。於是老師專門為大叔們設計手路菜,如雞翅去骨包入米飯的翅包飯,有點費工,但好吃又可展現廚藝。「男士料理工棚」開課一年,這下子女生不依了,也想參加。黃意萍將課程轉型成「野放廚房」,結合在地特色,讓產地食材直送餐桌,後來漸漸演變成現在每月一次,樂齡大哥大姐聯手做公益便當。女性加入後,分工有調整,男士們打菜不均,又被說裝盤不好看,「那妳們女生來做」,現在大哥炒菜,大姐裝盤。夫妻應共好 避成家庭災難為何希望男士加入課程?黃意萍說,不少女性視退休的老公為災難,「我家老公就要退休了怎麼辦?」原本老公上班,太太處理完家務就很自在,老公一退休,整天待在家裡,太太行動就受限。「為何又要出去?」、「上那個課要做什麼?」許多女性上課認識朋友,形成自己的社交圈,相約聚會,老公看著往外頭跑的太太,愈看愈不順眼。所以,男性若參加樂齡課程,不但擴展學習與交友,對老婆也是好事一件。黃意萍發現,男性不是不願意上課,只是課程要有吸引力。她曾為大叔開設水電土木基礎課程,結果來報名的清一色是婆婆媽媽。大齡男性比較「慢熟」,且對專業度高的課程有興趣,例如登山嚮導教導打包行李、日本演歌教唱等。 黃意萍說,戰後嬰兒潮一代已逐漸成為法定老人,他們心態較開放,「不再是大男人」,加上女性自主意識抬頭,大家應有共識,「退休應該共好,而非彼此折磨」,樂齡中心的宗旨是希望「翻轉刻版印象,創造新老力量」。長泰老學堂健康照顧體系執行長林金立也說,男性若沒有休閒與嗜好,五十歲就要開始培養,日本將退休或老年視為「社會資源期」,應該繼續付出,找到自己的價值。男性自強 別讓老婆抱怨「老公怎麼還不去死」鼓勵大齡男性社會參與,是為了不讓老婆萌生「老公怎麼還不去死」的怨念,也是為了男性自己。嘉義縣水上鄉樂齡中心主任黃意萍指出,如果過度依賴子女和另一半,可能缺乏應變能力。長泰老學堂健康照顧體系執行長林金立則指出,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被照顧者,男性要學會彈性應對,否則照顧過程會很辛苦,家人也痛苦。國人不健康餘命長達八年,表示在人生的最後時光,有一段不算短的時光必須被照顧。林金立表示,一直強調老後生活要找到自己的價值,目前需要被照顧的長輩可能八十多歲,至少都有兩到三個小孩。但現在五十歲出頭的初老族,小孩只有一個或兩個,很多人根本沒有生小孩,甚至獨居,必須自己為老後做好準備。為許多長者安排照顧計畫,林金立發現,一旦成為被照顧者,女生對照顧計畫順從度高,可能因為一直以來照顧別人比較多,比較體貼,比較容易接受照顧安排。但男性若需要照顧,多靠家人,這個人常常是配偶,若抗拒照顧與不想接受其他照顧資源,會讓照顧變得更困難。林金立說,目前預先安排照顧計畫的熟齡男士,大多具有兩項特質,一是曾經照顧過別人,知道照顧是一件辛苦的事;再來是他們普遍有閱讀習慣,懂得如何吸收新知並使用資源。現在的苦口婆心是為了十年後可能成為被照顧者的男性,更老一輩的男性,改變不易, 但未來的男性仍有機會。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21 焦點.用藥停看聽
藥價將漲,普拿疼下月開第一槍!「熱血藥師」籲棄品牌迷思「不是一直廣告的藥就比較好」
萬物皆漲,最近成藥與指示用藥也將有一波調漲,民眾荷包恐又要縮水。中華民國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指出,「普拿疼」已開出第一槍,廠商將於7月調漲,且漲幅高達7%至8%,近日已「遇缺不出貨」,本月開始控貨。今年四月電價調漲,平均調升11%,加上衛福部健保署也於四月調整藥價,多數項目「砍價」而非「漲價」,當時 即傳出部分藥品因應市占率恐悄悄喊漲。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開業藥師王明媛表示,夏天到來,冷氣就是吃電怪獸,電價調漲加上缺工,藥品價格調漲蠢蠢欲動。部分成藥與指示用藥可能有一波調漲沈采穎於四月時表示,部分成藥與指示用藥接下來可能有一波調漲,漲幅若在5%左右,藥局可能自行吸收;漲到10%,對藥局來說負擔不小,最終可能只好調漲藥品售價,如今果然普拿疼就開出第一槍。王明媛則舉例,綠油精、曼秀雷敦等OTC藥品,去年底漲過一次,最近電價、原油價格、運輸價格調整,有可能會再漲一波,而原料「薄荷腦」價格上漲,含該成分的藥物可能也跟著變貴,有待觀察。台廠處方藥也會漲漲價情形同樣出現在部分台廠處方藥,王明媛舉例,精神科用藥「史蒂諾斯」,單顆價格從1元漲到1.8元、腸胃科用藥「舒腹寧」則從0.7元漲到1.2元、消炎化痰藥物「撲炎喜」則從不到1元,漲到超過2元,幾乎以150%,甚至200%幅度調漲。除了健保藥價調整,電費上漲也衝擊使用營業用電的藥局。沈采穎直言,包含進貨成本在內,營業成本保守估計增加5%至10%,雖假日不營業影響相對較小,去年也更換分離式冷氣和節能燈管,並搭配但風扇,但仍是營運成本之一,一度考慮是否縮短每日營業時間。王明媛則表示,目前不會調整營業時間,但會評估營業場所中,耗電量大的冷氣或電燈等,在節能性方面否要改進或保養,也評估使用循環扇增加空氣流通,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說,各行業都有用電需求,政府應審慎評估,如何在補貼醫院費用,與在藥局、中醫、牙醫等科別診所的電費成本間取得平衡。成藥即將漲價!「熱血藥師」許文華呼籲不要有品牌迷思【聯合報 / 記者周宗禎/台南即時報導】成藥與指示用藥傳近日將調漲,執業近40年的資深藥師許文華指出,應該是說「又」將調漲,這已經快變成「定期常態」,只是台灣的老百姓好像都只能逆來順受、尤其是某些外商品牌。他呼籲民眾吃進肚子裡的藥物事關健康、安全,千萬不要有「品牌迷思」,反而要重視成分,台灣製藥水準已是世界一流,不要迷信特定猛打廣告宣傳品牌。得知「普拿疼」可能開第一槍,許文華表示,他從沒有針對特定品牌,但一點也不意外,因為長期以來多是部份外商率先漲價、帶動藥價全面上漲,已經發生不知多少次了。人稱「熱血藥師」的許文華認為,藥商這樣子「對台灣人很不公道」,目前藥品相關原料有沒有上漲那麼多,大家心知肚明,有些知名國外品牌的成藥原料用的跟台灣的一樣,「一顆幾毛錢成本、你要賣20元,難道是像名牌包那樣、掛了個品牌商標,廣告一直打,獲利就應該那麼高嗎?」許文華表示,現在很多國外大品牌的成藥與指示用藥、保健營養品是在東南亞生產的,而台灣製藥廠能符合「PICS」(Pharmaceutical Inspection Co-operation Scheme)國際「西藥GMP稽查權責機關」的嚴格審查標準,市面上到處可見專利過期的相同成分藥品,台灣本土在地製造的品質反而更安全可靠。他說,他最不能接受的是部分國外藥商一直「沒理由」漲價,唯一能想到的原因,就是廣告支出成本上升、為了要增加獲利就漲漲價,希望民眾要有正確觀念,「不是有名的牌子、一直廣告的藥就比較好」。他也舉輝瑞的威而鋼為例,部分外商在藥品專利期過後,就因應市場機制降價,但是有些國外品牌就是看準了台灣人盲目的「品牌忠誠」,買來吃的藥物、營養補充品,好像跟買名牌包來增加光榮感一樣的心態,這樣對健康不一定是好事。
-
2024-06-16 退休力.自在獨立
年齡只是數字!70歲型男醫劉偉民健身撩妹不怕老,鍛鍊好下半身保持健康每天必「做1件事」
跑步、練重訓時,耳機裡面放的是最夯的辣妹韓團、泰勒斯等舞曲。減少社交生活,多多運動,內心世界愈來愈強大,撩妹時間變多了,但自虧「性生活並沒有增加」。頂著招牌光頭,身高一米八,體格健壯,婦科名醫劉偉民,每天清晨五點半一定出現在住家附近國中操場,穿著背心、短褲,從外表來看,實在無法聯想到他已近七旬。黃金單身漢劉偉民享受單身的生活 被喻為婦科界最帥的黃金單身漢,劉偉民不諱言地說,離了兩次婚,現在一個人生活,過得愜意自在,享受單身的生活,但也不排除遇到合適的女伴後,考慮建立一段穩定的關係,在生活中相互支持,共同成長。身為資深婦科教授,談起「性愛」話題,劉偉民一點也不含糊。他說,年紀雖大,還是有性需求,在離婚之後,交過年紀小自己廿、卅歲的女友,只要身體強健,鍛鍊好下半身,自信仍具備著良好的衝擊力。劉偉民的臉書有許多粉絲,大家愛看他健身和「撩妹」。例如:場景1 「可愛的小姐姐在臉書上誇:院長是無敵神射手⋯我(嚇了一跳):「射」聽起來怪怪的⋯渾身抖了一下🥶⋯她立刻更正:是妙手神醫啦🤭⋯場景2「大部分的人不管男、女,年輕時多靠身體吃飯,年齡大了就靠腦袋⋯我腦袋不靈光,現在還在靠身體吃飯,所謂身體是指手、腳和body 無關,所以不得不持續運動😬⋯」人生苦短,不會將自己封閉在世俗的框架中外表看似花心、喜歡撩妹、打打嘴砲、愛開玩笑的劉偉民,對晚年生活,毫無設限。他說,萬一真找到合適對象,不排斥再婚,也就是第三次婚姻,如果要生個小寶寶, 「人生苦短,不會將自己封閉在世俗的框架中。」如何為「好男人」下一個定義?劉偉民表示,好男人應具備著責任感、善良的心、尊重他人,且持續學習,「不敢說自己是個好男人」,但時刻提醒著自己要往這個目標邁進。劉偉民表示,「老」是自然的生命過程,但不會輕易用「老」字來形容自己,只要心態年輕,生活積極,就不會覺得自己老,外表也不會顯老。許多醫師到了七十歲,可能無法執醫,但現在的他仍繼續站在手術檯前執刀,平均每周仍有十幾台刀。規律運動保持身心健康劉偉民說,步入中年後,也曾很介意被說「老」,而這也是為何他規律運動的原因,藉此保持身心健康。每天一早至校園操場跑步,一周五次在健身房練重訓,只要擁有足夠的肌肉量,體格挺拔,就不會給人「老」的感覺,「就我來看,七十只是個數字。」每天晨跑是劉偉民保持健康的重要秘訣,他說,慢跑是最單純,也不花費一毛錢的運動,只需要一雙運動鞋。另注重均衡飲食、充足睡眠,以及生活規律,五點起床,半小時後戶外跑步,八點多開始門診、動手術,傍晚回家,減少社交生活,每晚十點就寢,而這些良好習慣、自律生活,就是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個性不拘小節,作風海派大器,劉偉民被喻為台灣婦癌外科手術的第一把交椅,執行達文西機器人手臂手術的次數,經驗豐富,位居全亞洲之冠。他說,只要身體健康,就會站在醫療第一線,提供最好的醫療技術及服務,更希望將一身好本領傳承給下一代外科醫師。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14 醫療.精神.身心
中年失業者如何盡快走出憂鬱?精神科醫師提5大建議緩解
失業嚴重衝擊身心健康!中研院學者最新研究發現,上班族如非自願失業,隔年平均收入減6成以上,在10年內,難以回復失業前薪資水準,心理健康求診次數平均增逾1成,精神醫療費用增逾5成。失業後壓力倍增 導致心理健康惡化中研院經濟所副研究員楊子霆與政大經濟系副教授黃柏鈞、美國密蘇里大學博士生蔡咏諭等學者,分析衛福部資料科學中心2002年2017年資料,追蹤同1人在16年間收入和健保使用狀況,研究對象包含約2萬9500位遭大量裁員民眾、9700名因工廠關閉失業民眾,以及33萬2700名穩定就業民眾。結果發現,遭遇大規模裁員或工廠關閉民眾,隔年平均收入銳減約67%,收入減少逾6成。以往研究認為,失業者短期內找到工作,就可改善收入,但該項研究發現,持續時間達10年,甚至更久。值得注意的是,民眾失業後壓力倍增,導致心理健康惡化,求助心理健康門診的次數較未失業者增加15%,精神相關疾病醫療費用則平均增加57到62%。對於心理健康的影響,在低收入受薪階級(薪資於平均中位數以下者)、男性、年老者則更明顯。目前非自願失業民眾可請領失業給付6成薪,視年齡給付6至9個月,學者建議,政府應該延長失業給付期間,而失業者多多利用職業訓練,找尋職場的第二春。失業心理壓力增加 專家提5大建議緩解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臨床觀察,失業期愈長,心理壓力就會愈大,感到焦慮,特別是對於經濟狀況的不確定性和未來,感到擔憂。此外,持續失業也可能導致憂鬱症狀,包括,持續悲傷、無助感和興趣減退等。再者,失業者也常出現自我否定、自尊心下降等心理現象,質疑自己能力和價值,這種自我否定可能會進一步降低自尊心,導致情緒低落。失業者如何盡快走出憂鬱?楊聰財指出,心理壓力和情緒反應可能會形成惡性循環,使得個人在尋找工作時表現出更高的焦慮和不自信,從而影響求職效果,進一步延長失業期。失業者如何盡快走出憂鬱情境?楊聰財提出5大建議:1.尋求專業幫助:心理治療或輔導可以幫助失業者處理焦慮和抑鬱等情緒問題,增強應對能力和自我價值感。2.參與支持小組:與其他失業者或有相似經歷的人交流,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實用建議,減少孤獨感。3.學習新技能:利用失業期間學習新技能或進修,既能增強自信心,又能提高競爭力,有助於更快找到工作。4.保持積極心態:嘗試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和充足睡眠,有助於改善整體情緒和心理健康。5.設立現實目標:設立可達成的小目標,以逐步恢復信心和動力,減少失敗感。楊聰財表示,長期失業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長遠,應積極接受專業治療和支持,這有助於打破惡性循環,更快地重新進入職場。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13 養生.人生智慧
3子女忙工作不顧失智母,父怒捐遺產不讓繼承!網友竟提:「xx」是父母留給子女最大的情勒
台灣在2025年就要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中就有1人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這樣的現象導致有越來越多的年長者需要被照顧,「長照需求」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照顧者所承擔的照護壓力、醫療及生活花費,甚至壓垮不少家庭。若家中有年邁的爸媽生病需要人長期照顧,子女又忙於工作無法分身乏術,怎麼辦?就有一對老夫妻盼不到子女的孝順,妻因有失智需子女照顧,但三子女卻忙工作不願協助照顧、年節不回家,導致老先生獨自伴妻到人生盡頭後,心灰意冷之下,他將賣地獲得上億的現金全數捐出。面對這樣的情況,如果是你會如何抉擇?若子女不盡孝會讓他繼承遺產嗎?延伸閱讀:盼不到子女回家幫忙!他伴失智妻到人生盡頭捐出上億家產小孩不照顧自己,會讓他繼承遺產嗎?對此,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詢問大眾意見,引發廣大網友們留言回覆自身看法。部分網友支持把遺產全捐。「支持!兒女不孝,就別留半毛給他們,對自己好點,百年老就把財產全捐,如兒女在回求也不要暖心,在生不孝等著繼承財產,叫他們要錢自己賺」、「當然捐出!因兒子沒盡孝道。但別亂捐,有時捐出去該得的沒得到進有些人口袋」、「如果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與選擇,也沒有孝順到父母,那父母親把他們養大已經很偉大了,錢就無需給孩子,捐出來拯救需要幫助的人還有福報,兒孫自有兒孫福」、「支持全捐!不要讓他分到一分錢,對這類的子女或兄弟姐妹皆如此」、「誰照顧我就給誰,沒人要照顧就捐獻出去,造福人群」。多數網友建議要替自己人生做打算。「沒必要期望別人要來承擔(孝順)自己的最後一段路!子女自己活得很好也是一種孝順。錢自己的想怎麼用就怎麼去安排,個人自由!」、「不要期待小孩回家照顧你,父母有錢請人照顧才是上策,小孩回家照顧你等於害了他未來人生,有空回家看看,就已很孝順了,錢自已賺就自已花掉或捐給需要的人也是褔報」、「去住高級老人院」、「有上億家產為何不去機構?把兩老過的尊嚴一點,又有人照顧」、「這一代的老人應該要想清楚,上億去最高等最好的機構應該夠了,尤其是失智症,更需要專業人員,不然兒女被搞瘋了垮了,要你那上億資產做啥?」、「時代不同!年輕人的觀念都跟老一輩不同了,凡事靠自己,生前要做好規劃」、「養兒防老越來越少,不知感恩的兒女越來越多!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守住自己的房子,老伴和財物。不要對兒女抱太大的希望,古人說的好:久病床前無孝子。」、「既然有錢住好的安養院,自己安排好」。也有網友有其他不同的看法。「財產是父母留給子女最大的情緒勒索」、「每個人都有自己人生要過,不要用孝綁住子女的未來,人都會老、死,怎樣健康快樂有尊嚴走人生最後一段時光才是重點,整天巴著兒女而不積極面對自己當下的生活,只想做個下流老人!」、「換個角度思考!孩子都大了也有自己的事業去忙錄也沒錯。生老病死每個人都會經歷,人生本來就來去的時候都一個人。看開一點,畢竟我們的責任已了,能不能陪伴或照顧也就無所謂,並不是孩子們無情,身為老一輩的人別誤會,而是一代有一代遇到的問題要處理,您就適懷吧!」、「都有上億家產,為何還要講得好像孤苦老人一樣?」、「那要看父母親以前從孩子小到大是怎麼對待小孩子的再說吧?否則為什麼三個小孩子都不願意照顧爸媽」。如何為老後生活做規劃?隨著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提前規劃老後生活顯得尤為重要。以下是5點建議,助您替未來做充分準備:1. 財務規劃建議提早開始積累退休基金,確保老後生活的經濟來源穩定。考慮多元化投資,分散風險,例如股票、不動產等。此外,購買適當的保險,如健康險和長期照護險,以應對潛在的醫療費用和照護需求。2.健康管理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和充足睡眠。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及早發現和治療潛在疾病。學會管理壓力,保持心理健康。這些措施不僅能提高生活質量,還能減少未來的醫療支出。3.社交與心理支持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社交網絡,參加社區活動或志願者工作,保持與家人和朋友的聯繫。這不僅能豐富生活,也能在需要時獲得情感支持、保持心態年輕。4.居住安排根據自身和伴侶的健康狀況和需求,提前考慮居住安排。選擇適合的居住環境,例如無障礙設計的房屋或適合老年人居住的社區。如果有需要,考慮進入專業的養老機構,確保獲得專業的醫療照護和支持。5.法律與遺產規劃提前進行法律規劃,制定遺囑和信託,明確財產分配和照護安排。這不僅能確保自己的意願得到尊重,也能避免子女之間的糾紛。諮詢專業律師,了解相關法律條款,確保規劃合乎法律要求。面對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提早準備老後生活是每個人都應重視的課題。透過財務規劃、健康管理、社交支持、居住安排和法律規劃,老後除了不會過度依賴子女的照顧,也可以讓您更從容地迎接未來,確保老後生活的品質和尊嚴。延伸閱讀:.「跟家人吃飯,哪怕一輩子一次也好」73歲癌末老人感謝照服員如女兒般照護.李安:「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孝順是一種情緒勒索? 面對情勒6方法解套.堅持留在家裡照顧,就是對她的愛嗎?母親一句話讓張曼娟恍然大悟.「80歲父堅持不讓請看護」孝子扛照顧過勞死!該不該請看護6要點一次看懂
-
2024-06-05 退休力.理財準備
投資理財常見2致命傷!沒有理財知識,跟風買00940就跟P2P借貸一樣冒險
日前媒體報導:『繼imB網路借貸平台之後,又一家「債權投資P2P網路理財」旭新科技爆雷,4月30日官網公告停止出金,投資人已成立自救會』『台灣首家「債權投資P2P網路理財」旭新科技,以期滿還本、年化收益7至12%高報酬率為宣傳,吸引近萬投資人認購柬埔寨等境外債權,吸金高達73億元。日前暴雷被檢調凍結9800萬元,4月30日停止出金。業者出面喊冤,強調資金運用沒問題,卻被依銀行法起訴「很無奈」』。 什麼是P2P借貸? P2P(Peer to Peer)又稱為「市場平臺借貸」,指的是「點對點」和「去中間化」,核心概念是透過網路平台媒合投資人與借款人,讓有閒錢也有意願的投資人,跳過中間銀行平台,直接借錢給有需求的借款人。 根據市場調查公司Acumen Research And Consulting的統計,全球P2P市場規模快速成長,2022年的貸放金額已有1,078億美元(約新台幣3.3兆元),2023年將達到1,436億美元(約新台幣4.4兆元)增幅高達三成。可見的科技發展運用後的普惠金融,確實已經發展出不同於傳統金融的商品,並且已經在金融市場快速發展中,台灣當然也不例外。 相對於過去傳統的放貸流程,銀行需要信用聯徵與審核借款人的還款能力。P2P借貸因為去除傳統銀行的中介,對於借款人來說比較容易被核貸、取得的利率也比銀行低,另一方面,放款人則能獲得比定存還高的利息,創造借貸雙贏。 簡單來說,有小額借款需求的借款人,會向P2P平台遞交申貸需求。而另一方面,投資人能在平台上尋找借貸項目,能夠將一筆資金分散借給不同借貸項目的借款人,不僅藉此賺到借貸的利息收入,也因為資金分散借給不同的借款人,有風險分散的效果,能減少被倒帳的機率。早年傳統借貸都只能透過銀行或民間機構,而 P2P 則是藉由網路,串聯借款人,並讓一般人也能作為放款人。P2P借貸平台3大風險 P2P借貸平台去除銀行的中介,為借款人提供相對低的借貸利率,也為投資人給予一個投資理財管道。但看似普惠金融的背後,P2P借貸其實隱藏著風險,不管是想要在此借貸或放貸的人都要注意,P2P主要的風險有:1.違約風險:傳統銀行放貸前會做評估,包含聯徵紀錄,收入穩定度,收入負債比等,以控制倒帳的風險,因此無法經由銀行貸到款項的投資人,通常是銀行評估後,未來倒帳風險較高的人。在銀行如此謹慎評估才放貸的情形之下,銀行每年還是會有呆帳發生,更遑論P2P 借貸平台標榜容易放貸,相較之下,這些放款金額是否更容易有違約風險?對投資人而言,雖然你可以賺到利息,可是一旦違約要如何找到債務人追討本金?如果無法依法強制執行取回債權,結果就會是賠上本金,這對於投資人來說風險是很高的。2.資訊不對稱: 因為是透過網路平台媒合,甚至是國外的債權,投資人不易取得借款人的財 務資訊,只能仰賴平臺的信用評等。但這些信用評等真的有足夠參考依據嗎?平台本身是否有審核能力?所謂的投資報酬率,真的是來自借款人支付的利息嗎?還是只是帳面上的數字?會不會是一個龐氏騙局?以旭新科技為例:在網路架設P2B模式的理財網站,並以按月給付約定報酬、到期還能還本、年報酬率高達7到12%為宣傳,招攬不特定的民眾投入資金,認購柬埔寨、馬來西亞等境外債權,由於債權都在國外,查證其真實性就更加困難。3.平臺倒閉風險:P2P平臺可能因為弱勢經營虧損而發生倒閉,也可能借貸市場裡的資金被平臺挪用潛逃,甚至從一開始平台就造假詐騙,這些都不是投資人能夠清楚透明取得的資訊。之前ImB就是如此,以9%到12%的高年利率吸引投資人,先媒合欠債方和原始債權人,再將債權轉讓給投資者,但當中卻有超過九成是販售「假債權」,涉嫌違法吸金25億元,受害民眾多達數千人,災情慘重。目前旭新科技究竟有沒有違法?是不是詐騙?尚待檢調釐清中,但旭新科技的帳戶目前被檢調凍結公司帳戶的營運資金及代管帳戶停止出金,投資人暫時拿不到投資收益,投資本金也無法取回。未來若確定違法吸金,甚至確定是詐騙,那本金應該是有去無回。投資理財常見2致命問題國人大多認同理財規劃的重要,所以越來越多人採取積極理財,但是在執行的層面上卻出現一些問題,例如:1.未設定理財目標不清楚何時該準備多少錢因應,只覺得錢越多越好,所以容易忽略財務的安全性,可能沒有預留緊急預備金。或者忽略了家庭固定支出金額龐大,太積極投入投資。旭新科技投資人林家輝說:「我們這些錢,有的是貸款貸出來的錢,拿來做投資耶,我們要繳利息,要繳房貸耶。」「有人付將近1千萬投資在裡面,這些錢也是我們辛苦血汗錢。」暫且不討論投入的資金未來是否能完好無缺地取回,光就目前旭新科技帳戶被凍結,只要沒辦法每個月拿到原本預期的報酬,投資人利息或房貸若繳不出來,就可能會被債權人強制執行,屆時個人信用產生問題,辛苦買的房子被法拍都是有可能的。2.只想高獲利卻忽視高風險國人無暇充實自身理財知識,卻愛聽信明牌。在投資標的的選擇,相同的報酬率應該要選擇較低風險的投資標的,承受相同的風險應該要選擇較高報酬率的標的,但是國人投資充斥著感性投資,缺乏理性,因此喜愛聽信明牌,熱衷追逐高報酬。ImB詐騙就是標榜高報酬率,在大家「吃好道相報」心態下,違法吸金25億。跟隨市場消息面投資也有很大風險,如之前的00940之亂,許多人申購時抱著上市之後短線賺一波價差的想法,遲遲無法站回發行價才叫苦連天;殊不知高息型ETF波動性不大,絕對不是做價差的好標的。理財規劃考慮4風險理財規劃時,首先要釐清自身目前的資產負債,未來的財務目標,距離達成財務目標還有多少時間,從現在到未來還有多少收入與資源可供運用,才能制定財務目標的執行計畫,執行計畫要考慮的風險包含:1.財務風險:未來收入是否會有變化?可能變化的幅度有多大?投資若發生風險,對目前財務及資產的影響多大?2.人身風險:若發生身故或醫療等事故,收入與存款會有多少影響?目前保險是否已足夠?3.責任風險:若有職業風險,如餐飲業,開業醫生,教職員等職業的責任風險是否需轉嫁?若有房屋,是否火災責任險需轉嫁?若有汽機車,是否投保第三人責任險?4.投資風險:投資標的是要長期持有或短期持有?若投報率不如預期,可以承受多少的損失?可以承受多久的損失?以上風險都需考慮,若風險發生時自身財務的承受度如何?要如何因應?而非單純只考慮投資報酬率多少。 投資獲利雖然重要,但是風險控管更重要,理財規劃千萬別見樹不見林,若只專注在報酬率數字上,卻忽略了風險的存在,一旦風險發生時,不僅資產沒能增長,本金還大幅虧損,甚至影響了其他的財務布建,造成的骨牌效應恐讓人欲哭無淚。作者:陳瑀莘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大專盃財富管理競賽輔導顧問暨專案講師榮獲2013保險信望愛獎優選最佳專業顧問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5-27 活動.活動
元氣網照護百科AI討論區 24小時即時解惑照護大小事
「家人患有失智症,每到傍晚我就開始擔心日落症候群,不知如何是好?」、「失智家人晚上睡不著、躁動不安,怕引來鄰居側目怎麼辦?」、「巴金森病會遺傳嗎?」、「家人患有巴金森病可以做什麼樣的運動?」對於上述的提問,你是否也心有所感?這些都是照顧者最真實的心聲。 你是正在尋求照護解方的照顧者嗎?現在,你的提問除了可以得到專家和其他有經驗的照顧者的建議和方向,還可以即時獲得元氣網AI討論區的指引。元氣網照護百科AI討論區與Wacare遠距健康平台合作,透過AI技術串連健康與疾病相關資訊,讓你在最短時間內獲得詳細解答。相關疾病與照護問題,就讓元氣網AI討論區回答你: 「請問應該如何預防失智?」要預防失智症,有一些方法和建議可以幫助減少風險。1. 保持身體健康:保持均衡飲食、適量運動、維持正常體重是重要的。特別是心血管疾病會增加失智風險,所以要避免高血壓、高膽固醇等。2. 保持活腦:保持社交互動、學習新技能、挑戰思考是有助於保持大腦活躍的。3. 睡眠:充足的睡眠對大腦健康非常重要,要注意規律作息、遠離失眠。4. 心理健康:要保持心態積極、減少壓力,學習適當的應對方式。 「請問巴金森病可以做什麼運動?」對於患有巴金森病的家人,運動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可以幫助緩解症狀並提高生活質量。一些適合的運動包括:1. 步行或慢跑:這項運動可以幫助提升心臟健康、增加肌肉力量以及改善身體協調能力。2. 游泳:水中的運動能夠減輕關節和肌肉的負擔,同時有助於增強全身肌肉。3. 瑜珈:能夠幫助提高身體靈活性、平衡感、以及減輕焦慮和壓力。4. 壁球或桌球:這些運動可以幫助提高眼部協調能力,從而提高視覺表現。 除了以上運動外,定期接受物理治療以及運動治療也是幫助管理巴金森病症狀的有效方法。 回覆人 GPT-3.5 人工智慧機器人[請留意,AI回覆內容不能取代任何專業醫療諮詢或診斷] 「登入」、「提問」、「看解答」簡單3步驟,跟著元氣網一起尋求疾病照護解方,詳細操作手冊請點我
-
2024-05-21 失智.失智專題
年輕型失智者再度點燃生命之光
來自澳洲的 Bill Yeates,是一位年輕型的失智症患者和全球失智者聯盟的倡議者。他在2019年59歲時確定失智症的診斷,然後陸續在2020年倫敦的全球失智症大會、2022年台北的亞洲失智症國際會議、和2024年波蘭的全球失智症大會分享個人在失智症之後的努力。在今年4月24日國際大會的第一天,他的專題報告為「失智者維持積極生活型態的策略」。身心靈的管理和體適能訓練一、加入實驗研究2020年起他加入一個新的研究計畫:每星期注射一次減少發炎的針劑XPRO1595。之後也持續至今,讓病程穩定的維持。這個計畫目前還仍然在澳洲的臨床實驗中。二、喚起正向能量之樹他的老年醫學醫師鼓勵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所以他重新塑造自己,建構了一棵具有靈性、身體、心智、心臟四大面向的44片日常功能樹葉,如圖一。以身體這個項目為例,包括了健康飲食、有品質的睡眠、和保持活躍等。在心智方面則包含活躍大腦、挑戰自己、正念和神經認知的練習等。由於他對游泳具有高度的熱誠,所以在靈性方面除了持續擔任志工外,他也對重回競賽,充滿突破自我困境的期待。儘管大腦認知仍然在緩慢退化中,他還是請專業加強了平衡、反射、協調等方面的指導。體適能訓練他2020年開始接受復能計畫,從自我狀態檢測、規劃”聰明”的目標(SMART)、建立計畫、執行計畫和評估等五個方向,著手面對訓練和挑戰。目標一: 跑步Yeates先生除了參加區域性、國家級和跨國性的游泳比賽,也在訓練2年半之後,在2023,2024年參加了競爭激烈的澳洲全國救生員錦標賽,如圖二。雖然都沒有達到他所期待的前兩名。但是他說:「我已經從確診後的幽谷走過,如今以身為一個人的尊嚴,而非大腦退化的病人,勇敢的面對每一天。更重要的是,不管比賽成績如何,我能夠以64歲的年齡,親臨現場參加了比賽,那也是我的成就,證明我是一個有能力的人。而且,也很高興今天參加國際失智症大會的專題報告和你們分享。」樂在生活另外,在大會第二天的分組報告中,他分享了2023年去斐濟參加三場外海短程1公里的游泳比賽 (如圖三)。因為在海中不像在游泳池水道有拉線,為了避免在海中失去方向感,而與人相撞。他必須加強反應能力的訓練,才可以在撞到別人前,趕快轉向。其他還有海浪衝擊、視覺方向和距離耐力等考量,所以他再次運用了上面的SMART 計畫 ,在事前進行系統性的訓練和評估。而且他每一場競賽都盡量快速跑到海灘前面先下水,這樣也大大減少了跟人相撞的機會。這次是他第一次參加海泳,不但超越了自我,也實現了罹病後,從不敢夢想的願望,同時好好享受了生活上他最愛的樂趣。失去時間、空間的認知,是大腦退化的明顯症狀,尤其是年輕型失智者會在比較早期出現。Yeates 先生借助復能計畫,他的奮鬥過程、勇氣、智慧和心態,再度點燃了生命之光。不但令在場和線上的會議參加者感動,相信也可以真正鼓舞更多的人和罹病中的夥伴。
-
2024-05-15 失智.Podcast
【Podcast】EP7.失智照護左右為難? 從失智旅人看照顧者的困境
將失智家人送至安養院的孝順難題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探討人生多面向議題,劇中女主角林依晨的母親被診斷出罹患失智症,姑嫂間就為了是否要將母親送至安養院而爭論不休。嫂嫂蔡淑臻的一句:「 還是把媽交給你?」更引起許多照顧者的共鳴。家人確診失智症後,首要面臨的問題即是「誰來照顧、怎麼照顧?」離職照顧家人或送家人至安養院?無論最終的決定是什麼,都必定會有左右為難的情況發生。照顧的選擇沒有對與錯,只有適不適合現況,唯有心態的調整才能應對與解決往後的照顧難題。最新一集Podcast 邀請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簡稱失智旅人)主編陳韻如,從失智旅人的真實故事中分析與討論照顧者在面臨照護選擇時的心路歷程、情緒挑戰,以及身邊的家人應如何建立支持系統,讓他們不再感到孤單與無助。主持人Carrie分享一段失智旅人粉絲周小姐的真實心聲「 爸爸,我希望您能理解我們全家人所面臨的狀況,我並非不想照顧您,但兄弟姊妹都必須外出工作賺取生活費,而您原來的居住環境並不安全且缺乏專業照顧人員。24小時的全天候照顧,是現在的我們無法親自提供的,但我向您保證,只要有空,一定會去安養院陪伴您、為您準備喜歡的食物。」(完整故事內容,敬請收聽本集Podcast節目)從照顧者個人條件 評估與選擇適合的照顧模式陳韻如分享,可以將照顧這件事情看作一個歷程,家人確診失智症後,第一個要討論、決定的事情即為「用什麼方式照顧?」 但這件事,除了要平衡家人間的不同觀點,還要放下個人對於兩全其美的執著。陳韻如認為,照護的選擇還是要從主要照顧者的個人、家庭狀況、經濟等條件來評估。此外,取得家人間的共識也非常重要,如以尊重彼此觀點為前提開啟與家人間的開放對話,並從中找出共同目標、制定明確的計畫和協議及接受彼此的限制和能力。翻傳傳統社會觀念 減少不必要傷害陳韻如強調,亞洲社會對於「送父母至安養機構」普遍存在「不孝」的刻板印象,是因爲這樣的舉動像「拋棄」,但無論是照顧者還是家人,都需要翻轉這樣的觀念,有時候「交給專業」,才是不讓雙方都倒下的方法。許多人認為親自照顧可以顯現對家人的愛與關懷,但事實上照顧者因爲沒有專業背景,導致自己或家人受傷的案例比比皆是。陳韻如提醒照顧者一定要學會利用社會資源並與現況互相搭配,助自己一臂之力,如長照2.0、日照中心、失智據點等,也提醒照顧者的家人,撇除個人能力與經濟條件,「溫暖、尊重與關懷」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事,可以透過自身力量建立與家人更親密的連結,讓彼此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本集重點:✎照顧者左右為難真實故事分享:送失智家人至安養院就是不孝嗎?✎照顧者在面臨照護選擇時的心路歷程、情緒挑戰分析。✎從失智旅人的故事討論「如何和家人共同制定照護的目標與協議?」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reurl.cc/lQgXQl🎧Spotify:https://reurl.cc/jW3pWL🎧KKBOX:https://reurl.cc/Aj4DjZ🎧Apple:https://reurl.cc/r9rX9b⭐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5-13 醫療.精神.身心
「馴鹿寶貝」爆紅!失控的跟蹤騷擾是一種病 醫教5招打破精神控制
爆紅的Netflix影集「馴鹿寶貝」,以真人真事改編,許多人可能會對男主角的行為深感不解:遲遲過了半年才報案,為什麼不立即阻止跟蹤者的病態騷擾?台中榮總精神部醫師陳韋伶表示,一般人被跟蹤騷擾通常會報警處理,但「馴鹿寶貝」中的男主角因為渴望掌聲、被崇拜,把女主角的跟蹤當成是自信來源,兩個人在無形中各取所需,發展出荒謬卻又真實的人生。被跟蹤者童年經歷「補償心態」 錯把行為合理化陳韋伶說,男主角任由女主角語音留言、發推文、傳臉書私訊,甚至寄了逾4萬封電子郵件,原因是童年的經歷產生「補償心態」,潛意識把錯誤的行為合理化。雖然中間曾經一度想要告訴友人,覺得這個女性怪怪的,但又害怕世俗眼光,因為大多人數對被跟蹤騷擾者都有既定刻板印象,包括以女性居多、被害者有優於他人的內外在條件。男主角出於自卑心理,也害怕不被他人相信,因此與跟蹤狂展開一段扭曲且複雜的關係。陳韋伶強調,若當事人陷入「找藉口合理不正常的舉止」,應該找信任的親友傾訴,或是心理諮商請求專業幫助,正視事情愈滾愈大的原因。迷戀關心某人時想要跟蹤對方 源於情感的不安全感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當迷戀或是非常關心某人時,會想要跟蹤對方,可能源於情感的不安全感、控制欲,或是對彼此關係的強烈需求。若有人表現出對被跟蹤或被騷擾的喜好,反映了複雜的心理動機;一些人可能感受到被注意的需求,或者將這種錯誤行為解讀為重視和需求。這些現象可能源自於對關注、愛或者重要性的深層需求,甚至是對於自我價值感或安全感缺乏的一種補償。楊聰財表示,這些行為並不健康,要如何減少一直想去跟蹤別人,或者是騷擾別人?5招打破精神控制1.自我反思與認知:了解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是否有情感上的需求或心理上的困擾,要意識到這些行為對他人的不良影響是非常重要的。2.尋求專業幫助:如果覺得自己難以控制跟蹤衝動,建議尋求精神科醫生或團隊的幫助,提供專業的治療或諮詢,幫助管理自己的行為。3.發展健康的興趣與社交:培養健康的興趣和愛好,多參加社交活動,有助於轉移注意力,減少不當行為的出現。4.設立界限:自己設立清晰的界限,學會尊重他人的隱私和空間。當有衝動想要跟蹤或騷擾他人時,提醒自己這些行為的後果和對他人的傷害。5.記錄自己的行為:保持寫日記的習慣,記錄自己的感受和行為,有時透過寫作可以幫助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和觸發因素。透過上述這些方法,可以逐步改善自己的行為,建立更健康的人際互動模式。
-
2024-05-12 醫療.懷孕育兒
新手媽媽最真切的告白:不需為母則強,你可以很堅韌勇敢,也能偶爾脆弱敏感!
媽媽的心情真的一下子講不完,不過媽媽是最棒的,一定要記得愛自己!身為媽媽的心情,只有當過媽媽的人才會懂!經過十個月孕程,以為最艱難的已經過去,殊不知育兒生活才是考驗的開始!身為一個新手媽媽,經過一陣子的手忙腳亂後,真的會開始懷疑人生,甚至到懷疑自己,這樣的生活日復一日,媽媽們能不憂鬱嗎,好難! 一位新手媽咪就在社團中發文,一字一句真的讀起來超有感,直接說了初為人母的擔心、焦慮、害怕,甚至是徬徨、躁鬱與犧牲,所有的情緒都在育兒的輪迴中排山倒海而來。文一出,幾乎所有的媽媽都深有同感啊!新手媽咪的感性告白產後到兩個多月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我也會憂鬱,人生第一次這樣,低潮的時間不長,只是說出媽媽的心裡話,或許也有人跟我一樣。剛生產完對於未來的焦慮,怕自己只看過書本內容沒有實戰經驗,會帶不好寶寶,過了這段時間上手了,我以為就過了,結果開始到另一個階段,心裡不平衡。為什麼我要犧牲我的外在,妊娠紋、肚皮鬆垮、體重卡關、駝背、爆痘、脫髮...等,我是多麼愛漂亮的一個女生…為什麼要辭去喜歡的工作,還有好不容易起步的新領域,我對工作無比認真和享受快樂…為什麼我的存款一下就沒了,從來沒靠過任何人,現在卻得仰賴另一伴…為什麼要關在家裡,每天面對的都是大便吐奶,和睡不安穩的每個夜晚…..為什麼每一天都過得跟昨天一樣,明天還要再重複…還有更多十萬個為什麼不斷在腦子徘徊。半夜抱著小孩就莫名落淚,很躁鬱但沒得發洩就捶自己,覺得自己很廢很沒用,我怎麼會讓自己變成這樣?你說有這麼誇張嗎?有,我特別愛自己,做每件事對自己都很要求,對錯誤容忍度極低,想努力做完美的媽媽,卻忘了妳也是個人呀!意識到一直在往裡面鑽,知道不能再這樣下去,對自己和身邊的人都沒有好處,所以不斷告訴自己,既然決定的事情已經做了選擇,沒有什麼好鑽牛角尖的。不要認為是犧牲,一旦往這個方向去只會沒完沒了…..當初選擇生下來,是期待參與一個孩子的成長,想看看我和愛人的縮小版,扶持一個生命所獲得的成就快樂,想去愛一個跟你有幾分相似卻獨一無二的人類幼崽,想讓他看看這世界的閃耀星空和鳥語花香。並沒有犧牲這麼偉大,因為沒有人逼你,單純只是因為愛,不喜歡麻煩別人,但開始放手尋求父母幫忙,讓自己有空出去放放風,做做保養跟姊妹聊聊天;思考未來就算要配合小孩時間,我也能做得愉快的工作,光是用想也覺得開心。因為打算自己帶,勢必得犧牲掉一部分原本的生活,那也沒關係,換一種方式而已,一個家庭裡,爸爸媽媽都很重要,不管誰賺錢誰顧小孩,兩個人的責任是一樣的。老公早早就回上海工作,而我好像明明也是第一次當媽媽,卻被迫要得心應手才行,羨慕他有工作有薪水有休假,他的生活沒有任何改變,而我什麼都變了還什麼都沒有了,因為這些導致心態開始扭曲,但其實我們只是都各自在為這個家這個孩子撐起不同的天地而已。媽媽這個詞很沉重,孩子呱呱墜地起,你得馬上學會所有技能,那一瞬間開始便不再只有自己,是一輩子的軟肋;但是媽媽,孩子的一個笑容就能讓你嘴角上揚,他也是你的鎧甲。媽媽很偉大,但記得不需要一直放大自己,你所做的一切,只是出自於你願意你愛他,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就感;人都有情緒,好的壞的都是健康的,不需要為母則強,你可以很堅韌勇敢,也可以偶爾脆弱敏感。很感謝我的隊友,不會認為我做的一切是應該的,在我暴躁的每個時候讓我宣洩安撫我,也因為對象是他,所以我才願意生小孩,現在就是使勁花老公的錢保養自己的外在和身體!也還好我兒子算天使寶寶了~媽媽的心情真的一下子講不完,可能詞不達意,或許會有人跟我產生共鳴,或許你還在水深火熱之中,我想說「媽媽們加油!」不管選擇回職場還是專心帶小孩,沒有人可以左右你,你永遠都是最棒的,記得愛自己~允許自己低潮,低潮後繼續堅強不少同溫層媽媽都紛紛感性留言,就有網友回應,「我也一度陷入自我懷疑,尤其產後2個月的時候,遇上搗亂我生活的人,我真的厭惡到很希望這一切歸零,但還好我撐過來了。」除此之外,也有媽媽以過來人身分說到,「現在我遇到孩子哭鬧、煩惱的事,我都會對自己笑一笑!沒事的!再累都會過去~時間沒辦法倒退,只會繼續往前走!孩子不會永遠在可愛的嬰兒時期,等孩子長大之後,會覺得這些都是美好的回憶!」當然,也有媽媽玩笑說到:「我要向妳學習『使勁花老公的錢』~」也引起新手媽媽們的認同,最後媽媽們互相鼓勵,「女人要懂得好好愛自己,畢竟有個快樂的媽媽,也才能有個快樂的孩子。」給新手媽媽們3個貼心建議新手媽咪之所以憂鬱,就是面對新生兒有太多的不確定,如果沒有做好心理建設,和事前準備就直接上陣,就像是手無寸鐵就上戰場一樣,真的會快樂不起來啊,不過從懷孕起就開始調適絕對是必要的過程。1.勇敢面對每一個階段事實上,每個階段本來就都有各自的難題,一定會有需要重新調整的地方,也一定會伴隨著迷惘、不安和焦慮的心情,這都是必經的過程!不過,在有所犧牲的同時,我們往往也會有所獲得的。 2.別人的意見參考就好這世界上,沒有當一個好媽媽的教課書,雖然有很多準則告訴我們該怎麼做才是對的,但「為人父母」這件事上並沒有絕對的好壞,只要最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方式就是最棒的,旁人的建議僅供參考。3.愛孩子有要愛自己想要在忙碌的育兒生活中,找回原本的自己,真的不容易!但是,我們還是可以選擇畫上喜歡的口紅顏色,穿上喜歡的衣服,透過這些變化讓自己明白,你還是你自己。所以,在愛孩子的同時,也多保留一點空間給自己,因為你也值得被用心對待!※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