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2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微生物
共找到
668
筆 文章
-
-
2024-12-01 養生.生活智慧王
用鋁箔紙裝剩菜放冰箱?專家告訴你為何不建議及其健康風險
鋁箔紙是每個家庭廚房的必備物品,但專家警告說,絕對不要用它來包裹剩菜剩飯。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芝加哥AQUA實驗室食品科學家卡特萊特(Zachary Cartwright)表示,用鋁箔紙包裝的食物有被危險細菌感染的風險。與密封的容器與塑膠夾鏈袋等較安全的選項不同,鋁箔紙無法形成真空密封。在不透氣的條件下,會阻擋空氣中的氧與食物接觸,而大部分危險病原菌都需要氧才能生長。卡特萊特指出,鋁箔紙無法達到完全密閉的效果,因為它沒有黏著性,不能完全貼合表面。食用使用鋁箔紙包裝的剩菜剩飯恐造成嚴重的食物中毒,甚至可能致命。鋁箔紙在數十年前取代了錫箔紙,因為它更便宜、耐用,用於烘烤魚或包裝三明治都很好用。但卡特萊特表示,鋁箔紙並不適合用來包裝剩菜,儘管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習慣。更安全的選擇是使用有蓋密封容器、可密封的夾鏈袋,甚至保鮮膜,因為這些都能讓封口密閉,有助防止微生物滋生。萊斯特大學臨床微生物學講師佛里斯東(Primrose Freestone)也強調,剩餘食物使用密封容器的重要性。她說,如未正確儲存及重新加熱剩餘食物,將有食物中毒的風險;一般冰箱的冷藏溫度在37°F至40°F(約2°C至4°C)間,不足以阻止所有危險微生物生長,因此冷凍是更好的選擇。更重要的是,根據卡特萊特的說法,鋁有可能與酸性和鹹性食物發生反應,滲入剩餘的食物中,例如味道濃烈的番茄醬。長期攝入鋁會造成神經毒性發育障礙,並損害腎臟、肝臟與骨骼。因此最好使用可密封的玻璃或塑膠容器來裝剩菜,佛里斯東說,這有助節省金錢和減少食物浪費。正確儲存剩餘食物的方法還包括在容器上貼標籤、註明日期,這樣就可以準確地記錄哪些食物需快點吃掉;剩菜一定要在兩天內吃完,如果發現任何可疑的跡象,例如異味或變質,就應該丟棄。佛里斯東建議,如不確定能在兩天內吃完,便將它們放入冷凍庫,會比以冷藏保存更有彈性。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29 養生.生活智慧王
砧板卡頑固污漬油脂怎麼清,4便宜小物幫大忙!砧板多久要換新?
砧板的清潔很重要,關乎你吃進肚子的食物乾淨與否。如何保持砧板看起來像新的?專家說,不管是哪一種材質的砧板,正確清洗和乾燥都很重要,這是讓砧板可以長久保持良好的關鍵。不過砧板有深劃痕、鑿痕、裂縫和碎片,也是時候該換了。廚房用具鍋子、碗盤、杯子、砧板…等,都需要經常清洗,而洗碗盤你可能覺得稀鬆平常,但砧板怎麼洗,可能很多人就有疑慮了。根據《Eating Well》美食作家Christie Rotondo詢問製造商指出,不管你是哪一種材質的砧板,都應定期清潔與保養,以免產生異味和污漬,而正確的清洗和乾燥,更能讓砧板保持一如新品。但怎麼洗才是正確的洗法呢?廚房應至少準備兩塊砧板家裡的廚房應至少準備兩塊砧板,生食、熟食分開使用,以避免交叉污染。被使用最多的砧板材質是木製砧板與塑膠砧板。木砧板適合切水果和蔬菜、麵包和糕點以及熟肉。而因為塑膠砧板較容易消毒,所以塑膠砧板適合用來切生肉、家禽和魚類,及高色素水果或蔬菜,例如紅鳳菜等。砧板保養 醋、鹽、檸檬、小蘇打幫大忙砧板材質很多種,大部份人最常用木製砧板與塑膠砧板,其他還有像是玻璃及不銹鋼砧板,但相對較少人使用。以下就木製與塑膠砧板說明。木製砧板不要將木製砧板完全浸入水中或使用刺激性化學品消毒。且木砧板不宜放入洗碗機中洗,建議使用溫水和清潔劑洗。偶爾也應進行更深入的清潔,可以使用鹽或小蘇打與半個檸檬混合,檸檬的酸度與小蘇打相結合可以去除油脂,如果需要去除更多的堆積物,則使用鹽和檸檬;小蘇打和醋可用來對抗頑固的污漬。塑膠砧板塑膠砧板通常會比木製砧板容易清潔,因為它們可以用溫度高一些的溫水和較強的化學清潔劑洗,而不會翹曲或變色。塑膠砧板可進洗碗機,但如果家裡沒有洗碗機,就用熱肥皂水或清潔劑洗。清洗完之後同樣讓它們側放風乾。而塑膠砧板常被用來切生肉,建議切完生食後,砧板應馬上進行消毒。消毒塑膠砧板,可適時使用些許漂白水,但木製砧板則不建議使用漂白水,容易殘留。砧板何時需換新?砧板若未妥當清洗或更新,砧板上頭的黴菌或毒素會影響健康,也可能造成食物中毒。而正確的清洗與保養,能延長砧板的使用壽命,但也不能無止盡的一直用下去,仍需定期汱換。那如何知道砧板該換新的了?當發現砧板上有深刻的畫痕、鑿痕、裂縫、碎片、頑固清不掉的污漬和異味,甚至變色與發霉等情況,就表示是時候該更換新的砧板了。使用砧板常犯5錯誤1.統統放進洗碗機洗木製砧板不能放入洗碗機裡洗,不過有一些塑膠砧板是可以的。2.使用後沒有立刻清洗跟碗盤一樣,砧板使用最好都馬上清洗,以避免食材殘渣停留在砧板表面,讓微生物滋長。3.長時間暴露在水中尤其木製砧板,長時間泡水會導致砧板容易翹曲和裂開。4.沒有徹底晾乾無論塑膠或木砧板,清洗完一定要晾乾,以避免黴菌生長。晾乾時注意讓砧板豎起來,確保側面也都能乾燥。如可以放在陽光下晾乾更好,還能減少污漬。5.長久使用不更換有些人將砧板一用好幾年,覺得沒壞就不用換,其實是錯誤的。除看到砧板有明顯刀痕、變色與發霉等情況要馬上換,若常使用但無明顯外觀變化,也建議2到3年要汱換更新。【參考資料】.《Eating Well》.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27 養生.聰明飲食
為了保持更好的健康 專家建議你應該關注6種日常食物
每天吃什麼除了滿足口腹之慾外,也和自身健康密切相關。專家指出,某些食物對整體健康特別有益,包括心臟健康、腸道健康和長壽。以下6種為你應該開始考慮放進購物清單中的食物:1.水果有說法認為,說水果對健康其實不好。但專家指出,經常食用水果的人比較不容易得糖尿病,並且還能減重。2021 年發表於《臨床內分泌學與代謝學期刊》的研究顯示,經常食用整顆水果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較低。2.綠色蔬菜羽衣甘藍、萵苣、菠菜,這些綠色蔬菜對健康非常有益,因為它們富含抗氧化劑和維生素。專家表示,綠色蔬菜幾乎沒有熱量,但卻充滿營養。此外,綠色蔬菜是高蛋白主菜的絕佳搭配,無論是當作基底還是配菜,都能讓餐點更加完整。3.全穀類 有別於精製穀物,也就是全穀類富含纖維和抗性澱粉,是腸道微生物的食物,對人體非常有益。全穀類特別富含有益心臟健康的可溶性纖維,使它們成為那些關注心血管健康或血壓的人群的營養食物。從燕麥片到糙米飯,都很容易將全穀類食物添加到你的早、午或晚餐中。4.Omega-3脂肪酸 健康的脂肪是任何營養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omega-3 脂肪酸有助於降低「壞」的 LDL 膽固醇,並減少心臟病風險。此外,omega-3 脂肪酸還有助於改善心臟健康並減少體內的發炎。例如奇亞籽和胡桃是富含omega-3的種子和堅果,而海藻也是omega-3脂肪酸以及維生素B12的極佳來源。5.香料類食物專家指出,像是洋蔥、大蒜、青蔥等香料類食物,不僅美味還對心臟健康有益,並有助降低癌症風險。另外,洋蔥和大蒜都富含抗氧化劑,有助減少發炎,並且對腸道健康有益,因為它們提供益生元,為健康的腸道細菌提供燃料。6.豆類 專家指出,豆類對心臟健康以及整體健康都非常有益,能降低你患上心臟病、癌症、中風、糖尿病等這些疾病的可能性。同時豆類也是腸道健康食物,各種豆類植物、鷹嘴豆、小扁豆等皆富含纖維,非常有益於消化健康。值得一提的是,罐裝豆類提供相同的好處,而且更容易準備。【資料來源】.The 8 Foods You Should Focus On for Better Health, According to a Gastroenterologist.The 3 Best High-Fiber Vegetables You Should Be Eating, According to a Gastroenterologist
-
2024-11-26 焦點.健康知識+
正在服藥可以捐血嗎?有些人不建議:藥物殘留恐影響受贈者
為擴大血庫來源,食藥署日前預告修正捐血資格,捐血年齡擬放寬至70歲。不過,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藥師陳文倩提醒,民眾捐出熱血之前,如果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就不建議捐血,若長期服用消炎止痛藥、A酸或抗免疫製劑等,都需要停藥一陣子再捐血。國人捐血參與度高,陳文倩表示,挽袖捐血前,不少人可能「正在」服藥階段,無論是短期因疾病服藥,或長期服用控制慢性病的藥物,部分藥物的藥效可能會因為捐血行為,影響自身健康。陳文倩指出,預防中風、血栓的抗凝血劑,若正在服用者,捐血過程中因為會出現傷口,比一般人更容易讓皮膚出現大面積瘀青,通常會建議正在使用抗凝血劑的民眾,暫緩捐血,如果真的很希望捐血,需先回診諮詢開立抗凝血劑藥物的醫師,是否能暫緩使用抗凝血劑,又或是調整劑量,讓患者捐血。暫緩捐血的藥物,除了抗凝血劑以外,還有消炎止痛藥、抗血小板藥物、口服A酸、抗免疫製劑等。陳文倩說,使用消炎止痛藥與抗血小板藥物,也會影響凝血功能,通常消炎止痛藥不會長期使用,多是短期因症狀需求使用,只要停藥一周即可再捐血,而抗血小板藥物若要暫停使用,應與醫師討論。口服A酸 停藥1個月再捐使用口服A酸者,不少是因為對抗「痘痘」而服用,根據研究顯示,A酸有造成畸胎的風險,如果血液中含有一定濃度的A酸,而該袋血液輸給孕婦,會造成畸胎的風險,因此如果有在服用A酸者,建議停藥一個月以上再捐血。治療攝護腺肥大等疾病的抗免疫製劑,或正在使用治療落髮的柔沛、波斯卡等藥物,其藥物成分對於孕婦也可能造成畸胎。陳文倩建議,使用抗免疫製劑者停藥三年、使用柔沛或波斯卡者停藥一個月後再捐血。藥物殘留 恐影響受贈者另一類需要特別注意的藥物是抗微生物藥物,包括抗生素、抗黴菌藥和抗病毒藥物,通常建議停藥二周以上再捐血,這些藥物在血液中的殘留,也可能對受贈者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新冠疫情後,幾乎每個人都有施打疫苗,陳文倩表示,新冠疫苗可分為腺病毒疫苗、mRNA疫苗、蛋白疫苗等三種款式,不同類型都會產生免疫反應,建議接種疫苗後二周到一個月後再捐血。陳文倩指出,捐血前可透過二大方向思考自身適不適合捐血,一是檢視正在服用的藥物,有哪些成分不適合捐贈;二是是否有重大傷病或貧血,若都沒有問題,則鼓勵民眾依自身的能力挽袖捐出熱血,幫助更多的人。剛捐完血 避免劇烈運動捐血後可能出現一些短暫的不適症狀,如低血壓或疲倦感。陳文倩說,如果在捐血後感到不適,建議立即休息並補充水分,如飲用溫開水或牛奶。此外,捐血後應避免劇烈運動或駕駛,建議休息至少半小時至一小時,以讓身體充分恢復。如果在捐血後的一周內感到手指麻痺或疼痛,應立即就醫。
-
2024-11-22 養生.抗老養生
44歲女子「斷崖式衰老」一年退化成66歲老阿姨 她曝容貌急墜真相
一名80後博主「關關」因為生病加上家庭變故,在短短一年間斷崖式衰老,年僅44歲的她外表看起來像60多歲的阿嬤,吸引超過800萬人收看,很多人質疑造假博流量,她鄭重解釋絕非如此,也呼籲大家關照好自己的心情是最佳抗老良方。關關歷經求職不順,在今年轉換跑道,改做自媒體兼直播帶貨,也闖出不俗的成績。但她在這一年間突然變得非常老態,1980年出生現年44歲,外表看起來卻像超過60歲的大媽,也讓她遭大批網友質疑謊報年齡,直指至少短報20年。關關鄭重解釋「44歲頂著64歲老臉」的真相,她說自己在五年前生了一場重病,第二年動手術,一下從60多公斤瘦到45公斤,接著再隔年又二次手術,一度徘徊在死亡邊緣,對她來說能活下來就很幸運了,現在並沒有容貌焦慮。除了生理因素,關關說去年孩子考大學結束後,就與丈夫提出離婚,之後這一年內耗的很厲害,以前沒有什麼白髮,現在都紛紛冒出來。她認為內耗才是最傷根本健康的因素,呼籲大家好好愛自己。2個年齡階段 面臨斷崖式衰老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提出一項刊登在「自然老化」(Nature Aging)期刊上的研究證實,人在44歲、60歲這2個階段會感受到斷崖式衰老。研究團隊發現這是因為人體內外的分子及微生物在這個時候出現了急劇變化。40歲中期是一個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60歲初期也是如此,這些重大變化都可能會影響我們的健康。目前仍在研究這些變化對人體到底有甚麼影響,其中一些變化也可能與生活方式或行為因素有關,例如喝酒量增加。專家建議,到了40多歲時就要密切注意自己的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膽固醇。資料來源/關關、世界新聞網
-
2024-11-21 醫療.消化系統
良好的腸道有助健康老化 專家授5個應優先考慮的日常生活習慣
腸道有人體「第二大腦」的稱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關乎消化系統正常運作,與老化也密切相關。為了打造健康的腸道,專家建議有5項生活習慣可以優先考慮,這也是他每天正在做的事。1.戶外運動專家指出,曬太陽是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這也是他每天早上都會散步的原因之一,並且還會進行一些額外的運動。戶外活動除了有助於改善睡眠質量,還能幫助減輕壓力並提升心情。整體來說,散步對消化健康非常有益。2.吃高纖食物纖維有助於讓我們保持飽足感、充滿活力,並且維持規律的消化。專家建議攝取大量的水果、蔬菜以及其他富含纖維的食物,例如豆類和種子,將幫助你獲得這種營養素的好處,包括長壽。有研究發現,定期攝取足夠的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纖維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其他常見死因的風險較低。3.限制酒精攝取經常性喝酒,例如每天晚上習慣性地用一杯酒來放鬆,可能會增加患心臟病和某些癌症的風險。不過在控制的情況下,例如特別的場合或與朋友外出時,一兩杯酒是可以享受的,並不需要感到內疚。適量非常重要,尤其是酒精。4.限制3C產品使用時間限制螢幕時間可能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關鍵。專家建議,優先考慮更多真實的人際互動,減少讓自己受到媒體的刺激。有研究顯示,孤獨感會使你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增加,這也是為什麼與家人和朋友面對面聯繫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而過度滑手機對健康有不良影響,因為它可能會擾亂你的睡眠,並引起憂鬱、壓力等情緒問題。5.充足的睡眠專家建議,優先考慮睡眠,早早上床並確保自己在一個非常黑暗、涼爽的房間裡得到八小時的睡眠。當你獲得足夠的睡眠時,你是在支持免疫健康、心臟健康、皮膚健康和精力狀況。但如果你不優先考慮睡眠,它可能會對你的記憶、工作等方面產生負面影響。另一方面,當我們想到腸道健康不佳時,脹氣、不規則的排便和腹痛等常見症狀可能會浮現在腦海中,但還有哪些較少被注意到的腸道不健康的症狀?專家就透露了一些你可能忽視的4個腸道不健康的徵兆。1.經常頭痛如果你不確定是什麼原因引發你的頭痛,那可能與腸道健康有關。有研究指出,偏頭痛與腸胃疾病和腸道發炎有關,若藉由「對腸道微生物群有益的飲食方式」,例如攝取足夠的纖維,頭痛或偏頭痛有可能得到改善。2.總是感到疲倦你是否有足夠的睡眠,但仍然感到整天昏昏欲睡?身體和心理的疲勞是腸道健康不佳的另一個症狀。有研究提出了疲勞與腸道微生物群狀態之間的聯繫。疲勞也可能與一些特定的消化問題有關,例如便秘。3.濕疹發作雖然濕疹可以是遺傳性疾病,但你的皮膚刺激可能會根據腸道健康的狀況而加劇。有研究顯示,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可能與濕疹的症狀相關。包括濕疹在內,偶爾為某些皮膚狀況開立的抗生素會加劇腸道微生物群惡化。長期使用抗生素可能會導致菌群失調的症狀,如慢性疲勞、發炎和消化問題。4.壓力或焦慮增加事實上,人體95%的血清素是在腸道中產生的,這也代表壓力程度與腸道健康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有研究探討了腸道發炎與焦慮和憂鬱風險之間的關係,結果顯示腸道微生物群在壓力反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資料來源】.5 Habits a Gastroenterologist Does Every Day for Healthy Aging.4 Sneaky Signs You May Have an Unhealthy Gut, According to a Gastroenterologist
-
2024-11-21 焦點.健康知識+
咖哩是抗發炎好物、辣椒可緩喉嚨痛?感冒適合及不適合吃的食物整理
最近身邊感冒、流感的人愈來愈多。多數人偶爾都會發生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扁桃腺炎、鼻咽炎等,如果症狀輕微,有的人甚至不看醫生,靠自身免疫力自行痊癒。但流感則最好還是要就醫治療,以免引發重症。而不管有沒有看醫生吃藥,如能輔以食物補充營養、舒緩症狀,一定可以好得更快。當你快感冒了、或感冒了,請注意以下這些適合及不適合吃的食物,如秋冬盛產的柑橘類水果就是感冒時的好食物,辣椒竟能緩解喉嚨痛!而咖啡因及油炸物等,請暫時不要吃,以免病情加重。感冒適合吃的10項食物1.雞湯具有抗發炎作用,湯汁也提供必要的水分補充,以及電解質、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等營養素。2.柑橘類水果如柳丁和葡萄柚,其含的維生素 C 可以增強免疫系統,從一開始就降低患感冒的風險。3.優酪乳優酪乳含有活的有益細菌,例如乳酸菌和雙歧桿菌,這些益生菌有助於維持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組,對整體免疫健康有幫助。4.辣椒辣椒無法治癒感冒,辣椒當中的辣椒素可以稀釋粘液以清理鼻塞並緩解充血、但幫助清理呼吸道,還可以作為溫和的鎮痛劑,緩解喉嚨痛。5.蜂蜜蜂蜜的抗氧化劑可以減少炎症並促進組織修復,舒緩喉嚨,減少刺激和感染,使其更容易吞咽並抑制咳嗽。6.大蒜與柑橘類一樣,大蒜可以從一開始就降低感冒的風險、增強免疫力。感冒了也可更快地恢復並減輕症狀的嚴重程度。7.香蕉香蕉富含碳水化合物,提供快速、易消化的能量。香蕉還富含鉀,對體液平衡、神經功能和肌肉收縮都很重要。8.生薑生薑含有薑辣素,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特性,有助抵抗感冒和流感,減緩喉嚨痛和發炎情況。可將新鮮生薑片浸泡在熱水中 10 分鐘,當水喝。9.咖哩咖哩包含了所有治療感冒的最佳成分,如大蒜、生薑和辣椒,提供抗發炎、抗菌等好處。10.新鮮蔬果蔬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水分。它們也是纖維的主要來源,多吃能創造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環境,進而強化免疫系統。感冒不適合吃的5項食物感冒、流感生病時,也應暫緩吃一些平時你可能愛吃的食物,它可能本來就不是很健康,在你生病時更會讓你症狀惡化。包括酒精、咖啡因、糖分、高鹽、油炸食物。感冒一定要吃藥嗎?也有不少人疑惑,感冒一定要看醫生吃藥嗎?一般是建議,輕微的感冒是可以靠自身抵抗力逐漸痊癒,但若因自體免疫不足,病毒感染到其他器官引起喉嚨發炎、鼻竇發炎、嚴重可能會引起肺炎等併發症,一定要盡速就醫治療。及症狀較嚴重流感,也最好就醫治療。事實上,對抗感冒沒有什麼特效藥,就是多休息、多喝水、平時多運動,吃藥的目的只是讓患者在感冒的過程中舒服一些,但並不能縮短病程。食藥署也指出,感冒大部分是由病毒入侵所致,市售綜合感冒藥主要的作用亦是緩解症狀,不能預防感冒,且要依症狀挑選感冒藥,才能對症下藥。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發布的數據,本流感季從十月至今,已累積219例流感重症,以A型H1N1居多,並已有34人死亡,創下十年同期新高。下周又迎來一波冷空氣,疾管署預估12月流感流行期將提早報到,提醒慢性病及長者、幼兒等高風險族群應盡快接種疫苗,減少重症和併發症的發生。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參考資料】.《The Telegraph》.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19 焦點.食安拉警報
36歲水果行老闆「長年吃店裡一物」罹患肝癌!醫師指節儉習慣害了他
有些水果價格昂貴,如果放太久部份腐爛,很多人會把壞掉的地方切掉繼續吃,但這樣很可能會不知不覺中攝入足以致癌的劇毒物質。陸媒報導,湖南一名36歲的汪姓男子經營水果店,近日感到疲憊無力,本以為是長期操勞所致,但隨後出現皮膚發黃、體重驟降、食欲不振等症狀,立即到醫院就診。經醫生診斷汪男罹患肝癌,他坦言自家水果店裡經常有腐敗的水果,他捨不得丟掉就把爛掉的部份切除後食用,這一習慣持續很多年,醫師懷疑汪男年紀輕輕就得肝癌和經常性吃腐爛、發霉的水果有關。湖南省中西結合醫院腫瘤二科主任教授鄭天好指出,腐爛的水果裡存在黃曲霉毒素(黃麴毒素),這是一種劇毒,甚至比砒霜還毒,只要一毫克就可致癌。黴變產生的微生物不只存在於腐爛部位,還會隨著汁水在水果內部擴散,肉眼並不能判斷毒素的擴散範圍。因此即使是只壞了一點的水果,為了安全起見最好整個扔掉。最惡名昭彰的霉菌毒素:黃麴毒素根據南投醫院衛教資料指出,黃麴毒素不僅是有毒物質,更已被證實是誘發肝癌的主要毒素之一,最常和黃麴毒素聯想在一起的是發霉的花生,但所有沒有保存好的食品都有可能滋生黃麴毒素,包括五穀雜糧、堅果類、豆類、內臟、乳製品、雞蛋水果等。如何預防黃麴毒素?1.挑選新鮮的魚、肉、蔬、果,剩餘的最好置於冰箱保存,食材採先進先出的觀念。若發現食物發霉、過期,應立即丟棄。2.儘量少吃內臟類、醃漬類、乾貨式食物及經過長黴程序調味醬油。3.少吃易受污染的食物及其製品。4.注意農作物的收成、運輸、貯藏程序,避免黃麴毒素的發生。5.購買新鮮、真空包裝的米、豆、麥、五穀雜糧及其製品,並從外觀察是否長黴。包裝若有破損或色澤改變,不可購買。6.打開後,最好以乾燥的密封罐貯存在低溫、乾燥處,並在有效期限內吃完。7.政府定期抽檢食品中黃麴毒素含量,使食品業者重視黃麴毒素的預防。8.改變錯誤的飲酒習慣。9.不要因為可惜還是把沒發霉的部份吃掉,雖然外觀一切正常但其實菌絲早已在食物內生長了,若誤食輕者-噁心、嘔吐,重者-休克甚至造成死亡。
-
2024-11-19 養生.聰明飲食
什麼是超加工食品?多吃變胖又傷腦,專家帶你一次搞懂
你愛吃冷凍披薩、餅乾嗎?超加工食品是指經高度加工,往往包含人工香精、色素、穩定劑以改善口感和延長保存期限的食品,除了提升肥胖率,更被證實與癌症及死亡率有關。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表示,民眾可從選擇原型食物或低度加工食品,並注意食品成分表及營養標示,避免攝取超加工食品。據巴西聖保羅大學所創造的NOVA食品分類系統,加工食品分為4類:第1類:指未加工或經過最低加工的食品,即原型食物,如米、鮮魚、水果、鮮奶、乾燥豆類等。第2類:指經過加工的烹調佐料,如油脂、糖、鹽、麵粉。第3類:即食食品,即使用佐料調味的加工食品,如魚罐頭、火腿、泡菜、肉乾、調味堅果、現做麵包。第4類:指經高度加工,往往包含人工香精、色素、穩定劑等多種添加劑,以達到改善口感和延長保存期限的效果,如冷凍披薩、餅乾、速食食品等。鄭乃源指出,第3類的即食食品,是由第1類原型食物、第2類烹調佐料製作而成的加工食品,包括台灣常見本土料理,如水餃、臭豆腐、豬血、蚵仔煎、魚鬆、肉鬆、生煎包,若追求健康的飲食,應以第1類及第2類為主,第3類則應減量攝取,第4類應盡量避免食用。雖然適度的加工有助於保存營養素並延長保存期,但鄭乃源強調,超加工食品的製作過程往往使其偏離天然食品,正是健康風險的來源,且由於超加工食品方便及非常順口,因此也可能會有成癮的問題,就有美國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成癮的成人為14%、兒童為12%,這種成癮性使人難以控制攝入量,並影響健康。另外,超加工食品經常大量添加澱粉、糖和飽和脂肪,熱量密度極高,同樣重量下,熱量遠高於低度加工或未加工食品,歐洲跨國研究以NOVA食品分類分析日常飲食,發現民眾攝取NOVA第1類食物重量占71.5%,熱量佔35.9%,而第4類超加工食品重量僅13.7%,熱量卻已高達32%。因此,經常攝取超加工食品,可能導致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和高血壓等代謝性疾病。研究提到,超加工食品缺乏膳食纖維,並含有大量化學添加物,這些物質可能改變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造成腸道健康問題,引發慢性發炎,腸道菌叢的不良變化會影響整體免疫功能和消化功能,甚至可能引發腸漏症,使得有害物質更容易進入血液,導致更多健康問題。研究顯示,60歲以下的消費者,若超加工食品消費超過19.9%,整體認知下降加速28%、執行功能下降加速25%,雖然60歲以上的消費者對超加工食品的消費比率並無特別影響,但也預示提早預防、減少攝取超加工食品的必要性,此外時常攝取過多的糖及甜烘焙品等超加工食品,也對幼童的認知功能會有負面影響,尤其是語言理解能力。研究也指出,超加工食品通常含有空熱量,空熱量即為缺乏維生素、礦物質及蛋白質等營養素,熱量來源主要為添加糖及不健康脂肪,營養價值低,也具低膳食纖維、高碳水化合物含量、高鹽、高飽和脂肪的特性,並可能添加有害添加劑及汙染物,因此可能具致癌性。鄭乃源借鑒他國經驗,提供民眾避免超加工食品攝取過量的方法,包括優先選擇新鮮的水果、蔬菜、全穀物和天然肉類,這些食物富含纖維質、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助於維持身體健康,其次是避免即食、微波加熱、預熱、顏色鮮豔、香味濃郁、口味厚重、可以經久保存的食品,儘管這些食品方便、好吃,但其高糖、高鹽和高脂肪的特性,會增加健康風險。鄭乃源進一步提到,民眾在購買加工食品時,仔細查看食品標籤,避免選擇含有大量添加劑的產品,如人工香料、色素、增味劑、增稠劑等。選擇成分簡單、添加物少的食品更為健康,再者控制食材的質量和調味料的使用,並盡可能減少外食,避免過度繁複的烹飪方式。
-
2024-11-18 退休力.活躍好學
居家植栽紓解壓力 快樂菌助你抗憂鬱
秋末冬初,涼爽的天氣成為居家園藝最佳時機。研究顯示,園藝活動可以有效緩解壓力,甚至能降低焦慮和憂鬱的風險。園藝治療師劉雨青指出,土壤中含有名為「快樂菌」的微生物,能刺激人體分泌血清素,進而幫助放鬆心情、增進快樂感。在接觸土壤的過程中,這些微生物經由皮膚傳遞至人體,對情緒的正向影響尤為明顯。泥土中蘊含快樂菌劉雨青說,隨著年齡與生活壓力增加,許多人在面對情緒問題時,渴望尋找簡單而自然的解方,而泥土中蘊含的「牝牛分枝桿菌」 (Mycobacterium vaccae),即所謂的「快樂菌」,能有效刺激人體分泌血清素,適度改善壞情緒,甚至提升大腦的認知功能,這種來自土壤的奇妙力量,成為園藝和人類之間最便捷的橋樑。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MOA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再次攜手推出廣獲好評的「實(食)用園藝系列」課程,如果對居家園藝感到興趣,卻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著手,這堂針對土壤和堆肥的課程,無疑是一個完美的起點。從選擇土壤、養土、堆肥,到認識植物與環境的搭配,講師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你一步步打開園藝的大門。先觀察土壤與環境劉雨青表示,想在陽台或窗台種植植物,得先確認環境的採光和通風,但很多學員習慣挑選自己喜愛的植物,而忽略植物與居家環境是否匹配。建議初學者可以先觀察家中自然生長的雜草、苔蘚等,了解自家環境的溫度、濕度和日照情況,這樣才能挑選適合栽種的植物。劉雨青強調,除了居家環境和觀察植物習性,健康的土壤才能培育健康的植物,因為土壤含有豐富的微生物和養分,都是植物生長所需的基本要素。「植物就像人一樣,需要一個健康、舒適的環境,才能成長茁壯。」當開始接觸土壤時,可以用雙手去感受質地和濕度。觸摸了解土質狀態劉雨青表示,觸摸土壤,不僅能了解土質狀態,還能感受獨特的療癒力量。「優質的土壤摸起來濕度適中,有彈性且微微鬆軟,這樣的土壤容易促進植物的健康成長,也給人一種舒適的感覺。」建議自認是「黑手指」的朋友,可多觀察植物的生長需求,並養成用手感受土壤的習慣,從認識土壤開始,逐漸掌握種植技巧,每個人都能轉變為「綠手指」。如果有適宜空間的家庭,劉雨青建議,可以嘗試居家堆肥,將廚餘轉化為肥料。堆肥不僅能提供植物所需營養,還能幫助土壤微生物的繁衍,使土壤更有活力。在課堂上,她將示範如何將洗米水發酵為乳酸菌水,用於澆灌植物。「洗米水的發酵能夠產生益菌,有助於土壤健康,就像為植物準備天然的『健康補給包』。」還會分享收集落葉、廚餘與木屑製作堆肥的方法。退休5力課程 實(食)用園藝系列—輕鬆打造植感居家生活日期:11月29日(五) 認識居家生活栽種基礎:土壤與居家堆肥12月06日(五) 壁掛式植栽(植物上板)手作12月13日(五) 創造繽紛陽台小花園12月27日(五) 辛香料生活家時間:下午1時30分至3時30分地點:台北市信義路四段273號4樓洽詢:02-8692-5588轉5869
-
2024-11-17 養生.聰明飲食
強化免疫系統的關鍵營養素 專家推薦10種最佳食物增強免疫力
免疫系統是身體的第一道防線,強化免疫系統有很多方式,包括規律運動和良好的睡眠品質,均衡的飲食也很重要,其中某些營養素更扮演關鍵角色。以下是美國註冊營養師Chelsea Rae Bourgeois推薦能增強免疫力的食物。柑橘類水果提到柑橘類水果,就會想到維生素C,身體的組織生長和修復,維生素C都扮演關鍵角色。它也是一種抗氧化劑,可對抗自由基,有助防癌和其他慢性病。身體無法自行產生維生素C,須由食物中攝取。紅色甜椒紅色甜椒比多數的柑橘類水果含有更多維生素C,且含有另一強大的抗氧化劑β-胡蘿蔔素,也是甜椒呈現鮮紅外觀的原因。β-胡蘿蔔素也是維生素A的前驅物,因此和皮膚、眼睛的健康也有相關。優格許多研究都指出腸道健康與整體的健康存在關聯,腸胃道住著複雜的微生物,與身體的免疫作用有很大關聯。吃優格等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可以增加好菌,有助腸道菌叢多樣化。深綠色蔬菜冬季正值葉菜類盛產季,所有深綠色蔬菜都與健康的免疫系統相關,它們富含各種營養素和纖維質,滿足營養需求,也可改善腸道健康。研究顯示,經常食用深綠色蔬菜,可減少體內的氧化損傷和發炎。家禽類雞胸肉、火雞胸肉等家禽類富含維生素B6,對於T淋巴細胞和白血球的生成很重要,是免疫系統發揮最佳功能的關鍵之一。研究顯示,維生素B6缺乏與發炎相關。多脂魚類多數免疫細胞中都有維生素D受體,顯示維生素D與免疫系統正常運作密切相關。多脂魚類是補充維生素D的良好來源,根據國健署資料,每100克鯖魚含25.2微克、每100克鮭魚含11微克維生素D,都超過一日所需。堅果鋅能調節免疫系統內的信號通路,腰果、杏仁和松子等堅果是鋅的絕佳來源。薑薑的抗氧化和抗發炎特性已廣為人知,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等慢性健康問題的風險。研究發現,生薑可阻斷促發炎細胞激素(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並抑制導致體內發炎的氧化分子。薑黃薑黃含「薑黃素」,是一種生物活性化合物,有抗發炎、抗氧化特性。薑黃素與免疫系統中的細胞(如巨噬細胞和自然殺手細胞)共同作用,增強人體的防禦能力。大蒜大蒜含有多種與免疫相關的化合物,這些生物活性化合物透過其抗菌、抗發炎、抗氧化和神經保護特性,促進體內的各種生物過程。例如,支持大腦、腸道和心臟健康。此外,研究也指出,大蒜可以增強免疫反應並減少發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5 焦點.元氣新聞
每日腹瀉多次卻不以為意?小心發炎性腸道疾病找上門
李小姐是一位22歲的年輕女性,因嚴重虛弱感、頭暈、容易喘氣及下肢水腫等症狀就醫。初步檢查發現血紅素只有3.8,遠低於一般女性標準值11-13。因為嚴重貧血,李小姐被轉至血液科門診且診斷為缺鐵性貧血;然而,針對缺鐵性貧血補充鐵劑、輸血治療之後,仍不見起色。後來糞便潛血檢查,發現為陽性,所以再轉診至消化內科門診評估。進一步詢問之下得知李小姐常常每天多次腹瀉,糞便中偶爾可見少量血絲,且伴有腹痛情形。後來醫師透過大腸鏡檢查、還有綜合臨床症狀及病理切片檢查結果,終於診斷為克隆氏症。起初她使用口服類固醇與抗發炎藥物,症狀即獲改善,但數月後開始出現臉部變圓(月亮臉)及體重增加的副作用。經醫病溝通,改用生物製劑治療,除副作用改善外,也在安全用藥之下良好控制病情。至今兩年期間,不論是臨床症狀或是大腸鏡追蹤的結果,都顯示病情受良好控制,達到緩解狀態。IBD分兩類 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臨床表現有差異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是一種慢性持續性的腸道發炎情況,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兩大類,成因面向多,涉及遺傳因素、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腸道微生物失衡、環境因素等複雜的相互作用。(1)如何區分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綜合內科部陳彥年醫師表示,潰瘍性結腸炎發炎僅侷限於大腸,且以直腸段最常被影響,發炎主要在黏膜層,且為連續性的發炎現象,症狀上以腹瀉及血便最常見。而克隆氏症的發炎範圍包括了整個消化道,從口腔到肛門都可能是受影響部位,病灶呈不連續之跳躍狀分佈,發炎會影響全層的消化道組織,常有腹痛、腹瀉、也可能出現程度不一之血便;除此之外,克隆氏症患者的腸道組織在長期嚴重發炎後可能會產生廔管;且在組織修復結疤時也可能造成腸道狹窄,甚至會有腸道阻塞之症狀。IBD不只腸道出問題 其他系統症狀其實有跡可循陳彥年醫師提出,若腹痛、腹瀉持續超過三個月,合併有血便、貧血、體重減輕及下肢水腫等情形,就建議跟醫院的專科醫師討論是否要做進一步檢查。20到45歲的青壯年如果出現類似症狀(2),發炎性腸道疾病必須列入可能的鑑別診斷,建議儘早就醫檢查較有保障。「由於IBD是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出問題時,不單單只會攻擊腸胃道,其他腸道外的表現也會讓我們去思考患者是否也會合併有IBD的情況。」陳彥年醫師補充,關節炎、眼睛的葡萄膜炎,特殊的皮膚發炎如結節性紅斑及壞疽性膿皮症,還有某些肝膽系統異常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等都可能與發炎性腸道疾病有關。藥物治療可控制病情 注意生活型態才是根本之道如何治療IBD?陳彥年醫師強調,隨著近年來的醫療進步,多數患者都能透過各種藥物的治療讓發炎情況有所改善甚至達到完全緩解。倘若傳統的氨基水楊酸類藥物、類固醇或是免疫調節藥物對疾病的控制不理想,現在也有生物製劑及小分子藥物能用來治療。妥善控制病情,可以減少腸道狹窄與阻塞、廔管及相關感染症的發生,也有助於降低日後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然而除此之外,一旦出現較嚴重的併發症,如毒性巨結腸症、明顯腸阻塞、腸穿孔或大腸癌,也是要祭出最後手段,請外科醫師協助將受影響的腸道進行手術切除。此外,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也需要注意平時日常生活的壓力與飲食習慣,因為這些生活型態和疾病的活動性息息相關。陳彥年醫師指出,病友應儘可能避免酒精、咖啡、茶、大蒜、辣椒、胡椒等刺激性飲食,容易造成脹氣的食物如地瓜、豆類、洋蔥和韭菜等也要視個人情況避開。再來是生活壓力管理,作息不正常也容易導致免疫系統的活性異常,甚至引發難以控制的發炎情形。但如果遭遇相關症狀也請不用擔心,只要儘早就醫、跟專科醫師討論,好好配合治療,病情通常可以再次獲得良好的控制。
-
2024-11-13 養生.聰明飲食
提供優良蛋白質與鈣質 專家告訴你天然起司最常見的6大類型
11/11日,很多人只記得它是光棍節的血拚日,很少有人知道也是世界起司日。起司對人類的演化與營養貢獻很大,起司作為乳製品的一種,提供人類優良的蛋白質與鈣質,又可避免乳糖不耐症,還利於保存,所以幫助文明的演化貢獻很大。簡單來說,起司可以大致分為天然起司與再製起司兩大類。天然起司風味會隨著是否進行熟成、溫度及濕度的影響而變化。根據使用的微生物種類、熟成時間以及成品的硬度等,天然起司可以分為多種不同的類型。新鮮類型(非熟成)將生乳加入乳酸菌或酵素使其凝固,不進行熟成。此類型含水量較多,質地柔軟,沒有濃烈氣味,帶有清爽的酸味及奶香風味。代表種類包括茅屋、莫札瑞拉、里科塔、奶油、馬斯卡彭、法式白起司等。白黴類型(黴熟成)在表面植入白黴進行熟成。白黴釋放的酵素會由表皮向內部發展,使其逐漸變軟,口感濃郁且富有奶油香。以在日本廣受歡迎的卡門貝爾,以及有“起司之王”美譽的布里起司等為代表。青黴類型(黴熟成)此類型又稱為「藍紋起司」,在成形前植入青黴,從內部開始熟成。不同種類的起司所用的青黴菌株各異,具有特殊的風味,鹹味較強。世界三大藍紋起司為羅克福爾、斯蒂爾頓及戈貢佐拉。洗皮類型(細菌熟成)如名稱所示,此類型透過反覆以鹽水或蒸餾酒清洗表皮,促使表面細菌(亞麻桿菌)繁殖,進而熟成。帶有微紅色外表及黏稠質地,風味濃烈。代表種類有蒙斯特、埃波瓦斯、塔列吉歐等。羊乳類型(黴熟成・細菌熟成)由羊乳製成的起司,有內部透過乳酸菌熟成的類型,也有外皮植入白黴從外部開始熟成的類型。此類型質地柔軟易碎,通常被製作成較小的形狀。代表種類包括金字塔形的瓦朗塞和圓柱形的聖莫爾.德.圖蘭等,風格多樣。半硬質・硬質類型(細菌熟成)此類型熟成時間較長,水分去除較多,因而具有較高的保存性。半硬質起司如高達、桑索等,熟成時間較短時口感有彈性,味道清淡易食。硬質起司如帕瑪森、康堤及米莫萊特,長時間熟成會增加胺基酸等風味成分。再製起司是以天然起司為原料製成,加工成方便的形狀讓人輕鬆享用。作法是將一種或多種天然起司加熱融化,並加入乳化劑等再度成形。透過加熱殺菌提升保存性,風味溫和、容易食用。可自由成形,常見的形式有棒狀、片狀、六片裝等,形狀多樣化。一般用在家用三明治、漢堡類的較便宜的起司屬於這類。講到起司,其實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故事。1.起司大家大概都會想到是西方傳來的,其實目前考古上找到最古老的起司竟然是來自於中國地區,參考:找尋世界上第一個吃起士的人-新疆小河公主遺址發現世界上第一個起士實物證據。2.而明朝起司其實也是很常見的食物,當時的作法跟現在的茅屋起司幾乎一模一樣,參考:起士不是西洋貨,明朝就會做茅屋起士 3.有一種英國的斯蒂爾頓起司(Stilton Cheese)獲得認證吃了會做惡夢,斯蒂爾頓起司(Stilton Cheese)原產自英國,是世界三大藍紋起司之一,也許裡面也是有若干精神益生菌在發揮作用。參考: 養樂多1000助眠益生菌因疫情睡眠困擾在日本爆紅,但是造成少數人做惡夢(或淫夢)!?4.起司裡的酪蛋白在人體裡會代謝為酪啡肽(casomorphin),這個酪啡肽具有輕微成癮的效果,也會刺激多巴胺受體,會讓人更想吃,這或許就是披薩讓人欲罷不能的原因。想多了解酪啡肽,參考:什麼是A2牛奶?有哪些機能性?有乳糖不耐或過敏的人可以喝嗎?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3 醫療.感染科
肺炎鏈球菌感染創5年新高 醫籲3高風險族群快打疫苗
秋、冬來臨,病毒侵襲,肺炎病例增加,若合併細菌感染,死亡風險增加近3.4倍,「肺炎鏈球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之一。疾管署統計,截至10月,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診病例近200例,達5年來新高,65歲民眾感染個案逾六成。醫師提醒,19到64歲高風險族群未在公費肺炎鏈球菌接種對象之列,建議自費接種降低風險。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是第四類法定傳染疾病,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張嘉興指出,肺炎造成每年死亡人數超過1萬人,長年高居台灣人10大死因第三名。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肺炎鏈球菌無所不在,可能導致括鼻竇炎、中耳炎、支氣管炎、侵襲性肺炎、腦膜炎、骨髓炎、菌血症,嚴重可能導致死亡。張嘉興指出,未在政府公費補助施打範圍中的19至64歲風險慢性族群,包括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慢性心臟病、高飲酒量、吸菸、慢性肝病、慢性肺病、氣喘、感染HIV或其他免疫功能不全病症,及65歲含以上健康成人,罹患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風險最高可達17倍,若有多重共病,感染風險增9倍,更應保持警覺。張嘉興指出,台灣約有250萬名糖尿病患,由於免疫系統較弱,加上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肺功能損傷風險是健康成人1.6倍,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的風險增加將近4倍,可能加重氣喘症狀,並引發多種嚴重併發症,如敗血症、腦膜炎等,甚至可能引發急性氣喘發作併發肺炎,死亡風險增3.71倍。另外,張嘉興說,台灣約有200萬名氣喘病患,致死案例達700例,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除了加重症狀,也會引發多重嚴重併發症,包括敗血症、腦膜炎等,引發急性氣喘病發肺炎,死亡風險增3.71倍。至於每年造成約超過5000人死亡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盛行率約為6.1%,張嘉興提到,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除了加重肺功能衰退、疾病進程,也增加再次惡化、住院或死亡的風險。台灣腎臟醫學會祕書長、台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副院長許永和指出,台灣超過200名慢性腎臟病患者,罹患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約17.5%,其中40%末期腎病患者出院後約1個月內死亡,死因包括心因性死亡、終止透析、感染。李秉穎說,我國現行核准可供民眾選擇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有3種,包括最新型15價結合型疫苗(PCV15)、13價結合型疫苗(PCV13)以及23價多醣體疫苗(PPV23)。19歲以上至未滿65歲的成人慢性疾病族群,建議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遠離肺炎威脅。肺炎鏈球菌抗藥性高 對常見治療藥物高達六成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政洵指出,新冠疫情時,民眾遵守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呼吸道感染病例減少,但在2023年解封後再度回升,其中肺炎鏈球菌感染案例大幅增加,重回30年前,甚至更高。肺炎鏈球菌對於常見治療藥物抗藥性高達六成,預防勝於治療,建議民眾接種疫苗,盡量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邱政洵表示,肺炎鏈球菌的血清型,據外層莢膜上多醣體差異可分為92種以上,約30種會造成人類感染,常見的侵襲性感染血清型超過10種,最具威脅的是「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因其堅硬的外殼讓免疫系統難以察覺並抵禦,多年來持續位居台灣成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的前5大血清型。 慢性病患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之後,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張嘉興表示,成人糖尿病患者感染後,出現併發症機率56.5%、接受插管與手術43.5%、住進加護病房39.1%、死亡率26.1%;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20歲以下糖尿病發生率7年內快速成長40%,這群年輕人若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也易使病況加重。張嘉興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感染血清型3,除了加速肺功能衰退和疾病進程,也增加再次惡化、住院或死亡的風險。至於慢性腎病,台灣腎臟醫學會祕書長、台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副院長許永和說,患者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85.7%出現併發症、71.4%住進加護病房、42.9%插管或手術、14.3%死亡,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說,我國現行核准可供民眾選擇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有3種,包括最新型15價結合型疫苗(PCV15)、13價結合型疫苗(PCV13)以及23價多醣體疫苗(PPV23),所謂價數指的就是疫苗能預防多少種血清型,如15價可以預防15種血清型。邱政洵表示,台灣2013年提供部分兒童公費接種PCV13、2015年將其納入國家預防接種計畫,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比率仍維持10%,目前對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感染的臨床特徵、共病與預後仍未明。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肺炎鏈球菌已被世界衛生組織點名,是為當前最需要被關注的15種超級細菌之一 ,台灣微生物抗藥性監測計畫顯示,超過10%肺炎鏈球菌對第一線抗生素(如盤尼西林)具高度抗藥性,而60%肺炎鏈球菌對於常見治療藥物(如克林黴素、紅黴素)具高度抗藥性,導致臨床上肺炎治療困難,預防勝於治療,鼓勵民眾打疫苗建立保護效果。張峰義也說,抗生素引發抗藥性也出現在社區,台灣明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全台有超過400萬名65歲以上老人,長照機構也有潛在風險。接種疫苗可預防感染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及相關併發症,「預防一定是上策,治療就要靠運氣,即使最後順利出院,也不代表恢復健康,而是疾病受到控制,但身體變差,恢復不到以往狀態,隨之而來的可能就是加劇老化與失能,死亡率因此上升。」
-
2024-11-13 醫療.牙科
舌頭顏色有變化是發生什麼事?健康的舌頭實際上長怎樣?
刷牙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例行工作,但你有想過除了牙齒之外,舌頭也是需要清潔的一環?即便每天刷牙兩次、定期使用牙線並每六個月去看牙醫,若是未定期清潔舌頭,你可能缺少一個有助於保持口腔清新和健康的步驟。專家指出,雖然大多數的細菌是對口腔有益的好菌,有助於維持口腔健康,但也有一些細菌會引起口臭、蛀牙和牙齦感染。因此,清潔舌頭非常重要,可以避免那些壞菌,以及可能積聚在舌頭上的食物殘渣,從而引發的健康發問題。健康的舌頭長怎樣?舌頭主要是由肌肉組成,並被黏膜所覆蓋。舌頭的表面覆蓋著微小的凸起,這些凸起稱為舌乳頭,可以看到並感覺到,讓舌頭呈現粗糙的表面。健康的舌頭通常是粉紅色的,雖然顏色深淺因人而異,範圍從深粉紅到淺粉紅不等。少量的白色覆蓋物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現顯著的變化或變色,可能表示某種疾病或其他問題。如何清潔你的舌頭?清潔舌頭只需要大約10至15秒鐘,但這是一個檢查自己健康的好方法,且可以輕鬆融入刷牙的日常習慣中。你可以使用一般的牙刷輕刷舌頭,這樣可以清除食物殘渣,並有助防止微生物在舌頭粗糙的表面上積聚。或者你也可以使用專用的刮舌器(或稱刮舌板),這些彎曲的工具由金屬或塑膠製成,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配合牙刷一起清潔。清潔舌頭有助改善口臭,尤其刮舌氣對於去除藏在舌頭表面上常引起口臭的細菌特別有效。正常的舌頭是什麼顏色?當你在每天兩次的清潔過程中檢查舌頭時,發現了些不同的情況,注意這些徵兆是第一步。如果你發現任何變化並感到擔心,應該與你的醫師討論。1.白色的舌頭舌頭上出現白斑可能表示患有鵝口瘡、扁平苔癬、白斑或其他疾病。2.紅色或紫色舌頭如果舌頭呈紅色或紫色,可能與地圖舌(geographic tongue)等無害疾病有關。但這也可能是維生素缺乏、猩紅熱或川崎病的症狀。3.黑色舌頭如果你的舌頭是黃色、棕色或黑色,可能是所謂的黑毛舌(black hairy tongue)症狀。這種情況是當細菌、食物殘渣和其他碎屑積聚在舌頭的絲狀乳頭上時所發生的。4.黃色舌頭舌頭發黃通常是細菌過度生長、吃了某些食物或吸菸的結果。在某些情況下,舌頭發黃可能是潛在疾病的症狀,例如牛皮癬,或罕見的黃疸。整體來說,好好照顧你的舌頭可以保持它的健康,並減少有害口腔細菌的風險。如果你的舌頭變得疼痛或外觀發生改變,應請醫事人員協助找出問題,並確定你的症狀是否與潛在的健康狀況有關。【資料來源】.Yes, you do need to clean your tongue. Here’s how and why.Does Tongue Scraping Actually Work, and Should I Be Doing It?.Cleveland Clinic: Tongue
-
2024-11-10 醫療.新陳代謝
碳水化合物對糖尿病不好,應該少吃米飯、多吃肉類蛋白質嗎?
Q:吃很多糖的人,得糖尿病的機率會變高?A:過多精緻澱粉、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雖會增加糖尿病的機率,但是碳水化合物不足會導致頭暈頭痛,影響睡眠品質;另過量攝取紅肉、蛋也會增加罹患糖尿病風險。特別是含糖飲料果汁、加工食品,如精製麵包及蛋糕,因這類食品熱量高、易增肥,肥胖會導致胰島素阻抗,血糖就會逐漸升高而發生糖尿病。Q:碳水化合物對糖尿病不好,應該少吃米飯、多吃肉類蛋白質?A:糖友飲食不建議以蛋白質完全代替,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和選擇低升糖指數(GI)的碳水化合物,反而有助控糖。建議選擇優質蛋白質,如板豆腐、魚肉、雞胸肉、雞蛋,低GI值的全穀雜糧,如十穀米、糙米、燕麥、地瓜。大量吃紅肉會造成血脂肪上升,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貿然減少碳水化合物(如米飯),則可能有低血糖危險,尤其第一型糖尿病和妊娠型糖尿病患,恐導致酮酸中毒。建議均衡飲食,進食順序先吃蔬菜與蛋白質,最後再吃碳水化合物。Q:吃麥片可以降血糖?要吃哪一種麥片?A:麥片有較多膳食纖維和營養,GI值較白米低,所以麥片能讓升糖速度較緩慢,但不能說麥片有降血糖的效果。燕麥片屬於全穀雜糧類,攝取3湯匙燕麥片,相當於吃下1/4碗白飯,一樣會升高血糖。建議吃麥片搭配蔬菜和蛋白質,減緩血糖吸收。此外,沖泡燕麥粉或喝燕麥奶也會造成血糖上升,建議選沒有加工的燕麥片為宜。傳統燕麥片未經精細加工,富含纖維,消化和吸收速度比較慢,需經烹煮食用,GI值較即食燕麥片更低,為糖友首選。其他如原味燕麥和藜麥也是低GI的穀物,糖尿病患應選擇低GI的麥片,並且避免添加糖或其他高GI成分的加工麥片。Q:抗性澱粉(例如冷飯)、糙米飯比較不會讓血糖升高,就可以多吃一點?A:抗性澱粉又稱為難消化澱粉,是難被小腸吸收,需在大腸中被微生物分解為乙酸、丙酸、丁酸等短鏈脂肪酸,因此不會造成血糖大幅上升,熱量也較低,常見來源為冷飯、冰地瓜。冷飯中不只有抗性澱粉,還有易分解和吸收的一般澱粉,過量還是會造成血糖過高,因此仍需控制攝取量。除了考量澱粉特性以外,還需控制總攝取量,建議要穩定血糖,一餐不應攝取超過八分滿碗澱粉量。Q:糖尿病患盡量吃使用代糖的甜食?每一種代糖都可以吃嗎?A:糖尿病患者適當使用代糖取代精製糖是可以的,能避免血糖波動,但不能因此盡情吃使用代糖的甜食,還是要適度。有研究顯示,有的代糖會造成體重增加,或引發心血管問題,顯示代糖的食用安全性還是需要長期觀察。市面上常見的代糖如阿斯巴甜、赤藻糖醇、醋磺內酯鉀及蔗糖素都可以吃,但仍應注意每種代糖的使用量和身體反應,避免長期過量攝取代糖,對「甜」產生依賴性。糖醇類代糖攝取過量會影響腸道滲透壓,造成水瀉問題;人工甜味劑會影響胎兒生長發育,孕婦要特別注意代糖攝取量;苯丙酮尿症病人不能攝取阿斯巴甜類代糖。建議糖友應控制每日總醣量,以開水或無糖飲料為主。Q:坊間傳言喝秋葵水可降血糖?A:研究顯示,增加餐食中的秋葵攝取有助血糖控制,但食藥署指出,目前無證據支持秋葵水能幫助糖尿病患降血糖。尤其在家泡製的秋葵水恐有衛生問題,除有農藥殘留疑慮,久置的秋葵水也易滋生細菌。另外,腎臟病友恐無法代謝秋葵中的鉀離子,建議喝秋葵水前,應先和醫療人員討論。食藥署提醒,秋葵屬於食品並非藥品,無法取代治療糖尿病的藥物,目前多數秋葵相關研究都是動物實驗,缺乏人體臨床試驗。諮詢/衛福部台中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謝雅湄、營養師林淑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王子源、營養師劉彥鈞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病毒不嚴重了?台大示警:不只腦霧,更可能誘發麻煩的「皮蛇」
後疫情時代,新冠病毒仍對民眾造成影響,XEC變種病毒等,入冬後恐威脅台灣民眾。台大公衛學院流病及預醫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反覆感染病毒導致的「長新冠」問題,近期備受國際討論,長新冠除過去所知的腦霧症狀外,也恐誘發體內其他病毒,像是讓俗稱「皮蛇」的皰疹病毒等發作。長新冠病毒長存體內 可能激活皰疹病毒陳秀熙說,後疫情時代,民眾對病毒感染逐漸無感,但近期各大國際醫學期刊,開始關注長新冠衝擊,病毒不斷存在人體內,影響T細胞與免疫系統功能,造成自體免疫問題,即使患者未出現症狀,也可能激活皰疹病毒等,進而影響免疫系統中「清道夫細胞」功能,引發炎症、組織功能失調與損傷。陳秀熙說,長新冠也會導致「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失調,影響免疫調節,增加血栓風險,引發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神經元炎症和小膠質細胞激活,則會導致「腦霧」和輕度認知功能障礙。長新冠患者「PEM」 工作、輕度運動都感疲勞長新冠患者運動後不適(PEM)是另一項重要症狀。陳秀熙表示,病毒感染導致粒線體功能障礙,微生物群失調,細胞產生能量的功能受到影響,導致人體容易疲勞,PEM是指人體在輕微身體、心理活動後,就出現極度疲勞的現象,例如上班族需要工作時,身體卻很疲憊、不想工作,即是徵兆之一,不僅影響生活,也讓民眾工作效率下降。「即使進行輕度運動,患者也可能經歷嚴重的延遲性疲勞,且症狀會顯著加重。」陳秀熙表示,PEM患者在進行跑步等激烈運動後,若無適當控制運動量,症狀惡化的風險更高,往往需要長時間才能恢復, 這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造成嚴重影響,限制了活動範圍,並增加生活負擔,而解決方式是盡量接種流感、新冠疫苗,避免一再感染病毒。另外,陳秀熙提醒,2024全球登革熱病例翻倍成長,已造成8700人死亡,東南亞國家尤其受到影響,新冠疫後國際旅遊復甦,登革熱疫情恐因觀光活動被帶入台灣,並造成人類蚊蟲雙向傳播,尤其近期颱風頻傳,民眾務必做好孳生源清除,官方則應將個案數控制在1000例以下,才不會造成地方流行。
-
2024-10-31 養生.聰明飲食
冷掉的別碰?專家揭賣場烤雞的溫度該保持在幾度才能安全下肚
食品安全專家建議,家禽肉類要加熱至華氏165度(約攝氏73度)以上再食用才安全。健康文摘(Health Digest)雜誌報導,賣場的烤雞是很健康的飲食選擇。農業部(USDA)數據顯示,不含皮的單塊雞胸肉含有33.6克蛋白質、341毫克鉀和295毫克磷,以及其他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和營養。食品安全顧問內爾肯(Jeff Nelken)告訴「福斯洛杉磯第11台」(Fox 11 Los Angeles),消費者不會想選購冷掉的烤雞,「觸碰表面時,必須感覺溫熱」。究竟要多熱,才夠熱呢?農業部規定,可安全食用的家禽肉,必須加熱至華氏165度以上。農業部將華氏40度到140度(約攝氏4度到60度)之間的食品溫度,定義為「危險區」;這是細菌滋生速度最快的溫度區間,微生物的數量在20分鐘內增加一倍。福斯報導,若烤雞的溫度降至140度以下,煮熟的烤雞可能在四小時內對食用者構成健康威脅,進而讓食用者出現胃腸道不適、嘔吐、腹瀉、發燒和頭痛等食物中毒的症狀。除了用手觸摸測試溫度的方法外,消費者還可透過商店的標籤來放心選購雞肉,這種標籤可顯示該雞肉已經放置多長時間,此舉使好市多(Costco)獲得高度肯定。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報導,消費者樂見零售商不會讓雞肉在外置放逾兩小時,這跟食物壞掉的風險關係較小,而是為了保持食物的最佳風味。另據農業部的肉類和家禽熱線(Meat and Poultry Hotline)專家表示,消費者買好烤雞返家後,也不該把雞肉放在桌面上超過兩小時。在氣溫超過華氏90度(約攝氏32度)的日子,必須在買好烤雞後一小時內,把雞肉放進冰箱。此外,先分拆烤雞肉之後,再將碎肉冰進華氏40度的冰箱中,可確保快速冷卻的最佳效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30 醫聲.疫苗世代
明年9月起 國二男「免費」 打HPV疫苗 國健署估9萬人受惠
癌症連續42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之首,據統計,全球近5%癌症與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有關,且不分男女一生中有8成機率可能遭到感染。衛福部國健署繼2018年為國中女生公費施打HPV疫苗後,預計明年9月起將國二男生納入接種對象,約9萬人受惠,明年男女疫苗經費編列4.7億元。國健署現行提供HPV公費疫苗可預防9種病毒型別,包含男女都有可能感染的頭頸癌、口咽癌、肛門癌、菜花,以及女性的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等。國健署長吳昭軍說,2018年起為國中女生公費施打HPV疫苗,目前接種率已從75%提升於92%,而依今年國中男生入學人數約11萬人,以施打率約85%預估,將會有9.3萬人受惠。吳昭軍說,目前已有部分縣市為國中男生公費接種HPV疫苗,待此預算通過後,將依各縣市財力分級的分攤比例原則,地方須負擔10%至30%的費用,為國中男生多加預防HPV。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台灣成為亞太先進國家第一個男女共同施打HPV公費疫苗,有助加速達成賴清德總統國家級防癌的目標,相信這項公衛政策對實質降低未來幾十年的癌症發生率,將有重大影響。蔡麗娟說,台癌2007年起推動子宮頸癌「HPV疫苗+抹片」雙重防護概念,但仍有多數人誤解將HPV與「子宮頸癌」畫上等號,事實上,HPV病毒男女生都會感染,也會導致不同癌症,且男性清除病毒能力比女生弱,男性又無常規檢查不易發現。台癌去年4月針對千名家長進行「國人最新HPV認知調查」發現,學童家長對兒子、女兒感染HPV風險與嚴重性,認知落差將近7倍。蔡麗娟說,期盼國健署明年強化男童HPV衛教宣導,於明年9月前能有足夠的衛教,讓學生及家長更加了解HPV疫苗預防哪些可能的癌病風險,並擴大接種年齡,提升接種率,讓公費政策確實執行。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張哲維說,HPV不分男女皆有機會感染,很感謝協助推動政策的委員們共同努力讓政策實現,但希望政府也考慮將12至18歲男學生都納入,補齊男女疫苗接種的年紀落差,至少讓同樣2018年入學的男學生一併納入,追捕男生公費疫苗的政策落後年限,如此2018年入學後的中學生不分男女將全數都有HPV病毒防護。吳昭軍說,依世界衛生組織(WHO)準則,HPV疫苗接種建議為15歲以下年輕男女,並應為女生接種率達9成後,再開始為男生施打,對於外界的意見,國健署會再研議、討論。台灣癌症基金會與全國家長會長聯盟今天共同舉辦「守護學童健康HPV公費疫苗」感謝記者會,邀請過去參與協助推動HPV疫苗政策的立委楊瓊瓔、李彥秀、陳昭姿、陳菁徽、蘇巧慧、劉建國及國健署共同表達感謝,對下一代健康平權的重視。立委楊瓊瓔說,2018年起推動HPV疫苗政策始於國中女生,明年擴大到國中男生,她辦理各項公聽會、記者會和家長座談,這次進展是公衛的里程碑,讓所有學童都能享有健康保障,更是台灣因應少子化的重要政策,更是兩性平權的里程碑,讓所有家長放心。立委陳昭姿說,癌症發生與遺傳基因、環境因素、微生物及病毒感染等有關,HPV與多種癌病有關,疫苗並有黃金接種時間,且癌症不僅是個人疾病,它影響的是整個家庭,這次政策推動,不僅是保護青少年的健康,也避免許多可能因癌症發生的家庭悲劇,而所有孩子都是國家的寶貝,這是福國利民的事情,將會持續幫助國人健康。立委蘇巧慧表示,感謝國健署回應了我們的訴求,推動防癌政策男女平等,未來她將繼續監督衛福部落實疫苗接種率,讓男生也達到九成施打率的目標。立委陳菁徽說,經累積了非常多的世界數據發現,男生施打HPV疫苗可以讓女生感染HPV的情形下降,以預防癌病,這件事是真實的,她也身體力行,應是全台前100名以內接種疫苗的人,期待台灣未來為零子宮頸癌的國家。立委李彥秀說,在本會期質詢並提案希望HPV公費疫苗政策要納入國中男生,為孩子降低各項可能因HPV病毒引起的癌病風險,守護我們的下一代責無旁貸。立委劉建國說,他關注癌症議題已久,深知癌症對個人和家庭的傷害,很高興未來可以保護更多的學童免受癌症威脅,而台灣很多政策領先世界各國,宣導國中男女接種HPV疫苗,這是正確的一件事情,但此預算為新興項目,總預算必須通過後,才能執行。 HPV會導致子宮頸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肛門癌、頭頸口咽癌及生殖器疣(菜花),依美國臨床腫瘤學會近日發表研究指出,男女均接種HPV疫苗後,任何與HPV相關的罹癌風險都大幅降低。更有數據顯示,兩性接種HPV疫苗覆蓋率達80%,HPV在男女盛行率可下降達99%至100%。國內八大醫學會與專家學者也接連建議,青少男女應把握HPV疫苗黃金接種期,因隨年齡增長,將提高HPV慢性感染比例,施打效益也會逐漸遞減;且全球已有組織性地展開提高男性HPV疫苗接種率等計畫,2020年歐盟抗癌計劃更把「2030年前不分男女性,HPV疫苗接種率達成全體的90%」訂為首要目標,盼真正消除HPV的威脅。
-
2024-10-30 養生.聰明飲食
建立身體防禦機制 專家建議秋冬備好8種食物暖身、降感染機率
秋意正濃,病毒數量也隨之增加。據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CDC) 資料,十月是流感盛行季節,許多人在此之前就開始出現喉嚨痛或鼻塞症狀,現在正是開始建立身體防禦機制的時候;而健康的免疫系統取決於優質睡眠、良好衛生習慣、壓力管理以及均衡飲食。網路媒體哈芬登郵報(Huffpost)報導,人體高達80%的免疫細胞存在於腸道,而專家也逐漸了解,吃的食物會影響腸道中獨特的微生物群,進而影響免疫系統。芝加哥醫師贊柏諾(Carlos Zambrano)表示,臨床證明缺乏某些關鍵營養素會削弱免疫力,增加感染機率。營養師雅米多(Toby Amidor)說,雖然沒有「神奇」食物或飲品可將免疫系統提升至極限,但即使加強一點也有幫助。以下是營養與傳染病專家在家中常備的食物:大蒜具抗發炎與增強免疫力特性,過敏、氣喘與免疫學家艾略特(Tania Elliott)表示,它能提升免疫系統中對抗病毒與細菌的某些化學物質,同時抑制發炎細胞。她說,雖然加熱會破壞大蒜部分功效,但壓碎或切碎可啟動其主要生物活性化合物。如果不想吃生蒜,可將它切碎,並在烹煮前放置10-15分鐘。辣椒食療專家拉普瑪(John La Puma)表示,柑橘是維生素C主要來源,但綠辣椒或紅辣椒同樣富含這強力抗氧化劑,在感冒時有助於抵抗細菌感染。他說,每天應吃兩次含維生素C 食物,身體才能充分吸收。另外,艾略特指出,辛辣食物含有辣椒素,這種化合物可以稀釋黏液,讓引起發炎的病毒與細菌不易孳生。薑與大蒜同樣具抗病毒、抗菌特性,對於預防或舒緩喉嚨痛特別有效。雅米多說,薑含具有消炎作用的化合物薑酚,研究顯示用量越多越好;可將新鮮的薑磨碎或切片,放入湯、菜餚、飲料或茶中,均可獲益。葵瓜籽雅米多說,她喜歡隨身攜帶當零食,它們是維生素E與多種與免疫力有關礦物質的來源。贊柏諾稱,缺乏足夠維生素E,會導致對抗病毒的白血球活性降低。葵花籽也富含鎂,研究顯示,缺乏這種礦物質與免疫細胞活性降低、氧化壓力與發炎增加有關。魚類罐頭拉普瑪表示,多數人都未攝取足夠維生素D,尤其在寒冷的冬季。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發現,維生素D攝取不足者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機率高約40%。魚類罐頭是這類營養素的最佳來源之一,根據農業部資料,一份3.5盎司的罐頭魚可提供每日維生素D攝取量的三分之二。麥盧卡(Manuka)蜂蜜贊柏諾選擇的甜味劑是紐西蘭蜜蜂所生產的一種特殊蜂蜜。研究顯示,麥盧卡蜂蜜具抗菌功能,並含有一種有助止咳的天然化合物,比非處方感冒藥更有效。海鹽飲食中不宜攝取太多鹽分,但艾略特喜歡隨身攜帶粗海鹽來舒緩喉嚨痛。她說,感冒時用溫鹽水漱口,特別是海鹽,具消炎效果,有助洗去喉嚨中的病毒、細菌、過敏原和黏液,「越粗的鹽越好」。茶水份是支持免疫系統的重要部分,營養學家格拉斯曼(Glassman)說,但多數人往往不像夏天時喝那麼多水;她特別喜歡薑黃茶,含有可消炎的化合物薑黃素。拉普瑪喜歡綠茶,他說,研究顯示綠茶可降低感染流感病毒細胞所產生的病毒蛋白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9 醫療.消化系統
曬天然的戶外陽光也行 醫師曝3個簡單生活秘訣助擺脫便秘困擾
一位加拿大知名的自然醫學醫師建議,民眾如果不想因為便秘問題所苦,做到曬太陽、喝溫水以及每天吃早餐等三件事,就可以達到幫助身體腸道暢通的目的。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經常在社群媒體上發表各式各樣關於健康與排便問題的醫師寶寧(Janine Bowring),稍早又在TikTok上分享如何避免便秘的三項絕招。她建議的第一招相當容易做到,也就是「每天吃早餐」。她說,「讓生理時鐘與自然同步,對於促進正常的腸胃蠕動非常重要。」密西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專家也指出,每天吃早餐確實有助於保持腸道健康,因為實際上,固定時間進食時,腸道的功能最為健康。她的第二項建議則是曝曬天然的戶外陽光,特別是一早起床後。她說,「一定要到戶外,如果不能外出,那就打開窗戶、坐在窗戶打開的附近,讓皮膚能更多曬到陽光。」這項建議也與《前沿微生物學》(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2019年的研究不謀而合,因為該發現適量曝曬陽光有助於增加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至於擁有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相當重要,會攸關於整體健康,例如消化以及免疫功能等。最後她則建議一天當中一定要喝溫水。根據健康線上(Healthline)報導,喝溫水能幫助消化,甚至還能啟動消化系統。寶寧醫師指出,「也可以加一些新鮮擠壓的檸檬汁,全天目標是喝大約十杯的溫水。」她並建議,「也可以喝無咖啡因的草本茶,這將有助於刺激身體的蠕動作用,並幫助糞便在消化道中的移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8 養生.聰明飲食
英營養師揭9大地雷超加工食品 「半數以上」長年被誤會為健康替代品
現代健康意識抬頭,大家都知道加工食品對身體的危害,其中含有防腐劑、食用色素、香料的「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UPF)除了增胖外,還會伴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健康風險。英國營養師凱拉丹尼爾斯(Kayla Daniels)列出九種對健康危害極大的超加工食品,其中除了白土司、香腸、泡麵、健怡可樂為眾所皆知的NG食物外,還有五種食品不少人誤以為它很健康,事實上也是過度加工的健康地雷。1.蛋白質優格很多人都以為蛋白質優格能幫助健身者增強肌肉,但凱拉指出很多都富含對健康有害的增稠劑、人造甜味劑、膠類,用以改善質地和口味。2.植物奶時下很多人宣稱用植物奶取代一般牛奶更健康,但凱拉指出許多植物奶產品含的精煉種子油和增稠劑比其他食品高很多,精煉種子油富含omega-6 脂肪酸,食用過量可能會導致發炎和其他健康問題。而添加至植物奶的增稠劑是為了改善質地和穩定性進而增加保鮮期,但這成份會擾亂消化系統導致腸胃健康出問題。3.蛋白能量棒蛋白能量棒是健身愛好者的熱門食品,被認為是巧克力零食棒的健康替代品,但同樣富含多種有害的添加物,通常含有人工甜味劑,會讓人產生更多對含糖食物的欲望,並擾亂腸道健康,讓身體能難以抵抗疾病。另外蛋白棒中也含棕櫚油,其飽和脂肪含量相當高,會增加高膽固醇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4.代餐奶昔很多正在減肥的人會用代餐奶昔取代正餐,降低卡路里攝取,但其中含有增稠劑和添加物會傷害腸胃道健康,損害腸壁的完整性,會導致腸炎等潛在消化問題。這些人工成份會破壞腸道微生物的平衡,這些腸道微生物對健康和免疫力非常重要。5.格蘭諾拉麥片棒(燕麥棒)內含現今最夯的健康聖品「燕麥」,燕麥棒被宣揚為健康零食,但含糖量相當高。凱拉指出許多大廠牌會添加大量的糖增添風味,讓這些燕麥棒更接近糖果而不是健康食品。即使宣稱「天然」、「有機」,仍因含糖量過高,糖帶來的危害已抵銷健康分數。資料來源/每日郵報
-
2024-10-27 養生.生活智慧王
廚房細菌傳播者!專家籲每隔一到兩天就換:不可能清洗乾淨
健康專家發現,最大的細菌傳播者可能就在廚房裡,它就是人們每天使用的洗碗海綿。專家警告稱,普通的廚房海綿聚集眾多有害細菌,導致疾病和腸道問題,人們如果想要保持健康,就要經常更換它。根據Daily Mail等媒體的報導,健康專家Daniel Pompa博士指出,這些具有吸收性的海綿方塊布滿微小的「角落和縫隙」,幾乎不可能清洗乾淨;即使把它們放進洗碗機消毒也不行,因為細菌待在小孔裡,得到很好的「保護 」。美國農業部(USDA)建議人們用微波爐加熱、或煮沸廚房海綿減少細菌。Daniel不認為這麼做會奏效,他建議「每隔一到兩天」更換一次廚房海綿,但購買新海綿的成本就會迅速增加,這位健康專家建議人們購買矽膠清潔墊(silicone scrub pad)。Danie最近在Instagram上的一段視頻,評價矽膠清潔墊擦洗效果更好,不會留住細菌,如果把它們放進洗碗機裡,就會消滅殘留的細菌。但引起廣泛評論,清潔廚房海綿哪種方法最好。一位評論者認為,人們不必經常丟掉廚房海綿,每次洗完餐具後,只要將海綿放入碗、或容器中,加入開水、鹽和醋的混合物,這樣就可以延長海綿的使用壽命。另一位評論者同意Daniel的觀點,他說自己一直認為廚房海綿非常惡心,因此選擇每天用刷子洗碗,並用洗碗機洗刷子,加入抗菌皂清洗。2017年的一項科研中,德國研究人員曾發現,一塊廚房海綿在1平方厘米的面積內,含有驚人的540億個細菌細胞。研究人員分析14種不同海綿的DNA樣本後,發現它們主要含有一類被稱為丙型變形菌(Gammaproteobacteria)的細菌,其中包括許多人類病原體,比如導致傷寒、鼠疫、霍亂和食物中毒的細菌。這項研究還發現,由於廚房海綿的多孔性和吸水能力,它具有收集和傳播可能致病性細菌的能力。研究人員認為,廚房的微生物比廁所裡的更多,而廚房海綿就是家中最大的活性細菌儲存庫。研究人員還表示,廚房海綿不僅是微生物的儲存庫,而且是家居台面細菌的傳播者,可能導致手和食物交叉汙染,也是食源性疾病爆發的主要原因。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5 醫療.消化系統
身體沒有不舒服也適用 你應該知道的5件事有助維持腸道健康
維持腸胃道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腸道甚至有人體「第二大腦」的稱號。即便你沒有立即性的消化系統不適症狀,建立某些習慣能幫助你的腸道保持在最佳狀態。以下是專家提供的5項建議,有助你的消化道健康。1.在正確時間吃得正確大多數專家都同意,照顧腸道健康的第一件事就是吃正確的食物。由於腸道含有數十億細菌,均衡飲食對於在腸道內建立良好的菌叢至關重要。 具體的作法包括多吃水果、蔬菜和全穀物,並表示限制紅肉和超加工食品,因為後兩者都會對腸道健康產生不利影響。根據衛生福利部建議,成人每日應攝取量20至35公克的膳食纖維。【延伸閱讀:膳食纖維為何重要?攝取不足會如何?每天應該吃多少?】除了吃什麼很重要,但什麼時候吃也同樣關鍵,尤其是對於那些患有胃食道逆流的人來說。專家建議,將晚餐和睡覺時間間隔至少2小時,可以緩解許多夜間胃酸逆流的症狀。另外,與其傳統的三餐大餐相比,全天分散進食小餐點也有助減少胃酸逆流。2.留意腸道變化專家指出,留意你的日常排便習慣,因為它們可以洞察你整體的健康狀況,重要的是別忽視某些症狀或某些糞便特徵。偶爾出現的腹瀉和稀便是多數人都會遇到的情況,然而如果這種情況開始頻繁出現,那就是一個警訊。其他像是糞便中帶血、夜間跑廁所、稀便持續數天,以及伴隨胃腸症狀的體重減輕,都可能是乳糜瀉、發炎性腸道疾病、腸道感染或其他腸胃疾病的徵兆。即便你的排便習慣沒有改變,如果符合某些篩檢的要求,也可能需要積極進行。例如國健署針對罹患癌症高風險族群提供的五癌篩檢,其中一項為了降低大腸癌死亡率,50至74歲民眾可每2年進行1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3.規律運動身體活動對於腸道健康至關重要,尤其是對於便秘患者而言更是如此。專家解釋,運動是有益的,因為它有助食物通過結腸的速度。研究還顯示,身體活動不僅能幫助緩解便秘和脂肪肝疾病,還能改善腸道微生物群的多樣性,並產生對我們健康有益的腸道細菌。專家建議每週進行3次、每次30分鐘的高強度體能活動。但即便是低強度的活動,例如每天散步30分鐘,也可能是有益的,關鍵是全天盡可能多走動。4.喝足夠的水並避免人工甜味劑有研究表明,攝取足夠的水有助於消化過程,尤其是當人們在喝水的同時吃高纖維飲食時。此外,喝足夠的水還可以促進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組。【延伸閱讀:除了喝水還能怎麼解渴?吃蔬果有助補水嗎?】但喝多少水才算足夠?每天的飲水量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健康狀況、活動量和性別。舉例來說,成年人平均一天所需的飲水量為體重x30cc,以50公斤女性而言,最少需要1500cc。另外要再加上汗水蒸發,建議喝足2000至2500cc。專家補充,避免飲用含有人工甜味劑的飲料很重要,因為一些研究表明人工甜味劑可能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組。如果你需要甜味劑,可以選擇天然甜味劑,例如蜂蜜。5.限制酒精攝取量和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的使用針對腸道健康來說.酒精和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是兩種常見但可能潛在危害的物質。專家指出,大多數人都熟悉過量飲酒的壞處,尤其是對肝臟健康的影響,但酒精也會直接刺激腸胃道。像是有些人在喝了大量酒精後,出現胃痛和排便不規則的症狀並不罕見,即使攝取量未達到導致噁心和嘔吐的狂飲程度。不太為人所知的是,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對腸道健康的威脅。人們常常認為這些藥物是無害且安全的,因為它們是非處方藥,但如果使用過量,它們可能導致胃和腸道的發炎。【資料來源】.5 Gastroenterologists on the 1 Thing You Should Do Every Day.腸道竟是你第二大腦 七個令人驚奇的事實
-
2024-10-21 養生.聰明飲食
過期茶葉還能沖泡?顏宗海:若微生物增生恐急性腸胃炎
不少民眾都有喝茶的習慣,過期的茶葉還能沖泡飲用嗎?林口長庚醫院臨床病毒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包括茶葉在內等食品,應在產品保存期限內享用完畢,超過保存期限的茶葉可能增生微生物、病原菌,若外觀發霉更不應飲用,避免造成喝下後食品中毒,必須就醫治療。網路上出現「茶葉過期還能喝!普洱茶沒有保存期限?」的影片,衛福部食藥署闢謠專區對此提出說明,表示依食安法,只要是「包裝食品」就必須標示有效日期,所以任何包裝茶葉都涵蓋在食安法規範內,必須標示保期限。民眾選購食品時,也建議選購包裝完整產品,注意標示內容,特別是食品有效日期,避免買到品質不佳的產品。另外,也需要適當保存,才能夠在有效期限內維持食品品質,避免因保存不當而使變質。顏宗海建議,包括茶葉在內等食品應在產品保存期限內享用完畢,民眾購買茶葉時或購買後,若在保存期限內發現包裝破損、內容物發霉,就要避免選購或食用。他指出,大部的茶葉產品的保存期限約在2年左右,根據業者標示而有不同時間長度,若茶葉過期或發霉,可能導致本就存在於環境中的微生物、病原菌增生,一旦喝下,就有可能導致急性腸胃炎,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燒等症狀,應馬上就醫。食藥署說明,網傳影片提及「理論上茶葉其實沒有保存期限」,但並非如此。在台灣販賣食品,依據「食安法」第 22 條第一項第七款規定,只要是「包裝食品」就必須標示有效日期,茶葉也是食品的一種,所以即使是普洱茶的茶磚、茶餅,或是任何的包裝茶葉,都涵蓋在「食安法」規範內。食藥署建議,民眾購買有完整包裝的茶葉時,也可以查看相關標示有沒有標出有效日期,如果沒有,就可以向食藥署食安專線一九一九檢舉。另外,根據食藥署公布「市售包裝食品有效日期評估指引」,進口包裝食品的日期標示,因各國法規要求不同,而有不同的標示意義,例如「use by」和「expiry date」,與國內「有效日期」定義相似;另外,「best before」和「賞味期限」,則表示在此日期之前,食品可保持最佳品質,但並不表示在此日期之後,食品就不安全或變質。食品業者在標示進口食品有效日期時,必須請製造商提供足以佐證相等於我國「有效日期」定義的相關資料,才可於包裝上標示與原包裝上「best before」和「賞味期限」不同的「有效日期」,如果無法提供足以佐證,則「best before」和「賞味期限」日期則應視為「有效日期」。
-
2024-10-21 焦點.健康知識+
沒流汗和出門睡衣不用常洗?專家揭「洗睡衣頻率」:當心影響健康
一般人以為睡衣沒有穿出門,尤其秋冬時節沒什麼流汗,應該很乾淨,因此隔很長時間才洗一次。但睡衣長時間不洗也是很不衛生,容易造成皮膚問題。睡衣穿幾次就得洗?根據美國清潔協會(The American Cleaning Institute)的建議,睡衣穿3-4次就要洗,人在睡眠中會出汗,尤其是在溫暖的環境下,汗液和皮膚分泌的油脂會附著在睡衣上。並且汗水和皮膚油脂會導致睡衣產生異味,影響睡衣的乾淨和舒適度。在溫暖和潮濕的環境中,睡衣上細菌還易於滋生,長時間不洗的睡衣可能會引起皮膚問題,如痘痘、皮炎等。但如果睡前有淋浴,則可以再多穿幾次。根據《CNN》報導,美國皮膚科學院成員安東尼.羅西指出,如果穿睡衣時沒有穿著內衣褲,因為睡衣有接觸到生殖器皮膚,應該要洗後再穿;但若會在睡前洗澡且穿內衣褲睡覺,睡覺時也不流汗,最多能穿一星期再洗。清洗妙招1.睡衣清洗周期:穿著3-4次後。貼身睡衣若長期不洗,微生物以及皮膚脫落的細胞,會大量堆積在睡衣上可能會引起皮膚感染。如何清洗:使用冷水手洗,並放在明亮通風處晾乾。新買的睡衣別急著穿,最好用鹽水泡半小時再用洗滌劑清洗晾乾;另外,洗滌劑不要直接倒在睡衣上,避免造成顏色不均勻。2.內褲清洗周期:及時清洗,一定不能隔夜。內褲上的分泌物大多數是蛋白質,如果不及時清洗,就會容易滋生細菌、異味甚至掉色。如何清洗:把洗衣精塗在內褲上,輕輕搓洗3-5分鐘,最後再用清水沖洗乾淨。如果內褲沾到經血,就先用冷水泡一會兒,再用含蛋白質酶的內衣洗衣精洗,蛋白酶可以溶解血漬。3.內衣清洗周期:穿著1-3次後。當穿著多次後,即使看起來不髒也應該清洗了,因為身體分泌的汗液和油脂會浸入衣物纖維中,成為細菌的滋生地。如何清洗:建議使用專業的內衣洗衣精,冷水手洗,不要用力擰或搓,以防變形,並平鋪晾乾。
-
2024-10-17 焦點.健康知識+
為什麼我比別人容易生病?醫師曝頻繁感冒5原因!感冒可以不要看醫生嗎?
每逢秋冬感冒流行季,總有一堆人感染流感。不過也有一些人,不只是在流感旺季生病,而是平常就很常感冒,這些人真的是比較虛嗎?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根據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家庭醫師、醫學博士Neha Vyas分析,以下5個原因,可能是造成你比別人容易感冒的凶手,而其中一些原因是可以預防的。為什麼我比別人容易生病?1.壓力研究指出,慢性或長期的壓力,是人們比平常更容易生病的第一大原因。慢性壓力會降低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長期而言,也會增加罹患多種疾病的風險,包括動脈粥狀硬化或堆積導致心臟病、憂鬱症和焦慮症等精神疾病、濕疹、胃潰瘍等現有疾病顯著惡化。2.年紀大了年紀大會比較容易生病。Vyas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免疫系統不再像年輕時運作良好。人無法控制自己變老,但還是可以透過適當的運動及營養補給來彌補缺失。3. 常接觸細菌日常有3種情況較可能經常接觸到細菌:.經常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常搭飛機的人,因為擁擠的飛機、公車或地鐵很容易傳播細菌。.如果你的娛樂或社交活動較多,特別是需要經常跟人握手,你就更有可能生病。.如果家裡有小孩,大人也會比較頻繁的感冒,多半是被抵抗力較弱的小孩生病所傳染。4. 口腔不健康口腔中存在許多細菌,不健康的口腔會影響整體健康,因此,要盡可能照顧好你的牙齒和牙齦,以預防口腔感染,及創造更健康的口腔微生物,口腔中如有大量的有益細菌,將可以幫助你更輕鬆地抵抗病毒和有害細菌。5.本身有自體免疫疾病如果本身有自體免疫疾病,則可能導致你較頻繁生病。這通常是治療的結果導致,不是疾病本身。類固醇是治療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的藥物,但它會使免疫系統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因此讓你較容易生病。6個生活習慣增強免疫力了解了上述幾項造成生病的常見原因,想要減少感冒,當然就從導致的病因改善,才能增強免疫系統,而這得從日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起。如果不幸還是生病了,則要盡可能待在家裡,別再到處趴趴走散播病毒。1.減少壓力2.健康的飲食3.適度的活動4.充足的睡眠5.定期看牙醫,照顧口腔健康。6.經常洗手,避免觸摸臉部,以免將細菌和病毒傳播到眼睛、鼻子和嘴巴。感冒需不需要看醫生?何時需看醫生?感冒到底需不需要看醫生?這是網路上經常有人在討論的議題。衛福部「台灣e院」上面也有相當多相關詢問的問題。有人主張感冒根本不需要看醫生,甚至也不需要吃藥,就讓它自己好;但也有人說不看醫生經常只會拖到病程變嚴重,不然就是一直傳染給別人。根據「台灣e院」醫師線上回覆指出,確實一般輕微的感冒,大部分3~5天就會自然痊癒,許多人不必吃藥也會好。但如果有自體免疫不足、免疫力較弱、過度疲勞、具有慢性疾病等這些因素,就可能演變成嚴重的併發症,例肺炎。所以感冒要不要去看醫生,真的得視自身的情況考量,沒有一體適用的標準答案。此外,如是感染流感病毒,因其症狀較複雜及嚴重,傳染力也較高,建議還是要去看醫生。一般是建議,輕微的感冒是可以靠自身抵抗力逐漸痊癒,但若因自體免疫不足,病毒感染到其他器官引起喉嚨發炎、鼻竇發炎、嚴重可能會引起肺炎等併發症,一定要盡速就醫治療。藥師沈采穎也曾受訪指出,發燒、打噴嚏、咳嗽、喉嚨痛等輕微的感冒症狀,主要是靠免疫力殺死病毒,並無特效藥,因此最好多喝水多休息,等待免疫力恢復;若超過3天症狀沒有緩解,再就醫。而如果有去看醫生,診所開藥或藥局的指示用藥主要作用是緩解不適症狀,若是症狀緩解,就可停藥。但如是流感、新冠吃抗病毒藥,就一定要吃完療程。【參考資料】.《Cleveland Clinic》Why Do I Keep Getting Sick? .衛福部「台灣e院」.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0-14 焦點.健康你我他
你家的食物如何保存?/冰箱不是萬能的 保存復熱宜小心
很多人都有食物中毒的經驗,我的切膚之痛是為了節儉,喝下有異味的魚湯而嘔吐不止。這才深悟冰箱不是萬能的,一旦保存或復熱方式失當,吃了營養流失、變質腐敗的食物,不僅無力工作,還得請假去看醫生,傷錢又傷身。除了善用保鮮盒,將食物分裝成小盒並做好分類管理,避免生熟食交叉汙染外,冷凍食材放在冷藏室中解凍,更定期清理冰箱,捨棄過期食物,以不超過7分滿為原則。因家裡務農,到了夏季水果盛產,過熟的芒果無法出售,只能暫置冰箱冷藏,占據大部分空間。賣相差一點的,尚可分贈親友享用,其餘的切成長條放進冷凍袋冰存,只是從冷藏室轉到冷凍庫,也非長久之計。直到上網學習自製果醬,將芒果、鳳梨切成小丁,依比例加糖熬煮,過程中需不時攪拌以免焦底,再擠些檸檬汁增添風味。煮至濃稠,保持小火微滾狀態,舀進先前已煮沸10分鐘殺菌的乾燥玻璃罐,鎖緊瓶蓋後倒置一段時間,也就是利用餘熱將容器內及瓶蓋、罐蓋內之微生物殺死的「熱充填」方式,便可大幅縮減貯存空間,也可以保存久一些。自製果醬因不含防腐劑,開封後必須冷藏,且須以乾淨的湯匙挖取,調冷飲、加進豆花或剉冰裡或是夾麵包,酸甜口感擄獲大人小孩的心,而冰箱也可恢復正常使用,讓我鬆了一口氣。
-
2024-10-01 養生.聰明飲食
不比雞蛋差甚至更佳 3種常見堅果蛋白質含量和營養素一次看
雞蛋是公認攝取蛋白質的最佳來源之一,也是日常飲食中最方便取得的高蛋白質食物(每顆含有6克),經常被做為瞭解其他食物蛋白質含量的參照標準。健康網站Eating Well報導稱,其實有些堅果與雞蛋同樣富含蛋白質,以下是表現與雞蛋相當、甚至更佳的三種:1.花生:蛋白質7克/盎司(1/4杯)花生其實是生長在地下的豆科植物,但由於味道、口感與營養價值,而被作為堅果食用。花生是美國人最愛的堅果,原因是價格低廉、方便儲藏且營養豐富,每盎司花生含有超過7克蛋白質與2克纖維。2.杏仁:蛋白質6克/盎司(23粒)杏仁營養與美味兼具,富含多種營養素,包括纖維與抗氧化劑,兩者都對心臟健康有益。每23粒杏仁可提供3.5克纖維,超過人體每日需要的10%。Eating Well建議,可在沙拉上撒些無鹽杏仁,或作為蛋糕的主要配料。3.開心果:蛋白質5.95克/盎司(不含殼29克)開心果之所以值得一提,是它們除了蛋白質外,還有其他出色的營養成分,包括調節血壓的鉀、支持免疫的維生素B6與強健骨骼的錳;新的研究顯示,經常食用開心果還可透過增加益菌的濃度來改善腸道微生物群的健康。Eating Well強調,報導主要是以雞蛋為參照標準,說明堅果中的蛋白質含量,並非暗示某種食物優於另一種;在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時,重要的是要記住,雖然某份堅果的蛋白質與一顆雞蛋相當或更多,但熱量通常高於雞蛋。所有食物都對健康均衡的飲食有益,瞭解所有營養成分(如蛋白質、熱量、纖維素、維生素與礦物質)有助於做出最適合個人的決定。責任編輯:辜子桓